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动机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寻找心理定律:二十二、动机的确立及过程牵引机制
zhifeichen 2014-7-14 06:25
在心理定律论中, 动机是在当前主题下的一种神经心理过程,与意识活动相关的神经活动最终导致了运动神经控制系统的输出。 心理主体形成动机必需具备两个要素:有意识参与以及导致行为的神经触发。 举一个反例 :当你正全神贯注地思考一个复杂的问题时来回度步,实际上没有走步的行为动机,因为导致你行动的神经活动是下意识的,虽然有导致行为的神经触发,但不是动机使然。再比如:你的小孩犯了一个使你非常气恼的错误,本来你想好好教训一番,但是考虑到可能会有不良后果,你没有那么做。也就是你的意识活动并没有向运动神经控制系统输出,教训的动机并没有形成。 按照主题竞争定律,这个主题必须在竞争中胜出;然后,该主题会引导心理主体产生某种有意识的行动。让我们从最基本的觅食行为来看一个动机的起因。 当你胃中的食物消化完时,血液中的血糖浓度下降,下丘脑中的摄食中枢神经元放电活动增强,饱中枢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受到抑制。如果这时有合适的食物在你嘴边,你会马上进食。但通常情况下食物不在你口边,进食行为无法进行,于是引起你的注意。当你问自己“我该吃什么?”时,当前主题就变成了一个包含动机的主题——觅食充饥。 不过,能够诱发动机的不只局限于生理信息,环境信息的作用常常更大。比如你上班时正在工作,一个同事过来找你,问你去不去同大家一起吃午餐。这会儿你才注意到,已经接近十二点钟,到了规定的午餐时间,你的求食动机也能够被触发。 显然,错误的主题可以导致错误的动机。中国历史上有个著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西周时的周幽王,为了使不爱笑的宠妃褒姒一笑,点燃了报警的烽火,诸侯们见到烽火以为敌寇来了,纷纷带着兵马来救,结果被告知是假的,只好又撤回去。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但是无端被耍的诸侯们却非常不满。后来敌寇真的来了,再点起烽火时,诸侯们以为又是假的,都不来了,结果周幽王落得个国破人亡。在这个故事里,周幽王为了博取自己的女人开心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这个严重错误的主题下产生的“烽火戏诸侯”的动机毁灭了自己和社稷。 很多时候,心理主体的动机并没有功利上的目的性。如在上一篇的事件中,象姑娘们所希望的那样使用矩阵跳线盒之后,她们的任务不是减少而是增多了,因为测试的效率和质量都没有改变,反而要在测试新投料的产品(不一定是新产品)之前先做一项跳线的工作。所以这类动机缺乏功利性的牵引,我们必须从过程中来研究。 有一个既简单又活生生的实例: 1996年的夏季奥运会上,一大群观众正在亚特兰大的奥林匹克公园欣赏音乐会。突然,传来一声爆炸。一霎那间,现场几乎所有的人都呆住了,这是典型的应急反应状态。经过几秒钟的僵直后,有人开始向外逃跑,马上所有的人都开始行动。这一现场过程被有限广播公司(CNN)录了下来,一遍又一遍地向全世界播出。 通过神经信息群原理的分析表明,这些观众首先被一种震惊情绪激活了运动神经系统,然后在几秒钟内他们完成了思考,思考的结果指导着他们的运动神经系统采取何种行动。由于时间短暂,直觉思维应该是主要的思维形式,它又与每个人过去的经验有关(参见第十八篇)。 心理定律论认为,这种 由情绪激发并由直觉引导最终导致的行为的神经心理过程,就是动机的过程牵引机制。 在上一篇的事件当中,跳线对测试人员来说有一种挑战,能激发其争胜的情绪,即将成功的直觉引导着她继续完成跳线。 但是,由过程牵引的动机很多时候非常肤浅,造成舍本求末的结果。有个“爱鹤失众”的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的卫国君主卫懿公,不思富国强兵之道,整天喜欢养鹤,甚至荒唐到给鹤封官位,享官禄,百姓怨声载道,使得大臣们都离他而去,甚至连他的哥哥都投靠他国。北方狄国借机出兵攻打卫国,卫国士兵们说:鹤不是有本事当官嘛,那就让鹤去打仗好了,我们哪有那个本事。于是根本不抵抗就逃散,结果卫懿公被狄兵所杀。这个卫懿公的动机就是被爱鹤的过程牵引,荒唐之极,直至招来杀身之祸。 参考阅读: 陈志飞,《心理定律论——人类本性的科学还原》第六章:动机定律,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12 月。 Joseph LeDoux, Synaptic Self: How Our Brains Become Who We Are (Viking, New York,2002), Page 235.
个人分类: 心理定律论|2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内在动机或为成功关键
redtree 2014-7-4 09:51
内在动机或为成功关键 作者:Amy Wrzesniewski 来源:PNAS 发布时间:2014-7-3 14:36:21 新研究显示,外在动机可能难以达成目标。图片来源:ZUMA PRESS INC./ALAMY 你想减肥?赚更多钱?学习弹钢琴吗?美国西点军校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实现这些目标的几率不仅取决于你的积极性如何,还依赖于积极性的来源。 一般而言,人存在两类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前者驱使人们为目标本身的益处而达成目标,后者则与目标没有直接关系。例如,假如你在学习拉小提琴,可能是由对这种乐器的喜爱导致的内在动机,或是父母奖励等外在动机所驱使。 有观点认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均会起作用。但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只有内在动机能对长期目标的达成有帮助。于是,心理学家开始求助于自然实验。每年,约有1300人进入西点军校,但只有约1000人能毕业。他们之中更少的人会在5年服役期满后继续待在军中。这些学生进入西点军校时的动机是什么?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Amy Wrzesniewski和斯沃斯摩尔学院心理学家Barry Schwartz收集到了西点军校过去14年1万多位学员的动机和结果数据。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分离不同类型的动机。研究人员为每位学员建立了组合分数,并计算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比值。然后,研究人员测量了职业结构变化和该比值的匹配情况。 至少对于军官而言,内在动机是唯一重要的。即使种族、宗教和性别等其他因素也会发挥作用,但具有强烈内在动机的人,毕业的可能性比平均水平高20%。而对于那些内在动机欠缺的人而言,毕业几率低于平均水平。研究人员将相关结果在线发表于美国 《国家科学院院刊》 上。另外,与那些主要由内在动机驱动的学员相比,混合动机的人坚持从军的几率低10%。(来源:中国科学报 唐凤)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11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家、学校、大众对大学的动机是不一样的
热度 8 lin602 2014-2-13 21:59
科学网上对上大学的目的任务看法不一样,有的侧重就业,有的侧重素质培养,有的侧重理想与信仰。 其实不同的人站的角度不一样,有的是站在国家的角度上来说的,有的是从重点学校的角度,有的是从三流学校的角度,有的是从普通家长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 中国设立科举制度的时候,皇帝是要‘选拔人才’为皇帝或国家服务。这是他的角度,皇帝不考虑自己的就业。 而中国的科举延续了千年,许多人从年轻考到老,为什么?你说他是提高素质?目的是为皇帝服务? 笑话! 这些人是为了考个状元后搞个官做做(变相就业‘官’嘛)。因为当官可以有出息,可以光宗耀祖,可以荣华富贵。你说这些考生与皇帝的目的是一样的吗? 就目前来说,国家要发展大学教育,是为了中国的发展,国家的强大,科学技术的先进,在国际上还不受人欺。对一个国家来说,就业与经济相关,与土地与财富的平均有关,多一百万人上大学与少一百万人上大学,对国家来说就业都是差不多的,但国家人民的素质得到了提高。 对学校来说,要有生源,要有国家资助与经费来源,如果缺了这二项,学校关门。有生源,必须学生的素质要高,社会认可,所以要想办法提高自己学生的素质,提高教授们的学术水平,抓质量。哈佛的学生一般不愁就业吧,但美国不少学校的学生同样找不到工作。因此大学的角度是提高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培养出来的学生为国家所用,为社会所用。如果你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受国家欢迎,不为社会普通人欢迎,这个学校不就关门了嘛。 对学生与家长来说,上大学就是为了今后生活好,事业发展好。女生一方面是为了就业,一方面提高自己找对象的条件,三是为了教育后代,也是为了家长有面子甚至抚养老人。与中国古代的科举的目的有什么差别呢。 如果大学生们上大学后仅仅会跳舞、唱歌、做诗、说话得体。但不会做化工实验, 哪个化工厂要他们做技术?没有医术,哪个病人要他们开刀?所以上大学不完全是素质教育,某种意义上是社会需要的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只是其中的全面发展而已。 如果这样的学生出来后找不到工作,他们还上这样的大学吗? 我不相信大话,我更相信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动机。这些动机有机地统一,就是教育的发达,否则就教育落后。 仔细看看科学网上不同的博文与评论,是不是各人的角度不一样呢?
6921 次阅读|15 个评论
海龟土鳖之研究(二)
热度 2 zhuyucai1 2013-12-21 06:21
定理 2 . 动不动问别人动机的人,动机不纯,心地不正。 证明 :请动不动问别人动机的人,自证/反证。
3068 次阅读|2 个评论
名刊如名校
热度 4 fantry 2013-7-16 11:01
前几天粗略读了任胜利老师博文“ OA 巨匠 Peter Suber 的新作: Open Access (the book) ” 推荐的这本书(下文简称之为“ OA 著作”),再加上经常在科学网看到有关论文发表和学术评价的博文,将一些感想整理如下。 (一)从 OA 的逻辑基础谈起 上述“ OA 著作”反复提及一点:科研人员发表学术期刊论文不是为了金钱(“ not for money ”、“ rather than money ”),将此作为期刊 OA 化的逻辑基础。其基本思想是这样的:科研人员是学术期刊论文的“作者”,同时也是“读者”;作为“作者”的科研人员们发表学术期刊论文一般没有金钱上的收益,也就是说期刊出版方从科研人员那里是免费获取论文资源的(一般编辑和评审人也是免费服务);然而作为“读者”的科研人员们却不能免费获取到由他们免费贡献给期刊出版方的论文资源(一般由科研人员所在机构向期刊出版方缴纳订阅费后方可获取);这种自己花钱购买自己生产的东西的现象不合理,因此提倡期刊应该 OA 化。 这里不探讨办期刊的成本问题(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成本应该不高),也不探讨期刊订阅费究竟收多少更为合理的问题(订阅费对于一些高校越来越无法承担)。只想从“科研人员发表学术期刊论文不是为了金钱”这一点出发,谈谈科研人员发表学术期刊论文究竟为了什么? (二)发文章的动机层次 当问及为什么发文章的时候,也许会有人回答:为了与人分享自己的研究发现( for sharing )(动机 1 )。这个回答很好。但这会是一个人发表文章的唯一动机吗?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分享的动机在其中又占据多大的比重呢? 也许,更多人的回答会是下面这样的: *为了博士毕业(动机 2 ) *为了职称评审(动机 3 ) * 为了岗位聘任(动机 4 ) * 为了课题申请(动机 5 ) * 为了项目结题(动机 6 ) 诸如上述的回答可能还有很多。唉,这样是不是把发表文章的动机说的太功利了。那么再来些不太功利的: * 为了影响( for impact )(动机 7 ) * 为了声誉(动机 8 ) * 为了获得认可(动机 9 ) 上述三个动机似乎也是“有所求”的表现。如果将动机 2-6 视为追求“利”(当然大家都是被逼的,属于被动),动机 7-9 则可视为追求“名”。 借 鉴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将上述动机也以层次塔的形式表示如下: 实际上,发表文章的动机应该是混合型的。对于大部分新人来说,被动逐利的动机占主导地位;当地位稳定后,求名动机占的比例越来越重;对于牛人来说,也许可以尽情地享受分享的快乐。 由此来看, OA 期刊的逻辑基础是不充分的。科研人员发表论文虽然没有金钱上的收益,但背后所存在的各种名与利是不可否认的。也正是如此,使得科研人员发表论文越来越偏离朴素的、纯真的“分享”需要。 (三)期刊具有学术评价功能 如果说“分享”是发表论文的主要动机,那么论文发表在什么期刊上并不重要。然而,在职称评审、课题结题、博士毕业等情况下,论文所发期刊的水平常常被用来表示论文本身的质量;在获取认可、赢取声誉、追求影响等驱动下,也是希望将论文发表在高质量的期刊上。总之,以刊评文、评人的做法到处可见,期刊承担着重要的学术评价功能。 学术成果质量有高低之分,学术期刊的水平也就有了高低之分。这有其积极的一面,要求新人和牛人发表同一水平的论文并不合理,即使是同一人同一时期论文也有好有差,一定水平的学术成果与一定水平的学术期刊相对应有其现实意义。 消极的一面是,往往将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绝对化,强化了论文发表的逐利动机。由于同行评审的局限,高水平的期刊有时也会拒掉高质量的论文,有时也会接受了一些低质量的论文(可参见武夷山老师的博文“ 容忍 “ 垃圾 ” ,留下金子 ” ),这使得以刊评文、评人具有不准确性(文双春老师关于学术测不准有一篇很好的文章:“ 能出院士不一定能出大师——学术越评越掉价 ” )。 PLOS ONE 之所以引起争议,也是因其所具有的学术评价功能被认为“不合理”导致的,似乎也可以看作是利益之争。另外,有些学科不易产生论文,特别是 SCI 论文,因此简单地以 SCI 期刊为评价标准十分不公平。汪晓军老师就在博文“ 教授的门槛(上) ” 中介绍了自己为了迎合职称评审要求而不得不发 SCI 的故事。 尽管如此,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不可能消失,而且可能是永远不会。 (四)名刊如名校 将名刊比作名校也许有一定的道理,这时论文就好比是学生。大家都希望能够上名校,名校也太可能以动机来判断是否录用某一个学生,即使他或她的动机是十分功利的。名校录用的学生不可能各个都是天才、都是精英,但整体上水平是高的;被名校拒绝的学生也有天才、也有金子,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我们不可能要求把所有大学都办成一个水平,名校总是存在。这不是不公平,反而应该是一种公平。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争取进一步提高名校学生录用的准确性(基于才能),进一步提高名校的培养质量。对于期刊,也就是进一步提高期刊论文录用的准确性(基于学术),进一步提高期刊的传播质量。
个人分类: 开放学术|9556 次阅读|8 个评论
[杂类]读博文《我们基础科研的成果--SCI论文到底算什么? 》有感
热度 3 htrmt 2013-4-13 09:37
博文 《我们基础科研的成果--SCI论文到底算什么?》 又让我想起早先形成的观点。 当前学术界所推崇的各种指标(SCI、EI、H index、...)或数据库(指被这些文献数据库收录),哪一个与研究本身有直接的关系?每每看到文献的作者不是在讨论自己的研究内容、思考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而是津津乐道于文章发表在XX期刊、XX杂志、被XX收录时,这不能不让无关的局外者寻思:你作为作者,在你的心中,究竟是你的研究工作内容重要,还是(你的研究工作)被他人认同更重要,还是你可以捞到的好处更重要?如果后两者在你的心中更重要,显然最适合你的秉性的职业分别是政治和商业,而不是学术。 如果你的研究成果是事实,那么你的研究内容只要被收录(无论收录在如何不知名的数据库,只要可以被所有人检索即可),你的研究工作被人认同就只是早晚的事情,如有例外,通常是因为学术之外的因素导致他人无法看到、了解到(比如检索数据库要付费而你出不起钱,或者觉得文章的价值不值得你出的那个价钱,或者有些数据库根本就无权使用,或者...)。总之,只要你的文章存在于这个世界并且可被自由检索(与在哪个数据库中检索无关),那么你的研究工作被后来者找到就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只要收录文献的数据库可被自由使用,那么文章发表在哪里、被哪个数据库收录都一样,对于从事相同研究方向且有心的后来者来说,最终总会找到你的文献。但是,反过来,被人认同的工作则不一定就是事实的例子绝不少见,相关的例子无需赘述。 以上叙述也表明: (1)厘清学术研究中的个人动机、利益关系有助于理解各种学术乱象。 (2) 成立一个国家级且允许所有人自由使用的文献收录机构对于促进学术繁荣、进而带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精神文明以及物质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注:在当下任何东西都可待价而沽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这里所指的“自由”主要是指免费。
个人分类: 杂类|5745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习需要动机吗?
热度 1 heitiedan2012 2013-3-12 23:04
小孩子很少有主动喜欢读书学习的。当然不是绝对没有主动喜欢读书的,但是肯定是少数。所以,如何教育孩子喜欢读书,是家长和老师的一项繁重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几乎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早的时候,家长或者老师是劝孩子为自己读书。你读了书,才能有出息,才能做大事,才能光宗耀祖,才能人五人六,才能吃香喝辣……这样的思想教育工作,一般说来成效都不会太大。小孩子知道读书很枯燥,远没有玩耍有意思。所以那种利诱的方式,对很多小孩子来说,起不了什么作用。这种启发孩子学习动机的教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即十岁之前,基本是无效的。这个年龄的孩子,虽然也有书读的好的,但是主要是在读书过程中,因为有某些突出的表现,受到老师或者家长的夸奖,因为得到了明显的暗示,即要好好念就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就会受到夸奖,就会受到奖励,因此这种正反馈会使一些孩子继续在学习上努力或者用功。 在这个年龄段上,那些学习成绩不太突出的孩子,要想有个明显的变化,除了往下出溜,很少有能向学习好的方向转变的情况。因为他没有改变的动力。平时学习成绩一般,很难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夸奖与赞扬,更多的时候,得到的是责备与挖苦,这种东西他们收获得实在太多了。在这个阶段,似乎没有什么好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动机方面的教育,在古代读私塾的时候,唯一的手段就体罚。你不好好读书,就只有挨手板。在这个时候,没有什么道理好讲。学好了,是本分,是应该的,不需要什么奖励;学不好,是不够本分,就要受到惩罚。 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这种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者光宗耀祖的意识则有可能使有些孩子产生奋发图强的意识。他们在朦胧中的新意识会让他们改变过去那种无动于衷的状态,特别是那些家庭比较贫困的孩子,一旦萌发了这样的意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也会大大增强。这样的孩子一旦发奋起来,潜力会有极大地展现,在学习成绩上完全可能会突飞猛进,令人刮目相看。这种情况在一些贫困家庭中的孩子里并不鲜见。 不过,人们必须承认,绝大多数穷人家的孩子没有那么幸运,幸运者总是少数。即使他们有了很积极的学习动机,但是贫困的家境不允许他们把自己的潜质充分发挥出来。他们中的很多人被迫放弃学业,造成遗恨终身。 在家境尚可的家庭中,要出现那种奋发读书情的况虽然不是不可能,但是概率似乎要小得多。他们生存的压力没有那么大,所以一般也不太会让孩子去死命读书。一般情况下,家长往往会让孩子随遇而安,将来能干点什么就干点什么,不一定要通过读书来出人头地。这种情况过去比较多,现在好像家长的期望值都提高了,能这么豁达的家长似乎也不太多了。但是随着家长的期望值升高,这些孩子们可就惨了。他们背负着家长的期望,步履维艰地在学习的泥潭中行走,那才真是一个苦哇。 那些家境十分优裕的家庭,会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会比那些穷困家庭的孩子在接受教育方面获得更多的优势。但是,这并不等于他们就解决了学习动机的问题。除了个别有自觉性的孩子会主动学习之外,多数孩子虽然在受教育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他们内心往往很空虚,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 其实,提出学习动机的问题本身就值得思考。我不知道,如果有人会问你为什么要吃饭,你吃饭的动机是什么?很多人的回答就会脱口而出,人不吃饭会饿死。但这并不是动机。不是因为我知道了吃饭的重要性或者吃饭伟大而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之后,我才会积极主动地吃饭。不是这样的。因为我饿了,不吃饭就熬不下去了,所以我必须吃饭,我只得吃饭,我一定吃饭,等等。 这样看来,读书学习其实也应该是这样,我不读书不学习我就会很不舒服,我会因为缺乏对知识营养的吸取而感到万分饥饿,所以我必须要读书,我必须要学习。不读书,不学习,我就会有知识的饥饿感。我就会很不舒服,我必须满足我的读书的欲望,才能解决没有读书而感到的饥渴。 读书需要动机吗,看上去需要,实际上又不需要。无论什么时候,兴趣才是读书学习最永恒的动力。
3245 次阅读|1 个评论
离开或逃离,从人的需求说起
热度 4 ncepuztf 2012-11-18 23:15
最近大家热议优秀人才“逃离”或离开科研,为科研好苗子的流失而惋惜,感叹。其实行为之后是动机,动机形成离不开需求,那么就从需求说起吧。 来源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A. H. Maslow,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正好对此解释。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际需求、尊重需求以及成就需求五个层次。认为低层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人生激励作用就会降低,高层次的需求将会逐渐取代它,成为推动人行为新的动因。 (1) 生理需求 :人首先得生存,然后才能发展。“仓廪实而知礼节”,请不要和眼里闪着饥饿光芒的人谈环境保护,臭氧层空洞,他们是礼仪道德在外,理想想理太贵,谈下顿饭的着落才对。 (2) 安全需求 :一旦满足了生理需求,人自然会产生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和财物安全。原始人饱餐后带着剩余食物钻进山洞,点起了火堆取暖和驱逐野兽,制造武器和生产工具与天斗与人斗,做消灭敌人,还要保存自己的事情。 (3) 交际需求 :吃饱了,安全了,一个人住山洞,多寂寞,多没劲,要是多个人聊聊天该多好啊,这时候交际需求产生了。 (4) 尊重需求 :这交往的人多了,自己做的事就希望得到别人认可,也希望别人做事不无视自己的存在,尊重需求产生了。 (5) 成就需求 :自我价值的实现,人总希望把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做到满意或极致,以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们通常说的发展空间与此有关。 如果想让一个人安心做事,前两个需求是起码要满足的。如果想让一个人长期做一件事,后面几个需求也要跟进。 对照一下优秀科研苗子们的选择,需求满足度高的自然是优选方案,这样不就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离开或逃离了吗? 正所谓: 能以饱暖(生理), 佑我平安(安全), 前进路上不孤单(交际), 有人为我加油呐喊(尊重), 做点事能有一丝成就感(成就) 。
个人分类: 说说|2827 次阅读|7 个评论
伟大的发现或者发明起先都是“自私”的
热度 1 qinchuanq 2012-9-10 00:45
这几天写程序写的凶。顺便搜索C语言之父Dennis Ritchie也搜索得多。 今天看到一个对其同事Brian Kernighan的采访。 参见: http://forbesindia.com/interview/special/brian-kernighan-no-one-thought-c-would-become-so-big/29982/1 其中的两个问答是: Q Did Dennis Ritchie or you ever think C would become so popular? I don’t think that at the time Dennis worked on Unix and C anyone thought these would become as big as they did. Unix, at that time, was a research project inside Bell Labs. 翻译过来就是: 问:以前Dennis Ritchie 或者你曾想过C会变得这么受欢迎吗? 答:我不认为在Dennis还在创作和完善Unix和C的时候有谁会想到Unix和C会变得如此重要。Unix在那个时候,(只)是一个贝尔实验室内部的研究项目。 (博主注:看来他们没有服务全人类的伟大觉悟啊。开始项目之前也没想什么重大的意义,理论价值、经济社会效益之类的。要是让他们写基金本子不知道会写成啥样哈。) Q Many languages had been in existence when work on Unix and C started. So, what were Dennis Ritchie and Ken Thompson trying to achieve? Ken Thompson said it fairly well. And Dennis echoed that sentiment. Ken said the goal was to create an operating system that was comfortable and easy to use for programmers. 翻译过来就是: 问:当你们开始研发Unix和C的时候已经有很多现成的编程语言了。那么,Dennis Ritchie和Ken Thompson试图(通过研发Unix和C来)达到什么目标? 答:Ken Thompson说得很好。Dennis则对他的想法作出了呼应。Ken说目标是创造一个对于程序员们来说使用舒服并且简易的操作系统。 (博主注:Ken将自己视为程序员,可以参见他的图灵获奖演说。所以这里就臆测他和Linus一样,一开始只是为了让自己爽了。) 以前买过一本《牛顿传》(好像是湖北的某个出版社出版的,没有带在身边),书中写到《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被哈雷(就是哈雷望远镜纪念的那个哈雷,他和牛顿认识)催着发表的。貌似是这样的经过:一次哈雷和牛顿聊天,聊到万物背后的运动规律,牛顿说,这个我早就已经解决了。哈雷不相信,说“真的假的啊?拿出来看看。”于是牛顿翻箱倒柜的翻出他字迹缭乱的手稿。哈雷看了后意识到它的伟大意义,于是就催促牛顿发表。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关于自然界的统一理论就这么为人所广知。牛顿可能压根就没想着要发表!尤其是后来和胡克(胡克定律的那个胡克)为《原理》吵得不可开交,他非常后悔发表,还因此经常埋怨哈雷。 还有以前在哪本书上看的关于高斯的小故事的介绍。高斯曾经有篇很好的著作(具体是啥我记不得了)在送给德国科学院(好像是德国科学院,记不大准了)检阅无果后,一天准备用其点烟。他的学生看见了,连忙夺之。另外,高斯不喜欢发表他认为不完美的著作的癖好是人所共知的。 貌似这些大牛都是懵懂无知的啊。而且他们的伟大作品貌似都是自私的,或者小私的——Unix和C是为了创作出用着舒服和简易的系统和编程语言以供他们自己然后是贝尔实验室的程序员同事们享用;牛顿的《原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高斯是为了审数学之美(博主个人臆断)。 就是今日之Linux都是因为Linus在当大学生的时候没钱买Unix而用Minix又不爽的情形之下自己捣鼓出来的。 他们原来都是自助助人啊!没准哪天艾滋病被攻克,其攻克者要么是艾滋病患者,要么是跟艾滋病病人关系很铁的人。 我们这些搞所谓“科研”或者“研发”的人呢?我只知道好多人的项目内容自己都不好奇也不能受益。没有自助的因素在里面,发现或者发明能助人么,换句话说,能有益社会么,能伟大么?这是个问题。
个人分类: 学习生活|38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爱因斯坦:探索的动机
JRoy 2012-9-4 18:36
爱因斯坦:探索的动机       ——爱因斯坦在普朗克生日会上的演讲    这是爱因斯坦于 1918年4月在柏林物理学会举办的麦克斯·普朗克六十岁生日庆祝会上的讲话。讲稿最初发表在1918年出版的《庆祝麦克斯·普朗克60寿辰:德国物理学会演讲集》。1932年爱因斯坦将此文略加修改,作为普朗克文集《科学往何处去?》的序言。   在科学的庙堂里有许多房舍,住在里面的人真是各式各样,而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也实在各不相同。有许多人所以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对他们自己雄心壮志的满足;在这座庙堂里,另外还有许多人所以把他们的脑力产物奉献在祭坛上,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如果上帝有位天使跑来把所有属于这两类的人都赶出庙堂,那末聚集在那里的人就会大大减少,但是,仍然还有一些人留在里面,其中有古人,也有今人。我们的普朗克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就是我们所以爱戴他的原因。   我很明白,我们刚才在想象随便可以驱逐许多卓越的人物,他们对建筑科学庙堂有过很大的也许是主要的贡献;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天使也会觉得难于作出决定。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如果庙堂里只有被驱逐的那两类人,那末这座庙堂决不会存在,正如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只要有机会,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都会去干;他们究竟成为工程师、官吏、商人还是科学家,完全取决于环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为天使所宠爱的人吧。   他们大多数是相当怪癖、沉默寡言和孤独的人,但尽管有这些共同特点,实际上他们彼此之间很不一样,不象被赶走的那许多人那样彼此相似。究竟是什么把他们引到这座庙堂里来的呢 ? 这是一个难题,不能笼统地用一句话来回答。首先我同意叔本华 (Schopenhauer) 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 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   除了这种消极的动机以外,还有一种积极的动机。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 (cosmos) 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各人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理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    理论物理学家的世界图像在所有这些可能的图像中占有什么地位呢?它在描述各种关系时要求尽可能达到最高的标准的严格精密性,这样的标准只有用数学语言才能达到。另一方面,物理学家对于他的主题必须极其严格地加以控制:他必须满足于描述我们的经验领域里的最简单事件。企图以理论物理学家所要求的精密性和逻辑上的完备性来重现一切比较复杂的事件,这不是人类智力所能及的。高度的纯粹性、明晰性和确定性要以完整性为代价。但是当人们畏缩而胆怯地不去管一切不可捉摸和比较复杂的东西时,那末能吸引我们去认识自然界的这一渺小部分的究竟又是什么呢?难道这种谨小慎微的努力结果也够得上宇宙理论的美名吗?    我认为,是够得上的;因为,作为理论物理学结构基础的普遍定律,应当对任何自然现象都有效。有了它们,就有可能借助于单纯的演绎得出一切自然过程 ( 包括生命 ) 的描述,也就是说得出关于这些过程的理论,只要这种演绎过程并不太多地超出人类理智能力。因此,物理学家放弃他的世界体系的完整性,倒不是一个什么根本原则性的问题。   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通向这些定律,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由于有这种方法论上的不确定性,人们可以假定,会有许多个同样站得住脚的理论物理体系;这个看法在理论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物理学的发展表明,在某一时期,在所有可想到的构造中,总有一个显得比别的都高明得多。凡是真正深入研究过这问题的人,都不会否认唯一地决定理论体系的,实际上是现象世界,尽管在现象和它们的理论原理之间并没有逻辑的桥梁;这就是莱布尼兹 (Leibnitz) 非常中肯地表述过的 “先定的和谐”。物理学家往往责备研究认识论者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我认为,几年前马赫和普朗克之间所进行的论战的根源就在于此。   渴望看到这种先定的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我们看到,普朗克就是因此而专心致志于这门科学中的最普遍的问题,而不是使自己分心于比较愉快的和容易达到的目标上去。我常常听到同事们试图把他的这种态度归因于非凡的意志力和修养,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的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我们敬爱的普朗克就坐在这里,内心在笑我像孩子一样提着第欧根尼的灯笼闹着玩。我们对他的爱戴不需要作老生常谈的说明。祝愿他对科学的热爱继续照亮他未来的道路,并引导他去解决今天物理学的最重要的问题。这问题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并且为了解决这问题他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祝他成功地把量子论同电动力学、力学统一于一个单一的逻辑体系里。         ( 选自《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 1976 年 ) ------------------------------------------------------------------- 爱因斯坦生平 -------------------------------------------------   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热爱物理学,把毕生献给了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哥白尼、20世纪的牛顿。   爱因斯坦生长在物理学急剧变革的时期,通过以他为代表的一代物理学家的努力,物理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伽利略和牛顿建立的古典物理学理论体系,经历了将近200年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由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建立,特别是由于法拉第和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的发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使得当时不少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领域中原则性的理论问题都已经解决了,留给后人的,只是在细节方面的补充和发展。可是,历史的进程恰恰相反,接踵而来的却是一系列古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新现象:以太漂移实验、元素的放射性、电子运动、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等等。在这个新形势面前,物理学家一般企图以在旧理论框架内部进行修补的办法来解决矛盾,但是,年轻的爱因斯坦则不为旧传统所束缚,在洛伦兹等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空间和时间这样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本质上的变革。这一理论上的根本性突破,开辟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爱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1905年他发表了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把牛顿力学作为低速运动理论的特殊情形包括在内。它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的统一性,深刻揭露了力学运动和电磁运动在运动学上的统一性,而且还进一步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统一性(质量和能量的相当性),发展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原理,并且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1915年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四维空时同物质的统一关系,指出空时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它并不是平坦的欧几里得空间,而是弯曲的黎曼空间。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论,他推断光在引力场中不沿着直线而会沿着曲线传播。这一理论预见,在1919年由英国天文学家在日蚀观察中得到证实,当时全世界都为之轰动。1938年,他在广义相对论的运动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即从场方程推导出物体运动方程,由此更深一步地揭示了空时、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广义相对论和引力论的研究,60年代以来,由于实验技术和天文学的巨大发展受到重视。   另外,爱因斯坦对宇宙学、用引力和电磁的统一场论、量子论的研究都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他先后生活在西方政治漩涡中心的德国和美国,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他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个知识分子要对社会负怎样的责任。   爱因斯坦一心希望科学造福于人类,但他却目睹了科学技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因此,他认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当代的首要问题,他一生中发表得最多的也是这方面的言论。他对政治问题第一次公开表态,就是1914年签署的一个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声明。他对政治问题的最后一次发言,即1955年4月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也仍然是呼吁人们团结起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20世纪思想家的画廊中,爱因斯坦,就是公正、善良、真理的化身。他的品格与天地日月相争辉,他的科学贡献,人类将万世景仰。   本书不仅以翔实的史实勾勒出爱因斯坦伟大的一生,而且也从人类文化的源头上探寻着爱因斯坦思想、人格的精神底蕴。在书中,玄奥的物理学理论、传奇般的故事,在读者理喻20世纪历史文化进程的视野中,或许会形成一个既有深度、又有趣味的立体画面。同时,我们将在历史氛围中去理解爱因斯坦,也将在现实情境中去悄然接受爱因斯坦的精神感召。   爱因斯坦曾以理性之剑为当代物理学辟出一条新路,也曾以理性之剑挥斩人间的妖魔鬼怪,而今天,这把理性之剑在哪里?我们是否该去寻找这把理性之剑?   这是爱因斯坦留下的一个硕大问号。每一个走向21世纪的人都该在这个问号面前沉思默想,都应该接过爱因斯坦的理性之剑,为和谐、公正的21世纪而努力。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究生面临的几大困难
热度 40 CPW2011 2012-7-27 00:02
研究生本来应该是去追求科学的魅力,但有时候却变味了。从硕士到博士研究生一路走过来,深知作为研究生的难处,谈谈个人的理解,不当之处请导师们包含,不足之处欢迎补充。 一、 很多人学习的动机“不纯”导致学习的压力过大。大家看看每年的研究生的考试就知道了,大批大批的人。我曾经和很多考研的人有过交流,他们考研的有一部分是出于对科研的兴趣,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害怕找不到工作,想缓解下就业压力;一些人认为考研能改变命运;一些人是完全是想经历下研究生的生活;还有一些人是盲目跟风、、、等等。除了真的有兴趣的人之外,其他动机的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可想而知会过的很苦和难。因为迫于压力去做一件事一定会很痛苦的,而且这一件事一做就是三年、五年甚至更长;而且目前大部分高校和研究所都要求发表多少文章才能毕业。 二、 科研环境和体制不完善。这里存在一个矛盾就是想做的和能做的之间有很大的差距。目前中国很多导师都是从国外回来的,这批人的理念都是从国外搬过来了,但是现行的体制又是中国的,中间会出现很多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这个时候导师往往用国外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国外学生的享受的权利是中国学生不敢奢望的,有时候基本的权利都无法保障,必然增加学生的压力;还有一部分有上进心的学生所在的课题组虽然轻松,要求也不高,但是人往高处走,这些学生又会羡慕其他课题组的学生能做很多有意思的课题,心里很不爽,担心自己的将来;再如目前中国的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一切以论文为标准,但是论文的发表需要很长的时间,经常导致一些学生不能按时毕业; 三、 工作强度大。目前大部分实验室都要求学生高强度的工作,有的实验室周末和暑假都要求上班。本来这也没有什么,勤奋是件很好的事,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嘛,但是中国有很多实验室把这个事给变味了,变成了压迫式和必须的。有些实验室要求学生填写每日的工作时间,更有甚者在实验室安装指纹机,每个星期规定多长的时间,少了扣工资; 四、 待遇差。在中国读研究生的待遇大家都知道,差。好点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还好些,一般的大学硕士生每月二百多,博士 4-5 百。好点的大学硕士 1000 左右,博士能拿到 2000 左右。但是研究生都成年人了,很多还成了家。虽然说想去读研究生就要有心理准备,但是一个成年人总不好意思再向家里要钱吧。如果成家了,总要资助下家里吧?这其中的酸甜苦辣真是体会了才知道。没有钱怎么办呢?被迫无奈很多人选择做兼职,但是这个导师们都十分反对,矛盾也随之; 五、 社会浮躁和人际关系复杂。现在中国的社会十分浮躁,一切以钱论英雄,在这种环境下,研究生要再两耳不闻窗外事还是很困难的。人际关系这里主要是指导师和学生的关系,这个已经有很多老师阐述过了,就不多说了。 六、 生活情感问题严重。现在很多大学和科研院所男女比例失调,研究生找对象还是件比较苦难的事。再说现在的社会以钱论英雄,即使男女比例不失调,很多女生也不愿意和贫穷的男同学相好,社会上的女孩就更不愿意找穷学生了。而女研究生,特别是博士,被人们冠以一个很难听的名字。所以就出现了很多男女高龄的单身研究生。 七、 心理问题突出。由于上述各种原因,长久的压力无法排解,最终出现心理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会频频发生研究生坠楼或是投河事件。
17965 次阅读|90 个评论
新旧动机理论对比
vijja 2010-11-1 22:33
我们把动机定义为一种过程,它体现了个体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强度、方向和坚持性。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每个个体基本的动机驱力是有差异的。 20 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动机理论研究进入一个硕果累累的时期:马思诺将人类的需求进行分类提出的需求层次论,麦格雷戈则从对人性的善恶进行假设而提出 X理论Y理论。加上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垫定了动机理论的三大基础。 后期的各项理论均是从这三大理论延伸而来,相关理论的内容及结论归纳如下表: 理论名 基本内容 麦克莱兰的需求理论 内容: (1)成就需要:追求卓越、达到标准、争取成功的内驱力。 (2)权力需要:控制别人以某种方式行为而不以其他方式行为的需要。 归属需要:建立 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愿望。 结论: (1)高成就需要者更喜欢具有个人责任感、可以获得工作反馈和中等冒险程度的工作环境。 (2)高成就需求者未必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他们感兴趣的是自己如何做得更好,而不是如何影响其他人做好工作。 (3)归属需要和权力需要与管理的成功密切相关。最优秀的管理者拥有高权力需要和低归属需要。 (4)通过培训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需要。 认知评价理论 由于对工作内容本身的乐趣,使得以前对工作努力的奖励是内在的。随着对工作努力进行外部奖励的推行,(如工资),则可能会降低个人动机的整体水平。 为避免内部动机降低,似乎更合理的做法是,个人的工资水平不随工作绩效的变化而变化 。 目标设置理论 为了达到目标而工作是工作动机的主要激励源之一。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能够提高工作绩效;困难的目标,一旦被人们所接受,会比容易的目标带来更高的工作绩效;有反馈比无反馈能够带来更高的工作绩效。 行动意向即对于具体而困难目标的清晰阐述是一种强有力的动机力量。 自我效能感理论 即社会认知理论或社会学习理论:个体对于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一种信念。自我效能水平越高,个人对自己成功完成任务就越有信心。 四个方面可以提高怎我效能感: 1、 过去的成功经验 2、 替代榜样 3、 口头说服 4、 唤醒 强化理论 认为强化可以塑造行为。 公平理论 组织公平是对工作场所公平的整体感知。 (1)分配公平:员工把自己的投入(如努力、经历、教育、能力)和产出(如薪水水平、提升、认可)与其他人的投入产出进行比较。 当员工感到不公平时,可能会采取以下情况中的一种:改变自己的投入(如不那么努力); 改变自己的产出(如拿计件工资的员工通过增加产量但降低质量的方法,提高自己工资);歪曲对自我的认知;歪曲对他人的认识;选择其它参照对象;离开该领域。 (2)程序公平 (3)互动公平 期望理论 个体以某种特定方式采取活动的强度,取决于个人对该行为能给自己带来某种结果的期望程度,以及这种结果对个体的吸引力。 理清基种关系:努力与绩效的关系、绩效与奖励的联系;奖励与个人目标满足之间的联系。 从上表可以看出,当代的动机理论要么从需求出发,要么从激励出发,其与早期动力的三大理论均有相当的联系,如,自我效能理论,其着眼于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信念,其隐含的假设条件即是个人有怎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自我实现需求),个人有自我实现的意愿(麦格雷戈Y理论)。依次对上述理论进行分析,得出新旧理论的对应图: 而从上图也可以看出,后期的机动机理论大多是基于 较高级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 Y理论麦格雷戈人性假设以及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而来,而却不约而同地避开了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较低层次的需求与麦格雷戈人性假设中对人性恶人假设X理论。这实际是在社会平均需求提升到较高需求层次后,对于激励性因素以及较高层次需求如何能给个体产生更多的工作动力之针对性研究。 从前面对社会平均需求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知道,中等偏上的工资待遇对于知识型员工的吸引力确实还不够在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存条件之获得已较为容易的当今社会,大多数的劳动者(员工)的工作目的绝非是仅仅为了解决生存的需求。所以,虽然高工资可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工作的满意度,但这并不表明人们的工作参与度也会相应的增加。研究发现:对于贫穷的人(例如,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或生产在贫穷国家的人说,薪酬确实与工作满意度和整体幸福感相关。但是,一旦达到舒适的生活水平,这一关系就不存在了。 一般公司的问题在于, 并没有从根本上将员工的积极性也动起来,让员工站在公司目标的解冻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我反省。一个管理者能否成功地计划和组织下属的工作,能否真正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建构工作,都远远不如下属对该管理者这种努力的知觉那么重要。 虽然获得到较高的工薪,员工并没有形成获得必需帮助公司实现目标的动机。 而对于属于知识性员工的软件研发人员,其动机应主要集中在:期望理论,自我效能,成就需要这几方面。 罗宾斯 , 贾奇 著, 李原 , 孙健敏 译 . 组织行为学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2008 年版 . 第 158 页 罗宾斯 , 贾奇 著, 李原 , 孙健敏 译.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版.第71页 罗宾斯 , 贾奇 著, 李原 , 孙健敏 译 . 组织行为学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2008 年版 . 第 147 页
个人分类: 论文资料|7325 次阅读|0 个评论
零花钱与一百分
songshuhui 2010-6-17 12:18
量子熊猫 发表于 2010-06-17 13:21 金钱奖励你的孩子可取吗? 不少八零后回忆童年时光,可能会记得,如果考试取得好成绩,就能从家长那里得到一些奖励可能是一个变形金刚,或者一顿肯德基。也正是从那个时代开始,一些中国家庭的经济条件,允许家长们这样做。 尽管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对成绩的奖励,但是直接的物质奖励一出现,还是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些家长不仅用奖品奖励学习成绩,还把孩子的良好行为和零花钱挂钩。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甚至有报纸就这些话题组织大讨论。 现在回望这些,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对物质奖励能否帮助孩子改善行为、提高成绩缺乏足够的了解。最近,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福莱尔(Roland G. Fryer, Jr)却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他跑到学校里,给学生发钱督促学习。 美国的教育质量一直广为诟病,作为科技最为发达的国家,其学生阅读、算术等基础能力的水平却排在世界的十五名以外。另一方面,是那些基础薄弱的社区,其公立学校提供的教育质量更差。在这些地区居住的美国人很多是非洲裔或西班牙裔,糟糕的教育往往和社区中的其他问题互为因果,造成了当地孩子学习成绩上与其他孩子的差距。 福莱尔是一名年轻的非裔经济学家,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对上述问题有着深切的体会。他的童年经历了父亲的家庭暴力,学习成绩也不好,通过体育特长才进入大学,为了不被同学看不起,他努力学习,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学者。这样的经历,让他作为一名经济学家,选择了不平等这样的问题展开研究。在过去的研究中,福莱尔讨论了黑人孩子受到同伴压力等社会现象。而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教育问题。 工作刚刚开始时,福莱尔团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他首先来到的是纽约,因为2005市长选举,教育这类公共政策问题非常敏感,任何改动都可能引起非议,更别说在学校中给学生提供物质奖励了。直到2007年,福莱尔才成功争取到基金会和教育部门的支持。这一次,他决定用经济学定量研究的方法开展研究,用严谨的数据说明问题,这也意味着一个更大的计划,需要动员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虽然有媒体的负面报道,福莱尔还是获得了老师们的支持,研究计划最终在四个城市得到展开华盛顿特区、纽约市、达拉斯和芝加哥。这样的研究会取得什么样的结果?福莱尔和那些希望改善教学的老师们一样,拭目以待。 按键的老鼠 提到奖励,不能不提行为主义心理学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说胡萝卜加大棒说法的学术版本。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在上世纪三十年到的一个经典实验中,使用了被称为斯金纳箱的装置,在一个精心设计的盒子中,有着一个按压后就会滑出食丸的压杆。把一只饥饿的老鼠放入盒子中,一开始,它只会漫无目的探索,按压压杆会得到食物后,之后,老鼠会学会将按压行为和获得食物结合起来,不断的按压压杆,记录器记录下来老鼠按压的频率越来越高。 斯金纳就一系列实验提出,要想强化一种行为,让这种行为不断发生,就需要给与奖励,或者减少消极刺激;而如果想让某种行为的频率下降,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减少奖励,或者给与惩罚。例如,想教会孩子好的行为,就要在他们做对了时奖励他们,而要想消除不良行为,就要避免强化这些行为,还要予以惩罚。 这听起来有些过于简单,实际上,斯金纳等学者将这一理论做了很多推广。例如,在教育中,可以用孩子喜欢的行为强化他们不喜欢的,用更多的体育时间,强化孩子更好的完成作业。这些方法我们一直熟悉,但是斯金纳的研究更为细化。例如他发现,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无效。而更好的方法,不是每次孩子有了正确的行为就给与奖励,而是将奖励按照比例或者时距给与。而在教授新知识时,立即的强化则能让孩子表现的更好。对于那些淘气希望得到家长关注的孩子,最好的方法可不是惩罚他那正是他所需要的关注而是不理睬他的胡闹,而回应他好的行为,这样才能让他明白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和成人的交流。 这些思想在今天难免让人想起思维控制之类,确实,二战时期,斯金纳曾经帮助盟军训练战鸽,有人嘲笑行为主义说,他们将老鼠身上获得的理论用在了人身上。但是,斯金纳等人的研究,将我们对行为的认识从简单的观察和描述,进步到能够定量分析,在福莱尔的研究中,定量分析仍然是重中之重。 斯金纳的理论随着科学的进展,已经不是主流,对于人类心理更为复杂、精巧的研究,没有简单地推翻他,而是发现我们的行为远比老鼠复杂。那么,向学生提供金钱奖励来让他们学习,这能成功吗? 爱上学习 对于金钱奖励,一个重要的疑虑来自英国心理学家德西(E.Deci)的研究。在他七十年代进行的经典实验中,德西要求大学生被试解决一些趣味智力题,之后,大学生被分为两组,一组每解一道题就能得到一点金钱奖励,而另一组则得不到奖励,当然,两组互相不知道对方的情况。之后,给他们一个自由活动的时间,通过观察发现,没有奖励的一组学生仍然尝试解题,而另一组则不怎么在自由活动时间做这件事了。 七十年代,德西在斯坦福大学开展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学生被分为两组画画,一组可以得到一些奖励,比如一颗金星等,另一组却没有奖励。几周后,通过单向观察发现,没有奖励的学生平时仍然喜欢画画,而那些获得奖励的学生却不怎么画画了没有奖励拿,为什么还要画呢? 德西的研究围绕这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动机。他的理论之处,当外部动机很强烈,内部动机就要受到压制。对于归因理论的研究也在从侧面证明:当进行一项恼人的任务时,如果给与奖励,参加者就倾向于把任务评价的更难以忍受。因为那些得不到奖励的人倾向于将自己做事的原因归结为任务有吸引力,而那些得到奖励的人则把原因归在了奖励本身。 这样的研究,福莱尔自然知道,而反对者所援引的证据也来自这些研究,但是他表示,如果在那些学校中,已经找不到爱学习这种品质,我们该怎么办呢?对此,很多学校的教师看法也是更为实际,总要试一试,如果金钱奖励真的能把厌学的孩子拉回课桌的话。 孩子不是大人的宠物 到了2007年秋天,福莱尔的研究逐步展开了。这是一个设计复杂的研究,需要详细证明哪种奖励最有效因此,四个城市的学校参与的方式是不同的。这项研究历时两年,来自二百六十余所学校的三万八千余名学生参与。在四个城市中,芝加哥和纽约城按照产出给与奖励,这两个城市的学生按照考试成绩获得奖励,考试由教育部门制定,相应的成绩可以获得一定的美金;而华盛顿特区和达拉斯的学生则是依据投入给与奖励,达拉斯的学生只要读完一本书,就能得到两美元,而华盛顿特区的学生则是根据上课投入、作业完成之类的行为指标给与奖励的。作为一项严谨的科学实验,每个地区的学校都被分为两组,一组有部分年级参加这样的奖励计划,而另一组是对照组,这些学校则按过去正常的方式教学。 在研究进行中,也有着不同的声音。有部分对照组学校想福莱尔要求参加到实验组去,认为那样确实能改善学生的学习,而另一些学校也有老师表示,那些本来学习就很好的学生还是很好,而那些学习欠佳的学生,即便有着实实在在的美金,也没能改变。福莱尔对此的态度和每一个学者一样:不要通过简单的观察下结论,等到结果出来再说。 随着研究结果浮现,我们看到了很有趣的结论,孩子不是大人的宠物,他们不会像小老鼠一样,靠着食物就随你的意思前进。在四座城市中,纽约的学生成绩提高非常有限,而芝加哥的学生在考试中成绩有提高,但是在学年末的标准测试中却和没有奖励的学生没什么差别。 但是另两座城市的结果令人振奋:华盛顿特区依据学生行为的情况予以奖励,结果在标准测试中,学生的成绩提高了;而达拉斯的效果就更好,学生靠读书获得奖励,结果不但在标准测试中的阅读一项成绩突飞猛进,不少学生在停止奖励的第二年,仍然继续保持阅读的习惯。 这样的结论来自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明白如何取得好成绩,尽管他们现在有了强烈的主管愿望。芝加哥的经济学家约翰李斯特发现,当问及一个学生如何取得好成绩时,他回答要在考试时认真看题,而不知道学习和复习的关键。 目前的结论告诉我们,尽管成人可能了解取得成绩的关键,孩子却不是这样。但更为重要的是,金钱的奖励确实能够起到作用。一直以来,很多教育组织都在通过奖励学生的方式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成绩,但是主要奖励的是文具、甚或听ipod的自由,现在,很多教育学家把目光投向了新的方式。 尽管还有来自文化或者方法的巨大争议,福莱尔的研究还是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他关注的很多地区教育质量比较差,西班牙裔和非裔美国人地孩子学习困难,而这次,可能有一种方法真的能帮助到他们。 福莱尔的研究还没有结束,但是已经有教育部门的工作者希望开展更大规模的研究。也许对于我们,除了教育工作的启示以外,另一个启发是,要奖励那些好的行为,而不是结果。 原文已发表于2010年五月的《牛顿科学世界》
个人分类: 心理|1735 次阅读|1 个评论
基于动机视角的国内外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热度 1 gjww 2010-5-11 22:07
一、引言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西方会计界就致力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我国随着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问题也广受关注。 Katherine Schipper(1989) 将盈余管理限定在对外报告领域 ,认为其实际上就是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Healy ( 1985 )则 从会计准则制订者的角度出发 ,认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关 于 盈余管理的研究经过国内外大量学者不断开拓挖掘,至今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就研究内容而言 , 学术界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很多都是从动机出发的。因为 盈余管理是有目的的行为 , 所以了解管理当局的动机 对于完整分析盈余管理行为是十分有效的 ,是研究盈余管理最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从动机角度,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盈余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评价。文中涉及的文献主要发表在国际国内顶尖学术杂志 上 , 代表了能够对学术界和实践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该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 二、国外关于盈余管理动机的文献综述 西方会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 20 多年的历史。截止到 20 世纪末 , 研究人员一直倾向于从基于会计盈余数据的契约安排动机和政治成本动机研究盈余管理,随着盈余管理在资本市场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 研究人员也开始集中讨论资本市场上的盈余管理动机。 (一) 契约动机 根据契约理论,企业是若干契约的连接。因此,国外学者认为,企业经理人员在实施各种契约的过程中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改变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等达到操纵会计数据的目的,即企业经理人员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目前基于契约动机的盈余管理研究基本上是报酬契约和债务契约。 1. 报酬契约动机 在代理理论下 , 管理层的报酬常常会受到企业盈利情况的影响 , 管理当局往往在法律和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各种会计政策 , 通过控制和采用适当的编报方法 , 以达到管理层报酬最大化的目的。 Healy ( 1985 )发现,企业的奖金计划往往包括目标盈余 、保底盈余和盈余上限等条款 , 即 当企业的实际盈余低于目标盈余时 , 经理人员将无法获得奖金;当企业的实际盈余超过目标盈余时 , 经理人员可以获得占超额盈余一定比例的奖金 ; 当企业的实现盈余超过盈余上限时 , 超过盈余上限的部分将不能得到相应的奖金。由此提出了报酬最大化的盈余管理假说,当实际盈余低于保底盈余或高于盈余上限时 , 经理人将采取降低应计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来披露盈余 , 当实际盈余处于上下限之间时 , 经理人将会采取提升报告盈余的会计处理方法。随后 , 许多学者进一步检验了奖金计划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Holthausen 等人( 1995 )发现,相对于有可比经营业绩但是没有设置奖金上限的企业,设置了管理人员奖金上限的公司在盈余达到上限的情况下更可能通过递延收益的方法来向下盈余管理。 Guidry ( 1999 )对企业部门经理人员基于盈余红利计划的盈余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与 Healy ( 1985 )利用企业数据不同,他们利用的部门数据得到了与 Healy ( 1985 )相似的结果。他们发现,大型跨国公司分部的经理人员在无法达到其奖励计划规定的盈余目标时,或者按照报酬计划达到规定的最高奖金限额时,他们有递延收益的行为。 2. 债务契约动机 瓦茨( Ross L.Watts )和齐默尔曼( Jerole L.Zimmerman )在《实证会计理论》中指出,那些违反债务契约或有可能违反债务契约的公司将会作出调增收益的会计选择 , 来减轻或逃避负债契约的限制。许多实证研究对企业接近债务契约临界点时的盈余管理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不尽一致的结果。 DeAngelo , Skinner ( 1994 )考察了临近执行契约的公司是否改变其会计方法、会计估计或应计项目以避免做出代价高昂的重组决策 , 结果显示 , 很少有证据表明临近债务契约条件边界的公司会进行盈余管理。而 Defond 和 J iambalvo ( 1994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样本公司在违反债务契约的前一年提高了利润 , 得出结论 : 有证据显示临近债务契约条件边界的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 Sweeney ( 1994 )对 22 家违反债务契约的公司进行案例分析后发现,仅仅 5 家企业通过是盈余增加的会计变更达到推迟一个或几个季度的技术性违规目的,频率相当低。但由于她的样本企业只包括实际违反债务契约的公司,而没有包括那些成功的进行了盈余管理从而没有违规的公司,因此可能低估了基于债务契约而进行盈余管理的频率。 综上所述,对于受到债务契约限制而可能从事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目前对于存在盈余管理假设的证据还非常有限,尽管有少量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种盈余管理的存在,但是结果显示无论是程度还是频率都还较小。 (二)政治成本动机 Zimmerman ( 1983 )提出了规模假设,认为大企业比小企业的政治敏感性更强,因此大企业更可能采用递延报告期收益的会计程序,并验证了这一假设最直接的财富转移方式是通过税收制度,因此所得税是企业所承担的政治成本要素之一。 Boynton 等( 1992 )对美国年税收改革法案中的账面条款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 证实了盈余管理的避税动机。 Han , Wong ( 1998 )研究了 1990 年海湾危机期间石油公司面对油价上涨而作出的会计反应 , 结果显示炼油公司在 1990 年第三和第四季度通过存货和特殊应计项目来调减盈余 , 以降低由于石油价格的突然上升导致政府采取相应行动而带来的政治成本。 综上所述,政治成本动机主要体现在反垄断监管和避税两个方面。在政府政策实施过程中 , 企业管理者将采取会计程序或会计选择来减少财富转移 , 以使公司表现出较低的获利能力 , 而对另一些希望寻求政府帮助和保护的公司 , 他们也有动力进行盈余管理来降低报告盈余 , 以达到政府扶持和保护的目的。 (三)代理人竞争动机 管理人员对自己工作安全的关注也是造成其权衡当期和未来相对业绩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当公司当前业绩较差时 , 管理人员就会把未来的盈余转移到当期 , 从而减少当前被解雇的可能性;而当公司未来的预期收益较差时 , 管理人员会将当期的盈余转移到未来 , 来减少未来被解雇的可能性。 Susan Pourciau ( 1993 )研究了以 1985-1988 年间 73 家总经理辞退的公司为样本,对每一家公司三年(变动之前 1 年、变动当年、变动之后头一年)的盈余、应计项目、现金流量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总经理非正常变更前一年度 , 原总经理为了保全其职位会作出增加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而在发生总经理非正常变更的年度 , 新任总经理会降低原总经理变动当年的盈余并增加下一年的盈余,以展示在新的管理层努力下业绩改善的景象。 Defond,Park ( 1997 )选择了一个包含 13297 个公司一年观测值的样本 , 利用 jones 模型来估计操控性应计利润 , 研究结果证明了两项预期:能够增加收益的主观应计部分与现有业绩贫乏而未来的预计业绩良好的公司相关;会减少收益的主观应计部分与现有业绩良好而未来的预计业绩贫乏的公司相关,表明管理人员为了保全自己职位免受解聘威胁而进行了收人平滑的盈余管理行为。 (四)资本市场动机 Teoh,Wong(1993) 检验了股票初始发行前经理人是否有高估盈余行为 , 发现公司在股票初始发行前报告了正的 ( 增加收益的 ) 非预期应计项目 , 股票初始发行之后 , 公司转回了非预期的应计项目 , 这一现象被称为股票初始发行 (IPO) 。 Rangan(1998) 检验了股票季节性发行前经理人的盈余管理行为 , 发现股票发行当季的盈余高于其他时候的盈余 , 且这一高估的盈余是通过随意性应计项目取得的,这一现象被称为季节性股票发行( SEO )。 Hayn, Burgstahler(1995) 发现 , 披露利润微亏和盈余微降的公司数目远远小于披露微盈和盈余微升的公司数目 , 从而得出结论 : 经理人有避免亏损和盈利下降的动机。 综上, 盈余管理在股票发行和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已经成为企业 资本市场行为 在的普遍现象。 三、国内关于盈余管理动机的文献综述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是资本市场动机,为了应付证券市场特殊的监管政策及扭转亏损等 。 (一)配股政策 为了说明上市公司是否存在操纵盈余的倾向,评价政府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孙铮、王跃堂( 1999 )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研究指标,对 1997 年上市公司年报中反映的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进行统计检验,发现上市公司确实存在操纵盈余的倾向 , 尤其表现在配股现象、微利现象和重亏现象方面。 1999 年证监会出台了《关于上市公司配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最大的变化在于对拟配股公司历年净资产收益率的要求上,即将原来的 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 10% 改为 三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 10% ,每年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 6% 。对此,阎达五、耿建新、刘文鹏( 2001 )对 1999 年配股政策第一次修改后到 2001 年配股政策第二次修订前上市公司配股融资选择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 在符合 2000 年配股要求的 143 家上市公司中,接近 70% 的公司提出了配股要求,没有提出配股方案的 44 家公司中,有超过半数 (29 家 ) 在 1998 年已实施了配股。因此 , 符合 2000 年配股条件的 143 家沪市上市公司中,在近三年没有进行配股的公司仅有 15 家 ( 占 10% 左右 ) 。 上述的研究都证实了上市公司存在为取得配股资格的盈余管理动机 , 但并没有定量的测定出中国上市公司配股中的盈余管理程度。笔者认为通过定量分析并揭示中国配股上市公司在宣布配股前后的盈余管理行为 , 将会有助于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和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完善。 (二)发行上市政策 中国的股票市场和发行公司处于特殊的制度背景和转型期的环境中 , 其 IPO 前后的受益表现和内在原因与国外相比具有新的特点 , 这一领域也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香港学者 Aharony 、 Lee 和 Wong ( 1997 )在研究发行 B 股与 H 股的 83 家企业 IPO 前后业绩波动情况时发现 : 发行人平均资产利润率在 IPO 前两年开始上升 , 在 IPO 当年达到顶峰 , 随后则呈现下降趋势。林舒、魏明海 ( 2000) 对 1992 - 1995 年 108 家 A 股公司 IPO 前后业绩波动进行了研究 , 发现 IPO 前 2 年和前 1 年业绩处于最高水平 , IPO 当年显著下降而非继续上升或轻微下降 , 并认为盈余管理是造成 IPO 效应的重要原因。 上述两篇文章的样本均局限于资本市场发展的早期。由于上市公司的发行制度尤其是定价制度在 1995 年之后已有了新的变化 , 这种变化对于盈余管理模式的影响如何 , 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三)防亏、扭亏 陆建桥( 1999 )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 22 家亏损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 对这些公司在出现亏损年份及其前后年份是否采取了盈余管理行为 , 以免出现连续亏损三年的情况 , 进行了经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 , 这 22 家亏损上市公司没有一家出现过连续三年亏损的情况。它们在首次出现亏损的前一年份 , 作出了能显著调增收益的操控性应计会计处理 , 以尽量推迟出现账面亏损并因此而陷入被管制困境的时间。在首次出现亏损年份 , 则作出了能显著调减收益的操控性应计会计处理 , 而在扭亏为盈年份 , 又作出了能显著调增收益的操控性应计会计处理 , 从而有效避免了公司连续三年出现亏损。 四、 国内外盈余管理动机研究现状简评 通过上述国内外盈余管理动机经典文献的评述,可以看出 , 中西方会计学者都采用实证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盈余管理动机 , 初步建立了基本理论体系。但是国外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成果较全面 , 而我国仅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学者研究最多的是资本市场上对公司回避监管的动机,随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公司盈余管理的其他动机同样也值得关注。同时 , 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较西方的盈余管理而言 , 从制度背景到表现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 并存在诸多的问题 , 因此 , 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并不能完全沿用西方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只有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对国外模型加以改进 , 才能更加准确地检验盈余管理行为。不断深入地研究我国盈余管理的行为动机及其实现手段 , 将有助于证监会等监管机构更好地制定和执行监管准则 , 从而达到根治盈余管理行为 , 实现更好地配置稀缺资源的目的。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仍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学术研究领域。 由于上市公司某些数据不好取得及市场瞬息万变,故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盈余管理的深层动机的研究都存在不足,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作者认为要进行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的研究,要更深入从同环境下的盈余管理动机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有效指导盈余管理的监管政策研究。 参考文献 Schipper K. Commentary on Eamings management .Accounting Horizons,1989,3(4) Healy PM. 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1985(7) Holthausen R W, Larcker D F, Sloan R G. Annual bonus schemes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1995(19) Guidry F, Leone A J, Rock S. Earnings-based bonus plan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by business-unit managers .Journal of Accounting Economics,1999 Watts R L, Zimmerman J L. Towards a Positive Theory of the Determin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The Accounting Review,1978 DeAngelo L E, Skinner D. Accounting choices of troubled companies .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4 DefondM L, J iambalvo J. Debt covenant effects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accrual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4(17) Sweeney A P. Debt 2 covenant violations and managers p accounting responses .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4(5) Boynton C E, Dobbins P S, and Plesko G A.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corporate alternative minimum tax .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2 Han, J C Y, Wong S. Political cost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of oil companies during the 1990 Persian Gulf Crisis . The Accounting Review,1998,73(1) Pourciau,S,Management and Nonroutine Executive Chang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 onics,1993,(16) DeFond M L, Park C. Smoothing income in anticipation of future earnings . Journal of Accountings and Economics,1997,23(2) Teoh S H, Wong T J.Perceived Auditor Quality and the Earnings Response Coeffici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3,63(4) Rangan S.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the performance of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8 Hayn C.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losses .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5 (20) Aharony J , Lee C W, Wong T J. Financial packaging of IPO firms in China .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0 (38) 孙铮 , 王跃堂 . 资源配置与盈余操纵之实证研究 财经研究, 1999 , 4 阎达五,耿建新,刘文鹏 . 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行为的实证研究 会计研究, 2001,9 林舒 , 魏明海 . 中国 A 股发行公司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中的盈利管理 . 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 , 2000 (l2) 陆建桥 . 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会计研究 ,1999,9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6787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绩效考核之我见:一家之言
zcgweb 2010-4-20 22:08
绩效考核已成为时下中国科研最hot的名词,近十余年以来大抵如此。 并不奇怪,因为中国的科研事业还正在发展阶段,类似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谁都不知道在这个时期,有哪种规则可以让一批新秀,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长的,脱颖而出。虽然数字化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众多的行政管理官员还是一如既往地、不折不扣地类似于当年人民公社的工分制来估量科学家的价值。 我无意对此进行争论,毕竟发展过程存在多元化是完全可以允许的。然而,此处我的观点是,任何考核体系都与主观要求和主观需求有关。列为看官可待堂主慢慢道来。 绩效考核具有明确的时代特征。任何一个事件,无论是否将成为历史事件,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官员需要政绩作为铺垫,科学家需要业绩作为工资乃至养家糊口的基准和参考,所以说,绩效考核在任何时代、任何年代都会存在,不要幻想其灭亡,即便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绩效考核都将一如既往地用于搞科研的人员身上。有时候是显性的,有时候是隐性的。当年我国进行两弹一星研制的时候,应该是典型的隐性(以报国为崇高情操),而目前则是典型的显性。不要以为什么时候绩效考核会消亡。永远不会,只不过绩效考核会以不同方式表现和展示而已。任何主张绩效考核消亡的人员都无疑于螳臂挡车。这一点是注定不可能的。说一句不客气的话,父母养育孩子还要图谋子孙的回报呢。 换一个思路,问一个问题:将一颗种子和一个树枝放在一起进行绩效考核,哪个价值更大呢?就比热值而言,显然一个树枝能够通过燃烧获得更多的热卡,而一个小小的种子则不行。但是,一个种子可以通过孵育、孵化、繁殖长成一个参天大树甚至一片森林而产生巨大的热值。显然,这可不是一个枯枝所能够实现的。 从这个角度而言,难道能仅仅使用热卡值来评价一颗种子和一片枯枝的价值吗?前者是希望,后者是历史。 因此,不难看出,绩效考核绝非一日之功。倘以一时之快为逞勇之举,致后世年轻学子无奈而致国殇(国家科研之殇),岂不冤乎哉?久而久之,诺奖则将渐行渐远。 是为记,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CZ @ 2010.04.20 22:04:21
个人分类: 生活态度|4246 次阅读|1 个评论
探索的动机(转贴)
yangjunchao 2009-10-12 11:31
探索的动机 ( 爱因斯坦在普朗克六十岁生日庆祝上的讲话 ) 在科学的庙堂里有许多房舍,住在里面的人真是各式各样,而引导他们到那里去的动机也实在各不相同。有许多人所以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给他们以超乎常人的智 力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求生动活泼的经验和对他们自己雄心壮志的满足;在这座庙堂里,另外还有许多人所以把他们的脑力 产物奉献在祭坛上,为的是纯粹功利的目的。如果上帝有位天使跑来把所有属于这两类的人都赶出庙堂,那末聚集在那里的人就会大大减少,但是,仍然还有一些人 留在里面,其中有古人,也有今人。我们的普朗克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就是我们所以爱戴他的原因。   我很明白,我们刚才在想象随便驱逐,可许多卓越的人物,他们对建筑科学庙堂有过很大的也许是主要的贡献;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天使也会觉得难于作 出决定。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如果庙堂里只有被驱逐的那两类人,那末这座庙堂决不会存在,正如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因为,对于这些人来说,只要有 机会,人类活动的任何领域都会去干;他们究竟成为工程师、官吏、商人还是科学家,完全取决于环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为天使所宠爱的人吧。   他们大多数是相当怪癖、沉默寡言和孤独的人,但尽管有这些共同特点,实际上他们彼此之间很不一样,不象被赶走的那许多人那样彼此相似。究竟是什么把他们引到这座庙堂里来的呢?这是一个难题,不能笼统地用一句话来回答。 首先我同意叔本华(Schopenhauer)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 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   除了这种消极的动机以外,还有一种积极的动机。 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cosmos)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 各人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理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   理论物理学家的世界图像在所有这些可能的图像中占有什么地位呢?它在描述各种关系时要求尽可能达到最高的标准的严格精密性,这样的标准 只有用数学语言才能达到。另一方面,物理学家对于他的主题必须极其严格地加以控制:他必须满足于描述我们的经验领域里的最简单事件。企图以理论物理学家所 要求的精密性和逻辑上的完备性来重现一切比较复杂的事件,这不是人类智力所能及的。高度的纯粹性、明晰性和确定性要以完整性为代价。但是当人们畏缩而胆怯 地不去管一切不可捉摸和比较复杂的东西时,那末能吸引我们去认识自然界的这一渺小部分的究竟又是什么呢?难道这种谨小慎微的努力结果也够得上宇宙理论的美 名吗?   我认为,是够得上的;因为,作为理论物理学结构基础的普遍定律,应当对任何自然现象都有效。有了它们,就有可能借助于单纯的演绎得 出一切自然过程(包括生命)的描述,也就是说得出关于这些过程的理论,只要这种演绎过程并不太多地超出人类理智能力。因此,物理学家放弃他的世界体系的完 整性,倒不是一个什么根本原则性的问题。   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通向这些定律,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 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由于有这种方法论上的不确定性,人们可以假定,会有许多个同样站得住脚的理论物理体系;这 个看法在理论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物理学的发展表明,在某一时期,在所有可想到的构造中,总有一个显得别的都高明得多。凡是真正深入研究过这问题的人, 都不会否认唯一地决定理论体系的,实际上是现象世界,尽管在现象和它们的理论原理之间并没有逻辑的桥梁;这就是莱布尼兹(Leibnitz)非常中肯地表 述过的先定的和谐。物理学家往往责备研究认识论者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我认为,几年前马赫和普朗克之间所进行的论战的根源就在于此。   渴望看到这种先定的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我们看到,普朗克就是因此而专心致志于这门科学中的最普遍的问题,而不是使自 己分心于比较愉快的和容易达到的目标上去。我常常听到同事们试图把他的这种态度归因于非凡的意志力和修养,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的精 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我们敬爱的普朗克就坐在这里, 内心在笑我像孩子一样提着第欧根尼的灯笼闹着玩。我们对他的爱戴不需要作老生常谈的说明。祝愿他对科学的热爱继续照亮他未来的道路,并引导他去解决今天物 理学的最重要的问题。这问题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并且为了解决这问题他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祝他成功地把量子论同电动力学、力学统一于一个单一的逻辑体系里。  文章选自《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6年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303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七个受用一生的心理寓言 (转载)
chenzhihua 2009-2-6 21:24
七个受用一生的心理寓言 (一)成长的寓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 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心理点评】你是不是一个已自断经脉的打工族?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你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现实很快敲了你几个闷棍,或许,你为单位做了大贡献没人重视;或许,只得到口头重视但却得不到实惠;或许总之,你觉得就像那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与你的期望相差甚远。 于是,你愤怒、你懊恼、你牢骚满腹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几年过去后,你一反省,发现现在的你,已经没有刚工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了。 老了,成熟了。我们习惯这样自嘲。但实质是,你已停止成长了。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我们忘记生命是一个历程,是一个整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成长过了,现在是到该结果子的时候了。我们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忘记了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这不是金庸小说里的自断经脉。我们随时可以放弃这样做,继续走向成长之路。 切记:如果你是一个打工族,遇到了不懂管理、野蛮管理或错误管理的上司或企业文化,那么,提醒自己一下,千万不要因为激愤和满腹牢骚而自断经脉。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因为你的成长永远比每个月拿多少钱重要。 (二)动机的寓言:孩子在为谁而玩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心理点评】你在为谁而玩 这个寓言是苹果树寓言的更深一层的答案:苹果树为什么会自断经脉,因为它不是为自己而玩。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板、上司?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工资、奖金等各种各样的外部奖励? 如将外部评价当作参考坐标,我们的情绪就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外部因素我们控制不了,它很容易偏离我们的内部期望,让我们不满,让我们牢骚满腹。不满和牢骚等负性情绪让我们痛苦,为了减少痛苦,我们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 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外部评价体系,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欢控制他。父母太喜欢使用口头奖惩、物质奖惩等控制孩子,而不去理会孩子自己的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初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的评价。上学时,他忘记了学习的原初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工作后,他又忘记了工作的原初动机成长的快乐,上司的评价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乐和痛苦的源头。 切记:外部评价系统经常是一种家族遗传,但你完全可以打破它,从现在开始培育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让学习和工作变成为自己而玩。 (三)规划的寓言:把一张纸折叠51次 想象一下,你手里有一张足够大的白纸。现在,你的任务是,把它折叠51次。那么,它有多高? 一个冰箱?一层楼?或者一栋摩天大厦那么高?不是,差太多了,这个厚度超过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 【心理点评】 到现在,我拿这个寓言问过十几个人了,只有两个人说,这可能是一个想象不到的高度,而其他人想到的最高的高度也就是一栋摩天大厦那么高。 折叠51次的高度如此恐怖,但如果仅仅是将51张白纸叠在一起呢? 这个对比让不少人感到震撼。因为没有方向、缺乏规划的人生,就像是将51张白纸简单叠在一起。今天做做这个,明天做做那个,每次努力之间并没有一个联系。这样一来,哪怕每个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它们对你的整个人生来说也不过是简单的叠加而已。 当然,人生比这个寓言更复杂一些。有些人,一生认定一个简单的方向而坚定地做下去,他们的人生最后达到了别人不可企及的高度。譬如,我一个朋友的人生方向是英语,他花了十数年努力,仅单词的记忆量就达到了十几万之多,在这一点上达到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也有些人,他们的人生方向也很明确,譬如开公司做老板,这样,他们就需要很多技能专业技能、管理技能、沟通技能、决策技能等等。他们可能会在一开始尝试做做这个,又尝试做做那个,没有一样是特别精通的,但最后,开公司做老板的这个方向将以前的这些看似零散的努力统合到一起,这也是一种复杂的人生折叠,而不是简单的叠加。 切记:看得见的力量比看不见的力量更有用。 现在,流行从看不见的地方寻找答案,譬如潜能开发,譬如成功学,以为我们的人生要靠一些奇迹才能得救。但是,在我看来,东莞恒缘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毛正强说得更正确,通过规划利用好现有的能力远比挖掘所谓的潜能更重要。 (四)逃避的寓言:小猫逃开影子的招数 影子真讨厌!小猫汤姆和托比都这样想,我们一定要摆脱它。 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汤姆和托比发现,只要一出现阳光,它们就会看到令它们抓狂的自己的影子。 不过,汤姆和托比最后终于都找到了各自的解决办法。汤姆的方法是,永远闭着眼睛。托比的办法则是,永远待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 【心理点评】 这个寓言说明,一个小的心理问题是如何变成更大的心理问题的。 可以说,一切心理问题都源自对事实的扭曲。什么事实呢?主要就是那些令我们痛苦的负性事件。 因为痛苦的体验,我们不愿意去面对这个负性事件。但是,一旦发生过,这样的负性事件就注定要伴随我们一生,我们能做的,最多不过是将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就是所谓的忘记。 但是,它们在潜意识中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发挥作用。并且,哪怕我们对事实遗忘得再厉害,这些事实所伴随的痛苦仍然会袭击我们,让我们莫名其妙地伤心难过,而且无法抑制。这种疼痛让我们进一步努力去逃避。 发展到最后,通常的解决办法就是这两个:要么,我们像小猫汤姆一样,彻底扭曲自己的体验,对生命中所有重要的负性事实都视而不见;要么,我们像小猫托比一样,干脆投靠痛苦,把自己的所有事情都搞得非常糟糕,既然一切都那么糟糕,那个让自己最伤心的原初事件就不是那么疼了。 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李凌说,99%的吸毒者有过痛苦的遭遇。他们之所以吸毒,是为了让自己逃避这些痛苦。这就像是躲进阴影里,痛苦的事实是一个魔鬼,为了躲避这个魔鬼,干脆把自己卖给更大的魔鬼。 还有很多酗酒的成人,他们有过一个酗酒而暴虐的老爸,挨过老爸的不少折磨。为了忘记这个痛苦,他们学会了同样的方法。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错误方法外,我们人类还发明了无数种形形色色的方法去逃避痛苦,弗洛伊德将这些方式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太痛苦的时候,这些防御机制是必要的,但糟糕的是,如果心理防御机制对事实扭曲得太厉害,它会带出更多的心理问题,譬如强迫症、社交焦虑症、多重人格,甚至精神分裂症等。 真正抵达健康的方法只有一个直面痛苦。直面痛苦的人会从痛苦中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它们最终会变成当事人的生命财富。 切记: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人生的财富。 一个最重要的心理规律是,无论多么痛苦的事情,你都是逃不掉的。你只能去勇敢地面对它,化解它,超越它,最后和它达成和解。如果你自己暂时缺乏力量,你可以寻找帮助,寻找亲友的帮助,或寻找专业的帮助,让你信任的人陪着你一起去面对这些痛苦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是最孤独的人,但当他面对这个事实并化解后,他成了真正的人际关系大师;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有一个暴虐而酗酒的继父和一个糟糕的母亲,但当他挑战这个事实并最终从心中原谅了父母后,他成了治疗这方面问题的专家;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曾是严重的神经症患者,但他通过挑战这个事实并最终发明出了森田疗法他们生命中最痛苦的事实最后都变成了他们最重要的财富。你,一样也可以做到。 (五)行动的寓言螃蟹、猫头鹰和蝙蝠 螃蟹、猫头鹰和蝙蝠去上恶习补习班。数年过后,它们都顺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螃蟹仍横行,猫头鹰仍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蝙蝠仍倒悬。 【心理点评】 这是黄永玉大师的一个寓言故事,它的寓意很简单:行动比知识重要。 用到心理健康中,这个寓言也发人深省。 心理学的知识堪称博大精深。但是,再多再好的心理学知识也不能自动帮助一个人变得更健康。其实,我知道的一些学过多年心理学的人士,他们学心理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治自己,但学了这么多年以后,他们的问题依旧。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身体力行,那样知识就只是遥远的知识,知识并没有化成他们自己的生命体验。 我的一个喜欢心理学的朋友,曾被多名心理学人士认为不敏感,不适合学心理学。但事实证明,这种揣测并不正确。他是不够敏感,但他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知道一个好知识,就立即在自己的生命中去执行。这样一来,那些遥远的知识就变成了真切的生命体验,他不必懂太多,就可以帮助自己,并帮助很多人。 如果说,高敏感度是一种天才素质,那么高行动力是更重要的天才素质。 这个寓言还可以引申出另一种含义:不要太指望神秘的心理治疗的魔力。最重要的力量永远在你自己的身上,奥秘的知识、玄妙的潜能开发、炫目的成功学等等,都远不如你自己身上已有的力量重要。我们习惯去外面寻找答案,去别人那里寻找力量,结果忘记了力量就在自己身上。 切记:别人的知识不能自动地拯救你。 如果一些连珠的妙语打动了你,如果一些文字或新信条启发了你。那么,这些别人的文字和经验都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你把你以为好的知识真正运用到你自己的生命中去。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这句话,我一直认为是最重要的: 你必须自己开始。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深入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为自己揭示生存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就将依然是没有意义的。 (六)放弃的寓言:蜜蜂与鲜花 玫瑰花枯萎了,蜜蜂仍拼命吮吸,因为它以前从这朵花上吮吸过甜蜜。但是,现在在这朵花上,蜜蜂吮吸的是毒汁。 蜜蜂知道这一点,因为毒汁苦涩,与以前的味道是天壤之别。于是,蜜蜂愤不过,它吸一口就抬起头来向整个世界抱怨,为什么味道变了?! 终于有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蜜蜂振动翅膀,飞高了一点。这时,它发现,枯萎的玫瑰花周围,处处是鲜花。 【心理点评】 这是关于爱情的寓言,是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的真实感悟。 有一段时间,她失恋了,很痛苦,一直想约我聊聊,希望我的心理学知识能给她一些帮助。我们一直约时间,但快两个月过去了,两人的时间总不能碰巧凑在一起。 最后一次约她,她说:谢谢!不用了,我想明白了。 原来,她刚从九寨沟回来。失恋的痛苦仍在纠缠她,让她神情恍惚,不能享受九寨沟的美丽。不经意的时候,她留意到一只小蜜蜂正在一朵鲜花上采蜜。那一刹那间,她脑子里电闪雷鸣般地出现了一句话:枯萎的鲜花上,蜜蜂只能吮吸到毒汁。 当然,大自然中的小蜜蜂不会这么做,只有人类才这么傻,她这句话里的蜜蜂当然指她自己。这一刹那,她顿悟出了放弃的道理。以前,她想让我帮她走出来,但翅膀其实就长在她自己身上,她想飞就能飞。 放弃并不容易,爱情中的放弃尤其令人痛苦。因为,爱情是对我们幼小时候的亲子关系的复制。幼小的孩子,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离不开爸爸妈妈。如果爸爸妈妈完全否定他,那对他来说就意味着死亡,这是终极的伤害和恐惧。我们多多少少都曾体验过被爸爸妈妈否定的痛苦和恐惧,所以,当爱情这个亲子关系的复制品再一次让我们体验这种痛苦和恐惧时,我们的情绪很容易变得非常糟糕。 不过,爱情和亲子关系相比,有一个巨大的差别:小时候,我们无能为力,一切都是父母说了算;但现在,我们长大了,我们有力量自己去选择自己的命运。可以说,童年时,我们是没有翅膀的小蜜蜂,但现在,我们有了一双强有力的翅膀了。 但是,当深深地陷入爱情时,我们会回归童年,我们会忘记自己有一双可以飞翔的翅膀。等我们自己悟出这一点后,爱情就不再会是对亲子关系的自动复制,我们的爱情就获得了自由,就有了放弃的力量。 切记: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两个完全平等的、有独立人格的人的事情。你可以努力,但不是说,你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效果,因为另一个人,你并不能左右。 所以,无论你多么在乎一次爱情,如果另一个人坚决要离开你,请尊重他的选择。 并且,还要记得,你不再是童年,只能听凭痛苦的折磨。你已成人,你有一双强有力的翅膀,你完全可以飞出一个已经变成毒药的关系。 (七)亲密的寓言:独一无二的玫瑰 小王子有一个小小的星球,星球上忽然绽放了一朵娇艳的玫瑰花。以前,这个星球上只有一些无名的小花,小王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花,他爱上这朵玫瑰,细心地呵护她。 那一段日子,他以为,这是一朵人世间唯一的花,只有他的星球上才有,其他的地方都不存在。 然而,等他来到地球上,发现仅仅一个花园里就有5000朵完全一样的这种花朵。这时,他才知道,他有的只是一朵普通的花。 一开始,这个发现,让小王子非常伤心。但最后,小王子明白,尽管世界上有无数朵玫瑰花,但他的星球上那朵,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因为那朵玫瑰花,他浇灌过,给她罩过花罩,用屏风保护过,除过她身上的毛虫,还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聆听过她的沉默一句话,他驯服了她,她也驯服了他,她是他独一无二的玫瑰。 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这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一只被小王子驯服的狐狸对他说。 【心理点评】 这是法国名著《小王子》中一个有名的寓言故事,我曾读过十数遍,但仍然是直到2005年才明白这一点。 面对着5000朵玫瑰花,小王子说:你们很美,但你们是空虚的,没有人能为你们去死。 只有倾注了爱,亲密关系才有意义。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流行空虚的亲密关系,最典型的就是因网络而泛滥的一夜情。 我们急着去拥有。仿佛是,每多拥有过一朵玫瑰,自己的生命价值就多了一分。网络时代,拥有过数十名情人,已不再是太罕见的事情。但我所了解的这些滥情者,没有一个是不空虚的。他们并不享受关系,他们只享受征服。 征服欲望越强的人,对于关系的亲密度越没有兴趣。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荣玮龄说,没有拥有前,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拉近关系的距离。但一旦拥有后,他们会迅速丧失对这个亲密关系的兴趣。征服欲望越强,丧失的速度越快。 对于这样的人,一个玫瑰园比起一朵独一无二的玫瑰花来,更有吸引力。 然而,关系的美,正在乎两人的投入程度和被驯服程度。当两个人都自然而然地去投入,自然而然地被驯服后,关系就会变成人生养料,让一个人的生命变得更充盈、更美好。 但是,无论多么亲密。小王子仍是小王子,玫瑰仍是玫瑰,他们仍然是两个个体。如果玫瑰不让小王子旅行,或者小王子旅行时非将玫瑰花带在身上,两者一定要黏在一起,关系就不再是享受,而会变成一个累赘。 切记:一个既亲密而又相互独立的关系,胜于一千个一般的关系。这样的关系,会把我们从不可救药的孤独感中拯救出来,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种救赎。 如果不曾体验过,你就无法知道这种关系的美.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47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