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多孔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Angewandte Chemie最新论文】指纹显现新方法:多孔硅与潜指纹
WileyChina 2014-8-12 10:33
潜指纹是司法鉴定中的重要的证据,从它的名字我们也能知道,这种指纹往往不够清晰,无法识别。为了使 潜指纹 显露出来,传统的方法利用粉尘、金属、熏烟和染色,但它们比较花时间又很危险。 中国浙江大学的邬建 敏教授 等人最近在 Angewandte Chemie 上发表了题为 Image-Contrast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of Porous Silic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ingerprint Visualization 的文章。 他们研发出了一种新的 潜指纹 显现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多孔硅的电化学发光过程。研究人员通过控制皮肤分泌的化学物质被吸收的量的大小,使 潜指纹 显现出来。这个新的方法成本很低,也仅需要多孔硅而已,大大简化了 潜指纹 显现的过程。同时,这种方法可以与其他的现场侦察(例如提取TNT )同步进行——这是它与其他方法相比特别突出的一点。 作者简介: 邬建敏,男,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分析化学硕士(原 杭州大学 ),环境科学博士( 浙江大学 ),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UCSD) 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有生物分离材料:多孔高分子聚合物,多孔硅基材料,分子印迹材料,纳微色谱材料,光学传感器:光学气体传感器,光学生物传感器,光学非标记生物分析芯片,纳米生物分析:有序多孔硅,纳微粒子的生物分析应用。 点击 查看 Porous Silicon Reveals Fingerprints 介绍 点击阅读 Image-Contrast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of Porous Silic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ingerprint Visualization全文
个人分类: Physical Science|3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降解纳米粒子使肿瘤状况一目了然
zhpd55 2009-2-26 17:11
可降解纳米粒子使肿瘤状况一目了然 据美国《化学与工程新闻》周刊2009年2月24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化学家Michael J. Sailor和他的同事开发出了一种多孔硅纳米粒子,既可以发光使肿瘤一目了然,又可以传输抗肿瘤药物到病灶。 虽然其他荧光纳米粒子如量子点(quantum dots)也可用于成像研究,但是含有硒化镉(CdSe),用于人体毒性太大,而硅实际上是人体内的一种微量元素。利用多孔硅纳米粒子的想法就是利用这些微粒固有的发光特性,便于追踪。通过小鼠静脉注射外涂右旋糖苷(dextran)内含抗癌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的硅纳米微粒,它们携带药物直奔肿瘤病灶,而不是去身体的其他部位,到达病灶后逐渐进行无害降解,释放出药物。Sailor和他的同事使用电化学加工技术以制造多孔硅。他们给CH 3 CH 2 OH-HF溶液中的硅片通电,再用超声波使多孔硅片破碎到带有直径5-10 nm小孔,直径为126 nm的微粒。这种纳米级硅粒子表面的化学降解,可形成在紫外线光照下会发光的SiO 2 层。在小鼠体内,这种颗粒大约经过24 h后水解为硅酸,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研究人员将抗癌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装载于这些可降解微粒中,再注射给患癌的小鼠,用图像来证实这些粒子总是聚集于肿瘤周围。Sailor小组用多糖右旋糖苷进行外涂,是为了确保颗这类粒子能够有足够长的时间在体内进行循环。 详细内容参见http://pubs.acs.org/cen/news/87/i09/8709news7.html. 黑白照片显示在小鼠后腿及臀部的肿瘤。另外三个彩色照片分别显示在向小鼠的尾部静脉注射外涂右旋糖苷(dextran)的硅纳米颗粒2 h、8 h以及24 h后的变化情况。图中红色是集聚于肿瘤周围,但是随着注射后时间的延长因为纳米粒子的降解而使红色逐渐消失。
个人分类: 其它杂项|5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