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协和医院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北京协和医院2008-2012年间SCI论文计量分析结果
热度 2 guowenjiao 2012-12-30 20:51
1. 基本信息 数据源: SCI-EXPANDED 检索策略: 地址 =(peking union med coll hosp OR beijing union med coll hosp OR bei jing union med coll hosp OR pekking union med coll hosp OR perking union med coll hosp OR pumch same (China or beijing or bei jing)) 出版年 =(2008 OR 2009 OR 2010 OR 2011 OR 2012) 检索时间: 2012-12-25 检索结果: 1552 篇 2. 统计结果 2.1 时间分布 表 1 北京协和医院 2008-2012 年间 SCI 论文发表年代统计 序号 发表年份 文献量 百分比 1 2008 170 10.95% 2 2009 224 14.43% 3 2010 373 24.03% 4 2011 373 24.03% 5 2012 412 26.55% 图 1 北京协和医院 2008-2012 年间 SCI 论文发表年代趋势图 2.2 期刊分布 表 2 北京协和医院 2008-2012 年间 SCI 论文所在期刊 Top 10 序号 期刊名称 文献量 / 篇 1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170 2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7 3 PLOS ONE 23 4 BONE 21 4 ENDOCRINE JOURNAL 21 6 HAEMOPHILIA 20 6 RESPIROLOGY 20 8 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 15 9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HEUMATOLOGY 13 10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12 2.3 文献类型分布 表 3 北京协和医院 2008-2012 年间 SCI 论文类型 序号 文献类型 中文 文献量 / 篇 1 Article 期刊文献 1127 2 Meeting Abstract 会议摘要 221 3 Editorial Material 编者按 69 4 Letter 信件 67 5 Review 综述 53 6 Proceedings Paper 会议论文 7 6 Correction 订正 7 8 Biographical-Item 履历项 1 2.4 合作国家 / 地区分布 序号 国家 / 地区名称(英文) 国家 / 地区名称(中文) 文献量 / 篇 1 USA 美国 271 2 Australia 澳大利亚 43 3 England 英国 42 4 France 法国 40 5 Germany 德国 30 6 Japan 日本 25 7 Switzerland 瑞士 23 7 Taiwan 台湾 23 9 Canada 加拿大 21 10 South Korea 韩国 19 2.5 著者人数分布 序号 著者数 文献量 / 篇 1 6 210 1 5 210 3 7 184 4 9 143 5 8 141 6 4 139 7 3 110 8 10 90 9 2 77 10 11 51 2.6 机构数量分布 序号 机构数 文献量 / 篇 1 2 444 2 1 275 3 3 251 4 4 204 5 5 111 6 6 75 7 7 44 8 8 32 9 10 28 10 9 19 2.7 国家数量分布 序号 国家数 文献量 / 篇 1 1 1129 2 2 292 3 3 71 4 8 11 5 4 11 6 5 10 7 6 6 8 7 5 9 11 4 10 9 4
4004 次阅读|5 个评论
楼上协和医院 楼下电信营业厅
tengyi1960 2012-8-16 09:28
楼上协和医院 楼下电信营业厅
晚间上网忽然看到“协和医院推4种挂号方式,同济医院可“工作站预约”消息、似乎吸引了眼球,便将医院同图书馆做了个比较了。发现似乎有些”怪异“ 如果的图书馆运作可以没有印本书刊,那么,楼上学协和医院,楼下学电信营业厅未尝不可。 见下图: 电信营业厅 图书馆一层 平面相似 服务相似 设计相似 唯有一个问题? 要 还是要 另外 收费与免费的人满显然有本质的区别需要考究 但关键问题是: 要 对读者好一点 不要 搞的
个人分类: 思想盆|14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协和医院今年中了两位新院士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2-13 15:15
原创博文 听说一个单位同时中两个院士还没有过呢。 今年协和又中了三位院士: 赵玉沛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 外科学家 中科院院士 郎景和 北京协和医院 妇产科学家 工程院院士 詹启敏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副院校长 肿瘤学家 工程院院士 去年,我们引进了两位院士,他们当副院长,很厉害的。 曹雪涛 曾益新 协和的院士更多了。 评不上,就引进院士,这是个好办法。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6313 次阅读|2 个评论
协和的院士个个很棒
热度 4 xupeiyang 2011-12-10 20:47
协和有30多位两院院士,个个很棒,国际公认。 院士们的学问大,科学贡献大,都是协和的知名教授,本研究领域的学术权威。 协和哪个副教授、教授敢与这些院士去比一比? 今年协和又中了三位院士: 赵玉沛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 外科学家 中科院院士 朗景和 北京协和医院 妇产科学家 工程院院士 詹启敏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副院校长 肿瘤学家 工程院院士 詹启敏、赵玉沛、郎景和三位同志当选两院院士 http://info.pumc.edu.cn/eapdomain/static/component/cms/cmp_cms_pim_show/showInfoDetail.jsp?infoId=9808config_id=7269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6998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北京协和医院:艾滋病治疗新思路
xuxiaxx 2011-11-7 08:16
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研究组经过五年多时间,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能否重建,主要取决于CD4+T细胞群中胸腺新生亚群的数量,这一发现解释了艾滋病“免疫学无应答”的发生机制,提示改善胸腺功能或为艾滋病治疗新思路,相关论文日前发表在国际著名的《ClinicalInfectious Diseases》(临床传染病杂志)上,是艾滋病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 北京协和医院研究组从病例库中,筛选出经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学无应答”者17人和“免疫学应答良好”者13人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CD4+T细胞的纯真亚群(这组细胞增多表明免疫力增强)、胸腺新生亚群(CD31)等5个细胞亚群的改变趋势。结果发现,无论是“免疫应答好”的患者,还是“免疫无应答”的患者,经典的“鸡尾酒”疗法对增加其胸腺新生亚群所起作用不大;胸腺新生亚群的数量与艾滋病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增长呈正相关,在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重建中起决定作用,胸腺功能衰竭会导致“免疫学无应答”患者的CD4+T纯真细胞亚群无显著增长。 李太生指出,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早期检测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胸腺新生比例,即可甄别出免疫功能重建不全者,而无需等到治疗一段时间后才能确定。针对免疫功能重建不全患者,新治疗策略要在持续“鸡尾酒”治疗的同时,努力提高其胸腺功能。中药研发可沿着提高胸腺功能的思路展开。(段文利) 来源:光明网
2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孙中山的病历在北京协和医院
xupeiyang 2011-10-10 14:40
名人的病历,宝贵的历史资料,很有信息研究价值。 标号为“9954”的就是孙中山先生的病理报告。   标号为“9954”孙中山先生的病理报告就在其中的一个铁皮柜子里。1925年1月,协和医院代院长刘瑞恒、外科主任泰勒等两次在北京饭店为孙中山会诊,1月26日,孙中山先生最后一次住进协和医院,当日下午3时收住外科病房,4时为孙中山手术。2月18日,孙中山出院。3月12日,在院外逝世。 后世多误传为肝癌,而尸检病理报告为:胆囊腺癌。 孙先生遗体在协和礼堂举行追悼仪式。直到1929年移葬南京,此期间,尸体防腐均由协和医院负责。解剖学楼曾完好地保存了孙先生的肝脏,后因日军等多方争夺而遗失。   这是一份并不完整的病历,包括封面、首页、尸检病理报告,连图片在内共有13页,但这只是整个病案的一小部分,其余的在1942年被日本人借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突然进驻学校和医院。学生停课,门诊停诊,病房不再接收新病人住院。至1942年1月31日,学校、医院及宿舍完全被日寇占领,病人全部出院。3月初的一天,日本人把孙中山的病理检查标本、肝脏检查的一个标本一并拿走,只给协和医院留下了一张借条。   为了保护病人隐私,协和医院对采访者提出要求,不能探究名人病案,并且对著名患者的“协和岁月”始终保持沉默。但其他文献和相关文字记载,还是帮助我们了解一些那段历史。   特大号的铁皮抽屉“哗啦”一下打开,几十份文件夹大小的病历随即映入眼帘。暗黄的牛皮纸封面掩饰不住岁月的褶皱,更令人迫不及待地想弄清里面的秘密。“这就是孙中山先生的病理报告,在这儿已保存了80年。”   昨天下午,记者在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亲眼目睹了这份珍贵的资料。在铁柜里躺了80年,这份标号为“9954”的病理报告仍然保存得相当完整,连肝脏切片图都清晰可见。由于历史原因,1921年到1951年期间,协和医院的病历都是用英文记录的,孙中山先生的这份病理报告也不例外。   从长达13页的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最后一次住院的时间为1925年1月26日。在此之前的10年中,他曾有过消化道不适的症状。而在此之前的几个月中,他的上腹出现了一个包块。随着包块的增大,孙中山先生越来越感到不舒服,身体十分虚弱。 经临床诊断:他患的是肝癌,并伴有广泛的腹膜转移。   “这只是孙中山先生病历的一小部分,其余的在1942年被日本人借走,至今都没还回来。”病案室主任刘爱民一边遗憾地说,一边翻出一张小纸条:“看,这就是当时的借条。”   北京协和医院建于1921年,从建院至今,他们除进行高水平的医学科学研究外,还一直注重对病历档案的收集整理。经历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上千平方米的库房中保存的病历总数已达到230万份。这其中,有许多是在历史上留下深深印记的名人,像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宋美龄、张学良等等。他们留在这里的病历,如今已成了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资料。眼下,北京协和医院因为可以找出2500名仍然在世的老年人作研究样本,已成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设立的“宫内发育与老年病关系”课题的最有资格的研究者。或许不久的将来,这个医学“哥德巴赫猜想”就可以因那些保存完好的病历而彻底破解。
个人分类: 名人传记|42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热烈祝贺北京协和医院90周年!
xupeiyang 2011-9-17 10:22
协和三宝:病历、图书馆、知名教授,是协和的历史、文化、财富;是协和的光荣和骄傲。 北京协和医院979件病历向医生和医学学生开放 9月16日是北京协和医院的90岁生日。上午,北京协和医院从300万册病例中遴选出来的979件病历面向全国医生和医学院校学生开放,位于协和医院西门对面的新院史馆也于9月16日正式开馆。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2640.shtm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1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眼泪是艾滋病病毒新“据点”
热度 2 wdh022 2011-9-12 23:59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李太生教授等经过长达6年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报道称,长期接受鸡尾酒治疗后血液中艾滋病病毒(HIV)已呈阴性的艾滋病患者,其泪液中仍有较高的HIV病毒载量。研究结果提示,泪腺、泪液及相关的组织、器官很可能是HIV病毒的新“据点”。该研究相关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著名的《艾滋病》杂志上,引起国际上广泛关注。 据介绍,2005年,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眼科专家首先发现在艾滋病患者的眼部前房水中存有HIV病毒载量。因不清楚房水和泪液的区别,部分媒体在当年报道中曾出现“泪液中发现艾滋病病毒”的提法。但这一误报却引发艾滋病专家新的思考:经成功的鸡尾酒治疗后,艾滋病患者在血液HIV呈阴性的情况下,泪液中究竟有没有HIV病毒载量?沿着这一思路,李太生等进行了国际上首个针对艾滋病患者泪液中HIV病毒载量的定量分析。 李太生等以16名长期接受鸡尾酒治疗、外周血HIV病毒呈阴性的艾滋病患者为研究组,2名新诊断但未经治疗、3名治疗后产生耐药的患者为对照组展开研究。在艾滋病专科护士的协助及21位患者知情同意和配合下,研究人员非常艰难地取到了每位患者1毫升以上的泪液,用国际上通用的病毒载量检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多种方法,选取4个不同的基因点位同时开展检测,结果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泪液中的HIV病毒载量无差异,为200拷贝/毫升~20000拷贝/毫升,远高于正常值(50拷贝/毫升以下)。 这一发现提示,除了CD4阳性的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已发现的艾滋病病毒“储藏库”,泪腺、泪液及相关的组织、器官很可能是HIV病毒的新“据点”,HIV极可能通过泪液发生传染。李太生提醒医护人员,在对HIV阳性患者进行眼部检查或手术时要加强防护、谨慎处理。(来源:健康报 段文利) 点评:有评论称为什么不认为是眼泪在排毒呢? 非常好的思路,是否可以考虑,如果以上结论成立的话,可以考虑采用眼泪疗法,即让患者每天流足够多的眼泪以减少病毒量。有条件的研究者可以考虑实验,同理,可以运用于尿液或者汗液或者其他的一些疾病的排毒中。类似于萃取效应。 由此而引申,是否可以采用萃取疗法,目前类似的疗法有刮痧、拔罐、发烧了喝水、排毒养颜等,但是科学而系统的研究似乎不多。此外,是否可以考虑眼部用药,这样更有针对性。
3178 次阅读|3 个评论
协和学子出精英
热度 1 xupeiyang 2011-8-13 12:47
协和的办学方针是,小规模,高层次。严谨、博精、创新、奉献,是协和的校训。协和有名的三宝:病案、知名教授和图书馆。 每届学生只有80名左右,来自全国考分最高的学生,协和最喜欢招收寒门子弟。协和有上百年的美国医学教育优良传统与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精神、思想、态度、方法都是一流的。八年制医学本科,在清华大学读医学预科三年,在协和医院学临床医学五年,实行严格的考试,考核淘汰制度,师资力量强大,学生与教授的比例至少是1:10,绝大多数医学本科毕业生能拿到博士学位。学生医学基础知识扎实,英语能力很强,知识面很广。清华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同时颁发毕业证书。 协和的教育和学术环境特好,紧张的学习氛围和浓厚的学术气氛,每天有各类学术活动和学术报告,熏陶协和学子,他们能接受到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 协和的学生个个优秀,舒畅是一个代表。 创作这套漫画的是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博士生舒畅。他说,自己是八年制硕博连读的医学生。医学专业知识较为繁杂,难以记忆,他也曾为此挠头。2009年,他受一本国外医学书配图的启发,开始尝试将抽象的医学知识点通过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方便记忆。平时遇上合适的漫画形象,就会考虑和医学知识相联系,然后随手画出来。 观世音菩萨与重症肌无力、象棋与淋巴瘤……如果您觉得这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物,您就out了。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博士生舒畅手绘了近30张医学笔记,请来这些形象为病理代言。近日,这套医学漫画被各大网站转载,网友惊叹“医学笔记也可以这么萌”。 一组名为《八年制复习笔记,伤不起的学医人》的医学知识漫画通过微博等传播开来,几日内转载一万余次。这套笔记中,观音菩萨、象棋谱、蜘蛛侠等配上文字和符号,将难解的病理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在一张以中国象棋展示的临床分期图中,楚河汉界代表膈肌分开胸腹腔,红色肝和骨髓在将帅区表示重要部位,备受学医的网友推崇。网友“抑扬州”感叹:“太有才了,芸芸医学生正在期待你的解救!”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工程院第二轮候选人名单(医药卫生学部),试试你的眼力看看谁能
fuhonghai 2011-7-3 21:11
中国工程院今天公布第二轮院士候选人名单,医药卫生学部共有21(21/69)人进入到最后的评选阶段,直到12月上旬公布结果。 1.丛斌,法医学,河北医科大学 2.樊嘉,肿瘤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3.韩德民,耳鼻咽喉科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4韩雅玲(女),心血管病, 沈阳军区总医院 5黄从新,心血管病湖北省人民医院 6黄璐琦,中药资源与鉴定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7黄跃生,烧伤外科,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8郎景和,妇产科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9李兆申,消化系统病,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10.罗永章,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学,清华大学 11马丁,妇产科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12钱忠明,药理学,香港理工大学 13沈祖尧,消化系统病,香港中文大学 14田志刚,免疫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5王广基,药理学,中国药科大学 16王学浩,普通外科,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7徐建国,医学微生物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18.于金明,肿瘤学,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19.詹启敏,医学细胞生物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20.张志愿,口腔颌面外科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21.赵春华,医学细胞生物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2009年医药学部共增选7人。 程 京,清华大学医学院 丁 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付小兵,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廖万清,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吴以岭,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 杨宝峰,哈尔滨医科大学 周良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临床工作的有廖万清、周良辅两位,分别为皮肤病和神经外科专业。 根据往年的形势今年增选人数不会超过10人,工作在临床的可能会稍有增加。试试大家的眼力看看谁能最终当选!! 我先分析一下: 外科系统: 韩德民 黄跃生 郎景和 马丁 王学浩 张志愿 外科系统可能会上2个,大外科系统的会上一个,小外科上一个。我选郎景和,张志愿。一个妇产,一个口外 内科系统: 樊嘉 韩雅玲 黄从新 李兆申 沈祖尧 于金明 内科系统可能也会上2个,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沈祖尧很有戏。如果沈有戏,那么李兆申教授可能会落选。最终我选沈祖尧,樊嘉 基础医学系统: 剩余的大部分都是基础医学的,当然还有法医学的丛斌教授,可能法医学现在还没有院士入选,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罗永章,詹启敏我选这两位。 现在共有6位入选,本着一个原则相同专业的只会上一个,09年增选专业的不会再次增选。看看大家都选谁,试试你的眼力!!
4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医学会议预报----血液科 2011年
xupeiyang 2011-7-1 07:41
http://meeting.bimtdoctor.com/meeting_s.aspx?sid=11 第十三届全国实验血液学学术会议 2011年11月24日在 湖北 武汉 召开    第十三届全国实验血液学学术会议将于2011年11月24日至27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会议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学研究所承办。 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血液学专家就目前实验血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作专题讲座,将就血液学基础、临床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广泛的交流,参会者可获得国家继续教育学分和论文证书... ISBT(国际输血协会)第22届亚洲地区大会 2011年11月20日在 台湾 台北 召开    ISBT(国际输血协会)第22届亚洲地区大会将于2011年11月20-23日在台湾台北市举办。ISBT大会的前一日,即2011年11月19日增设“第22届华语论坛”环节,会期一天。计划邀请全世界华人输血界同仁、专家,以华语来进行演讲,以此能为与会的华人建立一个更利吸收知识、较易沟通和交流经验的平台,希望各单位积极投稿。 ... 中华医学会分子生物技术临床应用研讨会 2011年11月05日在 中国 北京 召开    分子生物学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中最为先进的实验手段之一,已经广泛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对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促进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定于2011年11月5日在北京召开为期二天“中华医学会分子生物学技术临床转化应用研会”。会议将邀请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做会议报告。 ... 第九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大会 2011年10月21日在 广东 深圳 召开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分会经批准于2001年10月成立。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著名专家王德炳教授任主任委员,郭峰、邵宗鸿教授任副主任委员。学会定于2011年10月底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第九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会期3天。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淋巴增殖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将采取病例讨论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会议内容:1、淋巴细胞发育与... 广东省医学会第十五次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血液病诊治新进展学习班 2011年09月02日在 广东 广州 召开    广东省医学会定于2011年9月2日-4日召开广东省医学会第十五次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血液病诊治新进展学习班。现向各有关单位征集论文和疑难病例,欢迎广大医务人员踊跃投稿。现将征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文内容:白血病/MDS、移植/抗感染、骨髓瘤/淋巴瘤、红细胞疾病/出凝血疾病等临床与基础研究有关内容。二、征文要求:1、凡未公开发表的论文,均可投稿2、论文要求全... 安徽省第十三次检验医学学术年会暨检验技术与管理学习班 2011年09月01日在 安徽 合肥 召开    为了提高检验技术、实验室管理水平,提供检验工作者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促进我省检验医学理论和技术水平的发展,经研究,决定于2011年9月召开安徽省第十三次检验医学学术年会暨检验技术与管理学习班(省级继教项目,编号:2011-11-359)。参会者经考试合格后将授予省级继教Ⅰ类学分5分。征文内容:1、临床检验:血液学、体液学、细胞形态学、血液病基因诊断、血栓与止血... 流式细胞术在血液学中的应用进展研讨会暨2011年国家级继续教育学... 2011年07月28日在 中国 北京 召开    流式细胞术在血液学中的应用进展研讨会暨2011年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流式细胞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兹定于2011年7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邀请到来自全国多个单位的著名血液学及流式细胞术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会后将举行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流式细胞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学习班,项目编号:2011-03-04-001,授予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6分。具... 血液病内科急诊处理 2011年07月08日在 浙江 宁波 召开    受鄞州人民医院委托,本会兹定于2011年7月8--10日在宁波市新舟宾馆举办国家级继教项目“血液病内科急诊处理”,(项目编号: 2011-03-04-043国)暨血液病学术研讨会。会议将邀请国内著名血液病专家围绕血液病内科急诊处理进行专题讲座培训,就如何正确合理处理血液病内科急诊问题及有关进展进行讨论及详细的介绍,并进行血液病临床科研... 第十一次全国红细胞疾病(贫血)学术会议 2011年07月01日在 甘肃 兰州 召开    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的第十一次全国红细胞疾病(贫血)学术会议,拟定于2011年7月在甘肃兰州市举行。 会议内容包括:1)继续教育: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介绍血液病领域的最新进展;2)大会特邀报告:特邀国内外专家相关领域专题报告;3)大会报告,从投稿的论文中择优选出;4)专题发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慢性病贫血;...
个人分类: 学术会议|23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成功举办首届英文文献报告大赛
tony1982110 2011-6-1 16:30
“我读英文文献紧跟检验进展”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成功举办首届英文文献报告大赛 弘扬协和老传统,紧跟学科新进展。 5 月 13 日在北配楼 329 阶梯教室, 我科成功举办了“我读英文文献紧跟检验进展”首届英文文献报告大赛。共有来自我科各专业组的 12 位青年才俊参加了大赛。本次活动同时邀请了多位检验和临床专家担任评委,包括:徐英春主任、崔巍副主任、倪安平教授、龙笑主治医师、吴东主治医师,评委们根据选手报告内容进行现场提问并点评。整个报告大赛内容精彩、场面热烈,得到了评委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 来自生免专业组、微生物专业组、临检专业组的 12 位参赛选手赛前均做了充分准备,所选文献来自主流学术期刊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新技术应用、方法评价、前瞻性研究、病例讨论分析等,体现了协和高水准的的学术氛围。比赛中各位选手在规定时间里用清晰流利的英文 将检验最新进展娓娓道来,扎实的英文基本功和科研思维能力,赢得了台下掌声不断。在评委提问环节,选手既要听的懂,也要说的出,所表现出来的沉稳和应变能力,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赛从文献汇报的总体框架(汇报内容完整、时间把握恰当)、文献解读(理解透彻,解读得当)、表达能力(表达流畅、富有感染力)、语音语调(发音清晰响亮,语调得当)、问题回答(可听懂提问,回答切题)等多个方面对选手进行评分。最终评出一等奖 1 名 (肖盟)、二等奖 2 名 (张麟、王瑶)、三等奖 3 名 (王斐、王贺、寿玮龄)、优胜奖 6 名 (黄媛、刘文静、韩建华、夏良裕、刘定华、汪卓群)。不管是参赛选手还是台下观众,比赛结束后都意犹未尽,各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纷纷表示期待参加明年的英文文献报告大赛。 在科室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科建立了每月英文文献汇报和每周英语角活动制度,已经持续举办近两年时间,起到了对员工的培训和锻炼的积极作用。本次检验科文献报告大赛作为北京协和医院 90 年院庆系列活动之一,为锻炼青年员工的英文文献阅读、分析和英文表达能力,展示青年员工的精神风貌,提高青年员工的科研和学术能力建立了坚实的平台。 附大赛选手和报告内容: 比赛次序 姓名 专业组 论文题目 中文题目 所选杂志 期号 文章类型 1 韩建华 生免 TheMicroRNASpectrumin12BodyFluids 12 中体液中 MicroRNA 谱 ClinChem 2011 年 3 月 论著 2 汪卓群 轮转住院医 Citricacidinhibitsdevelopmentofcataracts,proteinuriaandketosisinstreptozotocin(type1)diabeticrats 柠檬酸盐预防一型糖尿病小鼠白内障、蛋白尿和肾病相关研究 BiochemBiophysResCommun 2010 年 2 月 论著 3 刘文静 微生物 IdentificationofKPC-2-producingPseudomonasaeruginosaisolatesinChina 产 KPC-2 铜绿假单胞菌在中国的流行情况 JAntimicrobChemot 2011 年 3 月 论著 4 刘定华 临检 DiagnosticAccuracyandUser-Friendlinessof5Point-of-CareD-DimerTestsfortheExclusionofDeepVeinThrombosis 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的5种D-二聚体快速检测方法诊断准确性验证及使用满意度调查 ClinChem 2010 年 11 月 论著 5 张麟 生免 Mitigationanddetectionofspuriouspotassiumandsodiumresults. 血钾、钠检测误差的可能原因以及处理原则 ClinChimActa 2011 年 1 月 综述 6 夏良裕 生免 Stabilizationofglucoseinbloodspecimen 血液标本中血糖的稳定性 PractDiabInt 2010 年 3 月 病例报告 7 肖盟 微生物研究生 IdentificationofpathogenicNocardiaspeciesbyreverselineblothybridizationtargetingthe16SrRNAand16S-23SrRNAgenespacerregions 用反向线点杂交技术鉴定病原性奴卡菌 JClinMicrobiol 2010 年 2 月 论著 8 王斐 临检研究生 OverexpressionofSALL4,anoveloncogene,iscloselyrelatedtopoorprognosisofmyelodysplasticsyndromes 干细胞因子 SALL4 在检测 MDS 发生发展和判断预后中的临床研究 待发表 论著 9 王贺 微生物 Currentcontrolandtreatmentof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baumanniiinfections 当前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控制与治疗 LancetInfectDis 2010 年 8 月 综述 10 黄媛 实习生 MidregionalPro-AtrialNatriureticPeptideandOutcomeinPatientsWithAcuteIschemicStroke 急性失血性中风病人的 MR-proANP 和预后 JAmCollCardio 2010 年 9 月 论著 11 王瑶 微生物 HowtodetectNDM-1producers NDM-1 检测方法 JClinMicrobiol 2011 年 2 月 论著 12 寿玮龄 临检 Predictionofvenousthromboembolisminpatientswithcancerbymeasuringthrombingeneration:resultsfromtheViennaCancerandThrombosisStudy 通过凝血酶生成预测肿瘤患者静脉血栓生成:来自维也纳的肿瘤和血栓研究结果 JClinOncol 2011 年 4 月 论著 (文张麟/ 王贺图张峰)
38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恭喜祝贺尹佳教授国际获奖
热度 1 xupeiyang 2011-2-10 08:32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任委员尹佳教授荣获2010年度“国际杰出过敏医生奖”。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2/243666.shtm
个人分类: 科技人才|2165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病人的责任:应该对肖传国所用技术有效性给明确结论
热度 39 饶毅 2011-1-22 09:17
  在肖传国雇人行凶案判决后,单位根据其自身标准、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华中科技大学撤销了肖的职务,武汉协和医院也有处理但保留其医生资格。   尚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悬而未决:肖传国用的外科手术,是否有效?   目前可以看到的各方意见包括:国内,肖传国说有效,彭剑律师和有些媒体据说调查很多病例后质疑有效性;国外,有些医生可能对有效性较乐观并请肖做试验,也有医生说其手术效果来源于原来就用的“神经栓系松解术”技术,……众说不一。   卫生部的论证后,公开的结论也不十分清晰。而武汉协和医院未公布其对手术的意见。两个医疗机构意见不明。卫生部似乎是认为它还不能直接上临床作为治疗方法。但未明确是否可以继续试验和验证,如果可以试验,由谁组织和验证,其后卫生部是否组织评审。   要处理这个问题,首选是卫生部出面组织严格的验证和评审。   如果卫生部能负责,为了病人而敢于担当责任,不像目前中国一般部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组织验证和评审,得出可靠的结论,选择性公布卫生部采信的、能够帮助其他医生和公众理解的部分资料(省略病人隐私部分)和判断依据,才可能服众。   如果卫生部不肯出面,那么退而求其次:华中科技大学、或协和医院如果愿意作为单位进一步实质检验此技术,包括可以请卫生部监督进一步的检验,也是一个办法。   无论卫生部、大学、还是医院,如果检验得出负性结果,否认有效性,问题可以终止。   如果卫生部验证认为有效,可以推广。   如果学校或医院得到正性结果肯定有效性,而其他单位或者社会还有疑惑,卫生部就不能回避、而必须负责出面再组织其他单位验证。   在不专业的大众舆论环境中,也许提出要验证此技术可能被理解为支持肖传国,而受到相当的压力。如果有这样的问题,也许由批评过肖传国的人提出,比较合适。   我以前评论过肖传国的科学水平,觉得他懂科学很少。不过,我从未评论过其泌尿外科技术。科学水平不高有时并不能否定技术有效性,两者关系不一定密切。   严格验证此技术,不是为肖个人说话,不是否认公安部门、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协和医院以前的处理,更不是说肖打方舟子、方玄昌有理。无论谁雇凶打人,都是犯罪应该受惩罚,包括学校和医院的处理。同样,理性告诉我们,无论谁发明的技术、或探讨的技术、或推动探讨的技术,只要可能对病人有益,应该按照合理的规章制度,严格验证其有效性,如果有效就推广,无效就终止。   如果一个医疗技术有可能对有些病人有用,就值得研究。所以,我认为,必需要有某种方式,能够在有严格规范的情况下,证明其技术是否有效。不是作为已经证明成功的技术,而是作为需要验证是否有效的技术。看缺哪些实验,需要补充。缺动物实验就补动物实验,缺严格控制、有对照的人体试验,也可以补,总之有足够的严格试验来确定有效性。   从医疗技术来说,不在于是否80%治愈率/有效率。如果比已有技术稍微好1%,或者一个技术可以改善其他技术无效的某些病人,两种都是进步。但是,必需是使用肖主张的技术所带来,如果实际是同时用了已有的如“神经栓系松解术”所带来的效果,那么只是重复原有技术,不是肖用的技术带来效果。   一方面,肖传国的技术在科学上没有突破,已知外周神经可以再生,可以连接。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既然无突破,也就不能说肖的技术一定不可行。关键似乎在于能否形成有功能的神经连接。这个技术是否能行,无法从理论判断是非,而是一个很具体的问题,需要仔细、严格地做才能知道它是否有效。虽然有点奇怪国内其他医院没出来说他们做过那个的手术,但美国医生愿意在美国开展试验,很难理解为因为他们单纯相信肖宣传的85%成功率。彭剑律师对于病人的追踪,可以提供材料给卫生部,但律师缺乏专业训练、而且有矛盾带来的利益冲突,其资料仅可供参考,而难以成为公众接受的定论。   如果肖的技术纯粹吹牛,卫生部、学校和医院也要有把握,然后绝对终止。如果肖的技术有可能有效,那么如果卫生部、学校、医院都不采取措施,导致手术验证被放弃或难以进行,那么卫生部等于阻碍了技术的发展。虽然可以用他违法来解释处理,但既然有一个明确的技术,完全不考虑,也不妥当,特别是,如果真对病人有用呢?   学校和医院可能需要做一些工作,请国内外专家评审已有资料,提出是否值得学校和医院支持其技术探讨。这些专家,应该包括正反两方面、也包括参与肖手术和不参与肖手术的不同医生。从有些信息看来,国内有些医生怕表达不同意肖的意见,以后遭报复,对此必需严肃要求肖本人保证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这样国内才有专家愿意参与评审,否则国内医生也不肯“惹事”。而实际上,技术到底是否有效与病人利益有关,并非个人闲事。在国内外专家意见出来后,学校和学院制定保护病人的必要规章制度,在遵循制度的情况下,开展临床试验。也许由比较熟悉此技术的同事参与,严格试验后,提供详细的资料供国内外专家评审,最后明确结论是否有用。无用,到此结束,有用,可以推广。在肖没有职位的情况下,较难由他领头开展临床试验工作。医院做临床研究不像基础科学的实验室,不可能一个人就做,而需要一些特定资源。比如以前肖任泌尿外科主任、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可能较易调动医护人员协助做研究,现在就比较难。   必需要求:检验不能预设结果,在严格检验后证明技术是否有效都可以,不能威胁得出正反结果、或持正反意见的人。   必需声明:本文只是说,应该从病人出发,检验一个技术。不是支持肖传国出狱后什么事情都做。如果再威胁或者物理伤害方舟子、方玄昌、或不支持其技术的国内同行,甚至犯罪,理当严惩。   必须强调:以上意见,都基于一个原则,既应该从病人出发,检验医疗技术。    (文章写于 2010 年。《中国青年报》 2011 年 1 月 22 日以 “ 谁给肖传国的手术一个说法 ” 为题发表)
个人分类: 社会|27632 次阅读|50 个评论
梁启超的肾是怎么没的?
eloa 2009-3-24 11:50
崔略商 发表于 2009-03-24 1:32 关于梁启超的生平与事业有许多著述,我不赘言。今天只讨论与医学有关的一个问题。 梁启超曾于1926年接受过肾切除术。关于这次手术,有着激烈的争论。有一种说法是说协和医院外科医生刘瑞恒博士主持的手术将其健肾误切。如费慰梅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中如是说: 四十年后,1971年,他 (按:指梁思成) 从他自己的医生那里得知了他父亲早逝的真相。鉴于梁启超的知名度、协和医学院著名的外科教授刘博士被指定来做这肾切除手术。当时的情况不久以后由参加手术的两位实习医生秘密讲述出来。据他们说,在病人被推进手术室以后,值班护士就用碘在肚皮上标错了地方。刘博士就进行了手术(切除那健康的肾),而没有仔细核对一下挂在手术台旁边的ⅹ光片。这一悲惨的错误在手术之后立即就发现了,但是由于协和的名声攸关,被当成最高机密保守起来。 上海的张雷,梁启超的一个好朋友,和两位实习医生也很熟,把这些告诉了我,并且说:直到现在,这件事在中国还没有广为人知。但我并不怀疑其真实性,因为我从和刘博士比较熟识的其他人那里知道,他在那次手术以后就不再是那位充满自信的外科医生了。 这段话曾被通俗作家刘墉在他的《我不是教你诈》中引用,因此流传颇广。费慰梅女士是史学大家费正清先生的妻子,他们是梁林夫妇的好友,此书又得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教授作序,似乎颇为权威。但我认为此书中至少关于梁启超手术的这段文字可信度是不高的。因为整个事件的讲述,完全是道听途说,没有出处、没有第一手资料、没有采访直接当事人。费女士虽然嫁给了历史学家,但似乎并没有学会历史学家的严谨和求实。 从医学角度看,外科医生切除病变脏器不会单凭术前的表皮定位,而需要在术中探查以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众多以讹传讹的人士把外科手术想得太简单了。当然,外科医生犯糊涂的时候不是没有,但无论如何这是小概率事件,而要证明小概率事件的存在,就一定需要有确实的证据。 梁启超之弟梁启勋(字仲策)在这次手术后两个月左右曾写过《病院笔记》,发表在1926年5月29日《晨报》副刊。从史学角度看,无论从时间间隔还是从与当事人的关系来看,《病院笔记》的可靠性都要大得多。《病院笔记》一文对协和医院的治疗过程略有微词,现将有关文字节录如下(据夏晓虹编,《追忆梁启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北京,1997): 迨检查后,谓病在右肾,余问刘 (按:即后来的主刀医生刘瑞恒) 曰:必非癌乎?盖病人所最不放心者以此,家族亦因之而不放心,理之常也。而刘答曰:不一定不是癌。余又问将以何法治之?答曰:全部割去。 剖治时余未参观,但据力舒东之言,则当腰肾割出时,环视诸人皆愕然。力与刘作一谐语曰:非把他人之肾割错乎?刘曰:分明从右胁剖开,取出者当然是右肾,焉得有错。乃相视而笑。力又云,作副手之美国大夫,亦发一简单之语曰:吾生平所未之见也。以此证之,则取出之肾,颜色与形状,一如常人,绝无怪异可知。继乃将此肾中剖之,则见中有一黑点,大如樱桃,即从照片上所见,疑以为瘤者,即此物也。 迨既割而血仍不止,病源亦复不可得,遂令余等得闻一新颖之名词,谓此乃无理由之出血症,与流鼻血略相似,任其流二三十年亦不相干。 由此可见,医生和梁家家属术前都知道要切的是右肾,手术切下来的也是右肾,并且确实看到大如樱桃的黑点,与术前X光所见相符。梁启勋对协和医院的不满主要是两点:一是术前认为不一定不是癌而需要手术,术后发现不是癌才知道其实不必手术;二是对治疗效果不满意,病人尿中依然带血,对医院解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也不满意,觉得既然任其流二三十年亦不相干,那你们还去开它干嘛呢;但对于所切除的肾是左是右,是没有疑议的。 至于费女士笔下那两位泄漏天机的实习医生,如果他们真的参加了手术的话,可能确实看到了各位医生的愕然,甚至听到了力舒东医生的那句玩笑话:非把他人之肾割错乎(是不是割错了别人的肾),所以以讹传讹,也未可知。 费女士的书中还提到从和刘博士比较熟识的其他人那里知道,他在那次手术以后就不再是那位充满自信的外科医生了。 以下一点也可能是重要的:1928年11月,即给梁启超做手术后九个月和他死之前六个星期,刘博士辞去了在协和医学院的外科医生职务,到国民党政府卫生部去当政务次长了。暗示刘博士是因为出了医疗事故而放弃了外科医生的职业。事实上,即使刘博士的转职不是如他自己所说不管私人事业如何赚钱,公众职务总是更为重要,而是与梁启超的手术有关,也不能认为一定是医疗事故。要知道,当时掌握媒体的陈西滢、徐志摩等人利用此事而发表的攻击西医的文章,给当事人带来的压力可能远大于手术本身。 从现有的材料看,最早将梁启超的左右肾搞错的,可能不是协和的医生,而是著名文人陈西滢。他在《现代评论》上发表的《尽信医不如无医》中提到梁启超的病肾时说的都是左肾,而不是真正被疑似有病而被切除的右肾。虽然陈西滢本人并没有提出左右切错说,他是把疑似病肾和被切的肾都错当成了左肾,但他的这个错误很可能就是左右切错说的滥觞。 以上所写,都是根据我目前所看到的资料所做的推论,得出的结论是梁启超的右肾可能是误诊、误切,但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技术限制,在不能排除癌症的情况下采取的切除手术,而不是传说中的因疏忽而切除健肾,留下病肾。当然我所见资料有限,此推论不一定正确,毕竟,证有易,证无难。 那么怎么证明协和无罪呢? 梁启超本人曾经在《晨报》上发表声明,为协和医院辩护。我倒是认为这份声明是不能作为证据的,协和把这份声明收藏到病案里( http://paper.people.com.cn/jksb/html/2006-08/28/content_10214842.htm ),弄得有点象病家得了私下赔偿不追究事故责任的承诺一样。事实上,梁启超写这份声明也确实是为了某种利益出发的,那就是科学(包括现代医学)在国内的传播不要因为他的事情而受到阻力。这固然是梁启超的高风亮节,但对于我们后人弄清事情真相是没有帮助的。 那么什么才是铁证呢?从医学的角度讲,病理诊断才是最终的诊断。所谓病理检查,就是把手术切下来的标本先用肉眼观察并记录,再制作切片、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最后作出报告。用黑箱理论来说,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的诊断是都是在不打开黑箱的情况下作出的,而病理科医生是在打开黑箱的情况下作出诊断,当然是病理诊断更加接近疾病的真相。只有通过病理检查,才能知道切下来的那个肾上面到底有没有大如樱桃的黑点,以及这个黑点到底是什么。 病理科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建立最早的学系之一,在建院之初就开始工作( http://www.pumch.ac.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7 ),而协和医院自建院之初的病史资料都保存下来了,所以我相信梁启超的全部病史也肯定得到了保存。如果能有机会看到协和医院的完整病史包括手术记录、X光报告和病理报告(时隔83年,当事人都已作古,在各种流言说法不一的情况下,我认为协和医院可以出示这份病史,并向公众解释;退一步说,即使刘瑞恒博士当时确有疏忽,在今天也不可能对协和有所影响了),如果传说中的那两位实习医生能留下可靠的文字记录,那么也许我们能看到更接近真实的历史。
个人分类: 医学|2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身后八十年祭----协和医案中的梁启超
yaoyaxin 2009-2-23 20:02
身后八十年祭----协和医案中的梁启超 姚雅欣 前些日子,适逢梁任公先生逝世八十周年,八十年前事禁不住让人再度回首。 1926年初,身体一向强健且很少生病的梁启超,因肾病尿血加重住进医院。当时的 20年代前后,围绕经验与科学、中医与西医的科学性及其存在的合法性问题,正在引起中国学界与社会的关注与热议。医学家余云岫发表《科学的国产药物研究之第一步》,科学家杜亚泉发表《中国医学的研究方法》等文章,各界文化人士多参与进来展开激烈的论争。梁启超的病况使原本执著于科学文化传播的他自然而然地参与到体验医学的行列,试图通过自身的医学案例,为他长期思考的科学文化向公众和社会提供更具说服力的有益导向。 基于此,首先在选择治疗方案时,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中医药物稳健安全的保守疗法,而甘于冒险特意选择西医手术,惟希望借自己的名望和社会影响力,通过手术的亲身实践,为西医和科学获得中国社会公众的普遍接受开道。此时,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治疗方案的安全系数之于他的本意显然已经退居其次。正如他的胞弟梁仲策所言:任公向来笃信科学,其治学之道,亦无不以科学方法从事研究,故对西洋医学向极笃信,毅然一任协和处置。(病床日记,《大公报》 1929.1.21.) 吊诡的是,被名医误割右肾的手术结果完全出离他为西医和科学开道的良苦用心。 对于西医不慎导致的医疗事故,社会舆论群起谴责质疑之声:陈西滢发表尽信医不如无医,徐志摩在《晨报副刊》发表我们病了怎么办,质疑、批判西医的声浪一时涌起。此时病痛之苦雪上加霜的梁启超仍然从维护西医与科学声誉的高度, 1926年6月2日在《晨报副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详述手术经过,以坚决辩护的口吻肯定西医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诊断过程中,在未发现病原之前,任公以其病不治,亲嘱家人以其尸身剖验,务求病原之所在,以供医学界之参考。梁启超在生命攸关时刻的一系列言行,既细致地体现了他对科学的执著之情,又源自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恳切地希望人们不要由于个别病例的误诊而全面否定西医的科学性。当科学已经成为时代发展不可阻挡的推动力时,国人对于西医的误解和拒斥,最终损失的还是国人,基于此,梁启超以生命为代价在所不惜。 用生命为西医和现代科学铺就民众理解之路,以生命护佑科学,科学之于梁启超是融会德性存在与知性存在的整体,他有关科学的话语力量不仅仅是思辨的理论方案,而是源自从社会进步意义上充分认识科学价值为科学辩护的道德实践。科学与道德一样,毋宁是一种实践伦理,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其道德的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人们以为的那样。开时代风气之先的梁启超,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1920年代科学文化与道德精神的双重路向。 梁启超实践与导向的科学文化,还宜于从科学传播与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培育现代国民科学素养的意义上来理解。当今国际普遍认可的公众科学素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基本了解科学知识;其二,基本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科学方法;其三,基本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梁启超的新学素养、开阔的眼界和作为舆论界之一人、学者式政论家的广泛社会影响力,使他关于科学文化的认知和实践正是从以上三方面向20世纪初知识饥荒、精神饥荒的中国学界和社会公众行科学文化启蒙与传播之功。 在从正面确立科学的形象,引导公众认知科学价值的同时,针对中国两千年封建传统阴阳五行说中的迷信成分,他从学理上展开批判。 1921年他写成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开综明义: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到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今当考其来历,辞而辟之。在考辨阴阳、五行语义变迁的基础上,指出此种诡异之组织遂二千年盘踞全国人之心理,且支配全国人之行事。从攸关生命的医药到中华民国国旗图案,无不深受五行观念的影响。梁启超公开对阴阳五行中诡异成分的批判,与破除国人迷信心理以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相一致。 梁启超关于科学文化的言说和实践,尽管不是来自科学家、哲学家的科学文化,而是代行科学家社会角色的中国传统人文学者(转向过渡时代公共知识分子)的科学文化;尽管未必合乎科学哲学审视科学的视角和研究科学的方法,多社会、人文层面理解的科学而未及对科学本质的理论探析,甚至其中难免粗疏。然而,正如何兆武先生在《关于康德的第四批判》一文中所言:梁启超是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的一大功臣。至于轻薄为文者流讥评他是转手贩卖,反倒是表明了自身的幼稚、浅薄和无知。因为那个时代正有如一个初学识字的幼儿,浅薄、无知和可笑都是正常现象。正有如杜诗所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梁(启超)、王(国维)一辈乃当时之体,是无愧于江河的万古奔流的。尽管梁启超时代迄今,中国科学文化的进程又走过百年有余,然而今天中国的科学文化仍未入佳境,某种程度上,认识梁启超对科学的人文关怀和良苦实践的深刻意义仍需要超越功利、跨越时代的体悟。 梁启超的科学文化实践,对今天人文知识分子如何及时而审慎地重新确立与科学文化的稳固关系,提供了历史的借鉴。长期以来,如果说科学家的人文气质已渐为关注并有所揭示的话,那么人文学者科学意识的淡薄仍是当今学界面临的困窘之一。 与社会大众对科学文化的冷漠,公众科学素养普遍低下(据中国科协 2003年统计,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仅为1.98%,同比远低于美国的17%) 这一今日中国面临的严峻的柔性难题相一致。 20世纪90年代,布罗克曼(John Brockman)提出了不同于斯诺时代的新版本第三种文化:尽管我借用了斯诺的表达,这里描述的现状却与他的预言不同。文学知识分子(literary intellectuals)并没有同科学家沟通,而科学家正在直面公众。传统的知识媒体玩弄一种上上下下的把戏:记者向上写而大学教授向下写。今天,第三种文化的思考者们倾向于摆脱掮客,努力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向广大的聪明读者表达其最深奥的思想。正如刘钝先生总结的那样,第三种文化的思想家与实践者们,正在逐步取代传统人文知识分子的地位,向公众阐释那些对当代社会真正有价值的新鲜知识;同时也将褫夺神学家和哲学家的使命,力图在宇宙的起源、物质的构成、生命的进化、思维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这些属于终极关怀的深奥问题上发表与时俱进的高论。尽管有资格又有能力的人毕竟太少,这一波努力能否摹画出新型文化的蓝图还需时间的检验;尽管科学文化在当代中国并未发展到如此程度,然而,中国科学文化事业面临双重缺位的现实:一方面人文知识分子与科学文化严重生疏,另一方面科学家总体上并未能够直面公众理解科学的事业。新版第三种文化警示我们,人文知识分子对科学文化的自觉,尤其对于当代中国,是科学事业向深度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惟有对时代变迁保持高度的敏感,人文知识分子才可能自觉投身并倾其知识、行动与情感于公众理解科学的伟大事业。 当代中国既需要精尖的现代科学,更需要深层次的科学创造力和原创性的科学,即深度的科学精神与广义的科学文化。精尖科学与科学文化相叠加意味着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苦旅。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文化光理论已前瞻性地言明:当一移动的文化光因被它所冲击的一个外国社会体抗拒而反射为多种的光线 技术的,宗教的,政治的,艺术的等等时,它的技术光常比宗教光穿越得较快及较深。换言之,文化反射光的穿越力量通常是与此光线的文化价值成反比的。一个无关紧要的光线受到其所冲击的社会体的阻力较之一个重要的光线为轻,因为前者不致于威胁到被冲击的社会体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引起急剧痛楚的干扰。这样看来,在科学与信仰发展皆非充分的中国,培育科学文化与涵养历史文化、历史感一样任重道远。在此,科学素养与历史意识、文化使命是内在相通的,融会科学文化、阐扬传统文化,同融会理性与信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从科学知识普及、公众理解科学到科学传播,现代科学融入公众生活变得日用而不可分。 21世纪日益严峻的自然与人类生存,科学与人文相互补益激发的气质显现,加之人文社会科学与社会、公众的亲缘关系,及其与科学不断密切的关系,决定了在科学传播与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实践中人文学者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像探索科学问题一样,真正把握科学传播的有效途径,在公众、人文学者、科学工作者之间建立富有成效的多向度的科学文化互动,同样需要多方求解、试错与证伪的过程。梁启超面对协和医案的这段史实,对于今天中国科学传播与普及的策略和走向不无启示意义。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124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5: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