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挑剔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当中国师道遭遇学术创新
热度 31 laserdai 2015-9-21 22:13
今天这里的热点是,中国某某大学某教员发公开信息,与学生断绝师生关系,一头雾水中,看到了一篇博文中交代清楚了来龙去脉( • 大学导师不能意气用事,更 。 。。 )。 原来是这位学生,以前读到北大阎步克教授、人大韩树峰老师的大作十分佩服,后来读到李凭先生的《北魏平城时代》后拍案叫绝,于是前面两位老师的光辉形象顿时做鸟兽散去,不见踪影,并把感想简单发到微信的私人圈子中(不是公开发布)。 从学术方面看,这是正确的日常事务!阅读量增加,知识增多,必然有比较,必然有看法,跟个人身份没有任何关系,不管你是学生还是教师,甚至教授。 比如,今天我跟某位博主也有类似的讨论: 某博主:今年是国际光年,诺奖物理学奖会给光学吗? 去年诺奖物理学和化学都和光学有关(蓝光LED和超分辨成像)。今年还会吗?如果给光学,可能是什么? 10年前,物理学奖给了量子光学和飞秒激光频率梳。猜想今年会不会给阿秒attosecond呢?如果给阿秒,加拿大NRC的Paul Corkum和在德国工作的匈牙利籍Ferenc Krausz最有希望。 我评论:个人认为,阿秒attosecond没有任何希望拿奖,纯粹是个技术工作,来源于高次谐波,当年silbert的自动锁模也是一个突破性新技术。 博主回复:一猜老戴就不赞成给。高次谐波截止波长公式中有一项,是3.17*有质动力势。这个公式显示了高次谐波截止波长和激发脉冲的波长及功率的关系,至关重要。这个公式是Corkum发明的;另外,高次谐波产生的是一系列阿秒脉冲,独立的单个阿秒脉冲的产生、分离和测量是需要新技术的,这个应该归功于Krausz。 反正这里表明,我们意见非常不同! 但是,遇到中国师道就不同了。所谓中国师道,就是绝对尊重老师,凡是老师说的话都是正确的,凡是老师教过的都要牢牢遵守。因此,按照这个中国师道,这位学生就只能说 大阎**教授、人大韩**老师的大作非常好非常棒,尽管实际上这两人大作其实很平庸,没准很垃圾,或许几年后被人指出来抄袭。 真正的科技创新就要求用挑剔/批评的眼光看待已有的成果/结果,争取发现不足/缺陷进行改进,甚至重大原始创新。但是如果遭遇到中国师道,就不能对以前的成果/结果进行挑剔/批评,从而创新也就根本没有希望。 这就是摆在面前的血淋淋的现实。所以,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科技的创新道路还是非常远的。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5123 次阅读|70 个评论
雌性总是挑剔的
热度 3 jiangming800403 2013-6-29 12:11
有性生殖的优势是在于基因重组可以形成新的表现型,有助于面对环境的变化,当然也有可能产生某些不适应环境的“副产品”,但是会在进化中被淘汰。一切进化都是为了使遗传物质更好的传播下去,而不是相反,或者说自然选择都是性选择。 在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程中,体内受精代替了体外受精,因为生物体内的资源有限,分配给繁殖的更少,因此雌性的策略逐渐由“广种薄收”(翻车鱼一次可以产生上亿卵子)转变为“精耕细作”,一生中产生的配子数目逐渐减少。但是,雄性仍仅承担提供遗传物质的责任,因此,雄性动物一生中提供的配子数目与体外受精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相对于雌性而言,雄性可提供的配子是远远冗余的。或者说雄性动物所能产生的后代数目,不是有其自身决定的,而是由其性伴的数目决定的,其潜力趋近于无穷大。因此,越 “ 好色 ” 的基因越可能广泛的传播。久而久之,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到人类,经历亿万年。现在世界上存在的雄性高等动物大概都应该是“好色”的,因为“不好色”的基因在进化的过程中大概早就被淘汰了。不知道这是不是劣币驱良。 由于雌性在生殖中的成本和投入的资源要远高于雄性,因此,总是挑剔的 。为了保证遗传物质能够更顺利的传播下去,雌性总是更倾心于那些强壮的、更有能力、更有生活力的异性。 雌性的选择很大程度决定了动物进化的方向。 当然,要求高等智慧哺乳动物不好色,不仅是对雄性的压迫,也是对雌性的压迫。雌性配子是稀缺的,当然不能把所有的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面,那样遗传物质不能传播下去的风险更大,既然雌性一生中能产生的配子数量有限,何不尽量让每一个配子都有来自不同雄性的配子与之结合?难道雌性的性伴侣多了,不能提高其后代的基因多样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吗? ^_^O( ∩ _ ∩ )O 哈哈 ~O( ∩ _ ∩ )O 哈哈 ~ 。 恩格斯在历史唯物论的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援引摩尔根《古代社会》中的论点指出,一夫一妻制家庭(单配制, monogamy )只是私有制和父权社会的产物,是私有制下男女两性对性爱自由矛盾的一种妥协。 男子为了确保继承人 ( 子女 ) 出于自己的血统,遂产生了独占妻子的要求,从而对女子的性生活进行限制,使其不得自由。同时,一夫一妻制家庭也是私有制社会基本的生产和消费单位,是人类文明及人类自身得以延续下去的根本单元。虽然单配制( monogamy )在哺乳动物中绝不常见,但是雄性动物“花心”的前提是雌性可以独立承担繁育幼崽的责任。而由于复杂的神经系统发育,人类的婴幼儿时期非常漫长和脆弱,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农业及前农业社会,女子往往难以独立将孩子养大,而且孕期和哺乳期,女子自身的独立生活也都是问题,因此,在私有制条件下,男子也不得不放弃“广泛播种”的欲望,而改为“精耕细作”,与女子组成家庭,共同承担人类繁衍的责任,从而形成了家庭这一“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基本的生产单元和消费单元,当然这也是在农业社会不发达的生产条件下,两性性爱自由与人类繁衍巨大的资源投入之间矛盾的一种妥协。但是,对性自由的限制主要针对于女性。在人类婚姻家庭关系中“一夫”普遍存在,而“一妻”并不是惯例,相对强势的男子当掌握了超出基本生存需求的剩余产品后,还是有将遗传物质更广泛传播下去(多妻)的欲望的美国人类学家默多克( 1959 )年比较了全世界 565 种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其中 75% 为一夫多妻( polygyny ), 24% 为一夫一妻(单配制婚姻, monogamy ),还存在不到 1% (主要是在青藏高原、南亚山地以及北极地区)的一妻多夫( polyandry )。现代社会,只有在基督教世界和少数东方国家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单配制婚姻, monogamy ),法律上不允许“多妻”存在,这种规定可能更主要的是因为避免因争夺繁殖权力造成男性之间广泛的斗争以致威胁社会稳定(杨振宁先生之所以晚节不保,还是因为他被某些人认为“侵犯”了也是“浪费”了其他人的“稀缺资源”,如果他像曼德拉一样找一个小老太太,就是比他老小一辈,社会上也不会有什么议论了),但是这也仅是字面上的规定而已。因此,一夫一妻 / 多妻家庭和贞操观念实质上反映了女子对男子的依附,更是对女性的压迫。 实际上,在动物界绝对的单配制( monogamy )是很少的,即使传统上被认为是单配制( monogamy )的鸟类,遗传学研究也表明,私生子可能占雏鸟的 1/10 以上。出于进化本能,雄性愿意把遗传物质更广泛的传播,雌性也不希望把所有的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虽然存在大量的多妻以及偷情,但由于经济基础的限制,人类似乎仍是最严格的单配制( monogamy )动物之一,能拥有多个异性似乎只是掌握了剩余产品的上层权势阶层的专利,也就是说饱暖思淫欲。 通过研究近亲灵长类的解剖学特征和繁殖模式,可以类比分析史前人类的情况。张鹏老师通过分析认为, 史前人类的繁殖和性关系应该不是大猩猩一夫多妻( polygyny )的“后宫”模式,这避免了雄性个体之间因争夺繁殖权而产生的过度竞争和大量的资源占用,从而可以将更多资源用于其它方面,加速了人类进化的进程;史前人类可能更类似于长臂猿的一夫一妻(单配制, monogamy )模式,但 人类男性生殖器比例(尤其是阴茎的大小)是所有灵长类动物中最大的,这暗示了史前人类的两性关系并不是严格的一夫一妻模式,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婚外性关系 。 只有认为不同男性个体之间仍存在间接的生殖竞争(甚至可能比较激烈),女性甚至在同一个排卵期内同多个异性性 交 ,人类相对硕大的阴茎才有可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女性显著的第二性征也应该是不同个体之间生殖竞争的结果。 一夫一妻制家庭更多的与农业文明个体手工劳动的生产模式和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联系在一起。工业文明的到来使得成千上万的男女走出家庭参与工厂流水线的社会化大生产,这对传统的家庭婚姻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女性在经济上的独立,使其不再依附于男性,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特别是在斯堪的纳维亚 - 莱茵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女性不必委身于特定的异性,也能独立抚养下一代,离婚变得普遍,非婚子女也在日渐增多。 当然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就有了独立性和历史惯性,女孩子们还在期待忠贞的爱情,一个托付终身的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
个人分类: 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7805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