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自由意志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有一种错觉叫自由意志
热度 2 quantumuniverse 2012-6-10 02:03
有一种错觉叫自由意志 康德的彼岸 2011-07-12 20:00:24 人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不知谁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直到最近《武侠》中金城武还问:“人到底有没有‘自性’?”近些年心理学家似乎得到了一个相对一致的研究结论,简单说就是:自由意志是一种错觉。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 一个人是能够做他想要做的事情的,但却不能拥有他想要的愿望。 ——叔本华 人类究竟有没有自由意志?换个问法也许更通俗些:人类到底是生物化学、社会文化的傀儡,还是不可预测、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能动主体?这个问题看上去很像哲学里的大问题——虽然重要,但是忽略之也不影响正常的生活。更何况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似乎更适合于锻炼人的大脑而不是给出一个确切答案,所以长久以来自由意志研究总是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之上。 但是就在近期,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或者统称认知科学研究工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相对易于理解、相对一致的研究结论,其中最重要三点就是:自由意志是错觉;人对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关系的认识是存在边界条件的;相信自由意志的错觉是更好的。 那么,难道人类真的没有自由意志吗?认知科学工作者究竟是怎样得出这些让人失望的结论的呢? 自由意志是错觉?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心理系教授本杰明•李贝特(Benjamin Libet)和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丹尼尔•崴格纳尔(Daniel Wegner)的两个实验可以说是自由意志研究领域当中的两座里程碑。 在李贝特教授的实验当中,他使用脑成像(EEG)来检测被试的脑活动信息,同时要求被试随时报告自己动作发出的意向。结果发现,大脑是在个体报告发出动作意向之前几百毫秒之前就已经产生了相应动作的脑活动 ,也就是说动作产生的直接原因并不是个体意识当中的意向,而是意识之外的其他脑活动。这个研究的结果震惊了整个心理学界,引发了大量的后续研究。虽然有学者质疑Libet实验中被试报告与脑活动的时间差测量的精确性(比如对被试用来报告出动作意向的时间的测量问题),但是在2008年在《自然•神经科学板》(Nature NeuroScience)上,金顺菘(Chin Siong Soon,音译)等人采用现代的脑成像技术再一次验证了李贝特的研究结果。 另一方面,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崴格纳尔采用心理学行为实验方法证明个体对于自由意志的体验是一种错觉,并不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 在1999年的实验当中,崴格纳尔及其同事设计了一个非常复杂而巧妙实验室情境。在这个情境当中,实验员让被试与实验者的助手(伪装成被试)一同参与一个任务,任务的目的是通过操纵鼠标将屏幕上的指针停留在特定目标物上。真假被试同时控制鼠标,实验者告知被试,当音乐响起时,他们就可以停下,但是不必立即停下。实际情况是在进入音乐之后,假被试听到的指导语与真被试是不同的,当真被试停下时,指针就只由假被试控制着达到目标物,真被试在这个阶段就有可能体会到虚假的控制感——这里可以延伸被理解为虚假的自由意志体验。 研究发现,在改变真假被试停下的时间差(10s或1s等)之后,随着间隔时间的减少,真被试对自己要指针停下的意向的评分就越高。也就是说,虽然这个期间指针并不是由真被试控制,但是因为与真被试预期指针的运动方向一致,所以时间越短,被试越会产生自由意志的错觉 。 这两个系列研究至今都被作为证明自由意志是一种错觉的证据而广泛引用。崴格纳尔在2003年著《意识意志的错觉》(The illusion of conscious will)一书,系统总结了自己的研究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目前“自由意志是错觉,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并不是意识”已经基本上成为了心理学界当中的普遍共识。 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里面所探讨的自由意志指的是个体的“自由意志”体验,并不是指哲学上所探讨的自由意志实体。也就是说,心理学只能探讨我们体验到的掌控感是否是错觉,至于人类到底是不是具备控制能力,心理学无法研究。有些学者认为,心理学就是研究自由意志体验的,而自由意志本身并不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甚至有学者认为心理学永远无法为自由意志建立一个科学模型 。 我们是如何理解自由意志的? 虽然实验证明自由意志并不与现实一一对应,是一种错觉,但这并不妨碍人类相信自由意志。实验哲学家非常关心个体是如何看待自由意志的,并希望由此来找到哲学讨论中不同的人对自由意志会有不同观点的心理学根源。 亚利桑那大学哲学系的肖恩•尼克尔斯(Shaun Nichols)在2011年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实验哲学领域对自由意志研究成果的综述。在其介绍的一个实验当中,首先给被试阅读一段指导语。这段指导语的主要内容是假设宇宙是遵守决定论的,每一个事件都由之前所发生的事情所决定,因此一切都是确定的。 之后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提问比较抽象的问题,比如“你认为在这样一个宇宙当中每个人是否有可能对自己所有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而另一组被试则会被询问比较具体的问题,比如“现在有一个人杀了他的家人,但是他杀人都是有原因的,你认为他是否还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 这里要插入一个背景介绍,就是在哲学领域,一般认为在决定论的条件下,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身不由己,那么他们就不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实验的假设是认为只要承认世界是受决定论支配的,那么被试就应当认为个体不对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反之,如果被试承认个体是有自由意志的,那么被试就应该认为人是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的。 研究结果表明,案例越抽象被试越相信决定论,而案例越具体被试越相信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也就是说,当询问的案例比较抽象的时候,被试会倾向于将决定论与自由意志对立起来;反之,在比较具体的案例中,被试就不会因为决定论的假设而排除行为主体对自身行为的道德责任。在哲学领域,有的学者认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是相排斥的(不兼容论者),有点学者认为两者是可以并存的(兼容论者),这两种哲学观点的心理学根源之一可能在于问题的抽象性。 我们还要相信自由意志吗? 尼克尔斯在给《心理学和自由意志》(Psychology and Free will)一书的序言当中认为,心理学对于自由意志课题的探讨的贡献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描述层面上的,就是回答人们是如何理解自由意志的;第二个层面是实质层面,就是究竟是否存在自由意志;而第三个层面就是规范层次,就是要回答在理解了自由意志的本质之后人们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其实,第三个问题似乎更重要一些,毕竟人们更关心的是拥有一个信念有多大的价值。心理学家们的确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研究结论就是:相信自由意志能够减少不道德行为的产生。 明尼苏达大学管理学院的凯斯林•武欧思(Kathleen D. Vohs)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系乔纳森•史谷勒(Johnathan Schooler)设计了两个实验情境,一个情境当中被试被诱发相信决定论,另一个情境当中不进行任何处理,之后同样要求两个条件下的被试进行一个数学测验。在这个数学测验当中,被试被要求自己独立完成,但同时也被告知可以通过特定的操作看到答案(当然是不被允许的)。这样就可以通过暗中记录被试违规操作的次数来测量“欺骗”行为的频率来作为不道德行为的测量。结果发现,被诱发相信决定论的被试有更多的不道德行为。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在另一个实验当中,武欧思和史谷勒在一个条件下要求被试阅读认为这个世界是受决定论支配的文字,而另一个条件则不作任何处理。不道德行为的测量变为被试对自己在认知任务当中的表现的奖励是否公平。研究结果再一次表明阅读了决定论文章的被试相比较于没有做任何处理的被试更频繁地给自己更多的奖励 。 武欧思和史谷勒 在解释自己的研究结果的时候说:“怀疑自己的自由意志可能会破坏一个人对自我作为行为主体的感觉。或者可以说,否认自由意志就会给人一个随心所欲行事的终极理由。”可见,无论自由意志是否是一种错觉,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讲,相信自由意志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毕竟相信人类的能动性会促使我们遵守道德规范,反之就会放松对我们自身的要求——因为如果一切都是决定的,那么我们就不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自由意志的心理学研究 康德将自由意志定义为: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意志而不是他人或者其他因素去遵守规范。从这个角度来说,自由意志的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就不仅仅在于回答形而上的哲学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启蒙每一个人,让我们了解我们的行为究竟哪些是受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哪些是真正自我的追求,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信仰自由不是信仰随心所欲,而是信仰不断追求真理的边界,不断地排除先天、世俗传统的约束,单纯地用自己的理性和真理去做出人生的每一个决策。尽管当前自由意志的研究离这些课题还有相当远的距离,但是我相信,正是这种对最大化自由的渴望才能驱动后来的心理学者们在这条道路上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Libet, B., Unconscious cerebral initiative and the role of conscious will in voluntary action.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985. 8: p. 529-566. Wegner, D.M. and T. Wheatley, Apparent mental causation - Sources of the experience of will.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9. 54(7): p. 480-492. Baer, J., J.C. Kaufman, and R.F. Baumeister, Are we free? : psychology and free will. 2008,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xi, 356 p. Hinsen, K., A scientific model for free will is impossibl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 107(38): p. 1. Nichols, S., Experimental Philosophy and the Problem of Free Will. Science, 2011. 331(18): p. 1401-1403. Vohs, K.D. and J.W. Schooler, The value of believing in free will: Encouraging a belief in determinism increases cheat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8. 19(1): p. 49-54. Tierney, J., Do You Have Free Will? Yes, It's the Only Choice, in The New York Times. 2011: New York. 阅读更多 你有相信自由意志的自由,也有不相信它的自由
个人分类: 自由意志问题|201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Foudation of Physics-2008:粒子有自由意志吗?
quantumuniverse 2012-6-10 01:57
Do subatomic particles have free will? 推荐者:gaobaba 时间:2008-08-19 原文来源: http://www.sciencenews.org 如果人类具有哪怕一丝一毫的自由意志,那么原子的行为就一定是不可预测的。 作者: Julie Rehmeyer 网络版:2008年8月15日 两位数学家说,他们证明了,如果我们有自由意志,那么亚原子粒子也有。 预先固定的歧路? “如果原子永不会突然改变方向,从而切断命运的锁链,打破永续的因果链条 -- 那么什么才是这世界上所有众生的自由意志之源?”— 卢克莱修(Titus Lucretius Carus),古罗马哲学家、诗人 , 99–55 BC. 人类的自由意志似乎是最难以处理的哲学课题,远非数学证明所能表达。但是,两位著名的普林斯顿数学家 John Conway 和Simon Kochen 宣布,他们已经证明了,如果人类具有哪怕一丝一毫的自由意志,那么原子的行为就一定是不可预测的。 对许多物理学家来说,这项发现不会令他们有丝毫担心,因为量子力学的传统解释已经包含了不可预测性。量子理论认为,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预测粒子出现某种行为方式的可能性。 但对那些传承爱因斯坦传统的物理学家来说,这种解释并不令人满意。“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传统诠释)的抱怨非常有名。事实上,量子力学诞生以来,一些物理学家提出了各种对量子力学方程的不同解释,希望摆脱这种非决定性。最著名的替代性解释来自大卫玻姆(David Bohm),他在1950年代提出,亚原子粒子的行为是由不可观测的“隐变量”决定的。 Conway 和 Kochen 认为这种解释不会有结果,因为他们已经证明了非决定性是植根于世界自身的,而非仅仅在量子理论中。针对走玻姆道路或类似思路的物理学家,Conway 和 Kochen 要说的是:要么放弃决定论,要么放弃自由意志,哪怕是最小程度的自由意志。 他们的论点源于40年前 Kochen 和 Ernst Specker的一个证明。亚原子粒子有一个称为“自旋”的性质。自旋可以围绕任何轴,实验表明,自旋数为1的亚原子粒子有一个奇特的性质:任选三个彼此垂直的坐标轴,然后测量这个粒子在三个轴上的自旋情况,那么三个轴中必有一个自旋为0,而其他两个自旋非0。Conway 和 Kochen 把这种性质称为 1-0-1 法则。 自旋属于那种物理学家在测量之前无法预知测量结果的性质。不过,我们可能会设想,粒子沿所有轴的自旋是在测量前就确定了的,这正是一般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假设。例如,我们不会认为篱笆是因为我们在看它而变成白色的 -- 我们认为它始终都是白色的。 但是 Kochen 和 Specker 证明了,”篱笆始终是白色的“这样的假设在亚原子粒子的奇异世界里并不成立。他们采用纯数学的方法证明,粒子不可能做到在所有可能的轴上选择自旋结果,并且符合 1-0-1 法则。实际上,存在一个由33个轴构成的集合,可以令这种选择造成矛盾。粒子可以试图在前32个轴上选择自旋结果并符合 1-0-1 法则,但在最后一个轴上,无论是选择 0 还是非 0 自旋,都无法符合该法则。如果选 0 会造成某一组三个互相垂直的轴有两个 0,而选择非 0 的话会有另外一组三个互相垂直的轴中有三个非 0 自旋,无论哪种情况都会破坏 1-0-1 法则。 Kochen 和 Specker 的结论是,这意味着粒子无法在被测量之前定义每个方向的自旋。如果粒子的自旋是事先定义的,物理学家们就可以偶尔观测到 1-0-1 法则被违反的现象,但这从未发生过。因此,它必须在实际测量时“决定”自旋。Conway将这种情况与游戏“20个问题”相比较,如果你公平地玩这个游戏,你需要事先决定一个物体并诚实回答每个问题,希望你的对手猜不出你的选择。但一个聪明的玩家有可能使诈,在游戏中途改变物体,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答案并非事先决定的。Kochen 和 Specker的证明表明粒子就像是个使诈的玩家,理由是,不可能有单一的物体同时满足所有的“问题”(在这里是那33个轴)。 但还有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或许粒子的自旋是完全的决定性的 - 但依赖于某种与宇宙状态有关的东西。这就好比某个“20个问题”的玩家,决定好如果对手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是不是个...的物体?”就选“驴子”,如果是其他的问题类型就选“马”作为自己的物体。比如,如果对手问,““这是不是个有大耳朵的物体?”,他会回答“是”,而如果对手问的是“这个物体有大耳朵吗?”,他会回答“不”。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他的心目中并没有某个单一的物体,他的答案仍然是预先决定的。 Conway 和 Kochen 说他们已经证明,即使在以上的这种解释下,粒子的反应也不可能是预先决定的。Conway说:“我们确实可以证明,不存在任何算法,以任何一种方式,让粒子可以给出在测量之前就确定的唯一的答案。对于我们能设法证明这一点,我仍然感到吃惊。” 他们构造了一个思想实验证明这一点。构造两个自旋为 1 的粒子,令它们相互缠绕,使得两个粒子在每个可能的轴上都有相同的自旋,并且即使把两个粒子分开遥远的距离,它们仍保持这样的缠绕状态,这种构造是可行的。用这种方式构造两个粒子,将其中一个送到火星上的物理学家 Alice 那里,另个留给地球上的物理学家 Bob。这样,根据相对论,物理学家之间以及粒子之间都无法传递信息。Alice 和 Bob 分别沿某些他们自由选定的轴测量他们的粒子,如果 Alice 和 Bob 碰巧选择了相同的轴,他们可以得到相同的答案。 现在,想象这些粒子就像是“20个问题”的玩家,它们的物体有时是驴子有时是马,根据一个固定的规则在回答时决定是哪一种动物。不管这个规则是什么,它对两个缠绕着的粒子是一样的,使它们产生在各个方向相同的自旋。这仿佛是克隆了“20个问题”的玩家,两个玩家必定对同一种动物给出相同的答案。 但 Conway 和 Kochen 表明了如果粒子之间没有通信,以上情形是不可能的。他们使用 Kochen-Specker 用过的归谬方法证明,如果自旋数 1 的粒子的行为是预先决定的,也即不可以“改变选好的动物”,那么它就无法给出完全遵守 1-0-1 法则的答案。因此如果 Alice 和 Bob 精心选择测量轴,他们就能够迫使两个粒子要么回答不一致,要么违反 1-0-1 法则 -- 这些都与实验证据不符。 Kochen 和 Conway 说,避免的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接受在测量前粒子的自旋并不存在。但还有一种解套的方法:那就是在任何一刻 Alice 和 Bob 对测量方向的选择不是自由选择,那么大自然就可以设法令他们不会选择那些会暴露出违反 1-0-1 法则的轴。Kochen 和 Conway 无法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是 Kochen 说:“任何一个普通人都会说,‘这太荒唐了’。自然的感觉当然是,不管我们做什么,我们都是在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做的。就算不完全是这样,至少我们可以肯定,我们可以选择在实验中按哪个按钮。” 按说,数学证明可以解决所有的不明确之处,但 Kochen 和 Conway 还未能让许多听过他们工作的物理学家感到信服。Rutgers 大学的玻姆派物理学家 Sheldon Goldstein 说:“我不觉得信服”。他相信论证中没有什么新东西,并且满足于这样的观念:自由意志仅仅有效地存在,而非理论上存在。自从Kochen 和 Conway四年前首次发表他们的成果以来,Goldstein和他的合作者花了很多时间与两位数学家讨论有关问题。在接受了批评后,两位数学家于2008年7月21日在 Arxiv.org 上发表了新的证明,试图加强结果。然而,他们仍未能达成相互理解。Goldstein 说:“没能做到相互沟通令人沮丧。我们知道政治上会这样,但你不会想到我们这里也会发生这种事。” 但是霍夫特(Gerard ’t Hooft)说两位数学家的结论是正确的 -- 但他宁愿选择决定论而不是自由意志。霍夫特是荷兰Utrecht大学的物理学家,曾获199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霍夫特说:“作为一位坚定的决定论者我会说,是的,实验者打算测量什么是打自有时间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的,他所称为光子的东西的所有性质也是如此。如果你信仰决定论,你就必须毫无保留地相信这一点,没有退路。Kochen 和 Conway 已经用一种漂亮的方式证明了,对伪决定论半心半意的信仰是无法持续的。”
个人分类: 自由意志问题|16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纽约时报-2011】你有自由意志吗?当然,因为你别无他选
quantumuniverse 2012-6-10 01:50
【纽约时报】你有自由意志吗?当然,因为你别无他选择 新一代实验哲学家们对自由意志的研究. 标题: Do You Have Free Will? Yes, It’s the Only Choice 来源: http://www.nytimes.com 原文日期: 2011-03-23 假设张三和李四生活在一个宿命式的世界里。今天早上发生的所有事——例如张三决定要穿一件蓝色短袖,而李四呢则试图把头发梳来掩盖住秃掉的部分——都完全是因之前的事情所引发的。 如果你能从宇宙洪荒之始重造这个世界,然后让今天早上以前的所有事件都跟从前一模一样,接着也照样是蓝短袖和梳发盖秃头。 现在实验性的哲学家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1) 在这个宿命论宇宙中,要一个人对他的行为在道义上负起完全的责任可能吗? 2)今年,张三如往年一样会在他的税单上做手脚。他要对他的行为在道义上付完全的责任吗? 3)李四和他的秘书相爱了,于是决定只有杀掉老婆孩子才能与其双宿双飞。在出差之前,他买凶准备在他不在期间杀死他的家人们。那李四要对他的行为负上完全的道义责任吗? 对于一个古典哲学家来说,这只是关于自由意志的三个不同版本的问题,其实质是相同的。但对于那些测试人们对宿命论概念反应的新式哲学家们来说,这三个问题有着决定性的不同之处,正如Shaun Nichols 在这期《科学》里解释到的一样。 绝大多数的被提问者认为在第一个问题中的不明身份者对自己的行为是不用负起完全的责任的。而大部分人也不会揪住张三在税单上的问题不放。至于对李四就不同了,在NIchols博士询问过的人群中,有超过70%的人们认为他该对他犯下的滔天大罪负上完全的责任。Nichols博士是亚利桑那大学的实验哲学家,他跟他在耶鲁的同事Joshua Knobe一起主持了这次实验。 那么,李四是否被不合逻辑地裁决了呢?从某种角度来讲,的确如此。对于某些哲学家们来说,因果链可能有缺陷,但对于心理学家及神经科学家们来说,对自由意志的信仰看起来可能很幼稚,他们会辩驳道,我们是由那些超越我们意识控制的力量所驱动的——李四的律师在法庭上也会提出这样的辩护。 但另一方面,让李四对谋杀付全责是完全合理的。法官凭直觉也知道,不管自由意志是否存在,我们的社会有赖于每个人对自由意志存在的信仰。这种信仰的效益已经在别的研究中展示出来,当人们质疑自由意志时,他们的工作表现会越来越差,而他们也会越来越不老实。 在一次实验中,一些人阅读了Francis Crick的一篇文章,他是一位分子生物学家,里面断言所谓自由意志只是一种过时的老古董观念,如今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们都对其不以为然。接着,当与阅读Crick(其人死于2004年)另一篇文章的控制组相比,这些人对自由意志抱有更深的怀疑态度——立即在数学考试时放任自己作弊。 当接受电脑测试时,他们被要求去解决一系列的算术问题,尽管他们被告诫不要利用一个电脑故障,然而他们仍然利用了这个故障来作弊。那个所谓的故障,实际上是由研究者们——明尼苏达大学的Kathleen Vohs 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Jonathan Schooler ——设计的一个诱饵。 在接下来的试验中,心理学家们又做了另外一次实验,他们向被试们保证,每得到一次正确答案就可获得1美元——而且可自报分数。正如Vohs博士和Schooler博士所担心的一样,在看过了之前那篇反对自由意志的文章后,人们更倾向于作弊。这些人要比其他人拿到更多的不属于自己的钱。 研究者们注意到,实验室中的这种行为,与近几十年来日益增长的作弊大学生情形相符。同一时期,别的研究也显示出对自由意志信仰的降低(虽然大多数人仍然信仰着这一信条)。 Vohs博士和Schooler博士总结道,“质疑一个人的自由意志可能会破坏其自觉性,或者,也许否认自由意志就能当作一个人为所欲为的终极借口。” 根据Vohs博士和南犹他大学的 Tyler F. Stillman所做的共同研究表明,这也包括在工作中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情形。他们带着一套问卷去了一家短工职介所,让一组工人填写这套问卷并为其保密的。 这些问卷基于从前使用过的被称作“自由意志及宿命论量表”的研究工具。工人们需要回答他们对这样的论述——例如“精神力总是能战胜身体的欲求”或者“如果人们真的愿意就能克服一切障碍”或者“人们最终落入的境地并非是他们的选择,只是生活就是如此。”——的赞同程度有多高。 心理学家们还测量了别的因素,包括工人们对他们生活的总体满意程度,他们的精力有多充沛,他们对辛勤工作有多赞同。这些因素都不能可靠预测出他们由上司记录下来的实际工作表现。但工人们在自由意志信念量表上的得分越高,他们的工作评价就越好。 Vohs博士说,“自由意志让人们更倾向于成为更有道德更优秀的人,对社会及个人而言,对自由意志抱有信仰,可以帮助人们拥护文明的行为准则,进而获得健康,富有以及幸福的生活。” 自由意志的理论概念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但小孩子们的观点却似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差不多。当3~5岁的小孩们看到一个球滚进箱子里,他们会说球是不由自主的。但当他们看到一个实验者把手放进盒子里,他们会坚持她本可以有其他选择的。 正如实验哲学家们通过询问各地区(包括香港,印度,哥伦比亚以及美国)的大人们时发现的一样,这种信念似乎全世界通用。无论他们有多大的文化差异,人们总是不愿意承认他们生活在没有自由意志的宿命论世界里。 同样,他们也倾向于承认,在假象中的宿命论世界中,一个假象的人不该对他的原罪负责。同理,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原谅张三在税单上的小动作,这是一个没有明显受害人的犯罪。但同样的逻辑在人们面对研究者们称为“高危”犯罪时就不成立了,例如李四这种令人无法接受的谋害全家的犯罪。 在佛罗里达州大学主持自由意志大问卷项目的Alfred Mele说道,“这是大脑中的两种不同机制,如果你给人们的是一个抽象的故事和一个假象的人,你是在探索他们脑中的理论机制。但他们的理论在遇到栩栩如生的坏事时就会直觉地反应出界。正如实验者们展示出来的一样,人们默认自由意志是存在的。” 在抽象层面上来看,人们似乎像哲学家们说的那样是不可容论者:相信自由意志的人们与宿命论水火不容。如果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由这事之前的事情决定好了的话,那么最后得出的唯一合理结论就是:你不可能对你的行为负起道德责任。 然而也有一派哲学家——事实上是多数派——认为自由意志和他们所谓的宿命论是可相容的。这些相容论者认为,即使我们的选择是由过去的事件决定和影响的,我们仍然能自主做决定。用叔本华的话来说,“人能做他们想要做的,但却不能要他们想要的。” 这听起来很令人迷惑吧——或者很荒谬不合逻辑?要解释相容性并不容易。但似乎直觉告诉我们,即使李四住在一个宿命式宇宙中,他仍要负起道义上的责任。 Nichols博士暗示到,他对张三李四的实验表明了在我们的抽象思维中我们是不可容论者,但我们在情感上却是相容论者。 Nichols在《科学》上写道,“这就能解释在哲学上关于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长期的争论,部分原因在于,自由意志的多面性,每种哲学观都有一系列基于它的心理机制。” 正如一些科学家喜欢将对自由意志直觉式的信仰解释为自欺练习——就如Crick说的那样,是有点愚蠢的“虚谈”。但这些所谓的专家们要是以为问题就此解决了的话,那他们就是在自欺欺人。自由意志在科学和哲学上都未被证伪。研究人员们对自由意志研究得越多,他们就越能找出更多信仰它的理由。
个人分类: 自由意志问题|18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Nature(2011)--神经科学与哲学之争:剑指自由意志
quantumuniverse 2012-6-10 01:42
神经科学与哲学之争:剑指自由意志 2011 年 8 月 31 日在线出版 |Nature477, 23-25 (2011) |doi:10.1038/477023a 科学家们认为他们能证明自由意志只是个假象。而哲学家们则提醒他们三思而后言。 作者: Kerri Smith 这一实验推动了约翰-戴兰·海恩斯人生观的转变。 2007 年,柏林。伯恩斯坦计算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神经学家海恩斯将受试者推入脑扫描仪内,扫描仪内装有一个连续闪动随机变化字母的显示屏幕 1 。他告诉他们任何时候只要感觉可以就用右手或左手食指按下按钮,并记下他们做出这一决定时出现在屏幕上的字母。在志愿者选择用右手还是左手的时刻,实验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实时显示脑电活动。实验结果令人相当惊讶。 “我们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如果这是真的,我们就必须要校验一下’ ,” 海恩斯说。“随后我们进行了比以往任何其他研究项目更加全面的检验。” 在实际做出动作之前,为按下按钮进行的有意识决定花费了约一秒钟,但是团队发现根据脑电活动模式似乎在长达 7 秒之前就可预测到这一决定。似乎表明,在受试者意识到做出选择之前很长时间,他们的大脑就已经做出了决定。 作为人类,我们宁愿相信我们的决定是处于意识控制之下的 — 我们拥有自由意志。哲学家们已经为这一概念激辩数个世纪,而现在,海恩斯和其他实验神经学家们正在酝酿新的挑战。他们声称决定的意识性有可能只是纯粹生化反应的马后炮,对人的动作行为没有任何影响。按着这一逻辑,他们认为,自由意志只是一个假象。“感觉上是我们在选择,但是实际上我们没有,”伦敦大学学院神经学家特里克 ‧ 海格尔说。 举例说,你可能认为今天早晨是你做出喝茶或是喝咖啡的决定,但实际上这个决定在你意识到之前很久可能就已经确定。对于海恩斯来说,这实在让人感觉心神不安。“坦白说,我发现面对这个问题时非常头疼,”他说。“如果我连它何时出现以及决定如何都一无所知,那么怎么能将其称之为‘我的’意志?” 思想实验 哲学家们并不认可脑扫描能够如此轻易地摧毁自由意志。有些人已经质疑神经学家们的结论和诠释,辩称研究人员根本没有理解他们正在揭批的概念。许多东西和科学家们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 神经学家和哲学家各持己见,”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哲学家沃尔特 ‧ 哥莱伦说。他对神经科学、伦理学和自由意志颇有兴趣。 有迹象表明这种情况正在开始转变。本月,作为由宾夕法尼亚西肯肖霍肯的约翰坦伯顿基金会资助、为期四年、投入 440 万美元的研究计划 - 自由意志大课题的一部分,诸多项目开始启动。该基金会为神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桥接研究提供支持。有人认为,通过改良的实验,神经科学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发现隐藏于心灵意图之下的物理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在其之前的脑电活动。如果能够发现无意识的脑电活动能够完美地预测其后的决定,那么这一成果就将真正摧毁自由意志的概念。“目前的相关性在某些点上可以构成大脑机制和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有可能的。”哥莱伦说。“如果这些成为事实,那么它对由任何哲学家以任何方式定义的自由意志产生威胁。” 海恩斯并非第一个探究无意识思考决策的神经学家。 20 世纪 80 年代,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心理学家本杰明 ‧ 利贝特曾将研究参与者与脑电图 (EEG) 连接在一起,并要求他们目视一个有圆点环绕移动的钟面 2 。当参与者感觉想要移动手指时,他们须记下圆点所在的位置。利贝特记录到人们在表现出有意识的移动手指意图前数百毫秒的脑电活动。 利贝特的实验结果具有争议性。批评者认为钟表分散了注意力,有意识思维决策的报告显得过于主观。神经学实验通常采用可控输入 — 在精确时刻向某人展示某图片,然后观察大脑的反应。但在将参与者有意识的移动意图作为输入时,他们是以主观的方式确定计时时刻。此外,批评者并不认可利贝特在有意识思维决策足以引发一个决定前所观察到的脑电活动 — 它或许只是大脑进行预备决策,随后移动手指。 海恩斯 2008 年的研究 1 将这一早期实验进行了现代化改良:利贝特采用的脑电图 ( EEG) 技术仅能观察到脑电活动的有限区域,海恩斯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装置能够观察整个大脑; 利贝特的参与者仅仅简单地决定何时移动,海恩斯的实验则要求受试者在两个交替变化之间做出决定。可是批评者依然不依不饶,指出海恩斯和他的团队对于按下左边还是右边按钮预测的最佳精度也不过 60% 。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大学 ( 汉诺威 ) 研究自由意志的神经学家兼哲学家 Adina Roskies 反驳称,尽管这个结果比凑巧意外要好,但仍然不足以宣称在有意识知觉之前观察到了大脑的思维决策。此外,“它所暗含的所有意义即存在着某些影响思维决策的物理因素”,而这不足为奇。她补充说,对科学有所了解的哲学家并不认为此类研究能够足以证明不存在自由意志,因为这些实验都是思维决策的过简模拟。甚至于喝茶还是喝咖啡这样看似简单的思维决策都要比选择用右手还是左手按按钮复杂得多。 海恩斯对他自己的解释不做辩解,并开始在两个研究项目中重复并改良他的实验结果。一个研究项目采用了更为精确的扫描技术 3 来确认在此前实验中所提示的大脑区域作用。在已发表的另一研究项目中,海恩斯和他的团队要求受试者将显示在屏幕上的序列增加或减少两个数字。决定增加还是减少体现了比按下按钮更加复杂的心灵意图,海恩斯声称这是一个更加贴近每日思维决策的仿真模型。海恩斯说,即使在这个更加抽象的任务中,研究人员探测到受试者意识到做决策前的脑电活动长达四秒钟。 某些研究人员则真正深入研究到大脑内部之中。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及以色列特拉维夫医学中心的神经学家兼外科医生伊萨克 · 弗莱德就是其中之一。他采用了治疗癫痫的外科手术方法,以在大脑内植入电极的方式研究个体。这种单个神经元的记录方法为科学家提供了比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或脑电图 (EEG) 更加精确的脑电活动图像。弗莱德的实验表明在受试者做出有意识的按下按钮决策前约 1 秒半左右,在特定脑区单个神经元存在脑电活动。在 700 毫秒的时间持续中,研究人员能够以超过 80% 的准确度预测到做出决策的时间。“在某种程度上说,是预先确定的东西获准进入意识之中,”弗莱德说。他认为,意识可以说是在后期阶段被添加到思维决策中。 物质要素 哲学家们质疑这些诠释的假设基础。“得出这些推论的部分原因是认为自由意志须是精神类或灵魂类东西的想法,”佛罗里达州立大学 ( 塔拉哈西 ) 哲学家艾尔 · 梅莱说。如果神经学家找到驱动思维决策的无意识神经活动,那么让人郁闷的心灵概念和自由意志一样,与身体分离就将消失。哥莱伦说,自由意志的“二元”概念是神经学家能够击溃的一个简单目标。“将心灵与大脑巧妙地区分让神经学家把两者分裂开来更加容易,”他补充说。 梅莱说,问题是在于,大多数当今的哲学家认为自由意志并非如此。许多人是唯物主义者 — 认为凡事均有物质基础,并且决策和行为来自于脑电活动。这样科学家就要在哲学家所认为的不相关理念上权衡取舍。 梅莱说,主流哲学家乐于接受人能够在确定性宇宙中做出理性决策这种说法。他们争论自由与宿命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 该理论认为一切均是命中注定,要么取决于命运要么取决于物理定律 — 但 Roskies 称神经学的结论尚不能够解决这一争议。他们也许会讨论行为的可预见性,但不会讨论宿命论话题。 神经学家有时候也会对他们自己领域的概念混淆,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神经学家迈克尔 · 加扎尼加说。特别是,科学家们倾向于将预备性脑电活动视为步进性过程,某个时间一点点,直至最后做出决策。他建议研究人员应当换一种想法,将其视为持续发生互动作用的复杂网络内的并行过程。开始意识到思维决策的那个时间点并非如某些人想的那么重要。 意志之争 有了概念性议题 — 随后才有了语义名词。“如果科学家和哲学家能够就自由意志的涵义达成共识,谁将真正受益 ,” 哥莱伦说。甚至在哲学界内部,自由意志的定义都并不一致。某些哲学家将其定义为在没有胁迫的情况下做出理性决策的能力。某些定义则将其置于宇宙背景之下:在决策之时,给出过去已经发生的一切条件,可能得出不同的思维决策。其他一些人则坚持非物质的“灵魂”直接做出思维决策。 神经科学能够为整理这些定义做出直接的贡献,或可为它们增加实证维度。 Roskies 说,这可能会引领对自由意志涉及的内容进行更具深度更完善的理解,或者会深化对于有意识意图的认识。 梅莱正在负责这个将哲学家和神经学家联合起来的约翰坦伯顿基金会项目。“我认为如果采用更好的设计进行新一代研究,我们将会获得有关人们在思维决策时大脑工作方式的更佳证据,”他说。某些非正式的会议业已开始举办。 Roskies 在整个计划中一直受到资助,她计划今年在从事灵长类脑决策机制研究的华盛顿大学 ( 西雅图 ) 神经心理学家迈克尔·夏特伦的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我们将会相互质疑,直至真正理解对方的观点,并说服或己或彼承认自己是错误的,”她说。 海格尔有一个接受约翰坦伯顿基金资助的项目,项目目的是寻找确定意识思维决策和动作时刻的客观方法,不再依赖于主观性报告。他的团队计划设计一个实验,在实验中让受试者玩以计算机为对手的竞技游戏,同时他们的脑电活动进行解读。 另一个由加州理工学院(帕萨蒂纳)生物工程师克里斯托夫 · 科赫负责的项目将采用与弗莱德类似的技术检验在人们根据理性做出思维决策时单个神经元的响应状况。他的团队希望能够观测出在人们在思维决策时给予不同比特信息权重的量值。 哲学家愿意承认神经科学某一天将会给自由意志这一概念制造麻烦。想象一个情景(哲学家爱这么干),在这种情景下,研究人员始终能够通过受试者的脑电活动在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决策之前,预知某人将要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如果这成为事实,那将对自由意志构成威胁,”梅莱说。同时,即便那些或许有点过早宣布自由意志死亡的人们也同意此类结论应当在很多不同思维决策等级重复进行之后才行。。按按钮或玩游戏与决定喝杯茶、竞选总统或者实施犯罪相比仍然差距甚远。 摧毁自由意志的实际效果难以预测。生物决定论将不能够在法律上为辩护提供支持。法律学者不用再准备丢弃个人责任原则。“除非在特殊情况,法律必须以人们须为其行为负责的理念为基础,”由伦敦皇家协会主导的有关神经学和法律的项目负责人尼古拉·麦金托什说。 欧文·琼斯是田纳西州的范德比尔特大学 ( 纳什维尔 ) 法学教授,曾主导过一个由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麦克阿瑟基金会资助的类似项目,他认为该项研究能够帮助区别个人责任等级。“我们感兴趣的是神经科学如何为我们就人们如何在控制行为能力变化方面提供更多零散的视角。”琼斯说。例如,这些可能会影响到判决的严厉程度。 答案还将最终影响人们的行为。 2008 年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 ( 明尼阿波利斯 ) 社会心理学家凯瑟琳·沃斯和她的同事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心理学家乔纳森·斯科勒发表了一项有关人们在被暗示决定论属实的情况下行为方式研究 5 。他们要求受试者阅读两段文字之一:一段文字将行为归纳为环境或遗传因素,不受个人控制;另一个段文字对于影响行为的因素保持中立。随后参与者在计算机上做一些数学题。但在就要测试开始之前,告诉他们由于计算机的问题,偶尔会随机显示答案;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应当将其点击关掉,不要去看。那些已经读到这条确定消息的人更可能在测试中作弊。“也许,否认自由意志仅仅是简单地提供了任意妄为的终极借口,”沃斯和斯科勒认为。 海恩斯的研究及其可能的意义已经影响到了他思考问题的方式。他记得有一次在前往参加一个会议的飞机上,曾经有过一个顿悟。“我突然间生出一个宏大的景象,这景象包含整个确定性的宇宙、我自己、我在其中的位置,以及所有那些我们正在做出思维决策、体现某些因果流的不同点。”但是他无法在没有自由意志参与的情况下一直保持这个世界的想象。“只要你试图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人的行为,实际上就不可能保持这种想象了,”他说。 弗莱德也发现在他心灵的最上层无法坚持决定论。“我不会每天都想这个问题。我在做脑科手术时当然不会想到这个问题。” 梅莱希望其他哲学家能够对有意识性意图的科学了解更多一些。他说,在涉及到哲学的地方,科学家们将不会那么固执己见。“似乎参与自由意志研究的神经学家的任务就是为了揭示根本没有自由意志,事实并非如此。” Kerri Smith is editor of the Nature Podcast, and is based in London. KerriSmith 是居于伦敦的科学播客编辑。
个人分类: 自由意志问题|2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cience(2010):深刻影响人行为的潜意识
热度 1 quantumuniverse 2012-6-10 01:38
Science:深刻影响人行为的潜意识 一些 心理学 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我们的行为和决定被 无意识 的想法深深影响着,而这些想法又很容易被当前的感知所动摇。 饮料商广告总会让汽水在海滩、朋友等积极热情的场面中出现,“如果你不断地重复看到这些广告,它就会在你脑中形成一个联系,然后,你的 潜意识 可能会突然决定:我需要来杯可乐。” 在走进 办公室 时,如果看到桌上摆着个公文包,人们往往会表现得更有竞争性;如果墙上挂着一幅 图书馆 的画,他们说起话来会低声细语一些;如果你能隐隐约约地闻到一股 清洁剂 的味道,你会下意识地把桌上的东西收拾得整齐一点……而且你完全不会意识到,你的所作所为正由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所影响着。 关于人类特性的一条基础性定义便是:人是一种理性的独立个体,行为由自己的意识所决定。但最近,一些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我们的行为和决定被无意识的想法深深影响着,而这些想法又很容易被当前的感知所动摇。 在六月二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上,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的卡斯特(Ruud Custers)和阿特斯 (Henk Aarts)教授发表了一篇引人入胜的评论。他们举出了大量例证,阐明了人类的“潜意识”有着多么强大的力量。“人们的行为通常是为了实现自己所期待的结果,因此他们相信,是意志在决定着自己的行为。但是,世上并不只存在着有意识的意念,在更多情况下,我们是在自己都不知道想干什么的情况下做出行动的。” 生物谷推荐相关索引:Ruud Custers,Henk Aarts.The Unconscious Will: How the Pursuit of Goals Operates Outside of Conscious Awareness.Science,2010;DOI: 10.1126/science.1188595 By Bioon.com 这些无法察觉的外界刺激,不仅影响着人们的举动,同样还影响着人们的欲望。在卡斯特和阿特斯引用的一项研究中,参与实验的学生们在屏幕上会看到一系列和猜谜有关的词语——填字游戏、七巧板等等。有些人的屏幕上还会迅速闪过一些只能靠下意识去分辨的词语,这些词语总是跟积极正面的场景联系在一起,比如沙滩、朋友和家庭。随后,当学生们拿到一副打乱的拼图时,接触过积极词语的那些人会完成得更努力,时间也更长,同时也比另一组人更加兴致勃勃。 同样的技巧也可以用来鼓励人们多喝水,如果他们面对的字眼都跟“喝”有关。而当人们眼前闪过爱人的名字,或是与“关照”有关的词如“护士”时,他们会对其他人做出更友善的回应。换句话说,我们常常根本意识不到自己为什么需要某些东西,或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其实,早在十年前一篇题为《生命不可承受之自发力》的文章中,耶鲁大学的约翰巴赫(John Bargh)教授就预言过卡斯特和阿特斯的发现。巴赫把《科学》杂志这次发表的文章称为一座“里程碑”:“《科学》从没发表过如此重要的文章,它在围绕着这类研究的种种怀疑中迈出了长远的一步。” 相关索引:John A.Bargh,Tanya L.Chartrand.The Unbearable Automaticity of Being.Science.1999 By Bioon.com 原文下载:http://www.yale.edu/acmelab/articles/bargh_chartrand_1999.pdf 但是巴赫教授同时也认为,这块研究领域已经发生了转移,因为种种研究表明,无意识的影响往往是通过有意识的感知所进行的。举个例子,在他所进行的研究中,坐在硬椅子上的人在买车砍价的时候会砍得更无情,而当人们手捧一杯热咖啡的时候,他们会比拿着杯冰可乐时更倾向于认为别人很慷慨友善;如果手中拿到的简历是夹在厚实的文件夹里的,面试官会认为这个应聘者比拿着轻飘文件夹的人更认真。 “这些都是人们能活生生感知到的东西——硬椅子、热咖啡——但却没人能意识到自己是受了它们的影响。我们的潜意识发挥作用的方式比那篇文章中提到的还要多。”巴赫说道。 卡斯特认为自己的研究证明了,许多暗示性的广告手法从心理学角度看是非常有效的,尽管有些国家对这种广告明文禁止。比如说,饮料商总会让汽水在海滩、朋友等积极热情的场面中出现,“如果你不断地重复看到这些广告,它就会在你脑中形成一个联系,然后,你的潜意识可能会突然决定:我需要来杯可乐。” 他同时补充,政策制定者其实已经开始意识到这种“有毒的环境”的影响了,至少在垃圾食品的问题上如此。把手伸向薯片袋这个动作不能只归咎于“个人的选择”,只要把这类暗示性广告撤销掉,保持饮食健康就会容易得多。 巴赫和卡斯特都承认,他们的调查已经开始侵蚀到“自由意志”这个概念的存在性了。其实,潜意识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来说是个必不可少的生存工具,甚至比有知觉的意识更重要。巴赫认为,潜意识才是所有 认知 体系的基础。“生活中有太多事情需要做决定了,如果没有这种潜意识去自动处理它们,我们随时都会被压垮的。”在卡斯特看来,我们的意识有时就像一个漂浮在宇宙飞船中的游客,很难被控制住,这正是让人觉得无助的地方。“我们最好对自己的潜意识有足够的信心,总的来说,它们还是能够辨别我们的真正需求的,也能引领我们往正确的方向走。(生物谷Bioon.net)
个人分类: 自由意志问题|206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Nature(2009):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幻觉?
quantumuniverse 2012-6-10 01:23
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幻觉?-Martin Heisenberg-Nature-2009 标题: 【Nature】Is free will an illusion? 来源: http://www.nature.com 原文日期: 2011-04-27 摘要:科学家和哲学家正在利用神经系统科学上的新发现来质疑自由意志的观点/存在。但是马丁·海森伯格说TA们正误入歧途。通过检查动物行为可以知道如何我们的行动是自由的。 我们视自己对未来的影响就像对待呼吸一样理所当然。我们承认将要发生的事件还是不确定的,我们可以引导事件的进程向一个方向或别的方向发展。这种关于自由的观点以及它所赋予责任的涵义,看起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意义重大。 但是眼下这种观点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声称,最近在神经系统科学上的发现——一项去年的发表成果认为我们的大脑做出决定取决于我们意识到这些决定之前的7秒种——以及任何行动都必有其原因的哲学原理,暗示了我们的行为从来不是自发(self-generated)的,因此自由只是一种幻觉。 争论聚焦在人类和”自觉的自由意志(conscious free will)“上面。但是如果要理解我们如何激发行为(initiatebehavior),可以通过观察动物来了解很多。研究者已经发现动物的行为并不像它看起来的那样是非自愿的,尽管我们并未把这归因于动物身上也存在着类似于人类意识这样的东西。认为动物行为仅仅是对外部刺激(externalstimuli)的反射(response)的观点早就被摒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它们激发行为是建立在它们内部状态(internalstates)的基础之上的,就像我们做的那样。 在讨论行为之前,我愿意往回迈一步从更基本的层面上考察自由和决定论的本质。几乎100年前,量子物理学家就在清理大部分障碍,使得我们去理解这样的观点,即宇宙决定于诞生之初的每一个细节。它揭示了这个世界本质上的不可预测性,也就是我们从不能精确地知道给定时刻的一个粒子的所有属性,譬如它的位置和动量大小。 伊曼努尔·康德定义自由意志是一种道德而不是自利 这如何在日常经验中反映出来呢?在行星尺度上,量子效应让位于经典力学的决定论法则。在中间尺度上,量子效应偶尔会被放大以致可被观察到,例如我们在测量放射性衰变的时候。一般来说,生命同时受到决定论和随机性的影响。可以举出许多存在于大脑中的偶然性的证据:如随机开放和闭合神经元细胞膜(neuronal membrane)中的离子通道(ion channel),或者随机释放(discharging)突触囊泡(synapticvesicles)的最小电位。由大脑中的随机事件触发的行为才能说是真正"积极的(active)"行为,换句话说,它有"开始“的特质。 行动(action)——不同于反应(reaction)因为行动并不取决于外部刺激——产生的随机性证据能够在单细胞生物中找到。就拿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的移动方式来说吧,它有一根可以沿两个方向环绕自己纵向轴的鞭毛(flagellum):一种方向会驱使自己向前运动,另一种能使自己突然"跌倒(tumble)"停下来,这时大肠杆菌面对着一个新的方向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向前运动做准备。这种“随机散步”可被感觉接受器(sensoryreceptor)调整,使得大肠杆菌找到食物和合适的温度。 这些告诉我们行为输出(behavioral output)可与感觉输入(sensoryinput)无关,它与下面的事实一致,即在单个生命体的早期发展过程中,运动系统要略微优先于感觉系统。这在进化过程中可能已经真实存在,对生命体有利并且支持流动性,尽管只是分散在空间上。 那么更复杂的行为呢?随着多细胞生物的出现,单个细胞失去了行为的自主性,有机体不得不重新重新创造运动。复杂有机体的行为来自主要来自于各种模块:新生儿的抓握反射,鸟鸣的音节,步行中腿的节律运动(rhythmicmotion)。一些模块如心跳,从胚胎发育开始持续到死亡;别的像鳄鱼颚的咬合(snapping),持续不到一秒钟。有些如步行和唱歌能够同时发生,有些会互相排斥,如睡觉和弹奏钢琴。有些必然发生在另一些后面,如飞行和着陆。这些行为模块交织在一起贯穿于动物和人类的整个生命,从出生到结束。 就如大肠杆菌的移动,行为模块的激发建立在大脑中偶然性和规律性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在缺乏装备,不能及时获知信息以及缺少应对时间的情况下,动物体不得不发展出一种相适应的模块。它们的大脑,在类似“随机散步”这样的行为中,不断地激活,摒弃和重塑它们的选项,并且评估它们可能的短期和长期后果。 关于这些如何运作的生理学原理还很少被研究,但是有大量证据表明动物行为不能简化为反射。例如,我的实验室证实了果蝇在遇到它们从未经历的情况时,能够修改它们对自己行动后果的期望。它们甚至能解决在它们物种的进化史上还没有单个果蝇解决过的问题。我们的实验表明它们积极地激发行为。就像人类能用脚趾绘画一样,我们发现果蝇能够利用几种不同的运动输出来逃避致命的危险,或者从视觉上固定它们在空间里的方向。 这些告诉了我们人类行为中任何与自由有关的东西了吗?在回答之前,让我先建立我所说的自由观。一种被承认的定义来自伊曼努尔·康德,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自愿去做该做的事,那么这个人就能自由地行动。这样的话,我的行动就不是自由的如果它们取决于其它事物或者别人。按照上面的陈述,自我激发的行动并不违反物理学原理,且在动物中得到了证实。所以人类的行为能被认为是自由的,因为它们的行为是自我激发和相适应的。 有些人定义自由为一种有意识地决定怎样行动的能力。我仍然认为我们不需要意识到我们做出决定的过程是自由的,重要的是我们的行动是自我激发的。意识可能会改进我们的行为,但是那并不必要也不重要。为什么一个行动从这一刻到下一刻变成自由的仅仅是因为我们想到了它? 康德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中著名的“第三悖论”认为,我们一方面决定于自然法则,另一方面又是自由的,因为我们有遵从道德律令的能力。但是他应该会很高兴看到量子物理学和行为生物学解决了这种两难困境。 (本译文同时发表在 译者博客 上)
个人分类: 自由意志问题|21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由意志系列9:几个关于思维的疑问
热度 2 jingpeng 2012-4-14 15:58
自由意志系列9:几个关于思维的疑问
大二的时候写的,今天突然翻出来了,贴到博客纪念一下。 里面提到现在是否在梦境中的看法,和一个电影不谋而合。提到的脑中输入信号,造成处在一个世界中的假象,就是“缸中之脑”的问题。有一段时间,专注于圣经和基督教的学习和理解,要不是坚信进化论,差点就信了!现在的结论是道德上是很好的,但人格神那是不信的。上帝自从大爆炸后,就没管我们了。 不知不觉已经六年了,现在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参见自由意志系列博文。 --------------------------------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但我们想过思维、情绪是从何而来的吗? 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辉煌发展,使得人对自身的能力越来越自信,甚至在某一些人身上体现出对人自身能力的自我膨胀,似乎人是万能的。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我们是在发现规律,而不是在发明,规律。大部份有学识的人相信。宇宙间存在着一个大一统理论,所有的物质、能量运动,都遵循着一个规律。 若这个规律确实存在的话,那么人,生活在这个宇宙中的人,也必受制于这个大一统理论。而人的大脑是人的,当然也受制于此理论,我们思考,思维活动,分解到根本,应该都是及其复杂的化学反应,原子碰撞,不管大脑如何复杂,机理如何难以捉摸,它始终遵循一定的规律,而我们人不能对这一规律作任何更改,反过来想想,我们此时此刻的想法一定也是化学反应的结果,这些化学反应有是什么支配的呢,我们自身吗? 我们自己怎么去控制这些反应的呢? 我们所说的自己指的是肉体上的身体和自我的思想。当我们说自己控制自己的思想时,控制的方法或想法肯定也来自于自己的思想,那思想有时从何而来的呢? 如果组成大脑的原子、分子运动服从一定的规律,那么在此时此刻的一个瞬时,你的大脑内的原子、分子的位置、速度等各种状态一定是确定的、那遵从大一统理论,下一时刻的原子、分子反应状况是确定的,也就是说你下一时刻的想法也是确定的! 某些看到这里的同学可能会轻声的笑一笑,想,这不是物理书上已经解释了吗?你这是拉普拉斯的宇宙机械论的翻版。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蝴蝶效应,三体运动无解析解,这不都说明下一时刻的状态是不可预测的吗?混沌理论早已说明,系统初时条件的微小改变,都会引起结果的巨大变化。 但是测不准就等于不存在吗?就好像你拿尺量一根木棒的长度,不管你的尺精度多高,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木棒的长度总是客观地存在一个准确值的,如果我们只是因为无法得知这个值而去否定这个值的存在,拿就说不通了。同理,物理书上拿空气分子之间的运动碰撞来说明我们不可能计算出下一时刻的状态。但这仅仅是不可能,你能说这一状况不存在吗?原则运动的下一个状态不是受一定规律控制的吗? 所以我们人测不准它 ,不能处理计算分子运动的宏大得出乎想象的计算量,但并不能否认它在某一时刻状态的不确定性。这仅仅是因为我们人做不到而已,人做不到的,它就不存在,这是什么逻辑! 退一步说,如果在客观上微观粒子的运动的确有随机性,即使某一时刻状态已定,下一时刻的状态仍有随机性。那这个随机性也不是人所能控制的,我们大脑里的思维、思考、决策,也受这个随机性 性影响。如果我们的思想都是随机的,那我们的思想也就是大脑的反应由谁支配呢?自己支配吗?这个支配大脑运动的自己又在哪里呢? 这样的话,那我们的思考、言行有何意义呢?大脑中的想法难道只是自然运动的产物?那又为何如此和谐、有逻辑性呢? 我带着这许多疑问,请教各位同学。 我现在觉得最好的解释来自于圣经。首先,有必要说明一下,我不是基督徒,只是介绍一下来自圣经的观点。 圣经上说,“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也就是说人有了上帝的外貌、形体,我们得了上帝特别的关爱,更重要的是,上帝予人灵性,这灵性也就意味着人的自由意志,人是有灵魂的。人因为有了自由意志的灵气,也才成其为人。上帝用自然和 圣经 启示我们,希望人用自己的灵性去探索发现自然律,来荣耀神。 人一旦信了上帝,就得圣灵进驻,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思维举止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变化,就我认识的几位基督徒,确实的,它们对上帝和世人充满了爱心。 举两个例子,据统计, 92 %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相信有神。为什么以色列复国的时候,能够抵御强敌的进攻,它现在是世界上最小的发达国家。毗邻的阿拉伯国家,都不是他的对手,这不能说是一个奇迹,和值得思索。 现在如果我们暂时放一放无神的思维定势。按照圣经上说,以色列民族是上帝特别拣选的民族,那这一切就显得很自然了。 一直以来,我们决得相信有神是愚昧、无知的表现,有神无神是不需要思考讨论的话题,可以说我以前也是根本不屑的。这都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如果我们连对有神作一假设都不敢的话。我们就是不够自信,怕坠入有神论的圈套中。真理是越思越明的。现在我们学校共产党员这么多,有几个人能说自己是无神论者呢?没有接触了解有神论的观点,只是接受无神的结论,不屑于讨论,就永远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无神论者。 回复 : 回一字剑臣 你说的唯心唯物殊途同归 , 灵魂为什么不能认识自己? 如果说人真是有灵魂的,那个在思考的我就是自己的灵魂的话,那为什么灵魂不能认识自己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认识到自己的灵魂呢?如果说那是因为我们灵性太低了,以至于认识不到自己的灵魂本身。那也不无可能。 打个比方,大象智力太低了,虽然自己那么庞大,但非洲草原上的大象感觉不到自己在世界中是什么位置。同样的,一个人灵性太低,也认识不到灵性世界的神奇。不知道我们所见、所闻的世界之外的五彩缤纷的情形,心里还自以为是。看过记录片《狮子兄弟》的都知道,真正主宰非洲草原的不是狮子,而是大象。大象虽然能主宰非洲草原,但它可能见不到人类繁华都市的五彩缤纷,即使它偶尔看到了人类的直升机,它智力不够,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东西能飞,只能想当然的为幻觉,或有的大象相信了,回家告诉同伴,同伴都觉得这是幻觉,这与它们生活的世界太不相符了,太违反它们生活所见的情形了,一个迷信、幻觉的帽子扣下去,就解决问题,停止争论了。可能那个眼见了直升机的大象也不相信自己了。在它们眼里,直升机就是超自然的力量,超乎它们生活的世界生存法则的。同样,我们人的心里太顽固了,自以为是,不能认识自己的灵魂,或者明明感觉到了灵魂的存在,由于人心的顽固,在生活中不愿意承认他。实际上,不敢承认自己灵魂的存在,恰恰是否认了自己。很可笑的是,我们在自以为是,人类可以主宰一切时,陷入了唯物论的漩涡,心里越加顽固。不如说,我们在入党宣誓的时候,一起大声念着写好的字词,念给谁听,在我们潜意识例,都有一种力量在监管着一切,好像你做的事他都一清二楚,你入党宣誓对这个主宰者作出保证,从而约束了你的生活。这就是我理解的周老师要传达给我们的意思。 基于相信的世界 博弈论里对知识有一个定义,我觉得非常经典。 知识就是对真的相信 我们在初中的时候一般都相信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在我看来,这就是绝对真理。这有什么好说,好怀疑的。那是傻瓜,是会被人讥笑的。我绝对的相信它,这就是所谓的客观规律,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挑战规律的行为甚至言论都是荒唐的,被人不屑的。 读了大学,我们都知道了,在弯曲空间中,直线就不是最短的了。我们心里的顽固被老师对西方理论的介绍在一节课就给消除了。我们觉得弯曲空间中最短路径不是直线,这就是客观规律。 我们为什么这么深信不疑呢?我们有谁进入到足够弯曲的空间过(按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地球引力场中卫星能绕地球运转而不掉下来,因为引力场中空间是弯曲的,在卫星的时空中看来,它绕地球运转是在它的空间中直线运动,地球表面空间也是弯曲的,只是日常生活中人察觉不到罢了),又有谁去推导推敲过爱因斯坦的数学推导过程了? 我们认为这是客观事实,是因为老师告诉我们,书上这么说,这是数学精确推导出来的。我们相信老师说的,书上介绍的,相信爱因斯坦,更相信 the power of math 。因此,弯曲空间中最短路径不是直线构成了我们的知识,构成了我们所谓的客观规律。 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潜意识里是相信饭菜会被消化吸收,在走路跨步的时候,是相信地板不可能绝对光滑,开灯的时候是相信灯会亮,张宏达在设计单片机的时候,是相信电路理论的正确性。。。。。。。 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相信。我可以毫不羞愧地说,这就是我多年思考的结晶。诸君不妨从这个角度看一下世界。 包括我自己的存在,也是基于相信。我们每天看、听、闻、触。这些信息全是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刺激构成的。从小到大,各种各样的信息传到我们的大脑,经过处理,构成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世界。只是我们天天接受世界的信息,这个世界的信息表面上没什么矛盾的,于是就相信这个世界的存在,相信自己的存在。 人有时候做梦会感觉非常真实,身临其境。如果我们现在正在梦境中呢? 有一首歌唱道,人生就像一场梦,这首歌能流传这么广,从侧面也说明了,人们对这一观点在潜意识上的认同。只是我们在生活中认为这是消极的,不愿承认而已。 假如有一种智能力量(不知是否为生物),想做一种试验,做了一个能处理外界信息,会思考的东西(暂且称为大脑),然后给他输入所有的信息,包括童年的回忆,父母的形象(有点恐怖!),恋爱的经历,等等。给他所有的外部信息,构成一个他所理解的世界,每时每刻都不断地输入视觉、听觉等所有的信息。如果说这就是我所处在的话,我不能肯定自己存在的真实性,我不能肯定以前的回忆是否真实,可能记忆也是某种超级智能给我安排的。我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我在思考,我的意识是存在的,我一定以某种方式存在于某个世界中,有可能这个世界只是虚无的,一些意识的电波(举个极端的例子,来自卫斯理的一个科幻小说)。 迪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要表达的应该也是这个意思。 ------ 还有一个大一写的小论文,和宏达,蒋韬合作的,提了一个想法:综合摆试验仪。 论文:综合摆试验仪.doc Wonders Never Cease
个人分类: 哲学-自由意志|2203 次阅读|3 个评论
自由意志3:神经科学将free will逼入了死胡同,哲学家极力挽救
热度 4 jingpeng 2011-9-3 09:49
自由意志3:神经科学将free will逼入了死胡同,哲学家极力挽救
这周的nature刊出了一个News :《taking aim at free will》.神经科学的很多发现,似乎越来越趋向于颠覆free will,而哲学家们则努力证明free will的存在,这是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石。 一般地,在行动反应前一秒,大脑已经做出了决定。然而,使用MRI技术检测大脑的活动,可以提前7秒预测出将要做的决定!对于哲学家来说,绝对是一个重大打击,普遍使用的一个free will定义是:在做决定的时刻,给定之前发生的所有事件,则仍有可能做出不同的决定。如果在做决定的时刻,通过physical的观测,就可以决定你要做哪个决定,似乎就已经颠覆了free will。但我想,这个实验还是给free will留下了空间的。假设有soul一直存在,她完全可以缓慢地make decision,与大脑中的physical world有一个交互作用,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可以被MRI等检测技术检测到,所以能够预测将要做的决定。所以哲学家并不需要修改定义,只是做决定的时刻提前了6秒。 最后,一些心理学实验证实,受determinism的影响,人会偏向于为所欲为,不需要承担道德责任。所以,不管是主观意愿,还是社会运行需求,free will都是一个最根本的基石,希望神经科学留给她一点空间。我还是持mental body dualism的观点,除了physical world,还有一个mind的小空间,可能可以微弱地影响physical world。根据混沌的原理,初始状态的微小改变,足以带来大变化,mind和physical world的微弱作用,也足以改变我们的decision。 想起了《圣经》上,耶稣讲过的一句话:“你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得自由。(you will know the truth, the truth will set you free.)” 附nature news 2011_nature_taking aim at free will.pdf
个人分类: 哲学-自由意志|4585 次阅读|6 个评论
追求理想的树
seawan 2011-7-30 19:19
【按】 也许树只是在依据自己的生存本能而发展。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坚韧 ——即使扭曲,也不会停止努力。 草木尚且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况人乎?! 下面两张转自: http://www.qiezi001.com/user_youji/viewu_id=101934id=17039 下面一张来自: http://ngmchina.com.cn/pics/?content%2Fpictures15%2F : 下面转自: http://www.yldx.com/dispbbs.asp?boardid=21Id=78637
个人分类: 思考|2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你有相信自由意志的自由,也有不相信它的自由
songshuhui 2011-2-11 19:20
庄 发表于 2011-02-09 10:45 倘若你问我全宇宙范围内最讨厌什么东西,此时此刻,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姑娘我最受不了的有三件东西:爵士乐、键盘上失灵的Ctrl键,以及,拉普拉斯妖。 我也知道,接下去有很大的概率,你将马上问道:什么是拉普拉斯……呃,那个妖? 拉普拉斯,19世纪著名法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是也,中学课本上已经和我们打过照面了。却说1814年的一天,丫突发奇想做了个假设,说没准世上有种超级智能生物,其特异之处在于能知晓每个原子的位置和能量,这怪物被后世称作“拉普拉斯妖”,一个关于其性质的比较确切的表述,出现在了拉氏所著《概率论》的导论部分:“我们可以把宇宙现在的状态视为其过去的果以及未来的因。如果一个智能知道某一刻所有自然运动的力和所有自然构成的物件的位置,假如他也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那宇宙里最大的物体到最小的粒子的运动都会包含在一条简单公式中。对于这智者来说没有事物会是含糊的,而未来只会像过去般出现在他面前。( http://zh.wikipedia.org/zh/%E6%8B%89%E6%99%AE%E6%8B%89%E6%96%AF%E5%A6%96 ) 实不相瞒,对我的意识世界来说,这样一种所谓智能的存在简直就是个灾难,它直接影响了生活的有趣程度——想象一下,一位帅哥公元2010年1月19日晚上20时27分6秒对我一见钟情,是因为他49分钟以前在对面酒吧里喝了一瓶红酒,喝这瓶红酒的理由来自于6个小时前他从任职的公司里拿了一笔项目奖金,这笔奖金和他3个月前陪同老板一起出的差有关,而这次出差……打住,我想我已经把自己极度厌恶的对象用概念提炼出来了,那就是“决定论”。(注1)宁可相信,那位拥有完美单眼皮的帅气男子,整十分钟不舍得把眼光从我身上移开是出于他的自由意志,这一行为绝对不是什么智能通过某种算法设定在宇宙事件里的,也不是喝多了之后的随意偶然,去他妈的红酒,去他妈的奖金,去他妈的出差吧! 即使当代神经生物学不得不把大脑当做一部机器来研究,也依然不妨碍它想要恪守某种“不完备性”,即有权利按或不按照算法来决定自己的下一个行动。(注2) DNA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弗兰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在著作《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对具有“自由意志”的事物作出了如下设定:第一,人脑的某个部分与制定进一步行动的计划有关,但不一定执行它;第二,人不能意识到这部分脑所执行的“计算”过程,而只知道它作出的最终“决定”,也就是计划;第三,执行这个计划或那个计划的决定受到同样的限制。克里克并且认为,一个叫做“前扣带回”的脑区很有可能是“自由意志”的源地。 而哲学家、可爱的美国人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上上世纪末说的一句话深得我心,他认为人活着的全部刺激来源于“我们可以感知到生活中的事情是被一个又一个瞬间决定的,而非一系列在上帝出生以前就被决定的连锁反应”。 可是,尽管相信自由意志存在的信念显得无比正义,仍然会有人有这个自由不去相信它存在,比如,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学家本杰明•利伯特(Benjamin Libet)在1980年代进行了一项经典实验(Brain, vol 106, p 623),称自己测量了大脑在自发运动前的准备电位,确定了它们发生在产生意图的206毫秒之前。换而言之,我们自认为随机的每个动作,都并非由我们大脑所决定,大脑只不过接受了另一个更有决定权的信号的指挥而已。更要命的是,德国人约翰•海恩斯(John-Dylan Haynes)2007年做的另一项按按钮实验(Nature Neuroscience 11, 543 – 545 (2008))打击了我企图质疑几百毫秒是否出于仪器偏差的想法,他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脑成像技术,证实了行为的意图其实源于头脑中的无意识加工,这种加工大概在意图进入意识之前10秒就已经开始。 两位科学家凭借伟大的实验主义精神,不留情地告诫着类似我这种过分浪漫主义的脑袋:相信吧,自由意志,它只是个幻觉。 Haynes的按钮实验 Brembs的果蝇实验 好在,这场较量只不过刚刚开始,我知道试图唱反调者也不乏其人。同样在2007年,来自自由柏林大学的布乔恩•布伦布斯(Bjrn Brembs)等人进行了一项果蝇实验(PLoS One (DOI: 10.1371/journal.pone.0000443)),得出了针锋相对的结果,因为他们发现密室中的果蝇可以变换不定地向左飞或向右飞,这些飞行方向的决定乃是出自其大脑。需要指出的是,这项工作的真正可称道之处在于表明自由意志可以存在,但事实上也并没有证明其确实存在。 果蝇视频: http://www.msnbc.msn.com/id/21134540/vp/18699863#18699863 也许关于自由意志的争论最终必然落到物理层面上去探讨,既然,你我都不可避免地作为一种物理实体存在。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无穷困扰也带来了无限可能的是量子力学的核心部分——粒子在被观察之前不具有明确的性质,人永远也无法预言观测的结果,而这种不可测性却为爱因斯坦所深恶痛绝,他在相对论的框架下树立起了“上帝不投骰子”的信誓旦旦(在给对手玻尔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曾写道过:你信仰投骰子的上帝,我却信仰完备的定律和秩序)。但最最有趣的事实是,自由意志其实应该存在于两者之间,它不应当是完全的随机论,也不应当是简单的决定论,因为一切若是那随机的生灭,则无所谓意志,而一切若由那不知名的至高存在来决定,则无所谓自由。说白了,自由意志要一种“收放自如”,它里面简直有种唯心的疯狂。这东西的本来面目,原是个会搞破头的哲学命题,只不过不知道用了什么妖法,引来无数科学家竞折腰。某种意义上,荷兰理论物理学家、1999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杰拉德•特•胡夫特(Gerard ‘t Hooft)可认为是个折中型的修正主义决定论者,他曾用一番言论解释了对该问题的看法:任何去进行观测的决定都会受到不久前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观测进行过程中也有足够时间,允许你作出改变测量方式的决定。总而言之,即便在决定论的框架下,自由意志也不会彻底地失去,而是有范围地失去。想象一下,如果你端着一杯咖啡,“我不可能在一瞬间改变要喝下它还是把它扔到房间另一头去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早就确定了的。重要的是,我可以划算一下喝下去(美美地享受一番)或者扔掉(做好准备洗地毯吧)对我的影响。所以,我们缺乏的只是改变初始条件的自由意志。”(New Scientist, issue 2615) 听上去很完满,我几乎就要写下“证毕”二字结束这篇文章了,但这样做其实是不道德的,因为,还必须告诉你一件事:推翻特•胡夫特这番说法的办法也不是没有的——苏黎世量子哲学中心的安东尼·苏亚雷斯(Antoine Suarez)已经用量子纠缠(注3)作为实验手段,证明他在解释中所用到的那个时间顺序也不过只是,一种幻觉而已( http://www.quantumphil.org/SuarezRandFinQM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很崩溃?没错,我写得也有些崩溃。 毫无疑问,相信与怀疑还将继续,实验和争吵也将继续,因为人们愿意为之争吵乃至付出代价,这契合了马克•吐温所说的一句话,他说,我们有三样东西珍贵到了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地步:言论自由、良心自由以及从不实践这二者的谨慎。 注 1 :决定论的基本思想是:一切世界的运动都是由确定的规律决定的;知道了原因以后就一定能知道结果,现在发生的一切都是由过去所决定的,它们通过因果而建立起关系。 注 2 :库尔特 • 哥德尔于 1931 年证明并发表了两条定理:任何一个兼容的数学形式化理论中,只要它强到足以蕴涵皮亚诺算术公理,就可以在其中构造在体系中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否证的命题;任何兼容的形式体系不能用于证明它本身的兼容性。这被称为 “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 ” ,是数理逻辑中的重要基础,它深刻地揭示了形式系统的内在局限性,也进一步揭示了人工智能的局限性,简而言之,从不完备定理可以导出总有算法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总有计算机解决不了的问题。 注 3 :量子纠缠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描述的是复合系统中一类特殊的量子态,无论在多么遥远的距离下,两个处于量子纠缠的粒子都会保持一种特别的关联性,当其中一颗由于量子测量而发生性状变化,另一颗也会瞬即发生相应的变化。 您也可能喜欢: 年度技术——行走的自由 无线的自由 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距离达到16公里 当它们的手臂在空气中开始自由旋转时,其实已注定灭亡了。人类已经赢得了占住这颗星球抵御一切外来者的权利,因为时不时总会在人群中诞生几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下一顿大餐 无觅 var wumiiPermaLink =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9868"; var wumiiTitle = "你有相信自由意志的自由,也有不相信它的自由"; var wumiiTags = "原创,哲学,心理,物理,自由意志,"; var wumiiSitePrefix = "http://songshuhui.net/";
个人分类: 心理|9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由意志系列2:自由意志+“人性本善”=灵魂存在?
jingpeng 2010-12-24 23:27
在2010圣诞节小雪纷纷的夜晚,记录一下对于自由意志问题的新理解。标题党了一把:) 自由意志问题,指的是如果世界是纯粹物质的,服从一套自然律,那么人脑中的神经活动也服从这一规律。无论这一规律是否是确定性的,物质分子的运动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也就是我们下一时刻的想法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这就导致我们的意志是否自由的问题,并导致了自我的消失。博客的第一篇文章有略为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 假如物质运动是随机的,人做出决策是不受非自然力干预的,那么面对善恶选择的时候,就应该是机会均等的,应该是无偏向性的。 然而,在人的心中,有一个道德律,随着心智的成熟,越发服从这个道德率:人心总是向善的。可以用中国古人的话说,就是“人性本善”。善与恶不一样,人为善可以为了善本身,为恶是不会为了恶本身的。人不会为了恶而去作恶,往往是为了善而使用了恶的手段。这个道德率和数学公理一样,是普遍存在的。从善恶的角度看,人心的选择就有了偏向性。这种偏向性与本能不同,是超越本能的精神选择。 能否从这种道德律的偏向性,来质疑量子理论的不确定性原理对自由意志的解释? 或者直接映证超越物质世界的灵魂的存在? 参考资料: 【1】 C.S.路易斯,王咏梅(译),返璞归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个人分类: 哲学-自由意志|4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由意志、生活方式与博物学生存
antiscience 2010-12-10 08:19
《绿叶》,2010年11期,总第149期,第35-42页。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00 次阅读|1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5):自由意志——人猿相揖别的基本价值尺度
pww1380 2010-11-19 00:22
信息文明之光(5):自由意志——人猿相揖别的基本价值尺度 作者 杨文祥 人类的形成与发展是目前宇宙形成与进化史上最伟大也是最高端的历史成就。走出动物界,由动物转化为人, 从动物属性的野蛮、愚昧、暴力走向人的属性的文明、理性、和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人类文明最根本的价值指向。 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从野蛮、愚昧、暴力走向文明、理性、和谐的根本机制和内在动力就是人的自由意志。 人的自由意志决定了意识生成和存在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与此同时也决定了人对思想自由和基于思想自由所形成的思想成果的自由表达的现实需要。这一现实需要是宇宙进化所赋予人的基本权力,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特征,因此也是人的尊严的现实起点。 更进一步地讲,没有与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思想自由和思想的自由表达,就不可能进行具有实质意义的知识创新。就是说,思想自由和思想的自由表达是人类创造精神价值和精神财富的社会实践前提。于是,思想自由和思想成果的自由表达就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根本保障。正因其如此,温家宝总理近年来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社会民主、学术自由、自由表达和人的尊严与人的幸福问题。 处于不同时空环境的人们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所归属的社会群体及其相关利益不同,特别是由于所具有的历史条件和所接受的社会教育不同,其所能够提出和满足的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现实需要也就不同。这样,基于各自不同的现实需要和基于这些现实需要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现实利益,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利益集团)和不同社会个体的人就形成了各自既具有某种共性又具有一定个性色彩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于是,人们基于这些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社会实践,就会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施加作用与影响 —— 或是推动社会和人类文明依其基本方向和内在规律健康发展,或是对这一方向加以扭曲,试图在一定的时空点上将这一基本方向翻转,使历史的长河形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迂回,甚至形成一股股逆流和旋涡,从而导致一时一地范围内的文明倒退和历史逆转。 然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基本走向是不可能因此而逆转的。正如大浪淘沙的黄河,尽管黄土高原复杂的地理形势迫使它走过了一个九曲十八弯的曲折而艰难的历程,但它终究是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 “ 奔流到海不复还 ” 。这就是先哲所说的 “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 这一警句的深刻历史寓意。即便如此,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的这种一时一地的文明倒退和历史反复现象,在其影响所在的时空范围内,还是导致了一起又一起巨大的社会灾难和惨重的历史代价。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历史上北方游猎民族的铁骑对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长期掳掠征伐的腥风血雨,历代封建王朝以钳制言论禁锢思想整肃知识分子为目的的惨绝人寰的文字狱,并不久远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反右运动,六、七十年代文革十年的文化浩劫,所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不能淡忘并应痛定思痛的文明劫难。 在西方世界,文明劫难的历史悲剧同样在一次又一次地轮番上演。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而被判自杀,而后世各国无论是各不同宗教和宗教派别对 “ 异教徒 ” 的思想钳制和人身迫害,还是宗教法庭对科学思想的禁锢与扼杀,完全都不亚于东方封建王朝的野蛮与残暴。 由此,无数古今中外的历史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全社会从政治领袖到普通公民全面自觉地提升自身的现代文明素养,人类社会才有可能自觉地把握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不致发生灾难性的文明倒退和历史逆转,从而实现建设一个文明、理性、和谐发展的理想社会的社会愿景。 对自由意志的自觉意识,对人的思想自由与自由表达权力的理解与尊重,对人类文明基本价值和社会发展历史方向的理性把握,不但是每一个具有现代文明修养的人类个体把握自身生命历程和生命价值的价值前提和理性基础,也是科学地把握和评价一切社会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基本价值尺度。 只有那些符合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推动社会依其内在规律健康发展的社会实践才能够经受住最终的实践检验和历史评判。即,千秋功过,历史评说。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351 次阅读|2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2):祝愿中华文明的精神之鹤在信息文明的长空自由
pww1380 2010-11-1 20:04
信息文明之光(2): 祝愿中华文明的精神之鹤在信息文明的长空自由翱翔 作者 杨文祥 鹤在中华文明传统文化里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 鹤,其实是中华文明寻求人类精神自由的精灵,尽管它从不发表什么振聋发聩的宣言。 它那对白云和蓝天的依恋,对隐秘在远方的世界本真、生命之源和生命本义锲而不舍地寻觅和追求,无时不使人感受到自由的真谛。      湖畔传来一声清脆的鹤鸣,随即便在天际留下一道仙踪鹤影 ......      信息时代全球化的空间是这个中华文明的精灵自由飞翔的蓝天。愿这个自由的精灵,在信息文明这无垠的长空,伴随白云翩然起舞,最后也幻化为一朵洁白无暇的白云在蓝天碧海漫游。 我深知,那是信息文明的信使、生命的呼唤和人的自由意志的灵光。 写于 2006-6-13:11:00 AM at Residency at Ziyuan (Purple Garden) , 2010-10-20 修改, 2010-11-01 再修改 参见 : 祝愿中华文明的精神之鹤在信息文明的长空自由翱翔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5676880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27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站在肖传国与方舟子中间
chrujun 2010-10-2 22:52
肖传国雇凶伤害方舟子事件后,我写了几篇博文。有人以为我在支持方舟子。事实上,我开始就没有选择站在任何一边。 我的主要观点如下: 1、肖传国走上报仇之路,主要与国内学术共同体不作为有关。 2、肖传国支持者不少,这场争斗还会持续。 3、国际同仁的公开信对肖氏手术的评价比较中肯。 4、科学网博主不必因为观点不同就休博。 5、 把信仰当成真理来推广,会导致很多罪恶。 对于这个事情,我主要是进行观察和反思。我的立场是中立的,我不依附任何一方。对于读者的评论,我尽量保持原貌,不回复。 我认为,对这个事情进行观察和反思,才是有意义的事情。 狂热地支持或反对某一方,我没有兴趣,也没有精力。 如果大家仔细看我对相关评论的处理,就知道我的立场是一贯的。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4098 次阅读|4 个评论
自由意志系列1:自由意志在哪里?
热度 4 jingpeng 2010-9-20 17:09
自由意志系列1:自由意志在哪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思想,但我们想过思维、情绪是从何而来的吗?科学真的可以 回答这个问题吗? 从哲学诞生到现在,自由意志问题一直是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宗教,自然科学 研究的重要问题,现在也没有明确的肯定的答案。本文从基督教,物理,生物科学的角度 ,探讨这个问题,试图寻找一个合理的解释。 自由意志问题 如果我们不相信灵魂的存在的话,普遍的认为是:人的思维活动来源于大脑的神经活动, 神经细胞中的生化反应,电活动等产生了我们的感知和记忆,喜怒哀乐等情绪,计算推理 等逻辑思考...... 但是,这些神经活动的生化反应,都是基于原子,分子的相互作用的,这些运动都是遵循 自然界的运动规律的。根据这个规律,某一时刻的状态,决定了下一时刻的状态,下一时 刻的神经活动,也被决定了,那人的思考就变成了自然的机械运动的一部分了,这是一种 机械宇宙观。现代的量子物理,已经表明运动是有概率性的,但即使是有概率性,人的这 个“自我”又怎么去影响这个概率,达到控制自己思维的目的呢?在这种观念下,导致了 人的 “自我”的消失,这就是自由意志(free will)问题,也可以近似为心身关系问题 (mind-body problem),或者亚瑟.叔本华所说的“世界之结”(the “world-knot”)。 如果没有自由意志的话,那我们的思考、言行有何意义呢?大脑中的想法难道只是自然运 动的产物,那歹徒犯罪,都不是他们自己的错了!这种哲学思想指导下,整个社会的道德 和责任感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是非常可怕的。 意识的性质 在讨论意识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白意识的确切含义。意识必需是有联想和创造潜力的,有 时候做一件事情,形成习惯后,就不需要意识参与了,比如每天的刷牙,洗脸动作。意识 是串行的,一个时刻只能有意识地思考一个事情,这已经被一些心理学实验所证实,最典 型的就是双眼竞争实验,人两只眼睛同时看到不同的颜色,在毫秒量级,在大脑中只能反 映一种颜色。意识具有广延性。 基督教的解释 圣经上说,“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 。也就是说人有了上帝的 外貌、形体,我们得了上帝特别的关爱,更重要的是,上帝予人灵性,这灵性也就意味着 人是有灵魂的,人的自由意志来源于灵魂。人因为有了灵气,有自由意志,也才成其为人 。 现在如果我们暂时放一放无神的思维定势,灵魂论确实可以解释自由意志的来源,但是现 在科学的发展,圣经的绝对真理性受到了很大冲击,灵魂论缺乏科学根据,似乎是为了解 释自由意志的来源而产生的,这就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相互论证的泥潭。 如果灵魂真是自由意志的来源,为什么灵魂不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呢? 如果说人真是有灵魂的,那个在思考的我就是自己的灵魂的话,那为什么灵魂不能认识自 己的存在呢?一些基督徒的说法是,那是因为我们灵性太低了,以至于认识不到自己的灵 魂本身。这似乎也不无可能,打个比方,大象智力太低了,虽然自己那么庞大,但非洲草 原上的大象感觉不到自己在世界中是什么位置。同样的,一个人灵性太低,也认识不到灵 性世界的神奇。不知道我们所见、所闻的世界之外的五彩缤纷的情形,心里还自以为是。 看过记录片《狮子兄弟》的都知道,真正主宰非洲草原的不是狮子,而是大象。大象虽然 能主宰非洲草原,但它可能见不到人类繁华都市的五彩缤纷,即使它偶尔看到了人类的直 升机,它智力不够,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东西能飞,只能想当然的为幻觉,或有的大象相信 了,回家告诉同伴,同伴都觉得这是幻觉,这与它们生活的世界太不相符了,太违反它们 生活所见的情形了,一个迷信、幻觉的帽子扣下去,就解决问题,停止争论了。可能那个 眼见了直升机的大象也不相信自己了。在它们眼里,直升机就是超自然的力量,超乎它们 生活的世界生存法则。同样,我们人的心里太顽固了,自以为是,不能认识自己的灵魂, 或者明明感觉到了灵魂的存在,由于人心的顽固,在生活中不愿意承认他。 Swinben是基督教思想研究的权威,他认为科学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不可能解释自由意志 的产生,特别指出人的思维和科学在根本性质上是有区别的,自由意志,感觉是不能定量 的,你的高兴,悲伤,不能准确地定量描述,而科学是讲究定量描述的,所谓无数学,不 科学,科学研究的关键是要把人的思维活动定量地映射到神经元的活动上,由于感觉的不 可定量性,这种映射是不可能成功的。薛定谔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我们建立物理理论 的时候,就已经把主观意志排除在外了,就不能指望再从物理的角度,精确地解析意志了 。 如果灵魂可以超脱肉体存在,那为什么人脑受伤了,思维会不正常。有一种类比的解释很 有意思,人的大脑好比硬件,思维好比软件,一台好的电脑,可以装不同的系统或者软件 ,软件不一样,表现和功能不一样,类比到人,脑袋一样,思维不一样。硬件坏了,软件 肯定好不了,比如声卡坏了,没有声音,人脑的语言中枢坏了,说不出话。为什么人的思 维高级些,动物就笨一些呢?也可以用硬件软件类比,低级的硬件,比如单片机,限于存 储和计算能力,软件功能可能仅限于简单的控制,不能装大型的Windows XP操作系统,类 比到动物,大脑容量和结构比较简单,所以思维也达不到较高的层次。 如果我们大胆假设灵魂的存在,可以直截了当地解释自由意志的来源,但是在缺乏科学和 经验的根据的情况下,我宁愿谨慎一些,更加信任经验的认知和理性的推理。 物理学的解释 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辉煌发展,使得人对自身的能力越来越自信,甚至在某一些人身上 体现出对人自身能力的自我膨胀,似乎人是万能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我们是在发现规 律,而不是在发明规律。霍金先生相信(很多物理学家都相信),宇宙间存在着一个大一 统理论,统一了四种基本的作用力,所有的物质、能量运动,都遵循着这个规律 (经过 爱因斯坦的努力,已经统一了三种基本力,还有引力没有统一进这个理论)。 若这个规律确实存在的话,那么人,生活在这个宇宙中的人,也必受制于这个大一统理论 。而人的大脑是人的,当然也受制于此理论,我们思考,思维活动,分解到根本,应该都 是极其复杂的化学反应,原子碰撞,不管大脑如何复杂,机理如何难以捉摸,它始终遵循 一定的规律,而我们人不能对这一规律作任何更改,反过来想想,我们此时此刻的想法一 定也是化学反应的结果,这些化学反应有是什么支配的呢,我们自身吗? 我们自己怎么去控制这些反应的呢?这个控制这些反应的自我又在哪里呢? 如果组成大脑的原子、分子运动服从一定的规律,那么在此时此刻的一个瞬时,你的大脑 内的原子、分子的位置、速度等各种状态一定是确定的、而且遵从大一统理论,下一时刻 的原子、分子反应状况是确定的,也就是说你下一时刻的想法也是确定的!这个“自我” 就消失了! 这是拉普拉斯的宇宙机械论的翻版 ,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蝴蝶效应,三体运动无解 析解,这不都说明下一时刻的状态是不可预测的吗?混沌理论早已说明,系统初始条件的 微小改变,会引起结果的巨大变化 。 但是测不准就等于不存在吗?就好像你拿尺量一根木棒的长度,不管你的尺精度多高,误 差是不可避免的,但木棒的长度总是客观地存在一个准确值的,如果我们只是因为无法得 知这个值而去否定这个值的存在,那就说不通了。同理,物理书上拿空气分子之间的运动 碰撞来说明我们不可能计算出下一时刻的状态 。但这仅仅是不可能,你能说这一状况不 存在吗?运动的下一个状态不是受一定规律控制的吗? 退一步说,如果在客观上微观粒子的运动的确有随机性,即使某一时刻状态已定,下一时 刻的状态仍有随机性。那这个随机性也不是人所能控制的,我们大脑里的思维、思考、决 策,也受这个随机性影响。如果我们的思想都是随机的,那我们的思想也就是大脑的反应 由谁支配呢?自己支配吗?这个支配大脑运动的自己又在哪里呢? 生物学的解释 生命科学在1965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后,呈现出了爆炸似的发展,尤其是 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得益于技术手段的频繁更新,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速发展,为 人类从分子作用的基础上理解自身,迈出了一大步。神经生物学作为理解人类思维的核心 领域,吸引了很多天才的科学家(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后,也转到了神经生物学领域 ,组建了自己的实验室,希望寻找上帝和人的灵魂存在的证据)。经过“脑的十年”等研 究计划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意识的理解还很有限,神经生物学远远没有达到研 究全脑的整体作用的层次,只是对某些局部区域和机制研究得相对比较透彻,比如通过对 猫的视神经的研究,对视觉感知的分子和信号传递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入;嗅球的嗅觉机制 研究也相对比较成熟;海马区域的记忆机制,很可能和神经可塑性,突触的长时程增强效 应有关...... 神经生物学家普遍认为,自由意志来源于神经网络的高度复杂性,各种分子的运动,电位 的组合,可以产生几乎无法量化的感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神经胶质细胞也参与了信号 的传递,更是增添了神经网络信息传递的复杂性。实际上,神经生物学最新的进展也表明 ,很多感觉并不是大脑中特定区域的单独作用,而是与其他部位的神经元有着密切联系的 ,单独研究一块脑区域,很难完整地解释某个机制,全脑的大尺度的研究越来越迫切。感 觉无法量化是因为这是高度复杂的信息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且不断变化,或许哲学的量变 导致质变的思想可以解释这个映射过程。 目前,最有前途的应该是“动态核心”学说 ,假设在某个时刻,意识是由一部分神经回 路控制的,这些神经回路就是“核心”,下一个时刻,又由另一些神经回路控制,决定神 经回路能否进入“核心”,是通过神经回路间的竞争得到的,一个神经回路一旦胜出,就 会进入核心,主导意识。这种竞争发生在毫秒量级,人无法感觉到。具体是哪些神经回路 控制,是不是有总是有一部分神经回路属于“核心”还不清楚。 2009年,IBM的计算机科学家们,根据fMRI扫描得到的人脑神经网络连接模型,利用他们的 超级计算机Blue-Gene,模拟了大量神经元和神经连接时,脑的活动,整体的脑神经元和连 接数量相当于人脑的4-5%,类似于猫脑的大小[IBM],这是脑神经活动模拟的重大进展, 为研究脑神经网络活动的意识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相信基于这个平台,研究神经网络 活动和意识的关系,会有重大发现。 在21世纪,期待神经生物学能带给我们惊喜! 我的看法 如果宇宙真正是随机性统治的世界,那么人自由意志的来源可能就是这种随机性。 薛定谔的猫 假设一个“上帝观察者”,脱离人和整个宇宙,可以观察明了所有事物。如果在上帝观察 者看来,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而对人来说,下一时刻的想法是未知的,就像薛定谔的猫 ,不知道是死的还是活的,只有到了下一时刻,人才有经验体会到这个时刻的想法,对人 自身来说,人还是有自由意志的!人的思维可能从物理上,是带随机性的,不受自我控制 ,但这实际上是把人自身放到了宇宙之外,实际上如果承认思维的随机性,人的思维的随 机性也是宇宙时空中的一部分,这宇宙中的人的思维正是人自身!自己就是宇宙的一部分 。这样的话,自由意志就在无中蕴涵着有,有点像中国的佛学了! 人自身很有限,而宇宙的能力不是人可比的。两个不具可比性的事物就不能相提并论,人 的主观能动性就不能依从于宇宙的可能来考虑,人只能从人自身出发,来讨论人的主观能 动性,而人并不能预见未来的发展,因此,对人来说,未来仍是无限可能的。 我目前的看法 我对自由意志的认识,经历了很多变化,根据目前的证据,我还是宁愿相信,人的自由意 志来源于大脑神经网络的高度复杂性,信息传递的特异性,量变引起质变,形成了感知。 这种复杂性蕴涵了某种不为人认知的性质,就是意识,这个意识和宗教无关,只是一个推 测的概念,或者说是弱化的灵魂,刘闯先生提出的心身二元论(body-mind dualism),我 很赞同,或许神经元网络的“动态核心”就是一个让进入意识世界的大门。 很多哲学的概念,都建立在直觉或者理性的基础上,比如1+1=2,这是我们的理性,我们认 为这是可靠的,同理,如果把我们意识到自由有自由意志也看成直觉或者理性的一部分的 话,自由意志问题就不会有这么多争议了,就像1+1=2,大家都没有异议,被认为是理性的 一部分,是推理的基础。 现在的科技只是还没有发现这个意识,无法认识这个意识,随着科学的进展,特别是脑科 学的进展,相信有一天,会发现这个意识的存在。 参考资料: 【1】 史蒂芬·霍金著,许明贤,吴忠超译,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湖南科学出 版社。 【2】成良斌等. 自然辩证法讲义. 华中科技大学内部资料 【3】 汤钧民、范淑华、黄伯坚,大学物理,2004,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4】 圣经,NIV版 【5】意识的宇宙 --物质如何转变为精神,埃德尔曼,托诺尼,顾凡及,2004,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 ------------------------------------- 后记: Richard Swinburne教授2008年在华工哲学系演讲稿的中文翻译,在我博客里有转载,对于 他的思想我不知道理解的到不到位。 刘闯先生是2006年来华工演讲的,观点表述可能还欠准确。 附一些讨论自由意志的资源 《意识的宇宙--物质如何转变为精神》 从神经科学讨论自由意志的书,避开了二元论和灵魂论的哲学讨论,直接讨论意识的神经基础,认为自由意志源于神经回路的“再进入”(reentry)。意识在每个时刻只能注意一个事情,各个脑的回路互相竞争,最后胜出的就会占据所有注意,这些胜出的回路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被称为“动态核心”(dynamic core)。 学校图书馆有借。 《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 作者弗朗西斯·克里克就是发现DNA双螺旋的,中学课本有。他转到了神经科学领域,希望得到自由意志这个新的圣杯。他主要通过研究猫的视神经回路,揭示神经信号传递和处理的规律,从而希望可以解释自由意志。从这本书上看,他离目标仍然很远。在最后一节,他提出了自由意志对应的脑中的结构,他猜想可能在前扣带回的位置。 讨论认知的在线文章资源(7734篇), 包括哲学和科学角度的探讨。 http://consc.net/online 关注consciousness的科学家: Giorgio A. Ascoli 有对《意识的宇宙》一书的评论 其他网络资源: 维基百科就有大量的词条,总结得非常全面。 wiki:Mind–body dichotomy wiki: Philosophy of mind wiki: Free Will psychology wiki与wikipedia不同,只能由指定的专业人员编辑,有权威性。 由斯坦福大学维护。 the psychology wiki: mind-body problem 自由意志问题也被称为世界之结。 Unsnarling the World-Knot:Consciousness, Freedom, and the Mind-Body Problem ,David Ray Griffin 解释意识的原理,讲到了进化和社会的影响 how the mind works cogweb 这个博客专注于mind的讨论,通俗地解释了意识问题,分为easy problem和hard problem 本文讨论的就是hard problem ------------------------------------------------------------------------------------------------- 徐向东先生在《理解自由意志》中,转引了罗马哲学家和诗人卢克莱修在《物性论》里的一句话,生动地解释了自由意志问题的重要性。 如果运动总是被连接起来, 新的运动按照固定的秩序来自老的运动, 如果原子永远不会突然发生转向, 激发那些能够打破命运纽带的运动 阻止无限的因果链条, 那么,纵然地球上的生物被假设具有自由意志 那个自由意志的根源究竟在何处? 【1】徐向东. 理解自由意志. 爱智文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你说,上帝玩骰子吗? ---------------------------------------------------------------------------------- 上面都是严肃的话题,让我们放松一下。 这些东西无聊的时候想想就够了,可以想一辈子的。 没有结论无所谓,千万别像下面这位侠士一样 :)
个人分类: 哲学-自由意志|8056 次阅读|14 个评论
信息和自由意志
zhangxp 2010-6-5 15:59
1bit的原子信息呈现,一定是真随机的; 1bit的原子意志行为,一定是自由的; 这都没有问题,本来如此,不需要一点点瞎操心,把数学规则搞清楚就好了,科学就是数学化,已及更深入的数学化......最niubiou的学问确实就是数学。 jake有一句名言:包装就是本质。这都是本来如此,不需操心,只要去搞粗粒化、概率这些数学问题就好了。
个人分类: 物理|1712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生物物理 (9) --- 生物存在自由意志吗?
sunon77 2009-6-28 16:51
生物存在自由意志吗? 或者进一步的问, 人存在自由意志吗? 答案似乎显而易见是肯定的。 从个人经验而言, 从小处说, 我可以决定今天晚上什么时候睡觉, 明天早上什么时候起床;从大处说, 我可以选择自己的职业, 信仰和婚姻的对象。 但是, 如果我们承认这个世界中存在着万事万物皆准从的自然律, 那自由意志的存在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们向天空扔一块石头, 不管石头有什么想法, 它必须遵守万有引力定律, 最终乖乖的下落。 我们大脑中出现任何一个念头, 按现在神经生物学家的说法, 最终都可以归结到大脑神经细胞中生物电流, 以及功能分子的浓度或有无的变化。 按照经典物理学的理论, 任何一个决定性的系统, 如果给定边界和初始条件, 那么这个系统在将来的任一时刻, 所有的系统状态都将是在一开始就被决定了的。 换句话说, 如果大脑遵从自然律的话, 那么我们所谓自由决定的想法, 都不过是大脑在根据初始和边界条件以及输入信息得到的决定性的结果。 我们的自由意志, 不过是将头钻到沙里的鸵鸟, 自欺欺人的想法罢了。 经典物理中的决定论与进化论之间的悖论 这个看起来荒谬的难以令人置信的结论, 却正是坚信因果律的爱因斯坦的想法。在他与当时的哲学家和诗人泰戈尔讨论自由意志的时候, 他提到: If the moon, in the act of completing its eternal path round the earth, were gifted with self-consciousness, it would feel thoroughly convinced that it would travel its path on its own, in accordance with a resolution taken once and for all. So would a Being, endowed with higher insight and more perfect intelligence, watching man and his doings, smile about this illusion of his that he was acting according to his own free will. This is my belief, although I know well that it is not fully demonstrable. If one thinks out to the very last consequence what one exactly knows and understands, there would hardly be any human being who could be impervious to this view, provided his self-love did not rub up against it. Man defends himself from being regarded as an impotent object in the course of the Universe. But should the lawfulness of happenings, such as unveils itself more and more clearly in inorganic nature, cease to function in the activities in our brain? (大意)当月亮围着地球转动的时候, 假如月亮有自我意识的话, 他将十分坚信他是在按照自由意志在转动的。 但是如果存在着超乎人类之上的智慧存在, 他如果像我们观察月亮那样观察人的一举一动, 是否会对我们在按照自由意志行动的坚定信仰淡然而笑呢?..... 有了这样的背景, 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爱因斯坦终身对量子力学存在怀疑, 认为其充其量不过是发现最终物理定律之前的中间结果。 他和同时代的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普朗克一样, 认为或然性的定律都不是本质, 只有决定性的物理定律才是最终结果。 这样的物理观最形象的描述就是, 相信事物的规律可以用轨迹来表示。 知道了决定轨迹的定律, 再知道了边界和初始条件, 我们就可以预示将来, 也可以了解过去。 当从经典力学进入到量子力学以后, 微观世界的粒子无法用轨迹来表示, 而描述其概率分布的波函数, 仍然是由决定性的Schrdinger 方程所确定的。 这样的物理观所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 如果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存在着万事万物皆准从的决定性的自然律, 我们就没有办法解释生物进化乃至人类社会中由偶然性而引发创见性的力量。 比如, 我们无法由决定性的自然律预先推知在自然选择中生态圈内将产生什么样的新物种, 而这些新物种对生态网络的作用进一步影响未来的生物进化, 从而更加不确定。这个思想在 Kauffman 2008年的新书 Reinvent the Sacred中阐述非常清楚。 因此, 我们无法相信我们的世界仅仅是决定性的自然律的结果。 这个问题在生物领域更为显著。 一个最好的对比就是晶体的生长和细胞的生长。 晶体的结构和大小, 将完全符合确定性的规律。 而即使是基因完全相同的细菌, 在相同的培养皿中也会生长的千差万别。 我们到底是相信决定性的自然律, 还是相信我们的自由意志呢? 在复杂系统中自由意志与自然律的统一和新的时空观 爱因斯坦对于月亮的推理似乎有些道理, 但问题在于他讨论的是简单物体, 而不是复杂系统。 即使是由决定性物理定律控制的复杂系统, 也会出现确定性的丧失, 这点不但爱因斯坦没有注意, 连Von Neumann 也没有想到(Von Neumann最后十年的工作是想由人类控制天气。 但他没有想到天气是一个存在混沌的复杂系统, 连长时间的预报都无法实现, 更不用说控制了)。 对于一个经典动力系统, 为什么确定性的方程会有不确定性的结果? Poincare是最先思考并得到答案的人。 他认为, 当 动力系统中的两个物体在运动中出现耦合共振(Resonance)时, 两个处于相邻轨迹的物体之间的距离, 将随时间以几何指数增大。 因此, 即使是确定性的自然律, 动力系统也分为两类, 一种是稳定的动力系统, 没有耦合共振项, 我们可以推知为来和过去; 一种是不稳定的动力系统, 存在耦合共振, 我们无法确定性的预知一切。 而我们所处的世界, 正是一个不稳定的动力系统。 最近五十年对非线性动力系统和远离平衡态的物理现象的研究, 也引发了人们对一些经典概念(包括时间, 时间箭头和系统熵增)的重新认识。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 提出或然性进化的Bernard Cohen 和以研究远离平衡态的物理现象而获得1977年诺贝尔奖的Ilya Prigogine。 在牛顿力学体系和量子力学中的Schrdinger 方程中, 时间在数学方程中是对称的, 时间箭头是不存在的。 如果时间反向,以-t 代替 t, 仍然是符合原方程的。 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以后, 时间与空间关联, 时间一度被认为是空间之外的另一维度而已。 甚至爱因斯坦有一句误导了哲学思考的名言:时间是幻象 (Time is an illusion) 。 当然, 爱因斯坦这样讲是从相对论的角度而言的。 因为无论是狭义, 还是广义相对论, 都没有时间箭头出现的理论依据。 因为在相对论中, 时间被几何化。 只要满足广义相对论的时空体系, 在爱因斯坦的理论中都成立。 甚至哥德尔(Godel, 就是证明不完备定理的那位), 在爱因斯坦70岁生日的时候, 写了一篇论文, 提出了一个完全满足广义相对论的新的时空体系, 并且在该体系中时间是可以倒流的。 于是有的物理学家居然就此妄下结论, 说时间倒流是在数学上证明了的, 只是我们在试验中没有观测到而已。 在广义相对论体系中时间可以倒流, 并不一定在现实物理世界就可以时间倒流。细胞的分化在微观上是完全可逆的。 因为细胞分化无非是激活一部分基因, 同时关闭其他基因, 这可以通过调节控制蛋白(Transcription Factor)来实现。 并且以前认为涉及形成新的化学键的甲基化过程(Epigenetics)不可逆, 现在最新的生物学实验也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双向过程。 但是, 我们知道 细胞的分化在宏观上是不完全可逆的, 时间在细胞分化的过程中是不对称的。 比如, 生物学界在2006年有一个大发现, 通常的人的皮肤细胞, 通过加入四种基因, 可以将已经分化的皮肤细胞变为干细胞。 做出这个发现的Yamanaka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获得诺贝尔奖。 因为这不亚于在生物发育的领域实现了时间倒流。 正常的生物发育是由干细胞逐渐发育分化成为各种专门功能的细胞, 比如心脏细胞, 神经细胞, 皮肤细胞等。 在自然条件下, 专门功能的细胞不会返回到干细胞状态。 但是, 实际上Yamanaka的实验并没有证明生物发育可以时间倒流, 而恰恰证明了生物发育时间箭头的存在。 因为目前的实验表明, 无论怎样改变基因, 最好的结果也只有大概3~5%的分化细胞可以转变为干细胞, 而干细胞可以100%转变为分化细胞。在生物学中, 还有大量的观察和实验都表明时间箭头是存在的。 虽然时间在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中是对称的, 而 Prigogine则证明, 当一个动力系统存在耦合共振项时, 由确定性定律控制的动力系统将自发的演进到不确定的系统状态。 这一没有任何新的物理定律, 仅仅是复杂系统的耦合作用, 打破时间的对称, 证明了时间箭头的客观实在性。 因此, 空间可能会因为物体的不存在而消失, 但是时间则是任何复杂系统不依赖与物体存在而存在的客观实有属性。 即如, 万有引力定律不会因为物体的消失而不成立。 我们所处的世界, 有相当部份是一个由或然性控制的世界, 我们现有的确定性的定律是对客观现实的近似。 正是这种或然性, 使得基因完全相同的细菌也会生长的千差万别, 孪生子也会性格迥异, 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真正拥有自由意志, 我们不是自然律所摆布的机器。而这种或然性, 也正是生物界进化出形形色色的不同物种, 和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力量。 同时, 由于时间和其他复杂系统特性的存在, 使得我们种种不同的或然性有了共同的属性。 一颗太阳的未来, 也是千万颗恒星的未来。 个人的生老病死, 也是千万人的人生经历。 时间使得我们在或然性中, 仍然可以理解他人和探知世界。Poincare在讨论动力系统的物理规律时提到: To sum up, and to use ordinary language, the law of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 can have only one significance, because there is in it a property common to all possible properties; but in the determinist hypothesis there is only one possible, and then the law has no meaning. In the indeterminist hypothesis, on the other hand, it would have a meaning even if we wished to regard it in an absolute sense. It would appear as a limitation imposed on freedom. But this word warns me that I am wandering from the subject, and that I am leaving the domain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I check myself, therefore, and I wish to retain only one impression of the whole of this discussion, and that is, that player's law is a form subtle enough 更为重要的是, 研究远离平衡态的物理现象的研究,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探索生命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处于近平衡态的系统, 任何热噪声(noise)将不会影响到整个系统, 系统会自动恢复到平衡态, 从而系统不会有任何变化。 而对于远离平衡态的系统, 热噪声(noise)将不会正负抵消, 他会导致系统复杂性和秩序(Complexity and Order)的增加。 复杂系统马普所的Frank Julicher解释为什么细胞中的布朗运动会使细胞中的分子马达产生定向运动, 正是这方面一个极好的例子。 我相信, 随着理论生物学的发展, 远离平衡态的物理现象规律, 和热噪声产生秩序的规律, 将是研究生命现象中的有力工具。 Reference: 1 Ilaya Prigogine, The end of certainty Time, Chaos and the new law of Nature, 1996 2 Bernard Cohen, Probabilistic Revolution 3 Einstein, A letter to Rabindranath Tagore 4 K. Takahashi, S. Yamanaka, Induction of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Mouse Embryonic and Adult Fibroblast Cultures by Defined Factors, Cell, Volume 126, Issue 4, Pages 663-676 5 Frank Julicher, Modeling molecular motors, 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1997 6 Stuart Kauffman, Reinventing the Sacred: A New View of Science, Reason, and Religion, 2008 7 Henri Poincar, Energy and Thermo-Dynamics. Chapter 8 in Science and Hypothesis . London: Walter Scott Publishing (1905) END
个人分类: 生物物理-biophysics|7352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术思考]意志自由和精神独立是学者的根基
blueyye 2009-2-23 11:29
上帝存在、灵魂不死、意志自由是神学三大命题,其中意志自由也是哲学的中心议题之一,康德哲学认为:人作为理性存在物,其意志应当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一种天赋权利,一个人只有作为纯粹的意志存在物而不是作为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他才是自我决定的,才能自己为自己立法,实现道德自律。意志自由是道德自律的前提,没有意志自由也就无所谓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是意志自由得到保障的理性基础,没有道德自律也就没有普遍的意志自由。 意志自由同样也是学术的支柱,也是一切学术活动的基础,没有意志自由,就没有自由的学者和自由的思考,就不可能产生新的学术思想和从事学术创造;同时,意志不自由,精神就不能独立,没有精神独立,学者就不能独立判断。惟有保持意志自由与精神独立,学者才能驾驭自我、独立思考,进而达成学有所长、术有专精。 因此,意志自由和精神独立是学者的根基
个人分类: 学术思考|3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