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诊断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与治疗
fqng1008 2010-7-26 15:01
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但多认为和自身免疫有关的肝脏疾病,临床常见的主要有:(1)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这3种疾病在病理组织学变化、临床表现、血液生化及自身抗体方面均有各自的特点,前者主要表现为肝细胞炎症坏死,后二者主要表现为肝内胆汁瘀积。 一、流行病学 1.AIH是1992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消化系统疾病会议上由自身免疫肝炎组的专家们提出。追溯历史,这类肝病早在1930年就被注意,曾先后被称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病、狼疮样肝炎。1950年Waldenstrom描述了在年轻妇女中观察到的一种慢性肝炎,主要表现为黄疸、球蛋白升高及闭经,并导致纤维化。这种疾病被发现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联系,后来发现病人血清中存在抗核抗体(ANA),因而被称作狼疮样肝炎。它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命名为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1956年,Mackay认为狼疮样肝炎与SLE相关,在1% ~10% 的SLE患者中可出现这样的肝病。Colding报道干燥综合征和慢活肝的并存占42%;Czaja的122例AIH中60例(37.7%)合并有另一个自身免疫病,而在病毒所致的慢活肝患者合并有另一个自身免疫病为25.4%。70年代末,乙型肝炎病毒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慢活肝的多因性和异质性,病毒、药物、免疫异常都可以是这类肝病的病因。随着自身抗体和淋巴细胞介导对肝细胞的细胞毒反应在病毒标记阴性的慢活肝出现,证实了以往称为慢活肝中有一部分是AIH,考虑到绝大多数患者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有必要把观他与其他各种慢性肝病区分开来。1992年6月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组推荐更名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本病多发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4,有10 ~ 30岁及40岁以上2个发病年龄高峰。在世界范围内,自身免疫性肝炎占慢性肝炎的10% ~ 20%,但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我国在这方面的临床研究还属跟踪性阶段。 2.PBC起病多隐袭,多累及中老年女性,尤以中年妇女为多见,男女之比为1:9。早期一般状况良好,病程进展缓慢,逐渐恶化。皮肤瘙痒、血清碱性磷酸酶、谷氨酸转肽酶升高、AMA阳性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3.PSC是一种少见的胆道疾病,1924年法国医生Delbet首先报导,又称Delbet病。1970年以前,文献报道该病不到100例,故认为是一种罕见病。本病男性患者占75%,多在40岁左右做出诊断。据估计,在欧美地区本病的患病率至少2 ~ 7/10万人,其中70%左右的患者合并有溃疡性结肠炎。我国尚无本病发病情况的系统资料,但随着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该病的检出数比过去明显增多,且在某些地区已成为肝移植的指征之一。 二、病因病理 1.病 因 (1)AIH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诱发因素、自身抗原、遗传易感性和免疫调节等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现有的间接证据提示:①AIH具有潜在的遗传易感背景,北欧和北美白种人群中,I型AIH的主要易感等位基因是HLA-DRBl0301和HLA-DRBl0401;②AIH可能与多种控制自身反应的免疫调控缺陷有关;③在易感个体中AIH的发生可能需要一个诱发因素,如嗜肝病毒感染,或对药物和其他肝毒性物质的特异性反应等;④组织损伤的最终效应机制可能涉及自身抗体与表达于肝细胞表面的肝特异性抗原的反应(ADCC),而T细胞对肝细胞的直接细胞毒作用显得较为次要。 (2)PBC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认为胆管损伤是免疫学障碍所致,现已了解主要组织相容复合物(MHC)的易感基因与本病的发病有关,主要是MHCⅡ类分子中DR3、DR2高于对照组6倍。很多的研究提示和感染有关,包括一些肠道的感染,分支杆菌的感染及支原体的感染等。最近有人提出,发现逆转录病毒感染的可能,甚至有用贺普丁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效的报道。 (3)PS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肝内和/或肝外胆管炎症、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胆汁瘀积性肝病,最终发展为肝硬化。曾经提出过几种病因学假设,诸如慢性门脉菌血症、肠道细菌毒素或胆汁酸的毒性作用、慢性病毒感染、缺血性血管损伤、免疫调节和遗传的异常等。目前认为,该病可能主要与免疫和遗传因素有关,组织相容HLA-B8可能是重要原因。 2.病 理 (1)AIH具有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一般改变,首先是界面炎,主要在汇管区和小叶间隔周围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同时浆细胞浸润出现玫瑰花样改变,随着肝细胞的持续坏死,刺激胶原结缔组织的增生及肝细胞再生结节形成,肝脏发生纤维化(出现桥状纤维化),又称间隔期。最终发展为结节性再生,即肝硬化期。AIH的特异性改变为广泛的病变,大量的浆细胞浸润出现玫瑰花样改变。 (2)PBC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瘀积性疾病,在病理学上表现为进行性、非化脓性、破坏性小胆管炎,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第Ⅰ期是汇管区炎症,小叶间胆管变性坏死;第Ⅱ期炎症加重以后小胆管出现增殖性改变,部分小胆管闭塞,这时临床上可以出现胆固醇升高,或者皮肤瘙痒;第Ⅲ期出现碎屑样坏死,桥接样坏死等明显肝脏坏死的表现;第Ⅳ期就是肝硬化。47例PBC患者肝穿刺提示,第Ⅰ期(胆小管炎期)和第Ⅳ期(肝硬化期)分别与临床诊断的早期和晚期符合率高(分别为71.42%和100%);第Ⅱ期(胆小管增生期) ~ 第Ⅲ期(疤痕期)及第Ⅲ期 ~ 第Ⅳ期之间病变往往交织在一起,与临床诊断的中期符合率分别为38.09%及40%,临床与病理分期符合率为52.06。 (3)PSC又称狭窄性胆管炎、闭塞性胆管炎,即原发的肝外胆管或(和)肝内胆管的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胆管变形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最近欧洲5个医学中心对394例病人进行研究,其中73%累及肝内和肝外胆管,仅有肝内胆管改变者小于1%,仅有肝外胆管改变者为20%。大多数病人肝脏组织学改变系非特异性,故肝活检对 PSC的诊断价值并不大,但可提示PSC及其组织学分期。本病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胆管的纤维化和炎症及小胆管的增生。表现为胆管壁的增厚和胆管狭窄。典型改变为呈洋葱皮样的纤维性闭塞性胆管炎。随着疾病进展,汇管区纤维化增加。小叶间胆管减少,小叶间隔形成以及最终出现胆汁性肝硬化表现。根据异常的程度,组织学上可分为I~Ⅳ期。第Ⅳ期为胆汁瘀积性肝硬化。 三、临床表现 1.AIH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炎征象,即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肝区疼痛,肝脏肿大,肝区叩击痛等,但当AIH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时,两者的某些临床表现易被混淆。如当AIH伴甲状腺机能亢进时,后者的食欲亢进,可掩盖前者的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当AIH伴皮肌炎时,将混淆两者周身乏力的表现;部分AIH可有发热、皮疹、关节疼、水肿、腹水及黄疸等。在临床中值得注意的是,AIH常伴其它自身免疫疾病同时发生,如皮肌炎、甲状腺机能减退、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亦有报道合并原发性溃疡性结肠炎及雷诺综合征病。 2.PBC起病多隐袭,女性尤以中年妇女为多见。 (1)皮肤瘙痒:就诊时有50%的患者有瘙痒,开始可为间断性以后变为持续性,多因血中胆盐浓度增高,刺激皮肤末稍神经所致。其搔痒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常以手掌、足底及某些压迫部位如腰带部位等最为明显,日轻夜重,影响睡眠,病久则见有皮肤粗糙、色素沉着、脱屑与增厚。在终末期患者瘙痒可以消失。 (2)慢性梗阻性黄疸:约10% ~ 15%的患者早期可出现黄疸,但大多数都发生在搔痒后0.5 ~ 2年,少数病例亦可不出现,但有黄疸而无搔痒者罕见。黄疸初期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以后可持续性加深呈黄绿色,提示病情进展加速,当血清总胆红素超过171mol/L以上时,生存期一般不超过2年。 (3)皮肤黄色瘤(黄疣):在胆道梗阻、长期血清脂质和胆固醇增高的情况下,因脂质堆积和组织吞噬大量胆固醇,有些患者可形成皮肤黄色瘤。扁平状黄色瘤多见于掌、颈、躯干、乳房下;结节状黄色瘤多见于四肢伸侧,特别是腕、肘、膝、踝、指关节与跟腱等处。晚期患者的肝功能衰竭时,胆固醇合成受到障碍,血清脂质与胆固醇下降,黄色瘤可逐渐消失。 (4)肝脾肿大:患者的肝肿大随着病程的进展日益显着,多在胁下4 ~ 10cm,甚至可平脐,质坚,常无触痛,表面光滑或呈细颗粒状,晚期呈不规则结节状。约3/4的病例有脾肿大,且硬变期较胆管炎期更为多见。患者的脾肿大并不表明其门静脉高压已达到有临床意义的程度,可在食道静脉曲张或出血前数年出现。 (5)门静脉高压症: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是本病常见的晚期并发症。此外,还可见到肝硬变所致的其它表现,如蜘蛛痣、腹水、全身性水肿、肝昏迷等。 (6)合并症:有脂溶性维生素(A、D、E、K)缺乏或伴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征等。 3.PSC多见于24 ~ 45岁青壮年,男女比例为3:1,偶见于儿童。早期有不适,易疲倦、厌食、体重减轻、发热、全身搔痒、恶心、呕吐及间歇性腹痛和黄疸,类似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症状。腹痛多呈阵发性胀痛,极少表现绞痛;发热呈间歇性不规则热型;黄疸呈慢性、持续性,但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伴有搔痒。常见体征有右上腹压痛,很少有反跳痛与肌紧张。常有肝肿大,质硬,表面光滑,有时脾肿大,全身体征除黄疸外,可有轻度脱水及营养不良表现,晚期病人可有腹水与浮肿。 四、诊断标准 1.2002年美国肝脏病学会(AASLD)发表的AIH诊疗指南中提出了较为详细的诊断依据:(1)首先除外遗传代谢性疾病( 1 -抗胰蛋白酶表型正常、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正常、铁及铁蛋白水平正常)、活动性病毒感染(无现症甲、乙、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标志物)、酒精性或中毒性肝病(每日饮酒精量25g,近期未应用肝毒性药物);(2)血清转氨酶(AST、ALT)明显升高,球蛋白、球蛋白或IgG超正常上限1.5倍;(3)自身抗体阳性,如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或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LKM-1)阳性1:180(成人)或1:40(儿童),但抗线粒抗体(AMA)阴性;也有部分病人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阳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抗胞质抗体-1(抗-LC-1)、或抗-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抗-SGPR)阳性;(4)肝脏病理学改变为界面性肝炎,且无胆管损坏、芽肿或提示其他疾病的病变。 1992年,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IAIHG)在英国布赖顿举行会议,制定了关于AIH诊断的描述性标难和诊断计分系统。研究表明,该计分系统的诊断精确性为89.8%。IAIHG于1998年在美国芝加哥对布赖顿标难和计分系统进行修订,特别对计分系统作了调整,以便提高该系统的特异性和简洁性。AIH的诊断需检测血清转氨酶和丙种球蛋白水平,测定ANA、SMA和抗-LKM-1,并需进行肝活检。诊断需参照描述性诊断标准。如果诊断有困难,应采用计分系统进行评价。 评分标准:依据1998年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修订的自身免疫性肝炎评分诊断标准,对患者入院初、治疗前的各项结果评分。评分项目简介如下:女+2,男0;ALT<1.5,1.5 ~ 3,>3,分别记+2,0,-2;血清球蛋白大于正常值> 2,1.5~2,1.0~ 1.5,<1,分别记+3,+2,+1,0;自身抗体ANA,SMA或IgM>1:80,1:80,1:40,<1:40,分别记+3,+2,+1,0;AMA阳性,-4;病毒指标,阳性-3,阴性+3;肝损药物史,阳性 -4,阴性+1;酒精摄入量,<25g/天+2,>150g/天 -2;其它自身免疫病+2;肝脏组织学,界面肝炎+3,淋巴浆细胞浸润+1,肝细胞玫瑰花结改变+1,如无上述3种病理改变 -5,有胆管改变如肉芽肿形成 -3,其它病理改变如铁质沉着、铜沉积等 -3。结果判定:治疗前评分>15为确定的AIH,10 ~ 15为可能的AIH。 根据自身抗体阳性,可将AIH分为3种亚型,但每种亚型并不代表其有独特的发病机制或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特别的反应,而且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至今尚未认可这些亚型分类具有临床意义:Ⅰ型,成年女性多见;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炎症坏死明显,病情进展较快。Ⅱ型,儿童患者为主,抗肝肾微粒体1型抗体(抗-LKM-1)阳性,抗胞质抗体-1(抗-LC-1)阳性,炎症损伤较突出,临床进展较快,若不进行干预治疗,这样的病人5年之内可能发展为肝硬化。Ⅲ型,抗-可溶性肝抗原(SLA)阳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Ⅰ型无区别。抗核抗体(ANA)在AIH中滴度一般较高,通常超过1:160(间接免疫荧光法)但滴度与病程、预后、病情进展、疾病活动度、及是否需要肝移植没有相关性。抗-可溶性肝抗原(SLA)抗体,是Ⅲ型AIH的标志型抗体。 2.AASLD 2000年发表的PBC诊断程序为:(1)对于血清ALP升高且无其他解释(B超检查胆道系统正常)者,应测定AMA;(2)如果胆汁瘀积的生化改变中ALP、-GT升高,且无其他解释,同时AMA 1:40,则诊断PBC有把握;(3)如果血清AMA1:40,但血清AKP正常,则应每年复查;(4)对血清AKP升高无其他解释(B超检查胆道系统正常)者,如果血清AMA阴性,则应做ANA、SMA及免疫球蛋白检查,同时应做肝活检。 AMA阳性是本病重要的免疫学诊断指标。线粒体上有许多种抗原成分,PBC患者的AMA主要识别线粒体的M2抗原组分,因此将PBC特异性的AMA称为AMA-M2亚型。文献报道,血清AMA阳性诊断PB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80% ~ 90%。 3.南开医院提出PSC非手术与手术的诊断标准。 (1)非手术标准(共7条):进行性梗阻性黄疸;无胆结石;无胆道手术史;通过适当时间随访无恶性肿瘤;B超检查有典型图象;内视镜逆行性胆胰管造影(ERCP)有典型图象;能除外传染性肝炎、原发性肝硬变等疾病。 (2)手术标准(共3条):胆道系统探查、胆管变硬呈条索状,外径不增粗,而胆管壁增厚,管腔细,可能伴有周围组织的硬化;胆管病理检查有典型的组织学改变;(3)肝脏活检能除外原发性肝硬变。 五、治 疗 1.西医治疗 (1)AIH:对于严重的活动性病例,需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病人有活动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如疲劳乏力、恶心、发热、肌肉或关节痛,严重血生化异常,如转氨酶高于正常10倍以上,或虽只高5倍,但同时伴有高丙球蛋白血症,后者至少为正常人的1倍或以上;或肝活检组织显示有严重的门脉区周围炎症以及肝细胞片状或桥状坏死或多个肝小叶萎陷时,应及时进行治疗)。AIH标准治疗是强的松或强的松龙(40 ~ 60mg/d)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强的松龙(20 ~ 30mg/d)和硫唑嘌呤(每天1mg/kg)。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对3种类型的AIH均有效,推荐优先使用联合治疗方案。在3年治疗期间内,80%的患者获得缓解,10年和20年的生存率超过80%。即使在治疗开始时已确定存在肝硬化的患者仍可成功诱导缓解。严重疾病患者均需治疗,包括儿童、老年人、绝经后妇女、急性或暴发性表现者或那些传统自身抗体阴性患者。复发常见,在多次复发后推荐低剂量长期强的松龙或琉陛凛吟治疗。环胞素A、FI(506(商品名普乐可复)、第二代皮质类固醇激素(Budesonide、Deflazacort)以及熊去氧胆酸在AIH治疗中的作用尚有待进一步研究。AIH所致的终末期肝病(门脉高压和失代偿性肝硬化)是肝移植术的最佳指证之一,5年和10年生存率可达75%,但20%AIH患者有术后复发。 (2)PBC:目前研究得多的是熊去氧胆酸,几项大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均显示本药可改善血液生化指标,对肝组织学和生存亦可能有所改善,其毒性小而耐受性良好,可长期应用。其剂量为10 ~ 13mg/ d,分次日服。对于严重瘙痒者可试用以下口服药物:胆酪胺每日10 ~ 15g;利福平150mg,每日2或3次。对于有严重骨质疏松者可试用补充维生素D、钙剂或试用降钙素、二醋酸盐等制剂,对于血清胆红素>100mol/L或出现腹水者,有条件可考虑原位肝移植,其术后1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0% ~ 90%和60% ~ 70%。 (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与PBC基本相同。 2.中医药治疗 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治疗,根据国内文献报导可归纳为3类:清法,着重于肝胆,包括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消法,着重于肝胆脾,包括疏肝行气、活血化瘀、化痰软坚;补法,着重于肝脾肾。补肝宜畅肝散瘀;补脾求于气阴,重用党参、白朮、泽兰;补肾宜茵陈朮附。三法先后参杂应用。早期着重清法,中期应消法、补法兼用,晚期应以补法为主兼用消法或清法。此外,中药作为术前准备、术后巩固疗效以及减少西药治疗副作用,亦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魏嘉,高静,徐肇敏.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研究进展. 中华消化杂志,2003,23(10):623-625 2 蒋健 何森.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特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探讨.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2):99-102 3 王群 王晓霞.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研究进展. 河北医药,2003,25(9):697-698 4 蒋健 何淼.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疗效分析.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3):15-17 5 宁慧娟. 逆转录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关.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3(8):11-12 6 周光德 赵景民 王松山.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病理分析.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8):483-486 7 杨冬华.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治疗现状及展望.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8):947-948 8 姚光弼. 重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研究.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10(5):325-326 9 王吉耀 蒋炜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10(5):334-337 10 陈国凤 李莉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53例分析.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3):1625-1628 11 陈美华,徐夙媛.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超声表现(附7例报告). 河北医药,2003,25(9):703-703 12 C.Weber,G.Krupski,J.Lorenzen etal. MRCP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应用. 放射学实践,2003,18(5):356-356 13 于兰 海力比努尔等.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超声诊断.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1):60-61 14 王勇峰.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和治疗.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2,22(3):170-172 15 耿利 徐峰等. 肝移植治疗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肝胆外科杂志,2002,10(4):315-317 16 徐赛芳. 熊去氧胆酸在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的应用价值. 肝脏,2002,7(2):117-118 17 黄杰安.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免疫学病因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28(9):388-389 18 马雄 邱德凯 彭延申. 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肝组织细胞凋亡的研究. 中华消化杂志,2003,23(9):530-532 19 王江滨. 丙型肝炎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自身抗体及干扰素治疗诱导的自身免疫现象.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3,23(4):195-197 20 盛传伦 王少鑫 王江滨. 药物诱导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3,23(4):228-230 21 肖扬 周岳进.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3,4(3):66-68 22 邱德凯. 加强对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治的研究. 肝脏,2003,8(1):1 23 陈从新.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遗传学问题. 肝脏,2003,8(1):40-41 24 聂青和 罗新栋.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动物模型. 肝脏,2003,8(1):41-43 25 刘海英 高春芳等. 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自身抗体及自身抗原. 肝脏,2003,8(1):42-43 26 蔡雄.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分类. 肝脏,2003,8(1):44-45 27 傅青春.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 肝脏,2003,8(1):46-47 28 姜丽静 陈成伟.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肝移植. 肝脏,2003,8(1):47-48 29 马雄 邱德凯.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R4的相关性.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3,23(2):115-117 30 马雄 邱德凯. 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研究. 中华消化杂志,2003,23(2):115-116 31 范列英 仲人前. 自身免疫性肝炎分子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中华消化杂志,2003,23(1):52-54 32 张世斌 陶明玲等. 自身免疫性肝炎评分诊断标准的临床应用研究. 临床肝胆病杂志,2002,18(6):330-332 33 马勇 魏伟等. 慢性自身免疫性肝炎大鼠模型. 中华实用医学,2002,4(24):21-22
个人分类: 肝病手记|588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创新: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早期联合诊断方法的建立和临床应用研究
xupeiyang 2010-7-22 13:55
该研究项目创新点: 1 4种自身抗体(抗 -胞衬蛋白多肽抗体-IgA亚型;抗-胞衬蛋白抗体、 抗腮腺导管抗体、抗脂钙结合蛋白(Lipocalin))的早期及联合检测 方法对干燥综合征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 探讨腮腺核磁共振(MRI)对干燥综合征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009425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295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北京地区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子特点及快速诊断的研究
xupeiyang 2010-7-21 15:51
该研究项目创新点: 1 传统的耐药性检测方法已经很成熟,但目前北京地区二线抗结核药物及 吡嗪酰胺的耐药性的相关资料并不完整,全面了解北京地区结核分枝杆菌 耐药性情况是必要的。 2 阐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分子特点是耐药性快速分子诊断的基础,而目前 缺乏代表性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突变的资料。 3 DNA芯片技术和核酸探针技术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分子诊断的重要方 向,以有代表性的北京地区耐药基因突变资料库为基础,应用这些技术进 行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快速诊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009434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2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新评论:影像学检查体系建立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开发和临床应用
xupeiyang 2010-7-4 06:07
该研究成果的创新点: 1 、国内外可见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的研究报道,国外文献涉及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粘连性肠梗阻、粪石性肠梗阻、肿瘤性肠梗阻、胆石性肠梗阻、先天性小肠扭转不良、小肠内疝等的定性、定位诊断的研究,涉及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价值的研究,涉及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的研究,涉及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的研究,涉及螺旋CT对粪石性肠梗阻、肿瘤性肠梗阻、胆囊性肠梗阻、肠套叠和小肠内疝的诊断价值的研究。但国内外文献未涉及通过分析各种类型肠梗阻的螺旋CT及重建技术的影像学表现,建立一套专门的诊断肠梗阻影像学检查流程及操作规范和建立一系列各种类型肠梗阻的诊断标准的研究报道。 2、国内外文献未涉及通过分析各种类型肠梗阻的螺旋CT及重建技术的影像学表现,建立一套专门的诊断肠梗阻影像学检查流程及操作规范和建立一系列各种类型肠梗阻的诊断标准的研究报道。 编 号 2010201021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32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新性评论:女性乳腺癌早期诊断方法规范化及预警体系研究
xupeiyang 2010-7-2 12:35
该研究课题的创新: 1 、 国内外可见乳腺癌的区域性早期诊断的相关研究,但未涉及多中心、大范围、联合对乳腺癌的影像早期诊断标准、诊断的规范化、诊断方法的优选及经济、高效的检查流程体系的研究报道。 2 、 国内外可见 乳腺癌的区域性危险因素的研究,但未涉及多中心、大范围、联合对乳腺癌危险因素的调查和筛选,也未见相关预警体系的研究报道。 3、国内外未见 乳腺癌的影像检查规范化、早期影像诊断标准及影像检查流程体系的研究 报道,未见 乳腺癌预警体系的研究 报道。 编 号 2010103064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2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新性评论:结核分枝杆菌融合蛋白的构建、表达及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xupeiyang 2010-6-30 09:53
该研究课题的创新: 1 、国内外可见 结核分枝杆菌融合蛋白 的构建、表达及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涉及 19kD-ESAT6 融合蛋白、 Bb-ESAT-6 融合蛋白、 CFP10-ESAT-6 融合蛋白、 CFP10-ESAT6 融合蛋白或 psts1 基因、 PstS1 和 U1 蛋白融合等,但未涉及用基因拼接法( GeneSoEing )扩增结核分枝杆菌 ESAT-6 和 PstS1 基因构建 ESAT-6-PstS1 融合基因及其原核表达载体 pET23b-ESAT-6-PstS1 的研究。 2 、 国内外未见 用基因拼接法( GeneSoEing )扩增结核分枝杆菌 ESAT-6 和 PstS1 基因构建 ESAT-6-PstS1 融合基因及其原核表达载体 pET23b-ESAT-6-PstS1 的研究 报道。 编 号 2010101065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2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论:皮肤深部真菌感染的综合诊断技术的研究
xupeiyang 2010-6-29 07:28
该研究课题的创新: 1 、国内外可见原位PCR技术用于其他感染性疾病诊断的研究, 但未涉及用于皮肤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研究 。 2、国内外可见原位杂交技术用于真菌感染诊断的 研究, 涉及 原位杂交技术用于真菌感染诊断的 研究,国外有将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少量的皮肤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但国内目前尚未涉及用于皮肤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研究 。 3 、 国内外可见 荧光白染色法鉴别真菌的 研究, 荧光白染色法用于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但未涉及用于 皮肤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研究。 4 、国内外可见 PCR 扩增测序技术用于真菌感染诊断的研究, 但未涉及 皮肤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研究。 5、国内外未见原位PCR技术应用于皮肤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 文献报道, 国内外未见荧光白染色技术用于皮肤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文献报道,亦未见PCR扩增测序用于皮肤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文献报道。 编 号 2009 112282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2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研创新:新型隐球菌快速诊断研究
xupeiyang 2010-6-9 09:39
1、 国内外可见 墨汁染色用于新型隐球菌检测方面 相关研究的文献报道 ,但文献中未涉及 伊文思蓝 染色 的内容 。 2、 国外可见 阿利新兰染色 用于新型隐球菌检测方面 相关研究 的文献报道 ,但文献中未涉及 伊文思蓝 染色 的内容 。 3、 国内外可见用伊文思蓝染色 的文献报道 ,但文献中未涉及伊文思蓝染色用于 检测新型隐球菌。 4、 国内外均未见 伊文思蓝 染色 用于检测新型隐球菌的相关文献报道。 2008112177
个人分类: 创新评论|17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认识神经病理性疼痛
crter 2010-5-22 14:33
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定义是疼痛开始于或起源于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功能不良。2001年该定义简化为损伤或疾病侵袭到中枢神经系统或躯体感觉系统所导致的疼痛。这里所说的损伤是指微观或宏观可以识别的与神经系统直接相关的损伤,有别于皮肤、肌肉、软组织和内脏损伤。疾病是指特定的侵犯神经系统的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第二信使系统或离子通道的病理状态。限定为躯体感觉系统损伤可以和神经系统其他类型的损伤相区别,如运动系统损伤引起的痉挛、僵直、肌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原因众多,包括物理性的机械损伤、代谢或营养性神经改变、病毒感染、药物或放疗的神经毒性、缺血性神经损害、神经递质功能障碍和一些非病毒性疾病。有报告指出,癌症患者约1/5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较典型的有放疗后疼痛或化疗后外周神经病变导致的疼痛、神经受压后疼痛,也包括合并带状疱疹、复杂性区域综合征等发生的疼痛。在癌痛伴有突发性疼痛的患者中,约1/4患者的疼痛有神经病理性疼痛成分在内。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 神经病理性疼痛还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综合起来,诊断要素不外乎:①有明确的神经损伤病史和病理学改变;②疼痛的性质表现为烧灼样痛、电击样痛、刺痛、放射痛等,并可能出现自发痛、疼痛高敏或感觉异常;③功能缺失表现为神经损伤后的感觉或运动缺失,所有的疼痛都发生在受损神经或传导通路的神经支配区域内,也可出现自主神经症状;④对常规镇痛治疗仅部分敏感,而抗惊厥和抗抑郁药物治疗则有较好疗效。  病史 神经损伤病史提示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性,应仔细分析病因。疼痛的性质也是重要的诊断线索。在原发损伤愈合后出现自发性疼痛,提示疼痛通常不是由于伤害感受器的冲动所致,而是由于神经系统的异常兴奋(中枢敏化)所引起。疼痛高敏和异常感觉(疼痛)是支持诊断的重要症状,前者指轻度的伤害性刺激导致重度的疼痛,又称痛反应过度,后者指原本舒适的刺激如轻柔触摸或温水刺激也导致疼痛。 查体 感觉神经检查应要求患者划出疼痛分布区域,以便发现疼痛的皮区或周围神经分布模式,应注意检查时用棉签或细针测试比用手指测试更为敏感,痛觉或温度觉的改变比位置觉和震动觉更敏感。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神经损伤后的矛盾现象,正常情况下切断神经应该导致麻木、感觉消失,但此时却出现正常压力负荷下或深度触诊时诱发的疼痛以及去神经部位的疼痛高敏。 辅助检查 包括肌电图和神经传导试验、影像学检查、穿刺性皮肤活检、定量感觉躯体测试(QST)等,此外还有多种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问卷表可供参考。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 由于病因复杂,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存在着不确定性。通常以NNT/NNH作为选择药物的依据,NNT指使1例患者疼痛减轻50%所需要治疗的患者人数,NNH指出现1例严重的、需要治疗的副反应的治疗总数。对具体患者还应分析疗效和副作用。一线治疗药物是抗抑郁药(三环类和SSNRI类)、抗惊厥药(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外周神经损伤可用局部5%利多卡因贴剂或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贴剂治疗。二线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吗啡、羟考酮、左吗喃、美沙酮)和曲马多。三线药物包括局部辣椒素、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抗心律失常药美西律、其他抗惊厥药、其他抗抑郁药等。局部用药和阿片类药物、曲马多可以单独或与上述两种药物同时使用。  以上药物治疗均有一定的试探性,一种或几种药物联合效果不好,均应改换其他类型药物,或使用物理及微创方法治疗。针对发病机制的多靶点治疗可能是有前途的发展方向。 作者: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 徐建国
个人分类: 中医药及针灸疗法与神经再生|103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西医诊断的模型差异
fqng1008 2010-2-28 12:22
临床医学分两大部类,一是诊断,一是治疗。然而诊断是治疗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比治疗更重要。我们在比较中西医学时常常要涉及到:中西医诊断为什么不同?差异的实质在哪里? 一、点、面、线 为了论述方便,我们引进点、面、线的概念。所谓点,指疾病征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间断性,即单一的症状、体征或检验结果,它们是组成疾病模型的基本材料;所谓面,指疾病征象在某一时间点(或片断)上的空间分布,即同一时间内表现在某病人身上各种病征的集合;所谓线,引申疾病征象在某空间范围内的时间分布,即某些病征在不同时间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前者是疾病征象的横向联系,后者是疾病征象的纵向联系,二者是构造疾病模型的骨架。 限于认识水平,中西医对于症状、体征和检验结果等经验材料的搜集,其深度和广度是有较大差异的。中医搜集疾病资料以直观为主,常局限在表象经验范围内,更多地依赖于病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西医搜集疾病资料,在直观基础上又借助于科学仪器和医学实验,其经验材料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搜集了相当数量的能反映疾病本质的内在资料,为疾病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事实基础。总之,在点这个要素里,西医源源不断地涌现出多种化验和特殊仪器的检验数据,其病征集合体远较中医为大。当然,中医对某些认识也有更细致的方面,例如区分黄疸为阳黄、阴黄,辨别斑疹为顺证、逆证,以及舌象、脉象的体察等等,虽然在直观范围内,仍不失为天才的观察。 基于经验材料的数量和质量,中西医学对面和线的认识也有不同。中医在面的认识上研究较多,其对病和证的理解都属此范围,前者侧重于主症兼挟,后者侧重于病征组合,这是经验医学的特征。中医由于直观所限,获取的是表象经验,而表象经验难以充分揭示必然性和内在机制,人们只好专注于疾病征象的排列组合,内在机制靠臆想来填充。然而,所有疾病都有其发生、发展过程(即线),中医学对疾病过程并非不探讨、不解释。早在扁鹊就有腠理、血脉、肠胃、骨髓相传之说,《内经》时代有皮毛、肌肤到经络、六腑、五脏的传变学说,三阳、三阴的 六经 传变学说,后来有华佗的毛、皮、肉、筋、骨的传交学说,以及温病的九传、卫气营血、三焦的传变学说。这些模型的共同缺陷是: ① 拘泥于疾病表象,对病因病理缺乏具体、深入的研究; ② 对疾病分类不清,定义含混,无法逐个进行具体的病程研究; ③ 模型源于臆测性学说,无法用受控实验进行检验。鉴于上述,尽管到温病学时代,连续的疫疠大流行,传染病以相似的症状、体征以及病程先后多次在许多人身上重演,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充分表现的时候,人们仍无法清晰地把它们区分开来,仅仅作了风温、春温、暑温等十余病种的粗浅辨析。 随着近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医学加入了实验科学的体系,科学实验带来了病因病理及其规律性的揭示和验证,使疾病的分门别类研究有了内在依据。这是西方医学建立疾病模型的背景。西医的疾病模型,也以横向联系(面)和纵向发展(线)的骨架而构造,尤其在线的方面研究颇精,无论何种疾病,其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都描述得相当详细,各种疾病不仅分类明确,临床表现及其内在机制也验之有据。在面的方面,各种疾病或分期或分型,各期各型的临床征象也认识明确,但由于数理统计方法的普遍运用,对疾病个体差异的研究还十分欠缺,标准化的模型运用到个体化的诊断上来往往并不能得心应手,这也许存在着某种潜在的危机。 二、形形色色的辨证 众所周知,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特色,这一特色的核心是证的模型。然而,证是什么?它怎样形成又如何成为诊疗的准绳?为什么探索其客观指标成为中医现代研究的一个热点?对诸如此类问题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认为,证的模型来自于多种辨证体系,是历代医家对疾病分类辨析长期探索的结晶。 迄今为止,人们把《伤寒论》看成为辨证论治的最早楷模,六经辨证虽然确立于张仲景,其渊源则要追溯到《阴阳大论》、《内经》、《周易》甚至更早,实质上是以三阳、三阴作为标准来区分辨析各种病候。其后源源兴起的各种辨证体系都是为这个目标所作的尝试,之所以形式各异,是由于标准不同。例如病因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确各辨证体系颇为纷繁庞杂,但概括起来无非要反映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病因、病位、病性、病程。实际上,一个成功的辨证体系都应该涉及这四方面的内容,因而各体系相互包容、彼此重叠的现象十分严重。早几年,不少学者纷纷提出统一辨证纲领的设想,然而历经数十载,为什么始终不能如愿呢?也许,问题不在于是否反映了这些内容,而在于怎样去反映;也不在于是否有标准,而在于标准的客观性和可检验性如何。 三、模型的偏爱 客观地讲,无论西医关于病的分门别类,还是中医关于证的种种区分,都是通过模型对疾病现象的模拟。临床上,由于个体、环境等差异,模式化的病或证是很难找到的。然而,它们是怎样被发现的?中医选择证的模型,西医选择病的模型,二者为何有不同的偏爱? 中医之所以选择证模型,是直观经验的局限性决定的,也与传统文化的遗传基因有关。人们常说医易相通、医易同源,《周易》是研究象与占的学问,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来推测自然、社会的变化和人的命运。中医学对于疾病表象的研究是较为细致的,一涉及内在机制就以推测(即占)来代替,因而有识之士提出唯象中医学的构想,意在保留其经验内容,将占的色彩删除,中西医结合专家对于证本质的研究也可谓呕心沥血,就因为证只是疾病表现的某种组合,其传统病机并没有反映证的本质。总之,由于对疾病现象的内在机制研究不够,证所体现的是一种经验性的疾病模型;人们选择这种经验模型,既是疾病本质认识的欠缺所造成的,又反过来限制了疾病本质的研究。 让我们来剖析证模型的理性层次。例如外感病因,风、火是两个抽象名词,寒、暑、湿、燥是四个形容词,它们怎么变成了致病的物质因子(因其各有属性),又参入了体内的病理变化呢?这是思辨的产物。诸如湿遏热伏、伏寒化火之类,是因为对微观世界的无知,借助直观现象类推之后而又无法检验。从病位看,由于解剖学的落伍,中医对大体解剖尚不精细,镜观解剖无从谈起,没有病理解剖作为依据的病位只有靠臆测来填补,不仅出现了如命门、三焦、膻中等有形与无形争论不清的脏器,也出现了六经、气血等模糊性病位,其客观具体性变得无法实现,即使各脏腑病变,由于病理生理不清,定位不准,也出现了不少误差。从病性看,寒和热是病候的表象,拔高为疾病本质有所不妥;表里、虚实是一种约定,其内涵模糊,无法检验;阴阳借自于哲学,一旦强加到实质脏器上面,则使虚而实之,实而虚之,虚实莫测了。至于人体物质的病理变化,如气血津液,亦是直观思辨的产物,谈不上内在本质的揭示。从病程看,无论六经辨证还是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由于对具体疾病及其本质研究不够,仅借助某种说法就疾病表象来划分疾病阶段,不免区分笼统,无法进一步深入。 在构造模型的过程中,西医引进了受控实验。受控实验不仅能提供隐蔽的微观信息,还能排除干扰因素,进一步揭示现象的原因和机制,探索过程的规律和奥秘,并检验这些。正因为如此,西方医学自近代以来,理论与经验水乳交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形成了加速发展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病的模型也由经验型向实验型迅速转化:人们不仅知道某疾病是某些临床表现的集合,而且也知道为什么会出现那些临床表现,及其发生演变过程的真实机制。 受控实验给西医疾病模型带来了较为严格的实证倾向。例如病因,不仅可以通过动物模型复制、人体组织中检验,还可通过心理学实验、流行病学调查来证实。在病位方面,病理解剖学的发展和各种现代仪器的应用,为其提供了日益清晰、明确、客观的证据。在病性方面,由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进展,通过微观结构、物质代谢、功能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对各种疾病的内在本质有了深刻、具体的把握。在病程方面,由于病种分类严格、准确,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统计学方法的运用,对疾病分型、分期和演变过程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当然,疾病模型只是疾病自然现象的模拟和疾病本质的接近,在未来的实践中,西医模型也存在着改造、完善,甚至重构的问题。 四、应用问题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中医证的模型与西医病的模型有如下特征: 1 . 一图与多图 如前所述,中医辨证有形式各异的不同体系,由于缺乏客观标准,各种辨证模型很难统一,这就存在临床应用的混乱现象。例如外感病,既可用病因辨证,也可用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六经辨证,还可用脏腑辨证和八辨证,这种状况不利于总结临床经验和提高医疗水平。与此相反,西医虽然在病因、病理诊断上标准不同,但通过内在机制的揭示而达到了统一,总的疾病模型只有一个。而且,由于分类清晰,层次分明,各病各型严格单一,不至出现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情况。 2 . 一元论与多元论 病的模型体现出疾病的连续性特征,由于病程不同,一种病可以区分为多种不同的证。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按卫气营血辨证可有邪犯卫气、气营两燔、热陷营血、正虚邪恋、痰瘀阻留各种证型。相反,证的模型体现出疾病的阶段性特征,临床出现多病并存局面时,中医可在不同疾病阶段以一 证 概之。例如一位入院六小时即死亡的老年女性病人,患者曾于一年前因高血压右半身偏瘫及慢性肺心病而住某医院,经治疗好转而出院。近两天右半身不灵逐渐加重,入院前 12 小时意识不清而急诊入院。入院时神志不清,面色恍白,口唇青紫,喉中痰鸣,手足厥逆,二便失禁,肌肤潮湿,舌紫暗有瘀点,苔灰腻而厚,脉微细而数,中医辨证为痰瘀互结,蒙蔽清窍。然而西医诊断却十分复杂, ① 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血栓,脑软化; ②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心病; ③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 ④ 左心室、右心房及右心室扩张,肥厚,全身脏器瘀血。 3 . 规范化与随机化 证的模型运用起来简单、方便、灵活,直接现实性较强,因为证的辨别只在表象经验范围内,各种区分比较粗糙、模糊,故尔无须复杂的检查、测试,不必严格、单一地按图索骥;其随机而变,凡是时间、地点、个体差异导致疾病征象的改变,就可能构成不同的证,采取不同的治疗,表现出较强的直接现实性,病的模型运用起来难度较大,误诊现象比较严重,而且临床诊断是严格地追求与过去总结的疾病模型的符合,而过去的模型是在排除了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之后取得的,故尔不免机械和僵化。总之,前者显得灵活有余,后者流于呆板太过。 发表于《医学与哲学》 1990 ( 3 ): 8
个人分类: 比较医学|4202 次阅读|1 个评论
基于光谱法舌诊的脂肪肝快速诊断
人为峰 2009-12-19 22:00
基于光谱法舌诊的脂肪肝快速诊断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脂肪肝疾病的威胁,如果不加以及时和有效的控制,脂肪肝会进一步发展为肝炎或肝硬化。脂肪肝是指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湿重的 5% ,或者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 1/3 以上肝细胞变性 。脂肪肝是由多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性变,是肝受损的早期临床表现。现在对脂肪肝的检验主要通过 B 超、 CT 以及核磁共振成像的方法。这三种方法中, B 超检验运用最为普遍,然而临床诊断受 B 超图像质量 和 医师以及技术人员经验的影响严重。所以国内外学术界展开了基于 B 超检验的脂肪肝和健康人的计算机自动诊断研究 。例如台湾台北大学通过建立分类回归树和案例推理技术对脂肪肝进行诊断 ;华中科技大学利用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对超声图像进行分类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利用 2-D 离散傅立叶变换和离散小波变换混合的方法来提取超声图像特征,用于脂肪肝的诊断 。这些方法得到了较好的诊断效果。 本文采用光谱法对脂肪肝进行快速诊断研究。光谱法能充分利用全谱段或者多波长下的光谱数据进行定性或者定量分析。更全面、更客观的反映组织细胞的生理病理变化,突出不同个体之间的细微差别。由于光谱技术具有操作简单,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食品 、石油化工、制药等工业领域 。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均与胃气相通,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测知脏腑气血各种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变化。本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光谱技术的舌诊客观化研究新方法 , 通过相应的数据处理 , 排除了背景噪声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带来的干扰 , 对不同舌象进行比较 , 取得了一些成果 。为了进一步探究舌体所携带的生理病理信息,本文借鉴中医舌诊的基本思想,运用 NIR512 近红外光谱仪采集舌尖反射光谱数据,运用 BP 神经网络建立快速诊断脂肪肝的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论证了光谱法运用于舌诊脂肪肝快速诊断的可行性。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设备 采用 ocean 公司的 NIR512 近红外光谱仪,并用配套的 spectralsuit 软件进行采样,光源和光纤采用定制的 GY-30 光纤耦合溴钨灯及其配套光纤。装置连接如图 1 所示。 (a) 实验装置实体图 (a) Entity of experimental device (b) 实验装置示意图 (b) Schematic diagram of experimental device 图 1 实验装置图 Fig.1 Connection of experimental device 2.2 数据采集 从天津市塘沽区永久医院采集中医体检人舌尖光谱数据。由于软件有采集时间光谱功能,试验中,将积分时间定为 35ms ,同一点采集 50 次,采集到的数据经 spectralsuit 软件直接转化为光强,在 853.59nm 到 1737.26nm 可以采集 512 组数据。 2.3 数据预处理 首先为了计算反射率,必须采集到光源和舌尖两部分光谱数据。光源光谱数据采集,经反复多次测量平均,获得光源光谱如图 2 所示。 通过光谱仪采集得到的数据为各点反射光强信息,这里将舌尖光谱数据在各个波长上计算反射率,计算公式如式 1 所示。 (1) 式中, R 为反射率, I( ) 为反射光强, Re( ) 为参考光光强,即入射光源光强。 这里,将处理后的反射率进行归一化,只考虑各个波长上反射率数据之间的相对关系,通过计算归一化反射率的方法消除照明和采集带来的影响。所谓归一化,就是计算各个不通波长上的反射率对于最大反射率的比值。计算方法如式 2 所示。 (2) 式中, Rg 为归一化反射率, max(R) 为不同波长上的反射率最大值。 图 2 光源光谱 Fig.2 Spectrum of light 图 3 为经过计算得到的光谱归一化反射率图。 图 3 光谱归一化反射率图 Fig.3 The normalized reflectance rate of spectrum 2.4 人工神经网络 建立了一个三层的 BP 人工神经网络结构,各层传递函数分别为 sigmoid 、 sigmoid 和 purelin ,网络输入层节点数为 65 ,隐含层节点数为 15 ,输出层节点数为 1 。目标误差为 0.001 ,网络指定参数中学习速率为 0.05 ,设定训练迭代次数为 5000 次。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试验结果 将采集 115 例样本中抽取的 32 例健康人和 44 例脂肪肝患者建立模型。每个样本取舌尖光谱全波段从 853.59nm 到 1737.26nm 共 512 个点,去掉第一个点(该点的误差较大),剩余 511 个点的归一化反射率值作为网络的输入建立分类模型,通过反复试验得到网络结构为 65( 输入 )-15( 隐含 )-1( 输出 ) 三层 BP 神经网络模型,对未知的 39 例样本进行预测,预测准确率为 89.7% 。预测结果如表 1 所示。 ( 表中 1 代表健康人, 2 代表脂肪肝患者。 ) 表 1 利用 BP 网络对未知样本的预测结果 Table 1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unknown samples using BP network 样本号 真实值 预测值 样本号 真实值 预测值 样本号 真实值 预测值 (1) 1 0.611549 (14) 1 1.422633 (27) 2 1.716646 (2) 1 0.991683 (15) 2 2.056537 (28) 2 2.411451 (3) 1 0.719355 (16) 2 1.958607 (29) 2 1.005123 (4) 1 1.353155 (17) 2 1.991616 (30) 2 2.027852 (5) 1 0.55232 (18) 2 2.094616 (31) 2 1.743179 (6) 1 0.528494 (19) 2 1.956154 (32) 2 1.991147 (7) 1 0.855765 (20) 2 1.535811 (33) 2 1.927969 (8) 1 1.158046 (21) 2 1.954023 (34) 2 1.913515 (9) 1 2.094384 (22) 2 1.951028 (35) 2 1.275908 (10) 1 1.252537 (23) 2 2.030954 (36) 2 2.454706 (11) 1 2.094752 (24) 2 1.706915 (37) 2 1.885209 (12) 1 1.351289 (25) 2 2.1884399 (38) 2 1.937892 (13) 1 0.93895 (26) 2 1.862599 (39) 2 1.99998 3.1 试验结果分析 表 1 列出了 BP 神经网络对 39 例未知样本的预测分类结果,可以发现, 39 例样本中只有 4 例(表中黑体标出)预测错误,预测准确率接近 90% 。得到了比较满意的分类效果。 该方法操作简单,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运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无创、快速诊断脂肪肝的可行性。同时,通过近红外光谱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将舌体所携带的信息用不同波长下的归一化反射率来表示,大大降低了对光源参数和采集方法的依赖性,摆脱了技术人员或医师经验的主观因素影响,能更客观的对来检者进行诊断。 然而,本方法还存在一些局限。由于数据采集时接受测试的体检人员未能全部达到数据采集的要求,如采集前 1 个小时不能进食,接受体检时,舌体自然伸出。这些原因导致了低质量的反射光谱数据的产生,再加上由于样本量少使得模型具有局限性,不能覆盖所有情况,这些都对预测结果产生影响,导致预测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光谱的方法可以反映舌尖内部组织对光的反射率特性,可以得到丰富的数据,但是要将光谱曲线特征与人体更多的生理病理变化相对应,仍然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 结论 本文运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健康人和脂肪肝患者舌尖部位反射光谱,将计算得到的归一化反射率作为三层 BP 神经网络的输入,分类结果作为输出建立分类预测模型,再对未知样本进行预测,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近红外光谱法运用于中医舌诊脂肪肝无创、快速诊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说明了该方法应用于舌诊研究中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它能更全面的反映舌体所携带的生理病理信息,为今后中医证侯的度量提供借鉴。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湛韬老师进一步探讨信息与物质属性的关系
nipy 2009-11-18 22:48
与湛韬老师进一步探讨信息与物质属性的关系 湛韬老师11月10日对我的博文: 光是不是物质实体 ?博文发表了评论,提出了信息与物质属性关系的有关问题,我做了回复,转贴于此,以便更多朋友共同讨论。 湛韬 老师11月10日评论 对于信息的界定我还是不能理解,譬如物体的体积,这是属性吧?我完全可以把它量化并用文字记录下来某物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这时候我们获得信息了吧? 我现在的理解是,不应该把信息作为物质实体的属性。既然物质都有能量,连能量都可以不加上去了。物质实体就是物质。 我是学医的,算是外行,不对之处请倪老师斧正。 我的回复 湛韬老师,你好!欢迎讨论! 我基本同意你的理解:不应该把信息作为物质实体的属性,但信息概念的深入,使属性概念也拓展为狭义属性(传统属性)和广义属性之分,并把信息概念归结为: 被反映的物质属性 ,应是广义属性之意。如你所说,某物体的体积是该物体的属性,这个物体的体积既不能与物体本身混为一谈(物体还有重量、形状、结构、状态、能量等许多其他属性来表征),也不能简单说是该物体的信息,只有当你通过观察或测量,也即通过你与该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你大脑中产生了该物体体积是多少立方米的认识,这个认识反映了该物体的体积属性,或者说,是被反映的该物体体积的属性,因此这个认识是关于该物体体积属性的一种信息,或者说是你获得了关于该物体体积属性的信息,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结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是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信息,认识、知识、科学等都是属于信息概念的范畴。 至于你以后把你认识到的物体体积用文字纪录到纸张上时,这又是你的大脑通过你的手笔与纸张相互作用,把你大脑中关于某物体体积属性的信息传递到了纸张上,通过纸张属性变化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它反映了某物体体积属性的信息内容,纸张上显示的文字是一种由人智能设计的特殊的信息编码结构形式。所以,我们也把信息的概念归结为 以一种事物属性为形式所反映的另一种事物的属性内容。 并由此强调信息概念应是信息内容与信息形式统一的概念,信息的形式必定是以现时某种事物属性的变化来体现,信息的内容则是信息形式所反映的另一事物的属性内容,这另一事物可能是是现时还存在的,也可能是现时已不存在的。这一信息概念,不仅在认识层次适用,而且在本体层次适用! 你是学医的,其实医学上对病人病情的诊断,无论是中医的把脉、看舌苔,西医的测体温、量血压,都是根据人体表面属性变化来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病情,人体是一个大系统,人体的表面属性与内部属性之间,人体各种器官之间都有着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任何器官有任何病变都可能在人体表面或其他器官的属性变化中反映出来。换句话说,人体内部器官的病变信息是可以通过人体表面各种属性变化传递出来的。人体内外与人体各都分之间的这种信息关系是有规律的,只要在深入研究人体结构与机制的基础上,掌握这些规律,我们医生对病人病情的诊断就可以更准确些。我对医学也是外行,以上观点,仅供参考!
个人分类: 信息本质探索|2802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何正确地从抗体水平诊断是否感染疫病
qzxmsy 2009-11-5 23:41
抗体产生的四种途径 母源抗体 免疫制剂:抗毒素、抗血清、免疫球蛋白 疫苗免疫 野毒感染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医病症规范及计量诊断方法研究进展(转)
billzhenxing 2009-10-28 21:41
我国关于证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计量诊断方面的工作开始于六十年代初,近年来中医病证规范化及计量诊断研究都有很大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中医病证规范化研究概况 1.1 病名的规范化   病名的最早规范见于西汉刘熙的《释名》。关于中医病名的问题是中医界长期以来一直争论的 问题。1990年全国中医病名与证候规范研讨会 确定了疾病、病名、病候的概念,并提出对于病名规范化,要以继承性、实用性、先进性、特异性、准确性、公认性(权威性)、稳定性等七项标准为原则 。 黄星垣提出病名诊断应尽量避免将病机证候,方证命名和自拟的证名,作为规范的病名出现。并认为每一病名诊断规范,均应具有以下学术内容:①别名;②定 义;③临床表现;④诊断要点;⑤现代诊断参考;⑥鉴别诊断;⑦分证;⑧现代功能障碍分级及预后 。孟庆云认为在中医病名体系中沿用至今的病名目前已不 能适应临床诊治的需要, 要想发展中医学的病名体系,既要利用现代技术,又要采取拿来主义,引进一些己所没有的现代医学病名。并提出这仅是西名中用而绝非西体中用,显 然不能改变中医学体系结构的特征,却有助于中医理论的发展 。 1.2 证候的规范化   蒋力生在其文章中详细阐述中医证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提出证的研究,目前主要包括 证的规范化,证的指标客观化和证 的实质的研究三个方面。证的规范化研究是证研究的首要任务,其重点主要集中在统一证候理论和确定证候标准两个方面。有关证候理论的研究包括证 的概念、命名、分类、特点等方面;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包含确定证候标准的原则为科学性、实用性、继承性、发展性、区别性、稳定性等,确定证候标准的方法有 文献调查法、临床调查法、专家论证法、数学模型法,电脑模拟法等。证的指标客观化研究是证 的规范化研究的补充完善,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中医四诊方法的客观化研究,如何确定各种舌象、脉象图等;二是对中医证的各项组成要素的综合性 指标的客观化研究。证的实质研究,就是探求证的物质基础,阐释其运动规律,并由此建立起具有中医特点的证病理模型,它是证研究的最终目的 。邹世洁等提出证候实证化,即找出与证候诊断有关的各种形而上学因素并去除之,把证候建立在实际可证的基础上;并且提出证候规范化有三个环 节:①搜集某一证候的古今各种诊断依据;②分析各诊断要素的权重;③依权重挑选整合诊断要素,形成诊断标准。实证化的进行是在②环节中剔出形而上学性诊断 要素,不赋以权重,防止其进入环节③ 。关于证候规范化的方法,1990年全国中医病名与证候规范研讨会提出的主要有:文献整理法、专家咨询法、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法、DME方法、电子计算机临床模拟实验 ;刘巧宜认为其方法可以采取文献整理、专家咨询、流行病学调查、专题论证、临床观察验证五 个步骤进行 ;张声炳提出有传统研究方法(①参考医籍文献,分析归纳每个证候的基本症状和体征定证;②参考病因结合症状定证;③文献整理和临床验证相 结合)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四诊客观化的研究、证的特异性指标探索、证的动物模型研制、证的形式化探索)及证的定量化研究(半定量法和多因素统计分析计量 法) 。   证候的结构存在着核心证候、基础证候和具体证候三个大的层次。关于证候的构 成,从诊断意义考虑,应包括主症、次症和参考症三级,并应把一些微观指标纳入参考症。以往证的内涵,定性指标和主观指标为主,把理化检查指标纳入,可 以弥补传统辨证方法在有病无症异病同症时的不足,可使证更具客观性和定量化,使证的表达更加完整和科学 。 1.3 病证结合规范化研究   中医学中的病与证是相互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病与证的关系是贯穿疾病全过程的基 本矛盾与当前表现于外的主要矛盾的关系。根据宏观微观辩证统一的原则以及临床通行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病名规范与证候规范必须同步进行,病名规范的 最终落足点还是证的规范。中医病证规范应按情况按条件,逐步制订出绝对规范标准、推荐规范标准、非规范标准等不同级别的规范标准 。陈士洲认为现代 医学疾病中医辨证治疗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成就之一,提出现代医学疾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原则为:①符合现代医学疾病发展基本规律;②符合中医证候辨治规范;③ 最少原则 。欧阳錡认为病证结合,必须做到以下五点:①摸清每个病究竟有多少证是由病的特殊本质变化决定的;②分析出证与证之间的联系和界限;③各 阶段的所有见证,都要通过方证对应的时间检验;④注意病的基本症状见于各证的特点;⑤从每个病各阶段的辨证用药的量效关系发现有效药物,并在此基 础上,提出了病证结合的具体方法 。   综上所述,将思辨性描述和宏观性概括过渡到以实验性研究为主和高层次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中医药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实质就是解决客观化与定量化问题,而计量诊断是实现证标准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2.计量诊断研究概况   计量诊断是以统计学概率论为理论,依据有关的医学理论,将症状、体征及各种化验检查结果 量化,通过概率运算,使其成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并可用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评价治疗效果,作出预后诊断 。通常就是先将已知的一定数量 的确诊病例(参照组)的症状和体征,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经过统计计算归纳成为一定的数学公式。当待诊患者就诊时,将其症状体征存在与否和/或轻重程度, 按事先规定的计量标准转换成为变量,代入公式即可得出以数量或概率大小表示的诊断结果 。其主要包括四诊指标的计量诊断和病证的计量诊断两个方面。 2.1四诊指标的计量诊断   四诊指标的计量诊断主要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舌象、脉象和症状体征的客观 化、定量化。对于舌诊、脉诊的计量诊断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从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血液流变学、微循环检查、舌活体检查及电 镜检查等,并利用舌象仪、舌色仪等,对舌色、舌质、舌苔进行综合研究。日本学者岛田丰等提出舌苔计分法,根据评分方法,分别给舌尖、舌中、舌根的舌苔厚度 和颜色评分,然后分别计算舌苔厚度、颜色的总分,对舌苔的变化进行评价;其具体评分方法为:厚度──镜面舌0,少苔1,正常舌2,略厚3,较厚4,非常厚 5,总分0为镜面舌,2-3为少苔,4-7为正常,8-10为轻度,11-13为中度,14以上为重度;颜色──无色0,白色1,略黄2,较黄3,非常黄 4,焦黄5,总分0-3为正常,4-5为轻度,6-8为中度,9以上为重度 。利用统计方法对脉图数据进行分析,对于弦、滑、细、紧、浮、沉、 迟、数、洪等脉象进行了计量诊断研究 。这里主要讨论症状体征等软指标的计量诊断研究。   如何进行辨证定量,前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对单一症状严重程度的分析法和同一 性质症状多寡进行的判断 。匡萃璋以《内经》、《伤寒论》为例,提出了特异法与分类法是中医认识疾病、证候的基本方法。特异型方法即通过对疾病 的深入观察,寻找到某种最特异的症状特征、预后规律等为指标,来标示这一病证。在这种情况下,特异性就是规范性,特异性越强则规范性越强。分类法即概率逻 辑分类网络法,在没有稳定的特异因素可资把握的情况下来认识复杂的疾病,只能将疾病表象按概率的差异,逐级逐次地分类区别 。从中医学术体系的固有 规律性中探讨规范化的方法,同时科学地借鉴现代医学的参照系,这是当前中医规范化工作的根本途径。   目前在症状体征等软指标量化的研究中,对于能够分级的症状主要有两种分级的方法,一种是 分为不出现、轻度、中度、重度四级,分别记为0、1、2、3 ;一种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严重四级,分别记为1、2、3、 4 。而难以分级的症状体征分为不出现、出现,分别记为0、1。徐迪华等制定了中医问诊信息模拟定量(级)参考标准,除将 症状分为轻、中、重三级外,还分别对每一个症状的轻重信息程度进行了较具体的描述 ;从而使对症状的轻重程度判断的可操作性增强。梁茂新等认为大致 有4种可供量化的方法:①考察症状出现的频率;②考察症状持续时间(换言之即症状缓解时间)的长短;③考察症状的性质程度;④考察症状与外界刺激的关系, 这4种方法应相互合参,综合予以量化 。各症状所赋分数的总和即是该病证的总体症状水平积分值,并可按治疗前后积分值进行疗效评价,如治疗后积分减 少91%为临床痊愈;70-90%为显效;35-69%为有效;35%以下为无效 。   症状体征是辨证的依据,症征的等级计量是基础,而中医对于症状的描述、记录和分析主观性强,不利于辨证的定量。但目前仍未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因此这方面的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 2.2病证的计量诊断方法 2.2.1 半定量方法   作为向计量诊断的过渡,半定量方法在诊断中有一定的可行性。实际上,目前许多研究仍处于 半定量的阶段。如上述将症状分级记分,采用相加计数法、累积记数法、分类记数法等进行指标积分的记数,然后根据指标的出现率和指标积分数的高低,并适当考 虑临床实际,进行辨证、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周小青等提出了等级计量诊断,引入权重的概念,不仅考虑以不同权重反映不同症状体征的主次;还考虑以不同记 分反映症征的轻重程度变化,采用联合定量方法,使原有的定性计量诊断变成定性与定量(等级)相结合的计量诊断 ;即:病证的计量诊断,既要考虑症征 多少,又要结合症征程度。 2.2.2 多元分析方法   多元分析方法是定量分析事物间复杂相互关系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对于中医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于寻找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中医实验数据;对于中医药治疗方法的探讨和疗效评价等,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它是实现中医脉证定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手段 。   在收集到的众多临床与实验室资料中,有些对中医辨证诊断价值较大,有些则较小。因此,必 须首先评价各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对中医辨证诊断的价值,逐步筛选出诊断意义较大的指标以作进一步的量化研究。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出现率、X2法、 Ridit分析法与条件概率法等。   经过初步筛选的指标,就可以采用多元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目前,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判别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判别分析是根据多种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判别样本(个体)所属类别的一种多元分析方法。判 别分析方法较多,用于计量资料的有Fisher判别法、Bayes多类判别及逐步判别分析;用于计数资料的主要为最大似然法。如赖世隆等利用逐步判别分析 法得出血瘀证的宏观辨证标准 ;潘毅等应用Fisher判别分析方法建立心气虚证与非心气虚证的两类判别函数 。最大似然法应用较多,它是建 立在病例出现症候频率(百分率)的基础上,根据诊断指数值与频率的对应关系,代入计算,得出各病证的各自总评分值,以最大评分数值作该病的诊断近似评价依 据。应用最大似然法计量诊断,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要有足够的病例,调查样本大,得出的症候频率才可能较为稳定;其次,用作鉴别辨证的评价指标要多, 指标多则诊断的准确率也越高 。卞兆祥等利用此法对脾气虚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进行定量诊断 ;潘毅利用此法建立了肺气虚证的定量诊断 表 。而邱向红则运用此法探讨了脾虚证计量诊断标准 。   相关分析主要是分析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主要有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等。其中主成分分析应用较多。如赖世隆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血瘀证进行了分析,得出7个主成分,并进行中医辨证分析 。   回归分析主要有多元逐步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等。刘士敬利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脾气虚证24个诊断因素的回归方程 。黄益兴等利用Logistic逐步回归、多元逐步回归等,建立了头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及9个证候的回归方程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教研室根据500例脾气虚证病案调查和计算机统计,制订了脾气虚 证量化诊断标准;其中,脾的症状(食欲减退、大便溏泻、食后腹胀、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脘腹疼痛、浮肿)占51分,占总分值的60%,而气虚症状(神疲乏 力、头晕、气短、舌淡/有齿痕、脉虚)共34分,占总分值的40%;脾气虚证的诊断以症状积分大于40分为标准。经47例脾气虚证病人验证,与计算机统计 的症状发生率基本吻合,量化诊断标准使脾气虚证的诊断更为客观、准确。   以上各种方法均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及缺陷性,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目的正确选择,几种方法结合使用,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中医证候量化研究。 2.2.3 模糊数学方法   模糊数学是研究和处理模糊现象的数学。模糊性主要是指互为中介的客观事物在相互联系和相 互过渡时所呈现出来的亦此亦彼性 。根据模糊数学的原理,认为证的实质是一个模糊概念,可以使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来刻划,进行量化分 析,确定证的模糊集合中某些症状隶属于某证的程度,从而建立起证的数学模型,并使之客观化,精确化。 2.2.4 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DME)   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简称DME)是将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卫生经济学、社会 学、运筹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与临床医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以群体为研究对象,对群体进行描述、分析、实践、理论,是用动态的、 定量的、群体的思维方法考虑问题 。申春悌等利用DME方法,结合界点理论,提出了肾虚证的亚临床证、临界证、超临界证的量化诊断模式 。目前,DME方法正受到重视,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高颖提出今后中医证候规范化的研究工作应严格遵循DME的原则,以病为主体,采取病证相 结合的方法,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同时注意交叉学科的渗透,进一步运用先进的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对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使研究结 论更具有普遍性和可重复性,提高证候规范化研究的论证强度 。 3.中医病证规范及其计量诊断研究存在的问题   梁茂新等认为中医规范化以往的研究是在中医学基本概念规范化工作尚未开展的情况下进行的 病名、证名的规范化研究,是一种典型的学术超前行为,因此要把规范化研究的根本出路转移到中医学基本概念的规范化上来 。孙喜灵等认为证规范化在实 现过程中受到一些不可解决的矛盾制约,一是系统方法与分析方法的对立;二是思维方式转变中存在尚无法解决的矛盾;三是证的规范化受到内在数学机制上的制 约,从而使证规范化难以付诸实施 。   综上所述,中医规范化的研究工作不论从基本理论、方法,还是从具体研究、实施及应用方 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使得研究存在很大的难度,而进展缓慢;如贺石林认为对病证的量化存在着诸如确认性问题、病例数问题、模式检验问题、可疑范围问 题等 ;还存在诊断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权重的确立等。但规范化、诊断量化又是中医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仍应继续进行这一工作。应重视中 医理论,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开展多学科、多层次、多途径的综合性研究,全国的中医进行协作,发挥国内雄厚的人力、物力基础及各种优势,实现中医病证的的计 量诊断,使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客观化,推动中医药发展并走向世界。 转自:http://819800659.blog.163.com/blog/static/1242311112009726103347738/
个人分类: 中医中药|3795 次阅读|1 个评论
答、谢雷钧涛先生、印大中先生
人为峰 2009-10-27 11:03
十分感谢网友们对本博客的支持,特别是雷钧涛先生、印大中先生。由于本人的懒惰和力不从心,未能及时回复各位,为此向各位致歉。 印先生为我们提供很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对我们的下一步研究很有指导价值。科学网上的这种评论与讨论应该是科学网上的主要活动之一。 在向各位表示感谢的同时,对应先生所提的问题作答如下,不妥之处还请印先生和其他网友指正。 1)您的反射光会因采用的光源不同而不同 我们特别注意光源的问题,采用的方法是归一化反射光谱,即测量光源的光谱和反射光谱的比值并归一化,参见拙文: 基于光谱的中医舌色客观化方法初探,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Vol.2 9 ( 3 ) : 707-710 。 2)散射光去除会是很大的麻烦 目前仅仅测量反射光,舌面的反射光只能是散射光,这正是我们需要测量的光。(不知我们是否准确理解印先生的问题?) 3)结构色信息会与前两者打架 目前仅仅测量舌面的反射光谱,在以后的研究中将采用超谱图(高谱图)和透射(吸收)光谱,超谱图将有助于区别结构色和成分色,透射光谱将有助于区别舌面与舌体的成分信息。当然,更遥远的未来还将采用更多的手段获取舌部的更多的信息,这也是系统、本质、全面获取信息以便找到中医征候与生理、生化、机能指标对应关系的思路。 顺便提一下:我们在有关研究中有两个重大的进展: a. 对十几种血液成分的无创检测达到了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5%的精度。 b. 若干种疾病在光谱上有明显的特征,数百例样本的分析正确率达到90%左右。 4)其它背景光源会干扰检测 两个措施:a. 主动照射光足够强,从而提高信噪比; b. 尽量屏蔽外界杂散光。 6)色强与检测器响应的线性范围不会很宽(很快就会不符合朗勃-比尔定律) 课题的目标是有限的:只要对1~2种中医证侯找到其客观化指标。不可能采用单一方法测量所有的人体成分,也不会仅仅限于光谱方法去确定中医征候的度量。 5)口腔杂物,微生物的干扰会因人而异 口腔杂物和微生物既可能是干扰,也可能是信号。只要不是烂菜叶盖在舌面上。有待深入、全面地研究来解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746 次阅读|4 个评论
纯粹的AD是否存在?
neurojun 2009-10-9 22:14
现在随着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概念的推广,对于老年人群而言,想找到一个不存在任何脑内,或脑外血管危险因素的个体实在是小概率事件。而日益发达的神经影像学更加强化了这种认识多发性腔梗,脑白质缺血性改变比比皆是。 那么是否就此认为脑血管病变就此占据最大多数的痴呆患者比例呢?这还是要从AD的病理机制去反思。 淀粉样蛋白其实作为神经细胞代谢产物,清除障碍更可能是散发型AD的主要发病机制。那么从病程上去推测,30来岁可能就逐渐出现脑内 淀粉样蛋白沉积的个体,其认知功能可能相当长时间里维持正常,或者有增龄性的减退。到了60岁左右,因为突发的脑血管事件,而导致认知功能的阶梯式恶化,很容易被诊断为血管性痴呆这样就忽略了真正的病理学进展。 但是,这一类脑内充斥着淀粉样斑块,过磷酸化的tau,且有多处血管硬化证据的患者,是否应该被诊断为混合性痴呆?现在国内这个诊断非常之流行,因为符合常识但是还是没有做到像检察官那样的思维: 谁是主犯 ? 如果能够对个体进行从幼年就开始的终身式随访研究,是否将更有机会证实 淀粉样蛋白是导致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对血管性事件更敏感的原因?
个人分类: 未分类|4545 次阅读|0 个评论
向既定的目标前进!--课题组《基于高谱图的中医舌诊客观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人为峰 2009-9-30 15:28
本项目作为中医科学探索的战略方向中征候客观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必将有力地促进课题组的相关研究,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按照既定方向艰苦探索,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去继承祖先的宝贵遗产。 申请书摘要: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难以准确地判断。虽然有很多学者采用独立的舌色或图像方式力图实现舌诊征候的客观化,但由于在原理上仅保留了 色 的信息而丢失大量光谱的信息,方法上背离了中医 整体观与辨证 的思想原则,拘泥于单个、局部的信息,至今不能得到临床上的普遍认可。课题组长期从事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在光谱检测与分析和中医教学与临床上具有丰富经验,充分发挥高谱图所特有同时具备光谱与图像信息,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生理、生化和病机的优势,应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课题组已开发的仪器采集大量中、西医临床体征指标,结合有经验中医的辨证,利用支持向量机等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发挥其揭示巨量数据中隐藏和非线性关系的能力,解决在信息表达形式多样,信息不充分、不完整的困难,研究中医征候与度量化临床体征指标的关系,提取出中医舌诊征候高谱图的度量化临床指标,为中医征候诊断度量化找到突破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09 次阅读|2 个评论
江苏:水稻黑条矮缩病大面积显症了
热度 6 tjm9518 2009-7-7 12:56
病株识别特征:生长矮小、叶背有蜡白条;补救要领:早发现、早移苗补缺、促进分蘖 6月上旬初,邳州、贾汪、宿豫、阜宁、涟水、邗江、仪征等地有多位农民反映,当地移栽水稻田近期出现较多稻株生长矮缩的现象。经初步诊断,其中大部分田块可能发生了水稻黑条矮缩病,有部分田块的水稻病株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实验室血清鉴定已确诊得了水稻黑条矮缩病。 案例一: 阜宁县沟墩镇一农民7月2日反映,他的3亩地移栽稻,移栽已有十多天,现在有80%的秧苗矮缩不长,检查发现这些稻株黄根多、白根少。水稻品种为淮稻5号。7月3日,笔者收到了他用特快专递送来的5穴水稻病苗。经检查,病苗较矮小,叶色较深,基部1~2叶叶尖略发黄,根系生长基本正常,有白根。在这5穴病苗中,仅在1张稻叶上发现有一条不太明显的蜡白条。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血清鉴定,确诊水稻感染了水稻黑条矮缩病。 案例二: 7月6日,邳州市议堂镇一农资销售商侯武来电话说,当地有近4000亩移栽水稻在栽后10天左右部分植株生长不良,与正常生长的水稻相比明显矮小,发生较重的田块矮缩株比率达三分之一,矮缩株在田间成片发生。经指点,他在部分矮缩稻株的部分叶片背面发现有蜡白条(据此可以确认水稻发生了黑条矮缩病)。据了解,当地水稻一般在6月25日前后移栽,移栽较早、栽后田间水层较深的田块矮缩株率较高,当地种植的连粳6号、徐稻5号、镇稻99等粳稻品种和多个杂交稻品种上田间均有矮缩株发生。今年当地麦收前后灰飞虱发生量较大,当地农民曾在水稻秧田期多次用药防治灰飞虱,防治力度比去年强,但发生矮缩株的田块面积比去年更大,矮缩株发生率也比去年高。 据分析,今年苏北、苏中地区移栽稻上水稻黑条矮缩病将大面积发生。近期该病已开始进入显症高峰期,各地应密切关注病害发生动态,早发现、早补救,尽量减少产量损失。错过7月上旬最佳补救期,发病重的田块将可能面临严重的产量损失。 病害隐蔽性强、补救适期短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病毒病,由灰飞虱传播。水稻移栽大田前期的病株,主要由麦收前后由麦田迁入水稻秧田的灰飞虱传毒引起。由于灰飞虱连年大发生,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江苏有逐年急速加重发生的趋势。2004~2006年该病在江苏沿海、里下河局部地区零星查见;2007年在沿海、里下河及淮北部分地区普遍查见,全省发病面积30.8万亩;2008年,重发地区由沿海、淮北及里下河局部地区,向南扩展到沿江稻区,全省发病面积猛增至390.7万亩,与2007年相比发病面积增加了十多倍,重病田病株率超过90%,危害程度显著重于水稻条纹叶枯病。 从目前情况看,江苏大面积生产上使用的水稻品种均容易感染水稻黑条矮缩病,其中淮稻5号、淮稻6号、华粳6号、武运粳21号以及一些杂交稻品种上,均出现过病株率超过50%的重病田,生产上暂时还缺乏适用的抗黑条矮缩病水稻品种。水稻一旦发生黑条矮缩病,没有特效药可以治愈,目前生产上防控该病的主要措施为:麦收前后对秧田密集用药防治灰飞虱;调整播栽期避病;发病后及时采取分苗移栽、移苗补缺、促进健康株分蘖增加田间群体等补救措施。 与水稻条纹叶枯病相比,水稻发生黑条矮缩病后补救难度更大。从近几年江苏的发病情况看,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率最高的第一显症高峰常年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初,此时发病的秧苗心叶发黄枯死,症状明显,很容易识别,发现秧苗发病后可以及时采取补栽、毁耕重种等措施补救;而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株在麦茬移栽稻移栽活棵后较长一段时间都不容易与正常苗区别开来,通常到7月中下旬其叶片上出现 蜡白条 这一特征性病症还不能完全显现出来,而到7月中下旬,苏中、苏北地区麦茬移栽稻有效分蘖期已基本结束,即使采取分苗补缺等措施也不能取得太好的保产效果,而毁耕重种水稻更是不可能实行。特别是在淮北地区,麦茬移栽稻面积大,秧苗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麦收前后灰飞虱传毒高峰,水稻黑条矮缩病威胁更大。 早发现、早补救能减少损失 水稻黑条矮缩病株在田间主要表现明显矮缩,分蘖增多,叶色浓绿,叶片僵直,有的新叶扭曲皱缩。这些症状与生理性僵苗症状相似,很容易被误诊,延误补救适期。生产上要仔细观察,及早诊断。 水稻幼苗期发生黑条矮缩病,稻苗叶色深绿,心叶短小且直,部分心叶顶端螺旋状卷曲。分蘖期病株明显矮缩,上部数张叶片的叶枕距离小、几近重叠,心叶突破前一叶叶鞘而出,或从前一叶叶鞘口呈螺旋状伸出,除新叶外部分叶片顶端也旋曲。病株叶片背面出现蜡白条是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特征性症状,一旦在水稻叶背发现蜡白条,即可诊断水稻得了黑条矮缩病。但是,从近几年笔者在江苏各地实地诊断了解到的情况看,这一症状并非在所有病株和病株每张叶片上都能查到。特别是粳稻品种,7月上旬移栽大田前期很多病株上查不到蜡白条,所查到的蜡白条也较细、较短,宽度与缝纫机线相仿,长不过3~4毫米。相对来说杂交籼稻病叶上的蜡白条更明显些。 目前已经发生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田块,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以下措施补救:(1)及时将田间的病苗拔除并踩入泥中。将毒死蜱等速杀性药与吡蚜酮、烯啶虫胺等持效期长的药混用,杀灭田间灰飞虱,减少毒源和传毒媒介。(2)移苗补缺,促进分蘖,增加成穗数。7月初病株率不到10%的田块,根据病情适当增施分蘖肥,促进健康株分蘖,一般能使田间群体得到恢复,对最终产量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病株率超过10%的,除增施分蘖肥外,最好因地制宜地喷施腐植酸盐叶面肥以及复硝酚钠、芸薹素内酯、宁南霉素、菇类蛋白多糖等叶面肥或药物,促进健康株生长和分蘖,减少病害损失。病株成片发生,拔除病株后田间有较大空地的,适当移苗补缺。粳稻可以从健株穴中分取一部分秧苗移栽到空地,杂交稻可以剥蘖移栽(移苗补缺越早越好,7月10日以后不宜采取此项措施)。7月中旬田间群体不足的田块,适当推迟搁田,并分次轻搁,适当早施拔节孕穗肥,争取更多的分蘖成穗。病株率特别高、有大片秧苗发病的田块,如果当地有直播稻,可以及早联系,等直播稻秧苗达5~6叶期时选取大苗移栽到发病田块,并适当增加移栽密度;如果没有秧苗来源,在苏中、淮北地区,可以选用生育期短的水稻品种(如目前徐淮地区应用较多的粳型旱稻品种),在7月上旬直播,或者先播种育苗,在秧苗5叶期及早移栽。田间株发病率很高,又没有秧苗可供补缺的田块,可以因地制宜地改种,但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毁耕重种,特别是改种旱作物或蔬菜,否则反而可能得不偿失。(水清) 附图:
个人分类: 植保问题|7134 次阅读|2 个评论
无可替代的听诊器
DrSun 2009-4-30 12:46
我刚到科博网发表博文时,曾谈到听诊器的故事。当时清水洋老师便从工科专家的视角提到了这么一个问题: 听诊器和水银血压计是医生的象征,为什么在这么高科技的时代这两样古老的设备还没有好的代用品? 我回复过段时间再谈谈这个问题,自此心里也一直没有放下这件事儿。其实答案是现成的,大夫离不开听诊器!但从哪里谈起呢?是在技术上真的不可替代吗?还是在经验上离不了它,抑或是在感情上舍不得?我想还是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吧。 记得有一次出专家门诊,该看一位外地来的 50 多岁的女性患者了。这时我的一位学生走了进来说:老师,这是我的亲戚介绍来,专门找您看的。患者主诉呼吸困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做了不少检查,尚未确诊。我询问了病情,然后照例进行查体。先是用听诊器仔细听了胸部,没有发现异常。然后按顺序听诊心脏,结果听到了一种很特别的杂音。我再仔细地听,没错,确实有杂音。我怕拿不准,就带患者到了一位心脏科专家的诊室,请他核实。那位心脏大夫听了一阵子,说好像是有一种杂音,但说不上是那种疾病的特征性杂音。我回到自己的诊室,开了一张心脏超声检查的单子,对患者说先查一下心脏,看有什么问题。心脏超声检查是需要预约的,当天看不到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学生见到我说:老师,您真行,一下子就查清楚了。您猜是什么,是心房粘液瘤,患者做了手术,病就治好了。实际上,我事先不可能知道是这个病,我只是发现了别人没有注意到的一种心脏杂音。这样的异常杂音,必须得到解释! 有人也许会反驳,即使没有听到杂音,是不是也可以明确诊断呢?我想会的。如果你把所有的可能引起呼吸困难的肺脏和心脏疾病都考虑到,然后把各项检查单都开出来,其中当然要包括心脏超声了。这不是照样能查出来么?但问题是,患者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包括更多的检查费。下面我再举一个相反的例子。 一位 70 多岁的教授说是得了肺动脉高压,一直没有查到原因。看了不少专家,能引起肺动脉高压的一些常见病都查了。胸片和 CT 没有发现肺部疾病,肺功能是正常的,也没有发现肺栓塞的证据。心脏超声检查也做了,除了肺动脉高压的表现,没有发现其他问题。哪是什么原因呢?教授本是医学院的老师,对于自己的病情和诊断过程叙述的非常清楚,需要我解决的问题也很明确。我还是照例进行了查体:没有呼吸困难的表现,胸部看上去很正常,用听诊器听诊肺部,没有听到异常。接着便仔细地听诊心脏 ,我感到自己的心脏为之一阵悸动,我听到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有一种收缩期杂音!声音虽然很低,但确实是存在的。我觉得这应该是病因了,但我不敢肯定。因为,既然我能听到杂音,为什么心脏超声检查没有发现异常?我还是慎重一点的好,对老教授说:您以前拍过胸片吧,能找到吗,您都拿来我看看。过了几天,教授拿了厚厚的一摞片子来。我按照年份整理了一下,结果发现最早的胸片是 20 多年 前拍摄的。拿起来一看,果然发现了问题。您看, 20 年前就有肺动脉高压的表现了。我想,我的初步诊断仍需要心脏超声检查的证实。教授以前做过,而且是请超声专家做的。但我知道,心脏超声检查的结果,与疾病本身的特点有关系,有些问题按常规操作是有可能发现不了的。如果提醒检查人员,你在查体时发现了某个问题,然后他带着问题去查,就有可能发现这个问题。我想这个道理大家都会明白。另外,超声检查与检查人员的技术和经验也有很大关系,有时问题就在那里,但你看不到,或者看到了,但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鉴于以上考虑,我建议教授再做一次心脏超声检查。后来过了好几个星期,教授又来到我的门诊,是来表示感谢的。她把检查单拿给我看,说是重新做了心脏超声,证实存在房间隔缺损。 看病就是这样。我相信其他大夫都用听诊器听过这位教授的心脏,但心脏杂音被忽视了,或者没有听到。听诊器是个好工具,但要用心去用。 每个医生都拥有一个终生不忘的关于听诊器的美好记忆。当我们第一次学习使用听诊器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在教听诊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时,总会强调这样一句话:到了冬天,听诊器的胸件会很凉,你听诊病人之前,要先把胸件放到自己的手心热一会儿,然后再听。 不久前我给首医的实习学生示范教学查房,医院的教学专家组前在评估指导。我习惯把听诊器挂在脖子上,而不是放在白大衣口袋里。查房完毕回到示教室,教学专家开始提出评估意见。记得一位儿科专家说道,你们内科大夫喜欢把听诊器挂在脖子上,我们儿科大夫就不这样。我们担心,如果不小心听诊器的一头溜下来,就有可能打到小孩儿的头上,婴幼儿皮肤嫩,一碰就发紫。我们的医学专家对病人的关心,就是这样的细致和周到。这样的考虑,非医学人士是无从得知的。 国外的研究人员也在一直探讨现代声像技术( acoustic imaging )能否通过分析呼吸音帮助诊断疾病。近来还有报道应用一种振动反应成像技术( vibration response imaging )对不同的呼吸疾病进行鉴别。关于心脏杂音的各种技术研究则更多了。但最后的结果是,这些技术都能提供一定的信息,但却没有临床实用价值。价格昂贵、操作复杂、结果分析费时,尚且不论;关键问题是这些技术并不比听诊器提供的信息更有用,更谈不上替代听诊器了。我上面提到了两个心脏病的例子,对于肺部疾病的诊断,听诊器的功劳就更不用多说了。有些病在询问了病情之后,只要你把听诊器放到胸部一听,心里就有数了。一副听诊器,再加上医生历练多年的听诊技能,目前还没有哪种技术能达到这样的诊断效率。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行医带来了很多方面的变化,有些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处方笺是不用手写了,大家不是抱怨医生的处方和病历是天书吗?把药名的拼音首字母输入电脑一敲,处方就出来了。医生工作站就更厉害了,坐在病房的工作间里,一点患者的床号和名字,所有的检查都可显示出来:胸片、 CT 、核磁,各种化验结果一应俱全。如果你给病人上了监护,他的心率、血压、呼吸都可实时显示。除了病房里真正的病人之外,你的电脑里还有同一个病人(美国人称之为 iPatient )。技术是进步了,我担心的是医生与病人交流的时间会减少。病人的表情、情绪、气味,电脑能反映出来吗?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西医强调望触扣听。其他的知识可以通过网上学到;当医生,还得要师父手把手地教! 蛇仗、白大衣、小药箱都是医的象征,但都不像听诊器那样更能体现行医的本质:把科学技术与听诊技能结合起来,以发现患者病痛的原因是什么。
个人分类: 行医杂记|8462 次阅读|5 个评论
来自月球的水星小姐
eloa 2009-2-26 08:42
四月 发表于 2009-02-25 19:44 首先在文章的开头,我真诚的向大家说明,水星小姐是根据事实杂糅出来的人物,把人家的病史拿来讨论是一件让人很惭愧的事情在我认真忏悔的同时,请各位不要随意联想及对号入座。 曾经多次有人询问我,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人穿越了时间空间,被人当作精神病送进来,你们能不能辨别? 一.对白:水星小姐。 先介绍一下水星小姐。她是我去年见到的,以下信息由水星小姐的母亲提供: 水星小姐今年27岁,她的父亲在她年幼时候便不知所踪,水星小姐高中毕业后在家自学英语和日语,四处打零工,八年前生下了一名男孩,但是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三年前水星小姐认为周围的人在害她,在她的饮料里放置摇头丸,曾经住院治疗过,之后好转出院。 水星小姐出院之后没有坚持服药,但能够在家养养花花草草,做些家务。近一年来她觉得有人要害她的儿子,于是让儿子休学。这一天她打电话报警说家里有几具尸体,警察上门后觉得她精神不正常,于是由母亲陪同下送进了医院。 水星小姐一开始坚称她来自水星,所以我称呼她为水星小姐,Miss Mercury,简称M。作为一个热爱科幻的妞,我非常乐意相信这也许是真的: (*注,想来想去,图里的人最能体现 来自月球的水星小姐 这一身份:她是一名能够变身的少女,拥有前世的记忆,要保卫月球公主倩妮迪和幻之银水晶,她变身前是智商250的天才高中女生水野亚美,变身后是来自于水星的水手服战士,她就是水手水星,Sailor Mercury。囧rz,原谅我的话多吧!这是我最爱的动漫之一) (以下对白为了突出精神症状,是由多次闲聊拼凑而来) 我:谁送你来的? M:远房亲戚,和我没关系。 我:这里是哪里? M:精神病院。 我:为什么来? M:我莫名其妙被抓进来,把李四四喊来,他是你们院长(不知道这是谁,但不是院长),他老婆吃了我一个包子,他报复我。 我:是不是不放心儿子? M:那对夫妻害我的儿子,他们一直要把他的血拿去卖。 我:那是你的母亲吗? M:她不是,我和她不搭旮的,我是纯种的美国人。 我:那你怎么认识她的? M:她是张三三(那是她母亲,名字不是张三三)。她来我家当保姆。 我:那么你的工作是? M:我是精神心理医生,不过我是外星球的,是外星人派我来的 我:外星人?是什么星球? M:我是水星的,《异度空间》你看过吗?张国荣是我们的院长。我以前还做过壁画修复师。 我:你觉得自己工作能力怎么样? M:一直都很好啊,你看得出来吗?我从小就接受训练的。我的眼睛是塑料的,任何一只看上去都有1.5(她把眼皮扒开来给我看,笑着说) 我:你的老公现在在哪里? M:我老公是月球的,我在月球上有基地,我是月球医生,也是水星医生。 我:你的老公是做什么的? M:他是做计算机远程控制的。他是月球人。 我:你是怎么来到地球的? M:我不知道,我被人敲了一下,醒来之后就到地球上来了。 我:你到地球上来做什么? M:保卫地球,我家在原子弹基地上面。 我:你来地球是坐飞行器来吗? M:是转生来的,我在地球上生活了二十多年,在月球上生活了七十多年。 我:你在水星上生活过吗?水星怎么样? M:我是水星的医生。 我:你来医院之前为什么报警? M:有个老太太说我家有尸体,我家阴沟洞下有两具尸体,我喊警察来看看。 我:是耳朵里的声音告诉你的? M:我脑袋里有芯片。我是做机器人的。 我:那你的父母呢? M:我和钟楚红关系很好的,她不是我妈妈,但是我一直给她钱。 我:你的爸爸呢? M:人转生一次就有一个爸爸,我在月球上也有个爸爸,我地球上的爸爸是恒隆广场的老板。 我:你儿子是怎么回事? M:是这样的,有一种红酒,Lafe82是一种解药,他们把我儿子带去做lafe82,我以前也做过Lafe82,你看我背上有三个枪孔。 我:你觉得你的想法别人会知道吗? M:我家有两根卫生巾。 我:有人和你说话? M:我脑子里有一个芯片。 我:说了些什么? M:平时就说些新年快乐什么的,你说李四四恶劣不恶劣,他平常就给我吃白面。还是劣质的白面。 我:你觉得有人在控制你吗? M:我是吃白面长大的。 好了,聊到现在,即使我非常愿意相信M小姐真的来自水星,但我同样认为M小姐可能是来自水星的精神分裂症如果水星的诊断标准和地球的相同的话。 *通常我们说的精神病,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精神病是指精神障碍,或称疾病(mental disorder,或mental illness),狭义的精神病(psychosis)是指可造成社会功能障碍和现实检验能力下降的一组重性精神障碍,最常见的就是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和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是一组 病因未明 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大家平时说的疯子、精神病、神经病大多就是这一类。 二.诊断:水星小姐的异常与正常。 事实上,经过诊断,水星小姐的确是患有精神分裂症。抛开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先不谈,疾病是如何诊断的,这里面的内容多得能写一本书出来。 在开始诊断之前,先说说几个概念,这是诊断时症状学方面的要点: 精神活动是每个人都有的,精神活动发生了异常,称之为精神症状,常见的包括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定向力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动作与行为障碍,意识障碍,以及自知力缺失。具有 诊断意义 的精神方面的问题,叫做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其特征是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面对一名前来就诊的人(此时也许仍不能称之为病人),首先看到的是仪态,有些衣衫不整,外表污秽,邋里邋遢,有些打扮得花枝招展,譬如穿着不合适宜的衣裳譬如亮片、豹纹、皮草,画着夸张的大浓妆。同样是哭哭啼啼,有些眼神幽怨,有些呼天抢地。不同的表现提示了不同的疾病。 其实大多数来的人从外表来看和你我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可能略微有点儿神情紧张,扭扭捏捏,也许愤怒就像喝醉酒的人不承认自己醉了一样,精神病患者通常不承认自己有病,这难以启齿:人们总能坦然相告我心脏不好,我的脚骨折了,甚至我那方面不行,却很少有人能够大方承认我脑子有病而主动来医院求医问诊。一方面这和疾病带来的自知力缺失有关,另一方面这与社会自古以来对精神病人因不了解而产生的歧视、排斥、迫害有关。 通过与陪同者和他们本人的交谈可以而了解他们的思维、情绪、感知、认知、动作行为等等功能。 面对水星小姐,很明显的,她意识清醒。动作灵活而协调。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定向力:谁送你来的?定向力不是辨别方向的定向,而是指对于时间、地点、人、事、物的认知。水星小姐说自己的母亲是远房亲戚,一会儿又说是保姆,后来又变成钟楚红和林青霞。她的回答不仅反映出定向障碍,还说明她有妄想,也许有幻听。 后面水星小姐的言论进一步证实了她的妄想,这是一种思维内容的障碍,她认为有人要害她和儿子被害妄想是最常见的妄想类型。除此之外,她还妄想自己脑中有芯片,来自水星,以及存在关于尸体,工作,丈夫等等方面荒谬的想法。 除了思维内容障碍,水星小姐的思维联想和逻辑也有障碍:思维破裂(lafe82那段),以及思维散漫,对我的问题通常回答不切题。一会儿说我觉得我的手术医生很好,我可以把他介绍给你。同时反复提及自己的五官都是假的(她做过大约四次整形手术。) 不仅如此,在其他方面: 感知觉方面,水星小姐亦存在可疑的幻听和幻味,这点她一开始没有正面回答我,但是也一直没有否认幻觉存在。 注意方面,水星小姐的注意涣散,在交谈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顾左右而言他,有时候对我说你的耳环很漂亮,有时候说别的病人很可爱。 在记忆、智能方面,水星小姐并没有表现出来明显不同。判断时我们常问的问题是记住一串数字,譬如53806412,过一会儿再次询问这串数字(我本人比较不擅长回答这个问题),或者用100连续减7,顺次算结果。水星小姐对于后一个问题不像常见的病人一般顺次回答93、86、79而是言简意赅的回答2,我不能算她错,但是严格来讲,水星小姐似乎领会错了我的意思但这是小事情。 情感方面,水星小姐表现出不协调,虽然在一开始她对自己被送入医院表示了不理解和愤怒,但随着交谈的逐渐进行,她表现得很欢快,对周围的一切表示新鲜好奇,语音变化快,眉飞色舞,怡然自乐这与她自身所处的情况是不相符合的。 加之家属反映之前的病史有三年,曾经住院服药治疗,上次诊断便是精神分裂症。于是这一次,精神科的医生,再次得出水星小姐是精神分裂症这一诊断。 三.每个人都有脑子脱线的时候 在开头我就说了,作为一名热爱科幻的人,我曾经极度试图接受水星小姐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也许她真的由某种不知名的方式从水星穿越而来。 于是在基础的问诊之外,我很三八的问了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譬如:水星上热吗?你在水星上看到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水星的一天到底有多长?你们在水星的基地是有防护罩的嘛?你有没有觉得在地球上活动困难?她的回答很简单,和地球上是一样的,感觉不出来什么差别。 我失望了。谎言很容易就被戳穿,水星小姐欺骗了我,如果她真的来自水星,为什么所说的一切都不能使我信服?为什么不能简单的描述一下水星上的生活? 这就是我所回答的文章的一开始被问及的问题,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人穿越了时间空间,被人当作精神病送进来,你们能不能辨别? 我的回答是: 人作为一整个系统,应该是自洽的,无论来自水星还是2000年以后的地球,他的精神活动,包括感知,思维,记忆,智能,情感,意志、行为等等几个方面,虽然这些精神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又互相影响,但无论如何都应该是协调一致的。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名穿越人存在,被我有幸遇到,我不会立刻将他当成精神病,而是需要经过交谈,并试图理解他所做的一切,譬如他的怪异打扮是否来自当地的审美习惯,了解关于他所来之处的情况,是否在逻辑构成上存在漏洞,这也是一个精神科医生所应该具备的,面对病人应该有的坦诚、接纳的态度假使这一切都是真的,一个正常的穿越人也应该努力使周围的人相信他所说的一切。如果真的出现了小说里所谓的双重人格两个思维共占一具身体的情况,身体真正的主人也应该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失忆、身体有异常举动等等表现出怀疑或恐惧,而那个鸠占鹊巢的灵魂,如果不是丧心病狂,经过良好的沟通应该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所以,我和对方都会共同努力,证明他到底是谁。难道不是吗? 每个人都有脑袋脱线的时候,昨天我走神的时候还把鸡蛋打进垃圾桶而把蛋壳丢进煎锅,但这可以原谅。对于精神病人来说,他们也许多次的持续的出现这样类似的情况,脑子常常不在状态,自己不能控制却又无法改变。 譬如有妄想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有些妄想是凭空而来,也有些可能由幻觉诱发,虽然他们的病理学基础现在仍处于假说阶段。举个例子,有打人行为的病人中,有些人是因为幻听说那个人要害了你全家,快去打他;有些因为幻味,觉得饭菜中味道怪怪的是被人下了毒;也许是幻视,他看到你头上长角,不知道变成了什么模样。于是他要复仇,要保护亲人,要自卫,于是他跑去打你。老话说得好,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打与被打。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精神病人也正常,他们的怪异言行是对自己身体身体出现的异常现象的正常适应或适应不良,补充一下,最后这句话是我的个人见解,不一定正确。 以下内容为背景知识,可跳过不看的分割线开始 精神症状、精神障碍和精神病 如何判断一种精神活动是属于病态的还是正常范围呢?一般来说是从三个方面: 首先是纵向比较,也就是说,与过去的一贯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 其二是横向比较,就是说与大多数正常人相比,是否有明显的差别,持续的时间是不是超过了一般限度。 其三是应当结合当事人的心里背景以及处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临床工作中并没不像说说起来这样简单,不止要注意精神症状的异常是否存在,还需要注意出现的频度、持续的时间以及严重的程度。精神检查的方法便是 察言观色,有些时候精神症状并不能随时随地表现出来,需要仔细和反复的观察,同时取决于问诊技巧和医患关系。疾病的诊断不是随便就能下,医生需要对病 人、家庭以及社会负责。 目前,对于精神病的诊断分类,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标准不尽相同,现在国际上影响最大,被采纳最多的分类标准,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疾病及有关 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ICD)》的第五章,关于精神障碍的分类,目前ICD出版到第十个版本,简称ICD-10,将精神障碍分为十大类,外加一类待分类的 精神障碍。另一种分类标准是美国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DSM-IV将精神障碍分为十七个大类。 而在我国,《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SSMD)》目前出到第三版,参考了国际和美国的分类,将精神障碍分为十大类。 由于精神障碍并没有客观的量化指标,它不像血检报告那样一目了然,超过正常范围就算是异常,不同的医生对于疾病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差异,对待同样的症状,不同的医生可能会下出不同的判断,所以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条目,这就是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分为内涵标准和排除标准。以精神分裂症来说,根据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一)症状标准 至少有以下两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以及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精神分型症另有规定。 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联想障碍 明显的思维松驰或破裂性思维,或逻辑倒错,或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3.思维被插入,或被撤走、被散播、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4.被动体验 被控制感,或被洞悉感, 5.原发性妄想(如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他荒谬的幻想。 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 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二)严重标准 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无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谈。 (三)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程度标准和严重程度标准至少持续1个月,单纯型另的规定。 2.若症状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当感情症状减轻到不能满足心境障碍的症状标准时,则分裂性症状的需继续满足精神分裂症状标准至少两周以上,方可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四)排除标准 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依赖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所引起。已确诊的尚未缓解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若以后再患上述各种疾病,应并列诊断。 以上内容参考:郝伟,江开达,《精神病学(五年制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五版。 以上内容为基础知识,可跳过不看的分割线结束
个人分类: 医学|168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