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编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二:中国科技期刊的几个特点
ysxbhxf 2008-11-22 20:12
在海外的华人学者中,有很多人并不了解中国科技期刊的总体现状,即使是接触过中国科技期刊的某些人也只是略知一二.当大家真正讨论起中国科技期刊的话题时,海外的学者常常感到中国的科技期刊编辑的观点不可理解,为什么他们的办刊观念与海外的办刊观念不一样.在这里,我想用简单的语言介绍在中国大陆科技期刊的几个特点. 1 目前中国的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 绝大部分都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而是在带有强烈行政性质和计划经济色彩体制管理下的产物.虽然它们也像国外的科技期刊一样是发表科研论文的载体,但其创办的目的和手段都是非赢利性的.每个期刊都有主管部门,主办部门以及具体的承办部门,期刊编辑部一般都是没有独立自主权的辅助性机构. 2 大部分期刊的主编是不参与具体的编辑部的日常工作的,聚集着很多院士级和教授级的编委会委员也是大部分不会参与期刊稿件的处理工作的.编辑部的具体工作负责人一般是常务副主编或编辑部主任,责任编辑和编辑才是从事稿件的处理,编辑加工,校对出版等工作的主要人员.常务副主编或编辑部主任的工作内容一般分为两个部分: 编辑部的日常行政事物管理和期刊的学术发展管理,后者类似于国外期刊的主编工作,但权力要小得多,同时他们还兼做类似国外期刊的学术编辑的工作.责任编辑和编辑的工作内容大部分与国外期刊的常规编辑相似,但还要包括校对甚至稿件的排版工作,只有少量的责任编辑和编辑也会做部分学术编辑的工作. 3 大部分科技期刊的人事,经费和财务的管理权都在承办单位手里,科技期刊主要是学术期刊一般没有或被要求盈利.期刊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方向在宏观上强烈受到承办单位领导决策层的制约,在微观上强烈受到常务副主编或编辑部主任的办刊观念的影响.责任编辑和编辑只是在上述条件影响下的执行者,对于期刊的办好办坏只有很有限的影响,但大部分具体的编辑出版工作是由他们完成的. 4 在大部分科研单位的管理体系中,科技期刊编辑部的人员属于辅助人员系列,与档案管理人员和图书管理人员属于同类.他们并没有被看成是科研人员,他们的工作也被划分在科研工作的范围之外.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6075 次阅读|4 个评论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一:关于辩论不得不说的话
ysxbhxf 2008-11-22 01:58
前几天,由我和王志明主编就中国科技期刊问题开展的辩论,最终演变成为一场以王主编因为与张编辑的激辩而休博为结局的骂场,对此我深感遗憾。我原以为,来科学网开博的,至少是应该有点素质的学者,无论如何骂人是不对的。在我看来,辩论就是几个朋友在一起玩的智力游戏,如玩扑克一样,大家坐在一起就应该有个玩游戏的底线:尊重对手,就事论事,见招拆招,认赌服输。我在与王主编辩论的博文中就声明过,我和他的辩论已经结束了。但王主编和张编辑的辩论却在以更激烈的方式进行,我作为已经退出辩论的一方成为了旁观者。我在与张编辑聊天时也劝他冷静点,但事情的发展还是超出了我的意料,王张两位在辩论中的态度和观点都越来越失去理性,最终出现了我不希望看到的一幕。因此,我对王主编被骂深表同情。 由于王主编在最近的几篇博文里有提到我,而我又不认同他在那里提出的观点,因此,我决定与王主编重新展开辩论,一来避免科学网上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因为他的观点而对中国科技期刊编辑产生误会,二来也想以辩论的方式考查我自己的办刊理念是否正确。我的辩论原则就是:尊重对手,就事论事,见招拆招,认赌服输。王主编,请准备接招吧,不然我就唱独角戏了。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4841 次阅读|1 个评论
加州阳光之四十 中国期刊的编辑就是民工
siccashq 2008-11-21 09:27
王志明同学在科学网上和人掐架,把我也牵扯进去了,因为我在他的博文 办好中国高水平的期刊,关键是编辑水平 中留言说: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iccashq 王兄终于点头承认期刊还是要靠人的声誉这些软实力了吧,这正如国内的大楼,即便是修的再好看,里面没内涵还是没人去;一篇文章里面图画的再花哨,没有科学内涵,就很难有人记住去引用;一本期刊,铜版纸印刷的分辨率越高,也抵不过一篇名家短文的号召力。 你又要说中国肯送版面费,又抱怨编辑水平低,似乎就最后的这一通牢骚说道点之上了。 博主回复:在国外办刊,都是在围绕着钱打转,找钱办刊,收钱维持,赚钱发展。我也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把NRL交给了Springer。所以,刚到科学网,开博就谈钱也是很自然的。后来才意识到,在中国办刊,钱居然不是问题,哪还办不好期刊,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先扯句题外话,早先建议科学网要注意尊重评论者的工作,如果想引用某位评委的评论,怎么也得给这个评论编个号吧) 我完全赞同王志明同学这篇文章的论点,科学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于所发表的论文,而如何吸引好的论文是由主编和期刊的历史声誉决定的,而不仅仅是IF。王兄早先对中国发展OA很乐观,因为中国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都在,所要做的仅仅是提高一点版面费和开放一下资源,是不是能够完全开放必须把万方和知网收购下来。这个办刊的假设在技术上完全没有困难,但是王兄口口声声要说办出优秀的国际期刊却存在大问题。王兄以为轻轻摁一下OA这个模式杠杆就能把ACS,AAAA,Wiley等大出版机构翘翻了过去,结果发现即便让科技工作者完全了解了开放存取的好处,也不可能把顶尖研究小组的文章引过来,别的期刊就不说了,援引王兄评论自己所主编NRL的体会: 为什么NRL到现在还没有Harvard和MIT的投稿,因为这些单位的稿子质量太高了,都流到高IF的Nature,Science,和Nano Letters去了,让我们的影响因子只能到2.为什么世界的科研工作者就是追求这些东西,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追求一下他们自己研究的东西,做研究就是做研究,为什么要发高影响力的期刊啊! 这是不是很有'世界特色'啊! 王兄问了三个为什么,终于问出了答案,就是主编的问题。科学出版物应该由科学大家来担纲,说实在话,这些专业期刊就是一些专业爱好者的博客网。wiley出版社为啥喜欢找诺贝尔奖获得者做顾问?就是要找旗手。ACS为啥出的新期刊都先重点推出主编(如NANO ACS和ACS APPL. MATER.),就是要依赖主编的号召力。国内期刊编委会也有一大群的院士,但是院士并不真正参与到期刊的运作中来。 其实王兄也不用妄自菲薄,中国搞OA有希望成功的还是有候选者,如清华大学和springer合作办的NANO RESEARCH。这个期刊有一个编辑团队,都是华人中有名的科学家,如戴宏杰,彭晓刚,李亚东,薛其坤等。前几天收到该期刊的一封通信,广告通知下一期的文章目录,都是OA期刊,为啥别人就能约到一些优秀研究小组的工作报告?这不都是靠主编的专业影响力?所以说,国内的编辑们也不必拿主义来反驳自己实力如何,承认这个事实是必然的。依靠几个老院士是不管用的,要依赖年轻一线的科学工作者才是出路。 ----------------- The 5th issue of Nano Research (by Tsinghua/Springer) is now online. Please see http://www.thenanoresearch.com /. The journal is published monthly, and will be open-access in 2008 and 2009. Please see the following list of the latest issue (listed by corresponding authors): - Stephan Roche (Institute for Nanoscienc and Cryogenics, France): Review of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graphene-based low dimensional materials -Jing Guo (University of Florida, USA): Edge effects in graphene nanoribbon transistor -Yadong Li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Monodisperse Se colloid spheres and nanowires -James M. Tour (Rice University, USA): Nanotrains built with bipyridones - Mauricio Terrones (IPICYT, Mexico): Magnetic ZnO nanoribbons and clusters - James Hone Colin Nuckolls (Columbia University, USA): Serpentine carbon nanotubes - Chuanhong Jin Kazu Suenaga(National Institute of AIST, Japan): Evidence of Lip-lip interaction in mutl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Please see http://www.thenanoresearch.com/ to read these papers. Welcome to Nano Res for rapid publication of your exciting results. Please note that we encourage submission of 'hot articles' that can be reviewed in ~ 2 weeks. Please do include reasons that your submission should belong to this category in your cover letter. If you don't want to receive any more information related to Nano Research, please reply to this message and put unsubscribe in the subject line. Kind regards, Hongjie Dai Xiaogang Peng Yadong Li Qikun Xue Editors of Nano Research ---------------------------------------- 王兄也不必休博,休息倒可以。
个人分类: 加州阳光|6080 次阅读|13 个评论
我赞同这样的观点: 我们需要的是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案,而不是互相指责
ysxbhxf 2008-11-20 20:43
这是游客log在王主编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7606 )上的评语,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因此转录于此,以便保存下来. 发表评论人: log 中国期刊的编辑、理事中做得很糟糕的人的确不少(比例可能不太低,以我的个人感受来说),但也有许多勤恳、上进的。从张旻浩的个人说明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魂。这是华厦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和他的许多文字来看,我相信张旻浩先生是一个真诚的、正直的、愿意为中国期刊发展全力奋斗的人。但是张旻浩先生在有些用词上的确让人感觉有些偏激和激烈了一些,也许是爱之深恨之切的缘故吧。 海归和未归的海外华人学者中,的确有不少空谈爱国却毫无行动,甚至经常做出祸害祖国的事的人,这个也是事实吧?当然,我相信绝大多数海归和未归的华人学者的确是热爱祖国真心想帮助祖国发展的。 因此,我的观点是,大家应该少一些武断地划分立场、派别的做法,而应具体地去看待每一个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而不是几句话不合就分门分派地进行武断的互相批评。实事求是地说,每次看到这种互相的攻击,我都很心痛,也很心急。 然而,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的确有不少海归和华人学者都是在尚未充分了解国内情况的条件下,就武断地下结论说,根源在哪,是谁谁的责任,似乎自己就能高国内人一等,自己有比国内人锐利的多的洞察力,在没有充分了解国内情况的条件下就能准确地找到根源,在并未能真正体会国内人的处境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贬低国内人;同样类似的,有不少国内的人,在说到国内问题的时候,首先不是寻找自己或自己同行们的问题,而是首先去找别人的理由而把自己的责任撇清,似乎自己没问题自己的同行也一定不会有问题,或者说,似乎如果承认了自己的同行有问题自己也就有一定问题一样。总是不能以一种开放的和冷静的心智来分析问题。 就中国的期刊发展来说,我认为二位先生的观点都有许多很有道理和洞见的地方,也让我受教颇多,我认为二位的观点在许多地方都应该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互斥的关系,但愿二位(或者说两派)能够冷静下来平和、包容地分析这些问题。 以上浅见,请大家指正。 标题:我们需要的是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案,而不是互相指责(2) 发表评论人: log 最后说一点我的个人浅见:我认为导致中国学术期刊发展困境的因素是互相嵌套的,互相牵制,互为因果,形成了恶性循环。首先是国内的学术评价体系失效,只好求助于抽象的数字如论文数量等,纯粹用数字来管理学术界。随着数量要求的全面铺开,甚至连硕士也必须要发表文章,因此国内的期刊容量很快达到上限。与此并行的是,由于国内期刊水平原本不高,学术界的整体学术水平也不高,因此对于高端人才来说,文章发表的要求很快就上升到要求用外文文章来衡量。在论文发表需求高涨和以外文来衡量高端人才的双重作用下,必然出现这样一个结果:差的文章留国内了,好的文章都出国了,从而致国内期刊质量的进一步下滑。此外,加上中国学术界的许多不良风气、中国人的某些不良习惯(比如原则性差、胡评乱评、关系网等),因此经常出现劣币驱良币、窝内斗、占山为王等现象,导致中国国内期刊的质量进一步下滑。很显然,在这一系列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逻辑关系是网络状的,在这个逻辑网中,任何一方面都是有责任的。 首先的责任是管理导向的责任,为什么要所有的研究生都必须发表文章才能毕业而不是以其学位论文本身的质量为主?为什么评职称必须要多少多少篇文章以上才可,而不是只看其少数几篇代表作即可?为什么学者们普遍要急于提职称和学历,不尽快提职称和学历的话简直就活不下去?为什么我们的项目结题往往只能以文章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而不是项目研究内容本身的质量来衡量? 其次的责任是期刊管理者和编辑们的责任。有多少人做了潜规则的事情?有多少人是对得起自己的本职工作的?有多少人是坚持原则的? 最后是全体科研人员的责任,尤其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的责任。为什么请你评论文、评项目的时候,不能公正地、坦诚地给出你的评价意见?为什么对于你并不太懂的东西也敢瞎评?为什么你不能为国内的期刊审稿多花一些时间?你为什么就不能把好的文章发在国内发在国外给你带来的那点收益你就如此在意么?为什么你会天天飞在天上搞科研?等等等等。 以上浅见,请大家指正。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3862 次阅读|4 个评论
答王志明主编之二:中国科技期刊界不缺“设计大师的眼光”
ysxbhxf 2008-11-18 02:54
4 在我的博文中,我举了个例子,原文是这样的:一个中国老板出钱请某个建筑设计师为自己设计房子,但那设计师却把做出来的最好的设计方案送给了一个洋人老板,留给中国老板的只是个不入流的设计方案,而且中国老板要看到那个最好的设计方案还得向那洋人老板付钱。那么,中国老板应该如何想呢?在博文的最后我是这样说的:第六,忘了交待一下,在我举的例子里,科技期刊编辑相当于中国老板请来的民工,呵呵,不是饭店跑堂的小二。   显然,我的意思是指科技期刊编辑相当于中国老板请来的民工而不是真的现实中的民工,因为这样的比喻关系只是在例子中才成立的。但在王主编的博文里却这样说道:在何编辑的这个比喻里,这个吃中国的而敬奉洋人的设计师应该是指中国的科研人员。而中国的科技编辑们在哪里呢?何编辑又一次把科技编辑们放在民工的层次上,连设计的技能都不需要,只是执行者。我们中国科研人员会放心把自己的高质量的稿件放到民工的手里吗?王主编把我说的只有在举例中才成立的科技期刊编辑相当于中国老板请来的民工的关系变成了又一次把科技编辑们放在民工的层次上,连设计的技能都不需要,只是执行者的关系,于是便顺水推舟地得到了这样的诘问:我们中国科研人员会放心把自己的高质量的稿件放到民工的手里吗?   在这里,王主编很明显地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偷换概念,如果把被换掉的概念还原的话,他的诘问应该是这样的:我们中国建筑设计师会放心把自己的高质量的设计方案放到民工的手里吗?或者是:我们中国科研人员会放心把自己的高质量的稿件放到科技期刊编辑的手里吗?呵呵,前一个问题的答案然是十分明了的,后一个问题无论答案肯定与否,倒是很值得中国的科研人员和科技期刊编辑思考的问题。另外,我在那篇博文里仅仅只在相当于后面提过一次民工这个词,而王主编在他的博文里前后提到过三次,并说我又一次提过民工这个词,显然这也是不符事实的。 5 在王主编博文的最后两段说这样一句话:中国科技出版界要有设计大师的眼光才行。并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国内的科技出版界就总要想着中国科研人员应该对期刊怎样怎样,期刊对中国的科研人员应该怎样怎样呢?这样的胸襟,怎么可能办出高水平的国际科技期刊呢?我想这反映了他对中国科技期刊界的不了解,无论他说的设计大师是指科研人员、著名的科研学者,还是指胸怀天下的主编或编辑时,我都可以说:这样的设计大师的眼光在中国科技出版界过去就有,现在也不缺。最后回应他的两个问题:第一个,因为目前中国科技期刊在国内不公平的政策导向出现了高质量稿源危机,所以我们要想着拿中国的经费做研究的中国科研人员应该公平地对待中国的科技期刊;因为中国的科技期刊发展得还不够好,所以科技期刊应该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周到、快捷和广泛的论文发表服务,通过吸引科研人员的优质论文来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第二个,中国的科技期刊界不存在什么胸襟大小的问题,只要能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国的科技期刊界就可能办出高水平的科技期刊! 6 我和王志明主编的辩论到此结束,如果有语言冒犯的地方,还请王主编海量,我以前也说过,现在还想再说一次:我们只进行友好的争论,就事论事,观点交流,我很想也很愿意和王主编成为朋友。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5312 次阅读|2 个评论
答王志明主编之一:中国科技期刊界不缺“设计大师的眼光”
ysxbhxf 2008-11-17 22:50
  这几天与王主编在几个观点上进行了友好的辩论,感觉上有点疲倦,因为他在辩论时常常在逻辑上露出了很多破绽,不去点明吧好象我理输了,去点明吧又怕伤了和气,让我左右为难。王主编在海外做主编的经历和见识,我是很想了解和学习的,他关于办科技期刊以及OA出海的观点我也是很认同的,只是他关于中国科技期刊方面的观点有时会让我产生隔靴搔痒的感觉,但我也能理解:在美国的办刊环境远比在中国的办刊环境要简单、有利,没有在中国办过科技期刊的人,有时真的无法体会到科技期刊编辑的苦恼。这一点王主编可与爱思唯尔的张玉国先生交流交流,他算是个过来人。说几句闲话后,下面就言归正题了。我就王主编的博文:答何学锋张旻浩编辑:中国科技出版界要有设计大师的眼光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7077 进行答辩。 1 我在关于办高水平科技期刊是为了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之辩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7013  一文中是这样说的:如果您真的在中国国内搞科研或办期刊时,你会发现期刊编辑们还没有什么资格对科研人员有扰民之举,但王主编却在前面加了我在后面说的话的一部分科技期刊编辑相当于中国老板请来的民工做主语,如此之辩已有断章取义之嫌了,但即使这样,他依然没有证明期刊编辑们有资格对科研人员有扰民之举。于是他这样说道:而实际情况是,中国科技出版界作为一种整体,是有力量对中国科研人员限行的,而且正如何张两编辑希望的那样,科技出版界已经开始对中国科研人员限行。譬如,要求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必须在国内两刊上发表论文。事实上,要求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必须在国内两刊上发表论文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发出的要求,并不能代表中国的科技出版界。这个要求甚至在中科院内对非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都没有约束力,更何况其具体内容仅为自从两刊放在学部平台上以来,中科院学部为两刊的突围提供了政策与学术上的支持。在政策上,学部下发正式文件,要求每一位新当选的院士,有义务为两刊撰写至少一篇优秀学术论文,就这样的要求也能让王主编推理出科技出版界已经开始对中国科研人员限行的结论来,我只能佩服王主编的联想能力了。期刊编辑们到底有没有资格对科研人员有扰民之举,还是让旁人来评判好了。 2 我的确说过:如果中国科研人员目前在国外期刊所发表的英文论文的一半是在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上发出的话,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就会是高水平的国际科技期刊!但后面还有一句话:如果要什么评价体系评价的话,只要SCI收录全部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就行了。我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也可让旁人来评判,但王主编说我这句话实在是错到家了!何编辑是作编辑的不尊重作编辑的贡献!这让我感到很奇怪了:其一,我说的这句话如果真成为事实的话,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就怎么不会是高水平的国际科技期刊呢?难道中国作者目前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都是没人引用的垃圾论文?难道国外期刊编辑的选稿水平还不如国内期刊编辑的高?因为国内的期刊编辑都知道那些论文都是优秀的稿件!其二,我说的这句话如果真成为事实的话,我怎么就是作编辑的不尊重作编辑的贡献?如果有这么多的优秀稿件在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时,难道我就不知道每一篇论文都会凝聚着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的心血?我可不接受这样莫须有的指责! 3 王主编接着说:何编辑真以为把中国科研人员在Nature,Science和PRL上发的文章留下,中国就有了自己的Nature,Science和PRL了吗?那当科技编辑也太简单了!这样的话,请各位编辑就不要再抱怨自己的待遇低了,我们就真请民工来当编辑就行了。这样由中国人奉献出来的期刊,恐怕是连SCI都不会收录。我很感谢王主编在写这段话的第一句时用了个问号,不然我就要怀疑王主编是否在故意诋毁我的智商了。首先,我当然知道没有中国科研人员的论文时,Nature,Science和PRL依然是Nature,Science和PRL,中国并不会因此而拥有Nature,Science和PRL,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Nature,Science和PRL的学术光环里,也有中国科研人员的优秀论文在发出耀眼的光芒!其次,如果中国科研人员在Nature,Science和PRL上发的文章都能发在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上,那么这些中国的英文期刊编辑也太不简单了,因为他们的眼光和Nature,Science和PRL的编辑的眼光一样精准。如果有这样水平的编辑还在享受如张编辑何编辑目前这样的待遇时,谁反对他们抱怨自己的待遇低了谁就真是缺德了。第三,如果真有那些个民工能把中国科研人员在Nature,Science和PRL上发的文章留下而发表在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上的话,这些民工到Nature,Science和PRL的编辑部去参观时肯定会受到那里的编辑们的尊重的,虽然,这些民工在王主编眼里显然是太简单了!。第四,在王主编看来,如果真有那些个民工能把中国科研人员在Nature,Science和PRL上发的文章留下而发表在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上时,这样由中国人奉献出来的期刊,恐怕是连SCI都不会收录。我想如果王主编的观点是正确的话,那么显然目前SCI的选刊人员真是瞎眼了:因为实际上中国科研人员在Nature,Science和PRL上发的文章依然在Nature,Science和PRL上,而SCI却在近20年左右收录了数十种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5224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科技期刊界的“潜意识”之三:编辑之卑
热度 1 ysxbhxf 2008-11-15 16:58
在我投身到编辑行业之前和之后,二十几年来不断听到或看到业内外人士在说编辑工作的性质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言之意下,做编辑是天生要为他人无私奉献的,地位是卑微的,待遇是低下的,应该默默无闻地干一辈子,不要奢求什么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回报,更不用说什么事业上的发展了。这样的观念渗透到了国内各方面的人们心中,并在各个时期和领域形成了方针、政策、制度和操作上的有意无意的轻视编辑行业的潜意识。本人认为,抛开其他方面的因素不说,单单这种潜意识对中国科技期刊界造成的危害是十分深远的,就像一个地区的水、土壤和空气存在了严重的隐形污染一样,无论在那个地区生活的人们怎么锻炼,身体总是健康不起来或无法强壮起来一样。尽管近十几年来,已经有许多高层人士和广大编辑在呼吁改善科技期刊在科研活动中的地位以及与此相关的编辑职称、报酬、荣誉和发展问题,但科技期刊及其编辑的生存环境并无大的实质性改观。如此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期刊业便出现了许多与市场经济社会不相应的问题,而国内科研管理、人事和教育等有关部门制定的媚外制度和规定的导向,更加恶化了中国科技期刊的生存环境,使得编辑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条件下不得不以各种正常或不正常的方式求得自身生存环境的改善,也同时使得其他方面引发的种种不良影响在科技期刊界不可避免地体现出来,并由此成为众矢之的。我很疑惑的是:为什么在中国的科技期刊编辑大多只能做个没什么出息的小裁缝而在外国的科技期刊编辑却可以成为风光无限的时装设计师?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5703 次阅读|5 个评论
深情的博友
jxz1963 2008-11-12 23:40
出差的日子是愉快的,不光在北京拜了佛,参观了朝思暮想的鸟巢和水立方,乘坐了城际高铁,漫步在津门的大街小巷,品偿着美味的狗不理包子,约会着久未谋面的男女朋友,还稀里糊涂的过了一个记者节和光棍节。这不,今晚又如约见到了科学网上那个牛编辑任胜利博士和王应宽博士。 昨天上午,任博就打我手机,说他从厦门回来了,可以约个时间会会面,可由于我一直在开会讨论那个规划的部分内容,因而一直拖到今天才见到了任博,更巧的是,王应宽博士今天中午也回京了,正好一起见个面。 想着即将同时和两个博士编辑见面,心里的压力聚然增大,对于高学历和大学问的人,我从来都是有些惧怕的,总感到心里的压力太大。虽说在陕西期间也经常与全国的博士们打交道,但想起了是博士编辑,心里总是有些发怵。还好,两位博士编辑并没有一点架子,这让我悬着的心慢慢放下来了。 任博首先来到我的住处,他朴素的外表及和蔼的言谈,加之长期在基金委工作,言谈中充满着正直、科学及合理的理念。仅就这一点,就给人一种与人为善的和谐感来。 王博是陕西汉中人,在他的言谈举至中都有一些陕西的味道,这让人感到了老乡的亲近,特别是王博所办的期刊,更是与我们这个行业息息相关,单从这一点讲,就多少有了一点私心杂念。 这几天朋友的频频造访,着实让这个小小的宾馆服务员有些纳闷:先生,有一位V朋友找您,您见不见!我当即说:见。急忙出门相迎,来的都是客,何况还都是一些久未谋面的朋友和博友、网友。 这次和任博王博会面的同时,还有我在西安时的一位老同事,她调北京后,每次到京她都要到宾馆和我聊一会儿,在西安都是临居了,几年不见,除了相互关心的话语就是说不完的北京西安情况对比了。 如果说几个男人在一起谈些博友和网友的事,似乎有些干吧吧的,但加上一位女士,那话题可就广泛了许多,不论是编辑的话题,学界的话题,还是诸如食品安全、科博文脉,男士说上三句加上女士的一句,就会构成一句俗人成语。 为啥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可能就是基于这样一个道理吧。 说起现在科技期刊编辑界的一些情况,诸如期刊影响因子、文献计量统计等情况任博是如数家珍;王博则更注重科技期刊的编辑工程,特别是SCI、EI等方面的话题,更能激起编辑人的激情。 由于两位博友都是开着车子来的,白酒是没办法喝了,他们两位只能喝些无醇的,我和老同事喝点有醇的,边喝边聊,边聊边喝,话语无拘无束,话题随时可以纠偏,更可以大幅跳动,只要是关心的都可以聊得很深入。 在和两位博友交谈时,不得不说到刘玉平先生,谈到了他的诗,他的字,还有他的人。上次与祖兄杨玲夫妇聊天时,也谈到了刘玉平先生,这个科学网上的活宝,一会儿诗句满篇,一会儿宝石成堆,一会儿又是人在旅途。科博有玉平真是一大幸呀! 在北京能两次和博友相聚,是我没有想到的,这不仅是因为我的行程一改再改,更重要的,这是我与科学网博友的一种缘份,不知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和到位呢? 祝科学网越办越红火,是科学网给我搭建了认识这么多朋友的一个平台。 祝科学网上的博友、网友们心想事成,早日成为科学界的参天大树!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3272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本博客网页编辑过程中的"撤消",是存在BUG吗?
entropy 2008-11-5 11:47
一直博客的编辑窗口中遇到这个问题: 按Ctrl+Z,撤消的不是一步,而是几步,尤其是在编辑从其它的网页上复制的文本时,出现的情况更多 。 以前用酷极五笔时遇到,以为是酷极的回删功能做的不好。 今天用的是极点,也发现这个问题,才想起可能是网页编辑器本身的问题。 请网站维护人员试试吧。 也可能是我的操作的问题。
2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期刊界的“潜意识”之一:无米之难
ysxbhxf 2008-11-2 13:30
做科技期刊编辑十多年了,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十几年来,眼看着中国的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一直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挣扎、奋斗和叹息。凡是能考虑全面一点的、眼光开阔一点的和思想深刻一点的人都能看到,整个中国的科研学术环境是不利于国内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的。尽管有关部门如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中科院等都在为改善和促进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而进行了实质性的投入和支持。但另一些部门的政策导向却与这些部门努力的方向正相反,SCI论文在评价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本身的业绩和能力时,在科研项目评审、结题时,在科研人员提职称、博士和硕士毕业答辩时,总是要比国内非SCI论文更顶用,更吃香,甚至在所谓的三巨头上发表了论文还可获得数以万计的奖金。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国内作者的高水平论文大多流往国外发表,这样的现象已经持续了近20年了,到目前为止,更是愈演愈烈,决无减缓的迹象。国内的学术期刊编辑在经历了努力、奋斗、建议和反映之后,对此只能望而兴叹。期刊管理部门也一直敦促编辑们要办好科技期刊,要创一流,办精品,但最后得到的结果不过是些精致的窝窝头,哪里会有什么满汉全席呢?没有好稿源却要办出好期刊来,谁能说不难?!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5567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技期刊编辑的开博短语
ysxbhxf 2008-10-30 23:50
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已经十几年了,可以说是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科技期刊出版事业。回想以往的工作历程,酸甜苦辣,滋味齐全。有人说编辑工作的性质是为他人做嫁衣,但我的体会是选育良才,成人之美。因此,我喜欢科技期刊编辑这份工作,它不仅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事业。很高兴能在科学网建立自己的博客,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朋友,他们有的是我的同行,有的是科技领域的学者,我希望能和大家在这里进行友好和深入的交流。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3933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处理有“大专家”署名的稿件?
wangyk 2008-10-29 14:06
如何处理有大专家署名的稿件? 做编辑很苦很累,对人员素质要求高,高标准,严要求,却是付出多,回报少,收入低,还得经常接受作者的电话骚扰(下班时间甚至深夜或凌晨常有来电)、质询、抱怨、埋汰、甚至指责和情绪宣泄。特别是大专家和女博士的稿件,退稿时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否则当来电质问时会难以应对! 被学界捧为大专家后也无形中赋予一些学霸的威风。必须承认,绝大多数专家是名符其实的、和蔼谦逊的、珍惜荣誉的、有大家风范的。但仍有一些大专家不注意细节,或其名头被他人分享或利用,出现一些与专家身份不符的现象,例如,有些带有专家署名的垃圾文章就与其专家身份很不相称。那么,我们作编辑的,应如何处理有大专家署名的稿件呢?愚以为,我们做编辑的应坚持实事求是,以质论稿,不管作者是谁。许多文章挂着大专家的名,实则是其学生、助手、同事、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朋友写的文章,未经专家亲自审阅把关甚至都没看一眼就投到各学刊编辑部了。不管原因何在,专家大多是同意署名的,但也有专家不知情被别人单方面挂名的。因为有的期刊不看僧面看佛面,对有大专家挂名的文章网开一面,走绿色通道给快速发表了。于是,一些脑子活的人觉得此法儿好使,就专用此法,写什么文章都找个大专家搭车署名,受到不少礼遇。如此这般的专家署名更应引起编辑的重视。 Publish or Punish? 发表犹如双刃剑,既可以带来学术声誉,也会招致惩罚。 因为发表了不完善、不成熟、甚至错误或伪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发表了存在学术道德问题(如抄袭、剽窃)的文章,将受到学界同行的指责和唾弃,受到科学道德的谴责,经济处罚,甚至被追究法律责任。一旦发生此类事情,专家的名头越大,受到的惩罚越重,损失越大。 被学界尊为专家不易。笔者建言, 请专家自重,珍惜荣誉,做专家该做的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专家的稿被拒也很正常,不必生气,不必震怒,不必咆哮,应学会像常人一样冷静面对,坦然接受。专家只是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比别人知道的多一些,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就不再是专家了。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对做专家很重要。论文搭车署名更应慎重,否则,即使论文发表了也会留下后患。作为编辑,也应该正确对待,慎重处理专家的稿件,维护专家的尊严和荣誉。不迷信专家的光环,以论文质量和学术道德作为标准,让名符其实的专家的高水平文章为期刊增光添彩,让假借专家之名的垃圾文章见鬼去吧! 阿 宽 随笔 2008-10-29
个人分类: 编辑视点|5798 次阅读|6 个评论
祝贺《西北大学学报》创刊95周年
jxz1963 2008-9-16 13:34
今天是《西北大学学报》创刊95周年的纪念日,早在一个多月前《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姚远编审就给我发了邀请函,请我在今天上午九时出席纪念活动,我也一心想着要参加这样的活动,无奈我另有重要的事情走不开,实属遗憾! 《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就设在我们西安,我于1988年开始与《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的张素敏老师认识,后又与现任主任姚远编审因参加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而相识,并且成为好朋友,用姚远编审的口头语来说,我们都是兄弟了! 《西北大学学报》的前身《学丛》不仅反映了《西北大学学报》光辉的95年,同时也见证了西北大学的105年校史,而关于这个105年校史的发现者正是《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姚远编审。 因而,这个祝贺就更显得十分有意义了。 衷心祝愿 《西北大学学报》再创辉煌! 谨 以 《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姚远编审在2008年9月11日《科学时报》第七版的文章 首开西北民主与科学先河的《学丛》,介绍西北大学学报的悠久历史。 百年科技期刊巡礼: 首开西北民主与科学先河的《学丛》 作者:姚远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 2008-9-11 2:32:24 1911 年 10 月 22 日,陕西首先响应辛亥革命起义,西大人刚刚放下刀枪从战场归来,就于 1912 年 3 月由陕西大学堂等五学堂合组成西北大学,又于 1913 年 7 月 1 日创刊《学丛》(又名《西北大学学丛》)。开设有论说、讲演、杂纂、纪事四大栏目,现见有 170 余篇学术论文和学术报道,内容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农学、科学技术国际会议报道等。它虽然寿仅两载,但却意义非凡:一是首次向我国偏僻的西北地区系统传播了西方民主制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潮,以及科学强国的理念;二是填补了我国西部或北方地区新闻出版事业中 大学学报 这个新门类的空白。 《学丛》尤为强调效仿日本以科学技术强国。农科学长郗朝俊在分析近世日本何以由弱小变为强盛时,即在《学丛》第二期撰文指出:其一是以农立国,而且择籽、化壤、肥料、疏苗、筑堤、闸防、水旱之类,皆利用新法,故能一町之田再收,一岁之禾屡获,区区三岛所出足,供举国之耗费而无虞不足,我固将学步;其二是日本工艺朴拙,器具苦窳,与我同病,自圣彼易博览会后,痛惩前愆,力图补救,因开劝业、共进等会鼓励进行,迄今日出品之精良,工业之进步,几与欧美并驾齐驱,而彼都人士,尤于电、光、气、化、采矿、冶金、机器等科发其理想,加意研求,内以振国民技艺之精神,外以动世界各国之视听,其效果我所急宜取法;其三是日本于医学一科,法尚新奇,术精解剖,本诸实验,不泥古方,会通海内外之见闻,甑拔中法、西法之美善,全体部位无不校风寒燥湿淫,无不辨各物生性,无不识经络脉理,无不本仁心以行仁术,人物生灵均获永寿,我所宜极力精研者。另外,也对有关应用化学、古生物学、天文学、医学、园艺学、心理学实验、无线电、飞行发动机、铁道安全、火灾救援等内容的国际科技会议作了集中报道,西北大学也在 1906 年、 1914 年两次派出留日学生,这显示了我国地方大学在创建初期就具有面向世界办学、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和重视国际科技学术交流的姿态。重要的是,这酝酿了五四运动前夕偏僻的西北地区知识阶层浓郁的民主气氛与科学气氛,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近代化进程中具有石破天惊的拓荒意义。 1914 年《学丛》停刊以后,从 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先后有《西大学报》、《西北学报》、《西北学术》、《西北月刊》、《西北大学校刊》、《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等刊一脉相承,延续至今,已届 95 春秋。 《科学时报》 (2008-9-11 科学 文化 )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3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专家如何审稿
jxz1963 2008-9-8 10:37
再谈专家如何审稿 2007 年 9 月 3 日,我在《科学网》我的博客中发了专家如何审稿一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6793 ),时至今日已有近 2350 人进行了浏览,但就目前的一些审稿人员来说,并没有多少专家是认真地进行审稿的。前几天,我在参加一个项目的论证会议时,就亲眼目睹了一位专家的审稿过程,让人有些跌眼镜了。 一、 会议间隙的审稿工作 利用一些会议间隙(政治学习或学术会议)进行一些论文的审稿工作,是我时常见到的一种现象。说句实在话,有些专家平常就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论文审稿工作,更别说专门抽时间审稿了。而在一些平淡的会议间隙进行审稿已经成了一些专家的一种时尚:既应付了会议,又把审稿的任务完成了。 我以为,一位负责任的专家应安排专门的审稿时间进行论文的评价。 有道是一心不能二用,在开学术会议间隙进行审稿的方法不可取,审稿时间如何听取学术报告,听学术报告时又如何能静下心来进行稿件的审理,这能审出论文中的相关问题吗? 二、 拍脑门的审稿结论 这种利用会议间隙进行审稿的方法,基本上都是拍脑门的审稿法,是一种经验主义在论文评审中的具体体现。 试想想,在会议间隙审稿时查找书籍就有些困难了,对一篇论文要在短时间内下结论(有些专家在二个小时的会议间隙要审四五篇论文,一篇论文的有效审稿时间不足 20 分钟时间,其间还要回答会议上的有关问答),仅凭专家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一种新的学术观点的形成、一组实验数据的组合和推导、一个学术结论的正确与否,都需要一种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正确地评价,而不仅仅是靠拍脑门来决定的事情。 这种靠拍脑门决定稿件取舍的审稿方法是不认真、不负责任、不科学的论文评价方法,不应让其继续沿袭下去了。 三、 关于审稿的闲言碎语 审稿人员的选择: 对于一本科技期刊来说,编辑人员是至关重要的,编委和审稿人员也是很重要的。编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仅是一种象征意义的名份而已,但审稿专家的选择则是重中之重,选不好评审论文的专家也是期刊能否成功的致命问题。 编辑应经常提示: 对于一份学术水平较高的期刊来说,编辑应不断更新审稿单和审稿提示,编辑人员要时常在第一时间告知审稿人员最新的审稿方法和评价论文时应注意的方式和事项,有些期刊的审稿单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一成不变,甚至在审稿单上对审稿人员最起码的要求都没有印上。 没有了编辑的及时提示和要求,专家还不是由着性子来审稿吗? 作者的无奈: 对于作者来说,辛辛苦苦撰写一篇学术论文,投到自己心仪的期刊编辑部,其目的不光是想发表一下论文,同时还想得到同行权威专家们的首肯。然而,我们的期刊编辑和行业专家在拍脑门后就决定其取舍,作者则是最无奈的了,可以用一句最难听的话:作者遇到这样的编辑和专家,那是倒八辈子霉了! 我以为,这句话对于这样的编辑和专家来说,是恰如其份的! 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6793 专家如何审稿 提起审稿,许多人认为所谓的审稿就是受期刊编辑的委托,对一篇论文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点大凡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呢?许多博友可能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过审稿工作而已。那么,期刊编辑如何选择审稿专家,专家如何审阅稿件,即如何正确评价一篇论文,专家的审稿意见是否会被编辑所采纳。我想这是广大博友十分关心的一个话题。 编辑如何选择审稿专家 对于每一份专业的科技期刊(或称学术期刊),其编辑部都会设立一个庞大的编辑委员会,编委会主任一般都由在本行业(或专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担任,编委会成员由一大批本行业(或专业)的知各专家、教授或学者担任,在编委中,一般都要考虑到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相关科研院所及地域间的名额平衡问题,期刊主办单位和北京地区的名额相应会多一些,而一些省市的名额可能只有一个,有些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省区可能还没有编委。这种情况造成了一些编委天生地就只能是挂名或名誉的。有时一些编委几年都审不了一篇稿件,这种情况是十分正常的。为什么呢?因为在编委会下,编辑部还会有一个审稿专家的名单,这个审稿专家名单是不公开的,这个审稿名单里的专家一般都是处于年富力强、正在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同时,有时编辑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聘请部分两院院士作为学术顾问,对一些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稿件进行必要的审查。从而形成了编委不审稿、审稿专家不是编委的状况。 编辑选择审稿专家的原则, 首先,是专家的经历和学历 ,特别是专家的经历是最重要的。每年编辑部都要发表格给专家,让专家填写工作经历,即专家系统数据库的刷新,通过 刷新 编辑会得到专家最新的研究动向和科学前沿,在编辑请专家审阅某一篇论文时,编辑就会 心中有数 ,从而不会出现选择审稿专家时的 偏差 。当然高学历的专家也是编辑首选的目标。 其次,是专家对审稿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 。有些专家喜欢做一些文字工作,而有些专家学者并不善于从事审稿工作。有些专家对待审稿工作競競业业,从标题到标点,从字词到结构,从正文到参考文献等通篇都进行了修正,并做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意见,最后得出了采用与否的建议,这样的审稿专家从编辑的角度来说,是十分喜欢的。而一些专家的审稿意见则是 不用 或 建议录用 几个字了事,对于不用的稿件,无论是编辑还是审稿专家,都应该明明白白地告诉作者不用的理由,而简单的 不用 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作者理解的!如果审稿专家的长期这么简单的处理稿件,必将导致编辑对其的 淡化 。同时,对于由于繁忙而经常拖着不及时审阅的论文,编辑也会在以后的审稿安排中,少给这些 比较忙 的专家们审稿,有时可能就会在无声无息中取消了这些专家的审稿资格。我接触过几位审稿专家,对论文的审稿意见竟多达三页纸(有时比作者的论文还长),还有一位教授不光给我写了二张纸的审稿意见,还将国外一些最新的文献复印给我,让我转告给论文的作者。这种负责任的审稿专家是编辑工作的 开路先锋 ,有了这样的审稿意见,编辑的工作何愁做不好呢? 第三,是专家的审稿水平 。当然,审稿专家的学历、经历不同,对一篇论文的审查结论也会有所不同。而专家审稿所处的角度不同,对稿件的评价高度也就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有时让编辑很难给一篇论文下结论。在我所接触的审稿专家中,有时批给一位专家的四五篇论文,专家没有一篇通过的,还有一些专家,只要到他那里的稿件,都认为是 好文章 而篇篇通过,这就会让编辑们 若有所思 的。 专家如何审稿 作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学者,对其所处专业的学术动态和技术水平应有一个全面地了解,专家审稿主要是对论文内容的审查,如论文的观点是否正确,所采用的原理、公式、推导过程以及结论的正确与否,试验数据是否与国外文献上数据有出入,参考文献是否是最新的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专家审稿是对论文的学术水平、技术水平,以及论文的创新性、先进性等进行正确地评价。记得在 1988 年时,有一篇关于沙棘方面的论文,专家审稿后认为国内沙棘的含油量有些偏高,但专家在征求作者意见后还是同意刊登了,但两年后该作者给编辑部发来了致谦信,说是当时测定沙棘含油量用的试剂过期了,因而试验数据有误。对于这种失误,作者恐怕要担当全部的责任了。 专家审稿时,必须对学术论文所反映的内容进行全面而细致地审查,如论点、实验过程、结果与讨论、结论等应进行细致的审查,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论点,专家应静下心来,进行认真地、理性地思考,给论文以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评价,切不可 臆测 、 臆想 和 臆断 地评价论文的学术价值。如对于食用油的 分子重整 技术和 1 : 1 : 1 营养问题,要看其本质,而不能 谈虎色变 ,对所有 分子重整 技术和 1 : 1 : 1 都进行批驳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科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研究的进展,一切新发现和新发明都会成为可能。 对于一些科学前沿上的问题,如果专家不是十分地了解,可以退给编辑另请他人进行审稿,没有必要 硬着头皮 审下去。在我接触的许多审稿专家中,几乎都有过 我对此论文的研究领域不甚了解,敬请其他专家审稿 的意见,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审稿专家的 实事求是 的工作作风和正常的一种学术风气。 对待参考文献的问题,一些专家是很认真的。的确,参考文献越来越受到审稿专家的重视了,有些专家在给我的信中说,一些论文的参考文献太老了,还有一些论文的参考文献只有比较 陈旧 的几本书,没有最新的期刊文献,特别是一些综述性稿件,参考文献列了 50-100 条不等,但真正有用的参考文献并不多,还有一些作者为了提高自己论文的引用率,不管文章内容与文献有没有关系,都大量引用自己的文献,因而一些专家在审稿时都一一 画出来 。一些比较经典的公式的推导和换算,专家则更注重参考文献中一些经典名著的出版时间、版别(即第几版),从而更能说明一些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对于网络参考文献一些专家更是亲自点击,从而得到更确切的求证。 当然,专家审稿有时也会遭遇 两难 的境地,如同学的论文和学生的论文,以及研究同行的论文等,只要坚持一个审稿和评价标准,在行业 德高望重 的专家会处理好这一难题的! 编辑会采纳专家的审稿意见? 谈到这个问题,相信许多博友都十分关注。那么编辑是否会全部采纳专家的审稿意见昵,我明确地告诉大家:不可能! 一本科技期刊上要刊出什么样的稿件,专家和编辑的观点往往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各自所处的位置的差异造成的。专家希望多刊出一些自己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而编辑则更注重期刊的众多读者群对阅读的不同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论文专家审稿都通过了,而且专家对该论文的评价很高,而编辑部却没有及时给予刊出的原因,有时这样的论文还被拖了很长时间才得以刊出。与此相反的是,一些专家并不看好、评价免强的论文,编辑却在第一时间给予刊出。这种现象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有时编辑考虑的是相关专题论文的搭配比例,正所谓 阳春白雪 与 下里巴人 的充分结合。 现在,由于科普期刊的少之又少,因而在一些技术类期刊上也就刊出一些 人尽皆知 的科普文章。试想想,一篇充满普及性内容的文章,有何 学术价值 而 堂而皇之 地刊登在科技期刊上呢?这其实并不是期刊 没稿子登了 ,而是编辑为了迎合一部分读者的需求而故意为之的。当然,一些比较好的科普论文审稿专家也是比较喜欢的,而且在现今,能写出 宏图巨著 的学术论文大师,并不一定能写出 妙趣横生 的科普文章来!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4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招募]松鼠会招聘志愿编辑
songshuhui 2008-9-2 10:42
你是不是经常看松鼠会博客,很想加入我们这个团队,却觉得目前还没有能力申请? 你是不是憧憬科学,想和科学从业者打交道,却不知道从何做起? 现在,科学松鼠会需要一个志愿者来帮助做点编辑工作,你何不从此开始? 这位编辑的主要职责是: 1)帮助作者调整文章版式,以保持格式上的统一;帮助个别作者发文。 2)协助管理松鼠会博客的镜像网站。 对你的要求: 1)不在意你的专业背景,不在意你的年龄 2)有长期的、比较稳定的上网条件;时间较灵活。你的工作量大概是一天一小时左右。 3)较熟悉的网络操作,最好会使用Live Writer编辑,熟悉wordpress系统或者,愿意尽快学习这些。 4)具有一定的审美水平对版式的美感有追求。 5)具有一定的文字水平。 6)对科学松鼠会有爱; 你将可能收获如下东西: 1)与一伙有理想的年轻人紧密接触的机会 2)科学传播圈的人脉 有意申请者请发信到 songshuhui.net@gmail.com 请在信件中说明: 1)你是如何符合以上几条的(自我介绍) 2)所在城市 标签: 公告 , 编辑
个人分类: 公告|1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气中存在清除酸雨的奇特分子???
seacat 2008-8-18 09:48
今早看到本领域一篇新闻,很是兴奋。看完后却对我们的编辑非常失望,这是最近一段时间来我对科学网编辑的第二次失望。 大气中存在清除酸雨的奇特分子 http://www.sciencenet.cn/htmlpaper/20088151010205433140.html 这种分子通常是由两个氢原子结合而成,这非常类似于水分子结构。 该奇特分子之所以能够清除污染物质是由于其弱氧结合性,能够将水分子吸附在一起。它的结构具有两个氢原子,使其形成六边环形结构,这种氢原子结合方式通常比正常氢原子结合更微弱一些,这被称为共价键(covalent bonds)。事实上,共价键要比氢原子结构强20倍,弗朗西斯科称,但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氢原子结合方式已很强,足以影响大气层的化学物质。......(来源:新浪科技 魏冬)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摘要: PNAS论文摘要 Spectroscopic identification and stability of the intermediate in the OH + HONO 2 reaction Bridget A. O'Donnell , Eunice X. J. Li , , Marsha I. Lester , , and Joseph S. Francisco + Author Affiliations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PA 19104-6323; and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 IN 47907-2084 Edited by F. Fleming Crim,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WI, and accepted February 22, 2008 (received for review January 11, 2008) Abstract The reaction of nitric acid with the hydroxyl radical influences the residence time of HONO 2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Prior studies have revealed unusual kinetic behavior for this reaction, including a negativ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a complex pressure dependence, and an overall reaction rate strongly affected by isotopic substitution. This behavior suggested that the reaction occurs through an intermediate, theoretically predicted to be a hydrogen-bonded OHHONO 2 complex in a six-membered ring-like configuration. In this study, the intermediate is generated directly by the association of photolytically generated OH radicals with HONO 2 and stabilized in a pulsed supersonic expansion. Infrared action spectroscopy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intermediate by the OH radical stretch ( 1 ) and OH stretch of nitric acid ( 2 ) in the OHHONO 2 complex. Two vibrational features are attributed to OHHONO 2 : a rotationally structured 1 band at 3516.8 cm 1 and an extensively broadened 2 feature at 3260 cm 1 , both shifted from their respective monomers. These same transitions are identified for ODDONO 2 . Assignments of the features are based on their vibrational frequencies, analysis of rotational band structure, and comparison with complementary high level ab initio calculations. In addition, the OH ( v = 0) product state distributions resulting from 1 and 2 excitation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binding energy of OHHONO 2 , D 0 5.3 kcalmol 1 , which is in good accord with ab initio predictions. 这很明显是两码事!中文编辑的翻译明显会误导我们的决策者,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看原文!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41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科技期刊收取版面费
jxz1963 2008-8-14 12:11
再谈科技期刊收取版面费 在前一段时间的《科学网》博客上,刮了一阵期刊收取版面费讨论的风,而且是风头很劲,各种意见都有。如:全珉 与版面费相关的几件旧事和几条浅见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1382 ),孟津 版面费不仅是版面费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1310 )和我的 也谈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1107 ),还有王晓锋、罗德海、黄安年等老师的博文,也谈到了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事情。这其中有赞成期刊收取版面费的,有反对期刊收取版面费的,有说版面费是学术垃圾的根源,有说是目前国家的相关考核科研人员的政策和期刊管理政策造成了期刊版面费的泛滥之风。 陕西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赵大良在其博客里也谈了他对版面费最新观点 学术论文收费 之无奈? ( http://zhaodal.blog.163.com/blog/ )。文中谈及了学术期刊收费的要穴:2008 年 上半年 ,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期刊收取版面费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没有公布。但是最近 《 新闻出版报 》 连续刊发了记者牛春颖的文章关注学术论文收费。文章的观点十分明确反对学术论文收发表费。但是,学术论文收费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收和不收问题,而是学术出版的保障机制问题。如果学术出版能够得到一定的保证,还有谁愿意收费?! 赵大良分析学术期刊 之所以出现收费的问题,就是因为学术期刊的出版没有基本的经费保障。就是 一些 有一定的出版经费 的单位 ,工作人员的待遇没有人顾及,有的主办单位甚至规定由编辑部自 行 解决。随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确立出版单位的主体地位,一些学会和企业主办的期刊 (国家许多科研院所的转制、改制成为企业) ,在承担人头费、出版经费的同时还要给主办单位上交一定的管理费用 (有时候就是任务了,陕西三家科技期刊每年要给主办单位交纳近 300 万的任务,而且还要年年加码) ,名曰国有资产的增值。 赵大良进一步分析, 如果是体制上实行企业化或者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那么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费从何处而来?如果是出版单位独立出去,确立了主体地位,不知道还有多少主办单位会给期刊的出版提供经费?那么,出版经费 又 从何而来?也有人提出,学术出版的成本太高,国外就没有那么多的专职编辑。那么,不知道国内的专家学术有多少愿意为学术出版义务服务?就是现在的有偿审稿都那么困难,别说编辑出版,不符合中国的现实。中国的专家可以无偿为国外期刊工作,但不会无偿地为中文期刊工作,就是做也是那么几十家顶尖的期刊可以调动的了。 收费,谁愿意,除非与自己的待遇挂钩。否则,谁不想做一个高尚的人。就如同医院的医生开药一奖金挂钩,不能但愿缺少医德,而是我们的体制缺失! 赵大良最后分析道,渴望政府政策的出台,渴望减轻学术期刊的经营压力。 无独有偶,昨天本人与陕西几位从事学会工作的学者在一起聊天,也谈起了学术期刊版面费问题,最糟糕的是现在的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都给编进黄色段子里了。 有一学会的理事长当面贬损编辑学会的名誉理事长:现在的编辑学会和妓女学会一样了,编辑部就和妓院一样,都是欢迎来稿(搞),来稿(搞)收费,编辑学会和妓女学会是同一个行业了! 我想,这可能是对期刊编辑、学术期刊行业和各级编辑学会最糟糕的贬损了。 醒醒啊,我们的期刊政策制定和管理部门,还有我们的学术期刊编辑界同仁们!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4906 次阅读|4 个评论
出版问答 (X) :国外SCI期刊编辑烦不烦?
李霞 2008-5-26 03:57
问 : 有人说,国外的编辑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稿件有点烦,我想是有可能的,但有点烦的编辑占多大比例?他们为什么烦? 答 : 我感觉提问中所指的编辑,是国外英文科技期刊的主编或管理接纳稿件的编辑。以我本人多年和编辑们打交道的体会,这个问题落实到具体的期刊上,很难准确地回答。 但泛泛地讲,国外科技期刊的主编和管理接纳稿件的编辑,很少有专职的,有的身兼数职。试想,原本就很饱和的期刊工作量突然翻番了,而且没有额外的报酬,说实在的,不论换了谁,恐怕都可能有点烦。目前的状况是,许多科技期刊的投稿量近年来激增,亚洲(包括中国,印度,日本,南韩等)是这个增势的主要贡献区域,自然成为话题的焦点。如果增加的来稿质量又比较让人汗颜甚至感觉怪异,这便需要主编和评议人多费许多心血,工作量增加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有点烦的编辑占多少,我想除非专门做个世界范围内的统计,确切的比例很难知晓。即使挖空心思找到个答案恐怕也与事无补,权且还是顺其自然的好。对科技期刊而言,没有稿源,也就没有期刊,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稿源不足时,编辑只能矮子里面拔高的;稿件多了,自然而然地就开始挑肥拣瘦;对作者而言,自己的文章要对自己负责。质量是面镜子,照着别人也折射自己。如果作者本人对投稿质量都不在乎,也就怪不得编辑的敷衍和审稿人的苛刻。 我个人以为,作者和编辑都不简单,也都不容易。双方宜多些理解,少点对峙;多些信任,少点偏见;多些自责自律,少点指手划脚。解决负面影响的关键,是作者尽力提高英文写作和表达能力,仔细按刊物的投稿需知准备稿件,耐心细致地与主编和审稿人沟通,其间要顾及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和应对的方式。长此以往,即可变怪为不怪;持之以恒,烦则可能成为不烦。
个人分类: 出版问答 (Q & A)|7693 次阅读|9 个评论
作者观点与编辑倾向
jlpemail 2008-4-3 12:48
任何媒体,包括互连网在内,包括已经和正在形成影响力的网站博客在内,作者观点和编辑倾向的不一致是正常的。每个编辑,撇开政治、经济观点不谈,单就学术观点而言,也是应该有自己明显的倾向性的。假如没有,编辑的作用就无法显现。 科学网的编辑,对于博主的文章是比较宽容的。直接批评编辑甚至总编辑的文章在显著位置推出来了。对于博文精选本的编辑,编辑自然可以体现编辑的想法。作者呢,文章无论是否入选了,或者入选的篇目,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既然作者不是编辑,那么对于稿件的取舍自然处于被动、被选择的地位。创作难,选家也难。 即使是同样姓王的两个教授、研究员或者两个博导,也许作品的产出和评价也会不一样。这种评价,有来自读者的,有来自同行的,也有来自编辑的。 笔者无意介入这种意思不大的争论。因为不属于学术、科学领域的争论,占据太多的版面或者篇幅意思不大。 只要出发点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不是太偏离主题的想法,技术荒谬、幼稚,也比那些无聊的话题有价值。 我觉得科学网博客应该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从业者自主交流学术思想、心得、生活感悟的地方,展现个人魅力的地方,应该是比较纯净的场地或者空间。假如这里也沾染上了江湖意气,那样对于读者、作者都会产生离心力的。这是笔者不愿意看到的。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3892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是如何处理自然来稿的
热度 1 suqing1961 2007-10-30 15:10
旧作: 发表于 1993 年第 1 期《期刊编辑研究》 与大部分刊物一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育委员会研究生办公室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大量稿件都是自然来稿。如何处理好自然来稿,尽可能地利用每篇稿件的有效部分,最大限度地保护作者的积极性,这是关系到刊物稿源是否丰富,作者队伍是否庞大,稿件质量是否上乘的大问题。我在编辑实践中,总结出了如下几种处理自然来稿的办法。 一、 成熟的稿件一经录用,立即通知作者。 有些作者很擅长写文章,他们投寄给编辑部的稿件观点鲜明、立论正确、文字流畅,我们只需稍作编辑处理即可发稿。这类稿件质量一般比较高,其作者应该作为刊物的固定作者长期稳定下来,以保证刊物稿件有固定的来源。编辑部与这类作者定期保持联系,并建立详细的作者卡片,了解他们的特长、工作的侧重面、研究的重点等,在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约稿。我刊在收到这类稿件时,一经确定录用,立即给作者发稿件录用通知书,让作者放心,不再将稿件投寄其它刊物。一般来说,这类稿件的处理是比较容易的,编辑部与这些作者也比较熟,相互之间容易达成默契。 二、 还不很成熟的稿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后,退作者修改、补充,视具体情况再作处理。 编辑部收到的大部分稿件属于这类。许多作者寄来的稿件或是有新思想,或是能提出新问题,并有相应的对策,但同时稿件又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或是语句不通顺,或是段落结构不紧凑,或是论据不足,说明不充分。对待这类稿件,责任编辑经过认真审定后,应提出具体的修改、补充意见,再退给作者重写。重写后的稿件如符合发稿要求,我刊立即给作者发稿件录用通知书。如还不能完全达到发稿条件,此时责任编辑负责帮助作者修改、补充,并作文字润色工作,以达到发稿水平。由责任编辑修改、补充的稿件还要退作者过目认可,再发稿件录用通知。因为有的作者尽管没有声明,但他们不愿意编辑对其稿件改动。如果编辑自作主张修改,反而会好心办坏事,稿件最终在刊物上登了,还落了个作者的埋怨。我认为,将编辑修改过的稿件退作者过目审定是一道不可省略的手续,这既是对作者的尊重,也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三、 整篇稿件只有部分有刊登价值,则将这一部分摘登在来稿摘登栏目中。 我刊辟有来稿摘登栏目,就是专门为刊登这类稿件而设立的。有相当一部分稿件,从全文来看是不具备录用的条件,或是内容陈旧,或是讨论的问题分散,没有重点等,但文章中的某一段落或是某一部分有新意。为了鼓励作者写稿的积极性,珍惜作者的劳动成果,我常常精心地挑出稿件中的有价值部分,进行适当的编辑加工,然后将其刊登在来稿摘登栏目中。实践证明,这样做深得作者的欢迎,许多作者由此也更积极地为本刊撰稿。 四、 具有新闻价值但不宜作为长篇文章录用的稿件,将其改为简讯、消息用。 这类稿件往往是某个学校或学校某个部门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总结报告,常常篇幅长,谈的工作又琐碎,全文录用显然不合适。但是,只要编辑细心,一样能从这类稿件中找到有刊登价值的东西。如,吉林大学的一作者写了一篇稿件,题目是我们是如何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通篇文章讲的是该校马列教研部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方方面面的工作成绩,完全是一本流水账。从文章中我发现,该校马列部十几年来在承担全校学生繁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且毕业研究生成果显著,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于是,我将该文重新组织,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修改,改写成一篇题为吉林大学马列部培养研究生成果显著的简讯,并及时在刊物上登出。作者和吉林大学马列部的同志对我这样处理稿件都非常满意。 五、 不适合本刊刊登的稿件,经与作者协商,负责推荐到其它刊物选用。 有些作者对我刊的性质、宣传的范围不了解,常常把一些与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工作无关的稿件投寄到本刊来。我认为,凡是给本刊赐稿的作者,都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也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没有理由轻率地处理任何一篇来稿。对那些与本刊性质不符的稿件,如一些谈论大学教学方法的稿件,一些涉及成人教育的稿件等等,我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一般都推荐到那些相应的并与本刊有业务联系的教育刊物供选用。几年来,我推荐给《吉林高等教育》、《兵工高等教育》、《教材研究》等刊物录用的稿件就有十几篇。这样做,作者满意,那些被推荐的刊物也感谢我刊为他们提供了稿源、争取了作者。当然,这种推荐必须以稿件质量过关,接受刊物一方乐意为前提。 六、 一些很有见地的稿件由于种种原因不便见诸于我刊,将其写成报告转给上级部门参考,或摘登在本刊《内部通讯》上。 这类稿件或是将引起强烈争鸣,有关部门怕刊登出来引起思想混乱;或是反映某方面问题有可能激化矛盾,因而不宜见诸公开发行的刊物。但是,这类稿件提出的问题毕竟是有意义的,也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面对这种情况,我或是经领导批准将其刊登在本刊专门为兼职编辑和通讯员主办的《内部通讯》上,或是摘其要点写成报告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供领导参考,并将对稿件处理的结果告知作者。 七、 对经常投稿不中的作者,写信鼓励并帮助他们,使其提高写作水平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有些作者对本刊有很深的感情,工作中每有所得就写成文章投寄本刊,但这些作者由于写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有限,投来的稿件常常离发稿的要求相距甚远。对这类作者,如果不很谨慎地处理其稿件,长期不与他们联系,也不说明其稿件不被录用的缘由,就会冷他们的心,失去他们对刊物的关心和支持。我在工作中,注意保护这些作者的积极性,定期与他们建立联系,诚恳地指出他们稿件中的不足之外,并邮寄一些写作方面的书籍给他们,供他们学习提高;有时还帮助他们修改稿件,并将质量稍好的文章推荐给那些不是公开出版的、比我们低一级的研究生教育刊物发表。由于以诚相待,这些作者尽管没有在我们刊物上发表文章,但仍然很高兴,认为自己还是大有收获,并和我交上了朋友。一些作者经过努力,最终也实现了在本刊刊登文章的心愿。 我觉得,对待自然来稿的作者应该和专稿、特约稿件的作者一样,不能分亲疏厚薄,三六九等。我还设想,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在我刊开辟一个观点综述栏目,就自然来稿中集中讨论的某一具体问题,将各位作者最精彩的观点汇集在一起刊登,以达到最大限度利用自然来稿价值的目的。 当然,保护自然来稿作者的积极性,并不是一味地迁就作者、顺从作者,也不能为了讨好作者、拉拢作者而降低发稿要求。爱护作者的积极性和保证刊物的质量是矛盾的辩证统一体,只有爱护了作者的积极性,才能保证高质量稿件的来源;同样,刊物质量提高了,作者也更愿意投稿,也更能吸引更多的高水平的作者。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5154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5: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