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梁启超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梁启超

相关日志

[转载]《赵洪钧说周易》第三节清华校训、梁启超和《周易》
fqng1008 2020-1-8 09:38
第三节 清华校训、梁启超和《周易》 把清华校训、梁启超和《周易》扯在一起,自然是因为校训和梁启超关系密切 ,也和《周易》关系密切相关。 不过,即便和《周易》没有关系,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也平添了很值得咀嚼的文化意蕴。 先说清华。 清华的名气在中国大学中数一数二。当代中学生无不以能够考进清华大学为荣。不过,我相信,不少青年不知道清华是让国人有些尴尬、苦笑的学校。她的建立源于八国联军进北京的辛丑条约和庚子赔款。总之是一帮强盗打到中国来,把我们打败了,我们要给人家战争赔款。几年后,美国首先说:啊!当初的赔款我要得多了!退给你一半吧!但这钱你不能随便花,只能用来做两件事。一是开学堂办教育,二是修铁路改善交通。清华就是这样来的 ——美国退回的庚款办的。其实并非退回,而是每年交付赔款时留一半办清华——起初叫清华学堂,是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就这样当时不少人对美国这么讲“公理”感恩载德。据说后来别的列强也学习了美国的做法,于是英、法、徳、比等国也有了庚款公费中国留学生。 我讲这些不是认为当初不该要那一半庚子赔款,更不是希望像胡适之等那样的人当初不要考庚款公费留学,只是希望提到清华时要知道其中隐含着苦涩和屈辱。 再说梁启超。 梁启超曾经是当年中国第一流的名人。他追随康有为搞戊戌变法虽然失败,还是名满天下。辛亥革命后,他还是在政治上、学术上几乎无人与之相埒。这大概是何以清华请他演讲。 梁启超在清华演讲不止一次,涉及清华校训的是 1914年11月5日,应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的邀请,在“同方部”为清华师生作的演讲。演说词刊录在11月10日的《清华周刊》上。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久便写进清华校规,后来成为清华校训。 以下是演说词全文 : 君子二字其意甚广,欲为之诠注,颇难得其确解。为英人所称劲德尔门( Gentlemen)包罗众义,与我国君子之意差相吻合。证之古史,君子每与小人对待,学善则为君子,学不善则为小人。君子小人之分,似无定衡。顾习尚沿传类以君子为人格之标准。望治者,每以人人有士君子之心相勖。《论语》云: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明乎君子品高,未易几及也。 英美教育精神,以养成国民之人格为宗旨。国家犹机器也,国民犹轮轴也。转移盘旋,端在国民,必使人人得发展其本能,人人得勉为劲德尔门,即我国所谓君子者。莽莽神州,需用君子人,于今益极,本英美教育大意而更张之。国民之人格,駸駸日上乎。 君子之义,既鲜确诂,欲得其具体的条件,亦非易言。《鲁论》所述,多圣贤学养之渐,君子立品之方,连篇累牍势难胪举。周易六十四卦,言君子者凡五十三。乾坤二卦所云尤为提要钧元。乾象曰: 天行健,君子以 自强不息 。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 厚德载物 。 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才智如董子,犹云勉强学问。《中庸》亦曰,或勉强而行之。人非上圣,其求学之道,非勉强不得入於自然。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於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且夫自胜则为强,乍见孺子入水,急欲援手,情之真也。继而思之,往援则己危,趋而避之,私欲之念起,不克自胜故也。孔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王阳明曰:“治山中贼易,治心中贼难。”古来忠臣孝子愤时忧国奋不欲生,然或念及妻儿,辄有难于一死不能自克者。若能摈私欲尚果毅,自强不息,则自励之功与天同德,犹英之劲德尔门,见义勇为,不避艰险,非吾辈所谓君子其人哉。 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孔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盖惟有容人之量,处世接物坦焉无所芥蒂,然后得以膺重任,非如小有才者,轻佻狂薄,毫无度量,不然小不忍必乱大谋,君子不为也。当其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此其所以为厚也,此其所以为君子也。 纵观四万万同胞,得安居乐业,教养其子若弟者几何人?读书子弟能得良师益友之熏陶者几何人?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虽然,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设或不慎,坏习惯之传行急如暴雨,则大事偾矣。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底柱,则民国幸甚矣。(摘自《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 时至今日,值得注意的是:台湾也有清华大学,那里也以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这无疑对祖国统一大业十分有利。说《周易》将在祖国统一大业中起积极作用也毫不为过。 最后说《周易》。 梁启超引用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乾卦《象》辞第一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则是坤卦《象》辞第一句。虽然我们看不出这和《易经》乾坤两卦的经文有何关系,但它们还是在中国历史上起过很多积极作用。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书摘(2019-6-22):胡适论模仿与创造,梁启超论人生、操作主义论
sanshiphy 2019-6-22 09:32
凡富于创造性的人必敏于模仿,凡不善模仿的人绝不能创造。创造是一个最误人的名词,其实创造只是模仿到十足时的一点新花样。古人说的最好:“太阳之下,没有新的东西。”一切所谓创造都从模仿出来。 ——胡适《信心与反省》 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 葸 。 我常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就一样。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力。两年来所境较安适,而不知不识之间德业已日退,在我犹然,况于汝辈,今复还我忧患生涯,而心境之愉快视前此乃不啻天壤,此亦天之所以玉成汝辈也。 ——《梁启超家书》 博主按:本条有感于有些同学总是提一些看起来很本质,但实际是很空泛,也无法研究的问题: “操作主义”只是这样一种思想: 科学理论里的概念必须立足于可观测事件,或与可观测事件相关联,而这些可观测事件是可以被测量的。 将概念与可观测事件相联系的是概念的操作性定义,这使概念公开化了。操作性定义使得概念从个人化的感觉和直觉中分离出来,并且允许任何实施可测量操作的人对概念进行检验。 在所有科学学科里, 进步的关键在于放弃本质主义,接受操作主义 。 —— Keith E. Stanovich 《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 博主按:我认为个人的研究方式也应该是“操作主义”的,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现阶段能力的“可操作”性问题,应该尽量选择这些问题去做研究。大学者们不是酸腐书生,他们在治学过程中充分践行了“操作主义”的理念。上面梁启超言论的第二条其实就是一种教人生发自信的“操作主义”。胡适的创造从模仿中来,不妨也可以看做一种创新的“操作主义”。下面来看看杨老的“操作主义”: 我当时着迷 于量子力学统计解释的问题,对于其中关于粒子波函数在测量时会在瞬间收缩到一点觉得不可思议,总想找到一种实验去检验这种说法。于是我就和杨先生讨论这个问题。正如赵午前面所讲,杨先生对学生是十分关照的。这个问题杨先生很耐心地和我谈了两次。第三次时,杨先生说:我想过了。这个问题的确很神秘。但今后我不能再跟你谈这个问题了。这是一种 obsession。如果有 了 obsession,是可以一事无成的。 后来在多次与杨先生的交谈中 杨先生常讲到他的一个习惯:如果他想一个问题,有两三天没有进展,他就会把问题放下,去考虑一个新的问题。 —— 余理华,《杨振宁先生怎样影响了我的研究兴趣和工作方向》 , 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
个人分类: 立此存照|5293 次阅读|0 个评论
梁启超的道德观
fqng1008 2017-11-18 17:22
一、道德分野:公德与私德 1. 本为一体,外表实二:梁氏认为,道德有表里体用之分。其本体为一,但其发表于外,则有公私之分。 2. 国之文明,二者兼蓄: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国也;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 二、中国文化:重私德而轻公德 1. 传统文化,偏重私德:《论语》、《孟子》诸书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皋陶谟》之九德,《洪范》之三德,《论语》所谓温良恭俭让,所谓克己复礼,所谓忠信笃敬,所谓寡尤寡悔,所谓刚毅木讷,所谓知命知言,《大学》所谓知止慎独,戒欺求慊,《中庸》所谓好学力行知耻,所谓戒慎恐惧,所谓致曲,《孟子》所谓存心养性,所谓反身强恕,具有完备的私德教育。 2. 中外伦理,公私分明:中国旧伦理分类,曰君臣,曰父子,曰兄弟,曰夫妇,曰朋友;西方伦理分类,曰家族伦理,曰社会(即人群)伦理,曰国家伦理。 中国伦理偏重,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一私人之独善其身,或一私人与他私人的交涉道义,属于私德范畴。西方伦理偏重,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按照西方伦理分类,父子、兄弟、夫妇属于家族伦理;朋友虽然属于社会伦理,并不全面;君臣作为国家伦理,更是挂一漏万。实际上,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都是强调私人与私人相互交往的德行,于大体无关。因此他说:“我国民中无一人视国事如己事者,皆公德之大义未有发明故也。” 西方公德者,有益于群者为善,无益于群者为恶。……吾辈生于此群之今日,宜纵观宇内之大势,静察吾族之所宜,而发明一种新道德,以求所以固吾群、善吾群、进吾群之道。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 三、构建新文化:对立统一观 梁公曰:“公德者,私德之推也。知私德而不知公德,所缺者只在一推;蔑私德而谬托公德,则并所以推之具而不存也。故养成私德,而德育之事思过半焉矣。”(梁启超:论私德,下同 ) 四、私德堕落原因有五 1. 专制政体之陶铸:“吾民族数千年生息于专制空气之下,苟欲进取,必以诈伪;苟欲自全,必以卑屈。其最富于此两种性质之人,即其在社会上占最优胜之位置者也;而其稍缺乏者,则以劣败而澌灭,不复能传其种于来裔者也。” 2. 霸者之摧锄: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士,而风俗为之一变。至其末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鸡不已。 3. 战乱之挫沮:凡内乱频仍之国,必无优美纯洁之民。当内乱时,其民必生六种恶性:一曰侥幸性;二曰残忍性;三曰倾轧性;四曰狡伪性;五曰凉薄性;六曰苟且性。当内乱后,其民亦生两种恶性:一曰恐怖性;二曰浮动性。以法国大革命,为有史以来惊天动地之一大事业,而其结果乃至使全国之民,互相剚刃于其腹,其影响乃使数十年以后之国民,失其常度。史家波留谓法国至今不能成完全之民政,实由革命之役,斫丧元气太过,殆非虚言也。 中国乃积数千年内乱之惯局,以脓血充塞历史,日伐于人而未尝一伐人,屡被征服而不克一自征服,此累变累下种种遗传之恶性,既已弥漫于社会,而今日者又适承洪杨十余年惊天动地大内乱之后,而自欧势东渐以来,彼征服者又自有其征服者,且匪一而五六焉,日瞬耽于我前,国民之失其人性,殆有由矣。 4. 生计憔悴之逼迫:管子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孟子曰“民无恒产,斯无恒心,既无恒心,放僻邪侈,救死不赡,奚暇礼义!”文明人与野蛮人之别,在公共思想之有无,与未来观念之丰缺。我国民数千年来,困于徭役,困于灾疠,困于兵燹,其得安其居乐其业者,既已间代不一觏;所谓虚伪、褊狭、贪鄙、凉薄、诌阿、暴弃、偷苟之恶德,既已经数十世纪,受之于祖若宗社会之教育;降及现世,国之母财,岁不增殖,而宫廷土木之费,官吏苞苴之费,恒数倍于政府之岁入,国民富力之统计,每人平均额不过七角一分有奇,(据日本横山雅男氏之统计调查,日币七十钱有奇。)而外债所负,已将十万万两(利息在外),以至有限之物力,而率变为不可复之母财,若之何民之可以聊其生也! 5. 学术匡救之无力:五年以来,海外之新思想,随列强侵略之势力以入中国,始为一二人倡之,继焉千百人和之。彼其倡之者,固非必尽蔑旧学也,以旧学之简单而不适应于时势也,而思所以补助之,且广陈众义,促思想自由之发达,以求学者之自择。而不意此久经腐败之社会,遂非文明学说所遽能移植。于是自由之说入,不以之增幸福,而以之破秩序;平等之说入,不以之荷义务,而以之蔑制裁;竞争之说入,不以之敌外界,而以之散内团;权利之说入,不以之图公益,而以之文私见;破坏之说入,不以之箴膏肓,而以之灭国粹。斯宾塞有言:“衰世虽有更张,弊泯于此者,必发于彼;害消于甲者,将长于乙。合通群而核之,弊政害端,常自若也。是故民质不结,祸害可以易端,而无由禁绝。”呜呼!吾观近年来新学说之影响于我青年界者,吾不得不服斯氏实际经验之言,而益为我国民增无穷之沉痛也。夫岂不拔十得一,能食新思想者之利者,而所以偿其弊殆仅矣。 附梁启超:论公德(1902年3月10日) 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人也者,善群之动物也(此西儒亚里土多德之言)。人而不群,禽兽奚择。而非徒空言高论曰群之群之,而遂能有功者也;必有一物焉贯注而联络之,然后群之实乃举,若此者谓之公德。 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国也;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 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试观《论语》、《孟子》诸书,吾国民之木铎,而道德所从出者也。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如《皋陶谟》之九德,《洪范》之三德,《论语》所谓温良恭俭让,所谓克己复礼,所谓忠信笃敬,所谓寡尤寡悔,所谓刚毅木讷,所谓知命知言,《大学》所谓知止慎独,戒欺求慊,《中庸》所谓好学力行知耻,所谓戒慎恐惧,所谓致曲,《孟子》所谓存心养性,所谓反身强恕,凡此之类,关于私德者发挥几无余蕴,于养成私人(私人者对于公人而言,谓一个人不与他人交涉之时也。)之资格,庶乎备矣。虽然,仅有私人之资格,遂足为完全人格乎?是固不能。 今试以中国旧伦理,与泰西新伦理相比较:旧伦理之分类,曰君巨,曰父子,曰兄弟,曰夫妇,曰朋友;新伦理之分类,曰家族伦理,曰社会(即人群)伦理,曰国家伦理。 旧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也;(一私人之独善其身,固属于私德之范围,即一私人与他私人交涉之道义,仍属于私德之范围也,此可以法律上公法、私法之范围证明之。)新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也。(以新伦理之分类,归纳旧伦理,则关于家族伦理者三:父子也,兄弟也,夫妇也:关于社会伦理者一:朋友也;关于国家伦理者一:君臣也。然朋友一伦,决不足以尽社会伦理;君臣一伦,尤不足以尽国家伦理。何也?凡人对于社会之义务,决不徒在相知之朋友而已,即绝迹不与人交者,仍于社会上有不可不尽之责任。至国家者,尤非君臣所能专有,若仅言君臣之义,则使以礼,事以忠,全属两个私人感恩效力之事耳,于大体无关也。将所谓逸民不事王侯者,岂不在此伦范围之外乎?夫人必备此三伦理之义务,然后人格乃成。若中国之五论,则惟于家族伦理稍为完整,至社会、国家伦理,不备滋多。此缺憾之必当补者也,皆由重私德轻公德所生之结果也。)夫一私人之所以自处,与一私人之对于他私人,其间必贵有道德者存,此奚待言!虽然,此道德之一部分,而非其全体也。全体者,合公私而兼善之者也。 私德公德,本并行不悖者也。然提倡之者既有所偏,其末流或遂至相妨。若微生亩讥孔子以为佞,公孙丑疑孟子以好辨,此外道浅学之徒,其不知公德,不待言矣;而大圣达哲,亦往往不免。吾今固不欲摭拾古人片言只语有为而发者,擿之以相诟病。要之,吾中国数千年来,束身寡过主义,实为德育之中心点。范围既日缩日小,其间有言论行事出此范围外,欲为本群本国之公利公益有所尽力者,彼曲士贱儒,动辄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偏义,以非笑之、挤排之。谬种流传,习非胜是,而国民益不复知公德为何物!今夫人之生息于一群也,安享其本群之权利,即有当尽于其本群之义务;苟不尔者,则直为群之蠹而已。彼持束身寡过主义者,以为吾虽无益于群,亦无害于群,庸讵知无益之即为害乎!何则?群有以益我,而我无以益群,是我逋群之负而不偿也。夫一私人与他私人交涉,而逋其所应偿之负,于私德必为罪矣,谓其害之将及于他人也。而逋群负者,乃反得冒善人之名,何也?使一群之人,皆相率而逋焉,彼一群之血本,能有几何? 而此无穷之债客,日夜蠹蚀之而瓜分之,有消耗,无增补,何可长也!然则其群必为逋负者所拽倒,与私人之受累者同一结果,此理势之所必然矣。今吾中国所以日即衰落者,岂有他哉,束身寡过之善士太多,享权利而不尽义务,人人视其所负于群教员如无有焉,人虽多,曾不能为群之利,而反为群之累,夫安得不日蹙也! 父母之于子也,生之育之,保之教之,故为子者有报父母恩之义务。人人尽此义务,则子愈多者,父母愈顺,家族愈昌;反是则为家之索矣。故子而逋父母之负者,谓之不孝,此私德上第一大义,尽人能知者也。群之于人也,国家之于国民也,其恩与父母同。盖无群无国,则吾性命财产无所托,智慧能力无所附,而此身将不可以一日立于天地。故报群报国之义务,有血气者所同具也。苟放弃此责任者,无论其私德上为善人、为恶人,而皆为群与国之蝥贼。譬诸家有十子,或披剃出家,或博弈饮酒,虽一则求道,一则无赖,其善恶之性质迥殊,要之不顾父母之养,为名教罪人则一也。明乎此义,则凡独善其身以自足者,实与不孝同科。案公德以审判之,虽谓其对于本群而犯大逆不道之罪,亦不为过。 某说部寓言,有官吏死而冥王案治其罪者,其魂曰:“吾无罪,吾作官甚廉。”冥王曰:“立木偶于庭,并水不饮,不更胜君乎!于廉之外一无所闻,是即君之罪也。”遂炮烙之。 欲以束身寡过为独一无二之善德者,不自知其已陷于此律而不容赦也。近世官箴,最脍炙人口者三字,曰清、慎、勤。夫清、慎、勤,岂非私德之高尚者耶?虽然,彼官吏者受一群之委托而治事者也,既有本身对于群之义务,复有对于委托者之义务,曾是清、慎、勤三字,遂足以塞此两重责任乎?此皆由知有私德,不知有公德。故政治之不进,国华之日替,皆此之由。彼官吏之立于公人地位者且然,而民间一私人更无论也。 我国民中无一人视国事如己事者,皆公德之大义未有发明故也。 且论者亦知道德所由起乎?道德之立,所以利群也。故因其群文野之差等,而其所适宜之道德,亦往往不同,而要之,以能固其群、善其群、进其群者为归。夫英国宪法,以侵犯君主者为大逆不道(各君主国皆然):法国宪法,以谋立君主者为大逆不道;美国宪法,乃至以妄立贵爵名号者为大逆不道(凡违宪者皆大逆不道也)。其道德之外形相反如此,至其精神则一也。一者何?曰:为一群之公益而已。乃至古代野蛮之人,或以妇女公有为道德,(一群中之妇女为一群中之男子所公有物,无婚姻之制也。古代期巴达尚不脱此风)。或以奴隶非人为道德,(视奴隶不以人类,古贤柏拉图、阿里土多德皆不以为非;南北美战争以前,欧美人不以此事为恶德也。)而今世哲学家,犹不能谓其非道德。盖以彼当时之情状所以利群者,惟此为宜也。然则道德之精神,未有不自一群之利益而生者,苟反于此精神,虽至善者,时或变为至恶矣。(如自由之制,在今日为至美,然移之于野蛮未开之群,则为至恶;专制之治,在古代为至美,然移之于文明开化之群,则为至恶。是其例证也。)是故公德者,诸国之源也,有益于群者为善,无益于群者为恶,(无益而有害者为大恶,无害亦无益者为小恶。)此理放诸四海而准,侯诸百世而不惑者也。至其道德之外形,则随其群之进步以为比例差,群之文野不同,则其所以为利益者不同,而其所以为道德者亦自不同。德也者,非一成而不变者也,(吾此言颇骇俗,但所言者德之条理,非德之本原,其本原固亘万古而无变者也。读者幸勿误会。本原惟何?亦曰利群而已。)非数,千年前之古人能立一定格式以范围天下万世者也。(私德之条目,变迁较少,公德之条目,变迁尤多。)然则吾辈生于此群,生于此群之今日,宜纵观宇内之大势,静察吾族之所宜,而发明一种新道德,以求所以固吾群、善吾群、进吾群之道,未可以前王先哲所罕言者,遂以自画而不敢进也。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今世士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此由学界之奴性未去,爱群、爱国、爱真理之心未诚也。盖以为道德者,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自无始以来,不增不减,先圣昔贤,尽揭其奥,以诏后人,安有所谓新焉旧焉者。殊不知,道德之为物,由于天然者半,由于人事者亦半,有发达有进步,一循天演之大例。前哲不生于今日,安能制定悉合今日之道德?使孔孟复起,其不能不有所损益也亦明矣。今日正当过渡时代,青黄不接,前哲深微之义,或湮没而未彰,而流俗相传简单之道德,势不足以范围今后之人心,且将有厌其陈腐而一切吐弃之者。吐弃陈腐,犹可言也,若并道德而吐弃,则横流之祸,曷其有极!今此祸已见端矣。老师宿儒,或忧之,劬劬焉欲持宋元之余论以遏其流,岂知优胜劣败,固无可逃,捧坏[抔]土以塞孟津,沃杯水以救薪水,虽竭吾才,岂有当焉。苟不及今急急斟酌古今中外,发明一种新道德者而提倡之,吾恐今后智育愈盛,则德育愈衰,泰西物质文明尽输入中国,而四万万人且相率而为禽兽也。呜呼!道德革命之论,吾知必为举国之所诟病,顾吾特恨吾才之不逮耳,若夫与一世之流俗人挑战决斗,吾所不惧,吾所不辞。世有以热诚之心爱群、爱国、爱真理者乎?吾愿为之执鞭,以研究此问题也。)公德之大目的,既在利群,而万千条理即由是生焉。本论以后各子目,殆皆可以“利群”二字为纲,以一贯之者也。 故本节但论公德之急务,而实行此公德之方法,则别著于下方。 附梁启超:论私德(节录) (1903年10月4日、11月2日) 吾自去年著《新民说》,其胸中所怀抱欲发表者,条目不下数十,而以《公德篇》托始焉。论德而别举其公焉者,非谓私德之可以已。谓夫私德者,当久已为尽人所能解悟能践履,抑且先圣昔贤,言之既已圆满纤悉,而无待末学小子之哓哓词费也。乃近年以来,举国嚣嚣靡靡,所谓利国进群之事业,一二未睹,而末流所趋,反贻顽钝者以口实,而曰新理想之贼人子而毒天下。噫,余又可以无言乎!作《论私德》。 一、私德与公德之关系 私德与公德,非对待之名词,而相属之名词也。斯宾塞之言曰:“凡群者皆一之积也,所以为群之德,自其一之德而已定。群者谓之拓都,一者谓之么匿。拓都之性情形制,么匿为之,么匿之所本无者,不能从拓都而成有,么匿之所同具者,不能以拓都而忽亡。”(按:以上见候官严氏所译《群学肆言》。其云拓都者,东译所称团体也:云么匿者,东译所称个人也。)谅哉言乎,夫所谓公德云者,就其本体言之,谓一团体中人公共之德性也;就其构成此本体之作用言之,谓个人对于本团体公共观念所发之德性也。夫聚群盲不能成一离娄,群聚聋不能成一师旷,聚群怯不能成一乌获,故一私人而无所私有之德性,则群此百千万亿之私人,而必不能成公有之德性,其理至易明也。盲者不能以视于众而忽明,聋者不能以听于众而忽聪,怯者不能以战于众而忽勇,故我对于我而不信,而欲其信于待人,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交涉而不忠,而欲其忠于团体,无有是处,此其理又至易明也。若是乎今之学者,日言公德,而公德之效弗睹者,亦曰国民之私德,有大缺点云尔。是故欲铸国民,必以培养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欲从事于铸国民者,必以自培养其个人之私德为第一义。 且公德与私德,岂尝有一界线焉,区划之为异物哉!德之所由起,起于人与人之有交涉。(使如《鲁敏逊漂流记》所称,以孑身独立于荒岛,则无所谓德,亦无所谓不德。)而对于少数之交涉,与对于多数之交涉,对于私人之交涉,与对于公人之交涉,其客体虽异,其主体则同。故无论泰东、泰西之所谓道德,皆谓其有赞于公安公益者云尔;其所谓不德,皆谓其有戕于公安公益者云尔。公云私云,不过假立之一名词,以为体验践履之法门。就泛义言之,则德一而已,无所谓公私;就析义言之,则容有私德醇美,而公德尚多未完者,断无私德浊下,而公德可以袭取者。孟子曰:“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公德者,私德之推也。知私德而不知公德,所缺者只在一推;蔑私德而谬托公德,则并所以推之具而不存也。故养成私德,而德育之事思过半焉矣。 二、私德堕落之原因 私德之堕落,至今日之中国而极。其所以致此之原因,甚复杂不得悉数,当推论其大者得五端: (一)由于专制政体之陶铸也。孟德斯鸠曰:“凡专制之国,间或有贤明之主,而臣民之有德者则甚希。试征诸历史,乃君主之国,其号称大臣近臣者,大率毕庸劣卑屈嫉妒阴险之人,此古今东西之所同也。不宁惟是,苟在上者多行不义,而居下者守正不阿,贵族专尚诈虞,而平民独崇廉耻,则下民将益为官长所欺诈所鱼肉矣。故专制之国。无论上下贵贱,一皆以变诈倾巧相遇,盖有迫之使不得不然者矣。若是乎专制政体之下,固无所用其德义,昭昭明甚也。”夫既竞天择之公例,惟适者乃能生存。吾民族数千年生息于专制空气之下,苟欲进取,必以诈伪;苟欲自全,必以卑屈。其最富于此两种性质之人,即其在社会上占最优胜之位置者也;而其稍缺乏者,则以劣败而澌灭,不复能传其种于来裔者也。是故先天之遗传,盘踞于社会中,而为其公共性,种子相熏,日盛一日,虽有豪杰,几难自拔,盖此之由。不宁惟是,彼跼蹐于专制之下,而全躯希宠以自满足者,不必道,即有一二达识热诚之士,苟欲攘臂为生民请命,则时或不得不用诡秘之道,时或不得不为偏激之行。夫其人而果至诚也,犹可以不因此而磷缁也,然习用之,则德性之漓,固已多矣。若根性稍薄弱者,几何不随流而沈汨也。夫所谓达识热诚欲为生民请命者,岂非一国中不可多得之彦哉!使其在自由国,则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慈善家,以纯全之德性,温和之手段,以利其群者也。而今乃迫之使不得不出于此途,而因是堕落者十八九焉。嘻,是殆不足尽以为斯人咎也! (二)由于近代霸者之摧锄也。夫其所受于数千年之遗传者既如此矣,而此数千年间,亦时有小小之污隆升降,则帝者主持而左右之,最有力焉。西哲之言曰:“专制之国,君主万能。”非虚言也。顾亭林之论世风,谓东汉最美,炎宋次之,而归功于光武、明、章,艺祖、真、仁。(《日知录》卷十三云: “汉自孝武表章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新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天下。光武有鉴于此,乃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士,而风俗为之一变。至其末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鸡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又云: “《宋史》言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艺祖首褒韩通,次表卫融,以示意向。真、仁之世,田锡、王禹称范种淹、欧阳修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荐绅知以名节为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故靖康之变,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节相望。)且从而论之曰:“观哀、平之可以变而为东京,五代之可以变而为宋,则知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此其言虽于民德污隆之总因,或有所未尽乎,然不得不谓为重要关系之一端矣。尝次考三千年来风俗之差异,三代以前,邈矣弗可深考,春秋时犹有先王遗民,自战国涉秦以逮西汉,而懿俗顿改者,集权专制之趋势,时主所以刍狗其民者,别有术也。战国虽混浊,而犹有任侠尚气之风。及汉初而摧抑豪强,朱家、郭解之流,渐为时俗所姗笑,故新莽之世,献符阉媚者遍天下,则高、惠、文、景之播其种也。至东汉而一进,则亭林所论,深明其故矣。及魏武既有冀州,崇奖跅驰之士,于是权诈迭进,奸伪萌生,(建安甘二年八月下令: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 光武、明、章之泽,扫地殆尽,每下愈况,至五季而极,千年间民俗之靡靡,亦由君主之淫乱有以扬其波也。及宋乃一进。艺祖以检点作天子,颇用专制力,挫名节以自固。(君臣坐而论道之制,至宋始废。盖范质辈与艺祖并仕周,位在艺祖上:及人宋为宰相而远嫌自下也。)而真、仁守文,颇知大体,提倡士气。宋俗之美,其大原因固不在君主,而君主亦与有力焉。胡元之篡,衣冠涂炭,纯以游牧水草之性驰骤吾民,故九十年间,暗无天日。 及明而一进。明之进也,则非君主之力也。明太祖以刻鸷之性,摧锄民气,戮辱臣僚,其定律至立不为君用之条,令士民毋得以名节自保,以此等专制力所挫抑,宜其恶果更烈于西汉,而东林复社,舍命不渝,鼎革以后,忠义相属者,则其原因别有在也(详下节)。下逮本朝,顺、康间首开博学鸿词以絷遗逸,乃为《贰臣传》以辱之。晚明士气,斫丧渐尽,及夫雍、乾,主权者以悍鸷阴险之奇才,行操纵驯扰之妙术,摭拾文字小故以兴冤狱,廷辱大臣耆宿以蔑廉耻,(乾隆六十年中大学士尚侍供奉,诸大员无一人不曾遭黜辱者。)又大为《四库提要》、《通鉴辑览》等书,排斥道学,贬绝节义,自魏武以后,未有敢明目张胆变乱黑白如斯其甚者也。然彼犹直师商、韩六蝨之教,而人人皆得喻其非,此乃阴托儒术刍狗之言,而一代从而迷其信。呜呼!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百余年前所播之恶果,今正荣滋稔熟,而我民族方刈之,其秽德之夐千古而绝五洲,岂偶然哉,岂偶然哉! (三)由于屡次战败之挫沮也。国家之战乱,与民族之品性最有关系,而因其战乱之性质异,则其结果亦异。今先示其类别如下: 内乱者,最不祥物也。凡内乱频仍之国,必无优美纯洁之民。当内乱时,其民必生六种恶性:一曰侥幸性。才智之徒,不务利群,而惟思用险鸷之心术,攫机会以自快一时位。二曰残忍性。草薙禽狝之既久,司空见惯,而曾不足以动其心也。三曰倾轧性。彼此相阅,各欲得而甘心,杯酒戈矛,顷刻倚伏也。此三者桀黠之民所含有性也。四曰狡伪性,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非营三窟,不能自全也。五曰凉薄性。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于至亲者尚不暇爱,而遑能爱人,故仁质研丧澌灭以至于尽也。六曰苟且性。知我如此,不如无生,暮不保朝,假日偷乐,人人自危,无复远计,驯至与野蛮人之不知将来者无以异也。此三者柔良之民所含有性也。当内乱后,其民亦生两种恶性:一曰恐怖性。痛定思痛,梦魂犹噩,胆汁已破,勇气全销也。二曰浮动性。久失其业,无所依归,秩序全破,难复故常也。故夫内乱者,最不祥物也。 以法国大革命,为有史以来惊天动地之一大事业,而其结果乃至使全国之民,互相剚刃于其腹,其影响乃使数十年以后之国民,失其常度。史家波留谓法国至今不能成完全之民政,实由革命之役,斫丧元气太过,殆非虚言也。 内乱之影响,则不论胜败。何也?胜败皆在本族也,故恢复平和之后,无论为新政府、旧政府,其乱后民德之差异,惟视其所以劳来还定、补救陶治者何如。而暂乱偶乱者,影响希而补救易;久乱频乱者,影响大而补救难。此其大较也。 若夫对外之战争则异是。其为主动以伐人者,则运有全在军队,而境内安堵焉,惟发扬其尚武之魂,彭舞其自尊之念。故西哲曰:战争者,国民教育之一条件也,是可喜而非可悲者也。其为被动而伐于人者,其影响虽与内乱绝相类,而可以变侥幸性为功名心,变残忍性为敌忾心,变倾轧性而为自觉心,乃至变狡伪性而为谋敌心,变凉薄性而为敢死心,变苟且性而为自保心。何也?内乱则已无所逃于国中,而惟冀乱后之还定;外争则决生死于一发,而怵于后时之无可回复也。 故有利用敌国外患以为国家之福者,虽可悲而非其至也。外争而自为征服者,则多战一次,民德可高一级。德人经奥大利之役,而爱国心有加焉,经法兰西之役,而爱国心益有加焉。日本人于朝鲜之役、中国之役亦然。皆其例也。若夫战败而为被征服者,则其国民固有之性,可以骤变忽落而无复痕迹。夫以斯巴达强武之精神照耀史乘,而何以屈服于波斯之后,竟永为他族藩属,而所谓军国民之纪念,竟可不复睹也。波兰当十八世纪前,泱泱几霸全欧,何以一经瓜分后,而无复种民固有之特性也。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今则过于其市,顺民旗飘飐焉。问昔时屠狗者,阒如矣,何也?自五胡、元魏、安史、契丹、女直、蒙古、满洲以来,经数百年六七度之征服,而本能湮没尽矣。夫在专制政体之下,既已以卑屈诈伪两者为全身进取之不二法门矣,而况乎专制者之复非我族类也。故夫内乱与被征服二者,有一于此,其国民之人格,皆可以日趋卑下,而中国乃积数千年内乱之惯局,以脓血充塞历史,日伐于人而未尝一伐人,屡被征服而不克一自征服,此累变累下种种遗传之恶性,既已弥漫于社会,而今日者又适承洪杨十余年惊天动地大内乱之后,而自欧势东渐以来,彼征服者又自有其征服者,且匪一而五六焉,日瞬耽于我前,国民之失其人性,殆有由矣。 (四)由于生计憔悴之逼迫也。管子曰:“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孟子曰:“民无恒产,斯无恒心,既无恒心,放僻邪侈,救死不赡,奚暇礼义!”呜呼,岂不然哉,岂不然哉!并世之中,其人格最完善之国民,首推英美,交则日耳曼,之三国者,皆在全球生计界中,占最高之位置者也。西班牙、葡萄牙人,在数百年前,深有强武活泼、沈毅严整之气度,今则一一相反,皆由生计之日蹙为之也。其最劣下者,若泰东之朝鲜人、安南人,则生计最穷迫不堪之民也。俄罗斯政府,以鹰瞵虎视之势,震慑五陆,而其人民称罪恶之府,黑暗无复天日,(日本人有《露西亚亡国论》,穷形尽相。)亦生计沈窘之影响也。彼虚无党以积年游说煽动之力,而不能得多数之同情,乃不得已而出于孤往凶险之手段,亦为此问题所困也。日本政术,几匹欧美,而社会道德,百不逮一,亦由其富力之进步,与政治之进步不相应也。夫世无论何代,地无论何国,固莫不有其少数畸异绝俗之士,既非专制魔力所能束缚,亦非恒产困乏所能销磨。虽然,不可以律众人也。多数之人民必其于仰事俯蓄之外,而稍有所余裕,乃能自重而惜名誉,泛爱而好慈善,其脑筋有余力以从事于学问,以养其稍高尚之理想;其日力有余暇以计及于身外,以发其顾团体之精神。而不然者,朝饔甫毕,而忧夕飧,秋风未来,而泣无褐,虽有仁质,岂能自冻馁以念众生;虽有远虑,岂能舍现在以谋将来?西人群学家言,谓文明人与野蛮人之别,在公共思想之有无,与未来观念之丰缺。而此两者所以差异之由,则生计之舒蹙,其尤著者也。故贪鄙之性,褊狭之性,凉薄之性,虚伪之性,诌阿之性,暴弃之性,偷苟之性,强半皆由生计憔悴造之。生计之关系于民德,如是其切密也。我国民数千年来,困于徭役,困于灾疠,困于兵燹,其得安其居乐其业者,既已间代不一觏;所谓虚伪、褊狭、贪鄙、凉薄、诌阿、暴弃、偷苟之恶德,既已经数十世纪, 受之于祖若宗社会之教育;降及现世,国之母财,岁不增殖,而宫廷土木之费,官吏苞苴之费,恒数倍于政府之岁入,国民富力之统计,每人平均额不过七角一分有奇,(据日本横山雅男氏之统计调查,日币七十钱有奇。)而外债所负,已将十万万两(利息在外),以至有限之物力,而率变为不可复之母财,若之何民之可以聊其生也!而况乎世界生计竞争之风潮席卷而来,而今乃始发轫也。民国之腐败堕落,每下愈况,呜呼,吾未知其所终极矣! (五)由于学术匡救之无力也。彼四端者,养成国民大多数恶德之源泉也。然自古移风易俗之事,其目的虽在多数人,其主动恒在少数人,若缺于彼而有以补于此,则虽敝而犹未至其极也。东汉节义之盛,光武、明、章之功,虽十之三,而儒学之效,实十之七也。唐之与宋,其专制之能力相若,其君主之贤否亦不甚相远,而士俗判若天渊者,唐儒以词章浮薄相尚,宋儒以道学廉节为坊也。魏晋六朝之腐败原因,虽甚杂复,而老庄清谈宗派,半尸其咎也。明祖刻薄寡恩,挫抑廉隅,达于极点,而晚明士气,冠前古者,王学之功,不在禹下也。然则近今二百年来民德污下之大原,从可睹矣。康熙博学鸿词诸贤,率以耆宿为海内宗仰,而皆自污贬。兹役以后,百年来支配人心之王学,扫荡靡存,船山、梨洲、夏峰、二曲之徒,抱绝学,老岩穴,统遂斩矣。而李光地、汤斌,乃以朱学闻。以李之忘亲背交,职为奸谀,(李给郑成功以覆明祀,前人无讥,全谢山始河之。)汤之柔媚取容,欺罔流俗,(汤斌虽贵,而食不御炙鸡,帷帐不过枲絅,尝 奏对出,语人曰:生平未尝作如此欺人语。后为圣祖所觉,盖公孙弘之流也。)而以为一代开国之大儒,配食素王,未流所鼓 铸,岂待问矣。后此则陆陇其、陆世仪、张履祥、方苞、徐乾学辈,以媕婀夸毗之学术,文致期奸,其人格殆犹在元许衡、吴澄之下,所谓《国朝宋学渊源记》者,殆尽于是矣。而乾嘉以降,阎、王、段、戴之流,乃标所谓汉学者以相夸尚,排斥宋明,不遗余力。夫宋明之学,曷尝无缺点之可指摘,顾吾独不许卤莽灭裂之汉学家容其喙也。彼汉学则何所谓学?昔乾隆间内廷演剧,剧曲之大部分,则诲乱也,诲淫也,皆以触忌讳,被呵谴,不敢进,乃专演神怪幽灵、牛鬼蛇神之事,既借消遣,亦无愆尤。吾见夫本朝二百年来学者之所学,皆牛鬼蛇神类耳,而其用心亦正与彼相等。盖王学之激扬蹈厉,时主所最恶也,乃改而就朱学,朱学之严正忠实,犹非时主之所甚喜也,乃更改而就汉学。若汉学者,则立于人间社会以外,而与二千年前地下之僵石为伍,虽著述累百卷,而决无一伤时之语;虽辩论千万言,而皆非出本心之谈。藏身之固,莫此为妙。才智之士,既得此以为阿世盗名之一秘钥,于是名节闲检,荡然无所复顾。故宋学之敝,犹有伪善者流;汉学之敝,则并其伪者而亦无之。何也?彼见夫盛名鼎鼎之先辈,明目张胆以为乡党自好者所不为之事,而其受社会之崇拜、享学界之尸祝自若也,则更何必自苦以强为禹行舜趋之容也。昔王鸣盛(著《尚书后案》、《十七史商榷》等书,汉学家之钜子也)尝语人曰:“吾贪脏之恶名,不过五十年;吾著书之盛名,可以五百年。”此二语者,直代表全部汉学家之用心矣。庄子曰:“哀莫大于心死。”汉学家者率天下而心死者也。此等谬种,与八股同毒,盘踞于二百余年学界之中心,直至甲午、乙未以后,而其气焰始衰,而此不痛不痒之世界,既已造成,而今正食其报,耗矣哀哉! 五年以来,海外之新思想,随列强侵略之势力以入中国,始为一二人倡之,继焉千百人和之。彼其倡之者,固非必尽蔑旧学也,以旧学之简单而不适应于时势也,而思所以补助之,且广陈众义,促思想自由之发达,以求学者之自择。而不意此久经腐败之社会,遂非文明学说所遽能移植。于是自由之说入,不以之增幸福,而以之破秩序;平等之说入,不以之荷义务,而以之蔑制裁;竞争之说入,不以之敌外界,而以之散内团;权利之说入,不以之图公益,而以之文私见;破坏之说入,不以之箴膏肓,而以之灭国粹。斯宾塞有言:“衰世虽有更张,弊泯于此者,必发于彼;害消于甲者,将长于乙。合通群而核之,弊政害端,常自若也。是故民质不结,祸害可以易端,而无由禁绝。”呜呼!吾观近年来新学说之影响于我青年界者,吾不得不服斯氏实际经验之言,而益为 我国民增无穷之沉痛也。夫岂不拔十得一,能食新思想者之利者,而所以偿其弊殆仅矣。 《记》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与学礼。”又曰:“橘在江南为橘,过江北则为枳。”夫孰意彼中最高尚醇美、利群进俗之学说,一入中国,遂被其伟大之同化力汩没而去也。要而论之,魏晋间清谈乾嘉间之考据,与夫现今学子口头之自由、平等、权利、破坏,其挟持绝异,其性质则同。而今之受痼愈深者,则以最新最有力之学理,缘附其所近受远受之恶性恶习,拥护而灌溉之,故有清二百年间民德之变迁,在朱学时代,有伪善者,犹知行恶之为可耻也;在汉学时代,并伪焉者而无之,则以行恶为无可耻也。及今不救,恐后此欧学时代,必将有以行恶为荣者,今已萌芽于一小部分之青年矣。夫至以行恶为荣,则洪水猛兽,足喻斯惨耶?君子念此,肤粟股栗矣。 中国历代民德升降表(略) 中国历代民德升降原因表(附)   国势 君主 战争 学术 生计 民德 春秋 列国并立,贵族专制。 权不甚重,影响颇少。 虽多而不甚烈。 各宗派虽萌牙而未甚发达,多承先王遗风。 交通初开,竞争不甚剧。 醇朴忠实。 战国 列国并立,集权专制渐巩固。 大率以尚武精神、外交手段两者,奖厉臣下。 甚烈。 自由思想大发达,儒、墨、道、法、纵横诸派互角,纵横家最握实权。 商业渐兴,兼并大起,因苛税及兵乱,民困殊甚。 其长在任侠尚气,其短在睠佼诈伪、破坏秩序。 秦 中央集权,专制力甚强。 以塞民智、挫民气为主。 继续。 屏弃群学,稍任法家。 大窘。 卑屈浮动。 西汉 同。 高祖承用秦法,专挫任侠,刻薄寡恩。 少。 儒老并行。 文、景间家给人足武、昭以后稍困。 卑屈甚于秦时。 东汉 同。 光武、明、章,奖厉名节。 少。 儒学最盛时代,收孔教之良果。 复苏。 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 三国 本族分裂。 魏武提倡恶风,吴、蜀亦奖厉权术。 烈。 缺乏。 颇艰。 污下。 唐 本族恢复中央集权,旋复分裂。 骄汰。 上半期平和,下半期大乱。 儒者于词章外无所事,佛学稍发达。 上半期颇苏,下半期大困。 上半期柔靡卑屈,下半期混浊。 五季 不成国。 无主。 战败于外族。 无。 民不聊生。 最下。 宋 主权微弱,外族频侵。 真、仁爱民崇礼。 战败于外族。 道学发达最盛,朱、陆为其中心点。 稍苏。 尚节义而稍文弱。 元 外族主权,专制力甚强。 以游牧性蹴踏本族。 本族全败,战争与国民无与。 摭朱学末流,而精神不存。 困。 卑屈,寡廉耻。 明 本族恢复,专制力甚强。 太祖残忍刻薄,挫抑民气。 战胜后,平和时代稍长。 王学太兴,思想高尚。 稍苏。 发扬尚名节,几比东汉。 清 外族同化主权,专制力甚强。 雍正、乾隆谿以刻阴险威群下。 战败后,平和时代稍长。 士以考据、词章自遁,不是知学,其黠者,以腐败矫伪之朱学文其奸。 颇苏。 庸懦,卑怯,狡诈。 现今 文明[明]之外族侵入,主权无存。 四十年来,主权者以压制敷衍为事,近而益甚。 内乱未已,外患又作,数败之后,四海骚然。 旧学澌灭,新学未成,青黄不接,谬想重迭。 漏巵既甚,而世界生计竞争风潮侵来,全国憔悴。 混浊达于极点,诸恶俱备。 三、私德之必要 私德者,人人之粮,而不可须臾离者也。虽然,吾之论著,以语诸大多数不读书不识字之人,莫予喻也;即以语诸少数读旧书识旧字之人,亦莫予闻也。于是吾忠告之所得及,不得不限于少数国民中之最少数者。顾吾信夫此最少数者,其将来势力所磅礴,足以左右彼大多数者而有余也。吾为此喜,吾为此惧,吾不能已于言。 今日踸踔俊发有骨鲠有血性之士,其所最目眩而心醉者,非破坏主义耶?破坏之必能地于今之中国与否,为别问题,姑勿具论。而今之走于极端者,一若惟建设为需道德,而破坏则无需道德,鄙人窃以为误矣。古今建设之伟业,固莫不含有破坏之性质;古今破坏之伟人,亦靡不饶有建设之精神。实则破坏与建设,相倚而不可离,而其所需之能力,二者亦正相等。苟有所缺,则靡特建设不可得期,即破坏亦不可得望也。今之言破坏者,动引生计学上分劳之例,谓吾以眇眇之躬,终不能取天下事而悉任之,吾毋宁应于时势而专任破坏焉,既破坏以后,则建设之责,以俟君子,无待吾过虑也。此其心岂不廓然而大公也耶?顾吾以为不惟于破坏后当有建设,即破坏前亦当有建设。苟不尔者,则虽日言破坏,而破坏之目的终不得达。何也?群学公例,必内固者乃能外竞,一社会之与他社会竞也,一国民之与他国民竞也,苟其本社会本国之机体未立、之营卫未完,则一与敌遇而必败,或未与敌遇而先自败。而破坏主义之性质,则以本社会本国新造力薄之少数者,而悍然与彼久据力厚之多数者为难也。故不患敌之强,而惟患我之弱。我之所恃以克敌者何在?在能团结一坚固有力之机体而已。然在一社会、一国家,承累年积世之遗传习惯,其机体由天然发达,故成之尚易。在一党派则反是,前者无所凭借,并世无所利用,其机体全由人为发达,故成之最难。所谓破坏前之建设者,建设此而已。苟欲得之,舍道德奚以哉! 今之言破坏者,动曰一切破坏。此讏言也。吾辈曷为言破坏?曰:去其病吾社会者 云尔。如曰一切破坏也,是将并社会而亦破坏之也。譬诸身然,沈疴在躬,固不得不施药石,若无论其受病不受病之部位,而一切针炙之、攻泄之,刚直自杀而已。吾亦深知夫仁人志士之言破坏者,其目的非在破坏社会,而不知“一切破坏”之言,既习于口而印于脑,则道德之制裁,已无可复施,而社会必至于灭亡。吾亦深知夫仁人志士之言破坏者,实鉴于今日之全社会,几无一部分而无病态也,愤慨之极,必欲翻根柢而改造之。斯固然也。然疗病者无论下若何猛剂,必须恃有所谓“元神真火”者,以为驱病之原,苟不尔者,则一病未去,他病复来,而后病必更难治于前病。故一切破坏之言,流弊千百,而收效卒不得一也。何也?苟有破坏者有不破坏者,则其应破坏之部分,尚可食破坏之利,苟一切破坏,则不惟将来宜成立者不能成立,即目前宜破坏者亦卒不得破坏,此吾所敢断言也。吾畴昔以为中国之旧道德,恐不足以范围今后之人心也,而渴望发明一新道德以补助之(参观第五节《论公德》篇),由今以思,此直理想之言,而决非今日可以见诸实际者也。夫言群治者,必曰德、曰智、曰力,然智与力之成就甚易,惟德最难。今欲以一新道德易国民,必非徒以区区泰西之学说所能为力也,即尽读梭格拉底、柏拉图、康德、黑智儿之书,谓其有“新道德学”也则可,谓其有“新道德”也则不可。何也?道德者行也,而非言也,苟欲言道德也,则其本原出于良心之自由,无古无今无中无外,无不同一,是无有新旧之可云也。苟欲行道德也,则因于社会性质之不同,而各有所受,其先哲之微言,祖宗之芳躅,随此冥然之躯壳,以遗传于我躬,斯乃一社会之所以为养也。一旦突然欲以他社会之所养者养我,谈何容易耶?窃尝举泰西道德之原质而析分之,则见其得自宗教之制裁者若干焉,得自法律之制裁者若干焉,得自社会名誉之制裁者若干焉。而此三者,在今日之中国能有之乎?吾有以知其必不能也。不能而犹云欲以新道德易国民,是所谓磨砖为镜、炊沙求饭也。吾固知言德育者,终不可不求泰西新道德以相补助,虽然,此必俟诸国民教育大兴之后,而断非一朝一夕所能获,而在今日青黄不接之顷,则虽日日闻人说食,而已终不能饱也。况今者无所挟持以为过渡,则国民教育一语,亦不过托诸空言,而实行之日,终不可期,是新道德之输入,因此遂绝望也。然则今日所恃以维持吾社会于一线者何在乎?亦曰:吾祖宗遗传固有之旧道德而已。(道德与伦理异,道德可以包伦理,伦理不可以尽道德。伦理者或因于时势而稍变其解释,道德则放诸四海而皆准,俟诸百世而不惑者也。如要君之为有罪,多妻之非不德,此伦理之不宜于今者也:若夫忠之德,爱之德,则通古今中西而为一者也。诸如此类,不可枚举。故谓中国言伦理有缺点则可,谓中国言道德有缺点则不可。)而“一切破坏”之论兴,势必将并取旧道德而亦摧弃之。呜呼,作始也简,将毕也巨。见披发于伊川,知百年而为戎。毋曰“吾姑言之以快一时”云尔。汝之言而无力耶,则多言奚为;汝之言而有力耶,遂将以毒天下。吾愿有言责者一深长思也。读者其毋曰:今日救国之不暇,而哓哓然谈性说理何为也。诸君而非自认救国之责任也,则四万万人之腐败,固已久矣,而岂争区区少数之诸君。惟中国前途,悬于诸君,故诸君之重视道德与蔑视道德,乃国之存亡所由系也。今即以破坏事业论,诸君亦知二百年前英国革命之豪杰为何如人乎? 彼克林威尔实最纯洁之清教徒也。亦知百年前美国革命之豪杰为何如人乎?彼华盛顿所率者皆最质直善良之市民也。亦知三十年前日本革命之豪杰为何如人乎?彼吉田松阴、西乡南洲辈,皆朱学、王学之大儒也。故非有大不忍人之心者,不可以言破坏;非有高尚纯洁之性者,不可以言破坏。虽然,若此者,言之甚易,行之实难矣。吾知其难而日孜孜焉,兢业以自持,困勉以自勖,以忠信相见,而责善于友朋,庶几有济。若乃并其所挟持以为破坏之具者而亦破坏之,吾不能为破坏之前途贺也。吾见世之论者,以革命热之太盛,乃至神圣洪秀全而英雄张献忠者有焉矣,吾亦知其为有为而发之言也。然此等孽因,可多造乎?造其因时甚痛快,茹其果时有不胜其苦辛者矣。夫张献忠更不足道矣,即如洪秀全,或以其所标旗帜,有合于民族主义也,而相与颂扬之。究竟洪秀全果为民族主义而动否,虽论者亦不敢为作保证人也。王莽何尝不称伊、周,曹丕何尝不法禹、舜,亦视其人何如耳?大抵论人者必于其心术之微。其人而小人也,不能以其与吾宗旨偶同也,而谓之君子。如韩侂胄之主伐金论,我辈所最赞者,然赞其论不能赞其人也。其人而君子也,不能以其与吾宗旨偶牾也,而竟斥为小人。王猛之辅苻秦,我辈所最鄙者,然鄙其事不能抹煞其人也。尚论者如略心术而以为无关重轻也,夫亦谁能尼之,但使其言而见重于社会也,吾不知于社会全体之心术,所影响何如耳。不宁惟是而已,夫鼓吹革命,非欲以救国耶?人之欲救国,谁不如我,而国终非以此“瞎闹派”之革命所可得救,非惟不救,而又以速其亡。此不可不平心静气而深察也。论者之意,必又将曰:非有瞎闹派开其先,则实力派不能收其成。此论之是否,属于别问题,兹不深辩。今但问论者之意,欲自为瞎闹派,且使听受吾言者悉为瞎闹派乎?恐君虽欲自眨损,而君之地位固有所不能也,即使能源,而举国中能瞎闹之人正多,现在未来瞎闹之举动亦自不少,而岂待君之入其间而添一蛇足也,而更何待君之从旁劝驾也。况君之言,皆与彼无瞎闹之资格者语,而其有瞎闹之资格者,又非君之笔墨势力范围所能及也。然 则吾侪今日,亦务为真救国之事业,且养成可以真救国之人才而已。 诚如是也,则吾以为此等利口快心之言,可以已矣。昔曹操下教,求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彼其意,岂不亦曰吾以救一时云尔。而不知疾风所播,遂使典午以降,廉耻道丧,五胡迭侵,元魏凭陵,黄帝子孙势力之坠地,即自兹始。 此中消息,殆如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感召之机,铢黍靡忒。 呜呼,可不深惧耶!可不深惧耶!其父攫金,其子必将杀人,高C城C中高髻,四方必高一尺。今以一国最少数之先觉,号称为得风气之先者,后进英豪,具尔瞻焉,苟所以为提倡者一误其途,吾恐功之万不足以偿其罪也。古哲不云乎:“两军相对,哀者胜矣。”今日稍有知识稍有血性之士,对于政府而有一重大敌,对于列强而复有一重大敌,其所以兢兢业业蓄养势力者宜何如?实力安在?吾以为学识之开通、运动之预备,皆其余事,而惟道德为之师。无道德观念以相处,则两人且不能为群,而更何事之可图也。自起楼而自摧烧之,自莳种而自践踏之,以云能破坏则诚有矣,独惜其所破坏者,终在我而不在敌也。曾文正者,近日排满家所最唾骂者也,而吾则愈更事而愈崇拜其人。吾以为使曾文正生今日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而获救矣。彼惟以天性之极纯厚也,故虽行破坏可也;惟以修行之极严谨也,故虽用权变可也。故其言曰:“扎硬寨,打死仗。”曰:“多条理,少大言。”曰:“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彼其事业之成,有所以自养者在也;彼其能率厉群贤以共图事业之成,有所以孚于人且善导人者在也。吾党不欲澄清天下则已,苟有此志,则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夫以英、美、日本之豪杰证之则如彼,以吾祖国之豪杰证之则如此,认救国之责任者,其可以得师矣。 吾谓破坏家所破坏者,往往在我而不在敌,闻者或不慊焉。盖倡破坏者,自其始断未有立意欲自破坏焉者也,然其势之所趋多若是。此不徒在异党派有然也,即同党派亦然。此其何故欤?窃尝论之。共学之与共事,其道每相反,此有志合群者所不可不兢兢也。当其共学也,境遇同,志趣同,思想同,言论同,耦俱无猜,谓相将携手以易天下。及一旦出而共事,则各人有各人之性质,各人有各人之地位,一到实际交涉,则意见必不能尽同,手段必不能尽同。始而相规,继而相争,继而相怨,终而相仇者,往往然矣。此实中西历史上所常见,而豪杰所不免也。谚亦有之:“相见好,同住难。” 在家庭、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尚且有然,而朋友又其尤甚者也。于斯时也,惟彼此道德之感情深者,可以有责善而无分离,观曾文正与王璞山、李次青二人交涉之历史,可以知其故矣。读者犹疑吾言乎,请悬之以待足下实际任事之日,必有不胜其感慨者。夫今之志士,必非可以个个分离孤立,而能救此濒危之国,明也。其必协同运动,组成一分业精密、团结巩固之机体,庶几有济。吾思之,吾重思之,此机体之所以成立,舍道德之感情,将奚以哉!将奚以哉! 且任事者,最易漓汨C汩C人之德性,而破坏之事,又其尤甚者也。当今日人心腐败达于极点之时,机变之巧,迭出相尝,太行孟门,岂云巉绝。曾文正与其弟书云:“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倒把自家学坏了。”以文正之贤,犹且不免,而他更何论也。故在学堂里讲道德尚易,在世途上讲道德最难。若夫持破坏主义者,则更时时有大敌临于其前,一举手,一投足,动须以军略出之,而所谓军略者,又非如两国之交绥云也。在敌则挟其无穷之威力以相临,在我则偷期密约,此迁彼就,非极机巧,势不能不归于劣败之数,故破坏家之地位之性质,尝与道德最不能相容者也。是以躬亲其役者,在初时或本为一极朴实极光明之人,而因其所处之地位、所习之性质,不知不觉,而渐与之俱化,不一二年,而变为一刻薄寡恩、机械百出之人者有焉矣,此实最可畏之试验场也。然语其究竟,则凡走入刻薄机诈一路者,固又断未有能成一事者也。此非吾摭拾《宋元学案》上理窟之空谈,实则于事故上证以所见者所历者,而信其结果之必如是也。夫任事者修养道德之难既若彼,而任事必须道德之急又若此,然则当兹冲者,可不栗栗耶,可不孳孳耶!《诗》曰:“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息息自克,犹惧未能挽救于万一,稍一自放,稍一自文,有一落千丈而已。 问者曰:今日国中种种老朽社会,其道德上之黑暗,不可思议,今子之所论,反乃偏责备于新学之青年,新学青年,虽或间有不德,不犹愈于彼等乎?答之曰:不然。彼等者,无可望无可责者也,且又非吾笔墨之势力范围所能及也。中国已亡于彼等之手,而惟冀新学之青年,致死而之生之,若青年稍不慎,而至与彼等同科焉,则中国遂不可救也。此则吾哓音瘏口之微意也。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76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知与识人:清华国学院国学大师吴宓对后人的启迪
热度 3 SuoQiu 2016-10-7 17:57
人们常感慨:知人不易。在影响知判断的诸多因素中,能否自知或者说摆正自己的位置,是颇为重要的一个,特别是在涉及自己与周围身边之人的比较时,就更是如此。一般说来,清醒的估量自己,同时在名利面前又略知谦退,才可能准确地评价别人。看到别人的长处,反之,则难有知人之明。本无明之知,出为言行,引起矛盾纠纷就难以避免了。 在自知、知人方面,吴宓实在是一个好榜样。 清华国学研究院是清华大学,乃至中国近代学术史上辉煌的一页,人们津津乐道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研究院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 ... 这其中还有吴宓识才、爱才的动人故事。 吴宓是研究院的筹备人,后任研究院主任,四大导师中的梁启超、王国维算是老一辈的学者,陈寅恪、赵元任可是他的同辈人,但不闻吴宓有什么不满的言论,相反,他与梁启超竭力向清华校长推荐既无博士学位又少著作的陈寅恪,陈到校后,吴宓多方面关心照顾,视陈“虽系吾友,而实吾师”,认定陈寅恪为不世出的史学大师,在学术交流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以后的日子里,吴宓更是在不同场合推崇陈寅恪的学问,直到“文革”时期,他们自身难保,尚念念不忘老友陈寅恪,以不合时宜的口吻写信到中山大学打探寅恪的消息。 前辈高义,催人泪下! 这是对同辈。对清华大学的学生钱钟书、贺麟、张萌麟等人,吴宓也有识拔之功,看准钱钟书乃人中之龙... ...而这些人后来的成就都无负吴宓的奖掖。 我们或许要惊叹,吴宓的眼力如有神助。其实也不神秘,最重要的是吴宓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有一颗无私而宽广的心,不刚愎,不嫉才。因此,他身边的人从没有听到他表白自己的学问如何高,批评别人如何的缺点多多、无能和不济的是非之言,也许他心里总是觉得自己的学问很少,转而为身边的朋友、晚辈的学问或潜力而高兴,因高兴便不由自主地在一些场合讲了出来,这些言论传入受表扬者耳中,会是多么大的动力呀!可以说,吴宓不知不觉之中做了于中国近代学术最有功德的事,也为文人间的相处,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秉赋有厚薄,才能有分殊。今天对我们来说,陈寅恪之才或许难求,但吴宓之德可学也。 可以想象,一个单位多了吴宓这样胸怀的人,便可多几分和谐。在我们的学术大军中,需要涌现出更多的大师,朝着这一方向进击的人们,将面临自知与知人的考验。有清醒的自知便可摒除过多的张扬、浮躁,而多几分扎实、沉稳,从而才有成功之望;明智的知人伴以成功不必在我的胸怀,便可少一些相互“倾轧”无端的内耗,而多一些前进途中的相互扶持和激励。这些于学术的繁荣,乃至其它事业的发展都是不可少的。 ps: 【特别说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吴宓先生虽为国学大师,但其个人爱情生活却颇受后人诟病 本文的主要立足点在于表述吴老先生在识别和培养人才的过人之处和历史贡献 其它方面和本文主题无关,不予涉及 特此声明! 【补充说明】 发文毕,猛然发现,简直太凑巧了,今天是文中陈寅恪先生逝世47周年纪念日,别无其它表达敬意的方式了,已无可弥补了 在此, 谨以拙文缅怀这位史学国学大师! 邱趖 2016年10月7日 于西安寓所
个人分类: 个人杂论|1455 次阅读|6 个评论
梁启超家族的医学往事
热度 9 slqseu 2016-2-15 23:09
梁启超家族的医学往事 (一) 1929 年 1 月 29 日,一代大师梁启超于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享年仅 56 岁。 梁启超( 1873-1929 ) 关于任公的死因,在他去世的许多年后,都是被后世学者们争议的话题。梁启超因患肾病,多年来常常尿血,经北京德国医院及协和医院诊断,一侧肾已坏死,应予切除。然而,手术过后,任公的血尿症状并没有好转征象,半年之后,已经不能正常工作了,更不能坐起来写作了,从此卧床不起,医药无效。 对于任公的肾切除手术,当时社会上和他的家人多有责言,但任公本人在这个问题上却十分通情达理,并不苛责。他写信向孩子们劝解说:“这回手术的确可以不必用,好在用了之后身子并没有丝毫吃亏,只算费几百块钱,捱十来天痛苦,换得个安心也还值得。”对于当时报刊上对协和的攻击,梁启超惟恐因此损害协和的名声,并影响学生对西医的不好印象,他在 1926 年 6 月 2 日晨报副刊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详述了自己手术的整个经过,替协和辩解,肯定协和的医疗是有效的,说:“出院之后,直到今日,我还是继续吃协和的药,病虽然没有清楚,但是比未受手术之前的确好了许多。想我若是真能抛弃百事,绝对休息,三两个月后,应该完全复原。至于其他的病态,一点都没有。虽然经过很重大的手术,因为医生的技术精良,我的体质本来强壮,割治后 10 天,精神已经如常,现在越发健实了。”至于该不该割去右肾的问题,梁启超提出责任不在协和。他说:“右肾是否一定该割,这是医学上的问题,我们门外汉无从判断。但是那三次诊断的时候,我不过受局部迷药,神智依然清楚,所以诊查的结果,我是逐层逐层看得很明白的。据那时的看法罪在右肾,断无可疑。后来回想,或者他 ‘ 罪不该死 ’ ,或者 ‘ 罚不当其罪 ’ 也未可知,当时是否可以‘刀下留人’,除了专门家,很难知道。但是右肾有毛病,大概无可疑,说是医生孟浪,我觉得冤枉。”梁启超还说,“ 我们不能因为现代人科学智识还幼稚,便根本怀疑到科学这样东西。 ” 若干年以后,著名医史学家程之范先生这样评价:“梁启超对协和医院的态度,主要是考虑到当时西医刚进中国,老百姓对西医还缺乏认识,协和医院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西医医院,如果这时对协和大加鞭挞,最终吃亏的恐怕是老百姓。” (二) 梁启超对科学及西医的信任及热爱,延续到了他的外孙 —— 著名骨科专家周同轼教授的身上。 周同轼教授是梁启超“最宝贝的大女儿”梁思顺的儿子, 1918 年 1 月 31 日生于北京。作为长外孙,梁启超对其是相当喜爱的。又因生日与苏轼同日,故梁启超亲自为这个长外孙取名为“同轼”,希望他能够像大文豪苏轼一样。 梁思顺一家,后左为周同轼( 1928 年摄于加拿大) 中年丧夫的梁思顺和她的四个儿女,后右为周同轼(摄于 1938 年) 多年以后,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梁思礼在回忆文章中还经常提及大姐常从加拿大给年幼的他邮寄衣 物。梁启超用梁思礼的口气写了封感谢信:“谢你好衣裳,穿著合身真巧。那肯赤条条地,叫瞻儿取笑。爹爹替我掉斯文,我莫名其妙。我的话儿多著,两亲家心照。” “ 谢你的衣裳”是谢谢梁思顺从国外寄给思礼的新衣服。“那肯赤条条地,教瞻儿取笑”,瞻儿是梁思顺的长子周同轼的小名(注:苏轼字子瞻)。 周同轼要比梁启超的第八个孩子梁思礼还要大 8 岁。按辈分,周同轼要叫梁思礼为舅舅 。梁思礼回忆到,周同轼日后经常用这封信的内容跟梁思礼开玩笑。 周同轼从小随同外交官的父亲及母亲生活在菲律宾和加拿大 等国。 1935 年考入燕京大学, 1939 年大学毕业后,就读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医学专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入读成都华西大学医学院。战乱并没有阻碍周同轼的成长,他先后工作于贵阳陆军医院、天津陆军医院、唐山开滦医院。多年摸爬滚打的医学训练,使得他成长为一代骨科权威。新中国成立后,周同轼回到北京,出任北京协和医学院骨科主治医师。 1965 年,新疆医学院的院长去北京为学校寻求教学科研领头人,通过组织调动,把周同轼一家人引进到了新疆石河子。就在周同轼教授到石河子的第二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在北京的梁思顺,梁启超的长女,遭红卫兵的批斗,在 1966 年孤身一人在自己的房子里去世。以后梁家人回忆到有同学看到梁思顺在家里的地上爬着,还有红卫兵鞭打她。 周同轼有着如此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家庭,在新疆石河子当然是首当其冲。抄家,批斗及打骂已成为家常便饭。周同轼一家人被赶出了原来的住房,被认定为“国外特务”。石河子医学院甚至多次要求将梁启超的外孙,’大特务‘周同轼枪毙,但都没有被批准。在文革期间,周同轼教授的妻子魏文龄本人被隔离审查,在一次惨遭毒打后,浑身青紫的魏文龄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摧残了,选择了偷偷自尽,永别了她家人。过了三天后,他们才被通知见死尸,都发臭变味了。因为是‘畏罪自杀’,周同轼及家人竟然被拒绝跟车去埋葬,他们只看到魏文龄的遗体被一床有黑色条纹的棉被裹了起来,然后扔上了一辆大卡车,据说是被埋在了石河子南山上的无名的乱坟岗上。 文革的十年浩劫中,周同轼被监督劳动。但他并没有泯灭对医学的热爱,不断加强学习。文革结束后, 1980 年,周同轼被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调入暨南大学工作,任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及主任医师,出版专著《矫形外科在中国》,与人合译《图解关节运动生理学》,发表论文十余篇。周同轼医生在 1990 年移民到美国,住在加州湾区,直到 2005 年去世。 (三) 梁 启超的三女梁思懿的丈夫张炜逊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儿科学专家。他传奇的身世,也成为一代佳话。张炜逊的父亲张襄培少年时代跟着祖父学习中医,后来来到美国在加州开了一家医院。当张炜逊在美国加州读完小学后,父母为了让子女永远记住祖国,决定将他送回国读书。他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入读北京协和医学院。 1941 年,张炜逊和梁思懿结婚一个月后返回美国,在美国行医。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张炜逊怀着极大的热忱携一家四口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并先后任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主任、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北京首都医院院长,并代表中国参加了第 26 届世界卫生大会。主编著名教材《常见儿科病》, 1963 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同时,他也是《中华儿科杂志》第一届编委。 1941 年,张炜逊与梁思懿结婚照 张炜逊与家人在美国(布克医生摄) (四) 梁启超的外曾孙女婿、周同轼教授长女周靖的丈夫 Arnold Owens , 是我因为某次巧合认识的一位朋友。他本科毕业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US Davis ),后来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C Berkeley )获得了动物学硕士学位。出于对医学的热爱,他在硕士毕业后就读于美国顶级医学院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UCSF ),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M.D. )。 Arnold 拥有内科及麻醉科两个专业的医师执照。 Arnold 是美国的第三代华人,他在 21 岁时开始学汉语,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在第三代移民中是不多见的。此外,他还是一位旅行家、摩托车手,还是一位国际志愿者。在 20 多岁的时候,从亚洲到欧洲旅游。在 90 年代索马里和布隆迪的内战期间,他又去那里作为志愿医生两次,出生入死。他每年都会抽出几个月到世界各地旅行,而且大都是背包式的,住最便宜的旅店。作为一名医生,少工作几个月要少挣不少钱。 Arnold 先后去撒哈拉地区七次,其中一次是骑着摩托车横跨大沙漠。到了 48 岁,他要去南美来一次摩托车旅行。为了准备工作,他去内华达州的大盆地( Great Basin )地区训练,不幸将脊椎骨摔断而高位瘫痪。 Arnold 并没有放弃自己,在高位截瘫后,他自强不息,爱上了读书、写作,并经常会给喜爱医学的年轻人以建议。 Arnold 最近刚完成一本即将出版的自传 The way of a doctor ,述说他的历程,并给各类读者,包括患者、医务工作者、和照顾病人的护工提供真诚和实用的建议。在和 Arnold 成为朋友后,在我的要求下,他把书初稿发给我,在他的书中,我感受到的是对那对生命赤诚的热爱、乐观积极的心态,深感一个人的世界不会由于身体的残疾而有局限。 在我迷茫时, Arnold 常常会鼓励我。还记得他的话语, Do not worry about your future – sometimes it is better not to know so that you will be receptive to new ideas. No one can predict the path that we will take in life. For you, you are fortunate that you have so many options. Please take the time to consider each explore them and be flexible enough to understand that as we grow older our interest and our abilities may change. For the last five years or so I've been studying writing and literature. When I was your age I had no interest in such things but now find it of interest. ( 不要为你的未来担心,有时请你接受新的想法。没有人能预测我们将来生活的道路。对于你,你是幸运的,你有这么多的选择。请花时间考虑每一个选择,并有足够的灵活性来探索并了解。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兴趣和我们的能力可能会改变。近五年来,我一直在学习写作和文学。当我像你这么大时,我对这些写作和文学并不感兴趣,但现在我却发现很有趣。 ) ( 五 ) 为什么选择做医生 , 为什么热爱医学呢,我想, Arnold 给我的一封信中以他的经历已经做出了回答: Why did I become a doctor? At the time, it seemed like the path to take, to do something meaningful in life. In collectingmaterial things I have no interest, nor do I have an interest in a display ofwealth. I could study as much as I want and use this knowledge for my patients.I started out in internal medicine and it is like solving interesting andsometimes fascinating puzzles for me that can help people in this world. I'mcurious about many things and knew nothing about the human body in health and indisease. Studying medicine seemed like a good thing to do when I was 23. ( 为什么我想成为一名医生?在那个时候,它似乎是一条道路,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我对物质和财富并不感兴趣。我希望能够尽我所学,用我的知识去帮助病人。我选择内科的原因是因为我喜欢解决有趣的和有时迷人的难题并帮助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我对许多事情都很好奇,但是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却一无所知。所以在我 23 岁的时候,学习医学似乎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 一些人为信念改变命运,一些人信念为命运所摧,还有一些人注定等不到云开雨霁见玉轮,却磨砺出珍珠般的人格,这注定了医生成为人类最崇高的职业。 想写梁启超家族的医学往事是在认识 Arnold Owens 医生之后,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鼎鼎大名的人物,也是我极为敬重的伟人。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尽我所能,写下此文,错误及不甚详细之处还望谅解。本人邮箱:runzhe.chen@outlook.com。 —— 后记 陈润哲 2016 年 2 月 15 日 部分参考文献: 1. 梁启超与协和医院的“百年公案” http://learning.sohu.com/20150513/n412993024.shtml 2.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第二版)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3. 梁启超后代在十年文革中的遭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671-691220.html 4. 《百年暨南人物志》
个人分类: 医学之我见|8912 次阅读|14 个评论
民间科学之新中国未来记
热度 9 hongfei 2016-1-18 15:10
* 本文与微信公号 知识分子 (The-Intellectual) 和 民间科学家 (hfwang43) 同步推送 民间科学之新中国未来记 -梁启超的“中国梦”,任鸿隽之死与民间科学的未来 01.18.2016 中国科学社第一届董事会与《科学》杂志第一期封面 (图片来自网络) 民间科学的新生 《知识分子》的报道《一个勇敢的开始:未来科学大奖诞生记》讲述了中国大陆第一个民间科学奖未来科学大奖诞生的故事。我作为民间科学家,在大洋彼岸看见中国民间科学又开始正式启航的新闻,自然非常兴奋。 《一个勇敢的开始:未来科学大奖诞生记》新闻链接: http://tech.sina.com.cn/2016-01-16/doc-ifxnqrkc6522753.shtml 2016年1月17日未来科学大奖正式成立 (照片来 自《知识分子》 ) 中国的近代的民间科学,正式诞生于1914年。当时,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我的四川老乡和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的系友任鸿隽与同学赵元任、胡明复、周仁等人,在美国联合发起成立科学社,集资创办《科学》月刊。中国科学社在成立之后的35年中,为中国近代科学和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及科学界对任鸿隽的功绩给予充分肯定,但自1953年起,任鸿隽代表中国科学社将中国科学社的全部事业,包括生物研究所、明复图书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等机构,以及《科学》月刊、《科学画报》、《科学季刊》、《科学丛刊》、《科学译丛》和《科学史丛书》等书刊陆续奉献给国家。 经政府批准,他将中国科学社所属各项事业及其房屋、财产等逐步移交给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上海科普协会、上海图书馆等单位或部门,1960年5月4日全部移交完毕。至此,历时45载的中国科学社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中国大陆的民间科学也就正式无声无息地被宣告死亡,任鸿隽也于1961年11月13日在上海撒手他一生追求的中国科学梦而去。 百度百科任鸿隽的信息链接: http://baike.baidu.com/view/96607.htm 新中国未来记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封面(图片来 自网络 ) 1961年11月13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什么日子,大家应该都有自己的概念,不用在这里多说。梁启超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写的小说《新中国未来记》,描述了西元1962年的元旦——完全是一幅中国梦已经完全实现的景象。 话表孔子降生后二千五百一十三年。(今年二千四百五十三年)即西历二千零六十二年(今年二千零二年),岁次壬寅,正月初一日,正系我中国全国人民举行维新五十年大祝典之日。 其时正值万国太平会议新成,各国全权大臣在南京,已经将太平条约画押。因尚有万国协盟专件,由我国政府及各国代表人提出者凡数十桩,皆未议妥,因此各全权尚驻节中国。 恰好遇着我国举行祝典,诸友邦皆特派兵舰来庆贺,英国皇帝、皇后,日本皇帝、皇后,俄国大统领及夫人,菲律宾大统领及夫人,匈加利大统领及夫人,皆亲临致祝。其余列强,皆有头等钦差代一国表贺意,都齐集南京,好不匆忙,好不热闹。那时我国民决议在上海地方开设大博览会,这博览会却不同寻常,不特陈设商务、工艺诸物品而已,乃至各种学问、宗教皆以此时开联合大会(是谓大同)。各国专门名家、大博士来集者,不下数千人。各国大学学生来集者,不下数万人。(眉批:专为请求宗教学问而来者已不下数万人,余者正不知凡几)处处有演说坛,日日开讲论会,竟把偌大一个上海,连江北,连吴淞口,连崇明县,都变作博览会场了。(阔哉阔哉)这也不能尽表。 单表内中一个团体,却是我国京师大学校文学科内之史学部。因欲将我中国历史的特质发表出来,一则激厉本国人民的爱国心,一则令外国人都知道我黄帝子孙变迁发达之迹,因此在博览会场中央占了一个大大讲座,公举博士三十余人分类讲演。也有讲中国政治史的,也有讲中国哲学史、宗教史、生计史、财政史、风俗史、文学史的,亦不能尽表。(眉批:中国史学将来必为世界上第一重要学科无疑。以地球第一大民族,养数千年来特色,谁得而比之!)单表内中一科,却是现任全国教育会会长文学大博士孔老先生所讲。这位孔老先生名弘道,字觉民,山东曲阜县人,乃孔夫子旁支裔孙,学者称为曲阜先生,今年已经七十六岁。(先生今年十六岁了)从小自备资斧,游学日本、美、英、德、法诸国。当维新时代,曾与民间各志土奔走国事,下狱两次。(先天下之忧而忧)新政府立,任国宪局起草委员,转学部次官,后以病辞职,专尽力于民间教育事业,因此公举为教育会长。 言归正传。却说这位老博士,今回所讲的甚么史呢?非是他书,乃系我们所最喜欢听的,叫做《中国近六十年史》。就从光绪二十八年壬寅讲起,讲到今年壬寅,可不是刚足六十年吗?(原来如此。)这六十年中,算是中国存亡绝续的大关头,龙拿虎掷的大活剧,其中可惊、可恼、可悲、可喜之事,不知多少。就是官局私家各著述,零零碎碎,也讲得不少,却未曾有一部真正详细圆满的好书出来。这位孔老先生,学问文章,既已冠绝一时。 (确是冠绝一时)况且又事事皆曾亲历)(恐怕将来要亲历罢了),讲来一定越发亲切有味,不消说了。 那时京师大学校及全国教育会出名登告白,讲博士在博览场内史学会讲坛开讲,择定每来复一、来复三、来复五日下午一点钟至四点钟为讲期。二月初一日,正是第一次讲演,那日听众男男女女买定入场券来听者,足有二万人。内中却有一千多系外国人,英、美、德、法、俄、日、菲律宾、印度各国人都有。 看官,这位孔老先生在中国讲中国史,一定系用中国话了,外国人如何会听呢?原来自我国维新以后,各种学术进步甚速,欧美各国皆纷纷派学生来游学,据旧年统计表,全国学校共有外国学生三万余名,卒业归去者已经一千二百余名,这些人自然都懂得中国话了,因闻得我国第一硕儒演说,如何不来敬听? (眉批:料想不似现在专学中国话的了。)闲话休题。却说自从那日起,孔老先生登坛开讲,便有史学会干事员派定速记生从旁执笔,将这《中国近六十年史讲义》从头至尾录出,一字不遗。一面速记,一面逐字打电报交与横滨新小说报社登刊。(这笔电费却不小。) 梁启超小说《新中国未来记》链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304/11/276037_452432026.shtml 梁启超极富想象力地描述的1962年的元旦,正值任鸿隽去世一个半月之后。 你说这曾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担任过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秘书长, 1918 年后任过北京政府教育部教育司司长、北京大学教授、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前身)副校长, 1935 年担任过四川大学校长, 1938 年任过中央研究院(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秘书长、总干事兼化学所所长的任鸿隽先生,不能多撑上 50 天,恭逢 1962 年元旦这新中国未来盛世之盛事,亲自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上向万国来贺之嘉宾宣讲新中国过去五十年民间科学救国的历史,是一件多大的憾事。世界上还有比他更合适去做这件事情的人么? 从追求科学救国的民间科学家任鸿隽的离世之日、和梁启超幻想的中国维新成功之时到今天,一晃又过了半个多世纪。中国民间科学的科学救国梦终于又开始正式启航,这如果不让民间科学家感到兴奋,还有什么更能让民间科学家感到高兴的呢? 任鸿隽之建立学界论 民间科学的发展乃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任鸿隽当年在成立中国科学社之际,于1914年6月《留美学生季报》民国三年夏季第二号的文章《建立学界论》中开宗明义阐明了学术界对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 耗矣哀哉。吾中国之无学界也。夫将有求于暗夜之中。非烛何以昭之。有行于众瞽之国。非相何以导之。学界者。暗夜之烛。而众瞽之相也。国无学界。其行事不豫定。其为猷不远大。唐突呼号。茫昧以求前进。其不陷于坎阱者几希。且夫学界之关系一国。岂特其未来之运命而已。实则当前之盛衰强弱。皆将于学界之有无为正比例焉。吾人试一盱衡当世。其能杰然特出。雄飞大地之上者。必其学术修明之国也。其茶阘不振。气息奄奄。展转于他人刀砧之上者。必其学术荒芜之国也。盖国民性者。教育之结晶。无真实之学界。必不能有真实之国民性。国家者。国民性之发越。无强国固之国民性。必不能有强固之国家。一事之成。必有由来。一国之兴。断无幸获。欲觇人国之强弱者。先观之于学界可矣。 今试与游于世界强国之都会。于其繁赜深远不可测度之社会中。常见有一群之人焉。汶然潜伏群众之中。或乃蛰居斗室。与书册图器为伍。舍其本业与同侪外。未尝与世相竞逐也。然天下有大故。或疑难非常吊诡新奇之事出。为恒人所瞠目结舌。惶惧不知所出者。则人皆就之以伺其意焉。是人也。平日既独居深造。精研有得。临事则溯本穷源。为之辨其理之所由始。究其效之所终极。历然如陈家珍于案而数之也。其言既腾载于报章。听者遂昭然若发蒙。其事而属于政治也。将有力之舆论。由之产出。而政府之措施。因以寡过。其事而属于学问也。将普通之兴昧。因以唤起。而真理之发舒。乃益有期。是群也。是吾所谓学界也。于英于德于法于美之各大都会及教育中心所在地见之。乃至于日本之东京而亦见之。而环顾吾国。则吾大索十日而未尝见也。此吾所以为吾国无学界悲也。 任鸿隽《建立学结论》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11110.html 任鸿隽《建立学界再论》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76-11111.html 任鸿隽之中国无学界论 任鸿隽所言的学界,自然是民间科学的学界。历史上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的学术界,依靠的都是官方许可的民间学术机构。只有前苏联和新中国的学术界过去的学术界是被政府牢牢掌控,没有民间学术机构和组织存在的空间。 发达国家当然有官方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但是却没有官方的学术界。学术的标准、学术的活动是由民间的学术界和学术组织以及学术界的个人来组织、决定和推动的。美国的国家科学院,是美国国家法律特许的民间组织,法律明确规定政府不能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拨款,只能为美国国家科学院为政府所做的咨询工作中间产生的费用提供一定的补偿。所以,尽管中国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中国科协这样的学术机构,以及教育部和各级政府办的公立大学,但它们并不是中国真正的学术界,它们只是官方管理的学术和教育机构而已。 任鸿隽当时之所以呼吁要建立学界,是因为中国当时无学界。任鸿隽在《建立学界论》中说: “吾意方吾为中国无学界之说。闻者必不悦吾言。谓吾有西洋之博士硕士学士若干人。东洋学士得业士若干人。乃至前清季年所授之举人进士翰林又不知几千百人。安得言无学界。顾吾试问此无数博士硕士翰林进士之中。令人奉之为圭臬。如西方学界所称为Authority(译言宗师)者几何人。吾知论者必无以难我矣。说者又曰。吾前虽无学界。然有之亦甚易易。学校也。学会也。派遣留学也。吾次第举之。不崇朝而事集矣。余应之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学校等事。乃建设学界之手段。而非建设学界之基础。建设之事。基础必先于手段。彰彰明矣。唯然。吾请进言基础之事。” 以民间的学术机构和学会为主体,才能形成社会中真正独立自主的学术界。民间学术机构和学术组织的存在,为官方管理的学术和教育机构的存在提供了学术和人才的基础。 没有人能够想象如果美国没有当年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现在的Howard-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HMI)等大量民间和私人资助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存在,美国国立卫生院NIH能够找得到正确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美国社会科学和技术研究之所以较其他任何国家有更大的活力,正是因为有大量民间的基金会和学术研究机构,以及私立大学的存在,与政府支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形成了互相促进与补充的共生关系。 世界其它国家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事实上多得益于此。比如说,中国在1949年以前的医学研究,就大大得益于洛克菲勒基金会帮助建立的协和医科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中国科学界和大学今天存在的诸多乱象,其根本原因正是因为中国社会自1949年以后,已经没有了民间的科学和学术组织,更缺乏民间自主的科学和学术研究。 民间科学之新中国未来记 民间的科学和学术组织,以及民间和社会资助的科学研究、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社会发展和成熟的标志。 今天未来科学论坛和未来科学大奖能够在中国政府的赞许之下出现和发展,正是预示了新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民间学术机构、学术奖励、学术基金,以及民间高等教育的陆续涌现和发展,将开启中国学术界的重建,以及已经中断近半个世纪的薪火传承。 梁任公如仍在世,他大概也会兴奋地开始提笔写他的《新中国未来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本文与微信公号 知识分子 (The-Intellectual) 和 民间科学家 (hfwang43) 同步推送 ** 加微信,请搜 民间科学家 或 hfwang43 添加,或扫下面二维码。
个人分类: 科学人文|34439 次阅读|13 个评论
梁启超重视教育养育出一门三院士
热度 9 xuxihb 2014-9-12 07:44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的一位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在1900年发表的《少年中国说》就体现出寄国家未来于少年一代的思想。一百多年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少年为国家崛起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科学网博主李小文在“梁启超与北师大”一文中介绍,梁 在百日维新期间曾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提出了设立 “ 师范斋 ” 的构想,成为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的依据。 最近,本博主还发现梁启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亲笔题写并赠予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饶钦止的一幅字(照片附于文后): 盖其繵縺,缵戎鸿绪,牧守相系,不殒高问,孝弟于家,中謇于朝 这是汉《张迁碑》中一段文字,大意是后代继承发扬了前辈的业绩,不辱没好声名,在家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在朝庭则忠诚正直。 当时梁启超任北师大校董会董事长,并教授中国文化史和国文教学法。梁启超赠饶钦止这幅字应是出于对这位青年后生的勉励,其内容也反映了他本人对于后代教育的重视。 本文要为这位教育家晒出的是他在子女教育上的成功。梁启超与一妻一妾育有九位子女。梁家子女几乎都成为国家的杰出人才,其中竟有三位院士: 长女梁思顺( 1893 年— 1966 年),诗词研究专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 长子梁思成( 1901 年— 1972 年),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想必读者们更熟悉梁家的长媳林徽因)。 次子梁思永( 1904 年— 1954 年),考古学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 他去世时中国科学院尚未成立学部) 。 三子梁思忠( 1907 年— 1932 年),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参加了在 1932 年的淞沪抗战。 次女梁思庄( 1908 年 — 1986 年),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 四子梁思达( 1912 年 —2001 年 ),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曾经参加中国科学院经济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写工作。 三女梁思懿( 1914 年 — 1988 年),曾任齐鲁大学女部主任、山东省妇女联合会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 四女梁思宁( 1916 年 — 2006 年 ),曾在新四军 123 支队司令部工作, 1948 年蒙冤被开除党籍, 1983 年恢复党籍。 五子梁思礼( 1924 年 — ),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参加“两弹一星”工程。 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时长女已7岁,作为年轻的父亲在经历戊戌变法失败的痛苦后,自然而然地把国家的希望寄托于少年一代。 梁启超的育儿经主要有三点:第一,平等相待,尊重子女兴趣;第二,教给子女乐观处世的态度;第三,以身作则,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勉励孩子们要做负责任的国民,在治学上 “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鼓励从事专业研究的子女也要在音乐、文学、美术方面发展一些兴趣。 梁家子女以父亲为榜样,不仅个个才俊,而且胸怀家国。他们或致力于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或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由此,梁家当之无愧地成为近现代中国史上成功诠释 “ 立功、立言、立德 ” 古训的模范家庭。 附图: 饶家收藏的梁启超题字(饶明泰提供)。考祥,饶钦止的表字;“仁兄”系旧时客气的称呼,梁按年龄为饶的长辈。饶钦止出生那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有关饶钦止,请看本人以前的博文“与国画大师同台授艺的科学家”。
个人分类: 教育文化|14611 次阅读|10 个评论
梁启超与北师大
热度 17 lix 2014-9-10 23:30
我们中学学历史的时候,梁启超的标签是康梁变法失败后的保皇派,反革命派。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标签逐步淡化。这次习主席到北师大的讲话中,提及“北师大。。。也曾拥有过李大钊、鲁迅、梁启超这样的一代名师。这是北师大的光荣和骄傲。”算是最高层级的平反吧。 梁启超和北师大的渊源,可以从“京师大学堂”的筹建算起。在百日维新期间,在他代表政府起草的《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正式提出了设立 “ 师范斋 ” 的构想。 1902 年“京师大学堂”开始招生时,仍按此构想,分为 “师范馆”和“仕学馆”;后来分别演变成北师大和北大。 梁启超专门写过《论师范》的文章,论证师范教育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 故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 ” 。民国建立后,在代政府起草的《政府大政方针宣传书》里说 :“ 国民教育以培养师范为先 …… 今日大患,在国中才智之士罕肯从事教育,故师范愈隳,而学基愈坏。 ” 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定今名时,梁出任北师大校董会董事长,并在学校任课两门: “ 中国文化史 ” ,和 “ 国文教学法 ” 。所以,北师大的这一光荣和骄傲,不带灌水的。
个人分类: 历史杂谈|10953 次阅读|17 个评论
学者的魄力
热度 2 jhongbing2 2014-5-3 15:12
学者的魄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A3MDIzMjM2.html
个人分类: 研究|3201 次阅读|2 个评论
蔡尚思教授在上海病逝
xuxfyuwp 2014-4-14 15:43
08年5月20日,原复旦大学副校长蔡尚思教授在上海病逝,享年104岁。 报道中称蔡先生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说实话,若不是从新闻中听说,我对蔡尚思先生确实是一无所知,惭愧了。 对蔡教授的学问也不了解,到是报道中提到了先生生前的一些话语,引人关注。 先生说:“唯民思想即为民思想——唯有人民是至高无上的。”这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等主张应是一致的。 先生还说:“我的老师和一部分好友,多多少少都是尊孔的,尤其是陈焕章,极端尊孔复古,但对于我,也有好处,如果没有他的主张对孔子必须‘先信后学’,就不会引起我主张对一切都要‘先学后信’的反驳。即若王国维、梁启超、陈垣等,我跟他们学习的也只是学问,而不是思想。” 这“先学后信”是不是在强调真理还要经过实践检验呢?从老师那里学到的只是学问,而不是思想,看来思想是不能靠灌输的。 还有一段是这样说的:“学术贵在争鸣,没有争鸣就不能有所创新,自成一家。没有争鸣就只好陈陈相因,人云亦云,变成奴才,止步不前,葬送学术。”这好像是进一步阐释了“双百方针”的正确性。 (原文写于2008-06-03 23:03:12 新浪博客)
个人分类: 杂感|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问的趣味-梁启超[摘抄]
热度 3 lincystar 2013-12-12 12:13
学问的趣味 梁启超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 0 了。  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 中国人见面最欢喜用的一句话:“近来作何消遣?”这句话我听着便讨厌。话里的意思,好像生活得不耐烦了,几十年日子没有法子过,勉强找些事情来消他遣他。一个人若生活于这种状态之下,我劝他不如早日投海。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我只嫌二十四点钟不能扩充到四十八点,不够我享用。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问我忙什么,忙的是我的趣味,我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我常常想动员别人也学我这样生活。 凡属趣味,我一概都承认他是好的。但怎么才算趣味?不能不下一个注脚。我说:“ 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这件事便可以为趣味的主体。 ”睹钱有趣味吗?输了,怎么样?吃酒,有趣味吗?病了,怎么样?做官,有趣味吗?没有官做的时候,怎么样……诸如此类,虽然在短时间内像有趣味,结果会闹出俗语说的“没趣一齐来”,所以我们不能承认他是趣味。凡趣味的性质,总是以趣味始,以趣味终。 所以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列的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 。 诸君 听我这段话,切勿误会:以为我用道德观念来选择趣味。我不问德不德,只问趣不趣。我并不是因为睹钱不道德才排斥睹钱,因为睹钱的本质会闹到没趣,闹到没趣便破坏了我的趣味主义,所以排斥睹钱。我并不是因为学问是道德才提倡学问,因为学问的本质,能够以趣味始,以趣味终,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所以提倡学问。 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句话我不能回答。 凡趣味总要自己领略,自己未曾领略得到时,旁人没有法子告诉你。佛典说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你问我这水怎样的冷,我便把所有形容词说尽,也形容不出给你听,除非你亲自喝一口。我这题目:《学问之趣味》,并不是要说学问是如何如何的有趣味,只是要说如何如何便会尝得着学问的趣味。 诸君要尝学问的趣味吗?据我所经历过的,有下列几条路应走: 第一,无所为。 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 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是以别一件事为目的而以这一件事为手段。为达目的起见,勉强用手段:目的达到时,手段便抛却。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便是以学问为手段,便是有所为。有所为虽然有时候也可以为引起趣味的一种方法,但到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你问我“为什么做学问?”我便答道:“不为什么。”再问,我便答道:“为学问而学问。”或者答道:“为我的趣味。”诸君切勿以为我这些话是故弄玄虚,人类合理的生活本来如此。小孩子为什么游戏?为游戏而游戏。人为什么生活?为生活而生活。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体操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 第二,不息。 “鸦片烟怎样会上瘾?”“天天吃 。 ”“上瘾”这两个字,和“天天”这两个字是离不开的。 凡人类的本能,只要哪部分搁久了不用,它便会麻木,会生锈。十年不跑路,两条腿一定会废了。每天跑一点钟,跑上几个月,一天不跑时,腿便发痒。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 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官一齐打落冷宫,把学问的胃口弄坏了,便山珍海味摆放在面前也不愿意动筷了 。 诸君啊!诸君倘若现在从事教育事业或将来想从事教育事业,自然没有问题,很多机会来培养你的学问胃口。 若是做别的职业呢,我劝你每日除本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总要腾出一点钟,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 。 一点钟哪里不消耗了,千万不要错过,闹成“学问胃弱”的征候,白白自己剥夺了一种人类应享之特权啊! 第三,深入的研究。 趣 味总是慢慢的来。 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假如你虽然每天定有一点钟做学问,但不过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 或者今天研究这样,明天研究那样,趣味还是引不起来。 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得着,便要进去。这个门穿一穿,那个门张一张,再不曾看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如何能有趣味? 我方才说:“ 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嗜好两个字很要紧。 一个人受过相当教育之后,无论如何,总有一两门学问和自己脾胃相合,而已经懂得大概,可以作加工研究之预备的。请你就选定一门作为作为终身正业(指从事学者生活的人说),或作为本业劳作以外的副业(指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说)。 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你只要肯一层一层地往里面钻,我保你一定被他引到“欲罢不 崐 能”的地步。 第四,找朋友。 趣味比方电,越摩擦越出。前两段所说,是靠我本身和学问本身相摩擦,但仍恐怕我本身有时会停摆,发电力便弱了。所以常常要仰赖别人帮助。 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事的朋友,同时还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共事的朋友,用来扶持我的职业,共学的朋友和共玩的朋友同一性质,都是用来摩擦我的趣味。 这类朋友,能够和我同嗜好一种学问的自然最好,我便和他搭伙研究。即或不然,他有他的嗜好,我有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 研究精神 ,我和他常常在一块或常常通信,便不知便觉把彼此趣味都摩擦出来了。 得着一两位这种朋友,便算人生大幸福之一 。我想只要你肯找,断不会找不出来。 我说的这四件事,虽然像是老生常谈,但恐怕大多数人都不曾这样做。 唉!世上人多么可怜啊!有这种不假外求,不会蚀本,不会出毛病的趣味世界,竟没有几个人肯来享受! 古书说的故事“野人献曝”,我是尝冬天晒太阳滋味尝得舒服透了,不忍一人独享,特地恭恭敬敬地来告诉诸君,诸君或者会欣然采纳吧?但我还有一句话: 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 (选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817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