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科学育儿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读书笔记 | 用读书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热度 1 Jacking 2019-7-8 22:24
用读书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Jacking 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读书可能是收获最多的一种。 在我们的生活中,育儿会被认为是一件大事,但育儿知识的学习却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我们从小到大,没有哪 个老师也没有哪门课程教我们如何做父母,但在小孩出生的那一刻,我们便都理所当然地升级为了父母。 在这个角色转变的过程中,我们缺少一个“父母知识”的学习过程 。 我现在有两个小孩,哥哥2岁半,妹妹刚出生。为了弥补头脑里“父母知识这个空白区域,我在这2年多里找来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经典育儿书籍,带着满满的父爱近乎疯狂地读了起来。不知不觉中,我写下了接近10万字的读书笔记,在和朋友交流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积极的反响。在他们的鼓励下,我将尝试着将这些笔记整理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科学育儿的概念从提出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我即将介绍的很多育儿理念和育儿方法也是由那个时候的大教育家提出来的。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 但我发现这些宝贵的育儿知识和教育理念至今也还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 。 相反的, 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育儿习惯正在悄悄地违背着这些科学理念,而我们却全然不知。 所以,希望我的笔记能对科学育儿知识的普及做出一点点贡献。 那么,当个合格的父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呢?在我看来,至少需要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需要学习一些理论类的知识。 这里所说的理论类知识指的是由知名教育家提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学习这些知识可能比较枯燥,但非常重要,它是形成我们自己教育理念的基础,也是我们进行教育选择时的指导原则。举个例子,现在送小孩上幼儿园可能会面临不同类型的选择,我们有传统幼儿园,有蒙台梭利幼儿园,还有源自德国的华德福幼儿园。这三种幼儿园各有什么特点,遵从的是哪个教育家的理念,我们的孩子适合哪种类型的幼儿园?当我们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需要的就是这些理论类的知识。 其次,我们需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的知识。 在学术界中,有很多专家学者花费一辈子的精力去研究儿童的成长,提炼总结出了很多儿童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过程中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读懂孩子的行为,从而更好地去帮助孩子成长。比如在早期教育领域中有个敏感期的概念,儿童在敏感期内会有很多和常人不太一样的行为表现,比如喜欢吃手指或者不厌其烦地问问题。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敏感期的知识,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这些行为,并可以轻松找到一些应对的方法。 最后一点,可能带有一些个人色彩。 在我看来,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古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精英家庭,比如梁启超,他的9个孩子个个成才,其中有3位当选成为院士;比如曾国藩,他严格和谨慎的育儿理念帮助他们家族击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比如傅雷,一本《傅雷家书》记载了他们多少浓浓的父子情。读读这些书,对我们培养孩子会有意想不到的启发效果。 我的读书笔记将按照上述三大主题进行编排,并结合自己接触到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我本人是一名核电研发工程师,在我的读书笔记中 我是 用理工科的思维去解读这些育儿书籍,强调的是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 。因此,在我的笔记里你将会读到一些和你平时接触到的不太一样的育儿知识。 如果您发现这些笔记的内容有错误或持有不同的看法,也恳请您给予批判指正! 让我们一起为科学育儿知识的普及做一点贡献! - END - 作者: Jacking,工学博士,曾作为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赴德国进修学习,现回国从事新一代核电技术研发工作; 科普爱好者,科学网核能科普类博主,曾应邀为老牌科普杂志《百科知识》撰写多篇核能科普文章; 新晋奶爸,育有一儿一女。 《博士爸爸的读书笔记》分享书单 :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意) 《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意) 《有吸收力的心灵》,蒙台梭利(意) 《发现孩子》,蒙台梭利(意) 《家庭教育》,陈鹤琴 《儿童心理》,陈鹤琴 《活教育》,陈鹤琴 《梁启超论教育》,梁启超 《梁启超家书》,梁启超 《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 《傅雷家书》,傅雷、朱梅馥、傅聪 《正面管教》,尼尔森(美) 《P.E.T父母能效训练》,托马斯·戈登(美) 《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美) 《养育男孩》,史蒂夫·比达尔夫(澳) 《养育女孩》,吉塞拉·普罗伊朔夫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 《什么是人智学》,海因茨·齐默曼(德) 《童年的王国》,鲁道夫·斯坦纳(奥) 原文同步发布在个人微信公众号(ID:simplelove2016),欢迎关注!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563 次阅读|9 个评论
科学育儿与经验育儿比较初探(1)--如何培养幸福聪明的孩子?
张能立 2013-7-1 23:50
现代数学及科学,全方面地影响着人类的发展和未来。教育正面临一场伟大的变革:从经验育儿上升到科学育儿。不论是民族和个人,谁最先掌握并运用科学教育,谁无疑是赢在起跑线上,最终也会赢得未来。 问:什么是科学育儿? 答:基于科学心理学、教育学基础上的育儿理念和方法。 问:什么是科学心理学? 答:科学心理学是采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研究规范及科学实证来研究人类的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学问。 问:什么是伪心理学? 答:伪心理学采用类似“上帝存在”这类不可实证也不可否证的信条,以这个信条出发,再加上个体感受获得的观点。例如认为大自然界存在四种精灵(土精灵、火精灵、 水精灵、气精灵),以此为出发点,得出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说。书店卖的流行心理学之类的书籍,几乎都是伪心理学。很遗憾伪心理学的阅读群体远远比科学心理学阅读群体要大的多,信任伪心理学的人,也远远比信任科学心理学的人要多的多。 问:相比其它学问,为什么科学值得信赖? 答:这个可以以“神十”为例证明。人类依靠科学实现了宇宙航行,我们可以想象出,其中涉及的问题是多么复杂,难道之大超出了我们一般人的想象 。现在“神十”已经安全返回预定地点。如果说能够实现宇宙航行的学问都不值得信赖,那么,还有什么学问可以值得信赖的呢?当然,说信赖科学,并不是说科学没有错误,科学不可错。其实,科学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恰恰是在不断纠正自身错误和不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说信赖科学,是指科学与其它非科学学问比较而言,是人类目前为止运用自身智慧和良知,所创建最可靠的学问。 问:什么是经验教育? 答:不运用科学心理学,仅仅是通过个体体验得出的教育观点。这种教育观点是依靠“代代相传”,长辈将一些个体教育经验传授给晚辈。其实,这些经验教育观点,很多是错误的观点,但是,限于个体水平,不能采取科学实证的方式来判断经验的对错,因此,这些错误的经验观点,一代传一代,相当长时间内没有得到纠正。 问:科学教育一定可以保证孩子教育成功的吗? 答:不一定。但是,科学教育是所有教育理论中,保证孩子教育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问:经验教育难道一定不能教育成功的吗? 答:经验教育也有成功的例子,但是,相对于全部教育而言,经验教育成功的例子极少。就像一个人买彩票一样,难道就一定不能中奖吗?显然不是,但是中奖的可能性极低。另外,即使经验教育成功的例子,也有不少是“暗合”科学教育。没有学过科学教育的人,由于自己的悟性或者其它运气,自己的经验教育不少也是和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是一致的。这个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罗斯福的父亲。罗斯福的父亲没有学过什么科学教育的,但是,他父亲很多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与科学教育的主张是一致的。因此,采用经验教育成功的家长,只能说是“上帝偏爱”。 问:科学教育实证了吗? 答:科学教育是经过全世界的心理学家实证了的。特别是欧美一流大学心理学家、神经学家,社会学家等与教育相关的科学家实证了的。 问:我没有实证科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我能够相信和运用科学教育的吗? 答:这个问题可以模拟请“神十”宇航员回答。宇宙飞船的科学原理及工作过程,这些神十宇航员都没有亲自实证,但是,宇宙飞船的科学原理及工作过程,全世界有条件的科学家都实证了的。因此,宇宙飞船工作原理即使没有被宇航员实证过,但是宇航员仍然是可以信赖的。事实上,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多次进行宇宙航行试验,反复实证科学的可靠性。但是,即使这样,也不能不保证人类不犯错误。人类宇宙航行的悲剧也有不少,即使是悲剧,也不是说科学原理错了,而是人的工作存在缺陷,以及气候等不可抗住的原因所导致。 问:科学育儿有哪些理念? 答:科学育儿理念是教育必须具有:人性、科学性、艺术性。人性是指要采用现代人性对待被教育的对象,平等、自由、民主、人权这些都属于现代人性这个范畴。科学性是指具体教育方法必须要基于科学心理学,并被科学家反复实证有效。艺术性是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教育过程,要有艺术性,最大限度激发被教育者的好奇心,最大限度满足被教育者的探索欲望,尊重被教育者的思考权利和思考过程。 问:科学育儿对家长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科学育儿对家长的具体要求如下: 1、主张家长做“权威型”家长 。 在“权威型”、“独裁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家长风格中,只有“权威型”家长才是最可取的教育风格。这四种教育风格是美国黛安娜.鲍姆林德最早提出的,已经得到了欧美一流大学心理学家们公认。黛安娜.鲍姆林德是根据家长对孩子的响应程度和要求程度提出这一教育理论的。 响应程度:父母给予孩子支持、温暖和接纳的程度。富有爱心的父母常用各种形式表达对孩子的爱,而充满敌意的父母会让孩子感到冷冰冰的拒绝。 要求程度:即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实施严格控制的程度。一些父母会给孩子制定规则,并严格执行;另一些父母则放任孩子,对孩子不管不问。 权威型家长:高要求、高响应。 独裁型家长:高要求,低响应。 溺爱型家长:低要求,高响应。 忽视型家长:低要求,低响应。 图1 家长教育风格分类 《brain rules for baby》书中介绍,1994年进行的一项大型研究证实了美国黛安娜.鲍姆林德的洞见。该研究涉及数千名来自加州和威斯康辛州的青春期学生。无论孩子属于什么种族,研究者只需要根据父母的教育风格就能预测出孩子将来的表现。其实,生活中孩子教育成功的家长,其教育风格基本上是或者接近于“权威型”风格。 2、要大力培养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 要求孩子有这个能力,首先要求家长自身有处理情绪的能力。科学教育主张家长处理孩子情绪的模式是: (1)、共情。 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以感同身受的方式向孩子标示,此时此刻与孩子一样心里难受。 (2)、帮助孩子“标示情绪” 当在第一步共情的基础上,家长告诉孩子,此时此刻孩子情绪属于:郁闷、不快、生气、愤怒、嫉妒等哪一种 (3)、告诉孩子下一步该怎么做是对的 (4)、告诉孩子如何合适表达情绪 家长不对孩子情绪做价值判断,例如,“你哭是不对的,这有什么好苦的呢?”,“好哭佬,别的孩子怎么不哭的呢?”等等这类话。 (5)、帮助孩子喜欢上音乐 如果孩子喜爱上音乐,音乐能够帮助孩子处理情绪。 3、在培养孩子语言沟通能力的同时,也要大力培养孩子非语言沟通能力 特别是要帮助孩子学习表情解读,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表情,推测其内心想法。 4、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力 科学教育认为,相比智商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而言,孩子自我控制力高低更能影响学习成绩。智商很大程度是天生的,但是,自我控制力很大程度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5、培养孩子的探索欲望 6、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什么是创造力,众说纷纭,不同的文化及不同的个体,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五花八门。但是,心理学家相信,无论什么标准和说法,创造力的核心要素不可缺乏 : (1)、善于发现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2)、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3)、能够激发他人情绪(无论正面和负面) (4)、愿意冒险 创造力强的人,一般都具有这类品质 7、智力的5大重要能力 (1)、渴望探索 (2)、自我控制 (3)、创造力 (4)、语言沟通能力 (5)、解码非语言沟通能力 目前的智商测试,一般都没有涉及上面这些能力,因此,目前智商测试得分高的人,也不能太过高兴;得分低的人,更没有理由沮丧。事实上,我们从现实社会中观察,一个人只要在上面5个方面做的不错,这个人在社会中一般不会处于底层,哪怕这个人智商测试得分不高。 8、不能夸奖孩子聪明,而要夸奖孩子努力 如果家长看到孩子表现好,就夸奖孩子:儿子(丫头),你真聪明,那么,长期下去就会带来恶果: (1)、孩子会把错误视为失败。因为你对孩子这样的表扬,让孩子认为自己某方面的进步(例如考试获得高分)是自己聪明所致。 假如某次考分不高,孩子就会认为是自己某个方面不够聪明导致的,而不是自己没有努力,或者努力不够导致的。这样就会让孩子认为成功是天赋的,而不是后天努力的结果。 (2)、孩子会在意孩子在成人眼中是否聪明,而不是在意学习知识本身 孩子将会追求使得家长认为自己聪明,而不是追求学习知识本身 (3)、孩子不愿意正视问题本身,不愿意找出问题真正出现在哪里,因此,就变得更不愿意勤奋努力 这样的孩子很难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诚然错误就是意味着对自我全盘否定。事实上,我们成人在这个方面是孩子的“典范”。很少有成人愿意承认自己不足,乃至有一些错误,总是企图证明自己的言行是正确的。如果孩子仍然受这类家长的经验教育,那么,可想而知孩子成人后,仍然是我们家长的翻版。 9、大脑的4种营养成分 (1)、母乳喂养 (2)、与孩子对话 家长与孩子对话,词汇的多样性和数量至关重要,语言交流是孩子智力发育的肥沃土壤。 (3)、开放性活动 “过家家”游戏非常有助于孩子智力发展,心理学家已经证明:经常进行开放性活动的孩子具有如下优势:更有创造力;语言能力更强;更善于解决问题;记忆力更好;更善于社交。 10、如何培养有道德的孩子? 规则、纪律、奖惩缺一不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对儿童道德发展做了深入研究,得到了科学界公认。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1)、规避惩罚。 道德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常原始,其关注的焦点是如何规避惩罚。 (2)、考虑后果。 随着心智不断发展,孩子开始考虑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并根据后果来修正行为 (3)、遵从原则。 最终,孩子会根据久经考验的客观道德原则来进行选择,而不仅仅是为了规避惩罚或赢得同辈的接受。 就拿孩子撒谎或者争功诿过来说,显然孩子的道德水平处于“规避惩罚”这个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表现,不能归于孩子品德不好。就我的观察,10岁之前的孩子,恐怕都是这样的。当孩子一旦思考这类问题:如果我争功诿过的话,会不会使得愿意与我一起玩或者学习的朋友会少一些的呢?那么,孩子的道德发展就处于第二个阶段:考虑后果。当孩子一旦面对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和担当的时候,那么孩子的道德发展就处于第三个阶段:遵从原则。一旦孩子的道德发展到了第三个阶段,那么,我们家长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可以说是大功告成。 11、培养有道德孩子的规则 CAP规则 C:清晰(Clarity)。为孩子制定的规则必须清晰合理,最好制成图表贴在家里醒目的地方 A:接纳(Accepting)。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怀着一颗接纳孩子的心,要让他们觉得安全,感受到父母的关心 P:表扬(praise)。每当孩子遵守规则的时候就要通过表扬强化。对于不良行为的缺失,例如在需要礼貌和秩序的地方,没有大喊大叫,也要进行表扬 12、如何进行有效的惩罚? FIRST原则 F:切实(firm)。惩罚必须要有分量,必须是孩子真正不愿意失去的东西 例如,有的孩子很喜欢看书,那么,当万不得已要惩罚孩子的时候,就可以罚孩子多长时间不让看书。 I:及时(immediate)。惩罚越及时,效果越好 R:可靠(reliable)。规则的执行必须具有一贯性,否则规则将会变成一纸空文,孩子行为将会更加放纵。 S:安全(safe)。在执行规则的时候,你必须给孩子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很难内化道德原则。 T:忍耐(tolerant)。父母教育孩子要有耐心。孩子建立道德是非观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梅迪纳著,王佳艺译《让孩子的大脑自由》(brain rules for baby),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p159。 2、同上,p83。 3、同上,p78 4、同上,p107 5、同上,p97 6、 同上,p180 7 、 同上,p220 8、 同上,p220
个人分类: 教育|456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