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根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日方舰机持续在钓鱼岛海域、空域非法活动,是中日紧张局势升级的
热度 2 黄安年 2013-2-8 08:17
日方舰机持续在钓鱼岛海域、空域非法活动,是中日紧张局势升级的根源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3 年2 月8 日 发布 日本声称钓鱼岛是日本的固有领土 ( 真是见鬼了 ) ,并拥有对钓鱼岛的管辖权和控制权,美国声称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并承认日本拥有对钓鱼岛的管控权,而对中日之间的主权争议“不持立场”,坐山观虎斗。中国历来坚持拥有对钓鱼岛无可置疑的领土主权,不承认日本的所谓管空权。 在这种情况 , 双方搁置争议 , 尤其是目前已经是双方都在管控争夺管控权的情况下, 通过对话磋商妥善管控和解决有关问题,问题总是可以获得解决的。 然而,日本当局矢口否认存在争议的现实,持续在我主权钓鱼岛海域、空域非法活动,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在这种情况遭到我军舰的正当警告,是任何国家的理所当然的维护主权的合法作为 , 日本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呢? 日本和美国要知道一个简单道理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 , 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 作为缓和紧张局势的第一步 , 日本的军机和军舰停止在我钓鱼岛水域和空中活动 , 坐下来和中国政府谈判解决争端。 ****************************** 国防部否认中国舰艇曾用火控雷达瞄准日本舰机 2013 年 02 月 08 日 02:27 来源: 新京报 原标题:中方否认雷达瞄准日本舰机 新京报讯 (记者邢世伟 储信艳)昨日,针对日媒称我国海军舰艇火控雷达瞄准日方舰机一事,国防部新闻事务局表示,该说法不符合事实。 昨晚,国防部新闻事务局方面对此回应称,日本方面称近期中国海军舰艇火控雷达瞄准日方舰机的说法,不符合事实。 国防部新闻事务局方面表示,造成中日海空安全问题的根源,是日方舰机近距离跟踪监视中方船只。 昨日,在中国外交部新闻例会上,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日方人为炒作危机,制造紧张,抹黑中国形象。现在并非中方示强,而是日方挑衅。 会上,有记者提问称 “ 日本媒体称,中方近期示强举动影响中日关系发展、加剧地区紧张局势 ” 。 华春莹对此表示,中方主张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原则精神基础上发展中日关系的方针没有变化。同时,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立场坚定不移。现在的问题不是中方示强,而是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单方面采取挑衅行动,日方舰机持续在钓鱼岛海域、空域非法活动,损害中国领土主权。 华春莹称,近日来,日方人为炒作危机,制造紧张,抹黑中国形象,这一做法与改善关系的努力背道而驰。中方一贯主张通过对话磋商妥善管控和解决有关问题。希望日方正视历史和现实,同中方相向而行,为此做出切实努力。 ■ 新闻背景 日方称中方行为系 “ 武力威胁 ” 近日,日本媒体报道称,中国军舰日前曾向日本海上自卫队护卫舰照射火控雷达。 7 日,日本防卫相小野寺五典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就此事表示 “ 依照《联合国宪章》,这相当于武力威胁 ” 。 小野寺称 “ 这是很可能升级为武力冲突的非常危险的事件 ” ,同时提议 “ 今后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日中两国有必要建立海上安全机制的协商窗口 ” 。 日本媒体评论称,日本政府称中国违反《联合国宪章》,意在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全体阁僚也出席了当天的会议。安倍表示: “ 发生雷达照射一事十分遗憾,但是两国对话的窗口不会关闭。 新京报记者 储信艳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diaoyudaozhengduan/content-3/detail_2013_02/08/22056714_0.shtml 原标题: 2013 年 2 月 7 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 2013 年 2 月 7 日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 华春莹首先发布消息: 问:有日本媒体称,中方近期示强举动影响中日关系发展、加剧地区紧张局势。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中方主张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原则精神基础上发展中日关系的方针没有变化。同时,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立场坚定不移。现在的问题不是中方示强,而是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单方面采取挑衅行动,日方舰机持续在钓鱼岛海域、空域非法活动,损害中国领土主权。近日来, 日方人为炒作危机,制造紧张,抹黑中国形象 ,这一做法与改善关系的努力背道而驰。中方一贯主张通过对话磋商妥善管控和解决有关问题。希望日方正视历史和现实,同中方相向而行,为此做出切实努力。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diaoyudaozhengduan/content-3/detail_2013_02/07/22050928_0.shtml
个人分类: 世界历史研究(07-11)|2185 次阅读|3 个评论
痛苦的根源是自利,矛盾的根源是自私
mafei863 2012-10-2 09:01
痛苦的根源是自利,矛盾的根源是自私 高人能够化解自如,常人纠结不能自拔 所以,凡人若要活的萧洒些,少谋名、少牟利,多做事,少说话,常常做个傻子,傻傻一笑而过; 自利的痛苦:为自己谋利益,但自己却没有很好的办法或者没有那个能力来完成相应的工作,但心里又渴望得到,所以纠结、郁闷、痛苦,跟自己过不去,自虐。 傻傻的活着,心又不甘,所以难过。 人与人的不同之一:思路和方法。
个人分类: 心情杂记|2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行政化的根源是“路径依赖”
热度 28 lgmxxl 2012-9-24 08:45
当大学行政化广为诟病时,人们对大学行政化背后的原因的追溯也从未停止过。取消大学的行政级别、落实大学自主权、改变资源配置方式、改变“官办大学”模式等,均被指为大学行政化背后的原因。但我更倾向于把大学行政化的根源定位为“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最早由道格拉斯·诺思提出,他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该概念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行进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惯性的力量会使人与社会对某一选择路径不断自我强化,最终人与社会都难以走出历史的轨迹。在大学行政化根源方面,主要有以下路径依赖:经济依赖、权力依赖、政治依赖、合法性依赖等。 第一,大学行政化根源之经济依赖 中国大学的经济依赖最为严重,这主要是体制之原因造成的大学对政府和社会的经济依赖。在中国社会中,教育资源配置权高度集中于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大学对此没有自已的基本的、必要的自主权。人员经费、建筑经费、项目经费均由上级部门立项拨付。大学为了生存,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就必须与上级行政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久之,大学对自主经济造血功能培育就没有了动力,也没有了机制。大学校长及其职能部门负责人,想得更多的是如何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关系。因之,对政府及其行政部门有着强烈的经济依赖。大学行政人员在与上级的关系保持中,也直接和简接地获得了个人的社会资本。大学行政级别不但与学校地位有关,也与校领导的个人待遇直接挂钩,也会影响大学的处长、院长们的个人待遇和荣誉。大学科研经费申请、职称评定、学术荣誉和评奖等均由教育、科研行政主导,良好的人脉会使大学校长、处长、院长、主任们较之只有教授头衔的教师,具有了当然的优势。随着“带长”的教授们易于取得科研项目、学术奖励,普通教师对行政官职具有了向往性。大学经济资源依赖因之孳生并强化大学的行政化。 第二,大学行政化根源之权力依赖 大学自主权缺失使大学对外部权力产生强烈的权力依赖,外部权力依赖也会直接影响大学内部的权力依赖。高等教育法虽然明确了大学的七项权力,但基本没有落实。大学校长和副校长任命、项目审批、学位授予权配置、专业课程设置、招生名额、教师招聘、工资福利数额、合作办学、资源处置等,均由政府部门掌控。大学及其行政部门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在权力的攀付上。上行下效,大学内部也完全照搬政府管理大学的模式来管理大学内部事务。大学行政官员把争来的权力,转化为自己的权力,采取行政化的方式处理大学的学术事务和教育教学事务。本是服务性质的大学行政部门,演化为管理性的部门,转化为资源分配型的权力部门。大学内部的学术评价、职称评定、专业设置、资源分配均由大学内部的行政部门来掌控,大学的学术性组织形同摆设,或者也转化为官员俱乐部。最终,大学对政府有权力依赖,大学教师和学生对大学内部的权力也有了依赖。而这种依赖同样孳生并强化大学的行政化。 第三,大学行政化根源之政治依赖 1931年梁漱溟在《人生至理的追寻》读书笔记中写到:我们敢说要想中国教育有生机,非打破推翻今日官办教育的局面,得一大解放不可,官办教育,教育愈办愈死。官不办教育,听社会上有志教育的人去办教育,才得愈办愈活。……何况中国今日教育已到途穷、非变不可地步。这变断非由官去变,要自由试验而后才变得通。 80年后的今天,官办教育不仅愈演愈烈,而且,“政治正确”成为中国大学最为根本的要素,也成为大学行政化根源的一大根源。无论是大学目标的设置,还是大学校长、书记的选择,政治正确都被放在了第一位的位置。特别是近年来大学校长与政府行政官员的互相交流配备,进一步强化了大学校长官员的属性。如今,大学内部几乎所有的事务都有了很浓重的官僚化色彩。会议有了官员顺序,开会发言也有官员顺序,甚至是学术性的会议,也由官员主导。着实,大学已经俨然成为一级政府,成为政府领导下的一个部门。政治依赖既催生大学行政化,也强化大学的行政化。 第四,大学行政化根源之合法性依赖 组织不仅仅是技术需要的产物,同时也是制度环境的产物,是制度化的组织。组织的制度化过程即组织或个人不断地接受和采纳外界公认、赞许的形式和做法的过程。组织只有取得合法性认同,才能获得其它组织的认同,减少环境的不稳定性,获得组织发展需要的资源。如果组织或个人的行为有悖于这些社会事实就会出现“合法性”的危机,从而为组织今后的发展造成障碍。“合法性机制是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合法性机制可以在多种层面发生作用。”“合法性机制的基本思想是: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观念制度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合法性机制包括模仿机制、强迫性机制和社会规范机制等。中国各类大学组织结构的相似性,正是合法性机制作用的结果。 在合法性依赖的促动下,北大、清华模式成为全国大学追求的模式。北大、清华有“常委会”,下面的大学也会有常委会;北大、清华有校长助理,下面的大学也会进行模仿。当“部级大学”进行类政府官员调整轮换时,“厅局级大学”也一定会进行类似的调整,大学内部也有了“官”的届限和任期。在合法性依赖的带动下,中国大学去行政化的进程演化为行政化强化的过程。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74-75 页。
个人分类: 大学边界与治理|6432 次阅读|43 个评论
[转载] 中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根源何在?
LEOLAND 2012-9-4 11:13
唐昊:中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根源何在? 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生活。 中国的食品药品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结构问题、行政监管问题,更是政治法律体制问题。如果 缺乏全局性的制度改革 ,只是盲目加大执行力量是没有用的。 中国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近年来日新月异,极大地挑战了人们的想象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甲醇制酒事件、福尔马林浸泡海产品问题、阜阳奶粉问题、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问题、食用明胶问题等等,层出不穷。到现在连缓释药物的胶囊也查出有毒。从儿童奶粉到食用油,整个社会无法保证任何一种食品药品是安全的;从小作坊到国有大企业,整个社会也不能保证任何一个企业不去制造有问题的食品药品。而对消费者来说, 从最初看到这些新闻的“触目惊心”到今天变成了“基本麻木”, 中国人似乎不得不习惯于这种“相互投毒”的生活。 中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之所以蔓延到今天这样,形成在全行业、全领域广泛存在、难以收拾的局面,首先是因为问题本身的特性—— 中国的食品安全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所谓结构性问题,即其形成过程是由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合谋、问题本身也受到制度性鼓励。这样的问题不能指望通过一个事件的刺激,针对某一个环节就可以解决。 首先,从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源头来看,我们必须要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企业会生产和使用有毒食品药品?即使是那些经正规注册的、甚至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企业也是如此?这实际上关系到整个经济结构的问题。在中国,象能源、重工、化工、通讯等产业一般都是高利润行业,这些行业存在着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以保证国有垄断企业的利益。在这样的经济结构中,能够留给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进入的领域并不多。而过多的企业进入有限的领域,也导致这些领域达到过度竞争的状态。对食品医药等行业来说,由于进入的资金技术门槛低,企业多呈现小、散、低的结构性缺陷,创新能力不足,就只能在歪门邪道上想办法。在因过度竞争而导致的“比坏”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的情况下,通过假冒伪劣来降低成本就成为常态,而那些关注食品安全的企业反而会失去竞争力甚至被劣质企业淘汰出局。 不仅市场过度竞争会带来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食品药品企业还面临着国家税收等巨大压力。各种各样的税费,包括正常但比其他国家更重的税收、路桥费、工商管理费等仅在中国才大规模存在的额外费用等,也将食品经济链条的利润压缩到最低。在某种食品药品最终能够被消费者使用之前,从原料运输、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都产生了极大的附加成本,使得生产和销售企业的税收负担极重,无法做大做强。在食品药品市场生产供应链日趋复杂,市场开放性日趋增强的情况下,这些环节的负担最终都会以正常(涨价)或者违法(制造价低但有毒的产品)的形式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所以,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都着重于在农场、工厂的源头监控,而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则可能发生在各个环节。 其次,从政府监管层面来看,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保持对市场的介入,中国 政府的财政汲取能力不断增强,但管治能力却在下降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管理在立法层面成就显著,《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相继出台,一系列国家标准也大部分跟国际接轨。但这些越来越细致的法律却并没有改善国内食品安全日益恶化的现状。根子出在执行环节。内地负责食品安全的部门很多,权责过于分散:卫生部起综合协调作用并进行风险评估;农业部负责农产品;质检总局负责进出口以及监管生产加工环节;药监局管药品;流通的食品主要是工商局监管。多头监管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在没有出问题时交叉管理,增加企业成本;二是在出了问题时互相推卸责任,谁都不管,即有人捞钱、无人负责。而两者都造成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风险加大,安全难以保证。十几年前朱镕基访问美国期间,重点视察的一个单位就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这个机构在享有食品药品监管上的超级权力,在美国存在了 100 年以上。朱总理回国后成立了一个类似的食品药品安全统一监管机构,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无法发挥作用而被迫撤并。 在顶层设计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况下,基层执法环节的问题更加严重。已经出台的法律和国家标准一般都得不到严格的执行。执法第一线的基层人员不但缺乏严格执法的动力,甚至在监管过程中形成了一种“ 双向代理 ”的潜规则。即基层执法人员不但代理国家法律,而且也代理不良商家的利益。国家法律成为基层官员向不良商家索取利益的依据,而对这些利益的回报就是放松或根本不执行国家法律。这些利益索取对商家当然是额外的负担,但商家会把这多出来的负担通过假冒伪劣商品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在这种“双向代理”的过程中,基层官员实际上成了整个劣质食品产业链中间的一环,分享其中的利益。自然不可能采取消灭劣质食品这种自杀式行为。类似的情况不仅出现在食品药品行业,在南方某些城市如北海南宁的传销行业、珠三角的色情行业总是禁而不绝,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些地方基层管理人员有利益掺杂其中有很大关系。在这些“双向代理”盛行的领域里,政府宗旨和目标并未被基层官员所执行,由此形成了治理失效。而更加恶劣的情况是:在“双向代理”已经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单独加强某个领域的行政管制,实际上是加强了这个领域内的官员向商家勒索的能力,形成了反治理的效果。即财政投入越多,行政管制越强力,治理就越失败。 最后,从消费者和社会监督的层面来看,由于中国特有的政策法律环境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公民政治的需要,以至于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媒体监督与公众参与受到限制、民间监管组织难以行动、行业协会的自律机制不发达、公众对食品药品企业的诉讼遭遇司法瓶颈等等,使得食品药品行业 缺乏来自社会监督的压力,丧失了最后、最直接的一道防线 ,由此导致安全问题愈演愈烈。 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食品药品安全不仅是一个经济结构问题,也是一个行政监管问题,同时更是一个政治法律体制问题。在此种结构性问题的治理过程中,如果缺乏全局性的制度改革,只是盲目加大执行力量是没有用的。而如何通过经济、行政、社会、法律的渠道改变这种不良的制度结构,则需要直接受害者——作为消费者的公众对这个问题更深入更持久的参与,并且必须要将这种参与扩大到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之外的其他所有的环节中去,如要求经济公平、打击垄断、扩大市场准入;启动责令停产、追究刑责、索求惩罚性巨额赔偿举措;追求司法独立、完善法律法规、扩大司法诉讼、推动法治进步;开展公民运动、建设民间组织、推动政治改革等等。 只有全面的参与、全局的改革才能指望问题的全面解决 。这当然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对于一个结构性问题来说, 没有捷径可走。 唐昊,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富布莱特学者,专栏作家
个人分类: 食品安全|1655 次阅读|0 个评论
高校也是社会腐败的温床
热度 13 outcrop 2012-6-28 12:39
在QQ群聊天,群友老师聊到对作弊学生的处理方式,让我忍不住做了一番联想和延伸,并觉得腐败的根源,也许能追溯到学校的教育中去;当然,高校只是我了解的重灾区。 这位老师提到有两个关于作弊的故事。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学生小抄作弊被监考老师发现,警告了,但没没收小抄;结果那学生继续作弊被巡视的老师发现,抓了,但这学生怨监考老师没有没收他的纸条,使得能继续作弊。另一个故事是,一个学生作弊,警告的时候,居然摊开双手,毫无愧疚;也没对这学生上报当作弊处理。 还聊到对作弊学生的处理,很多监考老师,会考虑到学位、毕业以及家庭的不易,抓到作弊的,只做批评教育,以求治病救人,不会对作弊严格的上报处理。部分被抓的学生,处罚很重,甚至很多到学校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折腾,让学校对相关处理的压力很大。 前面是故事,如果做一个延伸的话,学生的作弊和老师对作弊的宽容(甚至是纵容),加上各类潜规则,就是赤裸裸的打破规则了,就是腐败的根源——对于作弊的学生,一旦尝到了不遵守规则作弊的甜头,到了社会,更多的可能是发扬光大而不会因老师事后的教育而良心发现;对于认真学习不作弊的学生,一旦发现不公平游戏者一样过的很好,就会失去遵守规则的动力,到了社会,更多的可能是吸取教训,尝试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好处;对于作弊被处罚的学生,由于知道大量作弊没有被触发,心理不平衡是必然的,到了社会,更多的可能是藐视规则。 这类问题,可能各种学校都有,但高校的腐败土壤,对社会的影响可能更为恶劣。高校的科研的扭曲,在科学网探讨的比较多;但由于多数高校科研者自身是教师,对自我参与的教育过程的反思,可能相对较少。 目前高校教育中畸形的东西很多,我认为至少有下面列出的一些形式,直接导致了腐败,或间接扼杀了教育的本质: 考试作弊 。我没有具体调查,但平时聊天中,大家反映的是,现在的学生考试作弊越来越严重;各类考试作弊已经成了常态,比如2012年的考研大规模作弊。考试作弊本质和社会腐败的本质是相同的,高校考试作弊的原因很多;一方面,高校教学内容可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老师也缺乏对学生约束的权力,反倒是学生对老师的约束很多。考试作弊流行可能是社会腐败的最大诱因、结果,或者说是相互作用的结果;高校有责任斩断这个链条。 行政化严重 。行政化严重直接后果可能是教育者头上的紧箍咒过多,稍有个性,便能祭出万般武器,把你搞到服帖。各类名号、职称、门槛、量化考评等,就是典型的代表;经历过的都知道里面的灰幕、黑幕。如果说考试作弊是老师纵容了学生的话,那么行政化严重就是学校让老师不得不纵容学生——大部分老师还得为了生活、生存。 形式化严重 。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授知识,教育做人;如果说行政化严重让老师们动弹不得的话,那么形式化严重,就极大的消耗了教师们的精力、热情和理想。各种评估时的极度走形式,我不知道除了浪费教师们的精力去应对,对老师们的教学有什么改善? 健康价值观缺失 。高校最核心的价值,可能在于价值观的传播。但我们校训、校名等,没有几个不是领导题的字——我认为这种价值观导向很不正常——必然导致官本位思想深深的嵌在高校的核心思想里,虽然我们已经没什么核心。办学宗旨和核心思想都没有的高校,我不知道能教育出怎么样的人才。 上面提到的,可能是一层层的因果关系;价值观问题也许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上面这些是一些大而化之的描述,具体的拉关系、跑项目、课题忽悠、学生举报老师(刚看到一篇博文)、用学生的评分限制老师升职等等,我认为都是很不正常,但又大量存在的问题。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也是可能改变一些事情的发源地 ;如果一些罪恶不能在学校通过教育来改变或者斩断的话,我们也许怨不得什么 。我来聊这个话题,也很搞笑。 PS,还是改个标题,《高校是社会腐败的根源和温床》不妥。 =============================关于博主============================= 博主的主要兴趣是:知识管理;相关兴趣有:语义网、机电及DIY、哲学与心理、信息安全、科幻等。 我的常用博客在科学网 (访问可点链接,下同); 新浪微博是@outcrop ,欢迎互粉;建了一个超级QQ群:17662971,希望能闲聊无白丁,欢迎加入;自己打理着一个 机电工程师 小网站,欢迎来玩。最近在科学网关注“ 科学网大学 ”,欢迎加入 科学网大学群组 讨论、尝试。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4256 次阅读|20 个评论
煤矿事故的根源
热度 5 gmhua 2012-6-15 20:23
自2000以来,我国煤矿事故一直呈下降态势,这是好事。 事故下降了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为什么没有?不同专家一定有不同的解读。 我认为,我国煤矿事故不能从根源上得以治理的原因是,我国多数矿井生产行为多数情况下处于高度危险的状态。而如果不从这种高危状态降下来,有再严格的安监政策和再严厉的惩戒法规,有再多的安全投入,进行再多的相关科研,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事故多发的情形。 从安监政策上讲,目前的安全政策和高压惩戒差不多是一种掐尖儿行为,而不是拔根行为,毒草长高了掐了尖儿根还在,杆儿还在,依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于所有煤矿,事故会出在哪个矿,出多大事故,似乎好像天上掉砖头,砸上谁谁倒霉,砸不到算命好,只要不出事故就差不多受不到惩罚,尽管隐患还在,尽管也许明天、后天,或者冷不丁哪一天事故临头。 从科研上讲,多数科研是围绕着这种高危状态进行的。这种做法是应该的,也是负责任的,出现什么问题就研究什么问题,否则去研究什么呢?!但这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窘局:科研永远跟不上事故的点儿,事故的新特征新特点出现的多且快,而研究工作则需要一段时间的,即使研究思路再正确,进度再快,总得需要一段时间的。 从企业角度讲,经过上世纪最后十年的极度难关后,新世纪十年来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迎来了难得的发展黄金期,这是好的方面;从另一个不太好的方面看,在煤炭部取消后安监尚存,但国家层面上整个煤炭产业政策缺乏有效引领和指导,各大矿务局各显神通群雄逐鹿,全国范围内抢资源扩产能。就每个个体而言,他的扩张差不多是理智的有前瞻性的,但就整个煤炭行业讲则是无序的盲目的。而且近十年来弟兄们之间不是抱团和其他行业竞争而是内部竞争,不是综合发展而是简单地增加煤炭产量来获取利润,不是在核定生产能力内生产而是超产能生产,生产系统、人员素质及安全投入跟不上能不出事吗!结局是:尽管为国家高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付出的代价也巨大,而且还挨骂,不被社会所理解。 而且,必须清醒认识到另一个问题,我国的社会能源消耗是高浪费模式,煤炭企业集体无意识的盲目扩能增产行为助长了高浪费的消费模式,我们为什么要给社会提供这么多煤?为什么不可以通过控制煤炭产量让整个社会懂得更多通过节能减排方式节约用煤呢?有专家指出,我国 每公斤 标准 煤创造的GDP仅为0.36美元,而日本为5.58美元,约是我国的15倍,世界均值为1.86美元。而去年我国煤炭产量是35亿吨,算一算如果按日本的煤炭使用效率得支持几年的经济发展呢? 不是学术论文,写得不够严谨。
3206 次阅读|8 个评论
人活着为什么会痛苦
热度 1 daodezhenjing 2011-9-28 07:47
痛苦与生俱来,可造成痛苦的根源是什么?这肯定是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如果我们就这个问题展开询问,答案往往因人而异:有人会因身体病弱,长年缠绵病榻而痛苦;有人会因衣食无着,终日操劳不休而痛苦;有人会因年龄渐长,依旧孓然一身而痛苦;有人会因感情受挫,无法排遣孤独而痛苦;有人会因为希望当官,但升职无望而痛苦;有人会因为生意清淡,不能赚钱发财而痛苦 …… 各人处境不同,追求不同,对于痛苦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但所有这些,只是痛苦带来的现象,并不是痛苦产生的根源。若是一个人因为衣食无着而痛苦,一旦吃饱穿暖就能获得永远的幸福吗?若是一个人因为身体欠佳而痛苦,一旦恢复健康就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吗?若是一个人因为单身而痛苦,一旦结婚成家就能获得圆满的幸福吗?若是一个人因为地位低下而痛苦,一旦官运亨通就能获得恒久的幸福吗?   如果我们的痛苦可以通过这些现实问题得到解决,那么,世界上大约不会有那么多人沉溺在痛苦之中。对于任何人来说,只要生命中还存在烦恼,无论物质条件如何,无论地位高低,无论人生遭遇怎样,总是会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痛苦。我们要想生活得快乐幸福,就必须找出痛苦的根源,然后在根本上断除它。就像医生治病,必须清楚病根所在,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谓的治疗只是治标而不能治本。虽然能暂时缓解病情,但病灶不除,总有复发的一天。 那么,造成生命痛苦的根源是什么?答案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你自己的欲望,人由生以来都有一种本性,那就是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我们生存的环境是有限的,你在这个环境中扩张的势力范围越大,环境对你的压力就越大,你就会感觉越痛苦。 显然,对每一个人来说,这个世界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内在自我,一部分是外在世界,两者首先是对立的,没有对立就没有自我,自我也是整体的各个部分共同对外在世界变化的反抗中保持的。然而,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你要想在这个世界中存在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在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寻求统一。 很多哲学家都说过,存在就是一种痛苦。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你活着,就是和周围世界对立的,我的就是我的,正是这种本性上的对立为你带来了不间断的痛苦。周围世界压迫着你,而你在反抗周围世界的压迫,更为可怕的是,不论你怎么挣扎,你都永远是这个世界无限小的一部分,世界永远决定着你,只要你活着,就必须不断顺应这个世界的变化。减轻痛苦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自律,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周围空间变得相对宽松,你的压力自然就变小了。如果真的想要完全没有痛苦,那只有一条路,就是你与周围世界融为一体,你的就是世界的,也是任何人的,那么痛苦就不存在了,不过,独立的你也在世间消失了。 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越多,对自己的认识越无知。大多数人都知道,社会的力量是宏大的、不可抗拒的,人只有顺应才能够存在与发展;却不清楚人在自然面前更是显然渺小和无能。在人类的早期生活中,艰难的生活使人们认识到自然力量的强大,人们也相信世间的一切都在自然的控制之下,包括我们一生的吉凶祸福,也都来自冥冥之中的安排,虽然过得有点艰辛,但踏实而自然。随着人类对周围世界控制能力的增加,人们逐渐变得狂妄与自大,仿佛人已经是世界的主宰,可以为所欲为,结果生活虽然变好了,但巨大的压力也迎面而来,人活得更累,不治之症也越来越多。 不少人可能觉得,我们离开了森林, 住进了钢筋水泥,就意味着我们摆脱了自然的束缚。其实这大错而特错,大自然对人的影响无所不在,人不可能不呼吸空气,更不可能不吃自然的食物,特别是人们改变不了大自然无形中对人的决定,最显明的就是人体的组织液和海水一样,跟着大自然变化不断 潮起潮落,影响着人的生存。再者, 原子大家都知道,它包含着巨大的能量,为什么它不爆发出来,就是因为它受着自然的束缚,我们人体由原子组成,难道能逃脱自然的束缚?笑话!科学再发达,也不可能助我们长生不老,原因就在于人是依赖自然的变化而生存的,顺应自然则生,违背自然则死,自然是变的,而我们基本上是不变的,当我们不能够顺应自然的时候,死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由此可见,每个人都是一个痛苦的存在,它不仅受着社会的制约,而且受着自然的制约,而相对于自然和社会,人的力量都是非常渺小的,人顺应社会就会事业顺遂,人顺应自然就会身体健康,这就是天理。
357 次阅读|1 个评论
普遍的问题必有共同的原因:群体性事件的根源
热度 1 jiasf 2011-2-11 17:45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透露:全国群体性事件在2005年一度下降,但从2006年起又开始上升,2006年全国发生各类群体事件6万余起,2007年上升到8万余。1993年—2005年,全国群体性事件增加了近10倍。如此众多而又增长迅速的群体性事件,令人震惊! 前些年县乡政府向农民摊派金钱和劳务是激起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1993年1月6日四川仁寿县谢安乡农民张德安率众抵制县修公路摊派过重负担事件,2001年2月7日湖北利川团堡抗税事件。但2006年全国统一取消 农业税以后,向农民摊派的机会少了,因此向农民摊派而激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少了。但因强行征地、强行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似乎有星火燎原之势。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群发的群体性事件,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的群体性事件不能用个别官员的素质来解释。普遍的矛盾必有共同的根源。茅盾的根源在哪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府体制一直持续“事权下移,财权上移”的演变路径。1978年中央财政收入只占总财政收入的15.5%,地方占84.5%,至1993年演变为22:78;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比例一下子倒过来了,变成55.7:44.3,至今大致如此!与财权的集中相反,县以下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水利等公共服务都主要依靠县乡政府负担。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政府,承担很多事权却没有财权,是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强行摊派、强行拆迁行为以获取资源的体制原因。 同时财政“分灶吃饭”,也激起了地方政府的公司化倾向,一些政府从公共服务机构异化为为本身牟利的公司。更糟的是一些贪官污吏利用公权与企业合谋牺牲民众利益、牟取个人暴利!无疑公权的异化加重了群体性事件的蔓延。 由此观,群发的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体制上事权与财权的背离,二是地方政府公权的异化。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斯梅尔塞(NeilJ.Semelser)的解释群体行为的社会学理论——“价值理累加论”(Value-addedtheory),当“结构性诱因”(Structuralconduciveness)、“结构性紧张”(Structuralstrain)、“普遍信念”(Generalizedbelief)、“触发因素”(Precipitatingfactors)、“行动动员”(Mobilizationforaction)、“社会控制的疏忽或失效”(Failureofsocialcontrol)六个因素叠加时就会发生群体性事件。 如果不消除群体性事件的结构性诱因,就很难根除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由此是否可以明了未来改革的某些方向?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18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和谐拯救危机(一):人类各种灾难的根源是什么?
sheep021 2011-1-2 18:04
和谐拯救危机(一):人类各种灾难的根源是什么?      大型公益系列节目《和谐拯救危机》是以共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为主旨的公益节目。该节目由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经济半小时》等栏目前主持人陈大惠主持、采访一代高僧大德净空老法师而制作。   这里只是节选其中的一个采访录,在这个采访录中,净空老法师告诫大家:我可以说现在严重灾难是在开始,刚刚开始,后面会一年比一年严重。科学家给我们提出的警告,说我们拯救地球的时间只有七年。是说明什么?说明整个世界会毁灭!我相信。   像我们很多人,在求学阶段,传统被打倒、西学被禁止。我们没有学过诗书礼易、经史子集,也没有学过西方古圣先贤的作品,甚至连正统的马克思的《资本论》也没有看过。那我们那时候的思想是什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是至理名言,民间的翻译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我们求学阶段,大家的理想大都是当科学家。   所以在我写我的一篇滴血之作《窥定梦》的时候,我定义自己是一个一无所知的人,这是没错的。现在就来补这一课吧。    现在社会物质高度发达,但是道德严重滑坡 :诽谤圣贤、毒杀幼婴(指毒奶粉事件)、医生卖假药、会计作假帐、黄赌毒泛滥。有人说这些全是世界末日的征兆!这个我不懂,也不相信。但是当别人讲到火山地震、洪水海啸、饥荒瘟疫越来越严重,这个我相信是世界末日的征兆。科学家严厉警告我们,以前北极的冰每年融化10万平方公里,但是2007年一年就融化了100万平方公里!现在北极的冰还有300万平方公里。严重的灾难就在眼前啊。   记录片主题内容以深入介绍、弘扬中国五千年来的儒、释、道三种传统文化思想为主,详细剖析当今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环境和人文危机的根源,以及阐述以和谐为宗旨的化解之道。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团结、化解冲突、深刻认识和谐等诸多方面均有涉及。   记录片分为几个版块:今日世界最深重的危机在哪里? 中华民族到了认祖归宗的时候 。和谐的大根大本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的儒家政治。在媒体中新生还是在媒体中毁灭。重新认识宗教。汤池小镇能成为天下人的样板。   教育是国家之本,不重视教育的国家也很难持久发展。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的庞大帝国,也往往因为不重视教育很快的轰然崩溃了。中国历史尊师重教之风,也成为这个国家能够保持两千年不衰的重要基础。大师从教育入手拯救世界的理想,本人非常赞同。也许,下一个诺贝尔和平奖会授予净空法师?愿大师长寿!   不过,和谐首先应该是在智民的前提下。而不是走回中国几千年的礼教愚民,为权威、特权阶级奴役劳苦大众做文化道场和帮凶。去掉迂腐的,保留优秀的。一个充满自由、平等的和谐世界才是值得我们憧憬的。   向感兴趣的人们推荐一个土豆网视频:进入网站,搜索(和谐拯救危机)即可以看这整个大型公益系列节目《和谐拯救危机》。下面就是这个大型纪录片第二部中的第一篇《人类各种灾难的根源是什么?》。链接的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rNo-CizFlI/ ,链接的文字帖: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worldlook/1/270016.shtml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22 次阅读|1 个评论
贪官、刁民、顽师、劣徒的根源
outcrop 2010-12-30 17:37
其实他们是伴生的,应该都是缺乏健康信仰的人,扮演了不同角色而已。 这里缺的信仰,只是我脑子里比较接近我想表达意思的一个词;大约是不知道追求什么理想合适的时候,只好追求点感官享受的东西吧。 好吧,我承认是标题党,但有些东西一句话应该也能表达的差不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大型科研项目的局限性
zhumengjin 2010-11-28 14:19
对于科研项目的相关讨论,大型科研项目历来都是焦点中的焦点,人们的评价也多是贬大于褒。前一段时间闹得轰轰烈烈、最后以科技部不太令人信服的回应收场的施、饶事件的核心就是抨击国内大型项目经费分配的现有弊端。今天周末,我也顺便来谈谈国内的大型科研项目。 1. 国内青睐大型项目的根源 1.1. 两弹一星大型工程指导思想全面引入科研领域的结果 在世界科技史上,确实有多例大型项目的成功例子,比如阿波罗登月计划、曼哈顿原子弹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以及其他规模稍次一些的大型项目等。但是,我们必须得注意这样一个事实,这些成功的例子几乎都可归为工程类项目。阿波罗登月计划、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都是毫无争议的大工程项目。在生命科学领域,积累基础数据的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可以归为工程项目的范畴。我国科技水平整体落后,国内科技界能拿得出手的就是两弹一星这几件倾全国之力树立起来的成功范例。中国是一个事事都讲政治的国家,而中国政治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树立榜样。两弹一星这类大型项目的成功无疑为中国科技树立了自力更生、奋勇拼搏的学习榜样。但是,国内科技界学习榜样并没有学到精髓,反而只学到了大的表象。导致国内青睐大型课题背后的深层根源就是来自于两弹一星的榜样力量。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工程类项目的性质和特点与其他类型的科研项目是迥然不同的。 显然,忽略基础研究等其他科研领域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将大型工程项目的指导思想全面引入其他科研领域,一味追求大的做法实际上是毫不可取,甚至是大错而特错。 1.2. 国内本末倒置的科研评价机制 另一个导致国内青睐大型项目的重要原因是国内错位的科研评价机制。当前国内的科研评价机制是重投入、轻产出。 在中国,评价一个科研人员是否优秀不是看他的产出如何优秀,而是主要看他拿了多少科研经费。 这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畸形评价机制。 在这种畸形、错位的指导思想下,一些科研牛人的重点不再是如何去做科研,而是主要想着如何去捞到大钱。 与此同时,在科研管理上,争取到的大型项目数量也成了各单位科研政绩的重要评价指标。 国内本末倒置的科研评价机制无疑成了科研牛人青睐大型项目的直接推手。 1.3. 缺乏应有的竞争强度,顶级专家们乐于拉关系组织大型项目 顶级专家们利用关系网组织大型项目基本没有被PK掉的竞争风险,由于没有足够的竞争强度,又能名利双收,这等好事只有白痴才不愿意干,所以顶级专家们也乐于利用关系网组织大型项目。基于顶级专家拉关系牵头的大课题立项模式已在国内蔚然成风。在这种风气的驱使之下,无论是主动去做还是不得已而被动去做,那些有知名度的学者对大型项目必然是我的眼中只有你。 在目前,如果科研经费的管理部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大型项目的立项、申请也许可以基本做到程序公正,但根本无法做到事实公正。 2. 大型科研项目的局限性 2.1. 大型科研项目发挥作用的历史条件和学科条件 科学网名博李宁先生在其博文《 简评科技部发言人回应施一公饶毅事件 》中说到:靠顶级专家拉关系立项而造成浪费的现象有很多,同时其结果是建成丰功伟业的例子也不少。这个论断无疑是正确的,但为了避免误导科技政策的决策者,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明白一个事实, 那就是依靠大型项目建成丰功伟业的例子主要发生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或一个学科、行业发展的特殊时期,而在常规时期,这种例子却寥寥可数。我 们不应否定大型项目的积极作用,但也要注意到大型项目发挥作用的历史条件和学科条件。 靠顶级专家的公益精神组织大型项目来建立丰功伟业只能多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或特定学科的特定发展时期。 在常规时期,根据真实需求,组织部分的大型项目是可以的,但更多的研究都没必要用大项目来完成,国家的主要科研经费大面积地依靠所谓的顶级专家利用关系组织大项目则是不可取的。 2.2. 在常规时期,大型项目降低产出效率、扼杀基础创新 2.2.1. 国内各部委项目的产出比较与国际上的证据 在我国以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代表的各部委所管理的项目中,科技部以大型项目为主,而基金委以中、小项目为主。多年的实践表明,基金委的中、小项目产出效率远高于科技部的大型项目。基金委某些学科的实际评估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经费额度范围内,产出质量和数量与经费多少没有明显的关系。科技部也有少量几十万规模的小项目,不知道科技部自己做过评估没有,是不是也有中、小项目单位经费的产出效率高于大型项目的相似结论。反正基金委和科技部的横向比较,表明了中、小型科研项目的产出效率更高。 国内如此,那么国际上又是如何呢?科学网博主周耀旗先生在其博文《 为改革研究经费分配建言 》中介绍了美国NIH国家通用医学研究所对科研经费绩效的评估结果,该评估结果也发现, 如果研究人员每年的经费太多(70万以上),其文章的质量和数量都下降了,其中质量下降得更为严重(如图)。 结合国内各部委的比较结果和国际上的证据,可以推断出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型科研项目降低产出效率。而科研经费产出效率的降低,其效果相当于科研经费的某种浪费。 2.2.2. 从历届诺奖成果看基础研究领域大型课题的局限性 显然,在常规时期,与大型项目相比,中、小型项目具有相对的优越性。在基础研究领域,大项目不但因经费使用效率的降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经费浪费的效果,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科技创新。从历届诺贝尔奖的获奖成果来看,最重大的科学研究成果都不是用钱堆出来的,很多诺贝尔奖成果反而是用小钱做出来的,大型课题的大钱砸不出诺贝尔奖级别的原创成果。 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可预期性,这种不可预期性既包括成果的具体内容,也包括取得成果的人。即从管理者的角度,您不知道会产生什么具体的成果,也无法肯定什么人在什么时间能取得重大成果。 诺贝尔奖的历史告诉我们, 许多原创性的重大研究突破往往都出自获奖人还未建立学术声望之时,而当他们还是籍籍无名的年轻人之时,谁也无法事先预知 。 由于大型项目的计划性太强,立项时成果的大体内容基本可以提前预期,也许项目完成后文章的IF较高,但成果的原创性却往往要打折扣 。同时,由于大型项目的经费太过集中,只能掌握在极少一部分知名学者手里,资助面的骤减必然会使更多尚未建立学术声望的年轻人缺乏必要的科研经费。 恰恰就是在这些籍籍无名的年轻人中,如果能拆分部分大项目而为他们保障一些基本科研经费,一些不可预期的原创成果也许就产生了,但如果没有经费,那就100%被无情地扼杀了 。 所以,至少在基础研究领域,大型项目还是应该适度控制一下为好! 【图片引自周耀旗博客】
个人分类: 科研时评|19842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80后要拥有未来必须抗御高房价
chowsiutung 2010-9-9 16:41
牛刀按语:这是网友陆岩军先生的一篇博客,讲述了一代中国人和他们的未来。当高房价掐灭一个民族的活力时,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哪里?现全文刊发,以飨网友。 中新社北京8月27日电 (记者 于立霄) 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而日本、德国首次购房人的平均年龄是42岁,在美国30岁以上者才有经济能力购房。这一数据充分表明,北京年轻人过早且过于依赖父母的力量购房。【点评】:住房问题的最关键问题不是在于多少岁买房,而是房价是否合理,房子是私有还是只有几十年的居住权。 先来说日本。相对于日本人的收入,日本的房价并不高,日本年轻人买房根本不需要向父母拿首付。凤凰网财经栏目《盘点世界各国房价:德国开发商赚暴利要被判刑》指出:日本国土交通省6月底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日本人买房平均花费约为3493.7万日元(100日元约合7.79元人民币)。作为参照,日本大学毕业生的月薪起薪通常将近30万日元,40岁左右职员的月薪大约为四五十万日元,另外还有额度较高的年终奖(通常相当于2个月工资)。相对于日本人的收入,日本的房价并没有给人高不可攀的感觉。 可以算出,日本一个大学毕业生买一套房子约需10年。对于一个40岁的职员,则只约需6年。再来看美国。美国一套普通房子(相当于我们的别墅)一般价格在20万美元左右,一个工薪家庭5年左右可买一套房子。中国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房价均价都已超过每平米20000元,以此来算,北京、上海一套四五环80平米左右的房子就要20万美元以上。中国房价的绝对值也超过了美国。而实际上, 2008年,美国人均年收入(全美国民)为3.76万美元(世界排名第4)、中国2008年人均年收入(全国居民)仅1100美元(世界排名109位),美国人均收入是中国的34倍。(时寒冰《美国的房价(下)》所以,美国人买房不是什么问题。 再来看德国。德国的房价是极其低廉的,大约3年左右可买一套房,而且房源充足,近10年房价每年仅上涨1%,中国社会科学院曹建海博士指出:过去10年间,德国房价始终保持较低水平,德国的名义房价每年仅上涨1%,而德国物价水平平均每年涨幅达2%,也就是说扣除物价因素,德国的房价实际上在以每年1%的速度缩水。见曹建海、徐晓春《德国房价为何平稳》,《人民日报》2010年08月23日 17版。 房子这么便宜,德国人为什么还平均到42岁才购首套房,难道德国人是穷光蛋?抑或是大傻帽?当我们现在狂热地炒卖房子,德国人却在优哉游哉地创造自己的价值和享受生活的乐趣。曹建海还指出:无论在联邦还是州、市及村镇层面,都有详尽的建房规划,住房建设依据人口的需求而定,基本满足每个家庭有一套住房的需要。完善的房屋租赁市场,为保证德国房价的稳定起到了很好的牵制作用。德国有严格的租房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修建租住房屋、保护房客权益的政策。目前,德国自有住房率为42%,租赁住房率达到58%,年轻人中77%都是租房族。德国政府还鼓励自建房、合作建房,打破开发商对房屋供应的垄断。目前合作建房占每年新建住宅总数的比例超过30%。德国的房地产评估独立于政府之外,评估员只对自己负责,并不考虑政府、委托人以及个人的经济利益,市场上的房地产价格则取决于独立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见曹建海、徐晓春《德国房价为何平稳》,《人民日报》(2010年08月23日 17版。 我们看到了吧,德国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是租房族,说明房子不是他们的主要奋斗目标,不是他们人生中最沉重的痛,只是一个住宿的工具,因此,他们可以自由地穿梭于各个不同的地区,或求学或工作。在德国,房子只是睡觉的地方,而不是什么身份的象征和结婚的通行证。这样的年轻人,才有足够的心灵空间去仰望星空,享受人生,思考人生的要义! 而我们中国北京们(所有一线或二线城市)的青年在刚大学毕业不久、研究生刚毕业(平均27岁),来不及创业,不敢选择自己更喜欢的工作,只是恐慌房价飞涨,所以只能过早且过于依赖父母的力量购房!这是社会的悲剧,可怜天下的父母,在中年节衣缩食地买了自己的房子后,又要在晚年含辛茹苦地帮唯一的孩子(也叫独生子女)凑买房的首付款! 可怜天下的子女们,在一直坚信着古代传承而来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和现代的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不二信条,在寒窗苦读数年(至大学毕业需18年,至硕士毕业需20年,至博士毕业需23-24年)之后,兴冲冲地准备要大施才干、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时,却被高房价的一盆冷水泼得寒彻骨髓:居然连一套五六十平米的小房子的首付得支付不起,还要请年迈的父母来帮忙凑钱!是我们缺乏能力,还是社会产生了严重的问题? 中国的年轻人为什么买房子,而不去租房子。除了房价上涨的恐慌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的租价适中的廉租房极少,时寒冰指出:在整个西方发达国家,商品房占比最高不足30%,中国是世界上商品房占比最高的国家。所以,一般买不起房子的中国人,即使承担房租费也会感到吃力和不安(房东会变着法子涨价,租房越来越没有稳定感)。 链家地产市场研究中心与光大银行联手合作出台的《北京市二手房贷分析报告》公布了上述最新统计数据。该报告显示,近年来,北京购房人的平均年龄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申请购房房贷者的平均年龄从2007年的34岁,一路下降至2010年的27岁。【点评】:作为一个研究中心与银行联手合作的分析报告,仅是报告显示北京购房者的平均年龄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的现实,却不愿(或者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而不说)其原因,这还叫什么分析报告! 最近的国内各城市房价排行,北京房价名列前茅,且房价上涨迅速,炒家遍布,投机盛行。购房者年龄的年轻化,只是说明他们对房价要继续飞涨的恐惧!只是说明政府调控房价的举动又要失败!只是说明有更多的年轻人将匍匐在高房价之下、背着一座天价的破房子而痛苦地度过一生!只是说明有更多的父母将要再为儿女(已不是为儿孙,为了儿女他们已经筋疲力尽、超负荷地挣扎了)做马牛! 当前,刚毕业的中国大学生月薪大约在3000-5000元之间,工作若干年后,一部分年轻白领的月收入有望达到10000元左右。按照目前北京四、五环路内房价每平米2万元计算,一套面积为80平米的普通住宅需要消费160万元。【点评】:刚毕业的中国大学生月薪大约在3000-5000元之间是一种很乐观的说法,也是一种很有玄机的说法,此处不说平均月薪,而只是说月薪是从多少到多少,真正的平均月薪比这要低。实际上,据了解,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本科毕业生月薪为2000元左右,研究生月薪为3000元左右。即使若干年后,很乐观地说,他们的月薪都达到10000元,而房价仍按照现在的每平米20000元计算,房价不做任何增长,那么他们要买一套80平米的普通住宅仍需要不吃不喝13.33333333年,若再加上贷款利息,还清全部贷款,约需不吃不喝20年。但这仅仅是指四环、五环的普通的房子,是一种最低的预算,让所有的北京年轻人都去买四环、五环的普通房子可能连上帝也做不到,因此,若他们再买三环、二环的房子,那么他们可能需要不吃不喝30年! 报告显示,毕业仅4年、年龄在27岁的适婚年轻,若按每月还款金额最高为9000元计算,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即使两个人共同偿还房贷也需要15年方能还清。而这每月支付9000多元房贷,远远超过一般首购群体的承受能力,还款收入比更是超过了警戒线。【点评】:还贷收入一般不能超过家庭收入的40%,若超过40%,就会影响生活质量。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首付需要父母来帮忙,而贷款需要夫妻二人每月还贷9000元(现在,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夫妻的月薪合起来超过9000元的能有多少?),即使这样,也需要15年。我们可以预想一下,当他们偿还清全部贷款时已至50余岁,已经两鬓花白,还没喘过气来,就又要马不停蹄地支付孩子上大学的钱,更要节衣缩食帮孩子攒首付款了。这样的生活,难道对他们、对我们来说不是太残酷了吗! 北京购房者年龄提前,不但造成了购房压力的年轻化,而且推动了北京房地产市场长期供不应求的状况,令高企的房价亦难以调控回落。【点评】: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或许是上过某些书的当,才说上面的话的。这份分析报告似乎也是这一类的书。不但不说真话,还尽说这样的昏话、混话。试对此段逐句点评如下。北京购房者年龄提前是被高房价迫害的结果,而不是造成了购房压力的年轻化的原因。 北京购房者年龄提前也不是推动了北京房地产市场长期供不应求的状况的原因。现在中国的住房已经不是供求的问题,而是炒房者掠夺买房者的问题,是劫贫济富的问题。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现在,这是一种什么人道啊!据报道,现在的空置房已经有6540万套,可以供2亿多人居住了(见《牛刀:6540万套空置住宅提醒政府开展普查》,试问一句,这些没钱没权没势的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有何法力与特异功居然能推动了北京房地产市场长期供不应求的状况? 北京购房者年龄提前更不是令高企的房价亦难以调控回落的原因,连我们的庞大的各级政府都数次对高企的房价亦难以调控回落,这些没钱没权没势的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又有何法力与特异功能令高企的房价亦难以调控回落?这样说,不但有点混,而且有点险恶。用高房价来折磨(或折腾)老百姓已经是天理难容、人神共愤了,再用这些混话、恶心的话来糊弄(或忽悠)老百姓,请问居心何在,良心何在,人性何在? 很多人都心知肚明,其实,房价居高不下的真正症结在政府的政策。学者时寒冰指出:房价为什么持续上涨,从政策的角度来看是:1998年,我国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简称23号文),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按照23号文制定的住房供应体系,城市80%以上的家庭是由政府向他们供应经济适用房,而不是开发商建造的商品房。开发商建造的商品房只占大约10%。也因此,当时的房价波动很小。但是,2003年8月12日,由原建设部起草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18号文),把经济适用房由住房供应主体悄悄换成了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同时,把房地产业定性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是从18号文起,住房的公共产品特性被削弱,房价开始飞速上涨。为什么?关键在于,18号文改变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结构和需求结构。在23号文中,需要商品房的人群只占10%,而在18号文篡改经济适用房的定位之后,将有高达90%的人群需要通过商品房来解决居住问题!把如此庞大的人群推向市场、推向少数既得利益集团控制的市场,房价焉能不涨?!(见时寒冰《大道至简:透过现象看本质》 有专家分析认为,如何延缓年轻人依赖父母过早购房的需求,抚平初为父母者在步入社会时出现的暂时性无房的恐慌心理,将是北京房地产市场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点评】:现实无数次的告诉我们,所谓的专家多为砖家,尤其是不标明姓名的专家,比如说有专家、某专家。这里有专家分析认为也莫不如此。请问,具体是哪位专家? 北京大学李零教授曾说:我喜爱知识,但我不喜欢知识分子。 我想说:我喜爱有良心的学者,但是极其讨厌那些无良知的专家! 请问一句,如何延缓年轻人依赖父母过早购房的需求,抚平初为父母者在步入社会时出现的暂时性无房的恐慌心理,将是北京房地产市场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吗? 我不是什么专家,但我愿意说出大众的心声: 让房子只是人们住宿的工具,而不是什么投机的工具、更不是什么国家的支柱产业! 让房子不再成为年轻人一辈子的奋斗目标和一辈子的痛苦付出! 让天下的父母不要再为子女的房子发愁忧心! 让房子成为坚固的家的象征,而不要成为楼脆脆、楼歪歪、楼倒到的代名词! 让房子的价格彻底降下来,让房子的话题远离人们,让年轻人不再受高价房子的羁绊! 让房价真正降到像德国、美国、日本等普通家庭能购买得起的程度一样(上季末,我们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若现在我们的老百姓还在两代人凑一套房子的首付,我们还拿什么来说服外国佬我们是世界第二?)让房价真正降到像重庆政府所说的普通家庭的约五六年的收入就可买一套房的程度! 让吸血的投机客走开,让腐败房产官员走进监狱,让现行社会下的怪胎房地产商夹起自己的皮包回到自己该去的地方,让自建房、合资建房等数千年历史上行之有效的建房方式回到老百姓的手中!只有这样,才是北京房地产市场也是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的关键!只有这样我们才有真正的未来,民族才有真正的未来,国家才有真正的未来!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提出的三大纪律的第二条是不拿群众一针线,毛泽东又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然而,在今天让普通民众买套房动辄就需几十年,这样做对吗?这样做是为民生吗? 以上仅仅是一则小新闻,却让我们看到了一出经济学家与媒体携手忽悠,骗子与无赖、流氓齐飞,真假与黑白、善恶一色(时寒冰语。见时寒冰《以史为鉴,谈通货膨胀危害》的闹剧。可叹复可悲,可笑亦可恨 来源 http://user.qzone.qq.com/348973589/blog/1283201209
个人分类: 未分类|950 次阅读|2 个评论
房价会跌吗?
于明举 2010-4-22 00:43
国十条的出台让众多炒房者开始抛售,一线大城市房价停止了上涨,并有部分优惠开始出现,社会舆论也开始兴奋起来,似乎房价就此要停止上涨,劳苦大众终于有机会买到价格合理的居所。是否房价会下跌,或者说跌到什么水平,并非社会舆论与导向所能决定的。就我个人观点来看,房价的涨幅至少是会放缓,但至于下跌似乎不太容易实现。 首先就房地产飙涨的根源来讲,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家对房地产极为宽松的财政政策和高度依靠基础设施及投资带动GDP增长的方式决定的。今天央行公布了一份报告,指出国家贷款占据了房地产资金来源的相当部分,另外也曾有报道指出甚至部分房地产企业,依靠关系,空手套白狼,从事房地产开发,在宽松的财政政策下,房地产迅猛发展,加之存在众多炒房客,房价在多种因素作用下飙升。另外,我国GDP增长依然是比较粗放的,基础投资带动了GDP的快速增长,其中,房地产在拉动GDP增长中起了重要作用,而且房地产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对政府和国家带来的收入和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政府从内心对房地产进行调控,势必采取更加紧缩的财政政策,这对于房地产小老板和炒房者来讲无疑是重大打击,但对于具有雄厚经济实力和背景的央企来讲,怕是不易就范。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刚性需求也是巨大的,依然可以使房地产维持在一个较高位运行。另外,就房地产对GDP增长的推动作用而言,相信政府不会停止对房地产的支持,当然,这种支持中央与地方政府意见可能不同,从国家发展宏观来看,对房地产的调控是必要的,但地方政府从卖地的过程中获得了巨额财政收入,也得以享受着内部价买房的优惠,当然贪污受贿更是难以避免,很难想象地方政府愿意调控房地产使其回到健康的轨道上来,也难以想象官员们会放弃因房地产而带来的巨大灰色收入。 笔者认为,房价在短期内是难以下跌的,但随着因房地产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政府形象,并造成了众多暴力时间发生的根源。相信政府不会再袖手旁观,打击房地产的政策是不会出现的,但从另外的角度进行调控确实可行的。如我国法律规定对购买的房子拥有70年的产权,因此,所购商品房应该至少可以使用70年,而目前就是政府与开发商自己都承认中国新建商品房能够使用30~40年就不错了, 待续
个人分类: 未分类|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论文超人”谈
wangxh 2010-1-3 18:46
某某大学出现了“论文超人”。一时间大家对“超人”展开猛烈攻击, 甚至已经被开除公职。所在单位更是铁面无私、大义灭亲啊,壮哉,壮哉! “超人”的确做得过分,罪有应得!这在国际上又给我们中华民族重重地抹上一笔黑! 真让某些人愁死了,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吗? 现阶段中国高校最大的问题根本不在论文造假! 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副校长、副书记,毫发无损,照样当官。最后找几个学生顶缸,不了了之。70篇也是假,1篇照样是假,性质完全相同。 教育科研界的问题根本不是最严重的问题,其它的咱就不敢说了,自己各儿想一想吧—— 中国现阶段最大的问题根本不在学界,但是要改变中国的现状,必须从学界开始,首先是自律,这是历史的必然 。即使国民党统治最黑暗时期,学术论文好像也未曾出现过造假现象,当然那时候各单位领导不要求SCI,科学院也不用SCI数量评选院士。相对来讲其它方面可就一塌糊涂喽,否则怎么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打败了呢?【 动脑筋想哟! 】叔叔是小学没念完的农民,但对果树比较有“研究”。每年春天,果园里总有几棵果树被刨除。小时候的我经常问叔叔“怎么就知道这几棵树不行了?”叔叔认真地说:一棵树,如果根坏了,怎么追肥浇水也是没用的! 有一次,另一位导师的一位研究生对我说:“老师,过去仅仅听说农村民主选举大队干部发豆油、送大米什么的拉选票。我一直认为是假的,或极少数的。可是去年春节回家,我们家也投了‘以豆油换选票’的人。我问爷爷为什么?爷爷说,‘孩子,你不懂。你认为不送东西拉选票的人就一定好吗?能得1桶豆油就先收着吧!’老师,您教我们读书学知识,我们知道是对的,可是知识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吗?您教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估计这责任感没有用武之地呀!” 已经被学生的事实击溃神志的我回过神儿来答道:“我现在确实回答不了你的问题。还是那句老话—— 知识不能改变一切,但要铲除腐朽、落后之思想,没有知识是万万不能的 。至于责任嘛,是可大可小的,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就是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仁人志士推动的吗?”
个人分类: 心之悟|336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张牛皮癣
jlxt33 2009-8-14 11:29
很长时间,每天窝在办公室和实验室, 很少逛街,即使逛也是去shopping mall,实在难得在街上走。 昨天偶然去了菜市场,看到配电箱上的一个小广告,俗称城市牛皮癣 太意外了,拍下来,放在这里 裁掉了联系人和电话 也许本人太孤陋寡闻 实在不知: 我一直被告知和谨守的礼义廉耻 是否还有定义?是否还存在? 这种广告能够出现和存在的根源在哪呢? 钱?思想空虚?成功的评价体系?还是别的? 经营广告内容的公司或个人是否违法? 这是否属于扫黄打非的项目?
个人分类: 看看社会|4844 次阅读|0 个评论
驻京办乃中国官场腐败根源
冯用军 2009-4-21 18:58
核心提示:4月11日,一则关于777瓶假茅台的打假新闻,将河南许昌、漯河驻京办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两驻京联络处负责人解释,这些茅台是为家乡的宾馆企业代购,并非用于驻京联络处的招待消费。许昌驻京办周主任说:事已至此,我想作为事件当事人,难逃一些责任,诚挚向广大网友致歉。感谢大家的批评和指正我们驻京办不会为自己开脱责任,就此事我们乐意接受网友质问。 王晓方,辽宁沈阳人,生于六十年代,理学硕士,混迹官场多年。现为职业作家。相信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是一个敢于直面灵魂的人,却又自比一条躲在水里的鱼,因为鱼只有躲在水里才会最安全。作家是鱼,文学的海,爱上文学,当然就海阔凭鱼跃了。著有长篇小说《致命旋涡》、《少年本色》、《驻京办主任》等。《致命旋涡》一经出版便引起广泛关注。长篇小说《心灵庄园》获得新浪网第二届华语原创文学大奖赛优秀长篇小说篇。 关 键 字: 腐败 改革 工程贿赂 官场 官员审计 官员渎职 贪污 丁能通认为,贵必有王气,富必有福气,在中国官场上,二者可以兼得的只有驻京办主任了。因为驻京办主任既贵为官员,又像个商人,离天王老子最近,可以广交权贵,当然福气多多了。想来想去,丁能通觉得多沾点福气是无可厚非的,作为驻京办主任沾不上天王老子的福气,一定是地瓜加土豆烀熟了就是面。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说:现在,各省市区、地级市甚至县,都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有的驻京办目的就是跑部钱进。跑是一个足字旁,还有一个包,要带包去跑。谁跑得多,就可能多获得一些拨款。这么一跑,很多问题随之产生。 小说通过对东州市政府驻京办主任丁能通的深入刻画,层层揭开驻京办的神秘面纱,塑造了一批以市委副书记李为民为代表具有高尚政治品格和政治智慧的政治家形象。讲述了市长肖鸿林,常务副市长贾朝轩从改革精英蜕变为腐败分子的罪恶过程,生动刻画了深处政治漩涡的丁能通及诡谲圆滑又精明干练的人物性格。全书以驻京办这个鲜为人知的政治平台,用现实主义手法,生动叙述了省市县三级领导干部在改革过程中的艺术形象,新颖独特,鲜活灵动,故事饱满丰沛,文字生动洒脱,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复杂逼真,好似一部灵魂的交响乐,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思索和艺术震撼。 驻京办奢华无度易滋生腐败 近九成网友赞同撤销 人民网北京4月20日电 近日,河南省许昌、漯河两个市的驻京办花66万余元买的777瓶贵州茅台酒全是假酒。这本来是一条打假新闻,但敏感的人们看到新闻背后有新闻,假酒背后有文章,于是,新闻刚一发表,就引起舆论哗然,被当作热点炒起来。 前不久,山东潍坊撤销了其政府的驻京办并有许多网友对驻京办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为此,人民网推出了系列相关调查: 截止4月20日21点,《您认为驻京办主要问题是什么?》共有36079人参与了调查;在此项调查中,选项奢华无度滋生腐败得票最高,为24025票;调查《您认为驻京办该不该撤销?》,近九成网友投票认为驻京办应该撤销;在调查《您认为驻京办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中,有51%的网友认为驻京办的主要功能就是政务公关,跑部钱进。
个人分类: Politics Review|3135 次阅读|1 个评论
我看中医--西医
baibing 2009-3-11 21:01
我们中国搞科研的人最爱干的事情就是什么呢? 就是喜欢对外行的事情品头论足,我也喜欢。 我不懂中医,也不懂西医,我就敢说几句。 但是这的确是我这半年来的切身感受。 父亲走了,西医没有留住他。 我后悔,后悔没有去尝试中医。 但是我受够了,受够了西医那一套水来土掩,兵来将挡的方法论了,丝毫没有优化,丝毫没有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完全是一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到最后,各种问题出来了,把人弄没了。 什么是中医,我真的不懂,但是我听说中医特别强调哲学,强调辨证施治,强调整体看问题,强调疾病的根源。 那一天,在医院了,我忽然有了一种领悟,那就是什么是中医? 什么是中医,我认为,中医就是一套方法论,不是说中医就是把脉,不是说中医就是中药,也不是说中医就是完全排斥检查,也不是说中医不能手术,其实中医就是一套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辩证施治的思维方式,如果需要,西医完全是中医的工具,是中医的子集。 西医只能处理简单问题,西医只能线性地处理问题,或者说西医必须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一旦医生不会简单化,那么西医就束手无策了,事实上,中国的大部分西医只会在那里背诵治疗方案,只会在那里拿着病人做实验。不会辩证思考。 对于危重病人,或者对于疑难杂症的病人,这能不害人么?毕竟人体能够给你几次试验的机会。 我认为中医存废之争真是胡说八道。因为中医是一套代表着优化思维的方法论,何谈存废。你可以废除中药,废除诊脉,但是你永远废除不了这种带有优化思想的思维方法论。
个人分类: 人文&社会|5337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不端的根源在体制
yangwenzhi 2009-2-24 09:40
在我国面临现代化建设、保障国家安全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特殊复杂形势下,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关键在体制和机制,有了好的体制和机制,就会营造出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和学术生态,从而推动科技自主创新。目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较大成绩,但仍然还有一些影响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体制性障碍值得关注。 (一)科技评价背后的学术浮躁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科技评价制度对于提高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起到极大作用,但这种评价制度暴露出来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目前科技界的学术浮躁不能说与我国现行的一系列科技评价制度无关。 纵观世界各国,没有哪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类型多、频次高的科技评价活动。这种活动大多波及到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甚至数以千万计的科技人员。在评奖、评估、评比、评定、考核、验收、鉴定等牵动下,各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会动员组织大量人力去填写申报材料,开具效益证明,检索被SCI/EI收录的论文,成吨成捆的申报材料被报送至这些评价单位。这些组织这些活动的单位又花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去评价,召开评审会,公示评审结果,召开奖励表彰会,发奖金。而科技人员所在单位把对科技人员的一切考核,都与这些评价挂钩,如提级、升工资、升教授、升研究员、推荐院士、分住房,各种各样的荣誉和待遇都源于此。 由于科技评价攸关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企业,以及科技人员的声誉甚至生死存亡。为了获得良好的评价,一些单位就会派人四处打探、攻关,拉关系,走后门,请吃喝,送财物。一些被评价的单位不得不把评价指标分解下达到基层单位或每一位科技人员。研究人员为完成这些指标,被逼得不能静下心来从事研究,被逼得浮躁起来,甚至有的人弄虚作假。由于评价的相互关联性,今天你评我,明天我评你,敢直言的专家越来越少,导致虚假的评价结果越来越多。更有甚者,近年来有的人成了获奖专业户,每年都有成果鉴定验收,每年都能够获大奖。这些人擅长易容术,把原来的成果改改名称、修饰与包装、动点小手术或者全然不动,就堂而皇之请来专家进行鉴定验收。 据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科技部发展计划司和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等支持的一项调查,近18%的全国政协委员认为当前科技评价问题较多,57%的委员认为科技评价中存在重形式走过场、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在151位给出了问卷答复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参加过项目评价和科技成果评价的比例高达89.4%;56.3%的委员认为评价结果使用不当,助长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55%认为有重人情拉关系、本位主义等现象,影响了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此外,科技评价中缺乏信誉,评价办法简单、指标雷同、程序不规范,缺少有权威性的科技评价中介机构,缺少评价专家库,专家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泛滥等问题也是委员们反映较多的问题。科技评价中的功利主义、短期行为、急功近利、以成果论英雄等政绩工程问题若不彻底纠正,将会给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带来极大的危害。 (二)急功近利侵蚀科学自由探索空间 给你钱,就得出成果,这是我国科学界人头税的一种习惯心理和做法。实际上,真正要得到有价值的科学成果,需要长时间积累。如何研究人员拼命为完成指标,整天为发表文章着急,其创新从何而来。人头税的直接后果是,大家都竞相去做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甚至以大化小,把一篇研究论文拆成好几篇发表。许多科研单位取消了人头经费,有钱打仗,没钱养兵成为研究机构的痼疾。项目、基金的申请几乎成为研究院所生存的主要方式。而项目或基金的申请、评级、评职称,都要跟论文发表数量、出成果的速度挂钩,还要跟各种奖励挂钩。这种制度导向把相当一部分科技人员引入急功近利的境地,他们不得不到处抢基金、抢评奖、抢学术团体的名誉地位。这种争功夺利的做法,渗透到科学共同体的各个方面,如一些学术团体各立山头,分支机构越来越多,越分越细,而彼此交叉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难。 科学需要规划研究的大方向,但过于细致的规划和安排,是急功近利的另一种表现。一些行政部门和单位喜欢组织大项目,但对项目管理非常仔细,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和科学规律不一致。相比之下,国外也有规划,但只是确定研究的大方向;更注重的是科学家个人的发挥,只要觉得研究人员有能力有信誉就把项目给你,怎么做是研究人员的事情。科学史上的很多重大发现,都出自于科学家在个人兴趣方面的研究。 缺乏好奇心,科学没希望。夏中义在《学术自由的内在向度》中写到,学术自由除了外部空间之宽松和宽容,接着便是看学人能否认同学术本位,即把学术研究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来信奉践履一辈子这一堪称自由王国的学术境界。功利上的考虑和纯科学的关心有着同等的重要性,我国科学研究缺少原始创新,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发现,究其主要原因过分强调科技的功利价值,科研人员长期陷入立项申请研究报奖评奖的轮回中,没有激发和满足科技人员的好奇心,这种缺乏宽松和宽容、不允许失败的氛围,给研究人员以极大的精神压力,影响一些科研人才的创新信心和灵感的释放,侵蚀了科学自由探索的空间。 (三)学术体制弊端助长权力寻租 现行学术体制由诸多制度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位制度、学衔制度、资助制度和奖励制度。所有这些,包括资助和奖励,都要通过评审,而且关键是评审。因此,现行学术体制也有人称做评审体制。目前我国学术评审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从而形成学术评审的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我国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和西方的团体格局相对比,反映了中国人办事由亲及疏的行为原则,体现在学术评审中,就是和主事者关系越好,就越容易评上职称,越容易得到项目等。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撰文指出:现行评审体制有四大特点,即中央集权、计划经济、行政干预和等级本位。可谓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我国学术评审制中权力寻租的弊病;中央集权是指所有的评审,都是自上而下安排部署的,基层单位是没有这个权力的,当事人甚至连申辩权也没有;计划经济指所有的评审都有名额,都有指标;行政干预是有关行政部门对学术评审的介入;等级本位则是指现行的职称体系。 学术评审制中的差序格局和权力寻租导致了评审过程缺乏透明度,缺乏公开的学术批评,对评审结果缺乏舆论监督;而且,将学术成果数量化的严重后果是重量不重质,重表不重里,强求论文、论著数量,对质量和内容却不看重。这些弊病是导致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学术腐败行为泛滥和假大空的学术泡沫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术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既有不良学者自身的道德品质问题,也有外部环境的刺激、助长。不合理的评审制度起到的就是刺激、助长作用。 (四)官本位滋生学术腐败 前些年,科学界一场关于院士制度存废的讨论掀起波澜。何祚庥院士认为,当前我们科技界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在院士制度,而是中国官本位的科技体制,官员垄断权力的体制造成科技资源的分配不公,致使科技资源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也造成了院士神话。如果科研体制被垄断,如果被垄断的体制失去监督,这种失去监督的权力体制就会造成学界腐败。从这种意义上说,改革院士制度关键的是要改革官本位的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的核心也在于改变官本位。 在一份中国科学院的关于科学道德学风问题报告中指出,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单位制度主导科研,可能导致如下后果:以单位名义的弄虚作假行为大量发生;一些研究结果在未优先向学界同行提供信息和未经同行评议的情况下,通过媒体炒作或优先获取体制外承认等手段,提升单位声望和获取更多资源;为维护单位信誉,单位的庇护与姑息,有意无意间为种种不端行为提供了可能机会。我国特有的官本位现象,也导致科技界对政治权力的崇拜与屈从,由此,在资源与信誉分配、科学评价、学术争论等方面屈从于权力意志,损害良好学风;政府管理部门直接参与资源分配,因缺乏有效监控而招致权力滥用与腐败;管理部门利用职权追求政绩,使科技界浮躁风气滋生蔓延;官本位激励机制,使专业人员难以集中精力于专业能力的提高,而科研单位则把向管理部门输送干部作为获取资源的手段与途径。政府管理在相当程度上取代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社会管理,成为赋予各种科学探索以资源和声望的最终仲裁人,并对选择、拒绝或忽视某学科或科学问题起决定性作用。 加快建设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自主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为此,从激发和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角度,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科学共同体和科技工作者创新潜质的体制和机制。提高创新能力,推动自主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尊重科学共同体的范式,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研究机构、科技社团的作用,建立完善同行认可价值体系和运行机制,宽容失败,鼓励创新,发挥潜质,推进科学交流和同行评价,促进科技创新。 第二,建立完善以同行认可为取向、权力与学术分离的科技评价体系。我国科技体制中,要斩断学术和权力的联系纽带,让学术回归本位。要坚持同行评审学术研究和成果评判的独立性,免于政治和社会压力的干扰,建立基于同行认可为趋向的多元化的科技评价体系,要鼓励那些在科技前沿上勇于探索的科学家们能够潜下心来开展长期、系统、深入、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研究环境;从制度层面上推进科技创新型国家建设,纠正科技界的浮躁虚假之风,对我国现行的科技成果评奖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减少政府部门设奖,鼓励社会力量设奖。建立正常的学术批评和舆论监督渠道;改变单纯追求论文数量,而不重质量和水平的现象。 第三,倡导唯真求实学风,营造有利于科技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与舆论氛围。科技工作者要加强自律,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科学态度,追求科学真理,遵守科学道德,鼓励学术争鸣,提倡合作精神。遵循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对待和评价科学研究的成败,规范科技管理和科研活动的行为。
个人分类: 学术共同体|3045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