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扁担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柔性牵引
热度 8 youmingqing 2018-5-20 09:43
柔性牵引是动力源与执行构件之间的一种连接形式,可以抹平扰动,也可以将载荷、速度等力学量在特定时段内集中。冲撞车、软柄大锤以及扁担和连枷都使用了柔性牵引;先民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掌握了相关技艺,并优化了结构参数。当然,动力源与工作部件的运动并不能完全同步,需要依照一定的节奏操作才能获得效果;而节奏的掌控是练习的结果。 1 冲车——悬挂的撞木 战争是检验一国实力最为直接的方法,各国都努力发展与战争相关的技术和产业。 古往今来,盖莫能免。城墙是防守的坚固依托, 《三国演义》97回详细叙述了诸葛亮多种攻城举措及遭受的挫折,相关内容见于《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魏国陈仓守将“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 冲车折”。正如《孙子》所说 “其下攻城。攻城之法 , 为不得已 ” 。 冲车,又称撞车,是先秦时期出现的一种攻城器械,《诗经·大雅·皇矣》、《墨子•备城门》均有记载,汉景帝刘启(公元前 187 -前 141 )阳陵出土有撞木前端的棱锤形钢铁撞头,江苏连云港出土的汉简记载有西汉成帝永始四年 ( 公元前 13 年 ) 郡级武器库藏,其中列有冲车 37 辆及相关备件的名称和数量。 古代冲车的具体形式似已难考,最初可能将粗木直接架在车轴上或者 固定在车体上,结构相对简单;不过,冲撞反力将使撞木偏离车轴或损伤车体,影响持续撞击。实际使用者一定会发现,将撞木悬挂起来操作更为便利,撞击力度也能增强。或许,“飞冲”就是撞木悬挂的冲车,不必理解为投射器。国内多个影视城复制有冲车,士兵可在内部推车而行,以防护城楼投下的石块或发射的箭矢。 撞木各处运动特征相同,可以长 L 、质量 m 的单摆作为力学模型,其在悬挂点 O 被质量为 M 的车体以 速度 V 牵引向前。 将平整路面推行时冲车所受阻力折算到车轴上,其与竖直方向的载荷 N 成比例。若遇到路面凸起而阻力增加,则车速减小、撞木相对于车向前运动,即 θ 大于 0 。在最远点附近角速度较低, F 和 N 减小,阻力也将随之减少;此外,拉力 F 的水平分力有助于车体速度的恢复。撞木通过中心点向后摆动时将阻碍车体向前,但冲车应已通过凸起而向下运动,即悬挂撞木具有抹平扰动的功效。 设车速 V =1 m/s 即 3.6 km/hr ,摆长 L =1 m ;若车因阻碍突然停止,则撞木可升高 5.1 cm ,最大摆角 β =18.4 o ,绳中拉力达到 mg cos β ,引起车体对地面的竖直压力减少了 0.099 mg ,并对车体产生水平拉力 0.299 mg , 效果 显著。摆动周期为 2.0 s ,推车者有足够时间作出反应。 冲车若停在泥土地面时间稍长,车轮就会因土体蠕变而陷入,加之轮轴等处静摩擦总是大于动摩擦,因而推车初始阻力较大。若启动困难,可先推撞木摆动,在其接近前方最高点时推车向前。 与荡秋千类似,周期性地施加载荷引起共振,可以使撞木摆动的幅度逐步增大,所获得的速度总能大于士兵步行的推车速度。通过战前训练,确定撞木所能达到的最大振幅,在其从后方最高点向前摆动时推车向前,在最低点或稍过最低点发生撞击;如此操作,则撞击速度是摆动速度与推车速度之和,肯定优于撞木与车固定而整体撞击的效果。 2 大锤的软柄 锤是敲打的用具,大小悬殊,种类繁多。此处单说大锤,用于石工的钎孔放炮和铁匠的锻打熟铁等。锤柄可用两三条竹片拼贴而成,但多是弹性很好的白蜡杆。 软柄不震手且省力,这是使用者的经验之谈。不过,因出力与速度并不合拍,软柄大锤的挥甩也有顺逆之分,需得把握节奏才好,正如以弹性的扁担挑运只有熟练之后才能轻快而行。“十八磅的软柄大锤,非力大如牛的铁匠高手难以操控啊,可在少年的手里竟是那般轻松自如,仿佛是他身体的外延”,《生死疲劳》中这句话想来是莫言亲见之后的赞叹。 2.1 力学原理 为理解软柄大锤的工作特性,将手柄的弹性特征假设为刚度 K 的悬臂梁或弹簧 , 以速度 V 牵引质量 m 的锤头加速,撞击固定物体。弹质系统的圆频率为 sqrt( K / m ). 若撞击时间恰巧在 T = π/ ω ,锤头速度将达到最大值 2 V ,即弹性软柄使撞击能量提高 4 倍;而撞击时软饼恢复原状,即处于松弛状态,人手所受撞击载荷的影响较小。牵引力的最大值与 K 相关;减小刚度 K 可减小出力,但延长加速时间和行程。 参数 T 即自由振动的半周期可作为大锤的特征时间。锤头速度在峰值附近变化较缓,在 (0.86 ~ 1.14) T 之间即在近 30% 的范围内,锤头撞击速度都大于 1.90 V 。只要锤头质量与软柄尺度协调,完全可以将软柄的弹性变形能用于撞击。 2.2 白蜡杆的性能 白蜡树,别名青榔木、白荆树,繁殖便利、生长快速,河南宁陵等地有规模种植,其树杆具有极好的柔性而得到广泛使用。 下面对笔者所购白蜡杆及 8 磅大锤的力学特征略作说明。 锤柄悬臂长 1 m 时, 3.6 kg 锤头下沉 11 cm ,刚度 K =320 N/ m ,计算频率为 9.4/s ,与自由振动周期 0.6 s 大致相符,相应的动刚度 K d =395 N/ m ,动态杨氏模量 E d =3.3 GPa 。直径 30 mm 、长 1 m 的白蜡杆质量约 0.6 kg ,影响较小,没有参与计算。 长 1 m 、直径 3 cm 的白蜡杆竖直向下驱动锤头水平匀速运动,锤头重 3.2 kg, 则在最佳时间 0.3 s 时撞击速度可以达到牵引速度的两倍;若是 18 磅大锤,则最佳时间为 0.45 s 。当然,实际牵引并不是匀速状态,最初也有加速过程,而弹性变形延缓锤头加速、降低瞬间出力,可使牵引速度易于增加。牵引速度恒定值 V ,锤头在达到该速度之前软柄弹性变形储存能量;其后变形恢复释放能量使锤头进一步加速。 锤头很重而锤柄较轻,依打击中心所确定的锤柄长度较短,并不能适用于大锤;而白蜡杆的柔性能够消除冲击载荷。 2.3 抡锤过程分析 如果敲砸地面,锤柄也就较长,通常都是双手分开握柄,往复地高举低砸;若空间许可,多侧身转体从身后举起大锤。上举初期锤柄的弹性变形可以延缓锤头升高和速度增加,减小出力而避免腰部肌肉劳损;而接近最高点时势能不再增加,挥臂速度降低,锤头惯性可使软柄向人体背后弯曲,储蓄动能;人只要手握锤柄竖直向上,软柄弯曲、锤头势能降低同样也转换为弹性势能。 人挥柄向前、向下,锤头重力势能以及锤柄弹性势能将转换为锤头的动能。锤头撞击钢钎的反冲力为锤头升高以及锤柄弹性变形所吸收,减少了手掌受震;而锤柄变形也有利于手臂运动的换向。另一方面,假如锤柄完全刚性,则上挥初期速度受制,且容易用出力过猛而受伤;而举起大锤之后若不能准确控制减速过程,又将浪费能量,且引起挥锤者站立不稳。 若空间狭小,打钎锤铁时只能往复地高举低砸;不过, 只要空间许可,大锤都是抡圆了:双手相并抓住锤柄尾端,侧身将大锤由下方向后甩起,上举过头顶,再转身挥臂下砸;借着锤头的回弹而转身,再加速下摆大锤以积蓄能量而上举。软柄的弹性变形可以协调手臂的挥舞与锤头的运动,连绵不断地抡砸固定位置的钎头。 “ 红旗渠的故事 ” 22 分钟处有如此抡锤砸钎的视频。此时锤柄通常较短,约为 65 cm ,而悬臂梁刚度与臂长 3 次方相关,依前述数据,则白蜡杆刚度增大为 1438 N/m ;若大锤为 18 磅即 8 kg ,则有 ω =13.4/s ,特征时间为 T = 0.23 s 。 抡圆锤头从最高点砸到钢钎的距离约为 2 m ,该距离自由落体的时间为 0.63 s ;实际砸锤时间因人而异,可估计为 0.3 s 以内,与大锤特征时间 T 相符。当然,抡锤者会依据自身力量调整握手位置,以改变锤柄长度使之“顺手”;抡锤初期也是逐步提速以确认最佳速度——省力而不震手。 3 讨 论 冲车柔性牵引撞木,因其可以自由摆动而减轻地面不平对推车的影响,类似于减振;周期性地施加载荷使撞木摆幅增大可得到更高撞击速度。若没有冲车则可用扁担、绳索合抬圆木撞击。调整步伐节奏,则撞击速度达到士兵行走速度和绳索摆动速度之和,且能避免反冲力对士兵的伤害。 手柄材质及连接方式因用途和地域而各不相同。白蜡杆的几何尺度和变形特性恰好合用于大锤,柔顺地协调手臂与锤头的运动过程,积蓄力量而用于一刹——砸铁破石。上天造物,刚柔并济,真是尽善尽美啊。 不过,破土农具如镢头、钉耙和铁塔,都是用刚度较高的硬木或竹杆作柄 。土体硬度不同,破土时间不等,前述手柄弹性变形似不易应用;而破土过程使手柄的速度逐步降低,不会产生显著反震而伤手。此外,破土用具关键是刃口,重量相对较轻而不存在上举的困难,不必选用软柄。 扁担挑运综合运用了上述两种形式的柔性牵引。 人走动时双脚轮替着地而具有速度脉动,荷物因绳索的相应摆动在水平方向近乎匀速向前,减少了人体所作的无用功;而绳索对扁担作用力的周期变化引起扁担共振而得到放大,可使挑担者在肩部承载较小时迈步向前。扁担形状近似于等强度的悬臂梁,降低了刚度,使其振动频率与走动步伐协调。 连枷的转轴亦可看作柔性牵引,手握摆杆周期性后拉、上举、前推和下扑,即可使敲板作圆周运动而进行农作物的脱粒。通常经人指点再略作练习,即可获得节奏感而有韵律地劳作,确保转轴端同时或略后于敲板前端到达地面。 若将敲板横转而固定于摆杆端部即类似于翻耙,则结构简单,操作也更为便利。 也许连枷的原始结构就是如此;不过, 在上举和下扑转换时需略作停顿而不能连续作业,降低击打频率,人也易于疲劳;其敲板击打谷物的速度等同于摆杆端点的速度。真实连枷转轴的柔性牵引使敲板连续运动,其击打是自身旋转速度与摆杆端点牵引速度之和,前者在最高点并不为零,且下扑过程仍会增加,效率也就更高。 参 考 文 献 1 刘丽丽 , 李东平 . 振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 力学与实践 , 2014, 36(5): 667-669 2 孙机 . 古代城防二题 .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 2015, (10): 26-33 3 史党社 , 田静 . 中国古代之“冲”小考 . 考 古与文物 , 2010, (4): 56-58 4 李斌 . 从尹湾《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看汉代兵种构成 . 中国历史文物 , 2002, (5): 30-39 5 尤明庆 . 关于荡秋千力学原理的一个注记 . 力学与实践, 2010, 32(3): 136 6 尤明庆 . 关于扁担挑运力学原理的注记 . 力学与实践, 2011, 33(4): 87-89 7 刘艳萍,陈志林,张 洋,等 . 白蜡条木材解剖性质及其变异的研究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 33(4): 125-128 8 朱照宣,周起钊,殷金生 . 理论力学 ( 下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 58-59 9 人工天河 . http://www.iqiyi.com/jilupian/20111207/7faad8869ba4bef1.html 10 尤明庆 . 农具的手柄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809399.html 11 周靖 . “一夜连枷响到明”打连枷的力学 . 力学与实践 , 2012, 34(6): 91-95 12 尤明庆 . 打连枷的动作说明 . 力学与实践, 2014, 36(1): 120-121 13 武际可 . 构件的连接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472-1032941.html 尤明庆.柔性牵引杂谈.力学与实践, 2018, 40(2): 239-243 http://lxsj.cstam.org.cn/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46859 尤 明庆 . 关于扁担挑运力学原理的注记 . 力学与实践 , 2011, 33(4): 87-89 http://lxsj.cstam.org.cn/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42544 尤明庆 . 打连枷的动作说明 . 力学与实践, 2014, 36(1): 120-12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809473.html 照片来自网络,不做商业运用。致谢拍摄者和被拍摄者。
个人分类: 力学科普|10455 次阅读|20 个评论
小扁担
Huarong1940 2014-8-21 11:22
九十年代末,在校家属院的路上,我遇见校计算机中心主任房WB老师,他对我说:“老张,我最近换房搬家,清理杂物时,发现你的一根小扁担,早都不用它了,物归原主,送还给你吧……” 房WB提到的这根扁担,由一根碗口粗的榆木树枝砍削而成,长度仅90厘米,比标准的扁担短得多,故称其“小”扁担。扁担钩是用4毫米的粗铁丝揻制的。许多年以前,为了往四层楼上挑水挑蜂窝煤,我专门制作了这一副颇为精致的小扁担。后来我家搬到另一座楼的一楼,再也用不着它,就把它留给原来的邻居房WB老师。 从1973至1982的十年里,我住在老8号楼的顶层405室。那是一座简易楼,最顶层使用预制槽板盖顶,厚度不足2厘米而且无保温层,因此室内夏热冬寒。尤其在夏季,白天室内气温高达38℃,夜间外面气温下降,而室内仍高达37℃。热倒也罢了,更令人难熬的是缺水。那时,西安严重缺水,自来水压力不足,夏季经常断水,即使来水只能到达一楼。学校虽建了水塔,又修建了蓄水池,用水泵加压,皆因容量太小不能正常供水。在最缺水的日子里,只能在每日中午供水半小时。因此,各家准备下大大小小各种蓄水容器,单等午时三刻,只听得预先开启的水龙头发出一阵咳呛的响声,然后流出水来,于是大人小孩齐上阵,手忙脚乱地接水蓄水。虽然通知供水半小时,但随着楼层的升高,供水时间递减。我居住的8号楼四层,到了供水时刻,打开的水龙头嘶嘶之声干响,却滴水不出。 8号楼处于家属院地势最高处,四楼在中午集中供水时若上不来水,就意味着这炎夏期间彻底持续断水了。 我们这一层的5家只剩一条路——到楼下的住户家里去取水。好在那年头还没有分户安装水表,实行按人头收水费。我决定每日午间到住在一楼的一位同事家取水。因为,一楼供水的时间最长且流量充足,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蓄够了水,我赶在供水半小时的最后时刻去,也能接到水。 当时,我校刚从北京迁出不久,几乎各家都有一只购自北京的白铁皮水桶(直径30厘米、高40厘米),用这铁桶装水,若只装九分满重约25公斤。于是乎,我这一层楼的各家都用铁皮水桶从楼下往楼上提水,只有我却发怵提水爬楼梯。我的胳膊力气小,提不动这一桶水,但是我肩膀能挑。与其扭着腰提一桶水每登一层还得放下喘息片刻,我宁愿挑两桶水一口气爬上四楼。因此,每到运水时刻,我就向隔壁的孙LT借用他家的那只铁桶,与自己的这只凑成一副挑子。挑水上楼后,将借来的桶(连其中的水)还给老孙。起初,老孙不好意思要那桶里的水。我据实禀告: “你根本不必客气,我家没有水缸,无处存留那多出来的一桶水。” 为了顺畅地挑水通过那十分狭窄楼梯,我专门制作了这根超短的小扁担。此后,也不必端蜂窝煤爬楼梯了,挑着蜂窝煤上楼既方便且效率更高。 1973年,我去大连出差。偶然发现一处搪瓷厂处理物资门市部,那里正在卖廉价的大搪瓷桶,它原来是给机关团体盛开水用的。我们一同出差的几位教师立即赶去,一人买了一个。这是一些残次品的桶胚,搪瓷挂得太薄或不匀,直径40厘米×高40厘米,靠近底部圆柱桶边有一个直径3厘米的圆孔。我把它拿回家后,买一个水龙头堵住那小圆孔,它便成为一个“自流”的超级小水缸,正好能装两桶水。从此,我每天挑两挑水,第一挑装满“水缸”,第二挑存留一桶。三桶水“足够”我三口之家一天之需了。 我自小体格瘦弱,1962年大学毕业前检查身体,身高174厘米,体重只有48公斤。上中学时,我特别羡慕同桌的池SH。他个头虽没我高,却长得很结实,因从小劳动贴补家用,练就了挑担的本事。有一次,我们班去北郊鼓岭水库野炊,他挑着一担子的米、菜和锅碗瓢盆,随着担子上下颤悠的频率一路小跑,还能不停步地左右换肩……这幅画面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对比起来深感惭愧,那时的我却是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典型的“豆芽菜体格”。 我的肩膀练成能挑担子,是在1964年。那年我被派去农村“搞四清”历时八个月。地点是京郊顺义县城关公社西丰乐生产队。除了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还得“学习老八路”,每天清晨给房东挑水。西丰乐村建在一个小岗子上,水井皆处于村外的坡下。从水井到我的住处是大约50米缓缓上坡的路程。我和谢ZC的房东是七口之家,一对中年贫农夫妇和2~14岁的五个儿女。他家的水缸能装6~7担水。这“四清”的八个月里,每天去村边的水井挑水把这个水缸装满,就成了我和老谢共同完成的任务。为此,每天早饭前,我都要出一身汗。 练会挑水后还有一次更艰难的考验——暮春时节栽种白薯。西丰乐生产队有大片的坡地,这些坡地全部用来栽种白薯。栽种的步骤是:首先用拖拉机把坡地翻耕并豁成垄,然后人工在垄背上用小锄刨出一个个苗窝,每个苗窝里放一颗白薯秧苗,往每个苗窝浇水后,最后用周围的干土把秧苗根和湿土掩埋并压实。预先在坡下机井水渠能通达的地方挖一个临时蓄水坑(直径两米、深一米)。我承担的任务是从临时蓄水坑取水,然后挑水上坡,放下水挑子后,提着水桶给每个苗窝里浇些水。一天之内,得在临时蓄水坑和坡上栽苗地之间,头顶烈日往返几十至上百次。 当年的白薯还没栽种完毕,我们这“四清工作队”就接到撤走的命令。我红肿着右肩返回了北京机械学院。经过月余,红肿渐消,右肩井处则长出了一个厚厚的肉垫——此后今生,挑担的本领长附于身。但是,能挑的仅仅是右肩,尤其自我不满意的是,没学会像老同学池SH那样途中换肩。 1971年初春,我作为“五七干校”的学员,来到米仓山之巅的打鹿池。一个伙房要供应一百多名师生的伙食。伙房的两位大师傅(曹、佟)需要帮厨的人手,领导决定派三名教师去帮厨,按月轮换。第一轮就派到我、张DS和苑LZ三人。机床实验室的实验员苑LZ心灵手巧,切菜手艺颇为了得,立即被主厨曹师傅指定为近身助理,主要工作是和师傅们一同切菜。我和张DS被分配做劈柴、挑水、烧火等粗活。张DS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与我同年被分配到北京机械学院,在同一个教研室。他身高一米八,但也是瘦弱无力,而且几乎没经历过体力劳动的磨练,根本不会挑水。我俩约定分工:他任烧火司令司掌柴灶;我当运水官专管挑水;劈柴则两人共同承担。这一来,我又与挑水结缘整整一个月。 原垦殖场有一排八间朝南的平房,背靠着山坡,东西走向的峰梁与平房的相对高度约200米,这是南郑县与勉县之间的分水岭。八间房的最西头一间是伙房。从平房向西,一共有五道山谷,分别名为簸箕湾、一道弯、二道湾、三道湾和四道湾。 我们的饮用水源位于簸箕湾底部,它是一个圆形蓄水池,直径3米,深2米。簸箕湾的流域面积不足0.3平方公里,这水池汇集了它的全部雨水。饮水池的南沿开了一个小豁口,让多余的水溢流到下游的小河沟,我们洗菜、众人洗漱洗衣都在那小河沟旁。 簸箕湾是朝南的阳坡,上半部遍山长满荒草几乎没有树(可是,爬到山顶往北看,陡峭的阴坡却是密集的森林。想必在许多年代之前,这阳坡也像阴坡那样,有过茂密的大树,但经历长年岁月已被砍伐殆尽),在簸箕湾沟底则长满了两米多高的灌木,依赖它们涵养水分,沟底流淌着一道涓涓细流,供给着我们的生活用水。但是,为我们蓄水的簸箕湾流域面积太有限,如果打鹿池有十天不下雨,我们的蓄水池就不再溢流。一旦无雨超过半个月,从蓄水池舀出的水就有一股鱼腥味,那时就得去一百多米之外取水了,那是打鹿池盆地中央,有一条小溪,作为嘉陵江支流的源头,常年流水不断。好在打鹿池经常阴雨连绵,十天以上不下雨的情形极少。 厨房的水缸是一个木板箍成的大桶,直径和高皆一米,大约可蓄水13~14担。厨房到簸箕湾蓄水池的距离约20米。平时,我总是让水缸里的水保持在七与十分之间,每次仅挑水三、四担,不至于太劳累。通常,张DS伺候灶火时,我就去挑水添满水缸。每天晚饭后天已擦黑,为把水缸盛满,我挑水,张DS总是提着马灯一路为我照亮。 帮厨第一周的周末,曹师傅吩咐,今天晚饭后必须清洗水缸。当天下午,我就不再给水缸添水。利用缸底的剩水,我和张DS摸着黑用炊帚洗刷桶帮和桶底,然后把脏水舀出倒掉,再注入少许清水洗两遍。曹师傅还曾叮嘱,最后要用干净的抹布把桶底擦净。于是张DS把肚皮挂在桶沿,俯身进桶擦桶底,我则高举着马灯为他照明……“啊呀!”张DS大喊着直身后仰、抹布向上一甩差一点打落我手上的马灯。 “一只大……老鼠!”他瞪大着双眼,惊惶地对我叫道。 我把马灯递给他,说:“你来举灯照亮,让我来处理。” 定睛一瞧,水缸底躺着一只死老鼠,淹死不知多久了,被泡胀得硕大无比。平时见个虫子都害怕的张DS确实被吓得不轻。我用火钳把死鼠夹出,又挑了一担水把水缸再清洗一番。虽然天色漆黑,还要连夜挑水,幸亏苑LZ挑水的功夫尚可,来替我分担。 水缸注满之后,我们赶紧去向曹师傅报告“水缸死鼠”事件。曹师傅说:“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刚上山那会儿,还有过老鼠掉进大锅淹死在蒸锅水里……咱们的水缸原来就没有缸盖,用几块木板拼着凑合,往后离开厨房之前都要仔仔细细盖好大锅和水缸。那只死老鼠扔哪儿了?立马悄悄地捡回来,去后山坡寻个地方把它深埋了。还得记住,哥儿几个都把嘴巴闭严实了,千万莫把此事传扬出去,别让大家伙儿倒了胃口吃不下饭!” 1982年初夏,我作为外派访问学者,出国前治装,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顶层定做西服。试穿时发现我右肩比左肩低一厘米多,裁缝师傅为此在上衣右侧多加了一个棉垫肩。之后,同亲友们讨论,为什么我的双肩会左高右低?最佳答案还是我自己悟出来的——这是我屡经劳动锻炼,用右肩挑担子的额外收获。若不算肩上磨出的肉垫,右肩要低得更多! 直到最近,我拍了一张胸椎的X射线照片。从背后看,脊柱有一个不大的C形侧弯,终于寻获了我右肩较低的病理原因。怨,只怨当年自己学艺不精,没能练就挑担换肩的本领。 华容 写于2014年8月15日
5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扁担挑运的力学原理
热度 3 youmingqing 2013-11-30 09:07
扁担是常见的运输工具。 与双手提运相比,扁担挑运避免了手臂及肘肩关节的承载,效率较高;与双肩背负相比,扁担挑运使身体处于直立状态,且双肩可交替承载以降低肌肉疲劳;除非行走于坡路和台阶,物品通常以较长的绳索悬挂于扁担两端,挑运者可便利地搁置荷物而休息。 人双脚交替向前, 肩部高低变化可以激励扁担作为悬臂梁牵引荷物上下振动 ;而行走速度的脉动可以引起悬挂于扁担两端的荷物前后摆动,绳索对扁担的水作用力和竖直作用力均周期变化,后者可引起扁担振动而得到放大。 合适的扁担可以使挑担者在肩部承载较小时迈步向前。 会挑担的人起肩时常有意识地对扁担初始激振,确认扁担的固有频率,随节奏而迈步。 因使用场合不同,扁担具有多种形式。若担物行走于坡路或台阶,只能使用较短的绳索悬挂荷物,乃至直接将荷物捆绑在扁担的端部;而为了避免行走速度不均引起的不规则振动,需要增加扁担的刚性,如重庆的“棒棒”就使用抗弯能力较好的竹杠。 即使平路担物,扁担的优良特性也需要担物者充分练习才能实现。行走速度的不均匀必然引起荷物前后摆动,两侧绳索内载荷若不能同步变化,将引起扁担的不平衡。不会挑担的人多是用双手在肩部前方握紧扁担,施加托力或压力;而托力或压力总是滞后和超调的,势必引起扁担以肩部为支点转动;加之扁担对人是偏心加载,走动之中又会产生左右晃动。 荷物的前后摆动,扁担的上下转动,人体的左右晃动,三动齐来,全无规则,只能叹息一声,停步歇担;其后会抓紧悬绳乃至缩短悬绳直接拉住荷物,以阻止其大幅度摆动;这将引起手臂以及肩肘关节的疲劳;最后扁担还会转动,双手只能再次去辅助支承扁担。 当然,只要坚持,终有一天能够将右侧手腕轻松地搁在扁担上,左侧手臂自由地甩动,轻快地迈步向前。 具体力学分析请参阅全文: 尤明庆. 关于扁担挑运力学原理的注记 . 力学与实践,2011, 33(4):87-89
个人分类: 力学科普|13117 次阅读|8 个评论
一根扁担两条绳
热度 2 mqr 2013-11-27 15:33
一根扁担两条绳 1965 年春,一声令下,福建省地质局三零五地质队各野外作业单位,全被奉调回到龙岩大队部,一个任务,停产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领导干部要洗澡下楼,老百姓要自我革命。情况是领导干部经过一、二次检查,也就通过了;广大工人群众在会上自我说一说,那思想自然是干干净净了。 这知识分子则不然,全队十三位大学生,单独组成一个组,因为知识分子“思想复杂”,所以检查一遍又一遍,过不了关,人人自危。但最后也不得不通过,否则工作组在面子上也过不去。都通过了,也是工作组的成绩。 运动一直坚持到上秋,经过“自我革命”,知识分子的小资产阶级意识被“一扫而光”,人人“精神焕发”“干劲倍增”“革命激情高涨”,每个人都有使不完的力量。 具体表现就是要夺取1965年革命生产的双胜利。按省局的战略部署,把三零五队分为两个队,即三零五队和三零二队,我在三零二队。 上秋出队还是地质队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经三零二队领导研究,现在每个人思想境界和革命干劲儿都这么高,不能“辜负了”广大群众的一片心。 决定这次出队,除出队时长途搬运用汽车外,工作中的“点儿”间搬家,凡个人所带行李、物品……一律不再顾挑夫或顾车运送,要发扬革命精神,全由自己挑,因此每人发了一根扁担、一个垫肩和两条绳儿。 每个技术人员,心中都犯着嘀咕,有几个人挑过担?“拥护这个决定”喊在嘴上,没喊出的则是那个“愁”字。因此大量精减自己所带的东西,过去所带的书箱完全被精减了,书也不带了,洗脸盆不带了,清一色换成了铝桶(一是轻,二是可以多用),除必带的被褥、换洗衣服、劳保用品(行李布、雨衣、雨伞、水靴、登山鞋……)、工作用品(背包、铁锤、水壶、饭盒……)、生活用品外,其它全免。减成这样每个人最少也还能有八、九十斤的分量,每次搬迁,挑上个十里二十里山路能不愁人吗? 干部、工人则不然,他们自己的东西完全有条件混在公家的东西里,顾车或顾挑夫运送,“一根扁担两条绳儿”对他们也只能是个样子而已。苦就苦了知识分子。 挑夫可以挑三百斤,而我们一百斤也挑不了。挑夫挑东西是用双肩,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根磨得油光发亮的支棍,一头带一个小叉,另一头带一个疙瘩,挑东西时把这根棍子从肩的一侧伸进另一侧的扁担下,就变成了双肩挑,省了不少力气。休息时他们担子不下肩,只是调整一下扁担位置,把棍子直立,用叉叉住扁担,减轻了对肩膀的压力,有疙瘩的那头着地,不使棍子扎进土里。 我们则相反,不用说双肩,就是单肩,这个扁担在肩上也掌握不住,由于压的疼,不断在肩上更换扁担的位置,特别是山坡陡的地方,那真是寸步难行。 由于“革命化”的结果,严重地影响了正常地质工作的开展,工作中遇到问题,没有任何资料可查。过去搬家都是顾人运东西,技术人员跑路线。这下技术人员自己挑东西,搬完家后,则要回过头重新跑路线……费工费时,延误了工期。 虽然如此,大家的“革命干劲”仍然得到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在革命化的高潮中我们在野外迎到了1966年,不久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很快运动便发展到全面停产,我们的“一根扁担两条绳儿”才算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个人分类: 闽山闽水|3595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