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梁思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汉奸梁思成?
热度 11 lix 2012-1-27 13:12
牛凤岐 博主 古都北京是如何毁掉的? 让我想到梁思成的一件往事。 1944 年,为了取得对日本作战的最后胜利,美国空军开始对日本本土进行空前规模的大轰炸,到 1945 年,日本已有 199 座城市遭到轰炸,城市建筑被毁平均在 40% 以上,最高达 90% 。但是惟有日本古都奈良是个例外,好几次,飞机飞到奈良上空,没扔炸弹就飞走了 …… 30 多年后,奈良因其完好地保持有众多的 古代建筑 以及占有全日本十分之一的 “ 国宝 ” 级文物,而被宣布为世界 历史文化名城 。这是因为美军装腔作势,要梁思成提供参考意见,哪些日本古建筑应避免轰炸。梁思成圈定了一些,但却把奈良全城划为五星级的避炸区。这才有了后来日本鬼子的世界 历史文化名城 。 梁思成能为日本鬼子保存奈良,却不肯出死力保护我们自己的古都北京。这还不算汉奸吗? 参考: 由 “ 梁思成保护了日本古建筑,保护北京城时却困难重重 ” 揭露中国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40 次阅读|15 个评论
任公的家书
热度 4 sivaxin 2011-11-2 22:46
上周末学校组织同里有,不少同事“小妈妈”、“小爸爸”们都带来宝贝一同出游,我们一帮小阿姨、小叔叔们逗可爱的孩子玩乐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为人母为人父的不易。尽管目前孩子们都还只是“小不点点”,只懂吃喝玩闹,但爸妈们已在思虑其今后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大家都在大学任教,对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未来的改革都不抱太乐观的期许,若由着孩子的心性发展,采取“快乐教育”吧,又担心无法适应中国社会学历敲门砖的残酷现状;如果变身“虎妈”、“狼爸”压着孩子走过千军万马的独木桥吧,又生怕扼杀了孩子的天性,留下童年阴影。送出国留学吧,又担心过早过度西化,与父母亲情淡漠,不送出国吧,又生怕孩子品格和天分被中国的教育给活活糟塌了。 晚上读梁启超给儿子梁思成的家书,之前就在不少文章中读到过梁任公对子女悉心教育的种种故事,但一直未正经地读过任公的家书,这次细细读来真是感叹梁思成有任公这样一位父亲真是幸运,他规划儿女的事业和人生,但并不是强加强压的形式,更多扮演的是一种引领者,他是儿女的良师、益友更是精神和人格的导师。而且梁启超的家书从语言到思想都是上乘的文章,难怪爸爸之前总说要系统地读一遍《饮冰室全集》的。 梁思成在宾大艺术学院建筑系学习时曾写信向父亲抱怨,建筑系日复一日、夜复一夜重复训练地画图会把自已变成一个只会画图的匠人,任公在回信中给思成写道:“ 你觉得你的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学问在这时期内将会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是喜欢极了。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现。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肯定、鼓励思成,并劝戒思成学问修为切不可急于取巧和浮泛,大学的精神也该是如此吧! 在梁思成在宾大就读期间,梁启超还对思成的学业提出了一点建议,他是这样写的 :“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在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点常识,选一两样关于自已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 任公希冀儿子会做学问,也要会生活,找到真正学者可持续发展的寄托。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宾大求学期间,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不幸身亡,梁启超担心她伤心过度,因而在信中写道“ 人之生也,与优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候之后,总能拿出理性来镇出他,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绊,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这一点你们虽然不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习 。”提醒思成和徽因重感情,但不被感情牵绊,以理性经营自已的人生和事业,修炼面对人生中的忧患安之若素,泰然处之的品性。 梁思成和林微因1928年毕业准备回国之际,任公在信中写道:“ 现在觅业之难,恐非你们意想所及料,所以我一面随时替你们打算,一面愿意你们先有这种觉悟,纵令回国一时未能得相当职业,也不必失望沮丧,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可怖之敌,我们须终身不许他入侵。 ”以梁启超在学术界和政界的地位,加上梁思成在宾大的求学,谋职似是轻而易举之事,但显然梁启超不愿意思成和徽因过于乐观和自大,先有接受现实的觉悟,但又告诫他们遭遇挫折不要失望,并终身保持愈挫愈勇的精神劲头。 回国后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去了东北大学开设建筑学系,梁启超在不久后病重入院,但仍写信给思成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划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一种元素叫做“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只有个零了。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个人分类: 读书阅史感悟|498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读书
dongzg101 2011-9-13 05:01
01 【林徽因·梁思成】一身诗意千寻瀑(1) 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 000BHMbb 选择字号: 大 中 小 键盘左右键 (← →) 可以翻页 全屏阅读   加入书签 他曾问她:“为什么选择我?” 她说:“我会用一生来回答。” 林徽因与梁思成 1940年,冬,李庄上坝村。 这地处西南边陲的小村子原本只有几十户人家,却在1939年到1940年间,陆续迎来了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中国营造学社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 外间已是烽火连天,这里却因为偏僻贫穷而暂时被日军遗忘,有了些难得的安宁。许多人流徙千里,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这里,使得这名不见经传的小村突然成了中国大后方的学术中心。 一个随父母而来的孩子问母亲:“妈妈,如果日本人打到这里,我们怎么办?” “中国读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老路么?”母亲神色平静而淡然,“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么?” 孩子愣住了,他仰头看自己的母亲,她的眼神告诉他,她已经做好了赴死的打算,无论如何也不会向日寇屈服,那个瞬间,他突然觉得这仿佛已经不再是他所熟悉的那个慈母了,她眼里有坚定的神采,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许多年后,长大后的他才明白,那种坚定便是知识分子的气节。 这位母亲便是林徽因,著名的建筑学家和诗人,中国20世纪30年代有名的才女。 1904年6月,在杭州陆家巷中,一个女婴呱呱落地。她降生在杭州最好的时节,初夏的风穿堂而过,空气中有栀子花的甜香。 这女孩子便是林徽因。她最初被起名为“徽音”,名字出自《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父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名字是女孩子的祖父起的。但是,当女孩子长大之后,为了避免和当时一位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林徽因”。 她说:“我并不担心别人把我的东西当成他的,我只害怕人们把他的东西当成我的。” 她一直这样骄傲。 祖父给她起这个名字,是希望她继承中国女性温柔敦厚的传统美德。然而,长大后的徽因绝少表现出“三从四德”的恭顺,反而充满着西方的自由与独立精神。 这也许和她的成长经历有关。 林家是个大家族,翻译过《茶花女》的文学家林纾,写《与妻书》的林觉民都是林家的人。 徽因的祖父名叫林孝恂,是光绪年间的进士,曾留学日本,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而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也是时代的翘楚,曾两度留学东洋,投身辛亥革命,推行“宪制运动”,终身致力于公理与和平。 然而,林徽因的母亲并不受宠,她是浙江嘉兴一位小作坊主的女儿,不识字,也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而且因出身商家而不善女红,因此讨不到婆婆和丈夫的欢心。 徽因八岁的时候,父亲又娶了一位程姓太太,她是个上海女人,很会说话,又接连生了儿子,很快,便赢得了林家的一致喜欢。 得宠的程氏二娘与她亲生的孩子住在宽敞明亮的前院里,而徽因的母亲则几乎被整个林家遗忘,她和徽因被安置在相对阴冷狭小的后院里。在徽因的童年记忆里,母亲的形象总是和怨言、泪水联系在一起,她几乎不记得母亲的笑容。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徽因一生都对封建思想深恶痛绝,她厌恶男子的“三妻四妾”,也不愿做恭顺谦卑的“贤妻良母”,长大后,她只要想到自己的童年,就会无比渴望一段完整的独属于她的爱情。 就在徽因出生后不久,林长民去了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然后,他投身于辛亥革命,等到革命胜利,他出任了参议院秘书长,又一路升迁,直至国务院参事。随着林长民的升迁,林家也由南及北,从杭州到了北平。 林徽因渐渐长大,开始帮着料理家务,有一段时间,林家暂居天津,林徽因承担了家中一半的重担。那段时间,她照顾着两个母亲,照应着所有的弟妹,“她的早熟可能使家中的亲戚把她当成一个成人而因此骗走了她的童年”。 是环境将她逼得如此早熟。 很久以前,她生过一场大病。病榻上,她听到母亲向管家讨钱,母亲希望在月钱之外再额外支些药费,可是管家拒绝 第一章 返回目录页 下一章 发送到手机继续看   发送到微博
1159 次阅读|1 个评论
大师的幽默和包容
热度 3 pukin 2011-6-5 16:29
唐师曾(唐老鸭)先生最新的一篇博文“ 张中行回忆老北大,《党义》开不下去 ”叙述了张大师回忆胡适、梁思成两段趣事。 1、在一次胡适主持的讨论会上,胡适对台下的学生滔滔不绝。一韩姓学生实在听不下去了,就打断胡适:“胡先生,您别讲了,您讲的都是外行话。”胡说:“我这方面是不行,不过让我讲完可以吗?”在场同学都大喊:“当然要讲完。”因为这是红楼传统,坚持己见,也容许别人坚持己见。 什么时候院士做报告的时候,有年轻学子敢当场发飙,估计中国出大师、获诺奖就水到渠成了 2、1947年,梁思成在北大讲《中国建筑史》。期末,梁先生说:“课讲完了,为应酬公事,还得考一考吧?诸位说怎么考好?”20多个听课的无一回答。梁先生又说:“反正是应酬公事,怎么样都成,说说吧。”还是没人答话。梁先生恍然大悟,说:“还是先看看有几位是选课的吧。选课的请举手。”结果无人举手。梁先生笑了:“原来诸位都是旁听的,谢谢捧场了!”说着,朝下面作了一个大揖。 看来只有民科的繁荣才有官科的昌盛 唐老鸭博文连接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7614501017teb.html
个人分类: 人物记事|3343 次阅读|5 个评论
梁从诫先生为什么树葬在十三陵国际友谊林?
viclee 2011-5-10 14:26
昨日,看到梁从诫先生骨灰树葬十三陵的消息,感到非常吃惊!虔敬的面向北方,鞠躬三次。 遵照梁从诫生前回归自然的心愿,昨日,梁从诫的多位亲属、友人和“自然之友”成员在昌平区十三陵国际友谊林,为梁从诫举行树葬。老人入土为安,投入了大自然母亲的怀抱。 但我不理解的是:梁从诫先生为什么树葬在十三陵国际友谊林? 我记得在北京植物园,有一座梁家墓园,环境幽静,苍松翠柏 , 庄严肃穆,是梁思成设计的 , 他的爷爷梁启超的墓和他们一家很多人的墓都在那里,里面 还有一颗“母亲树”,是梁启超先生的后代为其第二夫人王桂荃女士而栽植的。这是凭悼瞻仰梁氏家族的一个家族墓地,也成为了北京植物园的名人遗迹。 他的爸爸梁思成,妈妈林徽因,都是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是中国国徽的设计者,死后也都没有安葬在家族墓园。梁思成文革中含冤去世,文革后平反,因其生前是全国人大常委,骨灰安放于八宝山党和国家领导人专用骨灰堂,跟林徽因墓只一箭之遥。他的妈妈林徽因的墓地也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八宝山革命公墓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墓区,二为骨灰堂。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也同样分属两地。因为政治, 她和梁思成先生无法葬在一起。生前恩爱在一起,死后却要被分开,真是令人感慨万千啊。 梁从诫先生,既没有陪他爷爷,也无法陪她的爸爸和妈妈,自己选择了昌平一片树林,与大自然在一起,在柏树之下,魂归自然。 梁启超、梁思成、梁从诫, 三代 人走了一条共同的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的人生道路,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遗产。可惜,他们死后,一家人依然没有安葬在一起。哎!
个人分类: 短论评述|60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视频:梁思成 林徽因
热度 1 zhxfish 2011-4-23 12:09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MdBKh52lkm4/ 挺长的!感觉制作得不错!共享之! 2011-4-23
2901 次阅读|2 个评论
林徽因与梁思成
热度 7 陈安博士 2011-4-12 07:01
一   林徽因无意就成了聪慧的女子,天才的女子,她似乎什么都提得起来,放得下,包括爱情   在康桥柔波里荡漾了一阵爱的感觉,还是果断地离开了康桥,来到了清华园   清华园里   男读女织   我这个外人倒是愿意理解为,林徽因享受了爱情,但是选择了婚姻。就如我假设自己为女子而选老公和选男朋友完全用了不同思路一样。   只是,我不是她,怎能确知她的心意。 二   一次看《读者》中间的漫画,有男追女和女追男,各有说法。   “女对男”,到手之后,最后一个愿望让我骇然,那就是女人要求男人:在我厌倦你时要及时死去。   这个很厉害的,一般男人厌倦女人会要求女人离开,或者自己离开,而女人要求男人则是彻底离开。不光离开自己,还要离开所有人。   但是,林徽因却自己率先离开了   才女人生,以一个半场的休止符结束   真的是半场吗   也许,林徽因知道自己离开的确切恰当时候,在自己的灵魂还没有机会被污浊沾染,在还可以决定自己的心灵时,离开吧,以防必然地与一个马上就要变得次一等的世界相遇 三   对于一个男人,你允许一个心目中女神一般的女人一生有多少男人仰慕?   是你把她刻成石像,还是让全世界都看到她?   那要看你的心胸和情怀   据说林的裙裾到了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掀起一阵涟漪   是心灵的颤动   但是,颤动也就罢了   有人能够把颤动变成永恒的悸动      就以每日里平静的注视,看她在眼睛里出现又消失,消失后又再度出现   就足够了   还不足够吗? 四   一个美丽的女人如果没有有形的东西留下   那就只能留下传说   但是,传说是会消灭的,如一阵熏香的春风      影星们纷纷在那块方寸的荧屏上放下身段   把搔首弄姿和顾盼生辉混杂在一起      林徽因放下的是智慧,留下的没有倩影,但是可以更加永恒   那是她一个人的创造   而没有她,创造物必将减色 五   对于梁思成   抱得美人归   又要如何呢   最是那一去的时刻   如明眸里善睐的珠光   此心,已安静如水      也一样地够了   当也厌倦了,就去香山脚下陪伴香冢   墓外青草萋萋   会想起徐志摩翻译的那首诗么? 《歌》 当我死去的时候,亲爱的 别为我唱悲伤的歌 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 也无需浓荫的柏树 让盖着我的青青的草 淋着雨也沾着露珠 假如你愿意 请记着我 要是你甘心 忘了我   我再见不到地面的青荫 觉不到雨露的甜蜜 我再听不到夜莺的歌喉 在黑夜里倾吐悲啼 在悠久的坟墓中迷惘 阳光不升起 也不消翳 我也许 也许我还记得你 我也许 我也许忘记 Song 1830 - 1894 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 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 Sing no sad songs for me; Plant thou no roses at my head, Nor shady cypress tree: 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 With showers and dewdrops wet; And if thou wilt, remember, And if thou wilt, forget. I shall not see the shadows, I shall not feel the rain; I shall not hear the nightingale Sing on, as if in pain: And dreaming through the twilight That doth not rise nor set, Haply I may remember, And haply may forget. 这歌是罗大佑谱曲的处女作 http://hi.baidu.com /stefaye/blog/item/516529f523e9e936bc310913.html
个人分类: 人论|4212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黄汇:思念我们的“老伙伴”梁思成
fishfly 2011-4-6 13:21
我们建一一班( 1961 届)和梁思成先生有着一段深厚的师生情,回顾起来,与先生相处的戏剧性的场面幅幅相连,仍如同昨日。先生在我和同学们的心中是成长中亲切的“老伙伴”。现在细想起来,相处那六年间的点点滴滴影响了我一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习惯,不知不觉中铺垫了我们的敬业之路。 现在就讲几个小故事吧。 这“小老头”画得真好! 1955 年,高高兴兴走入清华园的时候,我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因为能咋呼,班主任派我暂任文娱干事。为了使来自全国各地互不相识的同学熟悉起来,组织全班同学到颐和园玩了一次。一到谐趣园,我们不由得叫了起来 : “快来看呀!这里有个小老头水彩画画得真棒!”他又瘦又小,抬起头来看了看我们胸前佩戴的清华大学新生的小布章:“了不起,清华大学的学生。你们也喜欢画画,是哪个系的呀?”我们颇有些得意地表示:“当然,我们是建筑系的学生。你知道?进了清华大学要上建筑系还得再考一次画画呢。”“建筑系?你们的系主任是谁呀?”“不知道,还没正式开学,怎么会知道系主任是谁呢?不管他是谁都行呗。”“好,我也累了,不画了。我请你们上楼去看看吧。”他请我们上了楼,吃了许多好吃的零食,然后又带我们到对面竹林旁的一块平整的场地上席地而坐,他坐下去很困难,就垫起了一块东西。当时玩的是“叫名字”游戏。他自报的名字就是“小老头”,而且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四五个人的名字。 开学后才知道,那“小老头”竟然就是我们的系主任梁思成。那是在林徽因先生刚去世而且他正遭“复古主义大批判”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关照他在谐趣园休养。 有趣味的专题课 对于在谐趣园时的不逊,我们丝毫没有什么顾虑,因为直觉说明他对我们并没有反感。幸运的是,特殊的机会使他对我们班多了一份特殊的关心,主动不定时地给我们讲专题课,甚至辅导课程设计,传授给我们一种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一天,他要讲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他提前来教室,在黑板上自左向右一口气画了一串不同时代身着不同服装的妇女。正当同学们对他绘画的功夫赞叹不已时,他开讲了:“大家看,这是妇女服装形式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洋片。在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时代,可以裙袍拖地。民国时期,有了职业妇女,要上班,要上街,人力车是主要交通工具,穿旗袍很合宜。可现在,妇女要劳动、骑自行车,动作幅度很大,再穿那苗条合身的长旗袍就会出笑话了……”先生用图画、比喻、趣谈生动而轻松地让我们信服了在功能、行为、观念、形象之间存在着“必然”,存在着辩证关系。 知人 一年级结束前,在二校门旁遇见先生,他问我暑假怎么安排,并要给我留一点家庭作业。我求他别再让我放假都玩不成。梁先生说,这作业不妨碍你又吃又玩,只需要你去和你家周围扫街或摊大饼的那种人交往,交两个朋友,把他家各方面的情况写下来,就能交卷。 这作业真奇怪,不过做起来也会挺有意思,我就照办了。 当时我家前门、后门各处于不同的两条巷中,我主动去和两位扫地的阿姨搭讪,因为外祖父在当地受尊重,所以她们待我都很好,有时我也去辅导一下她们孩子的功课。一来二去,开学时就完成了两份“交朋友报告”,将她们家的成员、工作、经济情况、生活规律和不同的特殊困难一一罗列。于是,我第一次获得了梁先生的夸奖,说写得很实在、细致,文笔也还可以。他讲,学建筑这行要做设计,而设计的房子要为各行各业的人所用,每一种人的需要不同,你不了解他们不行,你不学会了解别人的需要也不行,要养成随时观察和关心各种人的习惯,要“知人”。 人文因素和技术投入难分难解可能就是“建筑设计”的特点——这是“知人”这个题目给我的感觉。 要“会”玩 二年级期末考试时,全班 2/3 的同学材料力学不及格,同时有人向老师反映,说我常聚合七八个同学骑车进城看演出,看球赛,不上晚自习,影响很不好。老师批评了我,我不服气,就顶嘴,被梁先生传唤了去。梁先生板起面孔严肃地批评我不守纪律。他说:“刚才是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和你谈话,我的意见你必须执行;下面是小老头梁思成和你讨论‘玩’的问题,你爱听不听,都行。其实,玩是好事,学建筑的人多玩多见识,只是必须会玩,不能傻玩。” 他讲了许多自己年轻时在体育、文艺方面的精彩经历。“代表队的人设计体育场的跑道就不会忽视跑道的弯道找坡和冲刺后的缓冲道,合唱团的人设计音乐堂就不会忽视后排观众席的音响质量,他们的设计观念和毫无文体兴趣的人的深度不同。但是你光傻玩,不看、不想,那就叫白玩。玩的时候要顾及四周,东张西望,想一想,如果让你做这个设计,你怎么处理。要玩,不要当书呆子。” 永远诚恳 永远进步 想起四年级的时候,我有一个设计方案受到大家的夸奖,飘飘然地拿去给梁先生看。看后他什么夸奖的话也没有说,让我下楼去拿一个碟子、一个碗上来,再把书架下的一个小陶土罐子拿出来,让我灌了大半罐子水,然后对我说:“你看,这半罐子水不满,有人会对它在意吗?可是现在你把这水倒在碗和碟子里直到溢出为止。然后人们会惊呼水太多了,水真多。其实,罐子里还剩很多水,罐子里的水才真多,你可千万别把自己捏成碗,更不要捏成碟子,那就没出息了。” 先生嘱咐我:“每当你做成一件事受夸奖时,一定要冷静地去调查一下还有什么不足,甚至勇敢地问一问有没有错误,认真总结,定出新的目标,这是不断进步的诀窍。要记住,我今天的话很重要。”“当然,我的画也很重要。现在把曾受你夸奖的那张谐趣园的画送给你。”他的话我铭记至今。 (作者系清华大学建筑系 1961 届学生,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科学时报》 (2011-04-06 A1 要闻 )
3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zz黄汇:思念我们的“老伙伴”梁思成
jlcuit 2011-4-6 13:07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4/245785.shtm 黄汇:思念我们的“老伙伴”梁思成 □黄汇 我们建一一班(1961届)和梁思成先生有着一段深厚的师生情,回顾起来,与先生相处的戏剧性的场面幅幅相连,仍如同昨日。先生在我和同学们的心中是成长中亲切的“老伙伴”。现在细想起来,相处那六年间的点点滴滴影响了我一生做人的原则和做事的习惯,不知不觉中铺垫了我们的敬业之路。 现在就讲几个小故事吧。 这“小老头”画得真好! 1955年,高高兴兴走入清华园的时候,我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因为能咋呼,班主任派我暂任文娱干事。为了使来自全国各地互不相识的同学熟悉起来,组织全班同学到颐和园玩了一次。一到谐趣园,我们不由得叫了起来:“快来看呀!这里有个小老头水彩画画得真棒!”他又瘦又小,抬起头来看了看我们胸前佩戴的清华大学新生的小布章:“了不起,清华大学的学生。你们也喜欢画画,是哪个系的呀?”我们颇有些得意地表示:“当然,我们是建筑系的学生。你知道?进了清华大学要上建筑系还得再考一次画画呢。”“建筑系?你们的系主任是谁呀?”“不知道,还没正式开学,怎么会知道系主任是谁呢?不管他是谁都行呗。”“好,我也累了,不画了。我请你们上楼去看看吧。”他请我们上了楼,吃了许多好吃的零食,然后又带我们到对面竹林旁的一块平整的场地上席地而坐,他坐下去很困难,就垫起了一块东西。当时玩的是“叫名字”游戏。他自报的名字就是“小老头”,而且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四五个人的名字。 开学后才知道,那“小老头”竟然就是我们的系主任梁思成。那是在林徽因先生刚去世而且他正遭“复古主义大批判”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关照他在谐趣园休养。 有趣味的专题课 对于在谐趣园时的不逊,我们丝毫没有什么顾虑,因为直觉说明他对我们并没有反感。幸运的是,特殊的机会使他对我们班多了一份特殊的关心,主动不定时地给我们讲专题课,甚至辅导课程设计,传授给我们一种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一天,他要讲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他提前来教室,在黑板上自左向右一口气画了一串不同时代身着不同服装的妇女。正当同学们对他绘画的功夫赞叹不已时,他开讲了:“大家看,这是妇女服装形式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洋片。在妇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时代,可以裙袍拖地。民国时期,有了职业妇女,要上班,要上街,人力车是主要交通工具,穿旗袍很合宜。可现在,妇女要劳动、骑自行车,动作幅度很大,再穿那苗条合身的长旗袍就会出笑话了……”先生用图画、比喻、趣谈生动而轻松地让我们信服了在功能、行为、观念、形象之间存在着“必然”,存在着辩证关系。 知人 一年级结束前,在二校门旁遇见先生,他问我暑假怎么安排,并要给我留一点家庭作业。我求他别再让我放假都玩不成。梁先生说,这作业不妨碍你又吃又玩,只需要你去和你家周围扫街或摊大饼的那种人交往,交两个朋友,把他家各方面的情况写下来,就能交卷。 这作业真奇怪,不过做起来也会挺有意思,我就照办了。 当时我家前门、后门各处于不同的两条巷中,我主动去和两位扫地的阿姨搭讪,因为外祖父在当地受尊重,所以她们待我都很好,有时我也去辅导一下她们孩子的功课。一来二去,开学时就完成了两份“交朋友报告”,将她们家的成员、工作、经济情况、生活规律和不同的特殊困难一一罗列。于是,我第一次获得了梁先生的夸奖,说写得很实在、细致,文笔也还可以。他讲,学建筑这行要做设计,而设计的房子要为各行各业的人所用,每一种人的需要不同,你不了解他们不行,你不学会了解别人的需要也不行,要养成随时观察和关心各种人的习惯,要“知人”。 人文因素和技术投入难分难解可能就是“建筑设计”的特点——这是“知人”这个题目给我的感觉。 要“会”玩 二年级期末考试时,全班2/3的同学材料力学不及格,同时有人向老师反映,说我常聚合七八个同学骑车进城看演出,看球赛,不上晚自习,影响很不好。老师批评了我,我不服气,就顶嘴,被梁先生传唤了去。梁先生板起面孔严肃地批评我不守纪律。他说:“刚才是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和你谈话,我的意见你必须执行;下面是小老头梁思成和你讨论‘玩’的问题,你爱听不听,都行。其实,玩是好事,学建筑的人多玩多见识,只是必须会玩,不能傻玩。” 他讲了许多自己年轻时在体育、文艺方面的精彩经历。“代表队的人设计体育场的跑道就不会忽视跑道的弯道找坡和冲刺后的缓冲道,合唱团的人设计音乐堂就不会忽视后排观众席的音响质量,他们的设计观念和毫无文体兴趣的人的深度不同。但是你光傻玩,不看、不想,那就叫白玩。玩的时候要顾及四周,东张西望,想一想,如果让你做这个设计,你怎么处理。要玩,不要当书呆子。” 永远诚恳 永远进步 想起四年级的时候,我有一个设计方案受到大家的夸奖,飘飘然地拿去给梁先生看。看后他什么夸奖的话也没有说,让我下楼去拿一个碟子、一个碗上来,再把书架下的一个小陶土罐子拿出来,让我灌了大半罐子水,然后对我说:“你看,这半罐子水不满,有人会对它在意吗?可是现在你把这水倒在碗和碟子里直到溢出为止。然后人们会惊呼水太多了,水真多。其实,罐子里还剩很多水,罐子里的水才真多,你可千万别把自己捏成碗,更不要捏成碟子,那就没出息了。” 先生嘱咐我:“每当你做成一件事受夸奖时,一定要冷静地去调查一下还有什么不足,甚至勇敢地问一问有没有错误,认真总结,定出新的目标,这是不断进步的诀窍。要记住,我今天的话很重要。”“当然,我的画也很重要。现在把曾受你夸奖的那张谐趣园的画送给你。”他的话我铭记至今。 (作者系清华大学建筑系1961届学生,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和自己谈恋爱的沈从文
热度 8 lilystraw 2011-3-7 16:45
最近看了一本人物传记《一半明媚,一半忧伤:民国那些女子》,对沈从文老先生的另一半有些许的了解。其中的一些实事陈述让我吃惊:他非常爱他的夫人,追求时极尽其浪漫与疯狂,婚后为其写小说写诗;但其夫人张兆和并不与其和鸣,他们之间一头热一头冷,可能是认为他是个“乡下人”,又“穷”吧。 沈老对其夫人一生的狂热与其文人气质有关,情怀浪漫,向往爱情。在当时林徽因、梁思成琴瑟和鸣,相知相敬的羡慕中,希望这种爱情在自己身上也发生。于是找到一个四姐妹都闻名的张兆和,不管对方是否愿意和喜欢,肆意对其倾泻他的爱情,文字、书信、文章、小说里充满了对张的爱。其实,张对沈的文章有点不屑的,那些不屑可能起始于沈是来自湖南湘西的乡下,张一辈子也看不起沈。但是沈当时在文坛有一定的地位,深受文坛大家的推崇;加之沈对家世好却并不是很出众的张的一往情深,张勉强接受了沈从文的求婚。但是,张一直对沈的文章和身世等有些看不起,这种看不起可以保持张的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保持任意指使沈的优势。可怜再有才华的沈从文也只能如牛头前被挂上了食物,一直为这个故意保持距离的诱惑牵引往前,却永远够不到他所要的。这是一些女人支使男人的高招:喜欢推崇一些男人不能达到却又似乎能达到的东西,让男人乐此不疲;而至于她自己如何,男人已经无暇顾及思考,唯一的精力都在为弥补与女人目标之间的差距而奋斗! 想想,乡下人又怎样?穷又怎样?这些和才华有和相干?可是现实中很多人初婚时由于这两点被岳父居高临下,或者被岳父资助欠情,而许下了一辈子的欠缺与契约。“想当初,要不是我家...”,这种话好像在很多故事里有过。沈似乎也没有摆脱这种世俗的轨道,寻找爱情,倾注爱情,换来的只是不屑。 所以我认为,沈从文只是在和自己的爱情向往谈恋爱,在和自己谈恋爱。或者说他恋爱了,和梁思成他们一样恋爱了,只是对方是悬空的,张兆和并不是真正的喜欢他。沈从文的爱情无处摆放,张也只是他的假想情人。这是多情人的可悲!寂寞如斯!... 有这么一个情景可以印证我的观点:在沈从文83岁的时候,一位女记者去采访他听了他的生平以后说了句:“沈老,您受委屈了!”,83三岁的他,抱着拍他的那只手,一句话也没说,放声大哭起来。这种释放,恐怕不仅仅是文革中的压抑,还有很多千言万语无法表达啊!只有因为一生缺乏知音,内心丰富的沈从文来才能因为陌生人一句“你受委屈了”而被撩拨得如此悲伤...
个人分类: 云端看的世界|245 次阅读|8 个评论
又见大师梁思成
yangyongtian 2011-2-26 16:15
又见大师梁思成, 记录大片绽尊容。 左膀右臂林徽因, 夫妇相依并肩行。 纪念碑基沁汗水, 国徽增色一点红。 北京古貌存遗迹, 思成徽因居首功。
个人分类: 感怀|184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谁知道中科院主楼屋顶的故事
sivaxin 2011-2-26 16:02
记得龙应台受邀在香港大学做过《大学,如果没有人文》的演讲,她说19岁的张爱玲曾在香港大学的宿舍目睹战争和疮痍;朱光潜曾在港大度过了他认为十分美好的4年光阴,并认为这4年“奠定了我这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1935到1941的6年间,许地山改革了港大中文系的课程内容,对整个香港的人文教育也花了很大的力气,四处演讲,宣扬国文程度和人文教育的重要;香港沦陷之时,陈寅恪任港大哲学教授,日本人占领香港以后,据说曾经对陈寅恪做过两件事:一是送面粉给他,二是以日金四十万圆强付陈寅恪办东方文化学院,陈寅恪均力拒之,闭门治学完成了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些无疑都是一所大学的人文历史,精神财富,但如今港大的学生和老师却基本对这些故事一无所知,许多学生更不知陈寅恪、朱光潜为何人。 还是想以龙应台的话做博文的结尾:人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科学,如果我们所训练出来的学生,将来的政府官员、律师、医生,什么技术都是一流的,但是独缺人文素养,独缺对“人”的最深沉的认识,你会不会很不安呢?
个人分类: 碟海沉浮|2 次阅读|0 个评论
超牛稿费
热度 1 yejian 2011-2-13 04:06
1940年,梁思成离开昆明去四川时,致信费正清,请其将自己的一篇文章《在中国北部寻找古建筑》投稿《国家地理》,并告知,如果投稿成功,请用稿酬订阅:两年的《读者文摘》(8美刀);两年的《建筑论坛》(11美刀);一年的《时代周刊》;一年的《国家地理》…… 可惜,文章被拒了。。。 那时候知识真是值钱啊!要是在中国买成大米,估计相当于现在几万元的购买力了吧? 这稿费 除以一个10,也许都还够付现在一篇文章超高的版面费吧?不过人家是进账。 有谁能具体算算?
个人分类: 未分类|406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美国学习建筑学的老师Paul Philippe Cret
livingfossil 2010-12-1 23:15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美国学习建筑学的老师Paul Philippe Cret 1923年,林徽因(1901--1955)在北京毕业于英国人创办的一所教会中学---培华女中,并考取了 半官费留学。 同年,梁思成( 1901--1972)及其大弟梁思永(1904--1954)同时从北京清华留美预备班毕业。 1924年6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及梁思永一道赴美国留学。同年9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完成在康奈尔大学的暑期课程后一起到宾夕法尼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学习建筑学。当时,非常著名的建筑师Paul Philippe Cret (1876--1945)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主任,为林徽因与梁思成的一位老师。1927年9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完成了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业。 梁思永赴哈佛大学,专攻考古学和人类学,1927年回国工作。1928年9月,梁思永返回哈佛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于1930年学成回国。梁思永是中国现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和其兄长梁思成于1948年同时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共81人)。一家两兄弟同时当选院士,这是一个奇迹。 孙启高 2010年12月1日 --------------------- 关于Paul Philippe Cret的生平与成就,参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ul_Cret Paul Philippe Cret (October 24, 1876 September 8, 1945) was a French-American architect and industrial designer . For more than thirty years, he headed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Biography: Born in Lyon, France , Cret was educated at that city's cole des Beaux-Arts , then in Paris, where he studied at the Atelier of Jean-Louis Pascal . He came to the United States in 1903 to teach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Although settled in America, he happened to be in France at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 . He enlisted and remained in the French army for the duration, for which he was awarded the Croix de Guerre and made an officer in the Legion of Honor . Picture 1: (picture source from Larry D. Moore) Main Building, University of Texas (foreground), Austin, TX (1934-37). One of twenty buildings Cret designed for the campus. Cret's practice in America began in 1907. His first major commission, designed with Albert Kelsey, was the Pan-American Union Building (now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 ) in Washington DC (190810), a breakthrough that led to many war memorials, civic buildings, court houses, and other solid, official structures. His work through the 1920s was firmly in the Beaux-Arts tradition, but with the radically simplified classical form of the 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 (192932), he flexibly adopted and applied monumental classical traditions to modernist innovations. ( Bertram Goodhue also falls in that category.) Some of Cret's work is remarkably streamlined and forward-thinking. In the late 1920s the architect was brought in as design consultant on Fellheimer and Wagner's magnificent Cincinnati Union Terminal (192933), the high-water mark of Art Deco style in the United States. He became an American citizen in 1927. In 1931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commissioned Cret to design a master-plan for the campus, and build the Beaux-Art Main Building (193437), the university's signature tower. Cret would go on to collaborate on about twenty buildings on the campus. Cret's contributions to the railroad industry also included the design of the side fluting on the Burlington 's Pioneer Zephyr (debuted in 1934) and the Santa Fe 's Super Chief (1936) passenger cars . Cret won the Gold Med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in 1938. Ill health forced his resignation from teaching in 1937, and after years of inactivity he died in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of heart disease. Legacy: Cret headed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for over 30 years, and designed such projects as the Rodin Museum in Philadelphia , the master plan for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in Austin, the Benjamin Franklin Bridge in Philadelphia , and the Duke Ellington Bridge in Washington, DC . Louis Kahn studied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nder Cret, and worked in Cret's architectural office, 1929-30. Picture2: Eternal Light Peace Memorial, Gettysburg Battlefield , Gettysburg, PA (1938), Lee Lawrie , sculptor. Cret designed war memorials, including the National Memorial Arch at Valley Forge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 (191417), the Pennsylvania Memorial at the Meuse-Argonne Battlefield in Varennes-en-Argonne, France (1927), the Chateau-Thierry American Monument in Aisne, France (1930), and the Flanders Field American Cemetery and Memorial in Waregem, Belgium (1937). On the 75th anniversary of the Battle of Gettysburg , President Franklin D. Roosevelt dedicated Cret's Eternal Light Peace Memorial (1938). Following Cret's death in 1945, his four partners assumed the practice under the partnership Harbeson, Hough, Livingston Larson , which for years was referred to by staff members as H2L2. The firm officially adopted this nickname as its formal title in 1976. H2L2 celebrated 100 years in 2007. Major projects: 1908-10 -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 Building, Washington, D.C. (with Albert Kelsey) 1914-17 - National Memorial Arch , Valley Forge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 , Valley Forge, Pennsylvania 1916-17 - Indianapolis Central Library , Indianapolis, Indiana (with Zantzinger, Borie and Medary ) 1922-26 - Benjamin Franklin Bridge ,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 Camden, New Jersey 1923-25 - Barnes Foundation , Merion, Pennsylvania 1923-27 - 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 , Detroit, Michigan (with Zantzinger, Borie and Medary ) 1926-29 - Rodin Museum ,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with Jacques Grber ) 1928-29 - George Rogers Clark Memorial Bridge , Louisville, Kentucky 1929 - Integrity Trust Company Building,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1929-32 - Folger Shakespeare Library , Washington, D.C. 1930 - Chateau-Thierry American Monument , Aisne, France 1930-32 - Henry Avenue Bridge over Wissahickon Creek , Fairmount Park ,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1931-32 - Connecticut Avenue Bridge over Klingle Valley , Washington, D.C. 1932 -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 925 Chestnut St.,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1933 - United States Courthouse, consulting architect, Fort Worth, Texas 1933-34 - Central Heating Plant , Washington, D.C. 1934-37 - Main Building, University of Texas 1935 - Duke Ellington Bridge , Washington, D.C. 1935-37 - Eccles Building , Washington, D.C. 1935-37 - Hipolito F. Garcia Federal Building and U.S. Courthouse , San Antonio, Texas 1936 - Dallas Fair Park , Texas Centennial Exposition Buildings at the Texas Centennial Exposition , consulting architect, Dallas, Texas 1936-39 - Texas Memorial Museum , consulting architect, Austin, Texas 1937 - Flanders Field American Cemetery and Memorial , Waregem, Belgium (with Jacques Grber ) 1938 - Eternal Light Peace Memorial, Gettysburg Battlefield , Gettysburg, Pennsylvania, Lee Lawrie , sculptor 1939-44 - National Naval Medical Center , Buildings 1 and 17, consulting architect, Bethesda, Maryland
个人分类: 林徽因+徐志摩Chinese Poet Xu Zhi-Mo and ...|58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央视八集高清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
热度 1 beyond0797 2010-11-15 15:00
关于梁、林二人的文字资料网上已有很多,而视频影像资料却不多见。这套央视拍的八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是2010年10月份才播出的吧,其制作水平可以算是国内的顶级制作了。对梁思成、林徽因的生平故事有兴趣的人,不妨下载下来看看。 或许,这八集纪录片可以让你重新地、更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作为建筑家的林徽因。 中文名 : CCTV 八集高清记录片《梁思成林徽因》 资源格式 : 720P 发行时间 : 2010年 制作发行 : CCTV 地区 : 大陆 语言 : 普通话 简介: 梁思成、林徽因以家世闻名: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维新思想家;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民国初年政治家。 梁思成、林徽因以才华闻名:1927年,双双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集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现代知识于一身,在建筑、文学、美术和教育学领域皆有非凡造诣。 八集高清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一对著名夫妇的人生轨迹和中国近现代的激荡史密切交织。这个故事所蕴涵的精神气质,是我们追索和展现这一传奇故事的动因。 附: 梁启超著名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林徽因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建筑学家,作家、学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新月派著名诗人。   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北大中文系教授,新月派著名诗人。   梁思成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始人,建筑学家、作家。   金岳霖北京大学哲学系创始人,著名哲学家,作家、学者。
个人分类: 休闲娱乐|60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梁思成说了也不成——应麻老师的《说说清华之大火》
liwei999 2010-11-14 18:36
梁思成说了也不成应麻老师的《说说清华之大火》 (1576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November 13, 2010 06:52PM 引用: 应麻老师说: 前年东南大学动力楼起火,突出了老式建筑的火灾风险,今天清华学堂起火,再次验证中式建筑的脆弱性。 。以为是麻老师行文稍有疏忽吧, 引用: 接着应麻老师又说: 我国古代建筑无法保存,在于先人们不重视万物长久保存的观念,改朝换代之时,一把火烧掉旧的,换上新的,是惯例。建设新建筑,没有人想到过长久保存的问题。美国主要建筑的原始设计图,保存在该建筑的地下室中,就是方便在灾难之后的重建和维护。现在我们要找故宫的原始设计图,到哪里去找呢? 梁思成认为,我国古代工匠没有掌握石材的抗压性能,没有掌握垫灰技术,导致石头建筑很容易倒塌(因为受力不均匀),所以古代都是木材建筑,几乎没有可以永久保留的石头建筑,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这基本上就是错误连篇了。 首先清华学堂是洋式建筑还是中式建筑呢?镜某以为是属于洋式的。如果没有记忆错误的话,清华学堂应该是属于红砖洋式建筑。因此,老式建筑的火灾风险并不是来自中式洋式的分类。 其次,留洋的一大忌就是说中国外国。因为这类话往往不着调。美国不过两百多年,主要建筑物也就不会超过这个时间。而故宫明清两朝代小600年,如何能这样跨时代去比较呢? 梁思成是学建筑的,对力学大约是外行。我国古代工匠没有掌握石材的抗压性能的说法并不能成立。决定用料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们的信仰。国人认为石头不吸气,不能用来盖阳宅,只能用于阴宅。所以人们日常生活的住宅异一定是要用砖瓦、木材。建筑能否长期保存的主要因素并不在于木料或石料,环境更是个重要的因素。这个环境因素中也包括着人。 引用: 麻老师的这个想法也有趣: 古代中国(《墨子》)的消防重点环节,是城门,就是因为人员复杂,管理不易。 为什么不是因为城门比起城墙来更要紧这样单纯的理由呢?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71478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4915 次阅读|1 个评论
第三家院士三兄弟,牛!
STS 2010-6-9 16:48
梁启超 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 思想家、文学家,他 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 , 17 岁中举,后师从康有为,其代表作《少年中国说》至今还被广泛诵读。他一生养育的九个孩子当中,有三个成为院士。 梁思成( 1901 年- 1972 年),长子,著名建筑学家, 1948 年 3 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中国科学院院士 ; 其妻为林徽因。 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梁思永( 1904 年- 1954 年),次子,著名考古学家, 1948 年 3 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回国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考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1954 年因病去世,错过了 1955 年新中国第一次院士(学部委员)评选。 梁思礼( 1924 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9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他是我国自行设计并于 1964 年实验成功的第一枚地 地导弹的控制系统负责人之一,并在以后改进的型号中领导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惯性制导系统;他还是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远程液体火箭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控制系统研制工作的负责人;在他的主持下,我国首次把集成电路用于弹上计算机,并首次以此进行全弹自动化测试。 梁启超共有有 9 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 庄为李 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 王 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除了上述三个之外,其他孩子的去向为: 梁思顺(令娴)( 1893 年- 1966 年),长女。 梁思忠( 1907 年- 1932 年),三子,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 梁思庄( 1908 年- 1986 年),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 1912 年-),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懿( 1914 年- 1988 年),三女,从事社会活动。 梁思宁( 1916 年- 2006 年),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第一家院士三兄弟:庄逢甘、庄逢辰、庄逢源。(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3645 ) 第二家院士三兄弟:黎鳌、黎介寿、黎磊石。(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3652 ) 第三家院士三兄弟: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3803 )
个人分类: 评论|598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座城市的记忆
adamliu800 2010-5-27 13:58
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梁思成 看到建筑大家梁思成的痛苦表达,我们不禁要问,梁教授何以如此动情。 这要从北平(北京旧称)解放前说起,当时解放军已经包围了北京城,中央领导派地下工作者,找到了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梁思成,让他为解放军制作了一张标记有文物古迹的北平全图,以免战火误伤文物。梁教授为此感到欣慰,然而此后的数十年内,他痛心地发现,当年被他标记在地图上的一个个红点,在和平年代,被一个个抹去。他怎能不痛心疾首,怎能不心如刀割。 一本《城记》就是一部北京城建发展史,或者说是北京古旧建筑的湮灭史。从中央政府核心区的设置问题到城墙的存废问题,梁、陈二老以专业的眼光,为共和国的首都绘制了合理经济的蓝图,但在长官意志和左的思潮作用下,梁陈方案被无情地否定了。古城墙也被视为封建的象征,终被拆除。 再接着是关于大屋顶的讨论,原本很好的中国传统建筑造型,被苏联专家所谓的民族主义强加在西式建筑上,这样的建筑在我们的部分高校里还有保留,虽说此举在当时受到了以梁思成为首的坚定地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为己任的建筑学家们的反对,但留存至今的建筑也不失为一种新建筑造型的尝试和见证。后来这种建筑造型由于所谓的浪费材料的缘故,遭到猛烈的批判。曾经反对过这种建筑风格的建筑学家们,却因这个屋顶的造型与其保护的对象(古建筑的屋顶)类似,也遭到了批判。 城墙毁了,城门也未能幸免。皇城、内城、外城大大小小数十座城楼、箭楼和瓮城悉数被拆,仅留下正阳门和箭楼,东南角箭楼,德胜门箭楼以及政治中心的象征天安门。拆除的原因很简单,门洞过小,过车不便。我去过北京,看过雄伟的大前门(即正阳门箭楼),我为其精美的古代城门造型艺术所折服,那种威严的气势是其他古建筑所不可比拟的。难怪它的拆除对于梁教授有切肤之痛。特别在拆除城门的过程中,尽然发现了元大都和义门的遗址,这也为北京悠久的建都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说明北京城墙和城楼的骨架历经了三朝,饱经风霜,600多年不倒。可是今昔毁于一旦。 斯人已逝,留下袅袅余音。新一轮的北京城市规划乘着奥运的东风,逐步展开,一个新的大北京蓝图预示着未来几十年首都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它将开启这个城市新的历史,一部新的《城记》又将开始书写。 图片来源:卓越亚马逊网站,仅供欣赏!
个人分类: 读书心得|3909 次阅读|2 个评论
为新中国创造新建筑----创建时期的清华大学建筑系
yaoyaxin 2009-2-24 19:36
建筑师的知识要广博,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根本的他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 这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要为新中国培养的建筑师,更是对清华大学建筑系学生的期许。抗战胜利前夕,时任中国民间学术团体营造学社负责人的梁思成致函清华母校校长梅贻琦:我国各大学实宜早日添授建筑课程,为国家造就建设人才。今后数十年间,全国人民居室及都市之改进,生活水准之提高,实有待于此辈人才之养成。1946年10月,清华大学复员北平之际,在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学系,梁思成受聘为教授、系主任,吴良镛为助教,系馆借用旧水利馆二楼。招收第一班学生15人,学制四年。梁思成赴美访学期间,聘吴柳生教授为代系主任。 梁思成是在受过严格的西方建筑教育、又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和历经二十载中国古建筑实践的基础上创办清华建筑系的,并决心改革国内长期沿用巴黎美术学院教学体系而陈旧保守、不敷时需的建筑教育。建系之初,他赴美考察战后美国建筑教育,遍访赖特、柯布西耶、沙里宁等建筑大师,在耶鲁大学讲学,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对国际建筑理论的最新进展有了深入了解。 学术思想是清华建筑系创建与发展的灵魂。1947年回国后,梁思成率先在建筑系倡导体形环境理论(即物质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将建筑的范畴从单栋房子扩展到体形环境 小至杯盘碗盏,大至整个城市甚至更广的区域。因此,建筑教育就不是仅仅培养设计个体建筑的建筑师,更要造就融通整体环境的规划人才。基于这样的理念,建国前夕建筑工程学系更名为营建学系,取《诗经》经之营之意,营建系不仅重视建筑设计和规划,还重视相关的管理和经营,赋予建筑学广义的内涵和任务。 梁思成在《文汇报》发表清华大学工学院营建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全面阐述清华营建系围绕体形环境理论的创新教学计划:建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的交集。营建系以融通理工与人文为宗旨,课程包括文化及社会背景、科学及工程、表现技巧、设计课程和综合研究,艺术技巧和理论修养贯穿其中,同时强调社会科学,重视从广阔的历史中探寻建筑发展的规律,通过博而精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的艺术修养。清华营建系并没有全盘接受包豪斯学派和新建筑运动的反历史主义倾向。在教学方法上着重启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强调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树立住者有其房的职业使命。1951年先后成立建筑设计、市镇规划、造园、工艺美术四个教学组,并与社会学系、哲学系、历史系等合办清华大学文物馆,梁思成任馆长,不断拓展建筑学的外延。 作为清华建筑系的创建者和组织者,梁思成广纳贤材。1945年在重庆时他亲邀吴良镛共同开创清华的建筑事业。建系初期,从营造学社、中央大学、重庆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延请教师,构成建筑系发展合理的人才梯队。与梁思成并肩开创建筑事业的建筑师林徽因,以抱病之躯,淡漠名利,为创建清华建筑系殚精竭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并入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人才力量和办学规模随之加强,系馆由水利馆二层迁至清华学堂,正式更名建筑系。吴良镛时任建筑系副主任,他向社会呼吁重视建筑教育的同时,吸取国外经验与国情和本专业教学特点相结合,建立教研室、实验室、图书室和资料室,首次开设毕业设计课程,建筑教学体系日臻完善,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梁思成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成立不到五年,清华建筑系已开始投入为新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各项实践中,取得一系列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设计、抢救北京特种手工艺景泰蓝及其造型装饰设计,无不出自梁思成、林徽因和清华建筑系师生的智慧和辛劳,清华园中尚存的新林院八号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满载这段历史的记忆。梁思成领导建筑系师生完成的中南海怀仁堂改建设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城市规划、国庆十周年献礼工程规划设计等,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篇之作。解放前夕,梁思成为解放军绘制了保护北京城文物建筑的图录,建筑系教师为南下解放军编写全国文物建筑保护单位目录,最大限度保护了文物建筑。为传承民族建筑文化前瞻性地提出: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祖先和子孙都负有保护文物建筑本身及其环境的责任,不容躲避。 清华建筑学专业在1970年曾一度被取消,直至1978年恢复建筑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1988年成立建筑学院,以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位一体的学科构成,下设4个系、9个研究所和2个跨院系科研综合体。进入新世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继续开拓者的足迹,在吴良镛先生发展的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指导下,积极应对建设事业迅猛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应对全球化进程中强势文化对民族本土文化的冲击,深入日益广阔与复杂化的建筑实践,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贯彻建筑为国家发展服务的基本职业理念,为着中国精神的复兴,作美感同智力参合的努力。匠人营国,继往开来,走过60载岁月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如是前行。 (原载《新清华》史苑2006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13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1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