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王志明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请教王志明先生几个问题
famingkuang 2009-11-23 20:20
王志明先生博文《 救人溺水的大学生和李小文的异同( 5 ) 》一文,读完后,有几个地方想请教王志明先生: 1 ,李小文初会孙爱武,提议月薪 4800 这句话,您有确切证据还是道听途说? 2 ,有钱有权的人行善叫不叫行善? 3 ,您希望有钱有权的人行善还是希望无钱无权的穷人行善? 4 ,在北京,比李小文更有钱有权有势的人有没有?多不多? 您既然用长江大学三学生救人不能反而送命的事情与李小文帮助孙爱武一事放在一起比,那么我也不仿同样的比一比: 孙爱武好比长江落水的那两名儿童,李小文好比在附近的船老大,他有船、有技术、有能力救落水儿童,当然在附近的船老大显然并非只有李小文一人,所有北京或中国与李小文一样有钱有权或比李小文更有钱更有权的人都是在附近或近或远的有能力救落水儿童的船老大,请问王志明先生: ( 1 )您是希望这帮船老大们去救活人还是只捞尸体? ( 2 ),现在别的船老大都不救人,而李小文救人了,请问他做错了什么?是他坏了行规吗? 5 ,用您的话说:象李小文这样有钱有权救人的人救人帮助人了是应该的不是行善;只有那些无钱无权的,象长江大学那三名大学生明明自己不会游泳还下去救人最后命丧江底,那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行善。那么我问您,您在这里到底想宣扬什么精神?是叫富人都不要去行善,让穷人们去行善吗? 6 ,如果象李小文那样有钱有权的人不应该行善,那么请问王志明先生:您比李小文有钱有权吗?如果您比他更有钱、更有权,本问题作废,因为您根本不会去行善。如果您没有他有钱有权,那么到现在您行了哪些善呢?因为您比李小文更有资格行善呀! 7,做好事的人自己低调,但做为一个正直的人要不要帮他宣传?如果大家都不宣传做好事的人,惩恶扬善中的扬如何实现? 今天的问题先问这么多,有空时再问。 =====================================王志明的相关博文全文附后============================ 救人溺水的大学生和李小文的异同(5) (有超级链接) 好像在科学网看到一篇把李小文救助孙爱武和救人溺水的大学生相比的博文。现在我找不到了,也就不去参考,直接开谈。 相同之处是很明显的,李小文的名言关键是要立即动手救命也和湖南大学生救人心切可以相提并论。 不同之处才是李小文在科学网成为圣人的关键,而也是我指出来后会遭骂的地方。 李小文这样的人放在古时候就是给穷人分馒头的大善人。科学网上也有人叫他大善人了吧? 要分很多馒头给别人,自己就必须先有很多馒头。 试想一下,如果你在北京,也和李小文一样要把善行到四川,你行吗?李小文可以,因为他是院士,自己也是领导,在北京也可以左右在四川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人事部门招人。 再试想一下,如果在北京的你要用钱帮助刚到美国的弱女子,你有这份影响吗?再者,你有钱吗?有资格赞助叫穷的研究生吗? 李小文初会孙爱武,提议月薪4800,无论是个人出钱,还是单位雇用,都必须是或有钱或有权才行。 李小文有钱有权,这是他和救人溺水的大学生的不同之处,也由此有了在科学网圣化的资本。 一般人,就是想在科学网行善,也没这个条件。 有钱有权再加一个扶弱之心就可以圣化了吗? 世界上没几个人和盖茨那么有钱的。他在美国大把撒钱,譬如投资教育,人称美国真正的教育部长。他的钱也撒到了甚至南非。但是,我现在也没听说他亲自出面救助过美国街头露宿的某个流浪汉。美国这样的流浪汉很多。有多少人圣化盖茨呢?更多人会在骂盖茨赚钱太狠吧? 在中国胡锦涛同志最有权,即使他利用自己的权力去救助某些有需求的人,也没多少人会把他圣化。恐怕还会说这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好,搞不好还会被人解读为裙带关系或是拉帮结派吧? 为什么就没人说李小文利用自己的权势和金钱在科学网拉帮结派呢?不去说在世界,也不去说在中国,单说在北京,就有很多人需要李小文这样的帮助。 李小文本意确实不是在科学网拉帮结派,他是要在科学网实实在在做人。也正因为如此,他就确确实实地在科学网拉帮结派了。 他本身实际上是有钱有权,却刻意隐瞒,要以平常人的身份行善,让真正的平常人只有仰望追随的份了!知名评论人金庸把平凡的李小文的救助和科学网上的四大院长的无作为相比,让他们也都只有羞愧的份了,却不提李小文的权钱都不比四大院长差。 今天先歇了。过两天再写利用金钱权势行善,如果不想成为众人口中的大善人,不想成为黑手党的教父,或许应该注意些什么。
个人分类: 胡说八道|1766 次阅读|10 个评论
张志东是个义气人
majorite 2009-11-4 03:24
张志东是个 义气人 中科院沈阳金属所的张志东研究员 10 月 15 日发表了一篇博文 : 《 我无法尊敬大学教授 》 , 博文基本无内容,正如他本人说: 我只能表明一个态度:我无法尊敬大学教授 。 向《科学新闻》和《科技导报》和科学网的编辑致敬 !。这篇博文赢得 5 千多次点击,比张志东平时的博文点击多近 10 倍。本人和张志东互不相识,以前在他和王志明掐架数月之中, 本人也从没说过一句话,因为本人没有趁火打劫的习惯。我一直纳闷,这人吃错药了?我从来没有得罪过张某,为啥他要趁火打劫呢?有位老人不是说过世界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吗? 后经美国一位高人指点,我才知道原来如此,特记如下。 原来,苏青副主编主持工作的 《科技导报》曾把张志东研究员的三维伊辛模型精确解猜想( Conjectures on the exact solu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3D) simple orthorhombic Ising lattices , P hilosophical Magazine , Vol. 87 , No. 34, 5309 5419 ) 评为 2008 年中国 10 项重大科学进展 之首 。 2008 年 5 月 7 日,中科院主办的《科学时报》头版发文我国科学家提出三维伊辛模型精确解猜想( http://sciencenet.cn/htmlnews/20085782649362206199.html )对张志东的这一划时代的研究成果予以了高度评价。据王志明先生博客,《 P hilosophical Magazine 》后来发表了一系列否定张志东猜想的学术论文(见参考文献),引发科学网上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见科学新闻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9842 ) 。 苏青副主编主持工作的 《科技导报》在未经同行评议的情况下,擅自把尚未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的成果 硬戴上 2008 年中国 10 项重大科学进展之首的桂冠(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8670 )(用 张志东 后来的话说: 这不过是《科技导报》的编辑每年凑在一起搞出来的 , 嘿嘿 ,...),于是 张志东研究员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所以我说他还算是个义气人,虽然跟着义气走有时不如跟着大脑走可靠。 - References -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9842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522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686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802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840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937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973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7013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7283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9803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9980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0287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2569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2595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2769 Title: Comment on 'Conjectures on exact solu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3D) simple orthorhombic Ising lattices' Author(s): Perk J Source: PHILOSOPHICAL MAGAZINE Volume: 89 Issue: 9 Pages: 761-764 Published: 2009 Title: Response to the Comment on 'Conjectures on exact solu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3D) simple orthorhombic Ising lattices' Author(s): Zhang ZD Source: PHILOSOPHICAL MAGAZINE Volume: 89 Issue: 9 Pages: 765-768 Published: 2009 Title: Rejoinder to the Response to the Comment on 'Conjectures on exact solu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3D) simple orthorhombic Ising lattices' Author(s): Perk J Source: PHILOSOPHICAL MAGAZINE Volume: 89 Issue: 9 Pages: 769-770 Published: 2009 Title: Response to 'Comment on a recent conjectured solu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Ising model' Author(s): Zhang ZD Source: PHILOSOPHICAL MAGAZINE Volume: 88 Issue: 26 Pages: 3097-3101 Published: 2008 Title: Rejoinder to the Response to 'Comment on a recent conjectured solu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Ising model' Author(s): Wu FY, McCoy BM, Fisher ME, et al. Source: PHILOSOPHICAL MAGAZINE Volume: 88 Issue: 26 Pages: 3103-3103 Published: 2008 Title: Critical exponents in D dimensions for the Ising model, subsuming Zhang's proposals for D=3 Author(s): Klein DJ, March NH Source: PHYSICS LETTERS A Volume: 372 Issue: 30 Pages: 5052-5053 Published: JUL 21 2008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5547 次阅读|18 个评论
国外出版商给了科学网多少钱?答王志明先生
热度 1 科学网编辑部 2009-10-19 21:34
看到王志明先生的博文,Elsevier和Springer给了科学网多少钱?,编辑部觉得有必要就这个敏感问题做点回应: 科学网是一个公益性网站,来自官方的资助并不足以维护其基本运行。网站系统功能的不完善多半原因就是由于资金不足造成的。因此,科学网欢迎一切合适的广告、赞助和合作(包括战略层面的资金合作)。合适是指合作方不能干涉网站的编辑独立原则和网站定位,要充分考虑网民使用网站的价值最大化原则。在遵守这一合适原则的前提下,我们会充分考虑给合作方的回报。 目前,已经相继有ELSEVIER/SPRINGER/LIWENBIANJI/THOMSON REUTERS/WILEY等公司与科学网合作。无庸讳言,这些合作也都是有资金支撑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和这些公司的合作中,我们一直遵循着上述的合适前提:广告性LOGO的发布不能干扰网民的正常阅读;信息类资讯的发布要符合栏目的定位,由编辑部最终把关。值得高兴的是,目前和各方的合作非常愉快,没有出现任何原则性的分歧。 为了规避潜在的和可能的商业因素干扰编辑部博文推荐栏目的编辑独立,我们正酝酿在博客频道首页的适宜地方,建立一个专区,发布网民感兴趣的来自机构的信息。 至于王志明先生提及的国内科技出版单位进驻科学网的问题,我们去年早些时候曾和数家国内出版单位主动联系,希望他们提供科教类网民感兴趣的信息,科学网免费发布。结果,我们没有收到任何的积极反馈,有的甚至提出科学网需要向他们支付一定的费用,因为他们的信息很有用。这与国际出版商积极的合作需求恰恰相反。 此后,我们确立了基本原则:机构合作需要向科学网支付一定的费用,因为科学网的运行需要有资金支持。 我们欢迎各种机构与科学网联系,探讨任何可能的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而不管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The world is flat. 科学网编辑部 2009-10-19 王志明博文: 博赛抛砖:Elsevier和Springer给了科学网多少钱?
个人分类: 业务探讨|12066 次阅读|14 个评论
垃圾化与救世主
王铮 2009-10-12 18:25
王志明先生新的文章提出:过分强调自由一味包容百家,无论是博客网站,还是网上论坛,往往都很快就垃圾化了。这是科学网博客定位的问题。博主个体或许可以视天下为己任,但科学网应该是注重科学发展,提倡学术交流。 这里有两个问题,首先是不是非发展科学,学术交流的博客文章就是垃圾化博文?我认为不是。基本的学术交流应该是到专业期刊上,在博客论坛发表论文,由于没有同行专家审核,很可能成为伪科学泛滥的阵地。那时候才会真正的垃圾化。 其次,认为别人博文不是注重科学发展,提倡学术交流的就会是垃圾化博文、就是开茶馆的思想本身是一种专制思想。我已经说过,专制主义者习惯于救世主面目出现。认为别人博文可能是垃圾化的观点再次暴露了这种救世主思想。我想科学网不要救世主。国际歌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王先生在反驳我的观点时引用了我的话,更重要的是维护百家争鸣,这就是其他社会博客网站做不到的。 可惜没有引用全我的原话,我的原话是: 王志明先生问:不实施鉴别性偏好,科学网就会和其他社会博客网站没什么区别了!答:有差别。我不是推出编辑部可以支持和鼓励某些方向吗?更重要的是维护百家争鸣,这就是其他社会博客网站做不到的。 我这里的意思很明白,编辑部可以支持和鼓励某些(科学问题)方向,其次在这个方向上百家争鸣。事实上,科学网已经在科教政策、科研道德方面形成了方向,其他论坛由于博主没有科学网博主的知识和工作背景,不可能形成这种方向。其次,在中国,尽管我们已经有很大自由,但是并非所有问题都可以百家争鸣的,在科教政策与科研道德方面,基本上可以。所以其他社会博客论坛做不到。 王志明先生事实上已经胜利了,科学网上已经把他反感的东西不置顶了。所以再争论真有点王志明先生寓言中的蚂蚁味道。这里我只能祈祷这是临时性的措施,不是 1950 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那样的东西。 最后,我要补充一下,中国现在还远远没有过分强调自由,一味包容百家。王志明住在国外,就不用为我们担忧了。科学网需要百家争鸣,因为这可以让政府有关人员听一听科学家在想什么,要求什么。至于面向学术交流的专业期刊,中国已经有许多了。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2981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博客不能因小失大
王铮 2009-10-11 13:54
我部分反对了王志明先生的意见,王志明先生迅速回答。他说 : 现在有很多人抱怨王嵇之争充斥科学网首页,科学网不再科学。可是问题在哪里呢?是科学网读者通过自己的点击把这些博文推送到首页的!甚至是推荐到首页的!也就是说,是我们自身素质很成问题。对于这种情况,王志明先生是希望不过,要把它们都压到水下去。要是用户推荐出来了,就把它按下去。要是跳到排行榜上,就把它剔出去。 我不知道什么叫水下,是不是编辑术语。我想就算王嵇之争充斥科学网首页错了,也不能因为这个小的错误采取编辑部剥夺推荐权的做法,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很多推荐到首页的文章还是有价值的(我没有说推荐不上来就没有价值)。作为编辑,你说:我对水下层面的管理建议,当时就有人说我这是法西斯式了。但是,我认为这种管理方式恰是建设第二三层面的基础,特别是第三层面。你的做法当然不是法西斯,但是从小失误到大错误是经常发生的。最近,章乃器的儿子回忆说, 1949 年为了对付上海的粮食危机采用了统购统销,结果这个政策后来就持续了,导致农民长期被用剪刀差剥夺,城市居民粮食供应不足。他爸爸这个粮食部长最终成为了三大右派之一。用老百姓的话说:现有现报;或者说,多米诺骨牌。 吵架是有些不文雅,可是因为怕吵架把博客分为三个层次,要是用户推荐出来了,就把它按下去。要是跳到排行榜上,就把它剔出去。至少因小失大,虽然我不能如那个读者说的这是法西斯式。但是,操作上,编辑正确怎么判断那篇文章属于水下,那篇文章属于水上。这样只会导致编辑部工作量骤增,并且带来编辑权力扩张。科学网不是专业情况,它一天的文章比某些期刊一年的还多! 王先生的判断我们(博主)自身素质很成问题,就是一个可能导向专制的基础。许许多多专制者,就是抱怨人们素质很成问题,从而抱着自己是救世主, 开始了他很成问题的历史历程的。 王志明先生问:不实施 鉴别性偏好 ,科学网就会和其他社会博客网站没什么区别了!答:有差别。我不是推出编辑部可以支持和鼓励某些方向吗?更重要的是维护百家争鸣,这就是其他社会博客网站做不到的。科学网博客平台不是专业科学杂志,不应该把办专业科学杂志的理念搬到科学网来。有人担心科学网会不会成为茶馆。如果众多读者愿意把它作为茶馆,这就是民主。茶馆有什么耻辱,抗日英雄阿庆嫂就是个开茶馆的。至于你问我还会不会来,这没有什么要紧的。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3444 次阅读|3 个评论
王-张讨论的本质之愚见——试答刘全慧先生(中 )
可真 2009-3-17 04:43
刘全慧先生问我在王 - 张讨论中看出最本质的何在 ?我亦试答如下: 张先生搞的东西我完全外行,所以一直只是旁观王 - 张之间的争论,直到看了李侠和亚辉的评论文章(详见李侠:《 由托马斯.库恩的遭遇联想到张志东的猜想 》;李亚辉:《 激辩猜想之-为什么没有证伪? 》),我才留言于张志东先生曰:觉得这两篇是最有价值的评论,我信服他们的评论,据此我相信,张先生的研究无论如何是有价值的,至少可以起到深化该知识领域的认识或矫正这个认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某些偏差的作用,假如确实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则就是很大的贡献。撇开具体内容,我对张先生的这种探索精神非常钦佩,这种精神有些象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的那种仅仅为了使自己摆脱愚蠢而不为任何实用目的的求知精神。中国学术界从古至今都太缺乏这种求知精神。 在我看来,王 - 张讨论中最本质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科学的求知:是看重其求知的结果,还是看重其求知的过程?抑或:是其求知的结果重要,还是其求知的过程重要? 求知的结果与求知的过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把求知的过程比作一条河流,则求知的结果就犹如用舀子从这河流中舀起来的一瓢一瓢的水。这一瓢一瓢的水与这河流的联系和区别在于:这一瓢一瓢的水是来自这河流,是这河流流到舀子下手处那可被舀起的无数瓢水中的某几瓢水,这几瓢水一经被舀起来,它们就不再流动,而那些未被舀起的水还在继续流动,如果到下游再去舀起几瓢水来,这几瓢水与此前从上游舀起来的那几瓢水相比,其水质是未必相同的。作这样的比喻,是要说明,求知的过程是一个发展中的开放系统,其中每一个阶段所达到的成果(结果)必定是多样的,只不过不是其所有的成果(结果)都会被人们注意到,所以,当人们只是在检查被其注意到的某些成果(结果)时,无论其检查情况如何,无论对这些成果(结果)的判断如何,这些判断都不能代替对那些未被注意到的成果(结果)的判断,因为那些未被注意到的成果(结果)仍在继续发展的求知过程中,其未来的成果(结果)的性质可能不同于先前的成果(结果)的性质。 因此,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中所达到的某种成果(结果)的检验,无论其检验结论如何,其结论都不能决定这一认识过程的终结与否,因为这种成果(结果)只是这个阶段上所取得的多种成果(结果)之一,其结论只是对其中某种成果(结果)的检验结论,而非对其所有成果(结果)的检验结论,而且其结论作为检验者所达到的对相关知识领域的认识同样具有历史性,这种历史性的认识也可能存在着为其历史局限性所造成的某种缺陷,故其结论只是表明了检验者目前所已达到的认识水平,这种认识水平与从事对那一事物的求知活动者目前所达到的认识水平未必是相同的,其认识水平的差异有可能是前者高于后者,也可能相反。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张先生的猜想在目前所达到的思想水平如何,也无论对其目前所取得的成果(结果)的检验结论如何,都不足以肯定或否定其猜想的合理性,因为这种结论可能只是对其猜想在目前所达到的许多成果(结果)中的一种成果的检验结论,故其猜想过程仍有持续进行下去的根据,从而只要其猜想继续进行下去,则其未来不是没有可能获得与其目前被检验的成果(结果)性质不同的成果(结果)。 王先生组织所谓同行评议,我不论其合法与否,都认为王先生这样做是出于他对科学共同体公认的交往规则的尊重,这是意味着,在王先生看来,遵守科学共同体公认的交往规则是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必要前提,而能够坚持以这种交往规则作为标准来评判科学是非的,是那些迄今为止受到学术界公认的科学权威,而参与到由王先生所组织的后同行评议中的那些科学家,恰恰就是王先生心目中的科学权威。因此,在我看来,王先生是懂得早已建立了其科学共同体的西方科学界的科学行规的,是知道要按其行规来从事科学活动的人。 王先生组织同行评议的活动,其本意上是对科学共同体交往规则的维护之举,有其合理性。 但是,据张先生《 我的一封公开信 》披露 ,《纳米研究快报》主编王志明先生公开的同行评议中将三维伊辛模型猜想被《科技导报》评为 2008 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 10 项之一视为腐败( corruptions ) ,这反映出王先生有根据其心目中的科学权威对张先生的猜想在目前所达到的一定成果的检验结论来全盘否定张先生的猜想的意向,而腐败( corruptions )之说就是意味着王先生站在与科学共同体交往规则相一致的学术道德立场上来宣判张先生的猜想的死刑,因为违背了学术道德就是意味着违背科学共同体交往规则,从而也就意味着张先生的猜想在科学上是无效的,即其猜想是一种非科学的从而是应该终止的活动。我认为,王先生的这种行为,按其本意来说仍然是为了维护科学共同体交往规则及相应的学术道德,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是,王先生的这种行为同时也存在着在我看来是混淆了求知的结果与求知的过程两个不同的概念的问题,以至于导致其否定张先生的猜想过程仍有持续进行下去的根据。我认为王先生的这种否定是不合理的。 以上仅是我作为一个科学外行的看法,不过因刘老师问起并把这作为其命题作文的题目之一,所以我才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很可能这种看法会被科学界人士笑掉大牙的。哈哈,先自笑一下!
个人分类: 学者.学术|5350 次阅读|11 个评论
致张志东、王志明先生的公开信
王铮 2009-3-13 09:09
张志东、王志明二位学者: 你们两位都是很正直的人,而且执着。《猜想》之争,已经超出了科学问题,涉及到一些职业道德。道德问题最好是自悟,不然追下去就有仇恨了。因此二位最好冷一冷,自己先反省一下,相信你们不是为了扬名立万来科学网而是因为科学热情来的,有自悟的可能性。至于张先生说的科学网编辑失误,可能是小青年还不了解职业操守(科学时报社已经两次让实习生桶漏洞了,看来要加强职业教育了)。说清楚了就是。其实仅仅是科学问题,在这里是争论不清楚的。 《科技导报》从职业操守角度对自己做了反省,值得我们学习。 敬礼 王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47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三维伊辛模型:激辩之后的猜想
sciencenews 2009-3-12 14:01
一方是潜心钻研,才情雄辩;另一方是学术权威,步步紧逼;偏又撞出来轻信的科学进展评价和固执的发表后评议,是是非非,谁是谁非? 三维伊辛模型: 激辩之后的猜想 实习记者 袁玥 一场激烈的争论, 让很多人听起来陌生的 伊辛模型 ,成为了科学网上点击量超高的词汇。 伊辛模型是描述磁性物质相变的最简单的模型, 1925 年被提出,目的是为了给铁磁体一个简化的物理图像。在上世纪前 50 年,人们解出了一维和二维伊辛模型,而三维伊辛模型却始终是一个谜。 然而, 2007 年 12 月,一篇名为三维伊辛模型精确解猜想的论文,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这篇论文的作者就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磁性材料与磁学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张志东。 作为业余爱好,张志东自述他钻研三维伊辛模型十余年,终于在 2005 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精确解。随即他将论文投向了物理学一流刊物《物理评论快报》(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RL ),由于题目中写明是三维伊辛模型的精确解,因此受到了期刊的高度重视。然而审稿人的意见却是彻底的否定。在张志东的顽强抗辩之下,这篇文章一年之内历经三轮审稿,直至被 5 位审稿人先后宣布退稿。 之后张志东继续四处投稿,始终无果,在将论文主题由精确解( exact solution )改为对精确解的猜想( conjecture )之后,张志东 2007 年 5 月将文章挂到了网上的预印本库。然而几个月后,这篇文章便非常带有戏剧性地在 2007 年 12 月登上了英国一家老牌物理学专业杂志《哲学杂志》( Philosophical Magazine )。事情从这时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标准之争 我可以肯定地确认,他们现在所使用的两个评价标准都是有缺陷的,不能用来评价我的猜想。他们不能说我们做这么多年了,我们肯定是对的,这没有意义。 张志东 这门学问是多少很聪明的人,花了几十年研究出来的,已经成了一定的法则,他现在因为他得的结果不对,就说你们从前想的法则统统是错的。伍法岳 文章发表之后,张志东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年之内有 3 篇外国学术论文对其进行了引用,而与此同时,对他的抨击则更为猛烈。张志东在博客中形象地将对方称为四大天王,即 4 位国际上对伊辛模型研究颇深的统计物理学大家,其中包括美国东北大学物理系的 伍法岳 教授,以及 马里兰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的迈克尔费希尔( Michael Fisher )教授。 伍法岳告诉《科学新闻》,他和 费希尔 都曾收到张志东寄发的单印本。由于感到文章的问题很大, 2008 年 9 月,他们与其他两位学者一起在《哲学杂志》发表对张志东论文的评论( Comment )。和当初《物理评论快报》几位审稿人一样,他们也提出,张志东猜想的结论与判定精确解的原则即高温展开和低温展开并不一致,因此是错的。 但张志东拒不承认这一评价标准,他在博客中写道:所谓的评价标准是学术界多年来形成的从二维的结果推断出来一个经验,并不是无懈可击,基础也不稳固,只不过数十年来学术界已经想当然地接受,把它作为一个理所当然的评价标准。 但实际上这个高温展开、低温展开在数学、物理上绝对有很严谨的证明,伍法岳告诉《科学新闻》,相关文献已在他们的评论中一一列出。 另外在伍法岳看来,张志东的推导过程中出了很多低级错误,比如将某些数值设定为 0 ,结果使得他的结果不能符合高温展开,然后就自己重新给所谓的高温展开下定义。 张志东认为伍法岳等人的评论仍然纠缠于评价标准,没能指出他真正的问题;而伍法岳等人认为张志东的答辩( Response )完全没有回答他们的提问。 什么叫作猜想( Conjecture ) 科学上的 Conjecture 不是 Guess ,要有根有据,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他这个我们都已经证明是错误的了,还有什么好讲的呢?伍法岳 张志东的文章里面漏洞太多了,他可以自己凭空想象,但是这在物理上是没有价值的。海伦珀克( Helen Perk ) 以猜想的形式发表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也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张志东 在与伍法岳等人进行了一轮评论与答辩之后,张志东不久又收到了来自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物理学系雅克珀克( Jacques Perk )教授的新的评论。据张志东自述,珀克在其论文发表之初就曾私下向他指出他的结论与公认评价标准不相符,后来因为说服无效便停止了通信,如今见其论文接连受到引用,才终于又出面在《哲学杂志》上公开发表评论。珀克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称张志东在推导过程中存在技术性错误。 这一问题受到了张志东的重视,他承认了这个错误,但同时在答辩中却又坚称这个错误不影响推定的精确解的合法性,因为解不是从这个方程直接推导出来的。张志东告诉《科学新闻》:这个错误对猜想本身并不产生大的伤害。我认为这也是为什么《物理评论快报》的审稿人和四大天王对我进行评论的时候都没有指出这个技术性错误,珀克本人以前也没有指出来。他们肯定是懂的,但是他们为什么不提呢,就是因为他们明白,提这个东西对我没有伤害。 争论也扩展到张志东将精确解改称猜想。张志东在博文中表示,我以前用的是两个概念,后改成两个猜想,实际上意思差不多。但是,用猜想比直接用精确解当然安全多了。 但伍法岳对此不能认同。他反复向《科学新闻》强调,科学上的猜想( conjecture )或者是对的,或者是错的,没有中间状态,并且必须与前人研究所得的各方面结果全部相符才能叫作 conjecture 。 伍法岳相信,张志东之所以把精确解改称猜想,是因为在受到多位审稿人的批评之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研究是错误的,所得结果并不是精确解。既然已经知道不对了,就不能再叫作猜想。伍法岳说,知道不是精确解,就改名叫猜想,在我看来这是有学术上的道德( ethical )问题的。 不能证伪 四大天王到目前为止没有正面承认我的猜想的正确性。当然 , 他们在反驳意见中也没有就我的答复意见作进一步具体的评论 . 你也可以理解他们默认了我的观点。张志东 以计算机程序为例,通常判断它是错的并不复杂,要证明它是对的要下很大功夫,而这是作者而非别人的责任。郝柏林 张志东曾在博客上大方表态,如果他的研究被证明错误,他必将公开承认。但是在经历了伍法岳等人以及珀克的多番攻击之后,张志东仍然宣称自己没有倒下,因为这个猜想还未被证伪。他公开征求对猜想的严格证明。 科学上的证伪应该看你这个猜想本身是否合理,推导过程有没有致命的问题。 张志东说,但是从目前正式发表的评论里他没有看到这样的意见,仅有的珀克提出的那个技术性问题也不是致命的。 可是在论敌们看来,张志东的说法完全不成立,因为他的推导过程有很多明显的漏洞。珀克夫人,同样也是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物理学系教授的海伦珀克更表示,张志东的低温级数展开( series expansion )从第二项起就错了。她说:物理上每一个推理都是有根据的,不能凭空。他有些东西是凭空的,没有理由,别人不能接受。 复旦大学理论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郝柏林院士在上世纪 60-80 年代也曾尝试求解三维伊辛模型,所得结果却仅被其称为近似解。据伍法岳介绍,这也是因为他的结果与高温展开不一致。 作为这一领域公认的专家,郝柏林也收到了张志东寄送的论文,对他宣称的结果做了高温展开,立刻知道结果是错,郝柏林在邮件中告诉《科学新闻》,张志东提出的只是猜测,而他的结果说明猜得不对。 十大科学进展评选争端 我们在评的时候没有看到那些反对意见,没有对这篇文章发表之后的反应情况进行追踪,这确实是我们的失误。苏青 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研究会被列入十大科学进展,把这一评选结果放到博客上也写明了只是一家之言。一家之言,笑笑而已。张志东 学术上的纷争还未平息,《科技导报》 2008 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的出炉又给火上添了一把新柴。张志东的研究被列入 2008 年中国十大科学进展,这一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多位科学家致信《科技导报》副主编苏青,质疑这次评选,指责他的草率,要求杂志弥补自己的失误。 这个评选是编辑部内部进行的,主要评选标准是课题的难度以及社会反响,苏青告诉《科学新闻》,对于张志东的研究,他们主要依据的是《科学时报》 2008 年 5 月在头版发表的一篇新闻报道,上面写道,张志东的工作应邀发表在新近出版的英国《哲学》杂志(应为《哲学杂志》) 87 卷上,被审稿人评价为过去几十年间,三维伊辛模型领域的最重要进展可作为三维伊辛情况精确描述的一个基准。因为《科学时报》的公信力非常高,因此这篇报道对我们影响很大。苏青表示。 考虑到三维伊辛模型的难度与重要性,苏青相信提出其精确解的猜想在科学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于是依据那篇新闻报道的发表时间,按照其以时排序的原则将其排在了第一位。 当时我没有注意到 伍法岳 先生他们的评论,不了解文章在发表后所引起的学术争议,如果当时看到的话,我们一定会更加谨慎。苏青再三表示,这是我们的失误,我们应该接受教训。 很快,苏青在他的科学网博客和《科技导报》网站上同时刊登了《 科技导报 有关伊辛模型问题的启事》,承认编辑部对张志东的研究价值判断不全面。伍法岳与海伦对这一声明予以了肯定。 新生是非: Post-Peer Review 现在科技出版有问题,人们认为文章发表了就是通过同行评议了,但其实这里面有很多问题,我认为应该引入 Post-Peer Review ,即文章发表之后的同行评议。王志明 我认为他以含糊不清的编辑名义,组织所谓的同行评议严重侵犯了博主的权利。而我们写博文的时候,并未授权任何人组织所谓的同行评议。李小文 虽然发表了启事,但苏青还有一些迷惑:尽管《物理评论快报》的同行评议没有通过,但张志东的研究毕竟通过了《哲学杂志》的同行评议,并且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而《哲学杂志》本身也是一本老牌的学术期刊。 《科学新闻》多次致信询问《哲学杂志》主编 A L Greer 博士、具体负责张志东论文的编辑 E A DAVIS 博士,但是始终没有得到回复。 同行评议并不是没有问题的。海伦告诉《科学新闻》,有些审稿人没有耐心看论文,假如我很会吹牛,我也可以把一篇漏洞很多的文章刊登出来。美国阿肯色大学纳米研究所研究教授、《纳米研究快报》( 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 NRL )主编王志明对此表示赞同,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期刊上的文章绝对不只 10%-20% 的比例是可发可不发的。 为此,王志明以一个编辑的身份,提出要对张志东的研究进行一次文章发表后的同行评议( Post-Peer Review )。 张志东在博客中宣称他和四大天王打成平手,另外在给网友评论的回复中又说对方默认了他的观点。我认为这是一种误导,我并不认为那些人认可了他的研究。这是我组织这次同行评议的直接原因。王志明对《科学新闻》说。 作为同行评议,王志明表示他联系了张志东曾提到的各位天王,并经过授权在自己博客中公开了数封珀克夫妇发来的邮件。在邮件里珀克毫不客气地说,现在我就相信一件事情,或者张志东完全清楚自己的研究是错的,他只是在混淆视听以掩饰他的错误;或者就是他对那些错误视而不见。我不知道这两个哪个更糟。 然而,这种非正式评论的私人信件给王志明的同行评议带来不少非难,很多网友认为他在搞人身攻击。对于网友的指责,王志明声称这完全是因为他收集到的 5 位同行意见都对张志东的研究评价很低,除了珀克夫妇,其他人没有授权我讲出名字和他们的原话,但我在博客中把他们的态度流露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变得很刻薄。 始终关注这一事件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院 李小文 教授对王志明的做法并不认同,他对《科学新闻》表示:我们写论文的时候,事前知道提交的文稿是要送出去同行评议的,我们甚至可以建议某些同行回避。张志东博文里实事求是地讲明了哪些重量级专家(包括四大天王和珀克夫妇)是持否定意见的。王志明组织所谓的同行评议是有倾向性地征集否定意见。 在采访过程中,张志东提出可以找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于渌院士作为第三方来评价他的工作,而后于渌通过物理所宣传处告诉《科学新闻》,他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建议专业问题采访郝柏林。 除此以外,很多人相信王志明做这件事其实另有动机,王志明背后肯定有背景、有后台,张志东说,但他不肯说明他猜测的背景和后台到底是谁。而李小文则认为:王志明以编辑的名义,组织所谓的同行评议,就带有一点官方色彩。他后来否认他是代表他做主编的那份杂志,但对是否代表科学网编辑部始终含糊其辞。 对于这一说法王志明予以否认,我想引入这种文章发表后的同行评议已有近 3 年时间,正好张志东的工作比较显眼,所以就拿它来做一个实验而已。 谁的 Corruption 《纳米研究快报》主编 王志明 先生公开的同行评议中将三维伊辛模型猜想被《科技导报》评为 2008 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十项之一视为腐败( corruptions )。这严重侵犯了本人和《科技导报》的名誉权。张志东 Corruption 有许多意思,追逐名利是 corruption ,吹嘘妄言是 corruption ,固执己见是 corruption 。我所讲的 corruption 是人的本性。 Corruption 的本意就是表示有什么东西烂掉了。海伦珀克 当看到张志东的研究被评选为 2008 中国十大科学进展,海伦曾在给王志明的邮件中表示她非常痛心,她说: If this work of Zhang is considered as important progress, then science in China is full of corruptions. 而正是海伦这句公开在王志明博客上的话,又搅起了无限纷争。 张志东公开声称王志明严重侵犯了他本人和《科技导报》的名誉权,他将保留诉讼的权利。李小文也对《科学新闻》表示:王志明用来打击张志东的主要大棒,就是 corruption 这个字,目标是朝着《科技导报》的评选的。这个字在王志明宣战书的语境里指的是腐败,是毫无疑问的。 对此,王志明反驳道,这个词不是我说的,我没有对这个词表达过意见,我也从来没有翻译过,是张志东自己把它解读为腐败,而海伦的意思应该只是泛泛的。 海伦认可王志明的这一理解,她表示这个词有很多意思,她并没有针对谁,也并没有特指金钱上的腐败。在王志明公开的她的另一封邮件中她还说过, But corruption in us and in our attitudes will block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research) ,这里面丝毫没有腐败的意思。 不过,对于张志东本人,海伦认为他有些地方确实做得不对。他的文章东扯西扯,把所有东西都扯进来,一般人根本没有耐心去看。而当那些审稿人花了很多工夫帮他把错误找出来,他修改之后却一点都不在文章中提及自己所受到的帮助。这是不对的,在科学上,这样做会让别人瞧不起的。 谁在 退守 珀克已经退守了,这和他以前提出的原理是相互矛盾的,我还要再答复他。张志东 张志东已经退了一步,他在给海伦的信中承认,如果没有进一步的证据,他的工作就不能算是重大进展。王志明 他每次都谢你谢得不得了,我们就以为他承认错误了,可随后他又继续讲他的那一套。我只能说我完全搞不懂他。海伦珀克 有关张志东猜想的论战还没有结束,珀克还在公开批评他的研究,而张志东在答辩的过程中则愈战愈勇,并感到自己逐渐占了上风。 张志东坚信珀克在高温展开这个重要问题上已经被他辩倒,对此他还要再接再厉,将问题彻底解决。但海伦否认了张志东的说法,并表示张志东才是不断退守的那个人,他最初发表的时候说是精确解,后来发现自己的漏洞太多换成了猜想,可当别人指出他猜想是错的时候,他又胡搅蛮缠,说别人的才是错的。海伦感觉张志东已经有点走火入魔。 现在,张志东坚持自己的猜想没有被证伪,他还要继续坚持下去,这种信心和态度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和追随。 但是伍法岳向《科学新闻》强调:张志东的研究已被彻底证明是错误的。这是科学问题,不是公众投票。 对此,李小文则说,张志东在博客中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悬念迭起的叙事方式讲述自己的研究和投稿经历,以及与四大天王等辩驳的过程,这对科学网广大读者投稿,回答审稿人的批评,改进自己论文质量,都可能有极大的帮助,所以得到较多的推荐,是毫不奇怪的。
个人分类: 采访手记|21976 次阅读|47 个评论
王志明先生不应离开科学网
可真 2009-3-1 12:55
读刘进平先生的博文《 我这几天心乱如麻 》,我有很多同感,我非常赞同刘兄王志明快回来的呼吁。我也觉得,王志明先生应该重新回到科学网,因为王先生您是中国科学界的人士,不管此前发生了什么事儿,都完全不必离开科学网,而且我更认为,王先生您是一个有学术责任感的科学界人士,您也就更不应该离开科学网,因为中国科学界,或者确切地讲,中国学术界,太需要学者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与沟通了! 只有通过由于学术原因而相互聚集到一起的学者们之间的互相交往与沟通,中国学术界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学术共同体,否则,如果仅仅是由于工作缘故才聚集在一起,那就至多只能形成一个工作团队,就象一个为了谋生而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某个工地一起打工的工程队,这样的工作团队或工程队是随时都可能散伙的,而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前途。 迄今为止的中国学术界,只是一个在行政部门领导下的工作团队,就象一个在某个老板领导下的工程队一样,参与其团队的人员只是为了谋生之需才加入其间且因此而不得不听从老板使唤的。这种团队并没有内在的学术结构,而只有根据老板意志建立起来的工作结构,这种工作结构除了能反映老板的利益和心智状况以外,既不反映团队成员的个人意志,也不反映学术发展的内在要求,正因为如此,凡有志于学术却由于谋生之故而不得不加入其团队的人员,必然个个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而缺乏相互间的学术联系,甚至在学术上是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我认为,在目前中国政治比较开明的大背景下,科学网正是为科学界的同仁们搭建了一个彼此发生真正的学术联系的桥梁,通过这样一个桥梁,学者们并不是为了谋生而只是为了学术而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从而开展真正的学术交往。虽然这种交往在目前还只是刚刚开始,其交往的形式和内容都还有待于在今后的交往中得以进一步的改善、充实和提高,但是我相信,只有通过这种非功利的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纯粹的学术交往,才有可能把中国学术界建成为一个真正的学术共同体。我想,具有学术责任感的王志明先生对于构建这样一个学术共同体必定也是心怀有某种责任感的,又如何能忍心离开这里呢?科学网,确切地说,中国学术界,是需要更多象王志明先生一样的具有学术责任感的人士,来为构建中国学术共同体而共同努力的。
个人分类: 博主.读者|1955 次阅读|2 个评论
希望王志明老师早日重新回到博客大家庭来
chile 2009-2-28 12:58
【张老师的猜想】 说实话,最近也只是看热闹的看了张老师的博文,哪里的公式太深奥了,基本上都看的不懂。倒是对那些猜想系列那些文字还有些记忆,应该像是小说似的吸引了我。也和同学说科学网上有这么的一个张老师在和国外的高手论剑。 【关于王老师印象】 不知道那天开始王老师又开始了加入了这个行列,其实这也不是我关心的。在王老师博客上印象比较深的是,他的那些关于写论文的文章,也有关于开放获取和一个关于那个航模的事情。从博客中的印象,感觉王老师一直都在关心国内的一些行业相关的事情,并且也在迫切的希望国内生活或者科研环境变得更好些。如果说加上一个修饰词汇的话,我想王老师应该是一个比较研究性的,具有学究型的学者,并且还非常关心中国这片热土吧!这是我的印象。 【善待博友】 其实争论本身是件好事情,张老师也在积极回应,但是网络上过多的同志们关注了事情意外的事情,说了好多让人不顺耳的话!也有好多匿名的人在那里谩骂,批评直至向了王老师,同情好多都给了张老师。其实在我们的环境能提出批评是一件好事情,如果大家都理性的在交流中好好讨论,应该是对张老师也是一个促进。 【虚假的中国】 其实就像王老师要关博里面写的,说喝特仑苏吧。其实我们生活在这个祖国的人们还能回避吗?我们的环境,我们吃的,我们穿的,我们用的。就像越南人对中国商品的印象,就像非洲人对中国产品的昵称! 我们自己还能自豪的购买国货吗? 所以当我们拿出了一个或许像样的论文的时候,尤其是本土生产的,国际上的那些质疑还会少吗?作为一个编辑工作的王老师产生些质疑也应该是有心可原的,我想我们这些本土的貌似还在做科研的,只有更加的努力做出让人相信的工作才是王道,否则我们将来的前景不知道有多少是光明的。反之,论文会发表的更多,一些凑数文章也在充斥着国际刊物。 【科学网已经做的很好了】 来到了科学网这么长时间,我很喜欢在这里游荡,几乎成了每天的必备的功课,学习这里的牛人的写文章成功经验和个人的辛苦历程。看到了那些对赵彦同志及科学网那些质疑,同时也看到了他们的那些诚恳的回复。如果说对那些质疑的人最好的回应,就是科学网的编辑们要将对这些博友服务做得更好,将科学网建设的得更好。毕竟众口难调的情况下,科学网也在进步,成了一个发表科学界同仁的一个窗口。 科学网的今天是这些编辑辛勤工作的结果,更主要的也是关心科学发展的这些博友及网友热心支持的结果。 如果有批评和板砖就更多的扔向编辑部吧!让我们都把自己当成这里的主人,让科学网在大家的督促下更好的成长,相信大家都会希望科学网会更好吧! 【希望王志明老师回来吧】 在这个大家网络共有的家园也过了一年多了,每天上来都会看到不同的博友的不同精彩的文章。我想就如王老师说的,还会关心这里的博文的。写到这里,又看看了王老师关博通知,个人感觉他是在将自己内心的愤怒宣泄了出来,还是很留恋的发泄。 在王老师哪里也看到了不少的匿名谩骂,那些谩骂确实让人心里不舒服。 希望王老师心气平和的回到这里,微笑的面对那些义气的评论! 发表评论人: youke 逃避不是办法,你只是尽到了你应尽的责任,我们支持你,你是好样的! 请别走,给我们留下一片希望的天空吧! 【我的目的】 多多少少的写了这么多,好像我也混进了这趟浑水,我并没有时间去看两位老师的全部文章。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无论谁的对错,科学网都不是将一个不同意见的博友干掉的平台;这里应该是各方观点脚力的一个擂台,无论那个的对于错,失败与否,台下我们都要握手言和, 有时间凑在一起唠唠嗑。 这才是我们中国科研的希望,既有激烈交锋,也有和平共处,才是加速我们进步的最佳方式。 【 希望王老师有一天回到科学网,回到这个华人科技博客中来。】
个人分类: 闲事太平|4317 次阅读|1 个评论
送志明兄!
jxz1963 2009-2-27 08:58
走吧!志明,远远地到北欧的雪地上,好好回忆一下你的科学历程; 去吧!志明,远离这硝烟弥漫的科网,认真思考你编辑的宏伟蓝图; 正如你所说的,你会有时悄悄地来这里观战,又会悄悄地离去一样; 在这纷乱的尘世间,只要稍露锋芒,你就会被来自各界唾沫星淹死; 当然,在科学网上开博是你的自由,关了与开了都不要有某种意气; 当初,你来科学网时,我没有欢迎,走时也没有必要举行欢送仪式; 来去自由,不妨做一个科学自由人,如何?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3870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激辩猜想一文的争论
陈学雷 2009-2-24 09:25
这两天科学网上烽烟骤起,王志明先生与诗词圈的争端未结,忽然又挑起了关于张志东先生激辩猜想一文的争论,真有点让人觉得是吃饱了没事找架打了。但是,仔细看了一下王先生关于激辩猜想的文章,我觉得还是有点道理的。 这件事的起因,是科学网的编辑把张志东先生的激辩猜想(17)一文推荐到科学网的首条。就这个推荐而言,我倒觉得没有什么大问题,张先生把自己的科研经历写得如同武侠小说一般,文字精彩,以往也受到科学网读者的欢迎的,这个推荐我觉得是可以的。但激起王先生反弹的是,科技导报把张志东先生的三维伊辛模型精确解猜想列为2008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首。王先生引用他的一位懂行的同事的说法,说``To spend time on such kind of blog, is a waste of time, our time and other people's time, I am grieved deeply. If this work of Zhang is considered as important progress, then science in China is full of corruptions. 我自己不从事伊辛模型的研究,也没有拜读过张先生的论文,不过按照自己的一点统计物理知识和阅读张先生的博客所了解的情况,我觉得他的猜想就目前而言确实没有多少证据,甚至连导出它的理由可以说都不太充分,至少从张先生的博文中我没有发现太让人信服的理由。对于该猜想与高温展开的不一致,张先生倒是给出了一些理由(在无穷大温度处存在一些以前没发现的相),但也不是太让人信服。三维伊辛模型的精确解如果被发现和证实那确实可以说是重大的进展,但该猜想目前的状态很难说其有多大可能性是正确的。科技导报在这种情况下就贸然把它列为全国科研十大进展之首,说是一个科技新闻报道的丑闻的恐怕也不为过。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从现在看到的情况我觉得这和腐败(corruption)恐怕扯不上什么关系。张先生在自己的博客上写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心路历程,虽然文字有点夸张,但就目前所知并没有什么失实之处,也不见得贿赂过科技导报的编辑。只能说,科技导报的编辑因为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在评选时做出了不恰当的选择,这不能怪张先生。 在这里顺便说一句,猜想对错且不管,张先生能够从容自信的把自己的科研经历全部写出来,在和网友讨论时也不急不恼,以理服人,这是很令我佩服的,换了我就做不到。但是,张先生的博文,虽然受到很多读者的好评,我自己的感觉是有点过于花哨,对于其中真正的物理思想,写得并不很清楚。当然,把一个复杂的物理理论写清楚本来就不容易,况且每个人的口味不同,这只是我的一点主观感受,也许未必恰当。 我觉得这里应该吸取教训的是科技导报编辑部。我自己今年也参加了一次十大科技新闻的评选工作,这些评选当然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参选项目主要是由新闻媒体推荐的,很可能会遗漏一些重要的进展,这里就不细说了,读者也不必过于认真。但由于有专家把关,总还不至于闹太大的笑话。新闻媒体自己搞评选,还是应该慎重一点。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5103 次阅读|1 个评论
加州阳光之六十二 王志明的大字报
siccashq 2009-2-24 06:30
王志明最近似乎闲得很,以后最好开个专栏叫闲人有话说。闲人是什么样的人?准确的定义就是吃饱了饭等饿的这些人。志明兄当然不会等着饿,还是要说些不着边际的话。 其中不着边际之一就是他激动了,不理性了。证据其一在于他最新一篇博文 :《理析猜想三:科学网激辩猜想的同行评议》 。他在文中说他看到一位看得懂志东兄激辩系列文章的同行对他说: then I am grieved deeply. If this work of Zhang is considered as important progress, then science in China is full of corruptions 我不知道这是哪门子评价,王志明作为一个期刊的主编就轻信了,而且很为志东兄博文被推上首页而不服。科学网编辑也是一帮软蛋,看了王志明这么一鼓噪就忙不迭的把他这篇博文放在志东兄文章的后面。古人说了什么话来着,画蛇添足,狗尾续貂,刻舟求剑?反正把这两篇文章一揉看起来就不伦不类了。 啥也不说了,志东兄的文章我看不懂是真格的,谁能写的出我看不懂的逻辑让我头脑发热的我就佩服谁,但是王志明这篇我看懂了,我就问个简单问题:王志明同学说自己是从编辑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好,那么你这位熟悉的同行评价人写了这么几句没有实质内容的comment你就信服了?你管理的期刊是不是特别喜欢这样简而化之的评价意见:好文章、狗屁、狗屎、伟大、尽快发表。然而你就接受发表了。说实话,我最痛恨这样的审稿意见,没有一点实质评价,建议也没有,即便是说出一个细节上的瑕疵也没有。审稿意见往往就只有一两句话,而且批评别人英语不行还占了半句。这样的审稿意见不仅对于被评论者没有丝毫益处,对于期刊发展也没有促进可言。我要说这样的审稿人要么就是没有能力审这篇稿子,要么就是一个小时之内草草看了一下稿子。如果王志明很习惯这样的审稿风格,那么他写出这个激动的博文也不为奇怪了。 激动吧,欢快而可爱的人们。 :) 又及:王志明很快贴出了与PERK教授的通信,志东兄也已经在激辩中详述了与他们激战过程。王志明谈论这件事情千万不要以编辑的身份自居,因为你完全是外行人,对于自己外行的研究,编辑的角色应该是中立的而不是带有情绪化。
个人分类: 加州阳光|6129 次阅读|2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