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学术期刊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经济危机与学术期刊
rbwxy197301 2009-3-10 10:45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学术期刊体系陷人了举世公认的危机,其主要表现就是期刊价格上涨和订户减少之间的恶性循环。如今经济危机使得这一问题更加恶化。   从经济危机影响期刊订阅  美研究机构施行开放获取的报道来看,国内的图书馆已经开始尝试一些新的应对方法。2008年,哈佛大学艺术与科学系批准了一项开放获取政策,即默认情况下,其研究人员必须将其完成的论文提交到一个开放获取库里。不过,研究人员可以申请不执行这项政策。2009年1月,加州大学图书馆与科技出版界巨头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达成协议,今后所有加州大学研究人员的论文都将以全文和即时获取的方式发表在斯普林格2000多种期刊上,即使其所在期刊的其它论文仍然需要付费订阅。另外,美国波士顿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以及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等均已出台相似的政策。   (资料来源: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3/216961.html?id=216961)   这些举措和政策的出现将对现行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提出挑战,同时也可能会改变学术期刊有科学交流中的作用。不久的将来,国内也会有类似的举措出台。正如哈佛大学学术交流办公室主任Stuart Shieber所说:我们需要塑造正确的商业模式和基础架构,无论如何,我们将找出正确的方式。      南开大学的于良芝世界学术期刊变迁中的知识空流权分析一文,以我国正在试行的期刊出版改革为背景,分析了世界学术期刊自问世以来经历的几次权势移位现象及其后果,总结了这些变化对我国出版改革提供的经验教训。我觉得文章条理非常清晰,资料详细,对于了解世界学术期刊的发展很有启发,在此推荐给大家。 于良芝.世界学术期刊变迁中的知识空流权分析.情报资料工作,2005(2):21-25   文章内容:     1引言     2礼品经济时期的学术期刊及知识交流权     3商业化改造下的学术期刊及知识交流权     4数字化革命中的学术期刊及知识交流权     5结论及其对我目期刊出版改革的启迪
个人分类: 学术期刊|37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情报学期刊
rbwxy197301 2009-2-28 18:52
昨天到系资料室开会,看到很多图情学期刊都换了新面孔。其中有两本有重大调整,一本是《图书情报工作》、一本是《情报理论与实践》。七种期刊已经推出了网上投稿系统。   《图书情报工作》于2009年全新改版,推出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第一本半月刊。 《图书情报工作》 创刊时间于 1956年8月;主管机构 : 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历史沿革: 1956-1960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通讯》; 1961-1966年:《图书馆工作参考资料》; 1967-1974年:因文革停刊; 1974-1979年:《图书馆工作》; 1980年:《图书情报工作》   期刊主页:http://www.lis.ac.cn/index.asp   投稿系统:http://159.226.100.150:8080/journalx_lis/authorLogOn.action?mag_Id=1   《情报理论与实践》于1964年创刊,原名《兵工情报工作》(原为季刊, 1966年改为双月刊),1987年更名为《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年在她45岁华诞之际,改为月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是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210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国家级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与实践工作前沿性指导性学术刊物,中国国防科技信息学会会刊。它全面、系统、及时、准确报道国内外图书馆学情报学与信息技术发展动态,研究探讨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方法、信息服务实践和科技信息工作,在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中有较高声誉,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   本刊辟有论坛、专题、理论与探索,实践研究,信息系统、综述与述评、学会动态、讲座等栏目,涉及情报学研究发展、图书馆数字化、信息检索技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企业竞争情报、信息管理系统等图书情报工作的各个层面,具有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与实际紧密结合等特点,成为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家、学者及工作人员的必读刊物。一直受到我国情报研究部门、图书馆、公司企业、高等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师生的好评。   期刊主页: http://www.defenseonline.com.cn/qbll/ (可查询稿件录用情况)电子版投稿: ita@onet.com.cn      《中国图书馆学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国家级图书情报学专业期刊, 创刊于 1957 年, 被业内专家和学者誉为中国图书馆学第一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辟有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事业发展现代化建设、探索 交流、信息动态等栏目。把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并列,作为主体栏目。   杂志主页: http://www.ztxb.net.cn/jtlsc/ch/index.aspx   投稿系统: http://www.ztxb.net.cn/jtlsc/ch/author/login.aspx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月刊) 1980年,《计算机与图书馆》(季刊)诞生。1985年正式易名为《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季刊)。   杂志主页:http://www.infotech.ac.cn/index.asp   投稿系统:http://159.226.100.150:8080/journalx_infotech/authorLogOn.action?mag_Id=1   《图书情报知识》: 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教育 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承办的国家一级学科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前身可追溯到 1929年创办的《武昌文华图书科季刊》(后改名为《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 1984年正式创刊。   杂志主页:http://www.dik.whu.edu.cn/     投稿系统:http://www.dik.whu.edu.cn/tougao/   《图书馆杂志》(月刊)由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与上海图书馆合办,1982年1月创刊。初为季刊,1987年起改为双月刊,1999年起改为月刊。1997年起,每年增发30万字的理论学术年刊,2003年起。年刊采用书号方式正式出版。   杂志主页:http://www.libnet.sh.cn/tsgzz/   投稿系统:   《情报杂志》(月刊)是由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我国情报学领域的学术性刊物,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及中文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     杂志主页:http://www.qbzz.org/Default.aspx   投稿系统:http://www.qbzz.org/Login.aspx?Role=author   数字图书馆论坛(月刊)目前唯一正式发行的以数字图书馆命名的刊物,也是一份专门以数字图书馆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科学普及杂志。   杂志主页:http://www.dlf.net.cn/   投稿系统:http://tougao.dlf.net.cn/ch/common/register_ok.aspx   大学图书馆学报 开展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为鲜明特色。刊物质量稳定,在同类刊物中一直名列前茅,连续两次入选中国图书馆学核心期刊,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图书馆学优秀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采编平台:http://www.dxts.cb.cnki.net/(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网上投稿系统) 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第一份英文学术期刊《中国文献情报(英文版)》创刊   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主办,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第一份英文学术期刊《中国文献情报(英)》正式向国外公开出版发行。   《中国文献情报(英)》办刊宗旨为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实行同行匿名评议制度,塑造前沿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的学术风格。内容涉及中国和国际在情报科学、图书馆学、数字图书馆技术、知识组织、知识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等领域的最新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中国文献情报(英)》成立了由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23名著名文献情报学专家组成的国际化编辑委员会,其中国外(境外)学者占一半以上。该刊以研究论文、综述论文和实践应用进展论文为主,致力于向全世界推介中国文献情报事业发展现状和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成果,提升中国文献情报事业的国际显示度和学术影响力,促进国内外文献情报研究人员的学术交流。   《中国文献情报(英)》的成功创办,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献情报界的迅速发展,体现了知识创新以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引领和推动全国文献情报事业发展的作用,也将进一步推动文献情报服务及其创新发展。 该刊为季刊,欢迎广大读者投稿和订阅,热线电话:+86-10-82624454,电邮:chinalibraries@mail.las.ac.cn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http://www.las.ac.cn/subpage/Information_Content.jsp?InformationID=4954 《现代情报》 http://221.8.56.50:68/cn/qkjs.asp   《现代情报》 杂志是由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与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全国公开发行的大型软科学综合性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上网期刊;是集情报科学理论与情报实践研究及图书馆学研究于一体的学术阵地。    主要栏目有:理论探索、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信息咨询与服务、图书馆管理、业务研究、信息管理、信息技术与网络、研究生园地、综述等。  
个人分类: 学术期刊|6528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
rbwxy197301 2009-2-23 11:53
2008年10月,以博士论文为基本内容的拙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已由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下面是本书的序和目录。 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学术期刊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数量急剧增长,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然而,在其背后,却遮蔽了种种体制性的弊端。学术期刊的数量增长了,但真正具有学术公信力和良好学术声誉的期刊却屈指可数。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政府期刊管理部门到学术期刊评价机构,从学科领域的专家到学术期刊的用户,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学术期刊应该根据外界的各种评价结果来调整自身,还是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呢?本书作者尝试应用核心竞争力理论来探讨学术期刊如何在竞争中保持其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在1990年率先提出的。之后,大量学者和专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被引入到我国。2000年以后,国内有学者开始对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展开研究。当前,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研究的文献主要是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出现,而且数量很少,系统全面地对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性研究还没有。2.有些学者对学术期刊、教育类期刊、军事类期刊、体育类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大多数研究成果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引入到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当中。3.研究队伍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和编辑出版界,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介入和关注较少。4.研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期刊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动因;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与内涵;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我国期刊核心竞争力研究的方向。5.从研究的方法来看,相关文献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对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一些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还很少。 其次,学术期刊评价一直是图书情报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长期以来,学术期刊及其评价的研究主要是以文献计量学中的二八定律等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其目的主要是为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如何选择适合教学、科研的期刊,向用户推荐学科领域的优秀期刊。其中核心期刊的相关研究成果还被运用到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的评价当中。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载体发生了变化,需要以新的视角、新的手段开展学术期刊及其评价的研究。本书把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和学术期刊评价的理论的方法相结合,提出了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其研究目的是为学术期刊出版机构应该如何去在竞争中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如何去识别和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本书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在对学术期刊现状与竞争态势的分析中以文献调查法为主,通过对各种文献的调研获得了反映学术期刊现状的相关数据,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了学术期刊的竞争态势。在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择及评价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过程中运用了德尔斐法。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还运用了AHP专家决策分析软件(expert choice)和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在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建立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分析法。 该书源于魏瑞斌同志的博士论文,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过程中,论文评阅专家和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选题、观点、方法、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本书是国内较早对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尤其是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还不多见。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出了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框架; 本书把期刊社看作是一个从事知识生产的组织,它拥有物质、人力、组织等各种资源,在期刊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利用形成了核心竞争力。书中以学术价值链作为识别核心竞争力的工具,从学术期刊的生产、传播、影响三个维度来对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进行识别。 (2)构建了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本书通过文献调查和专家调查等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了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这些指标有些是学术期刊评价中被广泛采用的,如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还有些指标刚出现不久,如期刊的h指数、Web下载率。在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分析法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尽管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和部分实证来论证主题,在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制约,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①评价指标的选取,尽管和一些专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但问卷调查的样本数较少,这对最终选择的评价指标的全面性会有一定的影响。 ②有些评价指标由于数据难以获得而最终被舍弃,如期刊的发行量、编辑部用稿情况等。 ③本书的评价模型构建关注学术期刊的共性较多,而不同学科期刊的特点在模型中不能体现出来。 ④评价模型虽然对图书情报学领域的15种期刊进行了实证研究,但选取的样本数量较少,模型的普适性有待进一步通过更多的数据来验证。 希望本书是作者在这方面研究的开始,能把书中不足之处在后续的研究中予以弥补和完善。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叶继元 2008年3月 目 录 1 导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1.1 学术期刊的发展困境 1 1.1.2 学术期刊的外部环境 5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9 1.3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10 1.3.1 核心竞争力研究 10 1.3.2 期刊核心竞争力研究 14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18 2 学术期刊发展现状及竞争态势分析 21 2.1 学术期刊概念界定 21 2.1.1 学术期刊的定义 21 2.1.2 学术期刊的特点 22 2.2 学术期刊的发展脉络 26 2.3 从CNKI收录期刊看我国学术期刊现状 30 2.3.1 主管部门与主办单位 30 2.3.2 地区分布 32 2.3.3 学科分布与数据库收录 33 2.4 基于五力模型的我国学术期刊竞争态势分析 35 2.4.1 学术论文作者 37 2.4.2 学术期刊用户 41 2.4.3 新创办的学术期刊 45 2.4.4 同类学术期刊 48 2.4.5 新媒体 50 3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理论基础 55 3.1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概述 55 3.1.1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概念界定 55 3.1.2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属性 59 3.2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识别 61 3.2.1 核心竞争力识别方法 61 3.2.2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识别工具 65 3.2.3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识别框架 69 3.3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 74 3.3.1 核心竞争力理论 74 3.3.2 文献计量学理论 77 3.3.3 信息传播理论 85 4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 92 4.1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与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 92 4.1.1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 92 4.1.2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 100 4.1.3 其他领域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 103 4.2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筛选 103 4.2.1 筛选方法 103 4.2.2 指标调查数据的处理及结果 104 4.3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 106 4.3.1 评价生产能力指标 106 4.3.2 评价传播能力指标 110 4.3.3 评价影响力指标 116 5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123 5.1 评价模型构建原则 123 5.2 评价模型构建方法 125 5.2.1 五种综合评价方法比较 125 5.2.2 综合评价中权重确定方法 128 5.3 评价模型构建步骤 130 5.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131 5.3.2 权重的确定及实证 134 5.3.3 评价模型的确定 142 6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实证分析 146 6.1 实证对象的选择及指标数据获取 146 6.2 图情学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149 6.2.1 准则层评价 149 6.2.2 目标层评价 152 6.2.3 定性评价 153 6.3 评价结果分析 154 6.3.1 生产能力分析 154 6.3.2 传播能力分析 156 6.3.3 影响力分析 159 6.4 图情学期刊核心竞争力培育 163 7 结论与展望 170 7.1 主要结论 170 7.2 本书创新点 171 7.3 不足及今后研究内容 172 参考文献 174 附录1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调查表 183 附录2 我国期刊管理部门有关期刊评价活动情况 184 附录3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调查 185 附录4 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调查表 187 附录5 本书表格及图形目录 192 后记 195
个人分类: 学术期刊|6498 次阅读|4 个评论
收到SSCI期刊的审稿意见
yuliping 2009-2-21 16:46
春节前给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投稿,该期刊是 2008 年刚被 SSCI 收录的期刊,这也是我首次给 SSCI 期刊投稿。 2 月 16 日 收到了两位审稿人的修改意见,不到 20 天时间,这个速度在我目前投稿的国内期刊中是不多见的。大小共提出了 33 处修改意见,除了对论文的一些修改建议外,审稿专家在细节方面非常敬业,令人敬佩,以下是几个例子: 1 、有 5 处语法错误,给改出来了。 2 、有 1 处笔误,与本来想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同样指出来了。 3 、我们习惯用学术期刊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这样的语句,结果两位审稿专家都认为不妥,难道国外就不重要?要注意国际化。 4 、参考文献一位作者的名字错了。 5 、建议引用情报学大家 E. Garfield 的一些重要的相关文献,并且给出了期刊和页码。 6 、一些没有引用的文献也给我提供了具体的作者、论文题目、期刊、页码。 不要再举更多的例子了,投稿给这样的期刊,即使被拒稿 10 次、 20 次,也心甘情愿,至少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进行改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我也是国内两家情报学核心期刊的审稿人,从去年 9 月至今,大概审了 40 篇稿子,一般我会根据具体情况提出 3-5 点意见和建议,但是扪心自问,从来没有这么仔细地审过稿,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能再马虎了。近两年和导师沟通较多,他给我改论文最多的时候能改 100 多个地方,既感谢,也惭愧。 迄今为止,我累计发表了 70 余篇论文,投稿的期刊近 100 家。拒稿的期刊几乎一大半不给审稿意见,给审稿意见的也不够详细。录用稿件的期刊审稿意见大部分也不够详细。也许这是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情况,自然科学期刊的情况不得而知。 也许有人要说,拟接收的论文当然可以改得仔细一点,拒收的论文只要找出一两点比较大的不足,不需要仔细看了,可能也有一定的道理。 听说国外期刊比较负责任,如果没有给国外期刊投过稿,体会绝对没有这么深。至少在专家审稿方面,中国许多人文社科期刊的审稿人认真精神似乎不够。 学术期刊的管理,最好要有良好的制度。如果制度不够完善,那么只能靠编辑和审稿人的良知。问题是,如果有完善的制度,但是相关人员的良知不够,恐怕还是不能很好地办好期刊。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应该如何解决?欢迎大家共同讨论。 2008.2.21 俞立平于邗上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11210 次阅读|7 个评论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演变
热度 1 rbwxy197301 2009-2-15 00:20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演变 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提出了早期传播的口语化模式拉斯韦尔模式(也称为5W模式)。米夏艾尔比勒(1980)称赞这种模式第一次描述了构成传播事实的各个元素。赖利夫妇认为这个模式特别有助于用来组织和规范关于传播问题的讨论。其不足是仅仅把传播过程看作一种直线性的单向传播过程,忽视了传播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二是没有涉及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三是没有注意到效果是时有时无的,作为五大要素值得商榷;四是没有看到讯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变化,它似乎暗示着一组有目的的讯息的存在。后来,布雷多克(1958)在《拉斯韦尔模式的扩展》中增加了两个W,即在什么情况下(in what situation)和为了什么目的(for what purpose),这个模式通常称为七W模式。时至今日,此模式仍是人们研究传播过程的一种方便的综合方法。( 黄晓钟等.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83-85   参考拉斯韦尔模式,我觉得学术期刊传播模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一、模式一和模式二 图1学术期刊传播模式一 图2学术期刊传播模式二 模式一是最基本,最传统的知识由作者群向读者群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群以手写或者计算机打印后将自己的论文经邮局传递到编辑部,编辑部初步审核后将一些符合要求稿件通过邮局再传递给审稿人,审稿人审稿完成后将稿件再通过邮局返回给编辑部。编辑部工作人员根据审稿人的意见一方面确定用稿还是退稿,再经邮局将结果反映给作者。如果稿件录用,则编辑部根据组稿情况将一批确定同期出版的稿件经校对等程序后最后定版,并把结果发到印刷厂印刷,然后将印刷完毕的学术期刊通过其专门的销售渠道或是邮局把学术期刊寄给作者和读者群。 在这种模式的传播过程中,纸质的论文和学术期刊都要经过邮局作为中介来实现传播,由于邮局的工作特点,稿件和学术期刊很多时间花费在路上。再加上其它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一篇文章从最初投稿到最终学术期刊的出版,所需要的周期很长。有些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当读者看到时可能是半年或更长时间前的研究成果。这种模式受各个环节工作效率的限制非常明显,知识传播速度很慢。如果用被引频次等文献计量指标去评价一篇文章时,被引高峰期通过是在两年或更长的时间。 模式二与模式一相比,学术期刊的传播又增加了一个环节,就是图书馆。它的优点是可以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的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尤其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学术期刊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形成文摘、索引等二次、三次文献,加快用户从学术期刊中搜索所需信息的效率。同时,图书馆一般都是集中采购,可以让用户花很少的费用或不花费用就能够看到更多的学术期刊,从而降低了用户利用学术期刊的成本。 模式二相比模式一而言,有一些新的不足之处。从传播的过程来看,它比模式一多了一个环节,所以学术期刊被用户利用所需时间比模式一更长。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时间上有一定局限,他们不可能提供24小时的服务。用户需求多样化、个性化和学术期刊成本和数量日益增加、图书馆费用有限之间的矛盾更加明显,用户的需求常常无法达到满足。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两种模式已经越来越制约着知识的快速传播,学术期刊传播的知识会显得非常陈旧,它传播知识的功能会不断减弱,学术期刊的生存越来越难。 二、模式三 图3学术期刊传播模式三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学术期刊传播模式有了新的变化。模式三与前两种模式相比多了两个重要的要素,互联网和数据库服务商(如清华同方、万方、维普等)。互联网的出现和相关技术的成熟,使知识从作者群向读者群传播的速度加快。模式三当中,论文的数字化内容在作者群、编辑部、审稿人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专门的审稿系统快速传递到编辑部。这种情况下邮局的功能在弱化,但不会消失,如一些编辑部样刊出来之后要把它通过邮局以纸质的形式传递给作者,作者确认或修改后再通过邮局传递给编辑部。同时,图书馆、读者群、数据库服务商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论文数字化信息的传播。有些学术期刊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将出版的纸学术期刊的基本信息(作者信息、每期出版的文章、论文摘要、甚至一些过期的论文全文)通过网络传递给读者。 模式三中更重要的是数据库服务商的出现。他们通过与学术期刊签订协议,以更加专业的方式将学术期刊上刊载的论文的基本信息和全文内容数字化之后为用户提供服务。同时,它们通过利用海量的数据和各种新型的信息处理方法将数据加工处理,它以一种信息集成的理念反映出论文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也提供了一些新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如中国知网的数字出版平台整合了多种学术资源,提供数字检索、图像检索等服务。 虽然模式三现在成为主流,但它也有一些不足。首先,数据库服务商是以企业的形式在运行,这样会导致用户在信息获取上存在一些障碍。如一个高校图书馆所能购买的数据库是有限的,对于那些图书馆不能购买的资源无法利用。虽然他们提供知识检索卡等形式满足一些个人用户的需求,但毕竟会增加用户获得资源的成本。其次,国内现有的数据库商提供的资源要比纸质版的内容有一定的后期,这样实际上在为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拉长了一些论文内容传播的周期。第三,数据库服务商收录的学术期刊数量上存在差异,它们不可能将全国所有的学术期刊都收录进来。这样,实际上它们所能提供的内容是不完全的。在二八理论的解释下,这种模式是可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但如果从长尾理论的角度看,它无法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第四,不同数据库服务商有时为用户提供的是相同的内容,这样一方面是数据库服务之间有重复劳动,另外对于数据库的购买者来讲,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因为一个图书馆同时购买了同方和万方两家服务商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但实际上存在数据冗余问题。第五,数据库服务商提供的数据常常是捆绑销售,如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高校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有一些内容可能只是个别人在用,大部内容可能。这就象有时图书馆买了很多书,有些可能从购入到最终剔除,没有人去看,它的价值无法体现出来。 三、模式四 图4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四 考虑前面三种模式的不足,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我想了一个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传播的第四种模式,如图4所示。 模式四中的学术论文中心是一个虚拟中心,接受作者群数字化稿件的物理设备可以分布于全国各地,而在北京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实行集中管理,分布存储的方式。分布存储地相当于是一个个分中心,而分中心是以学科来划分,划分的依据一方面考虑当地高校、科研、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整合当地最强有力的各种资源。现在这种分布在高校、科研系统等部门的学术期刊编辑部的人员重新整合一部分,另外从外部吸引一些专业人员加盟,以类企业化的方式运作,形成一个知识生产的产业。所谓类企业是指运行模式借鉴企业的模式,但是由于它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无偿利用作者群最原始文章的知识平台,因此政府要以固定拨款的方式来定期为中心提供部分资金。 中心的原材料来自于作者群的数字化稿件,企业员工将稿件进行加工,形成不同的产品,如可以象现在学术期刊一样,每个定期将一些高质量的稿件由数字化形式变成纸质的形式出版;也可以为一些传统运行模式的编辑部提供他们想要的一些稿件;也可以为数据库服务商提供一些有偿数据包供其深层次加工。    第四种模式的优点 1.加快知识传播速度。上图4可以看出,作者群的成果通过一个学术论文中心的平台直接传播给读者群,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中间环节。而且这种传播过程是通过网络来传播的,就象一篇博客,发表后的几秒种就可以被读者看到。这种速度是其它几种模式无法比拟的。 2.缩短学术期刊出版周期。学术期刊的出版一方面可以通过前面三种方式来运作,同时也可以直接从学术论文中心选择出适合自己刊物的文章,与作者联系后按传统方式出版。第四种模式不会导致学术期刊的消亡,就象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样,电子期刊和电子报纸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期刊和报纸。而恰恰为学术期刊获得高质量的文献进行组稿、出版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途径。因为用户的需求和作者发文的出发点是是千差万别的,总会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 3.节约成本,节约资源。在作者群当中,有一部分领域的领军人物,职称发文等已经不再是主要问题,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第四种模式来将自己的成果通过网络更快更广的传播。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科研经费更多应用于科学研究活动,而不用过多支付版面费。现在的版面费价格不断上涨,一些小型的科研项目的经费甚至不够支付版面费。另外,那些在校求学的学生、经济不太宽裕的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来将自己的成果推出。当然,这种模式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现行科研考核制度创造性的改革。第四种模式通常会使现有的不少学术期刊在印刷的数量上减少,这样纸张消耗会减少,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节约对森林的需求,进而节约人类并不宽裕的各种资源。 4.实现按需出版。现有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是以编辑部为中心,以综合性和某专业领域的成果的集成出版。在利用学术期刊过程中,一个特定的用户需求(如我想阅读一定时间范围内国内知识管理领域有相关期刊论文)的满足可能分布在许多学术期刊。用户如果想获得所需文献纸质形式的内容,要么是把这些文章复印,或是从数据库中下载后打印,或者是两种途径的结合。而在第四种模式情况下,用户通过学术论文中心按主题、作者、单位、地域等某一方面来以传统纸质学术期刊的形式出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需出版。 5.使作者论文篇幅不再太受局限。由于现行学术期刊创办、管理等相关制度,一本学术期刊的页码是不能由期刊编辑自行来控制的,这样无形中人为地造成了一种资源短缺的状况。一本期刊,尤其是一些权威的学术期刊,能够容纳的学术论文非常有限。在网络平台下,由于信息技术,尤其是存储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在网络空间中存储大量数字信息是完全可能的。 6.论文内容表达上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现在的学术期刊在知识的表达上虽然有了文字、图表、图像等形式,但是如果采取第四种模式,那么一些知识完全可以通过声音、视频等更有利于人们接受的方式来表达。从BBS、Blog到播客,我们可以感受到,技术不再上障碍。 7.扩大传播范围,获取知识优先权。第四种模式中的学术论文中心是完全开放的,它上面的内容可以不受时空的局限,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只要能够登录互联网,就能够看到作者的成果。 8.提高论文质量。论文的质量是学术期刊非常注重的一个问题,在现在科学知识飞速发展,学科之间相互整合的背景下,一个的能力很难去掌握所在领域全部的知识。即使是领域的专家,也只是术业有专攻。在第四种模式下,作者的成果一经推出,就可以被学术同行所了解并做出评论,就象博客上发了一篇文章,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对它的看法。这样,学术论文的审稿人不再局限于编辑所能聘请的专家。现在学术期刊都有自己的审稿队伍,但他们一般都有非常重的教学、科研人物,并没有太多时间来审读稿件。还有一点就是,当一个作者有勇气通过网络把自己的成果推出时,他自身会注意质量。因为网络上的读者是成千上万的,不象现在一些学术期刊,发行量很少,有时还让数据服务商收录,那怕质量较差,也不会有太多人去关注。 9.有利于形成学术规范。第四种模式的学术论文中心通过是按学科来组织学术论文的,这样统一通过软件处理后可以保证学术论文在形式上的规范,如参考文献的格式、作者相关信息的著录、关键词的选择等规范都可以在一个学科范围内实现一种统一。这种统一对以学术论文为基础开发的索引数据库、文摘数据库等有一个更好的质量基础。因为打开一些学术期刊,单从参考文献著录上看,著录形式上就各不相同。这不利于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三次开发。 10.减少重复劳动,有利于创新。我国有七八千种学术期刊,当利用CNKI、万方等数据提供商进行检索时,我们会发现期刊论文从题目到内容,有不少是重复的。第四种模式是一种集中管理的模式,他可以让作者及时了解自己选题相关的内容,避免重复劳动,另外由于学术论文中心的数据与现在各种信息来源相比是最丰富的。 11.避免一稿多投与一稿多发。一稿多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发文的迫切性与现在学术期刊审稿周期过长之间的矛盾产生的一种现象。在高校和科研部门,每年会对科研人员进行考核,而发文是重要的指标,很自然会导致一稿多投的发生。而一稿多投是期刊编辑部不愿意看到的,因为它会造成审稿人资源和编辑部资源的浪费。一稿多发是违反学术道德的,它还造成了学术期刊有限的版面资源,同时产生了用户检索时的数据冗余。 12.减少高质低价、低质高价现象。高质低价是指一些高质量的文章发表在一些水平较差的期刊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是作者没有信心把自己的成果往一些高水平期刊上发,因为权威期刊一般偏向于发表某领域核心作者、权威作者的成果;还有就是作者在时间、版面费等角度考虑,把一些好的成果发表在与之实际并不相称的期刊上。低质高价是指一些质量相对较差的论文发表在较好的刊物上。这种现象也有很多原因,如人情稿、职称稿、金钱稿等。 13.取得知识优先权。由于传统学术期刊出版模式造成学术论文从投稿到最终出版、发行,再到读者手中的周期过长,本来属于某些研究人员的知识优先权,会被别人获取。第四种模式在在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14.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现行学术期刊的出版体制中,编辑部分布在高校、科研机构等部门,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各种资源非常分散。而以第四种模式运行,部门编辑队伍从这些机构中剥离出来,形成一个专业从事知识服务行业,可以地域、以学科为中心,将各种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个较大规模的、专业化、产业化的学术期刊出版中心,减少现在千刊一面的现象,突出学术期刊的个性化特征。 这四种传播模式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种模式是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第二种和第三种是传统加现代的出版模式;第三种是未来的网络化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将来的学术期刊出版领域,第一种模式会渐渐失去市场,而后面三种不会相互取代,而是在一定时期共存。总之,学术期刊的出版应该是以知识传播为主要功能,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最终目标。 第四种模式运行的条件 (一)观念的转变。一种模式能够存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与学术期刊有关领域的人们普遍接受。第四种模式与其它三种相比,这的重心发生了变化,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机构在整个知识传播的链条中发生了变化,它的工作流程、组织结构等都会发生变化。学术期刊出版物与现行的学术期刊在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这种变化能够被学术期刊生产的从业者、学术期刊的用户、科研管理部门接受依赖于人们观点的转变。 (二)资金问题。第四种学术期刊模式的运作在规模、人员结构、组织存在有形态等都有了很大变化,它所需要的资金理论上要比其它方式更多。因此,如何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很关键的。一方面,它以一种市场化的方式运作,资金可以通过商品的出售来得到资金,可以向银行等金融贷款;另一方面由于学术期刊有公益性的一面,因此国家在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也可以由政府层面每年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三)软件设计。互联网得以被人们充分利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各种技术的应用降低的使用的门槛,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第四种模式的运作也要利用现有信息技术的成果,同时开发一些新的技术,使人们能够象Blog、BBS一样方便地为人们所使用。另外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软件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避免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劣质信息等造成的信息污染,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 (四)资源重组。第四种模式的运行会对现有学术期刊相关的各种人群造成不同的影响,在现有人事管理制度的框架下要实现人力资源的重组、机构的重组会有许多障碍,要克服这些障碍需要很多方面的协同配合。既涉及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教育部等国家机构,也涉及到各个地方的高校、科研机构,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人员、学术期刊用户等各种因素的相互协调。重组就意味着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只能科学、合理、渐进的重组才有可能重组的实现。 (五)科研管理制度的改变。学术期刊的供应商是庞大的作者群,而他们的投稿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受科研管理制度来导向的。如果想实现第四种模式,那么现有的科研管理制度一定要相应的变化,只能这样,才能使知识沿着第四种模式传播。 (六)把门人的组成。在前三种模式的运行过程中,杂志编辑、审稿人等组织了一层层的筛选体系,每一层都有把门人,从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术期刊的内容及其质量。在第四种模式中,读者群是最庞大的把门人群,他们可以对文章表达自己各自的观点,同时,学术论文中心可以组织一个专门的把门人队伍,既有专职人员,也可以聘请学科领域专家做兼职。这种把门人的结构有利于实现信息公开,提高把门的质量。 我所提出的这种模式也存在不足,这种不足从它能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当中找到一些答案。学术期刊最基本的功能应该是知识的传播,它应该尽快把知识传递给最需要它的人。互联网相关的技术为之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平台,只能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学术期刊才能在与其它信息资源竞争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优势。 希望有一天我们翻开一本学术期刊时,里面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我们感兴趣的;也盼望有一天我们能够方便,低成本地得到自己所想要的知识。 一个苹果,你吃了,别人就无法享用;而知识,当你传递给别人,你自己仍然拥有。当大家都乐意分享知识时,我们社会进步的速度也会加快,它会变得更加文明、富足!
个人分类: 学术期刊|7503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际生态学主要学术期刊
生态人 2009-2-10 16:07
国际生态学主要学术期刊 (以2006年度SCI影响因子为序) 1 Trends Ecol Evol 14.125 2 Annu Rev Ecol Evol S 9.784 3 Ecol Lett 7.609 4 Ecol Monogr 7.102 5 Front Ecol Environ 4.842 6 Mol Ecol 4.825 7 Ecology 4.782 8 Am Nat 4.66 9 J Appl Ecol 4.527 10 Global Change Biol 4.339 11 Evolution 4.292 12 J Ecol 4.239 13 Conserv Biol 3.762 14 Ecol Appl 3.47 15 Divers Distrib 3.441 16 Funct Ecol 3.417 17 J Anim Ecol 3.39 18 Oikos 3.381 19 Ecography 3.34 20 Oecologia 3.333 21 Global Ecol Biogeogr 3.314 22 Ecol Soc 3. 204 23 Behav Ecol 3.061 24 J Evolution Biol 2.97 25 Ecosystems 2.955 26 Perspect Plant Ecol 2.905 27 J Biogeogr 2.878 28 Biol Conserv 2.854 29 Landscape Ecol 2.558 30 Biol Invasions 2.531 31 Theor Popul Biol 2.491 32 Adv Ecol Res 2.483 33 Paleobiology 2.405 34 Basic Appl Ecol 2.392 35 J Veg Sci 2.382 36 Wildlife Monogr 2.333 37 Microb Ecol 2.332 38 Behav Ecol Sociobiol 2.316 39 Mar Ecol-Prog Ser 2.286 40 J N Am Benthol Soc 2.219 41 Aquat Microb Ecol 2.209 42 Biogeosciences 2.125 43 B Am Mus Nat Hist 2.1 44 Landscape Urban Plan 2.029 45 Anim Conserv 1.926 46 J Exp Mar Biol Ecol 1.919 47 J Chem Ecol 1.896 48 Ecol Model 1.888 49 Agr Ecosyst Environ 1.832 50 Evol Ecol Res 1.785 51 Austral Ecol 1.771 52 Ecol Complex 1.688 53 Evol Ecol 1.667 54 Restor Ecol 1.612 55 J Wildlife Manage 1.538 56 Popul Ecol 1.534 57 Polar Biol 1.502 58 Biodivers Conserv 1.423 59 Ecotoxicology 1.4 60 Biotropica 1.391 61 Plant Ecol 1.383 62 Pedobiologia 1.347 63 Ecol Eng 1.331 64 Acta Oecol 1.32 65 Ann Zool Fenn 1.316 66 J Trop Ecol 1.277 67 J Arid Environ 1.238 68 Ecol Econ 1.223 69 Mol Ecol Notes 1.22 70 Appl Veg Sci 1.214 71 Ecoscience 1.174 72 Oryx 1.135 73 Wetlands 1.109 74 Wildlife Res 1.032 75 Ecol Res 1.012 76 Chemoecology 0.967 76 New Zeal J Ecol 0.967 78 J Soil Water Conserv 0.949 79 Environ Biol Fish 0.934 80 Biochem Syst Ecol 0.906 81 Aquat Ecol 0.898 82 Eur J Soil Biol 0.875 83 J Range Manage 0.859 84 Sarsia 0.85 85 Wildlife Soc B 0.843 86 Mar Biol Res 0.806 87 Compost Sci Util 0.78 88 Wildlife Biol 0.73 89 Afr J Ecol 0.685 90 Am Midl Nat 0.667 91 Rangeland Ecol Manag 0.652 92 Rev Chil Hist Nat 0.646 93 Nat Area J 0.641 94 P Acad Nat Sci Phila 0.636 95 J Nat Hist 0 .631 96 Community Ecol 0.553 97 Northwest Sci 0.507 98 S Afr J Wildl Res 0.488 99 Southeast Nat 0.479 100 West N Am Naturalist 0.451 101 Vie Milieu 0.404 102 Rangeland J 0.4 103 J Freshwater Ecol 0.376 104 Int J Sust Dev World 0.368 105 Northeast Nat 0.36 105 Polar Rec 0.36 107 Rev Ecol-Terre Vie 0.356 108 Southwest Nat 0.309 109 Pol J Ecol 0.306 110 P Linn Soc N S W 0.286 111 Russ J Ecol+ 0.181 112 Amazoniana 0.148 113 Can Field Nat 0.073 114 Nat Hist 0.059
个人分类: 大学生态学1:学习资源|5650 次阅读|1 个评论
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期刊(核心期刊)投稿地址大全
youyouch 2009-2-9 21:19
★1、中国图书馆学报(双月刊) JournalofLibraryScienceinChina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刊号:ISSN1001-8867,CN11-2746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100081) 电话:(010)88545141E-mail:tsgxb@nlc.gov.cn 网址:http://www.nlc.gov.cn/newpage/publish/index.htm ★2、图书情报工作(月刊)LibraryInformationService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刊号:ISSN0252-3116,CN11-1541 编辑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614室(100080) 电话:(010)82623933;010-82626611-6614E-mail:journal@mail.las.ac.cn 网址:http://159.226.100.20/lis/ ★3、大学图书馆学报(双月刊)Journalofacademiclibraries 主办单位: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刊号:ISSN1002-1027,CN11-2952 编辑部地址:北京大学图书馆314室(100871) 电话:(010)62759056E-mail:JAL@lib.pku.edu.cn 网址:http://www.lib.pku.edu.cn/chtml/xuebao/index.htm ★4、情报学报(双月刊)JournaloftheChinaSocietyforScientificandTechnicalInformation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刊号:ISSN1000-0135,CN11-2257编辑部地址:北京市复兴路15号(100038) 电话:(010)58882992E-mail:injo@istic.ac.cn 网址:http://www.cssti.org.cn/istic/cssti/xuebaojia/xuebao_h.htm ★5、图书馆杂志(月刊)Libraryjournal 主办单位: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刊号:ISSN1000-4254,CN31-1108 编辑部地址:上海淮海中路1555号(200031) 电话:(021)64455503E-mail:tsgzz@libnet.sh.cn 网址:http://www.libnet.sh.cn/tsgzz/ ★6、情报科学(双月刊)Informationscience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吉林工业大学情报科学研究所 刊号:ISSN1000-8489,CN22-1264 编辑部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142号(130022) 电话:(0431)5705200 ★7、图书馆建设(双月刊)Librarydevelopment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图书馆学会,黑龙江省图书馆刊号:ISSN1004-325X,CN23-1331 编辑部地址:哈尔滨市文昌街48号(150008) 电话:(0451)82608224E-mail:tsgjs@sina.com 网址:http://tsgjs.periodicals.net.cn/default.html ★8、图书馆(双月刊)Library 主办单位:湖南图书馆等刊号:ISSN1002-1558,CN43-1031 编辑部地址:长沙市韶山路38号(410011) 电话:(0731)4119412E-mail:bianjb@library.hn.cn 网址:http://www.library.hn.cn/tsg/index.htm ★9、情报杂志(月刊)Journalofinformation 主办单位:陕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陕西省科技情报学会刊号:ISSN1002-1965,CN61-1167 编辑部地址:西安市雁塔路11号(710054) 电话:(029)5529749E-mail:qbzz@263.net 网址:http://www.sninfo.org/qing-bao-za-zhi.htm ★10、图书馆论坛(双月刊)LibraryTribune 主办单位: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图书馆学会刊号:ISSN1002-1167,CN44-1306 编辑部地址:广州市文明路213号(510110) 电话:(020)83825705网址:http://www.zslib.com.cn/luntan.htm ★11、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双月刊)Newtechnologyoflibraryandinformationservice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刊号:ISSN1003-3513,CN11-2856 编辑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614室(100080) 电话:(010)82626611-6626,82624938E-mail:lichy@mail.las.ac.cn 网址:http://www.las.ac.cn/others/pub_InfoTech.jsp ★12、情报资料工作(双月刊)InfomationandDocumentationWork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刊号:ISSN1002-0314,CN11-1448 编辑部地址:北京张自忠路3号(100007) 电话:(010)64057499E-mail:qingbaoziliao@263.net ★13、情报理论与实践(双月刊)Informationscience:theoryandapplication 主办单位: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等刊号:ISSN1000-7490,CN11-1762 编辑部地址:北京2413信箱10分箱(100081) 电话:(010)68961793,(010)68963306E-mail:ita@onet.com.cn 网址:http://www.defenseonline.com.cn/qbll/ ★14、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双月刊)Libraryworksandstudy 主办单位:天津市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学会刊号:ISSN1005-6610,CN12-1020 编辑部地址:天津市复康路15号天津图书馆(300191) 电话:(022)23368221E-mail:tsggzyyj@sina.com,tsgg@chinajournal.net.cn 网址:http://www.tjl.tj.cn/huikan/jianjie.htm ★15、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双月刊)Librarytheoryandpractice 主办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学会 刊号:ISSN1005-8214,CN64-1004 编辑部地址:宁夏银川市新市区同心北路宁夏图书馆(750021) 电话:(0951)2021540,2021414E-mail:LSCL@chinajournal.net.cn 网址:http://tsgllysj.periodicals.net.cn/default.html ★16、图书情报知识(双月刊)Knowledgeoflibraryandinformation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刊号:ISSN1003-2797,CN42-1085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430072) 电话::(027)876826578502,87682653-8502E-mail:tqy12@whu.edu.cn 网址:http://www.csir.whu.edu.cn/chubanwu/qikan.htm ★ 17、现代情报(月刊)ModernInfornation 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现代情报杂志社 刊号:ISSN1008-0821,CN22-1182/G3 编辑部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132号(130021) 电话:(0431)5647990E-mail:xdqb257@sohu.com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5771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科技论坛》征集海内外审稿人
zhangjiuqing 2009-2-9 14:36
为了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和质量,扩大审稿人队伍,《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面向科学学与科技政策、公共政策、管理学、经济学等研究领域征集匿名评审人。 希望近几年来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的作者踊跃自荐,或者推荐合适人选。 进入网站 www.zgkjlt.org.cn 推荐审稿人栏中,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即完成登记。 最后由编辑部审核确认。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一个拒绝的理由
热度 1 rbwxy197301 2009-2-7 13:53
收到南京理工大学章成志博士在科学网上开博客的建议很久了,在年前注了册,但是一直没有发表什么博文。今天收到科学网总编辑赵彦老师上传博文的邀请,心里很是惭愧。我常登录科学网阅读别人的博文,但是自己却只是占了一个空间,却没有把自己的东西与大家分享。今后,我会好好经营自己的博客,希望能与学术同行进行更多的交流。对得起好朋友、好编辑对自己的关注。   今天想写的一点内容是自己在向学术期刊投稿和科研项目申请过程中遇到一个问题。一篇文章投到编辑部,来来回回很长时间,最后被拒稿时,能够得到的信息反馈很少,有时只是一个程式化的通知。申请科研项目同样如此,花了不少精力去写好的申请书,上交后如果没有通过,连个通知都没有,更别说拒绝的理由。只是在申请成功的列表中没有自己的名字和项目的名称。于是我常常想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请给一个拒绝的理由。   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的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它还兼负了一个科研评价的功能。一个人、一个学校、一个机构科研能力的强弱,他在专业领域权威期刊发文的数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学术期刊为科研管理部门做了非常重要的前期工作,科研管理人员在对科研工作才进行科研评价时,把一些数字简单的相加就可以有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结果。但是,我觉得学术期刊社应该重视一下信息反馈这个问题,加强与投稿人的沟通的交流。无论对于期刊社,还是投稿人,再到知识的传播,这都应该是一件好事。   很多学术期刊在其投稿说明中都会有这样一个内容,收稿后n个月内如果没有回复,请作者自行处理自己的稿件。所以,一篇文章投出去之后,投稿人就要耐心地等待n个月。这期间,如果着急,就要常打电话给编辑部询问情况,写邮件基本是不会回的。这种状况,随着一些编辑部自动投稿系统的应用有了一些改变,如《图书情报工作》、《情报杂志》的网络投稿系统如果经常登录,可以了解到自己稿件被处理的情况。我们理解编辑的辛苦,他们收到的稿件是数以千记,工作量很大。但不管怎样,我们希望无论是稿件采用还是拒绝,都能够给投稿人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理由。不要只是一句:你的文章没被采用,请改投他刊。一稿多投是学术界普遍不认可的,但是目前稿件处理的速度、科研管理制度和投稿人心里预期之间的矛盾却不能够得以平衡。所以我觉得可以一稿多投,但是不一稿多发。   科研项目申请与给学术期刊投稿存在同样的问题。相比而言,科研管理部门更处于一个强势的地位,所以他们更表现的高高在上。他们做出了拒绝的决定,但是常常不会给申请者拒绝的理由。   平等是我们常常去追逐的目标,而这种给予一个拒绝的理由应该是实现平等的具体表现。理由是信息公开的最好诠释。在追求科学知识的大道上,为了少走些弯路,为了少些重复,我想无论是学术期刊编辑部,还是科研项目评价机构,最好能够给一个拒绝的理由,一个具体的理由。这是对投稿人、申请者应有的尊重,也是科学活动中很有价值的事情。   一个知谐的社会需要理解,也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
个人分类: 生活随想|6335 次阅读|5 个评论
学术期刊与商品、商品化、权力寻租(三)
欧阳明 2009-1-11 03:16
学术期刊与商品、商品化、权力寻租(三) 欧阳明 (常用笔名田辛苦) 二、商品与商品化:孰为学术期刊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 纵观国内外的学术期刊,其实现公共利益存在着公营与民营两途。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仍然仅取公营一途而弃民营。 我国学术期刊的公营基本上为国有国营,共和国成立以后有严格管制与相对管制之分。被严格管制的学术期刊的主要特点是:( 1 )学术期刊属于国有,即学术期刊的所有权者为国家。( 2 )学术期刊的经济来源在国家,即办刊的一切费用悉取自政府拨款。( 3 )学术期刊采取国营,即期刊的干部由国家选拔、任命,运营受国家具体指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出现相对管制的学术期刊。这具体表现为:在党和政府对学术期刊所有权与管理权的根本权力不变的前提下释权,给予并逐步扩大学术期刊主管部门、主办部门与期刊社办刊的自主权力。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的学术期刊一方面是数量快速扩张,另一方面则是政府对学术期刊办刊经费投入的相对萎缩。先看我国学术期刊的快速发展。我国有期刊, 1949 年为 257 种,总印数 2000 万册; 1977 年为 628 种,总印数为 5 6 亿册; 1987 年为 5687 种,总印数为 25 9 亿册。 我国的科技期刊 1949 年为 37 种, 1966 年为 465 种, 2003 年底为 4497 种。 我国 2003 年底期刊总数为 9047 种, 其中的学术期刊近期维持在 7000 ~ 8000 之间。 再看我国学术期刊办刊经费相对萎缩。这主要指的是政府拨款在办刊经费中的比例下降、学术期刊社经济收入常不如大众化期刊,普遍感到经费吃紧。(关于我国学术期刊办刊经费筹措问题,本人将另文论述)。 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一般为商品。我国毕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除少数赠刊等外,均应借助市场并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科研信息的公开传播。我国的学术期刊可以也应该成为商品。 但是,我国的学术期刊不宜商品化。何为学术期刊的商品化?即学术期刊的一切听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凡有利于市场交换的学术信息就编辑、出版,否则就压缩甚至取消。学术期刊商品化的要害是唯市场是举,办刊不再以公共利益为主。这必然会给学术期刊以致命的毁灭。其原因是:( 1 )学术期刊的受众数量不大,市场稳定,广告来源无法与《时尚》、《知音》、《读者》、《大众软件》等大众化期刊相较。如任凭市场调节,学术期刊,尤其是当下我国转型时期的学术期刊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则很难通过商品交换筹足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资金。( 2 )不同的学术期刊因内容与市场关联程度的不同,会在商品化过程中出现发展上的严重落差。不同学术期刊的市场生存环境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在生存环境上,偏重应用研究的技术类学术期刊要优于偏重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类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总体上优于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然而,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各个学科均衡前进,即便貌似务虚的学科学术研究亦不可或缺。比如,伦理学研究不能直接创造社会财富,无法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具体的生产原理、生产方法,似乎是无用之学。但是,任何社会失去社会道德的约束俱难免社会软环境恶化,引发社会动荡,剧增社会发展成本,如任其发展往往最终导致社会混乱,造成国民经济崩溃。社会发展,离不开包括伦理学研究在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术研究事业损毁易,恢复难。毫无疑义,如果听任学术期刊商品化,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必然严重受损,党和国家的大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会蒙遭重大伤害。因此,学术期刊成为商品可以是我国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学术期刊的商品化则有悖于学术期刊的根本属性,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弊大于利。 三、权力寻租:当前我国学术期刊之痛 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在发展中存在三种值得警惕的现象。此即:收取版面费、收取赞助费与通过其它途径间接获取物质等世俗实惠。学术期刊的这三种现象俱难免权力寻租嫌疑。 (一)权力寻租与版面费 收取版面费在上述三种现象中所引发的争议最多。所谓收取版面费,指的是学术期刊向在本刊发表学术论文或有关文章的作者方收取发表费用。据介绍,一篇四千字左右的论文版面费,省级以上期刊收费为 800 元~ 1200 元,中文核心期刊为 4000 元~ 6000 元,而有的学术期刊版面费已突破 8000 元。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交费发稿似乎成为业界的潜规则。 对于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支持者以为收费可解决学术期刊办刊经费不足,西方发达国家同样有收取版面费的现象,收费无可指责。但我以为,我国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难逃权力寻租之嫌,比学术期刊商品化造成的社会问题还严重。 何为权力寻租?所谓权力寻租,指的是握有公权者以公权为筹码来谋求、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生产活动。在收取版面费上,我国的学术期刊与西方国家不可相提并论:( 1 )西方国家学术期刊的主流是不收取版面费。据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发言人 郎妮 女士等介绍:美国的著名学术期刊《科学》、《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不向作者收取任何版面费;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基本上不收取版面费。《人民日报》记者唐勇报道:美国学术期刊的主流是不收版面费。 ( 2 )西方国家学术期刊对所收取的版面费在使用上规范严格。如美国医疗类学术期刊大多向作者收取版面费,但对所收取的版面费在期刊出版时附带有版面使用的明细表,让作者知道版面费用在了何处。 而且西方国家科研经费获取往往非官本位化,普通科研人员亦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故即便支付版面费也会从研究经费内走账,而不用学者自己付费,近年来未见西方 国家有 博士研究生为支付版面费而被迫卖血等触目惊心的现象。( 3 )西方国家学术期刊对收取版面费的文章在刊发时一般会明示读者要将所收取版面费的文章看如广告。如美国学术期刊在收费文章的结尾编辑会注明:本文收了多少版面费,请读者视同广告。 ( 4 )最为重要的,西方国家期刊的创办不是政府限制进入的公权行为,而我国的刊号是一种十分稀缺的公共资源,期刊举办的门槛高,由政府严格控制,特许经营,属于行政性垄断而非纯粹的市场之路。 相反,我国学术期刊所收取的版面费常去向暧昧。据介绍,我国多数核心期刊收取的版面费,最后都变成了福利费或奖金了。这些福利费和奖金额度很大,要远远超过他们的工资收入。期刊社编辑们从中收益十分丰厚,他们指望靠版面费来改善生活。 显然,这样的学术期刊实际是利用国家特别赋予的出版权在与作者方进行交换,作者方付出的是打着版面费名义的金钱,是典型的权钱交易,属于学术期刊的权力寻租范围,而不是学术期刊商品化。在这种所谓的版面费的特殊权钱交易中,来稿质量并未构成期刊社刊发稿件的唯一标准,甚至于主要标准。 (二)权力寻租与赞助费 我国学术期刊目前收取赞助费也难逃权力寻租干系。本来学术期刊社获取来自社会的赞助费是件好事,但赞助费现在我国已经变了味道。我国学术期刊所收取赞助费,一方面是赞助方每年向学术期刊提供一定金额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学术期刊对赞助方又是有回馈的,回馈的是本刊编委、顾问等名称与一定数量的不再另费的文章刊发版面。如某高校一次向一家学术期刊付出六万元的所谓赞助费,该学术期刊则为这一家高校留下了在这一年中的六篇论文预发版面。 所谓的赞助费在我国演变为一种交换:学术期刊用来交换的是手中的特殊公权出版权,赞助方支付的则是金钱。这所谓的赞助费虽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学术期刊利用国家赋予的特殊权力与赞助方进行权钱交易的本质没有变。这里论文发表的无偿、免费俱是虚晃一枪。如果没有金钱支出,学术期刊是不会向所谓的赞助方提供所谓免费而迅速发表论文的机会的。因此,这样的赞助费与版面费没有本质区别,不同的仅仅是权钱交易的名称而已。 赞助费还存在特殊的害处。向学术期刊提供经济赞助的一般为大专院校等文化单位。这些单位及其工作人员需要学术论文用以个人晋升职称、申请科研项目,单位申请学位点,领导获取政绩、升迁等。对于赞助方,通过赞助费获取最大好处的往往是赞助单位的领导:赞助方领导除了可以在所赞助的学术期刊上免费刊发学术论文之外,还有权指定本单位其他人员在所赞助的学术期刊上免费发表论文。因此,由所谓的赞助费引发的权力寻租,就同时存在于学术期刊社与赞助方单位的两头。 (三)权力寻租与学术期刊获取物质实惠的其它途径 学术期刊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物质等世俗实惠同样难免权力寻租范围。这里的其它途径,指的是学术期刊通过版面费、赞助费之外的途径来聚敛物质实惠,主要包括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与有关说了算的编辑到大专院校等文化单位进行讲学、做报告、开会等活动。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通过这样的活动获取的经济实惠,要远高于一般讲学、做报告的劳动报酬(如某高校支付《文学》期刊副主编讲课费 28000 元 ),有昂贵的礼品、到当地名胜旅游,有的好处是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子女的上学优惠,个别下作者甚至提供色情服务。其中的来往交通、住宿、会务等费用由邀约方承担。但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学术期刊必须向给自己提供物质等实惠的大专院校等一方回送刊发论文的好处。显而易见,学术期刊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物质等实惠同样属于权力寻租范围,为权权交易:双方用来交换的东西,一方是物质等世俗实惠,学术期刊一方则是国家特殊授予的学术信息出版权力。这样的交换方式虽然隐蔽,甚至不无温情脉脉的表象,但其权力寻租的本性依然。 学术期刊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物质等世俗实惠亦存在特别的害处。首先,对邀请方有害。学术期刊对邀请自己讲学、做报告、开会等活动的邀请方提供刊发学术论文机会时,一般只将这样的好处给予邀请者。而能够向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发出讲课等邀请的往往是大专院校等单位的各级有关领导。其次,加剧期刊业的不正之风。学术期刊因自身社会地位的不同,在收获来自社会的物质实惠上存在重大区别。一般说来,核心期刊优于一般期刊。以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为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各中心、所室所主办的学术期刊最为社会青睐,获得来自大专院校的讲学、做报告等邀约尤盛。由于核心期刊与一般期刊的社会待遇出入颇大,故选刊又成为众多非选刊期刊社的拉拢的目标。 一些期刊社邀请选刊的编辑人员吃饭、旅游等,目的是期望通过选刊对自己期刊文章的选刊来放大自己的社会影响,提高自己入选核心期刊的把握。显然,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物质等世俗实惠这一做法造成我国期刊业的混乱与不公。总之,收取版面费、赞助费与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物质等实惠均属于学术期刊的权力寻租范围。 学术期刊的上述权力寻租做法形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负面作用。它不仅极大地降低了我国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水平,引发学术成果在刊发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趋势,不利于我国学术争鸣与科研进步,败坏了我国的学术风气,成为制造学术腐败的源头之一,而且混淆是非标准,污损社会风气,抹黑国家形象,极大地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信心,成为一个社会不安定的重要策源地。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第 511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 年版。 苏青等《中国科技期刊现状分析研究》,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出版工作》 2006 年第 9 期,第 24 页。 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 2004 》,第 5 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年版。 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 2004 》,第 5 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年版。 朱向东等《学术期刊商品化之忧》,见 《光明日报》 2007 年 1 月 22 日 ,第 10 版;张耀明《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出版工作》 2006 年第 7 期,第 33 页。 朱向东等《学术期刊商品化之忧》,见 《光明日报》 2007 年 1 月 22 日 ,第 10 版;张琰《核心期刊利益链》,见《瞭望东方周刊》 2006 年第 49 期。 肖国忠《非市场化的学术期刊,如何废除版面费》,见《光明日报》 2006 年 6 月 7 日 ,第 5 版观察版。 唐勇《不收版面费是主流》,见《人民日报》 2007 年 1 月 25 日 ,第 14 版。 肖国忠《非市场化的学术期刊,如何废除版面费》,见《光明日报》 2006 年 6 月 7 日 ,第 5 版观察版。 郑英隆《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辨析》,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出版工作》 2006 年第 9 期,第 38 页,原发《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 年第 2 期,第 74 页。 郑英隆《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辨析》,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出版工作》 2006 年第 9 期,第 36 页。 张琰《核心期刊利益链》,见《瞭望东方周刊》 2006 年第 49 期。 张琰《 核心期刊 利益链》,见《瞭望东方周刊》 2006 年第 49 期。 张琰《 核心期刊 利益链》,见《瞭望东方周刊》 2006 年第 49 期。 张琰《 核心期刊 利益链》,见《瞭望东方周刊》 2006 年第 49 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61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期刊与商品、商品化、权力寻租(二)
欧阳明 2009-1-11 03:14
学术期刊与商品、商品化、权力寻租(二) 欧阳明 一、公共服务:学术期刊的根本属性 学术期刊,尤其是我国的学术期刊的根本属性是什么?答曰:为公共利益服务。所谓学术期刊,是主要刊载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评论等文章 的连续出版物,出版周期介于每周一次与一年一次之间。我国的学术期刊近年来以月刊、双月刊为主。 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是传播最新研究学术成果,培养科学精神,开展学术争鸣,推动学术进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为国家的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与人民幸福提供强大的原创性智力支持。学术期刊向为学术公器与科研信息沟通平台。离开学术期刊,学术研究就无法顺利进行,长期以往则难免严重损害国家的综合国力与软硬资源。毫无意义,学术期刊事关国运民祥,其根本属性就在为公共利益服务。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第 235 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0 年版。 苏青等《中国科技期刊现状分析研究》云: 2005 年底,我国有刊载自然科学信息的科技期刊 4758 种,其中双月刊 1868 种,占科技期刊总数的 39 3 %,月刊 1295 种,占科技期刊总数的 27 2 %,两者相加 3163 种,共占科技期刊总数的 66 5 %。见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出版工作》 2006 年第 9 期,第 23 ~ 26 页;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 2004 》,第 5 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年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术期刊与商品、商品化、权力寻租(上)
欧阳明 2009-1-11 03:09
学术期刊与商品、商品化、权力寻租 欧阳明 常用笔名田辛苦 武汉 430074 论文提要:本文简要论述我国学术期刊的根本属性是为公共利益服务,认为商品之路是我国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学术期刊的商品化则与学术期刊的根本属性背道而驰。论文对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广泛存在的收取版面费、赞助费与通过其它途径获取物质等实惠的做法进行了辨析,结论是我国学术期刊的这三种做法均难脱权力寻租之嫌,而不属于学术期刊商品化范围。 关键词:学术期刊、公共利益、权力寻租、商品化、版面费 近年来,我国的学术期刊广受争议,争论的焦点是学术期刊是否应该收取版面费等。朱向东等人的《学术期刊商品化之忧》等文认为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等行为将学术期刊商品化,助长了学术腐败, 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以为学术期刊是否收取版面费与学术腐败没有必然联系,甚至有助于拒绝关系稿。 那么,学术期刊的根本属性是什么?我国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等行为是否合理?本文将对此予以辨析,以厘清是非,促进我国学术期刊健康发展。 《光明日报》 2007 年 1 月 22 日 第 10 版。 肖国忠《非市场化的学术期刊,如何废除版面费》,见《光明日报》 2006 年 6 月 7 日 ,第 5 版观察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733 次阅读|0 个评论
纵使评不上教授,也懒得做商业交易
panfq 2008-12-7 08:05
今年职称评审有点吊胃口的意思。 由于学校教授数额已接近省上的数额要求,今年严加控制。听说只有十个名额,而申报的却有 50 多个,除此以外,还有更多的到了正常晋升年限的副教授自觉无望而放弃申报的。虽然是一个省属院校,但竞争激烈。因为前几年评审权利下放后,教授评审不再送到省一级学科组,学校趁此机会了上了一大批教授,包括一些非专职教学科研人员。学校自从2002年改革以后,不再有研究员系列的职称,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一部分处级以上干部挤占教授岗位。 这次评审,其中一条就是要有10篇核心期刊,而且每篇必须是第一作者。 我正好就在核心期刊上出了点问题。有一家期刊,我在它上面先后发了两篇文章,可它03年不是核心,04年就成了核心。还有一篇文章发在另一期刊上,可它03 年是核心,04年发了文章却不是核心了。 至今手头还存有二三年前的几篇文章的用稿通知单,其中有核心期刊的,也有非核心的,但凡是收版面费的,我一概不发。我宁可把文章发表在不收费的一般期刊上,而且( 正如下文)还非议了一些期刊收费的做法。也算是种豆得豆吧,今天终于轮上我在这方面要得到报应了,首位核心差一篇(当然超过十篇也不一定评得上)!我虽然有五篇CSSCI期刊的文章,但学校评职称只看核心数量,也不会在核心期刊内再分高低,也没有职称评审中“代表作”制度。这样那些愿出钱买核心者,和只要交钱就给发文章的期刊,就能各取其利。由于近日来“核心”二字在心头徘徊良久,且在此打字时不小心打出“黑心”两字。 (核心——黑心?) 虽然从1997年就开始到这所学校任教教育心理学科,是11年前该校的第一个教育硕士,2005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又是该学科的第一个博士,所发论文数量和档次也是该学科居先的。如果教授按学科设岗,或许有点机会。但横向比较,就无缘了。无缘于SCI,EI,SSCI,只能与CSSCI有点缘分,至于职称评审中所列的科研经费的数量指标,就更不能提及,山东省几年来的教育类课题就没有经费,我到哪里去得到5万元的经费指标。我又不能托关系让某个企业老板给我打进一笔经费,等赚了学校的科研奖励再去回报老板,因而名利双收。学校的边缘学科与正宗的理工科无法横向比较。 说起来也是运气不好,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轮到自己评职称的时候总是要遇到“改革”政策。评副教授的时候,学校出台改革政策,那一年整个学校的评审没有进行。等五年后科研积分达到了要求,该到评教授的时候了,学校又要改革,又要评审推后、条件拔高、名额受限。 在此把几年前写的一点感受粘贴到这里: 学术期刊收费,各有说道 突然发现有人在我的博客后留言: 权威杂志论文刊登 职称论文代发机构 -- 快速发表职称论文。联 系:*编辑 投稿邮箱: *** @163.com 个工作日内回复)欢迎你咨询投稿! (2 这位编辑竟然知道我的心痛和需要。于是发邮件问问情况,回信如下: 亲爱的朋友: 您好!我是《科学决策》*编辑,我们刊物是国家级的核心刊物,在权威网站都是可以查到的,我们版面费是 3000 字内 900 ,您要是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可以加我工作 QQ**** 。 感谢这位坦诚的编辑,他至少能公开声明自己的收费。这样就免去了我向他投稿的功夫。 如今交费发文章,已成为家常便饭。有许多专业学术期刊、大学学报已开始公开收费。前几天去邮局寄稿,正好发现一位同事把一千多元寄往一家期刊,我真替他心疼。我有好几年不这样寄钱了,正是出于吝啬,这几年也未发几篇文章。有好几篇收费通知单都让我扔进了垃圾桶。 我为几年前写过的几句话惭愧。不过我当初的意思不是更多地抱怨收费,而是期望有一条途径,如何让投稿者及时知道哪 些杂志收费,免得我投稿浪费时间。收费期刊编辑部至少要在邮箱设一自动回执,“本刊收费,如不同意敬请他投!” 为此我在光明网上先以这样的题目发表类似的看法: 学术期刊如果收费,能否提前广而告之。 ( http://www.gmw.cn/content/2004-08/27/content_89025.htm ) 后来又结合教育部的文件换了一个题目: 学术规范:学术期刊的收费要不要规范 红网 2004-9-3 8:55 :12 转载 中国江苏新闻 史学评论网 最近,教育部发布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对明确学术要求、保证学术质量、维护学术尊严、纯化学术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我在此要强调的是学术环境的纯化,例如如何防止官、学混一体制下的权学交易、功利诱导下的学术,等等。在这里我要谈的一个问题是,学术规范要不要规范学术期刊的收费。  近几年一些学术期刊收费现象日益显著,名曰 “ 学会生存 ” 。如果说一些学术期刊编辑有苦衷,为了生存不得已而收取作者的 “ 编审费 ” 、 “ 版面费 ” 之类,可以谅解,但是有些期刊收取的收费已远远超过其成本,很明显有 “ 创收 ” 的味道。由于有些学者鄙视这股风气,不愿交钱,那么交钱者不管其文质量高低,编辑基本上都给以发表。编辑也算理解学者的处境,即 “ 不发表就消亡 ” ( publish or perish )的道理,于是一方为了创收、另一方为了评职称而发文章这样的 “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 的情况就出现了。 但是,也请体谅一下某些作者的苦衷:一位初入学道的作者,他不愿进行那种商业交易,他辛辛苦苦写完一篇论文,恪守诚信等待三个月后,竟是一张近千元的催款单。也就是说,作者不知道哪些杂志要收费,收多少。收费的杂志中有些甚至是公认的有一定影响的核心期刊。如果知道收费,他是不愿意投向这家期刊去浪费时间和金钱的。 有些期刊看似负责,要求作者删减字数,等到修改完以后,答复仍然是 “ 请交费 ” 。如果不删减,超过字数另收费。你看这不是白忙活了吗?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只有自己判断,投稿前自己看看所投杂志的质量。那些印刷字体、行间距很小,一份杂志上密密麻麻挤满了近百篇文章的有可能是收费杂志。但这种判断不是绝对的,也往往令你失望。 而且,收费标准也不统一。如果说收的是出版成本,那有些杂志收取的何止是成本,简直是大发其财。文章短论篇收,文章长则按字数收。一家核心杂志 200 元一版面,另一家普通杂志可能成倍收取,可出版以后你发现它把按 5000 字收费的文章缩印到一个版面上。 有同事告诉我,有的杂志同一期出两份,一份公开发行,一份内部发行,等你跑到图书馆去查询,方知上当。有的杂志劫贫济富,令初入学道者寒心。 莫非学术 期刊收费现象也是一种目前一些西方学者颇有非议的 “ 学术资本主义 ” ( academic capitalism ) ?一旦这种现象泛滥,学术的质量堪忧。笔者认为,期刊一旦收费,即具有了企业行为,编辑和作者的关系已成为企业与顾客的关系,顾客有消费知情权,期刊应事先明码标价、广而告之,不必遮遮掩掩,且让作者知道最终印刷的结果式样。这样,投稿与否,发表与否,作者才能自己做出判断。 ————————————————————— 当然,作为编辑们也有自己的苦衷: 学术期刊 :我们也不想 收费 出版经费捉襟见肘 交钱发论文?再议 收费学术期刊 现状 曾经也有过另类感叹: 由教师受骗看教师的心理压力 ——《学术刊物副主编造假刊敛财教师警惕假刊陷阱〉读后 原载光明网 http://www.gmw.cn/content/2004-08/20/content_83280.htm 看到《学术刊物副主编造假刊敛财教师警惕假刊陷阱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4/Aug/636870.htm ), 我想起1999年初媒体报道的的一桩诈骗案,浙江绍兴几个无业游民以“素质教育征文”收取版面费为名,骗取中小学教师的钱财,上当受骗者波及全国二十几个省市。从无业游民行骗到刊物副主编,其行骗伎俩之所以能轻易得逞,看来是充分了解教师眼前的处境和心理,即部分教师为评职称要急于发表文章。 教师在评聘职称时要有教学科研成果。可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好像平凡的教学难以区分高低,于是公开发表的文章就成了教师竞争有限名额的硬性指标。许多中小学教师教育学生很有一套办法,也有自己的思考成果,但要在刊物上发表确实有许多困难,况且这些杂志一向是“版面极为紧张”。而职称对教师又那么重要,它标志着自己的工作水平和成就。正在为难之时,有人插起“征文”旗,于是便有了“上当”人。由此我们不得不正视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   心理压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对它的研究和界定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一般来说,压力开始于一些特别的需求,一项特殊的需求是否产生压力取决于个人对需求的理解。如果个人没有体力、精神或情感方面的资源去满足需要,需要就被认为是潜在的压力因素。我们知道,教师在其工作生活中要承担多种角色,诸如知识传授者、父母的形象、课堂纪律的管理员、榜样、心理治疗学家、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等,有时还要充当替罪羊。承担角色的多样性使得教师具有比别人更多的情感冲突,更多的心理压力。国内已有学者用SCL-90精神卫生量表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如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高峰、袁军,1995),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柳友荣,1998),结果都显示了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心理过于紧张,必然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满意和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到下一代的身心发展。   学校工作是一种规范性、重复性的工作,提倡教师进行科研可适当避免教师工作中的单调乏味,可促使教师发现隐藏在表层工作之后的深层工作的乐趣。与其他行业的劳动者相比,教师往往面临着这样的需求冲突,即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自我成就感,期望有较大的成就是教师的普遍心态。但现实是多数中小学教师被局限于职业实践者(professionalpractitioner)的工作范围内,他们日复一日地从事重复性劳动,缺少必要的科学研究条件、时间,即使有一些教育、教学体验,要总结、整理也甚艰难。因此,除极少数的教师完成了向科学家实践者(scientistpractitioner)的转化,实现自己为人类作更多贡献的理想外,大多数人多少有些“壮志未酬”的遗憾。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提倡教师要有科研意识,但对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来说科研主要是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的教学改革,过分注重定期发表这一点,就可能给他们带来额外的压力,出现忽略教学、生拼硬凑等不良现象。比起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具有较好的研究条件,但仍然不能排除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学术界某些人论文专著成堆,有价值的却很少。研究发表的压力使一些人走向浮躁,而个别从事难度较大的课题的研究者,可能会象198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威尔逊教授一样,因短期内没有发表的成果而面临被解聘的危险。国外一调查研究表明,许多大学教师认为工作是导致生活压力的最主要的原因,而搞研究又是工作压力的首要原因,其中讲师一组压力最大。能否有效的减轻压力又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满意(Abouserie,1996)。   生活工作中不能没有压力。压力是动力,但如果不适当适度,或不能有效解决,就有可能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问题不在于取消导致竞争的改革措施,而是希望教育管理部门和人员意识到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并寻求办法减轻工作压力,特别是理解青年教师的苦衷和处境,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环境。 (谢绝转载)
个人分类: 高等教育|1676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文学术期刊的一些问题和现状
wangdh 2008-12-4 00:16
中文学术期刊的一些问题 ( 王德华 2008.12.2) 近期,关于国内学术期刊问题有些争论。实际上,问题多着呢,要想短期内解决不是很容易。一个行当有一个行当的规范,有些方面,咱们已经做得不错了;有些方面,咱们差距还不小,确实还需要学习;还有些方面,咱们还没有起步呢。以下是我自己感觉到的一些现实(有些是问题),列出来供有兴趣者思考。了解了差异,就能知晓一些问题的所在。 编辑部和编辑 1。中文期刊一般都有固定的编辑部(办公室)和固定的编辑。 2。编辑部收到作者的投稿后,多数情况是编辑部的编辑们寻找审稿专家。(这在某些情况下,可会出现一些偏差。毕竟编辑自己本身的专业领域不能覆盖整个期刊所涵盖的范围。) 3。编辑们负责稿件送审,负责审稿意见的综合,(编辑部)直接与作者打交道。 4。稿件经审稿、修改被接受、定稿后,编辑们还要负责排版,负责出版发行,还要与印刷厂等打交道。 5。编辑们有时候还负责文章校样的校对工作。 6。编辑们多数会负责给有些作者的稿件进行加工文字、修改错误等工作。 7。国内的编辑不习惯拒绝稿件。有些稿件的格式、参考文献格式、字号、行距、图表格式等等,明显不符合刊物的要求,甚至错误百出,但编辑们往往碍于情面,不是退回作者修改后重投,而是先送审。 8。编辑们喜欢与第一作者联系,而不是与通讯作者联系。论文抽印本和稿酬(国内发表论文的特殊待遇)也往往是寄给第一作者,忽视通讯作者的作用。 9。稿件送专家审阅前,一般不是先发函征求一下审稿人是否愿意审,或者发个摘要询问是否可以审,而是喜欢直接将稿件寄给审稿人或发到审稿人的信箱里。 10。国内编辑部收到审稿意见后,不是很习惯给审稿专家发个感谢函,一般会给 20 元或 50 元(现价)的审稿费。 11。国内刊物在年底很少专门花费版面感谢审稿专家,有些审稿专家也不愿意编辑部这样做。 12。国内的编辑不习惯要求作者投稿时要附上一封说明信 (cover letter) ,以前是要求附单位介绍信的。 13。国内编辑部在稿件接受发表后,不习惯给作者发一封正式的接受函。 14。国内的稿件在接受发表后,编辑部很少要求作者签订著作版权协议。 15。国内稿件一般都收取版面费,有些刊物版面费还很高。 16。国内中文期刊大多没有较大的综合出版集团,多为独家经营。 17。国内的出版集团没有专门的稿件编辑(国外这一关也很严格)。 作者 1。现在有些年轻作者越来越不会用中文表达了。 2。一般作者都会认为国内的期刊对论文的质量要求比较低,在国外发表不了的文章,在国内刊物就能发表。因此,不喜欢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润色中文稿件。 3。许多作者对审稿意见太多会不耐烦,有时候会对编辑部说,你们就看着修改吧,只要发表就行了。 4。还有些作者不懂学术规范,要求他对审稿意见逐一答复,可人家就是不理睬,返回的稿件他怎么修改的,也不让你知道。 5。国内的一些学生或者初学者的稿件,很明显导师或实验室负责人在投稿前并没有阅读过,只是喜欢挂名。 6。国内稿件通讯作者的位置不定,一般喜欢靠前,如多个作者时往往排在第二作者的位置。这都是考核惹得祸。 审稿专家、主编和责任编辑 1。国内的审稿专家往往都很忙,有些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简单明了,如修改后发表,让编辑部和主编无所适从。 2。国内多数单位对于学术期刊的主编、编委等,并没有相应的待遇和尊重。年终考核时,都不理会这个茬。因此除了专职的主编和编辑外,多数学术刊物的主编、编委等有点象义务劳动。 3。国内刊物很少实行责任编辑制度,多数是编辑部代劳了。 4。国内有些刊物的编委并不是很清楚编委的责任。 5。国内刊物的主编,很少在给作者的正式接受函上签字。 随便想了这么些,肯定不全面,也有误解。每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刊物都有的,有些刊物已经在某些方面做得不错了。我作为一个刊物的负责人,深感国内办刊的困难。希望大家都来关注,出点子,共同促进国内刊物的发展和提高。毫无疑问,作者、编辑、审稿专家、读者、出版,每个环节都不能忽视,每个方面都会对一个刊物产生重要作用。 以《兽类学报》为例,看看相关信息,您就会了解国内的一些行情: 主办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编辑 :《兽类学报》编辑委员会 印刷装订 :西宁印刷厂 出版 :科学出版社 总发行 :西宁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主管 :中国科协 (王德华 2008.12.2 )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7900 次阅读|11 个评论
药学期刊加快文稿处理措施的电话调查
fuqisi 2008-11-30 09:05
关键词 药学文献 利益冲突 出版偏倚 出版伦理 电话调查 药学期刊是发表和传递药学文献的基本媒介。医药人员通过期刊读取原始类研究的结果、综述类研究的成果、评述类研究的观点或指南类研究的建议,进而开展学习、思考、评价,或给予借鉴和遵循。一旦研究者、作者、审者或编者的专业行为受到干扰,就可能出现不公正的或偏倚的结果、结论或论述。为了展现文章的背景而便于全面解读,许多医药期刊要求作者等研究 - 出版流程上的有关人员披露利益冲突( conflict of interest )或潜在的利益关系等信息,而药学期刊中对部分文稿进行加快审读或发表的处理措施就涉及这个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目标期刊和收集方法 入选标准:中国大陆的药学专业杂志。排除标准:译文为主的期刊;索引、文摘或标准类期刊;科普类期刊;药学为次要内容的杂志。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中的药学期刊目录收集;通过搜索引擎 Google 的中文简体项,键入药学期刊和药学杂志进行收集,但只查阅前 100 条检索结果。 1.2 提问方式和内容 通过电话提出 3 个问题:期刊有无加快审读或发表的服务(项目);如何申请;增加多少费用。对于第 1 个问题,若答案为无,或应答者迟疑,则补充提问:因为评职称,想快点发表,(可以提供帮助吗?)。对于第 2 问,若答者犹豫,则改问:是投稿时提出要求,还是通过后再提出。 1.3 答案的归纳和统计 第 1 问的答案计为有或无;第 2 问计为投稿时、通过后(含缺稿时、高质量文章)或答案不清;第 3 问计为增加或不增。统计各种情况的百分比。 2 结果 除不计入《中国药学文摘》和原《国外医学》有关药学分册外,共收集到 67 种药学杂志。《药学世界》、《医药简讯》和《中国药品标准》 3 种符合排除标准,《福建药学杂志》、《广东药学院学报》、《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人民军医药学专刊》、《山东医药工业》、《中国药理学报》和《医药月刊》 7 种无法电话联系,故电话询问了 57 种杂志的有关措施。 绝大多数( 53/57 )的药学杂志考虑对提出申请的稿件实行加快审读或发表的处理措施(见表 1 ),其中《儿科药学杂志》、《广东药学》、《中国处方药物》、《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海洋药物》、《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和《中国药物警戒》回答为一般没有或暂时没有,但《中国药事》、《中国药房》、《中国药物与临床》和《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回答为没有。 在考虑提供加快服务的杂志中,不到一半的( 22/53 )可在投稿时接受申请,而近一半的( 25/31 )在文稿通过审阅后,才能进入加快程序(见表 1 )。部分杂志只对优质稿件,如基金论文等提供加快服务。 绝大多数( 44/53 )杂志提供加快服务时,向作者增收不等的费用(见表 1 )。部分期刊增收费用多少的依据包括:文章的篇幅、提前的时间等。《儿科药学杂志》、《广东药学》、《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海洋药物》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不收取加快费用。 表 1 57 种药学期刊采用加快措施的情况 期刊数 有无加快措施 申请时机 是否增加费用 有 无 投稿时 通过后 不详 增加 不增加 57 53 6 22 25 6 44 9 3 讨论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键入利益冲突或利益关联进行检索没有找到相同或相似的文献,故无法对结果进行比较和印证,但至少可以推测出,部分非药学的科技期刊也会采用类似的加快措施。由于可能存在收集不全、部分杂志未能取得联系和电话提问表达的含义不太准确等原因,文中部分数据,包括统计的百分比可能不太精确。由于电话提问的深度有限,无法了解药学期刊处理加快申请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定,也不知道申请加快的文稿占投稿或被发表文稿的比例。 对部分文稿给予加快审阅或发表的处理措施是一种帮助作者尽快发表文章的服务方式。国内绝大多数药学期刊提供这种服务,且大多数杂志在文稿通过审读后,才进入加快程序。然而,这种服务方式可能存在一些不合适的方面。首先,在同等条件下,刊载文稿的顺序应依据投稿时间的先后。其次,按照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等有关利益冲突的处理精神 ,在给予这种服务时增收一定的费用涉嫌利益关联。我们有必要开展进一步地调查研究,评估加快措施对科技期刊整体质量的作用,了解采用这种措施的各种原因,权衡优稿先发收点手续费等情况下的情和理,参照国际通行的编辑伦理原则 ,制定更为详细的编辑行为规范,进一步提高科技期刊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ICMJE. Uniform rrguirements for manuscripts sutnitted to biomedical journals: writing and editing for biomedical publication. www.icmje.org/#conflicts , 2003-11/2004-10 2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Guidelines on good publication practice. www.publicationethics.org.uk/ cope2003/pdf2003/2003pdf15.pdf , 2003/2004-10
个人分类: 学术偏倚|18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助我们自己的期刊一臂之力
热度 1 jianxu 2008-8-27 18:44
近日,在科学网上看到, “95 份中国期刊在 SCI 学科分库排名情况出炉 ” 。 自然,心里又一次不是滋味地看到我们自己期刊的影响因子( IF )太低。也可喜地看到一些期刊的 IF 正在逐年提高。材料研究领域的英文期刊 《 J. Mater. Sci. Techno. 》, IF 已经由 2000 年的 0.241 提升至 0.468 。必须承认, 期刊的 IF 值对 客观地 衡量期刊的水平与质量还是有效的。 能否办好学术期刊,特别是在国际上有影响的期刊,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科学研究的水平与实力以及国际化的程度。目前,权威、有影响、高水平的科学期刊仍主要集中在老美这个超级大国,其次是在拥有古老科学传统的欧洲。欧洲人一直在不懈努力,与美国人相竞争。例如,创办《 Adv. Mater. 》系列期刊。 在材料研究领域,我们注意到,由 日本金属学会主办的《 Materials Transactions 》影响因子已经由 2002 年的 0.841 上升至 2007 年 1.018 。早在 2002 年该刊就已经超过了德国金属学会主办的《 Z. Metallkd. 》( 2002 : IF=0.636 , 2007 年上升为 0.857 )(材料研究领域期刊的IF大部分都在逐年提高)。 《 Materials Transactions 》原名为《 Materials Transactions JIM 》, 2001 年 1 月改为现名,其目标是尽快国际化。该刊由日本金属学会于 1960 年创办,至今已有 48 年历史,其创办当年仅出版 2 期, 1961-1967 年间为季刊, 1968-1974 年间为双月刊, 1975 年起改为月刊,保持至今。 据我观察,日本人很注意提高这一期刊的影响力(以实现他们作为科学大国的雄心),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或许可供我们借鉴。 (一) 针对一些热点问题,适时出版一些专刊( Special Issue ),例如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形状记忆合金,无铅焊料等。也包括作为一些高水平专题国际会议的会议文集( proceeding )出版专刊,但收入的论文仍需经过国际同行评议,而且数量有限,同时里面收集一些由专家、大腕们写的 review (会议上的特邀报告)。(注意,如果不是参加国际会议,有些国际同行可能不会去尽义务给他们审稿。因为是会议,会给组织者些面子) (二) 优先发表一些 本国科学家的部分最新研究结果 (多以快报( Rapid communication )的形式)。这样可以避免因将论文投向欧美期刊,有可能在同行评审时产生“利益冲突”,造成发表滞后,丧失优先权。当然,这样做的前提必须是本国科学家们 绝对不能用自认为水平高、实则是“垃圾”的文章自残自己的期刊 。事实上,日本人也会将最好的东西送到《 Nature 》、《 Science 》、《 PRL 》之类的顶尖( top )期刊。 诚然,办好一本学术期刊需要多方和长期的不懈努力,这也非本文所能及的话题。考虑到研究工作的影响力,中国科学家自然也要将最有显示度的工作投向顶尖和本领域有影响、有众多读者的期刊。然而,随着我国科学研究实力的提升,我们也应该更加积极地提倡与鼓励本土科学家们 将一部分比较好的工作发表在自己的期刊上 ,特别是一些已经“功成名就”、“被人认可”的科学家们应该肩负起提高我们期刊影响力的责任,承担这样的义务,至少是不要用“垃圾”文章来自残我们自己的期刊,不要让我们的期刊成为收集“为了学生毕业而撰写的论文”的垃圾场。 在一些比较好的工作在本土期刊上发表后,可采用将电子版文件通过 email 群发至国际同行,放在自己研究组的网页上(方便他人下载),在国际会议上散发抽印本,在国际会议的报告中宣讲(在 PPT 上注明出处)或张贴( poster ),在自己后续发表的论文中引证等多种途径来扩大影响,逐步赢得国际同行们的引证。 这里只是想呼吁一下,中国的科学家们在冲击世界顶尖级期刊的同时,也应该多一些自信,关照一下我们的本土期刊。本土科学家们在国内的同行评议时也不要先入为主,以 IF 取人,认真地看一下在我们自己期刊上发表的工作,究竟水平与质量如何?我们的科学家们也应该大度一些,淡泊一些名利,不必去计较本单位按照 IF 发的那点儿奖金。 办好我们自己的期刊,以赶超日本人为目标!助本土期刊一臂之力! 附件:材料研究领域部分期刊的影响因子 《 Nature. Mater. 》( 19.782 ) ; 《 Mater. Sci. Eng. R 》( 14.4 ) ; 《 Adv. Mater. 》( 8.191 ) ; 《 MRS Bull. 》( 5.168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 ; 《 Acta Mater. 》( 3.624 ) ; 《 Scripta. Mater. 》( 2.481 ) ; 《 J. Mater. Res. 》( 1.916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 ; 《 Mater. Sci. Eng. A 》( 1.457 ) ; 《 J. Alloy Compd 》( 1.455 ) ; 《 Metall. Mater. Trans. A 》( 1.278 )(美国 TMS 学会) ; 《 J. Mater. Sci. 》( 1.081 ) ; 《 Mater. Trans. 》( 1.018 )(日本金属学会) ; 《 Z. Metallkd. 》( 0.857 ) 《 J. Mater. Sci. Techno. 》( 0.468 )(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金属学报》( 0.449 ); 《 Transaction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 0.264 ) 《 Rare Metals 》( 0.204 );
个人分类: 学术生态|7347 次阅读|9 个评论
《科技导报》出版“北京奥运特刊”
suqing1961 2008-8-6 17:27
卷首语 3 带着父辈的梦想传递奥运圣火 刘鸿亮 半月科技风云 9 祝科学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永远一同闪耀 黄永明 科技工作者建议 10 创办低排放奥运会等 2 则 本刊专稿 19 加强震后生态评价,促进灾区生态修复 陈广仁,苏青,吴晓丽,等 专题论文 27 北京奥运体育馆烟控系统性能化设计 肖泽南 34 奥运场馆座椅防火安全评估 史翀,彭连臣 40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地下交通联系通道性能化防火设计研究 李磊,刘文利,唐海,等 47 酶联免疫分析法在奥运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王向阳,周学政,王文珺 50 高大空间早期火灾试验的火源选择研究 白宇,李宏文,杜翠凤,等 研究论文 55 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春季大熊猫取食微生境特征研究 王笑坤,金学林,胡德夫 60 葛花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预防作用研究 苗彦妮,钟赣生 66 稀有事件搜索 袁双贵,徐岩冰,丁华杰,等 69 微观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提高水驱效率实验研究 李国永,徐怀民,石占中,等 73 仪器插入情况下倾斜井内油水两相流型测量实验 杨梅,吴锡令,王志磊,等 综述文章 79 定量遥感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 朱君,李传荣,唐伶俐,等 84 武器装备寿命周期费用估算方法研究 李向荣,郭广生,徐宗昌 89 电缆地层测试技术应用进展 周艳敏,陶果,李新玉 93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综述文摘选登 科技报道 96 创新科技撑起辉煌奥运 朱宇,陈广仁,苏青,等 科技评论 98 仿生科技助奥运 鲨鱼皮点缀水立方 王渝生 99 奥运会:国家形象提升的机遇与挑战 董小英,彭泗清 100 通过科学欣赏体育 通过体育理解科学 简评《奥运中的科技之光》 苏青,李娜 101 图书推介 主编心语 103 研究生如何夯实成功科研生涯的基础( XXXI ) 冯长根 特别栏目 8 封面图片说明:科技铸就绚丽的奥运五环 11 科技界声音 12 半月科技要闻 14 国外科技期刊亮点 15 国内科技期刊亮点 16 科学共同体要闻 18 《科技导报》作者服务指南 94 国内中文报刊重要科技文章篇目辑览 95 科技事件 102 读者来信 104 娱乐之页 走向职场 106 维护好自身的就业权益 程基伟
个人分类: 科坛漫步|3856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学术期刊版面费:在合理性与违法性之间?
夫子 2008-8-5 17:17
【转载】学术期刊版面费:在合理性与违法性之间? 刘长秋 (200020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摘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jsxlzm 版面费是学术期刊在刊发作者论文前向作者收取的所谓版面使用费用或赞助费。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渐深入以及出版发行行业对经济效益的越发追求与对社会效益的日益漠视,不少学术刊物都走上了办刊收费之路,不同程度地向作者收取一些所谓的版面费。而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学界的纵容以及主管部门纠察之失利,学术刊物收取版面费的风气已经在我国蔓延不止,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态势。针对目前我国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问题,很多学者都进行了批评,然而,在众多批评声中,我们却经常听到这样一种声音:尽管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行为是非法的,但版面费的存在却有其合理性!换言之,学术期刊办刊收费是一种处在合理性与违法性之间行为。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么?笔者不敢也不愿苟同。笔者认为,学术期刊办刊收费的行为既不具有合法性,更不具有合理性。 支持版面费的学者认为,版面费之所以能在学术期刊中普遍存在, 必然有其合理的存在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客观条件:我国的职称评定制度。目前,我国现行的职称评定大都要求教授、副教授、讲师或相应职称的科研人员,每年都应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否则不予评定职称或要下岗。由于学术期刊数量有限,而要求发表的论文却数量惊人,对版面的需求严重大于供给,便产生了学术与金钱的交易版面费。(2)现实因素:专业学术期刊大多因发行量少,广告难做,加上印刷费上涨等原因,导致办刊经费紧张,而财政拨款只够刊物的印刷费和基本的事务开销,甚至个别学术刊物还要自负盈亏。为维持办刊,向作者收取版面费也是无奈之举。(3)直接动力:学术期刊编辑人员收入较低,工作枯燥而辛苦。他们除了工资收入外,只有很少的编辑费和校对费,长期生活在小康标准之下。而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能否发表却决定着一位作者晋升职称的成败,其中不仅包含着数量可观的与职称相关联的工资、津贴、奖金等货币收入,而且将影响着作者的成就感与幸福感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于是乎,学术期刊的编辑们便打起了作者的主意,希望通过收取版面费来分一杯羹。 客观一点说,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在我国确实是存在的。然而,假如以这些问题在我国的存在来说明学术期刊办刊收费的合理性,则未免有些牵强。首先,应当承认,我国现行的职称评定制度确实存在泛数字化、功利主义等严重的问题,很多高校或科研单位都把发表论文的多少作为衡量其员工业绩的首要指标,并且把这一指标直接与现实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地位相挂钩。例如,对发表论文者给予物质奖励或给予职称等。这表面上使得学术期刊数量的有限性与要求发表的论文的惊人数量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对版面的需求严重大于供给。这为版面费的存在提供了机会。然而,这其实是一个假象。事实上,在我国,学术的繁荣还远没有到学术期刊数量的有限性与要求发表的论文的惊人数量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的地步。因为在那些要求发表的数量众多的论文中包含了大量的垃圾论文。这些垃圾论文不但观点上毫无新意,构思上流于平庸,且多数为东抄西窃而来,其发表不但不能给社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反而会混淆视听,污染学术风气,造成学术资源的严重浪费,某些观点甚至还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误导。如果剔除这一部分所谓的论文,则很可能还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学术期刊的数量不但足以满足学术论文发表要求的实际需要,而且版面的供给也可能会远远大于需求。这一点,从我们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迫切需求上不难得到印证。而且,版面费的存在实际上不但无助于解决或消除现行体制中的上述弊病,反而只可能会加重上述弊病毕竟,无论是办刊收费还是缴费发文,都是功利主义的直接结果。 其次,就办刊经费紧张这一点来说,尤其不能成为学术刊物办刊收费的理由。原因很简单:既然连基本的办刊经费都无法保证,那你还要办刊做什么?毕竟,学术界既不会因为多了你一家期刊而繁荣多少,也不会因为少了你一家期刊而凋敝多少!所以,那些以所谓的办刊经费紧张为由而收取版面费的做法无非是想借助繁荣学术的幌子来大行其发家之梦而已。而且,以收取版面费弥补办刊经费之不足,对一个学术刊物来讲,实际上无疑是杀鸡取卵,最多只能解一时之困。而如果版面费愈演愈烈,则长此以往,学术刊物必将会彻底陷入社会效益的危机之中。这样看来,学术刊物办刊收费就更没有了所谓的合理性。 再次,所谓版面费存在的直接动力,即学术期刊编辑人员收入较低,工作枯燥而辛苦。笔者认为,这非但不能成为支持版面费存在的合理理由,反而恰恰是说明版面费存在的不合理性的一把利器。因为这除了能证明部分编辑职业精神匮乏与职业道德滑坡之外,丝毫不能证明学术期刊办刊收费的合理性!从职业道德的角度,编辑的职责是编辑并推介优秀学术论文以服务于学界,这和教师的职责是教育好学生以为国家输送人才,其实是一个道理。在编辑别人作品的过程中,学术期刊的编辑确实付出了自己劳动甚至可能是非常辛苦的劳动,这一点应该被加以肯定,但这不足以成为其向作者收取版面费的理由,就如同老师将学生教育成才而不能要求学生向其支付成才费一样。因为编辑的职责就是为社会推介优秀的论文,既然其吃这碗饭,就应当干好这份活,否则,就只能是失职,并也是失德。而在其已经因其工作而得到了应有的报酬(工资或奖金)的情况下,再向作者收取版面费,显然是一种贪心在作怪,是严重违背其职业道德的。而且,从作者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篇论文或文章的成就都凝聚了作者的心血与汗水,而收费期刊的编辑们不顾这一事实向作者索取版面费,其目的不仅想要白白占用作者的劳动成果,且还想要榨取作者的钱财以塞满自己的腰包。这种既想吃鸡肉又不愿意花钱买鸡而只想讹别人几只鸡的想法,简直与周扒皮没什么两样,其做法已不仅仅是不道德,而是极不道德。 至于学术刊物办刊收费的非法性,则是不证自明的。因为早在2000年12月国务院新闻出版署出台的《关于禁止收费约稿编印图书和期刊的通知》(新出图〔2000〕1699号)中就已经明确规定:任何出版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直接或间接向作者(单位或个人)收费约稿;不得要求作者个人出钱资助出书,不得要求供稿单位或作者个人包销图书,不得以图书抵充稿费,不得收取认刊费或要求作者购买与认刊费同等价值的图书。此外,在我国2002年2月1起开始实施的《出版管理条例》以及2005年12月1日开始施行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中也都有关于学术期刊不得出卖或出租版面的明文规定。办刊收费的违法性是显而易见,而学术刊物的编辑们显然对此也都是心知肚明的,否则,他们在收费的时候也就不会只偷偷摸摸地进行了。 最后,再次回到笔者在本文开头时所提出的观点。学术刊物办刊收费既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也是一种不合法的做法。面对当前国内学术期刊纷纷加入收费队伍的蜂拥浪潮,除了寄希望于学术期刊保持自尊、自爱和加强自律、自强之外,更重要是要加强我国出版管理法以及著作权法的执法工作,加大对收费刊物的打击和查处。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58 次阅读|2 个评论
什么是学术期刊?
wangyk 2008-8-5 02:47
什么是学术期刊? 王应宽 2008-08-05 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那么,什么是学术期刊?学术期刊是期刊中的一类,主要发表由 专家撰写 的并经 同行评审 的 学术性 论文 。学术期刊的主要功能是 传播知识 ,而不仅仅是为出版者 赚钱 。 了解这个定义很重要,可以用来检验我们正在创办的学术期刊是否合乎要求,有违初衷。例如,我们有的学术期刊发表的文章不是专家撰写的,发表的文章不是学术文章或学术性很差(学术垃圾),有的没有经过同行评审,或者同行评审机制存在问题,未能发挥应有的把关作用。学术期刊的功能是传播知识,而不是为出版者赚钱,可是有的主管部门、主办单位和编辑出版部门恁要把学术期刊推向市场,让学术期刊去赚钱,于是学术与金钱联姻,学术腐败、学术不端随即产生,并迅速蔓延。 学术性每一个事实或观点都是得到充分证实的 学术文献提供确切的出处,包括作者、页码,以及每一项重要的外部信息。文章应该以详细的参考文献结尾。还可能提供脚注和尾注。文章只提供进一步阅读的推荐文献资料,或模糊的资料集来源是不够的。学术文章可能很长、复杂,非领域专家可能难以马上读懂文章。 同行评审稿件由专家组筛选和认可 每一本学术期刊都有一个同行评审委员会(一个专家组),来决定那些投稿可以接受发表。评审委员会可能会把文章和改进建议一并返回给作者修改。 同行评审的过程并非只简单的涉及拼写错误。评审委员会将调查和挑战作者提出的主要假设和结论,如果评委会认为文章值得进一步考虑,作者才有机会反馈。如果一篇文章已经发表在某学术期刊,你可以相信在某个特定领域知道得比你多的人们已经评审筛选出了一篇内容可信值得发表的文章。 如果主题是广为关注的学术热点,该领域的其他学者更愿意发表一篇新的文章,来挑战或改正该领域其他学者发表的文章中的错误或细节。 虽然学术期刊都需要实行同行评审,但实践表明,同行评审并不完善,还有很大改进的空间。 学术文章由专家撰写而不是新闻记者撰写 学术期刊通常限定其投稿人为教授、研究生或其他拥有有关某个主题第一手研究资料的专业人员。如果论文归功于诸如新闻记者(特约撰稿人、通信记者、或特定的自由撰稿人)之类的作者,那么你所阅读的很可能是一本杂志。 一个新闻记者可能写出一篇深思熟虑的、富有深刻见解的重要的就学术领域某一问题的概述,但新闻记者的工作是总结和解释其他人所做的工作。如果没有其他专家所作的原创性学术工作,就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术记者将没有素材撰写报道。 Dennis G. Jerz . Academic Journals: What are They? http://jerz.setonhill.edu/writing/academic/sources/journals/index.html 附:学术期刊与普通杂志的比较 Dennis G. Jerz . Academic Journals -- Compared to Magazines. http://jerz.setonhill.edu/writing/academic/sources/journals/vs_magazines.htm Academic Journals -- Compared to Magazines An article in an academic journal may outwardly resemble a magazine article, but even the surface differences are numerous, important, and actually quite easy to spot. This table shows you some of the outward differences, but by far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ce is the fact that articles published in academic journals are peer-reviewed (checked and approved by knowledgeable scholars) while magazines articles are not. Academic Journals Magazines Purpose: to distribute highly specific knowledge to experts and students; contributors are publishing in order to establish or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reputation to make money by supplying a platform to advertisers who want to reach a particular audience; from a certain blunt perspective, the articles only exist in order to trick you into looking at the advertisements Frequency semi-annual, quarterly , or monthly monthly, weekly or even daily Medium: online and/or print online and/or print On Paper: most have a square binding spine may contain the issue information inside, the paper is plain, not glossy footnotes, a bibliography folded with a staple along the center line splashy cover; lots of large headline text lots of glossy, full-page color ads no footnotes possibly a suggested reading list Citations : each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Works Cited or Bibliography list; article includes (in footnotes, endnotes, or parenthetical notes) full publication data on all outside sources -- including the page numbers for direct quotes or paraphrasings. possibly a suggested reading list, but no formal bibliography, and no footnotes; the article may refer to a recent government study or may give the title of a book, but it won't specify the page number where a specific quote or fact can be found in those outside sources Online: site is hosted by a university (.edu) or possibly a non-profit group (.org) looks plain, possibly even amateurish home page does not change on a regular basis domain name ends in .com flashing graphics and marginal gizmos that encourage you to spend your money fancy exciting home page Ads: if any, they are directed towards specialists (job openings for researchers, upcoming conferences, other journals) colorful and splashy ads for everything from cars to cigarettes to the latest movies Authors: mostly university professors (paid by their universities to write about their own original achievements in the lab, library, or classroom) reporters (paid by the magazine, to write about what somebody else is doing -- not about their own original achievements in the lab, library, or classroom) Audience: experts and students the general public (or some subset, such as Mac users or sports fans) Articles: titles are long and boring: A Psychological Case Study of Y2K-related Fears among College-educated Workers in the Midwest; each takes up about ten pages of dense prose; long sentences full of semicolons; long paragraphs titles are short and snappy: How America survived Y2K; sometimes only one or two sentences to a paragraph; much easier to read than most academic articles Contents: academic articles, book reviews, and letters to the editor are the largest sections; you may find an occasional interview with an important figure, but there are no man on the street interviews; no sit-down chats with celebrities; no advice columns or humor may include humor, fiction, product reviews, a sports section, movie reviews, celebrity interviews, book reviews, current events, international news, etc. Dennis G. Jerz 28 Dec 1999 -- First posted.
个人分类: 编辑视点|6657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学术期刊“一稿多投”现象再分析
wangyk 2008-3-22 23:48
转载文章: 学术期刊 一稿多投 现象再分析 http://blog.sina.com.cn 2008 年 01 月 23 日 10:34 李曼红编辑 可以这样说,几乎每一份学术期刊都或多或少受到一稿多投问题的困扰。一稿多投现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出秩序,导致出版资源的浪费。有些对其深恶痛绝,极力声讨 ;有些甚至采取极端手段以至于对簿公堂 ;也有的抱着同情的态度,认为是情理之中的,可以理解 。大多数编辑部对其也无可奈何。笔者认为产生的原因也很多,不是某一个群体的责任,是多方面共同的力量促成了这种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不能完全怪罪于作者,当前的学术评价体制和编辑的工作方式难辞其咎。从实践的角度对产生一稿多投现象的根源做进一步探究,切实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编辑工作。 一、 一稿多投 现象成因分析 期刊是个稀缺资源,每个作者都会有获取该资源的愿望的要求,于是就产生了竞争。由于竞争结果依赖于所有局中人的抉择,每个局中人都企图预测其他人的可能抉择,以确定自己的最佳对策。编辑和作者在处理稿件时,其实就是在相互选择和制约,最终结果不是由某个作者或者某个编辑确定,而是取决于整个编辑和作者团体的选择。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促成了一稿多投现象的泛滥。 现在,教师晋升职称、项目结题都需要有正式发表的专著或者论文;各大高校给硕士、博士生毕业设置的门槛越来越高,有的高校甚至要求硕士生在毕业时就要有正式刊物发表的论文。 为防止猫腻,还要求必须见到样刊。自国家到地方甚至各个单位,投入了巨大的科研经费,项目繁多,几乎每个项目结题时都对论文有明确要求。同时,中国拥有数量巨大的硕士博士生,论文发表竞争激烈可想而知。期刊的卖方市场,加之学校对毕业的苛刻要求,决定了研究生必然会不择手段,争夺那有限的资源。从现在这个趋势看,对论文要求的门槛不会降低,只会越来越高,由此产生的一稿多投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 当一个群体中很多个体不负责任地一稿多投时,那些 老实巴交 的作者一稿一投,如果遇到不负责任的编辑时,确实也是很吃亏的。每个作者都害怕别人一稿多投,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慢慢地,那些上规矩的作者不得不跨出这一步,于是就有了群体的一稿多投。对编辑而言,这样的稿件一多,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一篇篇登记送审回复了。编辑面对越来越多的来稿,精心选择成了困难。。而且,有时候即使一个月内给作者答复,往往也会面临 该论文已经在别的杂志发表 的尴尬。久而久之,作者和编辑就互相不信任,关系就进一步恶化。编辑对待作者的稿件时也自然地不那么地负责任。如此说来,好象编辑也有自己的苦衷。 让作者无奈地选择的一个重要的外在的原因是,编辑部给出作者论文是否录用的期限太长了。以往,大多数期刊给出的期限是 6 个月左右,现在基本是 3 个月,那么这样一篇稿件从投稿到录用出来, 9 个月已经是快的了。如果再被退上一次的话,那至少要一年以上,这不是每个作者都等得及的。 网络的方便性使得作者可以轻易获得编辑部的邮箱。只要通过搜索中国期刊网或者万方数据库等检索刊物就可以得到足够多的期刊邮件地址。邮件的群发功能的强大,轻轻一点鼠标,几十上百家期刊就会马上收到自己的论文。密送的选择又能让期刊编辑无法判断稿件是否是一稿多投。现今,有越来越多的期刊成为作者选择的对象,作者的可选择性增强。 二、 一稿多投 现象判断途径 判断来稿的可信度成为网络时代编辑初审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以下几种现象时就必须注意。 首先,有些作者直接使用电子邮件抄送方式给编辑部投稿。抄送是最简单、最低级的办法,作者如此光明正大地,不知道是因为作者的自信还是作者的无知。这样的邮件经常是纯粹一个附件,一句话没有;或者,直接一句 编辑,您好。投稿,请审阅 了事。与此类似的现象是,编辑部经常会收到一些感觉复印过很多次的纸质稿件。 不交纳审稿费或不寄投稿声明。综合性的普通刊物面对的一稿多投现象更严重些,作者通常会顾忌向特别专业的期刊一稿多投。被这样的期刊列入黑名单,对一个也许一辈子都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作者来说,是件很糟糕的事情。 其次,可以通过作者的身份来进行大略的判定。本刊对每位作者发去一份投稿声明,协议中有承诺未一稿多投的字样,反馈结果表明,有相当大比例的硕士、博士没有返还这份协议。硕士生、博士生第一学年几乎忙于基础课、英语课的学习,第二年才开始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如果三年正常毕业的话,那么他必须在第二年下学期投稿,还必须一次性地投稿成功 被录用。仅仅根据工作经验判断,总体上研究生一稿多投的比重比在职老师的大一些。硕士、博士或许因为一稿多投对自身的名声几乎没有什么直接伤害,可以放心地去做。 而对于在职老师来说,如果编辑部真的以公函的方式将其一稿多投的行为报送到其所在院系的话,那一定会产生对其不利的后果。这是在职老师比较忌讳的。所以,在职老师做出一稿多投的决策时就会更慎重些。 最后,专业性较强的论文一稿多投的现象比较少。例如,组织培养专业的研究生,他们做的往往是导师主持课题之中的部分内容,所以论文必然会带上导师的名字。屈指可数的几家专业刊物沟通起来是相对容易的。如果一稿多投,那样包括导师在内的几个人都要承担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在选择是否一稿多投时,大多数研究生还是不得不慎重选择的。文科论文则不必要如此担心了,他们选择的余地很大。还有一个原因,理科论文对发表的时效性要求不那么强,一些有名的专业刊物出版周期很长,比如《林业科学》杂志从收稿到出版往往超过 1 年时间,但它能尽快给作者是否录用的信息,这样作者就能安心等待了,一般不担心有其他作者在此期间发表和自己一样的研究成果 。而且该行业作者也已经习惯于这样的等待,不再往其他杂志投稿。当一个群体中每个个体都要考虑后果时,那么出版秩序就比较正常,谁都不会轻易出轨了。 事实上,编辑和作者都面临着囚徒困境。本来,编辑和作者是鱼水关系,编辑以来作品而生存,作者以来编辑出版传播自己的成果,从而得到社会的承认。遗憾的是,谁都是为了利益的不受侵害,最终的选择却是最不利的。表面作者是受益者,可以自由选择,而实际上,编辑部与作者的关系由依赖变成不信任,真正受害的是作者。 三、应对 一稿多投 现象策略 编辑部无法从源头上控制一稿多投行为,笔者结合多年来编辑部的具体对策实践谈谈如何对待这个行为。 为了控制一稿多投,我们做了很多努力,试过多种办法。收取审稿费可以制约一稿多投现象 ,我们参照一些杂志收取审稿费的做法,我们也在接受到作者来稿的同时给作者发送收取审稿费的通知。然而,寄回审稿费的大多是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作者,硕士博士生几乎没有返回的。也许有不少作者是由于不愿意交纳审稿费或者懒得跑趟邮局去汇款而放弃了投稿的权利。这个办法排除绝大多数硕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然而,却有很大弊端:虽然筛选了一些可能是一稿多投的稿件,但也将一些未必是一稿多投的稿件拒之门外。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改变了这种做法。 借助 Outlook 中邮件规则功能,我们把所有主题词中包含有 稿 、 文 的邮件都设定了自动回复。回复的邮件中附带有一份设计好的版权协议和来稿声明请作者签署,而没有费用的顾忌。在来稿声明中我们设计了一条请作者声明 本文未一稿多投 的条款;如果是研究生,还需要导师签名,以增强约束效应。这个协议具有法律效应,对于一稿多投的行为有很大的制约作用。我们发现,签署了这份协议的作者,虽然不能判断是否有一稿多投的行为,但是临时撤稿的几乎没有,至少不会造成期刊宝贵的人力、物力的浪费。与收取审稿费的办法相比,签署协议的作者则更多一些。当然,正如药品一样,治疗了一种器官的病却损伤了另一种器官。这种方法使得来稿数量下降很多。其实,这些被过滤掉的稿件还是有相当数量是高质量的。对学术期刊来说,发表高学术质量的论文是永远的主题,永远比由于作者一稿多投带来的麻烦更重要。 为了避免遭受一稿多投带来的伤害,又为了发表高质量的稿件,编辑部可谓费尽心机,进退两难。现在我们也体谅作者的难处,基本已经默认了这种行为,因为我们无可奈何。笔者认为,作为编辑,只有面对这种情况,积极找到解决办法。编辑部没有明察秋毫的能力,但却有根据刊物需要取舍稿件的权利。大多数作者的一稿多投是不得已的选择,并非恶意的,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这种现象。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就更能体会到作者的苦衷 。如果学术界、期刊界能够真正形成一种把作者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风气,那么这种现象一定会少很多。作者和编辑的利益是相关的对等的,一方受损,另一方必不得益。灵活机动地处理稿件,适当改变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尽可能快地给作者答复,打消作者的顾虑,可以减轻或者杜绝作者病急乱投医的行为。为此,我们不再使用自动回复功能,而是根据作者的来稿情况,结合自己的办刊宗旨和刊物特色,挑选选题新颖、论述透彻的稿件登记送审,尽快给作者答复。在给作者答复的同时,提醒请其转告其他编辑部撤稿,以免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这样至少满足了自己刊物和作者的利益,把损失减少到最低。为了争取时间,以往留给审稿专家的时间是三周,现在改为 1 周(扣除信件来往,通常是 10 天) 。尽可能利用一切手段缩短出版周期 ;如果一周内无法返回,那么就发一封信或者电子邮件催一下审稿专家,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的时间。如果还没有消息,那么就通知作者审稿意见没返回,请其改投;或者取得作者的谅解,继续改送其他专家审稿 。若作者来稿不符合办刊宗旨,或者类似栏目稿源很丰富,则直接请作者改投,以免耽误作者。 作者由于不能得到及时回复,加之出版资源紧缺,不得已采取广种薄收的办法。管理者也许早觉察到了论文产出数量与发表数量之间的矛盾。最新的《国家期刊管理规定》中把期刊页码变更的审批权取消了,也就是说,编辑部可以根据自己的稿件数量自主确定自己的页码。如果期刊增加页码,改变刊期,能够基本满足论文发表水平的需求,那么,作者就不会处于焦虑和期待之中,就不会急吼吼地到处撒网,一稿多投就不是一种必要选择,如此,就会走上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王应宽 . 《农业工程学报》关于反对一稿多投和一稿多发的声明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 11 ): 43. 《中国蔬菜》编辑部 . 关于一稿多投处理的声明 . 中国蔬菜, 2007 ( 7 ): 42. 童晓宁,官晋东 . 都是 黑名单 惹的祸 全国首例 一稿多投 引发的诉讼与思考 . 新闻记者, 2000 ( 8 ): 46-49. 王益文 . 一稿多投议 . 新闻出版报 , 1999-09-07 (1). 王立欣 . 科技期刊出版中 一稿多投 问题的理性思考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9(1): 121-123. 张强 . 科技期刊如何防止 一稿多投 . 新闻天地:论文版, 2007 ( 3 ): 52-53. 林清华,王薇,徐用吉 . 编辑应换位思考一稿多投的现象 . 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7 , 9 ( 1 ): 82-85. 张梅 . 从 一稿多投 话编辑部管理 . 编辑学报, 2006 ( 12 ): 52-53.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e19eb010088rz.html
个人分类: 编辑视点|4410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6: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