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编辑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编辑

相关日志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苦乐年华
jxz1963 2020-10-19 10:35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苦乐年华 大雁塔与唐僧 (2020年10月18日) 张忠智(中)老师与张行勇(右)、蒋新正(左)的合影(2020年10月18日) 张忠智(右)老师与刘辉(女,中)、蒋新正(左)的合影(2020年10月18日) 今天早上,本人在看昨天拍的照片时,不禁感慨: 科技期刋编辑工作也是一种苦行僧的工作。 没有乐趣,只有加班和辛酸; 没有朋友,只有读者和作者; 没有成绩,只有严格的差错; 没有光环,只有给人做嫁衣。 张薇老师立即回复我: @蒋新正 不要这么悲观啦, 看稿学习,就是一种乐趣; 读者作者,都是通讯朋友; 期期刊物,就是可见成绩; 服务他人,就是最亮光环! 我们自己要树立自信! 保持好心情,调整好心态, 天天编校,天天快乐! 1990年6月在陕西华山召开的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年会(1990年6月) 人物简介: 张忠智(1940年生,原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科协学会部顾问、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陕西电子杂志社社长、编审); 张行勇(1963年生,原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副秘书长、《西北植物》杂志社社长、编审); 蒋新正(1963年生,原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油脂》杂志社社长,现陕西省林业产业协会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张薇(女,1969年生,原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科技情报研究院院长(在大雁塔北边)、《情报杂志》主编、研究员); 刘辉(女,1958年生,原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秘书长、陕西电子杂志社副社长、高级经济师)。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38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内期刊编辑要具备一定的学术鉴赏力
热度 7 qsqhopeiggcas 2020-7-24 11:03
近些年,诸多有识之士已认识到:要办好国内学术期刊,除提升管理运作水平外,吸引优质稿源、刊登优秀论文是关键。 作者把稿件提交到期刊编辑部,先要通过编辑审查,编辑有决定稿件是否送审的权利。在决定哪些稿件值得送审时,必然要求编辑有一定的学术鉴赏力,起码能大致判断:看问题的视角是否独特,是否提出了新概念、新原理、新理论、新方法等,突破或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如何,结论是否可靠。若具备了这样的学术鉴赏力,编辑就能独具慧眼、披沙拣金筛选出适合期刊刊登的稿件。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耳闻诸多作者常有抱怨之处,大致归纳为:( 1 )编辑不以创新性、科学性和重要性为宗旨做出判断,常以莫须有的理由直接退稿;( 2 )看人下菜碟。 百闻不如一见,下面举一个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例子吧。 我培养的某已毕业博士,基于博士论文工作主笔撰写了一篇文章,其从新的视角提出了锁固段损伤过程的能量转化与分配原理、破裂事件的震级表达式与震源参数计算方法,论证了 CBS 比与剪切应变比的等效性,进行了实例验证,从而澄清了以前的某些错误认知。这是一篇从能量角度揭示地震产生过程的基础研究文章。从文章的初稿到终稿用时约 4 个月,我参与了每次修改。在我看来,这是一篇创新性、科学性与可读性较强的文章。 我从不关心期刊的级别,因为文章发表在何种级别的期刊,只是传播力度的不同而已,与文章质量关系不大。然而,找一家与文章本身“门当户对”的期刊发表,我从不排斥。 考虑到新原理涉及到能量守恒,是物理学关注的对象之一,于是我们把稿件提交到国内某物理学大刊。过了两天,收到退稿通知:“ 文章缺乏足够的物理内容,不适合《 XX 学报》,建议改投其他专业性更强的刊物。 ”看到这样的退稿理由,我们不服,写了一封语气委婉的申诉信详细说明该文章符合学报的征稿范围,且物理内容相当丰富。然申诉信发到编辑部后,如“泥牛入海”,再无消息。 既然如此,只能改投他处。我们把稿件投到另一刊登物理学、力学、天文学方面文章的国内牛刊,过了几天时间,收到如下退稿通知:“ 您的来稿‘锁固段损伤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与分配原理’反映了所在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但遗憾的是我刊版面有限,建议改投其他更相关的专业性期刊。 ”若从正面(非客套话)理解,既然编辑认为是具有一定科学意义的最新成果,起码要送审做进一步的确认才是正确选项;再者,若经过专家评议确认属实后,这样本不多见的成果应优先发表才对,不应受版面所限。 为何该文章两次被拒呢?我也深入想过原因, 其一或许是编辑对文章的 创新性、科学性与 重要性认识不足; 其二我们是非“大牛”; 其三是文章牵涉到地震预测的敏感话题,编辑怕发表这样的文章有风险。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无论地震预测还是滑坡预测,都属于科学问题,不应区别对待;只要是从机理出发研究之,且文章符合科学范式并具有高创新性,都应予以支持和鼓励。是啊,刊登跟风论文确实没啥风险,但对提升期刊影响力微乎其微;反之,刊登高创新性尤其是原创性论文必然要冒一定风险, 正如 Facebook 创始人 扎克伯格 所指出的“ Facebook 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成绩 ,是 在进行抉择时不害怕风险,因为不冒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 国内大刊、牛刊不接受,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就投一般期刊吧。我们后把稿件投到《东北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经送审后顺利接受且已于本月发表。由此看来,编辑的学术鉴赏力与期刊级别无关。 感兴趣的人士可下载阅读以评价论文的创新性与科学性,也欢迎质疑讨论。 文章链接: 锁固段损伤过程中的能量转化与分配原理 http://xuebao.neu.edu.cn/natural/CN/abstract/abstract11265.shtml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3309 次阅读|22 个评论
《自然-方法》的编辑喊你来做问卷啦!
NatureResearch 2020-7-22 11:37
首先感谢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以下是一些《自然-方法》( Nature Methods )编辑感兴趣的关于社交媒体方面的问题,我们的问题主要是关于学者如何使用微信作为交流科研进展的平台,我们希望听到您的想法,包括社交媒体所带来的好处和担忧。问卷调查结果将发表于 《自然-方法》 的社论。 这篇调查可能需要15-30分钟, 需要您用英文回答 。 请您随时跳过与您不相关或您不感兴趣的问题 。如果我们在社论中直接引用您的回复,《自然-方法》的编辑会提前与您联系以获取许可。请于 7月27号 前邮件回复您的回答到《自然-方法》的编辑唐蕾博士(邮件地址:lei.tang@nature.com)。期待您的参与! Many thanks in advance for helping Nature Methods research our editorial on how scientists use WeChat. Here are some questions in which we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but please feel free to skip those that aren’t interesting or relevant to you. If we would like to use a direct quote from your responses, we will contact you in advance for permission. Please send your responses to Dr. Lei Tang (lei.tang@nature.com). 问卷内容 (建议在复制粘贴后答题回复给编辑) Name and email address: 1. What is your current position? If you are an independent PI, please indicate whether you are a junior or senior PI. 2. What is your field of research? 3. Are are working in China or another country? 4. How long have you been using WeChat for scientific activities, such as reaching out collaborators and sharing your own research through Moments (朋友圈)? 5. How often do you check WeChat Moments (朋友圈) or how many hours per day would you guess you spend on WeChat posts for scientific inputs? Do you think Wechat can be a time sink? 6. Do you blend you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WeChat activities or keep them separate? Why? 7. How many public accounts (公众号) do you follow? How many public accounts do you follow for scientific news? Which public accounts would you recommend for your peers or graduate students/postdoc? 8. Do you use WeChat as a primary news source or source for literature updates? Has it replaced reading ToCs or browsing journal websites? Do you subscribe other news outlet, such as Nature Briefing? 9. Do you think scientific WeChat posts are reliable? 10. Have you ever crowd-sourced an answer to a scientific problem using WeChat? Which way do you prefer, group chat or sharing in moments(朋友圈)? Did you get a good answer? 11. Have you built a collaboration that could not happen without Wechat outreaching? Do you think WeChat has helped you grow your scientific network? 12. What is the best thing that has happened to you because you use WeChat? Have you dealt with any negatives because of WeChat? Have you been trolled? 13. Have you ever gotten a job or hired someone through WeChat? 14. What other social media platforms do you use to talk about science? What are some pros and cons of different platfomrs? 15. How has your use of WeChat changed since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started? 16. Do you use WeChat to communicate with journal editors about your research? If no, would you like to? 17. Anything else you’d like to share?
个人分类: 职业专栏|3211 次阅读|0 个评论
Lithosphere编辑访谈:海洋与地球科学的跨学科发展
Hindawi 2020-6-17 17:17
2019年底,GeoScienceWorld (GSW)和Hindawi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其中Hindawi负责管理Lithospere的完整出版工作流程,从文章投稿到发布与传播。 重新出版的Litho sphere拓展了出版范围,涵盖地球、行星和海洋科学等多个研究领域。 Lithosphere将成为发布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文献的平台,包括一些验证性和无效的发现,从而填补地球科学领域的某些空白。 2019年底,刘志飞教授加入Lithosphere。 刘志飞来自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多年从事海洋沉积学、古海洋与古环境、海底过程与观测研究。 作为期刊编辑,刘志飞教授分享了其科研经历、职业的见解以及对其领域趋势的思考。 1 您的科研经历是什么,以及您是如何成为同济大学研究人员的? 我在博士学习期间,主修 固体地球科学的沉积学专业 ,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青藏高原演化历史以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因为青藏高原的研究离不开海洋科学,所以在同济大学博士后的学习期间,我主要研究的是海洋科学相关学科,包括海洋地质学和古海洋学。 同济大学学科设置非常齐全,而且在地学领域拥有雄厚坚实的基础,尤以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地球物理学等研究在全国都是屈指可数的。在结束了博士后的学习,我很有幸可以留校任职。 2 是什么原因使您愿意担任Lithosphere的编辑? 对我而言,选择担任Lithosphere编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希望可以帮助 拓展期刊涵盖的范围 ,将海洋科学与更广泛的地质学科相结合,推动跨学科的发展。 我的研究经历中有很多都涉及到了 国际合作 。作为Lithosphere的编辑,我可以接触到来自全球的优秀科研成果,借此可以检验自己的科学管理能力和科研进展。 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科研学者,我希望可以 帮助中国的科学家走向世界 ,鼓励他们专心做科研,帮助他们的优秀科研成果能够被更多的人关注。 3 该期刊对科学研究以及社会价值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Lithosphere创刊10年有余,在固体地球的地质学相关领域,比如地壳、岩石学、地幔等,非常有影响力。 在中国,甚至是亚洲的固体地球地质学家中,该期刊都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但是对于海洋学,比如海水、海底沉积物以及海底岩石等领域,其影响力略逊一筹。因为地质学和海洋学属于不同的科学领域,海洋学科学家在该期刊发表文章的人不多。但是 Lithosphere目前已经扩充了期刊的涵盖范围,从固体岩石领域到整个地球科学领域,就把海洋科学囊括其中。 我相信该期刊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其在海洋科学领域也会有越来越深的影响力。 4 您认为该期刊是否有利于中国研究人员分享并强调其在这一领域的贡献? 自2019年年底,我开始担任Lithosphere编辑以来,我有注意到期刊文章的来源。在过去几年中, 该期刊大约有30%的科研成果是中国科学家贡献的 ,特别是在地质学、岩石学以及固体地球科学等领域。随着Lithosphere期刊范围的扩展,我相信未来肯定也可以吸引到优秀的海洋科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 Lithosphere在交叉学科的优势也会日益凸显。 5 在本刊上发表论文是否会让中国的研究人员更容易找到海外研究人员,与他们产生更多的合作交流? Lithosphere在这一方面还是很有发展潜力的。目前,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主流学术期刊,固体地质学有,海洋学也有自己领域的刊物。近些年来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随着Lithosphere在地球科学领域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该期刊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来自地球科学相关领域的读者,从而为作者和读者间提供友好和开放的交流平台,必然会 促进发表论文的中国研究人员与海外研究人员的合作交流 。 6 你认为目前地球科学中最重要的话题/研究方向是什么? 地球科学中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 地球演变的基本过程 ,这也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只有更好的认识地球演变的历史过程,我们才可以更加精准的预测未来变化。其二是 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能够使地球科学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 7 你会给正在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研究人员什么样的建议? 对地球科学领域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 打好学科基础。地球运动基本过程涉及多学科的内容 ,比如海洋的演变牵涉到地质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等等。 理解基本的知识是研究的基础,扎实的学科基础有益于研究人员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世界上有很多尚未被解决的问题,一定要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科研是一项艰难且需要奉献的工作。兴趣使然,研究自己发自内心喜爱的东西会滋生出无穷的潜力,科研人员也会更有可能获得巨大的成果,这种成果可能影响几代科研人员。 8 你会给正在第一篇文章的博士研究员什么样的建议? 首先是 认识自己的数据 ,从数据的获得过程、数据的特征、变化规律等来认识和深入分析自己的数据,这是一篇文章的基础。 其次是研究和处理自己的数据, 从中挖掘数据的内在信息及其揭示的规律和意义 ,这是一篇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创新性的表现。这个步骤有一定难度,但这是学术水平提升的表现,一个优秀学者的含金量就体现在这里。 最后提升 数据创新性的意义 ,将自己数据获得的创新性认识,放到一个更大时空或概念范围中,进行对比和比较,从而提升文章的创新性。这部分的作用,尽管非常重要,但不是一篇文章最关键的内容,因为这是以第二点的数据创新性为基础的。 Lithosphere已成为整个地球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开放交流平台,特别适合于发表某一专门领域或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此发表的文章更容易被不同领域的学者所关注 ;其编辑团队正致力于缩短审稿周期,提升作者投稿感受,因此非常欢迎博士研究员将其第一篇文章投到Lithosphere。 9 在选择期刊方面,你会给作者的提出什么样的建议? 在选择期刊的时候,作者应该 分析其文字的潜在读者 。如果潜在读者对领域内某问题有非常深入研究,那么作者应该选择该领域的主流期刊。如果研究成果有机会得到很大的应用,那么作者可以选择主题较广的期刊。比如,如果海洋学相关的研究结果,同时有益于地质学研究,那么就可以选择Lithosphere。期刊读者所在领域越广泛, 作者的研究成果就更容易被不同领域的人所关注 。 编辑介绍 刘志飞,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从事海洋沉积学、古海洋与古环境、海底过程与观测研究。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5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获得法国国家棕榈教育骑士勋章。 点 击Lithosphere更多优秀 论文原文 由查尔斯沃思集团(Charlesworth Group)统筹翻译。
4303 次阅读|0 个评论
自然科研编辑变身“网络主播”,手把手教你写论文| 科研培训合作
NatureResearch 2020-6-12 11:35
COVID-19的冲击波及到了方方面面。 研究人员现在不是在家办公,就是重新回到了保持社交距离的工作岗位。研究机构和公司正迫切考虑线上课程的选项,以支持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 自然科研也在积极为自然大师课堂(Nature Masterclasses)和自然科研讲堂(Nature Research Academies)转型,将这些面对面的培训研讨会打造成在线学习环境。 虽然我们之前也考虑过这方面的转变,但好像总是找不到行动的时间。我很确定许多其他研究机构也有着相同的处境。我们现在认识到,永远不要停止学习或想办法提高技能,研究机构有责任确保研究人员能得到这些机会,尤其是在百年一遇的疾病大流行时期。 自然科研讲堂培训讲师Jeff Robens博士写道: “有多少人在这段时间寻找过在线学习资源?我相信很多人都会点头。也包括我!我最近完成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在线教授的临床试验设计与解读课程,并很快要开始这所大学关于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另一门在线课程。 我们中的很多人现在都意识到,这些在线课程多么实用,我们也希望自己早就能意识到这一点。此外,任何出差爱好者都会告诉你,不用担心签证申请、入境排队和飞机餐食,就能进行培训是简直就是额外福利。 即便如此,我依然是面对面研讨会的拥趸,我喜欢和参与者直接互动。我怀念在研讨会中和休息期间与参与者的讨论。这是与全球研究人员沟通的大好机会。” COVID-19大流行缓和后会发生什么?这些在线学习机会也会慢慢消失吗?我们不这么认为。我们现在发现,线下和线上两种授课模式对研究人员来说都同样重要和实用。 在自然科研开设线上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些研讨会的一些关键益处。如果研究人员的时间允许,开展一整天的培训研讨会是一项不可多得的体验。但有些人可能面临基金申请截止期临近,难以从实验室抽得一整天的时间。临床医生也在医院里身兼重任,参加全天的研讨会也障碍重重。此外还有许多其他事务,比如课程、实验、组会、大会、家庭责任等等。虚拟学习的方便之处在于, 课程常常被打散成多个小型网络研讨会,分在几天里完成,有助于克服这些困难 。 此外,这些网络研讨会还能录制下来,让错过直播的研究人员有机会回看课程内容。 录像也是另一个关键好处。 不仅照顾到未能参加的研究人员,还能 帮助想重温课程的人。 我们都经历过在大会、研讨会或讨论班上突然走神或没听懂重点的情况。遗憾的是,除非你用手机录下了整个演讲——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做,否则那块信息就缺失了。但如果你能在线上研讨会结束回看录像,你就有机会重新回顾一遍。 录像对于母语非英语的人来说也很有价值。虽然职业培训师非常注意用语、讲话速度和发音,但有些培训师可能经验不足。这种情况下,母语非英语的参与者可能会发现很难完全理解研讨会的内容。 但如果有录像,他们就能再看一遍,确保清晰理解培训师尝试给出的每一个重要建议。 现在要思考的最后一个关键好处(虽然还有很多)是 可拓展性 。面对面研讨会要求编辑或培训师飞往目的地。虽然以这种方式与全体参与者直接互动效果很好,但这会给其他研究机构造成时间和地点方面的限制。有了虚拟研讨会,这种障碍也就不复存在了。早上的课程可以在某个国家的机构举行,下午的课程可以在千里之外的另一个机构开展。这是实现全球化又不会给地球造成过多伤害的真正机会。 自然科研很期待在疫情解封后继续我们的面对面研讨会。 事实上,我们已经开始与常驻中国的编辑组织中国的自然大师课堂,并会在今年后半段开展一系列自然科研讲堂。 我们希望到2021年,也能同时在面对面研讨会上与全球研究人员实现线下互联。 Jeff Robens博士写道: “很多人推测COVID-19会重构我们的社会,我认为在线学习课程也具有一样的能力。不是因为它的必要性,而是因为我们现在清楚看到了它的优势。我们现在认识到,在线学习平台是面对面研讨会的完美补充,帮助培训全世界的科研人员。 因此,许多研究机构正在利用虚拟课程作为疫情期间培训研究人员的替代选择,我希望他们在后疫情时代可以继续这么做。事实上,我们鼓励研究机构采取融合式培训手段,充分利用线下和线上研讨会的优势,为研究人员提供最好的支持。” 本文来自自然大师 课堂官网 masterclasses.nature.com 自然科研线上培训服务 自然科研培训服务分为 自然科研讲堂 (Nature Research Academies)和 自然大师课堂 (Nature Masterclasses)。前者是自然科研内部专家开发和提供的一系列针对科研人员、编辑和同行评审的培训课程;后者是科学论文写作与发表培训班,课程主讲人为自然科研旗下期刊的现任编辑。 现在,自然科研讲堂和自然大师课堂也推出了线上培训服务,不仅保持线下培训一贯的特色与品质, 还增加更加多样化的互动形式,科研人员即使在家也能与自然科研期刊编辑和专业讲师“面对面”交流 。 ▍线上课程特色 1. 高质量 : 自然科研期刊编辑和专业讲师亲授, 学员可与其进行问答互动或交流摘要 2. 定制化 :课程内容、学习手册等均根据 机构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和发表经验进行定制 3. 互动性 :课程穿插投票、问答等互动性活动以提升课堂参与度 4. 灵活性 : 线上课程的每个模块时间限制 在2小时左右,所有课程模块可在同一天内进行或分开几天上完 5. 客户 体验 :培训结束后颁发课程结业证书,给机构提供学员反馈报告, 线上课程学员还可获得课程的录制视频(30天回看权限) ▍ 课程内容 从写作到发表,全方位提升论文质量及学术层次,将优秀科研成果写成优秀的科学论文。 写作 • 优秀论文的特质 • 论文标题、摘要等的撰写 • 布局谋篇和文字陈述 投稿 • 期刊甄选 • 投稿信的撰写技巧 • 投稿流程 发表 •评审流程和同行评议 • 审稿人报告和回复信 • 学术不端和道德规范 自然大师课堂和自然科研讲堂线上课程对照表: 自然大师课堂 自然科研讲堂 课程内容 科学写作与发表 作者讲堂 (写作、投稿和发表技巧) 授课对象 职业发展早期或有经验的研究人员 职业发展早期的研究人员 可容纳学员数 30 人 250 人 课程讲师 自然科研期刊编辑 Jeffrey Robens博士 (自然科研编辑发展经理) 课程模块 3 个 6 个(可选 3-6 个) 课程时长 6.5个小时 6-12个小时 我们即将推出更多的 自然科研讲堂 线上课程:科学传播、申请研究职位、临床研究方法、系统综述与元分析和期刊编辑培训等。 今年,我们也会在中国推出 自然大师课堂在线 (Nature Masterclasses Online) ,预录制课程便于学员随时学习,内容也扩展到包括同行评议和科研合作在内的更多主题,敬请期待。 ▍学员评价 “我学到了如何提高我的写作技巧、论文的逻辑性,以及今后发表论文的注意事项。这些信息都很有价值。” “此次线上课程非常清晰且简洁,让人受益颇丰。整堂课都协调有序,讲师给的例子也生动实用。我很享受这样的培训。” “讲师很擅长吸引学员注意力,他用了很多例子来阐明知识点,简短的投票环节是我在其他课堂上从未体验过的——它进一步提升了学员的参与感,与讲师和话题展开互动。” 为您的机构举办线上科研培训 如果您是机构、院所或实验室的负责人,您可以申请与自然科研合作举办线上科研培训班,助力科研人员掌握论文写作和发表技能,并提升机构的科研产出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点击此处与我们取得联系 ,并获取 自然科研线上培训 实录 视频样本 向您的机构推荐自然科研线上培训 如果您是科研人员或学生,也想参加自然科研的线上培训班,欢迎转发本文或 点击此处 ,向您所在的机构推荐我们。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20Springer Nature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分类: 科研培训|2502 次阅读|0 个评论
Hindawi编辑聚焦 | 大气生物学和植物物候学教授专访
Hindawi 2020-5-29 16:37
本文是我们“ 编辑聚焦系列(Editor Spotlight Series) ”的一部分。我们的学术编辑将会分享他们对其职业的见解,给作者的建议以及对其领域发展趋势的思考。 Herminia Garcia-Mozo ORCID:0000-0002-8422-2844 赫米尼娅·加西亚·莫佐(Herminia Garcia-Mozo)博士是Hindawi旗下期刊 Advances in Meteorology 学术编辑和编委会成员,从事于 大气生物学 和 植物物候学专 业研究,参加过欧洲的多个研究项目,并发表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著和论文。 您目前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我目前的研究领域是 大气生物学(Aerobiology) 以及 植物物候学(Plant Phenology) ,主要涉及可以产生大量花粉的风媒植物。这些植物的花粉释放到大气后,会引起人体过敏性反应,不过也可以帮助植物进行繁殖。此外,气候和气象对空气传播花粉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我感兴趣的领域。 我在西班牙科尔多瓦大学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主题为伊比利亚森林的空气生物学。之后,我到法国蒙彼利埃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开展了自己的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为风媒植物物候模型。 是什么吸引您担任Advances in Meteorology学术编辑一职? Advances in Meteorology 的运营非常高效,组织和管理质量也很高。我感到很荣幸可以担任该期刊的学术编辑。成为该刊的一员可以让我在该领域继续保持领先。气象学影响植物繁殖,特别是花粉繁殖和花粉传播。此外, 气象条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非常大 ,这也是气象学之所以重要的原因所在。如今,天气预报在农业、交通、民生等领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地看到, 气候变化所引起的诸多问题和效应已变得无法回避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气象学相关知识。 您认为自己的工作领域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是什么,您对未来有何预测? 室内的空气生物学 是本领域目前所面临的最紧迫问题。目前绝大多数的空气生物学研究都是在室外环境下展开的。从全球来看,人类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及环境需要变得更加清洁和安全。因此,我们需要对室内环境中存在的大气生物颗粒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了解有机体对人类健康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这对当今社会是很有意义的。 您的工作领域目前都有哪些重要发展? 目 前, 对来自大气中的花粉粒进行自动识别 是我从事领域的重要发展。因为花粉的种类十分丰富,对科学家而言,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花粉进行视觉识别是很耗费时间的。花粉自动识别技术将成为科学家的最得力工具,因此开发并发展这项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那些准备撰写第一篇论文的博士研究人员而言,您都有哪些建议? 我向希望发表论文的博士生提供一些建议。第一, 尽可能多地阅读 ,特别是你所在研究领域的论文参考书目。第二, 拓展自己的社交网络 ,参加相关课程和会议,使其成为你研究阶段的一部分。与你沟通的人越多,你在指定领域获得的知识就越多。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作为Advances in Meteorology的编辑,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其中的经验 。 在我的整个研究和职业生涯中,我有幸通过自己所在的大学获取了所有我需要的期刊和论文。 对于那些难以通过所在机构获取期刊和论文的人而言,开放获取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由于我至今仍在大学工作,同时还担任Advances in Meteorology的学术编辑,因此,我可以持续不断地接触全球作者的这些新作品。 点击阅读原文 由查尔斯沃思集团(Charlesworth Group)统筹翻译。
3968 次阅读|0 个评论
润色服务对论文发表真的有帮助吗?看看期刊编辑怎么说
NatureResearch 2020-5-22 17:21
编辑服务真的能够帮助论文作者发表自己的文章吗?期刊编辑认为这要视情况而定: 如果一篇论文主要或唯一的问题是蹩脚的英语,那么编辑和同行评议者都不太可能会拒稿。 可要是写作水平差到让人根本读不下去,那么不管文章的学术质量有多高都会遭拒的。 因此,即便是在论文作者尝试投稿之前,也有编辑服务的用武之地。 《应用物理学杂志》(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的编辑Jim Viccaro说:“如今的审稿人早已不堪重负。对于他们而言,一篇没有明显写作问题的论文审阅起来会更容易些。” 他自己就经常向作者推荐编辑服务 。 Viccaro会阅读期刊收到的全部稿件,然后决定是让其他副编辑对文章作进一步的审核,还是马上把它们发到同行评议者手上。 “有些文章我甚至不会发给任何人——直接就拒了。你不会想把那些十分糟糕的文章发给审稿人看的。你也不想浪费他们的时间,” 他说道,“如果你先使用编辑服务处理一下论文,那么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你的论文也会得到公平的审核。 使用编辑服务并不能确保论文得到发表,但它确实可以保证文章得到认真的审核。 ” S. MEISTER/IMAGEZOO/CORBIS 编辑服务提供商自身也对论文发表保障的问题很谨慎。举例来说,自然科研编辑服务(Nature Research Editing Service)的免责声明里就写道,使用该服务决不代表文章能保证在《自然》或自然科研旗下刊物以及其它学术期刊上发表。大多数编辑公司在它们的主页和其它地方也有着类似的声明。 论文编辑服务的收费相对较高,因此在不能保证发表的情况下,作者可能会想知道这笔钱花得到底值不值。报价取决于服务档次、论文长度以及处理周期:就自然科研论文语言润色银牌服务举例来说,5天的处理周期、5000字文章的价格是357美元,而48小时内返回则额外需要125美元。 Viccaro觉得这笔投资是值得的,他说:“这样一来,作者就能确保他们的论文不会由于错误的原因遭拒,比如说拒稿只是因为没人能读懂他们究竟写了些什么。” 《生物化学杂志》(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的编辑王小凡也坚持认为, 让非英语母语者在投稿前先去找编辑公司的做法,使得他接受了额外5-10%本会遭拒的论文。 “这类服务具有很大的价值,”他说, “不仅仅是在英语语言方面,还在于它能够凸显文章里面最重要的部分,这部分内容甚至连作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怀俄明州科迪市Strategic Solutions的老板Marissa Carter表示,有三分之二在同行评议过程中被拒稿的论文作者,在她提供的编辑服务的帮助下最终在其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 Carter的公司提供从文字编辑与格式排版到学术内容编辑的服务。她举例说她要处理的可能是一项关于可吸入环境因子的接触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如果文章的统计分析部分被批评没有控制吸烟这个变量,那么她就会要求作者提供更多关于受试者吸烟史的数据。她还可能建议他们做进一步的分析。 “但要是研究本身有缺陷,我就无能为力了 ,”Carter警告说,“有时候作者可能并没有收集他们所需的数据。” 总而言之, 科研人员的预算、需求和时间将决定他们是否会为编辑服务掏腰包 。不过论文作者可能也要记住期刊编辑所认同的一点: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没有明显的缺陷,那它几乎肯定能通过初审并进入同行评议的环节,对于发表来说这是重要的一步。“我们需要确信我们在各个层面上都为科研界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Viccaro说, “如果提交上来的稿件读起来很通顺,那这位作者可就帮了我们大忙了。” 本文节选自文章Publishing: A helping hand ,最初发表在2010年12月1日的《自然》职业特写上,原文作者:Karen Kaplan Nature | doi: 10.1038/nj7324-721a © nature 致中国研究者 施普林格·自然致力于促进研究人员的事业发展,从2008年开始便推出 自然科研编辑服务 (Nature Research Editing Service),目前编辑过的文档数量超过75000篇。 针对英文论文写作,我们目前有两项编辑服务可供选择: 1. 语言润色服务 母语为英语的编辑将纠正语言错误,调整句式表达,提升行文流畅度,改善行文风格,帮助缺乏英语写作信心的研究人员。(质量保证:经过我们语言润色的论文仅因为语言质量问题而被期刊拒绝,将免费获得一次重新编辑服务。) 编辑示例:编辑评论/修改建议贯穿整篇文稿 2. 科学编辑服务 自然科研标准的编辑对科学文档进行 全面检查 ,包括结构和论证,提供详细的建议和编辑服务,帮助研究人员尽可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该项服务额外包含语言润色和投稿期刊建议等内容。) 编辑示例:编辑评论/修改建议贯穿整篇文稿 扫描以下二维码,获取语言润色88折和科学编辑九折优惠 ▍我们的编辑 ▍ 自然科研论文编辑服务聘用高质量标准的优秀编辑,每一位均: • 与提交的文稿所属相同的研究领域 • 在相关领域取得博士学位,并拥有研究背景 • 经过大量的编辑培训,并且会不断接受编辑质量的检查,要求达到自然科研设定的质量标准 • 清楚发表流程,熟知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的期望,了解成功发表过程中有哪些阻碍 ▍案例展示▍ 服务使用者: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员 使用服务类型: 自然科研论文科学编辑服务 目标期刊: 《实验医学杂志》 修改概况: 根据自然科研编辑服务专家提供的意见,作者大幅度修改了文稿,以便向其受众阐明论文的关键信息 审稿人反馈: 总体上给予了非常正面的评价 发表情况: 成功发表 作者反馈: “我的导师和我都觉得自然科研科学编辑服务很有帮助、编辑很有见地。我认为正是他们客观的评价使得我们写出强有力的论文,从而能吸引《实验医学杂志》的编辑并给审稿人留下良好印象。” ​ ▍客户感言▍ 编辑效果堪称完美。遣词造句正是我想要的,但是自己却无力表达。他们理解我的思想核心并且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我向所有人推荐这项服务。我试了金牌服务- 远超期待!” ---G. Volpato · 巴西 服务效率极高,稿件修改的质量很高。非常优秀的编辑,充分理解我的论文重点。我已经使用这项服务两次了,将推荐我的同事使用。 ---X. Ren·中国 反馈报告总结了修改内容和评价,信息非常翔实有用。我们很感激你们编辑的工作,他们标示了每一处改动,对文本的评价也明显提升了我们文稿的质量。最后,你们给出了最合适发表期刊的建议,这对于我们下一次投稿起到了决定性的帮助。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研究主任、索邦大学团队负责人 感谢编辑所提的宝贵意见以及他们所做的极具建设性的编辑工作。他们的意见非常专业,非常有用。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点击此处了解详情,并查看报价 论文润色的特别声明: • 每份文稿的发表与否与该文稿是否经自然科研编辑服务润色完全无关。 • 我们不保证论文发表或经费申请成功。 • 我们不会侵犯著作权。我们将以最直观的格式进行编辑,添加评论。同时,我们鼓励作者批判对待我们给出的建议,而不是盲目接受我们所有的编辑和建议。 • 我们不代写。我们不会向提交给我们的文件中直接添加原本没有的新观点,我们的编辑服务重点在于优化现有研究的表达。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20Springer Nature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5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想过你的论文会如何被评审吗?这份审稿指南接好(内附免费在线培训课程)
NatureResearch 2020-5-21 11:02
科学家所接受的审稿培训极为有限。Mathew Stiller-Reeve在此分享了一个有效的撰写审稿意见的方法。 科学家所受的同行评议培训不够充分。为了改善这一境况,我和一些编辑制定了一个 同行评议工作流程 ,告诉审稿人如何写出一篇有意义的深入分析,真正帮助作者提高论文质量。 来源: Aurielaki/Getty 我们建议 每篇论文读三遍,每次只关注一个点 ,并且分主要缺陷和次要缺陷来撰写每个点的评语。主要缺陷会需要大量时间进行解释或纠正。 读第一遍可以对全文有个大致了解,并弄清楚论文目的。一边读一边做记录。 确保论文内容属于期刊范围内 。虽然很少发生错投期刊的情况,但强迫自己回答这个问题,能让你更好地理解整个研究和研究目的: 也就是研究想要达到的结果。 在你最有专业发言权的部分多做一些记录 。编辑并不要求你在论文涉及的所有方面都很专业,但编辑也不希望你是个完全的新手。提前开诚布公地向论文作者和编辑说明你的审稿意见将侧重于哪几个方面的科学内容。 第一遍读完后,试着 详细写下你对论文研究内容的理解 ——“映射”这篇论文。这能告诉作者,从你,也就是一个读者的角度,是如何看待他们的研究目的、结果和创新性。如果作者不同意你的分析,至少让他们从你的评语中明白这不是你的问题。你的分析将给出一条明确信息,即作者需要在传达研究目的方面再下功夫。 第一遍通读时,你可能会发现某个致命缺陷。先忘了次要和主要缺陷吧:致命缺陷足以让你停下审稿的脚步。 如果实验方法具有致命缺陷,论文缺失了某一整段内容,或论文根本就无法阅读,那么继续审稿的意义也不大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在评语中说明所有缺陷,然后提交。视不同的期刊而定,有的期刊会让你选择“拒稿,但可重新提交”。要不然,直接拒稿就行。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如果你没有发现致命缺陷,那就开始读第二遍。这一次,你仍然需要花费一点时间,安安静静地投入其中。 读第二遍能让你关注到研究的细节:方法、分析和结论。 记得注意区分主要和次要缺陷,并按时间顺序阅读。这时要问自己以下问题: •“摘要”和“引言”是否清晰地描述了研究的必要性和相关性? • 研究主要问题 (可能不止一个) 的“方法”是否合适? •“结果”是否表述清晰,逻辑严密,是否有数据支撑?数据是否清楚、描述完整? •“结论” 是否合理回答了作者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 要确保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在“结论”中得到了恰当回答,这一点非常重要。此外,注意寻找文中有“水中捞月”嫌疑的论点,论文应该远离捞“月”的尝试,除非这是篇天文学期刊投稿。 到了这个阶段, 一种不错的做法是把这篇论文放几天,让自己从这些细枝末节中抽离一会儿。 第三遍,也就是最后一遍阅读时,你应该关注写作和陈述方式。 论文中的科学内容或许很棒,但长篇累牍和结构混乱容易遮蔽主要信息。如果你想对写作方式进行评价,请确保自己言之有物。不要只评注“写得很差”,而是要 给作者提出具体建议,让他知道如何写得更连贯、缜密 。比如,这篇文章读起来很累是不是因为段落衔接不通顺?作者是不是在文中用了太多让人混淆的缩略语? 你 不需要对论文进行排版润色 ,这通常是请你审稿的期刊的工作。但是,能从整体上提高文章语言质量的建议也是受欢迎的,它们也是同行评议的一个重要部分。 现在,你已经罗列了每一条评语和建议,足以形成一篇完整的审稿意见。完整的审稿意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引言:先“反映”论文,说明你的专业领域,以及论文是否可以发表,或是否存在致命缺陷; 2. 主要缺陷; 3. 次要缺陷; 4. 其它,少量建议和最终意见。 最后,仔细通读一遍你的意见,最好大声朗读:如果你在朗读自己的文章时结结巴巴,那你的读者肯定也会遇到相同的问题。这种做法还能让你注意到你的批评在作者听来是什么感受。 确保你的批评具有建设性,而不是攻击性;有帮助,而不是有害处。 有时你的确需要提交一篇尖刻的评论,但绝不是粗鲁的评论。 记住同行评议的黄金法则:“用你希望别人审你稿的方式为他人审稿。” ⓝ 原文以 How to write a thorough peer review 为标题 发布在2018年10月8日的《自然》职业专栏上 原文作者:Mathew Stiller-Reeve Nature|doi:10.1038/d41586-018-06991-0 自然大师课堂在线(Nature Masterclasses Online) 自然大师课堂(Nature Masterclasses)是 科学论文写作与发表培训班 ,课程主讲人均为自然科研旗下期刊的现任编辑。线下30人班每期由两名自然科研期刊编辑主持,高度互动,培训结束后我们还会颁发课程结业证书。 2015年,我们推出了自然大师课堂在线(NMO)和自然大师课堂网络研讨会(Webinars),前者计划于今年服务中国研究人员,课程内容也扩展到包括同行评议和科研合作在内的更多主题。 目前同行评议在线视频课程 全部免费 观看,11位自然科研期刊编辑和伦敦国王学院、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者倾情为您讲授同行评议的技巧和国际优质期刊的审稿流程。 点击此处免费在线学习 版权声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办公室负责翻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如需转载,请邮件China@nature.com。未经授权的翻译是侵权行为,版权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 2020Springer Nature Limited.All Rights Reserved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2795 次阅读|0 个评论
Hindawi编辑聚焦 | 莱顿大学耳科学和听觉物理学Johan H.M. Frijns教授专访
Hindawi 2020-4-17 17:55
本文是我们“编辑聚焦系列(Editor Spotlight Series)”的一部分。我们的学术编辑将会分享他们对其职业的见解,给作者的建议,以及对其领域趋势的思考。 Johan H.M. Frijns 莱顿大学耳科学和听觉物理学教授 ORCID:0000-0002-1180-3314 约翰·弗林斯(Johan H.M. Frijns) 博士是Hindawi旗下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学术编辑。他是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听力与植入式听觉辅具中心(CAHIL)主任,并兼任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耳科学和听觉物理学教授。此外,他还教授学术课程,并组织多场国际会议。他的学术成果屡获殊荣,享誉世界。 您目前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我目前的研究领域是 神经耳科学和听力学 ,特别是 耳蜗植入 和听觉脑干植入物。这些设备可供各年龄段的听力障碍和耳聋人士佩戴,帮助他们恢复听力并与外界沟通。我的研究目标是,借助于计算模型和实验室测试,尝试将自己的方法和技术投入临床应用,例如 电极设计和语言处理 。我在一个多学科环境中工作,包括临床技术和技术医学,以及Medical Delta框架内的协同。这使得我可以接触到领域内的前沿知识。 您的学术背景是什么,您是如何成为所在领域的研究人员的? 我的专业 是 应用物理和医学 。我于1983年和1988年分别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莱顿大学以优异成绩取得两个硕士学位。我在莱顿大学的博士论文《耳蜗植入:一种建模方法》(Cochlear Implants: A Modelling Approach)荣获得1995年荷兰耳鼻喉学会奖(Dutch ENT),以及1995-1996年荷兰生物物理学会(Dutch Biophysical Society)颁发的二等奖。1996年,获得莱顿大学C.J. Kok奖。2005年,在Heinsius-Houbolt基金会的资助下,我成为耳科学和听觉物理学教授。2005年至2010年,我担任莱顿大学医学中心(LUMC)耳鼻喉科主任。2006年以来,一直担任莱顿大学常任主席(ordinary chair)。我是 莱顿耳蜗植入康复中心(CIRCLE) 的创始人之一,以及负责人。该中心面向儿童和成人患者,是荷兰第二大耳蜗植入物中心,享有世界级盛誉。 是什么吸引您担任Hindawi旗下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的学术编辑? 我在该领域从事了多年的科学研究,拥有广泛而专业的知识积累。除了本职工作以外,我希望自己能够以学术编辑的身份,为Hindawi旗下的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做出贡献。我希望可以通过我的努力,创建并 维护高标准的开放获取期刊 ,以 推动该领域的研究标准的提升 。 您的研究领域目前面临哪些紧迫问题,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目前,我的研究领域所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是, 如何通过减小耳蜗植入的创伤,同时保持内耳结构以及剩余听力(Residual hearing),来改善患者的语言感知质量 。剩余听力指的是听力严重或严重受损,但仍能听到某些类型的声音,尤其是低频的声音。这种听力的保留可以为患者带来更高的声音质量,更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并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声调语言(tonal languages),例如中文的声调。 目前,我们正在持续研究插入人工耳蜗电极的最小创伤方法,例如柔性(手动或机器)手术和更薄的电极。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寻找最优频率校准方案和语音编码策略。 对于正在撰写首篇论文的研究人员,您有哪些建议? 对于准备首篇论文的研究人员,我的建议是,首先, 确立论文的主旨信息, 需要确定传递文章主旨所需的数据,然后用简单的 概括性语言总结论文的整体框架 ,当他们进入实际写作阶段。如果从一开始你便意识到自己论文的主题,那么写作就会轻松得多。 由查尔斯沃思集团(Charlesworth Group)统筹翻译。 点击阅 读原文 。
2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SCI论文写作修改要点
TopEditor 2020-3-26 08:16
论文通过专家评审,表明学术水准尚可,但在写作和体例上不一定合格,需要修改完善,达到发表要求后才能最终录用。应按目标期刊论文要求(如投稿须知、征稿简则、范文式样)全面修改论文,修改不到位,会延误发表,甚至遭遇退稿处理。另外,请竖立国际意识,站在国际角度来写,坚决不用athomeandabroad、atmycountry、inourcountry这类词。 1标题 标题宜用偏正结构,即名词性词语或词组,简短精练,提倡一行,不超出两行,少用动宾结构,后面不加标点,不要出现式子、引文,注意词首字母的大小写。开头不宜用Research、Study之类的词,若有首冠词,提倡去掉;若有分标题,分标题应简短,不与主标题重复。 2基金 基金项目的名称与官方的名称应一致,编号要准确,写作格式要规范。 3摘要 摘要由开头的背景、中间的正文和结尾的创新点三部分组成。提倡用现在时态,主动、被动态相结合。 开头用非常简短的语句(2至3行),交待现有相关研究的不足,引出本文研究主题的必要性。对综述论文,也应交待行业、领域发展需要此类综述文章来引领。 正文较详细交待作者所做工作,重点交待研究成果,即做出了什么,而非叙述研究过程,即做了什么。少出现Thispaper,thisarticle,thework,presentwork,thisstudy,we,theauthor,theresearch之类词语。忌谓语动词太多、结构层次混乱、重点不突出,忌用祈使句。对综述文章,应有展望方面的结论性语句(综述文章的正文应该有分标题Outlook或ConclusionsandOutlook)。 在交待实验结果表明之前,一定先简短交待做了什么实验及有关内容。在交待实例、仿真、计算、分析、优化等的结果之前,一定先简短交待进行了什么实例、仿真、计算、分析及有关内容,注重结果而非过程,最好有定量阐述。 结尾用一句话(单句或复句)交待创新点,点明作者在本文章中得出了什么高瞻远瞩性的具有指导性、启发性的观点,或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或填补了什么空白。务请站在作者的角度来写,句子的主语是本篇文章或本篇文章的作者,而不是有关研究成果、结果等内容。 4前言 站在国际角度进行文献综述,将研究现状交待清楚,篇幅较长。一般原创论文的参考文献至少30篇,小综述的不少于60篇,大综述的在100篇以上,且不得缺少近几年有代表性的引文。 综述别人的研究成果时,重在总结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而不是对研究成果进行汇总。按顺序来引用文献,编号首次出现必须连续,与文后参考文献中的人名应一致。 引文应有目标期刊近年(如2015、2016、2017年)发表的文章。也应考虑未来几年(如2017、2018、2019年)投到其他期刊的文章中引用本篇文献及目标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 5时态 用过去时叙述工作内容、过程,现在时叙述研究目的、结果和结论。thispaper,Figure,Table,Reference,Equation等做主语、状语,一般用现在时,thisstudy,thisresearch,we做主语、状语,一般用过去时。文献做主语时,用现在时;作者做主语时,用过去时。 6符号 注意文中(包括图表式子)所有符号的正斜体: 1)凡表物理量的符号(包括点、线、坐标轴),用斜体;凡表矩阵、矢量、张量的符号,一律用加粗斜体,不用加括号或上方加箭头的形式。提倡用单独的符号作量符号,必要时加下标、上标,但不宜用整个单词、长字符串作下标。注意量名称与量符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符号不宜用图片的形式,能直接录入的符号,尽可能不用编辑器生成。 2)凡表物理量符号或变量的上下标,用斜体;用数字表示或表英文单词首字母、词语缩写、矩阵转置符号、数学符号的上下标,用正体。 以下情况用正体:名称代号,单位,增量符号,数学符号(如sin、cos、Rank、sgn、diag),括号,矩阵转置符号(如上标T),微分符号d,虚数符号i、j、k,圆周率π,自然对数底e,整数集Z,化学元素符号。特殊集合符号用正体加粗,如实数集R,整数集Z。 严格区分字符的类别、大小写、是否加粗等。 7符号注释语 符号注释语(如解释量符号)应放在正文中首次出现的式子后面或直接放在自然段落中。统一解释时,可放在前言的正上方或正文的结尾,也可为附录的形式。 8式子 式子的字号、字体一般同正文。可把一个式子看作句子的一个成分,后面需要加合适的标点,前面的词语后面是否加标点取决于其间是否有停顿。式子后的标点为逗号时,其下的Where中的W为小写w;为句号时,Where中的W为大写;Where前通常不空,即顶左排。 标点应放在每个式子的结尾,如果一组式子(含几个式子)有一个编号,则每个式子的后面都要加标点,编号以此组式子为准上下居中。 一个长式子一行排不下时,不论排为几行,该式子后的标点总加在最后一行的结尾,式子的编号放在最后一行结尾的右端,即顶右排或排在式子所在行的下一行的右端。 一般式子中,二层括号用方括号,三层括号用大括号,括号的大小应超过其里面文字。 不同式子上下排时,其间的行距稍加大一些,以便与同一个式子排为多行时相区分,同一式子转下来的部分可以向右缩进一些。 式子的出现应自然,与上文有合适的过渡,不宜突然出现。 式子按整个论文来统一编号,如(1)、(2),不提倡按层次标题来编号,如(1.2、1.3)。 式子中若出现非物理量的词语或数学符号,如and、others、min、sin、max、min等,一律用正体。 不用两个独立的小于号连写表示一个远小于号,也不用两个独立的大于号连写表示一个远大于号。反三角函数的规范表达形式是arctan、arcsin、arccos,而不是tan–1、sin–1、cos–1。 建议指数e用exp()的形式,不要随意用*作为一般的乘号,上下排的分数可改为平排形式*/*。 9插图 除照片图、界面图、金相图除外,其他图最好重新设计,字体通常同正文,字号比正文小(若正文字号为10P,则图的字号为8P)。名词短语或术语的第一个词的首字母为大写,其余除缩写、专有名词外用小写。术语中的首冠词宜去掉。 插图在正文中必须有引用,而且要按图号从小到大的顺序连续引用,不要断号引用,如引完图10,接着应该引用图11,而不是图13、15。全篇论文的插图统一编号为Fig.1、Fig.2……,不能出现编号带小点的形式,如Fig.1.1、Fig.3.2。 图的幅面不宜过大或过小,清晰、协调、美观就好。图半栏排时不宜超过栏宽,通栏排时不宜超过版心,能用半栏表达清楚时就不设计为通栏。 对于框图、流程图,框与框之间的空距要合适、统一,不要太大或太小。 分图较多时,提倡通栏排,分图排列顺序通常为从左到右、从上至下。分图以(a)、(b)……来编号。分图名不宜长,总图名可长一些,分图名不宜重复总图名中的中心词语。同一图的各分图最好排在同一栏、同一页。分图之间的距离适当加大一些,但不要太大,分图名与分图之间的空离适当紧凑一些。 图题一般不加引文,提倡准确、简短,不宜出现Diagram、Picture之类的词。 图注应按顺序排列,编号大小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顺序排列。 不要给整个图或图中的要素(名词或术语)加文本框,提倡用合成图,直接插入即可。 10坐标图 对有刻度和标值的坐标图,提倡坐标轴的刻度和标值一一对应,有数字则有刻度,刻度一般朝里,无数字时,可不给出刻度线,而且坐标轴的末端应有数字和刻度。刻度不宜太密,横、纵坐标轴的数值提倡保留相同的小数位数。 坐标轴旁边提倡写成标目的形式,格式为“量名称量符号/单位”例如:Actingtimet/s,Jointrangeθ/(°),Densityρm/(kg·m–3),TensilemoduluE11/GPa。无单位时,则省略“/单位”;/不宜多于两条,必要时用负数幂的形式;除角度单位(°)外,非组合单位(单独一个单位)不用加括号,组合单位需加括号。 对没有刻度和标值的坐标图,坐标轴旁不用出现单位。 图例的线型与图中相应的线型应一致。 坐标轴附近若有指数,如10–7,则应换算到单位中,如“λ/10–7”;有单位时还可使用单位词头,如τ/GPa,尽可能使数字的大小在0.001~1000之间。 图注词语不用加矩形框,指引线提倡用直线而非折线。 11表格 表格半栏排时不要超过栏宽,栏宽实在不够时,需要排为通栏。 表格在正文中必须有引用,而且要按表号从小到大的顺序连续引用,不要断号引用,如引完表5,接着应该引用图6,而不是图7、10。全篇论文的表格统一编号为Table1、Table2……,不能出现编号带小点的形式,如Table1.1、Table2-1。 提倡用三线表,字体一般同正文,字号同插图,名词短语或术语的第一个词的首字母为大写,其余除缩写、专有名词外用小写。术语中的首冠词宜去掉。 表格列名中的“量名称”提倡用标目的形式,格式为“量名称量符号/单位”例如:Actingtimet/s,Jointrangeθ/(°),Densityρm/(kg·m–3),TensilemoduluE11/GPa。无单位时,则省略“/单位”。注意列名称不宜与表名的中心词语重复。含除法关系的组合单位宜改用乘法关系的负数幂形式,如kg/m3改为kg·m–3。 除角度单位(°)外,非组合单位(单独一个单位)不用加括号,组合单位需加括号。 表格分段排版时,用双细线上下分割;转栏排时,用双细线左右分割。 12数字 提倡直接用数字或用标准的科学记数形式。数字与单位之间加空。超过10000的数字,应该从右向左,每隔3位加空。对于小数,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应该从左向右,每隔3位加空。 13缩写 术语的缩写在正文中首次出现时,先写出全写,再随后在括号里给出缩写,文中再次出现该术语时,就直接用缩写而不用全写。 14结论 直接写通过本文研究工作得出的结论,立足全局,高度概括,不必叙述做了什么工作,而应概括做出了什么工作,重在做出的工作具有什么先进性、创新性!提倡分段、编号,如(1)、(2)、(3),用现在时、被动语态写。不宜出现thispaper\\thisstudy之类的词语。 1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按目标期刊的格式著录,不得缺项,严格区分大小写、正斜体、标点。注意区分姓氏、名字及其先后顺序。 图书的出版社名称要全(包括出版地、出版社名称,版社名称前需要有其所在的城市名,用冒号分隔);期刊的年、卷、期信息要全;会议析出文献的会议信息、出版信息不宜缺少,如会议时间、地点,出版时间、地点,析出文献与论文集名称间用//分隔。电子文献不得缺少文献作者、文献名、引用时间、网页更新时间、网址等项目。 后三位人名后才用etal;只有三位作者时,宜全部列出;人名全部列出时,后面坚决不用etal。 16作者简介 所有作者的简介都宜有,不宜缺少职称、研究兴趣、email之类的内容。 17表达细节 1)Formula*或Figure*宜用Fig.*,Fig*宜用Fig.*,Equation(*)宜用Eq.(*),Literatures 或reference 宜用Ref. ,literature 宜用Ref. 。 2)转速的标准单位是r/min或r·m–1,不提倡用rpm,且前面不要词头。 3)提倡用国际标准单位,不提倡用英制单位。 4)术语、标题、图名、解释语中的首冠词可去掉。 5)不用悬垂结构,如悬垂分词、悬垂不定式等。 6)℃是一个整体符号,不是两个符号的叠加。 7)除各级标题下的第一段落外,其他段落的开头需要缩进。 8)英文中无顿号“、”和书名号“《》”。 9)不要把短横“-”当负号“-”,包括图表式子中。 10)尽量不用祈使句。 11)不用*是表示一般的乘号。 18润色 论文修改后提交给目标期刊之前,还需要进行语言润色,提交时提供润色证明。必要时可联系论文的责任编辑,由编辑部统一安排或推荐润色机构来润色。 投必得学术为您科研服务。专业的SCI论文润色及编辑,专业的学术预评审,让您的论文投稿更顺利! 往期精彩推荐: 投稿不中的七个原因,看你中招没? SCI论文写作的正确打开方式:一个月3-4篇不是梦! 论文写作三阶段:读什么?写什么?怎么改? 把握审稿人的审稿重点,提升论文撰写质量 SCI论文摘要写作 论文Results这样写,才能给文章加分,而不是减分! 关于学术论文Figures,你不能不知道的秘密 如何写好文章的“讨论”部分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946 次阅读|0 个评论
Hindawi编辑聚焦—Disease Markers期刊学术编辑Hubertus Himmerich博士专访
Hindawi 2020-2-27 14:15
本文是Hindawi“编辑聚焦系列(Editor Spotlight Series)”的一部分。我们的学术编辑将会分享他们对其职业的见解、给作者的建议以及对其领域趋势的思考。 Hubertus Himmerich 博士是Hindawi旗下期刊 Disease Markers 的学术编辑和编辑委员会成员。在德国美因茨大学(University of Mainz)和慕尼黑马克斯普朗克精神病学研究所(Max-Planck Institute of Psychiatry)接受密集培训后,他被伦敦国王学院聘任为饮食障碍方面的临床高级讲师。他定期发表其领域的学术文章和经同行评议的文章,主要侧重于 心理免疫学和体重调节。 您是如何成为所在领域的科研人员? _我在德国美因茨大学学习的医学。开始上医学院的时候,我就感到很困惑。我并未专注医学,而是去听哲学和古代史的讲座,业余时间去弹钢琴。后来,我的医学博士(MD)导师Otto Benkert和Armin Szegedi带我探索精神病学研究领域。此外,在Thomas Pollmächer和Florian Holsboer的指导下,我继续在慕尼黑的马克斯普朗克精神病学研究所接受培训。对我而言,这是我作为临床医生和科学家的一个关键性时期。我的导师发现了我的才华和能力,为我提供了必要的研究方向指导,使我有幸成为德国和英国的精神病学家和科研人员。 您目前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我目前的两个研究领域是 心理免疫学和体重调节 。我觉得这两个领域都很吸引人,因为它们覆盖了主要的人体调节系统:大脑、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它们还涉及人类对世界的感知、社会环境和应激研究。 作为 Disease Markers 的学术编辑,我可以获得探索反映人类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和疾病阶段的可测量分子和其他生物标记的第一手资料,并首先看到结果。 Hindawi致力于发表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高质量论文。 例如,去年,我们发表了一篇由我处理过的论文:“电休克疗法症状缓解者的S100B、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和降钙素原血清水平初步研究( S100B, Homocysteine, Vitamin B12, Folic Acid, and Procalcitonin Serum Levels in Remitters to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A Pilot Study )”,作者是Hannah Maier等人。该论文称,具有此类特定水平生物标记的抑郁症患者对电休克疗法(ECT)的反应更好。尽管这是一个小规模的初步研究,但它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想法:确定受益于ECT的子群。到目前为止,精神病医生都在探索试验性方法并且在弯路中前行,因为他们不知道某种疗法是否能帮助个人。有了预测性生物标记,患者不用经历多次治疗,即可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是什么吸引您担任Hindawi旗下期刊 Disease Markers 的学术编辑? Disease Marker 对该领域是非常重要,并且 与当今社会息息相关 。一个真实的例子是,当患者预约医生后,他们将确定实验室参数,为患者做一个脑电图或心电图,甚至基因测试,以获得有关患者可能的风险和副发病变以及个人最佳疗法的信息。因此,这样的疾病标记可以为共享决策的流程提供宝贵的信息。我希望未来, 疾病标记可以 帮助人类预防某些疾病 ,因为这些信息将有助于评估个人风险状况。 就您目前的工作领域,您认为存在哪些紧迫问题?您对其未来发展有何预测? 目前,我对 肥胖症和饮食失调 非常感兴趣。它们无疑是对现代社会的两个最大威胁,对人类健康有重大影响,并导致死亡率的显著增加。肥胖症和饮食失调的患病率正在上升,越来越多的人为肥胖症和饮食失调而寻求帮助。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行动,提倡健康的个人价值观、健康饮食和体育锻炼,认真性地思考社交媒体和社会的未来愿景,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您所在领域有何重要发展? 关于微生物群系、免疫系统及其信使分子对我们研究的帮助,以及关于饮食失调和肥胖的生物和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非常令人振奋。在未来,我们将开发全新的药物,例如,这些药物仅仅将生活在人类肠道中的细菌作为攻击目标,而不会误伤人体内的有益细胞。目前我没有从事具体的主题研究,但我确实对未来有一些计划。不过,我还不想透露得太多。请耐心等待。 您对开放获取怎么看?开放获取对您的研究有何帮助? 我认为开放获取是一个科学界与媒体以及全世界读者产生互动的绝佳机会。我的引用最多的一些文章都被刊登在开放获取期刊上。然而,开放获取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有的科学家会自掏腰包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文章,无形之中就降低了文章的质量。因此我希望将来开放获取的审查可以更开放和透明。除此之外,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互动发表方式。我有时会比较关心报告的数据是否真实,所以需要确保这些论文能真实地反映科学家实验室的数据。 对于尝试撰写第一篇论文的科研人员,您会向他们提供哪些建议? 任何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都应该接受经验丰富的导师的指导,以撰写第一篇论文。一个好的导师应该有经验、有抱负、理解他人和具备耐心。我的导师强调条理和结构的重要性。一个博士生可能还需要一个聪明可靠的统计学家的帮助。在撰写论文之前,有必要考虑一下作者团队是否涵盖了文章所需的所有专业领域。 由查尔斯沃思集团(Charlesworth Group)统筹翻译。 点击阅读更多 Disease Marker 优秀文章。
3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张海霞︱什么是合格的学术期刊编辑?
热度 6 张海霞 2020-1-18 09:47
2020-01-18 今天早上收到 APL 编辑部的来信: Dear Prof. Dr. Zhang, Your manuscript, referenced below, has been reviewed for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Self-powered flexible and transparent smart patch for temperature sensing APL19-AR-09640R Your manuscript will be accepted if you can make few more additional minor changes as indicated in a pdf copy that will be send to you immediately. …… 与众不同的是这句话: 根据附件里 PDF 的标注进行小修, 一般来说都是根据审稿人的意见来修改完善,这个意见一般都是列几条不是 PDF 文件,我下载下来一看,真的是惊呆了,原来是 APL 的责任编辑逐字逐句修改了投稿论文!有文字拼错的、有表述问题的、有标点符号和后缀的 …… 看着这个编辑的批注,联想到近日频频曝光的中国期刊论文和学术论文的问题,真的是感慨万千: 学术规范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与建设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学生、导师和参与评审的同行和编委,还有编辑部的各位和读者也都是 “ 学术产品 ” 出场的质量检测员啊!哪个环节都需要这样严肃认真和较真的态度,都做好了,次品就少了,精品就多了。 想起很多年前的一件旧事:我毙掉了一份送审的博士论文,我想今天这位博士论文的作者和他的导师一定不后悔当初找我评审(附2011年博文),正是因为有我严格把关才有了他们现在不提心吊胆担心论文被人找出来的坦荡人生。 认真做事,严格把关,从我做起! 论文评审:说 NO 的勇气和代价 2011-9-14 13:42 暑假期间有来自外校的博士论文评审,耽搁了几天,终于沉下心来看的时候,忽然发现是一篇很难评的论文,内容我很熟悉,虽然有一定的创新(研究方法),但是论文确实写得很差,错别字、语句不通、中英混杂、概念不清等,论文也缺乏最后的实验验证和测试分析,看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在上面做了很多批注,最后写评审意见的时候,犹豫很久,还是写了 “ 需要修改后再审 ” ,尽管评过不少博士生论文,有本校的也有外校的,这还是我第一次给出这样的评语,写完以后还很犹豫是不是要寄回去还是直接跟他的导师联系,考虑到每个学校都是匿名评审,我最终还是没有跟他的导师联系,直接把论文评语和我批注过的论文寄了回去,希望学生能看到我的批注,也能促进和帮助他的修改。 事情过去 2 个月了,今天突然接到一个匿名的短信问:这篇论文是不是我审的,我回答:是!随后就是沉默,无尽的沉默! 不知道为什么,感觉不好,也许我又要失去一个朋友了,不管怎样,一篇合格的博士生论文是需要修改的,也是需要真实的意见的,指导老师是需要把关的,评审的老师也是需要负责任的,曾经有一个老师的博士生论文送出来以后,他主动要求撤回去,因为他发现有问题,就要求学生延迟毕业、修改论文! 说 “No” 不容易,可是一直没有人说 “No”, 这个学位授予系统是迟早要出问题的、社会也是要出问题的。说到底,我真心希望那个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我的评语和批注,因为我是认真的也是真心的,希望我们的博士论文能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不是一堆废纸! 同时也提醒我的学生,你们要好好做,因为你们的论文送出去一定也会到其他这样认真负责的老师手中去审,做不好,是一定毕不了业的! ———————————————— 后记“ 论文评审:说NO的勇气和代价 ”发布后受到了大家的关注,更加令人欣慰的是昨天很晚我收到了论文作者的来信,可以看到这个诚恳的年轻人在受到这个“打击”之后的成长: 摘录如下: ———————————————————————————— 张老师,您好! 今天收到了学校返回的评审意见,看到了您的详细批阅与建议, 谢谢您在百忙之中的认真审查,也使我看到了一名真正的科技工作者应有的严谨,您就是国内学者中的脊梁!是我学习的榜样! 虽然结果对我来说很意外,但确实对我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了一课,我也更加端正了对待科研的态度,我会好好修改论文! 对于您提出的修改意见,我想做如下说明: (此处略去1000字,学生对论文工作和我主要意见的详细回复和解释) ........ 我自认为自己的博士论文是自己一心一意想的做的,虽然不完整有漏洞,但是肯定没有抄袭,由于水平有限我会尽力改正!我也看到了您的科学网上的博客,您的严谨与热心我从心底佩服,老师也说主要是我论文水平不行,深度不够,您的评价是中肯而准确的!您在博客中说的可能会失去朋友,我觉得您多虑了,请您不必在意! 我会好好修改,争取能按时完成,尽量写出满足要求的毕业论文!也请您以后继续帮助指导!希望在我未来的道路中能继续得到您的指点,谢谢! 最后祝您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人分类: 科研心得|9169 次阅读|7 个评论
学术前沿:论生态农业的边界、科学原理与应用技术(连载之五)
蒋高明 2020-1-14 09:41
学术前沿:论生态农业的边界、科学原理与应用技术(连载之五) 6 生态农业主要应用技术 通俗地理解生态农业,就是在种植过程中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植物生长调节剂与转基因种子;在养殖和加工过程中不使用饲料添加剂(尤其重金属)和食品添加剂;动物有享受阳光、新鲜空气、脚能够踏地、水禽类能有戏水的自由,而不是在传输带上长大的。这样的农业模式包括 “ 六不用 ” 和 “ 五不用 ” 两类:做到 “ 六不用 ” 就是实现了的有机产品;做到 “ 五不用 ” (仅用少量化肥,其余不用),就是实现了的绿色食品。 从理论上讲,从小范围实践成功案例来看,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等是能够产生出足够的食物来满足人类可持续生存的。生态农业绝对不是落后、低产、低效的代名词,而是完全相反,生态农业是高效的,是高产的、高附加值的,能够带动农民与农二代、大学生二代就业。生态农业除使用机械、电力和燃油外,其余石化类农资已基本停用,其主要的投入是劳动力。在目前资本市场下,劳动力就是金钱,是最安全的生物生产力。生态农业不是不需要现代科学技术,而是需要很多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生态农业是对现代农业的革命,革命就需要武器,农民是不可能回到 “ 原始社会 ” 去出傻力气的。那么,这些生态农业的技术或者武器是什么呢? ① 物理 + 生物防虫技术 这是中国人自主发明的技术,是利用害虫的趋光特点吸引害虫进行诱捕,同时恢复天敌控制 “ 害虫 ” 。该技术来自物理学和生态学的贡献,即从源头控制雌虫数量,将交配后的雌虫连同雄虫通过物理方法控制,因害虫雌虫不能回到土地产卵,留下的后代越来越少,再加上天敌恢复, “ 害虫 ” 不至于产生危害。 “ 害虫 ” 这些物种还在,但危害却基本得到控制了。 ② 有机肥养地技术 这是来自生态学的直接贡献。地球上所有的光合产物及其衍生物均可以做肥料,这些物质包括植物枯落物、秸秆、人与动物排泄物、动植物死亡物、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菌类养殖废弃物、可降解生活垃圾等等。我国仅大型养殖场粪便折合化肥就达 7000 万吨 以上 ,超过化肥使用量 5900 万吨,秸秆、可降解生活垃圾、餐余中含有的养分数量也很大。停止向农业生态系统投入化肥、农药、除草剂、地膜等之后,土壤微生物和动物得到休养生息、物种消失得到遏制;持续投入有机肥、绿肥、杂草肥等生物质肥料,可实现耕地碳库与氮库双增加,人们担心的产量问题也会得到合理解决。 ③ 生物与机械控草技术 这是来自生态学与物理学的贡献。除草是农业生产中最辛苦的环节,采用生物、机械、人工等办法,根据不同生态位,该除草的除草,该养草的养草,利用动物和草治草,发展小型除草机械。鼓励农民多付出劳动,其劳动强度比在城市打工低,但收入却高于在城市打工。当农业管理的收入超过进城打工的收入时,年轻农民陆续回乡,农业后继有人,一些传统农艺就有人继承。 ④ 生物控病技术 这是来自生态学的贡献。该技术充分发挥物种尤其微生物的作用,尽量不让庄稼、蔬菜、果树生病,从源头停止各种防治植物生病农药的使用。该技术与有机肥养地技术配合使用,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自然界中,热带雨林、草原、湿地、海洋、森林都是不生病的。在生物控病技术中,微生物制剂、中草药提取液、沼液等也可发挥有效的补充治理作用。 ⑤ 动力与灌溉技术 这是来自物理学的贡献。为了降低劳动强调,收获、储存、运输、灌溉、尽量采取机械措施,农机部门应多研发一些实用性农业机械。目前的动力很足,大型设备可用作整地、耕地和中耕除草,自动喷灌设备可布局到田间地头,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同时减少劳动强度,让农业变得不那么辛苦。
个人分类: 生态科普|2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生态农业的边界、科学原理与应用技术(之一)
蒋高明 2020-1-8 08:17
论生态农业的边界、科学原理与应用技术(之一) 蒋高明 人民日报主管的学术刊物《学术前沿》 2019年10月20日 179期第6-14页发表笔者关于生态农业 的新观点,下面分期转发如下(发表时有删减,此处为原文): 摘要 生态农业对于环境保护、维护生物多样和人类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生态农业概念不清,没有认真总结生态农业科学原理与技术,造成了对生态农业的严重误解,决策者不能旗帜鲜明地发展生态农业,任由市场调节。很多非生态农业产品打着生态农业的旗号大行其道,造成了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不信任,严重阻碍了生态农业发展。本文重新定义了生态农业概念,厘清了生态农业的边界,并提出了指导生态农业发展的5大理论体系与8大科学技术,为生态农业健康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生态农业;科学原理;应用技术;环境污染;食品安全 1 引言 长期以来,生态农业被认为是小众,只有少数人才能够享用,其实这是一个严重误区。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误解,是因为人们对生态农业的科技进步不了解、传统生态农业概念模糊、边界不清楚等。经历100多年发展,生态学日益成熟,在我国已经成为与数理化并列的一级学科,一些基本原理应用到农业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生态农业不仅突破了人们所担心的产量低问题,而且在环境保护、遏制气候变化、全民大健康工程、乡村振兴、城乡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环境与健康问题上,发挥着主导作用。 生态农业,顾名思义农业生产方式是生态的,是在健康的生态环境之下,用健康的办法进行管理的农业,以种植谷物、油料作物、中草药、蔬菜、果树、烟草等经济作物和仿生态养殖为主。生态农业所需要的原料尽量就地取材,来自自然界,不用农药、农膜、植物生长添加剂和转基因种子,尽量不用或使用少量化肥而并满足植物对水、热、矿物质需求,其产量不低于或高于常规农田。生态农业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尤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平衡;在必要的时候用物理+生物方法控制虫害,不用化学农药灭杀;对于杂草,则采取机械处理与人工处理相结合的办法,尽量避免使用有害除草剂。生态农业不仅需要建构人与自然共生、循环关系,而且需要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 由于生态农业边界不清楚,很多非生态农业的元素如农药、化肥、地膜、激素、反季节种植与养殖,都混在生态农业中,造成了概念混乱;由于对生态农业的可续原理不清楚,人们将生态农业简单等同于原始农业;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生态农业所使用的科学技术被忽略,转而使用现代化学农业技术。上述问题严重阻碍了生态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本文试就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概念、边界、科学原理与应用技术等热点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 2 生态农业的概念 传统生态农业概念如下:生态农业是从系统理论思想出发,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管理手段,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地组织,规划进行的农业生产。这种农业生产是无机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有机结合,它是用生态学的原则来管理和建立的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的、经济上可行的农业生态系统,包括农、林、牧、副、渔等。生态农业主要依靠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来发展农业,这是一种低能耗农业,主要靠太阳能和生物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尽可能少的能源、化肥、农药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深加工原料;对土地精耕细作,使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体,较为理想地实现农业现代、生态环境的保护、能源的节约和再生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等综合统一,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生产和环保协调发展,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 上述概念过于冗长,解释过多,存在的问题有四个:一是原则太多,包括系统理论、生态学理论、综合运用、因地制宜、规划进行、无机农业与有机农业结合、生态学原则等等;二是限制条件太多,如在一定区域内、主要依靠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尽可能少的、尽可能多的、较为理想地等;三是含糊,如有机和无机结合,怎么结合没有说,经济上可行也很弱;四是没有旗帜鲜明地说出生态农业特点,即杜绝化学农药等有害化学物质,发挥农业环境保护与健康功能,所生产的是健康食品,其经济效益高于常规农业等。至于生态农业在能源节约与再生利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生态农业的副产物,只要认真发展生态农业就能达到,不必要刻意强调。总之,对于传统的生态农业概念,读后仍然不知道说什么。为此,我们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如下: 生态农业是在生态科学理论指导下,所开发的环境友好性、耕地固碳固氮型农业,是基本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农药、除草剂、地膜、激素、转基因种子,而满足植物健康生长的一类农业生产方式。长期坚持下去,耕地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出来的食物为绿色食物(使用少量化肥,其余化学物质不用)或有机食物(化肥也不用),在市场上价位高于常规农产品。 从生态农业的特点来看,生态农业并不是为落后、低产、低效的代名词,而具有十分明显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智慧基础上,利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提升的一类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
个人分类: 生态科普|25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怎样才算尊重审稿人?
热度 5 jlpemail 2019-9-28 12:49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审稿人的大力支持。 有的审稿人,同时为多种期刊效力。这样的审稿人,往往是业内的中坚力量。有些资深审稿人,会成为科技期刊的编委,在期刊影响力和作者群的扩大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的作者,多次投稿、不断成长,也有机会成长为期刊的审稿人、编委等。 科技期刊编辑部,对 审稿人的尊重是 毋庸置疑 的。具体的做法,又差别很大。有的期刊,酌情支付少许稿费;有的期刊,发放“审稿专家”聘书;有的期刊在每一个年度的卷终,公布审稿专家的名单;有的期刊,不仅公布名单,还公布了审稿人的所属机构。同行中,出现同名同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公布审稿人的机构名称的做法更严密。 有的期刊编辑部,对于审稿人审阅稿件的最终处理结果,篇篇都有反馈,这是颇受审稿人赞赏的。审稿人,每年会审读许多稿件,没有精力追踪自己付出心血的稿件下落。期刊编辑部和作者,是完全采纳、部分采纳还是没有采纳审稿人的意见,通过发表的稿件是可以看出来的。有认真细致的作者,会在修改稿中加批注,说明采纳修改意见的地方是如何修改的;无法采纳修改意见的理由。这是对编辑部、审稿人都是有益的。 如果,审稿人可以及时收到所审读稿件的“见刊版”,对于他以后的审稿也是有帮助的。审稿人的意见,为何有的作者全部采纳了?为何有的作者基本没有采纳?为何有的作者在A刊得到修改意见后没有修改、改投B刊后“原封不动地”见刊了。这些问题,背后都有耐人寻味的因素在。 一般来讲,审稿人的学科综合水平不会低于所审稿件作者的水平。(不排除,倒挂的现象——一位毛遂自荐被编辑部接纳的审稿人恰巧审读了一位资深专家的稿件。由于双盲审稿,审稿人和作者互相不了解、不认识。这一点,虽然保证了审读的公正性,但不排除经验不足的审稿人否决好稿件的可能性。)博主曾经经手过这样的稿件,一篇非常不错的长论文,作者是某知名院校教授,稿件被匿名送给另外一个知名院校的(恰巧同龄)教授审读,得到的竟然是比较尖刻的否定意见。意见文本,虽然经过编辑的“磨去棱角”处理,作者的答复仍然是无法认可审稿人的意见。经过两次修改,稿件仍然没有得到审稿人的正面评价。稿件最终没有录用。非常可惜。 还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位教授审稿后返回的意见非常简单,就一句话“不予录用”。编辑部为了慎重起见,电邮询问了情况、可否再审一下。实际情况原来是——审稿人出差外地、比较忙,又不好意思拒绝审稿,就请同事代审了稿件。这个同事,就简单化处理了。这个审稿人致歉之后,返回了详细的完善意见,稿件最终被录用了。这种情况,还有另外的可能(尽管比率不高)——作者正好与审稿人的“学术利益”有冲突,审稿人认识作者,对作者有偏见,不愿意看到自己审读的稿件发表、或者较早地发表。 审稿人的意见,不会因为再审改变的。 相反,如果一篇稿件得到的审读意见只是简单的一句建议录用,直接见刊。,并无具体的完善意见。审稿人的态度或者工作,就需要质疑了。这样的“简单意见”编辑部应该分析一下。莫非是编辑部的保密工作有疏漏?莫非是审稿人知晓了作者姓名?而且他们关系不错?等等。 在处理审稿人意见时,经常会遇到“修改后再审”的建议。审稿人,往往会提出不少修改意见,还会关心这些修改意见是否被接纳了。我觉得,这是比较负责人的审稿意见。 不是简单的一行肯定或者否定意见,而是指出了非常具体的完善意见。 修改后再审,意味着论文有修改和完善的价值。这些意见,有时候作者会觉得无法完全采纳,换句话说就是修改起来难度比较大。 有的作者,对难办的意见视而不见;有的作者采取拖延战术——反正稿件已经录用了(版面费都交了),不那么细致地修改也“问题不大”。存在偷懒思想的作者,如何提高论文的含金量?莫非,发表论文也是迫不得已,勉强过关就行?应付过去就行了? 还有的稿件,在“修改后再审”后的审读意见,仍然是“修改后再审”。出现这种情况,是比较微妙的。作者的修改不到位。审稿人对作者的改稿态度、耐心等,已经不太赞赏了。这时候,如果作者仍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待修改意见,被拒稿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不排除少数讨巧的作者,他不修改稿件不是没有能力修改,而是修改能力很强。他修改后的稿件,压根就不计划给最初的期刊,而是心中另有打算。最初的投稿期刊,不过是他进步的跳板。 两次“修改后再审”的稿件被拒稿,对于编辑部和审稿人 是极端不利的—— 劳动与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的尊重。对于“故意”骗取审读意见、稿件他投的聪明作者,编辑部与审稿人会“刮目相看”。 从长远来看,这样的聪明人,是得不偿失的。业内的圈子就那么大。同行期刊,即使没有互换样刊,也会互相关注的。资深编辑、资深审稿人,不会不留意于自己经手的印象深刻的稿件之下落。“东窗事发”的作者(及其合作者),就会处境尴尬的。 无论编辑部或者作者是否采纳审稿人的意见,及时反馈结果都是可取的做法。 对于编辑部来讲,反馈审稿结果(寄发包含所审稿件的样刊、抽印本或PDF格式文件)的确增加了工作量,可是从长远来看,这些时间、精力与经济成本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 作者,虽然不知道审稿人的名字,无法当面致谢;传播审稿人的敬业精神和对论文的完善意见,扩大受益人的数量,这是对审稿人的最大尊重和褒扬。 即使初始与最终题名有所变化, 稿件 的主体部分,也仍然是编辑、作者、审稿人沟通的桥梁。审稿人无需知道具体的作者名,只要知道他与合作者的研究内容、细节、结果,就可以把握稿件作者所属机构的研究水平、发展潜力等。编辑,也会通过处理的某机构作者群的稿件,感受到这个机构的学术水平、学风等。 学术交流日趋频繁。作者、学术编辑、审稿人出现在一个学术分论坛的几率是比较大的。 在交流现场,曾经充当桥梁的文本可能会再次充当编辑、作者、审稿人之间的沟通桥梁。“三人行必有吾友”, 编辑、作者、审稿人同框、出现在同一张合影中的戏剧,也许就在谈笑间上演了。 不排除这样的镜头出现:一位作者在某次联合实验中遇到了十几年前的审稿人。审稿人记得自己所审稿件,此稿发表后他比较关注、曾经引用,他对终于见到面的作者直言不讳:“ 你的某某稿,是我审的...... ”
个人分类: 编作交流场|8931 次阅读|9 个评论
哭吴文祯先生
热度 1 jxz1963 2019-7-17 16:37
哭吴文祯先生 中午12时37分时,接到朋友的通知: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业技术监督》杂志社原社长吴文祯研究员今天不幸病逝,享年57岁。 我与吴文祯先生相识于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相知于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之中,后来我不搞科技期刊工作了(与他接触少了一些),他还孜孜不倦地从事着“爬格子”的事业,为他主编的《石油工业技术监督》杂志奉献了青春和生命。 吴文祯先生在兼职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秘书长期间,为陕西科技期刊的发展与改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如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学术年会的召开、期刊改革与发展、期刊评优工作的组织与开展、学会会刊的编辑出版,以及星级学会的评比等),这些工作的取得,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也是让人难以忘怀的。 吴文祯先生年纪轻轻地就离开了我们,让人感到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昨天还是一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今天竟与我们永别了,真的让人欲哭无泪! 深切怀念吴文祯先生,祝他一路走好! 吴文祯先生简历: 吴文祯先生生前曾担任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秘书长、副理事长、名誉副理事长、高级顾问等职,曾担任陕西省报刊评论学会理事和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等。 吴文祯先生1962年生于陕西兴平市,1984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专业,1984年7月任西安石油大学校办公室副主任科员、机关团委总支书记。1988年3月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和科技图书编辑出版工作,先后担任《石油工业技术监督》杂志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西安石油大学石油质量技术监督研究所所长、《石油工业技术监督》杂志社社长兼常务副总编等职。 照片中左一为吴文祯先生 照片中为吴文祯先生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3168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技期刊编辑如何避免一稿多发?
jlpemail 2019-7-17 11:00
这个问题,(一稿多发,有自己刊物的,有和其他刊物“合作”的)的确是难为同行了。 完全依赖于“查重”软件,不行。 完全寄希望于作者百分之百地,遵守一稿一投、一发的(隐含约定),也太理想化。 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特点,使得他们在避免所经手的稿件一稿多发方面,有各种困难。(仅仅埋头于抠规范、编辑、校对、加工稿件的)编辑无法确定,已录用、并且通知了作者的稿件,是否在通往其他期刊编辑部的网路上飞奔。 那么,期刊编辑,就完全听天由命,被动地等待“时间的考验”吗?等待有些作者的同事——见义勇为?发现同事一稿多发后,举报?等待,一稿多发的作者,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悟了,主动承认错误、要求刊登“撤稿声明”?等待细心地读者,反馈信息到编辑部——贵刊怎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刊登此文?...... 不应该。 策略如下(1、2、3、等。) 需要有人下功夫,进行如下工作:1、2、3...
个人分类: 学术现场|2144 次阅读|0 个评论
着想
jlpemail 2019-7-15 09:46
中国知网中,可以搜索到题目中包含“作者”“着想” 的6篇文章。 (题目含“读者着想”的要多一些。) 刘亚中.办刊者要多为作者着想 .中国记者,1999(09):34. 矫敬本.真正为读者、作者着想的刊物 .财会通讯,1996(01):13. 本刊编辑部.作者也要为编辑着想 .宁夏教育,1993(06):36. 苏怡.作者也要多为编者着想 .新疆新闻界,1991(06):50. 敬文.请多为作者着想 .新闻界,1990(05):42. 强弓,杨毅臣.编辑要替作者着想 .新闻战线,1984(11):28. 作为编者(主办方),为读者和作者着想,是应该的。 作为读者,我订阅过一些报刊。有的报刊收到了,有的 期刊是没有全部收到。2000年《文艺报》全部收到。 订阅《中国航天报》等,租用了一个邮箱,自然是齐全的。 从第一次订阅《西北军事文学》,到后来订阅《北京文学》, 都有收不全的现象。这打击了我连续订阅的积极性。 订阅过《中外军事影视》全部收到了。电影学院主办的学报, 曾经出现过两期合并为一起的现象,杂志社退还了部分订阅款。 测绘期刊中,我订阅过1998年度《测绘文摘》,全部收到了, 我保留了20年。2002年《北京测绘》季刊,我合订后一直保留。 自费订阅过《中国测绘》不知被谁截留了,没有收齐。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是单位给订阅的,月刊,收到了11期, 自费订阅《计算机应用文萃》(含光盘)全部收到了。 文献【1】介绍的是《中国记者》为作者着想的具体做法。 比如开辟“《中国记者》栏目编辑构思与组稿要求”小栏目,简要介绍 刊物的基本情况,介绍栏目的宗旨、定位、 特点、要求,还介绍栏目 编辑及其联系方法。内容不多,很有针对性。 这个期刊,对文章字数、 图片及其背景资料的要求均明确地告知。 方便了作者投稿。 此文提到,邹韬奋开辟“读者信箱”,亲自为读者复信、甚至免费为 作者购买物品的热情做法。他依靠广告和发行量,但不登虚假广告等。 科技期刊虽然和人文期刊有差异,但是编者为作者着想的出发点 是一样的。 文献【5】赞扬了《文汇报》为作者着想,不但及时退稿,还热心 转稿的做法。(这里,我也借机称赞一下青海人民出版社——他们在 退还我的手写翻译小说的时候附了一篇介绍信性质的函件——大意是 他们不能出版翻译小说,等。可惜,此函在我下一次投稿后,没有被 退还。)反之,有些报纸的服务就差一些,发表了作品,不及时通知 作者,也不及时发放稿费。和广西一位作者通信交流,他投稿比较多。 他 高兴的是,有几次一下子收到好几十块稿费(1990年代);疑惑的 是, 也不知道是那一篇文章被刊发了。退稿不及时,甚至干脆没有退 稿的 做法,显然不是为作者着想的,只图自己方便、工作量小。 如果 一个报刊的作者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作者,读者也会感到乏 味的。 稿源是编辑第一位的资源。对作者不重视的报刊社,丧失稿源是 必然的。从来不为作者着想的编辑,难以成为好编辑。
个人分类: 编作交流场|18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地球科学文稿修改编辑的小技巧
AJE2017 2019-7-4 15:09
对于科研人员而言,在科学研究和论文发表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实属不易。不仅于此,学术论文的写作和精准表达也并非一件易事。虽然说,论文的写作是有“套路”可循。但不同专业学科领域研究的具体内容差异很大。因而,论文写作和表达的技巧也是有学科差异的。本文就 地球科学领域 的一些用词表达为您提供一些实用方法和参考。 单词选择 正确的用词 在整篇论文中对作者想法的传达和论文的表达至关重要。虽然单个单词可能有几个同义词,但是特定的具体领域通常需要特定的措辞。一些常见的用词表达习惯如下所示 •在 土地利用 方面,不要使用“建设用地”( construction land ),而应该使用“建筑用地”( built-up land )、“开发利用的土地”( developed land )或“城市用地”( urban land )取而代之。 •在提到 趋势 时,“增加”( increase )优于“增量”( increment )。此外,“增加趋势”( increasing trend )意味着趋势本身是被放大了。更好的表达用词有“增长”( an increase ),“上升趋势”( upward trend )或“积极趋势( positive trend )”。 • 高程( Altitude ) vs. 海拔高度(Elevation) :在地球科学中,“高程”( Altitude )通常是指物体或点相对于海平面或地平面(例如飞机的高度)的气压计算得出的高度,而“海拔高度”( Elevatioin )则更常用于描述陆地表面相对于海平面的海拔高度。 缩略语 首字母缩略词应该在摘要中第一次出现时定义,并再次在正文中定义使用。请确保文稿中的所有缩写(包括单位)在全文中都是一致的。 •定冠词 the 和 a 的使用:文献中常用的缩写词通常被视为专有名词。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缩写词的全拼形式之前需要使用定冠词“ the ”,而缩写形式之前不需要加定冠词。以下是一些例子: “ data from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数据 ) ”和“ data from NASA ( NASA 的数据) ”; “ during the El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 (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期间 ) ”和“ during ENSO ( ENSO 期间)”; “ using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 ) ”和“ using a GIS database ( 使用 GIS ) ”。 然而,当这些首字母缩略词被用作形容词时,需要文章:“来自 NASA 卫星的数据”,“ ENSO 事件期间”和“使用 GIS 数据库”。 •大写:对于仅包含一般词的首字母缩略词,术语不需要大写:例如,“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 NDVI )”和“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海面温度( SST )”。缩略词的首字母通常不要混合大小写。例如:推荐使用“ 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 ( RADAR )无线电检测和测距”, 而不是 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 ( RADAR )。 日期和时间 期刊通常对日期和时间的格式会有特定的要求。日期和时间的格式在整个论文,包括摘要、正文、图表标题中都要保持格式前后一致。某些时间后面还应该添加单位,如下所示: •世界标准时间(例如, 1200 UTC ) •协调世界时(例如, 1200 Z ) •军事时间(例如, 08 : 00 ) •当地标准时间(例如,上午 8 点或上午 8 点) 仪器 vs. 数据集 vs. 卫星 通常,论文中引用的数据集与用于收集数据的仪器或卫星具有相同的名称。在这些情况下,您需要补充信息来详细描述所特指的内容(如数据)。这里有一些例子: •“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instrument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MODIS )仪器”或“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nfrared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dataset 中分辨率红外光谱仪( MODIS )数据集” •“ 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satellite 热带降雨测量任务( TRMM )卫星”或“ 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dataset 热带降雨测量任务( TRMM )数据集” 当你不确定如何使用缩写词惯例的时候,搜索并查阅参考文献是实用的好方法。
个人分类: AJE 学术博文|39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小编”与“编辑”
wusaite 2019-6-16 12:15
“编辑”是某一种具有专业素质,并从事该专业的 文字 / 美术 工作的文职人员,其在工作过程中更多是为他人(作者)做嫁衣的一类职业,其既是岗位名又是(中级)职称名。 不少网络释义中多将“小编”直接等同于编辑,认为小编多为编辑的自我谦称。但实际上,二者依然存在区别。一般而言,小编通常包括有文字小编、图片小编、视频小编等。 就以相对传统的文字小编为例,其除了担任编辑的职务之外,更多是作为作者的身份(即文字部分自行撰写兼自我编校)来履职,与传统意义上单纯为作者服务的编辑岗位仍存在一定的区别。
个人分类: 科普集锦|29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劣质论文泛滥的若干原因浅析
热度 2 jiangjiping 2019-4-13 09:03
劣质论文泛滥的若干原因浅析 蒋继平 2019年4月13日 劣质论文泛滥是当今世界科教界的一个严重问题。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作者现在来简单地论述其中的一些主要的原因。 第一, 论文作者的水平低下, 有的是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 甚至出钱请第三方写论文。这样的论文水平很低。 第二, 为了按时拿到学位而写的论文。一些研究生为了达到拿学位的论文数量要求就应付式地发表一些论文。 这样的论文有些内容不真实, 或者不是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的论文有可能涉及抄袭, 剽窃, 或者弄虚作假的材料。 以上两点是造成劣质论文泛滥的最主要原因。 要是所有的论文都是高质量的, 以下的原因就不起作用了。 第三,一些动机不良的出版社只看钱, 不顾论文的质量, 任意乱发论文。 这就给劣质论文创造了有利的市场。 第四,大多数审稿人都是义务的,他们自己平时都很忙, 没有时间和精力认真审阅每篇论文, 而且有些有做好人的心态。 这就给劣质论文蒙混过关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五, 一些编辑一身数职, 大多数都是兼职的, 平时公务繁忙, 跟一些义务审稿人一样, 不会认真地审查论文的内容, 反正对“皇帝的新衣”心领神会,拥有大家都差不多的心态。 这样一来, 劣质论文就顺利过关了。 最后, 世界科教界对劣质论文的处罚不到位, 没有使劣质论文的发表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这就给投机者提供了安全有利的机遇。 以上六条加起来的综合结果是造成当今世界科教界劣质论文泛滥的最主要原因。
个人分类: 现象分析|5553 次阅读|5 个评论
《杏下脞语》改错
sstone2009 2019-2-4 11:06
《杏下脞语》(苏州大学出版社,2018,8)第六辑诗情偶寄(P431-444)有不少错误,在校对时,我改出了一些,发现是编辑特意改的,或许是他的好意,但是原意已改变,与实际情况或此情此景有出入。我原以为,我已经改得很仔细了,不料,在阅读印出的书时,又陆续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的,就特意与原稿一一对照,并把不符之处改出来,以备今后修正。 P431 乘车自成都返苏州有感,二,第四句,急盼梦里姑苏现,“梦”字改为:千。 长沙九月,第八句,今宵依旧梦姑苏,改为:今宵有梦又姑苏。 辛卯秋登天平山,第六句,忽见一线天,改为:一线两线天。 P432 乘京沪高铁自京返姑苏,第一句,一梦已千里,“已”字改为:一。 穹窿山三题,二,第四句,风流何时可堪忆,“何”字改为:有。 清明,第二句,为父扫墓驱车行,改为:两界忙于叙离情;第六句,两界忙于叙离情,改为:清早驱车望老父;第八句,所思稚儿暂未明,改为:稚儿不懂我所思。 P433 阳澄湖大闸蟹二题,一,“尚不知蟹贵。”后加入:“有云:不是阳澄蟹味好,此生何必住姑苏!”,且将第一、二句删除。 P438 忧乐警世,第二句与第三句换位。 P441 游新疆四题,夜行天山,第一句,周际空,改为:四边立;第四句,夜色浓,改为:伏夜里。 轮台五题,夜梦轮台,第二句与第三句换位;拉依苏汉唐烽火台遗址,第二句、第三句换位;轮台三叙,第一句,昨夜轮台宿,改为:秋夜宿轮台;第二句,今晨塔河开,改为:清晨赴塔河;第八句,数理外,改为入深处;第十四句,寄望来者快,改为:寄望后来者。 P442 卡若拉冰山口所见,一,第二句,无可挡,改为:绕脚环;二,第四句,再看已经,改为:两群一群。 西安记忆,第八句,曲江新城今更新,改为:且把曲江做家庭。 P443 与吴君微信会谈录,五,第二句,封冰,改为,冰封。 拜谒昭君墓,第二句与第三句换位。 甲午中秋假期吕四港看海,第六句,晨起忙门市,改为:门市晨又忙。 P444 燕园听会议小记,第五句,摆,改为:头。 又归,第三句,察,改为:知。 作为出版社的编辑,这么私自做修改,恐怕不合适,恐怕也会影响出版社的声誉吧。
个人分类: 读书杂记|2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刊编辑应唯论文创新性是瞻
热度 6 qsqhopeiggcas 2019-1-24 09:51
期刊要办好,刊登的论文质量是关键,如何从众多稿件中筛选出优秀稿件,即使对资深编辑也并非易事。前些日子,和某地学期刊的副主编聊天时谈起这个话题,他也深有同感。我谈了以下看法,他十分赞同。 不少国内期刊编辑和受邀审稿的同行评审专家,有看人下菜碟的毛病。“青椒”写的论文,即使有新观点或新认识,也往往被毙;而大牛写的论文,即使淡如水,也往往得以发表。嗯,一篇论文能否发表,不应看作者的资历,而应看论文本身有无创新性。 同行评议对判识了无新意的 homework 式论文,容易达成共识——拒稿;改进已有工作的论文,则容易被放行;但对创新性很强,特别是颠覆已有认识的论文,往往在同行评审时被灭,而这才是期刊最需要刊登以提升影响力的优秀论文。 如果同行评审专家对这类论文给出了差评和拒稿建议,编辑们举棋不定时,往往交由主编或副主编拍板定夺。这时候,就要看主编或副主编的胆识和魄力了。优秀的主编或副主编应具有突出的科学鉴赏力,敢于力排众议一票否决,以甄别出优秀论文。 《 CellResearc h 》目前办的风生水起,与该刊常务副主编 李党生【1】有很大关系,他敢于 否决专家的负面评审意见,从中抢救出了不少有真正创新的优秀论文。 一般说来,论文的创新程度越大,则“离经叛道”的程度越大, 初期被别人接受的难度也越大 。作为编辑和审稿专家,遇到这样的论文时, 在 其不违背公认的科学理论 的情况下, 应主要看其立论是否满足逻辑自洽性即可,即使其超出了现有的理解框架,即使其认识不够成熟,即使其证据不够充分,也应推荐优先发表。 退一步说, 即使其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也可能 会启迪 别人 的思维 ,也比那些“无病呻吟”的灌水论文强得多。在 艰难的 科学探索过程中,谁敢保证自己提出的新观点是百分之百正确呢?《 Nature 》资深编辑亨利·吉【2】在讨论科学的易错性时曾说过“我们在《 Nature 》上发表的一切都是错的 。 我们发表的所有东西,都只是对现实的近似 , 将来肯定有人会作出更好的东西。如果我们在《 Nature 》上发的都是绝对正确的话,我们很快就没工作了,很快就把所有的东西都发现了。”鉴于此, 编辑不要过分保守不敢发表“非共识”论文,而要敢于冒风险为创新火苗的升腾加油。 衡量某期刊是否为优秀期刊的重要标志,是看其是否刊登过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传世论文。如果其出版过几篇这样的论文,则应视为优秀。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期刊主管编辑拍板定夺某篇论文的“命运”时,只能唯论文的创新性及其潜在的价值是瞻,而不应考虑与过去认识的一致性,以及作者的背景与资历等。 参考 【 1 】 CellResearch 冲上云霄!实力还是泡沫?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52326-984954.html 【 2 】 《 自然》资深编辑: “《自然》上发表的一切都是错的。” http://www.sohu.com/a/132871246_652708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5489 次阅读|8 个评论
第一次收到期刊编辑证书
热度 5 zywsict 2018-7-26 09:52
Yi-wen Zhang.pdf 无论任何事,第一次经历总是记忆深刻。今天收到一个国外期刊的编辑证书,算是自己科研生涯的首次,所以还是值得高兴的。
个人分类: 科研|3871 次阅读|10 个评论
孔子是一位老主编
热度 9 zhengyongjun 2018-6-12 22:14
张洹:《孔子像》 傍晚,行走于曲阜阙里街上。依稀看见,迎面走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暮年古稀的他,把自己全部的业余时间耗费在编辑整理旧文献材料上。一整天,他都在伏案工作。只有在傍晚时分,才出来散散步。他禹禹独行,边走边嘴里不停的念叨:“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他的一生,没写什么作品。《论语》是他死后,弟子们的课堂笔记汇编而成。他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整理编辑的这些旧文献材料,被后人尊称为《六经》。 他是一位业余编辑。干编辑工作,不是他的主业。他的主业是当老师教学生,而且一位没有事业编的民办学校的教师。他编辑整理旧文献材料,纯属于个人兴趣爱好。由于个人喜欢,虽然没什么报酬,他老人家干得不亦乐乎。很多人取笑他,说他既没有代表作,又很保守,所以不足以言。其实,人类知识之所以广泛传播,在于有效的分类总结。他的述而不作,恰是知识传播的要义。人类正确的价值观,源于传承有序。正是由于他的信而好古,才使得中华文道,绵延千年而不绝。 他是一位品格高尚的大主编。虽然他没有事业编,但他有很强烈文化使命担当意识。他挖掘整理国故,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勤勉努力地全身心投入到编辑工作中。六经皆史,他编辑的《六经》,成为中华文明传统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后世学者做的所谓学问,无非是引经据典,阐明他的微言大义。他这种默默的文化使命担当,延续了几千年的文脉,众徒加力,终于把他推上了中华文明的圣坛之巅。 一个人,一座城。多么希望,与他老人家能转角偶遇, 打个招呼:您好,孔主编!
个人分类: 舞文弄墨|7497 次阅读|16 个评论
[转载]Word文档里实现 小框里打勾或叉
热度 1 JRoy 2018-6-12 21:51
法1:制作复选框(完美型) 制作方法: 1、右击工具栏-勾选“控件工具栏”,将打开“控件工具栏”; 2、在控件工具栏中找到“复选框”控件; 3、单击这个按钮之后,会在当前光标位置自动插入一个“复选框”按钮和“CheckBox1”字符,此时“控件工具栏”左上角的“设计模式”按钮(就是那个有三角板、尺子和铅笔的按钮)为按下状态,表明此时处于“设计模式”; 4、在“CheckBox1”复选框上右击:“复选框对象”-“编辑”,把“CheckBox1”文字改成需要的文字(也可以右击这个复选框,在菜单中选择“属性”,然后在属性对话框中设置更多内容); 5、点击“控件工具栏”里左上角那个“设计模式”按钮,返回到正常的文字编辑状态,此时你可以在那个框中点击鼠标来打勾或者取消打勾。 法2:普通插入法 “插入”--“特殊符号”--“数学序号”--选择“√”,然后在“格式”菜单中,找到“中文版式”,选择“带圈字符”即可。 法3、简单易掌握 (最简单) “插入”--“符号”--选择字体“Wingdings 2”,便会出现各种符号,下包括方框中带钩。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58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个图书编辑在民主评议会上的自我总结
pup 2018-4-21 11:09
一个图书编辑在民主评议会上的自我总结 2016 年我 很荣幸 担任支部的组织委员的工作,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学习理论知识的意识进一步得到加强。 正是这一 年 , 李 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的 : “ 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企业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立足大众消费品生产推进 ‘ 品质革命 ’ 。 ” 其中 “工匠精神”这个词深刻的刻触动了我,我感觉自己一直希望追求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终于有了理论支撑。心里特别的高兴。联系到我们的编辑工作,很多时候需要培育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比如当某些丛书的规模越来越大,基础资料的分类和统计工作就越来越多,当我主动把各种表格、各种文件夹整理完成后,在后来的日常工作也愈来愈体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真意。因为从那以后,不管是领导或同事索要丛书的信息,还是对外宣传和营销时,都能忙而不乱地抽取出所需的数据;而当工作遇到困境时,也能通过分析基础数据来找到一部分原因,从而尽快找到解决的办法。在此,我也非常感激各位同事的配合,每当有新书资料包时及时分享给我,重印或改版时有变更的数据也及时告知我,这样我才能更新此前手工整理的各类表格,保证往外输出的数据是准确的。 我曾在新星出版社的微信公号上读到一篇文章,标题是《你知道一个封面会被毙掉多少次吗?》。这是一个封面设计师写的,他把一个设计师的压力和痛苦,以幽默的方式写出来,却令人从中感受到积极的正能量。文章的传播力自然很可观,曾经引起了很多同行的讨论,也引发了我的反思。回想过去的十来年,每当要开辟一套新丛书,或者要负责一本重点市场书时,做封面环节都会经历过很多次纠结。 每个 参与者 都能从自己的 立场和角度提出 专业的意见,而一切的意见都要在有了成稿之后才能提出。作为 中间环节的编辑 , 既 要 尊重设计师的工作,也要注重沟通技巧,更要清楚出版方对该图书的定位和策划理念,同时要了解目标读者群的审美趋势。为了能提供做封面的效率和质量,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抗压能力都需要不断地磨炼。当然,刚刚我提到的工匠精神,也是能在做封面这件事中体现出来的。 自从马未都推荐了我们的《科学的旅程》后,我就会时不时的关注他的节目,他这两年推荐的两本书也同样令我很感动,一本 是日本人写的《留住手艺》,一本是美国人写的《手艺中国》 , 这两本书都在倡导传承工匠精神 。 我也买了这两本书细读,随后又搜到马未都曾经写的一篇文章《工艺之光》,其中有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 “ 第一有思想,第二有手艺,才能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编辑,一名普通的党员,也需要思想和手艺,在牢牢把握住正确的出版方向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出版质量,努力提高编辑业务能力。 反思自己的不足,发现问题也不少。 比如沟通能力需要提高,一本书需要多个部门、上下游各环节的通力配合,而编辑在其中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理智的沟通方式能让工作更加高效率,也能让工作更加高质量。一个人离不开团队,一个人也成就不了品牌。如果图书销售得好,要感恩所有为此付出过努力的人。如果图书销售得不好,要薄责于人,厚责于己,要多分析自己还有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多一些或者做得更好一些。 还有就是需要进一步发展服务的大局意识。身边的同事大都是党员,自己反而忽略了要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春节期间偶然看了电视剧《和平饭店》,剧中的女主是个地下党员,她有一句经典台词令: “ 人 , 不能只是利己 , 更要 利 他 , 否则在灾难面前 , 我们只是 一盘散沙 。 ”这句话令我肃然起敬,也令我反复思考。和平年代我们党员如何更好地利他?从身边的日常做起,从小事情做起,比如多种一棵树,少浪费一张纸,等等。转播正确的价值观,用真心实意,去 身体力行。 以上是 我对自己两年来的工作 和 生活 的总结和思考,其中 有进步也有遗憾 , 今后,唯有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 才能更好的成长。恳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此刻,京东满100-50,当当满200-100。囤书好时节。
个人分类: 科学咖啡馆|13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八上华山(3)——带200人占领华山
jxz1963 2018-3-31 10:25
第三次上华山,那是 1996 年 8 月 24-25 日的事。 受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的委托,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于 1996 年 8 月 20-25 日在西安承办了“第二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颁奖大会暨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 23 个省、市、自治区的 186 名青年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参加了这次期刊界的盛会。会后安排代表们去华山考察。 此次登山活动,我与外甥邓明辉,同事殷凤华、贺敏一起陪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青年编辑们爬上了华山,这也是我第三次登华山。 当时,我作为本次会议的会务人员,会议结束后本想着去休息一下,顺便去华山上再次体验、考察、游览,没想到当时负责考察工作的《固体火箭技术》编辑部王海洲先生突然在华山下“失声”了,由于我说话嗓门比较大,就临时被指定为本次登华山的“总指挥”。 当我振臂一挥, 200 人的“大部队”深夜开进了华山,面对黑漆漆的山脉、黑压压的人群,还有满山里游荡的“星光”时,我也感到了这个“总指挥”的压力,真是责任重大。 在我们这次登华山的 200 名编辑人群里,最年轻的只有 17 岁,年纪最大的有 72 岁,是浙江《新农村》杂志的两位老师。 在我们 200 名的登山人群里,没有一位成员中途掉队的,没有一人在回心石前“回心转意”的,没有一位是乘新运行的空中缆车上去的,更没有一位是面对奇险无比的华山“却步”的。 在我们 200 人中,浙江《新农村》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很执着的攀着铁索链,一步一步踩着石窝登上了素有天险之称的天尺幢、百尺峡,登上华山北峰、苍龙岭。正是他们俩人的这种精神感染了许多年青人的志气,使我们这个 200 人的团队,有了一种更加旺盛的斗志。 当我们 200 人的队伍出现在华山北峰时,我就想:当年智取华山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就只有十几个人的战斗力,就夺取了华山这个天险,取得了最后决定性的胜利。而今,我们 200 人的编辑队伍,面对满山遍野数以万计的游人,我们也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分队”了。 这次我们 200 人的登山队,虽然有一些年纪稍大的同志没有登完所有山峰(东峰、南峰和西峰),但是几乎所有的队员都认为这次来华山“值得”,在这里不光有奇险的山峰,神奇的典故,励志的故事,还有全国 23 个省、市、区青年编辑们研究编辑理论、探讨学术思想、交流办刊经验,甚至有许多青年编辑在华山铭志。 从华山上下来后,我发现陕西电子杂志社的李振洲老先生精神萎靡不振,一问才知:晚上吃了不干净的东西,闹了一天肚子。当我搀扶着他出现在大家面前时,疲惫不堪的与会人员都在山门口“席地而坐”,许多年青人见我们俩过来都站了起来,关心着李老先生的健康状况。 在这次西安的“青年编辑奖”和“华山论道”励志活动中,由于会议的精心安排和办会人员的精心组织,使得本次会议办得十分成功,与会人员期待而来满意而归,留下了许多的回忆和友谊。许多省内外的朋友从此都结下了华山的“缘份”。 在历次登华山的团队中,这一次是我一生中人数最多的一次。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1433 次阅读|0 个评论
欢迎优秀的你加入科技期刊出版队伍 | 生命、技术、物理编辑招聘
sciencepress 2018-2-27 16:55
《中国科学》杂志社是国内最具影响的学术期刊专业化出版机构之一,成立于1995年,主要从事《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简称“两刊”)等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 “两刊”创刊于1950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是我国科技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 “两刊”系列目前包括《中国科学》的数学辑(中英文版)、物理学辑(含力学、天文学)(中英文版)、化学辑(中英文版)、生命科学辑(中英文版)、地球科学辑(中英文版)、技术科学辑(中英文版)、信息科学辑(中英文版)、材料科学辑(英文版)15种和《科学通报》中英文刊2种,共17种刊物。 另外,我社还 编辑出版有 高端综述性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以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能源化学》(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 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我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期刊出版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得到了广大科研工作者和期刊管理部门的关注和认可。期刊学术影响力大幅提升,多种刊物进入国际排名Q1区;刊物多次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奖项、多次被授予全国“百强报刊”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国家六部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资助;多名编辑入选“中国科学院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计划”...... 好的办刊人是期刊发展的保障。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我社现诚聘物理、生命、技术学科编辑。 招聘岗位: 物理、生命、技术学科编辑 岗位职责 配合编辑部主任,协助主编和编委完成编委会布置的年度工作。 完成编辑部制定的各项编辑出版工作。 做好所负责学科领域的重点文章和重要作者的约稿工作。 负责对有关学科领域的学术文章进行初审,组织专家评审。 负责对学术文章进行必要的文字润色与修改。 负责对期刊进行宣传推广。 招聘条件 有志于学术期刊出版工作,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具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 年龄在35岁以下。 有较好的中英文写作能力、文字编辑能力。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有2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发表过高水平科研论文; 有2年以上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经历; 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有高级专业职称。 有意应聘者 请 尽快将个人简历(附上近期照片一张)电子版发至我社邮箱, 对于条件突出者,将给予优厚待遇 。 联系方式 联系人: 孙女士 电话:010-64016350 邮箱:office@scichina.org 诚挚欢迎有志从事学术期刊出版事业的人士加盟!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杂志社|27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这个越活背越弯的职业
zhulisp 2018-1-19 13:09
今天,我来说说这个越活背越弯的职业——编辑。你看看是不是我们的职业有些相似性呢,相互多些理解。 说背越来越弯,有两层含义:一是物理外形,二是精神状态。 物理外形,极好理解。 编辑,特别是传统编辑,着实需要长时间伏案工作,因为相对于文字交流来说,与活人打交道机会不多,所以久而久之,大多数编辑的脊柱会有变形。什么颈椎啦,腰椎啦,各种椎吧,不是突出了就是压迫椎管了。总之,老编辑要是颈椎不变形,头不晕,手不麻,就根本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就是了。 精神状态,就有些意思了。 编辑、人物专访类记者,同属什么职业呢?通俗点说就是要追着名人跑的职业。人物专访,动辄对话企业家、政治家、学界泰斗,因为手握有笔杆子,对方往往礼待有加,一起吃饭合影都是寻常事。 编辑也一样,人文社科的追着作家富豪排行榜跑,学术的追着高引学者各种帽子跑。 刚工作的年轻人,很容易犯一个毛病——错把平台或者工作赋予的优势当作自己的个人能力。 今天采访到了某某名人,被高接远迎。年轻时会以为这就是自己,因为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所以才有此礼遇,背挺的直直的。实际上,对方客套的笑容过后,连你的名字都忘记掉,只记得你是**报的记者。 我刚工作的时候,参加很多学术会议,常常假装与学术大咖相谈甚欢,飘飘然几乎忘记了自己只是个小小硕士,是个在学术的大门口望了一眼就撤退的人。现在想来,可以说是非常可笑了。那些学术大咖彼时有些已经是院士大人,当时的相谈甚欢,大多不过是人家碍于情面周全呵护一个初生牛犊的鲁莽罢了。 工作久了,看的稿子多了,这种虚妄之心开始淬火。 再多名人的励志故事,也无法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再多合影也无法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相对作者们大踏步前进,编辑们是原地踏着步,才明白过去的虚妄是毒药。离开了平台和工作角色,自己并没有成长,想到这里,强直的脊背就弯了下来。 脊背弯下来,就把脚下的路看的更清楚了一些。打磨自己,多学习,注意稿子本身多了,关注作者头衔就少了。这样,才慢慢有了一些感觉,也理解了几年前有位文化素养颇高的学界泰斗对我说的:编辑,顶顶重要的是她的学术鉴赏力。你可以不说出来,但你心里要有数。 越活背越弯,也是明白为别人做嫁衣裳之前,自己得是个好裁缝,除了针脚细致干活麻利之外,更重要的是能体察新娘的气质,量体裁衣。 越活背越弯,也是见识了世界之大,自我之渺小,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之后,为了避免挺着后背很快殆矣,还是把背弯下能学多少学多少吧。 这就是我理解的越活背越弯的职业,虽然是这样,我很多时候也爱它。 更多文章请移步作者微信公众号
309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诚聘编辑
sciencepress 2017-11-9 16:09
《中国科学》杂志社是国内最具影响的学术期刊专业化出版机构之一,成立于 1995 年,主要从事《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简称 “ 两刊 ” )等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 “ 两刊 ” 创刊于 1950 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是我国科技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 “ 两刊 ” 系列目前包括《中国科学》的数学辑(中英文版)、物理学辑(含力学、天文学)(中英文版)、化学辑(中英文版)、生命科学辑(中英文版)、地球科学辑(中英文版)、技术科学辑(中英文版)、信息科学辑(中英文版)、材料科学辑(英文版) 15 种和《科学通报》中英文刊 2 种,共 17 种刊物。 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 现诚聘《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编辑。 招聘岗位: 生命科学 编辑 岗位职责: 配合编辑部主任,协助主编和编委完成编委会布置的年度工作。 完成编辑部制定的各项编辑出版工作。 做好所负责学科领域的重点文章和重要作者的约稿工作。 负责对有关学科领域的学术文章进行初审,组织专家评审。 负责对学术文章进行必要的文字润色与修改。 负责对期刊进行宣传推广。 招聘条件: 有志于学术期刊出版工作,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具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 年龄在 35 岁以下。 有较好的中英文写作能力、文字编辑能力。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 有 2 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发表过高水平科研论文; 2) 有 2 年以上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经历; 3) 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4) 有高级专业职称。 联系方式: 有意应聘者尽快请将个人简历(附上近期照片一张)电子版发至我公司邮箱。 联系人:孙女士 电话:010-64016350 Email: office@scichina.org 对于条件突出者,将给予优厚待遇。 诚挚欢迎有志从事学术期刊出版事业的人士加盟!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为生命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刊物力求及时报道生物学、医学、农学和生态学领域的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中文版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收录。英文版被SCI、PubMed、Current Contents、CA等收录,最新SCI影响因子为2.781。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官网 : http://life.scichina.com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杂志社|441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8年农林专著策划编辑招聘】
wzjeditor 2017-10-31 16:20
【2018年农林专著策划编辑招聘】 职位: 策划编辑 工作地点: 北京 招聘人数: 1 招聘部门: 科学出版社技术分社农林专著部 职位要求: 1. 农学或林学专业教育背景。 2. 应届博士毕业生或 2018 年出站博士后。 3. 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较强的文字功底,在校学习成绩优秀。 4. 热爱本职工作,责任心强、谦虚好学、细心认真、积极向上,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发表 SCI 或 CSSCI 论文者优先。 6. 有编辑工作经验者优先。 职位说明: 1. 从事农林专著的组稿、编辑,选题报选、策划,书稿修改、校对、审稿工作。 2. 具有独立的组稿能力,能出差,并能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3. 参与部门专著选题策划等工作。 4. 建设作者队伍并保持队伍稳定。 5. 薪酬福利参照科学出版社相关规定执行。 有意者欢迎发送简历到 wzjeditor@126.com 。 联系人:吴卓晶 电话: 18600116527 或 01062143239 微信: 18600116527 QQ : 107588822
个人分类: 资讯|2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杂志社诚聘 : 技术、生命科学编辑
sciencepress 2017-9-5 16:38
《中国科学》杂志社是国内最具影响的学术期刊专业化出版机构之一,成立于 1995 年,主要从事《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简称 “ 两刊 ” )等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 “ 两刊 ” 创刊于 1950 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是我国科技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 “ 两刊 ” 系列目前包括《中国科学》的数学辑(中英文版)、物理学辑(含力学、天文学)(中英文版)、化学辑(中英文版)、生命科学辑(中英文版)、地球科学辑(中英文版)、技术科学辑(中英文版)、信息科学辑(中英文版)、材料科学辑(英文版) 15 种和《科学通报》中英文刊 2 种,共 17 种刊物。 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 现诚聘 技术( 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热物理、光学工程方向 )、 生命 科学编辑 。 招聘岗位: 技术、 生命 科学编辑 岗位职责: 配合编辑部主任,协助主编和编委完成编委会布置的年度工作。 完成编辑部制定的各项编辑出版工作。 做好所负责学科领域的重点文章和重要作者的约稿工作。 负责对有关学科领域的学术文章进行初审,组织专家评审。 负责对学术文章进行必要的文字润色与修改。 负责对期刊进行宣传推广。 招聘条件: 有志于学术期刊出版工作,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具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 年龄在 35 岁以下。 有较好的中英文写作能力、文字编辑能力。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 有 2 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发表过高水平科研论文; 2) 有 2 年以上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经历; 3) 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4) 有高级专业职称。 联系方式: 有意应聘者尽快请将个人简历(附上近期照片一张)电子版发至我社邮箱。 联系人:孙女士 电话:010-64016350 Email: office@scichina.org 对于条件突出者,将给予优厚待遇。 诚挚欢迎有志从事学术期刊出版事业的人士加盟!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杂志社|2812 次阅读|0 个评论
JMS印前文章编辑要求
热度 1 waterlilyqd 2017-8-29 19:58
文章通过了同行外审拟接收时,建议我刊的编辑人员对稿件进行印前细致的编辑。以下是今天草拟的一些编辑规范,今后想到再添加。 1. 加:收稿日期,修改日期,接收日期。 2. 加:本篇文章的C itation 3. 检查期刊要求的所有项目是否齐全:标题,作者(及 orcid, email ),通讯作者(可选项),机构,摘要,关键词 , 正文,致谢,参考文献。 4. 检查作者的姓是否大写; 5. 作者头上的机构数字标注顺序与机构顺序是否对应? 6. 作者机构的问题:作者机构的写法是否规范?采用规范的机构全称,如中科院要用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不能用CAS。另外,特别注意台湾作者的机构写法。 7. 标题:标题中不能用缩写,标题的含义要清楚明白无歧义,而且要简练,标题要能够代表文章的研究内容。标题不宜太长,超过 18 个单词的要考虑删减或者采用分标题。 8. 摘要:摘要是文章的重要内容,摘要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区域,试验设计,采用的主要方法,重要的实验仪器,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或者软件)。研究结果(不要罗列,只简述得到的重要结果或者观察到的重要现象),研究结论(从该研究中得到什么启发,该研究有什么意义或者应用价值)。整个摘要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要句法通顺,无语法错误,无拼写错误。 9. 检查文章的图、表、文字是否存在重叠,如果有重叠的,只保留其中的一种。 10. 图: 1 )是否有必要用图?如,只在中国地图上画一个点表示研究区域,这个可以删除,可在文字中加以说明。 2 )采用何种图形更能展示文章的内容而且更美观?尽量不用饼图。 3 )多个图是否可以合并为一个图?(可以将多个有共同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并且线条均较简单的图合并成一个图。 4 )图的颜色选择:颜色不宜过杂过多;颜色搭配清新自然,不宜太深太重; 5 )检查图的图像是否清晰,线条是否平滑,大小是否得当,保证图在 7-8cm (占单栏)和 14-16.5cm (占通栏)两种规格下字号在 7-9pt; 图中文字用 Times New Roman, 字体不要加粗; 6 )地图问题:注意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否齐备;要特别注意中国地图的南海诸岛表示是否正确;对涉及多个国家的地图,要注意是否存在边界纠纷问题,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涉及多国争议区的地图,建议不标示国境线,只标示河流、道路等自然要素;对涉及台湾的地图,不能将台湾与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并列出现; 7 )图要有自明性,在不看全文的情况下能够让读者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图题上的缩写要标注全称。 11. 表: 1 )是否有必要用表?可以用一句话说明的,不必用表进行展示。 2 )多个表是否可以合并为一个表? 3 )表要有自明性,检查表题和表头的意思是否清楚明了; 4 )表头文字切忌太多,尽量做到简洁直观,表头上无法清晰显示的,可以在表题中进行更详细的阐述。 12. 检查全文的图表个数与文中提及的图表个数是否相同。检查文中提及的图表顺序是否正确。 13. 致谢:提供本文研究的基金资助来源,一定要用规范的基金名称。 14. 参考文献:检查文内引用是否正确?文内引用的参考文献和文后参考文献是否一一对应?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是否遵照期刊的规范要求?是否在参考文献中加上了文章的 DOI ? 15. 通读全文,是否存在逻辑不清、上下衔接不当的情况?生物名称的拉丁文是否正确,应该用斜体的是否没有用斜体?消除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
个人分类: 科技写作|3243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科学》杂志社诚聘科学编辑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6-16 16:52
《中国科学》杂志社是国内最具影响的学术期刊专业化出版机构之一,成立于 1995 年,主要从事《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简称 “ 两刊 ” )等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 “ 两刊 ” 创刊于 1950 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是我国科技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 “ 两刊 ” 系列目前包括《中国科学》的数学辑(中英文版)、物理学辑(含力学、天文学)(中英文版)、化学辑(中英文版)、生命科学辑(中英文版)、地球科学辑(中英文版)、技术科学辑(中英文版)、信息科学辑(中英文版)、材料科学辑(英文版) 15 种和《科学通报》中英文刊 2 种,共 17 种刊物。 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 现诚聘生命、物理、工程、化学、材料学科编辑。 招聘岗位: 生命 、 物理、工程、化学、材料 学科编辑 岗位职责: 配合编辑部主任,协助主编和编委完成编委会布置的年度工作。 完成编辑部制定的各项编辑出版工作。 做好所负责学科领域的重点文章和重要作者的约稿工作。 负责对有关学科领域的学术文章进行初审,组织专家评审。 负责对学术文章进行必要的文字润色与修改。 负责对期刊进行宣传推广。 招聘条件: 有志于学术期刊出版工作,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具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 年龄在 35 岁以下。 有较好的中英文写作能力、文字编辑能力。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 有 2 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发表过高水平科研论文; 2) 有 2 年以上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经历; 3) 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4) 有高级专业职称。 联系方式: 有意应聘者尽快请将个人简历(附上近期照片一张)电子版发至我公司邮箱。 联系人:孙女士 电话:010-64016350 Email: office@scichina.org 对于条件突出者,将给予优厚待遇。 诚挚欢迎有志从事学术期刊出版事业的人士加盟!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杂志社|4160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科学中国人》杂志的印象
Huangyy 2017-6-4 12:51
这几天在网上看到《科学中国人》的杂志宣传、介绍了封面人物和一些其他的国外学术期刊类似广告的窗口,在科学网博客网页也这样。让我想起在2006年的时候杂志向我约稿,给我印象是编辑部的人员很敬业,对学者给予了高度的尊重和尊敬。办事客观、合理。 这个期刊是对应于 Scientific American (《科学美国人》)的,基本上是介绍我国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科学贡献为主,同时刊登一些学术论文,形式与 Scientific American 基本一样。这里报道的专家学者,许多是院士,部分为大学校长,研究所的所长,更多的是不任行政职务的大学和研究院所的教授、研究员,以及军队里的教授、研究员等,他们大部分为少将和大校。可以这么说,报道的人士是优秀及很优秀的,要么再谦虚一点说至少都是相当优秀的。他们当中有的后来还获得了国际学术奖,一部分评上了两院的院士;这些学者的学术影响力是很好的,或者说是相当好的 。期刊的主要特点是与国际学术介绍相接轨,注重客观报道学者们实际的科技贡献内容, 而不是头衔,奖励等面上的那些东西 。 因为在科学技术的体系中,能真正久远地发挥作用,或者成为学科领域进步的重要环节和有重要意义的是实际贡献的内容,或者更能被人们赞誉和鼓励的是那些运用科学技术原理研究提出的战略、策略,以及探索研究的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国防、世界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乃至重大贡献的人们;当然,那些多年来努力刻苦工作,对学术上有较好、较多渐进式贡献者的工作也重要,也值得赞扬。这里只是相对而言。 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和各位编辑待人很好,我想这样的集体更能把工作做到比较理想和好的水平。 不是说进入了这个期刊的就是很优秀和优秀的,而没有进入的就还不咋优秀或还没被人们所了解。估计极大部分人不会这么想的。因为,科技人员那么多,优秀者很多很多,杂志也只能刊登其中一部分的研究内容。那些没有进入的,在其他地方也有褒奖和在人们心里有普遍的赞同和赞扬就是好的和优秀者。比如说另一个专门报道我国及世界范围的一些杰出、优秀人物的杂志《中华英才》杂志,主要报道国家领导人和国际上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界等杰出与优秀人物的杂志,社址当时在中南海傍边,编委基本都是国务院各部委的部长等。以前我在广西大学任教时,在学校图书馆期刊库的书架上看过好几期,那时的封面有 朱镕基 总理 等;估计后来像董明珠这样的杰出企业家会进入报道。那么,是不是说非要进入到这个杂志了才算是那么样的风云人物和杰出人物呢?我想不一定的。应该说,杰出人物很多,杂志也只能选一部分出来进行报道的。许多没有进入刊登的,也是杰出和优秀的人物。后来邀请函也给了我,我很高兴,当然也可以说是兴奋!参加了在京举办的活动,部分领导和编委出席了。由于与其他学术期刊一样要版面费的,不算高,与在国外登一篇英文论文的收费差不多,略高一点。只是我当时的经费不多,也就没有同意报道。但是很感谢杂志的编委 和 编辑 们 !作为科技工作者,我想,工作只管认真地埋头做,收获是成正比的。至于报道的事,可以做,适当即可,能报道也好,学术交流的方面也是需要做一些的。 我在《科学中国人》期刊登过报道和论文,编辑部邀请我去作客,上述的那些印象就是在平时的电话、邮件沟通和那次的拜访过程中所形成的。 副主编 和 编辑主任 还请我吃了饭,还把他们上午刚从国家航天中心会见杨利伟、景海鹏等航天员时带回来的由航天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科技图片册赠给我,我很感谢!回去时,副主编说正好要到社科院的一个所,下午,顺便就送我到了清华大学东门旁的紫光大厦,那次是在清华里面开全国会议,住在那。因此,我确实认为《科学中国人》是对专家那么好的期刊。 我们这里的科学网博客也 有点像这样, 哈哈。谢谢你们!这些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宣传、鼓励、普及和为科学家、科技人员的思想、观点交流提供一个园地的机构!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8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编辑给发表稿件挑病是一种社会责任
francy 2017-5-10 01:10
【引语】(咬文嚼字趣谈系列之一) 最近几年,我们同中国医药物资协会近6000家企业会员和中国红十字会近20个省级单位有联络,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来稿需要审核、修改才能发表(转载)在光明网上,大多数稿件都组织得很好,但是,每天也遇到那么一些稿子,它的素材不错,但是,在表述上总犯一些不该有的“低级错误”或者存有严重的“违规违法”问题。 这本书是值得每一个用心当编辑的人抽空读一读的好书 从事医学医药工作相关的人需要认真 因为这是人命关天的工作 通常,遇到本人心情好又有空闲,自己会细心地指出它的问题,遇到自已太忙没有功夫,只有交代同事不要发表(或者转载)。在前一种情况,会遇到被人认为“高傲”、“自以为是”,在后一种情况,会被人误以为“没打点”。总之,很多时,投稿人总以为自已怎么写、媒体就必须照发,以为网络媒体、尤其是我们这种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同那些商业门户一样,想怎么发就怎么发。其实,这是一种对新闻网站在越来越规范的背景下的误解,尤其是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许可、运行、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并将各类新媒体纳入管理范畴。 1、我们这代60后 幸运考上大学乘了头班车 本人出生与成长处于中国“十年动乱”时期,在那个时代,学英语是被怀疑要“里通外国”,看三大名著是有资产阶级封建思想倾向。 因此,当1978年全国高考统考前的恶补,英语才考了10分(这一科是参考分,我们那一届高中同学考最高的是26分/100分满分)、语文也是极差的46分。可想而知,在广东高考高分区的潮汕地区中,只能报农业类,当时我父亲还是想让我报他的母校(华南农学院兽医系),但是最后录取的是原来华南农学院佛山分院的佛山兽医专科学校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当时我们是高考入围之后才需要报专业,自已同父亲选了“华南农学院”、“佛山兽医专科学校”和父母亲单位“汕头农学院”均只填“兽医专业”)。 沈阳和刘忠良都是1978年应届高中生考上大学的属牛60后 2、进大学边学专业边不务正业读各种书 讲真的,在学校读书,一直都不太用功,因为很多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知识、操作技巧在自己入学前都学会了。 例如,杀牛,在中学时放假时已经在父亲单位动物疫苗生产过程杀过牛、兔子等。还有,家里有1953年第一期《中国兽医杂志》开始不间断的国内兽医专业期刊,自小因为没有什么好读,就翻熟悉了。还有好几位专业老师是父亲的同学,所以,我这个“兽医二代”在全届97位同学毕业各科成绩统计平均是倒数第7,印象中是平均80多分毕业。只是,自己的毕业论文《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的调查报告》( http://w.org.cn/user1/4/archives/2000/2611.html )填补了中国这个由新西兰引入黑白花奶牛带来的病毒性疾病进中国3年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疾病报道空白(当时是不准报道)。 沈阳在20-27岁独立完成的五篇兽医临床报告及综述文章发表的畜牧兽医论文一部分 在学校,自己最喜欢就是看各种书,尤其是抄书,所以,抄书并向学生会宣传部(学生会校刊、黑板报、广播稿)投稿成了名列第一,最后自己也变成学生会宣传部实际上的主编,每天写稿、改稿、审核、编辑,忙碌了社会事务,主课(兽医基础课都是要死记硬背)受到了很大地影响。不过,由于学有心得,自己在1979年(18岁)时写了一篇《应该重视学校科学哲学思维教育》在1979年9月14日《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通讯》上发表,学校莫家全校长,他是自然辩证法学会我们学校分会会长让自己填表入会,成了自已长这么大参加的第一个正式学术组织,莫家全校长在我毕业前还专门找我谈话,希望让我留学校、送我去进修后回学校当自然辩证法老师。当时没有电话可以问远在汕头农学院工作的父母亲,只有去广州找华南农学院我母亲的同学柯叔叔(他是院长助理、后来是管理学院院长,他太太是植保系研究员,都是我我母亲的同学,还曾经是广东省揭阳县农业局宿舍的多年邻居)征求意见,他认为我们一家都是学医(外公是老中医、父母亲是兽医),当时学医的都是扎实的技术工作,我毕业后去工作、掌握了医的谋生技巧,再去弄虚的(例如 自然辩证法)也不迟。所以,第一次当大学老师之梦就没有了。 我们在学校时的助学金是每月最高21元,毕业时每个人的行李托运费是35-50元(视远近),由于我在读书时每月都把吃饭剩下的钱买成各种书,所以,毕业时拥有了3500本各种书,学校给了160元(按重量测算)的行李托运费补贴,是学校当时最大补贴的人。带着这些中英文、兽医、人医、社科等书籍,离开学校,回到母亲的家乡、自已出生地广东省揭阳县等待工作安排,因为当时人事局对于文革后毕业的第一批大学生怎么安排,还没有准备好。 3、由猪场兽医一夜成财办经济政策调研员 2001年10月自己返回广东省揭阳县后一个多月,人事局通知被分配去揭阳县食品公司工作。 先被安排在屠宰场当兽医肉检员,每天凌晨4点起床、早上8点前下班。任务就是手拿一把肉检用小刀,每天给1600-2200头(切为二半)的猪肉白条切三刀,干了整整三个月(没有休息周未,因为只有我一位兽医肉检员,不上班肉就出不了市场、这个县的百姓当天就没有肉吃),这工作让自已见到猪肉都“金睛火眼”。 1982年沈阳当兽医时就读人医的书《流行病学》 1982年沈阳当兽医时就读人医的书《流行病学》 之后,被安排去一个有30年历史的食品公司良种场,它有种猪、三黄母鸡、小鸡孵化室。近二年时间,自已解剖了1532只死鸡,整理出290只材料写了《母鸡痛风病死因临床调查》发表在《中国兽医杂志(临床增刊)》、还有《雏鸡亚利桑那菌病的诊疗报告》发表在1985年《中国兽医杂志》上,它仅比美国迟6年填补了中国此病空白,还有多篇报告发表。 这本世界兽医经典著作《禽病学》第八版(1982年中文版出版)我们家就有 1993年3月,有一天揭阳县食品公司良种场老场长(他是一位后来离休老干部)告诉我:去公司人事部报到,之后公司人事部领导开证明又让我去县商业局人事股报到,商业局人事股股又开证明让我去县政府财贸办公室报到。办公室主任告诉我:财贸系统1万3千员工只有8位大学生,包括工农兵学员在内,这次能够重用的都提拨使用,我是这8个人员唯一进入县政府机构的人,因为大家知道我会写文章,要发挥我的长处。 这样,自己就由一位在基层猪场的兽医一夜之间连跳四级、变成了县政府财办业务科一位负责经济政策调研员工作,开始了2年多的新工作。这时,自已才发现:必须每天一早去零售市场拿数据,研究分析国营、集体、个体商业竞争性问题。然后必须参加下属16个机构的会议(周一至周七)写出会议纪要上报,这16个机构包括:金融(人行、中行、工行、农行、建行)及保险、审计局、财政局、税务局、商业局(下面有10多个国有公司)、粮食局、供销社(下面有几十个镇分支机构)等。大家想象一下,我这学兽医的,进到县政府财办业务科参加这样的汇报会,就只有记录、连提问都不知道。 整整三个月,白天上班、晚上回家把揭阳县新华书店中所有涉及这16个机构的书买了一堆、填鸭式地学习。终于,三个月后可以听汇报时提点问题,同这16个机构的领导交流了。那时,只有手写的纸笔报告,每天大约要写5000-6000字,然后交县政府财办领导(科长、副主任、主任)审修,再交打字员用字盘式打字出腊印纸、审校后印刷,上报主管副县长、下发下属16个机构。就这样过了一年多,被主管副县长派去揭阳县驻深圳、珠海商务处(因为我是县政府中唯一会讲粤语的干部)工作了近一年,申请随父母亲(他们在汕头农学院,父亲是兽医院院长、母亲是学院实验室主任)调回父亲家乡广东省中山市,1985年6月,我们一家人,在父亲15岁离开家乡去广州读兽医、1953年17岁提前毕业分配到揭阳县(第一位正式学校毕业农业技术员)32年后返回,当时全家的行李租了一部揭阳县食品公司3顿货车仅装了2/3满,除了三辆自行车、4个小木衣柜外,是一万多本书,主要是我们家中三位兽医的书。 4、由财办到猪场 再到镇政府招商引资工作 本来,本人的调函是回中山市一个镇财政所当副所长,但是由于中山市食品进出口公司接到国家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任务,投资730万元、占地800亩地兴办的白石猪场(距离市区30公里、距离公路干线4公里的两个大山中)急需技术干部,因此,本人就再次由政府部门进到中国第一个大型集约化万头猪场负责生产技术和出口的副场长。当时场里的正场长是父亲的师弟(我舅妈的同学)、技术员都是刚刚毕业的,主要是父亲所在的中山市农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而我们的上一任领导留下的是死亡率64%,即养死的比养生的还多,场里挖了4个20米见宽、40米深的死猪坑已经用了2个。 大型集约化猪猪咬尾巴的问题这本书有介绍 幸好,经过3个月,我们的死亡率降低到15%,下半年死亡率平均只有7%,第二年成活率达到98%,之后都控制在99.3%的成活率。这在中国大型集约化万头猪场、甚至全球都是领先的。其中,包括了我们用3年时间攻克了引进纯种猪(美国PIC公司)的“水土不服”死亡难关,引进纯种猪及后代瘦肉型猪咬尾巴的问题(根据《世界养猪杂志》介绍:它是1985年全球大型集约化猪场十大疾病之一、全球当年估算损失十亿美元,几乎排在全球大型集约化猪场非传染性疾病损失第一位)。 大型集约化猪猪咬尾巴的问题这本书这么介绍病因及处置招式(几乎没有作用) 换句话说:在那四年时间,每天都是在同各种猪病防治、同时也开始用PC-1500单版计算机改进饲料配方、研究出口体重与售价相关(自己编程序),效益一年一年见好。到了1989年申报技术职称时,发现自已工作8年来,在国内包括《中国兽医杂志》在内的专业刊物上已经发表了有13万字到报告、综述、译文。这一年,自已28岁,因为之前没有评过什么初级职称,所以,当中山市评委认为我的技术论文材料足够评高级职称、却最多先评一个初级职称时,自己选择放弃参评,而且在1989年这一年,被中山市选派去(是广东省组织部选派第一批后备干部下乡挂职)一个镇从事镇政府招商引资工作,又由一个兽医工作换回政府工业岗位,在那里二年半时间,见证了一个GDP只有230万、仅有20多家镇办小工业企业的小镇(5万人口、本地人口一直负增长)、发展成为一个外来人口5万、GDP变成6600万的巨变。这个镇有中国第一个合资酒店----中山温泉酒店、有邓爷爷讲“不走回头路”的地方、生产有全球16个名牌运动鞋中的10个、有知名拉杆箱“皇冠”、知名药品“曼秀雷敦(Mentholatum)”中国大陆第一个GMP厂房、有知名房地产商“雅居乐”发迹地、还有中国最早引进的以色列、台湾地区农作物品种。 5、由外贸再到介入医学影像数字化再到互联网 1991年中,因为觉得自已应该争取回市区工作,所以,没有留在挂职地方、返回中山市化工机械进出口公司,一直到1998年调去中国健康科技产业(中山)基地负责医学影像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二年,开始同中华医学会音像出版社和中国教育台“健康你我他”栏目组推广PACS数字化工作。 2000年1月,应邀到深圳罗湖区科技创新中心参加“中国ICP联盟”网站创办工作,那一年,“中国ICP联盟”网站的影响力一点不比新浪差,而我们创意产品“深圳数码港”曾经让“深深房”由连续7年亏损,变成第一次盈利,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用“互联网+”概念获利的上市企业之一。在深圳一年多时间,同三九集团的HIS、三九健康网、咖玛医生网等都很熟悉。 2001年1月16日应千龙新闻网邵平东总编辑(原北京电台音乐台台长)之邀北上北京,正式加入千龙新闻网工作。从此,正式当上一名政府新闻网站的编辑。 章院长是中国药科大学中药研究人员出身 现在为培养更多的执业药师而努力 6 、由外贸工作走向互联网的新闻媒体编辑 本人在2000年之前的20年,只在三种性质的机构工作过:一是内贸、二是外贸、三是政府机构。其间工作过的不同单位有近20个,但是都是“传统”行业。只是,都是一些脚踏实地、带有泥土、牲畜味道和工业的工作。 本人是1995年10月作为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个ChinNet商业互联网用户(据介绍,这一个时间全中国只有约3000个商业互联网用户),1998年开始学习制作网站,2000年在深圳参加“中国ICP联盟”网站创办并曾经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深圳)培训中心所在机构做管理咨询,参加医药卫生类企业信息化建设培训教材《医药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主编:洪国力)》编写工作。 回顾自己从2001年1月16日正式加入千龙新闻网工作(先后在总编室专题组、财经频道、视频中心、企业频道、旅游频道、社区中心、博客频道工作过)10年,2010年5月正式到光明网工作(先后在光明网经济新闻编辑部、综合频道部、卫生事业部、战略合作部和云端药信项目部工作过,创办了光明网超过10个新频道),这17年来在规范新闻网站的工作经历,令自己以一位不是新闻相关专业背景的人,逐渐理解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 编辑给发表稿件挑病是一种社会责任! 沈阳 0:58 2017-5-8 写于北京家中
个人分类: 文化报道|13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招聘:物理、生命、工程学科编辑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press 2017-5-2 16:47
《中国科学》杂志社是国内最具影响的学术期刊专业化出版机构之一,成立于 1995 年,主要从事《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简称 “ 两刊 ” )等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 “ 两刊 ” 创刊于 1950 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是我国科技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 “ 两刊 ” 系列目前包括《中国科学》的数学辑(中英文版)、物理学辑(含力学、天文学)(中英文版)、化学辑(中英文版)、生命科学辑(中英文版)、地球科学辑(中英文版)、技术科学辑(中英文版)、信息科学辑(中英文版)、材料科学辑(英文版) 15 种和《科学通报》中英文刊 2 种,共 17 种刊物。 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 现诚聘物理、生命、工程学科编辑。 招聘岗位: 物理、生命、工程 学科编辑 岗位职责: 配合编辑部主任,协助主编和编委完成编委会布置的年度工作。 完成编辑部制定的各项编辑出版工作。 做好所负责学科领域的重点文章和重要作者的约稿工作。 负责对有关学科领域的学术文章进行初审,组织专家评审。 负责对学术文章进行必要的文字润色与修改。 负责对期刊进行宣传推广。 招聘条件: 有志于学术期刊出版工作,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具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 年龄在 35 岁以下。 有较好的中英文写作能力、文字编辑能力。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 有 2 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发表过高水平科研论文; 2) 有 2 年以上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经历; 3) 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4) 有高级专业职称。 联系方式: 有意应聘者尽快请将个人简历(附上近期照片一张)电子版发至我公司邮箱。 联系人:孙女士 电话:010-64016350 Email: office@scichina.org 对于条件突出者,将给予优厚待遇。 诚挚欢迎有志从事学术期刊出版事业的人士加盟!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杂志社|312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杂志社诚聘物理、生命、工程学科编辑
sciencepress 2017-4-1 15:42
《中国科学》杂志社是国内最具影响的学术期刊专业化出版机构之一,成立于 1995 年,主要从事《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简称 “ 两刊 ” )等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 “ 两刊 ” 创刊于 1950 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是我国科技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 “ 两刊 ” 系列目前包括《中国科学》的数学辑(中英文版)、物理学辑(含力学、天文学)(中英文版)、化学辑(中英文版)、生命科学辑(中英文版)、地球科学辑(中英文版)、技术科学辑(中英文版)、信息科学辑(中英文版)、材料科学辑(英文版) 15 种和《科学通报》中英文刊 2 种,共 17 种刊物。 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 现诚聘物理、生命、工程学科编辑。 招聘岗位: 物理、生命、工程 学科编辑 岗位职责: 配合编辑部主任,协助主编和编委完成编委会布置的年度工作。 完成编辑部制定的各项编辑出版工作。 做好所负责学科领域的重点文章和重要作者的约稿工作。 负责对有关学科领域的学术文章进行初审,组织专家评审。 负责对学术文章进行必要的文字润色与修改。 负责对期刊进行宣传推广。 招聘条件: 有志于学术期刊出版工作,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具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 年龄在 35 岁以下。 有较好的中英文写作能力、文字编辑能力。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 有 2 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发表过高水平科研论文; 2) 有 2 年以上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经历; 3) 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4) 有高级专业职称。 联系方式: 有意应聘者尽快请将个人简历(附上近期照片一张)电子版发至我公司邮箱。 联系人:孙女士 电话:010-64016350 Email: office@scichina.org 对于条件突出者,将给予优厚待遇。 诚挚欢迎有志从事学术期刊出版事业的人士加盟!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杂志社|4289 次阅读|0 个评论
PLOS改革:PLoS ONE直接发表PLOS旗舰期刊没有接受的稿件
热度 5 Future100 2017-3-26 09:49
PLOS进行了一项新改革,也是史无前例的。 PLoS旗舰期刊的Editor们最近都得到通知了。 PLoS旗舰期刊的Editor可将拒稿直接在PLoS ONE接受发表,如果稿件适合的话。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的拒稿率是85-90%。而大多数都符合 PLoS ONE发表条件。这样会加快稿件发表速度。如果作者不愿再折腾,他们会同意在 PLoS ONE 发表。 PLoS旗舰期刊在各自领域表现不错:PLoS Biology, PLoS Medicine,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领域内顶级期刊),PLoS Pathogens, PLoS Genetics。
个人分类: 编辑|7763 次阅读|6 个评论
浙大出版社期刊中心欢迎有志于学术出版的童鞋们加盟
热度 1 zyzhai 2017-3-21 12:04
浙大出版社期刊中心 欢迎 有志于学术出版的童鞋们加盟 回忆过往,在浙大办刊人努力下,浙大学术期刊取得了一系列实绩和荣誉,包括拥有6份SCI期刊,获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出版政府奖,社科名刊,百强期刊,多刊入围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也为国内期刊行业贡献了多位领军人。 在国内高校,浙大最早一批将大学学报转企改制,减员增效,激发活力。面向将来,新时期下,浙江大学提出学术期刊发展战略,依托浙大出版社,动员浙大有国内顶尖实力的学科主办、有国际声誉的学者担任主编,创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化期刊,同时整合现有期刊,规模化运营。面临事业发展的新窗口、新机遇,需要有志于学术出版、有思想有能力有韧性的童鞋们,与我们携手,求是求新,一同营造学术交流的高地。我们在浙里,等待您的加盟。 简历投递邮箱:zup_hr@126.com 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 +应聘的职位+所在学校、专业+姓名,将简历直接粘贴在邮件正文,并挂附件。 以下岗位,将提供相比同业有吸引力的薪酬,具体 将根据职位及应聘者个人素质而定; 您也可以在邮件中给出自己期望的薪资。 其中计算机信息编辑面向 SCI-E收录的中国 工程院院刊《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英文)》(FITEE)。在工程院平台下,FITEE处于快速发展期,期盼同路人携手共进。 1. 市场运营专员 招聘要求 1)全日制高等院校硕士及以上学历,市场营销、广告相关专业优先; 2)熟悉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特点,了解最新的营销推广渠道; 3)工作认真负责,热爱编辑工作,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有较强的中英文文字功底(英语六级及以上),具备营销专题策划和信息采编能力; 5)有期刊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岗位职责 1)了解期刊市场动态,搜集市场信息,协助上级制订期刊市场运营计划; 2)制订、执行期刊市场推广计划和方案,包括市场活动、广告及公关; 3)承担期刊市场推广活动的策划和筹备工作; 4)利用各种网络工具等提升品牌影响力。 2. 平台管理专员 招聘要求 1)全日制高等院校硕士及以上学历,计算机相关专业优先; 2) 熟练操作常用的网页制作软件和网络搜索工具,了解网站开发、运行及维护的相关知识; 3)工作认真负责,热爱编辑工作,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较强的中英文写作能力(英语六级及以上),能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软件和网络工具; 5)有期刊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岗位职责 1)负责部门网站后台管理、常规板块更新; 2)进行部门网站域名、后台数据维护,以及网络平台的运行监控和维护; 3)负责部门新媒体运营,提升品牌影响力; 4)完成上级交代的其他相关工作。 3. 医学编辑 招聘要求 1) 全日制高等院校医学类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2) 熟悉期刊编辑工作流程,负责稿件的编辑加工、校对工作,协助完成编辑部其他工作; 3) 工作认真负责,热爱编辑工作,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较强的中英文写作能力(英语六级及以上),能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软件和文献检索。 5) 有期刊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岗位职责 1) 在中心安排下,承担完成医学类相关稿件的编辑生产工作; 2) 配合约稿组稿工作; 3) 建立与维护作者和审稿人队伍; 4) 完成上级交待的其他相关工作。 4. 农学编辑 招聘要求 1) 全日制高等院校农业、生命科学类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2) 熟悉期刊编辑工作流程,负责稿件的编辑加工、校对工作,协助完成编辑部其他工作; 3) 工作认真负责,热爱编辑工作,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较强的中英文写作能力(英语六级及以上),能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软件和文献检索。 5) 有期刊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岗位职责 1) 在中心安排下,承担完成农生类相关稿件的编辑生产工作; 2) 配合约稿组稿工作; 3) 建立与维护作者和审稿人队伍; 4) 完成上级交待的其他相关工作。 5. 计算机信息编辑 (面向工程院院刊FITEE) 招聘要求 1) 全日制高等院校计算机信息类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2) 熟悉期刊编辑工作流程,负责稿件的编辑加工、校对工作,协助完成编辑部其他工作; 3) 工作认真负责,热爱编辑工作,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较强的中英文写作能力(英语六级及以上),能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软件和文献检索。 5) 有期刊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岗位职责 1)在中心安排下,承担完成计算机信息类相关稿件的编辑生产工作; 2)配合约稿组稿工作; 3)建立与维护作者和审稿人队伍; 4)完成上级交待的其他相关工作。 6. 工学编辑 招聘要求 1)全日制高等院校工学类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2)熟悉期刊编辑工作流程,负责稿件的编辑加工、校对工作,协助完成编辑部其他工作; 3)工作认真负责,热爱编辑工作,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较强的中英文写作能力(英语六级及以上),能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软件和文献检索。 5)有期刊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岗位职责 1)在中心安排下,承担完成工学类相关稿件的编辑生产工作; 2)配合约稿组稿工作; 3)建立与维护作者和审稿人队伍; 4)完成上级交待的其他相关工作。 7. 人文社科编辑 招聘要求 1)全日制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类等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2)熟悉期刊编辑工作流程,负责稿件的编辑加工、校对工作,协助完成编辑部其他工作; 3)工作认真负责,热爱编辑工作,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较强的中英文写作能力(英语六级及以上),能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软件和文献检索。 5)有期刊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岗位职责 1)在中心安排下,承担完成人文社科类相关稿件的编辑生产工作; 2)配合约稿组稿工作; 3)建立与维护作者和审稿人队伍; 4)完成上级交待的其他相关工作。 我们在浙里,等待您的加盟!
215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编辑QQ留言
rczeng 2017-3-20 11:37
今天收到科学网编辑MM在QQ中的留言: “科学网10周年特刊出来了,特刊感言里选录了您的一段感言,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科学网10周年特刊在线阅读链接地址: http://www.science-weekly.cn/dzxw.aspx?dzxwqkid=1501 ” 很高兴在科学网十周年之际,留下了自己的一丝痕迹。 ( 科学新闻-感言 ) 山东科技大学教授 曾荣昌 “我为科学网奉献了330篇博文,单篇当天点击过数千、过万者有之。其中有些精品博文,得到博友的赞誉,甚至为许多博友教学所用。有次会议与某985高校教授相遇,偶然谈到科学网,他说道曾把我的博文《相似美—材料微观世界与自然界比较》给本科生讲授了一个课时,甚为惊奇,也感欣慰。的确,科学网已经成为学者们交流、分享教学、科研经验的一个平台。 ” 实际上,2016年11月份遇到中部某“ 211 ”大学一位教授。 我们交谈当中,他 告诉我也曾 把我的博文《相似美—材料微观世界与自然界比较》给本科生讲授了一个课时。记得当时,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我们更应该感谢科学网。科学网搭建了如此好的平台,让我们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记录我们的思想火花,共享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3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责任编辑的偏爱
热度 3 jlpemail 2017-2-24 22:34
责任编辑的偏爱 文 /籍利平 责任编辑,可以有自己的偏爱吗?当然可以,只要不过分。 一个负责任的责任编辑,修改文章的次数,有时比原作者还多。对于初次投稿,相信或者依赖编辑的作者,更是如此。一篇文章,到了责任编辑的手里,仍然被发现缺胳膊少腿(有些夸张,缺必要元素是显然的),这样的作者,也是太相信编辑的火眼金睛了。也是太相信编辑的 “厨艺”了。如果连自己所属机构的名字(中英文)都写错了,如果连自己的简介,都有明显的错误,这样的作者,很难让我觉出有多认真。一篇论文,如果连公式都没有打印出来,就到了责任编辑的手里,这样的作者,会是认真修改的人吗?如果,在三五行的中英文里,存在三五处词语或者语法错误,这样的作者,会让编辑偏爱起来吗?不会的。即使编辑鉴于职业操守,耐心地改正了那些错误,那些不高级的错误,总是无法让编辑开心起来。 编辑,可以有偏爱。不可以有偏恨。不能因为某文,某作者不讨人喜欢,就完全放弃对文章的完善。 编辑对文章的偏爱,可以有三种。一时自己熟悉的领域,二是文章写得非常规范的,三是文章写得比较乱的。熟悉的领域,看起来轻松。 规范的文章,易于加工。乱点儿的文章, 更 能历练编辑的内功。说句不严肃的话,编辑还可以偏爱一下,有些颇有想象力的错误,比如书的名字,比如期刊的名字,比如被引文献作者的名字,都可以成为出错的资源。编辑如果,对行业不熟悉,积累不充分,有些错误容易被 “滑”过去。当我遇到那些“有个性”的错误时,我会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出错。亏他想得出。如果不是经过成百上千篇论文的审读,修改和完善,如果不是经历对一篇论文的“上看下看”、“左看右看”、“里看外看”、“中看英看” 、 符号看 、 图表看 和 编号看,就不会那样体会出作者的难和编辑的难。 作者,没有不想写好文章的。编辑,没有不想对得起 “责任”二字的。由于水平的限制或者身心状态的限制,疏漏无法百分之百地避免。正因为如此,才需要一遍遍地读、校、改论文。当少数作者,因为多次修改,出现厌倦情绪,出言不逊时,显示编辑耐心的时机就出现了。尽管其语音不动听,编辑还是要为其作品美容。一个也许不够恰当的比喻是,爱干净的人看见别人的孩子脸脏了,不由自主地掏出手绢擦过去。孩子叫疼,孩子的妈妈更心疼。埋怨邻居多事,你能不能干些大事业,整天盯着别人家孩子的鼻涕妞儿,能有什么出息呢?有时,我觉得编辑就是那个尴尬的角色。好像只要是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孩童们都应该是干干净净 、 规规整整 、 漂漂亮亮的。具体到文章里,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用得不合适,也觉得非改过来不行。 那些体谅编辑,理解编辑,积极配合编辑修改文章的作者,受到编辑的偏爱,是自然的。编辑和作者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把完善的,符合规范的文章奉献给同行。 责任编辑,遭遇 “未能避免的疏漏”,会比作者还尴尬。编辑没有发现和纠正原文的错误,甚至在排版中出现的错误,责任都属于责任编辑了。你没有发现的错误,就是你的错误了。没有发现的新旧疏漏,都是编辑的疏漏。只要文章经过了你的眼,你的手,你的心,它就和你“骨肉相连”了。 那些留下较多披红,或者错得有代表性的部分,我会特意保留下来,留作以后的参考和借鉴。这,也是责任编辑的一种 “伟大的偏爱”吧。但,我希望这“伟大的偏爱”不要出现得太多。 (手机写作、发送 ; 2017-04-05,修订。1326字。 )
个人分类: 散文广场|5960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招聘科学编辑啦!
热度 2 sciencepress 2017-2-21 16:38
《中国科学》杂志社是国内最具影响的学术期刊专业化出版机构之一,成立于1995年,主要从事《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简称“两刊”)等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 “两刊”创刊于1950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是我国科技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两刊”系列目前包括《中国科学》的数学辑(中英文版)、物理学辑(含力学、天文学)(中英文版)、化学辑(中英文版)、生命科学辑(中英文版)、地球科学辑(中英文版)、技术科学辑(中英文版)、信息科学辑(中英文版)、材料科学辑(英文版)15种和《科学通报》中英文刊2种,共17种刊物。 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杂志社现诚招生命科学编辑人才。 招聘岗位:科学编辑 学历背景:生命科学 招聘条件: 1.热爱学术期刊出版事业,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具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有开阔的科学视野,对科研前沿有敏锐的洞察力。 3.年龄在40岁以下。 4.有较强的中英文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有2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发表过高水平科研论文; 2)有2年以上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经历; 3)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4)有高级专业职称。 岗位描述: 1.紧密追踪科研动态,策划选题,组织发表重要科研成果。 2.遴选优秀成果,对学术文章进行初审,并组织专家开展评议。 3.撰写热点新闻稿件和宣传文案,促进学术成果传播,提高期刊品牌影响力。 4.对文章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润色,提高学术成果的可读性。 5.紧密配合编委会开展工作,完成编委会制定的各项任务。 6.完成杂志社和编辑部制定的各项任务。 联系方式: 有意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附上近期照片一张)电子版发至我公司邮箱。 联系人:孙女士 电话:010-64016350 Email: office@scichina.org 对于条件突出者,将给予优厚待遇。 诚挚欢迎有志从事学术期刊出版事业的人士加盟!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杂志社|3980 次阅读|2 个评论
韩国人要抢韩春雨专利了
热度 38 gaoshannankai 2017-1-22 07:25
上一篇,对于韩国人的工作简单点评了一下 韩国人文章指出韩春雨工作的可能错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1029049.html 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我们可以看出来,韩国人前后几件事的关联 他先是在Nature发了文章,说韩春雨的ago系统不能编辑基因组, 然后有迫不及待把自己的文章挂到预印本网站,文中不仅否定了韩韩, 同时也把南通大学斑马鱼的实验结论全盘否定,进而引出自己提出的新结论, 并且还宣称自己同时也申请了专利。 老韩有脑子,有一套,比中央一套都厉害。 我支持韩春雨的文章,特意发到学术期刊上,最后一段专门讲的 就是这个问题,后来又写了博文,特别要警惕日韩方面,因为我估计 白人不会care,他们身体高大,后卫转身慢,更喜欢长传冲吊。 出手快准狠的就是日韩,当然我博文也特意提到了德国的公司。 不想日本德国的公司没有出手,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 我最担心 韩春雨 的AGO酶被 日本德国 盯上-高山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1009352.html 韩春雨文章发表后,我有几个重要建议,1尽快出国,借助洋枪; 2要注意技术保密,等等。还有很多事情,都会逐渐发生。有一天 大家可以慢动作回访一下。 韩国人的文章中,有一段提到了三个突变位点,并且他说这几个突变 位点不是酶的活性位点,不影响酶的效率。说明韩国人已经开始对这个酶 进行突变研究,我的文章中一大段都是讲这个,有兴趣大家可以看。 那么,这几个突变位点是否对于酶的结合会有影响?突变几个点,可以 控制该酶结合DNA或RNA? 岳东晓博士,是否有时间在nature下再打韩国人一炮,向他问两个关键问题 1.韩国人ago酶的质粒是否测序,序列是否和韩韩100%相同,还是用的突变体? 他的文章没有提这件事,但是我们要把它挖出来; 2韩国人仅仅发布了体外实验的结果,体内实验我想他做了,可能效果不太好, 或者还在继续优化。这部分他不公开,是否是专利要保护的内容。 这个韩国人不简单啊,他放出来自己的文章,隐藏了 体内实验的结果,偷偷申请专利并进一步优化。 这样可以误导同行去注意他发表的文章,走那条路线,给自己争取时间进一步发展。 连续看我博文的朋友,慢慢都会明白,我讲的国际竞争多么残酷。 国内的朋友不要把精力放到抱怨与瞎闹上面了,你们也认真做一点机制, 作为一个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也应该对国内同行有点基本的尊重,其实, 如果你们当时抱着把问题搞清楚,帮助韩春雨的态度,也许这个突破就是 你们发现的。可是,你们没有这个人品,也没有这个水平,所以它不会属于你。 科学网上几个糊涂的老师,别瞎胡闹了,刘学武老师,你的行为 变相给韩国人站脚助威,政治方向出了问题,我这里善意给你一个警告。 另外,从一开始我也提醒了方舟子老师,打假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请方老师有空看看我的博文,不然你的打假以后不会得到吃瓜群众的认同。 这几天,我在科学网讲的最多的就是科技发现的首发权,特别反复提预印本, 国内同行很少响应,回复也不多,说明我们这里发展的层次还不够。 韩国人够狠,文章写个乱七八糟,就第一时间挂预印本。 我在南开大学教授报告会,10分钟报告,用了一半给大家讲预印本。前一篇 博文特意强调了中国人不要去预印本网站瞎b乱搞,同时也强调 预印本将成为科技斗争的主战场。 我们重大突破的预印本获得了八千多次浏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1028026.html 根据生物信息学天空和付老师聊天,增补一些看法,我在博文多次讲了, ago系统很幸运,因为白人在忙于crispr撕逼。科技领域斗的不是某个技术, crispr也好,ago也好,也许都不是终极技术,但是斗的是控制权,要逼 对方出局,自己才能控制这个领域。这个和我们国家院士写指南一个道理。 所以,我多次在科学网提到,中国不要走西方科研腐败老路,要反学霸, 走出中世纪。 李颖业老师,给起一卦,看看能否回答以下问题 1.韩国人是否隐藏了一部分重要内容,抢发预印本一个是为首发权抢地盘, 另外还是为了误导读者走错误路线。 2切割RNA这个酶是不是突变体,也就是说ago可能DNA和RNA都可以切。 3.韩老师2.0是否已经成功,很快就可以推出来。
7357 次阅读|57 个评论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诚聘学科编辑
sciencepress 2017-1-7 11:18
《中国科学》杂志社是国内最具影响的学术期刊专业化出版机构之一,成立于 1995 年,主要从事《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简称 “ 两刊 ” )等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 “ 两刊 ” 创刊于 1950 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是我国科技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 “ 两刊 ” 系列目前包括《中国科学》的数学辑(中英文版)、物理学辑(含力学、天文学)(中英文版)、化学辑(中英文版)、生命科学辑(中英文版)、地球科学辑(中英文版)、技术科学辑(中英文版)、信息科学辑(中英文版)、材料科学辑(英文版) 15 种和《科学通报》中英文刊 2 种,共 17 种刊物。 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现诚聘学科编辑。 招聘岗位: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学科编辑 岗位职责: 配合编辑部主任,协助主编和编委完成编委会布置的年度工作。 完成编辑部制定的各项编辑出版工作。 做好所负责学科领域的重点文章和重要作者的约稿工作。 负责对有关学科领域的学术文章进行初审,组织专家评审。 负责对学术文章进行必要的文字润色与修改。 负责对期刊进行宣传推广。 招聘条件: 有志于学术期刊出版工作,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具有物理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 年龄在 35 岁以下。 有较好的中英文写作能力、文字编辑能力。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 有 2 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发表过高水平科研论文; 2) 有 2 年以上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经历; 3) 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4) 有高级专业职称。 刊物网站: 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SPMA 联系方式: 有意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附上近期照片一张)电子版发至我公司邮箱。 联系人:孙女士 电话:010-64016350 Email: office@scichina.org 对于条件突出者,将给予优厚待遇。 诚挚欢迎有志从事学术期刊出版事业的人士加盟!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杂志社|31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群鸦的盛宴到穿墙术
wangsanmin 2017-1-6 20:52
最无聊的时候,就是做完一件事,还没有开始另一件事。 2017 年元月1号完成论文的修改。去年8月17日,我的论文被FSS拒稿。真没想到会被拒,当然不会再投到FSS。投FSS,是因为被APAL拒稿,急于发表。看看FSS里面的文章,想到一个词,群鸦的盛宴。 从去年8月一直改到现在,没做其它事情,连本科生的课也推掉了。历时4个多月。中间改好投到JLC。JLC的编辑说,太长了,要求写个短篇,不要给出证明细节,就给个梗概,但要说明我的方法和策略是怎么克服困难的,然后附在完全版本后面。看到这个要求,就直接撤稿了。改投MLQ,并附上了FSS和APAL的审稿意见和拒稿信。MLQ编辑考虑了半个月,就拒稿了。我想好了一句话想发给MLQ的编辑和主编。为什么你们刊物的影响因子持续走低,是因为你们有最好的编辑,正做着最烂的决定。不过忍忍没发出去。 然后投给了《数学学报》,看到一周编辑还没处理。就撤稿了。原因是,国内谁来审,是不是给编委出难题呢。12月份,把其中的例子整理出一篇论文,在国际会议上报告了一下。想想还是考虑JLC。就问编辑,还可以考虑我重投吗?编辑说,取决于我是否真正考虑他的建议。 哦,您的建议。长这么大,没见过数学论文还分两个版本。读者看缩略版的时候,如果想知道细节再去查那个完全版。 是不是要我练习久已失传的穿墙术啊。我还是按我的理解写了一个注释,把原论文中的例子和注释全移到这个注释论文中。这个注释中,我用了几个很夸张的词:A miracle happens here! (奇迹发生在这儿)A change happens here! (这里发生了变化)A great change happens here!(巨变发生在这儿)。为什么用这些很不专业的词?因为我发现审稿人很难判断重点在哪里。 2017 年元月1号晚投给JLC。刚收到老人家的信,说感谢我重投JLC,会尽快处理。当然是客气话!不过看到还是很开心。感觉老人家还是很真诚。 去年暑假收到FSS的拒稿信。看着审稿人的意见很难受。但JLC的编辑说,APAL的审稿人会重新审我的文章。APAL的审稿人在完全没有看懂的情况下,只因为我没有按他的意思简化,就直接拒稿。时隔两年,还愿意重审。是不是不甘心自己怎么会搞不懂。 想到邓小平的一句话,第一不怕,第二向前看。怕什么呢。你所经历的一切,正在成就你的人生。
73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遇到的那些耿直的作者们
热度 9 cathyfan 2016-12-13 11:45
上周五下午,我对着电脑屏幕,笑了又笑,完全不顾忌屏幕那一头的老师是否会恼羞成怒。 因为实在是太好笑了! 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读过契科夫的文章《凡卡》没有? 鞋店的小学徒凡卡给爷爷写 信,哀求他来把自己带回去,凡卡在信中讲述了自己所遭受的种种虐待,不时提起乡下幸福美好的生活。提心吊胆地将信写完,凡卡带着美好的心情进入梦乡。但遗憾的是,凡卡在最后没有写清楚收件人的地址,只写了:乡下 爷爷收,又补充了爷爷的名字:康司坦丁·玛卡里奇。 这样的信件,爷爷是根本不可能收到的。 今天,有个老师问我,10月份给我发回来的合同收到了没有? 我正沉浸喜悦放松之中,今年出版任务虽没完成,但是能出的书也都完成了所有的流程,就等着拿样书了。一猛子听到老师问我10月份寄出的合同收没收到,我瞬间懵了,赶紧把选题有关的文件拿下来翻找,没找到! 我一下子从欢快的云端跌落到了地上,还是脸朝地! 鉴于以前真丢过合同,我好担心这次又丢了,给老师发过去一张可怜巴巴的表情。 老师很体谅地说,要不再给你发一次? 我赶紧连连点头,这自然是好啊!我求之不得,不好意思开口啊! 老师问我,这次我寄给你本人吧? 沃特?上次您不是寄给我本人的吗?您寄给谁的? 老师发给我一个图片,快递单上赫然印着:科学出版社! 瞬间,我想到了小凡卡写得那封信,并且还没写上我的名字,如果写了我的名字,科学出版社比乡下的范围小多了,我一定能收到的。 我实在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还发了一连串的“哈哈”过去,还发过去一行字:果然是傻博士啊!太耿直了!说一就是一,丁绝不会成为卯。 老师说他是拜托师弟去寄的,我乐,这就不是一个傻博士的故事了,变成两个傻博士,并且我认为,这个锅不应该由师弟去背啊!师兄让寄“科学出版社”,那可不就是寄给科学出版社么?程序已经设定是直接执行,并没有“if……else“的设定啊! 科学家的思维实在是太方了!这样耿直的作者,在我的编辑生涯中已经能够遇到很多很多次,每次哈哈大笑之余,就想起古人造词果然厉害——书呆子,书读多了,变呆了! 老师以为合同是跟出版社签的,直接寄回出版社就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处理,其实对于出版社而言,责任编辑是图书的具体负责人,图书从选题策划、签订合同、交稿编辑直到最后出版,都是由固定编辑负责,出版社对图书的管理是建立在对责任编辑的管理上的。 曾经有一次因为书稿修改比较着急,我希望作者在修改作者样时能够用我们的编辑符号修改,这样我就不需要重新誊抄一遍到校对稿上。 有时候,作者在作者样稿上修改特别多,编辑再一一誊抄,不仅耗费精力,还耗费时间。有的一本稿子要抄一个多星期也抄不完,让人感觉生生回到刀耕火种的时代,如果作者能在修改时规范地改,编辑就不需要多一道工序,耽误出版时间。 作者表示一定配合我的工作,我也在稿子上做了一些修改示范,心想这次一定省事儿,心里美滋滋的。 收到稿子的时候,我被作者的认真感动哭了! 作者按照我的示范修改了,但是又怕编辑看不懂,在旁边大段地批注。 于是,书稿上修改的地方多了很多文字,比如,某一段从哪到哪改成什么什么,哪些公式图表怎么改,这样一来,我还是得重新抄写一遍,这种不需要的文字太多的稿子是不能给排版人员的,会让他们产生困扰,平添更多错误。 还有一次,为了让稿件修改更明白无误,又能节省来回快递的时间,我把我修改的稿件都拍照发给老师,让老师看我改的地方对不对,有没有遗漏,没有遗漏就可以抓紧走下一个流程了。 老师打电话给我,问我公式里只写一个“正”字,排版的能看懂吗?难道不应该写某某字母应该是正体么?问我哪个地方他想这样修改,为什么我写在稿子上似乎没有写得那么多?难道不应该写得明白无误,才算科学么? 我苦笑,要是编辑都得这样修改稿件,估计稿件的空白处是不够用的,编辑要累死,排版人员还有可能认错呢! 我啼笑皆非地跟老师说,不要在我们的修改符号上纠结,您只需要确认我们的修改是否正确,是否没有遗漏就可以了,老师将信将疑地“哦”,但是下一个问题他还是会问你这样写行吗?我也只好呵呵了。 果然是隔行如隔山!就算是看上去最没有技术含量的稿件的编辑修改,也有自己的一套规则,这套规则经过了多年的实践检验,科学可行,只是作者们不了解而已。 图书的编辑修改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套用出版社格式模板就可以了,编辑也必须遵守严谨的修改规范,在长期的斗争中也摸索出一套行而有效的修改技巧,这些技巧和窍门从编辑到排版到校对,都是认可并且通行的,只要有这个符号,流程中的所有人都明白什么意思,有点像医生处方的龙飞凤舞,病人不认识,但是医生、护士、药房都明白。耿直的科学家们一丝不苟习惯了,完全不能理解。 回顾这些年遇到的这些耿直到呆萌的科学家,深深觉得跟他们打交道累也不累。 不累是因为他们讲科学,规则讲清楚,他们就会按照规则去做,很少会遇到社会上商场如战场的事情,累是因为他们太讲究科学了,忘记科学也是有领域之分的,有时候会方正到古板。 前天有个帖子是评选《中国最美的书》的25个最美的理由,其中没有我们出版社的书。这个是很自然的事情,我想要是评选《中国最方的书》,肯定一大半都是我们出版社的书,因为我们的作者是所有作者中最方的。 我很喜欢作者们的耿直呆萌,不用特别花心思进行斗争,对错的规则简单明了,如果编辑改错了,作者再改回去,如果编辑改对了,作者就会感谢编辑的细心。 现在就坐等那个老师给我发新合同了,因为我去传达室翻找一遍也没找到。
4405 次阅读|25 个评论
科学网的编辑到底是怎么回事?
热度 3 techne 2016-10-29 17:03
  本来我还琢磨着针对质疑,再花时间写篇文章,详细谈一谈二战日本的问题。   结果,发现我那文章被从首页热门区域给拿下了。而很有讽刺意味的是,岳东晓的一篇指名道姓的扯淡文章,跟科学网的任何主题几乎都扯不上边,居然反倒还是恬不知耻地挂在首页热门区域,群魔乱舞,一片乌烟瘴气。   我真的就很纳闷了:科学网这个网站,这个博客,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是用来讨论问题的,是要加深大家的理解,让我们,让这个世界,不断变得更好,还是在这里示范宣扬:怎么才能善于使用各种招数,来侮辱人,整人,怎么才能精于比low比黑,去恶心别人?   说实话,我真的不想花这个时间,在一个科学家和学者的网站,反复说这些幼儿园小孩都该懂的道理。但科学网的编辑,你们到底在干嘛?为什么我的文章上了热门很快就会被拿下,而岳东晓对我指名道姓,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挂在热门那里?   你们不是把造谣的匿名账号都删除了吗?岳东晓为什么还没完没了?你们为什么又不干净彻底点,把当初另一个造谣和发起人身攻击的匿名账号一起删除,非要留在那里?就这么纵容,让岳东晓没完没了,占用着公共版面,在那里教导大家怎么堂而皇之地在光天化日之下,随地大小便,还自我感觉良好?   我真的很怀疑,科学网的编辑到底是从哪里聘请来的高素质人才?科学网的博客,怎么会没完没了地出现这样荒诞的场面?   再次郑重警告一下:请科学网的编辑抓紧时间,好好地仔细地清查一下,把所有造谣的匿名id,恶毒留言,一次性删除干净。   包括岳东晓,请立刻停止指名道姓没有依据的人身攻击。   如果科学网的编辑就这么纵容人身攻击,甚至造谣污蔑,变相地让一些人重演文革,大鸣大放大字报,那早就有人发过一大堆岳东晓的黑材料。到时候科学网可不要推卸责任。这可是你们使用的不合格编辑一再诱导的比low比黑发展方向。
955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干测绘30年
jlpemail 2016-10-28 08:58
从大学毕业算起,已经是三十年了。 第一个十年(1986.7——1996.7)以传统的大地测量为主, 主要是导线测量、水准测量和重力测量。天文测量的 外业没有做,内业接触了一些。某日,遇见一个吉林 人,我说——吉林我去过,通化、验收成果。 这十年中,可以叙述的重大事件,至少有四次—— 1987/1991/1996的军事演习和1994年的长期外业。 1996年的联合96-1演习,新华社发布了消息。 第二个十年(1996.7——2006.7)以内业为主,也 客串过外业工作。2003年8月之前,均为军事测绘。 其中2003年9月开始了新的生活,说起来好似 从事高技术工作一般——主要在卫星观测站工作。 2005年从事过短暂的办公室工作、重温过一段 火热的外业生活——七月份,合肥郊区稻田里的测量。 第三个十年(2006.8——2016.7)沉闷的日子较多。 2014年6月开始做编辑;不知这个选择是对还是错?
个人分类: 消息场|254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编辑,水平像城管
热度 2 techne 2016-10-27 11:32
最新补充:科学网编辑又把这篇文章从最新发布列表里给清除了,众目睽睽之下,就这么赤裸裸地为所欲为,滥用公共权力,这真是太不要脸了。 反复抗议,结果一切照旧。事实证明:科学网编辑有严重的倾向性,执法不公问题。 继续删除我的留言,把匿名id的恶毒留言,别人的侮辱,造谣,堂而皇之的保留。 所以,不要再对国外一些人对中国人的所谓不公正看法,感到惊奇。因为这个群体确实是有其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举个例子:这就是像城管,变幻莫测地四处出击,永远要让做小生意的商贩群天天都备受惊吓,甚至搞得鸡飞狗跳,永远都谈不上什么体面正派。这不是特色是什么?那你去跟城管讲道理?太天真了,这个群体最大的特色,就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只相信所谓实力。 那么,不要以为这里的科学家,学者的群体,有什么根本的不同。罗纳德.科斯早就说过:中国最需要一个思想的市场。其实博客上的各种观点,发言,就像是思想的集市,一个自由交换的市场。这个市场的起点未必很高,刚开始可能非常粗糙,纷乱,但随着思想的进化,这个市场将来能够提供的各种各样的丰富的产品,精致可口的思想小点心,这是科斯所说的思想的价值。 但是,从目前的状态来看,科学网营造的氛围,经常提供的却是思想的停滞,而不是进化,甚至有时是假冒伪劣优先,而无法实现优胜略汰的市场竞争。其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编辑的水平,品行,价值判断,到底怎么样?最起码的标准,有没有公正,或体面正派可言? 即使我们可以假定,假定科学网的编辑确实高屋建瓴,水平如此高不可攀,那么,抛开这个思想市场本身的价值而言,仅仅由他们来决定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甚至要由他们来决定:哪些人递上的思想小点心,对于大家而言是更可口的……这样一种思想的集市,这个市场,究竟是不是可持续的,可进化的,最终会是高质量的? 如果科学网始终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那么科学网就无法真正提供一个思想的市场,至少在博客这一块,是做不到的。(事实也证明,这些年是在走下坡路)那么这里最后也不会有什么很好的科学和科研氛围。韩春雨现象,以及类似的不可理喻之事,只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
625 次阅读|2 个评论
郑重警告科学网编辑
热度 8 techne 2016-10-27 02:14
说实话,在这个时刻,对科学网的编辑发警告,显得不是那么明智。 但我实在忍无可忍了。这不是一天两天,一次两次的问题。长时间以来,科学网的编辑就有非常严重的歧视现象,曾多次删除我的留言。那么,其中有一些可能是有些敏感性,跟政治有关的。我的观点有时确实很aggressive,但我不能确定科学网的编辑是不是有足够的理解力能认识到:我是针对公共议题来发表意见的,基本不会针对个人发表人身攻击。(也有过一些个人之间的冲突,但一般也是对方先开始侮辱,引发升级)即使我有多么激进的言论,那也是针对中国人这个群体,来谈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请看看鲁迅和柏杨的观点,我并不觉得我对中国人的评价有什么问题,也许我还远比他们更深刻) 但是,有些时候还不是这样,我的留言跟政治没有什么关系。尤其是这次跟李兆良的冲突。科学网的编辑表达出明显的倾向性。这甚至是非常没有文化的表现。 在李兆良对我的指责贴文下,一大帮人轮番上阵,这些人对争议的核心议题,也就是“中国人首先发现新大陆”的问题,毫不关心,而轮番对我发起人身攻击。有几个匿名id,针对我的个人隐私,无所不用其极,来反复挑逗,侮辱,谩骂。这种特殊群体的恶劣品行,比黑比low,群体败坏的现象,居然不但没受到编辑的任何阻止,而编辑还反过来把我的大量留言全部删除掉。这实际上就是在纵容这些匿名id针对我个人的侮辱行为。 也包括李兆良本人,他此前曾删掉我很多针对他文章的质疑。但这次面对他发起的贴文下面的乱象,李兆良一言不发,始终保持沉默,默认,甚至纵容他的粉丝群体轮番上阵,对我发起攻击。对于那些侮辱性留言,李兆良一个也不删除。请注意,在这个帖文下面,没有一个人去关心所争议的学术议题,而始终都在热衷于对我进行撕咬。 在这种反常的情况之下,我建议科学网的编辑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如果像你们这样偏袒一方,纵容完全针对个人的斯文扫地的侮辱行为,而对于公共议题的讨论,对于那些会有助于深入揭示问题的内容,却不断进行阉割镇压,这样下去你们是在鼓励造假,鼓励这帮人为所欲为,这实际上也就是在制造邪恶。 如果始终无法控制这种局面,我要郑重警告科学网的编辑:倘若最后问题不断恶化,引发进一步的问题,你们作为整个过程的参与者,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1438 次阅读|16 个评论
季勇教授担任《英国药理学杂志》高级编辑
WileyChina 2016-10-24 10:37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聘请季勇教授担任高级编辑 暨发布《关于加强科学透明度和严谨性的宣言》中文版 Wiley出版集团和英国药理学会非常荣幸地聘请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南京医科大学心脑血管药物重点实验室 季勇 教授担任著名药理学期刊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BJP-《英国药理学杂志》)的高级编辑(Senior Editor)。 BJP主编Amrita Ahluwalia教授对季勇教授的加入表示欢迎: 非常高兴季勇教授加入到我们的编辑团队。BJP是一本国际一流的药理学期刊,我们的编辑团队构成也反映了本刊的国际化程度。我们非常希望帮助中国的药理学界把最好的研究成果发表在BJP上并传播到国际同行手中。借此机会,我也代表BJP编委会发布 《关于加强科学透明度和严谨性的宣言》 中文版,希望中国药理学界也一起加入我们,为促进科学透明度和严谨性而共同努力。 季勇教授表示:将做好中国药理学工作者和英国药理学杂志之间的桥梁工作,尽力为药理学工作者,尤其是为中国药理学工作者做好服务。同时,《英国药理学杂志》的透明性和科学严谨性宣言中文版能够使大家的科研工作得到更好的规范,并获得更高的认可度。 Wiley出版集团编辑拓展副总监胡昌杰先生代表英国药理学会和Ahluwalia教授专程拜访了季勇教授,并向季教授颁发了聘书。 季勇教授简介: 现任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 南京医科大学心脑血管药物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气体分子H2S和NO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的血管内皮、血小板功能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及药物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研究; 药物对心肌缺血重灌损伤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研究。 担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执委会青年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委员;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高级编辑; British Pharmacological Society (BPS)会员等。 BJP简介 BritishJournal of Pharmacology 是英国药理学会会刊,涵盖实验药理学各方面研究课题,发表高品质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和权威性评论。是全球从事药理学研究的研究人员必读的权威期刊。除正刊内容外,该刊还每两年发行一本广受欢迎的增刊: Concise Guide to Pharmacology (《药理学简明指南》)。 Wiley在线讲堂预告:如何在国际药理学期刊上发表论文 由BJP主编Amrita Ahluwalia教授和高级编辑季勇教授担任主讲,介绍 BJP投稿审稿流程及编辑对中国作者的建议 。在线讲座免费报名和参与,您只需一台电脑便可与国际期刊主编在线交流! 注册地址: http://www.diaochapai.com/survey2376133
个人分类: Health Science|6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师:您好!
热度 3 zlyang 2016-9-11 11:28
***老师:您好! 2004-09-24 ***老师:您好! 认真读了您的评审意见和其他附件,深为您的认真和诚恳所感动,若每一位审稿专家都能这样设身处地为作者着想,我们的工作就能让作者满意得多。 我们选专家的时候也是很慎重,要考虑权威性,又要考虑是否还在一线进行科研工作,也要考虑审稿是否认真,这样一来,能选用的审稿专家就大部分都是百事缠身的大忙人了。能不能及时审回也就无法苛求,能回就行了,只有一遍一遍地向作者解释,请求谅解。 其实我们的审稿人也大部分是作者,但多数不是第一作者,也就没有您这么深的感受, “ 草菅人命 ” 的有,随便转给学生的也有,其实这些文章的作者中可能有比他们名气更大的专家,这就让我们很为难,只好找人重审。我们倒真的希望能找到一些刚刚出成果的新专家,(也可能还没有被冠名为 “ 专家 ” )但确有水平也能认真负责的,来给我们审稿。您就是编辑在编稿的过程中发现的认为可以为我们审稿而推荐给我的。作为作者如果有个别意见不够公正,也希望您不要气馁,我想是金子总会闪光。 看得稿子多了,也觉得确实有许多作者总是存一种侥幸心理,好像是在碰运气,却不想多看几遍自己的文章,直到被退了才想要去改,或者敷衍一下又投来,大半不是急着毕业或评职称也不写文章,目的性很强,而不是真的做学问。殊不知文章一旦发表出来不说流传百世也是为万人观瞻的,日后发现不妥岂不无地自容?杂志是我们出的但留下的名是作者的,真希望作者都能把这荣辱当成自己的。 衷心感谢您为我们所作的一切。谨祝秋安!
3385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科学》诚聘物理学编辑
sciencepress 2016-8-19 17:01
《中国科学》杂志社是国内最具影响的学术期刊专业化出版机构之一,成立于1995年,主要从事《中国科学》系列、《科学通报》和《国家科学评论》等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 《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是我国科技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中国科学》中英文系列按照不同学科领域设立分辑,《科学通报》和 Science Bulletin 为多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 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杂志社现诚招物理学科编辑人才。 招聘岗位: 科学编辑 学历背景 : 物理学 招聘条件: 1. 热爱学术期刊出版事业,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 具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有开阔的科学视野,对科研前沿有敏锐的洞察力。 3. 年龄在40岁以下。 4. 有较强的中英文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 有2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发表过高水平科研论文; 2) 有2年以上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经历; 3) 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4) 有高级专业职称。 岗位描述: 1. 紧密追踪科研动态,策划选题,组织发表重要科研成果。 2. 遴选优秀成果,对学术文章进行初审,并组织专家开展评议。 3. 撰写热点新闻稿件和宣传文案,促进学术成果传播,提高期刊品牌影响力。 4. 对文章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润色,提高学术成果的可读性。 5. 紧密配合编委会开展工作,完成编委会制定的各项任务。 6. 完成杂志社和编辑部制定的各项任务。 联系方式: 有意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附上近期照片一张)电子版发至我公司邮箱。 联系人:孙女士 电话:010-64016350 Email: office@scichina.org 对于条件突出者,将给予优厚待遇。 诚挚欢迎有志从事学术期刊出版事业的人士加盟!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杂志社|25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为什么不宜过早质疑韩春雨?
热度 55 bioxncai 2016-7-31 13:59
韩春雨的一篇论文近来遭到很多人的质疑,质疑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是如何使用这种权利?显然有商讨的余地。 从韩春雨的论文内容来看,挑战了现有的具有获得诺贝尔奖潜力的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也意味着将开辟一片新天地,人们忽然发现还有这么一处金矿值得淘金。我们知道,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稍微慢一拍就可能被别人甩下一大截。对于韩春雨的团队来说,必须尽量排除外来干扰,尽快将研究工作向前推进。对于真正支持中国科技进步的人们来说,也希望韩春雨的工作能够继续保持领先状态,而不要受到干扰。 韩春雨的工作并非不能被质疑,然而时机的选择应该有所考虑,像现在这样过早地、甚至暴风骤雨般地质疑可能不太合适。当然韩春雨的工作有可能如质疑者所说的那样是造假的,但是也有可能是真的。如果是假的,质疑者对了;如果是真的,质疑者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对中国的科技进步造成了干扰?对这种重要的科研工作,过早地质疑是否意味着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能不能再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呢? 前一段时间,安徽近视高考生被监考人员干扰的新闻很多人还记得吧?监考人员怀疑考生眼镜有问题,而拿走眼镜检查,这貌似符合程序,或者说大道理上不算错,但是等考试结束后再拿走眼镜检查难道不行吗?那时如果发现有问题再处罚考生嘛,为什么那么急呢?事后已经证明考生被冤枉了,干扰影响了考生的高考成绩,对得起考生吗? 生命科学实验经常重复性差,有多种原因。例如,影响因素很多,导致实验条件难以控制得丝毫不差,很可能就是由于某个不为人知的因素得到了结果,在某个实验室恰好符合条件,实验成功;到另一个实验室,缺了那个条件,就无法重复。有时不同的操作人员按照同样的实验指导,由于实验操作手法不同,也可能形成截然不同的结果。诸如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重复性不好不一定就是造假。生命科学实验重复性差的诸多原因已经有专文阐述,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参考阅读: 安徽近视高考生眼镜被收走 监考员称程序正规 http://edu.qq.com/a/20160614/020990.htm 科研结果不能重复就是造假?《自然》告诉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993641.html
28976 次阅读|136 个评论
做一个合格的编辑或PC member
热度 1 gaoshannankai 2016-7-25 18:58
同行评议,包括经费申请、文章审稿或者项目评估等等。 作为最基层组织者,应该尽职尽责,其实要求也不是很高。 就好比当前反腐败,只是让你去掉太不像话的,胡说八道的。 工作量不是很大,累不死人。 基金委 不是 收发室 ,对评审意见也有个形式检查吧-高山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907017-822944.html 总之,我多年来做guest编辑或pcmember也好,起码做到一点 遇到据稿的情况,一定要仔细看看,审稿人随便来几句话, 或者是为了应付你的工作,或者是最近心情不好。 我必须要查查,要么你给出反对的支持文献,要么 我看看你有没有相关工作发表。 两者都没有,对不起,我把你的审稿回复扔进垃圾堆。 有几次,我为此和审稿人发了火,如果你觉得没空 就别答应我,答应我了,给我搞个这么一个玩意,不是害我么? 我可不是xx委那帮白痴,随便给他们一堆大便,他们都接收。 因此,再不能搞免费匿名审稿了,这个玩意太不靠谱了。
2080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研作者与学术期刊编辑关系的思考
热度 11 leojiang 2016-6-24 12:08
本月初,偶然接到一封来自某国作者的邮件,大概内容: “ 我的投稿怎么这么快就被拒掉了?不到一天就被拒掉了?你这是歧视!我要投诉你!我要把这件事告诉所有学者团体! ” 我的大概回复: “ 你的稿子前天刚被我们公司的另一个期刊拒掉, 3 个人审稿人都建议拒稿,我看了审稿报告并对比了原来的投稿,你没有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做任何改动,只是简单的把格式换一下,直接就投到我们期刊,请问这是为什么? ” 作者回复: “ 我们只是被另一个期刊拒稿,你们不是不同的期刊么?期刊的范围和发表内容也有差别,为什么不能投你们呢?你这就是歧视!我要告诉所有的学者团体! ” 我的回复: “ 首先,你的文章不是因为投稿范围不正确而被另一个期刊拒掉的,是因为审稿人指出创新性差,英语书写水平不能接受,对该领域的研究没有任何帮助,试验设计和数据都有缺陷。。。我们的期刊比以前你投的期刊的影响因子高很多,为什么你觉得不能在那个期刊发表,就能在我们的期刊发表? ” 作者回复: “ 既然我们花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把稿子投到你们期刊,而且也愿意付费,你们就应该进行审稿,给我 2 份审稿报告才能拒稿,你们不到 1 天就拒了我们的稿子,没有给我们任何审稿意见,你这就是对我们歧视!我要向世界上的学术团体投诉你。 ” 我的回复:“首先,我们是一家公司的期刊,可以分享审稿报告,并且能方便的看到你的所有投稿记录,我可以非常方便的阅读你原来的审稿报告并对比两篇投稿,很快就可以做出决定。其次,你在 coverletter 里面还写着,这篇文章没有被投到任何其他期刊,如果不是我们的审稿系统可以查看你的投稿记录,那么我们还得花费不小的时间和审稿资源对你的文章进行审稿,而且很大可能最后还是拒稿。最后,作为一位学者,你在接到审稿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写好的审稿报告之后,不做任何更改,就想着另外投一个期刊就好了,这是对学术界的审稿资源的一种浪费。我们承认自己是一个开放获取期刊,也确实对接受后的作者收文章处理费,可是在世界学者的审稿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我们出版社也有节约审稿人资源,减轻学者压力的责任。 ” 至此,作者再也没有回复我。 从这件小事中,我觉得有些作者和编辑的关系,就有点像国内的某些 “ 医患关系 ” ,作者就觉得编辑就是找茬的,就是通过拒稿体现出自己的权威。其实这就有点像郭德纲的相声里说的 “ 刻板偏见 ” ,尤其对我们做 OA (开放获取)期刊的编辑来说,其实作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的薪水,公司的运营,都来自于作者的文章处理费。我们何尝不想把所有学者辛苦写成的科研成果都刊登出来,可是,编辑守则要求我们只能发表对学术界有益的科研成果,该成果要真实,能给科学交流带来帮助。随着世界各国对科学研究的重视,文章发表对于学术交流和学者学术地位提升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学者和学术期刊编辑打交道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如何使作者和学术期刊编辑这一个产业链条上的两个部分更好的合作,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 首先要坦诚,编辑和作者都要坦诚,作者这篇文章如果以前被拒稿过,可以在投稿的时候与编辑声明,并指出自己根据上一次的审稿意见做了哪些更改,编辑也可以在评估了审稿意见和修改稿之后,加速审稿进程。目前的情况常常是,作者也不提文章是否被拒过,编辑送审后,收到审稿人的意见是这篇文章刚刚被自己在另一个期刊拒过,而且作者没有进行更改,这时候,审稿人很愤怒,还会给拒稿意见。 2. 其次要互相理解和尊重,编辑要理解作者都是非常辛苦的做科学研究,写文章,排版,投稿,一定要对每一篇文章给予重视。作者也最好能在投稿之前,仔细检查文章,对文章进行英语水平的检查,这样能省去很多编辑的时间,文章也更容易被发表。 3. 最后,世界学术界的审稿资源越来越稀缺,而且文章产出增加非常快的区域,审稿人资源却增加的不快,导致审稿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常常审稿人都每周审 4,5 篇稿子,尤其是暑假和圣诞假期这段时间,审稿人更是稀缺,编辑收到足够的审稿报告非常困难。真心希望作者可以珍惜审稿人和编辑的每一次劳动,收到审稿意见,一次修改后文章就可以发表。
9658 次阅读|21 个评论
英国group举报哈佛group学术不端:兼听则明
热度 8 Future100 2016-5-19 20:13
PLoS系列,除PLoS One外,口碑都不错。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更是领域内一流期刊。文章接受率在10-15%之间。作为Editor,我一直坚持高标准。最近处理了一份来自哈佛的稿件,通过严格审稿程序,文章得以在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发表。文章发表几个月后,英国一个group在Nature Genetics发表了一篇文章。 结果我接到了 英国group举报哈佛group学术不端的email (编辑的名字会出现在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发表的文章中)。两篇文章不同,但相关。 英国group的Nature Genetics文章发表前,已在 bioRxiv ( the preprint server for biology)公开。哈佛的文章并引用了 bioRxiv这篇文章,但英国group指出,哈佛group看到他们的 bioRxiv文章,多次要数据,但引用不当。比如: 哈佛的文章一个关键图,用了他们的思想,但没有引用 bioRxiv 文章。当编辑部转来这个email,我第一时间和主编还有MIT一个Editor形成处理小组。处理意见包括更正,或公开评论(邀请英国group在 哈佛的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文章online发表评论)等。后来我提出,应该让哈佛group根据举报回应英国group,然后我们再做决定。我转发的email给哈佛group,并要求回应。哈佛group非常认真,写了好几页来回应。引经据典,证明他们没有错误引用。看后我们觉得理由充分。决定转给英国group,并告之,我们觉得引用问题不大,但仍可 邀请他们在 哈佛的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文章online发表评论。英国group看后并没有 发表评论。 沟通认知,兼听则明。
个人分类: 编辑|11182 次阅读|8 个评论
展示一封责任编辑提请作者进行稿件修改的信
waterlilyqd 2016-5-5 16:36
除编辑部的专职编辑以外,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的编委和科学编辑也担任相应数量的稿件的责任编辑,他们负责筛选合适的审稿人并邀请审稿人,与审稿人和作者联系沟通,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和自己的判断作出Reject或者Major Revison、Minor Revision、Accept的推荐意见,并将审稿意见和根据本刊要求需要进行格式和规范修改的其他意见一并发给作者,提请作者进行相应的修改。 如果一篇文章有几份审稿意见,而且几份意见在推荐是否发表上意见有分岐,此时责编要认真阅读原稿和几位审稿人的意见,结合期刊的要求和规范以及选稿原则,向主编作出推荐。文章需要作者修改的,要向作者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以免作者在几份审稿意见面前无所适从。下面展示的这封信即是一位责编给作者的修改信(注:由于审稿人的意见较长,未附在此文中)。 ---------------------------------------------------- Dear Dr XXX, I received the revisions of two independent anonymous reviewers. They believe that your work is interesting and has something new to offer. They are very positive with the contribution of your work, but they are also critical. Both of them mentioned, and I agree, that the manuscript is rather long and needs a narrower of focus. One of them has hesitations about the use of the term “degradation”. Please, try to follow their comments (although theseare not many) and make your manuscript shorter and more specific. Avoid futile references and be concise. Please consider to use an electronic appendix if you want / decide to present figures that are not part of the core of your work. Please, be aware that some parts of your manuscript have to be re-written, reduced or re-arranged to meet publication. Please mark (i.e. red text or highlighted) all changes in the revision. Your manuscript may be sent to the previous reviewers for further checking. Please also consider citations of relevant papers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in 2014-2016 if possible. Please also follow the next requirements: 1. The authors should prepare a response letter to address the reviewers' and the editor's comments point by point besides making required or suggested revisions. 2. Some manuscripts will be sent to the previous reviewers for further checking when the editors can not decide whether the authors have addressed and done all the necessary revision. 3. All authors' email addresses and Orcids should be provided in the title page4. DOIs should be added in the listed reference if that item of reference has a DOI number. 5. Funding source should be added in the Acknowledgement. 6. Figures should be in high quality. 7. Language should reach the standards to be published. Sincerely, Alejandro Loydi JMS Editor
个人分类: 编辑杂谈|66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测绘科学》看稿
热度 1 jlpemail 2016-3-24 17:34
2014年春分过后,开始在《测绘科学》编辑部 上班。紧张、充实而愉快。在办公室里可以 看到莲花池西路上的车流,但我无暇看风景, 只能在下班后,稍微逗留一下。 ************************ 历经一些现实和噩梦之后,2017年9月,这个工作终止。
个人分类: 消息场|2245 次阅读|5 个评论
编辑七七(二)
热度 3 cathyfan 2016-3-16 15:46
七七是个开心乐观的好同志,大部分时间都是开开心心的。 刚到出版社上班的时候,七七早上带着女儿上学大部分时间是有说有笑的,有时候还会唱歌。 有一次一个老编辑很奇怪地问七七,你怎么每天都这么高兴呢?还能唱歌! 是啊!怎么会不高兴呢? 一家人每天都健健康康的,孩子聪明漂亮,淘气是淘气点,但是只有傻孩子才乖的不像话呢!老公顾家温柔,虽然懒了些,可是也不挑剔自己啊!再说自己有一份自己还能胜任的工作,薪水菲薄但是细水长流也挺好! 不可否认,现在是出版行业的严冬。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如今,数字媒体就是后浪,传统出版就是前浪。但是七七想,事情也许没有那么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自己所在的出版社说什么也是国内响当当的,哪能那么不抗打击呢?看久了时尚圈的来来回回,谁知道哪一天风水又转回来了呢? 七七读书的时候喜欢小说《飘》里的郝思嘉,郝思嘉在遇到任何困厄的时候都会说“tomorrow is another day”,七七也深信时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能手。 七七的同事工作都很努力。不管是组稿还是看稿,七七觉得自己都不是那个最优秀的、付出最多努力的,所以七七知道自己是没资格抱怨的。 七七组稿的时候有时候会遇到教授泼冷水,比如有的会说国内的书量多精品少,有的干脆就彻底鄙视国内专著出版,还有的教授转着圈说了一堆各种不好后还是不写。 被打击被鄙视的次数多了,七七都有点怀疑人生了,怀疑自己的工作是不是有意义。 好在其实教授们不都是这样的,应该说大部分都不是这样的。就算不写书,也很少有教授当面让七七下不来台,相反很多教授非常认可七七和她的同事们的工作。 七七忘不了有一次参加一个973会议,清华大学教授说国家投了这么多钱搞基础研究,我们除了出成果外,还有义务出专著、写科普文章和著作。七七觉得那个教授好帅! 七七在组稿过程中遇到的大部分教授都非常谦逊客气,尤其是女教授,真的是温柔智慧外加勤勉努力。 七七喜欢和女教授打交道。七七觉得到了这个层次的女性,一定是付出了比男性多得多的努力,她们也更加懂得同为女性、同为人母的不易,所以她们都尽量让编辑七七觉得舒服自在,她们的书稿质量往往也很高,改动少错讹少,让七七很放心。 还有的教授第一次打交道时觉得冷峻严谨难以亲近,接触后七七才知道,教授也有很多是内热型的,看着冷冰冰的,其实人很好,不管稿件来回改多少次也不生气,反倒很感谢编辑的细心负责,让七七很有成就感,觉得这份工作也是很有意义的,瞬间对人生又充满了期待。 七七觉得自己的生活如大海的波涛,起伏不定,每天都充满了未知的情感冲击。 管他呢?文似看山不喜平,人生不也是这样么? 七七想,假如每天都跟昨天一样,估计过了三天,我就厌倦了吧!
681 次阅读|5 个评论
编辑七七(一)
热度 3 cathyfan 2016-3-15 15:29
编辑七七哭丧着脸,乘着排版厂取稿子的人没来,又把稿子翻了一遍,果然不出所料,又翻出几个错误。 一想到这个月底就等着要出好几个稿子,七七只觉得两肋串气,顶得胸口生疼。 再一想到有两个稿子还是刚进社的新编辑负责的,七七就觉得不止是两肋,连太阳穴都突突了。 每次稿子下印厂,七七就像要嫁亲闺女,临上轿了,还没扎好耳朵眼,脸上的绒毛也没开,小粉刺雀斑也没打好粉底压住,七七浑身上下都不得劲! 是谁说的,出版是个有遗憾的工程? 不是说慢工出细活么? 可是这都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了,你再不跑快点,机器人都把什么都替你干了,没你什么事了。 七七清楚地记得10年前自己一脚踏进出版社的时候,满满的觉得都是情怀,书香、墨香和花香。七七想自己从此过上了满架书香、一池荷花的幸福生活。 那时候七七给老编辑整整打了半年的下手,帮着誊作者样、帮着送稿子跑流程,学着拿黑黑的胶片套在样稿上核对,看有没有错版、漏版。 每天七七都在期待什么时候自己的名字也出现在书的版权页上,也能大大方方地签字下厂。 2006年北京似乎有过一次日食,大小编辑们都拿着黑色的胶片对着太阳高兴地看。 七七觉得虽然出版社不能一人发一个眼镜,但是这样也挺有意思。 半年后,七七亲自签字印了第一本书。签字的时候,七七生怕没写清楚,描了又描,结果描得认不出,只好又划掉重新写了。 不过新鲜了一年多,七七就烦了,义无反顾地离开了向往很久的出版行业。 原来出版行业就是这么琐碎这么没有新意的工作啊? 七七已经厌烦逐字逐句地挑错、一遍遍对着出版规范整理、作者都烦了还忝着脸打电话核对是不是有错。 七七总是想为什么不能只要作者内容没问题就可以了,那些规范真的有必要遵守吗?公式要怎么写都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公式的说明要用“式中”不能用“其中”,但是公式推导出来的二级公式只能用“其中”,这些都有必要吗? 七七买了很多日本引进的书,有些同样的内容,七七觉得读国内的书就如同天书,但是日本人的书却一目了然,讲的是什么内容写的明明白白。每次七七都叹气,为什么火箭卫星原子弹都能造,一本书却出不好呢? 兜兜转转后七七居然又回到了出版业。 七七觉得几年不见,出版行业已经改天换日了。 比如,以前策划编辑文案编辑都分得很清。文案编辑不需要考虑到哪去找稿源,策划编辑不需要操心稿子怎么编辑修改下厂印刷,现在出版社的口号是人人都是策划编辑,领导说,你自己的书你都不愿意看,谁给你看?你不想看也可以,选题任务量加倍! 七七觉得看稿子压力更大了。 自己找来的稿源,自己看,要是出了错,自己去面对,作者都是人精,怎么解释出错?七七觉得确实应付不来,每次下厂印刷前七七都觉得肚子里的物件都绞成一团了,睡觉都能半夜惊醒,正是: 印前梦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还有出版社也根本没时间让新编辑跟着学半年了。人手都不够用,恨不得一个人顶两个人,哪里还有闲心慢慢浇水等着苗长大,边战斗边成长吧! 七七一想到新编辑负责的那两本书稿,头就比天还大,恨不得呼唤都教授,让一切暂停,她有时间全部捋一遍。 下午七七去学校接闺女放学时,路上几个小学生兴高采烈地大声宣布:我是狗屎! 七七觉得好羡慕,能大声承认自己是狗屎,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1014 次阅读|6 个评论
“请讲普通话”:Peer Review中的用语指南
WileyChina 2016-3-2 10:13
审阅一份论文手稿需要许多技能。 最基本的是要求审稿人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并对正在评估的论文提出科学的意见。但是如何顺利地与作者沟通你的意见?如何正确地表达你的报告内容呢?以下列出了写评审报告时需要注意的一些技巧。 简洁精练 。 许多作者的母语并不是英语,因此写评审报告时要注意让非英语母语的作者也能容易理解。结构简短的句子通常有助于信息的表达。此外,要认真思考语句的应用。用复杂和不常见的词语常常会让所要表达的意思模糊不清。如果作者还需要查阅字典才能理解你的报告,对你来说会非常不利。 谚语和俗语可能会引起误会,所以应当尽量避免 。另外如果没有看到相应的体态语,也 很难认出 以书面形式表达的讽刺, 而且文化和个人的差异一般会导致人们在理解讽刺语上产生差异。因此,讽刺语不应该出现在审查报告中。 提出建设性而非破坏性的意见。 以一种积极地具有建设性的方式提出你的评论。随随便便批评作者的论文手稿既对要基于审稿意见作出决定的编辑不利,也对作者不利。特别是如果你还需要作者增加额外的实验内容的话,你需要直接指出。使用的措辞要清楚地表明作者的哪些实验内容是必须的,哪些是不错的补充。 做到客观,拒绝主观。 审查稿件必然意味着你要对作者做出一些负面评价。但即使强烈感受到论文手稿存在某些缺点,一定要记得以一种中立客观的态度表达你的批评。作为一个审稿人,当作者没有任何线索的时候,你一定要保持专业,不能向作者传达主观的印象。许多期刊会提供给编辑一些机要审阅意见入口,但是这些意见会维持在最低限度,你需要表达出你的个人观点。 避免 使用攻击性的语言。 一定要记住你正在评估的是科学内容,而不是写这篇论文的作者。 应该避免使用 指责、贬义,甚至诽谤的语言。编辑通常是不会编辑审阅报告的,这些报告通常在提交后就直接发送给作者。在极少数情况下,编辑可以选择删除一些具攻击性的用语。 作者应该理性面对审查报告的用语。正如审稿人应该注意作者未必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一样,作者在阅读报告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审稿人也会有上述情况。以粗鲁的用语表达批判不一定是不公平的。审稿人和作者都应该互相宽容和理解,这将有助于双方的沟通,对论文手稿的完善也大有裨益。 原文链接 : http://exchanges.wiley.com/blog/2015/09/11/mind-your-language-a-guide-to-language-usage-in-reviewer-reports/
个人分类: 同行评审|29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诚聘物理学、材料学编辑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6-2-19 14:09
《中国科学》杂志社是国内最具影响的学术期刊专业化出版机构之一,成立于1995年,主要从事《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简称 “ 两刊 ” )等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 。 “ 两刊 ” 创刊于1950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是我国科技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 “ 两刊 ” 系列目前包括《中国科学》的数学辑(中英文版)、物理学辑(含力学、天文学)(中英文版)、化学辑(中英文版)、生命科学辑(中英文版)、地球科学辑(中英文版)、技术科学辑(中英文版)、信息科学辑(中英文版)、材料科学辑 (英文版) 15 种和《科学通报》中英文刊2种,共17种刊物。 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天文学》和《中国科学:材料科学》(英文)现诚聘学科编辑。 招聘岗位:《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中国科学:材料科学》学科编辑 岗位职责: 1. 配合编辑部主任,协助主编和编委完成编委会布置的年度工作。 2. 完成编辑部制定的各项编辑出版工作。 3. 做好所负责学科领域的重点文章和重要作者的约稿工作。 4. 负责对有关学科领域的学术文章进行初审,组织专家评审。 5. 负责对学术文章进行必要的文字润色与修改。 6. 负责对期刊进行宣传推广。 招聘条件: 1. 有志于学术期刊出版工作,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2. 具有物理及材料学科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 3. 年龄在35岁以下。 4. 有较好的中英文写作能力、文字编辑能力。 5.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 有2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发表过高水平科研论文; 2) 有2年以上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经历; 3) 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4) 有高级专业职称。 联系方式: 有意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附上近期照片一张)电子版发至我公司邮箱。 联系人:孙女士 电话:010-64016350 Email: office@scichina.org 本次招聘将按照报名、初筛、面试、笔试、体检、录用的程序进行。一经录用,待遇从优。 对于条件突出者,将给予优厚待遇。 诚挚欢迎有志从事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人士加盟! 《中国科学》杂志社 2016 年2月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杂志社|307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所有教学材料存在重大缺陷
热度 18 shehuiguanli 2016-2-13 15:00
作为教学材料,其特点是:指导教师教学,指导学生学习。也就是需要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贯穿在教学材料中。而我国几乎没有任何教学材料做到了这一点。 可喜的是:目前已经有一些“辅导材料”开始朝着这一方向在改变。 而作为“正规教材”,似乎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正规教材”凭借其国家垄断地位,不愁销路,导致我国“正规教材”粗制滥造,包括最具权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我仔细研究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教材,教材错误百出,每册教材随便指出都在百处以上,不忍目视。我大约看了一下“史地政”,我虽然不是很专业,但一看便是“一堆垃圾”,学习没有任何价值。 二是我国教育专家“水平太差”,不知道、也不想、也没有能力改变教材编写模式,因循守旧,导致教学材料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是中国“辅导教材”充斥市场的主要原因。 那么中国教学材料主要缺陷是什么呢? 教学材料应该起到指导教师教学,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具体做法是: 1. 以解决问题为重点编辑教学材料 中国教材以知识为重点,显然偏离了教学目的。 如何实现以解决问题为重点编辑教学材料呢? 其实很简单。 第一, 以设置问题为教学重点,教会学生每一知识点的“利用方法”。 这一内容是目前中国所有教材都没有的内容,导致学习的所有知识都似乎没有利用价值。 第二, 教会学生如何深刻理解问题的条件的意义。 所有教师都知道要教会学生如何深刻理解问题的条件的意义,教材没有做这一工作,将“责任”推给教师,而很多教师并不知道,如何深刻理解,是导致中国教学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 2. 以思维教学为重点编辑教学材料 所有教师都知道要重点教学思维,而中国教学材料没有将“思维过程”编入教材,甚至教材“主动放弃”了思维教学。 而多数教师不知道如何教学思维,只能一通“乱教”,也是我国教学水平低下的另一个原因。
1168 次阅读|21 个评论
编辑的这一年
热度 13 cathyfan 2015-12-18 16:12
从九月份开始一直在家养伤,但是工作还得继续做,昨天领导发来年度考核的表格,眼见又到了填年度工作总结的时候了,我这一年都做了什么呢? 组稿 策划编辑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组稿。按照策划的定义应该是编辑主动找到想出书的领域和方向,并且划定要写的大致内容,然后按图索骥,找到合适的作者去写。看上去很美是不是?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 现在的学术环境下,写专著基本就是奉献了。对于专著而言,不管是学术回报还是经济回报都很低,写一本专著有时候还不如一篇高引论文的学术评分高,至于经济回报就基本是聊胜于无或者就是无了。因为专著的销售实在是差强人意,所以基本需要项目资助出版。而另一方面,写一本专著对于作者的要求可比一篇文章高很多,需要更系统、更全面、更有逻辑性,内容也更多,至少需要十多万字甚至数十万字,这工作量远远大于一篇文章的工作量,相应地承担的学术风险就更大了,万一引用或者编写时不慎很有可能会被人作为学术不端的话柄,这对于一个学者的学术生涯而言可是雷区,是大件事,绝对不能发生的。如此种种,愿意花时间精力写专著的学者真心不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策划组稿基本就变成了联系潜在作者,广泛联系,撒下写书的思想种子,看有没有学者著书立作的思想火花被点燃,如果点燃就算策划成功了,否则继续点火,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据我所了解,有些编辑一天能发送40-50封约稿的邮件,以至于有些学校把出版社的邮箱当作垃圾邮箱屏蔽了,也有的老师会同时收到同一出版社不同编辑的很多封邮件。我特别不喜欢这样的组稿方式,用我们老家的话说,这就是有枣没枣打一杆,万一打下枣来了呢? 我个人而言自然也是觉得发发邮件就能组到书稿委实是不错的,但是有一点就是我不喜欢群发邮件,我喜欢针对某一个老师研究很久其科研背景再斟词酌句写邮件,这样邮件就没有了通用性,一天很难超过三封。正是因为投入了很大的心血写邮件,于是对于能否收到回信非常在意,一旦邮件发出去恨不得天天查邮箱看有没有回信,大部分邮件就如同泥牛入海再无回音,就觉得很受打击,所以我比起发邮件我更喜欢有机会能与作者面对面交流,主动出差或者拜访老师。 其实我们出差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主动联系的一些学术会议或者项目会议,很少有会议组织方主动想到出版社这一块的,这也是我很纳闷的一点。按说比如973、863项目会议不会邀请出版社的编辑情有可原,但一些学科的学术年会也几乎没有主动邀请相应专业出版社的编辑我就很奇怪,难道学术专著不应该作为学科发展的一部分吗?所以基本上学术会议和大型项目的会议我都是算蹭会族,专家教授们平时忙得很,想拜访他们不一定凑得到时间,开会就不一样了,一次性可以见到很多学者,当然也不可能每个学者都能够交流,毕竟学者们不是来等着我约稿的。去年一年我出差22次,市内若干次,基本都是在周末,今年因为下半年受伤在家,外地出差只有12次,市内若干次,这些会议很多都是下半年开,如果不是因为受伤,估计出差次数比去年还多。 饶是出差这么辛苦,一年下来,能组到的稿件也是有数的,理由无非是两个:忙、回报率太低。著书立说按说是一个学者的终极理想,但是在现在的评价机制和成功标准下,拿到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经费已然是专家教授们追逐的目标了,写书这种费力难讨好的事情还是等到不用追逐的时候想想而已吧! 出书 作为一个编辑,一年组了多少选题是基本要求,最终还得看出了多少书。只有选题就跟股票还在股市一样,都是纸上的富贵,只有出版了,变成实实在在的书才是落袋为安了。 因为忙,所以写书过程往往很长,有时候约定出书的时间过去一年了,稿子没交的事情也是有的,要是编辑一直催着要稿子会出现这几种情况:作者着急交稿了,稿子问题很多;作者觉得还是算了,反正这么久也没出,就跟买衣服一样,看来不是很想了,从此稿子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了;作者想起这回事了,配合编辑赶紧交稿了。最后一种是编辑最喜闻乐见的,好饭不怕晚,只要作者好好写,晚点交也是一本好书,最怕的就是合同签了作者不干了,不但编辑之前的所有工作瞬间归零了,还得在当年的选题数上倒扣一个,这个作者不但没给编辑带来收益,还倒扣了工作量,实在是有苦说不出。 交稿了就要赶紧开始编辑加工过程,三审三校程序不可少,中间还得请作者看一到两次作者样。有的作者看第一遍作者样的时候漫不经心,交回来的稿件干干净净,基本没有修改,编辑心中大喜,这样的稿件最好处理,改的越少事情越少,殊不知快要下印厂印刷的时候作者想起自己身上的种种责任了,一定必须非要再看再改一遍稿件,如此一来,编辑之前几个月甚至半年的编辑加工工作有可能就白做了,出书计划又变得遥遥无期。我们出版社每个季度都有任务要求,如果作者反复修改或者临时大改,就会拖延出版周期, 因为单本专著的销售量确实低,所以只能出更多的书来弥补了, 完不成当季的出版任务编辑也是会被领导批的。 其实这种种的坎坷都不算什么事情,在印刷之前改好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最怕的就是书印出来了,作者想明白了,出错了,这才是最要编辑命的事情。 今年我磕磕绊绊勉强完成了出书数量任务。说是磕磕绊绊是期间我数次加班加点,很多次为了书稿的错讹生气,为找不到作者改不了发现的问题怄气发火。很多次很生气说爱咋滴咋滴,出错了也不管了,但是最后还是过不了自己这个坎,只能死扛着领导的压力等作者解决问题。几年积累下来的很多选题都到了必须出书的时候了,明年应该更难过,要出的书更多,要生的气估计也会更多了。 当然大部分的作者还都是非常配合编辑的工作的。毕竟写一本专著不是易事,上面要写上自己的名字,能写书的学者都还是爱惜自己的羽毛的,不可能随随便便就给出版了。对于一个编辑而言,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出一本读者、作者都认可的好书,这也是我坚持下去的理由了。 销售 按说图书销售没编辑什么事, 毕竟编辑是做书的不是卖书的,但是作为图书生产线的第一站,编辑对其出版图书的销售也要承担责任,当然这不是编辑愿意的。 每次组稿的时候说起专著不好销售,有老师很奇怪说怎么可能,我这个书怎么也能卖个3000到5000册吧?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一次图书展销会上,一个参观的老师说他的书起码要卖1万册。但是现实情况就是这样的,好的书买1000-2000册,最好的3、5千册,不好的几百册也就够够的,还有可能一部分躺在仓库多少年后变成废纸回收了。 出现这种情况不单单只是怪专著写得不好,在我看来,有时候去写了比站在那批评这不好那不好的还是强多了。信息碎片化、文化快餐化的现在,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呢?还别说是一本可能深奥难懂的学术专著了。另外很多读者版权意识薄弱,卖出一本专著就等于卖出去所有的了,买了一本直接扫描放到网上,所有人都不需要买了,不花钱看盗版书反过来还怪罪书定价高质量不高,不值得买,不知道是何心态。 为了更严格地控制成本和库存, 现在专著印刷量也是严格控制的,并且由于印刷技术提高可以按需印刷,所以编辑在决定下厂印刷的时候就要想清楚印量,以免积压,销售的压力自然而然就转嫁一部分到编辑身上了。到了年终总结的时候,库存也成为编辑必须考核的内容之一,编辑不能只想着出书,也要想着卖书了。 好在去年我负责出版的几本书都还不错,作者非常配合也非常认真,图书质量很好,基本上库存还在可接受的范围,有几本还重印了,还是很高兴的。 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深深觉得图书出版行业亟须转变发展思路,如果还是一味地以出版销售纸质书为主,编辑势必完完全全变成体力劳动者,而出版行业也会变成低水平重复劳动的行业。 可是,怎么转变发展思路呢?互联网+的时代,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出版业要怎么变?
4285 次阅读|26 个评论
《中国科学》《国家科学评论》诚聘物理学编辑
sciencepress 2015-12-10 14:31
《中国科学》杂志社是国内最具影响的学术期刊专业化出版机构之一,成立于1995年,主要从事《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简称 “ 两刊 ” )等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 。 “ 两刊 ” 创刊于1950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是我国科技学术期刊中的知名品牌。 “ 两刊 ” 系列目前包括《中国科学》的数学辑(中英文版)、物理学辑(含力学、天文学)(中英文版)、化学辑(中英文版)、生命科学辑(中英文版)、地球科学辑(中英文版)、技术科学辑(中英文版)、信息科学辑(中英文版)、材料科学辑 (英文版) 15 种和《科学通报》中英文刊2种,共17种刊物。 《国家科学评论》(英文版,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 )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海外推广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进行,是我国第一份国家级英文版科技学术综述性期刊。NSR定位于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中外科学研究的重要成就,深度解读重大科技事件、重要科技政策,旨在展示世界(尤其是我国)前沿研究和热点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代表性成果,引领学科发展,促进学术交流。 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天文学》和《国家科学评论》现诚聘物理学学科编辑。 招聘岗位:《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 天文学》、《国家科学评论》物理学学科编辑 岗位职责: 1. 配合编辑部主任,协助主编和编委完成编委会布置的年度工作。 2. 完成编辑部制定的各项编辑出版工作。 3. 做好所负责学科领域的重点文章和重要作者的约稿工作。 4. 负责对有关学科领域的学术文章进行初审,组织专家评审。 5. 负责对学术文章进行必要的文字润色与修改。 6. 负责对期刊进行宣传推广。 招聘条件: 1. 有志于学术期刊出版工作,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 2. 具有物理学科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 3. 年龄在35岁以下。 4. 有较好的中英文写作能力、文字编辑能力。 5.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 有2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发表过高水平科研论文; 2) 有2年以上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经历; 3) 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者; 4) 有高级专业职称者。 联系方式: 有意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附上近期照片一张)电子版发至我公司邮箱。 联系人:孙女士 电话:010-64016350 Email: office@scichina.org 本次招聘将按照报名、初筛、面试、笔试、体检、录用的程序进行。一经录用,待遇从优。 对于条件突出者,将给予优厚待遇。 诚挚欢迎有志从事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人士加盟! 《中国科学》杂志社 2015 年12月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杂志社|30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评审不是投票——看编辑们如何看待同行评审
WileyChina 2015-12-1 10:03
Margaret H. Kearney Vice Provost and Dean,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审稿人 #1 :给出拒绝发表稿件的建议。做出一些注释和评论,包括哪里需要双尾分析的证明,比用一个确定的统计模型去拟合它更好,增加一些讨论部分的论点。 审稿人#2 :建议作者重新修改、重新提交他们的文章。做出评论,包括一些不合适的语言(很没有力度的、或者对于这一领域的人来说很显然的一些语言),指出一些写作的赘述、文献综述的不够、以及评论部分太长了等等问题。 审稿人#3 :建议编辑接受某篇论文。做出评论、给出建议,包括如何阐明研究观点、在抽样和数据收集中添加一些细节、增加相关的图表、在讨论中强调的一些层面等。 作为一个研究杂志的编辑,如果我收到上述三种评论,我应该关注接受文章的建议还是拒稿呢?如果我发现一个完全不精确或者存在一些不必要的伤害的,我是否应该撤销它?什么样的行动对杂志而言是最好的?怎样的知识表达才是这个领域中最好的?怎样做才能对作者们最有利? 编辑们每天都在权衡这些问题,为他们做出最后发表的文章的决定。这一决定的形成因素包括杂志、读者群体、写作能力、页面空间的竞争水平,以及一些其他的因素,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原则。 我的决策的 第一原则 就是 审稿人的建议并不是一个投票,我没有义务服从多数 , 实际上任何的建议都是这样。相反,我将评审作为顾问,审稿人被选入我的评审小组因为他们有与这些论文稿件相关的经历。我知道大多数审稿人的优势所在。如果一个统计学家做出了一些关于统计数据的评论,它对我而言更有价值,而不是对一个临床指导人。相反,如果一个统计学家对医疗保健做出评价,这些评论将被临床医生采纳。 第二个原则 是 编辑是作者和评审内容矛盾时的仲裁者和解释者 。包括废除、修改或者弱化评论中的选项。我会修改评审中的形容词副词,让他们听起来更有礼貌,或者与一些一贯无益的评审人交流。如果评论不和谐或者很繁琐,我在决定时会考虑哪些优先。我一般支持理由充分、论述严密的重要评论,对另外一些就不太重视。 基于上述的评审我会做出决定,我可能会保持论文的传输途径,要求修稿并重新提交。没有审稿人指出不能修改的致命缺点。在上述评审中,#1 和#3 提供可以解决的具体问题,但是#2 几乎没提供问题所在。不确定如果最大化回应的作者可以而且应该与编辑交流,以获得更好的对出版进程的了解。 同行评审过程在文献或任何领域的进步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是一个审稿人,请考虑你是对未来该领域的质量的重要法官和贡献者,而不是它命运的唯一决定者。无论你是否承认论文未来是否可能出版,希望你都能 提供一个具体的、礼貌的建议 ,而不是过度夸大你自己的研究,请相信编辑不希望你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大加评论。如果你是一个需要修改作品的作者,请 跟您的编辑寻求一些指导 ,以回应那些有争议的评论。如果您是一个编辑,请花时间将 各个评审都浏览一遍去芜存菁 ,并给你的作者一定的指导。 本文转自Wiley Exchange Blog: http://exchanges.wiley.com/blog/2015/11/05/its-not-a-vote-how-editors-use-peer-reviews/ Margaret H. Kearney Editor-in-Chief of Research in Nursing Health, one of the few general research journals in nursing, and former associate editor roles at two journals, Kearney is Vice Provost and University Dean of Graduate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She continues a half- time commitment as a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Nursing and previously served in faculty, program director, and department chair roles at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and Boston College. With degrees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Boston College,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and post-doctoral study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Dr. Kearney is a fellow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ursing. Her scholarly work and academic collaborations have emphasiz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studies of health issues and decision-making in socially high-risk pregnant and parenting women. S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80 articles, books, and chapters and presents widely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writing for publication.
个人分类: 同行评审|28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科学报道的这个基本错误可以避免吗?
热度 4 yaozi824 2015-10-24 10:36
科学网科学报道的这个基本错误可以避免吗? 科学应该是很严谨的,科学家们也在按照这个规则努力和实践着。同样,科学报道也应该是严谨的。因为,大部分非同行的人士是通过科学的报道来认识和理解的。如果科学报道错误或者不准确,那就是误导了。是不是也属于职业道德和操守有问题的范畴呢? 科学网在“论文”模块持续报道“塔里木盆地”的碳和地下水的问题,如2015/10/ 2313 :46:18 报道的“ 科学家发现塔里木盆地蕴藏一个“地下海洋 ” ( http://paper. sciencenet .cn//htmlpaper/2015102313461847437428.shtm )。在这个报道中的一句话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不能再明显的常识性错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和地质研究所严利(音译)教授是该项研究负责人 ”。1.“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和地质研究所”是个什么所?2.GRL文章中的中国科学家署名“Yan Li”就应该音译成“严利”吗?莫非科学网的这位编辑MM是一个洋妞?不懂得中国学者的英文署名规则? 这个信息在这个报道里是核心。感兴趣的人士可能会通过各种渠道继续追踪他们的进展,但搜索发现:中国科学院即没有“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和地质研究所”这个所,也没有“严利”这个学者。 科学报道能否更加“专业”、“认真”和“负责”一些了?
个人分类: 地理纵横|4497 次阅读|6 个评论
没有深夜痛哭过的编辑,不足以谈出版
热度 18 cathyfan 2015-10-13 13:06
——X老师您好,我这里有一本书马上要下厂印刷了,发现作者的书名之前改过一次,我忘记了,能不能改一下CIP数据啊? ——这个啊!你先到财务交500块钱的罚款,然后拿着收据到我这办一下修改手续! ——可是X老师,改CIP数据是不需要交钱的啊??? ——嗯,是不要交钱,但是因为如果不罚钱,你们编辑就不重视这个,那都改来改去这工作就没法做了! 可是,亲,作者想改书名我怎么能不让他改呢?再说他改的时候我正在出差,等我回来到现在出书已经一个多月了,我真的忘记了这回事,谁没事也不会给改来改去的啊,这不是给自己找事么? 巴特,这理儿在这是说不通的,总编室不见收据不撒鹰儿,我这一下子就没了5个毛爷爷,而据商务君的调查,我一个月也就收获不到数十个毛爷爷而已,这一下子就去了这么多,心都碎了,还不能找作者要去,作者没错啊,不是临时起意要改的,是我是我,就是我的错。除了找个地儿哭会,没有别的办法,书还得继续出,书名必须改过来。 苏格兰作家托马斯·卡莱尔曾经说过:未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托柴静的福改成了“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使这句话广为流传,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没有深夜痛哭 过 的编辑,不足以谈出版。 何出此言? ? 首当其冲哭的理由是薪资微薄了。曾经有一次一个大专毕业的小伙子打电话给我,说表姨,我要跳槽。我说为什么啊?你这个工作也干得没多久啊,好好的干嘛跳槽,手机软件开发现在挺好的,你好好学两年再说啊!他说,我不想干了,这家公司给的太低,不到一万块,我们同事跳走了涨到 1万5了呢!我拿着手机半天没有说出话来,我看不到自己的脸色,应该是非常尴尬吧!毕业十几年的老硕士,到现在也没有1万块的薪水啊!我如何给他以人生道路的指点?(关于出版行业的收入可以参考商务君的:2014年全国出版从业人员收入调查报告ttp://cips.chinapublish.com.cn/chinapublish/cbsd/201507/t20150729_168851.html ) 其次呢?其实排在其次的理由有很多了,譬如一开始就说到的罚款,譬如被作者虐的体无完肤,譬如图书制作过程中层出不穷、防不胜防的各种奇葩错讹,都觉得可以排在第二。 图书出版过程也是图书的生产过程,所以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产业工人的。当然产业工人也没什么不好,有事做有饭吃,就是幸福的人生嘛!不过既然是生产,就免不了会有生产事故,比如 CIP数据错了,这就是事故,是要罚款的。 除此之外,编辑过程中的编校错误也是和经济挂钩的。新闻出版署有专门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将图书质量分为内容、编校、设计、印刷四项,每一项都有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只要其中一项不合格图书就被视为不合格,质检不合格的图书相应的责任编辑需要承担责任,轻则罚款,重则取消责任编辑的资格。每年到了年底图书质量抽检的时候,我都会寝食难安,毕竟是编辑校对都是人工过程,又不是圣人,怎么可能会没有错呢?一般年底的抽检都是按比例抽检,编辑个人当年出的书越多被检查的本数就越多,那被查出不合格的概率就越大,这就是做得越多可能错的越多的最佳注脚了。 虽然说编辑工作其实技术含量并不高,如果不是专业技术书籍,一般懂得文通字顺、有些责任心也就会做了,但是编辑却是一本书从作者走向读者的桥梁,与作者打交道也是编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工作。 我非常羡慕有些大众书、畅销书的编辑,经常他们与作者都是在咖啡厅谈工作,尤其是知名的畅销书作家签售会的时候真的很风光,我们没有。技术专业书籍的编辑不外乎是被作者虐和被读者虐两种选择。 被作者虐又分两种:一种是被太有责任心的作者虐,一种是被太没责任心的作者虐。 对于我个人而言,被第一种作者虐虽然过程很痛苦,但是结尾一般都还是美好的。我曾经在半夜将近两点和作者逐字逐句对稿件,作者质疑出版规范、排版字体、插图标准,为了达到他的标准,稿件来回改了不下十遍,我几乎是求着排版人员配合作者的要求,尽量在满足出版规范的情况下来回改。最后这本书出来了,我累的都不想再看样书,但是我对这本书的质量非常放心,就算还有错,那一定是很小的错了,我喜欢这种作者。作者虐我千百遍,我待作者如初恋! 还有一种作者,就是把稿子交来之后就千呼万唤不出来了,不管你有什么事情找他解决都很忙,你要他再仔细对一遍稿子也能交回来非常干净的作者样,在下印厂之前他都非常信任编辑,授权编辑做任何需要的修改。But,稿子已经走完所有流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编辑看出来的错讹改得差不多了,作者说:哦,不,我还要再看看!于是很有可能这之前的很多工作都白做了。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最后一步作者也不管,印刷了,发现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这种虐才是最糟心的,真是没有累死的编辑,只有被虐死的编辑。 除了作者的各种虐,编辑校对过程的各种奇葩错误也不停地刷新编辑的三观,真真就是只有想不到的错,没有发生不了的错。 曾经我做过一本稿子,前期稿件质量高、作者特别配合,非常顺利地终于要印刷了,到了看蓝样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一个流程图中的分数缺了分数线,这在此之前任何校次都没有发生过的错误,非常小的分数线如果不是很细致地核对,一定就漏过去了,当时我真的汗流浃背,作者是非常知名的科学家,如果书里出现这种错误,我可如何去见他?我有一个同事,负责地质方面的图书,大家都知道,地质图层是非常复杂的,我这个同事非常认真,一直到下厂印刷,都一丝不苟地核对检查,可是拿到样书的时候恨不得下巴掉到地上。有一个图中所有的地名都变成了乱码,书已经印出来了,怎么办?这种错误真是不能怪编辑,前面任何流程都没发生过,怎么印刷出现这种问题?最后还是领导想办法,设计了一套贴纸,把这张图地名全部贴一遍。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出版过程中任何一个流程、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想都想不到的事情,都足以令编辑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新编辑遇到这些问题有可能宿不成眠、食不下咽,无论是罚款、被虐还是出错,都想痛哭一场,老编辑则非常淡定地安慰:出版就是个有遗憾的工程,没事,下回这种错你就不会犯了。至尊宝说:吐着吐着,你就习惯了。做编辑也是,哭着哭着,你就不哭了。 确实,只有经过了无数次深夜痛哭的编辑,才能真正坚持下去,做好出版。
6422 次阅读|37 个评论
编辑是个什么东西
热度 19 cathyfan 2015-9-17 09:14
七岁的时候,婳婳在学校的家长调查中告诉老师:爸爸是修电脑的,妈妈是卖书的。 嗯,好像是的,婳婳的定位很准确。 婳婳爸爸是IT民工,也就是别人眼中的码农,就是每天盯着电脑干活的人。就是一头猪,天天用电脑,应该也会修一些小毛病了吧?所以婳婳说爸爸是修电脑的是没错的,她隔三差五就能看到邻居伯伯叫爸爸去给看看电脑不好使了,这不是修电脑的是干嘛的呢? 我就是婳婳妈妈了,我在出版社当一名学术专著的编辑,每天在家念叨的就是,哎,我们的书怎么就不能像莫言、郭敬明、韩寒的书一样好卖呢?什么时候我也搞一本《杜拉拉升职记》出来,我也发了,我也去开宝马去!我每天都有那么几分钟会想,我的院士作者在西单图书大厦签名售书,老先生签了一天,手都失去知觉了!好吧,我承认我又做白日梦了。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传统作家什么阿来、余华、池莉他们也许都不能这么一呼百应了,何况窄了又窄的专著作家呢?院士先生把能读得懂他书的人都召集来书店,每本书都签名,也不需要一天时间吧?每天婳婳耳濡目染我操心书卖不出去,那我不是卖书的是什么呢? 曾经有一次坐出租车,司机大哥问我去哪? 我说我去科学出版社,我以为他肯定能找到。毕竟科学出版社存在60年了,在皇城根这个地方也呆了几十年,说什么也应该算一个地标了。 但是,我错了。 司机大哥一脸茫然,我又赶紧说就是皇城根遗址公园那旮旯,宽街中医院旁边。哦,司机大哥恍然大悟。 路上司机大哥问我是做什么工作的,我又有点不好意思又有点自豪地说,我是编辑。意思是你别看我普普通通,姐是文化人呢? 司机大哥接着问,编辑是干什么的?合着刚才我表错情了,编辑是什么东西?人家根本不知道,你是有没有文化谁也不关心啊!! 编辑就是帮人看书稿出版书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吧?帮人看书和自己写书,这格局档次和文化程度好像差别很大啊! 司机大哥一听,马上很高兴地说,哦,我知道了,就是攒书的嘛!我认识一个三舅爷他四表哥的小儿子就在北大门口租了一个房子,请了一大帮子大学生攒书,一个月就能攒书好多呢!都卖的特别好,老赚钱了,大姐,你们也很有钱吧?? 我估计此生我的心理阴影都是无法去除的了,更不要去算阴影的面积有多大。 从此以后,若不是避无可避,我再也不跟闲人聊我是干嘛的了。编辑是个神马东西,不是谁都知道的。 由于我对自己的定位是出高端专著,出好书,免不了我就会见一些我认为还是很不错的教授专家,跟踪一些国家大型项目,这样就有可能找到一些需要出书的项目,找到一些有些书意愿的大教授。 有一次,在一个973会议上,我跟首席介绍我是科学出版社的,希望能够跟踪这个项目,将来能出一套丛书。首席很热情地握住我的手说,范老师,欢迎欢迎啊,我们正好要求有科普文章,你们正好可以帮我出出。我讷讷地说,X教授,您搞错了,我们不出科普文章,我们出专著。首席已然回头去和参会的专家院士联络感情了,我后面的话一句也没听。 在这个项目快结题的时候,项目的科普文章还有缺口,恰好我这个专著狗仔队又去打酱油了,在会上,首席很激动地对课题负责人说,咱们的项目啊,科普文章的数量还不够,正好范编辑过来了,你们可以咨询她请她帮忙!!我如坐针毡,亲,我是出专著的,我不出单篇的科普文章,如果您把项目的科普文章结集,我也可以出版的,您这几年还没搞清楚我是干嘛的吗?刷了几年的存在感,一刹那就崩溃的感觉,心好塞。幸好,973项目的专家都是知名人士,发科普还是很容易的,他们没来找我,要不然我真不知道我该怎么办。 在教授们眼里,编辑是个什么东西其实是不知道,编辑也有门类,俺们做专著的出不了文章啊!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之前也吐槽过,学术专著不好出又不好卖,编辑两头受罪,夹板气简直是受的够够的了。 不止一次,在拜访教授时被他们的话给噎到。出版社还不赚钱啊,你们吃了读者吃作者,就是把作者的书稿印出来,卖卖书号,又没有更多的需要去做的工作。 亲,我们真不卖书号,不卖不卖不卖,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我们是有职业道德的编辑。 编辑是个什么东西,编辑不是只简单地收书稿整理印刷,而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的智力工作,叶向荣先生说编辑是“组织、审阅、编选、加工原创作品以在整体上构成就作品(编辑作品)的再创性著作活动”。也就是说,不管您是多大的大咖,您的作品只是半成品,我们要加工制作后才是成品,才能去买卖交易,才能给读者看。 正规出版社,编辑都是从正规学校毕业,经过专业教育的专业人士。《出版商务周报》的调查显示, 出版业是一个典型的高学历人才密集型行业。在564位反馈有效问卷的出版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超过了半数,占比为52.66%;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占比为39.72%,二者合计占比达到92.38%。并且,编辑这个职业从我国的商代就已经出现,很多知名人士都曾经做过编辑这种职业,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蔡元培、张元济等 。不计如此,出版行业也有出版学家一说,我的本家范用先生就是出版学家。科学出版社的老编辑范铁夫先生,也受到作者的尊敬,他们都是楷模。 编辑是个什么东西?刚才有个朋友说,本来就不是东西。是的,编辑他就不是一个东西,他也是一个职业,是一个有正常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前景的职业,只不过在现在的世风世情下,变得有些光怪陆离,让人看得不是很清楚了。 好期待,下次别人再问我编辑是干嘛的时候,我能给出一个又恰当又彪悍有力的回答。
7322 次阅读|35 个评论
《古地理学报》拟外聘一位文字编辑
zxj368 2015-9-10 13:23
各位老师: 《古地理学报》因工作需要,拟聘用一位文字编辑,协助做好期刊工作。 欢迎有合适人选的老师帮忙推荐。 基本要求: 1 文字功底好,做事认真; 2 愿意从事与期刊相关的文字编辑工作,有无经验均可; 3 英文水平好,能够读懂英文文献; 4 不做严格的学历要求; 5 待遇及工作时间面议。 欢迎大家推荐! 联系电话:010-62341089 Q Q:364069536 2015-09-10
个人分类: 古地理学报|22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做激励作者的编辑
jlpemail 2015-8-5 10:50
做激励作者的编辑 籍利平 在编辑期刊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一些作者,他们在接到修改意见后,迟迟不见修改稿返回,邮件或者电话询问后,最初得到的答复一般是出差,忙碌等原因。甚至有的作者说出了打退堂鼓的想法。我觉得,这是畏难情绪的表现。这样的作者,尤其需要鼓励。 有些修改意见看起来几乎满满一张 A4 纸,内容看起来不少。实际上,有些修改很容易的,真正需要大动干戈的不多。在遇到这样的意见时,我觉得一个负责任的编辑,应该为作者打气,鼓励他们耐心修改,在修改中提高自己,完善论文。不前功尽弃,也是珍惜自己智力劳动果实的一种表现。 10 多年前,我也是得到过修改意见的作者。那篇寄往西北某科技期刊的论文,其实是得到了肯定的,只要稍微修改就可以了。遗憾的是,我或者忽略了专家修改意见,或者是因为某件事耽搁了修改。此论文居然不了了之,最后出现在了某会议论文的光盘版里。当我整理资料翻阅到那篇手写的审稿意见的复印件时,感慨万千。是我自己没有抓住机会,“浪费”了一篇论文,虽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文章,毕竟也是自己的心血呀。 鉴于此,当我作为期刊编辑,遇到文章需要修改但有些为难情绪的作者时,我是要鼓励他们的。虽然在修改中没有原创时的快感(我也不是特别喜欢修改文章),甚至,在修改中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可是,只要您想到这是前期原创工作的延续和完善,那种微弱的成就感,会得到强化,信心和毅力也会激发出来。 一句话,好的编辑不仅是要组织到合适的稿件,也要在和作者的交流中不断激励他们,让他们的论文不断完善,让他们取得对得起自己付出的成果。这成果,对外人来说,也许微不足道,对他们自己来说,也许是某种突破呢。 用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果说作者具备发光的潜力,那么编辑应该是激发他们发光的因素之一。只有作者和编辑恰当的配合,才可以发出某种频率的(激)光,才可以做出合格的文章来。 (此文计划投纸质媒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图片来自: http://image.baidu.com/
个人分类: 编作交流场|34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出国留学找兼职
Enago 2015-7-25 15:51
据说出国留学的同学中有一半会选择在课余时间打工,一是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英语水平,二是可以扩大交际圈,积累人脉,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更重要的是同时还可以挣点生活费。兼职工作的种类其实不少,比如下面列的几种,当然在选择的时候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定。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出国留学找兼职 --- 一、助研 在学校给教授做助研,主要负责收集教授做研究需要的信息和数据,或编辑文档之类的工作,如果是博士生一般需要帮本科生批改作业,或是教本科生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验课。虽说收入一般,但是胜在都是自己比较熟悉的事情,压力不大,比较适合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 二、做餐厅服务生或者调酒师 这一类工作一般要求性格比较外向擅长与人交往,好处是工作时间灵活。餐厅服务生要求较低,不需要太多经验,很适合新手,当然收入也较低。做调酒师收入较高,但要求也高。不但要熟练掌握酒标、配方等还需要了解酒文化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同时要求英语流利,没有一定的天分是做不了的。 三、家教 家教实际上也是一个市场需求比较大的行业,只要在相应的网站贴出广告,清楚地写明自己的特长和专业,都还是有机会得到试用的机会。家教的工资相对来说是很高的,如果是教高中生,有的家庭愿意支付50美元或以上每小时。但这种工作中国学生得到的机会较小,主要还是一个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原因。 四、自由写作 如果你在写作方面有比较突出的技能,那么可以在elance.com和freelance.com等网站找到合适的写作或翻译工作。优点是工作时间自由,缺点是收入相对较低,而且这些网站都还要收取差不多10%的介绍费。 五、教科书的编辑工作 教科书的出版商常常需要找一些相关专业的“专家”来完成教科书编辑和校对工作。虽然这种工作比较稀少,但是如果在学术会议上遇上有出版商的代表参加,也可以询问一下是不是有这样的机会。说不定就顺便把毕业后的工作问题给解决了。 留学打工是非常灵活的,比如有人会弹钢琴,就在国外当钢琴家教;有人会打羽毛球也能当羽毛球陪练,据说汤唯在英国的时候就干过,一个月3000镑的收入比一般人都高不少。当然,打工的前提是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用业余时间去做。我们的建议是多留心当地的报纸,关注兼职信息,申请纯英语环境的工作对自己帮助更大。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如何看待同行协作评审? 2. 项目为什么失败了?---责任分不清 3. 科研与商业有多远 -------------------------------------------------------------------------------------------------------------------------------------
28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谈编辑工作
热度 4 WileyChina 2015-7-16 10:46
转自:Exchange Blog 作者信息: Nick Rushby : Editor,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时不时地就会有人问我的职业,比如在申请护照和签证的时候。我有的时候会写“顾问”或是“大学教授”,不过最近几年,我意识到自己首先是个“编辑”,因为我在这里花的时间最多。 编辑工作是很 孤独的 ,但 编辑的存在对 传播观点 、真正解决问题十分重要 。世界上有两种编辑:一种是以教学或研究为主要工作,编辑刊物为辅;而另一种,比如说我,是将编辑作为主要工作。你是哪一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你对编辑工作的态度。 许多学术团体的刊物编辑是固定的,任期往往在三四年左右,到了期限还有延长的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后期编辑工作被认为是不可缺少的苦差事:有人选择编辑是因为这个工作会让他们的履历令人印象深刻。但该职位的人数应保持在最低限度,不然它会干预教学或研究。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学青睐于自己的员工担任期刊编辑,而现在,编辑被看作是从学校的核心业务分离出来的业务。 那么编辑都做些什么呢? 编辑最重要的工作是 决定 哪些论文可以发表,哪些将被拒绝。 一些编辑使用既定标准(例如,期刊的范围,文章长度等)给文章把关,以在安排同行评审之前先筛选出不合适的文章。相比之下,另一些编辑的把关过程更像是教练在指导队员。他们不会直接告诉你文章是否被接受,而是仔细审阅,判断哪里需要修订和完善,如果修改后文章达到了发表标准,则予以发表。这可能给编辑和审阅者们带来额外的工作,但这一过程可以让 学术写作质量 有所提高,并且对文章作者更有益。 帮助 审稿人 提高他们评价稿件的能力也很有必要,同时编辑需要让他们意识到研究方法、写作风格和反馈方式上的文化差异。 和作者一样,审稿人也必须选择从文章的某个地方下手来开始他们的工作,但他们也常常无从下手。因此我认为, 期刊和杂志的编辑,有责任 培养审稿人和作者的能力 。 第二个关键任务是使 杂志本身得到发展 。设计和实施有助于杂志实现其目标的战略。在这件事上,编辑们需要调动整个团队的智慧来思考好点子。学协会对自己旗下的期刊也有期待,例如最大化期刊收入、提高期刊质量、为学会成员提供出版机会,增强学会的声誉。 现在有这样一种倾向,学会想要缩短编辑们在任时间,这是与期刊的成功发展相悖的,因为从了解文章内容、制定战略和战术到最后的实施,是很 花费时间 的。我认为(我的个人经验和与其它编辑的交流)这一漫长复杂的过程不可能在五年内完成。学会将其缩短至三年,他们觉得这 也许 能减少主编的负担,但与此同时,这也将让编辑们变得不思进取 。然而,就像我的一位编辑同事所说:“这样做的唯一好处就是,让编辑明确的知道这些期刊的主人不是自己。” 编辑有很大的 学术权力 。直接来讲,编辑决定着谁的文章可以发表,谁的会被不幸拒绝。间接来讲,重要期刊的编辑政策可以影响国家及国际层面的研究方向。 编辑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着 独特的国际化视角 。这种学术权力和学术影响力 必须通过编辑的 责任心 和无可挑剔的 道德准则 来进行平衡。 这是一个艰难而有意义的平衡。 点击查看更多: http://exchanges.wiley.com/blog/2015/06/30/on-being-an-editor/
个人分类: All Sub|8457 次阅读|3 个评论
最纠结的一夜
热度 21 dawnshower 2015-7-14 00:14
6月19日那天,接到南京农大的电话。我想起,之前投过该校人文学院的《中国农史》编辑岗位。25号笔试,若通过,再参加面试等。 在这之前,我参加了山东出版集体的面试,最后被山东教育出版社录用(本来我应聘的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大概人家觉得我不够文艺,所以就调剂了)。本来已经做好入职准备,然而这个电话又让人犹疑。 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真纠结”,结果收获了有史以来最多的留言。从地域上而言,10人中大约有9人更偏爱南京。从单位性质上而言,所有人都更偏爱高校。从专业上来讲,《中国农史》期刊更对口。如此说来,如果我不去参加笔试,简直天理不容了。 于是,做好各种准备工作:联系南京的熟人朋友、订票、上网搜集面试可能的问题、到图书馆借编辑工作相关的书籍、下载《中国农史》上的论文…… 由于孩子还未断奶,因此买票时,我的构想是:带上我的老爸和孩子一起去南京,让我妈妈从武汉去南京。时间上刚好对接好,在南京汇合。我去考试时他们就带着孩子玩,然后一起回山东。但是由于妈妈生病了,所以我考试期间,宝宝只能由我爸带。 一切准备好后,到出发前的头一天晚上,忽然就犹豫了。要不,算了吧? 南农那个岗位没有编制。如果是几年前,我不会在乎的——俺第一份工作没有医保社保,不解决编制户口,我还是乐呵呵地干了两年多。但是现在,不可能再有那时的心态了。尤其是,当我想起曾经有一位很优秀的北大毕业的博士在科学史所工作了两年之后(在此期间,亦有不少成果),由于没有编制而被解雇,不得不再次去找工作,我就有兔死狐悲之感。像我这样一个本科、硕士、博士没有任何一个阶段就读于南农的人,即便有幸录取,也很难说不会有同样的命运。 老公在聊大,如果我去南京,将面临两地分居的问题。虽然我去济南,也是两地分居,但是相对来说近不少。还有一点是,南京的房价基本上是济南的两倍。再考虑到“山东省内的住房公积金是可以通用的,但是跨省不行”,那么我在南京的买房难度几乎就相当于济南的4倍了。 再者,父亲年事已高,经常腰酸腿痛,我带着他四处飘荡,再带上一个孩子,实在过于残忍。南京这边肯定一时没法出结果,而出版社那边的三方协议已经签了。所以即便这边面试完了一切顺利,我也得要先去那边上班。这样就要租房、要熟悉周边生活环境。而万一南京这边要我了,那样我的父亲则要继续带着我和孩子迁移,再次租房、再次熟悉周边生活环境……生生是游牧民族的节奏啊。 高校的作息相对宽松,而且有寒暑假,确实是很诱人的。然而仔细想想,“弹性工作制”固然意味着无需朝九晚五,但它同时也意味着:任何时间你都可能处于工作状态。即便是在通常意义上的“非工作时间”里松懈了一下,都会让自己有一种负罪感,因为“比你牛的人起得比你更早、睡得比你更晚、工作比你更努力”简直是常态。有了孩子之后,我发现养娃完全是一个时间的黑洞。如果把孩子托付给老人,又回到上一段的问题——父母年事已高,精力有限。至于老公……男人天生有一种能力,无论他多么爱孩子,无论他的时间多么充裕,他仍旧能够很清晰地划分出育儿与工作、休息、娱乐、社交的边界,为各类事情平均分配时间。所以,养孩子还是要靠自己。而对于我这样一个资质鲁钝之人,实在无法兼顾育儿与学术,所以只能选择相对来说不那么费脑子的工作。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之前准备面试时,关注了山东出版集团的微信。看下来发现,诸多内容关于育儿、科普、文艺、佛教。《你知道嘛,这些是给孩子的冷暴力》(山东文艺出版社)、《蛋白质、一不小心就吃多了》(山东科技出版社)、《丰子恺画笔下的孩子们》(齐鲁书社)、《山东佛教刻经全集》(山东美术出版社)……这些内容,颇适合我的兴趣。 我们火车出发的时间是早上,当时聊城下着雨。之前联系南京的两位旧友,亦都出差。冥冥之中,许多事情都暗示“不宜出行”。爸爸照例起得很早,我说,算了吧,不去了。他仍旧故作轻松地说,“去吧,时间还来得及,我来下面条吃”。于是,我断断续续地说了那些我想了一夜的理由。爸爸终于松了口气。其实,他早就觉得累了。 这夜之后, 我明白自己已经是一个中年人了:对于没去过地方,顾虑多于好奇;对于来日,求稳多于求变。
个人分类: 寻常事|7273 次阅读|42 个评论
为什么不能一稿多投
热度 2 Enago 2015-6-3 19:59
“一稿多投”是指作者把自己的作品同时或者先后投到不同的期刊或其他媒体发表(同时或者先后发表),即多次使用同一作品的行为。 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禁止“一稿多投”,但在学术界这已经被视为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 。 一经发现,很可能就给列入期刊的黑名单,肯定会影响到今后的学术生涯。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为什么不能一稿多投 --- 其实有的学生“一稿多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一稿多发”,只是想赶在毕业前尽早出文章,“一稿多投”是想提高稿件被录用的机会,自己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带来的严重后果。“一稿多投”确实能在更大程度上保证自己的利益,但同时却损害了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的利益。 一稿多投为什么不道德? · 首先涉及到的是 版权问题 ,如果文章被不同的期刊都录用了,那肯定会导致版权纠纷。一般杂志在投稿时都会要求作者签署版权转让协议。 · 其次是 浪费了编辑和审稿人的时间 。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你不能为了缩短自己等待的时间就浪费别人的时间。 一稿多投的后果 · 多投之后,在某个专业领域内,你的文章很可能会被不同杂志社的编辑送到同一个审稿人手中,这样无论你的文章多么优秀都会被直接毙掉。 · 一经发现,可能会被编辑和杂志社拉上黑名单,终身禁投。 · 对于一些追求时效性和新颖性的期刊,你这样做会直接损害期刊的利益。惹恼了编辑可能会把你一稿多投的情况发上编辑联盟,友情提醒一下其他杂志社的编辑,这样以后想投其他杂志都难了。 只是现在的期刊同行评议确实也存在着审稿周期长,效率低的问题,跟网络时代有点不搭。所以现在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在当今网络时代,不准一稿多投是落后文化,势必会影响到信息传达,应该要制定新的投稿原则。但这个想法到实现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现阶段,还是要坚持不要一稿多投。 如果时间紧迫,那么尽量在投出之前做好调研,找一找审稿时间相对短且比较容易中的期刊。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审稿之回复审稿意见 2. 文章发表之后,还会去读自己的文章吗? 3. 文章被接受之后的修改 -------------------------------------------------------------------------------------------------------------------------------------
个人分类: 科研伦理|12345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篇文章是这样炼成的(六):文章接受了。。。一半
热度 6 zhuyucai1 2015-6-1 17:18
去年接到二审后, HH 建议我们向编辑提出把文章分为两篇,第一遍讲算法和仿真,长文 (regular paper) ,我第一作者, HH 第二;第二篇搞分析,短文( brief paper ) HH 一作,我第二。编辑同意了。 4 号审稿人的评语有不客观的地方,我们的回答也不客气,双方有点吵架的阵势。虽然我们知道现在基本是一票否决,但我们又不是厦大毕业的,是吧。 去年十月把两篇修改稿投出去了。三个月后,没消息;四个月后还是没有。五个月后,我忍不住问了一下主编。回答是情况复杂,再多点耐心。真是感觉有点悲壮了。等了七个多月,昨天终于等到了主编的 Email 。 决定是:第一篇作为长文接受;第二篇拒绝。 4 号审稿人对我们的比较和回答很多方面持不同观点,但妥协了,说如果我们把相关的比较删除他就同意发表。挺意外的,不知编辑和他有过什么互动。虽然他和我们有不同的观点,但他审稿非常投入,对文章的改进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在在文章中向他致谢。其他两位审稿人也认为第一篇可以发表了。问题原来出在第二篇上。一位审稿人认为理论分析虽然没错,但不值得发表。原来等这几个月是因为编辑在挽救第二篇。在给我们的 email 中他明确表示了不快。一票否决,编辑喜欢也没办法。 就像以前说的,现在控制界就是在做学术游戏,大家都按规矩来,编辑们完全被审稿人绑架,有自己的主意也没权利。郁闷。不过文章接受了应该高兴才对,虽然是一半。期刊是 Automatica . 一篇文章是这样炼成的(一) 一篇文章是这样炼成的(二) 一篇文章是这样炼成的(三):让阶次飞 一篇文章是这样炼成的(四):署名问题 一篇文章是这样炼成的(五):二审结果出来了 一篇文章是这样炼成的(七):文章正式发表
1581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审稿意见是错的怎么办?
热度 1 Enago 2015-6-1 13:20
文章投出去后,过了一段时间审稿意见回来了,编辑跟审稿人列了一串需要修改的问题,还包含一些很难修改甚至是错的意见,那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审稿意见是错的怎么办? --- 首先是不要放弃。文章被批得一无是处,心里当然会很难过,但是这毕竟是你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出来的成果, 不要因为审稿意见太多就觉得这篇文章只能废掉了 。如果自己觉得审稿意见是错的,可以找同事帮帮忙,让他帮忙鉴定一下。如果他也同意审稿人意见,那么就应该虚心接受批评并请他帮忙制定一个修改计划。如果他也认为同行评审意见有问题,那么最好是直接联系编辑进行解释或者要求增加另外的审稿人。 调整好心理之后就应该,再反复阅读修改意见并把这些意见分类成为容易修改的、可以修改但比较花时间的和无法修改的,然后一一解决。面对那些无法修改的意见,千万不要一着急就钻牛角尖。一时回答不了的意见可以先冷一冷、放一放,先做点别的事情再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因为事情总是变化着的,或许过一段时间就知道该怎样回答了。 把其他能够回答的问题都回答之后,可以再次与杂志主编沟通。如果主编同意你的看法,他也许会告诉你,这条评审意见可以不回答。但是如果主编同意同行评审的意见,那么万不得已时也只能转投其它更适合这篇文章的期刊了。 最后即便转投其它刊物,如果文章本身就很具争议性,或是这项工作提出了该领域的某个重大变化,那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很可能换了期刊之后还要面对同样的情况。 科研的过程,就是不断从错误中学习的过程,要从批评中学到知识,积累经验,保持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您可能感兴趣的博文: 1. 审稿之回复审稿意见 2. 审稿之我的审稿经验 3. 如何有效利用学术会议 -------------------------------------------------------------------------------------------------------------------------------------
个人分类: 科研伦理|6485 次阅读|1 个评论
兰州日报编辑因网上辱警言论被停职调查
热度 2 bioxncai 2015-5-29 22:16
这位编辑太情绪化,感情冲动说出不应该说的话,误导读者,这样的媒体人现在不少,很多认识上的混乱与他们有关。 附: 原标题:《兰州日报》编辑涉嫌侮辱殉职警察被停职调查   赵文此前在网上发文侮辱殉职警察   《兰州日报》社5月28日发布消息称,据有关部门反馈的群众举报信内容,5月27日该社兰州日报编辑部编辑赵文在其个人微博发表不当言论,伤害公安干警及家属的感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也损害兰州地区新闻工作者的形象。鉴于赵文个人言论造成的严重后果,经5月28日报社党委(社委)会研究决定:从即日起停止赵文编辑工作,接受报社调查,并做进一步处理。《兰州日报社》 来源:http://bq.society.ynet.com/3.1/1505/29/10113020.html
1489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与某博客托管编辑的一段交流
热度 4 jiangxun 2015-5-22 13:50
作者:蒋迅 最近因为嵇少丞被封杀,引起了许多对科学网编辑的不满发言。首先,我认为封杀这样一位经常发高水平博文的博主是不对的。不过,今天我不想说这些。我想说说我曾经与另一个博客托管网站的编辑的一些来往。 在到科学网之前,我曾经用笔名在另一个网站上注册了一个博客。我清楚地记得我的第一篇被编辑选中推到他们博客首页的那一次。我记得当时我的博文里提到了一位被政府关押的政治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敏感话题。这位编辑给我发了一个私信,他说为了能放到首页上,他不得不把那句话删掉。他说等文章从首页撤下来之后,我可以再把那句话放回去。如果我不同意的话,那他只好立即撤下来。我当然觉得应该体谅这位编辑的苦衷。 还有一次,国内出了一个影响全国的事件。这位编辑知道我在那个事件方面了解比较多,算是内行吧,于是他立即私信给我请我赶紧写出博文来,并保证立即推到首页。记得他当时告诉我,趁着上头还没有发通知,咱们把能说的都先说出来。 在那家网站上,我也有过一次被封博的经历。但是他特别惜才(自夸一下),所以主动替我删掉了一些内容后又给我复了博。他私信告诉我,他们也是没办法;有些事情是他们没法控制的,希望我能谅解。 通过与这位编辑的交流,我认识到,很多在新闻业工作的人与我们有着相同的想法,但由 于 他们的地位,他们不能像我这样一个生活在美国的人一样自由。我们都是为了中国好,但我们的角色不同,我们需要的是双方的理解和合作。 再后来呢?这位编辑辞职离开了。我也随之转到了科学网。最近受邀请在华科网开了博客,我希望两个网站都能越来越好。我会尽自己的力量。
个人分类: 杂谈|3712 次阅读|8 个评论
给科学网提一个小小建议
热度 8 ailincnj 2015-5-9 17:12
  经历科学网几年的风风雨雨,阅尽其间是是非非,笑看红尘中熙熙攘攘,品位生活的五颜六色。那些现实中衣冠楚楚的大知识分子,在虚拟世界也都是些喷青、小天真和老顽童,这就真实,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不过争吵注意风度,因为多为绅士、淑女,而且这里并非完全虚拟。   言归正传,经过本人的观察和感受,给科学网编辑部提一个小小建议: 除了诗歌、图片外, 能否限制发表200字甚至500字以下的博文 。其理由如下:   一、厘清博客与微博的关系。个人理解为一个是长篇大论,一个是有感而发。   二、有利于提高博文质量。一篇好的博文从题材选择、结构构思和成文风格,应该是精心思考、认真写作,反复修改,最终形成自己认为是最好的作品而面世。   三、避免标题党,赚取点击率。 有时看到一个 很雷人的标题或者是很有创意的标题,点进去方觉上当,这也包括有的过百万、千万的博主。   四、有利于共享版面资源。因为写的容易,有时在某栏目中,某人连发数篇,把别人辛苦写的博文都挤走了。   这只是个小小建议,如感觉可行,请笑纳;也许有技术难度,在下次网站更新考虑;也许不愿限制博主过多自由,如果不能采纳也无妨。希望有的博主千万不能对号入座,此文对事不对人,欢迎讨论,可以拍砖,但谢绝攻击。
3203 次阅读|17 个评论
平凡的世界——第13篇论文被录用
热度 7 terahertz 2015-4-21 00:51
美国当地时间2015年4月20日,收到编辑部发来的邮件,论文被录用了。这是 本人工作以来的第13篇论文,此论文也是第7篇CSSCI论文。 这篇论文是省博士后课题的第一部分,经过了紧张的准备和编辑部的两三次修改,正如编辑部所倡导的“文章不厌百回改”,是对论文质量的高度负责。 相关链接: 于无声处听惊雷——第12篇论文被录用 种下希望就会收获——第11篇论文被录用 无心插柳柳成荫——第10篇论文被录用 没有什么阻挡着未来——第9篇论文被录用 向上吧少年——第8篇论文被SSCI期刊录用 乘风破浪会有时----热烈庆祝第7篇论文录用 梦醒时分--热烈庆祝第6篇论文被Scientometrics录用 芝麻开花节节高--热烈庆祝第5篇论文录用 平平淡淡才是真--热烈庆祝第4篇论文录用 更上一层楼 — 热烈庆祝第 3 篇论文录用 迈入有核时代 — 热烈庆祝第 2 篇论文录用 老树发新芽 — 庆祝第 1 篇论文接收
个人分类: 发表论文|4950 次阅读|12 个评论
15个最常见的拼写错误
热度 2 Enago 2015-3-13 18:11
现在越来越多的程序,特别是文字编辑软件,都带有拼写检查的功能,这容易让人们认为需要自己检查拼写错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事实上,研究人员发现现在的拼写错误比以前还多。主要是由于现在这些软件的功能还不够强大,而同时人们却越来越依赖电脑的拼写检查功能,已经主动放弃了人工拼写检查。 --- 阅读原文 请点击链接造访 【英论阁学术院】15个最常见的拼写错误 --- 下面是英文中最常拼错的15个单词,能否把正确的那个挑选出来?同时在第三列中有两个单词的拼写也是正确的,只不过意思完全不一样,是个完全不同的词。它们是哪两个? 1 Business Buisness Buisiness 2 Committee Commitee Comittee 3 Conscious Concious Conscience 4 Definitely Definately Difinitely 5 Fluorescent Florescent Flourescent 6 Forty Fourty Fortey 7 Government Goverment Govermant 8 Idiosyncrasy Idiosyncracy Idiotsynchracy 9 Immediately Immediatly Immediatley 10 Millennium Millenium Milennium 11 Noticeable Noticable Notisable 12 Tendency Tendancy Tendensy 13 Truly Truely Truley 14 Weird Wierd Wired 15 Privilege Privledge Privlege 答案:第一列中的单词都是拼写正确的。 拼写正确但是意思不同的两个词是:Conscious(自觉)和Conscience (良心);Weird(怪异 )和Wired(有线)。 如果选择对了 12个以上,那已经比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做得更好;如果是8-11 个,仍然高于母语为英语的人的平均水平,再多加努力一定会更优秀;7个以下也不用伤心,因为这些都是比较难拼写的。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拼写检查程序上,这些程序经常会漏检。有些程序还可以自动纠错,能直接帮你修改拼写错误,但效果不敢恭维。更糟糕的是一旦对这些程序产生依赖,那就更加不愿意主动学习跟自我检查拼写了,最终会让错误变得越来越多。 § 博客内容皆由 英论阁 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
个人分类: 用英语写论文|4340 次阅读|2 个评论
文章抄袭的三种境界
热度 13 pony1984621 2015-2-9 14:16
文章抄袭的三种境界 古之成大事者,必经三种境界,文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详细剖析成为经典之作。时至今日,写作圈中世风日下,也出现了三种境界,那便是抄袭的三种境界,且让我们一一细说。 第一种境界:真名假文 做人的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本意为当前形势恶劣,困难重重,需要下定决定,排除干扰,静下心来苦心钻研。可谁知,那些偷懒的文人墨客,竟然投机取巧,认同孔乙己的“读书人窃书不算偷”,明知是别人的文章而大胆放肆的抄袭,或是全文照抄,或是整段摘抄,居然毫不掩饰地直接套上自己的大名,不知是为了赚取稿酬还是沽名钓誉,总之,这种情况最常见,也最弱智。此乃文章抄袭的第一种境界,真名假文,一旦被发现打死也不承认,只是顾左右而言他,终究会身败名裂。 第二种境界:假名假文 做人的第二重境界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本意为即使遇到了各种困难,仍然坚持不懈,刻苦钻研。在这一层次上,文偷们确实称得上下了苦功夫。 前不久,一位朋友发现自己的文章被抄袭,抄袭者署名为某研究学会教授,后经查实,我国并无该研究学会,其作者也是一个重名率很高的名称,如此一来,便无从查找。后来他联系发表该抄袭文章的报社,遗憾的是没有得到编辑的正面回复,只收到一封编辑转发自抄袭者的电子邮件,内容称:“我已经定居国外,为外籍华人,如有版权纠纷,请联系某国驻华大使馆。”不知是编辑和作者沆瀣一气,还是抄袭者变得越来越狡猾了,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你想抗议都无法张口,以免引起“国际纠纷”。 这种情况,近年来比较多见,很多报纸和杂志会刊登一些采访某某专家的文章,署名某学会、某协会的教授、研究员之类,但凡此类文章,提醒广大读者注意,如果有些单位以前从未听过而这次听起来却又十分“高大上”,那就需要三思了,有可能你所面对的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一个只想赚钱而又不敢以实名露面的伪专家。其实,这种情况的发生,编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时候,这些所谓的采访对象长什么样子、是否真的是某单位的专家都未经核实,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工作中的疏漏。 当我们某天恍然大悟,发现被某个伪专家欺骗了的时候,再去上网查询,才发现其人名、其单位都是虚构的,不信的话,你可以让编辑查询一下当年发放稿费的记录,收到稿费的那个人的名字绝对不是报刊上登的这个人名! 此等诈骗手段,确实高明,让我等傻呵呵只听伪专家瞎扯淡的读者防不胜防啊! 第三种境界:真名真文 做人的第三重境界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本意为历经千辛万苦之后,才发现自己胜利是属于自己的。在这一点上,文偷们可谓是煞费苦心,在与原创者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完全占据了上风。 有一次和一位文友闲聊,听他讲到一件特别离奇的怪事。 那年的某一天,他收到某位读者发来的电子邮件,邮件中义正言辞地批评道:某某人,你居然抄袭别人的文章,这么多年我一直把你奉为我喜欢的作者,没想到你也是“文偷”一个!信中还附上了被抄袭的原文及出处。这一封信吓得他大汗淋漓,想来想去,自己不是那号人啊,怎么可能犯这种错误? 于是,他展开了详细调查。调查发现,从时间上来看,别人的文章确实发表在他的文章之前,内容及语言几乎完全一致,让谁来看都是他抄袭了别人。但是,有个细节漏出了破绽:他的文章是在一本杂志上发表,而所谓的“被抄袭者”是在某报纸上,报纸发行周期短,时效性强,相比之下,杂志按月出版,周期较慢,而这两篇文章的发表日期相差仅十多天的时间。再一细看:那篇所谓的“被抄袭者”的作者署名竟然正是自己投稿的那本杂志的编辑! 事情真相大白!原来,这是内鬼作案,自己投递给该杂志的文章,竟然被编辑偷梁换柱,抢先在别的报纸上发表,通过报纸和杂志的时间差,该编辑将其成功窃为己有!让你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啊! Oh My God! 这种情况,恐怕大家还都没有遇到过吧?此乃文章抄袭之最高境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我等胆战心惊,唯恐某日被冠以“文偷”之名,到那时,任由你百口难辩,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文 / 寒门弃子, 本文系假名真文,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
个人分类: 生活随笔|23628 次阅读|23 个评论
我参加传播与编辑的“两会”
热度 1 jxz1963 2015-2-4 11:26
作为陕西省传播学会的发起人和连续三届的常务理事,以及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的原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和现在的顾问,近两天我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这“两会”的一些活动。 昨天早上,我参加了陕西省传播学会2014年年会,会议内容十分丰富,有张金菊副会长所作的《2014年度省直部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刊型出版物质量报告》、李明德副会长所作的《2014年度省直部分连续性内部资料性报型出版物质量报告》、薛耀晗副会长《陕西省传播学会2007年成立以来的主要成果(兼大事记)》、郭远光副秘书长所作的《陕西报刊领导者大集结》和赵锦荣会长所做的《陕西省传播学会2014年度工作报告》,特别是名名誉会长董治顺的即席发言,很受鼓舞,感触良多: 一、 陕西省传播学会成立八周年做了那么多务实的工作,敬佩; 二、 学会秘书处承担了许多繁重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敬重; 三、会刊——从《今传媒》到《传播》杂志,更切近学会工作,切近会员心里,真正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四、学会的旗帜——原陕西省新闻出版局董治顺副局长、原陕西省委宣传部刘文义副部长两位老领导与薛耀晗副巡和王正华秘书长,以及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西北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等新闻传播学术的大融合及其卓有成效的合作,特别是学会与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14年度陕西网络传播十大案例分析课题成果发布暨政务新媒体建设与舆情引领研讨会”,是学会再现活力,光芒四射。 今天早上“顺风”又带来了好消息:本人在不知不觉中荣获了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事业突出贡献奖的证书,真的很感谢所在的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这个学术组织,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从1984年成立以来,走过了30年的征程,取得了辉煌成就,培养了许多编辑出版精英,在历任和现任理事长和秘书长的带领和精心组织下办了许多好事实事,深受会员爱戴。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人:周允、张蔚林、殷为宏、乔学光、李明德和张忠智、刘顺义、姚远等等,还有我们的许多年轻编辑专家。 向有凝聚力的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和期刊编辑出版界的仁仁志士致敬! 附: 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暨 2014年学术年会在临潼召开 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14年学术年会于2015年1月26-28日在西安市临潼陆军疗养院召开。陕西省科协副主席党广录、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主编马峥、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巡视员薛耀晗、陕西省科协学会部副部长田世坡等出席了大会。学会理事长李明德,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云,副理事长胡爱玲、钱建立、石应江、辛映继、姚树峰,学会顾问黄良田、权艳梅、吴文桢、闫磊、张行勇、张忠智、赵大良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共有来自各会员单位的196名代表参加了大会。 庆祝大会由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云主持,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李明德为大会 致辞 ,他回顾了学会30年走过的辉煌历程,展望了科技期刊学会和科技期刊美好发展前景,他说:30年来,学会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号召和引导会员单位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发扬学术民主,维护科学道德,交流经验,办好期刊,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两个文明建设,为科教兴国、强国的战略目标服好务。30年的实践证明,学会始终没有偏离正确的办会道路,带领会员单位积极作为,很好地发挥了学会的社会功能,体现了责任担当。省科协从1996年开始评选“星级先进学会”至今,18年中我会8次被评为“三星级学会”,10次被评为“四星级学会”,工作成绩得到广泛认可。30年成就与梦想已成过去,光辉灿烂的未来在向我们招手,这为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和会员单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以我们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为地方经济科技发展、为学术水平提升、为更多科技期刊提升国内国际学术影响力进而迈进一流期刊行列而尽心竭力!。 陕西省科协副主席党广录代表省科协向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成立3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并作了重要讲话。他说,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是省科协所属的重要科技团体。成立30年来,学会紧密团结我省科技期刊界的专家学者在服务科技创新、促进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今年,省科协将联合省上新闻出版部门举办陕西省首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同时推动科技期刊的评优工作,届时希望广大科技期刊界的专家学者能紧密围绕主题积极撰写论文,共同研究探讨我省科技期刊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思路及对策,不断把我省科技期刊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巡视员薛耀晗宣读了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给大会发来的贺信,学会副理事长石应江宣读了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给大会发来的贺信。大会还收到北京、上海、四川等省市的兄弟学会和陕西省石油学会、自然科学研究会等单位的贺信。学会副理事长胡爱玲宣读了2014年评优获奖的期刊及个人进行表彰的决定,共表彰了17种精品期刊,61种优秀期刊,19种特色期刊,10种优秀内部刊物,授予7名个人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事业终身成就奖,8名个人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事业突出贡献奖,6名十佳主编,6名优秀主编,10名十佳编辑,13名优秀编辑,5名十佳青年编辑,6名优秀青年编辑。学会顾问、张忠智代表学会老同志发言,西安通信学院李艳妮代表学会青年同志发言。学会副理事长姚树峰对评优活动作了总结。 接着召开了2014年学术年会,学会副理事长辛映继和钱建立分别主持了会议。大会特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主编马峥做了“中国科技期刊的金字塔”的专题学术报告,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赵大良做了“当前期刊出版值得关注的几个方向性问题”的报告;学会副理事长石应江做了“坚守学术责任,杜绝学术作伪,锻造学术精品”的报告;陕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李磊做了“陕西省科技期刊指标研究及高下载、高被引文献报告概述”报告;《西北植物学报》编辑部主任南红梅和《中国油脂》编辑部主任武丽荣介绍了办刊经验;《粮食加工》编辑部主任张玉芳做了“关于粮食安全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的科普报告。 为庆祝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学会30年风雨历程,全面反映学会成立以来为科技期刊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宣传和推广陕西省名优科技期刊,学会编辑出版了《成就与梦想》纪念文集。 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暨2014年学术年会开得简朴、隆重,气氛热烈、鼓舞人心,大会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圆满成功。(来自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网络)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1687 次阅读|2 个评论
兼职学术图书策划编辑招聘启事
sanyuan13 2015-1-21 16:24
兼职学术图书策划编辑招聘启事 招聘单位: 科学出版社东北分社 · 职位性质: 兼职。 · 招聘人数: 若干。 · 待遇水平: 面议。 职位要求: · 学历要求:高等院校或研究所在读硕士、博士、博士后或老师均可。 · 专业要求: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能源工程、环境工程 相关专业者优先。 · 其他要求:具有较强的信息捕捉和沟通能力,认同“传播科学、创造未来”的出版宗旨。 · 简历请注明导师及所在课题组信息。 岗位职责 1. 关注所在学习、教学和科研领域的发展动态,善于捕捉前沿热点,发现出版资源; 2. 与出版社编辑保持良好沟通,及时交流出版信息。 本招聘启事长期有效。 请有意者将个人简历发至: northeast@mail.sciencep.com 简历请注明导师及所在课题组信息 。收到简历后我们会及时与您取得联系。 科学出版社 简介 科学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在国内拥有完善的出版、发行网络,下设纽约公司、东京公司等 19 家分、子公司。同时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 100 多家出版公司建立了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 科学出版社秉承多年来形成的 “ 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 ” 和 “ 严肃、严密、严格 ” 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始终坚持为科技创新服务、为普及科学知识服务、为科学家和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依托中国科学院和 “ 科学家的出版社 ” 的品牌优势,充分挖掘国内外优良出版资源,重视重大出版工程建设,形成了以科学( S )、技术( T )、医学( M )、教育( E )、社科( H )为主要出版领域的业务架构。 东北分社位于沈阳,专门为东北地区作译者和读者服务,以工程类学术专著和教材的策划组稿为要务。欢迎对图书策划有兴趣的人才与我们合作,共创学术出版新天地。
个人分类: 学术出版|30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于无声处听惊雷——第12篇论文被录用
热度 1 terahertz 2014-12-17 15:01
北京时间2014年12月16日,收到编辑部发来的邮件,论文被录用了。这是 本人工作以来的第12篇论文,此论文也是第6篇CSSCI论文。 这篇论文是省博士后课题的开始部分,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自己认为还是很有 新意和亮点的。虽然经历了2个期刊的退稿,那只是暂时的伤痛。这本期刊是第一次投稿,编辑们很给力。 本刊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不收取作者的版面费、审稿费等。 相关链接: 种下希望就会收获——第11篇论文被录用 无心插柳柳成荫——第10篇论文被录用 没有什么阻挡着未来——第9篇论文被录用 向上吧少年——第8篇论文被SSCI期刊录用 乘风破浪会有时----热烈庆祝第7篇论文录用 梦醒时分--热烈庆祝第6篇论文被Scientometrics录用 芝麻开花节节高--热烈庆祝第5篇论文录用 平平淡淡才是真--热烈庆祝第4篇论文录用 更上一层楼 — 热烈庆祝第 3 篇论文录用 迈入有核时代 — 热烈庆祝第 2 篇论文录用 老树发新芽 — 庆祝第 1 篇论文接收
个人分类: 发表论文|2935 次阅读|2 个评论
这位研究员对海外学术期刊有偏见
热度 16 Majorite 2014-12-14 19:01
这位研究员对海外学术期刊有偏见 科学网编辑给《 写啥容易发表国际SCI论文? 》加精弘扬,该文宣扬:“ 洋杂志乐意发国人跟踪、模仿、改进洋人提出的模型、理论方法方面的文章,尤其乐意发为洋人的已有理论提供数据支持的文章。想想,你免费采样、测试、分析数据,免费为洋人的理论做嫁衣,人家能不高兴吗?能不鼓励你优先发表吗?洋人,大大滴狡猾 ! ”由于编辑的加精,此篇逻辑混乱的博文竟然有一万多点击,几十人推荐,可谓影响不小!我担心这种思想对青年学者与研究生有一定的毒害性,故在大忙中特撰此文。 该文作者是中科院的研究员——秦四清。中科院是中国科学的领头羊,乃至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重镇。这位研究员看似像义和拳式的“爱国”,实质糊涂并夹带私货,做研究已经30年,还是这样理解国际主流学术期刊的同行审稿的,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他本人有关地震预测方面的文章无法通过国际主流学术刊物正常的审稿过程,于是指责几百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文章的中国学者,他们之所以能发表国际SCI文章,不过是跟风添眼、讨好洋人而已!而他自己的“论文”之所以在国际学术刊物发不出来,是因为自己水平高,原创性高,简直把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SCI论文的学者全骂了, 他们的智商真像他想象的那么低吗?正当科学院院长以及分管科技教育的国家领导为中国SCI论文数目全球第二而高兴的时候, 科学网编辑却隆重地推出秦四清诅咒的文章,难道是“司马昭之心”吗? 中国SCI论文数目全球第二, 是中国科技进步的标志,是全体中国科学家集体劳动的成果。科学网这么做,不能不是政治的不正确。 我可以说,怀有这样想法的人学术上很难入流,对国际学术界规则与潜规则缺少最基本的了解。有趣的是,那 篇文章的作者凭空下了一个结论,却既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证明被洋期刊拒稿的哪位中国人的“论文”含有后来被科学界证明是极其原创性的“超一流”的划时代的学术成果或伟大理论, 也没有 提供任何证据证明国内期刊的审稿比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更加严格、科学与合理! 现代科学几乎都是洋人发展与建立的,科学教科书里那些定律、原理、思想、理论(例如,相对论)也是由洋人首先提出的,现在我们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及其机械、电器(例如,随身不离的手机与电脑)也都是洋人发明创造的,我们中国人若能从理论上或实验上证明或否定科学上的各种假说,依旧是我们华人对世界科学的贡献与人类智力的挑战,科学是无国界的, 无所谓为谁 做“ 嫁衣” 。 我亦 认为 科学网 编辑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这方面还需要提高,否则让一些明显错误的观点 传至全世 界 ,就会 给中国科学网与中国科学丢分。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2703 次阅读|15 个评论
我国编辑出版类学术期刊
waterlilyqd 2014-11-20 16:07
编辑出版类学术期刊有以下几本: 出版发行研究 :月刊( CSSCI来源刊 ) 编辑学报 :双月刊( CSSCI来源刊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月刊 ( CSSCI来源刊 ) 科技与出版 :月刊 中国编辑 :月刊 ( CSSCI来源) 编辑之友 :双月刊 ( CSSCI来源刊) 编辑学刊 : 双 月刊 出版科学 : 双月刊( CSSCI来源 刊 ) 中国出版 :半月刊 出版与印刷 :季 刊
个人分类: 学术资讯|4384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科学网编辑部的紧急呼吁
热度 4 Majorite 2014-10-21 21:39
科学网编辑部: 你好! 我想编辑应该及时对 高建新 博文后面个别人下流无耻不堪入目的评论删除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892625-837375.html 例如 , laoye1221 2014-10-2102:37 博主知道哪位科学网博主孤身 10 几年,白天把培养自己的女学生成准师母为主要任务,晚上没事骂亲娘,骂累了想着自己女儿私处的纹身入睡吗? laoye1221 2014-10-21 01:32 科学网的老人都知道那没毛的 ji 不是什么好货色,可你偏偏要遛这 ji ,自讨没趣。买个狗遛,还知道感恩! laoye1221 2014-10-21 00:51 买个狗养着! Laoye1221 这个人是谁?是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秦四清?科学网对匿名骂人的IP是否应该调销?科学网是否应该公布 Laoye1221 这样人的真实身份? 这种人的存在实在与科学精神相违背的。 祝好! 嵇少丞
个人分类: 遭遇文匪|181 次阅读|6 个评论
编辑有没有权力可言?
热度 17 zxj368 2014-10-16 21:46
最近遇到一件十分窝火的事! 某领导有篇稿件,来稿时不说先审一下能不能刊登,直接说希望刊登某期上! 这让我们这些认真惯了的编辑十分难过,凭什么? 于是,我还是按照规矩给评审了,只是告诉评审人加快点速度! 评审意见到后,很快让作者修改,作者也修改了,但还没有达到我的预期目标,于是我和领导的学生商量后(领导哪有自己写文章的道理),对文章进行了适当修改。然后就送去加急排版了,因为是插进来的。 结果领导回话说,这不能动,那不能改,而且说,我们修改的文章,内容你们就不要动了。否则他要撤稿! 我看后生气了,这是什么领导,也太看不起我们编辑了,怎么能这样说话呢,是我们求着他要他发表文章吗?对编辑的辛苦付出没有一点感谢不说,还抱怨动了他的文章,应该维持原来的样子。 我给他说:编辑和作者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您有您的道理,编辑也不是凭空胡乱动您的东西。再说了,第一没有随便给您修改内容与观点,第二没有强给您加东西,只是调整结构,删除多余的话,怎么就不行了呢?再说也和您的代言人沟通了,他是同意了的,怎么就返悔了?我们的劳动那么不值钱? 您有投稿权,修改权,发表权,撤稿权;编辑有选择权,编辑修改权,也是拒稿权。 编辑不是没有一点权力可言,您不满意可以不刊登,编辑不愿意编辑您的稿件,也有权拒绝。 领导的权力,不应该什么时间都好用! 我告诉他,现在咱俩是平等的,您是作者,我是编辑,没有领导!您撤稿我完全同意,这是您的权力! 我知道自己太不讲情面,不尽人情了,但是没有办法,基本原则不能违背,做人的准则,能坚持还是要坚持,不能向权贵低头! 和领导顶牛,不是我愿意干的事,是被迫的!
个人分类: 编辑工作感言|4135 次阅读|25 个评论
生态学的期刊编辑都是圣人吗?
热度 2 yuwang911 2014-8-31 01:10
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Rejecting Editorial Rejections Revisited: Are Editors of Ecological Journals Good Oracles? Read More: http://www.esajournals.org/doi/abs/10.1890/0012-9623-95.3.238?af=R 投稿 然后同行评议 现在是普遍的论文发表程序 但是在文章到审稿人手里之前 都要经过编辑之手 编辑可以决定你的文章是否送审 相信有不少人都有文章直接被编辑退回的情况 这个过程是否合理 值得商榷 阿根廷的这两位同行 调查了60多篇第一次投稿被编辑直接退回的生态类文章的命运 结果见图 当然这里定义的同等级杂志的标准参考有争议 但是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实 很多时候编辑直接退回文章 主要是因为版面有限 所以必须对内容 方向的选择上有所限制 说你文章不在期刊的兴趣范围之内 你就没辙了 我曾经有个奇葩经历 投稿到某一期刊 两个月没动静 催促之下 编辑终于送出去审稿了 没想到一等又是十个月 又催了编辑 没想到的是 编辑直接没给审稿意见拒掉了 理由是你论文的内容不符合杂志的主流方向 当时是又气又觉得好笑 不符合你不给我送审不就行了嘛 最后还客气的说希望这次投稿经历没有影响到你今后对本期刊的关注 我勒个去。。。 你觉得会不会呢?
4797 次阅读|2 个评论
编辑与作者为什么不和谐? 一个老编辑的随想
热度 2 yonglishi 2014-7-23 00:39
1立场不同 作者希望,我的学报是他的 …… 菜 编辑希望,我的学报是作者的 爱 但是,今天的结果呢? 我的学报肯定是我的 爱 我的学报也许是作者的 恨 2 编辑部滥权、无为导致不和谐 审稿人: 滥用评价权。一夫当关万夫莫行、莫催,好文章也有大问题,信不信?要按照他的意见反复修改。 编 辑: 滥用修改权,把作者的文章改成他的风格,也许他水准不高,但是不改动显不出他的存在。事实上,只有作者最了解自己的论文。 党八股: 千篇一律,教条僵化,美其名曰:期刊规范化标准化。例如要求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人物专访怎么写摘要? 滥用否决权: 利用当前期刊供需矛盾,津津乐道低录用率,狂退稿、滥杀生。 无服务意识: 发表周期太长,条条框框太多,作者没有应有的平等地位 无传播意识: 固守小农经济,不改革、不创新、不数字化、不开放获取,把出版后的论文束之高阁无人识。 无为的结果: 想看的人找不到。使得作者辛辛苦苦申报项目、没日没夜做实验、放弃自尊被编辑部奚落、老老实实按审稿人意见修改的论文,面世后石沉大海、被引频次为零。 结果,新媒体、自媒体、网络开放出版平台,正在星星之火 …… 传统媒体集体滥权,长期孤芳自赏,催生了新媒体。 如果,没有考核,如果没有职称晋升的论文要求,如果没有所谓“正式”发表,绝大多数传统期刊就将 …… 编辑部的同仁们,不要过分折腾作者,不是作者太懒,他们大多数一直在认认真真写,但是审稿人、编辑部反反复复让作者修改,有时真不想写了,如果不是为了申报项目 ……. 3 作者急功近利,不追求质量导致不和谐 为了完成任务,不认真,图快,凑数。 甚至学术不端, 编数据、移花接木、请枪手、抄袭、改头换面,假论文(要别人的论文,把自己论文给别人)、一稿多投、重复投稿、重复发表。 热心钻营、请托、人情稿、干扰评审、编辑、出版过程。不认真做学问,破坏学术公平秩序。 4 我们的不和谐,造就了:学术“山寨” 假期刊:只有 ISSN ,没有 CN 假会议:办会是假,赚钱是真,冒充会议论文被 SCI , EI , ISTP 收录 假学术机构 假出版社 假洋鬼子 最后, 学术出版变成了自由市场:到处充斥游商小贩,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良莠不齐
5000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编辑对精选的博文惹事能免责吗?
热度 2 陈龙珠 2014-6-24 09:38
在曹教授文下的讨论转存于此,抛砖引玉。 ------- 曹广福: 慎用网络举报 (2014-06-24) 陈龙珠 2014-6-24 09:33 精选或导读体现了一个传媒的品位,至少今年以来,科学网首页的那块地方已令我产生了一定的厌恶感:编辑 看似 不拿别人的声誉当回事! 在我看来,对待举报或揭露不端行为的博文,既然科学网博客 首页右侧 中部设置了“ 实名举报 ”专栏,将其一律放到那里即可。编辑在未经证实其中举报内容的情况下,精选导读有何理由呢? 或许科学网主编和编辑们以为有那么一个文责自负的声明,自己精选导读不会有任何的法律责任。我想这也太图样图森坡了。 建议 查看一下新浪和快播两家传媒公司,最近是否因为其网络平台实际起到了传播不良信息的作用,而被重罚且尚未解除被追法律责任的风险?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253 次阅读|2 个评论
“兰大教授发现PM2.5致孕妇流产率高达70%”!
热度 3 fdc1947 2014-4-21 08:49
4 月14日,我写了一篇《 我们的科普家去哪了? 》,批评了 “ 科学报官微 ”的加精博文《 PM2.5 中碳纳米颗粒可致流产 》。我批评这篇报道中没有量的概念,因此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我同时还指出 :“ 在如今报刊上关于科学方面的报道,如上面这篇文章应当算是比较“客观”的了,大多数报道还不如这篇。 ”看来事情真是这样。 请看兰州日报关于同一事件的报道: 凤凰资讯 2014年04月21日 04:59 , 来源: 兰州日报 作者: 孙亚斐 原标题: 兰大教授发现PM2.5致孕妇流产率达70% 【本报讯】 4 月 20 日,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该校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放射化学与核环境研究所博士生齐伟的最新科研成果显示, PM2.5 中的碳纳米颗粒对初次怀孕孕体具有很明显的损伤作用,造成流产率高达 70% 。 据齐伟博士介绍,课题组历时两年多,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以碳纳米颗粒通过胎盘屏障及其对妊娠小鼠的影响为模型,深入研究了碳纳米颗粒对孕体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碳纳米颗粒能够通过胎盘屏障并进入胎儿体内,造成胎盘损伤,具体表现为孕酮激素分泌量下降,雌二醇分泌量上升,同时,致使胎盘内血管数目减少,血管管径变窄,进而造成胎盘对胎儿供养能力下降;因此,致使胎儿心脏和脑组织(心脏、脑在胎儿发育期耗氧量较大)产生病变,进而延迟胎儿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胎流产。此外,该研究首次发现了碳纳米颗粒对孕体影响与母体怀孕次数有密切关系,碳纳米颗粒对初次怀孕孕体具有很明显的损伤作用,造成流产率高达 70% 。 我曾经说过:“ 我以为,在我们现在的情况下,我们不但需要“科普家”,更重要和更迫切的,是在媒体中,要有“科学记者”和“科学编辑”,在政府部门要有“科学顾问”。 报纸上有关科学的文章,应该有专门的科学记者去做、去写,要专门的科学编辑去审、去编。他们比所谓科普家重要得多。” 相关博文: 《我们的科普家去哪了?》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784900.html 《做科研的人要实事求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786395.html
个人分类: 随口说说|3614 次阅读|4 个评论
优秀科普图书是怎样炼成的
pup 2014-3-13 20:23
优秀科普图书是怎样炼成的 ——《科学的旅程》编辑、出版手记 陈静 我于2006年初来到北京大学出版社,加入教育出版中心这个团队。可能因为我的理科专业背景,中心主任周雁翎老师有意培养我成为一名主攻科普图书的编辑。他策划的 科普书更侧重选题的经典性、权威性和作品的生命力,也更强调“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提炼,而不单是具体科学知识的传递,因为在科学结晶的背后,精神和方法才最具永恒的意义。 比如,自 2005 年开始倾力打造的“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目的就是要把读者带到具体的历史场景中,体悟原汁原味的科学发现,了解这些发现背后的“真实”故事。编辑在工作中要特别 注重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呈现给读者以“科学思维”的训练,这种思维,是“渔”而不仅仅是“鱼”。 《科学的旅程》是周雁翎老师策划的又一个体现上述思想的经典案例。这是一本颇受好评的科普读物,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肯定。该书于2008年11月推出,上市不久便荣获文津图书奖,至今已获得12项荣誉:从我国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到行业协会奖,到社会团体奖,到民间组织奖,等等。 该书作者 雷· 斯潘根贝格和 黛安娜· 莫泽是 美国著名记者,也是一对 专门从事科普写作的夫妻 。他们擅长讲故事,写作角度新颖,在创作理念上也有别于传统的科学史图书作者。所以,尽管国内关于科学史的图书已经很多,且大多也是引进版的优秀图书,但《科学的旅程》仍能从众多同类图书中脱颖而出。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我有机会数次通读全书,因而也有一些心得体会,愿意借《科普研究》这块园地跟大家分享,希望能为国内科普图书的创作和出版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一、 保证翻译质量,使译文生动传神 《科学的旅程》原著的一大特色是口语化的叙述风格,随处可见的小幽默往往会令读者会心一笑。然而,越是这样的语境,就越需要优秀的译者。我们请到清华大学的郭奕玲教授和沈慧君教授以及上海师范大学的陈蓉霞教授来承担翻译与校译的工作。他们都长期从事自然科学史、科学哲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著译也很丰富,是该领域内受人尊敬的学者。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相对感性且富有人文情怀的人。记得有一位读者跟我分享过:“有人情味的译者才能译出感动人的文字。”陈蓉霞教授在应允承担这部书稿的翻译工作后说:“ 令我心动的正是这些科学大师身上体现出的那种纯真的游戏精神。”我们相信一个易感的、有科学精神的人,能翻译出同样有趣的文字来。 优秀的译文堪称对原著的再创作,其中的妙处亦能在字里行间显露。 比如,书中在描述牛顿经常鼓励朋友参与争论时,译文用“煽风点火”来形容他喜欢吵架的性格,让读者认识到一个可敬又可爱的牛顿。我们知道, artist 一般对应于汉语的“艺术家”,但作者在有关伪科学猖獗的描述中,也用到了 artist ,译者精明地领会到了作者的幽默用意,将之译为“行骗大师”。当自学成才的列文虎克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时,他“几乎有些不知所措”,在他 84 岁接到 Louvain 大学授予他的奖章和赞美诗时,他“眼泪夺眶而出”。这些恰当的翻译将列文虎克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巧妙地表现了一个平民布料商在突如其来的官方认可面前的那种“受宠若惊”。 16 世纪末的迪伊曾经是受人高度尊重的科学家和数学家,又是占星术、魔术和炼金术的早期实践者。在评价他复杂的一生时,有这么一段译文:“迪伊是一个有疑问的人物——才华横溢,着迷般地追求科学真理,却不幸迷了路,徘徊在玄想和法术的黑暗胡同里……在今天看来,迪伊的故事无疑是一场悲剧,它清楚地表明,一个聪明好问的头脑,由于雄心而误入歧途,因为缺乏耐心而陷入神秘主义及其自命不凡的泥潭。”这些句子读起来既流畅又优美,堪称是阅读的享受。 类似这样的细节不胜枚举,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因为译者的巧妙用词,这段文字顿时“亮了”。 二、 打造一个好书名,使其从同类书中脱颖而出 有调查显示, 读者在图书选购过程中,首先关心的是书名。业内编辑也常说:“好的书名就成功了一半”。书名 作为图书销售的第一幅广告 ,可以诱发读者去注意图书,产生购买冲动,甚至会成为流行语,成为一种固定的表达模式或生活态度。而作为译作,书名不能与原文意思相去甚远,要尽量忠实于原文,严复先生提出的翻译准则——“信、达、雅”,“信”是第一位的。但若生硬的直译也会丢分不少,甚至会南辕北辙、词不达意。 《科学的旅程》英文原名为 The History of Science ,按时间顺序分为5个小册:The Birth of Science (Ancient Time to1699);The Rise of Reason(1700—1799);The Age of Synthesis(1800—1895);Modern Science(1896—1945),Science Frontiers(1946 to the Present);内容是从古代科学的萌芽到现代科学前沿。考虑到5册套书不仅会使印装成本增加进而导致定价提高,而且不便于读者在阅读时前后比照,割裂了原本一脉相承的人物故事。综合各方面因素后,我们决定将之合并成一本16开的“大书”。原先分册的名字分别作为书中的5个编:科学诞生,理性兴起,综合时代,现代科学,科学前沿。 本书的书名若直译为“科学的历史”则平淡无奇;有人提议译为“科学通史”,一个“通”字便有了贯通感和动态感,但我们总觉得这个书名少一些生动和亲切的力量。为了使本书能从众多同类图书中跳跃出来,同时更能吸引目标读者,编辑部同仁对书名展开了热烈探讨并反复锤炼。经验丰富的周雁翎老师突然想到“旅程”一词,大家都觉得眼前一亮,这个词更生动更亲切, 恰好体现了这种现场感觉:就像一位智者陪着读者在风景各异的路上散步,时而驻足欣赏,时而娓娓而谈。而阅读本书时,也是经历一段趣味盎然、回味无穷、充满收获的旅程。“一段通往科学殿堂的旅程”——也许正是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一个重要信息。 三、装帧设计体现科学的人文内涵 现代出版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装帧设计的重要性。虽说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但作为“形式”的“装帧设计”若做好了,便不仅仅是“锦上添花”那么简单,富有艺术表现力的装帧设计,往往体现了一本图书的基调和一个编辑的品味。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自然能更好地吸引目标读者。 对《科学的旅程》而言,内容与“科学史”相关,从这个角度出发则形式上最好偏向端庄严肃的风格,体现“史学”的人文内涵;可是,图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活泼,更适合作为青少年的“普及读物”。从这个层面考虑,又更适合采用亲切活泼的装帧设计。综合上述两个因素,为了使图书“内外兼修”,达到科学和人文、艺术的巧妙结合,我们反复修改版式和风格,其中融入了欧洲古典的元素图案, 既保持了正文的连续性和整体感,也丰富了图书的设计感。 在当下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封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常常见到出版界的案例,一本书换了封面就突然销量猛增。我们自然对此也颇为重视。至今我仍然记得当时在图书馆到处查找合适的图片资料,与设计师沟通并不断推翻 封面方案。在反复 20 余次“折腾”后,我和设计师都感到巨大的压力,已接近精神“崩溃”。还在追求完美的周雁翎老师及时地施以援手,提了很多具体的建议和要求,后来我们将内文中欧式典雅的“拉花艺术”运用到封面的书名字体上,并且最大程度地展现图片的魅力,让适合的图片“直接说话”,不作过分的装饰。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科学的旅程》封面获得了一致好评,并荣获当年我社评选的“十佳装帧设计奖”。封面采用的三幅美丽图片,其背后的故事也很动人。一张表现了 18 世纪时天文观测是上流社会的时尚活动,认知天空的美丽和有序已经在受良好教育的人群中变成一种普遍的追求;另一张表现早期炼金术士在工作室里虔诚且繁忙的场景;还有一张是 1805 年的版画“丘比特在热带地区唤起植物的爱情”,表现了植物的特性是支撑林奈理论的基础,他的整个分类体系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三幅场景生动的图片,就传递了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基础学科的基本内涵,与图书的定位相符合。 我们常说编辑工作是一门手艺活,著名出版人刘瑞林女士在2013年香港书展国际论坛上的一次演讲中也谈到:“ 以手艺的精神,对待每一本书。赋予书籍更有尊严的形式,给予读者更美好的阅读体验 ”。忠实于对品质的信念,也会让一位图书编辑或一家出版社赢得更多更高品质的读者和作者。 《科学的旅程》采用16开软精装的设计,在第一次印刷时,考虑到568页的书可能会比较“沉重”,我们决定采用轻型纸。遗憾的是,轻型纸的韧性和白度都欠佳,图片表现力减弱,最终使得图书的整体形象缺少“气质”,也不够“雅”。于是,在第二次印刷时,我们果断换成了质量较好的胶版纸。 四、为原书提供更多的附加值 《科学的旅程》不是简单地重复“科学的历史”,而更侧重呈现真实的人物及其科学精神。比如,书中既描写了一个全神贯注、不懈思考的牛顿,又描写了一个高度自我、常常与人争吵的牛顿。这个牛顿虽然颠覆了我心目中“伟人牛顿”的形象,但却因为更真实而更显可爱。 书中展现的伽利略也有别于其传统形象。他脾气暴躁、老于世故,感情也比较丰富——终身未娶,却和情人生下了三个孩子。还有莱布尼茨,这位数学大师在成名之前,只有两三个学生来听他的课,甚至曾因为讲课不够好而被学校辞退。我们熟悉的诗人、作家歌德, 20 多岁时就写下《少年维特之烦恼》,还是个优秀的画家,但很少有人了解到,歌德同时在科学领域也作出了令人称赞的发现,《科学的旅程》就肯定了这一点。费恩曼——现代最不寻常的科学天才,他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演讲,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如今流行歌星的演唱。,我们常常说他是物理学家、演讲家,甚至是畅销书作家,而《科学的旅程》在写“费恩曼的遗产”一节时,更强调他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种思路影响了后来许许多多的年轻科学家。 我在《科学的旅程》编辑过程中,经常为书里呈现的诸多精彩故事所吸引,所感染,不时也思忖,科普的意义在于什么?是不是多认识几种类型的恐龙,多了解几项前沿成果,多知道一些遥远星系奥秘?应该远远不止这些。 我觉得,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让这本已经拥有大量精彩故事的图书更鲜明地表达出深层次的科学精神?如何让读者更真切地感悟到书中人物的情感与思绪,并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更多愉悦的体验?几位贤哲的话语给我以灵感、启发。 龚育之先生有言: “ 科学思想是第一精神力量 ”。 余英时先生也说过 :“ 中国 ‘ 五四 ’ 以来所向往的西方科学 , 如果细加分析即可见其中 ‘ 科学 ’ 的成分少而 ‘ 科技 ’ 的成分多 , 一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 甚至变本加厉 。” 这也关涉编辑的鉴赏力和整合力问题。为成就一部优秀的科普图书, 在保障编校质量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做更多体现编辑价值和策划思路的工作,为图书制定最佳的表现形式。 此前在编辑“科学元典丛书”时我们就一直遵循着这样的工作思路,也正因为这份坚持,我们的工作赢得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原副理事长王直华先生的称赞: “‘科学元典丛书’为什么如此受欢迎?最简单的回答是:编辑不是简单地找来元典、翻译出版、印刷发行,他们做了大量的策划、设计、组织、实施工作,以求内外兼修、通情达理……在‘科学元典’里,读者看到的不仅是科学,而且还有人文!编辑的工作把我们带回了古老的从前,带回了元典作者的生活情境,让我们有亲切感、亲近感、亲历感,甚至亲为感。” 我们把“科学元典丛书”的成功经验部分复制到了《科学的旅程》中, 提炼出图书亮点,提升其思想内核,以期 为原书提供更多的“附加值”。 首先,增选大量彩色的历史图片并撰写生动的图说。每张图片虽然只是科学史上某个割裂的节点,但按一定脉络串联起来后,既梳理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再现了科学思想史的 内在线索 ; 不但展现了科学发展的主要历程,而且展现了当时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探究过程等。 这些丰富的资料,大大增强了图书的可读性和视觉效果。 其次,将图书每一部分的主题词和核心语句提取出来,重新编写,放在每一部分的开始位置,起到该部分导读的作用。同时,总结全书的特色和亮点,放置到环扉,使读者在翻开图书的第一时间内,最快地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对有创新的观点,可以适当放大,并结合当今中国科学教育的现状和热点,直接指出本书可以作为科学教育的首选教材,使目标读者更加清晰明确。 一本科普图书的成功,并非单一的因素,总是需要著译者、出版方和市场大环境等多方面的资源整合、良性互动及通力协作。不论是从内容层面、创意层面、技术层面、营销层面甚至管理层面,都可以分别写出长长的论文,但有一点,我始终深信不疑,那就是编辑的真诚和努力,读者会在作品中感受到。在我 8 年的编辑工作中,《科学的旅程》并不是最让我难忘的编辑经历,但一定是让我受益最多的一段旅程。很多工作思路和方法都是从 2008 年的这本重点书开始打开的,它深深地影响了我后来的成长,也有幸成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培训新编辑的经典案例之一。 接踵而来的荣誉和乐观的销量,让《科学的旅程》同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很多年轻读者反馈称,因为阅读《科学的旅程》而爱上了原本以为刻板枯燥的科学。其中,有个生物系的学生给我的留言,更直率地表达了这一点,也让我这个责任编辑深感欣慰:“在科学的迷途中偶遇此书,读罢,仿如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真切体会到科学由量变到质变的缓慢过程;从失败了无数次的科学家身上,也能看到另外一种勇往直前!” 【陈静,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长期从事科普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曾获“2013北洋传媒·中国好编辑”奖。所编辑作品曾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文津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等。】 本文已发表于《科普研究》2014.1;衷心感谢周雁翎、尹传红、谢小军三位老师对本文的斧正和润色。 《科学的旅程》(插图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定价69元。 《科学的旅程》(珍藏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定价128元。
个人分类: 我的豆腐块|773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工作
热度 3 cathyfan 2014-3-11 09:13
说实话,在时下快餐文化盛行、高校成为企业的时代,学术编辑不是一个好工作,或者说是好做的工作。 原因有二。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管理者们不认为学术专著有什么作用,教授写书意愿不足,编辑工作不好开展。 他们更加重视SCI、EI文章的数量,这也是我国论文抄袭严重的原因之一,有一些教授无奈地开玩笑说我们国家的学者养活了国外的无数期刊。在这种价值导向下,本来就为了申请项目、项目评审、项目结题,还有研究生培养、本科生教学搞得焦头烂额的教授们哪里有更多的精力抽出来对自己的学术心得和成果做一个完整的梳理和总结呢? 原因之二是国内学术专著销售量非常的小,编辑的工作不被重视,收入也很低。 学术本来就是一个阳春白雪的事情,如果大家都很懂,那国家也不会投入大量的金钱和人力去研究了。一个学术方向,国内从事研究的人本来就不多,要想学术专著和莫言、韩寒、郭敬明的小说一样阅读者甚众,一下子卖出去几百万册那是白日说梦话,能卖出去3、5千册就已经是经典好书了。目前国内版权保护意识又极其淡薄,往往一本书,一个人买了就等于一群人买了,复印、扫描甚至直接翻印,作者和出版社的权益根本无从保护。写一本学术专著,尤其是理工科的学术专著,往往需要作者5-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不像文科甚至畅销书一样一年一本的频率,作者往往积累10多年后耗费2-3年才能写出来的一本书,而对于他的评职称等等却帮助不是很大,长此以往,作者也没有积极性了。 没人写书,写了也卖不出多少,编辑自然而然就不被教授、专家重视了,编辑工作也变得没有那么阳春白雪了。 当然,作为一个教授,首先是一个学者,而学者希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心得写成著作加以流传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大部分时间,虽然很忙,在我们联系他们希望拜访他们,邀请他们在我们出版社出版专著的时候还是很客气、很高兴的。尤其是在我们交谈的时候,我们对于行业内的技术发展以及学科前沿比较了解的时候,教授们会觉得很吃惊,毕竟在外人眼里,编辑不过就是整理一下作者的著作,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浅薄、流于表面的看法。 在科学出版社有很多著名的老编辑,他们不仅能够编辑作者的书稿,锦上添花,将作者的著作以最好的形式推出,还能指出作者著作中的谬误,甚至能够和作者探讨学科研究前沿和专著的写作方向,使作者突破自身的视野盲区,跳出研究藩篱,从而使专著的学术价值更高。 有时候拜访老师也会受到白眼,甚至有的老师很不客气地把编辑归于直销卖安利之流,或者说是一个出版掮客,目的就是就是为了拉选题,这话也不错,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到好的作者,做出好的书,虽然不敢高尚地自我标榜是为了学术的流传和文化的传播,但是也不单单是为了养活自己。 学者治学传道是目的,编辑也不单单就是为了出书而出书,我希望我的工作能挖掘到好的作者,多出好书。 这也是我的工作意义所在了。
4455 次阅读|6 个评论
把阅读的选择权归还读者
热度 6 Majorite 2014-2-17 10:24
嵇少丞 2014-2-16 21:08 同意楼下张学文老师,应该公布每篇加精置顶博文的责任编辑姓名,许多学术期刊每篇发表论文后面都标明责任编辑的姓名。让读者知道哪些真正好的博文是哪些编辑推荐的,同时也让那些长期给无聊、不实或关系户的博文加精置顶的编辑曝光, 可以作为考核编辑业绩的一个指标。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请把选择阅读博文的权力归还读者,让所有读者一律从最新博文名单中选择博文阅读。目前这种编辑加精置顶制,就如闹市口摆臭豆腐摊子,让谁摆不让谁摆全凭匿名的“城管”按一下鼠标,让图省事的过客消费合 “城管” 胃口的食品,哪怕是垃圾食品。科学网的管理是知识倒置,文化程度低的小编对文化程度高、学识高的教授学者的文章任意删除,知识少的决定知识多的人的博文的命运, 缺少对学者应有的基本尊重。其实,真正鲜美可口的高档顶级营养食品哪有成天在闹市口露天敞着买的,不知道酒香不怕巷子深吗? 让科学网在阳光下运行! 20 张学文 2014-2-16 21:03 应当肯定科学网已经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目前的定位,并且有成绩。 但是它的宗旨于现状不符(全球华人...) 它要求博客主人姓名公开,可他们自己的姓名保密
个人分类: 历史与现实|2032 次阅读|12 个评论
抗议科学网博客左上角的烤乳猪
热度 19 freefloating 2014-1-29 20:55
是越南的,不爱国! 是肉食,没文化! 是小猪,太残忍! 是摆设,不好吃!
个人分类: 自鉴鉴人|4410 次阅读|49 个评论
不一般的cover letter
热度 2 Enago 2014-1-17 14:08
上篇文章的 coverletter 能罩得住大部分的期刊,但是你也知道,这个世界总是有例外的。上个月写了一篇文章,投稿的时候才记起来忘记了写 coverletter ,就顺手把那个模板找出来,填上空,加上几句描述性的语句,就把文章投出去了。 过了两天,编辑发了一封邮件,说这个期刊最近改变了它的 scope 跟 coverage ,还更改了研究方向的类别。他希望我们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来说明,投的文章适合期刊哪些的 section ,为什么更适合于其中的某个 section 或者哪些交叉的 sections ,为什么投的这个文章适合这个期刊。同时说明这个期刊是侧重于应用,需要在 coverletter 里面阐述文章所描述的研究工作有什么重要的应用前景以及为什么这些应用是重要的。最后还给了交上 coverletter 的 deadline 是 2 天之内。 话说这还真的是第一回遇到 编辑 主动要求这么详细的 cover letter 的。仅仅这些问题,就跟某些审稿人意见有的一拼。反正第一眼看到这个邮件的时候,心里有点不爽。心想,要不是觉得 期刊影响因子不错 ,我干啥选你呢。那个 section 的分类就摆在那边,文章标题也写的很清楚。为什么合适呢?不就是因为关键字可以 match 上吗?这不就是非要你证明为什么 1=1 吗?至于有什么应用前景跟为啥重要,要是您老人家花点时间读读文章的 introduction ,不也就知道了吗?非要一一列举出来写到 cover letter 里面吗? 一开始那股气一上来,还想直接撤稿算了。但是一想还要再找别的期刊,有可能还要 重新修改 格式,说不定还比写这个 cover letter 烦得多。再安慰安慰自己,这年头,好期刊是不缺文章来源的。咱是鱼肉,只能认了。不爽归不爽,还是得 认认真真的写一份 cover letter 。新的当然很长了,不过也就是把模板的第二段扩充起来写。 适合哪个 section 容易回答,但是最有分量的证据就是直接在期刊上找两三篇相关的文章,列成参考文献。然后说,这些文章都是你们已经发表的,又是属于这个 section 的,所以我的文章是适合这个 section 的。 为什么适合这个期刊?这个回答可以适当的拍点马屁,就是说期刊在这个领域内有不错的影响力啦。但是光这个马屁是不行的,你得说自己的文章也不烂,如果有机会发表出来,相信会引起很大人的关注,给期刊带来更大的影响。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文章有什么应用前景以及为什么这些应用是重要的。这一个可以结合期刊的定位来说。 编辑 都希望自己的期刊可以在某个领域内有个不错的口碑,所以就集中谈谈文章的研究工作在这个领域内可能带来什么影响。谈的太偏了,扯得太宽了,反而会让编辑觉得所涉及的方向跟期刊不相匹配。 上面的这些写法虽然看起来有点在玩文字游戏,但是结果却不错。发出 cover letter 的第二天 ,就发现文章已经进入 under review 的状态了,说明编辑对他问题的回答还是比较满意的。 以上就是我们的一个不同寻常的写 cover letter 的经历,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 本博客内容皆由英论阁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 英论阁专业团队提供 英文论文编辑 、 SCI 论文润色 、一站式编辑、出版协助 http://www.enago.cn §
个人分类: 用英语写论文|8986 次阅读|3 个评论
与《科学》编辑聊审稿
热度 9 jinsblog 2013-12-11 04:11
《科学》的一位编辑到中国来访问,经同事介绍,我们一块吃了顿午饭,聊了会儿天。我过去和《自然》的编辑交往多一点,和《科学》的编辑交往这是第一次。这位编辑过去在哈佛大学高就,做的研究和哺乳动物有关,所以我觉得和她有的东西可聊。午饭是自助餐,这位编辑说她是素食者,是吃海鲜类的素食者,鱼虾挺好,牛排就免了。我一直都不明白这个道理,也许是海里的动物没有陆地上的荤。 NS这两个刊物,都承载一些不错的研究论文,但从运作上看,我觉得N的商业土豪气息比较重,而S相对学术味道浓一点,也显得清贫一点。比如我的电邮中,会接到N的广告,把38.597的影响因子做得很显眼,然后是“High Impact. Low Price.的销售口号,我自己的反应是反感。拉客户的方式有很多,卖影响因子来影响做科学的人,我觉得不妥。 此外,它们的一些做法,也有明显的差别。 我在《 作者贡献自己说—《科学》对应投稿的一招。 》博文中,提到一个具体的例子,那就是稿子进入到S系统中后,到它被发表,文章的所有作者都知道,而且稿子被接受前,每个人必须要签字画押,评估自己对稿件的贡献。但N系统中就不一样,它只和通讯作者交流,所以会出现一篇文章中,有错误电邮地址存在,有些作者没有看过稿件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N系统没有采用S系统的做法呢? 我在饭桌上问编辑:我觉得N的商业运作很强势,而S似乎有点低调,对不对?她说这和这两个刊物的背景不同有关,一个是有强大的出版公司做后盾,另一个是学会刊物。这一点我过去就知道,现在来看,刊物间的竞争,和口袋里的钱数相关。 由于我对《科学》这个刊物的审稿过程了解有限,所以饭桌上就问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她说,稿件进来后,编辑有第一道评审的工作,然后会把稿件寄给相关编委成员,理论上是送给一个人,但通常会送给两、三个人,他们对稿件提出看法。然后同一个类别的编辑人员之间,又会有相互的交流,最后决定是否送审。听了她的这个话,我自己的判断是,《科学》对于一个稿件是否送审的时间,会比《自然》要长一点。后者就是编辑的决定,而前者需要过编委会成员这一个过程,我觉得后者相对较合理。 我也问:你们作为编辑,跟潜在的投稿者吃饭聊天,会不会出现利益冲突?她说这绝对不会。他们作为编辑,是希望尽量广泛和研究者交流,知道他们的想法,会对编辑的专业判断有帮助。至于一个稿件能否被接受,和私人关系无关,而是要经过评审的挑剔。这个我基本上同意,但我依然认为,编辑还是有些影响力的。 有个问题我过去就说过,现在是当着《科学》编辑的面问:编辑对稿件成败决定,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研究、甚至一生。我认为刊物的编辑不应该有这样的影响力,它会对科学产生负面影响。《科学》的这位编辑同意我的观点,她也有类似的看法,因为她来做编辑前,就是做研究的。但这个问题,她并没有好的回答,因为在众多的稿件中,要做到没有任何个人偏见并不是容易的。此外,我觉得这样的问题,也不仅仅是编辑一方的问题,它涉及一个科学共同体中的运作。 我说我写过博文,讲过一点有关和NS有关的交往经历,因此有国内外的人写信给我,让我帮他们解答各种问题。我说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看你们两个刊物,就像是在看两个机器怪物,生怕说错一句话,把你们得罪了,让他们的稿子受伤。她说她刚在清华做了个报告,报告后有学生问,稿件送出后也是有各种担心。她说其实他们都是普通人,对作者的想法、顾虑都是理解的,她们都是按程序处理稿子,和别的刊物没有本质的差别。 聊这段天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刊物都是人在办。不要把哪家刊物看成神,哪家刊物看成nothing。能往好的刊物上投稿,是很自然的事,只要你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恰如其分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研究。 (这篇博文一个月前就写好,有点乱就没有发。今天和后面相关博文一起发。)
个人分类: 期刊基金SCI-NS|7085 次阅读|14 个评论
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在蓝田汤峪召开
jxz1963 2013-12-3 11:47
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2013 年学术年会于 2013 年 11 月 27 日至 29 日在西安蓝田汤峪杏林酒店举行。 27 日晚上召开的七届四次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上,代表们听取了李明德理事长代表学会做的 2013 年学会工作报告和 2014 年度工作计划安排,并研究了其他事项。 28 日的大会专题,首先听取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张玉华研究员针对陕西省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评价,特意准备的主题报告《对陕西省科技期刊的评价分析》;听取了国家粮食储备局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办公室主任蒋新正高级工程师有关“油脂科学消费”的专题报告。受时间所限,李明德理事长向年会作了书面工作报告。
个人分类: 科研报告|309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编辑为啥要删除我今天的博文?
热度 19 Majorite 2013-12-2 11:25
我今天一篇博文《 北美大学的事情没有做过那里教授的人是不知道的 》,已经有不少评论与回复,可是刚刚突然被删,莫名其妙。请编辑 恢复 该篇博文的原文及其后面的评论于回复,不要无故粗暴地删除博主的博文。这篇犯了什么法编辑要删?给我一个回答. , 北美大学的事情没有做过那里教授是不知道 的 科学网周末编辑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看上了《违约的代价,浅谈在美国的经历》一文, 把它加精置顶,作为“主旋律”弘扬。 【我就记得土木系还是电子系的一个新来的助理教授招的一个学生才半年就走了,最后系里还得讨论剩下半年的资助怎么办,这是个很恶劣的例子。虽然大家都说那是那个学生个人选择,但个人选择多了,对整体来自中国大陆人员的看法最终变得很负面,地质中心就开始规避风险,少招甚至不招中国大陆的人员, 很多教授也开始少给或不给大陆学生OFFER,除非能够确认他能完成学业(比如推荐人是熟悉的人),然后就出现了我在那边的局面。】作者如此写道。 作者竟然连那个“才半年就走了”的学生的导师是土木系还是电子系都不知道,这样的故事纯属道听途说。学生走了,“系里还得讨论剩下半年的资助怎么办”,更是外行话。绝大多数归国留学生,在国外做学生、博士后或进修生,对国外大学内部运作与办学理念并不知道,他们“谢绝导师极力挽留、大学或公司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之后,胡吹瞎侃,不足为信。 其实,北美大学内部的事情没有做过那里教授的人是不知道的。 我有个感觉,科学网周末值班编辑是个临时工。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2984 次阅读|34 个评论
新闻工作者不应随意改文章的标题
热度 1 jxz1963 2013-12-1 10:23
11月28日晚上,我在我的新浪微博中发了一篇关于西安一个小偷的作案案例,我的原文是: “ 前天中午十三点多,我与同事在西安劳动西路口修鞋,发现一男子用摄子从一路上行走的女孩羽绒衣里挟手机,不料手机掉地上,女孩发现后拣起手机又向前走。第一次见小偷作案大家都惊呆了,听路人说,此小偷家就住临街楼上,有时还抱儿子出来转。这小偷也真是的,不怕儿子长大后也偷人!@在西安@华商报 ” 而@在西安转发我的微博时竟自加标题改了我的原意,改后的消息: “ @在西安: 前天(27日)下午1点多,我跟同事在劳动西路口修鞋,看见一男子用摄子从一路上行走的女孩羽绒服里偷手机,不料手机掉地上,女孩发现后拣起手机又向前走,算是逃过一劫。我第一次见小偷作案直接惊呆了,听路人说,此小偷家就住临街楼上,有时还抱儿子出来转。(via.@健康列车员) ” 我觉得,编辑在转发微博时加这样的标题很不合适。 给西安冠名贼城是很不合适的,也是不严肃的,作为西安重要的新闻直播机构,自己给自己所处的城市戴一顶这样的"绿帽子"很不光彩。 编辑这样改标题违背了我的原意。 不能随意给一座城市戴这样的帽子。 编辑要三思而后发!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2931 次阅读|2 个评论
今夜博文之点评
热度 1 chemicalbond 2013-11-20 23:07
刚才瞄了几下今夜博文,有一篇明显是SHOWOFF自家女儿的帖子,就不多说了。倒是有2篇文章的题目不仅有意思,而且文章题目都经过了修改。更有意思的是在主页,只有一篇文章的标题与修改后文章是一致的,猜测是得到编辑MM特别关照,或者亲自操刀修改程序,才得以完成。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理论 :-) 具体内容,请看图文 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743256.html 孙先生也许没有在制药公司工作过,似乎啥都可以做药。其实能够对生物活性起干扰作用的因素(包括大大小小的各种分子)实在是太多了,但是距离药物通常都是非常的遥远。否则,俺们一天可以研发出N多个可能的“良药”了。 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37-743044.html 吔,这文章刚出来的时候还没有被精选呢,可惜被无形的网络给捕获了。 :-) 不过,饶毅老师说话确实有点像个懂科学的领导。其它的发言人,呵呵,好像还有加油的空间 :-)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638 次阅读|4 个评论
中秋节快乐!烟恋上了手指……
wangxh 2013-9-19 10:12
祝科学网博主与编辑们中秋节快乐! 过节了,烟酒糖茶统统少不了,送您一首诗:(俺没这么有才,朋友送的) 烟恋上了手指, 手指却把香烟给了嘴唇, 香烟亲吻着嘴唇内心却给了肺, 肺以为得到了香烟的真心却不知伤害了自己! 是手指的背叛成就了烟的多情, 还是嘴唇的贪婪促成了肺的伤心 …… 。 人生如烟, 岁月无痕, 烟自多情, 却把自己烧的光剩下屁股! 过节了,尽量不抽烟,少喝酒,少吃饭,多运动,多交流,多开心。 祝科学网博主与编辑们中秋节快乐!
34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编辑工作与科技期刊质量
热度 1 jxz1963 2013-7-12 08:46
原载: 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828054_p_1.html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李明德教授 培训班给我出了一个题目,让我讲讲创新型编辑与科技期刊质量,后来又改为研究型编辑与科技期刊,干脆我把题目换成编辑工作与科技期刊质量,更好讲一些。 什么是研究型编辑?研究对象是什么?达到什么程度就算是研究型编辑?我仔细揣摩这个提法,大概来自《论语》的两句话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按照杨伯峻先生的解读就是: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借用到科技期刊编辑上来,变成:编而不思则罔,思而不编则殆,同样说得通,只是后一个编字是前一个编字内涵的提升和扩展,于是就有了研究型编辑的说法。“研究型编辑”可以说是倡导编辑学风与工作作风的有效定位。 其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既然是老生常谈,就没有多少新鲜的内容,很难讲出新的东西。尽管我做编辑工作整整三十年,期间发过论文,出过专著,但恰恰对什么是研究型编辑或者叫学者型编辑缺少研究,这主要是因为我从事的是科技期刊的编辑与出版、经营与管理工作,学科领域又偏向于新闻传播、文学文化传播,博士论文选题也是新的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应该说我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编辑,但不是学者型编辑。在我看来,学者型编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首先,他所在的学科领域应该和他所编期刊的报道方向有一致性,专业领域的研究不一定精深,却应该有利于所编期刊的稿件组约、取舍,有利于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这是做好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不可或缺的专业学科知识素养;其次,对编辑工作本身有理解、有感悟、有研究、有建树。两者很好地融合,就是好的研究型编辑或者学者型编辑;如果只居其一或者只偏重其一,那是学科专家或者是编辑家。我的看法不一定准确,好在编辑同仁在这方面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再结合我的体会,今天就班门弄斧一回。 一、由《编辑工作职责》说开 编辑工作职责 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政策,遵守出版工作的有关法规和制度; 二、担任有关学科专业的责任编辑,认真完成编辑工作任务; 三、积极参加有关专业学术活动,主动阅读相关专业书报刊,及时了解科研、教学动态,了解相关专业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学科前沿; 四、根据学报编辑方针和计划,提出学科选题组稿计划,强化特色栏目的策划和组稿工作; 五、广泛联系校内外作者,加强作者队伍建设,努力发现和培养青年学术人才; 六、认真审阅文稿,提出初审意见; 七、认真做好拟用稿件的编辑和加工,努力提高文稿质量,使发排稿件达到“齐、清、定”; 八、做好校对工作,把差错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九、收集国内外对本刊的反应,听取作者、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十、进行专业知识和编辑业务的学习和进修,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撰写具有一定水平的论著,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编辑能力; 十一、承担编辑部安排的其他工作。 学报编辑部 二○一○年五月 这是某学院学报编辑部制定的编辑工作职责,是挂在网上的,随时都可查到。 第一条是政治要求,从来都被高度重视,上至《宪法》和《党章》,下至编辑部的职责要求,都会被响亮提出并加以要求,但是否会被落到实处,不好一概评说。其实,这一条是从我们党的领导地位、国家性质以及对媒体领导者和从业者的基本要求而来的,是“政治家办报”思想在科技期刊上的拓展。1957年6月,毛泽东在同胡乔木和吴冷西谈话时说:“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这叫做政治家办报。”1959年6月,毛泽东与吴冷西谈话时,再次强调“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毛泽东的这些谈话,不可避免地受当时语境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但是,政治家办报的要求随后拓展到了所有的媒体。科技无国界,但科技工作有国界,科技期刊有纪律,比如不能出现任何政治性差错,不能违反国家的大政方针,不能泄密,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纵容学术不端,这些都是科技期刊政治属性的要求,马虎不得。科技期刊上常见的政治性差错有,将港澳台特别是台湾列为国家,这在翻译过来的文献里较为多见;广告上最常见的是漏掉了台湾和南海海域。关于称谓上的错误,新华社曾经发布过“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第一批)”,虽然是针对新闻采写而言,但对科技期刊编辑来说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比如有关国家主权和领土的、有关民族宗教的、有关法律的、有关国际关系的等等,虽然它们在科技期刊里出现的频次不是太高,但也会遇到,稍有不慎就会出错,甚至是严重政治性差错,而政治性差错在各种评比中是一票否决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因此,办刊者一定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断强化自己的政治责任意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要增强责任意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对报道内容负责,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把这两句话用到科技期刊编辑身上同样适用。 第二条“担任有关学科专业的责任编辑,认真完成编辑工作任务”和第六条“认真审阅文稿,提出初审意见”可以合并。这两条提出了编辑专业化和稿件初审问题。 中国科学院1985年召开全院优秀期刊表彰会时,卢嘉锡院士做了这样的题词:“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尾,又是龙头!”“龙尾龙头”这一形象比喻,高度概括了科技期刊在整个科研工作、学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科技期刊不仅是对最新学术成果的展示,反映着学术发展的繁荣与否,更是反映学术水平、引导学术交流、促进学术发展的载体。 判断论文是否符合刊载要求的依据是论文的前沿性、实用性与创新性,而编辑是把关者,起着守门的作用,这就要求编辑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能对学科发展动态有一个准确把握。因此,作为一名科技期刊编辑,首先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学术水平,才能具备与作者、读者直接或者间接对话的能力,才能确保期刊的高质量与高水准。对综合性学报而言,涉及学科较多,一个编辑很难掌握更多专业方面的知识,所以有必要提出专业编辑、分类负责的概念。因为专业方向比较明确,对稿件的初选较易把握。有些内容对作者而言具有新意,他可能是第一次撰写此方面的内容;但对编辑而言可能是老生常谈,了无新意,毕竟他接触同类稿件较多,“见多识广”,容易发现雷同和缺陷。我想,责任编辑的责任就在于从众多来稿中遴选出质量较优者送专家去评审,对特约而退稿者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我们常说,质量是期刊的灵魂,大多数科技期刊采用“三审制”以把好质量关,即编辑初审、专家外审、主编或编委会终审。外审和初审的侧重点不同,而且外审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初审应该受到重视。关于初审的方法、应注意的问题、程序及初审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大家研究得比较多,我不细讲。我只是觉得,初审工作做好了可以为后续工作打好基础,便于专家外审与编委会或主编终审,为他们下结论提供有效的依据;比如,初审意见可以做出整体评价,指出不足和可修改之处,也可以就某一部分、某个观点进行商榷或让作者更加明确地表述出来;初审意见如果具体而中肯,就会既让作者修改有据、目标明确,减少修改次数;即就是退稿,理由充分,也能让作者明白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改进以提高科研水平与论文的学术价值;同时,初审意见中质疑的问题对外审专家也有引导的作用,有利于外审专家与初审编辑的互动,专家可从初审意见中看出编辑审稿的薄弱环节,并作为自己审稿的重点;还可指出编辑审稿中的偏颇之处。因此,初审这个重要环节是不能忽视的。有些期刊社采用倒三审制,所有来稿主编先初选,然后交栏目编辑,然后再交外审专家,最后再由主编确定。这也是一种方法。 责任编辑的主要责任是初选稿件并提出初审意见,但在现实中发现有些期刊,不分优劣将所有来稿一股脑推给审稿专家,我认为这不是责任的体现,而是失职。我们说,编辑工作的核心是以读者的需要和一定的价值标准为判断依据,来鉴别和选择稿件。但在编辑工作实践中,一些期刊要求作者投稿的同时,要寄专家审稿费若干,这种做法是否妥当,大家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我本人是不太赞成的,原因在于,一,它淡漠了期刊编辑的责任,初审稿件的责任是编辑工作本身与生俱来的,是编辑的把关行为,是不带有任何条件的;二是混淆了责任编辑与审稿专家间的界限和各自应该担当的职责。如果不分优劣,将收到的所有稿件一股脑交给专家去审,是对专家的不尊重;如果并不是将所有来稿全部交由专家去审,那为什么要借着“专家审稿”的名义收取审稿费?即使编辑部所有编辑的水平都高到了专家的程度,初审稿件也是编辑职责而不是专家职责。关于这方面的探讨,我在后面还会讲到。 这里我介绍一下“把关人”理论。 “守门人”是传播学概念,又叫“把关人”,最早出自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勒温以家庭主妇购买食物、推荐食物的过程为考察对象,发现信息传播渠道里,总是包含着决定信息或商品能否进入流通渠道的“关卡”,这些“关卡”或由具体的规定所限制,或是“守门人”的个人意见所决定。后来,勒温的学生怀特通过对报社电讯编辑筛选稿件的情况进行研究,进一步验证和扩充了勒温的理论,拉开了“守门人”研究的序幕。 怀特对一家报社一周内的稿件选用情况做了研究,发现:(l)只有10%的电讯稿被选用;(2)电讯稿在内容上比例失衡,国际性政治新闻、全国性政治新闻和人情味、趣味性新闻占总用量的三分之二。这种状况可能跟我们的科技期刊遇到的情况相似,有的期刊稿源充足,即使达不到90%的淘汰率,50%的淘汰率总是有的,而且栏目来稿不均衡,有的特别多,有的特别少。 在怀特的研究中,90%电讯稿被舍弃的原因有两个:1.不值得刊登(占被舍弃稿的40%),2.已选登了其他稿件(占被舍弃稿的60%)。在“不值得登”的具体理由中,编辑的主观理由占大多数,即编辑依据个人的喜好和情绪,决定登什么不登什么。由此得出“守门人”含义——指在传播媒介中,一些人和机构能够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能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尽管守门人理论对守门人的主观作用有夸大之嫌,但什么样的稿子可以进入传播流程,编辑还是有相当大的决定权的。 新闻传播中的守门人理论同样适用于科技期刊传播,只不过科技期刊编辑在决定稿件取舍时,有没有客观标准,如何制定、掌握和运用客观尺度,尽量减少“个人的喜好和情绪”,这是守门人必须要考虑的。我想,作为守门人,把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准确性,符合刊物发展方向的优秀论文筛选、发表出去,体现编辑价值和责任,这是守门人的职责。因此,科技期刊编辑所具有的功能应该包括: (1)筛选功能。 守门人是信息传播通道上的把关者,由他代表或者按照媒介组织和受众的要求对信息作出鉴别和选择,决定其能否进入传播渠道。这样,有些论文被退稿,有些论文进行了删改,有些论文按照重要程度需要再次“排队”,更多的论文则被送给更高一级的守门人——同行专家进行盲审。在这里请大家注意,守门行为不应仅仅是个人行为,它体现的是媒介组织(期刊)和广大受众(读者)的要求,个人的判断标准应服从于期刊的要求。考虑不到期刊的长远发展和读者的喜欢程度,一味强化编辑的守门功能,是不利于期刊健康发展的。 (2)加工功能。 按照传播学理论,守门人对信息的加工有三种形式:一是要求传播者按照他的意图加工;二是指令别人依据他的意图进行加工;三是他自己亲自动手加工。同样适用于科技期刊。 在以前,编辑的职责就是修改作者的稿件,针对稿件的不足提出意见,并扶持有潜力的作者,提携新人,不管在哪方面都不乏优秀编辑提携起来的名家。因此编辑被称为引路人、导师、灯塔等等,编辑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书信往来,成为揭示编辑内心世界、展示精神情操、体现编辑能力和水平的珍贵史料。但这些年,由于通讯技术的发达,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变得异常容易,一个电子邮件、一个短信、一段即时聊天就可解决问题,在这种方便快捷的背后却是对编辑工作本身珍贵资料的缺失,因为这些东西不好保存,也容易被篡改。更重要的是,在以前被广泛认可的天经地义的 编辑职责 在现在却成为稀缺,退稿信的普遍缺乏就是一例,为什么不少编辑都缺少了这份耐心?当年的编辑苦心“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义举”,其动力是什么?真的仅仅是一份崇高的奉献精神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这主要是当年的编辑都有理想主义的一面,都有一种职业的敬畏心理,心里揣着一种梦想,为了梦想和目标,吃糠咽菜也值得。现在讲中国梦,中国梦是由每一个个人梦组合而成的,没有个人梦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在中国编辑出版史上,我们熟悉的名编辑胡风,在编辑《七月》《希望》等杂志时,兢兢业业,真的是沙里淘金,基于崇高的责任感对待每篇稿件、每位作者,从作者中挖掘志同道合者,进而成为挚友;不仅如此,胡风办刊都是自筹资金给作者们发稿费,他用编辑实践准确诠释了编辑、作者与期刊的关系。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当时的作者也是真心实意的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对社会产生些影响,对刊物投注了很大的热情。在这里,文字在编者和作者眼中和手里都是微言大义的高尚产物,而不仅仅是赚钱的工具。我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编者和作者都是怀揣着理想的,二者才能碰撞出火花——对编辑来说,这样的作者难得,如获至宝,必定手把手传授;对作者而言,能虚心请教,接受编辑的建议,作出更好的学问。也唯有如此,才能有编辑家,才能有编辑家指导下的优秀学者和作者。 (3)评价功能。 按照守门人理论,期刊编辑是期刊信息的评价者、赞赏者。那么编辑是通过什么方式标明自己的态度的呢?第一,以编者按、评论、内容提要的形式直接表明态度;第二,以字体、字号、版面位置、传播时间、篇幅长短、顺序先后的形式间接反映立场。科技期刊应当作这样的尝试,在每期首页能有一篇主编或者著名编委对本期重点论文的点评和推介,以引导受众进一步阅读、思考,因为守门人的评价既涉及对传播者劳动成果的肯定,也关系到对受众的影响度和信息覆盖面、传播影响力。如果把一期期刊当做一篇论文的话,这篇点评就相当于摘要,便于检索。 (4)导向功能。 检查、加工和评价功能的释放,对传播者和受众的先前传播、接受行为具有促进或抑制的作用,也具有导向的功能。当人们得知过时的、重复的、缺乏创新或虚假的科技信息、研究“成果”总是被守门人拒之门外,而前沿性、科学性、真实性集于一身的科技论文很容易与受众见面时,传播者——作者就会依照守门人的指挥棒来组织生产,减少无价值的内容,增加能产生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的信息。 (5)桥梁功能。 守门人处于传播者与受众的中间地带和交接点,具有桥梁的作用。换句话说,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要想建立联系,或者传播者要想将信息传给受众,而受众又想从传播者那里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就必须通过守门人这一“桥梁”才能达成。所以有人说,优秀的守门人既是传播者——作者的良师益友,又是受众——读者的忠实代言人;既是传播载体——期刊的忠诚卫士,又是沟通产销关系、密切传受感情、进行市场营销的精明商人。 同时,作为科技期刊的守门人,他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确定编辑方针。 科技期刊的守门人有责任根据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和我国科技发展态势,结合本刊的性质、特点和办刊宗旨,针对目标读者的特点和需求确定自己的编辑方针,成为编辑流程和守门工作的基本原则,同时,在这个方针的基础上制定下一步的具体的编辑计划和对应的传播重点。 (2)确保产品质量。 守门人的主要职责与任务,是将有害的、错误的、不健康的或者片面、有差错、失实的信息过滤掉、删除掉,来确保进入流通领域的信息的准确性。信息的准确性包括政治思想正确、事实真相正确、科学知识正确、语言文字文法正确等等。虚假或者有误的论文能够见刊进入公众视野,跟守门人的把关不严肯定有关。但是,确保产品质量不能只是堵和拒,还要对产品生产进行组织策划,直接介入信息产品的生产或传播过程,赢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加强整体协调。 科技期刊传播说到底是一种面向特定读者群体的传播,守门人居于传播的中心位置,这样,他就必须承担起整体协调的责任。守门人的整体协调不仅是指期刊产品的总集中、总加工、总装配过程中的优化组合,习惯上所说的版面调整、栏目调整、内容调整、出版过程调整、流通环节调整等都属此类,而且还指期刊与政府、期刊与社会、期刊与个人、传者与受者等的总协调、总配置、总组合。这是目前科技期刊研究重视不够的地方,也是我们一再强调的科技期刊的传播与研究一定要有系统的、全局的眼光的原因。没有科学的协调,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因此整体协调既是守门人的重要责任,也是守门人的必备素质。一些期刊能获得多种基金资助,能在行业内开展多种活动并取得显著效益,除了期刊本身的质量之外,跟期刊领导人广泛的人脉和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能力是分不开的。陕西就有这么几家科技期刊,除了期刊内部的协调工作做得很好以外,与外界如期刊管理部门、科协、行业等关系密切而融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这是把关人的功能和职责在科技期刊上的应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体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这个判断是准确的,是和对报社采用稿件的观察结果相一致的。和科技期刊一样,能够见刊的稿子只是少数,是筛选、把关行为以后的结果。把关人理论应用到新闻传播以后,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怀特的“把关”模式也存在不足,过分强调了把关是一种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没有注意到把关同时也是一种组织行为,代表了所在媒体的价值取向;另外,把关的标准也不明晰。 就科技期刊而言,把关的标准除了政治要求之外,创新性、科学性、导向性则不能不考虑,这个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期刊这个媒介组织的标准,责任编辑根据期刊的定位与立场,对稿件进行取舍和加工,是职责所在。就是说,“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并非编辑一人的个人活动,也非编辑个人所能完全左右,“把关”最终体现着组织的立场和方针。所以,责任编辑的把关是最初的也是至关重要的,是整个把关过程和编辑过程的重要一环,省掉了这一环直接将稿子推给审稿专家的作法,是值得商榷的。 网络传播中没有类似传统传播意义上的“把关人”,这是因为,传播者的权威性被削弱,任何人都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传播与接受集于一身,这就使得信息传播具有自由化,而信息传播的自由化又导致了传播范围的无限扩大,最终信息传播泛滥。网络媒体的无把关或者弱把关,正是网络与生俱来的特征,它的宽松与传统媒体的严谨恰好形成了互补的传播格局,两者在交融中互相借鉴,互相融合,互相激励,这是好事。那么,如何剔除网络上的“垃圾信息”“虚假信息”而将真正能够吸引受众的信息保留下来呢?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认为,被大多数传播者认同和发布的信息,最终将占据主流地位,得以保留和流传,而只有少数传播者认同的信息,会随着传播者变得沉默而消失。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它又符合“使用——满足”理论。在网络传播中,传者、受者的角色界限模糊,传者是受者,受者是传者。信息得到传者认同之后他可以以受者的身份继续传播下去,这种从接受到认同再到传播的过程,是信息过滤的结果,把这种过滤可看作是具有“把关”作用的“类把关人”。 顺带说几句题外话。受思维习惯的影响,咱们中国人不擅长于理论总结,以至于现在许多学科的理论都来源于西方,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传播学的等等。我不想评论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优劣,只想指出其中的差异,有人就指出,东方人好曲线思维,西方人好直线思维;东方看整体,西方重解析;东方人偏模糊,西方人偏精确;东方人喜中庸,西方人喜偏激。他举例说,德国人做菜放多少盐是需要用天平来称的,而中国是用勺子舀的。中国人似乎更擅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则擅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于归纳,西方人善于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善形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充塞其中的是“道”或“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简单来说,西方人大多关注具体问题和细节;东方人则主要从整体结构思考问题。就是说,比起西方人来,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更有整体性,东方人会本能地注重来龙去脉。( 唐建吾,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比较,人力资源管理 • 学术版,2009年第8期 )不管这种分析有无道理,中西思维差异却是客观事实。就说把关人理论吧,提到它我们自然将其与卢因、怀特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把关行为在我们的文化中早已存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堪称中华文化的经典,总共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305首,流传下来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等这些千古名句居然都出自同一部著作,难道几代编篡者对诗歌的选择不是一种把关的行为吗?再说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但其对孔子的言行也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有所选择,这里面也包含了把关的行为。 其实,编辑二字就包含了把关的意思,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编”字,甲骨文书本身就有版式;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已经有了编辑思想和编辑实践;再到五代、北宋时期,随着活版印刷技术的出现,出版业开始兴盛,编辑更是成为一种职业。这说明,中国的编辑业源远流长,精湛的编辑活动保证了学术文化的发展与保存。我国历史上不乏“编辑名著”:司马迁编辑十表八书;刘向根据《国策》、《国事》、《短长》、《事语》等当下流行的书籍整理编校《战国策》;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及其文人编辑《文选》,无一不是编辑工作的结晶。其中,刘向的《战国策书录》、萧统的《文选序》是著名的“编辑宣言”,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之后,《草堂集》《昌黎先生集》《白香山集》《李贺集》等文学史上的著名文集不断。司马光时甚至有了专职的编辑。再往后,雕版印刷盛行,书市坊铺兴起,出现了受聘于书铺的编辑,明末苏州冯梦龙等就是代表。清末以降,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樊锥、章太炎、蔡元培、张元济等,无一不是著名的编辑。可是我们对编辑过程中的把关现象并没有形成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总结,甚至在清末民初之前连一本有关编辑学和编辑实践的书籍都未曾出现,这是很让人遗憾的。 “二级传播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框架理论”也是这样。 以“二级传播理论”为例。“二级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拉扎斯菲尔德1940年的研究发现。拉扎斯菲尔德在研究选民情况时发现,选民们的政治倾向主要是受面对面交流的影响,而非大众传媒。信息通常先从某一个信息源(如某一个候选人)那里通过大众媒介到达“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那里;然后再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那里。前者作为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信息传达的过程,后者作为第二阶段,主要是人际影响的扩散,即“二级传播理论”,明确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两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在信息传播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在人们的认知阶段,大众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说服和决策阶段,人际传播的影响更加显著。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传播的方式同样离不开意见领袖。最初,科技的传播形式是百工相传和家传技艺,到了汉代及以后,随着私学的兴起和一批科技著作的出现,科学技术的传播开始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意见领袖作为二级传播者,他的意见尤为重要。还有一个例子,毛泽东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的执行力里面就包含了对路线方针政策的二级传播理念。这类例子还有很多。我说这些的目的在于,我们的科技期刊编辑在行使编辑职能的时候,能否有意识地引导一种大胆假设、敢于言说、精准思维、缜密论证的学风,鼓励研究者提出我们自己的科学话语、理论,能为外界所接纳,而不是人云亦云,制造大量重复性的、没有太大价值的论文。 《编辑工作职责》的第三条“积极参加有关专业学术活动,主动阅读相关专业书报刊,及时了解科研、教学动态,了解相关专业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学科前沿”和第四条“根据学报编辑方针和计划,提出学科选题组稿计划,强化特色栏目的策划和组稿工作”,涉及科技期刊编辑的类别。 期刊编辑有许多类,从业务分工上讲,有策划编辑、栏目编辑、经营编辑、美术编辑等等;从业务上讲,有学者型编辑、创新型编辑等等。我们主要讨论学者型、策划型、经营型编辑。 学者型编辑。 关于编辑学者化的讨论由来已久。大家争论比较多的是编辑学者化的范围问题。 张永中认为,编辑学者化是一个有条件的特指,不是一个绝对标准,它只适用于学术理论刊物或图书出版部门的编辑。不能一般化为所有编辑都遵循的普遍要求和原则。 任俊华也认为,一般的宣传性和通俗性刊物的文字编辑的确不必要学者化,但是作为高校学报主持某学科稿件的专业编辑则应该在精通编辑业务的基础上,去努力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素质不断提高,要做学者型编辑。 另一种意见认为,编辑学者化适用于各种不同类的编辑。周国清和杨焕章就同意这种观点,认为学者化虽然是就学报编辑而言的,但“别的编辑恐怕也大同小异”。这个观点的侧重点在于:希望各种类型的编辑都能学者化。( 立早,编辑学者化研究述评,出版发行研究,1996年06期) 实质上,编辑学者化是对“专与博”问题的一种解释。 期刊的作者、读者以及期刊自身内容的宽泛性,使期刊编辑在对某一门学科具有较深入的研究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为广博的学识修养,这是期刊编辑与专业研究人员的不同之处。在如何正确处理专与博的关系问题上,学术界历来有争论。目前的期刊编辑学者化要求,从学术上,要求期刊编辑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亦即在某一学科上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较系统的理论研究,有专门的独立的学术见解,能够了解和把握学科的总体特征和发展方向。从工作上,要求学者型编辑在处理文稿时,会注重作者的研究成果是否在学科内领先,是否填补空白,是否能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只有这种学者化了的编辑,才能对期刊的宗旨和性质有深层次的认识,才能真正使自己与作者站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对话,才能充分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意图,对文稿作出独立的、恰如其分的价值判断,并进而在这种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决定对文稿的取舍、修改。具体而言,就是期刊编辑应在对某一学科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且有了较高的学术造诣之后,再运用自己的所学,有意识地同时也是自然而然地向相关学科进行知识渗透,从而逐步扩大自己的知识结构。 从科技期刊来讲,每种科技期刊都有特定的办刊宗旨,对刊登论文的学科范围有一定的要求。作为编辑,应该掌握报道范围内的相关学科知识,了解其中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其中的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只有这样,编辑才能看懂稿件的内容,才能准确选择审稿人,才能在衡量审稿人意见的基础上对它们作恰当的取舍,并更正或补充审稿意见中的疏漏,才能对稿件质量具有一定的评判能力,才能掌握所办期刊的学术质量和方向。这是期刊界一个很响亮的声音。 但我认为,编辑学者化的要求,作为个人知识素养的一种提升和自觉追求,应该得到肯定,但却没有普遍推广的意义。第一,掌握学科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知晓专业要求,本身就是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应有之意,对你所达到的专业水准不值得过分炫耀,自贬编辑身价,相反,如果达不到专业学科的要求,编辑的合格性则值得考虑;第二,术业有专攻,编辑就是编辑,这是由他的身份定位和工作性质决定的,衡量他的能力和水平的只能是编辑工作本身。编辑工作本身包含了编辑工作质量,编辑工作质量本身包含了对专业学科的认识和把握。本人曾参加过编辑出版系列职称评审,有些参评者过多地强调自己在专业学科方面的学术成就,反倒让评委没有太好的印象:你到底是评专业职称还是评编辑职称?如果评编辑职称,那么你在编辑出版学方面的研究有何建树?这些研究与你所办期刊是何种关系?你在期刊发展中的独特贡献是什么?因此,如果要用“学者型编辑”的称谓,那也应该是“编辑学科的学者型编辑”,即熟悉编辑业务的学者型编辑。刘雪立则说得更明白,如果不赋予编辑“学者化”以新的合理内涵,最终会使编辑学的研究走向死胡同。他指出,编辑本身是可以成为学者的。编辑学既然是一门科学,自然就应该有编辑学家,所以编辑本身也就是学者,即编辑学者。我们所提倡的编辑学者化,只能是鼓励编辑积极从事编辑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完善自己的编辑知识结构,为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编辑学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使自己由“编辑匠”尽快成长为编辑学家。由此可见,编辑不应化为其他“学者”,也不应成为杂家,编辑只能成为编辑学家,编辑也必须成为编辑学家。这样的要求也体现在《编辑工作职责》第十条里:“进行专业知识和编辑业务的学习和进修,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撰写具有一定水平的论著,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编辑能力”。 那么,成为“编辑学科的学者型编辑”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求期刊编辑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编辑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由编辑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与其他工作一样,编辑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方法。编辑工作是由一整套十分严谨和规范化的流程所构成的,其中包括组稿、审稿、改稿、发排、校对、送印、发行等各个环节,现在又有市场化、经营化方面的要求。不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以及正确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是不行的,而要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不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实践摸索也是不可能的。 第二,还要求期刊编辑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履,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编辑手段和传播工具。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编辑手段的现代化已成趋势,键盘和屏幕正在或即将取代传统的纸和笔成为日常的编辑工具。与此同时,期刊的形式也正在发生变化,以光盘、磁盘、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电子刊物和以磁带、胶带为载体的音像刊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原本单一的以纸为载体的期刊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种载体期刊并存的局面正在形成。因此,期刊编辑只有不断地用电、光、磁学等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种新型的、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的编辑手段和传播工具,才能使自己不至于在不久的将来被时代所淘汰。 事实上,成功的期刊,专职主编也好,编辑部主任也好,责任编辑也好,大都是在编辑出版学科作出了贡献,得到了认可,确立了自己的编辑学学科地位。仅以陕西省期刊而言,陕西师大学报主编张积玉,西安交大学报副主编赵大良,西北大学学报主编姚远,都是在期刊编辑学研究方面成就显著而得到同行认可的;技术类期刊如《棉纺织技术》主编闫磊,《中国医学美容》杂志社社长辛映继,甚至包括学术期刊《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杂志社社长石应江,他们除了在科技期刊编辑学研究方面有建树以外,还把研究范围拓展到了媒介管理学、经营学、品牌传播等方面,但都没有离开研究的主要对象——科技期刊。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在科技期刊编辑学研究方面可被称为学者型或者研究型编辑者,其所办期刊也大都为优秀,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样的编辑学者化是应该得到提倡的。 策划型编辑 策划编辑,从本质上说,是发现和合理配置资源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而能够及时发现和正确地评估资源,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和利用资源。 策划编辑和栏目编辑无非承担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选好稿件,二是开发选题。 编辑要做好选稿工作,着眼点首先要集中于“如何选稿”,就是要实现“科学性”选稿,胡元梓在《学术期刊编辑选稿的科学化理路》一文中,对如何选稿给予了解答。也就是要用“辨证性”、“全面性”、“发展性”的眼光对待每一篇、每一期稿件。 其“辨证性”表现在,个人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是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对事物一个侧面或者一个层次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该事物整体的永久性的正确认识。因此,每一篇被编辑选定为“好”的稿件,实际上都是有“局限性”的,这就要求编辑在编发稿件时,注意文章之间的搭配与互补,使得每期稿件尽量做到全面系统,从不同角度解读问题,尽量给读者一个不同角度的参考。其实,这跟我们刚讲过的把关人的协调功能是一致的。 “全面性”表现在,要从各个角度分析稿件的价值。首先从政治角度考虑稿件是否符合党的大政方针,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在政治问题上旗帜鲜明。第二,用“科学性”“创新性”“权威性”衡量其学术价值。责任编辑不仅要从自己所学的专业去观察,还要从其他专业去观察。第三,要自觉地从全局的角度去考察稿件,从刊物总体和读者的角度去把握稿件价值。最后,文章不仅要对专业工作者有价值,而且要对专业之外的一般读者有价值,这是期刊编辑工作的社会责任。 “发展性”表现在,所选的稿件“历久弥新”,不仅在当代,在今后也应该是有价值的。编辑应尽量保证自己所编的稿件具有时代穿透力,反映文化全景,浓缩时代精华。 对于选题的开发,编辑也要参考上述原则,综合考虑稿件的学术和社会价值,使选题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社会意义和学术创新,必须把握科技工作中出现的新的生长点、寻找各种理论的交汇点、确定研究兴趣的汇合点、关注国内外文化的冲撞点。只有这样,才能选择出好的稿件。 一个好的选题,离不开好的策划。出版界有“选题失误,一误再误”之说,从中可以看出选题策划对图书出版的重要性。期刊的任务是持续不断地刊发有质量的稿件,因为是持续不断,也应该进行选题策划。 人们经常误解策划,认为策划就是灵机一动、灵光乍现。一个好的策划当然包含灵光的参与,但更多的则是长期思考与积累的结果。好的选题策划从何而来?这就要求编辑必须“慧眼识珠”,懂得从现实中去发现,从一项政策的实施,一个制度的改革,一条经验的推广,一次活动的展开中发掘其可能蕴藏着丰富的选题资源。一个具有职业素质的编辑,要能自觉地学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也就是我们刚刚讲过的第一条里的内容,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要密切保持与作者、读者的联系,认真关注同类期刊的情况,以此寻找捕捉选题。 编辑最初捕捉到的信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个小小的念头,都是一种模糊的构想,不具备细节化和可实施性。这时候,需要对选题进行进一步思考,广泛查证资料,重新认识选题的价值。就是说,要考虑选题涉及到的领域的发展情况,领域的前沿和制高点是什么,有什么新发展和新动态,同类选题与自己选题的关联度如何,自己的选题的新颖性有多大,我们的优势在哪儿。如果认定选题具有可行性,就要对细节进行落实。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使得选题逐渐清晰起来,并具有可行性。编辑不能像作者一样,写写停停,修修补补,编辑必须在切实行动之前,具有尽量周密、详尽的方案。其次,光有个人的构思还不够,还要经过选题论证,集体性的论证不可或缺,这是保证选题质量的重要环节。论证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价值,市场,可行性。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不妨看看近几年出版的《科技与出版》杂志,在选题策划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年年有重点,期期有亮点,有些做法很有启发。 选题策划在传播学上类同于“议程设置”,议程设置论的提出者认为,大众媒介或许无法指示我们怎样去思想,但它却可以决定我们看些什么、想些什么、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大众媒介对某些事件或问题的强调程度,同受众对其重视程度构成了强烈的正比关系:大众传播越是大量报道或重点突出某个事件或问题,受众就越是特别地关注、谈论这个事件或问题。 作为专业信息的主要传播媒介,科技期刊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通过对某个方向、某种理论选稿的倾向,科技期刊可以有效地引导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多种刊物的竞争,如果某个刊物偏离学科主流方向过远就有可能被边缘化,从而丧失大量的优秀稿源。通俗地说,议程设置要求传播者打好有准备之仗。就我所接触到的科技期刊而言,有些期刊有明确的年度报道计划,有每期的报道重点和议题设定,有报道重点的跟踪报道和方向调整,有对传播效果的反馈研究,将议程设置理论有意识应用到编辑出版过程中。在他们的期刊上,报道重点突出,编辑思路清晰,期刊导向明确,市场主导力强,办刊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自觉,改变了来什么稿发什么稿,由作者操纵编辑为编辑引导作者,编辑工作真正实现了理性回归。 经营型编辑 下面这段文字是一家杂志社招聘经营编辑的职位描述和职位要求,大体上能看出经营编辑的职责要求。 职位描述: 1 、依据杂志战略定位、结合年度的经营目标,制定杂志内容的年度计划; 2、开展杂志选题项目及内容的策划、实施; 3、建立拓展维护外编资源; 4、内部管理与计划制定和实施; 5、严格审核每期稿件,确保符合杂志战略定位及专业标准; 6、杂志整体运营。 职位要求: 1 、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2、有运营咨询功底或有良好的研究功底的能力,文采出众,视角独特,有过品牌市场型编辑经验者优先; 3、对平面媒体有一定的了解,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注重效率;有自我管理及团队管理的能力; 4、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积极、有创意; 5、优秀的管理能力,能够承受期刊的快节奏及巨大压力。 科技期刊是小众期刊,具有市场受众面窄,发行渠道不畅,经营拓展能力有限的限制,也使得科技期刊不可能像其他出版单位那样对编辑职能进行市场细分,一身多职是科技期刊编辑的普遍现象。那么,成为一名营销大师也是处于市场竞争中的编辑对自我能力提升的一部分。( 苏振华 杨振和,科技期刊编辑角色面临的四个转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第367期) 科技期刊普遍受众面较窄,特别是学术类、技术类期刊,因为其较强的学科性、专业性,使得围绕期刊本身进行经营活动变得尤其困难。但为了保证期刊的发展,编辑必须了解读者的需求,并根据读者需求调整办刊的方向与重点,并制定相应的选题策划,出版符合读者需求的期刊。在传媒世界里,编辑还需要掌握大众传媒传播方法,加强刊物的宣传,拓展自己期刊的知名度,开拓更多的市场。 随着报刊业转企改制的逐步深化,业界对出版产业性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出版活动是一个商品生产过程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编辑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关注市场,在强调出版物精神属性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商品属性。传统的编辑出版理论,过于强调期刊的精神属性,对其商品属性重视不够,也影响着编辑对期刊作为商品的认知。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增强科技期刊商品意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做一个懂经营的编辑,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何从编辑到经营?我曾经在博客里探讨过这个问题。 首先,对编辑工作的认识需要重新定位。 我一直认为学术期刊的功能比较单一,集中精力提升学术影响力,全身心做好编辑工作(包括策划选题、发挥编委会作用、组约优秀稿件、把好审稿关等)就基本可以实现目标。因此,“编辑期刊”对学术期刊而言是唯一需要重视并做好的工作。但现在面临转型,由编辑到经营,编辑的理念、工作的思维、经营的谋划、市场的开拓等等,都需要重新洗脑,重新确立全新的办刊思想和刊物的发展方向。 2012 年在济南召开的第16次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年会确定的主题是:由编辑到出版:科技期刊的创新之路。在我看来,由编辑到出版,只是解决了编辑与出版分离、各自按照各自要求独立发展的问题,并不涉及科技期刊整体经营,倒不如直接提出“由编辑到经营”的理念更能引发科技期刊编辑们的思考:断奶以后如何自立成人,如何重新定位期刊,发现、培植期刊特色,如何适应竞争环境编辑好、经营好、发展好、壮大好期刊。总之,期刊转型了,就得考虑质量、影响、经营三位一体,如果还一如既往只是围着影响因子、被引用率转,跳不出编辑期刊的思维定势,对经营期刊认知模糊,势必影响期刊的全面发展,被市场所冷落。 其次,对期刊的依托对象需要重新确立。 有一些期刊希望由学术转向技术,在期刊类型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但是必须弄清楚:学术期刊依托学科而发展,技术期刊依托行业而生存。大学学报是综合性的学术期刊,涉及学科较多;专业学报涉及学科比较单一。一般来说,专业学报向技术期刊的转型要简单于大学学报,因为技术期刊大都依托一个行业而发展,很少听说一个技术期刊会依托多个行业的,“专业性”是其主要特点,专业学报的专业性就适合技术期刊的专业要求。因此,学术期刊转向技术期刊,要在学科范围内找准行业依托对象,且不宜过多。太多,会导致目标读者界限不清,服务对象杂乱,影响专业广告的争取。依托对象不同,媒介功能就不同,过去是学科影响,现在是行业影响;过去是学术影响,现在是技术影响;过去是不论订阅量多少都不影响生存,现在是发行量太少影响期刊经营;过去是作者读者围着编辑转,现在是编辑得围着读者作者转,围着广告客户转,他们之间互相影响,最终影响对期刊的评价。 再次,对经营的困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转企改制意味着经营的必然。科技期刊的经营途径主要有:广告,发行,技术培训,专业鉴定,行业产品展览和会议研讨,专业信息服务网站,设备经销,理事会员制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科技期刊,经营途径几乎都不是单打一的,已经形成主业(期刊)带动下的多种经营优势互补局面,正所谓“一业为主多元发展”,其中最主要的经验是与所在行业的联系异常紧密。 对新转型的期刊而言,一开始开展经营活动会困难重重,一是经营经验不足;二是经营人才短缺;三是期刊入行晚,特色尚未形成,影响尚未扩展,行业认可度低;四是行业期刊饱和,在有限的市场试图分得一杯羹,势必加剧竞争力度,加大经营难度;五是广告客户总是认为你是从他腰包掏钱,警觉性高,很少自觉形成双赢心理而主动与期刊建立持久的经营关系。怎么办?办有影响力的期刊是必须要做到的,这是经营的立足之本;自信而不灰心,切记,天下是打出来的,不是神赐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第四,人才是根本,管理是关键。 这个问题之前好像忽略了一个前提:科技期刊的制度建设。其实“转企改制”以后,应当建立起了全新的管理机制、全新的用人机制和全新的分配、激励机制,以及全新的运营机制,在这个背景之下谈编辑人才、谈管理才有意义。 以我的体会,人才包括几个方面,从期刊领导层讲,学术期刊时有一个领军人物即可,把心全部操在提高学术质量上,完全能应对自如;现在是技术期刊,是开展经营活动的技术期刊,领导层除了负责期刊质量和内务管理者以外,最好再有一个负责经营的领导带领经营人才不断跑市场、拓展市场,他们就像农业社会时期的夫妻,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两个互相配合,互相扬长避短,期刊定会有新的起色。就像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一样,对经营性期刊而言任何一方都不可或缺。当然,如果领军人才精力充沛,内外都能很好兼顾,那是最理想的了。从编辑层讲,性格内向但一丝不苟者从事编辑工作,性格外向且不怕吃苦有开拓精神者,不妨放在经营岗位,各尽其才。同时,建立符合期刊实际的激励机制,不管哪种类型的编辑,要始终让其觉得在单位有进步,有成就感,有奔头,获得奖励是制度优越而不是领导恩赐,只有这样优秀编辑人才才可能留得住,用得好。转型期刊首先要做到,办刊理念转型,管理思想转型,管理办法转型,激励机制转型,这对初闯天下的转型期刊来说至关重要,否则,再美好的理想都可能落空。 《编辑工作职责》的第五条“广泛联系校内外作者,加强作者队伍建设,努力发现和培养青年学术人才”和第九条“收集国内外对本刊的反应,听取作者、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没有作者就没有期刊,没有期刊就没有编辑活动。作者对期刊的重要不言而喻,无需多说。再说,发现培养青年学术人才,既是为期刊本身的长远发展考虑,又是期刊担当社会责任的应有之义。倒是第九条需要多说几句,它涉及传播效果问题。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对其受众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作用于受众的思维与行动,并进而决定此种传播行为在社会上的认知和反响。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在追求传播效果的有效实现,以此赢得受众和发展的空间,在大众传媒领域,是否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而占据较大份额的受众市场一直是衡量节目质量与媒体影响力的最重要因素。科技期刊作为一种传播的载体,如果不能获取较好的传播效果,那么其传播行为的存在理由和拓展范围就要大打折扣。科技期刊的传播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其在特定专业领域内的被关注度,以及对相关研究者提供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有多大,主要体现在影响因子、浏览次数、下载频次、被引频次和发行量等指标上。虽然这些指标不能完全反映期刊的传播效果,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所载文献的被关注度,以及通过浏览、被引用而发挥所载文献对行业后续研究的借鉴作用。二是看其介绍和发表的新的研究成果能否在专业领域之外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反响,它直接决定着相关科技知识和研究成果的社会认知度,科技期刊是科学传播的主要媒体之一,还需要担负起影响社会发展的责任。 受众是决定传播活动成败的关键 。长久以来,媒介一直居于传播中的优势地位,传者比如记者、编辑、作者等等也同样处于优势地位,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受众反而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成了媒介的奴仆,这种认识显然是倒置了媒介和受众的关系。这种观念给传播实践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界也存在虚假报道和低劣报道,引起受众不满,面临信任危机。这是一些期刊轻视受众权利、轻视受众研究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当今,受众与媒介的关系发生变化,许多发达国家,重视对受众的研究。通过受众研究,了解受众需求与反应,针对需求与反应,制定编辑方针和选题内容,从而更好的吸引受众关注。一份毫无效用、失去受众信任的期刊,是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总之,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 受众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在传播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林林总总的理论和流派。许多传播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受众理论,而受众理论离不开传播效果的分析。 在受众理论中, 两级传播论的提出和确立是传播学先驱拉扎斯费尔德对传播学的重要理论贡献,他在这一理论中提出了“意见领袖”概念,即在信息传播中起引导和影响作用的人。 按照传播学理论,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意见领袖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1)加工与解释的功能。意见领袖首要任务是对先行接收到的大量信息进行加工与解释,而后传达给其他受众或追随者。 (2)扩散与传播的功能。大众传播的信息,并非全部能直达受众,有时候它只能到达传播对象的一部分,再由另一部分人把信息传给他们周围最普通的大众。意见领袖就是对信息加工后予以再传播和再扩散的一部分人。 (3)协调或干扰的功能。意见领袖对传播者的传播还具有协调或干扰的作用。如果传播者传递的是符合意见领袖需要的或者是可以为其接受的观点和主张,那么意见领袖就会俯首听命,协调操作,成为大众传播中引起良好效果的动力。相反,如果传播者输出的信息违背或损害了意见领袖及其团体的利益,观点不能为其所接受,那么他就可能设置障碍阻止或干扰,也可能对信息只做出合意的加工和解释,或者干脆进行指责和攻击。 意见领袖是一支活跃的力量,传播者要想通过传播媒介来影响广大受众,必须设法影响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采取的面对面亲身传播的影响力往往大于传播媒介的影响力。所以传播者和媒介应该与意见领袖建立一种亲近性的情感关系。 科技期刊也可以通过意见领袖渗透到每个受众。如何发现、培养、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比如,邀请著名专业人士、审读员、评刊员撰写文章,或对期刊整体质量做出评价,或对某一期、某一篇论文作出推介,以产生更大的影响,都是值得科技期刊编辑思考的。 仅仅是了解受众的兴趣点还不够,还要了解受众为什么感兴趣。这是因为,受众面对媒体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信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达到不同的阅读目的。因此,不是传播媒介在使用人,而是人在使用媒介;而人使用媒介说到底只是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已。美籍以色列社会学家伊莱休·卡茨等人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认为有5种社会需求导致受众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使用: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这里关键性的问题是,对科技期刊而言,受众什么样的需要是值得我们努力去做的,什么样的需要是我们不能迎合的。就一些期刊看,一些优秀的作者一旦评上职称或者得到升迁,就疏于继续学术思考了,他们使用传媒的目的比较单一。但传媒则需要继续与作者加强联系,特别是对高被引率作者,更应不断激发他们进一步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因此科技期刊对作者的跟踪研究不仅需要,而且会使期刊在建立一支稳定而优质的期刊队伍方面受用不尽。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有两个条件:一、接触媒介的可能性,二、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这里有一个关系非常重要,要让读者对你的期刊产生好感,最关键的因素是要让读者接触到你的期刊,间接接触也行。 (3)受众会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并加以使用。在科技期刊同质化泛滥的时候,要想办法让受众把你的期刊当成“特定的媒介”加以选择。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当我们把“满足需要论”引入科技期刊研究时,同样发现具有相通性: 科技期刊形象 对受众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品牌效应会产生巨大的威力;办刊的最终环节是发行,用户越多说明期刊越有用;在满足受众对科技知识、信息需求的同时,求新和受到启迪得到了满足,受众会觉得这份期刊“物有所值”,订了不吃亏。因此,科技期刊编辑要经常思考:我们的期刊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了吗?是全部满足了还是部分满足?部分满足或者没有满足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风险? 《编辑工作职责》的第七条“认真做好拟用稿件的编辑和加工,努力提高文稿质量,使发排稿件达到‘齐、清、定’”和第八条“做好校对工作,把差错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这两条说的是印刷和校对要求。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本来不需多说,但在现实中发现,有些期刊编辑太懒,忽略了编辑修改环节,将作者原稿或者修改过的稿件不加任何编辑规范方面的加工修改,直接发排,把修改加工放在校对环节,结果校对稿上画得密密麻麻,排版员怎么都改不干净,结果五校六校的也有,弄得排版员工作量增加,校对差错率还不能控制在万分之三以内。 当我们对《编辑工作职责》作了解读之后发现,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其实包含两大块,一是专业学科素养,二是编辑业务素养。专业学科方面做到了解即可,了解到足以帮助你判断稿件的学术质量、确定稿件是否需要送审、刊登即可;当然不反对少数编辑成为学科专家,但对所有的编辑而言这是实现不了的虚幻梦境。就编辑业务素养而言,包含的范围很大,既有政治素质、政策水平的要求,还有个人品行、节操方面的要求,更有编辑能力、水平和编辑科研的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还有数字化、网络化、编辑手段现代化方面的要求以及策划与经营方面的要求等等。如果“编辑学者化”或者“学者型编辑”的提法能够成立的话,那也应该是编辑出版学科的学者化,这是编辑的本质、本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或者本末倒置的。 二、探讨编辑过程中的两个问题 学术交流不仅是推动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条件,也是体现社会文明进步和学术繁荣的重要标志。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表现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编辑,文本,传播。其中编辑是基础,文本是关键,传播是目的。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作用发挥得如何,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效果,影响科技期刊传播力的有效发挥。 学术期刊收取发表费(版面费)问题曾经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争论归争论,收费似乎已成“惯例”,获得社会普遍默认,毕竟这一讨论所产生的客观效果至少让社会了解了当下学术期刊的处境和较为合理的收费理由。但以本人的调研看,科技期刊在编辑环节的另外两个做法可能会对学术交流造成负面影响,似乎更加值得关注和讨论。 一是审稿费。 目前审稿费的收取大致有几种情况:来稿即收,且在审稿之前;编辑对来稿初选后选择收取;对确定刊用的稿件收取;版面费里已经包含,不再单独收取。这里所探讨的主要是第一种审稿收费行为。 专家审稿是确保稿件质量、提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环节,通过退修、交流,专家审稿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参与着学术交流活动,不仅要提倡,更要加强。因此,不少学术期刊在收取版面费的同时还在收取审稿费,多则百元,少则几十元。其理由是,审稿专家的辛劳应该得到回报。乍一看,这个理由很充分,很能服人,但仔细一想,则未必能站得住脚。 首先,容易滋生编辑工作的惰性。许多研究文章都讲到了编辑的创新性思维在期刊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但近几年来出现的收取审稿费的做法不应被视作创新性思维的结果。编辑策划在整个编辑工作流程中的作用日渐重要,主动出击组约优秀稿件已经成为编辑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重要一环,审稿费与编辑策划之间一般不发生关系。大凡收取审稿费的期刊,编辑工作基本是守株待兔型的,来什么稿编发什么稿,审稿费成为另一种创收的途径。其实,投稿者与审稿专家之间没有直接关系,稿件是否呈送审稿专家完全是编辑部的选择。作者投稿是对目标期刊的信任,期刊对这种信任不能完全用金钱来应对。八字未见一瞥,拿钱来说话;犹如去餐馆吃饭,点菜消费前你必须先交进门费,否则不予接待。如果真是这样,为了区区几十元审稿费而把稿件晾在一边,置之不理,那么“龙头龙尾”如何体现?科技期刊要在学术交流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加大对优质稿件的吸引力,对自身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的充分发挥,对多途径多层次提升传播影响力的培育和拓展,对媒介文化的有效利用,而不是变着法子收费。 其次,容易滋长编辑工作中的不诚实态度。即使收取审稿费有其合理的成分,那么扪心自问,有多少期刊是假借专家审稿之名而行编辑裁决之实的?有多少期刊是在毫无例外收取审稿费的情况下将稿件毫无选择地送给了评审专家?又有多少期刊能将评审专家匿名评审的意见如实告知作者,让作者对稿件的是否被刊用做到心中有数、心服口服?像《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厌其烦、精益求精的状况,实在让人肃然起敬,遗憾的是这种交流在许多期刊已经难得一见了,更多的是稿件投去除了提醒或催要审稿费的一次冷交流之外,大多是稿件如泥牛入海不见踪影。在我看来,审稿费即使有存在的理由,也应该由编辑部来承担,因为审稿专家是编辑部聘请的,他和编辑部之间是一种合同和雇佣关系,而作者只是和编辑部形成了直接的供需关系,是否请专家审他的稿件则无权参与意见。既然无权参与,这笔费用的交纳就显得稀里糊涂。特别是对那些交了审稿费而得不到审稿意见、稿件未被采用而又不能及时获知的作者而言,他有理由对编辑部的诚信提出质疑:我的稿件真的是被审稿专家枪毙了吗? 再次,容易培育编辑工作中的违规土壤。学术期刊不能走向市场的理由被反复强调,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受专业局限,受众面较窄,难以获得较广泛的市场认可;承担着传递科技信息、报道最新科技成果、推动经济建设的重任,开展经营不是其应有之义;作为本单位反映教学科研成果的窗口,订量再少,人员工资待遇、办刊经费一分都不会少;等等。那么,投稿者有理由提出问题:收审稿费、版面费是否属于经营性质?收款单位是按照什么性质、标准来处理这笔费用的?是如何尽到纳税义务的? 第四,容易淡漠编辑的责任和义务。学术期刊的学术品质,使其肩负着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和媒体责任,而编辑作为“把关人”的职责正是这种责任责无旁贷的体现,审稿是期刊的责任和义务,专家审稿只是期刊编辑审稿的补充和完善,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文章在探讨编辑的地位、作用和素养了,说明编辑是期刊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期刊的学术性的发挥具有义不容辞的把关责任。但目前,审稿费的收取给人的感觉是所有的稿件(而不是筛选后)或者由于编辑知识老化难以甄别稿件优劣,或者由于人手少、编辑懒惰,都被推给了专家(有一些期刊在稿约中就明确告知:投稿同时请寄审稿费若干元;也许这只是收费的借口),如此一来编辑部成员如主编、编辑部主任、责任编辑的岗位职责如何体现?能否用一个编务就将这些岗位取而代之?把审稿的责任和义务放弃掉,是不是自我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如果编辑工作者不幸蜕化成了校对员或者是编务,是对编辑职责的蔑视,对编辑定位的有意模糊。 二是审稿时滞。 这个问题期刊界讨论得比较多,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采用编辑自动化手段的期刊编辑部,审稿过程中与作者的互动较为直观,但审稿过程较长影响稿件尽快发表以进入学术交流环节,表现仍然较为明显。 论文的发表周期应该包括审稿时间在内,一般是指从收稿之日起到刊出当期出版日为止,它是评价期刊学术传播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既反映了期刊传递科技成果的速度,又反映了期刊尽快满足学术交流的要求,从根本上说它反映了期刊对作者来稿的态度问题。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三环节论告诉我们,没有传播就没有效果,没有效果就等于浪费了期刊与生俱来的学术交流资源,这是办刊人所不愿意看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2004年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谈到,不少作者不在本国投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刊物发表周期太长。 我在翻阅科技期刊约稿通知时发现,不少期刊都有这样的声明:来稿自投稿之日起三个月内未接到录用通知或被采用者,作者可另行处理。 《著作权法》规定的审稿时间为一个月,另有约定者例外。那么规定三个月的审稿时限的“另有约定”,其依据有无科学性、合理性?是编辑部与作者双方协商约定的结果吗?即就是“作者一旦主动投稿即可被视为默认了这样的规定”有其合同意义上的合理性,但现实操作中“三个月的审稿时限”仍然有较明显的弊端。以少数专家由于工作太忙,或者专家分头审阅拖延审稿时间作为“三个月”的理由,其实并不充分,也站不住脚。翻开二三十年前的期刊,是这么规定的,那时通信手段落后,挂号函寄一来一往可能得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当时这样规定不能说没有道理。可是当下已进入信息化时代,通讯手段、审稿手段都非过去所能比,不少期刊还引入了先进的网络化编辑系统,使得审稿、编辑流程大为缩短,可是审稿时限的规定并未与时俱进,创新的理念依旧落后。 再说,稿件本身反映的学术研究信息也有一个尽快发表以抢先时效、达到最佳学术交流效果的要求,如果一味固守三个月的审稿时限,显然有不合时宜之嫌。作为期刊编辑,谁都不愿意看到作者一稿多投多发,但这种现象却屡禁不绝。审稿时滞过长且为单方约定,会不会逼使作者一稿多投,期刊本身则应很好反思,把板子一味打到作者身上有失公允,从道德层面予以谴责更显霸道。特别是,期刊上网以后,一稿多投多发的稿件都会被当做学术不端行为中的重复发表、自我抄袭而接受大众的质疑和谴责,那么,期刊编辑、审稿人是否也应同时担责? 当我们对期刊同质化现象屡有诟病,大叹期刊难办、鲜有好稿之时,同类期刊众多对作者而言未必不是好事:因为,审稿专家的意见未必就没有任何的失误和偏差,你审不过的,往往被别的期刊作为优秀稿件而重点推出,国内期刊退回的稿件转投国外EI期刊很快被发表,这样的例子绝不鲜见。按说,审稿时限三个月只是一个最长的时间概念,但有多少期刊是在三个月之内将审稿结果(大多是未被采用稿件)主动、及时、负责地通知到作者的?“三个月”往往成为最有“理由”却最不负责任的托词了。某作者的一篇论文投出后,苦苦等待三个月后再投他刊,又是苦苦等待三个月后投第三刊,这下碰到了快节奏的编辑,一个月内接到刊用通知,第三个月即刊出,引起反响,半年之内下载率远远高于同栏目其他稿件。但他说,稿件发表了,已经没有一点兴奋感了,有些观点如能较早公之于世,反响会更好。从学术交流的角度看,对希望有所作为(不是应付职称和晋级考核)的作者来说,论文产生反响是他最感快乐和幸福的了,论文被引频次多寡、观点引起的肯定和争议,作者的关心程度有时候并不亚于期刊,作为学术期刊的守门人和推手,在“快乐和幸福感”上理应与作者是一家人,“核心”“精品”的被确立,编辑和作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再举一例,试图说明编辑过程中必须重视以良引良,而不要逼良为娼。有一个作者,从一开始就是一稿多投,天女散花,交点审稿费无妨,总有一个期刊会相中,假如第二个、第三个期刊也通知发表,他则会选择一家而通知另一家撤稿。《中国有线电视》审稿周期一般在一个月左右,算是比较快的,但每年都会遇到收稿没几天就要求撤稿的情况,表明就是这种天女散花式的投稿惹的祸。再说了,有多少家期刊不是冲着版面费来的?不交版面费了,人家自然就不会用你的稿子,连撤稿邮件都不用发。你能指责这个作者的做法有悖于道德吗?甚至,“今后不再接收你的稿件”的“封杀”在你不是绝对权威期刊的情况下能产生多大的效果?媒体与作者、读者较劲,是一种短视和缺乏大度胸怀的表现,不值得肯定,对自己期刊质量的提升、学术交流的传播效果没有好处。更何况,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作者致电编辑部查询稿件处理情况,有多少编辑部不是冷冰冰一句话:三个月之内没接到通知,可另行处理,“啪”一声挂断电话,连多余一句解释都没有。到这个时候,作者即使怀疑自己的稿子是否真的送审了,或者是否真的被丢失了,或者真的早就给枪毙了,也只能是干着急——三个月以后你再另行处理吧。 用最快的速度传播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观点,已经成为国外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最新发展趋势。坚持国际化办刊方向,一直是我国科技期刊近年来所追求的一个良好愿景,缩短审稿时滞和发表周期,应该是我们走向国际化能够做到做好的第一步。因为国际上一些著名科技期刊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良好的示范。10多年前,《Science》(科学杂志)规定,从接稿到完成同行评议,整个过程不超过6周,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从投稿到发表只需2~3个月;《Nature》(自然周刊)文章发表的时滞仅为12天,重要的信息3天就可刊出;《美国医学会杂志》能在60天内把重要文章刊出;美国《生物化学》的重要文章40天左右就能刊出。( 张晓家. 科技期刊 走出清贫看世界 . .) 这是这些著名期刊10多年前的规定与做法,1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应该走得更快了,而我们的“三个月收不到刊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的规定是几十年一贯制,媒介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数字化办刊条件的改善,似乎对编辑工作理念没有丝毫的改变,可谓执着之至。 科技期刊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提升学术影响力和传播效果更是竞争态势下的唯一选择。但我最担心的不是硬件能否适应市场,主要担忧的是软件——编辑工作是否适应。 一名韩国留学生曾在网上发过一篇文章:“我眼中的中国人的几个缺点”:其一,缺乏“团队精神”,其二,缺乏“服务意识”,其三,缺乏“细节意识”,其四,缺乏“创新意识”。这名韩国留学生是就一般现象有感而发的,联系到我刚讲过的审稿费、发表时滞问题,科技期刊是否也存在服务不到位、缺乏细节意识的问题? 三、今天我们该怎样当编辑? 关于这个问题,接力出版社副编审吴耀华在《今天,我们该怎么样当编辑?》一文中引用威廉斯的话给出了解答。 “应该怎样做编辑?美国资深编辑威廉斯在美国四十年来最权威的编辑业务教科书《编辑人的世界》里撰文回答了这个时常困扰我们的问题。在他看来,编辑扮演的角色有三个:第一,‘狩猎者’;第二,‘治疗师’;第三,‘双面人’。三个角色,一个都不能少。 ” 这三个要求虽然是对图书编辑而言的,对科技期刊编辑而言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对期刊而言,就是要发现培养具有扎实学术功底和良好表达功力的作者队伍,这是期刊发展不可缺少的作者资源、稿件资源。 狩猎者:“一个编辑不仅要有很好的文化学术素养、语文文字功底,同时还要有敏锐的眼光和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稿能力和准确的市场判断能力。上个世纪的张元济、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顾颉刚、张季鸾、吴宓、邹韬奋、孙伏园、靳以等,就是这样的典范,他们是编辑同时也是学者、思想家、作家,常常也是出色的出版经营者,在我国学术界、文化界等领域的影响力极为深远。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理想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如专业知识精深,视野宽广博大,精明干练,而且具有相当的人格魅力。茅盾编辑《小说月报》时,每遇新人佳作,必亲自撰写编辑按语给予肯定;叶圣陶将丁玲的处女作《梦珂》、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施蛰存的处女作《娟子》发表在《小说月报》上,这些作者后来都成为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孙伏园当年诚请鲁迅为《晨报》专栏作家,因此诞生了《阿Q正传》。这样的编辑,成就了作者,作者也成就了编辑,双方都不 愧对 一个“家”字。有这样的编辑和这样的作者队伍,何愁没有好稿件发、好期刊办?”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一些编辑出了问题,唯名家是从,对专家、教授博导的稿子有一种情感亲近,对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冷漠待之,同一篇稿子,署名为研究生和署名为教授,编辑的态度很不一样。假如刚刚讲过的文学前辈们当编辑时没有发现培养文学新人的精神,给他们创造崭露头角的机会,这恐怕不仅仅是中国文学的损失。当然科技期刊编辑也有例外,《科学时报》2011-03-31刊登了一篇报道,题目是:《科学编辑:“幕后”光芒也夺目》,讲的是我们身边的编辑故事。 报道说,有一个《中国科学》老编辑的故事,至今在科学界广为流传。当年,年轻的陈景润拿着哥德巴赫猜想,发表无门,几经退稿后,找到了《中国科学》。老编辑孙娴媃以资深编辑的职业敏感和敬业精神,接下了这篇论文,并把稿件送给合适的专家评审,并亲自对文理进行了修改,最终陈景润的论文一炮打响。此后,经孙娴媃之手,陈景润在《中国科学》接连发表了多篇论文。不久后,陈景润声名鹊起,而他见到孙娴媃的时候,依然恭恭敬敬地鞠躬,叫一声:“孙老师!”这是老一代编辑的骄傲,也是新一代编辑需要努力追求的。 “治疗师”就是要给稿件看病诊断,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提升稿件的水准和价值。 “威廉斯说,编辑首先要‘细心阅读作品中的每一个字,详细而坦率地说出评语,并且建议应该修改之处’,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勇于批判的第一位读者’(佩因语)。要做到这一点,编辑就不仅仅在各种知识上做到博览饱学,而且要有为人作嫁甘为人梯的精神,同时还要有面对如山的稿件不畏艰辛,甚至以苦为乐的精神,摒弃浮躁和草率……”“但身在业内,我们也看到期刊社渐渐出现了一些偏向,不少编辑将编辑工作自我减负为快速审稿或干脆不看稿,等排版送来校样直接交由校对处理,没有尽到治疗师的责任。” “‘双面人’就是指编辑‘在面对作者的时候代表期刊社,在面对期刊社的时候又代表作者’。” “要求一位编辑必须在不同的人面前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面对作者的时候代表期刊社’,就是要求他具有敏锐的学术感悟能力、市场意识和经营头脑;‘在面对期刊社的时候又代表作者’,则指的是他应具有作者所具备的文化素养、品性和精神追求,他愿意全力以赴协助作者找到最有效的方式与期刊合作,这样的编辑一方面兼顾到作者精神上、情感上以及经济上的需求,同时也兼顾到期刊社的发展和利益。但对正处在身份置换转企改制历史大转型时期的我们,面对我国出版业改革加速,跨地域、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做大做强,新业态不断出现的新局面和新环境,无论是强化编辑角色还是强化作者意识应该说都具有重要的思考和借鉴的意义。”“由于国外出版社编辑扮演“双面人”的角色,公关活动占据了大部分的办公时间,结果只有在下班后才有空真正地阅读和进行案头编辑工作,而且大都是在晚上和周末。因此,威廉斯强调:‘我必须再重复一次:你必须热爱编辑工作,才能当编辑。’” 沈元勤结合图书出版,提出研究型好编辑应该具备的十大能力,对科技期刊编辑有借鉴作用。这里截取一些内容,与大家共享。 1 .学习力。学习能力决定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应根据期刊的发展目标,本人的理想和职业规划,学有专攻,兼顾相关,才能成为品牌编辑。要学习专业知识、编辑出版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的其他知识。既要向书本知识学习,又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避免多走弯路、避免出问题。编辑应该是位爱读书的人,大量阅读,才能开阔思路。编辑应该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并且边学习边思考,才会有创意。好编辑是有学问的。  2.调研力。选题策划时,应有读者阅读倾向调查、市场分析、出版价值评价、同类出版物比较等。编辑应该有情报意识,善于抓住机遇。可以有意识地训练编辑的调研能力,如选题申报时必须有调研分析;外出开会、调研必须交调研报告、谈心得等。 3 .创新力。编辑应该有创意,多做有原创的选题,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密切关注所出版领域的发展动态,有意识地安排跟踪学科研究课题,倡导研究性出版,发挥出版物的引领和推广作用。编辑要培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避免侵权。 4 .策划力。编辑要多看、多听、多聊天,心中有意念,就容易产生联想,产生好创意。策划需要激情,需要转动脑筋,需要联想,需要与人沟通产生思想火花。好的选题要变成好的出版物,还应该做好营销宣传等全程策划和整体策划。 5 .整合力。编辑的工作就是要整合优质出版资源,在整合的过程中优选。首先要知道哪些是本社的优质出版资源,如何获得。编辑要有机遇意识,得到有关信息,要主动出击,利用各种关系首先取得联系,通过诚信、专业、质量和服务获得作者的认可。有些期刊发行量较少,通过对内容的整合,可以使出版物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佳结合。 6 .组织力。在整个出版过程中,从编辑、审稿、排版、校对、印制到营销推广,都有组织协调工作。有的编写时间需要好几年,没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很难保证内容、进度的协调与统一。要有计划、有步骤和有效地推进,能组织召开好每次会议,在实施过程中还会有很多矛盾和困难,能及时想办法解决。 7 .沟通力。要以敬业精神和热忱的服务感动作者,重要的是要有见地,能让内容有提升,让作者感到一心为他的作品着想。因此,在沟通外要多做些功课,如果让作者觉得你是外行,他怎敢与你合作,将书稿交给你。 8 .凝聚力。好的编辑应该有一批优秀的作者队伍,这些作者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要时刻跟踪、维护好。 9 .鉴别力。有鉴别力和判断力能很快对选题做出判断,避免错失良机;同时,也避免内容不良,造成负面影响,甚至造成重大损失和危害。要保证出版内容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保证内容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科学性等,确保出版物的内容质量。还要有版权保护意识,保证责编的出版物没有侵权现象。好编辑应立志一辈子不出问题书和坏书,否则一书毁名。鉴别力和把关能力主要通过刻苦学习、不断修炼,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10 .传播力。好的出版物,如果未能让希望看到的受众知晓,其价值就未得到充分体现。因此,编辑从出版方式、传播渠道,在选题策划时就应认真考虑。从纸质出版到全媒体出版,要学习数字出版和网络技术,从内容的提供者向内容的提供及服务者转化。编辑应善于写书评和新书导读,为营销人员提供有效的营销方案和宣传材料。 结束语:今天我们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结合某编辑部的编辑工作职责,对编辑工作内容作了解析;二是与大家一起探讨了编辑过程中的两个问题:来搞即收审稿费,发表时滞;三是对今天如何做好编辑介绍了一点观点。不一定准确,欢迎批评指正。   ——这是2013年6月25日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办的“科技期刊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培训班”上的讲稿。
个人分类: 推荐|4678 次阅读|6 个评论
学术期刊编辑的胸怀
热度 15 wangdh 2013-7-6 01:16
学术期刊编辑的胸怀 (王德华) 学术期刊编辑需要什么样的胸怀?这恐怕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编辑手中是权力还是义务?这也不是每个编辑都明白的。有的认为是一种权力,可以主宰作者稿件的生杀大权。有的认为更多是一种义务和一种责任。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创新性,学术道德和学术伦理的规范性。 国内的很多学术期刊的编辑有时候会感到自己受了很多委屈,会蒙受作者一些无缘由的抱怨和埋怨。 不可否认,编辑素质对于学术期刊的质量无疑是很关键的。处理稿件的规范性、效率性,审稿专家的权威性,对有争议稿件学术价值的敏锐性,学术精神和学术规范的一贯性,是学术期刊质量和持续发展的保障。 说个自己最近内心很受冲击的一个经历。我们有一篇关于光周期影响动物产热和能量代谢的稿件投到专业期刊 Journal of Thermal Biology 。负责稿件的主编审理后,返回的结论是拒稿,理由是稿件内容不符合刊物发表论文的范围。接到这个审稿意见,很是不悦,动物的产热和能量代谢怎么不属于 thermal biology 的范围呢?虽然稿件质量不是很高,但这个拒稿理由是不成立的。我心静了几天后,决定给编辑回复,说明我的意见,稿件内容完全符合刊物刊载的范围,拒稿理由不成立。 没想到主编很快就回复了。这次回复解释了他为什么拒稿的理由,说我们的稿件虽然与产热和能量代谢有关,但主要是光周期的影响结果,没有温度处理实验,没有体温的数据等。这是拒稿的理由,很抱歉在拒稿信中没有说明详细理由。 关于这个理由,我还是不同意。又回复主编:尽管我们这个实验中没有温度处理,没有体温的数据,但这些信息我们在另一篇文章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B) 中已经报道和讨论过了。文章中的产热能力与能量代谢的数据,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温度的影响。由于动物对光周期很敏感,光周期与温度也是直接相关的。如果是因为稿件质量的问题拒稿,我认可,如果说是稿件内容不符合刊物范围而拒稿,我还是不接受。在这封信中,我还提到了一个隐隐约约的一个感觉。尽管当今中国的某些科学家在科研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影响了中国学者的学术声誉,我们研究组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我们研究组在中国的小型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中是具有引领作用的,我们的研究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主编又很快回复:主编说很感谢我的开诚布公,但他的拒稿决定与这个没有任何关系。他又强调了一遍:尽管光周期对产热和能量代谢的影响与温度是间接相关的,但他还是希望在实验中看到光周期和温度的共同影响。文章内容必须是直接的 thermal biology 。在这封信中主编问,根据我们的交流,我想邀请你加入我们的编委会,你是否有兴趣?有兴趣的话,寄一份简历给他。 ... … 前些日子收到了 Elsevier 出版集团的邀请函,邀请加入 Journal of Thermal Biology 期刊的编委会。 链接: http://www.journals.elsevier.com/journal-of-thermal-biology/editorial-board/ 这次经历,我很受触动。我做期刊主编多年,也担任一些期刊的编委,也为很多期刊审理稿件。说实话,如此耐心的回复,如此的心胸,我自叹不如。 再说句题外话,有意思的是,我还担任了2天的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期刊的编委。由于 我同时收到了2封邀请函,开始以为是同一个期刊。等详细看时,心里发虚了,另一封邀请函是 邀请加入学术期刊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 编委会。这个期刊我没有什么印象,登录期刊网站浏览了一下期刊发表的论文,明白自己对这个领域是外行,没有能力担任编委 (编委的第一责任是为期刊质量做出贡献,对论文质量把关)。我发现我的名字已经在期刊编委会的网站上了。心里开始冒虚汗了,赶紧回复 Elsevier 出版集团,说自己不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不适合作为这个期刊的编委。还好,第二天出版集团就同意了我的“辞呈”。 今天还收到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执行主编对副主编们的感谢函。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继续保持了高 IF 和在生态学期刊中的地位。信函中说,“我们都知道,向学术期刊投稿有可能是一个创伤的经历,但是我们获得的作者对在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的投稿经历的反馈是不错的。” 期刊编辑需要学术眼光,也需要一种胸怀。要有原则,要能够倾听善意的批评意见。注意收集作者的反馈意见。期刊编辑的学术水准和魅力,对学术期刊的发展是加分的。 自勉! ×××××××××× Journal of Thermal Biology 的稿件范围: Journal of Thermal Biology — Environment, Evolution and Medicine The Journal of Thermal Biology publishes articles that advance our knowledge on the ways and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temperature affects man and animals. This includes studies of their responses to these effects and on the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Directly relevant to this theme are: • The mechanisms of thermal limitation , heat and cold injury, and the resistance of organisms to extremes of temperature • The mechanisms involved in acclimation , acclimatization and evolutionary adaptation to temperature •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patterns of hibernation , torpor, dormancy, aestivation and diapause •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re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growth, ageing and life-span • Studies on modelling heat transfer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 • The contributions of temperature to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nimal species and man • Studie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and physiology related to temperature • Behavioural and physiological regulation of body temperature including its pathophysiology and fever • Medical applications of hypo- and hyperthermia Article types: • Original articles • Review articles Benefits to authors We also provide many author benefits, such as free PDFs, a liberal copyright policy, special discounts on Elsevier publications and much more. Please click here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our author services . Please see our Guide for Authors for information on article submission. If you require any further information or help, please visit our support pages: http://support.elsevier.com 美丽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11295 次阅读|33 个评论
为什么5~10%要规范写成5%~10%?——规范的制订要慎重、要严谨
热度 2 YUNYANGZHANG 2013-6-20 07:19
——写作、编辑、 语言文字规范如有欠妥、应当允许讨论与发表,如有错误则有待定期更正 百分数,如5~10%要规范写成5%~10%。长期以来,在编辑工作中是严格执行的。如果不执行,年检时必被扣分,会妨碍期刊评优;但也没有考证过这个规范,究竟是哪一级部门的权威人士制订的。为什么如此规范呢?据说,道理是:“5”可以理解为“500%”;“5~10%”就变成“500%~10%”。 如上所说的道理,好像貌似真有点道理;其实,它好像是错误的。因为规范制订者,没有领会语言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则:约定俗成。5%~10%,约定俗成表达为5~10%,这好像是一种国际通用惯例。 5~10%要写成5%~10%的规范,是欠妥的。这个规范,择时应予取消。如有错误,敬请批评与惠正。 (张云扬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已退休))
3138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学网置顶文章越来越没法读
热度 45 Majorite 2013-6-12 01:12
科学网置顶文章越来越没法读,譬如今天那篇 ——《 遇弱是很强的,遇强是很弱的 》, 写的什么玩意?要思想没思想, 要认识没认识,这样水平的博文竟然被编辑加精置顶,怎么看怎么像走后门似的, 要么就是编辑太没专业素质。科学网顶着“海内外知识界的心灵驿站,教科文工作者的情感家园的大帽子,搞些无聊的文章加精置顶招摇过市,的确丢人现眼。 我过去以为,中科院的科学网办事总会比其他商业网站更科学些,科学网的读者也比其他网站的读者素质高些,其实不然。试问,《 遇弱是很强的,遇强是很弱的》 这样粗浅文章能上搜狐头条吗?绝对不会,连首页也上不了。 没有思想的文章,就是网络垃圾。或许科学网编辑部故意拿“傻露”搞些炒作,过去几年中国的商业网络不就成功地捧红了芙蓉姐姐与凤姐吗?如果女博导教授 拦不住 要做 凤姐或芙蓉姐姐,是否是中国大学的悲哀? 。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4907 次阅读|65 个评论
审稿与被审稿——内外有别,生熟有别
热度 13 yuchyu 2013-6-8 18:47
工作16年了,陆陆续续发了20多篇论文,数量偏少,有的实在不怎么样,有的还行,没有突出的,不过都是自己的心血。 所以就被审稿了几十次,到后来我也会扮演审稿人角色。这10年下来,其中最大的感慨有两点:1、中外期刊,审稿人包容性差别较大;2、熟人和竞争对手审稿,差别蛮大。第二点相信好多人有过感受。我2006年投一篇化学杀雄的稿件,引用的是国外为数不多的印度SS Banga的文献,他来过我们这里,后来听说审稿的就有他。前一段时间看到Molecular Breeding有华中农业大学的一篇油菜稿件,导师也认识,发现稿件问题不大,虽然感觉内容不够丰富,那当然得客气些,说一说方法的缺点,语句行文的缺点,建议补充些关键图片,最终意见是accept after minor revision。同胞当然不能相轻。 想重点说说第一点。 国外期刊都是无偿服务,有些专家太忙就会拒绝review一些不感兴趣或不愿意研究的稿件,我自己也是,主要是没有精力去琢磨不很熟悉的领域。还有就是会受伤,比如有次看到国外一个植物科学期刊有关油葵化学杀雄的审稿邀请,无偿工作了2天,还仔细斟酌修改了投稿以及审稿意见,到填写回复之后,突然想英文的同类研究需要再检索一下,不料想googel翻页几次,突然发现了该稿件是一稿两投,作者是印度人,通讯作者还是我知道有同类研究的同行。TMD,没想到印度专家也有这德行,这还了得,浪费我这多心血,立马给主编发邮件揭发。 总体感觉,国外期刊审稿相对比较客观,因为专家是编辑部选的大领域同行,有时候是从投稿引用文献中筛选出来的,来自五湖四海,不存在项目竞争,也对你科研实力没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他们首先是通过读文摘和前言的小综述来判断投稿的价值。因为和投稿人没有竞争,如果认为文稿有可发表价值,即使有不当之处,也会给出修改意见,甚至包括语法拼写,真是菩萨心肠。反正我在Therotic Applied Genetics,Plant Breeding,J Applied Genetics投稿收到的审稿意见都是这样类型的。 在国外期刊上也有好多引用中文期刊,不过功劳当然是看懂中文的华人投稿。有时候,如果审稿人抱怨有些文献检索不到,我们还需要把中刊文献的英文摘要附在修回稿上。有时候,感觉老外还是比较大度的,看稿件很细致,回复意见比较明确。 得益于此,轮到我做审稿的时候,不管国内期刊还是国外的,首先态度要端正,尽量从文稿中挑有发表价值的亮点,然后针对其不足给出7、8条具体意见修改建议,甚至用密密麻麻的审改稿附上去。 反之,国内某些审稿人,对中国人倒是不客气,因为自认为对某些领域很熟悉,凡是看到没名气、没实力的小辈投稿,根本没耐心细看,上去就是一棒子打死,随便捏一条什么文章方法不当、语言口语化、文献缺乏、数据不足之类的,仅凭任意一条就予以枪毙,和前几年大家报道的某些评国家自然基金的专家意见何其相似!难道就不会指明研究方法、内容结果的优点、缺点,给出修改意见,让人家改进试验、方便提高稿件水平或重新投稿吗?你当年没有成专家之前投稿也是受过伤的,过去做媳妇受了委屈,现在又反过来做婆婆欺负小辈,可恶至极。又或者是小家子气,舍不得指教,怕别人从你那里学得了写作技巧、研究思路?光含含糊糊说你文章不好,却没有具体理由和改进之处,这怎么能让人信服专家的水平呢?国外期刊允许作者针对审稿意见申辩解释,而国内期刊,哼哼,想得美!只要是拒稿,你甭再啰嗦,编辑部连理都不理。
9720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通知:中国科学院编辑出版职称评定
热度 2 rensl 2013-5-10 21:49
http://www.cspg.cn/webs/e_publicationInfo.aspx?ID=10 中国科学院编辑出版职称评定通知 一、资格要求 (一)参评人员 在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控股公司、中科院所属研究所编辑出版现职岗位,从事编辑(包括技术编辑)、校对工作并取得责任编辑证书的人员。 (二)外语水平 (三)计算机能力 (四)学历和任职年限 (五)论文论著要求 (六)破格条件要求 (七)同级职称转评 (八)不得申报人员 二、评审要求 此次评审要求,仍按《中国科学院编辑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细则》执行 (若细则中个别条款与本文件不一致时,以本文件为准)。 三、申报程序 1. 集团控股公司推荐程序 2. 院属研究所申报程序 四、申报材料 受理申报评审材料的日期为 2013 年 5 月 27 日至 31 日,逾期不予受理。评审时间计划安排在 6 月底。 五、注意事项
个人分类: 业内资讯|3066 次阅读|5 个评论
微博:感谢科学网编辑
热度 2 liruzi 2013-5-10 18:10
一个菜鸟的科学网浏览路径“进化”历程 精选 承蒙科学网编辑厚爱,给了俺一朵小红花,虽然没有真正到首页位置,但也出现在了博客首页侧边栏博客感言里面。见下图: 在此,感谢科学网编辑啦! 但是,俺更要感谢的是,在那篇博文中,俺提出了一个小小的“问题”: 比如,进入上图2的界面,不论是浏览好友博文、我的博文还是随便看看,当我进一步点击进入具体某一篇博文时,都是在原网页进行自动跳转,而不是像家园里一样,重新建立新的页面。但是这种原网页自动跳转的方式让我很不适应,因为当我还想浏览其它博友博文时(想看的博文肯定不只是一篇),就必须点击浏览器的返回设置,或者,直接重新按照开始的过程进入初始页面,而这个过程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特别是网速不是很流畅或者科学网服务器出问题时。 没想到今天再次登录家园时,效果果然发生了变化,说实话刚开始我还没注意,但是打开了几篇博文后,明白啦,编辑MM还是很在乎俺们“平民百姓”、“没身份”人的感受滴! 再次感谢科学网工作人员,谢谢你们 !
个人分类: |2208 次阅读|4 个评论
编辑啊,这样的文章不该精选吗?
热度 4 yhliu971225 2013-5-5 10:33
葛素红老师的文章:大学物理和第六个饼的关系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9594do=blogid=686761 不置顶至少应该精选。 葛老师昨天晚上写的,很多人没看到,没精选,有点可惜。大家去看看吧。
2201 次阅读|14 个评论
编辑发展与我的研究方向
热度 2 zhaodl 2013-5-4 19:27
前天,收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早上,收到一位好友留言,感谢我出版的那本小册子——《写作新解》,按着我的思路修改的论文,原封不动地被自己心仪的期刊录用。最后还补充说:经常看我的博客,好像我写的少了,也转变方向了。为此,我很愧疚。我的确博客写的少了,因为近来似乎事情有些多,顾不上思考,思考的也没有积累下来。   前些天,应一个培训班(有政府背景)邀请,继续讲体制改革,还要求5月10号前提交课件。可是,当我昨天将课件整理好,补充了些内容,提交后,却通知我:这个题目不要了,让我换个题目,讲“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和数字化”。这是我几年前讲的题目,去年西安的培训班上还讲过。当时我就不愿意讲,因为是朋友组织的,就将老的课件拿出来,补充了些“新的动态”。现在,这一要求,我要是应付也很容易,完全可以将去年的课件拿出来应付。但是我还是拒绝了,当然是说我讲不了和不感兴趣,推荐他找别人!原因有三:   一是不喜欢不守信的合作伙伴;   二是关注数字出版多年后,我认为:对于期刊出版者来讲更重要的是了解“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传播特点,而不是出版形式,什么全媒体、移动出版,那是技术公司关心的。我的研究已经转移到“网络传播环境下的科技期刊出版”,也就是新的传播特点,对期刊的编辑出版流程和加工提出的新的要求,需要编辑出版者做出的转变;   三是我研究的题目已经转移,研究一些更具前瞻性的题目,重复老问题那不是我的性格。目前研究的方向可以概括为:   (1)体制改革后的新问题。体制改革方面发表过几篇文章和去年报告过4次后,我转向了“改革条件下编辑的职业发展规划”,也就是说:改革是必然的,关键是我们自己如何适应。这个题目4月11日,第一次在广州南方科技论坛上报告过;   (2)编辑个人的发展。要适应改革,关键在个人。个人发展的重点除了规划以外,就是具体的提升,那么,我认为就是“编辑出版研究”,所以继续研究“如何指导编辑开展编辑学研究”,具体来讲,就是编辑研究论文的写作,今年我补充了选题确定的方法和原则——因为,总是做别人给的题目,确定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发几篇文章,增强不了自己的实力;   (3)传统编辑出版中的技巧。新的传播环境下,根本的还是适应新环境,生死存亡,抱怨是没有用的,办好自己的期刊,才能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所以应该将新变化融入到编辑出版工作之中。如何融入?这是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活动。4月16号,与重庆的同行聊过半天,实际我的办刊过程中的每一步改进,都是基于我的理论研究结果。   可以看出,我的研究比较自我和“以人为本”。因为,许多大事不是我考虑的,也轮不到我考虑,顺其自然,还是应该做些实际的。这是我的思路—— 任凭风云起,坐稳靠自己。   近来,我一直在完成“领跑者5000”——F5000选中的20篇文章的长摘要的编写和编辑部推荐意见的撰写。写的太多,所以也就不想动笔写博客。今天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研究方向,供同行参考。最后,将“编辑发展规划”以图的形式展示于后——注意,陈主编听过我的报告,比较喜欢,已经委托别人写成论文,所以你要是要写文章,不要“借用我的结构框架”。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3814 次阅读|3 个评论
编辑苦心谁人知?
热度 2 Bobby 2013-5-4 06:44
这篇博文有谀人之嫌。不过,我还是要说一说。 在中国,作编辑有如在钢丝绳上跳舞,要在高超的眼光和灵活而现实的操作之间平衡,要在尊重言论自由与确保饭碗之间平衡。当局并没有具体规定什么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虽然没有具体规定,但有某种“精神”需要细细体察。 作者固然可以抱怨编辑没有眼光,而编辑却不好辩解。
个人分类: 科学感想|126 次阅读|5 个评论
主旋律为啥旋不起来?
热度 4 Majorite 2013-5-3 22:34
主旋律为啥旋不起来? 有的博文被编辑MM在首页大字置顶,一天之后点击还是几百,推荐人主要是博主的关系户, 有意义的评论几乎没有。相反,有些编辑MM不看好的博文,在数小时内却有上百人推荐,近百条热烈争论的评论留言。出现如此尴尬的反差,我们的编辑MM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加精置顶主旋律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中国科教界的草民们在思考什么、关心什么、忧虑什么?什么是正在发酵的社会问题?科学网的编辑MM了解吗?科学网应该多关心科教界多数人关心的普通事,少放在那些科研做的一般或不好还要不断介绍科研经验给年轻人的人身上,摘掉他们头上虚幻的光环。特别提防那些整天无所事事、摸着编辑MM心理写文章的人,从这样人的篇篇加精却是“老于世故”“四平八稳”的文章中读者看不到作者 层 层隐蔽 的 真性情,对这样的文章读者早已厌烦之极, 编辑大概还不知道吧。 前不久,主旋律电影《青春雷锋》在不少城市出现“零票房”的惨象,与上述现象有异曲同工之理。 (对事不对人,请勿对号入座)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1786 次阅读|3 个评论
请科学网编辑帮忙:如何上传PDF文件
热度 4 老李 2013-4-30 12:54
等待中---------
4919 次阅读|18 个评论
这事我该不该通知国外杂志的编辑
热度 37 Taylorwang 2013-4-30 10:36
近年来,我们研究工作的重点是水的深度处理,在印染工业废水处理中,通过我们开发的臭氧 - 曝气生物滤池一体化深度处理工艺,可将印染工业废水经常规生化处理后,再经深度处理,出水 COD 达到 40 mg/L 的标准。这种水,可通过反渗透( RO )系统,在废水的回用率低于 60% 的条件下,淡水完全回用,浓水 COD 小于 100 mg/L ,也可达到排放标准而排放。这种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方法,美中不足是仍有 COD 接近排放标准且含盐的 RO 浓水必须外排,难以做到现在的“零排放”的要求。 上个月收到 SCI 一区杂志“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的一个审稿要求,论文的作者是土耳其人,论文也是研究讨论印染废水处理。他提出了印染工业园的废水,经前段处理后,再经过纳滤( NF )处理,滤过的淡水用于回用,这没问题,浓水,作者采用了传统的“石灰 - 苏打法”,浓水经处理后,硬度脱除接近 90% ,溶解性的有机物( SCOD )的脱除率也高达 93% 。因为在染色工序中,为了增加染色的着色强度,必须添加钠盐(氯化钠,或元明粉硫酸钠),这也是印染废水有时盐度较高的原因。文章讨论了浓水应用于染色工序的可能性,比较了浓水直接回用于染色,“石灰 - 苏打法”处理后的染色的色差,证明浓水经“石灰 - 苏打法”处理后,脱除了浓水中的硬度及 SCOD ,可以应用于染色工序,这样,就能做到印染污水处理的零排放,且能减少工厂盐的使用量。 我的直感就是: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且文章有详细的数据图表,故我只提出一点点小的建议,同意发表。 我也是搞这方面类似研究的,感觉这种好主意有较强的应用背景,它能解决目前我们的技术存在的浓水必须外排的难题,且真正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合符目前提倡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的指导思想,故我很快安排研究生,准备做类似相同的研究。我还想,若真的实验做成功了,且找到可以应用这个技术的工厂加以推广应用,真可以写一篇博文,题目都有了:做没有任何收益的国外期刊的审稿员,也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额外收获。 我们从协作工厂取来 RO 浓水,对它进行“石灰 - 苏打法”处理。很快结果出来了,“石灰 - 苏打法”对硬度的脱除率达 90% 左右,与审稿的论文数据基本相同,但对 SCOD 的脱除只有 5-10% ,与文章报导的 93% 相差甚远。重复多次的实验,得到几乎相同的结果。我现在越来越怀疑我审稿的那篇论文,浓水经“石灰 - 苏打法”脱除溶解性 SCOD 效率的可靠性。从理论上来讲,进入 RO 的废水,必须经过前段工序的处理,已脱除大部分的悬浮物,及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留下的都是一些溶解性的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经 RO 处理后,这些污染物的浓度有所提高,但因它一般不是悬浮物与胶体,故经“石灰 - 苏打法”的沉淀,其脱除一些溶解性难降解的有机物是有限的。从这方面来讲,论文得出的 SCOD 脱除率高达 93% 是可疑的。这应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亮点,若这个数据可疑,该文就不是发表,而是拒稿了。 网上审稿我已经给了肯定的意见,并同意其发表。一个月后,我才做了这个重复性的实验。若这个实验结果在我审稿时得到,我一定会提出我的怀疑,要求作者加以核实及说明。但现在已是事后,我有必要将这个实验结果,及我的怀疑通知国外杂志的编辑吗?请各位博友给我提供好的建议!
21522 次阅读|93 个评论
请教科学网编辑
热度 7 cosismine 2013-4-29 09:25
博文怎么没有办法空行啊
个人分类: 我美丽的秃瓢岁月|2464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技导报》“芦山地震特刊”抢期出版,无偿向科研人员赠阅
热度 8 suqing1961 2013-4-27 21:32
经过紧张的一个星期的工作,《科技导报》“芦山地震特刊”今天终于出刊了。捧着那散发墨味的样刊,不仅感慨万千:地震发生的当天上午九点,全体编辑人员就开始紧张投入工作,把原已排好版的几乎全部稿件都撤下,围绕着芦山地震重新组稿、约稿、编辑、排版、校对、印刷。以此同时,我和我的同事开始向包括科学网博友在内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约稿,广大一线科研人员给予大力支持,有的耐心接受采访,有的爽快赐稿,有的用最快速度审稿,一切都在争分夺秒。我们的信箱经常是凌晨二三点甚至四五点接到邮件,这些都令我们感动,让我们深受教育。在灾难面前,大家只有一个心愿:为抗震救灾尽自己绵薄之力。 “芦山地震特刊”尤其是得到了科学网博友的大力支持,石耀霖院士、李小文院士、陈龙珠教授、陈安研究员等知名博友,或是赐稿,或是审稿,或是兼而有之;李小文院士的文章是刚从ICU出来后写的,既让我们感动,又让我们心疼和不安。借此机会,我仅代表全社职工向关心、支持、帮助我们的所有科技工作者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科技导报》“芦山地震特刊”加印2万册,将全部赠送四川及邻省灾区,以及与地震相关的科研部门。科学网博友若感兴趣,可在评论栏留下通讯地址及姓名,本社负责免费寄送。 以下是这期刊物的封面和封面文字说明,以及本刊制作的抗震救灾宣传画。 强震再袭四川 科技支撑救援 2013 年 4 月 20 日 8 : 02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 7.0 级地震 。 继 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 2010 年玉树地震后,中国大地再次遭受震灾。截至 4 月 24 日 14 时 30 分 , 四川省 芦山 “4·20”7.0 级强烈地震记录到余震 4088 次,最大余震 5.4 级 。地震已造成四川 19 个市(州) 115 个县 199 万余人受灾, 196 人死亡, 21 人失踪, 11470 人受伤。 面对地震灾害,党和国家的高等重视,科学、有序部署抗震救灾;各级政府的迅速反应,灾情信息的公开透明,保障了救援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社会的人心安定。在抗震救灾中,科技显示了重要作用:遥感飞机获取的图像和数据为研判灾情提供了可靠依据;北斗导航仪、生命探测仪等新型装备为救援抢险提供了重要保障;一批批医疗卫生专家相继赶赴灾区现场救治,为远程医疗诊断提供了有效支持;对自行救援人员和车辆的劝阻,保证了生命通道的畅通;地震发生后,各科学共同体组织也立即行动起来,整合力量,科学施救:中国科协紧急开展地震应急科普宣传, 免费为灾区配送科普资源 ;科技部研究部署科技抗震救灾工作,发布《地震灾后应急实用技术手册》;中国科学院全面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大量科研人员被派驻在科研一线和灾区现场。 科技的支撑作用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得到具体展现。 芦山地震发生后,《 科技导报》迅速 联系一线科研人员,组织相关研究论文和科技评论,在第 12 期出版 “芦山地震特刊”。包括 中国科学院院士石耀霖撰写的“我对芦山地震的一些认识”“卷首语”文章,“ Ms7.0 雅安芦山地震导致的周边断层应力变化”、“汶川芦山强震都有前兆,强震预报路在脚下”、 “芦山 M s 7.0 地震震源机制解初步研究” 3 篇“芦山地震专题”研究论文,吴立新教授研究小组撰写的 “ 雅安7.0级地震前卫星线性云异常现象”“ 雅安7.0级地震灾情快速评估与反思”“ 雅安7.0级地震空基联合观测与灾情增强识别”3篇论文, 以及 5 篇关于地震研究的学术论文。同时,“科技事件”、“科技风云”、“科技工作大家谈”、“科技纵横捭阖”、 “书评”、“图书推介”、“读者之声”、“学术动态”等栏目,也集中报道了与地震科研和抗震救灾相关的文章。 《科技导报》“芦山地震特刊”得到了一线科研人员的大力支持,石耀霖院士、吴立新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一线资料为我社撰写研究论文,陈运泰院士、滕吉文院士、周福霖院士、史保平教授拨冗接受本刊记者采访, 李小文院士抱病 为本刊撰稿,陈安 研究员、 陈龙珠教授积极为我刊撰稿、审稿,广大科技工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抗震救灾拳拳爱心,令我们感动。 本期封面图片部分反映了宝兴县政府所在地灾情,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提供,封面设计王静毅。 (本刊记者 秦政 陈广仁)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5633 次阅读|9 个评论
无内容
热度 7 KUOLONG 2013-4-26 15:14
内容删除了 , 谢谢各位的支持!
3017 次阅读|29 个评论
编辑MM能否给个封杀我那小偶像博客的理由
热度 10 runrun 2013-4-22 12:47
前几天我那小偶像 施泽明 给我短消息说博客被封了,编辑MM能说说为啥要封杀他么(我说帮他问问原因,他说不必问了,既然如此这个问题编辑MM不回答就算了)? 但他写的那些博文和那九百多金币能还给他吗?这些貌似都是他的心血嘢! 另:过去大半年我博文基本都是用手机发的,为什么最近不能用手机写博文了,是我手机有问题还是这个功能被取消了?能恢复吗? 求解答,谢谢!
3506 次阅读|50 个评论
博文分段、调整行距的两个办法
热度 4 zyzhai 2013-4-21 11:13
办法一:很多博友谈到的 —— 直接在博文编辑器中调整行距,以回车 + 空格分段。不足之处是行距只有有限的几个数字可选,常常与字号搭配不好 ;另外,需要逐段调整。 办法二:似未见博友提及 —— 利用编辑器与 Word 的兼容性,在 Word 中设置字号、行距、段前段后空距、缩进 。 可以全部选中,一次调整到位。 刚才发表博文时,经过多次尝试, 觉得以下组合不错:四号字;首行缩进 2 个字符; 1.8 倍行距;段前段后各 0.5 行空距。设置见图( Word ,格式 - 段落):
5692 次阅读|11 个评论
致敬爱的科学网编辑们-纪念我差点逝去的博文
热度 1 yftan 2013-4-19 12:28
午饭前码了一篇博文,点了保存发布后,弹出一对话框,具体内容没有完全记住,只记得最后两个字:.....删除。辛苦半天的博文在自己的页面上怎么刷新也看不到,点后退键也找不到自己博文的半个字了。只有先去吃饭,回忆回忆自己博文的内容,看能不能再码回来。米饭,没有吃完,对不起习主席的“光盘行动”啊! 饭后,刷新主页,饭前码的博文居然神奇般的出现了,还好,虚惊一场。想着会不会因为之前有敏感词汇需要可爱的编辑们审查,于是乎我再次尝试,但无论我怎么尝试敏感词汇,再也没有弹出“......删除”的对话框。以至于现在只能是文字表达,无图无证据啊。 可爱的编辑们,请您在百忙之中,能否留出点时间完善一下科学网的功能吧。开店的还能怕吃饭的?!客人越多越好,但是请您先提高一下您的烹饪水平吧。 衷心祝愿科学网客源不断!
1887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博主与编辑mm,您是科班出身吗?
热度 1 blownsand 2013-4-18 06:52
昨天在兰州街头看到“博文学院”的校车。网上一查,还有 专门培养编辑的“博文管理学院”。科学网博主与编辑mm,您是科班出身吗?
267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界第一头“基因编辑”法转基因猪诞生
热度 1 laserdai 2013-4-17 06:02
制造出世界第一头克隆羊多利(Dolly)的实验室——苏格兰 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Roslin Institute) 再创第一 ,使用比克隆羊更简便的方法“生产”出一只名为“猪26”( Pig 26)的转基因猪仔, 这 是世界上第一头通过“基因编辑”(gene editing)法降生的转基因猪。 “猪26”的制造者希望这项新技术的成功有助于化解公众对转基因肉制品的抵制,在减轻地球人口增长造成的粮食供应压力方面承担起关键角色。 “基因编辑”法据称比克隆更快、效率更高,而且不必使用对抗生素有抗药性的基因。但是, 反对转基因(GM)食品的阵营主要担忧之一就是GM作物和家畜携带对抗生素有免疫功能的基因,从而使得人类必不可缺的抗生素类药物失效。 改变了一个字母 所谓“基因编辑”,是指研究人员剪断组成基因染色体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插入新的基因材料,相当于编辑更改了组成基因组的30亿个“字母”中的一个。 这项技术的成功率在10-15%之间,且可以在受精卵上操作;而克隆技术成功率是1%,且需要采用更复杂的克隆步骤。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声称这个“编辑”过程逼真地模仿了自然的基因变异,使得最后的结果几可乱真,即使细看转基因动物的DNA也无法判断究竟是自然变异还是经“DNA编辑”(DNA editor)之手发生的改变。 Bruce Whitelaw 教授说,唯一的人工转基因证据是这头动物从胚胎到降生过程的详细记录。 由此,“基因编辑”法实际上可以替代克隆术。 “猪26”携带了一种对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有免疫力的基因。欧洲的猪感染了非洲猪瘟后24小时之内就会丧命。 “猪26”身上的抗非洲猪瘟基因取自对这种猪瘟有免疫力但在欧洲无法圈养的非洲野猪。 “基因编辑” 适用范围广 除了猪之外,基因编辑也可以使诸如牛羊、鸡鸭之类家畜家禽对一系列疾病具备免疫功能。 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已经引起不少跨国大公司的兴趣,世界性的监管机构已经在考虑如何给它定性定级。 英国对转基因动物的肉进入食物链仍采取严禁的态度,但美国和中国等其他国家比较放松。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已经在考虑转基因大西洋三文鱼是否适合人类食用。 如果今年晚些时候FDA做出裁决,认为美国公司Aquabounty研制的生长奇快的转基因三文鱼可以安全使用,则将开人类食物链先例。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人口增长导致的食物供应压力日益增大,转基因技术将成为缓减这种压力的重要力量。 Move over Dolly the sheep, here’s the genetically engineered pig that could bring home the bacon From the same lab that brought us Dolly the sheep back in 1996 now comes the world’s first pig created using ‘gene editing’. Born at the Roslin Institute in Edinburgh, the piglet – only known by the moniker Pig 26 – could change the public’s perception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livestock. Scientists have steered clear of previous methods, which involved using genes that were resistant to antibiotics. Instead they have ‘edited’ the piglet’s DNA using a method that has a 10 to 15 per cent chance of success,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technique’s success rate of less than one per cent. The hope is that the new GM pigs will be more resistant to diseases such as swine flu and help fulfil worldwide demand for pork products. 'Pig 26': Can this little piggy win over the enemies of GM? 17 years after Dolly the cloned sheep, Roslin researchers announce another milestone in ambitious project to produce disease-resistant animals http://www.telegraph.co.uk/science/science-news/9995807/Pig-born-using-new-GM-approach.html 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 309854/GM-pig-born-Scientists-created-Dolly-sheep-produce-pig-immune-disease.html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075 次阅读|3 个评论
向编辑MM道个歉!
热度 16 gfcao 2013-4-16 20:48
在科学网写博客常有种如履薄冰的感觉,说不定哪句话、哪篇博文就触动了谁的哪根神经了。估计编辑 MM 的日子更难受,她们在精选博文时必定胆战心惊,很难说给哪篇博文戴上一朵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穿的小红花会不会招来抗议。看得出来,科学网上的道德君子还是不少的,编辑 MM 若想置身事外,最好的办法是把授予小红花的权利交给博主们。当推荐数达到一定量时自动戴上小红花,或者干脆取消精选,这样也就不必总拿精选说事了。 我也抗议过精选,例如当初在药家鑫问题上,我抗议过编辑 MM 精选麻庭光先生的博文。也有几次别人抗议我的博文被精选,不过我的博文被抗议精选的时候不算多,因为精选率本来就不高。有时候你很难弄清楚写什么样的东西不会被抗议,按理说,如果你写科研或教学类文章是不会被抗议的,其实不尽然,说不定别人说你是伪科学,一样被抗议,编辑 MM 因为精选这样的文章被抗议的时候大概也有过,具体记不清了,只是有点印象。 这次因为《梨花何须压海棠》被编辑 MM 精选再次遭到了某些博主的抗议,估计这是编辑 MM 始料不及的。抗议的原因是我引用了苏大叔的那首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我有点奇怪,不少人曾经在网上大谈特谈雷政富那类赤裸裸的绯闻,没有人抗议,甚至一片叫好声。因为引用了苏东坡的一首调侃诗并被精选了,却招来了抗议。我不禁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叫科学网的道德底线?我们的道德君子们能不能给个界定? 编辑 MM 精选我那篇文章一定不是因为苏大叔的那首歪诗,多半是因为那几张照片尚可一观的缘故。至于苏大叔的调侃诗算不算黄,大概编辑 MM 界定不了。如果一个人在科学网上写怡红院般的小说,或者把雷政富写成故事,编辑 MM 能不能精选呢?道德君子们能不能给编辑 MM 指导一下? 因为我的烂文章让编辑 MM 受委屈了,特此向 MM 们致歉。不过俺坦率地说一句,我不会为了精选写精选,但我喜欢自己的博文被精选,因为我不是伪君子。 编辑MM何不试试精选这篇短文,看看会不会挨骂?我猜99%的可能性会挨骂。^_^
个人分类: 杂文|3830 次阅读|28 个评论
立此存照:科学网编辑再次突破职业道德底线
热度 7 chemicalbond 2013-4-16 20:04
通过博文《好湿:精选与热门》【1】,顺藤摸瓜,找到这篇精选博文,《梨花何须压海棠》【2】。 这篇精选文章的开篇是这么写的:“ 一树梨花压海棠源自苏东坡调侃张先的诗作:“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比喻老牛吃嫩草 。” 实在不明白为何编辑MM又大脑短路了。我认为这是职业道德问题。在此表示强烈抗议。 参考: 【1】好湿:精选与热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80705-680267.html 【2】梨花何须压海棠 (全文及评论已经在4月16日晚上8点存档)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679933.html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201 次阅读|19 个评论
科学网是一种什么文化?请作答!
热度 4 caojian123 2013-4-15 17:28
先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6916-680397.html . 看后,请解答!
2480 次阅读|7 个评论
由一位送水工引起的感想
热度 1 slowlight 2013-4-14 20:28
前两天家里的自来水突然水质变差烧出来的水没法喝了,就从网上找了一个送桶装水公司的电话。速度很快,小一会就把水送来了,水也还可以,服务也好。一桶水喝完正当我准备打电话再叫水时,我下楼时发现了送水工贴在楼道里的小广告。有的贴在楼道窗户上,有的贴在电表箱上,有的贴在墙上,正是这些小广告改变了我的想法:我决定换一家送水公司,不论价格如何。从公司的角度看,送水工的作法无可厚非,是好心,在为公司做广告。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种方式却不为有的人所认同,并为此流失客户。 我也想到了编辑工作,在处理稿件的时候,在跟作者、审稿人交流的时候,我们一句无心的话会不会引起了他们的反感,让他们不再为我们审稿、向我们的期刊投稿,而这一切我们却一无所知? 我想应该有的。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4585 次阅读|1 个评论
【代发招聘】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国学策划编辑
xiao 2013-4-10 11:28
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计划招收国学策划编辑1-2名,不解决户口,要求至少是文史哲方向的硕士毕业,最好有编辑工作经验,起步年薪6万左右,感兴趣的话请与我联系。
个人分类: 八面·来风|298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哆啦A梦与一本杂志的记忆
gongshiliang 2013-4-10 10:36
哆啦A梦与一本杂志的记忆 很少有人知道,“哆啦A梦”第一次出现在日本以外的地区,是在一本名为《儿童乐园》的香港杂志上。今天仍流行之“叮当”、“大雄”、“静宜”等中文译名,皆源于此。今年是《儿童乐园》创刊六十周年,这本杂志,承载着三代香港人的童年记忆。 我无党无派,不可干涉我的编辑方向。我代表中国人,本着一个中国人的意识做《儿童乐园》 1950年代初,一群北京大学的学生从大陆移居香港,栖身于钻石山的防空壕内。他们接受美国方面的资助,为右派杂志撰写反共文章。其中一位姓潘的年轻人,在教会负责刊物出版,与罗冠樵相识。 罗冠樵,1918年出生于广东顺德,1938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馆专科学校,1947年移居香港,在广告公司任职。与这些学生熟识后,他提出了一个想法:“现在写历史连环图的人很多,小孩看了也不忍释手,但内容很市井,我觉得不是很好。不知道可不可以弄一本比较有方针、有社会意义的刊物。” 双方一拍即合。一周后,这群学生在钻石山附近租借办公场所,成立友联出版社,着手创办《儿童乐园》、《中国学生周报》、《祖国周刊》等面向不同年龄层的刊物,邀请罗冠樵出任《儿童乐园》主编。 罗冠樵开出一个条件:作为一本给孩子看的读物,《儿童乐园》绝不涉足政治。“总之我无党无派,不可以干涉我的编辑方向。我不代表任何东西,我代表中国人,本着一个中国人的意识来做《儿童乐园》,灌输一些中国文化给中国小孩而已。”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处于两大意识形态的对峙之下,如香港学者郑树森所言,其文化空间“成为冷战年代里国共两大阵营及个别外国势力在香港努力争夺和意图占领的(地盘)”。少儿刊物亦受此影响,与《儿童乐园》相对的,是1959年由左派人士出资创办的《小朋友画报》。 友联出版社接受了罗冠樵的条件,将编辑自主权交到他手上。1953年1月16日,《儿童乐园》半月刊正式出版,此后四十一年,始终奉行“为儿童带来欢乐”的办刊方针。 他以手中画笔告知那个年代的香港儿童,在艰苦的日常生活以外,还有另一个理想的世界 《儿童乐园》创刊首期发行8000多本,对于香港当时的200多万人口来说,已是相当惊人的数字。那个年代,大陆移居香港者数以十万计,儿童数量也迅速增加。在此背景下,社会对儿童读物需求甚殷。 《儿童乐园》是香港第一本全彩印刷的儿童刊物,每期封面由罗冠樵亲笔绘制,多为面色红润、喜笑颜开的男童女童,或在海边嬉戏,或在天台赏月,或在田野玩耍,笔触细腻,色彩鲜艳,温馨而充满童真。 现实却并非如此。香港网友“西环的黄金岁月”追忆《儿童乐园》往事时,写道: “那年头,我们的居住以及周遭的环境都颇为恶劣,甚至可说是杂乱无章的。那些住在木屋区,或者一家五口一张床的小朋友更不用说了。对比之下,《儿童乐园》的封面与封底图画所呈现的世界是光洁明亮的,画中的小孩子活得既健康又开心……恰好为我们灰蒙蒙的生活燃点了希望。” 当时的香港经济萧条,国共内战时期涌入的大量难民,居住在以铁皮和木板搭建的屋棚内,俗称“木屋”(寮屋)。1953年,《儿童乐园》创刊当年的圣诞夜,深水埗发生寮屋区大火,五万灾民无家可归,香港政府始建徙置大厦。无资格入住者,蜗居在“唐楼”以木板分隔的板间房中,一家七口共睡一张床。 对于这些生活在困苦之中的孩子来说,《儿童乐园》名副其实。早期的《儿童乐园》定价数角,于普通家庭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多孩子只能在图书馆、理发店或小童群益会等场所,翻阅已被前人翻得残缺不全的杂志。那时,能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儿童乐园》,是不少香港孩子的生日愿望。 靠一位嫁到香港的日本太太翻译,加上三位画家,“哆啦A梦”以“叮当”的名字亮相香港 《儿童乐园》的每一张图、每一个字,均由画家和书法家一笔一划手工绘制、书写而成。资料收集、故事构思、文字撰写、绘画上色、校对,由两三人包办,工作量可想而知。 《儿童乐园》第一任社长阎起白,在前日本殖民地旅顺长大,第一语言为日语,深知日本儿童文学之发达。他为杂志社订阅了日本小学馆出版的系列儿童刊物,成为《儿童乐园》的素材库之一。 1969年12月,《哆啦A梦》在日本小学馆的多本杂志上开始连载。时任《儿童乐园》社长的张浚华读后,决定将其翻译为中文,“希望中国的小孩子都看得到”。 由于书的开本不同,原作中的所有图画均须重绘。“靠一个嫁给香港人的日本人太太翻译,又增聘了三个画家重新绘画”。他们对原作的部分内容作了本土化加工,例如,和服被改为唐装,日本的风俗习惯被改为中国的风俗习惯,对话中还加入了不少广东话。 人物名称也非直译,而是贴近香港人的称谓。“哆啦A梦”被译为“叮当”,“野比伸太”被译为“大雄”,“源静香”被译为“静宜”,“骨川胫夫”、“刚田武”依其外貌特征,被分别命名为“牙擦仔”和“肥仔”。时至今日,这些中文译名仍在两岸三地广为流传。 1973年,《儿童乐园》杂志刊载《叮当》后,在香港掀起一股“叮当”热;1976年发行的单行本,每册销量五六万,与鼎盛时期的《儿童乐园》并驾齐驱。 清明时节,小圆圆一家为什么不去扫墓?因为他们的长辈葬在很远的祖国,父母不能回去 不过,《儿童乐园》的招牌明星却并非“叮当”,而是罗冠樵笔下的漫画人物“小圆圆”。 “小圆圆”的雏型在创刊之初即已拟定,这个名字由后来出任友联出版社秘书长的北大学生“燕归来”提议。罗冠樵觉得,“小圆圆”三个字无论北方人还是广东人来念,都很好听,而且易记,便采纳了。 小圆圆被塑造为一个聪慧乖巧的女孩,小胖则单纯可爱,后来又陆续添加了毛毛、玲玲、黄聪等小伙伴。为积累素材,罗冠樵平时留心观察身边孩童的一言一行,记在小本子上。 罗冠樵为小圆圆创作的数百个漫画故事,质朴亲切,既有家长里短的琐事,也有放船仔﹑放风筝﹑溜冰等趣事,以及帮助同学﹑孝敬父母、爱心募捐等德育小故事。部分内容,折射出那个年代香港的社会问题,例如1950年代“木屋区火灾”﹑1960年代因水荒而“制水”﹑1970年代推广清洁运动的“垃圾虫”。 清明时节,小圆圆一家为什么不去扫墓?罗冠樵写道:因为他们的长辈葬在很远的祖国,父母不能回去。 小圆圆很快成为香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有一期提到小丽生病了,小胖打电话去问候。随手编造的电话号码,被孩子们信以为真,纷纷拨打。没想到这个号码真实存在,是一位小学老师的。那段时间,老师每天都会接到小朋友打过来的电话:“喂!是小丽吗?” 杂志社知晓后,刊登声明,呼吁小朋友不要再打电话过去,并赠送一年免费杂志给这位老师,以示歉意。 白天超负荷工作,夜间赚外快养家,这些“无名英雄”为香港儿童创造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没有看《儿童乐园》很久了,这次是航头推荐的。他说:全本书最好看的是《叮当》……其实最好看的不是《叮当》,一些翻译的童话,因为非常温柔浪漫,译得又清楚明了,更有趣。”香港女作家亦舒在专栏“舒服集”的一篇随笔中写道。 年逾六旬的亦舒初次接触古希腊神话,也是在《儿童乐园》上。“简单透明的文字,配美丽精致的七彩插图,《儿童乐园》的故事使原著失色乏味”。 除了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等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栏目,以及《封神榜》、《西游记》等古典名著的改编外,《儿童乐园》还绘制过不少欧美的经典童话与名人故事,例如《苦儿流浪记》、《爱丽丝梦游仙境》、《居里夫人》、《爱迪生》等。 1970年代,在社长张浚华的策划下,《儿童乐园》翻译重绘了一批当代欧美知名儿童插画家的作品,汉斯·奥古斯特·雷伊的《食虫草张口儿》,菲利普·迪·伊斯特曼的《萤火虫闪闪》,莫里斯·桑达克的《我是犽猢》。据统计,《儿童乐园》出版的国外儿童插画故事已逾千部。 为此付出的,是每天超负荷的工作,夜间还要接外稿赚外快才能养家糊口。正是因为有了罗冠樵、郭礼明和李成法这些有才华而不计回报的“无名英雄”,那个年代的香港儿童,才得以拥有如此丰富的精神食粮。 为区别于港版,台湾青文出版社在“叮当”前面加了个“小”字,其他译名也作了相应调整 《叮当》随《儿童乐园》风靡香港后,青文出版社决定将其引入台湾。为区别于港版,青文出版社的编辑在“叮当”前面加了个“小”字,改名为“小叮当”。其他译名也作了相应调整,“静宜”改为“宜静”,“牙擦仔”改为“阿福”,“肥仔”改为“武钢健”,而“大雄”还是“大雄”。 台湾版《小叮当》每月出版两本,共发行了230本。期间,青文出版社组织漫画家创作一系列衍生故事,包括《大雄与精灵世界》等长篇。 此时,在香港,一群精通日语的漫画爱好者,声称获得日本方面的正式授权。他们以“海豹丛书”的名义出版日本漫画,每册90页左右,封底以中英文标注版权。《叮当》是“海豹丛书”的主打系列,但期数与日文版并不对应,纸质与包装也谈不上精美。 1990年代初,香港与台湾政府严厉打击盗版,翻版漫画自此绝迹。之后,玉郎漫画(后改名“文化传信”)获得《叮当》在香港的代理权,大然文化获得《小叮当》在台湾的代理权。 1996年9月21日,藤子·F·不二雄病逝。去世前,他留下遗愿:“希望亚洲地区统一改以日本音译,使每个不同地方的读者只要一听就知道在讲同一个人物。”于是,自1997年起,香港和台湾两地出版的《叮当》一律改名为《哆啦A梦》。 “叮当”由广东《少年文艺报》引入中国大陆,始于一场以反暴力色情刊物为主题的座谈会 1980年,香港中文运动联合委员会主办了一场以反暴力色情刊物为主题的座谈会,由香港民主派元老司徒华担任主席。会议结束前,司徒华聊起《叮当》,与会者反响热烈,很多人都看过这部漫画。 出席座谈会的二三十人中,有一位来自广州的女作家,《少年文艺报》主编黄庆云。会后,黄庆云特意找来一套《儿童乐园》发行的《叮当》单行本,将广东话改为普通话后,发表在新创刊的《少年文艺报》上。 “我原先只想是《儿童乐园》的读者,就是香港、台湾、东南亚和欧美唐人街的中国小孩,没想到能进大陆。我的愿望是百分之一千实现了。”忆及这段往事,前《儿童乐园》社长张浚华说。 这之后,中国大陆出现《叮当》的翻版漫画,译名与港台相同。1990年代,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获得日本小学馆的授权,以《机器猫》的名字在中国大陆发行正版《哆啦A梦》漫画。 今天,《哆啦A梦》四十五集单行本、大长篇以及Plus的中国大陆代理权,已转至吉林美术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大力推行“正名”活动,在单行本的结尾处与大长篇的开头处,印有如下文字: “请叫我哆啦A梦吧!我是机器猫‘哆啦A梦’。过去,人们一直叫我‘机器猫’,其实这不是我的原名。我的原名是‘哆啦A梦’。人们还给我起了个爱称,叫作‘小叮当’,虽然我也很喜欢这个爱称,但若能叫我的原名‘哆啦A梦’,我会更高兴。” 结束语 1994年12月16日,《儿童乐园》第1006期的“播音台”栏目,发布停刊消息。这本陪伴三代香港人成长的儿童刊物,至此终结。 2011年11月,李成法去世。2012年11月,罗冠樵去世。尽管不似藤子不二雄般有名,但他们对儿童怀抱同样的爱心,数十年默默无闻地奉献。 前《儿童乐园》社长张浚华说,停刊至今已十多年,仍有不少读者在春节之际打电话向她祝福,所以她确信,“《儿童乐园》曾为这些深情的读者带来很多阅读的乐趣”。 藤子不二雄谈及《哆啦A梦》的创作理念,说:“无论任何时代,都不要丢掉作为人的和善,坚强的勇气与爱,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这正是《儿童乐园》的成功之处,也是今日众多儿童刊物的缺失之处。 【相关图片资料敬请浏览转载之网站: http://game.163.com/special/jianzheng_57/#01 】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编辑注意,匿名者Arrival 对本人攻击
热度 6 laserdai 2013-4-7 23:34
尊敬的编辑,   前几日跟王德华博主在一个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解读观点,其实细细看来,二者各说各的,没有对立冲突。王博主也认真澄清,相信不会让广大读者误解。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精选 鲜桃学生几个,烂杏导师一筐 可是突然冒出一位匿名用户 Arrival ,在王博主的博文后留言部分度对本人展开攻击,让人情何以堪? 这样的攻击,不是观点讨论,辩论和争论,而是赤裸裸的匿名攻击,希望为了科学网上的文明气氛,编辑能 注意到这样的不正常。 我本人支持实名讨论甚至争论,这样的匿名攻击,只能让人感受其人格问题。如果这个是马甲,那 就更给科学网添上瑕疵。 感谢编辑百忙之中能够注意! 戴德昌 附件: Arrival 2013-4-5 15:09 我只是替及时你挡驾而已。那厮是明显地在“偷换概念、转移命题”,以诡辩之术挑唆煽动没有见识的学生来围攻你的。我提醒你看看那厮最近的最新博文题目,只看标题不看内容就可以看出那厮的人格特征:心地阴暗、幸灾乐祸,属于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患者。更不像是个以“光学”为专业的人士。那厮,无论是做学生、还是做导师,都不是个神马好鸟。不必理会他。他那些论七八糟的博文不值一看的,不必费功夫去领会了。 博主回复(2013-4-5 17:47) : 明白。谢谢您老。 Arrival 2013-4-5 11:34 戴德昌 2013-4-5 18:41 看起来论述很好,其实根本原理上不靠谱! 导师的个人能力和培养也非常重要,烂导师也想要好学生。 程代展的学生很好,被培养得怎么样? ------------------- 老王,您歇着。这厮的问题很屌,TA还有另文博文更屌。你是厚道人,不跟这厮计较。老夫来教导这厮。 建议这厮,你自己看看你自己的最新博文题目如下:你都是个神马东西?自己去琢磨吧。 -------------------                
个人分类: 社会文化历史|3851 次阅读|19 个评论
编辑谈刊(1)——不应有的明显错误
热度 4 jxz1963 2013-4-7 16:42
最近几年时间,应朋友之约,给他们所编辑的一份学术期刊进行审读。说是审读其实就是在鸡蛋里头挑骨头,找期刊在编辑和校对过程中的一些小毛病。 面对厚厚的一本在业界久负盛名的学术期刊,我不仅仅感到一种陌生:不是本人所学,又不是本人所从事的专业,真有一种老虎吃天,没处下爪的感觉。 有时,我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各省一级的出版主管部门不都有专业的审读机构,他们是如何做的,又是如何审读的,与老朋友电话了解后才知,那只是一个专门的有关出版物政治方面的审读机构,而且多是一些退休的临时聘用人员,每份期刊不用通读,读读标题、看看前言和结论,最后再把广告翻一下,就基本上给一本期刊定位了。 我在审读这份学术期刊时,采用了“百页审读法”,即整个期刊的连续一百页全部通读,一则是通过强迫阅读学习期刊所刊专业方面的知识,二则可以在一个固定的版面内查找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同时,期刊的封面和目次页则全部要审读。 每年六期的期刊,有时主编让我只审上两期就行了,怕占有我太多的时间,但我基本上是每期都读,只不过在需要交的期上写上我的意见。 记得在去年的一期刊物的作者简介上就出现了浙江省郑州市的错误,今年的一期刊物上,还是在作者简介中又出现了山东省自治区聊城市的错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我想,在一本期刊上出现这种低级错误的机会应该是没有的,一来有作者自己,起码作者不会搞错自己的籍贯;二来,我们的编辑人员把关,编辑的素质从学历上说最起码是大专文化;三来,我们的校对人员就是高中毕业,这点儿地理知识还是有的吧。第四,还有我们的主编们最后把关,不会只是签个字走一下形式吧。 这种错误,不论是哪份期刊,也不论是学术期刊,还是其他期刊,都是不应该出现的低级错误。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3790 次阅读|8 个评论
给科学网编辑同志的两个建议
热度 7 twhlw 2013-4-4 14:48
1、不时把过去好的博文翻出来“温故而知新”,小小鼓励一下各位作者!征得作者同意,可以出书、专辑! 里面确有很多真知灼见的好文,不让全国人民看看实在可惜!同时也可为有知之士创点额外的名利不是!? 2、把有价值的博文系统整理一下,定期(或不定时)写成专辑向国务院政策室及各大部委投送,“博以致用”,让博客们感到自己“位卑未敢忘忧国”之真实,做到真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责任。 此前很多好的博文被浪费或仅供大家帮个人场,实在太可惜了!这样既说又练地“理论结合实际”也有利科学网的推广和认知度、粘性的提高,这也可看成“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以后的网站之趋势为:虚拟环境+真实世界=火! 书不尽意,后叙!
2531 次阅读|14 个评论
科学网7天龙虎榜
热度 3 chemicalbond 2013-3-26 21:31
有什么样的编辑MM,就有什么样的科学网。 看看这7天来科学网都“精选”了哪些博文,哪些博文又被广大网民所热衷?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051 次阅读|4 个评论
其实,平心而论,科学网的编辑在删除大家博文的时候是在保护大家
热度 2 dajinzi 2013-3-23 14:31
在强大的GFW面前,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说点身边的事情,我老婆老家开着宽带,弟弟除了工作时候就天天在家玩游戏。前两天老婆跟我讲说咱家里来人了,还是公安。我心里一惊,像我弟弟和我家人等,极品P民怎么会忍心招惹平时就很忙的人民公安呢?更何况还是从四川过来的公安,那整的我们更是不好意思了。问一下我等老实巴交的P民招谁惹谁了?公安来二话不说要看电脑,一看无奈只有“穿越火线”、QQ、360等软件。貌似从来就木有关注评论过时政、乱发帖子、乱发博文等等操作。 结果看完就要走啦,说不是你们干的,不知道谁在网上乱发东西。 作为一个资深网民来说,个人分析哈,估计我弟弟木事天天在家里玩游戏,用的又是XP系统,后门满天飞不说,漏洞也是一个接一个的需要修补,我弟弟又打补丁不及时,估计电脑早已成“肉鸡”了,已经成为一些个干坏事的人的跳板了。 所以有了上述的感叹: 其实,平心而论,科学网的编辑们在删除大家博文的时候,其实是在保护大家。 我知道在科学网上面的各位都是思想很开放的各位,都是对祖国的建设很热心的各位,都是对祖国的自由与民主很有见解的各位,都是咱们祖国现在与未来的栋梁......但是民主进程不是一步到位的,希望大家稍安勿躁,希望大家理解目前祖国网络方面自由度有限的现状,也请大家在科学网上面只谈科学,莫论国事。总而言之:贵族的事情,咱们P民啊少掺和。 文中若有得罪诸位,敬请见谅!三克斯
个人分类: 心情|3004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LaTeX 实时预览编辑工具Gummi
热度 1 dajinzi 2013-3-23 13:52
Gummi 是一个利用 Python 和 GTK 技术开发的简易 LaTeX 编辑工具,具备实时预览、语法高亮、BibTex 支持、导出到 PDF 、纠错/拼写检查、预设模版等功能。 Ubuntu 用户可以通过这个 PPA 来安装: sudo apt-add-repository ppa:gummi/gummi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gummi 项目主页: http://gummi.midnightcoding.org/
个人分类: latex|4632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编辑MM们看过来
热度 20 dongping2009 2013-3-21 16:58
科学网编辑MM们看过来 魏东平 科学网今天的交通很成问题!为了 体验一下科学网的新版编辑器 ,先是在中午时分,我辛辛苦苦直接码就的几百个汉字,在我按照要求完成了所有操作步骤,点击“保存发布”的按钮之时,于弹指之间,便灰飞烟灭。 接下来,便没有任何心情,再码字上去科学网了。 估计科学网的编辑MM们心情也不好受,这里讲一个我自己经历的尴尬故事,也是关于交通问题的,但不是在科学网,而是出现在现实中,希望饱受科学网交通堵塞之苦的各位,也包括科学网编辑MM们,轻松一笑: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开始工作没几年那会儿。 话说我们年轻时候,使用的主要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了。 一次,我骑着自行车,在校园里溜达,就看到对面大概50米处,也有一位女孩,也骑着自行车,迎面过来。 于是我把好龙头,准备右让,哪知,对面的女孩也朝我的右边让来,于是我赶紧左偏,对面女孩又跟着左偏。 这样左来右去,50米的距离一会儿就用完了,“啪”一声,两车撞上了。 当然了,后面又接着发生很多故事,那是后话。
个人分类: 仰望天空|4652 次阅读|44 个评论
声明(非哗众取宠):如果博文加精请编辑事先与我商量
热度 1 lcydream 2013-3-20 21:36
尊敬的科学网编辑: 我在科学网写的博文不是为了吸引博友的眼球,尽管本人文采甚差,博文被精选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如果万一有一篇被你们相中了,请你们事先和我商量,特此向你们说明。 理由如下:我的博文非常不适合大多数的博友,可读性是较差的,没有艺术可欣赏性,我倾向于通过博文描述自己真实的心理状态和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如果加精可能会浪费广大博友的宝贵时间,我觉得对不住他们! 谢谢科学网编辑!
4522 次阅读|2 个评论
理文编辑Journal Selector:数分钟选定期刊
liwenbianji 2013-3-20 16:11
你还在为自己的研究成果不知该投给哪个期刊而困惑吗?现在,你只需要输入文章的摘要或简介, Journal Selector 即可提供相关领域的重要期刊列表。在此基础上,结合刊期的影响因子或出版模式(包括开放获取)等因素进一步优化搜索结果,即可作出合理选择。 理文编辑 Journal Selector 的工作原理 Journal Selector 采用最先进的语义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方式,为您输入的文本创建一个“指纹”,并把该“指纹”与众多关联期刊所载内容的指纹进行匹配。您只需在文本框内输入摘要或内容简述, Journal Selector 将把输入的文本与已发表过相关论文的期刊相匹配。检索结果可按匹配度、影响因子和发表周期进行排序和细分。您可以随时更新文本内容以获得更理想的结果。 点击期刊刊名,即可链接至该刊详细介绍页面。“匹配分析”则解释为什么该刊与您的论文是相关的。匹配得分越高,意味着相关性越强。“相关文章”列表则显示该刊既往已发表的、与您的稿件相关的论文。 在将备选期刊的范围缩小至有限的几本期刊后,可访问这些期刊的网站获得更进一步的信息,以便作出最终的决定。您可以查阅这些期刊的“宗旨和范围”,检索相关文献,阅读《稿约》。 期刊数据的收集以及影响因子的计算 包括影响因子在内的数据均采集于公开发布的信息,并定期更新。 影响因子是基于期刊报告的信息,可能与最新的官方数字有所差异。官方的期刊影响因子数据由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编制,在其每年一度的《期刊引文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中公布。 部分期刊通过自动数据推送(“Data Feed”)方式向我们提供信息,确保这些期刊的信息保持新颖、准确。这也有利于使这些期刊与您输入的文本进行更精确的匹配。 期刊匹配精准性 出现“假阳性”结果是正常的。您可以忽略那些明显不相关的期刊,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确实相关的期刊上。不过,有时候那些貌似“假阳性”的结果其实确属相关期刊,并且可能是你以前未曾关注过的期刊,只是 Journal Selector 通过科学的算法发现它们与您的论文是匹配的。我们仍在继续改进 Journal Selector 的匹配算法,并且也欢迎用户提供宝贵意见。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问题,请联系我们: data(at)whichjournal.com 。 理文编辑 Journal Selector 开发初衷 理文编辑 致力于消除作者在发表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尤其是英文语言障碍。我们希望科研人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其研究方面,而不必费时费力地去润色英文,或在众多期刊中苦苦寻觅,选择合适投稿的目标期刊。作为领先的科技编辑服务公司,我们充分理解母语非英语的科研人员在发表其研究成果时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只有消除这些障碍,稿件的科学价值才会成为唯一的评判因素。
3021 次阅读|0 个评论
伟大的杂志是伟大编辑的反映(补充与修改稿)
热度 9 zhpd55 2013-3-20 11:50
伟大的杂志是伟大编辑的反映 德国《应用化学》迎来创刊125周年 诸平 2013 年 3 月 12 日 ,德国《应用化学》( AngewandteChemie )在柏林召开庆祝该刊创刊 125 周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化学家近 1500 人到会表示祝贺。德国《应用化学》创刊于 1887 年 , 是德国化学会创办的第一份主要针对德国工业化学家群体的技术性杂志 , 创刊 125 年来,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备受分子科学家和材料科学家敬重的期刊之一,其影响因子从2010年12.73上升到2011年13.455. 纪念《应用化学》创刊 125 周年大会在极具特色的音乐声中开始, 1999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 )艾哈迈德 · 泽维尔( AhmedZewail )教授说,今天我们庆祝一个伟大的事件 —— 《应用化学》创刊 125 周年;同时有十多位世界著名的化学家出席。美国哈佛大学( HarvardUniversity )的化学家 GeorgeM.Whitesides ,特别称赞《应用化学》杂志的资深编辑 PeterGlitz 说道, “ 伟大的杂志是伟大编辑的反映( Agreatjournalisthereflectionofagreateditor ) ” 。 PeterGlitz 自 1982 年以来就一直担任《应用化学》杂志的主编,在推进《应用化学》杂志由主要发表德国研究成果转向报道世界各地重要的化学发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艾哈迈德 · 泽维尔也承认《应用化学》杂志的完全转变, PeterGlitz 主编功不可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 )的化学生物学家 CarolynR.Bertozzi , 谈到自己对于《应用化学》的认识变化,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她当时还是一名研究生,《应用化学》就已经是一种专业出版物,但让人首先想到是其作为欧洲作者发表研究成果的期刊。到 1996 年她开始独立工作之后,《应用化学》已经今非昔比,不仅是欧洲作者发表论文的期刊,也是美国化学家发表论文、交流学术思想的一个平台。 PeterGlitz 接手掌舵《应用化学》杂志主编时刚满 30 岁 , 是一位留美完成博士后研究,刚刚回到德国的“海归派”一份子。他告诉 CEN ,他担任主编的目标就是吸引全世界最好的化学家,在《应用化学》杂志来发表研究成果。在他的办公室 , 他挂了一幅北美大地图,用于标记收到稿件的来源地 ,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陆续有美国和加拿大的作者向《应用化学》投稿。但是在 PeterGlitz 看来,尚有许多空白点有待开发。他 确信科学出版应该是国际性的和无国界的,欧洲人应该在美国期刊发表论文,同样美国人也应该在欧洲期刊上发表论文,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种学术交流的失衡局面今天已经大有改观,不仅美国人在欧洲期刊发表论文,而且亚洲也成为欧洲期刊的主要稿件来源地。 Dr. PeterGlitz ,Editor-in-ChiefAngewandteChemie,andCoveroftheSymposiumissue. 《应用化学》迈向国际化的第一步就是在 PeterGlitz 任主编之前的 1962 年 推出了 《应用化学:英文版》,这一举动是在 WilhelmFoerst 编辑的监管下完成的 , 也是《应用化学》杂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WilhelmFoerst 是一名纳粹党成员 , 他是在 1933 年执掌《应用化学》编辑大权,而且“没有阻止《应用化学》杂志为纳粹意识形态提供空间” , PeterGlitz 在该刊2013年 1 月份出版的纪念创刊 125 周年特刊发表的一篇历史回忆录中这样表述。《应用化学》编委会主任、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化学家 FranoisDiederich 对于纳粹时期《应用化学》的评价认为, 像许多纳粹德国时期的其他出版物一样 , 《应用化学》不发表犹太科学家的文章 , 且加印了令人不爽的广告 , 并“充满了难以忍受的语言”。 1946 年是《应用化学》发展史上唯一的未出刊的一年,是因为德国为了应对二战结束所致。这就是为什么 1887 年创刊的《应用化学》不在 2012 年来纪念创刊 125 周年而选择在 2013 年来纪念的原因。 更多信息请浏览 : ChemistryNeeded:SyntheticBiologyasaNewIncentiveforInterdisciplinarity AnniversarySymposium125Yearsof AngewandteChemie 125YearsofChemistryintheMirrorof“Angewandte” TargetIdentificationforSmallBioactiveMolecules:FindingtheNeedleintheHaystack Angewandte_Chemie_Celebrates_125_Years PeterGlitzhasbeentheEditor-in-Chiefof AngewandteChemie since1982.Hejoinedthepublishersin1980afterheearnedhisPhDinorganicchemistryfromtheUniversityofGttingen(Germany)withArmindeMeijerein1978andspenttimeasapostdocatIBMinSanJosé,CA(USA)andtheUniversityofHamburg(Germany).HeistheFoundingEditorof AdvancedMaterials , Chemistry—AEuropeanJournal , ChemPhysChem , Chemistry—AnAsianJournal ,and ChemCatChem ,amongothers.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研究|13960 次阅读|17 个评论
拖延审稿,其害无穷!
热度 8 caojian123 2013-3-15 15:37
有篇文章审稿4个月了,还不见结果。情急之下,催问了一下编辑。编辑回信说:The peer review has been extremely slow, but I am waiting for feedback at the end of this month. If the peer review is positive, I might be able to include the paper in the first issue of 2013, due to go in print in about three months. 根据信的内容,我揣测编辑有点不好意思,所以答应文章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将刊登于2013年的首刊。其实,我根本没有急着发表的意思。编辑之所以要这么做,估计是因拖延审稿而对作者采取的补偿。如此看来,介于作者和审稿人夹缝中的编辑是多么不容易啊! 理解归理解,但如果审稿意见未在特定时间内反馈的话,相信大多数作者都会过问一下编辑。如果审搞意见久拖不见,作者将另图打算。一旦这种情况频繁出现,对作者、期刊和审稿人而言,都不是好事。 就作者而言,拖延审稿不仅错失了率先发表的机会,更可能使开创性论文背后所具有的潜在社会经济价值被他人捷手先拿;对期刊来说,拖延审稿定会影响到其稿源,尤其是优质稿件。长此以往,期刊出路堪忧。审稿人呢?如果偶尔拖延,情有可原,没什么大惊小怪。但如果经常拖延呢?结果只有一个,即:编辑会主动放弃,另请高明。别以为你不做审稿人,对你没什么损失,这就大错特错了。审稿人究竟有哪些益处呢?我不敢苟言,因为审稿经历相当有限。不过,从我可怜的审稿经验中,至少有这样的体会:可在审稿过程中学到不少新东西(本来想举一个实例,但考虑到隐私,就算了吧)。如果你想要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了解到这些信息,除了运气,恐怕需要些时日。至于其他好处,请资深审稿人补充。 现实中,很多人兼具审稿人和作者的双重身份。既然如此,作为审稿人身份的你,为什么站在作者的角度上想一想呢?如果你无暇或无力审稿,怎么不及早告知编辑呢?我知道,如果你确实担当了审稿人的角色,审稿不会占据太多时间。只要集中精力,个把小时或几个工作日定能搞定。再说了,审稿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记住,再烂的稿件也有闪光的地方。即使只有一处,对花费时间不多的你而言,报酬率已经不小了。 拖延审稿,不管是对作者,还是对期刊和审稿人,都危害不小。为了各自的利益,请审稿人做好本职工作!!!
8516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名士黄秉维
wind 2013-3-15 10:29
【中国科学报】名士黄秉维 2013-03-15 | 编辑: |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 访问次数 24 来源:中国科学报 记者:郝俊 发布时间:2013-3-15 黄秉维(1913年2月1日~2000年12月8日)广东惠阳淡水人。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曾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所)专员、研究委员、专门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本报记者 郝俊 2013年2月1日,是中国现代地理学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秉维先生的百年诞辰。 对地理学界之外的大多数人而言,黄秉维并不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今日校园中修习地理专业的年轻学子,恐怕也只会在课本中与这位前辈偶尔相遇,其人其事则不甚了了。 幸而人们保留着一种特别的习惯,总会于诸如十年、百年为周期的时间节点,在日复一日的寻常生活之外,唤醒自己去回望历史深处的记忆。 在诸多纪念文字中,黄秉维被誉为“一代宗师”、“泰斗巨星”,是继竺可桢之后中国现代地理学的“一面旗帜”。 然而,在黄秉维生前自述中,他却说自己“本应有尺寸之成,事实上竟如衔石填海,徒劳无功”,“60多年勤勤匪懈,而碌碌鲜成,又由于偶然机会,忝负虚名。偶念及此,常深感不安”。 无怪乎,亲人、友朋、弟子、同事等曾与黄秉维相伴相处之人,皆赞其“虚怀若谷”、“高山仰止”,甚至说他“给人白云仙鹤”之感,后辈难有企及者。 两相对照,其实并非黄秉维过分自谦,也非后人追星捧月,而是正如另一位地理学大师任美锷“忆秉维同志”时所言,他是有些“名士”派风度之人。 探大地之理 受五四运动“科学救国”思想之感召,幼时饱读孔孟之书的黄秉维于15岁考入中山大学理科预科,本打算毕业后专攻化学。 当时的中国,内乱外侮不断,看到报载国外科学家在中华大地考察探险,采集大量标本等消息,黄秉维痛感国人失职于祖国河山,遂放弃化学,本科改入中山大学新建地理学系,从此在地理学园地耕耘一生。 地理是一门古老学科,以《水经注》、《山海经》、《徐霞客游记》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地理知识,曾成为世界地理文化之瑰宝。尽管中国地学早已自成体系,但直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地学也只是一种描述性理论,与科学之范式相去甚远。 中科院院士刘东生曾回忆,在昆明西南联大读书时他第一次听到黄秉维的名字,得知其写过一篇文章记录《徐霞客游记》中所记的植物学问题,深感惊奇。本以为徐霞客只是个善写风景的文学家,怎会涉及科学问题?他隐隐感觉到,这是一项从近代西方地球科学出发,承认中国历史上存在科学的新奇工作。 其实,黄秉维所思并不仅限于此:“我国幅员广大……地理未经研究之面积,实尤甚多。吾人即此研修,宜可根据所得之客观事实,于地理思想与地理方法,别有发明,别有创立,欧美之精华固可撷采,但不必囿于成说,自沮进步。” 不囿于成说,是黄秉维入科学之门所秉承的真谛。大学毕业后不久,他与当时已声名卓著的李四光一起考察庐山冰川地貌,两人“几无一致见解”。面对后生的反对和怀疑,李四光依然非常客气,容得百家之言的气度令黄秉维深感敬佩,对他产生极大影响。 1934年,黄秉维写出《山东海岸地形初步研究报告》和《山东海岸地形研究》,对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 Richthofen)关于中国长江以北海岸属上升性质的主流观点提出质疑,首次给出山东海岸下沉的证据。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否定外国人的学术思想。”作为黄秉维的学术秘书,曾跟随其工作三十余载的杨勤业评价道。 这也并非初生牛犊不怕虎,而是黄秉维所坚持一生的学术原则——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20世纪80年代初,基于当时对森林作用的片面认识,“森林万能”说一度甚嚣尘上,甚至有西南某省要员提出大搞“绿色水库”。黄秉维秉笔直书《确切地估计森林的作用》和《再谈森林的作用》等文,呼吁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认识森林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曾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国家重视。 晚年谈及此事,黄秉维说:“确切是我们的目标,但是我们往往可以离开这个‘确切’。因为知识有限,千万不要把自己看到的一切东西都当做真理,这样的话要犯错误。”这一席话,今日听来仍振聋发聩。 筑学科基业 基于“科学救国”的思想,黄秉维早期的地理工作多与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相结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的自然区划标准在全球范围得到较多沿用,然而它并不适合中国复杂的气候地理条件。基于多次实地勘测,黄秉维编著而成的《中国地理》,对我国气候、土壤、植被、地貌等相互关系,首次作出较为系统、详尽的介绍。 此后,黄秉维发表的《中国之植被区域》和《中国之气候区域》,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自然区划重要成果。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个问题始终在黄秉维头脑中挥之不去。国际学界已经认识到“地理学最大的困难就在于不能耕得深又耕得广”,那么地理学究竟前景如何? 新中国成立后,因国家建设需要,我国地理学迎来新的发展时期,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力邀黄秉维筹建地理研究所,出任所长一职。他则在最初的复信中表示“断然”不予考虑,在此背后,黄秉维经历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思想斗争。 当时,黄秉维意识到地理学需要“扬弃肤浅的东西”走向综合,改变传统地理学偏重于描述、无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弱点,但“没有物理、化学、生物学的知识,没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便难有发展前景。然而,这对于当时的中国学界而言,无疑困难重重。 竺可桢却认为,除黄秉维之外,“另外物色极不易”。他首推黄秉维的理由有三:一是要有较深厚的学术造诣,有较高的学术威望;二是不涉及当时地理学界的宗派纷争,科学院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火车头,一个所长必须是众望所归,能被南北的地理学家所接受;三是和国民党没有干系。 在地理所筹委会委员众推之下,黄秉维最终同意离开当时所任职的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到地理所就职迎接挑战。 “综合是地理学存在的依据”,黄秉维的这句名言道出了他的核心学术思想。面对地理学落后和地理研究所如何解决国家社会经济问题的困难,他开始了构筑学科发展基础的工作。 1956年~1959年期间,黄秉维提出自然地理学的三个研究方向,即:地表热量和水分平衡;化学元素迁移和转换;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物质、能量交换。 “中国地理学界沿着黄先生设定的研究方向,走在了世界相关科技领域的前沿。上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上相继出现了国际水文十年、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荒漠化等重大科学计划或热门议题,中国地理学界并不陌生,而是能从容应对,始终在中国的生态、资源、环境、发展的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黄秉维的学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唐登银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则评价道:“这些学术思想对我国自然地理学深化过程研究,建立地理过程观测研究野外台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今天开展的地理格局—过程—尺度相互作用的耦合研究就是对黄先生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1984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委员会向国际科学联合会提出的报告曾指出:要了解全球变化中的主要问题,必须将互相联系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综合起来。 无疑,这与1956年黄秉维提出的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三个方向不谋而合。我国地理学界相关研究比发达国家在全球环境变化中开展类似的研究早了近30年。 然而在晚年,黄秉维谈起这“早30年”之说却不无遗憾,感到自己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工作“进展很慢”,说“时间花了,力量花了,最后却没有结果,这个责任在我”。 “假使是一个高明的领导者,他应该能够望风使舵,知道水流的深浅,鱼网应该撒向什么地方,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做。”一贯苛责自己的黄秉维说,“书生气十足的人真正创业是很困难的。” 今日的地理学界同仁,却将永远铭记并感谢黄秉维的奠基性贡献。唐登银相信:“如果自然地理学停留在事实和现象的机械叠加,停留在肤浅的定性描述,面对复杂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将束手无策,那么与相关科技领域的竞争中将处于弱势。” 留一世风范 黄秉维自称书生气十足,在旁人眼中,他也是公认的嗜书如命之人。博览群书,广闻天下,这与他的综合地理学思想一脉相承。 古人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这也恰是对黄秉维一生酷爱书卷的真实写照。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述彭生前与黄秉维共事六十余年,两人经常在凌晨四五点钟通电话,所不同的是,陈述彭有早睡早起的习惯,而黄秉维则是彻夜看书至天明。真可谓“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 青灯黄卷,黄秉维习惯于通宵达旦地读书,且走到哪儿读到哪儿,无论出差、开会还是野外考察,总要随身背着一包书。他也由此得了一个雅号,叫做“两条腿的书架子”。 如黄秉维儿女所言,这一幽默的“尊称”中还有另一层含义:“父亲知识渊博,德高望重,在与他的交往中,仿佛可以漫步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从中获取知识和人生的真谛。” 黄秉维讲求博学深研,也并不讳言自己“好学多思,勤奋不懈,寻求真理,锲而不舍”,然而回望来路,却总称自己“劳而无功”。 作为黄秉维的第一代门徒,地理学家施雅风将恩师所谓的“劳而无功”,归结为他幼年读书时形成的“不慕名利”的“隐逸”思想,并且认为他对“详尽、彻底、系统、深入”的极端追求,多少影响了他著书立说之效率。 1989年夏,地理所成立《黄秉维文集》编辑小组,拟将其学术论著结集出版。然而黄秉维本人却对文集的编辑不大积极,一再说过去的文章有不足和缺陷,多次推辞。 几经同事劝说,文集之事才最终得到黄秉维的默许。即将付梓之际,黄秉维为文集写就3万余字的“自述”和“自序”,并希望在书名中加入“教训与体会”几个字。编辑组坚持认为,这几个字不宜用作书名,提出可在书中加以说明后,黄秉维才勉强同意。 除了自始至终对待学问的严谨和认真,黄秉维的这些选择,也的确是他人生观的现实体现。 改革开放之初,黄秉维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并成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数年后,他主动辞去了这一职务。 “有很多事是我不了解也不懂的,我怎么去支持和反对?”黄秉维向儿女们道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在黄秉维儿女的心中,虽然也曾历经了知识分子改造之磨难,但他们的父亲没有成为“政治脸谱式”的人物,而是始终保持了学者的良知和求实的风范。 这或许也是任美锷先生所言,黄秉维颇具“名士”派风度的原因之一吧。 “名士者,谓其德行贞绝,道术通明,王者不得臣,而隐居不在位者也。”生于民国初,历经家国罹难、世事动荡,献毕生心血于学问然不求闻达,黄秉维的身上,有那一代知识分子最后的魏晋风骨。 人物短评 黄秉维先生曾手书:“行所当然而不惑于偶然”,这生动地体现在他本人的科研生涯中。他学识渊博,善于独立思考;他一丝不苟,治学严谨;他营造宽松氛围,鼓励学术争鸣;他启发引导,提携后学;他探索求是,坚持真理;他结合实践,服务国家建设。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 黄秉维院士是我国地学、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伟大思想家与设计大师。他孜孜不倦、博览群书,深思熟虑地指点学科方向,在学科发展上是我们的舵手。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 由于长时期高速和超高速经济增长以及大规模城市化,我国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迅速发生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向地理学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紧紧把握黄先生的教导,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 我在先生身边工作愈37载。先生给我留下的最深刻记忆是为国家、为人民的崇高信念已经完全融入了他的血液中,体现在他所主持的每一项任务中,他所完成的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是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和需要出发,一切为了国家的发展,一切为了人民的福祉。 ——黄秉维生前学术秘书杨勤业 师从黄先生40多年,先生的爱国敬业、尽职尽责,博学多思、高瞻远瞩,学理深究、学术创新,以及宽厚待人、勤勉淡泊之精神一直激励着我辈奋勇前进,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遗产。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谭见安 “生态环境”一词是黄先生提出的,曾被引入政府工作报告,后来他一再讲生态和环境两个专业名词不宜叠加使用。但是如果我们不从科学名词出发,而是当做“投资环境”和“人文环境”那样更广泛的理解,那么“生态环境”一词就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了。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丕远 《中国科学报》 (2013-03-15 第6版 印刻)
1913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人都能成为著作家
wyc 2013-3-11 14:56
!-- ?༭/a-- 删除 回复 ?ٱ? 汪育才 2013-3-11 14:53 这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生。 以前,想出一本书,很难啊! 费了天大的劲, 出版了! 如何发行?寄赠好友等等, 哪一个环节不难? 我的一生虽然也写过几本书, 深谙其中之艰辛! 好了, 现在好了, 您一分钱都不用花, 一按鼠标, 上述种种之难统统不见。 而且得益更多更多。 全世界都变成了您的大讲堂,您的听众、交流对象不计其数!!!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09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谈你幸福吗?
wyc 2013-3-9 17:45
!-- ?༭/a-- 删除 回复 ?ٱ? 汪育才 2013-3-9 17:41 一个个人、一个单位, 如果在公众场合能够经常看到他的形象, 听到他的声音, 人们为他而感到欢欣鼓舞、感到荣跃, 历史因他的存在而显得厚重, 思维着的精神之花朵因此而更加艳丽。 这就是黄山育才对幸福的浅识。 1/ 1 | 总计: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2030 次阅读|1 个评论
编辑MM在提醒什么啊?
热度 11 dongping2009 2013-3-9 14:54
编辑MM在提醒什么啊?
编辑MM在提醒什么啊? 魏东平 午饭过后,只要一链接到科学网,浏览器上方总有一个提醒的标志,在那不停地闪啊闪的,无论咋做都消除不了。 该不会我触碰了科学网上的哪根高压线,编辑MM给出的一个预警吧?^_^_^_^
个人分类: 闲谈科网|3742 次阅读|25 个评论
过“三八”节了,我欠她一份“礼物”
jxz1963 2013-3-8 23:19
她年前写了一篇长长的论文,写好后让我看了一下,说她想投给《某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我问她:“为啥要投给那个很专业的学报呢?” 她说:“那个学报刊登我所写的内容的稿件,这个刊物是这方面少有的中文核心期刊。” 我说:“凭我的感觉,这事儿可能有不小的困难?” 她反过来问我:“你认识的朋友中有没有谁认识这个学报的老师?” 我说:“不知道,我问问朋友们再说。” 随后的第三天,我和朋友一起去参加朋友聚会,我顺便问了一位很要好的朋友这方面的情况,他说:“这方面的稿件是很难发,是否先查一下重再说吧。”我随后把稿件发给这个朋友,朋友很快就给查了重:“ 8%,只有一句话与她同事的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有些重复 。”朋友告诉我:“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 由于是学校放寒假的时候,我没有再问朋友们是否与该学校有认识的人。 正月十五刚一过,工作上的事情忙了一阵子,加之又出了一趟差,七事八事的就把稿件的事情放在了脑后。 前几天突然想起来了,于是就给朋友们说起此事,一位朋友说先把稿子让编辑看看,我便急忙电话过去让她把稿件的名称告诉我,她听后笑了一下:“不用了,人家编辑部已经给我退稿了,说是不用此稿。” 我听后有些哑口,半天都没有回过神来。 今天是三八节,因为有事与她在晚上见了面,顺便对她说了一句:“我现在脑子记性真的不好了,昨天竟然把一个很重要的会议给忘的一干二净。” 她也顺便说了一句:“你的脑子确实是有些不记事儿,我的稿件恐怕也是早就给忘了吧?” 随后又嘟囔了一句:“啥时候把我的事给当个事办了?” 我这次真的哑了,憋了半天才说:“真没有想到编辑部处理稿子速度这么快呀!” 心想:“今年的‘三八节’,算我欠她一份‘礼物’了!”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2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编辑MM,你是谁的粉丝?
热度 9 yllu 2013-3-8 15:45
YC 的精选风波渐渐平息,邢捕头的文章又被置顶,虽读不懂,但还是心情大好,窗外的阳光也很给力,硬是将微尘包裹的天空照得明亮。这个节过得也算很有滋味了。上来将之前写过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改改,胡诌几句, 祝女博主们和编辑 MM 节日快乐 ! 但凡看过一些足球的人,都应该听过黄健翔这个名字,都应该听说过他的“疯狂解说”。 2006 年世界杯 1/8 决赛,意大利对澳大利亚,比赛一直很胶着,补时的最后时刻,意大利队获得点球,将澳大利亚人送回了家,本来是一场很快就会淹没在茫茫历史中的比赛,却因为黄健翔的激情解说被人永远铭记。什么叫激情,什么叫疯狂,健翔堪称教父! “点球!点球!点球!格罗索立功了!格罗索立功了!不要给澳大利亚人任何的机会。 伟大的意大利的左后卫!他继承了意大利的光荣的传统。法切蒂、卡布里尼、马尔蒂尼在这一刻灵魂附体,格罗索一个人他代表了意大利足球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托蒂!托蒂面对这个点球。他面对的全世界意大利球迷的目光和期待。施瓦泽曾经在附加赛当中…世界杯预选赛的附加赛中扑出过两个点球,托蒂肯定深知这一点,他还能够微笑着…面对他…面前的这个人吗? 10 秒钟以后他会是怎样的表情? 球进了!比赛结束了!意大利队获得了胜利,淘汰了澳大利亚队。他们没有再一次倒在希丁克的球队面前,伟大的意大利,伟大的意大利的左后卫!马尔蒂尼今天生日快乐!意大利万岁!!! 伟大的意大利,意大利人的期望。这个点球是一个绝对理论上的决杀。绝对的死角,意大利队进入了八强! 胜利属于意大利,属于格罗索,属于卡纳瓦罗,属于赞布罗塔,属于布冯,属于马尔蒂尼,属于所有热爱意大利足球的人! (小声:让他们滚蛋吧……) 澳大利亚队也许会后悔的,希丁克他在下半场多打一人的情况下他打得太保守、太沉稳了,他失去了自己的勇气,面对意大利足球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他没有再拿出小组赛那样的猛扑猛打的作风,他终于自食其果!他们该回家了,他们不用回遥远的澳大利亚,他们大多数人都在欧洲生活,再见!” 据说,意大利人很快就把健翔的解说制成了手机铃声,中国人搞怪地整了很多其他的版本,一时大街小巷争相传诵,“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成了当年最流行的语录,澳大利亚人对健翔什么反应,不说也能想象。当然,这一段肆无忌惮的激情也改变了健翔接下来的人生,这都是后话,不是我今天想说的重点。 健翔离开央视以后,刘建宏和段暄理所当然地成了台柱子,并且想效仿健翔的激情路线,只是,激情是个由里向外的东西,健翔之后,所有所谓的激情都好像少了一些味道,说不上来哪里不对,总之就是味道不对。倒是陶伟一直坚持理性、淡定、亲和的路线,成了球迷心里的一大安慰。 陶伟专攻德甲,是拜仁的球迷;黄健翔在激情解说后也承认自己对意大利队有深厚的感情;白岩松算是半个足球人,是阿根廷的铁杆,儿子的小名叫巴蒂,据他自己在书中说,他的夫人(我正宗的老乡)是意大利的球迷,而阿根廷和意大利是很有渊源的。我看英超较多,北京卫视的特约解说员中有两位常客,一个是周 feng (哪个字来着?)是利物浦球迷,另一个是颜强,是我们阿森纳的球迷。作为一名解说员,公开自己的取向是有弊端的,解说自己喜欢球队时,什么时候叫好,什么时候惋惜,评论球员时用什么语气都要相当小心,如果碰到和死敌的比赛,那就纠结死了。不过和陶伟一样,周和颜基本上拿捏得比较到位,在内心的狂热和言语的理性间游走自如,比如颜强,我们枪迷爱他,觉得他是自己人,曼联球迷应该也不会太讨厌他。 下面要出场的是一位裁判。说到裁判,那必须是公正、无私的,当然中国那几位入狱的除外,因为那是怀揣着利益上场的。可是英超有位裁判,很有意思,据说,是热刺的球迷,热刺和阿森纳是同城死敌,所以热刺的球迷和阿森纳当然是不共戴天。他是阿森纳不折不扣的第一号灾星,在他执法的阿森纳最近 17 场比赛中,阿森纳 7 平 9 负,仅胜一场,在一场阿森纳对曼联的关键比赛中,教练温格被他罚上了看台,在最近一场阿森纳对曼城的比赛中,第 9 分钟就将阿森纳罚下一人。讽刺的是,阿森纳唯一胜的那场刚好对手是热刺,在热刺进球后,该裁判竟然忍不住手舞足蹈,明显的是庆祝的动作,视频在网上疯传,伤透了枪迷的心。 人总是有七情六欲的,好和恶是人最基本的情感表达。雍正帝和十四王爷乃一母所生,相传母亲十分疼爱十四王爷,对雍正帝却是不冷不热。父母子女间尚且如此,其他好恶就都可以理解了。教授名下学生动辄过十,二十三十的也不在少数,总有些学生是老师偏爱的,偏爱总是有理由的,聪明、机灵、能干活儿的孩子谁不喜欢呢? 话说,编辑 MM 对科学网众博主的底细、文风、思想了如指掌,时间一长,难免会有些偏爱,尽量做到公正是职业操守,不过,悄悄地当个小粉丝还是很能得到大家的理解的,呵呵。还是那句话,聪明、机灵、能干活的学生哪个老师不喜欢呢?邢 LRJ 的幽默、豁达、睿智能击中编辑 MM 的芳心也是可以理解的啊。 人生需要激情,生活需要偶像。对所有的偏爱深表理解,对所有的疯狂心怀敬意,包括那位热刺球迷裁判!
个人分类: 胡言乱语|1519 次阅读|12 个评论
科学网编辑怎么了?
热度 7 Majorite 2013-3-7 11:29
科学网编辑怎么了 ? 我今天连续 4 篇博文都不在最新博文名单中,科学网编辑为啥如此粗暴的对待学者?在科学网上,还有言论自由吗?科学网编辑尊重学者吗?几个小年轻编辑,既无智力、有无学历、还无能力,唯一可做的就是屏蔽与删除学者的博客,无法无天!谁给你们这个权利? 请问,你们为啥要这么做?为什么要明目张胆的打击报复学者?难道你们关了四届博主委员会委员——沈阳博主的博客,别人就不能评论几句吗? 不让在最新博文名单中出现的我的 4 篇博文是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66784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66785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66795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667884 理亏、心虚?你们如此粗暴无礼的做法,会对科学网发展好吗?大家不在你科学网写博就是了,留着你们喜欢的人写就是了,有必要对人打击报复吗?会对中科院的名誉好吗?会对你们自己的名誉好吗?我似乎理解你们为什么总是匿名超作的原因,许多博主要你们实名工作,你们不敢?不做亏心事,怎么就不敢实名呢?作为资深教授,我劝你们,年仅轻轻, 早点找份正经工作,干这种见不得人的屏蔽与删帖的工作,自己都不敢对别人说在哪工作,久之,心理有障碍。 科学网的博主是实名的 , 但是来往过客却是匿名的 , 他们对实名博主可以随意评论 , 甚至恶意诽谤中伤、人身攻击。为此,许多博主要求科学网实行统一的实名注册,不允许匿名评论。对于博主们的合理要求,编辑部的答复大多是这样的:“发布新博文时可以对评论限制进行设置。如果您只想收到来自实名用户的评论,您可以设定 “ 仅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 ”(见科学网编辑对 何新东 博主的回答). 对于自己的博客,博主当然可以自己管理,也无需编辑赘言。但是,实际上,对某博主的大量匿名诽谤往往发在其他博主的博文后面,只要编辑不予以删除,没人会删除,这就造成对被攻击人的伤害。被害人即使要付诸法律,也一时找到诽谤者,因为他们是匿名的。科学网编辑现行方法以及编辑不及时删除诽谤言论, 必然造成更多的学者博主被流氓恶意伤害。 最可恨的是,科学网编辑利用匿名流氓的诽谤借刀杀人,你要是给编辑提过意见,编辑就乐意留着别人匿名对你诽谤与人身攻击的言论,以诋毁你的名誉。你要是反击与澄清,编辑反而顺先删除你的文字、屏蔽你的博文、不让你的博文在最新博文中出现等等 (这方面我受编辑坑害很多, 故体会最深),以达到整人之目的。编辑也是人,喜欢听美言, 例如,“编辑 MM ,你们辛苦了,深更半夜还在忙着删帖子、审博文!”,你要是经常这样说,哪怕你写的“调情”博文亦能被精选置顶。 这就是,我认识的科学网编辑的所作所为。 凭着编辑的整人之心,能办好科学网吗? 3月12转载下面部分, 说明科学网编辑的处事不公: Yibahuo 2013-3-12 13:17 科学网上吵架多,关键是编辑做事不公平,请一例: sciencefun 2013-3-12 09:18 曾泳春 2013-3-11 18:23 科学家要是缺乏了幽默感和美感,只剩了自己认为的正义感,真是很让人不爽。 博主回复 (2013-3-11 18:28) :你被王春艳同学较真给吓坏了吧? 我也撵过王同学,可是她招惹人从来不管你爱不爱理她,有信仰的女人还是很可怕的 当然,你说不定是在批评俺猛打精神病正教授的事情,而俺则将这份批评转到王同学身上,嘿嘿 ----------------------------------------------- 有信仰的女人不可怕,那种不懂装懂、自以为是、胡搅蛮缠的女人很可怕。 这是陈安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669321.html) 后面有个叫 sciencefun 的人写的评论, 这个帖子内有人身攻击之词,攻击王春燕老师是 “ 那种不懂装懂、自以为是、胡搅蛮缠的女人 ” , 而且还诽谤正教授得了 “ 精神病 ” 。这样的人身攻击帖子, 不仅陈安没有删, 科学网编辑也没有删(没看见)。我实在看不下去,就发言评论,陈安把我那个评论删除, 陈安经常删除对其不利的讨论贴,他所谓不删帖之说, 是假话, 我有大量证据。 我刚写的帖子有被科学网删了,可是编辑并不删除 sciencefun 人身攻击的贴子, 说明编辑是袒护陈安的,是鼓励陈安进行人身攻击的。 我的帖子是这样写的: 陈安之流不是 精神病科的执业医生, 既无资格有也能力对他人进行精神病鉴定;退一步说, 哪怕 陈安之流是 精神病科的执业医生, 人家没有到你诊所看病, 你不能给人家扣上精神病的大帽子;再退一步说,哪怕 陈安之流是 精神病科的执业医生, 人家也到你诊所看病,确诊为精神病, 作为医生你也应该为患者保密,这是医德问题。人家若与陈安打官司,陈安输定了。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2348 次阅读|8 个评论
又一次遭到科学网编辑的打击报复
热度 5 Majorite 2013-3-6 23:24
又一次遭到科学网编辑的打击报复 昨天深夜刚从北京开完会回家, 做了15小时飞机,很累, 但是科学网编辑的做法令人气愤,如鲠在喉,不得不撰写此文。 我最近的2篇博文好像刺痛了科学网编辑,他们立刻对我打击报复,用的是“借刀杀人”的阴招。科学网编辑如此不顾职业道德狠毒地打击报复给他们提过一些工作意见的学者博主,这就是公器私用,与习近平新政及中国政治大气候相违背的。大家平时对科学网编辑的非理性的霸道行为,大多忍声吞气,原因就是很怕被打击报复。这类事情,应该引起全体博主的注意,并提议博主委员会讨论这个问题,形成统一意见提交科学院领导。 我的那两篇博文是: 科学网编辑应向沈阳同志学习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665428 与沈阳共进晚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666848 这次投向我的尖刀有如下几把:“歪曲、污蔑、攻击中国的科研和院士制度!”、“一直很下流,已经为除(刘)文丽外许多网友所不齿”,“梦想估计就是做段正豪第二(前面那一部分:捐精之类,而不是后面),所以公开在网上数次为段叫屈。此人心术不正啊。”科学网编辑纵容、鼓励 chaohukeji (“郑教授的马甲”), physicism, yaowanli、 traitor、zhangzhi、 Scumj、Vonli、Dikson 和 Kamsana 这些小人对我进行毫无根据的人身攻击、诬陷、诽谤、造谣。科学网编辑不要说我们没有看到这些人身攻击的话,看到就删了。我曾多次写信给编辑举报这些匿名攻击,编辑去看了,不仅没有删除诽谤我的文字,反而把我的评论给删了。这说明什么? 这种匿名的人身攻击是无耻的,拿纳税人钱的科学网编辑“借刀杀人”的做法更是不应该的。 对此,我采取下列对应:(1) 保留证据,向科学院有关部门反映科学网“以网整人”的情况,准备付诸法律,被告人就不仅仅是匿名诽谤者,科学网亦成为被告人;(2)不再在科学网发表科普文章,并将删除已在科学网上发表的部分科普文章,转到他网。(3)陆续公布科学网编辑利用他人匿名诽谤借刀杀人的证据。 科学网编辑这种逆我皆亡、以网整人的做法的结果就是不该走的人都走了。 嵇少丞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ajorite (科学网编辑又在后台采取措施屏蔽我的这篇博文)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3684 次阅读|7 个评论
拥抱她吧
热度 1 wyc 2013-3-5 15:30
!-- ?༭/a-- 删除 回复 ?ٱ? 汪育才 很 多有孩子参加这种选拔(指上文中的海大自主招生考试)的家长或家人都在试做这份考卷。 他(她)们中的很多都是高知, 他、她们是否做得出来,其实并不重要。 有意义的是 这么多的男女老少都来关心我国下一代人在创造教育的领域里如何来感受教育改革的阳光? 这是新世纪推动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春风, 认我们张开双臂来拥抱她吧!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90 次阅读|2 个评论
自评仙客来
wyc 2013-3-4 07:23
!-- ?༭/a-- 删除 回复 ?ٱ? 汪育才 2013-3-4 07:20 冬天里的春天。 外面天寒地冻, 白雪皑皑, 室内则万紫千红, 春意盎然, 令人心旷神怡! 从某种意义上讲, 人在大自然的面前除了敬畏之心, 亦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80 次阅读|0 个评论
笔记:歌德尔系列之四的准备(与二傻兄的对话)
热度 1 physicsxuxiao 2013-3-2 22:35
!-- �༭/a--�ٱ� 徐晓 2013-3-2 22:26 可以说是吧,但我谈的是模糊数学背后的机制。 博主回复(2013-3-2 22:28) : 静候您的大作!希望您能够很认真地想和写。。。 !-- �༭/a--�ٱ� 徐晓 2013-3-2 22:21 是这样,人类的推理,可不是按照“是”、“否”这样进行的,一般情况下,都是说“是”到什么程度,“非”到什么程度,而且这个程度随环境、偏好、人的状况之不同而不同。人类是进化产物,悖论根本不可避免,也是人类生存之必需机制-其对应于反馈环,并与反馈环的参数调整紧密相联。这个,我会写到系列里。 博主回复(2013-3-2 22:23) : 您是在讲【模糊数学】吗? !-- �༭/a--�ٱ� 徐晓 2013-3-2 22:11 二傻兄,这正是我要在我的系列里论述的问题之一,凡是从事过真正的计算机体系架构设计和研究的人(不是抽象的计算机理论),都能够理解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逻辑并非二值,这是最基本的设计出发点。 博主回复(2013-3-2 22:14) : 【逻辑并非二值,这是最基本的设计出发点】? --- 啥意思?稍微具体一点? !-- �༭/a--�ٱ� 徐晓 2013-3-2 20:25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2799 次阅读|1 个评论
博文编辑平台何时改进?
热度 1 xiaoyanghe 2013-3-1 22:15
几个月前,我写过一篇博文,抱怨科学网的博文编辑平台不好用。曾经有编辑留言说正准备改进,可是这么久了,还不见动静。希望将来的平台,除了将现有平台中的一些问题解决之外,可以直接将Words中的内容直接拷贝过来。这样的话,公式、图片就可以直接进来了。如果这样,写起科学内容有关的博文就会限制少很多。 不知还要等多久?在此,先谢谢编辑! 附原博文: 我是今年(2012)7月份才开博,算个新手了。总感到博客编辑平台有时不是很好用。 比如,我的前一篇博文: “系统的输出、误差及系统类型的定义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7249-626636.html 其中的字体不好调整,弄得字体有些大,有些小的。 有时,感到输入内容多了以后,你定位了一次光标,再想定义一次,光标就会跑到底部,然后再定义一次才行;这样的问题不断重复。 还有就是,不知如何调行距。比如本文,一段中就有行距不一致,也不知如何调整。 再有,就是公式输入,不支持words的公式编辑器,平台所提供的也不知如何使用。 另外,图片没法直接拷贝。 还请老手多多指教。在此,先谢谢了! 哦,发布以后行距不一的现象消失了!
2305 次阅读|2 个评论
编辑MM,文章看懂了没?
热度 2 montec007 2013-3-1 14:47
校友文双春教授的博客文章,几乎篇篇精选,篇篇头条。不但如此,文章还时而被纸质版的《中国科学报》采用。这不,那篇 “千人”海归难抵“垃圾”论文 ( 原文地址: “千人”海龟难抵“垃圾”论文 )不但赚了点击,说不定还拿了稿费,真是爽死他了。 可是,文教授向来狡猾,话从不明说。不谙世事的年轻人,若以字面意会,往往一不小心就会掉进他的坑里去。以上述“千文”为例,在文章结尾,撂给读者一道题,【院长悄悄跟我说,他有一个体会:可以跟“千人”吃饭,但不可以跟“千人”共事。元芳,你怎么看?】 要回答文教授的这个问题,还真不容易,当然对中国学界有些了解的人,回答起来也不难。至少我在当前155个留言里,还是有不少人能够正确理解院长的这句话的。 本来也没什么。但是文章刊登到中国科学报,编辑不加任何“编者按”,却在文后加了三个跟贴,令我不得不怀疑编辑MM是否真的读懂了文教授的文章。最要命的是,将跟贴 第一句话的前半句给掐掉,把留言者的意思完全弄反。 吃饭与共事,一个理想,一个现实,就这么简单。 PS: 我这篇博文真的做了一次文教授博文的精品 收购站了。
个人分类: 有教无类|131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作者投稿时常犯的十大错误
hongkuan15 2013-2-27 12:30
作者投稿时常犯的十大错误 医学风格指南编辑群――AMA(Association of Medical Editors,医学编辑协会)在博文里列出在投稿文章里遇到的十大问题;请注意这不是拒稿的原因,但如果能排除这些项目,文章或许可能会发表,不过这些错误绝对会导致审稿时间无预期的延迟。以下为错误列表,依最常见的项目依序排列: 1. 未完全遵守期刊的作者须知:作者提出的咨询显示出他们没看过或没有遵守期刊的作者须知,这对AMA委员会来说是最大宗的问题。 2. 数据不一致:文中提及的数字经常跟图表的数据不一样或没加上去。 3. 未能保护病患身份:医学案例报告通常有些照片或文字可能泄露病患身份给读者。根据发表道德,此举极不恰当,而且病人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作者就应该确保病患身份不被认出。 4. 一稿多投:作者不可同时将同一篇论文同时投稿到2家以上的期刊,就算是部分论文也不行。此规定对即使是2家分属地方与国际、不同读者群的期刊也适用。虽然很多作者没注意到,不过重复发表是违反发表道德的。 5. 参考文献错误:遗漏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和内文引用编号对不上、而参考文献排版错误又是另一个常见的问题,遗漏和不正确的参考文献会影响论文的可信度。 6. 夸大结论:虽然一个强而有力的结论是很重要的,编辑发现数据无法完全支持这些夸大的结论。 7. 标点符号及风格错误:这包含使用错标点符号、缩写使用不一致,虽然是很常见的问题,但也不是很严重,通常是在排版阶段就能修正。 8. 对文字编辑的质疑太过轻率:文字编辑在返还修改后文稿的同时会附上说明信解释原因,但作者经常在了解原因前就先质疑文字编辑的修改。 9. 不明原因的注脚:作者常常忘了解释对他们来说没什么的东西,比如说表格里的数值是四舍五入的结果等,类似的信息对读者来说或许也不是太明显,但应该在注脚加以说明。 10. 遗漏或不完整的表单:填写著作权、利益冲突、道德委员会批准等的表单是发表过程中很重要的项目,但作者总觉得这个工作累赘,经常把填错或没填完的表单递交出去,这导致编辑部与作者间必须要多次来回沟通,进而耽误发表时程。
1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科学网编辑提个醒
热度 10 lix 2013-2-26 21:38
偶然注意到首页上“ 特别推荐 ”栏目,有: 李晓榕:美国新奥尔良大学校长级大学研究教授 这个头衔英文怎么讲的啊?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36 次阅读|15 个评论
严重建议给科学网编辑MM实行实名制,同时大幅度加薪
热度 3 chemicalbond 2013-2-24 13:34
有感于李竞老师的博文: 《我对科学网是有很大意见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5582-664653.html 米拉先生提过编辑部MM的工资太低。那确实可能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或者说影响科学网的领导招聘优秀的员工。 如果是那样的话,建议科学网向社会募捐,成立基金会,以资助优秀的编辑。同时所有的编辑MM,不管是男的女的一律 实名制 ,所有放在首页的文章背后加上编辑的真实姓名:那样才会有真的改观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2015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普: 消烟灭火
热度 1 KUOLONG 2013-2-22 04:49
俺与编辑妹妹的故事 (II) 带刺的美(照片取自互联网) 最近几天来 , PJMM 不是到这里灭火 , 就是到那里消烟 , 忙得不可开交 。不信, 您瞧一瞧, 看一看: 科学网老师刚刚把俺李某人哄得开了心乐了怀, 心想这下可以安稳了吧? 不料那边厢, 少丞相已经持火飞马驾到, 面对火情态势之严峻, 科学网老师又得一番苦口婆心 刚刚安抚好少丞相, 不料另外一个博 主 廖俊林博士 毫无 预兆 抛出檄文一篇, 名震中外的admin 立即 手持尚 方宝剑 , 亲自出马 面对诸多身披马甲战袍的博主, admin 不顾自己位高权重的形象与声望, 依旧是心平气和 、 礼贤下士的做派 。先甭管这背后有多少故事, 也 先甭管他/她说的有理无理, 扪心自问, 换成俺自 个儿 , 风度上能做到吗? 所有这些, 俺是看在眼里 , 急在心里 。 吾爱真相 , 吾亦爱 MM, 二者不可其兼得之时 , 心中突生一锦 囊 妙计 , 说 来话短 : 俺们都是披着自己的真实姓名在科学网里拳打脚踢 , 施展十八般武艺 , 有博主山寨小红花也好 , 有博主陈芝麻烂谷子都往自己博客里放也好 ........... 不都是孔雀开屏 , 为赢得您 PJMM 那开心的一刹那嘛 ? 因此 , 俺觉得 PJMM 您不妨干净利落 , 戴上您科学网美丽如画的容颜的同时 , 也一并来个自报家门 ----- 姓啥名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5582-660913.html 。 再说啦 , 俗话说得好 : 乖妹妹做事 乖妹妹担 。 万一担子太重 , 您某年某月某时断然了端了某人的博客 , 又关了某人的禁闭 , 您担当不了 , 会闪了腰 、 动了筋骨 , 科学网也会给您担当 。 再说啦 , 一旦出现此情此景 , 呼唤 邢捕头 舍身救美的人就会挺身而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950-663920.html , 虽然我还搞不清他是隶属刑部 ? 还是身出兵部 ? 但我猜或是 嵇姓少丞相 门派之良将精臣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 。 而且我也坚信 怜香惜玉 的 陈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663910.html 这类博主也大有人在呢 。 PJMM 依此锦 囊 妙计行事 , 不出三日 , 科学网城门上就会彩旗飘飘 、 城墙内就会载歌载舞 , 一改昔日雾霾之阴晦 , 呈现 一派万物复苏鬼唱歌的欣欣景象 ! 另外 , 俺也有个每个科学工作者都有的毛病 , 凡事好探个底细 究竟 。 PJMM 您说俺有怪癖也成 , 您说俺有毛病也成 , 反正一棍子打不死一堆人 。 什么个事呢 ? 就是您这个叫 “ admin ” 的 人怎么不符合俺说的那个姓啥名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5582-660913.html 中 的科学原理呢 ? 好奇中 、 郁闷中 、 不解中 .......... 另外 , 还有个事儿 , 您这个叫 “ 科学网 ” 的名取得真的是特别的好, 闻听此名, 俺是高山仰止 ! 俺对 姓名学 这这门学问算是多少有点琢磨 , 发现 古往今来 , 姓 “ 科 ” 的人也有不少了 , 历史上知名的中国人就有 “ 科举 ” ; 连洋化的名字都有 , 比如 大家耳熟能详的 “ 科举制度 ” 。 但起名为 “ 学网 ” 的人 , 古今中外 , 绝无仅有 。 您的大名 , 看着舒服 , 听着着悦耳 ; 您的大名不只是寓意深刻 , 还能和您从事的工作密切相连 , 得此一名 , 此生足已 ! 感慨之余 , 不禁又添一新的疑问 : 科学网里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的学宽老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4303 是否也是受到了您名字的启发后再改成现在这个真实的网名的呢 ?
3317 次阅读|6 个评论
牵手®俺与编辑妹妹的故事 (I)
热度 3 KUOLONG 2013-2-21 19:50
朋友 , 这里没有绯闻 , 只有些与科学有关的八卦体 。 朋友 , 这里没有暧昧 , 只有些裸露在阳光下的裸体 。 话说当年 , 我是如何和科学网的 编辑 妹妹 ( PJMM ) 正式牵手的 。 谈过恋爱的朋友 , 不管和您最终携手并肩走在生活大道上的异性是谁 , 您一定对您的初恋回味无穷 。 谈过恋爱的朋友 , 您也一定对您初恋的第一次心跳记忆犹新 。 谈过恋爱的朋友 , 您一定琢磨不透您怎么会恋上一位如此这般的姑娘 , 所以古今中外 , 有这样相同的说法 : 情人眼里出西施 ( Beautyisintheeyeofthebeholder ) 。 老实说来 , 我接触网络已经很多年了 , 第一次感受它的无穷魅力大概还是 95 年的时候 , 因为江泽惠同志到任中国林科院院长 , 推动了互联网在林科院的快速建设 。 当时自己的工作单位是大学而不是林科院 , 但单身一人 , 时常在周末到在那里工作的同学那儿上网下载游戏 。 有的时候 , 一玩上隐就是通宵达旦 。 由于管理到位 , 任何的游戏下载都要自己付费 , 俺的同学有段时间需要自己支付 5 千多人民币 , 在那个时候 , 算是相当庞大的一笔额外开支了 。 虽然不如大家网络上流传的房奴的情况 , 但也确实自此背上了不小的债务压力 。 再往后 , 就是自己的工作单位也有了局域网 , 随后就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 后来出国 , 自己的生活开始步入 C lick O nline 的时代 。 虽然自己是个记忆力还算相当不错的人 , 但也无法准确记住在哪些个网站留下过脚印 。 就拿最近的事来说书吧 , 上科学网来写科普读物的时间不长 , 最初决定入住这里的原因很简单 , 是因为自己已经拿定主意回国从事科研工作 , 虽然自己在外求学工作多年 , 但要钱没有钱 , 要财没有财 , 就一普普通通的平常人 , 无法对养育自己的社会做什么贡献 。 而求学和工作过程中 , 自己倒是集赚了不少经历 , 再加上自己的专业特长 , 写写科普应该是我能回馈这个社会的一个不错的方式 , 就这么简单 。 记得注册后 ,PJMM 没有立即给我立即回复 , 话说了喜欢如花似玉的 PJMM 的岂只有我李某人 ? 不过还算及时 , 第二天 , 我的工作邮箱中就有了 PJMM 的一封充满肉感的信 。 虽然俺也是有家有室的已婚大龄不算年轻的人 , 但爱美之心 , 天下哪个正常的男人又能禁得起那种温暖人心话语的诱惑呢 ? 从此 , 我来了 。 我知道 , 科学网 PJMM 的长相 , 那甚是了得 : 红扑扑的面容 、 弯弯纽纽的上细下粗中间凸的身材 、 尤其是腹中还怀揣着一个令人遐想的球 。 看人先相面 , 宰相肚里能撑船 ,MM 的肚里撑的是一个球 。 球有大有小 , 可 PJMM 偏偏在给我的第一封也是迄今为止的最后一封情书中 , 用了明晰的话语告诉俺那可不是一般的球 , 是我们生活的地球 。 自从无缘不无故地见上了她 PJMM 的第一面 , 无法不让我心潮起伏 , 无法不让我相信自己已经和 PJMM 一见钟情 。 我深知 , 我发自内心喜欢的 PJMM 在有的人眼里 , 是非常的粗鲁的 。 她有时候 , 发起脾气来翻脸就不认人 , 比如最近以来和我有点儿关联的小沈阳 。 有人说 , 他搞的那个网站是个贴上了乌有之乡标签的集散地 。 不过 , 那个乌有之乡可能是路途于我太过遥远 , 我从来没有去过 。 有的时候 , 几句话不对付 , 我发自内心喜欢的 PJMM 就关你禁闭没商量 , 比如我还不认识的刘文丽 , 有人说她是鼎上之高人 , 虽是妇道人家 , 但喜好国学 。 更多的时候 , 我发自内心喜欢的 PJMM 对那些大老爷们披着一副马甲站在别人家门口破口大骂 更是格杀无论 。 总之 , 我心爱的 PJMM 也是一个有脾气的人 , 您爱也好 , 不爱也罢 , 她就在您的眼前 ! 喜欢一个 MM 很容易 , 但要真心爱护一个 MM 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 您要深思熟虑 、 也要和颜悦色地和她捉膝交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25582do=blogid=662385 , 象我这样面目狰狞的大老爷们 ,PJMM 也能投入俺的怀抱 , 啊哈 ! 说来惭愧 , 打字不快 , 所以通常用拼音联想输入法搞定汉字 。 刚刚我想形容一下我心爱的 PJMM 是个 英容华贵 的人 , 居然出来的是 一氧化硅 , 本来是个美妙的词 , 这样一来 , 太硬了 , 坚如磐石 , 天下哪有这等性格的 MM ? 心理暗骂 , 这是什么思维不正常的人设计的软件 , 可能是从来都没有泡个 MM 的小年轻 , 更何况是我们眼前的 PJMM 。 说明: 此文系不定期连载, 请勿转载!
3386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网编辑行为粗暴无礼
热度 32 fs007 2013-2-21 11:59
寻正 不久前收到沈阳来信,介绍他的科学网博客被关闭,其内容见附件。看到沈阳的待遇,让人无法沉默,让我们回顾一段名言: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 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沈阳曾经是多届科学网博主委员会委员,在科学网上有一定的影响力,结果仍然被如此对待,我认为科学网的编辑针对他的博客的处理是极其粗暴无礼的,也违反有关的社会规范。 我的批评并不建立在沈阳行为的正当性上,对此我不予评价。即使是假定科学网的所有指控都适如其分地描述了沈阳的行为及其博文,科学网的处理仍然是失当的,既缺乏法律道德规范的适用性,也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礼。 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模式,科学网编辑应当注意到它与传统发表方式的区别,一个最为显著的区别就是博客的语言责任,针对其它的交流模式,比如报章杂志,网络评论,甚至网络讨论,服务商都有连带责任,即需要为其网络上出现的文字负责,因为服务商在某种程度上会针对相关文字进行选择与管理,而这种选择与管理就形成了相应的责任。但博客属于最松散的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博客的言论完全只代表作者自己的观点,服务商并不需要为其负责,这就意味着服务商并不针对博文有版权主张的可能性——我在科学网上的所有博文,科学网都没有资格宣称任何形式的全部或者部分版权。 当然,博客内容是要受提供商限制的,但这种限制应当是有局限性的,网站在主张自己的管理权限时要从宽,而不是从严主张这种限制,以对应网站相应的有限责任。在中国的环境下,由于当局对言论自由的限制,从管制的角度给服务商施加了更多的责任,也导致一种服务商滥用监管权力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并不改变博客的作者承担文责的本质,博客作者拥有博客文章的全部版权的事实。 科学网可以终止任何一名博主的服务,但这个终止过程应当不造成博主版权的丧失,也就是说,科学网采取这样的措施时,应当给予博主以充分的时间与机会取出自己的博文,主张自己针对自己博文的所有权。我也曾经多次发表过科学网认为不适当的博文,科学网都在寄送相关博文便于我保存,完整地主张自己的版权后,才采取了相应的删除措施,我针对这些处理向无怨言,因为科学网这样做尊重了博主与服务商的基本关系。但是,针对沈阳的处理则极为粗暴无礼,没有尊重作者针对自己博文的版权。 科学网曾致信给我,指出沈阳所主持的网站转载了我在科学网博客的内容,并未注明科学网网址。我感谢科学网的提醒,但是也提供了说明,我与沈阳存在另外的协议,让他可以转载我的博文内容,虽然我也同意如果沈阳转载注明科学网首发可能更好,但他的转载并不构成对我的博客的侵权,对科学网的侵权。我除了在科学网上维持博客,同时还在其它网站上维持了博客,大部分文章都同时在所有博客上发表,因此,他不注明来源于科学网也具有充分的理由。科学网帮助博主主张版权是一件好事,但针对自身并不具有版权主张的文字进行此类行动应当警惕,因为稍不注意就越了界,本身变得具有侵权性质。 我无意于参入科学网与沈阳之间的争端,但认为科学网针对沈阳的博客的处理过于粗暴无礼,侵犯了博主针对自己的博文的智识产权。如果某一天我亦不为科学网所喜,那么沈阳的命运就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风险,因此,我在此严重抗议,提醒科学网编辑,科学网需要为沈阳转移其博客提供充分的时间与机会。如果科学网认为它跟博主之间的协议包括了针对博主博文的版权主张,或者科学网认为它可以随时关闭博主的博客而用不着为博主提供获取与转移博文内容的时间与机会,请公示之,以便其他博主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这种风险。 有沈阳的前车之鉴,我将迟缓我在科学网的博客更新,即,我的所有博文都将在其它博客上首发后,再到科学网上更新,以避免科学网针对我的博文版权的过份主张,也可以确保科学网突然终止我的博客服务后,我针对我的所有博文的版权主张不受限制。 沈阳为了主张自己的智识产权几乎在求告科学网,让人寒心,也让人感叹中国恶劣的环境,一丁点的权利都要被滥用。权利要谦卑,要被限制,要服从道义,那不仅仅是德先生的精神实质,也是赛先生的操作规范。 附:沈阳来信 最后,附上一些材料,解释一下 2月17日 科学网突然封了本人写了6年2000多文的博客(还用技术手段封锁了本人IP浏览科学网博文)原因,本人只想讲一句心理话:如果一个人写了7年、带给科学网120多万PV和2000多篇文章,突然(当了4届科学网博主委员会委员也就是这么不可以征求一句、提个警告?)就全没了,似乎让人感到有点冷漠?!也许是私人原因,或者有利益集团作梗(特别是转基因公司最近广发财源)都有可能,但是本人不想让人难下台。仅作一下解释。 附:申请贝份本人科学网文档 孙总:新年好! 自2007年5月28日千龙网召开博客主编会议至今,转眼间6年未见。 当然,我们是常在QQ群上见,也见您在我的博客上留言关心我儿子奶粉中毒。深表谢意! 我2月2日返中山15天,今天才回到家,发现上不了科学网博客,有博友反馈言及ID被封,感到比较穾然,我己写了一邮件: 申请贝份本人科学网文档 发件人: 沈阳 shenyang@dnsnews.cn 收件人: blog@stimes.cn 时 间: 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 02:55 科学网博客:新年好! 今天才知道你们未予先通知封了本人的帐号。 本人尊重贵网的决定并希望贵网能允许本人把2007年以来的文章贝份考走。 特此申请。 感谢你们多年来提供的平台支持! 沈阳(sz1961sy) 2013年2月18日 2:54 Res. 刚才去sina邮箱才见到这17日凌晨的另一邮件: ---------------------------------- 博客关闭通知"blog" blog@stimes.cn 发送给沈阳 2013年2月17日(星期日) 上午00:17(看到这时间,佩服您的同事很认真,凌晨还在工作) 沈阳老师您好。 您在科学网博客多次发表广告、网站推广的内容。 按照科学网相关管理规定,您的博客被关闭,同时账号停止使用。 特此通知 科学网编辑部 --------------------------------- 作为同行,没什么可埋怨的。仅请求孙宁副总编当年在全国那么多博客主编面前讲:“我们特别批准沈阳老师成为科学网第一批博主”的感激之情,咱们好头好尾, 给俺这年过50老头子一个面子,让俺copy那二千篇博文,因为很多是原创首发没有存底。 特此申请,衷心感谢! 谢谢 沈阳 教上 2013年2月18日 3:34 Res.
个人分类: 博务杂务|8221 次阅读|43 个评论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学科编辑招聘启事
热度 2 fengjing413 2013-2-21 10:05
《中国科学 : 信息科学》与其英文版《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是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学术刊物 , 本刊力求及时报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的原创性成果 ; 月刊 , 中文版每月 20 日出版 , 英文版每月 1 日出版 . 根据学科的发展,《中国科学:信息科学》需招聘以下岗位: 招聘岗位: 《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学科编辑 招聘条件: 1 .具有计算机、通讯、电子、控制等相关专业硕士或以上学位,有工作经验者优先。 2 .中英文口语及文字表达能力强。英文通过 CET-6 。 3 .善于与人交住,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及策划能力,热爱编辑工作。 4 .年龄在 35 岁以下,身体健康。有工作经验者,年龄可适当放松。 对以上岗位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 ( 含彩色照片 ) 和相关资料 E-mail 至: song@scichina.org 撰写简历要求:    写明与编辑工作有关的各种技能和表现,如写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中英文语言能力、工作经验。不符合撰写要求的简历将不被回复。   《中国科学》杂志社在收到应聘者的材料后,凡经审核符合以上招聘条件的,我们会尽快通知应聘者面试。 附:个人简历表 姓名 性别   彩色照片 民族 出生年月 政治面貌 学位 专业 毕业院校 婚姻状况 户口所在地 电话号码 电子信箱 计算机水平 外语水平 教育及工作 经历 科研经历与成果 ( 论文发表情况等 ) 获奖情况 主修课程 备注 ( 自我评价、 薪金要求等 )
个人分类: 招聘|4681 次阅读|3 个评论
建议编辑查封一用户
热度 14 xiaoyanghe 2013-2-19 10:17
我发现有一个访问我博客的用户,其注册的用户名(?)是: fuck1you 。 这样的名称居然能够通过审查注册?说明编辑有疏忽了。建议编辑立即查封! 后续: 您好,感谢您的提醒,但抱歉的是注册用户ID名称无法从技术上进行判断限制。如果此用户不存在违反科学网相关管理规定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do=blogid=275127 的情况,目前暂时不适宜进行处理。 我们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尽量研讨解决方案。 科学网
2719 次阅读|21 个评论
小议沈阳编辑的科学网博客被封
热度 33 Majorite 2013-2-17 20:03
小议沈阳编辑的科学网博客被封 从许培扬老师的博文后面知道沈阳先生的博客被封的消息: 6] 科学网 2013-2-16 23:32 您好,因沈阳老师涉及多次在科学网博客中发表广告和机构推广相关内容,按照科学网相关管理规定 http://bbs.sciencenet.cn/blog-45-275127.html ,其博客已被关闭。 沈阳先生在科学网已经6年,发了2000多篇博文,当了4届科学网博主委员会委员,事先好像没有提示或警告,突然就封了他的博客,而且还用技术手段封锁了他IP浏览科学网博文的权利。 让我也不寒而栗,我担心我的博客啥时候也会这么突然消失? 沈阳是光明网卫生版的编辑,昨天其在科学网的博客被封,科学网给出理由是“因沈阳老师涉及多次在科学网博客中发表广告和机构推广相关内容”。“按照科学网相关管理规定”,《科技导报》原副主编辑和现在科普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苏青的博客是否早该封了?他曾“在科学网博客中发表广告和机构推广相关内容”还少吗?“许多所谓的“机构博客”都在做“在科学网博客中发表广告和机构推广相关内容”的工作, 为啥不封他们的博客,像我这样普通的博主理解不了啊, 同样的规则对有的人用、对其他人又不用,为啥啊? 苏青靠着同校(北京理工大学)同专业(火工烟火技术,即炸药爆炸)走出来海归老冯(我以前就这么称呼他,我从法国海归后与他一起开过会)的关系上谋到现在的位子, 苏青大学毕业后就再没务过正业,现在却具教授头衔,不知啥专业的教授?这是典型的官大学问长,当官了,还要用"教授”头衔装扮自己,以示自己学问高、实在高。 想欣赏这位中国科普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苏青创作的名诗,请见点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597-267335.html 这位中国科普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苏青还有动用公权诽谤陷害科普作者的前科, 有时他还在应酬酒后来到科学网留言骂人, 例如: �ٱ� 苏青 2012-10-2 21:48 刚从外地游玩回来。没想到陈安兄替我仗义一言,那位加拿大蒙特利尔工学院的正教授又像狗屎一样粘上了安兄。见过这世上许多无耻之徒,但从没见过像嵇这样无耻的人,见过这世上许多泼皮无赖,但从没见过像嵇这样无赖的人。和嵇这样的人干仗,有时候真觉得自己也快变成无赖了。真没意思。劝安兄还是不要理他为好,否则,真是抬举他了。他还真不知道自己姓什么。 大家可以看看当下中国科普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苏青同志多么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道德水准与优美的文字!雷政富是不是还没有苏青这么龌龊?我就纳闷组织是怎么考核的?竟把最卑鄙的人提拔做领导!现在时代进步了,村妇也不像苏青那么骂人了,他小时候跟家大人学骂人,就是到京城做党委书记,依然那副没教养的德行! 光明网与科学网是中国知识界 2 大有影响力的网络,科学网“驱逐出境”对方的使节是否属于“不友好的挑战行为”? 最后,我再次强烈要求,科学网编辑部公布“李云”的真实身份,我已经数次要求了,你们能否像处理刘文丽一样果断些? 希望其他博主与读者支持我的合理要求。 科学网编辑要一碗水端平, 否则就无公信力。
个人分类: 中华民族|3941 次阅读|55 个评论
给科学网领导和编辑的建议
热度 6 jiangjiping 2013-2-17 07:10
给科学网领导和编辑的建议 蒋继平 2013 年 2 月 16 日 作为科学网的一位会员, 我真心希望科学网能够办得越来越好, 能够起到更大的影响力。 我也一直为达到这个目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尽到一个会员的责任。 鉴于这样的理念, 在这新春节日之后, 我向科学网领导和编辑们提一些个人建议。 当然, 科学网办得很有特色, 也有很多优点, 这些我就不多说了。 我在前不久发现科学网有一个地方的做法很不好。 这个地方就是给会员们的自动回复通知。 这个回复通知的内容很不好, 对广大博主是一个麻烦和打击。 具体地来说, 这个自动回复是在科学网进行系统维修或者系统调正时期给会员的通知。 可是, 这个自动回复的内容却跟这个维修和调正没有任何关系。 这个自动回复说会员用错了帐号和密码, 而不说由于系统在进行维修和更新导致暂时的功能不正常。 在这样的回复下, 会员不断地重新输入正确的帐号和密码, 但是, 得到的仍然是同样的回复。 这使得会员非常不解,为什么明明是正确的帐号和密码, 科学网却说是错误的?在我看来, 这样的回复既不科学, 也不符合实际, 而且容易造成对会员的伤害,浪费会员的时间,影响会员的情绪。 因而, 在我看来, 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应当得到纠正。 另外, 希望科学网的编辑能够对所有的博主和博文进行公平的推荐和精选。 这种公平应该根据博文的社会价值而不是对博主的个人成见。 我不知道科学网的宗旨和性质是什么。因而, 我最近用自己的一些文章做一个比较试验, 看看科学网和其他网站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立场和价值观。 下面是我同时发表在科学网和中国新闻网的 6 篇同样内容的博文。 一般我是先发表在科学网, 然后是中新网。 这些数据是博文的实际击点量(到发稿为此)。 表一。 博文击点量之比较。 博文内容 发表日期 科学网击点量 中新网击点量 战略展望 科技 01/28/2013 219 3227 我为春运困境支招 01/29/2013 514 4597 战略展望 教育 02/05/2013 144 4339 献给习总的一点个人见言 02/07/2013 238 6418 战略展望 医保 02/08/2013 142 4672 战略展望 文体 02/12/2013 132 3277 总计 1389 26580 比例 1 19 备注 博客板块 社区论坛 中新网属于政府官方网站。 它的一大特点是所有的博文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才能发表。 我的战略展望博文一共已经发表了 12 篇, 全部都被中新网审核通过。 大家一定可以从上面的表格中看到我的同样的博文在中新网的击点量大大地高于科学网。 我以上选出的六篇文章, 照理来说应该在科学网受到更大的关注。 这是因为这些话题与科学文化和医疗等有关, 而这些正是在科学领域工作的知识分子应该关心的话题。 可是, 令我感到非常不解的是, 事实却却相反, 科学网的击点量很低。 我分析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我发现中新网的编辑非常认同我的观点, 他们总是推荐我的博文, 把它们放在显著的位置。 这样的话, 就会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 而科学网的编辑们却采取了想反的做法, 对我的所有这些博文采用冷处理, 尽管有一定的推荐人也是如此(我希望不是因为系统的自动回复对我造成的伤害, 我在电邮中发脾气骂了科学网后,编辑们给我“穿小鞋”造成的这种局面)。 大家也一定注意到, 我的这些博文都是对国家建设提的一些中肯的建议, 是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的举动。 在科学网编辑的眼里不是那么回事? 备注: 借此博文, 再次谢谢光明网和沈阳编辑将我的这些博文登载发表在光明网上。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2799 次阅读|15 个评论
科学网的编辑们就从来不会审美疲劳
胡业生 2013-2-15 22:28
看看被推荐的文章 一人多篇同时出现,马太效应明显。编辑啊 你不觉得单调吗。你的园子里就不能有点另类吗,哈哈,不要生气啊。就不能给写的不如他们的一点机会吗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2310 次阅读|0 个评论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祝科网编辑们、博友们蛇年大吉!
热度 24 cissyludai 2013-2-10 13:36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祝科网编辑们、博友们蛇年大吉!
白花蝴蝶兰:爱情纯洁 友谊珍贵 茶花是“花中娇客”,四季常青,给人们带来无限生机和希望,象征吉祥、长寿和繁殖。 迎春:相爱到永远。 无名小花:默默无闻,但努力绽放! 白色茶花:吉祥、长寿 梅花香自苦寒来。 腊梅象征着人生的坚忍、顽强、富有牺牲、能耐得寂寞的精神,也象征着人生的辉煌与成功。 雪花组合——小雪人,祝大家新年快乐!家庭、事业、感情随心、随愿!
5409 次阅读|60 个评论
抗议科学网编辑非法屏蔽博文
热度 12 Majorite 2013-2-7 08:08
抗议科学网编辑非法屏蔽博文 大家去新浪看看我这篇文章怎么了,科学网编辑为啥要屏蔽此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36ca5a0102ec17.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在网络活动中,《宪法》35条的主要内容包含: ——公民有权通过新闻媒体获得和传播国内外信息,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 ——公民有权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的重大事务、国家工作人员实行监督,尊重和保护新闻记者采访、报道和反映真实情况的权利; ——公民有权获取知识,参加娱乐,满足文化生活的需要。 知情权的内容有以下几种类型: ——政治知情权。即社会公众依法享有了解知悉国家政治事务及其活动的权利;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依法向社会公众公开其活动的义务。这一权利内容,现今普遍被称之为 “政务公开化”。 ——社会知情权。即社会公众有权知悉社会所发生的、他所感兴趣的问题和情况,并有权进一步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如生产、贸易、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资讯。 ——自我知情权。即社会公众有知悉和掌握有关自己的或与自己密切联系的各方面情况的权利,如公民的出生概况、健康状况、居住环境等基本情况;在不妨碍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法人有权获得一切对它有用的信息,包括法人对其内部成员的有关情况以及要求加入其组织的人的基本情况。 知情权概念及其理念的确立,给新闻出版界等舆论单位报道新闻事件提供了现实依据和法律依据。为了满足和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广告等大众传播媒介通过自身去接收世界上的形形色色的事件、信息再予以公开化,且由国际法及各国的宪法、法律等作为后盾。行使知情权、采访权不仅是社会公众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也是社会公众保护自身利益的手段。 比如,我国1997年颁布施行的《防震减灾法》明文规定:地震灾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告震情与灾情。因此,如果今天什么地方发生地震,任何组织或官员若要封锁消息或瞒报、漏报、错报震情与灾情,那就是违法的行为,必将负法律责任。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517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玉文化
胡业生 2013-2-4 13:36
玉佩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中文名: 玉文化 外文名: Jade Culture 文化精神: 宁为玉碎、温其如玉 起源: 新石器时代早期 玉石: 和田玉、岫玉、青海玉、南阳玉 纹饰: 夔龙纹、蟠螭纹、云雷纹 目录 简介 发展 石器时代 玉文化与玉图腾 玉文化与世系英雄 玉振之声与文学艺术 玉文化与古代政治 玉促进文明社会 玉意识演化成国家意识 玉器代表的政治等级 玉推动社会发展 玉文化与政治理论 玉文化与古代文学 早唐时期 元明时期 玉文化与红楼梦 中国玉器的发源 玉雕工艺 玉文化发展之路 展开 简介 发展 石器时代 玉文化与玉图腾 玉文化与世系英雄 玉振之声与文学艺术 玉文化与古代政治 玉促进文明社会 玉意识演化成国家意识 玉器代表的政治等级 玉推动社会发展 玉文化与政治理论 玉文化与古代文学 早唐时期 元明时期 玉文化与红楼梦 中国玉器的发源 玉雕工艺 玉文化发展之路 展开 和田玉手链 御灵珠宝 发源于新 石器时代 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而由于玉的外表及色泽,人们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 中国文化 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中国玉 作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 昆山之玉 ”也就是“ 和田玉 ”成为公认的“宝玉”、“真玉”。 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 玉石 来源约有一百余处,中国历史上在用玉制度方面早已体现出真玉、非真玉的界定。帝王是中国古代最高阶级,和田玉在成为真玉的同时,也就成为帝王用玉。此后,经过无数的岁月, 和阗玉 方才走入民间。 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石”。它象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 和阗玉与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谓渊源深远。我国考古学者最新研究考证并提出了中国在石器和青铜器、 铁器时代 之间存在着一个 玉器 时代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是后来的“ 丝绸之路 ”的前身。和田玉在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田玉历来是中国各民族友谊的象征 和田玉 物,和田玉作为历史的鉴证,雄辩地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 殷商 开始,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工艺美术新时代登上了华夏民族的玉坛,才出现了称誉世界的“东方艺术”,才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玉器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 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中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 李约瑟 )。历代诸子百家以 儒家 学说诠释和田玉并赋予“德”的内涵,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广泛传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 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 茶文化 、瓷文化和 酒文化 。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 。 内涵 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人墨客及他们笔下的辉煌巨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 发展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同样是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玉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这里提出一些关于玉文化产生原因的看法,以便与鉴赏者交流。 石器时代 与 旧石器 时期的玉器相比,我国 新石器时代 玉石器经过了打磨和穿孔,这样既保留了原有的实用价值,又具有美观的效果。如果说,拣取自然的石块,进行石打石的处理,说明古人类已经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那么,磨光和穿孔则意味着中华古代先民不仅已经能够制造高一级的工具,而且在思维当中产生了带有观念形态的内容。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还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工艺,可祖先们竟为之实实在在奋斗了几十万年之久。从史学的观点看,这构成了划时代的标志。 ​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祖先们把那些色泽晶莹的“美石”,经过耐心细致的打磨,制成带有一定意义的形状, 古玉器 并钻上一个小孔,甚至还穿上自己捻的小绳,将它套在颈项上或挂在胸前,这是一幅多么美妙动人的情景,它说明古人在进行美的追求,标志着人的思想中有了信仰和寄托。玉石具有无比的美丽,无比的坚硬,无比的价值,它与上古先民思想中至上的祖先、至上的自然力、至上的鬼神的观念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了。古代护身符一类的东西正是循着这一自然过程而产生的。在此后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更产生了许许多多和玉紧密关联的神话和传说,这都表明在古时候人们的思维想象当中,一块美玉,它对天地四方、对列祖列宗、对电闪雷鸣、对万物生灵都有说不尽的联系和影响力量,这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大量古代的文字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都在证明着这样一个史实:一块玉、一件件小小的饰物、一点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和一种最早的信念和虔诚,都不断地被赋于了新的含义,发生着新的作用,并终于孕育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 玉文化与玉图腾 中国原始社会曾有一个被称为玉 图腾 的阶段,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先民曾经用带有某种含义的玉雕制品作为民族的标志,历史文献也的确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例如《 拾遗记 》卷一《少昊》记载, 少昊 的母亲皇娥在少女的时候,白天乘木筏在苍茫的大海上漫游,有一天她到了西海之 玉图腾 滨的穷桑之地,那里出产一种叫孤桑的大树,高达千寻,吃了此树果实会长生不老。在那里,她遇到了神童“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她与这位童子同乘木筏,嬉戏于海上,他们用桂树的树干作旗杆,将董茅草结于杆上作旗帜,用玉石雕刻成鸠鸟的形态,装饰在旗杆顶上,即“刻玉为鸠,置于表端”。后来皇娥生下了少昊,称号叫“穷桑氏”,也叫“凤鸟氏”。而且属少昊的各族有元鸟氏、青鸟氏、 丹鸟氏 ,祝鸠氏、鸣鸠氏、鹘鸠氏,这是以玉鸟为图腾的最好体现。 玉石是当时人类用得最多、最广泛的物质,被推为天地之精,既美观又实用。因此,上古之时,先民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作为图腾崇拜,而且围绕图腾标志,还产生了一些原始的公共活动,如包括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在内的巫术礼仪活动等,反映了玉图腾是远古文化和意识形态——玉文化萌芽初期的一种形式。 玉文化与世系英雄 我国关于古代英雄的神话故事很多。这些人战功赫赫,智慧超人,为推动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神话故事在叙述这些伟大人物时,也将玉融合了进去,例如,传说炎帝 玉饰 时曾“有石磷之玉,号日夜明,以之投水,浮而不下”。其实这是一种磷光效应,但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和炎帝神农的圣德联系在一起,似乎天地为贤人的圣德所感,以致于玉石都显了灵;传说中是轩辕黄帝最早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典章制度的,国人至今仍以作为炎黄子孙而自豪。《拾遗记· 轩辕黄帝 》中记载他曾“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圭玉于兰蒲,席上燃沈榆之香,舂杂宝为屑,以沈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这说明黄帝时代已建立了圭玉制度;唐尧是圣德之主,传说他得到了一块雕刻着“天地之形”的玉版,说明唐尧圣世,功绩卓著,与其得玉版受天意和知识有关; 夏禹 治水,奏万古奇功,皆因他得到“蛇身之神”传授玉简的结果。所有这些描述将玉的神格化作用与世系英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地表现了古人对玉的狂热宗教情绪。 玉振之声与文学艺术 巫术 是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礼天祈福,祭祀祖先等等,《 周礼 · 春官 ·宗伯第三》曰:“若国大旱,则师巫而舞”。就是证明,巫术活动的一般形式是巫师带领一群人边唱边舞边敲。而历史记载和分析表明,敲打的东西就是玉石,《 尚书 ·舜典》曰:“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描述了古人进行巫术活动的情景,即敲击玉石发出有节奏的音响,人们模仿着百兽的动作,开始狂热地舞蹈。玉是当时制作乐器的最好材料,古人把这一特征作为衡量玉石的标准,及“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活动在原始社会还是混为一体的,但到了阶级社会,便开始一分为二,发展成社会上层建筑的两个独立的部分,原始歌舞演变成“乐”,巫术礼仪演变成“礼”。一是文学艺术,一是行政典章。玉从参与歌舞、巫术礼仪活动而成为中国古文化的开端之一。 玉文化与古代政治 中国国家的产生与玉文化国家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取决于许多因素。但通过对玉的研究明显看出,玉在中国国家产生的过程中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起过极大的推动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玉促进文明社会 玉促进了文明社会的产生,从而为国家产生打下了基础: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在国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会的产生。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现象和内容很多,比如文字的起源和应用、专门治人的劳心者阶层的形成、手工业工匠和作坊的产生、宗教和巫师的出现、工艺美术、装饰绘画及其它艺术品的大量创作和运用等。在这许许多多的文明现象中,玉器和其他文化产物相比,有过独占鳌头、特别引人注目的地位。 玉意识演化成国家意识 玉的一些原始意识逐步演化成了国家意识:同任何国家产生一样,中国的国家历史也经历过由血缘氏族组织向地域组织演进、由 氏族社会 向古代都市演进的历程。从村落社会到村群社会再到国家政治的过程,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轨迹,这其中国家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是关键。玉图腾作为一个氏族和部落的象征,代表了当时人们已有了氏族、组织和地域组织的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必然要进一步发展扩大,青铜器的使用,推动了这种发展进程。当玉器的产生和对其的追求进一步发展时,人们赋予了玉器更为丰富的观念形态和内容,这些观念和内容不再是一个氏族或一个村落所独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线,成为相当大范围内人们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如玉器时代的 玉璧 和 玉琮 可广泛出土于中国的各个地域,于是便产生了国家建立之初的意识现象,这些现象在《山海经》和《 尚书 》中有很多描述。 玉器代表的政治等级 古玉器的政治价值表现在古玉器是社会等级制的物化,是古代人们道德和文化观念的载体。出土玉器基本上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玉推动社会发展 玉本身的性质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 玉文化 ,谁掠夺和占有的越多,谁的地位就越高。这种过程逐步演化,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玉推动了古代国家 上层建筑 的发展:国家的产生需要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理论、思想文化意识、军队和武器。而在所有的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玉制的礼乐器、工具、仪仗器,以及葬玉等都是其重要的内容。 总之,玉与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原因在于它本身固有的强烈的两重性,即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当作为工具、器物和财富使用时,它属于经济范畴;当它作为艺术品为人们所欣赏时,就能使人联想、遐想以至于幻想。于是乎关于玉的多种神奇观念,包括符合人类善良愿望的观念、迎合统治阶级奢望的观念以及与此有关的各项习俗和规定,都统统产生出来了。玉器的产生要远早于其它材料的工艺品,它最易为上层建筑吸收和运用,客观上只有它具有较早地登上政治舞台的条件。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产出数量之大,使用地域之广,运用形式之高,社会理论之丰富,确实无他物可及。因而,当古代社会各种文明最终汇成古代地域内的统一意识形态(即国家意识)时,曾经大量融进了玉文化这个内容,并在中华民族祖先形成国家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玉文化与政治理论 玉在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还体现在古代关于玉的一些概念和学说上,实际上就是当时国家政治理论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下列四方面内容: (1)万物主宰说: 这一学说认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间帝王,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福祸的主宰。在古文字中,“玉”字并没有一点,和帝王的“王”共用一个字。《 说文解字 》段注解释帝王的“王”字时,认为王者即“天下归往也。” 董仲舒 也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说文解字》段注解释玉的字型为“三玉之连贯也”,即三横一竖象征一根丝线贯穿着三块美玉。另“皇”字则是“白”和“玉”的组合。 古文中“王”“玉”字型相同,绝非是偶然的巧合,“天地人参通”与王之连贯,两者关系奥妙,意味深刻。许多经学典著作中有众多的描述,证明“三玉之连”实际上就代表“天地人参通”。《 周礼 ·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本质上就是玉能代表天地四方,通过它,便能沟通天、地、人间的愿望和意识。 (2)天地之精说: 这一学说是用天地之精化生万物的思想来解释玉的起源,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说明玉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赋予其神奇的魅力。这一学说的论点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中,例如《 周礼正义 》引郑注曰:“货,天地所化生,谓之玉也。金玉并天地所化生,自然之物,故谓之货。”,此外《 白虎通义 ·考黜篇》、《财货源统》和《玉纪》等均有相同论述。 玉文化 (3)道德楷模说: 这一学说的内容是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物理性质与当时社会中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等观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拟人的解释,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这种说法也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记载中。典型的有《说文解字》释玉为:“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此字为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挈(洁)之方也。” (4)辟邪除祟和延年益寿说: 这一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这种说法在古文文献中记载也很多。例《拾遗记·高辛》载:“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马瑙为瓶盂及乐器,皆精妙轻丽,中国人有用者,则魅不能逢之”。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东晋葛洪著《抱朴子》,其中《仙药》一卷说:“玉亦仙药,但难得耳。”又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等等。 编辑本段 玉文化与古代文学 早唐时期 玉对中国的文学、历史著作影响极大,许多著作都以玉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论述,如前面提到的《 山海经 》、《拾遗记》等。这里再以传说、戏曲和《红楼梦》为例来对玉与中国古代文学著作的关系作一简要论述。 传说中玉皇大帝所居的凌霄宝殿和西王母娘娘所住的昆仑玉山,都是宝石构成的辉煌之所,琼楼瑶池,玉树琼花,而奔月嫦娥居住的广寒宫则是冷冷清清,惟有玉兔与之为伴。 《 诗经 · 秦风 》中有“何以赠之,环瑰玉佩”。 屈原 也在《 九歌 》中感慨:“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瑶,石之次玉者。琼,玉枝也。说的就是己修饰清洁,以瑶玉为席,美玉为瑱,何不痛快畅饮。 《 左传 ·襄公十五年》中则用一篇不足百字的文章表现出宋国正卿子罕的君子风尚。文章记述的是春秋时,有人送给子罕一块宝玉,并说:“这是经过玉工鉴定过的,绝对是宝玉,我今天特意献给您。”而子罕却正气凛然地说: “此玉虽是宝,但我以不贪为宝。”遂坚辞不受。 唐代 王翰 的《 凉州词 》中写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里提到的“夜光杯”就是用和阗白玉雕琢而成的杯壁极薄的酒杯,这种玉在月色下可发出晶莹的光芒,与杯中的葡萄美酒相映成趣,美轮美奂,令诗人酒兴大发。 唐代诗人 李商隐 也有“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诗句。 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也与玉联系起来,演绎了多少令人神往的爱情故事。 “弄玉吹箫”的爱情故事一直为世人所称颂。春秋时候, 秦穆公 有个小女儿名叫弄玉,善于吹笙,居住的地方有个楼台叫凤台。有一天,弄玉在凤台上吹笙,忽然有人唱和,晚上梦见一个美男子骑彩凤自天而降,立于凤台之上,告诉弄玉:“吾乃太华山之主,上帝命我与你结婚,在中秋那天相见。”说罢,解腰间玉箫,倚栏吹之,彩凤亦附和鸣叫起舞。弄玉醒来后,派人到华山寻到。在中秋之夜,一男子名叫箫史为穆公吹箫,“才品一曲,清风习习而来;奏第二曲,彩云四合;奏至第三曲,见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息于林际,百鸟和鸣,经时方散。”穆公大悦,遂赐箫史与弄玉成婚。半年之后某天夜里,弄玉夫妇在凤台吹箫,忽然有“紫凤集于台之左,赤龙盘于台之右”两人便乘龙乘凤,自凤台翔云而去。今有“乘龙快婿”,便是由此而来 。 元明时期 元末明初的一曲脍炙人口的 杂剧 《玉梳记》,亦作《对玉梳》,全称《荆楚臣重对 玉文化 玉梳记》,写的是扬州秀才荆楚臣爱恋“松江府上厅行首”顾玉香的爱情故事。顾、荆二人相爱两年,情投意合,但此时荆楚臣的金钱用尽,遭鸨母羞辱,并被逐出。顾玉香鼓励荆楚臣赴京应试,考取功名,临别时,玉香将珍爱玉梳“掂做两半”,二人各持一半作为信物。荆楚臣走后,玉香相思忧烦,“茶饭少进,脂粉懒施”,“朝忘餐食无味,夜废寝眼难合”,闭门拒客。后来玉香逃出妓院,赶往京都去寻找荆楚臣,途中遭富商柳茂英拦截,持刀相逼。正好赶上楚臣状元及第,正赴任路过,便将玉香救出并与之相认。顾、荆二人团聚,将玉梳“令银匠用金镶就”永存留念。 明代剧作家高濂的《 玉簪记 》也向人们讲述了一段关于玉簪的爱情喜剧。南宋书生潘必正在临安应试落第,到金陵女贞观探访身为观主的姑母。大家闺秀陈妙常因避靖康之难,投至观中为女道士。在琴声和诗才的相互感发下,潘、陈二人互通情愫,成其好事。观主察觉,遂逼侄儿再赴科考,并亲自送其登舟起行。陈妙常急忙雇舟追赶恋人,两人在江上互赠玉簪和鸳鸯扇为信物。后潘必正考中得官,与陈妙常结为夫妻。 明代著名戏曲作家 汤显祖 所作的《 紫钗记 》更是用女主人公所佩戴的紫玉金钗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曲折而美好的爱情故事。陇西才子李益,游学长安,与霍王府小姐霍小玉,在元宵节上偶遇,小玉不小心将紫玉钗丢失,李益正好捡到。两人互生情愫,便成了亲。婚后李益参加殿试,中了状元,但因得罪了当朝权贵卢太尉,被派到玉门关外随军,不得还朝。李益在关外立功,却被卢太尉软禁,仍不能与小玉相见,卢太尉派人送信给小玉,骗说 李益 已经入赘卢府。小玉接到假信,十分伤心,怨恨李益薄情,但又不十分相信,便耗尽家财寻访李益踪迹,最后变卖了信物紫玉钗,恰被卢府买去。卢太尉知此钗乃李、霍定情之物,便用紫玉钗骗李益说,小玉已另嫁他人,两人由是产生误会。侠士黄衫客听说了此事,便救出李益,使之与小玉相见。李益把紫玉钗给小玉戴上,两人冰释嫌疑。黄衫客又把卢太尉专权李益和小玉受屈一事参奏主上,最后得以奸人得惩,好事成双,李益被封为集贤殿学士和鸾台侍郎,霍小玉为太原郡夫人。 相比较之下,《 荆钗记 》的故事就更加曲折而令人可叹了。说得是贫士王十朋以荆钗为聘礼,与钱玉莲结为夫妇。不想王十朋考中状元后,因不愿背叛结发妻子,拒绝丞相招婿,得罪权贵,祸端陡起,落走他乡。妻子钱玉莲则被逼投江,幸遇好人相救。数年后,两人都以为对方身亡,在到道观相逢不敢相认,最终以荆钗为凭,才得以团聚。 玉文化与红楼梦 在中国历史上,《 红楼梦 》是一部著名的与玉关系密切的著作。作者 曹雪芹 举家食粥,十年辛苦,泪尽而逝,方哭成《红楼梦》。此书原名《 石头记 》,即从一小小的石头“通灵宝玉”的出土写起,到此石头的失踪而结束,全面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并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因此,无论是红学的爱好者,还是古玉文化的爱好者,都有必要从这一角度深入进行一番研究,以进一步深刻理解《红楼梦》这一宏篇巨著的价值和写作的艺术手法。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结合个人理解,对玉与《红楼梦》的关系提出几点看法,以便引出广大鉴赏者更多的精辟见解。 1、《红楼梦》借“通灵宝玉”对传统玉观念和学说进行了无情嘲讽 宝玉 和否定。 通读《红楼梦》,联系到中国传统玉文化理论。我们可清楚地看到,书中“通灵宝玉”的诞生和最终的结局是对封建社会中玉是天地主宰和天地之精学说的无情嘲讽和否定。我们从下列几方面得到验证: (1)书中的“通灵宝玉”原是娲皇炼制而成,可谓是是天地之精华,但虽经锻炼,而无力补天,继被僧道刻上神奇印记,使之堕落凡胎,遂由小儿衔之而带入红尘。说明玉并非像历代统治阶级渲染的玉是天地之主宰。 (2)宣扬“人玉一体”。书中大凡讲到宝玉的地方,似乎都可理解为贾宝玉本人。而若干关于 贾宝玉 的情节,又似乎是在讲那块“通灵”的历史。这直截了当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那一套玉石理论实际就是宣扬统治阶级本身。 (3)“通灵”的经历和顽石历劫,不仅象征贾宝玉的思想性格和反抗历程,并且还映照着贾府的盛衰,意味着封建统治的中落。 (4)“借玉非今”。作者自云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也。这一个“借”字,证明那“通灵”并非作者杜撰,而是世上原本有之,不过权且借来一用罢了。但书中借来的“通灵”却和传统的玉理论大不相同了。玉历来被誉为能辟邪除祟,永保吉祥之物,而书中的“通灵”却喻示着覆灭和消亡;作者描写贾宝玉衔玉而诞生,显然是违反客观规律的,进一步说明“通灵”所预示的覆灭又是由于违反客观规律所至。 曹雪芹借用天地造化的说教来塑造人物形象,又用谶纬的手法来预示情节,借一块通灵宝玉,让吉祥的玉石来象征主人公的温柔富贵。但到最后,却又用完全相反的结局来说明其纯属无稽,它既不能保住贾府世袭的荣华,也不能保住封建王朝的百年筵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玉文化中关于玉石起源的理论,创作了一个从顽石到宝玉再到顽石的梦幻,使之贯穿于全书的情节之中,实际上是对传统玉论的彻底批判和无情嘲讽。 2、“通灵”的褒贬是封建社会思想政治斗争的体现 《红楼梦》中的各色人等,对一块“仙寿恒昌”的宝玉视之如命者有之,嫉如寇仇者亦有之,趋炎附势者有之,鄙夷唾弃者亦有之。例如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曾直接宣称“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当宝玉丢失时,立即悬赏出一万两银子的赏格以寻求宝玉。实际上,贾母不仅把“通灵宝玉”视作是贾宝玉的命根子,也视此作为贾府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命根子。 北静王路祭 秦可卿 ,指名要见宝玉,声言“久欲一见为快”,直至见了,连称名不虚传。后来还特意仿造了一件赝品供贾宝玉玩耍,这无疑是代表了一班王公大臣对玉的崇拜心理。 持褒玉态度的人们,主要是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人物,属于社会的中 通灵宝玉 上阶层,这些人的命运和封建王朝的命运连在一起。 而持贬玉态度的人也大有人在,连贾宝玉本人也包括在内,他曾骂到:“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我已有了心了,要那玉何用?”等等。 鸳鸯抗婚,哭诉于老太君之前,竟有一句惊天动地之词:“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这都对吉祥权威的宝玉进行了鞭笞,以对封建社会进行反抗和斗争。 3、从作品中能感受到曹学芹对玉本身的喜爱。 这一部恢宏的巨著本身写的就是一块“玉”,曹雪芹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块通灵宝玉。这块玉大如雀卵,可大可小,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正是玉典型的特征。把玉的形、色、质、美表现的淋漓尽致。金玉缘主人公叫贾宝玉,通灵宝玉佩在身上,莫失莫忘,不离不弃,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而另一位女主人公叫林黛玉,又是玉,一个是良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还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就是妙玉,又是一块玉。曹雪芹在判词中写“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玉带林中挂”倒过来念,就是 林黛玉 ,写妙玉“可怜金玉质,终陷泥草中,”把妙玉比为金玉质。在小说中,与宝玉同辈的贾府的男人中,都是以玉字偏旁的字命名的,如贾琏、贾珍、贾环、贾瑞、贾琮、贾琉等等。 小说描写贾府时说到:“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其他描写玉的诗句有“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可幸下瑶台”,在“世外仙源”中有“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的句子,在“有凤来仪”中有“秀玉初诚实,堪宜待凤凰”的句子,林黛玉题帕诗中有“抛珠滚玉只偷衫,镇日无心镇日闲”的句子,还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的句子,探春有“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消魂”的句子,贾宝玉有“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的句子, 薛宝钗 有“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的句子,史湘云有“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 蓝田玉 一盆”的句子。在 海棠诗社 中,用玉的风骨、玉的精神、玉的美丽来比喻白海棠。同时也显示每个人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玉文化 4、以中国传统玉文化的研究为起点,结合作者对通灵宝玉的诞生与历劫的描述的研究,是进行红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途径。由于《红楼梦》博大精深,历史、文学、政治价值巨大,国际上成立了许多红学研究的学术组织,但这些组织的研究者大都是文学、历史、政治和社会科学的学者,较少有玉学专家来参与这项研究。笔者认为这可能正是红学取得新的进展的途径 。 编辑本段 中国玉器的发源 白玉吊坠 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从出土玉器考证,公元前四五千年前左右的 浙江 余姚 河姆渡文化 ,辽河流域 红山文化 ,黄河时代距今8000-4000年之间,此后玉器与钢器并用了约1000年,玉器盛行上下约3000年,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 玉雕工艺 可以说,玉的文化主要还是在玉雕工艺上才会得以体现。古语说“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块好的玉石,经过人工雕琢,才赋予其新的价值和魅力。琢艺轩和田玉表示我国的玉雕工艺,源远流长,为世所公认。早在原始社会阶段,我们的祖先就用玉石制作成像镞、矛、刀、斧、铲等一类生产工具和各式各样的玉雕装饰品,如1973年发现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28件用玉料和莹石制作璜、管、珠一类的装饰品,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在奴隶社会,即商周时期,玉雕工艺又有了新的进展,琢磨精细,纹饰优美,并新出现有鱼、龟、鸟、兽面、兔、蚕等形象的玉雕佩饰。常见的纹饰有夔龙纹、蟠螭纹、云雷纹、窃曲纹、方格纹等,特别是当时玉雕阳文线条的出现,是技法处理上的一大飞跃。古人精湛的玉雕技法使玉文化得以充分的体现。 玉文化发展之路 “玉”字始于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而显示出玉文化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有关玉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鸿门宴》、《弄玉吹箫》、《女娲补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爱的儿女以玉来起名,如贾宝玉、林黛玉,还有多少年读不厌一部感人至深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这块玩石美玉里了,对玉的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扎下了深深的根。 古人云:"玉入其国则为国之重器,玉入其家则为传世之宝"。岫岩玉,产于中国辽宁省岫岩,岫岩县是一个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藏家聚气的风水宝地。经过千万年的自然演化,凝聚了千万年的日月山川之精华,从而蕴育产生了闻名于世的国宝珍品---岫岩玉。 岫玉是产于地灵充足的地脉之下,在千万年的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天地之精华、自然之灵气,所以除了本身具有的可收藏价值之外,更有着风水上的重大价值。 玉是一种天然矿产,矿物是中药中的一类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里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玉文化。近几年来岫玉通过能工巧匠的精心设计,制成的工艺品、保健品及各种玉桑拿板材、建筑板材等玉产品,不但国内市场极为认可和畅销,而且已打入韩国、美国、日本、波兰等国际市场。
1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过期茶思考
热度 3 wyc 2013-2-3 17:36
!-- ?༭/a-- 删除 回复 ?ٱ? 汪育才 2013-2-2 21:35 有人说是否可以把[过期]写成建议 在某某日期之前享用品质更佳。 如果不是如此,则应从制造工艺着手改进。如普洱茶、灵芝茶或其他新科技、、、。 总之,农民种茶, 工厂加工茶叶, 花钱买来的茶叶, 既使朋友送的, 也不要让它白白地浪费掉, 挺罪过滴
2383 次阅读|5 个评论
好编辑应做求实与创新的典范
suqing1961 2013-1-30 22:31
好编辑应做求实与创新的典范 (本文将发表在百道网) 苏 青 什么是编辑的核心价值?好编辑重不重要,为什么重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市场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编辑角色和编辑价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什么样的编辑才算是好编辑?百道网开展“中国好编辑推选”活动,一口气向我提出了上述系列问题。 我以为,编辑的核心价值是求实和创新。好编辑当然非常重要。没有好编辑,难有好作品。图书的编辑出版过程,就是一个尊重作者追求、忠实作品内容、拓展作品内涵、创新作品形式、扩大作品影响的过程。好编辑对作品有深刻、全面、准确、细致的理解和把握,编辑加工能做到求真务实、细致周到,到位而不越位,添彩而不添足、得体而不炫耀,能弥补作者创作过程的瑕疵和遗憾,填充作者创作过程的遗漏和缺陷。在把作品呈现给市场和读者时,好编辑能在文字润色、版式安排、装帧设计、印装工艺、营销方式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做出创造性的工作。好编辑绝不是人们常说的只是为人作嫁的角色,好编辑是在和作者甚至同读者一道共同培育、创造、提升一件作品,在服务作者、服务读者、服务市场的同时,也在提升自己、营销自己、出嫁自己、完善自己,理应感到无尚的荣光、无限的自豪、无尽的欢喜、无比的满足。 在市场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编辑的角色自然也会发生变化,但是,我仍然认为,编辑的价值却亘古不变,只不过求实和创新这一核心价值对编辑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在市场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编辑首先应该充当学习者,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市场化形势下的经济知识、运作规则、营销手段、版权保护,不断学习数字化背景下的科技知识、传播方式、工作手段、产品模式。在市场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编辑又必须是勇敢的实践者,主动应对网络环境下数字化出版的新挑战,积极尝试市场条件下出版物选题再创新。一味地沉溺于好高骛远、坐而论道、述而不作,很难企及事业的成功;只知晓惬意地墨守成规、等待观望、引而不发,同样难逃个人事业的衰败。求实和创新,既是在市场化和数字化背景下编辑角色变化与转换的客观需要,又是编辑价值追求与个人理想实现的现实挑战。 我以为,好编辑要做求实与创新的典范。求实必须博学多才,因此,好编辑首先应努力做一个勤奋的文化人,热爱读书、勤于钻研、善于思考、长于分析,唯如此,方能从众多选题中沙里淘金,方能从众多作者中慧眼识珠,方能在残酷市场里夺关斩将。求实必须敢于担当,因此,好编辑又应该立志做一个睿智的思想者,追求真理、打造精品、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做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文化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创造者。 创新必须激情四溢,因此,好编辑一定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必然志存高远、感情丰沛、追求完美、甘于奉献,唯如此,方能真正热爱新闻出版事业,方能敬编辑之业守出版之责,方能对崇尚的事业倾注全部心血,方能对认准的目标百折不扰勇往直前。创新必须勇于探索,因此,好编辑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出版商,脚踏实地而不急功近利,不断开拓而不华而不实,必然熟知读者需求,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千方百计打造市场热销、读者喜爱的图书产品。 没有好编辑,就不会有好书;没有好书,出版社就不可能有大发展。因此,培养好编辑,争做好编辑,呼唤好编辑,推选好编辑,既是新闻出版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文化事业繁荣的必然要求。基于这样的认识,百道网开展“中国好编辑推选”活动,可谓意义重大,功德无量。 推选 中国好编辑,繁荣华夏大文化。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3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脑短路,科学网编辑胡乱精选;知识缺乏,环境学教授瞎扯灰霾
热度 1 chemicalbond 2013-1-30 19:56
大学教授和科学网编辑的水平又到达一个新的最度。 《回应对“新说灰霾-2”博文的批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657736.html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同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的 教授 ,从他的文章和对读者回复可以看出,他在“需要学习”很多环境对健康影响的基本知识的背景下断定“灰霾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影响不大"。(参考下面他对博文后面【4】楼和【10】楼的回复)。 这篇文章得到“精选”,恐怕会误导不少读者,更可能严重影响科学网的声誉。三思啊 ------------------------------------------------------------------------------------ 【4】 吴志诚 2013-1-29 22:33 看来通识教育确实很有必要啊!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常识都告诉我们空气中的微粒子进入人体会严重影响细胞的正常新陈代谢。 博主回复(2013-1-30 00:11) : 需要学习这方面基础知识。但我觉得香烟,油烟和汽车尾气的致变致癌问题更严重 【10】 nm 2013-1-30 01:52 主回复(2013-1-30 14:15):我说的是灰霾期间,毕竟是短时间。奇怪的是很少有人抱怨灰霾导致交通事故,导致交通堵塞造成的损失? ------------- 短期影响,一样极其严重啊。根据who空气准则原文,pm10标准是年均浓度20微克/立方米;并引用研究报告指出,短期暴露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24小时均值),死亡率即增加0.5%——0.6%。中国灰霾中的pm10短期暴露浓度,超过这个10的多少倍了?更别说危害更大的pm2.5了!这是交通事故和交通堵塞造成的损失,所能比的嘛? 博主回复(2013-1-30 01:59) : 谢谢批评,容我学习一下再讨论好吗。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1457 次阅读|2 个评论
编辑应该推荐什么
热度 1 hcrm 2013-1-30 13:43
这篇文章由才子来写,显然有点不合时宜,因为我的文章时常是被编辑们拿来审阅的,可谓“我为鱼肉、人为刀俎”,力量及其关系极为不对称。 当然,我不是说有编辑经常为难才子,因为网站管理的原因,有些敏感话题他们不便发,或者说不便推荐,这些都是情有可原的。 无论在世界上哪个国家,有新闻舆论自由但没有绝对的自由,这已然是一个不诤的事实了。 按照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可是得在宪法及法律的规定范围之内,不可超越,这也是一条界限。 公民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物,这是社会文明、民主、进步的表现,开放的中国更加需要。 时下,网络反腐的声势此起彼伏,披露的一些腐败问题越来越深入,这是社会政治更加开明的体现,也是我们党逐渐走向稳健发展的体现。 在我们深入批判一些丑恶现象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挖掘和宣扬正面典型,或许这些典型不是很完美,身上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社会体系是人类生长的生态环境,需要清新的空气和正面的能量,否则,我们难以感受到每天阳光的灿烂和温暖。 这就是编辑们应积极推荐给读者的,不要为了吸引眼球而迷失方向,最终得不偿失,有害于社会风尚的改善。 我们的读者也要提高自己,不健康的东西应自觉抵制,那种唯“性”是举的阅读方式,恰恰反映出我们对生理及心理认知的缺乏,生活中没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精神状态不佳。就现代医学而言,这也是一种“病”,比之感冒之类的常见病更难根治。 无论我们身处何方、身居何位,都要重视心理及精神卫生,将自己自觉地化作生活环境之一分子,为建立一个风清气正、团结友爱、健康美丽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不知我说的,编辑们是否赞同? 2013年1月30日 午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120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华人学者Science基因组编辑新技术(转自生物通)
zlblackrose 2013-1-29 13:13
华人学者 Science 基因组编辑新技术 作者: 来源:生物通 发布者:杜晓萌 日期: 2013-01-07 今日 / 总浏览: 670/2302 http://www.biotech.org.cn/information/103859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 Broad 研究所和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项新技术,可通过添加或删除基因精确改变活细胞的基因组。研究人员说这一技术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廉价方法,用于操控生物体生产生物燃料,设计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开发新疗法,以及其他潜在应用。 为了创造出这一新基因组编辑技术,研究人员对一组细菌蛋白进行了修饰,这些蛋白通常对病毒入侵起抵御作用。该研究小组的负责人、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助理教授、 McGovern 脑研究所和 Broad 研究所核心成员张锋( FengZhang ,音译)说,利用这一系统,科学家们可以同时改变数个基因组位点,可以更好地控制新基因的插入位点。 “ 有任何需要对某一生物体进行操控,插入新基因或修饰生物体的基因组,都将能够由此获益, ” 张锋说。 张锋及其同事在 1 月 3 日 《科学》( Science )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对这一新技术进行了详细描述。论文的主要作者还包括研究生 LeCong 和 AnnRan 。 早期的努力 上世纪 80 年代,科学家们通过将小片段 DNA 添加到小鼠胚胎干细胞中,构建出了第一个转基因小鼠。这种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构建研究人类疾病的转基因小鼠,然而,由于该方法是将 DNA 随机插入基因组,研究人员无法让新递送基因靶向替代现有基因。 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更精确的基因组编辑方法。有一种称作同源重组的方法,是通过在目的基因两侧引入与插入基因组区域相匹配的序列,将一段 DNA 片段导入到受体细胞基因组上。然而由于自然重组过程在正常细胞中不常发生,因此这一技术的成功率很低。 最近,生物学家们发现,他们可通过添加一种切割 DNA 的核酸酶来提高这一过程的效率。锌指核酸酶通常用于将核酸酶递送到某一特定位点,然而由于锌指酶无法靶向每一种可能的 DNA 序列,限制了它们的应用。此外,组装这些蛋白也是一个费劳力的昂贵的过程。 称作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 (transcriptionactivator-likeeffectornucleases,TALENs) 的复合物,也可用于在特异位点切割基因组,但这些复合物同样昂贵,且难于组装。 精确靶向生物通 张锋说新系统更加容易使用。利用自然生成的细菌蛋白质 -RNA 系统识别和剪断病毒 DNA ,研究人员能够生成一些 DNA 编辑复合物,复合物中包含有结合短 RNA 序列的 Cas9 核酸酶。这些序列设计靶向基因组中的特异位点;当它们遇到匹配序列时, Cas9 就会切割 DNA 。 这种方法可用于破坏某一基因的功能,或是用新基因来替代它。为了实现基因替代,研究人员还必须添加一个新基因的 DNA 模板,以便在 DNA 切割后将其拷贝到基因组中。 每个 RNA 片段都可以靶向不同的序列。 “ 其妙处在于 —— 你可以轻易地指定一种核酸酶靶向基因组中一个或更多的位点, ” 张锋说。 这种方法也非常的精密,哪怕 RNA 靶向序列和基因组序列之间存在有一个碱基对差异, Cas9 都不会激活。这是不同于锌指酶或 TALEN 之处。新系统相比 TALEN 似乎更有效,且更为廉价。 新系统是 “ 基因组编辑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在第一阶段其似乎已经与锌指核酸酶及 TALENs 效率相当, ” 威斯康星医学院生理学副教授 AronGeurts 说: “ 解密日益增加的、与人类健康及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数据,需要在模型系统中利用这类可扩展的精确的基因组编辑技术。 ” 研究小组已经将必需的遗传元件交给非盈利组织 Addgene 保管,确保想利用这一系统的其他研究人员能够广泛获取这些元件。研究人员还建立了一个网站,提供建议以及使用这一技术的工具。 设计新疗法 在其他可能的应用中,这一系统还可能用于设计新疗法,治疗由单个遗传变异引起的疾病,如亨廷顿氏舞蹈病。当前正在开展的临床实验是利用锌指核酸酶来破坏基因,新技术有可能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替代方法。 这一系统或许还可用于治疗 HIV ,从患者处获取淋巴细胞,突变其 CCR5 受体,然后再将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这样的细胞将能够抵御感染。 通过在人类干细胞中诱导特异突变,这种方法也可以使研究人类疾病变得更为容易。 “ 利用这一基因编辑系统,你可以非常系统地引入单个突变,使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或心肌细胞,观察这些突变对细胞生物学的改变, ” 张锋说。 在 Science 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培养的细胞中测试了这一系统,他们还计划将这一新技术应用于研究脑功能和疾病。
18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产业经济网邀请专家专栏作者
热度 1 sz1961sy 2013-1-27 16:06
北京产业经济网邀请专家专栏作者
2012年6月8日拿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北京市产业经济研究中心,是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属机构。负责承担北京市工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产业经济发展战略和重点、热点问题的研究工作,对相关产业经济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北京市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的官方网站首页 北京市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的官方网站委托光明网创建,域名是 www.rc.ac.cn (光明网入口 http://cccn.gmw.cn ),由光明网卫生事业部负责内容编辑、采访、制作。 北京市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张一平主任(摄影 沈阳) 经过北京市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张一平主任(高级经济师,原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CCTV-2经济观察员)同意,邀请国内外在工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产业的专家入住北京市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的专家团队,共举商事。 入住条件同光明网卫生事业部的专家专栏要求一样( 光明网“专家.专栏”改了形象 ),欢迎留言联络。 沈阳 15:47 2013-1-27 写于北京
个人分类: 北京产经中心|231 次阅读|1 个评论
光明网卫生事业部新增二位美女编辑
热度 10 sz1961sy 2013-1-27 01:10
光明网卫生事业部新增二位美女编辑
近二个月,我们部门(光明网卫生事业部)新增二位美女编辑,一位是女硕士,一位是新闻专业大四学生(实习),下面让大家猜测一下是那二位: 光明网卫生事业部美女编辑 光明网“专家.专栏”改了形象
个人分类: 光明网卫生原创|29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Endnote无法编辑Range的解决方案参考
caity2008 2013-1-24 09:58
Endnote无法编辑Range的解决方案参考 (2011-03-01 10:25:32) 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81af2223141ee1dbd4fa03706bb57ba3'; var $r_quote_bligid='625f63330100pwam'; var $worldcup='0'; var $worldcupball='0'; 标签: 杂谈 关闭任何启动宏的word文件(如,国自然的标书模板); 重启Word,Endnote进行文献添加。
个人分类: 电脑技巧|4 次阅读|0 个评论
提交手稿之后,又改了四次,每次都给编辑发email, 然后致歉
cooooldog 2013-1-20 22:40
还好明天停电停网。 不过碰到这种情况,其他作者通常都会怎么处理? 1. 会不会放弃进一步的修改,只要问题不影响到审稿?以免烦到编辑。 2. 如果像我这样反复改, 如何向对方解释这么多次的反复?尤其是对方是美国人的话? 在线提交的稿件格式有问题,编辑助理说,改了之后她帮忙提交、嘱咐我自己一定不要再去在线提交一份。 碰巧对方是周末休息; 才有了充分的时间看; 才导致了这么多小小大大的问题的发现,而且不改不爽。 希望: 1.有peer-review的反馈,而不是见了主编之后直接不给进入下一个环节,再改也方便; 2.不论总体评价如何,在review comments中,希望对语言方面的评价不要全是poor, 至少有一个能“well written”
223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文发表偏倚:作者还是编辑的原因?
热度 3 book 2013-1-19 00:01
论文发表偏倚:作者还是编辑的原因?
发表偏倚( Publication bias ),主要指阳性(统计显著)结果论文较阴性结果论文更容易发表的现象,虽然阳性结果论文在实验设计等质量参数上并不优于阴性结果论文。发表偏倚在临床医学领域较为突出,但其实大多领域都存在。之前有研究发现阳性结果论文的发表概率是阴性结果的 2 - 3 倍。关于发表偏倚的原因,有的认为编辑更喜欢阳性结果,有的说作者不喜欢将阴性结果投稿,或者说作者选择性的报道研究结果。 2012 年刚成立的开放获取期刊 F1000Research 最近发表了两篇有关发表偏倚的文章。 Stephen Senn 在其文章中挑战了“编辑倾向于接受阳性结果并非发表偏倚的原因”的观点。 Senn 认为,虽然有证据显示(编辑对)论文的接受率上并没有显得偏倚阳性论文,但要做出“编辑客观对待阳性和阴性论文”以及“发表偏倚与编辑决策无关”这样的论断,一个必需的(而大家常常忽略的)假定是:作者投稿时仅仅考虑文章的质量(实验设计等),而非结果的阳性或阴性。另一种假定是,如果作者投稿时考虑(阳性和阴性)文章的接受概率,那么结果应该是阳性和阴性论文在接受率上无差别,而在文章质量上可能有差别。下面两张示意图与这两种假定有关。 实情是(更接近右边的图),同样接受率背景下,投稿的阴性结果论文在质量上平均高于阳性结果论文,这暗示编辑可能仍然偏爱阳性论文,体现在对阴性论文质量要求更高。 在随后的一篇评论中, Chalmers 和 Dickersin 赞同 Senn 关于期刊编辑影响了发表偏倚的观点,但认为对于“报告偏倚( Reporting bias )”来说,主要原因仍是研究者不喜欢投稿阴性结果。他们认为,在临床医学研究中,研究者及其赞助者(如医药公司)较期刊编辑更应该承担“背叛”报道义务的责任。 Senn 的文章有意思的是比较分析了论文质量和接受率。我对发表偏倚了解的并不详细,但觉得作者投稿行为和编辑的喜好好像是一个并非容易说清楚的事情,实际情况中,到底是作者主观上(与编辑喜好无关)不愿意投稿阴性结果,还是由于编辑偏爱阳性结果或者说发表概率导致作者(客观被动地)不愿意投稿阴性结果? 相关文献: Senn S (2012) Misunderstanding publication bias: editors are not blameless after all F1000Research 1:59 (doi: 10.3410/f1000research.1-59.v1) Chalmers I, Dickersin K (2013) Biased under-reporting of research refects biased under-submission more than biased editorial rejection F1000Research 2:1 (doi:10.3410/f1000research.2-1.v1)
个人分类: 科学那些事儿|8456 次阅读|4 个评论
我的假期研究计划
热度 4 zhaodl 2013-1-18 09:07
  昨天,期刊中心年末总结和餐聚以后,编辑们忙着赶活(一些假期不便于做的工作)准备放假,我后边也就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越是被领导不喜欢,越激励我研究属于自己的东西,避免被人抛弃!有为则有位,君子自强不息!昨天晚上,电脑坏了没有上网,但是一边看电视我一边在思考假期里需要做点什么?我想,我还是应该结合编辑出版工作积累。在研究期刊对象论文写作的同时,将写作的研究推广或者说集中到编辑学研究上,提升自己也带动团队,造福同行。为此,我在去年武夷山编辑学研究班讲座的内容基础上,我想在拓展一下。一是为今年的讲习班准备,另外我想征求一下部下的意见,如果大家有需要我可以上半年在中心内部先讲一次。当然,我现在是体制外运行,但如果本地我周围的同行愿意参加,我也欢迎。这都是后话,关键是要先好好研究整理。我先为假期的准备列一个提纲,发出来听听大家的建议。真心听取建议,不要单纯向我学习。拜托了! 编辑职业规划与编辑学研究 1 编辑的职业规划: 1.1 编辑职业属性; 1.2 编辑的类型; 1.3 编辑的发展模式。 2 编辑学研究思考: 2.1 编辑学的含义与内容; 2.2 研究的性质和认识; 2.3 研究的选题策划; 2.4 研究成果的表达, 3 编辑学论文的写作: 3.1 期刊退稿的类型; 3.2 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3.3 论文写作的本质要求; 3.4 提升论文层次的技巧; 3.5 论文投稿的策略。 4 总结体文章的写作: 4.1 总结的性质和目的; 4.2 写作的要领和手法。 5 人物体文章的写法: 5.1 人物写作的问题类型; 5.2 人物体写作的文风和技巧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4024 次阅读|9 个评论
致科学网编程员:能否在博文的各段之间自动空一行?现在密密麻麻
热度 2 hj58 2013-1-15 17:27
致科学网编程员:能否在博文的各段之间自动空一行?现在密密麻麻,看得太累。 我自己上传之前,在每段之间空两行(两次回车),发表后变为空一行。
个人分类: 传播学|1474 次阅读|5 个评论
招英文学术期刊学科编辑
lusn 2013-1-11 09:50
Frontiers 系列英文学术期刊 http://journal.hep.com.cn/webpub/index 招聘编辑 学科专业和相应期刊:生物信息学( Quantitative Biology ) 、能源( Frontiers in Energy )、机械( 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环境(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Engineering )、地学(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 工作内容: 在编委会的指导下,完成刊物的组稿、编辑加工等,能够认真负责地处理在此过程中的所有有关业务。 任职资格: 1. 性别:不限。 2. 年龄: 45 岁以下。 3. 所学专业:相关专业。 4. 教育程度及相关工作经验:重点大学硕士以上学历, 3 年以上编辑工作经历。 5. 身体条件:良好。 基本素质: 有较为扎实的编辑功底;英语听说读写熟练;较善于与学者沟通。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者优先。 有兴趣者请将简历发至: hepyanxue@hep.com.cn 谢谢。
3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黄山育才与曹广福老师的对话
wyc 2013-1-11 07:35
!-- 编辑/a--举报 卜 人的一生能举得出的好老师实在不多, 但真正不合格的老师也很难列举。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 是一种互动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教学方法不仅有多样性, 更应该富有启发性。 教学, 归根结底是要讲点弁证法。 博主回复(2013-1-9 21:37):说得有道理 !--form id="quickcommentform_651351" action="home.php?mod=spacecpac=commentop=comment" method="post" autocomplete="off" onsubmit="ajaxpost('quickcommentform_651351', 'return_qcblog_651351');doane(event);"--
个人分类: 未分类|22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转载 研究开发基因组编辑新技术
zoexie 2013-1-7 10:23
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31610134431327463.shtm?id=27463 精确靶向 张锋说新系统更加容易使用。利用自然生成的细菌蛋白质-RNA系统识别和剪断病毒DNA,研究人员能够生成一些DNA编辑复合物,复合物中包含有结合短RNA序列的Cas9核酸酶。这些序列设计靶向基因组中的特异位点;当它们遇到匹配序列时,Cas9就会切割DNA。 这种方法可用于破坏某一基因的功能,或是用新基因来替代它。为了实现基因替代,研究人员还必须添加一个新基因的DNA模板,以便在DNA切割后将其拷贝到基因组中。 每个RNA片段都可以靶向不同的序列。“其妙处在于——你可以轻易地指定一种核酸酶靶向基因组中一个或更多的位点,”张锋说。 这种方法也非常的精密,哪怕RNA靶向序列和基因组序列之间存在有一个碱基对差异,Cas9都不会激活。这是不同于锌指酶或TALEN之处。新系统相比TALEN似乎更有效,且更为廉价。 新系统是“基因组编辑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在第一阶段其似乎已经与锌指核酸酶及TALENs效率相当,”威斯康星医学院生理学副教授Aron Geurts说:“解密日益增加的、与人类健康及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数据,需要在模型系统中利用这类可扩展的精确的基因组编辑技术。” 研究小组已经将必需的遗传元件交给非盈利组织Addgene保管,确保想利用这一系统的其他研究人员能够广泛获取这些元件。研究人员还建立了一个网站,提供建议以及使用这一技术的工具。
143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出版社南京分社招聘数学编辑
sciencepressnj 2013-1-4 12:33
科学出版社南京分社招聘信息 科学出版社南京分社正式成立于 2010 年,是科学出版社重要的分支机构,南京分社立足江苏、辐射周边,通过与本地区出版资源和渠道资源的整合与合作,为分社业务区域内的科研、教育系统专家、教师提供优秀的出版平台。 现我社因业务发展需要,拟招聘数学编辑。欢迎广大有志从事出版工作的 有识之士 加盟! 招聘岗位: 数学编辑 1 名 招聘条件: 1 、具有高校 教材选题策划经验或教学服务经验。 2 、硕士及以上学历,数学及相关专业,熟悉 专业知识 。 3 、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一定的专业英语读写能力。 4 、乐观、开朗、热爱出版事业,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能吃苦耐劳。 5 、工作计划性强,能按时完成交办的任务,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6 、身体健康。 工作地点: 南京市鼓楼区广州路 189 号民防大厦 706 室 简历投递方式 : nanjing@mail.sciencep.com 邮件主题为:应聘数学编辑 + 姓名 简历后缀名为 .doc 或者 .pdf
322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全球期刊编辑对学术抄袭容忍度调查
xupeiyang 2013-1-3 16:16
全球期刊编辑对学术抄袭容忍度调查 2013-01-03 15:58 来源:科学网 作者:张 月红 学科的视角 各个学科对复制粘贴都非常反感,其中社会科学类期刊的容忍度最低,退稿率达到82%。在 “在不引用情况下最多可以复制多少字?”的调查中,在学科组的反馈中,社会科学给出的数值是1( 即小于1 个字);计算机与电子科学类期刊对刊发会议论文的容忍度最高,只有5% 的退稿率。对于团队抄袭的态度,各学科的平均退稿已近1/2,其中工程学科的容忍度较为宽泛,为30%。对自我抄袭的态度,社会科学类期刊表现出极高的容忍度,为12%。各学科对综述性论文高相似度的态度比较接近,各学科退稿率平均为22.5%,这意味着多数编辑建议作者要用自己的语言诠释文献内容,不应直接粘贴。 语言背景的视角 全球的期刊编辑对抄袭的伦理规范不分国界,不分语言,不分学科,取向标准基本一致。即对粘贴的论文,约60% 的编辑表示坚决杜绝,91% 的编辑对团队抄袭高呼退稿,68% 的编辑反对自我抄袭;对于综述性文章的相似度高的问题,79% 的编辑要求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诠释参考内容或者直接引用,即使考虑到综述文章参考文献多的特点,其相似度也不易超过35%,否则应该退稿;59% 的编辑认为,会议已经刊发的论文再发期刊须增添46% 的新内容,并且要引注已刊内容,而约22% 的编辑始终坚持会议论文再刊发期刊属于重复发表,应该抵制。 由于语言背景以及出版历史的不同,讲英语与非英语国家的期刊编辑对这些典型问题处理的严格程度表现出一定差异。例如,讲英语国家期刊的退稿率数值要高于非英语国家的数值。换言之,非英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期刊编辑对学术抄袭的容忍度要略高于发达的讲英语的西方国家。解析这些差异的原因,一方面版权法的诞生在西方已有300 多年历史,而版权法的建立与实施在发展中国家历史较短,由于时滞作用,需要一个认识与认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非英语国家的作者存在语言的差异,而目前国际顶尖或行业优秀期刊,约83% 是英文期刊。所以版权认同的时滞与语言磨合的差异的确是存在异同的两个主要原因。 学科的视角 各个学科对复制粘贴都非常反感,其中社会科学类期刊的容忍度最低,退稿率达到82%。在 “在不引用情况下最多可以复制多少字?”的调查中,在学科组的反馈中,社会科学给出的数值是1( 即小于1 个字);计算机与电子科学类期刊对刊发会议论文的容忍度最高,只有5% 的退稿率。对于团队抄袭的态度,各学科的平均退稿已近1/2,其中工程学科的容忍度较为宽泛,为30%。对自我抄袭的态度,社会科学类期刊表现出极高的容忍度,为12%。各学科对综述性论文高相似度的态度比较接近,各学科退稿率平均为22.5%,这意味着多数编辑建议作者要用自己的语言诠释文献内容,不应直接粘贴。 语言背景的视角 全球的期刊编辑对抄袭的伦理规范不分国界,不分语言,不分学科,取向标准基本一致。即对粘贴的论文,约60% 的编辑表示坚决杜绝,91% 的编辑对团队抄袭高呼退稿,68% 的编辑反对自我抄袭;对于综述性文章的相似度高的问题,79% 的编辑要求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诠释参考内容或者直接引用,即使考虑到综述文章参考文献多的特点,其相似度也不易超过35%,否则应该退稿;59% 的编辑认为,会议已经刊发的论文再发期刊须增添46% 的新内容,并且要引注已刊内容,而约22% 的编辑始终坚持会议论文再刊发期刊属于重复发表,应该抵制。 由于语言背景以及出版历史的不同,讲英语与非英语国家的期刊编辑对这些典型问题处理的严格程度表现出一定差异。例如,讲英语国家期刊的退稿率数值要高于非英语国家的数值。换言之,非英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期刊编辑对学术抄袭的容忍度要略高于发达的讲英语的西方国家。解析这些差异的原因,一方面版权法的诞生在西方已有300 多年历史,而版权法的建立与实施在发展中国家历史较短,由于时滞作用,需要一个认识与认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非英语国家的作者存在语言的差异,而目前国际顶尖或行业优秀期刊,约83% 是英文期刊。所以版权认同的时滞与语言磨合的差异的确是存在异同的两个主要原因。
个人分类: 学术不端|1518 次阅读|0 个评论
全球期刊编辑对学术抄袭容忍度调查(张月红)
热度 6 rensl 2013-1-2 19:10
调查统计结果的讨论热点 l 学科的视角 各个学科对复制粘贴都非常反感,其中社会科学类期刊的容忍度最低,退稿率达到 82% 。在 “ 在不引用情况下最多可以复制多少字? ” 的调查中,在学科组的反馈中,社会科学给出的数值是 1( 即小于 1 个字 ) ;计算机与电子科学类期刊对刊发会议论文的容忍度最高,只有 5% 的退稿率。对于团队抄袭的态度,各学科的平均退稿已近 1/2 ,其中工程学科的容忍度较为宽泛,为 30% 。对自我抄袭的态度,社会科学类期刊表现出极高的容忍度,为 12% 。各学科对综述性论文高相似度的态度比较接近,各学科退稿率平均为 22.5% ,这意味着多数编辑建议作者要用自己的语言诠释文献内容,不应直接粘贴。  l 语言背景的视角 全球的期刊编辑对抄袭的伦理规范不分国界,不分语言,不分学科,取向标准基本一致。即对粘贴的论文,约 60% 的编辑表示坚决杜绝, 91% 的编辑对团队抄袭高呼退稿, 68% 的编辑反对自我抄袭;对于综述性文章的相似度高的问题, 79% 的编辑要求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诠释参考内容或者直接引用,即使考虑到综述文章参考文献多的特点,其相似度也不易超过 35% ,否则应该退稿; 59% 的编辑认为,会议已经刊发的论文再发期刊须增添 46% 的新内容,并且要引注已刊内容,而约 22% 的编辑始终坚持会议论文再刊发期刊属于重复发表,应该抵制。 由于语言背景以及出版历史的不同,讲英语与非英语国家的期刊编辑对这些典型问题处理的严格程度表现出一定差异。例如,讲英语国家期刊的退稿率数值要高于非英语国家的数值。换言之,非英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期刊编辑对学术抄袭的容忍度要略高于发达的讲英语的西方国家。解析这些差异的原因,一方面版权法的诞生在西方已有 300 多年历史,而版权法的建立与实施在发展中国家历史较短,由于时滞作用,需要一个认识与认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非英语国家的作者存在语言的差异,而目前国际顶尖或行业优秀期刊,约 83% 是英文期刊。所以版权认同的时滞与语言磨合的差异的确是存在异同的两个主要原因。 文字来源 :张月红 . 全球期刊编辑对学术抄袭容忍度调查 . 中国出版 , 2012, (12): 3-11 全文阅读: 张月红-《中国出版》-2012.pdf
个人分类: 论著分享|11243 次阅读|13 个评论
我的新年致辞
热度 4 zhaodl 2012-12-31 17:02
   新年已近,旧岁将辞。光阴飞逝,流年似水。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谨祝广大编辑出版、学术研究界的朋友以及您们的家属,新年吉祥,万事如意,身体健康,事业盛昌! 七绝(水平韵)-贺新年 文/赵大良 南国花开北国霜,东疆日上照西凉。 一年更比一年好,不辍笔耕书玉章。
个人分类: 闲思偶得|4253 次阅读|4 个评论
FlowJo中的公式编辑
FlowJo 2012-12-29 11:53
FlowJo中的公式编辑
FlowJo中的公式编辑 作者:蔡何青,FlowJo 技术专员 在分析流式数据时可能会需要编辑一些公式,最常见的是计算两个参数的比率。比如在利用Indo-1测量钙离子流量的实验中,计算Indo-1 violet和Indo-1 blue这两个参数的比率(Figure 1);在报告基因分析时,计算EGFP表达量和DsRed表达量之比(Figure 2)。在Figure 2中,流式仪上采集到的只有EGFP和DsRed的荧光参数,分析数据的时候需要的参数是EGFP/DsRed之比。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FlowJo的衍生参数(Derived Parameters)功能,通过编辑公式新建EGFP/DsRed这个参数。 以Figure 2为例,通过衍生参数功能添加EGFP/DsRed参数的步骤如下: 1. 到“Tools”菜单栏里选择“Derived Parameters”,新建一个衍生参数并命名为EGFP_DsRed_ratio 2. 编辑公式:在Insert Reference中选择FL1::EGFP,选择÷,再选择FL2::DsRed 3. 确定参数的属性:由于是荧光参数之间的比率,一般用Log轴;设置参数轴的最小值为0.01,最大值为1000 4. 选择Apply to group,将新建的EGFP/DsRed添加到该组实验的所有样本中。 5. 得到的EGFP_DsRed_ratio参数的点图和直方图如下图所示: 在衍生参数功能中,还可以根据需要编辑许多公式,如下图所示: 此外,在表格编辑器中也可以编辑公式,对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运算,比如在下面的抗体滴定实验的例子中,需要确定CD8-FITC抗体的最佳稀释浓度,可以通过CD8-FITC阳性细胞群和CD8-FITC阴性细胞群MFI(Medi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的比率来确定。 步骤如下: 1. 将CD8-FITC Median和CD8-FITC+ Median拖入表格编辑器,点击添加列按钮 2. 在Column Information窗口中选择Formula选项卡 3. 编辑公式,CD8-FITC+ Median除以CD8-FITC- Median 4. 点击OK确认 5. 在表格编辑器中点击Batch按钮进行批处理 6. 得到结果如下表,随着抗体浓度的增大,阳性群和阴性群MFI的比率不断增大,当抗体浓度增大到1之后,MFI ratio没有大的变化,因此可以确定最佳抗体稀释浓度为Sample 3所在的抗体浓度。
个人分类: FlowJo使用|13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后常态科学挑战需扩展同行共同体
热度 9 Wuyishan 2012-12-27 06:33
(我曾写过关于“后常态科学”的一篇博文,承蒙《学习时报》编辑的青睐,要我将那篇博文扩充、修改为适合发表的文章,遂有下文。) 后常态科学挑战需扩展同行共同体 学习时报 2012 年 12 月 24 日 武夷山   西方学界很喜欢用 post 这个前缀来组词。比如,有工业化,就有后工业化,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尔贝尔的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人们的观念和认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学史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 1962 )中提出了“常态科学”的概念。“后常态科学”概念最早是由阿根廷数学家 S.O. 封托维茨和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 J.R. 拉维茨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共同提出的。其简单含义是,科学不再以“常态”方式运行。后常态科学与英文中的三 C 相联系,即复杂性( complexity )、混沌性( chaos )与 矛 盾 性( contradiction )。    JamesJ.kay ( 1954 — 2004 )生前是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环境与资源研究教授,他因采用热力学概念和方法来分析生态系统而享誉国际学界。他对“后常态科学”这个概念的解释是:后常态科学指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此时人们对有关问题的知识差距与认识差距非常大,只有通过科学革命才能解决。既然如此,在下一次科学革命尚未发生之际,人们没有必要抹杀认识世界的不同视角,不管这些视角是基于科学的还是其他性质的,而应该将多重视角都纳入解决问题过程。   拉维茨与封托维茨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共同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说,后常态科学时代的决策有如下特征:“每当出现了与科学相关的政策议题,我们都会发现:有关事实是不确定的;复杂性成为常态;价值观念备受争议;决策牵扯的利益格局( stakes )较复杂;决策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做出,很紧迫;存在着人为风险失控的现实危险。”   他们认为,非常态科学不过是专家们(如外科医生、高级工程师等)在日常工作中碰到的窘境的延伸。这里的窘境指的是:制定至关重要的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并未被他们充分掌握。这些专家的工作都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因此,说起来他们应该讲究准确性、把握性,但事实上他们总是要处理不确定性,而他们一旦失误,就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生命危险。   正因为如此,他们倡导建立扩展的“同行共同体”。过去的同行,指的是专家同行;这里的同行,则要包括所有受到某一争端议题之影响且愿意参与相关对话与讨论的所有人群。这些人将带着“扩展的事实”来参与讨论,扩展知识既包括与正式科技知识有差异的本地知识,还包括原本未打算发表的资料,如泄露出来的官方情报。他俩认为,为了确保有关过程与产品的质量,这样的扩展共同体与扩展事实都是不可或缺的。   他俩针对 20 世纪 90 年代的自然科学所说的话,现在对于其他学科或领域几乎也都成立。遗憾的是,迄今我们的很多决策者还完全没有建立“扩展的同行共同体”的意识。一遇到争论,他们往往就只听专家的意见。而由于利益牵扯(客观因素)和处在每一历史阶段的人们都难以摆脱的认识局限性(主观因素),对于充满不确定性的相关议题,完全依赖专家的意见来制定决策是相当危险的。
个人分类: 鼓与呼|5592 次阅读|14 个评论
我该不该毖掉美国院士的投稿?
热度 22 burningmind 2012-12-26 07:35
做为一家杂志的编委,经常会审阅一些论文稿件。前一段时间收到一投稿,作者包括一美国院士。我象对待其它收到的稿件一样,对该文认真仔细地阅读了不止一遍,并将图表和文字、前后的表述反复对照了多次,以确保我完全理解了原文并可对其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该文用到一些群体遗传学的统计方法,但对其理解有些肤浅,对个别方法的理解甚至有误,作者对一些方法也没有做必要的细节描述。论文的结论是建立在多个基因位点的数据之上,而作者只报道了很小比例的、非代表性数据。对于报道的那些数据,其解释过于倾向于作者希望的结论,完全抛弃其它解释的可能性。另外,某些数据自相矛盾,匪夷所思。但因为文章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建议作者重新递交。 两个多月后收到了该文的第二稿。作者添加了必需的数据,但是让我失望的是作者仍然没有解决研究方法和数据解释上的那些问题。加之其他评审的意见,最终这份稿件被决定推荐到另一相关的、层次稍低一些的杂志。 从原则上讲,学术杂志编辑和审稿人担负着很重要的使命,那就是确保学术领域的健康发展,去伪存真,取精华,去糟粕,让真正可靠的、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得以发表并引导科学的发展方向。但是,现有的评审制度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制度,不时会出现审稿人专长与被审稿件要求不符,审稿人未能准确理解原文或对其价值判断失误,做决定的编辑不具备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因而不能独立正确评价稿件,以及审稿人或编辑以个人关系、工作关系、或作者声名、工作单位、和国别等做为更重要的取舍标准。这样的例子可能比比皆是,我和我的一些合作者就曾不止一次成为这些问题的受害者,本人对此深为痛恶。所以,做为编委和审稿人,我不想再让别人成为同样的受害者,不想让其他人也对我所参予的这个评审制度深恶痛绝并丧失科研的兴趣。另外,眼见很多数据、方法、或结论不可靠或缺乏创新的垃圾文章的发表(甚至在 Nature, Science 等著名杂志上),我发现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不得不花时间去纠正那些错误,而不是将那些时间同样用于探究未知的东西。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因就是,在无法或难以实际验证的一些科学问题上,谬误重复百遍甚至在论文中重复几遍就可能成为真理,就可能变成某一领域的统治学说,进而压制更好的、更接近自然真实的学术理论,并将整个研究领域带入一个错误的、畸形的发展方向。同样重要的是,在工作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一个人以虚假论文占据了学术位置就可能意味着另一个严肃认真搞科研因而慎发文章的人被永远排挤出了学术领域之外。因此,我非常严肃地对待自己做为编委和审稿人的工作,将研究工作本身的创新性、可靠性、和总体价值做为最高或唯一的评判标准,将科学和学术领域的健康发展做为最终目标。 但在当今的论文评审系统和职场中,这样做不是很傻吗?人间圣人者少之,绝大多数的人还是很难将个人利益或私心杂念放到一边,对个人关系不予考虑,给别人或别人的工作一个公正客观评价的。没有了朋友或熟人间的相互帮忙,你会比别人少发很多论文,你会少了事业上的携助。你以为自己在对科学认真负责、在对别人的工作做公正客观的评价,别人可能因此产生个人怨恨并在评审你的投稿、基金申请、职称、或荣誉奖项时进行报复。 当整个世界都在呼唤阳关和透明度的时候,其实学术论文评审也应该透明。如果每个审稿人即使和作者面对面也可以做同样的文章评议,如果每个责任编辑对自己的决定都可面对科学界辩护,当这形成一种制度或文化,则没有什么编审意见需要隐藏的。对被拒绝的稿件,审稿人的意见应以实名告诉作者。对于被接受的稿件,审稿人和编辑的编审意见应该以实名公之于众。如果整个学术界采纳这样的一种论文评审制度,审稿人和编辑对自己的工作就会更负责,论文评审就会对文不对人,评审意见就会更客观公正,这也会减少大家间的相互猜疑或以个人恩怨评价科学工作。如果这样,真正优秀的论文就会更少被扼杀,垃圾文章就会逐渐减少,所有的科研人员以真正的科研成果而竞争,有限的科研资源会被更好地利用。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健康、更有效地发展。 附:了解论文撤销情况,可参见“ 论文撤销观察”, Retraction Watch : http://retractionwatch.wordpress.com/ ( 此博客网址上可按人名、国家、杂志、学科、撤销原因等检索被撤销的文章,包括 Science和Nature 出版商的杂志 )
个人分类: 论文发表|15682 次阅读|28 个评论
2012年12月21日,我们在一起-小编讲堂第三次活动纪要
热度 1 amyguo 2012-12-24 13:08
2012年12月21日,我们在一起-小编讲堂第三次活动纪要
2012 年 12 月 21 日下午“小编讲堂”沙龙的第三次活动在中科院生态中心举行,来自中科院微生物所、自动化所、电子所、国科图、政策所、物理所、网络中心、计算所、科学出版社,中国农科院畜牧所,中国知网, CSCCananda ,查尔斯沃思出版社和勤云科技等多家单位的 40 余名学术期刊编辑参加了本次活动。应京外小编们的强烈要求,此次活动增设网络会场直播会议。 本次活动的主讲人是《国际自动化与计算 -IJAC 》编辑部主任陈培颖副编审,她介绍了 IJAC 编辑部在办刊过程中最大限度发挥编委会作用方面的经验。报告结束后小编们就此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分享了自己在工作中的切身体会、感想和建议,现场气氛活跃。编委会是科技期刊的学术灵魂和把关人,科学家办刊是科技期刊永远站在科技发展前沿的保证。本次活动激发小编们思考,在稿件的审查、专题稿件的组织、与一线科研人员交流等方面如何有效利用主编、编委会的力量,如何激发编委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办刊,如何保持编委会活力。 “小编讲堂”沙龙是面向北京地区的青年学术期刊编辑,以促进青年编辑交流办刊经验,提高业务能力的学术交流活动,每月定期活动一次,免费参与。每一位参与活动的青年编辑将陆续作为沙龙主讲人,通过切身工作体会,与同行分享办刊亮点,主题不限,形式不限。每一位小编都是沙龙的主人,共同进步是我们的目标! 欢迎加QQ群26859603!
2736 次阅读|3 个评论
洋人在转基因问题上的两个谎言被刺破
蒋高明 2012-12-20 19:05
美国人吃了3万亿份转基因及转基因安全证据何来? 这里借用直言了的先生的文章,回答题目中的两个问题,原来美国人米勒先生又是一个大忽悠,不过这次忽悠规格很高,上了人民日报。 本文同时发至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新闻管理署、中纪委、人民日报。 直言了,2012-12-20 | 2012-12-20 12:15:47。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82108833_h.html 。 为转基因商业利益,党的喉舌人民日报如同发疯一般、正在公权私用和集中用多次重复的虚假信息搞一个鼓动全国民众大吃转基因食品的系列文章 。新闻邮件介绍了系列的两辑文章,其中第二辑的作者包括人民日报科技部门负责人、多年里支持和参与无业人员方舟子大搞反中医活动和到处插手对本国公民搞造谣诽谤活动的蒋建科。更多评论以后再说,这里就其中两个谎言简单说来。 第一个谎言: 人民日报系列的文章说:“转基因食品,美国人吃得不少。美国民众实际上每天都消耗大量的转基因食品。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亨利?米勒201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人过去10年总共消费了3万亿份转基因食品。” 那是个很拙劣的谎言新闻。譬如,亨利·米勒的数字是这样得来的: 美国3亿人口 x 3顿饭 x 365日x 10年 = 3万亿份转基因食品。 该计算的前提是: 过去十年,美国每人每天每顿吃的饭食都是转基因的玉米、大豆、棉花油、甜菜,因为只有那些东西搞了转基因和获得FDA-通过; 美国人十年的饭食是没有蛋禽肉奶的,因为这些食品没有一个是搞了转基因的。 事实上呢, 美国人吃的是西餐,蛋禽肉奶占70%左右;剩下的为谷物等、其中麦子为主,可上市麦子没一个是转基因的;蔬菜以花菜和西红柿等为主,可那些上市者也没一个是转基因的。仅此事实就可看出人民日报伙同亨利·米勒的说法整个就是拙劣的谎言欺骗。 亨利·米勒的说法并非来自什么“研究”,而他是为转基因商业服务搞的造假宣传。在美国,早就有学者戳穿了他的谎言欺骗,并把他称为带引号的“科学家”。亨利·米勒曾是FDA-官员、参与了食品标签不标记转基因与否的政策制定。 因而,就他的转基因商业利益关系和谎言编造,曾有读者讽刺说:“我爷爷曾说过,签发支票的人总会说许多关于收款者的故事给你听。那幽默讽刺很到位。 当亨利·米勒被问道他每日三餐吃的是什么转基因食品、其中包括什么转基因成分的时候,他总是 避而不答。他答不上来 :既然他参与制定的食品标签制度不标记转基因与否,他怎么知道哪个食品是不是转基因和含有什么转基因成分呢? 此外, 亨利·米勒是长期为商业利益而鼓吹DDT-毒药的 ;尽管该毒药早已列入禁品,他还是那样鼓吹。因此,在美国,一些人讽刺说, 亨利·米勒在鼓吹什么、您可八九不离十地断定那就是毒品。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美国已经跟欧盟签定了市值500亿美元的天然食品战略协约,保障双方食品市场供应为天然有机食品和避免转基因化工食品。在该协议的列单中,包括保障天然有机大豆供应。 美国官方的实际行动也可证明亨利·米勒言论是撒谎欺骗。 为转基因商业利益,中国执政党的喉舌 人民日报媒体居然能跟那么一个为推销毒品而搞撒谎的洋人混在一起、用虚假新闻对本国人搞欺骗。 您说,人民日报编辑是不是在发疯? 第二个谎言: 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蒋建科等人的文章说:转基因成分随食品进入人体可以被人体消化吸收,不会长期保存在身体里。该文章还用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为例,说是吃那转基因大豆是“安全”的。 事实: 美国卫生部2011年年初转发的报告说明,加拿大一城镇调查显示,当地93%的孕妇和80%的胎儿血液中发现BT转基因成分;67%的非孕妇血液中发现BT转基因成分。 详见: Maternal and fetal exposure to pesticides associated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in Eastern Townships of Quebec, Canada. Reprod Toxicol (2011),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338670 。 那铁证事实说明, 毒素农药转基因成分不但可以随食品进入人体和滞留,且还可遗传给下一代。就是说,人民日报蒋建科那文章是搞撒谎欺骗。 事实: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转基因成分抗草甘膦及含有该成分功能的作物属于国家检疫部门和国际社会检疫部门都禁止进口的东西;根据国际社会和中国的检疫法规规定,中国主管部门已数次截获销毁了试图进入中国的含有包括抗草甘磷成分在内的抗除草剂功能的作物。 事实: 孟山都公司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所捆绑的草甘膦农药属于生化学武器的毒品农药, 譬如,美国将其用于拉丁美洲的“缉毒”作业。农药草甘膦的前身是“橙剂”,那是一种可导致癌症的生化武器,曾用于越南战争。 正因为如此,美国FDA-审核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通过结论是该品种可用于工业原料和动物饲料、而不是用于人类食品,譬如该审核文件相关原文,详见: FDA: BNF No. 000001, Sept 19, 1994;http://www.fda.gov/Food/Biotechnology/Submissions/ucm161130.htm 。 在美国用于动物饲料的转基因大豆,人民日报系列文章却编造谎言对中国公民搞欺骗,要中国13亿人民吃美国的动物饲料、要中国民众把生化武器的东西当饭吃 !他们还把中国人当人看吗?说他们为转基因商业利益而发疯,不过分吧。 与此同时,农业部官员有食堂规章制度、保障他们和他们的子女能吃到天然有机食品和避免转基因食品。中国许多党政机关的食品招标明文要求非转基因食品。嘿嘿,既然人民日报说转基因食品“安全”,那就请您先动员农业部等官方机构官员及其子女们吃够转基因食品、吃三代以上证明没问题,再来说是否要民众吃吧。您自己知道有害而不吃的东西,为什么要民众吃呢?为利坑民,原来那就是所谓的共产主义理想么?哈! 结语:欺骗本国人民的报刊还是执政党的喉舌吗? 针对人民日报正在推出的鼓吹全国民众吃换基因食品的系列文章,已经有网民提出:人民日报是执政党喉舌;若那系列文章是代表执政党而发表的,那么,中国不久之后将面临灭顶之灾。其实,就此类问题看, 人民日报系列文章为其所加盟的外国转基因公司的商业既得利益服务、不择手段地与本国人民为敌和不惜牺牲本国人民生命安全,那腐败本质不是已经足够清楚了吗? 不仅对本国人民搞欺骗,人民日报媒体还发表那位国籍造假和伪造美国学刊信件的饶毅、利用官方媒体权力而对抵制转基因技术泛滥的公民搞公开的政治诽谤,甚至还用非法上市的转基因产品和虚假新闻对国家领导人搞公开的转基因绑架。说他们那行为是为转基因金钱利益而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不过分吧? 许多铁证可以证明,在国土安全、食品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方面,人民日报媒体已经不再是党的喉舌, 而是已被外国转基因商业所渗透而成为外国转基因商业的喉舌、跟农业部一样而成为腐败泛滥的“重灾区”之一了。 本人已先后将相关铁证发给主管部门。稍后,本人将发文做出说明。那可能使本人在这平台的日志空间遭到封杀关闭,因此,需要本人文章的、请及早做好参考阅读。遭到封杀,本人当然要采取必要措施(包括司法措施)进行权益自卫。不过,本人并不希望那种糟糕情况发生,而是希望中国当局主管部门能主动地以本国国家利益和人民安全为重,对农业部和人民日报那些官方机构被外国转基因商业渗透而成为外国转基因商业利益的代理人和喉舌的腐败行为,做出严肃的调查处理、给本国国家和人民一个公开的交代,别让十八提出的清政和反腐成为空谈。 # ## #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609 次阅读|0 个评论
【直言了】党报编辑在发疯
热度 3 zhanghuatian 2012-12-20 13:38
确实,连我这个文科生都看出来不靠谱了! 党报编辑在发疯。 本文同时发至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新闻管理署、中纪委、人民日报。 直言了,2012-12-20 | 2012-12-20 12:15:47。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82108833_h.html 。 为转基因商业利益,党的喉舌人民日报如同发疯一般、正在公权私用和集中用多次重复的虚假信息搞一个鼓动全国民众大吃转基因食品的系列文章。新闻邮件介绍了系列的两辑文章,其中第二辑的作者包括人民日报科技部门负责人、多年里支持和参与无业人员方舟子大搞反中医活动和到处插手对本国公民搞造谣诽谤活动的蒋建科。更多评论以后再说,这里就其中两个谎言简单说来。 第一个谎言: 人民日报系列的文章说:“转基因食品,美国人吃得不少。美国民众实际上每天都消耗大量的转基因食品。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亨利?米勒201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美国人过去10年总共消费了3万亿份转基因食品。” 那是个很拙劣的谎言新闻。譬如,亨利·米勒的数字是这样得来的: 美国3亿人口 x 3顿饭 x 365日x 10年 = 3万亿份转基因食品。 该计算的前提是: 暖过去十年,美国每人每天每顿吃的饭食都是转基因的玉米、大豆、棉花油、甜菜,因为只有那些东西搞了转基因和获得FDA-通过; 美国人十年的饭食是没有蛋禽肉奶的,因为这些食品没有一个是搞了转基因的。 事实上呢,美国人吃的是西餐,蛋禽肉奶占70%左右;剩下的为谷物等、其中麦子为主,可上市麦子没一个是转基因的;蔬菜以花菜和西红柿等为主,可那些上市者也没一个是转基因的。仅此事实就可看出人民日报伙同亨利·米勒的说法整个就是拙劣的谎言欺骗。 亨利·米勒的说法并非来自什么“研究”,而他是为转基因商业服务搞的造假宣传。在美国,早就有学者戳穿了他的谎言欺骗,并把他称为带引号的“科学家”。亨利·米勒曾是FDA-官员、参与了食品标签不标记转基因与否的政策制定。因而,就他的转基因商业利益关系和谎言编造,曾有读者讽刺说:“我爷爷曾说过,签发支票的人总会说许多关于收款者的故事给你听。那幽默讽刺很到位。 当亨利·米勒被问道他每日三餐吃的是什么转基因食品、其中包括什么转基因成分的时候,他总是避而不答。他答不上来:既然他参与制定的食品标签制度不标记转基因与否,他怎么知道哪个食品是不是转基因和含有什么转基因成分呢? 此外,亨利·米勒是长期为商业利益而鼓吹DDT-毒药的;尽管该毒药早已列入禁品,他还是那样鼓吹。因此,在美国,一些人讽刺说,亨利·米勒在鼓吹什么、您可八九不离十地断定那就是毒品。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美国已经跟欧盟签定了市值500亿美元的天然食品战略协约,保障双方食品市场供应为天然有机食品和避免转基因化工食品。在该协议的列单中,包括保障天然有机大豆供应。美国官方的实际行动也可证明亨利·米勒言论是撒谎欺骗。 为转基因商业利益,中国执政党的喉舌人民日报媒体居然能跟那么一个为推销毒品而搞撒谎的洋人混在一起、用虚假新闻对本国人搞欺骗。您说,人民日报编辑是不是在发疯? 第二个谎言: 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蒋建科等人的文章说:转基因成分随食品进入人体可以被人体消化吸收,不会长期保存在身体里。该文章还用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为例,说是吃那转基因大豆是“安全”的。 事实:美国卫生部2011年年初转发的报告说明,加拿大一城镇调查显示,当地93%的孕妇和80%的胎儿血液中发现BT转基因成分;67%的非孕妇血液中发现BT转基因成分。详见: Maternal and fetal exposure to pesticides associated to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in Eastern Townships of Quebec, Canada. Reprod Toxicol (2011),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338670 。 那铁证事实说明,毒素农药转基因成分不但可以随食品进入人体和滞留,且还可遗传给下一代。就是说,人民日报蒋建科那文章是搞撒谎欺骗。 事实: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转基因成分抗草甘膦及含有该成分功能的作物属于国家检疫部门和国际社会检疫部门都禁止进口的东西;根据国际社会和中国的检疫法规规定,中国主管部门已数次截获销毁了试图进入中国的含有包括抗草甘磷成分在内的抗除草剂功能的作物。 事实:孟山都公司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所捆绑的草甘膦农药属于生化学武器的毒品农药,譬如,美国将其用于拉丁美洲的“缉毒”作业。农药草甘膦的前身是“橙剂”,那是一种可导致癌症的生化武器,曾用于越南战争。 正因为如此,美国FDA-审核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通过结论是该品种可用于工业原料和动物饲料、而不是用于人类食品,譬如该审核文件相关原文,详见: FDA: BNF No. 000001, Sept 19, 1994;http://www.fda.gov/Food/Biotechnology/Submissions/ucm161130.htm 。 在美国用于动物饲料的转基因大豆,人民日报系列文章却编造谎言对中国公民搞欺骗,要中国13亿人民吃美国的动物饲料、要中国民众把生化武器的东西当饭吃!他们还把中国人当人看吗?说他们为转基因商业利益而发疯,不过分吧。 与此同时,农业部官员有食堂规章制度、保障他们和他们的子女能吃到天然有机食品和避免转基因食品。中国许多党政机关的食品招标明文要求非转基因食品。嘿嘿,既然人民日报说转基因食品“安全”,那就请您先动员农业部等官方机构官员及其子女们吃够转基因食品、吃三代以上证明没问题,再来说是否要民众吃吧。您自己知道有害而不吃的东西,为什么要民众吃呢?为利坑民,原来那就是所谓的共产主义理想么?哈! 结语:欺骗本国人民的报刊还是执政党的喉舌吗? 针对人民日报正在推出的鼓吹全国民众吃换基因食品的系列文章,已经有网民提出:人民日报是执政党喉舌;若那系列文章是代表执政党而发表的,那么,中国不久之后将面临灭顶之灾。其实,就此类问题看,人民日报系列文章为其所加盟的外国转基因公司的商业既得利益服务、不择手段地与本国人民为敌和不惜牺牲本国人民生命安全,那腐败本质不是已经足够清楚了吗? 不仅对本国人民搞欺骗,人民日报媒体还发表那位国籍造假和伪造美国学刊信件的饶毅、利用官方媒体权力而对抵制转基因技术泛滥的公民搞公开的政治诽谤,甚至还用非法上市的转基因产品和虚假新闻对国家领导人搞公开的转基因绑架。说他们那行为是为转基因金钱利益而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不过分吧? 许多铁证可以证明,在国土安全、食品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方面,人民日报媒体已经不再是党的喉舌,而是已被外国转基因商业所渗透而成为外国转基因商业的喉舌、跟农业部一样而成为腐败泛滥的“重灾区”之一了。 本人已先后将相关铁证发给主管部门。稍后,本人将发文做出说明。那可能使本人在这平台的日志空间遭到封杀关闭,因此,需要本人文章的、请及早做好参考阅读。遭到封杀,本人当然要采取必要措施(包括司法措施)进行权益自卫。不过,本人并不希望那种糟糕情况发生,而是希望中国当局主管部门能主动地以本国国家利益和人民安全为重,对农业部和人民日报那些官方机构被外国转基因商业渗透而成为外国转基因商业利益的代理人和喉舌的腐败行为,做出严肃的调查处理、给本国国家和人民一个公开的交代,别让十八提出的清政和反腐成为空谈。
313 次阅读|3 个评论
吕永岩:转基因监管"十关"沦陷说明了什么?
蒋高明 2012-12-17 10:32
2012-12-17 09:11:24   来源:光明网卫生频道   吕永岩 我国一些心思不在科研而热衷转基因产业化推广的科研人员,对着媒体信誓旦旦地说:“中国转基因作物监管很严格,甚至比美国还严格”。但是,12月14日《经济观察报》的报道又一次证实这些专家背书的所谓“严格”,只是一个一戳就穿的谎言。下面我们做个分析: 一、生物战:外来入侵如入无人之境 据《经济观察报》的报道称:“汤光文等人在湖南所做的是美国塔夫茨大学的转基因科研项目。在实验之前,要先获得该校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批,也要通过农业部、卫生部以及中方合作单位的批复,对于针对学校儿童的实验,还必须得经过校方和儿童家长的同意。” “多位专家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由国外引进转基因食品进行实验,还需经海关部门核准,同样要将人体血液制品运送出国,不仅航空公司有限时和冷藏的要求,而且还得通过海关检查,要完备检疫检验等一系列相关手续。而在湖南‘黄金大米’实验背后,汤光文事实上规避了上述严格的监管。”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现在我们来算一算,2008年的汤光文拿了转基因黄金米和人体血液制品,一路上如何毫不费力地闯过多少关: 第一关骗过了美国塔夫茨大学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批而中方却未追究, 第二关骗过了中国农业部, 第三关骗过了中国卫生部, 第四关骗过了中方合作单位的批复, 第五关骗过了实验校方, 第六关骗过了被试儿童及其家长, 第七关黄金米进口骗过了海关部门核准, 第八关人体血液制品运送出国骗过了航空公司的限时和冷藏要求, 第九关血液样品出口骗过了海关检查, 第十关血液样品骗过了检疫检验。 整整十个关口。这还没有更细算,如果更细算,关口还不止这些。中国古典小说有一个“如入无人之境”。转基因“童试门”一路欺骗下来,就属于“如入无人之境”。这哪里还有什么监管?分明是敞开大门,任凭打劫。 二、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有一个词汇叫“反思”。显然,转基因“童试门”监管的形同虚设是很值得好好反思一番的。面对“童试门”监管“十关”的轻易告破,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思索:为什么会这样?这个残酷的事实告诉人们一些什么呢? 人们注意到,主导转基因生物外来非法人体试验者,是得到了相关内部人员积极有力的配合。这个情形很像当年美军进攻伊拉克,如果没有事先买通伊拉克内部高官,美军的毫不费力长驱直入是不可思议的事。 转基因“童试门”告诉中国人:中国在应对外来生物入侵上,内部早就有代理人,并且这些代理人所处的地位相当要害。他们随时会配合外来生物入侵工作,向中国同胞身上“打黑枪”。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这种里应外合,是我国国防生物防御战面临的最大风险。 三、十关不如一层窗户纸 转基因黄金大米“童试门”事件,还暴露了主导转基因生物外来入侵者对中国监管漏洞了如指掌。所谓“知己知彼”,这个本来属于中国人的谋略,如今让主导转基因生物外来入侵者用得滚瓜乱熟。十道管卡,尤其包括自我标榜“严格”的两个部委,还有国家疾控中心,还有海关,还有检验检部门,按说这些部门关乎国计民生,实属身负重任,骗过他们,岂能容易? 但事实却是:汤光文等根本就没把这些关口放在眼里,深知其表面道貌岸然,其实连一层窗户纸都不如,一捅就破。 难道事实不是如此吗?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主管转基因的农业部门在绿色和平组织查询“童试门”时,竟谎称“经过浙江省农业厅调查,原定由美方提供的试验材料目前没有进口,临床试验也未开展。浙江省农业厅已要求立即停止该项试验计划。”主管部门不但监管不如一层窗户纸,监管暴露出问题后被人追问,竟然还堂而皇之,自欺欺人,想蒙混过关,掩盖事实。 如此这般事实,还能不让中国人寒心、痛心、担心? 四、内里已被人掏空 转基因黄金大米“童试门”还让我们想到如今中国没有了诸葛亮。诸葛亮有个著名的“空城计”,一座空城竟然能抵御司马懿十五万大军。为啥?因为诸葛亮此前与司马懿几番过招,司马懿早就知道了诸葛亮的厉害。诸葛亮不仅用兵如神,而且能言雄辩,善造舆论。所以两军阵前,看似空城,其实“内力”并不空。 而生物防御没有了诸葛亮的中国,早就在舆论上让外来转基因利益集团占了上风,在舆论战上打了败仗,再加上各种国外基金会、协会、孟山都、杜邦凡此种种外来组织的美元腐蚀拉拢,看似戒备森严,并非空城,其实内里早已被人掏空。就是有诸葛亮,也早被麻醉,哪里还有抵御外来生物入侵的计谋和魄力? 五、构建生物国防刻不容缓 中国在生物防御、生物国防上不危险吗?危险!相当地危险!! 所以,胡锦涛同志才多次指示,多次要求:“发展生物安全应对技术,有效防控对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生物威胁”。 看看转基因“童试门”监管“十关”的轻易告破,难道还不应该发人深省?有关部门还不赶紧落实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指示,赶紧结束空谈?! 我国构建生物国防刻不容缓。构建生物国防首先要清除内部代理人挖空内部结构,其次要建立有军民联手的生物监管体系,彻底结束转基因作物安全监控交由那些既是远动员又是兼裁判员的专家包办,造成的制度设计混乱,尽快纠正违反全球生物安全监管体系设计的不公正、极危险现状,同时,政府主流媒体要夺回舆论阵地,既造就诸葛亮“空城计”那样强大的“内力”,又真正形成无懈可击的真正强大的生物战防御壁垒。 每一位对历史负有责任感的中国民众,有理由要求转基因主粮监管部门,特别是农业部、卫生部,以及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在上述现有规制“十关”上真正负起责任,不再只是一层窗户纸。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16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为审稿人,遭遇“圣诞节攻势”
热度 16 boxcar 2012-12-15 07:40
最近 2 周,收到的国际期刊的审稿邀请突然增多,不到十天的时间里,接到了 5 个审稿(其中一个是修改稿)。不禁让我这个平时个把月才偶尔接到一两个审稿的审稿人感到空前的忙碌。考虑到 10 天之后就是洋人要过的圣诞节,因此我感慨遭遇了“圣诞节攻势”。 此等“圣诞节攻势”的出现,原在我的预料之中。稍微不同的是,本来是俺催着学生争取在圣诞节假期之前让稿子投寄出去先进攻编辑部,然后再编辑部送审,从而对审稿人发动“圣诞节攻势”,以避免由于圣诞节假期带来的耽搁的。不曾想,今年学生的稿件千呼万唤还没出来之前,我自己先遭受到了圣诞节攻势,接二连三地收到审稿,要把很多时间用于审稿了。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鼓声”停止的时候“花”居然到了咱手上,报应啊! 咱国没有传说中的圣诞节假期,只有让很多人看不大懂的元旦假期(我们是处于星期二到星期四的 1 月 1 日 ~3 日串休放假,然后 4 日上班一天, 5 日 6 日周末再继续休息),不必因为休假耽搁神马。然而,由于时值年末和期末,要填的考核表、要出的期末考试题,要结束的课程,要。。。的。。。很多,再加上各个层级的新年聚餐,所以也是相当的忙。此时再面对论文作者和审稿人发起的“圣诞节攻势”,肯定只能忙上加忙,每天疲于应对了。因此,俺最近博文少了,评论得也少了。
个人分类: 科研|16088 次阅读|39 个评论
为什么有的人他那么行?
热度 1 wyc 2012-12-14 07:08
!-- ?༭/a-- 删除 回复 ?ٱ? 汪育才 2012-12-14 07:02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许多成功人士的经验都说明, 培养想象力的极端重要性! 我们的许多同学记忆力和复述能力都很强, 但是, 他们的思变能力却很欠缺, 他们甚至以为, 《周易》所论的变易思维, 对“变则通”原理与他的学科方面的研究是不相干的事情, 不是 “难得糊涂”, 而是眞糊涂! 真正的糊涂啊!! (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41 次阅读|2 个评论
花盆里能种出一头大象来吗?
热度 1 wyc 2012-12-13 16:55
!-- ?༭/a-- 删除 回复 ?ٱ? 汪育才 2012-12-13 16:50 花盆里种出一头大象是不可能的. 只要大象不是真的、有生命的动物。 例如是一个工艺品,如剪纸或雕刻或者是某一种假象, 令其在盆景中实现是有可能的。 世界上的许多东西, 看似存在而实际上并不存在, 您要说它不存在吧? 它确实又展现在您的面前。 妖怪和神仙谁也没有真正地见到过, 但是, 我们又经常在“见”到它们。 神和鬼这个问题非常有趣, 它既是生活中的常识, 又是一个很深奥很微妙的问题。 许多人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中取得了成功。 这就是第1张画的一点随想。 其它的画, 当然也可由此想开去,,,,, 正如哲学家所言,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与相互制约的。不是吗? 1/ 1 | 总计: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个人分类: 未分类|2832 次阅读|6 个评论
期刊编辑,惹不起啊
热度 2 deminglei11 2012-12-12 08:50
在作者眼里,期刊编辑就是爷,他们对自己的论文具有生杀予夺之权,他们可以在论文评审之前直接拒掉你论文,也可以在论文修改几次之后,再次拒掉你论文,让你的修改工作付诸东流,即使他们已经恭喜你的论文录用啦,当你做得不够好,他们照样拒掉你论文。本人曾经与某个SCI期刊有个很不愉快的经历,有两篇论文一篇修改了三遍,最后拒掉了,一篇已经恭喜我录用了,由于自己的不小心,没有及时回复编辑的要求,论文就悲剧啦,直接给拒了,后来发邮件过去陪不是,总算同意我作为新稿件重投。 期刊编辑,惹不起啊!!!
4737 次阅读|1 个评论
最近两篇博文从新到里就被屏蔽,其实并未犯忌,编辑过敏了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2-12-10 08:04
  唉,这尺度愈发糊涂了。   编辑大概有点草木皆兵了,我其实知道编辑部为什么紧张到这个地步,但也别太紧张,姑娘们放心,这两篇博文保证没问题
个人分类: 我的生活|1716 次阅读|10 个评论
无题
wyc 2012-12-9 10:43
!-- ?༭/a-- 删除 回复 ?ٱ? 汪育才 2012-12-9 10:41 一个单位, 一个个人, 一个产品, 经常报上有名, 电台有声, 电视有影, 口碑有传, 博客有言, 是件好事。 显得有生气, 有活力, 有奔头, 有希望! 因此, 受到大家关注。 您想不进步都不行, 人们会打听、、、、、 他怎么啦? 怎么没有什么进展? 没有劲啦? 没有更上一层楼? 这也是开博的好处。 网络带着您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呼吸, 带着您在时代的高铁上飞奔!
个人分类: 未分类|2179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科学网编辑审核一下姜庆伟博客内容是否违规
热度 4 sz1961sy 2012-12-6 00:34
刚见到 姜庆伟 《学术促进会章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53336do=blogid=577019 )首次看了有点似传销组织!? 科学网编辑应该审一下这个博客内容是否违反了国务院令 第250号《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乱发组建社团信息?! ----------------------------------------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已经1998年9月25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 朱镕基 1998年10月25日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管辖   第三章 成立登记   第四章 变更登记、注销登记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六章 罚则   第七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的结社自由,维护社会团体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会团体的登记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国家机关以外的组织可以作为单位会员加入社会团体。   第三条 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进行登记。   社会团体应当具备法人条件。   下列团体不属于本条例规定登记的范围:   (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民团体;   (二)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团体;   (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在本单位内部活动的团体。   第四条 社会团体必须遵守宪法、法律、 法规 和国家政策,不得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危害国家的统一、安全和民族的团结,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   社会团体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第五条 国家保护社会团体依照法律、法规及其章程开展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   第六条 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国务院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学科或者业务范围内社会团体的业务主管单位(以下简称业务主管单位)。   法律、行政法规对社会团体的监督管理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章 管辖   第七条 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由国务院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由所跨行政区域的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第八条 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与其管辖的社会团体的住所不在一地的,可以委托社会团体住所地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委托范围内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章 成立登记   第九条 申请成立社会团体,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由发起人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筹备。   第十条 成立社会团体,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者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   (二)有规范的名称和相应的组织机构;   (三)有固定的住所;   (四)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职工作人员;   (五)有合法的资产和经费来源,全国性的社会团体有10万元以上活动资金,地方性的社会团体和跨行政区域的社会团体有3万元以上活动资金;   (六)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社会团体的名称应当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社会团体的名称应当与其业务范围、成员分布、活动地域相一致,准确反映其特征。全国性的社会团体的名称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批准,地方性的社会团体的名称不得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   第十一条 申请筹备成立社会团体,发起人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筹备申请书;   (二)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   (三)验资报告、场所使用权证明;   (四)发起人和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   (五)章程草案。   第十二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本条例第十一条所列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筹备的决定;不批准的,应当向发起人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管理机关不予批准筹备:   (一)有根据证明申请筹备的社会团体的宗旨、业务范围不符合本条例第四条的规定的;   (二)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没有必要成立的;   (三)发起人、拟任负责人正在或者曾经受到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四)在申请筹备时弄虚作假的;   (五)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四条 筹备成立的社会团体,应当自登记管理机关批准筹备之日起6个月内召开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通过章程,产生执行机构、负责人和法定代表人,并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成立登记。筹备期间不得开展筹备以外的活动。   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不得同时担任其他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十五条 社会团体的章程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名称、住所;   (二)宗旨、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   (三)会员资格及其权利、义务;   (四)民主的组织管理制度,执行机构的产生程序;   (五)负责人的条件和产生、罢免的程序;   (六)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原则;   (七)章程的修改程序;   (八)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资产的处理;   (九)应当由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六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完成筹备工作的社会团体的登记申请书及有关文件之日起30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对没有本条例第十三条所列情形,且筹备工作符合要求、章程内容完备的社会团体,准予登记,发给《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登记事项包括:   (一)名称;   (二)住所;   (三)宗旨、业务范围和活动地域;   (四)法定代表人;   (五)活动资金;   (六)业务主管单位。   对不予登记的,应当将不予登记的决定通知申请人。   第十七条 依照法律规定,自批准成立之日起即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应当自批准成立之日起6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备案。登记管理机关自收到备案文件之日起30日内发给《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   社会团体备案事项,除本条 例第十六条 所列事项外,还应当包括业务主管单位依法出具的批准文件。   第十八条 社会团体凭《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申请刻制印章,开立 银行 帐户。社会团体应当将印章式样和银行帐号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十九条 社会团体成立后拟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应当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有关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名称、业务范围、场所和主要负责人等情况的文件,申请登记。   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是社会团体的组成部分,不具有法人资格,应当按照其所属于的社会团体的章程所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在该社会团体授权的范围内开展活动、发展会员。社会团体的分支机构不得再设立分支机构。   社会团体不得设立地域性的分支机构。   第四章变更登记、注销登记   第二十条 社会团体的登记事项、备案事项需要变更的,应当自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变更备案(以下统称变更登记)。   社会团体修改章程,应当自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之日起30日内,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   第二十一条 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注销登记、注销备案(以下统称注销登记):   (一)完成社会团体章程规定的宗旨的;   (二)自行解散的;   (三)分立、合并的;   (四)由于其他原因终止的。   第二十二条 社会团体在办理注销登记前,应当在业务主管单位及其他有关机关的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完成清算工作。清算期间,社会团体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二十三条 社会团体应当自清算结束之日起15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办理注销登记,应当提交法定代表人签署的注销登记申请书、业务主管单位的审查文件和清算报告书。   登记管理机关准予注销登记的,发给注销证明文件,收缴该社会团体的登记证书、印章和财务凭证。   第二十四条 社会团体撤销其所属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办理注销手续。   社会团体注销的,其所属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同时注销。   第二十五条 社会团体处分注销后的剩余财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 社会团体成立、注销或者变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公告。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登记管理机关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负责社会团体的成立、变更、注销的登记或者备案;   (二)对社会团体实施年度检查;   (三)对社会团体违反本条例的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对社会团体违反本条例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八条 业务主管单位履行下列监督管理职责:   (一)负责社会团体筹备申请、成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前的审查;   (二)监督、指导社会团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依据其章程开展活动;   (三)负责社会团体年度检查的初审;   (四)协助登记管理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查处社会团体的违法行为;   (五)会同有关机关指导社会团体的清算事宜。   业务主管单位履行前款规定的职责,不得向社会团体收取费用。   第二十九条 社会团体的资产来源必须合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或者挪用社会团体的资产。   社会团体的经费,以及开展章程规定的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所取得的合法收入,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社会团体接受捐赠、资助,必须符合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必须根据与捐赠人、资助人约定的期限、方式和合法用途使用。社会团体应当向业务主管单位报告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有关情况,并应当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社会团体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 保险 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社会团体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 财务管理 制度,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还应当接受 审计 机关的监督。   社会团体在换届或者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应当组织对其进行财务审计。   第三十一条 社会团体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业务主管单位报送上一年度的工作报告,经业务主管单位初审同意后,于5月31日前报送登记管理机关,接受年度检查。工作报告的内容包括:本社会团体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情况、依照本条例履行登记手续的情况、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情况、人员和机构变动的情况以及财务管理的情况。   对于依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发给《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对其应当简化年度检查的内容。    第六章 罚则   第三十二条 社会团体在申请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登记的,或者自取得《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之日起1年未开展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撤销登记。   第三十三条 社会团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限期停止活动,并可以责令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情节严重的,予以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涂改、出租、出借《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或者出租、出借社会团体印章的;   (二)超出章程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的;   (三)拒不接受或者不按照规定接受监督检查的;   (四)不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的;   (五)擅自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或者对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的;   (七)侵占、私分、挪用社会团体资产或者所接受的捐赠、资助的;   (八)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筹集资金或者接受、使用捐赠、资助的。   前款规定的行为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可以并处违法经营额1倍以上3倍以下或者违法所得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 社会团体的活动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处理;有关国家机关认为应当撤销登记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撤销登记。   第三十五条 未经批准,擅自开展社会团体筹备活动,或者未经登记,擅自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以及被撤销登记的社会团体继续以社会团体名义进行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取缔,没收非法财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三十六条 社会团体被责令限期停止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封存《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印章和财务凭证。   社会团体被撤销登记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收缴《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和印章。   第三十七条 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的式样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制定。   对社会团体进行年度检查不得收取费用。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经成立的社会团体,应当自本条例施行之日起1年内依照本条例有关规定申请重新登记。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89年10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 学术促进会章程 已有 471 次阅读 2012-5-31 15:05 | 个人分类: 规章制度 | 系统分类: 观点评述 | 关键词:的 科技 汉语拼音 科学发展 center 总 则 学术促进会是为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营造科技学术氛围,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产品转化,而成立的 学术性社团 。 学术促进会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企业生产一线,致力于做科研与产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努力为广大学术爱好者搭建学术交流、学术资源共享的平台,努力实现科技与产业的对接。 宗旨: 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学术氛围,践行科学发展,实现科技转化。 会训: 知行合一,求实创新,团结友爱,真诚互助。 信念: 付出就有回报,诚信铸就未来。 会歌: 《付出就有回报》 会徽含义: 会徽整体呈现“X、C”,是学促的汉语拼音首字母;四个黄色球形团聚在一起代表学促会的成员平等团结共商会务;绿色代表学促人以构建和谐的学术氛围为己任;黄色代表阳光和积极向上;红色衬底代表在祖国的怀抱里;C形缺口和内部四通八达代表我们广泛联系外界勇于实践。 工作原则: 按制度办事,组织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组织照顾个人利益。 校学术促进会可以在章程范围内制定适合自己的工作手册。 第一章 组织结构 会长团: 由历届在分会长以上职位任期满一年的成员组成,qq群号为92850047。 荣誉会长: 在学术促进会会长、常委委员等职位上任期满三届,且对学促会作出突出贡献,聘为学促会荣誉会长;荣誉会长是会长团的杰出代表,代表会长团行使职权。学促会已产生姜庆伟一位荣誉会长。 名誉会长: 任期满两届的会长或其他 社会贤达人士 可以聘为名誉会长 ,指导、督促各部门的工作。名誉会长是会长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委会: 每年5-6月份由组织部组织全体大会,要求通知到所有的 正式成员 和 永久会员 ,投票选举7名常委会委员,当场唱票,按照得票多少的顺序选举为常委。常委会是学促会的常设决策机构,学促会的重大决定和分歧由常委会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裁定。常委因故不能参加常委会会议要委托他人代行职权。连续三次无故不参加常委会会议,视为自动脱离组织,组织部组织增选常委。满足以下条件和程序方可确认为常委会委员:①会员转正满半年方有资格选为常委;②能够保证经常参加学促会活动,按时参加常委会会议;③满足投票选举的票数要求,并手写本社团宗旨、信念、会训、会徽含义等组织文化交组织部备案后,经会长团批准,组织部方可公示为常委。 会长: 会长团从 常委会 委员 中委任一名担任会长职务。会长根据常委会决议代表学术促进会行使职权。会长对外代表学促会,对内负责协调各分会、各部门工作。会长的主要职责是为学促会拓展发展空间,制定发展规划。会长因故不能主持工作时,由其他常委代行会长职权。 分会长: 经组织竞选演讲,或常委、会长团成员提名,由常委会投票表决产生。分会长全面负责各分会工作,按照各分会职责范围开展落实学促会的整体规划。 部长及副部长: 分会长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任免;分会长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方式选拔任命部长和副部长。 第二章 会员 年满十八周岁的 社会个人 ,热衷于学术交流、愿意为科技转为生产力贡献力量和智慧,均可自愿申请加入学术促进会。入会流程如下:①下载《入会申请表》,填写后发送到组织邮箱 chinaapa@qq.com ,并将此表打印后由组织部存档;②按时参加例会,即为预备会员,预备期为2个月;③预备期满后提出转正申请,并作转正演讲,经投票表决即为正式会员。正式会员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申请表下载地址:http://1839965255.qzone.qq.com)。 学促会鼓励会员到各地按照学促会的文化制度建立分支机构或友好社团,并可资源共享。 第三章 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 为了保障学促会文化和制度的实施,并保证 组织 健康有序运行,特设置 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 。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在设置上与各分会同级。工作要求:①在每次全体大会上要对近期学促会各分会、各部门甚至个人在坚持发扬文化、遵守规章制度方面的情况做详细汇报,即什么活动、什么方面很好地体现出本社团的宗旨、信念、会训等,什么方面很好地执行了制度,提出表扬;以及什么地方没有很好地体现我们的文化,甚至违反了制度,指出今后需要杜绝;这些情况都要做详细的调查和报告;②对违反本社团文化和制度的任何级别的部门和个人提出弹劾报告;这两类报告经分会例会、全体大会、常委会会议、会长团等任何一个团体投票表决,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都可形成决定,一旦形成决定,立即执行,该停职的停职,该警告的通报警告。 对每次纪检委的报告情况,常委会都要投票表决,赞同票不足50%时,对纪检委的工作提出警告,连续3个月满意率不足50%,则组织另选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会长。 第四章 创业理想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社会急需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这样的人才是社会的一种稀有资源。创业人生是富有魅力的,也是极富挑战性的,是智慧且勇敢的行动者的人生。 我们依托科研机构,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创办高新科技企业的重担必然地落在我们肩上。 一个人力量是微小的,我们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和相互鼓励的激情,每人付出一点点,整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结果我们就能做成大事业。 当前中国,人们求稳、怕冒险的思想仍然很重,对创业创新仍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更要依靠团队的力量,依靠学促会整个平台和人脉资源。大家可以在已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基础上,寻求二次创业。逐渐摸索创业的成功模式,一旦成功,可以利用学促会的平台进行推广,学促会的成员享有最大优先权。我们要在探索中总结经验教训,从小到大逐渐发展,但绝不停滞不前。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实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共享化。 注:本章程最终解释权、修订权归会长团所有。 附 录 会歌《付出就有回报》 刘林龙 姜庆伟 词 张松 姜庆伟 曲 成于天地,立于寰宇 五湖四海,志趣相投 齐聚一堂,书山飘香 知海无涯,虽微不卑 闻百家之箴言 求真理,不吝谏 怅学海之寥廓 携窗友,以共勉 求诚立信,知行合一 收获耕耘,自强不息 海阔天空,脚踏实地 践行真知,筑梦添翼 惜兄弟之亲情 同衣同泽奋而发 遇贤方思齐身行 见愚弃而内自省 前路崎岖携手进 求科学,践发展 以科技兴邦国 享自由,促和谐 达于世界大同之目标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3336-577019.html
个人分类: 说说科学网博客|545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word2003粘贴选项图标恢复攻略
dubo 2012-12-5 15:58
有段时间突然意识到word的粘贴选项图标再也不出现了,除非主动单击编辑--〉选择性粘贴。 而且,察看 工具--〉选项---〉编辑选项卡 中,显示粘贴选项按钮是钩选状态。 如何是好? 突然想到最近仅仅安装了mathtype插件,问题可能就在这里。 果然,上网搜索,有网友说卸载mathtype即可恢复正常。 但这与执竿入城者锯断长竿的做法又有何异?难道鱼和熊掌真不可得兼? 看来需另觅良谋! 联想到既然主动单击编辑--〉选择性粘贴 可以使该按钮出现,那么何不将快捷键ctrl+v与之绑定? 单击“工具---〉自定义---〉命令选项卡”,点击“键盘”按钮,弹出自定义键盘,选择“编辑”子项,在右边的“命令”列表选择“EditPasteOption”项,在“请按新快捷键”编辑框按“Ctrl+V”,此时“指定”按钮使能可用,单击此按钮后关闭对话框,退回到所编辑文档。此时,从其他文档中复制一段文本后,按Ctrl+V后粘贴选项图标恢复正常,打完收工!!! 后记:此法可行,但仍非完美解决方案。因为,若用右键“粘贴”菜单,粘贴选项图标是不会自动出现的,应点击word菜单中 “编辑---〉选择性粘贴”。
个人分类: 小技巧|1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作为一个编辑,你的动力或者乐趣是什么呢?
热度 1 lifeangle 2012-12-4 16:31
如题!大家都说一下吧,我现在感觉对自己未来的方向不是很清楚,一直对编辑不是很……,有时候同学问我干什么的,我都不好意思说我是编辑!
2275 次阅读|2 个评论
在西安接待王应宽博士(3):美酒美食
热度 7 jxz1963 2012-12-4 10:18
有缘千里来相会。 12 月 2 日下午三点钟王博士等两位专家便从杨凌驱车到咸阳机场,到机场后王博士托运了行理、换了登机牌后,再让司机把他送到西安饭庄沣镐路店与大家一起见面并交流。 酒好不怕巷子。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界能喝酒的并不多,但《科学网》牛博主——王应宽博士的到来,是不能不喝酒的,特别是享有盛名的“八大名酒”西凤酒更是不能少的。但在座的八位同仁中,两人要开车,两名女士不喝酒,姚远教授从不沾酒,一瓶西凤酒足以满足并不能喝的“三人编辑团队”了。 大家在一起吃小吃是不错的。王博士来西安了,我曾经用短信问了他想吃什么?他说“肉夹馍、牛羊肉泡馍”都行,我想:西安饭庄是西安老字号的国有饭店,是西安饭店业的旗帜和金字招牌,同时也是经营陕菜和陕西风味小吃的场所之一。西安饭庄的葫芦鸡闻名全国,牡丹腰丝、金线油塔、锅盔辣子、凉皮、黄桂柿子饼、肉夹馍、牛羊肉泡馍等小吃一应俱全。 记得《科学网》牛博主——陈安博士和迟菲小姐来西安时,我们也是在西安饭庄南郊店接待的,当时也吃到了凉皮、黄桂柿子饼、锅盔辣子、肉夹馍、牛羊肉泡馍之类的小吃。 不过,现在的西安饭庄已经是全方位的发展了,不光有陕菜和陕西小吃凉皮、黄桂柿子饼、肉夹馍、锅盔辣子、牛羊肉泡馍,还有许多做工西式的陕菜,有些是精品级的陕西小吃,如牛羊肉泡馍就小小的一碗,肉夹馍则是一口香,让人耳目一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安饭庄的葫芦鸡,香酥脆集于一身和经典的故事,几乎是人人赞不绝口。同样的金线油塔也有一段精典的故事,让人吃在嘴里,香在心间。 说实在的,外地人到陕西吃陕菜可能还有些吃不太习惯,特别是面对牛羊肉泡馍这类饭,觉得有些不可思义,但对于从陕西秦巴山区走出去的农家博士,王应宽博士肯定喜欢吃陕西风味小吃的。 由于要赶晚上十点回北京的飞机,我们两个半小时的聚会就要结束了,当王博士听说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12 月 4 日要开学术年会了,他兴奋地说:“下次我也应该参加一次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的学术年会,都是陕西人,我们可以交流一下子。” 与会的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钱建立博士立即答应:“别走了,明天跟我们一起走吧!” 我想,王博士有时间的时候,除了品偿陕西小吃,参加与陕西编辑朋友交流外,如果再观看一场“秦腔戏曲”或“华县老腔”的表演,那才真是最有意义的了。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3823 次阅读|22 个评论
在西安接待王应宽博士(2):学术讨论
热度 3 jxz1963 2012-12-4 08:33
科技期刊的编辑们聚在一起时,讨论的话题中最多的就是“你刊我刊”的一些最新情况。然而,与《科学网》牛博主——王应宽博士的讨论则远不至这些内容,从 12 月 2 日下午五点半王博士下车到西安饭庄坐下来,还没有喘一口气,我就问了《科学网》网友曹聪先生的问题:“有网友问您这副主任主持工作是什么级别?”王博士笑容可掬地用陕南普通话说:“正处级等遇。”赵大良编审立即附和道:“回答的很到位呀!” 王应宽博士是一位很健谈的学者,他说:“这次来陕西杨凌主要是参加农业学科的一个博士学术活动,有中国工程院院士讲如何做科研工作,有大牛讲如何做农田试验,我主要是来讲一下如何写科研论文。”末了他还补了一句:“人家都是大牛,就我一个是小人物。” 听后,我说了一句:“小人物讲的可是大道理呀!” 其实,他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王博士在农业口的学术地位了。 在谈到现在的期刊社转企改革时,大家议论最多的还是如何改和在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卡脖子问题,以及对政策的理解程度,如工商注册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事业编制改为企业后编辑人材流失和编辑队伍稳定的问题、学术类期刊的生存和出路、期刊编辑人员对改制工作的认识和抵触情绪化解等。但对于中国期刊改革的大方向,大家还是比较认同的。王应宽博士、赵大良编审和石应江编审都谈到我国的新闻出版改革已经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后关口,这已经是大势所趋。 在国际交流方面,王博士利用自己在国际组织任职的优势,今年合作组织或组织参加了十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国际期刊合作方面,王应宽博士着重谈了他与美国合办的一份OA期刊——《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IJABE)》的情况,介绍了该刊被国外权威机构收录的情况以及被SCI收录源刊的引用情况(编辑出版了150篇论文,被国外SCI源刊引用了148次),以及争取该刊被SCI和EI收录,更好为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服务的初步打算和进展情况。 在期刊开放存取方面,王应宽博士和钱建立博士则产生了共鸣,都谈到了爱斯维尔这一国际的著名机构,王博士讲了他对国外相关机构的评价,钱博士则着重介绍了他们公司开发的软件系统。 在国内期刊英文版进入国际相关检索机构是《医药检验》邱芬主任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王博士耐心而细致的回答让邱主任不时点头。 当然,在大家一起热聊的过程中,离不开《科学网》的部分博主和相关博文及其观点,如武夷山、祖乃甡、陈安、任胜利、陈绥阳、单博炜等,离不开科技期刊编辑界的老朋友,离不开中国高等教育学报编辑学会、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知网、北大清华等等机构所办的一些学术会议和学术观点,所聊内容都是很健康、很学术、很单纯的。 我想,这种与编辑有关的学术上的交流和讨论,可能就是编辑们的最高境界了吧!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3162 次阅读|6 个评论
编辑视角:如何看待百杰期刊与SCI期刊?
热度 12 ysxbhxf 2012-12-4 01:37
赵老师在他的 QQ 群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大学学报如何代表百杰? 因为他为要应邀做百杰期刊的代表发言感到为难,在他的网易博客中也讲到了理由。我不知道《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是否今年也被选为了百杰期刊,但我们学报获得这个称号的次数却不少了,从 2002 年起几乎每年都入选了。因此,我想讲讲我对这个称号的感受以及如何看待中文期刊与 SCI 期刊的一些体会,算是给赵老师准备代表发言提供点参考资料吧。 对于中国期刊来说,百杰期刊这个称号是对中国国内几十万与中国科技期刊相关的编辑、作者、审稿人和读者的一个鼓励,证明在当前这样浮躁的科研环境下,在崇洋媚外的科研评价导向下,还有这样一些人在默默坚守着,埋头苦干着,努力奉献着。 很多科学网上的学者都认为中国没有必要办中文期刊了,这是非常错误观点。今天武夷山老师在科学网上贴出了一个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 未 来)科学交流的语言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因此,我以为赵老师完全可以从坚守和奉献这个角度来看待百杰期刊这个称号。 中国要想成为科技大国和强国,拥有自己用母语出版的优秀期刊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办好自己的英文刊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很多人在谈论中国科技期刊时,总觉得没有 SCI 的期刊好,其实大家都忽略了一点, SCI 源期刊里,有很多不如中国百杰期刊的刊物,有很多与中国的所谓垃圾期刊相差无几的期刊。中信所的源期刊不到 2000 种,而 SCI 的源期刊是近万种,但比较期刊计量指标绝对数值时,还是有很多中国期刊超过了某些 SCI 的期刊。 其实大家还可以去查一下,在 SCI 源期刊中有多少期刊的 JCR 影响因子和被引次数比中文期刊在中信所和 CSCD 的相关指标低。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在有语言优势和读者数量更多的情况下,不是任何一种国外的 SCI 期刊的统计指标就优于中国期刊的。因此,在承认有很多 SCI 期刊远比中国科技期刊好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也应该自豪地说,中国的百杰科技期刊办得很不错。林义华编辑指出:现在,国外有些出版集团已经先后创办中文学术期刊,到我们国内拉作者,抢资源,占市场,这就说明我们不应该放弃中文期刊。非但不应该放弃,而且要下大力气办好。 当然,中国科技期刊的问题确实很多,有许多方方面面还需要改革、完善和发展。 大学学报不能代表所在学校的一流水平,中国出版的大部分期刊都不能代表中国科研的最高水平,这是一个早就存在的残酷事实。但这也只是当前的科研评价导向影响的结果。从目前的科研成果产出来看,中国的高水平科研论文已经不少了,只是外流极其严重。一旦评价导向改变,在科研评价中将中外期刊一视同仁时,就会有部分优秀论文回流,那样的话,目前中国科技期刊的被动局面肯定会大有改观。 只要我们能坚持下去,就有爬上山顶的希望。 谁可以 做百杰期刊的代表发言?不一定需要办着中国最好科技期刊的编辑部来做代表发言,任何一个所办期刊被选为百杰期刊的编辑部都可以做代表发言。 有些时候坚持就是一种力量,坚持就是一种胜利。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11852 次阅读|31 个评论
在西安接待王应宽博士(1):学术规模
热度 5 jxz1963 2012-12-3 14:18
《科学网》牛博主——王应宽博士 12 月 2 日下午五点半到了西安,组织接待王应宽博士的是本博主蒋新正,下午五点半准时到西安饭庄沣镐路店的共有七位专业人士,他们分别是: 《科学网》博主、《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学报编辑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高校学报编辑学会理事长、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高级顾问姚远教授、博士生导师; 《科学网》博主、《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学报编辑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高校学报编辑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高级顾问、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赵大良编审; 《科学网》博主、《电子元器件》杂志主编、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钱建立博士;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杂志社社长、主编、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石应江编审; 《医药分析》编辑部主任、陕西省高校学报编辑学会理事邱芬编审; 《儿科保健》杂志社社长、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常务理事雷晓梅编审; 《科学网》博主、原《中国油脂》杂志社社长、副主编、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高级顾问蒋新正高级工程师。 在所有参加接待王应宽博士的人员里,人们不但对王博士在编辑学术上的敬仰,还对他在科技期刊编辑传播、国际期刊合作、开放存取等方面所作的贡献和成果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3913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编辑版TVB体
Augsong 2012-11-30 15:07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e752410100wdmj.html 当编辑呢,最重要的就是有书做,做超级畅销书这种事呢,是不能强求的。光顾着趴电脑上看稿子了,小心颈椎炎肩周炎都变成你最好的朋友。午餐可以乱吃,营养方案可不能乱写的哟。发生这种事呢,大家都不想的嘛。呐,肚子饿不饿呢?回家吃方便面。吃完后继续上网扫稿淘选题。
个人分类: 博你一笑|1788 次阅读|0 个评论
[CG源码] 交互式衣服布料编辑代码Interactive Garment Editin
wuhuaiyu 2012-11-29 21:39
http://www-ui.is.s.u-tokyo.ac.jp/~ume/ Sensitive Couture for Interactive Garment Editing and Modeling 发表在 ACM Transaction on Graphics (Proceedings of SIGGRAPH 2011) http://www.cs.columbia.edu/cg/SC/ 2012-8-14 21:27 上传下载附件 (134 KB) 相关下载详见 “视觉计算研究论坛”「SIGVC BBS」: http://www.sigvc.org/bbs/thread-24-1-1.html
37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获奖有时也很意外
热度 2 jxz1963 2012-11-29 12:08
昨晚九点多,我的手机接到一则短信:“你被学会授予: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工作突出贡献奖。于 12 月 4 日上午 8 : 30 在常宁宫休闲度假山庄召开表彰会。特请你出席。刘云” 我一看落款后,笑了。心想:“可能弄错了吧!我离开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岗位已经快整六个年头了,还有这样的荣誉吗?” 我当即给回了一则短信:“刘会长:是不是发错了,我是蒋新正”。 没有过几分钟的时间,刘会长亲自给我来电话了:“是学会授予你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工作突出贡献奖,请你于 12 月 4 日上午 8 : 30 在常宁宫休闲度假山庄召开表彰会,特请你有时间了一定出席。” 我除了说一些感谢的语言以外,我无法拒绝。 想起大家一起在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共事的日子,那是相当的和谐,可以说大家心往一处想,事往好里干,从不计较什么多少,有时候学会经费困难了,只要张忠智秘书长吱一声,作为期刊社在经费上给支持一点,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谁让我们的经济效益在陕西省科技期刊界是排头兵呢。 但现在学会给我颁发的这个荣誉,就让我从内心里感到不安了,六年没有做贡献了,还给我一个“突出贡献奖”,让我有些很不好意思了。 除了感谢、不安以外,我想学会这个民间的学术组织至今还没有忘记我这个“没用”的人,真是让人感激不尽! 谢谢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谢谢李明德理事长、刘云秘书长和张忠智老师! 还要真诚地感谢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的会员朋友们!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3298 次阅读|4 个评论
《抗议科网》:科学网不支持环境保护?
热度 10 freefloating 2012-11-28 08:53
《抗议科网》:科学网不支持环境保护?
早晨一上网,看到戎可老师留言推荐一个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186do=blogid=636898 环保主义是我科网大旗,这个自然是要大力推荐的。 本打算到处粘贴一下,没想到,我看贴一圈回来( 还没粘呢 ……) 此留言竟然被删除了…… 有图有真相! 凭什么? 难道泱泱科网,竟然容不下野生动物保护主义一席之地! 这个必须给个解释! 看过此博文不推荐者,被杀的野生动物会找你索魂滴…… 于娟的毛病就是吃鲸鱼吃孔雀什么肉都吃吃出来滴…… 非典也是广东人吃小猫吃出来滴…… 爱信不信!!!你等着…… admin 2012-11-28 10:08 您好,请您不要在多篇其他博主博文下方连续发布不相关评论。 博主回复(2012-11-28 10:18) : “请您不要在多篇其他博主博文下方连续发布不相关评论。”科网新规定吗? 相关非相关用什么公式计算界定?模式识别? 博主回复(2012-11-28 10:10) : 请解释删除留言的原因…… 博主回复(2012-11-28 10:09) : 请举例说明…… 苏格拉底的悲哀…… 《古哲先理》:苏格拉底“人贵在【自知其无知】” 苏格拉底有什么危害? 好像没有…… 那为什么人们要用死亡封杀他?这是个问题……
2585 次阅读|56 个评论
出版业应当为低质量的科普作品负责
热度 5 fs007 2012-11-26 12:33
寻正 科学网邀请我参加关于“科普”乱象的讨论,但是由于国内外的时间差,我没接受邀请。在此发表点浅见。 我认为中国科普现状的最大责任者是中国出版业,由于中国体制上的原因,人才虽然有优胜劣汰机制,但劣币驱逐良币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媒体业要求从业人有业务能力,有能力的人就有性格,也更能保持道德上的标准,有能力就有底气,就敢顶撞上级,发表惹麻烦的东西,现在的官场文化是怕麻烦,当然这类人就很容易排斥走,就象在医学界一样,当医生太辛苦,反而收入低下,于是能干人就跳出去当药代表去了。总而言之,媒体机构业务能力很成问题。 我经常指点一些媒体的科普作品,许多地方其实如果编辑认真一点,就会发现问题。然而这样的有问题的作品仍然倡销于世,编辑的失职是一个很大的因素,因为科普作者的成长并不是天生的,比如某一天某个人突发奇想,他要写科普,于是乎一本又一本的科普书就问世了。事实上,总是有作者尝试写科普,得到大家的称赞与编辑的肯定,于是乎越写越多,再编辑成册,当写作风格形成之后,创作模式有了固定的效率,科普作者才会有大的计划,做较大的项目。所以最初指导与把关非常重要,好的编辑会让作者形成良好的习惯,从一开始就写合格的作品,其基础是牢靠的,有着一个固定有效的模式,想写差的科普作品都不容易。 如果一个作者最初遇到的不是一个好的编辑,他水平低下,就无法给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所有的错误都保留接受,这个作者就毁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千辛万苦修改的地方编辑读不出来,而随便抄几句编辑居然很欣赏,他就会随便抄随便写,反正是应付交差,然后数钱。对于作者来说,即使是科学家,现代的科学家专业研究领域都窄得很,在众多科学领域内拔尖的人物只出现在现代科学诞生初期或以前,即使是科学家,要写科普都得要做研究,有时间与精力上的成本,如果成本不高就数钱,那么这个作者就会养成数钱的习惯,尤其是中国这种写科普回报率很低的情况下,认真地写科普说不定是赔钱的买卖。我经常批评别人的科普,有时想想也的确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因为中国科普市场象对待医生一样,高贵的服务,低贱的价格。我有工作,写科普是兴趣,所以不在乎投入产出,但这对职业作家就不行,花大量的时间,挣钱还不如去餐馆端端盘子。 科普写作不能单靠我这类业余作者,专业作者遇到劣质的编辑就是一个低起点。越过这个起点之后,我们有了一个成熟的科普作者,但他的作品可以写得好,也可以写得差,其关键是针对科普话题愿意投入多少时间。现在中国学术界都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不少作者以为把外文译成中文就是写作,几拼几凑就出论文了,发送到杂志社,编辑看不出来,送给审稿人,审稿人没有太多激励机制,觉得读起来还象那么回事——别人外国同行都审过了发表了,当然不会差,于是乎论文出笼。跟科普写作一样,写文章抄袭外文多是新手,但是新手这么一放过,编辑就缺德地制造了习惯于抄的学者,即使这位学者成熟了,面对没有基本把关能力的编辑,他还是会用低质量的东西蒙混过关。如果你花一天时编一个框卖,卖的钱跟花三天编一个框是一样的,你会花三天时间去编吗? 中国的科普界现状其实跟出版业的混乱相关。说句不客气的话,中国病人上医院往往被恶劣对待,那是因为你付的费用并不值得更好的服务,医生给你看病收费还不如你给叫花子打发的多,这叫物有所(不)值,同样地,廉价的科普做成这样子或许也不错了。当然,这不是我们容忍劣质科普的理由,因为容忍了就断决了改进的希望。 面对医生的服务,患者基本上没有评价其质量的能力,患者会觉得笑咪咪的医生态度好,但对中国患者来说,这种服务质量现在基本上可以不考虑,因为更基本的都没有保证。医生可以给你笑咪咪地开不必要的检查,让你吃有害的药,或者笑咪咪地剖开你那不该剖开的腹部,这种技术质量消费者没有办法直接评估。同样地,科普的消费者也没有能力评估作品的好坏,批评伪劣科普的声音都是专业人员发出来的。 在正常的机制下,编辑不仅仅把关自己媒体发表的作品,由于面临市场竞争,编辑也要关注其它媒体,尤其是他的竞争对手。编辑就有评估自己领域内的作品的习惯,如果自己判断不了,会请教专业人员,多请教几次,也就把握了大方向了,也就有了评估能力。这种评估能力可以是直接地以评价的方式体现——编辑是做文字工作的,会习惯性忍不住要评;也可以是通过竞争签约作者的方式体现出来。有了竞争,作者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你写了劣作,会臭上你半年,没哪个编辑愿意再要你的文章,即使要,也会看了再看,还请专家评估。破产了就不容易申请到信用卡,就是这么个原理。这种机制下,优胜劣汰,才会有好的科普作者与作品。同时,优秀作者可选择性强,就可以要求更高的费用,消费者在自由市场中利益才能最大化,不用担心花了钱,虽然不多,买回的却是劣质产品。 编辑也要受社会的限制,并不每个专栏作者编辑都有权换的,实际上,可能在绝大多数专栏作者面前,编辑还不如秘书的地位高。在中国社会中,并非官员才腐败的,可能人人都腐败,只要你动用了关系制造了特权,那就是腐败,或者滥用了职权,即使你无职无权,当个看门的,也有机会腐败。腐败深入人心,编辑也有编辑的难处,使得劣质科普无人敢挡。所以中国科普乱象更深层次的是制度的原因,是缺乏市场自由与竞争的必然结果。 如果我们任凭社会经济力量左右自己的生活观点,因为制度的原因就自动原谅不端行为,那么社会就失去了推动力,在乱象之中,我们仍然要批评,要揭露,要纠正。科普的目的是娱乐、益智、扩知、助学、以及增强一个社会的普遍科学技术能力。一位科普界前辈说过,科学性是科普的灵魂,科学是达到科普所有目的根基,科普批评与揭露往往能起到双重作用,一是直接达到科普的目的,二是促进科普水平的提高。凡是关注科学与科普的人,从来相关职业的人,都应当尽量尽责地维护科普的尊严与水平。 通过劣质科普蒙利的人显然都会抵制纠正揭露与批评的努力,在以和为贵的中国文化传统中,这些人还能赢得同情,而批评揭露者往往会被质问动机,让科普乱象乱上加乱。这些支持劣质科普的人,攻击揭露与批评者的人,谓之民贼科匪亦不为过,因为他们是侵犯消费者与维护劣质科普的帮凶。 有不少人论及科普作者的地位问题,其实这是一个远比出版业市场不规范更深层次的问题,涉及基本社会机制。在科普发达的国家中,科学家发展技术科学的经费来源取决于民众的赞同程度,科普就有着极重要的地位,事涉饭碗,科学团体对科普的重视就不言而喻。这不是短期可以期待改变的事情,因此,普通人只能审慎地观望。 回到我的命题上来,编辑是科普质量的关键,那么一个编辑究竟如何做才算好的编辑呢? 我觉得,一个问许多愚蠢的问题的编辑才是好的科学编辑。聪明的编辑到处都是盲点,对于科普作者基本上没有帮助,跟我约稿的编辑,我最怕的是什么都懂的类型,编辑懂得越多,发现科普作品的漏洞的几率就越小,越懂得多,编辑越爱自以为是,让作者很难写,有时削足适履。当然,我这里所谓的懂,指的是编辑的态度,而不是编辑本身知识含量,那是越多越好的。 中国人有个传说,诗人白居易爱找老大娘老大爷审稿,在他那个时代,或许还真只有老头老太才有时间陪诗人磨牙,不过,效果就很不错,他的诗很耐读。编辑就要有扮演老头老太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懂得装傻。多问些问题,问成习惯了,作者慢慢学会预期这些问题,他就想写劣质科普都不容易了。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4535 次阅读|6 个评论
对女性科技期刊编辑的认识偏见
热度 12 jxz1963 2012-11-24 14:20
前几天,我去陕西咸阳一个科研单位参观学习,在听取该单位领导的工作情况介绍时,谈到了单位的创收情况时他说:“我们单位全年的经营情况大约 1000 多万,但我们有一份七个人办的杂志收入就占了 300 多万,杂志社 1-10 月份的利润就高达 90 万元,在外界和上级的确是一个亮点。” 我听后襟不住笑了起来:“你们杂志的经营收入占全所经营总额的 30% 还要多,七个女人的收入比比例要高于全院的平均值,女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呀!”所长有些不好意思的点头称是。 1 、七个女人撑起的一片天 这个单位的杂志我是比较了解的。在十年以前,这份期刊还是一份没有一点名气的科技期刊,当年广告年收入也不到 10 万元,现在发展成了 300 多万元,而且刊期没有改变(还是双月刊),页码没有改变(还是 64 页的内文页码),人员的结构没有变(女编辑们多一些),只是换了主编(一个更漂亮的女主编),换了一班人马(只是在原班人马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人手),换了一种办刊的思维(吸纳其他期刊的先进办刊经验)。 让我最佩服的是,这个期刊的主编 Q 女士,她的果敢和勇气,以及一直以来的默默无闻和不张扬的工作作风。 Q 女士待人非常随和,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同事和朋友满腔热情,这是我对她的初步印象。 虽说我和 Q 女士在十年前曾是比较熟悉的、比较要好的朋友,但因为是男女的不同性别、加之我已离开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六年时间,我们之间一直没有任何工作上的交流,甚至工作上的交往。 前天在她的所长谈起这本期刊的编辑工作时曾经说:“我们这份期刊在部里和行业里是很有名的,无论是编辑工作的仔细程度,还是接人待物方面,都是超一流的,有时一到过年过节时,编辑部主编的问候短信第一时间就到了有关领导和客户的手机里,让客户和领导心里感到非常舒服,真是服务的很到位。” 2 、期刊和行业标准同时抓 我趁着领导汇报的间隙,顺便去看望了一下我的期刊老朋友 Q 女士,进门时她正在和一位穿着民族服饰的女编辑在谈着工作上的事情,见我敲门,她问我找谁,我说了一句:“找你呀,我的大美女主编!”没想到她竟认出了我:“你咋来了,也不打个招呼,是不是来我们所里检查工作的呀!”我说:“检查不敢当,主要是来学习的,听说你们杂志搞的很不错,来学一下。” 她笑着说:“我们哪搞的好,都快忙死人了,我都快要崩溃了!” 听着她的介绍,我想:“也就是,不说是一个女人,就是铁打的人也不行呀,两个月一期的杂志不能有任何的差错:及时审稿、按时编辑、按时出刊和发行,这是有时间要求的;还要组到相关的广告、按时回款、按时刊出、及时反馈刊出的信息及相关服务,也真为难一个女主编了!” 她笑笑说:“哪呀,还有行业标准也是我们七个女人组成的编辑部要完成的工作!”我有些愣了:“一个一百多人的研究所真的就‘江郎才尽’了,非要一帮女人在这里忙死忙活地,男人真的成了大老爷们儿了?”真的有些想不明白。 末了她说:“几年不见,你瞧我是不是老了许多呀!”我笑笑说:“你没有变老,只不过比前几年稍微发了点儿福!” 编辑人员参与制订相关行业标准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想,这个期刊经营的成功,虽说是与标准制订工作没有关联,但绝对在经营上有相互的帮衬和促进的作用,否则任何一位编辑不会在编辑工作之余再加上一份标准制修订工作。 在这个研究所里,几乎所有的工作中,最出色的工作就数期刊编辑和标准工作了,最能给所里效益的也是这两项工作。这七个女编辑们的数量只占到整个所里的 6.79% ,但这个所里 30% 的产值和利润都是这七个人创造的。 说到这里,作为男人我觉得是有一些不好意思的,在这个研究所里,难道男人真的就是没有用了吗?男人的思维和创新真的就没有女人强势吗?我想不是的,是女人真的适合做期刊编辑工作的。 3 、对女性科技人员的偏见 在与 Q 女士的交流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她对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认识的思想性和社会对女性在许多工作方面的的认知程度上。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女性在社会的就业中有一种压力是男人无法体会到的。在一个单位里,如果有两名不同性别的人来报名应聘,成功应聘的往往是男性,而众多的女性找工作难已经成了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 在 Q 的团队里,一些女编辑的认真程度让她都没有想到,包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她的同事们想的更周到、更具体,有了这样一个群体,这个期刊的主编工作就要轻松一些了,就有时间去思考行业标准方面的事情了。 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对期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稿源、广告及信息反馈,以及与相关企业打交道等。 一个由七个女人组成的团队,除了编辑出版科技期刊以外还要制修订国家或行业的标准,这个工作和技术强度是够大的了, Q 她们干的很出色,但到了提拨所级干部时,这些女人往往则是被忽略的一族,往往还有一种说法:“给她们一项单项工作,她们会完成的很出色,但要是发挥综合能力时,她们就体现出了女性的另一面。” 言下之意就是干单项工作行,干综合性领导职务就不行。 我想,这是对女性的一种偏见,有时也是对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一种偏见。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6526 次阅读|27 个评论
科学网如何才能清净太平?
热度 5 jiangjinsong 2012-11-22 16:00
很简单,只要mm把黃秀清博文晾在那裡,不加精不置頂不相關,科學網就會清淨太平許多! 悲催的是:這簡直是與虎謀皮,mm們現在找到了促進科學網繁榮的抓手,怎麼能放著不用呢! 知識改變命運,mm們學習了我的科學網學假說:黃秀清標準( 我也提一個科學網學假說:黃秀清標準! ),科學網立馬熱鬧了許多了。 神馬蕭丑、小安子之流比黃秀清弱爆了! —————————————————————————— 與黃秀清的對話: jiangjinsong 2012-11-21 17:06 黄猴子同学,自从鄙人的科学网学假说推出之后,一旦科学网mm想要炒作某一主题,她们只要把你的烂博文一加精或置顶或相关,就可以偷着乐了,——自然会有许多口水的! 博主回复(2012-11-22 15:54) : 不小心,发扬了革命献身精神了。
个人分类: 遊戲筆墨|2912 次阅读|10 个评论
一半广告,一半心得(关于Pippa Smart的编辑培训)
热度 5 pinot 2012-11-17 16:27
PSP Consulting 的 Pippa Smart 又要来上课了。今年是十二月在上海。课程内容仍然是 国际出版趋势 ,如何 提高期刊的可视度 ,如何让 作者高兴 ,编辑部运作模式以及如何更好 调动编委会的积极性 ,等等。另外还加入了 版权 的内容。 这周拿到讲义初稿,我从头到尾仔细读了一遍,发现跟去年北京的讲义区别不是一点点大。内容很鲜活、具体、有趣,有趣到我不愿放弃每个讲义里提到的链接,非要点进去看;有趣到我看讲义途中连发两封邮件推荐领导仔细读,并强烈要求给授课现场增加无线设备。 去年在北京上课的时候,组织培训的老师说这个课程可以开拓国内编辑的视野。这当然是一个方面,今年的讲义继续传承开拓视野的特点,加入了更多与编辑有关网站和软件工具的介绍,目不暇接;另外一个我比较强烈的感受是这份讲义回答了我很多工作中的困惑,给出了大量权威机构提供的“ 作者习惯 ”“ 审稿人习惯 ”“ 推广模式收益 ”等统计数据。这些数据确实有很具体的指导意义。哇咔咔,我真的很想剧透!! 昨天一个被我退稿的作者,发邮件来狂损我们期刊三大段,然后信末表示再也不会给我们审稿和投稿了。我完全不知道如何回复,也不知道此封邮件的目的何在。但是如果就是为了发来让我伤心的话,那他确实是达到目的了。因为我清楚记得第一次他终于答应帮我审稿的时候,我是多么开心。我很想告诉他,让作者不高兴的事情,于我们也不会是高兴的;相反,于作者高兴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那也一定是高兴的事情。我也希望我发去的邮件不是退稿,而是“恭喜你!准备封面图片吧!”,可是有些界限我们也完全无法逾越,当然也许有些决定我们也会做错。 学术编辑的主要工作是与科学研究者打交道,学术期刊也是为他们更好交流而产生的。但是这种交流经常会由于我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而让我感觉压力很大。我很想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但是我又很不自信地认为他们对于我知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并不在意。我想把“审稿质量”和“审稿速度”的这种平衡关系讲出来,或者讲讲“外审意见”与“期刊决定”,在或者说说我和如何遭遇“第一作者学历、单位”事件的,但是这些故事也没那么好玩,我在意的听众会在意我么,会有共鸣么? 所以,跟 Pippa 交流,或者跟任何一个同行交流,我感觉就非常放松。因为可以学习,可以吐槽,可以拍拍肩继续向前。 12月10号~12号,淮海路的温暖冬天,上海科学会堂,人手一支话筒,畅所欲言,欢迎更多参与者~(Ps.住一次淮海路,不容易,有木有!)
966 次阅读|10 个评论
李编辑,请不要给我发信了
热度 3 book 2012-11-15 20:17
下午短短的时间,收到两封来自这名李编辑的邮件。 老师: 您好,我是标杆论文网的李编辑,您是否为没有及时的发表论文而苦恼?是否为投稿石沉大海而焦急?告诉您,现在您不用担心了!标杆论文网主要代理学术期刊杂志征稿,多年来凭借优秀的公关交际能力,致力拓展期刊界丰富资源,致力于教育发展,传播教育传媒业资讯信息,为您的职称评定保驾护航! 联系人:李编辑 QQ : 712016315 邮箱: bglwtg@163.com 我只想说:李编辑,请不要给我发信了。首先,我认为您这是骚扰邮件。其次,我憎恶一切投机倒把和不公平竞争,以及助长不公平竞争的行为。再次,您写信没有基本礼貌,都不带署真名的。 人家李编辑说了:发表论文,“您不用担心了”,还“为您的职称评定保驾护航”。哇塞,这么牛,解决了多少人的燃眉之急啊,钱来就行。你去人家网站主页看看,一大堆国家级期刊,写着当天就出结果。 人家李编辑又说了:“代理学术期刊杂志征稿,多年来凭借优秀的公关交际能力”。如果说代理投稿还容易理解,这代理“征稿”,让我觉得挺高级。难道真能成为期刊编辑的代理?估计正是这“优秀的公关交际能力”,让李编辑们可以给你“加急发表”,当然,要“另加 30% 代理费”。 一直纳闷,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任何行业,都滋生了那么多灰色产业,明目张胆的存在着。还打着“致力于教育发展”的旗号。这应该跟职称评审制度也脱不了干系。我们所有个研究员,说已经好几次发现,他某本书中一些内容,被某个地方院校的老师原原本本拷贝来发了文章。我们都说这当然得举报,至少警告那人,他是个好人,觉得地方老师也不容易,就那样了。
个人分类: 说就说|4383 次阅读|4 个评论
无知与无耻 ——兼说无耻之尤的副总编辑
热度 13 fdc1947 2012-11-15 08:57
俗语说:干什么吆喝什么。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有一句话很流行:什么阶级说什么话。我们去除这些话里的商业或政治含义,“就话论话”,应该说都是不错的。社会的各色人物,开口自然有他们各自的语言。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语言,大学教授有大学教授的语言,农民有农民的语言,市民有市民的语言,街痞流氓有街痞流氓的语言。 自古以来,人们讲话总是有所避忌。两个极端的 事物 都在应该避忌之列。一个是某些极端尊敬的事物,人们因尊敬而不敢提及。另一个极端是最下贱、肮脏之物,人们因嫌肮脏而不屑说出。只有街痞流氓无所顾忌,在他们那里,没有什么可以被尊敬的,更没有什么可以嫌弃的,所以,他们什么都说。 一般人们嫌脏而不愿意说出口的,一个是排泄物,但是,排泄这又是每一个人不得不做的,于是,就有了种种取代的说法,如称更衣、方便、洗手、解手等等,称排泄的地方为 厕所 (古代厕、侧二字多假借,至今北京四合院之西南角多为厕所)、茅房、洗手间等等。 另一个人们不愿意说出来的,是生殖器。这是人们的隐私之物,同时,这又是排泄之器,古人认为是肮脏之物,说这些是很羞耻的事情,所以也不说它。即使粗鲁的人说了,写书的人也要换一个同音字。例如,《水浒》里鲁智深这样的粗人说 嘴里能“淡出个鸟来”,这个鸟字即是写书人用的同音字。即便这样,人们还是顾忌这个音,以说出这个音为耻辱,于是大多数人把鸟字的声母从原来唐宋时的 d 改为了现在的 n 。 这是千百年来文明人的习俗。小孩子不懂事,说了粗话,大人就会去纠正。不听劝告的就会受到惩罚。成年人说粗话,就会被人看不起。不小心说了,会感到羞耻。当然,地痞流氓不管这些,因为他们早已经在正常社会之外,他们没有羞耻。 现代网络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社会,特别在匿名的网络中,别人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因此,有人在网络上便失去了羞耻之感,他们随便的发牢骚、骂人、说粗话,甚至做无耻之事。对于有些话语,无知的和好奇的小孩子、年轻人便去模仿 ( 这是一个通例,大人在家中说了不好听的,小孩子都会兴趣盎然地模仿 ) ,一来二去地就流行开来了。现在网络上就是有不少不上台面的语言,被《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引用的 x 丝就是其中之一。 本来,像这种网络上的语言,流行一阵子,小孩子们和年轻人的新鲜感一过,往往也就渐渐消亡了。正经的作者,用不着去正眼相看,但是,偏偏有那么一位,在《人民日报》这样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章里面用了 x 丝一词,致使有人以为这是主流媒体对于此词的肯定。这样的作者和编辑,无疑是做了一件蠢事。 但是,这件事也就是一件蠢事罢了。偏偏还有文人出来为之辩护。一个什么 出版社的副总编辑,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x 丝’这个词 没什么不雅观的 ,如果它不雅观,那‘厕所’更不雅观。”如果说,小孩子和年轻人用这样的不雅之词只是无知,《人民日报》那篇文章的作者和编辑只是愚蠢,那么,这位副总编辑就是无耻了。 古人不屑发这个音,把鸟字的读音都做了改变,《新华字典》不屑收这个字,那都是有耻,以说这个字为耻。而身为一个出版社副总编辑的,不会没有读过书,不会没有受过家庭教育,小时候说粗话不会没有父母教导。竟然 大言不惭地说这个词 “没什么不雅观的” ,我不知道这位副总编辑平时口中吐出的会是怎样的语言。既然连 那玩意儿 都“没什么不雅观的”,这位副总编辑领导下的出版社所出书的语言,想必也雅观不到那里去了。 如果说,大言不惭地宣称那东西“没什么不雅观的”,可以说仅仅是不知羞耻,严重点说是无耻,那么,对着《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还这样的宣传,那就不是一般的无耻了,可以说是无耻之尤。 出现这种无耻之尤的副总编辑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不以说粗话为耻反以为荣的并不只是该副总编辑一个人。多年以来,痞子话语从未受到过认真的对待。解放初期,一部分干部身居高位,却常常粗话连连。文化大革命中,更是不说粗话就算不上革命。最近一些年,粗俗的“文化作品”大流行,就是堂堂电视媒体上的电视剧特别是所谓小品也常常从民间文化中挖掘出近似黄色的粗俗笑料,更不说那些流行在网络和饭局上的黄段子了。所有这些的结果,就是引起流氓语言的大泛滥。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某些知识分子也是流气十足,他们出口粗话、出手打人,哪里像教授、像编辑,完全不像读过书、受过教育的样子。也正因为他们有文化,读过书,还能够为自己的流氓语言和流氓行为振振有词地辩护、找说法。这些人,身居宣传和教育岗位要职,危害就更大。 语言会影响自己和别人的思想和行为,长期浸泡在流氓语言之中,必然会滋生出流氓行为。一个文明的社会,不能听任流氓语言肆行。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4640 次阅读|24 个评论
【活动预报】“小编讲堂”第二次活动预报
Chenfiona 2012-11-14 11:18
小编讲堂首次活动受到大家一致好评,二次活动将于 2012 年 11 月 23 日下午举办,本次活动包括参观与学术交流两部分。具体安排如下: 13:30-14:00 参观中国科学院院史馆 中国科学院学术礼堂一层 (中关村北一条 2 号,中科院情报中心北面) 注:有讲解员为大家服务,务必准时到达。 14:00-16:00 学术交流活动 中科院政策所 109 会议室 主讲人:《生态学报》编辑部 段靖博士 题目:《生态学报》办刊实践 承办单位:中科院政策所期刊学会工作部 《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 联系人:郭雨齐( 010-62649060,18910760732 ) 烦请参加的同行在 20 日前将您的信息(姓名,编辑部,邮箱,手机)发至 yqguo@cashq.ac.cn ,谢谢! 附:小编讲堂介绍 为促进青年学术期刊编辑交流办刊经验,共同提高业务能力, “ 学术小编 ”QQ 群( 26859603 )发起名为 “ 小编讲堂 ” 的沙龙活动。 “ 小编讲堂 ” 沙龙活动 主要面向北京地区的青年学术期刊编辑,每月定期活动一次,免费参与。每一位参与活动的青年编辑将陆续作为沙龙主讲人, 通过自己切身工作体会,与大家分享办刊亮点, 主题不限,形式不限。如果您在工作中有经验、有困惑,想学习、想交流,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与我们的活动。您是沙龙的主人,共同进步是我们的目标! 欢迎学术期刊编辑们参加! “ 学术小编 ”QQ 群 “ 小编讲堂 ” 筹备组 2012-11-14
个人分类: 编辑之家|13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衷心感谢光明网和沈阳编辑
热度 6 jiangjiping 2012-11-13 05:49
衷心感谢光明网和沈阳编辑 蒋继平 2011 年 11 月 12 日 前不久沈阳博主在征得我的同意后,在光明网的卫生频道环保生态一栏为我建立了一个专家专栏。 因为我一直很忙, 而且把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科学网的博客上,所以,很少关注我在光明网的专家专栏的动态。 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 我看到了我在光明网专家专栏内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西红柿脐腐病的致因和防治措施。 我发现我的这篇发表在科学网的博文, 经过光明网的贾志光编辑的整理修改, 显得更有阅读趣味。 这篇非常专业的文章在科学网上并没有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更没有得到编辑的推荐和注意。 我想这是因为在中国种植西红柿的人很少, 吃西红柿的人也不多的缘故吧。 我写这篇文章的宗旨是为中国的西红柿种植者提供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 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农民得到这样的信息, 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减少损失。 农民获得好的收成, 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下降, 这对城市的广大消费者是一个福音。 因而,我这样做的结果对大家都有好处。 令我感到有些意外的是, 这种博文在科学网没有市场, 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因为如此, 我对光明网的做法很是感激, 它不但大力推荐了这篇文章, 而且做了一些很好的改进。 在此,我也要代表中国的西红柿种植者感谢光明网,感谢沈阳编辑。 借此机会, 我也呼吁我们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能行动起来, 尽其所能, 利用互联网的方便简捷, 转播我们的知识, 服务于社会。
个人分类: 万花镜|3352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Science、Nature 编辑谈论文投稿
jerrycueb 2012-11-13 00:00
Linda Miller , Science、 Nature 前资深编辑,纽约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Setting the scene – publishing in the collaboration age ” Valda Vinson , Sicence 执行编辑。“ Scientific Publishing – practical tips ” Christina Bennett ,美国生理学会出版伦理负责人。“ Publication ethics: reputation management – your institution and your own ” Frederick Dylla ,美国物理联合会 执行主席和 CEO。 “ Peer review and scholarly works ” Setting the scene_publishing in the collaboration age.pdf 来源: 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115526-1-1.html
1867 次阅读|0 个评论
民主其实很简单,科网也是
热度 9 JRoy 2012-11-12 23:06
话说科网最近风云变换,一股暗涌风起。大家在欣赏王大将军小说连载的同时,一个擂台悄悄摆起:《 科学网:一群网民没有文化 》 《 在科学网上迅速变老 》 对阵 《 什么是【垃圾博文】? 》 《 科学网的博文类型取向 》。无奈,俺本是劝和来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科网也是 》,结果一个江湖用词貌似火上浇油了《 青椒看科学网博客的江湖 》《 寂寞開放的玫瑰,總會有人欣賞它的芬芳! 》 《 科学网,江湖还是僵糊? 》 ,杀气腾腾。 大家都很受伤《 編輯部就是不推薦自己的精彩博文,怎麼辦? 》 《 暂别这是非之地 》 最近大家也对精选机制又来个再一次的口诛笔伐,这个编辑也是无奈阿无奈。制度永远是有缺陷的,没得完美只有天天进步。若干月前,俺思考过一个事 建议科学网设置博文【置顶】功能 科学网博文精选采用Peer reviewing的一个思考 ,之后不久 科网 的精选就稍微动了动:精选的博文不知是显示当天的还有最近一个月,最近半年等等。虽然编辑大改的可能性确实小,但是一些有利无害,而又极其简单的改进措施还是值得考虑的。科学嘛,就要求创新,求不断进步嘛 用户是上帝,上帝是挑剔的,也是喜欢看热闹的。 知识分子公平要求相对较高,这差使本就不好办。 上帝怎么做都不过分,咋办?只有编辑MM担罪了。 编辑要想轻松,那就搞民主。 为防伤及更多无辜,俺支一招: 博文增加 匿名 顶 与 踩 两个功能。 理由如下: 1,目前的仅仅'推荐'和'评论'太单调了。而且都是实名制,实名制有个好处不会让人乱来。这是科网的红线,不能碰。但是增加匿名 顶贴和踩贴也不会碰红线的。所以这一点说明,增加这两个功能只会受欢迎,没有理由被反对。 想用的就用,不想的也不挨着你。 2,实名制表态最大的缺点是:表态人有所顾忌,要么关系相好的不好意思不赞成(也就是这点滋生抱团与腐败),更不要提反对了;而不认同的东西又往往不好直接批评,要么打架来着要么寻仇来着 --- 这些都不能 保证评判人的无所顾虑的公正表达自己意见。 3,匿名制度就有这个好处啊,投票人可以真实表达自己想法,该顶就顶该踩就踩,或者想顶就顶想踩就踩,不用顾虑太多。 匿名制可以冲减抱团腐败等现象, 制度的合理要比人的圣贤重要和有效的多。 。 这一点在各大门户网站已经广泛证明了的。 制度上,最后决定上首页的热门或者精选文章可以采用综合考虑推荐, 顶与踩的票数,比如按照得分值:推荐X 2 + 顶 - 踩 = 分数。 4,另外, 也给那些对加精和置顶博文不满的博主一个表达的空间 :可以踩啊。对那些自己看不惯的耍帅的博文,要义不容辞的踩。 现在的博文只有颂扬,没有反面意见 -- 毛主席教导我们,听不到反对意见是不好的,听不到群众的真实想法更是危险的。 5, 其实这不单能够给不满者以表达空间,也能够避免干仗。 比如,实在看不过去一片推精博文,可以拍砖踩就是了。而目前想表达你的想法,实在忍不住的话要么下面回复骂娘的评论,要么另写博文口诛笔伐。这都是不太好的,相信也不是编辑mm太想看到的 -- 当然这跟平等公开辩论不同,那个还是要大力鼓励的。 请大家审议。
个人分类: About me|1907 次阅读|18 个评论
我当教师之初的受戒
wyc 2012-11-12 07:12
!-- ?༭/a-- 删除 回复 ?ٱ? 汪育才 2012-11-12 07:07 给学生一勺水, 自己得挑一担水走进课堂。 您准备好了吗???
个人分类: 未分类|3462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赵立平教授被聘为The ISME Journal的高级编辑
热度 3 lpzhao 2012-11-11 23:00
10月25日,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执行委员会及其会刊(The ISME Journal)的主编给赵立平教授发来信件,转来了由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主席Michael Wagner教授签署的聘书,聘请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上海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赵立平教授为该刊的高级编辑,聘期自2013年1月1日起任期三年。 The ISME Journal是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与Nature出版集团合办的期刊,创刊于2007年,2009年首度公布的SCI影响因子就超过了5,最新公布的影响因子为7.375,是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顶尖期刊,在生态学和微生物学领域的期刊中均名列前茅。 赵立平教授是微生物分子生态领域的资深科学家。他领导的科研团队在Proceeding 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 (PNAS),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The ISME Journal,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PLOS ONE,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等杂志上单独或合作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在Nature等期刊发表评论和综述多篇。在肠道、土壤、废水等复杂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分析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性工作,特别是在肠道菌群与肥胖等代谢疾病的关系方向上取得重要进展。他自2006年担任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的常务理事,是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Systematic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Microbial Biotechnology等国际刊物编委。近两年来应邀在美国微生物学会(ASM)年会、国际糖尿病技术大会和国际微生物生态学(ISME)大会等会议上上做开幕式报告和主旨报告,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http://life.sjtu.edu.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35:the-isme-journalcatid=71Itemid=115
个人分类: 科学方法|60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不要以为当教授容易得很
wyc 2012-11-11 11:45
!-- ?༭/a-- 删除 回复 ?ٱ? 汪育才 2012-11-11 11:25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先生创造学生, 学生也创造先生, 先生学生共同努力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这是陶行知先生给我们留下的教育经典。 本人虽为教授, 对此十分汗颜。
个人分类: 未分类|5568 次阅读|1 个评论
《眼睛一眨,来了王子,走了白马》
热度 11 liwei999 2012-11-9 22:04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科学网编辑MM也有走眼的时候 一定是忙于18大做代表或美国总统大选做报道了,否则编辑MM睁着那双如此动人的眼睛,怎么可能,怎么可能没有看见 白马王子 呢? 居然、居然没有加精,那不是的立委的失败,那是科网的损失。 (为一个专门的科技领域 NLP 就写下了88篇,方方面面,不遗余力,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小车不倒尽管推,一直推向科普共产主义圣殿的圣人精神。不得一个科普终身成就奖也便罢了,连这篇集88之大成的 super-科普也没上得台面,这科网还在奉行科学普及,我党所宗么?) 几天前做过预告,也夸下海口: 这两天在撰写科普“大作”,对NLP相关术语做一次地毯式梳理,发觉科普不容易。。。 日期: 11/05/2012 16:12:36 要想在堆积如山的术语中,把“科学”普及到普 罗大众,哪怕这个大众只包括大学以上资历者,也很不简单。光是做到有条理、不枯燥就殊为不易。 可是已经开始了,预告了,就必须做下去。也了了一桩心愿,也好把《 立委科普 》专栏各篇以此串起来。 因忙于18大的“科普”爱好者网友们,请看原文,绝对不会让您失望: 它绝不是人云亦云的进口转卖品,也不是别处可寻的 yet another piece,it is unique and insightful , based on essence extracted by years and years of thinking practice. WARNING: 非净手焚香者慎入! 【 立委科普:NLP 联络图 (之一) 】 此系列未完待续,再做一次广告。 立委名言: 阿基米德 说,给一个支点,我将翘起地球。今天的NLP技术官僚和工程师们可以说,给我一片云,一片足够大的云,我将鸟瞰整个儿信息世界。 引自【 科研笔记:big data NLP, how big is big? 】 【附录: 立委NLP相关博文汇总一览 】 余致力NLP凡26載,其目的在求交流之通暢,資訊之自由, 語言 之歸一, 世界之大同。 積26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啟 蒙后進,科學普及, 同心協力,共筑通天之塔, 因著文88篇鼓而吹 之。 處理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立委科普: NLP 白皮书 】(姐妹篇,in English) 1. 关于NLP方法论: 《立委随笔: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 《立委随笔:语言自动分析的两个路子》 【 why hybrid? on machine learning vs. hand-coded rules in NLP 】 【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发鲁棒性NLP系统 】 【 NLP 迷思之四:词义消歧(WSD)是NLP应用的瓶颈 】 【立委科普:及物、不及物 与 动词 subcat 及句型】 【 立委随笔:人工“智能” 】 【 NLP 围脖:成语从来不是问题 】 【 NLP 是一个力气活:再论成语不是问题 】 【 立委围脖:对于用户来说,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 《立委科普: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科普随笔:keep ambiguity untouched》 【 从 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说开去 】 【 读书笔记:YT 神功源自 TWSS 】 【科研笔记:NLP的词海战术】 【 在构筑一个模型时,枚举法是常用的必要的强盗分类 】 《立委随笔:通天塔不是一日建成的》 《立委随笔:自然语言是递归的么?》 2. 关于NLP分析: 【立委科普:语法结构树之美】 【立委科普:语法结构树之美(之二)】 【立委科普:教机器识英文】 3. 关于NLP抽取: 【立委科普:信息抽取】 《朝华午拾:信息抽取笔记》 4.关于NLP挖掘: 《立委科普:机器八卦》 【 言多必露,文本挖掘可以揭示背景信息 】 5. 关于NLP应用: 【立委科普:从产业角度说说NLP这个行当】 【立委科普:问答系统的前生今世】 【 立委科普:自动民调 】 【立委科普:机器翻译】 【 奥巴马赢了昨晚辩论吗?舆情自动检测告诉你。 】 【 IT风云掌故:金点子起家的 AskJeeves 】 【 今天的Ask.com 】 【 社会媒体(围脖啦)火了,信息泛滥成灾,技术跟上了么? 】 【 2011 信息产业的两大关键词:社交媒体和云计算 】 【 再说苹果爱疯的贴身小蜜 死日(Siri) 】 【 从新版iPhone发布,看苹果和微软技术转化能力的天壤之别 】 【 非常折服苹果的技术转化能力,但就自然语言技术本身来说 ... 】 【 科研笔记:big data NLP, how big is big? 】 【 与机器人对话 】 6. 关于 Chinese NLP: 【立委随笔:中文之心,如在吾庐】 《立委科普:现代汉语语法随笔》 【 “自由”的语言学至少有三种理论 】 【 应该立法禁止切词研究 :=) 】 【 中文处理的迷思之一:切词特有论 】 【 中文处理的迷思之二:词类标注是句法分析的前提 】 【 中文NLP迷思之三:中文处理的长足进步有待于汉语语法的理论突破 】 【 专业老友痛批立委《迷思》系列搅乱NLP秩序,立委固执己见 】 【 后生可畏,专业新人对《迷思》争论表面和稀泥,其实门儿清 】 【 突然有一种紧迫感:再不上中文NLP,可能就错过时代机遇了 】 【 社会媒体舆情自动分析:马英九 vs 陈水扁 】 【 舆情自动分析表明,谷歌的社会评价度高出百度一倍 】 【 方寒大战高频情绪性词的词频分析 】 【 方韩大战的舆情自动分析:小方的评价比韩少差太多了 】 【 研究发现,国人爱说反话:夸奖的背后藏着嘲讽 】 【 立委统计发现,人是几乎无可救药的情绪性动物 】 【 研发笔记:粤语文句的情报挖掘 】 《立委随笔: 语言学家是怎样炼成的》 《立委科普:汉语只有完成体,没有过去时》 《科研笔记:中文图灵试题?》 【 立委统计发现,汉语既适合吹嘘拍马亦长于恶意构陷 】 【 比起英语,汉语感情更外露还是更炽烈? 】 【 社会媒体比烂,但国骂隐含舆情 】 【 科研笔记:究竟好还是不好 】 《科普随笔:汉字和语素》 《科普随笔:汉语自动断词 “一次性交500元”》 《科普随笔:“他走得风一样地快” 的详细语法结构分析》 【立委科普:自动分析 《偉大的中文》】 7. 关于NLP的掌故趣闻: 【立委随笔:文傻和理呆的世纪悲剧(romance tragedy)】 《朝华午拾:在美国写基金申请的酸甜苦辣》 《朝华午拾:创业之路》 《朝华午拾 - 水牛风云》 《朝华午拾:用人之道》 《朝华午拾:欧洲之行》 《朝华午拾:“数小鸡”的日子》 《朝华午拾:一夜成为万元户》 《朝华午拾:世界语之恋》 《朝华午拾:我的考研经历》 【 80年代在国内,社科院的硕士训练使我受益最多 】 【 说说科研立项中的大跃进 】 【 NLP 历史上最大的媒体误导:成语难倒了电脑 】 【 科研笔记:开天辟地的感觉真好 】 《朝华午拾:今天是个好日子》 【 不是那根萝卜,不做那个葱 】 【随记:湾区的年度 NLP BBQ 】 【 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专业怕选错方向 】 【 据说,神奇的NLP可以增强性吸引力,增加你的信心和幽会成功率 】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4000 次阅读|19 个评论
问科学网编辑
热度 1 zhangxw 2012-11-8 18:56
科学网编辑: 最近几天,我敲自己的博客,可显示的文稿内容是: 对不起,您指定的用户博客不存在 。 我以为被和谐了呢,可再敲,又正常地出现了我的博客内容。 这已经是好几次了!这为什么? 希望帮助检查一下有关环节! 张学文11.8
个人分类: 生活滴点.2.|2100 次阅读|2 个评论
规范化才能保证中国科研论文编辑行业的明天
热度 2 Xiaharry 2012-11-7 14:54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近十年来,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无论从数量或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下称中信所)对外发布的 2010 年中国科技论文(下称国际论文) 统计结果 表明, 2010 年我国机构作者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论文共 12.15万 篇。 2001 年至 2011 年,我国科研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 83.63 万,排在世界第二;论文共被引用 519.14 万次,排在世界第七。 著名的英国学术期刊《自然》在 2012 年 5 月 2 4 日发布了名为《自然出版指数 2011 中国》 ( Nature Publishing Index 2011 China ) 的报告中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近年来上升势头强劲,目前在《自然》系列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比率已经超过 6% ,位居全球第四。据该报告作者预计,到 2014 年,中国的这一排名有望超过英国和德国,仅次于美国。 近十几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把发表 SCI ( 科学引文索引)论文作为评价科研水平的重要依据,有些单位还对发表 SCI 论文的作者予以重奖。以上这些因素都使中国的科研工作者越来越追求发表 SCI 论文的数量和质量。 但绝大多数 SCI 期刊都以英文为主。对非英语国家许许多多的科研工作者来说,英文论文写作技巧及语言表达便成为一道高高的门槛。由此催生了“论文写作编辑”这个不断膨胀的市场,各类论文编辑公司在中国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至少 500 家各种各样的编辑发表公司或网站在经营论文(包括医学论文)生意,开始形成日益强大的论文市场。有些专司中文论文的代写代发,有些致力于 SCI 论文的编辑撰写,有的则兼顾两者。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不仅催生众多国内编辑公司,也让国外论文编辑公司垂涎,他们也在不断涌入,以便分得一杯羹。 其实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乃至美国、欧洲均有不同形式和规模的为科研论文提供服务的编辑公司,并主要为以下三大类对象服务:科研工作者、出版社或杂志社、制药公司或医疗器械公司。如今论文编辑在欧美已成为一个成熟的行业。《自然》杂志在 2010 年 12 月刊文《 Publishing: A helping hand 》明确指出“文稿编辑服务市场正在增长( Manuscript-editing services are growing. )”。 垄断走向堕落,竞争推动进步,这是基本的市场规律。然而,如果这种竞争发展为虚假、无序、恶意、乃至违反起码的学术道德和规范的竞争,那么供求双方的最终利益都将遭受极大的损害,编辑公司存在的初衷将会遭受严重扭曲。目前,中国的论文写作编辑服务行业整体上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市场发展不充分,缺乏行业整合、行业标准,大量的“小作坊”充斥其中,大部分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因而无法形成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笔者总结了目前中国论文编辑行业存在的六大问题。第一,市场上存在着论文倒买倒卖的行为,中文论文尤其严重。有位作者花钱请论文公司撰写论文,论文发表后被发现全是抄袭的。不仅白白花了“银两”,到手的职称没了,甚至连工作也丢了。该作者欲哭无泪,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但该论文公司却毫发无损,继续替人“撰写”论文。这种明目张胆的学术不端行为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科研人员的形象。第二,论文服务收费没有任何标准可言,各公司服务报价高低不等,相差颇大,且提供的服务也没有标准,任由编辑公司信口开河,有的公司专门针对没有任何科研结果、甚至根本没有做过研究但又急需论文毕业或晋升的“作者”,尤其碰到那些“钱不是问题”的“科研人员”,对他们漫天报价,一篇原创 SCI 论文可以“卖”到 10 万以上。第三,有些公司虚张声势,拉大旗作虎皮。动辄声称与 Nature 集团, Lancet 系列,或与著名 SCI 杂志合作,或认识某某杂志主编等等,以蒙骗那些不明国外期刊完全有别于国内期刊的作者。第四,编辑公司和客户之间缺乏相互的信任和制约机制,客户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有的公司在文稿咨询期间对作者热情万分,给予许诺和期待。一旦付费后却判若两人,极尽敷衍之能事,作者得到的往往是不合格的成品甚至半成品。可以想象,这些不合格的成品或半成品注定是不会被杂志,特别是 SCI 杂志接受的。作者不得不另找负责任的编辑公司,既损失了金钱又耽误了时间,而且哑巴吃黄连、有苦无处诉。第五,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编辑公司,尤其“小作坊”式的编辑公司进行市场监督管理,致使大量“小作坊”猖獗泛滥,扰乱市场。有些“小作坊”甚至故意中伤、攻击同行,无中生有,混淆是非,以达到误导作者的目的,企图从中获利。第六,冒充正规编辑公司之名招揽作者。更有甚者,抄袭、模仿正规编辑公司的网站及其内容行骗。 目前这些乱象的根源主要在于没有一套明确的行业标准体系对服务、流程、费用、操守等等进行规范,对行业的准入也没有相关规定,从业者鱼龙混杂。 因此,只有规范化才能保证论文编辑行业未来的发展 。 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尽快参照国际标准和规范制定相关行业法律规则,以及行业规范及标准,价格指导体系,从业准入资质标准等等,同时这些标准应尽量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需要引入多方的参与及监督,包括在国内享有盛誉的资深编辑公司、各高校、科研人员以及国内主要期刊杂志。此外,美国在 1940 年建立了 美国 医学 作家 协会 American Medical Writers Association ( AMWA ) 。欧洲也有相应 欧洲医学作家协会 European Medical Writers Association (EMWA) 。因此,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国内成立与 AMWA 类似的论文编辑行业协会,继而制定行业标准。笔者非常愿意牵头与同道成立该协会。 通过成立论文编辑协会把各方的诉求集中起来,并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监督、整顿、管理论文编辑市场、促进该行业的良性竞争,进而加快我国科研成果以高质量、高水平发表在的国内外期刊上,让编辑公司更有效地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个人分类: 论文编辑行业|524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转载:理文编辑谈讨论的写法
Hunshandake 2012-11-5 14:47
“ 讨论”部分非常重要。在这部分,你要把“结果”中展示的证据线索和“引言”中的背景资料关联起来。遗憾的是,许多作者(特别是来自非英语国家的作者)常常不够重视“讨论”部分,认为只需把结果罗列出来,然后让读者自行去得出结论即可。但是,给出结果而不说明其意义只会造成随意解读,从而影响研究获得应有的影响力。而期刊编辑往往希望论文能推进该研究领域,并形成影响;所以有必要善用“讨论”部分来尽可能增强论文的影响力。 好的“讨论”可以在开头先重申一下“引言”中提出的研究问题和假设,接着总结一下你的主要研究结果。这样一来,读者对于你是否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就一目了然了。从最重要或最相关的结果写起,然后再转向相对次要的内容。此刻暂不要讨论有争议或者难以解释的结果。这个阶段,你只须描述那些能直接回答“引言”中提出的问题或与假设直接相关的主要结果。不要用那些数据不支持的“大而空”的语言,也不要夸大结果的重要性。用“suggests” 比用“shows”更好,切忌使用 “proves”。此外,要尽量不要重复结果”部分的内容,而只需简要说明主要结果然后再谈其含意。这部分需要变换时态,叙述你的结果以及文献结果时用过去时,论述其意义时用现在时。 “讨论”的第二部分常被忽视,并往往造成拒稿。重申问题和结果之后,还需要陈述其相关性和重要性。你需要把你的结果放在文献研究背景中加以比较,并讨论其意义。这部分构成了“讨论”主体;他告诉读者(当然还有编辑):从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来评价,你的结果到底有什么意义?它们与其他研究者的工作之间存在什么关联。你的研究可能存在备择解释,对此应予提及并尽可能排除(或者至少论证它们的可能性很低)。如果仍有备择解释无法排除,你的研究就属于“尚未完成”,或者至少是“尚在进行中”;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在“讨论”的结尾部分,提出将开展哪些实验来进一步排除备择解释或确认哪种解释才是正确的。 主要结果和背景的关系理清之后,就可以提及有争议或难以解释的发现,并提出可能的解释。没问题,这里你可以猜测,只要不要太过分。关键的问题是,你讨论和阐述了这些问题,而不是置之不理。“讨论”部分不能出现新术语或新结果;所有结果都该在“结果”部分叙述完整;所有术语也应在“引言”中就提出。最后,“讨论”部分要解释一下此研究的局限性。与其等审稿人指出,不如自己提出;这样也许反而会增加正面审稿意见从而缩短发表周期。一个研究存在局限性本身并不是问题,大多数研究都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所以重要的是要承认它并提出在进一步研究中如何克服。在阐述完局限性之后往往紧接着就是描述未来的研究。 有些期刊有单独的“结论”部分;就算没有,也要在“讨论”的最后一段点明研究的结论。最后一段 (或最后一部分)应简要复述一下主要研究结果及其重要性,陈述该研究如何推进了本领域的研究,但不要用完全相同的语言。要提及结果的新颖性和重要性,但再说一次,不要夸大其词。如有必要可以提出进一步研究,如果本工作是初步研究则进一步研究可放在最后一句。若不是初步研究,就可以用明确的措施来总结本研究的影响,但仍要注意不要夸大其词。。 示例 下图节选自《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一论文的讨论部分(doi:10.1172/JCI37622; 经同意转载)。其中显示了讨论部分的一些要素,其末尾是一个结论段落。 核对清单 1. 开始先复述研究问题,然后陈述主要结果。 2. 过去时叙述结果,现在时谈意义。 3. 将研究结果同现有文献作比较,陈述其意义。 4. 陈述所有结果的意义,不要忽略那些“不便提及”的内容。 5. 不要在“结果”部分简单重复其他部分已有的内容,不得引入新术语/报告新结果,或夸大其词。 6. 给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将来研究方向。 7. 结尾用明确的措辞陈述本研究的相关性和重要性。 英文原文 Discussion: what does it all mean? The discussion section of your manuscript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It is where you pull together all the ‘threads’ of evidence you have presented in the resul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background you presented in the introduction. Unfortunately, many authors, particularly those from non-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overlook the importance of this section considering it sufficient to merely present their results and allow the reader to draw their own conclusions. However, presenting your results without describing their implications leaves them open to interpretation and reduces the impact they could have. Journal editors want papers that will advance the field and generate an impact; therefore, use the discussion wisely to maximize the impact of your findings. A good discussion will begin by restating the study question and any hypotheses presented in the introduction. This should be followed by a summary of the major findings of your study so that it is immediately clear how you have advanced the field. Start with the most important or relevant finding and then move to progressively less important ones. However, do not yet discuss results that are perhaps controversial or difficult to explain. At this stage you only want to describe the major findings that directly answer the research question you set out in the introduction and/or those that directly relate to your hypotheses. Avoid making grand statements that are not supported by your data and/or overstating the importance of your findings. The word “suggests” is preferable to “shows”, and the word “proves” should never be used. Also, there should be minimal repetition with the results section, with only brief descriptions of the main findings required before launching into their implications. A mixture of tenses is required, with the past tense used to describe individual results and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 present tense used to describe their implications. The next part is the component of a discussion that is often overlooked and a frequent cause of rejection from journals. Having reiterated your initial question and major findings, you need to describe their relevance and significance. This is where you put your findings into the context of previously published literature and discuss their implications. This part forms the bulk of the discussion section, showing the reader (and importantly, the journal editor) what your findings actually mean in the light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how they relate to the efforts of others. All possible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s of your study should be described and excluded (or at least shown to be unlikely) wherever possible. If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s remain viable, the study is considered ‘incomplete’, or at least ongoing, and experiments to rule out the alternatives or determine which of the alternatives is correct should be described at the end of the discussion section as future research. Once the major findings have been put into context, any controversial or difficult to explain findings should be mentioned along with plau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m. It is perfectly OK to speculate here (but not too wildly), but it is absolutely essential that these findings, and any inconsistencies, are discussed and addressed rather than ignored. No new results or terms should be introduced in the discussion section; all findings should be described in the results section and relevant terms will all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Finally, any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study should be explained. Peer reviewers are likely to comment on such limitations anyway, so it is best to be ‘up front’ about them and state what they were; doing so might even improve your chances of a positive peer review and thereby shorten the time to publication. The fact that your study has certain limitations is not a problem in itself, and most studies have limitations of some sort.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acknowledge these and describe how they can be addressed in future research. For this reason, the description of limitations is usually followed by a description of future research. Some journals have a separate conclusions section, but even in those that don’t, the same content should be merged with the discussion and contained in the last paragraph. This final section/paragraph should briefly restate the key finding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describing how your study represents an advance in the field, but avoiding direct repetition. The novel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se findings should be mentioned, but again, it is important not to over-emphasize either of these. Future studies should be mentioned where relevant, and can be the subject of the final sentence if the current study is preliminary. If your study is not preliminary, end with a strong statement that summarizes the impact of the study without over-stating its importance. Example The figure below, showing excerpts from the discussion section of paper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doi:10.1172/JCI37622;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shows som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a discussion section and the concluding paragraph at the end. Checklist 1. Start by restating the problem/research question and then state the main findings of your study 2. Describe results in the past tense, but implications in the present tense 3. Put findings in the context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o describe their implications 4. Describe the implications of all results obtained; do not ignore ‘inconvenient’ ones 5. Avoid repetition, introducing new terms or results, and making grand statement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your findings 6. Describe the limitations of your study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in the field 7. End with a strong statement describing the relevance and significance of your study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19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光明网:就饶毅先生“扒路”文谈谈什么叫“科学”
热度 2 蒋高明 2012-11-1 18:32
就饶毅先生“扒路”文谈谈什么叫“科学” 2012-11-01 13:37:48   来源:光明网卫生频道   吕永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683ce0102ebss.html 一、饶毅先生想“中国人与猪吃转基因”吗 饶毅先生在其引起轩然大波的“扒路”文中,一再给别人扣上“不懂科学”的帽子。顾秀林“不懂科学”,高干子弟也“不懂科学”,老百姓就不用说了,更不懂科学。因为“不懂科学”,自然对转基因作物就没有发言权了,自然对转基因食物就只有老老实实吃的分了。按饶毅先生逻辑,全世界只有“中国人与猪吃转基因”自然就合理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天底下果真只有饶毅先生才懂科学,别人都不懂科学吗? 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是要弄清什么叫“科学”。饶毅先生说别人不懂“科学”,显然他连“科学”最基本的定义都没搞清楚。 二、科学定义早有答案且不那样神秘 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辞海》1999年版:“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前苏联《大百科全书》:“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以上出处引证都说得很清楚,科学并不像饶毅先生说的那样神秘,科学就在人们的身边,“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燃气泄露,必须关闭阀门,赶紧开窗,不能点火,谁敢说这不是科学?发霉的饭菜不能食用,谁敢说这不是科学?三聚氰胺牛奶有毒,不能给孩子食用,谁敢说这不是科学?人不能在高速公路上与飞驰的汽车抢道,谁敢说这不是科学?这样的科学人们不懂吗?饶毅先生是不是把中国人都当成傻子了? 三、为让中国人吃转基因要再创新科学定义吗 其实,从饶毅先生的大作的行文看,他真正想说的不是不懂科学,而是不懂转基因科学。但是饶毅先生显然过于自负,他没有把话说清楚,他作为自诩的大牌科学家,缺少科学必要的严谨,这也正是转基因科学家一贯说词的严重缺陷之处,也正是人们对转基因科学家不放心,因而对转基因作物不放心的重要根据。 科学方法的核心特征之一是交流。绝大多数情况下,科学研究的结果必须要接受其他对此研究感兴趣的人的监督、审查。转基因作物因为要变成人类民众懒以生存的主要食品,要人食用,所以公众才对它感兴趣,对它关注,并且要对它进行监督、审查,这既是人们的正当权益,也是科学精神的体现。饶毅先生有什么资格可以剥夺人们对转基因作物感兴趣,要监督的权力呢?有什么权利可以压制人们对转基因研究监督、审查的科学精神呢? 科学不但是不排斥大众的,而且是允许质疑,允许讨论的。饶毅先生应该知道,他曾经在主流媒体发表过不止一篇推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文章,但主流媒体却从来不发表对他文中错误观点提出质疑的文章。转基因作物安全性争论,长时间被一些大牌主流媒体采取一边倒的方式给以压制。如果转基因作物是科学的,为什么害怕讨论呢?这个世界上有害怕讨论的科学吗? 四、质疑转基因食品安全有了科学新证据 科学的态度决定了一个科学家必须首先是一个怀疑论者。他必须分得清事实和主张。一件事是否科学取决于它是否被众多严密的证据支持,而非听起来是否响亮。另外,科学家必须十分关注细节,对诚实有强烈的道德认同感。包括饶毅先生在内,公众所见到的自称为转基因科学家们有这种怀疑态度吗?如果过去对转基因利益方的90天实验坚信不移还有情可原的话,那么,法国科学家730天实验的惊人结果暴露后,仍然置转基因“临界点欺骗”(见《 转基因作物绝对安全的“临界点欺骗”逻辑 》)于不顾,岂不是毫无科学态度?反过来,公众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持怀疑态度,难道不恰恰是“科学的态度”? 更简单的科学道理是:两个实验,结果相互冲突,那就应该像俄罗斯、法国、英国那样,把转基因作物先停下来,继续搞更多的实验。以赛场为例,究竟运动员兼裁判员能体现公平公正,还是第三方担任裁判才能体现公平公正?饶毅先生不会连这样简单的道理都不懂吧?人命关天,食品安全、土地安全、环境安全大于天。转基因具有不可逆的特性,为什么不可以让第三方来搞一下730天的实验呢?饶毅先生着的是什么急呢? 五、饶毅先生能担当得起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饶毅先生拿铁路比转基因作物,这种比拟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是“科学”的。谁都知道,如今世界上的高科技多如牛毛,绝大多数没有人反对。唯有转基因作物,因为是要人食用的,而铁路不属于“食用”范畴。人们可以不乘坐铁路列车,但是能不吃饭吗?铁路扒掉可以再修,转基因食物一旦吃出癌症,吃出肝肾损害,一旦出现变异,饶毅先生有办法救治吗?饶毅先生难道不知道转基因一旦出现问题是不可逆的?难道不知道人的肾损害是不能修复的?饶毅先生每逢发言,必辅以大牌科学家的姿态,可为啥连这些最起码的科学都不懂呢? 任何科学都是有局限的。转基因科学自然也会受到人们从自然现象中探寻本质的能力的限制。人会犯错,科学家也会犯错,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饶毅先生是不能保证转基因科学家不会犯错的,他没有这种能力,也没有这种义务。人们担心转基因科学家犯错是正当的、科学的和必要的。饶毅先生没有权利剥夺人们对某种科学局限的担忧。 科学的“近亲”是伪科学。伪科学在没有被证伪之前,也被人视为科学。氟利昂曾经被视为很科学,但今天如果有人还说氟利昂很科学,那就是地地道道的伪科学。转基因作物今天的所谓“科学”,究竟是不是真的科学?它是不是伪科学?仅仅凭转基因利益方具有“临界点欺骗”性质的实验是不够的,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必须有第三方反复实验证明才算数。因为转基因作物要作为人的食物,而且是人的主要食物,人们采取谨慎态度,要求有第三方令人信服的实验,这是毫不过分的,是完全必要的,是应该得到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力再大的人,再资深的科学家,都没有权利剥夺人们维护自身安全的正当要求。
个人分类: 建言新农村|2262 次阅读|2 个评论
编辑要做作者的良师益友
xuxiujiang 2012-10-31 10:56
不会写作的作者遇上糊涂编辑,作品就会差的一塌糊涂。 我当编辑最让我大跌眼镜的是,有的作者已经出版了好几本书,还基本不动如何写作,也不知道这些作者遇到的是什么编辑编辑不是帮作者改稿子,而是告诉作者怎么改稿子,指导作者自己去完善作品,编辑要有尊严,不是作者的小工,而是作者的良师益友。 编辑要是自己不挺起腰杆,就永远不能堂堂正正做人
1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折腾半年,文章终于被PLA接收了
热度 8 is163 2012-10-29 16:38
这篇文章是硕士期间工作的总结,主要是研究超材料的,5月份就开始写了,结果还不错,6月底投了PRA,7天后被拒, 编辑直接拒了,没有送审,说文章新意不够. 想着文章还是要发的,修改后投了PLA,这回送审了,三个审稿人,有一 个审稿人拖了很久,等啊等,二个月后的9月初终于等来了编辑的信:让我大修,其中两个都不同意发表,另一个说有 一定意义,建议大修后发表,没办法又加了很多内容,大修后送给原来的审稿人,一个月不到意见就来了,推荐发表但 是要小修。上个星期投出去的小修稿,今天早上接到编辑的信,说文章被收了.真高兴,感谢国家感谢人民. 第一次投稿有很多心得:(1)写文章难,投文章更难。第一稿的时候觉得写得还不错,因此感觉可以在物理学界有 名的刊物PR系列发表,但没想被编辑直接拒了。(2)大修的时候,发现自己很多地方没有讲清楚。语言上很模糊, 这样使文章的总体映像不好。(3)写出来的文章总是能发的,对自己的东西要有信心。(4)学好英语很重要,审稿意 见中列了很多语法错误,一些句子不要主观的去做判断,最好是找文献去看别人是怎么写的。
个人分类: 论文相关|7602 次阅读|11 个评论
博客编辑平台有时不好用
热度 1 xiaoyanghe 2012-10-28 08:52
我是今年(2012)7月份才开博,算个新手了。总感到博客编辑平台有时不是很好用。 比如,我的前一篇博文: “系统的输出、误差及系统类型的定义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7249-626636.html 其中的字体不好调整,弄得字体有些大,有些小的。 有时,感到输入内容多了以后,你定位了一次光标,再想定义一次,光标就会跑到底部,然后再定义一次才行;这样的问题不断重复。 还有就是,不知如何调行距。比如本文,一段中就有行距不一致,也不知如何调整。 再有,就是公式输入,不支持words的公式编辑器,平台所提供的也不知如何使用。 另外,图片没法直接拷贝。 还请老手多多指教。在此,先谢谢了! 哦,发布以后行距不一的现象消失了!
2304 次阅读|4 个评论
小编讲堂首次活动 有感
amyguo 2012-10-22 11:09
小编讲堂首次活动 有感
10月19日,策划已久的小编讲堂,终于开讲了,我很荣幸作为讲堂的第一位主讲人,将自己在策划方面的一些工作经验分享给小编们.我想用"充满热情"来形容本次活动-组织者热情,参与者热情.我很骄傲身边有这样一群充满着理想,充满着思考,充满着热情的编辑们在从事这看似平凡的工作. 有梦想,就有舞台. 欢迎更多充满理想的青年编辑加入我们的行列,共成长,同进步. 首次活动有来自14个期刊的17位编辑参加,其中还有两位孕妈妈呦.下一次一定要有你呦. 附:小编讲堂介绍 为促进青年学术期刊编辑交流办刊经验,共同提高业务能力, “ 学术小编 ”QQ 群( 26859603 )发起名为 “ 小编讲堂 ” 的沙龙活动。 “ 小编讲堂 ” 沙龙活动 主要面向北京地区的青年学术期刊编辑,每月定期活动一次,免费参与。每一位参与活动的青年编辑将陆续作为沙龙主讲人, 通过自己切身工作体会,与大家分享办刊亮点, 主题不限,形式不限。如果您在工作中有经验、有困惑,想学习、想交流,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与我们的活动。您是沙龙的主人,共同进步是我们的目标! 集体照 我还挺像样吧 我们充满热情
2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几个问题与科学网编辑商榷
热度 10 jiangjiping 2012-10-13 07:51
有几个问题与科学网编辑商榷 蒋继平 2012 年 10 月 12 日 最近以来我发现我的一些博文受到了科学网编辑的 “ 特殊处理 ” 。 第一个特殊处理的例子是: 我的 ( 1 )一开始被精选, 后来在个别人的反对下从精选的栏目拿下来, 小红花被拿走。 有人后来问起我为什么小红花没有啦, 我说我对小红花本来就没有多少兴趣, 有没有小红花对我来说不是很重要的事, 我在意的是我的博文是不是在读者中能够起到正面的作用。 不过, 对于这篇博文的处理方式是否恰当, 我在此要与编辑商榷一下。 首先, 这篇博文的中心思想是讨论创造论和进化论的争论问题, 是一种简易的科普表达形式, 极个别的人把它看成是宣传宗教, 进而对之进行无端的攻击。 但是, 对这篇博文持正面看法的人还是占大多数, 那是有记录在那里的。 知识分子是懂数学的, 可以自己去统计一下。那么编辑在极少数人的反对下就贸然采取措施, 做出让步。 这种做法在我看来至少表现出两个问题。 第一, 科学网在精选博文时没有自己的原则, 好像是随心所欲, 信手拈来。 要不然的话, 一篇被精选的博文, 怎么可以在一两个人的反对下就随意被取消精选呢? 这不是编辑自己给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吗?第二,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左中右, 任何言论行为都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 总是会有反对的声音的。编辑这样做是迎合少数而打击多数。 这对科学网广大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是一个真正的打击。 这样做的后果是正常和良性的风气受到压制, 而不良的风气受到鼓励。 这样做的结果对科学网的发展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当然, 科学网是国家的机构, 编辑现在是吃国家的饭, 做得好不好无所谓。 要是以后变成企业机制, 仍然如此的话, 我不知道会是什么下场。 第二个例子是:我的 一文在科学网发表后, 由于不幸言中, 中国的莫言在我的博文发表后几个小时后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我博文预测的第二个获得诺奖的中国人, 科学网在莫言获奖后立即将我的博文删除。 虽然科学网编辑通过短消息与我沟通, 希望我体谅科学网发表博克的原则标准, 我在回复中也表示我的理解, 希望我的博文不会给科学网带来负面影响。 可是, 我的问题是:既然这篇博文不符合科学网的原则精神, 为什么在一开始的时候不加以阻止, 不让我发表在科学网的博克园地? 要是那样的话, 我可以在当时就放弃在科学网发表这篇博文, 而在新浪博克园地和我本人的 发表。 这样的话, 我的这篇博文就有时间效应, 是不是? 现在的情况是, 我信任科学网,但是, 我对科学网的信任得到了无情的打击。尊敬的编辑们, 你们是否想过, 写这样一篇博文, 至少也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是作者的一份心血和努力, 难道这样的努力就可以一笔勾销吗? 您有权力对博文进行审查, 进行取舍, 但是,一旦认可可以发表, 就不应该随意删除。 一方面这种做法是出尔反尔,自己给自己过不去; 另一方面是对博主们的戏弄,是对博主们的极端不尊重。 我不知道其他博主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 第三个特殊处理的例子是:我的 ( 2 )博文发表后, 在它的左上角出现了一个带有红色 X 方框。这篇博文从来没有被放置在精选版块, 可是, 在博文发表大约一天多一点, 它却被戴上了一朵小红花。 我察看其他博文,一般都没有这样的红色 X 方框的。不知道编辑们为何要对这样的博文进行特殊的处理, 为什么没有被精选的博文却给于一朵小红花? 说真心话, 我对科学网的印象还是不错的, 它真正地起到了沟通海内外华人科学家的桥梁作用,而且, 它的大多数作品都具有正面意义。 不过,实话实说, 最近以来,我对科学网的一些做法持保留态度, 尤其是一些精选博文的质量, 实在不敢恭维。 最鲜明的例子是, 一些互相攻击的博文也放置在热门博文版块, 谈论同一个主题的博文, 反反复复地被精选, 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内容和标题, 令人一看就想离开。不信的话, 您自己去看看莫言获得诺奖后的精选博文吧! 作为一个科学网的忠诚会员, 我真心希望科学网越办越好。 我希望科学网能够起到如下的作用: 1 。 大众科普, 2 。 开启民智。 3 。 为国家献计献策, 4 。 尊师爱生, 5 。 互相勉励, 共同交流。 6 。 叙情抒志, 广结良友。 备注:希望科学网的编辑能够把这篇博文放在比较显眼的地方让广大博主看看, 他们是否有同样的经历和感受, 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帮助科学网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谢谢。 ( 1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618498.html ( 2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do=blogid=618745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3662 次阅读|15 个评论
我们为莫言获诺奖而高兴
wyc 2012-10-13 06:59
!-- 编辑/a--举报 wyc 2012-10-12 12:21 我是一个准海员, 曾经肮行到过许多世界著名港口。如: 法国的马赛、 埃及的塞得港、 波兰的格丹斯坦和意大利的西西里島等等。 世界人民是通过方方面面的、点点滴滴的 新成就和新事物 来了解新中国的。 我们应该为我们同胞取得的任何一项新成就而由衷地感到高兴。 因为我们中国人接触外国朋友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值得骄傲的话题。 哈哈! 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个人分类: 未分类|255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ubuntu vim终端编辑命令
surveying 2012-10-10 15:54
一. VIM 高亮 进入vim后,在普通模式下输入如下命令,开启php代码高亮显示   :syntax enable   :source $VIMRUNTIME/syntax/php.vim 二. VI 常用命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模式光标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或向左方向键光标向左移动一个字符 j或向下方向键 光标向下移动一个字符 k或向上方向键光标向上移动一个字符 l或向右方向键光标向右移动一个字符 Ctrl + f屏幕向前翻动一页(常用) Ctrl + b屏幕向后翻动一页(常用) Ctrl + d屏幕向前翻动半页 Ctrl + u 屏幕向后翻动半页 +光标移动到非空格符的下一列 -光标移动到非空格符的上一列 nspace接下数字后再按空格键,光标会向右移动这一行的 n个字符,例如20space,则光标会向右移动20个字符 0 (这是数字0)移动到这一行的第一个字符处(常用) $移动到这一行的最后一个字符处(常用) H光标移动到这个屏幕最上方的那一行 M光标移动到这个屏幕中央的那一行 L光标移动到这个屏幕最下方的那一行 G移动到这个文件的最后一行(常用) nG移动到这个文件的第n行.例如20G,则会移动到这个文件的 第20行(可配合:set nu) nEnter光标向下移动n行(常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模式查找替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在光标之前查找一个名为word的字符串 ?word在光标之前查找一个名为的word字符串 :n1,n2s/word1/word2/g在第n1与n2行之间查找word1这个字符串,并将该字符串替换 为word2(常用) :1,$s/word1/word2/g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查找word1字符串,并将该字符串替换 为word2(常用) :1,$s/word1/word2/ge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查找word1字符串,并将该字符串替换 为word2,且在替换前显示提示符让用户确认(confirm)(常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模式 删除复制与粘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X x为向后删除一个字符,X为向前删除一个字符(常用) nx向后删除n个字符 dd删除光标所在的那一整行(常用) ndd 删除光标所在行的向下n行,例如,20dd则是删除20行(常用) d1G删除光标所在行到第一行的所有数据 dG删除光标所在行到最后一行的所有数据 yy复制光标所在行(常用) nyy复制光标所在行的向下n行,例如,20yy则是复制20行(常用) y1G复制光标所在行到第一行的所有数据 yG复制光标所在行到最后一行的所有数据 p,P p为复制的数据粘贴在光标下一行,P则为粘贴在光标上一行(常用) J将光标所在行与下一行的数据结合成一行 u 恢复前一个动作(常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辑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插入:在当前光标所在处插入输入的文字,已存在的字符会向后 退(常用) a,A添加:由当前光标所在处的下一个字符开始输入,已存在的字符 会向后退(常用) o,O插入新的一行:从光标所在处的下一行行首开始输入字符(常用) r,R替换:r会替换光标所指的那一个字符:R会一直替换光标所指的 文字,直到按下Esc为止(常用) Esc退出编辑模式,回到一般模式(常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令行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将编辑的数据写入硬盘文件中(常用) :w!若文件属性为只读,强制写入该文件 :q退出vi(常用) :q!若曾修改过文件,又不想保存,使用!为强制退出不保存文件 :wq保存后退出,若为:wq!,则为强制保存后退出(常用) :w 将编辑数据保存为另一个文件(类似另存新文档) :r 在编辑的数据中,读入另一个论据的数据,亦即将filename这 个文件内容加到光标所在行的后面 :set nu显示行号,设定之后,会在每一行的前面显示该行的行号 :set nonu与set nu相反,为取消行号 n1,n2 w 将n1到n2的内容保存为filename这个文件
19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编辑老师
huailu49 2012-10-9 20:05
请教编辑老师
两个月前我在提供给“西方姓名爱好者”群组的帖子中放了一个供下载的pdf文件,目前帖子中显示下载11次,可记录中显示只有7次(详见附图),不知何故?
个人分类: 西方姓名|3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点击率的飚升
wyc 2012-10-5 21:16
!-- �༭/a-- 删除 回复 �ٱ� 汪育才 2012-10-5 21:11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一个篱笆三个椿。虽是老话,但不过时。 今天, 我还是我, 我的点击率 一下上升到了500多! 这人生舞台啊, 深奥难测?!
个人分类: 未分类|299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淠河
胡业生 2012-9-27 11:06
淠河 淠河古称比水,两河口以上分两支,西支称西淠河,东支称东淠河;两河口以下至正阳关入淮为本干,称淠河;其上以东淠河为主源。流域范围:东界东淝河,西邻汲河,南依大别山脉北麓,北达淮河。流域面积600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70.4%,丘陵区占23.2%,平原区占6.4%;河道总长度260公里,其中两河口以上130公里,两河口以下130公里,平均比降1.46‰。西淠河古称湄水,也叫西河、麻步川。源流为黄氏河,源出鄂、皖交界的天堂寨(高程1729米)。 查看精彩图册 目录 简介 分支 流量 风景 编辑本段 简介   1958年建成 响洪甸水库 ,河口集以上河道被称为西淠河,古湄水则改称毛坦河 淠河 (又名燕子河)。现西淠河从上源宋家河与乌鸡河汇合口起,东流,经茅坪至潘家湾后,右纳青龙河;经青山至河口集,左纳莲花河,进入响洪甸水库库区。建库前,续东流,经流波镇折北流,至青龙咀,右纳毛坦河;至麻埠镇(1949年2月曾在此设 金寨县 人民政府),东流进入峡口,直抵响洪甸水库大坝,水库控制来水面积1400平方公里;出库后经驻驾湾、 独山镇 ,至两河口与东淠河相会合。 编辑本段 分支   东淠河在佛子岭水库以上,也分两支,东支称黄尾河,西支称漫水河。漫水河为淠河的主源,源出鄂、皖交界大同尖(高程1698米)北侧基本东北向流,经王家店、九龙井、上土市至漫水河,左纳清水河;至大平地,右纳马槽河;至唐家院,左纳安家河;又经梅林坪大弯,于 舞旗河 (王家畈)进入 佛子岭水库 ,库区右缘有石羊河于潘家湾汇入。黄尾河源出岳西县多枝尖(高程1721米)北侧,东北向流,经青天畈、道义涧、阔滩河、黄尾街,至陡峰寨入霍山县境;经胡家河至板里河,右纳清潭河;北流至 磨子潭水库 大坝,水库控制来水面积570平方公里。出库后右纳扫帚河,进入佛子岭水库,经汪家冲、横冲,与漫水河相汇后,抵佛子岭水库大坝,控制总来水面积1840平方公里。出库后的东淠河,基本北流,经梁家滩、黑石渡,左纳孔家河;折东经霍山县城、团山咀至两河口,其间右纳柳林河、幽芳河、高庙河及山王河;左纳深水河、戴家河、龙门冲等。   东西淠河于两河口汇合后,东流至青山,折北至横排头淠河灌区渠首枢纽,坝上形成5公里长的人工湖。枢纽以下经苏家埠、黄大窑,折东北流,经陆集、孙油坊,至 六安 市西,折北经顺河、马头、隐贤、迎河、大店,于正阳关注入 淮河 。 编辑本段 流量   淠河横排头的河宽为1070米,河底高程45.87米,安全泄量5000立方米每秒;六安的河宽610米,河底高程33.85米,六安以下河道安全泄量为3000立方米每秒。 编辑本段 风景   六安有一条长长而美丽的大河,它就是闻名世界的 淠史杭 工程的一部分——淠河。 淠河 淠河两边高楼林立,车来车往。岸边树木郁郁葱葱,有松树、柏树、柳树等,密密层层的枝叶往往挡住了人们的视线。   清清的河水随波荡漾。清晨,随着冉冉升起的红日照在河面上,像洒下千万块碎金子,闪着金光,耀得你睁不开眼。河里往往有许多水鸟游来游去,悠然自得。偶然,你会看见,渔夫摇着浆,划着船,哼着小曲,撒网打鱼,悠闲悠闲的。   傍晚,在长长的河埂,有时你也会看见牧童骑着老牛,迎着晚霞,慢悠悠地回家。晚上,河水在月光下闪着银色的波纹,岸边、桥上的路灯的光,整齐地倒映在水面,远远望去,时隐时现。亮着灯的小船停泊在水边,一只接一只,像一条长龙。
个人分类: 生活感悟|2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编辑同志
热度 3 wyc 2012-9-26 12:05
今天发现每次上网都需重新登录, 这样很麻烦, 不知为什么? 能否帮忙解决一下吗?谢谢!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04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英文编辑国际化培训
slowlight 2012-9-25 14:36
上海科技期刊学会将于2012年12月10~12日,在上海举办学术期刊英文编辑国际化培训班,邀请英国学术出版咨询机构(PSP Consulting)的资深培训师Pippa Smart和Cell Research等国内优秀期刊的主编和编辑部主任共同授课。本次培训,旨在帮助从事学术期刊出版的英文编辑了解最新国际办刊趋势,把握数字化出版的时代脉搏,汲取国内期刊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出版的经验。 培训内容: 一、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形式的分析; 二、利用网络等各种非传统手段提高期刊在目标受众中的可视度(raising visibility); 三、开放存取,联合办刊等各种新出版模式下的版权问题(copyright, rights and licenses); 四、英文编辑日常工作的实用技巧。 五、分类介绍国际著名出版机构的特点,包括商业出版集团、大学出版社和学会协会等出版机构,详细分析与国外出版机构合作的利弊。现场传授合作办刊的各种策略与技巧。 课程目录请见附件。培训为全程英文授课,配备中文翻译服务。 培训地点: 上海市图书馆(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1555号) 培训时间: 2012 年 12 月 10 ~ 12 日 讲师:Pippa Smart PSP Consulting 李党生 细胞研究(英文版)副主编 周兆康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期刊社社长助理,植物生理学报专职副主编 吴民淑 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编辑部主任 黄健秋 分子植物(英文版)编辑部主任 魏彬 神经科学通报(英文版),编辑部主任 潘冰峰 中国化学(英文版)编辑部主任 王晓峰 中国激光杂志社英文部主任 参加人员: 从事学术期刊出版的英文编辑和相关人员。 此次培训班为精品小班,为了保证每个学员都与培训师有交流机会,培训人员原则上不超过25人。名额有限,报满为止,先到先得。 培训费用: 1500元 请在 9 月 30 日前,发回填写的回执,以便我们统计人数,安排课程。 报名方式请见: http://www.opticsjournal.net/Post/Details/PT120917000066UqXt1?dn=1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34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欧海松转录组的一个高覆盖网络数据库
syfox 2012-9-18 09:27
英文 编辑本段 回目录 EuroPineDB: a high-coverage web database for maritime pine transcriptome Fernandez-Pozo, N. Canales, J. Guerrero-Fernandez, D. Villalobos, D. P. ... Claros, M. G. BACKGROUND: Pinus pinaster is an economically and ecologically important species that is becoming a woody gymnosperm model. Its enormous genome size makes whole-genome sequencing approaches are hard to apply. Therefore, the expressed portion of the genome has to be characterised and the results and annotations have to be stored in dedicated databases. DESCRIPTION: EuroPineDB is the largest sequence collection available for a single pine species, Pinus pinaster (maritime pine), since it comprises 951 641 raw sequence reads obtained from non-normalised cDNA libraries and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from adult (xylem, phloem, roots, stem, needles, cones, strobili) and embryonic (germinated embryos, buds, callus) maritime pine tissues. Using open-source tools, sequences were optimally pre-processed, assembled, and extensively annotated (GO, EC and KEGG terms, descriptions, SNPs, SSRs, ORFs and InterPro codes). As a result, a 10.5x P. pinaster genome was covered and assembled in 55 322 UniGenes. A total of 32 919 (59.5%) of P. pinaster UniGenes were annotated with at least one description, revealing at least 18 466 different genes. The complete database, which is designed to be scalable, maintainable, and expandable, is freely available at: http://www.scbi.uma.es/pindb/. It can be retrieved by gene libraries, pine species, annotations, UniGenes and microarrays (i.e., the sequences are distributed in two-colour microarrays; this is the only conifer database that provides this information) and will be periodically updated. Small assemblies can be viewed using a dedicated visualisation tool that connects them with SNPs. Any sequence or annotation set shown on-screen can be downloaded. Retrieval mechanisms for sequences and gene annotations are provided. CONCLUSIONS: The EuroPineDB with its integrated information can be used to reveal new knowledge, offers an easy-to-use 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 to directly support experimental work (including microarray hybridisation), and provides deeper knowledge on the maritime pine transcriptome. 中文 编辑本段 回目录 EuroPineDB:南欧海松转录组的一个高覆盖网络数据库 背景: 南欧海松 是一种经济上和生态上重要的物种,它正在成为一种木质裸子植物模型。它的巨大的基因组大小使得全基因组测序方法难以应用。因此,基因组的表达部分不得不被描述,并且结果和注释不得不存储在专门的数据库中。描述:EuroPineDB是可用于单个松树物种,南欧海松(maritime pine)的最大的序列收集,因为它由从非均一化cDNA文库和来自成熟(木质部、筛部、根部、茎、针叶、松果、球果)及胚胎(胚芽、萌芽、愈合组织)南欧海松组织的951,641条原始序列片段组成。使用开源工具,序列被最佳地预处理,装配并广泛注释(GO、EC和KEGG术语,描述,SNPs、SSRs、ORFs和InterPro代码)。结果,一个10.5倍的南欧海松基因组被覆盖,并装配了55,322个UniGenes。总共32,919(59.5%)个南欧海松UniGenes用至少一个描述被注释,揭示了至少18,466个不同的基因。被设计为可扩展、可维护且可扩充的完整数据库可以在http://www.scbi.uma.es/pindb/免费获得。它能够通过基因文库、松树物种、注释、UniGenes和微阵列(即,序列被分布在双色微阵列上;这是惟一的提供了这种信息的松柏植物数据库)进行检索,并将被定期更新。小的装配能够使用连接了它们和SNPs的专门可视化工具进行查看。显示在屏幕上的任何序列或注释集合能够被下载。提供了序列和基因注释的检索机制。结论:EuroPineDB连同它的整合信息能够被用于揭示新知识,提供了一个易用的信息收集,以直接支持实验工作(包括微阵列杂交),并提供了有关南欧海松转录组的更深知识。claros@uma.es。 doi 编辑本段 回目录 10.1186/1471-2164-12-366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152544/pdf/1471-2164-12-366.pdf
个人分类: 学习|2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社会不要分裂
热度 1 hcrm 2012-9-14 09:18
在昨天的环球访谈“才子黄成”过程中,包括编辑在内的一些朋友很希望,我能鲜明地表达我的立场和观点。而其实我在访谈时,特别是回答主持人和观众提问时,已然有了明确地表达,只是不曾将其归纳总结而已。 现在,我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归结为“三不一要”,即不要“左”,不要“右”,不要分裂,要团结。 我为什么会如此主张呢?因为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所谓“左派”,过去革命年代主要区分“革命”与“反革命”,认为其对立面即是“右派”。现在出现的“新左派”,不过是怀念毛泽东时代的一群人,他们对那个“纯真年代”非常有感情,思维和表达方式还停留在曾经的那个原点上,对现实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很容易往“路线”和“阶级”方面想,希望中国能够“左”一些,恢复过去政治生活里的优良传统。 而所谓“右派”,曾几何时屠杀了不少“革命志士”,尤以蒋介石等人为代表,对内是实行的白色恐怖统治。现在出现的“新右派”,与曾经的“右派”是有根本区别的,尽管他们的主张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他们希望中国能走西方式的民主自由之路,跟上英美等国的发展步伐。 可无论“左派”还是“右派”,根本上说都在研究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由于中国过去发展有过曲折,加之当下发展过程中矛盾突出甚至尖锐,使一些人开始对现实产生了不满和怀疑,认为在“向何处去”问题上重新选择,可能会给中国带来新的面貌。这个假设也是他们积极倡导和努力的方向,而一旦实践起来会带来他们无法预想的问题,即使中国重新陷入混乱之中,使人民生活动荡不安。 我为什么会写《十八大将回答什么》一文?其原因也在于此。中国只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最终解决当下的矛盾和问题,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够保障人民的自由与民主。我在访谈中讲,今日之中国,实际上是历史上最为民主和自由的时期。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特别是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新左派”们希望党和政府采取措施,打压“新右派”的“不当言论”。而我们为什么没有这么做? 我们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我们知道,即便在美国这样自由和民主的国家,散布共产主义言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也是不允许的,这个是有历史为证的。今日之美国,为什么只有 “ 驴象之争 ” ,而没有“镰刀斧头”呢? 事实上,由于过去意识形态上的分裂,使世界很自然地分作了两大敌对阵营,而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三世界”,将中国从对立的阵营当中解脱了出来,这才有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之路。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从被迫选择阵营的怪圈里解放了,它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使世界由单极向多极化发展,让人类的现代文明的内涵更加广阔。 我们不要分裂中国社会,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中国才真有希望。我们为什么要寻求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 ? 为什么提出要抛开两党的历史恩怨?事实证明,大凡国共两党进行合作,中国就能更好地往前发展。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是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如果中国人真要争气,中国人就应该团结起来,不需要所谓一致对外,而要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为民族的振兴,为国家的发展,为人民的幸福。 没有什么主张比这一主张更现实更伟大的了,我们共产党人一直在努力,我们改变了旧中国落后的面貌,现在正在改变新中国发展的面貌,最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就是我的选择,这就是我的立场。 2012 年 9 月 14 日
个人分类: 科学论剑|1898 次阅读|2 个评论
用Word编辑论文时的参考文献标注方法
热度 1 Greg66 2012-9-12 22:50
在安全管理研究中心网站( ../../ )的论坛上,名字为tec的网友2007年4月20日9点43分39秒转发了参考文献标注方法,欲知详细请 点击此处 .现在将其稍作整理,刊登在此处,方便大家浏览.全文如下: 参考文献的撰写和管理着实让我头痛,用过Reference Manage,可是对中文支持不好,老是显示乱码。看到一篇文章用尾注的方式编写管理参考文献,试了一下,效果不错,就转来共享一下,原文作者不知道是谁。 写论文时,参考文献的引用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每个杂志要求的文献格式是不一样的,包括在文章中插入的方法和在文章后面排列的格式和顺序等都不同。根据排列顺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按插入顺序排序,二是按作者的姓名排序。如果是按作者姓名排序,文章内容如果要改动(包括移动、插入或删除),对参考文献在最后 的排序影响不大,编号也好改。但如果是按插入顺序排序(国内的绝大部分杂志和国外的许多杂志都是这样的),则文章如有改动,参考文献的增删和重新排序的工 作就会变得很烦琐,而且容易出错。有的编辑对这方面的要求很严格,把参考文献的格式作为笔者是否认真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所以,参考文献是我们写论文时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有一个很出名的软件Reference manager是专门用来管理参考文献的,它功能很强大,能对文献进行二次检索、管理,与Word结合还可完成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插入,相信很多高手都用它解决了参考文献的插入问题。但这个软件不是免费的,而且对于一些不是很高手的人来说,把RM的功能都开发出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对RM就掌握得不是很好,但我发现其实只要简单地用Word中的插入尾注的功能就能很好地解决按插入顺序排序的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排序问题。参考文献越多,这种方法的优势就体现的越大。方法如下(以Word2000为例): 1.光标移到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菜单中“插入”——“脚注和尾注”。 2.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编号方式选“自动编号”,所在位置建议选“节的结尾”。 3.如“自动编号”后不是阿拉伯数字,选右下角的“选项”,在编号格式中选中阿拉伯数字。 4.确定后在该处就插入了一个上标“1”,而光标自动跳到文章最后,前面就是一个上标“1”,这就是输入第一个参考文献的地方。 5.将文章最后的上标“1”的格式改成正常(记住是改格式,而不是将它删掉重新输入,否则参考文献以后就是移动的位置,这个序号也不会变),再在它后面输入所插入的参考文献(格式按杂志要求来慢慢输,好像没有什么办法简化)。 6.对着参考文献前面的“1”双击,光标就回到了文章内容中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可以继续写文章了。 7.在下一个要插入参考文献的地方再次按以上方法插入尾注,就会出现一个“2”(Word已经自动为你排序了),继续输入所要插入的参考文献。 8.所有文献都引用完后,你会发现在第一篇参考文献前面一条短横线(页面视图里才能看到),如果参考文献跨页了,在跨页的地方还有一条长横线,这些线无法选中,也无法删除。这是尾注的标志,但一般科技论文格式中都不能有这样的线,所以一定要把它们删除。 9.切换到普通视图,菜单中“视图”——“脚注”,这时最下方出现了尾注的编辑栏。 10.在尾注右边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分隔符”,这时那条短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1.再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尾注延续分隔符”,这是那条长横线出现了,选中它,删除。 12.切换回到页面视图,参考文献插入已经完成了。这时,无论文章如何改动,参考文献都会自动地排好序了。如果删除了,后面的参考文献也会自动消失,绝不出错。 使用这种方法有时候还会有一个小问题需要解决,其方法如下: 如果同一个参考文献两处被引用,只能在前一个引用的地方插入尾注,不能同时都插入。这样改动文章后,后插入的参考文献的编号不会自动改动。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 1,单击要插入对注释的引用的位置。 2,单击“插入”菜单中的“交叉引用”命令。 3,在“引用类型”框中,单击“脚注”或“尾注”。 4,在“引用哪一个脚注”或“引用哪一个尾注”框中,单击要引用的注释。 5,单击“引用内容”框中的“脚注编号”或“尾注编号”选项。 6,单击“插入”按钮,然后单击“关闭”按钮。 不过得注意:Word 插入的新编号实际上是对原引用标记的交叉引用。如果添加、删除或移动了注释,Word 将在打印文档或选定交叉引用编号后按 F9 键时更新交叉引用编号。如果不容易只选定交叉引用编号,请连同周围的文字一起选定,然后按 F9 键。 使用上述方法对整理参考文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相信会对需要的人有所帮助。
10880 次阅读|3 个评论
几位诺奖得主对石墨烯论文的交流
sulihong 2012-9-9 13:47
前年我指出单层石墨烯稳定尺寸常温下有限,把这一观点和论述先寄给了诺奖得主 Andre Geim和Konstantin Novoselov两位老师,而后又寄给了其他三位诺奖得主,一位表示。
个人分类: 评论|1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科学网编辑的建议
热度 3 txiaoqiang 2012-9-8 12:17
尊敬的科学网编辑, 科学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华人科学家沟通交流和传播知识的媒介,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科学家和青年学生的青睐。科学网上有许多优秀的博文和科学研究报道正引导青年学生思考,开拓眼界,了解世界科学前沿。因而,科学网成为许多年轻学者和研究生每天必看的网站,比微博,人人还要热门。我相信,和我一样,许许多多的青年学生正在受到科学网的指引。但是我近来怀疑科学网上面有些报道是否有必要,有的报道是否经过编辑的审核。所以我想冒昧的向科学网编辑们提出一些我的意见,仅供参考: 科学网作为以科学传播为主的媒介,与传统的媒体还有一些差异,我们不仅需要吸引眼球,更是要尊重事实,当然这儿指的更多的是科学事实。科学网上有时直接转载其他传统媒体的报道,而似乎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其中有的言辞失实,过分夸大、吹嘘,这可能会误导我们青年学生。对于学术见解,当然百家争鸣很好,但是基本的科学事实是要遵从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编辑是否能够多费点心?最近科学网上转科技日报关于 M Fekete发表关于中药研究报道(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2981031187225759.shtm )是否过分夸大?我发现转载这篇报道的是 M Fekete本人,而科学网又将其置顶于首页,是否有必要?如果 M Fekete本人非要秉持这种意见,可以以博客的形式发表,而不是新闻。 我的理由如下: 1.许多中药提取物都具有抗癌功能,有的已经上了临床,机制研究也是比较清楚的。所以这边报道本身的意义有多大还值得商榷。 2.在 M Fekete的研究中只是使用了2株肿瘤细胞,机制也是很传统的,并没有多大创新之处;而且本文没有在动物身上做实验,对正常组织细胞是否有影响并没有探讨。 3.Anticancer Research创刊历史确实很久,但是称之为国际权威期刊是否恰当。该刊的影响因子始终徘徊于2一下,引用率是相当低的。很多中国本土的中文杂志都比这个杂志好(个人观点)。 所以希望编辑能够考虑我的意见。
1178 次阅读|3 个评论
知识表达(对他人和机器而言就是知识获取以便于今后的知识重用)
geneculture 2012-9-4 15:02
知识表达(对他人和机器而言就是知识获取以便于今后的知识重用)
编辑词条,尤其是编辑百科全书的词条,也是一种知识表达(对他人和机器而言就是知识获取以便于今后的知识重用)的具体方式。 http://baike.baidu.com/uc/effort#1 进入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1213127.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1171501.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94480.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2646.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4018528.htm http://baike.baidu.com/view/451777.htm
个人分类: 百科全书|1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精博文:Nature等期刊论文---推荐博文:引用论文
热度 2 DNAgene 2012-9-3 11:03
有个好想法,兴致冲冲地写了篇博客,自信满满地传到科学网(等网站)。自我感觉写得不错,值得大家关注和讨论,应该会被编辑加精、放在首页,应该会被网友们推荐。结果经常是,编辑不理睬、网友们没兴趣,作者心里灰溜溜的。我想,这是我和很多博客写手的感受。科学网有很多网友讨论过编辑加精的合理性,除少数资深博主外,很多人还是很在意是否被加精置首。 为什么大家这么在意加精置首和网友推荐呢?写博客,就是为了交流想法、引起共鸣。当然是看到的人越多越好。怎样看到的人多呢?你的博文挤进首页自然读者多。挤进首页,第一种渠道是编辑赏识,加精或置首;先不论编辑的业务水平,就客观现实而言,首页毕竟空间有限,加精和置首博文每天就那么点,多了也放不开。 一些人刻苦钻研,通过深入细致地研究,发现编辑的习惯或喜好,有针对性地发表博文。这一类人,我们可以称之为博学家。 但这一类人已经偏离了交流想法、引起共鸣的初衷,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 挤进首页的另一种渠道是众多网友喜欢,推荐的人多。这边,首先是,名人的博文大家优先点击,被推荐的可能性大。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我的博文写得也很好,为什么就没几个人推荐呢?因为你不是名人。另外,没有真性情的博学家也会针对网友,投其所好写博文。你的博文没几个人推荐,也许说明你还很纯。 如果你还要坚持自己的真性情,坚持“交流想法、引起共鸣”的初衷,那就必须面对不被理睬,并且时不时地"有点烦"。 说了博客,对照一下发表论文。做科研发论文,本身是“探索-发现-交流成果”。辛辛苦苦发现了一些新现象或规律,写成论文,当然希望尽可能多的读者看到。如果没人看到,真的就辜负了那日日夜夜的心血。但在什么期刊上最容易被人看到、被人认可(专业同行的认可之后便是引用)?当然是Nature、Science等所谓的top期刊。这些期刊就像科学网的首页一样,读者量最大。先不说在top期刊上发表论文之后的功名利禄,仅从交流成果的角度看,能挤进top期刊就应该尽量挤进去。但Nature、Science等所谓的top期刊版面也是很有限,不可能发表太多论文。于是乎,有人偏离了“探索-发现”的轨迹, 花很大心思细致研究top期刊的喜好,据此制定自己的科研规划,逐步将自己培养成为CNS学家 (CNS:Cell,Nature和Science的简称)。我怀疑,这些CNS学家收获荣誉的同时,心灵深处是满足还是疲惫。 如果论文没有进入top期刊,名人的文章也容易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被读者发现、阅读、引用。没进入top期刊的论文,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检索工具进入读者眼帘的。于是,如何写论文可以充分利用google等检索工具的检索规则、使自己的论文容易被检索到,这又成了一门学问。我曾看到有专家向作者建议如何写论文以便于检索(注:我看过这样一篇关于“写作技巧”的论文,不记得我是否向大家介绍过)。一个个科研人员逐步将自己打造成“ 论文发表学家 ”。我也要怀疑,这些人还能充分享受探索-发现的愉悦吗? 但你如果是纯而又纯的科研人员,完全享受探索-发现的愉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为自己的论文经常被埋没而“有点烦”。 说了这么多,似乎进入了一个死胡同。无论是写博客还是做科研,无论是真性情还是八面玲珑,都是有得有失,没有尽善尽美。我这篇毫无建设性结论的博文,如果投稿,top期刊会说,descriptive,not conclusive,不适合本刊发表。 说了这么多,难道都是废话吗?也不。此文可以提醒走上科研道路之前的年轻朋友们,不妨先写写博客,在这个江湖里混混。这两个圈子太像了,如果你能适应博客圈,就可以选择科研这条路。等真正做起科研来,千万别像我和很多资深博主一样,写这么多博文,主业应该是科研工作。
个人分类: 论文写作投稿|4048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简单随意让我知道的苏仙岭
Alluvion 2012-9-1 16:49
苏仙岭 求助编辑 百科名片 苏仙岭是 湖南省人民政府 首批公布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主峰海拔526米,自古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湘南胜地”的美称。苏仙岭因苏仙神奇、美丽的传说而驰名海内外,岭上有白鹿洞、升仙石、望母松等“仙”迹,自然山水风光久负盛名。由 秦少游 作词、 苏东坡 作跋、米芾书写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被转刻在苏仙岭的岩壁上,史称“三绝碑”。陶铸1965年来郴州视察,写下了《新踏莎行》。 西安事变 后,张学良将军曾幽禁于此,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名句。 中文名称: 苏仙岭 行政区类别: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所属地区: 郴州市苏仙区 地理位置: 苏仙区苏仙南路 著名景点: 苏仙岭风景、白鹿洞 主峰: 海拔526米 历史名人: 秦少游、苏东坡、张学良 目录 介绍 传说 景点简介 苏仙岭风景 白鹿洞 三绝碑 苏仙观 苏仙岭摩崖石刻群 苏岭云松 文史 历史名人 民风民俗 特产 景区公交路线 展开 介绍 传说 景点简介 苏仙岭风景 白鹿洞 三绝碑 苏仙观 苏仙岭摩崖石刻群 苏岭云松 文史 历史名人 民风民俗 特产 景区公交路线 展开 编辑本段 介绍   苏仙岭风景名胜区是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位于郴州市苏仙区城区( 郴州沿江商住区 区北),大门位于苏仙南路。主峰海拔526米,自古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湘南胜地”的美称。苏仙岭因苏仙神奇、美丽的传说而驰名海内外,岭上有白鹿洞、升仙石、望母松等“仙”迹,自然山水风光久负盛名。由 秦少游 作词、 苏东坡 作跋、米芾书写的《踏莎行. 郴州旅舍》被转刻在苏仙岭的岩壁上,史称“三绝碑”。 陶铸 1965年来 郴州 视察,写下了《新踏莎行》。 西安事变 后, 张学良 将军曾幽禁于此,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名句。1997年,苏仙岭又投资600多万元兴建了一条旅游 架空索道 。坐上索道,放眼眺望,郴州城区、 武广客运专线 郴州段全晾尽收眼底。   苏仙岭从山麓到山顶有桃花居、 白鹿洞 、 三绝碑 、景星观、八字铭、沉香石、 苏仙观 等观赏游览处。桃花居是游客登山的起点,它背靠青山,面向 桃花水 溪,四周翠竹修茂,绿树成荫,环境幽雅别致。   白鹿洞在桃花居上方。洞内宽敞,洞顶一般来说岩突,怪石狰狞,洞外藤葛披拂,丛林繁茂。传说白鹿、白鹤在此为 苏耽 哺乳、御寒。现洞口塑有大小二只白鹿,母子碎步相吻,形象逼真。洞前桃花流水,溪上有人工雕塑的三只白鹤,姿态各异,趣味天成。   从白鹿洞拾级而上,约100米,有一圆柱绿瓦,翘角飞檐的护碑亭,亭内有一块高4米多的天然石壁,上有一块摩崖石碑,这就是“三绝碑”。所谓“三绝”:即秦观的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大 文学家 苏轼 为该词写的跋和米芾的书法。苏仙观立于苏仙岭绝顶,这是一座宋代建筑形式的庙宇,雕梁画栋,绿瓦朱栏,宏伟肃穆,是苏仙岭的主要景点。整个建筑有正殿三间,分上、中、下三个,两边有偏殿,东北角两小间为爱国名将张学良幽禁处,现称“屈将室”。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编辑本段 传说   西 汉文帝 年间郴州东门外住着一户姓潘的人家。有一天年方二八的潘家姑娘到郴江边洗衣服,从上游 苏仙岭 漂来的一根红丝线缠住了她的手指,潘姑娘想用牙齿咬脱红丝线,不料红丝线却溜进了她的肚子里。不久潘姑娘怀孕了,后来她躲到离家不远的牛脾山 桃花洞 里生下一个男孩取名苏耽。苏耽没有衣服,洞外水池边的白鹤用自己的双翼覆盖着他;没有奶吃,洞里的一只白鹿就用奶水哺育他。苏耽长大懂得孝敬母亲,尊敬呵护他的白鹤和白鹿,后来他得异人传授仙术,13岁时修道成仙,跨鹤飞去。   人们为了纪念苏耽,把牛脾山改名为苏仙岭,把桃花洞改名为白鹿洞,并在苏仙岭顶上建造了苏仙观。   【苏仙赋】   作者:虚无   此赋因有感于驻郴三年而作,虽人鸟兽散却不曾忘怀,明己心智,兼怀昔人。   乙丑末寒。元朔未至。曾记与昔人游于郴水河畔之苏岭。虚无神似,飘邈飞仙,拾阶而上,观春风浮晓,览日月轮回。少暇,日升于云雾相接,风起于凌霄无边,欲分似合,扫月揭辉。   东方既红,与昔兴尽步晨而归。千百步现一亭,欲小憩一二,却见亭内一巨青石碑。始观日出匆匆未尝尽览,遂驻足而观之,上勒《踏莎行》,又闻今世因米字.苏跋.秦词而名其“三绝”。昔人有感青石所勒曰:繁华似梦,迷惘孤寂,闭寒斜暮,济天下无寻处。十年寒窗,本居庙堂,热血难诵,可惜失火池鱼。无妄灾祸,全因命生,皆为运止。然乎?   闲人答曰:定中万变,万变终定。顺其道者而成命,逆其道者而成运。此乃前人所悟,其本属神,神受于人,神且不存,何受于人。是道亦为怪也,源命运之说犹之乎混沌如无物。   昔人不言,眉目紧锁,神似索思,欲怒还抑。   闲人观其色变继而言之:言非悦人。如草木一秋,纵横不一。似东逝之水,息而不止。独树一帜,不为哗众。自成其说,不计得失。然则与诸子并驾,同圣人齐驱。吾言既此,而释乎?   昔人颦解首肯,继同行而归之 编辑本段 景点简介 苏仙岭风景   苏仙岭从山麓到山顶有桃花居、白鹿洞、三绝碑、 景星 观、八字铭、沉香石、苏仙观等观赏游览处。 苏仙岭 桃花居   桃花居是游客登山的起点,它面向桃花水溪,四周翠竹修茂,环境幽雅别致。 白鹿洞   洞内宽敞,洞顶一般来说岩突,怪石狰狞,洞外藤葛披拂,丛林繁茂。白鹿洞为 石灰岩溶洞 ,洞厅轩敞,石笋、石柱和石钟乳千奇百怪,比比皆是,且有清泉长流,映带左右,真如 童话世界 一般。传说白鹿、白鹤在此为苏耽哺乳、御寒。现洞口塑有大小二只白鹿,母子碎步相吻,形象逼真。洞前桃花流水,溪上有人工雕塑的三只白鹤,姿态各异,趣味天成。 三绝碑   位于白鹿洞附近的石壁上,为 摩崖 石碑,高52厘米,宽46厘米,刻有秦观《踏莎行郴州旅社》词和苏轼跋,行书,计11行,每行8字,乃米芾手迹。时人称“秦词”、“苏跋”和“芾书”为“三绝”。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邹恭将“三绝”翻刻在崖壁上,称“三绝碑”。三绝碑是宝贵文物,今依崖建有绿顶红柱的护碑亭进行保护。过三绝碑后登山,行2公里左右,经2座石亭可至苏仙观。苏仙观有正殿三进,殿门有额曰:"天下第十八福地"。正殿分上、中、下三厅,上厅供记苏仙童年塑像,正殿两边还有偏殿。登苏仙观远眺,可见连绵群山起伏若海中波涛,景色飘缈,秀美异常。 苏仙观   位于岭顶,始建于唐,重修 于清 。其大殿翠瓦飞檐,巍峨壮观,所供苏仙塑像,慈眉善目,颇有仙风道 苏仙岭 骨。观后有一巨石突立在崖前,相传是苏耽跨鹤飞升处,故称升仙台或跨鹤台。苏仙观立于苏仙岭绝顶,这是一座宋代建筑形式的庙宇整个建筑有正殿三间,分上、中、下三个,两边有偏殿,东北角两小间为爱国名将张学良幽禁处,现称“屈将室”。   在唐代,苏仙岭就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美誉。苏仙岭原名牛脾山,满山古松笼翠,岗峦云雾缭绕,构成“苏仙云松”的奇观,史称郴阳八景之首。西汉文帝时,郴人苏耽在此修道成仙,故改名苏仙岭。古老的历史,瑰丽的风景。召唤着历代名人骚客浏览观光,书写了无数脍灸人口的词章歌赋。留下众多流传千古的文物古迹。宋代大词人秦少游被贬郴州后,曾写下名词《踏莎行·郴州旅舍》。苏东坡为该词作跋。米芾书写秦词及苏跋,经人刻石成碑,世称“三绝碑”。西安事变后,1938年春,张学良将军曾被蒋介石幽禁于苏仙观内,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 的名句。上下两千年,苏仙岭香火鼎盛,历久不衰。一九八七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苏仙岭风景名胜区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建议“南禅寺”及所有佛教元素退出苏仙岭,还苏仙岭和千年古观以本来面目》(引自百度空间赭石印象先生日志)   看了文章的题目,读者千万不要以为我在替道教说话。我既不信道,也不信佛,我只是站在一个世俗民众的立场说话,站在郴州历史文化传承的大局说话,站在郴州人民整体利益的着眼点上说话。我的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南禅寺与苏仙岭的整体道教文化特质构成冲突。苏仙岭是一座道教名山,不是佛教名山。苏仙岭的整个“视觉识别系统”和“理念识别系统”都是道教的。苏仙岭的“视觉识别系统”就是它的名称和招牌。苏仙岭的名称是道教的(“仙”是个道教概念)、苏仙观的名称是道教的(“观”是个道教概念),苏仙岭的金字招牌“天下第十八福地”是道教的(“福地洞天”是道教概念)。苏仙岭的“理念识别系统”即苏耽悬壶济世“得道成仙”的故事也是道教的。可以这样说苏仙岭通体都浸透了道教文化,如果抽去了道教文化,苏仙岭就不成其为苏仙岭。而抽去其中的佛教元素,对苏仙岭没有丝毫影响。在以道教文化为特质的苏仙岭上矗立一个南禅寺,明显与苏仙岭的文化特质不协调,破坏了苏仙岭的文化统一性,是一个不伦不类、憋足的、荒唐的作品。   第二,南禅寺取代苏仙观,有可能使苏仙观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失传。苏仙观始建于唐代,建成后曾受到历代朝廷的护佑。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诏有司饰其祠宇”;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宋理宗敕封苏仙为“昭德真君”,现在这块“敕封苏仙昭德真君”的汉白玉石质盘龙的御碑还在;其后的南宋高宗、宁宗两代皇帝又继续加封苏仙为“敕封普应静惠昭德冲素真人”。历代文史典籍早已将苏仙观收入其中,如早期道经《真诰》、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宋张君房《天宫地府图》都有关于苏仙观或苏仙岭的著述。把苏仙观改成南禅寺以后,则有可能使苏仙观悠久的历史文化失传。   第三,南禅寺是教派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的结果。现在的这个南禅寺据说是1994年根据原行署某领导的意见,为平息道、佛两家的争议而决定修建的。这里有一个这样的历史背景:1994年7月26日,苏仙观移交郴州地区佛教协会(后更名为郴州市佛教协会)管理,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同时终止对苏仙观的管理权。很明显,某领导的表态和南禅寺的出现与当时佛教协会取得对苏仙观的话语支配权有密切关系。南禅寺问世后,一直受到很多民间人士的质疑和抨击,认为这是教派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的结果,是广大世俗民众所不能接受的。更有人士指出,这样荒唐的事情只能在郴州出现,不可能出现在其他地方。不信你到湖北武当去提个建议,在武当山上建一个少林寺,当地领导是绝不可能同意的。因为南拳和北腿本来就不是一码事。   第四、“南禅寺”有效颦韶关“南华寺”之嫌。初来苏仙岭南禅寺的外地客有时会产生一种这样的错觉,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彷佛又来到了韶关的南华寺。因为“南禅寺”和“南华寺”只差一个字,很容易搞混。很明显,苏仙岭“南禅寺”有模仿韶关“南华寺”的嫌疑。这种模仿是致命的,因为它抹去了苏仙岭道教文化的独特性,把它纳入了和南岳衡山、韶关南华寺等寺庙一样的宗教门户。如果要按佛教寺庙资质等级来评价,在湘南粤北这一个区域,很明显苏仙岭南禅寺只能叨陪末座。在此情况下,谁拥有更多的香客和游客以及回头客数量已经不言自明了第五,南禅寺取代苏仙观后的这些年,郴州的旅游界的人士并不认可。因为全国有很多家南禅寺,譬如江苏无锡、福建长汀、山西五台山都有南禅寺,而且都是一些大寺、名寺,在国内早已声名远播。我市旅游界的人士深知,如果对外推出郴州这样一个涉嫌抄袭别人作品的末流南禅寺,对游客是不会有什么吸引力的。而苏仙观在国内外的名气已闻名遐迩,是一个很成熟的品牌。所以,各旅行社在对外宣传时,仍然是按苏仙观宣传,这从今天各旅行社对外发出的一些广告资料就可以看出来。现在在苏仙观的原址上搞一个南禅寺,等于是将原来一个历经千年才打造成功,已经很成熟的品牌放弃,重新去树立一个新的品牌。而在国内诸多南禅寺已经雄视天下的情况下,要打造这样一个同名新品牌又谈何容易!   第六、南禅寺取代苏仙观,就是寺内的僧侣们也没有信心。我们看到,自南禅寺取代苏仙观以来,南禅寺的僧侣们并没有把“苏仙观”的门匾摘去,他们还是坐在“苏仙观”之内,在“天下第十八福地”道教招牌的掩护下,继续用苏仙升天这个道家图腾去招揽生意。但是这又带来另外一个问题,从宗教角度讲,这样做是对佛主的大不敬,是亵渎神灵的行为。因为佛主要求信徒要虔诚,决不能容忍信徒在异教外衣的掩护下,去从事佛事活动。从道教方面来讲,允许佛教僧侣利用自己的招牌牟利,则是对本教尊严的严重侵犯。   综上所述,苏仙岭作为道教福地,是历史自然选择形成的,与郴州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密不可分。任何强行改变苏仙岭的这一历史轨迹的企图,都是得不偿失的。南禅寺和佛教元素退出苏仙岭,是尊重历史的表现。特别是历史发展到今天,苏仙岭的道家文化遗产已不仅仅属于道家,而是全体郴州人民一笔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苏仙岭南禅寺和佛教元素退出苏仙岭,有利于把苏仙岭打造成为这一区域不可多得的、名副其实的道家福地,有利于做大做强郴州的旅游事业。旅游事业发展了,反过来又会促进包括佛教在内的郴州境内各宗教事业的发展。所以说,南禅寺和佛教元素退出苏仙岭、恢复苏仙岭的本来面目,符合包括佛教界人士在内的全体郴州人民的根本利益。   屈将室   屈将室在苏仙岭绝顶苏仙观东北角两小间房,门前有楹联一副:请战有功当年 临潼 已兵谏,爱国无罪此日南冠作楚囚。横联:屈将室。楹联墨底绿字。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曾被幽禁在这里。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时刻不忘抗日救国,力主停止内战。1936年12月12日,他与 杨虎城 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一事件对于停止内战、促进 国共第二次合作 ,实现对日作战,起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作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将军亲自送 蒋介石 回 南京 ,被蒋囚禁。从此,张学良将军开始了他的囚禁生涯。从1936年底至1946年底的十年间,张学良将军先后在 中国大陆 被转移了12处囚禁场所。郴州苏仙岭是第六处。   在这里,张学良将军壮志难酬,有家难归, 有国难报,挥笔在墙上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几个大字。字里行间无不饱含了少帅满腔爱国情怀却难展宏图的抑郁之情。曾经住过的这间厢房窗前的桂花树上,留下了因将军忧愤难泄而拔枪怒射所形成的累累 弹痕 。   后来,人们将曾经囚禁张学良将军的厢房开辟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陈列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1996年, 苏仙岭 在"九·一八"事变65周年的时候,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对屈将室进行了重新修复。修复工程分室内、室外两部分。室内工程由前言、展览、囚禁三部分组成。前言、展览部分做了翻新改造和内容充实调整。展室内容分张学良将军青少年时期、西安事变、幽禁岁月三部分,总计166件文字图片资料。对囚禁部分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作了内容补充。室外工程新建了二层 仿古建筑 "少帅亭"和四十余米长的游道。 编辑本段 苏仙岭摩崖石刻群   位于郴州市苏仙岭风景区。苏仙岭石刻共有30余块,为唐、宋、明、清几代文人骚客、游客所题刻,楷、行、草、隶、篆各体书法均有,字形大则如斗,细则如蝇,现字迹清晰,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苏仙岭摩崖石刻群 苏岭云松   苏岭云松 由白鹿洞至苏仙观,共登1760级台阶,两侧古松挺秀,枝叶如云,故称苏岭云松。苏岭云松有一奇,即其枝叶皆伸向西南。相传苏母住在苏仙岭之西南时,令其子苏耽日夜思今,此情此景感动了苏岭云松,便将枝叶一齐指向西南,以昭示世人勿忘母恩。这个美丽传说,至今尚有积极意义。   万福山 苏仙岭自古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美誉。山顶石壁有"寿山"大字石刻。山下造石成山,其上刻有许多 "福"字,其 字体 都出于自 唐太宗 以来十八代名君之手。题名"万福山",暗寓苏仙岭即为"福地"也。传说从此经过,摸一摸"福"字,数一数"福"字,则会洪福齐天。 编辑本段 文史   "三绝碑"是 郴州市 著名的 文物古迹 ,碑址在苏仙岭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境内,紧邻郴州市城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 有十大著名"三绝碑": 湖南 省郴州市苏仙岭三绝碑、 四川 成都 《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湖南永 柳子庙 《苏轼荔子碑》、 山东 《潍坊新修城隍庙碑》、 福建 泉州 《万安桥记》大字碑、 河南 临颖 《上尊号与受禅碑》、湖南 祁阳 《大唐中兴颂摩崖石刻》、开善寺《宝志公象赞诗碑》、 陕西 高陵《李晟墓碑》、河南 郑州 《苏轼书欧阳修醉翁亭记石碑》,苏仙岭三绝碑位居十大著名"三绝碑"之首。在1960年3月的时候, 毛泽东 同志到南方视察, 接见了原郴州 地委书记 陈洪新 。会谈中, 毛主席 两次问到三绝碑的保护情况,并侃侃而谈,介绍讲解了秦观作词的历史背景和该词的艺术价值。   其后,陈洪新书记专程到郴州师专请教古汉语教授单泽周先生。会谈后,大家才知道三绝碑就在苏仙岭白鹿洞上面。随后,单泽周先生与地委领导一同前往苏仙岭。在丛丛荆棘中,人们发现了三绝碑。所幸三绝碑尚存完好。   1963年3月, 当时任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来郴州视察,登苏仙岭三绝碑处览"秦词"后,"感其遭遇之不幸,因益知生于社会主义时之有幸,乃反其意而作一阕,以资读词者作今昔之对比,而更努力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押秦词原韵填词《踏莎行》:   "翠滴 田畴 ,绿漫溪渡, 桃源 今在寻常处,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千树。   桥跃飞虹, 渠飘束素,山川新意无重数。郴 江北 向莫辞劳,风光载得 京华 去!"   陶铸同志的词讴歌了英雄的人民和伟大的时代,一洗秦(少游)词幽怨哀愁之情, 高扬 了人民当家作主、创造业绩的时代旋律。陶铸词现在也被刻在石上,置于三绝碑护碑亭内。和三绝碑一道,成为苏仙岭一处美丽灿烂的风景。那么,三绝碑的"三绝"到底是指什么呢?   "三绝碑"所谓"三绝"指的是秦词、苏跋、米书"三绝",即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 编辑本段 历史名人    秦观 (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 淮海 居士, 江苏 高邮 人,苏东坡的弟子,与黄庭坚、 晁补之 、 张耒 并称苏门四学士。曾经受苏轼的推荐而应召进京,当过国史编修。后来,因新旧党朋之争受牵连,屡遭贬谪,最后被削官去职,于绍圣三年,流放到当时被称作蛮夷之地的郴州。北宋绍圣四年(公元 苏仙岭 1079年),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秦观在郴州简陋的旅舍,想到自己屡遭排斥、打击,心中愤愤不平,便借景抒情,发泄幽怨,写下了千古名作《 踏莎行·郴州旅舍 》: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残阳树。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 潇湘 去?"   南宋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 郴州 知军邹恭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八十年代初,郴州市又把原拓放大刻在这块石壁,重修护碑亭。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三绝碑"。关于苏仙岭三绝碑碑文,有许多版本。差异主要集中在四个地方。以苏仙岭三绝碑现有碑文为例,即"知何处"、"残阳树"、"本自绕"、"可堪"四处。与苏仙岭三绝碑现有碑文一样的有:《湖南通志》、嘉庆《郴州总志·艺文·词》。《万历郴州志》为"知何处"、"斜阳暮"、"本自绕"、"可堪"。《嘉庆郴县志》为"知何处"、"残阳树"、"本自绕"、"可堪"。《湖南地理志》为"无寻处"、"斜阳暮"、"本自绕"、"可怜"。《宋词选》( 胡云翼 )、《词苑丛谈》(清)、《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为"无寻处"、"斜阳暮"、"幸自绕"、"可堪"。关于苏仙岭三绝碑碑文差异,古今文学界一直都有争议。如:《野客丛书》、《词品》、《诗话》、《词苑丛谈》、《贵耳集·卷下》等书都有讨论。不过,窃以为苏仙岭三绝碑现有碑文当为秦少游填词时原稿。其他版本碑文,可能是在流传过程中文人抄摘修饰异化或者避讳替词而来。   为了纪念秦观这位著名的文学家, 郴州人民在三绝碑亭的左侧立了秦观的铜像。1989年在遇仙桥对面的按宋代营造法式和湘南民居 建筑风格 建了一座宋代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内设三墙门楼。原湖南省政协主席 刘正 手书门楼匾额上"郴州旅舍"四个大字。1990年,全国第三届秦少游学术研讨会在郴州举行,秦学会副会长、秦少游的第33代孙、 扬州大学 师范学院教授 秦子卿 参加了那次会议。展览室门额"淮海遗芳"及其楹联, 就是秦子卿撰写的。   从1956年起,三绝碑先后4次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 民风民俗   郴州是个多民族地区,有汉、瑶、蒙、畲、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 朝鲜 、满、侗、白、土家、 哈尼 、傣、黎、高山、水、东方、 纳西 、柯尔克孜、土、仫佬、仡佬等27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郴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和传统风俗。至今仍广为流传的戏剧有:昆剧、祁剧、京剧、越剧、花鼓戏、花灯戏、皮影戏及杂技等。其中尤以今年6月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批准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剧最负盛名,拥有全国六大昆剧院团之一的 湖南省昆剧团 。郴州传统习俗极为丰富,计有 安仁赶分社 、瑶族起 春节 、瑶族团圆节、瑶族盘王节、伴嫁哭嫁及遍布农村各地的赶圩场等。    安仁 赶分社始于宋朝,是为纪念炎帝神农而流传下来的民间盛会,属独有的民俗节日。每年农历春分节前后,四面八方的人们齐集安仁县城,进行祭祀炎帝和中草药材、谷种、农具、农副产品、竹木器等商品交易活动。赶分社期间,草药市场上摆满从各地甚至 东南亚 各国采集而来,涉及数百科近千种的中草药。近些年来,当地政府以“分社”搭台,经贸唱戏,“兴千年药市,招天下客商”,使赶分社这一传统习俗焕发了勃勃生机。瑶族起春节 起春节是瑶族人民的春耕纪念节。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一日,瑶人手持绿叶青枝,敲锣打鼓,齐集盘王庙,举行祭春活动,祭祀山川大地,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瑶族团圆节,是为纪念瑶族先祖六男六女受封婚配,团圆成亲之日。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瑶人杀牲庆贺,喜气洋洋。入夜,敲锣打鼓,到村外燃烧篝火,舞动火龙火狮,围堂歌舞,直到深夜甚至通霄达旦。瑶族盘王节是瑶族最隆重、最神圣的传统节日。自农历十月十六日起,瑶人在盘王庙里举行“还盘王愿”的祭祀活动,历时7天7晚或5天5晚。节日期间,既有庄严肃穆的祭祀活动,也有吟、唱、颂、歌、舞、表演、对白、说笑、与客人对唱等娱乐活动。赶圩场郴州自古以来就有赶圩场的风俗。自明代以来,郴州民间在水陆交汇处及城镇周围设置圩场(集市)进行商品交易。交易日期或“一、四、七”或“三、五、八”或“三、六、九”,各地依习俗而定,沿袭至今。随着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发展,圩场贸易活动日益活跃,成为农村商品流通的一个主渠道,形成了一批享誉整个湘南地区的大圩场,如 嘉禾县 塘村镇 圩场、 永兴县 马田镇 圩场、 苏仙区 良田镇 圩场等。   伴嫁哭嫁是旧时流行全市农村的一种历史悠久的婚礼习俗,伴嫁、 哭嫁 ,嘉禾县称“坐歌堂”, 桂阳县 叫“坐花筵”,苏仙区谓“坐花园”。伴嫁唱的歌,嘉禾县叫“伴嫁歌”,桂阳县叫“唱娘娘”。哭嫁唱的歌,嘉禾县叫“哭嫁歌”, 汝城县 叫“哭喂喂”。名称虽不一致,但内容大体一致,其歌词是出嫁闺女哭诉父母养育之恩,哭诉伴嫁姑娘、姐妹之间的离别之情,更多的是表达对 封建婚姻制度 的不满,以及对美满婚姻的向往。伴嫁哭嫁歌曲调淳朴简洁,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感很强。演唱时均无乐器伴奏,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对唱、轮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哭唱、骂唱等。 编辑本段 特产    玲珑茶 “生在高山上,长在去雾中”的玲珑茶,是 桂东县 八面山 茶树嫩芽精制而成,条索紧细卷曲,头状若环钩匀整,色泽隐翠油润,银毫显露闪光,香气高纯持久,汤色杏绿明亮,滋味醇原鲜爽,属高档绿茶精品。1998年获首届 中国食品博览会 金牌,1991年获中国食品工业首届优秀新产品奖,1994年获首届“湘茶杯”金奖和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龙须草席在湘南山区的 临武县 ,出产一种 冬暖夏凉 ,四季咸宜的龙须草席。龙须草在北宋末年就已开始生产,是临武县传统名牌工艺品。50年代曾在 莱比锡 世界工艺博览会上获奖,被誉为"世界独有的手工艺品",是出口免检产品, 龙须草席的生产工艺十分讲究,采草、配料、编织、加工都有严格的要求。采收时,要选择晴天夜晚多露的天气,爬上高山陡岭,用手扯下。采下的 龙须草 要马上加工,一般要在三天之内完成"三煮三晒"、"两浸两露"等工序,直至绿草变成金黄色或白色,再一根根挑选草料,把带有麻点或脆硬的草剔除,才能织席。   龙须草席光滑柔软,色泽清雅,花纹秀丽,给人以素静大方的感觉。睡在上面,冬不凉身,夏能爽汗,特别适合老幼体弱者夏天使用。 编辑本段 景区公交路线   公交苏仙岭站:20路 27路 28路 51路   公交郴州师专站:15路 兰19路(内环) 红19路(内环) 28路 29路 35路 51路 55路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0 个评论
[转载]初识“张岱”
Alluvion 2012-8-31 13:09
张岱 求助编辑 百科名片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 绍兴 )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 夜航船 》等绝代文学名著。 中文名: 张岱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浙江绍兴 出生日期: 1597 逝世日期: 1679 信仰: 儒家 主要成就: 散文 代表作品: 《三不朽图赞》《夜航船》《西湖梦寻》等 目录 人物生平 名士风度 黍离情结 小品品位 后世评价 散文选摘 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   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张岱的出身,又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被舅父夸为“今之江淹”。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同上)至老,手不释卷。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陶庵梦忆三世藏书》)张岱的出身,还是一个文艺之家。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著述。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斋稿》,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家传》)张氏从汝霖起,自蓄声伎,讲究此道。耀芳“教习小蹊,鼓吹戏剧。”(《家传》)到张岱这辈,则“主人精赏鉴,延师课戏,童手指千。蹊童到其家,谓‘过剑门’,焉敢草草。”(《陶庵梦忆过剑门》)他拜师学琴,习曲三十余首,指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同上《绍兴琴派》)并“结丝社,月必三会之。”(同上《丝社》)张岱仲叔联芳,“能写生,称能品”,与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李流芳辈“相伯仲”。又好古玩,富收藏,精鉴赏,“所遗尊?、卣彝、名画、法锦,以千计。”(《附传》)张岱耳濡目染,亦自手眼不低,所作种种文物古玩之题铭,诸多磁窑铜器之品评,确为行家里手。   张岱生活于明朝末年。明中叶以后,宦官擅权,佞臣当道,特务横行,党争酷烈,内忧外患,愈演愈烈。贤能忠直,或被贬逐,或遭刑戮。与此同时,思想界涌现了一股反理学、叛礼教的思潮。以王艮、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公开标榜利欲、欲为人之本性,反对理学家的矫情饰性,主张童心本真,率性而行。这无疑是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对程朱“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的挑战。在 《陶庵梦忆》 这种思潮的推动下,文人士子在对社会不满之余,纷纷追求个性解放:纵欲于声色,纵情于山水,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他们一方面标榜高雅清逸,悠闲脱俗,在风花雪月、山水园林、亭台楼榭、花鸟鱼虫、文房四宝、书画丝竹、饮食茶道、古玩珍异、戏曲杂耍、博弈游冶之中,着意营造赏心悦目、休闲遣兴的艺术品味,在玩赏流连中获得生活的意趣和艺术的诗情;另一方面他们在反叛名教礼法的旗号下,放浪形骸,纵情于感官声色之好,穷奢极欲,焚膏继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张瀚《松窗梦语》卷七)如果说前者主要表现他们的避世玩世的话,那么后者主要发泄他们的傲世愤世。在张氏祖孙的交游中,不乏这样的文人名士。如徐渭、黄汝亨、陈继儒、陶望龄、王思任、陈章侯、祁彪佳兄弟等,正是这样的家庭出身,这样的社会思潮、人文氛围,造就了张岱的纨绔习气和名士风度,决定了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和《琅嬛文集》的主要内容。 编辑本段 名士风度   张岱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可谓纨绔子弟的豪奢享乐习气和晚明名士文人纵欲玩世的颓放作风兼而有之。张岱博洽多通,经史子集,无不该悉;天文地理,靡不涉猎。虽无缘功名,却有志撰述。一生笔耕不辍,老而不衰。所著除《自为墓志铭》中所列十五种之外,还有《王郎诗集》《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石匮书后集》《奇字问》《老饕集》《陶庵肘后方》《茶史》《桃源历》《历书眼》《涫朗乞巧录》《柱铭对》《夜航船》、杂剧《乔坐衙》、传奇《冰山记》等共三十余种。其中《夜航船》一书,内容殆同百科全书,包罗万有,共计二十大类,四千多条目。张岱涉猎之广泛,著述之宏富,用力之勤奋,于此可 《琅嬛文集》 见。而他与一般玩物之纨绔、玩世之名士的畛域,也于此分界。   张岱对于自己的才高命蹇,是不胜其愤的,并将其愤世嫉俗之情,寓于山水:以绍兴府治,大如蚕筐。其中所有之山,磊磊落落,灿若列眉,尚于八山之外,犹遗黄琢。则郡城之外,万壑千岩,人迹不到之处,名山胜景,弃置道旁,为村人俗子所埋没者,不知凡几矣。(出自《黄琢山》)余因想世间珍异之物,为庸人埋没者,不可胜记。而尤恨此山生在城市,坐落人烟凑集之中,仅隔一垣,使世人不得一识其面目,反举几下顽石以相诡溷。何山之不幸,一至于此。(出自《峨眉山》)   这两段文字,一则言名山胜景被埋没之多,另一则言其被埋没之易。在反复回环的议论感叹之中,发泄了他不遇的憾恨和对世俗的鄙薄,深得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骚体之精髓。但宗子毕竟不同于宗元:“山果有灵,焉能久困?余为山计,欲脱樊篱,断须飞去。”(出自《峨眉山》)他比宗元多了一分自信,多了一分诙谐。 编辑本段 黍离情结   与前辈小品文作家不同,年届知命的张岱经历了天地巨变:满清入主,社稷倾覆,民生涂炭,家道破败。他坦言自己“学节义不成”(《自为墓志铭》),“忠臣邪,怕痛。”(《自题小像》)只能“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自为墓志铭》)不得不在垂暮之年,以羸弱之身,亲自舂米担粪:“身任杵臼劳,百杵两歇息”“自恨少年时杵臼全不识。因念犬马齿,今年六十七。在世为废人,赁舂非吾职。”(《舂米》)“近日理园蔬,大为粪所困。”“婢仆无一人,担粪固其分。”“扛扶力不加,进咫还退寸。”(《担粪》)今昔生活对比,不啻霄壤,真如隔世。于是他“沉醉方醒,恶梦始觉”(《蝶庵题像》)再忆梦寻梦,撰成《二梦》,“持向佛前,一一忏悔。”(《自为墓志铭》)他也曾“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同上)在极其艰难的物质条件和十分痛苦矛盾的精神状态下,前后历时二十七年(其中明亡后十年),五易其稿,九正其讹,撰成《石匮书》这部二百二十卷纪传体明史的煌煌巨著。后又续撰成《后集》以纪传体补记明崇祯及南明朝史事。诚如清毛奇龄在《寄张岱乞藏史书》中所称:“将先生慷慨亮节,必不欲入仕,而宁穷年厄厄,以究竟此一编者,发皇畅茂,致有今日。此固有明之祖宗臣庶,灵爽在天,所几经保而护之式而凭之者也。”   关于《陶庵梦忆》的写作,作者在《梦忆序》中自云: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面前不得说梦矣。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正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拓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作者梦醒,而忆梦记梦,真邪,梦邪?真而成梦,梦又似真,这是作者的心态;悔邪,喜邪?悔而翻喜,喜而实悲,这是作者的心情。这种极其复杂矛盾的心情、百感交集的心态,在他的《自为墓志铭》中表现得最为集中和深刻。其中有自夸自诩者,如列数平生著述,追忆6岁时巧对陈继儒所试屏联之事;有自夸兼自悔者,如所列种种少时所好;有迷茫不解者,如所列“七不可解”;有梦醒彻悟者:“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作者的《梦忆》,以朱明发迹之钟山为卷首,悲叹“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岁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麦饭,思之猿咽。”以营造自己的生圹,于梦醒之后,寻得的王郎?福地煞尾(《陶庵梦忆·王郎?福地》),是有不胜铜驼荆棘之悲的。所以伍崇曜比之于孟元志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均于地老天荒,沧桑而后不胜身世之感。兹编实与之同。”(《陶庵梦忆跋》)所不同者,张岱用的是小品文这种文体,且“间涉游戏三昧”而已。《梦忆》的内容十分丰富,所记风土民俗,地域遍及会稽、杭州、苏州、镇江、南京、扬州、兖州、泰安等地;时节则有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等;风俗则涉及张灯烟火,庙会香市,观荷扫墓,演戏赏月,观潮赛舟,校猎演武等;旁及美食方物,花卉茶道,古玩器皿,林林总总,琳琅满目。“奇情奇文,引人入胜,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金忠淳《陶庵梦忆跋》)《梦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十分复杂,其中有追忆怀恋,如《张氏声伎》、《方物》和《不二斋》;有调侃嘲讽,如《嘘社》、《张东谷好酒》、《西湖七月半》;有赞誉,如《濮仲谦雕刻》、《姚简叔画》、《柳敬亭说书》;也有揭露,如《陶庵梦忆包涵所》,描写副使包涵所“穷奢极欲,老于西湖二十年。”晚明官吏之奢华纵欲,可见一斑。奢靡如此,明朝安得不亡。如《陶庵梦忆冰山记》,描写该剧演出时,观者数万人。当演到魏党“杖范元白,逼死裕妃时,观众怒气忿涌,噤断护惜。至颜佩韦击杀缇骑,枭呼跳蹴,汹汹崩屋。”反映出民心民意对阉竖当政的厌恶和气愤。《陶庵梦忆·二十四桥风月》写二更灯烬,那些“尚待迟客”的妓女,“或发娇声,唱《擘破玉》等小词,或自相谑浪嘻笑,故作热闹,以乱时候;然笑语哑哑声中,渐带凄楚,夜分不得不去,悄然暗摸如鬼。见老鸨,受饿、受笞,俱不可知矣。”揭示了繁华掩盖下的凄惨,强颜欢笑掩盖下的辛酸。总之,“兹编载方言巷咏,嬉笑琐屑之事。然略经点染,便成至文。读者如历山川,如睹风俗,如瞻宫阙宗庙之丽。殆与《采薇》、《麦秀》同其感慨,而出之以诙谐者欤?”(佚名《陶庵梦忆·序》)对张岱的大部分小品,都可作如是观。如在《 姚长子 墓志铭》中,他为姚长子这位以自己的牺牲为代价,计歼倭寇百三十人,解救全乡百姓于劫难的佣仆树碑立传,赞颂其风节功绩:“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焉知作者树碑立传的目的,不是在借旌表抗倭义烈,赞颂抗清英雄呢?其中所蕴涵的爱国之情,是显而易见的。在《赠沈歌叙序》中,他盛赞友人沈素先“坚操劲节,侃侃不挠,固刀斧所不能磨,三军所不能夺矣。国变之后,寂寞一楼,足不履地,其忠愤不减文山,第不遭柴市之惨耳。”他觉得“忠臣义士,多见于国破家亡之际。如敲石出火,一闪即灭。”“不急起收之,则火种灭矣。”(《越绝诗小序》)所以他选辑《越绝诗》和《于越三不朽图》为之作赞作序。为使“忠义一线不死于人心”,他编撰《古今义列传》,“自史乘旁及稗官,手自钞集”(《古今义列传序》),“十年搜得烈士数百余人,乎自删削,自成一家之言。”(祁彪佳《义列传序》)可谓用心良苦。 张岱 《西湖梦寻》是张岱的山水园林小品。王雨谦〈西湖梦寻序〉称:张陶庵盘礴西湖四十余年,水尾山头,无处不到。湖中典故,真有世居西湖之人所不能识者,而陶庵识之独详;湖中景物,真有日在西湖而不能道者,而陶庵道之独悉。今乃山川改革,陵谷变迁,无怪其惊惶骇怖,乃思梦中寻往也。   在他之前,田汝成已撰有《西湖游览志》和《续志》。张岱的《梦寻》于《田志》多有采取,“张氏是编,乃于杭州兵燹之后,追记旧游。以北路、西路、南路、中路、外景五门,分记其胜。每景首为小序,而杂采古今诗文列其下。岱所自作尤夥,亦附著焉。其体例全仿刘侗《帝京景物略》,其诗文亦全沿公安、竟陵之派。”《四库全书总目》这段话,没有指出张岱的《梦寻》,于《田志》从体例到内容,多有采取和仿照,对照两书,不难看出。当然,《梦寻》和《田志》也有诸多不同。张岱自述其祖父有别墅寄园在西湖,他本人也曾读书李氏岣嵝山房。在阔别西湖二十八年期间,西湖无日不入其梦中。后于甲午(1654)、丁酉(1657)两至西湖。兵燹战火之后的西湖,“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作者以为“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安全无恙也。”于是“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西湖梦寻自序》)《梦寻》是作者在西湖“无日不入梦”,“未尝一日别”,这种魂牵梦绕的忆旧恋旧情结中,抒发家国之痛的:李文叔作《洛阳名园记》,谓以名园之兴废,卜洛阳之盛衰;以洛阳之盛衰,卜天下之盛衰。诚哉,言也。余于甲午年,偶涉于此。故宫离黍,荆棘铜驼,感慨悲伤,几效桑苎翁之游笤溪,夜必恸哭而返。(《柳州亭》)在作者所有的小品文中,这是他抒发亡国之痛、黍离之悲最强烈、最鲜明的一则;是他的《两梦》的基调,也是他的《梦寻》与《田志》最大的不同。 编辑本段 小品品位   张岱的小品,萃于《两梦》和《文集》中,《文集》的文体,则传、记、序、跋、书、檄、铭、赞均有;内容则以传人、论诗、品文、评史为主,集中体现了张岱的诗文创作原则和主张,反映了他的审美理想和追求。   张岱论传人,则谓“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陶庵梦忆祁止祥癖》)这与袁宏道所说:“世人但有殊癖,终身不易,便是名士。”(《与潘景升书》)如出一辙。以有癖、有疵,为有深情,有真气,为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为有傲世刺世的锋芒,这正是晚明文人名士狂狷不羁,玩物玩世的突出表现。张岱(《自为墓志铭》)坦陈的种种所好,即是癖,是疵,而他所传之人,也多有癖,有疵。作者《五异人传》云:   余家瑞阳之癖于钱,须张之癖于酒,紫渊之癖于气,燕客之癖于土木,伯凝之癖于书史,其一往深情,小则成疵,大则成癖。五人者,皆无意于传,而五人之负癖若此,盖亦不得不传之者矣。   其他如祁止祥,“有书画癖,有蹴鞠癖,有鼓钹癖,有鬼戏癖,有梨园癖。”(《陶庵梦忆祁止祥癖》)王思任有谑癖,号谑庵,以致“莅官行政,摘伏发奸,以及论文赋诗,无不以谑用事。”(《王谑庵先生传》)鲁云谷有洁癖:“恨,恨酒,恨人撷花,尤恨人唾痍秽地,闻喀痰声,索之不得,几学倪迂,欲将梧桐斫尽。”(《鲁云谷传》)正因为他能抓住传主的癖和疵来着力刻画,所以笔下的人物,个个鲜活,人人传神。   张岱传人撰史,力求其真。自言:“笔笔存孤异之性,出其精神,虽遇咸阳三月火,不能烧失。”(《跋张子省试牍三则》)“生平不喜作谀墓文,间有作者,必期酷肖其人。故多不惬人意,屡思改过,愧未能也。”(《周宛委墓志铭》)“心如止水秦铜,并不自立意见,故下笔描绘,妍媸自见。敢言刻画,亦就物肖形而已。”(《与李砚翁》)他认为“有明一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石匮书序》),总之失真。而他自己撰史“事必求真,语必求确”,“稍有未核,宁阙勿书。”(同上)作者以写真传神为其传撰史的美学追求,力求“得一语焉,则全传为之生动;得一事焉,则全史为之活现。苏子瞻灯下自顾,见其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东坡。盖传神正在阿堵耳。”(《史阙序》)在这样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原则指导下,张岱在《王郎文集》、《梦忆》中,塑造了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官吏文士,工匠伶优,也有医生僧侣,妓女牙婆,各色人等,构成社会众生相。无论是专传,还是兼记,一经作者刻画点染,人物便声口毕肖,须眉皆动。如《扬州瘦马》中状娶妾者相瘦马一节曰:黎明,即促之出门。媒人先到者,先挟之去。其余尾其后,接踵伺之。至瘦马家,坐定,进茶。牙婆扶瘦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曰:“姑娘往上走”,走。曰:“姑娘转身”,转身向明立,面出。曰:“姑娘借手瞧瞧”,尽褫其袂,手出,臂出,肤亦出。曰:“姑娘瞧相公”,转眼偷觑,眼出。曰:“姑娘几岁了?”曰几岁,声出。曰:“姑娘再走走”,以手拉其裙,趾出。然看趾有法:凡出门裙幅先响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趾先出者,必小。曰:“姑娘请回”。一人进,一人又出,看一家必五六人,咸如之。   作者纯用白描,巧用媒婆的指令,与瘦马的动作的重复,把这段牙婆一手导演的木偶戏,演绎的活灵活现。客观而深刻地揭露了这些少女殆同牲口(瘦马)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者对这种陋风丑习的厌恶之情。作者还善于精择细节,渲染气氛,为人物传神写照。如《柳敬亭说书》中状柳敬亭说景阳冈武松打虎一节: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勃快。声如巨钟,说到胫节处,叱诧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破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闲中着色,细致如此。   如此描写,真可谓“闲中着色”,“微入毫发”。他笔下的人物,千人千面,个个灵动活现。如余若水之清高甘贫,倔强避世;秦一生之善借他人之乐为乐;沈歌叙之侠肠高义;王月生之孤高;张燕客之卞急暴躁,无不呼之欲出。所以陈继儒称其“条序人物,深得龙门精魄。典瞻之中,佐以临川孤韵,苍翠笔底。赞语奇峭,风电云霆,龙蛇虎豹,腕下变现。”(《古今义烈传序》)张岱为文撰史,极重一个“廉”字。他要求作者“勿吝淘汰,勿靳簸扬。”“眼明手辣,心细胆粗。眼明,则巧于掇拾;手辣,则易于剪裁;心细,则精于分别;胆粗,则决于去留。”(《廉书小序》)主张既要“以大能取小”,又要“以小能统大。”(同上)他的小品,就能以咫尺见万里。所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里煮山川”。如《湖心亭看雪》作者迭用几个“一”字,别具匠心地选用了几个表示微小的量词如“痕”、“点”、“芥”、“粒”等,不仅选词新奇,而且用之以极小反衬天地之极大。全文不到二百字,却能写尽湖山雪景的迷蒙混茫,传尽西子雪妆的风姿神韵。又如《西湖七月半》,在不到七百字中,张岱着力描写月影湖光中的世态众生,各色各等的看月之人。在相互比照中,刻画了他们赏月的不同处所、方式和场面,披露了他们赏月的不同动机,辛辣嘲讽了那些俗不可耐,却偏要附庸风雅的豪门富户。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几组反衬:平时的避月如仇,反衬是夕的列队争出,趋“月”若鹜,是“好名”;铺陈二更前的喧闹嘈杂,反衬夜阑更深后的雅静清幽;用众人的顷刻兴尽,争先离去,反衬吾辈的兴始高,意方浓。美丑既分,雅俗自明。所绘情景,所状人物,都能穷形极状,历历逼真。无怪乎祁彪佳赞誉其“点染之妙,凡当要害,在余子宜一二百言者,宗子能数十字辄尽情状。及穷事际,反若有千百言在笔下。”(《义烈传序》)如此传人、叙事、撰史,深得小品三昧。   张岱有泉石膏肓,痴于山水,癖于园林。这正是晚明文人名士标榜清高,避世脱俗的一种方式。无论山水,还是园林,张岱都崇尚清幽、淡远、自然、真朴。这种审美意趣和追求,反映在他的小品中。他认为“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并为当初“鹿鹿风尘”,未能应召赴隐而“至今犹有遗恨。”(《西湖梦寻·西溪》他赞赏筠芝亭“浑朴一亭耳。太仆公造此亭成,亭之外,更不增一椽一瓦,亭之内,亦不设一扉一槛,此其有意在也。”(《陶庵梦忆·筠芝亭》)他欣赏献花阁上有“层崖古木,高出林表”,下有“支壑回涡,石拇棱棱,与水相距。阁不槛,不牖;地不楼,不台,意正不尽也。”后来“五雪叔归自广陵,一肚皮园亭,于此小试。台之,亭之,廊之,栈道之。照面楼之侧,又堂之,阁之,梅花缠折旋之。”张岱对这些弄巧成拙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未免伤板,伤实伤排挤,意反局嵴。”(《陶庵梦忆·献花阁》)在《陶庵梦忆·范长白》中,他认为“地必古迹,名必古人,此是主人学问。但桃则溪之,梅则屿之,竹则林之,尽可自名其家,不必寄人篱下也。”一亭一榭,一丘一壑,布置命名,既要体现主人的儒雅学问,又要体现他的艺术个性和意趣情韵。这正是张岱的山水小品所追求的美学品位,也是他品诗论文的标准。   张岱品诗平文论艺,以冰雪为喻,崇尚生气、真气。他说:“盖文之冰雪,在骨,在神。”“若夫诗,则筋节脉络,四肢百骸,非以冰雪之气沐浴其外,灌溉其中,则其诗必不佳。”(《一卷冰雪文后序》)“自弹琴拨阮,蹴鞠吹箫,唱曲演戏,描画写字,作文做诗,凡百诸项,皆藉此一口生气。得此生气者,自致清虚;失此生气者,终成渣秽。”(《与何紫翔》)他品评诗文,还崇尚空灵。认为冰雪之气,“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一卷冰雪文序》)“故诗以空灵,才为妙诗。”然而他所崇尚的空灵,并非“率意顽空者”,而是必须“以坚实为空灵”的基础:“天下坚实者,空灵之祖。故木坚,则焰透;铁实,则声宏。”(《跋可上人大米画》)所以他又推崇真实切近:“食龙肉,谓不若食猪肉之味为真也;貌鬼神,谓不若貌狗马之形为近也。”(《张子说铃序》)这样的美学追求,体现在他的创作实践中,使他的小品“有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祁豸佳《西湖梦寻序》)这是一种既世俗又儒雅,既真切又空灵的境界。   张岱认为诗文书画的创作,均不能有作意,不能刻意为之,强求其好:“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画意之诗为诗,诗必不佳。”“由此观之,有诗之画,未免板实,而胸中丘壑,反不若匠心训手之为不可及矣。”(《与包严介》)“天下之有意为好者,未必好;而古来之妙书妙画,皆以无心落笔,骤然得之。如王右军之《兰亭记》、颜鲁公之《争坐帖》,皆是其草稿,后虽摹仿再三,不能到其初本。”(《跋谑庵五帖》)而应该是“瓜落蒂熟,水到渠成。”(《蝶庵题像》)而其论选诗,则批评其族弟张毅儒的《明诗选》“胸无定识,目无定见,口无定评。”主张“撇却钟谭,推开王李”(《与毅儒弟》),自出手眼,自具特色。他的创作能在广泛师承、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自成风格。他认为:“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志厚,近时则袁中郎。”(《跋寓山注二则》)他能兼取诸君之长,所以他的山水小品,“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祁豸佳《西湖梦寻序》)当然,如上所述,张岱的山水小品,还有柳宗元的骚怨,这是祁氏所未曾道着者。 编辑本段 后世评价   一个世界的热闹,一个人的梦   作者:李敬泽   1.张岱喜欢的事是:深深庭院,眼神波俏的丫环,繁花和少年,华丽的衣裳,骏马奔跑的姿态,神奇的灯,烟花在幽蓝的夜空中绽放;还有梨园歌舞,紫檀架上的古物,雪白的手破开金黄的橘子,新绿的茶叶在白水中缓缓展开,这些都是张岱喜欢的事。   2.张岱还喜欢锣鼓吹打,喜欢人群。浩大的、如粥如沸的人群,其中有张岱。张岱叹道:人太多了,太挤了,太闹了。但人群散去,天地大静,一缕凉笛绕一弯残月,三五人静坐静听,其中亦有张岱。   3.张岱是爱繁华、爱热闹的人。张岱之生是为了凑一场大热闹,所以张岱每次都要挨到热闹散了、繁华尽了。   4.张岱,字宗子,居 绍兴 ,生死于明清之际。家世殷富,少有捷才。然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时文不成,学仙学佛,学种地,皆不成。时人呼为废物、败家子、蠢秀才、瞌睡汉,到老了,一言以总之,呼之曰:死老鬼!   5.张岱之后百年,有贾宝玉生于金陵。张岱所爱亦为宝玉所爱,宝玉之阅尽大观正如张岱凑够了热闹。该二人皆有与生俱来的冲动———成为“废物”,“废”了自己。故异史氏曰:宝岂“死老鬼”张岱投胎转世欤?张岱又字石公,莫不就是大荒山青埂峰下女娲补天所遗的一块废石?   6.张岱毕生足迹,南不过绍兴,北至兖州。山东、江苏、浙江,由圣人发祥之地到六朝金粉、湖上风月,地图上狭窄的一条正是古中国文明的中心。时当晚明,据说资本主义在此萌芽了,据说这萌芽又被掐掉了。但是……   7.张岱和他的人群正无边无际地欢乐。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他们不知道北方的蛮族正撞击帝国的长城,不知道一个下岗驿丁的身后正聚集着更广大的人群,这是一支沉默、饥饿、仇恨的大军。   8.张岱不知道。张岱知道的是:这世界正在瓦解,天柱欲折,四维将裂,张岱在内心深处等待那一刻。那和满洲的铁骑无关,和李自成的义旗无关,和历史无关,那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尘埃落定。所以……   9.张岱和他的人群见证了“末世”。他们见证无限的美、无限的繁华、无限的精致复杂,见证了缓缓降临的浩大的宿命。休说是王朝鼎革、人事浮沉,这种宿命的末世感将穿越康乾盛世,结出一朵最美的花,所谓“阆苑奇葩”:《红楼梦》。《红楼梦》是无数梦的影子,其中有张岱的梦。   10.张岱晚年耽于梦。鸡鸣枕上,夜气方回,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痴人说梦,遂有《陶庵梦忆》。   11.张岱此时国破家忘,流离山野。所存者,唯破床一具,破桌子一张,折腿的古鼎,断弦的琴,几本残书。还有梦。还有用秃笔蘸着缺砚写下的字。字迹想来是枯淡的,但应是依然妩媚,如当年旧事藏于白头宫女眼角眉梢。   12.张岱真正喜欢的事是:文字。   13.张岱好文字。不是那种正大的好,是纨绔子弟的那种好。好得有点儿赖皮,好得不讲道理。明代小品,文字通常是放得开了,但二袁其实还是官员气派,作爽朗作洒脱,自高处平易近人;至于竟陵诸家,越放开越别扭,如仆人扮老爷,手脚不知何处安置。倒是张岱,便是赖皮,便是不讲道理,也是娘胎里带来的随便。   14.张岱文字快。他喜用排比,快时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目不暇接。张岱爱热闹,文字也热闹,眼观六路,下笔如飞,无黏滞、无间断。小品文字,写慢容易,写快难。快而又磊磊落落、跌宕流转如张岱者,尤难。   15.张岱纨绔也,故有霸蛮气。行文如操刀,造句如欺男霸女。如《报恩塔》起首一句:“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如《筠芝亭》:“筠芝亭,浑朴一亭耳,然而亭之事尽,筠芝亭一山之事亦尽。”此类句子均如一声断喝,挡者披靡。   16.张岱在文字中注视他的城郭人民,他所失去的一切,权当未曾拥有的一切。他竟无怨愤、无哀伤。偶尔张岱会感慨,但也只是一声轻叹。明季遗民中少有如张岱这般没心没肺。但张岱的没心没肺有更广大的境界:冬天降临时,凋谢的花、殒命的鸟何曾哭天抢地?而这古老文明的荒凉冬天已经来了。   17.张岱于崇祯二年中秋次日途经镇江。日暮时分,至北固山:   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靳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句,锣鼓喧填,一寺人皆起看。……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金山夜戏》)   ——这就是张岱的生命和生活,一场大静之中热闹红火的戏。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编辑本段 散文选摘    《湖心亭看雪》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大小的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对坐,一个童子烧着酒,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快的喝几大杯后告辞。(我)问他们姓氏,(他们回答我)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你痴迷,还有比你更痴迷的人呀!”     《白洋潮》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渐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译文   (按照)旧例,(我)在三江镇看潮,其实没有潮水可以看。午后有人喧闹着传道:“今年暗涨潮啊!”年年(都)像这样。   明崇祯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一起。海塘上有人呼喊着看潮,我迅速前往(海塘)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我)站在岸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岸上。(潮水)稍稍靠近了一点,(浪花)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像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渐渐又靠近了一点,(潮水)喷出的泡沫溅起的水花,蹦跳起来像百万头雪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没有一头敢落后,拼命争先。又靠近了一点,(浪潮)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就像)将要拍打着岸而上。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岸下。潮到岸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的浪花),看潮人的脸都被打湿了。(潮水)迅速向右旋转翻滚,被白洋山一挡,潮水好像十分愤怒,水花四激,好像大炮把雁荡山瀑布打碎了,像漫天大雪在飞舞,看的人心惊目眩。(我)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惊目眩,坐了好长时间,神色才恢复平静。   先辈说:“浙江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山在这两座山之外,(但)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著作: 一:关于张岱的文字,目前尚无完备的本子。因为他有不少文字因遭清廷的搜索打压,三百多年来只以抄本、残本面目存世,且不少业已消息于天壤间,搜寻无门。这是我们的遗恨。 二:目前所出张岱书之排印本,据我所知有《 夜航船 》(百科辑缀,浙古版,川文艺版)、《快园道古》(浙古版)、《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上古版,作家版等)、《琅环文集》(岳麓版)、《四书遇》(浙古版)、《石匮书后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民国排印本) 三:研究张岱的著作:胡益民《张岱研究》(安徽教育)、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大学版)。 四:主要论及张岱著作的文章:黄裳《黄裳书话》(北京版)、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三联版),尚有二周(周树人、周作人)、施蛰存等前辈的文章,散见于他们的集子中。小子不敏,也有两篇文章《挽救江湖》(见川文版《夜航船》序)、《剑气箫心》(本拟出的《张岱文集》的序,后因故未能出成,收入拙著《手抄本的流亡》),以及在下编辑的《张岱年谱简编》(《夜航船》川文版附录)等。 五:张岱著作版本研究:黄裳及胡益民二先生是这方面的专家。黄裳先生是当今健在的大藏书家,在我心目中,他富可敌国,他藏有张岱的手稿。胡益民先生是研究张岱的专家。张岱尚未排印出书的版本情况如下:《张子文秕》(国家图书馆藏凤嬉堂原钞本)、《张子诗秕》(版本来原同上)、《琅环文集》(诗集部分,黄裳先生藏作者手稿本)、《史阙》(清乾隆刻本)、《明季史阙》(中国野史集成影旧钞本)、《石匮书》(南图藏凤嬉堂原钞本,上图藏配钞本)。以上版本信息均采自胡益民的研究。 六:张岱既是个学者,亦是位作家,更是阅历丰富的奇人,所以要评价他并且用相当精彩之笔墨写好他,确非易事。胡益民的著述,资料详尽,发覆多有,然文笔较差,不匹宗子覃思妙文。散篇文章以二周、黄裳诸先生的论述为佳。
个人分类: 心灵感悟|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ENDNOTE中做笔记并且可预览
chnfirst 2012-8-29 19:21
[转载]ENDNOTE中做笔记并且可预览
http://emuch.net/bbs/viewthread.php?tid=3065617 ENDNOTE中做笔记并且可预览 endnote管理文献的确很方便,但时间一长很多文献不知道看过没,也会忘记这篇文献具体讲了什么和自己当时的感悟,有人会做纸质笔记,此处为大家分享一下在endnote中做笔记并快速预览的方法。软件版本:X4 1.解决文献看过与否及其重要性的方法: 首先EditPreferencesDisplay Fields 然后在其中Column中选择Notes,保存。 对于看过的文献可以在文献题目中的Notes进行编辑,以符号或其他标记,如我图中所 示,越重要的文献+号会越多。 2.对看过的文献做笔记心得,并在Endnote的界面中显示 在此我就直接提供一个style供大家使用,不再详细说明设置省的麻烦。下载后将其copy至ENDNOTE程序文件中styles文件夹下,然后打开endnote程序,如图中所示设置,打开select another style 选择下载的 “笔记” ,然后你必须在文献编辑条目中的Research Notes 中进行笔记,保存后图中就是效果。 endnote note.jpg
个人分类: 电脑、办公|0 个评论
编辑视角:现代汉语词典收录NBA等英文违法?
热度 4 ysxbhxf 2012-8-29 10:24
博主按:先转载28号的一则新闻如下: 新京报讯 昨天,“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和翻译家江枫等百余名学者联合签名的举报信,送至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举报信称,商务印书馆今年出版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NBA”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违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等法规。 联合签名之一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敏生表示,汉语词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一般具有标准、规范的意义和作用。在“词典”中把英语词汇作为“正文”,用英文替代汉字,从现实的作用和长远的影响来看,是汉字拉丁化百年以来对汉字最严重的破坏。 昨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相关负责人表示,尚未见到联合签名的举报信,他表示,即使当天举报信送到了总署,但根据工作流程,这类举报信会先送到综合厅,再由综合厅分发到相关业务部门。 链接 “NBA”和“美职篮”之争 2010年央视根据广电总局的相关规定,在电视转播中放弃“NBA”改用“美职篮”,这一做法引起争议,直到被《现汉》收录,“NBA”才又重回荧屏。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曾在第6版《现汉》的出版座谈会上说:“以前官方媒体用 美职篮 ,和真正喜爱NBA的群体不在一个语言环境下,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啊!所以我说,当《现汉》收录了NBA之后,给从事语言工作的人员带来 方便 。”而在李敏生等人看来,这无疑是“返回到了错误的轨道上”。 对话 “诺基亚能译成中文iPhone就不能?” 举报活动发起人认为,汉语夹杂英语的现象会威胁汉语安全 新京报:你认为这部词典违法的地方多吗?具体都有哪些? 傅振国:正文部分第1750页至1755页收录了239条“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像解释汉字的词条一样予以解释。实际上大部分都是英语缩略词和字母词,像NBA、GDP、CPI、WTO等,我们常见的都有。 新京报:其实像NBA、GDP、CPI等这些词汇,接触到的人都很熟悉其内涵,非得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指数这样的字眼儿吗? 傅振国:这些词汇现在大家都熟悉,但如果不将其用法予以规范,那以后类似的词语会越来越多。我们觉得应该有一个标准,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如果不予以规范的话,那汉语里英语会越来越多了,那就不汉不英了,还是要解决长远的问题。 新京报:开放性也是语言的特点。语言除了纯洁性的特点,是不是应该与社会 生活 保持一致? 傅振国:汉语是要吸收外来语言,是要与时俱进,但这种开放性是把英语翻译成汉语,简单地说就是翻译成汉语再使用。 汉语并不是没有开放性,像现在汉语中的“党”,“阶级”,“阶级斗争”都是从日语中翻译过来的,“德甲”“英超”也都是翻译过来的词汇,可口可乐也是翻译过来的词汇,这些词汇也都保持了汉语的本性。为什么“英超”“德甲”翻译过来了,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却翻译不过来,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翻译过来了而iPhone和iPad就翻译不过来?这些翻译过来的词语就是汉语中新的词语。 新京报:这些音译过来的词语可以丰富汉语,为什么NBA、GDP、CPI等缩略词就不能视为丰富汉语词汇呢? 傅振国:这不能开这个口子,这些都是英文字母,这样下去导致将来的汉语就是一部分是方块字,一部分是英语字。反过来说,英语中吸收汉字了吗?英语吸收了汉语的词汇,也都是改为字母拼写,读起来是汉语拼音的发音,但形体上仍是英语,为什么英语没这么做而汉语要这么做? (本文来源:新京报 作者:杜丁) 博主评议:作为科技期刊编辑,我对上述专家的观点持有异议。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等法规,其中还包括了某些国标是很多年前由部分相关人员制定的,这些文件中本身就存在着较多的人为影响因素。对于语言文字这样的被大众广泛使用的文化资源,不应该由少数人制定过分严厉的规定来加以限制。语言和文字是随着时代变迁的文化现象,是由广大民众在工作和生活中天天使用、在使用中不断创造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任何对其横加限制或推行的法律和规定都是对语言文字健康发展的干扰。 其次,这篇新闻报道本身就有很多“非正统”成分,如“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NBA”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这说明这样的语言现象已经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某些法律和规定已经造成了不计其数的“违法”行为,那么我们的专家和官员认为应该改什么呢?改那些不符合现实民众需要的法律和规定还是惩罚无数违反了那些法律和规定的民众? 再次,在科技汉语中,外来语的使用早就是不可避免的表达方式,为啥那些专家们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最近科学网上发表了几篇关于汉语与英语优劣性的博文,本人看来,汉语的包容性是英语无法比拟的,外来语在汉语文字中的“无缝焊接”似的使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我国因某些关于语言文字的硬性规定及规定的改变,对民众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多余的困扰已经不是罕见的事情了,如匆匆推出后来又被废止的第二次简化字方案,又如“粘”字与“黏”字之变。 (“黏”字是1988年3月25 日国家语委与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说明”中确定恢复使用的15个曾被废止使用的汉字之一。“黏”读音为nián,意思是指像胶水或糨糊那样能使一物体附着于另一物体的性质,其用法如常用词语“黏虫”“黏度”“黏稠”“黏膜”“黏液”“黏米”“黏土”“黏着力”“黏糊糊”等,一般情况下为形容词。   “粘”字除作为姓氏字时仍保留“年”音外,日常用法只能读“沾”音。其义项为:①带黏性的物质互相连接或附着于他物上,如“糖块粘在一起了”,“吃糖瓜很粘牙”,“和黏面很粘手”;②用胶水或糨糊等将此物胶合在彼物上,如“粘信封”“粘贴标语”“他嘴上粘上白胡子真像老头”等。从词性上看,它只有动词用法。 ) 这一改变意味着有30多年间无数民众从官方获得的关于“粘”字的认识和应用都是“错误”的,而被废止的“黏”字却是正确的字,这难道不荒谬吗?这样的规定的改变目前就造成了广大民众还在继续用“粘”字,继续违反规定。前几年还有场所谓专家建议制定修改40多个汉字字形的规定,幸亏最后因民众的反对而流产,不然,那样的规定一旦制定执行,劳民伤财不说,至少又会造成民众原本正常的文字使用变成了违法使用了。 语言文字从来都是民众在实际生活中使用和创造的,从来都不是靠少数语言文字专家研究发明出来,但那些专家对语言文字的影响因为权力的支撑而十分强大,不容小视,在当今的时代,每个使用汉语的人都有责任关注自己正确、准确和灵活使用汉语文字的权力。汉语是一个包容性极大的语言,不是靠所谓的纯洁性来维持数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开放性和包容性才是其不断延续、发展和丰富的动力源泉。 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9746 次阅读|11 个评论
《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杂志编辑部招聘
chinacdcbes 2012-8-27 11:29
由卫生部主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英文版杂志《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主要刊登我国和其他国家在预防医学、卫生学和基础医学等研究领域中的原始论著及综述或评述文章,已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等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或全文数据库收录。因工作业务发展需要,现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2名聘用制工作人员。 一、工作职责 1) 组织、征集国内外优秀学术稿件; 2) 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联络进行稿件的同行评议; 3) 英文稿件规范加工、文字质量的修改完善; 4) 参与每期英文杂志的校对; 5) 杂志网站内容建设、栏目维护; 6) 稿件的数字化加工和网上发布; 7) 编辑部主任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招聘职位的条件和要求 1) 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有医学或生物学相关专业背景优先,有从事编辑工作经验者优先。 2) 喜欢学术出版工作,认真细致,有责任心,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3) 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 4) 身体健康; 三、 招聘方式及待遇 1)网上报名,通过面试择优录取; 2)录用后签订劳动合同并约定试用期,工资待遇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事管理有关规定核定,期间按国家规定交纳社会保险。 3)不解决人事档案和户籍关系。 四、报名时间、地点及要求 1)报名时间:发布之日起至2012年10月30日(面试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 2)报名材料:应聘人员请将个人简历、近照、毕业证书、学历证书、职称证书、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以电子邮件形式发至编辑部 bes@chinacdc.cn 或 jason2019@sina.cn 。面试时需携带上述电子文件的原件。 3)报名材料寄送地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楼401室 BES编辑部(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邮编:102206) 4)应聘人员应能够在聘用后一个月内上岗工作。 五、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58900401 010-58900326 电子邮件: bes@chinacdc.cn jason2019@sina.cn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五日
5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风花雪月何时了,网事知多少?
chemicalbond 2012-8-26 21:58
我上网时间不多,上科学网更没有时间去寻找自己喜欢的博文,因此很多时候还是依赖于编辑MM的“精选”和网民的“海选”(即“热门博文”)。然而,编辑MM的水平却不断地创造出一个有一个最小值,使得我除了偶尔浏览一下主页的“热门博文”,还抱着侥幸的心理点击“热门博文导读”。不过,这个做法有点风险,因为不知道谁是作者。一个风险就是遭遇某些心理怪异的博主,他们的文章只是写给自己在科学网上的朋友看的:这很尴尬,难道我为了看一篇文章就需要跟另一个网民不清不白地叫上朋友吗? 【1】 另一个打击“热门博文导读”的风险就是遭遇自己不喜欢的文章内容,而很多时候光看个标题是不容易确定的。有一类文章我不喜欢阅读,那就是貌似小资实则卖嗲的文章,当然那种文章要是在我年轻20岁的时候可能会读下去,甚至可能喜欢。当然,我还不是太老,我也有荷尔蒙 作者怎么写博文是自己的自由。不过,作为科学网的编辑MM不断地“精选”那种风花雪月类文章,【2】 却是我不能认同的做法,本文的题目便是一种抗议。我觉得这也是我的自由。 我觉得科学网编辑的很多做法有违科学精神:大量的值得阅读的文章被埋没了,而有限的资源却被她们滥用了。这是很令人遗憾和不解的事情。 与此同时,我也将无限期地休博:反正我费力写的很多文章根本就没有机会得到阅读 :-) 注解: 【1】我在科学网上明码标榜的朋友不少,基本上都是我接受网民的情愿:人家主动交朋友,我基本上没有拒绝过。只有一次,是一个博主以要求我推荐他的文章为原因附带地“交”我这个朋友:不好意思,这个做法不太认同。当然,这不是说我没有诚意在网上交朋友,而是因为我更加认同君子之交应该淡如水,而且没有时间去认识那些潜在的朋友:女网友更不好意思随意去打搅,万一被误会了如何是好 :-) 【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950-606162.html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第2期科技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班的通知
zhaodl 2012-8-25 09:55
关于举办 2012年第2期科技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班的通知   为了帮助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包括主编、主任、责任编辑以及一般编校人员)提高政治思想素养、编辑业务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全面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办出更多、更好的优秀科技期刊,2012年本会拟举办2期全国科技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班,已被列入新闻出版总署人事司《2012年新闻出版专项业务培训计划》。   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并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第7条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自2011年1月1日起,每年参加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是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登记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我会将在山东济南市举办2012年第2期编辑业务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员经考试合格,可获得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印制的《结业证书》,作为年内接受72学时继续教育的证明。本次培训班具体事宜如下。   1.培训对象:科技期刊和学报的主编、主任、编辑及其他人员。   2.培训内容:与科技期刊有关的政策法规,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探讨,标准规范,论文的编排格式,稿件(中、英)的编辑加工,科技期刊的定位与评价,网络出版与国际化,编辑的自身发展与编辑学研究等。   3.授课教员:陈浩元、颜帅、李兴昌等。   4.培训时间:2012年11月18—24日(18日14:00后入住,24日早餐后退房)。   5.培训地点:济南南郊宾馆(济南市马鞍山路2号,电话:0531-85188888)。   6.交通指南:   济南火车站:可乘34路或43路公交车到泉城公园站(即马鞍山路)下车后,往东走即到;打车到南郊宾馆约12元左右。济南西站:西出口出站乘坐K156路公交车,在经六路站转42路公交车,马鞍山路站下车,路口往东走500 m;打车约35元左右。飞机场:济南国际机场距宾馆约40公里,打车约120元左右;如乘每小时一班的机场大巴(20元/位)到济南长途汽车总站下,后续路线如下。济南长途汽车总站:乘32路到泉城公园下车往东走即到;打车到南郊宾馆约16元左右。   7.请参加培训的同志准备1张2英寸免冠照片;培训费、资料费、证书手续费等合计2 000元/人;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住宿费220元/(天?人)。   8.请参加培训的同志于2012年10月21日前将回执作为附件发至邮箱 lixingchang39@163.com (不接受纸质回执,回执内容如下表,项目请完整填写),本会将及时邮件回复确认是否能参加培训。   9.本次编辑业务培训班由于证书、床位数量限制,报名后请及时确认是否参加培训,额满即止。未发回执且未收到本会Email确认的学员恕不接待。联系人:郑进宝(电话:(010)58807872,58807851)。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2012年8月20日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3428 次阅读|0 个评论
平息“精选”风波
热度 5 guowenjiao 2012-8-24 19:58
最近看到很多“著名”博主和非“著名”博主针对精选博文门槛问题争论的不可开交,以致部分名博主开始阶段性“休博”(如我最喜欢的博主之一陈安博士)。为了消除这种不必要的争论以维护科学网的和谐氛围,编辑MM何不将精选博文的详细评价方法、考量指标及影响因素完整地公之于众呢?也好一并打消众博友心中的疑团! 个人建议,可不予理会及采纳!
3413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网:请你不要让我失望
热度 6 jiangjiping 2012-8-24 08:54
科学网: 请你不要让我失望 蒋继平 2012 年 8 月 23 日 在科学网开博已经一年半了。虽然在资历上和一些老博主相比, 还是一位新手, 可是,自从决定在科学网开博那天起, 我就决心尽我努力管好自己的这篇园地, 并与编辑们和广大博友一起把科学网博客园地办得越来越好。 一直以来, 我对科学网的总体印象还是很不错的。 其主要原因是相对地保持着独立的清静身份, 还有, 虽然有些精选博文没有多少社会价值, 但是, 凭心而论, 大多数还是有可读性的。 在这两点上, 与国内目前的绝大多数网站相比,那怕是国家机关的官方网站, 比如说, 人民网和中新网,科学网还是做得比较好的。 不过, 近段时期以来, 科学网的一些做法令我有些担忧。 我担忧的主要方面有三点。 第一, 科学网的编辑在精选博文时, 很少考虑博文会产生的实际社会价值, 而是看重博文的趣味性。 别的我不说, 就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 我当初发表的建议建立一个生物抗逆研究中心的博文, 就被冷落。 直到中科院和上海市联合办起了这个中心, 才引起对我的博文的重视。 再说, 我昨天提出的公务员限酒令建议, 这是一个很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思维, 又被科学网冷落。 但是, 不是我狂妄, 我相信政府今后一定会认真考虑我的建议的。 第二, 最近最近以来, 科学网似乎也迎合社会潮流, 偏重于一些桃色新闻, 小道消息, 没有原则的争论, 对有关情趣的博文也较有偏好。 第三, 对一些名博主特别照顾。 每次精选和置顶的理由好像不是文章的实际价值, 而是那位博主的名头。 鉴于此, 一些科学网的资深博主, 也是我比较认同的博主, 比如说, 陈安和吴飞鹏, 都已经明确表示抗议而暂时休博。 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这势必会造成对科学网的负面影响。 我真心希望科学网编辑们能够尽心尽责地做好编辑工作, 不但要顾及读者的口味, 更要考虑文章的实际社会价值。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体现科学网的价值和独立之精神。 我希望科学网不会让我失望, 我想信科学网的编辑们也一定不会让我失望。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4524 次阅读|10 个评论
请质疑我的“学术写作”
热度 2 zhaodl 2012-8-24 08:22
  尽管是,现在大家还纠结在体制改革之中,但是从来访者的数量上来看,已经渐渐淡去。也许是无奈,也许是主意一定,不管怎么样,日子还要过。尽管是,体制改革后编辑人员的注意力更多的会被转移到经济效益上,但我认为无论什么时候“研究”永远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基础!即使10月份的编辑研修班不能如期举办,我认为,我关于编辑论文写作方面的研究是有价值的。所以,我在挑起出版体制讨论以后,开始静下心来准备讲座的课件。   在写到“论文选题方向”这一部分时,我撇开传统的分类方法,我将编辑出版论文选题方向概括为:学术写作。我是将论文选题的类型借用“学”“术”“写”“作”四个字来概括,可以解析为理论性的、技术性的、文学性的和经验性的。技械,意指技巧和手段;作是在学和术的基础上的实践。先发出来,听听大家的意见。   学,就是编辑出版规律之探究。   术,就是编辑出版技械之创新。   写,就是编辑出版情思之表达。   作,就是编辑出版实践之总结。   看看,有什么建议?渴望得到大家的质疑,可提点质疑或补充或者有什么包含不进去了或者应该包含什么?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4282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劳力上劳心
热度 1 wyc 2012-8-16 16:05
!-- �༭/a-- 删除 回复 �ٱ� 汪育才 2012-8-14 15:30 有3个人都在砌墙,有人釆访。 甲说,我在赚钱: 乙说,我在彻砖: 丙说, 我们在建设美丽的城市。 据说甲和乙, 一辈子都是一个普通工人, 而丙成了著名建筑师!!!!!!!!!!! 所以大家要觉醒,共同致力于创新事业, 当然, 你不想当建筑师, 不想“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语) 不想做一个有強烈创造欲望的強者, 您愿意跟着他人的指引去积累“砌砖”之乐, 那, 谁对您亦无奈!?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4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Linux命令行下编辑常用的快捷键
热度 1 surveying 2012-8-13 20:30
本文讲述了Linux命令行编辑快捷键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Linux命令行编辑快捷键:   history 显示命令历史列表   ↑(Ctrl+p) 显示上一条命令   ↓(Ctrl+n) 显示下一条命令   !num 执行命令历史列表的第num条命令   !! 执行上一条命令   !?string? 执行含有string字符串的最新命令   Ctrl+r 然后输入若干字符,开始向上搜索包含该字符的命令,继续按Ctrl+r,搜索上一条匹配的命令   Ctrl+s 与Ctrl+r类似,只是正向检索   Alt+ 历史列表第一项   Alt+ 历史列表最后一项   Ctrl+f 光标向前移动一个字符,相当与-   Ctrl+b 光标向后移动一个字符,相当与-   Alt+f 光标向前移动一个单词   Alt+b 光标向后移动一个单词   ls !$ 执行命令ls,并以上一条命令的参数为其参数   Ctrl+a 移动到当前行的开头   Ctrl+e 移动到当前行的结尾   Esc+b 移动到当前单词的开头   Esc+f 移动到当前单词的结尾   Ctrl+l 清屏   Ctrl+u 剪切命令行中光标所在处之前的所有字符(不包括自身)   Ctrl+k 剪切命令行中光标所在处之后的所有字符(包括自身)   Ctrl+d 删除光标所在处字符   Ctrl+h 删除光标所在处前一个字符   Ctrl+y 粘贴刚才所删除的字符   Ctrl+w 剪切光标所在处之前的一个词(以空格、标点等为分隔符)   Alt+d 剪切光标之后的词   Esc+w 删除光标所在处之前的字符至其单词尾(以空格、标点等为分隔符)   Ctrl+t 颠倒光标所在处及其之前的字符位置,并将光标移动到下一个字符   Alt+t 交换当前与以前单词的位置   Alt+u 把当前词转化为大写   Alt+l 把当前词转化为小写   Alt+c 把当前词汇变成首字符大写   Ctrl+v 插入特殊字符,如Ctrl+v+Tab加入Tab字符键   Esc+t 颠倒光标所在处及其相邻单词的位置   Ctrl+c 删除整行   Ctrl+(x u) 按住Ctrl的同时再先后按x和u,撤销刚才的操作   Ctrl+s 挂起当前shell   Ctrl+q 重新启用挂起的shell    + + = 杀死你当前的 X 会话。杀死图形化桌面会话,把你返回到登录屏幕。如果正常退出步骤不起作用,你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 + = 关机和重新引导 Red Hat Linux。关闭你当前的会话然后重新引导 OS。只有在正常关机步骤不起作用时才使用这种方法。    + + = 切换屏幕。 + + 功能键之一会显示一个新屏幕。根据默认设置,从 到 是 shell 提示屏幕, 是图形化屏幕。    + = 在图形化桌面环境中切换任务。如果你同时打开了不止一个应用程序,你可以使用 + 来在打开的任务和应用程序间切换。    + = 把光标移到行首。它在多数文本编辑器和 Mozilla 的 URL 字段内可以使用。    + = 从 shell 提示中注销(并关闭)。使用该快捷键,你就不必键入 exit 或 logout 。    + = 把光标移到行尾。它在多数文本编辑器和 Mozilla 的 URL 字段内都可使用。    + = 清除终端。该快捷操作与在命令行键入 clear 作用相同。    + = 清除当前行。如果你在终端下工作,使用这一快捷操作可以清除从光标处到行首的字符。    = 粘贴突出显示的文本。使用鼠标左键来突出显示文本。把光标指向你想粘贴文本的地方。点击鼠标中间键来粘贴它。在两键鼠标系统中,如果你把鼠标配置成模拟第三键,你可以同时点击鼠标的左右两键来执行粘贴。    =命令行自动补全。使用 shell 提示时可使用这一命令。键入命令或文件名的前几个字符,然后按 键,它会自动补全命令或显示匹配你键入字符的所有命令。    和 箭头 = 显示命令历史。当你使用 shell 提示时,按 或 箭头来前后查看你在当前目录下键入的命令历史。当你看到你想使用的命令时,按 键。   clear = 清除 shell 提示屏幕。在命令行下键入它会清除所有这个 shell 提示屏幕中显示的数据。   exit = 注销。在 shell 提示中键入它会注销当前的用户或根用户帐号。   history = 显示命令历史。在 shell 提示中键入它来显示你所键入的被编号的前 1000 个命令。要显示较短的命令历史,键入 history f之后,空一格,在键入一个数字。例如: history 20 。   reset = 刷新 shell 提示屏幕。如果字符不清晰或乱码的话,在 shell 提示下键入这个命令会刷新屏幕。   # Ctrl-U: 擦除一行光标前面的部分。   # Ctrl-H: 擦除光标前面的一个字符。   # Ctrl-D: 终止输入。(退出 shell,如果您正在使用 shell 的话)。   # Ctrl-C: 终止当前正在运行的程序。   # Ctrl-Z: 暂停程序。   '')   # Ctrl-S: 停止向屏幕输出。   # Ctrl-Q: 重新激活向屏幕输出。   默认的 shell,`bash’, 有历史编辑和 tab 补齐功能。   # up-arrow: 开始历史命令搜索。   # Ctrl-R: 开始增量历史命令搜索,可以按照关键字查查自己用过哪些命令。   # TAB: 完整的把文件名输入到命令行。   # Ctrl-V TAB: 输入 TAB 而不是扩展命令行。   # Ctrl + P - 上一条命令   # Ctrl + N - 下一条命令   # Ctrl-U: 擦除一行光标前面的部分。   # Ctrl + Y - 粘贴前一Ctrl+U类命令删除的字符 ,是粘贴不是撤销啊!   下面的应用可能稍稍高级一点点   # !! - 上一条命令   # !-n - 倒数第N条历史命令   # !-n:p - 打印上一条命令(不执行)   # !?string?- 最新一条含有“string”的命令   # !-n:gs/str1/str2/ - 将倒数第N条命令的str1替换为str2,并执行(若不加g,则仅替换第一个)   其他一些有用的Linux命令行按键组合。   Ctrl-Alt-Del:挂起或者重新启动系统,这三个Linux命令行按键在Linux下可以轻松地修改成关机的操作,这对于单用户的朋友还是很方便的   # Ctrl + l - 清屏   # Ctrl + A - 光标移到行首   # Ctrl + E - 光标移到行尾   # Ctrl + W - 清除光标之前一个单词   # Ctrl + K - 清除光标到行尾的字符   # Ctrl + T - 交换光标前两个字符   # Ctrl + V - 输入控制字符 如Ctrl+v ,会输入^M   # Ctrl + F - 光标后移一个字符   # Ctrl + B - 光标前移一个字符   # Ctrl + H - 删除光标前一个字符   # N++F - 光标后移N个单词,N为1时可省略   # N++B - 光标前移N个单词,N为1时可省略   # Left-click-and-drag mouse: 选择并且拷贝到剪贴板。   # Click middle mouse button: 使用剪贴板的内容粘贴。   # Meta-key (Emacs terminology) 传统的是使用 Left-Alt-key   以上是Linux命令行编辑快捷键的方法。
40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刚刚编辑完自已的“学术名片”
sz1961sy 2012-8-11 22:09
但是找不到从那入口。转向学术名片主页: http://id.sciencenet.cn/ http://id.sciencenet.cn/index.php?user=sz1961syop=paper 这是论文(五分之一不到)与专著: 求助! 刚刚从 科学网 ID下找到这个说明,似乎也回答不了自己的问题(总入口、个人入口在哪?): 个人学术名片功能需求及页面设计 已有 1947 次阅读 2012-4-10 12:06 | 个人分类: 业务探讨 | 系统分类: 博客新闻 | 关键词:学术名片 各位博主委员会成员、各位网友: 个人学术名片征求意见以来,收到了大量意见和建议。在此我们对大家的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感谢! 《征求意见:科学网即将推出个人学术名片功能》 我们对建议进行了汇总,推出个人学术名片的基本功能需求,并设计了名片首页。 学术名片(含中英文版)的信息包含基本信息、研究方向、论文论著、科研成果、所获荣誉、合作意向、招生招聘几部分。 其中基本信息包含教育信息、研究工作经历;研究方向包含研究领域、领域关键词、科研项目等信息;科研成果中还包含了个人专利等内容。 用户可以随时启用或关闭学术名片功能。除真实姓名、个人照片必须显示外,其余信息均可设置显示或者隐藏。 学术名片还计划推出名片聚合页,方便网友尽快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或学习、工作机会。 目前技术人员正在进行紧张的制作,请大家耐心等待。 学术名片首页面: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5-557548.html
个人分类: 说说科学网博客|43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基因组编辑工具新星---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
yuyin110 2012-8-10 17:31
TALE第171位Ser删除后的三维构象模型也显现出非常类似的球状结构,图片篇来自Biochemical Journal, 2004, 382: 725-731. 2011年6月,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卡尔斯巴德市的生命科技公司(Life Technologies)获得美国伊利诺斯州埃文斯顿市双刀片基金会(Two Blades Foundation)和德国哈雷市马丁-路德大学一组植物学家的独占性许可以便对一种新的基因组编辑技术---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transcription activator like effector, TALE)进行商业化生产。随着生命科技公司新获得的许可,研究人员可能很快能够从几个设计物TALE商业来源中进行选择。而2011年1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爱荷华州立大学开发的类似技术已被许可给法国公司Cellectis,而且该公司已经提供定制的基因特异性的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与此同时,几个研究小组就像学术界之前对ZFN那样正在建立大众都可获取的TALEN来源。 当然,现在预测利用只在2007年发现的TALE进行基因组编译的最终影响仍嫌过早。相反,ZFN技术开发了将近15年,并且已经正在人临床试验中进行测试。但是这两种技术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不同于ZFN---该技术的 知识产权 是由Sangamo生物技术公司和它的商业伙伴Sigma-Aldrich所有,TALE的使用、成本和可获得性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形。 TALEs首先是植物病原菌黄单胞菌( Xanthomonas )上发现的,特异性地结合到DNA,在该病原菌感染过程中对植物基因进行调控。 每个TALE含有一个位于中央的重复区域,该区域由通常为33-35氨基酸的数量可变的重复单元组成。这是这种重复序列结构域(repeat domain)负责识别特异性的DNA序列。每个重复序列基本上都是一样的,除了两个可变的氨基酸,即重复序列可变的双氨基酸残基(repeat-variable diresidues, RVD)。TALE识别DNA的机制在于DNA靶点上的一个核苷酸被一个重复序列上的RVD识别。 一个TALE上用于序列特异性识别的DNA结合结构域融合到一个在DNA序列产生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 DSB)的内切核酸酶的催化性结构域,便产生了TALEN。TALEN的DNA结合结构域能够在一个较大的识别位点进行高精确的定向结合。 TALEN被定义为异源二聚体分子(两单位的TALE DNA结合结构域融合到一单位的催化性结构域),能够切割两个相隔较近的序列,从而使得特异性增强。它在用于基因组订制化(genome customization)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效率和潜力。 尽管与锌指蛋白存在一些类似性:都是在自然中发现的、模块化的而且还具有自然的DNA结合特异性---,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差别。锌指模块识别三联体碱基,而TALE结构域识别单个碱基。这就意味着人们只需要结合较少的锌指模块实现比较可观的特异性。比如,含有3个锌指模块的蛋白识别9到10个碱基对片段,但是它将需要9个重复的TALE来识别。但是三个锌指模块串联也意味着在识别序列如何识别上存在更少的灵活性,而且尽管有上百个锌指模块存在,但是仍然不能代表每个可能的序列。因此,研究人员不得不开发出方法来鉴定锌指模块可靶向的目的基因内部的序列,然而至少在理论上和大多数实践中,人们应当可以获得使用TALE时所需的任何序列。即便是最为忠诚的锌指狂热爱好者也会说,锌指模块不能靶向所有的序列。另一方面,TALE工作者正取得显著的成功。简而言之,对锌指模块而言,人们不得不让DNA指出需在何处靶向,但对TALE而言,是研究人员,而不是DNA,决定靶向何处。 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锌指模块需要大量优化才实现特异性基因打靶,然而TALE似乎即设计即使用就可以非常好地发挥作用。比如,对于多个锌指模块串联而言,锌指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降低它们的特异性,然而迄今为止,这种背景依赖性在TALE中尚未报道过。锌指结构域另一个的缺点在于当和FokI核酸酶融合从而形成基因编辑工具ZFN时,偶尔会发生脱靶切割和产生毒性。脱靶切割部分是由于锌指结构域的非特异性结合,部分是由于FokI核酸酶导致的。因为FokI必需形成二聚体才能具有活性,需要两个结合相邻位点的锌指结构域切割双链DNA。当两个锌指结构域在细胞中表达时,同源二聚体和异源二聚体通过FokI结合域的结合而形成,但是只有异源二聚体具有所需的特异性。因而,同源二聚体的存在提高不想要的结合的背景水平。几个研究小组已经设计出改造过的FokI二聚体界面以便尽量产生异源二聚体,可以降低但是不能完全消除脱靶切割。 奇特的是,当TALE即便是与野生型FokI融合产生TALEN,毒性可能很少是一个问题。TALE的脱靶效应尚没有进行仔细分析,但是当使用不是异源二聚体的锌指结构域时,人们能够观察到明显的毒性。对TALE而言,大多数研究都是用它的野生型界面。TALE技术的发明人之一Adam Bogdanove猜测一旦结合到DNA上时,ZFN单聚体可能要比TALEN单聚体有较大的联合倾向,或者锌指串联组成的锌指结构域可能对DNA有较大的非特异性亲和性,从而导致脱靶。 Sangamo生物技术公司也表现出对TALE的兴趣,它也是第一家发表利用TALE转录因子对内源性哺乳动物基因进行调节和利用TALEN对人内源性基因进行修饰的公司。但是Sangamo生物技术公司首席安全官Philip Gregory指出,锌指技术仍然是开发治疗药物的流行技术,而且也是他的公司的主要关注点,但是就TALE而言,讨论它的益处仍然尚早。 Gregory指出十多年的开发让人们对锌指技术有较深的认识,但是TALE则不是这种情况。确实,他声称人们对TALE的兴趣可以直接归结于锌指技术的成功。他预测TALE技术开发也将遵循锌指技术一样的发展路径。他警告道,“如果人们看一下10年前关于锌指技术的文献,很像当今的TALE一样,人们声称它有可塑性的潜力。但是可塑性并不完全是100%保证的。人们将证实TALE完全与锌指技术一样,潜力是好的,但是不是绝对的。” 部分是由于TALE技术处于早期阶段,部分是由于一些人对一种技术或另一种技术既定的兴趣,研究人员对每种技术的相对好处的评估存在差别。那些对锌指技术有很深了解的人们,如Sangamo生物技术公司工作人员,对TALE天花乱坠的宣传无动于衷。Gregory指出锌指技术当下正流行,而且表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健性。另一方面,使用过这两种技术的学术研究人员则不这么认为。TALE技术发明人之一的Dan Voytas谈及锌指技术时说,“喜欢这种技术则会讨厌我们开发TALE技术的方式,我是指很多研究小组进行好几年的研究而开发出公众可以获得的ZFN设计平台。”另一方面,谈及TALE时,他说,“任何有分子生物学技能背景的人都能够在一周之内制造出几种TALE”。 Sangamo生物技术公司的合作伙伴Sigma-Aldrich公司自从2008年以来就提供定制的ZFN服务,并且为每个定制的ZFN标价25000美元而辩护道,“该技术需要全职员工花费6到10周的时间。我们不得不利用 生物信息学 从头开始设计,然后查阅锌指模块文档,将它们放在一起,并对它们进行测序以便确认是把所想的东西放在一起,再然后我们大量构建以便获得一个针对某个特定基因的极其高效的切割分子。” Gregory声称一个熟练的研究人员组装ZFN与组装TAlEN很少有差异。他说,“在相同的时间范围内,我们能都产生研究级的复合物”。 但是由于对TALE的研究时间比较短,未知因素也比较多。在它们当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由于缺乏太多基础性研究,TALE不能像计划中那样开展。尤其对TALE而言,如果使用一个简单的组装TALEN实验步骤,如果取得成功结果,那还不错,但是如果失败了,人们也不清楚下一步将做什么。而锌指技术的问题则是一旦人们获得ZFNs,它们就是非常特异性的,但是只当人们用它们去开展研究时才发挥作用。 另一个未知因素是TALE在全基因组DNA上的特异性。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仔细研究,而且TALE对人细胞的毒性还没有人报道过。 还有一个未知因素就是免疫原性。因为锌指在自然界中是广泛分布的,这可能不是个问题。事实上,Gregory说,“锌指免疫原性非常低。我们不能在任何物种中用锌指制造出抗体,而且也没在参加临床试验的人们或临床前动物研究中观察到存在免疫原性的任何证据”。另一方面,TALE是在植物病原菌中发现的可能在治疗时会存在问题。但是正如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Dave Segal指出的那样,“大多数应用,比如CCR5基因(趋化因子CC-基序受体5,也是一种利用ZFN技术在体外CD4+细胞中基因敲除的HIV辅助受体)从没有看到对免疫系统的使用”。 TALE领域大多数参与者对他们把这项技术申请专利的计划都有足够的理由保持沉默,不过迄今为止已经公开的少量专利申请文件和随后的许可行为就已暗示着这方面情况的可能走向。 2009年,破解TALE密码的两个小组中的德国小组是第一个提交专利申请的。这项保护范围写得宽泛的专利涵盖TALE设计和使用的方方面面,包括融合蛋白,而生命科技公司也正是获得这项技术的许可以便开展所有方面的商业应用,但要排除植物方面的商业应用,因为这方面受到双刀片基金会的技术限制。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小组是第一个把他们的技术许可给Cellectis公司的小组,在2010年提交专利申请,相关文件最近已经发布。他们的专利关注点在TALEN,它的发明人Adam Bogdanove说,“尽管我们不清楚我们的德国伙伴专利确切包含哪些东西,但是他们已告诉我们他们已经提交关于TALE密码的专利申请。我们把我们在知识产权上的努力集中在DNA上进行位点特异性切割的TALEN上,在我们发现这一密码后不久,我们开始启动了这一发明”。 德国发明人小组成员Jens Boch觉得该技术的核心就是TALE密码,他说,“那就是它的核心,因为你不得不设计一个DNA结合结构域。我们两个小组在破解TALE密码上存在一个关键性差别,该差别在于他们(即Bogdanove小组)是通过 生物信息学 得出结论的,而我们则是开展大量实验来证明实际确实如此。从这点来看,我们的论文更多的是原理证明,不过观点基本上是一样。” 所有这些就产生问题:研究人员能够获得什么,专利申请和许可是否和如何产生影响。双刀片基金会董事和首席运营官Diana Horvath觉得传播这项技术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许可。他说,“鉴于它的自由获得性缺乏,我们在思考通过研究工具供应商来提高它的使用,从而降低成本,并像限制性酶那样列入产品目录中”。这种想法得到Cellectis公司销售和营销副总裁 Luc Selig的响应,他说,“我们想把我们的产品传播出去。我们的目标是这些迄今为止在几十个实验室中使用的工具应当能被每个人所使用,毕竟它们的潜力是巨大的”。作为一家小型的法国生物技术公司,而且也面临着大型的生命科技公司的竞争,Selig说,“这就意味着有市场。对于新的市场,对于新的技术创新,如果在市场上只有一家公司,那么就应当想想是否真地存在市场”。 Cellectis已将他们设计的TALEN标价为5000美元,这对于预算有限的学术研究人员而言明显具有吸引性。Bogdanove指出,“按照他们的标价,设计的TALEN不应当是预算中的关键部分,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Selig在解释他们标价的理由时说,“ZFN的价格对于很多实验室而言,价格过高。要为每个人提供基因组编辑定制化工具,价格是关键,因此相对于Sigma-Aldrich公司提供的ZFN定制价格,我们实际上打了八折”。 来自生命科技公司的竞争可能会进一步把TALE的价格拉低,但是这样的情形在ZFN中从未发生过。2007年,Sangamo生物技术公司把ZFN技术独占性许可给Sigma-Aldrich公司。尽管Sigma-Aldrich公司如今提供在特异性位点敲除人特定基因的“现货”ZFNs---目前尚未被研究人员选购---标价为12000美元,为定制ZFNs的一半,但是它们对很多学术研究实验室而言仍然可能因为价格高而无法使用。 毫无疑问,TALE给予基因组工程师一种新的强大工具,并且兴奋之情,尤其是在学术研究人员中间,是显而易见的。那些对锌指技术特别热情的人们则对此并不乐观。Gregory指出ZFN技术已经有15年的开发时间。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Sangamo生物技术公司也在TALE技术投入大量努力,这从最近的学术发表物中就可看出。这意味着TALE也是值得研究的事情。Segal也同意道,“Sangamo生物技术公司工作人员把TALE视作另一种好东西。” 明显的是,尽管关于TALE的设计和使用仍有很多需要了解,但是已有一些人正在预测一条比ZFN更为平坦的道路。双刀片基金会Diana Horvath说,“对这些蛋白还没开展15年研究和需要开展15年研究以便开发出有用的产品存在细微的差别”。无论TALE是否将替换ZFN或者只是作为ZFN的补充,仍然有待进一步观察。Gregory仍然很坚定地说,“我的观点是ZFN为开展的任何类型的基因组编辑技术设置一个非常高的标准”。 参考文献: Laura DeFrancesco. Move over ZFNs.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1 August, 29:681-684. 本文转自: http://www.bioon.com/biology/bioenginering/513833.shtml
个人分类: 分子生物学知识|5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稿多投”为何被人同情
热度 23 zhaodl 2012-8-9 15:27
“一稿多投”为何被人同情
  在喻海良老师的博客上发表的“一稿多投,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889do=blogid=600442 被加精。与我的业务有关,我就过去仔细阅读了一下。   说实在的,这种情况我们办刊的是经常见到。特别是社会科学类的,也许电子邮件使用不老练,常常是将一篇稿件群发给四五个期刊。同一篇稿件,送审到同一个审稿人手上的事情,我也碰到过。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实在是小。这些对于我们来讲,都已经是见怪不怪了。让人委屈得是,作者常常反过来将“一稿多投”的责任归罪到我们编辑头上——期刊的审稿周期太长。的确,一些期刊的审稿周期比较长,特别是社会科学录用不录用常常是没个准。这种做法,在期刊界也是少数,拿不到台面的。   我给作者讲:期刊没用明确稿件处理期限的,你可以给编辑部定期限,超过期限你就可以另投他刊。可是,作者以期刊强势为由,表示无奈。    今天,在喻老师批一稿多投的博文中,我又看到了喻老师角色的两面性。这让我不得不思考,为什么? 喻老师在博文评论后的回复是“恩,审稿周期太长也郁闷,理解。但是,就尽量不投那样的期刊。”    让我思考:一稿多投浪费的是审稿资源!大家容忍和理解一稿多投的原因是期刊审稿时间,因此将这种学术共同体的共同利益,理解成写作与出版的矛盾。但转过来还是浪费学术共同体的资源。学术出版本身就是学术的组成部分,只是社会分工细化后编辑的角色独立了,因而也就出现对立。实际审稿还是在学术共同体之中。所以就让人纠结!   如果能够包容编辑,编辑也是为学术研究作嫁的,是将一些事务性工作从学术专家处分担出来的,审稿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稿专家,而不是编辑。这样的话,是否能够正常评价,相互促进。审稿速度,期刊品牌影响越大,审稿人越重视,我不说审稿人势力,但审稿人也需需要在期刊上发稿——这就是作者和审者的角色互换。但如果期刊品牌一般的,审稿速度也就会被怠慢,甚至是没有音信。就是认真对待的审稿人,也都忙自己的事,审稿的义务也应该允许有个缓冲吧。就比方我在催促审稿专家后,专家回信:对不起,我现在正在国外,12号回国。手头还有些事情处理,是否能容许我15号返回意见?这种情况,我感激的很!我十分感激审稿专家对带审稿的态度。审稿已经拖了半个月,再让出一周,应该不应该?否则我另找审稿人还要给出20天的时间。   学术会议还没有编辑角色独立,所以就让人同情!而一旦学术会议论文的组织工作独立——如同会议公司一样专业化。那时,一稿多投,会不会一样得到学术共同体的理解和包容! 我做编辑十八年,被人尊重过,也别人委屈过。尽管是为人作嫁,也提高了自我。在期刊体制改革的形势下,我在想:我是为什么而做?以后转企改制后,我想应该明确“是为了企业的利润而为学术服务”,而不会像现在这样单纯——拿工资尽义务。那时,在受到这样的误解,我不会感到再委屈,因为我是为了挣钱!现在,不将我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员,我不知道是为谁而辛苦。 目前,请不要以审稿时间长为由向我刊一稿两投。我是规定4个月之内必须给出录用或不录用的结论,所以常常催促审稿人,平均是2.5个月就决定。但我不能要求编辑保证100%,所以又限定一年内必须发表出来。这样无论是作者原因,还是审者原因或者是编辑的原因,编辑在取得作者的谅解后,在后续的编辑加工中抢回时间。编辑加工是编辑给我找不到理由开脱的。刚才录用了2篇,一篇快到期了,一篇就比较快。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14589 次阅读|42 个评论
编辑MM,请给花啊!
montec007 2012-7-31 15:15
告诉你把花挪到青千一文,就是不给。一点都不好玩。 我把桥文隐了,何是给花何时开放。
个人分类: 三生有幸|975 次阅读|1 个评论
有关群体狂热行为的作业题
热度 1 chjliu2003 2012-7-28 23:35
收到《Geek》杂志朱文嘉编辑的来信,就 群体狂热行为 询问了三个问题,我当成作业题来回答。由于我好久没有更新科学网博客了,故在此张贴。欢迎交流。 1. 现代心理学是怎样解读集体无意识、群体极化等造成群体狂热行为的群体心理症状的? 群体狂热行为是一种集体行为,它可理解为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产生了有着共同目标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集体冲动的影响下产生的,参与者情绪高涨。人们参与某种狂热的集体行为,首先表明他们对这种行为有一种共同的态度,并且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这种态度的倾向性逐渐明确且一致,并进而在行为上表现出一致。群体狂热行为表现为参与某一事件或行为的人数众多,人们对该事件或行为表现出极度的情绪;人们往往是自愿参与的,具有自发性;持续时间短、聚散快等。 社会心理学家强调,人在社会中行为受到他人的影响,人们会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他人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典型的原因是从众心理。假如有一个人毫无目的地站在大街上抬起头,瞅向天空,你会发现会有其他人也向驻足瞭望天空。假如再有几个人毫无目的地参与到这个游戏中,你会发现,瞭望天空的人越来越多!后面参与到这种群体事件中来的人就表现出从众。人们会寻求与他人行为的一致性,而观察到他人的行为为我们提供了做决策的信息和参照,这种参照具有更小的风险性。人们从众也可能为了寻求社会认同,或是希望遵循社会或群体规范。人们处于强大的群体压力之下更容易表现出从众行为,即使这意味着要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因而,这种从众可能是导致群体狂热行为的更直接的原因。 2. 中国的全民奥运热潮是否属于群体狂热的一种表现?现实和网络中类似的群体狂热行为多吗? 诸如奥运会之类的体育盛会能够激发人们的体育热情,鼓舞人们的精神斗志,增强人们的体魄。人们对体育精神和实践的执著和热爱自古即有,只是,当今这种狂热也表现在有着共同目标的更多人参与的集体行为上。时值伦敦奥运召开,全民奥运热潮一时兴起。 从外在形式来看,当今的全民奥运热潮具备了群体狂热的一些基本特征。例如,人数众多、热情高涨等。然而,这种全民奥运热潮也有与群体狂热行为不同的方面。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差异在于原动力。全民奥运热潮有很大部分是有组织的,政府、企业、媒体等各种组织和机构推波助澜,在政策引导、体育知识宣传、体育产品开发等等方面均推动了这种群体性体育,因而,全民奥运热潮是被热潮的,并且是被期望得以持久存在的。社会影响被动地施加于民众,它并没有使得民众内心主动地接受运动锻炼,这样可能导致的社会结果是这种集体行为很容易被控制和利用。 现实和网络中类似的群体狂热行为可举一些,例如网络上的众多愤青的言行、曾经的重庆唱红歌。 3. 群体心理造成的群体狂热行为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何有利或不利影响? 群体狂热行为是一种多数人所一致认同的集体行为,这种集体行为可能对行为者本人以及他人和社会产生有利的一面,也有可能产生不利的一面。我觉得,一方面,我们要区分表现出群体狂热行为的事件的性质;另一方面,群体狂热行为需要政策来引导,也需要积极的心理机制来疏导。 就当前的全民奥运热潮而言,民众参与体育锻炼本身是件好事。参与的人数越多,表明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越广泛和深入,这样也达到强身健体乃至幸福生活、和谐社会的目的。人们在追逐是否参与到体育锻炼这一热潮时也可能出于理性。他们知道,进行体育锻炼需要他们付出努力、时间乃至金钱,他们同时也认识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的益处,但是他们认为,参与体育锻炼给他们带来的益处要远高于他们所付出的成本,因而,他们决定进行体育锻炼。此外,各种组织部门为了某种目的积极地鼓励所在部门人员乃至社会民众参与体育锻炼,这促进了当前的奥运热潮,这种社会影响能够促使民众从事有益的社会行为。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奥运热潮可能存在的隐患,对个人、他人乃至社会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例如,一些人从众可能源于所在组织的“硬性指标”要求,并非自身愿意参与;从社会整体来看,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是青少年和老年人,而中年人则相对较少。这些状况存在隐患。一旦群体比较稳固,群体思维、群体极化等极有可能影响到人们后续的行为。由于人们在群体中决策要比他们单独做决策可能更具有风险性,因而,这种群体极化可能导致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和老年人)在表现出狂热行为时失去判断力,产生认知偏差,从而原本有益的社会行为可能演变为不利的群体行为。 --over--
个人分类: 科研课题|5276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修改稿Cover letter
jingyanwang 2012-7-26 20:40
SCI修改稿回答审稿人意见范文模板.doc Dear Dr/ Prof..(写上负责你文章编辑的姓名,显得尊重,因为第一次的投稿不知道具体负责的编辑,只能用通用的Editors): On behalf of my co-authors, we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giving us an opportunity to revise our manuscript, we appreciate editor and reviewers very much for their positive and constructiv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on our manuscript entitled “Paper Title”. (ID: 文章稿号). We have studied reviewer’s comments carefully and have made revision which marked in red in the paper. We have tried our best to revise our manuscript according to the comments. Attached please find the revised version, which we would like to submit for your kind consideration.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great appreciation to you and reviewers for comments on our paper. Looking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Thank you and best regards. Yours sincerely, ×××××× Corresponding author: Name: ××× 修改稿回答审稿人的意见(最重要的部分) List of Responses Dear Editors and Reviewers: Thank you for your letter and for the reviewers’ comments concerning our manuscript entitled “Paper Title” (ID: 文章稿号). Those comments are all valuable and very helpful for revising and improving our paper,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our researches. We have studied comments carefully and have made correction which we hope meet with approval. Revised portion are marked in red in the paper. The main corrections in the paper and the responds to the reviewer’s comments are as flowing: Responds to the reviewer’s comments: Reviewer #1: 1. Response to comment: (……简要列出意见……) Response: ×××××× 2. Response to comment: (……简要列出意见……) Response: ×××××× 。。。。。。 逐条意见回答,切忌一定不能有遗漏 针对不同的问题有下列几个礼貌术语可适当用用: We are very sorry for our negligence of ……... We are very sorry for our incorrect writing ……... It is really true as Reviewer suggested that…… We have made correction according to the Reviewer’s comments. We have re-written this part according to the Reviewer’s suggestion As Reviewer suggested that…… Considering the Reviewer’s suggestion, we hav
个人分类: RESEARCH|95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刊发展动态:编辑与出版流程不断优化
热度 2 rensl 2012-7-22 11:07
期刊发展动态:编辑与出版流程不断优化
----------------------------------------------------------------------- ----------------------------------------------------------------------- -----------------------------------------------------------------------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5975 次阅读|3 个评论
夏日随想(4)——好文章就不愁没刊物发表
热度 18 jxz1963 2012-7-20 21:49
还是前天晚上与中国科学院 C 博士一起吃饭,席间谈到了一些论文的发表, C 博士说:“一些好文章编辑也喜欢,根本不用愁着发表。” 在一起吃饭的科学报 Z 记者也附和着:“好文章编辑一眼都能看出来,从我当主编的八年时间来说,一年也就不到十篇好文章。”随后他又补充道:“啥是好文章,一来有创新的内容,二来写作的文笔漂亮,三来符合编辑的组稿思路。这类文章编辑都会提前安排发表的,以显示期刊的品味,而一些内容泛泛的稿子,编辑往往是能往后推就往后推,从初审到终审,再到让作者修改、录用,都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处理稿子的。” C 博士接着说:“我去年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时,老板(导师)亲自驾车去机场接我,为什么呢?咱两年时间在 SCI 上发表好几篇有影响的文章,而其他人则是自己打车去学校。” 他接着说:“现在我们的文章不论是管理方面的,还是地质方面的,编辑都很欢迎。我们的文章不是编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地做实验加思索用心地写出来的,没有不喜欢这类文章的编辑。” C 博士和 Z 记者说的没有错,我几年前在编辑部时,就有北京大学的一位作者写了一篇“维生素 E 提取”方面的文章,当时他把我们刊物的排版规律都研究透了,连我们刊物的书眉标识、每页排多少行字、每行排多少字、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等等都研究的一清二楚,还有我们刊物参考文献的编辑著录格式等等都研究的头头是道,这类文章作为编辑当然是十分喜爱的,这类文章编辑也是十分乐意发表的。 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一篇各方面都很好的文章,我们更相信好文章根本就不用愁着在权威期刊上发表。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6252 次阅读|39 个评论
招聘兼职编辑
热度 2 zxj368 2012-7-11 16:17
因工作需要,《古地理学报》现招聘兼职编辑啦! 凡是愿意加入的同志,请与我联系。 基本条件: 地质学出身,文字功底好,或是从事过编辑工作。 欢迎在校的硕士生或博士生积极参与,欢迎以下单位将来愿意从事该职业的的博士生加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大学地质系 中科院地质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感谢关注与支持! 如果愿意,可和我联系,具体事情电话谈或面谈! 电话:010-62341089 或加我QQ,364069536
个人分类: 古地理学报|405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对国内一家期刊审稿意见的投诉
lipingren 2012-7-10 15:25
不能接受 “20120225” 一文的审稿意见,回复及理由如下: 0 ) 文章只是对原文有选择的进行了译注,不同意所谓 “ 忠实翻译的说法 ” !作为中文要闻聚焦、其宗旨是把国内外顶尖杂志上影响力较大的科学发现介绍给国内作者,说是完全照搬照抄,不符合事实! 要闻聚焦的宗旨: “ 1. 围绕您或他人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或重要论文撰写的 评介性 文章 ;2. 围绕最新发表的前沿或热点领域的科研成果撰写的 评述性 文章 ;3 围绕生命科学领域热点话题撰写的 评论性 文章 . 文稿要求以中文撰写 . ” 因此审稿人要求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未免牵强! 文章的由来,文章的指导意义,我都进行了详细阐述, 因此审稿人称 “ 对这篇 CELL 文章的前因后果缺乏较具体的表述,对文章内容的介绍缺乏较逻辑的铺垫和创新,对文章研究结论的意义缺乏清晰的分析和认识。总体来说,本文表述不准、语句不通、理解有误。 ” 审稿人的上述说法纯属个人偏见和癔症! 1 ) 要闻聚焦的要求是“ 评介性、评述性、评论性 ”! 我的文章体现了这些宗旨。 因此审稿人称 “本文与 Park 等人发表的文章相似度太高,内容安排上,几乎完全照抄原文,且理解不够,逻辑表述不清。参考文献全部来自 Park 等人参考文献列表,最重要的插图中也是来自于该文章。虽然本文意图聚焦于 Park 等人的这篇文章,但建议作者可以以这篇文章为主,介绍 Park 等人研究结果之前的背景知识,总结 Park 等人文章的贡献和创新点,同时多加入一些新的东西和自己的观点。” 完全 偏离了要闻聚焦类文章的事实要求和宗旨! 2 ) 本文的中英文摘要等写作方面,都是可以修改完善的内容。 3 )“ 此篇文章的正文是从 Park 等人 Cell 文章的结果部分翻译而来,建议将此部分简练并总结成一节,前面加入一些背景介绍,后面加入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以及由此篇文章启发的前景展望。” 不同意审稿人的意见!如果那样的话,岂不就成了 综述和专论了!? 4 )“ 本文对原文结论的把握不准确。原文结论是白藜芦醇并非如之前报告的直接通过作用于 SIRT1 激活 PCG-1α 从而实现对机体能量代谢的调节,它对 SIRT1 的激活是间接的、是通过直接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产生大量的第二信使 cAMP 激活的 AMPK 信号通路介导的;本文介绍为 “ 白藜芦醇并不如以往认为的那样,是直接作用于与衰老相关的蛋白,而是通过抑制调节能量代谢的磷酸二酯酶 ” ,对原文的结论理解不准确。” 审稿人的上述说法未免太武断! SIRT1 激活 PCG-1α ,是可以作为衰老相关蛋白来理解的! 5 )“ 作者对原文研究的评论很少。对其局限性介绍了两点。一是现有的研究结果目前局限于小鼠;二是要喝难以想象多量的红酒才能起作用,但这并不防碍用白藜芦醇作药,且完全偏离实验科学思路。作者应该在这里讨论的是白藜芦醇或节食是如何影响能量代谢或者其它生物学功能,其具体机制是什么;内容很多,包括,白藜芦醇引起的这一信号通路是否与节食引起的通路一致,其它能够激活 SIRT1 的药物是否是通过与白藜芦醇相似的作用机制实现的,它们作用的不同时间效应是如何实现的,这些信号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什么有些药物对 SIRT1 的激活是不依赖 AMPK 的,以及为什么有些细胞中白藜芦醇可以实现对 AMPK 的激活却不能上调 PCG-1α 等等。” 要闻聚焦的写作要求是““ 评介性、评述性、评论性 ”! 我的文章是融评价和写作于一体的!审稿人不尊重事实!! 写作上,略作了艺术的手法,没有任何违背科学思路的意思! 鉴于审稿人对陌生人的稿件,完全是持一种打击、偏见和歪曲的态度,请退还我的审稿费!不能无耻的拿别人的血汗钱! :审稿意见 本文较忠实的翻译了今年1月份的一篇CELL“Resveratrol Ameliorates Aging-Related Metabolic Phenotypes by Inhibiting cAMP Phosphodiesterases”,但作者几乎完全照搬该文章的内容,没有提出新的有价值的观点。而且作者对这篇CELL文章的前因后果缺乏较具体的表述,对文章内容的介绍缺乏较逻辑的铺垫和创新,对文章研究结论的意义缺乏清晰的分析和认识。总体来说,本文表述不准、语句不通、理解有误。 1)本文与Park等人发表的文章相似度太高,内容安排上,几乎完全照抄原文,且理解不够,逻辑表述不清。参考文献全部来自Park等人参考文献列表,最重要的插图中也是来自于该文章。虽然本文意图聚焦于Park等人的这篇文章,但建议作者可以以这篇文章为主,介绍Park等人研究结果之前的背景知识,总结Park等人文章的贡献和创新点,同时多加入一些新的东西和自己的观点。 2)本文的中英文摘要不能很好的总结整篇文章,且看起来不完整。总结和进展部分结构松散,内容不够丰满,未能很好的总结全文及对该领域进行很好的展望。 3)此篇文章的正文是从Park等人Cell文章的结果部分翻译而来,建议将此部分简练并总结成一节,前面加入一些背景介绍,后面加入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看法,以及由此篇文章启发的前景展望。 4)本文对原文结论的把握不准确。原文结论是白藜芦醇并非如之前报告的直接通过作用于SIRT1激活PCG-1α从而实现对机体能量代谢的调节,它对SIRT1的激活是间接的、是通过直接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产生大量的第二信使cAMP 激活的AMPK信号通路介导的;本文介绍为“白藜芦醇并不如以往认为的那样,是直接作用于与衰老相关的蛋白,而是通过抑制调节能量代谢的磷酸二酯酶”,对原文的结论理解不准确。 5)作者对原文研究的评论很少。对其局限性介绍了两点。一是现有的研究结果目前局限于小鼠;二是要喝难以想象多量的红酒才能起作用,但这并不防碍用白藜芦醇作药,且完全偏离实验科学思路。作者应该在这里讨论的是白藜芦醇或节食是如何影响能量代谢或者其它生物学功能,其具体机制是什么;内容很多,包括,白藜芦醇引起的这一信号通路是否与节食引起的通路一致,其它能够激活SIRT1的药物是否是通过与白藜芦醇相似的作用机制实现的,它们作用的不同时间效应是如何实现的,这些信号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什么有些药物对SIRT1的激活是不依赖AMPK的,以及为什么有些细胞中白藜芦醇可以实现对AMPK的激活却不能上调PCG-1α等等。 编辑你好! 我们撰写的文章“白藜芦醇抗衰老作用细胞信号转导途径解析”系 “ Resveratrol Ameliorates Aging-Related Metabolic Phenotypes by Inhibiting cAMP Phosphodiesterases. Cell 148, 421–433, February 3, 2012 ” 一文的内容聚焦 。全部作者均已阅读过稿件,同意在贵刊发表,请及时帮助考虑。未尽事项,请随时通知我们。 谢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b6a979e01013z5m.html 白藜芦醇抗衰老作用细胞信号转导途径解析 ** 摘要 :白藜芦醇 (Resveratrol) 是葡萄和红酒中的一种备受关注的天然多酚产物,之前的研究发现这种酚类衍生物在糖尿病及肥胖症的预防、改善方面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 Park 等的一项研究成果 (Cell , 2012 , 148 : 421–433) 解析了白藜芦醇促进人体健康的分子机理,提出白藜芦醇并不如以往认为的那样,是直接作用于与衰老相关的蛋白,而是通过抑制调节能量代谢的磷酸二酯酶 ( phophodiesterases, PDEs ) 。 关键词: 白藜芦醇,抗衰老,信号转导,途径,解析 . Cell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of resveratrol anti-aging effects analytic Zhu XueLan 1,2 Lanwei Xu ShuCheng 1 *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2. HongQi middle School, FuYang 236032, China ) Abstract : Resveratrol is a natural polyphenol product that attracts much attention in Grape red wine.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is phenol derivative plays important role in many aspects of diseases such as diabetes and obesity prevention. A recent report in Cell by Park et al . resolve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romoting health. Put forward that Resveratrol is not so easy as once believed, acting directly on aging-related proteins instead of inhibiting of PDEs that regulate body energy metabolism. Key words : Resveratrol , anti-aging , signal transduction , pat hway , analytic . *Corresponding author. Tel: +86 558 2596976 Fax: +86 558 2593670 Email: xscjack@126.com **The study project of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AnHui Province (11040606M86). 人们经过研究曾发现,在葡萄皮中高剂量存在着一种化合物能够改善小鼠肌肉的耐力,并且这种化合物还能使它们保持苗条。之后他们发现这种化合物就是白藜芦醇,研究人员随后也发现了这种物质在糖尿病及肥胖症的预防、改善方面也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具体的机制还并不清楚 。近日, Park 等 在《细胞》 (Cell) 杂志上报道白藜芦醇并不如以往认为的那样,是直接作用于与衰老相关的蛋白,而是通过抑制调节能量代谢的磷酸二酯酶。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追踪加入了白藜芦醇的细胞代谢情况,结果发现白藜芦醇的生物学活性需要一种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 AMPK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 AMPK) 的参与,这与之前所认为的白藜芦醇主要是与衰老有关的沉默调节蛋白 1 ( sirtuin 1 ) 直接 相互作用的观点不同 —— 几年前,研究人员曾发现白藜芦醇似乎可以通过激活 Sirtuin 蛋白家族中的成员,从而改善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相关的代谢紊乱 。 研究者认为,白藜芦醇可能可以用于治疗 II 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心脏病等疾病。但是在这之前,我们必需弄清楚白藜芦醇到底是作用于细胞中的什么物质,这样才能将其用于研制安全有效的药物。 1. 白藜芦醇与细胞衰老信号 限制热量的摄取 (Calorie restriction, CR) 已被证明是延长动物寿命或延迟其生理功能退化最强有力的干预办法 。由于 CR 涉及许多交叉或重叠细胞信号,因此很难肯定地确定其潜在的生物学效应或机理。基于出芽酿酒酵母的研究,曾揭示出 CR 延长细胞寿命、需要经由沉默调节蛋白 Sir2 的活化, Sir2 属于细胞保守的 NAD + 依赖型脱乙酰酶家族 。虽然 Sir2 对 CR 的抗衰老效果是否直接起作用还不清楚,但是在哺乳动物中过表达 Sirt1 、这一 Sir2 的同源物,可以保护老鼠免受类似于 2 型糖尿病、癌症、阿耳茨海默氏病等与衰老相关疾病表型出现及其所造成的伤害 。 CR 和沉默调节蛋白 sirtuin 对模式动物健康的积极疗效,激发人们开发出 Sirt1 的小分子活化剂来预防或延缓衰老相关疾病。体外荧光标记试验、已筛选并鉴定出白藜芦醇是 Sirt1 脱乙酰基酶活性的激活剂 。白藜芦醇是植物在响应环境胁迫时产生的一种天然多酚化合物,存在于很多植物性食物里,最著名的是红酒。后来,人们研究发现白藜芦醇能够延长低等真核生物的寿命 。这一发现为检测白藜芦醇,在哺乳动物体内是否起 CR 类似的作用创造了条件。在老鼠体内,长期服用白藜芦醇所诱导的基因表达模式、与 CR 诱导的基因表达模式类似,尽管未能延长寿命、却延缓了生理功能的衰老 。白藜芦醇可以使啮齿动物免受喂食高热量食物引起的肥胖、以及 胰岛素抵抗症发生所造成的伤害 。 白藜芦醇也能够减轻 2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病症状,这暗示 白藜芦醇的 “ 靶 ” 途径对于发展 2 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很重要 。 尽管以老鼠等为模式生物的研究,证实白藜芦醇对抗衰老代谢的调节效应, 表现为增强 Sirt1 和 PGC-1α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 辅激活子 1α,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 coactivator-1α , PGC-1α )活性 。但是,有两项研究结果表明,白藜芦醇不是 Sirt1 的直接活化因子。其一,是白藜芦醇虽可以在体内条件下激活 Sirt1 ,但是体外试验则不然 。其二,是白藜芦醇在体内条件下能够激活 AMPK 。 AMPK 是一个三聚体复合物,能够通过 “ 感应 ”AMP/ATP 和 ADP/ATP 这两个比例关系,来 “ 感知 ” 养分损失 。 AMPK 还是一个全身性的关键代谢功能调节剂,已知它可以增加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 I , NAD + )的水平,并可激活 Sirt1 和 PGC-1α 。尽管 NAD + 和 Sirt1 活化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还未建立起来,但是已有研究证实二者都位于白藜芦醇激活 AMPK 信号途径的下游 。 2. 白藜芦醇对抗衰老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的调节作用 2. 1 白藜芦醇活化 AMPK 依赖于 Epac1 白藜芦醇作为一种非 黄酮 类的 酚 类物质,天然存在于很多植物中,生物胁迫条件下是植物为了抵御病菌入侵而产生的一种抗毒型物质 。白藜芦醇健康功效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外都是主流热潮项目,主要方向包括延长寿命、抗癌、抗心血管疾病等。 近日, Park 等 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解析了白藜芦醇抗衰老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Fig. 1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Resveratrol 图 1 白藜芦醇分子结构式 在开始研究之初,研究者受白藜芦醇能够使环腺苷酸 (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cAMP) 含量增加这一结论的启发 ,发现低剂量白藜芦醇 ( ≤ 50 μ M) 能使小鼠体内 c2c12 肌小管细胞和 白色脂肪组织细胞 (white adipose tissue, WAT) cAMP 含量均上升。用 腺苷酰环化酶( adenylyl cyclase, AC )抑制剂 MDL-12,330A 和 白藜芦醇同时处理肌小管细胞和 HeLa 细胞,结果表明 白藜芦醇引发的 cAMP 上升、是造成 AMPK 活化的原因。这一发现显示, cAMP 信号为白藜芦醇激活 AMPK 所必需。 在大多数细胞内, cAMP 信号受两组 效应物 所介导:蛋白激酶 A ( protein kinase A , PKA ),和 鸟嘌呤核苷酸交换 因子 ( cAMP-GEFs, Epac1, Epac2 ) 。为了确定哪一个效应物响应了 白藜芦醇对 AMPK 的活化作用,研究者使用了 siRNA 干扰方法,结果显示是 Epac1 参与了 白藜芦醇对 AMPK 的激活过程。 由于 Epac1 能够起 鸟 苷 酸 交换因子 (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s, GEFs) 的作用,所以可以 催化小 G- 蛋白家族成员 Rap1 和 Rap2 由 GDP 结合态向 GTP 结合状态转变 。为了证明是 白藜芦醇增强了 Epac1 的活性、活化的 Epac1 又进而提高了 Rap1GTP 结合态的水平,研究者使用了体外 pull-down 双杂交试验,结果表明 白藜芦醇确实可以增加肌小管细胞 Rap1GTP 含量。 使用 Epac1 的激动剂 007 处理 肌小管细胞足以提高 AMPK 和其底物乙酰 辅酶 A 羧化酶 ( acetyl-CoA carboxylase, ACC )的磷酸化水平。研究者的试验还表明,白藜芦醇也不能直接激活 Epac1 。 2. 2 白藜芦醇通过 Epac1 提高辅酶 I 的水平 由于 AMPK 能够增加的 NAD + 水平、增强 Sirt1 的活性 ,研究者探讨了白藜芦醇增加 NAD + 水平是否具有 Epac1 依赖性问题。使用 Epac1 的 siRNA 进行 RNAi 试验、结合 Sirt1 对 PGC-1α 去乙酰化作用的 免疫印迹和免疫沉淀试验,结果显示 白藜芦醇提高 NAD + 水平、增强 Sirt1 的活性,均具有 Epac1 依赖性。研究者使用 Epac1 激动剂处理 肌小管,结果表明活化的 Epac1 能够促进线粒体的合成。 2. 3 白藜芦醇经由 PLC-Ryr2 活化 CamKK β -AMPK AMPK 的活化之前需要由上游激酶信号分子催化其进行自身磷酸化作用,这两类对 AMPK 起磷酸化催化作用激酶分别是 LKB1 和 CamKKβ ( 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kinase kinase , CamKKβ ) 。研究者使用 Ca 2+ 螯合剂 BAPTA-AM 和 CamKK 抑制剂 STO609 预处理 肌小管,结果表明二者均能够减少低浓度 白藜芦醇处理后引起的 AMPK 和 ACC 磷酸化上升,这显示低浓度白藜芦醇激发的 AMPK 和 ACC 磷酸化具有 CamKKβ 依赖性。研究者抑制剂试验进一步表明,白 藜芦醇需要经由 Epac1 来活化 CamKKβ-AMPK 信号途径。 由于 Epac1 可以通过磷脂酶 C (phospholipase, PLC) 来增加细胞浆 Ca 2+ 浓度,研究人员用 PLC 抑制剂 U73122 预处理肌小管,发现该处理显著降低了白藜芦醇诱导的细胞浆 Ca 2+ 浓度增加。一旦 Epac 活化, 利阿诺定受体 2 (ryanodine receptor 2, Ryr2) 即被磷酸化、进而促进内质网 / 肌质网向胞浆释放 Ca 2+ 。 研究者发现,在有 Ryr2 抑制剂存在的情况下, 白藜芦醇刺激的 AMPK 和 ACC 磷酸化作用受到抑制。抑制剂试验还显示,另一个 内质网 / 肌质网 Ca 2+ 释放通道、 三磷酸肌醇受体没有参与 白藜芦醇诱导的细胞浆 Ca 2+ 信号。 研究者还用 Epac1 的 siRNA 进行干扰试验,结果表明 白藜芦醇只有在 Epac1 活化情况下,才能诱导 Ryr2 产生磷酸化作用。这些发现表明,白藜芦醇活化 CamKKβ-AMPK 信号需经由 PLC-Ryr2 途径。 2. 4 白藜芦醇通过抑制 PDEs 活性来增加细胞 cAMP 水平 细胞内 cAMP 的水平取决于腺苷酸环化酶 ( adenyl cyclase, ACs) 和 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 ( cyclic nucleotide phophodiesterases , PDEs) 的活性。前者催化由 ATP 生成 cAMP 的合成反应,后者催化 cAMP 或 cGMP 水解为 AMP 或 GMP 。研究者测定了 3 种类型的代表性 ACs ,发现 白藜芦醇对其活性没有影响。这一结果暗示,白藜芦醇提高细胞 cAMP 的水平,是通过抑制 PDEs 的活性来实现。 PDE 家族有 11 个成员,它们各自有相对专一性的底物。 PDE4 、 PDE7 、 PDE8 选择性水解 cAMP , PDE5 、 PDE6 、 PDE9 选择性水解环鸟苷酸 cGMP ( 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 cGMP ), PDE1 , PDE2 , PDE3 , PDE10 和 PDE11 能够水解不同浓度的 cAMP 或 cGMP 。 PDE 家族成员在每个细胞都表达,研究者测定了 白藜芦醇对重组 PDEs 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藜芦醇抑制 PDE1 、 PDE3 、 PDE4 的活性,但是对 PDE2 和 PDE5 没有影响。研究者的试验还表明,在低浓度情况下 白藜芦醇通过与 cAMP 竞争性结合 PDE3 上的 酶位点来实现对其活性的抑制作用,其规律符合米氏方程。 2. 5 白藜芦醇经由抑制 PDEs 而活化 AMPK 促进线粒体合成 研究者的 肌小管抑制剂 试验表明, PDE4 和 PDE3 对基态时 PDEs 总活性的贡献率分别达 76% 和 18% 。 为了进一步验证体外白藜芦醇对 PDEs 抑制作用的试验结果, Park 等 使用了遗传学方法。已有报道, PDE4 的上游保守结构域 (upstream conserved regions, UCRs) ,会增加其对竞争性抑制剂的敏感性。而仅有催化结构域、但是 UCRs 缺失的 PDE4 对竞争性抑制剂却有抗性 。研究者发现 PDE4 的 UCRs 对于白藜芦醇发挥抑制作用至关重要,因为缺失 UCRs 的 PDE4 活性被抑制一半时、抑制剂白藜芦醇的 IC 50 要高出 PDE4 含完全序列时 2.4 倍。如果 白藜芦醇是因抑制 PDE4 而活化 ACC 和 AMPK ,相同情况下、在白藜芦醇诱导 ACC 和 AMPK 磷酸化肌小管细胞内,所表达的 PDE4 催化结构域应当少于其全长结构域,研究者用试验证实了这一点。 如果白藜芦醇的代谢效果源于其对 PDEs 的抑制作用,那么已知 PDEs 抑制剂的代谢效应就会与白藜芦醇相似。用 PDE4 抑制剂 rolipram 处理肌小管细胞,实验结果的确如此。 为了证实 rolipram 在活的有机体内是否能再现与白藜芦醇相同的代谢效应,研究者在用药物处理的同时、给小鼠喂食高脂肪食物。 12-14 周以后,分离小鼠肌肉组织,测定 AMPK, 一氧化氮合成酶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 eNOS) , PGC-1 等对线粒体生物合成起重要作用的酶 mRNA 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水平。而且,经处理的小鼠线粒体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塌车实验表明,处理的小鼠的耐力也显著高于对照。这些结果表明, rolipram 与白藜芦醇对线粒体有相似的代谢效应。 2. 6 对 PDE 的 抑制作用可防止 饮食引起 的 肥胖和葡萄糖耐受 性不良 白藜芦醇与 rolipram 相似代谢效应试验进一步扩展到了白色脂肪组织。研究者给小鼠喂食 12-14 周高脂肪食物的同时,在食物中添加适量白藜芦醇或 rolipram ,结果表明 AMPK 和 ACC 的磷酸化水平均高于对照。研究着试验发现,经 rolipram 处理的小鼠对因摄食高脂肪引起的体重增加有耐受性、并且脂肪含量也较低。这表明,与对照相比, rolipram 可以增加小鼠身体的代谢效率。其原因是, rolipram 与白藜芦醇和 Epac 激动剂相似,均可以增加机体的耗氧量、以及肌小管的脂肪氧化。 研究者测定耗氧量发现,经 rolipram 处理的小白鼠体力没有受到影响,但是耗氧量的确增加了,这显示 rolipram 增加了机体的 基础代谢率。与此结果一致的是,禁食状态下与对照相比, rolipram 与白藜芦醇增加了受处理小鼠的体温。 PGC-1α 能增强机体对 ROS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 的清除能力。与此相符, 经 rolipram 处理的小白鼠 PGC-1α 基因表达水平较高、 ROS 水平较低。考虑到以上结果,研究者预计 rolipram 会增强小白鼠葡萄糖耐受性,实验结果表明确实如此。 胰高血糖素样肽 -1 (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 ,是由动物内脏分泌、具有抗糖尿病功能的活性因子。 GLP-1 的类似物、以及能增加内源 GLP-1 产生的药物是治疗 2 型糖尿病的部分方法。 GLP-1 的基因表达受 cAMP 的正调控、而且还可以在因 rolipram 与白藜芦醇对 PDEs 其抑制作用时受诱导表达 。为了支持这一观点,研究者发现,经 rolipram 或白藜芦醇处理的小鼠,其血清 GLP-1 含量几乎增加了 20% 。总之,这些结果显示, rolipram 与白藜芦醇均可以经由包括激素调控等多种机制来预防 2 型糖尿病。 3. 白藜芦醇代谢效应的研究意义和展望 3.1 白藜芦醇通过 cAMP 信号网络产生生物学效应 cAMP 信号十分复杂,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所活化的效应物、亚细胞结构和细胞类型等。 cAMP 是关键的代谢调控介导物, PDEs 靶标 的鉴定 解释了白藜芦醇 可以发挥 CR 方面的作用。 白藜芦醇通过活化 Epac1 而增加 cAMP 的含量,可以诱导本属于 CR 信号的途径发生转导 。 PDE4 抑制剂对健康的益处,诸如增强记忆、预防衰老相关疾病,已在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所以, PDE4 抑制剂可以用来治疗人类代谢疾病和衰老相关疾病。 Fig.2 Network Schematic diagram of Resveratrol anti-aging Cell signal transduction. 图 2 : 白藜芦醇抗衰老作用细胞信号转导网络示意图 3.2 总结和展望 有关白藜芦醇的研究公布之后,有不少报道也夸大了这种物质的作用,认为可以通过摄取白藜芦醇,来达到减肥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达到白藜芦醇的作用剂量,不能通过红酒中一次摄取,因为要达到所需剂量每天需要喝几百瓶红酒,这样将会产生副作用。而且目前的研究主要限于小鼠等动物实验,并未在人体中有确实的证据。 一瓶红酒中的的白藜芦醇数量会由于葡萄种类及生长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而言,含量在 0.2 ~ 5.8 毫克 / 升不等。 Park 等用模式动物小鼠,对白藜芦醇抗衰老细胞信号途径的解析,为研究天然植物、特别是天然中药材抗衰老作用的生物学机理开辟了新的蹊径。 参考文献 Pearson K J, Baur JA, Lewis K N, Peshkin L, Price N L, Labinskyy N, Swindell W R, Kamara D, Minor R K, Perez E, et al. Resveratrol delays age-related deterioration and mimics transcriptional aspects of dietary restriction without extending life span. Cell Metab, 2008, 8: 157–168. Baur JA, Pearson K J, Price N L, Jamieson HA, Lerin C, Kalra A, Prabhu V V, Allard J, Lopez-Lluch G., Lewis K, et al. Resveratrol improves health and survival of mice on a high-calorie diet. Nature, 2006, 444: 337–342. Lagouge M, Argmann C, Gerhart-Hines Z, Meziane H, Lerin C, Daussin F, Messadeq N, Milne J, Lambert P, Elliott P, et al. Resveratrol improves mitochondrial function and protects against metabolic disease by activating SIRT1 and PGC-1alpha. Cell, 2006, 127: 1109–1122. Brasnyo P, Molna r G A, Moha s M, Marko L, Laczy B, Cseh J, Mikola s E, Szija rto I A., Me rei A., Halmai R., et al. Resveratrol improves insulin sensitivity, reduces oxidative stress and activates the Akt pathway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Br. J. Nutr, 2011, 106: 383–389. Park S J, Ahmad F, Philp A et al. Resveratrol Ameliorates Aging-Related Metabolic Phenotypes by Inhibiting cAMP Phosphodiesterases. Cell, 2012, 148: 421–433. Lin J, Wu H, Tarr P T, et al. 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PGC-1 alpha drives the formation of slow-twitch muscle fibres. Nature, 2002, 418: 797–801. McCay C M, Crowell M F, and Maynard L A. The effect of retarded growth upon the length of life span and upon the ultimate body size. J Nutr, 1935.10: 63–79. Lin, S J, Defossez P A, and Guarente L. Requirement of NAD and SIR2 for life-span extension by calorie restriction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cience, 2000, 289: 2126–2128. Guarente L. Sirtuins as potential targets for metabolic syndrome. Nature, 2006. 444: 868–874. Banks A S, Kon N, Knight C, Matsumoto M, Gutie rrez-Jua rez R., Rossetti L, Gu W, and Accili D. SirT1 gain of function increases energy efficiency and prevents diabetes in mice. Cell Metab, 2008, 8: 333–341. Pfluger P T, Herranz D, Velasco-Miguel S, Serrano M, and Tscho ¨ p M H. Sirt1 protects against high-fat diet-induced metabolic damag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8, 105: 9793–9798. Herranz, D Munoz-Martin,M, Canamero M, Mulero, F Martinez-Pastor, B Fernandez-Capetillo O, and Serrano M. Sirt1 improves healthy ageing and protects from metabolic syndrome-associated cancer. Nat. Commun. Published online April 12, 2010. 10.1038/ncomms1001. Donmez G, Wang D, Cohen D E, and Guarente L. SIRT1 suppresses beta-amyloid production by activating the alpha-secretase gene ADAM10. Cell, 2010, 142: 320–332. Howitz K T, Bitterman K J, Cohen H Y, Lamming D W, Lavu S, Wood J G, Zipkin R E, Chung P, Kisielewski A, Zhang L L, et al. Small molecule activators of sirtuins extend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life span. Nature, 2003, 425: 191–196. Signorelli P, and Ghidoni R.. Resveratrol as an anticancer nutrient: molecular basis, open questions and promises. J Nutr. Biochem, 2005, 16: 449–466. Gruber J, Tang S Y, and Halliwell B. Evidence for a trade-off between survival and fitness caused by resveratrol treatment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 Ann. N Y Acad. Sci, 2007, 1100: 530–542. Viswanathan M, Kim S K, Berdichevsky A, and Guarente L. A role for SIR-2.1 regulation of ER stress response genes in determining C. elegans life span. Dev. Cell, 2005, 9: 605–615. Woods A, Dickerson K, Heath R, Hong S P, Momcilovic M., Johnstone, S R, Carlson, M., and Carling, D. Ca 2+ /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kinase-beta acts upstreamof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inmammalian cells. Cell Metab, 2005, 2: 21–33. Lagouge M, Argmann C, Gerhart-Hines Z, Meziane H, Lerin C, Daussin F, Messadeq N, Milne J, Lambert P, Elliott P, et al. (2006). Resveratrol improves mitochondrial function and protects against metabolic disease by activating SIRT1 and PGC-1alpha. Cell, 2006, 127: 1109–1122. Um J H, Park S J, Kang H, Yang S, Foretz M, McBurney M W, Kim M K, Viollet B, and Chung J H.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deficient mice are resistant to the metabolic effects of resveratrol. Diabetes, 2010, 59: 554–563. Beher D, Wu J, Cumine S, Kim K W, Lu S C, Atangan L, and Wang M. Resveratrol is not a direct activator of SIRT1 enzyme activity. Chem. Biol. Drug Des. 2009, 74: 619–624. Pacholec M, Bleasdale J E, Chrunyk B, Cunningham D, Flynn D, Garofalo R S, Griffith D, Griffor M, Loulakis P, Pabst B, et al. SRT1720, SRT2183, SRT1460, and resveratrol are not direct activators of SIRT1. J. Biol. Chem. 2010, 285: 8340–8351. Canto C, Jiang L Q, Deshmukh A S, Mataki C, Coste A, Lagouge M, Zierath J R, and Auwerx J. Interdependence of AMPK and SIRT1 formetabolic adaptation to fasting and exercise in skeletalmuscle. Cell Metab. 2010, 11: 213–219. Carling D, Zammit V A, and Hardie D G. A common bicyclic protein kinase cascade inactivates the regulatory enzymes of fatty acid and cholesterol biosynthesis. FEBS Lett. 1987, 223: 217–222. Xiao B, Sanders M J, Underwood E, Heath R, Mayer F V, Carmena D, Jing C, Walker P A, Eccleston J F, Haire L F, et al. Structure of mammalian AMPK and its regulation by ADP. Nature, 2011, 472: 230–233. Canto C, Gerhart-Hines Z, Feige J N, Lagouge M, Noriega L.,Milne J C, Elliott P J, Puigserver P, and Auwerx J. AMPK regulates energy expenditure by modulating NAD + metabolism and SIRT1 activity. Nature, 2009, 458: 1056–1060. El-Mowafy A M, and Alkhalaf M. Resveratrol activates adenylyl-cyclase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a novel, estrogen receptor-independent cytostatic mechanism. Carcinogenesis, 2003, 24, 869–873. de Rooij J, Zwartkruis F J, Verheijen M H, Cool R H, Nijman S M, Wittinghofer A, and Bos J L. Epac is a Rap1 guanine-nucleotide-exchange factor directly activated by cyclic AMP. Nature, 1998, 396: 474–477. Kawasaki H, Springett G M, Mochizuki N, Toki S, Nakaya M, Matsuda M, Housman D E, and Graybiel A M. A family of cAMP-binding proteins that directly activate Rap1. Science, 1998, 282: 2275–2279. Fulco M, Cen Y, Zhao P, Hoffman E P, McBurney M W, Sauve A A, and Sartorelli V. Glucose restriction inhibits skeletal myoblast differentiation by activating SIRT1 through AMPK-mediated regulation of Nampt. Dev. Cell, 2008, 14: 661–673. Hawley S A, Boudeau J, Reid J L, Mustard K J, Udd L, Ma ¨ kela ¨ T P, Alessi D R, and Hardie D G. Complexes between the LKB1 tumor suppressor, STRAD alpha/beta and MO25 alpha/beta are upstream kinases in the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cascade. J. Biol., 2003, 2: 28. Woods A, Johnstone S R, Dickerson K, Leiper F C, Fryer L G, Neumann D, Schlattner U, Wallimann T, Carlson M, and Carling D. LKB1 is the upstream kinase in the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cascade. Curr. Biol, 2003, 13: 2004–2008. Hawley, S.A., Pan, D.A.,Mustard, K.J., Ross, L., Bain, J., Edelman, A.M., Frenguelli, B.G., and Hardie D G. 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kinase-beta is an alternative upstream kinase for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Cell Metab. 2005, 2: 9–19. Hurley R L, Anderson K A, Franzone J M, Kemp B E, Means A R, and Witters L A. The 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kinases are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s. J. Biol. Chem. 2005, 280: 29060–29066. Wehrens X H, Lehnart S E, Reiken S R, and Marks A R. Ca 2+ /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II phosphorylation regulates the cardiac ryanodine receptor. Circ. Res. 2004, 94: e61–e70. Burgin A B, Magnusson O T, Singh J, Witte P, Staker B L, Bjornsson J M, Thorsteinsdottir M, Hrafnsdottir S, Hagen T, Kiselyov A.S, et al. Design of phosphodiesterase 4D (PDE4D) allosteric modulators for enhancing cognition with improved safety. Nat. Biotechnol, 2010, 28, 63–70. Gevrey J C, Cordier-Bussat M, Ne moz-Gaillard E, Chayvialle J A., and Abello J. Co-requirement of cyclic AMP- and 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s for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of cholecystokinin gene by protein hydrolysates. J. Biol. Chem, 2002, 277: 22407–22413.
177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可编辑的listctrl实现
rxl 2012-7-7 16:36
Introduction Almost every one of us who are programming in VC++ , will come across the List control. There are many cases where there is a need to represent data in List Control in multiple columns. By default it is not possible to modify the data in the List control itself. In this small article I am putting a simple way to edit any value in any column in a Report style List control. The logic here is simple, whenever user clicks on an sub-item which he wants to modify at that place I am displaying a edit box and allowing to modify the value. Once modified and by clicking the ENTER key, the updated value is set in the List control. Here I am assuming the user is familiar with VC++ and using Class Wizard Implementation steps: Using MFC AppWizard, create a Dialog Based application. Give the application name as MultipleColumns. By default the wizard adds OK and Cancel buttons to the Dialog, Remove these two buttons. Now Add a List-Control and in properties change the style to Report, this style is necessary if we want multiple columns Add two buttons to the Dialog and name them as OK and Exit Add one Edit box and in the properties remove the Border style Using the Class Wizard add the message handlers for the OK and Exit Buttons. Add the following code to those functions void CMultipleColumnsDlg::OK() { CDialog::EndDialog ( 0 ); // Add this line } void CMultipleColumnsDlg::OnExit() { CDialog::EndDialog ( 0 ); // Add this line } Add a function called InsertItems() to the CMulipleColumnsDlg class. void InsertItems(); In the function handler add the following code // This function inserts the default values // into the listControl void CMultipleColumnsDlg::InsertItems() { HWND hWnd = ::GetDlgItem(m_hWnd, IDC_LIST1); // Set the LVCOLUMN structure with the required // column information LVCOLUMN list; list.mask = LVCF_TEXT |LVCF_WIDTH| LVCF_FMT |LVCF_SUBITEM; list.fmt = LVCFMT_LEFT; list.cx = 50 ; list.pszText = " S.No" ; list.iSubItem = 0 ; // Inserts the column ::SendMessage(hWnd,LVM_INSERTCOLUMN, (WPARAM) 0 ,(WPARAM)list); list.cx = 100 ; list.pszText = " Name" ; list.iSubItem = 1 ; ::SendMessage(hWnd ,LVM_INSERTCOLUMN, (WPARAM) 1 ,(WPARAM)list); list.cx = 100 ; list.pszText = " Address" ; list.iSubItem = 2 ; ::SendMessage(hWnd ,LVM_INSERTCOLUMN, (WPARAM) 1 ,(WPARAM)list); list.cx = 100 ; list.pszText = " Country" ; list.iSubItem = 2 ; ::SendMessage(hWnd ,LVM_INSERTCOLUMN, (WPARAM) 1 ,(WPARAM)list); // Inserts first Row with four columns . SetCell(hWnd, " 1" , 0 , 0 ); SetCell(hWnd, " Prabhakar" , 0 , 1 ); SetCell(hWnd, " Hyderabad" , 0 , 2 ); SetCell(hWnd, " India" , 0 , 3 ); // Inserts second Row with four columns . SetCell(hWnd, " 2" , 1 , 0 ); SetCell(hWnd, " Uday" , 1 , 1 ); SetCell(hWnd, " Chennai" , 1 , 2 ); SetCell(hWnd, " India" , 1 , 3 ); // Inserts third Row with four columns . SetCell(hWnd, " 3" , 2 , 0 ); SetCell(hWnd, " Saradhi" , 2 , 1 ); SetCell(hWnd, " Bangolore" , 2 , 2 ); SetCell(hWnd, " India" , 2 , 3 ); // Inserts fourth Row with four columns . SetCell(hWnd, " 4" , 3 , 0 ); SetCell(hWnd, " Surya" , 3 , 1 ); SetCell(hWnd, " Calcutta" , 3 , 2 ); SetCell(hWnd, " India" , 3 , 3 ); } Add another function called SetCell( ) to the CMultipleColumnsDlg class void SetCell(HWND hWnd1, CString value, int nRow, int nCol); In the function handler add the following code // This function set the text in the specified // SubItem depending on the Row and Column values void CMultipleColumnsDlg::SetCell(HWND hWnd1, CString value, int nRow, int nCol) { TCHAR szString ; wsprintf(szString,value , 0 ); // Fill the LVITEM structure with the // values given as parameters. LVITEM lvItem; lvItem.mask = LVIF_TEXT; lvItem.iItem = nRow; lvItem.pszText = szString; lvItem.iSubItem = nCol; if (nCol 0 ) // set the value of listItem ::SendMessage(hWnd1,LVM_SETITEM, (WPARAM) 0 ,(WPARAM)lvItem); else // Insert the value into List ListView_InsertItem(hWnd1,lvItem); } Add one more function called GetItemText() to the same Class CString GetItemText(HWND hWnd, int nItem, int nSubItem) const ; Inside the function add the following code // this function will returns the item // text depending on the item and SubItem Index CString CMultipleColumnsDlg::GetItemText( HWND hWnd, int nItem, int nSubItem) const { LVITEM lvi; memset(lvi, 0 , sizeof (LVITEM)); lvi.iSubItem = nSubItem; CString str; int nLen = 128 ; int nRes; do { nLen *= 2 ; lvi.cchTextMax = nLen; lvi.pszText = str.GetBufferSetLength(nLen); nRes = ( int )::SendMessage(hWnd, LVM_GETITEMTEXT, (WPARAM)nItem, (LPARAM)lvi); } while (nRes == nLen- 1 ); str.ReleaseBuffer(); return str; } Also add two member variables to the CMultipleColumnsDlg class which are of type int int nItem, nSubItem; From the Class wizard add NM_CLICK notification to the List control. Inside the function handler write the following code // This function Displays an EditBox at the position // where user clicks on a particular SubItem with // Rectangle are equal to the SubItem, thus allows to // modify the value void CMultipleColumnsDlg::OnClickList( NMHDR* pNMHDR, LRESULT* pResult) { Invalidate(); HWND hWnd1 = ::GetDlgItem (m_hWnd,IDC_LIST1); LPNMITEMACTIVATE temp = (LPNMITEMACTIVATE) pNMHDR; RECT rect; // get the row number nItem = temp-iItem; // get the column number nSubItem = temp-iSubItem; if (nSubItem == 0 || nSubItem == -1 || nItem == -1) return ; // Retrieve the text of the selected subItem // from the list CString str = GetItemText(hWnd1,nItem , nSubItem); RECT rect1,rect2; // this macro is used to retrieve the Rectanle // of the selected SubItem ListView_GetSubItemRect(hWnd1,temp-iItem, temp-iSubItem,LVIR_BOUNDS,rect); // Get the Rectange of the listControl ::GetWindowRect(temp-hdr.hwndFrom,rect1); //Get the Rectange of the Dialog GetClientRect(rect2); ClientToScreen(rect2); int x = rect1.left - rect2.left; int y = rect1.top - rect2.top; if(nItem!= -1) ::SetWindowPos(::GetDlgItem(m_hWnd,IDC_EDIT1), HWND_TOP, x + rect.left + 6, y + rect.top + 2, rect.right - rect.left - 1, rect.bottom - rect.top - 1, NULL); ::ShowWindow(::GetDlgItem(m_hWnd,IDC_EDIT1),SW_SHOW); ::SetFocus(::GetDlgItem(m_hWnd,IDC_EDIT1)); // Draw a Rectangle around the SubItem ::Rectangle(::GetDC(temp-hdr.hwndFrom), rect.left,rect.top-1,rect.right,rect.bottom); // Set the listItem text in the EditBox ::SetWindowText(::GetDlgItem(m_hWnd,IDC_EDIT1),str); *pResult = 0 ; } To handle the ENTER key we need to write the virtual function OnOk in the MultipleColumnsDlg.h, so add the following as protected member : afx_msg void OnOK(); In MultipleColumnsDlg.cpp write the following code. // This function handles the ENTER key void CMultipleColumnsDlg::OnOK() { CWnd* pwndCtrl = GetFocus(); // get the control ID which is // presently having the focus int ctrl_ID = pwndCtrl-GetDlgCtrlID(); CString str; switch (ctrl_ID) { // if the control is the EditBox case IDC_EDIT1: // get the text from the EditBox GetDlgItemText(IDC_EDIT1,str); // set the value in the listContorl with the // specified Item SubItem values SetCell(::GetDlgItem (m_hWnd,IDC_LIST1), str,nItem,nSubItem); ::SendDlgItemMessage(m_hWnd,IDC_EDIT1, WM_KILLFOCUS, 0 , 0 ); ::ShowWindow(::GetDlgItem(m_hWnd,IDC_EDIT1), SW_HIDE); break ; default : break ; } } The last step in the implementation is add the following code in side the OnInitDialog function // Set the style to listControl ListView_SetExtendedListViewStyle(::GetDlgItem (m_hWnd,IDC_LIST1),LVS_EX_FULLROWSELECT | LVS_EX_GRIDLINES); InsertItems(); ::ShowWindow(::GetDlgItem(m_hWnd,IDC_EDIT1),SW_HIDE); Conclusion With this I will hope , it will give an idea to edit any sub items in a List control. 转自 http://www.codeproject.com/Articles/1124/Editing-Sub-Items-in-List-Control , 其中bug已修正!
27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编辑邓蜀生文集的人生轨迹和学术留痕有感
热度 1 黄安年 2012-7-5 18:46
编辑邓蜀生文集的人生轨迹和学术留痕有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7 月 5 日 发布 自 6 月初到今天早晨,紧张的一个月时间为九十高龄的邓蜀生先生编辑他的九旬文集忙碌,其中前两部分人生轨迹和学术留痕均已经完成,第三部分文友赐篇正在集结之中 , 其截止时间是 7 月 31 日 。今天上午我将前两部分文字稿及书中准备选用的几十张照片(备选量超过此数),送到住在人民出版社附近的邓先生家,这一部分约有 43 万字左右,人生轨迹部分含个人职业生涯回顾;两篇访谈;印缅前线战地通讯 4 篇( 1944-1945 );上海《新民晚报》记者采访两篇( 1946-1947 );上海《观察》特约通讯 5 篇( 1948 )。学术留痕部分含个人论文选辑 ,个人书评及其他 ,学者评书 等,惟主要著作和编辑书籍举要,待补。 人生轨迹和学术留痕部分集中反映了邓先生的人生和学术发展脉络,体现了先生的为人和为学。 为收集整理和精选这些学术资料,邓先生自己花费了许多时间 , 力求精选,其中有些 1944-1951 年间的资料已经失散,难以找回(当时有写采访者借去未还回),需要编辑耐心寻找发掘和整理。几经周折,这些终于找到。这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王娟( 1944-1948 年资料)和南开大学美国研究室张聚国博士( 1950-1951 年)的辛劳。这些珍贵资料要抓转换成 WORD 文件还得费一翻功夫,需要辨认和录入及文字校正。 至于学术留痕部分近 30 万字,绝大部分是需要扫描和重新录入的,扫描的辨认率在 80% 左右 , 需要补充辨认不出来的 20% 部分 , 还有相当数量的文字是需要重新录入的,这些部分只能全部有自己来做 , 原因不在省钱 , 而在于时下没有人即使社会上的录入服务员不不愿意接这样的活 , 他们觉得费用低不如复印、刻盘来得快 , 即使高费用(例如一页 8 元)质量还难以保障 , 于是我这位录入员就发挥了超常作用兼录入、校对和甄别于一身。当然这些功夫都没有白费,全部文字稿出来了,邓先生手里有一份清晰可见的头两部分的大字本打字稿,如果加上 7 月底收齐的第三部分 , 那么全书的内容就全了。 照片部分收集和整理也很费时费功 , 先是邓先生自己翻箱倒柜地精选 , 接着是笔者加以汇和增补形成现在的包含个人、人民出版社、美国史学界、家庭生活、书影五部分的内容 , 其中从先生 3 岁到今年的照片均有展现,内容十分的精彩。 目前,邓先生在仔细检阅这些资料和照片,同时静候正在撰写的文友的赐稿,补充一些需要继续完成的工作 , 期待七月底汇总完成该书交中国法制出版社的送审稿,估计这本书有四十七八万字和几十张照片的规模。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评论(07-11)|2897 次阅读|1 个评论
给尊敬的<文学报>的社长和编辑老师们
txd428 2012-7-5 18:40
给尊敬的《文学报》的社长和编辑老师们 尊敬的社长、编辑老师: 你们好! 今天从微博上看到有人发贴,说贵报刊了署名文章,阐述我的《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严重抄袭的事。我赶紧到贵报电子版读了。我也是贵报的热心作者,和好多位编辑很熟悉,你们也宣传过我不少书,在此真诚感谢!包括我这本书,贵报陆梅老师刊登过评论呢!另外,我获奖之时,贵报张滢滢老师也重点关注采访过。至今感念! 我简单回应一下,也是向你们的汇报。 第一,我的书不是自费出版。我这书是自己的博士论文,做了适当的修改后, 2009 年交给黑龙江少儿出版社的。该社并没有收取我的费用,不过,因为儿童文学理论书很不好卖,出版社只是热情帮助,并不指望卖钱,所以没有公开销售,印书不多的。但即使自费出版也不可耻,很多人的书都是自费出版。出版社能够帮助我,解决我的理论书的出书难问题,无论如何,我非常感激。 第二,我的书上简介,是责任编辑张立新老师放的。当时,封面制版都没给我看,里面的简介,说我造假。这里我说明一下,我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不是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记得我拿到样书后,就让责编更正。这书我也是寄给了高洪波副主席的,请他指正的。有错误我承担。但后来再印时,已经不用简介了。说实在话,我也希望出版社多印一些,公开在书店卖,但出版社并不这样,我也没办法。有一些读者喜欢,我只好自己买一点,送给热心读者了。 第三,文章中批评我没有主持和参与过国家和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但我的确参与了几个国家和教育部项目,另外,我在 2009 年以前,在北方工业大学也主持了北京市的优秀人才资助项目和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还获得了中国作家协会重点资助项目。 2010 年和 2011 年,我成功申报了教育部项目和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文章作者对我科研要求很高,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唯一标准来衡量我,非常感谢!但你们也知道,现在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不是唯一标准呢?退一步说,就算是拿到或没拿到,又能说明我是抄袭吗? 第四,文章提到我抄袭,尤其是文章标题注意我严重抄袭,而且比例是惊人的高。我可以把书寄给你们,请你们审查。但文章没有列举具体抄袭,只是说我多次引用。我引用,正说明了我没抄袭,是严肃的尊重别人的著作权的。不过,即使引用,也没有占那么大比例的,我希望更多的读者、学者和专家来阅读我这部书,看看是否真的是抄袭之作。这个我会尽快把书的两个版本寄给你们,以供参考阅读。另外,我再印的书,也可以寄给文章的作者,希望他和我联系。 有些不明确的问题,如果你们愿意也可以直接致电黑龙江少儿社的张立新责编 。黑龙江少儿社邮编地址: 150090 哈尔滨市南岗区宣庆小区 8 号楼,定价: 32 元。欢迎读者购买。 我只是北方工业大学这样普通的学校里的普通老师,在文坛没有地位,也没有进入主流话语圈,能够得到如此批评也是我的荣幸。今后如果有什么差错,也衷心期待批评!不过,我做儿童文学评论,也是敢于直言的,可能“得罪”了圈子里一些人,但我只是对事不对人,相信大家会理解。贵主编也是批评家,写文章对事不对人,直言不讳,是美德! 鲁迅文学奖和其他文学奖项,包括社会上其他的各种项目评审和评奖,都引来了很多议论和批评。我也期待,大家对我的著作进行细心阅读,找出差错,同时鼓励督促我。获奖本是参与的结果,在幸运中被选上,但对我来说,这个奖也没有给我带来什么,我还是普通的老师,也是靠工资和稿费生活。文坛大腕多多,以后多向大家学习! 如贵报有版面,请原文刊登我的这封信。 问夏安笔健! 谭旭东于北京 7 月 5 日
个人分类: 学术小谈|54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投稿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的经历
热度 3 xiaojiangli 2012-7-4 17:12
今年过年以后回到所里,把自己一直修改到吐的一篇文章投往IJRS。过了一个多月,编辑给了意见,Major Revision,但是另一个审稿人迟迟没有回复,又等了4个月,文章有给了另外一个审稿人,原以为就此结束,不想最近编辑同志,又送了一个审稿人,这是闹哪样啊,流程怎么这么奇怪啊。第一篇SCI就这么纠结吗
8280 次阅读|4 个评论
编辑:能帮个忙吗?
热度 1 fs007 2012-7-4 08:52
寻正 我在爆光麻庭光发表在学术杂志上的文章中存在剽窃时,创建了一个分类,称为“麻庭光:抄成洋教授”。随后麻庭光承认错误,向我道歉,并向我承诺要处理有关文章。鉴于麻庭光勇于认错的行为,我决定修改这个分类,但遗憾的是,科学网的这个博客系统并不友好,不容许我修改博文分类。于是我向编辑部发短信,要求修改它,多日过去,编辑部并无回应,难道编辑部针对麻庭光助教授由爱生恨,非得要我保留这么一个尴尬的分类题目? 我在此正式恳求编辑部满足我这么一个合理的愿望,因为麻庭光正式向我抗议,认为他的剽窃行为跟他获得美国助教授职位没有关系,我也认可他的说法。请编辑谨重考量,谢谢。 这一系列题目修改为“对话麻庭光”。
个人分类: 博务杂务|161 次阅读|1 个评论
2012年下半年“科技期刊编辑与出版”会议信息概览(更新中...)
热度 2 rensl 2012-7-3 16:50
l 2012. 7.21 - 24 : “ 第 12 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 ” 暨 “ 转型中的青年编辑论坛 ” , 安徽省合肥 http://www.cessp.org.cn/ch/reader/view_news.aspx?id=20120509155842001 l 2012. 8.18 - 22 : 第 4 届科技期刊发展创新研讨会黑龙江省哈尔滨 http://www.cessp.org.cn/ch/reader/view_news.aspx?id=20120531151437001 l 2012.8.22 - 25 : 第六届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研讨会暨 2012 年 ScholarOne 中国用户年会 , 福建省厦门 htt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cn/CETJ2012/index.htm l 2012. 8.25 - 29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第 22 次学术研讨会,山西省太原 http://www.cas.cn/hy/hyyg/201207/t20120702_3607339.shtml l 2012. 9.11 - 14 : 精品国际科技期刊建设和发展座谈会 ,陕西省西安 http://www.cjstp.cn/config/cjstp/news_category/2012-06-28/%e4%bc%9a%e8%ae%ae%e9%80%9a%e7%9f%a5.pdf l 2012. 9.18 - 21 : 第十七届京津沪渝科技期刊主编 / 社长研讨会暨第二届西部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 重庆 http://159.226.92.67/Jwk_shjournal/CN/news/news680.shtml l 2012. 10.23 - 24 : 第八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湖北省武汉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488/13923722.html
个人分类: 业内资讯|6288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网编辑还是要将好帖子精选出来
热度 4 lin602 2012-7-2 17:15
王伟华先生的博文‘· 特大喜讯: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所有PDF图书开放免费下 ’是一篇非常好的博文,我在此博文出来后15分钟内立刻在下面跟帖强烈建议被精选, 而且在这博文出来后20多分钟我专门写一个推荐帖‘ 建议精选:特大喜讯: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所有PDF图书... ’,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被精选。 看看现在已经被许多博主推荐到‘热门博文’中了,而且位置还挺靠前的,挺高兴,说明博主们还是‘火眼金睛’。 倒是我觉得科学网编辑们应该提高点精选博文的鉴赏力,许多‘精选博文’其实内容不怎么样甚至是‘八卦’,至少比这个博文要差多了。我们还对这个博文专门进行了推荐(如果你们不太清楚,我们专门强烈推荐了,应该引起重视了吧),这个博文对做科研的人来说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尽管这博文现在也到了首页,但我觉得还是有点遗憾。 能够将这些对做科研,对学科发展有帮助的帖子进行推荐精选,其实是个鼓励,让更多的博主将好的帖子贡献出来,因为这是对他们工作与热心的肯定。 我们需要在科学网上得到类似于这种博文式的营养,充分利用好科学网博客这个交流平台,共享大家的信息。 让我定性地来评价,这类推荐好图书与数据库的博文,比一般八卦博文要好个数量级。 再从另一角度来说,即使编辑部不推荐,其实也可以用短信息(不公开)或跟帖(公开)的方法,给推荐人说一下为什么不精选的原因,这样也好互相沟通呀。毕竟大家是出于热爱科学网、尊重发好文博主的的心态来推荐的。编辑部的这种不闻不问,置之不理,这不是一个好的处理这事情的方式,容易让大家成为‘冷心肠’。说实在的,编辑部许多‘跟帖’中的感谢,让人觉得‘冷冷’的。这种冷是一种感觉。
3627 次阅读|8 个评论
学习编辑木兰花慢——应杨晓虹
热度 1 yangyongtian 2012-7-2 02:41
正钱塘五月,白堤翠,远山 幽 。 尽雨锁平湖,六和灵隐,禅院钟楼。 冷泉 嫩竹 倦柳,羡碑亭静静碧荷 柔 。 西泠空余 楼 阁,游人望断瀛洲。 叹春花夏梦难留,有些许离愁。 纵岁月沉浮,情怀不老,且笑回眸。 风停雨 歇 雾 消 , 邀 新知旧友荡兰舟。 惜别流霞如画,云中 醉 月如钩。 ==== 木兰花慢•壬辰孟夏约韵西湖 正钱塘五月,白堤翠,远山 柔 。 尽雨锁平湖,六和灵隐,禅院钟楼。 冷泉 素莲 倦柳,羡碑亭静静 碧荷 幽 。 西泠空余 台 阁,游人望断瀛洲。 叹春花夏梦难留,有些许离愁。 纵岁月沉浮,情怀不老,且笑回眸。 风停雨 消 雾 歇 , 约 新知旧友荡兰舟。 惜别流霞如画,云中 朗 月如钩。
个人分类: 诗词|334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英文投稿的十种状态(转自科学堂)
wss333 2012-6-29 13:19
source: http://scienceroom.net/10-status-of-submit-a-manuscript-37.html 1. Submitted to Journal 当上传结束后,显示的状态是Submitted to Journal,这个状态是自然形成的无需处理。 2. With editor 如果在投稿的时候没有要求选择编辑,就先到主编那里,主编会分派给别的编辑。这当中就会有另两个状态: ① Editor assigned 编辑分派 ② Editor Declined Invitation  编辑 拒绝邀请,这时主编不得不将投稿文章重新分派给其它编辑。 3. Reviewer(s) invited 说明编辑已接手处理,正在邀请审稿人中。有时该过程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其中原因是编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审稿人,这时投稿者可以向编辑推荐审稿人。 4. Under review 审稿人的意见已上传,说明审稿人已接受审稿,正在审稿中,这应该是一个漫长的等待(期刊通常会限定审稿人审稿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左右)。当然前面各步骤也可能很慢的,要看编辑的处理情况。如果被邀请审稿人不想审,就会decline,编辑会重新邀请别的审稿人。 5. 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 审稿结束,等编辑处理,该过程短则几天,长则无期, 科学堂 有一篇文章出现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状态已近一个月了,还是没有消息。 6. Decision in Process 到了这一步就快要有结果了,编辑开始考虑是给修改还是直接拒,当然也有可能直接接受的,但可能性很小,呵呵。 7. 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 小修/大修,这个时候可以稍微庆祝一下了,因为有修改就有可能。具体怎么改就不多说了,谦虚谨慎是不可少的(因为修改后一般会再发给审稿人看,所以一定要细心的回答每一个审稿人的每一个问题,态度要谦逊,要让审稿人觉得他提的每个问题都很有水准的,然后针对他的问题,一个一个的做出答复,能修改的就修改,不能修改的给出理由,而且都要列出来,文章的哪一段哪一行修改了最好都说出来,记住:给审稿人减少麻烦就是给你自己减少麻烦! 另注: 有时,审稿人会在修改意见里隐讳里说出要你仔细阅读某几篇文献,这时可要注意了,其中某些文章可能就是评审者自己发表的,这时你最好在你的修改稿中加以引用),修改后被拒绝的例子也多不胜数的。 8. 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 修改后重新提交,等待编辑审理。 9. Accepted 如果不要再审,只是小修改,编辑看后会马上显示这个状态,但如果要再审也会有上面的部分状态。一步会比较快,但也有慢的。看杂志的。 10. Rejected 相信大家见了Rejected,都会很郁闷。但也不要太灰心,耐心将评审意见看完,一般评审者会给出有益的建议,相信看后你会有所收获。
2043 次阅读|0 个评论
也说说审稿、改稿、退稿
热度 64 等离子体科学 2012-6-20 15:44
看了孙军老师的博文《 刚刚出炉的退稿意见,大家都学学其中的审稿和拒稿学问:) 》,觉得给出的材料不是很清楚。 从后面的退修、复审、再退修的时间看,这篇论文应该是 2011 年 12 月 16 日投稿, 2012 年 1 月 9 日初审意见发给作者,要求 4 周内( 2 月 6 日前)完成修改。实际是 2 月 10 日收到作者的修改稿(晚了 4 天,可能是因为春节假期)。 从这个过程看,一审的两位审稿人在大约三周多的时间完成了审稿意见。考虑正值年底和期末,这个审稿过程还是很快的 —— 国外一般快报( letters )要求 referee 两周给出审稿意见,一般文章常常是超过一个月才见到审稿意见,而且是编辑催了几次。 初审意见口气还是很温和的,而且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一般情况下如果作者按照这些具体修改意见一一进行修改,二审是很容易通过的。二审的意见在表里没有出现。但是二审还是很快的。从 2 月 10 日编辑部收到第一次修改稿到 2 月 27 日收到审稿人的二审意见,只有 17 天。考虑到这期间基本上是学校的寒假期间,二审可以说是相当快了。同样,要求作者 4 周内(到 3 月 26 日)修改再送。这次作者提前 12 天修改好再送编辑部。 So far so good ——审稿人很认真负责,审稿意见至少是及时(如果不是说很快的话)返回编辑部。作者也很认真对待,及时修改,再送。 问题出在三审!耗时三个月(这已经不正常了),到 6 月 18 日,主编直接给出退稿的终审意见(这更不是正常的审稿程序)。 说明对于第三稿,审稿人与作者之间有很尖锐的不同意见,矛盾激化,不得不上交到主编那里仲裁。主编(或者另外请的专门审稿人)至少部分同意了审稿人意见。而矛盾的起因,很可能是二审的时候已经出现。 具体的因果,不看到二审意见和三审意见局外人无法判断。但是以笔者多年与审稿人打交道和自己审稿的经验,觉得有几点看法可以供大家参考: 1. 笔者首先想说的是:审稿人和作者之间的关系是合作,而不是敌对。 任何文章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笔者拜读过 Einstein 关于 Brownian 运动的经典文献,觉得其表述在逻辑上不如后来的理论描述那么自然——当然,也可能是我自己理解能力有限。但是至少后来 Langevin 的理论描述更简洁直观、更抓住物理本质是大家公认的。即使十全十美,对同样问题不同的人会偏好不同的物理描述或者不同的逻辑表述。所以审稿人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审稿意见使得作者的文章能更好地表达其物理内涵(除非开始就觉得文章的内容是重复前人的工作或者物理上是不对的)。 更重要的是,文章一旦发表出来,审稿人就要和作者共同承担责任,却得不到任何 credit!! 就是说,审稿人辛辛苦苦帮助修改,精雕细琢出一篇好文章,赞扬、得奖,都是作者,没有审稿人什么事;而一旦有任何错误,审稿人首先要承担没有很好把关的责任!甚至会影响到审稿人的学术声誉。 看到一些作者对审稿人不满意,或者一些审稿人对作者横挑鼻子竖挑眼。关键都是没有摆正这个心态,没有明白双方其实是合作者。这一点笔者觉得 ApJ 和 PoP 做得比较好。过去(最近换了出版社以后就不清楚了) ApJ 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就是帮助作者把文章改好。所以只要文章在物理上有新意,就尽量帮助作者修改提高。尽管有时候来回几审、甚至换审稿人,最后还是力争把你的观点发表出来。这其实是办学术刊物的宗旨。(现在多数的刊物已经把这个宗旨丢掉了,很可惜。) PoP 也是这样,主编和编辑部会督促审稿人及时公正地把意见告诉作者。而且一旦审稿人和作者在重大问题上意见分歧,也会及时请权威的专家出来做出有说服力的决定。 有一次笔者审一篇文章,觉得对所研究的问题是很重要的贡献。但是总觉得有点意犹未尽,所以建议作者把它做完。可是作者是某国人,固执得很,就是不改。说:我这些工作发一篇文章足够了。另一个审稿人开始提了一些简单的意见,但是被这个作者拒不接受批评的固执惹恼了,二审意见变成 should be rejected 。主编把他们打架的经过发给我,问我怎么看。我说,这些意见都不是原则错误。尽管这个作者没有接纳,但不影响主要结果的正确性和重要性。还是应该让同行都看到这个结果——因为有助于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发展。主编的回信给我触动很大:他说,主要依据你的意见,我决定发表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这是我第一次感到作为一个审稿人的特殊责任:没有任何 credit ,但是却要为文章可能出的错误承担责任!感到审稿人与作者其实是在同一条船上。 这一点 JGR 做得最好:鼓励审稿人公开自己的名字,由编辑部在文章最后写上:感谢审稿人 XX 和 XX ,以此来敦促审稿人时时牢记自己的责任,牢记自己其实是作者的合作者(而且得不到任何回报)。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 2. 明白了审稿人和作者的关系,就会了解审稿人的任务其实很简单: 1 )发现文章的价值(包括是否适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2 )帮助作者修改文章,使得文章达到适于发表的要求(包括内容和表述形式)。看孙老师博文中的两个初审意见,基本上来说做到了上述两点。他们基本肯定了文章里的结果值得发表,然后提出很详尽的修改意见。笔者觉得,根据以往审稿和投稿的经验,看到这样相当 positive 的初审意见,发表应该不成问题。关键是作者如何看待和回复审稿意见。 3. 对于作者来说,明白了笔者上面说的审稿人的责任,就应该以感谢的心情来看待审稿人意见。特别是国内刊物。 有一位老先生多次感叹:国内评价体系主要靠数文章、看影响因子固然不足取,但是小同行太少,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这也表现在文章的审稿上。笔者收到编辑部的审稿信很多都是已经转了几圈找不到审稿人(多数是表示不熟悉,而熟悉的人又没有时间审)。所以找到一个审稿人愿意审稿,对编辑部来说是松了一大口气。常常是笔者勉强应下来一个审稿任务,编辑高兴地说:太谢谢了!那口气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一些作者往往不知道编辑部工作的这些艰辛,觉得审稿周期太长。希望大家在等待心急的时候,也想想这些编辑的难处。 作者最要记住的是:审稿人提意见是他 / 她对工作、对作者负责的表现。笔者有时会看到有的审稿人对作者提两条无关痛痒的意见,然后就放行了。这其实是对作者、对刊物、对同行、对科学都极端不负责任的。 就说对作者。如果文章有错误(不管是低级的还是致命的),作者自己没发现,审稿人又不负责任,就那么发出去了——假如是致命的错误,会大损作者的学术声誉,以后你做的工作别人都要加一个 question mark 了!如果是低级的错误,则可能成为同行间的笑柄。这其实也是这些审稿人对自己不负责——至少主编和编辑们知道,这样的错误是从你这里开绿灯出去的!而且对刊物的声誉也是很大的损失。 所以,笔者的建议: 1 )端正心态,对审稿意见抱一种积极的态度; 2 )除非原则问题,要尊重审稿人的修改意见,尽量按照审稿人提议逐条地改正; 3 )当然,原则问题(物理上对不对)不能迁就,但是即使审稿人错了,也委婉地(至少是陈述式地)回答,不要带任何感情色彩; 4 )即使审稿人带了感情色彩,也要冷静处理——对方也是学问人,而且很可能是大家、权威,会懂得不能输了风度的。笔者和很多原来态度不是很好的 referees 打过交道,只要保持自己的风度和科学态度,对方也就缓和下来——毕竟很多人(主编、其他 referee ,编辑部的工作人员)都在看着,人人心里都是有数的。 有点长,有些细节就不说了。
个人分类: 学海无涯|41248 次阅读|133 个评论
看来科学网的编辑是说不得的哟
热度 22 Huangyy 2012-6-20 12:25
我是被邀请加入科学网博客的,当时看了这个博客的内容,觉得还可以,因为给了账号,叫加入。我很高兴,也感谢主编。那是 2008 年的 2 月这样的事吧。当时已经有很多博主了。我写的一些博文如 “ 也谈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 ” ,“关于论文的引用率问题分析”等等,大约近 7 篇,都被放到了首页(这里指的是精选),有的在头条的,或与头条并列;一些还被用于科学时报的电子版期刊中。看来是比较重视大家的观点的。 但是自从我针对周可真教授写的博文 “ 丑陋的中国知识分子 ” ,觉得这个涉及到所有中国的学者形象问题,就写了一篇不同的声音的博文: “ 中国知识分子不丑陋 ” 被放入首页后,周可真教授马上又写一篇针对性的博文,我其实马上就看了,但我也不做任何继续的辩论。因为学者需要有比较宽广的胸怀,不必计较一时的话语高低。但是,由于周教授的这篇博文没被放入首页,因此,他不高兴了吧,马上就写另一篇针对博客网编辑没有把他第二篇关于这方面的博文放入首页的博文,显然意见很大了;说如何的不公平了,也应放入首页等等。让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了。因为如果所有辩论的你来我往的博文都要一律放到首页的话,那岂不是首页成了老是几个问题的辩论战场了吗?你发表意见,也要让其他人发表看法,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所有中国学人的形象问题。但是不必非要都放到首页,其他人也看得到嘛。不必太在意啊。 可是自从编辑看到周教授的这篇博文后,就好像对其尤为毕恭毕敬,马上全面的一边倒似的。他后来写的许多的博文都给放入到首页去。而我的博文,则任我写什么,有的写了之后,投稿都发表的文章,都不会给放到首页。大家想想,这公平吗?这可能才是畏惧权势,不敢搭建一个公平的、让大家都能发布观点的平台的做法,有比较明显的袒护部分人,或一味讨好部分人的做法。这其实对于科学博客网的所谓的努力构建学术自由,即能比较自由地各自都发表不同或相同的看法(我很不主张这里过多谈政治方面的事),含社会管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交流平台是相悖的。 我对此是很明白的,但是我还是写些博文,可是不愿再多谈那些与他人观点不很一样的博文了,也不愿多写那些被目前很多人都十分感兴趣,基本达到趋势若骛状态的那些东西。因为那些东西,多数是对研究所、大学里许多的事情看不惯,对金钱、官级、地位(含学者的学术待遇等等)直接相关的话题(当然不是不应该讲,这些话题可以讲,在平时也常会讲,很正常;但在博客中,不必炒得很热,指出存在问题必要,但还要把握方式和语气态度,更主要的是要有好的策略;免得让很多年轻读者误以为学者就是老吵吵这些的)。而是多讲点学者的工作经历,感受,对社会的认识等方面。我认为作为学者,应多从这些方面影响年轻人,这个很重要。不必经常让人们感到这个网里都是在骂骂咧咧的。让年轻人看了,就觉得科学网就是争论不休,骂声不断的地方,中国的学者,好像就是争强好胜的、斗鸡式的性格,要么就是怨气十足的一群人。那年轻人为何要进入这样的行列? 因此,我都常写些感悟、平和或比较平和的,让人比较舒心的文化、社会方面的事物,科学人的幸福感受等,影响我们的准学者们和有志成为学者的年青人。我认为一个学者如果不关心社会的事情,老是关心自己的收益、地位的事情,那如何能做到努力为社会做贡献,用好的理念影响人 , 构建社会良好风气和氛围呢?学者如果行为差,社会各界都会学。因此,哪怕是本科生我都对他们予鼓励,希望他们要多以平静心态看待社会,从容进行自己的科研工作。 我认真从事科学、教育工作,但是我就是愿意做直接关心社会的人,我常直接给省委书记和省长等高官建言,有的就是直接写报告,通过邮局寄给他们,而基本都被采纳。因此我不愿再私下或借用某些地方,匿名的在那发牢骚和不满,乃至攻击。我想有这个热心,你就直接作出有建设性的建言献策! 但是,科学网编辑的上述那种经不得说一点的做法,让我比较心寒,被说一点就要么设法奉迎、讨好部分人,进而反过来去冷落或排挤另外的一部分人,这样确实为不好的做法。而让我觉得更为滑稽的是,前几天在一位被至于首页的,讲那位麻教授的关于鼓励放火烧秸秆的博文不应该被放入首页方面的博文中,(事情是由于大量的烧秸秆,污染了武汉市的大气,很严重的事件,可是麻教授居然还说可以继续这样做),我在评论中说了几句话,说“一些编辑可能就是喜欢某些人的东西,不管他写什么,哪怕几行字,没有任何人推荐,也被放入首页”。这下可好了,从那以后,我的博文,就再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推荐了。你觉得意思吧? 因此,我基本认为,那编辑可是说不得的,一说就毛,对你就不客气了,什么公平的平台,那基本是妄想。连被推荐的权利都可以被取消了。没关系,那就剥夺吧。也可能不是被剥夺的,是碰巧了。但是以前的几乎所有的博文都有人推荐,但是从那以后就这么巧吗?可能就是被关闭了推荐的窗口。这样,我就会自己认为,我自找没趣,谁稀罕你写的那些社会、文化和修养的东西,人家关心的是金钱, SCI 及其连带的金钱和地位,关心的是大学的“实力”,“排名”,关心的是个人的荣誉,如能否当上院士,要么当个冠有名堂的“学者”,这些话题,都很热,似乎要在中国学界老是这样的炒,观者如潮,为何?感兴趣!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4627 次阅读|46 个评论
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科学
gongshiliang 2012-6-15 19:40
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科学   《细胞研究》杂志留下20余年的坚实足迹,发展成一本世界级学术期刊。它的悄然突起,与生命科学在中国的迅猛发展相契合。 ◆ 作者 : 钱炜 【刊于《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19期,转引自《新民晚报》2012-06-15-B8版“阅读”专栏】   穿过上海岳阳路一栋迷宫般的老楼,走廊尽头是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房间。这个狭促的空间里,容纳了亚太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的编辑部。常务副主编李党生把一张放大的《细胞》杂志封面摆放在办公室一角,这张图片的四周布满了《细胞》编辑部全体人员的签名。   美国的《细胞》杂志是李党生回国之前任职的地方。《细胞》和《自然》、《科学》齐名,在科学界被合称为“CNS”(三本杂志名称的首字母缩写),它们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学术期刊。陈列在办公室里的那期《细胞》杂志的封面文章,正是当年由李党生参与编辑的。他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纪念过去,也让现在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可以看得见的典范。   去年10月,《科学》杂志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中国,每一个研究所或大学都有自己的学术期刊,但是大多数“学术水平不高”。不过,《科学》杂志在文章中也点名了一家“明星期刊”,那就是李党生具体负责的《细胞研究》。   国际化道路   根据美国汤森路透科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最新一期《期刊引用报告》,2010年被该所《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中国学术期刊有138种,它们的平均影响因子只有0.904,而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主办的《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高达9.417,为中国之最。   影响因子是国际上通行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尽管《细胞研究》一时还难以与“CNS”比肩,但它在国内学术期刊中可谓异军突起,在SCI收录的国际细胞生物学领域160种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5位,位居世界前列。   对《细胞研究》成功的原因,《科学》杂志在文章中指出,它以英文出版,关注中国的强势研究领域,并且拥有国际化的编委会。   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的姚鑫院士在出国访问中看到中国与国外的学术差距,认为有必要加强与国际的学术交流。回国后,他和一批科学家倡议“创办一份以外文出版的学术期刊”。1990年,《细胞研究》创刊。   “杂志创刊时,姚院士已经有75岁高龄,不负责所里具体的事务了,所以可以将精力全部放在办刊上。他早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英文水平非常好。当时,期刊上要发表的每一篇论文,他都会仔细把关。”当年在姚院士手下工作的程磊现在是《细胞研究》的编辑部主任,他回忆说,一开始,杂志毫无名气,要想请到国外专家担任编委和审稿人并非易事。尽管如此,姚院士仍坚持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的编委会,其中国外专家占50%。如今,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二。   2001年,《细胞研究》首次获得2.102的影响因子,2003年,成为SCI核心期刊。到2006年姚院士去世时,这本杂志已在学界站稳脚跟,有了一定知名度。   2005年,作为姚院士选中的接班人,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裴钢接任《细胞研究》杂志主编。他知道,姚院士的心愿,就是使这本杂志成为真正的国际大刊。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科技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海外人才的回归。裴钢认为,要实现国际大刊的目标,同样需要先解决人才问题。   于是,《细胞研究》便在《自然》杂志及其网站上发布广告,向全球招募常务副主编。李党生回忆,当时,他上午来面试,下午就接到电话,通知他可以入职。在李党生与生科院签订合同时,有人建议将“5年内使期刊影响因子达到某某水平”之类的条款写进去,但裴钢否决了,他觉得既然要办好杂志,就不能急功近利。   新一届编辑部组建后,2008年,《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升至4.535,2009年跃至8.151,此后一路走高。   科学家办刊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武夷山对中国学术期刊的状况非常熟悉,他坦言,“一位领军性的人才对期刊的作用至关重要。《细胞研究》的崛起,首先就是因为李党生。”   在加入《细胞研究》前,李党生曾在《细胞》杂志担任“AssociateEditor”。“国内有人将这个职务翻译成副主编,实际上也不大准确,为避免被人打假,你还是写英文原文为好”,李党生说话带着几分谨慎。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在康奈尔大学取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有14年的一线科研经历,他的履历体现了《细胞》杂志对编辑的要求:有深厚的学术背景。   借鉴《细胞》杂志的做法,《细胞研究》目前共有6名全职科学编辑。他们都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博士,要对每篇投稿的内容进行预审,是把握期刊学术质量的第一关。   武夷山说,像李党生这样自身也是科学家的人来做期刊,是真正的“科学家办刊”模式。而国内的大多数学术期刊,名义上虽由科学家担任主编、副主编,但这些人大多不管事,实际操作的就是几名编辑,这些人远离业界,不具备学术眼光与判断力,“结果就是期刊质量上不去。”   2008年,《细胞研究》果断地发表了一篇让《自然》杂志也“拿捏不准”的论文。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张辰宇的这篇论文,源于自己的一个“疯狂的想法”。起初,他对文章的发表很有信心,然而,正是由于研究结果“太新”,令《自然》的编辑十分审慎,文章被退回来修改。在此期间,张辰宇看到《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一篇和他的研究相关的论文,由于担心自己的原创工作可能因为论文未能及时发表而被别人抢先,张辰宇紧急把文章转投给《细胞研究》。李党生基于自己的专业判断,安排这篇论文走“绿色通道”,找专家加急审稿,在48小时内就完成了审稿程序,并安排发表。   如今,这篇论文的单篇引用次数达到500多次,是《细胞研究》历史上引用次数最高的。李党生评价说,“张辰宇做的,是一项可以迈向斯德哥尔摩的研究。”他提到的这座瑞典城市,是每年为诺贝尔奖颁奖的地方。   “绿色通道”是李党生为《细胞研究》建立的针对优秀论文的一套快速审理、快速发表的机制。如今,这个特殊的程序已成为这本杂志吸引优秀稿源的法宝。   “办好期刊,就要向科学家提供优质的服务,有时候,优质就体现在细节里。”李党生说,学术期刊编辑也要同时扮演多重角色,“当科学家是你的审稿人时,他是你的嘉宾;当他来投稿时,你是他的‘法官’;在私下里,你们可以是好朋友。这几重角色不能相互混淆。”   在中国,由于论文的发表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因而有大量滥竽充数的文章谋求发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术期刊就通过收取高额版面费而生存,围绕学术论文发表的一整套环节,形成一个庞大的灰色产业。   也有人找到李党生,想通过关系发一些质量不高的文章。对此,李党生一概拒绝。“如果他们是真正的科学家,就会理解我,并更加尊重我和《细胞研究》杂志。如果我因此得罪了他们,那么我会认为这些人也许不值得成为朋友。”据介绍,《细胞研究》目前的拒稿率在90%以上。   一本学术期刊的崛起,也与学科本身的发展密切相关。以《细胞》杂志为例,它创办之时,正赶上分子生物学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从1974年创办到成为国际顶级期刊,《细胞》只用了十几年时间。而《细胞研究》影响因子节节攀升的这几年,也正值中国生命科学学科的迅猛发展期。早在2007年,美国《细胞生物学》杂志就用26页的篇幅指出,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海外华人科学家的帮助下,中国年轻的生命科学将得到长足发展。   “前阵子,我发现《自然》中国办事处的招聘广告都贴到我们院子里来了。”当年,《细胞研究》杂志在《自然》上发招聘广告吸引人才;如今,《自然》却到他的眼皮底下来“挖人”了。透过这种转换,李党生看到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他也感到,中国的学术期刊需要具备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影响力。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19期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3510 次阅读|0 个评论
想做个讨人喜欢的网民不容易
热度 17 chemicalbond 2012-6-14 21:41
在科学网上,我不是个受欢迎的人。编辑MM那边不用说了,因为我时常拿她们开涮,嘲笑她们的的工作不专业,胡乱“精选”博文导致科学网水准不断下降:这么做的直接后果是她们长期以来对我的文章都不“精选”,连首页的待遇都没有。有一篇自己花费很多心血写成的,个人认为是自己最有原创价值的有图有真相的科普博文,其水准至少超过多数国内本领域博士生的精品课程,但是编辑MM就跟没看见似的,根本没把那篇精品放在眼里,让它淹没在科学网的文章大海里面。以至于著名网友“土著”先生因此夜不能寐啊。【1】 【1】博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分子间的结构和作用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7346-573543.html 至今为止,那篇博文只有185次阅读,只有一个推荐,2个评论:一个来自“土著”刘全慧老师,一位搞理论物理的非同行,还有一个来自完全匿名的网友。这个点击率和影响力连我以前的破烂文章都比不上,这让我感到有点UPSET和不安,对科学网大失所望,以至于时常想着要离开这个鬼地方,去别处凉快去 。【大约就在我进入梦乡的时候,编辑MM偷偷地把这篇文章“精选”了,还把另一篇关于NATURE灌水的文章放到了首页。可能是注意到我在抱怨 】 然而,与此同时,科学网MM们都把神马文章一篇篇地“精选”了呢。借用我自己的话说,那基本上就是:废话,聊天和八卦。大家不信的话,可以试着看看,尤其是大量的关于科教的废话(比如发表论文是否重要,SCI有没有价值,等等弱智类话题)换着字眼地充斥于科学网首页:那些话题大家都明白咋回事,但是总是容易吸引无数围观者的眼球,所以科学网MM们总是毫不犹豫地把它们“精选”。 不仅编辑对我有意见,某些网友的反弹也是蛮大的。曾庆平就很自白地表达了他的观点。【2】 【2】 答复博主曾庆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7346-582033.html 不过,对我意见最大的莫过于科学网的著名活宝陈安。【3】 【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 这个人很有意思,写的文章经常是阴阳怪气的,还时常地在一些地方对我发表毫无根据的谬论,比如最近的表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582121.html 陈安 2012-6-14 17:50 “那个吴博主和麻博主的逻辑有得一拼,按照莫书友对麻博主博文的三个最高评价,我看也适合这位吴博主,这三个评价是: 1,毫无逻辑 2,毫无逻辑 3,毫无逻辑 俺是对吴博主佩服得很,也避之唯恐不及” 陈安这个名字,几乎上过科学网的人就会有印象。这个人在网上很勤快,写文章速度也快,不知道哪个单位的,是否有正常的工作和任务,反正几乎一天到晚把自己浸淫在科学网,隔一会不放个屁他就无聊得发慌。下回科学网申请经费,千万别忘啦提携一把陈博主,因为他对科学网资源的占有率是广大网民所有目共睹的。 我曾经对他做过定性,认为陈安是现今中国科教领域仇富仇名的代表人物。大概是这让他每日寝食不安,耿耿于怀。不过,他确实如此啊,隔三差五地就要对施一公和饶毅进行明的暗的嘲讽一把。这位老兄,几乎就把自己的一生跟那些科技大牛们们搭上了,就跟某些方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反对方舟子似的。被他定性为“毫无逻辑”我可一点不着急,因为那个论调的本身就是毫无逻辑。 在科学网体面地混下去不是个很容易的事情,要做个讨人喜欢的网民更不容易,尤其是对我这个喜欢较真的理想主义者。当然,如果确实想做个人见人爱的网民,也不能说就是 Mission Impossible 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只要不断地跟在别人屁屁后面使劲地推荐,大声地说好,再对异性网友们来点打情骂俏就足了,不出3天,博文点击率和推荐率绝对要看涨。如果有网民不信的话,那么你就OUT了,显然是在科学网混迹的不够长了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26 次阅读|27 个评论
很高兴当了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的顾问
热度 1 jxz1963 2012-6-14 17:49
很高兴当了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的顾问
前天( 2012 年 6 月 12 日)晚上,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和李明德理事长,以及刘云秘书长聘请我们十人为新一届理事会顾问,感到特别高兴: 一是在我和张行勇编审(原《西北植物学报》执行主编)离开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有五年时间了,虽然第六届学会理事会当时也聘请我们当了一个顾问类的职务,但一直没有参与任何学术活动,当然我们两个人也是很自觉的,从不给学会添乱,只是从心里默默地祝福着学会能够兴旺发达。 二是,没有想到有些老朋友几年都不见面了,见了面竟乐得不行,从俗不可耐的平常问候,到后来的拼酒,人是越来越老了,酒却是越喝越多了,突然间想到了一句名言: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确,除了被要求顾上了就问一下外,还高兴朋友的情份。 三是新任理事长李明德教授语重心长的话:在学会大家都甭客气,学会是大家的平台,把这个平台用好是我的最大心愿! 最后,祝愿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兴旺发达,祝我们的顾问团全体成员身体健康,祝我们的科技期刊事业源远流长! 酒逢知己千杯少! 当个顾问证书是不是有些太在意了?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3246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不明白编辑怎么会精选他的博文?就因为是院士?(撤下啦?)
热度 2 ljxm 2012-6-14 14:42
我 不明白编辑怎么会精选他的博文?看看只有11人推介呀!还是点击率高?就因为是院士?还是“观点新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0618-581983.html
2369 次阅读|2 个评论
武汉怎么啦?向情报学家许老师傅的咨询
热度 6 liuli66 2012-6-11 13:41
刘立 2012-6-11 13:35 许老师傅,最新情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7859-581007.html 博主回复(2012-6-11 13:36) : 武汉市城区空气污染指数达到467,青山钢花、东湖梨园等4个监测点污染指数达500,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达到“重污染”,PM2.5监测数据显示(监测地点为江汉区香江路1号)为十一点左右,可吸入颗粒物达到了589 微克/立方米,建议市民减少外出。 刘立 2012-6-11 13:30 武汉出现罕见的污染! 博主回复(2012-6-11 13:33) : 武汉迈向“中国车都” 刘立 2012-6-11 13:26 许老师傅,武汉怎么啦? 博主回复(2012-6-11 13:32) : 武汉迈向“中国车都” 博主回复(2012-6-11 13:31) :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上与武汉代表团代表座谈时提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天时”、“地利”、“人和”均已具备,要求武汉市武汉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重振“大武汉”的雄风。 博主回复(2012-6-11 13:30) : 武汉今起晴7天最高温逼近35℃ 为今年来最热一周 博主回复(2012-6-11 13:29) : 武汉怎么啦?刘老师。
个人分类: 杂感|426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第12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第2号通知
Augsong 2012-6-9 16:13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2012年的工作计划安排,由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主办、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12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转型中的青年编辑论坛”拟定于2012年7月21日~24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 会议主题:转型中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 2. 会议内容:(1) 特邀报告;(2) 学术交流;(3) 参观考察 3. 征文范围: (1) 国内外科技期刊最新发展趋势及启示;(2) 科技期刊转制以及工作创新的经验、体会与展望;(3) 转型期青年编辑的使命、机遇与挑战;(4) 转型期科技期刊的经营管理;(5)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编辑部管理、质量管理、选题策划、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经验;(6) 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与学术诚信建设等。 4. 征文要求:(1) 本次会议将以《编辑学报》增刊(2012年版)形式正式出版学术论文集。投稿者请按照《编辑学报》征稿简则要求撰写论文,审稿与编辑加工程序按《编辑学报》编辑部要求进行;(2) 审理费、发表费和稿费标准与《编辑学报》正刊相同;刊发文章第一作者将获赠样刊2册,其他作者各1册;(3) 投稿方式:请用Word软件排版,通过学会网站上采编中心提交投稿(在稿件标题栏注明“ 12届青年编辑会议 ”字样,否则将不能按会议投稿处理);(4) 截稿时间:2012年6月20日 ;(5) 作者请务必参加会议。只有参会者的论文才有资格入选论文专集,并有资格参加会后优秀论文的评比。 5. 会议时间:2012年7月21日-7月24日(7月20日报到,7月25日撤离) 6. 会议地点:稻香楼宾馆 (合肥市金寨路311号,东楼前台电话:0551-2228600,2228601) 火车站:①火车站乘坐1路(或119路),(公交普通车1元,空调车2元)在稻香楼站下车。②火车站—稻香楼约9公里,正常车程25分钟,打车费用约18元。 骆岗机场:①11路 → 1路:190米步行至候机楼站乘坐11路公交,在元一时代广场站下车,步行60米至元一时代广场站,乘坐1路,在稻香楼站下车。②11路 → 6路:步行190米至 候机楼站乘坐11路, 在包公园站下车,乘坐6路,在稻香楼站下车。③出租车:机场—稻香楼约13公里,正常车程30分钟,费用约25元。 7. 会议费用:会议费、资料费1880元,食宿自理。住宿统一安排,价格为每床位160元。 8. 报到手续:参加此次会议的参会代表将获得新闻出版总署认可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报到时请携带身份证和免冠2寸照片1张(办证)。由于需要提前办理继续教育证书备案,请务必于6月20日前提交报名回执Email至 cessp128@gmail.com 信箱。 9. 费用以及汇/寄地址:优秀论文评比费(200元/篇)、审理费和版面费标准与《编辑学报》正刊相同,待接到稿件录用通知后一并汇寄至编辑学会办公室。增刊及稿费待增刊出版之后邮寄给作者。 邮寄地址:100081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办公室 电话:010-62147743,在线投稿: http://www.cessp.org.cn (采编中心),E-mail: cessp128@gmail.com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2012年5月8日 请将回执填写后于2012年6月20日前Email至 cessp128@gmail.com ,以便安排食宿和考察等事宜。会议通知和回执可登陆学会网站查阅和下载: http://www.cessp.org.cn
个人分类: 行业资讯|1973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浪编辑需精细
icstu1 2012-6-8 16:48
新浪编辑需精细
新浪编辑需精细 —— 不是不会,而是时间紧,任务重,忙中出“疏忽”么? —— 科学成果如果写成这样(发表),执行起来小则浪费,大则出人命。 人民日报刊文原名: 任人唯贤 服务大局 新浪加的: 人民日报刊文批评部分干部希望恢复过去状态 http://news.sina.com.cn/c/2012-06-08/045424556401.shtml 人民日报刊文,评部分干部希望恢复过去状态。 人民日报刊文批评部分干部,希望恢复过去状态。 人民日报刊文批评,部分干部希望恢复过去状态。 人民日报刊文,批评部分干部希望恢复过去状态。
个人分类: Y 特许访问交流|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知的科普与愚蠢的编辑(一)
热度 5 fs007 2012-6-3 01:33
寻正 面对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的麻庭光、麻抄抄教授针对我对他打假的挑战,面对这位无耻之尤针对我打假动机的污蔑,面对科学网编辑对剽窃文章不加分辨的精选推荐,面对科普小偷与科学网编辑对爆光后的剽窃文章拒不采取措施、公然蔑视写作道德的无耻行为,我决定针对科学网编辑与麻抄抄教授进行公开嘲笑,这样的嘲笑将进行到麻抄抄真正地成为笑柄,科学网成为笑料为止,你们愿意顽固地展示你们的无知与愚蠢,就要做好被人嘲笑的准备。 鉴于科学网编辑没有能力判断文章好坏,本人建议科学网从此不要再精选推荐我的文章,免得我的文章与垃圾并列,与伪科学为伍。对于我的读者,我建议不读科学网的推荐,因为科学网的编辑明显有着愚蠢而变态的嗜好。 今日被嘲笑的是文章是麻抄抄2012年5月31日的大作《 普天灭焰为防火 -- 说说古代作为消防节的寒食节 》 一文,该文被科学网精选。 鉴于本人时间有限,抽时间嘲笑这种垃圾不应当妨碍我其它的写作计划,我不采取以前批判方舟子垃圾科普的形式,罗列其所有重大科学缺陷与错误。因为我要一并嘲笑科学网编辑的愚蠢,所以我只选取麻抄抄最明显的失误与无知加以展现——这样的失误与无知,一个细心的会思考的读者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我批判嘲笑麻抄抄的科普都将循此模式。 一、总论 麻抄抄用古诗装雅的势头被阻止了,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装专家,用似是而非的经不起推敲的逻辑来解读古人,他自以为比古人聪明,却愚蠢无比。这位专家什么都不缺,就缺他论及话题的相关常识。他的蠢话随地可拾, “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还会担心火灾问题么?所以社会越发达,火灾问题越严重,这是燃料蓄积和生活方式改变的结果。” 这是什么样的消防专业教授?控制火灾难道不是社会发达与否的标志之一?麻抄抄能用什么来证明他的话?他证明不了,因为他急于成名的脑袋里装满了想当然。 麻抄抄该文的亮点是用现代消防知识解释一个民俗现象,从他的贡献上来说,的确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然而,只会舞两下大刀的人,一拿起三截棍来,就砸得自己满头是包。麻抄抄缺乏消防与气候常识,这是他无法弥补的硬伤,也导致了该文过度解说,成为科学上的笑料——更悲惨的是,一个傻瓜自以为说了聪明的话,一个憨子还拍着他的膀臂叫好,咱们只好当叫破皇帝新衣的小孩子了。 二、天气可以预见? “在大火星升起来的时候(农历之前的火历,见庞朴对火历的三篇考证工作),即春天到来的时候,一把火烧光,可以增加肥料,清理土地,并带来降雨的效果。过早放火,则不能带来降雨的效果,过晚放火,则烧不着,因为雨季早已来临,所以放火的时刻相当讲究。......这种天象观察,大致发生在冬至日的106日(即清明节前后),那么为了保证按时放火,就需要在前一天禁火,防止意外发生。” 大兴安岭在1987年发生大火,相信国人都记忆尤新,整个森林被烧133万公顷,持续烧了20多天。按照发达美国的消防助教授麻抄抄的理论,火至雨来,这么大火,雨岂不顺火而来?然而,天公就是要提前嘲笑麻抄抄与科学网编辑似的,楞是不下!后来据说是某位气功师急人民之所急,不惜耗费自己的生命本元,发外气振动云层,才稀稀拉拉地降了点雨下来。 麻抄抄大概是从来不看天气预报的。有着无数先进科技的现代气象研究人员尚且把变化莫测的天气搞不定,还要用蝴蝶效应这类看得见摸不着的理论来搪塞,麻抄抄倒是把精确到天甚至小时的超现代科技能力送给了连一年究竟有多长都搞不清楚的古人。 三、让人笑掉牙的“火耕社会” 我读麻抄抄的文章的前提是一脸严肃,不得有小动作,就差没焚二柱香了。如果我在进食或者喝水,就有极大风险,一不小心呛着了,没地方找人评理去。看到麻抄抄一本正经地讲“火耕社会”,尤其是“火耕”的英文原词居然是Horticulture,我象方舟子语文状元一般“不禁忍俊不禁”大笑起来。更让人笑到抽筋的是麻抄抄教授的“火耕”被人质疑是否是Horticulture时,麻抄抄板着脸解释,那是“Slash and Burn”。欣赏: “宋代是刀耕火种的畲民逐步“改土归流”,从火耕转向农耕的时期,因此火耕社会的寒食节,在农耕社会就被农耕社会的清明节所取代了。从火耕(Horticulture)向农耕(Agriculture)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Hunting Gathering Society之后,农业社会之前,有一个发展阶段称作Horticulture,其特征是Slash and Burn,国内称作刀耕火种,简称火耕社会。” 无知的麻抄抄与愚蠢的科学网编辑,让我告诉你什么是Horticulture,它的正确译法是“园艺学”,指的是人类通过培育选择优良品种获得植物性食物或者用品的过程,它跟“刀耕火种”几乎没有关系!由于园艺学常局限于一个范围有限的花园,因此,园艺学家常被称为Gardener,当然,更正式的说法是Horticulturist。按照拉丁文原意,Hortus就是指花园,后半部分Culture就象农业单词(Agriculture)中的字根一样,指培育。 那么园艺学什么时候跟“刀耕火种”发生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由于园艺学是选择培育优良品种的过程,那么我们就能把“刀耕火种”的“种”跟它联系起来,你总得种什么,是吧?尽管人类在早期发现稻米、小麦等可培育性种子未必象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谈不上园艺学所使用的各类技术,但万事有源,“刀耕火种”倒的确是跟园艺学有间接的关系。 缺乏常识的麻抄抄嘴一歪,中国宋代以先全都不是农耕文明了。天啊,有多少历史课本需要改写啊?那可不仅仅局限于中国。 麻抄抄对于“刀耕火种”完全是一脑子热血,根本就不懂。辩证法读多了,于是乎到处都是“XXX”发展到“XXXX”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Slash and Burn”这种实践迄今仍然在世界上的某些地区流行,它有着一定的天然要求,在绝大多数的农耕社会中,它只是人们开荒的手段,用一次之后,就不再用——在天然的SB操作模式下,SB农业需要转战不同的地方烧荒积肥,才有收成,而烧一次之后,可能需要十年才能积蓄起足够的植被烧第二次。这能用于解释一个年度性的节日? 四、玷污科学 我公开嘲笑剽窃者,科学网则持续包庇他,偏还要设立什么举报栏目,搞得真象是跟剽窃或不端行为有仇似的。想来麻抄抄、方舟子之流的报复论是极有市场的了,只是要报复,报复者正义的指控也可以置之不理。听清楚了,本人从来没把麻抄抄、方舟子这类傻科普作者当着对手,他们没那能力,不配。我见不得在科学上胡说八道的人和事,即使是手眼通天、势倾朝野的饶大院长在科学上乱扯,本人一样地拾砖而上,本人跟他没仇,以前没有,以后也没有。 麻抄抄是典型的科学上的弱智,很多时候其说法我怀疑是不经过大脑的。随便再举一点例子, “不能认识到寒食节对于保证古代刀耕火种经济的保护作用,是寒食节在农耕社会得到消亡的重要原因。”“我国突然提出清明节放假制度,可以看作对全球变暖的回应”,“容易失火的地方,都会存在禁火的制度,不管是公元前635年的绵上地区(山西翼城,介之推的家乡和隐居之地),还是17世纪的波士顿地区,甚至在1987年春季的大兴安岭地区,林区必须推广按时禁火制度,防止有限的森林资源被人工火源一次性全烧光。” 全年365天,我就想不通,吃一天冷饭就有那么大的作用,能保护到“刀耕火种”经济了!宋代以后,按麻抄抄教授的说法,已经不是“刀耕火种”经济了,难道寒食节的消失岂不是顺应潮流?逻辑在麻抄抄脑子中估计是没有的。在我结束前,再爆光一下麻抄抄的专业知识的缺乏: “为什么要在这一天进行宣传呢?因为冬季是火灾多发季节,根据火灾动力学理论,风干物燥,导热系数低,损失能量少,大部分能量用于点火和蔓延,所以火灾在冬天蔓延特别快。” 冬天是火灾的多发季节吗?对于现代人来说是的,冬天由于人们室内活动居多,结构性火灾多发。然而,对于麻抄抄所论及的古人而言,却不是这样,结构性火灾多发生在冬季,而野火则更多地发生于春季(三月)或者春夏之交(四月)。麻抄抄的“火灾动力学”又是装专家瞎扯出来的,试图用科学术语蒙人,因为没有“火灾动力学”,只有“火动力学”,而且他讲的东西跟火动力学不靠谱。夏天的特点是什么啊?热啊,有时候热得地都裂了,夏天天气变化更剧烈,也就是说风更大,麻抄抄用“伪科学术语”包装的东西又是不经大脑的垃圾。 这类垃圾在科学网上大受青睐,不能不说编辑真的是蠢。 附原文: 普天灭焰为防火Garbage 0001.pdf
个人分类: 伪劣科普打假|4156 次阅读|11 个评论
首届科学传播人奖《科技导报》编辑获提名
kejidaobao 2012-6-1 10:03
5 月 20 日 ,北京市科协主办的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于全国科技周期间在京举行。活动从“科学与人”出发,旨在褒扬新时期科学传播人的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加大科学传播共同体影响,力争成为科学传播创新与发展的风向标,史记科学传播进程中的年度人物。 “科学传播人”奖共设“科学传播年度人物”、“年度新锐科学传播人”、“科学传播人终身成就奖”、“年度公众最喜爱科学传播人” 4 项奖项。其中,《科技导报》编辑杨书卷获“年度新锐科学传播人”候选人提名,表明《科技导报》因其科学新闻栏目设置,深入到科学传播的前沿一线,在科技界已具有一定影响力,刊物知名度在不断上升之中。 《科技导报》编辑部
个人分类: 新闻稿|2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英文参考文献的著录:编辑研修班讲义
热度 7 rensl 2012-5-28 07:34
英文参考文献的著录:编辑研修班讲义
讲义阅读: 参考文献-编辑研修班讲义.pdf 相关阅读: 作者名址的英文表达:编辑研修班讲义 英文论文题名的加工:编辑研修班讲义
个人分类: 科技写作|7090 次阅读|14 个评论
作者名址的英文表达:编辑研修班讲义
热度 3 rensl 2012-5-27 08:41
作者名址的英文表达:编辑研修班讲义
PDF讲义: 作者名址-英文编辑研修班讲义.pdf 相关阅读: 英文参考文献的著录:编辑研修班讲义 英文论文题名的加工:编辑研修班讲义
个人分类: 科技写作|5610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PRL编辑来信回复送审稿人审查——来自小猪的物理世界
热度 1 Irasater 2012-5-26 21:12
http://www.newsmth.net/pc/pccon.php?id=7712nid=277472pid=0tag=0tid=15542 Re: LZ10014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Raman excited virtual states by Chao Fang and Guozhen Wu Dr. Chao Fang Molecular + Nano Sciences Lab. Department of Physic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Dear Dr. Fang, The editors acknowledge receipt of this manuscript on 1 December 2006 and will consider it for publication i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When sending correspondence regarding this manuscript please refer to the code number LZ10014. We understand your submission of this manuscript to certify the following: - The paper represents original work of the listed authors. - The manuscript as presented accurately reflects the scientific results. - All of the author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cept, design, execution, or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earch study. - All those who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were offered the opportunity to be listed as authors. - All of the listed authors are aware of and agree to the submission of this manuscript. - The manuscript has not been published, and is not now and will not be under consideration by another journal while it is considered here. - As part of the submission, the authors have provided any relevant information to the editors (e.g., information about recent relevant unpublished manuscripts by the authors). - The authors accept the established procedures for selecting manuscripts for publication.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processing of this manuscript will be sent as soon as possible. To obtain current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status of your manuscript, you may consult the Author Status Inquiry System at http://authors.aps.org/STATUS/ . Please check the attached information and send us any corrections. The title, section, or PACS categories may have been changed from those provided by you on submission for editorial reasons. Please supply any missing information, and note any special reminders or requests below or enclosed. The following forms also need to be completed and returned to this office: Copyright transfer Yours sincerely, Journal Servic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Email: prl@ridge.aps.org Fax: 631-591-4141 http://prl.aps.org/ Please verify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and notify the Editorial office of any corrections: Code number: LZ10014 Journal: PRLetters Letter Received: 1 December 2006 Section: (L3-30B) Atomic, Molecular, and Optical Physics Additional note(s): PACS: 33.20.Fb 36.20.Ng Complete PACS listings can be obtained via the World Wide Web, use the following URL: http://publish.aps.org/PACS/pacsgen.html Address: Dr. Chao Fang Molecular + Nano Sciences Lab. Department of Physic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Email: exceedfang@gmail.com Phone: 011+86-010-6278-3136 ext.206 Fax: 011+86-010-6278-1604 Titl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Raman excited virtual states Collaboration: 2 Author(s): Chao Fang, Guozhen Wu IMPORTANT: We cannot publish your manuscript without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We have yet to receive a valid copyright form for this manuscript. Copyright can be transferred via a simple web interface as part of the electronic (re)submission process ( http://authors.aps.org/ESUB ). Alternatively, the Copyright Transfer form is available for download at: http://forms.aps.org/author/copytrnsfr.pdf Please see the following forms: http://forms.aps.org/author/copynotice.pdf Copyright notice to author http://forms.aps.org/author/copytrnsfr.pdf Copyright Transfer form - Physical Review (Copy included) http://forms.aps.org/author/prorprl.pdf Physical Review or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FORM: COPYTRNSFR------------------------------------------------------ copytrnsfr 1/06 ___LZ10014____ Manuscript Number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The following transfer agreement must be signed and returned to the APS Editorial Office, 1 Research Road, Box 9000, Ridge, NY 11961-9000 before the manuscript can be published}.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APS policies and practices regarding copyright, see http://forms.aps.org/author/copyfaq.html . Article Titl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Raman excited virtual states Names of All Authors: Chao Fang, Guozhen Wu TRANSFER OF COPYRIGHT AGREEMENT Copyright to the above-listed unpublished and original article submitted by the above author(s), the abstract forming part thereof, and any subsequent errata (collectively, the ``Article'') is hereby transferred to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PS) for the full term thereof throughout the world, subject to the Author Rights (as hereinafter defined) and to acceptance of the Article for publication in a journal of APS. This transfer of copyright includes all material to be published as part of the Article (in any medium),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ables, figures, graphs, movies, and other multimedia files. APS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register copyright to the Article in its name as claimant, whether separately or as part of the journal issue or other medium in which the Article is included. The author(s), and in the case of a Work Made For Hire, as defined in the U.S. Copyright Act, 17 U.S.C. S 101, the employer named below, shall have the following rights (the ``Author Rights''): (1) All proprietary rights other than copyright, such as patent rights. (2) The nonexclusive right, after publication by APS, to give permission to third parties to republish print versions of the Article or a translation thereof, or excerpts therefrom, without obtaining permission from APS, provided the APS-prepared version is not used for this purpose, the Article is not published in another journal, and the third party does not charge a fee. If the APS version is used, or the third party republishes in a publication or product charging a fee for use, permission from APS must be obtained. (3) The right to use all or part of the Article, including the APS-prepared version without revision or modification, on the author(s)' web home page or employer's website and to make copies of all or part of the Article for the author(s)' and/or the employer's use for lecture or classroom purposes. If a fee is charged for any use, APS permission must be obtained. (4) The right to post and update the Article on free-access e-print servers as long as files prepared and/or formatted by APS or its vendors are not used for that purpose. Any such posting made or updated after acceptance of the Article for publication shall include a link to the online abstract in the APS journal or to the entry page of the journal. If the author wishes the APS-prepared version to be used for an online posting other than on the author(s)' or employer's website, APS permission is required; if permission is granted, APS will provide the Article as it wa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and use will be subject to APS terms and conditions. (5) If the Article was prepared under a U.S. Government contract, the government shall have the rights under the copyright to the extent required by the contract. All copies of part or all of the Article made under any of the Author Rights shall include the appropriate bibliographic citation and notice of the APS copyright. By signing this Agreement, the author(s), and in the case of a Work Made For Hire, the employer, jointly and severally represent and warrant that the Article is original with the author(s) and does not infringe any copyright or violate any other right of any third parties, and that the Article has not been published elsewhere, and is not being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elsewhere in any form, except as provided herein. If each author's signature does not appear below, the signing author(s) represent that they sign this Agreement as authorized agents for and on behalf of all the authors, and that this Agreement and authorization is made on behalf of all the authors. The signing author(s) (and, in the case of a Work Made For Hire, the signing employer) also represent and warrant that they have the full power to enter into this Agreement and to make the grants contained here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uthor's Signature Dat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me(s) (print) If the Article has been prepared as a Work Made For Hire, the transfer should be signed by both the employee (above) and the employer (bel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mploy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uthorized Signature(s) Name(s) (print) Title Date U.S. GOVERNMENT EMPLOYEES A work prepared by a U.S. Government officer or employee* as part of his or her official duties is not eligible for U.S. copyright. If at least one of the authors is not in this category, that author should sign the transfer Agreement above. If all the authors are in this category, one of the authors should sign below, and indicate his or her affilia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uthor's Signature Institution Date (e.g.,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 NIST) * Employees of national laboratories, e.g.,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are not U.S. Government employees.
个人分类: Paper|6701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继续抓寻眼球:任督两脉
chemicalbond 2012-5-25 22:01
【科学网】继续抓寻眼球:任督两脉
找啊找啊找啊找,找到一个好眼球:顶一顶,戴一戴,大家都来谈论好眼球 (顶:置顶;戴:戴小红花) 拜托编辑MM: 不懂不是您的错,但是胡乱置顶,胡乱精选就怪不得大家戏说. 【更新,科学网不仅狂抓眼球,还主动邀请专家们来讨论这个眼球。刚才注意到职业科学家韩健先生也发表高见。 韩先生是做生物医学相关研究的,不过,他的观点实在不敢苟同。不过,相对前几天的几篇关于任督的文章,这篇文章强了N倍,编辑MM们自然是毫不犹豫地给它戴上小红花。 请参考他的博文:《我希望能亲身体验任督两脉打通的情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576313.html 我的评论是: "只要现在不能被明确证伪的,就可能为真"(来自一位读者在他博文后面的评论)。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是,好像还没有人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那么上帝就可能真的客观存在吗?有人说,那是信仰,是哲学。 对了。不过,科学研究跟信仰或者哲学不是一回事。而且人生苦短,资源也有限,把有限的生命和资源应用于更加接近宗教信仰之类的课题,恐怕不是个好主意 当然,有人要做真正的科学实验,如果不是过多地占有政府的经费,俺是不会反对的。但是希望看到客观的实验过程和合理的解释,不要搞得神兮兮的。否则,那就真的是神学不是科学了。 】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2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首届科学传播人奖《科技导报》编辑获提名
热度 2 kejidaobao 2012-5-25 15:00
5 月 20 日 ,北京市科协主办的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于全国科技周期间在京举行。活动从“科学与人”出发,旨在褒扬新时期科学传播人的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加大科学传播共同体影响,力争成为科学传播创新与发展的风向标,史记科学传播进程中的年度人物。 “科学传播人”奖共设“科学传播年度人物”、“年度新锐科学传播人”、“科学传播人终身成就奖”、“年度公众最喜爱科学传播人” 4 项奖项。其中,《科技导报》编辑杨书卷获“年度新锐科学传播人”候选人提名,表明《科技导报》因其科学新闻栏目设置,深入到科学传播的前沿一线,在科技界已具有一定影响力,刊物知名度在不断上升之中。 《科技导报》编辑部
个人分类: 新闻稿|2684 次阅读|2 个评论
inkscape中使用latex的设置
xhsh 2012-5-24 22:44
1. sudo apt-get install pstoedit 2. sudo apt-get install pdf2svg 3. sudo apt-get install python-gtk2-dev 或 sudo apt-get install python-tk 4. 把附件中的两个文件拷贝到~/.config/inkscape/extensions下。 这样就可以使用latex编辑了。具体使用的时候,点击Extentions-Tex Text进入编辑状态。如果以后还想对先前的公式进行修改,那么先选定这个公式,然后点击Extentions-Tex Text。注意,这个latex编辑,和通常的latex编辑一样,即公式都要用$...$,或者\begin{equation ... \end{equation},否则,键入的就是普通的文本。 以上第3步至少运行其中一条命令,否则在点Tex Text时,会出现Neither pygtk nor Tkinter is available!的错误。 textext.inx textext.py
106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妙龄美女编辑开后门被无情戏弄,自私科院学生放鸽子践过河拆桥
热度 2 thismoment 2012-5-24 12:30
最近看了一个热帖,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57825do=blogid=574181 有感而发,做对联如下: 妙龄美女编辑开后门被无情戏弄,自私科院学生放鸽子践过河拆桥 妙龄美女编辑含羞开后门被无情戏弄,自私科院学生放肆放鸽子践过河拆桥 横批:情何以堪 最近,一个学生让我头疼。当然,不是我的学生,我还不是老师,没资格带学生。或许,我该感到庆幸,如果这是我的学生,我担心我的血压和我的小心脏 【既然身体不好,就不要哪么轻视自己,看人下菜。】。 是一个学生作者,中科院某所的即将毕业的硕士生,本是我们杂志的作者。说“本是”,也就是说现在已经不是了,因为她撤稿了。 每年3、4月份,总有一些没有提前准备好的学生仓促的投稿,迫不及待的要接收函,今年也不例外。急着要接收函,这原本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至少要给自己、给编辑、给审稿人一个缓冲的时间。 据了解,该研究所原定的提交毕业答辩申请的时间期限是4月28号,申请材料中要有文章的接受证明,对于硕士研究生,一篇CSCD就可以了。5月7日,这位学生姗姗将迟到的文章投到我们杂志,说希望能够尽快处理,赶着毕业,然后和我们一顿摆她的研究工作多么有意义,她的师姐发的文章有多高的引用频次,本来投了一SCI被拒稿,现在着急毕业,来不及了,就删除了其中一部分内容,投到我们杂志。当时我问她为什么要删除一部分内容,她说这个工作可以发IF2的SCI期刊,觉得没必要把所有的工作都发到我们这(我的理解:“这些内容已经足够了,不就是一国内杂志吗,我的工作发在这已经很给你们杂志添色不少了,……)。考虑到她所在研究所,以及她的导师和我们杂志有不少来往,上面那番让人颇感不舒服的言语也就不计较了,给她的回复是会尽快处理。 接下来的十天,她频繁奔走于研究所和我们编辑部,隔三差五来询问审稿结果。这期间有很多细节,让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个女孩子。 我先是看她从网上投过来的稿件,确实有删减的痕迹,因为图表和文字有几处对不上,word转PDF时好几个图片都没有显示,我们杂志的英文稿件要求补充中文摘要,她也没有补充,就这样粗糙的投稿了。打电话让她修改补充后重新投稿,第二天文章重新投过来了,图表的问题是解决了,但中文摘要还是没有,给我的印象不太好。这也暂且不计较,先送审,到时候让她一并补充也行 【编辑就这个水平吗?不能通过格式审查,就不能通过,你们自我轻视,怪不得别人也后来不尊重你】。 然后我就对文章做了外审前的处理,接下来找审稿人的过程比较曲折。 看了这个学生推荐的审稿人,某学校的某老师。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简直让我大跌眼镜。这位所谓的帮她师姐审过文章的老师竟然从事的是岩土工程专业,而且没有任何可以证明他资历的职称。 好吧,我另找。考虑到要能尽快审回,经过一番筛选,最先给之前有过接触的L老师发了审稿邀请,得知当天她有事,就没与她电话联系。可第二天系统显示还没有接受审稿,于是就给她打了电话,可是她最近太忙,没时间审。我就厚着脸皮让她给推荐个合适的审稿人。在这间隙,我自己也在搜索审稿人,还联系了药大的同学,让他们帮忙寻找。结果还是令人失望,药大的好几位相关老师都忙于审阅NSFC的基金申请书,忙于审阅学生的毕业论文。 5月答辩季,我也没想到这个时候找一个合适的、愿意快速审稿的专家是这么的不容易。庆幸的是,隔天L老师我回了邮件,推荐了两位审稿人。说实话,谁都不愿意每天被人催,这种感觉真像是在逼债,可毕竟每天都有很多新的工作,谁也不是为了某一个人服务的。那位学生天天来催,可我不能那样去催审稿老师啊,只能先等等。又等过一个周末,21号与审稿人联系,希望能尽快返回结果。这里我只想说:想让别人对你负责,首先自己要对自己负责啊。把时间卡的那么紧,谁都不能保证你能如期拿到接收函,毕竟文章能不能顺利通过审阅还得另当别论。 昨天,也就是22号,据我了解这位学生已顺利参加毕业答辩,至于她最终如何能够参加答辩我就不知道了,或许她还有文章被接受了吧。不过,她没有通知我们说这边的文章已经不重要了,也没有要求撤稿的告知。 今天上午,历时半个月,审稿终于有结果了,需要小修。第一时间给她发了改稿通知,同时给她的导师发了邮件。然而,戏剧性的结果让我非常受伤。很快接到她的电话说她已经毕业了,这个文章已经不需要了,要撤稿。就这样,我所有的付出,还有专家审稿的付出,还有我同学和L老师的帮忙,还有编辑部同事的工作,统统打水漂了。真不明白,这位极品学生早干嘛去了,就算不需要了,也应该主动提前通知啊。这样无视别人的付出,实在让我无法容忍 【你自己不严格要求,最终这个结果。当然,撤稿也是作者的权利。】。 下午,她的老师(T老师)打电话过来了,也很戏剧化。T老师说他不知道学生往我们这边投了文章,还问学生是不是要撤稿,然后解释了好久,商量如何处理这件事。回头看一下,这里面我们的工作也疏忽大意了。因为该所从来没有发生过未经导师同意,学生自作主张往我们这边投稿的现象。轻信了这一良好的信用记录,而造成了这一恶劣的结果,实在不应该。 事情过去了,很多人的付出水漂就水漂了吧。很为T老师感到痛心,我想他应该伤的比我深吧。至于这位学生,该是逃不脱一番责备,不管怎样,希望她能从这件事里汲取一些教训,毕竟以后的路还长。 【你自己很年轻,也该总结一下教训。不管对于工作,也对于自己的生活】
156 次阅读|5 个评论
坚定不移勤苦练,目标明确攀高峰
热度 24 gfcao 2012-5-16 13:36
原以为一纸檄文可以让孤魂悬崖勒马迷途知返,不料想他不知悔改一意孤行,很快又发布第二部宝典《随波逐流追浪潮,左右逢源讲故事》并再次受到编辑 MM 的厚爱,立马戴上了小红花,害得我老人家不得不于百忙之中奋笔疾书,继续对其反动言论毫不留情地展开批判。 孤魂此番秘笈共有五招: 第一招,剑舞皇冠下;第二招,刀劈老树桩;第三招,枪挑稻草人;第四招,棍扫东流水;第五招,空手套白狼。 貌似厉害无比,想我泱泱中华遍地神功盖世之人,却原来皆出自吴门。其实这些功夫不过如葵花宝典,修炼此功者最终不是如君子剑般里外不是人就是如东方不败般不男不女,诸位青椒千万小心别上当受骗。 这套路数之危害实不在三聚氰胺、有毒胶囊之下,修习此功之人或可成为老吴说的牛人,但因练功之时中毒太深,终将祸国殃民害人害己。 吴氏功法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且听我慢慢道破。 破解第一招:剑指顶上珠。吴氏第一招的精髓是紧随武林盟主之后,说白了,此乃“拉大旗作虎皮”之招数。然而,正是因为世人有跟风之嗜好,你紧随盟主,别人也会紧随盟主,所以除非你的功夫练得出神入化,否则很容易被那些与你一般心思的盟主追随者们看出破绽,万一来个群体而攻之,你就惨了,说不定被打得遍体凌伤,尸骨无存。如果你真想借盟主一鸣惊人,最保险的做法是消无声息地修炼如何摘取盟主帽子顶上那颗珠子的技术,有朝一日说不定可以名扬四海,一夜之间成为比盟主还要牛的超级盟主。外尔斯不就是这样的人吗?佩尔曼也是这样的人。不过修炼此法也有风险,最好由高人指点,因为这类功法大多难度极高,一旦炼不得法,不仅一无所获,还可能走火入魔。 破解第二招:针刺露缝蛋。吴氏第二招的神髓就两个字:模仿,模仿或可瞒得一时,但总有明眼之人识得其诡计,一经识破,三尺长剑轻轻一挑,你戴着的面具将应声而落,原形毕露后的尴尬将让你无地自容,当然如果你同时炼有金钟罩铁脸皮的功夫或可抵挡一刻。破解第二招的方法也很简单,伺机寻找“奶车“等大牛刊物上文章的破绽,人说百密一疏,大牛们的文章未必总是滴水不漏,只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总有一天会找着其漏洞,一旦发现毫不容情,顷刻间你将功成名就。 破解第三招:担挑太行山。吴氏第三式倒也无伤大雅,能帮助大牛梳理清楚数据也是功德一件,只是这类功夫无伤大雅也无多大杀伤力,即使你跟着大牛也无法显其威力,最多狐假虎威一回,练练未尝不可,但指望以此成为大牛基本上是痴人说梦。破解此法最为简单,即使帮助大牛梳理数据也要善于从这些数据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逐步积累形成自己的想法,最终可望自成一体甚至自立门户,正所谓韬光养晦大智若愚。虽刀劈不开太行山,但愚公移山般的毅力可以双肩挑起太行山。 破解第四招:滴水能穿石。吴氏第四式俗名“忽悠”,此招目前比较盛行,因为招式繁琐让人眼花缭乱,很具有欺骗性,堪比迷魂大法,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中招。这类招数只能蒙骗一般的庸手,遇到武林高手立马稀里哗啦落荒而逃,所以万万不可修习。对付此招的诀窍是滴水穿石,金诚所至,金石为开,长此以往必将有所造就。 破解第五招:隔空可打牛。吴氏第五招式的精髓是“偷”字诀,换句话说,大牛可广纳贤才,将贤才的奇思妙想据为己有,此乃借鉴隔空打牛术而来,不过已经被演化得不伦不类。这类招数不是青椒可以习得的,需要一定的积累方可使得。破解此招的最有效功夫是博采众长、隔空打牛,具体地说就是注意吸收同学、同事、同行有益的建议与想法,借鉴他人的思想或方法解决你想解决的问题,这是武林大会上进行武术切磋的本质。 各位青椒,千万别听孤魂煽风点火,他可是不怀好意。
个人分类: 杂文|6748 次阅读|57 个评论
莫叹专家赐稿难,转变思路谱新篇
热度 6 zhaodl 2012-5-12 15:42
引用格式:卓选鹏,赵大良.莫叹专家赐稿难,转变思路谱新篇———本刊“专家述评”栏目约稿实践中的4 个转变.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 1):137-138 莫叹专家赐稿难,转变思路谱新篇———本刊“专家述评”栏目约稿实践中的4 个转变 卓选鹏;赵大良   向专家约稿是学术期刊编辑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亦是工作难点所在。对此,大多数编辑均有切身体会。如何提高向“专家约稿”的成功率和准时性,便成了编辑同仁始终在探讨的课题,也提出了一些颇有见解的、具体的做法[1]。窃以为约稿方法的探讨固然是必要的,但约稿思路层面的分析则更加重要。笔者结合本刊“专家述评”栏目近年来的约稿实践和心得,提出了约稿思路的4 个转变。现就如何开拓视野和转变约稿思路做一简要的论述。 1 从面向“学术名家”约稿到面向“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转变   作为学术期刊,能够约到学术名家的稿件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其不但可以装饰门面、提高期刊的行业声望,而且也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文章以飨读者[2 - 3]。但是,一提到向专家约稿,编辑们的脑海中总会不约而同地浮现出几个自己所知的“名家”形象。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向“名家”约稿很难,主要表现为约稿的成功率低,准时性差。究其原因,大致如下:   ( 1) 名家大多年龄较大,行政及社会兼职较多,百事缠身,体力有限,面对众多期刊的约稿,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即无力、无暇写作。   ( 2) 名家声名已隆,无以复加,对一般的学术期刊,包括学报已难入其法眼,不屑写作。   ( 3) 名家学术地位虽高,但多数已脱离教学科研一线,缺乏一手的研究资料,因而无法写作。鉴于此,向名家约稿,焉有不难之理。而作为期刊,尤其是那些设有“专家述评”或“名家论坛”栏目的期刊,就不能不重新思考,调整约稿思路,保持编辑约稿的主动权[4]。   本刊“专家述评”栏目经过几年的约稿实践和探索,我们完成了约稿思路的第1 个转变,即从向“学术名家”约稿到向“中青年专家”的转变。实践证明,这一转变是成功的,印证了我们的思考。其优势如下:   ( 1) 中青年专家年富力强,思想活跃,其科研工作和学术活动正处于黄金期和高峰期,论文产出率较高。   ( 2) 中青年专家声望渐起,还比较重视利用期刊的平台作用,对期刊的约稿能够积极响应,并认真完成,且文章质量亦相对较高。   通过上述的转变,本刊“专家述评”栏目的约稿工作出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景象。 2 从面向“个人”约稿到面向“团队”的转变   自然科学研究是一项团体性工作,每一位学科带头人的身后都有一支研究团队的支持,起码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队伍,这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学术力量。我们以往的“编辑个人”面向“专家个人”的约稿似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弊,而且个人之间的约稿受非学术性因素的干扰较大,如: 编辑与被约人之间的熟悉程度、关系好坏、兴趣志向等。这种构架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约定关系,其约定的约束力和信用度较低,随意性较大,解约率较高。而面向团队约稿使上述问题大为改观,使相互之间的个人行为变为编辑部( 期刊)与科研团队之间的团体行为,约稿的稳定性和成功率大为提高。相比较而言,“向团队约稿”具有如下优点:   ( 1) 向团队约稿增加了领衔专家稿件的稳定性和准时率,强化了约定的信誉度。   ( 2) 向团队约稿可以增强科研团队的荣誉感和凝聚力,激发创作热情,且团队中有专人负责与编辑部的沟通和协调,督促约稿的写作进度。   ( 3) 编辑部能够获得相对纵深研究的系列文章,形成专题报道,增强办刊的主动性,强化期刊特色[5]。   ( 4) 编辑部可以发挥期刊的信息平台作用,对该研究团队的科研情况及精神风貌做一图文并茂的展示,这也是学报作为学校科研信息窗口的基本职能之一。   基于这一思路,本刊“专家述评”栏目近几年相继刊发了马清涌教授的胰腺病研究专题、吕毅教授的肝移植专题及郑鹏生教授的干细胞专题研究,并对其研究团队做了相应的介绍,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好评。 3 从“以人约文”到“以文约人”的转变   从“以人约文”到“以文约人”的转变。这一别开生面的反向思维模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拓展了拟约专家的遴选范围,又开辟了优质稿源的途径,使稿件的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程度的提升。这一转变充分发挥了作者信息资源的价值,突破了既往的“以人约文”的瓶颈。通过日常的积累,逐渐地建立作者队伍中的“专家库”。其特点是人数多、区域广、专业相对齐全。这样既扩大了约稿专家的范围,又使编辑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各院校、各学科的研究动向、专家队伍及其研究特色等,极大地开阔了编辑在相关专业领域的眼界。具体的做法是: 定期浏览相关专业的知名期刊,及时收集作者尤其是通信作者( 因通信作者一般多为课题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研究生导师) 的相关信息,诸如其学术地位、专业领域、研究方向、科研成果、承担项目以及治学口碑等,为是否向其约稿及何时约稿提供依据。了解专家情况要做到精心准备,提高选题质量,全面评估候选作者,确定约稿对象,加强编辑与作者间的充分沟通,约到高质量的稿件[6]。   通过几年的探索,我们约稿的触角已大为延伸。近年来本刊“专家评述”栏目刊发的校外专家的述评文章大多来源于此。另外,我们的体会是: 校外专家的约稿成功率反而要比校内专家高,这其中牵扯的复杂的心理因素我们未做探讨,但确实收获到了一种“墙内开花墙外红”的效应。 4 从面向“校内”约稿到面向“校外”乃至“海外”的转变   学术期刊的基本功能是学术交流,而作为学术期刊的学报自然不能例外。但以往的观念认为,学报是学校办的刊物,应该只为本校师生服务。这话看似没错,实则有失偏颇。这种小家子气的胸怀,既不利于学报的发展,亦有悖于学术交流的内涵。何为交流,说白了就是“迎来送往”。针对学报而言,将本校专家的科研成果展示于校外,这是交流; 反过来,将校外专家的研究论文迎之于校内,这也是交流。同为交流,何故厚此而薄彼。就现实而言,学报必定是院校办刊,其主流作者群体还是校内作者( 目前的现实是这一群体的稿件亦逐年外流) ,校外作者本来就相对较少,加紧培养尚嫌不及,为何还要挫其渠道,自毁稿源呢。何况刊发一定数量的外稿,势必赢得一定数量的校外作者和读者,他们的口碑相传及其后续研究的文献引用,对提高本刊的影响力亦大有裨益。   另外,适度地发表一些校外专家的稿件,也会产生一种“蝴蝶效应”,引起其他相关专家对本刊的关注,使之成为其今后投稿的遴选期刊之一。因此,学报应重视调动其国际编委、特邀编委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提供优质服务,发挥现代化网络办公资源,加强面向海外专家的约稿[7]。   本刊的“专家述评”栏目开设至今,已相继刊发了诸如李官成教授、吴映春教授、郑庆印教授、任田英教授、陈晨教授等海内外知名专家的评述文章,加强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为本刊赢得了声望。目前,本刊的“专家述评”栏目已成为本刊的品牌栏目,我们有信心、有理由将它办得更好。 5 结语   综上所述,向专家约稿的成功与否,与约稿的思路和约稿的方法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都值得期刊编辑深思和探讨。只有约稿思路正确、约稿方法得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文德. 约稿艺术纵横谈. 出版发行研究,2008,23( 1) : 35 - 37 2 卢正升. 期刊稿源因素分析与思考.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20( 3) : 484 - 486 3 王大锐,繆昕,王孝陵. 高质量稿源是科技期刊发展的保障: 《石油勘探与开发》的组稿实践.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 5) : 688 - 689 4 廖肇银. 掌握编辑约稿的主动权. 编辑学刊, 2000,16( 3) : 18 5 黄丽媛,李国玲,于文霞. 学术期刊重点号的组织实施. 编辑学报,2005,22( 4) : 364 - 366 6 曹作华,谢贞,王红丽等. 科技期刊编辑的组稿策略. 编辑学报,2006,18( 6) : 447 - 448 7 郑芹珠,任丹青,张慧. 我国科技期刊如何获取国际稿件. 编辑学报,2007,19( 2) : 119 - 121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4068 次阅读|9 个评论
第12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将于7月21日在合肥召开
rensl 2012-5-11 07:50
第12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将于7月21日在合肥召开
http://www.cessp.org.cn/ch/reader/view_news.aspx?id=20120509155842001 1. 会议主题: 转型中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 2. 会议内容: (1) 特邀报告; (2) 学术交流; (3) 参观考察 3. 征文范围 : (1) 国内外科技期刊最新发展趋势及启示; (2) 科技期刊转制以及工作创新的经验、体会与展望; (3) 转型期青年编辑的使命、机遇与挑战; (4) 转型期科技期刊的经营管理; (5)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编辑部管理、质量管理、选题策划、新技术应用等; (6) 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与学术诚信建设等。 4. 征文要求: (1) 本次会议将以《编辑学报》增刊 (2012 年版 ) 形式正式出版学术论文集。投稿者请按照《编辑学报》征稿简则要求撰写论文,审稿与编辑加工程序按《编辑学报》编辑部要求进行; (2) 审理费、发表费和稿费标准与《编辑学报》正刊相同;刊发文章第一作者将获赠样刊 2 册,其他作者各 1 册; (3) 投稿方式:请用 Word 软件排版,通过学会网站上采编中心提交投稿 ( 在稿件标题栏注明“ 12 届青年编辑会议 ”字样,否则将不能按会议投稿处理 ) ; (4) 截稿时间: 2012 年 6 月 20 日 ; (5) 作者请务必参加会议。只有参会者的论文才有资格入选论文专集,并有资格参加会后优秀论文的评比。 5. 会议时间: 2012 年 7 月 21 日 - 7 月 24 日 ( 7 月 20 日 报到, 7 月 25 日 撤离) 6. 会议地点 : 稻香楼宾馆 ( 合肥市金寨路 311 号,东楼前台电话: 0551-2228600,2228601) 火车站 :①火车站乘坐 1 路 ( 或 119 路 ) ,(公交普通车 1 元,空调车 2 元)在稻香楼站下车。②火车站—稻香楼约 9 公里 ,正常车程 25 分钟,打车费用约 18 元。 骆岗机场 :① 11 路 → 1 路: 190 米 步行至候机楼站乘坐 11 路公交,在元一时代广场站下车,步行 60 米 至元一时代广场站,乘坐 1 路,在稻香楼站下车。② 11 路 → 6 路:步行 190 米 至 候机楼站乘坐 11 路 , 在包公园站下车,乘坐 6 路,在稻香楼站下车。③出租车:机场—稻香楼约 13 公里 ,正常车程 30 分钟,费用约 25 元。 7. 会议费用: 会议费、资料费 1880 元,食宿自理。住宿统一安排,价格为每床位 160 元。 8. 报到手续: 参加此次会议的参会代表将获得新闻出版总署认可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 。报到时请携带身份证和免冠 2 寸照片 1 张(办证)。由于需要提前办理继续教育证书备案,请务必于 6 月 20 日 前提交报名回执 Email 至 cessp128@gmail.com 信箱。 9. 费用以及汇 / 寄地址: 优秀论文评比费 ( 200 元 / 篇 ) 、审理费和版面费 标准与《编辑学报》正刊相同 ,待接到稿件录用通知后一并汇寄至编辑学会办公室。增刊及 稿费待增刊出版之后邮寄给作者。 邮寄地址: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 86 号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办公室 电话: 010-62147743 , 在线投稿 : http://www.cessp.org.cn ( 采编中心 ) , E-mail : cessp128@gmail.com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附: 第12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doc
个人分类: 业内资讯|37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第12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转型中的青年编辑论坛
ningbi 2012-5-10 08:56
http://www.cessp.org.cn/ch/reader/view_news.aspx?id=20120509155842001 第12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转型中的青年编辑论坛”第2号通知 研讨会2号通知.doc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2012年的工作计划安排,由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主办、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12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转型中的青年编辑论坛”拟定于2012年7月21日~24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 会议主题:转型中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 2. 会议内容:(1) 特邀报告;(2) 学术交流;(3) 参观考察 3. 征文范围: (1) 国内外科技期刊最新发展趋势及启示;(2) 科技期刊转制以及工作创新的经验、体会与展望;(3) 转型期青年编辑的使命、机遇与挑战;(4) 转型期科技期刊的经营管理;(5)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编辑部管理、质量管理、选题策划、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经验;(6) 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与学术诚信建设等。 4. 征文要求:(1) 本次会议将以《编辑学报》增刊(2012年版)形式正式出版学术论文集。投稿者请按照《编辑学报》征稿简则要求撰写论文,审稿与编辑加工程序按《编辑学报》编辑部要求进行;(2) 审理费、发表费和稿费标准与《编辑学报》正刊相同;刊发文章第一作者将获赠样刊2册,其他作者各1册;(3) 投稿方式:请用Word软件排版,通过学会网站上采编中心提交投稿(在稿件标题栏注明“ 12届青年编辑会议 ”字样,否则将不能按会议投稿处理);(4) 截稿时间:2012年6月20日 ;(5) 作者请务必参加会议。只有参会者的论文才有资格入选论文专集,并有资格参加会后优秀论文的评比。 5. 会议时间:2012年7月21日-7月24日(7月20日报到,7月25日撤离) 6. 会议地点:稻香楼宾馆 (合肥市金寨路311号,东楼前台电话:0551-2228600,2228601) 火车站:①火车站乘坐1路(或119路),(公交普通车1元,空调车2元)在稻香楼站下车。②火车站—稻香楼约9公里,正常车程25分钟,打车费用约18元。 骆岗机场:①11路 → 1路:190米步行至候机楼站乘坐11路公交,在元一时代广场站下车,步行60米至元一时代广场站,乘坐1路,在稻香楼站下车。②11路 → 6路:步行190米至 候机楼站乘坐11路, 在包公园站下车,乘坐6路,在稻香楼站下车。③出租车:机场—稻香楼约13公里,正常车程30分钟,费用约25元。 7. 会议费用:会议费、资料费1880元,食宿自理。住宿统一安排,价格为每床位160元。 8. 报到手续:参加此次会议的参会代表将获得新闻出版总署认可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报到时请携带身份证和免冠2寸照片1张(办证)。由于需要提前办理继续教育证书备案,请务必于6月20日前提交报名回执Email至 cessp128@gmail.com 信箱。 9. 费用以及汇/寄地址:优秀论文评比费(200元/篇)、审理费和版面费标准与《编辑学报》正刊相同,待接到稿件录用通知后一并汇寄至编辑学会办公室。增刊及稿费待增刊出版之后邮寄给作者。 邮寄地址:100081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办公室 电话:010-62147743,在线投稿: http://www.cessp.org.cn (采编中心),E-mail: cessp128@gmail.com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2012年5月8日 请将回执填写后于2012年6月20日前Email至 cessp128@gmail.com ,以便安排食宿和考察等事宜。会议通知和回执可登陆学会网站查阅和下载: http://www.cessp.org.cn 第12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参会回执 姓名 性别 民族 职务 工作单位 职称 通讯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手机 E-mail 身份证号码 是否参加考察? 注: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将获得新闻出版总署认可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报到时请携带身份证和免冠2寸照片1张(办证)。由于需要提前办理继续教育证书备案,请务必于6月20日前提交报名回执Email至 cessp128@gmail.com 会议日程初步安排 7 月 21 日 报到 7 月 22 日 - 22 日 全天开会 7 月 23 日 - 24 日 黄山、宏村考察 7 月 25 日 撤离
个人分类: 我看办刊|19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期刊编辑经验
热度 4 SCIindex 2012-5-9 09:09
国际期刊编辑经验 刘岩 2009 年 10 月,我收到 Springer 出版的欧洲化学与环境协会会刊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etters 主编和 Springer 环境科学总编辑的来信,说,经该刊三个编辑的讨论,邀请我担任这份刊物的副主编 (Associate Editor) 。虽然此前我担任过 4 份国际刊物的编辑委员会委员,有服务国际刊物的经验,但是,由于以前担任的是编委职务,仅仅是个挂名,偶尔审审稿,不做刊物的具体事情。 但是现在就不同了,副主编要负责处理稿件。 由于刊物是挂在 Springer 旗下的,所以,首先要学会使用他的期刊编辑系统。好在我此前为 Elsevier 旗下的几份期刊审过稿件,所以,熟悉这些大出版公司的编辑系统的基本操作流程。而 Springer 的编辑系统要比 Elsevier 的使用起来更简单些。 几天后,就收到处理稿件的来信。打开系统的“浏览投稿”,将文章下载下来,先看 Cover Letter , 然后阅读全文。 这篇论文是韩国作者,这所大学不知名。 看完后,感觉很一般。但是,又达不到直接退稿的程度,所以,就决定送审。打开编辑系统的 Invite Reviewer 栏目就可以邀请审稿人了。 一旦选择出审稿人,系统会自动向审稿人发去两封信。一封是审稿邀请信,附有论文的摘要,和是否愿意审稿的三个选择项,分别是,愿意,不愿意,和放弃。另一封信是审稿人登陆审稿系统的信息,包括用户名,和登录系统的密码。这两个信息,都是由编辑系统自动生成。 选择审稿人在互联网普及以前不很容易。虽然作者的 Cover Letter 里提供了作者推荐的审稿人,但是,一般情况下,还是不采用。 比如,这位韩国作者,推荐的审稿人都是韩国人。这就很清楚,作者一定和这些人熟悉,因为是一个国家的人嘛。其中还有一个是他们大学的。 如今是网络时代了,世界各国的大学几乎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各个系都有自己的网页,所以,现在找审稿人,比较容易。 可以从论文数据库找,也可以到大学网站找。到大学网站找,只要进入各个系的网页,在 Faculty 栏目里搜寻相关领域的专家,大学网页上都有教师们的教育背景,研究领域,主要论文,以及联络方式信息。 一旦邀请到审稿人,还要在系统上选择出审稿时间。我一般给审稿人的时间是一个月( 30 天)。 一般情况下,审稿人接受审稿邀请,最慢的也会在 20 几天审完稿件。我曾遇到一个高效率的美国老教授,是美国特拉华大学的,第二天就返回了审稿意见,令我大开眼界。 两个审稿人的意见都到后,编辑系统会提示,稿件审完,等待编辑处理。 Springer 的编辑系统提供了五个选择。接受,小修,大修,送审后退稿,和不送审直接退稿。送审的稿件,审稿人已经给出了结论,编辑依据审稿意见,选择处理意见。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审稿人,只要有一个选择退稿,副编辑就无权选择接受。就是选择,编辑系统也会提示出错了。(但是,主编还是有权选择就受)。 由于这份刊物是一份中等偏上的环境科学期刊(注:按影响因子排列,在世界上 230 种环境科学期刊里排位 67 位),所以,来稿质量不齐。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和大多数亚洲国家的。所以,为了减轻审稿人的压力,有时,看完来稿,实在是目不忍睹的,就要选择不送审,直接退稿。这时,直接登录编辑系统,选择。系统会弹出一个栏目,这时,要把退稿意见简单写出来,一份意见给主编,一般很短几句话就行了,另一份给作者,可以长一些,我一般写200个左右的单词。 到现在,大约二分之一的投稿我选择不送审,直接退稿。这个比例不算太高。考虑到刊物的总退稿率在 90% ,一般的稿件直接退稿,还是很科学的选择。
510 次阅读|5 个评论
科学网“精选博文”可部分给“特邀博委编辑”推荐权限
热度 7 liuli66 2012-5-9 08:49
为提高博主委员会的参与感参与度, 可自荐作特邀编辑 特邀博委编辑具有推荐“精选博文”的权限 可从10个精选指标中腾出2个来, 供特邀博委编辑推荐
个人分类: 杂感|162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学网博文精选采用Peer reviewing的一个思考
热度 29 JRoy 2012-5-8 20:50
科学网成立五年来,影响力无疑是不断增强,影响面不断扩大。比如一些涉及科学领域的专题,在线讲座,签名活动,一些学术问题探讨,以及对学术领域的各种问题的揭示,批判与探讨,等等。这些无疑对于科研领域的新人还是旧人自身的工作都是具有很强大参考意义的。就以我个人来说,是了解国内科研情况的一个最直接最真实的渠道,也认识一些科研朋友,至少等将来回国不至于水土不服。 还有一点最值得赞赏的是:科学网文章,讨论,回帖等等素质高。极少见到违背法律道德及低俗的言语,而这些在国内的中文门户网站比比皆是,部分主题的回帖简直不堪入目。可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科学网坚持走自己特色,专业科学,科研相关话题,参与者和观众也都是领域相关人士。这是保证科学网高素质高质量专业的最根本保证。 然而有两个是科学网属于网络媒体也难以避免的问题 : 1,编辑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传媒,编辑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真假混淆的网络时代,编辑对某些话题或者热点的态度将会大大的影响娱乐导向。最典型的如:为了增加点击量,很多媒体走向断章取义,炒作,三俗化等等。媒体有其商业和影响最大化的需要,但是科学网要承担一份责任和正义。对于哗众取宠,让人以骂为主或者加剧情况恶化的主题就不要煽风点火了。 在科学网上,编辑的态度表现在对博文的精选上。一篇博文精选与不精选是十倍的阅读差距!事实可以说,科学网上不是博主在写博文,而是编辑在写!(可以形象理解为:我们只写1,编辑的加精是9)。那么编辑的质量怎么保证? 2,网络一时之快,不求深入 。 这是网络一大特点,很多人看个标题或者扫一眼内容就开始评论满篇,就开始‘自以为是’了。门户网站上很多的新闻或者主题后来都证明是恰恰相反的,认为是炒作的结果是真事,网友以为是真事的结果发现是炒作。这些东西在科学网上是不是存在呐?当然难免了... 其实对于一些深刻的学者来说,还原事情真相很重要。科学网也不能只搞一时热点报道(像不负责的其他门户网站),对于深入探讨的话题或者议题一定要有责任给大家弄明白真相。也就是说科学网要展现其严谨的一面,不能只是媒体对热点的随风附和 这在西方媒体里面很常见,很多记者就喜欢长年累月的追踪一件事,这是备受推崇的专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曝光有些虐童案,种族流血冲突等等。其实科学网在这方面开展的很多专题,在线问答可能就是这样的目的。做事认真,深入讨论。 上面两个问题深入思考下其实是一个问题:就是优化科学网博文精选的机制。 我的建议是学习学术论文的同行专家peer reviewing审稿制。我这里给出一些大体的想法,可以更进一步优化,仅做参考(大家也可以热议嘛): 1,一篇博文发出之后,看其正面性评论和推荐数(还可设计板砖功能,作为差评)。看其好评数(好评+推荐-差评)相对于(或综合)阅读数的比例:如果排名靠前,就可以考虑加精。而不是完全基于编辑个人的审查(难免跟他/她个人好恶有关),这样减缓编辑的个人工作压力和个人主观影响,也许他们主要审查是不是违规帖,口水帖等等把一下关就好了。 他们相当于稿件的最终负责编辑,看审稿人(科学网的博主和读者们)的意见,没大问题就同意就是了 。 虽然现在编辑精选的博文大多数没问题,但是有些模糊的就不好说了(比如昨天置顶的“叫兽”贴,让部分人大跌眼镜),那时候编辑个人的主观意见就很重要了。所以, 为何不把这个问题交给科学网的博主们呐?他们都是同行,是读者上帝,他们喜欢才是硬道理。民主又合理!简单又易行! (当然了编辑要把一下关) 2, 精选时间不限制于当天 。这跟审稿周期也不确定是一样的,好文章有时候需要时间来证明。对于那些不超过一周的,累计被多人推荐,评论的可以在补精选。 这个需要更细致的制度设计:比如,博客首页要显示更多的最新博文信息,让大家更容易看到。如何设计一些表明当前博文是热点的阀值是关键,如发出2小时内的好评数,24小时的好评数,还有1周的好评数怎样才算是精选的水平....有点繁琐,但是摸索摸索就出来了。 可以让某些精选的博文在首页停留更长时间,有些停留2个小时就完事也行。 3, 作者Credit积累和作者自荐 :每个作者自己每天(或每周)可以推荐自己一篇博文,效用很大。大家要用好这次机会,可以把自荐这个分数×10(比如)加在上面同行评审分数中。因为我们要相信博主们都是体面人:(1) 也给他们一些自我灵活的地方,比如有些博主就想发个微薄似的东东或者发个口水帖,自己都不想精选,那就没必要精选了。 (2) 这样设计还有一个好处,让一些大家更灵活。因为有些大人物觉得自己篇篇精选,如果有一篇不精选就跟咋地似的,大可不必! (3) 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是,避免有些博主太沉迷于写博客,一天只能自荐一篇。其实足够了,好好酝酿明个再写也不迟。这样也不耽误工作不是? 再者了,时间久了:自荐的博文如果博文精选率高,就说明这是个好credit的博主,在行业内信誉好。以后可以多考虑阿,那些‘不自重’的博主,写篇垃圾也自荐的要减分。这跟学术领域里面有些人声誉好一个道理 请大家审阅!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4470 次阅读|52 个评论
一年半,四十万!
热度 21 zhangyuxiu 2012-5-7 22:26
  2010年10月28日在科学网安家,至今已有一年半,刚才用眼角余光瞧了一眼点击率,哇,四十万!承蒙各位博友和编辑厚爱,在下再次深深感谢大家 !祝大家事业有成健康愉快!接下来俺要继续努力,好好工作,好好写博,开心生活。
3520 次阅读|49 个评论
编辑MM,您的脑子进水了-抗议“叫兽”博文置顶
热度 22 沈海军 2012-5-7 22:20
别人将教授称为“叫兽”,教授也将自己叫“叫兽”,还洋洋得意. 教授写“叫兽”博文,教授们看得津津有味,众多教授的研究生弟子们围观得神采飞扬。 这个世界都是个神马情况。 不知羞耻,反而为荣;扭曲的心理,变态的科学网。 编辑MM,您老为了吸引眼球,也将“叫兽”的文章置顶。 我不得不说,您的脑子进水了。 我不怕被封博,作为一名博主委员会的成员,我写此博客就是对您置顶“叫兽”博文表示抗议。 博文链接:1. 谁要做‘叫兽’让他做去!!! 2. 抗议“叫兽”博文置顶 3. 科学网上,丑化教授形象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4. ‘脑子进水’与‘叫兽’那个更污辱人? 5. 科学网不再出现“叫兽”
2322 次阅读|22 个评论
论文迷信误导中国的科研评价(四)
热度 6 Education 2012-5-5 22:18
SCI在中国科技界可以说举足轻重。但是如果SCI论文到处可以买卖,就算不是找枪手写的,也提示了SCI不代表可靠的实力。真正的发明创造,不可能轻易买到,起码我国想买外国还不卖。 下面是我随机找一个枪手的QQ记录,未经对方许可,隐去了对方名字.我的网名ME。 ME:能代写SCI文章吗 编辑19:03:37 可以 编辑19:03:42 时间有要求吗 编辑19:03:53 作者简介发我下 ME19:04:47 没时间要求。我是正规大学毕业,高级职称 编辑19:05:35 哦,SCI期刊代写三万 19:06:45 过内还是国外的的期刊 编辑19:07:30 SCI期刊国外的 19:08:18 期刊和会议EI价格? 编辑-19:09:07 EI期刊与SCI期刊代写的价一样,三万;国际会议一级检索EI全包一万五 19:09:48 怎样付款? 编辑19:13:32 若代写的话,您给研究方向,给您拟题目,选好题目后支付一定比例的定金,开写,审稿通过后,支付余款,安排版面 19:14:21 定金多少钱? 编辑19:15:28 版面费的25-30% 19:19:10 版面费多少? 编辑19:19:32 EI期刊与SCI期刊代写的价一样,三万;国际会议一级检索EI全包一万五 19:20:43 奥,这不是版面费,是总费用 编辑19:21:09 没其他费用,就是以上的版面费即可 19:22:05 交了钱,没出成怎么办 编辑19:23:04 好多高校老师不定期在我社安排的很多 编辑19:23:24 本身就是个杂志社,新闻总署都有备案 19:28:48 能开发票吗 编辑19:29:33 各社都开不了发票,可以找合作单位开印刷费的 19:31:14 出版后付钱行吗?人也跑不掉 编辑19:31:49 没有任何一家杂志社会这样操作的 编辑-19:33:08 昨天一位老师说过同样的话,核心都是定金审稿的,非要说审稿后给通知后办款,说学校不会跑,结果把我套进去了,通知给了,推三推四不办款 编辑-19:33:42 当然不可一概而论,先小人后君子嘛,还望理解 19:34:12 不办款你告他单位 编辑19:36:22 有必要嘛,彼此都是诚信,只能说为人有问题,害我被领导批,我社跟人家那边也是长期合作的,一折腾人家都有意见 编辑19:37:03 不过后来他觉得挺不好意思的,又选了其他刊物,比初次那刊物费用要高,痛快办了定金,现在审稿期间 但要是操作到中间,您有变动,伤不起呐 您可以先核实我社的资质,新闻总署,也可以官网上的编辑部电话核实我的身份 编辑19:42:16 核实好了再合作都没问题,但社里的规定没有例外了,都是多年经验积累而定的 19:46:13 我相信你的身份,但是无法保证能出论文,你们社又出不了 编辑-19:47:39 我社跟那边也是长期长年的合作关系,不能保证一定能给作者安排,就不会揽这个事情 ME 19:49:15 谢谢 ,我考虑一下。
个人分类: 科学哲学|4311 次阅读|6 个评论
封底,编辑说的话让我感动!
热度 19 张三火 2012-4-26 20:54
今天收到出版社邮过来的《食饮有节身体好——〈黄帝内经〉中的食养之道》赠书了,只给了十本,当时送出去五本。书挺薄的,共197千字。看上去还不错。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呵呵! 特别是封底有编辑的话: 用作者之良心,医者之仁心,师者之专心撰写精良的养生保健图书 这段话很醒目,对于我来说,应该是一种鼓励吧,也是我和编辑的共同愿望,着实让我感动! 编辑马勤,是个秀美、勤奋、睿智的才女,70后的她本科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做了编辑。她在网上看到我的一些博文,就跟我说起她的想法,于是《食饮有节身体好》申报表顺利通过了,接着《内经养生原文精选》的申报又通过了。近日,她看到我写了“大爱中成药”系列,她对我说,她以前就有想做一本关于中成药方面的书,还曾经为此做过市场调查呢,过一段时间会把她的想法写出来告诉我。看来,这个选题,又被她瞄上了!她还惦记着我曾经打算写的《志在中医》呢,我想在闲暇的时候,把我家三代中医的行医历程和背景、艰辛,结合中医近百年来的兴衰成败,一并写出来,也会成为一个中医的历史见证吧! 遇到一个好编辑,幸甚幸甚! 新书5月份会上市的,着急的可以打购书热线:010 64065415;010 64065413 我这里的杏林书店说昨天出版社已经把书发出来,过两天就到了,呵呵,我订了20本。
个人分类: 专著与书评|5558 次阅读|49 个评论
请编辑MM关注:科学网上的“今年20,明年18”现象
热度 12 liuli66 2012-4-25 21:49
(来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280217.html ) 评论 at 12:04 对评论的回复:at 12:01 时光倒流了; 穿越了; 超光速了。 乱套了吧!
个人分类: 杂感|927 次阅读|20 个评论
一个期刊编辑对作者的期望的答复
热度 3 李万春 2012-4-25 17:00
刚才读到俞立平博友的博文,谈到他对期刊/编辑的几点期望。作为中文编辑,我看了以后很是感慨,乘机回答一下,也算博文增加一篇。哈哈~~ 第一,希望没有开通网上投稿的杂志尽量开通。 ——答:为什么呢?据我所知,很多期刊都开通的这样那样的投稿系统,采用的软件也各异,界面也不一。由于国内期刊的分散,除了中华医学会/科学出版社等有些聚集外,根本没有形成规模。几乎所有期刊采用的投稿系统都是相互独立的,而国外类似SPRINGER大出版社诸多几千种期刊协同的投稿系统,国内好像还没有。窃以为,这样的单干的投稿系统不要也罢。尽管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但是事在人为,投稿系统再好,没有一个尽心尽责的编辑部,没有为读者出发服务的理念,什么都是摆设。当然,目前国内有投稿系统的期刊不少。我也在琢磨是不是也要占个小山封个小王啥的。目前的EMAIL投稿的确有利弊。 第二,希望半年内给出论文初审结果。 ——答:这也是希望?看来是国内中文期刊的悲哀了。我自己的杂志承诺所有的审稿结果3个月内一律返回作者。初审嘛,一个星期内肯定能完成。当然往返多次的不算。 第三,希望少收点版面费。 ——答:版面费现在几乎没有不收的,有些还收的挺高。我自己这本杂志收的我感觉算中流吧,可是还是总有财务或作者提醒我为什么不多收点?(看来是有人不差钱 哈)不过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作者如果自己掏钱出版面费的 我不要。那就免了吧。现在版面费这块微词颇多,因为的确有些期刊靠此发财了。你想啊 编辑部3-5人 一年收个几百万的 再自负盈亏 想不发财都难。我也听说有些杂志社啥都不缺。 不过据我所知 正规的核心学术期刊 收版面费还是比较正规的,当然这个正规的比例大概在“50%”左右。 第四,希望别收审稿费,如果要收,等论文录用后一并收取。 ——答:这个微词更多,但是好像收的也挺多。好像不少就成了编辑部的小金库。因为有些编辑部不开这部分发票的。据我所知,正规的学术期刊有一部分已经不收审稿费了(顺便广告一下 我这个小杂志就从来不收)或者只收那些拟发表期刊的审稿费,这个比例嘛 大概不到50%。 第五,希望版面费开发票。 ——答:这个不应该成为希望。这是管理或监管的漏洞。反正我这里发票都是正规的 还代作者付税,好像是3%还是5%? 第六,希望论文录用后 1 年内能够刊出。 ——答:这个嘛。牵涉到行业内的一些问题,不好说太白。这么说吧 录用后要是一年内没有刊出的杂志一般有2个问题,稿源积压太多 或者稿源根本不够。 第七,希望杂志寄2本。 ——答:恕我孤陋寡闻。居然还有发表以后不寄2本给作者的杂志或编辑部啊? 第八,如果论文送审,不管能否录用,希望给出专家审稿建议。 ——答:这个是区分刚才我说的正规核心学术期刊与非正规核心学术期刊的最主要的一点。这也是国外同行坚持的,没有有效的审稿系统的期刊不是真正的学术期刊,而真正的学术期刊对于审稿是极其看重而且重视的。退稿也是要给足够的理由的,除非是那种风马牛不相及的稿件(恕我直言 每年都有那种稿件 那个退稿意见嘛 当然要看我的心情了)。可能在国内,不是真正的学术期刊还不少。 第九,问题肯定还有...... ——答:希望中文期刊能争气,这其实和国人当自强一样。不是SCI的问题......还是 有希望的......
4987 次阅读|8 个评论
作者怎样复核书稿
xuxiujiang 2012-4-25 12:15
编辑在审读加工完书稿后,返给作者,进入作者复核程序,此时,作者要配合做好以下工作: 一检查书稿要件是否齐备 下面是出版前必须落实的完整的书稿要件 ( 不包括封面 ) 清单 : 必备项: 中英文书名 编写者署名 中英文目录 中英文全书内容摘要( 500 ~ 700 字左右) 编委会名单 主要编撰者简介 每篇文章的内容摘要( 150 ~ 200 字左右),有可能的话,最好也有英文摘要; 每篇文章的关键词 选择项: 序(包括序作者签名) 前言 后记 资助单位标帜 二 核实内容 1 .核实书名、作者署名方式是否准确 2. 核实目录与内文章节名称是否一致,页码是否对应 3. 核实书眉与书名和章名是否一致 4. 核实 编委会名单有关人员名字、职务、排序是否正确 5. 核实 英文全书内容摘要、关键词翻译是否正确 6. 核实每篇文章结构是否完整,图表数量和标号是否正确 7. 核实文中数据是否正确 8. 核实并解决编辑标出的问题 9. 核实书稿中涉及的政策文献名称(包括简称)、发布日期、发布单位是否正确 10. 核实文中涉及的人物名字、职务,机构的名称,简称是否正确 11. 核实文中涉及的参考文献的名称、刊发媒体及日期是否正确 三 修改复核稿件注意事项 1. 最好不要对文本进行大篇幅修改,增删,替换。个别需要调整的地方, 可在返还作者的一校纸样上进行修改 ,字迹务必清晰准确标注,避免产生第二次差错 2. 如果在电子版上修改, 务必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注 ,以便编辑对照处理。并标明纸样上替换、修改的相应位置。
3313 次阅读|0 个评论
编辑MM你大胆地往前走,莫回头
热度 9 gfcao 2012-4-25 11:37
这回调侃一下科学网编辑 MM 。 俺很可能再度创造了科学网之最,一篇文章小红花两度上下。 昨天写了二篇关于农村子弟上重点大学的文章,第二篇是回应许小可先生的,在第二篇文章中俺强烈呼吁科学网精选这几篇文章供大家讨论,科学网采纳了我的建议。正在我为科学网对我“情有独钟”而自鸣得意之时,幸灾乐祸的刘立告诉我,小红花撤了,张鹏举博主也跟着起哄:“等得我红花儿都谢了”,呜呼哀哉,俺那个失落呀、丧气呀、伤心呀,差点没病狂。 今天一大早来到办公室,觉得前两篇文章中有些话没说透彻,便在上课前又写了一篇,下课回来一看,那朵被撤下的小红花又戴上了,俺喜不自胜,狠劲拿起酒壶喝了一大口,才发现原来是茶水。 我猜测,编辑 MM 之所以拿下那朵漂亮的小红花多半是被人抗议或者不愿意卷入博主的掐架事件中。编辑 MM 们是被人抗议怕了,满足了这位让那位不爽,满足了那位又让这位不爽。我那学生编辑批评编辑 MM 真的有点冤枉她们了,你以为是你在出版社或杂志做编辑呀?科学网编辑是世界上最不容易做的编辑,需要具备足够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得有一副好脾气,无论是冷嘲还是热讽都得安安静静地接着,真的是不容易。 不过没关系,我估摸着俺的个头比编辑 MM 们高,天塌下来了自有我这高个子顶着,你们何须担心? 虽然我也批评过你们精选不当,但你们还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比较好。就说牛仔裤事件吧,我觉得精选一下也无伤大雅,虽说文章的内容有为老公做广告之嫌,但文字优美不失为遴选的标准之一,为什么就一定不可以精选?至于我抗议关于教授的那篇文章,那是我的一己之见,你们觉得该精选照样精选。正如我的那篇文章,即便观点完全错误,当做反面教材精选出来教育科学网大众有何不可?为啥就怕别人抗议? MM 你大胆地往前走,莫回头! MM 们,看到这篇文章后该不会再次撤下给俺戴的小红花吧? 最后,顺便提个建议,有网友希望恢复Latex的编辑功能,俺也赞同,俺现在不敢写数学科普文章,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害怕输入既难看又费事的公式。
个人分类: 休闲|4443 次阅读|34 个评论
队友已征得,感念帖
热度 3 fengzhigu123 2012-4-25 10:31
队友已征得,感念帖
前日里,因为科学网博客大赛组队事宜发文求贤,寥寥三行、句糙语钝,不期竟被科学网编辑忝列为精选,让文得欣喜之际又令文得汗颜。但文得认为编辑之所以如此做,无外乎想为科学网博客大赛下一剂猛料罢了,进一步鼓噪鼓噪博客大赛的气氛。文得认为作为主办方这确实也可以理解,大赛抵近,似乎火热气氛不如去年,推波助澜一下实在是大有必要。然而我们不知的是抑或者暗流都在地下汹涌,只待枪响迸发而出的那一刻。鉴于此,编辑大人似是不必担心。 昨日与友人聊天,文得说:“有人之处必成江湖,江湖之上必有纷争”。文得坐定此间,待那博客大赛离弦而出,必然也是热闹非凡,此大抵是由社会和人的属性决定的吧。 文得与队友张榜求贤,自然是走有那光明一路,或谓“官路”。所谓“狡兔三窟”,文得虽则不是狡猾之辈,二手准备也是怀其腰间,蓄之待发。求贤榜张贴之后,文得亦是遍寻参赛队员,终于谋得一人文笔飘忽空灵,其文或长篇纵论、侃侃而谈,或清新纯真、花香莞尔,让人惊艳不已。文得私信之,几番交流之后,终于喜得队长。 文得尝感念上天待我等不薄,今日得队长若此则大有些让人生出“今夕何夕”感慨来了。作诗以记之。 梅西轻挑奥巴马 梅开二度不掺假 巴随尘香再追马 花落谁家莫可讲 至此,或有达人会问笔者,其人究竟何人?答曰自然科学史研究者陈沐是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09193 。
个人分类: 杂言杂语|3952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BMC期刊编辑头头讲如何投稿
pttianya 2012-4-24 21:21
BioMed Central 是世界上最大的高质量开放获取期刊( open access journals )出版商,是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的成功典型。 Jo Appleford 博士是 BMC 旗下 60 多个期刊编辑们的头头,他的职位描述是“ managing the Executive Editors ”。他在英国苏塞克斯大学举行的一次出版会议上,做过一个有关论文投稿的讲座,下面整理了些觉得很有帮助的内容。 1. 严格评估你的结果( Critically assess your results ) 一个有价值的工作应该具备这些特点之一:原创性的结果、方法或工具;对已发表数据的重新分析或解释;对众多前人研究的综合分析( Meta-analysis );对某个主题的综述;阴性结果有时候也有价值。 如果你的结果是这样的,可能不值得发表,或者很难发表:过时的研究;有缺陷的或伪造的数据;前人研究的简单重复。 那么如何评估你的结果,或者说如何跟踪领域进展? 1 )数据库检索(如 PubMed, Google Scholar, Scopus ),尝试不同的关键词组合。 2 )充分利用很多数据库的特色工具,如相关文献列表(引用此文章列表等)、基于相同关键词的相关文章列表等。 3 )很多出版商还有基于领域或主题的网页,将类似的文献汇总在一起。简单的说,就是要实时关注领域内已发表的研究。 另外要评估你的研究适合于什么样的文章类型( Original research , Methods Software , Hypotheses , Reviews 等),你的观点和证据新到什么程度,你的结论是否有足够的支持,你是否提出一个新的发现或并没有多少数据支持的假说等。 2. 选择合适的刊物,了解审稿过程( Choose the right journal, know the process ) 以往的研究发现,作者们往往注重这几点:期刊的声望;目标读者;期刊的显示度;同行评审的速度。因此在选择期刊时,要考虑下面一些相关问题。 1 )期刊的目标和定位( aims and scope )。这往往可以从期刊主页看到,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浏览期刊近期发表的文章的主题。 2 )期刊的排名、声望、检索收录情况。比如影响因子、编委会成员的水平、还有哪些同行在这期刊发表等。 3 )期刊显示度。比如看期刊的 Google 排名,开放获取程度。 4 )编辑部结构。期刊编辑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专职编辑(专职于出版业,已不再从事研究)和“业余时间”编辑(依然从事研究的科学家),这些编辑是审稿意见的最终决定者。 5 )同行评审流程。完成投稿后,编辑部将首先对稿件进行评估( initial assessment ),往往由主编或领域编辑评估稿件是否适合期刊的定位及其学术价值。对于有些期刊尤其是投稿量很大的高水平刊物,投稿前咨询( presubmission enquiries )显得比较重要,要准备好包括主要研究结果( abstract outline )和研究价值( significance )的咨询信。之后编辑部将选择审稿人,对于投稿者来说,要合理利用期刊允许推荐和屏蔽审稿人的政策。编辑部选择审稿人时,往往会考虑同时邀请评估数据质量(方法部分)和学术价值(结果和讨论)的审稿人。对于 BMC 系列期刊来说,被高拒稿率刊物拒绝的稿件也可能被转移至更专业的刊物,比如被 Genome Biology 拒稿或许可以在 BMC Genomics 发表。 3. 如何写出好论文( How to write a good manuscript ) 写好论文脑子中必须要记着这些点: 1 )保证内容清晰和讨论的逻辑性; 2 )一定要简练:过于冗长的讨论会使得重点不突出; 3 )讨论要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不要夸大你的结论; 4 )清晰简洁地说明研究目的和你关注的科学问题; 5 )将你的工作置于领域背景内:一定要引用关键的文献,并且在正确的地方引用它们; 6 )严格遵守期刊规定( Author guidelines )。 题目( title )。好的题目有助于更好地吸引读者和引用率,因此题目要明确和简洁,要有广泛的吸引力(避免任何不必要的细节),避免太专业的词汇和缩写。其实编辑和审者也会关注题目是否能否正确反映了文章的内容。 摘要( abstract )。摘要应该能包括:研究目的以及你关注的科学问题为何重要;关键的方法和材料;主要的结果和结论。要慎重选择关键词,好的关键词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并增加检索和引用,避免使用具有多重意思的缩写。编辑部邀请审者时一般只发送摘要,所以不好的摘要将可能使编辑认为论文科学价值不大或者审者拒绝审稿。 投稿信 ( cover letter ) 。要写好投稿信,应该要知道如下问题的答案。你关注的科学问题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的重要发现是什么?支持结论的证据是什么?跟你所关注的科学问题相关的最近发表的三篇论文都讲了什么?你的研究结果对于所在的研究领域有什么意义?你的研究结果对于更广泛的群体(生物学家或大众)有什么意义?你的论文还提供了哪些新的发现?是否有需要告知编辑部的其他信息? 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投稿前要请同行阅读并提出建议;图和表格是否清晰恰当;论文返修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审者意见;如果转投另一个期刊,一定要修改投稿信的抬头和内容。 4. 申诉( Appeals ) 同行评审并非一个民主的过程,不同的审者也常有不同的审稿意见,加上编辑可以否决审者的意见,因此,对于一篇被拒稿的稿件,有时要抓住申诉的机会。 申诉时需要注意几点:不要一收到拒信就进行申诉,要认真地思考如何进行表达;审稿意见是否严重错误;是否能有效地反驳拒稿意见;要有礼貌并心平气和。如果能够让编辑相信拒稿意见是错误的,如果审者的拒稿理由能被证明是错误的或有偏见的,再加上编辑部或许会请另外的审者对论文进行评估,这时候申诉或许会成功。 申诉时,要清楚的表明你的态度和观点,尽可能的增加有用的新的数据信息;不要利用作者的地位或名望,不要使用威胁和侮辱性语言,不要使用有声望的同行的支持,申诉信不要重复投稿信的内容。
1543 次阅读|0 个评论
BMC期刊编辑头头讲如何投稿
热度 17 book 2012-4-24 17:33
BioMed Central 是世界上最大的高质量开放获取期刊( open access journals )出版商,是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的成功典型。 Jo Appleford 博士是 BMC 旗下 60 多个期刊编辑们的头头,他的职位描述是“ managing the Executive Editors ”。他在英国苏塞克斯大学举行的一次出版会议上,做过一个有关论文投稿的讲座,下面整理了些觉得很有帮助的内容。 1. 严格评估你的结果( Critically assess your results ) 一个有价值的工作应该具备这些特点之一:原创性的结果、方法或工具;对已发表数据的重新分析或解释;对众多前人研究的综合分析( Meta-analysis );对某个主题的综述;阴性结果有时候也有价值。 如果你的结果是这样的,可能不值得发表,或者很难发表:过时的研究;有缺陷的或伪造的数据;前人研究的简单重复。 那么如何评估你的结果,或者说如何跟踪领域进展? 1 )数据库检索(如 PubMed, Google Scholar, Scopus ),尝试不同的关键词组合。 2 )充分利用很多数据库的特色工具,如相关文献列表(引用此文章列表等)、基于相同关键词的相关文章列表等。 3 )很多出版商还有基于领域或主题的网页,将类似的文献汇总在一起。简单的说,就是要实时关注领域内已发表的研究。 另外要评估你的研究适合于什么样的文章类型( Original research , Methods Software , Hypotheses , Reviews 等),你的观点和证据新到什么程度,你的结论是否有足够的支持,你是否提出一个新的发现或并没有多少数据支持的假说等。 2. 选择合适的刊物,了解审稿过程( Choose the right journal, know the process ) 以往的研究发现,作者们往往注重这几点:期刊的声望;目标读者;期刊的显示度;同行评审的速度。因此在选择期刊时,要考虑下面一些相关问题。 1 )期刊的目标和定位( aims and scope )。这往往可以从期刊主页看到,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浏览期刊近期发表的文章的主题。 2 )期刊的排名、声望、检索收录情况。比如影响因子、编委会成员的水平、还有哪些同行在这期刊发表等。 3 )期刊显示度。比如看期刊的 Google 排名,开放获取程度。 4 )编辑部结构。期刊编辑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专职编辑(专职于出版业,已不再从事研究)和“业余时间”编辑(依然从事研究的科学家),这些编辑是审稿意见的最终决定者。 5 )同行评审流程。完成投稿后,编辑部将首先对稿件进行评估( initial assessment ),往往由主编或领域编辑评估稿件是否适合期刊的定位及其学术价值。对于有些期刊尤其是投稿量很大的高水平刊物,投稿前咨询( presubmission enquiries )显得比较重要,要准备好包括主要研究结果( abstract outline )和研究价值( significance )的咨询信。之后编辑部将选择审稿人,对于投稿者来说,要合理利用期刊允许推荐和屏蔽审稿人的政策。编辑部选择审稿人时,往往会考虑同时邀请评估数据质量(方法部分)和学术价值(结果和讨论)的审稿人。对于 BMC 系列期刊来说,被高拒稿率刊物拒绝的稿件也可能被转移至更专业的刊物,比如被 Genome Biology 拒稿或许可以在 BMC Genomics 发表。 3. 如何写出好论文( How to write a good manuscript ) 写好论文脑子中必须要记着这些点: 1 )保证内容清晰和讨论的逻辑性; 2 )一定要简练:过于冗长的讨论会使得重点不突出; 3 )讨论要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不要夸大你的结论; 4 )清晰简洁地说明研究目的和你关注的科学问题; 5 )将你的工作置于领域背景内:一定要引用关键的文献,并且在正确的地方引用它们; 6 )严格遵守期刊规定( Author guidelines )。 题目( title )。好的题目有助于更好地吸引读者和引用率,因此题目要明确和简洁,要有广泛的吸引力(避免任何不必要的细节),避免太专业的词汇和缩写。其实编辑和审者也会关注题目是否能否正确反映了文章的内容。 摘要( abstract )。摘要应该能包括:研究目的以及你关注的科学问题为何重要;关键的方法和材料;主要的结果和结论。要慎重选择关键词,好的关键词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并增加检索和引用,避免使用具有多重意思的缩写。编辑部邀请审者时一般只发送摘要,所以不好的摘要将可能使编辑认为论文科学价值不大或者审者拒绝审稿。 投稿信 ( cover letter ) 。要写好投稿信,应该要知道如下问题的答案。你关注的科学问题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的重要发现是什么?支持结论的证据是什么?跟你所关注的科学问题相关的最近发表的三篇论文都讲了什么?你的研究结果对于所在的研究领域有什么意义?你的研究结果对于更广泛的群体(生物学家或大众)有什么意义?你的论文还提供了哪些新的发现?是否有需要告知编辑部的其他信息? 其他需要关注的问题:投稿前要请同行阅读并提出建议;图和表格是否清晰恰当;论文返修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审者意见;如果转投另一个期刊,一定要修改投稿信的抬头和内容。 4. 申诉( Appeals ) 同行评审并非一个民主的过程,不同的审者也常有不同的审稿意见,加上编辑可以否决审者的意见,因此,对于一篇被拒稿的稿件,有时要抓住申诉的机会。 申诉时需要注意几点:不要一收到拒信就进行申诉,要认真地思考如何进行表达;审稿意见是否严重错误;是否能有效地反驳拒稿意见;要有礼貌并心平气和。如果能够让编辑相信拒稿意见是错误的,如果审者的拒稿理由能被证明是错误的或有偏见的,再加上编辑部或许会请另外的审者对论文进行评估,这时候申诉或许会成功。 申诉时,要清楚的表明你的态度和观点,尽可能的增加有用的新的数据信息;不要利用作者的地位或名望,不要使用威胁和侮辱性语言,不要使用有声望的同行的支持,申诉信不要重复投稿信的内容。
个人分类: 资源共享|18094 次阅读|24 个评论
[转载]转:lsf脚本的编辑
piaoxue001 2012-4-18 16:50
1. vim 输入文件名,编辑输入文件 %chk=输入文件名.chk %NprocShared=6 %NprocLinda=2 # opt=(calcfc,ts,noeigentest) 。。。。。 命令行 2. vim gaussian.lsf 编辑高斯脚本 #BSUB -q gaussian #BSUB -o %J.out #BSUB -e %J.err #BSUB -n 12 (此处注意核数与输入文件的线程数NprocLinda与核数NprocShared之乘积相等) #BSUB -R "span " g09 输入文件名 3. bsubgaussian.lsf 提交作业 4. bjobs 查看作业细节(用多少个核,在哪个节点,作业号等) 5. bhosts 查看可用节点 6. bjobs -u all 查看所有计算任务 7. clear 清屏 8. exit 退出节点 9. 每一个输入文件都要建立相应的文件夹,里面包括提交作业所需要的脚本以及作业的输入文件。
59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哈哈,误会,俺家只有俺一人在科学网写博客
热度 15 gfcao 2012-4-17 22:57
有人误以为俺一家三口子在科学网写博客(俺老爷子识字有限,自然不可能写博客),这玩笑开大了。俺儿子才十多岁,尽管这小子私自在腾讯开了微博,据说已经有五六百听众,但尚不具备在科学网开博客的资格,弱弱地代俺儿子问编辑姐姐一句:“编辑姐姐,俺可以在科学网开博么”? 有一个曹姓美女加才女在科学网开有博客,但她目前尚不是我的女儿。经过跟她在科学网开有博客的张姓母亲磋商,正有认做干女儿的意向,目前有关认亲事宜还在酝酿中。据说该曹姓美女加才女现在已经到了北京,那个清华搞哲学的人想请她吃饭。饭是可以吃的,不吃白不吃,不过认亲的事也要放在心上,来广州时,俺不仅要请你们母女吃饭,还得举行认亲仪式。 鉴于有关人士对我等关系产生了误会,特此发布声明予以澄清,如仍有误会,与我等无关。
个人分类: 休闲|3681 次阅读|51 个评论
怎样给科学网提建议
热度 1 wulishi8 2012-4-17 14:06
那什么,最近看博文比较多,但是有时候更喜欢看评论,当我想就某人的评论引用再评论的时候,好像没有这个选项,或者是我没找到?至少说明不容易找到吧。 于是我就想着给科学网提个建议吧,但是居然找不到地方去提建议,倒是看到页面右下方有个举报了,这个我可不敢随便点。 所以只能发博文提几个建议: 1.能否在评论后填加选项,使得容易地引用别人的评论进行再评论?并且提醒原评论者 2.能否显示科学网的编辑团队已经对发表博文进行过管理?例如我这篇博文,您要是看到就回一个,或者显示编辑团队已审核之类的,否则您也没有回复,也没有告诉我决定不采纳建议,我也不知道您是不是看到了。 3.能否增加给科学网提建议这个选项?使科学网做得越来越好。因为我想没人去看您的联系方式打电话什么的吧。 PS:这个博文俺不知道会不会得到回复,就当做个实验吧。写论文去了,晚上回来看结果。
3184 次阅读|2 个评论
给编辑MM的一点小建议
热度 11 cissyludai 2012-4-17 11:48
在科学网安家有半年了。 看了很多精彩的博文,自主的加了不少好友。同样也有很多欣赏我的博文的朋友加了我。于是乎朋友越来越多。每天在我的家园有数不清的朋友动态。目不暇接! 好在在朋友动态中有各种分类,还是可以按照分类来看各类朋友的动态。 问题在于,我的朋友都是通过科学网认识的。如果真的要按朋友分类的话,基本上都要归类于“通过本站认识”或“其他”或“不认识”这三类。想再仔细的分类确不能。而且还不能改变分类名称。 于是乎,YC姐姐、贾伟老师、蒋继平博友、陈安博友、刘立老师等只能分类于“亲人”而不能改名为“深交”;黄智勇博友、李学宽老师、张玉秀老师、陈湘明老师等只能分类于“同学”而不能改名为“摄影”;杨晓虹MM、杨永田老师、杨文祥博友、黎夏老师等只能分类于“同事”而不能改名为“诗人”;...... 建议网站编辑人员是否能在分类这方面能有所改动以便于博主们能自主分类?非常感谢!
948 次阅读|12 个评论
有关编辑对李祖龙书法赏析 诗五首
热度 1 lzl2431 2012-4-15 11:57
有关编辑对李祖龙书法赏析 诗五首
个人分类: 诗词近作|3071 次阅读|1 个评论
给编辑mm或gg道个歉
热度 4 cosismine 2012-4-12 21:23
艳红说,你这篇博文是仅存的硕果。 我当时以为或许编辑没有想到他们刚刚删了,我就又写了。或许他们去吃饭了,总之,让我的那篇博文在科学网存活了一段时间。 但今天一早,发现这篇博文已经消失得杳无踪迹。我其实觉得这篇博文里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希望我能够发言一下。我长着一张嘴么。大家的回应也没有恶意,大致也是这个意思,顶多就是想表示一下我们不明真相,但我们想知道,期望能有个清楚的说法,如此而已。 我后来查了一下编辑删帖的时间,大概是晚上2点到2点20之间。我记得原来科学网的编辑这么暗示过,说他们也有睡觉时间,在他们睡觉的时间,大家可以说一些他们被不允许说的话。没有想到,因为我这篇博文,把他们从美梦中惊醒过来。不知道是他们自己醒过来的,还是被人叫醒质询的...... 因为一篇顺嘴胡诌的博文,弄得编辑睡不好,感觉很有罪过,很想给他们说声抱歉......但我说说话,也不是罪过啊,为什么连说话都不能说呢? 欲盖弥彰,虽然我不知道到底想要掩盖什么,但我起码觉得,那里一定有见不得人的东西,好像屁股上的屎没有擦干净一样。其实,把人还原成人,挺好的。大家拉了屎屁股上都会留一点什么,至少有些气味的...... 这样想想,对人就会有一份宽容,自己也自在一点。
2896 次阅读|6 个评论
真有点敬佩编辑MM了!!!
热度 2 caojian123 2012-4-12 15:32
很明显, 一篇博文是否被精选, 是否被人喜爱,主要还是看其内容(蒋老师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do=blogid=558328 )。 我也有同感,被精选的博文只能说编辑MM有水平,慧眼识珠,能从众多博文中挑选2篇顶置,实属不易,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学识和胆识。真因为如此,我才敬佩起编辑MM了。 相比编辑MM,我都替部分“驳客(蒋老师语,出处同上)”脸红,“驳”的太没水平了。明明我说的是驴头,他偏偏要拿马嘴说事,可叹啊!不是我怕“驳”,这是觉得不肖一驳而已。我相信,每篇博文都有各自的道理,而且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仔细推敲的。尽管有些小瑕疵,比如错别字或修辞表达不畅等,但不管怎样,总没有到达瑕能掩瑜的程度吧,观点还是明确的吧。 既然观点明确,你怎么就看不去来,非要南辕北辙地发表高论呢?如果这些高论仅针对本人的话,倒没有什么大碍,误导他人才是罪莫大焉。 我谈科研与教学,从来没有把两者对立起来,因为我做过这两方面的工作;我谈高校和科学院,也不是无中生有,我在这两个地方也呆过。如果我的观点与你的相悖,不必大惊小怪,也不必咬牙切齿,共识不就是在个识中产生的吗? 看懂了我的观点,然后进行反驳的人,我是很尊重的。唯有这些人,没有弄明白我说什么,就开始暴跳如雷,然后胡言乱语。怒气不争,哀其不幸啊!我怀疑这些人一定被科研搞晕了头脑,没有经过正规教育的历练!!!
3051 次阅读|3 个评论
杂志社又招人了
slowlight 2012-4-12 13:41
工作内容: 1 、对登记入库的稿件进行初审; 2 、按照编辑部相关流程开展文章的送审及编校工作; 3 、根据约稿计划,向相关专家约稿; 4 、参与杂志社会议、培训等相关发展活动。 应聘要求: 1、 光电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 985 或 211 高校或光电专业研究所毕业生优先录用; 2、 英语六级及以上,具有一定的口语水平; 3、 熟悉相关编辑规范,了解国内外光电机构; 4、 至少发表过一篇学术文章; 5、 有较强的学术敏感性和沟通、交流能力。 相关待遇: 由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代招与管理,企业编制。 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和一张生活照发至 段家喜 编辑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 390 号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 电话: 021-69918426 Email: duanjiaxi@siom.ac.cn http:// www.opticsjournal.net -------------- 个人意见:杂志社目前处于上升阶段,势头良好,发展机会较多,有志于从事编辑工作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杂志社的相关工作可以参考中国光学期刊网。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445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的编辑MM是如何精选博文的?
热度 3 wulishi8 2012-4-12 03:39
当然,编辑应该还有男同志,之所以只说MM是有三点原因的:一是在科学网看到过别的博主使用过编辑MM这个词;二是吸引眼球的作用;三是,我估计类似文职人员,MM的比例应该是大于男同志的吧。 言归正传。俺最近有点困惑于这个题目。原因如下: 1.有时候长篇大论的被精选了,但是同时还有很多没几个字的博文也被精选了; 2.有时候有见解的被精选了,有时候人云亦云更容易被精选; 3.被精选的博主再发博文更容易被精选; 4.名博们有时候随便发几句话就是精选; 5.评论多的被精选了,也见过零评论的博文被精选; 6.推荐多的被精选了,也见过零推荐的博文被精选; 7.阅读人次多的被精选了,刚刚发表还没几个人看的博文也被精选了; 8.上首页的有零推荐零评论的博文,被评论几十次还上不去首页的也有不少; 9.关注时事的,这个地方出事儿了,那个地方违反常规的博文貌似更容易被精选; 10.这个精选应该不是按照某些参数计算最后自动操作的吧?还是编辑MM大致按照某些规定其实可以根据自身阅读感受来精选博文呢? 另外,MM们难道有夜班?貌似晚上也有人管理。千万注意美容养颜啊,少熬夜,多睡觉,夜班有人查岗没?
3889 次阅读|4 个评论
如何编辑修改PDF文件
ChinaAbel 2012-4-11 17:08
PDF文件越来越流行,平时工作经常有碰到需要修改PDF的情况。 一般的用户电脑,基本上都是安装的Adobe Reader,该软件只能阅读PDF文件,无法对修改PDF文件,当然也可以增加一点点批注的功能。如果需要修改PDF,我们则需要安装Adobe Acrobat 。现在的Adobe Acrobat 已经到9.0,修改PDF文档倒是不错。但是由于软件太大,下载安装也不方便。同时。安装该软件后,你会发现,它同比Adobe Reader打开PDF文档时会慢很多。 当然,也有好处,就是OFFICE等文档你回发现多了一个插件,就是可以直接将OFFICE文档转换为PDF文件。 说了这么多,其实PDF文件修改有很多方法。 PDF文件修改方法一: 先下载安装Adobe Acrobat 注意:Adobe Acrobat软件,一般都是需要激活的,安装软件时注意看是否有安装什么插件。比如百度工具条什么的。。 缺点:Adobe Acrobat对于一些加密的PDF文档是没有权限修改的。。。 对于加密的PDF文档解密的办法: 1:可以下载一个PDF解密工具,不过工具毕竟是工具。有时候它也解密不了一些复杂的密码。同时有时候暴力解密后的PDF文件会变成乱码。 2:安装Adobe Acrobat软件时一般都会安装“Adobe PDF”打印机,这可是个好东西,你可以将加密的PDF打印到Adobe PDF,将PDF文档打印成PDF文件。。保存以后,你会发现,PDF文档的加密已经没有了。 怎么样是不是很奇妙!当然,对于少数PDF文档,可能含有特殊字体,打印成PDF文件以后,你回发现有些字段变成了乱码。此时你可以使用比较专业的PDF打印机 比如PDF Factory。 使用该软件可以将任何支持打印的文件,转换成PDF文档。同时将加密过的PDF文档“打印”之后转换成PDF文档后,你回发现密码已经没有了。同时之前对PDF设置的权限都没有了。 当然解密之后,就可以使用Adobe Acrobat软件对PDF进行编辑了,这里对该软件就不多说了。只简单提几点: 1:对PDF编辑,可在工具栏空白处右键----高级编辑。调出编辑工具 2:对于PDF文档中的图片,图像等编辑时。需要对Adobe Acrobat设置图片编辑软件。方法:菜单栏-----编辑-----首选项----Touchup---选择图像编辑器(如Photoshop firework Coreldrw 等) 3;Adobe Acrobat 软件提供了对PDF文档页面的提取功能, 菜单栏---文档—提取页面,删除。(这样可以对PDF有选择性的提取需要的页面) 4:;有拆分,当然就有合并拉。 菜单栏-----文件-----创建PDF包。 PDF文件修改方法二:Foxit PDF Editor 是第一个真正的PDF文件编辑软件。许多人都希望能找到一个象编辑其它类型的文档的编辑器,事实上在 Foxit PDF Editor 出现之前,根本没有这样的工具。每一个PDF 文件都包含很多页面,每一页包含各种可视对象,如文本对象、图形对象和图像对象。而每一个对象都由其属性来定义其显示的方式。 Foxit PDF Editor 的功能包括: -编辑现有 PDF 文件或创建全新的PDF文件。 -以和 Adobe PDF Reader 几乎相同的效果显示 PDF 文件。 -页面缩放。 -可靠的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功能。 -插入或删除页面。 -使用嵌入或非嵌入字体添加文本对象。 -插入行或其它简单的图形对象。 -插入 bitmap 格式的图像。 -从页面中删除任意对象。-改变对象的属性。 -可撤消任意操作。-在不同 PDF 文件间拷贝粘贴任意对象。 -在 PDF 和任意 Windows 应用程序间拷贝粘贴文本。 -在 PDF 和任意 Windows 应用程序间拷贝粘贴图像。 另外最近福昕公司最近还推出一款PDF的编辑利器:Foxit Phantom. 几个关于PDF编辑,加密解密,转word,ppt,flash的软件 PDF工具大全破解版 先对软件做一点介绍。(不含设置虚拟打印机工具,因为太不常用了),包括格式转换,填表工具,编辑工具,加密解密,分割合并,添加水印等等。拥有这套工具,基本就可以玩转所有PDF的操作了。 VeryPDF PDF Editor 2.6破解版(PDF编辑工具添加注释内容) 软件简介: 功能特点:VeryPDF是一款非常实用的PDF编辑工具,用户通过它可以很方便的打开并修改PDF文档内容,既可对文字内容进行编辑,又支持对图片内容的修改。支持注释添加功能,用户在PDF文档中可以添加文字注释信息、图形等内容。和其他同类软件相比,VeryPDF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如果PDF文档中原先使用的是嵌入型字体的话,通常的编辑器(如Adobe Acroba、文电通)是无法进行二次编辑的。但VeryPDF可以进行再次编辑,处理时和图形编辑工具类似,先框选需要修改的地方,随后直接删除旧有内容,最后输入添加需要的文字即可。而且作为英文软件,VeryPDF对中文有着良好支持,这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特点。 PDF编辑工具: 软件名称:VeryPDF PDF Editor 2.6 软件介绍:VeryPDF PDF Editor可以让您方便地打开并修改PDF文档内容(文本,图形……),这个强大的工具令您从此可以直接编辑PDF文档的内容,并且可以添加您自己的注释、内容、图形等到PDF文档内。软件对中文支持非常好。 PDF2Word (PDF to Word)3.0破解版(PDF格式转换工具) 软件简介: PDF格式转换工具: 软件名称:PDF2Word (PDF to Word)3.0 软件介绍:PDF2Word(pdf to word)让你可以把文本,图片以及其他内容从pdf文档中输出到word文档中,所以你能够重新编辑pdf内容,PDF2Word将保存文本,版面和图片到生成的word文档中。PDF2Word(pdf to word)是一个独立的软件,所以你不需要安装Microsoft Word,Adobe Acrobat,甚至 Acrobat Reader来运行它。 PDF2TXT(PDF To TEXT)v3.2破解版(PDF转换TXT文件) 软件简介: 软件名称:PDF2TXT (PDF to Text)3.2 软件介绍:PDF2Text是转换PDF文件为TXT文件的Acrobat的插件工具。 Image2PDF(PDF E-Book Maker)3.2破解版(图像文件转换为PDF) 软件简介: 软件名称:Image2PDF(PDF E-Book Maker)3.2 软件介绍:Image2PDF转换器可以将40多种图片格式创建为PDF文件(包括TIFF,JPG,GIF,PNG,BMP,PSD,wmf,emf,PCX,PIC等)。此产品可作为一个命令行工具,PDF文件转换的速度很快。软件提供了最准确的OCR技术,可以将图像文件转换为可以进行文本搜索的PDF文件。 PDF2HTML (PDF to HTML)2.0破解版(PDF转换为HTML文件) 软件简介: 软件名称:PDF2HTML (PDF to HTML)2.0 软件介绍:PDF2HTML将PDF文件转换为HTML文件,同时尽量保持原来的页面布局。PDF2HTML使文件转换为原先被互联网上使用的布局设计。 VeryPDF HTML Converter v2.0破解版(HTML文档转换工具) 软件简介: 软件名称:VeryPDF HTML Converter v2.0 软件介绍:VeryPDF HTML Converter是一个强大的HTML文档转换工具。支持将WEB页面转换为缩略图,同时也支持将html文件转换为PDF,PS格式。支持输入网址进行转换,支持监视某个文件夹进行自动转换,它允许你创建或预览缩略图的网页。 PDF Extract TIFF v2.0破解版(从PDF文件中提取图像资源) 软件简介: 软件名称:PDF Extract TIFF v2.0 软件介绍:PDF Extract TIF是一个简单的资源提取工具。你可以用它从 PDF 文件中提取图像并且保存为 TIFF 格式,然后用Word, AdobePhotoshop之类的程序进行再次编辑。Extract Images From PDF 软件内建 LZW、C**T FAX、DCT 等图形压缩处理格式,可以有效降低 TIF 图档的文件大小,同时依然维持应有的图片品质。使用 Extract Images From PDF 软件进行转换的时候,并不需要 PDF 文档的官方文档浏览器即可独立操作。 PDF To Image Converter v2.1破解版(PDF文件转换图像格式) 软件简介: 软件名称:PDF To Image Converter v2.1 软件介绍:PDF To Image Converter可以直接转换PDF文件到多种图像格式,如转换为TIF, TIFF, JPG, GIF, PNG, BMP, EMF, PCX, TGA 。支持把整个PDF文件(包括其文本、线条、距形、椭圆、颜色、表单……等其它类型的组件)转换成图像。 AutoCAD DWG and DXF To PDF Converter v2.2破解版(DWG和DXF转换PDF) 软件简介: 软件名称:AutoCAD DWG and DXF To PDF Converter v2.2 软件介绍:AutoCAD DWG and DXF To PDF Converter是一个可以不通过AutoCAD就能把DWG转换成PDF, DXF转换成PDF的工具。它可以简单快速的把DWG和DXF文件转换成矢量的PDF文件。 1.可以将多个DWG文档生成对应的多个PDF文档,或合并生成单一的PDF文档 2. 支持模型空间和图纸空间 3. 支持批量转换 4. 输出图纸尺寸可调 5. 支持选择不同图层获得不同转换效果 VeryPDF PCL Converter v2.0破解版(PCL和PXL打印文件转换PDF文件) 软件简介: 软件名称:VeryPDF PCL Converter v2.0 软件介绍:verypdf pcl converter是一款可快速将PCL和PXL打印文件转换成PDF文件的工具,转换不是基于光栅,可用于创建各种分辨率的PDF和PS文档。 PDF to PowerPoint Converter v2.0破解版(PDF文件转换为PPT) 软件简介: 软件名称:PDF to PowerPoint Converter v2.0 软件介绍:PDF to PowerPoint Converter可用于Acrobat PDF文件批量转换为PowerPoint(幻灯片)演示文稿。PDF to PowerPoint Converter是一个专业的PDF解决方案,将PDF转换为PowerPoint 2010,2007,2003,2000等格式。它可以在生成的PPT演示保留文本内容,图像和超链接和原始布局。 Free Text To PDF Converter破解版(文本文件转换为PDF) 软件简介: 软件名称:Free Text To PDF Converter 软件介绍:Free Text To PDF Converter是一个免费程序,可用于纯文本文件转换为PDF文件,它不依赖于Acrobat或Acrobat Reader应用程序,它支持命令行操作,你可以从其他应用程序调用转换文本文件到PDF文件。它把旧的文本文件转换为PDF文件(包括表单,报告,销售表)支持所有的Windows系统。 PDF Password Remover v3.1破解版(PDF加密解密工具) 软件简介: PDF加密解密工具: 软件名称:PDF Password Remover v3.1 软件介绍:PDF Password Remover可以破解Adobe Acrobat PDF文件的“所有者密码”。未破解“所有者密码”的PDF文件是不能被编辑和打印的。该程序也可以破解用FileOpen插件加密的文件。破解可以立即完成。破解后的文件可以用各种PDF浏览器(例如Adobe Acrobat Reader)阅读而无任何限制。支持最新的PDF版本。 Encrypt PDF v2.3破解版(功能强大的PDF文档加密工具) 软件简介: 软件名称:Encrypt PDF v2.3 软件介绍:Encrypt PDF是功能强大的PDF文档加密工具,程序可以帮助你采用40-bit或者128-bit的加密方式对指定的PDF电子文档进行加密,设置权限和密码等操作。通过运行本程序,你可以指定一个PDF文档不能被打印,复制或者修改,这样在Acrobat Reader程序中打印或者复制按钮会被屏蔽,你也可以指定一个PDF文档必须输入正确的密码才可以浏览!体积小巧,简单易用。 PDF Split-Merge v3.0破解版(PDF分割合并工具) 软件简介: PDF分割合并工具: 软件名称:PDF Split-Merge v3.0 软件介绍:PDF Split Merge是1个独立工具用于分割,合并PDF文件,允许你分割/合并大的PDF文件到小一些的PDF文件。PDF Split Merge提供易用的图形界面应用程序和命令行应用程序。分割功能可以让你基于页组,页范围分割1个或多个PDF文件。合并功能允许你快速组合所收集的PDF文件及页码设定。无须Adobe Acrobat或者Reader,自动处理多个PDF文件分割和合并过程,重新安排文件中页码顺序,基于页码或者定制的页码范围等分割PDF文件,分割1个文件到多个单页文件或者页码组合,合并1个或多个PDF文件,许多不同的分割和合并方式,支持命令行和批处理,支持文件拖放,列表顺序组织,保存,装载和附加批处理清单,对所有产生的文件修改文件信息,例如作者,主题,名称或者关键字。 VeryPDF PDF Stamp v2.3破解版(PDF水印工具) 软件简介: PDF水印工具: 软件名称:VeryPDF PDF Stamp v2.3 软件介绍:VeryPDF PDF Stamp可以向pdf文件方便的添加水印的软件。添加内容可以是图片、文字、链接或是注释。可以精确的控制添加的位置和大小,选择需要添加的页数。被添加的水印可以成为pdf文件的永久性的部分。 VeryPDF Form Filler v3.1破解版(PDF填表工具) 软件简介: PDF填表工具: 软件名称:VeryPDF Form Filler v3.1 软件介绍:VeryPDF Form Filler可以帮助你填写交互式PDF表格而不需要另外安装Adobe Acrobat。它可以保存便携式PDF电子文档中的表格,以便您单独进行处理。 A dvanced PDF Tools v2.0破解版(PDF优化压缩工具) 软件简介: PDF优化压缩工具: 软件名称:Advanced PDF Tools v2.0 软件介绍:Advanced PDF Tools是一个高效的 PDF 工具,用来帮助用户更改或增强 PDF 的内容。它们包括: 文档摘要、初始化视图、用户界面、窗口属性、起始页码、页面缩放、页面布局更改、页面大小更改、内容大小更改、页面旋转、内容旋转、PDF 优化和压缩、自定义元数据和自定义数据项等。 PowerPoint to Flash 1.0破解版(PPT文件转换为flash文件) ppt转换工具: 软件名称:PowerPoint to Flash 软件介绍:PowerPoint to Flash可以将PPT文件转换为flash文件进行发布。操作简单,转换精确,体积小。转换后的flash文件效果和发布PPT演示一样。 轻松编辑PDF文档 对于PDF文件,想必很多朋友一定不会陌生。它以其独特的安全性以及出色的跨平台使用能力被越来越多的朋友所青睐,而且也已经正式成为电子文档标准。但由于PDF格式的特殊性,不仅阅读方面需要专门的阅读器,而且针对文档的编辑也需要专业的编辑器。目前,Adobe官方的Acrobat由于太过于庞大,并非首选工具。在这里小编给各位推荐第三方的专业编辑器,相对Acrobat来说,不仅体积小巧,而且功能上也可以满足各个层次用户的需求。   软件名称: 文电通PDF Plus 点击下载   功能特点: 目前唯一的国产PDF编辑器,可以轻松完成对PDF文档的各种操控,如旋转、裁剪、复制、粘贴和删除页面等操作,支持将其他文件中的页面内容直接拖拽到当前文档中进行编辑。文档结构的重新组织是其特色之一,可以轻松为文档创建书签、超链接和目录。同时,强大的搜索工具能在当前文档、特定目录或索引文档中定位于指定信息,可为多达几十G的PDF文档创建索引文档。在安全性上文电通支持文件加密和数字签名,前者支持密码加密和证书加密两种加密方式,后者采用私钥-公钥机制来对文档进行数字签名和验证,确保文档不会被非法修改或者翻印。另外,软件还支持文档汇编、注释添加、创建PDF格式表单等等功能,并兼容Acrobat的大部分插件。   软件名称: Foxit PDF Editor 点击下载   功能特点: Foxit PDF Editor是当前最为专业的PDF文件编辑工具,出色的整体性能,众多特色功能,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对PDF编辑制作的需求。例如,编辑PDF文档时,允许用户同时对多个PDF文件中的图象进行编辑,可以在不同文档间对图象进行复制、粘贴。而且图象编辑工具,支持魔术棒、多边形套索和层编辑等实用工具。同时,图形、剪贴编辑器非常直观,当用户在主窗口进行编辑时,可以很清楚的查看其中显示的PDF页面内容。再如,鼠标拖动功能,允许用户直接通过鼠标拖动来对控制点进行操控,如调整文字大小等。此外,软件支持浮动的属性框和文件加密,前者可以将属性框移至屏幕的任意位置,以方便、轻松地看到页面的任一位置;而后者可以只让指定用户阅读和编辑文档。 图1-Foxit PDF Editor主界面   软件名称: Jaws PDF Editor 点击下载   功能特点: 一款功能相当不错的PDF文档编辑工具,可以让你很容易的对PDF文件进行浏览、编辑(支持插入、删除、书签,旋转和重新排列等)和打印等操作。软件内置强大的注释功能,可以直接使用PDF文件创建(或保存)为注释,注释显示能自动弹出显示,也可由用户自定义注释显示类型。而且用户还可以通过标题、类型、日期或页码等关键来分类显示或隐藏注释。填充表格也是软件的特色功能之一,允许用户填充、编辑、保存,陈列数据于表格之中,或者直接打印输出。并且输入表格中的数据能按照需求行自动计算相关字段的值。此外,Jaws PDF Editor生成PDF文件时支持向导模式,以导航用户完成操作,并支持128位的加密技术,保障文件安全。 图2-Jaws PDF Editor主界面   软件名称: VeryPDF 点击下载   功能特点: VeryPDF是一款非常实用的PDF编辑工具,用户通过它可以很方便的打开并修改PDF文档内容,既可对文字内容进行编辑,又支持对图片内容的修改。支持注释添加功能,用户在PDF文档中可以添加文字注释信息、图形等内容。和其他同类软件相比,VeryPDF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如果PDF文档中原先使用的是嵌入型字体的话,通常的编辑器(如Adobe Acroba、文电通)是无法进行二次编辑的。但VeryPDF可以进行再次编辑,处理时和图形编辑工具类似,先框选需要修改的地方,随后直接删除旧有内容,最后输入添加需要的文字即可。而且作为英文软件,VeryPDF对中文有着良好支持,这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特点。   软件名称: MicroAdobe PDF Editor 点击下载   功能特点: 专业的PDF编辑器,能使用户如同操作Office系列软件一样去创建和编辑PDF文件。支持文字添加,插入表格、图象、文件,编辑超链接,支持书签和页面浏览等,以及文字搜索及替换等编辑功能。MicroAdobe PDF Editor还支持导入/导出.doc、html、rtf、txt、xml等文件,并允许将这些文件保存为PDF文件。对于新建PDF文档,软件能以向导模式一步步知道你完成创建工具,对于新手来说,非常适合。此外,MicroAdobe PDF Editor也支持文档加密。   推荐: Foxit PDF Editor 点击下载   推荐理由: Foxit PDF Editor是目前市面上最为完善的PDF编辑器,软件以所见即所得的方式实现可靠、方便的编辑。整体界面简洁、清晰,PDF页面显示快捷、完美,用户能很快上手使用,用户也无需掌握专业的PDF格式知识,就可以对任何PDF格式文档中的内容进行各种编辑修改。在功能上,Foxit PDF Editor不仅可以进行插入、修改、删除、旋转、复制、粘贴文字、图像和图形,插入、导入、导出、删除页面,以及对版面的编辑。完成编辑操作之后,用户还可以选择对结果PDF文档进行打印、保存或另存等操作。此外,相对于其他软件来说,Foxit PDF Editor支持多语言,软件容量也更为小巧。 推荐 Foxit Phantom Foxit Phantom是一款为企业准备的专业PDF电子文档套件,运行速度快捷、简单易用且价格实惠。它继承了福昕阅读器的小巧玲珑的特点,但功能却丝毫不弱于 Adobe Acrobat。该软件功能十分齐全,用户可以用它来创建专业的PDF文档,简单易用是它的特点。它为PDF商业用户提供了一套集中完整的PDF文档解决方案,成为用户在Adobe Acrobat之外的另一个明智选择。 PDF编辑工具 Enfocus PitStop Professional Enfocus PitStop Pro是Enfocus公司开发一款功能超强的PDF编辑工具,它作为Acrobat Pro版的一个功能增强插件,在文字出版印刷行业几乎无人不知。它可以让你直观的通过向导的帮助制作一个完美的PDF文件。可检查PDF,并且去除某些讨厌的PostScript指令;文字內容与字体可以修改,但是不能重新走文,也可以插入新的字体。圆形可以检查或直压((overprint),也能转成Beziers曲线来修改;转换函数(Transfer function),半色调、CMYK或RGB都能加上去,还能从其他的PDF上搬过来新的物件。 功能: PitStop Professional 是一种用于检查、编辑和修改PDF文件的工具 它是一个专业的美术设计师和出版人员的必备工具。它是一个Acrobat插件(Plug-in),提供了一个用于检查、纠错和转换PDF文件的功能强大的工具箱。特别是,它可以向现存的PDF文件中添加新页面对象,同时还支持其他页面对象的“取样”功能,可以用于挑选色彩和字体等特性。 PitStop的Inspector功能可以检测出页面中任何对象的类型和属性,还允许用户修改属性 如将ICCBased页面对象的特性文件重新指定给ICCBased页面对象等。这一功能对于纠正含有来自不同软件、而Distill只使用了同一个特性文件处理的图像的PDF 文件很重要。 PitStop还具有“全体变化”功能 这个功能能使整个PDF文档中的所有对象都发生变化。对于特殊的色彩,可以通过Image Color Matching调色板来修改PDF文件中的图像对象,以获得最佳的输出一致性。 PitStop专业版对PDF文件的预检工作非常有用 它可以对许多检测出的错误进行自动纠正。此外还可以通过Action Lists完成纠正操作,自动执行文件重新赋值等许多操作步骤。使用“PDF Profiles”选项实现预检工作,详细定义了PDF在特定工作流程中必须包含的特性.
个人分类: 科技论文写作、搜索经验集锦|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对科学网编辑深表失望
热度 4 zhenghaoran 2012-4-10 13:31
我对科学网编辑深表失望,借助公共平台,来表达个人声音。这是什么,这是大字报,这是温家宝总理所说的:文革的余毒,还深留在某些人脑中。
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正告编辑mm:不要害我
热度 14 Synthon 2012-4-10 08:56
今天照例登陆科学网,吓了我一大跳。在我的名字下面,赫然出现了我的工作单位和工作职务。于是连忙调整设置,还好,还允许隐藏。 编辑mm,你这次是把我害了。。。我不是开玩笑!我公司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我相信大多数大型公司都有类似规定),当我的名字与公司名称、职务一起出现的时候,就有可能被误解为我是站在公司立场上发表观点,所以,所有我的名字与公司名称、职务一起出现的场合,都需要提前报我上级主管和公司法务部门批准。 因此,请编辑mm以后出现类似事情的时候,跟我商量一下。请不要让我在自己都不知情的情况下莫名其妙的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谢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49 次阅读|23 个评论
科学网编辑【不该实名】
热度 3 outcrop 2012-4-9 22:47
有人觉得用户实名了,编辑该实名——但我觉得这没有内在的必然关联。 用户实名,是科学网的一种经营策略,主要是促使博主对言论负责之类的。 但每个编辑,对科学网来说,都是内部工作人员,都是再实名不过的员工;工作上的事情,对内都是明摆着的。 要求编辑实名,一定会给编辑带来更大的工作压力,甚至不必要的个人恩仇。 要说编辑的责任,目前是编辑部这个整体在承担;有问题,一样可以找编辑部,编辑部一样知道是哪位编辑干的,为什么要亲自找到某个编辑呢? 一旦编辑实名裸奔出来,最直接的影响可能就是在编选文章方面变得更没底气——毕竟编辑也是人,不可能每次做的无懈可击,做错一次,成了把柄,可能麻烦就大了。 这点和博主们不同,博主们写博客是消遣,编辑们编辑是饭碗。 因此,不赞同科学网编辑实名。 最多,编辑可以用下笔名,便于某些反馈;但是我也不推荐。 为什么我连编辑用笔名都反对呢? 因为编辑有个人的偏好很正常,博主们对不同编辑有不同好恶也很正常; 但,一旦某个博主(我如我这种小心眼睚眦必报的博主)哪天看某个编辑不顺眼,说不定就忍不住整天骂某一位编辑了; 然后那位编辑更讨厌这位博主……一来二往的,更乱了 一定会怀念现在只有编辑部的日子 延伸阅读: 用户实名了,编辑是否也实名? 建议科学网实行实名责任编辑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57 次阅读|7 个评论
用户实名了,编辑是否也实名?
热度 16 dearyajuan 2012-4-9 19:31
突然发现博客首页增加了教育背景、职称(职务)和工作单位的信息,这是继科学网用户评论实名和推荐实名后今年的又一重大举措。短短几个月内,相继实现了多种个人信息的公开,虽然我相信大部分用户并不是公务员,照这样的趋势下去,会不会以后还需要显示年龄、性别、民族、家庭住址、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等。 我其实不是很清楚科学网对于自身的定位,可以肯定的是,在科学网上发表的博客大部分并不是学术论文,那么实名制甚至扩展实名制(包括单位、职称等)非常有必要吗?或者如果真的有必要,那就应该全面学习学术期刊,删除所有跟学术没有关系的博文或者学术水平不够发表的博文,编辑也要实名公开。退而求其次,博文内容可以稍加放开,不过编辑实名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不清楚编辑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可以学习一些论坛的做法,在科学网首页列出所有编辑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在每一篇精选博文的后面加上责任编辑的名字,另外,再根据科学网的特点,也加上教育背景、工作单位、职称等,以显示编辑部的亲民。我相信大部分博主会同意这个提议的。 科学网公告中每次提出实名要求时只是写根据部分博主的要求如何如何,我很好奇部分博主具体是什么情况,比如科学网实名调查或者无记名调查还是在什么地方设置了投票,调查了多少博主,有多少博主同意,有多少反对,参加调查的是什么职称比如高级职称还是普通教师还是包括学生,还是只在博主委员会进行了调研,等等。既然是科学网,科学网的调查或者决策当然要体现科学精神。另外,假设科学网调查了70%的博主,有超过一半的博主支持实名,我们也想知道大家支持实名的原因,可不可以让大家公开讨论或者辩论或者实行一段时间试用版或者测试版。即使所有这样都没有问题了,那么科学网在推行这样做法的时候,可不可以通过系统信息或者发邮件的方式通知每一个博主,因为不只是每一个博主都有天天看公告的习惯而且发一个系统信息或者邮件并没有技术困难。 最后,不清楚科学网具体运营模式,是民主型还是独裁型,还是假民主真独裁型,还是其他什么型,但是,如此迅猛的推行扩展实名制还是挺让人担心的。不知道科学网有没有想过实名信息被滥用的情况。 个人认为,科学网强制显示扩展实名信息跟公告中宣称的增强学术交流没有必然的联系。国内外有很多家讨论专业问题的网站或者论坛,从来没有要求过用户提供实名信息更没有在网站或者论坛上显示多项实名信息,事实上,很多网站在科学网成立之前就已经存在多年,讨论科学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一点都不逊于科学网。取消实名制,有利于大家真正考虑博文或者帖子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根据作者的身份决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649 次阅读|33 个评论
他山之石:国外期刊编辑培训的主题
热度 2 rensl 2012-4-7 12:20
ALPSP (学术与专业学会出版者协会)有关期刊编辑培训的主题: l 为什么要发展期刊? l 期刊: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l 期刊的要点:服务的对象,提供服务的内容与方式 l 期刊发展的含义,缘由及背景 l 变化:内容、与学界和科研的关系、生产及其他工作流程 l 与电子仓储的协同 l 不同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和设计的增值 l 与社会的协同 l 改变商业模式 l 案例研究 ------------------------------------------------------------------------------------------------------ http://www.alpsp.org/Ebusiness/Meetings/Meeting.aspx?ID=263 ALPSP Training: Journal Development 1: practical plans for improving journal success (1204JDV1) Wednesday 25th April 2012 Editorial Level 2 (2-3 Years' Experience) Said Business School, Park End Street, Oxford, OX1 1HP Tel: 01865 288847 (Map) Overview This workshop provides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business of developing journals. The course is highly interactive and participants will undertake realistic exercises to familiarise themselves with methods of evaluating their current journal (or portfolio) and provide ideas on how they can introduce changes. Although familiarity with the scholarly publishing environment is required, part of the course will also involve discussion of the role of journals in today's research environment and will consider what threats and opportunities exist for current publishing models. Prices: Member 355.00 plus VAT (please log in for this price), Non Member 515.00 plus VAT Programme • Why develop journals • Where journals have come from and where they are going • What is the point of journals – who do they serve (and with what) • What does development mean, and why do it The big picture • Changes to content, to the relationships with academia and research, to production and other workflows • Working with repositories • Different dissemination models – adding value with technology and design • Working with communities • Changing business models • Case study Developing a development plan 1: Evaluation • Where you get your information • Using finance and feedback • Comparing competitors • Pulling it together into something useful (SWOT) 2: Objectives • Different levels of objectives • Identifying the key objective 3: The plan • Goals and actions • Getting buy-in • Reviewing and revising • Risk management • Case study Putting it into action: practical exercise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565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看论文 投稿
ivymissjlu 2012-4-6 09:15
最近发现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到了快毕业了还没有发表论文,都觉得 论文发表 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许我到了应该为兄弟姐妹们做点事情的时候了。当了三年多的主编助理,经常跟各个杂志社有往来(核心或非核心),也发现了一些规律。 投稿分两种情况,1、直接过去投,2、网投。 1、直接过去投 对于本校的或者本地的杂志,记得一定要直接过去投。因为这样方便登记,可以减少编辑从网上下载下来慢慢登记的过程。呵呵,有些粗心的编辑说不定会把你的文章给漏掉。去登记的时候,带上三份稿件和电子版。一份便于编辑送出去审稿,一份给编辑保留,一份问编辑哪些需要修改以此表示你投稿的诚意。电子版最好用U盘拷来,邮箱有一份,防止出现意外。记得带上审稿费啊。(论文的格式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后给大家再讲)。 现在的杂志一般审稿至少都三个月,因为送给那些教授专家审稿,那些人都是一些大忙人,就算编辑催上几十次,也要三个月,如果不催一年也有可能。 2、网投 如果是网投,记得不要仅仅发一篇文章给编辑,什么都不说。这样他们会觉得你搞学术都忘了礼貌了。因为每天编辑都会收到几十封甚至几百封投稿邮件。:)发这样的笑脸蛮有用的,他们会觉得你亲切,说不定很快把你的论文下载下来跟你联系。编辑如果不把你的文章下载下来,你的文章就会石沉大海。这次由于我们学校邮箱系统出现问题,也导致我们各个编辑部的几百封投稿都弄丢了。记得一定要留你的联系方式,手机,座机,QQ,地址,邮编。。。一切可能的联系方式。当编辑跟你联系后,记得要记下他的联系方式,按照编辑的方式汇款,记得经常打电话询问你需要做什么样的修改。 增刊一般学校都不承认。核心期刊的增刊一般都算是非核心期刊处理,具体的还要询问导师。研究生答辩前,如果是核心期刊,需要录用通知就行了;如果是非核心的,需要见刊。一般情况下,核心期刊每期的杂志安排都很超前,如果你需要投稿的话,记得要提前半年的时间,因为审稿还有三个月。除非你有关系或者你导师有关系,这个属于例外。投非核心的就找一个名声好一点都杂志投,这样不给导师丢脸,发表起来容易很多,审稿时候一般比较短,因为他们的稿源不多。一个月左右差不多都可以发表了。 由于我所在的杂志是核心期刊,如果遇到不适合我们期刊的文章,也会推荐给其他的杂志。不过如果邮件太多了,就懒得推荐了,因为首先还是需要做好份内的事情。 今天就废话这么多了,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 论文的重要性 本科生一般觉得自己基本上不用写论文发表,是因为大多数人还没有觉悟到发表一篇论文的重要性。奖学金,保研(本校和外校都可以加分)......大多等这些事情已经结束了,看到别人发表论文后得到了很好的收益,只好羡慕不已。我也是一个觉悟很低的人,只是很幸运的接触到了这个领域。非核心一般加6分,核心一般加8分。对于本科生来说,要写出科技含量高的文章很难,所以发表一篇非核心就很不错了,如果平时分数还可以的话,保研应该就没有太大的问题了。 论文对于研究生的重要性,我不想多说了,大家应该都清楚了。 论文对于以后想在高校当老师的学生来说也很有用,评职称的筹码,多少篇核心,多少篇非核心,被EI,SCI....收录的情况,都将影响到评选的最终结果。 但论文感觉像是理论的东西,但实际主要还是你研究结果的体现。你做了什么项目,你研究了什么,写起论文来说就会得心应手,毕竟是做了一点东西。我的第一篇论文是大三下学期的时候,绞尽脑汁也不晓得写什么,脑子里没有内容,心里特别的虚,那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学什么专业课,写不出来也不觉得惭愧,好不容易想到了一个题目,查了一些资料,跑了几趟图书馆,论文搞出来了,是一篇综述性的文章,发表在一个很垃圾的杂志上。关于接下来的一篇,不想说太多了。 论文摘要中最忌讳的词排名 在这方面摸清了一些底细,就是你的论文要很容易的评审通过,需要遵守某些评审老师。 的“隐性规则”。 论文(研究生)摘要里面最忌讳用的词排名如下: 第一名:本文 ---不主观 第二名:提出 ---除非你的论文很牛,提出往往是有重大发现,有突破,否则... 第三名:介绍 ---说明不是你自己的东西 第四名:讨论 ---只说不做?这个不太清楚,为什么不好?? 第五名:阐述 ---自己做过什么都不清楚,只是把别人的阐述一下,是否有心虚嫌疑? 我和别人的一些经验 投稿的程序 1、选好要投哪个期刊; 这一点很重要,一般要请示老板;如果是好文章,就别往烂期刊上投了;否则,选个差不多的,预期投中率最高的吧。 2、网上一般都可以查到期刊的地址;或者到图书馆随便找一本此期刊,在封底或者某一非正文页上都会有编辑部的地址,抄下来就可以了;如果期刊上有投稿指南,最好看一下自己的文章是否符合要求。然后打印自己的文章,一般要两份,按照地址,寄个挂号就OK了。 3、有些期刊是有网上投稿的,你最好看该期刊是否有网址或者E-mail。 最后再说一句,如果是 科技论文 ,一般都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的: 题目、作者(按顺序排列)、单位中文摘要,第一作者介绍,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英文作者介绍。 发表论文的话,首先最好考虑本校的杂志。因为是本校的杂志,本校的老师还是会认可的。无论这个杂志是核心还是非核心。 写论文的套路 读论文后的一点小体会 通常作者写论文的套路无非是这样的。 1、先是好奇地把正常的东西加点什么或者减点什么,反正让正常的东西变得不正常。 2、然后仔细观察看有什么新变化,新发现或者新现象。 3、然后根据经验结合这现象猜想那里出了问题,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结果,什么样的机制在起作用。 4、之后就是从纵深方向来做实验检验论证(就是不停的追问为什么,直到问得上帝都不知道答案)。 5、同时从类比或者旁系方向论证,不停的变换实验材料,实验对象,实验方法,看看有没有新发现。 6、同时从正反方向论证也就是,出现这个新现象,我能不能在加点什么,或者减点什么让这个新现象消失。 7、循环至第4步骤,直到发现一些能被目前(只是目前)的实验所证明的新机制,新理论,跳出循环。 8、给新理论和新发现贴标签,命名字,以示其新。 9、吹牛皮的阶段。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精神展望这个新理论和新发现的巨大作用。最重要的是要和现实需求结合起来。比如艾滋病有治了。 怎么阅读论文 我只要抓住: 论文的主题, 实验和行文思路, 论证逻辑, 这个研究的意义 由此及彼的启发。 所以看论文时, 1、看个abstract, 2、看第一或第二段, 3、看其他段落的第一句或者最后一句, 4、看段落中有强烈语气,转折,对比的句子,比如however,but,in contrast, whereas,unexpectedly,interestingly,notablely, surprisingly之类的词, 5、看那些图和表格,图和表是文章最最精华的地方,图表能看懂,文章就差不多了。 6、不能看懂***的话,就再回过头来看文章中与***对应的文字和说明, 6、稍微看看discussion,关注论文主题的延伸和发展, 7、最后看一眼Reference中的作者、刊物、和年代,有个印象就行。 摸出作者做实验写论文的套路。 将这样一篇论文进行庖丁解牛。 论文精华基本上就也就这些了。 省时,省事又能有个宏观概念。 体验新版博客 A id=shareMenuButton1 href="javascript:void(0);" entryTitle="看论文、写论文、投稿" data-shareType="31" data-title="#{@entryTitle}" data-url="http://feiduduzl.blog.sohu.com/71721444.html" data-abstracts="#{#main-content@innerText分享到搜狐微博
个人分类: 投稿须知|20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科学网网管修改编辑背景色
热度 1 yuliping 2012-4-4 20:10
前段时间,科学网编辑的背景色改成灰色了,刚开始以为电脑问题,关闭浏览器重新打开后才知道是网管修改了背景色,建议还是恢复到原来的白底黑字状态,要么设置成博主可以自己修改,看上去太不舒服了。不知道各位博主是否与我有同样的感觉?最明显的是在发表博文时,是输入标题的地方看上去舒服还是输入正文的地方看上去舒服? 2012.4.4俞立平于宁波
个人分类: 教师生涯|3483 次阅读|4 个评论
编辑视角:“蹄窝”与“壶穴”之争的几点认识
热度 5 ysxbhxf 2012-4-2 18:17
在最近发生的 “ 指狗为狼 ” 的事件里和最近听到的 “ 两只乌龟 ” 的段子中,其中必然出现的 “ 专家 ”已经 成为了大家的笑料。俺想在笑过之后,大家还应该静下来思考一下,自己是否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呢? 古代有 “ 盲人摸象 ” 的故事,现在对当代的科学家依然有深刻的含义。故事里的盲人其实都接触到真相的一部分了,但却忘记了自己的局限性,以为自己接触的是真相的全部,由此才有了明眼人看到会嘲笑的那场乱哄哄的争吵。对现代科学研究来说,科学家应该尽量避免自己犯类似故事里盲人所犯的错误,在没有全面、深入研究之前,不应该武断地把话说绝。也许有的人喜欢用这种把话说绝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权威,那就是另一会事了。下面就回到 “ 蹄窝 ” 与 “ 壶穴 ” 之争这件事上吧。 很高兴看到曾教授用学术讨论的方式将 “ 蹄窝 ” 与 “ 壶穴 ” 之争从争吵中引导出来,这样俺也放心地将自己对于“蹄窝”和“壶穴”形成的几点认识写成博文与大家分享,供各位分析和批评。 在 “ 蹄窝 ” 与 “ 壶穴 ” 的形成机制与判别依据方面,俺有几点思想实验后的认识: 1. 在长期的自然力量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下,石头这样的硬质材料上也会或多或少留下相应的痕迹,但两者的差异是明显的。 “ 壶穴 ” 应该是长期的流水作用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详细的形成机制可参见嵇教授相关博文的具体内容。 “ 蹄窝 ” 的形成则与人类的生产和运输活动场地紧密相关,其形成机制本人目前尚未见到有专业性的研究论文报道,但根据字面含义, “ 蹄窝 ” 主要是人类的骡马运输活动形成的结果,或许自然力量也起到了一部分的作用。 “ 蹄窝 ” 与 “ 壶穴 ” 所在位置上的区别如下: “ 壶穴 ” 所在的位置大多数是远离人类的生产和运输活动场地,与流水作用的痕迹紧密相关,而 “ 蹄窝 ” 所在的位置必然与人类的生产和运输活动场地紧密相关。 2. “ 蹄窝 ” 与 “ 壶穴 ” 由于形成机制的不同,在形态上也各有特点,这个在曾教授的博文中有提到:形态上,一般来说,“蹄窝”口大,底小;特征上,“蹄窝”没有明显的刮擦痕迹,而“壶穴”则明显有刮擦痕迹。从宏观上来看,如曾教授所说 “蹄窝”没有明显的刮擦痕迹,但从微观上看,“蹄窝”也会有刮擦痕迹。两者痕迹的差别有两点:一是“壶穴” 刮擦痕迹较明显,迹线为环形;二是“蹄窝”的刮擦痕迹较细,甚至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迹线为光滑线段。 3. 如曾教授所说:力学上,“蹄窝”形成的力小。骡马负重加上其体重,一般约 500kg, 也就是说,“蹄窝”是石头在这样的静压力下由于马蹄铁的冲击和摩擦而形成,当然冲击和摩擦的次数有多少只有靠其他学者来估计了。曾教授说“壶穴”形成的力往往比较大,但俺觉得倒不一定了,因为“壶穴”是由涡流中沙石对石头的研磨作用的结果,水流的总体力量是很大的,但作用到具体的研磨沙石上的力量也许比不上骡马一只腿的冲击力,但涡流推动沙石所产生研磨次数却远远超过了骡马对“蹄窝” 冲击和摩擦的次数。 “ 蹄窝 ” 和 “ 壶穴 ” 形成所经历的时间是不可比拟的,前者不过 1000 年,而后者形成的时间跨度估计至少是万年以上(我的估计或许不对,但这可以通过实际研磨试验来估算)。 4. 在 “ 蹄窝 ” 与 “ 壶穴 ” 的形成过程中,水的腐蚀作用肯定都是存在的,但都不会是主要作用。雨水和流水对石头的腐蚀作用一般都是面状分布的,虽然最初的腐蚀形式可能都是点蚀,长期腐蚀的结果是石头有水经过的表面都会受到腐蚀,而在某些有特定缺陷的部位会产生溶洞和地下暗河。此外,容易被水腐蚀的岩石一般是灰岩、白云岩和玄武岩等钙镁质岩石,而产生 “ 壶穴 ” 的地方一般是比较耐腐蚀的岩石,而不是容易被水腐蚀的岩石。 5. 成群出现的 “ 蹄窝 ” 的大小和深浅应该有统计上的极值,而成群出现的 “ 壶穴 ” 的大小和深浅则可能有更多的变化性。 PS: 以上是俺的几点认识,如果无意中得罪了哪位,敬请宽宏大量地原谅俺;如果俺有认识错误,也欢迎批评指正,但谢绝人身攻击,暂时拒收板砖。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7459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韩寒《写给张国荣》版本分析
热度 2 zhenghaoran 2012-4-2 10:16
韩寒《写给张国荣》版本分析 字号: 大 中 小   4月1日上午韩寒在新浪微博上以长微博的形式发了第一条实名微博,转了其博客文章《写给张国荣》。其实这并非韩寒发的第一条微博。在代笔事件刚起不久,韩寒就以“亭林镇独唱团”等ID发过微博,但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这一次因是实名发布,又事关张国荣,且恰逢新浪微博禁止评论,不论捧他骂他,都要靠转发评论,于是在新浪、公知、水军(有的一帐号就转发了几百次)以及倒韩大军的合力作用下,成了号称转发数第一的微博,可谓也在该日推出的韩寒抄稿集《光明与磊落》的营销良策。   其实这篇博文就是《光明与磊落》的前言,在大约10天前已登在京东网该书的介绍上(http://book.360buy.com/10955909.html)。但是抄稿集的这个版本(下称“版本二”)与韩寒在微博和博客上发布的版本(下称“版本一”)相比,有很多改动,多是病句、错字和标点的修改,显然是一个经过大量润色的晚出版本,对比如下:   版本一:2003年4月1日,我在开车从北京回上海的途中。   版本二:2003年的4月1日,我开车从北京回上海。那是一段从清晨到傍晚的旅程。   润色者修改了一个不太通顺的句子,并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句子(也可能版本一原来有这句话,发布时删掉了)。张国荣在2003年4月1日晚上18点41分跳楼自杀,于19时06分在玛丽医院去世。当天晚上八、九点时开始有消息传出,但因为碰巧是愚人节,人们将信将疑。到第二天国内媒体才有密集报道。韩寒称4月1日清晨到傍晚他开车从北京到上海的途中听到所有的电台都在悼念张国荣,那是穿越了。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他把4月2日的事错记成了4月1日,要么整个故事是虚构的——韩寒直到2006年还在博文中嘲笑“张国荣没死磕,但磕死了”,表现得并不像张国荣的粉丝。   版本一:在那之前,我并不是你的歌迷,我只知道你唱过《倩女幽魂》,我甚至觉得,你好久没做宣传,没出作品,已经过气了。   版本二:在那之前,我并不是你的歌迷,只知道你唱过《倩女幽魂》。我甚至觉得,你好久没做宣传,没出作品,已经过气了。   润色者删掉了一个重复的“我”字,并在第一个句子后把逗号改成正确的句号。   版本一:对你的了解从京沪高速的山东段开始。   版本二:对你的了解从山东段开始。   润色者删掉“京沪高速”,可能是觉得前面已提到“从北京回上海”,无需重复。   版本一:那里的山上都是顽石,少见绿色。   版本二:那里的山都是顽石,少见绿色。   原版“那里的山上都是顽石”略显拗口,所以润色者删掉一个“上”字。   版本一:以往开车路过河北,山东和江苏,打开电台,要不是卖春药的,就是治性病的,还不停的有托打电话和主持人互动,说疗效好,去哪才能再买到。   版本二:以往开车路过河北、山东和江苏,很多电台里都是卖春药的广告,还不停地有托儿打电话进来,说疗效好,怎么才能再买几瓶。   此处改动不少,改了三个不太通顺的句子,改了一个错字(“的”改成“地”),改了一个标点符号(逗号改称顿号),还删了“就是治性病的”。也许润色者觉得在纪念偶像的文章中去谈什么“治性病”真是天才得怪异,但是“卖春药”就不怪异吗?   版本一:我常想,这么明显的忽悠,怎么可能有人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充斥着荒诞。   版本二:这个世界上真的充斥着荒诞的欺骗。   删了一句,并改了一个病句。   版本一:但那一次开车的旅程,我能调到所有的频率里都只有你的生平介绍,当然还有你唱过的歌。   版本二:唯独那一次开车的旅程,我所能调到所有的频率里都只有你的生平介绍,当然还有你唱过的歌。   把“但”改成“唯独”更精确,并改了一个不通顺的句子,但其实改后的句子也不太通顺,改成“我所能调到的所有频率里都只有你的生平介绍”就通了。联系到前面的句子,难道那天所有的电台为了悼念张国荣,连“卖春药”“治性病”广告都不做了?   版本一:我甚至发现,有时候,我偶然会哼唱两句的不知名旋律,原来都是你的。   版本二:我甚至发现,有时候,我偶然会哼唱两句不知名的旋律,原来都是你的。   原版其实是通顺的,改了以后反而与原意不符了。   版本一:路过临沂,电台主持人甚至自己开唱《奔向未来日子》。   版本二:路过临沂,电台主持人甚至自己在唱《奔向未来日子》。   把“开唱”改成了“在唱”。   版本一:对你来说,已经没有未来的日子了。你奔向了永远不会来的日子。   版本二:对你来说,已经没有未来的日子了。你奔向了永远不会来的日子。   此处难得的没有任何改动。   版本一:那些岁月里,我是一个轻狂气傲的无知少年,对所谓港台巨星嗤之以鼻,这也让我错过了你。   版本二:那些岁月里,我是一个心高气傲的少年,对所有的巨星和偶像都嗤之以鼻,这也让我错过了你。   “轻狂气傲”改成了更常见的“心高气傲”,删了“无知”,把“对所谓港台巨星嗤之以鼻”改成“对所有的巨星和偶像都嗤之以鼻”,扩大了蔑视对象的范围,由“港台巨星”扩大到“所有的巨星和偶像”。   版本一:那几年我在北京,迷茫的就像在能见度只有一米起了大雾的国道上开车,好在我一直没开进逆行车道。   这个句子被整个删掉了,也许润色者觉得这句话是一个赛车手莫名其妙的感慨,无论如何与张国荣扯不上关系,脱题了。   版本一:等我懂你,再没机会来看你的演唱会。   版本二:等我懂你,我再没机会去看你的演唱会。   给句子加了主语,并把不通的“来看”改成“去看”。   版本一:回想起来,你若在,无论我有钱没钱,一定会买一张离你最近的票。   版本二:要是早知道,无论有钱没钱,我一定会买一张最近的票。   把“回想起来”改成虚拟的“要是早知道”,显得比较合理。   版本一:没有什么夸你的。我甚至想,如果你还活着,机缘巧合,兴许能和你吃上一顿饭,说上几句话。   版本二:没有什么夸你的。我甚至想,如果你还活着,机缘巧合,兴许能和你喝上一杯酒(虽然我几乎从不饮酒),说上几句话。   把一起吃饭改成一起喝酒,又强调自己几乎从不饮酒,似乎是为了显得更有诚意。   版本一:那次从北京回上海是一次奇妙的旅程,开过长江大桥,我就找了一个休息站停靠了下来,吃了一碗泡面,清楚记得江水声就在耳边。   版本二:那是一次奇妙的旅程。开过长江大桥,我就找一个休息站停了下来,吃了一碗泡面,江水声就在耳边。   删掉累赘的“从北京回上海”。但为何要删掉“清楚记得”?京沪高速过的是江阴长江大桥,有网友说那里并无休息站。即使有休息站,江阴长江大桥光引桥就有300米,也是听不到江水声的,也许润色者才因此删掉“清楚记得”,将听到江水声变成文学想像?   版本一:我买了两张你的盗版唱片。这不能怪我,在高速公路服务区里没有正版的。   版本二:我买了两张你的唱片。这不能怪我,在高速公路服务区里没有正版的。   可能是觉得“盗版”刺眼,删掉了,反而跟下一句衔接不上了。   版本一:我启程上路,把唱片塞进了碟机。   版本二:我启程上路,把CD塞进了碟机。   根据下文,改成“CD”更准确。   版本一:不幸的是,我没能听见你的声音,因为我买了VCD。   版本二:我没能听见你的声音,因为我错买成了VCD。   删了“不幸的是”,加了“错”字,显得更准确。   版本一:家乡离我越来越近。1200公里路程,我并未为你落泪。毕竟我们刚认识,你得理解。   版本二:家乡离我越来越近。1200公里路程,我并未为你落泪。毕竟我们刚认识。   删掉了显得太私密化的“你得理解”。   版本一:到了上海,身边的朋友常常谈起你,有黯然神伤的,有伤心哭泣的,更多的是,哦,是嘛,他这么有钱,干嘛要自杀,可惜了。   版本二:到了上海,身边的朋友常常谈起你,有黯然神伤的,有伤心哭泣的,更多的是,哦,是吗,他这么有钱,干吗要自杀,可惜了。   只是把两个“嘛”改成“吗”。   版本一:还有恶意揣测的——至今我的身边依然有人相信你是得了绝症或做了什么事情,不得已才跳楼,我每次都要和他们争辩。   版本二:还有恶意揣测的,说你是得了绝症或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不得已才跳楼。我每次都要和他们争辩。   原版突然跳跃到现在,所以润色者把它改了,而且把“什么事情”改成意思更明确的“见不得人的事情”。按作者所言,他在此前还对张国荣一点都不了解,为何一到了上海就突然变成了张国荣的粉丝,每次都要为他辩护?这个心路历程,应是读者最想知道的,作者却只字不提。当然,作者做此文的目的并非为了颂扬自己的偶像,而是以张国荣自喻要自证清白。   版本一:但两个星期以后,也便这样了,大家开始很少谈起你。   版本二:但两个星期以后,也便这样了,大家开始很少谈起你。   此处没有改动。其实不知所云的“也便这样了”是应该删掉的。   版本一:一个月后,劳动节,大家依然不爱劳动,两个月后,儿童节,小孩依然欢声笑语,三个月后,四个月后,周年祭,到现在,九年了,这世界没有什么变化。   版本二:一个月后,劳动节,大家依然不爱劳动;两个月后,儿童节,小孩依然欢声笑语;三个月后,四个月后,周年祭……到现在,九年了,这世界没有什么变化。   润色者改用了准确的标点符号。   版本一:这九年里,你陪伴我度过很多困难的时光,可惜那些激励我的歌并没能激励你自己。我想我懂你了,Leslie。这眼前的世界并不是你我想象的那样。你改变不了。我改变不了。   版本二:这九年里,你陪伴我度过很多困难的时光,可惜那些激励我的歌并没能激励你自己。我想我懂你了,Leslie。这眼前的世界并不是你我想象的那样。你改变不了。我改变不了。   此处没有改动。   版本一:我今年三十岁,没有你那么多的作品,你死去了,你的歌也许能被别人再唱五十年,一百年,我若死去了,我的文字也许只能被别人记得五年,十年。   版本二:我今年三十岁,我没有你那么多的作品,你死去了,你的歌也许能被别人再唱五十年,一百年;我若死去了,我的文字也许只能被别人记得五年,十年。   只加了一个“我”字。   版本一:又也许更短。   版本二:也许更短。   删了累赘的“又”。   版本一:说不定我会成为一个老顽童,说不定我忍受不了自己衰老。谁知道呢。   版本二:也许我会成为一个老顽童,也许我忍受不了自己变老。谁知道呢。   把“说不定”改成“也许”,“衰老”改成“变老”。   版本一:Leslie,多年以后,我们终会相见。   版本二:Leslie,我们会在时间的那头相见。   改成了带点文采的表述。   版本一:我获得的成就比你少很多,但争议倒也不少,算能作为谈资。   版本二:我获得的成就不比你多,却也受了不少争议,也算能作谈资。   原版不通顺,润色者给重写了,通是通了,意思却有了变化:原版的“争议”、“谈资”都没有与张国荣相比的意思,改后却变成和张国荣的“争议”、“谈资”相提并论。   版本一:和你一样,很多争议要到死后才能平息,或许不能,甚至更多。   版本二:和你一样,很多争议要到死后才能平息。也许不能,甚至更久。   改了标点,“或许”改成“也许”(没什么必要),“更多”改成“更久”,意思却变了,原意应该指的是争议会更多,改成了争议时间会更久。关键是“和你一样”一句完全不通却没删掉,前面才说了张国荣死后受了不少争议,这里却说很多争议要到死后才能平息,如何“一样”?   版本一:他日我们相见,你若不嫌弃,让我为你写一段歌词。   版本二:他日我们相见,你如果不嫌弃,可否让我为你写一段歌词。   只是把“若”改成“如果”,加了“可否”,读起来顺畅一些。   版本一:不会差的,只是辛苦你要用普通话唱。   版本二:我写得还不错的,只是辛苦你要用普通话唱。   “不会差的”改成“我写得还不错的”,变成了事实陈述,虚拟的意味没有表达出来。   版本一:你说你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我想我可以试着告诉你为何。因为,你一生没做坏事,所以,就是这样。   版本二:你说你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我想我可以试着告诉你为何。因为,你一生没做坏事,所以,就是这样。   这段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这样的车轱辘话,润色者显然认为是文章的亮点,所以没做任何改动。   综上,版本二修改了病句、错字、错误标点,是对版本一的润色。那么润色者是谁?个别地方的改动其实有违原意,个别地方的删节是为了避讳(例如“治性病”),可见并非原作者所为。那么既然有一个修改过的版本,为何韩寒发布的却是修改前的版本?一种可能是编辑修改,而韩寒不知道。但韩寒以前反复声称自己是不会允许出版方擅自改动的:“我是一个非常爱惜文字的人,出版社要修改我一个标点符号一个词语我都会反复的确认的争取。”(《韩寒:请你们理解我的愤怒和无奈——就与方舟子之争答凯迪网友》)“而我是一个特别特别爱惜自己文字的人,把小说给出版社的时候,包括现在出版社改一个标点符号都要经过我的同意。……我是对文稿有异常可能洁癖要求的人……”(韩寒接受凤凰视频专访)而《写给张国荣》两个版本的比较表明,大部分句子都有改动,如此大的修改,很难想像出版方会不尊重韩寒的意愿获得其同意。何况《光明与磊落》一书虽然名义上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的,实际出版方是路金波的万榕书业,按惯例湖南文艺出版社只是提供书号和在政治上把关,文稿的编辑由万榕书业,也就是说,如果对韩寒的文稿进行润色的话,也是由路金波团队的人来完成,那么他们会不让韩寒知道吗?会不经过他的同意就做如此大幅度的修改吗?   另一种可能是,《写给张国荣》是某人代笔,或者是团队写作的产物。也许由韩寒提供了素材或初稿,之后经过了别人的修改、润色,产生了多个版本,参与写作的人是不必尊重韩寒的意愿的,韩寒并不知道最后提交了哪个版本,发博客的人(姑且认为是韩寒)用了一个早期的版本,是因为分不清版本的不同而误用。 证明这一可能性的一处改动是“对所谓港台巨星嗤之以鼻”改成了“对所有的巨星和偶像都嗤之以鼻”,因为这不是正常的文字润色,而是内容的变动,普通的润色者例如编辑是不会做这种改动的,不会代替韩寒宣布他当时蔑视的不仅是港台巨星,而是所有巨星和偶像。类似的另一处改动是“兴许能和你吃上一顿饭”改成“兴许能和你喝上一杯酒(虽然我几乎从不饮酒)”。能做这种内容修改的只有作者或能全权代替作者写作的代笔者。如果这是韩寒本人做的修改,为何却没有在博客中发布这个版本?只能说是由一个可以全权代表他的人做了改动,而他不知道。   不管怎样,韩寒写《三重门》时十几万字的小说号称一次定型,而写一篇献给偶像的短短前言都会有差别如此大的版本,这不是“天才”得非常怪异吗? 2012.4.1. 和讯博客首发 /*0324 BlogMore*/ img{ border:none} .moreArticles {margin-top:50px; font-size:14px;} .moreArticles ul{ list-style:disc;} .moreArticles ul li{ height:23px; line-height:23px; font-size:14px;} .moreArticles h2 { margin:0px; padding:0px; font-size:14px; font-weight:normal; height:30px; } .moreArticles h2 a{ text-decoration:underline} .conBg_oth{ position:absolute; left:505px; top:505px; width:644px; height:390px; border:1px solid #6d6b6a; z-index:900; background:#fff;} .editMya{ width:642px; height:390px; border:1px solid #a8bac1;font-size:12px;} .editTop{ background:url(../images/box_top_bg.jpg) repeat-x; height:22px; padding-top:3px; padding-left:12px; font-size:14px; font-weight:normal; color:#4e7786;} .editTop span{ float:right; padding-right:6px; padding-top:2px;} .editLeft{ width:396px; float:left; padding-left:12px; padding-top:12px; font-size:12px;} .f000{ color:#000;} .selectAticle{ height:25px;} .selectAticle .fright{ float:right} /*0324 BlogMore*/
7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改变pdf背景颜色
cgh 2012-4-1 13:09
改变pdf背景颜色 打开pdf文件, 菜单:编辑-》首选项… 种类-》辅助工具-》文档颜色选项-》替换文档颜色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9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与编辑通信的几点注意
热度 8 zgsjjseditor 2012-3-30 10:10
在编辑工作中遇到不少作者的通信方式,给我带来很大困扰。在这里与大家交流一下,也是一个小小的提醒。 1.回复编辑邮件请保留原邮件 我每天发出几十封工作邮件,很多作者回复邮件的时候把我原来的邮件完全删掉,这样的话,我根本不记得我当时说了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在邮箱搜索原邮件,非常耗时。 2.请告知稿件编号等信息 几乎每天都会收到这样的邮件:“编辑部老师,您好。请麻烦问一下我的稿件的情况。”没有作者姓名,没有稿件编号,没有稿件的任何信息。这种情况,我们的稿件系统是可以用邮箱查询稿件的。可是如果作者发邮件的邮箱与投稿时登记的邮箱不同,我们就没有办法了。 3. 修改稿件后请不要随意更改文件名 发给作者的退修稿件,我的习惯是用稿件编号来做文件名,很多作者喜欢修改后更改文件名,改成稿件的题目或者自己的名字,或者自己想的字母缩写。这样我在收到邮件的时候,就不知道是那篇稿件,该存到哪个文件夹,又要打开稿件,用题目或者作者名去搜索。 4.尽量不要要求编辑帮你解决太多细节问题 这样的情况比较少,可是遇到一个,我们也是很头痛。有的作者会经常发邮件,今天说要补加一个基金,明天说要更改作者顺序,后天又说更改联系邮箱。我们会尽量配合,可是经常更改最容易产生错误。 不仅仅是与编辑联系的时候,很多工作邮件都要注意类似问题,不然,可能会影响工作进度和别人对自己的印象。
4758 次阅读|11 个评论
出版问答 (XXXII); SCI期刊编辑头衔知多少?
热度 14 李霞 2012-3-30 02:57
问 :霞姐有空写写国外期刊编辑的头衔、职位、职称等方面的话题。我看国内很多头衔似乎与国际接不上轨。国内期刊的编辑技术职称有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和编审 4 级,职务上有总编、主编、常务副主编、常务副总编、副主编、副总编、执行主编、助理主编、主编助理等等;报纸和电视的编辑职务设高级编辑、主任编辑、编辑、助理编辑 4 档,等等,令人眼晕。还有社长、副社长、出版人等。请您说说国外的编辑职称和职位。谢谢! 答 :不客气。上面这一问来自知名同行王应宽先生,详见博文 “ 出版问答( XXVIII ):期刊与杂志 vs Nature 和 Science ” , 评论 。 咱觉得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早就想侃上几句。无奈诸事繁忙,直至今日才得落笔,还请阿宽老弟海涵哈。 国内的职称、官衔名目繁多,可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国外的也不少,尤其是如今的政府衙门及其衍生部门,不少是虚职,光拿工资不干活,结果是给纳税人添堵。但在盈利的企业,虚职还是很少的。在出版界的科技期刊里,尤其是比较出色的 SCI 期刊,主编们大多是身体力行的。咱在英国 SCI 期刊供职期间,接触了不少的主编,他们从审稿到校阅,从出版细节到决策方向,无论水平高低,脾气好坏,素养良莠,参与还是很到位的。 在国外的 SCI 期刊里,副主编极为少见。大概是 “ 一山不容二虎 ” 吧,人多了麻烦也多,只有个别的期刊设双主编 ( Co-Editor-in-Chief )。主编下面通常有个编委会( Editorial Board ),也是干实事的,大多是组织会议、谋划特刊的干将,更有审稿的重任在肩。报酬有限,但活动不少。有些比较大的刊物,比如周期频繁或页码近万的,在主编和编委会之间,多设一个夹层,大多叫区域编辑 ( Regional Editors )。目的是按地理范畴分区,给主编减压。也有按学科划分的,叫学科编辑 (Subject Editors) ,目的大同小异,无非是化整为零,分担工作量。对那些真正有必要 “ 挂名 ” 的,比如去世的或退休的创刊主编,在刊物的扉页上会 “ 挂 ” 得明目张胆,挑明了是象征性的 “ 摆设 ” ( Honorary Editor-in-Chief ),为的是个念想。咱个人以为,此举让刊物多了点人气和商情。 在出版社里,社长是大官,权大责任更大。几百上千的男女老少,在一个锅里搅勺子,头痛的事天天有。一旦效益不好,挨股民的骂算是轻的。副社长和副主编一样,国外很少见。可能即使设了位置,也很难招到能人。挂个虚名,有职无权,不是有本事的人感兴趣的差事。出版社下设许多部门,具体的因社而异,但出版人( Publisher )总是有的。 不论是期刊还是图书,国外的 “ 半边天 ” 式的经营方式是很普遍的 (详见博文 “ 中西方图书期刊出版之比较 ( 下 ) ” )。出版人之下又有一、二、甚至三级的差别,大学毕业生多从最底层的助理( Assistant )干起,一点一点往上升。先到选题编辑( Commissioning Editor ),再到高级选编( Senior CE ),最后成为出版人。出版人的上面,官级还会很多,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出版社,如果社长算一级人物的话,出版人可能是五级甚至六级以下。但不论级别高低,一个萝卜一个坑,个顶个都是干活用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国外,虚职是有的,但有限。国内的期刊主编大多不做具体的刊务,挂个名而已。既是历史承传,也是人心所向。如果大家都觉得挂个名不做事,或者少做事本身也是一种做事的方式,那么阿宽问题中所描述的 “ 令人眼晕 ” 的现象可能也算是顺理成章了。既没有改变的可能和希望,更谈不上和世界接轨了。 说到此,不由得联想到科学网的博主委员会。咱好像当了一届,也许是两届,记不清了。深感力不从心,既没出谋,也没划策。所以一旦不再双榜提名,心里顿时少了些许惶恐,多了几分淡定。科学网上不时有关戴红花、上排行的纠结,追其根源,恐怕也是源于对 “ 挂名 ” 的情节。排开这些因素码字的博主有之,但不多。直到哪一天,这类的纠结少了、甚至灰飞烟灭了,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很有可能也就跟着离去了。否则,既成事实大概就是现在的样子,人人似乎都在诅咒黑暗,但很少有默默点灯的使者。不论怎样,咱从心底里珍惜这个平台,希望科学网博客能蒸蒸日上。借此机会,向编辑和博友们问个好!也祝所有的出版同行们心想事成!再次感谢阿宽的提问,让咱有机会多说了几句废话。 祝大家晚安。
个人分类: 出版问答 (Q & A)|23267 次阅读|33 个评论
不唱红歌,唱京剧
热度 1 xupeiyang 2012-3-28 07:28
不唱红歌,唱京剧
红歌不许唱了,老年朋友们心里好难受,就象当年失去了毛主席。 那就唱京剧 我还好,因为我还爱唱越剧、绍剧、沪剧、歌剧。。。。。 各位歌友大家好: 2012年3月27日晚上22:20分在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播放“红红火火合唱团”歌友参加的天坛公园唱戏剧节目。 请进 http://blog.sina.com.cn/u/1628537664
个人分类: 我爱唱歌|2905 次阅读|1 个评论
围观:只养新车不养旧车的计生局;也看编辑的专业素养和认真态度
wya 2012-3-27 10:18
博主注: 原来来该计生局不养旧车不是因为缺经费,而是因为来了新车!看来计划生育手术服务车真是多得用不了啊! 公车配置不合理导致的资源浪费急需整治。把这些闲置的公车改成校车也好啊! 另外,新京报编辑:前面称计生“委”,后文又变成计生“局”,拜托核实一下具体单位名称,专业、敬业、认真点好吗?! 新京报:坐等报废让公车改革成把戏 http://news.163.com/12/0326/09/7TGSU2N300012Q9L.html?from=index 公车废置,委实可惜。面对汹涌的质疑声, 达县计生 委 很委屈:“养不起,只能等报废”;交警部门则表态,“未到报废年限,不能提前报废”是硬性规定。公理婆理,让责任界定一时有些模糊。 但“养不起”论调,支撑不起公车废置的合理性。公车运行,向来需要成本,据权威调查显示,一辆公车一年的运行成本至少超6万。既然运行成本不菲,那缘何在公车配置时,授受双方你情我愿?就算公车配备“不差钱”,也应遵从“按需配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公车资源错置,只会靡费财力,加重财政负荷。 公车废置,揭示了公车配备结构的紊乱。 达县计生 局 旧有公车仅有小毛病,但四川省人口计生委又新配公车,以致下级部门“养不起”,其配置的依据何在? 某种程度上,这揭示了现行供给制的积弊——这不透明的公车配置,因为不受外界监督,往往不是“应需而配”,而一旦浪费,也无纠正动力。 http://blog.qq.com/qzone/622007991/1332752117.htm 我是四川省达县计生局的一辆依维柯车,今年9岁。我原本是一辆手术服务车,但在我只有7岁、只跑了9万多公里的时候,我就被剥夺了继续服务的资格, 因为这里又来了一辆依维柯新车。新的同伴来了,他们就嫌我维修多、油耗大,想让我提前报废,只是县国资委没批才作罢。 报废不成,他们就让我提前“内退”了(3月25日《华西都市报》)。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8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智利马乌莱地区发生7.2级地震:关注3月地震活跃期
热度 1 杨学祥 2012-3-26 08:49
点评:3月已发生两次7级地震, 智利马乌莱地区发生7.2级地震 过去两年常地震 2012年03月26日 07: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3月26日电 美国地质勘探局网站消息称,格林尼治标准时间2012年25日晚22时37分(北京时间3月26日6时37分),智利海岸马乌莱地区(35.198°S, 71.783°W)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   据报道,该次地震震中距离智利中部城市塔尔卡西北方向32公里。2010年2月27日,马乌莱地区发生里氏8.8级地震,造成500人死亡以及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马乌莱地区为地质活跃区,过去两年来时常发生地震。 【编辑:孟湘君】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2/03-26/3770986.shtml 震中 发震时刻 震级(M) 纬度(°) 经度(°) 深度(千米) 参考位置 地图 2012-03-26 06:37:07 7.1 -35.1 -71.9 30 智利中部 地图 2012-03-25 21:06:24 3.0 21.6 100.0 10 中缅交界地区 地图 2012-03-25 18:06:14 4.2 33.8 89.3 5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地图 2012-03-25 13:26:47 3.8 39.5 81.2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和田地区洛浦县交界 地图 2012-03-23 23:17:24 3.2 40.2 77.3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 地图 2012-03-23 21:40:10 3.0 37.6 82.2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 地图 2012-03-23 04:47:59 3.2 33.6 89.7 21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 地图 2012-03-22 11:01:31 3.1 33.3 91.2 10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 地图 2012-03-22 07:44:36 4.0 23.3 121.6 8 台湾台东县附近海域 地图 2012-03-22 06:15:04 6.6 -6.2 146.0 100 巴布亚新几内亚 地图 2012-03-21 17:46:43 3.5 33.3 90.9 10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交界 地图 2012-03-21 14:14:08 3.9 34.2 91.9 10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 地图 2012-03-21 05:00:05 3.6 33.3 90.8 8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交界 地图 2012-03-21 02:02:49 7.6 16.7 -98.2 20 墨西哥 地图 2012-03-21 01:56:23 6.0 -3.8 140.2 70 印度尼西亚 地图 2012-03-20 20:37:33 3.6 33.3 90.4 68 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交界 地图 2012-03-20 15:34:03 3.2 42.3 86.6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和静县交界 地图 2012-03-20 14:24:46 3.3 40.2 75.8 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地图 2012-03-20 01:48:47 3.5 33.3 90.8 10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安多县交界 地图 2012-03-20 01:45:54 3.1 29.2 94.8 6 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墨脱县 地图 2012-03-19 22:59:57 3.4 39.7 97.0 8 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地图 2012-03-19 05:22:15 3.0 31.0 103.3 16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 地图 2012-03-18 17:04:05 3.0 38.4 73.7 114 塔吉克斯坦 地图 2012-03-18 04:50:02 3.2 30.0 96.9 5 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八宿县 地图 2012-03-17 02:42:59 3.1 44.2 122.3 4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交界 地图 2012-03-15 19:26:37 3.3 22.0 99.1 10 缅甸 地图 2012-03-15 05:13:09 6.3 -5.6 151.0 30 新不列颠地区 地图 2012-03-15 04:48:26 3.7 35.8 81.6 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 地图 2012-03-14 18:49:24 6.0 40.8 144.8 1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地图 2012-03-14 17:08:35 6.9 40.9 144.9 20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地图 2012-03-14 04:57:06 3.0 36.6 97.8 7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乌兰县交界 地图 2012-03-10 21:00:16 3.1 40.4 77.2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 地图 2012-03-10 17:37:18 3.7 38.0 93.8 5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地图 2012-03-09 21:20:31 2.5 37.7 112.6 5 山西省太原市市辖区、晋中市榆次区交界(有感) 地图 2012-03-09 15:09:54 6.9 -19.1 169.6 30 瓦努阿图 地图 2012-03-09 06:50:09 6.0 39.4 81.3 3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洛浦县 地图 2012-03-09 06:48:51 3.3 25.2 97.6 6 缅甸 地图 2012-03-09 05:34:10 3.1 37.6 74.5 8 塔吉克斯坦 地图 2012-03-09 04:05:58 3.4 38.5 90.3 10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交界 地图 2012-03-08 09:39:20 3.0 31.8 104.1 12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交界 地图 2012-03-08 09:02:11 3.6 37.6 78.7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 地图 2012-03-07 15:23:52 3.7 34.4 81.6 10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日土县 地图 2012-03-07 11:02:58 3.8 39.6 73.8 9 中、吉交界 地图 2012-03-06 05:57:52 3.7 39.8 74.2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地图 2012-03-05 15:46:07 6.2 -28.3 -63.3 550 阿根廷 地图 2012-03-05 03:38:42 3.1 41.2 114.4 9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 地图 2012-03-05 01:11:44 3.8 30.1 101.8 13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 地图 2012-03-03 20:19:56 6.9 -22.1 170.3 20 洛亚蒂群岛地区 地图 2012-03-03 05:30:45 4.2 40.5 77.2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 地图 2012-03-03 01:12:37 4.3 34.0 83.8 3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改则县 地图 2012-03-02 21:51:53 3.0 43.5 86.7 1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 地图 2012-03-02 21:50:39 3.0 39.7 74.1 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地图 2012-03-02 21:40:10 5.0 39.7 74.3 1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地图 2012-03-02 08:46:21 3.1 31.3 103.7 19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交界 地图 2012-03-02 08:36:40 3.0 41.3 83.5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 地图 2012-03-02 00:05:29 4.5 39.8 74.1 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 地图 2012-02-29 15:57:36 3.4 38.9 92.9 17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地图 2012-02-29 10:28:35 3.1 39.4 77.4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伽师县 地图 2012-02-28 16:37:29 3.0 38.9 100.0 7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甘州区交界 地图 2012-02-27 10:29:03 3.0 37.6 82.8 1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 地图 2012-02-27 09:11:53 3.6 47.0 89.9 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 地图 2012-02-26 14:17:19 7.0 51.7 96.0 10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地图 2012-02-26 10:34:59 6.0 22.8 120.8 20 台湾屏东县 http://www.ceic.ac.cn/ 2012年3月潮汐组合:关注强震活跃期 2012-2-5 13:49 2012年3月潮汐组合: 关注强震活跃期 杨学祥 2011年12月至2012年2月,2012年8月-9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超过3天,为弱潮汐时期。2012年3月-7月,2012年10-12月,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为强潮汐时期。 2012年3月是上半年第1个强潮汐月,3-7月为超长强潮汐时期和地震活跃期,潮汐强度相对变大,地震活动增强,5月进入地震高潮。 今年冬春弱潮汐在前,强潮汐在后,后期较冷,时间延长,有利于出现倒春寒。 潮汐组合A:2012年3月1日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3月2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北纬22.14870度,潮汐南北摆动幅度较大,可激发冷空气南北震荡。 潮汐组合B:2012年3月8日为日月大潮,8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85度,3月10日为月亮近地潮,三者强叠加,潮汐强度最大,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幅度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有利于拉尼娜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C:3月15日为日月小潮(下弦),14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最大值南纬22.03262度,两者强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潮汐组合D:3月22日为日月大潮,21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小值北纬0.00036度。两者强叠加,赤道和两极潮汐变化较大,地球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不利于厄尔尼诺发展,可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和冷空气活动。 潮汐组合E:3月29日月亮赤纬角达到极大值北纬21.89075度,3月31日为日月小潮(上弦),潮汐强度小。两者叠加,潮汐南北摆动较大,地球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有利于厄尔尼诺发展。 本月为强潮汐时期,天文奇点相对较集中,相互作用增强,可激发极端事件发生。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34484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276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什么被推荐多次的《自然》纠错清华的博文未被科 网编辑重视?
热度 1 hailang0 2012-3-25 18:34
而过去我的博文,有时没有什么推荐就被置于博客首页。 大家快来看:《自然》对清华教授的超强纠错!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7280do=blogid=551173cid=1630353goto=new#comment_1630353_li Nature纠错宫鹏传统文化阻碍中国科研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7280do=blogid=551138 我的看法是, 一、编辑对这种博文不感兴趣。 二、编辑其实对《自然》的知“错”必改也不以为然。对于中国人来说,认错总是太难!别人也是。 三、科 网更喜欢那种身边的事、“鸡毛蒜皮”,“世界”学界好像总是离得太远,显得太隔膜:我们这里还是尽量现实一点更好!?
个人分类: 科学|281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学网头条缺乏对逝者和家人的尊重
Amsel 2012-3-22 10:02
按照常情: 1. 这样的事件不应该放在头条。 2. 即使放在头条,标题的死因、过程和“身亡”都应该委婉处理;摘要不应该有“据说”的说法。 那篇文章作者自己这么写、无可指责,但是编辑这样处理,是对公器的不当使用(科学网博客首页属于公器)。 暂且不论事件具体原因并不清楚,即使确实是由于“压力过大”、需要引起人们重视、需要给家属援助,也不是这种文字处理方法。 另外严重鄙视那些推荐人。
个人分类: 杂谈|28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议科学网编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用事实说话!
热度 3 zhenghaoran 2012-3-9 18:44
科学网编辑转载新闻,没有标明转载字样 同样的新闻本人也转载了,而且比小编时间早 然而却说要本博主 也有其他用户和本人同样的行为,不仅不提醒之而 却把他转载的文章放在首页 文章标题并没有转载字样 同样是科学网用户,对于同样的事情,为什么结果却不同呢,难道还有隐情?是因为其他用户转载的英文文章或新闻,就是原创?文章来源的转载与原创的文章和新闻,区分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50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笑一笑35:锤子帮正式入伙“海河内外学人”
热度 1 zhenghaoran 2012-3-8 12:44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dye2.html 锤子帮正式入伙“海河内外学人” (2012-03-06 18:48:49) 标签: 杂谈分类: 学术打假 锤子帮入伙“海河内外学人”上书中国社科院要求处理我妻子,包括肖传国的前同事及徒子徒孙。吕少杰是原郑 州神源医院外联办主任,同一伙人又到深圳去骗人害人去了。代成甫是肖的妹夫、肖氏手术早期合作者、肖在深 圳所开公司的合伙人。肖落网后曾供称在家族聚会上商量如何殴打方舟子和方玄昌。代成甫远房堂弟戴建湘即为 雇凶中间人。 锤子帮 王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杂志社资深编辑 詹瑞: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杂志社编辑 李晶:中国临床泌尿外科网技术总监 吴亚丹:中国临床泌尿外科网编辑 李兵: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 李文成:华中科技大学主治医师 韩晓敏:华中科技大学主治医师 潘峰:华中科技大学主治医师 梁华庚: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博士 海波: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博士 汪隆旺: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博士生 马彦: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博士生 杨栋: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博士生 刘梅: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博士生 李腾: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博士生 文红状:华中科技大学医学硕士生 李凡:华中科技大学医学硕士生 刘树成:华中科技大学医学硕士生 代成甫:深圳市人民医院主任医生 吕少杰:深圳神源医院医务科主任 关于刘菊花硕士论文涉嫌抄袭问题的公开信 新入伙“海河内外学人”名单 姓名/工作单位、学术职称/职务 155 何中华:山东大学教授 156 张定河: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157 陈吉德: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158 徐晋如:深圳大学副教授 159 毕竞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160 胡星斗: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161 董纯:浙江星韵律师事务所律师 162 尤玉英,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 163 韩刚:甲骨文公司软件工程师 164 安165 印吉亭:中信证券高级副总裁 166 王立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167 王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杂志社资深编辑 168 詹瑞: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杂志社编辑 169 邵德明:武汉广电影视局资深导演 170 丁友英:武汉市中心医院药剂师 171 李泉:恒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172 江波:恒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173 李晶:中国临床泌尿外科网技术总监 174 吴亚丹:中国临床泌尿外科网编辑 175 王业安:中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资深会计师 176 刘新建: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 177 董嗣伟:法国南锡大学(NANCY UNIVERSITE)医学博士 178 李兵: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 179 李文成:华中科技大学主治医师 180 韩晓敏:华中科技大学主治医师 181 潘峰:华中科技大学主治医师 182 李北方:南风窗主笔 183 梁华庚: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博士 184 海波: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博士 185 汪隆旺: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博士生 186 马彦: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博士生 187 杨栋: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博士生 188 刘梅: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博士生 189 李腾: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博士生 190 文红状:华中科技大学医学硕士生 191 李凡:华中科技大学医学硕士生 192 刘树成:华中科技大学医学硕士生 193 但泰山:湖北政协委员、广东湖北商会会长 194 陈平:广东湖北商会咸宁商会秘书长 195 岳浩:深圳信立泰公司外贸经理 196 汪海涛:深圳信立泰公司销售经理 197 余永弘:深圳市盐田区纪委办公室主任 198 黄九辉:深圳市九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 余小曼:深圳市罗湖中学高级教师 200 孙华:深圳市东部交通有限公司工程师 201 代成甫:深圳市人民医院主任医生 202 王刚:深圳市蛇口医院副主任医师 203吕少杰:深圳神源医院医务科主任 204 廖俊林:美国衣阿华大学助理教授 205 陶百强:自由研究者(南昌) 206 郭喨: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 207 林治波: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高级记者 208 索菲:比利时中国经济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 209 张松彪:美国雅培实验室(Abbott Laboratories) 高级工程师 210 刘正: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 211 郭庆海,独立评论人伟杰:西安东风仪表厂助理工程师。
1281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编辑MM博友MM 三八节 愉快!
热度 5 liuli66 2012-3-7 20:15
祝编辑MM博友MM 三八节 愉快!
学习他们: 三八节献给大家的重大礼 物 三八节礼物----狂歌 劲舞 科学网男同胞鲜花送给女朋友,祝你们节日快乐! 谨祝: 编辑MM和以YX老师为代表的女博友们 三八妇女节愉快! 献一束鲜花: 补充20160728 专设
个人分类: 杂感|614 次阅读|17 个评论
word去掉页眉中那条线的方法
scuwhq 2012-3-4 12:01
双击页眉处那条线或者是页眉内容-格式-边框和底纹-边框-无-应用于段落-确定 那条线就可以去掉。
388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朗道《场论》编辑工作提示
热度 3 ultrachao 2012-3-1 18:36
朗道《场论》编辑工作已进入尾声(还差第10和14章),广义相对论部分完全依据俄文版翻译,从译稿与英版的比对来看,英文版是完整且比较准确的,但也有几处误译。英版将俄版的错误公式进行了订正,但英译本也有许多排错的公式。我们的中译本对这些两个版本不同的公式进行了核实,欢迎粉丝补充完善提高质量 常设购书网址和 朗道《教程》出版进 程
3931 次阅读|7 个评论
试论科技期刊编辑人才梯队建设与对策*
热度 3 jelod 2012-2-28 09:36
试论科技期刊编辑人才梯队建设与对策 * 收稿日期: 2011-08-18 修回日期: 2011-11-16 林松清 1) 佘诗刚 1 , 2) 1) 《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 ( 英文版 ) 期刊社, 430071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小洪山 2 号, Email : sqlin@whrsm.ac.cn 2)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 430071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小洪山 2 号 摘 要 编辑人才是编辑部 ( 期刊社 ) 的核心力量,是其发展动力的源泉,也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编辑部在人才引进、资源配置、人才梯队建设、职称晋升和人才储备等诸多方面需要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采取配套措施,稳定现有人才、吸纳优秀人才、培育领军人才。其次,编辑人才可按照新入行编辑人才、复合型编辑人才、创新型编辑人才及领军人才 4 个层次有目的进行培养。编辑队伍梯队建设应有层次性,逐步推进。要充分挖掘和提升编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做到编辑部外部环境与编辑人才自身内在环境的有机结合,形成高效运作、战斗力强的团队。最后,针对大多编辑部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人才梯队建设 人才培养 人才激励和培养机制 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是编辑部一项重要工作,是关系到编辑部能否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人才兴刊”是硬道理,忽视不得。一流刊物离不开一流的编辑人才 ,陈丽华等 阐述了 21 世纪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的培养,并给出编辑人才应具有的素质。邓大玉和黄天放 对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提出了几点思考。杨睿和王大明 认为学术期刊办刊方略对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均起到关键作用。上述研究成果表明编辑人才的重要性,编辑部要有人才忧患意识,适当加大编辑人才引进力度,并积极妥善处理人才队伍培养中出现的不足;整合和优化现有人才队伍,适度引入高层次编辑人才,建立层次合理、高效运行的编辑人才队伍。据此,结合办刊实际情况,本文拟对编辑人才梯队培养和人才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同人分享。 1 编辑 人才梯队建设的迫切性 人才建设是一项极其重要问题,近年来,一些编辑部 ( 期刊社 ) 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人才断档等问题较为突出,给期刊的正常运转带来困难。从长远目标来看,人才梯队建设问题应充分重视,切实解决好编辑部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以下简称“《学报》” ) 中文版 2004 年为半月刊, 3 名在编人员只到位 2 人,外加 2 名项目聘用编辑。每位编辑一年至少需编辑加工论文 1 000 页,工作量非常大。为保质保量如期完成每年的编辑工作,引进和培养青年编辑人才 ( 含合同聘用制人员 ) 已刻不容缓,近 7 年来陆续引进一批优秀的硕士、博士充实编辑队伍。《岩土力学》 2008 ~ 2010 年先后有 2 名资深编辑退休,导致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编辑部正常工作受到影响。近 2 年来,引进 2 名优秀的青年硕士人才。《土工基础》近 10 年来较少引进青年编辑人才,大多为年岁较大的返聘和兼职人员,编辑业务尚需拓展,期刊发展步伐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不过,编辑人才的有效甄别和使用同样非常具有挑战性。若处理不好,轻则会影响编辑人才的培养和规划,重则会影响期刊的可持续发展。编辑部在期刊发展的各个阶段要有针对性制定政策,一方面要稳定和培养现有人才,另一方面又需要吸纳懂专业、素质过硬的编辑人才,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编辑队伍。 没有一支高水平的编辑人才队伍,编辑部将很难挖掘、发现和组织高水平优秀论文;缺乏将帅级领军人才,编辑部的远期规划也将难于实现,更别说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编辑部应打造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高效运作的编辑人才梯队;结合现行国家政策,挖掘和宣扬一批顶尖级编辑人才,起到示范作用,如中国科学院实施的文献情报出版业 “ 小百人 ” 计 划。笔者认为,编辑人才可分为 4 个层次:新入行 ( 含经营型 ) 编辑人才、复合型编辑人才、创新型编辑人才和领军人才。根据刊物自身特点,编辑部要加快建立与期刊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发现并培养一批拔尖人才,打造学术出版界精英。 2 编辑人才梯队建设与人才素质培养 编辑人才应该具有学术素质、品德素质和能力素质 ,一名优秀的编辑不仅是精通编辑业务的专家,而且应成为 熟悉自己刊物所报道领域的科技知识和研究进展的专家,并应承担更 多的社会责任 。因此, 科技期刊需要一支有朝气、有实力、求真务实、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编辑人才队伍;编辑人才要有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动态的魄力和勇气。 2.1 新入行 ( 含经营型 ) 编辑人才 首先,编辑部要从专业基础、英语水平和个人性格上来考察新聘编辑人才的综合素质,重点考核是否具有良好的相关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团队精神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能否吃苦耐劳等。如《学报》 2010 年新招青年编辑时,一名硕士生来应聘,她的专业基础较好,对编辑事业热爱、能吃苦耐劳,最终被选用,事后证明效果不错。其次,新聘编辑一定要热爱编辑事业,并确保新聘编辑人才的专业面宜广,与现有人才专业不重复 ( 允许一定交叉 ) 。最后,在成为合格的责任编辑之前,编辑部不宜给予过多承诺,以免造成“画饼充饥”的不利局面。对于新聘编辑,虽初步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和英语水平等,但实际编辑与经营活动基本为零,因此编辑部需要为每位新员工量身定做有关培训计划,积极拓宽培养领域,构建多渠道、立体式的人才培育模式,特别要注意从中选拔合格的经营型编辑人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针对性培训: (1) 加强思想道德、团体协作精神和优质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要有坚定的、正确的政治观及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 (2) 加大编辑与出版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与相关实务培训,针对每位编辑人员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编辑上岗培训计划;支持并鼓励其争取 2 ~ 3 年内通过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获得上岗资格。 (3) 拓宽专业知识面,有选择地进行专业英语培训。为跟上学科发展步伐,青年编辑要学会更新已有知识,获得新知识,拓宽知识来源途径。虽不要求面面俱到,但适度加大若干方面知识点 ( 如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 ) 的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4) 编辑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再送至相关机构进行编辑加工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效果较明显。笔者所在的编辑部近 3 年派出 10 余人次参加了主编上岗和编辑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并注重在实际工作中有意有侧重、全方位对相关编辑人才进行选拔和培养;自 2007 年,先后选派 3 人 (7 人次 ) 参加国际相关专业学术会议、主编国际英语培训和编辑会议,效果不错。 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条件的编辑部也可将青年编辑送到高校进行强化培训 ,如《煤炭学报》编辑部将编辑业务能力强的青年编辑选派到有关高等院校进行在职硕士培养,极大调动编辑人员积极性。这些措施很有必要,各编辑部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酌情考虑。纵观《学报》中、英文版 2004 ~ 2010 年新聘编辑人员及其他部分期刊的调查结果,笔者认为新聘青年编辑需要 1 年时间才能熟悉编辑工作岗位,成长为一名合格 ( 含经营型 ) 责任编辑则需要 2 ~ 3 年的时间。 2.2 复合型编辑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合格编辑人才中的佼佼者,是编辑部未来发展的中坚骨干。复合型人才建设是各编辑部所关注的重要方向之一,首先,复合型编辑人才应具有较高综合素质 ( 如敬业爱岗、吃苦耐劳、勤于奉献、团体协作、沟通能力强、拥有远大抱负、勇于创新、社会活动能力强、良好职业道德等 ) ,其次具有复合型素质 ( 如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英语和计算机操作等均具有较高水平 ) ,最后应具有较好的再学习和市场洞察能力,初步具备将才、帅才的潜能。 孙静敏 综合了复合型编辑应具有 8 个基本特点。石朝云和游苏宁 对复合型编辑人才理解为 4 个方面。除上述特点外,笔者认为复合型人才还需具备: (1) 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协调和管理能力。 (2) 具有公平、公正和诚信的道德修养,有宽容心与忍耐心。 (3) 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如网页制作、海量数据的筛选与分析等。 (4) 对英文版期刊,复合型人才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英语基础,可对来稿进行初审和初编。 (5) 掌握数字出版及市场营销策略。数字出版对编辑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部 ( 期刊社 ) 急需既熟悉传统出版,又了解数字技术,并擅长经营,懂得市场运作的复合型人才 。 作为 编辑部的中坚力量,复合型编辑人才要思索编辑部的未来发展和市场定位,提出自己的办刊见解,谋划期刊的高效运作机制等。如《煤炭学报》一名编辑经过 4 ~ 5 年时间的锻炼,积极主动与主任密切配合,把编辑当作事业来做,孜孜不倦、刻苦钻研,有自成体系的办刊谋略,是典型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前不久晋升为编辑部副主任。经费充足的编辑部可加大复合型编辑人才境外有关专业英语的培训力度,学习新的办刊理念,开阔眼界。笔者认为,从一名合格编辑人才 ( 含经营管理型编辑人才 ) 成长为复合型编辑人才一般需要 3 ~ 4 年。 2.3 创新型编辑人才 创新型编辑人才是一流人才的代表,是在复合型人才基础上,能进一步在岗位上发挥关键性作用的优秀编辑人才。可与本领域专家进行相当有效沟通,并对其研究领域进行有效咨询、反馈并建立较广泛联系,特别是能了解并掌握该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动态。创新型编辑人才是新型、复合、高素质的开拓型人才,是典型的知识型人才 。在建设好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我们需不断挖掘潜能较大的编辑人才,进一步将其培育成创新型编辑人才,把其从传统的审改编校的角色加以演变,对稿件的编辑加工工作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性或技术事务性工作,而是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可对专家的论文提出独到的见解并对论文章节进行有效的删减、合并、凝炼,提升论文的结构层次、逻辑关系和学术质量。创新型编辑人才是编辑部 ( 期刊社 ) 顶尖宝贵人力资源,是期刊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我们在这方面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把潜力较大的优秀编辑人才培育成为市场研究、公关、营销和审改编校融为一体的创新型编辑人才。如建立并储备一定的编辑发展基金,鼓励并资助期刊编辑在职深造学习、加大短期培训力度、资助其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和业务培训。在条件成熟时,我们也可吸引优秀科研人才进入编辑队伍 。如《学报》中文版 2004 年 12 月引进一名数理基础好、英语水平较扎实的科技人员当编辑,帮助他解决在编和住房等实际困难,并在编辑工作中按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工作中给他压担子,严格要求,不断锤炼敲打。第 2 年,他通过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 中级 ) ,第 3 年通过计算机资格考试,第 4 年通过注册岩土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工作 7 年后,基本具有创新型编辑人才的特点,在某方面能够独当一面,成绩较优秀,并于 2011 年 7 月经过竞聘程序晋升为副社长。 创新型人才应具有较高的专业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较高的个人道德修养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对于英文版期刊而言,要求其熟练使用英语并逐步具备较高的专业英文水平。可以说,创新型编辑人才是知识创造性与期刊运行的复杂性,编辑学的科学交叉性 ( 系统性 ) 与个人专业修养性以及自身特色个性与编辑部整体共性较完美结合,不仅要懂学术、懂业务、懂经营、懂运作,与专家进行协作,还能与出版界的其他精英配合,共同推动我国出版事业进步。作为创新型编辑人才,虽然在行业内是业务拔尖人才,但是离领军人才的标准和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离国际型科技期刊行业领军人才则相距更大 。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是使之成为国内新闻出版业的领军人才,能真正做到为促进该领域精品学术期刊的创建而不懈努力。 纵观所述,除了复合型编辑人才的特点之外,创新型编辑人才还要求具有: (1) 开拓创新和敏锐的市场主体意识; (2) 具备成长为将帅的潜能。笔者认为,复合型编辑人才成长为创新型编辑人才一般需要 3 ~ 4 年。 2.4 领军人才 2007 年 1 月,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遴选与培养实施办法》; 4 月底,总署办公厅印发通知,年底遴选出新闻出版行业首批 243 名领军人才。 2010 年 11 月 2 日 ,又评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第二批领军人才 298 名。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指出,“当前,新闻出版行业人才发展水平与行业发展需求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工作,而培养高层次人才是重中之重”。可见,从全国新闻出版业遴选领军人才就是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高技能的新闻出版领军人才,建立新闻出版行业的人才“国家队”。 领军人才 是高层次人才,具有综合素质过硬、事业心强、工作业绩突出、引领作用明显、社会效益显著的特点。领军人才要能在学术、业务、管理、经营、规划等方面发挥领军能力或潜力,并起到典型带动作用,即精通科技期刊出版业务、熟悉现代传媒运营、具有把握市场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的管理人才,以及专业基础扎实、精通外语、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外向型科技期刊专业人才 。主编是刊物的舵手,总编是刊物的核心,其管理理念和决策决定了期刊发展的方向,决定了编辑团队的特色。受主编委托,专职总编或执行主编可协助履行办刊宗旨、执行编委会决定、争取优质稿源、招聘与培养优秀编辑人才、改善员工福利及筹措办刊经费等 ,进而体现领军人物的“领军”作用。 从全国新闻出版行业第二批领军人才的统计资料来看,领军人才大多出自于知名出版集团、报社、期刊社 ( 或编辑部 ) 的董事长、社长、专职总编或执行主编和编辑部主任。这些岗位是产生领军人才的摇篮。对于科技学术期刊而言,其目标是创建知名品牌或精品期刊,策略上要重点培育主编、专职总编或执行主编。在实际工作中,主管单位要抓好主编、社长、专职总编或副主编的吸引、培养和使用这三个环节,加快造就一批理论素养好、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眼光的职业科技期刊出版家和编辑家,使他们真正成为我国新闻出版界的领军人才,成为全球新闻出版界的精英。 3 编辑人才梯队建设中的问题与相应对策 3.1 编辑人才的学历问题 编辑职业是特殊职业,它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具备专门的职业资格,并非拥有一定的学历就能胜任 。对于自然科学期刊和专业性极强的工程技术类期刊而言,编辑人才应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丰富的研究经历。因此,引进编辑人才要尽可能挑选对编辑事业感兴趣、能把编辑工作当作事业来做的优秀人才。不宜以学历高低来人为设置门槛,更不能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惟一指标,而应以实际工作能力来判断人才取舍的标准。 某些科研单位人事部门自豪说:“今年引进多少博士、博士后等”。毋庸置疑,引入高学历人才对科研事业的推动和发展是大有裨益,会产生较大正面作用。学历固然重要,但编辑部要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灵活选用不同学历的人才,分层次引进。期刊出版单位异于科研单位,不宜采取同等学历标准; 要有“慧眼识英雄”的魄力 ,适时加大硕士及以下人才的引进力度。据调查,部分具有博士学位人才对编辑事业不够重视,态度不端正,认为放在编辑岗位是大材小用;工作中一遇到困难就考虑跳槽,心态不够稳定,严重影响期刊正常的编辑出版工作。如某学报 2008 年引进一名博士后当责任编辑,按理来说其专业背景较强,可以按“创新型人才”模式来培养。令人遗憾的是,其对于编辑事业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更谈不上热爱。有一次当其他老编辑审读她所编辑的文章并指出不足时,她竟说: “ 编辑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 ” 。显然,她心理准备不够,不太适合做编辑,所以说高学历人才也不一定代表高素质优秀编辑人才 。另外,在排版、编务和广告等岗位上一般要求大专或本科学历人才即可,也不太需要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若使用不当将适得其反。 3.2 编辑人才流动问题 编辑人才流动现象目前较为突出,应该引起注意。诚然,编辑人才流动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可增强编辑部内部的竞争,使员工在竞争中求生存促发展,由此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从而激发团队的活力 。作为 编辑部主体,我们 要制定人才考核机制,对于不能适应编辑部工作的,应该淘汰。考核机制需要从职业道德、编校与审稿业绩、论文学术与编辑质量把关以及撰写编辑出版论文或专著等方面进行量化打分。对于那些首次考核不理想的人员,应及时提请注意,指出其需完善之处;连续 2 年考核不合格的,应坚决予以辞退。对于工作出色、能够理解并准确把握和实施编辑部各项发展规划的优秀编辑人才,应予以重用。大浪淘沙,留下的自然成为“金子”。 但编辑人才流动过频,不利于人才队伍稳定,也不利于期刊发展。据笔者对《学报》中、英文版的 2004 ~ 2010 年人才招聘进行分析,先后招聘 1 名博士后、 1 名博士、 8 名硕士、 4 名本科生,但是最终留下的仅有 6 人,流动人员达 8 人之多 ( 其中 3 人试用期不合格而离岗 ) ,占整个招聘人才总数的 57.1% 。部分新聘编辑只经过简短培训或较短培训就直接上岗,加之缺乏必要的专业背景和编辑业务水平不够熟练,虽有经验丰富老编辑在业务上对其可进行一定指导,但有时会造成编辑质量下滑,甚至严重下滑,要给予充分重视。培养一名新编辑最少需要 1 年时间,才能使其逐步掌握相关编辑知识,而上述流动人员中,绝大部分是工作 1 年左右就离开编辑部。他们还没有真正熟悉编辑业务就离开编辑部,这可能与用人机制、人事管理、激励机制以及急于求成或把编辑事业当作一个跳板来考虑等有较大关系,此现象值得关注。另外也有结果表明,哪怕是一名优秀编务或排版员的离职 ,也会给编辑部正常工作安排带来较大困难,甚至是措手不及,值得我们深思。 3.3 吸引、挽留优秀编辑人才 编辑部需要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和职称晋升机制,充分吸引编辑人才,这是我国期刊界所面临很现实的问题,也是编辑部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吸引优秀人才方面,编辑部首先要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真正理解“人才兴刊”的硬道理;其次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及在职位晋升、出国深造和福利等诸多方面予以关照;再者,在年终绩效考核方面适当倾斜,使其体会到编辑部在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决心和用意;也可通过引入激励机制,对那些优秀编辑人才若干年后给予正式编制待遇,生活上适当关怀,工资待遇上优先考虑,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优秀人才,使他们真正体会和懂得成为编辑部一员的光荣使命感 。 值得一提的是,在留住现有人才和吸纳优秀人才方面,我们应抛 弃 “ 舍近求远 ” 的 做 法。 由于编辑部自身具有一定的特定环境 ( 如非法人单位 ) ,因此需要相互协作并发挥团队力量,才能做好编辑人才的“把关人”。 在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也要注意留住现有优秀人才,采取的方式、方法和策略要切实可行。如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下属各编辑部大多为非法人单位,对于具有硕士学历的优秀人才, 3 年后研究所组成竞聘小组对其进行考核,决定是否进入事业编制。此举能极大调动编辑人才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安心工作,投入更多精力做好期刊编辑工作。 3.4 人才使用和储备 如何合理、高效、公正使用好现有人才也是各编辑部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人才使用中,我们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人才的挖掘、有效甄别和筛选; (2) 人才高效管理和使用; (3) 人才的潜能激发; (4) 留住优秀人才。因此,我们需要有独到的眼光去甄别人才、适当的途径去挖掘人才、有效的方法去管理人才、切实可行的策略去激励人才以及宽松的政策去留住人才。 每位人才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甚至是在性格上具有较大差别,编辑部要 有 宽容之心,为人才在岗位上提供必要的外在条件。 要注意每位编辑人才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 给他们 安排工作并 委于重任, 把每位编辑人才的长处或优点发挥极致。 比如,有些责任编辑在编辑加工方面很认真、细致,那么可在具体编辑加工、审读、检查等方面适当多安排其工作量,加强其在编辑质量把关的责任感。有些编辑在专业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那么可以在论文的初审、外审,甚至是复审中适当加大其工作量,减少其他方面的工作量。有些编辑在专业英语上具有较高的修养,那么可以多培养并发挥其在英文项质量把关方面的作用,激发其英文稿件初编和初审的优势等。长期如此,方可做到 “ 能力用在刀刃上 ” 。 目前大多数编辑部基本上是一人多岗,且编辑人才配备数量上一般达不到有关出版要求 。因此对于编辑人才流动需要有预防性措施,从长远角度来说,编辑部应有适当的人才储备计划。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人才 是 “ 可以使用的 ” 。对 潜力较大的编辑人才,其使用和储备才有价值。编辑部根据各个发展阶段应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更要建立有效的人才储备机制,这是期刊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人才储备可在 “ 储 ” 、 “ 留 ” 、 “ 用 ” 和 “ 育 ” 等 4 个方面进行系统规划 ,要坚持 “ 为用而储、储用结合 ” 的原则,不断 完善人才储用机制。但人才储备不宜过于盲目扩张,否则易造成人员结构臃肿,效率低下。 3.5 编辑人才层次的合理设置 编辑人才的结构与层次的有效建立,对编辑部或期刊社来说并非易事,关系到各项工作能否合理、有序、高效运行。编辑部日常工作安排与分工侧重点不同,人员的结构与层次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这种不同工作岗位和职责的差异性。人员结构在专业、性别、学历、年龄、职称、工作经历等要有层次性,而不宜 搞 “ 均一性 ” , 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据笔者对相关编辑部既有人才职称的调查结果可知,大多数编辑人才的职称结构不尽如意。应完善期刊编辑人才职称结构,使之较符合期刊中长期发展规划之要求,笔者建议编审占 15%–18% ,副编审占 25%–28% ,中级职称编辑占 30%– 34% ,初级职称编辑占 15%–20% 。 编辑人才结构随期刊发展及个人能力提升会变化,首先一些老编辑退休后,其他编辑需要尽快成长,以弥补职位空缺而造成编辑人才资源结构的不合理。其次,期刊的刊期变化也会导致人力资源的增减。再者,个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其在编辑部的人员结构整体布局。编辑部要动态调整,不宜过于僵化。 3.6 编辑部外部环境与编辑人才内部环境有机结合 为最大程度发挥人才的优势,编辑部应该做到外部环境与人才自身内部环境的有机结合。编辑部在硬件设施建设上需要有合理的资源配置,完善工作所需的办公条件。在财力允许情况下,配置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构建网络平台、提高稿件处理速度、完善稿件处理流程和加大数字出版力度等,尽量满足编辑人才所需的外部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和谐的编辑部工作环境将直接影响人才的发展,因此要重视编辑部内部团结合作,明确各级人才的岗位,注重激励管理,加强爱才力度,畅通沟通渠道,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在内部环境条件下,各类编辑人才需要了解自身特长,扬长避短;实际工作中,要善于学习、懂得学习,戒骄戒躁;夯实业务基础、激发工作激情、培养良好素质及努力提高自身的亲和力 。编辑人才不要过分张扬个性,需要与期刊的整体发展相适应,懂得在编辑部外部环境与自身内部环境有冲突时,有服从大局意识,不要过于专注个人利益。比如,有时编辑工作任务重,需要适当加班才能完成,有个别编辑总是以私人事情为由经常拒绝,长期下去,恐怕难与编辑部出版计划相适应,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不欢而散;也有个别编辑对个人利益计较过多,在编辑部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上处理不当,导致双方关系紧张,矛盾升级。再者,个别编辑喜欢拿自己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较,不尊重他人的成绩,年终绩效发放时斤斤计较,散布不良信息,摆不正自己的位置。 编辑人才要谦虚谨慎,全局权衡个人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如《学报》英文版一名编辑,对自己的个人利益平时不甚计较,且在编辑业务上兢兢业业,发挥出较大的骨干作用。在事业编制极为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多方共同努力,编辑部正为她争取事业编制岗位。 编辑部或期刊社在夯实外部大环境的同时,需对编辑人才存有的不足有足够的容忍心,不宜过于压制其个性。同时也需经常沟通,在锤炼和爱护中不断敲打,促使编辑人员逐步改掉不良“毛病”,以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特长,全身心投入编辑事业中去。编辑部要统筹兼顾各层次编辑人才需求,积极推进各级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评价和保障举措,完善相关制度,否则创办一流学术期刊道路遥遥无期,难于实现。 参考文献 1 肖宏 . 一流刊物离不开一流的编辑人才 . 科技与出版, 2008(3) : 19 2 陈丽华,于海洪,王坤 . 21 世纪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的培养 . 编辑学报, 2003 , 15(6) : 458–460 3 邓大玉,黄天放 . 关于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2008 , 25(4) : 97–100 4 杨睿,王大明 . 学术期刊办刊方略对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作用 —— 以美国《物理评论》为例 . 编辑学报, 2010 , 22(6) : 558–561 5 游苏宁,陈浩元 . 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 编辑学报, 2006 , 18(2) : 81–82 6 赵颖力,曹敏,王琳,史来娣 . 《化工学报》编辑部的人才建设 . 编辑学报, 2004 , 16(3) : 222–223 7 孙静敏 . 复合型编辑的基本素养 . 出版参考, 2006(18) : 33 8 石朝云,游苏宁 . 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 编辑学报, 2007 , 19(4) : 317–319 9 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严谨,王应宽,方梅 . 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 22(4) : 467–474 10 孙秀翠,储节旺 . 论创新型编辑人才的激励 . 前沿, 2004(5) : 190–194 11 曾莉娟 . 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人才培养的探讨 .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6 , 12(4) : 116–118 12 佘诗刚 . 关于英文科技期刊质量创新的思考——以《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为例 . 编辑学报, 2011 , 23(5) : 435–437 13 邓香莲 . 科技期刊领军人才储备现状分析 —— 以上海为例 . 出版与科技, 2008(12) : 67–69 14 罗新星 . 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培养思路探讨 . 编辑学报, 2010 , 22(6) : 545–546 15 李盛强 . 为编辑人才成长提供优良环境 . 出版科学, 2010 , 18(3) : 35–37 16 刘英,曾莉 . 编辑人才流动的可行性研究 . 出版与印刷, 2010(2) : 10–12 17 林松清,刘小然 . 科技期刊排版员的工作职责与思考 —— 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为例 .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 , 31(3) : 136–138 18 余茜,杜新征,王芹 . 论创新型、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 . 长江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10 , 33(4) : 141–143 19 钱俊龙,陈燕祝,金莉敏,沈洪 . 学术类期刊编辑部人员配备探析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0 , 11(2) : 78–80 20 张莹 . 编辑人才培养管见 . 中国编辑, 2006(5) : 26–28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construction of editorial talents echelon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or sci-tech periodicals LIN SongQing, SHE ShiGang 【此文即将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年第2-3期】
个人分类: 个人学术论文|4538 次阅读|5 个评论
一篇Review Article的诞生过程
热度 36 neilchau 2012-2-23 07:43
毕业了( 4 ):一篇 Review Article 的诞生过程 自己关于 FO 的综述文章终于在 JMS 上登出来了,排版后的文章有 21 页。从 5 月动写综述的念头, 6 月动笔, 9 月 9 日论文递交, 12 月 19 日论文被接受,一切还算顺利,虽然其中不乏小插曲。 写综述前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因为受某老板的蛊惑: 博士生毕业时,要成为世界上对自己博士所做东西最了解的人。 自己导师虽然没这个要求,但还是可以自我要求一下的嘛。如何证明自己对所做东西所在领域最了解呢?写综述呀,反正毕业论文的 Literature Review 部分也要写,晚写不如早写,早写了说不定还能发表。 给导师说了写综述的想法,导师满口答应。导师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从来不打击,而是鼓励我的任何想法,哪怕事后自己想想当初的想法有多么幼稚。当然如果是非常低级、幼稚的想法,导师也会当场告诉我不可行在什么地方。 6 和 7 月份集中写综述, 8 月份从欧洲开会回来,文章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于是决定投稿 JMS 。投稿前,先向主编发了文章的 Abstract 和 Highlights ,投石问路,看主编是否愿意接受小人物的综述。主编回信说,非常希望看到我们课题组关于 FO 的综述文章(虽然我们只发了 4 篇关于 FO 的文章)。现在才觉得那可能只是套话,但当时却给了自己巨大的信心。 于是又是一阵狂看猛写,终于完成了初稿。据我观察, 综述文章的署名似乎有个规律:文章的第一作者似乎都是通讯作者。 也许因为综述文章不需要老板提供实验设备等,所以老板不一定非要是通讯作者吧。为了锻炼下自己,了解科技论文投稿的整个过程,决定让老板同意自己做通讯作者亲自投稿。给老板看文章时,还没等我开口要求,老板居然自己说,这篇文章你贡献最多,你可以当通讯作者。 OMG !这不像我老板的风格吧,难道老板看透了我想要说什么? 后来再次和老板讨论文章时,老板又说,能不能咱俩都是通讯作者呀?还说什么,学生毕业后通讯地址就变了,还去哪里联系我?她自己那里才是“铁打的营盘”,学生只是“流水的兵”。我说可以呀,只要这个投稿过程让我体验下就可以了。老板自己心里对是否能够有多个通讯作者也没谱,在 JMS 杂志上一阵扫雷式的搜索。 初稿写好了,论文的作者总不能只有我们课题组吧,毕竟做相关研究比我们做得好的多去了。于是,作为文章的主要负责人,联系其他牛人的重任就落在了我身上。作者署名太少不好,太多当然也不妥。先联系跟自己关系最好的小猛牛,他爽快答应。文章发给他,他抽了个周末帮我看了下,给了一些建议。我选择性接受了部分,没接受的部分彼此通信又争执了一番。最后我坚持己见,他可能有点不高兴。同时还给另一个大牛发了邮件,说明自己写了一篇综述,如果他愿意贡献些意见的话,可以把他列入作者之中。大牛就是大牛,直接把我的邮件当垃圾处理掉了。这话是导师在德国开会见到大牛时,大牛亲自说可能把我的邮件当垃圾邮件处理了,总之就是没有看到。导师还说,第一次见到那个大牛,还请他吃饭了,相谈甚欢;德国那帮高傲冰冷的家伙,把人家请去了,闲暇之时却把大牛撂到一边。原来,大牛也有被孤立的时候。 经过自己两个导师提意见修改过的论文,自己终于在 9 月 9 日那天傍晚网上递交了出去。本以为晚饭前可以搞定的,谁知道学习写 Cover Letter 花了点时间,弄得自己晚上浪费了一次宝贵的约会。 2 个多月后的 11 月 21 号,收到三个 Reviewers 的审稿意见,其中一个非常肯定,一个只给了几条意见就全盘否定,最后大牛那个倒比较中肯,结果是修改。为了谨慎期间,自己花费了将近两周时间,认真逐条意见的回复和修改。为了使语言更加专业、地道,老板还特意花 850 刀请专业编辑给润色了一遍。终于在 12 月 4 号返回修改过的文章, 12 月 20 号顺利接受。文章被接收后,自己心里还有点战战兢兢:担心自己的 Review 能不能成为经典。回头看本领域的在 2006 年发表的第一篇 Review ,至今已被引用了将近 200 次。 以前以为只有牛的课题组才能发 Review Paper ,现在看来不是那回事,除非杂志要求必须是受邀请才能写 Review 。自己感觉,小课题组写 Review 还是有一定好处的,小课题组可以对大课题组的工作给与相对客观的评价,如果让大课题组去写,由于他们的主导地位,难免会总强调自己的成就,而淡化其他课题组的成就。 Review paper 原文 自己与毕业相关的博文: (1)毕业了(1): 选课题犹如选“恋人” (推荐) (2)毕业了(2):写论文的基本境界 (3)毕业了(3):感谢科学网伴我毕业
个人分类: 科研共享|25462 次阅读|77 个评论
百度百科编辑失败(通过了一条)
热度 2 flly 2012-2-22 15:20
昨天晚上,看李丕鹏老师的博客,说到一些很有成就的老先生,往往在百度百科上面查不到相关的资料,十分可惜。 当时觉得确实存在这个问题,百科往往都是注重来源的,而老先生们退休以后,单位的网页上就没有相关介绍了。 想着这些老先生为学科发展做成了那么大的贡献,最后外人还很难知晓,或者光知道那些整天把成绩挂在嘴上的人,觉得确实不公平。 于是,当时就行动了起来,先在百科里面创建了一个老先生的词条,今天得到提示,说由于资料不是来自权威的网站或者官方网站,所以未能通过。 我勒个去,能查到我还费这个事情。 可是,还能在那里记录下这些老先生们呢,虽然可能不是院士。但是在本学科都是响当当的牛人啊。 刚才用另外一个老先生的生平介绍创建了一个,如果再不行。只有和百度百科88楼 http://baike.baidu.com/history/id=28384829 这个开始也是说有广告,又申诉了一次,终于通过了。
个人分类: 杂感|3106 次阅读|7 个评论
谢谢编辑MM加精,但AN让出这个名额,隐藏该博文
liuli66 2012-2-21 10:45
谢谢编辑MM加精,但AN让出这个名额,隐藏该博文
—————————— 编辑MM,对不起了;待正式发表后,再上传博客;届时还请编辑MM青睐。
个人分类: 杂感|37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写作漫谈 (85):期刊编辑所期望的审稿意见
热度 10 rensl 2012-2-16 07:31
期刊通常会随稿件附寄一份审稿单来引导同行评议 , 审稿单中所涉及的方面大致有 : 稿件的论题是否适合于期刊 ? 稿件的内容是否新颖、重要 ? 作者的论证是否合乎逻辑 , 讨论和结论是否合理 ? 稿件中的实验描述是否清楚并且能被读者重复 ? 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 图表的使用和设计是否必要、规范、清楚 ? 文字表达是否正确、简明、清楚 ? 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妥当 ? 如此等等 . 作为作者 , 了解一下拟投稿期刊的审稿要求无疑对稿件的准备会很有帮助 . 不同审稿人的审稿习惯和风格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 对稿件不同部分 ( 题名、摘要、引言、图表、参考文献、文字表达等 ) 的关注程度也有所不同 , 但无论如何 , 审稿态度应礼貌、友好 , 审稿意见应详细具体、言之有据 . l 稿件的内容是否新颖、重要 对稿件所涉及内容创新性和重要性的评价包括选题是否新颖、结果是否具有新意、数据是否真实、结论是否明确等 . 对于涵盖学科领域较多的期刊 , 尤其是高度综合性的期刊 ( 如 Nature , Science 等 ), 作者在投稿信中最好简要地说明一下稿件的学术重要性和广泛兴趣性 , 以便当审稿人在重要性和兴趣性方面与作者缺乏共鸣时 , 编辑可综合作者与审稿人的观点做出决断 . l 实验描述是否清楚、完整 实验部分应提供足够的细节以便他人重复 , 或允许有经验的审稿人根据实验描述来判断数据的质量 . 如果作者对以前发表过的技术或实验流程做出改进 , 则需要明确、具体地指出 . 在实验部分作者还应给出不确定性的定量估计 , 或者由于潜在的误差所导致总体结果的不确定性 . 此外 , 审稿人还应根据自己的学识来评判稿件中的实验或理论工作是否完善 , 测量中是否有缺陷或人为因素 , 以及采用的技术对于作者要表达的数据是否合适 , 数据是否具代表性 , 等等 . l 讨论和结论是否合理 专业阅历丰富的审稿人通常十分关注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 讨论是否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 对于作者外推的数据不足以支持的结论 , 审稿人应给出适当的建议 , 包括是否需要获得更多的证据或数据 , 或删除论据不足的推测部分 ; 甚至建议对数据或结果的其他可能性解释 . l 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否必要、合理 参考文献是一篇完整论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合适的参考文献不仅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作者研究成果的学术地位和科学意义 , 同时也可帮助非本领域的同行了解相关的背景信息 . 统计表明 , 有近 75% 的审稿人在评审时十分关注作者对参考文献的引用 , 有的审稿人甚至首先浏览参考文献 , 以核查作者是否足够地了解和尊重前人的相关工作 . 作者如果在稿件中声称自己的工作取得突破或很大进步 , 审稿人大多会检查作者是否合适地引用了论证的文献 , 尤其是他人的关键工作 ( 其中可能包括审稿人自己的工作 ). l 文字表达与图表使用 是否恰当 文字表达应遵循简洁、清楚的原则 , 文笔要流畅 , 可适当运用第一人称以避免重复或被动语态的冗长 . 审稿人不应将自己的文风强加给作者 , 但可指出表达欠清楚的地方 , 或建议作者删除稿件中过量的修饰词并使用更为清楚、明晰的词汇 . 稿件篇章结构的组织应条理清楚、合乎逻辑 , 摘要应具有自明性 , 并且要高度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 ; 引言应简明地阐述论题并提供相关的背景信息 ; 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等次级标题应视具体内容予以取舍或合并 , 力戒重复 . 稿件中所有的图表应必要且具有自明性 ( 审稿人和读者无须参照正文就能读懂图表 ), 正文和图表不应重复同样的数据或内容 . 此外 , 要尽量避免采用过于复杂或难以读懂的图表 , 每个表格中最好不要超过 200 个数据 , 否则就将其作为附录处理 ; 图件一定要清晰 , 其中线条的粗细与文字、符号的大小一定要协调 , 并且要考虑刊印时缩小制版后的效果 . 摘编自《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 ( 任胜利编著 , 科学出版社 , 2011 年第 2 版 ) 相关阅读: 科技写作漫谈:博文分类阅读
个人分类: 科技写作|9176 次阅读|22 个评论
鬼吹气
wdfzacw 2012-2-15 09:23
63 年何其芳先生编辑了一本书,叫“不怕鬼的故事”,给人以遐想。书生某,夜睡,有凉气吹来,凉飕飕阴森森,怕从心起。继有鬼来,见书生怕,越吹,越冷飕飕冷森森,冷森森凉飕飕,冷的透骨。书生越怕,牙齿抖骨骼筛,目不敢睁;顷刻,似无有附加;书生思,鬼也仅仅如此吹风而已,吾吹还试,鼓腮吹,思觉稍暖,再用力吹,鬼气稍弱;用力吹,越暖,鬼气弱;越吹,越弱。书生欣喜。立,吹,大力。鬼退去。
个人分类: 生活|48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建议科学网编辑学一下丁香园版主的日常工作方法
热度 4 windlight 2012-2-14 11:23
赵凤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14569do=blogid=536796 这种炸鱼文能上推荐,编辑mm应该被扣一分。基本的科学素养没有,也需要有搜索手段啊。 转载的不推荐的原则也应该坚持。 丁香园严厉的打分制度,给版主带来大量的工作压力,每个帖子是否加分,是否推荐,需要对每一篇文章进行基本的网络搜索 不经过这个阶段,是不能给打分的。 我们游客或博主可以看看一笑而过,但编辑不能简单复制粘贴,或点击推荐就行,要做基本判断和调研。 这种炸鱼文具有典型的种族或地域歧视或敌视因素,很容易引人共鸣,更需要我们小心求证。 科普集锦 更多 · 新药发现史话(十五)异烟肼等抗结核药 彭雷 · 兴趣与缘分 郭俊尧 · 一条秋裤毁了中国? 孙成 · 相互作用:从力、能量到信息 胡锋 · 从贵族到平民 —— 大花蕙兰 李璐 !-- �༭/a--�ٱ� windlight 2012-2-14 11:1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542do=blogid=370822 �ٱ� shiganghe 2012-2-14 10:02 太荒唐了,完全不懂遗传学 �ٱ� mobiledna 2012-2-14 02:55 感谢各位的评论和质疑。对于这篇转载的博文,我有三点需要声明: 1. 我是在MITbbs上第一次看到这个帖子(网名为Beijing的朋友发布的)。本人删掉了原文中一些政治敏感的内容,因为这里是学术论坛。是Beijing原创还是它从哪里看到的,我不知道。苏联老大哥在历史上真的故意给我们秋裤了吗?以及他的真实目的真的是这样吗,我也不知道。 2. 之所以转载,是因为我认为内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适者生存,应该无可厚非吧。外部的自然环境对一个群体的基因库有一个选择的作用,应该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3. 每当我看到美国的男孩子女孩子,在冰天雪地里,有时候只穿着一个短裤,我就心想他们为什么那么抗冻?当到我看到这篇帖子后,我感觉似乎找到了答案,所以我就转了这个帖子。也许历史真的就是这个样子,然后我们中国人都是受害者。 �ٱ� widehog 2012-2-14 01:12 竟然被科普版块置顶了。。。我无语了。。 �ٱ� 刘全生 2012-2-13 22:57 你把我整晕菜了,我一直以为秋裤是秋天开始穿的,因而得名的呢! �ٱ� 行痴 2012-2-13 15:07 苏联科学院开会,著名生物学家李森科在会上批驳摩尔根的基因论,宣扬他的" 获得性遗传理 论"。朗道站起来提问:您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割 掉一只牛的耳朵,并把它 后代的耳朵也割掉,这样一代一代下去,总有一天我们就能培养出一种不长耳朵的牛? 李森科回答:对,就是这 样。 朗道说:很好。那么请问下您女儿刚出娘胎时是不是处女。 �ٱ� zhangxu2020 2012-2-13 14:07 荒谬!!! �ٱ� experiment 2012-2-13 13:12 一条鱼被钓了啊? �ٱ� mobiledna 2012-2-13 11:56 我是信了! �ٱ� freefloating 2012-2-13 11:43 真的假的?
个人分类: 思辨|3649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技期刊编辑的素养
热度 5 yongzhujushi 2012-2-14 09:20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学技术的平台,是科技工作者之间进行交流的窗口,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 21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作为信息载体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军队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些对科技期刊的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编辑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科技期刊的发展。笔者对科技期刊编辑所必须具备的两大素养进行论述。 1 理论素养 1.1 哲学素养 文中所指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就是唯物论、辩证法和历史观。编辑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编辑还要坚持辩证法、矛盾论,坚持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编辑还要坚持唯物史观。坚持实事求是,就是针对稿件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要勇于求证,检查作者提出的理论前提是否成立,检查逻辑思维是否缜密,检查试验结果是否正确严谨,检查数据是否真实,检查作者得到的结论对于实践是否有指导意义。坚持矛盾的观点,就是坚持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界限,都有其使用的前提条件,就比如牛顿力学适用于宏观世界,量子力学适用于微观世界。编辑应该通过自己基本的素养判断稿件作者所使用的理论、方法不适用的界限,从而解决存在的基本问题。坚持历史的观点就是要尊重稿件作者,尊重作者的劳动就不会胡改乱改,同时虚心向作者求教并且诚心诚意地和作者进行对于稿件某些修改内容的沟通。这样既能得到作者的尊重,也能够团结作者形成编辑自己的作者群体,为期刊提供良好的稿源、促进期刊的良性发展。 1.2 传统文化素养 对于社会科学类期刊的编辑,尤其是是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刊的编辑,除了具备文字功底之外,还应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相当了解。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能够看出某些作者剽窃古人的观点为己用,作为自己的新发现;另一方面,对于某些作者的文章内涵有更加清晰、明确地理解,避免在编辑稿件的时候无的放矢,否则既有损期刊的声誉又遗笑方家。中国的传统文化范围很广,哲学伦理、诗词歌赋、天文地理、琴棋书画、医卜星相无所不包,但是对于编辑主要还是应该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以及后来传入我国的佛教及其演变成的禅宗的思想。另外宋明时期的理学、心学也应该有所涉猎。不必要每一种都精通,但必须都要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根据编辑稿件的专业方向再有的放矢的掌握。另外,《易经》被称为百经之祖,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源之一,包含了编辑应该学习的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无论对于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还是增加个人的修养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也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使得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个“实事求是”就是出自《汉书》。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必定要谈到文学,这也是编辑需要掌握的一个基本素养。中国的每一个哲学家都是文学家,他们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都是通过诗词文章表述出来的,不仅有理论上的境界,还有哲学上的境界。编辑需要具备古文字知识、知道如何断句,才能看得懂、领会得深。例如朱熹的“不离日用常行内 , 直造先天未画前 ” 明着说的是太极图,实际上说的是百姓日常所行所用都在“道”的范围之内;相似地,《易经》也说“百姓日用而不知”;禅宗大师大愚法师的《解脱歌》也有“行也空,坐也空,语默动静无不空”,儒道释三家起源不同,但是其根本却是一样的。 2 科学素养 2.1 编辑规范的素养 熟知编辑规范是科技期刊编辑最基本的业务能力,是编辑稿件的基础。编辑规范的作用是将文章的格式进行统一,它侧重于格式和一部分内容。科技期刊的规范化在陈浩元先生的《科技期刊标准化 18 讲》(以下简称 18 讲)中有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笔者思考的是如何将编辑的创新性和标准化相联系起来。在我国的科研行业当中,有许多领域都是从国外同行业中引进的,在引进对方科研内容和过程的同时,一些术语以及表达方式同时被引进,特别是一些新兴的行业。这就造成了标准化规范和行业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之间的矛盾,此时是执行规范还是按照行业内的表述是令编辑头痛的事情。例如, TEC 的表达。 TEC 是 TotalElectronContent 的缩写,含义是电离层电子总量。如果在文章中起叙述作用不会产生任何矛盾,但是“ TEC ”经常应用到公式中。一旦在公式中就会作为一个量来表达,则必须用斜体。 18 讲中仅仅说“酸碱度、硬度等特殊符号”使用正体 ,如果将“ TEC ”用正体表达的话肯定不对,因为无论是汉语意思还是英文意思“ TEC ”都是一个量,因此必须用斜体。但是采用斜体则和 18 讲又矛盾,因为规范中讲到有两个字母组成的量用斜体表示的只能是特征数。如果必须遵守 18 讲的规定,只能采用下面的表达方式: Q TEC 。 Q 是 quantity 的首字母,作为一个量来表示, TEC 作为描述性的内容来表示。但是这样又和行业约定俗成的表示方法不同,行业内直接表示为“ TEC ”。某学报在百年及的过程中,如果应用于文字叙述则采用“ TEC ”,如果应用于公式中则采用“ TEC ”。这也是一种创新,和笔者提到的不同,这种创新则倾向于行业约定俗成的表示方法。因此,在编辑过程中,应该养成灵活的思维习惯,对于有争议的问题要勇于创新,并鼓励讨论。 2.2 逻辑思维素养 逻辑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思维,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编辑所具备的逻辑思维并不完全包括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当审读、编辑与本专业类似或者不相关的稿件的时候,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就得到了体现。笔者仅仅举两个例子。某篇稿件中采用外推法推导某种橡胶在常温状态下的存储时间。作者的采用的方法是,在 120 , 130 , 140 , 150 ℃的高温下进行试验得到一个存储时间和温度的关系曲线,然后利用该曲线外推常温25℃时的存储时间。外推法的前提是外推的函数关系必须是连续的,并且外推的范围不能过大。很明显,作者忽略了上述这两个原则。再如,某文章试图证明零件的腐蚀寿命和地理腐蚀因子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作者通过线性回归之后,得到相关性系数 R 2 =0.738,此时作者轻率地得出腐蚀寿命和地理腐蚀因子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结论。在笔者的建议下,作者先将数据作折线图,在感性上判断这些数据是否具有线性的趋势。从折线图中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此处编辑之所以判断结论有误,主要是基于线性相关系数必须在0.995以上才能说明相关性良好的观点。在这样的一个观点下,编辑再去对照原文中的数据对作者得出的结论进行判断。 逻辑思维素养说明,编辑必须具备深厚的数学素养。因为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编辑能够看出问题表面上是专业上的知识在起作用,但实本质是数学问题:外推法涉及到插值和预测学,回归分析则是数理统计方面的问题。编辑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理论,这样无论是在审读还是在编辑稿件的时候才能及时发现一些基本的逻辑错误,从而避免得出不恰当的结论。 2.3专业知识素养 随着专业分支越来越细并且专业之间的交叉越来越紧密,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编辑需要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个研究方向是指科学研究的方向,不是指编辑的业务能力。一个优秀的编辑首先应该是学者,这样才能对本行业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换言之,编辑应该学者化,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编辑在本专业的继续进步,而且作为一个办刊人来说只有把握好专业的发展方向才能在组稿、策划选题的时候更加有的放矢,使得刊物始终能够引领行业的发展。因此,编辑首先要选择一个研究方向,然后通过学习、实践不断地去提高自己。另外,编辑还需要主动的去参加科研活动,只有在科学研究当中才能够敏锐地扑捉到行业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这样不仅达到了科技期刊主动参与科研活动的目的,还同时发挥了期刊作为交流平台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宣传期刊,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学术水平。 3 其他素养 文字加工能力是作为编辑所必备的基础能力。文字加工能力包括对论文内容的精炼,文字的增加、删除、修改、替换等,还包括理顺句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论文价值的进一步挖掘。 编辑还应该由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科技期刊的编辑要以平等、公正为尺度对待作者,以严谨科学的精神对待论文,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读者。另外,还要坚持公平公正地对待来稿,坚持三审制和内稿外审的原则 。 在出版业转企改制的形势下,编辑还应该具有开拓市场的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办刊中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体现,编辑应该学会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选题、捕捉热点,同时还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出版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源。 4 结语 科技期刊编辑的素养是一个综合素质,上面论述的也仅仅是一部分。文中着重探讨了理论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其中理论素养是从事编辑活动的理论基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可以使编辑能够始终站在作者的角度为作者的论文提供修改建议;科学素养除了统一出版物的形式之外,还能够帮助编辑利用各种编辑方法对论文进行审读,发现错误,把关论文的质量,保证论文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科学素养还可以培养编辑的专业素质,提高办刊能力,适应市场化的需求,提高期刊的影响力。编辑同时还应具备文字加工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新形势下开拓市场的能力以及利用互联网资源的能力。
3571 次阅读|7 个评论
贺enago英文编辑入驻科学网
热度 2 scimage 2012-2-11 18:35
贺enago英文编辑入驻科学网
欢迎enago英文编辑入驻科学网,共同为学术界提供高标准的服务质量和全方位细致的服务方式。 嘲风推出2012年储值优惠卡,参加此活动的客户可获得scimageenago的产品9折优惠,以及积分馈赠活动。 嘲风储值卡购买说明: 1,嘲风储值卡为电子卡,可多次充值使用。 2,初次购买时请您支付之后联系嘲风工作人员索要卡号编码。 3,再次充值仅需提供原充值卡卡号。 4,网拍之后为您提供发票,请在留言中明确发票单位和开票明细,如若与报销内容不符联系调换退票,需由买家承担运费。 嘲风储值卡使用说明: 1,嘲风储值卡默认无密码,以您的客户信息和客户卡号为记录,如果您需要可以自行设置密码,设置密码之后,只有正确对上密码的人才能使用。 2,嘲风每个月会将使用明细对账单发到您登记的常用信箱,您可以核对使用情况和余额情况。 3,嘲风储值卡积分规则为消费100元=1分,累计积分可兑换动画产品,礼品,或者兑换折扣卡。 4,此卡本身享有 9折 折扣,无论 scimage 图像产品还是 enago 论文服务产品均可享受。 5,此卡最终解释权归 scimage 所有。
3873 次阅读|4 个评论
关于学术期刊的认识
热度 5 zhaodl 2012-2-9 09:12
假期,受托对一个学术期刊进行审读,在整理撰写审读报告的过程中,有几点体会。同时,4月份广东、5月份上海计划做一个关于“学术期刊出版机制转换与编辑角色定位”的报告。这几点体会,有一定的联系,发出来与大家分享。不对之处,敬请指正——交流使人进步——望不吝指教。 (1)文章的水平,应该是体现在研究的结论上,文章能否被引用也在于是否给他人有指导价值。如果都是证明或重复别人已经证明的结论,被引用的几率就会很低,否则是引用人引用不准确。这也是,提升论文被引用的重点,也是提升刊物学术水平的切入点。高水平医学刊物和一般刊物的区别,在论文讨论部分的区别十分明显。 (2)论文的写作是作者的能力,但是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区别与社会学术期刊编辑的特点之一,就是“学校教学科研人员”的组成部分。如何体现自己的教学科研的角色,至少应该在科研论文写作方面给师生提供支持,至少以自己刊物来引导师生写作。如,第6期p518的文章摘要的结论,我作为非医学学科的人员,粗略地阅读后,就可以看出:结论基本是文献 已经研究证明的内容,而作为该文的结论即不体现水平,又有不端的嫌疑——自己说是自己研究的结论。另外,第6期p525左下角“我们总结了经CPB处理…适应证为:”似乎并不是本文“论证”的内容,在此作为旁证又不标注引用,如果是一个结论性的内容,没有严格的论证或者文献,在此使用就显得很不严谨和科学(至少给我的错觉是这样)。可以看得出研究者的科学研究作风和水平,其他的论证如何能让人相信。此方面的写作,应该可以体现编辑的水平,体现编辑在学校的价值和地位。 (3)期刊的水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研究成果水平,二是内容的表达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形式可以提升或减低内容的层次。我在去年出版的《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中专门创作的一首七绝,可以表达这个意思:“人靠衣衫马靠鞍,论文岂可不修边。内容形式相一致,莫使学问太寒酸。”内容与形式至少应该一致,但对于我们普通期刊特别是大学学报来讲,通过形式上的提升,对师生的普通研究成果得以提升是编辑的责任。表达错误,那是水平的问题,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提升上来的;表达不一致,那就是一个态度和学风问题。所以,大学学报的编辑出版者更应该重视期刊形式表达的一致性。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4171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十个终身受益的word技巧
z295474566 2012-1-28 20:51
现在是讲效率的年代,使用Word来进行平时的办公处理也是一样,那么,怎样才能够在Word中“快”起来呢?请看Word中快速操作的10个技巧。     1.快速定位到上次编辑位置   用WPS编辑文件时有一个特点,就是当你下次打开一WPS文件时,光标会自动定位到你上一次存盘时的位置。不过,Word却没有直接提供这个功能,但是,当我们在打开Word文件后,如果按下Shift+F5键您就会发现光标已经快速定位到你上一次编辑的位置了。   小提示:其实Shift+F5的作用是定位到Word最后三次编辑的位置,即Word会记录下一篇文档最近三次编辑文字的位置,可以重复按下Shift+F5键,并在三次编辑位置之间循环,当然按一下Shift+F5就会定位到上一次编辑时的位置了。   2.快速插入当前日期或时间   有时写完一篇文章,觉得有必要在文章的末尾插入系统的当前日期或时间,一般人是通过选择菜单来实现的。其实我们可以按Alt+Shift+D键来插入系统日期,而按下Alt+Shift+T组合键则插入系统当前时间,很快!   3.快速多次使用格式刷   Word中提供了快速多次复制格式的方法:双击格式刷,你可以将选定格式复制到多个位置,再次单击格式刷或按下Esc键即可关闭格式刷。   4.快速打印多页表格标题   选中表格的主题行,选择“表格”菜单下的“标题行重复”复选框,当你预览或打印文件时,你就会发现每一页的表格都有标题了,当然使用这个技巧的前提是表格必须是自动分页的。   5.快速将文本提升为标题   首先将光标定位至待提升为标题的文本,当按Alt+Shift+←键,可把文本提升为标题,且样式为标题1,再连续按Alt+Shift+→键,可将标题1降低为标题2、标题3……标题9。 6.快速改变文本字号    Word的字号下拉菜单中,中文字号为八号到初号,英文字号为5磅到72磅,这对于一般的办公人员来说,当然已经绰绰有余了。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 打印海报或机关宣传墙报时常常要用到更大的字体,操作起来就有些麻烦了。其实,我们完全也可以快速改变文本的字号:先在Word中选中相关汉字,然后用鼠 标单击一下工具栏上的字号下拉列表框,直接键入数值,即可快速改变您的字体大小。而且这个技巧在Excel和WPS 2000/Office中同样适用。   小提示:其实,还有两种快速更改Word文本字号的方法:   (1)选中文字后,按下Ctrl+Shift+键,以10磅为一级快速增大所选定文字字号,而按下Ctrl+Shift+键,则以10磅为一级快速减少所选定文字字号;   (2)选中文字后,按Ctrl+]键逐磅增大所选文字,按Ctrl+[键逐磅缩小所选文字。   7.快速设置上下标注  首先选中需要做上标文字,然后按下组合键Ctrl+Shift+=就可将文字设为上标,再按一次又恢复到原始状态;按Ctrl+=可以将文字设为下标,再按一次也恢复到原始状态。   小提示:掌握一些快捷按键对快速、高效操作Word很有借鉴意义。   8.快速取消自动编号   虽然Word中的自动编号功能较强大,但是据笔者试用,发现自动编号命令常常出现错乱现象。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快速取消自动编号。   (1)当Word为其自动加上编号时,您只要按下Ctrl+Z键反悔操作,此时自动编号会消失,而且再次键入数字时,该功能就会被禁止了;   (2)选择“工具”→“自动更正选项”命令,在打开的“自动更正”对话框中,单击“键入时自动套用格式”选项卡,然后取消选择“自动编号列表”复选框(如图1),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完成即可;   9.快速选择字体    为了达到快速选择字体的目的,我们可以将常用字体以按钮形式放置在工具栏上。首先右击Word工具栏,选择“自定义“命令,打开“自定义”对话框,在 “自定义”对话框中选择“命令”选项卡,并移动光标条到类别栏中的“字体”项,看到平时经常使用的字体,把它拖到工具栏成为按钮,以后要快速选择字体,只 要先选中文本,再按下工具栏上字体按钮即可,省去了从字体下拉列表框中众多字体中选择的麻烦。   10.快速去除Word页眉下横线   快速去除Word页眉下的那条横线可以用下面的四种方法:一是可以将横线颜色设置成“白色”;二是在进入页眉和页脚时,设置表格和边框为“无”;第三种方法是进入页眉编辑,然后选中段落标记并删除它;最后一种方法是将“样式”图标栏里面的“页眉”换成“正文”就行了。 分类: 默认分类 | 回复:0 | 浏览:4 | 全站可见 | 举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22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科学网的编辑们致谢吧!
热度 1 houxp 2012-1-28 15:44
在鞭炮的硝烟与聒噪中,津津有味的评价一些没有回味价值的春晚节目,争论远处方韩之争论,争议那些批孔倒庄之争议——总之我们的年过得不亦乐乎,我们有一个安静、自由的虚拟空间,我们随心所欲。 这一切,都拜科学网的编辑们的辛苦劳动,他们在别人的年假里依然坚守者这可爱的网络平台。今天是法定年假的最后一天,我向你们致敬!拜个晚年!
2733 次阅读|2 个评论
劣质稿件坏透了审稿人的心情!
热度 14 rczeng 2012-1-27 23:37
作为审稿人,当阅读一篇好的稿件,好像享用一桌 饕餮 ( tāo tiè ) 大餐 ,心里感觉比吃蜜还甜;当审到一篇劣质稿件,食欲锐减, 心情真是坏透了 。作为审稿人,最大的收获或者快感就是第一个欣赏到了作者倾心而作的传世作品,而不是一堆垃圾。 年前收到国内某国际期刊编辑部的审稿邀请信。2009年曾给该刊审过一次稿件,登录方式已经忘记。编辑部的邮件中提供了我的用户名和密码,可惜是乱码,当时反馈给编辑部,过完年了,也没有再次收到编辑部来信。 过年来一直惦记着此事,昨天晚上终于在文件夹中找到登录用户名和密码。从网站下载了稿件,粗略浏览了一下全文,重点看看图表,睡觉前心底已经有了对此稿件的基本评价。今天上午花了2个小时,写了17条意见,顺利在网上提交了评审意见。 该稿件来自于我们的邻国印度某一流高校,据说曾是亚洲最好的学校。该稿件让我对此校的学术水准有了负面的看法。这是我审稿以来少数 最差的 稿件之一,无论是形式和内容都无法形容。稿件涉及镁合金摩擦搅拌焊的腐蚀。这恰好是我不仅前研究过的领域,论文曾发表在《Corrosion Science》上。该稿件总共仅有8篇参考文献,没有一篇相关文献,当然也没有他人的工作介绍。在前言中还说目前没有人研究过此方面的内容。实验设计存在明显缺陷,漏洞百出,全文文字 如关键词的选用、 格式、图表等不规范,表格乱七八糟,也非三线表。三个极化曲线图可以合成一个图,母材和焊缝的电流密度数据几乎一致,竟说是焊缝的耐蚀性比母材好。金相组织图片竟然看不到任何组织。对图表的说明缺乏科学性,也无任何分析讨论。工作无任何新意,结论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评价栏目中除了语言一栏,其他都是很低。 本人认为这种稿件不应该从编辑手里流向审稿人,编辑不仅应该从形式上可以把握稿件的质量,也应该对研究方法内容有一定基本判断能力。这种稿件是浪费审稿人的时间。 希望一流期刊能有高水平的编辑队伍,并能得到高水平专家的合作、支持。
个人分类: 审稿|9679 次阅读|31 个评论
请教编辑MM:我有什么儿童不宜的言论吗?
热度 7 freefloating 2012-1-25 22:28
请教编辑MM:我有什么儿童不宜的言论吗?
不是老蒋问,我险些忘记了讨个说法,这不是有损我一身正气,好为人师的形象吗? 你说我怎么能对被删掉的评论说谢谢? 我又怎么能说出被删掉的回复呢? 你说我能说什么? 关键我真是忘了,一点也想不起来了,我这个好奇啊,你说能是些什么啊? 我真是有点怕怕了,我到底说什么了?要是真有啥不宜的,编辑MM可以直接联系我哈,保护同志哈。 不知道要是被方大侠看到,会不会要打我的假? “一个作者怎么竟然忘了《三重门》的深义呢! 一个女人声称自己忘了所说的少儿不宜的话必然是假装清纯!” 我真是冤枉啊,我真忘了…… 求说法,求解释!!!
个人分类: 绝地挑战|3175 次阅读|13 个评论
笑一笑5年少:过年转笑话(洁版) ZT
热度 2 liwei999 2012-1-22 14:13
笑一笑5年少:过年转笑话(洁版) ZT
怎么少了5年?哈,原来是好像不小心触了红线,大过年的,还要麻烦编辑MM给大扫除,怪不好意思的: 出问题了,你要查看的信息不存在或者已经被删除 想了一下,四则中,一则笑话与一幅图片肯定没有政治问题。大概是后来两幅纯搞笑图片牵连到国家领导人犯规了。国情真是不同啊,美国白宫每年请笑星来开涮美国总统,当着亿万观众的面直播,怎样开涮总统都得陪着笑脸忍着(见《 侪入美国娱乐圈主流的华裔笑星 Joe Wong 》)。这不过是拼凑几张公众人物的图片搞笑,就有损领导光辉形象了。好在还是进步了,这要在毛时代,那就是反党反革命,杀头坐牢的干活。现如今不过是删除而已。 好,入乡随俗,现把洁版拷贝如下,顺祝各位网友和编辑新春快乐,笑口常开: 笑一笑10年少:过年转笑话 ZT 继北京出台95岁老人看病不要钱后,又有城市宣布100岁可免费登泰山,110岁放宽生2胎政 策,120岁老人可分配住房,130岁可取消一夫一妻限制!希望各位注意保重身体,后面的好日子在等着咱们啊! 提前祝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原帖(非洁版)在境外有镜像,如果你不怕麻烦的话: http://www.dingding.tv/bbs/read.php?tid=7187page=efpage=1#a
个人分类: 其他杂碎|2682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中国人真的素质低吗
热度 3 dearyajuan 2012-1-22 02:22
注:本文为转载。原文出处不详,作者不详。 写了这么久的博客,也算是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我的博客文章中,有批评当权者的,有鞭挞社会丑恶现象的,也有嘲讽一些中国人缺乏诚信,甚至丧心病狂的,当然更多的是推广民主自由。你猜猜哪类文章点击率最高? 点击率偏高的正是为数不多的批评、讽刺中国人素质低、道德水平滑落的博文。这些博文毫无例外可以得到编辑推荐与众多网友热捧。难怪每每有这类事件发生时,编辑总会向我约稿,希望我能够对照外国人的高素质与高道德水准,狠狠刺痛国人,警醒国人。 这两年,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儿就是“道德底线”。好像每发生一件社会事件,例如彭宇案、佛山小悦悦事件、药家鑫案、郭美美炫富、洛阳性奴案,还有温总里口中昭示“道德滑坡”已到了“严重地步”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等事件,都会让媒体与网民称呼为一次又一次冲破了“道德底线”。 可如果大家去我博客看看,就会发现,我恰恰很少针对国人素质低与道德水平滑坡写文章。南京彭宇案我没有写,发生在离我住处不远的佛山小悦悦事件我也没有写,甚至连那么多毒食品事件,我也从来没有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由始至终,我没有加入众多对国人道德低下口诛笔伐的作家们的行列。 因为,我不太清楚国人的“道德底线”是什么,而且,我不认同把一些孤立事件与犯罪行为说成是冲破“道德底线”的元凶。 二 中国人的道德水平到底如何?我觉得,这要看和谁以及何时相比。 如果从我这些年的观察来看,有了互联网的十年,中国人个体的素质不是低,而是高了;中国人个体的道德水平也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可我恰恰看到网络上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当今中国“道德水平滑坡”同几十年前相比,和文革时相比,说那时路不拾遗,整个社会没有黄赌毒、艾滋病、坑蒙拐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空前高涨,人民唱红歌、相信和热爱英雄……我不知道这些人到底经历过那个时代没有,以及他们当时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但如果他们怀念那个时代的“道德”,其实,那个时代离开我们并不是很远,跨过鸭绿江,你就可以在北朝鲜重温旧梦了。——那里和斯大林的苏联与希特勒的德国都差不多,没有小偷、妓女,路不拾遗,甚至连犯罪都很低,但那是全人类都认定的人类历史上道德水平最低的时代。 如果把国人的道德水平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呢?例如和那些生活水平高出我们十几倍的西方国家相比,又如何?很多方面,国人的“道德”还有需要改进与提高的地方。但即便这样,我还是坚持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无论从人性、素质,还是道德水准上,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差别绝不会太大,甚至各有优劣,各有特点。我的这个观点是生活在中国三十多年,又到西方生活十几年后的切身体会。我相信,真正在东西方都生活过的华人华侨,也大多有类似的体会。 三 就在这几天国人都在聚焦台湾大选的时候,西方媒体头版头条有两个大新闻。一个是美国媒体报道的美国士兵朝阿富汗塔利班士兵尸体撒尿,竭尽侮辱之能事;一个是欧洲媒体为主报道的意大利游轮触礁事件,船长逃跑,有游客为抢救生设备大打出手…… 再看看今天澳洲的两条重要新闻:第一条,违犯财务规定,不定期准时上报自己补助款是如何花费的议员,被财政部收录进“耻辱柱”名单,向公众公开;第二,一名澳洲前政府医保监督机构主管表示,有不良医生用多申报或给病人采用不相关的治疗等手段向医保系统多收钱,估计超过20亿澳元。 这是前后不超过一个星期的四条重要新闻。如果这些事件发生在中国,会怎么样呢?我想,一定会被我们说成是道德水平低下的典型事件,尤其是澳洲的两件事,医生乱开药物与进行额外治疗赚钱以及国会“代表”们化纳税人的钱又不说清楚,都和中国的极其相似。而辱尸案与游轮沉没事件,一个发生在高素质的美国人身上,一个让我么想起了百年前的泰坦尼克号…… 西方社会的道德水平是否在降低?他们的道德底线在哪里? 四 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我想你回答我一个问题:你认为哪个朝代的道德水平高?哪个时代的民众冲破了道德底线?你有什么证据?或者,你使用什么标准? 我相信,即便翻遍了历史书,你绝对不会对我说,秦朝有一个村妇在水井下毒,害死了半个村子无辜的人;宋朝有人在梁山脚下开人肉包子店;明朝有流民对儿童先奸后杀,手段极其残忍;清朝的洪秀全杀人如麻,像皇帝一样弄了很多老婆……我的问题是,你会把这些事件作为衡量一个时代,一个民族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与标准吗? 你不会,也不可能。因为一个时代的道德水准不是看一些孤立的社会事件,也不是由一些犯罪分子的行为来定,一个国家与民族的道德水准集中反映在政治制度、经济文化与社会结构上。 秦朝的道德水准更多的是被“焚书坑儒”与“指鹿为马”界定的,中国几千年的道德底线在陪葬、阉割(太监)与酷刑前已经无法再低了,这不是任何一个小民能够“冲破”的,而是由一个皇帝划定,有利益集团形成的。 于是,当有人对我说清朝的太平天国叛贼烧杀抢夺,像皇帝一样三宫六院,冲破了当时相对稳定的道德底线的时候,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太平天国叛贼石达开全兵败被捕,按罪当满门凌迟三千刀处死。可问题是,石达开的儿子才几岁,根本经受不起一点一点凌辱三千刀。为了弘扬清廷法律的公正,也让叛贼的孩子遭受最严厉的惩罚与痛苦,据说官家竟然把石家的孩子养起来,养到身体能够经受三千刀的时候,再慢慢一刀一刀地残忍地弄死他。以皇帝的名义,以全体中国人的名义,以道德与法律的名义! 这才叫“道德底线”,清朝的道德底线就凝聚在那个线上,低得任何小民与罪犯都无法冲破了!哪怕你再编多少穿越回清宫的戏,反复歌颂慈祥的“皇阿爸”如何慈祥地以德治国,也无法提高清朝的“道德底线”! 五 彭宇案中一定有一个肇事者把老太婆撞到了,也许不是彭宇,老太婆看错了。但如果说老太婆的道德水准低到诬陷施救者,那顶多是老太婆糊涂了,或者是老人穷得没有钱治病,国家又没有给她足够的医疗保险。不管是彭宇错,还是老太婆糊涂,这种个别事件不应该被吵到中国人道德水平低的地步。 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在我住处50公里不到的地方。我有段时间每天的健身与思考都是骑一辆自行车穿行在小悦悦出事的那种集市里完成的。那里多是外来人口集中地,灯光昏暗,路面混乱,以及本来应该管好的孩子在街上乱走,垃圾到处都是等等,居住与工作条件之差,超过想像(从而常常给我写作带来想像),这些条件都让那个事件变得有些复杂。我认为不能完全使用诸如“18路人漠不关心、国人道德底线再次被冲破”来一言以蔽之。有些我说不清楚,你每天晚上去那里走两个小时,就明白了。 如果我们继续把那些吸引国人眼球的“道德”案件拿出来分析的话,毒食品、药家鑫等等,我们发现,很多都是一些刑事犯罪,根本不能代表国人的道德水平。要知道,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没有令人发指的犯罪? 于是,在洛阳性奴案发时,当媒体一片谴责中国人怎么搞的,道德底线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实在看不下去了,连续写了两篇文章(《如何阻止变态狂把你关进黑屋子?》——而这两篇文章和当时一些作者借此事件鞭挞国人道德底线不守的调子背道而驰。我的意思是,洛阳性奴案和特定的中国人的道德水平高低并无直接关系,类似案子早就出现在道德水平看似高于中国的西方国家。这两篇文章出来后,算是压下了一场借机攻击中国人道德败坏的势头。 六 各种被指责为道德犯罪,或者冲破“道德底线”的犯罪行为本身往往不能代表一个国家与民族的道德水平与“道德底线”,但一个国家的当权者如何处理这件事,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道德标高! 回到美国士兵侮辱塔利班尸体的事。按说,年轻的士兵眼看敌人把自己的战友打死了,侮辱一下被击毙的尸体以泄心头之恨,也算是人之常情,首长们应该理解吧。可是,那几天,从美国国防部长到国务卿,都亲自面对全世界的电视镜头,声称要彻底查清此事,不能容忍——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美国士兵和全世界各国的士兵的道德水平不相上下,可是,国家的法律与军队对他们的要求却完全不一样。 回到意大利游轮沉没事件。当东方人还沉浸在泰坦尼克船长的职业道德与百年前西方人高贵品格而自卑得不能自拔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这个贪生怕死的意大利船长和部分游客原来根本没法同四川地震发生时一些勇敢、高尚的中国人相提并论。但不用为西方感到悲哀,整个西方没有人会觉得他们的道德败坏了。法律的制裁等着那位船长。——法律,是文明社会“道德底线”的守护神。而很多中国人,却绕过法律,对一些明显是犯罪的事,提升(或者降低)到道德与“道德底线”的水平来大发宏论。 就拿折磨中国人这么久的毒食品事件来说,这明明是一些严重的犯罪事件。在法治的西方国家,以前不是没有毒食品事件,但随着法律的健全,以及政府机构监管制度的完善,已经没有多少人再敢以身试法。你知道如果是西方一个药品公司,只要让一些有副作用的药品流向市场,结果是什么吗?往往是让这个药品公司倾家荡产,那些主管人一辈子难再翻身。 可是在中国呢,揭露毒食品的文章和帖子常常被删除,有些人还遭受打击报复。一些包庇怂恿犯罪行为的官员随时复出。你说这是个人道德水平低下,还是制度不健全、法治缺失、权贵们一手遮天所致? 七 为什么嘲讽、批评甚至侮辱中国人素质低与道德水平滑坡的文章受到青睐,而指出社会的道德水准其实是掌握在皇帝手里,是受制度限制的人总是不那么受欢迎?原因很简单,当权者与权贵们喜欢看到低素质与没有道德的民众,从而给自己教育、管制与压迫民众提供充足的借口。 说到道德,就无法离开个人素质,两者难分难舍。这几年,没有任何一件事比上海世博会更能挑起国人的神经,让他们对中国人的素质如此的失望过。世博期间,传出参加世博的中国人脏乱差、不排队、不文明的帖子充斥网络,一时之间,议论纷纷,中国人丢了世博的人,中国人丢了中国的面子…… 好在我到了世博现场,做了实地调研与对比,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素质与道德水平都不低,低的是主办单位不把中国人当人看——没想到,整个互联网上有成千上万的借世博嘲讽中国人素质与道德的文章与帖子都得到推荐与喝彩,唯独我的这篇《世博亲历记:中国人的低素质让世博蒙羞?》,从好几个博客网站同时消失了——从他们统一行动就可以看出来,是有关部门出手了。 现在,你们明白了吗?是的,这是一个可以讽刺与批评中国人素质低、道德水平滑落的地方,但你却不能探讨国人的素质为什么低,道德水平是如何滑落的。于是,鲁迅被统治者与民众一起喜欢得要死要活,因为他把中国人的低素质与没有道德底线针砭得一针见骨。而那些指出了中国的问题其实是在国家政权、在制度上、在统治者的执政理念与强迫国人接受的价值观上的胡适等人,不但不受到统治者青睐,民众也鲜有人知。 八 这个话题超过了我的知识范围,但春节快到了,我不说出来,心里不舒服。普通国人原本不应该背负这么沉重的道德负担,道德滑落不全是我们的错,冲破道德底线的也不是屁民们! 世界各国的人性与道德水准,总体上说都大同小异,例如地球上各国什么样的犯罪都有,西方的杀人犯一点都不比东方的仁慈,西方唯利是图的家伙都可以把鸦片贩卖给我们,中国人历史上好像都没有破过这样的底线吧?所以说,那些过分强调民众素质与道德底线的人应该清楚,道德底线从来不只是某个人可以冲破的,而且,只能靠公权力与法律来坚守的。 在古代中国,皇帝与统治者就是法律,他们能沉沦多深,那个时代的“道德底线”就能降到多低。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德治国”没有错,执政者能够以什么样的“德”来治理国家,管理人民,就标志着这个国家的道德水平能够达到什么高度。但现代文明是法治取代人治,大大地提高了人类的道德底线,并有了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标准,或称为普世价值。 于是我们看到,澳洲的国会议员包括澳洲前总理霍克和基廷都在公费报销的账目上有不清不楚的地方,这只说明澳洲官员的道德也在滑坡,而他们上了政府颁布的阳光透明的“耻辱柱”则代表了澳洲的道德底线。可我们这里呢?从官员情艳日记到我爸是李刚,从官员们的二奶三奶N奶,到组织部长的“阴毛门”,从统战部长的贪污腐败到央企的万元大餐、用纳税人的钱消费茅台与小姐——这是代表公权力的道德滑坡,可却没有一个制度与体制给他们划一条不可踰越的“道德底线”。没有监督,没有不被报复的言论自由,没有“阳光法案”…… 九 贪污腐败是最严重的道德败坏,但只有贪污腐败的人不但不受到法律的制裁,反而可以靠溜须拍马上到公权力的高位,继续鱼肉人民的时候,道德底线才会失守;互联网上各种流言蜚语甚至造谣生事是社会道德风气败坏所致,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当某些官员不经过法律程序指使公权力半夜敲响网民的门,警告、威胁、打击,甚至进行秘密逮捕的时候,道德底线才会被冲破;偷盗、抢劫、杀人犯罪再猖狂,也只是部分犯罪分子丧尽天良,可一旦不受限制与监督的公权力肆无忌惮地公民进行拷打与虐待的时候,这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已经无影无踪了…… 以德治国,首先要给执政者的道德划一条“道德底线”,而这条底线就是公认的“以人为本”,就是法治,就是把不守限制的权力关进笼子里,就是给公民以基本的自由与人权。 正因如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当今社会的道德水平问题,看清是谁在冲破道德底线。严防一些权贵以民众的道德水平低下来充当道德代言人,试图对民众施加新的愚民与洗脑教育。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不是等着执政者来拯救道德滑落的民众,而是大家一起盯住执政者,让他们守住道德底线,提高道德水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37 次阅读|6 个评论
答曹聪先生及新洋务运动问题
热度 4 王铮 2012-1-20 09:39
答曹聪先生 曹聪先生是海外学者,他在我的《为青年学者哭》后面发表评论如下: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我当时在美国写完论文后按照规定将论文交给一家数据库公司出版,还交了几十美元。有人需要查找我的论文可以向这家公司购买,如果购买超过一定的数量,我可以分成。当然著作权是我的,而且这并不妨碍我后来将其中的部分内容写成文章,并最后据此出书。 我的回复是: 中国的(学位论文)数据库,从来不给作者钱。(不知道是否给学校钱) 美国没有什么期刊引用率评审,评审了也没有奖金,也不与职称评审挂钩,所以没有编辑因为害怕分散引用率拒绝刊登从学位论文析出的文章。即使个别有人这样做了,也不敢明目张胆登载在《编辑学报》上,如果敢登,一定受到同行人的蔑视。 引用率本来是美国人发明的好东西,可是传到中国就变形得非常丑陋。 为什么变得如此丑陋呢?因为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中,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谋利益得不得社会监督,结果导致了社会道德的下降。道德水平下降加速,是这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往往打着正义的旗帜,就像某编辑为了提高引用率拒绝刊登从学位论文析出的文章还说是为了“节省出版资源”,同时又声称中国的期刊太多不让增加期刊。又如,你先报道了美国方面对青蒿素获奖人数的质疑,可是科学网以保护的科学家名义断了你的链接而自己报道一遍,以获得头条新闻。这种以正义的名义谋私,是中国社会道德的毒药,导致了道德缺失。请注意,我在批评这种现象时,使用了一个词叫“道德的缺失”,指的是对中国旧道德的抛弃和对西方现代道德的拒绝,人们没有道德标准,只有利益标准,“挣钱才是硬道理”。 曾经有一个出租车司机对我说的“发展就是浑水摸鱼”,这些所谓改革者,用学习西方的幌子把水搅浑,自己牟利。中国清帝国就是这样灭亡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学本质学形式,学来形式谋私利。那时候学了西方,当地人在当地为官,放弃旧王朝不让官员本省为官的传统,却不学民主选举,结果导致地方军阀丛生。地方军阀为私利天天打仗,面对日本鬼子的侵略却一败涂地。当年的中国共产党真是反其道而行之,才成为民族的希望,可惜后来走了苏联模式,忘了民主。苏联,毕竟是一个从农奴制刚刚转变的国家。 中国现在也是一场新的“洋务运动”,不停的改革,就是没有个稳定,为什么?由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学本质,道德缺失,改革犹如有定向流动的布朗运动。布朗运动的随机性,已经唤起了许多人对毛泽东时代旧道德旧体制的怀念。改革开放已经遇到了大敌。毛泽东过去有机会叫“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中国现在已经到了“把改革开放的进行到底”的关键时刻了。但是,这个底要有伦理方向。伏尔泰说:“伦理学是人类的第一需要”,言之切切。 当前中国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道德缺失。毛泽东说“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不完全对,其实“立字当头,破就在其中”。作为一个为科学为科学的人,我试图推出审稿十诫,就是想提倡“立”。针对编辑职业,针对科学网,我现在推出七条道德标准供讨论,第四条是吸收了你的故事的: 第一、 树立编辑是一种服务的理念,而不是把编辑看做一种指挥权。 第二、 树立期刊的目的是“扶植创新,传播科学”,而不起兼任学术警察。 第三、接受学术批评,不滥用权力禁锢学术争论。 第四、不以利用自己的编辑权力,用各种名义剽窃作者的发明、发现和思想成果。 第五、在编辑中自己不坚持某种学术观点和利益立场而对作者成果取舍。 第六、不因为自己的利益立场与伪科学合作或者妥协,以获得他们在投票体制中的支持。 第七、反对违背人类伦理的科学活动。 附王铮博文《发展就是浑水摸鱼》原文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11do=blogid=4819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2384 次阅读|6 个评论
为青年学者哭
热度 21 王铮 2012-1-19 15:50
为青年学者哭 如果期刊响应不发表从学位论文 dissertation 析出论文 paper 的政策,鉴于中国的考核制度,中国青年学者将遭受灭顶之灾。 看着那灰霾后迷迷糊糊的太阳, 泪水充满了我长了皱纹的眼眶。 莫非 PM2.5 已经从肺泡侵染心脏, 肺栓塞、脑栓塞、眼栓塞, 阻塞在中国身体的各种经络上。 啊,我的青年,各种评价指标的虚荣 还有虚荣里那些奖金和奖状, 比酸雨、比核辐射、比二氧化碳 更有玛雅人诅咒的力量 PM2.5你这个银呀,瞧你那小样! 于是,青年,我为你哭, 因为我老了,老态龙钟 曾经有一个中国振兴的梦想。 青年,我为你哭, 因为我曾经年轻,学术冲闯, 如今,希望还寄托在你们身上。 有人在《编辑学报》提出一种理论:中国的数据库已经收录了学位论文( Dissertation ),数据库公开,因此算为公开发表,期刊就不应该接受从它析从而的内容作为论文 paper 发表,原因是这些论文( paper )“可能被学位论文分流。那么发表这样的文章,一要冒侵权的风险,二被引频次还可能不高。” 王铮提出两个理由: 1 一些学位论文是作者已经发表的论文的汇集,数据库公开,是不是数据库重复发表?数据库版权侵权?当然不是。既然不是,从学位论文 dissertation 析出论文 paper 也不存在侵权。 2 从自己的学位论文 dissertation 析出论文 paper ,是个再创作过程,不是重复发表,而且是科学传播的必要。
个人分类: 也算作品|4178 次阅读|28 个评论
讨论学术期刊的编辑职业道德:建议科学网推荐
热度 4 王铮 2012-1-19 08:36
【按】:尽管我呼吁,科学网就是不推荐此文,尽管 本文用的是“鸿飞笔法”,科学网编辑……。看来 讨论学术期刊的编辑职业道德标准是编辑们不喜欢的。科学网长期以来盯着研究人员的道德问题,很好。可是把道德标准装在手电筒里。编辑专业道德,不是私人恩怨,科研人员不敢发言,科学网编辑不敢面对,可见中国科学的艰难。 关于学术道德问题,仅年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问题。近年来人们对学者的个人学术道德修为,提出了许多要求,学术道德得到普遍提高。科学网博主戴世强先生提出科研道德规范,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0732do=blogid=400453 很好。 这时候我们要问,除了研究人员道德,有没有其他与学术相关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呢?看来是有的,因为在我疑问时,有学者提到《遇到这样的审稿人这是欲哭无泪》,这样另外学者安慰他,提出“审稿人就是上帝”的观念。针对这个问题,王铮认为存在一个审稿人的职业道德问题,以自己的经验为例,提出“审稿人十诫”,就自己有限的经历提出一个一定范围的认识,供大家讨论。博文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11do=blogid=527912 其中提到在必要时让学生审稿,以提高审稿质量。编辑赵丽莹提出批评,批评位于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8842do=blogquickforward=1id=529848 其主要理由是美国人提的“在未得到编辑明确同意的情况下,审稿人绝不能在评审过程中寻求同事的帮助。”王铮反驳说,审稿人的学生助手实际上与审稿人是同一个科研主体,不是同事。应该对审稿人有基本的道德信任。如果审稿人不可信任,编辑同样不可信任,都不信任,有违人类社会行为准则,所以编辑应该信任审稿人。王铮的文章引进赵编辑反驳和争论。可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11do=blogid=529856cid=1481064goto=new#comment_1481064_li 欢迎大家对审稿人职业道德提出意见。当然包括对“审稿十诫”的。 进一步的,王铮认为应该对编辑的职业道德提出要求,因为现在由于期刊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导致了一些编辑没有服务意识,奉行单边霸权主义。王铮提出两条编辑职业道德要求: 学术期刊的编辑,应该有两个基本的道德定位: 第一、 树立编辑是一种服务的理念,而不是把编辑看做一种指挥权。 第二、 树立期刊的目的是“扶植创新,传播科学”,而不起兼任学术警察。 王铮进一步批评编辑界少数为担心期刊“引用率被降低”,拒绝登载研究生学位论文析出的论文,因为违背国际惯例,也危害研究生。引起争论,可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11do=blogid=530013 与之同时,博主牛凤歧发表文章《就学术刊物拒绝刊登异议文章展开讨论一事致科学网编辑部的函》,批评某些学术编辑滥用权力,拒绝学术争论,“ 学术刊物竟然公开地拒绝刊登对其所发错误文章表示异议的文字” 。文章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76498do=blogid=530098 这就涉及一个编辑职业道德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不是我在提出了那两条所包括的。我想应该增加: 第三、接受学术批评,不滥用权力禁锢学术争论。 科研人员道德要进一步提高,审稿人道德、编辑道德也应该提高。对于编辑道德,现在我们还认识不清楚,导致个别编辑表现霸权主义。为了科学的发展,科学网是应该讨论了。但是不要对号入座。 关于编辑职业道德,有学者发表过文章,地址如下: http://www.cbkx.com/2003-1/360.shtml 这篇文章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提到编辑是一种服务。 我把本文归类为“科研笔记”,就是说这是科研中思考的问题。科学网的编辑,女孩子、男孩子,你们也是学术编辑,请你们个人就这个问题发表意见。谢谢了。 感谢本文的推荐者,因为这是大事。 昨天我学生急了,从国外打电话说你这样得罪编辑了,怕影响他们。再说,埋头搞科研吧。我说,研究生学位论文 Dissertation不能做学术论文paper发表,我埋不下这个头来。再说这是为了大家好,怕,不解决问题,总得有人说话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对职业道德的表述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4137 次阅读|8 个评论
编辑mm终于露面了
热度 4 StephenCatholic 2012-1-18 21:27
编辑mm终于露面了
—————— 宋编辑憨态可掬,迟博主嗓音清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49 次阅读|8 个评论
我所认识到的编辑道德要求及学位论文发表问题
热度 12 王铮 2012-1-18 16:26
我所认识到的编辑道德要求 看了赵丽莹博主对我的第一篇文章,我也就怀着兴趣看了他的第二篇、第三篇文章。我觉得我不能不写篇文章讨论她的文章表现的学术期刊编辑职业道德要求问题。 先说,赵女士被编辑部带小红花那篇。题目是《学位论文网络出版后又拆分出文章是否应在期刊发表?》,文章的主体是: 目前,我国大部分学位论文被收录进中国知网或万方等全文数据库,这属于正式出版(网络出版)。我们在收稿时,遇到一些稿件与自己的学位论文内容大量重复,即学位论文网络出版后其中部分内容的再次投稿,对此,我们意见如下:如果稿件的主要观点、数据、方法、结论等与学位论文重复,为了节省有限的出版资源和避免潜在的版权纠纷,我们不接收此类稿件,读者要了解这些学术观点可以阅读学位论文。 这完全是一种编辑霸权主义。首先什么叫“正式出版”。出版就是出版。对应正式出版的就是“非正式出版”吗?事实上,不论这种出版被认定为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知识传播和知识产权都已经发生了。所以“正式出版”没有法律可认定的意义。当然邮电局可以说“非正式出版物要收高额邮费”,那是一种商业行为,是学术期刊不应该效仿的。 如何一个学术论文,一旦进行论文答辩,作者就以正式形式向世界公开发表了的自己的文章。除非答辩过程保密。然而这个正式发表的成果,被大量的再次发表在各种期刊、会议、书籍上,这是世界的惯例。为什么人们接受这个惯例规则呢?因为发明知识的目的是传播和应用。学位论文答辩场合有限,获得应用的机会小。社会用自己的劳动培育了知识的发现者,他有责任把自己的知识更广泛地以更方便社会劳动者接受形式传播出去,报效社会。在中国,“中国知网或万方等全文数据库”是一个数据库,传播功能有限,研究生们在期刊、会议、书籍发表自己的成果完全必要,是国家需求。 研究生学位论文,也就是 Working paper 性质的,在世界著名大学的网站上,我们可以发现大量 Working paper 被再次发表在正式的期刊上。就是因为期刊传播功能更强大,世界需要这种传播。其次,由于学位论文和 Working paper 文字上数量大,再次发表时,作者一般经过文字再处理,表述更加精美,所以人们倾向于读期刊论文。再次,学位论文一般是导师出主意,研究生动手,期刊论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形式正式公布了知识产权的归属,仅仅是数据库的学位论文,可能否定了导师的发明权,也推卸了文章错误是导师的责任。 让研究生在期刊发表它的学位论文成果,是社会对他的正式承认,是研究生学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以数据库收录过全文而拒绝论文的精华以更完美的形式传播,是对科学发展的障碍。事实上,世界绝大多数学者,都在自己博士论文基础上发表论文,这种发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顺便说一句,我的博士论文几乎没有发表论文,因为是分析东海油气田成油情况的,需要保密。 赵编辑为什么这样理直气壮对反对发表基于研究生学位论文析出的文章呢,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在反对学术腐败。她打了个正义的牌子。不过她说漏了嘴,她说“与学位论文大量重复的文章在期刊发表后,被引频次如何。有些怀疑,可能不高,因为可能被学位论文分流。那么发表这样的文章,一要冒侵权的风险,二被引频次还可能不高。”说白了,为了自己期刊“引用频次不被分流”,担心侵权纠纷。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个人和单位把知识产权授予“中国知网或万方等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或万方等全文数据库也没有权利接受这种授权,因为我国的学位论文是公共投入的产品,必须保证公共免费使用,中国知网或万方等全文数据库如果限制公众使用,是盗窃公共财富。由此可见,担心引用频次才是某些编辑的真正原因。为了自己期刊,冠冕堂皇地打研究生的棒子,这不是道德缺失是什么? 赵编辑的另外一篇文章,《抑制不端文章刊发》更暴露了她的期刊的这种编辑道德缺失。在这篇博文里作者讲了个故事: “一位作者的文章 , 检测报告显示与(他自己)已发文献重复 20% 。询问作者 , 作者先是回复 : 这篇文章不是您想象的那样,不是重复的文章,这是两个独立的实验,一个是硕士时候的实验,主要是考察轴向力恒定的情况,一个是博士时候的实验,主要是考察轴向力为往复荷载的情况,因此,可能在实验方案上,两个实验有重复的地方,但实验所要得到的最终结论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代表了我们材料本构模型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然而编辑部最后仍然否定了作者的稿件 显然这种作者继承了自己的研究,有了 80% 的创新,这怎么是学术不端呢?世界上的科学研究,从来都需要继承。牛顿继承了开普勒的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继承了非欧几何。难道我们说牛顿、爱因斯坦是学术不端吗?说他们不端,是无知。实际上,一篇文章与原来自己或者别人方法、思想重复的内容,如果达不到 20% ,可能就是瞎编的或者说是隐藏着剽窃的。论文不是小说,创新具有连贯性。现在流行计算机查剽窃,本来是好事,可是少数编辑不去用自己的脑子判断,就评计算机差的词汇,判断剽窃,是很不负责任的。由此指定别人剽窃,是“编辑霸权主义”。我讲一个故事,据说当年有人写了“打倒蒋介石,毛主席万岁”的标语,每个字一张纸,被风一吹,一张、一张找回,理起,理成了,“打倒毛主席,蒋介石万岁”,结果就成为反革命了。这两个标语用词完全重复,如果用计算机查,就可能重复率 100% ,而它们实际上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意思。所以编辑要以责任心,自己判断,判断不了,请审稿人判断。赵编辑对这件事冠名为《抑制不端文章刊发》,是对那个作者的侮辱。研究一个问题,持续深入,需要叙述同样的研究历史、参考文献和研究方法(实验的或者数学的等),出现与其他文章重复 20% 是正常现象,把它看做学术不端,主观原因是义务不熟悉,客观结果是对广大研究人员的侮辱。现在有些编辑对科研人员文章出言不逊的评论太多,就是这种编辑霸权主义。某个期刊这样做了,保住了自己的引用率,却对科学的发展起了障碍作用。 这里的故事,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编辑部把期刊“引用率”放在第一位还是把“扶持创新,传播科学”放在第一位。“扶持创新,传播科学”这应该是期刊的基本道德要求,把引用率放在第一位,就是机会主义的利益导致这种职业道德的缺失。在中国这种道德缺失已经严重地障碍了我国的科研。在我研究的领域,应用国际流行模型的、国际流行词汇的文章容易发表、综述文章容易发表,原创新文章往往受到排挤。有人问我你负责重大项目,你怎么写博客关心这个问题。最近几天,岁末,大家科研松了些,我想这种障碍科学发展,障碍原创的编辑道德缺失,这是 973 之类中国基础科学发展的障碍,应该反一反了。 我认为学术期刊的编辑,应该有两个基本的道德定位: 第一、 树立编辑是一种服务的理念,而不是把编辑看做一种指挥权。 第二、 树立期刊的目的是“扶植创新,传播科学”,而不起兼任学术警察。 赵女士把自己编辑生涯的《抑制不端文章刊发》作为重点发表,而不是把《支撑科学创新传播》作为编辑生涯的亮点,反映了中国编辑的学术定位错位。她可能还年轻,我中心希望她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编辑观。 我对赵编辑没有私人恩怨,她的文章也表现了正义。我的文章不是针对她个人的。现下的中国,由于我们的一些学术期刊编辑对上述两条编辑道德的缺位,导致了“编辑霸权主义”,障碍了中国科学,我作为科技政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就不能捣糨糊、和稀泥了。 如果说重了,请赵女士原谅。也请赵女士对研究生毕业生发表论文多一些理解。数据库那个东西,任何单位都不算成果。研究生如果学位论文发表不了,可能研究生涯也就完了。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5198 次阅读|82 个评论
做人要有对别人的基本信任道德观,期刊编辑也是人!
热度 20 王铮 2012-1-18 03:13
博主赵丽莹新发表博文《审稿人应注意遵守保密原则》批评我在审稿中“为了加速,先让学生看看,让他们在批判中学习,发现重点,然后一定自己再看一遍,作出判断”。她的批评是有来头的,根据是《科研诚信(第 3 版)负责任的科研行为教程与案例》,赵博主特别注明,作者是美国人(美 FRANCIS L.MACRINA ),美国的标准,相当于最高指示。赵博主说,那本书中强调,审稿人应遵守保密原则,在未得到编辑明确同意的情况下,审稿人绝不能在评审过程中寻求同事的帮助。赵博主解释:“我想这样要求的目的是防止文章内容泄露,是为了尊重作者。”我没有看到这本书,我不知道原文是怎样的。但是我认为,赵博主是对科研诚信的机械理解,更严重的是,作者的这个“想”是对世界缺少基本的信任,是一种道德缺失。 首先说一说赵博主的机械性。我们知道,在研究工作中,研究生不等价于“同事”。因为,教师与研究生是在研究同一课题的,他们共同构成一个科研主体,一个科研共同体。因此,如果审稿人自己正在研究的问题不审,当然就包括不让研究生助手审他 / 她在研究的问题。进一步说,研究生不完全等同于“同事”还在于教师对研究生的学术行为是有控制能力的,因此教师让研究生助手一起参加是一个主题的行为过程,而不是委托别人,而是一个主体工作的合理构成。这里有一个恰当的对照。评审一篇文章,审稿人是决策人。治理一个国家,总统是决策人。总统作出有个决策,无论它是保密的还是不保密的,一定要与自己的助手商量,以免发生错误,同理,审稿人作出有个决策,为了避免错误,也在必要时与助手商量,不然他是不负责任的。事实上,如果教师对学生要防范到不让他了解自己的学术工作,这个教师也侮辱了学生。 赵博主认为让学生审稿就意味着“内容泄露”,是“不尊重作者”。那么编辑委托审稿人也存在“内容泄露”,“不尊重作者”的问题。如果编辑为了防止“内容泄露”,“不尊重作者”,那么编辑只有自己审稿,这能够保障学术质量吗?编辑既然能够信任审稿人,审稿人也就可以信任自己的科研助手。换个角度,如果编辑认为审稿人让学术看到是内容泄密,那么作者投稿给编辑也存在“内容泄密”。但是,作者投稿了,因为他对编辑有基本信任。由此可见,学术过程需要一个基本信任。赵博主还举例说有学生盗用的情况,其实审稿人也出现过盗用,可能比学生多,难道就不要审稿人了吗?编辑本人也可能把内容让自己亲人知道,是不是对编辑也要处处防范。所以,关键是提高审稿人的自我道德约束。 其次,赵博主进一步提出禁止“与同事共同审稿(除非必须),以便在审稿工作中得到额外帮助”,这是有害科研的。一个优秀的论文,往往是创新的。创新的成果,可能一个审稿人不完全懂,为了保障审稿的正确性,他求助别人,应用共同的知识来判断论文的正确性是必要的。中国的许多审稿问题,外国人好像也有,是审稿人不完全懂,结果为了自己的面子,不懂装懂,以“老子包打天下”的风格处理文章,导致审稿错误,在中国,许多优秀的创新的论文就因此被毙了。赵博主自己说“在未得到编辑明确同意的情况下,审稿人绝不能在评审过程中寻求同事的帮助”这就意味着评审人寻求帮助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的,实际上有时也是必要的。为了“保密”而导致错误的审稿结果,是削足适履,是与科学背道而驰的。 再次,也是最为严重的问题,我们社会的问题:赵博主的观点是一种道德缺失。 赵博主反对助手参与的理由是“世间的罪恶”来源于道德缺失和缺乏智慧,虽然不知道如何消除道德缺失和不道德行为,但是总可以多加小心,防患于未然。”其立论就是对人的基本不信任,因为“学术助手”一看,就会“患”,就会酿成“世间的罪恶”。这是一种真正的善良道德缺失,是一种对世界敌视的观念。 在中国,长期以来在按利益集团行动特别是阶级斗争观念下,所犯“世间的罪恶”往往是来自对他人的基本不信任,是不必要的防患于未然。慈禧太后,镇压康有为维新党人,对中华民族犯了罪,就是她对“康党”的基本不信任,而后来的事实是康有为成为了铁杆保皇派。 1956 年,周恩来、陈毅说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可是刘、陆不同意,于是有了 1957 年,对知识分子善意的批评的基本不信任,错划了 55 万“右派”,他们的人权遭到了侵犯。接着,万马齐喑,导致了 1958 年一言堂“放高产卫星”,“做党的驯服工具”,让大跃进饿死 2000 万人。 1959 年彭德怀、张闻天看不下去了,成为“里通外国的反党集团”, 1966 年刘、陆被请君入瓮。这个过程中,流动着多少世间罪恶。而罪恶的借口是对修正主义的防患于未然,“反修防修”,——在防患于未然的旗帜下犯罪。 对世界缺少基本信任,什么事情都强调保密,实际上是愚蠢的自我囚禁。最近广东省开人大,就有一个什么人民代表提议对“贪腐事件”要保密,其出发点就是对人民的不信任。这件事业说明为什么会发生广东的小悦悦事件。小悦悦的死,不是人们互相之间缺乏基本信任的结果吗?谁都怕被赖上自己。赵博主强调道德,我想,更多信任世人是人类道德的出发点。人类所以能够组成一个社会,就是人类有一种互相信任的要求,这是一种进化选择,因此对人有基本信任,也就是人类的基本伦理,即道德基点。学术期刊编辑也是人,需要接受这种伦理的进化选择。 看赵博主的其他博文,她似乎是一个编辑。赵博主的此文和其他文章如《学位论文网络出版后又拆分出文章是否应在期刊发表?》、《 抑制不端文章刊发 》等,反映了对作者的处处设防,表现一种编辑的道德缺失,一种“霸道”。请容我论文批评。 中国学术期刊的编辑道德,看来是需要认真讨论的时候了!
个人分类: 为科学而科学|5620 次阅读|58 个评论
论文发表后有人“拱”,怎么办?
热度 16 chenbinmse 2012-1-14 07:14
如果论文中有些段落原封不动的照抄别人的东西而不加任何修改或引用,抑或论文中用了别人已经发表过的图片而不加任何引用等等,要是被原作者发现,肯定免不了面临被投诉的命运;如果你文章中的结果无法被很多课题组重复做出来,也可能会面临被“拱”的局面。这些很明显的东西不是本文谈论的对象。下面是从导师和朋友们那里听说的真实故事。故事中折射出的情况更加隐性,但更加有普遍性,甚至就在我们的周围发生着。让我们看看当他们的文章被“拱”后是如何处理的? 会议论文集(Proceedings)和正式期刊 我们做科研,除了发表文章外,还有一类活动就是参加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相关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会议,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及时展示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取得和同行们宝贵的相互交流,进而有可能的合作机会。参加完会议,其结果一般会以 proceedings的形式发表出来,一般大概是几页纸的样子,当然排版绝对没有正规期刊的那样规范和好看。 有一学生,实验中发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他的导师认为大概就是 Nature或Science级别的水平文章。认真写好并修改后,他把文章先后投到了Nature和Science,经过了漫长的“拉锯”战,最后还是免不了被拒的命运。但他们确实觉得结果很好,不愿意把文章投到其他的专业期刊上。后来,该学生参加了他领域内的一个学术会议,他在会议上报告了相关实验结果,在会议出版的proceedings中也用了一些图片。 那时, Nature的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刚出来不久。他们于是把文章投到了Nature Communications,经过几个月的审稿和修改,文章最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出来。 到这来说,虽然有些遗憾,但作者还是比较高兴和满意的。在那个时候,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影响银子还没有,但大家都估计肯定不会低,毕竟是Nature的子刊。然而好景不长,他们随后收到了Nature Communications编辑发过来的质疑信,原来他们的文章被人“拱”了。“拱”的原因是,文章的实验结果已经在某学术会议的proceedings上发表过,结果还用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编辑让论文的作者解释是什么原因? 出现这种情况,他们马上能想到的就是“拱”的人一定是他们这个小圈子里的人,不然谁知道他们前不久参加过一个学术会议还报告过相关实验结果。这里,大家可能知道会议的proceedings,关注的人相对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参加过该会议的人捡有兴趣的看一看。同时,他们也觉得较无辜,因为会议的proceedings到底算不算正式刊物,没有特别绝对的定论,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还有人说要看具体情况。但不管怎样,发表了这么好的文章,他们必须面对质疑给编辑以及“拱”他们的人一个交代: 回复信是由他的导师写的,总体思想是: 态度及其诚恳,论据足够充分,原委如实相告 。大体是这么写的:(1)首先诚恳的道歉,给出版社和同行造成了伤害,此处省略n个字。(2)然后重点给出证据,把该论文在Nature, Science上的投稿时间,审稿时间,被拒的时间等等相关过程说明的一清二楚。由于中间有一个相关的学术会议,他们确实报告了一些实验结果,然后比较了会议proceedings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文章的区别,重点说明在proceedings的基础上有哪些增加的结果,哪些重要改进之类的等等。(3)最后再次道歉,保证下不为例什么的…。回复信写了大概有20多页,比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正文都多多了。后来,编辑看了,也转发给了那个“拱”他们的人,也就这么平和的平息呢。据说,如果处理的不好,撤销论文的可能性都很大的。 论文发表后被人“拱”,大多数是来自于熟悉你的人,也即是说来自于你小圈子里的人或同行。我们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在同行中树立自己的好名声,这样的话我们的烦恼会少,生活也更加健康和美好!
个人分类: 纸上“练”兵|26432 次阅读|34 个评论
哈哈,阴谋得逞喽!
热度 9 wangxh 2012-1-13 22:17
估计这几天俺的博客浏览总量会突破100万,俺就想啊:如果正好有一篇精选该是挺好的事儿。 哈哈,阴谋得逞! 谢谢编辑同志们帮忙,谢谢各位游客、博主、朋友们捧场! (没别的意思,只是做个标识而已)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3134 次阅读|15 个评论
博主—编辑—读者:由三角关系走向恋爱关系
热度 18 dkysdc 2012-1-12 16:03
博主—编辑—读者:由三角关系走向恋爱关系
本人注册科学网是在 2008 年的 3 月,但基本属于潜水状态。真正加入科学网应该是 2011 年 11 月从野外回来时。边向大家学习,边发了若干篇博文,得到了多位博主和编辑部的肯定。其中还有若干篇被“加精”。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近日接连看到周可真老师休博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26do=blogid=527990 ) 、许培杨老师关于编辑和科学网的关系等博文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527923 ) ,心中不免一惊。这是包括本人在内的许多博友不愿看到的现象,为什么? 以下为本人的考虑结果。为说明方便,并显得“科学”一些,也附庸风雅,试着做了一个图示。如果让大家见笑,就当是笑话了。 一、一定要摆正博主与编辑的关系:博主与读者是网络存在的基础。 传统媒体时代,读者与作者之间基本上是通过编辑和出版社进行交流的,甚至没有交流,所以我用灰色表示,这个时候编辑的作用很大,但仍然是以读者和作者为基础的,并不是高高在上(图 1 )。 读者—博主—编辑:三角关系图 网络时代,读者、作者与编者(网站管理者)之间呈现为三角关系,彼此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突出表现在读者与作者(例如博主)之间的互动关系更为顺畅和直接。但网络上良莠不齐,内容杂七杂八,所以用黄色表示(图 2 )。 相对于普通的网站来讲,科学网要干净得多,所以用绿色表示。但是我觉得通常那种三角关系也有较大的变化。特别表现为科学网博客的博主基本上是读者,读者中很大部分又是博主。读者与博主几乎到了合二为一的地步,通常的三角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时,编辑 必须从心底里不能有高高在上的感觉 。 我完全同意许培阳老师的观点:科学网的基础是博主 。 大牌博主们也不能因此而牛气烘烘。 二、博主们要珍惜科学网这个平台 论人气,科学网在国内远不如综合性的网站,如新浪、天涯等,但是那些大网站之间大多雷同。科学网有明显的特色,绝大部分是科学家或从事与科学有关的人员。这个平台使大家聚到一起实在不容易,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 现在的科学演化到如此庞杂又深入的阶段。学科众多,编辑部不可能掌握所有学科的动向与潮流。因此,难免有博主被忽视的情况发生。 各位博主的博文在科学网上的认可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网的科学性和各位编辑辛苦。编辑部手中“加精”的权力也很容易或难免生出不公。各位博主要尽可能理解。 我的观点:不小心或内容多而引发的忽视、出错可以理解,如果蛮横无理绝对不应该。 三、有待改进之处 在使用科学网博客过程中,本人认为急待改进的地方: 1 、加精的问题:应该建立一个有效可行的机制 这是我感觉最大的问题。 在科学网上混了一个多月,体会到了编辑部加精的重要和矛盾。以我本人的博文为例,我认为应该加精的没有加精,不太重要的反而被加精。 前面已经分析过,现在的专业太多,科学网不可能每个领域和众多专业都有专门的编辑值守把关。因此我建议 建立科学的筛选、推荐、自荐、申诉和举报的机制 。可以找唐常杰老师想办法。 具体来说:编辑部可以筛选,众位博友可以推荐、博主自己可以自荐、觉得有误或不公可以申诉和举报。各环节之间相互制约,并要有适当的惩戒措施,应该是可行的。前提条件是 要相信绝大部分博主是诚实可信和平等的 。平等这条特别重要。 另外可以考虑 各大的专业领域挑选一批志愿者作为编辑部的技术支撑 ,不一定非要有报酬不可。 2 、具体的技术性问题 我体会主要有三个。 ( 1 )评论和回复的窗口应该适当加大,不然写两三行字就找不到位置了。 ( 2 )评论和回复应该可以增加用图片的方式。许多情况下,用照片或图片能轻易说明的事,用文字要费很大周折。甚至不得不另发博文来补充。有时出于对比、参考需要,照片是唯一的方式。 ( 3 )发表博文照片时,增加一个科学网的 LOGO 选项,发图时作为可选项,可加可不加,这样科学网博文中的图片有一个统一的标志,即使被别的网站盗用,也很容易识别。就不用各位博主们搜肠刮肚想办法了。 四、对博友和编辑部的呼吁 科学网要体现出平等、公正和科学。这里只想说一下科学。不是说非要有公式和图表才科学,科学表现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首先是内容:应该多些各学科的精华和想法,少一些扯不清、扯不完的八卦。最好能彼此给人以启迪、以力量、以欢笑、以轻松、以美感。当然也要敢于揭露假丑恶。这需要博友们和编辑部共同努力。 其次,科学网各种统计行为要科学。这方面大家都明白。 博主们之间、博主与纯读者之间、博主与编辑部之间多一些宽容之心、理解之心。对于个别极端的言论、评论可以先放一下再评论或回复,或许会把气氛缓和许多。 我衷心希望 休博 的各位博主马上回到科学网 修博 。 希望博主们与编辑部之间由不良的“三角关系”变成良性的“恋爱关系”,直至到永远。 以上是我的想法和建议。不妥之处,请广大博主们拍砖扔石头,或者把你们的宝玉贡献给编辑部和众博友。 此文恰为本人的第 80 篇博文。是为志。 2012.1.12
个人分类: 实话实说|7915 次阅读|38 个评论
没有好编辑,科学网很难生存
热度 14 xupeiyang 2012-1-11 09:51
科学网的个别编辑,业务水平极差,服务态度恶劣,大家意见很大,这样下去,科学网很难生存,难怪很多博主生气后跑了。 科学网老师很多,本是年轻编辑人员学习科学知识和编辑知识的好地方。 对博主有意见,应该及时与他们取得联系和沟通,而不是主观、粗暴对待他们。 真诚告戒赵主编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不要老怪广大博主。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3551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凤凰网《大学问》:贺照田谈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
DynamoChina 2012-1-10 07:49
凤凰网《大学问》:贺照田谈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 主题: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从“潘晓讨论”透视当代中国精神伦理问题 时间:2011年11月1日晚 地点: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会 编辑:周东旭 贺照田: 1967年生,黑龙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先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台湾东海大学等机构做访问学者。 多年担任《文学评论》理论版编辑,现主编辑刊《学术思想评论》,并编纂有《殷海光选集》、《殷海光学记》、《朱光潜学术文化随笔》等,论文集《当代中国的知识感觉与观念感觉》分别以日文、中文繁体、中文简体在日本、台湾和大陆出版。 part01 研究出发点:人、精神和价值 借助比较的视野,我集中思考如下的三个问题,第一,一个强调伦理本位的社会,为何如此容易被消费主义和商业逻辑所穿透;第二,为何新兴宗教的传播速度这么快,这在中国史上是非常特殊的;第三,GDP的高速增长同时伴随着自杀率的高速增长,他们甚至找不到一套语言表述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今天的心情非常特别,不知道为什么今天觉得特别紧张,如果刚才有同学注意的话,我一直在用手摸脸,因为脸在发烧。我高中是理科,大学也是理科,后来转到文科,我在社科院工作15年,有一点越来越明确,就是知道自己特别无知。 我今天要讲的问题是关于精神史的,从一个角度--“潘晓”问题--来展开对精神史的讨论。 我想首先从比较的视野入手分析精神问题,进而引出这个问题为什么得到我的关注。 第一,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他是台湾学者,走过世界很多地方,他说没有见过任何一个地方像中国大陆这样,无论在日常语言还是日常生活氛围上,如此的以“钱”为中心。我自己也去过一些地方,同样有这样的感触。这个问题实际上非常特别,我们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社会有很长时间的伦理关怀和日常生活积累,那么这个社会就不是那么容易被商业逻辑和消费主义所穿透。大家知道中国社会是一个特别强调伦理的社会,毛泽东时代非常强调价值和理想主义,但是中国现在的表现恰恰是一个反例,这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问题。 第二,一个美国牧师说基督教和天主教在中国近代的传播效果是不理想的,上世纪90年代后,西方传教士被禁止在中国传教,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播却非常快速,这个变化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第三,是韩国的一位哲学家,也是我的朋友,是韩国上世纪80年代学生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位理论家,他的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思想实践中汲取资源。1980年代后期被捕入狱,期间,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垮台,1993年出狱后他就来了中国大陆,他想看看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样。经过观察和思考,他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主义的实践并没有产生社会主义的主体,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能与其相匹配的主体,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资源非常重要,但是关于人的问题的讨论非常不好。 这就构成一个比较的视野。第一,我与台湾朋友非常像,也在思考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为何如此容易被消费主义和商业逻辑所穿透。第二,我对新兴宗教有较多关注,有些新兴宗教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这在中国史上是非常特殊的。第三,中国社会一方面是GDP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却是自杀率的高速增长,中国官方已经很多年没有公布自杀数据。 这些问题使我下决心把整个精力转到当代精神史的讨论。我想用一种历史的方式来分析这一问题,我的一个基本思路:细心梳理毛泽东时代及其前后精神史的复杂关联。大家总是强调毛泽东时代的历史挫折直接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没有进一步看到毛泽东时代后精神面貌的构建。中共十二大报告就指出社会风气建设,邓小平、胡耀邦、陈云和李先念等非常重视精神文明。有人说国家不关心精神建设,这是胡说。知识分子精英也非常关心人、精神和价值的问题,我们是从80年代过来的,了解这些情况。 但是,80年代对整个精神问题的关心,严格来说都是无效的。今天在最好的大学里,文科学生的自杀人数比较多,他们甚至找不到一套语言来表述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文科的语言就是围绕人和精神价值展开的,而在自身精神遭遇实际问题的时候却没有帮助。 part02 “潘晓讨论”开启80年代的大门 数千万青年被卷进这场人生观大讨论,用“波澜壮阔”形容并不为过。应该说,80年代的大门是“潘晓讨论”开启的。它是一次真正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改革开放初期新闻媒体面对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的精神危机所作出的反应。 中国学术界50年代出生的人,都经历过“潘晓讨论”。“潘晓讨论”也叫人生观大讨论,由《中国青年》杂志社发起,《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两大报纸跟进,持续时间近半年。数千万青年被卷进一场涉及社会伦理和人生观的大讨论,用“波澜壮阔”形容并不为过。应该说,80年代的大门是“潘晓讨论”开启的。 “潘晓”由两个青年名字拼合而成,他们是当时北京第五羊毛衫厂的黄晓菊和在北京经济学院读大学的潘祎。1980年初,《中国青年》编辑部确定推出有关人生观的讨论,为此,编辑马丽珍和马笑冬在北京的机关、学校、商店、工厂召开各种层次的座谈会,也正是通过这一系列调研和座谈会,马笑冬认识了黄晓菊,马丽珍结识了潘祎。《中国青年》署名“潘晓”的来信便是马笑冬以黄晓菊的信件为主,再融进一些潘祎和座谈会的内容,加工而成的。有人怀疑这封信是编辑加工的,我可以跟大家说,信主要是黄晓菊写的而非编辑处理。马笑冬在黄晓菊和潘祎中各取一个字,命名来信人“潘晓”。 这封信的题目特别打动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其中有一句话也很有名,“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前者道出潘晓的内心惶惑,后一句则是在追问伦理命题。 “潘晓讨论”的思想史价值被远远低估。它是一次真正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改革开放初期新闻媒体面对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的精神危机所作出的反应。 但是,在这种氛围下培养出来的青年精英有一种很严重的内在缺陷,“潘晓讨论”是一次具有内在缺陷的思想解放。当然,它确实具有自己的历史位置,我同意这样的说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国家明确了政治、经济方向,关于人的争论和理解,是由“潘晓”讨论规定了基本的方向。 part03 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 良性自我也就是孔子所讲在为己与为人之间实现转化,真正做到“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另一方面,自我应该是自身能承受的自我,能承受自己选择的道路。国家描述了很伟大的视野和光明前途,但对个人来说是无效的。在潘晓的路子中,已经出现一个症状,就是不能承受自我。 下面对潘晓来信的内容进行逐段解读。 我今年二十三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反顾我走过来的路,是一段由紫红到灰白的历程;一段由希望到失望、绝望的历程;一段思想的长河起于无私的源头而最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 过去,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小学的时候,我就听人讲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雷锋日记》。虽然还不能完全领会,但英雄的事迹也激动得我一夜一夜睡不着觉。我还曾把保尔关于人生意义的那段著名的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工工整整地抄在日记本的第一页。日记本记完了,我又把它抄在第二个本上。这段话曾给我多少鼓励呀。我想,我爸爸、妈妈、外祖父都是共产党员,我当然也相信共产主义,我将来也要入党,这是毫无疑义的。 后来我偶然看到一本过去出的小册子《为谁活着,怎样做人》。我看了又看,完全被迷住了。我开始形成了自己最初的、也是最美好的对人生的看法: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人活着,就应该有一个崇高信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一切。我陶醉在一种献身的激情中,在日记里大段大段地写着光芒四射的语言,甚至一言一行都模仿着英雄的样子。 在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关于人的问题的探索非常丰富。到上世纪60年代上半叶,什么是我们应该成为的共产主义新人?基本的核心内涵就是她说的“对人生的看法”。1980年她说自己23岁,也就是1957年出生,这是文革前年轻人对共产主义新人的理解。 事实上,她对人的理解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一方面,她要成为对实现共产主义特别有帮助的人;另一方面,碰到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她的理想往往又不能帮助她。社会主义实践关于人主体问题探索到一定阶段后,如果不能立基于日常生活情境,那就必须要与大概念挂钩,比如说在全世界共产主义实现过程中承担责任。如果与日常生活挂钩,即使大的方面失败了,主体性也会在具体方面比较有效的存留下来。 可是,我也常隐隐感到一种痛苦,这就是,我眼睛所看到的事实总是和头脑里所接受的教育形成尖锐的矛盾。在我进入小学不久,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就开始了,尔后愈演愈烈。我目睹了这样的现象:抄家、武斗、草菅人命;家里人整日不苟言笑;外祖父小心翼翼地准备检查;比我大一些的年轻人整日污言秽语,打扑克、抽烟;小姨下乡时我去送行,人们一个个掩面哭泣,捶胸顿足……。我有些迷茫,我开始感到周围世界并不像以前看过的书里所描绘的那样诱人。我问自己,是相信书本还是相信眼睛,是相信师长还是相信自己呢?我很矛盾。但当时我还小,我还不能对这些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况且过去的教育赋予了我一种奇怪的能力,这就是学会把眼睛闭上,学会说服自己,学会牢记语录,躲进自己高尚的心灵里。 可是,后来就不行了。生活的打击向我扑来。那年我初中毕业,外祖父去世了。一个和睦友爱的家庭突然变得冷酷起来,为了钱的问题吵翻了天。我在外地的母亲竟因此拒绝给我寄养费,使我不能继续上学而沦为社会青年。我真是当头挨了一棒,天呵,亲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这样,那么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将会怎样呢?我得了一场重病。病好后,借助几个好同学的力量,给街道办事处写信,得到了同情,被分配在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小厂里,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那时候,我仍然存在着对真善美的向往,也许家庭的不幸只是一个特殊的情况,我现在已经踏上了生活,生活还是充满诱惑力的,她在向我招手。 但是,我又一次地失望了。 我相信组织。可我给领导提了一条意见,竟成了我多年不能入团的原因…… 我求助友谊。可当有一次我犯了一点过失时,我的一个好朋友,竟把我跟她说的知心话全部悄悄写成材料上报了领导…… 我寻找爱情。我认识了一个干部子弟。他父亲受“四人帮”迫害,处境一直很惨。我把最真挚的爱和最深切的同情都扑在他身上,用我自己受伤的心去抚摸他的创伤。有人说,女性是把全部的追求都投入爱情,只有在爱情里才能获得生命的支持力。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尽管我在外面受到了打击,但我有爱情,爱情给了我安慰和幸福。可没想到,“四人帮”粉碎之后,他翻了身,从此就不再理我…… 我躺倒了,两天两夜不吃不睡。我愤怒,我烦躁,我心理堵塞得象要爆炸一样。人生啊,你真正露出了丑恶、狰狞的面目,你向我展示的奥秘难道就是这样!? 为了寻求人生意义的答案,我观察着人们,我请教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初出茅庐的青年,兢兢业业的师傅,起早摸黑的社员……可没有一个答案使我满意。如说为革命,显得太空,不着边际,况且我对那些说教再也不想听了;如说为名吧,未免离一般人太远,“流芳百世”“遗臭万年”者并不多;如说为人类吧,却又和现实联系不起来,为了几个工分打破了头,为了一点小事骂碎了街,何能奢谈为人类?如说为了吃喝玩乐,可生出来光着身子,死去带着一副皮囊,不过到世上来走一遭,也没什么意思。有许多人劝我何必苦思冥想,说,活着就是活着,很多人不明白它,不照样活得挺好吗?可我不行,人生、意义,这些字眼,不时在我脑海翻腾,仿佛脖子上套着绞索,逼我立刻选择。 接下来她就讲自己的经历,先是家庭情况,然后是心情,教育的意义以及她的经历,接下来是组织,最后讲爱情。我指出一点,原来黄晓菊的信并没有写认识了一名干部子弟,她实际喜欢的是一个华侨子弟,但是文革以后强调团结海外华人,共同参加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所以就把华侨子弟改成了干部子弟,我想这一改动不是偶然的。 她开始思考人生问题,探究人生意义的答案。毛泽东时代带来很多特别积极的东西,对意义有高度敏感性,容易把某些问题归结到意义层面,也就是“活着就是活着,很多人不明白它,不照样活得挺好吗?可我不行,人生、意义,这些字眼,不时在我脑海翻腾,仿佛脖子上套着绞索,逼我立刻选择”。 这是毛泽东时代遗留下来的重要特点,也正是出于此才能解释“潘晓”讨论在当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来信讨论就有六万多封,这可能是除了国家极力推广的书信之外,被阅读得最多、反响最强的一封。当时,很多人认为“潘晓”提出来的问题和孔子、马克思的思想具有一样的价值。 我求助人类智慧的宝库--拼命看书,希望从那里得到安慰和解答。我读了黑格尔、达尔文、欧文的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著述;读了巴尔扎克、雨果、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人的作品。可是,看书并没有使我从苦恼中得到解脱。大师们像刀子一样犀利的笔把人的本性一层层地揭开,让我更深刻地洞见了人世间的一切丑恶。我惊叹现实中的人与事竟和大师们所写的如此相像,不管我沉陷在书本里还是回到现实中来,看到的都是一个个葛朗台、聂赫留道夫式的人物。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想呀,使劲地想,苦苦地想。慢慢地,我平静了,冷漠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人毕竟都是人哪!谁也逃不脱它本身的规律,在利害攸关的时刻,谁都是按照人的本能进行选择,没有一个真正虔诚地服从那平日挂在嘴头上的崇高的道德和信念。人都是自私的,不可能有什么忘我高尚的人。过去那些宣传,要么就是虚构,要么就是大大夸大了事实本身。如若不然,请问所有堂皇的圣人、博识的学者、尊贵的教师、可敬的宣传家们,要是他们敢于正视自己,我敢说又有几个能逃脱为私欲而斗争这个规律呢?!过去,我曾那么狂热地相信过“人活着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为了人民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现在想起来又是多么可笑! 然后她就开始看书,看了很多书。阅读这些书不必然支持她的结论,但是她却能读出这样的结论,这都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对人生的看透,使我成了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我谴责这个庸俗的事实;另一方面,我又随波逐流。黑格尔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几乎成了我安慰自己、平敷创伤的名言。我也是人。我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但我是一个合理的人,就象所有的人都是合理的一样。我也争工资,我也计较奖金,我也学会了奉承,学会了说假话……做着这些时,我内心很痛苦,但一想起黑格尔的话,内心又平静了。 既然意识到人就是这样,按理说也便有了人生的答案,但是,从她身上又可以看到那代人的特殊性,一方面,她谴责庸俗的世事;另一方面,她也挣工资,学会奉承,学会了说假话。 不难看到,毛泽东时代结束以后,这些人表现出非常激烈的反弹,他们存在对理想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一方面是追求,而另一方面却是虚无。 当然,我不甘心浑浑噩噩、吃喝玩乐了此一生。我有我的事业。我从小喜欢文学,尤其在经历人生艰辛之后,我更想用文学的笔把这一切都写出来。可以说,我活着,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它--文学。 然而,似乎没有人能理解我。我在的那个厂的工人大部分是家庭妇女,年轻姑娘除了谈论烫发就是穿戴。我和她们很难有共同语言。她们说我清高,怪僻,问我是不是想独身。我不睬,我嫌她们俗气。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常使我有一种悲凉、孤独的感觉。当我感到孤独得可怕时,我就想马上加入到人们的谈笑中去;可一接近那些粗俗的谈笑,又觉得还不如躲进自己的孤独中。 她说自己喜欢文学,只是很小就走上社会,去了一个普通的工厂,没有读大学。她认为没有人能理解她,和别人很难有共同语言,这种说法可能是存在问题的。因为毛泽东时代对社会的塑造能力非常强,她碰到的问题其实别人也都会碰到,只不过别人对这个问题的具体回应没有那么尖锐,这些姑娘表面上讨论烫发和穿戴,但实际上与她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如果只是去看别人的表面,就不能展现出他们的另外一面,无法建立交流的基础。因为有的时候人并没有直接的自我把握能力,需要通过对象化来认识自己,但是潘晓并没有建立可以交流的群体对象。 另外,既然她的思考有了结论,认为自己比别人站的高,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为什么还是特别难受呢?这是很多人在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好像我们在座的各位或多或少也会有这种感觉。一个人可以选择自我,但是对自我的定位也要是一个自己能够承受的自我。在潘晓的路子中,已经出现一个症状,就是不能承受自我。 我自己知道,我想写东西不是为了什么给人民作贡献,什么为了四化。我是为了自我,为了自我个性的需要。我不甘心社会把我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我要用我的作品来表明我的存在。我拼命地抓住这唯一的精神支柱,就象在要把我吞没的大海里死死抓住一叶小舟。 我体会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人,不管是生存还是创造,都是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就象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所以我想,只要每一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就成为必然的了。这大概是人的规律,也是生物进化的某种规律--是任何专横的说教都不能淹没、不能哄骗的规律。 如果大家看当时的争论,很多人赞同“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既然客观为别人,个体的自我也就不可能特别恶。当然,也有一些人说主观为自我很可能造成最终的客观并不能为别人,进而产生很严重的问题。 一个人虽然是为自己,但也可能对社会乃至对整个文明有积极的影响。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当我们找到一种方式很深入地面对自己,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别人,进而便可以理解他人、社会和历史。如此,在为自己和为别人之间进行良性转化。在潘晓的信中,她并没有看到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 潘晓认为自己要孤独的承受自我。按说,文学是为自我的个性需要找到一种方式,可以不断地看清自己,并有针对性得来改善,进而达到一种新的境界。但是,她在与社会相处的时候,觉得别人庸俗,却又因为孤独不得不按别人的方式加入其中。 另外,她在写作上也是自我矛盾,一方面是为了自我个性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诘问当今社会把她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要用作品来表明自己的存在。表面上她是极端地为自我,但实际上她的自我根本就没有找到一个着力点,反而专向于外在。 良性自我也就是孔子所讲在为己与为人之间实现转化,真正做到“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另一方面,自我应该是自身能承受的自我,能承受自己选择的道路。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上世纪90年代以后,最强调自我的作家反而与商业配合的最好,如果作家过多接受商业邀请,就与强调自我相矛盾,他们宣称自我只不过是一个表象而已。 “潘晓”其实从来没有找到一种方式培养深度的能够面对自己的自我,她追求的所有东西好像都是在自我慰劳。 按说,一个人有了事业,就会感到充实、快乐、有力量。可我却不是这样,好象我在受苦,在挣扎,在自己折磨自己。我处处想表现出自己是强者,可自知内里是脆弱的;我工资很低,还是要买大量的书和稿纸,这使我不得不几角钱几分钱地去算计……我有时会突然想到,我干吗非要搞什么事业,苦熬自己呢?我也是一个人,我也应该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小家庭,去做一个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再说,我真能写出什么来吗?就算是写出来了,几张纸片就能搅动生活,影响社会?我根本不相信。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仿佛只要松出一口气,就意味着彻底灭亡。真的,我偷偷地去看过天主教堂的礼拜,我曾冒出过削发为尼的念头,甚至,我想到过去死……心里真是乱极了,矛盾极了。 有人认为潘晓遇到的问题是四人帮所致,纠正错误后,个体投身到事业中去,生活自然会改变。但是潘晓对此持怀疑态度,“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它在哪里”。国家规划的正确事业不一定给人们带来积极的改变,事实上,当时的争论并没有涉及到整体规划究竟给具体身心带来哪些充实。 有人说伟大的事业就是改革开放,要支持,但是潘晓认为这些对她是无效的,她提出的问题我们在后来也碰到过。现实是一条很宽广、很正确的路,但是她却觉得人生的路越走越窄,“松出一口气”其实也就是自杀,“削发为尼的念头”也就是皈依宗教。 整个80年代,不管是国家政治精英的规划和还是知识分子精英的设想,对潘晓个人的精神危机都是无效的。潘晓的精神危机代表了一代人的问题。 part04 80年代理想主义矛盾地夹杂着放纵虚无与坚守责任 80年代的理想主义一方面人们存在因狂热而虚脱,因狂信而虚无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仍坚持应该对历史、国家、民族、社会承担责任,应该追求有意义感的生存方式。文革打破了原有共产党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价值观,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理想主义矛盾的夹杂着放纵虚无与坚守责任。 中国建成稳定有能力的现代国家是在1949年以后,人民当时对共产党的期待是非常强烈的,上世纪50年代前期的书籍充分体现了大家对新气象的期待。美国人的研究表明,在整个世界的建国史上,中共建国所表现出的全方位成就可能是独一无二的,非常令人惊讶。 共产党从20年代以后摸索出一套组织社会的方式,大家积极配合,社会高度统合。社会民众对国家高度信任,国家自信地全面运用伦理情操教育社会主义新人,承担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重任,也就是潘晓在信中所说,她想为共产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献出自己。新伦理和新情操在当时带来很多正面结果。 与中国传统伦理不同,新伦理建立在意识形态正确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代表的是世界史上的真正原理。而传统伦理植根于多方面,比如说天地的自然构造、个人良知、社会结构,还有与其相配合的人生经验感、个人身体充实状态、行为价值感和意义感、宗教、个人修行等,以及家族、社区、朋友之间责任的落实,个体可以从这些方面找到意义。 文革以后,大家意识到原来的共产主义伦理是没有支点的。文革以后一代人的精神危机,不仅仅因为对毛泽东时代所倡导的精神与价值产生怀疑,还因为摇动了人们曾虔信或跟从的价值、精神,并在根本上摧毁着价值和精神的真理论述。打造共产主义新人的规划,之所以碰到这么大的危机,与其特定的一揽子结构方式有关。 但是,即使遭遇危机,依然可以通过潘晓的这封信清楚看到,一方面人们存在因狂热而虚脱,因狂信而虚无的精神状态;与虚脱相对的另一方面,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仍坚持应该对历史、国家、民族、社会承担责任,应该追求有意义感的生存方式。这两种精神趋向构成文革后的理想主义内容。 从潘晓身上能够看到虚无的精神,否定一切价值冲动,同时,却又存在真实的理想主义冲动,对意义感的强烈渴望,这正是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留给文革后中国的遗产。 因此,当时的精神史局面应该朝这样的两个方向延伸:一面考虑如何转化理想主义,使它不放弃承担历史、国家、民族、社会责任,并能在日常工作、生活情境中找到关怀大历史的具体形式,进而获得充实感;一面考虑如何转化、吸收虚无心理和虚无情绪,将对大历史的关怀和日常生活情境的意义,与个体的历史挫折相结合,从中寻求生存的意义感。 可以想见,当时若有这两种意义的结合,中国大陆当代精神史的局面肯定会和我们的实际所见不同。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的知识界对这样一种时代精神伦理状况没有足够清楚的意识与思考,各相关思潮与实践要么无助于这些问题的改善,要么在实质上还恶化了本已相当严重的精神问题。 理想主义在80年代主要仍以参与大历史的方式存在,具体而言也就是支持改革开放,为理想主义找到了时代形式,并形成阵营。因此,80年代的理想主义虽不断被削弱,但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却一直制约平衡着虚无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的蔓延。只是,理想主义与大历史挂钩,并没有植根于具体的日常生活情境。 同时,80年代的理想主义又有被掏空的趋势。有一名叫虹影的女作家,离家出走十年,回家后妈妈就很紧张,不敢对她有什么要求,害怕她再生气出走。在谈到社会问题的时候她能站出来,甚至上街游行喊哑嗓子,而在日常生活中,却如此欠缺同情和爱。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故事,不能太理想化上世纪80年代的理想主义。 part05 90年代消费主义来袭,理想主义溃不成军 90年代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状态,大多缺少社会连带感,只是以自我感觉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自然缺少强韧的力量。因此,个人在不得不面对外界时,就显得很分裂,一方面以自我感觉、自我利益为中心;一方面又强烈追求外部承认,不顾主体精神状况,无批判地随顺外部氛围。 理想主义在1980年代末受到打击,在理想主义激情丧失的同时,1992年,人们又迎来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变动。改革大多由国家主导,短时间内从一种形式转向差别较大的另外一种形式,变动社会中的个体不易形成相对平稳的心态和思考感受支点。同时,民众从传统直接迈入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现代社会,也需要心理调试。理想主义在新时代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承传,并遭到一系列社会、文化思潮的侵蚀。 90年代,市场意识和消费主义来袭,理想主义溃不成军。多年积累下来的日常生活感受被商业逻辑穿透,人生成功、充实的感觉也变得贫乏,以致很多人只知道经济和享受。 这种氛围下产生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状态,大多缺少社会连带感,只是以自我感觉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自然缺少强韧的力量。因此,个人在不得不面对外界时,就显得很分裂,一方面以自我感觉、自我利益为中心;一方面又强烈追求外部承认,不顾主体精神状况,无批判地随顺外部氛围。 不过,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让人文研究者清楚看到,人文研究绝不是时代锦上添花的装饰,而是时代、历史要真正走稳走好的关键条件。在这一意义上,时代为今天的人文研究提供了历史舞台,我期待着,人文研究能重新出发,寻求安置我们精神的道路。 (该讲座经过贺照田先生授权!特别鸣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会!)
1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ScholarOne Weekly Tips (第41期):如何管理客座编辑
热度 1 Pauldu 2012-1-6 15:06
ScholarOne Weekly Tips 第 41 期: 如何管理客座编辑 (Guest Editor) 对于专刊我们常会增加一些临时的编辑或编委 (Editor) 来专门处理这些稿件。如果专刊的评审流程与正刊的流程类似,我们通过为这些临时的编辑 (Editor) 添加一下临时的权限来实现。 比如我们要将 今年 1-3 月份 要组织一个专刊,在此期刊要临时增加一些客座编辑来帮我们进行稿件的送审工作。那么,对于某一个客座编辑账号我们可以作如下处理。 1. 如该编辑没有 ScholarOne 账号,先要为其新建一个账号,然后用 用户查询 (User Search) 的方式,查询到该账号,然后点击 “编辑” (Edit) 2. 选择最下方的 “权限与许可” (Roles Permissions) ,再点击 “编辑” (Edit) 在期其对应的 编辑 (Editor/Associate Editor 等 ) 角色后,选择 “开始日期” (Start Date) 为 2012 年 1 月 1 日,选择 “ 新稿操作截止日期 ” (Soft End Date) 为 3 月 31 日 ( 这个日期之后,新投稿件将无法分配给该编辑 ) ;然后选择 “ 强制角色截止日期 ” (Hard End Date) 为 2012 年 5 月 1 日 ( 这里我们假设 5 月 1 日前可将的有稿件处理完成 ) ,这个日期之后当前编辑就再也没有权限访问相应 编辑中心 (Editor Center/Associate Center) 了。最后确认 “保存” (Save) 。 注意: 有些期刊专刊的流程会与正刊有所不同,但对于 客座编辑 (Guest Editor) 的设置方式是一样的;另外,新建专刊 稿件类型 (Manuscript Type) 需要我们从后台修改设置进行添加。
个人分类: Weekly Tips|5595 次阅读|1 个评论
向科学网编辑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热度 6 wangxh 2012-1-6 14:21
新年新气象,理应有些新动向! 向科学网编辑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为啥?就因为把 边一同学 的博文: 《 【经典重温】七年过去,不知顾校长的学养与态度进步否 ~~》 被精选、被置顶!此文非科学、非教育,但分明离不开科学与教育,对科学、教育的作用非同小可! 前几天俺的一篇容易惹事的文章: 《科学家 的睿智,决策者的无智,管理者的弱 智》 本没奢望能够上首页,但的确上了,也得 谢谢编辑们的勇敢行为 !要知道,没有真正的民主,是科学不了的;没有真正的民主,也就无法施展科学的教育,从而也就无从谈起真正的科学。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1875 次阅读|10 个评论
科技期刊责任编辑的职责及减负之我见
热度 2 jelod 2012-1-6 08:39
科技期刊责任编辑的职责及减负之我见 * 林松清 《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文版期刊社, 430071 ,武汉 摘 要 从责任编辑的职责上阐述做一名合格责任编辑应具有的基本要素。以此为基础,探讨责任编辑在稿件编辑加工、文字修改和润饰、英文摘要等所起到的编辑把关作用。进一步说明责任编辑在稿件初审、外审、复审等职责重要性以及如何协调和选择其他外审专家,论证责任编辑所担负的责任。结果表明,大部分责任编辑的工作量非常大,任务艰巨,因此建议编辑部在制定具体任务和目标时,宜充分考虑责任编辑所承担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因而减负的必要性也迫在眉睫,希望能为其他编辑部或期刊社提供借鉴。 关键词 责任编辑 ; 编辑职责;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减负必要性 Discussion on responsibilities of executive editors and necessity of reducing workload// LIN Songqing Abstract : The basic elements for a qualified editor are presented based on responsibilities of an executive editor. Based on these points, the essential roles of editor in editing, grammar proof, and English abstract reproof, etc., are discussed. In addition, the importance of editor’s role in first trial, review, and reexamination is presented, and proper selection of reviewers is also importa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workload for an editor is heavy, therefore, when implementing the solid target for an editorial office, the workload and psychological pressures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The achieved results will be referenced to other editorial offices or publishing houses. Key words : executive editor ; editor’s responsibilities ;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 necessity of reducing workload First-author’s address Editorial Office of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 430071 , Wuhan , China 责任编辑是期刊社或编辑部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合理的设置及层次结构分明与否将直接影响编辑部的发展,也将影响期刊的办刊宗旨的忠实履行。 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笔者认为责任编辑应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广博的基础知识 ( 尤其是专业知识 ) 、较高的语言文字加工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扎实的编辑理论与业务水平,能将期刊的社会效益与期刊社的经济效益紧密结合。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冲突时,责任编辑应该服从大局为重,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 目前,科技期刊责任编辑定义较多 ,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责任编辑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职责: 1) 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承担栏目设计、稿件内容审查、组稿、约稿、选题策划等组织责任,把握学科方向,对论文进行有目的地甄别、筛选。 2) 应该担负自己所审阅、整理、修订、语言逻辑加工等编辑责任,保证期刊的编辑质量。 3) 担负稿件的初审、外审、复审等审稿审阅责任以及寻找合适的审稿专家。 4) 能够与作者、读者、审者、编委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反馈有效信息。 5) 可以熟练使用自动化办公软件,并积极撰写短评、出版方面的专业论文或专著。 由此可见,责任编辑的基本职责是环环相扣、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责任编辑应做到在编辑部和谐的外部条件与责任编辑高素质的内在环境下有机结合,明确自身工作岗位,充分融入编辑部的大局环境中,不宜过多地计较个人得失。责任编辑的内在环境中,个人的基本功是其能否胜任编辑这个职业核心所在。 1 责任编辑岗位的合理设置 岗位合理的设置会影响责任编辑工作质量的好坏,更会影响编辑部工作的高效运作和期刊的整体发展水平。针对责任编辑岗位设置,每个期刊社或编辑部都应制定一套实施细则。目前大部分编辑部施行编辑责任制,奉行专人专岗。对责任编辑来说,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的把关是编辑工作的核心,因而肩负责任重大。据此,可进一步细化并明确责任编辑的岗位和职责: 1) 责任编辑每年根据与编辑部主任商定工作量,确保期刊保质保量如期出版。 2) 独立完成稿件初审工作;根据稿源情况和编辑部中长期规划,提出组稿计划、选题策划和组稿设想,并积极参加有关专业方面的会议或学术报告。 3) 责任编辑应按规范要求和本学报为统一格式而制定的有关要求对论文进行修改;责任编辑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应尽量要求作者补齐论文所缺内容,同时指出论文中有疑问的地方并及时与作者沟通 ( 最终以作者意见为准 ) ;尽量使论文描述准确、层次清楚、逻辑性强。 4) 责任编辑应按照审阅人审稿意见与审读人员的审读意见对进行论文修改和润饰;收集并及时研究和处理作者、读者意见和反馈信息,做好有关点评。 5) 责任编辑应与排版员通力协作、共同商定,使排版形式在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美观;责任编辑和排版员应注意照片、数据曲线密集的图件印刷时不出现黑块,保证版面清晰、美观;保证印刷质量。 6) 责任编辑应做有心人,尽量避免作者抄袭相关学报上已发表的文章 ( 尽力而为 ) 。 7) 认真参加互校工作,主动热情关心、帮助和指导新同志。 8) 使用计算机进行稿件简单编排与修改;做好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并对网站相关信息和报道进行实时更新。 9) 努力学习编辑业务和相关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编辑水平、文字加工能力、相关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条件许可,积极撰写编辑出版专业论文或专著,提升编辑出版理论水平。 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以下简称“《学报》” ) 为例,责任编辑的岗位和职责较为明确,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每年编辑 3–4 期杂志 ( 含增刊 ) 。 2) 完成编辑部稿件的初审工作、协助编辑部主任稿件送外审工作,以及部分稿件的审稿、复审工作。 3) 负责《学报》正刊 2–3 期和增刊的质量检查员工作,负责《学报》英文摘要、图表等检查以及印刷后样刊的检查,严把质量关。 4) 参与出胶片前的互校、审读等工作,负责外审专家审稿意见的综合和修改稿的审核工作。 5) 协助编辑部主任参与审稿专家网的建设,对外宣传及外事联系等事宜。 6) 网络日常维护与管理工作。 可以说,上述职责对一名科技期刊的责任编辑而言,其职责基本明确。责任编辑与责任编辑、责任编辑与排版员、责任编辑与编辑部领导等均应相互通力协作,才能形成强有战斗力的团体。上述的职责和任务安排是否合理,能否高效、高质量完成,将直接影响编辑部正常运行和期刊办刊质量。 2 个人编辑实践和体会 2.1 工作量 进入编辑部前,笔者曾在工程一线工作近 10 年,积累一定工程经验、基本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英语基础,这为以后从事编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4 年 12 月加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作为责任编辑,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刻苦思索,不断更新已有知识。通过对比后发现,责任编辑和工程一线技术人员在工作性质上有较大差异,尤其在综合素质、耐心程度上更要求责任编辑具有坚韧不拔、务实求真的精神。同时,笔者积极学习编辑出版方面的知识,于 2005 年获得全国出版职业资格考试 ( 中级 ) 证书,成为一名注册编辑。作为责任编辑,笔者近年来完成的任务量 ( 不含英文版 ) 见表 1 。 在做好编辑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责任编辑还可协助编辑部领导积极组稿、约稿,积极参加相关国内外会议。以笔者自身为例,除完成基本编辑工作量外,先后完成以下工作: 1) 参与制定 “ 《学报》编辑加工的几点说明 ” 以及常用术语的翻译与整理工作 ,并使之不断完善。 2) 参加多项重大工程专辑 ( 如 973 项目等 ) 审稿会。 3) 协助编辑部领导,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中国科协科技精品期刊资助示范项目 B , C 类以及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等项目申报和验收工作。 4) 参加编辑部各类奖项的申报工作以及对外联系业务。 5) 协助完成服务器和计算机等采购工作以及网站信息实时更新。 6) 协助办理《岩石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报》英文版等有关事宜。 由上述可知,对于责任编辑而言,其工作量巨大、任务繁重,可以说其工作量达到饱和或超饱和状态,心理压力也就不言而喻。从表 1 可看出,每年仅编辑加工的论文页码均在 1 000 页 ( 约 4.6 期 ) 左右,因而加班也成为一种常态,每年平均加班达 30 天,因此为责任编辑减负的任务显得尤为突出。所以说,虽然责任编辑的责任是重大的、具体的,但不应该是无限的 。 2.2 适度的编辑加工 在编辑工作中,笔者深有感触,责任编辑只有掌握扎实的编辑基本功、专业知识以及具有高度责任心,才能有效地完成对作者修改稿的编辑加工、章节的删减和调整、内容的审查和校对、语言的加工与润色、英文摘要的把关等一系列工作。责任编辑的基本功和专业知识是长年累积的,并非一朝一夕能达到,需勤学苦练。在编辑加工过程中,要充分把编辑出版专业知识、该领域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有机相结合,尽量把握所加工论文的研究方向。编辑论文前应做到心中有数,虽文责自负,但不能随意修改,不懂的地方应主动咨询作者。要正确处理“文责自负”与“编辑加工”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要把握好作者文稿风格和编辑部制定的实施细则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作者原文和作者的决定,但也不能影响期刊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尽管如此,在编辑加工中仍有疏漏,因此更需长期积累经验,力争工作中不重复出现类似错误。尽管采取各项措施,但在学术质量、编辑加工和英文摘要修改和润饰 上还存在一定不足,值得我们思考。 2.3 初审、外审、复审、终审的适度把握原则 目前科技期刊来稿一般都有初审、外审、复审和终审等环节。审稿基本上是采取三级审稿制:责任编辑 表 1 2005–2010 年个人工作量统计 序号 年份 编辑 / 期 * 审读与检查 / 期 * 英文校对 / 期 * 初审论文 / 篇 初审退稿 / 篇 外审 / 篇 复审 / 篇 发表论文 / 篇 1 2005 5.4 6.5 5.0 610 260 40 12 0 2 2006 4.5 8.6 9.0 1 200 450 258 15 0 3 2007 4.2 10.0 8.0 1 600 310 281 37 1 4 2008 4.5 9.0 8.0 1 300 585 74 14 1 5 2009 4.5 9.0 6.0 1 450 698 33 15 0 6 2010 2.8 6.0 3.5 800 370 39 7 2 合计 25.9 49.1 39.5 6 960 2 673 725 101 4 注:“ * ”指包含正刊和增刊;“期”表示一期页码为 216 页;“发表论文”指刊发编辑出版方面的论文。 初审、同行专家评审、编委或主编终审 。责任编辑的初审是决定稿件是否进入外审第一道把关口,会给作者留下第一印象,故初审质量好坏是编辑部的“门面”,所以执行初审的责任编辑应该具有较强的学术专业背景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确实做好稿件的初审工作 。《学报》初审工作由责任编辑和外审专家共同组成,前者审稿数量所占比例较后者大。一般的初审退稿原则要事先制定,且应细化、可操作性强。纵观其 2005–2010 年的初审情况,退稿率维持在 30%–45% 。到目前,对初审被退论文作者申述的案例不多,说明《学报》初审机制运行较好,值得肯定。外审,尤其是同行专家审稿,是“三审制”中决定稿件能否采用的关键一环,一般有 2–3 个专家审稿,甚至是更多。但是审稿过程中,同行专家审稿意见并非都合理,实际情况会有所变化。有些审稿专家提供的审稿意见较为粗略,参考价值不大,有些甚至是误判;有些审稿专家意见甚至简单化、情感化 ,尤其是一些审稿人还带有个人的因素,应引起重视。因此,责任编辑在形成综合意见时,要充分考虑这点,最好是自己再认真复审一次,减少质量风险。复审是对稿件质量存有争议或文稿是否按审稿意见修改到位的一种审阅方式。在复审过程中,建议不少于 2 名专家同时审阅,这样可以充分把握稿件是否能被录用。《学报》在复审这一环节由责任编辑和外审专家联合组成,对于拟不录用的稿件,将审稿意见及时反馈给作者,并允许作者自由申述,且不厌其烦,保持作者、审者、编辑部之间的紧密联系,此法值得借鉴。终审是稿件质量把关最后一道环节,决定稿件是否最后录用。因此,各编辑部在稿件初审、外审、复审的适度把握问题宜准备充分,责任编辑各行其责,相互比较,找出最适合的办法。 2.4 约稿和组稿 一份期刊质量高低,与所载论文学术质量关系极大。在正常投稿质量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组稿和约稿显得极为重要,因此责任编辑在组稿或约稿时要充分认识到这点。组稿和约稿的基本原则是:充分报道研究热点、把握学术动态、跟踪研究热点、追踪重大工程建设。建议责任编辑多了解该领域研究成果,积极参加相关学术活动或专题讲座,主动约稿,坚持不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主动向国内外知名学者或在某一领域有长期深入研究的学者约稿,并和他们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在尽可能情况下要多了解这些学者及其研究方向和近年来研究成果。 2) 主动向获得多项国家重大基金项目的学者约稿,他们的研究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前瞻性,应随时关注。 3) 主动向在期刊上连续发表较多优质稿源的作者约稿,尤其是向“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优秀学术论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国家级 ( 省部级 ) 奖项等的获得者约稿。 4) 主动向国际编委、有关专家约稿,尤其是要注意向海外华人知名学者约稿。 5) 主动向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组稿,挖掘新的稿源。 6) 主动向工程一线组稿。如岩爆问题目前是世界性工程难题,工程上急需解决,笔者就此于 2010 年 11 月在四川西昌就锦屏水电站出现的岩爆问题做出专项组稿 ( 共 7 篇 ) ,效果较好。对于英文版期刊,更应该拓展国际优质稿源 。 2.5 减负的必要性 李祥洲等 通过估算后严肃地指出,一位责编每年至少要审读 450 万字,这“足足让责编眼镜的度数年增 450 度”,几年下来后,“责编们的眼睛早就没法看见其他的责任了”。事实上的确如此,据统计,《学报》责任编辑视力每年下降近 100 度,大部分责任编辑都有颈椎、腰椎等方面的问题,怕见光、视力低下、身体差。这些年来,责任编辑任务量大,经常性加班有时也很难完成任务,存在过度疲劳的趋势。不少期刊社 ( 编辑部 ) 从选题组稿、审读检查、编辑加工到成本核算、印刷发行,以至讨债催款都要责任编辑负责 ,这点不妥,缺乏人性化管理。建议编辑部在制定相应的工作量时,要充分考虑责任编辑所能完成的工作量,考虑其所能承受的心理和生理压力,而不是责任编辑全包。期刊正常运作、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把关、初审、外审、复审等需要其他相关人员分工协作才能完成;应该重视并减少责任编辑的心理压力,适当减少其工作量,否则极易造成怠工,效率低下。 3 参考文献 伏春兰 . 期刊责任编辑的责任与权力 .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3(5) : 62–62 韩云涛 . 责任编辑与编辑责任 . 编辑学报, 2001 , 13(4) : 234–235 张琳 . 科技期刊责任编辑如何把握编辑加工的尺度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 , 17(6) : 1 214–1 215 林松清,佘诗刚 . 岩土工程类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常见问题的探讨 . 长江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10 , 33(4) : 137–140. 许文深,陈俊 . 论科技期刊责任编辑与同行专家审稿 . 编辑学报, 2002 , 14(2) : 101–102. 居自强 . 科技期刊编辑应做好文稿的初审工作 . 编辑学报, 2005 , 17(1) : 58–59 何洪英,李家林,朱丹,等 . 论科技学术期刊论文的编辑初审 . 编辑学报, 2007 , 19(1) : 17–19 查永平,徐晓俨 . 论科技期刊责任编辑审稿与专家审稿的关系与配合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3 , 14(4) : 431–432 王攀智,董艳萍,雷水英 . 拓展国际稿源,提高国外 论文比——以《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 ( 英文版 ) 为例 . 编辑学报, 2010 , 22(4) : 343–344 李祥洲,鲁卫泉 . 关于图书责任编辑的一些“闲话” . 编辑之友, 2000(4) : 16–17 2010-11-03 收稿; 2010-12-28 修回
个人分类: 个人学术论文|10070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习新闻编辑
dongzg101 2012-1-3 17:28
在遗传所,有一个组有位师姐的老公是光明日报的记者,有一次来找师姐,师姐在忙做实验,就给我们几个北大,中国农业大学的来实习的讲了半个小时新闻编辑。很快,他们就去美国了!原则是编故事必须有原型!可以把别人的故事说成自己的。或者把几个人的故事整理,编辑,关键是信任和配合。
1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年快乐——是公元2012年,不是龙年!
热度 3 wangxh 2011-12-31 12:19
新的一年——2012年即将到来,大家互相祝愿。但是有不少人把“2012年”与“龙年”混作一谈,虽然说时间长短上差不多,但概念不同啊。龙年只有在春节——壬辰年正月初一(公元2012年1月23日)过后才算进入。 祝科学网的游客、已注册尚未开博者、博主、编辑们——新年快乐! 【俺一般按照老家的规矩排序,越往后越亲!其它没有意义的祝愿俺就不废话了,比如“心想事成”——其实远非如此,许多事心怎么想也不成;比如“万事如意”——其实亦远非如此,常言道,“世间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恭喜发财”——就更甭提了,如果说说就能发财哪谁还干活?】
个人分类: 博客新闻|2412 次阅读|7 个评论
2011年底 接受的一篇文章--艰难的投稿
热度 5 yli510 2011-12-30 21:41
转眼间,2011年到底了,昨天正式收到catalysis communication的接收通知。 从1月28号第一次投稿chem communication被拒,到今天12月30日过去了。这篇文字投稿5次,送审4次,收到9个审稿人的审稿意见。其中,有7审稿人都同意接受的,可是还是历经了这么曲折的一年。 第一次投cc,两个同意,一个拒,结局肯定是被拒的。根据审稿人的意见补充了很多数据,数据很支持我们的论点。但是当时偷懒,通讯的格式懒得改了,也希望能尽快接受,就没写全文,直接投到catal communication上去了,其实整好了完全可以投个好点的全文。没想到这个catalysis communication的编辑审稿更严格,第一投稿,三个审稿人都同意接受的情况,给我拒了,并让我重新投;再投,两个同意接受,一个拒(拒的理由让我很气愤,审稿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做均相催化的,对多相不懂)跟主编argue了下;他说虽然审稿意见有可能不对,但是decision is decision,必须重新投稿。于是第三次投稿! 值得欣慰的是在9个审稿人的大斧下,这篇文章写得自己越来越满意,至最后一稿,三个审稿人评价不错。特别喜欢的最后一稿中的TOC图。比较清楚的写出了文章的创新点,如果第一稿就有的话,相信chem commun也不会拒的。 文章简介:镶嵌式金属催化剂,催化性能非常好,源于载体和金属催化剂相互作用较强,而且金属纳米粒子较稳定,使用过程中不容易流失和烧结。但是镶嵌程度是该课题中最关健的问题,如果镶嵌的太深,容易造成表面活性位数量减少,反而得不偿失。本文采用一种新的思路,制备了高分散,暴露活性位点较多的新型镶嵌式钌碳催化剂。在苯加氢反应评价了下,确实具有较高的活性。比负载型提高十几倍,比文献报导的镶嵌式催化剂活性提高了数倍。该催化剂液相加氢反应中套用9次,催化剂粒子尺寸无变化,无流失,活性不下降。附件是TOC的示意图。 Graphical Abstract.doc
7146 次阅读|10 个评论
我在《医学信息学杂志》发表了95篇论文 1980-2011年
xupeiyang 2011-12-30 14:00
我在《医学信息学杂志》发表了95篇论文    1980-2011年
尊敬的许培扬教授: 感谢您一直以来给予《医学信息学杂志》的关心、支持与帮助!值此辞旧迎新之际,谨向您致以最诚挚的新年祝福! 衷心祝愿您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万事如意! 《医学信息学杂志》编辑部 http://www.yxxxx.ac.cn/ch/index.aspx 2011年12月 2012 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无论是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还是医学科技创新,既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又有很多新的要求和特点。深入探究国内外医学信息学发展趋势、前沿热点与需求特点,积极推进我国医学信息事业发展是本刊在新的一年里的重要任务。现对 2012 年度编辑出版重点选题策划如下: 一、医药卫生信息化 1 “ 十二五 ” 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 “3521 工程 ” 的总体框架所涉及的各项研究内容与应用实践; 2 适应新医改要求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思路探讨; 3 区域医疗、社区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 4 医院信息系统及系统集成; 5 医疗卫生信息化相关标准与规范建设; 6 数字化医院的组织方式与技术实现; 7 国外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与研究现状、进展动态、最新技术。 二、医学信息技术 1 数字人体各系统及数字组织器官等数据信息在临床医疗和科研教学中的应用; 2 医学信号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技术、中西医信息处理及系统建设、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建设; 3 医学数据库与知识库技术研发和应用; 4 医学信息基础设施(网络、通讯、设备等)建设、开发和利用; 5 医学信息门户网站建设; 6 医学网络系统和虚拟参考咨询系统建设; 7 健康云计算; 8 医药物联网。 三、医学信息研究 1 医学信息学各分支学科理论体系研究与实践进展,如生物信息学、临床信息学、药学信息学等; 2 生物医学本体、数据整合与知识挖掘相关研究; 3 医学科技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 4 医学信息决策咨询研究; 5 医学科技评估; 6 医学竞争情报研究。 四、医学信息组织与利用 1 云计算环境下医学数字图书馆发展前景; 2 医学数字资源发展与知识组织; 3 医学信息服务模式、方法创新研究; 4 医学信息资源组织与利用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五、医学信息教育 1 医学信息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及继续教育改革; 2 医学信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 3 医学信息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 4 远程医学教育的实现方式与典型案例; 5 中外医学信息学教育比较研究。 许培扬发表在《医学信息学杂志》论文目录 .docx 我的论文统计 http://www.alljournals.cn/search.aspx 收费全文 125篇 国内免费 1篇 完全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20篇 文化教育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2555 次阅读|0 个评论
JMS-作者对审稿意见的反馈-示例
热度 2 waterlilyqd 2011-12-29 18:19
JMS-How torespondto reviewer’s comments--An example Generally, most manuscripts need revision before they are formally published. Authors are usually required to respond to each item of remark (comment) and revision suggestion in a separate document, and mark the revised parts in different colors in the revised manuscript. If the manuscript has additionalchanges besides the reviewers’ and editors’ requirements, it’s better to be listed too. Here I present an example to show how to respond to each comment or suggestion. @@_____@@@____@@@ Dear Sir, Thank you for the opportunity to respond to suggested edits on manuscript “11-XXXX”.We have carefully considered each element of the very thorough and helpful review, and we respond to each in the remainder of this document. In addition, we have conducted substantial revision of the grammar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manuscript to bring it up to a general standard for peer-reviewed literature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Please see below for specific editorial comments from your team (in italics), and our response to each editorial suggestion (in plain text). Please advise if we can be of any further assistance in the improvement and publication of this manuscript. Specific Editorial Comments and Author Responses Thank you for your excellent review. We are glad that the editor feels that the manuscript merits further consideration following a substantial revision of the document. We hope that this work may be published, and serve as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for creating awareness about the immediate need of hill restoration and conservation for sustainable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I General Comments 1.Objectives of the manuscript should be specified in the introduction. We are agreed. Line 70-76- We have included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vised manuscript. 2.Public metric system should be consistently used throughout the manuscript. For instance, use km and m instead of mile and feet. Agreed. Line 90-108- We have revised and included km and m in the revised manuscript. 3.Section 3.2 is a review of a broader region, and therefore should either be deleted or be incorporated in the intro. Agreed. Line 35-45-Information from section 3.1 and 3.2 from previous manuscript are revised and now incorporated in introduction of the revised manuscript. II Specific Comments 1 .In 3.1, you stated that “Hilly areas are home to most of the armed confliction in the world as well as too many of the world’s poorest and least food secure populations”. Can you add your reference to this statement? Agreed. As the line is not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the research, we have decided to delete the line. 2.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of forest changes at the end of section 3.4.1 is very confusing. Can you use a figure or a diagram to represent these changes? Agreed. Line 152- 153- We have revised and included Table 1 to show the changes pattern of forest in quantitative number. 3.Please add page and line numbers to facilitate comments from reviewers. Thank you. We have incorporated page and line in the revised manuscript. Additional changes 1.Line 26- key words are changed, key words from the previous manuscript, Natural Resource depletion in hill and Threatened hill degraded site, are deleted. Hill restoration and conservation, DPSIR are incorporated in the revised manuscript. 2.Line 81-88- Methodology has been revised. DPSIR method is incorporated for system structuring of problem analysis in the hill area. 3. Line 28-303 - Structure of the revised manuscript has changed into four parts (1.Introduction, 2. Methodology, 3.Hill and mountain ecosystem of Bangladesh, 4. Analysis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hill areas of Bangladesh according to the DPSIR framework. 4.Line 141-157 - 4.2.1 Deforestation in the revised manuscript, are shortened from the last manuscript. Also recent publications are inserted. 5.Line 159- 173-4.2.2 Land degradation are also revised and shortened from the previous manuscript. 6.Line 217-303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are revised as 4.5 Responses for integrated na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7.Fig 1 is included to show the different elevations of hills in Chittagong and Chittagong hill tracts. 8. Fig 2 corresponds to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responses of natural resources depletion in the hilly region are analyzed using DPSIR framework.
个人分类: JMS信息|5568 次阅读|5 个评论
如何应付学术不端?
热度 23 zxj368 2011-12-27 17:50
上周五,有位学者亲自送来一篇稿件,说是自己写的。 先不说文章水平好坏,关键是第一作者不是他,而是某油田的一位专家,因为博士后要出站,急需一篇文章,学者说他只好让出去了,希望我们能够刊登,先开出录用通知也好! 此学者不是别人,既是我们的编委,也是我们主编的关系密切的人,同时和我也是朋友。 怎么办? 文章我粗略地看了,通不过初审这一关! 我很头疼,委婉地告诉他不行,也没有给他开录用证明,没有给他面子,学者当然很生气。 这种事当然发生过不少,但这件最典型,不仅仅是“临时抱佛脚”,而且是替别人写文章,这样的文章,让我怎么刊登? 这位学者可能认为,他与主编关系如此密切,他又是编委、熟人,来了开个证明还不是很平常的事,但让我给挡驾了。他很生气地离开了编辑部。 估计,我这次可能把这位学者彻底得罪了,但我是站在办刊人的立场上办事,没有违背原则与良心。 主编这次很支持我,不像以前那样强求我去办违心的事了,我很感激! 编辑很难,我们无职无权,不就是守着本期刊吗?真的是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如果我们太“网开一面”了,把期刊办砸了,还会有人关注我们的期刊吗?因此,我们需要坚持原则! 可是,我这样做似乎也不妥,如果这类学术不端的事多了,我不是得罪很多人吗? 当然,身正不怕影子斜,这里面没有个人利益与恩怨,完全是为了期刊的未来不被学术界淘汰而已。 我们无法改变社会风气,但可以坚守一份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别让不正之风在自身燃烧! 同行朋友,您遇到这种情况是如何处理的?您是如何应付学术不端行为?
个人分类: 编辑工作感言|8591 次阅读|40 个评论
《古地理学报》(英文版)招聘启示
热度 2 zxj368 2011-12-27 17:33
(前一段发过了,但是应聘的人不是很多,再发一次,希望能够多几个同志前来应聘!) 教育部主管、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和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主要主办单位、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为出版单位)的地学类学术期刊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 English Edition ) ,即《古地理学报》(英文版),已为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刊,将于 2012 年第 1 季度出版第 1 卷第 1 期即创刊号。 现在公开招聘该期刊的责任编辑一名。应聘人应具以下条件:①愿意长期从事期刊的编辑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事业心强,有创业精神,力争早日把《古地理学报》(英文版)办成高水平的国际化的期刊;②地质学专业(最好是沉积学、古生物学、地层学专业)出身,具有博士学位;③中文功底扎实,能胜任英文的笔译和口译工作及本刊编辑工作;④年龄在 33 周岁以下,副教授职称的应聘者年龄可在 35 周岁以下。 经考察合格后录用。 录用后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古地理学报》(英文版)编辑部的正式工作人员,享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正式教职工待遇,并按规定晋级。 凡愿意应聘者请把简历发给编辑部,基本内容包括您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出生地、学历及学位、专业、工作经历、主要著作和译作、爱人及子女情况等,一并发来或送来。 联系人:郑秀娟 电 话: 010-62341089 QQ 号: 364069536 (微笑) E-mail : gdlxb@163.com    
9029 次阅读|3 个评论
爱凑合----真的不喜欢
热度 1 xupeiyang 2011-12-27 12:39
怎么办?刘老师 淘汰了80%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1554 次阅读|1 个评论
对于"5W1H"这个学问的思维框架,本人通常是这样来看待和应用的。
热度 1 geneculture 2011-12-26 12:21
对于"5W1H"这个学问的思维框架,本人通常是这样来看待和应用的。
geneculture 2011-12-26 16:36 记得很多年前"5W1H"就是被视为学“问”的一条简捷的起始路径引入中国的。 geneculture 2011-12-26 12:19 对于"5W1H"这个框架,本人通常是这样来看待和应用的,即: 1.What?即:是什么?的问题,涉及“类”和“例”的性质判断的问题; 2.Why? 即:为什么?的问题,涉及“因”和“果”的关系判断的问题; 3.Who? 即:是谁?的问题,则涉及“你、我、他”等主体判断的问题; 4.Where?即:哪里?的问题, 涉及空间关系即具体在什么地方的问题; 5.When? 即:何时?的问题, 涉及时间关系即具体在什么时候的问题; 6.How? 即:怎么样?的问题,涉及具体途径即可采用什么方法的问题。 以上1、2、6三项用得多,因为,3、4、5三项通常会被具体嵌套在其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522041 附录 : 5W1H Who? What? Where? When? Why? How? www.jerichoschools.org/HS/teachers/lfischer/.../pencil.pdf - 文件格式: PDF/Adobe Acrobat - direct lead which should answer as many of the 5W 1H as possible. 5W1H . Who? What? Where? When? Why? How? ... important and create an inverted pyramid A Quick Guide to the ABC's of Good Journalism www.crfforum.org/downloads/Reporters_Handbook.pdf - 文件格式: PDF/Adobe Acrobat - The inverted pyramid puts the most newsworthy information in one or two ... 5W1H (see next page), the what, who, when, where, why, and how of the story in the ... 附录2 : Terms to Know: 5W1H: Always answer the who, what, why, where, when, and how of the news article. Lead: The opening of a story, usually a summary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 Headline: A title or attention grabber above the body of an article. The author of the story usually does not write the headline. Angle: A particular point of view or way of looking at a subject. Fact-checking: Checking that your facts are correct. Amy, Aymee, and Amie are all pronounced the same way and can be easily misspelled. Look up the names of specific people and places and anything else you are presenting as fact to be sure you are stating the truth. Read more on TeacherVision: http://www.teachervision.fen.com/journalism/resource/6042.html#ixzz1hd2Xbqal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0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金一南将军
DynamoChina 2011-12-26 00:40
金一南 求助编辑 百科名片 金一南 金一南,1952年出生,1972年入伍, 国防大学 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副军)、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 曾赴 美国国防大学 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2001年3月代表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赴美国国防大学讲学。现为解放军报特约撰稿人,中央电视台特约军事评论员,中国军事统筹学会战略研究中心特邀 研究员 。 目录 人物生平 作家富豪榜 成就荣誉 个人作品 个人语录 主要著作 相关文章    过分过分   人物履历    着新式军装的国防大学金一南将军 金一南,男,汉族,少将军衔。祖籍江西永丰,1952年2月生于北京,1972年12月入伍。 国防大学 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副军)、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   多年来,他深入研究国际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次,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国际新闻奖”3次。 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   国防大学国际关系教研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曾赴 美国国防大学 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2001年3月代表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 赴美国国防大学讲学。现为解放军报特约撰稿人,中央电视台特约军事评论员,中国军事统筹学会战略研究中心特邀 研究员 。学术成果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军队科技进步奖、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国际新闻奖”、解放军报“金长城国际观察优秀奖”,国防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003年被评为国防大学首届“杰出教授”。 编辑本段 作家富豪榜   2011年11月21日,“2011第六届 中国作家富豪榜 ”重磅发布,金一南以40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1位,引发广泛关注。 编辑本段 成就荣誉   多 金一南在工作 年来,他深入研究国际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次, 国务院 新闻办“中国国际新闻奖”3次。    学术成果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军队科技进步奖、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国际新闻奖”、解放军报“金长城国际观察优秀奖”,国防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003年被评为国防大学首届“杰出教授”。   200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胡锦涛 签署命令、通令,给1个单位、2名个人授予荣誉称号,给2个单位、7名个人记功。其中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金一南同志记二等功。   2007年1月四总部首次颁发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和军队杰出 专业技术人才 奖。50名干部获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金一南获得 中国人民解放军 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 编辑本段 个人作品   已出版著作有:《竞争—生存与毁灭的抉择》,1993年版;   《狂飙歌:前所未闻的较量》(上下册), 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6年版;   《军人生来为战胜》,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   《国家安全论》(合著),2002年版;   《21世纪初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科研成果,2003年;   《一南军事论坛-国际安全形势大透析》, 解放军出版社 ,2006年版;   《 苦难辉煌 》,华艺出版社,2009年版; 编辑本段 个人语录    金一南在发表讲话 我并不比别人聪明,只比别人执著!   这个世界上除了真理和美德之外,还有什么值得去追求呢?   你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争”中,你会失去很多东西。    性格决定命运 ,追求决定命运。   我像一棵 豆芽菜 ,大砖头没能压住,我从砖缝里钻出来了。   谁能告诉我,自己的理想在经过岁月的风华后依然执著?   战略的核心是抉择,抉择的核心是放弃。舍得,不舍安能得? 编辑本段 主要著作   1993年出版 思想 漫谈《竞争--生存与毁灭的抉择》,1996年出版反映党史军史的长篇著作《狂飙歌--前所未闻的较量》,2001年出版军事随笔《军人生来为战胜》, 2002年 合著出版《国家安全论》。   近年来发表文章:   《军人生来为战胜》2000字,《国防大学学报》 1997年 第2-3期   《弱国也有杀手锏――评战区战术导弹》5500字,《世界军事》1997年第4期   《国防意识、国家意识与霸权意识》5300字,《世界军事》1998年第4期   《美国人与战争》6800字,《世界军事》1998年第6期   《美军为何还在研究越战》1400《 解放军报 》1998年7月7日   《美国总统与战争》(上)7000字,《世界军事》1998年11月   《美国总统与战争》(中)7000字,《世界军事》1998年12月   《美国总统与 战争 》(下)7000《世界军事》 1999年 1月   《世界三场局部战争比较》9000字,《世界军事》1999年4月   《南联盟为什么不会成为第二个越南》1700字,大公报/国际版 1999/04/21   《俄罗斯这个法码到底有多重》3100字,大公报/国际版1999/04/22   《科索沃面前的北约――绝对不是仓促上阵》1800字,大公报/国际版1999/04/23   《从丹佛到科索沃》1750字,大公报/国际版1999/04/24   《地面决胜?》2000字, 大公报/国际版1999/04/26   《科索沃不是科威特》2400字,大公报/国际版1999/04/30   《1998-1999国际战略形势分析(中国部分)》13000字, 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9年5月   《从俄罗斯在科索沃冲突中的地位作用看国家经济转型时期的国防建设》,5200字,《教学研究资料》1999年9期   《北约对南联盟的侵略战争引发的若干思考》6000字,《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1999年第6期   《 科索沃战争 启示录――小国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3000字,《世界军事》199908   《筑起我们新的长城》3300字,大公报/要闻版990803   《未来战场――我们靠什么克敌制胜》3500字,解放军报990804   《50年风雨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5800字,大公报990929   《1949-1999中国大阅兵》6400字,《世界军事》1999国庆增刊 9910   《三军士气在何方》8800字,《视点杂志》1999年第11期   《统一的欧洲:真老虎还是纸老虎》4000字,解放军报19991129   《李宋连陈与台岛政局》6500字,《 参考消息 》991130-991205 分6日转载   《从太平洋到高加索――关于东帝汶和车臣的随想》3000字,《武器杂志》99年第12期   《坚持反导条约,给世界以安宁》4000字,北京青年报19991209   《大国政治的没落――巴拿马运河的世纪回归》4300字,北京青年报19991218   《窘迫的克林顿主义》2600字,《 武器 杂志》2000_01   《克林顿主义:从风头正劲中看捉襟见肘》3000字,解放军报20000110   《谁在控制台湾军队》(上)3600字《世界军事》2000/06   《谁在控制台湾军队》(下)4200字《世界军事》2000/07   《混淆战争性质,意在阻挡统一》2700字,解放军报2000/06/12   《朝韩会晤与亚太格局演变》3400字,解放军报2000/06/26   《国家的统一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5400字,军事统筹协会战略研究中心2000/10/12-15   《21世纪初没有蓝图的日本》4200字, 中国互联网 2001/01/28   《从政治到军事:对美国新政府的NMD战略再评估》3000字,《国际展望》2001年第5期   《从历史走向未来的中国军队》4500字,《世界军事》2001/08   《远东的阴谋:“九·一八”事件背后》6000字,《世界军事》2001/10   《塔利班为什么迅速崩溃》2500字,新华社2001/11/30   《2001年:透过硝烟看热点》6200字,解放军报2001/12/10   《点评阿富汗战争》6800字,《世界军事》2002·02   《美俄核裁军,何处才是终点?》3400字, 解放军 报2002/05/27   《决胜战场外―点评马岛战争》3700字,《世界 军事 》2002·07   《国家意志与祖国统一》5500字,《国防大学学报》2002/08   《伊拉克:下一场战争?》6000字,《世界军事》2002-09   《国际安全威胁与中国安全威胁》3500字,《世界 知识 》2002-12   《美伊战争--反恐与石油》2500字, 中央党校 《学习时报》2003-01-13   《硝烟笼罩巴格达》2100字,解放军报2003-03-31   《美军作战目的的漂移》2300字,《国防报·军事特刊》003-04-07 编辑本段 相关文章    金一南:关于战略思维的思索    什么在决定成败——关于战略思维的思索之一   有人说机遇决定成败,有人说实力决定成败,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大千世界五光十色,人们无不在根据各自的成长经验,阐述各自领悟的道理。   还是应该听听那些真正的胜利者的说法。   1947年底总结 华东 作战情况, 陈毅 同志讲过两段话。他说:“我们比战术是比不上人家的,如操场动作,内务管理,战斗动作等。我们愈往下比愈差,但愈往上比则愈强。如旅以上战役组织比人家强,纵队更强,野战司令部又更强,到统帅部的战略指导更不知比他高明多少倍。”   陈毅同志概括出了一个以前我们未曾认识深透的道理。解放战争初期的华东战场,面临敌军的压力最为巨大,取得的胜利却又最为重大。为什么?就是陈毅同志这段话。虽然我们“愈往下比愈差”,但我们“愈往上比则愈强”,这是我们在国内革命战争中取胜的重要缘由。陈毅同志说:“一年来自卫战争的胜利,首先是战略上的胜利。虽然我们打胜仗靠同志们不怕牺牲流血的精神和大炮机枪,但主要是靠统帅部、 陕北 总部、毛主席的战略指导。”   这就不仅仅是 华东野战军 了,而是 中国共产党 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失败到胜利的一个法宝。当然有主义的正确,当然有作战的勇敢,当然有群众的拥护,仅仅这些还不够。还必须具有“愈往上比则愈强”这一领导层特有的战略思维和战略运筹优势。所以 毛泽东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阐述:“说战略胜利取决于战术胜利的这种意见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意见没有看见战争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   这就是很多美国人至今也搞不明白的问题:为什么当年在越南战场,每一场具体战斗似乎都没有输,但战役战术胜利堆成的却是战略失败、最后不得不万分狼狈地撤出。正因为搞不明白,所以至今还在不断犯错:伊拉克战场和 阿富汗 战场就在那里顽强地向每一个卷入方证明,战术成功远远不等于战略成功。   战略思维——尤其是领导层战略思维——的重要性,在这里被空前地凸现出来了。若想得胜,就一定要避免对“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一个人与一个国家一样,要想不犯错很难。重要的是少出错,尤其要避免关键时刻、关键人物的战略思维出错。 俄罗斯 描写车臣战争的报告文学《连队消逝在天际》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指挥员的判断错了,胜利的希望就变得渺茫,这时候只能靠浴血奋战的士兵来力挽狂澜。”这是带血的语言。因为能否“力挽狂澜”,付出的代价都是极其重大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 斯大林 的战略思维就出现了问题。他以为凭借一纸《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能有3至4年的时间进行战争准备,未料想一年多时间 希特勒 就发动了侵略战争。当所有征候已经极其明显,斯大林就是不相信战争迫在眉睫。他不但未做出相应部署,还要求一线部队按兵不动,“不给对方提供挑起战争的口实”,致使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极其重大。战争爆发第5天,苏军西方 方面军 就被德军合围,两个集团军全部、一个集团军大部共22个步兵师、加上配属的若干个坦克师和机械化旅共计30万部队在 明斯克 方向陷入绝境。斯大林从 德国广播电台 中听到这个消息,只来得及派飞机将方面军主要领导接到 莫斯科 ,然后军法审判,除政治委员福明纳赫以外,方面军司令 帕夫洛夫 大将、参谋长 克利莫夫 斯基中将等人全部被执行枪决。但灾难并未就此中止。过了一个月——1941年8月,德军完成 斯摩棱斯克 合围,苏军损失39万人。再过一个月——1941年9月,德军完成 基辅 合围,苏军损失60余万人。基辅合围被西方史学界称为“世界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陆上合围作战”。又过一个月——1941年10月,德军再完成维亚兹马合围,苏军损失50余万人。这就是 卫国战争 之初,因苏军严重损失使 苏联 面临的严重态势。虽然后面有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斯大林依然在红场阅兵表现出的钢铁般意志、有 莫斯科保卫战 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实现的伟大转折、有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横扫半个 欧洲 铺开的辉煌胜利,都无法掩盖战前和战争初期,以斯大林为代表的苏联领导层因战略思维出现问题,给国家、民族和军队带来的巨大灾难。俄罗斯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安·阿·科科申在其《战略领导论》一书中说:“伟大卫国战争前夕及其初期,国防指挥体系最薄弱环节是最高军事政治核心(最高战略核心)。”战略思维出现问题,最高战略核心竟然成为国家体系中“最薄弱环节”,其中教训不可谓不重大。苏联陆军元帅 华西列夫斯基 在战争结束后说:“在战争的头几个月,斯大林表现出对战略筹划的准备不足。经历一系列严重失败和付出惨重的代价之后,他完成了作为一位战争指挥者的成长过程。”   这就是当我们在窗明几净的学术报告厅概括战略思维的整体性、全面性、穿透性、预见性、深刻性、彻底性、关联性、辩证性……如此等等之时,一定不要忘记战略思维的艰巨性和关键性。因其关键,所以艰巨。因其艰巨,所以关键。   成功与失败,由此发源。    重心、枢纽和关节——关于战略思维的思索之二   战略思维是从宏观总体和长远建设上来认识和把握全局的思想方法。宏观、总体、长远、全局,都是它的关键词。那么是不是说,战略思维必须是不折不扣地顾及到方方面面、必须 眉毛胡子一把抓 、必须是十个指头按跳蚤的思维呢?所有事都一人管、所有条子都一人批、所有仓库钥匙都挂在一人身上,这个人就抓住总体和全局了?    意大利 经济学及社会学家 帕累托 提出了完全不同看法。这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者并不是研究战略问题的,他从大量经济统计中发现一组颇有意思的现象:80%的产出,来自20%的投入;80%的存款,来自20%的客户;80%的堵塞,发生在20%的路口;80%的工作,由20%的人员承担;80%的医疗资源,消耗于20%的疾病;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顾客……帕累托由此得出结论:80%的结果,归于20%的起因。这一结论被人概括为“重要的少数与不重要的多数定律”,又称为“二八定律”,或干脆简称“ 帕累托定律 ”。   该定律的意义,不在于每一组统计的百分比是否都精确到了无懈可击和完美到了天衣无缝,而在于当大多数人一直习惯强调多数的意义、多数的重要和多数的决定性之时,帕累托却揭示出多数往往只能造成少许影响,少数则往往造成主要、重大的影响这一长期被人们忽略的现象。这位终身以经济学和社会学为研究对象的学者,通过该定律告诉我们:与其面面俱到,不如分清主次,从众多琐碎事情中摆脱出来,用最大精力去关注最重要的事情。因为整体往往是被局部颠覆的,反过来,整体也往往被局部拯救。抓住了关键的局部,就抓住了整体。失去了关键的局部,也就失去了整体。帕累托定律揭示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为后人进行高质量战略思维作出重要贡献。   毛泽东是不知道帕累托为何人的,但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上,也有十分精彩的论述。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说:“任何一级的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所指挥的全局来说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而不应当放在其他的问题或动作上。”在《直罗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一文中,他特别强调“抓住战略枢纽去部署战役,抓住战役枢纽去部署战斗。”这就更加精到地概括出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这位大战略家在这里指出,抓整体、抓全局非但不是眉毛胡子一起抓,而是抓重心,抓枢纽。掌控了重心和枢纽,就掌控了全局和整体。真正高明的领导者,最大的本事并非今天人们分外推崇的“沟通”和“协调”,而是从纷繁复杂的万物 万象 中,发现重心是哪里,枢纽在何处。   顺便再分析一下人们常说的两句话。一句是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第二句是“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前一句意即大家谁也不是神仙,难免不时犯错。后一句是说谁也不可能像弓一样整天绷那么紧,有放松才有紧张,没有放松也就没有紧张。这两句话都无可非议,但把帕累托“二八定律”拿过来对照,问题就显露出来了。首先可以说,你在那“80%”的范围中松弛一下未尝不可,犯点错误可能也无碍大局。但是要特别注意,一旦进入关键性的“20%”范围,你的任何松弛都可能因过于懈怠而错失良机,犯下的任何错误都可能因小失大撼动全局。在“重心”和“枢纽”处的松弛和犯错,其意义与非“重心”和非“枢纽”处的松弛和犯错,从性质到意义都会完全不同。不是不允许犯错,不允许松弛,而是说平时你可以松弛一下,这个阶段你必须全神贯注地紧绷。平时你可以出一两个错误,这个阶段你必须全力以赴避免出错。因为此刻它不但可能使你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也可能让你陷入“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困境。   对这一现象,毛泽东有过非常生动的描述。他说:“战争历史中有在连战皆捷之后吃了一个败仗以致前功尽弃的,有在吃了许多败仗之后打了一个胜仗因而开展了新局面的。这里说的‘连战皆捷’和‘许多败仗’,都是局部性的,对于全局不起决定作用的东西。这里说的‘一个败仗’和‘一个胜仗’,就都是决定的东西了。所有这些,都在说明关照全局的重要性。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   战略思维的整体性与全局性,在这里被揭示得淋漓尽致。我们说从空间上讲,战略思维是总揽全局的思维,表现出思维的整体性和全面性。那么一个具有战略思维的人必须具备这样一种能力:知道重心在哪里,枢纽在何处。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输、可以败,什么时候不能输、不能败。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适当放松,打个小盹,什么时候必须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其核心正如毛泽东所说:“总之,一个原则,就是注意于那些有关全局的重要的关节。”   思维在这里就变成了一把庖丁解牛的利刃,通过重心、枢纽和关节,游刃有余地剖析、把握和掌控了全局和整体。    泰山与麋鹿——关于战略思维的思索之三   作为从宏观总体和长远建设上来认识和把握全局的思想方法,战略思维的前瞻性,是战略指导能动性的源泉。战略思维的一切成果,无不体现着预见和预置。缺乏前瞻性,思维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必然大打折扣。抗战后期曾驻 延安 任美军观察团负责人的谢伟思,对毛泽东为什么在共产党人中具有那么高的威望不得其解。他后来回忆说:“我曾问过很多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们,毛主席为什么能战胜他的许多敌人,成为众所公认的领袖,他们的答案都是一致的,归根到底,他高瞻远瞩。”   所谓高瞻远瞩,就是预见。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说过一句话:“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毛泽东还说:“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叫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我们今天谈“领导就是服务”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领导的服务就是搞好生活保障、弄好福利待遇,就是排列好职务晋升次序、协调好方方面面关系。 千万不要忘记 ,前瞻与预见,是领导者提供的最大服务。这种前瞻与预见从来不全神贯注于前方的庆功、颁奖、表彰、剪彩,而是全神贯注于前方可能出现的风暴、冰山、悬崖、沟坎,以及风暴与冰山、悬崖与沟坎之后还有的绚丽与灿烂。唯此,领导者才能在心理准备、组织准备和力量准备之上,产生大眼光,生成大境界。宋代名家 苏洵 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不是不知道“泰山崩于前”,不是不知道“麋鹿兴于左”,而是能够以大眼光和大境界超越眼前的纷繁万象,通过更大的气象和更大的格局,最终实现更大的利益追求。   以抗美援朝和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为例,两次作战都在相当困难的情况下进行,做出用兵决定,十分艰难。朝鲜战争发生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军队长期作战急需休整,整编复员、边疆剿匪等任务也相当繁重。面对美韩联军向 鸭绿江 挺进,出兵即出境,即要与世界上最强大的战争机器迎头相撞,我军武器装备落后、缺乏海空力量的弱点将暴露得十分明显。如此困难情况下决定用兵,毛泽东提出:出去了,即使被打回来,也说明我们是局内人,不出去,连入局的可能性都没有。这一思维表现出的眼光和胆略令人印象极其深刻。在毛泽东的战略视野里,战场胜败不是出兵或不出兵的标准,“入局”或“不入局”才是出兵与否的标准。这就将“跨过鸭绿江”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战略境界。这位伟大 战略家 的视线穿越硝烟弥漫的 朝鲜半岛 ,看到了比战场得失更加重要的东西。所以哪怕 美国 宣布和中国进入 战争状态 ,哪怕美国海空军攻击中国沿海地带、轰炸中国城市和工业基地、哪怕新中国刚刚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被破坏、 民族资产阶级 及部分群众对我产生不满,都阻挡不了毛泽东为了新中国更加长久的安全,一定要“入局”的坚强决心。   这就是“跨过鸭绿江”这一新中国战略决心的根本来源。   无独有偶,1962年中印自卫还击作战前,再次出现类似处境。当时中国刚刚经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力虚弱。军事斗争主要方向又在东南沿海,重点防范 蒋军 窜犯大陆。与苏联老大哥刚刚吵翻,对方撤专家、停援助,“中苏同盟”已成废纸。得到西方支持的 印度 则气焰嚣张,一进再进。不得不做出自卫还击的决定后,因我军从未与印军作战,并不摸底,毛泽东与 西藏 军区司令员 张国华 之间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毛泽东问: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我们打不打得赢呀?   张国华肯定地回答:打得赢,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能打得赢。   毛泽东说:也许我们打不赢,那也没有办法,打不赢,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们自己没有本事。最坏的结局无非是印度军队侵占了我国的领土西藏。西藏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世人皆知,天经地义,永远不能改变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夺回来。   中印边境自卫还击中毛泽东的战略决心,同样超越了战场胜负。    抗美援朝 ,在全世界面前打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威。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成为新中国历次军事斗争中赢得最为漂亮的胜仗。这些经典事实说明,要想准确或大致准确完成战略前瞻与预见,思维主体必须以全部智慧和魄力完成对种种决定性因素的切实把握。在这其中立足于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还不够,还要能够用更加长远利益的追求超越眼前困境,最终为价值久远的战略决策开辟通路。   不被“泰山崩于前”慑神障目,不被“麋鹿兴于左”乱意分心,领导者才能获得一种持久定力,以更高更远的战略眼光,作为关键时刻进行战略决策的心理底数。只有这样的心理底数,才能由大眼光生大境界,由大境界生大决心。   大眼光、大境界、大决心之综合,便是大格局。    什么是民族的致命伤——关于战略思维的思索之四   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最先进入头脑的,通常是已有经验、既定方案、成功或失败的例证。仅仅依据这些因素开展思维,得出结论可能省时省力,却往往不是最佳。应该承认,经验提供的思维材料不论如何宝贵,对未来的指导作用都是有限的。问题不会简单重复,历史也不会简单重演,这就是为什么刻板地依照历史经验制订的战略计划,往往难以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问题在这里提出来了:如何才能够确保持续的、不断的进取——不管取得多大的成功抑或遭受多大的失败,思维主体也能够通过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对经验和传统的超越——唯此,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指导实践的思维成果。   1806年, 普鲁士 军队在耶拿-奥地利大战中 兵败如山倒 。 拿破仑 的俘虏中有一个不起眼的下级军官,他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军事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总结普鲁士军队的失败,克劳塞维茨说:“它不只是一个风格过时的例子,而且墨守成规导致的极端缺乏想象力的例子。”克劳塞维茨把普军的失败归于三点:一是中高层军官很少认识到战争特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二是军官们更关心自己的军衔和社会地位,而非训练与作战。三是士兵缺少爱国心和军人精神。   34年后的1840年,中国军队在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兵败如山倒。以中国近代外交史作为其“第一片拓荒之地”的历史学家 蒋廷黻 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 咸丰 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 日本 早20年,远东的 近代史 就要完全变更面目。”为什么中国的改革没有更早进行?蒋廷黻认为耽误20年的原因有三点:第一,中国人守旧性太重,承认有改革的必要极不容易。第二,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 士大夫 地位摇动,他们反对。第三,中国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   战略思维中进取性的意义,通过克劳塞维茨和蒋廷黻两位前人的思辨性论述显现出来了。“墨守成规导致的极端缺乏想象力”的普鲁士王朝,和“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的大清王朝,不管自身怎样尽心竭力地挽救衰亡,都无法对剧烈变化的新的历史环境作出战略性回应,最终不得不以十分不光彩的状态退出历史舞台。   任何一个摊子,不论曾经多么辉煌,单单靠守是守不住的。所以不仅需要保存,更需要创新。不能只是求稳,更需要求变。这才是战略思维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核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你可以说战略思维是综合性思维、全局性思维、长远性思维,却不能说它是平衡性思维、调和性思维、妥协性思维。战略思维中一旦失去了进取性,随之就失去了这一思维中最有生命力、最有创新力的部分。   1982年9月 小平 同志讲过一段话。他说:“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的48年后还不把 香港 收回,任何一个中国 领导人 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 李鸿章 !”这段话是在与 英国 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时讲的。这段话,展现出在小平同志 维护国家安全 的战略思维中,进取性所占的分量,其历史进取心又是何等的坚定!   如果说在一般情况下,国家意志通常表现为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领导者的意志,那么领导者真正的进取不光是思想观念上的进取,更包含着能够拿出相应的实力,能够承担相应的代价。   1982年 阿根廷 收复马尔维纳斯群岛,表面看确是进取性之举,但实际上其领导层并没有做好应付艰巨情况的准备。一是看到英国正在削减国防预算,估计不会为 马岛 而战,只要造成既成事实,便可轻取。二是认为即使英国想战,因经济衰退国力减弱,不仅兵力不足,还与马岛相距一万四千公里,后勤保障也成问题,阿根廷尽占天时地利的便利,即使一战,对劳师远征的英军,也能获胜。   就是在这种思想主导下,阿根廷从政客到军人都没有做好艰苦作战的精神和心理准备,甚至连斯坦利港的机场也未整修,致使战争爆发后阿根廷战斗机无法以马岛为基地攻击英军。其收复国家主权和捍卫民族尊严的“进取心”,既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力量支撑,也缺乏强有力的精神力量支撑,最终使这一失败成为阿根廷延续至今的创伤。   在英阿两国领导人进取心的激烈博弈之中,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成了胜出者。就是这位“ 铁娘子 ”在马岛获胜3个月后来到 北京 ,企图乘势一举解决香港问题。未料等待她的,是 邓小平 那段十分强硬的语言。邓小平后来还讲了一段话:“香港问题,就是一句话:一点都软不得。”   英国执政当局当然要用尽一切办法,通过香港实现在整个 东亚 地区的存在。中国政府则一定要完成香港回归这一历史夙愿。1997年香港回归整个过程进行得如此顺利,与中方对各种情况都做好了充分准备关系极大。中英领导人各自战略进取意识的这一轮碰撞,中方是胜出者。   进取性,是战略思维主体的永恒追求。两手准备,两手抓,两手硬,才能通过进取,最终把握事件发展的进程和主导。    强烈的问题意识 ——关于战略思维的思索之五   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认识问题就是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开始。战略思维中不但包含问题意识,而且往往包含着强烈的问题意识。   在英国的伍尔索普,有一棵被封为“圣树”的苹果树。据说当年 牛顿 就是倚坐在此树之下,望着从树上坠落的苹果,悟出了 万有引力定律 。今天川流不息的参观者到此,望着这棵长期无人修剪、枝桠及地的“圣树”以及树旁带有皇室标记的铜质徽章,想象当年牛顿双手叠在脑后,在冥想中完成物理学最伟大发现的情景,心中的虔诚与激动可想而知。   但这是一个错误。当人们把焦点集中在这棵枝叶繁多的苹果树上的时候,忘记了一点:伟大发现的地点并不简单等于这一发现的原因。当年牛顿思维的焦点和起点,是那个至今早已了无踪迹的苹果——它为何从树上坠落——这才是引起伟大发现的问题所在,而不是牛顿坐的地方或那棵苹果树有什么非凡的灵光。   从这个意义上说,牛顿的问题意识的确强烈。在此之前,苹果悄无声息地不知坠落了多少年,没有任何人将其看作是问题。唯有牛顿把它当作问题,物理学上最伟大的发现——人类第一次找到宇宙和谐运行规则——由此开始。   只记住那棵静态的苹果树而忘掉动态的苹果这一现象,决不仅仅发生在英国。20世纪90年代北京某次学术研讨会,讨论美国新军事战略,与会者中包括参与制定这一战略的两位美国学者。我方有学者发言深入展开分析:美国新军事战略的三大框架、四大要素、五大特点,娓娓道来,把两个美国人听得目瞪口呆,赞叹道:你们的理论概括真厉害,总结出这么多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可惜好景维持不长,午餐前这两个美国人开始心存疑惑,午餐后他们已经在小心反问了:研究问题真的应该是这样吗?这样的方法真的是研究问题的好方法吗?   虽然现场无人回答,但大家还是感觉到了 症结所在 。全神贯注于挖掘意义,最后丢掉的必然是研究问题。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对疑惑或难以解决的实践及理论问题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由此驱使人们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一种思想方法及状态。平时我们多见这样的现象:对问题视而不见或不屑于去发现,对概括成绩、挖掘优点和升华意义却兴致盎然、颇富创造力。这其中丧失的不仅是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精神和心理,更是积极提出问题、主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实际能力。   解放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由 战略防御 转入战略进攻,刘邓、陈粟、 陈谢 三支大军打到外线。在快速发展的形势中,中共中央适时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这一振奋党心军心的口号。但毛泽东没有被这一口号陶醉。在陕北 米脂县 杨家沟,毛泽东与师哲散步时说:“现在的问题是能不能胜利,敢不敢胜利。”师哲十分不解,认为全党都对能不能胜利没有异议了,毛泽东为什么认为“敢不敢胜利”是个问题。毛泽东阐述说:“我们长期在农村打游击,我们敢不敢进攻大城市?进去之后敢不敢守住它?敢不敢打正规战、攻坚战?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我们这么多的人口,要吃、要穿,面临着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共产党敢不敢负起责任来?”   在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刻,毛泽东的设问十分尖锐,也极其冷峻。每一个疑点的提出,每一个“敢不敢”的问题,都在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这一口号提供细致严密的注脚。这就是中国革命即将发生伟大战略转折的历史性关头,毛泽东作为这一革命的领袖,表现出的超强问题意识。他不仅看到了胜利的前景,更看到了真正实现这一前景必须克服的能力障碍和心理障碍、必须完成的能力准备和精神准备。这一系列“敢不敢”问题的提出,实际渗透着数十年武装割据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建立农村根据地到占领 中心城市 、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最后夺取城市、从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 游击战 和运动战到正规战、攻坚战这样一种中国革命必然要完成的巨大转换。虽然我们说问题思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战略思维,但战略思维一定包含着对问题——尤其那些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的思维。就战略思维层面看,强烈的问题意识与强烈的进取求胜意识相一致。与此相反,强烈的粉饰意识则与强烈的安于现状意识相一致。脱离了对问题的关注,就脱离了对未知的探求。   今天我们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时刻。在巨大的成就面前,强烈的问题意识变得尤其难能可贵。这里用胡锦涛主席的两段话结束本篇。   一段话是:要深入研究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入研究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带来的重大问题。   另一段话是:在新形势下,必须把研究重大战略问题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不仅要形成浓厚的战略研究的氛围,还要逐步形成经常化、制度化的战略研究机制。   外电炒作中共高官间谍曝光,泄露领导人的决策习惯   2011年 8月31日   据“美国之音”报导;中国少将 金一南 在非公开的讲座中,列举没有公开起诉的中共高官间谍名单,这段讲座过程被公布在境外的视频网上。我看该报导有炒作的味道。因为金一南所举的高官被标签成间谍案,有些只属于泄密而不是间谍那么严重,否则作为高级军官当间谍,应该属于叛国性质,量刑极重。   该报导称金一南点名的高干有:社保基金会办公厅主任童达宁、中央驻港联络办秘书长蔡小洪、外交部朝鲜半岛特使李滨、核工业部原党组书记兼总经理康日新、国防部外办美大局局长徐俊平大校、总政联络部驻日使馆王庆简大校、空军前杂志社副社长贾世庆大校、社科院学者陆建华,为五家情报部门工作。其中外交部朝鲜半岛事务特使李滨在驻韩国期间被人拉下水,回国继续提供情报,使我朝核六方会谈屡屡处于被动......案发后获刑7年。至于国防部外办美大局局长徐俊平给美国人带去的情况是是最核心的东西,包括领导人的性格,决策习惯和决策方式。对中国的损害不是泄露导弹有几枚、精度是多少的技术情报可以比拟。   我看金一南讲话本身并不能算是曝光了什么“丑闻”,如果他只是在内部会议举例,被人录下视频而且对外流传并不是其本意。他在讲座点一些高干的名可能是出于反贪污的主题。金一南写的历史纪实文学《苦难辉煌》对中共军事、对党的历史有他的观点,是比较开放的,不满足于传统的,不是官方喉舌的标准。他在书中用历史事实把毛泽东从神还原成人,也会打败仗。   对于外电炒作炒作中国高干间谍案本身造成对北京的二次伤害,金一南因此会有麻烦。
26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秦卫江将军
DynamoChina 2011-12-26 00:23
秦卫江 编辑词条 编辑摘要 摘要 秦卫江,1955年12月生,湖北 红安 人,硕士学位, 中将 军衔 ,原国防部长 秦基伟上将 之子。历任六十五集团军坦克旅旅长,后任副军长。2005年升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2006年8月任 第二十七集团军 军长。2000年晋升少将军衔。1982年从解放军南京通信工程学院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02年被国防大学授军事学硕士学位,是我军作战部队中第一位被授予军事学硕士学位的军职指挥员。 目录 1 简历 2 部队简介 3 学习简历 4 任职简历 目录 1 简历 2 部队简介 3 学习简历 4 任职简历 收起 编辑本段 简历   1955年12月生,湖北红安人,硕士学位,少将军衔,原国防部长秦 基伟上将之子。历任六十五集团军坦克旅旅长,后任副军长。2005年升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2006年8月任第二十七集团军军长。2000年晋升少将军衔。1982年从解放军南京通信工程学院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02年被国防大学授军事学硕士学位,是我军作战部队中第一位被授予军事学硕士学位的军职指挥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 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军长,集团军党委副书记。   2002年获得军事学硕士学位,是我军作战部队中第一位被授予军事学硕士学位的军职指挥员。   历任第65集团军坦克团团长,65集团军坦克旅旅长,65集团军装备部长,65集团军副军长。2005年升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2006年3月任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军长。   秦卫江研究的专业方向是外军战略。在4年的时间里,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学习了、外国、现代科技发展史等10多门课程,并顺利通过了全国研究生外语统一考试。 编辑本段 部队简介   第27集团军的军部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原部队代号为51002部队,隶属北京军区,是1985年由第27军改编的,辖第79,80,81三个步兵师,并编入坦克旅、炮兵旅和高炮旅。   集团军组建后于1987年到老山地区轮战,表现出色。   90年代中期以后,步兵第81师于1996年改为武警机动师。   1998年8月九江长江大堤决口,集团军200多名官兵飞抵九江,连续奋战3昼夜,搭起一座钢木组合结构坝,创下了封堵大江大河干堤决口的奇迹。此后第27集团军全军旅团化,步兵第79、第80师改为摩步旅,步兵第235团扩编为摩步第235旅,坦克旅改装甲旅。   1999年 国庆阅兵 中,由第27集团军部队组成徒步第6方队。   27军的前身是原八路军胶东军区地方部队。   1946,胶东军区的大部分主力部队进军东北(后编为第4 野战军第41军,现在的第41集团军),余下部队就是后来的 华东野战军 第9 纵,是第三野战军麾下的以“进攻能力无敌”著称的王牌军。   1948年,该部队(时称9 纵),在济南战争中第一个冲入济南城,活捉了国民党 陆军上将 王耀武 (是被我军俘虏的国军最高将领)。毛主席亲写“济南第一团”表彰该部队之一部,美国媒体惊呼“共军的攻击力之强,足以攻占任何一个城市!”,从此该部队一战成名,从一个地方部队成为王牌攻击主力,以后硬仗场场不落下。   1949年“ 渡江战役 ”中,27军第一批冲过长江。电影《渡江侦察记》也发生在该军。“上海战役”中第一个打进市区(其中一个连长通过钻下水道奇袭敌军指挥所,活捉一个师长,当时的这个连长就是后来的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 迟浩田 将军),但占领上海的27军却上自军长下至马夫全部露宿街头,对老百姓 秋毫无犯 ,那时候的27军可真不愧是人民军队呀。   1950年抗美援朝二次战役,79师和80师在大量冻伤的困难下,猛冲猛打,一个不剩的全歼美军“ 北极熊团 ”(该部队曾经干预苏联十月革命),是我军在朝鲜歼灭的最大的一个美军编制,同时歼灭“ 土耳其旅 ”大部,史称“ 血战长津湖 ”。   1985年,27军参加了对越南的“战略侦察”,战果显著。 编辑本段 学习简历   1982年从解放军南京通信工程学院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2002年被国防大学授军事学硕士学位,是我军作战部队中第一位被授予军事学硕士学位的军职指挥员。 编辑本段 任职简历   历任   65军坦克团团长,   65集团军坦克旅旅长,   65集团军装备部长,   65集团军副军长。   2005年升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   2006年3月任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军长。   1997年晋升少将军衔。   秦卫江研究的专业方向是外军战略。在4年的时间里,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学习了 战略学 、外国 军事思想 、现代科技发展史等10多门课程,并顺利通过了全国研究生外语统一考试。
4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被淘汰是必然的
热度 1 xupeiyang 2011-12-24 20:48
自然界 科学界 文艺界 到处一样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2402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Acta Materialia的经历看两类期刊的审稿
热度 9 chenbinmse 2011-12-24 07:35
Acta Materialia 期刊诞生于 1953 年,它是材料领域非常好的期刊,发表的论文一般是长篇 article 形式,国内的论文分区是 1 区。它有一个姊妹刊 Scripta Materialia ,一般发表短篇 letter 形式,国内的论文分区是 2 区。这两个期刊有个特点: Acta 的影响因子和影响力反而比 Scripta 高。这和其他类似的期刊不太一样,因为一般来说 letter 形式的期刊要比 article 形式的同类期刊影响力更高。 科研活动有时还真是婚恋交友的“催化剂”。这里有个关于 Acta 的小插曲:一位材料学专业的在读女博士生,她在一则征友广告中有这么一个“特殊”要求,参加应征的男友必须至少发过一篇 Acta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如果发表了 Acta ,可在女友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哈。 言规正传, Acta 等的审稿属于这样一类期刊 : 它们由该领域内杰出的教授或研究员担任主编或副主编,由他们再来找国际同行来审稿。于是,这些编辑们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是兼职编辑,因为他们在大学或研究所有相应的教职和研究活动。与之相对应的是另外一类期刊,如 Nature , Science ,美国物理协会的期刊等,它们的编辑都是全职人员,一般是由相应领域内至少有博士学位的人来担任。目前,绝大多数期刊的审稿都可以划分为上述两种模式。 在投这篇 Acta 以前,之前的稿件一般都是投往全职编辑的期刊上。通过这次 Acta 前前后后快半年的经历,我对兼职编辑的期刊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是我对这两类期刊审稿过程的一些比较和体会: 处理速度: 我以前曾以为,兼职编辑一般都是教授或研究员,平常应该有更多他们自己课题组的事务要处理,因而他们处理稿件时的速度应该偏慢。我这次投 Acta ,是在两天内开始送审的。结合周围其他人的经历,不管拒绝或送审,一般都是在一个星期内有答复。所以,在处理速度上,兼职编辑和全职编辑的期刊基本上是一样的,没有多大的差别。 筛选标准: 拿到稿件,编辑都会对其有个初步筛选的过程。对全职编辑的期刊,他们会看一下稿件的标题和摘要,然后判断稿件的主题是否适合该杂志以及新颖度是否足够,最终决定是送审还是直接拒绝。曾听过稿件的命运最快有几十秒就被决定的( Decision letter being prepared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拒信。对于兼职编辑的期刊,一般来说编辑本身就是该领域的专业审稿人,所以他们除了看文章的题材,新颖度之外,还会考虑研究的深度和意义。从这种意义上说,他们考察的时间要长些,筛选的标准也会相应高些。换句话说,很难通过仅仅新颖的实验结果外加一些词藻的华丽修饰就蒙混过关的。 仔细程度: 我们可能会觉得,兼职编辑平时有太多的事务缠身,所以他们审查稿件时应该没有全职编辑仔细。我以前也是抱有这种想法,后来自己亲身经历后才发现他们的仔细程度不仅不亚于全职编辑甚至还有超过的意思。举例来说,我在文章中有一处地方要表达“某某中含有某某”,我用的是“ consist of (由、、、组成) ” 来表达“含有”。在审稿意见返回来的时候,编辑还特意说了一下“ consist of 是否应该改为 contain ”。如果编辑没有仔细通读全文,是不可能体会出这两个词的差别的。 决定权力: 相对于全职编辑的期刊,兼职编辑的期刊一般都是相关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担任主编,因而他们的决定权相对较大。如果收到的稿件他本人就能审,有时候他不用送外审,就可以直接接受稿件。 关系问题: 正因为兼职编辑在大学或研究所有职位,有自己的课题组,所以他们自己也要做研究,也就难免和别人有一定的合作关系。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稿件,以及其他组的工作但带有他们名字的稿件,其成功的概率是非常之大的。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某课题组很想在一个刊物上发表文章,其 group leader 便邀请该刊物主编来校做报告,这样熟悉之后,他们课题组发表文章相对容易多了,这可能就是所说的 social networking 。 不同的期刊,有着相应不同的审稿风格和评判标准,我们不能知道每个稿件审稿其间的过程,也没法左右它,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把我们自己的工作做得完美。
个人分类: 论文故事|52046 次阅读|17 个评论
[转载]【Nature Physics上关于复杂性专辑】编辑按语
Fangjinqin 2011-12-23 14:50
【Nature Physics上关于复杂性专辑】编辑按语 Comlexity-Editorial .pdf 请注意: 【Nature Physics上关于复杂性专辑】已经出版
个人分类: 学术文章|2750 次阅读|0 个评论
编辑最怕什么
xuxiujiang 2011-12-22 17:01
编辑最怕作者太业余,又自做主张,不和编辑打招呼,就擅自更改文稿。 再专业的编辑也怕业余的没边的作者。让你晕,真晕1
22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这是很说明问题的一句话:......
热度 1 geneculture 2011-12-21 16:22
geneculture 2011-12-21 16:20 这是很说明问题的一句话: "进行定期交谈后,我才发现他拥有如此之多的创意和睿智思想,在他的影响下我的兴趣渐渐转向了更为直观的经济学领域。" 可是,在我们这里又是怎样对待“拥有如此之多的创意和睿智思想”人才的呢?能够为他们“进行定期交谈”提供条件或方面的情况就更难能可贵啦!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520454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567 次阅读|1 个评论
文艺批评就是“文托”
xuxiujiang 2011-12-21 11:45
我总觉得文学是个没有绳的风筝,飘得太远,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这是因为文学失去了职业的依托。其实,现代文学的真实职业依托是编辑和记者,作为脱离了依附皇权专制制度下官僚体系的自由知识分子,卖文为生是民国以后的文化生态, 文学鉴赏的源流是通过作对品的评论和造势,引起受众的注意,达到推荐作品的目的。应该说,文学评论时一种文化产业的营销,他们推销的是思想和信息。 文学有两重含义:一为文化之学;一为文字之学。即所谓大学和小学的区别。文字之学是文学的本分,文化之学是文学的延伸。文字之学就是研究在现代传播环境下,如何表达和传播的学问 总结传播规律和写作规律,让自己的作品更有市场,这是我对文学的理解 欢欢 12:13:37 大学里面,老师讲授文学往往是将文学封闭起来,深入到文本里面去,不太给我们介绍文学是怎样在社会里面存在的,文学工作者、研究者是怎样与经济社会连接起来的,从编辑的角度,确实对文学有新的、很不一样的认识 xuxiujiang 12:17:42 我去年辅导一个朋友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问我就给他讲怎么样理解文学讨论的话题,他们的源问题是什么,通过给文学找一个职业依托,很多文学思想的演化问题就变得清晰了,结果这个朋友专业课考了80多分
1686 次阅读|0 个评论
编辑看稿一般流程
热度 1 xuxiujiang 2011-12-21 11:06
(一)鉴别书稿质量 拿到书稿时,首先看目录并通读几个章节,以鉴别书的写作水平、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目录结构是否完整,逻辑是否严谨,层次是否分明;各小标题是否围绕所属章节的主题展开说明;小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清楚; 好的标题应该简明扼要,如果能做到语言生动、句式整齐,会给人脉络清晰感,效果更好;标题不易过长,否则既令人觉得啰嗦,而且在正文中排版不美观,因此字数应在 12 字以内,最好是少于 10 个字;还应避免标题中出现从句,且尽量不用定语和状语,名字和动词组合即可。 (二)梳理文章关系 检查每章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是否完整。例如总 - 分 - 总、现状 - 问题 - 分析 - 解决办法、背景 - 现状 - 分析 - 结论等等各种文章结构,检查其思路是否通顺,逻辑是否完整。 检查各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例如如果作者对一个问题分几个方面进行阐释,要检查这几个方面是否是平行并列关系,词性和句式结构是否一致。如果文中出现“因此”“由此”等词,要检查前面有无说明原因的内容,而如果出现“因为”“由于”等词,要检查后面有没有说明结果,避免乱用因果关系。 (三)细读书稿。 仔细阅读书稿,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和观点,对书中的闪光点和重点句子进行标记,或者记录下来,这样既有利于提炼作者的主题和思路,也有利于为日后的宣传推介准备材料。 在阅读过程中修改错别字、病句,检查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知识点有无错误或遗漏,标记没有读懂看明白的地方。 读完后与作者沟通。包括:反馈提炼的核心观点,以确定编辑的理解是否符合作者的写作原意;提出修改意见,供作者参考;对于没有看懂的地方,建议作者进一步完善。 (四)排版、核红。 作者修改后,对文章进行排版、改校、核红,进一步检查是否有漏改得问题。 (五)核对图、表、公式。 包括核对标号、图注、来源、与正文解说是否相符等内容。图、表、公式的标号一般是随章标注,例如第三章的是 3-1,3-2 等,这样比较清晰而且方便查找,如果整本书从头到尾按一个顺序标下来会很混乱; 常见的错误包括正文的标号与图表或公式的标号不一致;图表并不能证明正文的观点;正文引用数据与图表不一致;涉及到百分比时,各项相加超过了 100% ;图表中缺少数值单位或者单位错误;数值小数点有误。经济学公式对称性比较强,所以如果看着公式不熟悉,一般就会有问题;公式中变量不是斜体,数值、最大值、最小值不是正体;字母应该上下标而没有标注出来。 最好一次只针对一个问题核对,如先核图再核表再核公式,这样效率比较高。 (六)核对参考文献、脚注、尾注 按照本社的规定处理。 (七)核对版权页、页码、书眉、页脚。尤其需要注意目录与正文的标题是否相符,书眉与正文是否相符。 另外,作者如果要对书稿进行修改,需要使用红色字体标注,这一项一定提前告知作者。 2011 年 11 月 30 日星期三
398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个新指标:全国人民累计影响因子
热度 4 xupeiyang 2011-12-16 08:33
原创博文 我提出一个新指标:全国人民累计影响因子 xupeiyang 2011-12-16 08:30 应该把全国人民的影响因子累计起来,与美国佬比一比。 博主回复(2011-12-16 08:34) : 还是中国第一。 无耻的数据啊! 我现在有理由怀疑这个SCI和影响因子是美国中情局出钱搞的,目的就是摧毁第三世界国家科研的实际能力。 xupeiyang 2011-12-16 08:28 前几天,听一个海龟说自己的累计影响因子达到了300多,因此可以当研究员了,笑掉了大牙。 博主回复(2011-12-16 08:32) : 少数人自吹自擂也就罢了,笑笑而已。 如果变成了规定,变成了政策,要求科研界都要如此,后果如何?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2531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编辑知识:如何学习审稿(转)
热度 1 chshuai 2011-12-15 14:20
专家学者为什么愿意拿出大量的时间审稿呢?为期刊审稿是义务,也是一份荣耀,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那就是为进步做出了一份贡献。审稿人都是志愿提供服务而不计报酬。当然,通过审稿还会得到其他好处,(1)首先是精神上的收获,能够增加科学知识,体验科学交流和论争的乐趣;(2)最新的研究进展在发表之前就有机会看到(不亦快哉!);(3)通过对照其他审稿人的评论和编辑的稿件处理意见,可提高自己的审稿技能;(4)通过发现论文中的错误,可以学习如何写出更有竞争力的稿件;(5)会得到编辑的尊敬,甚或有机会被邀请加入学会或编委会;例如美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AJRCCM)编委会的任命,就是完全根据审稿人的审稿是否中肯、严谨、及时。   一个优秀的审稿人又有什么特征呢? Black等曾对英国杂志(BMJ)的审稿人进行过评价,其目的是想明确高水平审稿人的特征,特别是在审稿花费时间和审回时间方面。他们对BMJ的420份稿件的审稿人进行了调查,2位编辑和稿件的责任作者对审稿质量进行独立评估。结果编辑和论文作者的评估都显示,经过流行病学或统计学培训是提供高质量评阅的审稿人的唯一显著性相关因素。在编辑的质量评估中,年轻是高质量评阅的独立预测因素。评审花费的时间与审稿质量的提高相关,但超过3小时则无更大意义。通常认为,正在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拥有学术职位者、科研资助团体成员,应该会提供更高质量的审稿,但令人意外的是,这项研究并没有发现审稿质量与上述特征相关。这一结果对于编辑的意义是,要发现优秀的审稿人,只有不断试用新人,评估他们的表现,然后决定是否继续用他们。建议征集接受过流行病学和统计学训练的、年龄在40岁左右的审稿人。   那么年轻学者如何学习、提高审稿技能呢?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提高,就是通过审稿提高审稿水平。认真研读自己投稿得回的评审意见,以学习他人是如何审稿的。再就是比较同一稿件自己的审稿意见和其他审稿人的意见,发现新的视角,得到有益反馈。对于有条件的年轻学者,可以替自己的上级(例如老师、上级医师等)草拟审稿意见,由此可得到更为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做好审稿工作需要什么?第一是能动性。对同行要有绝对的责任感,坚信通过同行评阅认定的高水准的文献,对科学进步是至关重要的。要珍惜这样的机会,审阅一篇好文章,即得到知识,又得到乐趣,不亚于参加一场研讨会。审稿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感染力,可影响到作者的学术态度和学术行为。其次是要具备科学技能。审稿人面临的挑战是,要发现那些作者本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两项科学技能,一是对文献有全面掌握,即熟悉进展,又熟悉经典;二是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能够将科理和科学发现应用到新的科学研究中。当然,审稿人也会碰到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这时可以向他人请教、学习,或者谢绝审稿,请编辑另找他人。第三要有乐于助人的态度。做好审稿工作需要相当大的智力投入,又不能很快得到审稿人所在学术机构或同行的认可。令作者满意的是文章被接受,而不是审稿质量。不满意的作者对审稿人会有一些负面看法:挑剔、草率、武断、教条、肤浅、傲慢、不公正、忌妒、自私自利。但是,一份中肯的、深入的、表达清楚的评审意见,能够提高稿件的科学性和易读性,能够增加作者的知识,提高作者从事和报道科学研究的能力。审稿时应该对作者及其工作充满敬意,要耐心、客观公正地阅读,对新观点新方法持开放态度,但又不能“放水”。提出的意见要有正当理由,观点表达清楚,让人看得懂;要提出明确的建议(但不一定明确是接受或拒绝)。最后,审稿当然需要时间。如果只读一遍,恐怕会错失重要的深入看法。在提出全面的、明确的观点之前,常常需要反复斟酌。不同稿件需要的时间可能不同,有的3个小时也不一定够。审稿给审稿人带来的好处,已如前述。但审稿肯定会与自己的工作、甚至生活发生冲突,看病、、科研、申请课题、休假等等,不一而足。无论如何,既然接受了审稿邀请,你就必须拿出足够的时间。   具体到审稿过程或步骤,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经验。但一般来说,可分为接受任务、阅读和评价、提出建议和撰写审稿意见等步骤。   1.接受审稿邀请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题目,研究工作在自己的专业技能之内,而且又能拿出时间认真审阅时,可考虑接受邀请。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专业领域,应果断拒绝。只要你说明拒绝的理由,编辑不会认为你对审稿不感兴趣。   2.阅读和评价   先花点时间看看摘要,初步了解在实验设计、方法、结果和结论中,你需要看的重点是什么,特别要看出作者认为其工作的重点是什么。提出一个宽泛的问题,带着问题去看全文:例如,这是一篇关于方法学的论文、是病例总结还是病例报道?与以往的论文相比,本文的新意是什么?   然后再仔细阅读全文,要看懂;遇到看不懂的地方,要分析原因,是科学问题令人困惑,还是作者没有讲清楚。不合逻辑或有悖于常识的科学问题包括:互相矛盾、结论无根据、因果关系(归因)不当、不恰当推论、循环推理、纠缠于琐碎问题等。统计学问题也属于此类。至于写作问题,有的是不会写或写不好,对此应明确提出让作者修改,例如冗余、跑题、术语不解释、用词不准确、专业术语不规范、缩略语不规范。行文要求条理清楚,让读者跟着自己的思路走。更重要的是要看实验设计是否交待清楚,研究的逻辑性结构包括目的、假说、假说的可验性预测、结论等是否完善。重要问题不应不予以交代,例如方法学上的局限性,本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或一致性等,都需在讨论部分予以说明。论文中还会经常碰到一些“低级“的过失误差,例如百分比加起来不是100,数字前后不一致等,这些往往很容易逃过审稿人的眼睛!   在读完第一遍后,先不要急于下结论。一定要拿出时间继续阅读第二遍,此时要对稿件做出评价。首先评价稿件的科学性,尽管一篇论文的结论是否正确,也许好几年后才能搞清楚。但问题是论文需要现在就发表,因此要看其科学性是否正确,特别是推论(论证)的质量、科理和知识的运用。一篇论文是否重要,不一定那么容易判断。是应用性研究还是基础性研究,就要考虑到对本刊的读者是否适宜。不要考虑作者的学术地位和名气;受尊敬的科学家和朋友的投稿,审稿人往往对其中的弱点不愿(不敢?)提出挑战,会感到犹豫不决,这对期刊是不利的。目前有的期刊采用作者匿名的方式送审,可能会避免这种情况,但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审稿质量尚有待证实。   其次要评价稿件的写作情况,表达是否清晰、准确、完整,这些问题一定要提出来;如果审稿人看起来费劲,更何况其他读者?当然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可有不同,倒也不必千篇一律。   看完后要尝试提出建议了。给编辑的建议要反映出:(1)对稿件最终处理意见的初步看法,即接受还是退稿;(2)在做出上述决定之前,你认为需要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例如,一篇论文探讨的问题是令人关注的课题,想法也令人很感兴趣,但其科学性不够强,那么你就要提出如何改进其科学性的建议。你可以提出正反两方面的看法,供编辑决定是否录用时参考。决定是否接受还要考虑到期刊的发表率。在很多情况下,审稿人的建议是 “待定”,等待作者对提出的问题给予答复。对于可能存在严重缺点的稿件,要特别注意给作者答复的机会;有时他们会很快将问题解决,有时问题并不一定能解决。   3.撰写审稿意见   审稿意见要用文字描述,不能只打勾()。给编者的话(致编辑)包括3个部分,文字要精炼,一般不超过二三百字:(1)概要,用三四句话说明研究的主题、基本方法、主要发现,解读(释义)作者的主要结论。这对于梳理审稿人的思路很重要,同时也让编辑能够更好地了解以下2部分提出的意见。(2)主要评价和问题。(3)建议,例如:本文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有何新的发现、值得进一步修改,等等。   给作者的意见(致作者)要更加具体,字数更多一些。基本原则是,审稿人发现的问题,必须对作者说清楚;不要给予表扬,因为稿件能被接受,作者就够高兴的了;避免指责,这完全没有必要,作者反而会认为审稿人轻视别人、失礼。每一篇投稿都是同行长期工作的成果,对他们来说这意味着职称、学位、科研基金、成果、学术地位,或许还有奖金。   给作者的意见同样包括3个部分。(1)概要同 “致编辑”,作者可以获悉审稿人从其论文中看到了什么,有些可能是作者自己都想不到的,这有助于作者突出重点,如何准备回复或修改。(2)主要评价和问题:逐条书写,要解释清楚,要有依据;不要只给予“定性”的陈述,例如不要笼统地说“对照组不恰当,”要具体指出问题和理由。对于写作上的问题,审稿人有时也许会感到“生气”:文章没写好就投稿,太不礼貌了(甚至会说,太不严谨了)。 遇到写作问题,审稿人可具体罗列主要的几条,并提出修改建议。对于实在太差的,要明确告诉作者请其上级(导师)或有经验的同事帮着修改。(3)次要问题,例如冗余、符号使用不当、错别字等,审稿人一般会笼统地提及需要修改,但如果能按页码和分行逐一列出,作者肯定会对你的严谨态度和责任感表示敬佩。
10578 次阅读|1 个评论
科技论文类型
热度 1 liwenbianji 2011-12-15 11:25
科技论文类型
为把科学和医学研究结果传播给大众,科学家和医师应了解各种论文类型以及何时和如何使用它们。很多读者对此已很熟悉,但也可能有人尚不清楚他们之间的区别程度。 论文种类方面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原始文献和二手文献。原始文献是指原创性研究首次公开发表之处,这包括大多数期刊论文、会议文集和学位论文。原始文献中的信息经浓缩和整理形成的文献称为二次文献,包括课本、书籍章节、综述、索引和文摘服务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信息汇编。原始文献的作用是与更广泛的群体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二次文献的作用则在于把原始文献中的信息编辑整理成方便和易懂的格式。有些期刊两类论文都发表,此外还刊登特写、新闻和其他栏目;有些期刊可看作专门的一次期刊(只发表一次文献,即原创性研究成果);另外一些期刊则可看作二次期刊(专门发表综述)。在选择期刊和与期刊编辑建立关系的时候,应留意这些区别。当你在研究领域内已有一定建树后考虑发表综述的时候,这些区别也值得注意。 原创研究的期刊上的论文又分成多个类型;在开始构思论文的时候应了解他们之间的区别,因为某一类论文类型要比其他类型更适合你的工作。多数学术期刊在自己的网页公布其论文类型。可能的稿件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 全长论文 • 快讯 • 短讯 • 读者来信 • 病例报告 • 技术或实验室短文 • 方法学 每种论文的格式都略有不同,这些都载于期刊的《稿约》。撰写稿件时请阅读《稿约》并严格遵守。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研究成果已达到发表标准,就要决定目标期刊(见“期刊选择”部分的注意事项)和论文类型。此时,你的“方法”和“结果”部分应该已经写好,因为这些部分在做试验时即可同步完成。除了标号、字体和图表数量还有待调整外,这两部分应该已可随时导入任何类别的论文。为确定哪种论文类型最合适,你需要自我评价一下自己的工作,请同事做个独立评价可能也有帮助。你是否有足够素材来写一篇全长论文?如果是,很好!如果否,短讯或读者来信可能会更合适。你的研究结果是否非常及时和让人兴奋?是否担心你的竞争者提前发表类似结果?如果是,您可能该考虑写一个快讯。不少期刊(如《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专门发表这样的文章,并努力缩短见刊周期。 如果你拿不准哪一种论文格式或哪个期刊最适合你的工作,你投稿前随时可以向编辑咨询一下发表的可能性。很多期刊都提供这种服务;即使某期刊不提供此服务,只要你问得有礼貌,编辑照样可能会回复你。你的咨询应该简要介绍你希望发表的工作,并解释为何它很及时并与该刊的读者相关。此外,你应该提及你的论文可能有多少图表,以及每个图表说明什么信息。投稿前咨询与正式投稿(见“论文发表道德”部分的注意事项)不同,它可以同时发给多个期刊。如果你收到正面的回应,你就可以开始撰写“引言”、“讨论”和“摘要”,如有必要还要着手调整“方法”和“结果”部分。这种方法使您可以引用正确数量的参考文献(许多期刊/论文类型都对参考文献的数量做了限制),并且符合每一部分的字数限制,以避免重写已有文稿。 总之,重要的是要知道文献有不同的种类,每一种类之内又有哪些论文类型。此外,要诚实地评价你的工作并决定哪类论文是最适合的。要事先确定适当的目标期刊和论文类型;目标期刊的《稿约》涉及拟发表论文的类型,因此也要遵守其规定;这才能增加论文被接受的机会,缩短见刊周期。 英文原文: Publication types Scientists and clinicians, as producers of scientific and medical research findings for dissemination to the research community, need to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t publication types that exist and how and when to use them. Many of the different publication types will already be familiar, but some readers might not appreciate the extent of the variety. The most important distinction among publication types is that betwee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literature. The primary literature refers to the places in which original scientific research is first published in a publicly accessible document. This includes most journal papers, conference proceeding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e information published in the primary literature is later condensed and reorganized into the secondary literature, which includes textbooks, book chapters, review articles, indexing and abstracting services and various other forms of information compilation. The role of the primary literature is to share new findings with the broader community; the role of the secondary literature is to compile and organiz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primary literature into an easily accessible and understandable format. Some journals publish papers of both type, in addition to features, news and other sections, while some journals can be considered exclusively primary journals (that is, publishing solely primary literature, the results of original research) and others can be considered secondary journals (specializing in review articles). It is worthwhile being aware of this when choosing journals and establishing relationships with journal editors; it is also worthwhile thinking about possible review article themes when you have established some authority in your area of research. Among journals publishing primary research there is a great variety of publication types and it is helpful to be aware of these when starting to think about writing up your work, because one type of primary publication format might be more appropriate for your work than another. Most academic journals list the publication types they publish on their web pages. Some of the possible types of manuscript include the following: • Full-length papers • Rapid communications • Short communications • Letters to the editor • Case reports • Technical or Laboratory notes • Methods Each of these publication types will have a slightly different format that will be set out in the journal’s Guide for Authors. When preparing any manuscript, read the instructions in the Guide for Authors closely and follow them precisely. Once you are satisfied that you have sufficient findings to warrant publication, you need to decide on your target journal (see the chapter on journal selection) and the publication type. By this stage you may already have written up your methods and results sections, because this can be done while you are still performing your research and, with perhaps the exception of section numbering, font size and the allowable number of display items, these sections will be readily introducible into any publication type. To determine the best publication type for your work, you need to self-evaluate it. It may also be helpful to ask a colleague to evaluate it and provide an independent assessment. Is there sufficient material for you to write a full article? If so, great! If not, perhaps a short communication or letter would be more appropriate. Are the results particularly exciting and timely, or are you worried about a competitor publishing similar findings before you can? If so, you might want to consider writing a rapid communication article. A number of journals, for example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specialize in this type of article and strive to achieve a very short lag between acceptance of a manuscript and publication. If you are not sure what format or journal is best for your work, you can always send a journal editor a pre-submission enquiry. Many journals offer this facility, and even for those that don’t, the editors will likely reply to a polite enquiry about possible publication. Such an enquiry should contain a brief outline of the research you wish to publish and why it is particularly timely and of relevance to the readers of that journal. You should mention how many potential display items your paper will contain and what each of them shows. Unlike manuscript submissions (see the chapter on ethics), pre-submission enquiries can be sent to multiple journals simultaneously. When you receive a favorable response, you can proceed with writing the introduction, discussion and abstract, and reformatting the methods and results sections as appropriate. This approach enables you to use the correct amount of references (many journals/publication types have a limit on the number of references that can be included) and comply with section word limits, preventing the need for rewriting an existing manuscript. In summary, it is important to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literature that exist and the variety of publication types within each class.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honestly evaluate your work to determine what publication type is most appropriate for your study. Determining the appropriate target journal and publication type in advance, and complying with the instructions set out in the Guide for Authors of the target journal, as they relate to the relevant publication type, will increase your chances of acceptance for publication and shorten the time from initial submission to acceptance. Dr Daniel McGowan 分子神经学博士 理文编辑学术总监
369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转】第12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
Augsong 2011-12-14 10:25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2012年的工作计划安排,由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主办、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12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转型中的青年编辑论坛”拟定于2012年7月21日~24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 会议主题:转型中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 2. 会议内容 (1) 特邀报告 (2) 学术交流 (3) 参观考察 3. 征文范围 (1) 国内外科技期刊最新发展趋势及启示 (2) 科技期刊转制以及工作创新的经验、体会与展望 (3) 转型期青年编辑的使命、机遇与挑战 (4) 转型期科技期刊的经营管理 (5)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编辑部管理、质量管理、选题策划、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经验 (6) 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与学术诚信建设等 4. 征文要求 (1) 本次学术研讨会将以《编辑学报》增刊(2012年版)的形式正式出版学术论文专集。投稿者请按照《编辑学报》征稿简则的要求撰写论文,审稿与编辑加工程序按《编辑学报》编辑部要求进行; (2) 审理费、发表费以及稿费标准与《编辑学报》正刊相同;刊发文章的第一作者将获赠增刊2册,其他作者各1册; (3) 投稿方式:请用Word软件排版,通过学会网站上的采编中心提交投稿(在稿件标题栏注明“12届青年编辑会议”字样,否则将不能按会议投稿处理); (4) 截稿时间:2012年6月10日 (5) 投稿作者请务必参加会议。只有参会者的论文才有资格入选论文专集,并有资格参加会后优秀论文的评比。 5. 会务事宜: 具体报到地点和会议议程正在筹备策划之中,我们将根据回执情况寄发下一轮通知,请有意参加会议者及时返回回执。 6. 费用以及汇/寄地址: 审理费(50元/篇)、发表费和优秀论文评比费(200元/篇),待接到稿件录用通知后一并汇寄至编辑学会办公室。增刊及稿费待增刊出版之后邮寄给作者。 邮寄地址: 100086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办公室 电话: 010-62147743 在线投稿: http://www.cessp.org.cn (采编中心) E-mail: cessp128@gmail.com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2011年11月17日 请将回执填写后于2012年6月10日前Email至 cessp128@gmail.com ,以便寄送下一轮详细通知、安排食宿、考察等事宜。会议通知和回执可登陆学会网站查阅和下载: http://www.cessp.org.cn
个人分类: 行业资讯|20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abaqus中的一些问题转载
ghostfql 2011-12-13 14:25
问题1:当Verification所有都pass的时候,仍然提示 Problem during compilation - ifort.exe not found in PATH 解决办法:找到ABAQUS安装目录下的Commands文件夹(例如D:\SIMULIA\Abaqus\Commands)下的abq6101.bat,右键,编辑此文件,插入下面这行使之成为第一行: 8 P+ O2 b$ W! R4 y6 U5 u @call "X:\yourdir\Intel\Compiler\Fortran\$version$\IA32\Bin\ifortvars.bat" ,例如我的是: - k) q; V/ ^: E @call "C:Program Files\Intel\Compiler\11.1\070\bin\ia32\ifortvars_ia32.bat" ' f9 G9 R% ^, C0 L ~" d/ Y$ d 问题4:当使用UMAT子程序,提交任务前进行Data Check出现以下错误提示 USER SUBROUTINE IS MISSING 解决办法:Edit job,设置子程序xx.for的路径。曾经出现不设置也能运算的情况,但系大部分情况下,不设置都会出现上述提示,反正设置好路径就不会错了。 问题5:出现收敛问题解决办法很多 2.更改tolerance,在step--other--general solution control(慎用) 3.如果刚度矩阵是非对称,一定要选择不对称,否则按对称算,就会出现问题 4.缩小initial 同 maximum 的step size 5.在step设置时增加damping 问题6: 同时调用多个子程序而job editor只能指定一个路径 You can specify only one user subroutine file in the job editor; if your analysis involves more than one user subroutine, you must combine the user subroutines into one file and then specify that file. 问题7:输出的应变应力是真实应变应力还是名义的应变应力? The stress measure used in Abaqus is Cauchy or “true” stress,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force per current area.For geometrically nonlinear analysis, a large number of different strain measures exist. Unlike “true” stress, there is no clearly preferred “true” strain. For the same physical deformation different strain measures will report different values in large-strain analysis. The optimal choice of strain measure depends on analysis type, material behavior, and (to some degree) personal preference. By default, the strain output in Abaqus/Standardis the “integrated” total strain (output variable E ). For large-strain shells, membranes, and solid elements in Abaqus/Standard two other measures of total strain can be requested: logarithmic strain (output variable LE ) and nominal strain (output variable NE ). Logarithmic strain (output variable LE ) is the default strain output in Abaqus/Explicit; nominal strain (output variable NE ) can be requested as well. The “integrated” total strain is not available in Abaqus/Explicit. 因此,缺省情况下,输出结果为真实应力(S)和真实应变(E/LE/NE) 另外,要理解好真实应力/应变和名义应力/应变的定义,不是所有的实验结果都必定以名义应力/应变给出,所以输入数据时,分清楚究竟需不需要进行转换。
63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科技英语文章阅读会:用开放获取来发掘本地研究的潜力
liwenbianji 2011-12-12 12:43
好的读者成就好的作者。 在历次培训活动中,理文编辑一直鼓励作者积极阅读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今后,我们会陆续与大家共享一些生动有趣的科技英语文章以共勉。欢迎大家踊跃交流意见,分享阅读心得。 科技英语文章阅读会之: Unlock local research potential with open access 新闻来源:www.scidev.net
21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下什么事情最可悲
wyc 2011-12-11 07:14
为上一篇博文的黄山照片而议 汪育才 !-- ?༭/a-- 删除 回复 ?ٱ? wyc 2011-12-11 07:05 这是一组摄影的成功之作。 景取得好。 兰天, 白云, 青松, 少女。 中心突出。 无论是头一张的“景如画”, 还是第二张的“风景如画”, 都显得朱总司令墨宝的特别传神! 始终将“朱德”二字突显出来, 充分体现出了艺术家对伟大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 小姑娘天真、自然、美丽, 与黄山风景融为一体。 无声地詮释了和湝之美、 天然之美、 黄山之美! 画中对书法之美, 更流露出无限的创意!!! “风景如画”四字从左到右书写, 而 “一览众山小”则逆而书之, 皆不胜优美,流暢,顺其自然! 善哉! 无法之法, 是为至法。 天下之可悲者, 莫过于脑之僵化, 心死者也!! 删除 回复 ?ٱ? huailu49
个人分类: 未分类|23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使用LyX?
z295474566 2011-12-9 10:25
如何使用LyX? 2010-08-25 21:14 LyX是一款自由开源的文字处理软件,是夸平台的,既可以在Win系统里运行,也可在linux、Mac和Solary系统里运行。它特别适合学生和科技人员编辑科技文档,尤其是处理数学论文。该软件的默认文件是.lyx文件,但可导入.tex文件,导出.tex、.pdf、.dvi、.ps等格式的文件。LyX可用作.tex文件的前端,其排版是由tex系统来完成的。在LyX里,编辑数学公式非常方便,也非常直观。你只需要按Ctr+M键就进入行内公式编辑状态,按Ctr+Shift+M就进入单独占行的公式编辑状态,而且这两种状态用Ctr+Shift+M可进行切换。在公式编辑状态下,你可以像Mathtype那样用鼠标点击相应的图标来输入各种符号,也可以用tex命令输入数学符号。例如,求和符号$\sum$用\sum加空格键,积分符号$\int$用\int加空格键。 如果你使用的是win系统,你可以到 http://www.lyx.org 去下载一个最新版本进行安装;如果你使用Ubuntu系列,你只需要打开终端,输入sudo apt-get install lyx,然后按提示输入密码回车即进行安装。安装完成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及时预览,该功能使得你输入的数学公式及时看到排版的效果。打开及时预览的方法是启动LyX,打开菜单-工具-首选项,弹出对话框,点击显示,在及时预览下拉菜单中选择“开”。如图: 现在你可以新建一个文档进行编辑,或者打开一个.lyx文档,或者从.tex导入一个文档。然后点击pdf图标,就可预览pdf文件;点击dvi图标就可预览dvi文件。也可在文件菜单中,将你编辑的文件导出成各种格式。 如果是纯英文文档,一切都会很顺利。但如果是中文文档,你会发现pdf不能预览,导入的文件出现乱码。 如果你是新建中文文档,你必须设置好语言和编码,这样才能顺利过关。方法是打开菜单-文档-首选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语言,在语言下拉菜单中选择简体中文,选择其它编码,在下拉菜单中选择Unicode(utf8)(如果是Win系统,选GBK)。如图: 然后在对话框中点击Latex序,加入 (在linux系统里) \\RequirePackage{CJKutf8} \\AtBeginDocument{\\begin{CJK*}{UTF8}{gbsn}} \\AtEndDocument{\\end{CJK*}} 注意,如果是Win系统,则加入 \\RequirePackage{CJK} \\AtBeginDocument{\\begin{CJK*}{GBK}{song}} \\AtEndDocument{\\end{CJK*}} 关闭对话框。如图: 然后就可以预览pdf和dvi了。 如果你导入中文.tex文件就会有乱码。解决的办法是在.tex文件的导言部分增加几句话: \\usepackage {inputenc} \\RequirePackage{CJKutf8} \\AtBeginDocument{\\begin{CJK*}{UTF8}{gbsn}} \\AtEndDocument{\\end{CJK*}} 例如一个.tex文件,文件名是test.tex,里面的内容为: \\documentclass {book} \\usepackage {inputenc} \RequirePackage{CJKutf8} \\AtBeginDocument{\\begin{CJK*}{UTF8}{gbsn}} \\AtEndDocument{\\end{CJK*}} \\begin{document} \\title{曲线与曲面的微分几何} \\maketitle 我们讨论三维欧氏空间的向量代数、向量微积分、曲线与曲面的解析几何、等距变换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后面讨论曲线曲面的微分几何时所需要的.我们假设读者掌握了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和数学分析的基础知识,因此向量代数以及曲线与曲面的解析几何等内容只是罗列相关概念与结论,省略其推导过程.由于向量微积分的理论与函数的微积分的理论基本相同,因此,这方面的内容我们也只给出一个梗概,而省略其详情.关于等距变换这一节,我们介绍了等距变换的定义、基本性质和特征,同时我们还介绍了有关标架的概念. \$\$\int_Mf(x)dx.\$\$ \\end{document} 导入过程如下: 1.启动lyx; 2.文件-导入-Latex(plain)... 3.选择要导入的tex文件test.tex。 结果如图: 最后,给一个截图,看看打开及时预览的效果: 设置页眉 1.在“文档-首选项”中,选择modules,然后在可用包中双击Costom Heade/Footerline 2.在“文档-首选项”中,选择“页面布局”,将页面样式设置成fancy 3.点击lyx界面左上方的下拉菜单,选择Header Left 制作演示文稿 1.在“文档-首选项”中,设置文档类为presentation(beamer),然后在latex序里添加\usetheme{Rochester}; 2.在你的文件中设置框架开始和框架结束,方法是点击lyx界面左上方的下拉菜单,选择BeginFrame和EndFrame。 3.预览 设置页码 此页无页眉和页码:\\thispagestyle{empty} 设置页码为小写罗马字:\\pagenumbering{roman}(大写罗马字用Roma、阿拉伯数字用arabic) 设置起始页码:\\pagenumbering{arabic}\\setcounter{page}{5}
30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给科学网三个建议
热度 3 changliu8888 2011-12-9 04:05
在科学网开博两个月了。从潜水身份“转正”,有很多潜水得不到的感受。科学网办的很好。 在这里给你们提三个简单建议,我认为会增加读者流量。 1。 给”最新博文“这个栏目更多的空间。目前只能装四个,但其实我发现科学网上写博的人很多,更新很快。好文章很多被埋没了。让“最新博文”得到更多的眼球,可以提高大家写作,推荐的热情。如果你能把最新博文的字号变小,或加滚动,就可以让人浏览更多的思想。 2。 增加一个栏目,让别的网站的有关新闻得到转载。我发现科学网的常客会陷入一种自我维护的圈子,有时吸引一些外界的声音是很必要的。比如有些学生抱怨,老师抱怨,其实看看别人都如何生活工作就好了。科学网别变成自己挖的坑。开拓视野是很重要的。数量你们考虑。这些外界的声音可能成为新的话题引子。不是坏事。 3。 在每一个博客内容区后面增加一个自我链接的区域,让博文的读者可以贡献自己看到的好文章或自荐自己写过的博文。这种自荐或推荐目前是在讨论中出现(比较贸然的毛遂自荐式),不能稳定位置。我觉的这样会增加荐或反的讨论力度,让从前或别处出现的好文章得到更多的曝光,也会提高讨论的深度。现在每个博文后有“作者其他博文”,“热门博文”,以及“相关博文”。这些很好,但是还可以加一个由博文读者参与推上的链接。比如今天的热门博文“ 俺眼里的世界和需要做得事情 ,”,是一个很深很好地话题。可是也就是几个博友瞎聊一番,没有深入讨论科学的工具。这莫好的文章,即使精选,很快也会被淹没,多可惜。讨论区谈的太散,真懂假懂的混杂其中。热门导读和相关博文和这个博文的内容没有一丝关系,都是机器自己靠相关词配上的吧。 我相信这些措施能使文章引起深入,相关的讨论,能让大家的参与度提高,相关的内容会让读者更踊跃。(这些建议从网站实现上都是不用大动干戈的小改动,当然网站实现从来不是容易的。如果你们能作一个,1是最好作的)。 抛砖引玉。
3431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科技英语文章阅读会:我国“科学”号海洋综合考察船下水
热度 1 liwenbianji 2011-12-8 11:03
好的读者成就好的作者。 在历次培训活动中,理文编辑一直鼓励作者积极阅读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今后,我们会陆续与大家共享一些生动有趣的科技英语文章以共勉。欢迎大家踊跃交流意见,分享阅读心得。 科技英语文章阅读会之: China pushes to rule the waves 新闻来源:nature.com
2452 次阅读|1 个评论
收到稿费
热度 9 yhliu971225 2011-12-6 16:10
2011-10-17 18:26 刘老师您好!我是科学时报编辑张其瑶,我们开了一个博客版,想刊发一下您的《8231记事》一文,希望得到您的许可。详情您可以在这个网址看到: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 ... =blogid=470336 2011-10-25 18:40 刘艳红老师您好,您的《8231记事》博文已于10月25日在《科学时报》A3版见报,链接为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2755 请查阅,感谢您的支持。另外,还要烦请您提供通讯地址和邮政编码以便我们今后为您邮寄样报及稿费。再次感谢。 以上是短信内容。 很快就收到了二份报纸,具体日子忘记了。以为至此就结束了。谁想今天下午同事送来份汇款单,是科学时报的。哈哈。 感觉科学时报像我的房东。 让我在这儿安了个家,您要用篇文章,那还不是应该的啊。 即使不是房东,不收版面费已经是件奢侈的事了,谁还敢想稿费啊。 无论如何,祝科学网及科学时报越办越好。 后记:《8231记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9300do=blogid=496165
3920 次阅读|21 个评论
为什么没有成为优秀期刊
热度 3 lixiafeng 2011-12-6 09:04
一年一度的期刊评比活动结果揭晓,我们的杂志与优秀期刊擦肩而过。 仔细看看抽检评比成绩单,作为编辑,具体的编辑人员,我是再清楚不过了。 抽检的是第 7 期和第 1 期,第 1 期可以说就错了一个地方,扣了 1 分,抽检的第 7 期就不同了,错了应该是 5-6 个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自己编校的,我清楚。第 1 期,是我研究生毕业重新分配,又回到原来的编辑部从头来做的第 1 期,我满怀信心和希望,一定要把自己喜欢的又来之不易的一份工作做好,所以我是看了一遍又一遍,何止三校啊?什么科学性啊,标点啊,表格啊,图表啊,……能看的,都看了。第 7 期就不同了,当时杂志社正在为大家补缴社会保险金,除了我所有的员工全补了,唯独我,不给我缴,问原因,就是因为我中间去上研究生了,我上研究生不是单位派去的,是我自己想学的,所以不给我补缴上研究生前在杂志社供职期间的社会保险金,我辩道:《劳动法》规定的是只要给单位提供劳动就要给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金,并没有说这个劳动者要一直在这个单位供职啊!领导很不耐烦,答曰:这是单位自己的规定!天哪,单位的规定可以有悖于国家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劳动法》吗?喝过酒的单位领导并且扬言:你是局长派来的,去找局长去!(其实,他是怕我找局长的,事后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其实是想我从这个单位考出去的研究生,现在又回来了,没有去找他说情,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所以要给我小鞋穿,让我知道以他为首的领导人的厉害。)一整套的强盗理论,差点没把我气死!正好赶上第 7 期,可想而知,我能校好吗? 一个单位的领导要知道谁在干活,谁在兢兢业业,谁在默默奉献,谁是单位的老实人,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 90 周年庆祝大会上讲道:不让老实人吃亏。下面的领导是怎么贯彻执行地?下级领导能按中央指示去办,中国多少事情能够迎刃而解啊! 悲哉!别再让老实人吃亏了!
个人分类: 工作感触|1411 次阅读|4 个评论
ScholarOne Weekly Tips (第36期):审稿人拒绝邀请自动通知编辑
Pauldu 2011-12-2 11:55
ScholarOne Weekly Tips 第 36 期: 审稿人拒绝邀请如何自动通知编辑 ScholarOne 标准设置中,当邀请的审稿 拒绝 审稿 (Decline) 时,并不会自动通知送审的 编辑 / 委 (Editor) , 但可以能过设置模板的方式在给审稿人回复时同时也在第一时间自动给编辑发送一封提醒,方法如下: 1. 找到相应的电子邮件模板 管理员中心 (Admin Center) - 管理员工具 (Admin Tools) - 设置 (Setup) - 电子邮件模板 (Email Templates) - 选择 区域 (Area) 邀请回复电子邮件 (Invitation Response E-Mails) ,然后找到“ ( 任务 : 编辑邀请审稿人 ) 编辑邀请审稿人 - 拒绝 ((Task: AE Invites Reviewers) AE Invites Reviewers - Declined) ”模板 2. 添加电子邮件模板 在前述模板标题的后方,找到并打开链接“ 添加模板 (Add Templates) ”,然后在 复制 (Copy) 列表里选择“ SW – 编辑邀请审稿” (SW – Reviewer Invitation) 或类似的模板,并复制。给模板加一个标题,如“ 编辑邀请审稿人 - 拒绝 – 通知编辑 (SW- Reviewer Declined--to AE) ”然后将正文的内容稍加修改,改成提醒编辑 (Editor) 有审稿人拒绝审稿,请他再继续邀请其他人的内容。然后选择 保存并关闭 (Save and Close). 3. 保存 网页被刷新后,只勾选“ 活动项 (Active) ”,然后 保存 (Save) . 注意,这里 一定不要 勾选其他选项。 在设置中有问题,可随时与我们联系。 杜耀文 010-5760 1229/1260 或 paul.du@thomsonreuters.com
个人分类: Weekly Tips|6472 次阅读|0 个评论
何院士深夜来访,我深表感谢!
xupeiyang 2011-11-29 13:16
今天早上,我看到何院士昨晚11:26时访问了我的博客,真不好意思。他前段时期,身体不太好,在住院治疗和康复疗养期间还给我们写了很多博文,十分感动和感激。 何院士今日博文 A Medical Experience (II) – My recovery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65do=blogid=512682 xupeiyang 2011-11-29 06:46 何院士,您好。我才知道您住院了,您多多保重贵体,安心疗养,祝您早日康复。 博主回复(2011-11-29 07:34) : Thank you. 今年2月以来,我有问题请教何院士,他都及时给我回复,每次十分感动。 何毓琦 2011-8-16 11:22 Thank you for your good wishes 博主回复(2011-8-16 11:29) : Thank you very much. Good wishes for you. 何毓琦 2011-5-8 21:46 Dear Dr. Xu, By accident I came across your blog article 何毓琦院士研究论文被引用情况. Thank you very much. Y.C.Ho 博主回复(2011-5-13 13:04) : 何院士,您好。 2010年8月25日,我查阅了您的部分论著被引用情况,没有与您核实,不知是否准确?请您指正。 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博主回复(2011-5-12 13:32) : 何院士,祝您身体健康,生活快乐。 何毓琦 2011-2-11 10:55 Thank you for your new year greeting. Best wishes. Y.C. Ho 最近访问的好友 dsp2008 11月29日 crossludo 11月29日 wangfutao 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Not off the people, fool the people, buy the people 11月29日 dulizhi95 一篇博文伤害了多少人---我的做人原则 11月29日 zlyang 科学家出重要成果年龄变大 11月29日 xqhuang 北生所成功的标志是什么? 11月29日 sidneyamy 11月29日 sdczw 11月29日 shanbowei 直面事实--科学网排名竟然如此落后!!! 11月29日 何毓琦 院士 A Medical Experience (II) – My recovery 11月28日 airright 11月28日 wyc 鸿飞京城(书法) 11月28日 liuli66 周光召先生求解973存在定理 11月28日 pinjianlu 念奴娇·科研(仿赤壁怀古) 11月28日 Cocklebur 希望取消任务领取后的消息提醒 11月28日
个人分类: 我的日记|25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实现“非显而易见性”向“显而易见性”转化
geneculture 2011-11-29 08:36
geneculture 2011-11-29 08:32 提示嘉文注意一个全世界都公认的道理: 无论是科学发现,还是技术发明,其目的都是要实现“非显而易见性”向“显而易见性”转化。 geneculture 2011-11-29 08:28 其实当嘉文把“三旋”图形化(也是一种具体的“形式化”)之时,实际上就已经表现出了几何图形所具有的直观的逻辑关系。当嘉文再用这一系列的几何图形来表达或解释实质上是类比“第一”和“第二”两类“赋值”【见: 】情形的时候,其思维模式就已经一览无余了。为什么其他人还会有不尽认可或理解之处呢?在晓辉看来,这很可能就是“演绎”和“类比”两种思维方式的冲突造成的。 geneculture2011-11-28 13:36 看过“企业的三旋特征”之后,晓辉尝试把它分解为这么几个层次: ...... geneculture 2011-11-29 08:17 可否做这样一个假设: 只要人际(进一步也可包含人机)之间存在“非显而易见”的情形, 那么也就必然存在相互之间交流或沟通的某种广义的语言文字隔阂。 博主回复(2011-11-29 08:21) : 晓辉可以用你的这个理论去质疑任何的攻克数学难题的成果。因为它们没有一个是显而易见的。我只能说:晓辉限在自己中太深。 geneculture 2011-11-29 08:15 正因为实现“非显而易见性”向“显而易见性”转化,就如同实现“非标”向“标准”的转化的道理一样。 所以,晓辉所说的广义双语信息处理才特别重视“个性化与标准化的结合”。 博主回复(2011-11-29 08:19) : 我放弃和晓辉继续讨论逻辑语义拓扑的尝试了。晓辉可能不适合讨论该类问题。 geneculture 2011-11-29 08:11 如果逻辑和直观的两类隐含形式不能实现“非显而易见性”向“显而易见性”转化,那么,就不能由“私人用意”转化为“公共用意”。于是,在别人或外人(即读者)看来也就会不知作者(堆砌这些“文”或“虚拟的物”)究竟想说什么。 geneculture 2011-11-29 08:07 提示: 意(知、情、意、行)——其中可知的意是基于逻辑,可感的意是基于对象。 义(道、理、法、义)——其中可知抽象的宏观的道以及微观的理、法、义。 文(字、式、图、表)——其中抽象的公式和表格,直观的图形,两栖的字。 物(音、像、立体、活体)——其中涉及虚拟和现实两系列的直观具体物象。 “三旋理论”或模型和“自组织原理”以及“企业的特征”都是他人和前人的知识贡献。仅从“文”的角度看,嘉文只不过是把它们两两地组合起来,对其“含义”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此即可逐渐地形成“意”的多视角,其中,也包含了嘉文这个人物以其“物”的个性赋予了他特定的“用意”——这就是个人价值的一种体现(其中涉及逻辑和直观两类隐含形式只有实现“非显而易见性”向“显而易见性”转化之后才能由“私人用意”转化为“公共用意”!)。 geneculture 2011-11-28 14:00 在公私两类“用意”中,只有前一类可以融入人类的知识集合,后一类如果不想随着个体生理的消亡就必须由物转化为文从而可为它物传承。这是广义文本自身内部“物、意、文”三个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或信息属性。不知嘉文是否能理解或认同这样的广义文本信息理论或观点? 博主回复(2011-11-28 14:23) : 我能理解晓辉说的理论和观点。 只是我认为晓辉暂时还没有理解到本文和相关文章的逻辑命题的结构,以及这些逻辑命题结构的合理性及其新颖性。 而仅仅从表达形式和方法来理解,是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理解,并且用表达的公私义来回应本文,认为本文是缺乏公义的表达,是回避实质逻辑命题结构评论的误解(或无解)。 晓辉应该知道“逻辑命题结构”指的是什么? 如果晓辉能指出本文或相关文章的逻辑命题及其结构关系,又能从“公义”的角度给出另外的,对同样逻辑命题和结构的,可更容易被公众理解的表达,我才不会认为晓辉的提醒是基于误解(甚至是“无解”——无理解)。 geneculture 2011-11-28 13:51 小结(晓辉前后两次的评论): 前者属于纯形式的,也就是形式化的,所谓形式信息处理;【这仅涉及广义的“言和语”的问题。】 后者涉及了内容的,也就是被赋值的,所谓内容信息处理。【这就涉及了“取值与置信”的问题。】 【在此,前者主要讨论“文”的范畴的问题,涉及各式各样“文”可能携带的“含义”;后者主要讨论“意”的范畴的问题,涉及公共已知“意”之外的公共未知即私人赋予的“用意”】 博主回复(2011-11-28 14:08) : 这两个评论也表现出,晓辉对形式信息和内容信息的理解和我有所不同。 晓辉所说的“形式信息”,我的说法是:符号信息; 晓辉说的“内容信息”,我的说法是:语义信息; 而对“形式化”的理解,我和晓辉也不同。 晓辉对“形式化”的理解是:用于表达信息的符号的清晰化,唯一标识化。 而我对“形式化”的理解是:语言所表达的概念和命题的清晰化,命题逻辑的清晰化。 geneculture 2011-11-28 13:36 看过“企业的三旋特征”之后,晓辉尝试把它分解为这么几个层次: 1.三旋的几何特征 2.嘉文的一类赋值(如:通过类比生理组织来理解或解释“三旋”的一种含义——实际上是嘉文的一种用意) 3.嘉文的另类赋值(如:通过类比社会组织来理解或解释“三旋”的另类含义——实际上是嘉文的另类用意) 注: 这里的社会组织就是嘉文举例的私人企业即家族企业和现代企业。 4.嘉文由此兼论了可从“三旋”的角度解释管理的意义 附录: 企业的三旋特征 http://wenku.baidu.com/view/19ebbf717fd5360cba1adb4f.html http://hi.baidu.com/%D2%D7%B9%FB/blog/item/d9e71f55bd4ca9ceb645ae52.html 博主回复(2011-11-28 13:50) : 如果读者无法理解这些用意中的含义,读者就无法正确理解基于这些含义的其他用意。晓辉暂时没有看到真实用意和用意中的含义,希望能得到晓辉对这些文章的“含义上”的理解。 博主回复(2011-11-28 13:43) : 关键不在于是谁的用意。 任何的理论创见,首先都是创见者的用意,这点无需谈论,谈论也无意义。关键是这种用意能够得到读者的何种理解或不理解,何种认同或不认同。这才是发表创见者的真实用意。 geneculture 2011-4-19 17:29 几何图形直观描述+代数方程抽象刻画+分析图表具体说明=》是否可行或更好? 博主回复(2011-4-20 09:21) : 是的,要是我能得到数学老师的指导就好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982do=blogid=430775 Babituo 昨天14:35 “三旋理论”或模型和“自组织原理”以及“企业的特征”都是他人和前人的知识贡献。仅从“文”的角度看,嘉文只不过是把它们两两地组合起来,对其“含义”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此即可逐渐地形成“意”的多视角,其中,也包含了嘉文这个人物以其“物”的个性赋予了他特定的“用意”——这就是个人价值的一种体现。 你的这种理解容易导致对我的一些用意中的公义化的尝试努力的忽视。或者可能是,你本来就没有理解到其中某些逻辑拓扑的公义性。 Babituo 昨天14:37 这也说明,我们两人之间对“义意”的区分的层次性理解有所不同。 Babituo 昨天14:43 我已经在最近的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辨识义和意,其实不能从是团体共识和个体独识来判别,而要从表达者所表达的逻辑内容,是否是表达者自己认定与个人意识有关还是无关来判定。我曾经这么提示过晓辉,不知晓辉能否理解到这个层次? Babituo 昨天14:51 简单地说:不管任何人,只要是他说的是已知的事实,尽管这个事实,只是他个人认为的,或个人假设的事实,那么,他说的就是“义”,而其说到的个人明确声明了的,对这些事实未知部分的不确定理解和猜测判断,就是“意”。(我在色字猜测中已经表达)。对义意的区分,根本在于是对“已知”还是对“未知”的表达。这是我目前的理解。 geneculture 1秒前 回应两点: 1.嘉文的“某些逻辑拓扑”指什么? 2.由于“已知”和“未知”均以某个主体的知与否为前提,因此,这还是“公共用意”与“私人用意”。这两类“用意”均存在是否合符逻辑的问题。 Babituo 12分钟前 晓辉要关注内容逻辑,不要只看表达逻辑。 Babituo 11分钟前 不管是公意还是私意,晓辉都要具体去了解:是什么意? Babituo 9分钟前 晓辉了解到了,是什么意的前提下,才可能检查,是否符合逻辑。 晓辉对“是什么意”都没有得到了解,就问是否符合逻辑,本身就不符合行为逻辑。 Babituo 6分钟前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为什么要这么样?这是正确的质疑逻辑步骤,晓辉以及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这个步骤。 Babituo 6分钟前 或者,知道,但做不到。 Babituo 5分钟前 我是在努力做到,但要做到很好,不太容易。 geneculture 1秒前 内容逻辑在具体的领域中都是很好理解的。 形式逻辑与具体的领域无关,具有普遍性。 geneculture 1秒前 你我都很努力了。 隔行如隔山的事情是没有办法的。除非大家都能多学一些跨行业领域的知识。 geneculture 刚刚 学界 质疑的步骤 就是这样: 首先,看形式逻辑是否通得过。 进而,再看内容逻辑是否可靠。 geneculture 1秒前 如果形式逻辑都通不过,那么,学界就不信——这就是我说的 “置信”问题 。自然也就没有下文了。 geneculture 1秒前 形式逻辑很严谨,是一系列的“取值”判断——这就是我说的 “取值”问题 。如果通过了,那么,也就自然会有下文了。 geneculture 1秒前 下文,即:你说的“内容逻辑”,也就是我说的“ 领域知识 ”,是必须有该领域的同行来评价的——这就是“ 同行评议 ”。如果一个人探讨的问题暂时还没有同行,那么,孤独就是必然的。所以,学界才会说:要做 前沿领域的科学家 首先就 必须耐得住寂寞 。
个人分类: 教育学|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七绝:题盆花
热度 1 zhaodl 2011-11-26 12:15
七绝:题盆花
谈起高校期刊如何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学生培养服务时,编辑发来一位已毕业作者,在教师节时送的盆花。闲谈之后,提出让我给配上一首诗。思忖半天,我拟了一首七绝,不知道是否合意,发上来留存。 七绝:题盆花 春华何必尽秋实,绿叶怡然乐衬枝。 花艳常思根下土,冠奇未忘是谁持。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3022 次阅读|3 个评论
“既懂机器语言,又懂自然语言”的“双语信息处理系统”
热度 1 geneculture 2011-11-26 04:24
这个对话是从“搜索计算和逻辑计算的异同”这个帖子下面的对话。再粘贴过来时,晓辉附上了自己当时没来得及的一些回复意见。之所以还要汇编到这里,主要是因为晓辉的许多回复意见和自言自语是当时的意识流或即兴答复的记录。其中,一个焦点就是晓辉提出的“既懂机器语言,又懂自然语言”的“双语信息处理系统”何以可能?其实,只要记住其中“译码员”用的“电码本”也就应该明白了什么是一个文本的“双语者”——“双语信息处理系统”的一个特例。 在晓辉看来,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还会在嘉文和文祥两位对话者那里变成如此难理解因而竟然造成了不同情形的理解或误解呢?细心读一读三人的对话,就会发现,三个人的背景、立场、角度、思维、言语等等的不同,是根源。这也再次说明,非形式化语言的交流,不仅计算机处理不了,就是自然人也会时常处理不好。严格地讲,这就是单语者必然要遭遇的困境。也正因为深知其中的困难,邹晓辉才基于广义形式语言学精心设计了广义双语协同智能观计算系统——这一显著超越了任何单语者以及单语系统能够处理语言和知识的极限。 附录(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982do=blogid=509981 ) : geneculture 2011-11-22 12:19 (继续) 这就是晓辉设想的新的科学方法体系(*) 基准参照系 各就各位论 各得其所论 应对参照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4143do=blogid=509924 “第三脑智”及其后台的底层技术标准和前台的运营服务规范 geneculture 2011-11-22 12:17 (继续) 如果把不同的各个“信息基本定律(假说)”支配或解释的问题搅合到一起来谈论,那么,出现“众说纷纭”的乱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因此,务必启用新的科学方法体系(*)来规范言语行为并引导其背后的思维方式逐步走上正确的轨道(即:形式信息处理“各就各位”;内容信息处理“各得其所”)。 geneculture 2011-11-22 12:11 (继续) 而一旦由“形式信息处理”的话题迈入“内容信息处理”的话题之时,随之而来的必然就是“众说纷纭”的场面。 因为,这里存在“同义并列、对应转换”与“同意并列、对应转换”两个极端的情形。 前者由“第二信息基本定律”决定,两者结合部可由“第三信息基本定律”解释,后者由“第四信息基本定律”解释。 geneculture 2011-11-22 12:02 在晓辉看来,只谈“形式信息处理”是没有多大“讨教还价的余地”的。 这是由“信息第一基本定律”所决定了的。 geneculture 2011-11-22 11:58 以往的争议几乎都是大家有意无意地把“形式信息处理”与“内容信息处理”混在一起来谈论时所造成的。 geneculture 2011-11-22 11:55 一锤定音,由此定调。数字化是两条路径接轨之处,两类形式化方略是两条路径互补之处。只有在形式信息处理的坚实基础(这里是像二进制数或十进制数那样“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纯数字形式所必然具有“一义性”或“唯一性”的那种“唯我独尊”的领地)之上,才可能进一步来介绍内容信息处理的方略和各种各样的优化方案(这里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多样性”或“多元化”领地)。 【 】geneculture2011-11-21 23:15 尤其要注意的是: 晓辉考虑并设计的“双语者”——协同智能计算系统, 既熟悉机器语言所必然要遵循的数理逻辑和算术规则, 又熟悉日常语言所当然要遵循的形式逻辑和语法规则。 只是这些并没有在那几篇文章中介绍罢了(虽有伏笔) 博主回复(2011-11-22 08:17):晓辉这里的"熟悉"一词用得可能是恰到好处的。而且是“要遵循”,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是尚未掌握(只是熟悉),尚未实现(要去实现)。可能是我自己的理解太激进了,认为晓辉是自称已经解决与实现了。也许我和晓辉的理解是一致的:这个方向是对的,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才行。 geneculture 2011-11-22 11:40 回复【47】博主回复(2011-11-22 08:26): 接下来的问题是要说:因为现在有了云计算的通信条件,所以,借用收发报机那种依据一个电码本就可让全世界的译电员得出统一电文的这种通信模式,来说明双文双语协同智能计算系统依据的可称量文本形式信息的“天平原理”的可行性、可靠性和重要性。 博主回复(2011-11-22 08:08):晓辉是否有这层含义:收发报机、译码员、和收发报用户的这种串行的结构可以改为并行。用户就可以在使用自然语言的时候,同时在背后实际使用了电码,而收发报机在内部使用电码的时候,也同时在外显上使用了自然语言? geneculture 2011-11-22 11:15 对(确定的)东西的评论,是有据可考的;(应当支持!) 对(不定的)东西的臆测,是无据可考的。(应当反对!) geneculture 2011-11-22 11:10 谈复杂的问题或研究项目一定要循序渐进、由简入繁。 这样,大家的理解才会逐步汇集到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对已经提到的与没有提到的要分开来讨论,不可混淆。 就是说,要说一是一(确定的),说二是二(不定的)。 理解“间接形式化”的一个众所周知的电报通信的初级例子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4143do=blogid=510415 理论思维 2011-11-22 08:28 我从来没有否认人机协作,提高对译水平方面的研究的意义,数字化当然是必要的一环.更重要的是数字化从属于形-形对应得以建立的整个过程.为此,我还在科学网第一时间肯定了晓辉试图把语言学理论与逻辑语义理论结合起来的探讨. 问题是,晓辉缺乏对课题难度的足够估计,缺乏在研究过程中,扩大知识面,尤其是提高理论鉴别能力,以抓住问题实质,不断深入的自觉性,即使在别人提醒时,也没有冷静的批判分析自己的设想,使自己的研究,停留在初步的设想上. 【嘉文】回复(2011-11-22 08:39) : 所以,在我感悟的 研究进路 中,试图把晓辉的自然语言数字化接口摆在了先锋的位置。也就是人机接口的位置,而逻辑处理上最接近该接口的方案,我认为就是基于搜索的计算和产生式系统,接下来会带来软件体系架构的一次深刻的变革。 这条进路应该是比较清晰的了 ,当然,还有很多具体工作可做。 【晓辉答复:自称“理论思维”的张文祥先生终于又回到了半清醒(还知道“更重要的是数字化从属于形-形对应得以建立的整个过程”)半糊涂(仍然不知道“ 人机接口 ”的“问题实质”究竟在哪里)的状态了。嘉文却已经是很清楚“ 人机接口 ”和进一步需要做的事情了——“ 接下来会带来软件体系架构的一次深刻的变革 ”。】 1/ 6 | 总计:59 理论思维 2011-11-22 07:25 邹晓辉在谈"第三脑",什么是"第三脑",不就是人机协作吗?我指出邹晓辉回避了对译建立的对应得以实现的实际困难,而嘉文从接口切入,具体分析了邹晓辉"创见"混淆了数字与机器代码的作用. 【嘉文】回复(2011-11-22 07:54) : 对于计算机而言,虽然数字化不等于形式化,但 数字化是形式化的前提。如果要得到广泛深入的形式化处理,首先要得到广泛深入的数字化处理。从这点来说,晓辉的自然语言数字化接口是一条有创建的思路,这点我从来就没有否认,而且非常认同。 只是, 随后的形式化的任务才是攻坚战,晓辉也许也意识到并已经有所行动,我拭目以待。 【晓辉肯定并明确提示: 嘉文看到了“ 数字化是形式化的前提 ”并且也在此明确强调了“ 晓辉的自然语言数字化接口是一条有创建的思路 ”, 这是我们彼此达成共识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值得肯定和庆祝!至于“ 随后的形式化的任务 ” 就不知是我们个人可以做得了的事情 ,否则,晓辉还要设计“协同智能计算系统”做什么呢?个人都干就得了。】 【 晓辉回复并再次提醒 :张文祥——自称“理论思维”者,在此仍然表现出其思维的混乱,简直就是糊里糊涂。 因为,你几乎没有搞清楚晓辉和嘉文探讨的究竟是呢个层面的问题!!! 同时,张文祥——自称“理论思维”者, 这么多年来几乎就没有在和我们各位的对话中说清楚自己的究竟是谁?能做什么?最关键的是你这位号称“理论思维”者却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们你自己究竟有啥创见或自己的理论???】 geneculture 2011-11-21 23:15 尤其要注意的是: 晓辉考虑并设计的“双语者”——协同智能计算系统, 既熟悉机器语言所必然要遵循的数理逻辑和算术规则, 有熟悉日常语言所当然要遵循的形式逻辑和语法规则。 只是这些并没有在那几篇文章中介绍罢了(虽有伏笔) 【嘉文】 回复(2011-11-22 08:17) : 晓辉这里的"熟悉"一词用得可能是恰到好处的。而且是“要遵循”,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是尚未掌握(只是熟悉),尚未实现(要去实现)。可能是我自己的理解太激进了,认为晓辉是自称已经解决与实现了。也许我和晓辉的理解是一致的:这个方向是对的,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才行。 geneculture 2011-11-21 23:11 而只“懂”两者之一的收发报机或普通收发电报的用户, 都是“单语者”——两者都没有“电码本”的特别帮助。 因此“单语者”只“懂”某一“单语”而不“懂”双语。 【嘉文】 回复(2011-11-22 08:26) : 接下来的问题 只是:如何把收发报机 改装成 一部既是双语交换机,又是计算机的机器了,对么? 回复(2011-11-22 08:08) : 晓辉是否有这层含义:收发报机、译码员、和收发报用户的这种串行的结构可以改为并行。用户就可以在使用自然语言的时候,同时在背后实际使用了电码,而收发报机在内部使用电码的时候,也同时在外显上使用了自然语言? 【 晓辉答复或提示:“ 接下来的问题 ”不是“ 改装成 ”而是要有双语者那样的属于自己的“ 双语文本 ”库。不仅是“串行”和“并行”这一个层面的区别,还有很多个层面的区别。】 geneculture 2011-11-21 23:08 因为, “懂”电码和汉语的译电员, 是“双语者”——其“懂”双语的程度 是由“电码本”决定的 。 geneculture 2011-11-21 23:06 “懂”电码和汉语的译电员, 与只“懂”两者之一的收发报机或普通收发电报的用户“懂”, 既相同——都“懂”; 又不同——但 “懂”的不全一样 。 geneculture 2011-11-21 23:01 正如嘉文所知, 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知识管理方面 是双语系统的优势领域 。 geneculture 2011-11-21 22:27 强烈提醒: 不能离开“第三脑智”(及其功用)谈“(双语)协同智能计算系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4143do=blogid=509924 geneculture 2011-11-21 22:21 还是基于以下特征来谈才不会走题或跑调! 第二路径的基本特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4143do=blogid=509540 geneculture 2011-11-21 22:15 为什么 电码本如此之重要 以至于收发报 双方都要有它 ?因为,有它才能让不懂电码的人懂电码。如果电码是一种文本语言,那么,看见一目了然的电码本 算不算就看懂 电码了呢? geneculture 2011-11-21 22:11 什么叫做“懂”? 嘉文 能说 “懂”电码和汉语的 译电员 与 只“懂”两者之一的 收发报机 或 普通收发电报的用户 的“懂” 有啥不一样吗? 【嘉文】 回复(2011-11-21 22:36) : 晓辉是否是这个意思:懂双语的译电员和收发报机及用户对两种语言的懂,不但没有任何的不同,而且还可以捆绑着这两种语言自由地使用,想用来做什么就做什么,何况呼逻辑计算?对么? 2/ 6 | 总计:59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22:04 至于“算法”的论题,更是至少要三部曲才可以谈清楚。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22:02 关于晓辉说的间接数字化和间接形式化,为何区别于现有的直接数字化和直接形式化?也要另外开辟专栏来系统阐述。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22:00 关于 计算和推理以及算法 是另外三个话题。将另开辟专栏来讲。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21:55 不要小看那个像“电码本”一样的“数字化了的广义双语数据库”和那个像“译电员”一样的“双语协同智能计算系统”。 注:我文章仅仅介绍了它这个“冰山”的一角。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21:44 算数计算和逻辑演算以及计算机模拟操作 三者虽然密切相关,但是,并非同一个概念,而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尽管三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迭交。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21:39 提示: 枚举和搜索是计算机可执行的两类基本算法。其它复杂算法都是基于它们或它们的次类进行的各种组合变换。 【嘉文】 回复(2011-11-21 21:43) : 这个提示是没错的,理论上讲,幼儿园的小朋友可以通过记忆数字码串的方式解答任意的算术加法问题。 【晓辉答复: 嘉文只要知道晓辉这个提示没错就行了 。至于嘉文小朋友的例子不恰当因为与主题无关就不多说了。】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21:32 “不知道自己偷换了概念”的是嘉文而不是晓辉。 试问:晓辉文章里什么地方“把双语系统中的数字化等价为单语系统中的形式化概念了”? 如果有,请嘉文找出来! 【嘉文】 回复(2011-11-21 21:59) : 如果晓辉自己明知道自己在这里所说的“懂机器语言”和我们在单语系统下所说的“懂机器语言”是不同的概念,而不强烈地提示读者注意区分这两个概念,以便“误导”不细心的读者不自觉地偷换这两个概念,而扩大化地认为双语系统的功能和价值,一旦细心的读者发现这个问题,反过来晓辉却说,是读者自己偷换了概念。 【 晓辉提示:“双语系统的功能和价值”即使再强调也不为过 。 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呢?其一,仅就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而论,如果具有 “双语系统的功能和价值” 那么无论是对于软件开发人员,还是对于普通用户,都将是某种智力解放。其二,如果能够在所有的开放平台或环境中以及各种各样的工具软件上均做到其人机交互界面具有“ 双语系统的功能和价值 ”,那么不仅将大幅度地解放软件开发人员的智力,而且,还可大大地提高软件产品和服务工程的质量。其三,如果所有的软件系统均能具有 “双语系统的功能和价值” ,那么,基于计算机及其国际互联网的各种各样的知识产品加工和协同职能服务也都将十分方便。....... 总之,有了广义双语协同智能计算系统,集大人类知识之成,也就再不只是梦想了!!!】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21:25 就拿前面的“译电员”(双语系统)和“电码本”来说,它们就 很好地实现了 与两个“单语系统”(收发报机和收发双方用户)之间的结合。 【嘉文】 回复(2011-11-21 21:40) : 晓辉用这个例子只能说明晓辉对单语系统的形式化的理解是缺失的。 收发报机压根就只是一个传信机,完全缺失计算机的特性,这和单语和双语系统毫无关系。这也说明,双语系统只能取代计算机的单语系统下的传信功能,而不能取代单语系统下的逻辑计算功能。而后者,正是计算机形式语义的主体。可以肯定地说,双语系统几乎和计算机形式语义无关。 【晓辉答复和提示: 晓辉采用“译电员”(双语系统)和“电码本”的目的就是要首先说清楚“文本通信”就够了——至少在第一阶段的间接形式化的任务完成上它是相当令人满意的 。至于 在此之后另一个阶段对内容的间接计算问题,可以放到另外的相应的专题中来介绍和讨论——换句话说,晓辉都还没有介绍它们,嘉文又如何能够有针对性地讨论它们呢? 嘉文对自己暂时都还不知道晓辉是怎么想或做或写或说的,又何故要妄下结论呢?仅就此而论,嘉文与张文祥都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因为你们在此都还不知道晓辉是怎么想或做或写或说的就试图仅凭各自的猜想做判断。 晓辉这样说或提示,其一说明晓辉知道你俩各自的特征或擅长, 其二,说明晓辉想提醒两位稍安勿躁——像自然语言处理这样复杂的大问题岂能是我们几个这样简单的网上如此的对话就可能一下子谈得清楚的事情?】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21:21 饭要一口一口吃,研究成果也要一点一点地呈现,或者说,文章也要一篇一篇地写或读或讨论。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21:06 至于,基于该共享数据库可做各种基于查询尤其是基于各种复杂组合查询的人机对话应用系统软件,则是另一个话题了。 不同的任务由不同的软件来完成。不能要求一个数据库或一个软件做超出其设订功能以外的事。这是没有道理的! 【嘉文】 回复(2011-11-21 21:15) : 晓辉会说:双语系统可以和单语系统同时使用。这是不错的,但问题是如何实现双语系统和单语系统的混合使用?这个重点的问题并不是晓辉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回复(2011-11-21 21:12) : 晓辉应该非常清楚,数据库应用软件只是计算机软件中的一部分的应用类型,是晓辉把双语体系的适应范围扩大了,扩大到能理解机器语言的范围了。而不是我们要强迫双语系统来驱动机器操作。单语系统驱动机器操作很溜,双语系统就不行。 【晓辉答复并提示: 关于第一个问题 ,由于现有的单语系统已经存在,其驱动能力双语系统随时可调用。因此,这无须要求双语系统去做和单一系统一样的事情。何况双语系统当然可以做得到。因为,双语系统本身就是由两个单语系统构成的。所以,嘉文这里的问题是不需要回答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 ,其一可能是由于嘉文不清楚数据库和操作系统之间的关系而引起的。因为,嘉文只提到了“ 数据库应用软件 ”而并没有提到(计算机底层)“数据库和操作系统之间的关系”。其二可能是由于嘉文不明白“ 双语体系 ”与“ 机器语言 ”之间的多重关系。因为,嘉文没有看出哪些问题属于(计算机底层)“数据库和操作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哪些属于(与计算机底层操作系统无关的各种各样的具体应用的)“数据库和应用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 换句话说,嘉文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个协同智能计算系统)即“双语系统”的全部内涵—— 当然应该表扬嘉文至少已经理解到了它的两层含义及其价值 ,就也开始轻易地试图下全部结论。】 3/ 6 | 总计:59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21:00 对数据库而言, 做到双语查询, 这就已足够了。 【嘉文】回复(2011-11-21 21:07) : 是的,我赞同这个说法。前提是对于数据库而言。千万不要扩展到真正的逻辑计算领域来讲形式化,绝对不能说双语体系能理解机器语言,理解机器语言的真正意思是:能驱动机器的逻辑计算操作,最终一定是与机器有关的,而不是到与机器无关的数据库查询层次的查询操作。 【晓辉提示:因为这里的机器 实质上就是软件——其核心就是具有自动查询功能的双语知识信息处理数据库 。其中具有的双语转换装置功效的一系列双列表就是基础表,各种各样的用户基于它们的一系列的查询可被系统记录或采集并由运营人员与系统一道加工成为今后可重用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查询表—— 这才是记录了各种用户需求的可操作的应用计算子系统。其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以及统计等各类具体操作的能力,主要是在这个层面才来考虑如何具体运用的。 】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20:56 再次提请嘉文看清楚: 晓辉的双语系统中的数字化就是形式化。 理由1: 数字化,尤其是基于算术数字排序定位之后的数字化,就是最理想的形式化。 理由2: 鉴于数字化和形式化各自均有至少两个义项,因此,晓辉用的是 间接数字化和间接形式化 的称谓,以此区别于 直接数字化和直接形式化 各自均有至少两个义项的情形。 【嘉文】 回复(2011-11-21 21:31) : 很象是幼儿园小朋友学算术,开始不懂的时候,你问小孩1+1=?,他告诉你2,只是记得大人这么告诉他的,如果你再问12+32=?如果大人没教过,或他不记得了,他就回答不出了。这就是 搜索计算 。等到小学生真正懂得了算术加法运算和数字的意思,即使他从来没有计算过1234567+9876543=?他也能“算出”结果为“11111110”,因为,小学生 学到了计算的规则 ,而不是死记的结果。 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小学的小朋友所知道的算术加法是不同的,幼儿园的形式化和小学的形式化是不同的,我们最多说:幼儿园的小朋友能够记得 数字表示的关系式 ,不能说,幼儿园的小朋友懂得 数字的算术计算 。 晓辉,我已经说得这么通俗了,难道你还不明白我质疑的是什么吗? 【嘉文】 回复(2011-11-21 21:02) : 要么晓辉承认:单语体系下的形式化和双语体系下的形式化概念是不同的。我一再强调的单语体系下的逻辑操作语义在双语体系下是空白的问题,晓辉怎么可能毫无认知呢? 【晓辉答复:嘉文质疑是自己想象的问题。因为,“晓辉用的是 间接数字化和间接形式化 的称谓,以此区别于 直接数字化和直接形式化 ”。也就是说, 晓辉的研究成果 早就明明白白地区分了 这两类形式化理论及其方法 。】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20:50 所以说嘛,你们都没有认真读懂我的文章,甚至图解都没有仔细读。就在那里无的放矢。仅凭各自的猜想就来评论!不出差错才怪? 【嘉文】 回复(2011-11-21 21:00) : 我的提醒应该没有猜测成份了,晓辉应该可以直接面对我提出的数字化不等于形式化的问题。要么晓辉重新定义双语体系的形式化概念,不要和单语体系的形式化概念混同,企图获得单语体系的形式化好处又获得双语处理的优点,如果晓辉不正视这个问题,就可能会走向自欺欺人。 【晓辉 提示:嘉文这里提出的是一个伪问题 。纯属于误解——可能是嘉文自己的粗心造成的。】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20:46 道理一样,数码不同。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20:44 任何人只要冷静理性地想一想,就会明白“间接形式化”的优越性。 试想:电报机不懂一丁点儿中文,但是,却并不影响它准确无误地传递汉语的文本信息;广大普通用户也几乎都不懂电码,尤其是过去,电报通信的双方也不能通话,但是,仅凭译电员给出的汉语文本,也几乎并不影响彼此的沟通。其间,统一的译码本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什么要把必须由用户自己做的事不合情理地让机器来做呢?反之,为什么不把机器可做得更好的事就让机器来做呢?人机之间合理分工高度协作形成的“第三脑智”可做很多两方面(即“第一脑智”和“第二脑智”)单独都不可能做的事。 【嘉文】 回复(2011-11-21 20:56) : 晓辉应该区分是双语表达,而不是双语思考或双语计算。因为,晓辉的双语字符不能驱动任何的逻辑操作,而单语的字符是驱动逻辑操作用的。双语的字符只是被查询的对象。 不过,支持双语的查询已经是有价值的创意了。 晓辉要注意变换的副作用,你获得了 双语处理的优势 就必然牺牲单语的逻辑驱动能力。因为逻辑驱动能力是和主体相关的, 双语查询是摆脱了主体相关性才获得了统一处理的好处 。 【晓辉提示:能够做到“ 双语表达 ”就足够了!!“ 统一的电码本 ”对“ 译电员 ”就具有“ 逻辑驱动能力 ”!】 �ٱ� 理论思维 2011-11-21 20:38 不会就是电报译码本吧. geneculture2011-11-21 20:28 双语(“十进制数”和“字和字组”)对译文本,即:这样的“双语者”依据的“统一的电码本”,晓辉不仅在十年前就已经做出来了,而且,很实用。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20:28 双语(“十进制数”和“字和字组”) 对译文本 ,即:这样的“双语者”依据的“ 统一的电码本 ”,晓辉不仅在十年前就 已经做出来了,而且,很实用 。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20:24 这样的“双语者”其实是一个“双胞胎”——用户及其代理(软件)。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20:21 如果有一种能够简单到人人都懂的语言同时又是机器能够间接地正确识别的语言,那么,我们就可以建构一个这样的“双语者”。 �ٱ� 理论思维 2011-11-21 20:15 请问应用机器进行双语对译依据的" 统一的电码本 "怎么产生的?如果 已经存在 ,那么为甚至今还存在机译的技术和理论的难题?你尽管可以设想,但是能绕开你也知道的难题,不加解释的要求别人承认你已经实现了这一设想吧. geneculture2011-11-21 19:44 为了消除一些人对间接形式化的错误理解,还是让大家来看一个众所周知的 电报通信的例子 。 ...... 译电员的职责 是根据 统一的电码本 工作,..... 4/ 6 | 总计:59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20:14 看完这个例子之后,嘉文将会作何感想? 是否会想到这样的情形: 双方的用户( 单语者 ——仅用了 第一脑智 可读懂的 日常语言 ) 中间的机器( 单语者 ——仅用了 第二脑智 可读懂的 机器语言 ) 唯独译电员( 双语者 ——兼用了 上述两脑 可读懂的 两种语言 ) 【提示:与其说是译电员,不如说是电码本——双语者之师】 ——等价于晓辉双列表的这个 电码本 就是间接形式化的产物。 这样,相信嘉文就可以发现: 一旦混淆第1、2、3三种脑智之间的根本性区别,就必然会不知不觉地又回到第1、2两种脑智分离的立场来思考问题。 抽象虚拟的“第3脑智”借助上述广义双语者“译电员”的例子来间接理解。 【嘉文】 回复(2011-11-21 20:47) : 我认为是晓辉不知道自己偷换了概念。 而不是我没有分清立场。是晓辉把同一个概念(形式化)放到了不同的立场下去使用,本来含义应该是不同的,晓辉却不知道概念已经发生变化,总之,形式化不等于数字化。晓辉把双语系统中的数字化等价为单语系统中的形式化概念了。想鱼和熊掌兼得,却不知道熊掌换成了猪蹄。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19:44 为了消除一些人对间接形式化的错误理解,还是让大家来看一个众所周知的 电报通信的例子 。 1.发电报的用户(写下中文) 2.电报局 译电员(译成电码) 3.甲方的发报机(发出电码) 4.乙方的收报机(接收电码) 5.电报局 译电员(译成汉字) 6.收电报的用户(解读中文) 由此可见, 电报机只认电码,数字化的电码与汉字一一对应,即可实现远程高效的通信传输、存储和处理日常语言文本及其表达的知识,至于用户怎么使用这些汉字的组合——无论怎么理解,都与译电员无关,更与电报机无关。 因为, 译电员的职责是根据统一的电码本工作,电报机是根据电码的数字收发报 。 对于收发报双方的用户而言,彼此交流的只是汉语文本 ——至于这些汉字及其组合如何被数字化或形式化为及其可识别的过程完全可以不必知道。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间接数字化或间接形式化的自然语言文本即中文的通信 。 【嘉文】 回复(2011-11-21 20:40) : 是的,只能说是数字化,不能说是形式化。至少和第一路径的形式化的概念是不同的,第一路径的形式化,要求必须能驱动逻辑操作。 电报码是纯数据,没有操作指令,而机器语言是操作指令。所以,晓辉不能说双语信息处理系统是懂机器语言的。偷换了概念。 【晓辉提示:“ 电报码是纯数据 ”,但是,“ 统一的电码本 ”是对“ 译电员 ”下达的“ 操作指令 ”集。它就相当于是 实现了电码与汉字之间一一对应转换的“双语者”, 也就相当于“既懂机器语言,又懂自然语言”的 “ 双语信息处理系统 ”的特例 。】 理论思维 2011-11-21 19:28 ??? geneculture2011-11-21 19:14 ......我们建立了第二路径的基本假设,就是可设计一个双语者,即:广义的双语信息处理系统,它既懂机器语言,又懂自然语言。 这就等于提出了一条与以往第一路径完全不同的形式化路径。 【嘉文】 回复(2011-11-21 20:34) : 这里的“懂机器语言”是假象,数字化不等于形式化。 【晓辉 提示 : 机器的“懂”与用户的“懂”一旦 达到了可以不影响人机对话的程度 ,就可视为“懂”了。这是人工智能的基本假设。 一个双语者,即:广义的双语信息处理系统,既懂机器语言,又懂自然语言。这是协同智能的基本假设 。】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19:18 3 结论 本文在软件工程学科何以独特这个语境下给出了软件工程形式化方法第二路径及其重要性的清晰论证。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于探寻一条既等价又兼容于上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软件工程第一路径的另类新技术路线,即:双语处理的技术路线,这好比是“相当宽的光纤通道”的情形,可称之为软件工程第二路径。 汉语的言和中文的字,具有独特的结构乃至对象化的特征,因此,对字与字组的关系及其间接数字化处理大门一旦打开,也就意味着:整个八大形式体系,即:字、式、图、表、音、像、立体、活体,均可做相同性质的间接形式化和间接计算。 软件工程学科何以独特——形式化方法的双重路径 http://www.ccomsoft.com/kanlist_c.asp?id=320 全文 单击此处附件下载观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4143do=blogid=508331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19:14 软件2011 年第32 卷 第7 期 软件工程学科何以独特——形式化方法的双重路 ...... 2 软件工程形式化方法第二路径何以优越? 在上述软件工程学科何以独特这个根本性大问题语境下,以下将给出软件工程形式化方法第二路径及其重要性的论证。 2.1 两类“巴比塔”问题 软件工程形式化方法 双重路径 可解决两类“巴比塔”问题。 2.1.1 第一类“巴比塔”问题 ...... 2.1.2 第二类“巴比塔”问题 ...... 2.2 解决两类“巴比塔”问题的双重路径 精通两门语言的双语者用不着这两种语言的翻译。由此,我们建立了第二路径的基本假设,就是可设计一个双语者,即:广义的双语信息处理系统,它既懂机器语言,又懂自然语言。 这就等于提出了一条与以往第一路径完全不同的形式化路径。 ...... 2.3  第二路径为何优越? 由图7 和图11 可见,自然语言体现的人脑智力与机器语言体现的电脑智能之间并非简单相加的关系。如果没有一种协同智慧,那么,人脑与电脑不过是生物和机电两类载体载能而已。 ...... 2.3.1 第一路径“桥梁原理” ...... 2.3.2 第一路径“天平原理” ...... 2.3.3 “数理基础”和“序位原理” ...... 2.3.4 形式化前后的几组关系 ...... 2.3.5 并行、分布、网格、虚拟的云端计算 ...... 2.4 双重路径之比较 所谓“直接形式化”就是基于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的方式在机器语言和自然语言(如英语)之间直接缩短距离,其方式或途径是建造“桥梁”即构造形式语言、编程语言和计算语言。 所谓“间接形式化”是基于对称矩阵和(广义)双语处理的方式在机器语言和自然语言(如汉语)之间协同或对话,其方式或途径是人机“协同”即构造双语系统。 ...... 2.5 第一路径的形式化方法教育 ...... 2.5 第一路径的形式化方法教育 ......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19:07 2.6 软件工程第二路径的形式化方法 何以可能? 这个问题提出,在笔者来说其实已经有十年以上的历程了。为什么现在才相当明确而将有可能大张旗鼓地推广普及呢? 这说来话长,因为,笔者最初仅仅是为了实现语言和知识的计量而考虑该问题的。其通信实现的原理和策略及目的非常明确,即:像数字电报那样实现远程高效的传输、存储和处理日常语言及其表达的知识。 众所周知,汉语或中文(英文都是Chinese)与英语或英文(英文也都是English)之间在基本字符的形式和数量上均有着显著的区别,例如,汉语的单音节字和汉字的基本笔画以及像英文那样的拼音字母,都是非常有限的,可且易枚举的,仅有单一元素的集合(简称:单一集合),逐个元素组合(简称:元组)而逐级建构所构成的分层集合,每一个进阶层式也都是相当有限的,可且易枚举的,分层子集。 人们说话或写作所使用的词语,就是这些子集中的元素和元组。它们的形式是可计算的,尽管其用法、含义和(在上下文中体现出来的)用意以及语体色彩或语气语态等,都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 因此,笔者就采用了图14 那样的基本分类来处理众口难调的自然语言,即:...... !-- �༭/a--�ٱ� geneculture 2011-11-21 19:03 2.5 第一路径的形式化方法教育 基于严密的数学的形式机制的形式化方法是软件工程具有根本意义的研究方法。......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 美国高校也开展了形式化方法教育研究, 并在美国顶尖的35 所大学的软件工程学科实施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形式化方法教育实践。从欧洲58 所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来看, 虽然形式化方法教育得到了大范围的实施, 但是课程内容、授课教材、辅助工具等比较散杂, 建立形式化方法课程的知识内容规范、编写相关规范指导下的教材、开发相关规范指导下的辅助工具,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式化方法知识体系中的6 个知识领域为: ①基础; ②形式化规格; ③正确性验证及演算; ④形式化语义; ⑤可执行规格支持; ⑥其他。 参考文献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 试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ٱ� hongkunhui 2011-11-21 14:50 P(x,t)1,表示一个对象,表示t时刻的x对象1的存在度,P(x,t)2,又表示另一个对象的存在度。数字本是下标表示,因为帖子中不好区分上下标,可能影响了表达和理解。 博主回复(2011-11-21 20:27) : 明白了,可能应该表达为:y=max{P(x1,t),p(x2,t),...,P(xn,t)}就好理解了。在下棋程序中,就是评估走哪一步的获胜可能性最大,就选那一步。关键是评估函数如何设计。 5/ 6 | 总计:59 �ٱ� hongkunhui 2011-11-21 14:40 一个例:在一场总统选举中,这是一个竞争性随机过程,事前不知道谁会当选。是不确定随机过程。 用集合{x1,x2,...,xn}表示参加竞选的候选人的集合,n表示参加选举的候选人数,用集合{P(x,t)1,p(x,t)2,...p(x,t)n}表示不同候选人在选举时刻t时获得的选票及在选举中的序地位。用选票数表示存在度(选举中的序地位) y=max{P(x,t)1,p(x,t)2,...p(x,t)n},max表示选举规则,即只能有一个人当选。哪怕相差一票,也是只有一个人当选。选举结果就是Y,y等于从集合中选择得票最多者输出。这里的 存在度用选票数量的多寡来表示 。如果从当选概率的角度可将票的多寡转化为当选概率来表示,取值为1表示概率为1.取值为0或接近0表示不可能当选。 这里的存在度不是指对象的什么特征,仅是指对象 在选举关系中的序 地位的量度。 x1表示一个对象,x2表示另一个对象,xn表示集合中的第n个对象。 存在度 只在特定关系中存在 ,不是对象固有的某种特征, �ٱ� hongkunhui 2011-11-21 13:46 可以把参与竞争的一群对象的集合,看成一簇 随机变量的集合 ,或有多少种可能性的状态的集合,在特定时刻,集合中的哪个变量或可能性状态占了上锋,其过程的下一状态 就由它决定 。 �ٱ� hongkunhui 2011-11-21 13:31 只有一个对象的集合,其没有竞争对手,是一种特殊的竞争过程,是竞争过程中的一种极限情况。好比只有一个候选人的竞选一样。在人或是机器中的记忆信息不可能只有一个对象,对人来说可达数十亿个对象, 【嘉文】回复(2011-11-21 13:46) : 删除 回复 hongkunhui2011-11-21 10:29 y=max{P(x,t)1,p(x,t)2,...,P(x,t)n} 这是竞争性随机过程的形式化公式表达。将其中的X表示为要提取的信息对象,就可以了。P(x,t)一般取值 ,剩下的工作主要是如何对P(x,t)进行动态赋值。 我是想围绕这个式子的形式来理解: 1.这个式子中只出现1个X, 怎么可以说是“提取”,按理,应该是从x1,x2,x3,...xn中提取1个xi,才能叫“提取”。我理解不了这个“提取”的含义。 2.存在度P(x,t)在式中的每一个项都是针对变量(x,t)的,说明,是同一个信息对象的不同个数的存在度。我不明白下标1,2,3,...n指的是什么含义。 洪老师是否能根据我的这两个非常明确的疑问给出直接的解答? �ٱ� hongkunhui 2011-11-21 13:24 存在度是动态变化的,如政治系统中情况,强人穆巴拉克,卡扎非等一年前在埃及在利比亚或世界系统中的政治存在度和现在相比是不可同日而已的。 �ٱ� hongkunhui 2011-11-21 13:17 这里的 对象的存在度指在一种关系中的序 地位的比较,不考虑对象的其他关系,用显著一词好像不合适,如个体在网络中的存在度,就指其在网络中的序地位,不考虑对象在社会中的其他地位如经济,政治生活地位,这样的例子很多,有的人在实体的社会中,地位微不足道,但在网络中有很高的序地位。有很大的网络影响力。 �ٱ� hongkunhui 2011-11-21 11:59 解释一下:所谓事物的“存在度”是指事物(存在者)在 相互作用 中的 存在及表现 的程度,从认识论角度看“存在度”所描述的是事物 在相互作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某些量 的规定性。 事物的存在度可以表现为一事物在某种关系中对它事物的影响力的大小程度,是对这种影响力的定量化的量度,存在度还可以反映一事物在与它事物比较中的地位及序关系,即排行第几,存在度还可以表现事物在一系统或过程中所占的比例或权重等。一般情况下存在程度高的对象对它事物的影响力比较强,存在程度低的对象在相互作用中对它事物的影响力低。存在程度高的对象在与其并存的众多对象中相比较序地位高。 在事物的过程和事件中如有竞争关系存在,则“存在度高”的对象在竞争中胜出的可能性大于存在度低的对象。事物的存在度是相对于某种关系,某种对象而言的,是在关系存在中产生出来的量的规定性,存在度的界定是相对的,在一种关系中存在度高的对象,在另一种关系中可能存在度是低的,反之亦然。存在度的大小又是相对而言的,是在与他者的比较中产生或确定的。例如:个人的网络存在度,就是一种在网络中的影响力的量度,也可以称为网络中的存在度。其被点击的数量可以是其中的指标之一。另,个人发布的信息是否大面积地深刻地影响了网络中的特定群体也是指标之一。 这里讨论的的信息提取中各个对象之间存在度的比较,是指各个信息对象之间在记忆系统中的地位”活跃程度“的比较。信息提取过程中,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 活跃程度最高的信息对象P(x,t)值 相对最高的对象,可以被提取出来。 【嘉文】 回复(2011-11-21 13:01) : P(x,t)i 指的是对象X的第i个特征在t时刻的“存在度”。对吗? “存在度“,就是显著性。对吗? Y=Max(P(x,t)i),如果只是对1个X的显著性竞争,怎么从多个对象中选出一个对象呢?公式中只显示1个x,i只能做x的属性索引的理解。 �ٱ� Babituo 2011-11-21 10:55 今天一大早写了一篇“自然语言数字化接口的意义”,写完提交时正好博客系统故障,丢失一篇经典之作。发了可能要坏晓辉的事。老天不让发,就算了。 嘉文 回复(2011-11-21 11:21) : 同义词是语言的原子簇,同义词簇应按逻辑语义的关系进行序位的设计,而不是按语言表达结构序位关系来设计。才具有真正的逻辑形式化功能。而 表达操作的最基本的操作 正是:体旋,面旋和线旋,所以,研究三旋的语义模型,是正解。 博主回复(2011-11-21 11:13) : 如果能“建立 同义词 语义周期表”,按“语义周期表”对同义词进行序位编码,就是革命性的发明了。而“语义周期表”必定和三旋语义有关。这才是方向。 嘉文回复(2011-11-21 11:09) : 也就是说,晓辉的 单一集合,分层集合,标志集合 的体系原本想通杀,实际反被自我掣肘,不是必要的技术特征。直接的“同义词语义网”才是必要的技术特征。 博主回复(2011-11-21 11:05) : 建立“同义词语义网”,才是围绕该 价值目标 的必要的技术特征。 嘉文回复(2011-11-21 11:01) : 简要说一下要点算了:我把晓辉的 序位 语言理解是自然语言 数字化接口 的一种特例,是消除符号相对语义冗余的一种 数字化接口 。其核心价值是消除符号冗余,只是语义表达 形式的标识 ,即 同义词 集合的数字标识,而不在逻辑化的形式语义标识。晓辉的序位语言不是实现这个核心价值的必要的技术特征。——晓辉的专利存在巨大漏洞,或许是晓辉有意 留给大家的机会 。 【晓辉提示: 晓辉提出的“ 单一集合,分层集合,标志集合” 纯属数理逻辑的论述,与具体应用无关。没有嘉文说的 “ 原本想通杀 ” 的一丁点儿想法。再就是晓辉说“序位关系”是“本真信息”。嘉文把它说成是“序位语言”也只是在自言自语——至于嘉文提到“晓辉的专利”我不知是指哪一项专利?如果是说2000年公开的“一种知识信息数据处理方法及产品”——这是嘉文读过的,我也认为那是的描述只是公开了一些原创思想,从技术实现途径的描述上来看的确有“公开不充分”的地方——这是我自己放弃继续和审查员(他们均承认该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进一步解释的原因。如果说2010年的专利,因为嘉文只间接地看见了其本分内容,因此,我认为嘉文是没有作出全面判断依据的。】 �ٱ� hongkunhui 2011-11-21 10:29 y=max{P(x,t)1,p(x,t)2,...,P(x,t)n} 这是竞争性随机过程的形式化公式表达。将其中的X表示为要提取的信息对象,就可以了。P(x,t)一般取值 ,剩下的工作主要是如何对P(x,t)进行动态赋值。 嘉文回复(2011-11-21 10:51) : 我一直没能很好地理解昆辉的:y=max{P(x,t)1,p(x,t)2,...,P(x,t)n} 这个公式是否如下含义: 目标对象总是选择自身“存在度”最大的状态作为自己的下一变迁的状态? �ٱ� hongkunhui 2011-11-21 10:15 将一个信息对象找出来;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或线索;(1)基于对象的内容(语义)即以语义为线索,用机器做此事最难,只要机器识别不了对象的内容就不知如何将其找出来。(2)基于某种产生式,如果A则B的产生式,如嘉文举的目前的数字计算机的处理,这些产生式关系可以由人事前安排,都是确定性的通达关系;正因为它们之间的产生式关系是确定的,所以,它也没有什么灵活的“智能”,其处理过程中没有语义增值;(3)基于对象的“存在度”P(x,t)即在特定时刻该对象在整个记忆系统中的地位“排序”,的搜索,这样的以“存在度”为根据或线索的信息提取,不用考虑对象的语义内容,不需要解决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的高难度问题。(因为这样的高难度问题目前只人脑才能解决,机器做不了此事)当然,它也不用考虑对象之间的产生式关系。更不用考虑什么逻辑关系,就可以实现信息提取了,我想可能这是比较好的方法。 6/ 6 | 总计:59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87 次阅读|9 个评论
[转载]中国档案报:西北联大在汉中
kexuechuanbo 2011-11-25 13:09
“西北联大”在汉中 发稿时间:2008-5-13 9:35:37阅读次数:1025 责任编辑: dangaj站点管理员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关闭】 !-- 【我要评论】 /span-- TD height=1 background="%=new Epoint.WebbuilderLib.SQL.TemplateLogic.IoOperater().GetHttpHeader(1)%images/line2.gif" 1937年“7.7”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不到一个月时间一北平。天津相继失陷,中华民族大片土地沦于日寇铁蹄之下。一些著名的大学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数理学院和文学院分别成为日军的警备司令部和空军司令部。天津被占,日军炮轰八里台,并以飞机轮番轰炸,南开大学校舍全毁。北洋工学院也被日军占驻。同年9月10日,民国政府教育部下令“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遥相呼应,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最大的高校联合体之一。教育部长王世杰任主席,聘任李书华(未到任)徐诵明(原北平大学校长)、李蒸(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书田(北洋大学校长)和童冠贤、陈剑。周伯敏、臧启芳、辛树帜为筹备委员。随后,根据教育部《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组织规程》规定,临大不设校长而以筹备委员会代行校长职权,指定李书华、徐诵明、李蒸、李书田、童冠贤、陈剑、周伯敏、臧启芳、辛树帜等为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商决校务。临大下设秘书处、教务处、总务处。学校设立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6大学院,24个系。作为抗战时期中国最大的高校联合体之一,西北联合大学系科十分齐全,汇聚了强大的师资力量,包括黎锦熙、许寿裳、曹靖华、张伯声、赵进义。张赔侗、刘拓等一大批全国著名学者。在校学生人数达1472人。    1938年初,日寇逼近潼关,西安遭日本飞机轰炸。教育部根据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的《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学校整理方案》,令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全校设有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医学院6个学院,23个系,同年3月16日,临时大学主西安迁人汉中。全校被分别安置在汉中3县6个地方,校本部设于城固县城,下分六院:文理学院设于城固县城内考院,法商学院设在小西关外,教育学院设在城固县文庙,工学院设于城固县古路坝天主教堂(后又在七星寺设分校),医学院设于汉中文家庙,农学院设于勉县武侯词。教学开始步入正轨。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合并,独立为国立西北工学院,农学院与四北农林专科学校合组为国立西北农学院,教育学院改称师范学院。    1939年8月8日,教育部又令改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为国立西北大学,设文理、法商师范和医4个学院。原师范学院和医学院亦独立设置,分别改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同时,西北大学将原文理学院分为文、理两院,连同法商学院共3院。下设有中国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学等12个系。行政体制改西北联大的控务委员制为校长负责制。先后由胡庶华、陈石珍、赖琏、杨宙康。刘季洪出任校长。   抗战胜利后,西北大学迁往西安,西北师范学院部分帅生返回北平复校,称北平师范学院,恢复北平师范大学校名。    1945年9月中旬,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李约瑟博士访问西北大学,作了题为《科学与民主主义》的学术报告,并向图书馆赠送了数百册英文书刊。   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西北联大,历尽沧桑,辗转千里,从北平走到陕南秦岭腹地的师生们流离跋涉,但它支撑起了中国教育的一片天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辉煌贡献,给汉中人民留下了难忘的影响。 摘自《中国档案报》总第1653期(2008年2月 )   
个人分类: 西大百年往事|2694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该如何做学术期刊编辑?
热度 3 gongshiliang 2011-11-24 21:22
现在学术期刊编辑通常成为作者与审稿人之间的“二传手”。某些收取版面费后即可全文实录的期刊杂志社,编辑则已然是财务出纳了。近期《新民晚报》 “夜光杯·十日谈”栏目推出“我编副刊”系列文章,对科技学术期刊的编辑从业人员倒也不无借鉴和启示,特在此辑录。 一篇美文的诞生 【作者:赵培光】 许多年前,好像是 1995 年夏天的某个上午,和往常一样,我习惯性地翻阅散发着油墨香的新报,而后不紧不慢地拆看四面八方的信稿。从实招来,做编辑久了,要想对每一封来信、每一篇来稿都保持足够的热情,已经非常非常困难了,尽管我较之他人更加喜欢自己的工作。 …… 忽然,我散淡的目光被叫做《女大未嫁》的短文牵引住,凝滞住。通篇读下去,心里涌起莫名的感觉,阴沉沉的,如怪诞的天气。再看附着的短笺,哦,出自公主岭的一位张氏青年。公主岭是个神奇的地方,我很早就听过感人肺腑的广播剧《响铃公主》。张氏的短笺,让我明白了《女大未嫁》的来龙去脉。实际上,她只不过是向报社描述一下自己的困境、倾诉一番自己的苦恼。与其说它是 “ 作品 ” ,不如说它是 “ 求助 ” 。 偏偏它落入了我的手中,偏偏我当时很有些自作多情。于是,我便铺开稿纸,把一时涌上心头的话语统统注入了笔端。我当然不是什么 “ 知心哥哥 ” 或 “ 知心叔叔 ” ,极尽所能地为她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我,只是一个副刊编辑,从专业的角度评判她的文字,并且指点迷津。对了,我还将她原稿上不当的词句用红笔画上,意在提示她需要改动。按照地址寄还给她,索性我行我素,没什么期待。编辑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回过多少作者的信,自己都不知道,尽职责而已,或叫良心?我照旧做着我的工作,日复一日,乐此不疲。 又是忽然的一天,她回信了,连同修改后的散文。不错,审读过后我可以叫它散文了。虽然从散文的层面上看,它仍有着明显的欠缺,或曰硬伤,但是她至少写清了父亲常常在一边叹气、母亲常常在一边抱怨、弟弟常常在一边催促,使她这个 “ 女大未嫁 ” 的人,由感受到亲人的关爱发展到亲人的冷漠再遭遇到亲人的喝斥的全过程 …… 这回,轮到我得寸进尺了! 副刊编辑多半是得寸进尺的家伙,算是通病吧?我发挥着想像:一个女儿在家庭,原本是最轻灵、最快活、最美妙、最幸福的元素;而家庭在女儿心上,无异于一座花园在心上。那么,什么情况?什么原因?致使她心上的美丽的花园一步步抑或一点点幻化成颓败的废园。诸多问题,她是当事人,会参透的。千古文章,无一定法,重要的是思想。我依旧通过信件,把球踢了回去。 当我再次看到《女大未嫁》的时候,我简直欣喜若狂了,美文啊!我对作品的期望,她居然都落在了实处。那还矜持什么?发吧,就全文发在了我主编的副刊上。读者们阅读后,有不少叫绝的。甚至,有人讨其联系方式,我一概成人之美。独独品尝着做编辑的甜蜜,断定她日后会是一位不错的作家。但我这次没有自作多情,只把怂恿留在了心底。 事隔许多年,风云过眼,无缘谋面,至今不知她嫁与未嫁?生活得好与不好?想来也无所谓,古诗还可以随意窜改呢 —— 依旧青山在,夕阳几度红。这,倒像是慰藉我自己了! 我和我的两位作者 【作者:彭诚】 我做副刊的编辑已经二十年了,和很多作家因为这个工作成为朋友。 大约在 1993 年春的一个风沙天,我去汪曾祺家约稿。其时,汪老在文坛声誉如日中天。我是骑自行车过去的。报社在玉泉路附近,汪老住在蒲黄榆。我骑车顶风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并不觉得累。 我敲门,应门的是一位老太太。清瘦而皮肤雪白,笑容温和而有婉转的韵味,有江南大家闺秀的风致。我立刻猜到是汪老的夫人。老太太边将我让到本是过道布置成的客厅里,边跟我道歉说,老头在书房里画画呢,一幅画没画完。她让我稍等会儿,自己进书房去了。过了七八分钟左右,老太太从书房出来,问我的名字是哪两个字,随即又进去了。 又过了七八分钟,两位老人一起从书房出来,汪老手中托着一幅画,夫人拿着两本书。汪老把画展开给我看,是一幅国画,半棵绿树春意盎然,一只小鸟跃然展翅,题款是 “ 给小友彭诚 ” 。夫人在边上抱歉地说: “ 他画小鸟总画不好,像小鸡。 ” 汪老呵呵笑着把画卷好,又把已经签好名的两本书递给我,这才想起我来的目的,回身去书房拿稿子。夫人笑着说: “ 你今天流年大吉,老头高兴。 ” 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汪老。 还有一位离世的作家,令我时时感怀。 2000 年底,我在一本文学期刊上读到钟道新先生的小说《金色降落伞》,立刻有惊艳的感觉,在报纸上对小说进行了推介。 大约过了两三个月,已是山西省作协副主席的钟先生突然给我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我随即请钟先生为《检察日报》副刊撰写专栏。当时,钟先生已开始了后来风靡全国的电视连续剧《黑冰》的编剧工作,忙碌可以想见。但钟先生一口应承,按时发来了需要的所有文章,篇篇独到、精彩。他在电话里说: “ 给《检察日报》的文章都是现写、首发,我昨晚熬夜写的。 ” 钟先生的电话风趣而又具知识性,与他相谈,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电话来去一年多,其间,每至节日,我必能收到钟先生的道贺手机短信,从无疏漏。钟先生每到北京办事,也必请我吃顿饭。 2004 年 2 月,钟道新编剧的检察题材的电视剧《角力》播出。我提议此剧的导演、编剧和制片人三人对话。我和导演高群书从北京、制片人盛晓红从南京赴太原会钟道新先生。两日畅饮清谈,宾主尽欢。 2006 年底,钟道新先生到北京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七届全国委员会,亦请我吃饭。这是我最后一次与钟先生会面。钟先生回山西后又为《检察日报》写了一个月的专栏,并将新小说《配方博弈》付《检察日报》连载。 不久,我请教他编剧方面的一个问题,我用手机打他的手机,他让我挂断,随后用他的手机复我,将他编剧的心得倾囊相授,说了 1 小时有余。接着,他又将他的三个剧本电邮给我参考,包括一部还未面世的作品。 2007 年 8 月 3 日,钟道新突然去世,享年仅 56 岁。我将他最后给我的邮件单设了文件夹,名称为:怀念。 著名的出版人杨葵(也是我的作者)在《过得去》的自序中说: “ 回忆于我,是回得去的,回去的途径就是文字。 ” 我与我的作者们将通过我编辑刊发的文字回到过去。 套袖与信 【作者:罗雪村】 最近,得知自己成为 “ 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 ” 获得者之一,勾起了我对编辑工作中经历的一些人和事的回忆。 此奖以孙犁命名,首先便想起了孙犁 —— 一个戴着套袖的老人。那是 1994 年 4 月的一天,我同《人民日报》副刊编辑刘梦岚借到天津开会之机,去鞍山西道学湖里看望孙犁同志。一进门,老人正蹲在阳台上拾掇花盆,胳膊上戴着一副套袖。见我们来,他直起腰,拍掸掉手和套袖上的碎屑,清瘦的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虽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孙犁同志,时间已过去十多年,当时交谈的内容大多淡忘,但他戴着套袖劳动的情景,于今回想起来,仍是那么真切。 今年 7 月 10 日,在纪念孙犁逝世 9 周年座谈会上,听到作家铁凝回忆她几次看望孙犁的印象:一个戴着套袖的老人蹲在地里捡豆子;他戴着套袖在糊窗户缝;坐在窗前写作的他仍然戴着套袖 …… 这也是我眼中的孙犁 —— 一位慈祥的受人尊敬的大作家,一个普通勤俭的劳动者。 除了写作,孙犁大半生在《天津日报》从事副刊编辑工作。对待作者来稿,他总是小心拆开信封,为了不伤及稿件和作者通讯地址;阅读稿件前,他会先擦净桌面;不用的稿件,他只将意见写在纸条上,而不在稿件上涂改 …… 当阅读了他的身世和他的作品后会发现,孙犁与套袖已不单是爱护衣袖的关系,而是联系着他对作者劳动尊严以及在劳动中所倾注情感的珍重。 像孙犁这样体恤、关爱普通作者的老一辈文化人还有很多,我又想起老领导、《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怜爱和帮助基层作者的故事。当年,老范为了推荐一名普通的基层作者,给我、一个普通编辑写了两封信。在第一封信中,他介绍了二十多年前在辽宁省建昌县下放时认识的一位文化馆美工,讲他在油画艺术上大有进步,觉得 “ 像这样刻苦自学成材的基层美术工作者,应该帮助提携,给他一点机会 ……” 发现基层作者,刊发他们的优秀作品,是副刊工作的一部分。不日,这位基层美术工作者的作品见报了。很快,又收到老范来信。他在信中写道: “ 这位作者在一个穷乡僻壤,能有此成就,不知做了多大的努力。看了他的经历,我为之泪下 …… 我一生帮助了不少类似的穷青年 ……” 他还希望以后能继续关注像这位基层作者一样的人的命运。 作为一位领导干部,他真诚关心普通作者,为他们的成长倾注心力,让我从他身上看到人性的光亮。 一位哲人说: “ 生命就是劳动和仁爱。 ” 我从事报纸副刊编辑工作二十年,经历了许许多多这样的一些人和事。随着年事增高,当从人生浮面走进生命深处,再回忆 “ 套袖与信 ” 这样的故人旧事,仍然觉得如沐秋阳,温暖如春。 未发表的文章 【作者:申赋渔】 一个叫宏雅的女孩,给我寄了一篇习作。她是南京铜山镇的中学生,得了白血病,休学在家。我在电视上看过她。那是慈善组织举办的一个晚会。宏雅向着黑压压的人群鞠躬,带着笑容的脸上挂着泪滴。她的习作我仔细看了,很难发表。 还有三天就过年了,我决定去看看宏雅。从南京坐长途车,再坐小三轮,终于找到她家。宏雅快乐地和我说话,几乎看不出她在生病。我跟她一直在谈写作,并建议她多读一些书。 我走的时候,宏雅站在家门口送我。阳光从巷子口斜斜地照下来,照在她的脸上。我说: “ 你多写几篇,写得好了,我给你发表。 ” 她甜甜地笑起来,朝我挥手。 大年初六,我又来看宏雅,送一些书给她。她陪着我,快乐地走在简陋的乡间小镇上。她穿着一件红棉衣,像一束火苗燃烧在冬日的阳光里。她不时甜甜地和街上的人们招呼,抱起路边一个胖胖的小孩,啪的一声,忽然亲了他一口。她带我到镇门口的大草坪上坐下来,让我跟她谈写作。她说她写了好几篇,可是不好,她不肯给我看。 “ 等把你给我的书看完了,等我写好一点了,我就给你。 ” 她笑着说。 回到报社,我写了一篇报道。有人给宏雅捐了十多万。她可以到医院去了。 我去医院看宏雅。宏雅的床头柜上放着我送她的书和一本笔记。走的时候,宏雅一定要把我送进电梯。她笑着说,马上就开始写文章了。 宏雅给我写了一封信。信纸是印着蓝花的长格纸,叠成 “ 千纸鹤 ” 的样子。她说正在化疗,头发掉了,不想见人。她说等一阵子,好了,就来报社看我。 两个多月后,同事说外面有人找我。是宏雅,她朝我笑着。我带她到报社的每一个部门去参观。快乐像要从她脸上飞起来。她坐在我的座位上,怯怯地动着 “ 鼠标 ” ,她说: “ 等病好了,我也申请一个 QQ 号,我就可以把文章直接发给你了。 ” 宏雅给我写信,我给她打电话。她总是用快乐的声音跟我谈她最近看的小说和散文。她说,等病好一点了,就写文章给我。 过了一年多,钱花完了。宏雅的父亲又来找我,我已经无能为力。 有一天,宏雅忽然给我打电话。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联系。她说她回家了,回到家舒服多了。她叽叽咕咕地说着、笑着,她说,她要写一篇文章,写好就寄给我。 她已经回家了。她不再治疗了。握着话筒,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十天后的一个凌晨,宏雅走了,走的时候,外面下着小雨。宏雅曾对我说: “ 我害怕死。死,就是我喜欢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 宏雅的父亲给我打来电话,哭泣几乎噎住了他的声音。 他说,宏雅走了。夜里,宏雅喊妈妈,要妈妈抱抱。妈妈抱着她,她昏迷过去。直到临去世之前,她才清醒了一会儿。宏雅对父亲说,她想见申叔叔。 父亲对宏雅说: “ 孩子,你再坚持等等,天亮了,他就来了。 ” 宏雅说: “ 我可能等不到了。 ” 外面下着雨,宏雅睡着了,她再没有醒来。她才 18 岁。 她终于没有写完那篇文章。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5494 次阅读|3 个评论
外向扩张与内向完善——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向度思考
热度 1 cuilanzi 2011-11-24 08:29
摘要:编辑的文化价值取向包括两个向度,一为外向扩张,二为内向完善。前者注重缔构生命“真”的世界,其中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先导不是出版“深浅”,而尊重并突破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后者侧重营造生命“善”与“美”的境界:“善”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根基,“美”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外向扩张;内向完善;编辑;文化价值取向 如果说发达出版业的重要标志是出版物的质量,那么一位好编辑的重要标志是其编辑的出版物的文化价值。好出版物,无论是传统纸质出版还是现代数字出版,也无论时隔多久,都会给人以文化熏陶、思想启迪和精神力量。一个民族乃至国家的文化往往是由它的悠久历史、深厚科学知识和人文底蕴积淀而成的。对于身负促成文化积累、文化宣传、文化创新等使命的编辑来说,其文化价值取向可以影响乃至引导整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也就是说,国家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于其出版业的发展水平,而出版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于其出版物的质量尤其是文化价值水平,出版物的文化价值水平由编辑对文化价值的认识所决定,最终,编辑个人的文化价值取向决定了其对文化价值的认识。因而,正确认识和剖析编辑的文化价值取向,对编辑个人、对国家都是极其有利的。 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作为出版物成败的评价标准,尽管带动了一批高质量高效益出版物的诞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极易导致多数编辑在调查项目时更多关注如何开发得大奖、赚大钱的选题,而忽略选题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高低。从出版文化的本质来说,这是出版文化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①失衡的体现。长此以往,会助长出版界不良的文化风气,使得国家的文化产品品种趋同、跟风现象严重,势必导致国家的文化发展单一、文化价值欠高,最终必定会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文化竞争力。 197O年6月牟宗三先生在《生命的学问·自序》中曾写道:“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学问。由真实生命之觉醒,向外开出建立事业与追求知识之理想,向内渗透此等理想之真实本源,以使理想真成其为理想,此是生命的学问之全体大用。”②这段话点明了生命的学问在中国文化系统中的核心地位。这其实给编辑们一个启示:既然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学问,那么编辑的文化价值取向核心也应围绕着生命来展开。 为正确引导编辑对文化价值的选择,笔者从生命的外向扩张和内向完善这两个向度作一些思考。    一、外向扩张:缔构生命“真”的世界 1.出版“深浅”不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标尺 《出版:国人对你的期许没有变》一文对当前涉及出版界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其中第八个问题“如何引导出版人做文化、做内涵,也许是当前一个任重道远的问题,您认为呢?”③指出了当前社会存在的“浅阅读”和“深阅读”、“大众流行书”和“小众书”、“浅出版”和“深出版”等让编辑感到困惑的现实对立体。表面看来,“浅出版”和“深出版”等代表的是不同层次的文化价值,但从人类社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而不断求真的过程来说,两者又是相对的。不管出版深浅,它们都应是人类对知识本原、对世界本真的反映,是人类积累文化和创造文化的体现。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编辑,先不要管“浅阅读”和“深阅读”、“大众流行书”和“小众书”、“浅出版”和“深出版”谁赢利、谁冒险,而应要牢牢把握住选题是否能更好地反映生命、反映世界和反映知识本原这根杠杆。 正如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样,知识和文化在本质上也应没有深浅大小之分。有人提到出版的文化深度或文化价值,动辄以大部头的系列丛书来说事,好像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就只能体现在那些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化积累的大部头的出版物上了。殊不知,出版的文化深度或文化价值,更多体现在出版物的内容上,而不是以出版物表现形式的大小多寡来评判的。谁能说一本《安徒生童话》对儿童的思想启迪或精神文化影响会小于一些大部头的教育系列丛书呢?编辑与其没有原则地去跟风所谓的流行文化、畅销书,不如实实在在地从探求世界本真出发,从对知识本原负责考虑,确立起广阔的文化视野,从而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宇宙观,为求真求实的文化价值取向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编辑的文化价值取向与国家文化的密切关系来说,只有允许具有多元文化多种表现形式的出版物的存在,才会带动一个国家文化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2.尊重与突破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先导 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社会文化、地域文化等价值观念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价值体系。正因为有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尊重与突破,才有了现今的多元文化价值格局。但部分出版社的编辑缺乏突破现时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勇气,往往使得不少优秀文化延迟或者消失。有位记者曾经采访作家阿来,问他:“现在的创作时代是一个市场经济时代,这是否表明我们的文化已经完全产业化?”阿来说道:“1994年我就写完了《尘埃落定》,长达四年时间在中国找不到一家出版社出版,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每一个编辑都说现在已是市场经济时代,说不需要我这种艺术追求了。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仍需要艺术追求。”④ 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的文化本质是什么,人们对精神文化追求的核心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都是在允许多元文化并存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探求得到的。尊重已有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固然可以不断传承优秀文化,但如果不懂得突破原有的文化壁障,那么更优秀更先进的文化只能与人们失之交臂。做编辑要想选择优秀的文化价值,就应该主动去突破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因此,尊重和突破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先导。    二、内向完善:营造生命的“善”与“美”的境界 1.“善”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根基 有学者有感于当今出版界存在出版伦理缺失现象,归纳了其中“不求创新,挖作者就行”、“不论手段,能畅销就行”、“不讲道义,我做成就行”、“不讲质量,有关系就行”这四种至痛,指出:“做一个有德的策划人比码洋和利润更重要!不讲出版伦理的后果,可能严重到会毁了出版业。”⑤从出版文化角度来说,这实际上与编辑进行文化价值选择时以“善”为出版选题评价基础有异曲同工之妙。要重塑出版伦理,就得让编辑更具有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服务的文化价值观,这种博大的文化观需要建立在终极关怀和人道主义的道德考虑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人心向善可以造就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环境。 无论是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还是信息文明时代下,人们对“善”的理解和追求将会让人类更加关爱生命、呵护生命,并始终以生命为反思文化、塑造文化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根据不同时代背景来探求生命的“善”,也应是编辑实现自身文化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的前提。尽管在不同时代,人们都会承担着不同时代的历史使命,但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依旧是让生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成长。古时编书之人,无论是为了记载历史文化、还历史本原,还是为了服务世人、学习知识和文化,他们的行为都有意或无意地起到了传承文化、宣传文化、创造文化的作用;现时的编辑,比古人拥有更多的技术条件、更大的内容空间、更好的社会环境,理应具有超越前人的可能性,并能将编辑的历史使命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2.“美”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努力方向 吴平认为:“要想使编辑的作品具有更多的思想性,编辑本身就要有较强的思想性,具有某种特定的思想品质——对作品和出版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也即形成一种出版理念,从而在编辑工作中表现出一种个性化的思想品位与追求。因而,编辑思想的追求不同,其价值取向也就不同。”⑥该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编辑文化价值取向和出版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长远角度来说,该观点侧重在编辑理念的直接效应性上,而没有深入到编辑自身发展的环节来认识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发展性。 “完美”是达到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最高水平,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另外,它的存在价值更在于激发人们源源不断的动力。编辑在探索具有更高文化价值的出版物这一过程中,自身的出版理念将会带动编辑个体的内在追求,进一步说,编辑个体的内在追求也会促成新出版理念的诞生,即编辑不单要实现出版物的文化价值,还要实现自身的文化价值。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修炼是互补的,两者可以在共同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实现双向价值。因而,“美”是编辑文化价值取向的努力方向。 总的来说,编辑只有回归到生命的本原,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尊重历史,向外不断扩展文化的空间,向内不断修炼自身的文化品位,才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端正自己的文化价值取向,从而为人类创造出更多有更高文化价值的出版物。    注释 :   ①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将合理性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相信的是一定行为的无条件的价值,强调的是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结果如何。工具理性是指行动只由追求功利的动机所驱使,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预期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   ②牟宗三.生命的学问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自序:1.   ③张君.出版:国人对你的期待没有变 .编辑之友,2009(6):2-3.   ④本报记者.文学创作要有三种精神 .电脑报,2009-06-29(A4).   ⑤周海忠.出版伦理缺失之痛 .出版参考,2009(6):1.   ⑥吴平.编辑思想的价值取向 .南通大学学报,2005(3):153. 发表于《现代出版》2011年第5期(总第75期)
个人分类: 出版无限|139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SCI期刊投稿的10种常见状态(转载)
sbwij 2011-11-23 16:33
1. Submitted to Journal 当上传结束后,显示的状态是Submitted to Journal,这个状态是自然形成的无需处理。 2. With editor 如果在投稿的时候没有要求选择编辑,就先到主编那里,主编会分派给别的编辑。这当中就会有另两个状态: ① Editor assigned 编辑分派 ② Editor Declined Invitation  编辑 拒绝邀请,这时主编不得不将投稿文章重新分派给其它编辑。 3. Reviewer(s) invited 说明编辑已接手处理,正在邀请审稿人中。有时该过程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其中原因是编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审稿人,这时投稿者可以向编辑推荐审稿人。 4. Under review 审稿人的意见已上传,说明审稿人已接受审稿,正在审稿中,这应该是一个漫长的等待(期刊通常会限定审稿人审稿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左右)。当然前面各步骤也可能很慢的,要看编辑的处理情况。如果被邀请审稿人不想审,就会decline,编辑会重新邀请别的审稿人。 5. 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 审稿结束,等编辑处理,该过程短则几天,长则无期。 6. Decision in Process 到了这一步就快要有结果了,编辑开始考虑是给修改还是直接拒,当然也有可能直接接受的,但可能性很小,呵呵。 7. 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 小修/大修,这个时候可以稍微庆祝一下了,因为有修改就有可能。具体怎么改就不多说了,谦虚谨慎是不可少的(因为修改后一般会再发给审稿人看,所以一定要细心的回答每一个审稿人的每一个问题,态度要谦逊,要让审稿人觉得他提的每个问题都很有水准的,然后针对他的问题,一个一个的做出答复,能修改的就修改,不能修改的给出理由,而且都要列出来,文章的哪一段哪一行修改了最好都说出来,记住:给审稿人减少麻烦就是给你自己减少麻烦!! 另注: 有时,审稿人会在修改意见里隐讳里说出要你仔细阅读某几篇文献,这时可要注意了,其中某些文章可能就是评审者自己发表的,这时你最好在你的修改稿中加以引用),修改后被拒绝的例子也多不胜数的。 8. Revision Submitted to Journal 修改后重新提交,等待编辑审理。 9. Accepted 如果不要再审,只是小修改,编辑看后会马上显示这个状态,但如果要再审也会有上面的部分状态。一步会比较快,但也有慢的。看杂志的。 10. Rejected 相信大家见了Rejected,都会很郁闷。但也不要太灰心,耐心将评审意见看完,一般评审者会给出有益的建议,相信看后你会有所收获。 (来源于百度-分子生物学交流空间)
2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学术交流呼唤基于知识本体的双语乃至多语的构件化单元知识库
geneculture 2011-11-22 16:09
geneculture 2011-11-22 16:06 良策之一就是建立国际共享双语乃至多语的科学文献数据库及其查询网。 良策之二则是须明确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乃至三次文献之间的评价标准。 良策之三更是要实现基于知识本体的双语乃至多语的构件化单元知识库。 博主回复(2011-11-22 16:12) : 好理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4301do=blogid=501233 geneculture 2011-11-23 00:48 逻辑 学、 数学 、 自然 科学和 工程 技术,这些学科门类,双语乃至多语都可以是相当一致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在这些研究领域的论文或报告都具有一义性。因此,可以要求:一次文献不受语种的限制,即:不能采用双语乃至多语的方式一稿多投。 但是, 哲学 、 人文 和 社会 乃至 艺术 的许多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情形却有所不同,尤其是受语言文化背景影响大的那部分,因为,同样的说法在不同的语言及其文化背景之下,可以是完全不同的意思。例如:同一篇文章或论著,几个人翻译,其结果是大不相同的。也就是说,无论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都相去甚远。这类情形,许多时候,就不存在一稿多投。 注: 版权保护,主要是通过表达形式(如:语言形式)的保护而实现思想内容(即:语言内容涉及的创新知识)的 间接保护 。严格地讲, 思想 是很难保护的,除非它不公开,或者说,它不能清晰地简明扼要地被表达出来。这也是学术思想公开的价值。纸质的学术期刊和正式出版物,是物质文明的产物,电子数字的学术期刊和网络出版物,是信息文明的产物,在传播的权威性与时效性之间,不同的创新思想,具有其自身的传播特点或规律。每个人乃至每群人都可以有其自身的取与舍。这就看一个人、一所大学或一个国家,主要追求什么了? 博主回复(2011-11-23 05:27) : 挺好的讨论,学习了。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1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
热度 2 xupeiyang 2011-11-21 15:04
组织和管理不善,还需要那么说吗?当时,三岁的小孩都知道,是管铁路的爷爷没有管好,才翻了车。 王梦恕称自己并没有全程参与事故调查,管理不善是主因的说法仅代表个人意见,另外媒体的报道和其本人意见并不一致,他表示深感遗憾。 http://news.qq.com/a/20111122/000149.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http://t.qq.com/p/t/102567060241455 颠覆了此前认为信号技术存在缺陷导致事故的说法,并提出组织和管理不善是主因。
个人分类: 突发事件|173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怎样设置Word文档的背景
zhao1198 2011-11-21 12:11
我们在编辑Microsoft Office Word 时,有时候想给整片文档加入漂亮的背景,该怎么加入呢?如下图: 首先,我们要想好背景要选用什么样式的,例如纯色、渐变色、纹理、图片等等。我们先来说一说纯色背景。单击“格式菜单”-“背景”,然后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即可。如下图: 渐变色背景,单击“格式菜单”-“背景”-“填充效果”-“渐变”,然后再这里设置好我们需要的效果,点击“确定”即可。例如下图我选择了“预设”渐变效果中的“茵茵绿园”效果: 纹理背景,单击“格式菜单”-“背景”-“填充效果”-“纹理”,然后再这里设置好我们需要的纹理,点击“确定”即可。例如下图: 图片背景,单击“格式菜单”-“背景”-“填充效果”-“图片”,然后再这里选择一幅我们喜欢的图片,点击“确定”即可。例如下图: Word文档还有一种特殊的背景格式——水印,设置起来效果也非常好看。单击“格式菜单”-“背景”-“水印”,例如图片水印: 文字水印效果,单击“格式菜单”-“背景”-“水印”-“文字水印”: 当然各种背景效果我们也可以叠加使用,例如图片和文字水印效果,见下图: 这就是Word文档背景设置,是不是很简单啊?
个人分类: MS|2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又一次有趣的投稿经历
热度 25 rxd1981 2011-11-20 15:47
又一次有趣的投稿经历
之前写过一次有趣的投稿经历的博文,反响还不错,各位博友对于投稿审稿还是情有独钟的。新近又有一篇文章接收,感觉到投稿的经历着实有意思,再与大家分享一下。 这个文章的投稿审稿时间还是比较长的。大约两年之前,我完成了这个论文的工作,准备投稿。投稿到期刊M之后,主编很客气的回复,这个稿子的内容,建议投稿D更加合适。看到后虽然心情有些不爽,但是看到D也是decent journal,心想也无伤大雅,于是就改投到D。 投稿之初编辑的反响即很好,于是当下就觉得满怀希望,现在看来,当时的希望或许是过于乐观了。首先迎接我的就是等待,不知道是普遍的还是被我们碰上了,我们这个稿子审稿的周期特别长。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返回了两个审稿意见,编辑意见是大修。这两个审稿意见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属于典型的“建设性”的审稿意见,即虽然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但是还是就事论事的,循着这个审稿意见修改,可以对文章有一个改进;另一个则属于“破坏性”的审稿意见,审稿人的目的就是提出意见“枪毙”你的稿子,并不是太在意稿子本身的内容,而是试图从基本层面驳倒你的观点。当然啦,两个意见也都属于正常的范畴,我这里也无意评判这两个意见的优劣,毕竟审稿人嘛,并不对你的文章负责,他只需要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反馈回来而已。于是乎修改,回复,仔细整理了一段时间,投上修改稿。 修改稿投稿之后,大约过了2个月,第一位审稿人就返回了第二轮审稿意见,几处小修,仍旧是建设性的。这个时候第二个审稿人就表现的有一些过分了,一直拖了很久,在我们投上修改稿一年之后,才返回再审稿意见。 这个投稿经历到现在,还谈不上是有趣的,还算是中规中矩,虽然时间拖得有点长。但是 当我拿到了第二个审稿人的第二轮审稿意见之后,事情就有变化了。 大约是上一轮提出了破坏性的审稿意见之后,被我一一回复了觉得不过瘾,修炼了一年之后,他重新提出了审稿意见,这次的破坏性惊人。他找出我们引用的一个公式,说这个公式是不准确的,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而事实是,那个公式确实不是精确的公式,虽然形式上看起来是精确的,但却是不能排除产生异常结果的可能。 换言之,我们既不能说这个公式就是对的,因为它确实没有完全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我们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本文又不想专一讨论或者改进这个公式。我们单方面说这个公式虽然不精确但是不影响结果,这个是自说自话,应该说是很弱的回答,经验告诉我们,自顾自话的 说法很难得到编辑的认可。 这就比较纠结了。我看到这个结果,一下就觉得希望渺茫了,看起来这次被击中了。 然而事情的变化往往是人很难预料的。我虽然觉得已然大势已去了,但是还是要略尽人事,找找相关的paper。结果找了一段时间后, 居然在一个文章的一个边边角角的remark里面找到了这个公式的原始出处,再一看这个文章的作者, OMG ,竟然是handle我们这个文章的editor,而且是他的成名作。 情势立马产生了巅峰性的变化,我找到了支持我们的观点的人,这个人就是我们的editor,哈哈。于是我开始写response:第一,这个公式虽然不是完全严格的,但是不影响我们的计算精度;第二,这个公式的影响只停留在局部,不会影响整个理论框架;第三,这个公式不是我们提出来的,而是谁谁谁提的,请参阅文章×××(handling editor的早年成名文章)。审稿人一看到回复,明显的二比一,没有悬念,立马让我们通过了,于是文章就接收了。最后一轮审稿只用了2个星期哦,要知道他前两轮审稿都用了一年啊。 完整的进行一篇decent journal paper的工作,还是很艰难的,从idea开始,理论推导,数值模拟,试验验证,文章准备,文章修改,投稿,返修,回复~~~~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可能让你止步。作为科研小虾米,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坚持再坚持。 当然有的时候也有乐趣,譬如我们这次扯虎皮拉大旗,“绑架”编辑“要挟”审稿人,哈哈,动词虽然不那么恰当,但是过程真的很有意思。 至此,还是着重感谢我们这个文章的handling editor。 attorney vs prosecutor
个人分类: 专业探讨|16190 次阅读|48 个评论
“第三脑智”及其后台的底层技术标准和前台的运营服务规范
热度 1 geneculture 2011-11-20 13:28
“第三脑智”及其后台的底层技术标准和前台的运营服务规范
1.基本观点 : 基于“第三脑智”的协同智能观,即:主体及代理之间“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高度协作、优化互动”。 2.体现上述基本观点或方略的基本方法 : 2.1.基本策略: 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结合,注重“发散”(追求检全率)与“收敛”(追求检准率)两大类“搜索”及其效果。 2.2.基本方法: 步骤一:识别主体(具体的用户)或代理(具体的软件) 步骤二:基于(以下附图所述)哲学方法论和科学方法体系的定向分析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4143do=blogid=509534 步骤三:基于(以下附图所述)“双重路径”和根据软件和用户的具体路径选择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4143do=blogid=509540 3.以共享平台的方式体现“第三脑智”及其后台的底层技术标准和前台的运营服务规范(教管学用四大活动) : 附: “发散”(追求检全率)与“收敛”(追求检准率)两类“搜索” 就倾向于嘉文说的“低熵”和晓辉说的“高智商”的一系列做法, 涉及软件的计算和用户的操作以及两方面的合理分工与高度协作。 geneculture 2011-11-20 13:00 “信息基本定律”(一)和(二) 是解决“枚举”或“穷举”与(各种各样的)“搜索”的理论依据; “信息基本定律”(一)至(四) 是解决“发散”(追求检全率)与“收敛”(最求检准率)两类“搜索”的理论依据。 具体举例说面我将另行专门开辟专栏加以阐述或归纳介绍。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982do=blogid=508974
个人分类: 双语信息处理|3420 次阅读|3 个评论
推荐个顶级报告:关于召开国外科技期刊最新发展态势报告会的通知
ningbi 2011-11-20 11:51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网站的通知: http://www.cessp.org.cn/ch/reader/view_news.aspx?id=20111117105052001 关于召开国外科技期刊最新发展态势报告会的通知 通知(电子版).doc 为使我国科技期刊及时了解国外科技期刊最新发展动向,学习借鉴先进的办刊理念和运作方式,不断提高办刊水平,提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计划在中国科协会员日期间举办“国外科技期刊最新发展态势报告会”,特别邀请刚从国外研修考察回来的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任胜利博士和《航空学报》和《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两刊副主编、编辑部主任蔡斐作报告并与参会者互动交流。此次报告会作为2011中国科协会员日的活动之一,由学会安排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 时间:12月17日(周六)上午9:00-11:30 地点:中国科技会堂(复兴路3号,电话:010-68518822) 报告人介绍: 任胜利 :理学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杂志社编审,《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编辑。社会兼职: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编辑学报》编委、《中国科技术语》编委、《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副主编等。 自1997年博士后出站后从事科技编辑工作以来, 先后在Science, Nature, Scientometrics, Learned Publishing, 《科学通报》、《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期刊上发表文献计量学和科技编辑与写作方面的论文或杂文60余篇。有丰富的科技编辑与写作方面的培训经验, 编著的《英语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多次重印和再版,已发行3万余册,并于2007年和2009年先后主持翻译了《科技英文写作与演讲》和《科技英语写作进阶》。曾获中国科学院期刊出版领域引进优秀人才择优支持、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等资助和奖项。 任胜利博士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于今年8-11月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科技期刊研修考察,先后参观访问了Springer出版社纽约分社、Cell出版社、Science期刊社、《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期刊社、美国数学会期刊社,美国物理联合会(AIP)出版社、美国物理学会(APS)出版社、查尔斯沃思集团美国公司、SCI费城总部等期刊出版与服务机构。 个人博客: www.sciencenet.cn/blog/rensl.htm 蔡斐 :《航空学报》和《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两刊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两刊在国内航空航天领域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是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研究人员发表学术论文首选的专业学术期刊。在历年修订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航空学报》均入选航空航天类核心期刊,且均名列第1位,《航空学报》连续9年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于2008~2011年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2006年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Elsevier展开合作,全文发布于ScienceDirect平台,2007年被SCIE检索,是中国航空航天领域唯一被SCIE和EI同时检索的学术期刊,2009~2011年《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国际推广项目资助。期刊网址: http://hkxb.buaa.edu.cn 蔡斐主任于今年10月赴美访问了费城SCI总部, 纽约Elsevier出版集团。 由于名额有限,请感兴趣的科技期刊同仁填写下面回执,于 12月10日 之前将回执Email发至邮箱 fangmei@iscas.ac.cn 报名参加(不回执不能保证座位,名额报满截止报名),电话:010-62147743。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2011年11月17日 国外科技期刊最新发展态势报告会参会回执 姓名 单位 职务 手机 Email
个人分类: 数字出版|390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外科技期刊编辑之思索
热度 9 zxj368 2011-11-18 14:57
中外科技期刊编辑之思索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古地理学报》编辑部 郑秀娟 和许许多多科技期刊人一样,我也常有一种无奈甚至是抱怨的情结,总是觉着国内的专家学者有创新性的文章不在国内的期刊上发表,一流的学术文章都发表在国外的期刊上,不支持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只有二流的文章才会给国内的期刊,而且还得是国内的著名期刊,国内一般的期刊也只能刊登三流甚至不入流的文章,实在是让编辑们“巧媳难为无米之炊”。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国内科技期刊的现状?中国的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国外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是否存在距离?出现问题的原因何在?林林总总的问题,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一连串的为什么,也总会时时困扰着我。作为科技期刊编辑,是不是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我们的编辑队伍与编辑理念是不是和国外有差距?中外科技期刊编辑有何不同与相同之处?作者最近收集到一些资料,想从期刊的主编、编辑、编辑的工作方式和编辑理念几个方面进行剖析,或许偏面,或许仅仅是一孔之见,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一、主编 主编是期刊的灵魂,是期刊的 旗帜,他就像是一个乐队的总指挥,直接影响着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新闻出版总署 1995 年《关于报刊社长总编(主编)任职条件的暂行规定》第八条指出 :报刊社社长、总编辑(主编)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是主管、 主办单位的在编人员。必须具备行为端正、道德品质良好等素质。有刑事犯罪记录、违法记录和劣迹表现者,受过重大行政处分者不能担任社长、总编辑(主编)。《期刊主编(副主编)岗位规范》任职条件中第二款 “ 专业知识 ” 规定: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刊物所涉及的学科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和较高水平的造诣,熟悉掌握期刊编辑出版业务知识,有较强的写作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第三款 “ 工作能力 ” 中指出:能正确理解和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宣传出版的方针、政策,能掌握刊物所涉及的学科领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精通期刊编辑工作,能设计重要栏目,能胜任重要稿件的复审和终审工作,能较好地解决编辑工作中的重要疑难问题,并有一定数量的优秀编辑成果 。第四款 “ 文化水平 ” 中规定:具有大本毕业以上学历 。第五款 “ 工作经历、身体素质 ” 规定:主编需要担任副主编职务 3 年以上,一般应具有副编审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 可以看出,中国对于科技期刊主编的要求不能说不够详尽,然而,限于我国主管、主办制度的影响,很多期刊的主编都是主办单位的行政一把手或是技术、学术总负责人,既没有从事编辑工作的经验,也往往因为行政事务繁重、科研任务紧张,没有时间静下心来管理与过问期刊的事,只是挂名,具体与期刊出版完全由副主编或是执行主编完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科技期刊主编 90% 以上是挂名,极少有期刊的主编是按上面的要求进行提拨与聘任的。 国外期刊的主编如何?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分工负责,责任明确,没有国内挂名主编的现象,都是一边搞科研,一边审稿、改稿,切实保证刊物的质量 。国际上许多重要期刊的主编不仅是活跃在科技前沿的著名科学家,更多的是全职办刊人。当然也有大量专业期刊的主编由科学家兼任,但是兼任并非挂名,他们都是十分乐意并满腔热情地花大量的精力来把握办刊方向,扩大稿源,保证和提高所刊登论文的质量,为办好期刊尽职尽责。 《 Science 》的主编 Donald Kennedy 在哈佛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是 1972 年当选的美国科学院( NAS )院士,曾任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FDA )局长, 1980 年起担任斯坦福大学校长连续达 12 年。 2000 年出任《 Science 》的主编,同时还在美国艺术科学学院、美国公共服务委员会、美国哲学学会和卡内基基金会等多个单位担任重要职位。 Kennedy 在学术和社会关系上的资源优势,为《 Science 》的发展提供了多种便利条件,促进了《 Science 》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 《 Nature 》 只所以能够得到世界的公认,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她有一个强有力的主编团队。《 Nature 》设有 1 个主编和 2 个执行主编, 3 人均有博士后研究工作经历,并且 3 人均是全职工作。主编 Philip Campbell 博士来自英国,负责刊物的编辑内容、管理和长期质量;美国执行主编 Linda Miller 博士,负责编辑政策、内容质量和与社团间的沟通联系;出版执行主编 Maxine Clarke 博士,负责服务作者和评审者,管理编辑计划和编辑刊物的不同内容等。他们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这样的主编结构使《 Nature 》在学术经营和出版经营方面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道路。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近年来对外交流及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对国外期刊的了解,中国的期刊也在逐步走向成熟,不再把主编仅仅作为名誉和官位,对期刊主编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国内的几个大刊,主编的人选也开始走向负责任的专家化,并且主编真正地抽出一定时间用心于期刊的工作。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现任总主编朱作言,曾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任 Hill-Visiting Professor(1988) ,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海洋生物技术中心任教授研究员、 Faculty Menber(1988-1991) , 1997 年 10 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现任国家科委 S-863 计划纲要建议软课题研究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细胞及发育生物学科组二审专家、组长,杰出青年基金评委,中科院生物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实验海洋生物学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委水产养殖开放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湖北分会副理事长等职。 2008 年,刚刚担任 “ 两刊 ” 总主编的朱作言说,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让中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的重要责任, “ 我们要像光召等老一辈科学家要求的那样,全力以赴,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奉献给这个事业,和广大科学家一道,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办好科学期刊 ” 。 一年后,当记者问起做总主编是否会影响做其他工作时,朱作言笑着说: “ 你说反了,做期刊目前是我的主业,你应该问,我做其他的事是否会影响我做期刊。那么我来回答你,我会尽量不让其他的事情来影响我做期刊,期刊现在是我的第一事业。 ” 《细胞研究》(《 Cell Research 》)杂志的主编裴钢院士,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现任同济大学校长。曾在《 Nature 》、《 Cell 》等发表过重要论文。 2005 年他继承了创刊主编姚錱院士的事业,接过了刊物国际化发展的旗帜。正是在他的主持和积极支持下,《细胞研究》面向国际不断创新,成为第一个加入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的中国期刊,取得了令国内外期刊界瞩目的进步。 可见,办好一种优质期刊,一定要有一位能够热爱期刊工作、愿意为期刊的发展投入一定精力与时间的科学家来做主编,一方面是期刊的一面旗帜,靠其影响力与权威为期刊引来好的稿源;另一方面,主编也可以把握期刊的学术水平与发展方向,真正能够让期刊站在科学的最前沿,引领学科的发展与进步。有这样主编的期刊,是不可能办成水平低下的出版物的。要想办出一流的期刊,一定要有富有声誉的科学家当主编。 二、 编辑的门槛 中国科技期刊的编辑,可以说是来源广泛,既有从事科研出身的编辑,从事情报工作出身的编辑,也有编辑学专业的毕业生,更多的是有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此外还有教师出身的编辑。起点不同,能力不同,对期刊的贡献也就不同。在国家新闻出版管理条例中,没有见到有关编辑门槛的限定,但近年来开始要求编辑应该有资格培训,要有编辑资格证。下面作者从国内外期刊招聘编辑的启示进行分析,从而略知我国期刊与国外期刊对编辑要求的差异。 《 Neuron 》欲聘一位负责编辑述评和评论性文章的助理编辑。该助理编辑岗位最低要求为一名生物科学的博士,尤其侧重神经科学领域。有博士后研究经历或有出版经验的优先考虑;并且要求成功的应聘者还应有语言才能、对细节的洞察力和对传播科学的热情;要求这些才能将通过书面和口头的沟通技巧很好地组织起来,同时还需心甘情愿地在一个很小的团队内从事高强度的工作 。 NPG (《 Nature 》系列杂志出版集团)招聘栏目主管编辑时,要求必须是在相关学科背景方面做过 3~5 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且要在《 Nature 》 ,《 Science 》或《 Cell 》等杂志上发表过研究论文才能录用 。 NPG 集团于 2007 年 1 月启动 Nature China 项目。 Nature China 是一个突出展现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最好的研究成果的电子网站。在其招聘主管编辑的启示中,要求这位编辑需要有物理学、化学或生命科学的博士学位,并有可以证明的研究成果。虽然具有博士后研究工作经历会优先考虑(不是必需的),但重点会放在经过广泛训练的应聘者身上。这个职位的关键素质,要求能对稿件进行选择、能撰写简练的总结,并能强调出所选文章的科学意义。应聘者必须对中国的研究性协会和团体有很好的了解,英文和普通话流畅。要求应聘者对科学实践和传播都要有热切的兴趣,并且应该是充满活力的、积极的、外向的人,具备优秀的人际沟通技巧 。能够推动 Nature China 的事业从最初的构思阶段经过开始到未来的发展阶段。 《 Nature Reviews 》系列杂志招聘一名助理编辑,指出该职位的角色职能包括:与编辑组密切合作,编辑评论和展望性文章,管理同行评议过程,加工论文体例并撰写研究热点文章。为了满足这个充满挑战性的职位要求,理想的应聘者需要对《 Nature Reviews 》系列刊物涉及的生物主题的领域有广泛的兴趣,在细胞生物学和(或)微生物学领域或病毒学领域有经验者,以及具有相关领域博士学位的应聘者会优先考虑。其他一些重要的品质要求还包括:优秀的写作和语言沟通能力,对细节的重视及对科技理念传播的献身精神。由于这个职位需要与作者和评审者紧密合作,因此成功的应聘者必须具备优秀的人际沟通技巧。 《 BMJ 》(英国医学杂志)对录用的编辑有一套严格的筛选程序 : 履历初筛→向候选者寄送需编辑的文本 (15 人 ) →选出面试者 (5 人 ) →测试语法及综合能力→编辑一组文本、校对→录用合格者→内部编辑培训→阅读《 BMJ 》合订本 (8c m 厚 ) →编辑消息、短篇报道 ( 约 600 字 ) →专人指导编辑科技论文 ( 由医学博士回答专业问题 , 新老编辑共同讨论文稿的修改及原因 ) →强化训练→独立编辑。科技编辑还以学者的身份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 , 以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层次和结构 , 掌握专业学科前沿状况和发展新动向。通过资深编辑的传、帮、带 , BMJ 的新编辑培训期已由原来的 1 年缩至半年。据统计 , Nature 的培训期为 2 ~ 6 周 , Science 的培训期为 6 个月。各刊学术内容、格式与栏目设置不同 , 新编辑的培训周期也各不相同。 从上述 3 个实例可看出,国外期刊不仅要求编辑要有专业背景的博士学位,还要具有语言才能,充满热情和优秀的人际沟通技巧。而且聘用后还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培训,否则不能单独从事编辑工作。下面再来看国内的情况。 2011 年 9 月 22 日 在 58 同城网上看到 中国医药导刊杂志 的招聘 ,岗位职责包括:( 1 )负责采编部的日常采稿,对采编稿件进行初审,开发和维护作者资源;( 2 )负责稿件登记,按照编辑流程完成阶段内相关工作;( 3 )负责同印刷厂协调,解决印刷出版过程中的问题;( 4 )协助杂志广告业务员做好杂志宣传和推广工作;( 5 )完成部门负责人安排的其他工作。其任职资格:( 1 )正规临床医学或药学大专以上院校毕业;( 2 )普通话好,沟通能力强,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电话沟通技巧;( 3 )有志于从事医药杂志行业,具有高度工作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医学媒体采编工作经验者尤佳;( 4 )工作积极主动,吃苦耐劳,责任心强,逻辑严密,工作有条理;( 5 )能熟练使用 word 、 excel 等办公软件。 再如 环球中医药杂志编辑部 的招聘启示中指出:招聘岗位为中医学术期刊编辑(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职位要求:( 1 ) 中医、中药学专业背景;( 2 )硕士;( 3 )医学英语写作能力佳;( 4 )有理想,细致、严谨、责任心强。 特别提示:科研型硕士优先,已发表学术论文者优先 。 上面两则启示是国内一般期刊对编辑的要求,虽说不能代表全部,但差不多的期刊可能都处于这种水平,可见和国外一流期刊对编辑的要求相差甚远。再来看国内名刊的情况: 《中国科学 : 地球科学》编辑部 2010-09-19 发布的招聘学科编辑信息,应聘者应具备如下条件:( 1 )具有海洋科学、大气科学等地学相关专业硕士或以上学位;( 2 )写作能力强,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过研究论文;( 3 )英文口语及文字表达能力强,通过 CET6 ;( 4 )熟练使用各种绘图专业软件,能够进行日常网站维护;( 5 ) 能够接受随时出差任务,能够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 。该刊在 2011-09-09 发布的 招聘学科编辑信息中,对编辑的描述如下: 应聘者应具有地球科学领域硕士或以上学位,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 《中国科学 : 技术科学》在 2011 年急聘专职责任编辑时的招聘 条件为 :( 1 )具有工科硕士或以上学位,发表过相关学术论文(学科领域:机械工程、工程热物理、水利、空间科学、航空、土木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电工、电机、建筑、工程力学,等等);( 2 )中英文口语及文字表达能力强,英文通过 CET6 ;( 3 )熟练使用 Office 软件、能够进行日常网站维护;( 4 )善于与人交往,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及策划能力;( 5 )有编辑出版工作经验者优先。 《科学通报》在 2011 年 6 月 3 日 招聘物理学学科编辑时的招聘条件为 :( 1 )具有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光学、高能物理学等相关专业硕士或以上学位,有较强的学习和科研背景,以第一作者发表过相关学术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 2 )中英文口语及文字表达能力强,英文通过 CET6 ;( 3 )善于与人交流,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强的组织及策划能力,热爱科技期刊编辑工作;( 4 )年龄一般应在 35 岁以下,身体健康。有较强的科研背景和编辑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可见,《中国科学》系列期刊对编辑的要求开始向国外期刊靠拢,也要求编辑要有硕士或以上学位,具有科研论文撰写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高的英语水平,同时也开始注重团结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抬高编辑的门槛,提高编辑的素质,必将有助于期刊整体质量的提升,这也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一定水平后的必然趋势。 三、 编辑的工作方式 中外科技期刊编辑在工作方式上肯定有很大的不同,国外期刊编辑的在职培训与参加学术会议、走出去办刊的工作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据郑晓南等 的文章叙述,美国编辑出版公司( EEI )出版的 “ 出版资源名录 ” 中,列出了能提供编辑出版专业设置的 55 个教育机构,美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也列出了 32 个编辑出版培训机构,而在中国,几乎还没有专门设置的关于科技期刊编辑的培训机构,只是在北京印刷学院研究生处和中国科技大学设有招收在职编辑的硕士学位课程培训,为科技期刊编辑自身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平台。可见,在编辑培训方面,中国与国外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中国期刊的编辑任务,主要是由期刊编辑部的责任编辑完成的,编委一般是推荐稿件、审稿和管理,讨论期刊的办刊方向与出版主题,不对期刊的文章具体进行学术编辑工作。国外期刊编辑部与编委的主要功能与中国相差很大。编辑部的编辑相当于主编与编委的秘书,辅助主编与编委完成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而真正的文章学术编辑工作,是主编、副主编与编委们完成的,技术工作与格式规范等由技术编辑完成。例如: 美国出版的《 Crop Science 》, 编委会共 78 人 , 设主编 1 人 , 编辑 1 人 , 技术编辑 19 人 , 副编辑 53 人 , 责任编辑 1 人、助理编辑 1 人、出版主管 1 人和执行副总裁 1 人。将技术编辑和副编辑细分为 8 个不同的学科领域 , 作者将不同的学科的文章投给相应学科的技术编辑。另外 , 美国作物学会的作物品种登记委员会负责审阅该刊品种和种质资源介绍类文章 , 作者需将此类文章按不同作物分别投向该委员会的 18 位委员 。 德国出出版的 Theor Appl Genet ,编委会共 26 人 , 有主编 1 人 ( 来自德国 ) , 责任编辑 1 人 ( 来自德国 ) , 编委 24 人 。编委共来自 14 个国家 。可见其编委会的国际化程度很高。期刊刊登出的文章的编辑工作,主要由编委负责完成。 美国出版的 Plant Physiology , 编委会共 72 人 , 其中主编 1 人 ( 来自美国 ) , 副主编 10 人 ( 除 1 人来自法国和 1 人来自德国外 , 其余均来自美国 ) , 特写编辑( Feature Editor ) 2 人 , 责任编辑( Monitoring Editor ) 59 人。编委成员共来自 13 个国家 ,负责对来自世界各国的稿件进行审核与编辑工作。 可见,外国的编辑委员会是涵盖所有对期刊进行加工与处理的人,总负责是主编及副主编,学术负责的人都算是编委或是责任编辑,而副编辑或技术编辑是协助前者完成编辑任务的助手,也就是说,他们的编辑都是科学家或是学科专家,而国内完成这些任务的则是专职的编辑,相当于国外的助理编辑或技术编辑。这种工作方式的巨大差异,势必出现相差甚远的刊出效果。国内期刊要想迎头赶上,编辑委员会的编委们就要对刊出的文章真正起到 “ 编 ” 的作用才行。 四、编辑的理念 有了得力的主编和强有力的编辑队伍,说明已经具备了办好期刊的物质基础,同时办理理念也是一种期刊能否办得成功的重要要素。国内学术期刊办不火的很大困惑,就是编辑部的办刊理念没有形成。下面以任胜利博士科学网博客中的文章《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的编辑理念与做派: GRL 案例》为例 ,分析国外期刊的编辑理念。 作为一份研究快报类刊物,《 GRL 》旨在快速传播地球物理领域具重要突破和广泛意义的短篇研究论文。为提高 GRL 的地位及服务水平,《 GRL 》采取 3 点举措:其一是编辑成员扩展至气候与全球变化、冰冻圈、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固体地球物理学。编辑人数将增加至 13 位:大气科学( 3 ),固体地球科学( 3 ),空间科学( 2 ),海洋科学( 2 ),水文与陆面过程( 2 ),冰冻圈( 1 )。所有编辑成员均具有国际视野,所邀请的审稿人能够遵循《 GRL 》有关 14 天内返回细致评审意见的严格要求。其二是发表特邀的综述论文,选题主要涉及近 2~3 年来的最新进展,篇幅不超过 6 页,每年发表 12 篇左右。其三是改进和简化同行评议过程,以提高所发表论文的总体质量。审稿人和作者均应清楚 GRL 不允许所录用的文章有大的修改,如果稿件需要做中等以上的修改(如补充分析、模拟或其他不能在 2 周内完成的修改),将被视为不符合《 GRL 》的要求并退回作者修改后重新投稿。此外,为持续提高期刊的地位和服务, GRL 不断提高期刊的学科相关性、影响力及效率。编辑直退稿的增加不仅有助于作者尽早改投他刊,而且减少了同行评议的压力(每年的收稿量为 3000~4000 篇),以满足快速评审的需要。编辑直退稿件的数量在逐渐增加,尤其是那些与《 GRL 》要求不符的稿件。尽管所退稿件的学术质量较高,但作者应该明白稿件的体例格式要满足 PRL 能快速出版的要求。 此外,《 GRL 》致力于广泛宣传所发表的重要文章,大约有 10% 的论文在《 Eos 》和《 GRL 》的网站做 “ 亮点 ” 评论,所有 “ 亮点 ” 文章都推荐给媒体。并且,《 GRL 》的论文经常被各种传媒 ( 包括《 Science 》,《 Nature 》等 ) 作为视点和消息报道。此外,《 GRL 》还致力于通过各种途径(报刊、网站、博客、会议等)推介所发表的重要论文。 从上述描写中可以看出,国外期刊一是刊文要快,二是对发表的文章进行宣传,三是发表后的文章及进推荐给相关的专家、学者。而国内情况如何呢?目前多数期刊表现为发文滞后,对发表过的文章所做工作很少,没有投入大的精力对已发表的文章进行推介与宣传。这些方面,是需要国内期刊学习与提高的地方。 五、结语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科技期刊起步较晚,因而经验还不够,很多方面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但也需要适合国情,不能一味地向国外学习。主编不是期刊编辑部说了算的事,需要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指导,一般人无法改变现状,只能是在现有情况下努力地做好编辑部的工作,尽可能地走出带有中国特色的办刊之路。但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要看到办刊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实时找到自身的差距,看到和国外期刊编辑在工作方式与编辑理念方面的不同,适当地调整自己,不抱怨,不灰心,努力地拓宽办刊思路,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与学习,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热心于期刊,热心于科学事业,为中国科技期刊事业的振兴与发展出力。 致谢:文章第一部分“主编”中的部分国外资料,来源于中国科学出版股份公司副总编辑兼期刊出版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肖宏在“第 27 期中央单位学术类科技期刊主编岗位培训班”上讲座 PPT ,他讲座的题目为“一流期刊的发展要素分析”,在此向肖总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编 . 新闻出版行业系列培训教 材· 期刊出版工作法律法规选 编(第二版)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 857. 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编 . 新闻出版行业系列培训教 材· 期刊出版工作法律法规选 编(第二版) .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 873-874. 肖宏 .2000. 英国科技期刊编辑与出版掠影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1 ( 6 ): 419-420. 朱作言 . 办好 “ 两刊 ” 是一种使命 . h 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9/7/221173.html?id=221173 . 肖宏 .2008. 一流刊物离不开一流的编辑人才 . 科技与出版,( 3 ): 19. 郑晓南,林跃,邹栩 . 国际科技期刊出版界教育培训现状与动向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998 , 9 ( 4 ): 207-209. http://bj.58.com/zpxiezuochuban/5768487579393x.shtml. http://bj.58.com/zpxiezuochuban/7236744495877x.shtml. http://www.yingjiesheng.com/job-000-904-932.html. http://www.scichina.com/new_web_Fa/news.asp?id=1028.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899do=blogid=356073 . . http://www.scichina.com/new_web_Fa/news.asp?id=998 . 程维红,任胜利,刘旭 . 五种中、外农学期刊对比分析 .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 , 18 ( 5 ): 134-138 , 157. 任胜利 . 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的编辑理念与做派: GRL 案例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899do=blogid=397861 .
个人分类: 编辑学文章|10725 次阅读|18 个评论
朗道《场论》的第5章已经编辑完了
热度 2 ultrachao 2011-11-18 14:09
朗道《场论》的第5章已经编辑完了,离出版又近了一步……
3103 次阅读|2 个评论
我的那点儿”总是有趣”的编辑生涯 (二)
热度 49 BlueAdagio 2011-11-17 13:19
我的那点儿 ” 总是有趣 ” 的编辑生涯 ( 二 ): 香槟+牛粪=白痴 (请勿转载) 在科学网看到不少关于审稿人的评论,里面就有提到阿甘正传里的阿甘的一句名言: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nna get ( 人生好比盒子里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面一颗是什么味道 ) 。其实不仅作者容易有这个感觉,我也经常有这种感觉。每天走进办公室或打开电脑,我都不知道会出现些什么突发状况,会收到什么样的稿件或申诉信,哪些审稿人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按时交意见,甚至和哪位审稿人或作者的上一个邮件竟然会成了彼此最后一次的通信 …… 话说有一天我刚回到办公室,就看到助手发来了一个邮件。 我的这位助手是个憨厚的美国小伙,在大学读的是文学,到现在还抱怨我们的那些稿件读起来像天书一样。虽然不是搞科学的,但他处理起事情来那叫做一丝不苟,是绝对的“你办事我放心”。平常除了把稿件和审稿意见等打印出来交给我们,他和其他编辑助手还有两项大任务。一项任务我们叫“追踪”审稿人 ( chase the reviewers )。大家可能会想象不到为保证一个杂志的审稿速度,“追踪”审稿人,催促他们尽量按时交意见几乎可以是个全职工作,费神费时的同时还可以大幅增加一个杂志的开支(比如要添加更多的助手,还有那些经常打遍全世界的催交意见的电话等等)。有些杂志还把审稿人的审稿速度直接和责任编辑的工作成绩或效率挂钩,杯具,难道要我跳上飞机去逼他们交意见 不成?所以有时候作者和我抱怨:哎呀我等意见都等得望穿秋水啦,我说我也等得望穿秋水呢。大家同病相怜啊。 除了催审稿人,助手们另外一个重要任务是接听每天打到编辑部的各种电话,比如询问稿件状态的,甚至有些等得不耐烦要找人骂一骂的,或者忘了进网站的用户名或密码的,搞不清楚稿件要求的,在网站上卡壳了的,当然还有各种投诉的威胁的,五花八门。我们总半开玩笑说要做好他们的工作,情商一定要高,要能忍辱负重才成。 话说回来,那封助手发来的邮件, 我一看就认得主题一行里的稿件号码,是我前两天拒稿的一篇文章。打开邮件,里面只有短短的两行: “请你读这封邮件时不要生气。稿件号 #### 的作者 XXXX 刚才打电话来。他让我告诉你他正在写申诉信。他还让我告诉你你是白痴。” 我差点没有从办公椅上摔下来。先是一愣,继而大笑,一边笑一边想象助手写邮件时面有难色的样子。这算不算是特黑巧克力( super dark chocolate )? 后来我问他,作者让告诉我我是白痴的他就转达,那有没有作者就对他说“喂我告诉你,你们那位编辑是个白痴”,这种情况他会转达吗。助手一本正经地说:“这种情况也有的,但如果他们不说要转达那我就不转达了。” 无语 …… 不过也不是每天都特黑巧克力啦,有些巧克力还是蛮甜滴。特别是有些文章从审稿到最后接收的过程一波三折,收到最后通知的时候作者往往都会喜出望外。不管是认识的还是素昧平生的,有些作者会兴奋得马上发来感谢信甚至表扬信,感谢你比如怎么耐心啦,怎么有智慧啦,怎么英明地决定“忽略”某审稿人的某条意见啦,反正就很能让你在读的那一刻有“松毛松翼”(广州话,洋洋自得之意)的感觉。至于那些给你“忽略”了的审稿人看到文章发表后会怎么明骂或暗骂你是白痴,就只能想开点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嘛。 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我收到一位文章刚刚被接受的作者的邮件,还附上了一张开香槟庆祝会的照片。里面一堆人我都不认识(我没见过这位作者),害得我还先谷歌了一下,找到了这位作者的网站,才知道照片里哪位是他。这位作者告诉我他们太高兴了,特地开香槟庆祝,“可惜没有机会啊,否则一定要敬你一杯!非常谢谢你对这篇文章的贡献!” 酒不醉人人自醉啊。我于是飘飘然地过了几个小时,直到收到另一封邮件。写邮件的是一位牛中之牛(又叫“牛魔王”?),但不久前投的一篇文章给所有审稿人都毫不客气地批评了一通,不少还是几个审稿人同时质疑的大问题。我于是发出了据稿信。牛王的邮件大概是这样的: 编辑:我想我应该叫你小编,因为我可以比较肯定的是,在我成名的时候,你可能还在学 1+1=2 。在我的研究生涯里,我发过 XX 篇包括 NEJM, Nature, Cell, Science 在内的引用次数超过 XXXX 的文章。我是什么,什么,什么大奖的得主。我还是包括什么,什么,什么等在内的杂志的编委。我现在有多少多少百万的研究经费。我把这篇文章 投到贵刊是给你们面子。希望你马上重新考虑拒绝我的文章的白痴决定,尽快把我的文章刊登出来!另外,你们需要搞个“黑名单”,比如你找的那三位白痴审稿人就应该在里面 …… 牛啊!!我看着我的香槟,啪地给洒上了牛粪。后来见到人事部主任,我向她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说如果某编辑给这一阵香槟一阵牛粪的弄成个精神分裂症或狂躁症患者什么的,这应该算是工伤呢还是只当普通神经病处理?
个人分类: 职业生涯|11198 次阅读|97 个评论
沟通作者、编者的桥梁
热度 1 zhaodl 2011-11-15 16:31
沟通作者、编者的桥梁——评赵大良先生新作《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重庆大学期刊社 张小强 论文发表难在我国已成严重社会问题,甚至造成少数不良作者铤而走险抄袭剽窃,一些刊物借机敛财,更有不法分子出版非法的学术期刊。抱怨论文发表难的群体,一些属于不认真做研究,论文水平确实不敢恭维,但不能忽视很多认认真真做研究的职业学者,特别是一些起步阶段的人群——硕士、博士研究生、青年教师亦反映论文发表难。也有不少学术期刊编辑抱怨,作者论文写作和投稿不得要领,有时被退稿还无理取闹。这就导致作者与编者之间虽比不上医患关系那么紧张,但相当多的误解长期存在。使得作者认为投稿难责任在编辑,而编辑也将稿件水平不高归咎于作者。而赵大良先生新作《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虽题为“写作”,但主要立足于论文发表,以资深主编多年工作实践经验将编辑视角毫无保留地提供给作者。细读整本书,能够体会赵老师良苦用心,其出发点正是在于消除作者与编者之间的误解,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编者的桥梁。正如书的第一章结尾所指出的,在提升论文水平和成果影响力上编者与作者是一致的,冲突的地方是双方对论文评价标准的认识冲突,该书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作。不仅对青年学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战性很强的论文写作投稿指南;对于青年编辑来说,也可以从中了解作者心态和诉求,学到很多工作经验。 因为赵老师的书中透露了不少期刊编辑“内幕”,如并未回避现实中的关系稿问题,难免会被一些作者利用去寻找投稿的“捷径”,但这并不是其初衷。因为虽然书中很多内容是告诉作者,站在编者的角度是如何选论文的,让作者有针对性地写作并投稿。但从开篇到结尾,书中多次强调论文是“研究”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如第1章即指出学术出版并非出版商的事,而是学术研究活动的一部分,第4章如何确定选题时,也明确指出论文是科研工作的延续。作为一个有10多年编辑工作经验的编者和有10多篇学术论文发表经验的作者,笔者从本书受益良多,以下几点是本人感受到该书的特别之处,与大家分享。 第一,该书的写作方式与大部分写作指导类的书不同,是西方一些编辑学图书特别流行的案例式写作。不是八股文式的教作者如何写作,而是将多年编辑工作中的实际案例和实际心得呈现给读者,因此书中很多地方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读来生动有趣而不觉枯燥,令人感到亲切可信。每节的开头还别出心裁地用一首打油诗提纲挈领,把赵老师将生活中的诙谐幽默带给读者,让读者在轻松中获取重要信息。 第二,书中创造性地将编辑与作者分为理想型、制度型和功利型。理想型编辑注重人文关怀、忠于真理;制度型编辑按部就班、态度消极;功利型编辑重视关系、轻视原则,作者的分类以此类推,书中还假设了3种作者遇到3种编辑的9种情况下的结果,清晰地把学术期刊出版现状勾画出来,发人深省。 第三,解决了其他同类书籍中未提出的作者与编者的困惑。书中第二章分析了审稿通过为何不能发表,实际这个问题对于作者来说是非常大的困惑,对编者未尝不是。第3章分析的如何正确面对审稿人误解的问题,确实是作者投稿和编者编稿经常会碰到的,书中不仅分析了审稿人提出否定性意见的原因,更是给作者提炼了几点让论文表达更清晰以避免审稿人误解的经验。 第四,书中很多部分不仅涉及写作,更自觉不自觉地提醒作者如何开始自己的学术生涯。如书的第3章中分析品牌在录用中的作用,其实就是提示作者如何在学术生涯中不断积累个人信用和品牌,提醒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后果。 第五,该书并没有像很多类似图书一样,一到“参考文献”和“致谢”就戛然而止,而是进一步分析了国际期刊非常重视但往往被作者忽视的版权与学术不端问题,让作者用法律和学术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投稿行为。书的最后一章还分析了文献的评价与传播问题,让作者从开始写作就注意写作的终极目标——论文的传播效果,从而产出真正优秀的论文。 当然,正如赵老师自己在书中所说,书中不可避免还存在一些文字错误。瑕不掩瑜,这本书依然是一本值得作者和编者阅读的好书。同时,作为一个从事编辑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我特别希望赵老师能将这本书从“实用型”升级为“学术型”,在今后的论著中把书中已经有所涉猎的学术出版现实问题从理论层面进一步梳理,必将能启迪更多读者。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336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关于举办2011年第3期科技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班的通知
zhaodl 2011-11-15 08:38
为了帮助科技期刊编辑人员 ( 包括主编、主任、责任编辑以及一般编校人员 ) 提高政治思想素养、编辑业务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全面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办出更多、更好的优秀期刊和精品期刊,本会拟举办一系列全国科技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班。 2011 年将举办 3 期。已被列入新闻出版总署人事司《 2011 年新闻出版专项业务培训计划》。参加培训的人员经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由新闻出版总署统一印制的《结业证书》。 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于 2008 年 6 月 1 日 实施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第 7 条规定: “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 ” 。每年参加不少于 72 学时的继续教育,是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登记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并决定自 2011 年 1 月 1 日起 施行。参加本培训班所取得的《结业证书》可作为年内接受继续教育的证明。我会将在云南昆明举办 2011 年第 3 期编辑业务培训班,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1 .培训对象:科技期刊和学报的主编、主任、编辑及其他人员。 2 .培训内容:与科技期刊有关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论文的编排格式,稿件 ( 中、英 ) 的编辑加工,科技期刊的定位与评价,网络出版与国际化,编辑部建设与期刊管理,编辑的自身发展与编辑学研究等。 3 .授课教员:陈浩元、颜帅、李兴昌等。 4 .培训时间: 2011 年 12 月 3—11 日 (3 日全天报到 ,11 日早餐后撤离 ) 。 5 .培训地点:昆明锦泰大酒店(原海德马加仕酒店),环城南路 118 号( 0871-3333918 )。 6 .交通指南: 火车站:乘 25 路环城南路站下车向西 100 米 即到;乘出租车约 15 分钟车程,价格约 15 元。 飞机场:无直达公交车,乘出租车约 20 分钟车程,价格约 25 元。 7 .请参加培训的同志准备 1 张 2 英寸免冠照片;培训费、资料费、证书手续费等合计 1 200 元 / 人;食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住宿费 130 元 /( 天 ? 人 ) 。 8 .请拟参加培训的同志务于 2011 年 11 月 20 日 前将回执作为附件发至邮箱 lixingchang39@163.com (不接受纸质回执,回执内容如下表,项目请完整填写)。 9 .本次编辑业务培训班由云南燕泰会展有限公司承办。家属费用与代表相同。由于床位有限,未发回执的同志住宿请自行解决。联系人:郑进宝 ( 电话: (010)58807872 , 58807851) 。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2011 年 9 月 10 日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2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阅后即删】傲慢的中国期刊编辑
热度 1 Bobby 2011-11-14 08:22
严谨一些的话,应该是傲慢的某些中国期刊编辑。 抑制着愤怒,我还是本着先表扬后批评的原则,说一些刺耳的话。 先表扬: 绝大多数中国期刊编辑还是很好的。他们是科学工作者成才成业的幕后功臣。是科学工作者走上科研道路不可或缺的帮手和推手。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干着为别人做嫁衣的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奉献精神可歌可泣。表扬到此结束。 后批评: 王八蛋,某些中国期刊编辑,期刊拉圾,人也拉圾。作者投稿和问询后几十天不回复,无影迅,无消息,打电话老占线。让作者不知录用还是不录用,是等待还是另投它刊。说你傲慢也好,冷漠也好,甚至连起码的礼貌也没有。我不投你的时候,你每天给我邮箱里发着拉圾邮件要死要活要征稿,投了以后就是这样的态度。罢罢罢。 祝你早日下岗,期刊早日关门。阿门。
110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Scientific workplace 5.5 与 Ctex套装一起使用中文的简便方法
linfengxu 2011-11-9 15:48
1)在SWP安装目录下的\Shells\Standard LaTeX目录中编辑文件Blank - Standard LaTeX Article.shl,在\begin{document}之前加入如下几行: \RequirePackage{CJK} \AtBeginDocument{\begin{CJK*}{GBK}{song}\CJKtilde} \AtEndDocument{\end{CJK*}} 然后另存为Blank - Standard CJK-LaTeX Article.shl; 2)在SWP中typeset菜单中的Expert Setting栏目下选择DVI Format Setting为MikTeX LaTeX(根据CTEX套装的安装目录指向相应的latex.exe文件,如果你的Ctex安装在c:,默认为C:/CTeX/texmf/miktex/bin/latex.exe),DVI Preview Setting指向MikTeX Yap, DVI Print Setting指向dvips; 在swp5.5中并不需要更改latex2.dat,只需要做简单但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在上述2)时将其中的charater下拉列表中的normal改为Simplified Chinese. 最后还有一点要注意,保存tex文件时一定要用save as 存为Portable Latex, character set 要选为Simplified Chinese.
0 个评论
编辑同志们,我删除了近百篇有点个人倾向的内容,这样可满意?
热度 1 daodezhenjing 2011-11-9 12:16
今天收到编辑同志的信件,说我这里有个人倾向的内容,不适宜在科学网上发表,只好把它删除了,我删除了很多,不知道满意否?如果不满意,我还可以继续进行删除运动,直到没有文章,这样就永远不会有个人倾向的内容了。在科学网,听话的才是好孩子,我以后要努力学做一个听话的孩子,绝对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个人分类: 杂文|73 次阅读|1 个评论
参与是民主的基础
热度 6 zhaodl 2011-11-5 09:52
在别人的怀疑中,我组织的民主推荐理事长工作告一段落!感谢所有参与此项工作的同仁!参与,是民主实现的基础!真的感谢你参与!包括自荐的单位和人,以及参与酝酿的常务理事。 2011年11月4日,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我在我校内期刊中心艰难地实行民主之外,第一次在校外涉及“位置的问题上”比较全面地实行了一次民主。今天上午,9:30 ,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常务理事会,在吐哈石油大厦四楼会议室召开。在理事长简单说明了一下理事会换届工作以后,我对今天的协商产生下一届理事长和秘书长候选人的常务理事会的议程和要求进行了说明,并得到大家确认。 之后,我首先提出:民主不是形式,至少在我们这不是形式,民主在于每一个个体的觉悟。在坐的各位常务理事,只要是代表自己、代表自己所代表的那一类会员来投票,就是行使民主的权力。第二,民主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东西,为了体现民主,测验的结果当场公布,但是并不代表就一定按得票多少来决定,集中是民主的辅助。当然:集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民意的倾向!一般来讲,没有重大问题,集中会尊重民意。 在开始候选人续聘的时候,我按着规定:只有理事长或秘书长候选人才有资格“续聘”,及本人亲自来说明,所以拒绝了本人没有到会的自荐单位的陈述。但是,在续聘过程过程中,有一个单位的理事长续聘完以后,秘书长候选人没有来,本单位的其他人进行了补充。这一点我认为不公平,不是秘书长的可以补充,那么理事长和秘书长没有到场的应聘单位的其他人应该有资格阐述。所以,到后边我提议,给其发言的机会。 不管如何,我实现了我的承诺——民主推荐,结果当场公布。后边在与主管部门协商后,成立换届筹备领导小组。换届后,我就可以卸任了。我在中午的酒桌上明确表示:我卸任后不见得就会消失——有为则有位。你如果对于别人没有用,那只能是累赘。有价值,不用是别人的是损失。看着吧,看我以后是否会没有事干,不是干,是玩。 酒后,匆匆记录。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2243 次阅读|14 个评论
《 写作新解》收到的第二份反馈
zhaodl 2011-10-31 17:47
说是见到的,因为是在朋友博客中见到的,朋友是匿名交流,所以也就沿用其博客的名字。朋友点到的一点——与作者平等交流,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大良的新书//作者:云中君 转自:云中看天下 http://827485123.qzone.qq.com/ 我也给学生开过科技写作课,试图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但总感觉效果不是很理想。我一直认为是学生不够重视,但看了大良的新书《科研论文写作新解》,忽然有了新的感悟。我们过去是就写作本身而组织内容的。比如,告诉学生论文的选题要求、格式、语体和语法特点、语言学知识、逻辑知识,以及标准化、规范化等,但很少顾及编辑与作者两个不同角色的交流。就写作内容组织的教学,很琐碎,但没有新的知识点,只不过汇总和强调而已。对学生而言,如果不是为了学分,没有兴趣点。课可以上,考试也没有问题,但是学完后并没有多大改善,依然故我。 大良的书之所以称为新书,不是因为他所涉及的知识,或者是因为刚刚出版,而是他所体现的观点和逻辑。这本书实际就是编辑与作者两种角色之间的对话。就编辑而言,当然是希望作者写好论文,但作者并不一定认同你的观点。这里不仅需要知识的传授,更需要职业的沟通。就作者而言,不管是否接受,编辑都是裁判,利益上有对立。因为对编辑这个职业的不了解,所以他很难相信你所说的论文写作知识就是投稿必中的全部,而是一直试图绕到你的身后了解编辑职业的所有神秘之处。从很多作者将论文写作的工夫不放在论文本身,而是放在编辑身上就可以说明这点。 大良做到了这一点。站在编辑的角度,毫无保留地向作者公开编辑职业的所有秘密,使两个角色平等沟通和交流,实现相互理解和认同,拉近了两者的距离。在这个基础上再谈论文写作,就变成了朋友之间的善意的提醒和帮助,效果自然与以往不同。这话不是主观臆断。在从南京回武汉的路上,遇到了一位南大电子系的刘教授,居然正是大良的朋友,也正好收到大良送的这本书,居然跟我持一样的观点。 我很高兴朋友有新作,也很庆幸这么快就看到了这本书。从资料袋里刚拿出的时候只是随手一翻,但很快就吸引了我。我粗略地看了几章,就断定这就是我以后搞科技写作讲座的蓝本了。这个星期一定会认真地读完所有内容,尽管已经好久没有认真地读完一本书了。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2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论:情报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geneculture 2011-10-27 23:24
geneculture 2011-10-28 11:28 术语的关系: 1.信息 2.情报信息 3.文献情报信息 各位看一看:这样描述,1.2.3.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很清楚呢? 评论 (8 个评论) geneculture 2011-10-27 23:20 说明: 由于博主是国内情报学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而且,在此博页中博主论及的又恰恰是情报, 严格地讲应该是: 情报信息与信息这样涉及学科的根本性问题, 因此,本人才说了前面的这番话或评论质疑。 仅希望抛砖引玉!如有不当之处则敬请指正! geneculture 2011-10-27 23:13 纵观博主的许多博文, 给我的感觉是:时而理性主导,时而又感性主导,是否两方面都很难做到位。 当然,这的确是一个很难平衡的事,如要都做到位,那自然也就更加困难了。 geneculture 2011-10-27 23:08 评论或质疑: 博主的题目是“情报释疑”, 事实上,无论是正文举证,还是回答问题{ Chinalong 2011-10-27和博主回复(2011-10-27 11:42)},不仅均为真正达到“释疑”的效果,反而滋生出更多的“疑云”: a 既然一个英文单词(information),那么,为什么非要翻译为两个中文辞语(实际上是字组)——“信息”和“情报”?不这样行不行?究竟是理解的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或者说,这样做根本就是一个将错就错的问题? b 讲一个问题就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为何一个问题还没有讲清楚,又生出另一个问题?创新也好,查新也好,本来均无可非议。值得非议的仅仅是真新还是假新的问题,而这正是要创、要查的。 c 至于,什么人假创新,什么人又怕查新,这些又是另两类问题。 d 把上述几类性质截然不同的问题搅在一起,不痛不痒的这么一说,问题难道就能解决? e 当然,我知道这是博主的一个习惯或风格。其优点或好处是:提请读者思考,或者说,只是博主的思绪记录。其缺点或坏处是:......(鉴于博主是一个很好的人,因此,我就不想在此公开谈论这方面的细节了,请读者见谅或自己去找或独立思考!)。 geneculture 2011-10-27 22:42 谈两点个人的看法或认识(仅供参考或分享): 1.情报信息是信息的一个很重要的次类。 2.创新也好,查新也好,关键在于:这里的新,究竟是真新,还是假新? fro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501457
个人分类: 信息学基础研究|2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朗道《场论》云编辑#2-22
ultrachao 2011-10-24 09:31
#朗道《场论》云编辑# 2-22《场论》云编辑目录: http://t.cn/aj4Ewp 俄版的图较英文版更为美观。朗道教程购书链接: http://t.cn/a82ShU 译者简介: http://t.cn/aRsN3o 朗道相册: http://t.cn/aWwqH2 朗道故事: http://t.cn/aopogQ 粉丝互助: http://t.cn/aoovXK 粉丝投票: http://t.cn/hDND1V
30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朗道《场论》云编辑#2-21
ultrachao 2011-10-24 09:29
#朗道《场论》云编辑# 2-21 《场论》云编辑目录: http://t.cn/aj4Ewp 粉丝投票: http://t.cn/hDND1V 关于超导研究的一系列划时代的工作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请看系列5集系列: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金兹堡回忆: http://weibo.com/1774341903/eB1FI60saVu
31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朗道《场论》云编辑#2-20
ultrachao 2011-10-24 09:28
#朗道《场论》云编辑# 2-20 《场论》云编辑目录: http://t.cn/aj4Ewp 粉丝投票: http://t.cn/hDND1V #漫谈朗道与中子星# 朗道是“中子星”概念的提出者,这个估计知道的人不多吧? http://weibo.com/1774341903/l4EVol3dT
2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ScholarOne Weekly Tips (第30期):分错了编辑怎么办?
Pauldu 2011-10-21 14:50
ScholarOne Weekly Tips 第 30 期: 分错了编辑怎么办 ? 主编或编辑部主任在分稿时有时可能误操作将本来要分给张三的稿件分给了李四,或分配给张三后发现张三不方便审或不熟悉相关的专业,需要将稿件分给李四处理,这种情况在 ScholarOne 里如何处理? 一般 分配 (Assignment) 这一工作是不可退回的,但可以通过 指定另一个人 ( Assign a different person) 的方式来换编辑。 打开要换编辑的稿件,访问稿件页左边第一个页签,找到 编辑列表 (Editor List) 部分,在要修改的编辑名字后点 指定另一个人 ( Assign a different person) ,这样系统会重新列出所有其他编辑,重新选定并 指定 (Assign) 后,将弹出两封 email ,分别是通知原有编辑和新分配编辑。完成 email 发送后,重新指定的工作即完成。 如果稿件已经送审了要临时换也没有关系,这里只会替换编辑,而原编辑送审的工作仍然保留,稿件仍保持原状态,只是编辑的名字变了。
个人分类: Weekly Tips|33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让心窗看到人生的美景
liuqingju11 2011-10-20 22:25
让心窗看到人生的美景 怀着一颗悠然的心,让心窗看到人生的美景;品一曲高山流水,让心灵走向沉静。人生平安就是你我之福,何必太多的计较?放松自己的心灵,回归自然,世界那么多的美丽,那么多的快乐,何必让忧愁,烦恼独居我的心房。平凡的日子最好,最美。 人的一生就是一条没有回头的路,磕磕跌跌一直走着泥泞和平坦交织的路,数不完的坎坷,但也有看不完的风花雪月。有人把所有的抑郁埋在心底,只会让自己郁郁寡欢。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告诉自己的知心好友或师长,心情会顿感舒畅。打开心窗,阳光倾泻,让心灵变成风筝自由飞翔,俯视那一幅幅美好的人生美景。 舒畅的心情是自己给予的,不要天真地去奢望别人的赏赐。舒畅的心情是自己创造的,不要可怜地乞求别人的施舍。快乐不是靠外来的物质和虚荣,而要靠自己内心的自强。打开心灵的钥匙,推开心窗的力量,就是你那永不褪色的微笑。你微笑的心灵就可以和别人架起桥梁,一起观看窗外生命的美景。 一个人只有心存美的意象,才能看到窗外的美景。命运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窗外有土也有星,就看你能不能磨砺一颗坚强的心,一双智慧的眼,透过岁月的风尘寻觅到辉煌灿烂的星星。摆正自己的心态,你便会在一个愉悦轻松的环境中生活。 背景音乐 晨曦+-+詹姆斯拉斯特
个人分类: 心的声音|162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期刊编辑关于“如何提高投稿质量”讲座
热度 2 rensl 2011-10-18 07:23
由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主办,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查尔斯沃思集团、汤森路透科技集团承办的科技期刊编辑培训将于 2011 年 10 月 25 日下午 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D 楼 210 会议室举行 。会议特邀请经验丰富的讲师 Philippa Jane Benson ,详细讲解编辑部或出版社如何提高作者投稿的质量的。本次活动以听取报告和现场提问交流的形式开展,以英文报告交流为主,现场有翻译。本次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希望感兴趣的各期刊编辑尤其是英文期刊编辑踊跃参会。 会议地点:北京中关村南三街 8 号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D 楼 210 会议室 http://www.iop.cas.cn/qt/lxfs/ 培训日程: 2:00–2:30 介绍课程及讲师( Introduction to workshop and instructor/s Session 1 2:30–3:00 影响因子:如果提高影响因子( Impact factor: what they are , what they aren’t , how to increase them wisely and ethically ) Session 2 3:00-3:30 改进作者指南( Improv ing Instructions to Authors ) 3:30–3:45 茶歇及讨论( Break and discussion ) Session 3 3:45–4:15 帮助作者写作及投稿( Helping your authors with writing and submission of manuscripts ) Session 4 4:15-4:45 期刊网站对作者投稿的帮助( How your journal website can help authors and submissions. ) 结语 4:45–5:00 总结及讨论( Wrap up and discussion ) 请参加培训的编辑发送邮件至 23866580@163.com 信箱确认,以便组织和安排。 如有疑问可询问 张建军 编辑,电话: (024)23866580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4085 次阅读|4 个评论
#朗道《场论》云编辑#2-17
ultrachao 2011-10-17 17:30
#朗道《场论》云编辑# 2-17 《场论》云编辑目录: http://t.cn/aj4Ewp 俄版用两个矢量并排表示标量积,两个矢量并排并加中括号表示矢量积,现在稿子里的标量积用的俄版,正式印刷时会加上乘点。
28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拜托,不要在“华裔”啦
热度 7 liukailou 2011-10-14 16:24
最近,有看到华裔的贡献,科学网:澳大利亚华裔研究人员发现新叶绿素 获澳生物科学家奖。 我觉得,她首先是澳大利亚人,然后再是华裔,想想,其实这个跟我国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关系! 我就想告诉编辑和记者,能不能不要加华裔二字,你想那这俩字说明什么?说明是我们的成就嘛?自欺欺人啊! 我建议,我呼吁,以后不要动不动就用华裔二字!我怎么觉得就是在自取其辱呢!呵呵!
2832 次阅读|7 个评论
1995年我为“电脑自动填表系统”取名“爱迪尔”是idea的谐音
geneculture 2011-10-14 11:29
评论 ( 10 个评论) geneculture 2011-10-14 11:25 在我看来, 物、意、文,均是可以千变万化的现象; 理、义、法,才是支配它们的永恒本质。 geneculture 2011-10-14 11:24 从我自己的观点来看, 水流和河床均属于物的范畴, 塑型过程以及最终成型状态的选择却属于意地范畴, 上述四者的虚拟影像乃至它们的称谓等等都属于文的范畴, 支配上述三个范畴及其诸要素的内在原理、机理或机制等才属于理、义、法等描述的第四范畴。 geneculture 2011-10-14 11:17 注: 其中,1.和2.的描述是和当时理解所用的词语一致的。 3.和4.即1和2结合的塑型过程和成型状态,则是我现在使用的词语。 geneculture 2011-10-14 11:15 1995年殷步九讲的原话 我虽然不记得了但是我当时的前述理解却是很清晰的。 geneculture 2011-10-14 11:12 这是1995年我所理解的 爱迪尔电脑自动填表系统 1.待自动填进表格的数据(相当于水流) 2.各种或格式各样的表格(相当于河床) 3.和4.即1和2结合的塑型过程和成型状态。 geneculture 2011-10-14 11:11 爱迪尔电脑自动填表系统 1.待自动填进表格的数据(相当于水流) 2.各种或格式各样的表格(相当于河床) 3.和4.即1和2结合的塑型过程和成型状态。 geneculture 2011-10-14 10:42 1995殷步九请我做四通的战略策划期间,我看好他设计的电脑自动填表系统,于是,我不仅给它取名为“爱迪尔”(idea的谐音),而且还和张涛一起为其办了专利,还参加专利展览并评上金奖。 在为其策划推广的过程中,就此事,曾与殷步九先生有过这么一段对话。记得:那时他就把它比喻为水流、河床、以及两者结合的过程及其生成的状态。 今天看到嘉文也提到类似的四个要件,让我又想起了这件事情,特留言在此。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982do=blogid=494627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0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推荐三篇精选博文全中了,两篇置顶
xupeiyang 2011-10-13 10:43
谢谢博主,谢谢编辑MM。 看来,我得总结一下如何推荐精选博文的经验教训了。 xupeiyang 2011-10-13 08:20 推荐精选博文,请编辑部考虑。 其中两篇还置顶啦,许博主好厉害啊! 伪科学、学霸与鲍林 所谓鲍林学霸式地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文批判谢特曼是无知作者的谤语。鲍林的系列文章全是阐述他的学术立场,如何在现有的晶体学框架中从理论容纳准晶…… 廖俊林 科研:学会思考问题 勤于思考是做科研的基本素质,如果还停留在初级层面,别说科研做不好,一生都不会做出好成绩…… 彭思龙 精选博文 · “诚信”是网上“淘宝”者的第一生命力! 刘庆丰 · 科研:学会思考问题 彭思龙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16do=blogid=496237 · 科研的开放与封闭 吕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496227 · 教授也可以打架骂娘 周涛 · "占领华尔街"者抗议的是什么? 韩健 · 伪科学、学霸、与鲍林 廖俊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0310do=blogid=496178 · 基层医院医生的论文之路 吴强 · 法国的精英是怎样炼成的(中) 梁进 · 月亮的错视 (moon illusion) 栗原博 · 我校外讲座的开场白 赵大良 · 游普度大学有感 曹志平 · 值得深度关注的淘宝卖家抗议事件 刘洋 · 谁玷污了我的研究生涯? 汪阳洁 · 谈文明和幼儿教育 李维音
个人分类: 科学博客|193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次审稿:就拒了一篇大牛的文章
热度 39 neilchau 2011-10-12 07:40
第一次审稿:就拒了一篇大牛的文章
过去以为不少审稿人或太忙或不愿意审稿太快,写过一篇文章“ 审稿你拖吗? ”现在见识了更厉害的,也就是我的老板,直接把主编发给她的文章给忘了。等到编辑再发信催时,才突然记起来有篇关于 Forward osmosis 的文章要审( 汗 ~ )。 于是老板急了,让我帮忙审那篇文章,因为组里只有我做 Forward osmosis 方面的工作,我欣然答应。我们年初在那个杂志上发过一篇相关领域的文章,所以才有了这次审稿的机会,老板不珍惜,我还是很珍惜的,呵呵。 先看文章题目,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再看作者,原来文章出自一头大牛的课题组。这头大牛有多牛?他在美国一牛校开创了一个专业, 是 美国工程院院士,并时不时在 Science 和 Nature 上发两篇综述性文章。继续看摘要,原来文章研究了一类溶质用在 Forward osmosis 中的扩散机理,跟他们此前发表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上的文章类似。类似的研究方法,换了一类溶质使文章的新意大打折扣。 粗读文章,发现错误的、不科学的表达,随处可见;文献随便引用,就连 A 是个大分子,跨膜扩散比较慢这样的常识也非要引用课题组发表过的文章,实际上被引用的那篇文章根本就不是要表达那个意思。还有明明引用的文献 B ,一看后面的文献对应的却是 C 。文章后面的参考文献,从头到尾,没有一篇是按照杂志的要求写的。最让人惨不忍睹的是,参考文献部分出现很多乱码,有些文献根本都没写全。这样的文章能放过? 糟滥的文章表达,尤其是参考文献部分让我对这位大牛大跌眼镜。仔细看文章的三位作者,第一作者是大牛的博士生,第二作者兼通讯作者是大牛的出站博士后,第三作者才是大牛。 我怀疑大牛根本没看文章就直接投出去的,不然那么多明显的错误,怎么可能发现不了?给老板说参考文献的问题,老板说我们不能因为参考文献就拒稿。那好,看文章的内容。 理论部分,大段抄写他们发表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上的那篇文章,就连那个图都几乎完全一样。仔细想想,发现他们这次研究的溶质是新颖,可问题是:它们在 Forward osmosis 上没有任何应用前景,也就是说根本不可能在现实中得以应用。研究一些不可能应用到实际中的物质的工作机理,有意义吗? 文章没意义没新意,表达还有那么多漏洞,我建议老板拒稿。老板也同意,完全不给大牛面子(那个大牛前不久还给老板发了一篇他自己今年发在 Science 上的文章)。不过老板拒稿的另一个理由却是:拒了省得麻烦,如果弄个大修改,修改后还得返回来看(倒 ~ )。 老板建议写上几条意见把稿件拒了就得了,我觉得既然我审稿了,就把我能发现的问题都一一列出来,也算是跟文章作者的一种沟通吧。总之,希望对作者能有所帮助。于是给编辑写了一封拒稿信,并详细列出了大小十多条问题。 第一次审稿见识到了,大牛也是平凡人,有时候挂他们名字的文章也许更差。所以,挂名要谨慎,挂名就要负责任,否则可能因一篇文章就搞坏自己的名声 ……
个人分类: 科研共享|19418 次阅读|72 个评论
编辑出版国际会议:视频/音频共享
热度 1 rensl 2011-10-9 21:59
编辑出版国际会议:视频/音频共享
这世界变化真快! 2011年的两个重要国际会议不仅PPT上网,而且同时有视频或音频内容。多看多听,不仅长见识,而且还可以练习听力。 http://www.alpsp.org/ngen_public/article.asp?aID=335169 http://river-valley.tv/conferences/ssp-2011
个人分类: 业内资讯|5342 次阅读|2 个评论
朗道《场论》云编辑02-09
ultrachao 2011-10-9 12:29
朗道《理论物理学教程》还未出版的4卷里,关注朗道《场论》的读者最多,现在《场论》正在翻译和编辑中,编辑每天将原稿或校样发一页,请广大研读过英文版和俄文版的读者提前试读,这样在印刷之前可以发动读者的力量,群策群防,尽量消灭错误,引用时髦的词,暂且把这种形式叫做“云编辑”吧。需要说明的是,本译稿是根据俄文最新版(第8版)在老版中译本的基础上修订并翻译的,俄文版与英文版稍有差异(都批注出了),只要读者对着英文版看就不难发现差别之处(英文版有错误的公式),翻译依俄文版,并参考英文版。凡是公式上有同英文版不同的地方,均暂依俄文版,读者可以随时评论微博或科学网博客指出不同意见,编辑和译者将仔细考虑读者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的在出版前提高出版质量。欢迎科学网的各位老师关注《场论》最新中文版的诞生。 §1-§9已在 新浪微博 @朗道集结号 发布 ,点击查看大图,点击后可以再点击即可放大至最大,也可以右键点击图片,选择“另存为。。图片”,存至自己的电脑里
25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幻赇时报社论:乔布斯人品不好 !!!!!!!
热度 14 RAOH 2011-10-8 14:22
幻赇时报社论:乔布斯人品不好 !!!!!!!
幻赇时报社论: 乔布斯 人品不好! 一代天骄乔布斯大哥走了! 借鸿飞兄的话,高度评价一下: 乔布斯不是庸人! 用阿拉的话是: 既生乔布斯, 何生饶博士?! 今有饶布斯, 终将成大师?! 乔布斯大哥 仙去,“一时间科网哀思如潮,祭文篇篇” , 本网很多人发了感慨,但乔布斯大哥看了会很失望,无人写个有中国特色的, think outside of the box!!! 还是科学家!???? 到底他是轻如鸿毛,还是重如泰山捏??? 且看今日 幻赇时报( ringball times) 社论: 乔布斯 人品不好! ( 提示:都要上 幻赇时报 了, 编辑mm看着办吧.) 别了,乔布斯大哥! 乔布斯一走,但见美帝一片悲哀;但中国也有人哭,就怪了! 乔布斯是谁? 毛主席说:为正确地认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的矛盾,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 乔布斯是人民 ,还是敌人? ??!!! 毫无疑问乔布斯是个资本家,大资本家, 大牛资本家!!! 他的财富是哪来的????!!!! 纽约时报上说了,他既不会编软件,也不会做硬件!更不会搞管理!!说是有远见,吹毛求疵一把手! 生产出的产品都是可有可无的,纯粹浪费钱的玩意,当然不声不响,劳动人民的钱都到他的腰包了! 最可恨的是,乔布斯这人人品不好! 可笑的是,中国人也跟着起哄,叫中国怎么出不了乔布斯???!!!怪体制!!! 怪体制???瞎扯!您家小孩象他那样的,您可能早把他打扁了,辛 辛苦 苦拉扯大,上了大学,瞎混,就没上几天的课!这样的小孩不要也罢! 乔布斯这人从小到大,罄竹难书啊! 年纪青青乔布斯就 吸毒 ,吃 迷幻药。 不改悔,后来还对人常说尝试迷幻药是 “ 生平两三件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 可 激发创新灵感。 纯粹毒害青少年!!! 乔布斯欺骗朋友 ,才刚出道不久, 公司要他重新设计一个电路板 , 如果他能把板上的芯片省掉一个 ,就可以获得100美元。 乔布斯没这能力,但他接转给了他的好朋友 史蒂夫 ·沃兹尼克(Steve Wozniak )。 并承诺 对半 分成 。“ Wozniak最后省下了50个芯片。后来乔布斯告诉Wozniak, 公司给了他们700美元,这样分给了Wozniak 350美元。而实际上乔布斯确实从公司拿到了5000美元! ” 第 2 桶金:非法搞了个可以接入电话网免费打电话的黑客设备! 非法谋利 6000美元! !碰上严打,他早没了!!! 乔布斯欺骗法庭,赖帐。 乔布斯 23岁时和女友生下女儿 ,不负责,要赡养费,他不给,在法庭文件说自己 「没有生育能力」,不可能生儿育女 !女友得靠救济金才行!两年后乔布斯终于认女! 那好歹年轻,就算了,可有钱了,乔布斯对公益也一毛不拔! 都亿亿万富翁了,这老兄还在股票上来花招,改日期 backdating! 这样一个既不红又不专的人 , 能要吗??? 中国人辣,要说不! 不! 不! 不! 不! 不! 不! 不! 这样的 小混混人才,红色中国 不希罕! 您这样人的产品还要吗? 乔布斯 人品不好! 拿出您的 iphone, ipad, imac, ipot! 砸了吧!!! 什么, 您不用 乔布斯 的? 哦 哪您用了 PC? 好!好?好! 联想的? 好,好?好! 软件用啥? 微软? !!! Bill Gates 人品更不好! 砸了吧!!! 什么, 您用的是盗版? !!! 您这小子, tmd, 人品真不好!
个人分类: 不得哭不得笑亚克西班|10293 次阅读|21 个评论
信仰是一个代词。“心灵之主”在汉语中正好与“心灵支柱”谐音。
geneculture 2011-10-8 13:43
geneculture 2011-10-8 13:53 信仰,通常被认为是名词,而我自从19岁发现并提出信息基本定律假说之后就始终把它(即“信仰”这个概念)视为是一个代词——它在每一个民族或人群的言语中都有某个特定的词语来称谓或指代,因为,在我看来,各个群体乃至每一个人甚至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各自所信的心灵之主——在汉语中这四个字正好与“心灵支柱”谐音。 geneculture 2011-10-8 13:46 现实人生与利害作伴,理想人生与希望相随。答武夷山-德鲁克之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4143do=blogquickforward=1id=494491 geneculture 2011-10-8 13:37 在2000年《世纪语录:专家发明家5000言大典》(郭烜华 主编)中,本人曾留下过这样的观点,即:现实人生与利害作伴,理想人生与希望相随。 2006本人出席国际本体学术会议之后,则进一步明确了这样的观点,即:对于传统认识论哲学的身心二元关系,可以做这样的通俗解释——也就是文学作品中常说的身体和心灵的相互关系,于是, 遗憾与否的问题 也就可以分为:对自己身体的(即 大众可做到的 )还是对自己心灵的(即 小众可做到的 )或者是对两者统一的(即 众人都可不同程度地做到的 )而言啦。 附录 : 怎样才能死而无憾?----德鲁克的回答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484013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9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理与数理虽然相通,但是,物与数却分属不同的两个大类。
热度 1 geneculture 2011-10-8 12:38
geneculture 2011-10-8 12:35 在我看来, 仅就物理与数理分属两个大类而言, 前者之物可由基于物理时空的宏观与微观的参照系来测量、测度; 后者之数能由基于数理序位的广义和狭义的参照系来计算、统计。 两者之间虽然可在均满足“同义并列,对应转换”的法则的条件之下建立相互之间的等价代换,但是就“异义排列,序趣简美”或“时空序位,唯一守恒”的法则而言,这两者不仅不属于同一个大类,而且也不属于同一个集合。 geneculture 2011-10-8 12:29 在我看来, 物理与数理分属两个大类。 前者受制于物理时空的宏观与微观的参照系; 后者隶属于数理序位的广义和狭义的参照系。 两者之间虽然可以在均满足“同义并列,对应转换”的法则的条件之下建立相互之间的等价代换,但是就“异义排列,序趣简美”或“时空序位,唯一守恒”的法则而言,这两者毕竟又不属于同一个大类。 fro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4143do=blogid=49318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982do=blogid=492290 function errorhandle_clickhandle(message, values) { if(values ) { showCreditPrompt(); show_click(values , values , values ); } }
个人分类: 信息学基础研究|1909 次阅读|1 个评论
原来“天平”也可有虚与实之分啊!“尺度”或“参照系”皆如此。
geneculture 2011-10-8 12:15
geneculture 2011-10-8 12:09 天平 也可有虚实之分啊! 《软件》杂志 2011年 第6期 http://www.ccomsoft.com/kanlist.asp?ids=154 专家论坛 协同智能计算系统——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page 2 {id} ∪ {ge} 两个同义并列的集合则由一个虚拟的天平加以描述,其中在左列表内的十进制数(id)与在右列表内的空格(ge)之间的关系相当于标准化的砝码与个性化的物品,两者均可放在一个虚拟的天平上权衡或称量。这个虚拟的天平,与我们日常所见的实物的天平可以被视为是同类但不同例。 注: geneculture 2011-10-8 12:06 尺度也好, 天平也罢, 最终所说的都与某种参照系有关。 from: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4143do=blogid=49318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982do=blogid=492290
个人分类: 信息学基础研究|14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朗道《场论》云编辑02-08
ultrachao 2011-10-8 11:33
朗道《理论物理学教程》还未出版的4卷里,关注朗道《场论》的读者最多,现在《场论》正在翻译和编辑中,编辑每天将原稿或校样发一页,请广大研读过英文版和俄文版的读者提前试读,这样在印刷之前可以发动读者的力量,群策群防,尽量消灭错误,引用时髦的词,暂且把这种形式叫做“云编辑”吧。需要说明的是,本译稿是根据俄文最新版(第8版)在老版中译本的基础上修订并翻译的,俄文版与英文版稍有差异(都批注出了),只要读者对着英文版看就不难发现差别之处(英文版有错误的公式),翻译依俄文版,并参考英文版。凡是公式上有同英文版不同的地方,均暂依俄文版,读者可以随时评论微博或科学网博客指出不同意见,编辑和译者将仔细考虑读者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的在出版前提高出版质量。欢迎科学网的各位老师关注《场论》最新中文版的诞生。 §1-§9已在 新浪微博 @朗道集结号 发布 ,点击查看大图,点击后可以再点击即可放大至最大,也可以右键点击图片,选择“另存为。。图片”,存至自己的电脑里 ,
29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凡事预则立,动手能力,眼界问题等,什么是组织能力试论之一
windlight 2011-10-3 06:39
赵凤光 这几天看到几篇 博文, 闵应骅 927上海地鉄事故(110929) 我的评论如下 !-- 编辑 --举报 windlight 2011-9-30 05:53 地铁运营时速和最高时速都很低,还出这么多事故,还是中国人的管理组织能力问题 博主回复(2011-9-30 08:27) : 可是,奥运会、世博会都组织得天衣无缝呀! yc老师的 做饭随想 windlight 2011-10-3 06:30 香港和日本的汽车改装市场自由,对经济的拉动内需,对玩者的组织能力锻炼都是大有好处的。海洋经济的色彩斑斓和丰富是非常让人震撼的。什么时候大陆的赛车和潜水普及到千万人口,中国的高端制造业才能真正实现。 这就是组织能力问题,家家有枪,家家有车库,家家有车间才行 组织能力 应该包括多个方面,但如题所示的几个方面是我个人认识的重点问题之一。 凡事预则立,这里的组织能力实际提醒为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要有预案,而更关键的是对系统已经发生的事情有真实的情况收集分析重新预设。同一事故在同一产品上多次发生并有人身伤亡,这里就有非常大的组织问题了。尽管医药行业可能还比不上军工或航天等大团队,大规模,高质量要求的严苛程度,但医药界的质量也是很多人命换来的,为了保证这个质量,医药制造,流通,消费企业的质量管理sop和信息反馈,质量跟踪,副作用报告。几条人命可能是一个公司关门或几十亿销售额的产品线下岗充分条件了。这里的预另外一层意思,也有义和团喊着口号不怕刀枪还冲上去拼命的事情,不是领导或发言人说我们采取了足够措施和保障,不会出事故,这是对外公关用语,不是军令状或法律承诺函,听者不要想着我们不会出事,就不去预防了,尤其是内部的管理和工作人员更要正确理解,安全这个事是要时时刻刻注意的。 动手能力,就是我想说的家家有车库的组织能力体现了。有时候我想每个人的一生可能是人类的进化史浓缩,你不经过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锻炼和认识,你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社会也进化不好。 眼界问题应该又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问题了,可能和第一条又是很像。但还是太有必要了。办一桌宴席和500人的宴席绝对不是一回事,里面的信息发布沟通,人流物流,时间安排等组织能力差距不是多办50桌或重复办50次那么简单的。
个人分类: 经爱沙|359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科院编辑出版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工作启动
热度 2 rensl 2011-9-30 01:16
http://www.sciencep.com/zhuanti/2011zhichengpingshen/2011zcps.html 一、申报资格要求 (一)参评人员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所属公司、中国科学院所属相关研究所和院外其他科技出版单位委托评审中符合申报条件的书刊编辑人员(包括美术编辑、技术编辑和校对人员)。 (二)外语水平 申报人员需达到新闻出版总署新出职改 101 号文件规定的要求,即本级外语水平考试成绩达到 45 分以上(含 45 分)或符合有关免试规定。其具体内容如下: 1. 申报出版专业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其相应级别的外语水平测试成绩达到全国通用标准 ( 含 2006 年底前已取得全国职称外语测试成绩合格证书的人员 ) ,即可申报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该成绩的有效期可延至本人正高级职称评聘通过为止;其相应级别的外语水平测试成绩低于当年全国通用标准 10 分以内 ( 含 2006 年底前参加全国职称外语水平测试成绩达到 45 分的人员 ) ,即可申报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该成绩的有效期至该级别专业技术职称评聘通过为止。 2.1982 年 12 月 31 日 以前参加工作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申报出版专业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其相应级别的外语水平测试成绩低于当年全国通用标准 10 分以内 ( 含 2006 年底前参加全国职称外语水平测试成绩达到 45 分的人员 ) ,即可申报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称,该成绩的有效期可延至本人正高级职称评聘通过为止。 3. 转换系列晋升出版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其外语水平按现从事专业的岗位要求掌握。 4.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免试外语: ( 1 )至申报年度 12 月 31 日 以前,连续工龄满 30 年或连续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满 25 年。 ( 2 )取得外语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 ( 3 )获得博士学位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 4 )参加全国职称外语水平测试,其成绩达到了全国通用标准 A 级或 B 级的人员 ( 含 1982 年 12 月 31 日 以前参加工作,并在 2006 年底前参加全国职称外语水平测试,相应级别成绩达到 45 分以上的人员 ) ,申报正高级或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 5 )在国外留学一年以上回国参加首次职称评审,或作为访问学者由国家派出留学半年以上的人员。 ( 6 )参加《全国出国培训备选人员外语考试》 ( 简称 BFT) ,通过高级 (A 级 ) 者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 7 )取得 TOEFL( 托福 ) 考试 550 分以上、 IELTS( 雅思 ) 考试 5 分以上或 GRE( 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 )1800 分以上的。 ( 8 )出版过外文专著、译著,并经两位在职译审审定达到较高外语水平的人员或经国家级外文外事部门认定具有较高翻译水平的。 (三)计算机能力 申报人员需达到新闻出版总署新出职改 001 号文件规定的要求,即计算机能力达到本级及以上水平或符合免试条件。其具体内容如下: 1.1959 年 12 月 31 日 (含)以前出生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级职称,必须参加 B 级水平考试。 B 级考试内容为四个模块: ① Windows , ② Word , ③ Internet , ④ Excel 。 2.1959 年 12 月 31 日 以后出生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级职称必须参加 A 级水平考试。 A 级考试内容为六个模块。 书刊编辑等考: ① Windows , ② Word , ③ Internet , ④ Excel , ⑤ PowerPoint , ⑥ Access 。 美术编辑考: ① Windows , ② Word , ③ Internet , ④ Excel , ⑤ PageMaker , ⑥ PhotoShop 。 已取得 B 级水平考试合格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只加考六个模块中所缺的两个模块即可。 中科院京外相关研究所申报人员的计算机水平考试,若与上述规定要求不一致时,可按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考试中心)颁发的相关文件执行。 3.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免试: ( 1 )参加全国或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算机水平考试并取得本通知要求的相应模块合格证书者。 ( 2 ) 取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含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科学教育、软件工程、计算机器件及设备、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者。 ( 3 )在专门的计算机室(中心)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三年以上者。 ( 4 )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程序员及以上级别资格证书的人员。 ( 5 )取得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的人员。 ( 6 )取得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学位人员,评聘中级职称时免于 B 级考试,评聘高级职称时,根据从事专业直接加考 A 级中所缺的两个模块。 ( 7 ) 年龄达到 50 岁及其以上者。 (四)学历和任职年限 ( 注:学历均指国民教育系列;任职年限计算截止日期为 2011 年 8 月 31 日 。 ) 1 .申报技术副编审(含高级校对) 具有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并符合下列任职条件之一: ( 1 )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中级考试证书》,并从事技术编辑(校对)专业工作 5 年以上。 ( 2 ) 2002 年 12 月 31 日 (含)以前,在本公司或本单位具有技术编辑(一级校对)职称且从事技术编辑(校对)专业工作 5 年以上。 ( 3 ) 2002 年 12 月 31 日 (含)以前,具有中级职称调入本公司或本单位从事技术编辑(校对)专业工作 5 年以上。 ( 4 ) 2002 年 12 月 31 日 以后,在本公司或本单位具有技术编辑(一级校对)职称且从事技术编辑(校对)专业工作 5 年以上,须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中级考试证书》。 ( 5 ) 2002 年 12 月 31 日 以后,具有其他专业中级职称调入本公司或本单位,并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中级考试证书》,在本公司或本单位从事技术编辑(校对)专业工作满 3 年,且与原专业中级职称任职时间累计满 5 年(对于调入本公司担任技术编辑或一级校对不满 3 年而在公司内外担任技术编辑或一级校对累计满 5 年,业绩突出,经集团所属公司破格评议小组成员三分之二同意的,可破格申报)。 ( 6 )具有其他专业副高级职称,并从事技术编辑(校对)专业工作 1 年以上(转评)。 具有大专学历的,须从事出版工作满 18 年和担任技术编辑(一级校对) 7 年以上。 2 .申报副编审(含美术副编审) 具有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并符合下列任职条件之一: ( 1 )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中级考试证书》,并从事编辑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 ( 2 ) 2002 年 12 月 31 日 (含)以前,在本公司或本单位具有编辑职称且从事编辑专业技术工作 5 年以上。 ( 3 ) 2002 年 12 月 31 日 (含)以前,具有中级职称调入本公司或本单位从事编辑专业技术工作 5 年以上。 ( 4 ) 2002 年 12 月 31 日 以后,在本公司或本单位具有编辑职称且从事编辑专业技术工作 5 年以上,须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中级考试证书》。 ( 5 ) 2002 年 12 月 31 日 以后,具有其他专业中级职称调入本公司或本单位,并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中级考试证书》,在本公司或本单位从事编辑专业技术工作满三年,且与原专业中级职称任职时间累计满 5 年(对于调入本公司担任编辑不满 3 年而在公司内外担任编辑累计满 5 年,业绩突出,经集团所属公司破格评议小组成员三分之二同意的,可破格申报)。 ( 6 )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本公司或本单位担任编辑 2 年以上且取得《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中级考试证书》。 ( 7 )具有其他专业副高级职称,并从事编辑专业技术工作 1 年以上(转评)。 3 .申报编审 具有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并符合下列任职条件之一: ( 1 )在本公司或本单位担任副编审 5 年以上。 ( 2 ) 2001 年 12 月 31 日 (含)以前,具有其他专业副高级职称调入本公司或本单位,从事编辑专业技术工作满 4 年,累计副高任职时间满五年。 ( 3 ) 2001 年 12 月 31 日 以后,具有其他专业副高级职称调入本公司或本单位,并已转评为副编审职称、从事编辑专业技术工作满 3 年(未转评的须满 4 年),与原专业副高级职称任职时间累计满 5 年(对于调入本公司担任副编审不满 4 年,或转评不满 3 年而在公司内外担任副高级职称累计满 5 年,业绩突出,经集团所属公司破格评议小组成员三分之二同意的,可破格申报)。 ( 4 )具有其他专业正高级职称,且从事编辑专业技术工作满 1 年(转评)。 (五)论文论著要求 (出版专业论文或作品,是指与编辑出版专业相关的论文或作品。出版专业论文或作品发表或出版的时间截止到 2011 年 8 月 31 日 。学位论文,以及任现职以前发表的论文或作品,不能作为参评论文或作品。) 1. 申报技术副编审(含高级校对) ( 1 )在取得技术编辑(一级校对)以来,编写过一定水平的教材或正式发表过相关印制(校对)文章 2 篇以上(印制或校对出版论文至少 1 篇、 2000 字以上 ,申报人须为第一作者 。若为第二作者,两篇算一篇 ) 。 ( 2 )撰有较高质量的公司印制(校对)规划或专业总结报告 1 份。 2. 申报副编审(含美术副编审) ( 1 )在取得编辑资格以来,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过较高质量的编辑出版论文(包括封面设计、市场营销、经营管理)或作品 2 篇以上(编辑出版论文至少 1 篇、 2000 字以上,申报人须为第一作者。若为第二作者,两篇算一篇)。 ( 2 )代表本人目前最高水平的重大图书选题报告(规划),或重大图书营销方案,或高质量审稿意见,或公司、中心图书整体封面设计规划 1 份以上。 3. 申报编审 ( 1 )在取得副编审资格以来,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过高质量的编辑出版论文(含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封面设计)或作品 3 篇以上(编辑出版论文至少 2 篇、每篇 2000 字以上,申报人须为第一作者。若为第二作者,两篇算一篇)。 ( 2 )代表本人目前最高水平的重大图书选题报告(规划),或重大图书营销方案,或高质量审稿意见,或公司、中心图书整体封面设计规划 1 份以上。 (六)破格条件要求 1. 申报副编审 ( 1 )申报破格条件:对于专业工作业绩特别突出的优秀编辑出版人才,最多只能破格任职年限( 1—2 年),对外语、计算机考试成绩和学历、论文等硬性条件不能破格。 ( 2 )评审破格条件:对专业技术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突出的拔尖人才,除符合已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须达到下列其中任何一项业绩: 1 )公司级重大出版项目 2 种以上。 2 )独立列选国家级规划教材 10 种以上。 3 )公司级畅销书 2 种以上(科学版:年净销售达 3 万册、累计达 6 万册以上,且经济效益显著;龙门版:年净销售达 10 万册以上,且经济效益显著)。 4 )国家级图书奖 2 部或优秀人才 2 项,这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韬奋出版新人奖;中国优秀图书奖;中宣部 “ 五个一工程 ” 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和中宣部 “ 四个一批 ” 人才。 5 )担任中心副主任、分社社长、副社长三年以上,领导的部门经营业绩显著,图书销售净收入连续三年增幅在 20% 以上,本人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6 )全面负责创办新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人作用明显,并被领导和员工所公认。 2. 申报编审 ( 1 )申报破格条件:对于工作业绩特别突出的优秀编辑出版人才,最多只能破格任职年限 1 年,对外语、计算机考试成绩和学历、论文等硬性条件不能破格。 ( 2 )评审破格条件:对专业技术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特别突出的拔尖人才,除符合已规定的基本条件外,还须达到下面任何一项业绩: 1 )公司级重大出版项目 3 种以上。 2 )独立列选国家级规划教材 15 种以上。 3 )公司级畅销书 3 种以上(科学版:年净销售达 3 万册、累计达 6 万册以上,且经济效益显著;龙门版:年净销售达 10 万册以上,且经济效益显著)。 4 )国家级图书奖 2 部或优秀人才 2 项,这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韬奋出版新人奖;中国优秀图书奖;中宣部 “ 五个一工程 ” 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和中宣部 “ 四个一批 ” 人才。 5 )担任中心副主任、分社社长、副社长四年以上,领导的部门经营业绩显著,图书销售净收入连续三年增幅在 25% 以上,本人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6 )全面负责创办新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人作用显著,并被领导和员工所公认。 3. 破格其他规定 集团所属公司成立破格评议小组,评议申报破格人员。当评议小组成员三分之二票通过时,申请人方可破格申报。 根据中科院人教局的要求,不接受院属相关研究所、院外出版单位破格申报。 (七)同级职称转评 非出版专业高级职称人员,申请转评同级别出版专业任职资格,其外语、计算机成绩不再作要求,但其他申报条件应与正常申报条件相同。 (八)不得申报人员 近 3 年内存在以下情况的人员不得申报 2011 年度编辑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 1 )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受到司法或出版行政管理机关查处的直接责任人员; ( 2 )涉及重要案件尚未定案的人员; ( 3 )在职业资格有关考试中作弊的人员; ( 4 )重大质量事故的责任者、按照《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受到相应处罚的人员。 二、评审要求 编辑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要求,仍按集团公司字 2 号文件执行(附件二)(若 2 号文件个别条款与本文件不一致时,以本文件为准)。 三、申报程序 1. 集团所属公司推荐程序 ( 1 )申请晋升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向各中心、直管分社、部(室)、子(分)公司评议推荐小组提出申请,并提交晋升材料。 ( 2 )各中心、直管分社、部(室)、子(分)公司评议推荐小组,要严格按照 “ 编辑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条件 ” ,对申报人选材料进行认真评议。凡评议通过者,则由部门如实填写《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情况推荐表》,并经部门或单位负责人签字后连同汇总材料统一报送股份公司人力资源部。 ( 3 )股份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相关申报条件和考试成绩等规定,对各部门上报的申报人选资格和材料进行审核验收,并在公司信息共享平台( www.spisp.cn )上公示一周,接受职工监督。公示内容包括:申报人员的专业任职资格、学历(学位)、工作业绩、获奖情况、学术文章及计算机和外语考试成绩。凡是公示后对申报人员提交的公示内容材料真实性无异议的,再提交中科院编辑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委会评议。 ( 4 )破格申报程序: ① 申请破格人员向股份公司提交破格申请报告; ② 股份公司组织评议小组对破格申报人员进行答辩和初评,并写出不少于 1000 字的答辩评议意见; ③ 股份公司人力资源部将破格申请人员的破格申请报告、答辩意见在公司信息共享平台( www.spisp.cn )上公示一周,若无异议后再提交高评委会评审。 ( 5 )美术编辑申报高级任职资格程序: ① 申请人员向部门和人力资源部提交申请报告; ② 股份公司组织美术设计专家推荐小组对美术申报人员进行答辩和初评,并写出不少于 1000 字的专业性答辩考评推荐意见(包括评分和票决结果); ③ 股份公司人力资源部将申请人员的申请报告、答辩评议推荐意见在公司信息共享平台( www.spisp.cn )上公示一周,若无异议后再提交高评委会评审。 2. 院属相关研究所、院外其他出版单位申报程序 院外其他出版单位报送统一评审的申报材料,必须经申报单位上级人事主管部门审核,同时提交委托评审函,并经过以下推荐程序: ( 1 )经国家人事部备案并同意组建出版专业副高级职称评委会的出版单位,其专业技术人员申报推荐,在到会评委人数不少于 2/3 和同意票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1 / 2后方可推荐申报。 ( 2 )没有出版专业副高级职称评委会的出版单位,应组建不少于7人的专家推荐小组(专家应具有高级职称,具有副编审或编审职务的人员不得少于 4 人,专家推荐小组会议应到会人数不得少于 5 人)负责推荐,对申报人员的同意票数超过应到会人数1 / 2时方可报送材料。 ( 3 )出版单位在决定报送评审材料之前,要对申报人员的专业任职资格、学历(学位)、工作业绩、工作量计算、获奖情况、学术文章和外语、计算机考试成绩的真实性进行认真核实和认定,并将全部申报材料在本单位公示一周当无任何异议后再予报送(对有投诉的材料,一律不予接收)。 院属相关研究所编辑部报送统一评审的申报材料,必须经申报单位人事教育处审核,同时提交研究所委托评审函,并经过上述( 1 ) — ( 3 )推荐程序。 四、申报材料 (一)申报单位必须提供的材料: 1 .委托评审函; 2 .申报材料公示情况证明; 3. 编辑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材料一览表; 4 .中科院编辑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 5. 破格人员破格申请报告、单位答辩意见和单位破格推荐意见(只限于集团所属公司)。 6. 美术设计人员申请报告、单位答辩意见和专家考评小组推荐意见(只限于集团所属公司)。 (二)申报人员必须提供的资格材料: 1. 考评报告,正高 5000 字,副高 4000 字,主要说明本人基本情况、近五年来专业技术能力、专业学术水平与专业工作业绩,要紧密地与书刊重大选题策划、经营效益、质量把关以及市场营销、获奖情况结合起来。 2. 身份证及学历(位)证书复印件。 3. 资格证书(考试或评审通过的)复印件。 4. 外语考试成绩或免试证明。 5. 计算机考试成绩或免试证明。 6. 发表出版专业论文或作品、重大选题报告等材料复印件。 7. 获奖证书复印件。 8. 所在单位或公司推荐表。 9. 继续教育证书或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评审参考)。 五、注意事项 1. 申报材料报送以电子介质材料为主,纸介材料为辅。 2. 纸介材料分为 A 袋、 B 袋,一律用 A4 纸复印,并严格按规定顺序装订成册。 A 袋顺序为:身份证复印件 → 学历(位)证书复印件 → 资格证书复印件 → 外语考试成绩或免试证明复印件 → 计算机考试成绩或免试证明复印件 → 获奖证书复印件 → 继续教育证书或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 B 袋顺序为:所在单位或公司推荐表 → 考评报告 → 发表作品(含重大图书选题报告等)。 编审和副编审的 A 袋和 B 袋材料,均一式 1 份。另外,还需散装 1 份 C 袋材料,包括:委托函、公示证明、一览表、评审表、破格答辩单位意见书、美术设计答辩专家推荐书、彩照、光盘、评审费。 3. 电子介质材料: 报送一张合格光盘,光盘盘面或光盘包装上写明申请单位、部门、姓名,格式如下: 2011 年编辑出版高级专业资格评审电子材料 - 单位 - 部门 - 姓名。 光盘中包含两个 PDF 文件:文件名分别为 “ 单位 - 部门 - 姓名 -A” (例如:科学出版社 - 高教出版中心 - 张三 -A )和 “ 单位 - 部门 - 姓名 -B” 。 A 文件:把 A 袋纸质材料使用扫描仪扫描成图片,按照 A 袋纸介材料的顺序合并成一个 PDF 格式的文件,文件不得超过 10M (如文件超过 10M , 请压缩图片,重新合成 PDF 文件)。 B 文件:把 B 袋纸质材料使用扫描仪扫描成图片,按照 B 袋纸介材料的顺序合并成一个 PDF 格式的文件,文件不得超过 10M (如文件超过 10M , 请压缩图片,重新合成 PDF 文件)。 4. 凡要破格的,应对破格人员的重大贡献和突出业绩进行严格的审核。请推荐单位写明过硬的破格理由,特别是突出贡献和真实专业技术能力、学术水平等方面,否则评委会不予评审。 5. 院属相关研究所编辑部和院外其他出版单位,申报材料需由委托部门报送,或经委托部门同意由申报人所在出版单位人事部门报送(只受理单位报送材料)。 6.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评审收费规定,对接收申报高级资格评审材料的,集团所属公司和中科院所属研究所的申报人按每位 900 元收取个人评审费;院外其他出版单位委托的申报人按 1100 元收取。此外,每位申报人须交二寸免冠彩照一张。 7 .受理申报评审材料的日期为 2011 年 10 月 14 日 至 21 日,逾期不予受理。评审时间计划安排在 10 月底。 8 .本通知和本通知所提及的文件、电子表格等,可从 http://www.sciencep.com 编辑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专栏查阅、下载。 9 .报送材料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 16 号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联系人:朱升堂 孙红磊 办公电话: 010-64019824 010-64002238 附件一: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单位(公司)推荐表 附件二: 关于下发《编辑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的通知(集团公司字 2 号) 附件三:编辑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材料一览表 ; 附件四:中科院编辑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
个人分类: 业内资讯|901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转:中国耕作制度文献集
roadroad 2011-9-27 15:19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82e81b0100l3dm.html 中国耕作制度文献集 此文献集按年次序编辑,多为巳引用文献,欢迎补充,欢迎流览。有关耕作学研究文集整体收入,其内部文献请查目录。 一,书藉 陆费执, 农作学(中学生文库), 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 华业农业科学研究所编威廉士学说的理论及其成就中华书局1951年10月出版, 威廉士,耕作学原理,农业出版社出版傅子祯译,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译委员会主编中华书局年1953年出版,农业出版社1953.4也印行。 王楝,草田轮作的理论和实践,畜牧医图书出版社1953年初版。 孙渠,威廉士的土壤学说及其发展近况,中华书局1954年12月出版。 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译委员会译,马尔采夫新耕作法全苏会议讨论纪录,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年8月出版。 契日夫斯基等,农作学及 土壤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出版。图 马克西莫夫等草田农作制问题,江幼农译,科学出版社1956年11月出版 杰尼索夫著,韩国尧等译,外鸟拉尔和西佰利亚的防旱经验,科学出版社1956年11月出版。 田活农,怎样扩大复种面积,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伞5月出版。 华孟,土壤墒情和旱地保墒,北京出版社1956伞2月出版。 马呜琴,改进耕作方法,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6年6月出版。 果列洛夫著普通耕作学讲义,1956年 尹莘耕,轮栽与防病, 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 全国耕作学教师进修班1957年以沈学年为首的参,加进修班我国教师编写了中国第-部农作学教材,全书八章50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粮食作物生产总局, 改变耕作制度, 扩大复种面积, 农业出版社1958年4月出版. 农业部粮食作物生产总局, 水稻改制技术经验参考资料,财政经济出版社1958年出版。 陈一吾,湖南复种轮作制度,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 格拉西莫夫主编,郭兴嘉等译,杜库恰耶夫科学思想对苏联森林草原地区防止旱灾及土壤侵蚀的意义,科学出版社1958年3月出版。 林世铮等,贯彻少种高产多收方针实行耕作制度上大革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59年3月出版。维尔宾等著,孙渠译农作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5月出版。 陕西省水利厅编,草田轮作,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1月出版。 农业部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编,深耕改良土壤,农业出版社1959年11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士壤料研究所,深耕改土经验,农业出版社1959年2月出版。 河南省农业厅教材编辑委员会,普通耕作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6月出版, 北京农业大学,耕作学(笫-次北方本) 农业出版社1962年出版。 沈学年主编,农作学(笫-次南方本)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出版, 艾玲译,植物分泌物的生物学作用和间作中的种间相互关系,科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 陈启锋,中国耕作制度纲要,福建农学院耕作学教研组1963年12月。 中国作物学会,机械化耕作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1963年 泉清一编,刁搡铨译,水田耕作的基本原理,湖南农学院粮油教研组1963年铅印 启东县农业局编,启东粮棉双丰收生产技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年11月出版。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为革命种好麦茬稻,农业出版社1970年6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为革命搞好间套复种,科学出版社1971年9月出版。 河北省成安县何横域大队,间作套种创高产,河北人民出版社1972伞12月出版。 中国农林科学院-全国改革耕作制度协作会议资料汇编1973 四川省改革耕作制度科研协作会议资料汇编1975年4月。 四川农科院土肥所编,四川省改制科技资料汇编(总第三集)1978年5怀月。 四川农科院土肥所编,四川省1975年改制科技资料汇编1987年2月。 四川省农牧厅粮油处, 土肥所, ,四川省改制度科研协作会议资料汇编1976年1月。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编,耕作改制夺高产,农业出版社1977年12月出版。 中国农业科学院,耕作改制的科学技术,农业出版社1979年1月出版。 王在德邝禹洲,耕作改制基础知识问答,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3月出版。 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作物学会,浙江省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文集1981年10月 中国作物学会全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筹备会编,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农业出版社1981年9月出版。 沈学年. 刘巽浩等,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王在德邝禹洲,耕作改制基础知识问答,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3月出版。 新疆农科院治沙所,新疆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刘巽浩. 韩湘玲,中国的多熟种植,农业出版社1980年出版。 农业部粮食油料生产局编北方旱粮与南水稻区耕作制度改革资料选编1980年12月内部出版。 孙渠,耕作学原理-关于地力的使用和培养问题,农业出版社1980年出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西湖农场,机械耕作条件下的土壤改良,农业出版社1980年1。日出版 郭文韬,中国古代农作制和耕作法,农业出版社1981年出版。 李丕明,耕作学基础知识,农业出版社1981年出版。 姜秉权等,耕作学,农业出版社1981年出版。 邹超亚吴善堂,耕作学,贵州农学院1981年出版。 湖南省农田耕作制度研究协作组,南方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湖南省交流资料1981年12月 刘巽浩. 耕作制度, 农业出版社1982年出版。 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天气气候研究所等,我国农业气候资源与种植制度区划,农业出版社1981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二,由学会1982年内部出版 蒋德祺,中国水土保持概论,农业出版社1982年出版。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第三集,1982年5月内部出版。 章熙谷,耕作制度基本原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9月出版。 大久保隆弘著, 巴恒修译, 作物轮作技术与理论, 农业出版社1982年1月出版。 方载辉,淅江的耕作制度,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出版 湖南省农业厅粮食生产处,1981年耕作制度调查总结资钭汇编1982牟2月。 刘巽浩韩湘玲,世界的多熟种植,农业出版社1983年出版。 农牧渔业部,发展旱区农业大有可为,农牧渔业部农业局1983年10月。 农牧渔业部农业局,全国种植业区划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材料选编1983年11月. \ S.H菲利普,陈士平译,免耕农作制,农业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农业生产布局,农业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特特 沈学年主编,耕作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出版。 斯特林. 沃特曼等,瞿昭旗等译,世界粮食问题,农业出版社1984年出版。 丁履枢,国营农场集约经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 湖南省农田耕作制度研究协作组,湖南省农田耕作制度研究选编(上下集)1984年7月和11月。。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宙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2月出版 候光炯,水田半旱耕作抟术,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 蒋观真,农作物间作和套复种,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 云正明,农业生态结构工程原理及应用,中国科学院农业现代化探讨编辑部1985年 中国农学会等,国际多熟制学术会议文集(英文版) 国际水稻研究所刊1985年。 江西省耕作制度研究会,1983论文汇编1985年1月。 国际水稻研究所,河南农学院农学系耕作组译,亚洲的种植制度1985年8月。 北京农业大学主编,耕作学 (北方本第二版) 农业出版社1986年出版。 杨春峰等,耕作学 (西北方本)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 田方等主编,中国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年6月出版。 杨生华,农学基础,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年7月出版。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南方旱地学组福建省农学会,南方旱地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1986年10-月。 刘巽浩韩湘玲等,中国耕作制度区划,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刘巽浩韩湘玲等,中国的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刘巽浩等,中国耕作制度区划,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沈学年. 刘巽浩等,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张尔俊,立体农业_一致富之路,中国衣业科技出版社1987年出版。 梁志杰等主编,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新进展,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年7月出版。 马世骏等,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科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 王世魁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中国农作制度,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郭文韬,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朱自均等,稻田综合利用,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8年8月出版。 沈昌蒲陆欣来等,耕作学(东北本) 1988年。 周玉振,四川立体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 娄成后,我国北方旱区农业现代化,象气出版社1989年出版。 刘中柱刘克辉,立体农业原理与技术,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1月出版。 施玉明等,双季杂稻亩产吨粮栽培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 刘志澄等,中国粮食之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普及部,立体农业组合技术100例,1989牟10月。 C.A法兰西斯等著,王在德等译,多熟制.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 邹超亚等,中国高功能高效益耕作制度研究进展,贵州科技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卢良怒,兴起中的中国立体农业,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年出版。 何康,中国粮食发展战略对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出版。 刘志澄等,中国农业之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年3#出版。 萧祖荫于贵瑞,耕作制度基本原理眚与优化设计方法,辽宁科技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 耕作学词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出版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研究会南方旱地学组,南方旱地耕作制度学术论文汇编第三集1990年8月。 四川省计委,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全国立体农业开发与普及研讨会林材料汇编(上下册)1990伞4月。 黄细喜邵达三等,新型耕作技术及理论,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编著,中国少耕免耕与复盖技术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 夏明忠等,作物高产高效种植原理技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 杨怀森孙先菊,农作物间作套种,河南科技出版社1991年出版。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事及人口承载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出版. , 刘思华,世界农业改革与发展比较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卢良恕,农业区域开发技术对策,农业出版社1991年出版 四尾道德等,黄细喜等译,新型土壤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 石玉林,中国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 卢良恕主编,中国立体农业模式,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农业部农业政策研究会,当今世界农业. 农作体系与思潮,1992年5月。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青年学组和南京农业大学编,全国耕作学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 韩俊,海南的耕作制度,海南出版社1992年8月 国务院研究室, 中国农业综合生产力研究,农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 王宏广, 中国农业问题潜力道路效益,农业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刘巽浩. 牟正国. 邹超亚等,中国耕作制度,农业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魏贞莹钟少宗等,广西耕作制度,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 过盆先,稻田生产的结构改革与发展,知识出版社1993年出版。 王坚等,瓜粮间套作配套栽培技术,农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 于贵瑞,种植业系统分析优化控制方法,农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 黄文丁章熙谷,中国复合农业,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出版。 佟屏亚易维希,吨粮田开友的理论与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年出版。 杨春峰,耕作研究文集, 西北农业太学1993 宁夏农学院等,两粮一肥耕作制与农学基础,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杜心田,麦棉套种,农业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中国农学会编,迅速发展的立体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 牟正国主编,持续高产种植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 任兴国等,旱地耕作技术,北京大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所,中国不同地区农牧结合模式与前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4年出版。 孙颌等,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计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出版。 郭文韬等,中国耕作制度史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沈煜清,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区划,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出版。 陈俊生,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出版。 沈秀瑛,应用作物生态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出版 蒋观贞茅弼华等,高产优质高效种植模式100例,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国农业科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耕地,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出版。 沈昌蒲,机械化土壤耕作,农业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 邹德秀,世界农业科学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出版。 史俊通贾定宽等,耕作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西安分公司1995年出版。 王礼先,水土保持学,林业出版社1995年出版。 朱安国等,山区水土流失因素综合研究,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 孙耀先主编,土壤耕作技术与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出版。 黄国勤,江西省耕作制度理与实践,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出版 邹超亚主编,南方耕作制度,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陆欣来主编,东北耕作制度,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杨春峰主编,西北耕作制度,农业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刘巽浩. 李凤超. 邹超亚等,耕作学(全国统编教材),农业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孙耀邦,土壤耕作技术与应用,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出版。 文化钱友山,农业接口工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 新疆农科院治沙所,新疆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胡恒觉教授文选编委会,旱地农业与绿洲农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程序曾晓光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农业出版社1997年出版。 黄国勤张桃林赵其国等,中国南方耕作制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万金,中国种植业养殖业发展趋势与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年出版。 蒋定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年出版。 卢宗凡,中国黄土高原生态农业,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 蒋长瑜郑驰,美国农业空间结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刘从梦,各国农业概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李建平,农学慨论,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中国农业科学院,当代世界农业,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 耕作学词条,农业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熊凡,丘陵旱地农业与多熟制,四川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1988年编印 胡跃高,中国农业结构变革权利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中国农学会,新的农业料技革命战略与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出版。 粱卫理,农业生产效益发展层次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5月出版 刘思华,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程季珍程伯英,保护地蔬菜多种多收高产栽培新技术,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卢良恕主编,中国立体农业概论,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高旺盛,旱地农业系统生产力与适度开发,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胡恒觉黄高宝,新型多熟种植研究,甘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吴乐民简玉瑜等,农业科学的探索. 生物技术与耕作学论文选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滕锡尧常承德,中国农业产业化及其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 邝朴生等,精确农业基础,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韩晓增许艳丽等,大豆重迎茬减产控制与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 曹卫星罗红卫,作物系统模拟及智能管理,华文出版社2000年出版 刘巽浩高旺盛,集约持续农业工程技术,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黄国勤,江西农业,新华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年出版。 胡耀高,农业总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官春云,农业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 方毅成,辽宁省种植结构调整及高产高效栽技术,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黄国勤,江西省耕作制度理论与实践,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 唐华俊陈估启等,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技术, 李增嘉,21世纪山东农业持续高效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年专刊. 陆欣来文集编委会,陆欣来科技文集,沈阳农业大学2000年3月。 黄国勤,中国耕作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卞新民王耀南,立体农业,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刘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 刘巽浩高旺盛朱文珊等, 秸秆还田的机理与技术模式,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 杜鹰,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政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 杜相革等,有机农业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姜益娟,残膜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农业环境保护2001牟3期。 文启凯等,农田土壤管理与持续农业,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王立祥,耕作学(全国现代科学全书) 重庆出版社2002年出版。 ,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和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编,区域农业发展与农作制度建设文集,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黄国勤高旺盛主编,中国集约型农作制度可持续发展,江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农业科学卷) ,耕作学词条,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曹敏建廖允成陈颖等,耕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赖先齐主编, 新疆绿洲农业学,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王立祥 李 军等,耕作学,科学出版杜2003年9月出版 高旺盛,杨立光,青先国主编,粮食安全与农作制度建设,湖南科技出版2004年8月出版。 梅旭荣等, 节水高效农业理论与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4年出版。 高旺盛, 中国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邓亦武,粮食宏观控制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刘巽浩陈阜,中国农作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黄国勤主编,耕作制度与三农问题,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王宏广,中国耕作制度70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刘巽浩主编,高旺盛.陈阜.胡跃高副主编,农作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编,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二, 论文 田活农,论增加农作物复种面积,中国农报120期1954年 陈华葵,水稻土特性的发展和水稻田的绿肥耕作制度,土壤学报1955年2期 顾大川,关于扩大复种面积问题,中国农报1957年24期。 元生朝等,湖北鄂城湖南醴陵稻田耕作制度调查总结报告,华中农学院学报1957年2期。 元生朝等,湖北应城县轮作复种制度调查总结,华中农学院学报1959年3期。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关中小麦深耕调查,土壤通报1959年6期。 江西农业科学研究所,稻田深耕增产的初步研究,土壤通报1959年6期。 人民日报社论,提倡间作,1960年8月20日。 于守仁,论农作物的间混套作,浙江农业科学1960年2期。 陈国平,间 混套作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意义,中国农业科学1961年2期 人民日报社论,合理安排农作物布局,1961年12月9日。 丁 颖,稻田水旱轮栽和以田养田,红旗13期1961年。 高惠民,养地和用地相结合是我国轮作倒茬的特点,中国农业科学1961年10期 高惠民,我国农业生产上的轮作换茬制度,红旗1961年4期 王育英, 轮作间作套种混作在大办农业中的作用, 人民日报1961年4月29日. 王劲草, 略论耕作制度, 安微农业科学1961年4期.。 孙 渠,种植制度是增产的战略问题,北京日报1961年10月5日。 刘巽浩,论用养地,人民日报1961年11月15日. 孙 渠,论提高土壤肥力,人民日报1962年12月11日。 高惠民,加强中下等耕地的培养,人民日报1962年4月17日. 高惠民,友扬我国农业生产上的以田养田的轮作换茬经验,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5日。 张履鹏,我国农田农作制度的发展,河南日报1962年4月20日。 吴本忠,合理轮作复种积极用地养地,浙江农业科学1962年1期。 沈菖蒲,作物间作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研究初报,东北农学院学报1962年2期 姜诚贯,论农作物的复合群体,浙江农业大学等南方十院校,农作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出版。 邹超亚吴善堂,黔西北地区作物布局与轮作制度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贵州农学院学研究报告1963 华 鼐,试论农业改制,江苏农学报1963年2期 方有德.李纯,江淮丘陵地区抗旱保收问题的调查研究,安微农业科学1963年1期。 郭文韬,中国古代农作制度之史的考察,中国农报1963年9期。 高惠民,论以田养田,人民日报1963年5月7日。 沈立等,玉米大豆间混作生物学效应的初步研究,山东农业科学1964年3期。 宋性端,粮草间作农林牧结合经济效益实验研究报告,耕作与栽培1966年6期。 沈阳农学院农学专业,作物间作的研究,沈阳农学院学报1971年 山东省土肥所耕作轮作组,棉麦套种的增产条件与效果,土壤肥料1975年4期。 黑龙江农科院大豆研究所,豆麦间作双高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76年3期。 北京农业大学种植制度研究组,套种玉米田间小气候,气象科技资料1976年8期。 北京农业大学种植制度研究组,华北地区粮粮三茬套种群体生态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77年3期。 北京市农科院农气室光能利用组,作物间种套作的光能利用研究,植物学报1977年4期。 候中田等,复种两熟群体生态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效果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1979年2期。 熊 毅,对苏南地区耕作制度的看法和建议,人民日报1979年1月13日. 。 刘巽浩王在德,耕作制度改革的主流必须肯定,人民日报1979年6月14日. 沈鸣鼎,水旱轮作试验示范初步总结,湖北农业科学1979年3期。 陈益言,耕作改制与合理轮作,广东农业科学1979年6期。 曾自明,关于旱地改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云南农业科学1979年2期 元生朝,实行合理轮作是当前耕作制度改革的中心环节,湖北农业科学1979年6期。 丁贤劫方宪章,浙江省稻田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浙江农业科学1979年6期。 元生朝,略论多熟制的佧物布局与茬口特性,1980年全国耕作制度会议论文集。 杨茂林彭启元,湖北山区旱粮耕作制度调查,湖北农业科学1980年8期 元生朝,合理复种轮作与湖北稻田耕作制度改革,作物学报1980年9期。 易家苓邹超亚等,关于贵州农业区划的意见,农业气象1980年4期 梁光商,广东耕作制度的发展方向,广东农业科学1980年3期 韩湘玲,我国气候资源与多熟种植,农业气象,1980年4期。 赖仲铭,小麦套玉米种植规格多因子优选试验,云南农业科学1980年3期 蔡农,作物连作的障害及其防治方法,湖北农业科学1980年8期 肖怒贤,双季稻田冬季不同复种轮作方式的增产效果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1980年2期。 苏陕民等,不同作物茬地对后作的影响,作物学报1981年2期。 元生朝,合理复种轮作与睑了湖北稻田耕作制度革,作物学报1981年3期。 熊凡,四川丘陵旱三熟耕作制完善提高的途径,土壤肥料1981牟4期。 中国农学会江苏农学会双三制学术考察组,关于苏州地区发展双三制的考察报告,江苏农业科学1981年5期。 刘巽浩等,华北地区麦田两熟的光能利用作物竞争与产量分析,作物学报1981年1期。 刘巽浩等,华北地区麦田两熟的光能利用作物竞争与产量分析,作物学报1981年1期。 赵诚斋等,苏南地区水稻士的合理耕作的研究,土壤学报1981年3期。 陈安仁,黄土高原的牧草种植,饲料研究1981年6期。 邹超亚吴善堂,贵州旱地主要耕作制度生产性能的初步研究,贵州农业科学1981年1期。 邹超亚,贵州耕作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耕作与栽培1981年试刊号 邹超亚,试论耕作学的任务性质和内容,中国耕作制度研究通讯第2期1981年5月 浙江省粮食高产经验调查组,浙江省30年来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技术经验分析,浙江农业科学1981年2期。 四川农科院棉花所,麦棉套作技术研究,作物学报1981年2期。 全国种植制度气候研究南方协作组,我国南方稻区种植制度的气候区划,中国农业科学1982年4期。 王达, 双季稻的历史发展,中国农史1982伞1期。 蔡良河等,稻田多熟制的研究,多熟轮作制的整体效益,湖北农业科学1982年6期。 王立祥等, 西北黄土高原农田降水生产潜势及开发的研究,西北农学院学报1982年2期。 陆欣来,海城县用地养地的调查分析,沈阳农学院学报1982年2期。 邹超亚,试论贵州作物布局特点,耕作与栽培1982年5期。 吴善堂邹超亚等,旱地套作三熟制增产作用的研究,耕作与栽培1982年2期 吴善堂邹超亚等,贵州中部地区带状间套作的研究,贵州农学院学报1982年1期 邹超亚,施肥制的历史演进与现代施肥制的几个理论问题,耕作与栽培1982年4期 赵强基等,江苏太湖地区几种作物和种植制度的农田生态功能,江苏农业科学1982年2期。 陆欣来,海城县用地养地的调查分析,沈阳农学院学报1982年2期。秆 刘巽浩,国外间混套作的研究,世界农业1982苇5期。 刘隆旺等,稻田三熟复种轮作研究初报,江酉农业大学学报1982年2期。 刘巽浩. 韩湘玲,华北平原地区麦田两熟的光能利用,作物竞争与产量分析,作物学报1983年1期。 刘巽浩,论我国耕作制度的改革,耕作与栽培1983年5期。 陈叔君等,稻田几种主要复种制度研究,湖南农业科技1983年6期。 杜心田等,关于棉花带状间套作的几个问题,河南农林科技1983年7期。 潘永福,永靖县干旱山区草田轮作试验初报,甘肃农业科技1983年11期。 潘幸来,试论苜蓿小麦生态系统,山西农业科学1983年8期。 吴善堂邹超亚等,旱地不同种植制度下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分析,生态学报1983年1期。 熊凡,四川丘陵区旱三熟生产力与气候资源利用,农业气象1983年3期。 湖北湖南江西三眵省农科院协作组,湘鄂赣三省稻田三熟制轮作与连作试验研究报告,农业湖北科学1983年1期。 赵强基等,苏南稻田麦玉稻,麦豆稻三熟制农田生态效率,江苏农业科学1983年1期。。 袁从讳赵强基等,江苏太湖地区几种种植制度的物质循环状况,土壤通报1983年3期。 胡人荣,湘鄂赣三省稻田三熟制连作与卫了轮作对比试验总结,湖北农业科学1983年1期。 吴善堂邹超亚等,贵州农田高产文高效途径的探讨,耕作与栽培1983年2期 杨天健,水旱轮作对土壤性状的影响,湖北农业科学1983年8期。 胡恒觉,不同种植形式生态适应性及生产力的试验研究,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84年 方有德等,江淮丘陵地区复种轮(连) 作制度的初步研究,安徽农业科学1984年4期。 王宝善,再论农牧结合问题,甘肃农业科技1984年4期。 成敬生,江苏太湖流域城郊两种农业生产系统结构功能的分析,耕作与栽培1984年1期。 王方桃,沪郊主要作物及种植制度的农田生态功能的初步研究,耕作与栽培1984年1期。 李威廉,豆科作物在耕作制度中的养地效应,耕作与栽培1984年1期。 王福水,从晋庄经验看晋东南地区旱作农业实施步骤,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4年1期。 胡恒觉,不同种植方式生态适应性及生产力的试验研究,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84年专集。 谢仁兴,稻田复种轮作方式试验总结报告,浙江农业科学1984年5期。 张振华等,熊口农场水旱轮作十年效果显著,,湖北农业科学1984年12期。 杨茂林等,南方四省山区丘陵旱地耕作制度改革的调查,湖北农业科学1984年1期。 蒋永贵,黔南州玉米黄豆宽窄行双套双示范总结,耕作与栽培1984年3期。 王立祥,西北黄土高原农业结构改革及效益研究初报,西北农学院学报1984年3期。 王颖明,高产地区轮作制度与农田生态平衡的研究,土壤1984年4期。 邵达三等,苏南水田少免耕研究报告,土壤学报1985年4期。 吴吉人等,辽宁稻区少耕体系形成与发展,辽宁农业科学1984年6期。 张颂安,台湾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技术经济1985伞6期。 文英,湖南洞庭湖区春大豆间玉米--杂交水稻两熟高产研究,耕作与栽培1985年1期。 印继勤等,镇江丘陵地区稻田耕作制度研究,耕作与栽培1985年2期。 李锦钧,金华河谷平原稻区几种种植制度农田生态效率初步研究,耕作与栽培1985年3期。 陈启锋,论中国耕作制度,福建农学院学报1985年1期。 谢仁兴,平原稻区种植制度研究初柝,耕作与栽培1985年5期。 刘君朴等,黑龙江西南部半干旱地区旱作农业的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5年4期。 朱志俭等,从气候生态角度赂论河北省旱作农业,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5年5期。 陈宪祖等,稻麦亩产吨粮试验研究和示睑范推广报告,云南农业科学1985年3期。 赖仲铭,旱粮间套种植制度探讨,云南农业科学1985年3期。 吴硕等,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畜牧业发展,农业经济1985年2期。 赖仲铭,马铃薯套玉米及玉米间大豆种植系统间套优押的研究,作物学报1985年3期。 邹超亚, 贵州中低产田改良刍议,耕作与栽培1985年5期。 邹超亚等,试论21世纪中国耕作学科研究与耕作制度改革方向,耕作与栽培1995年1期 徐新宇等, 秸秆还田的微生物效应及其应用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85年5期。 陆欣来,免耕和少耕,耕作与栽培1995年2期 左家骥等,北砂姜土黑土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复种轮作制度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1986年3期。 朱必翔等,+种水稻经济作物轮作方式经济效益初探,安徽农业科学1986年2期。 韩湘玲刘巽浩. 孔扬庄,-年两熟生产力研究,作物学报1986年2期。 崔永明,粮草套作效益多,中国农学通报1986年3期。 山仑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点是农田种植制度改革,水土保持通报1986年1期 易家苓邹超亚,贵州省农业气候分析与种植制度气候区划,耕作与栽培1986年1.2期合刊。 吴善堂邹超亚,浅柝贵州旱地多熟种植,贵州农学院学报1986年2期, 候光炯等,半旱式小麦耕作中的一个关键-免耕,中国农业科学1986年1期。 张炳年,紫云奂与黑麦草混播及其生产效益的研究,中国草原与牧草1986年2期。 王宝善,农田种草农牧双收,,草与畜,1986年2期。 张学祖何章起,新疆干旱生态特点与开发途径,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6年3期。 中国种植制度区划协作组,中国农作物种植制度气候区划,耕作与栽培1986年15期。 曾庆柱,麦玉薯不同带比与产量的初步研究,耕作与栽培1986年6期。 刘巽浩陈阜高旺盛,现代型多熟高产农作制是当前我国农业主攻方向,科技日报1986.11.11. 钟树福,试论江西稻区农牧渔业系统,江西农业太学学报1986年3期, 刘巽浩,我国农用地现实生产力比较分柝初报,耕作与栽培1986年1.2期合刊。 况陵生, 麦秆还田对提高土壤肥力效应的研究,土壤肥料1986和2期。 熊凡,四川盆地旱地耕作制度必须走多样带状间套轮作的道路,耕作与栽培1987年4期。 黄国勤,不同耕深对大豆生产的效应及抗能力的研究耕作与栽培1988年1期。 黄国勤钟树福,中国南方红黄壤旱地多熟制效益的系统分析,资源开发与保护1992年1期。 邹超亚等,试论21世纪中国耕作学科研究与耕作制度改革方向,耕作与栽培1995年1期 孟文等,河西地区麦田不同种植模式水效益比较,甘肃农业太学学报1996牟1期。 胡恒觉等,论陇中半干旱区农牧结合问题,中国农学通报1987伞1期。 刘诚治周平,石河子垦区农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途径,新疆农业科学1987年1期。 熊凡,间套种植的带壮轮作多熟制,四川省农业学报1987伞2期。 张训忠,玉米大豆间混作互补与竞争效应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学,1987年2期。 张训忠等,高肥力条件下夏玉米大豆间混作互补与竞争效应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87年2期。 刘巽浩,论我国干旱芈干旱地区农业的分区与发展,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7年1期。 李实烨等,稻田连年种植大麦双季稻三熟制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影响,中国农业科学1987年1期。 杨光立等, 洞庭湖集约农区耕作制度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湖南农业科学1997年6期 黄浩如等,鄂湘赣三省稻田三熟制轮作连作研究,作物学报1988年4期 邹超亚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耕作与栽培1988年3期 李凤超等米间作大豆产量效益土壤养分平衡及经济效益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1期。 邹超亚,复种气候条件的经验公式分柝初探,贵州农学院学报1988年1期 周凯,粮草套作试验,草与畜,1988年2期。 甘延泰,试论西北干旱灌区的多熟集约种植,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8年1期。 钱岩兵等,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的研究,土壤肥料1988年2期 黄浩如等,湘鄂赣三省稻田三熟制轮作与连作试验研究报告,作物学报1988年4期。 于贵瑞等,大豆向日葵等作物连作障碍与轮作效应研究初报,生态学杂志1988年2期。 黄国勤,我对耕作学未来及其发展趋势的看法,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1期。 黄国勤,不同耕深对大豆生产效应及抗旱能力研究,耕作与栽培1988年1期。 邹超亚等, 贵州农业生态经济现状及问题与发展对策的探讨,贵州农学院学报1989年1期 刘巽浩,黄淮海粮产尚有一倍潜力可挖,科技日报1990.7,8.. 陈颖邹超亚,玉米大豆间作复合群体优化配置与生产力研究,资源科学1990年4期 章熙谷李萍萍等,苏南地区几种种植方式的生态经济分柝,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4期。 昊国庆等,稻田三熟制社会经济效益的系统分柝,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4期。 黄国勤,江西旱地不同耕作制度的综合评价,科技通报1990年4期。 黄国勤等鄱阳湖区旱地耕作制度效益的模糊综合评价,耕作与栽培1990年1期 吴敬民,秸秆还田效果及其在培肥土壤中的地位, 土壤通报1991年5期。 曾本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应用生态学报1991年2期。 吴善堂邹超亚等,玉米大豆间作群体结构与生产力探讨,耕作与栽培1991年6期。 吴善堂邹超亚等,贵州旱地玉米少耕免耕运用研究,贵州农学院学报1992年2期。 黄国勤钟树福,中国南方红黄壤旱地多熟制效益的系统分析,资源开发与保护1992年1期。 黄国勤,论开发南方冬季农业,古今农业1993年2期 章熙谷等,中国苏南地区持续农业的粮经饲结合种植制度,南京农业大学1993年。 张定一王娇爱等,坡旱地集水深蓄耕作技术研究,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4年4期。 骆文光,免耕垄作覆盖技术的水土保持及经济效益分析,水土保持通报1994年3期。 高云超等,秸秆覆盖免耕土壤微生物与养分转化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4牟6期。 黄国勤,江西省冬季农业生产潜力与生产效尖了益及其优化模式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立锋等,冀北高原土壤干旱及抗旱土壤耕作法讲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增刊。 石长眚,黑土坡耕地防蚀培肥耕作制度研究,中国水土保持1995年9期。 吴善堂邹超亚,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与农业结构,贵州农学院丛刊1996年1期。 邹超亚袁国祥,贵州山区农业立体布局分析,耕作与栽培1997年6期。 陈长青等,耕作制度专家系统初探,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3期。 廖植墀邓健,机械化保护耕作体系抗土壤侵蚀效能研究,农业机械学报1997年3期。 吴善堂,耕作研究文集,贵州农学院1987年。 柯建国陆建飞等,深耕改良白睑浆土的效应研究,扬州大学学报1998年3期。。 李新举张志国,兔耕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4期。。 高旺盛, 可持续农业技术发展原则与中国的选择,农业经济问题1998年3期。 李军刘静航,华北平原节水农业作物布局空间决策系统研究,资源科学,1998年4期。 李军,黄土高原种植制度模拟与优化决策研究,西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 李汝莘高焕文等,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对耕作土壤阻力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1998年1期。 张志国徐琪,长期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某些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土壤学报1998年3期。 史俊通等,论复种与我国粮食生产可持发展,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8伞1期。 刘巽浩, 实行作物秸秆还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物杂志1998年5期。 邹超亚等, 浅谈西部农业开发问题,耕作与栽培1998年3期。 高旺盛, 建立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年3期。。 李立科, 小麦留茬少耕全程覆盖新技术, 陕西农业科学1999年4期。 杨光立等, 洞庭湖区减灾避灾农业结构调整的意见,湖南气象1999伞3期。 邝朴生等,精细农业技术体系初探,农业工程学报1999年3期。 刘玉华等,土地当量比计算方法改进与应用,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2期。 刘玉华等,复种效果定量评价初探,耕作与栽培1999年3期。 刘玉华等,大田作物轮效果定量评价的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5期。 庄恒扬刘世平,长期少免耕对稻麦产量及土壤有机质与容重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1999年4期。 黄国勤,我国耕作学的理论发展,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5期。 杨光立等, 调整种植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技术体系,作物研究2000年2期。 洪绂曾,谈谈饲料作物和牧草结构调整的问,作物杂志2000年2期。 邹超亚,西部开发与农业发展问题探讨,耕作与栽培2000年4期 刘巽浩,大西北种树种草要遵循自然与经济规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羊2期。 丁昆仑等,耕作措施对土壤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农业工程学报2000年3期。 高云超朱文珊,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生态科学2000年3期。 李军王立祥等,黄土高原地区小麦生产潜力模拟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2期。 赵廷祥,农业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牧区机械化,2002年4期。 张海林阵眚等,覆盖免耕夏玉米耗水特性的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2年2期。 李军王立祥等,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生产潜力模拟研究,作物学报2002年4期。 候宝英,西北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中国水利2002伞4期。 邹超亚, 中国农业中长期发展的思考,耕作与栽培2002年4期 董世魁,我国草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关键问题探讨,草业科学2002年4期。 陈颖邹超亚,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若干理论问题讨讨,农业科技导报2002年4期 李文珊,区域农业比较优势评价方法综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羊1期。 邹超亚, 贵州粮食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初步研究,耕作与栽培2003年1期 杨学明张晓平等,北美保护性耕作及对中国的意义应用,生态学报2004并2期。 邹超亚等, 新世纪农作学 ( 耕作学 ) 发展与学科建设问题探讨, 耕作与栽培2007年4期 邹超亚, 贵州农业资源开发对策与农业发展重点选择分析 耕作与栽培 2007, (04) 邹超亚等, 贵州耕作制度改革的思路与优化模式的选择耕作与栽培2007年1期 邹超亚, 贵州农业历史发展与启示,耕作与栽培2009年4期
2626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国内的学术期刊的审稿有感
热度 8 cam20500 2011-9-23 21:01
最近写了篇综述,投到国内国内某计算机学会的期刊上,50元的审稿费寄去了,稿件通过了初审,外审,责任编辑的申稿,审理中等阶段,审稿意见全部为空,无 奈,打电话询问,为何没有没有各阶段的审稿意见,理直气壮地答复:我们没有;更甚的是,等了一个月零20天,在不给任何审稿意见情况下,直接录用到增刊上 去,真是很郁闷!本想通过投稿来达到一个交流,学习,提高的过程,但最后结果却是钱没有了,什么都没有得到。真犹豫以后对于国内这些核心期刊(尤其是收费 的)是不是再值得去投? 以前,投国内核心期刊的时候,也碰到过同样的问题,即同样是情报学领域的两个核心期刊杂志,我先投的第一个杂志,在没有任何理由给放到增刊上,而另外一个杂志,就做得较好,每个一个阶段都有审稿结果,能知道进程。但总体感觉审稿人是敷衍了事的占多。 基于此,感觉到有必要对国内的核心期刊杂志评价里面是否应该再增加一个指标,即读者对期刊审稿的评价,对于评价极低的核心期刊杂志建议把它降级或者踢出核心期刊之外。 对此,欢迎高人批评指正。同时也欢迎其它有相似经历的作者谈谈自己感受。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519 次阅读|13 个评论
[转载]如何寻找审稿人
jiandanjinxin 2011-9-22 14:03
现在国内外的很多期刊要求推荐2~3名审稿人,有些期刊规定你推荐的审稿人必须是你所在国家之外的。你的论文是否最终能送到你所推荐的审稿人那里去评审,这取决于主编的取舍,所以你所推荐的审稿人,只能说是Potential Reviewer。即使推荐了referees,你的稿子也未必就被送他们手中去审。虽然这次推荐在你身上不一定派上用场,但编辑把它们输入专家资料库,以后外国人投稿,他就找你选的中国人名字审稿。(本文已投国外期刊为例来说明,国内期刊稍有不同!) 1.即常用的选择是(1).从文献中选择为佳,但应该以那些与你的观点接近,或者是你能给予人家支持的作者为主;(2).在参考文献中,千万不要找那些牛人,比如写过综述的。因为他们的知识面一般是很宽的。相反,你可以找那些由某个试验的通讯作者,那些人一般都是老板,且对该问题的了解可能并不深入。 2.更好的办法是找到你老板认识的国外朋友,让老板或老板的朋友帮助推荐一些熟人,即使专业不太对口也没关系。 3.建议:再投稿前找相同背景,哪怕是非本专业的老师或国外朋友帮助认真从文章的逻辑、内容和文法上好好修改一下,老师们的许多建议是很棒的。同时也建议你让身边的同学帮助参谋一下,既能避免你不恰当的英文用法,又能增进彼此的感情。祝一切顺利!早日大功告成。 1.是否有必要认真推荐审稿人呢? 对作者作用不是特别大,因为不一定采纳,有时犯一些小错误还会害了你。特别是推荐国内的同行熟人,在编辑看来是印象不好的。甚至私下邮件联系审稿人,会被认为作弊而被reject。 如果你做的东西比较新,一般审稿人不太能承担,那么推荐审稿人能节省一定的时间。 推荐审稿人的作用主要是对于编辑来说,可以降低他的节省工作量。 2.推荐什么样的人? 牛与不牛?非得专家么? 如是本领域内的真正的大牛学术水平和道德都不错的,即使被reject,也会得到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对你以后的工作也是有益的。 在本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至少在同水平的期刊上发表过文章)。在你文章涉及领域内发表过相关文章的人,最好就是在所投杂志上刊登文章的。通讯作者身份更好。 是否为manuscript引用文章通讯作者? 如果你引用的恰当,找引用文献的作者做审稿人是可以的,反之,会起相反的作用。 有人采取这样的做法: 推荐老板在国外的熟人(最好是比较牛的),比如说老板以前的同学、同事,在国际会议上认识的同行。也可以推荐你自己的在国外的熟人,比如出国读研的本科同学(当然,此同学要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在此期刊上发表过文章才可以的。)也可以找已经出国的学长们帮你推荐。即便不成,让他们先帮你修改一下岂不很好。 3.回避什么样的人? 与你在五年内有共同合作项目的人 投国外杂志还可以要求编辑将文章不给某人审稿,这样的人或课题组不能超过两个,但是一般要说明理由。比如课题有些冲突等等..... 中国人投稿一般不要找中国人,人家编辑一眼就看出是你以前的同学、老师,你写谁他不找谁。 4.如何写推荐信? (未完待续)
23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关于推(自)荐理事长候选人及秘书处挂靠单位的通知
zhaodl 2011-9-22 08:31
关于推(自)荐理事长候选人及秘书处挂靠单位的通知 各会员单位期刊编辑部(杂志社): 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的任期即将届满,为了保证理事会换届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扬民主、最大程度地反映会员单位的意愿,现决定在会员单位中开展学会理事长和秘书处挂靠单位的推荐(自荐)工作。现将有关推荐或自荐工作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理事长候选人应该是学会会员单位期刊的编辑人员(包括编辑部负责人、主编或编委会主任,优先选择专职人员),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了解编辑出版政策法规,熟悉期刊编辑业务,热心社会团体工作,为人正派、办事公道,在期刊界有一定的影响力,所办期刊近4年曾获得过省级学会以上评定的奖项,本人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会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2)为了方便工作开展,建议理事长和秘书长出自同一单位,秘书长应该是学会单位会员期刊编辑部专职负责人(主编、执行主编或编辑部主任),热心社会团体工作,为人正派、办事公道,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3)推荐(自荐)工作以学会会员为单位,以会员单位的名义提出,可以推荐其他会员单位,也鼓励会员单位自荐,并填写推荐或自荐表格。 (4)请于2011年10月10日前,将推(自)荐表加盖会员单位公章后送交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秘书处,电子文档发送ZhaoDL#qq.com和xgqiao#nwu.edu.cn(#换成@)。 (5)推荐和自荐名单经审核后,与主管部门协商拟定理事长候选人和秘书处挂靠单位,并在常务理事范围内进行酝酿,结果上报主管部门正式确定候选理事长和秘书处挂靠单位。 (6)理事长和秘书处挂靠单位的遴选工作坚持民主公开,严禁串联拉票等不良行为。如有类似行为发生,将取消候选资格并通报主办单位。举报信箱(不受理匿名举报):理事长乔学光xgqiao#nwu.edu.cn 、常务副理事长赵大良ZhaoDL#qq.com。(#换成@) 各会员单位,学会理事会的换届是学会工作的重要内容,学会理事长和秘书处的选择,更是关系到学会工作的开展和广大会员的切身利益,希望广大会员能够积极参与。 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 2011年9月22日 转自 http://www.sessp.com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2178 次阅读|0 个评论
忍不住大开了骂戒
热度 37 zhangyuxiu 2011-9-22 00:16
平常工作中总有一些人喜欢把简单的事搞复杂,把复杂的事搞得更复杂,这是我平生最痛恨的事之一;最痛恨的事之二是工作中有些人没有政策概念,脑子像浆糊,凭想当然做事。今天忍无可忍开戒骂了学校的纪检审主任。一般情况下我是与人为善修养很好的,属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型,当然如果别人犯了我,道理在我这边,我是从不客气的,管你天王老子,这也是大家比较公认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也没人惹我。事情大概是这样,学校新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正式下文了,按照新方案,校内教职员工的讲课酬金、论文指导费、学报的编辑出版费、科研奖励费等由各有关部门造表后全部由学校纪检审按照新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进行审核,然后公示七天无疑义再发放。我们处负责科研和学报编辑出版、省远程职业教育研究基地、校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四块业务。因此,相关费用由我们负责造表发放。科研奖励费用纪检审前一段一审就过了,但是前两个月的校内职工学报编辑出版方面费用,纪检审今天却提出这样的理由: “学报编辑出版是你们的本职工作,你们的人在“刊中报”写简讯为什么能得稿酬?”我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法,写文章都是要发稿酬的,我们学校规定的是发在学报上的教职工论文和简讯都要发稿酬的,你要写我也给你发。文件上只写了一条简讯稿酬标准是多少,论文1000字稿酬标准是多少,但并未写谁写可以发稿酬,谁写的不能发稿酬,稿酬面前人人平等。让你们审核,你们的职责是:新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上没有的项目各部门做了你们要给审掉,因为违规了。但上面有的项目你就应该正常让人家过。你看这文件上白纸黑字明明写清了一条简讯稿酬多少,你有什么理由卡在这儿?”对方雷人地反问:“那谁让你们做的这个标准?”我说:“谁让我们做的?学校党委和校长办公会议让各部门做的,难道你忘了?没人让做我们自己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做这个?”对方又说:“那我们有权利质疑”。我说:“天啊,真搞笑。质疑?此前你干什么去了?睡觉?打盹儿?做梦?神游?针对新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学校为此召开了职工代表大会,让大家充分发表言论。之后又根据职工代表大会意见,反复让大家以书面形式提出意见,又几易其稿,前后历时半年之久,方案最后敲定时,还召开了党政联席办公会议,才正式下文。你作为纪检审主任是出席会议的成员。睡一觉你就都忘了?你脑子灌水了?” 可以说,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是学校管理的法规,从管理学角度来说,任何一个规章制度或决策在没确定前,通常大家是可以广开言论,争个面红耳赤的,给你发言的机会你就要充分发表意见,该发表意见时你不发表,意味着你放弃了自己的权利或者说你对此事没有意见。规章制度和决策一旦确定了,以公文形式正式下达了,大家再有意见也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这就是所谓兵令如山倒。当然,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不可能做到100%的人满意,运行一段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征求大家意见后进行调整,但决不能朝令夕改,要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这样,一方面可保证政策的严肃性,一方面可防止大家没有安全感。
1519 次阅读|93 个评论
编编相护,严重抗议!
热度 26 gfcao 2011-9-19 20:08
编编相护,严重抗议!
俺拖着老迈的身躯一步一趋来到云台花园,用颤抖的双手握着相机,拍出如此清晰的漂亮照片,连张编辑都说我跟她拍的秦淮河照片相比那是天上地下,虽然她说得有点夸张,但好歹俺拍的照片也不赖吧?可编辑MM就是不给我加精,不仅不给我加精,还精选了张编辑的,不仅精选了张编辑的,还把她的照片作为首页题图。我看编辑MM就是因为张MM也是编辑才精选她的,这不是编编相护又是什么?腐败呀,腐败,严重抗议。如果编辑MM精选这篇抗议文章我就不再抗议了,否则要向科学网纪检部门举报编辑MM们的腐败行为。 云台花园是个人工雕琢痕迹明显的袖珍公园,与众多公园相比,它算不上很美,也算不上特色鲜明,不过花开时节,这里的各种花卉的确值得一赏。曾经在这里拍过玫瑰、月季,还拍过郁金香、薰衣草。昨天夜幕尚未降临时我便来到了公园,本想就着夕阳西下,拍一拍余晖映照下的湖光山色,所谓湖,不过是个不大的人工池。无奈老朽终究没有太阳老儿跑得快,待我到得公园,太阳已经隐起了它红红的脸庞。我很后悔为什么不坐出租车或者干脆驾车前来,偏要考验一下自己的体力,让我的肚子受着委屈不说,还弄得大汗淋漓,最后终是没能把太阳感动,让它跑得慢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个人分类: 休闲|4718 次阅读|83 个评论
论文的有效发表
kejidaobao 2011-9-19 14:00
文/朱大明 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数量突飞猛进,但引证影响却一直在较低水平停滞不前,这已引起国内外科学计量界及政策分析人士的极大关注 。据报道,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 。这不得不令人追问论文发表的有效性何在? 学术论文就其本义而言,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学术论文发表的主要目的在于公开传播和交流其创新性科研成果或学术见解,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但是,如果一篇论文发表后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没有引起专业同行或社会的任何反响,就难以体现出其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生物编辑委员会(CBE),也就是现在的科学编辑委员会(CSE)早在1963年就对“有效发表”给出了定义:一篇有效发表的科技论文应该将足够多的科技信息首次公布出来,以便科技同行们可以获取科技成果,重复科技实验,评估科技过程。也就是说,有效发表是:① 具原创性的科技成果的首次发表;② 必须是以能为科技同行重复和检验的方式发表;③ 必须是发表在能为科学界获取的期刊或其它形式的出版物上 。其实质是论文发表必须关注应有的发表效果或效益,具体而言,可以认为主要是指学术引证效益和实际应用效益 。 由“有效发表”的定义可见,有效发表的必要条件是所发表论文具有原创性或创新性内容,并必须具备足够的科学信息使同行能够重复、检验或评估。这是因为:只有具有原创性或创新性内容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科技成果,才能引起同行关注,才值得同行检验或评估;同时,只有具备足够的科学信息使同行能够得以重复、检验或评估,才能确认其科学性、可靠性和科学价值。在此必要条件下,其充分条件是首次发表且发表的刊物能为专业同行关注并方便地获取,以利与真正的专业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而相反,内容缺乏创新性或声称创新但无法为同行重复和检验的发表,以及重复发表(包括一稿多投、一稿多登),或者不在专业同行关注的正规刊物(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并经同行评议的刊物)上的发表,都是无效发表;尤其是那些虽俨然“论文”模样但人云亦云、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之作的“发表”,不仅是无效发表,还严重污染学术环境。 众所周知,科技人员在绩效考核、成果奖励、职称(职务)评定或学位申请时,都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并要对其论文质量水平进行认定。追求学术创新,发表高水平、有价值的科学论文,以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承认,进而获得相应的学术地位本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但论文发表绝不应仅仅是为了项目结题、绩效考核,更不能只是为评职称、拿学位、争项目。在一些学者心目中,发表论文即意味着获取职称、学位、荣誉、奖金或经费。这些所谓的学者不是不讲发表的“有效性”,但其“有效发表”的理念是扭曲的,其关心的只是在何种等级、何种名目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对学位申请、职称评定以及课题申报或奖金分配“算数”或“有效”。 论文的有效发表取决于发表动机和发表行为。发表动机-发表行为-发表效果是密切相关的。论文发表的基本动机和目标应该是报道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以及独到的学术观点和见解,争取学术界的承认,与同行交流切磋,或接受同行质疑使其进一步修正、完善,或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作者、编辑、审稿专家以及科研管理人员都要树立正确的论文意识--强化创新意识、科学发现发明的优先权意识、学术交流意识、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而相应地淡化功利意识,更切忌唯利是图、不择手段 。 负责任的发表才有可能成为有效发表。论文作者和期刊编辑都应注重论文发表的综合效益,把确实具有创新内容和学术交流及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作为发表的唯一诉求;要对发表论文持审慎负责的态度,并在科研、写作、投稿、审稿以至于发表等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力争使能为同行传递新的科技信息、引发学术交流并促使成果转化应用的论文发表,以获得积极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果。 改进科研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是促进有效发表的重要机制。对学术机构或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不仅要统计其数量,更要用“有效发表率”(即有效发表论文量占整个发表论文总量之比)指标衡量论文发表的实际效益,或者只统计有效发表的论文,以促使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任胜利.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及其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18(3): 357-360. 雷宇.让论文飞一会儿: 质量重于数量 .中国青年报, 2011-02-10. Robert A, Barbara Gastel.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教程(第六版) . 曾剑芬译.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 19-21. 朱大明.论文发表的效益: 引用与应用 .科技导报, 2010(21): 122. 朱大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论文意识 . 科学时报, 2009-07-03: A4. (责任编辑 王芷)
个人分类: 栏目:科技纵横捭阖|156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ubuntu下安装Lapack软件包的安装和使用(已验证)
热度 1 zhoufcumt 2011-9-18 14:41
1.从netlib下载最新版本的源代码包lapack-3.3.1.tgz 在http://www.netlib.org/lapack/ 2. 将源代码解压缩 tar -zxf lapack-3.1.1.tgz 3. 编辑 make.inc 文件,进行一些系统相关的编译参数设置 PLAT : 设置生成的库函数的后缀,比如 SUN, LINUX之类的,当然也可以不设置; FORTRAN : 设置编译器,比如 g77, gfortran, ifort, g95 等等; OPT:设置编译选项,根据具体的编译器和优化要求进行设置; LOADER : 设置成和FORTRAN 一样就可以了; change the lines: BLASLIB = ../../blas$(PLAT).a LAPACKLIB = lapack$(PLAT).a TMGLIB = tmglib$(PLAT).a EIGSRCLIB = eigsrc$(PLAT).a LINSRCLIB = linsrc$(PLAT).a to --- BLASLIB = ../../libblas$(PLAT).a LAPACKLIB = liblapack$(PLAT).a TMGLIB = libtmglib$(PLAT).a EIGSRCLIB = libeigsrc$(PLAT).a LINSRCLIB = liblinsrc$(PLAT).a 4. 编辑 Makefile 找到 lib: 选项。然后设置需要编译的库函数如下 #lib: lapacklib tmglib lib: blaslib lapacklib tmglib 默认的情况是不编译 blas 库的。 5. 编译和测试 Lapack. 在源代码的根目录下输入 make 回车。然后 make 程序就会自动进行编译和测试。 6. 将liblapack.a,libblas.a 拷贝到 LD_LIBRARY_PATH 目录下 cp *.a /lib,或者它们所在的目录加入到 LD_LIBRARY_PATH 环境变量中,或者在编译时候加上 “-L lapack所在目录/” 选项。编译的时候加上编译选项 -llapack -lblas。
个人分类: Ubuntu|14931 次阅读|1 个评论
“地质大学教授潜规则女硕士”水军浮出水面
热度 5 outcrop 2011-9-17 08:38
“地质大学教授潜规则女硕士”造假事件的水军头目以及“助教”相关人等,在微博中逐渐浮出水面,有人从微博的角度深挖了这条关系链,将策划者、策划目的等详情展现了出来: http://qing.weibo.com/1991303247/76b0e04f330003qc.html 另外,来自 http://weibo.com/lawyerguo 的分析,这里无格式编辑的转载如下: 水军老板要重点炒作该地方的旅游。 @discovery-陌路 :我一直在想,韩天柴河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会吸引老板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哪儿!为什么那里会有“月亮河”的美名! 9月8日 10:12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1) | 评论 (3) 今天 01:57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 收藏 | 评论 此造假事件的另一个水军骨干,也就是 @寻梦者的牵挂 微博照片里的那个所谓助教。 @discovery-陌路 :早上手机一开机就收到一个咨询电话,说女朋友去跟一个有钱人当二奶了,他想我们把这件事发到每个论坛。这种事情我们公司是不做的,不管他给多少钱。但我不知道这个男人心里怎么想,为一个这样的女人值得吗?但凡是一个能过日子的女人都不会说这么简单的为了钱而甘心做二奶的,除非你自己做的还不太够。 4月25日 09:48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6) | 评论 (3) 今天 01:53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 收藏 | 评论 (1) 此人为该次“地质大学教授潜规则女硕士”造假事件的水军头目,大家去围观吧! @言皇的惩罚 :哈哈,我们的月亮小镇被评为十大赏月圣地之一_呼伦贝尔吧_百度贴吧 http://t.cn/ar9GyF 9月16日 17:18 来自 百度 转发 (9) | 评论 (5) 今天 01:48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2) | 收藏 | 评论 (4) 对 @黎勇01 说:建议黎主任研究一下此造假事件这几个该水军团队的骨干: @言皇的惩罚 @discovery-陌路 @巴黎诱惑花园V 希望贵报社能做个报道,狠狠批判此类无底线无视法律损坏微博环境的恶劣行为。 今天 01:43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4) | 收藏 | 评论 (3) 此事已触犯多项刑律,公安应介入// @黎勇01 : 说得对必须封杀这些无耻的微博营销水军// @修彬的部落格 : 真他妈恶心,真无语。玩微博要知识基础,却不要道德门槛,于是为许多水军,杀手提供了沙场 是谁在牺牲色相尊严,是谁在自摸道德底限?不是铁血微博,是那些误入歧途了的所谓“微博营销”的狗头水军 @黎勇01 :“地质系2009级女研究生被教授潜规则”是一场极其低劣、极其恶劣的网络营销炒作,目的是为了宣传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内蒙古柴河风景区月亮小镇,背后有一个网络水军团队。这是必须予以狠狠打击、必须将其灭绝的微博蛀虫,如不将这些微博消灭,微博总有一天死在它们手里。证据见前面已转的若干微博 9月16日 23:42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748) | 评论 (291) 今天 01:32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3) | 收藏 | 评论 (2) 回复 @黎勇01 :应该的,因为我白天主动截图转发了该谣言,还截了照片,未能认真核实,造成N多人围观,影响恶劣,我也有责任。 // @黎勇01 :回复 @郭旭律师 :谢谢你傍晚给我的评论,你的提示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黎勇01 :“地质系2009级女研究生被教授潜规则”是一场极其低劣、极其恶劣的网络营销炒作,目的是为了宣传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内蒙古柴河风景区月亮小镇,背后有一个网络水军团队。这是必须予以狠狠打击、必须将其灭绝的微博蛀虫,如不将这些微博消灭,微博总有一天死在它们手里。证据见前面已转的若干微博 9月16日 23:42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748) | 评论 (291) 今天 01:22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2) | 收藏 | 评论 (1) 僵尸粉!// @黎勇01 : 证据见我前面转的微博。我今晚也研究了一晚上。主要证据来自在此事暴发前, @寻梦者的牵挂 所发微博后14日以前的评论,那些评论的微博,所发的原创微博竟差不多都是为网游做广告、给唱片投票等,连注册时间和发的第一条微博的内容竟都一样。这些微博相互关连,但看出不任何真实信息 @黎勇01 :“地质系2009级女研究生被教授潜规则”是一场极其低劣、极其恶劣的网络营销炒作,目的是为了宣传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内蒙古柴河风景区月亮小镇,背后有一个网络水军团队。这是必须予以狠狠打击、必须将其灭绝的微博蛀虫,如不将这些微博消灭,微博总有一天死在它们手里。证据见前面已转的若干微博 9月16日 23:42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748) | 评论 (291) 今天 01:17 来自 新浪微博 转发 (1) | 收藏 | 评论 (1)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027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科学时报: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走向世界
dongzg101 2011-9-16 10:41
科学时报:中国科技期刊如何走向世界 “强大的前提是中国科技期刊首先要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其中,“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升级”,但“不要简单认为国际合作能够拯救中国科学期刊,文章的学术水平还得靠自己努力”。 近日,自然出版集团亚太区副总裁安托万·博奎特在《中国科技期刊的未来在哪里》一文中,为中国科技期刊支招:“对中国科学期刊来讲,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升级,而不是如何做‘大’。不要试图成为一本内容很泛的‘大’期刊,而要力图成为小而精的期刊,在细分领域形成很强的影响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通报》主编夏建白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科技期刊是应该做大做强的,提升影响力,方能与国际大集团抗衡。”他同时表示,“强大”的前提是中国科技期刊首先要在国际上站稳脚跟。 目前,全世界有十几万种科技期刊,我国就有5000种左右。从数量上看,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科技期刊大国。然而,庞大的数字掩盖不了难堪的现实:影响力广、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国科技期刊非常少。 那么,制约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破解之道又在何方? 绊脚石 夏建白对本报记者表示,当下,中国科技期刊最大、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太缺乏优秀稿源。目前中国科技期刊太多,且数量仍在不断递增,但优秀稿源不多,导致稿源分散,各期刊很难做“精”,影响力难以提高。 更让人担心的是,国内科技期刊尚未在国际学术界站稳脚跟,却开始进入争夺资源、各立山头的混乱时代。 博奎特指出,打造一份优秀期刊,编辑的眼光非常重要。在西方,编辑选择文章时最看重的是文章质量,有哪些创新的地方。而在中国,可能最看重的是作者的名气。中国的编辑在拒绝著名科学家的文章时还不够勇敢。 “缺乏优秀编辑人才,导致国内科学期刊长期处于‘潜伏’状态,而体制的制约,更使得优秀人才不愿意从事编辑职业。”《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常务副主编李党生说,科学期刊在国内长期被置于科研附属行业的位置,不太受重视,支持力度和科研不可同日而语,拥有深厚学术背景的科研人员基本不愿从事编辑行业,这造成了国内很少有科学编辑,对期刊学术水平的提高很不利。 李党生还认为,国内科学期刊与国外优秀科学期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文章的学术水平及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上。这两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文章的学术水平低,必然导致期刊学术影响力弱,反之亦然。 魔法棒 探讨中国科技期刊发展之路时,各路专家为其把脉、出谋划策。 夏建白说,从国家层面来说,建议今后严格控制科技期刊杂志的设立,成立像Nature这样强大的出版集团,将国内资源和力量整合在一起,以此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竞争能力。 此前,数位学者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纷纷表示:“中国科技期刊需要改革重组。” 美国华裔学者陈金晖说:“可按专业对中国科技期刊进行重组和改革,改变‘各立山头’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高科技期刊的专业审稿和发表速度,以及期刊的文章承载量和发行水平。为了提高中国期刊的世界影响力,可以考虑将所有期刊电子版在网上公开,并在10年内提供免费下载和引用。中国期刊界可利用这10年时间形成类似于Nature、Science、ACS、Wiley等规模的期刊出版集团。” 而就如何获得好文章,中科院院士王鼎盛曾建议,要让好文章能够在刊物上快速发表,否则对作者没有吸引力,“当然,科学家把文章送到哪里发表,是自己的事情,不能行政施压,应该给他自由。因为他自己最了解在哪里发表效果最好”。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杜平武则希望,中国科技期刊不要设置版面费。因为版面费可能滋生腐败,导致好文章外流。同时,科技期刊还要学会推销自己。 从实践上看,提升中国科技期刊水平的模式也在尝试之中。比如2009年,《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以下简称“两刊”)改革,放到学部的平台上办刊。 两刊的每位新编辑,必须参加统一培训,还要由杂志社指定的资深编辑手把手言传身教。此外,两刊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效显著。两刊总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介绍说,两刊网络版的海外发行量和下载量连续几年大幅增加。 从2005年起,《细胞研究》与自然出版集团(NPG)合作办刊,编辑力量、编辑理念等快速提升,加快了对文章的审核速度,评审也更公正,更注重文章质量,及其是否在学术领域有所创新。根据最新数据,该杂志影响因子已大幅提升。 分享成功经验的同时,李党生强调,不要简单认为国际合作能够拯救中国科学期刊,文章的学术水平还得靠自己努力。只有当中国的科研实力进一步加强,中国科学家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中国科学期刊的水平才可能水涨船高,出现更多的名刊,才会有更多科学期刊走向世界。 《科学时报》 (2011-09-16 A1 要闻) 更多阅读 基金委副主任王杰:打造中国科技期刊旗舰 众多学者认为:中国科技期刊需要改革重组 【科学时报】系列报道:如何打造具国际影响力科技大刊 师昌绪院士:科技期刊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科学地位的标志
87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李双江之子打人构成寻衅滋事罪 被收容教养1年
wliming 2011-9-15 22:16
李双江之子打人构成寻衅滋事罪 被收容教养1年 来源: 新华社 2011年09月15日20:44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卢国强报道,15日,北京市公安局公布“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查处情况称,犯罪嫌疑人李某由政府收容教养1年,犯罪嫌疑人苏楠被提请逮捕。   北京市公安局通报,李某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犯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之规定,公安机关决定对李某由政府收容教养1年,已送交执行;另已决定依法对苏楠提请逮捕。   针对京J79272车辆存在多起未处理的非现场违法行为,交管部门曾于2011年1月10日至8月29日依规定向车辆所有人李某邮寄了8次《交通违法行为未处理告知书》。目前,上述违法行为也均已处理完毕。   经晋O00888车牌管理机关山西省公安厅交管局牌照设施所认定,并有其他相关证据佐证,苏楠案发时驾驶机动车上悬挂牌照系伪造。苏文斌(男,45岁,原山西省聚通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楠父亲)因涉嫌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审查。
个人分类: 社会|9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理查德·诺兰:修正信息化航海图
zlhua 2011-9-14 14:50
支点网 作者:冯磊 责任编辑:王林 导读:要顺利完成一次海上航行,船长最应该首先掌握的,是一张详细、准确的航海图,以及自己身处何方。 关键词: 信息化   要顺利完成一次海上航行,船长最应该首先掌握的,是一张详细、准确的航海图,以及自己身处何方。   而在企业信息化领域,有一个人,已经花了40多年的时间,来绘制一幅信息化航海图。   他就是着名信息化建设“阶段理论”(Stages Theory),又称为“诺兰模型”的创始人、《创造性破坏:改造组织的六阶段进程》、《组织重整》等书的作者——理查德·诺兰(Richard L. Nolan)。   1974年,诺兰首次提出了4阶段发展模式理论。1979年,随着美国企业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诺兰模型”进一步被发展为6阶段发展模式理论。   时至今日,“阶段理论”仍然被广泛应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自我审视当中。   然而,在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之后,“阶段理论”是否也得到了发展?对中国企业的信息化,这位“阶段理论”的创始人有什么样的认识?他对中国CIO又有什么建议?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采访了诺兰博士,以下是编辑过的对话。   记者:能否先简单讲讲,你的理论的本质是什么?   诺兰:或许我可以边画边说明(见图1)。如果我建立一个横轴为时间,纵轴为以美元为单位的IT投入的坐标系,那么,我最初提出的“阶段理论”就会显示为一条S形的曲线,贯穿了从1960年到1980年的20年时间,也贯穿了IT投入不断增长的过程。这是一条“学习曲线”。   其实,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学习曲线”,也认识到人类生产、生活中很多事物的发展,都遵循这条曲线。   举例来说,当波音公司第一次生产喷气式客机的时候,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最初的设计过程非常缓慢,需要的人手也不多;而在设计完成,开始实际建造飞机时,他们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进行生产,成本快速增长;在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他们又要对飞机制造的工艺过程进行控制,以便生产更加有效,这使得生产成本增长放缓。这样,你就看到了一个由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再到缓慢增长的S形演变过程,这就是“学习曲线”。   而我发现,这种规律,同样适用于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设想一下,一个刚刚开始IT建设的企业,起初由于认识到计算机对提升劳动效率的作用,开始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他们购买计算机,尝试建立IT组织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企业IT投入增长缓慢,处于一个“初始状态”,因此我们称其为初始阶段(Initial Stage),或者实验阶段(Experimentation Stage),也是“阶段理论”中四个阶段的第一个;之后,企业信息化投入增长会遇到一个转折点,开始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我们称为成长阶段(Growth Stage)或蔓延阶段(Contagion Stage);第三阶段,是当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企业管理者要控制IT投入并要求提高效率的阶段,这是控制阶段(Control Stage);第四阶段,企业要将已有的子系统进行有效集成,因此它被称为集成阶段(Integration Stage)。   这就是我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哈佛期间发展出的“阶段理论”。   记者:你最初是怎样产生对这个理论的最初想法的呢?   诺兰:可以说,这个理论的产生得益于我之前的各种工作经验和受到的各种启发。从在波音公司任职的时候,我就开始将学习曲线的理论分析项目进展;到国防部工作后,我在描述物流项目的发展时,也应用这个学习曲线,这就是促使我发现“阶段理论”的最初苗头。   另外,我在华盛顿大学时的导师William Sharpe教授对我有很大启发,是他最早将计算机技术用于金融交易过程当中,这使我很早就接触计算机。而在伊利诺伊大学参与建造多线程计算机和互联网方面的研究工作,也一样对我很有帮助。正是把所有这些获得的经验带到了哈佛商学院并在那里总结、归纳,才得出“阶段理论”。   记者:今天的“阶段理论”是否有了新的发展?另外,能否解释一下,为什么你的“阶段理论”开始包含4个阶段,后来又变成了6个阶段?   诺兰:我想说的是,今天的“阶段理论”在描述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时,仍然是初始、成长、控制、集成4个阶段,而不是6个阶段。因为通过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我发现,这4个阶段是基于不同的IT主导技术、不断循环往复的。而当时提出的6阶段模型当中,有两个阶段,也就是第五和第六阶段,实际上是第二个技术时期的前两个阶段。   记者:这听起来有点复杂,而且,你谈到的所谓“技术时期”是指什么?   诺兰:首先要指出的是,我在上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阶段理论”,描述的是1960年到1980年这段时间的企业信息化。在这个阶段,美国企业的信息化往往围绕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展开,那就是大型主机(Mainframe)技术。这个时期,我们称其为大型主机时期(Mainframe Era)。   以波音公司为例,在最初接触大型主机技术的时候,他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IT用户,因为他们的业务人员根本没接触过IT。同时,对IT的管理也很松散,处于初始阶段;此后,他们进入了IT高速发展的成长阶段,开发出了很多的应用,并对这些应用进行了整合;以此类推,他们逐步经历了控制和集成阶段。波音公司信息化的成长过程,证明了最初的“阶段理论”的正确性。   而在1977年,我离开哈佛并创立了Nolan Norton公司。在1991年,我们将这家公司卖给毕马威公司之前,我对将近500家主要来自美国和欧洲的企业的信息化过程进行了研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信息领域的一项新技术——微机(Microcomputer)逐渐发展起来,并取代大型主机技术成为当时的主导信息技术,进而让企业的信息化因新技术的应用而走上另一条学习曲线,并贯穿下一个我称为微机时代(Microcomputer Era)的时期。   当然,这个时期的企业信息化同样要经理初始、成长、控制、集成4个阶段。这就是“技术时期”概念最直接的表述。   而所谓的6“阶段理论”,今天看来是在大型主机时期的后面,加上了微机时期的两个阶段。而由于我当时还没有能够看到第二个时代的完整发展过程,因此只提出了“阶段理论”。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主导技术从大型主机过渡到微机的过程中,两条学习曲线之间会有一些重叠,这也就造成了大型主机时代的第四阶段与微机时代的第一阶段,在时间上是重合在一起的。(见图1)   记者:这种重叠意味着什么呢?   诺兰:这意味着在这个重合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要面临两个不同的知识体系,一种知识体系是来自书本的,也就是从1960年到1980年的20年间,众多企业信息化及IT相关管理经验的书面总结。   另外一个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也就是企业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学习到的知识,也正是这种知识使学习曲线呈现出了它特有的“S”形状。   试想,当你想要驾驶一辆汽车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知道开车所需要的所有书本知识,知道应该踩油门或是刹车,知道要挂档、握紧方向盘等等;但是当你真正驾驶汽车的时候,这些你所读到的知识,却并不能让你自如地操控面前的方向盘。只有通过实际驾驶,你才能获得那些书本以外的知识。   相比之下,实际应用过程获得的经验,往往比书本知识对你更有帮助。   记者:那么,在微机技术成为主导之后,有没有新的主导技术出现?有没有新的“技术时期”?   诺兰:是的,在发现微机成为主导技术之后,我们研究认为,这个时期将持续经过15~20年。果然,在1995年底,我们观察到,网络技术将会取代微机技术的主导地位,所以,我们我们定义了第三条学习曲线,也就是贯穿网络时代(Network Era)的这一条(见图1),这个时期仍然在继续,我们预计它将要持续到2010年。   也正因为这些,在突破了6阶段模型、推出当时的历史认知限制之后,“阶段理论”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每个技术时期都以4个阶段为周期,围绕某一成熟的变革性的新技术发展、衍生,并在前后两个技术时期存在重叠的阶段论模型。   而且实际上,从1991年回到哈佛商学院之后,我仍在继续研究IT管理,并发展和完善了“阶段理论”。   记者:这样看来,目前中国有些理论文章中仍然将“阶段理论”表述为6个阶段,已经不准确了?   诺兰:是的,因为有了因新技术而产生的“技术时期”的概念。但是我想,由于“阶段理论”本质上是一个说明、解释性的理论,所以,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轴线上,我们很难站在一个较早的时间点来描述此后的所有现象。而我们不断获得的信息和资料一方面证实了我们已有的理论,也使我们能够不断完善我们的理论。   如果我们数一数,到目前,也就是2009年为止,我们可能已经经历了9个阶段(见图1)。如果你是一家像波音这样的公司,你可能已经经历了所有这9个阶段。但对于一些成立不是很久的公司,他们甚至有可能连一个周期都没有完整经历过。   我们在重新发展和完善“阶段理论”,而那些认为企业信息化只会经历6阶段就停止的论点是很危险的,因为那可能会导致企业丢掉后面所有的阶段。   记者:你刚才说的一点很有意思,那就是中国有很多信息化起步远远晚于像波音公司这样的企业。他们信息化开始的时期,可能并不是从某一项主导技术的出现为起点的,这会使他们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诺兰:我曾经与清华大学的陈国青教授一起研究过中国的一些企业案例,发现很多中国企业的信息化进行到了第二(成长)或第三(控制)阶段,但是当他们刚刚通过成长阶段或控制阶段的时候,就迎来了一个新的技术时期,这是他们面临的大问题。   记者:这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呢?   诺兰:那要先阐述一下“阶段理论”的另一部分内涵。首先,我们已经基于“阶段理论”将企业信息化过程划分成了不同的“阶段”,这是第一步工作。但是对于管理者、对于企业CEO来说,“分成段”并不是最重要的,他们想知道的是,“我如何才能管理和控制企业通过这些阶段的过程?”   所以,“阶段理论”的第二个部分,就是要发展出一种分类方法。其实,发现、总结任何一个新的事物发展规律的时候,都要进行两部分的研究,一个部分是弄明白事物是如何沿着时间方向发展的,另一部分是搞清楚是什么驱动了事物按照这个规律发展(而分类方法,就是要细化这些驱动因素,编者注)。   通过探究,我总结出了一个分类方法,我称其为“4类成长过程法”(4 Growth Processes)。即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要经过四种成长过程。第一种成长,是建立应用系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什么样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它们整合起来;第二种成长,是IT管理和控制能力的成长;第三种成长,是IT组织的建立;第四种成长,是用户对IT认知度的提高。   有了这样的分类方法,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就很明显了。当中国的企业基于上一个时期的主导技术,将企业信息化推进到第二或第三阶段的时候,他们对IT的管理和控制能力、IT组织的成熟度,以及用户对IT的认知程度,也大多处于相同的阶段水平。但是当新的主导技术出现的时候,他们往往可以以更低廉的价格获得更成熟且先进的技术,从而从技术层面上,一下子跨越到新的时期,也就是进入到第四个阶段,但此时其他方面的要素还无法与新技术以及由新技术带来的管理变革相匹配,这就会造成麻烦。   比如,很多拥有服务器、虚拟化等各种今天最先进技术的企业,他们真正开始使用计算机是什么时候?答案是,大多数中国的企业真正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化大概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也就是说,他们只有大约15~20年左右通过实践学习的经验。   所以,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一个使用着2009年最新技术,足以让他们应对全球化发展的技术的企业,在组织、管理、用户认知等方面的成熟度却要滞后很多年。   这种现象的后果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这就像一个人玩扑克牌,要想取胜的最基本要素就是玩家要有五个手指,如果你有哪怕是一两根手指太短甚至干脆没有,恐怕都没法玩好这个游戏。   记者:那么,中国企业能不能直接跨越后面的发展阶段,直接进入到下一个时期?或者哪怕是跳过一个阶段?   诺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那就是没有哪个企业可以跳过这些阶段。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足够的管理、控制方面的能力,它不能“假装”拥有这样的能力,这很危险。当企业试图进入到集成阶段的时候,他们没有能够明白如何配合集成过程的IT用户,也没有足够成熟的IT组织来承担这个任务,集成怎么可能进行呢?   但是话说回来,我们也发现,企业的确可以使用一些方法,来缩短通过某些阶段的时间。例如,在应用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你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或者外包来缩短时间。比如,沃尔玛在中国有很多本地的供应商,沃尔玛已经与这些供应商进行了合作,将其技术人员派到各个供应商,与中国公司的技术人员合作进行技术开发,以便能将供应伙伴的系统与自己已经很成熟的物流系统对接起来。而这,实际上也帮助了中国本地的公司更快地获得了成熟的应用系统。   记者:你的意思是,相对于应用系统建设来说,中国企业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管理控制、IT组织建设、用户认知度建设等方面,是吗?   诺兰:对,因为那是一个能让企业更快“通过”后续阶段、更快成长的方法。   首先,建立一整套应用系统是一件很费时间的事情,因为企业需要为此改变组织结构、重梳业务流程,这些都这会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就算你打算尽早在其他方面下手,你也不可能在你建立应用系统的同时,开始通过培训提高用户IT认知度,也无法明显提升管理控制能力,因为其间不断增加的新项目、新开发的技术模型会打乱你的计划。而相比之下,通过合作、外包等手段缩短应用系统建立的时间,恰恰为其他过程赢得了时间,能帮助企业更快地成长。   记者:你认为目前对中国的CIO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诺兰: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进行IT审计,并确定自己的位置。也就是了解在整个信息化过程,乃至四个不同的成长过程中,自己分别处于什么阶段。   这就好比当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迷路时,走出困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首先知道“你在哪里”。我们常看到,城市道路两旁提供的指示地图中,总是用最明显的标记告诉你“你在哪里”,这最重要。   接下来,企业要知道自己想要到哪里去。是要成为一个参与国际竞争的跨国企业?还是要在国内在某一个行业有所作为?   只有知道了“你在哪”、“你去哪”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你才能去考虑“如何去那”。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2285 次阅读|0 个评论
祝科学网博主、编辑、游客中秋节快乐!
热度 1 wangxh 2011-9-12 06:48
祝科学网博主、编辑、游客中秋节快乐! (有些酸啊,凑乎吧,O(∩_∩)O哈哈哈~)
个人分类: 社会|2477 次阅读|4 个评论
张思德照片,收藏在我的图书馆
热度 1 xupeiyang 2011-9-11 09:18
图为和战友一起烧炭的张思德(左)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1944年9月21日,《为人民服务》第一次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
个人分类: 珍宝收藏|1667 次阅读|1 个评论
研究成果的传播效果统计
热度 2 zhaodl 2011-9-1 18:19
研究成果的传播效果统计
经常研究作者的研究成果传播效果,还没有研究过自己。今天上午折腾朋友孙子的周岁贺诗,下午给大家开会。将学校的规划、通报情况、安排工作,将体制改革的趋势,独唱了2个多小时。会后,不想干活,就在网上闲逛当。转到勤云的“期刊界”,看到可以查询文章的被引频次,就试验了一把。 (一)论文被引情况统计(数据来源“期刊界 http://www.alljournals.cn/ ”2011年9月1日) 1. 科技期刊上网及其网站建设 总被引:31; 赵大良 荆树蓉《编辑学报》,2001,13(1):41-42 2. 科技论文发表费收取的合理性及其规范 总被引:22;赵大良 颜帅 陈浩元《编辑学报》,2006,18(4):249-251 3.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及实现措施建议 总被引:22; 陈浩元 郑进保 李兴昌 颜帅 赵大良《编辑学报》,2006,18(5):323-327 4. 高校学报不要妄自菲薄 总被引:17;赵大良《编辑学报》,2002,14(6):404-404 5. 利用开放存取提高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影响力 总被引:17;葛赵青 赵大良 苗凌《编辑学报》,2006,18(2):144-146 6. 学术期刊审稿专家数据库的开发及其使用 总被引:15;李明志 锁志海 赵大良《编辑学报》,2004,16(4):274-275 7. 拓展高校学报发展空间的有益尝试 总被引:14;赵大良 荆树蓉《编辑学报》,2002,14(1):65-66 8. 谈高等学校学报的组稿策划 总被引:14;赵大良 荆树蓉《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2):32-133 9. 精品·名牌·特色--《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的办刊思路 总被引:7;荆树蓉 赵大良 葛赵青《编辑学报》,2004,16(4):290-291 10. 基于著者索引的高校学报核心作者群分析 总被引:7;杜秀杰 葛赵青 刘杨 赵大良《编辑学报》,2006,18(5):366-368 11. 也谈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兼与赵来时等同志商榷 总被引:4 ;葛赵青 赵大良 刘杨《编辑学报》,2004,16(6):457-458 12. 学术期刊信息的传播模式 总被引:4;刘杨 赵大良 葛赵青《编辑学报》,2005,17(6):410-412 13. 简论高校学报的育人功能 总被引:3;赵大良 杜秀杰《编辑学报》,2009,(5) 14. 期刊质量评价的二维排序方法 总被引:3;赵大良 苗凌 蒋汀华《编辑学报》,2005,17(4):307-308 15. 试论信息领域中计量单位的规范化 总被引:2;荆树蓉 赵大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1):6-66 16. 高校学报创国际知名期刊的思考 总被引:2;赵大良 荆树蓉《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5):595-597 17. 论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间的博弈 总被引:2;葛赵青 赵大良《编辑学报》,2009,(2) 18. 拓展高校学报发展空间的有益尝试 总被引:1;赵大良 荆树蓉《编辑科技》,2001,13(3):26-28 19. 科技期刊函件列表的建立、发送与管理 总被引:1;赵大良 杜秀杰 刘杨《编辑学报》,2003,15(6):433-434 20. 高校科技期刊改革的若干研究方向刍议 总被引:1;李若溪 颜帅 赵大良 陈浩元《编辑学报》,2010,22(2) 21. 学术论文的下载频率与被引频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杜秀杰 赵大良 葛赵青 苗凌《编辑学报》,2009,21(6) (二)想起中国知网也免费开通了“引文数据库”,我曾经查询过作者的情况,今天也查询一下自己的。 http://ref.cnki.net/knsref/index.aspx (1)发文分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的发文不包括,因为2009年前没有入库,年均3.5篇) (2)被引用情况(篇均6次) (3)被下载次数(篇均73次) (4)H指数(仅统计第一作者,不管位次为8)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4090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疲劳时找组织
胡业生 2011-9-1 17:08
英国心理学家提醒:疲劳时最好赶快找“组织” 2011年09月01日 09:12:01  来源: 环球时报-生命时报  编辑:耿健 【字号 大 小 】 【 收藏 】 【 打印 】 【 关闭 】 紧张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忙得疲惫不堪。这时,是再接再厉接着干活,还是躲到一边,蒙头睡个大觉好呢? 据美国“心理中心网”近日报道,疲劳时,最好赶快找到“组织”,借助团队的力量,不仅能帮你赶走疲劳,还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英国伦敦南岸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弗林斯博士等人,招募了一些大学生志愿者,让他们在感到劳累时,独自完成一些思考题、或者和大家呆在一起,有商有量地做这些思考题。结果发现,比起“孤军奋战”,团队合作的人不仅任务完成得像精力充沛时一样出色,而且自身的疲劳感也大为减轻,心态更放松。 因此,研究者进一步建议,疲劳时不要自己盲目做决定,而是要多问问身边人的意见。▲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1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饶毅下战书:和院士来一场“十年赛跑”
热度 1 lionkingxxs 2011-8-31 10:59
饶毅下战书:和院士来一场“十年赛跑” 宣布从此不再参选院士的饶毅或许又将创造一次“第一”。 8月30日上午,由于落选院士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在科学网博客中发出“挑战”,提出和院士良性竞赛,“在10年以后,看看有多少中国的院士超过饶毅在中国的科学工作。” 8月30日中午,身在国外的饶毅教授向中国青年报记者电话证实了这篇博文正是自己提交给科学网编辑的,“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更有意义。” 饶毅将竞赛的对象限定为主要在生命科学做探索性科学研究的院士,和自己年资相同或更年轻还有冲劲的,在1977、1978年以后上大学,1991年以后获得博士学位,或1994年以后有独立课题组。 但他同时表示,“其他人有兴趣也可以自愿加入。” 饶毅称,竞赛的标准是在中国做的科学研究,是否针对重要和有意义的问题,其工作对本学科领域的贡献,在人类知识推进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样的竞赛是否小孩子气? 饶毅给出的答案是,“有理想的孩子气远远好于中国不良习俗的所谓‘成熟’:在国际上畏畏缩缩不能上台面,在国内背后搞人水平高。” 饶毅表示,这篇博文也使落选院士事件不以争论而结束,而以向前看、大家努力在中国做好科学而结束,“公开提出竞赛,也许能起良性的激励和鞭策作用:提倡在中国做好科学研究,共同努力提高中国目前还不高的科学水平。” 饶毅把这一举动解释为对“亟需解决国际副教授水平做中国院士而荣休”的一种激励。 在饶毅看来,中国目前科学水平还不是很高,一些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做到国际上比较好大学的副教授后又当选院士,然后离开科研一线,等于对中国科学釜底抽薪,使中国科学的高度被“封顶”或“腰斩”。 在博文中,饶毅还呼吁,院士制度改革需靠“自律”:重新称为“学部委员”。 饶毅表示,中国的院士制度,是因为加上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目前的水平,才带来一些副作用,使学术荣誉回归只能在学界内部有价值而不方便用于学界以外,过一段时间,可能副作用就要减少很多。(转科学网)
1657 次阅读|2 个评论
姚远:《点石斋画报》及其编辑传播策略研究
kexuechuanbo 2011-8-27 10:19
姚远发表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期 《点石斋画报》及其编辑传播策略研究.caj 摘要 :在对光绪十年(1884)创刊于上海的《点石斋画报》进行原始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其编辑出版传播策略历史脉络,为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史研究提供新线索。结果表明其具有全新的石印印刷技术传播保障、清一色的中国主编者与主笔者、以《申报》为依托的发行传播、以天干地支八音六艺为主的独特编序,以及以"颖异"、"新器"和"新物"为主的传播旨趣等传播特色。完全不同于《小孩月报》以文字为主插图为辅的做法,与《寰瀛画报》的报道内容多以外国为主亦不同,与此前画报或人物画像报道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从新闻的视角,通过图文并茂的新闻画报样式,将"奇闻"、"新知"、"时事"等图文信息传播到了上至官衙学堂下至市井街巷的广泛空间,产生了空前未有的广泛影响。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2|2365 次阅读|0 个评论
请教小费怎么付
热度 13 gl6866 2011-8-21 10:46
俗话说“入乡随俗”,那么到了国外的“乡”也就是“他乡”了,所以我也必须随他乡的俗。在“他乡”让我感到困惑的就有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吃饭。吃西餐我没问题,但是能否吃完了抹抹嘴就走了?在中国是没问题的,就是抹抹嘴走人。可到了外国,吃完饭要付给服务生额外的小费(tip)。例如这次美国副总统拜登来华到姚记炒肝花了七十九元吃饭,最后付给店老板一百元钱,我想一定就是小费了。试想,副总统都这样做,我们普通百姓呢?我出国机会不多,没有什么经验,我发现在科学网上有许多在国外工作和学习过的人,而且有许多还是在国外生活的人。这个小费如何付?付多少才算不少?希望编辑MM将我的这篇博文放在比较显眼的位置,让我也能见到一些评论,因为最近我可能要出国开会。肯定无法自己开伙做饭,但饭还是要吃的,而且到了“他乡”总是希望尝尝国外的特色吃食,可是却不懂如何付小费。付多少为宜?有个基本百分百没有?付小费还要和侍者说点什么吗?你看,我还没走呢这些事情就已经开始闹心了。
个人分类: 人生漫笔|5087 次阅读|33 个评论
急招杂志运营编辑
anjian2011 2011-8-17 22:06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诚招运营编辑1人。 要求: 1.学术期刊编辑2年以上工作经验; 2.熟悉教育装备领域; 3.具有栏目策划能力; 4.理工专业毕业优先。 E-mail:cn11_4994@163.com 可拨打编辑部电话咨询:010-82098610
2566 次阅读|0 个评论
致科学网,能否提供一个编辑评论的选项?
热度 2 WeiQin 2011-8-10 22:08
科学网上的互动相对比较频繁,这是好事!但目前为止,我还没发现删除或者编辑自己发出的评论的选项。我能理解,如果大家能够任意删除或者修改评论的话,可能会丢失很多信息,或者导致之前的沟通词不达意,甚至完全改变之前的语境和语义。但是,从技术层面上,有没有解决方案呢?科学网的管理人员,能否给大家说明一下?非常感谢! 各位博友如果有和我一样的想法,或者有解决方案,请跟帖!
4057 次阅读|3 个评论
2011-22读者之声
kejidaobao 2011-8-9 10:43
大意失荆州——文章递审时coverletter的重要性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正因如此,有些好的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会被每个人欣赏,所以不同审稿者的不同评判标准可能会关系到文章发表的成败。文章评审一般由少数(2—3名)同行完成,编辑参考评审意见做是否录用的最后决定。如果有一个评审人对你的工作没兴趣,或有不利的偏见,就会对总体的评审有较大影响。 评审人当然会尽量做到公正合理,毕竟自己在编辑那里的信誉会因低质量的评审而受损。评审人的观点可以与作者不一致,但对文章进行批评时一定要有理有据。因为如果一个评审人有偏见,也许会增加些无谓的麻烦,但不一定致命;假如两个评审人都有偏见,那麻烦就大了。不过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和编辑沟通。投稿给较好的杂志,编辑初审这一关是不能忽视的。和编辑沟通的最好方法是把自己研究的重点在coverletter中有条理地总结,并清楚地列举其对本领域的贡献。这一点其实应该是常识,但并非每个作者都完全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我本人也是在最近经历大意失荆州的“磨难”后才真正体会到的。 近几个月我和组员加油赶了十几篇文章出来。定稿后,思想稍微松懈了。就在写coverletter上少花了心思,只是客套几句例行公事。结果一篇文章被我们领域的旗舰杂志拒掉。因为其中一个审稿人完全没有认真读我们的文章,说没新意,和我们之前的一篇文章没什么不同(其实完全是两码事)。不幸的是,另一个评审人也提出了一些尖锐的但都可以解答的问题。编辑就基于两个评审意见把文章拒掉,连个解释的机会都没有。如果当时给编辑的coverletter上明明白白地解释清楚此项工作的新意和对本领域的影响时,编辑应该会对第一个评审意见有个很明确的判断,我们就很可能有机会回答第二个评审意见中的问题,结果很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另外一篇文章也是递交给了本领域的一个顶尖杂志。结果由于负责的编辑不是我们研究方向的专家,并且对我们的工作没有马上产生兴趣,连送审都没有。 这些不愉快的结果本来都可以是通过一个高质量的coverletter避免的。编辑都很忙,不太可能每一篇文章都认真研读,他们也不可能是所有研究方向的专家。 一个好的coverletter会使编辑的工作容易很多,而且一旦把编辑说服,一篇文章的命运也许会截然不同。 吃一堑,长一智,从这些经历中,我对coverletter的重要性认识得更清楚了。 希望此类的失败不会在我以后的经历中重现,也希望读者可以从我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不至于阴沟里翻船,从而把每项工作应有的影响通过最合适的杂志发挥到极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学系助理教授 孙常全 现有生命个体可同时制造卵子和精子 ——读2011年第20期“科技风云”有感 在《科技导报》2011年第20期“科技风云”栏目读到杨书卷撰写的文章“动 物研究潜藏的人类未来”,介绍了美国Science杂志网络版7月7日发表的日本Hashiyama等人关于SxL基因在果蝇原始生殖细胞性别决定中起关键作用的报道。杨书卷特别写到:“如果一个生命可以自己同时制造卵子和精子,那么,卵子是否可与精子结合,形成新的生命体?这会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克隆’方式吗?”笔者觉得这种提法确实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思维,反映了中国学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不过,这种提法也许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生物学知识的普及在中国知识分子中还远不理想,有待于生物学工作者加倍努力。 一个生命个体同时制造卵子和精子的情况很多,在植物中存在着很多雌雄同株、雌雄同花、同花授粉等情况。在动物中也有不少雌雄同体、自体受精的例子。果蝇、秀丽隐杆线虫和斑马鱼都是典型的生物学实验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结虫大多为雌雄同体,没有雌性个体,只有少量的雄性个体。雌雄同体的线虫主要是进行自体受精,即用自己的精子给自己的卵子授精而产生后代。斑马鱼分为雌鱼和雄鱼,但是在胚胎时期和孵化后的3周之内,所有斑马鱼的性腺都是卵巢。只有到第4周才开始有一部分仔鱼的性腺逐渐从卵巢转化为精巢。绝大多数动物的性别都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是,有些动物以及人的性别决定基因较少受环境因素影响,一般只要有这种基因存在,这种基因就表达,就决定性别。例如人的23对染色体中只有一条Y染色体决定胚胎分化为男性。若没有Y染色体,胚胎将分化为女性。但是,决定胚胎分化为男性的关键部位只是Y染色体上的一个小片段,即SRY区(sex-determining region of the Y chromosome)。如果Y染色体上的这个片段被交换到了X染色体上,则获得这一片段的X染色体将决定下一代(胚胎)分化为男性,而失去这一片段的Y染色体则失去了决定胚胎分化为男性的能力。所以在人类中偶尔有XX型的男性,或XY型的女性。另外还有很多动物的性别决定基因较多地受到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有的鱼到一定年龄阶段会发生性逆转,如从产生卵子的雌鱼变为产生精子的雄鱼;也有的鱼的性别转变情况正好相反。另外,有些爬行动物的胚胎性别受环境温度调控。如鳄鱼的性别取决于卵孵化时的温度,如果温度适中,将诞生雄性鳄鱼,而温度偏高或偏低,就将孵出雌性鳄鱼。总之,生物界的性别决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对于很多生物决定性别的基因数量、表达方式、影响因素等还远远没有研究清楚。 ——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杨磊,张永忠 (责任编辑 李娜,张杰青)
个人分类: 栏目:读者来信|2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一篇语句规范的科技论文不容易
热度 2 kejidaobao 2011-8-9 10:39
——读《科技论文病句评改》有感 文/苏 青 科技期刊刊载学术论文,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准确、简明、迅捷地传播与储存科技成果信息。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正确使用语言文字,或者说论文中尽量不要有语病。 语病,指文章中的句子有毛病,这个毛病包括语法方面的、修辞方面的和逻辑方面的。遵循语法,就要求遣词造句讲究规矩、遵守习惯;符合逻辑,就要求字里行间推理严密、因果对应;讲究修辞,就要求文字表达科学准确、简明生动。换句话说,就语言文字而言,逻辑解决的是对不对的问题,语法解决的是通不通的问题,修辞则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 人的身体有了疾病,病人会不舒服;科技论文有了语病,读者会不爽快。一篇科技论文,如果存在不对之处,就会使人误解;如果存在不通之处,就会令人费解;如果存在不好之处,就会让人不解。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科技论文病句评改》一书,就是给科技期刊刊载的学术论文专门进行语句“问诊”、挑错的。编者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广泛征集科技论文中的典型病句实例,并将这些常见的病句进行整理分类,如用词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颠倒、结构混乱、详略失当、句式选用不当、句子组织不好、标点符号误用……然后对这些类型的病句实例一一予以辨析,帮助科技期刊编辑分析、修改病句,以期提高科技期刊工作者编辑加工论文稿件的能力,继而熟练掌握、运用、驾驭语言文字。 生物学家利用生物的外观、生活特性、构造、生理机能等特征的差别,以二分法的方式,将生物按“界、门、纲、目、科、属”由大分类归纳到小分类。某篇科技论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鲟鱼类至今已有2亿多年历史,精子顶体结构和中段与其原始的进化地位相吻合。”“鲟”属于脊索动物门幅鳍鱼纲鲟形目鲟科,可见,“鲟鱼类”说法不对,正确的表述应是“鲟形目鱼类”或“鲟科鱼类”。此外,这段文字的后半句缺指示代词,“顶体结构”与“中段”并列也不当。全句改为“鲟形目鱼类至今已有2亿多年历史,其精子顶体和中段的结构与其原始的进化地位相吻合”后,就不会误导作者、令人费解了。 判断一篇科技论文中是否有病句,光凭语感和直觉常常是靠不住的,科技期刊编辑还必须熟悉并掌握语法规则、修辞手法和逻辑知识,并在编辑加工中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规则和手法,以便准确辨析语病,迅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 “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卡维地洛等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总病死率达到34%~35%。”这句话读起来就让人拗口——一般读起来拗口的句子通常都会有语病,稍加分析,发现问题大了:“可降低”“达到”,用词有误。是可以把总病死率降低34%—35%呢?还是降低到34%—35%?原文意思表达不明确,需要退回作者修改。 再举一个病句:“精确称取原料约20g”。这里,“精确”与“约”,意义自相矛盾,表达也不准确。了解上下文原意后,知道正确的文字应是:“精确称取原料20g。”类似的语病还有:“大约8GPa左右。”显然,这里,“大约”与“左右”,只能取其一;否则,就会因约数词语重复造成语病。 科技论文的文字应当讲求准确、简练。但是,“不准确”、“不简练”却是科技论文写作中的一个通病。前面已经举过“不准确”的病句实例,现在试看这个“不简练”的病句:“目前这批样品的取得均是在北京的秋、冬、春三个季节得到的。”“取得”与“得到”重复,删去“取得”二字后整个句子是不是“苗条”了一些?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的功能,而且还有辅助修辞和有利于准确表达语义的作用。或许是标点符号太不引人注意了,或许是认为标点符号太简单了,《科技论文病句评改》编者发现,科技期刊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问题普遍存在,应当引起编辑们的注意。本书中,编者以国标《标点符号用法》为依据,用实例重点讨论了科技期刊中标点符号误用的如下几种情况:点号误用,点号的降格使用问题,标号误用,标点配合不当,系列标点处理不当……读毕掩卷,不禁感叹:小小标点符号,大大文字学问。 这里所举的科技论文病句实例,全部引自《科技论文病句评改》一书。书中内容还包括:659个科技论文病句及其评改,225组不规范的科技名词术语及其改正,231组别字或非首选字及其改正,365个标点符号错用例句及其订正,供读者作纠错练习的25个病句。病句实例可谓丰富多彩,科技期刊(当然也包括科技图书)编辑读罢,想必大有裨益。 需要指出的是,《科技论文病句评改》所提供的病句,只是那些资深的科技期刊审读专家从全国5000多种科技期刊刊载的数十万篇学术论文中抽查审读出来的,只是无数个病句中的很小一部分。要知道,这些学术论文发表时,那些受过文字训练的科技期刊编辑已经对其进行了编辑加工、审读把关。一篇论文经过了这么多道文字的设卡把关,依然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病句问题,可见,对一位没有经过专门文字训练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写好一篇语句规范的科技论文是多么的不容易! 从这个角度来看,《科技论文病句评改》不仅是为科技期刊编辑编写的,更是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编写的。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385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不要看人低(歌词)-献给某学网编辑同仁
duke01361 2011-8-2 10:11
不要看人低 不要看人低 生活就是这样地 有起有落象四季 没人行船总是顺风地 看低人又何必? 看低人又何必? 劝丫儿早懂这个理 不要学那狗样地 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 失落、寂寞又冷凄 这些都是暂时地 讥笑,挖苦又何必?! 不要看人低 不要看人低 生活就是这样地 有起有落 象四季 没人总是顺利地 看低人 又何必? 看低人又何必? 劝丫儿早懂这个理 不要学那狗样地 每人都会不如意 讥笑,挖苦又何必?! 失落、寂寞又冷凄 这些都是暂时地 讥笑,挖苦又何必?!
个人分类: 潘学峰诗选|317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报博客版欢迎各位围观、自荐和推荐博文
热度 25 sciblogatstimes 2011-7-31 17:43
各位博友: 大家好! 中国科学报自2011年8月起推出每周一期的博客版“博客@科学网”,选取科学网博客中适合刊发的原创文章及图片在中国科学报刊发,所设栏目如下: 科研ing——科学研究的酸甜苦辣,对科学本身的感悟和思考。 @科普——科普文章。 i视点——对科教领域公共问题的探讨。 网罗天下——社会话题。 书生e见——对公共话题的个性化表达。 妙键生花——随笔、散文。 巭学人——科教人物。 博友cool图 对所发博文,我们会在刊发之前征得作者出版许可;由于版面容量有限,我们会对超过1500字的博文进行删减,对博文中不符合报纸出版规定的内容也会进行编辑加工。 欢迎各位围观、自荐和推荐。 博客@科学网编辑:张其瑶 邮箱: qyzhang@stimes.cn
个人分类: 广而告之|4085 次阅读|29 个评论
科学时报8月起推出博客版“博客@科学网”
热度 22 科学网编辑部 2011-7-31 17:21
各位博友: 大家好! 科学时报自2011年8月起推出每周一期的博客版“博客@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blogatstimes ),选取科学网博客中适合刊发的原创文章及图片在科学时报刊发,所设栏目如下: 科研ing——科学研究的酸甜苦辣,对科学本身的感悟和思考。 @科普——科普文章。 i视点——对科教领域公共问题的探讨。 网罗天下——社会话题。 书生e见——对公共话题的个性化表达。 妙键生花——随笔、散文。 巭学人——科教人物。 博友cool图 对所发博文,我们会在刊发之前征得作者出版许可;由于版面容量有限,我们会对超过1500字的博文进行删减,对博文中不适合报纸出版规定的内容也会进行编辑加工。 欢迎各位围观、自荐和推荐。 博客@科学网 编辑:张其瑶 邮箱: qyzhang@stimes.cn
9258 次阅读|28 个评论
编辑同志们是否可以帮忙呼吁一下?
热度 4 wangxh 2011-7-30 13:54
编辑同志们 (以及 科学大腕 、 科学网名博 等),下面是 TUGJAYZHAB 或 白图格吉扎布 博士在俺博文下的评论——肺腑之言,看看是否能帮忙向有关领导或部门呼吁一下。科学网博客是一个为热爱自然科学的人们的交流平台,以文会友,交流思想。如果顺便发现一些不可多得的人才,也属于意外收获。甚至由于举贤有功,得到额外奖励也未可知呀!拜托,向有关部门反映一下!俺觉得这白哥儿们心挺诚的,让其为伟大的祖国贡献青春和智力挺好,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儿,顺便还能增进民族团结。 TUGJAYZHAB 2011-7-29 20:52 我是做 " 草原退化趋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 的 . 我的学术主张是建立草原监测网 , 并为此研究发明了多元系统动态分析的数学模型 . 中国草原植被已经退化的如此 , 我想早就该是 " 祖国需要我的时候 " 了 . 但我却一直回不去 . 连我自己都没想到 " 煮熟的鸭子能飞了 ". 别人也不相信 ," 肯定是你自己不想回 ", 或者政治上犯了错误 , 被抓住把子了 . 真郁闷呀 . 大好的年华浪费了 , 草原却一直在退化 ,... 博主回复 (2011-7-29 21:01) : 这个俺稍稍了解一些情况,但不懂专业。 我有个学生的父亲就是做这工作的,做了整整一辈子,最后还是伤心与无奈。听说日本鬼子还想帮忙,但我们政府好像不但不领情,而且根本不打算配合。 俺有个朋友,是个有钱的老板,曾经花了数十万在辽西比较贫瘠的山区栽树,结果小树苗都被当地老百姓当 “ 柴火 ” 给砍了、烧火做饭了 TUGJAYZHAB 2011-7-29 21:16 我是 " 回来了 ," 现在就在国内 . 但 " 草原退化趋势分析 " 离开政府批准 , 支持 , 一个人怎么做 ? 只在网上发文章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 博主回复 (2011-7-29 21:20) : 这的确难办喽,给有关部门写公开信怎么样?因为许多 Sha 子不明白,必须绕过他们去 TUGJAYZHAB 2011-7-29 21:39 我想他们不是傻子 , 也不是 " 不明白 ", 而是太精 , 太明白了 . 我是美国博士 , 我懂中英蒙三种语文 , 我的中国导师是院士 . 做草原生态 , 做植被生态的 , 在中国比我学术背景更强的少 . 我是学生态的 , 但我去应用数学所去做学术报告 . TUGJAYZHAB 2011-7-30 12:51 因为我的专业牵涉到土地 , 国土 , 所以有个 ” 国家需要不需要 ” 的问题 . 对于其他专业的留学生 , 其实不必那么复杂 . 通过等量代换 ,” 祖国 ” 换成 ” 党 ”,” 党 ” 再换成 ” 单位领导 ”, 则原话变成 , 找到合适的单位 , 就回来 ; 如能在外面找到合适的单位就先干着 . 我们讲的是 ” 耕者有其田 ”, 可以换成 ” 工者有其岗 ”. 哪儿有工作 , 就在哪儿干 . 留学回来了 , 不要说是 ” 为了祖国放弃什么 ”, 暂不回来 , 也别说 ” 因为国家亏待了你 , 因此不想回来 ”. 当然 , 对于公派 , 或签有合同的又当别论 .
个人分类: 社会|4131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学网的编辑们错了么?
热度 6 taol 2011-7-27 01:57
刚才看到秦四清老师的一篇博文“ 科学网编辑应具有何种素质? ”突然也想说点什么。 无关于任何人,只是想替科学网的编辑们说几句话。 秦老师的博文中提到“ 科学网也对某些不负责任、哗众取宠的博文热捧,不仅置顶而且加精。静心想想,科学网是一个严谨报道有关科学研究的网站,不同于那些热衷于报道社会八卦、花边新闻的网站;再者科学网的博主大部分都是科研工作者,应该聚焦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为何对某些涉及到社会新闻的八卦特别感兴趣呢? ” 科学网确实是有关科学研究的网站,但是它是否对某些涉及到的社会新闻的八卦特别感兴趣呢?不见得。 首先,科学网的主流文字是科学研究相关的是显然的,即使是有点“社会八卦”也不影响主流。另外,这次动车事故以及院士的高铁事故疲劳驾驶说法是否属于社会八卦?—— 一位业内专家在这个时候过早的断言重大事故的原因,想必这个在科学网不算是“社会八卦”吧? 外行一定不能关注社会热点,在科学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么? 既然“内行大腕们”可以“在事实未查清之前,轻易发表个人观点”,那么外行们的质疑也算是无可厚非,虽然有些言语过激的地方。正如某位内行可以说药八刀是“激情杀人”,那么“围观的外行们”对专家们不当的言行有些激动也是情理之中。 —— 虽然大多数人不是内行,但是作为外行的普通公民对“内行专家们”的分析做出一些评价或者不成熟的“外行质疑”总是可以吧? 博文中还提到“ 提高科学网的知名度是必要的,但应有正当的方法和健康的途径。特别提请科学网的编辑们注意,避免盲目追踪社会热点问题,避免推波助澜起到不良作用,应从科学网的宗旨出发给出正解,多从提高编辑对博文内涵的判断标准想想办法,多学点有关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 ……对于社会热点话题,科学网可以关注,而且应该关注,但关注的焦点应从科学技术角度出发,剖析其发生的具体原因,并给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以防患于未然。 ” 科学网的编辑们也许在很多具体科学问题上是“外行”,但是想必都是些有很强判断力的年轻人(当然啦年轻人这条是我这个外行“臆断”的),不然怎么会当科学网的编辑? 所以,编辑们不可能只是“为了科学网的知名度而盲目追踪社会热点”。 另外, 编辑们不可能是“全才”,不必苛求什么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都知道,更不可能是专业学术期刊的著名审稿人的角色对每个细节把关。 内行、外行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才是科学网吧。 如果内行专家给出了 令人信服 的证据及结论外行们再去“无端指责”,这样的文章被加精才是“盲目追踪社会热点、推波助澜起到不良作用”。 最后想说,秦老师的目的绝对是好的,文中建议也很中肯,然而某觉得不必把问题上纲上线;陈老师有些激动无可厚非(“坑爹”网络戏谑的词汇,没有那么大的仇恨),读书人也不是冷冰冰的木头人,也有感情,编辑们也一样,我也不例外…… 科学技术远不是冷冰冰的东西,反而处处藏着人的冲动…… 相关博文: 秦四清:科学网编辑应具有何种素质? 陈儒军:动车组司机疲劳驾驶?
个人分类: 看法|4538 次阅读|11 个评论
科学网编辑应具有何种素质?
热度 20 qsqhopeiggcas 2011-7-26 00:32
我在开博客时,征求过一位在科学网开博客教授的意见,我问他开博客有什么意思?他说 “ 在科学网开博客可以传播知识,交流科研方面的心得体会 ” 。出于对朋友和科学网的信赖,于是在 2011 年 5 月中旬在科学网开了博客。 科学网的宗旨是:科学网 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科学时报社主办的综合性 科学网站 ,主要为网民提供快捷权威的科学新闻报道、丰富实用的科学信息服务以及 ...... 。 开博客以来,写了一些有关科学普及、基金申请建议、科研心得体会等博文,也引起了某些科学工作者对我们研究工作的关注、批评和建议,我想由于对科学问题理解的不同,不管这些评论对与不对,对我们的研究总是大有裨益的。 但在最近的某 “ 高铁事故 ”发生 、 “ 王院士的高铁事故疲劳驾驶说法 ” 出炉后,科学网也对某些不负责任、哗众取宠的博文热捧,不仅置顶而且加精。静心想想,科学网是一个严谨报道有关科学研究的网站,不同于那些热衷于报道社会八卦、花边新闻的网站;再者科学网的博主大部分都是科研工作者,应该聚焦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为何对某些涉及到社会新闻的八卦特别感兴趣呢? 如果你是学与高铁技术相关的专业,你可以就该事故从科学技术专业角度谈事故的原因、谈以后杜绝类似事故的措施。但从某些博主的言论可以看出,大部分人不懂相关专业知识,而从道听途说和猜测出发,发表一些主观臆断的言论,这是科研工作者应具有的素质和态度吗?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不会过时。你不能等事故调查清楚后,再出一些高招和对策吗?很容易让人质疑,某些人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想提高自己博文的点击率、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而已,根本不是为高铁建设建言献策。提高科学网的知名度是必要的,但应有正当的方法和健康的途径。特别提请科学网的编辑们注意,避免盲目追踪社会热点问题,避免推波助澜起到不良作用,应从科学网的宗旨出发给出正解,多从提高编辑对博文内涵的判断标准想想办法,多学点有关科学技术的相关知识。 我与王院士不熟悉,也不赞同他过早发表言论的做法。在事实未查清之前,为什么轻易发表个人观点呢? 例如:陈儒军副教授是做地球物理仪器研发的, 恐怕不懂高铁相关技术吧。他 的博文《 动车组司机疲劳驾驶? 》, 文中 “ 恐怕是很坑爹的说法 ” 太出言不逊了,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是出于一位科研工作者之口。此类博文怎么能精选呢?博文精选与否是谁决定的呢?请问科学网的编辑们,你们在鼓励和支持什么言论? 对于社会热点话题,科学网可以关注,而且应该关注,但关注的焦点应从科学技术角度出发,剖析其发生的具体原因,并给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以防患于未然。 如科学网 26 日提出 “ 解析动车事故 ” 访谈征集网友提问(高铁动车事故频出,社会各界强烈关注。科学网特邀请交通工程技术相关领域的专家及亲历事故现场的媒体记者,与公众交流铁路交通安全相关问题,共同探析 7··23 动车事故原因。欢迎网友参与提问!),是解决问题的高招正解,是科学网应该大力提倡的做法。 以上仅是我对科学网建设的一点儿建议,与大部分博主一样,确实想为科学网的茁壮成长尽一份微薄之力,别无他意。 请科学网的编辑们海纳百川,勿删此博文。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这有什么不好吗? 附件: 陈儒军 博文 动车组司机疲劳驾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626do=blogid=468262from=space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3520 次阅读|33 个评论
《航空航天概论》教材出版
沈海军 2011-7-25 08:03
为发展同济大学航空新专业,特出版《航空航天概论》教材一本。在此感谢航空出版社的廖文峰、何晓红两位编辑。
34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迟来的稿费
热度 10 saraca 2011-7-21 22:27
记得去年年末,写了一篇博客《藏龙卧虎的木棉科》。有幸被《大众科技报》的编辑看中,他自作主张地留言,说被报刊采用,准备发表。我有些惊异,虽数次联系这等“奇事”,然而有留言回复说,已经印刷出版,望告知地址,方便寄稿费。 当时心情复杂,难以理顺。为什么不经过一声同意,说出版就出版呢?好事,亦坏事?罢,罢,罢,就权当好事吧!同事们也都说,等着稿费吃雪糕吧!等啊,等。春天来了,燕子飞了,花儿开了,又谢了,慢慢地我忘了。 上周,接到收发室的电话,告知有我的一张汇款单。直觉告诉我,是《大众科技报》的稿费。呵呵,无论怎样,也是一件幸事吧!也许编辑们非常忙,但无论怎么忙,还是恪守诺言,寄来了稿费。 薄薄的一纸取款通知单,金额50元。呵呵,还是很开心哦!迟来的汇款单,迟来的稿费,不变的诺言......尽管有很多嘀咕,但上中学时收稿费时的喜悦之情又重温了一遍。 呵呵,好开心哦,我也可以遵守诺言,请同事吃雪糕、喝冷饮啦!
个人分类: 生活浪花|4656 次阅读|21 个评论
[转载]一张老照片
热度 1 xupeiyang 2011-7-21 16:18
无法复制,你自己看吧 http://news.ifeng.com/history/vp/detail_2011_07/20/7812566_0.shtml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1189 次阅读|1 个评论
研究进展----重编程干细胞(iPS)研究产品新推介
xupeiyang 2011-7-20 08:18
细胞重新编程技术(iPS,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是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一项标志性成果,被Science编辑称为“几乎在一夜之间开启了一个生物学的新的领域,有希望成就医学上挽救生命的进展” 。这几年间iPS技术新成果层出不穷,虽然还不清楚iPSC与胚胎干细胞在临床上是否对等,但是iPSCs已经被用于疾病模式研究,以及药物研发。 全文见 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11-7/2011719155300719.htm
个人分类: 基因组学|18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教你如何确定自己的课题方向(很有意义)
caity2008 2011-7-19 23:59
我教你如何确定自己的课题方向(很有意义) ★ ★ ★ davin(金币+3):欢迎讨论,经验之谈 2010-03-25 21:05 lpme:编辑内容 2010-09-19 17:28 现在的很多研究生在研二甚至研三都不知道自己做什么课题,做什么方向。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原因。 1.首先是导师带的学生多,他的平时的行政事务也很多,没有时间帮你提炼自己的课题; 2。其次是老板给的一个方向自己找不到创新点,也就没有做下去的意义了; 3.还有就是老板给的课题自己不感兴趣,老板叫你自己找课题,自己却摸不着北。 ----------------- 不管怎么样,这时候都还是靠我们自己,也是一个锻炼自己的过程。我们读研究生,要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千万不要去埋怨,如果老板把你的课题的细节都给你排好。你就不用读研究生了,因为你这是实实在在的在打工,没有丝毫的意义。 我是这样确定自己的课题的。 第一步,还是尽量去跟老板商量。姜还是老的辣。他见多识广,会一语道破天机,这是第一捷径。; 第二步,跟自己的师兄请教,师兄在实验室的时间比你长,也做了很多的实验。他知道自己的课题里面还有其他的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别人是没有做过的,也了解做这个课题所需的设备仪器,材料都具不具备。 第三步,经常和自己的同学交流心得,往往你的创新点可能就来自你的同学。一般一个学校,一个院里面的学生做的东西,都很相近。你可以把他用的处理方式用到你自己的课题里面,或者把他用的材料用到自己的课题里。 第四步,阅读大量的跟自己专业相近的文献,当然不是在电脑上,这样你采集到的信息不全,去图书馆阅读本专业的文献期刊,可以挖掘很多最新的有用的信息。知道本专业的其他同行在研究什么,做到什么程度,能不能根据自己实验室的优势加以结合。 在你确定了几个方向后,要再去筛选的话,就要有针对性的看大量的文献,首先是中文文献,了解国内的研究趋势,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外文文献,首先在GOOGLE学术搜索里面查并运用桌面词典类的工具,主要看摘要,省时方便快捷,很快就会知道国内外有多少学者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别人是怎么做的,通过各种方法把文献下下来,然后提炼,确定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有创新性。怎么样才能利用现有的设备仪器做。明确后就要反馈到老板和师兄那里,让他们帮自己提炼提炼。最后就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特别要强调的是我们读研究生主要是对自己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千万不要在那边干等着老板给你课题,这是没有意义的。确定自己的课题后就一往无前。不要做一下就觉得难,想换另外的课题,这是很要不得的,浪费时间,也会让自己变得焦躁,也会让自己的导师或者师兄觉得你不踏实。研究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素养就是敢于挑战-------------。 觉得好的话顶一个啊!
0 个评论
科学网博文管理的建议
热度 3 kksonne 2011-7-16 18:26
盛弘强 2011-07-16 认识科学网将近两年,从一开始就喜欢这样的氛围,给自己许多感触和帮助,因此浏览科学网成了几乎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情。偶尔自己也会写点工作、生活体会,当然也收藏了许多博友的好文。但有一些功能,能否请科学网编辑帮助改进。 1.如何集成导出自己已经发表在科学网上的百来篇博文,以便自己备份保存。 2.如何在“我的收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do=favorite”中检索。因为迄今为止我大约收藏了1000篇以上他人的博文,但想再次阅读某些记忆中的专题,我需要逐一点击我的收藏才可能发现。如在整个科学网中搜索范围更广。而我的印象这些好文章曾经被我保存收藏,如能在收藏中检索,可能效率更高。 谢谢提供帮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18 次阅读|4 个评论
论文在HESS发表了
热度 4 guijunyang 2011-7-15 09:21
今天接到HESS主编来信,通知投稿的文章被接受了。折腾好久的这篇文章终于有了回音。我非常欣赏HESS的收稿、审稿及最终确认流程。不想其他peer review期刊,HESS的稿件在最终被接受或者拒收前,要经过好几个阶段的处理:负责编辑排版,校对初稿,提出结构语法等方面初步意见,修改后推出HESSD;HESSD是一个开放的浏览平台,所有人都可以对HESSD在线文章提出实名或者匿名意见。当然主编也会将稿件投给众多相关领域的审稿专家,只要最终满足有3人以上的审稿专家意见返回即可。这时候需要作者针对审稿专家及其他意见逐一修改及回复。这个过程中最优特点是HESS的编辑具有裁决权力,根据所有审稿意见确定是否接受文章并在HESS发表。 很欣慰的是我做的一点工作是基于前人的改进,从理论角度看没有问题,但考虑到模型完备性做了较大修改,不幸的是其中一个审稿人还是不太赞同发表,好在我花了足够功夫对其提出的意见进行了谦虚的解释和完整的补充,后续不知道他是否满意我的答复。好在其他两个审稿人都给出了excelent的评价,编辑做了最后的决定-接受。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SCI 2.462) An Interactive Open Acces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Submission of Original Manuscript and Editor Assignment An original manuscript is submitted electronically and assigned to a Editor covering the relevant subject areas (for details see Editor Assignment ). Access Review TheEditor is asked to evaluate whether the manuscript is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journal and whether it meets a basic scientific quality.He can suggest technical corrections (typing errors, clarification of figures, etc.) before publication inHESSD. Further requests for revision of the scientific contents are not allowed at this stage of the review process but shall be expressed in the interactive discussion following publication inHESSD. Technical Corrections The authors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perform technical corrections, which may be reviewed by theEditor to verify requested corrections and prevent further revisions, which are not permitted at this stage. Publication of Discussion Paper inHESSD After final acceptance the manuscript is typeset by theCopernicus Publications Production Office, proofread by the authors, and published as a discussion paper on theHESSD Website. Public accessibility, archiving and citability are guaranteed from this moment on (usually about 2-8 weeks after submission). Open Discussion (8 weeks) Upon internet publication the paper is opened for public review and discussion, during which interactive comments can be published by designated referees (anonymous or named) and all interested members of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named). Normally, every discussion paper shall receive at least two Referee Comments;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Interactive Public Discussion . Final Response After the open discussion the authors are expected to publish a response to all comments (within 4 weeks, extendable upon request). The editor can also publish additional comments or recommendations. Normally, however, formal editorial recommendations and decisions shall be made only after the authors have had an opportunity to respond to all comments, or if they request editorial advice before responding. Submission of Revised Manuscript Submission of a revised manuscript is expected only if the authors have satisfactorily addressed all comments, and if the revised manuscript meets the high quality standards of HESS ( MS Evaluation Criteria ). In case of doubt, the authors shall consult the editor if she/he recommends preparation and submission of a revised manuscript or not. Normally the revised manuscript should be submitted no later than 4 to 8 weeks after the end of the open discussion. If more time is required for manuscript revision, the authors can request an extension. Peer-Review Completion In view of the access peer-review and Interactive Public Discussion, theEditor either directly accepts/rejects the revised manuscript for publication inHESS or consults referees in the same way as during the completion of a traditional peer-review process. If necessary, additional revisions may be requested during peer-review completion until a final decision about acceptance/rejection forHESS is reached. Publication of Final Revised Paper inHESS In case of acceptance the final revised paper is typeset and proofread. Then it is published on theHESS Website with a direct link to the preceding original paper and interactive discussion inHESSD. All publications (original paper, interactive comments, final revised paper) are permanently archived and remain accessible to the open public via internet and the final revised paper is also accessible as print copy.
11795 次阅读|7 个评论
小谈APL与Physics Today趣事
热度 1 AIPBeijing2010 2011-7-14 09:33
去年9月份在南开大学的秋季物理年会上就见了APL主编和Physics Today主编,也聆听了APL主编的报告“APL: Publication issues and editorial policies”,以及Physics Today主编的报告“An overview of Physics Today and the world of physics”。 虽然只是短短几天的时间,对APL和Physics Today的了解却增加了不少。 记得9月17日在举办过AIP Afternoon之后,去吃晚饭的路上,我问Physics Today主编,为什么不邀请中国的物理学者为Physics Today写文章?印象中似乎中国作者在Physics Today上发文寥寥无几,华裔物理学家应该有,但是不知道有哪位中国籍的物理学家在Physics Today上发表文章(看到北京大学 牛谦教授个人主页上有发表Physics Today 的介绍)。也难怪,Physics Today每期只发表3篇文章。Physics Today主编回答说:“我都不了解中国物理学家做的是哪方面的研究,事实上,中国的物理学家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是中国物理学家自身的影响力较之于他们的文章则稍有逊色。就好比要驾驭一艘船,你让一个都不知道往哪航行的人去掌舵,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也是我为什么没邀请中国作者写文章。但是这个现象肯定会改观,因为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的物理学家已经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其实Physics Today主编长的很像圣诞老人哟。当我们出发去颐和园游玩的车上,我问他:“您见过圣诞老人嘛?”他回答说:“当然了,那就是我爸爸啊!” 呵呵,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我说那您12月份一定很忙,说不定今年还要专程来中国一趟。2010年圣诞时,我通过邮件给他发送圣诞祝福,他回复道:“自从感恩节过后,我的最繁忙季节就开始了”。 我则真诚的告诉Physics Today主编,Physics Today是我最喜爱的物理杂志,每当我心情低落或情绪不好时,只要一读Physics Today,所有不快立即烟消云散,又开始Cheerful,呵呵傻笑了。 吃过晚饭后,与二位主编闲聊,我也向APL主编说道“主修应用物理的我,最喜爱APL。”这时Physics Today主编诧异了,刚才你说Physics Today是你最爱的杂志,怎么这会变成APL了?我立即说道,没有冲突啊,APL是应用物理领域最知名的期刊,Physics Today是物理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杂志,都是我的最爱,完全讲得通啊。他们又被我的这番“歪理”逗乐了。 我还“妄自尊大”的告诉APL主编,到时我也要在APL上发表文章。(其实是想问问是否有终南捷径啊,现在发文章很难,呵呵,拒稿率那么高O(∩_∩)O~)。 其实觉得学物理,达到了他们这种水平,真的是一种至高的境界。爱生活,爱物理,恐怕是他们的口头禅吧,与他们相处,身心愉悦。 今年7月初,APL主编再次来到中国,参加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湘潭大学举办的为期一周的2011年国际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研讨会。当我6月29日在机场接到他时,还没寒暄两句,我就说了一句:“Congratulations!”。他还问为什么。因为2011年6月28日,汤姆森路透最新期刊引证报告出炉,我于北京时间29日早上看到最新的影响因子。看到APL的影响因子2007年是3.596,2008年是3.726,2009年是3.554,而2010年是3.820!也就是说,今年APL的影响因子创了四年内新高。其实很不容易了,APL一年发表文章将近5000篇,截止到2011年,根据汤姆森路透最新数据显示,年引次约为20万次。APL位列所有领域总引次最高期刊前10位。这个位置可不是一朝一夕就得到的。正因为美国物理联合会为物理学界服务这个宗旨,APL不可能一年只发表50篇或500篇文章,这是它的影响因子不能与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相比较的原因之一。后者一年只发表50篇左右文章。影响因子高低与很多因素有关,发表文章数目是主要因素之一。 不妨先了解一下如何计算影响因子: 以计算 2010 年 IF 为例 : (该杂志 2009 年和 2008 年刊载的论文在 2010 年被引用次数之和) IF 2010= —————————————————————————————— ( 该杂志 2009 文章数量 + 该杂志 2008 文章数量 ) 公式很简单,显然除数越小,也就是发文数量越少,被除数愈大,也就是被引次数俞高,商——影响因子就越大。 而关系到发文数量和被引次数的因素就很复杂了,它们与期刊的学科领域有关,与其看的出版和编辑政策以及风格有关,从事科研的研究人员有关,与国家或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形势有关,等等。 待续
个人分类: 美国物理联合会(AIP)北京代表处中文网站|6825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上的假皇帝们和太监们
热度 1 duke01361 2011-7-14 08:02
在国内的时候,寂寞常伴,实在不能忍受地时候就上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科学网”胡乱地写写所谓“博克”的文字,希望和人交流,缓解寂寞。 日子常了,反倒获得了一种“自悲”的情绪,想想应该是因为这个所谓的科学网上存在着大量的“假皇帝”和管理者们“太监”式的管理方式给闹得吧?! 科学网博克群中的某些博主喜欢故作高人一等的姿态,愿意扮演假皇帝的样子,通常是把一些狗屁不通的东西贴出来做“圣旨”,而博克的编辑们又习惯了“太监”的办事规则,旋即便急不可耐地把这些“圣旨”高悬在科学网博克首页的“推荐”上。由于这些“圣旨”并不是通过读者反馈而形成的“精品”,所以惨不忍睹的时候很多,激发读者负面情绪的时候很多,日子久了,无奈之何,所以很多具有科学精神和独立精神的学者们便纷纷逃离... 只剩下如我这样“闲得蛋疼”的人写写即不风花也不能称之为雪月的文字。 这是不是科学网不景气的原因?大家可以给个意见。 同时,我用假皇帝和太监的称谓并无恶意,请可以对号入座的女士和先生们不要因此自宫!No offence!
个人分类: My Ideas|2764 次阅读|1 个评论
就“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相关问题---希望得到同行解答
waterlilyqd 2011-7-12 15:19
在 2010 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下称《规定》) 针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在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 但是,我到目前为止,还有一些问题不甚明白,也不知道向谁咨询,现将我的问题写在这里,请同行和相关专家指点: 《规定》第七条: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 72 小时。 其中,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继续教育不少于 24 小时 。其余 48 小时可自愿选择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形式:(一)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公布的继续教育机构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二)参加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全国出版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三)被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其他形式,包括参加国际出版培训活动、国内专业研讨活动等。 问题 1 : 从“其中,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这句可以看出,新闻出版总署应该在每年会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面授的内容有所规定。 是否这些内容每年都会有所不同? 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每年必须要接受面授的内容究竟有哪些 ? 在哪些机构可以接受这类规定内容的培训? 问题 2 : 参加由 “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公布的继续教育机构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均可计算学分,那 哪些是“省级以上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公布的继续教育机构 ”呢?
个人分类: 编辑杂谈|3845 次阅读|0 个评论
朗道样章试读
热度 1 ultrachao 2011-7-11 17:35
我试想在朗道后几卷的编辑过程中,请几位研读过英文版的粉丝提前试读自己熟悉的那部分的翻译原稿,这样在印刷之前可以发动读者的力量,尽量消灭错误,出版社的力量毕竟是很有限的,译校者也不可能做到零差错,做好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需要读者的参与。不知道我的这个想法可行性如何?
2809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海无涯
热度 1 uncertworld 2011-7-6 14:11
我的一篇SCI文章,从第一次投稿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年半了。如果从第一稿开始算,已经过去两年半了。期间退稿一次,大改一次,这次刚出来的意见是进一步修改。每一次我都会因为审稿人和副编辑尖锐的批评而感到不忿,但每一次改完之后才不得不佩服这些批评中夹杂的真知灼见。于是我感慨,自己的所学是多么的有限,而自己宣称的那些结论看似雄心勃勃,却包含很多主观猜测而显得不可靠。 叹吾生之有涯而学海之无涯。事到如今,我只有一鼓作气地走下去。相信总有一天能到达彼岸。
个人分类: 科研笔记|1286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你要如何编辑自己的人生?
热度 3 lcsyxj 2011-7-2 01:40
如果,只是说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你要怎样编辑自己的人生? 如果初中毕业。。。 如果高中毕业。。。 如果大学毕业。。。 如果硕士毕业。。。 如果博士毕业。。。 一系列的选择关口中,不同的方向绘制出不同的人生轨迹。 许多人都想过,如果人生重新来过,我要如何如何。。。 可这只是一个永远无法成立的命题,既然如此,何必去想呢 将来的人生道路中,仍然是由一系列的选择题组成 过去的人生轨迹已经无法修改,重要的应该是怎样掌握现在的每一天,编织一个永远不需要修改的人生。 人生就是一场永远无法回放的绝版电影。每个人在自己的剧中扮演着主角,同时又是其他人剧本中的配角。
4965 次阅读|5 个评论
2011年SCI影响因子--新鲜出炉。
热度 1 xiaohuideng 2011-6-30 14:53
千呼万唤,2011年SCI影响因子终于出来了。物理类期刊普遍上涨,恭喜下。PRL飙到7.6,APL到3.8,希望一直还一直走高,PRB 3.772,难怪越来越难发了。值得祝贺的是JPCM,从去年的1.964上升到了2.332,JPCM上的文章质量还行,觉得其IF应该在2.7左右,BUT。。我也不知道原因。PLA下降到了1.963。PLA的编辑一直很牛逼,不知道为什么其IF为什么还降了。 2011年影响因子.xls
7704 次阅读|1 个评论
《南方周末》有关狂犬病的文章发表后与责任编辑的通信
热度 4 yanjx45 2011-6-30 05:55
2011 年 6 月 25 日 14 : 38 , 朱编辑,您好, 谢谢您们决定发表我的那篇关于狂犬病防治策略的文章。敝帚自珍,这篇文章其实是我和国内外许多同行 ( 包括若干老前辈 ) 多年来一直想在中国大力宣传的若干观点的集成,希望借助您们报纸的影响力能对我国狂犬病防治事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此文的内容和风格与通常人们理解的科普文章多少有些差距,所以您们如果选择退稿也是合情合理的。从这两天网民们的反应看,此文还是颇受欢迎的。科学网将该文列为精选博文,一天内点击量过千,还得到近 20 位博友推荐,评论也多半是肯定的。 我正在构思一篇关于如何应对“狂犬病恐惧症”的文章。国内目前人们最恐惧的传染病除了艾滋病就是狂犬病了,以致“恐艾症”与“恐狂症”成了两大流行性心理疾病。你如有空浏览一下我在科学网的博客,可以发现大量留言者都涉嫌恐狂症。我准备结合一些代表性的例子,提供一些简单、实用的判断标准,帮助这样一个相当厐大的群体尽快走出恐狂症的阴影。 因我们单位近期是集中进行研究生毕业答辩的时期,特别忙一些,这篇作业可能还要过段时间才能完成。 谢谢。 再见。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严家新 -------------------------------------------------------------------------------------- 2011 年 6 月 27 日 23:42 期待严老师的新作!祝工作顺利! 朱力远 地址: 510601 广州市广州大道中 289 号南方周末
个人分类: 狂犬病防治|9011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德国科学家对中国社会道德的呼吁
sungirl001 2011-6-28 19:32
前面的博文提到MG给Chinadaily的编辑写了一封信,到现在都没有收到回复,就信的内容和编辑不回复这件事我们俩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征得他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我把他写的信的原文贴到此处,大家有什么感想欢迎留言讨论。 Dr. MG June 17 2011 ZhongguancunXXX Building XX Beijing Mobile: XXXXXXX Dear Mr. Liu Shinan, With great interest I have read your article (博主注:原文地址为 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1-06/15/content_12698272.htm )in the China Daily of June 15 2011 , Recovering a long-lost virtue’. I am German and at present a visiting professor with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I agree with your position that the virtue of observing the law and especially the traffic rules should recover. However I do not like this statement to be so general. I guess many people in China know the joke, that pedestrians in Munich wait a long time for the green light at midnight though nobody else could be seen. Not every rule must be observed at any time! Important is to be cautious, polite, carefull and to respect other peoples right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minimize the impac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o keep the traffic fluent. I am a pedestrian, I do ride a bicycle and I use public transportation. My whole life I have been fighting for their rights, because I believe that only this combination can guarantee a sustainable city, where it is worthwhile to live in. However, living in Beijing, I had to realize that 95% of the population here live under the dictate of 5% car owners/users. They cause a traffic jam: due to the lack of bus lanes the brave bus riders have to suffer. The car owner park their cars in the bike lanes, at crossings they force their way through pedestrians and bikers while honking their horn, the do not respect at all the bicycles right of way, even in special zones, where children like to play, they run at high speed. And most people are intimidated: they do not insist on their rights nor do they criticize the wrong-doing of the drivers. I agree with you that people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criticize, if traffic laws are not observed!! However, the problem is one-sided: the biggest problem is that car drivers ruthlessly use their power to force their way! Besides, the infrastructure for pedestrians, bicycles and busses has be improved again: bicycle parking lots with guards at central places and especially at every subway-station are necessary, bikers must be able to cross the street without long detours and without carrying their bicycles through dark underpasses or over high bridges, more bus lanes must be established, etc.,etc. It is time for a change towards a sustainable and green city!! With my best regards, MG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奈,无语
热度 2 lixiafeng 2011-6-28 10:13
外地作者打电话,江苏海安的,用的是方言,唏哩哗啦的,只听懂了四个字,题目后面的几个字实在是听不懂。 在我的眼里,对我们的杂志来说,这些外地的作者应该是真正的作者,我很耐心地和作者对完了电话,放下电话,我的良心让我不能再坐下来对此不管不顾,我要去帮作者查一查,也算是对作者信任我们杂志的一种感谢。可是,接下来的事令我实在无语,无奈,甚至气愤。 输入邮箱,密码对不起,无权知道,不告诉你,你是编辑,你算谁,你无权查看作者稿件,混账逻辑!我作为一名编辑,我莫非还会窃取作者文章? 我一定要看到这篇文章!找到密码掌管人,看到了文章,大概看了一下,是篇实用型的文章,如果内容正确的话,采用应该没问题,当然我肯定不会自作主张就告诉作者这篇文章一定可以采用,但是现在没有实现网上投稿,只能用电话和作者沟通了,至少告诉他这篇文章已经收到,我们会留意这篇文章,至于以后可不可以采用,还有待开会稿会议大家决定(其实也就是主管社长说了算,看看有没有关系稿之类的,但对作者也只能这么说了,至少我是不会让一篇对大家有益的文章流走地!)我拿起电话,所谓的责编,其实是个把正确改成错误的,把孬的说成好的那么一个人,制止了我,不让我打,说我要怎么给作者讲,怎么讲?告诉作者他的文章已经收到,告诉他如果这次一旦没被采用,还欢迎他以后再写,继续支持我们杂志呀! 杂志要发展,真正的作者和真正的读者才是我们的坚实基础,靠人脉关系来发的稿子会把杂志毁掉地!
个人分类: 工作感触|1255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的第一篇博文
Jeydragon 2011-6-24 20:45
首先感谢科学网的编辑给我开通了博客功能,虽然我不是经常写博客,但是还是表示感谢,为表示我的诚意,我也准备写一篇文章,练练手。 今天分院举行了一下枯燥无味的表彰大会,然后也唱了红歌,我们为这个演出排练了半个月左右,结果似乎还不错,领导也满意,不过天公不作美,今天下的雨还不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早上六点半就起床了,中午在新金龙吃的饭,还可以吧,下午有点困,就回宿舍休息了,结果一不小心睡到了五点半。 过来之后,玩起来游戏,卡丁车+斗地主,一直玩到了现在才收手,今天心有点散了,也不知道做什么好。打算待会看一会儿电影算了,无聊无趣的很。今天演出,也是有感慨的,毕竟我现在才觉得自己真的不过是个太不起眼的角色了,早上化妆的时候,不过唯一让我欣慰的事情是,小波同学真的很有意思,很博学,特别是历史方面。 昨天刚找了导师,昨天还是信誓旦旦的要用心学习,但是,今天又变成这样子,这么贪玩,这样的日子过得太闲散了,真的对不起认识和关心我的人。 一定要对自己负责,另外谢谢郭师兄。 多学习好好充实自己,让自己称为一个博学的人,最好有自己独特的方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970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1年下半年“科技期刊编辑与出版”全国性会议一览表(欢迎补充)
热度 3 rensl 2011-6-19 08:36
时 间 地 点 会议名称及主题 主办单位 1 7 月 12 - 17 日 西宁 科技期刊发展创新: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与改革趋势;科技期刊体制创新发展;学报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改革创新;期刊编辑的出版品牌意识;科技期刊的知识产权问题;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运营模式思考 ; 科技文稿编辑加工;科技期刊编排规则;编辑的沟通能力与技巧;编辑应有的职业道德;期刊编辑素质培养与管理;成功期刊的运作示范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附件1--会议通知.doc 2 8 月 6 - 11 日 郑州 第二届中国期刊质量与发展论坛暨第五届科学出版社期刊出版年会 — 期刊质量与效益: 期刊质量评价与保障措施;数字出版现状与发展;优秀期刊办刊之道;期刊体制改革与集约化出版经营 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附件2-会议通知.doc 3 8 月 20 - 25 日 呼和浩特 第 21 届学术研讨会 — 创新期刊发展方式 促进出版业态转型: 1. 开放获取出版模式与影响, 2. 数字出版与网络出版, 3. 期刊出版转型策略, 4. 科技期刊出版体制与机制改革, 5. 科技期刊发展战略与规划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 附件3-会议通知.doc 4 9 月中旬 待定 第九届全国 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 1. 面对数字出版新时期的挑战与机遇,期刊社如何突破传统,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运营机制与创新模式; 2. 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发展与现状,以及其对国内科技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关系探讨; 3. 数字出版方式多元化、产业链延伸的新背景下,作者、期刊社、数字运营商、读者等的关系与职能研究; 4. 期刊社与数字出版平台应如何规避版权风险,达到共赢; 5. 期刊国际化的新特点,国内期刊如何走向国际化; 6. 如何提升国内期刊的学术诚信、加强我国期刊的学术诚信建设。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附件4-会议通知.doc 5 10 月 15 - 16 日 重庆 第七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 — 转变发展方式与中国科技期刊的机遇与使命 : 1. 科技期刊热点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2. 中外科技期刊业的多元化交流与合作, 3. 科技期刊发展与政策需求, 4. 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与学术诚信建设, 5. 科普期刊的机遇挑战与发展创新 中国科协 新闻出版总署 附件5-会议通知.doc 6 11 月 南京 第 15 次年会 — “ 十二五 ” 高校科技期刊功能定位与创新发展: 1. 科技期刊的公平竞争环境与国家科研政策导向, 2. 科技期刊网络传播与数字化增值服务, 3. 科技期刊的把关作用与学风建设, 4. 科技期刊在高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5. 编辑队伍建设与人才成长要素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附件6-会议通知.doc
个人分类: 业内资讯|4624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六月份大连房租涨幅情况
songhaiyu 2011-6-17 21:42
http://news.dichan.sina.com.cn 新浪房产 作者:姜艳 2011/6/16 23:01:35 提要:近期,大连住房租金呈现小幅度上涨态势,与许多一线城市相比,房租价格相对稳定。编辑对六月份大连各区的房租涨幅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租赁均价为2102元/月,环比上涨了将近12%。 新浪房产( 微博 )讯(编辑俞梦婕)近期,大连住房租金呈现小幅度上涨态势,与许多一线城市相比,房租价格相对稳定。   编辑对六月份大连各区的房租涨幅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租赁均价为2102元/月,环比上涨了将近12%,其中一居室平均租金为1644元/月,二居室平均租金为2098元/月,三居室平均租金为2564元/月。   图为 大连六月份各区房租价格   据调查,租赁市场中一居室的成交比重上升明显。业内人士表示,主要原因是外来人口的增加,将近七成左右的求租者属于“换房”需求,他们对于居住条件的要求较高,而一居室安静方便,独立私密,受到许多有一定收入的青年白领的欢迎,拉升了一居室租赁成交比重。   另一方面, 大连每年5-7月份都会出现一波住房租赁潮。 租房 的人包括大学毕业生、外来打工的人等。这类群体需求的多是小户型、较低租金的房源,从而推进了一居室的成交比重。   【本文为新浪乐居独家原创稿件,版权所有,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分类: 休闲与生活|16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个普通编辑何以掌握博士学位的授予
热度 1 zhiwei 2011-6-17 17:57
首先声明,我承认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但是如果一件事情的成功要靠一些莫名奇妙的东西的配合,那就太让人觉得奇怪了。比如,一个博士学位的授予要靠一名编辑的积极配合,见肖老师的博文 《 救学生的好编辑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1685do=blogid=455920 。 这位同学能不能获得博士学位,竟然要取决于能不能在规定时间发表规定数量的论文。奇怪不?我们先前邀请那么多老师对该博士论文或是明审或是盲审,意义何在?让学生们准备那么长时间进行博士答辩,意义何在?答辩委员会关上门来讨论是否达到博士授予水平,意义何在? 这么多老师,包括该生的导师,通篇阅读博士论文,都把关签字了,难道还不能授予博士学位?是不是学校或是研究所不相信论文审核人的判断?不相信人家的判断,当初找人家干啥呢?为啥非要发一篇文章才能万事大吉? 不要谈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如果我们连自己的论文评审团都不相信,连自己智囊团的决定都不相信,反而最后去靠三个莫名奇妙的 reviewers 来决定一个博士学位的授予,是不是有点。。。 还是王老师那时幸运,几个教授说了算!
5178 次阅读|1 个评论
足迹——我第一篇SCI的曲折经历!
热度 18 nkivy 2011-6-17 01:34
足迹——我第一篇SCI的曲折经历!
从090807开始动笔到091018初稿完成,边做边写边写边做;(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当初写的别提有多糟糕了,虽然之前有写过一篇中文) 从091018老板第一次修改到091230第一次投稿,前前后后在老板的指导下改了9次;(还好,那时候实验室的文章不太多,往返比较快,呵呵) NO.1 杯具的时光是短暂的:09年的最后一天投到了Water research,十天以后有消息(大致的意思是说我们所做的与该期刊不符,被编辑否了,没有送审) NO.2 经历了慢慢的等待:100114投到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经历了January 14 with editor——February 19 under review——April 28 under review——May 18,2010,completed rejected。(三个审稿人回来两个审稿意见,Reviewer #1: major revision;Reviewer #2:If the authors want to publish it at App. Catal. B, they need to add mor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discussions,实际上也应该是个major revision,结果编辑给rejected了,4各月零4天等到了这么个结果,杯具呀!)不过审稿人的意见还是蛮中肯的,接下来的几个月先是忙着硕士论文的答辩、办一些毕业手续、参加一些毕业活动,然后按照审稿人的建议进行了修改,补做了一个表征和一部分实验,不知不觉就到了9月份。(这个期刊也不都是这么慢,得看审稿人的速度了,我师姐投了一篇不到3个月就收了) NO.3 Sep 5 2010,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again,结果可想而知,3天杯具,编辑的回信中提到:“ That is not the way you can resubmit your paper once completely rejected. Since no rebuttal system exists in APCATB and only way you can do is to send the paper again after extensive revision on the basis of the reviewers' comments directly to me at my Email address. Then, I will decide whether it can be re-resubmitted or not. ”貌似说我们没有直接email他。 NO.4 目前Accept的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这个期刊要求投稿之前先将摘要email编辑,同意之后才可以再投,老板给纳米材料领域的编辑发了个email,不久,编辑回信可投,于Oct 28, 2010投稿,记得好像是11年01月12日左右收到老板邮件有消息了(三个审稿人,reviewer #1:major revision;reviewer #2:This is a generall well written manuscript,although there are some relatively minor English/grammatical errors. I think the manuscript is worthy of publication however I do have some comments.我理解为minor revision;reviewer #3:major revision. 最后,编辑让major,还需要review again。看看时间快寒假了,去年寒假弄这篇,今年寒假还这篇,⊙﹏⊙b汗,年后(应该是初十)早早回校,和老板讨论修改后于3月7日修改稿返回。又过了将近两个月5月5日老板email,编辑email中说:“I am very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the reviewers recommend that your manuscript should be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after satisfactory revision.”让小修,我又反复改了几次,正赶上老板去瑞士出差一个周,回来后Dr.Martin来访,又赶上博士硕士答辩,还有一个ETC的稿件要审(据老板说已经催过几次了,呵呵),还有几个基金要审(估计也快到期了),实验室需要修改的文章也越来越多(目前硕士也很少写中文的了),事情太多,一拖再拖,我是一催再催(O(∩_∩)O~当然要委婉点),终于在11年06月06日将修改稿返回去了,又是盼(不过,估计是差不多了),又是一个十天06月16日收到老板email说是Accept了O(∩_∩)O~! 感想:回想这一年十个月零九天,感慨颇多,在论文的不断修不断改中也学到了许多,也许这就是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吧! 插曲:和我同时投文章的还有一师兄和一师弟,我们三兄弟道路不同结果却极为相似,都是自己的第一篇SCI,都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虽然投过稿的期刊不尽相同,但都经历了投-拒-投-再拒-再投……这么个过程,最后都于10年10月前后投到了EP(Environmental pollution),最先有结果的是师兄的,一个半月直接接收了(还是师兄啊),然后就是师弟了,两个半月小修之后就收了,悲催的我这时候还在等review again的消息呢:(。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O(∩_∩)O哈!最终都瓜熟落地了bless!Go on fighting! 不伦不类写了一大堆,以此来纪念我的第一篇SCI!看看时间已是凌晨,该睡了_! ——二零一一年凌晨于南开大学寝室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9749111003496 Simultaneous adsorption and degradation of γ-HCH by nZVI Cu bimetallic nanopart.pdf
个人分类: 我的papers|20674 次阅读|23 个评论
ScholarOne Weekly Tips (第14期):编辑自己的账号信息
Pauldu 2011-6-16 16:00
ScholarOne Weekly Tips 第 14 期: 编辑自己的账号信息 在 ScholarOne Manuscripts 中,每个人都随时可以修改自己的账号信息。当登录以后,可以访问网页右上角的 编辑账号 (Edit Account) ,可进入三页式的编辑账号功能。 第一页,姓名及电子邮件。这里的电子邮件与 用户 ID(User ID) 可以是不同的,但我们在网站初建时为了方便通常将 用户 ID 设置成与电子邮件一致。电子邮件与 用户 ID 并不存在关联,电子邮件可以说是用户联系方式的一项,同时也由于电子邮件的唯一性, ScholarOne 用电子邮件来区分不同的用户账号,而不是以 用户 ID 或姓名来区分。另外,对于 管理员 (Admin) 账号而言,也可能通过修改账号的电子邮件地址的方式来将账号转交与其他人。 第二页,地址信息。地址信息通常没有什么特别的 , 可以写中文、英文均可,但如果在国家一项选择美国 (United States) 、英国 (United Kingdom) 、加拿大 (Canada) 和澳大利亚 (Australia) 时, 省 / 自治区 / 直辖市 (State/Province) 会出现这些国家的详细地区选项。这里老牌的英语国家占了点优势,相信将来的中国的省区信息有一天也会列出来。 第三页,用户 ID 和密码。这里密码要求至少 8 位,并至少有一个数字及一个字母,相信大家已经领教过 ScholarOne 对密码要求之严格,但出于安全考虑,平时严格点总是比账号被人盗走要损失少点。另外,这一步,还可以让用户写 无法为本刊工作的时间 (Unavailable Dates) ,这个对审稿人及编委尤其有用,我们在送审时就不用考虑那些在休假或出差而无法审稿的专家们了,不知道我们中国的用户有多少用过这个功能。还有,别忘了还可以加个人签名及附件还有 ResearcherID ,都是用户宣传自己的机会。
个人分类: Weekly Tips|5824 次阅读|0 个评论
编辑手稿和定做礼服
热度 2 zuojun 2011-6-15 04:58
编辑手稿和定做礼服 朱 丽红 译 编辑手稿和定做礼服有点类似。我给出提供的服务和相应的价格表,对新客户的咨询给出解答。因为费用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所以我会告诉客户我将对原稿先做一轮 ( 一次 ) 编辑,我会校正我所能发现的错误并留下免费的注解,告诉客户这些地方需要做再次修改以及是否需要返回来做手稿的两轮 ( 次 ) 编辑。既然是顾客付钱,那么我应该让她决定她想要做几轮 ( 次 ) 编辑,而不是我认为她需要做几轮 ( 次 ) 编辑。考虑到期刊出版目前的形势,我认为大约有一半比例的手稿只需做轻微修改 , 即一轮 ( 次 ) 编辑。我只是偶尔做要超过三轮 ( 次 ) 编辑 ( 同一份手稿 ) 。其实,就收入而言,对一份手稿做超过一次编辑对我来说是没什么大好处的,因为第一轮编辑的收费标准是 6 美分 / 词 (6c/word) ,而第一轮以后的编辑的收费标准是多加了 2 美分 / 词 (extra 2c/word) 。那么,为什么我还要提供两轮甚至三轮编辑呢?因为反复修改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 这一点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我对自己的每一篇研究手稿平均修改次数超过 20 次,并且我认为我是一个擅长写作的人。 Editing a manuscript and making a tuxedo By Zuojun Yu After having posted my Blog on “ Editing a manuscript and buying a pair of socks”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6792do=blogid=454802 , I was still thinking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those of my clients who do not understand what editing is about. Therefore, I came up with this new Blog title. Let’s say that I am a tuxedo maker. A customer walks in and asks a lot of questions, because it’s his first time to buy a tuxedo. I show him a list of choices he needs to make, and take his measurements after he decides to retain my service. He puts down a deposit, and is told to return in 2-3 weeks for fitting. At the fitting, he complains about the sleeves being too short. I agree they should be 1.5 inches longer, and ask him to return for pickup. I give him a choice of paying today, or tomorrow at pickup. He pays me and thanks me for my service, which is common in the West. Editing a manuscript is somewhat similar. I give a copy of our services and prices, and answer questions from new clients. Since the cost is a main concern for many people, I often tell them that I would edit the manuscript once (correcting as many mistakes as I can find and leaving free comments when I have any) and tell them if they should revise and return for another round of editing. Since the client is paying, I let her decide how many rounds of editing she wants (not what I think she needs). About half of the time, I think light editing (one round) is good enough, considering today’s atmosphere of journal publications. Only occasionally I would edit a manuscript more than three times. Editing a manuscript more than once is not good for me in terms of earning, because I charge 6c/word for Round 1, and extra 2c/word for extra round of editing. Then, why do I offer Round 2 or even Round 3? That is because revision is the key to good writing. I revise my own research manuscript more than 20 times on average, and I am not a bad writer myself. Now, I need to find a friend to “translate” this into Chinese for me, because in the latest incident this client declared that his English is no good (therefore he could not tell if my editing is good or not; he even interpreted my email “It’s not about my time, but your $$$” as “Go ahead and submit the paper” when he asked if I have time to read/check his manuscript again).
个人分类: Scientific Writing|3481 次阅读|3 个评论
致谢博友徐长庆编辑王孝铭教授遗诗
热度 2 yangyongtian 2011-6-15 03:47
当今学者文武难全, 长庆博友急补课谈。 精心编辑恩师诗作, 既是缅怀更是纪念。 字字珠玑句句真理, 精神财富威力无边。 嘉言懿行吾辈同悼, 敬为楷模尊做先贤。
个人分类: 感怀|1937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教材出版中的作者侵权防范
willertang 2011-6-14 15:03
教材出版中的作者侵权防范 Tags: 版权 出书 在 浙江大学出版社 工作这几年,做了很多教材,同时也直接间接听到了很多关于教材中作者存在侵犯别人作品版权的问题。对于书稿中是否存在侵权问题,事实上是很棘手的。人的经验是有限的,要判断别人的作品是否纯粹原创,本身就很有难度。特别是教材这种性质的书稿,本身就是一个集成品,问题就是怎么集成而已。去年的时候我们领导就让我写了一篇这方面的文章,当然后来也没发表,因为编辑方面的杂志上这方面的文章也不少,也就没太在意。现在发在这里保留一下吧。 -------------------------------------------------------------------------------------------------------------------------------------------------------- 教材出版中的作者侵权防范 一、引言 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版权一直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而由侵权问题引起的各类官司常有报道。教材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具有规范性、延续性等特点,其版权问题相对一般图书更为复杂,而由作者侵权行为引起的纠纷则更为常见。如《中国青年报》2007年10月2日报道的北大教授编写的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操作系统教程》涉嫌抄袭一案,就非常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国家级规划教材尚且如此,可见教材中作者侵权问题已不容忽视。 作者侵权行为的发生有着非常现实的原因。当前教材出版竞争激烈,加大教材的出版数量、缩短教材的出版周期是诸多教材出版商的共同选择。由此,客观上不但使得所出版教材的质量下降,也使得作者侵权问题相比以前更为严重。作者为了达到出版社的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教材的编写,采取抄袭别的教材的内容,或拷贝网络上的资料等手段,成为一种常见现象。而部分作者的学术道德不良也是侵权行为发生的原因。目前学术界存在一些不良风气,一些作者自身学术能力不够,但为了职称、名誉或金钱等现实利益而采取抄袭等手段来发论文或写书,在教材编写中也不例外。 教材中发生侵权问题,无论对于出版单位,还是对于整个社会都会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对于出版单位来说,必须承担作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即使在出版合同中明文规定作者必须保证拥有作品的全部著作权,如有侵权必须承担全部责任等,但在实际司法判决中,只要作品有侵权内容,出版单位就要承担相应责任。因此,侵权问题一旦被发现,首先就会给出版单位带来名誉和经济双重损失。再者,教材作为教学工具,如出现侵权问题而被揭发,会对使用这些教材的教学单位和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危害面比较大。 因此,在教材出版过程中,很有必要加强对作者侵权行为的防范。然而,对于作者侵权行为的防范却并非容易之事,其中存在诸多难点。本文首先对作者侵权行为进行一些界定,然后探讨防范侵权中存在的难点,最后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供同行参考。 二、教材中作者侵权的界定 为了做好作者侵权的防范,有必要先对作者侵权行为进行界定。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等多种权利,相应的侵权行为也有多种。如在教材中使用别人未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就侵犯了别人的发表权;教材不是自己写作的,却要在其中署名,就侵犯了别人的署名权;使用自己已出版的作品在另外一家出版单位再出版,就侵犯了原出版单位的专有出版权;等等。在这些侵权方式中,最常见、也最难防范的是抄袭侵权。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剽窃他人作品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可见,修订的著作权法不再如以前那样区分“抄袭”与“剽窃”,而是统一用“剽窃”一词。由于剽窃性质严重,且是作者侵权行为的最常见形式,作为出版社来说,首先要防范的就是抄袭行为,因此,本文探讨的侵权防范,重点也就是对于作者抄袭行为的防范。 对于抄袭,《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的定义是:“把别人的作品或语句抄来当做自己的。”这个定义很容易懂,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界定“抄袭”,却并非容易之事。其中的难点之一即是区分“抄袭”与“合理引用”。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著作权法中,通常都有各种对著作权的合理限制,即合理使用原则。如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可见,使用他人作品中的内容,存在“抄袭”和“合理引用”两种可能,对此必须做出正确区分,才能有效防范侵权的发生。从著作权法可以看到,合理引用与抄袭存在本质上的差异。首先就是目的不同,合理引用的目的是“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需要对引用的作品“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而抄袭则是把别人作品的内容当自己的原创用,不会注明是别人所创作。其次,合理引用必须“适当”,也就是说在引用内容的质和量上都不能超越一定的范围,不能把别人创作的内容引用成了自己作品的主要内容。当然,对于引用范围的界定,著作权法并没有给出确切的说明。对此,一般认为可以参考1985年文化部颁发的《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五条的规定,即引用的量上不得超过2500字或被引用作品的1/10。在具体实践中,一般认为如果连续使用别人作品的文字超过20个字,应注明出处。 三、教材中作者侵权防范的困难 在编辑实践中,侵权一直是一个较难预防的问题。对于一篇书稿,要判断是否完全是作者原创的,本身就是不容易的。凭着一个人的有限知识,很难判断书稿中是否有某一段就是作者抄袭别人的著作而来的。 教材本身的特点使得侵权防范更加困难。教材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目的是为了向学生传授比较规范化的知识,因而通常会倡导和使用国家颁布或行业约定俗成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以及名词术语、图形符号等标准。而教育部对于每个学科都规定了培养目标要求,教材的编写也必定要遵循学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教材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的特点。教材内容体系的稳定性决定了众多教材大同小异的某种必然性。另外,为了反映比较多的院校的教学需要,教材的创作也必然有一定的群体性,也不可避免地要借鉴他人的教学或科研成果,这使得侵权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教材的特点决定了在侵权防范上的双重困难。首先,对于一般性的学科常识,区分是抄袭还是作者原创,存在较大难度。由于当前教材出版的数量加大,教材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教材中对于一般性学科知识的论述都是大同小异的。当然,这并不代表教材的内容一定都需要抄袭而来。对于同样的知识,教材作者在论述时,可以融入自己的独特理解、实践经验以及对相关文献的解读,从而可以体现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经验。所以,原创是完全可能的,但要区分是否是原创,却是难度很大的,问题的关键即是当前教材的原创性相比以前已大大降低。再者,对于“合理引用”和“抄袭”的区分同样也存在较大难度。教材的编写为了完整论述学科的一般知识,同时也要适当体现当前学科的最新进展,通常需要参考很多相关资料。如前所述,著作权法对于合理引用的范围并没有作出很明确的界定,故而作者在引用相关资料时是否存在侵权问题,也是较难判断的。 最后,出版社编辑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防范侵权行为的难度。传统上编辑并不是各学科的专业人士,而编辑要面对的书稿种类通常很多,不可能每个专业都很熟悉。对于不太熟悉的专业问题,要把握好其中是否存在侵权问题,难度很大。 四、作者侵权防范的策略 虽然作者抄袭侵权的防范存在以上分析的困难,但并不是说作为编辑就无能为力了。针对存在的困难,本文从战略和战术两方面提出一些对策,供编辑参考。 从战略上讲,编辑既要深入了解学科,也要深入了解作者。 首先,编辑要做学习型编辑,做专业型编辑。当今时代是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时代,编辑也不例外。加强专业学习,做专业型编辑是一种必然趋势。而这一点对于教材中的侵权防范也很重要。教材内容大同小异,要区分是否是作者原创,懂专业是关键。对于专业越熟悉,就越能辨别哪些是作者原创的,哪些是引用他人的内容。 其次,编辑要了解作者,加强同作者的沟通。对于自投稿作者,尤其需要首先了解作者的学术背景、专业能力等情况,加强对书稿的版权问题的审查。教材编写通常由多人合作完成,而侵权问题常常会出现在学术水平相对较差的编写成员上,了解作者的情况,有利于对书稿是否存在侵权问题的判断。当然对于一些名声较大的作者,也不是说不需要防范,现实中的实例说明,所谓“名师”出问题的也很多,问题发现了影响更不好。 从战术上讲,编辑需要了解侵权问题发生的方式,提高防范技巧。 首先,对于教材作者侵权的常见方式应该很熟悉,并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下面详细分析作者侵权的各种方式,并提出对策。 (1)直接抄袭其他教材的内容。无论是否将这些教材列为参考书目,只要存在大段的抄袭,就是属于侵权行为。对此,编辑应该很熟悉同主题的相关著作。目前相同主题的教材很多,编辑手头应该至少有最有名的几本教材。作者抄袭的对象通常是有名的教材,编辑至少应该很熟悉这些教材,才能做到有效预防。 (2)直接使用自己出版过的著作的内容。不少人认为使用自己写的东西就不存在侵权的问题,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一般在出版合同中都规定了出版单位对作品的专有出版权,因而直接使用作者自己已出版过的著作内容也是侵权行为。对此,编辑也应该特别注意查看作者以前出版过的相关主题的著作内容,以防范这种形式的侵权。 (3)直接使用他人发表在网络上的作品。在当今网络时代,个人主页、博客等形式成为许多人发表自己独创成果的场所,可以供他人免费阅读。但直接使用这些作品,则是侵权行为。对此,编辑应该熟悉网络等工具,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功能发现这些抄袭行为。 (4)直接使用他人未发表的作品,如学术会议交流资料、内部课堂讲义、讲座录音记录稿、未发表的毕业论文等,这是侵犯他人发表权的行为,即使是作为教材的参考文献使用也不行。这也是很难防范的问题,编辑需要特别提醒作者注意不要有意违犯。 (5)直接使用国外教材的翻译内容。这毫无疑问是侵犯了国外作品的著作权,但在这些作品被翻译引进之前,这种侵权行为可能还难以被发现,故而也是一种比较隐蔽的侵权方式。对此,编辑同样需要提醒作者注意。 再者,编辑需要不断积累审稿经验,提高防范侵权的能力。审稿能力首先是对文字的敏感性,如果在审稿中发现某些文字段落或语句与上下文的感觉差异过大,则很可能是作者抄袭而来,对此就要做专门的审查。 最后,加强对教材的专家审稿,也是一种防范措施。学科领域的专家对于教材存在的问题通常很熟悉,但编辑一般要求专家审查的主要是学术问题。如果在交给专家审稿时提出要专家帮助审查有无侵权问题,则可能会收到良好效果。 总之,作者侵权行为由于发生的可能性有很多,要做到有效预防还有很多困难,本文分析了其中的一些困难,并提供了一些预防措施,仅供同行参考。 -------------------------------------------------------------------------------------------------------------------------------------------------------- 以上是全文,可能没什么价值,就当做是写了玩的文章。如果你对 出版社出书 方面有什么想知道的,欢迎与我联系。 ----------- 你浏览的文章是《 教材出版中的作者侵权防范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 出书在线 。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30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科学网推荐评价体系的改革建议
热度 3 techne 2011-6-11 22:07
对科学网推荐评价体系的改革建议 王 键   今天偶然看到了蒋劲松老师的几篇评论“推荐”和“评价”帖文,以及蒋继平博友对科学网编辑的一个小小举措的“喝彩”评论,就想发表下自己一些相关的看法。这些想法早在一个星期前已有,正好借此机会详细表述出来。   目前科学网对博客文章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三种:1、点击率,2、推荐数,3、编辑的判断。这里只针对前两种方式,因为这两种方式是由科学网用户的直接参与来形成的。在用户参与的层面,如果有不完善的地方,当然需要改进,并且希望能由规则的改进来引起用户行为的改进。第三种方式“编辑的判断”,则涉及到编辑的人选问题,而这并不是科学网的用户能够决定的,因此在这里不对此发表评论。   显然,用点击率来对博文进行评价,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但由于科学网本身是个较为严肃的学者社区,它并不是个着眼于流行文化的娱乐社区。科学网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娱乐,但这种娱乐应当同科研结合在一起。倘若只用点击率来对博文进行评价,还是不太准确的。如果确立点击率至上的评价方式,很有可能有些人就会利用这一点,来有意制造出一些骗取高点击率的博文。这样的行为,其实是没什么意思的,它也会大大增加科学网发布文章的水分。   笔者以为,在点击率评价的使用上,用一段时间(如一个月或更长)内的点击率来对博客整体进行评价,比用单纯的点击率来对一篇博文进行评价,是更准确的评价方式。一篇博文可以炒作,但在一段时间内一个博客整体并不是太容易炒作,其表现相对而言应该是更稳定的基准。   接下来再谈一下用“推荐”方式来判断博文质量的问题。科学网是个学者社区,“推荐”这个办法还是很有创意的,也很符合同行评议的规范和精神。但科学网本身又是个完全开放的网络媒体,它的特点同一般的学术共同体媒介还很不一样,这一点很需要注意。在一般的学术刊物的评价中,同行评议的进行过程基本上是由相关评审专家手中的“一人一票”决定,由于一个刊物的版面是相对固定的,涉及的领域较为严格细化,其能刊登的文章数量也有较大限定。而且,评审专家的数目也是很固定的,在刊物选取专家的过程中,专家之间的能力和判断的差异在理想状态下也是较小的。而在评审的过程之中,提供给这些专家评价的文章数量的波动也较小。   在上述这种约束条件下,在同行评议的实行过程中,在单位时间内的每位专家所提供的“推荐”意见,其数量和有效性的波动也相对较小。试想,如果一家刊物,其评审专家的人选没有严格保障,刊物的发行也不定期,版面都不固定,而且评价过程会受到少数一两个人的左右,那么一般而言这个刊物的质量恐怕是会有问题的,也很难持续地提高之来那个(除非这一两个人水平高的像上帝,别人同他们的差距极大)。   回过头再看科学网的情况,它同我在上面所表述的以刊物为代表的同行评议基准模式是有很大差异的。一个重要的差别在于,科学网的评价人数量太多,良莠不齐。在这些具有推荐权的用户中,判断力最好的,同判断力最差的,这其中的差别可能是非常非常大的。这就同一家成熟刊物所选取的评审专家组,其中两个专家个体之间判断力的差异应当较小的理想基准模式,具有了完全不同的背景。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网可以考虑建立一套分级制度,将用户分成不同的组和级别,拥有不同的权重。比如最新注册的用户级别最低,他的推荐权重数应当是1,而一些长期(至少一个月)具有很高点击率(排前100名)的博客用户,他的推荐数权重可以是10。这种加权后的推荐评价体系,相对而言能够抵消掉科学网用户中不成熟或不严肃的推荐数的影响力,而有助于提升推荐评价本身的质量,以及整个社区文章的质量,最终也会提高用户的质量。   另一个同“推荐”方式有关的改革,不在于推荐评价的分级和权重,而在于每位用户所拥有的“推荐”权利的使用次数。在科学网的用户中,对于“推荐”权利的使用和理解是很不同的,行为模式的差异也很大。这也同“同行评议”的理想基准有较大的偏离。众所周知,一家刊物选定了评审专家组之后,其中的每位专家在给定单位时间内的对评审权利(Yes or No)的施用次数也应当是相对接近的,不应当有太大的差异。如果这个刊物在实际操作中让某位专家施用了无限的评审权利,同时却让另一位专家很少施用评审权利(无论原因是什么),那么这个同行评议的方式可能也会有问题。   类似地,科学网的评价方式在这方面也存在问题。我们先假定:在给定的某考察时间段内,科学网定期发布的文章,它们的数目应当具有较小的波动。而与此同时,这些文章的平均质量的波动也应当较小。那么,如果推荐数目的波动同文章质量的波动是高度正相关的,在给定的某考察时间段内的推荐数目的波动,也应当是较小的。这样看来,就应当对推荐数目的波动进行约束。而且,如果出现下述情形:科学网中的两个判断力相当的用户,一个倾向于无限制地使用推荐权利,而另一个则很少施用推荐权利,这种巨大的差异和波动,显然也是不利于对博文的质量进行有效评价的。   因此,如果要建立一种类似于理想状态中同行评议评价基准的推荐评价,科学网应当对每位用户推荐文章的数量进行约束。进行这种约束,可以避免出现有些用户无限制地随便给出推荐好评的情形,可以避免用户间推荐数量的过大差异。总之,限制推荐的数量,有助于避免推荐权利的“贬值”,很可能也会有助于文章质量的提升。   参照这样的理念,科学网可以考虑以博客月排行(或更长时段)的前100名为最高基准,确定为“推荐评价”的最高权重级(10),以最新注册的用户为最低基准,确定为“推荐评价”的最低权重级(1),以此在全体用户中建立一个权重1-10的推荐评价体系。同时,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之内(比如24小时之内),将每位用户推荐权利的施用次数,限定为某个给定数量(比如10,推荐权利的施用次数也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分级制度,高级别具有更多推荐次数,新注册用户具有最低推荐次数)。以这样一种分级方式,来提高用户推荐评价的质量和有效性,同时约束用户推荐文章的次数,鼓励大家推荐精品筛除水分,以此提升科学网的博文质量。   特别补充:本文重在提供一个新的思路,至于文中列举的具体参数则未必准确,仅供参考。比如,文中列的分级可能过于复杂。也可以来个最简单的二层分级:博客前100名用户的“推荐评价”权重为2,24小时内“推荐”次数限制为10,其他用户的推荐权重为1,次数限制为5。(要确定具体的精确参数,科学网需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   再次补充:又看到了迟菲网友的一篇名为“科学网潜规则”的博文,写的挺有趣的。其中提到了一个提高点击量的方法:就是每天往科学网大量转载文章,持之以恒,以此提高点击率。针对这种方法,科学网可以考虑设立24小时内的发文限制,每个用户在此期间只能发布固定数(如5-6篇)目的文章,以此让大家珍惜发布原创文章的机会,鼓励发布内容更丰富的文章,避免文章过多以及内容匮乏导致版面水分过大。
个人分类: 科技政策|1786 次阅读|3 个评论
无意中整了个编辑职业规划系列
热度 5 zhaodl 2011-6-11 21:14
下周,将应朋友之邀去给他们高校的年轻编辑做个报告。点名确定的主题是“编辑学研究”,我理解就是如何写论文。我倒感觉年轻人不是简单的论文问题,而是职业和人生规划问题。所以,我将主题和职业规划结合,准备了一个讲稿——编辑职业规划之编辑研究。这样,与4月份给年轻编辑做的“编辑人生”可以归于同一个系列。如果再加上我在本单位和省学会上做过的“未来期刊出版的走势”,作为“职业规划之角色定位”,完善一下应该也可以归进来。 我感觉,面对青年编辑的职业现实,另还有一个就是面对具体工作的职业技能。这样,我就可以将编辑职业规划这个专题完善成四个专题: 1,角色定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721do=blogid=434276 2,编辑人生;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721do=blogid=433319 3,编辑研究; http://zhaodal.blog.163.com/blog/static/558384201151184249297/ 4,职业技能。(这暂时没有讲的计划) 这4个部分基本都有素材,以后慢慢整理到一起。 你感觉这样分合适不?还有什么需要关心和研究的。我希望自己作为一位老编辑,能够将自己的一些感悟分享给年轻编辑,使他们比我更早些走入不惑之境。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6681 次阅读|10 个评论
编辑MM改了我博文的属性
热度 8 LEIVI 2011-6-11 10:48
我发的两篇博文,自己标明是原创的,但今天在首页发现出现在转载列表中,我当时就感觉奇怪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肯定是小编MM帮忙搞的啦。当然这文章里只有图片,没有文字,图片都是网上下载的,说是转载的也不为过。我不是要谴责编辑MM这样干,只是今天第一次发现,有些新奇罢了。 有一个问题,我搞不懂,编辑MM怎么判断这文章是不是转载的呢? 这两文章(下附)确可以算是转载的哈,也就说编辑MM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并不意味着下次判断还是正确的,麻烦下次通知一声,让我自己判断行不?这不是一个要求,是个建议,谢谢! 顺便说一下被编辑MM改的文章: 1. 可爱的想念熊 2. MM恋爱了的五大表现 注:本文是原创的。
个人分类: 观点|222 次阅读|12 个评论
为科学网编辑的一个小小举措喝彩
热度 4 jiangjiping 2011-6-11 07:32
p { margin-bottom: 0.08in; } 为科学网编辑的一个小小举措喝彩 蒋继平 2011 年 6 月 10 日 广大博友是否注意到, 科学网编辑们最近做了一个小小的改进, 那就是在每个博文的评论部分加上了一个说明:“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请点击登录”。 几天前的评论部分的说明是:“发表评论”。 这小小的改进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 它有效地粉碎了有些人利用匿名进行人生攻击, 并借此发泄内心忿怒的企图。 其次, 它使广大已经注册的博友能够负责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由于是具名的, 所以,评论的内容就比较规范化,很少会出现恶意人身攻击的状况。 这对科学网和广大博友都有实际的好处。 因为科学网是比较特殊的网站, 它宣扬的是科学, 是知识, 而不应该是流言蛮语的地方, 所以,这一举措可以使科学网名副其实。 再者, 这一举措可能会使更多的科学爱好者成为科学网的注册用户,而不是一般的“游客 ”。 这样一来, 可以增加科学网的人气, 从而扩大科学网的影响力。 最后, 也是最明显的, 有了这个举措后, 广大博友在发表博文后查看自己的博文评论时, 心情就会平静许多,一般不用担心会遭到不必要的人身攻击,这样的话, 心情就会好一些。 这也是许多博友希望得到的回报。 因而,我谨以个人的名义, 对科学网的编辑们的这一改进表示衷心的感谢, 并为您们的举动喝彩。 我始终相信, 只要科学网的编辑们和广大博友一起努力, 我们一定会把科学网办的更好, 更精彩和更具有影响力。 让我们一起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吧!
个人分类: 工作环境|4089 次阅读|10 个评论
BioMed Central与理文编辑携手举办作者培训讲座
liwenbianji 2011-6-10 15:00
2011年 5月20日和5月23日, 由BioMed Central出版社与 理文编辑 (Edanz China)联合主办的“开放获取与科技论文写作培训”讲座分别在浙江大学医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行,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140余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讲座。 在将近3个小时的讲座中, BioMed Central中国区出版经理王丹青女士与理文编辑生命科学领域高级编辑、资深培训师Warren Raye博士分别作了题为“BioMed Central:让科研成果更加开放”与“如何撰写并发表科研论文”的介绍。王丹青女士向与会科研人员介绍了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相关知识、BioMed Central开放获取期刊资源以及会员机构的投稿和出版情况分析。Warren Raye博士对如何进行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进行了详细讲解, 包括论文选题、研究设计、期刊选择、论文架构、常见语言错误等。整个讲座过程充满互动,与会科研人员共同探讨科技写作与学术出版中的诸多问题与困惑。据讲座调查问卷统计,超过90%的听众对讲座表示满意,另有近80%的听众表示将来有兴趣向BioMed Central的开放获取期刊进行投稿。 BioMed Central目前在全世界共有360多家会员机构。2009年12月,中国科学院成为BioMed Central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会员。2011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加入BioMed Central,支持开放获取出版,成为BioMed Central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高校会员。在5月23日举办的培训讲座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馆长张文浩宣布上海交大医学院也将成为BioMed Central的支持型会员,这也是中国高校中第一家资助开放获取出版的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会员制度预计将于今年7月初开始运行。 BioMed Central历年统计数据显示,来自中国的稿件每年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但与此同时,中国作者的文章接收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帮助中国作者熟悉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提高英文论文写作技巧,BioMed Central联合理文编辑为会员机构定期联合举办作者培训系列讲座。 理文编辑 于 2006 年在北京成立,致力于提供英语学术文章的语言润色及相关服务,300余位具有资深背景的英语母语编辑覆盖了大部分的学术领域。截至2010年,理文编辑已经为5,000余位个人作者编辑了上万份稿件,十分了解希望成功发表文章的英语非母语作者所面临的挑战。作为BioMed Central的编辑服务合作伙伴,理文编辑可以帮助投稿作者将文章的语言提高到母语水平,达到BioMed Central刊物的同行评审标准。所有经BioMed Central推荐投稿的作者在使用理文编辑的服务时均可享受10%的优惠折扣。今后,BioMed Central将携手理文编辑在更多会员机构中举办作者培训讲座。
35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现抄袭论文,编辑应该如何处理?
热度 6 longxie1983 2011-6-10 12:29
之前一篇博文 《 中国审稿人怎么了?竟然把评审的稿件拒了后,换上自己的名字重投 》引起很高的关注度,大家都在唾弃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可是,在各种投来的稿件中,出现各种学术不端并不稀奇(总有想走捷径的人),那编辑们发现了这样的论文该如何处理呢? 1.悄悄的退稿,声张的不要; 2.1.退稿,在期刊主页上放上声明(这次的事件。《电子学报》好像选的就是这种方法); 2.2.退稿并把情况反映给作者所在的院校; 3.退稿,通报给作者学校,并在期刊首页放上声明; 4.退稿,通报作者学校,在期刊首页放上声明,同时通报给同领域的其他期刊。 以上,几种方式严厉程度在增加。显然,最后一种方式的威力是毁灭性的,基本就会结束一个人的学术生涯了。但是,前面的做法又威慑力有点小。不知道各位更赞成那种方式? 个人更倾向于4,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嘛。 PS:附上之前看过的一个 编辑对一稿多投的处理意见 ,很有震慑力呀(株连九族了 ): I am disappointed to find that this is a duplicate submission. You also submitted this paper to the XXXXXXXXXX. Duplicate submissions are not allowed, thus your paper is immediately rejected. XXXXX As a result of this flagrant violation of standard international rules of scholarship, XXXXXX has no choice but to reject your paper. In addition, XXXXXX will not accept future submissions from you or any of your colleagues, I will forward this message to your Dean, and I am passing this situation on to other journal editors in our field. This is a grave disappointment. Honesty and integrity are essential to science and this kind of action brings shame on you and your university.
个人分类: 杂文|5962 次阅读|11 个评论
BioMed Central与理文编辑正式合作为国际科学界提供英文语言支持
liwenbianji 2011-6-10 12:22
开放获取出版商 BioMed Central 宣布与提供医学与科学编辑服务的 理文编辑 达成协议,为在BioMed Central发表文章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全方位的英文语言支持。经BioMed Central推荐的作者在使用Edanz的服务时将享受10%的优惠折扣。 双方合作必将大大增强作者发表文章的经验,使作者获得文章发表全过程的英文语言帮助。 理文编辑的编辑队伍来自各领域的专家,他们将为作者提供关于投稿、审稿、处理审稿人意见、投稿信撰写以及选择合适的目标期刊等方面的支持。除此之外,理文编辑还为BioMed Central免费提供关于科学写作的培训以及相关资料。培训活动将首先在中国和日本境内展开,之后会扩大到其它重要地区。 BioMed Central 出版主任Deborah Kahn 指出:“与理文编辑的合作将为我们的作者提供全面的英文语言服务。过去两年期间,来自中国作者的投稿量提高了168%。因此,与理文编辑的合作将为这一地区的作者带来更大的益处,确保他们的文章符合发表的语言要求。” 理文编辑总裁Kerry Greer先生在提到双方合作时说:“BioMed Central和理文编辑均致力于使东亚和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融入全球科研界。随着越来越多的作者意识到语言是发表文章的障碍,这一合作将为作者提供使用来自英语母语科学家帮助的机会,从而使他们文章的文字水平达到可发表的国际标准。我们期待与BioMed Central共同合作,帮助世界各地的作者实现发表文章的目标。” BioMed Central 是世界上最大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出版机构,共拥有200多种开放获取的学术期刊,内容涵盖医学和生物学各领域。BioMed Central 的期刊在业内拥有较高的影响力,其中97 种期刊被SCI 收录,77 种期刊已有影响因子。日前,BioMed Central已宣布与理文编辑达成协议,为在BioMed Central发表文章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全方位的英文语言支持。 理文编辑 于 2006 年在北京成立,致力于提供英语学术文章的语言润色及相关服务。理文编辑可以帮助作者提高文章的语言质量,达到国际期刊的发表标准,200余位具有资深背景 的英语母语编辑覆盖了大部分的学术领域。截至2010年,理文编辑已经为5,000余位个人作者编辑了上万份稿件,十分了解希望成功发表文章的英语非母语 作者所面临的挑战。我们通过不断的创新以及全力帮助作者提高文章发表成功率的积极态度,力图地为作者创造更高的价值、提供更多的便利。
309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Word2007表格中设置“允许跨页断行”
dolphinzhu 2011-6-6 21:04
在使用Word2007插入和编辑表格时,有时会根据排版需要使表格中的某一行分别在两个页面中显示。遇到此类问题,可以为表格中的指定行设置“允许跨页断行”功能,操作步骤如下所述: 第1步,打开Word2007文档窗口,单击表格中需要设置“允许跨页断行”功能的特定行。在“表格工具”功能区中切换到“布局”选项卡,并单击“表”分组中的“属性”按钮,如图2009020608所示。 图2009020608 单击“属性”按钮 第2步,在打开的“表格属性”对话框中,切换到“行”选项卡。选中“允许跨页断行”复选框,并单击“确定”按钮,如图2009020609所示。 图2009020609 选中“允许跨页断行”复选框 设置“允许跨页断行”和未设置“允许跨页断行”的效果如图2009020610和2009020611所示。 图2009020610 设置“允许跨页断行”的效果 图2009020611 未设置设置“允许跨页断行”的效果 来源: 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11c17a2c5d4a48f446e39dc4.html
个人分类: OFFICE 技巧|16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联编辑
yangyongtian 2011-6-6 06:17
父为大家女为高手情寄志学一段佳话 家严家教教女成材心向高峰众口赞誉 父贵为大家携女著史立说志坛写一段佳话 家严已中兴育儿成材萌志王门博万言赞辞
个人分类: 对联|2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ctrl+Q
热度 1 yansenhuang 2011-6-4 01:02
在编辑word文档时,我们总是在工具栏上找不到左对齐工具,有的就是两端对齐、居中和右对齐,我到现在都还没搞明白为什么微软公司不在上面设置一个左对齐的工具呢。 人的学习和收获有时候总是不经意间的,今天去打印店打印东西,看到打印店的工作人员使用了一个快捷键ctrl+Q,问了下,是左对齐的快捷键,再问工具栏中为什么没有左对齐键呢,答案当然是不知道。 平时写报告较多,对文档编辑也有一定的熟悉度,word文档的编辑学问估计好多数人都是了解一二。据我了解,现在的本科生,一般要等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才会对文档编辑有一定的了解,读完研究生就比较熟悉了。 其实在任何单位,文档编辑都是比较重要的。前不久一位朋友去参加某事业单位的复试时,其中一项考核就是对文档进行编辑,这可为难他了,也让他后悔得要死,因为他的毕业论文编辑部分是叫我帮他做的,结果他被淘汰了,他被淘汰是他自作孽啊,可我却给自己加上了一份罪恶感。也罢,长了教训,帮别人不是给他做而是要教他做。ctrl+Q你原来知道吗?不知道就学习吧。
3946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通报》招聘物理学科编辑
热度 2 rensl 2011-6-3 09:28
http://www.scichina.com/new_web_Fa/news.asp?id=998 招聘岗位:《科学通报》物理学学科编辑 招聘条件: 1. 具有凝聚态物理、量子信息、光学、高能物理学等相关专业硕士或以上学位,有较强的学习和科研背景,以第一作者发表过相关学术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 2. 中英文口语及文字表达能力强,英文通过 CET-6 。 3. 善于与人交流,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强的组织及策划能力,热爱科技期刊编辑工作。 4. 年龄一般应在 35 岁以下,身体健康。有较强的科研背景和编辑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对以上岗位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 ( 含彩色照片 ) 和相关资料 E-mail 至: office@scichina.org 撰写简历要求:写明与编辑工作有关的各种技能和表现,如写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中英文语言能力、工作经验。不符合撰写要求的简历将不被回复。 《中国科学》杂志社在收到应聘者的材料后,凡经审核符合以上招聘条件的,我们会尽快通知应聘者面试。 《中国科学》杂志社 2011年6月3日
个人分类: 业内资讯|3870 次阅读|4 个评论
为科学网编辑们说句话
热度 6 lin602 2011-6-2 07:42
有些博主的帖子被科学网编辑们删了,网上提出批评的帖子挺多的,无可非义,博主们对自己及其他博主的帖子被删,有发表自己不满意的权利。对删帖、封博表示了程序上的不满,甚至对博主委员会的作用提出了质疑。 但这不能将责任完成归于科学网的编辑们,帖子虽然是他们删的,但他们是执行任务与他们的工作程序,是他们的职责。 我举个例子大家能够听明白的,警察局派自己的警察去执行任务,可能这些人中部分警察可能会同情被执行人,但他们在行动上必须执行任务,该动手时则必须动手,否则会有麻烦的,如果是军人,要被执行的。 博主委员会及博主们提出的意见,写的帖子,尽管自己要承担法律及政治上的责任,那是个人的事情,但如果科学网博客上出现了许多‘触线’帖,科学网要被封掉的。如果科学网编辑们不执行任务,那么他们的这只饭碗是要被砸的。最好的结局,换岗。 删帖的编辑未必不同意被删帖的观点,但他们是完成他们的任务。 其实‘博主委员会’可以改个名,我建议叫‘博主咨询委员会’更为确切。科学网不可能将最终决定权放给任何委员会的,因为这些委员会不受主管部门的约束,没有那个层面上的责任。如果科学网被追究,被追究的不是博主‘委员会’,而是科学网的领导,受最大损失的是科学网本身。 我倒是觉得,许多被封被删的帖子与全体博主们,如果有建议与看法,可以在网上进行说明、辩护、甚至‘炮打’(尽量少用),最好通过说理的方法,能够将双方的东西磨合到一起。 每个媒体,都会受到约束的,即使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所有的内容都放行或不追究责任的,只是内容不一样,宽松度不一样而已。 如果觉得这个地方太受约束了,也可以到其他宽松一点的博客上安家。就象办工厂一样,到税低、地价低、优惠多的地方注册经营。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我讲的意思可能许多人不理解或不赞成,但我也利用一下我的说话权利。 我另外还有一个想法,宣扬真善美,宣传民主与法治的思想,鞭笞社会丑恶,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加完善点,可以用更加确切与妥善的方法与语言,用更加生动的例子,来说明那被人性赞扬的东西。用铁的事实与合适的语言,揭露社会上的丑恶。 在此,对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关心人民幸福与疾苦、关心教育与科学事业的‘热血’学人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我相信,这样的人越多,社会就会越进步,人民的权利就会越多得到保证。
1926 次阅读|9 个评论
生物可降解金属研究发展与临床应用面临的挑战--香山会议简报出炉
热度 3 郑玉峰 2011-6-1 13:06
2011年05月17日,香山会议办公室,印发了第391次香山科学会议“生物可降解金属研究发展与临床应用面临的挑战”简报。我今天才收到,赶紧制备出相关的pdf版本放到这里,供大家下载。(因为是从印刷品上扫描再编辑出来,所以效果一般,见谅) 香山会议简报.pdf
3115 次阅读|4 个评论
目标大转移
zxj368 2011-5-31 16:11
我前一段时间,基本上是忙于沉积学与古地理学的专业工作,编辑工作照常做着,利用多余的时间与业余时间,参与了《中国沉积学》第二版的撰写与编辑工作,同时完成一篇古地理学的综述文章,希望能找到合适的期刊发表,当然不发我们自己的期刊。 时间大部分都用完了,也就没有机会上科学网了,很少关心科普与编辑学的事了,呵呵! 从这周开始,我的工作重心转移,开始研究科普期刊的事了,因为前期准备的资料还没有看完,也没有完成前年申请的项目呢。希望利用这半年时间,能够完成此研究项目并结题。 此外,还得抽出一定的时间学习外语,准备明年三月份的考试。 好像是工作总结与计划,也算是我给自己吹响第二个工作重心出发的号角吧。 目标明确,这就出发啦!
个人分类: 杂谈|2649 次阅读|0 个评论
汽油的燃点高,编辑把论文内容修改错了,郁闷
热度 3 scientister 2011-5-26 08:35
承蒙编辑好意,帮助我修改了一篇论文的第一节,我请他们把清样传给我校对一下,他们说内容不复杂,没有什么问题,就不发清样了。结果眼巴巴的等拿到期刊才发现他们把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搞错了。我想,看到这篇论文的人,一定会认为我太过分,常识都错了,还写论文。而我却没有机会解释,真郁闷。 什么常识问题呢?汽油的燃点高,柴油的燃点低。所以柴油容易被压燃,汽油只能被点燃。编辑却疏忽了,搞成“汽油的燃点低”,“柴油的燃点高”。等等。 我写在这里,算是非正式的更正吧。
个人分类: 研究工作|3350 次阅读|3 个评论
理解编辑
热度 2 jiangxun 2011-5-26 08:15
作者:蒋迅 昨天 (5月24日) 一早收到科学网编辑部的来信,说“根据来自网监处的通知”有一篇博文被删除。我知道是那篇刚刚转发的 张 雪忠 老师写的“公民建议书”。吴宝俊转的也被删除,他说“ 我得意的笑 ”。我理解科学网编辑的小心谨慎。不过,我也有一点点困惑:张雪忠老师说他是“根据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关于‘公民建议权’的规定”写的这篇“公民建议书”,而且这篇“公民建议书”在国内的互联网转贴很多,比如: lotus-eater.cc , zmw.cn , hexun.com , sdycxw.com 。也许应该是允许发出来的吧。不过,也确实有许多网站删除了转贴。而且,小道消息说, 华东政法大学曾对张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写书面检讨,否则将要他走人 。还是小心谨慎为好。也许当初只给了连接就好了。 吴宝俊 得意地笑,而我快急哭了。我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自己已经三次被删除博文,也就是说三次越过了 科学网的三条红线 。可能距离被 规则 不远了。其实我并不想越过任何红线,只是觉得掌握红线的具体位置太难了。希望有这方面经验的给传授经验。谢谢!
个人分类: 天下|1895 次阅读|5 个评论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H Index: 111 )
热度 1 xupeiyang 2011-5-25 10:02
自然出版集团三本期刊部分编辑业务落户上海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5/247614.shtm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Country : United Kingdom Subject Area : Biochemistry,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Subject Category : Cell Biology Publisher :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 Publication type : Journals. ISSN : 13509047, 14765403 Coverage: 1994-2010 H Index : 111 Scope: Cell Death Differentiation is a journal devoted to the cell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of cell death and Cell Death Differentiation is a journal devoted to the cell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of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both in normal tissue regulation and in disease. To this end, Cell Death Differentiation provides a unified forum for scientists as well as clinicians. It is committed to the rapid publication of high quality original papers that relate to these subjects, together with topical, usually solicited, reviews, meeting reports, editorial correspondence and occasional commentaries on controversial and scientifically informative issues. ( source ) http://www.nature.com/cdd/index.html Oncogene Country : United Kingdom Subject Area : Biochemistry,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Subject Category : Cancer Research , Cell Biology , Genetics , Molecular Biology Publisher :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 Publication type : Journals. ISSN : 09509232 Coverage: 1987-2010 H Index : 196 Scope: Oncogene covers all aspects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oncogenes, especially: -Cellular oncogenes and their mechanism of activat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ncogene covers all aspects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oncogenes, especially: -Cellular oncogenes and their mechanism of activat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ir encoded proteins -Oncogenes of the DNA and RNA tumour viruses -The molecular oncology of human tumours -Tumour suppressor genes -Growth regulatory genes -Cell cycle control -Growth factors and receptors -Apoptosis -Immortalisation and cellular senescence ( source ) Show full scope http://www.nature.com/onc/index.html
个人分类: 信息资源|352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技期刊标准化与科技工作者休戚相关
热度 7 zxj368 2011-5-24 10:42
科技期刊标准化与科技工作者休戚相关 郑秀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古地理学报》编辑部 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以前认为科技期刊标准化只是编辑业内的事,与作者、读者没有多大关系。今天,在我撰写一篇综述性的科技论文时,深深地体会到:原来科技期刊标准化是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休戚相关的。 作者如果了解期刊的格式,按期刊要求写文章,一般期刊都是容易接受的,而且编辑也希望作者按格式写,不按格式往往不接受。因此作者想往哪种刊物上投稿,就需要了解甚至研究这种期刊,不仅研究其刊登的内容,也要研究其刊登格式。对作者而言,尽管这些工作和科研具体内容无关,但也不能不重视,否则文章难以发表。显然,这是对科技工作者时间与精力的一个浪费。 如果同类期刊都标准化了,作者写好的文章,无论投哪种期刊,都不用再重新修改格式了,直接投送即可以,省去了不少麻烦。这种节约是科技工作者时间与精力的节约,也是编辑工作量的节约。因为作者熟悉了期刊的格式,写的文章自然相对编辑方便一些了。 期刊不标准化,比如参考文献格式的不同,就会给作者造成很大的麻烦。我写的文章原来是按我们期刊的格式写的,但是想投其他期刊,文章完成的差不多时发现,原来这种刊与我们的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不一样,于是,我用了一整天时间进行参考文献的标引修改,同时因为文献标引方式的不同,很多文字的表述内容也需要修改。我是把稿件打印出来在纸稿上一一对应着修改后,才在电子稿上进行修改的,这样最后检查时还发现不少错误。基本修改完时,我突然想到,假如这种期刊不用这篇稿件,我需要再投另一期刊,还得按另一种期刊的格式进行修改,还需要很大的工作量呢。 于是我想到:假如内容相近的期刊格式上、尤其是参考文献的标引格式上一致该多好啊,这样可以省去了作者不少不必要的修改时间。 当然,可能会有些不道德的作者,更会拿一份稿件同时投多种期刊,因为太省事了。奉劝作者千万不要一稿多投,这样做会给编辑部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当然这样的作者毕竟是少数,广大的科技工作者还是很严谨地对待文章发表的,期刊标准化方便的还是广大的科技工作者。 作为科技期刊者,别嫌期刊标准化麻烦,如果科技期刊都按标准执行,得益的还是科技工作者,不仅看文章省心,写文章也会逐渐地习惯了格式,也会节约不少时间,投稿件时也不用再研究想要投稿的某种期刊了。 因此说,科技期刊标准化是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休戚相关的大事,绝不仅仅是科技期刊编辑的事。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科技期刊办得越来越好,也才能使科技期刊更好地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
个人分类: 编辑学文章|4242 次阅读|15 个评论
什么决定文章的命运?
热度 7 neilchau 2011-5-20 07:45
什么决定文章的命运?
上篇博文: 推荐的审稿人决定文章的命运? 引 起了某些人的质疑。有人怀疑是在鼓励大家投机取巧,制造文章。其实不然。为了讨回我的清白,上篇文章的结论在这里重申下:推荐的审稿人如果能成为审稿人之一,那么他可能影响文章的命运,并且对低水平杂志文章的影响会较大。那究竟什么决定文章的命运呢?本人认为以下四点因素决定着一篇文章是否能够发表。 (1) 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之所以把系统性和完整性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它们太重要了。阅读文献时,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有意思的现象:有些人可以利用同一个idea,还是在相对不错的一个或多个杂志上灌好几篇文章。你能说那些研究有新意,重要?但结果照样发表了,其中系统性和完整性功不可没。几乎所有发表的文章都是相对系统、相对完整的。不系统的研究,即使再新颖,再重要也很难直接发表。刚涉足科研的新手比如我,就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结果忙了几个月,得到一些不系统的数据,为别人做铺路,发表文章署名时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设计试验方案时,最好能跟导师或同事讨论下,以免几个月后审稿意见回来了说让补做实验。补做实验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想必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几个月前的所有系统条件与几个月后的能否保持完全一致就是个大问题。所以,试验开始前就确保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是将来发表文章的前提和保障。 (2) 所做东西的创新性 。在确保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就要有所创新了。文章的创新性具有时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弥补深入性的不足。举例来说,现在回头看几年前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刚出现时的文章,你可能会觉得太简单太容易了。现在如果再报道类似水平的结果,就很难再被接收了。所以具有创新性的东西才更容易发表,然而重大创新谈何容易?那就一点点地创新吧,毕竟科学就是在一点点一步步的创新中前进的。 (3) 研究对象的重要性 。我觉得这一条是决定文章能否发表的核心。要做的东西必须解决了相关领域的一个或几个别人没有想到,或者想到了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越重要,文章发表的可能性就越大。换句话说,就是 要做出实质性的东西,解决重大问题 。 (4) 结果的完美性 。虽然我们常说,失败(或者说不理想)的结果对研究也有重要意义,阅读文献时我们又会发现:发表的文章中很少报道负面的结果,顶多在讨论或建议部分一两句话带过。只报道好结果,不报道负面效应,似乎就是约定俗成的。此外还必须注意:完美的结果绝对不能是编造的结果,完美的数据未必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是有个统计说,一篇发表的文章中约80%的东西可能都是错误的,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吗? 其实,以上四点还是密切相关的。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往往能都产生比较完美的结果,尽管有时候那些研究可能不够新颖不太重要,但照样发表了。不过绝不鼓励做那样的研究,那样的结果能发表有时候有“打擦边球的运气”成分。也许编辑或审稿人看完文章,明知没什么新意,但看作者辛辛苦苦做了那么多工作,拒了又有点不忍心,毕竟研究做得比较系统,结果还算完美。创新性和重要性,又是联系在一起的。那些重要的发现,往往都是创新的结果。有些研究可能做得不太系统、不太深入,结果也不是非常漂亮,但开创性地解决或提出了些重要问题,当然也容易发表。 总观当今发表的文章(CNS除外),其实大部分研究只是做到了第(1)(4)条,涉及到了第(2)(3)条而已。如何做到第(2)(3)条,还是参看鲁白老师的“ 如何在顶级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 ” 吧,相信每个做研究的人绝对 都 值得一看! 现在知道谁(什么)决定文章命运了吧?那就是你自己, 只有自己系统完整地做出了重要的创新性的东西,得到了比较完美的结果。那时候,发表文章才能易如反掌 。 (说明:本人作为科研入门者也没发表过什么高水平的文章,以上只是自己阅读文献和写论文时的一点个人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遗漏之处欢迎补充,不当之处欢迎指正,当然拍砖也顶着 ^-^)
个人分类: 科研共享|5717 次阅读|13 个评论
再談科學網編輯部——與博主outcrop對話
热度 10 jiangjinsong 2011-5-11 10:17
outcrop 2011-5-11 09:53 也可能出于一种自我保护吧,即使是科学网,也还不敢超越一些意识形态上东西。 但相对小网站,已经抗下了不少有人认为该删除的东西了。 博主回复(2011-5-11 09:54) : 說的不是政治問題,那可以理解。 對於科學問題,小編輯亂封殺有點離譜,有點不知道自己有多輕多重了。 outcrop 2011-5-11 10:03 科学和政治很多地方分不开吧,也不是小编们能左右的,只能控制吧。比如神创论万一得到大量支持者,动摇的是什么呢? 说到底还是大环境要求阉割思想,小编们不过是不能抗拒的执行者,当然有时可能也难免执行的有出入——因为根本没有明确的执行标准。 博主回复(2011-5-11 10:10) : 事物都是有聯繫的,那我們就不要辦網絡了,天天學文件好了。 學術版本的智能設計論,我認為都是可以討論的對象。 至於量子力學、相對論、進化論,這些專門的學術討論,我認為編輯沒有資格介入其中。 要介入其中可以,先在網上通過論文答辯,讓我們來審查你小編輯有沒有資格。 我自己無所謂,看到黃秀清老師以及其他那些一門心思想研究科學問題的人受到的排擠壓制,我感到很傷心。 儘管他們大多數具體的學術觀點,我其實都不贊成。 那又怎麼樣? 我們學術研究的最後真正所謂正確的能留下來寫進教科書的有多少? 搞研究的犯錯誤不是很正常的嗎? 如果太離譜,博主委員會可以提議封殺某博主,如果大比例通過,我覺得可以執行,不是說民主討論就可以定誰是否科學,而是說既然大家都不願意與他討論問題,他留在這裡也沒有意思了。 outcrop 2011-5-11 10:27 辦網站經常能接到稀奇古怪的刪文電話,不處理的後果是很嚴重的;我的小小技術網站尚且如此,對科學網估計有更深的關注──但這一切沒有任何明文標准;換我們自己是編輯,可能也只能盡量減少敏感話題露面。科學網作為傳統媒體出身的網站,可能沿用了比較完善的傳統處理思想、標准和體系。 贊同具體的執行尺度寬松起來,如果希望得到精品思想的話,科學網應該是努力面對上面的壓力,盡量罩住博主的思考,對播主的討論盡量鼓勵、寬容──哪怕是非主流甚至所謂偽科學(個人不贊同偽科學這個標簽),畢竟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但願不願做出這種冒險的選擇策略,看人吧。 博主回复(2011-5-11 10:29) : 問題是:究竟是編輯有能力判斷科學問題,還是我們博主有能力? 要不這些編輯去大學教書,到中科院搞研究得了。 outcrop 2011-5-11 10:40 對博主來說,是業餘的博文等自由問題;對編輯來說,可能就是原則性的飯碗問題啊。 完全贊同嘗試一下建立一個完全學者自己評價的體系,不過對科學網來說是個是個冒險。 博主回复(2011-5-11 10:43) : 我不相信當局會管這種純學術的爭論,他們都看不懂,哪有時間操心這些屁事。 outcrop 2011-5-11 10:48 就是不懂,也不妨礙懂的人出于各種目的打小報告;萬一有人看懂了呢 博主回复(2011-5-11 10:51) : 真有人管? 請告訴我誰管? 那我還想打小報告呢! 哈哈哈 貴黨的政策我清楚:學術交給學者們自己打理,政治問題有嚴格的紀律。 outcrop 2011-5-11 10:55 至于誰管,怎麽管,我也不知道,就是感覺被管 博主回复(2011-5-11 10:57) : 哈哈哈,了然,俺也不是外賓。 其實,俺在這裡發這種文章,是在給科學網編輯部減壓啊,他們可以向有關部門抱怨,你們別在繼續給我們施加壓力了,看博主們已經很不滿了。 你的明白?
个人分类: 口無遮攔|1606 次阅读|29 个评论
正视学术界乱象,不要妖魔化学术期刊编辑
热度 10 JYH64J98Y99H 2011-5-9 12:16
有一位博友,写了篇《给国内大众“期刊编辑”们的几点意见》,加不加星,写得好不好,对于他本人可能是重要的,对于其他人就未必了。但这是一个可以讨论的话题。网络时代,几乎人人都是编辑,开设博客,甚至人人都是主编。同时,每一个学界中人都需要写稿、投稿。讨论这样的问题,很有意义。 我先将作者的文章要点拎出来。他说,作者应该是经常反思自己是否应该遵守学术操守?是否剽窃他人成果、捏造数据?是否一稿多投?是否发论文为了升迁评职称捞外快?等等。铺垫完了,他话锋一转,问道:国内期刊的部分编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职业操守?是否有五十步笑百步之嫌? 他问得好!学术期刊本来就是联系学者的桥梁和纽带。学术期刊的问题也折射了学术界的问题,值得好好讨论。他甚至提出期刊应该多刊发作者不太成熟的想法,我想,他要表达的意思是,要多发表有创新思想但未必完美的文章,也可能在呼吁多给年轻人发表的机会。也许他谈的某一具体而专业的问题,我们因为学科的屏障而不方便介入讨论。也有可能是审稿专家与作者本人意见不太统一,外行不好作出判断。但我们能够感受到意见的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不然也不会冒出五十步笑百步之说。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能没看过猪走?这样的事情在期刊界,在整个学术界可谓司空见惯。 唯其如此,学术问题才需要百家争鸣。没有什么人可以垄断真理,有问题,拿出来讨论。正像感到幸福你就喊一样,感到痛苦你也喊! 他对看重职称和基金作了批评。这可能与期刊评价指标有关。从概率论的角度,教授比副教授水平高、副教授比讲师水平高,尽管小概率事件也是常常发生的,但人们包括编辑产生社会刻板印象也是事出有因的。虽然博士学位是最高学位了,可是有人老是把他的博士后经历挂在嘴上,这和若干年前的一则招聘广告如出一辙:硕士待遇二室一厅,博士待遇三室一厅,博士后待遇四室二厅!呵呵。其实,与其批评期刊,还不如批评评定基金的专家、官员,为什么有学问的没有基金,未必有什么学问的拿走了那么多基金?他批评期没有审稿意见和编辑的官样回答:“很抱歉,文章不适合本刊的风格,欢迎下次再投”。他批评审稿周期长。他还批评一些期刊,通过收钱,然后寻租,拿钱在去买名声,名声好了,在提高价格。等等。我觉得这位博友可贵之处,就是他说得全是真话。 这些现象,我们有时称作乱象,就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着。对此,有人大声漫骂,理直气壮;有人悄悄议论,无可奈何;有人不予理睬,高视阔步;有人慷慨解囊,直呼划算;有人见缝插针,捕捉机遇。人过一百,形形色色。这都是转型期学者们真实而不同表现。 在我看来,很多时候,编辑充当了替罪羊的角色。有的时候,是审稿制度否定了作者的文章,有的时候,是刊物定位否定了作者文章,有的时候,是编辑的职业使命否定了作者的文章。有时回答等于没有回答,有时不回答有时也是一种回答。好多刊物作了明确说明。收费问题,不同国家不同刊物,同一国家不同刊物都执行不一样的标准。对于国内期刊,首要的任务在于需要明确规定,统一收费标准,换句话,买卖要公平,要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不收费更要像中山陵免费开放一样大声吆喝。人们看问题角度不同,立场不同,阅历不同,意见也很不相同。所谓买卖毕竟不是一家。学术论文发表呼唤公开、公平、公正。 我个人觉得,作者希望获得审稿意见的要求也不能够算有什么不妥,但执行起来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谁来审稿?审稿人的报酬怎么确定,谁来支付?我到觉得医院的模式最为公平,谁都可以拎着尿样到任何一家医院,办妥了交费手续,按规定领回自己的化验报告。我国学术期刊可能需要在完善制度方面有所作为。将来的某一天,人人可以像领化验报告一样领取审稿意见,岂不美哉?这个问题要转换一下,就是谁来干?他有什么资质?他的劳动谁去支付报酬?别以为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同样的人多着呢。一个人报警可以不花钱,但打民事官司他必须首先花钱。法官普遍比公安干警富裕,不信可以调查一下。让别人义务劳动,一回可以,一百回呢,一万回呢。基本上,当作者感到满意的时候,可能就是专家、编辑在奉献着,一将功成万骨枯啊。过节的时候,老百姓欢天喜地的,警察可能就要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呢。 事实上,我们纯粹就是为了公益事业热心讨论问题的,而非其他,否则只会形成甚至加深偏见。我们常以理想化的标准要求他人,而往往并没有给他人理想化的对待。在我看来,发生在谁身上的问题,谁就尽量说得清清楚楚,否则,就别再说了。生活中很多道理貌似简单实则深奥,这相当于小马过河,牛可能感到水还不够深,松鼠则说自己的同伴早就被水淹死了。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8929 次阅读|21 个评论
编辑能把微博用于工作吗
热度 3 slowlight 2011-4-28 21:43
微博是网络上比较火的版块,也走进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两会上用,政府官员用,明星们也用。 我是编辑,当然也可以用。在新浪上开一微博,打算为读者作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但几乎没有人用。 微博没有互动,就成了博客,功能上还不如博客。 看来,用不用微博还得看需求。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3675 次阅读|5 个评论
举报科学网博主曾庆平抄袭
热度 11 fs007 2011-4-24 00:17
寻正 科学网博主曾庆平老师近日发布 《“老妻少夫”才是最佳婚配》 一文,我点进去一看,曾老师手执双剑,同时用英文与中文给大家科普。 科学网上打抄揭剽风气正浓,讨论剽窃的法制与道德规范日益深入,想不到曾老师居然顶风作案,藐视公认行为准则,属于严打对象,我代表打假斗士方舟子在此吆喝一声:嘿!你曾庆平同志抄袭剽窃,快快束手就擒,立刻检讨,为自己及一干学者的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新榜样。【此段话纯属玩笑,切莫当真。】 曾庆平老师的这一篇文章有如下几处不适当,按照通行的写作规范,属于剽窃文章,建议取消该博文。其他仿效者,应当引以为戒。 一、曾庆平该文未注明来源,甚至抹去了原作者,这属于典型的剽窃行为。(来源与作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来源指出处,作者是原文创造人,正规的科学写作从来要求二者一齐交待,但在科普中,有时可以只交待作者,主要是用于出处甚多的情况下,如果出处唯一,则需要同时交待二者。) 二、曾庆平该文全文照搬,未曾注明。熟悉曾老师的人大概可以从英文的优美程度判断并非曾老师原作,但这不能当着申辩的理由。 三、曾庆平该文完全无原创内容。曾庆平转载此文需要获得许可并注明是转载。 科学网上大多是实名注册的博主,科学网注册还要求博主有着学者身份,曾老师此举不为学术与一般写作规范所允许,给青年学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应当公开承认过失,引导大家习惯于良好的学术与写作秩序。我相信曾老师是无心之失,主要是国内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讲马列太多,而实际的道德与法制规范太少的缘故,以致于大学者都会在法制道德领域有盲点。 总而言之,曾庆平老师该文是不适当的。科学网编辑遇到这种情况,应当采取行动,因为这种直接的拷贝复制可能侵犯版权,网站会有连带责任。 曾庆平原文见于: http://www.suite101.com/content/parental-age-may-affect-children-intelligence-a103912
个人分类: 伪劣科普打假|5184 次阅读|21 个评论
好的编辑是办好中文期刊的核心关键
热度 12 lifei 2011-4-22 03:16
几年前曾和朋友聊过中文期刊的办刊问题,显然国内科研评估体系对SCI收录论文的过度热衷导致了中文期刊的“两难困境”。放弃中文,改为英文,那就不叫中文期刊了。坚守中文,就不太可能被SCI收录,就不太可能有好的稿件来源,提升不了期刊的质量。我们在正聊着,有个丹麦小伙子进来,问我们在聊什么。我们告诉他我们在讨论中文期刊的问题,他似乎很有兴趣,并坚持认为中文期刊必须用英文办刊,否则只会是中国人自己的论文,无法走向全世界。 走向世界是中国人的梦想,而走向世界往往就要牺牲民族特性。中文期刊是否有国际化,如何国际化?一定是困惑许多真正愿意把中文期刊办好的编辑的大问题。记得当时我们是这么聊的, 1)语言问题。英文为主,但应该加一个大的中文摘要。Genome杂志是加拿大出版的,每篇文章都会有一个法文摘要,是编辑找人写的。我个人觉得应该有个别中国人办的SCI收录杂志尝试一下。这样做即不影响国际化,中国人自己也容易从中汲取科学营养。 2)把编辑换成具有专业水准的准研究人员,最好具有博士学位。许多杂志,特别是学报性质的编辑,主要是以文科为主。不懂专业,所以编辑主要负责稿件的收取、找审稿人以及转发审稿人意见。其实,不难看出,越是水平高的杂志,编辑的水平越高。要办好中文期刊,首先从好的编辑(editor)开始。好的editor可以帮助稿件提高质量,而不是简单地转发审稿意见。 3)网络投稿和审稿机制。中文期刊的投稿仍然是以发邮件为主的形式,审稿也是如此。即使有些期刊开始使用网络投稿了,但似乎仍然以邮件为主,网络为辅。网络投稿有助于提高投稿和审稿的速度。通过网站专家数据库选审稿人、邀请审稿的专家、邀请的专家是否同意审稿、过了指定的deadline后给审稿专家发催审邮件,这些都可以交邮网站去自动完成。也避免了编辑自己给审稿人发邮件,觉得难堪之嫌。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5893 次阅读|14 个评论
1180元1本教授专著, 啥味? 险(咸)!!!!!
热度 9 jitaowang 2011-4-20 08:18
1180元1本教授专著, 啥味? 险(咸)!!!!!
以前看到 : 王号老师的 “ 教授猪肉, 976 元 1 公斤,啥味 ? ” 和王修慧老师的 “ 由 ‘976 元 1 公斤的猪肉 ’ 想起了 ‘40 万元的葡萄 ’ ” 我就写了一篇 “ 教授专著, 1180 元 1 本,啥味 ? ” 博文 . 如实介绍的 : 这本 Modern Thermodynamics based on the extended Carnot theorem, Springer 版专著的价格是 119.95 欧元 . 按照外汇牌价计算约是 1180 元人民币 . 而同样的英文版 ( 暂称国内版 ) 的 官方价格是 72 元人民币 . 其中讲到 : 1180 元 1 本教授专著 ,“ 啥味 ?” 答案是 : 甜、酸、咸、苦、辣 ! 五味俱全 , 各位慢慢品尝吧 !] 从评论中可以看到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次序是 : 甜和苦 . 然 而对作者本人来说 , 体会最深的却是 “ 咸 ”. 此后恰好遇到抢盐风波 , 不敢写了 . 那时一写就可能被误会写书也要 “ 抢盐 ”! 即使现在也不敢用 “1180 元 1 本教授专著 , 啥味 ? 咸 !!!!!” 做标题 , 因此才用了现在的题目 . 2002 年我就在 Springer 出过一本英文版专著 : “Wang J-T. Nonequilibrium Nondissipative Thermodynamics – With Application to Low-Pressure Diamond Synthesis . Heidelberg: Springer, 2002.” 正如我的博文 “ 如何在国外 科技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 ” 中所介绍的那样 , 按部就班 , 一切顺利 . 审稿人对我出新书的 proposal 给予肯定 , 并说明此书是一本原创性专著 ( 审稿人的理由是该书 主要的参考文献都是作者和作者的 group 所完成的 ). 2001 年 3 月 作者和 Springer 签订合同后 , 按时交稿 . Springer 的编辑对文字稍作修改后就在 2002 年正式出版发行 . 可是这次我的第二本 Springer 专著出版过程却完全不同寻常 , 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 “ 险 !!!!!” 并不是在国外出版社就不会遭遇侵犯作者著作权和剽窃学术成果等情况 . 2007 年 11 月 28 日 , 在 基本完成全书英文书稿的基础上 , 我向 Springer 出版社提交了我的新书出版的详细 Proposal( 参见 “ 如何在国外科技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 ” 中的附件 proposal08part.pdf ). 2007 年 12 月 5 日 就收到来自一位 Springer 女编辑 AL 的异常 Email, 她竭力 推荐一位 TL 先生 “ likes the ideas presented in your book and is interested in working with you to produce the final version. ” 的第三者 . 他用 “ 义务 ” 为 Springer 编辑做英文语言编辑的方式 , 来试图达到从第三者变成 coauthor 剽窃成果的目的 . 对 这位 Springer 女编辑 AL 一再无理要求我去和这个第三者进行的联系一事 , 我不予理睬 . 我再直接要求 Springer 物理主管男编辑Claus Ascheron( 以下简称 CA) 明确说明 , 该书是否已经通过了 Springer 的出版评审 . 这样到 2008 年 4 月 Springer 女编辑 AL 不得不很被动地把她早已收到的评审肯定意见转告给我 . 接着由 Springer 物理主管男编辑 CA 出面和我在 2008 年 6 月完成了作者 ( 一方 ) 和 Springer( 另一方 ) 双方签订的新书正式出版合同 , 合同中完全排除了第三方 . 参见附图所列合同的首末页 . 合同书是 Springer 的格式合同 , 首页中也明确注明 “ 根据国际版权公约条款 也标示了这一惊险遭遇 . 到 2009 年 1 月 , 经过半年多的工作 , 书稿和语言校对全部完成后 , 在我 寄出书稿光盘时 , 还特别到上海市公证处 , 经由公证处公证 , 再由公证处以航空挂号的方式寄给 Springer. 我在 email 中也明确告知 Springer: 正如此书稿前言所说 , 已经经过一位英国土生土长英国博士的语言校对 . 尽管如此细致的防范 , 合同中也明确规定 “Springer-Verlag will take, ..., any necessary steps to protect these rights against infringement by third parties” 和 “Universal Copyright Convention(世界 版权公约 )”, 但是这位物理主管男编辑 CA 在 2009 年收到我的全部书稿光盘后 , 一改和我签订合同时的态度 , 他 在 2009 年 2 月份竟然也公然违反合同和世界版权公约 , 把我的尚未出版的书稿内容 , 在 没有得到作者许可的情况下 , 私下外泄给第三方 , 企图制造第三方参与 coauthor 的既成事实 . 2009 年 3 月 15 日我 在获得物理主管男编辑 CA 私下将我的书稿外泄给第三方的明确证据的情况下 , 我 立即给 Springer 的 CEO 写信加以揭露 . 这位曾经在日本东北大学担任过教授的 Springer 编辑 CA 提出返还我所有的著作出版权 ( 包括 2002 年我在 Springer 出版专著的 ), 实际上就是 Springer 单方面撕毁合同 . 我相应地保留一切追诉 Springer 法律责任的情况下 , 立即在国内联系迅速出版 . 这就是 2009 年 9 月我的这本 “Modern Thermodynamics – based on the extended Carnot theorem” 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真实背景 . 只有这样第三者 TL 的任何企图也就不可能得逞 ! 目前 2011 年 2 月出版的 Springer 版本就是科学出版社出版后再转让给 Springer 出版的 , 和本博文所附的 2008 年合同已经毫无关系 . 而且Springer没有对正文中的语言作过任何校对. 在科学网上也看到过有人抱怨自己的构思或成果被外国学者剽窃等 , 既成事实, 为时已晚 ! 有必要正告网友 , 一定要面对现实 ( 可能是五十年 , 甚至 100 年都会如此 ): 我们是穷国的孩子 ( 和年龄无关 ), 作为学者个人 ( 不包括企业家等 ) 要和富国的子弟们违法行为打官司往往是力不从心的 . 一场官司要住在国外 , 可能历时几年 , 还要出律师费等 , 根本是国内学者 ( 和绝大多数中国留学人员 ) 无法承受的 . 要保住这本专著的著作权就得经历如此的险境 , 你说 “ 险 ( 咸 )” 不 “ 险 ( 咸 )”!!!!! 反过来说 , 这样的经历到也证明了这 “1180 元 1 本教授专著 ” 的客观价值 ! 否则不会有人如此厚颜无耻地垂涎三尺 . 最后奉劝千万不要把只有重要 new idea 而没有实验的 paper 盲目投稿 Science 和 Nature 等杂志 . 如果一旦被评审人 “ 否定 ” 再被剽窃 , 要想讨回公道是难上加难的 . 我的扩展卡诺定理和螺旋反应等思想都是直接在我自己的专著中提出和发表的 . 这是我个人的见解, 仅供参考 ! 1180 元 1 本教授专著 , 啥味 ? 险 ( 咸 )!!!!!
个人分类: 纪实篇|7432 次阅读|20 个评论
向科学网编辑请教一个问题
热度 3 jiangxun 2011-4-15 23:35
作者:蒋迅 我写的关于艾某人的两篇文章被删除了。其实就是没有加入任何观点的新闻综合。据称是不符合科学网的内容。我想知道,是不是可以转发官方媒体对他的报导和评述?比如外交部发言人的答记者问, 司马南的文章 , 大公报的文章 , 环球时报的社论 ,这些东西都是高度和谐的。我知道编辑们盯着每篇文章很辛苦。我想知道一个底线,以便遵守。如能答复,不胜感激。如此文也属不符合科学网的内容之类,烦请立即删除为盼。我也即知答案。多谢!
个人分类: 杂谈|3344 次阅读|14 个评论
对编辑还是要包容的
热度 8 fs007 2011-4-14 12:21
寻正 看到大家对精选或者精品文章大有意见,我觉得大家似乎小题大做了,编辑有个人偏见,人之常情,最终取决于大家自己的判断,不必过于强求。如果你过分在乎流量人气,就无法静心作文,人气,未必是好东西,可以增加人的浮躁心态,加强人天生具有的争权夺利心态,大家要对戴红花有平常心。 如果编辑选了一篇不好的文章会有什么效果?那就是增加了该文暴露的机会,可以让人产生揭露批判之心,不要怕争议,就怕不争议,事实上许多年岁已高的学者,都还需要学习批判性地阅读,如果编辑选文不适当,那么就可能产生此种交流机会。学术学术,很多人学而无术,科学网能有争议是好事,起码可以让大家重术而不重学,从这个角度上看,编辑选文就没有多少适当不适当之分了。简而言之,不适当你就批驳嘲笑,编辑从这个过程中就掌握到了更多的信息,有助于进一步地选文章。 我对科学网不重视道德建设也有意见,比如我批判方舟子及方舟子妻抄袭剽窃的文章,科学网就不会戴红花,但维护剽窃权利抄袭行为的,反而可以戴红花。我有怨气,但也不觉得有抱怨的必要,编辑有编辑的考量,方舟子掌握着媒体资源,粉丝比邪教更狂热,许多人怕惹事,沾上一身骚,科学网不愿陷入此种纠纷中,可以理解的。因此,我就不会以维护科学正义这样的名义要求戴红花,招牌谁都会造,我造的未必比方舟子的漂亮,编辑戴不戴红花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不要一味把价值寄托在别人的评价上。 做学问要有平常心,写文章也一样,失去了,不是很容易找回来的。记得最近有人提及一位普利策奖得主也抄袭,名利之心重了,就有这种后遗证,看看方舟子及其妻吧,但愿大家以此为镜,做好学术,写好文章。酒好不怕巷子深,红花总会来的,酒不好时,红花来了,未必是好事。 把抱怨的时间用于批判,可能更有效。
个人分类: 博务杂务|2536 次阅读|7 个评论
【科学网】编辑们应当勇敢地面对网友们的挑战
热度 4 chemicalbond 2011-4-13 23:40
梁进老师写了一篇文章,认为 科学网编辑应当实行实名制 ,赢得了很多网友的赞赏:【谁还没有推荐? 赶紧跟上】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446do=blogid=432485 相似的文章我也曾看到不少,我自己也多次强烈地质疑过某些编辑的水准。如下面的两篇: 科学网为何“精选”这种垃圾文章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7346do=blogid=364511 科学网博客编辑为何吹捧刘岩的博文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7346do=blogid=409254 编辑们,你们可以象方舟子一样,面对批评(如近日问世的 刘菊花惨不忍睹的社科院硕士论文抄袭事件 )往往是装着不知道,也不做任何回应,想当然地认为大家会很快地把它遗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60310do=blogid=432167 不过,人家方舟子可是立下牌坊的啊 : 【方舟子没有兴趣听取关于为人处事的任何忠告】 那可是个百毒不侵的宝贝。 也许,你们也可以考虑一下那个好主意,以后网友们再胡说八道就没有道理了。 谢谢阅读。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1845 次阅读|7 个评论
郑重倡议大家共同冷拌科学网编辑对“精选博文”之御批行为!
热度 14 QFL 2011-4-11 20:38
郑重倡议大家共同冷拌科学网编辑对“精选博文”之御批行为!
占据着 “ 科学网博客 ” 网页最重要、最显著位置的 “ 精选博文 ” 栏目,其影响力当然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对新来此地的广大研究生们;然而, 目前的 “ 精选博文 ”状态 基本上快到被千夫所指的地步了, 例如很多误人子弟、甚至连“荒谬”、“冷血”的博文都可以成为“精选博文”, 这主要是因为 “ 精选博文 ” 之御批只能荒谬至极地取决于一群身体、心理、头脑都很年轻的编辑们的御手。 姑且不论科学网编辑们对 博文 的鉴别能力之高下,这种“独裁”做法,无疑严重地侮辱广大读者们 ( 平均学历应该在研究生之上 ) 阅读 的 能力、智商与情商等 。 科学网博客号称是 “ 我们不该是这里 ( 科学网博客 ) 的主角,我们只是承担着 维护、服务和管理 的角色,博主们才是这里的主人 ! ” ,但 “ 精选博文 ” 的目前存在状况以及首页的独制, 的确没有让您们成为科学网博客的 主 人 ,而是让您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科学网博客的 主 ,即 额们的神啊! 很多人都曾经苦口婆心地给 “ 精选博文 ” 栏目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却科学网博客编辑们依旧是牛气冲冲地我行我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您还杞人般地幻想通过提意见或抱怨而企图改变 “ 精选博文 ”以及科学网博客首页等 ,这不是 用热脸去贴冷屁股 嘛。 对待 “ 独裁 ” 者,一方面,提建设性的意见显然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通过 “ 暴力 ” 反抗,又与当今的 “ 和谐 ” 精神显然相违背。鉴于此,只有采用当年 “ 甘地 ” 的方式或许可行,故在此倡议 大家 ( 尤其是广大不满的博主们 ) 不去理睬科学网编辑对 “ 精选博文 ”之御批行为 ,既不提任何意见、也不大力反对、更不合作,而把它视为 一种“ 透明 ” 或 “ 不存在 ” 状态,去孤立它、漠视它、贱视它 。 当然了,具体该如何做的方法有很多了,例如:本博就把自己的曾经被御批为 “ 精选博文 ”、但却自认为属于平庸的 博文都深深地雪藏起来。当然了, 某些博主们只喜欢向编辑们或读者们展示自己的 “ 精选博文 ” ,这也是您们的正当权益,本博主绝对尊重之 ! 这才是认真听取意见的正确姿态 (图片来自网络,仅欣赏使用)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1911 次阅读|54 个评论
作者的尴尬事
热度 11 jxhe 2011-4-3 14:09
近日某学报发表了我的一篇论文,刊物还未拿到,网上已发布了基本信息。当看到英文标题和关键词时,感觉十分陌生。原来,这部分由编辑部指派专人加工(抑或重译)过了。 编辑部为加强刊物质量,对所有论文的英文摘要进行统一处理,这本是好事。但“隔行如隔山”,译者不熟悉本专业术语,几个核心关键词用错了。此举着实让我有些尴尬。 我自大学三年级开始发表所谓的论文,迄今逾 20 载,已无心计算到底发表了多少篇。总体看,尴尬事不多,却大致涵盖了具有普遍性的四大来源。 自己造成的尴尬。有时翻翻以前发表的论文,不经意间发现存在的零星差错。诸如笔误、引文信息差错等。早年的一些文章不见得有发表的意义,但都印成了白底黑字,再也没有纠正或撤销的机会了。 学生造成的尴尬。我与学生合作发表的论文,往往是学生参与部分工作,完成其中的一些“零部件”,最后我执笔完稿。前段时间,我与国外某教授邮件往来数次后,才发现把他的姓漏写了最后一个字母。为什么出现这个差错,一开始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翻看自己发表的论文,才发现原来是我照着文中一个表格中的字样拼写的。而这个表格最初是我的学生做的。老外倒是很宽容,说也经常把中国人名字搞错。 编辑造成的尴尬。数年前因某刊之约,我指导学生完成一篇案例评论文章,学生署名第一,我第二。但拿到样刊时发现顺序倒了过来,遂致电“质问”。对方曰,不把你放第一,我们发表此文的价值不大了。偏偏碰到我不领这个情。我还有一次尴尬经历是,过了某刊的回复期限,没有得到该刊的录用通知而又转投他刊,结果最终两刊在差不多的时间刊发了拙文。 制作环节的差错。现在刊物都是需要作者提交电子版,制版效率大大提高,但在该环节,可能对图表进行专门制作,这很容易造成差错。我的一篇论文有幸获得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但在该文的一个图中,“品牌投资意愿”误为“品牌投资医院”。 上述尴尬都是小事,发现的时候感觉不爽,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但有些尴尬事或许不是小事。如果学生在导师不知情的情况下署上导师的名字发表了“有问题”的论文,那真让导师蒙羞。这里以我在 2008 年 6 月 2 日收到的一封 EMAIL 为例。 何老师:您好 素未平生,冒昧打扰,见谅。 我是 XXXX 大学管理学院 XXX 老师。前天,我在山东时,我的学生 XXX 给我打电话,说他写的一篇文章与您们的文章雷同,编辑转给他一封意见。我回到上海找来了他的文章与您们的文章,看后我十分气愤,那哪里是雷同,分明是看了您们的文章,抄了文章观点,而且有些话都一样。标题都一样,都是 “ 创新与怀旧 ” 。首先,我对该学生的这种做法深表歉意。 这件事带给我很大触动,暴露了我对学生管理不严。首先学生很不严肃,根本不应该不注明引用就以您们的原创观点立论,再次,您们的文章提出了理论,也做了实证研究,将此品牌创新与继承问题已说的很清楚充分,学生的那些文字,就是对您们观点的一个简单案例说明,没有任何新意,纯粹是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写这样文章自然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第三,该生看到我是《 XXXXXX 》的编委,为了发文章,也根本没有与我说过他写文章的事,也将我的名字写上,这些也说明学生不但不严肃而且很投机。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教训,学生之错,乃老师之过,今后我会更重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再次对该学生给您们带来的影响表示歉意。 此致 教安 XXX 敬上 片面追求数量,考核指标为先,其隐在的问题或许很多年后才让你体会到尴尬。 是为戒!
8931 次阅读|15 个评论
试验在科学网博客直接粘贴和编辑公式
热度 5 xuyingxiao 2011-3-27 23:07
彭海杰 博文如何在网页中写数学公式 (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82644do=blogid=426697from=space ) 给了几种写数学公式的方法,但里面的例子都是图片。尝试了直接粘贴拷贝的方法: http://www.mathjax.org/ 中的例子 直接拷贝如下。拷贝下来的不是整幅图片,并且可以直接在科学网编辑器中稍稍修改公式内容。 f ( a我的修改 ) = ∮ γ f ( z ) mytest d z x = − b ± b 2 − 4 a c − − − − − − − √ 2 a再改 cos ( θ + φ ) = cos ( θ ) cos ( φ又改 ) − sin ( θ ) sin ( φ ) ( ∇ X Y ) k = X i ( ∇ i Y ) k = X i ( ∂ Y k ∂ x i + Γ k i m Y m ) J α ( x ) = ∑ m = 0 ∞ ( − 1 ) m m ! Γ ( m + α + 1 ) ( x 2 ) 2 m + α 做了些试验,科学网只要把博客的模板改一下,在head中加入 script type="text/x-mathjax-config" MathJax.Hub.Config({tex2jax: {inlineMath: , ]}}); /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cdn.mathjax.org/mathjax/latest/MathJax.js?config=TeX-AMS-MML_HTMLorMML" /script 则博文中就可以用LaTex格式写公式啦。LaTex格式比较简单,X^2就是上标,X_2就是下标。
个人分类: 技术文章|4633 次阅读|11 个评论
拒绝中文论文?-从编辑的角度谈谈中文论文的危机与出路
热度 10 lxchencn 2011-3-13 10:45
我从不看中文文章,我从不叫研究生读中文文章,写文章不准引用中文文章,自己的论文列表从不写中文文章,标书里面从不标中文文章,这样的言论不绝于耳,也理直气壮,有如阳春白雪不理下里巴人,写、发、谈、引中文文章一时成了避忌之事一样,英文文章、SCI文章、高影响因子文章、CNS文章成晒家宝贝,中文论文已经到了危机的边缘!作者拒写?读者拒读?大众拒信?政府拒纳?一边中文文章汹涌增长,一边讨伐之声不绝,中文文章何去何从? 曾经在中国牌杂志做过一段时间编辑,从作者到编辑,再之后离开编辑回归作者,从过来人谈谈中文科技论文的是非恩怨、未来出路。 中国人做科研,首先要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用人民币做的事,写中国人自己的字,发中文文章,一致以来顺理成章,曾几何时,突然看不起中国字了,西洋文的吃香,错乎?没错。仔细看看投来的稿件,难有十之一是认真的稿件,心里真想把稿件都拒了,可以真拒了,好的稿件会来吗?没有稿件杂志岂不关门?降身以求,文章难优,杂志难好,作者读者都不满意,谁之过呢?似乎谁也无过。 论文是要有真正的科学发现的,无论是什么文字,发现永远是真的发现,真理还是真理,不会因为文字不同而否认,因此,即使是中文的论文也要确实的数据、认真的写作,不要自己骗自己,最后自己也无法相信自己,只有中国人才能拯救自己的中文期刊,只有中国的科技人员自己才能拯救自己的中文论文,未来只有靠中国人自己!研究生们、导师们、审稿人们、编辑们、主编们,行动起来吧!
4223 次阅读|13 个评论
惊!精选博文编辑是位女生
热度 33 qpzeng 2011-3-8 12:08
惊!精选博文编辑是位女生 精选 今天科学网博客的精选博文过了正午时分也不见更新,这是我 来 科 学网后绝无仅有的头一回!以前无论节假日和周末,精选从来 没 有 中断 过。哈哈,唯一正确的解就是精选博文编辑是位女生,因 为 今天 是她 的节 日,休假去了。在此顺祝科学网精选MM节日快乐, 玩 得 开心! 刚才梁建华先生倡议博主露露真容,我在这里也呼吁科学网编 辑 露露真容,大家说好不好? 这篇八卦博文我将永不删除,让它成为唯一不被“官方”精选但被“民间”推荐的点击率最高的博文!想留名青史的博主们赶紧留言啊,但我一个也不会回,因为要留给你们更多的地方落笔啊! 你看完别忘了推荐啊!
个人分类: 博客趣闻|5780 次阅读|39 个评论
连自己的错别字都不改,还敢当编辑征稿?
热度 1 刘小鹏 2011-3-2 11:49
《城市建设》 征稿涵 老师: 您好!因目前工作发展需要,特向您征稿,欢迎各院师生,科研教育机构等单位的相关部门或个人帮助组织推荐稿件,现将相关资料一起发送到您的邮箱中,请查阅。 您和您所推荐的文章将直接优先、优惠发表。本期刊进行网上查询: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http://www.bjppb.gov.cn ,中国新闻总署: http://www.gapp.gov.cn 联系人:孙婷 谭守勇(老师) 联系电话: 010-57722269 15330002278 工作QQ:1784996559 投稿邮箱: csjszzsbjb@yahoo.cn csszbjb@sina.com 《城市建设》杂志社编辑部
3286 次阅读|0 个评论
发表SCI论文的一些小技巧 (II)
热度 8 Xiaharry 2011-3-1 14:35
前面我们的帖子《发表SCI论文的一些小技巧(1)》得到了广大丁香园战友们的热烈响应。应战友的要求,也为答谢长期支持美捷登的网友,我们会根据我们的经验,陆续将一些往往被大家忽视但又比较重要的话题进行总结、整理、精炼,以系列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对更多有志于发表SCI论文的战友提供进一步的帮助。 六 论文投出后的命运 网上投稿完成后,作者会即时收到稿件通知。如果论文题材(Content)不适合所投刊物,编辑会比较快地回信退稿。如果格式(Format)有问题,编辑部也会即时要求重投(Re-submission)。否则,作者就进入等待期。收到稿件后,编辑会挑选2-3名审稿人(很可能是由您自己推荐的)对论文进行评审。论文评审大多是对作者采用匿名形式。国外审稿人不是专职人员,也无评审费。但他们是已经在本领域建立了地位的“牛人”或者对本领域有相当研究但还不太知名的学者。前者比较忙碌,后者因考虑评审也可给自己带来声誉,所以会小心谨慎地进行评审。因此 两者完成评审可能都需要花较长时间。等待2-3个月是很普遍的。投稿者应对此予以理解,并耐心等待。除按收稿通知建议时间与编辑联系外,一般应给评审3个月时间。若仍无消息,可以与编辑联系催促一下。千万不要投稿一周就开始催促或过于频繁地催促,这样不仅不礼貌还会给编辑留下很不好的印象。(记住,也有比你更无耐心的编辑)。好的杂志一般都是按照杂志本身的时间规律去办事的。 审稿结束,作者会收到稿件评审意见和编辑的仲裁结果 -编辑在审稿过程中是仲裁和最后决策者。一般本质上有四种结果:拒绝(Rejection),修改后再投(Re-submission), 修改(大修(Major revision)或小修(Minor revision),及接受(直接接受(Acceptance)或有条件接受(Conditional acceptance upon satisfactory revision))。 七 如何对待编辑来信 1. 拒绝(Rejection) 国外刊物的拒稿率高低不等,5分以上的杂志拒稿率可高达80%,一般杂志拒稿率在30%以上。所以,如果收到这样的答复,应根据评审意见修改文稿,然后根据修改质量再投其它杂志。通常是投到影响因子更低的杂志。但是,如果审稿人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而你又感觉已充分合理地回答了这些意见和建议,你完全可以投向更好的杂志。 2. 修改后再投(Re-submission) 十几年前似乎没有修改后再投的情况。现在也不是所有杂志有这个类别。 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往往表明论文竞争力不够,甚至有缺陷。通常需要补试验或资料。多个审稿人之间意见也不一致,褒贬参半,编辑无法定夺。所以会退回作者修改。这时,作者应该认真阅读编辑和每个审稿人的意见和建议,至少补充审稿人建议的一个试验(能全部补充当然更好),然后有理有据的回答审稿人的每一个问题。修改后再投的论文被当作新投稿件,会重新编号,往往会给原审稿人重新评审,甚至送另一批审稿人评审。但只要认真回应了编辑和审稿人的意见和建议,论文大多是会被接受的。 3. 修改(大修(Major revision)或小修(Minor revision) 修改与修改后再投不同的是,修改后的文章不会重新编号,只在原编号后加R1。 其实,许多杂志的“大修”其修改程度不亚于上述的“修改后再投”。不易轻视。同样,修改后的文章很可能会送原审稿人评审。一般被接收的机会很大。“小修”的文章一般原则上已被接受,但有少量地方需作者确认修改,故与有些杂志的“有条件接受”差不多(见下)。 4. 接收(Accepted with or without minor revision) 除少数杂志外,绝大多数杂志,尤其高质量的杂志,不会“直接接受(Accept as it is)”第一次投稿的论文。最好的情况是“有条件接受(Accepted with or without minor revision)”,也就是只要作者同意做某方面的修稿或补充,论文即被接受。 但大多收论文经过第一次修后接收。有时需要第二次修改。一般修改两次还不能让审稿人满意,编辑往往会拒稿。 八,如何回答审稿人 如何回答审稿人(或写回复信Reply Letter)是一门艺术,我们将会另辟专贴,详细举例介绍。 国外审稿人是义务的,可以根据文章质量和自己的看法自由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国外审稿人绝大多数治学严谨,很注重reputation,可以说拿信誉当生命。当他们接到审稿要求时,如果很忙或不懂你的专业或领域,他们会decline。但只要答应审稿,一般都是尽职尽责的完成审稿任务。因此,当你接到审稿人的意见时,首先要摆正心态,保持冷静。不要用“偏见“的心态去断定审稿人有”偏见“、“歧视”。做研究的确很辛苦,发表文章也确实很不容易。但审稿人同样也很辛苦,也很不容易。他们认认真真地阅读你的文章,给你提出中肯的意见,甚至很好的建议。如果还被你措辞强硬的怪罪一阵,换着谁也会生气。要知道,找理由拒绝一篇文章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此,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好好的静下心来,好好分析理解审稿人的意见,找出问题的所在。 1.所有问题必须逐条回答;2.尽量满足意见中需要补充的实验;3.满足不了的也不要回避,说明不能做的合理理由;4。对于你不认同的意见,也要委婉有技巧地回答,做到有理有据有节;5. 审稿人推荐的文献一定要引用,并加以讨论。 九,论文被接受后的事项 论文被接受后,就会收到印刷编辑寄回的校样。校样不容许大幅改动,除非有原则错误。校稿时主要查看基金号是否写错,作者名字是否写错(大部分杂志是不允许投稿后增减作者的),图表中的数据是否有误。有的杂志清样校正后的稿子是不允许再改动的。再改动要收费,并且延误出版。校样一般需要尽快寄还给印刷编辑。寄校样时,出版商会要求填写版权转让书(Transfer of Copy Right),并告知支付版面费的办法和订购单行本的方法。以往绝大多数杂志不收版面费,现在,随着Open access流行,收版面费的杂志多了,但至少半数以上的杂志仍然不收版面费。 是否需要单行本,需要多少单行本?以往网络不发达,许多同行会写信或明信片索要论文,邮寄单行本是很通行的办法。但目前向作者索要论文的已经不多,而且作者很容易从网上得到自己论文的pdf文本,电邮给索要者即可。 一般用个人信用卡(Credit Card)或单位的(Purchase Order)支付版面费。很多杂志容许你选择论文发表后寄Invoice给你。让你在论文发表后再付费。信用卡在国内外已很普遍,非常方便、可靠。所以,不必担心资料“被盗”的情况。 十,论文被发表后的事项 论文一旦发表,不宜撤稿。在许多人眼里,“撤稿”几乎等同“学术不端行为”。所以,一稿多投或一稿多发亦涉及诚信问题,应在发表论文之前慎重考虑。 另外,论文发表后,你有可能收到来自不发达国家或国内学者的论文索要信。这表明,你的论文有人感兴趣,其次,有人可能会阅读并引用你的论文,从而增加你的知名度。许多大学按论文所在杂志的影响因子和被引用次数来评价论文水平。对此,你应抱积极态度,尽量用电子邮件发给他们你在网上下载的pdf文本。
9121 次阅读|7 个评论
发表SCI论文的一些小技巧(I)
热度 20 Xiaharry 2011-3-1 14:12
如何发表SCI论文,很多网友都有谈到这个话题,再来说这个话题似乎是老生常谈。所以,今天美捷登编辑剑走偏锋,将SCI论文发表中大家可能比较感兴趣的一些小技巧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SCI论文,并没有想像中的难写 1.要熟悉你的专业,实验方法;要尊重结果,实事求是面对结果,下笔之前多看看文献,尤其是国外近期文献。相信只要是正确试验得来的结果都是可以解释的,是可以发表的。 2.对于初写者,“抄写”不可避免,妙在“抄写”技巧。同类性质的研究文章,撰写格式大同小异,所以,格式可以“照抄”。常用句型可灵活“抄”用。有些描述性、结论性的句子在读懂的情况下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总结。但千万不可照抄未读懂的原句,否则,小者笑话百出,大者断送文章前程。 3.尽量使用你熟悉的词汇。不要故意使用华丽、少用或罕见词汇。 4.要舍得投入精力和时间。 5.文章写成后,一定要请导师、老板、共同作者或者同事审阅,有必要的话也可以请信誉度高的专业服务公司(比如美捷登)把关,提高成功率。 二. 如何投稿 论文投向哪份杂志其实还是有学问的。一般视课题的新颖及创造性、实验结果的完整及可靠性和论文写作质量而定。 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1年以上)等,最好先投比你的目标杂志更高的杂志,哪怕是Lancet, NEJM,JAMA等都不妨一试。这些杂志要么直接拒稿,要么送审后退稿(及少数直接收稿)。前者一般不到一周完成,后者1-2个月。所以即使拒稿,你不会有任何损失,反而有可能收到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要知道,给这则杂志审稿的全非等闲之辈。他们在一针见血提出里文章的“软肋”的同时,往往会提出许多改进论文的良好建议。 如果你没有时间等,想让论文一次中的,又不愿“下嫁”你的大作,那么就要费心选择了。首先要正确判断你文章的内容及水平,在从资料库ISI Web of Knowledge http://www.isiwebofknowledge.com 查找相关专业的杂志。再根据杂志刊名,杂志内容,IF及年发表量等选择。进入杂志网站并参考其目录和发表的文章均有助于会杂志的选择。 三. 如何选择审稿人 许多杂志编辑希望你推荐3-4名审稿人,并很可能向你推荐的审稿人发审稿邀请。所以推荐审稿人还是有学问的。 如果你推荐的审稿人太忙或者太“牛”,他们根本不会理睬一般杂志的邀请,你的文章就可能不能及时找到审稿人。其实杂志对审稿人的身份要求不是太高的,但审稿人必须是某专业的专家。因此,许多在某专业发过论文的(我指的是英文SCI)的作者都会收到审稿邀请信。因此,你在推荐审稿人时,不必太“挑剔”。 建议: 1. 推荐国外发过与你结果、结论相似文章的作者; 2. 推荐你论文中曾引用论文的作者; 3. 推荐你或你老板认识的同专业的教授、副教授。在国际有些影响的国内的学者也可以,这些学者在国内不一定是“牛”人,但深受国外学术界尊重 。 四.关于撤稿 有作者投稿后因种种原因需要撤稿,但又担心编辑不高兴,甚至会被打入黑名单。 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但需要说明的是,你为什么要撤稿?材料方法不可靠,结果不能重复,还是设计本身有问题?这都是撤稿的理由。 但目前因体制原因国内有许多作者一稿多投,当文章被其中一份杂志接受后,作者就开始要求其他杂志撤稿。此种一稿多投的行为为国外学者所不齿。因为这样会浪费编辑和审稿人的大量时间。 五. 如何请国外SCI杂志减免版面费用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是有点小窍门的,比如可以减少使用的图片,将彩色变为黑白等等…… 这里所说的几个问题,可能只是沧海一粟。希望对大家有一点作用。
23444 次阅读|17 个评论
旧作(小合集)
热度 2 xuyingxiao 2011-3-1 11:01
两年前准备出国期间整理的不同时期的部分旧作回忆,现补充科学网上的博文,做个小合集。 旧作-春牛首,秋栖霞 17年前的旧作,做校刊《吃住行》编辑时,写了春夏秋冬四季一个系列,春牛首,秋栖霞,夏季写的是清凉山,已经找不到了,冬季甚至记不得写的啥了。 旧作和老歌一样,每一篇都让人回味起写的时候的场景,回味起一起工作的编委成员。当时还是到打字的地方用打字机打印在油纸上,那个打字机不像英文打 字机只要几十个字母就行了,中文打字机每个字都得有找到单独的字模打上去。校对时发现问题要用油墨整段涂掉重新打印。打印好再拿油纸到印刷厂去印刷。现在 看看落后多了,但那时能变成铅字已经很让人兴奋了,因为再早些很多考卷也得用刻笔刻在蜡纸上再油印。 翻看着目录上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光。 就 旧作-奖品 92年底93年初临近毕业写的,又是近17年了,在系刊《哦,我们》做编辑时发的。当时从小学回忆到大学,如今则是对回忆的回忆了。 文中加入了少许想象,心底里的梦想中,是希望能有个老校长来发奖,但其实是我们的班主任在发奖。 初中升高中时,从农村考入城里的县中,城乡差异加上第一年眼睛近视没配眼镜看不清黑板,尽管一直刻苦努力,农村的尖子生到了县城依旧一直在中上游徘 徊,一直到快高考了才不断攀升到班级里前几名。之前心中一直充满危机感,因为中上游的成绩按惯例高中毕业后能否有书念都比较危险。那时的班主任显然懂得赏 识教育,每次排名时都会为我们发奖,发奖面很宽,尽管只是中上游成绩,还是能拿到个本子。现在已经记不得是不是文中所说的日记本了,也记不得本子派了什么 用途、是不是确实拿来写日记了,但发奖这个场景仍旧依稀记得。 写这篇《奖品》时还带着些许遗憾,大学阶段从贴着最低分数线进大学努力到名列前茅,终以三年总评绝对优势保送研究生,但在学习上的巨大投入并没有带来多少荣誉感,总有些不平。 当初写这篇的主要动机还是这张卡片和日记本。这张卡片是系刊创刊多少周年时韦钰校长为系刊作的题词,高中时就熟悉韦钰的大名,校庆时也看到她和吴健 雄谈笑风生,能看到她对我们系刊、对青年的祝福,当时还是很惊讶的。在随后不知多少次的搬家中,这张卡片一直没被漏掉。去年搬家时还特意想好收好,可惜搬 完竟然找不到了。 在系刊做编辑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学业之外,积聚了我几乎全部的情感和热情,为抑郁的大学生活带来不少亮色。 旧作-沙漠之花 92.12.22 校报《东大青年》,又是近17年前。 前几天有同学说希望自己的女儿初中两小无猜,高中心动,大学恋爱。可惜自己总是晚半拍。 写此文还没见过沙漠,今年暑假去了甘肃算是终于真正见到沙漠风光了。 文中最后一句至今看来仍含糊得很。 出差南京,正好发此文算作一个回忆吧。 旧作-奇思妙想 研究生期间,强制自己降低对学习成绩的追求,转而追求学习之外的成就感,在没有其他渠道的情况下,投稿欲大增。尽管那时还很心疼几毛钱的邮费,一旦 稿件没有录用,邮费就付之东流了。但向外投稿的欲望依旧不可遏制,投稿既满足了雁过留声人过留痕的想法,也让毕业后的简历丰富起来。 初中末期看了日本翻译过来的有关创造思维的书,之后一直到研究生毕业,都在有意识地训练各方面的创新能力。 新型拉线开关的想法成熟于高二前后,但一直没有机会让其有什么结果。本科,这个想法依旧经常萦绕在头脑中,后来在学校学生科协申请到几十元经费,终 于自己手锉、胶粘做了个模型出来。但之后参加个比赛得个鼓励奖就没有下文了,研究生阶段心有不甘,遂投稿发出来,终于了却心愿。 记得本科时还设计过防风窗栓,与新型拉线开关一起参加过学校的科技发明比赛,后来防风窗栓参加了全国比赛,可惜也都没了下文。当时其他系很多同学都 是基于实验室项目做东西用来参加比赛,要占很多便宜。可惜那时进实验室非常难,高考时高分的学习优秀生才有机会跟学校实验室的导师,之后再努力也很难有机 会。不像现在,每个同学都有导师带。 工作以后发现清洁方便钢笔被《家庭生活用品》 转载。 里面最浪漫的当属高楼自动桥,构思时倒没啥想法,拿到刊物时惊讶于画出来的效果这么好,不免唏嘘不已。 ——————– 《发明与革新》1994.5 《发明与革新》1995.2 《发明与革新》1995.1 《发明与革新》1995.7 《发明与革新》1994.6 《发明与革新 》 1995.9 旧作-哲理 对哲理的兴趣始于小时候摘抄的名人格言,高中对哲学狂热,试图挖掘人生的基本原理,并想整理出整个体系。大学时有了免费读书的图书馆,面对如此众多 的图书,世界广阔了无数倍,原有的体系再也容纳不了这么丰富的世界,面对庞杂得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也没有将整个世界纳入一个完整体系的冲动了,不过对一 些短句的兴趣依旧。读研时,自己想了些,也摘抄了一些角度独特的文字。同时那时非常相信理工科的学生应该多一些文科的细胞,在编辑的鼓励下发了一些,但没 能坚持下去。 《中国漫画》1995.2 《中国漫画》1995.9 《中国漫画》1995.4 旧作-你会汉语拼音吗? 这篇写于硕士毕业刚工作不久。 读硕士期间自己凭兴趣发了几篇软件开发的小文章,有了转行到纯计算机行业的底气。不过后来所找的工作是完全换了一个行当,转到IT了,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学。 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Internet像是专门为我而诞生的,个人兴趣和工作完全统一,自己的才能和各级领导全都互补,正向激励之下,对事业的热情刹都刹不住。几年中每个小时都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每天都感觉到自己努力的效果。 在极度繁忙的工作之余,投稿的欲望空前高涨,因为不再要花邮费寄稿件,只需要发个E-mail就行了。由于Internet在国内刚刚兴起,能够接受E-mail投稿的都是计算机类报刊,于是投稿兴趣自然全部转到了计算机方面的技术文章。每月1-2篇,乐此不疲。 人文类文章自然就被迫停了下来,只有这篇,在读研时就想写,工作以后又有感触,于是将本科、硕士、工作之后的感概合并成一个主题投到了《大学生》杂志。读大学时就一直关注着这个杂志,终于在上面发了一篇杂文,也不枉做过大学生了。 工作以后的旧作终于不用再拍照贴图了,直接粘贴拷贝就行了: 《大学生》 1997.3 你会汉语拼音吗? 汉语拼音谁不会?可是数年前我在东南大学求学期间却轮到一位老外教我们汉语拼音。 这位老外给我们上英语外教课,她发给我们每人一个笔记本,让我们每人在封面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并注上汉语拼音。我们都潇洒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注音——26个字母早就写得滚瓜烂熟了。谁知她看了却不满意,给我们教起了写汉语拼音的注意事项: 1. 不要把拼音字母写成英文字母,如“i”不要带上小尾巴…… 2. 拼音要注上声调。“中国人有个习惯,就是写汉语拼音不标声调,没有声调怎么读?”她抱怨道。 …… 我们无不郝颜:自从初中开始练习写英文,我们从来都是按英文字母的习惯来写汉语拼音的,而且自以为很潇洒。 同样是这位老外,我们交谈时说到“东南大学”时都称“Southeast University”,谁知她却听不懂,待解释明白后,她说:“中文校名翻译成英语时应采用汉语拼音,‘东南大学’应翻译为‘Dongnan University’。” 我们心中无不嘀咕:“Southeast University”早就在学校的各个正式场合使用了,怎会改成“Dongnan University?” 但是拗不过她的要求,我们在交谈时都称起了“Dongnan University”,久而久之,竟也觉得这个名称无论怎么说总比“Southeast University”来得上口。 幸而遇上这位老外,使我得以思考汉语拼音的未来:在英文日益普及的今天,汉语拼音在我们的意识中究竟还有多少位置? 我问一个高三学生:能将汉语拼音字母背全吗?背不全,试背了几次,每次总是在中途串读成英文字母了,而有几个字母单独拿出来竟再也想不起来怎么读了!或许我碰到的例子不具备代表性——但愿如此。 大学的专业课上,讲到“灰铁”一词,其代号是“HT”。老教授再三强调:“HT”是中文“灰铁”两个汉字拼音字母首字母的缩写,不要读成英文字母“埃区悌”。可是,在周围“埃区悌”的读音仍时有所闻。 现在学电脑的热潮方兴未艾,中国人学电脑免不了用到中文输入,中文输入方法可谓五花八门,但最普及的无疑仍是只要会拼音便不需任何训练的拼 音输入法。偶尔有个别的拼音拼不出,问周围的同学,回答无疑是一串英文字母的读音,没有人会象小学时学的那样读拼音:H-UI-HUI。 再看电脑内的软件,各种英汉字典、背单词的软件及百科全书层出不穷,但是从前人手必备的新华字典等中文参考工具却不见软件出版。或许已有这方面的软件,因我的孤陋寡闻而未见到,但在铺天盖地的各种英语工具书中难觅中文工具,这本身就已让人思考。 电脑中最热门的当属全球互联网Internet,现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已将国内一百多个高校连入Internet。 Internet中最热门的服务之一是World Wide Web,如在浏览软件中输入“www.shu.edu.cn”便可看到上海大学提供的集文字、图象、声音于一体的Web。在 “www.shu.edu.cn”中,“www”、“edu”、“cn”都是英文简称,分别代表“World Wide Web”、“Education”、“China”。留给汉语拼音的只有中间的“shu”了,代表上海大学,按惯例,使用汉语拼音或其简称,“u”表示大 学(“University”),有的省略“u”。如复旦大学为:www.fudan.edu.cn,上海交通大学为www.sjtu.edu.cn,厦 门大学为www.xmu.edu.cn、南京大学为www.nju.edu.cn……不过,你要是以此类推找其他学校的话,可能要吃苦头了。初上 Internet时,我想找北京大学,尝试了各种可能的组合:bju、beijingu、bj、bju……然而都失败了,后来才知道,北京大学用的是 pku。很显然,这是为了迎合少数人的需要而沿用了“Peking”的旧称。同样,清华大学用的是“tsinghua”,而非规范的“qinghua”。 或许,在汉语日益受冷落的今天,在满街的错别字、繁体字仍屡除不尽的今天,在富裕地区的方言被当作时髦的今天,我所忧虑的太微不足道了。但是,当一届届没有汉语意识的学生成为社会的主角后,谁来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 旧作-网络伦理和社会伦理之双重标准 这篇写于99年,10年前了,当时是刚读博士时所交的政治课课堂作业,并在课堂上作了宣读,主要是角度挑选得好。后来投稿普通媒体没有回音,投学术 刊物又不情愿交版面费,遂发于2000.5.11网上媒体e行为,不算正式发表,这个网站也早就连不上了。不过这篇文章还是被许多文科的学术论文所引用。 有一篇说这篇是这一领域研究的滥觞,当时看到其中有个“滥”字,吓了一跳,还以为说我不好,赶紧查了一下滥觞是什么意思。另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看到北大有个教授在北大学报上的论文引用了一下这篇,那时对名校还是有些崇拜的,不免有些得意。 写这篇前后正是事业、生活发展的最高点,二十六七岁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时候,又经过三年工作磨练如鱼得水,之后不久又有了自己完全负责的项 目。刚 进入文理科院校读博,走在复旦的林荫道上,感觉扑面而来的都是人文气息,人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荣誉上第一次被各种奖项包围,读硕士时所做的项目刚获省科 技进步奖,参与编写的书也获奖了,工作上也刚获学校和上海市的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家庭上刚结婚领证又有了房子结束了十几年漂泊的感觉,人生终于安定了。 网络伦理和社会伦理双重标准分析 随着Internet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了这一新兴的团体中。正如加拿大著名传媒学家麦克卢恩所说,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 环境,Internet也不例外,它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社团,其特殊的属性使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网络伦理观,而其“网民”同时又是社会人,因而不可避免 地会与其社会伦理相互影响。本文分析了这种双重标准的存在,并讨论了其产生原因及其后果和对策。 一、 双重标准 ——客观存在的事实 1. 黑客与窃贼——不同的道德伦理观 在某种意义上,黑客如同我们周围的窃贼,他们往往在“网民”不知道的时候进入“网民”的“家”——电脑中,大肆破坏,或攫取隐私。 令人奇怪的是,对于窃贼,我们周围是一片喊打之声;而对于黑客,人们却表现出了过多的宽容。 在各个高校的BBS系统上,“黑客乐园”之类专门的讨论区比比皆是,“网民”们在此津津乐道地讨论着各种破解别人计算机系统的方法,并以自己破解技术的高明而自豪。而同样是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社会上却是对窃贼恨之入骨,更别说对偷窃技术津津乐道了。 在网络社会之外,人们对于黑客和窃贼也采用了不同的伦理标准:公开讨论和研究黑客的攻击方法能够被社会所接受,而对偷窃技术的公开讨论研究则不为社 会伦理和法律所接受。事实上,BBS站点上众多黑客讨论区和各种黑客攻击方法的出版物的公开存在便鲜明地表达了社会对黑客更多的宽容。尽管有人认为这些讨 论区可以增强防范黑客的意识和技术,但如果有人以增强防盗意识为名而公开讨论和出版印刷各种偷窃技术,无疑会招致各方的责难。此外,当某人被偷窃了,无疑 会赢得很多的同情,而当某公司的服务器被黑客攻破,社会的同情心却很少放在受害者身上,反而对黑客的技术报以敬佩。 黑客会获得人们的敬重,黑客们乐于公开宣称自己是黑客,并可公开聚会讨论。窃贼受到社会的唾弃,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绝不会以成为窃贼为荣。这就是双重标准的直接体现。 2. Web 和书籍——不同的知识产权观 Web从其诞生起便迅速地成为Internet网络的代名词。一个Web站点就像一个出版社,源源不断地向“网民”出版着各式各样的书籍。 作为出版,不可避免地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现在网上到处充斥着文学作品,很多作家的小说均在Web上发布了出来,这些小说大部分都没有经过原作者的同 意,而由某些公司或网民用扫描仪扫描下来,再用文字识别软件自动转换为文字,然后便在各个Web互相复制。而如果哪个出版社如此大规模地、不经许可地出版 各个作家的小说,无疑早就被推上了被告席,并不会引起任何争议。 从法律角度,如果有哪位作家就此打起官司,这种官司必嬴无疑。但现在绝大多数作家保持沉默,只有最近我国文坛几个著名作家王蒙、张洁、张抗抗、毕淑 敏、刘震云和张承志联手状告“北京在线”网站侵权,才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这个官司在法律上最后不出意外地赢了,但仍有很多作家持有不同意见。这表明了对 待知识产权方面,人们存在着双重的伦理观。 3. BBS 和大字报——不同的言论自由观 Internet中的BBS号称无纸化的大字报,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上发表言论。其实,比起大字报,BBS在许多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影响范围之广 和发布言论的方便程度是一般的大字报远远不能比及的,而其隐蔽性也远远胜过大字报:任何人只要友好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便可以通过电话线在各个地方发 表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言论。 刚从“文革”的余悸中白脱过来的中国人还远远不能接受大字报的死灰复燃,而社会对比之更甚的BBS却表现得十分宽容。很多高校和商业站点都纷纷开出 BBS网站,而这些网站的欣欣向荣也的确构成了Internet上一个独特的风景。一个BBS站点一般都有几十个栏目,而大部分栏目都有上千篇文章。尽管 BBS站点最初多是以学术讨论的名义开出来的,但事实上很多BBS站点都开设了新闻时事之类的敏感栏目,有些文章在公开的媒体当中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存在 的,但这些却在BBS上长久地保存了下来,并未被强令删除,而同样内容的大字报恐怕连一个小时也无法存留。 这说明社会伦理与网络伦理在言论自由上有着双重标准。 二、 寻根究底——双重标准的原因 双重标准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因为网络本身是高技术、高智商的象征,而社会上本来就对高技术、高智商存在着盲目崇拜的意识,因而社会伦理往往对其网开一面。这就如同一些杰 出的科学家尽管科学成就非常突出,但在婚姻道德方面却非常堕落,但因其杰出的科学贡献,人们并未对其鞭挞,反而津津乐道其传闻轶事一样,黑客以其高智商赢 得了伦理上的豁免权。当然,这种豁免权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其行为给大多数人的利益带来损坏时,法律为无情地对黑客加以处罚。 双重标准还来源于立法的滞后。Internet刚进入我国时,相关的法律还未来得及对其约束,而人们在建设网络的过程中,也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了拿来注意,而很少会去考虑其法律问题。这就是网上未经许可的文学作品以等的根源。 而当法律终于跟了上来,针对知识产权的立法开始保护网上作者的利益,而有关部门也开始对BBS进行约束时,原有的网络伦理观已经成型,法律只能对其约束而很难改变人们已形成的观念。正因为如此,“北京在线”案虽然是以作家获胜为结束,但却并未阻止网上文学作品的泛滥。 双重标准还来源于网络本身的特点。Internet诞生之初便以其资源共享和学术讨论为其主要特点,计算机本身也为信息复制提供了便捷。“共享、免 费等观念已植入网络伦理的精髓。而当Internet迅猛发展为全球网络,并逐渐商业化之后,网络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双重标准便显现出来。 三、 双重标准的后果及对策 网络社会不是封闭的,其社会成员同时又是现实社会的成员,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双重标准的客观存在,分析其相互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网民们可能不自觉地将网络伦理观念带到社会生活中来。如电子邮件系统管理员可能以安全为借口经常查看用户的电子邮件,在网络社会中这不足为奇,但若天长日久,管理员可能潜意识中将偷拆他人信件也当作小事一桩,当其行为付诸实施后,无疑将为社会所不容。 其次,网络伦理的宽容还可能直接危害社会利益。如国内目前越来越多的黑客时间和社会最初对黑客的宽容不无关系。尤其当黑客将触角伸向证券所、银行时,更是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网络伦理和社会伦理是互相影响的。社会伦理作为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一直存在的伦理标准无疑对新生网络伦理基本框架有着决定作用。双重标准在某些领域 中将由于网络社会独特于人类社会的特点而长期存在,而在大部分领域中,双重标准的存在也反映了当前社会伦理的一些不完善之处,这将促使社会伦理进一不走向 完善,从而消除标准的双重性。 而目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网络伦理加以约束,以使其正常发展。 1. 加强立法。以立法约束和规范网络伦理,使之不至于触犯社会利益 2. 加强引导。大力宣扬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将其引导到与社会伦理大致一致的轨道上。以前有位科幻作家为约束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提出过机器人三定律,而针对 网络伦理,也应制定出相应的伦理规范加以引导。如美国国佛罗里达亚特兰大大学的瑞诺迪(A·H·Rinal di)教授提出了电脑伦理十诫: 1.不可使用电脑伤害他人。 2.不可干扰他人在电脑上的工作。 3.不可偷看他人的文件。 4.不可利用电脑偷窃财务。 5.不可使用电脑造假。 6.不可拷贝或使用未付费的软件。 7.未经授权,不可使用他人的电脑资源。 8.不可侵占他人的智慧成果。 9.设计程序之前,先衡量其对社会的影响。 10.用电脑时必须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与体谅。 这些都是一些有益的尝试。 网络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双重标准尚未引起关注,本文提出了笔者的一些粗浅思考,旨在抛砖引玉。 旧作-我心目中的电子图书阅读器 作为非纯技术的文章,这篇是读博期间唯一一篇正式发表在刊物上的,也是最后一篇。之后至今不再发表了。 本是一个已经拖了很久的约稿,甚至编辑都已经换了,但还是发了一篇过去。 当时读博已经近一年,此后,价值观不得不从技术文章转向核心期刊和权威期刊学术论文,非技术类文章彻底停了下来,技术文章也努力压着自己尽量少写,转而开始写书和写学术论文了。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0.12(上) 电子图书有很多优点,但我仍然钟情于手捧一本纸质的图书,细细品位。现在有电子图书阅读器,可以捧在手中阅读,尽管它有很多优点,但我觉得只有它在以下几个方面能与纸质图书相比时,才可取代纸质图书。 1.书要可“翻” 电子图书实际上是不可“翻”的,它只能上下滚动,这种滚动和翻动的感觉是不可相比的。我心目中的电子图书阅读器和普通的书一样,有多张书页(手感和厚薄也和普通的书页一样),像普通纸张一样柔软而可以弯曲。当然其页数不可能像真的书那样多,但至少要像一本薄薄的手册。 一本书的内容有多有少,如何在这薄薄的电子图书阅读器中显示这么多内容?其实电子图书阅读器当于显示器,即使只有一张纸,也可通过翻页按钮 显示其他页面。当我将薄薄的手册般的电子图书阅读器从头翻到尾之后,只要按动一个按钮,书中剩下的内容就又可以重新从书的第一张“纸”开始显示了。 这样,既满足了“翻书”的需求,又具有电子图书高容量的优点。在外观和手感上,它和普通的书一模一样,而本质上它只是一个阅读器,其存储器中可以包含上千本书,并可从计算机中拷贝新的书。使用切换按钮可以选择这个阅读器阅读哪本书。 这种书的所有技术难点实际上集中在这个既可显示文本、图象,又具有纸张一样手感、且价格不能太高的“书页”——显示器上。但只要这一点突破 了,读电子图书的感觉和读普通图书的感觉已经没有区别了,而同时又具有电子图书的高容量、低成本、易于编辑和查找等优点。这时,电子图书取代纸质图书的时 代已经开始了。 2.书要可以“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但在电子图书上写写划划的感觉和在纸质图书上的感觉目前完全不同。很多时候我宁愿将电子图书打印出来,然后再在书上作笔记。 电子图书如果光实现了可“翻”,而不能在可“记”上有所突破的话,只能在一些消遣的书籍市场取代纸质图书,而在学习、研究类的图书中仍不可 能取代纸质图书。而要实现可“记”,则对“书页”——显示器有了更多的要求,它应该像触摸屏一样可以感应电子笔的移动,读者在看书时可直接在“书页”上写 写划划,而且所写的东西可以按照书写时的笔迹和在书页中的位置一起保存下来。这一点在技术上应该不算太难,实际上现有的触摸屏以及汉王手写笔等已经可以做 到了。但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直接在如纸张般柔软的屏幕上写字,而且要能写精细的小字,就比较难了。 如果再结合汉字手写识别系统,在屏幕上书写的内容既可保存原笔迹又能够进行汉字识别,则这种书还会受到作家的青睐。因为它已经和作家原有的写作习惯一模一样,又同时具备了电脑写作的各种优点。 相信几十年以后,我们还像现在一样手捧着书流连在柳树下、小河畔、石桌旁,或坐在车上、躺在床上,时而在上面写写划划,其感觉和现在所读的 书没有什么不同。但这本书的肚子里实际上已装满了我们所有的教科书、练习册、工具书,包括所有的各科作业、心爱的日记,甚至包括学校的整个图书馆。 而这一切,都依赖于那像纸一样薄而柔软,能清晰地显示存储器中的文字和图片,又可直接用电子笔在上面写写划划的“电子书页”的问世。 旧作-希望与哀亡 博士毕业之后,借着惯性,第一次出国,职称也升了,独立编写的书也出版了,尽管远超出“而立”的要求,但未来已不再如读博时充满无限可能了,无边无际的彷徨不可避免地弥漫过来。 告别旧的福地,投入新的单位,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虽然新的单位有更完善的制度、有与国际接轨的理念、有充满活力的同龄人、有着梁祝的传承、有着老大文化,一切都充满着亮丽的风景。但抛弃一切,一切从零开始,既需要挑战自己的勇气,又需要挑战自己对职业的忠贞。 这两篇旧作离得很近,一篇充满希望,是为学生实践总结报告写的序;一篇满是哀伤,是在BBS上送别自己的学生。现在看来,冥冥中似乎预示着希望与哀亡交织的未来。 送别永峰 经常路过北宝兴路殡仪馆,看着它越修越豪华,却没想到今天要在这里送别我的学生永峰。 以前参加过追悼会的人常对我谈起对人生和生死的顿悟,自小看淡生死的我,在平生第一次参加追悼会后,却只有心痛,因为这是本不该逝去的生命。 至今仍恍若隔世,不相信感冒也会将永峰从我们身别夺走。尽管病情受到耽搁,尽管发病危通知时心肌已经受损,但在换心脏早已不稀奇的今天、在布满各种仪器全天监护的病房中,谁都没想到生命会如此决然而去,并且流逝得这么快。 2号沈父还充满希望地谈休养好了抓紧补习学业的事,沈母还说永峰很老实,要我在其复学后多多照应,永峰尽管面色苍白不能说话,但仍满面微笑地向我和 同寝室的傅XX挥手。2号晚上沈父还说病情好转了,大便出来了,能吃东西了,正在很不好意思地吃我送的苹果。谁会想到3号会突然急转直下,直至4号凌晨的 无法挽留。 逝者是生者永远的痛,何况这是本不该如此逝去的生命。如果我能在平时对其多些细致的关心,如果周围的同学和他自己能对病的凶险多一份认识,如果XX医院在其刚开始看病时能多尽些责任,如果XX东院有最好的医生,如果不是处于国庆长假,一切或许会是另一个结局。 追悼会上老大沉痛的声音、同学哽咽的话语、李X断了线的泪滴、沈父哭泣地回忆沈永峰从小到大点点滴滴的往事、沈母欲绝的痛哭,无不令人动容。我盯着永峰的遗容,脑海定格着最后一面他的微笑,一切似乎仍旧是一场梦。花海中,愿永峰年轻的灵魂能在天堂中与我们相通。 写于2005.10.6 复旦百年青春万载支教 序 你我的苹果彼此交换,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你我的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当艰苦的革命老区的精神与繁华都市学子的知识相交换,结果将会是什么呢? 江西万载,一个有名的红色革命老区,穷乡僻壤的小县城。复旦百年校庆之际,当我得知我的几个城市里泡大的学生冒着酷暑要去那里支教的消息,不禁默默地为他(她)们祝福,期待着他(她)们的成长与归来。 接下来的一系列准备工作让我对这些孩子们刮目相看:从前期的活动整体计划书、网站宣传到学校及当地媒体的联系、行程及住宿的安排,都周密有序。最难 能可贵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们还细心地对当地学生及老师的计算机水平作了详细的调查,而后按照各人的特长分别担任不同的主讲老师。应该说,前期的准 备让我对他(她)们这次的红色之旅有了信心,相信这次行动对他(她)们乃至其他的学生们会有很大的触动。 终于,他(她)们洋溢着欢笑和思考回来了。虽然风尘仆仆但却收获多多:从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换到与老区质朴师生的交流,从百年复旦精神的传播到老区革命精神的继承。其中最值得记忆的部分,都保存在这一百多页的实践报告中了。 当革命老区的精神与繁华都市学子的知识相交换,革命老区收获了知识。而这知识不是普通的用以果腹的苹果,而是一粒粒种子,播撒在老区每位学生和教师 的心里,并将由老区的教师继续精心地培育。而这些种子最终将在每个学生的身上发芽成长。在这同时,我们的学子开阔了眼界,历练了人生,收获了经历、友谊和 精神,而这也将不断地滋养着我们学子今后的成长。 徐迎晓 2005.9.14 YC华丽转身,众博主惺惺相惜 这篇旧作的主体写在班级博客,是开始坚持写博客的开篇之作。一年多后,来美一年,正好又看到YC休博时大家的离别气氛,遂翻出此文加上新内容一箭双雕地纪念一把。纪念自上外以后开始的新生活,怀念旧YC——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掺和新YC——科学网的最佳游客。 阿凡达IMAX 3D——科普之旅 临出国前写的一篇很花功夫、很花银子的博文,为了一场电影将自小感兴趣的3D技术系统地好好研究了一下。 “破案”手记 在科学网发的第一个被精选的博文,用科普的笔法把记录了出国以后的一次技术工作。
个人分类: 生活|5029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中国报人胡政之
热度 1 gongshiliang 2011-2-17 20:14
中国报人胡政之 【作者:蔡晓滨 摘自新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报人》一书】 如果说“大公报”三个字无法从中国现代史上抹去的话,那么“胡政之”三个字,就应该与“大公报”共生共存,传诸后世。 胡政之对《大公报》的最重要贡献,是发现、提携、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编辑记者,如徐铸成、范长江、萧乾等。 【一】 徐铸成早期在《大公报》的最为得意之作,是三下太原,搞清了冯玉祥的行踪之谜。 北伐胜利后,国内形成了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四大军事集团。他们貌合神离,争权夺利,没有一刻消停。果然,北伐后不久,就爆发了蒋桂之战、蒋冯之战。蒋、冯大战中,冯玉祥本有望获胜,可蒋介石暗中收买了冯玉祥的部下韩复榘、石友三,韩、石阵前倒戈,冯玉祥大败,只得宣布下野,阎锡山与冯玉祥是拜把兄弟,借此机会,阎锡山将冯玉祥请到了山西可冯玉祥此去之后就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一下太原,二下太原,徐铸成都想方设法,采访到了戒备森严中的冯玉祥,在《大公报》上发出了报道,国内为之轰动。1930年暮春,交游甚广、消息灵通的张季鸾,预感太原政局将有重大变化,立即派徐铸成三下太原,务必采访到真实消息和第一手材料。 冯玉祥被阎锡山扣在山西后,冯的部下愤愤不平,蒋介石趁机做冯玉祥部下的工作,提出联冯反阎。冯的旧部密谋后同意,三路大军开始行动,计划分别攻击阎锡山控制的河北、北平、天津。阎锡山闻讯后慌了手脚,求救于冯玉祥。冯玉祥答:“只有让我自己出马、让我带五百万元,还有军械,一到潼关就下令和你一起讨蒋。”阎锡山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如此,冯玉祥化装后,于4月11日晚极其秘密地离开了太原。 冯玉祥走后的第二天,毫无头绪的徐铸成来到山西大饭店冯玉祥留守处打探消息,只见冯的秘书们正在围桌打麻将,其中居然有冯的机要秘书雷嗣尚。徐铸成知道冯玉祥治军甚严,如果他在太原,他的属下是不敢如此放肆游戏的。记者的敏感让他嗅到了异常。他立即赶到能参与冯玉祥内幕策划的刘志洲府上,寒暄过后,徐铸成貌似不经意地问:“冯先生已离开太原了?”刘志洲脸色大变:“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是千万不能发表的。” 摸到了真实消息的徐铸成,急于将信息传回编辑部。到电报局一打听,这几天控制得特别严,就是一般的商业性电报,也得检察官盖章方可拍发。徐铸成忽然想到,电报局一姓杨的发报员与他是老乡,他便约他出来吃饭。席间谈到,有位亲戚新遭丧事,要通知天津亲属,可否发个电报。这位老乡想了一下说,可以,趁检察官每一小时出去抽鸦片时,就立即发出。徐铸成立马拟了电文:“天津四面钟对面胡霖表兄鉴:‘二舅真晚西逝,但请勿告外祖,以免过悲。寿。’”天津四面钟对面就是《大公报》报馆;胡霖是胡政之的本名,没有多少人知道;“二舅”即指第二集团军司令冯玉祥;“真”是11日的韵日代号,“西逝”即是西去;“勿告外祖”是指不要公开。 胡政之、张季鸾接电后,自然心领神会。第二天《大公报》头版头条旁,用五号字发了一条消息:“北平电话,据太原来人谈,冯玉祥于十一日起不见客”。消息发表后,张季鸾走访第二集团军驻津代表林叔言,谈及冯玉祥已离开太原,林叔言绝不相信。三天后,冯玉祥现身潼关,下达了进攻令,林叔言才恍然大悟,不禁对张季鸾感叹:“你们的记者真是神通广大啊!” 徐铸成是胡政之慧眼发现的最得意的人才。 【二】 1930年代初期,颠沛流离的范长江来到北京大学读书。为解决衣食温饱,范长江给北平的《世界日报》、《北平晨报》和天津的《大公报》、《益世报》当起了通讯员,报道一些北大校园里的文化消息,挣点稿费,聊补困顿。胡政之很快发现了范长江的新闻潜质,他让《大公报》驻北平办事处的杨世焯、洪大中找到范长江,聘他为《大公报》通讯员,每月固定津贴十五元,不再按稿计酬,条件只有一个,范长江必须独家为《大公报》供稿。 范长江一直有去中国西北部采访的念头,起初联络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在报纸上发广告,招募赞助和支持者,以完成西北考察之壮举。无人响应。范长江拟定了详细的考察采访计划,交给了《世界日报》采访部主任贺逸文。范长江觉得,《世界日报》就在北平,沟通交流起来方便一些。再者,《世界日报》在北平乃至全国有相当的影响,会需要这种大气度的采访。《世界日报》社社长成舍我对计划本身挑不出毛病,可他悭吝成性,对采访需要的几十至上百元钱,真是舍不得拿出来,犹豫再三,他将计划书退给了范长江,找个借口说:“《世界日报》不需要这类报道”。 范长江转投了《大公报》北平办事处的洪大中。洪大中兴奋不已,立即交给了天津总部的胡政之。胡政之阅后,第一时间约见了范长江,同意范长江的采访计划,聘他为《大公报》特约通讯员,提供路费,出具介绍信,稿费从优,并预支了部分稿费。起初,范长江担心《大公报》不同意,开出的条件很低,没想到《大公报》全盘接受,还给予了许多优惠。 1935年7月起,范长江从四川成都出发,开始了他著名的旅行考察。他克服重重困难,马不停蹄,舟车劳顿,历时十个月,行程六千余里,足迹遍及四川、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西北五省区,历尽艰辛采写了大量的报道,在天津《大公报》上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范长江在这些报道中,第一次披露了红军长征的消息,客观报道了西北战局。他采写的军事题材的报道有:《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长安之瞥》、《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从瑞金到陕边》等。他还考察了河西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写出了《弱水三千之“河西”》。还对刘志丹做了实事求是的评论,认为刘不是绿林好汉,刘的活动是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大公报》出版部根据胡政之的指示,于1936年8月将范长江的通讯结集成册,取名为《中国的西北角》出版,在全国发行,“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不得不再版九次,发行十几万册,一时风行全国。 【三】 1943年年底,萧乾正在剑桥大学动手准备硕士论文时,胡政之随中国友好代表团来到了英国。在剑桥访问的那个周末,胡政之约见了萧乾。他开门见山地说:“我不是来这个大学城看风景名胜的,我就是要把你从这个古老的学院拉出来,让你脱下那身黑袍,摘下方帽,到欧洲战场上去显一显记者的身手。” 他摊开那双厚实的手掌,眯着高度近视的眼睛对萧乾说:“现在墨索里尼完蛋了,纳粹给红军在斯大林格勒打得落花流水,我看西线不会沉寂多久了:盟军非反攻不可,把纳粹德国夹在中间打。”胡政之的眼中,充满着希望的光辉,“从个人来说,你的机会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赶上,这回,机会轮到你了。问题是:你还迷信什么学位,当个无声无息的学者呢,还是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大干它一场?” 胡政之向萧乾谈了他的具体设想:“前二三年你只是咱们报的兼任驻英特派员。因为你还在教书,随后又读起书来。现在我要求你拿出全副精力,成为咱们报正式的特派员兼伦敦办事处主任。”胡政之的劝告太有鼓动性了。学期一终了,萧乾就脱去黑袍,走上了战地记者的岗位。 一年多后,胡政之赴美国旧金山参加联合国制宪大会,电告正在伦敦的萧乾赶往旧金山报道此一轰动世界的重要新闻。在美国,萧乾既是记者,又是助手,协助胡政之做了许多工作。一天,胡政之对萧乾说,今晚苏联代表团团长莫洛托夫要宴请中国代表团,你就不必参加了。也就是说,萧乾有了一个晚上的自由活动时间。 优哉游哉的萧乾,吃罢晚饭,休息了一会儿便上床了。还未睡着,电话铃急促地响起,拿起听筒一听,是胡政之的声音。他急急地说:“你务必马上来一趟,一切见面再说。” 萧乾匆匆穿上衣服,下楼拦了一辆出租车,赶到了苏联代表团驻地。只见胡政之已经焦急地等在旅馆大厅了。他说:“刚才莫洛托夫向宋子文碰杯敬酒时说的话给我听到了。翻译出来就是:欢迎中国代表团到莫斯科来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胡政之得意地说:“我赶紧装作解小手就溜出来给你打了那个电话。” 说完,胡政之挥挥手向电梯走去。他要赶回去照旧参加宴会。萧乾一个箭步蹿上人行道,招手喊了一辆出租车,向大西洋海底电报局疾驰而去。他给《大公报》发了一个特急电报。第二天,这消息加上花边,在《大公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出来。胡政之与萧乾,用他们的新闻敏感和技巧,联手接力,抓到了一条重大的独家新闻。 1948年4月24日夜间,胡政之在香港《大公报》审发大样时突然晕倒,医生救治后,疑为肝硬化。27日,在同仁的劝说下,胡政之飞沪就医,此后缱绻病榻,一蹶不起,维持了整整一年之后,于1949年4月14日逝世于上海。 【 摘自新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报人》一书 作者:蔡晓滨 】
个人分类: 集对分析|2025 次阅读|0 个评论
编辑部的读书活动
slowlight 2011-1-14 13:04
编辑部有个书柜,专门放些与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无关的“闲”书。闲书多是编辑部购买的,本人负责采购和管理,算是个“掌柜的”。读书本来是个人的事情,不需要别人强迫,但形成一个读书学习的氛围对编辑部有好处,可能算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吧。同时这对编辑个人也有好处,读书能让人保持对理想的追求,不管这个理想是否是当编辑。 所里有图书馆,除去一些专业的图书,关于社会、科学的大众读物也有一些,但就我了解去的人不太多,不知道什么原因。也许是嫌麻烦,也许是大家真得太忙,一点空余时间都没有。 编辑部买的这些书,看得人还不少。算起来大约集中买了三四次的书,有的书大家很欢迎,也有的书目前为止还没有说特别喜欢。看来选材方面还得努力。 下面就晒一下其中的一些图书,也欢迎科学网上的高人能推荐一些。 白岩松是大家认为CCTV比较有文化的,经常出现在新闻1+1中。据说他不用电子邮件,还不会打字,不知是真是假。李开复是我比较尊重的一位青年导师,看看他的经历,即使不能复制,也能让你心潮澎湃一次。还好,没有买×××的谁的成功可以复制。 看到当今学术界的种种丑陋行为,很多人都很羡慕民国时期中国的学术风气。但那时的科学家全都是翩翩君子吗?不见得。台湾也是大家感兴趣的地方,看看它的历史,能否给眼下的社会开一剂良药。 我们在慢慢地长大,父母却在慢慢地变老,我们的下一代也在不断长高。角色变了,不能再向父母要这要那了,我们需要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身体健康。以前严厉的父亲也已经把你当作大人了,很多时候会听从你的意见,而你也不再怕他了。亲爱的父亲母亲,我们能为你们做些什么呢?为人父母的朋友,开始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了,随着他们的长大,命令式的沟通已经不再起作用了,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既有自己的个性发展又能知书达理,明白尊老爱幼?看看龙应台的经历吧。 除了工作,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让这个世界更美好,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房子车子。 一起思考一下社会、法制,在发现自己家的东西有问题时,去别人家借一个新的来,不一定很好用,但可以作为维修的参考。 2011年应该还会继续读书活动,同时也会考虑开展一些小活动来使这个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5104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期刊编辑的前途
热度 1 slowlight 2011-1-10 21:41
学术期刊编辑的前途,这个题目已经趟在草稿箱好久了,没有动笔,确实有些顾虑。不想给新入行的编辑以自己主观的影响,希望他们能探索自己的职业之路,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但回想5年来的工作及今后的计划,作为阶段性总结,给自己以教训,给他人以借鉴,也许有点意义。 学术期刊编辑是没有钱途的行业,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这个很多人都知道。在这里我不想说那些靠版面费发横财的人,因为那毕竟是少数。相信有不少人,特别是从事编辑多年的朋友,都计算过自己的收入在朋友圈子里面是高还是低。 有不少人不甘于现实,跳出了这个圈子,当然也还有一些人在坚守。走的人有风生水起时,留的人也有衣带渐宽处。走的优秀,还是留的优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 从招聘的情况来看,应聘编辑的至少是本科毕业,硕士毕业的不少,博士毕业的也逐渐增多。刚刚毕业的学生,都想在工作岗位上大展宏图。求职的压力,让大部分毕业生十二分地认真对待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在经历了从学生到工作人的转变过后,一年也可能是半年,这些曾经的新人都会思考工作前途这个问题。这个职业我是否喜欢,它能否给自己养家糊口的回报? 具体到学术期刊编辑,情况有点特殊。学术期刊不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竞争的东西,这就意味着一个人或者他的团队工作非常出色,也有可能得不到在其他行业应有的回报。当然,在眼下的中国,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范例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这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但也不是一个非常稳固的体系,除了有限的几个以期刊出版为主业的单位外,大部分的学术期刊编辑都处在所在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团队之外,只能努力工作以免自己被遗忘。这是客观现实,在以教育、科研为主的单位里面,要求把期刊工作做在多么重要的位置,不用说别人不能理解,即使是编辑自己也感觉不可能。 我们没有太多的理由埋怨我们的大学、研究单位,是历史留给了学术期刊编辑一个这样的角色。 很多编辑已经习惯了在没有闪光灯的角落里面默然劳作的状态,年复一年。我很是担心,如果有一天学术期刊出版市场开放,这些散布各个角落里面的人,会不会被各公司挖走,成为中国自主学术出版事业的最强竞争者? 当年薪只能购买当地几平方米房子的时候,要求自己或者他人坚持信念,甘于清贫,已经有些残酷。慢慢地看惯了身边的同事进进出出,没有了失落,只是偶尔会想:如果大家还能一起做事,这会是一个多么好的场面啊。 前途问题考验着每一个人,走了的,还有留下的。我们为什么留下来?有人习惯了学术编辑相对平静和寂寞的工作状态,做好手头的工作,享受寂寞与平淡。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作编辑可以有正当的理由看很多的书,工作在文字间,生活的文字间,与文字交朋友,从一而终。所以,编辑有机会看透一切,又安于现实。编辑是个寂寞的职业,不是说他不需要与别人交往,而是交往的太多了。 也有人把编辑工作当作是职业的最后一个选择,说不上喜欢,只是工作已经程序化,激情已经褪色。上班,下班,一天下来有什么收获,一年下来有什么收获,不知道。 抛却经济上的考虑,具体到每一个编辑岗位,如果不时刻想着如此努力工作,那点工资是不是值得?的工作哲学,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是很多企业成功的秘诀,也是很多人成功的理由。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努力工作就是忠于自己的选择。 我们可以悲观地看待学术期刊编辑的前程,但现实中的希望也并非完全没有。有很多的前辈正在为了编辑的前途而努力着,他们的努力很多时候是回报给了我们这些后来人。我们也应当认真地向后传递希望的火炬。 对于年轻的朋友,我还是愿意大声说:欢迎你们,这是一个能给予你足够回报的职业。 有人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所以,作为学术期刊编辑的前途本来就没有问题,只是我们想得太多了。 关于学术期刊编辑的前途,你有你的答案。
个人分类: 生活心情|33219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张月红:重视学术伦理是学术界和出版界共同的责任
readnet 2011-1-7 10:13
重视学术伦理是学术界和出版界共同的责任 作者:张月红   2010年12月出版的《伦理编辑(Ethics Editing)》有一段百字有价这样说:看到的不再是完全可信的,很久以前,人人都知道照片不能说谎,但今天的图像处理使它成为过去。同样,已经发表的研究结果也不一定是真实的。科学文章实质性的评估是出版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遗憾的是,今天学术期刊的编辑正在增加时间去查对学术不端   2010年11月30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召开的科研诚信建设与学术不端行为防范第53期双清论坛上,笔者从编辑的视角再谈学术抄袭(剽窃)现象、原因及问题。抄袭(剽窃),在学术圈是涉及道德伦理的极端贬义词之一,所以,再谈这个主题不免会让人产生逆耳心理。但学术界和出版界的确要有一套共同遵守的学术品德和行为规范。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要有个尺度。    抄袭与法的关系   譬如抄袭(剽窃),究竟什么情况下要严格自律?在何种程度下触犯法律?最近看了一篇很有借鉴意义的文章,题为《剽窃与法(Plagiarism and the law)》,作者从法律的视角评述了抄袭(剽窃)的性质。文中说,抄袭(剽窃)一词由来久远,与文字历史一样久远,无地域之分。抄袭(剽窃)是指对他人的文章或想法未引注或说明的拷贝,对它的界定一直较为模糊,至今还游离在知识产权和版权法条款的边缘,其产生的不良后果会触及法律及侵犯法律;而版权一词有案可查仅300年历史,且有国之差。版权是指未经授权的拷贝,会产生经济利益,直接触犯法律。    对于国际出版界从形式到内容所划分的8类抄袭(剽窃)现象与法之间关系的解读,对学术圈和出版人很有启发。    1.自我抄袭,也称重复出版或腊肠现象(self-plagiarism or salami-slicing,duplicate publication)。即把一篇长文章拆散来发表。这里指作者重复使用本人实质性的研究内容去发表多篇文章而不作任何解说。尤其是一稿多投,如果作者与不同期刊签署了版权委托书,则该行为涉及侵权;但若两篇文章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大致相同,文字有异,则不涉及版权问题,但涉及抄袭的量度须依据期刊的政策而定。    2.少量抄袭(minor plagiarism),指少量文字和句子的抄袭,一般不涉及版权。    3.逐字抄袭(literal,or word-for-word plagiarism),指大段或逐字逐句抄袭,或只改题目及文摘就变成一篇新文章或书的新章节,这种现象涉及造假,严重侵犯版权法。    4.图像抄袭(image plagiarism),指图表、照片等剽窃,有涉及版权之嫌。    5.思想抄袭(ideas plagiarism),指实质性的内容剽窃,即使文字不同,也严重涉及版权。但如果没有直接剽窃原文,即使剽窃了思想,有时也会滑离法律的惩罚,所以说,版权法也会犯保护了狐狸而非野猪的错误。    6.猎枪抄袭(scattergun plagiarism),对别人的文字、设计,或其他内容随意取而用之,不做任何引注和致谢。但若不涉及实质性内容,只能定义为剽窃,不一定涉及侵权。   7 .引用抄袭或称引用健忘症(citation plagiarism or citation amnesia),在引用标注后大量抄袭原文,用走捷径的方式混淆了文字内容的归属。这属于游离在版权边缘的剽窃现象。 8.批量抄袭或盗版(wholesale plagiarism or piracy),主要指书及电子产品的复制等,若产生经济利益,即严重侵犯版权。    抄袭的诱因    作为期刊编辑,笔者根据从实际工作中所见到的各种案例,以及近距离地与国内外同行及作者的沟通,剖析抄袭的诱发原因大致有几点:1.科研跟踪阶段存在的普遍问题;2.急功近利的催化体制;3.文化理念中的认识差异以及伦理教育的欠缺等等。这些原因有待探讨和循证,这里仅粗浅地谈一点个人看法。    1.科研跟踪阶段存在的普遍问题。    坦率地说,30年前中国的落后我们是有切身感受的,但我们20多年的拼命追赶让全世界都目睹和证明中国正在经历历史上空前的时期,国民经济的快速提升确实让中国人挺直了腰板。这也正是中国科研跟踪大于创新的时期,我们的一些成果与论文有模仿和参照的痕迹,本不奇怪,这样的例子同样出现在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俄罗斯、土耳其、伊朗等。但当中国科研投入和产出的提升让她充满着希望,国内外把目光聚焦在中国迈向科技强国的第二步时,是振兴中国原创、严正学术诚信,如期迈向科技强国的行列,还是继续满足一些模仿,进而追求大而空的捷径成果,任其滋生学术腐败,错失时机呢?现代历史上的确有这样的样本,如美国萨培教授举例:在亚洲,同是美国同盟的菲律宾,正是由于腐败使其经济落后了50年;在欧洲,意大利有一批非常优秀的科学家,如果不是政府对腐败的手软,它本可以与德国、法国、英国、瑞士等并驾齐驱。相同的问题也发生在多年前的台湾地区,盗版书、音乐、软件,以及工业产品等,后来他们意识到如此下去只会弱化地区实力发展,所以地方当局开始实施法规,努力提高原创技术,增强竞争力。    2.急功近利的催化体制。    我们应该客观地承认,在中国快速发展阶段所制定的一些相关政策对促进中国科技快速提升功不可没,而且至今仍然有一定的意义,如关于SCI评价问题,我们有谁能否认在SCI数据库11631份期刊(SCI为8224份;SSCIAHCI为3387份;其中来自欧洲49%;北美38%;亚太地区9%;拉丁美洲2%;中东和非洲1%)中,中国的期刊(152份)所占份额(1.3%)与其论文产出世界第二不成比例呢?所以SCI这个指标一时还不能退出历史舞台。    当然,前期的一些评估体系也无可厚非地为学术不端滋生了急功近利的催化土壤。所以,要做科技强国,将评价重心从数量转向质量刻不容缓。最近7位美国学者也在《自然》发文褒奖论文质量而非数量(Reward quality not quantity),指出并非只有中国追求论文数量,如德国国家研究基金(DFG)的申请只要求5篇文章,而美国(NSF)却要求10篇。他们也疾呼各大学在晋升和争取终身教授职位时限定文章数量,这样会使科研人员潜心于修成正果,发表实质性的研究文章。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有关部门和高校已经在制定和修改新时期的新政策。    3.文化理念中的认识差异以及伦理教育的欠缺。    关于抄袭(剽窃)认识中的文化差异,俄罗斯医学循证学会主席Valssov先生在2010年COPE(全球出版伦理协会)年会上作了题为《文本归属权是一个西方的概念吗?》的报告。他说:俄罗斯文化中有很重的集体主义元素,帮助朋友的盛行超过了对学术诚信的关注,就像在亚洲文化中抄用别人文句或许从传统上是对权威专家的学习和尊重,俄罗斯之前没有国家层面或基金学会等独立的实体去管理和监督学术不端,直到2009年,莫斯科国家大学才引进一系列学术伦理的法规,将抄袭(剽窃)界定为学术不端行为    最早的版权概念源自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即1556年规定印刷商必须去文具大厅(StationersHall)注册许可证,至1710年第一份保护书商与印刷商的圣安妮(Anne)版权法令出笼;到1911年(美国是1909年)现代版权法的诞生,其版权法令从当时的37章节,增至1988年的306章节,及2006年10月颁发高尔半岛知识产权综述(Gowers Revie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反映了Copyright一词从16世纪保护印刷商&书商为前提,而逐渐向保护著作权为目的发展的历程。我国版权研究所于1990年成立,中国著作权法于1991年6月1日起实施。应该承认,我们的版权意识和对知识产权的敬畏在认识和完善方面相对滞后。 再如王小凡教授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所举中国某赴美研究生开卷考试整段抄袭老师综述文章之例(见2010年7月27日《科学时报》A1版《美国学术界关注中国科学道德问题》),以及我们常发现的一些作者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常常有过不知错等,这些也许就缘自文化认识上的差异,因为我们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教育缺乏这种明确的伦理规范指导。如哈佛大学关于抄袭的条规指出:如果你的句子与原始资料在观点和句子结构上都非常相似,并且结论与引语相近而非用自己的话重述,即使你注明出处,这也是抄袭。你不能仅仅简单改变原始资料中的几个词语或者对其进行摘要总结,你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和句子结构彻底重塑你的总结,要不就直接引用。我们的大学有这样明确的警示细则吗?    共同的责任    2010年科学网讨论最多的是科学诚信问题,说明大家认同中国科学在走向强大的时候,正面回应和反省学术圈暴露的问题是提升中国科学原创力的最佳时机。    实际上,近年来全球都在重提学术伦理问题,如自1997年成立以来,COPE(全球出版伦理协会)每年都召开不同主题的学术诚信研讨会;2007年和2010年分别在里斯本和新加坡召开了第一届、第二届学术诚信国际研讨大会;2008年由多家国际出版商参与研发的可用于甄别剽窃项目的Cross Check一举获得了全球最佳出版创新奖等,说明学术界和出版界有共同的责任去维护科学的诚信和尊严。 (作者为浙江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个人分类: 办刊之道|2381 次阅读|1 个评论
Latex 对程序源代码编辑 总结
热度 2 dalilijiang 2011-1-6 17:02
Latex对程序源代码的编辑有多种方式。 1. 对程序源代码的直接输出。 \begin{verbatim} ⇒程序源代码 \end{verbatim} 这种方式就是对\begin{verbatim}和 \end{verbatim}中间内容的直接显示,版面效果不佳。 其效果如下: 2. 应用listings宏包对程序源代码的高级编辑(主要应用于C、C++等) 应用listings宏包可以对程序源代码的关键字、自定义符号等进行特殊显示,如变换颜色,加粗。还可以自动显示程序行数。 但是,若程序中有中文说明,应用此宏包需使用escapeinside=``,即用符号框选,以便对中文进行显示。 \usepackage{listings} %添加宏包 \lstset %定义程序代码显示版面,可自定义。 { language=c++, numbers=left, numberstyle=\ttfamily\scriptsize, backgroundcolor=\color{grey}, frame=trbl,framesep=5pt,framexleftmargin=8mm,%frameround=tttt, basicstyle=\ttfamily\small, keywordstyle=\ttfamily\bf\color{Blue}, ndkeywordstyle=\ttfamily\bf\color{Brown}, commentstyle=\color{DarkGreen}, identifierstyle=\ttfamily\color{black}\bfseries, stringstyle=\color{pink}\ttfamily,showstringspaces=false, breaklines=true, escapeinside=``} \begin{lstlisting} `⇒程序源代码` \end{lstlisting} 其效果如下 3. Fortran程序源代码的Latex编辑 (1)一般Fortran习惯用大写字母,其程序源代码的大小写切换方法在Tex工具栏内就可以实现。其方法:\Edit→\Change case。 (2)Fortran程序源代码关键字的识别和显示。 其效果去下: 对于Fortran程序源代码需要用另外的方法对其进行高级编辑。
个人分类: Latex|14059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生是一种态度——致科学网编辑
fs007 2010-12-13 05:47
寻正 现代病理学的创始人鲁道尔夫*凡尔绍(Rudolf Ludwig Karl Virchow)曾说过, Medicine is a social science, and politics is nothing else but medicine on a large scale.医学是社会科学,政治无非是更高层次的医学而已。 科学工作者也需要一种人生的态度,仅仅是关注自己领域内的小范围内的世界是极其容易的,但也是危险的。科学从来就不是个人行为,而人类团体生活的创造,每一个人,都有对这个团体生活与发展进行关心的必要。 在宇宙中人是渺小的,在社会中人也是有限的,生于尘土,归于尘土,耶稣教导我们说,要成为世界上的盐,盐若失了味,就会被抛弃践踏。科学工作者要有味,谈不上有政治使命感,或许那是另外一部分人的义务与责任,但我们要有味,也就是要有人生的态度。 五四文化运动已经快一个世纪过去了,赛先生因为实用性而偶露头角,但德先生则浊世蒙尘。现实生活给予每一个人极大的压力,凶险的环境也让人不得不做出违心的选择,但我们不能让良心被蒙蔽,也不能让味道失却。 人,都有社会赋于的角色,但如何Play,行动,却有细节上的分别,唯有行动者自己才能体味。 在资源有限、社会价值架构冲突的年代中,寻求和谐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妄想,很多时候,和谐是在冲突中实现的,比如,作者发贴,而编辑删贴,作者要有豁达的心,贴子就是发出来删的,表达的是一种态度,是自己的味道;而编辑也要有宽容的量,我们每一个人受自己身体内的化学反应的控制,或许表面上的确有自由,实际上却是身难由已的,你写我删,共建和谐。 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该删不用迟疑,但该写也不要犹豫,每一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时为世界添加一点味道。 真诚感谢编辑为维护一个网站健康成长存活的努力。
个人分类: 博务杂务|35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修改论文需要大家的努力
热度 1 slowlight 2010-12-6 21:08
NATURE刚刚出版了一篇文章讨论学术论文的写作,其中提到越来越多的文章在经过专业编辑公司的润色。(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12/241119.shtm )个人认为,投稿前论文的润色首先应该是导师的活。 导师给学生改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在日本学习时藤野先生给他修改讲义的情景,当然严格来说藤野先生不是鲁迅的导师,鲁迅当时又不是研究生。授课老师与导师还是不同的,导师的研究生数量有限,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导师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班。 很多研究人员会谈到自己的导师曾认真地帮自己改文章,令我等学界晚辈备受教育。如NATURE文章中提到的那样,有些研究论文投稿前在依靠编辑公司来修改,毫无疑问,这些公司的编辑熟悉英文的语法、段落的结构,但难以对文章做出科学性的修改。而导师对论文的把握明显要高于学生,如果英语水平再高一筹则可以给文章带来实质性的提升。 导师给研究生改文章好处多多。首先导师的身体力行会给学生树立一个很好的榜样,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每一篇论文。每一篇文章都力求完美,而不是把一个半成品扔给别人去打磨。而且写文章的每一个步骤都会科研工作带来启发,半途而废确也可惜。一种好的习惯成为传统而传递下去,对于科学来说是件好事。 导师改论文对研究生来说也是一种鞭策,要一字一句的写文章,不能偷懒,形成习惯了英语水平也就提高了。这样,以后不但自己不需要求别人改文章了,等以后有了自己的学生也能指导他们写文章。 再有,导师能认真给学生改文章,也容易发现论文中的问题,例如不当引用,甚至是抄袭。细数学术界的论文丑闻,有不少的情况是导师在论文修改这一步责任的缺失。 当然,改论文也给导师们提出更高但属于份内的要求,招更多的学生就要改更多的论文,花更多的时间,用于学术交际的时间就少了,从而可能会影响到项目经费的来源。论文与经费,孰轻熟重,各人有各人的秤。 另外,学术论文的写作并不难,它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复杂的结构,经过短时间的练习是可以达到一定水平的。而且,偶尔出现几个小错误,不影响对文章的评审。掌握基本的表达方式,结合自己比较系统的科学思维再组织论文,就有可能做到不需要别人做二传手。 文中提到,很多期刊编辑希望非英语母语作者使用编辑服务,如此以来既可以提高文章质量又有减轻编辑工作量,只是作者要为一篇文章支付几百甚至上千的服务费。从道理上来说,编辑没有权利要求作者这样做,但在投稿这个环节,作者却是弱者。 很多编辑部面临这样一个难题:作者对论文的发表速度要求越来越高,用于稿件修饰的时间越来越短,而且大部分期刊的收入又不允许其招聘更多的编辑以加快速度。有不少期刊的编辑加工校对等工作是发包给编辑部以外的公司做的,但这又不是每个编辑部都能负担得起的。 谁来润色论文,是钱的事,也不是钱的事。
个人分类: 我看新闻|6351 次阅读|10 个评论
钱锺书对待报纸和编辑的态度
gongshiliang 2010-11-20 20:09
钱锺书对待报纸和编辑的态度 今年11月21日,是钱锺书先生的百年诞辰,不由想起了他老人家的几封来信,从这些信中,可以看到钱先生对待报纸和编辑的态度。 坊间曾有一则传闻,说是1988年3月间,钱先生写了一篇有关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短文,化名寄给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编辑,想试试他们的眼力,结果还是被编辑看出来了,云云。这件事我是知道的。钱先生确实用了笔名中枢(锺书的谐音),但他是直接寄给当时分管《夜光杯》的沈毓刚先生的。沈先生早年在上海光华大学读书时,是钱先生的学生,他们一直保持书信往来。记得沈先生收到这篇稿件非常高兴,对我说钱先生来稿了,命我抄一遍赶紧发排(当时还是铅字印刷)。类似的事不止这一次。沈先生常把钱先生的来信给我看,可惜我已记不住其中的详细内容了。但我记得那篇短文的题目是《也来聒噪几句》,钱先生在文中写道:电视剧《西游记》是我爱看的节目,物难全美,当然也有漏洞。《新民晚报》3月7日鲁兵《莫把袈裟当便衣》中肯地指出过错。我学样另举两个可供商榷的例子。大学者写通俗易懂的短文,钱先生是十分了解新民晚报风格的。 钱先生不愿与新闻界打交道是出了名的,他对英国女记者求见时说的蛋与母鸡的比喻,已成为谢客的经典。 【 转引者注: 杨绛先生曾记:一次我听他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记钱锺书与围城前言》) 】。 其实,钱先生只是不喜欢新闻界那种追逐名人的浮浅的习气,他与新闻界并不隔阂。1988年10月我去北京三里河拜访他时,他对我说:你们报纸(新民晚报)办得很好。还问我,林放先生好吗?称赞他很正直,敢说一些刺耳的话。他对《夜光杯》的一些作者也很关心,如提到施蛰存先生,要我回去代致问候。 钱先生对编辑的合理请求是给予支持的。1990年11月底,我收到老诗人王辛笛先生寄来的三首诗,其中两首为辛笛先生所写,另有一首《老至》,为钱锺书先生诗作。我去请示沈毓刚先生,能不能刊登?沈先生嘱我给钱先生写封信,征求他的意见。没过几天,就收到了钱先生的回信: 建平同志文几: 来函谨悉。辛笛兄有此雅兴,牵连拙作,不敢杀风景,便付发表可也。并添两绝,以示助兴之意。但请万勿寄酬。毓刚先生处请代致候。草此即颂编安 钱锺书敬上 杨绛同候三日 从这封来信可以看出,钱先生是很照顾老朋友的情面的,同时,他也了解编辑想发表的心理。在补寄的第二首绝句中,钱先生深情地回忆了故人: 雪压吴淞忆举杯, 卅年存殁两堪哀。 何时榾柮炉边坐,共拨寒灰话劫灰。 诗后注道: 忆初过君家,冬至食日本火锅。同席中徐森玉、李玄伯、郑西谛三先生、陈麟瑞君皆物故矣。 因为对钱先生的尊重和了解,我们习惯于凡与他有关的事,先写信征询他的意见。如有一次,我收到了一位大学中文系学生寄来的稿件。说他毕业论文是写关于钱锺书先生的《围城》,他把论文寄给了钱先生,结果钱先生给他回了信,写了一些鼓励的话。那个大学生很激动,把这当作一段佳话。我们知道钱先生不喜张扬,没有贸然刊登,而是写信禀告了钱先生。钱先生回信说,他当时接到那个学生的论文,知道是想让自己写几句肯定的话,论文便能获得好成绩,于是就成全了他。钱先生当然不同意登这篇稿子。他对我们的慎重,表示赞赏。 钱先生身体好的时候,每年会寄几首诗给《夜光杯》,总是声明却酬,因为我们向他赠报,他不愿白看。从中可以看出钱先生是很注重中国传统礼节的。 【 作者:严建平;转引自《新民晚报》 2010-11-20-B5 版 ;原文题为钱锺书先生的几封来信 】
个人分类: 自说自话|3790 次阅读|1 个评论
也谈“学者编辑化”
zhaodl 2010-11-20 00:21
也谈学者编辑化 今天给一个杂志审稿,内容是关于学者编辑化。感觉选题很好,带着期望阅读,可是越读越失望。选题有意义,我就不太想退稿,回过头来在稿子上逐句批注,希望作者修改。可是,当批注完准备写审稿意见时有事离开,手太快脑袋没有反应就将文档关闭。当回来再次打开时发现没有保存,简直是简直是懊悔无比。如果是下载到本地系统会自动保存,可惜是从邮箱里直接打开的,简直是低级错误。 我不想再次重复,审稿还是明天再说吧。我倒想将我对这一主题的看法写一下。与作者的绝对没有重复,因为我决定给出修改后重审的建议,所希望作者可以吸收我的观点,此部分内容就与作者版权共享吧。 学者编辑化,并不是什么新鲜内容,期刊的创办初期就是科学家们为了交流而出版的,期刊的编辑人员也就是学者。而是随着期刊出版商业化的加强,才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编辑,独立出编辑和出版这个行当。即使是在现在,国外绝大多数的学术出版的学术部分也是有学者或者编辑化的学者来负责。即使是在国内,特别是一些行业学会所办的专业期刊也能看到学者的身影。中国历史上知名的编辑或出版家也多是学者编辑化过来的,如:鲁迅主编及参与或编辑的刊物有《新青年》、《语丝》、《莽原》、《未名》、《越铎日报》、《民报副刊》等18家报刊;郭沫若从事职业编辑工作时间虽短也主编过《中原》月刊;现在的《中国科学》主编朱作言院士,特别是中国科学物理辑主编、物理快报的副主编王鼎盛院士更是潜心编辑出版业务。所以说,学者编辑化既是现实也是历史,只是现在这种献身编辑的学者太少了。 为什么这么少呢?原因很简单:社会的评价机制出现了问题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出版体制有问题。出版的专业化以后脱离了学者团体,而学者办刊又各自闭关、全面包办,结果是学术不学术,出版不经营。学者办刊不借助从专业出版团队经营所以做不大,结果必然是出版不经营。而出版商(专职出版)利用不好学者专家,试图另劈蹊径编辑学者化,结果必然是学术不学术。如何使学者编辑化并且编辑的更好,办出更好的期刊?除了社会评价机制以外,更应该调整出版专业化和学者编辑化的关系。学术出版离不开学者,不仅仅停留在审稿上。学者的研究也离不开学术出版,不仅仅是编辑出记录、存档用的期刊。学者编辑化的可能性首先就是建立在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上。 除此之外,还有一条更重要的原因: 学者在年轻的时候主要的精力应该是投身于原始的创新之中,而当年岁大了、成名以后的优势和责任更多的是扶持后学。 那么,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正是这种为人作嫁的职业,是扶持后学的最广阔的舞台。而如今,我们国内的学术界似乎并没有这样的氛围,很少有将学术出版的编辑工作作为学术研究的组成部分,绝大多数投身出版的学者是业余兼职,无私奉献。 编辑学者化之路的讨论很多,尚无定论,但有一点专职编辑很难达到真正的学者高度,只是读个博士、兼职做点科研、取得个教授头衔、带几个学生并不代表就是学者,至少不是知名学者。而知名学者投身编辑工作则比较容易,辅助于专业的出版团队确是可以轻易地达到一定的高度。 呼唤精品名刊,应该呼唤学者编辑化,首先应该从出版与学者的结合上开始,编辑出版的职业化不能脱离学术团体。中国的学术出版赶超国际,我认为这个结合是关键。国际出版商的高度也就在于:出版的发挥出版的专长,学者发挥学术的优势;学者做学术,出版交由出版者来完成。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看不上。校长要求我创办国际水平的期刊,我自认为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建议全球高薪招聘学者,希望能够招聘到愿意编辑化的学者。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5771 次阅读|7 个评论
审稿感受——期刊编辑应该把好第一关
AnjinLiu 2010-11-15 13:21
今天帮别人审了一篇英文文章,这文章想发在国内某领域顶级的期刊上。国内同行审稿的猫腻咱就不说了,大家心里知道。猫腻归猫腻,文章水平不说,文章总得像一篇文章吧!? 既然帮别人审稿,别人下的总体指导思想不能违背:过,轻描淡写的提下意见。 打开一看,题目写法都不专业,摘要更是错误百出,怀疑作者是否学过英语,发表过英语文章没有?基本的英语表达规范都不知道,如,英语中的单位和数字有一个空格,英语中两句话之间要有and连接,主动和被动不分。一看第一作者是通讯作者,那肯定是一位老师了。再一看正文,错误更是不得了,基本上每句话都是错,写一句错一句。 除了表达不说,写的引言基本没有参考文献,闭门造车,好像这个工作世界上只有作者一个人在做。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一点都不谈。其实这种引言在中文期刊发表的文章中太常见了,有时我就在怀疑国内到底有多少人知道写文章?! 文章细节我不多说了,最后我也糊弄了一下交差。别说我纵容了别人,我想严肃,但是严肃不起来。我直接给委托人说,如果我独立审稿,我肯定是拒稿,从文章内容和学术价值(他们之前在其他期刊上发过更为详细的结果),以及文章写法(写法巨烂)三个方面都不值得发表。最后我还是唯心的写道:....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群众一看就知道:一定的学术价值就是没有价值 )。 但是就是这么一篇文章,怎么就到了审稿人手里?期刊编辑在干吗?!期刊编辑是否把好第一关?!内容看不懂,至少在语言表达写法上吧?! 国外很多期刊编辑首先就会资格审查,看语言表达以及内容,语言有问题就会打回去重写,内容不行就会拒稿。只有经过编辑这一关才会进入同行审稿阶段。 但是国内的期刊编辑失职,全部推到了审稿人身上。这样导致: 一是关系审稿,再烂的文章也会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二是降低了准入门槛,垃圾文章盛行,学术整体水平下降;三是浪费了社会资源,审稿人要花大量时间去面对百无一用的垃圾文章。 当然期刊可以大赚一笔交版面费,一页2000! 国内的期刊这么多,登录的文章这么多,又有几篇能够鹤立鸡群呢?! 一个学术期刊的质量由编辑决定! 本人写过很多篇发在外刊的文章,有2篇被审稿人评价说写得非常好。看着科学网上各位大牛的博客慢慢成长,现在还在成长,嘿嘿。 如何写文章,请参见科学网上马臻老师、鲁白老师、施一公老师等诸位老师的相关大作。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565 次阅读|6 个评论
中国学者如何发表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BMJ副总编辑)
xupeiyang 2010-11-14 21:08
11月10日 - 11月15日,许泽平(BMJ出版集团中国代表)陪同英国医学杂志(BMJ)副总编辑Dr. Trish Groves 中国之行:在北京、重庆、成都、上海、杭州等地作关于如何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的演讲。 BMJ 与JAMA、the lancet 和NEMJ为四大著名医学期刊。 BMJ影响因子为13.66 中国学者在BMJ上发表的论文很少,2008年1篇,2009年2篇,2010年至今5篇。 请参考: 张林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3765 英国医学杂志(BMJ)副总编辑Dr. Trish Groves 中国行上海站
个人分类: 学习方法|10495 次阅读|1 个评论
英国医学杂志(BMJ)副总编辑Dr. Trish Groves 中国行上海站
zhanglin9099 2010-11-14 20:47
今天星期天。一大早就赶到枫林校区参加英国医学杂志(BMJ)副总编辑Dr. Trish Groves 中国行上海站的演讲关于如何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的演讲。BMJ 与JAMA、the lancet 和NEMJ同为四大著名医学期刊。目前的影响因子为13.66.但中国学者在BMJ上发表的论文非常少,08年1篇,09年2篇,10年到现在为止为5篇。演讲一直持续了三个半小时,中山医院血液科前辈林果为和心内科主任范维琥亦致辞欢迎。Trish groves女士的演讲非常精彩。 要点如下: 1 poor English writting 的往往是美国人,呵呵,因为他们写得太随意或者术语太多 2 论文的伦理学一定要按照《赫尔辛基宣言》中的要求去做,因为伦理学不规范而被拒的太多了 3 好的题目一定要具体,解决一个问题,而不能很大很空。 4 上千例病历的选择一定要按照严格的医学规范来执行,并且要与统计学家合作,以达到准确的结论。 5 逻辑不严谨,实验结果得不出的结论出现臆测性结果。 6 results部分不得进行discussion 7 IMRaD 8 许多编辑往往只看abstract就拒了,所以abstract非常重要 9 审稿程序是先screen,往往拒掉70~80%,peer review 再拒掉剩下的一半,然后编辑们开会讨论录用哪些文章。所以接收率只有4~7% 10 guest author and Ghost author 的问题,论文作者排名要安排好,内部和谐了才能不被和谐 11伪造数据、剽窃、编造问题。这会令编辑部非常反感,也往往会告诉投稿人所在的学校,这将导致作者丢掉工作 12 投稿前要投到right的journal,要了解journal的退稿率,字数限制,是否有投稿经验等许多具体的情况 13 投稿后一定要勤和编辑联系,良好的沟通是保证论文顺利发表的重要因素。 Dr. Trish Groves E-mail: tgroves@bmj.com
个人分类: 未分类|5779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编辑的笔
kexuechuanbo 2010-11-9 22:36
编 辑 的 笔 编辑的笔绣花针, 针针线线嫁衣裙。 成人之美快人意, 送给人间一席春。 编辑的笔壶一尊, 杯杯美酒把与君。 言尽意尽味不尽, 十年树木百年人。 编辑的笔锄一根, 剔除杂草护花阴。 岁岁年年勤耕耘, 总留百花一片心。 西北大学出版社原总编辑、已故云学斌编审作 原载1985-04-06《西北大学报》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1688 次阅读|0 个评论
必须正视集编辑与学者于一身导向的张力与错位
JYH64J98Y99H 2010-11-9 13:57
晚来两笔拿不起, 惆怅阶前甚恓惶。 明朝降霜袭寒意, 夜惜双鬓白两旁。 做嫁衣者没衣穿, 光着脊梁泣亲娘。 把酒炎凉席为卷, 潦倒入土难为安。 后生唯拥两支笔, 稳坐庭前看风起。 急流险滩千帆过,登峰一览众山低 。 红笔安身续文脉, 蓝笔自强继孔庄。 哪怕夕阳昏黄早, 吾自品茗呷余香。 这是姚远先生的《 编辑两支笔歌》,刚刚读到,有 点感慨。诗作趣味横生,立意高远,上半阕风趣,下半阕风雅。红笔安身续文脉, 蓝笔自强继孔庄。看上去很美好 , 但其实很难做到,如鱼与熊掌很难得兼。我们的制度安排,常常直接把鱼塘承包给了熊掌的主人,常常给人以得兼的错觉。在我看来,养鱼的家里基本没有熊掌,熊掌主人家里的鱼,基本上臭不可闻了。不禁从自己六七年前写就的拙作中抽出部分内容,参与讨论这个话题。在我看来,拿起一支笔就很不容易了,两支笔太累人了。不废寝忘食,很难两全其美。我稍微动了点杂念,就耽误了午饭时间。我想,让养鱼的承包鱼塘,专心致志去养鱼,成为养鱼专业户。让熊掌的主人去干他的熊事吧。(结尾完全是中性表达,有时汉语之妙都出乎自己的预料,不改了,保留下来。) 集中于同一社会主体的不同角色常含有不相容的成分,这些成分之间的差异矛盾即所谓的角色冲突,令个体面临角色的取舍和侧重,干不好则使得编辑顾此失彼。我们必须正视集编辑与学者于一身导向的张力与错位。这种现象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呈现对立倾向: 其一,职业角色冲突使编辑顾此失彼。尽管从理论上讲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而成为学者,但事实上,学者已经成为专业分工的产物,大量的研究所等专业机构的存在表明,学者按专业领域和社会分工从事学术的研究、发明、创造,是知识的生产者。而学报编辑则是学者的作品进行选择、整理、加工,使之成为出版物,保存人类文化科学知识,是文化知识的保存者,文化传播的实现者。这两种不同角色存在着内容上程度上的差异和矛盾。 有人认为,学报编辑的职能是策划作品、鉴定作品、提高作品。我以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它夸大了编辑的作用。学术成果是作者多年心血的结晶,不在于编辑的策划,而在于编辑的选择,编辑部最多是策划栏目而非策划作品。从审稿的程序公正角度来说,编辑只能是初选稿件,有无学术价值,应留待同行专家去进一步审查,这就是所谓学术中立的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不断推广的原因,编辑且不可自以为是,妄加鉴定。 做技术性的处理是编辑的份内事,编辑能否提高作品恐怕要看作者是谁,对于大家、名家的作品,能原汁原味地发表就是编辑价值的体现了,枉论提高! 编辑的成长被学者的标尺给卡住了,被琐碎的事务给湮没了。这恰恰是职业悲情之所在。但学者化若导向裁缝忙着给自己作嫁衣而不为他人作嫁衣,试问,这种人还配叫裁缝吗? 学者主要通过著述活动表达自己的精神成果,而编辑本人的劳动对象则是他人的精神文化成果,这就与著作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以文字形式表述的学者的劳动成果是显性的,相比较而言,编辑的劳动具有很大的隐匿性,这种属性体现在日常的组稿、审稿、选稿、定稿、退稿的活动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编辑对一篇稿件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大至学术观点的探讨、篇章结构的布局,小至文章标题的推敲、标点符号的使用,无不浸润了编辑的心血。随着学报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和期刊市场的竞争,编辑的作用日益凸显,编辑为学术事业作出的贡献和取得的业绩,我们姑且称之为编绩,是可以衡量的,而且应该是学报编辑职业的重要概念。无疑,二者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及工作职能。 固然,学报编辑在进行稿件选择的时候,如果学报编辑本身是专业出身的编辑,更容易以专业的眼光择优汰劣,有利于发现稿件的学术价值或稿件的写作缺陷,有助于准确、快速地鉴定稿件,能够更好地胜任工作。但是,我们处在知识激增的时代,面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日益增多,文理渗透日益加剧的形势,学报编辑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学报编辑纵然有深厚的专业基础,但面对分支越分越细的二级学科、三级学科以及庞杂的研究领域,任何所谓的专业出身的学报编辑审稿也只能是初步的选择,尚有待于同行专家的严格审查和鉴定。 编辑如果能有公平公正的态度,善于调动周围的编辑资源,认真对稿件进行技术性处理,基本可以胜任工作。显然,学者可以从事学报编辑工作,而学报编辑工作未必都要学者来完成。学报固然需要编辑家,但同时也需要编辑匠,否则,完成大量的编辑事务是不可想象的。在编辑面前,大谈学者的价值,是否有缘木求鱼之嫌?况且学报编辑有一批人是理科学报的编辑,他们被编辑部的机关作风所困扰,为大量的编务所缠绕,远离实验室,远离了学术研究赖以存在的场,如何做专业研究,真是匪夷所思。 其二,评价标准迥异使编辑缘木求鱼。学者的价值在于其在学术上的贡献,关键看其学术成果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看其思想性,看其是否有学术创新或理论创新,要靠其写作的作品说话。而学报编辑的价值则取决于其所编稿件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要靠其编发的作品去说话,关键要看其取得的业绩,我们姑且称之为编绩具体而言,除了要评价刊物的学报编辑质量,还要看其被二次文献转摘、索引、引用的情况,以此作为衡量社会反响的重要指标。 学报编辑本人是学者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编发文稿的内在质量和社会反响,是他个人所取得的编绩。编辑只有通过编发的作品被转载(摘),才能确立自己的工作业绩。如果说作者是学术的千里马,编辑则应是学术的伯乐。以学报为例,在某种意义上,学报编辑充当了学术营销商的社会角色,学者充当了学术生产者的社会角色。用生产者的标准去衡量营销商必然导致评价标准的失衡。学报编辑之价值取决于其营销之业绩,学者之价值又需要通过学报编辑来实现。好的学报编辑提升学者的价值,好的学者凸显学报编辑的价值,两者相辅相成。学者靠自己的作品来说话,但离不开编辑的工作,否则,作品无法流传于社会;编辑靠自己编发的文稿来说话,但离不开其在社会上及学术界的反响,否则,无法彰显学报编辑的水平。 评价一位学报编辑是否称职只能看其编发刊物的水平,而不能看其发表文章的水平。知名学报编辑总与知名学者结伴而行,相得益彰,编发不出有反响的稿件,纵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学者,于刊物何益之有?有的编辑忙于走学者化的腾飞之路,应付自己的编辑工作,心猿意马,身在操营心在汉,差错率之高令人不忍卒读,无情的事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口号的局限性。可悲之处在于编辑成了一些人骑马找马的过渡职业了。还有的尽管在学术上收获颇丰,但在编辑工作中投入甚少,每一篇稿件的成本很大,与其让这样的人从事专职的编辑工作,毋宁聘请几位学术上有一技之长的专家来把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职业编辑,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工作之中,在实践中编发出大量有反响的稿件,取得丰硕的编绩,又何必在乎是否冠以学者的标签呢? 其三,职业方向不同使编辑无所适从。在信息社会,学报编辑与学者都离不开学习与研究,但他们的学习的内容和职业的方向是明显不同的,学者为了研究某一课题,解决某一问题,他们的思维总体上是收敛的、聚焦的,他们的思维收敛于研究的课题,聚焦于研究的结论。与研究课题无关的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无用的材料。但是,编辑的学习则不然,一切知识,一切材料对编辑来说都是有直接或间接的用处的。 换言之,学报编辑的学习趋向于发散,他们发散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了解科学的研究动态,关注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把握学科发展的宏观走势,并结合自己刊物的特色,策划选题,关注作者群。打造优势栏目、特色栏目,一个称职的学报编辑其学习内容是庞杂的、丰富的,既有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学习,也有关出版、发行法律法规的学习;既有语言文字、标点符号及数字用法规范方面的学习,也有相关专业研究动态的把握;既要善于顺利与学者沟通交往,又要善于发现有潜质的作者,善于联络有实力的作者,善于邀约有知名度的作者,特别在我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不少期刊直面文化市场,学报编辑如何增强市场营销意识,追求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不能不说是一大课题。 基于学报编辑工作的内在要求,有人说学报编辑是杂家。正因为学报编辑广泛涉猎,以有限的精力架设了纵横交织、信息密集的雷达网,才能敏锐地发现稿件的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为加工、贮存、传播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真可谓观千剑而后识器。如《新华文摘》堪称典范。 当然,学报编辑一定要高度重视学术的原创,要在学术创新和贴近现实上下功夫。学术性是高校学报最显著、最基本的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高校学报赖以存在的生命线。但这些要求更多地体现在编辑方针之中,是编辑择稿的标准。没有作者的学术原创,编辑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 相关链接: 编辑要拿起两支笔 在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同仁们: 我衷心地感谢同仁们对我们的信任! 同时,也请允许我代表新一届理事会向第五届理事会表示衷心感谢,并特别向连任三届的老理事长和本届名誉理事长张积玉编审和挂靠达三届 15 个年头之久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向上届不再担任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或分会副理事长的周式范编审、李维东编审、雷志勇编审、黄良田编审、柏一林副研究员、党大恩编审、杨忠民副编审、张治国编审、赵西宁副编审等表示衷心的感谢。 有一位先哲在上世纪 20 年代末曾指出:试观泰西文明发达之原因果何在,其实不外乎一实验室与一刊物而已。而另一位英国学者则指出:从 17 世纪开始,定期刊物就成为报道新发明和传播新理论的主要工具,甚至可以说假设没有定期刊物,科学当会以另一种途径和缓慢得多的速度向前发展,而科学也不会成为如同现在一样的职业。的确,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与过去的时代有所不同的,那就是科学,那就是全世界 10 万余种期刊。这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标志性的社会现象之一。然而,牵拽着科学生命线、导引科学潮流和把守科学圣殿大门第一关的正是期刊编辑。 因此,要做一名称职的编辑,必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我再次呼吁: 编辑拿起两支笔 ,红笔为人作嫁,蓝笔充实自己。做点研究,可实现与专家学者的平等沟通,也可身有感触地体会作者科学研究工作的甘苦。就连中国俗话也有打铁先要本身硬。千万不要只知为人作嫁衣,而到头来双鬓白发之时,却落得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光着脊梁入土。假如你的工作是和机器打交道,那么你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无足轻重的,但是你的工作越是脱离了体力劳动,担负的组织工作越多,那么学会写作就是你种种技能中最为重要的技能。一个长年累月与文字打交道的人,如果不会将文字组织起来形成作品,那就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 朋友们,同仁们:世界很大也很小,我们偶然地组合但有幸地成为同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缘。总有一种力量,令人安于淡泊;总有一丝希冀,让人无法倦怠;总有一种情结,让人难以释怀;总有一种真诚,必须真心面对;这就是我们共同的事业学报。让我们为这一共同的事业,一起奋发努力。 我愿与同仁们一起,继续将提高学报编辑素养,提高学报质量,推动陕西高校学报事业不断发展作为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谢谢! 姚 远 2009-05-15
个人分类: 杂七杂八|2450 次阅读|2 个评论
编辑两支笔歌
kexuechuanbo 2010-11-9 12:31
晚来两笔难提起, 惆怅阶前暗嘘唏。 明朝降霜袭寒意, 夜惜双鬓白两旁。 做嫁衣者没衣穿, 光着脊梁泣亲娘。 把酒炎凉席为卷, 潦倒入土难为安。 后生唯拥两支笔, 稳坐庭前看风起。 急流险滩千帆过,登峰一览众山低 。 红笔安身续文脉, 蓝笔自强继孔庄。 哪怕夕阳昏黄早, 吾自品茗呷余香。 2010-11-09格致斋主 于西北大学太白校区
个人分类: 期刊传播史论1|3016 次阅读|0 个评论
编辑要拿起两支笔
kexuechuanbo 2010-11-9 11:00
编 辑 要 拿 起 两支 笔 在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同仁们: 我衷心地感谢同仁们对我们的信任! 同时,也请允许我代表新一届理事会向第五届理事会表示衷心感谢,并特别向连任三届的老理事长和本届名誉理事长张积玉编审和挂靠达三届 15 个年头之久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向上届不再担任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或分会副理事长的周式范编审、李维东编审、雷志勇编审、黄良田编审、柏一林副研究员、党大恩编审、杨忠民副编审、张治国编审、赵西宁副编审等表示衷心的感谢。 有一位先哲在上世纪 20 年代末曾指出:试观泰西文明发达之原因果何在,其实不外乎一实验室与一刊物而已。而另一位英国学者则指出:从 17 世纪开始,定期刊物就成为报道新发明和传播新理论的主要工具,甚至可以说假设没有定期刊物,科学当会以另一种途径和缓慢得多的速度向前发展,而科学也不会成为如同现在一样的职业。的确,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与过去的时代有所不同的,那就是科学,那就是全世界 10 万余种期刊。这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标志性的社会现象之一。然而,牵拽着科学生命线、导引科学潮流和把守科学圣殿大门第一关的正是期刊编辑。 因此,要做一名称职的编辑,必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我再次呼吁: 编辑拿起两支笔 ,红笔为人作嫁,蓝笔充实自己。做点研究,可实现与专家学者的平等沟通,也可身有感触地体会作者科学研究工作的甘苦。就连中国俗话也有打铁先要本身硬。千万不要只知为人作嫁衣,而到头来双鬓白发之时,却落得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光着脊梁入土。假如你的工作是和机器打交道,那么你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无足轻重的,但是你的工作越是脱离了体力劳动,担负的组织工作越多,那么学会写作就是你种种技能中最为重要的技能。一个长年累月与文字打交道的人,如果不会将文字组织起来形成作品,那就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 朋友们,同仁们:世界很大也很小,我们偶然地组合但有幸地成为同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缘。总有一种力量,令人安于淡泊;总有一丝希冀,让人无法倦怠;总有一种情结,让人难以释怀;总有一种真诚,必须真心面对;这就是我们共同的事业学报。让我们为这一共同的事业,一起奋发努力。 我愿与同仁们一起,继续将提高学报编辑素养,提高学报质量,推动陕西高校学报事业不断发展作为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谢谢! 姚 远 2009-05-15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0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老六和他的《读库》5周年【图】
pup 2010-11-8 00:04
曾经有一段时间迷上王三表的不许联想,知道他会挨个祸害身边的好朋友。其中老六和陈晓卿出镜率最高。 后来知道老六是我的同行,有一天他终于明白出版是怎么一回事了,辞了职,自己在家里,办了《读库》。到今天,已经整5年,30多本《读库》。自产自销,已经有了固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 每年老六都会举办一次《读库》读者见面会,这次在798。 每次老六都会深情回望《读库》的来路,很多感慨,或者唏嘘。有遇到的黑白不明的事情,有情投意合的人物,也有难产的计划,技术进步的喜悦,当然还有那些让人鼓掌的理想。但,最让我等编辑仰视的是,他将出版做到了最合情合理的状态,那就是,直接面对读者,也直接面对作者,没有中间所谓的出版商和发行方。他清楚自己的上游和下游在哪里,他知道中国的出版缺少什么,更知道什么才是一个图书编辑的美好归宿。 柴静总会出现在这样的小众文化圈做友情主持,这样的女子,我喜欢。 会场挤挤嚷嚷,老六的粉丝们,男女老少。其实,很多编辑隐藏于其中~ 说不定,以后这里面还会出现更多老六式的人物。 老六的读库情报站在这里: http://www.zhanglixian.net/blogs/pigu6/
个人分类: 书天堂|5221 次阅读|0 个评论
《湖泊科学》编辑部招聘编辑一名
李万春 2010-10-28 15:46
《湖泊科学》( www.jlakes.org )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为双月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现因工作需要,公开招聘《湖泊科学》编辑部编辑一名。 一、岗位职责 1 、科学编辑:承担相应学科来稿的初审和审稿助理,以及拟发表稿的学术编辑; 2 、责任编辑:负责《湖泊科学》当期稿件的技术编辑、校对以及与作者联系沟通; 3 、编辑助理:参与编辑部管理系统数字化建设;协助其它责任编辑保障完成《湖泊科学》正常出版任务;承担编辑部编务工作等等。 二、基本条件: 1 、 学历:研究生; 2 、 专业:环境化学类(或环境科学类相关专业);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 3 、 有良好的中、英文语言功底。英语 6 级以上。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 4 、 能熟练运用 Word 等 Office 软件; 5 、 工作认真、仔细、踏实,能吃苦耐劳,具备团结协作精神; 6 、 年龄 35 岁以下,身体健康。 三、待遇: 1 、参照本所同等学历、岗位在职职工薪酬; 2 、提供较好的办公条件; 3 、项目聘用一年,考核合格后转为在编人员; 4 、其它相关待遇面议。 四、报名时间: 1. 需递交详细的个人简历和有关材料复印件一份。重点要求:个人学习工作经历、参加研究课题情况、论文发表、相关技能、个人自我评价、对未来工作的认识和设想等。 2. 报名时间: 2010 年 10 月 28 日 11 月 20 日 3. 面试时间另定 五、招聘工作的基本程序: 1 、应聘者提交个人简历; 2 、人事教育处资格审查; 3 、招聘委员会审核; 4 、所长同意,签订项目聘任合同。 六、应聘具体事项 联系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科学》编辑部 李万春 联系电话: 025 - 86882041 , 13851471606 E-MAIL 地址: wanchun@niglas.ac.cn 单位网址: http//www.niglas.ac.cn 单位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 73 号 邮政编码: 210008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2010 年 10 月 28 日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1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因不满Editor越权,我主动撤稿了!
热度 1 qpzeng 2010-10-18 13:07
看了袁贤讯写的 现在写文章越来越麻烦 一文,深有同感!现在不仅国内有些刊物是这样,国外的有些刊物也是如此。原来本应由编辑干的活,现在都要求作者干了,让人无所适从!不同刊物对版面的要求五花八门,即使作者对着它的Sample issue格式写,也很难达到出版要求!于是,一封信来,一封信去,一些宝贵的时间就浪费在这种琐事上面了! 大家可能要问,以前Editor能干的事,现在为什么不能干了?其实,并不是他不能干,而是他去干别的事情去了!什么事情呢?越权!就是超越Editor的权力当起了Reviewer! 我曾经给国外一本杂志投稿,经三位reviewers评阅后,Executive editor来信告诉我同意录用,但必须在格式和文字上进行重大修改(注意:不是内容哦),并强调让论文写作公司修改。以下是他的来信原文: I am pleased to confirm that we can accept your paper for publication but before we can proceed further major revisions of it are needed. May I respectfully remind you that this is a rapid publication journal and, as such, no proofs of your paper will be issued to you before it is published. It is therefore imperative that what we send to the printers is correct in all details. You have been asked previously to advise your pap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dvice that is given in our Instructions to Authors as well as our Guidance Notes. It is therefore disappointing to record that you have not followed this advice. You would find the use of our Checklist, which is also available online via our website, to be of help to you. In addition you should also consult some recently published papers in this Journal to see the style that is preferred. Overall, the quality of the writing in your paper remains very poor, it would benefit it considerably if you could seek the help of a professional paper writing agency to ensure a much higher standard of presentation. Of particular concern are the following points. However, these are not necessarily complete and you must therefore carefully check your final manuscript against the advice we give in our Instructions to Authors. 于是,我根据他的建议,对照Instructions to Authors、Guidance Notes和Checklist,将文章从头至尾认真地修改了几遍,直到自己觉得满意后才寄回去。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从第二封信起,Editor不提格式和文字的问题了,反而当起了Reviewer,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我的研究结果不明确,要修改;我的分析数据不完整,要补充!前前后后的通信不下五个来回,我都忍气吞声地尽量按他的要求修改或说明。我觉得,如果经过Author与Editor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真正提高一篇论文的质量,多改几回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可是,事与愿违,他在后面的多次来信中对我的研究结果变本加厉地挑错,而且对我的文章已经越来越不满意了!请问这个Editor,你为什么弃三位Reviewers的评阅意见而不顾呢?你的权力应该是在格式和文字方面把关吧?就因为我们没让专门的写作公司修改就说我们的英语烂?对此,我很有意见,经与同事商量,决定主动撤稿,并对他的越权行为表达不满! 下面就是我写的撤稿信原文: We determine to retract our manuscript for publication in your journal because you always surpass your right as an editor other than a reviewer. We have fully revised the article based on reviewers' suggestions, and also modified its style obeying the instruction to authors. Unfortunately, you indicate new challenges against it this time. Actually you always misunderstand our work and often suggest some unacceptable opinions. I want you know every research work is not complete at all, and the academic value of an article is the real importance but not grammar and words. Although we are not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we have published about 10 papers in English journals. We wish you change your behavior as an editor and never mislead other authors. Thank you for your serious reply letters! 后来,这个Editor回了信,但现在已经找不到,大意是作为Author当然有撤稿的自由,但他还是会等到修回期限再做决定!此后,我们没有关注他的决定,也不打算再向这本杂志投稿!
个人分类: 期刊论文|16504 次阅读|14 个评论
我对数字出版的判断:理念、优先和独家
zhaodl 2010-10-15 09:46
我对数字出版的判断/赵大良 昨天做了个决定:开始实施优先数字出版。目前,数字化、网络化出版被鼓噪的沸沸扬扬,其中最近一段时间摆在出版者面前的就是优先数字出版和数字传播权的独家授权。我给自己定位是一个学术期刊出版者。所以我就从这个角度谈一下我的基本态度,与大家交流。 (1) 数字化、网络化是社会和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来是一项技术,但已经渗透到社会之中,带来社会的变革。因此,学术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必然的方向和不得不作出的选择。但是,期刊出版的数字化、网络化并不代表学术期刊的消亡或者说纸质版期刊的消亡并不代表期刊的消亡。信息传播的功能会借用一切高效的手段来实现。我们的任务就是如何适应这种变革,如何利用现代技术而已。 (2) 数字化、网络化是一种技术上的进步,引起了生活方式的改变,自然也必然引起期刊的办刊理念的变化。这一点我以前讲过多次,最近投给《编辑学报》的文章也谈到。这种理念转变的核心就是期刊汇编的整体性的肢解,出版者必须将目光从期刊的整体策划转向单篇文章组织。 (3)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必然要求资源的整合,只有整合了的资源才能体现出最大的价值,因此编辑出版过程中的角色将发生分化。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学术,偏向科学共同体而不是出版经营,所以钱不是评价和检验工作效果的指标。面对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产生的各种出版形式,选择的标准就是有利于扩大期刊和学术成果的学术影响力。 (4) 基于这样的标准,针对目前的优先数字出版我一开始就明确了态度:积极参与。在出版过程中如何处理纸质版和数字版的关系上,最近与出版商沟通后基本达成一致。昨天确定完善合同后即可签订合作出版协议。因为优先出版的主要特点就是扩大学术影响力,在不危害纸质版利益的情况下没有什么其他需要过分顾虑的。也就是我以前所讲的:即使纸质版将来走向灭亡,我也不能主动自杀。 (5)根据我前边的原则和标准来衡量,关于独家授权问题没有发现存在紧迫性或者必要性,主要的效果是经济利益,所以我暂时不考虑。另外我做过一个比如:在没有明显理由的情况下,我希望保持处女之身。这是对未来对象的忠诚和负责。因为,如果未来出版集团化以后,学术期刊的价值是学术论文的数字化,如果过早决定献身与人, 结婚倒吧,那是未婚同居,如果是与其他方面组合成出版集团,那么自己的数据是不完整的,是不纯洁的! 这就是我目前对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学术期刊出版的基本分析和判断:积极参与优先数字出版,暂缓考虑独家授权 ,努力变革办刊理念 。这是我的个人想法,影响的只是我《学报自然版》,我已经明确我下边的其他期刊可以自行决定,没有行政上的约束。一旦发现方向性错误,在行使主办单位的行政管理权。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5961 次阅读|4 个评论
编辑大哥,您掉了的鸡屁股找到了!
RAOH 2010-9-17 13:06
有位牛博要带大家来唱《保卫黄河》,忙着搞运动,编辑哥也帮忙,给他精选了,可一放上首页,把人标题有的“鸡屁股”搞掉了。哪咋行哩!让人歌都唱不成? 现这给找来了,拿去用吧!不用谢了! 注:中文期刊的前景,俺顾不上考虑。如牛博所言:俺智商低!只配帮编辑哥找鸡屁股呢。 人抢了鸡屁股的活儿 参考: 鸡屁股运动:活下去还是死翘翘 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3771 918到了,让我们高唱《保卫黄河》(注:改动后变调调了)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63833
个人分类: 不得哭不得笑亚克西班|8493 次阅读|7 个评论
Nature编辑改标题的故事
metanb 2010-9-15 22:13
声明:本篇故事根据众所周知的笑话改编,内容包括虚构成份,望读者自行甄别。 某一天,日本某期刊主任给Nature投了一篇文章,其中报道说该期刊经过Crosscheck检测并结合人工方法发现有31%的文章存在剽窃。Nature资深编辑在最后一份钟决定该文标题过于含蓄,将标题改为Japaness journal finds 31% of submissions plagiarized. 日本读者看了以后,眼泪汪汪地跑回家,跪在榻榻米上检讨起来 某一天,德国某期刊主任给Nature投了一篇文章,其中报道说该期刊经过Crosscheck检测并结合人工方法发现有31%的文章存在剽窃。 Nature资深编辑在最后一份钟决定该文标题过于含蓄,将标题改为German journal finds 31% of submissions plagiarized. 德国读者看了以后,眼泪汪汪地跑回家,从抽屉里拿出放大镜一篇一篇的核实起来 某一天,中国某期刊主任给Nature投了一篇文章,其中报道说该期刊经过Crosscheck检测并结合人工方法发现有31%的文章存在剽窃。 Nature资深编辑在最后一份钟决定该文标题过于含蓄,将标题改为Chinese journal finds 31% of submissions plagiarized. 中国读者看了以后,眼泪汪汪地从家里跑到大街上,吐着口水骂Nature资深编辑用心险恶,诅咒他立刻完蛋
个人分类: 幽默搞笑|3221 次阅读|1 个评论
31%的数据造假或许更为可信
lifei 2010-9-14 00:30
张月红老师根据一个软件的预测结果,提供了一个确切的数据:31%。从这个软件的检测来看,更多地可能是语言文字上的抄袭,而这软件无法检测数据是否存在抄袭。语言文字的拷贝可能更多地源于中国人用英文表达科技问题时的语句贫乏,也就是说是中国人的英文表达有些问题。因此,仅从英文表达上判断抄袭,这个数据显然有些过高,因此在科学网上激起了热议和不满。 但我个人认为,不必给张月红老师扣上什么帽子。文字表达的抄袭也算是抄袭。国人的英文表达水平的确是需要提高。而且,对于批评,国人应该有更加宽大的胸怀。 也许,如果有另一个软件,可以对实验数据进行检测是否存在一稿两投或数据造假之类的,这个检测结果可能一样会惊人。受SCI论文篇数的刺激,有些研究人员相当地高产,而且数据十分之完美。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数据造假,或者修改了部分不理想的数据。这可能是比文字表达抄袭更为严重的现象,而且不容易被发现。 31%的抄袭有些夸张,因为中国的研究人员不至于这么笨,竟然敢把抄袭的文章投到SCI杂志上去。但31%的数据造假或数据修改也许更为贴近事实。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5860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技期刊发展中最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人
zhengqinzhu 2010-9-6 13:41
针对我前面提到的科技期刊国际化应该向深度发展,我想引出我自己一直隐隐认知,但是近期才理清思路的一个想法,科技期刊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也就是职业编辑。 没有这样的人才,发展的瓶颈就很难真正解决。 我所说的职业编辑不同于我们出版行政部门设定的职称编辑,你可以切合出版行政部门的需求,去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证明你是一个编辑,你也可以兢兢业业,去评聘编审、副编审的高级职称,证明你是一个资深的编辑。 但那些都不能表示你是一个职业编辑。 其实这个针对科技期刊的职业编辑的说法,我在网上找了半天也找不到有和我想表达的意思一致的概念。而我又不是专门研究期刊学、出版学、编辑学之类的专家,我也不擅长来定义什么概念。 但是为了说清楚我想表 达的意思,我还是想尝试着给我自己所说的职业编辑进行一个描述: 1 . 有较强的专业背景,能独立分析和评判学科发展方向和热点,独立判断作者的学术定位和兴趣点; 2. 有国际视野,能随时掌握国际科技期刊发展的大方向,并帮助期刊做战略、内容和形式上的调整。 3. 最好有国际编辑从业经验或国际期刊任职经历,曾大量阅读相关学术文献,能基本判断稿件的学术价值,能指导作者通过写作技巧来提高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能帮助作者修改稿件 上述的描述会有一种感觉,这个人是个主编。是呀,有时候我也觉得他应该就是主编。 但实际上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期刊主编往往身兼数职,他没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做很多细节的工作。 但是除了主编之外,我觉得一个合格的职业编辑其实就应当具备这样的素质,不然你怎么样去发现好稿件进行Research Highlight,不然你如何去找到学科的热点,不然你如何去寻找到合格的作者,不然你又如何与你的专家进行好的交流,又如何约到优秀的稿件。 实事求是地说,我自己就是不合格的,我不是一个职业编辑。 其实就我所认识的编辑人里面,Cell Research 的李党生是够格的一位。北京动科所的贾志云老师我听过他一次报告,个人感觉他也许也能算一个。 所以我特别羡慕他们。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编辑这个职业是一个低收入、低风险、稳定性强、相对自由的职业。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而且我也认为正是基于这些特点,所以编辑的竞争意识相对于其他高收入、高风险行业的工作者来说要低得多。 安安稳稳不要出错,按时出版,至少不至于把你给开除了。也有的编辑会想,就这么点待遇,我这样做已经很对得起这个期刊了。 当然,其实大家去看那些办得比较好的期刊,往往他们的编辑都是特别用心,特别卖力,没有计较个人得失的。我在这里不是自夸AJA有多好,但是我可以非常自豪的一点,就是AJA的编辑真的都是非常敬业,把期刊的发展当成自己的事业在做,尽管这个事业看起来那么小。 其实一个最最理想的职业编辑,可以花一定的代价从国外引进,大家都知道Cell Research引进李党生老师就是很成功的举措。 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花费问题,你是不是有这么多钱请得起这么好的人? 第二个是机遇问题,你是不是有足够的魅力可以吸引那些在大刊当编辑的人才回来? 正是基于这两个认识,我觉得就AJA而言,引进职业编辑在当前情况下还不具备条件。 所以我放弃。 那么怎么办? 退而求其次。 我们只能培养现有的编辑队伍,包括培养和训练我自己。实际上我找不到现成的培训教程和培训材料,所有能做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日积月累提高素质,成不了真正的职业编辑,那么我们努力追求那个高度,即使达不到,也可以半吊子,几个半吊子合起来,也许也可以形成一股力量。 所以我们的半吊子培训计划就这样渐渐清晰: 1. 要求编辑初审筛选稿件,以前的稿件不经筛选统统外审,工作量大而效率低。采用这个环节以后,首先是提高了编辑分析判断稿件能力,增强对学科整体的认识,也提高了审稿效率。AJA缺少的职业编辑先锋,所以筛选的结果是集体讨论决定。据我所知,Cell Res 的编辑能力更强大,他们往往责任编辑决定或者责任编辑于李党生老师商量后决定) 2.要求编辑分析审稿人,详细了解审稿人的学术背景,并确定对审稿人的使用方向,如约约Review,还是约Opinion,还是组织特刊,还是可以作为编委候选。 3. 在编委要改选的情况下,让编辑参与到海选中去,由编辑去分工寻找候选编委,了解更多专家,进而掌握学科动态。 4. 指定编辑负责 Research Highlight 栏目,分析最新的高质量文献,约大牌专家写稿。 5. 编辑负责 Perspective 栏目,分析学科发展趋势,寻找热点。制定年度约稿计划。 6. 编辑分工调研国际大刊名刊、同行刊物的发展模式、发展特色、栏目、刊载内容特色、文章体例格式变化等。 7. 派编辑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如表观遗传)并将培训所得新知识点传授到其他编辑。 8. 要求编辑之间信息共享,编辑不定期将新了解和掌握的学科知识点传授给其他编辑。 9. 努力实现50% 以上的时间用来约稿和分析,逐步解放编辑的传统工作。 上述的措施,都不是我拍脑袋想出来的,都是AJA的编辑们在一次次的例会讨论中逐渐逐渐形成起来的,其实编辑们自己才是整个半吊子计划的策划者,我所做的唯一工作就是支持她们的想法,帮她们进行一下资源调配和分工。 现在这些措施正在开展中,编辑的素质也正在逐步提升中,现在我们离半吊子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至少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我相信每个刊物都有自身的特点,都有他们的法宝。 但归根到底,都要靠人来做,所以我们真的要好好重视编辑人才! 要把提高编辑素质放到比期刊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去,我相信期刊就一定能够越办越好。 其实我认为期刊要发展,要独立,要走得远,还有很重要的一类人才是我们奇缺的经营性人才! 科技期刊的经营性人才! 可惜我自己不是,我们AJA的编辑目前也还都不是,所以我没有什么好的点子,只是感觉到迫切需要。 如果谁能有这方面好的经验体会,希望能够合大家分享。
个人分类: 期刊出版|7238 次阅读|3 个评论
小编辑成长之路
gaolibo 2010-9-1 15:19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已经四年了,编辑这一行一生都在学习,我们是作者的第一位读者,在审校的同时,也是在丰富知识,同时反过来又要以读者的角度鸡蛋里挑骨头,不断完善选题。多次多人审读,校对,核红,责编一遍又一遍的与作者沟通,查资料,搜索,完善...核页码,核书眉,压胶片,审蓝图,看样书,改改改,最后才印出了给读者看的书。 我本是个不太细心的人,但自从做了编辑,所有关于书的任何事都不敢怠慢。渐渐地神经了,有了职业病。 一到发稿,我都会一遍一遍地看有关这个选题的备忘录,绝不落下任何一个小细节。要是时效性强的书,在保证图书质量的同时,又必须在计划的时间上架,书稿质量不能出任何问题,又要协调出版各涉及的部门人员配合相应工作,确保顺畅。 记得2010年端午节前一周,我已经订好了回家的票,准备过节期间陪陪父母,外婆。这会正在赶一本与电影同步做的书,要抢在电影上映前上架。书稿到了最终定稿阶段。偏偏这个时候,家里来电话说,外婆生病了,住院一段时间未见好转,医生建议出院静养。母亲说随时有生命危险,让我们回家见上一面。我一直以为外婆能活到100岁没问题,她身体一直不错的,一点不像80多岁的老人,听到这个消息实在不能接受,立刻买了当晚回家的票。记得见她老人家第一面,姥姥就说了,怎么大老远的把她弄回来了呢(我离家算是最远的了)。姥姥也说,这次病不比往常,很难恢复到从前了。我们24小时分批在她身边护理,我也想尽量多陪陪她,跟她说说话。除了 这些,我还能做什么呀。回家第三天,作者说将终稿快递给我了,没什么问题就可以下厂了,必须在端午节前交工厂付印,不然来不及了。没有看到终稿,是绝对不能说定稿的,虽然之前已经通读了很多遍了。作为责编,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过关。可是再过三天就端午节了,从来没修过假的我该连同端午节多在家陪陪外婆的。我跟外婆说,节前我得回去一趟,过节再回来,好吗?外婆说,在北京压力大,工作也忙,去忙你的吧,这里有这么多人照顾着呢,放心回去吧。临走的时候,外婆睡着,我仔细看看她,没敢惊动她,怕她醒我就舍得不走了。就这样,我回到单位了,把书的事都弄好了,心里踏实了很多。回来第二天,收到表妹的短信说,外婆走了。当时只觉得浑身发抖,悔恨,遗憾,悲伤,感觉自己被掏空了。 后来书如期出版了,在同行中反响不错。我知道书社会效益或是经济效益好与坏,是作者的功劳,编辑是在替人做嫁衣。我做了编辑该做的,至少这背后有我的付出和辛劳。回报就是一本出版了的作品展示给读者了,即使只有一个人说好,也值得了。 自从做了编辑,看书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以读者的身份了,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做编辑,我一同事更夸张,连看到红头文件都拿起笔来要改。看电视,电影也想纠字幕,职业病随时泛滥。 当然,编辑不只是校对,还有策划,做好文字工作是编辑的基本功,策划好书是编辑的终极目标,这个过程需要历练。 在别的行业里,四年算是老员工了,在出版界,四年仍然是个新人,需要积累的太多了。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4611 次阅读|4 个评论
作者与编辑间的博弈:旧文新发
zhaodl 2010-8-15 11:49
今天看到科学网上关于投稿的博文,我想起我在网易发的一篇旧文编辑与作者间的博弈( http://zhaodal.blog.163.com/blog/static/5583842008731103927795/ ),那时我还没在科学网上开博。今天转过来与大家分享。 后来经同事整理加工,全文发表在《编辑学报》,2009年4月第2期, http://www.cujs.com/web/zdl/qw/39.pdf 。 学术期刊的出版,涉及的方面比较多,但最主要的是编辑和作者。作者希望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编辑试图选出优秀的成果发表。选择就必须有稿源的基础,否则就没有选择的余地。有选择,那么作者就要面对录用或退稿的结果。编辑必须退掉不需要的稿件,而作者都希望退掉的不是自己的稿件,争取录用的结果。编辑的日常工作就是通过专家的辅助决定录用或是退稿。作者则不停地会问:为什么不能录用、如何才能录用。这就是学术期刊出版中一种博弈。 博弈是有规则的,录用是有标准的,可是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编辑也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所以对于作者而言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作者层次有不同、研究有深浅、水平有高低、价值取向有差异,面对退稿和录用的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辑,可以划分为一下三种类型来研究:理想型、社会型和制度型。 对于理想型 ,作者是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编辑是以传播科学研究成果为己任,追求科学的真理性和价值。尽管二者的立足点是一致的但也不排除观点和标准的差异。 关于社会型 ,作者的研究本身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发表常常成为惟一目的,而编辑则是看人取稿,借用出版权回旋在各种关系之中。尽管不能排除二者在科学研究和研究成果传播方面的客观贡献,但本质上并非是以科学为目的。 对于制度型 ,则是既不注重理想也不追求极端功利,按部就班地依照组织的规则和制度行事,平平淡淡,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因此,三种类型的作者和三种类型编辑组合起来就会产生9种博弈结果,其中同类型的作者和编辑之间的博弈比较简单,比较容易达成一致的意见。而不同类型的作者和编辑之间,往往需要进行艰难的博弈,结果也往往不确定。 (1)理想型的博弈结果。 理想型的作者和理想型的编辑之间很容易达成意见的一致性,除了学术观点上的差异以外大家会追求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作者了解期刊的办刊宗旨、编辑了解研究的背景和创新以后,双方会在博弈中相互学习和促进,结果也是有利于期刊、有利于科学研究。但是,在各自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的情况下也会造成大错:作者的固执可能将成果转向其他期刊发表,假设编辑是恪守期刊的理念和主题,则对科学和期刊均不会造成大的伤害,而编辑的固执则可能埋没新的科学发现、阻碍科学发展。 (2)社会型的博弈结果。 编辑看重关系,作者则利用关系,相互间的博弈实质是一种利益的交换,利用学术期刊的出版平台达到各自的目的。编辑不一定追求的是个人利益但也不是期刊的长远利益,最多是出版者的团体利益。这种类型的博弈危害最大,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不是说每个期刊都这样、每个编辑都这样,但每个编辑和每个期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现象。在世俗的社会中,能够保持理想状态显然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如何将这种利益交换限制在最少或合理的范围之内。 (3)制度型的博弈结果 。作者对编辑的决定表现出的无论是无奈还是理解,结果都是将作者对期刊出版的干涉或促进减低到了最少,而编辑又是呆板地执行规定和形式,缺乏主观的能动性,除非制度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较强,否则录用的不一定是好的或最好的,而退掉的不一定是不好的。作者和编辑的循规蹈矩,博弈的结果则依赖于制度的完善和科学。 (4)理想型与社会型的博弈结果。 理想型作者如果遇到社会型编辑,就如同秀才遇到了兵,讲理想是没有太大用处的,结果只能是听之任之或者是放弃自己的理想,矛盾和冲突往往也就比较严重。而理想型编辑与社会型作者之间的博弈则关键在编辑的价值观是否坚定,现实中利益对谁都是具有诱惑力的,能否坚守住原则要看个人的意志和社会的环境。 (5)理想型与制度型的博弈结果。 理想型的作者遇到制度型的编辑,结果如何?多数情况下也只能是对结果听之任之,面对无理的决定只能作为观点的不同来理解或者是从自己的表达角度找原因。当然,在编辑制度科学的情况下还是有抗辩的可能,多数情况下也会避免冤案的产生。理想型编辑处理制度型作者的稿件难度是最少的,编辑处于完全的主导地位,结果的正确与否取决于编辑的能力和编辑对期刊出版方向的把握。需要警惕的是,编辑还应该具有自我的反省能力,否则容易走向独断。 (6)社会型与制度型的博弈结果 。社会型作者遇到制度型编辑与遇到理想型编辑有些类似,关系可以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关键是在于编辑执行制度的坚决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理想型的决定还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利益的交换还可以打着理想的旗号来行事,而制度化的约束则避免了决定的随意性。同样,社会型编辑面对制度型作者也缺少发挥作用的空间。这就是法治的优越性,虽然是会丧失掉一些机会但也堵住了利益交换的漏洞。 将作者和编辑区分为理想型、社会型和制度型,只是为了探讨的方便,而现实中不可能独立存在的。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编辑出版活动中这集中情况有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探讨的目的就是为了清楚不同行为的特点。人都是社会的人,不可能没有利益的追求,而人也是有理想和尊严的,不可能唯利是图,人又是普普通通的,都要受到制度和纪律的约束。清楚了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博弈:对于编辑人员来说,有利于把握自己的原则和期刊的方向;对于作者来说,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录用和退稿的结果。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3796 次阅读|1 个评论
出版理念转变:深理浅讲
zhaodl 2010-8-14 19:07
出版理念转变:深理浅讲//赵大良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题目数字化环境下的期刊出版理念转变。我在几次会议上也以此为题做过报告,报告以后也私下与部分同行交流。但是似乎我感觉大家与我没有多少共同语言,说着说着话题就跑了,深入不了。有朋友恭维我:你思考的问题太超前了。这话似乎是表扬我,可也是给我提建议。我想:也是,我的思维方式总是喜欢逻辑分析,不善于形象表达。为此,前几天到乌鲁木齐参加高职高专的换届会,会上潘理事长看时间宽裕,说请我给大家做个报告。我犹豫了一下,尽管是提前没有打招呼,我还是答应下来,但是我说:在选举程序没有结束之前,我作报告可能不太好,别影响你的正常会议议程。说好,下午预定会议议程结束后,给我40分钟的时间,题目由我自己定。 我尽管是没有专门准备,但是中午也没有睡着,脑子一直转着下午这40分钟如何安排。没有稿子要讲40分钟,如果没有几个兴奋点,效果肯定不好。一个中午碾转下来,我拟了三个问题:学术期刊的价值体现在哪?数字化出版环境下的传播方式?学术期刊出版理念应该如何转变?回答完这样三个问题,40分钟应该比较紧张。这三个问题除了第一个问题是我最近才开始思考,其他两个是以前讲过的(可查看以前的博文)。 以前报告都有幻灯,可以引导大家与我一起思考,哪句话没讲到也没有关系。此次报告则不同,不仅没有幻灯也没有稿子,全凭脑子,应该是演讲。尽管报告的对象都是一些通常被人们看不上的高职高专学报的编辑人员,没想到效果却比以前任何一次的效果都好。我想了一下,原因很简单:我摒弃了以前对理念的定义式描述,而是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 网络化、数字化出版不仅仅是出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而且对我们的出版理念将产生重大的冲击,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许多传统出版理念,不得不做出转变。期刊出版的创造性工作就是汇编,将单篇论文按着主编的意志汇编成一本期刊,并连续地出版,期刊的成果表现就是一本花费心血组织策划的期刊。 但是,数字化条件下信息的传播方式或者说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变化,读者是通过关键词的提取,从众多期刊中抽取自己所需要的单篇文章,而期刊的整体形象读者并不十分关心,也很难见得到,主编的整体意图传达和难以影响到读者。这就是:期刊的整体在数字化环境下被肢解了。 以前我都是这样报告,到此为止。这一次,我增加了两个例子。 一个是:我们大家都在期刊的版权页上标注了自己编辑部的联系方式,以便于作者(读者)与编辑部联系。但是,在以单篇文章为单位的数字化传播条件下,读者看不到你的期刊,如何能够方便地与编辑部联系?如果在每篇文章的地脚或页眉打上期刊的网址,是否会使看到论文读者,就能够找到联系的方式! 另外一个是:我们搞出版的都知道,封面特别是封一是最好的广告位置,往往为了扩展经营的空间,许多期刊挖空心事搞出双封一和书舌来满足客户的需要,但是单篇传播的条件下,封面的影响力在下降,而单篇文章的版面变得重要了是不是?文章的挂角广告会具有更大影响力!针对不同论文的特定作者,投放特定的挂角广告是不是针对性更强。 这是我对数字化环境下期刊出版理念转变的形象解析,往往会后大家记住的就是这两个例子。论文正在加工之中,先发出与大家交流。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36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会刊(CIGR Journal)2010(1)出版
wangyk 2010-8-7 14:58
王应宽 Beijing 2010-08-07 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会刊( CIGR Journal ) 2010 ( 1 )出版 (补发) 自 2010 年 4 月 7 日通过国际网络视频会议举行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Agricultural and Biosystems Engineering ,法语首字母缩写为 CIGR, 网址为 www.cigr.org )会刊 CIGR Journal 移交落户中国仪式之后,本人正式就任主编。为了赶在 6 月 13-17 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 CIGR 第 17 届世界大会之前出版期刊的纸质版,以便在会议期刊携带期刊前往宣传交流。掐指算来留给我的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了。由于我要组建中国农业工程代表团并先期于 6 月 11 日率团从北京出发赴加拿大参会,加之,手头还有另外 2 本期刊和单位的日常事务等工作,因而时间就更紧了。 幸好在前任主编 Fedro Zazuasta 教授和各位栏目主编的辛勤努力下, OJS 系统库里面已经有近 30 篇文章被录用了。该刊为纯网络电子期刊,过去的出版基本上就是在专家审阅、作者修改、主编决定录用后简单的标引作者和期刊引用信息转成 PDF 上传到网站就算发表了。发表的时间相对比较快,不分期次,一年一卷,全年发表近百篇文章。因为过去都是国际农业工程界的大牛型(多为 CIGR 主席)专家担任主编,兼职业余办刊,没有经费支持,没有专业的编辑队伍,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做文章的编辑和期刊的宣传推广以及营销工作。因此,期刊也就依靠几位专家的无私奉献连续出版了十余年。在 CIGR 和国际同行的眼里,我是受过专业训练和富有经验的职业编辑( a well-trained and experienced professional editor )。聘任我接任主编也就是寄希望通过本人专业化的运作,尽快提升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尽早进入包括 SCI 在内的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显然我不能按照原先的模式原地踏步。我在期刊移交就职仪式上的讲话阐明了我提升期刊质量的十大措施,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好评。但是这些想法很难在不到两月就要出版的第一期刊物中体现,许多只能从长计议,逐步实施。 为了让国际社会在期刊移交后的两个月内看到明显成效,我与中国方面的两个学会领导李树君副理事长和朱明理事长商议,提出我的想法并得到认可和支持。我很快确定马上要做的工作包括出版一期纸质期刊、对文章内容认真编辑加工、采用双栏排版让格式美观统一、新设计期刊封面、并通过宣传两个学会和期刊本身做成期刊四封彩页,再通过精美的印刷和装帧设计,使期刊的外观和内容都美观大方。同时还起草介绍材料、搜集图片设计了期刊宣传单页材料( Flyer ),精美印刷,再拿到加拿大和美国的大型国际会议上去宣传。虽然看起来这些工作并不是很多,但因为手下团队的编辑都是新招聘来的,尚不熟悉编辑业务,我一方面要指导大家如何编辑稿件,同时要亲力亲为的把握每一个细节,干好每一件事情。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加班,终于在我们开会出发前的 6 月 8 日拿到了印刷出来的期刊和宣传彩页。此次出版的 2010 年第一期印刷版纸质期刊共刊出论文 23 篇。此期也是该刊历史上第一册纸质期刊。如果以后也不再出版纸质印刷版,那么这期就是空前绝后的了! 几十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劳作没有白费。 6 月 11 日,我率领 44 人的中国农业工程代表团浩浩荡荡开赴加拿大。我请随行的专家朋友们帮忙带去了一百多册新出版的期刊和一千多份宣传彩页。大会组委会也非常友好的免费在显著位置为我提供了展台,让我展出我们出版的期刊和宣传页。有 Poster 展览展示的会期从 14-16 日共三天,我也预计用三天来发放期刊和资料,还一直担心要是期刊没人要,那么沉又不便拿回来怎么办?出人预料的是,期刊很受欢迎,仅 6 月 14 日就被一抢而空。前期由李树君率领的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代表团也带去期刊几十份,并在 6 月 13 日召开 CIGR 常务理事会上展示、宣传和赠送了期刊。包括 CIGR 几任主席、前任主编和各位执委、理事等都对新出版的期刊眼前一亮,大加赞赏 ( 用 Amazing, Terrific, Excellent, Wonderful, Super Job, Unbelievable Work 等夸赞 ) 。作为 CIGR 期刊移交中国的主要推动者和负责人以及 CIGR 执委的李树君也感觉很有面子,期刊大长中国人的士气,在国际同行前展示了中国效率,着实 High 了一把!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实,从内行的眼光看来,第一期的工作效率是高的,特别是由能干的王博士一人全盘操持。但是从质量和内容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期刊编辑是一项有缺憾的工作。职业编辑一直再追求完美,但每出版一期都或多或少留下缺憾,永远达不到完美。 期刊论文全文上网,完全开放( Immediate Full-text Open Access ),请大家指正。友情提示,每篇文章后的 PDF 才是本主编的版本,标有 Provisional PDF 的是前任主编的版本。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CIGR Journal Open Access at http://www.cigrjournal.org Table of Contents Volume 12, Number 1, March, 2010 Section I: Land and Water Engineering (LWE) Soil nutrient levels and crop performance at various lateral positions following liquid manure injection Ying Chen, Bereket Assefa, Wole Arkinremi ( 1 )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ome bioplastics under different soil types used as biodegradable drip tubes Mostafa H M, Sourell H , Bockisch F J ( 12 ) Rainfall intensity-duration-frequency analysis for Southeastern Nigeria G I Okonkwo, C C Mbajiorgu ( 22 ) Geological, geophysical an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a leaky micro-dam in the Northern Ethiopia Gebremedhin Berhane ( 31 ) Section II: Farm Buildings and Construction (FBC) Research model f or farm building design: General structure and physiognomic characterization phase P Tassinari, D Torreggiani, S Benni, E DallAra ( 47 ) Shrinkage of natural plaster materials for straw bale buildings affected by reinforcement fibers and drying Ashour T, Derbala A ( 55 )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the overall energy consumption of a road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its management in Cameroon Mamba Mpele, Elime Bouboama A, Ayina Ohandja L M, Madjadoumbaye J ( 63 ) Section III: Equipment Engineering for Plant Production (EEP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subsoiler-cum-differential rate fertilizer applicator Sandip Mandal, T C Thakur ( 74 ) Influence of coolant temperature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four stroke spark ignition engine employing a dual circuit cooling system A Rehman, R M Sarviya, Savita Dixit, Rajesh Kumar Pandey ( 84 ) Section IV: Energy in Agriculture (EA) Simulation model for solar energy harnessing by the solar tunnel dryer G M Kituu, D Shitanda, C L Kanali, J T Mailutha, C K Njoroge, J K Wainaina, J S Bongyereire ( 91 ) Comparison o f static-mixer and blade agitator reactor i n biodiesel production Rizal Alamsyah, Armansyah H Tambunan, Y Aris Purwanto, Dadan Kusdiana ( 99 ) Investigation of optimal thermal parameters for essential oils extraction using laboratory and solar distillation systems A Munir, O Hensel ( 107 ) Section V: Management, Ergonomic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MESE) Isometric push/pull strength of agricultural workers of Central India K N Agrawal, P S Tiwari, L P Gite, V Bhushanababu ( 115 ) Measure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dex and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of farm settlements in Southwest Nigeria Olaoye J O, A O Rotimi ( 125 ) Economic potential of tractor hire business in Riau Province, Indonesia: A case study of small tractors for small rice farms Ujang Paman, S Uchida, S Inaba ( 135 ) Anthropometric considerations of farm tools/machinery design for tribal workers of northeastern India K N Agrawal, R K P Singh, K K Satapathy ( 143 ) Assessment of injuries in small scale sawmill industry of south western Nigeria Segun R Bello, Yahaya Mijinyawa ( 151 ) Section VI: Post-harvest Technology and Process Engineering (PTPE) Comparison betwee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d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estimating equilibrium moisture content in raisin R Amiri Chayjan, M Esna-Ashari ( 158 ) Solar drying of roselle ( Hibiscus sabdariffa L.): Effects of drying conditions on the drying constant and coefficients, and validation of the logarithmic model Imad Eldin Saeed ( 167 ) Impact force of melon seeds during shelling F B Okokon, E Ekpenyong, C Nwaukwa, N Akpan, F I Abam ( 182 ) Development of large scale drying system for Chillies ( Capsicum annum ) CH V V Satyanarayana, P C Vengaiah ( 189 ) Moisture-dependent e ngineering p roperties of b lack c umin ( Nigella s ativa L .) s eed Seyed Mohammad Taghi Gharib-Zahedi, Seyed Mohammad Mousavi, Ali moayedi, Amin Taheri Garavand, Seyed Mahdi Alizadeh ( 194 ) Section VII: Information Systems (IS) Fruit detection system and an end effector for robotic harvesting of Fuji apples D M Bulanon, T Kataoka ( 203 ) 主编在加拿大魁北克2010 CIGR World Congress期间坐台展示期刊 Front Flyer for CIGR Journal Front Flyer for CIGR Journal 封二-宣传介绍中国农业机械学会CSAM 封三-宣传介绍中国农业工程学会CSAE 封底-宣传介绍期刊CIGR Journal
个人分类: 国际英文刊IJABE|7667 次阅读|2 个评论
投稿被判死刑后怎么办? 上诉成功(一)
热度 2 Namychan 2010-8-5 14:51
数年寒窗做研究,好不容易完成了一篇文章,慎重选好了杂志投稿,然后满怀期望地等待消息,不料被一封礼貌但冷酷的编辑来信把希望浇灭。这个过程做科研的人大概都曾经历过,我们也不例外。 被杂志判死刑理由不外以下几点,一是文章内容本身有问题;二是杂志选的不对路;三是编辑或审稿人水平低和误判。前两种原因没什么可说的,被拒应该。我这里重点说第三种。我们研究组的人在被误判瞎判情况下基本不会认命,总有一个会出面据理力争,结果是好几篇被那些主编们匆匆判了死刑的文章经过据理力争后居然败步复活了,当然这样的例子并不多。更多的时候我们先是怒火万丈说编辑审稿人有眼不识泰山,冷静下来后读读reviewing中有什么有价值的意见,找到中肯的意见后就老老实实修改,完成后改投更高一级或更适合杂志,这个成功比例比较高。这里我想将有些经验写下来,供国内同行参考。 2003年开始我们做了一系列兔子眼睛的实验,用一个很敏感细小光纤探针测量兔眼中氧分子浓度分布以及在不同供氧状态下眼内氧浓度动态变化。我们想通过这个实验间接了解人眼中氧分子浓度的分布情况,以便探讨一些与眼科疾病发病的有关机理。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蛮复杂的。为了真实的模拟正常生理状况,我们要求麻醉师给兔子全麻后气管插管,用呼吸器控制肺部的氧分压和监测血氧饱和度,一切要与兔子正常安静非麻醉状态的情况相似,然后调节氧浓度到机体最大和最低可承受范围。可以想象给全麻下的兔子给高氧根本不是问题,但降低氧浓度是个难题。麻醉师开始拒绝做低氧实验,说翻开所有医学书,没听说过全麻时不但不额外供氧,竟然还降低氧的浓度,不干!在反复解释其意义后麻醉师终于答应配合。在实验中除了手术步骤仔细轻巧外,在调节供氧和麻醉过程也异常小心,一次实验需要4~5小时左右。在实验期间我们失败了好多次,但几十次手术实验下来我们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其创新及意义对我们后来在人体上的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把这个研究结果写成论文投稿到眼科专业比较有影响的杂志IOVS。通常杂志主编或专业编辑选择二至三名同行来审稿,每人都有一票否决权。万一意见两极或争议较大,编辑有最后生杀决定权。编辑的结论有时象最高法院判决,不能再上诉了。 交稿后一个月左右就有了回复,回复很干脆:IOVS拒绝发表。理由呢?仔细阅读了三位审稿者的内容,除了有些建议,提问和修改的意见外,大部分都是肯定的,而且三位审稿人均提议少许修改后可以发表。问题出在编辑上!编辑不理睬三位审稿人的意见,自己写了他否定的理由。 当教授拿着编辑的判决信来找我时脸上阴云密布,他说我们是否考虑转投低一级的杂志。我认真读完了编辑的判决书,突然放心地笑起来了。我告诉教授;放松点,这回我们肯定要推翻最高法院判决,原因也很干脆:主编犯了个非常低级的错误。 问题出在一个图上。我们把眼内各部位氧分压分布标在一个兔眼睛平面示意图上,数据一目了然(见图1)。而主编拒绝采用本文的原因是当他看到这个图,他想象中为了把光纤探针放到如图所示眼内各部位,实验者必须把整个兔眼睛拽出眼眶,这样会造成供应眼球血液的眼动静脉严重扭曲牵拉,因此他认为仅由此一图,这个研究的全部氧浓度的测定根本不可靠,不必再往下看了,浪费时间,枪毙了事。 这理由真荒唐,我忍不住脱口道这家伙压根不知道怎么做眼科手术,一定是一个搞基础研究的PhD。在美国MD(医生)和PhD(研究博士)互相瞧不起,临床和基础研究脱节的厉害。这个堂堂IOVS编辑居然凭想象手术样子枪毙一篇文章,看样子得教教他眼科手术的基本ABC。看我轻松的样子,教授和同事们一头雾水,我突然想起教授也是一个PhD出身,他大概被主编的想象朦住了以为我们做错了,不然他这样的科学家不会这么沮丧的。我安慰他说补做一次实验就可明白了,此时我在中国接受的MD背景帮上了大忙。 下次实验时除了平时两个助手,我多带了一个秘书丽莎,她在手术台外只负责一件事,给手术过程拍照,大约拍了50~60张。回来后我用幻灯先给科里的PhD们和技术员讲解眼科手术的基本要点和注意事项,大家听后都明白了在测量眼内氧浓度时,我们既没有把兔眼睛拽出眼眶,也没有给眼球额外加压。为了避免任何干扰眼血液供应,我们连常规的开睑器都不用,只用了一个角膜接触镜,任何眼肌的牵拉都严禁,实验结果没有任何问题。本来大家想去幽默一下这个自以为是的主编,可情绪化语言是专业中的一个禁忌,我们只能客观地描述了手术中为了避免不必要人为误差改变,我们所有操作是在眼球原始位严格进行的,那里需要把眼球拽出眼眶?(图2)我们选了两张手术测量中照片附在给编辑的回信中,同时我们还对其他审稿人提的良好建议和问题一一作了回答和修改。一周后主编回信,论文被接受并尽快会发表,对他自己的武断表示了诚挚的歉意。 感想之一:IOVS编辑尽管犯了先入为主的主观错误,他也非常正派。一旦认识到自己错了,立刻就改,由衷佩服! 感想之二:自己的实验一定要有坚实的土壤,要自信不要轻易被别人的否定,那怕是大人物的否定所吓倒,当然如果实验是假的或瞎胡弄的例外。 有关本实验英文原文: http://www.iovs.org/cgi/reprint/47/4/1571 图1: p O 2 在正常兔眼内分布图。此图让编辑误解了我们是将眼球拉出眼外做的实验。 图2:光纤探针插人眼内测量不同状态下的氧浓度,眼球完全不需要拽出来。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598 次阅读|16 个评论
科技新闻翻译谁有优势?
slowlight 2010-7-19 22:52
国内的科学类媒体,期刊、报纸或者网站都经常会有一些从国外媒体翻译过来的新闻,如science, nature等的最新研究成果。这开阔了读者的视野,促进了先进科学知识的传播,但经常有一些用词不太合适,让内行人很容易看出破绽,这一点从科学网转载的新闻中的评论中就可以看出。 翻译国外研究成果对于一般的网站编辑、新闻记者来说,的确有一定的难度。现在学科越分越细,同样是学物理,学力学的很难看懂光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更不用说是翻译好了。普通的媒体单位不可能配备门类非常齐全的专业人员,如果那样科学网100个编辑也不够用。也有的单位有专门的情报人员,但主要对内服务。那由谁来做这部分工作呢? 我想起刚到《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编辑部的经历来,那时候期刊有一个媒体扫描栏目,主要是翻译国外著名期刊与网站的最新成果。每个编辑每期都会翻译几条小新闻,翻译好了,相互校对。锻炼了翻译能力,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丰富了期刊的版面。 中国有数千种学术期刊,几乎每个方向都有几本期刊,像光学界就有40多种期刊,保守估计至少有几万名编辑。如果能把这些编辑发动起来,那每个月都会有无数的新闻稿,这将大大丰富越来越娱乐化的阅读环境。相对于一般的科技记者或者新闻编辑,由于期刊的专业面比较窄,期刊编辑对专业会更熟悉一些,出错会相对少一些。 编辑做些翻译,对于做好本职工作也是有好处的。是一种对文字能力的锻炼,也是一种对最新知识的了解。要编辑写学术论文是不太可能的,但结合本职工作做一些翻译,却是可以实现的。 当然这个事与编辑当前的本职工作可能无关,而且很多编辑部也在转型成杂志社,独立经营,就要考虑投入与产出比例,是否愿意做些没有效益的事情。而且,大家也没有无缘无故地付出劳动的义务。 Yeeyan网在组织网友做一些义务的翻译工作,能义务做固然是好事,但能不能坚持把事情做好,让翻译的工作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却并不容易。我去注册了个账号,翻译了一篇,也就没有了下文。 有人认为现代人的英语水平高了,不需要看翻译的东西。但在我看来,不是不需要翻译了,而是不需要蹩脚的翻译,请看科学网上的一篇旧文 科技翻译:想说爱你不容易 。 在这里暂不去讨论如何实现科学新闻与编辑翻译工作的结合,只是提个建议。现在是出版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学术期刊也是重要的一块,这里想说国内的很多学术期刊水平不高,但编辑却是一笔重要的财富(好像有点自我吹捧的意思)。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4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哪些情况下你会拒绝审稿?
zhengqinzhu 2010-7-15 15:34
写下这个题目是源于早上回复了一个朋友的抱怨,估计也是我的编辑同行,他说: 现在找人审稿真难,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有时一篇稿子被5-6个人拒审,也许是稿件太多了!当然,国外专家审稿很认真。 我一激动,又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堆废话。下午回过神来,觉得自己有点过于主观了,毕竟我一直处在编辑这个位置上,审稿人(专家)心理到底想什么其实我也不得而知的。于是考虑是不是可以主动把问题抛出来,问问科学网上的专家们,也可以帮助科技期刊的编辑们提高认识,有的放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邀审的命中率。 可惜我找不到类似于问卷这样的工具让大家来投票,只要自作主张,把我很主观的认为专家们拒绝审稿的理由列出来, 请大家踊跃提出你的看法。 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专家拒绝审稿的理由列为以下几条: 1. 让我审的这篇稿件和我的研究方向相去甚远(我倒很想为你们审稿,可这也太超越我的能力了!)编辑要加强对文章的领会,寻找最合适的审稿人,同时对这个专家的专业信息要做记录。 2. 在我度假、生病、事务特别繁忙的时候来找我(我实在无能为力呀,下次吧!)编辑要理解专家的难处,同时记录下他可以开始为你服务的时段。 3. 让我审的这篇稿件质量太差,垃圾文章(我才不愿意为垃圾文章做点评,还费时费力,不如拒绝!)编辑在送审之前一定要先研究分析一下,太差的稿件真不该去打扰审稿人。 4. 期刊/编辑的水平/能力太低,不能入我法眼(呵呵,我暂时不屑于为它审稿)编辑们无可奈何,只有努力提高期刊质量。 5. 期刊/编辑的声誉太差,不值得我为它服务(呵呵,我可不愿意因此而连累了自己的声誉)编辑需要加油,千万注意名誉的重要性。 6. 审稿费时费力,又不能给我提供好处(我能推就推)编辑们几次失败后就要学乖了,别找这个人了。 7. 我这样的人也能审稿吗?我只是一个小小的研究生啊,只发过1-2篇小文章而已。编辑们,眼睛要亮一点,要注意审核哦! 8. 呵呵,想空了,再想不出了,请大家各抒己见吧,如果我列的东西过于小人了,也欢迎批评。 我的目标是了解审稿人需求,尽可能快速准确邀请到审稿人,相信这也是我的期刊同行们很期待的。
个人分类: 期刊出版|15814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来谈谈如何推荐审稿人
热度 1 zhengqinzhu 2010-7-14 13:42
刚刚看到一篇博文求助: 如何指定审稿人? 包括任胜利老师在内的一些人给出了很多建议,我也斗胆上去提了点建议。 写着写着发现收不住了,尽管自己的文字功底很烂,还是写了长长地一段,可能因为是科学网的新手,还处于热衷阶段吧。 写完了那个回复,我想不如就这个话题,再好好整理一下。 很多期刊(包括我们自己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都会在作者投稿的时候,要求列出几个推荐审稿人,如果有必要,也允许作者列出回避的审稿人。 回避的审稿人当然是那些可能有利益冲突的人,这里面包括你确定已知在学术上和你观点格格不入的人,包括和你存在学术竞争关系的人,包括你熟知在学术上存在不公正和偏激观点的人。这些信息一般来说学生是很难把握的,往往需要导师来完成。 推荐审稿人,其实你首先要明白编辑的意图,同行评议期刊邀请审稿人不外乎这么几种方式: 1. 编辑直接指定期刊编委来审稿, 优点是高效快速,缺点是学科方向多少会有偏差,可能存在泛泛而谈的层面。而且如果稿件超多而编委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效率其实也是低下的。 2. 编辑直接从审稿人数据库或者从Pubmed等数据库根据文章的关键词来寻找合适的专家作为审稿人。优点是专业指向最接近,最有可能对文章做出具体的评判。 缺点是寻找审稿人的过程比较费时费力,还存在专业方向选择错误的风险。 3. 编辑将稿件提交给分科编委,由分科编委来推荐合适的审稿人。这个方法我认为是对于普通的科技期刊来说最高效合理的方法。当然这个方法的执行时需要编委能够全力配合,不然也很难执行。而实际上现在的编委们都是牛人加忙人,如果你不是Nature,Science这种大牛刊,人家也不可能真的来全力配合。 4. 主编直接定稿。 呵呵,这种情况可能大些大牛刊的主编可以做到,大部分的期刊还是会找同行评议。 以上几种方式各种期刊都有在用,不过据我了解的信息,第二种情况还是居多的,也就是编辑直接寻找审稿人。 编辑们每天会有大量不同专业方向的稿件要处理,而编辑们自身的学科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人力和精力也是有限的(现在很多期刊月刊5-7人),为了加快审稿进度(其实就是节约正确寻找审稿人的时间), 也为了找到最最恰当的审稿人,编辑会想到了让作者自己来推荐部分审稿人的办法。这个办法是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1. 作者做这个研究课题,必然已经阅读过大量的相关文献,也多少了解全世界哪些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作者应该是在全面了解了这些信息之后,才能把Introduction和Discussion写好写全了。所以,往往你推荐的审稿人是出自于你在Introduction和Discussion中(以前者为主)引用的主要文献的作者。 2. 作者在公正前提下推荐的审稿人,一般都是与作者的研究课题非常相近或者相关的专家。如果文章质量很好,他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优点和不足,对于文章被正确评价和认可是大有帮助的。如果文章水平太差,他也可以详尽地分析和认清文章的问题在哪里,虽然结局是被一眼看穿而出局。但所提出的建议对于作者本人来说还是非常有价值的,有时候甚至就是一盏指路明灯,可以照亮作者未来之路,最不济可以将此文继续按这个思路修改,改投他刊。 所以不管文章好坏,对作者来说,让这样的人来审稿都是利大于弊的。 3. 编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于是,编辑会让作者来推荐审稿人。 所以我建议作者在推荐审稿人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 重新阅读你文章的Introduction和Discussion,找出所引用的主要文献,然后寻找这些文献的作者,推荐给审稿人。 如果你发现这些作者中有你认为特别合适的,也可以向编辑说明,并叙述理由。 2. 如果你的内容真的是非常非常创新,你可能真的无法通过上述方式来获得最恰当的审稿人。 那么重新定位你的关键词,寻找你这个课题的上一级学科,然后以上一级学科为目标,通过Pubmed或者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寻找合适的专家。注意这种情况下往往要这个专家发表文章数量不能太少,尽管没有明确的界限,但往往编辑会在意这个人的过往发表史。 3. 有可能的话,想编辑描述你推荐这些审稿人的理由,比如是某条参考文献的作者,比如是搜索关键词a之后寻找到的专家,其过去5年内发表N篇文章 当然,不是说作者推荐的审稿人,编辑都一定会请。实际上向我们期刊就要求编辑,审稿人中必须要有非作者推荐的审稿人。而对作者推荐的审稿人,编辑也要进行多方面审核,要达到他们所认为的资质才会送去评审,比如发表文章的数量,学科方向的吻合度,学术领域的权威性 对于作者来说,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小小的推荐审稿人的举动,有时候,他对于你文章的影响力,对你个人的学术影响是巨大的。 这里有一点要提醒作者: 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 也就是说不要寻找熟人来给自己审稿。有时候作者以为找了熟人,可以给自己放水,像这样的情况往往会被编辑审核出来,如果真的被审核出来,尽管编辑部不会对你有直接的惩罚措施,但是编辑会有第一印象这个作者对他的研究成果很没有自信,这可能不是一篇特别号的文章。 接着,编辑可能还会有第二个印象这个人的学术信用不会太高。 哎! 真是得不偿失。 所以,如果作者曾和这个专家有过合作,或者有某些交情,即使真的你觉得这个人会客观公正评价,也还是尽量回避比较好。 我碰到过的很多的情况是,即使编辑没有发现利益相关,审稿人自己也会很公正的告诉编辑: 对不起,我和这个作者有合作(或者曾有合作,或者马上有合作),有联系,有私人交情,我不适合给这个文章审稿。 也有碰到过的情况是,专家审了,评审结果是退稿,而且他在评审意见中,他很客观的表示,我和这个作者有过合作(交情),但是作为一名审稿人,我不得不说,这个文章不适合发表 引用: 王靖琰, 求助:如何指定审稿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5074
个人分类: 期刊出版|22808 次阅读|2 个评论
审稿何时能成为一种学术乐趣
zhengqinzhu 2010-7-14 11:50
今天看了王宝山老师的博文 研究生也能当好审稿人 ,突然很想写点关于咱们中国的学者们对于审稿这个工作的认识问题。 其实是一直有这样的想法,觉得可以呼吁一下。 我从事英文编辑工作算来也有8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也许因为我接触的大部分(99%以上)都是国外的审稿人,所以有点点崇洋媚外了。当然我这里可能也要再限定一下,我这里所说的国外,还是以欧美澳为主,因为我接触的审稿人大部分来自于欧美澳。 但是一次次的对比,一次次的实践告诉我,这种对国外审稿人的喜欢不是没有道理的首先,跟他们合作非常愉快! 总感觉国外的审稿人从心底里愿意做审稿这个在我们看来费神费力又没有钱的工作。 只要你邀请的专业方向是正确的,邀请的时段是合适的,他们往往都能欣然接受。 可能是看多了国内一些人对审稿的推脱、拖延(为避免被拍砖,我声明这不是泛指,只是我所接触到的一些情况),我总是很小人地想,他们是不是真的都从心底里乐意做这个审稿的工作? 是什么在支撑这种意愿? (其实他们可能连想都不想这个问题,他们可能形成一种学术习惯,他们也可能把这个当成吃饭一样的学术必需品) 我继续小人地分析: 这种意愿靠体制吗?比如某种晋升或者申请项目的条件?我目前只知道中国的学者要拿美国绿卡,有审稿的经历会有所帮助,因为我曾经被审稿人要求写个审稿证明给他。 其他的国家或者其他门槛中是不是审稿会有所帮助我不得而知,可以请博客上的海派们多多补充。 可是我总感觉真正好的审稿人不像是为了这些东西才给你审稿。 他们可以一年给你审很多次,每次都很认真,他们甚至认真到帮你改文章,改语言(非常费时间)。凡王宝山老师提到的一些审稿原则(或者说三字经),他们基本上都能够做到。所以我对于这些审稿人,总是心存感激,碰到特别好的审稿人,每每都会感动半天。 在学术腐败经常曝光的今天,这种纯粹的义务的举动是值得我为之感谢的。 有时候我也会想,其实审稿的过程,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我自己鉴于这个认识,从2006年开始要求所有的编辑都参与稿件的初审工作(这个在我这个编辑部做起来其实很不容易的,因为男科学这个学科非常小,而我们的编辑没有一个曾经是这个领域的人,所以我极力想要提高编辑们在这个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判断力),为尽量避免我们自身的能力带来的错判误判,这样的初审在责任编辑做了以后,要在集体讨论后才决定直接退稿还是继续送审,如果集体讨论还不确定,就找专家去快速初判。 在这样过关后的稿件,才能送出去外审。 这个看似复杂的程序,其实让我们的稿件处理周期得到了快速提升,编辑的专业知识也得到了提升,编辑们对学科热点也逐渐有了认识和提高。 我其实更相信这样的审稿过程,对专家们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机会呀! 首先,人家请你审,是对你的认可,咱们小小虚荣一下么,也可以提升自信心; 其次,大部分情况下,作者做的内容多少有一定的创新新,也会有一些见解,对于联系自身工作发散思维也是很有价值; 再次,审稿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也要查阅文献,可以把这个小领域重新认识一下,说不定什么时候找到灵感,能开辟出新的方向和领域;最后,我虽然不愿意我的审稿人让研究生给我审稿,但是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我们可以让研究生就这个文章展开调研和讨论,当然导师要先做足功课,以便真正起到育人的功效 所以,衷心期盼有这么一天,我们一觉醒来,发现中国的学者们都发自内心的愿意审稿了,都爱上审稿了,都抢着来审稿了! 引用: 王宝山,研究生也能当好审稿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2691
个人分类: 期刊出版|7253 次阅读|19 个评论
编辑出版工作北京考察日记
slowlight 2010-6-8 21:26
个人感受,错误难免,仅供参考。 6月3~5日,杂志社组织部分编辑到北京参观访问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卓众出版集团、中国科学杂志社、科学网编辑部、人天书店等著名期刊出版、发行与网络运营单位。本次考察计划了好久,因为各种原因推迟到了现在,紧张的3天考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了对当前及以后工作的深度思考。 对于他们的出色工作以前从各种渠道有所了解,但能亲眼所见,直接对话却给了我相当的冲击。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自己就有二十多种期刊直接统一管理,形成了相当的合力,更不用提外围的那近百种期刊了。他们期刊的经营能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其中有他们的行业特色,更是编辑们努力的结果。每一本期刊都有赢利,合起来力就会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数字。另外,他们有很好的机制来利用编委队伍来为期刊服务。对于编辑来说,这两点都是老生常谈,但取得的成效却是不同的。在今后的工作我们依然需要在工作深度上下功夫。在交流中也谈到对投稿编辑加工流程一体化的思考,看来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游总的话总是让人对科技出版充满信心与激情。 卓众出版是最近几年出版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也是大家眼中的榜样。张总编带领我们几乎参观了楼上楼下几乎所有的房间,让大家见识了卓众人对自己事业的信心与热爱。卓众的大部分工作并不在学术出版上,而是其汽车与农机方面优势。卓众大楼上预留出了足够的发展空间,更加强大的卓众就在不远处。每本期刊都有一个完整的团队,而且随着工作的进展与形式的变化,各种研究与运作小组不断出现作为科技期刊出版中的领头羊之一,他们还有一个队伍在进行期刊研究。好一个令人羡慕的卓众。 中国科学是国内学术期刊当之无愧的老大,但因为有相关方面的特殊支持,给人的感觉是大家不在一个层面上玩,没有可比性。有主编,还有总主编,依靠专家办刊,他们进行得更加彻底。最近几年期刊运转良好,论文发表方面进步明显。朱作言院士在院士大会上也做了介绍(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6/233128.shtm?id=233128 )。据介绍,他们还有相当的经济指标。对这一点不是很理解,有各方面的支持,即使做一系列不收任何费用的OA期刊,只要把学术质量做上去,也是不错的。肖总介绍了科学出版社的宏伟蓝图,但学术期刊如何整合发展,还没有很好的政策支持。 科学网是我熟悉的地方,虽然也是第一次去。赵总编介绍了做科学网的过程。虽然时间不长,但收效不错,它给全球的华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好机会,没有科学网也许有些朋友也许一生也不会认识。年纪不小了,却有很多网友,不亦乐乎。作为一个新网站,它很快吸收大家的建议,不断改善增加功能,相比之下,中国光学期刊网的某些功能还需要较大改进和继续完善。随着科学网人气的不断增加,有很多公司也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祝科学网的腰包越来越鼓。 人天书店远在丰台,有同事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参考,就我的感觉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很多编辑都是埋头处理稿件,我们的期刊怎么发到读者手中,如何让我们的订户越来越多,期刊数字化了还要不要印刷版,很多人并没有认真或者经常考虑。他们的区域业务员与图书馆(也就是我们最直接的订户)关系非常密切,期刊征订并非发一下征订单那么简单。缺少经营能力,是学术期刊最为人所诟病的地方之一,期刊能否卖出去是决定期刊能否继续办下去的最关键因素。如何做期刊销售做好,需要发行人员的努力,编辑也要努力。希望能够有机会多到期刊的读者中走走,与相关部门多多交流。 利用下午时间去见了王应宽老师,聊学习工作,我们的经历有点相似,他的学习与工作劲头给我树立了榜样,希望能像他那样善始善终。由于时间有限,办刊中的很多问题没能深入探讨,期待下次继续。 感受远不止这些,很多东西需要深入思考并付之于行动。在此向接待我们的兄弟单位表示真诚感谢! 有一些照片,由于现在外地出差,没来得及整理,以后再贴。
个人分类: 英文练习|4431 次阅读|1 个评论
审稿人您“保密”了么?
cwhm 2010-5-29 00:59
这是几个月前 的故事,二月份的时候,我正在和老教授做纳米力学方面的研究,有一天,老教授喊我到楼上与他讨论一些问题,他拿出两张纸,上面有几幅实验曲线图,还有他的 一些笔记,说这是他最近正在审的一篇稿件,看我是否可以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拟合这些实验曲线。由于他给的图的是他从原始稿件中摘取出来打印后扫描的,分辨 率很低,图又放的不是很正,这很有些影响我数据拟合时采集数据点。我当时征询老教授是否可以给我原始稿件的电子版,这样我就可以将数据曲线放大,采集的数 据既方便又精确,有利于后面的数据拟合,他当时的回答有些让我吃惊,他说这是正在审理的一篇稿件,还没有被正式发表,按照杂志编辑和作者的意见是不能透 露给第三方的,但考虑到这篇文章最终会被发表,所以才决定让你试着建立一个数学模拟看能否解释实验曲线反映的实验现象。后面几天我真有些苦恼,面对那些 分辨率不高而且又放的有些歪歪扭扭的图,我不知道该如何精确采集曲线上的数据点进而用我的模型去拟合。几天后,教授似乎看出了我的难处,但是还是不肯相 让,只是决定帮我把图给扫描的清晰些,扫描后的图尽可能放的正一些,这就是从老教授那里得到的最终版。 在网上经常看到导师把自己审理的稿件直接交给学生来审理,然后再以导师的名义返回审稿意见,再想想老教授的审稿行为,我就更难理解了。因为他自己是某一个 杂志的主编,同时也做过好几份杂志的编委,从同事那里也经常听到他审稿的严苛和仔细,或许他作为审稿人有他所坚守的某些原则吧。碰巧在任胜利老师的博客里 看到一篇文 章《 审稿人的道德责任 》 也为老教授作为审稿人的那个故事做个注脚,而且他做的也不够100%,因为我毕竟或多或少的也接触到了那篇被审文章的部分内容,不知道还有多少审稿人严格的遵照了下面的审稿人道德责任? 审稿人的道德责任 1. 鉴于稿件的评审是出版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每位科学家都负有公正评审的责任。 2. 如果审稿人认为自己不适合评审送达的稿件,应立即将稿件退还编辑。 3. 本着维护高水平的科学和文字表达的标准,审稿人应客观地评判稿件的质量、实验与理论水平、解释和推断的合理性。审稿人应尊重作者思想的独立性。 4. 审稿人应留意所审稿件与自己进行或发表的工作是否存在利益冲突,如果有存在利益冲突的嫌疑,应不做评审并立即将稿件退还编辑;或者将声明有利益冲突的审稿 意见交由编辑处理。 5. 审稿人不应与所评审论文的作者或合作者存在有影响公正评审的个人或业务关系。 6. 审稿人应对所评审稿件的内容保密,不可向他人泄露或与他人讨论稿件的内容;如若确需向他人征询意见,应告知编辑征询人的身份。 7. 审稿人应充分解释其评判的依据,以便编辑和作者的理解;评审意见中引证的事实或观点应附相关的文献,应避免缺乏根据的论断。 8. 审稿人应注意作者是否漏引了同行的重要相关论著,切记不可以权谋私地建议作者引用自己的论文;应提醒作者所投稿件与其已发表论文或投向他刊稿件的实质性相 似之处。 9. 审稿人应及时返回审稿意见。如果没有时间评审所收到的稿件,应尽快将稿件退还编辑,或者提醒编辑有可能延迟审稿并给出可能的审回时间。 10. 除非征得作者的同意,否则不得使用或泄露所评审稿件中的未发表信息。 11. 评审意见不得涉及人身攻击。 任 胜利摘译自Ethical Guidelines to Publication of Chemical Research (http://pubs.acs.org/ethics/ethics.html)
个人分类: 期刊杂志|2923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的义工 & 科学网的编辑
chemicalbond 2010-5-27 11:26
个人的理解是,科学网博客主页的精选博文是科学网的编辑选择的。 不知道其它读者有没有同感,至少编辑们经常给我惊讶。 今天的惊讶来自一篇有点意思的文章。本来是因为违反交通规则被罚社区劳动,作者非要把文章题目写成是 美国的义工 。在科学网编辑的帮助下,可以猜想这篇文章会误导很多读者。 作为一个在美国生活多年的真正的义工,实在是感到羞辱。 参考 美国的义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9123
个人分类: 学术与争鸣|2955 次阅读|3 个评论
七绝:贺创刊50周年
zhaodl 2010-5-25 16:40
一段时间没有写专业方面的文字了,这个有点相关,发出来与同行共勉。 祝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创刊50周年   欣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创刊50周年刊庆,同为高校学术期刊的编辑,我感触甚多。身处经济社会之中,能够专心于学者不易,能够专心于为人作嫁的学术期刊出版者更是艰辛,而高校学报不仅要潜心于学术更肩负有高校的育人功能,其中的艰辛很难被外人所理解。《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作为业界的佼佼者,其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值得庆贺!借此机会以一首七言绝句略表我们的敬意! 七绝:祝贺创刊50周年 (新韵:赵大良) 2010年05月25日 倾情奉献五十年,致力编研勇进攀。 誉贯神州堪榜样,精勤学海谱新篇。 注:目前编辑部的特点是编研相济。 附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60年,现为双月刊,是教育部直属高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学术性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它以繁荣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和培养人才、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办刊宗旨。主要刊登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食品科学、地球科学、环境与资源科学、信息与信息技术学、旅游学、体育运动学、教育技术学、科学史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50 年来,已在基础数学、应用声学、光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动物学、自然地理、旅游规划等专业方面形成特色,刊物质量稳定提高,学术影响日益扩大。发表的论文被美国《化学文摘》(CA)和《数学评论》(MR)、英国《动物学记录》(ZR)、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俄罗斯《文摘杂志》(AJ)、德国《数学文摘》(ZBI)以及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系列文摘收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多家大型数据库选定的统计源期刊, 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等文献计量指标近年来一直在综合类科技期刊和师范院校学报中居于前列。学报现为中文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陕西省精品科技期刊,并多次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陕西省十佳学报,连续三次(1989年,1995年,1999年)荣获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评比一等奖,受到国家教委、教育部、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新闻出版署期刊管理司,陕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厅、新闻出版局等有关部门表彰奖励。 为纪念《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50周年,特出版本专辑。专辑中收入了学报从1960年创刊号至2010年3月出版的当年第2期,共计38卷,128期,论文3101篇,并附期刊总目录。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2747 次阅读|1 个评论
招聘编辑、采写及多媒体编辑、发行主管
slowlight 2010-5-21 14:28
中国激光杂志社诚聘 编辑、采写及多媒体编辑、发行主管 中国激光杂志社隶属于中国光学界权威的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光机所,是一个拥有四刊一网为核心的出版单位,以出版发行光电类科技期刊和行业期刊为特色,以集群化和多元化媒体产品为发展方向,自1964年起,已经连续出版光学期刊46年,为我国光学科研与产业提供优质的信息与情报服务。 中国激光杂志社出版发行的《中国激光》、《光学学报》、《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和Chinese Optics Letters(COL)四本期刊,均是我国著名的光学期刊,其中COL已被SCI收录,《中国激光》、《光学学报》均为Ei核心刊源,《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为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2008年版)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凭借杂志社的强大采编力量和深厚的学术底蕴,中国激光杂志社还编辑出版了直邮杂志(DM)《光电产品与资讯》,采取多种渠道,免费发送到读者手中,为广大企业和科研用户提供最新鲜的行业与产品资讯。 中国激光杂志社自主建设的中国光学期刊网已成为我国光学业界的门户网站,集成了国内40种优秀光学期刊资源,整合光学文献近15万篇,是光学产业界权威信息发布与获取平台。2009年,中国光学期刊网出版平台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确定为重点支持项目。 中国激光杂志社还开展了一系列品牌拓展业务,其中包括专业学术会议、展览、专业技术培训、电子商务等,光学前沿系列学术会议、光学设计高级讲习班、光学检测高级讲习班已经成为光学领域品牌项目。 中国激光杂志社下设编辑部、发展部、中国光学期刊网、综合办四个部门,共有员工30余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员工和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均占全体员工的80%以上,是一支朝气蓬勃,勇于进取的团队,以打造权威学术期刊,构建一流学术平台,促进产业持续发展为己任,探索建立以光电行业为优势特色的媒体集团。 杂志社现因期刊出版及业务需要,诚聘编辑、采写及多媒体编辑、发行主管各1名。 主要工作内容: 编辑 : 1、对登记入库的稿件进行初审; 2、按照编辑部相关流程开展文章的送审及编校工作; 3、根据约稿计划,向相关专家约稿; 4、参与杂志社会议、培训等相关发展活动。 采写及多媒体编辑 : 1、配合编辑部主任与营销人员制定期刊、网站的出版计划; 2、与营销人员配合完成杂志的采写、编辑、出版任务; 3、配合营销人员进行重点客户的开发; 4、配合营销人员建设客户关系数据库; 5、收集展会、会议、行业信息等资讯的上网发布; 6、杂志社相关多媒体信息的编辑、管理、发布。 发行主管 : 1、负责期刊联合发行工作,协调与加盟联合发行期刊的关系; 2、具体负责杂志每年的征订办法的制定和执行; 3、中国光学期刊网文献数据的收集、整理,及电子版期刊的发行等; 4、建立分类完善的杂志读者数据库; 5、读者订购、样刊发放、刊物赠阅,信件邮寄,快递等; 6、合作期刊的交换和归档,编辑部稿件的归档入库,库存管理; 7、杂志社物流及相关设备的管理工作。 应聘要求: 编辑 : 1、硕士及以上光电专业学历; 2、英文六级及以上; 3、熟悉相关编辑规范,了解国内外光电机构的研究方向; 4、至少发表或撰写过一篇英文文章; 5、有较强的学术敏感性和沟通、交流能力; 6、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采写及多媒体编辑 : 1、大学本科及以上相关专业学历; 2、熟悉平面及网络媒体; 3、有市场意识,善于收集与分析研究行业市场; 4、有一定的策划、采写能力; 5、有一定的摄影、网络编辑、视频编辑基础。 发行主管 : 1、大学专科及以上相关专业学历; 2、熟悉期刊、网站经营及发展模式; 3、了解光电行业市场; 4、有市场意识,善于开拓市场; 5、善于与人沟通,和善,对工作与生活充满热情。 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和一张生活照发至 段家喜 编辑 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清河路390号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 电话: 021-69918426 Email: duanjiaxi@siom.ac.cn http://www.opticsjournal.net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407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编辑分不清原创与转载
xupeiyang 2010-5-21 10:32
希望科学网编辑不要乱删博主的内容,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改变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多次犯错误,考核不合格就下岗!我多次回复解释,他们也不给答复,他们的电话老是没有人接听。 医学和生物学期刊(16个学科影响因子前20名) 我将SCI收录的医学和生物学期刊的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按影响因子排序将前20名最好的期刊列出,可供科研人员论文投稿选刊和更有效地利用SCI期刊,但科学网编辑看不懂这是 原创性期刊信息分析报告 ,还有我从 国外网站上定制的期刊论文, 未与我联系就粗暴地将这些内容删除了,我感到非常遗憾,希望编辑部能恢复这些内容。 在此我向关注这些博文的读者表示歉意。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信息分析研究室 许培扬 2010年5月18日7:35 科学网编辑部 document.write(convertdate('2010-5-17 17:12:40'));昨天 17:12 文章删除通知 您转载的博文消化科学期刊(影响因子前20名... 科学网编辑部 document.write(convertdate('2010-5-17 17:12:40'));昨天 17:12 文章删除通知 您转载的博文呼吸科学期刊(影响因子前20名... 科学网编辑部 document.write(convertdate('2010-5-17 17:12:40'));昨天 17:12 文章删除通知 您转载的博文内分泌科学期刊(影响因子前20... 科学网编辑部 document.write(convertdate('2010-5-17 17:12:40'));昨天 17:12 文章删除通知 您转载的博文心血管科学期刊(影响因子前20... 科学网编辑部 document.write(convertdate('2010-5-17 17:12:39'));昨天 17:12 文章删除通知 您转载的博文肿瘤科学期刊(影响因子前20名... 科学网编辑部 document.write(convertdate('2010-5-17 17:12:38'));昨天 17:12 文章删除通知 您转载的博文神经科学期刊(影响因子前20名... 科学网编辑部 document.write(convertdate('2010-5-17 17:12:38'));昨天 17:12 文章删除通知 您转载的博文妇产科学期刊(影响因子前20名... 科学网编辑部 document.write(convertdate('2010-5-17 17:12:38'));昨天 17:12 文章删除通知 您转载的博文儿科学期刊(影响因子前20名)... 科学网编辑部 document.write(convertdate('2010-5-17 17:12:38'));昨天 17:12 文章删除通知 您转载的博文生命科学总论期刊(影响因子前... 科学网编辑部 document.write(convertdate('2010-5-17 17:12:38'));昨天 17:12 文章删除通知 您转载的博文医学总论期刊(影响因子前20名... 科学网编辑部 document.write(convertdate('2010-5-17 17:12:38'));昨天 17:12 文章删除通知 您转载的博文生物学期刊(影响因子前20名)... 科学网编辑部 document.write(convertdate('2010-5-17 17:12:38'));昨天 17:12 文章删除通知 您转载的博文生物化学期刊(影响因子前20名... 科学网编辑部 document.write(convertdate('2010-5-17 17:12:37'));昨天 17:12 文章删除通知 您转载的博文分子生物学期刊(影响因子前20... 科学网编辑部 document.write(convertdate('2010-5-17 17:12:37'));昨天 17:12 文章删除通知 您转载的博文细胞生物学期刊(影响因子前20... 科学网编辑部 document.write(convertdate('2010-5-17 17:12:37'));昨天 17:12 文章删除通知 您转载的博文生物物理学期刊(影响因子前20... 科学网编辑部 document.write(convertdate('2010-5-17 17:12:35'));昨天 17:12 文章删除通知 您转载的博文生物工程期刊(影响因子前20名...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25643 本文关键词: 医学,生物学,期刊,影响因子
个人分类: 科学博客|2233 次阅读|2 个评论
开始
pinot 2010-5-16 00:33
我的牙齿已经矫正快三年了,对于我的牙医我是有些不满但又惧怕的,他明显对我的牙关心不够,但昂贵的诊疗费和紧缺的看牙位让我被牙套绑在那里,动弹不得。学术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可能偶尔也是这样,在作者看来,编辑对稿子的爱心不够,但稿子也被绑在那里动弹不得,退稿仿佛悬在头顶,不能惹恼编辑...... 我是学术编辑,工作快一年了,逐渐明白这是一个容易被骂又不大容易得到认可的职业。由于近期会议,专题,还有快毕业的同志们终于决定发文章了,导致稿件堆积如山,时常加班,疲于与时间的竞争的工作状态很容易缺失思考环节,有几分钟我觉得我近似崩溃,索性在科学网上开了博客,偶尔可以记录一下我作为编辑的困惑,低落,偶尔的感动与成就。我希望我的工作能真的有意义一些。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131 次阅读|1 个评论
留住记忆(编辑手记序)
qxl124745 2010-5-14 18:31
市面上有许多文学艺术编辑的回顾,都是珍贵的文学史证言。但在人文、学术与非文学的领域,却少见类似的编辑纪录;即使有,也都是专家泰斗的回忆。 ----[日]鹫尾贤也 这是日本编辑鹫尾贤也在他的著作《编辑力》中的一段感慨,本人读后深受启发。自2003年入行成为编辑,不知不觉近八年头,其间辗转多处,其间历经多事;其间有兴奋难抑,其间有郁闷不已;其间有快乐无比,其间也有悲悯痛心。于是,借着一方小小的空间,借着一片小小的网络,将自己多年的编辑故事一一呈现给同仁,以期分享。
个人分类: 编辑手记|37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编制个性化的output style
热度 2 fatmoon599 2010-5-14 15:27
Endnote 提供了很多期刊的输出格式,但还是有一些我们需要的格式不在软件携带的格式之内,特别是我们需要投中文期刊的时候,就必须自己来编辑 style 了。 其实 style 的编辑也非常简单,除了一些综合的设置外,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引用格式 citation ;参考文献格式 bibliography ;脚注格式 footnotes ;图表格式 figures & tables ,其中前三种的核心都是 templates 的编辑。 一、新建一个 styel 进行编辑: 二、 style 的编辑窗口介绍, style 的编辑中最重要的就是文中的引用格式 citation 和文后的参考文献格式 bibliography ,这也是写文章中最常用的部分 三、文中的引用格式 citation 四、文后的参考文献格式 bibliography 注:编辑 style 的格式时可以到期刊网站上下载期刊的参考文献投稿要求,对照要求编写 template ,操作很简单但是繁琐,可以选择一个类似的期刊 outputstyle 格式加以修改。
个人分类: endnote问题|11624 次阅读|2 个评论
开通博客了,有些话要说
gaolibo 2010-5-12 19:56
刚刚开通博客,很多很多想与博友们分享的,想在闲暇时间一一道来。 开通这个博客,没有梦想着将来自己的博文的点击率有多高,因为自己没有什么重大科研成果可报道,没有非常丰富的人生经历可总结,很惭愧的是也没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但这些并不代表我就无话可说,因为我总相信这样一句话,每个人背后都有故事... 还是简单介绍下自己吧,本科是某京外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后怕因学业不够精、误人子弟,考研入京读了硕士, 专业是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本、硕期间,由于所学专业的原因,经常短期或长期的到全国部分省区做野外调研。也一度幻想着一辈子搞科研,做终生的背包族,可现实有点残酷,科研单位不太愿意留女生。后来,我成了图书编辑,目前已近四年了,又有了新的梦想,那便是自己策划的选题(环保题材),会正面影响到当代人或者是后人... 也许,随着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继续,我还会有更多的新的梦想吧。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3375 次阅读|4 个评论
学术期刊编辑的境界
JYH64J98Y99H 2010-5-3 21:21
不久前,一位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社会学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因为一篇稿件的处理而引发了一场争论。想必他们一定都气愤得不轻,不然,他们不会如此大动肝火。对于他们的争论,我很感兴趣,也很乐意发表看法。鄙以为,我们每一个学界中人,一定会以作者、编者、读者的身份,发生或强或弱的联系,他们的论争具有警示与借鉴意义。 我不想根据他们呈现的事实与理由作非常具体的点评,他们姑妄说之,我们姑妄听之,太具体了容易给人以拉偏架之嫌。尽管说了公道的话容易得罪不公道的人,我们还是尽量大声一点说,毕竟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公道的、正确的,不正确的在于对方。在事实层面,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态度一定要明朗,是非一定要明晰,责任一定要明确。毋庸讳言,现在,作者与编者紧张的状况时有发生,表现方式各异。直截了当地说,在实际工作中,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的现象客观存在。相互误解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编辑职业的价值,至少包含这样一个层面:不论作者是什么人,不论他的学术地位有多高,不论他是否遂愿,本质上,都需要编辑及其工作团队所天然保持的批判的张力参与其中,批判是编辑工作的制度安排,批判是编辑工作的核心竞争力,批判也是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的重要保证。编辑岗位客观要求编辑 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 编辑出版事业,不折不扣地执行规章制度、不卑不亢地接待来访作者、不偏不倚地审读学术稿件、不依不饶地纠正错字别字,发扬光大取弘用精、见微知著、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的职业精神。 在实干的意义上,学术期刊编辑堪称学术田野的农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甚至面临着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生存窘境;在劳动价值格局上,近乎蚕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在意义追寻上,更像是蜜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现在,学术期刊流行以刊论文,毫无疑问,这肯定是不对的。但是,为什么它又如此地受到众人的欢迎与追捧呢?我想,它至少包含了概率论的道理。众多的学者挤着在极少的期刊上发表,能够被发表的,肯定是规则甚至潜规则的胜利者,这个比例其实是很低的,它从不同侧面证明了作者的实力。属于物以稀为贵,属于凤毛麟角,这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获得了一种学术认证。一旦出现了大家公认的刊物,随之也就有了大家公认的一种编辑质量认证。当一个又一个认证被作者拿到的时候,学术评价部门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承认作者呢。这颇有点像在一场又一场比赛中胜利的选手,胜利者是值得尊重的。当然,失败者也是需要尊重的,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如自身的不足,如规则的不利,甚至如遭遇了黑哨。冲锋在前的可能是胜利的勇士,也可能是殉道的烈士。 有一种价值叫牺牲,有一种积累叫奉献,有一种荣誉叫默默无闻。当我们讴歌一场伟大的胜利之时,它的旁边总有一个无名英雄纪念碑。 作者、刊物、编者就天然地联系到了一起。因为理解、因为价值取向的相同、因为是学术的知音而惺惺相惜,因为误解、因为价值取向的背离、因为是欣赏趣味的相佐而形同陌路。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个职业需要体现对学者热情的欢迎、体贴的服务和虚心接受批评的诚挚的态度。 正像医院的体格检查一样,病人需要,健康人同样需要这一过程;正像外来的文件需要杀毒软件的查杀一样,有毒的文件需要,无毒的文件同样需要这一步骤。经常听到一句话,编辑职业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其实,什么职业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这个他人,首先表现为服务于作者,而作者作为选拔出来的优胜者,他们已经成为学术的代名词。服务于作者就是服务于学术。学术是人民事业的组成部分,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与服务人民是有机的统一。学术是人类的智慧宫殿,对于小人物,需要门卫来看守,不是谁都可以随便进出的。对于大人物,同样需要警卫保护,需要保镖贴身护卫,不是谁都可以随便靠近的。在这层意义上,编辑就是门卫、是警卫、是保镖。有时需要奋不顾身地阻挡,有时需要毕恭毕敬地敬礼。这是职业的角色,岗位的需要,学术的使命,也是价值的实现与担当。 批评是一柄双刃剑。只有经历学术的刀光剑影,才能够锤炼学术的真功夫,才能够修炼出学术的真境界。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毫无疑问,作者的水平悬殊很大,编者的水平也悬殊很大。学者的水平确有高低之分,但学术的分工、人格的尊严实在无贵贱之别。密切的联系与批判的审视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有缘千里来相会,另一方面,不是怨家不聚头。 矛盾的普遍联系和矛盾的特殊性统一于编辑活动之中,它很难、很苦,但什么不难、不苦?去问问田间插秧的农民,去问问矿井作业的工人。面对网络空间,学术期刊何去何从,人们见解不一,它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甚至根本就不是产业,真的管不了这么多了。它是一块弱肉强食的殖民地还是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区,实在无心、无力追问下去了。那些吞噬巨鲸僵尸的一群棕熊活灵活现,那些光鲜景观滋养的蚊蚋几乎无处不在,高度抽象而又十分具体。在精神的层面,他们堪比混迹学界的文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面目狰狞,一个一个值得接受正义的审判,判处死刑,按程序执行。在学术的入口处,正如是在地狱的入口处,守望一个工作面,萦绕在心头的《浮士德》式的疑问挥之不去:我们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许多戏剧性的场面时有发生。仔细分析矛盾的产生,会从另外一个维度寻找到编辑活动的规律。我们就会在貌视寻常的编辑活动中发现学术期刊及其编辑一种超越的追求。这种超越,要求作者实现自己对自己的超越,要求编辑实现自己对自己的超越,也必然要求刊物实现自己对自己的超越。这样,我们对学术的肯定的理解也就必然地包含着对刊物的否定理解。所以,正因为期刊天然地保持了对作者的否定,编辑及其工作团队天然地保持了对作品的批判,我觉得,充分的沟通与理解就显得非常必要。 必要的学术沟通,充分地学术交流,是学术期刊顺利出版的重要保障。这里面,包含对同一个事实的认定,包含对同一个规范的遵守,也理所当然地包含对同一个角色的尊重。否则,编辑就无法正常地开展工作。相对于宏大的作者群体,编辑其实是个需要理解、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当然,原理可以很抽象,应用却可以很具体。有时,编辑可以在具体的技术处理上、沟通的技术上再下工夫。 学术期刊本来就是发表学术成果的重要学术平台,发表前期的沟通与交流断不可少。学术编辑、学术审稿人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作者本人也会有一段时间自我完善,一个学者如果不是有太浓郁的自恋情结,一定会对善意的批评持欢迎的态度。学术沟通、 学术交流是激励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学术沟通、学术交流越自由、越开放、越频繁,对于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学术刊物质量的提升越有益。如何让策划方案更加细致具体,沟通交流更加充分流畅,栏目内容既有时效又从容自然,确有可以探讨的空间。必须指出,学术见解各有不同,我们既不可以将学术神秘化,更要防止将学术庸俗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学术文化的重要方针,当努力遵守。明代洪应明先生说得好:道是一种公众物事,当随人而接引;学是一个寻常家饭,当随事而警惕。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是学术论文发表的理想结果。反观争论,沟通交流的技术层面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孰是孰非,已经不再重要,从论争中汲取营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能更是学术期刊工作应有的生存智慧。广义地看,论争只会让学术及学术编辑、学术期刊甚至作者学习更多的道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一个特定的政治口号,如果放在学术研究上,放在办刊上面,同样也很贴切。既然邀请了贵宾,就要把客人伺候好一点,至少也要解释得充分一点,期刊多一点反躬自省不是坏事,目的在于努力把好事情办得更好一点吧。同时,我也善意提醒有关机构与个人,也不要过于苛求学术期刊编辑,用一个农民工的工钱打发一个学术编辑,要求他们最好是文理兼备、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希望他们宏观在宇,微观在握,近乎既要让马儿跑得快,又要让马儿不吃草了。还是多一点性价比的概念吧。其实,学术研究也是个遗憾的艺术,这一次没有做好的事情,下一次再接着做吧。学者如此,编辑也如此。多一点设身处地,多一点推心置腹,对一点反躬自省,毕竟学术期刊是连续出版物,何必非要毕其功于一役呢。 学术期刊,在舍中有得,在得中有舍。它的历史渊源,决定了它当今的面貌。它的今日抉择,又决定了其未来走向。学海茫茫,何为方舟?书山巍巍,路在何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们需要脚踏科学研究的实地,仰望道德与学术的浩瀚星空。一切骄傲自满的观点,一切刚愎自用的态度,一切故步自封的行为都是幼稚而可笑的。 学术期刊需要与学术研究同步,甚至需要引领学术研究。个人的积极见解需要融入到学术的团队之中,化作学术进步的不竭力量。犹如一名棋手,面临复杂多变的局势,有时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有时,掷地有声,棋局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编者如棋手,见胆略,见智慧,更见功力。平庸的棋手往往将棋局引入死胡同,善弈者常常是为有源头活水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国维的人生结局,让人扼腕叹息,但他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常常为学界所引用。他说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定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特别是那种苦尽甘来,那种豁然开朗,那种发现新大陆的惊喜,远远超越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欣喜,且境界更胜一筹。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是一种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后者虽出自儒家之口,实则充满了仙风道骨之气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获得财富是一种收获,获得荣誉是别样的收获,获得境界则是更为高远的收获。那里有蓝天白云,有碧树芳草,有阳光月光。平凡的入口可以曲径通幽,人人手中都持有一把通往境界的钥匙。我们有时需要大大咧咧、毛毛糙糙,有时需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我们有时需要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有时需要小心翼翼、战战兢兢;我们有时需要高瞻远瞩、明察秋毫,有时需要装聋作哑、难得糊涂。时时刻刻要牢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同时,也会有两三学界挚友,无所顾忌,今朝有酒今朝醉。 我们都面临着不同的工作与生活的挑战,此时需要我们有清醒的头脑、恰当的拿捏和正确的处置,我们应该保留一分智慧给自己。同时,我们应该对周围保留一分必要的警惕。譬如,我们要警惕野蛮的醉驾和危险的狂犬对我们安全的威胁,我们要防止细菌与病毒对我们健康肌体的危害。天赋人权是人类伟大的思想,我们既要俯首甘为孺子牛,任劳任怨,在学术的大道上打扫卫生,又要对势力小人高昂我们的头颅,仰望学术广袤的星空。我们希望能够达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境界;我们希望达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境界;我们希望能够达到躲闪腾挪、笑傲江湖的境界。那才是一个学术期刊职业编辑应该努力修炼的境界。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个人分类: 博视坊间|5094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你适合做编辑吗?出版社招聘编辑的6道问题
wangyk 2010-5-3 01:45
王应宽 转载 2010-05-03 Beijing, China 博主按: 最近招聘学术期刊编辑,面试过一些应聘者,对编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颇有些认识。近偶尔读到一篇关于出版社招聘编辑面试提问的文章,觉得很有道理。所提的 6 个问题虽然针对出版社招聘的图书编辑,但对招聘期刊编辑也颇有参考价值,只是把问题中相应的词语稍作调整就可以用于面试期刊编辑了。针对这些问题,可以测试一下你适合做编辑吗。窃以为有用,故而转载于此,与编辑同仁们分享。 你适合做编辑吗?出版社招聘编辑的 6 道问题 时间 : 2010-04-12 来源 : 小叶子博客 作者 : 小叶子 长期以来,出版界的用人与选人问题,始终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究其原因,还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版的基本定位尚在变化之中。诸如,其一,存在形式五花八门,有为政府部门服务的,有成为学术基地的,有完全商业化的,有以卖书号为生的。其二,行业属性众说不一,有说是经验产业,有说是科学分支学科,有说是文化基地,有说是商业部门。其三,用人标准莫衷一是,有说传媒学院的毕业生好,有说非编辑专业的好,有说 MBA 好,有说金融家好,有说政治家好,有说不必苛求学历,自学成才的更好,等等。其实,在如此丰富的说法背后,蕴含着一个潜台词,那就是说,事实上,出版行业的门槛很低。或者说,当一个行业的社会定位尚未完成的时候 , ,它的存在形式,常常会表现出一种 泛职业化 的倾向。 问题之一:书是什么? A 知识载体, B 精神食粮, C 特殊商品, D 快速消费品。 题解:一般在招聘会上,我们最愿意问: 你在读什么书? 根据经验,这样的提问意义不大。人家答四大名著、《微积分教程》或《语言学概论》,你说哪个人更适合做编辑?因此,我们不妨换一个问法: 书是什么? 也就是请应聘者给书下一个定义。我们需要了解应聘者对于 书 的个性认识,不同的回答,表现着每个人不同的文化水准与社会背景。像选择 D 的那位应聘者,他是一位学营销的,他是对书作了商品属性的分析之后,才给出这个答案。我查了一下,看一看纸制的 快速消费品 还有什么?有卫生纸、纸巾、纸杯、 没等看完我就笑了,甚至想到赵本山、宋丹丹小品中,白云的那本书《月子》!其实也用不着笑,那些流行的、通俗的、时尚的东西,人们追风购买,看完就扔,当然要归于 快速消费品 。而《新华字典》《辞海》《辞源》,以及那些高雅文化、经典文化等,就是再慢不过的消费品,甚至还会传宗接代。所以说,选人也是在各取所需,关键是看你想做什么。通过给书下定义,就会找出与你志同道合的人。 问题之二:出版人应该是一个 A 书迷, B 书商, C 专家, D 杂家。 题解:对于这 4 个答案,首先,我最喜欢 A ,这也是早年陈原先生给出的定义。翻译过来,出版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爱书人。我觉得,虽然时代在变化,社会上商业化的调门越来越高,但出版界选人,首要的标准,还应该是检验他是不是一个爱书人。在一个出版团队中,如果不爱书的人比重太高了,那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尤其是主要领导者,有一个就不得了。由于不爱书,自然不懂书。你身处出版业,却不懂得你的 商品 。对于企业而言,这不是很危险的么?其次,答案 B 也有道理。前不久,沈昌文先生出版过一本小书《书商的旧梦》,自认从事出版一生,不过是一介书商而已。此中有调侃,也是在说老实话,不附庸风雅,没有不良心态,让我敬佩。其三,对于后两个词,学术意义上的 专家 就不用多想了,出版人的天职,就是为作家、学者们服务的,这是一个行业的基本属性。至于 杂家 一词,还是不用为好。《汉书 艺文志》把诸子的书分为 10 家,其中就有 杂家 。书中注道: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 这样的 旧词新用 ,很不靠谱,也反映出一种不恰当的职业心态,一个行业中的人,怎么能够整体自称为 家 呢? 问题之三:一个出版产业的终极追求是 A 只出赚钱书, B 文化坚守, C 双效, D 多元化。 题解:前些年,如果应聘者回答此题,一定会选择 C 。现在这句话似乎有些过时,其实不然,我们需要认真地理清思绪。应当看到,即使发达国家的文化建设,也是要讲 双效 的。许多时候,他们比我们还要讲政治。至于 B , 坚守 本身就有一种压迫感;但是,如果有 双效 的观念,事情就会轻松许多。我们把 A 翻译过来,就是说,什么书能够赚钱,我们就出什么书。这是一个有趣的口号,它的表面是用 钱 对书进行分类,其本质却是用 钱 对文化进行分类,因为出版本身就是以 贩卖文化 为生的。在这样的观念下,文化被分为不赚钱的与赚钱的两类。经过市场的检验与筛分,在 不赚钱 或 来钱慢 的麾下,往往有高雅文化、严肃文化、经典文化等门类;在 赚钱 或 来钱快 的麾下,就有流行文化、通俗文化等内容了。其实这种用商业观念 类分文化 的现象,发达国家早已出现过。西方经济学家总结说,对于文化产业而言,片面地追求 通俗 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它满足不了经营者对利润的狂热追求,弄不好还会导致人们突破通俗文化的底线,向低俗、庸俗、媚俗、恶俗 一步步深入下去,最终没有了道德底线。经济学家把文化产业的这种极端商业化现象,称为 往下笨 ( dumping down )。因为书的商业属性,明显地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文化的高雅与通俗并无高下之分,它们是一种血肉关系,而不是敌对关系。如果我们只强调出挣钱的书,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经营的层面上,疏远甚至仇视高雅文化、经典文化,认为它们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只会带来麻烦。但是,你没有想到,任何优秀的通俗文化,都需要有强大的主流文化基奠。正是文化的经典与高雅,托起了大众文化的繁荣与进步。举一个最新近的例子。你想,去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从击缶、活字、画轴、航海、飞天、 一路演绎下来,如果没有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高雅文明的支撑,会产生如此震撼世界的艺术普及的效果吗? 问题之四: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 A 进入金融市场, B 跨行业经营, C 纳入文化产业链条, D 坚持图书出版的纯洁性。 题解:在今日的世界上,这 4 条道路都有成功的范例。对于 A ,我国出版业正处于试验与快速推进阶段,势头不错,未来创造一些奇迹,也是一种必然。对于 B ,这是一个好事情,商业经营是没有边界的。抛开当年教材教辅的富庶岁月,今日之出版已经开始步入微利时代。如果配上一些优良资产或暴利产业的资源,或许可以给我们的图书生产一些支援。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弄清楚,这种 支援 的动力是什么?是政府命令?是企业家的文化自觉?还是出自股东们对于文化的热爱?如果我们在 跨行业 之初,没有事先理清这些战略性的思路,就可能跨出去之后,便一去不复返了。你知道,与外面的 繁华世界 比较,出版有多么呆板、多么艰辛啊!对于 C ,所谓 纳入文化产业链条 ,说的是一些综合性的文化集团,他们的产业构成是将不同的文化形式纠合在一起,包括电影、报纸、期刊、电视、出版、戏剧、网络、广告、物流等。比如,一部小说进入这个团队,它会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运转起来,出版只是其中之一。这样做的商业优势不言而喻,但对于社会商业环境的要求也很高,应该引起我们的决策者重视。对于 D ,往往会受到一些商业专家们的嘲笑。但这是一个行业的根基,我们应该重视他们的存在,尊重他们的意志。现在许多大型集团,还有一些出版社,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事实上,即使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无论出版产业如何整合、如何购并,它们的基本单元是不会改变的,也不应该改变,否则这个行业就会走向混乱或衰落。 问题之五:编辑最重要的基本素质是 A 两支笔, B 纠错敏感症, C 包打听, D 交流狂。 题解:通过应试者对这 4 项的选择,你很容易判断出他的特长或爱好。其实,作为一个出版人,最好兼有它们。将它们区分开来, A 、 B 是编辑的文化素质, C 、 D 是编辑的职业素质。所谓编辑的 两支笔 ,一支用于改稿,另一支用于写作。此语是钟叔河先生提出来的。 B 说的是编辑发现书稿错误、改正书稿错误的能力,对此,一个人的文化素质是 纠错能力 的基础,但职业训练也是必要的。对于 C 、 D ,看上去有些贬义,有些搞笑,其实这是成为一个大编辑的重要条件。像 包打听 ,他小本一翻开,可以轻易地找到某位作家、学者的行踪;他知道最近学界发生了哪些事情;他知道某位作家正在写什么;他知道某一领域谁是最顶尖的人物,谁是眼下最活跃的人物;他甚至知道许多作者的秉性、德性、爱好、观念、习惯、困难等等。你说,这不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么? 问题之六:你最喜欢的畅销书作者是 A 郭敬明, B 王朔, C 易中天, D 南怀瑾。 题解:还可以多列一些名字,这样一来,从应聘者的选择中,你就可以发现一个人的水准、道德、好恶与情怀。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招聘编辑的门类不同,将问题改为相应领域的人物。但无论怎样变化,在设计此类选择题时,有一个要点需要注意,那就是你列出的人物,一定要分属于不同的类型,要有个性,最好还有一点争议性,在其中设定一些小小的陷阱。比如,命题: 你最敬佩的大学者是: A 季羡林, B 文怀沙, C 余秋雨, D 黄裳。 让他们去选吧! 出处:自小叶子的博客: http://14509254.qzone.qq.com/blog/1241701592?ADUIN=270739236ADSESSION=1241748078ADTAG=CLIENT.QQ.1855QQUrlReportBlankZone.0
个人分类: 编辑视点|8723 次阅读|1 个评论
学术期刊编辑的责任
Synthon 2010-4-30 10:34
学术期刊编辑的责任 我之前写过一篇博文,讲 审稿人的责任 ,其中提到说指出文稿的学术道德问题,不应是审稿人的责任,而应是编辑的责任,结果遭到很多人的不赞成。那好,今天就来写一篇学术期刊编辑的责任。 我认为,学术期刊的编辑在收到论文后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判断论文内容及格式是否适合该刊发表。如不合适,及时退稿。当然格式问题现在很多期刊有专门的技术部门来负责检查和修改,但是,指导和监督这类部门的工作,也是期刊编辑的责任。 2。判断该文是否有学术道德问题(抄袭、一稿多投、过度引用等) 3。寻找合适的审稿人 凡需要审稿人指出格式问题的,凡需要审稿人指出文稿内容不适合该期刊的,凡审稿人看不懂文章的,都是编辑不负责任所致。 学术道德问题可能有些比较难以界定,我当然理解,期刊编辑不可能读过所有paper,不可能指出所有的学术道德问题。我想说的是,审稿人如发现有此问题,应及时联系编辑,有编辑决定如何处理。毕竟,这是他们的责任。 最近自己投稿的几次经历,也能够很明显的看出期刊编辑的负责任程度。 投到ACS Nano的文章,被编辑告知只能cover他们读者群中很少的一部分人,建议改投其他期刊。我很感激,因为基本没有耽误我们重新投稿的时间。而之前投过一次JACS,得到很相似的评语,却是在送审之后得到的。且不说近两个月的审稿推迟了我们文章的见刊时间,问题是,这样的结论,由审稿人而非编辑来下,合适么?难道编辑不应该对自己的读者群有着更好的了解?由审稿人来下这种结论,容易产生的后果就是,审稿人对于自己熟悉的领域、熟悉的作者,会有倾向性。作为学者,都容易有文人相轻的感觉,都觉得自己的领域比别人的领域重要。你要看见一个不起眼的小领域经常有人发表高因子文章,什么JACS,什么先进材料之类,原因很简单,这个小圈子的人都是互相审稿的。。。 收到ACS Nano的通知之后决定改投Carbon,投出去之后第三天就收到主编的回音,说你们的文章有几处格式不太对,不合期刊要求,能否修改后再投,另外,对于标题,有个更好的建议,你们是否采纳,云云。Carbon这个期刊是有技术部门检查格式的,之后才会到主编手里,连技术检查都没有发现的很细节的格式问题,主编居然发现了,这让我非常吃惊,也非常敬佩主编的工作态度。我们以前一次投稿Nano Letters,也是投出去之后收到编辑的来信,说文章很有意思,但是要在Nano Letters上发表,建议增加如下实验云云。我们一看,建议非常好,极大的提高了文章的质量。我们按要求补充了实验,重新提交之后,审稿人都对文章没有太大的质疑,看来编辑已经替他们把该问的问题都问过了,呵呵。。。 这,都是我尊敬的编辑,再说说我不喜欢的编辑吧。去年还投了本领域某个据说很牛的期刊,投出去之后就杳无音讯,直到两个多月之后,才收到编辑的来信,说根据审稿人意见,文章质量较差,需要大改云云。我再一看审稿人意见,哈哈,说我英文不好。。。还详细的举了例子,说哪里哪里不合语法之类的,最后加了一句,说我建议本文的senior author(我导师)要对文章质量严厉把关,要帮助junior author好好修改语言。这下我更乐了,我导师,除了英文不会讲其他语言,但是审稿人挑出的语言毛病,都是我导师本人亲自写的段落,倒是我自己写的很烂的英文,没有被挑出错来。。。我后来考虑可能导师年纪比较大,英文已经过时了?于是找其他的native speaker来给修改,也都改不出任何问题来。审稿人指出的唯一问题是语言,但是若干的native speaker都说语言无须修改,于是只好基本保持原状,于是,这篇文章就因为不按审稿人要求修改被拒了。大家说,这中间,期刊编辑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呢?我周围的English speaker都能看出审稿人挑的语言毛病其实不是毛病,您为什么就看不出来呢?我不由得想问问,您看过文章么? 当然,这里面编辑的难处,我们也都理解。大多数学术期刊的编辑,都是兼职,而且大多不拿工资,完全义务为同行服务,时间紧,我们也知道。但是您得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您觉得您简历上列上五六个个期刊的editor很气派,但是,您尽到editor的责任了么? 此外,我们也理解,学术期刊的编辑,也是不想得罪人,毕竟,直接拒稿的话是实名的,如果送审以后再拒,还可以拿匿名的审稿人当挡箭牌嘛。毕竟,编辑和作者,都在一个圈子里面混,万一别人给你个小鞋穿,你也受不了不是?从这个角度来看,Nature及其子刊,一律采用专职编辑人员,编辑进入Nature出版集团之后即不再从事具体科研。这,或许更保持了期刊的纯洁性呢。
个人分类: 科教评论|17998 次阅读|8 个评论
别把编辑不当干部
nianfz 2010-4-21 19:09
一般来讲编辑会对论文有一个初审,一旦初审通过后,能不能被录用就决定于审稿人了,编辑一般都会尊重审稿人的意见(之前的经历让我是这么认为的)。然而,有两次例外,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幼稚,同时也觉得很有意思(也许是我少见多怪),就在这里记一记。 需要说明的是:我不想评论什么样的编辑是好编辑,什么样的编辑是坏编辑(关键是我没资格评论)。 先说第一个吧。稿子投出去大约 3 个月,审稿意见终于来了,当我看到 With regret, I must inform you that, 不用往下读,我知道稿子被毙了。可毕竟是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啊,虽然心情很沉痛,但还是认认真真地读了下去。 2 个审稿人,第一个写了 3 条,全是批评,最后的意见: reject ! 第二个审稿人,也写了 3 条,不过 3 条都是赞美之词,最后的意见,连修改都不要, accept 。 最后,编辑的意见是: reject ! 本来想拒就拒了吧,改改再投别的期刊。可看完这截然不同的两个审稿意见后,我有点愤愤不平了。于是我给编辑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概意思是,既然 2 个审稿人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审稿意见,就应该请第 3 个审稿人来审,而不应该直接拒稿。 信发出去一个多月,也没回应,登录到投稿系统,显示结果仍然是拒绝。 我被编辑鄙视了。 再说第二个,这个稿子也是 2 个审稿人,其中的一个审稿人第一次的意见就是接受,可另一个审稿人却让我反反复复修改了 3 次,而且是 2 次大改,主要意见是我对这个问题研究的不够全面,让我补充新内容(个人认为这个审稿人还是很负责的)。因为补充的内容需要数学证明和实验验证,结果,两次修改后,论文又增加了 6 页(按该期刊提供的模板排版后,总共 26 页)。第三回他的意见如下: Everything is fine with the manuscript.. It can be accepted but before that I am requesting the authors to reducing the length of the manuscript by around 25-30% (may be by deleting some text and the steps of the analytic calculations.) 嫌我的论文太长了,需要删减 25-30% 。 再看看编辑的意见: Managing Editor: Accept the article. No reduction of the article length is needed ! 登录上投稿系统,显示 Completed Accept 。 审稿人要求修改,编辑竟然不要求改了。这回被鄙视的是审稿人!
个人分类: 原创|5241 次阅读|5 个评论
如何自己编辑filter将文献导入endnote
热度 1 fatmoon599 2010-4-13 11:47
Endnote 的一个好处就是只要你知道规则,就可以自定义一个 filter 将任何具备一定规范的文献导入到 endnote 中,现以维普数据库( vip )为例展示一下 filter 的制作。 第一步:进入维普数据库下载检索结果(选择默认的文摘形式) 第二步:打开 endnote 软件,选择菜单 edit filter new filter 第三步:打开下载的维普 txt 文件,编辑 filter,其中template是编辑的主体内容 有时候filter的智能smart选择不能满足导入的要求,需要自己设置,如区分不同的作者;如区分不同的文献,这些不做自己设置的结果就是所有的作者都导入到同一行,当做一个作者,所有的文献都导入同一个文献,当作一条文献。 第四步:将维普的 txt 文件导入到 endnote 中
个人分类: endnote问题|2104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Excel高级使用技巧
wanyou9 2010-4-12 08:52
IT资料:Excel高级使用技巧 从薄雾倾城作者:溺水的小舟 有13人喜欢此条目-您,以及其他12人 1、编辑技巧 1编辑技巧 (1)分数的输入 如果直接输入“1/5”,系统会将其变为“1月5日”,解决办法是:先输入“0”,然后输入空格,再输入分数“1/5”。 (2)序列“001”的输入 如果直接输入“001”,系统会自动判断001为数据1,解决办法是:首先输入“’”(西文单引号),然后输入“001”。 (3)日期的输入  如果要输入“4月5日”,直接输入“4/5”,再敲回车就行了。如果要输入当前日期,按一下“Ctrl+;”键。 (4)填充条纹  如果想在工作簿中加入漂亮的横条纹,可以利用对齐方式中的填充功能。先在一单元格内填入“*”或“~”等符号,然后单击此单元格,向右拖动鼠标,选中横向若干单元格,单击“格式”菜单,选中“单元格”命令,在弹出的“单元格格式”菜单中,选择“对齐”选项卡,在水平对齐下拉列表中选择“填充”,单击“确定”按钮(如图1)。 图1 (5)多张工作表中输入相同的内容 几个工作表中同一位置填入同一数据时,可以选中一张工作表,然后按住Ctrl键,再单击窗口左下角的Sheet1、Sheet2……来直接选择需要输入相同内容的多个工作表,接着在其中的任意一个工作表中输入这些相同的数据,此时这些数据会自动出现在选中的其它工作表之中。输入完毕之后,再次按下键盘上的Ctrl键,然后使用鼠标左键单击所选择的多个工作表,解除这些工作表的联系,否则在一张表单中输入的数据会接着出现在选中的其它工作表内。 (6)不连续单元格填充同一数据 选中一个单元格,按住Ctrl键,用鼠标单击其他单元格,就将这些单元格全部都选中了。在编辑区中输入数据,然后按住Ctrl键,同时敲一下回车,在所有选中的单元格中都出现了这一数据。 (7)在单元格中显示公式 如果工作表中的数据多数是由公式生成的,想要快速知道每个单元格中的公式形式,以便编辑修改,可以这样做:用鼠标左键单击“工具”菜单,选取“选项”命令,出现“选项”对话框,单击“视图”选项卡,接着设置“窗口选项”栏下的“公式”项有效,单击“确定”按钮(如图2)。这时每个单元格中的分工就显示出来了。如果想恢复公式计算结果的显示,就再设置“窗口选项”栏下的“公式”项失效即可。 图2 (8)利用Ctrl+*选取文本 如果一个工作表中有很多数据表格时,可以通过选定表格中某个单元格,然后按下Ctrl+*键可选定整个表格。Ctrl+*选定的区域为:根据选定单元格向四周辐射所涉及到的有数据单元格的最大区域。这样我们可以方便准确地选取数据表格,并能有效避免使用拖动鼠标方法选取较大单元格区域时屏幕的乱滚现象。 (9)快速清除单元格的内容 如果要删除内容的单元格中的内容和它的格式和批注,就不能简单地应用选定该单元格,然后按Delete键的方法了。要彻底清除单元格,可用以下方法:选定想要清除的单元格或单元格范围;单击“编辑”菜单中“清除”项中的“全部”命令,这些单元格就恢复了本来面目。 2、单元格内容的合并 http://www.hongen.com/pc/oa/excel2k/ex2k1302.htm 根据需要,有时想把B列与C列的内容进行合并,如果行数较少,可以直接用“剪切”和“粘贴”来完成操作,但如果有几万行,就不能这样办了。 解决办法是:在C行后插入一个空列(如果D列没有内容,就直接在D列操作),在D1中输入“=B1&C1”,D1列的内容就是B、C两列的和了。选中D1单元格,用鼠标指向单元格右下角的小方块“■”,当光标变成”+”后,按住鼠标拖动光标向下拖到要合并的结尾行处,就完成了B列和C列的合并。这时先不要忙着把B列和C列删除,先要把D列的结果复制一下,再用“选择性粘贴”命令,将数据粘贴到一个空列上。这时再删掉B、C、D列的数据。 下面是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用AutoCAD绘图时,有人喜欢在EXCEL中存储坐标点,在绘制曲线时调用这些参数。存放数据格式为“x,y”的形式,首先在Excel中输入坐标值,将x坐标值放入A列,y坐标值放入到B列,然后利用“&”将A列和B列合并成C列,在C1中输入:=A1&”,”&B1,此时C1中的数据形式就符合要求了,再用鼠标向下拖动C1单元格,完成对A列和B列的所有内容的合并(如图3-4)。 合并不同单元格的内容,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CONCATENATE函数,此函数的作用是将若干文字串合并到一个字串中,具体操作为“=CONCATENATE(B1,C1)”。比如,假设在某一河流生态调查工作表中,B2包含“物种”、B3包含“河鳟鱼”,B7包含总数45,那么:输入“=CONCATENATE(”本次河流生态调查结果:”,B2,”",B3,”为”,B7,”条/公里。”)”计算结果为:本次河流生态调查结果:河鳟鱼物种为45条/公里。 图3                   图4 3、条件显示 我们知道,利用If函数,可以实现按照条件显示。一个常用的例子,就是教师在统计学生成绩时,希望输入60以下的分数时,能显示为“不及格”;输入60以上的分数时,显示为“及格”。这样的效果,利用IF函数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假设成绩在A2单元格中,判断结果在A3单元格中。那么在A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if(A2<60,“不及格”,“及格”)同时,在IF函数中还可以嵌套IF函数或其它函数。   例如,如果输入:=if(A2<60,“不及格”,if(A2<=90,“及格”,“优秀”))就把成绩分成了三个等级。  如果输入 =if(A2<60,“差”,if(A2<=70,“中”,if(A2<90,“良”,“优”)))就把成绩分为了四个等级。   0,SUM(A1:A5),0)此式就利用了嵌套函数,意思是,当A1至A5的和大于0时,返回这个值,如果小于0,那么就返回0。还有一点要提醒你注意:以上的符号均为半角,而且IF与括号之间也不能有空格。 4、自定义格式 Excel中预设了很多有用的数据格式,基本能够满足使用的要求,但对一些特殊的要求,如强调显示某些重要数据或信息、设置显示条件等,就要使用自定义格式功能来完成。Excel的自定义格式使用下面的通用模型:正数格式,负数格式,零格式,文本格式,在这个通用模型中,包含三个数字段和一个文本段:大于零的数据使用正数格式;小于零的数据使用负数格式;等于零的数据使用零格式;输入单元格的正文使用文本格式。我们还可以通过使用条件测试,添加描述文本和使用颜色来扩展自定义格式通用模型的应用。 (1)使用颜色 要在自定义格式的某个段中设置颜色,只需在该段中增加用方括号括住的颜色名或颜色编号。Excel识别的颜色名为: 、 、 、 、 、 和 。Excel也识别按 指定的颜色,其中X是1至56之间的数字,代表56种颜色(如图5)。 图5 (2)添加描述文本 要在输入数字数据之后自动添加文本,使用自定义格式为:"文本内容"@;要在输入数字数据之前自动添加文本,使用自定义格式为:@"文本内容"。@符号的位置决定了Excel输入的数字数据相对于添加文本的位置。 =(大于等于)、<(小于)、 =”号来表示。 由于自定义格式中最多只有3个数字段,Excel规定最多只能在前两个数字段中包括2个条件测试,满足某个测试条件的数字使用相应段中指定的格式,其余数字使用第3段格式。如果仅包含一个条件测试,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具体分析。 ;0]正数格式; 负数格式;零格式;文本格式。 下面给出一个例子:选中一列,然后单击“格式”菜单中的“单元格”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数字”选项卡,在“分类”列表中选择“自定义”,然后在“类型”文本框中输入“”正数:”($#,##0.00);”负数:”($#,##0.00);”零”;”文本:”@”,单击“确定”按钮,完成格式设置。这时如果我们输入“12”,就会在单元格中显示“正数:($12.00)”,如果输入“-0.3”,就会在单元格中显示“负数:($0.30)”,如果输入“0”,就会在单元格中显示“零”,如果输入文本“thisisabook”,就会在单元格中显示“文本:thisisabook”。如果改变自定义格式的内容,“ “正数:”($#,##0.00); “负数:”($#,##0.00); “零”;”文本:”@”,那么正数、负数、零将显示为不同的颜色。如果输入“ ; ; ; ”,那么正数、负数、零和文本将分别显示上面的颜色(如图6)。 图6 50000]$#,##0.00_); ($#,##0.00);$#,##0.00_)”使用条件运算符也可以作为缩放数值的强有力的辅助方式,例如,如果所在单位生产几种产品,每个产品中只要几克某化合物,而一天生产几千个此产品,那么在编制使用预算时,需要从克转为千克、吨,这时可以定义下面的格式:“ #,##0,,_m”吨”"; ##,_k_m”千克”;#_k”克””可以看到,使用条件格式,千分符和均匀间隔指示符的组合,不用增加公式的数目就可以改进工作表的可读性和效率。 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自定义格式来达到隐藏输入数据的目的,比如格式";##;0"只显示负数和零,输入的正数则不显示;格式“;;;”则隐藏所有的输入值。自定义格式只改变数据的显示外观,并不改变数据的值,也就是说不影响数据的计算。灵活运用好自定义格式功能,将会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5、绘制函数图象 做教学工作的朋友们一定会遇到画函数曲线的问题吧!如果想快速准确地绘制一条函数曲线,可以借助EXCEL的图表功能,它能使你画的曲线既标准又漂亮。你一定会问,是不是很难学呀?其实这一点儿也不难,可以说非常简便,不信你就跟我试一试。 以绘制y=|lg(6+x^3)|的曲线为例,其方法如下:在某张空白的工作表中,先输入函数的自变量:在A列的A1格输入”X=”,表明这是自变量,再在A列的A2及以后的格内逐次从小到大输入自变量的各个值;实际输入的时候,通常应用等差数列输入法,先输入前二个值,定出自变量中数与数之间的步长,然后选中A2和A3两个单元格,使这二项变成一个带黑色边框的矩形,再用鼠标指向这黑色矩形的右下角的小方块“■”,当光标变成”+”后,按住鼠标拖动光标到适当的位置,就完成自变量的输入。 输入函数式:在B列的B1格输入函数式的一般书面表达形式,y=|lg(6+x^3)|;在B2格输入“=ABS(LOG10(6+A2^3))”,B2格内马上得出了计算的结果。这时,再选中B2格,让光标指向B2矩形右下角的“■”,当光标变成”+”时按住光标沿B列拖动到适当的位置即完成函数值的计算。 图7 绘制曲线:点击工具栏上的“图表向导”按钮,选择“X,Y散点图”(如图7),然后在出现的“X,Y散点图”类型中选择“无数据点平滑线散点图”;此时可察看即将绘制的函数图像,发现并不是我们所要的函数曲线,单击“下一步”按钮,选中“数据产生在列”项,给出数据区域,这时曲线就在我们面前了(如图8)。 图8 需要注意:如何确定自变量的初始值,数据点之间的步长是多少,这是要根据函数的具体特点来判断,这也是对使用者能力的检验。如果想很快查到函数的极值或看出其发展趋势,给出的数据点也不一定非得是等差的,可以根据需要任意给定。 从简单的三角函数到复杂的对数、指数函数,都可以用EXCEL画出曲线。如果用得到,你还可以利用EXCEL来完成行列式、矩阵的各种计算,进行简单的积分运算,利用迭代求函数值(如x^2=x^7+4,可用迭代方法求x值),等等,凡是涉及计算方面的事,找EXCEL来帮忙,它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6、自定义函数 虽然Excel中已有大量的内置函数,但有时可能还会碰到一些计算无函数可用的情况。假如某公司采用一个特殊的数学公式计算产品购买者的折扣,如果有一个函数来计算岂不更方便?下面就说一下如何创建这样的自定义函数。 自定义函数,也叫用户定义函数,是Excel最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功能之一,下面我们在VisualBasic模块中创建一个函数。在下面的例子中,我们要给每个人的金额乘一个系数,如果是上班时的工作餐,就打六折;如果是加班时的工作餐,就打五折;如果是休息日来就餐,就打九折。首先打开“工具”菜单,单击“宏”命令中的“VisualBasic编辑器”,进入VisualBasic编辑环境,在“工程-VBAobject”栏中的当前表上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插入”-“模块”,在右边栏创建下面的函数rrr,代码如下:Functionrrr(tatol,rr)Ifrr=“上班”Thenrrr=0.6*tatolElseIfrr=“加班”Thenrrr=0.5*tatolElseIfrr=“休息日”Thenrrr=0.9*tatolEndIfEndFunction(如图9)。 图9 这时关闭编辑器,只要我们在相应的列中输入rrr(F2,B2),那么打完折后的金额就算出来了(如图10)。 图10 7、矩阵计算 Excel的强大计算功能,不但能够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也可以进行数组、矩阵的计算。 (1)数组和矩阵的定义   矩阵不是一个数,而是一个数组。在Excel里,数组占用一片单元域,单元域用大括号表示,例如{A1:C3},以便和普通单元域A1:C3相区别。设置时先选定单元域,同时按Shift+Ctrl+Enter键,大括弧即自动产生,数组域得以确认。  一个单元格就是一个变量,一片单元域也可以视为一组变量。为了计算上的方便,一组变量最好给一个数组名。例如A={A1:C3}、B={E1:G3}等。数组名的设置步骤是:选定数组域,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名称”项中的“定义”命令,输入数组名,单击“确定”按钮即可。更简单的命名办法为:选择数组域,单击名称框,直接输入名称就行了。   矩阵函数是Excel进行矩阵计算的专用模块。用“插入”-“函数”命令打开“粘贴函数”对话框(如图11),选中函数分类栏中的“数学与三角函数”,在右边栏常用的矩阵函数有:MDETERM——计算一个矩阵的行列式;MINVERSE——计算一个矩阵的逆矩阵;MMULT——计算两个矩阵的乘积;SUMPRODUCT——计算所有矩阵对应元素乘积之和。 图11 (2)矩阵的基本计算   数组计算和矩阵计算有很大的区别,比如下面这个例子中,A和B都是定义好的数组,因为这两个数组都是3×3的,输出结果也是3×3个单元格。计算时先选定矩阵计算结果的输出域,为3×3的单元格区域,然后输入公式。如果输入“=A+B”或“=A-B”,计算结果是数组对应项相加或相减,输入“=A*B”表示数组A和B相乘,输入“=A/B”表示数组A除数组B。如果要进行矩阵计算,就要用到相应的矩阵函数。矩阵相加、相减与数组的加减表达形式是一样的,也是“=A+B”和“=A-B”,表示矩阵相乘可以输入“=MMULT(A,B)”,而矩阵相除是矩阵A乘B的逆矩阵,所以计算公式是“=MMULT(A,MINVERSE(B))”。公式输入后,同时按Shift+Ctrl+Enter键得到计算结果。对于更复杂的矩阵计算,可以采用分步计算。 8、自动切换输入法 在一张工作表中,往往是既有数据,又有文字,这样在输入时就需要来回在中英文之间反复切换输入法,非常麻烦。如果你要输入的东西很有规律性,比如这一列全是单词,下一列全是汉语解释,你可以用以下方法实现自动切换。方法是: (1)选中要输入英文的列,单击“数据”菜单,选择“有效性…”命令,在弹出的“数据有效性”对话框中,选中“输入法模式”选项卡,在“模式”框中选择“关闭(英文模式)”命令,单击“确定”按钮(如图12)。 图12 (2)选中要输入汉字的列,在“有效数据”对话框中,单击“IME模式”选项卡,在“模式”框中选择“打开”命令,单击“确定”按钮。这样,当光标在前一列时,可以输入英文,在下一列时,直接可以输入中文,从而实现了中英文输入方式之间的自动切换。 9、批量删除空行 有时我们需要删除Excel工作薄中的空行,一般做法是将空行一一找出,然后删除。如果工作表的行数很多,这样做就非常不方便。我们可以利用“自动筛选”功能,把空行全部找到,然后一次性删除。做法:先在表中插入新的一个空行,然后按下Ctrl+A键,选择整个工作表,用鼠标单击“数据”菜单,选择“筛选”项中的“自动筛选”命令。这时在每一列的顶部,都出现一个下拉列表框,在典型列的下拉列表框中选择“空白”,直到页面内已看不到数据为止(如图13)。 图13 在所有数据都被选中的情况下,单击“编辑”菜单,选择“删除行”命令,然后按“确定”按钮。这时所有的空行都已被删去,再单击“数据”菜单,选取“筛选”项中的“自动筛选”命令,工作表中的数据就全恢复了。插入一个空行是为了避免删除第一行数据。 如果想只删除某一列中的空白单元格,而其它列的数据和空白单元格都不受影响,可以先复制此列,把它粘贴到空白工作表上,按上面的方法将空行全部删掉,然后再将此列复制,粘贴到原工作表的相应位置上。 10、如何避免错误信息 在Excel中输入公式后,有时不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并在单元格内显示一个错误信息,这些错误的产生,有的是因公式本身产生的,有的不是。下面就介绍一下几种常见的错误信息,并提出避免出错的办法。 1)错误值:####   含义:输入到单元格中的数据太长或单元格公式所产生的结果太大,使结果在单元格中显示不下。或是日期和时间格式的单元格做减法,出现了负值。 解决办法:增加列的宽度,使结果能够完全显示。如果是由日期或时间相减产生了负值引起的,可以改变单元格的格式,比如改为文本格式,结果为负的时间量。   2)错误值:#DIV/0!   含义:试图除以0。这个错误的产生通常有下面几种情况:除数为0、在公式中除数使用了空单元格或是包含零值单元格的单元格引用。 解决办法:修改单元格引用,或者在用作除数的单元格中输入不为零的值。   3)错误值:#VALUE!   含义:输入引用文本项的数学公式。如果使用了不正确的参数或运算符,或者当执行自动更正公式功能时不能更正公式,都将产生错误信息#VALUE!。   解决办法:这时应确认公式或函数所需的运算符或参数正确,并且公式引用的单元格中包含有效的数值。例如,单元格C4中有一个数字或逻辑值,而单元格D4包含文本,则在计算公式=C4+D4时,系统不能将文本转换为正确的数据类型,因而返回错误值#VALUE!。   4)错误值:#REF!   含义:删除了被公式引用的单元格范围。 解决办法:恢复被引用的单元格范围,或是重新设定引用范围。 5)错误值:#N/A   含义:无信息可用于所要执行的计算。在建立模型时,用户可以在单元格中输入#N/A,以表明正在等待数据。任何引用含有#N/A值的单元格都将返回#N/A。 解决办法:在等待数据的单元格内填充上数据。 6)错误值:#NAME?   含义:在公式中使用了Excel所不能识别的文本,比如可能是输错了名称,或是输入了一个已删除的名称,如果没有将文字串括在双引号中,也会产生此错误值 解决办法:如果是使用了不存在的名称而产生这类错误,应确认使用的名称确实存在;如果是名称,函数名拼写错误应就改正过来;将文字串括在双引号中;确认公式中使用的所有区域引用都使用了冒号(:)。例如:SUM(C1:C10)。  注意将公式中的文本括在双引号中。 7)错误值:#NUM!含义:提供了无效的参数给工作表函数,或是公式的结果太大或太小而无法在工作表中表示。 解决办法:确认函数中使用的参数类型正确。如果是公式结果太大或太小,就要修改公式,使其结果在-1×10307和1×10307之间。 8)错误值:#NULL!含义:在公式中的两个范围之间插入一个空格以表示交叉点,但这两个范围没有公共单元格。比如输入:“=SUM(A1:A10C1:C10)”,就会产生这种情况。 解决办法:取消两个范围之间的空格。上式可改为“=SUM(A1:A10,C1:C10)” 11、宏的应用 宏是一个指令集,用来告诉EXCEL来完成用户指定的动作。宏类似于计算机程序,但是它是完全运行于EXCEL之中的,我们可以使用宏来完成枯燥的、频繁的重复性工作。宏完成动作的速度比用户自己做要快得多。例如,我们可以创建一个宏,用来在工作表的每一行上输入一组日期,并在每一单元格内居中对齐日期,然后对此行应用边框格式。我们还可以创建一个宏,在“页面设置”对话框中指定打印设置并打印文档。 由于宏病毒的影响和对编程的畏惧心理,使很多人不敢用“宏”,或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找宏来帮忙。其实你尽管放心大胆地去用,如果只是用“录制宏”的方法,根本就没有什么难的,只是把一些操作象用录音机一样录下来,到用的时候,只要执行这个宏,系统就会把那操作再执行一遍。 下面给出了宏的应用场合,只要用“录制宏”就可以帮你完成任务,而不需要编程。如果想对所录制的宏再进行编辑,就要有一定的VBA知识了。 *设定一个每个工作表中都需要的固定形式的表头; *将单元格设置成一种有自己风格的形式; *每次打印都固定的页面设置; *频繁地或是重复地输入某些固定的内容,比如排好格式的公司地址、人员名单等; *创建格式化表格; *插入工作表或工作薄等。 需要指出的是,EXCEL中的宏与WORD中的宏有些不同之处,对于录制的操作,它会记住单元格的坐标(即所有的引用都是绝对的),所以在涉及到与位置有关的操作时,要格外注意。如果相用相对引用,可以借助于Offset方法,比如下面的语句:ActiveCell.Offset(1,0).range(“A1″).select宏的应用是很广的,上面提到的只是一点点,如果真的用起来,你会发现它有更丰富的内容和更灵活的应用方法。 12、图表的应用技巧 Excel提供了14种标准的图表类型,每一种都具有多种组合和变换。在众多的图表类型中,选用那一种图表更好呢?根据数据的不同和使用要求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图表。图表的选择主要同数据的形式有关,其次才考虑感觉效果和美观性。下面给出了一些常见的规则。 面积图:显示一段时间内变动的幅值。当有几个部分正在变动,而你对那些部分总和感兴趣时,他们特别有用。面积图使你看见单独各部分的变动,同时也看到总体的变化。 条形图:由一系列水平条组成。使得对于时间轴上的某一点,两个或多个项目的相对尺寸具有可比性。比如:它可以比较每个季度、三种产品中任意一种的销售数量。条形图中的每一条在工作表上是一个单独的数据点或数。因为它与柱形图的行和列刚好是调过来了,所以有时可以互换使用。 柱形图:由一系列垂直条组成,通常用来比较一段时间中两个或多个项目的相对尺寸。例如:不同产品季度或年销售量对比、在几个项目中不同部门的经费分配情况、每年各类资料的数目等。条形图是应用较广的图表类型,很多人用图表都是从它开始的。 折线图:被用来显示一段时间内的趋势。比如:数据在一段时间内是呈增长趋势的,另一段时间内处于下降趋势,我们可以通过折线图,对将来作出预测。例如:速度-时间曲线、推力-耗油量曲线、升力系数-马赫数曲线、压力-温度曲线、疲劳强度-转数曲线、转输功率代价-传输距离曲线等,都可以利用折线图来表示,一般在工程上应用较多,若是其中一个数据有几种情况,折线图里就有几条不同的线,比如五名运动员在万米过程中的速度变化,就有五条折线,可以互相对比,也可以对添加趋势线对速度进行预测。 股价图:是具有三个数据序列的折线图,被用来显示一段给定时间内一种股标的最高价、最低价和收盘价。通过在最高、最低数据点之间画线形成垂直线条,而轴上的小刻度代表收盘价。股价图多用于金融、商贸等行业,用来描述商品价格、货币兑换率和温度、压力测量等,当然对股价进行描述是最拿手的了。 饼形图:在用于对比几个数据在其形成的总和中所占百分比值时最有用。整个饼代表总和,每一个数用一个楔形或薄片代表。比如:表示不同产品的销售量占总销售量的百分比,各单位的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收集的藏书中每一类占多少等。饼形图虽然只能表达一个数据列的情况,但因为表达得清楚明了,又易学好用,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用得比较多。如果想多个系列的数据时,可以用环形图。 雷达图:显示数据如何按中心点或其他数据变动。每个类别的坐标值从中心点辐射。来源于同一序列的数据同线条相连。你可以采用雷达图来绘制几个内部关联的序列,很容易地做出可视的对比。比如:你有三台具有五个相同部件的机器,在雷达图上就可以绘制出每一台机器上每一部件的磨损量。 XY散点图:展示成对的数和它们所代表的趋势之间的关系。对于每一数对,一个数被绘制在X轴上,而另一个被绘制在Y轴上。过两点作轴垂线,相交处在图表上有一个标记。当大量的这种数对被绘制后,出现一个图形。散点图的重要作用是可以用来绘制函数曲线,从简单的三角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到更复杂的混合型函数,都可以利用它快速准确地绘制出曲线,所以在教学、科学计算中会经常用到。 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图表,比如圆柱图、圆锥图、棱锥图,只是条形图和柱形图变化而来的,没有突出的特点,而且用得相对较少,这里就不一一赘述。这里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图表的一般应用情况,有时一组数据,可以用多种图表来表现,那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对有些图表,如果一个数据序列绘制成柱形,而另一个则绘制成折线图或面积图,则该图表看上去会更好些。 在EXCE中L允许这创建这样的组合图表,但如果想创建一种EXCEL不允许的组合图表类型,比如不可能将一个二维图同一个三维图表混在一起,这种组合是不可能的,系统就会显示错误信息。怎么建立混合图表呢?单击“图表向导”按钮,选择“自定义类型”选项卡,这里还躲着二十种图表类型(如图14),也有各种组合形式。如果你对这些内部定义的形式还不满意,就单击“自定义”选项钮,按照向导自己定义全新的图表类型。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643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SCI论文编辑教你如何准备SCI论文和写作
yngcan 2010-3-31 09:17
SCI论文编辑教你如何准备SCI论文和写作 一、研究生必备四本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一定要首先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作为研究生下面这几个本子是必不可少的 1、实验记录本(包括试验准备本),这当然首当其冲必不可少,我就不多说了; 2、Idea记录本,每次看文献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先记下,由此产生的idea更不能放过,这可是做研究的本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后翻翻会更有想法的; 3、专业概念以及理论进展记录本,每个人不可能对自己领域的概念都了如指掌,初入门者更是如此,这时候小小一个本子的作用就大了; 4、讲座记录本,这本本子可能有些零杂,记录听到的内容,更要记录瞬间的灵感,以及不懂的地方,不可小视! 这四本是你必不可少的,不过作为我们这些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还有一个应该具备的本子就是英语好句记录本。 二、论文写作要点 1、选题要小,开掘要深;不要题目很大,内容却很单薄。 2、写作前要读好书、翻阅大量资料、注意学术积累,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重利用网络,特别是一些专业数据库 3、选题新、方法新、资料新的三新原则(老板教导的) 4、新题新做和小题大做 总之,一点之见即成文。 三、如何撰写实验研究论文 论文发表意识:基础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是否急于发表(创新与严谨的关系);发表的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区别(反映科学事实而不是反映作者水平) 论文格式:原著、快报、简报、摘要。不同于教科书、讲义,更不同于工作总结。 撰写前的准备工作:复习和准备好相关文献;再次审定实验目的(学术思想,Idea);实验资料完整并再次审核 1.Introduction: 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现状及背景;以前工作基础;本工作的目的;思路(可提假说);对象;方法;结果。在 模型上,观察 指标, 以探讨 (目的) 2. M M ⑴ 材料的写法和意义; 伦理. ⑵ 程序与指标。操作程序:能序贯,可操作性;方法: 多指标方法的排序;引出参照文献简述;改良之处;哪些详或简?⑶ 统计学处理 3. Results ⑴指标归类描述,忌流水帐。不分析不解释,但要体现思路 ⑵ 文字、图、表相对独立,但避免重复 ⑶ 避免统计错误:对照,均衡,随即,重复。计量-计数、绝对值-相对值、专一指标综合指标的转换。盲判与非盲判。技术资料直接概率法与卡方检验;多组资料与两组资料;等级相关与直线相关;多因素与单因素分析;配对资料与独立样本资料;非正态分布资料;例数不当;平行管,混合样本;突出差异(绝对值, 值,变化%; 联合、比值,分亚组等)有效位数的保留。统计学结论与专业结论。 4. Discussion ⑴ 背景材料:展开问题的提出;有关本研究的一些基本知识内容(不要离题太远) ⑵ 本实验结果分析:各指标的意义(与文献值比较),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⑶ 进一步对结果机理分析:结合文献 ⑷ 本工作的意义、结语或小结,进一步提出的新问题 其它注意点: ① 引证讨论文献知识太多(不同于学位论文),掩盖了本工作的贡献 ② 分析不合逻辑,结论不当 ③ 讨论太浮浅,文献知识不熟悉 ④ 写成工作总结,缺乏学术高度 ⑤ 要正确使用缩写词,尤其是组别缩写词 5. 参考文献:为什么要引文献 ⑴ 立论依据的文献:新,权威性文献,不用快报或摘要 ⑵ 自己工作的自引:工作连续性 ⑶ 实验结果与文献资料比较:新,可用快报, 会议及个人咨询资料 ⑷ 方法学:经典文献,注意引文准确,不要转引 6. 摘要: 问题的提出(Background);本工作目的;对象;方法(指标,分组);主要结果(数据,统计);结论与展望 7.再推敲文章题目:不切题,过大、过小 8.投稿:按杂志稿约修定(留底).引用该杂志文章.忌一稿两投 9.致命伤:目的不明确;重复性工作无创新;方法学问题致结果不可信.临床研究:伦理;病例和对照选择;临床关系充分分析 四、如何写好论文讨论部分:科学论文的讨论需要结构化 建议科学论文讨论部分使用的结构:陈述主要发现,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同其它研究比较的长处和短处;特别要讨论结果中的差别、研究的意义、未解答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讨论一开始要重新说明主要发现,用一个句子表示较为理想。接着全面说明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两者不可偏废。实际上,编辑和读者最注意研究的短处,这是所有医学研究不可避免的。编辑和读者一旦发现研究的短处,而作者未加讨论,他们对文章的信任会发生动摇,心生疑窦:是否还有他们和作者都未发现的其它弱点呢? 其次,将该研究与以前的工作联系起来,不炫耀自己的工作比以前的工作如何好,而是比较其优劣。与其它研究进行对照,切忌将自己的缺陷掩盖起来。重要的是应该讨论为什么会得出不同于别人的结论,作者可以放开去推测;但是如果弄不清自己的研究结果为什么与别人的结果有差别,就不便作这种推测,也不该断言自已的研究结果正确,而别人的错误。 接着应该讨论自己的研究表明什么,如何解释自己的研究发现,以及对临床医生或决策者有什么意义?此刻,作者的境地是危险的,多数编辑和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的谨慎,不逾实证界限。由读者自己去判断研究的意义:他们是会做到的。作者甚至可以指出研究结果证明不了什么,防止读者得出过度、不实的结论。最后,应点明哪些问题尚未解答,以及要继续做的工作。显然,编辑和读者不喜欢夸大的作法。事实上,作者对论文的这一部分常常写得乱糟糟的。虽然无法阻止作者写一篇充满推测的文章,但切不可因推测而毁了证据。 讨论部分有时也许需要别的小标题,但我们以为,现在提出的结构适合大多数研究论文。尽管统一结构有难度,甚至受限制,我们相信这种结构会降低总的文字长度,防止不恰当的推测和重复,减少报道偏差,提高报道的总体质量。这种设想是完全经得起检验的。我们欢迎BMJ的作者和读者发表观点,如果反映好,我们将使用结构式讨论。 五、关于写英文文章的秘诀 我老板平均每个毕业的博士都有6篇以上的SCI,他从来不强求学生发文章,只教如何做研究。下面的问题,他只和我说过一次,之后我的行动与之不相符就会被骂。现在成了习惯来这样思考,做事,发现真是事半功倍。 1. 你在做研究之前,想过结果能不能发表没有?往哪里发? 2. 写文章的高手是先把文章大框写好,空出数据来,等做完实验,填完空就可以发了。正谓心中有沟壑。 3. 在想不清楚要写什么,要发到哪里去,自己做的与同行做的有什么出色之处,之前,就不要动手做事。去看文献,去想。想不清楚就做,不如不做,要想这样子做,就得先看文献不是?要知道如何把文章架起来,要知道别人是如何讨论的,要知道你自己的数据是不是说明了与别人不一样的东东或别人没有做过。这个过程就是看文献,想的过程,这些搞清楚了,写就简单了。要是先做事,做完发现别人做过,或无法用理论解释,岂不是冤大头? 六、写论文的技巧 优秀论文的要素:1、正确选题;2、合适的切入点;3、简洁明了;4、说清自己的贡献;5、可靠的/可重现的结果;6、可重复的过程;7、好的文章结构和逻辑流程;8、精选的参考文献 优秀论文的误区:1、Idea越多越好;2、一味追求革命性的,突破性的成果;3、数学、理论和公式越复杂越好显示自己的聪明;4、追求最好,史无前例;5、显示权威性,引文中大量引用自己的论文。 写文章的条件:1、与研究工作相关,确实有了好的想法,不是为了写而写;2、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对学术界有贡献;3、实验成熟,经得起检验;4、已经需要记录下来和其他人分享 写论文的要点:1、写出3~4层的纲要反复修改多次。2、从Introduction开写,回顾已有的工作。3、要声明文章结构,不要直接进入细节。4、声明工作的动机和基本原理,提出潜在的问题,自己进行回答。5、讲明自己工作与前人的不同,说明自己的贡献及其实际应用前景。6、最后写Summary和Abstract,反复斟酌后确定标题。 Reviewer Check List: 1、论文是否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或者给出了已有问题的一个新的解决方案。2、论文的主要结果是什么?3、实验结果是否充分?4、论文技术含量如何?5、论文是否对所提出的技术/结果的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评价?6、论文写作是否清晰,从而令本行业内多数研究人员可读?7、论文是否适当地引用和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8、论文是否应该给予嘉奖? IEEE Transactions on CSVT Review form: 1、在多大的程度上满足本期刊读者的兴趣?2、论文所使用的方法的评价?3、结果是否具有新颖性?4、主要结果是否正确?5、论述是否清晰?6、是否具有一致性(前/后,论述/结果)?7、引文是否充足?8、Reviewer的意见:(Accept / Accept after a minor revision / Reject / Reject but resubmit after a major revision / Submit to another journal)。 七、论文写作技巧: 1、宣传自己说明论文的重要性。流程:a)问题X是重要的;b)前人的工作A、B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c)A、B有一些缺陷;d)我们提出了方法D;e)对D进行实验,和A、B进行比较;f)实验证明D比A、B优越;g)解释为什么D是更优的,而其他的思路(比如E)是不行的;h)阐述D的有效性和局限性;i)对D进一步发展的讨论。要点:j)简洁最重要;k)不犯粗心的错误,仔细验证结果和适当选择用词。 2、细心修改。步骤:a)30%的时间细心思考,70%的时间认真写作初稿;b)把写好的论文放一段时间;c)逐字逐句地阅读论文;d)请其他人帮助阅读和修改;e)在修改的时候,从别人的角度来审视论文(Reviewer / boss / colleagues / proof-reader);f)仔细修改的次数 3;修改的总次数 5。要点:g)自己读自己的论文很乏味,并且不易找到错误;h)为了论文的小的层次提升,要付出大量劳动。 3、优化英语。步骤:a)自顶向下地组织论文(大纲/逻辑/流程);b)用其他的优秀论文(尤其是同期刊/同系列的论文,优秀书籍)作为范例;c)请别人帮满阅读和修改语法和用词;d)记录自己用词和语法的错误,进行积累。要点:e)用词和语法固然重要,但是结构和逻辑更加重要。 八、优秀论文结构范例 : 1、Abstract 对自己工作及其贡献的总结:a)阐述问题;b)说明自己的解决方案和结果。 2、Introduction背景,以及文章的大纲:a)题X是重要的;b)前人的工作A、B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c)A、B有一些缺陷;d)我们提出了方法D;e)D的基本特征,和A、B进行比较;f)实验证明D比A、B优越;g)文章的基本结构,大纲。 3、Previous Work说明自己与前人的不同:a)将历史上前人的工作分成类别;b)对每项重要的历史工作进行简短的回顾(一到几句),注意要回顾正确,抓住要点,避免歧义;c)和自己提出的工作进行比较;d)不要忽略前人的重要工作,要公正评价前人的工作,不要过于苛刻;e)强调自己的工作和前人工作的不同,最好举出各自适用例子。 4、Our Work描述自己的工作,可分成多个部分:a)从读者角度阐明定义和表示法;b)提供算法的伪码,图解和相应解释;c)用设问的方式回答读者可能提出的潜在问题;d)复杂的冗长的证明和细节可以放在附录中,这里关键是把问题阐述清楚;e)特例和例外应该在脚注中给予说明。 5、Experiments验证提出的方法和思路:a)合理地设计实验(简洁的实验和详尽的实验步骤);b)必要的比较,突出科学性;c)讨论,说明结果的意义;d)给出结论。 6、Conclusion总结、前景及结文:a)快速简短的总结;b)未来工作的展望;c)结束全文。 7、References对相关重要背景文献的全面引用:a)选择引文(众所周知的结论不必引用,其他人的工作要引用);b)与前文保持一致。 8、Others致谢、附录、脚注。 处理被拒:1、理解被国际权威期刊拒稿是一件正常的事情(70%以上被拒),保持良好心态。 2、感谢编辑和Reviewer的意见和工作。3、询问副主编,自己可以怎样处理这篇论文最合适(重投/改投/撤回)。4、继续新的研究或补充修改后改投其他杂志。 常见问题:1、是否可以一稿多投?千万不要!但是一篇会议论文经过修改以后可以再投期刊。2、是否可以建议副主编如何处理自己的论文呢?不行,但可建议他别让某人评阅。3、如4月都未收到副主编回复怎么办?写一封友好的询问信,别催得太紧,别找主编。4、如和副主编意见严重不和怎么办?可以找主编,但是别经常这样做。5、如果和主编的最终决定严重不和怎么办?没有办法了。 来源: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个人分类: 生活中的科学|2595 次阅读|1 个评论
期刊编辑,给作者一个机会
slowlight 2010-3-29 21:44
编辑都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对待审稿人的意见?拿现在比较流行的双审制来说,即如何对待两个审稿人的意见?两个都通过(通过也包括退修后复审和简单修改),两个都退稿,一个退稿一个通过,在双审的情况下,也就是这三种组合。一篇文章如果有两个正面意见,编辑一般会把修改后的文章交主编终审;如果有两个退稿意见,编辑一般也就做退稿处理了。如何对待一正一反的意见?不同的编辑有不同的处理办法,有人会说我这本刊来稿多,只要有一个反对的意见我就退了;也有人会想我这本刊投稿不多,给作者一个修改机会。两种作法谁对谁错? 一正一反选择退稿,编辑看重的是退稿意见,这对正面意见是不公平的,同样是一票,为什么是反对票说了算了?这好像是一个小游戏:对于同一个人,有两种判罚标准:有一人说他是好人他就是好人,有一个人说他是坏人他就是坏人。在各自的标准下,都是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那么学术期刊是否需要这样的标准?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有多种,典型的说法就是投稿太多,而人手又不够,不得已而为之。这是很多编辑部的实际情况,但如何来平衡学术公平与实际工作的矛盾? 百分之百的学术公平是不存在的,两人个审稿人都通过的稿件也会有错误,而两个审稿人都拒的稿子也可能是非常优秀的论文。作为编辑,应当尽可能保证这种学术公平。如果我面前有两个选择:发表比较多的论文,其中可能会有一些结果不严谨或者正确的;发表极少的论文但具有非常高的准确性,我可能会选择前者。很多人认为这是把关不严,学术上不够严谨,甚至会助长学术界的不良风气。个人认为在没有抄袭、剽窃等不道德行为的情况下,一个学术结果如果能够得到一部分人及编辑部的认可,发表出来供学术交流和批判也是可行的。即使最终(五年?十年?)证明是错误的,也会给人以启发。与当前绝大部分走秀式的项目评审、论文答辩和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会议来说,期刊论文的评审还是相对严谨的。经常看到详细、严格甚至苛刻的审稿意见,作者对审稿意见针锋相对的回复,然后就论文的写作达成共识,这也许就是编辑工作的价值,给大家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并尽量维护它的学术公平。 单纯办学术期刊是没有经济效益的,而且经营起来也非常困难,这也是我国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阻碍所在。没有比较宽松的经济条件,很难让编辑部有足够的精力来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期刊质量、保证学术交流通畅上来。因为经费有限,人力资源得不到保障,投稿多了就萝卜多了不洗泥,出现粗放化管理,损害了期刊的学术生命力。 回到开始的问题上,稿件多不应当成为处理稿件简单化的理由,编辑应当想办法应对稿件量的挑战,并保证一定的学术严谨性。举个简单的例子,目前,绝大部分期刊还是收取版面费的,稿件多了收的版面费也就多,这些多出来的钱可以聘请一些兼职的学术编辑,保证期刊的不断发展与壮大。退稿时如果缺少令人信服的理由,就会给人一种不信任感(这一点在科学网很多研究人员的博文中可以看出),影响期刊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长此以往,大家不愿投稿,也不愿意为它审稿,作者少了,读者也就少,期刊也就没有什么影响了。 要想把一本期刊办好,需要所有的努力,但要办坏,一个人就够了。 投稿与审稿的过程,需要双向的互动,而编辑就是要保证这种互动能正常进行,不能因为某种原因而简单地切断这个过程。
个人分类: 英文练习|7095 次阅读|7 个评论
IJABE英语编辑招聘启事
wangyk 2010-3-1 18:28
王 应 宽 2010-03-01 Beijing , China IJABE 英语编辑招聘启事 IJABE (《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由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协会( AOCABFE )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CSAE) 联合主办的国际英文学术期刊( http://www.ijabe.org )。因为业务发展需要,拟招聘英文编辑 1 名。采用合同聘任制方式,聘期为一年,期满后经双方协商可以续聘。拟聘人员户籍不限,但不解决进京户口和人事档案关系。性别不限,同等条件下女士优先。 职位职责 1. 负责稿件的编辑加工整理,认真处理、解决复审和终审提出的问题; 2. 确保稿件内容完善、体例严谨、材料准确、语言文字通达、逻辑严密; 3. 消除一般技术性差错,防止出现原则性错误; 4. 监督编辑、设计、排版、校对、印刷等出版环节的质量,就论文在加工出版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作者、出片印刷厂及相关部门联系解决。 5. 负责每期文章和网站信息内容的规范、整合和编辑,并更新上线; 6. 管理和维护期刊网站,收集、研究和处理用户的意见和反馈信息;完善网站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7. 组织策划网站的宣传推广活动,协助完成网站管理与栏目的发展规划,促进网站知名度的提高; 8. 工作日内要求坐班,负责办公室日常事务及编务工作,包括接听电话,处理电子邮件,收发信函,邮寄期刊等以及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 任职条件 1. 教育背景:原则上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计算机网络和英语特别优秀的本科学历也可考虑);工程技术、机械及自动化、信息技术、能源动力专业优先。 2. 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或一年以上出版行业相关经验均可。熟悉网络期刊者优先。 3. 知识与技能: ( 1 )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编辑出版的业务流程; ( 2 )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责任心强,工作细致、耐心; ( 3 )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用中英文与作者、评审专家进行专业层面的沟通; ( 4 )良好的配合能力,能够及时完成临时性或突发性工作; ( 5 )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具有优秀的文字审核能力,文笔功底扎实,有较强的文字组织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 ( 6 )熟练掌握 Office 等办公软件,熟悉 HTML 、 JavaScript , PHP 语言源码。 工资待遇面议。有意者请将个人简历发来,初步选定后再联系面谈。 工作地点: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燕莎商圈内) 联系方式: email: ijabe@sina.com
个人分类: 国际英文刊IJABE|57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原]坚守青年,服务青年
zhaodl 2010-2-27 14:54
青年编辑的舞台   今天开机,收到朋友的一封信件。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请我将他将要主办的一个会议的会议预通知,放到我的博客里来,以便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但是对于我来说可就并不那么简单,原因就是会议是由青年工作委员会组织的。我有一段时间没有写博了,今天的来信让我感觉有话要说。   如果读过我以前博文的朋友可能还记得,我与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的青年工作委员会有过一段渊源,在我刚出道的时候曾经当过青年委员会的委员,也就是一名普通的会员,但是在那三四年里结识的几位朋友,虽不是常联系可心里一直惦记着。一是后来换届从理事会中退出,二是学报研究会这边的事情多起来,所以就很少参加他们的活动。去年无奈而去的李家林,就是我那时认识的朋友之一,没有想到他比我年长几岁,还在撑着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工作。通过帮他组织西安的会议,谈起当年的事,有联络上了几个常常惦记的几个朋友。家林走了,青年委员会的工作没有停下,与我联系的方主编一直一来都是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副主任,也是我在青年委员会是的同事,岂能不勾起我的思绪!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这块牌子还是蛮靓的,也许正因为牌子亮,所以看上的人还真不少,因此其中的传出来的故事也就不少,学会的领导层一直是名家云集的地方。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还在那里混,估计我的舞台也就是个委员会主任,因为家林的资历比我要深五十几了,还待在青年圈里,直到离开。今天接班的方主编资历与我应该相当,可是期刊办得可比我影响大得多,应该可以归入国内一流学术期刊之列。这里,我不得不说:高校学报研究会的前辈们值得我们敬重。5年前就将我这样年纪的人推到副理事长的舞台,当时的理事长还比我少两岁。去年换届,我们也就沿袭了前辈的传统,又有一批人退出领导岗位,我反倒成了这一届理事长副理事长里边最年长的之一。   我当年也当过学报研究会的青年委员会主任,可当时我几次请辞。原因是我感觉青年委员会组织的活动应该适合青年人的特点,可我考虑的问题与年轻人有差距。而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的青年工作委员会的负责人能够这样长期地坚守,并且活动不断,不得不使我心生敬意!我观察了一下发现:说是青年工作委员会,可开展的活动并不单纯局限于青年。正如方主编给我发来的会议通知的主题新世纪初10年科技期刊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论坛,我想就连一些主编和编辑部领导都不见得有思考。看来,青年人尽管不能在学会里有更大的舞台,可是通过青年工作委员会在做着学会应该做的工作。当然,他们也开展有青年特点的活动,如编辑手段现代化培训就是他们的一个传统项目。   学会该换届了,据说在各种利益的博弈和平衡之下,计划拉来一位院士来当编辑学会的理事长。看来坚守在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我的朋友,还得坚守在青年这块阵地上,50岁虽然不能再定义你为青年,但你可以永远为青年人服务,并且也可以超出青年的范畴,为整个科技期刊服务!我在此祝愿青年工作委员会,立足自己的平台能够为中国科技期刊做更多的工作,无所谓是否是属于青年。我将方主编主办的会议通知附在后边,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和支持! 第10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 暨新世纪初10年科技期刊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论坛第1号通知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2010年的工作计划安排,由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主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承办的第10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新世纪初10年科技期刊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论坛定于2010年6月下旬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 会议主题:新世纪初10年科技期刊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 2. 会议内容:(1) 特邀报告;(2) 学术交流;(3) 参观考察。 3. 参会对象:欢迎青年编辑踊跃参会,同时欢迎老编辑和专家们光临指导。 4. 征文范围: 进入新世纪10年来,我国科技期刊事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WTO、国际化、数字化、市场化、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学术诚信、出版费用、经济危机、开放存取、体制改革等成为这一时期热门的关键词。因此,对我国新世纪初10年科技期刊的发展进行系统总结,并对十二五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征文希望通过回顾与展望,结合各期刊的办刊经验,围绕以下(包括但不限于)问题深入探讨:网络化、国际化及转制背景下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探讨及经验总结;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的趋势分析;科技期刊选题策划、质量提升、编辑手段现代化、流程管理的研究与实践;科技期刊营销策划、品牌推广、多元化出版的思路及做法;科技期刊应担负的社会责任,以及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学术诚信等方面如何发挥更大作用等问题的探讨;科技期刊评价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间良性互动与合作的探讨;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开发,特别是加快青年编辑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探讨等。 5. 征文要求: (1)本次学术研讨会将以《编辑学报》增刊(2010年版)的形式正式出版学术论文专集。投稿者请按照《编辑学报》征稿简则的要求撰写论文(投稿的具体样式请参见《编辑学报》2010年正刊),审稿与编辑加工程序按《编辑学报》要求进行; (2)审理费、版面费标准同《编辑学报》正刊;刊发文章的第一作者将获赠增刊2册,其他作者各1册; (3)论文请用Word软件排版,于2010年5月30日之前,提交电子版至 fm974@vip.163.com ,一份激光打印稿寄至学会办公室(信封左下角注明第10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 (4)投稿作者请务必参加会议。只有参会论文作者的论文才有资格入选学术论文专集,并有资格参加会后优秀论文的评比。 6. 会务事宜: 具体报到地点和会议日程正在筹备策划之中,我们将根据回执情况寄发下一轮通知,请有意参加会议者及时返回回执。 7. 审理费、发表费、优秀论文评比费以及汇寄地址: 审理费(50元/篇)、版面费、优秀论文评比费(200元/篇)待接到稿件录用通知后一并汇寄至编辑学会办公室。增刊待增刊出版之后邮寄给作者。 邮寄地址: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办公室 电话:010-62147743,网址: http://www.cessp.org.cn ,E-mail: fm974@vip.163.com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2917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会思考
crter 2010-2-2 17:06
“学会思考”是个很老的话题了,旧事重提
个人分类: 编辑杂谈|1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我曾见到的农业工程界的“牛”人(多图)
wangyk 2010-1-27 03:21
王 应 宽 2010-01-27 Beijing, China 2010-02-01修订 说说我曾见到的农业工程界的牛人 从大学研究生毕业到北京从事《农业工程学报》的编辑出版工作, 在农业工程界混迹十载, 别的不敢多说,认识的人还真不少。做期刊编辑工作,就是需要和学科领域的专家打交道,交往多了,也就锻炼出一些编辑的社会活动能力。不敢妄称交际花,但在农业工程领域结识的专家和朋友还真多得数啊数啊怎么都数不过来!这也是我从事这些年为人作嫁工作的最大收获之一。 我结识的农业工程界的朋友范围很广,人数众多,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从普通学生、员工,到科研院所的各级领导同志,包括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系主任、院长、校长、所长、中心主任(均含副职)等等。学历、学衔和职称,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助研、副研、研究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工,硕士导师、博士导师,再到省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和我们学科领域国内仅有的几位院士。有不知名的,也有很知名的。还有很多专家是在我的编辑出版过程中见证或培养中成长起来的。如我刚出道当编辑时,有的专家还是讲师硕士或在读博士生,但经过这些年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和论文的发表,如今成长为知名教授、博导,有的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发明二等奖,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等一大堆的荣誉和头衔,有的还正在大踏步的向院士迈进,前途不可限量。这些专家们的成长速度要比 GDP 的增速不知要高出多少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我还是原来的我,也看不到可预见的未来,不知道是否还会有所成长?虽自惭形秽,但从心里为这些年轻专家的快速成长高兴,并以他们为荣。 因为在办刊过程中也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对学术团体汇集的专家也结交很多。首先,最熟悉的就是我们刊物的主办单位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我虽不在学会任职,目前是高级会员,连个理事也没混上,但对本学会的专家很熟悉,从理事、常务理事、专业委员会主任到副理事长和理事长。对在国内同行业颇有影响的兄弟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的许多专家也很熟悉,因为有的是两边双跨,见过理事长等头头脑脑们是肯定的。再说说农业工程方面的国际组织。跨出国门后,也曾拜见过韩国农业工程学会的理事长、日本农业机械工程学会的理事长、亚洲农业工程学会的理事长(前任主席AIT的 Vilas M. Salokhe 教授,现任主席李树君)。 2009 年赴美访学, 也曾拜见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 ASABE )的前任主席、现任主席及下任主席,并成为国内前往 ASABE 总部访问的为数不多的中国农业工程界代表之一。不是因为其他原因,只是因为那地方小交通不便,一般人去不了。在美国期间,我还拜会了海外华人农业、生物与食品工程师协会 (AOCABFE) 的历任主席(前任主席张乃迁、杨秀生、唐炬明、张瑞红、杨成海、潘忠礼,现任主席王玲娟以及下任主席兰玉彬)。参加AOCABFE年会并应邀作报告,还在新一届理事会中当选为中国区负责人( China Regional Director )。也许因为在农业工程界混的时间长,就应该把该见的人都见一下。在美国访学期间,还有幸拜见了国际农业工程学会( CIGR )的前任主席兼 CIGR 会刊主编Bill Stout教授和当选主席 Ronald Yoder 教授 (目前已经到任)。ASABE前任执行副主席Melissa Moore女士和现任执行副主席 Mark Zielke 。并且受前任主编的力荐和 CIGR 公开招聘, CIGR 主席团已经同意本人接替Bill Stout担任该刊的主编,目前正积极筹备由中国承办该刊,具体支持单位为两个学会联合成为 CIGR 国家会员的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值得一提的是, 我与Bill Stout的友谊随着交往的深入不断加深,现在已经成为忘年交和合作伙伴。我邀请他担任国际英文刊IJABE的编委会名誉主席和英文编辑,并聘请他担任接管后的CIGR英文会刊的顾问。他在北京时我们经常聚会。我去美国时也应邀到他在Idaho的家中做客,并驾车带我畅游西部风光。从参加会议的角度,除了参加过国内农业工程界各级别的会议,本人还有幸参加了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的学术年会并作报告,也曾参加过国际农业工程学会的学术大会。 如此细数起来,从学术团体的角度,本人有幸见到了农业工程界主流学术团体的头头们。在美国也还有幸见到了从事农业工程的几位美国工程院院士和杰出华人科学家。可以说,我已经见到过很多中国和世界农业工程的大牛了。 与学界牛人们的交往,还是很有收获的。最起码也可以狐假虎威忽悠一下那些未曾见过这些世面的人。其实,以开放的胸襟和全球化视野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论对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是大有益处的。因为与 AOCABFE 专家的交流,才可能并最终促成了合作创办国际英文刊《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 IJABE ),我也才有机会受到IJABE主编和我的好友兼合作导师Roger Ruan教授的邀请并由对方资助赴美访学。因为与 CIGR 前任主席兼会刊主编 Bill Stout 教授的交往,才可能促成接任主编,接管会刊,努力朝着把世界农业工程的中心向中国转移的宏伟目标迈进。 做编辑总要尽心尽力为人作嫁。以前主要是为国内农业工程界的专家朋友服务。因为结识的国际专家多了,现在做国际英文刊,就要多尽国际义务了。令人担忧的是,出版这些英文期刊多为公益性的事业,但中国目前从国家到各机构都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面对创收的巨大压力,创新就显得苍白无力,经常面临两者不可兼得抑或两者都干不好的尴尬处境。 与好友CIGR前任主席,名誉主席,CIGR Ejournal前主编Bill Stout 教授(摄于黄石公园) 拜访CIGR现任主席Fedro教授(2009摄于佛罗里达大学) 2009ASABE年会期间拜见ASABE新当选主席Ronald Yoder教授(国际比较见差距) 2009ASABE年会期间会见时任ASABE执行副主席的Melissa Moore女士 受朱明理事长委托代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和他本人参加2009ASABE学术年会并作报告和发表即席演讲 2009年9月拜访ASABE总部,会见ASABE现任执行副主席Mark Zielke(感觉到的还是差距) 拜见AOCABFE前任主席USDA-ARS研究员杨成海博士(右) 拜见AOCABFE前任主席张瑞红(左2)、潘忠礼(右2)和副主席隋睿秀(右1)教授(摄于ASABE盛大颁奖礼现场) 拜访AOCABFE2008-2009主席、美国青年总统奖及影响世界华人大奖获得者、USDA-ARS研究员、UC Davis兼职教授潘忠礼博士
个人分类: 游学美国|9061 次阅读|11 个评论
JPC主编的新年感谢信
siccashq 2010-1-7 03:29
个人分类: 加州阳光|4305 次阅读|2 个评论
论文中重复的结果让人吃惊
热度 1 jxz1963 2010-1-2 23:37
近期审读一篇论文时,发现在一篇论文里竟有两个结果与讨论,让人纳闷! 这是一篇农业方面的论文,在研究内容、方法材料之后,有一标题结果与讨论,而紧随其后的又出现了结果讨论的内容,让人哭笑不得。 我想,论文中出现这种现象无非有两种原因: 第一、说不客气点是作者思路不清楚,说客气点是作者的粗心大意所致,无论如何,作为一个中科院下属的科学工作者,是不应该出手这种表面粗糙论文的。 第二、责任编辑没有尽到责任之职,无论是审稿过程、编辑加工过程、三次校对过程,仰或是期刊终审过程,如此多的环节,是不应该、也不应该放过此类低级的错误呀! 如此说来,我认为: 第一、作者在向期刊社投稿前,必须把稿件的内容进行反复斟酌,在确认准确无误时发出邮件; 第二、编辑在录用每一篇稿件前,必须作到真正的认真,要把认真放在心里而不能挂在嘴上。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一定要仔细,如果你是一个粗枝大叶的人,干脆改行吧!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4781 次阅读|4 个评论
新浪科技编辑见到二个不同毛伟主任?
sz1961sy 2009-12-27 00:23
sz1961sy 发表于 2009-12-8 17:06:00 阅读全文( )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 编辑 CNNIC这几个月比较火: .中国域名申请入根引来中文域名注册高潮。 北龙中网(北京)公司成立让媒体猜测不断。 IPv4地址将分配完、IPv6申请迫在眉捷,让网友也操心自己哪一天上不了网的风险,报道的文章也不少。 CNNIC的调查报告越来越专业、深化,分析师的解读配合媒体宣传,让那些本来不权威的第三方机构也弄一些山寨报告来混淆视听。 这一切,构成了这一年来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媒体红红火火场面。 认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毛伟主任己有10年时间,虽然不可能老见到他,但是毛伟主任的样子比较有特点、好记,因此不难认错人这是肯定的事。 不过,今天百度新闻推送了一条新闻及其相关阅读所配的新闻同样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毛伟主任相片,却让俺笑不出来: 笔者想问: 科技时代 通讯与电讯 2009(第三届)移动互联网研讨会专题 《IPv6地址分配中国排名18:缺乏有效组织》(逸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8日 15:20 新浪科技 ( http://tech.sina.com.cn/t/2009-12-08/15203659756.shtml ) 和相关阅读 《CNNIC毛伟答新浪网友问:2012年必须采用IPv6》 (丁蕊 发自北京)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02日 15:00 新浪科技 ( http://tech.sina.com.cn/i/2009-11-02/15003557190.shtml ) 他们二个人相差一个多月见到的是二个不同的CNNIC毛伟主任吗? 这个有趣的插曲提示我们: 1、新浪科技编辑也有不认识CNNIC毛伟主任的(?)! 2、CNNIC的媒体监测可能缺乏一些必要跟踪,因为张冠李戴的事至少在近期CNNIC媒体红红火火报道中己经不止这一次,而这一次是比较离谱的一种现象。 3、不要迷信大媒体就不出错的结论,否则就不会有Anti-cnn网站存在的理由。 有人说:做媒体就似如履簿冰,一出错会受人抨击,其实,这是媒体作为公众舆论载体必须有的严谨性责任,是对社会负责。 另一方面,被误导的单位、当事人也要明白媒体的双利刃作用,一不小心,本来狗咬人的常识性事件就会变成人咬狗的大新闻。 沈阳(sz1961sy) 17:03 2009-12-8 写于北京家中
个人分类: 2009|6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期刊编辑犹如工程的建筑师(之二)
zxj368 2009-12-17 08:29
在期刊编辑工作中,编辑是主体,主体要认识并作用于客体文稿,就必须先具备进行认识作用于客体的能力,能力越大,认识就越正确、越深刻,对客体的作用就更大、更有力,更能优化地达到主客体的统一。这就要求编辑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渊博的学问。期刊编辑的水平相对高时,就能高瞻远瞩地来认识、评价、作用
个人分类: 编辑学文章|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偶读王晓峰老师的“为年轻编辑支招”有感
shellyhep 2009-12-16 17:19
在科学网上浏览时,偶然读到王老师的博文。虽然,博文不是很长,我却感触颇深,也深有同感。 新时代的编辑不再仅仅是过去的伏案工作的戴着一副大眼镜的书生。当然,我不是贬低伏案工作,而是,现今它已不再是编辑工作的全部,而是作为一名编辑人员应该具有的基本功。作为一个编辑,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文字敏感,慧眼识错。 科技迅猛发展、国际全球化程度加深的情势,加剧了国家之间的竞争,海外出版集团纷纷竞争中国,再像过去那种等来稿件已绝非现实。这就要求编辑不但具备基本功,更具备一定的沟通、科研甚至是销售、创新的能力。总之,一句话,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需要修炼的业务很多,也绝非任何人都能成为编辑。 再者,一本期刊若要做好,质量也就是好的稿件,是必须的条件。我个人感觉,优秀的稿件还是约来的占多数,当然,这是对于我们正在发展中的期刊而言,这无疑需要编辑与作者有共同的学术语言。所以编辑修的第二课业就是专业学术,紧跟前沿,了解学科。 所以,我早已感触到课业的缺乏,仍需要百转千回的潜心修行。看到王老师的博文后,采用了他的方法,在几个与我修课业相关的刊物上申请了alert,平时,有空儿去听取专家们的讲座,感觉自己有了方向。 写得比较凌乱,请多包涵,但却是我的真是感受!
个人分类: 小编寄语|397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为年轻编辑支招——多读文献
slowlight 2009-11-30 12:59
经常听到有编辑说某某方向的审稿人很不好找,碰上熟悉的可以推荐一下,方向不熟悉的也就无能为力了。但这样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好授人以渔,在此为这些年轻的朋友提个建议多看文献。 编辑看文献与研究人员不同,不需要知道研究工作的细节,了解一些结论就可以。除了内容还要关注的就是作者的信息,有代表性的论文最好弄清楚作者的情况,谁是课题负责人,同时还可以发现潜在的审稿人。 除了自己编辑的期刊,还要注意业内的重要期刊上(主要在国外)发表的文章,那里可以发现一些最新的东西,大牛露面的机会也多。就光学的期刊OSA是最大的一块,PR系列光学的文章也很多,更高的就是NS,以及Nature的子刊(photonics, physics)。 有那么多期刊,我应该怎么去读呢?每天都会他们的网站逛一圈是不可能的,就我平时的经验来看有两个很好的办法:一就是在线注册期刊的email alert,他们在有新文章上线的时候都会主动发email通知;二就是利用RSS订阅,像科学网新闻。绝大部分的专业网站都有email和 rss功能。实在没有时间经常看看科学网的新闻也好。 国内大部分的专职编辑科研经验不足,对于学术圈子不是很熟悉,平时的主要工作是联系审稿人、主编和作者,要想快速熟悉一个方向的研究情况读文献是一条捷径。而且编辑读文献除了了解内容外,还可以发现他人的办刊思路,对自己的工作也有启发。 从平时的工作来看,很少有编辑能主动去读文献(摘要),也可能是想到但没有坚持下来,杂志社也许需要做一些工作来引导大家(不是考核而是鼓励)。前几天与同事也说起过,看看是否有可能做一个计划。
个人分类: 编而辑之|4898 次阅读|3 个评论
谁人之错?
zxj368 2009-11-18 15:10
谁人之错? 最近儿子在看一本哲理故事书,让当编辑的我感到十分的汗颜! 出版的书上有错,到底是谁的错? 作者之错?编辑之错? 书上的错难道不是因为编辑造成的吗?编辑在出版这本书时,干什么去了?难道在睡眠状态编辑出版的书? 书上有标点符号问题时,当然是编辑的错,但这不算什么,国家不是规定差错率可以不高于千分之三嘛; 书上有错字,当然有编辑的责任,但这还不算太大的问题,好在错字大家还能看出来; 书上有知识性的错误,当然编辑就罪责难逃了,无论是否是本专业的,都不应该有学术性或知识性的错误,不懂不会不编辑此书稿吗?编辑书稿时就要有能力查出原来书稿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尤其是知识性和学术性的问题,否则真的是误人子弟了!作为编辑,我们怎么能让不正确的知识在社会上流传呢?编辑有责任把关呀! 这本书上目前发现的问题是这样的: 《两只猎犳》中说到两只猎犳为追一只羚羊,跑了很长时间.......儿子的问题是:猎犳是短跑冠军,在短距离跑得很快,怎么会追不上羚羊?追不上就算了,他们怎么能跑很长时间?猎犳跑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分种呀?是呀,编辑怎么能让猎犳跑很长时间呢,这可真是个问题! 《生活在一起的两只鹰》中写道:两只鹰在秋节收集了许多果实......儿子的问题是:鹰是肉食动物,他们收集果实干什么用呢?是呀,编辑同志让鹰为谁收集果实呢?文还写道一只鹰怀疑另一只偷吃了呢,真是岂有此理了。鹰何时也吃素了呢? 作为编辑,我实在是汗颜。如果认为编辑书很容易,认识字就可以当编辑的话,那全社会上的书可能就不用看了,学了错误的知识,还不如不学习的好! 奉劝编辑同行,在编辑书稿及期刊时,再认识一些,不懂的可以查书,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书刊出来了,有错误时,尤其是有学术性或是知识性错误时,让它在社会上泛滥,真的是会误人子弟呀! 咱不能当这样的罪人吧?
个人分类: 编辑工作感言|3676 次阅读|2 个评论
有问题想请教
wangdh 2009-11-12 01:34
有问题想请教 (王德华) 由于邮箱里来了一封《中国科学》编辑部的广告,还是物理、力学和天文学卷的。出于兴趣,晚上浏览了部分改版后的《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感觉是确实改观了不少,好强大的理事会(三位华裔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都是理事),编委会成员全是各路精英(您看看就知道了)。如果编委们都能负责的话,这个中国品牌的明天是不容置疑的,当然也很容易让人想到另一面。 看了几篇论文,马上就想起了很早的一个疑问:在数字化时代,汉语的标点符号是否需要改正?我经常发现在一些文件中、书籍中和期刊中, 句号 。 已经被英文的标点 . 替代了 ,连《中国科学》这样的品牌期刊都这样做了。不知各位有什么看法? 还有一个疑问:姓名的排序问题。小时候听广播里播送中央文件时,经常听到播音员念到按姓氏笔画排序的说明。过去国内的学术期刊的参考文献一般采用的格式是:中文文献在前(按照姓氏笔画排序),英文文献排后(按名字的第一个字母顺序排列)。进入数字化时代后,逐渐有些变化了。经常读到一些文件中(如某委员会组成,某学会理事会组成等)和期刊中(如编委会组成),以及一些媒体报道时有多个领导或大人物的名字需要同时出现时,人员 名单的姓名排序是按照汉语拼音排序了 (实际是按照英文规范排序了),我总是觉得这样的排序不伦不类。近些年来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无论中文还是英文文献,很多学生也是统统按照英文(拼音)字母排序,并且多是英文文献在前,中文文献在后。各位,您是什么意见啊? 我的个人看法: 1. 既然是汉语,就要遵守汉语的规范。所以,还是应该用汉语的句号。。 2. 既然名字是中文名字,用汉字写的,那么排序应该按照汉字的姓氏笔画排序;如果是写成汉语拼音形式,那当然可以按照英文规范排序。 3. 参考文献:我还是喜欢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我也觉得自己是有点太守旧了。这里提出我的疑问,希望能听到大家的意见。先谢了! (王德华 2009.10.11 )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10455 次阅读|18 个评论
悼念编辑李家林
zhaodl 2009-11-9 10:17
一大早,接到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秘书处姚秘书长的短信:昨天下午,李家林走了,遗体告别仪式计划于14日举行,具体时间再行通知。 李家林,原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科学出版社期刊分社副社长。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与李家林是在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的换届大会以后认识的,我们同为青年委员会。以后的4年里,每年的青年委员会的活动上几乎都能见上一面。也就是一届的时间,后来因为我不是理事,所以也就较少参加活动,特别是青年委员会的活动,因此见面的机会就少了下来。但我还是一直关注着朋友的动态,不久得知家林病倒了! 2008年9月,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青年编辑学术年会计划在西安召开,我突然接到家林的电话:希望我能够协助主办这次会议,邀请省上的领导并在会议上发个言。全国兄弟学会的会议在西安召开,我应该尽点地主之谊,更何况多年失去联系的、健康状况让人担心的朋友主持的会议。 我除了按要求配合家林成功主办了会议,还邀请部分代表来学校座谈参观了一下,当然也趁机与家林聚了一下。除了回忆过去以外,我更关心的是朋友的身体!可是,去年在碰到家林单位同事的时候,得知家林再次病倒。我知道,这种病如果反复,生存的机会已经十分渺茫了。 尽管我早有思想准备,我也已经多次面对过亲人的离去,但当今天接到家林离去的消息以后,我还是感到十分惋惜!随即草拟了一首五言律诗以祭之(新韵,轮字不合)。 祭亡兄李家林 去年9月20日还在西安帮他办会,今年就得悉家林辞世,感慨而作五言律诗, 既哀悼往者,也与朋友自勉(新韵,但轮字不忍换去)。 结缘青委会,再叙已秋微。 常忆初相识,音容尚可追。 家林无奈去,秋雁戴霞归。 富贵三餐饭,死生一轮回。
个人分类: 闲思偶得|4253 次阅读|1 个评论
给博士后敬酒
jxz1963 2009-11-6 14:11
给博士后敬酒 昨天晚上,我们几个编辑在一起聚会时,又加进了一个科学大家博士后。 在我的一生中, 和 博士后喝酒我还是第一次,心里多少有些发怵,心想这博士后:一来可能不喝酒,二来可能不吃人敬,三来可能与我们很难沟通,第四可能与一般人就格格不入。 心里正想着,博士后在几个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我们中间,一一握手后,东家宣布开始喝酒,每人一杯,司机喝茶,第一杯众人倒也都喝干了,唯独博士后没有喝完,一个朋友指着博士后的酒杯说:你能喝就别装了,别让人觉出咱在喝酒问题上的与众不同,第一杯喝了! 好象是朋友的命令一样,博士后仰脖子一饮而尽,众人一片叫好。 编辑们坐在一张桌子上喝酒吃饭,离不开期刊和影响因子的话题,这就 和 老师们在一起有聊不完的教学和学生话题是一样的道理。而 和 博士后在一起吃饭不光要聊到期刊中的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版面费、特约编委、特聘主编等编辑类的话题,更多的还要聊到国内外发文章的难易程度、影响大小,以及发表文章后产生的各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问题。 在编辑界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作者在发表文章前是不能请编辑们喝酒的,真要是被邀请到酒局了,那也要等到文章正式发表了以后再喝庆功酒的,否则编辑们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太重了,还有一种让人难堪的名词:吃人嘴短!如果文章没有发表成,会落下个光吃饭不办事的罪名。 朋友们在一起虽说不是经常喝酒,但大凡见了都是要互相敬酒的,先敬年长的,再敬年青的,这是人之常情的事。而对于几个编辑之间的敬酒,虽说都是走一些程序,但大家并不计较量上的大小,但给博士后敬酒可就不是那么随意的了。开车赴宴虽不喝酒,但我以茶敬酒还是被允许了的,有专车接送的博士后可不能以茶代酒了,我顺口说了一句:我平生第一次怀着崇敬的心情给博士后敬一杯酒!他倒也爽快:可不敢当,博士后也是平常人么,我喝了就是了!这话让我觉着,其实博士后也是一个实在人。 敬了酒后,我心里热乎乎的:今生总算又实现了一个梦想。一桌子的人都在 关心着 博士后所从事深奥的科学研究工作,但博士后也有他的苦衷:一天到晚只有干不完的活!工资不高、待遇不好,就是名声特好中国科学院某某研究所!特别是前面五个字的帽子值钱。 说起发文章,博士后笑着说:现在好一些的文章都发到国外期刊上了,国内期刊的水平太差了,不光是编辑水平、校对水平、印刷水平,还有烦人的版面费,更主要的是文章发表后的效果与国外期刊差异性很大呀! 酒 后的 博士后显得有些激动地说:不过国内的期刊编辑们也蛮不容易的,不光要正常出刊,编辑校对跑印刷厂的,还要自收自支,挣奖金和津贴,压力也是蛮大的呀! 这位博士后说:前段时间,国内某期刊给他来函让他做期刊的名誉主编,他刚同意了,对方就让他汇款 4000 元人民币。国外期刊绝对不会有这种情况的,这可能就是中国特色的办刊之道吧! 众人哑然,如今这世道真是无奇不有啊,编辑们想钱都想疯了:竟打开博士后等名人钱包的主意了! 酒喝到一定时间了,有人就不想喝了,也有人会乘兴而碰杯的,一个小时过去了,酒喝了四瓶,对于 12 个人参加的聚会虽说不上多,但也是不少了,因为在 12 个人里竟有 3 个司机和 1 个女士。 虽说女士口头上说不喝酒,但见了博士后还是忍不住地喝了几杯,而且是杯杯见底。 由此可见, 和 博士后喝酒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给博士后敬酒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4747 次阅读|2 个评论
值得关注的期刊出版单位
zhaodl 2009-11-2 16:24
今天,在上班的路上,脑子里思考了这样两个主题。一个是,学术期刊体制改革中需要处理好的两个问题学术与出版、园地与平台,如果说体制改革难的话,关键是这个关系没有解决的办法。另外一个主题就是,期刊的主办单位和出版单位在法律上有什么不同,实质的区别在哪里。前一个问题,与我现在正在探索的改革模式关联,在这就不展开了,以后另外论述。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出版领域实行的是主管主办体制。这一体制也是目前以确立出版单位市场主体地位为目的的期刊体制改革的难点。目前改革推动的集团化鼓励跨部门、跨地区实行资源整合,就是试图要打破这一体制的局限。但是,难点也就在这里,特别是主办单位的事业性质,对通过以资本为纽带的兼并和整合缺乏统一的认识,也不积极。而目前的集团化又必须突破主办单位的约束,所以就出现了主办单位不变,改变出版单位的一种集团化的形式。 那么这种出版单位的变化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往往大多数期刊出版者并没有感受的到,或者说没有感到比改变主办单位那么刺激!因为大家长期以来以编辑部来等同于出版单位,没有感觉到出版单位有什么权利或者利益只有出版、干活的义务,而权力似乎掌握在主办单位手里。那么是否真的如此?我们有必要从法律的角度,对我国目前出版中的主办单位和出版单位的含义进行了解。 2002年2月1日起施行的《出版管理条例》关于出版单位的规定是这样的。 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应当由出版单位出版。意思很明确,出版物是由出版单位出版的,其他单位不得出版!法人出版报纸、期刊,不设立报社、期刊社的,其设立的报纸编辑部、期刊编辑部视为出版单位。其他单位如果要从事出版其设立的编辑部被视为出版单位。 这里可以看出:出版单位本身不重要,不具备出版资格的单位可以成立视为出版单位的编辑部来从事出版活动。这只是我国出版管理的一种行政体制。 关键的是:出版单位经登记后,持出版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依法领取营业执照。出版单位应当具备法人条件,经核准登记后,取得法人资格,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法人资格是出版单位的本质属性,只有取得法人资格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包括应享有的权利和应该承担的义务,不仅仅是在出版业务本身,而且包括因出版业务而发生的各种民事行为。视为出版单位的报纸编辑部、期刊编辑部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其主办单位承担。同样,权利和义务均由主办单位享受和承担。 关于主办单位,条例中没有专门定义,只是在出版单位设立的条件中列出具有符合规定的主办单位。由其主办单位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提出设立出版单位的申请。出版单位的其他事项的变更,应当经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关审查同意,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部门申请变更登记,并报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备案后,到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条例中的规定应该理解为:变更是由出版单位向出版管理部门提出,只是需要主办单位审查同意。但现实中,常常还是由主办单位提出申请。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这里的主办单位本身并不从事出版活动,只是出版单位的上级单位,是我国出版体制中的一种管理层次。只有在其设立的出版单位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责任。 因此,出版单位作为独立的民事法律主体法人,以自己注册和经营的全部财产承担民事责任,那么出版物的出版收益权等都是出版单位的全部法人财产之一,包括出版物发行收入、广告收入、活动收入等等。更重要的是,出版单位的法人资格还享有与出版物有关的著作权出版物的汇编权,以及与作者之间的版权交易权。严格来讲,这些权利是属于出版单位,而不是主办单位,是出版单位所有的财产,也是出版单位承担民事责任的基础。与主办单位的关系,应该是一级法人和二级法人之间的关系,尽管出版单位是主办单位的全资子公司,但是出版单位是能够也应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所以财产是独立的。出版单位的权利必然与其承担的义务相联系,而不能将出版单位的权利无偿上交,否则应该同时附带义务。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出版单位,只是一种特例,权利和义务同时体现在主办单位身上从法律的角度来讲,这样的主办单位同时又是出版单位,只是出版并不是他的主营业务而已,视同只是出版行政管理的一种变通。 那么,在集团化的过程中出让出版权的法律意义应当如何理解?至少与目前的出版行政法规存在分歧,但在民事法律关系上却是清晰的。新组建的出版单位的权利义务又是如何?我想应该比较清楚了。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4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编辑辛苦了
yujoak 2009-9-25 12:52
不对,应该说是太辛苦了。准博要审核、新博要欢迎、老博要浏览和推荐。而且还不潜水,遇到相关的还要留言表个态。这还只是在科学网博客部分的工作。(有人提醒我,科学网编辑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比如本人曾给科学网指出了两点小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4864 ),1小时20分钟后就得到了科学网编辑的留言: 感谢您的提醒。我们会对相关功能进行改进 。 对此留言,我的理解是,网编认同了我的看法。 想想科学网博客系统的改进有我的贡献,还是很期待的。 但两周之后的今天再看看,问题依然存在。 也许是科学网编辑太忙了,忙的忘了把问题转给网站的技术人员;要不就是这两问题解决的难度太大? 猜归猜,还是再提醒一下科学网编辑部:科学网的两个小问题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4864 还有待改进。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05 次阅读|2 个评论
对科技期刊编辑角色转变的分析
jxz1963 2009-9-24 09:57
一、牛气的作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当期刊编辑的时候,经常因为手头没有好一些的稿件而发愁犯难,有时经常会给一些作者发约稿函,有时为了讨好作者竟登门向作者约稿,有时还要托一些人向一些学术大腕们约稿。 在一些学术会议期间看到一些学者的学术论文,当即就给一些学者约稿(其实是想把本次学术会议上的论文拿去发表),这些作者有时很牛气地说:拿去发吧!作者甚至连一个谢字都没有落下,但从心眼里编辑还是很感激作者给了面子。 编辑们终于有米下锅了。 当时由于条件所限,我们收到的基本上都是作者的手抄稿,经常会收到一些作者手写的、比较撩草的稿件,有时想让作者重新抄写一次,有些作者都不愿意,有时我们想让作者把论文中的图用描图纸描出来,作者都以没有时间予以拒绝,更有一些作者把我们寄出的稿件干脆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 记得 2001 年春天,我到无锡轻工业学院粮油系去约稿,一位热心的老师给了我一篇她的论文,我顺口说了一位副教授级大腕作者也答应给我们一篇论文,这位热心作者立即给他打去了电话,对方不客气地说:我没有答应给他们稿件呀! 对于一些大腕作者,经常还很牛气地给我说:没有时间写呀!之类的托辞,有时让我真的很为难。 在当时,我们的稿酬虽说并不高,但对于高水平的论文还是给了当时算是较高的稿费,我们当时的原则是优稿稿酬从优。 可以说,当时是我们整天撵在作者屁股后面讨要稿件,作者是科技期刊的上帝。 二、霸气的编辑 进入新世纪前后,由于国内大专院校的急速扩招,科技人员评职称需求的猛增,以及发表科技论文涉及教师队伍的年度考核、硕博士毕业对论文发表的要求,科技期刊基本上扭转了以前的追着作者要稿子的局面,时常会有一些作者写信催问稿件的审稿情况,以及是否需要审稿费和版面费之类的情况,期刊编辑再也不用为手头没有稿件而发愁犯难了,编辑有机会在许多稿件中择优选稿了,而约稿函也成了一种摆设,更别说登门约稿了,有时还要经常收到一些学术大腕们的电话,让给某某作者的论文先刊登出来,这位作者要毕业了,没有论文是没有办法通过答辩的,云云! 由于电脑的普及,现在的作者大都采用电子版通过伊妹儿投稿,论文大多都是在伊妹儿的附件里,在发信的同时,作者一般都要亲自给编辑写上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函,有时还让导师给编辑写上一推荐信或三番五次的电话,有时还盛邀编辑有机会到他们的实验室去参观做客! 让人不可思义的是,一些小编辑们到一些大学去,有的著名博导都亲自陪着参观吃饭,有时一些导师还把他们的博士们邀去共同给小编辑们敬酒。一时间,科技期刊编辑们身价徒增,大有洛阳纸贵的味道! 一些作者为了发表一篇论文要想尽办法、找后门、托人情,有时一些作者真还能找到期刊的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领导。 这时,一些作者不光要出所谓的审稿费和版面费,在更多时候还主动放弃了获得稿酬的权利。更无从与编辑谈稿酬的高低了,而一些期刊的编辑部有时竟给作者一篇论文五十元的稿费,优稿稿酬从优的原则从此只能成了编辑的口头禅。 更有甚者,编辑们有时还不买学者的帐,经常以各种借口,如学术水平不高、内容不新、这方面稿件太多、版面有限等各种借口拒作者于千里之外,有时一些作者托人送来的稿件,编辑在没有认真阅读之后就枉下结论:这方面的稿件太多,你还是投其他期刊吧! 还有一些编辑在处理稿件时,前后自相矛盾,一会儿说文章结构有问题,一会儿又说图表有问题,一会儿再说参考文献、英文摘要有问题,等作者三番五次地修改完成后,又说主编认为此文学术水平不高没法刊登。 难怪有些作者诉苦:真拿这些编辑没办法,折腾够了却说不刊登,真让人无奈呀! 我认识的一位作者,为了在核心期刊上刊登一篇自己在博士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让编辑给折腾了个够,末了还没有登出来,而且他的导师还是某大学的校长,面对导师的不时过问,把作者都快整神经衰弱了,这位作者曾对我说:真的不想当大学老师了,压力太大了,面对科研项目的立项、科研经费的争取、论文的发表这些压力来说,最难对付的就是期刊编辑了,特别是核心期刊的编辑了! 当然,有时一些作者会认为:只要掏版面费,论文就能及时刊出!虽然我现在已不从事编辑工作了,但我可以在此负责任地说:这是对科技期刊的一种偏见。 当然,这种类型的期刊一定有,但它不是主流期刊,只是期刊中的个案。在有些期刊编辑部,你就是拿上钱也不可能刊出你的论文。除非是一些假冒的期刊,或一些靠卖版面费过日子的期刊。 可以说,是现时的科研教育体系造就了目前编辑们的这种霸气。 三、科技期刊编辑角色的转变的社会原因 综上所述,科技期刊编辑角色的转变真可以说是此一时、彼一时,过去的孙子如今当了爷。 可以说,现时的科研教育体系造就了目前的现象,如研究生毕业对论文的要求、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对论文的要求、科技项目的验收对论文的要求、以及各种对技术人员考核指标中对论文的要求等等。 与此同时,目前的这种怪象也造成了两种腐败现象的即时诞生: 一种是学术腐败现象:一些斯文作者戴上假面具,以各种方式进行学术造假,学术论文大量抄袭成风,有些作者干脆顾用枪手,炮制大量的学术论文,至于说一稿两投三投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另一种是因为部分期刊见钱眼开的腐败现象:拿人作者的钱就要想法子刊出学术水平不高的论文,收人家的版面费就要按时刊登出论文,从而导致垃圾论文大量涌现。 可以说,这前一种是学术道德问题,后一种则是一种典型的学术腐败问题。两者如果长此以往,狼狈为奸,那我们的学术就即将灭亡了!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4587 次阅读|6 个评论
编辑科博美国问题文章目录有感
黄安年 2009-9-9 07:33
编辑科博美国问题文章目录有感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9 月 9 日发布 从 7 月 25 日到今天 , 我断断续续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 , 编辑整理了科学网博客中与美国问题有关的文章目录 ( 自 2007 年至 2009 年 8 月 ), 总共 17 辑 , 收录博文目录合计 1447 篇 , 可能还有疏漏,也有个别的没有收入 , 但是对于了解科学网博文中涉及美国问题的大体情况已经清楚。 我在第一辑中写道 : 科学网中大多数博主的背景与自然科学技术关联 , 其中有多年在美国学习、研究和工作的海归学者,有在美国访学、探亲访友、考查游览的经历,有在研究工作中对于美国的深度观察 , 在他们的博文中不乏对美国问题观察、思考、研究、评论和随想的内容 , 笔者试图编目以便于个人阅读和思考,也为从事美国问题爱好者提供参考目录。在我国的美国问题了解和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大众化时代 , 人人都有一套美国观 , 人人都是评论家,观点可以不同 , 但事实只有一个 , 追踪和考察一个真美国是广大美国爱好者感兴趣的 , 也是专业美国问题工作者的责任。科学网博客中许多科技工作者发表了自己对于涉及美国问题的见解,值得重视。今后将陆续编发与美国相关的博文目录。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5454 下一步的工作是需要进行编目索引,有了这样专门涉及美国问题的索引就更加便于博主、博友、科学网编辑和美国问题研究者的检索和了解。 科学网的博文是适合不同博主欣赏的百花园,有人就想借此园地散心减压,有人想来园林采花淘宝,也不乏进行研究或者寻找灵感和启示的学人 , 但是五万多篇博文 , 如何快速查找,还没没有一个较好的检索方法。笔者现在用的是苯办法 , 不过苯有苯的好处,自己动手,其乐无穷,检索首先是自己用的 , 如果别人从中获益 , 资源共享,岂不快哉。 对于从事多年的美国历史和美国问题研究的我来说 , 这项工作还有一个意义是 , 专业研究者需要了解并且吸取非专业研究人员的成果 , 这些成果包括他们对于美国问题的所见、所闻、所评、所思、所论 , 美国问题的普及和提高需要专业研究者和非专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相辅相成,需要传统研究方法和数字网络研究的相互促进。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513 次阅读|2 个评论
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十大关系[转载自:刘雪立]
gaohj 2009-8-23 20:03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50850 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十大关系 摘要 科技期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在科技创新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办好科技期刊,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期刊质量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科技期刊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我国科技期刊的全面发展。明确提出,实现我国科技期刊的全面发展,要处理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十大关系,即影响因子与期刊质量的关系;基础研究论文与应用研究论文的关系;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关系;期刊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自引与他引的关系;专家审稿与编辑审稿的关系;国际化与民族性的关系;开放存取模式与传统出版模式的关系;时效性与发表时滞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 2003 年 10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概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技期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在科技创新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国科技期刊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科技期刊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刊事业的根本原则。始终坚持以期刊质量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科技期刊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我国科技期刊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实现科技期刊的全面发展,要处理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十大关系,即影响因子与期刊质量的关系;基础研究论文与应用研究论文的关系;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关系;期刊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自引与他引的关系;专家审稿与编辑审稿的关系;国际化与民族性的关系;开放存取模式与传统出版模式的关系;时效性与发表时滞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 影响因子与期刊质量的关系 目前,许多学者(也包括科技期刊编辑人员)把影响因子作为衡量科技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 。而事实上,准确地说,影响因子是衡量期刊影响力大小的指标 。期刊的影响力包括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只是我们通常仅仅考虑了期刊的正面影响。期刊的质量至少包括 4 个方面的内容,即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装帧印刷质量。因此,把期刊的影响力和期刊的质量完全等同起来是不科学的。由于影响因子在评价期刊质量方面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期刊的影响因子仅仅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部分地反映期刊的学术质量。同时,由于过度自引 和批判性引用 的客观存在,越来越弱化了影响因子对期刊质量评价的科学性。通常情况下,期刊的学术质量越高,其影响因子越大。但由于影响因子受许多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如过度自引、批判性引用、学科性质、数据库构成、期刊出版周期等 ,因此,影响因子高,期刊学术质量并不一定很高。在编辑实践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影响因子与期刊质量的关系,既要认识到影响因子作为期刊学术质量 评价的合理性,又要充分认识到它的局限性。不应单纯或过分地考虑如何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甚至应用不正当的手段(如期刊过度自引、个别期刊之间合作互引等)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而应当立足于期刊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期刊编辑出版质量为基础,以政治质量为保证,以学术质量为中心,以印刷质量为纽带,从而实现期刊的全面发展。期刊质量的全面提高必然会反映在影响因子上。但是,如果没有期刊学术质量提高作为前提,片面追求影响因子的提高,不可能提高期刊的实际影响力。 2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两大重要领域。所谓基础研究是指没有特定的商业目的,以创新探索知识为目标的研究;应用研究是指 运用基础研究成果和有关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的技术基础所进行的研究。基础研究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是新观点、新成果、新理论产生的源泉。一般来讲,没有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应用研究不可能有实质性进展。但任何理论都必须应用于指导人类实践、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因此,如果停留在基础研究水平,而没有应用研究的突破,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应用价值的。 1895 年,伦琴发现了 X 射线,震撼了沉睡的 19 世纪物理学界。人们对此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应用于人体检查和金属侦测,于是就诞生了放射医学和 X 光机。 X 射线的发现这一重要的基础研究成果,催生了一场新的医学革命,实现了人类疾病诊断的一次飞跃。作为科技期刊,必须正确反映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辨证统一关系。没有高水平的基础研究论文,期刊的学术质量不可能得到持续提高;没有实用性较强的应用研究论文,期刊就不大可能唤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编辑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基础研究论文与应用研究论文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选稿与组稿原则,进而实现期刊创新性与实用性的最佳结合和高度统一。 3 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关系 近年来,各级期刊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术团体的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中,都把基金论文比作为衡量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在评定中文核心期刊以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选定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时,都把基金论文比作为文献计量学指标之一。因此,各期刊都非常重视各级各类基金资助课题论文。很多期刊专为基金论文开辟了所谓的绿色通道,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基金论文的快速发表。一般来讲,基金课题论文由于有相对充足的基金支持,科研水平和研究论文质量相对较高。为提高具有创新的基金论文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采取适当措施使其得以快速发表是合理的,也是应该提倡的。但是,由于我国科研经费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基金资助项目评审制度尚不十分完善,而且缺乏有效监督,导致部分低水平重复研究项目依然得到基金资助,而有些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项目得不到基金支持。笔者曾对《眼科新进展》各级基金资助论文被引频次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国家和省部级基金课题论文篇均被引次数明显高于厅局级基金资助和无基金资助论文 ,但对《中国社会科学》高被引论文的统计分析结果并不支持这一结论。在编辑实践中,应当适当向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资助论文倾斜,同等条件下优先发表基金论文。但对某些低水平重复研究,甚至是弄虚作假的基金论文,应毫不犹豫予以淘汰。不应过分追求基金论文比而对基金论文降低录用标准。另外,对经专家审稿确定、具有较高创新价值和国际领先水平的非基金论文也应优先发表。 4 自引与他引的关系 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根据期刊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 2 年)被引次数计算出来的,被引次数越多其影响因子值越大。期刊之间引证和被引证的关系,直接反映了期刊的文献情报价值,深层次反映的是期刊的影响力和论文的实用价值。从科学研究的连续性、继承性考虑,作为一种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有一定数量的自引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但由于近些年来过分强调影响因子对期刊的评价作用,使得部分期刊从业人员违背期刊的办刊宗旨,忽视了期刊发展的内在规律,不考虑期刊质量的提高,过分看重期刊被引次数,利用不正当手段,提高期刊的自引量,通过过度自引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这样做虽然能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但不可能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实际影响力。因此,在编辑实践中,必须正确对待期刊的自引和他引,以求尽可能反映期刊的本质特征,正确认识期刊的地位和实际水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不足,全面提高期刊的内在质量,促进期刊又好又快、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5 专家审稿与编辑审稿的关系 1952 年 10 月,新闻出版署公布了《关于国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首次提出了图书出版过程中的三审一批编审制度,即编辑 ( 或助理编辑 ) 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和总编辑终审,社长批准。 1980 年,国家出版局颁布的《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又进一步明确了三审一批编审制度 。根据科技期刊出版的实际需要,科技期刊借鉴图书编审制度,确定了三审制的审稿体制,即责任编辑初审、同行专家复审、主编终审。由此可见,专家审稿和编辑审稿都是三审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二者各有侧重,相得益彰。 专家审稿是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评价论文科学性的重要手段, 是维护和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保证 。因此,科技期刊的审稿人被称为科学的守门人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既高度融合、相互渗透,又高度分化、相对独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仅仅依靠编辑审稿远远不能解决科技期刊论文评审的所有问题,尽管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学历和知识水平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一般来讲,责任编辑审稿的侧重点在于文稿的完整性、文稿的结构和逻辑性、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图表设计的合理性、文稿选题和内容是否属于本刊报道范围、本刊近期是否已发表过相同或类似的文章等;而专家审稿的侧重点在于论文科学性、创造性、真实性和实用性的评价。论文是否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实用性和真实性,是论文能否发表的关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责任编辑就可以不考虑论文的学术内容,也不意味着同行专家就不应过问文章的结构、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等。责任编辑应该充分相信专家有能力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科学、严谨、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审稿专家应积极主动地配合责任编辑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审稿任务。在编辑实践中,决定论文取舍应主要依据专家的审稿意见,但并不盲从;要相信审稿专家审稿的道德修养,但又要对专家审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持必要的警觉,尽可能维护科学的严肃性和审稿的公平性。 6 国际化与民族性的关系 近年来,许多学者 相继提出了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问题,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笔者也曾撰文,专门论述了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十大特征 ,目的在于让大家对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事实上,不仅仅我国学者关注科技期刊的国际化问题,其他国家的一些学者也在关注着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 。当然,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强调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同时,不可忽视文化的民族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科技期刊激烈竞争的国际大背景,作为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对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有深刻的理解,正确认识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又必须考虑本民族对科技知识传播和文化产品的需求,既要考虑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科技地位;又要考虑科技期刊的本土化发展,指导并服务于国内科技创新需要和精神文化享受。因此,在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中,不能 流于形式 ,单纯为国际化而国际化,更不能脱离办刊实际,一轰而上。激烈竞争的国际科技环境,需要我们办出一定数量的国际知名期刊,同时又要有更多数量的期刊来传承我们民族的科技和文化,实现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与民族性的最佳结合。各级期刊管理部门、科研主管部门,应鼓励并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期刊,尽快实现国际化。 7 期刊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期刊的形式和内容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期刊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期刊的内容通过特定的、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来体现。笔者在 20 年医学期刊编辑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科技学术期刊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术水平和编排印刷质量均有极大改善,尤其是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的提高有目共睹。但长期以来,有的科技期刊编辑过分追求形式,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如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一度成为期刊编辑学术会议和论文中讨论的焦点,其中包括参考文献各部分内容前的著录符号。这一讨论一直持续到现在,几乎没有停止过。再者,对于计量单位符号的使用规定也过于苛刻。如规定 3 天必须使用 3 d , 5 年必须使用 5 a ,否则,期刊审读和评比就要扣分,甚至成为扣分的主要项目。 3 d , 5 a 在正文中使用尚且可以,但在文题中应用就显得特别别扭。由于过分强调规范和形式,使得编辑工作者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了格式和规范的编辑加工上,极大地忽视了对论文内容的编辑加工,致使不少期刊屡屡出现常识性和概念性错误、统计学方法误用、统计学处理结果不正确、科研设计方案不科学、不严谨等。对期刊的形式和内容的把握本末倒置,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尽快纠正。 8 开放存取模式与传统出版模式的关系 开放存取( Open Access , OA )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提出之后,不少学者从不同方面对 OA 进行了探讨 。相对于传统出版模式, OA 是学术交流和期刊出版方式的变革 , 是网络时代学术出版的创新 ,甚至有人认为,它是解决学术期刊危机的新模式 。 OA 有以下显著特征:( 1 ) OA 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 对具体交流的信息只有质量上的控制 , 而没有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严格限制 , 可以是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书 , 也可以是专利文献、研究报告 ; 可以是文本文件 , 也可以是多媒体资料;( 2 )在存取途径方面 , 强调开放传播 , 为此要使同一文献可以以多种途径检索与阅览 , 交流范围覆盖整个互联网 , 各系统间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 , 以免费或收取少量费用方式减少获取障碍;( 3 )在对文献的使用权限方面 , 读者对学术文献的使用权利大大扩充 , 可以为教学、研究、学习等目的而公开复制、打印、利用、扩散、传递和演示;( 4 )在交流方式与交流效率方面 , 重视提高信源、信宿交流的直接性和交互性 , 可以实现作者、读者、编辑之间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互模式 , 重视提高学术交流的时效性 , 增进文献处理自动化程度 , 缩短出版周期。 与传统期刊出版模式相比, OA 具有下列优势:( 1 )投稿方便;( 2 )出版快捷;( 3 )出版费用低廉;( 4 )便于传送或刊载大量的数据信息;( 5 )检索方便;( 6 )具有广泛的读者群和显示度 。尽管 OA 还存在这样那样一些问题, OA 期刊仍将不断发展壮大。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开始了 OA 出版的实践 。 2004 年 5 月,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 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代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签署了《柏林宣言》,表明了中国科学界和科研资助机构支持 OA 的原则立场 。尽管 OA 期刊有很大优越性,但由于纸质期刊便于阅读、保存、展示,并可作为发表论文的原始凭证提交各类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或许 OA 永远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出版模式。同一期刊采用两种出版模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可能是现阶段科技期刊的最佳选择。 9 时效性与论文发表时滞的关系 期刊或论文的时效性是指其发挥预期效果快和慢的自然属性,特指信息的新旧程度。论文发表时滞是指论文从投稿到论文发表这一段时间间隔 ,是评价期刊时效性的重要指标,常常被确定为科技期刊质量评价体系中指标之一 。通常情况下,论文发表时滞越短,其时效性越强;反之,论文发表时滞越长,其时效性越差。陈新石等 调查了我国 10 种医学期刊的论文发表时滞。结果显示,我国医学期刊论文发表时滞 43.7 ~ 384.8 天不等,平均 230.5 天(平均值是本文作者计算所得)。张行 研究结果显示,论文发表时滞越短,其被引用的速度越快。从最近几年关于论文发表时滞的研究来看,国内科技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滞差别非常大 。论文发表时滞过长,论文被引用的时间也相应延长。如果被引用推迟到 2 年后,那么这些被引用对计算期刊影响因子是无效的。另外,论文发表时滞过长,意味着论文还没发表就开始老化,被引频次会明显下降。但论文发表时滞也并不是越短越好。 Liu 认为,期刊论文发表时滞过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期刊稿源不足,期刊的学术质量不容易得到保证。在编辑实践中,通过调整期刊信息容量和出版周期,使期刊的论文发表时滞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使期刊既能充分发挥其时效性,又能保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根据刘雪立 的调查,我国医学期刊平均论文发表时滞为 8.605 4.597 个月,大致范围为 4 ~ 12 个月。 10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科技学术期刊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既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又有特定的文化属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科技学术期刊既要适应市场需要,又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考虑期刊的经济效益,更不能忽视期刊的社会效益,而且应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对立统一,又相互促进。期刊如果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一定会对期刊的广告、发行工作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有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可以不断改善办刊条件,加大各方面投入,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期刊的社会效益。切忌一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不正当手段,如买卖编委、有偿新闻、乱收版面费、过度提高定价等。我们的目标是,在充分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实现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促进和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 Holden G , Rosenberg G , Barker K , Onghena P . Should decisions about your hiring, reappointment , tenure , or promotion use the impact factor score as a proxy indicator of the impact of your scholarship ? Medscape General Medicine , 2006 , 8(3) : 21 . 2 Smith R . Commentary : the power of the unrelenting impact factor is it a force for good or harm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2006 , 35 : 112930 . 3 Garfield E . Citation indexes for science . A new dimension in documentation through association of ideas . Science , 1955 , 122(3159) : 108111 . 4 Garfield E . Citation analysis as a tool in journal evaluation. Journals can be ranked by frequency and impact of citations for science policy studies . Science , 1972 , 178(60):471479 . 5 张凌之. 影响因子在我国科技期刊评价中的作用分析.编辑学报, 2003 , 15 ( 2 ): 126-127 6 刘雪立 . 参考文献的继承性引用、指示性引用、批判性引用与影响因子的标准化 . 中国科 技期刊研究, 2004 : 15 ( 3 ): 251-253. 7 刘雪立,董建军,周志新等 . 我国医学期刊出版周期与影响因子关系的调查研究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 18(1):43-45. 8 刘雪立,徐刚珍,方红玲,等 . 如何提高医学期刊的影响因子从《眼科新进展》论文分类被引情况谈起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 19 ( 4 ): 659-601. 9 方 卿 . 中国学术期刊同行评审的实践与研究 . 图书情报知识, 2007 ,( 6 ): 89-92. 10 刘雪立,乔汉臣,刘国伟,等 . 双匿名审稿及其在编辑实践中的应用 . 编辑学报, 1994 , 6 ( 1 ): 17-19. 11 朱作言 . 同行评议与科学自主性 . 中国科学基金, 2004 ,( 5 ): 257-260. 12 赵广平 . 提高中国期刊国际化影响的思考 . 中国出版, 2005 ;( 7 ): 31 ~ 33 13 吴伟根,章晓光,周莉花 .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 , 16 ( 4 ): 443 ~ 447 14 陈 斌 .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 5 ): 154-157. 15 李正银 . 关于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思考 . 中国出版, 1998 ,( 9 ): 47-48. 16 Zitt M , Bassecoulard E .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cientific journals: a measurement based on publication and citation scope. Scientometrics , 1998 , 41 ( Suppl 1-2 ) :255-271. 17 刘雪立,徐刚珍,方红玲,等 . 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十大特征及其实现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 , 17 ( 4 ) : 536-540. 18 Singh J. Open access: To be or not to be? Indian J Pharmacol , 2005 , 37(3) : 139-140 . 19 MacCallum CJ. When Is Open Access Not Open Access? PLoS Biology ,2007, 5(10): 2095-2097. 20 Lin SK. Delayed Open Access or Permanent Non-Open Access. Molecules, 2006 , ( 11): 496-497. 21 乔冬梅 . 国外学术交流开放存取发展综述 . 图书情报工作, 2004 , 48 ( 11 ): 74-78. 22 任胜利 . 开放存取( Open Access ):现状与展望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 , 16 ( 2 ): 151-154. 23 李武,刘兹恒 . 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 : 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探析 .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 6 ): 66-69. 24 牛晓宏 . 开放存取出版网络时代学术出版的创新 .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7 , 27 ( 1 ): 6-9. 25 唐 虹 . 解决学术期刊危机的新模式:开放存取 . 编辑之友, 2006 ,( 1 ): 59-60. 26 程维红,任胜利 . 中国科技期刊开放存取出版现状 . 编辑学报, 2007 , 19 ( 3 ): 196-198. 27 方晨 . 开放获取 : 解困 学术期刊危机 . ( 2005-09-29 ) http://www.edu.cn. 28 刘雪立 . 医学论文发表时滞与医学期刊出版周期的控制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3 , 14 ( 2 ): 153-155. 29 张 行 . 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看科技期刊的时滞和引用速度 . 晋图学刊, 2001 ,( 2 ): 74. 30 陈新石 , 高健,徐弘道,等 . 10 种医学科技期刊论文出版的时滞分析 . 学会, 2006 ,( 6 ): 60-61. 31 王 萍,王春林 . 高校学报 及科技期刊论文出版的时滞评析 . 情报杂志, 2001 ,( 5 ): 57-58. 32 李 莘,于 光 . 工程技术学科期刊出版时滞研究 . 编辑学报, 2007 , 19 ( 4 ): 264-265. 33 于国艺 . 科技学术期刊缩短论文发表时滞的若干措施 . 编辑学报 , 2003, 15 (4): 249 - 250. 34 Liu XL. Time to publication of articles and control of information volume in medical journals. European Science Editing , 2003 , 29 ( 2 ): 38-39. 35 刘雪立 . 医学论文发表时滞与医学期刊出版周期的控制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3 , 14 ( 2 ): 133-155
个人分类: 科研|2385 次阅读|3 个评论
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十大关系
liueditor 2009-8-22 17:18
摘要 科技期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在科技创新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办好科技期刊,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期刊质量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科技期刊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我国科技期刊的全面发展。明确提出,实现我国科技期刊的全面发展,要处理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十大关系,即影响因子与期刊质量的关系;基础研究论文与应用研究论文的关系;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关系;期刊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自引与他引的关系;专家审稿与编辑审稿的关系;国际化与民族性的关系;开放存取模式与传统出版模式的关系;时效性与发表时滞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 2003 年 10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概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技期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在科技创新和精神文明建设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国科技期刊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科技期刊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刊事业的根本原则。始终坚持以期刊质量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科技期刊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我国科技期刊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实现科技期刊的全面发展,要处理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的十大关系,即影响因子与期刊质量的关系;基础研究论文与应用研究论文的关系;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关系;期刊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自引与他引的关系;专家审稿与编辑审稿的关系;国际化与民族性的关系;开放存取模式与传统出版模式的关系;时效性与发表时滞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 影响因子与期刊质量的关系 目前,许多学者(也包括科技期刊编辑人员)把影响因子作为衡量科技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 。而事实上,准确地说,影响因子是衡量期刊影响力大小的指标 。期刊的影响力包括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只是我们通常仅仅考虑了期刊的正面影响。期刊的质量至少包括 4 个方面的内容,即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辑出版质量、装帧印刷质量。因此,把期刊的影响力和期刊的质量完全等同起来是不科学的。由于影响因子在评价期刊质量方面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期刊的影响因子仅仅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部分地反映期刊的学术质量。同时,由于过度自引 和批判性引用 的客观存在,越来越弱化了影响因子对期刊质量评价的科学性。通常情况下,期刊的学术质量越高,其影响因子越大。但由于影响因子受许多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如过度自引、批判性引用、学科性质、数据库构成、期刊出版周期等 ,因此,影响因子高,期刊学术质量并不一定很高。在编辑实践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影响因子与期刊质量的关系,既要认识到影响因子作为期刊学术质量 评价的合理性,又要充分认识到它的局限性。不应单纯或过分地考虑如何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甚至应用不正当的手段(如期刊过度自引、个别期刊之间合作互引等)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而应当立足于期刊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期刊编辑出版质量为基础,以政治质量为保证,以学术质量为中心,以印刷质量为纽带,从而实现期刊的全面发展。期刊质量的全面提高必然会反映在影响因子上。但是,如果没有期刊学术质量提高作为前提,片面追求影响因子的提高,不可能提高期刊的实际影响力。 2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科学研究的两大重要领域。所谓基础研究是指没有特定的商业目的,以创新探索知识为目标的研究;应用研究是指 运用基础研究成果和有关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的技术基础所进行的研究。基础研究往往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是新观点、新成果、新理论产生的源泉。一般来讲,没有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应用研究不可能有实质性进展。但任何理论都必须应用于指导人类实践、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为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因此,如果停留在基础研究水平,而没有应用研究的突破,再好的理论也是没有应用价值的。 1895 年,伦琴发现了 X 射线,震撼了沉睡的 19 世纪物理学界。人们对此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应用于人体检查和金属侦测,于是就诞生了放射医学和 X 光机。 X 射线的发现这一重要的基础研究成果,催生了一场新的医学革命,实现了人类疾病诊断的一次飞跃。作为科技期刊,必须正确反映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辨证统一关系。没有高水平的基础研究论文,期刊的学术质量不可能得到持续提高;没有实用性较强的应用研究论文,期刊就不大可能唤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编辑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基础研究论文与应用研究论文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选稿与组稿原则,进而实现期刊创新性与实用性的最佳结合和高度统一。 3 基金论文与非基金论文的关系 近年来,各级期刊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术团体的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中,都把基金论文比作为衡量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在评定中文核心期刊以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选定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时,都把基金论文比作为文献计量学指标之一。因此,各期刊都非常重视各级各类基金资助课题论文。很多期刊专为基金论文开辟了所谓的绿色通道,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基金论文的快速发表。一般来讲,基金课题论文由于有相对充足的基金支持,科研水平和研究论文质量相对较高。为提高具有创新的基金论文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采取适当措施使其得以快速发表是合理的,也是应该提倡的。但是,由于我国科研经费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基金资助项目评审制度尚不十分完善,而且缺乏有效监督,导致部分低水平重复研究项目依然得到基金资助,而有些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项目得不到基金支持。笔者曾对《眼科新进展》各级基金资助论文被引频次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国家和省部级基金课题论文篇均被引次数明显高于厅局级基金资助和无基金资助论文 ,但对《中国社会科学》高被引论文的统计分析结果并不支持这一结论。在编辑实践中,应当适当向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资助论文倾斜,同等条件下优先发表基金论文。但对某些低水平重复研究,甚至是弄虚作假的基金论文,应毫不犹豫予以淘汰。不应过分追求基金论文比而对基金论文降低录用标准。另外,对经专家审稿确定、具有较高创新价值和国际领先水平的非基金论文也应优先发表。 4 自引与他引的关系 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根据期刊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 2 年)被引次数计算出来的,被引次数越多其影响因子值越大。期刊之间引证和被引证的关系,直接反映了期刊的文献情报价值,深层次反映的是期刊的影响力和论文的实用价值。从科学研究的连续性、继承性考虑,作为一种有一定影响力的期刊,有一定数量的自引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但由于近些年来过分强调影响因子对期刊的评价作用,使得部分期刊从业人员违背期刊的办刊宗旨,忽视了期刊发展的内在规律,不考虑期刊质量的提高,过分看重期刊被引次数,利用不正当手段,提高期刊的自引量,通过过度自引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这样做虽然能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但不可能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实际影响力。因此,在编辑实践中,必须正确对待期刊的自引和他引,以求尽可能反映期刊的本质特征,正确认识期刊的地位和实际水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不足,全面提高期刊的内在质量,促进期刊又好又快、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5 专家审稿与编辑审稿的关系 1952 年 10 月,新闻出版署公布了《关于国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首次提出了图书出版过程中的三审一批编审制度,即编辑 ( 或助理编辑 ) 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和总编辑终审,社长批准。 1980 年,国家出版局颁布的《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又进一步明确了三审一批编审制度 。根据科技期刊出版的实际需要,科技期刊借鉴图书编审制度,确定了三审制的审稿体制,即责任编辑初审、同行专家复审、主编终审。由此可见,专家审稿和编辑审稿都是三审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二者各有侧重,相得益彰。 专家审稿是科技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评价论文科学性的重要手段, 是维护和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保证 。因此,科技期刊的审稿人被称为科学的守门人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既高度融合、相互渗透,又高度分化、相对独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仅仅依靠编辑审稿远远不能解决科技期刊论文评审的所有问题,尽管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学历和知识水平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一般来讲,责任编辑审稿的侧重点在于文稿的完整性、文稿的结构和逻辑性、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图表设计的合理性、文稿选题和内容是否属于本刊报道范围、本刊近期是否已发表过相同或类似的文章等;而专家审稿的侧重点在于论文科学性、创造性、真实性和实用性的评价。论文是否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实用性和真实性,是论文能否发表的关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责任编辑就可以不考虑论文的学术内容,也不意味着同行专家就不应过问文章的结构、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等。责任编辑应该充分相信专家有能力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科学、严谨、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审稿专家应积极主动地配合责任编辑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审稿任务。在编辑实践中,决定论文取舍应主要依据专家的审稿意见,但并不盲从;要相信审稿专家审稿的道德修养,但又要对专家审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持必要的警觉,尽可能维护科学的严肃性和审稿的公平性。 6 国际化与民族性的关系 近年来,许多学者 相继提出了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问题,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笔者也曾撰文,专门论述了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十大特征 ,目的在于让大家对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事实上,不仅仅我国学者关注科技期刊的国际化问题,其他国家的一些学者也在关注着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 。当然,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强调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同时,不可忽视文化的民族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科技期刊激烈竞争的国际大背景,作为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对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有深刻的理解,正确认识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又必须考虑本民族对科技知识传播和文化产品的需求,既要考虑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科技地位;又要考虑科技期刊的本土化发展,指导并服务于国内科技创新需要和精神文化享受。因此,在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中,不能 流于形式 ,单纯为国际化而国际化,更不能脱离办刊实际,一轰而上。激烈竞争的国际科技环境,需要我们办出一定数量的国际知名期刊,同时又要有更多数量的期刊来传承我们民族的科技和文化,实现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与民族性的最佳结合。各级期刊管理部门、科研主管部门,应鼓励并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期刊,尽快实现国际化。 7 期刊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期刊的形式和内容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期刊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期刊的内容通过特定的、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来体现。笔者在 20 年医学期刊编辑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科技学术期刊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术水平和编排印刷质量均有极大改善,尤其是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的提高有目共睹。但长期以来,有的科技期刊编辑过分追求形式,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如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一度成为期刊编辑学术会议和论文中讨论的焦点,其中包括参考文献各部分内容前的著录符号。这一讨论一直持续到现在,几乎没有停止过。再者,对于计量单位符号的使用规定也过于苛刻。如规定 3 天必须使用 3 d , 5 年必须使用 5 a ,否则,期刊审读和评比就要扣分,甚至成为扣分的主要项目。 3 d , 5 a 在正文中使用尚且可以,但在文题中应用就显得特别别扭。由于过分强调规范和形式,使得编辑工作者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了格式和规范的编辑加工上,极大地忽视了对论文内容的编辑加工,致使不少期刊屡屡出现常识性和概念性错误、统计学方法误用、统计学处理结果不正确、科研设计方案不科学、不严谨等。对期刊的形式和内容的把握本末倒置,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尽快纠正。 8 开放存取模式与传统出版模式的关系 开放存取( Open Access , OA )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提出之后,不少学者从不同方面对 OA 进行了探讨 。相对于传统出版模式, OA 是学术交流和期刊出版方式的变革 , 是网络时代学术出版的创新 ,甚至有人认为,它是解决学术期刊危机的新模式 。 OA 有以下显著特征:( 1 ) OA 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 对具体交流的信息只有质量上的控制 , 而没有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严格限制 , 可以是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书 , 也可以是专利文献、研究报告 ; 可以是文本文件 , 也可以是多媒体资料;( 2 )在存取途径方面 , 强调开放传播 , 为此要使同一文献可以以多种途径检索与阅览 , 交流范围覆盖整个互联网 , 各系统间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 , 以免费或收取少量费用方式减少获取障碍;( 3 )在对文献的使用权限方面 , 读者对学术文献的使用权利大大扩充 , 可以为教学、研究、学习等目的而公开复制、打印、利用、扩散、传递和演示;( 4 )在交流方式与交流效率方面 , 重视提高信源、信宿交流的直接性和交互性 , 可以实现作者、读者、编辑之间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互模式 , 重视提高学术交流的时效性 , 增进文献处理自动化程度 , 缩短出版周期。 与传统期刊出版模式相比, OA 具有下列优势:( 1 )投稿方便;( 2 )出版快捷;( 3 )出版费用低廉;( 4 )便于传送或刊载大量的数据信息;( 5 )检索方便;( 6 )具有广泛的读者群和显示度 。尽管 OA 还存在这样那样一些问题, OA 期刊仍将不断发展壮大。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开始了 OA 出版的实践 。 2004 年 5 月,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 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代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签署了《柏林宣言》,表明了中国科学界和科研资助机构支持 OA 的原则立场 。尽管 OA 期刊有很大优越性,但由于纸质期刊便于阅读、保存、展示,并可作为发表论文的原始凭证提交各类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或许 OA 永远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出版模式。同一期刊采用两种出版模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可能是现阶段科技期刊的最佳选择。 9 时效性与论文发表时滞的关系 期刊或论文的时效性是指其发挥预期效果快和慢的自然属性,特指信息的新旧程度。论文发表时滞是指论文从投稿到论文发表这一段时间间隔 ,是评价期刊时效性的重要指标,常常被确定为科技期刊质量评价体系中指标之一 。通常情况下,论文发表时滞越短,其时效性越强;反之,论文发表时滞越长,其时效性越差。陈新石等 调查了我国 10 种医学期刊的论文发表时滞。结果显示,我国医学期刊论文发表时滞 43.7 ~ 384.8 天不等,平均 230.5 天(平均值是本文作者计算所得)。张行 研究结果显示,论文发表时滞越短,其被引用的速度越快。从最近几年关于论文发表时滞的研究来看,国内科技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滞差别非常大 。论文发表时滞过长,论文被引用的时间也相应延长。如果被引用推迟到 2 年后,那么这些被引用对计算期刊影响因子是无效的。另外,论文发表时滞过长,意味着论文还没发表就开始老化,被引频次会明显下降。但论文发表时滞也并不是越短越好。 Liu 认为,期刊论文发表时滞过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期刊稿源不足,期刊的学术质量不容易得到保证。在编辑实践中,通过调整期刊信息容量和出版周期,使期刊的论文发表时滞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使期刊既能充分发挥其时效性,又能保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根据刘雪立 的调查,我国医学期刊平均论文发表时滞为 8.605 4.597 个月,大致范围为 4 ~ 12 个月。 10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科技学术期刊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既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又有特定的文化属性。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科技学术期刊既要适应市场需要,又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考虑期刊的经济效益,更不能忽视期刊的社会效益,而且应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对立统一,又相互促进。期刊如果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一定会对期刊的广告、发行工作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有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可以不断改善办刊条件,加大各方面投入,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期刊的社会效益。切忌一切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不正当手段,如买卖编委、有偿新闻、乱收版面费、过度提高定价等。我们的目标是,在充分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实现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互促进和高度统一。 参考文献 1 Holden G , Rosenberg G , Barker K , Onghena P . Should decisions about your hiring, reappointment , tenure , or promotion use the impact factor score as a proxy indicator of the impact of your scholarship ? Medscape General Medicine , 2006 , 8(3) : 21 . 2 Smith R . Commentary : the power of the unrelenting impact factor is it a force for good or harm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2006 , 35 : 112930 . 3 Garfield E . Citation indexes for science . A new dimension in documentation through association of ideas . Science , 1955 , 122(3159) : 108111 . 4 Garfield E . Citation analysis as a tool in journal evaluation. Journals can be ranked by frequency and impact of citations for science policy studies . Science , 1972 , 178(60):471479 . 5 张凌之. 影响因子在我国科技期刊评价中的作用分析.编辑学报, 2003 , 15 ( 2 ): 126-127 6 刘雪立 . 参考文献的继承性引用、指示性引用、批判性引用与影响因子的标准化 . 中国科 技期刊研究, 2004 : 15 ( 3 ): 251-253. 7 刘雪立,董建军,周志新等 . 我国医学期刊出版周期与影响因子关系的调查研究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 18(1):43-45. 8 刘雪立,徐刚珍,方红玲,等 . 如何提高医学期刊的影响因子从《眼科新进展》论文分类被引情况谈起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 19 ( 4 ): 659-601. 9 方 卿 . 中国学术期刊同行评审的实践与研究 . 图书情报知识, 2007 ,( 6 ): 89-92. 10 刘雪立,乔汉臣,刘国伟,等 . 双匿名审稿及其在编辑实践中的应用 . 编辑学报, 1994 , 6 ( 1 ): 17-19. 11 朱作言 . 同行评议与科学自主性 . 中国科学基金, 2004 ,( 5 ): 257-260. 12 赵广平 . 提高中国期刊国际化影响的思考 . 中国出版, 2005 ;( 7 ): 31 ~ 33 13 吴伟根,章晓光,周莉花 .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 , 16 ( 4 ): 443 ~ 447 14 陈 斌 . 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 5 ): 154-157. 15 李正银 . 关于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思考 . 中国出版, 1998 ,( 9 ): 47-48. 16 Zitt M , Bassecoulard E .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cientific journals: a measurement based on publication and citation scope. Scientometrics , 1998 , 41 ( Suppl 1-2 ) :255-271. 17 刘雪立,徐刚珍,方红玲,等 . 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十大特征及其实现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 , 17 ( 4 ) : 536-540. 18 Singh J. Open access: To be or not to be? Indian J Pharmacol , 2005 , 37(3) : 139-140 . 19 MacCallum CJ. When Is Open Access Not Open Access? PLoS Biology ,2007, 5(10): 2095-2097. 20 Lin SK. Delayed Open Access or Permanent Non-Open Access. Molecules, 2006 , ( 11): 496-497. 21 乔冬梅 . 国外学术交流开放存取发展综述 . 图书情报工作, 2004 , 48 ( 11 ): 74-78. 22 任胜利 . 开放存取( Open Access ):现状与展望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5 , 16 ( 2 ): 151-154. 23 李武,刘兹恒 . 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 : 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探析 .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 6 ): 66-69. 24 牛晓宏 . 开放存取出版网络时代学术出版的创新 .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7 , 27 ( 1 ): 6-9. 25 唐 虹 . 解决学术期刊危机的新模式:开放存取 . 编辑之友, 2006 ,( 1 ): 59-60. 26 程维红,任胜利 . 中国科技期刊开放存取出版现状 . 编辑学报, 2007 , 19 ( 3 ): 196-198. 27 方晨 . 开放获取 : 解困 学术期刊危机 . ( 2005-09-29 ) http://www.edu.cn. 28 刘雪立 . 医学论文发表时滞与医学期刊出版周期的控制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3 , 14 ( 2 ): 153-155. 29 张 行 . 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看科技期刊的时滞和引用速度 . 晋图学刊, 2001 ,( 2 ): 74. 30 陈新石 , 高健,徐弘道,等 . 10 种医学科技期刊论文出版的时滞分析 . 学会, 2006 ,( 6 ): 60-61. 31 王 萍,王春林 . 高校学报 及科技期刊论文出版的时滞评析 . 情报杂志, 2001 ,( 5 ): 57-58. 32 李 莘,于 光 . 工程技术学科期刊出版时滞研究 . 编辑学报, 2007 , 19 ( 4 ): 264-265. 33 于国艺 . 科技学术期刊缩短论文发表时滞的若干措施 . 编辑学报 , 2003, 15 (4): 249 - 250. 34 Liu XL. Time to publication of articles and control of information volume in medical journals. European Science Editing , 2003 , 29 ( 2 ): 38-39. 35 刘雪立 . 医学论文发表时滞与医学期刊出版周期的控制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3 , 14 ( 2 ): 133-155
个人分类: 研究论文|5249 次阅读|1 个评论
誌謝(1)
huailu49 2009-8-19 08:01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中,总离不开他人的提携和扶持,需要感谢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父母、亲友、师长……今天我要特别感谢与之交往过的一些默默无闻、为人作嫁的新闻出版界的老师们,我与他们非亲非故,其中有些甚至从未谋面,然而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我的一些曾经成熟或不成熟的观点和文字才有机会公诸于世,接受时间的检验。借此机会我要特别感谢曾经帮助过我出版过专著、发表过论文的老师们,他们是:曾尊固老师、朱原老师、黄德老师、李豫生老师、雷玉清老师、王自强先生、常瑾芬老师、黎难秋老师、张泰永老师、田文进老师、周森荣老师、王江老师、张兵一老师、钟东明先生、李若林老师、龙天老师、沙铭老师、李建英老师、陈益升老师、李弗兰老师、陆伯华老师、袁兰老师、刘名扬老师、汪名旵老师、徐超老师、许静老师、陈颖老师、高杰老师等,同时也要特别感谢有关出版机构中的一些不知其名的其他老师们,借科学网这一方宝地向他们送一份祝福,道一声平安! (排名不分先后;若有遗漏,还望海涵!)
个人分类: 书斋夜话|30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次撰写期刊出版咨询报告
zhaodl 2009-8-12 10:43
我从事期刊出版工作也有近十五年了,凭心而论,自己在办刊的过程中还算是比较用心的一个,特别是我一直提倡的 人人主编原则,不仅仅是对手下的要求和希望,而我自己也是要求自己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期刊,来确定期刊的办刊方向。所以,思考的问题并不局限在我自己所承办的期刊所涉及的问题,而是愿意胡思乱想。在同行里有人开我的玩笑,说我把期刊当作事业办,也需是我一本正经、不善嬉笑吧。 不过,如果有人与我探讨期刊的出版问题,我到是感觉是一件十分愉悦的事情,聊起来我会滔滔不绝,一改平日里的少言寡语的形象。所以,常常有同行与我探讨一些办刊的问题。为此,也给人审读过期刊并认真地提交了审读报告,包括一些不认识的同行,如博友竹直先生在他的博客上对我给他的期刊提的建议感谢过。审读和审读报告那都是一些具体的、简单的建议,是同行间探讨,我前几天完成的期刊出版咨询报告可是我从业以来的第一回。 四月份,朋友顺其自然挑头承接了一个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委托,为他们的期刊的发展提供一份咨询报告,说是作为一项课题来安排,问我敢不敢接下来。我当时心里还真的没有底气,因为我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做过科研项目,更没有写过项目结题报告。还好,顺其自然是科研项目的老手,他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在具体办刊的方面有我负责。这样我心里到是有底,不就是如何办刊吗有问必答。在这方面的是愿意涉猎各个方面、各类期刊的出版规律和实际运作,我手下也有科普、技术,医学、理工、社科各类期刊,所以多少都涉及过。所以我就答应了下来。顺其自然列出的咨询报告大纲还是满专业的。 1 背景及研究目的 2 期刊发展的外界环境分析 3 国内科技期刊的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 4 《》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5 《》发展的解决方案 6 研究报告声明 我具体负责的是第5部分:《》发展的解决方案。接到任务后,我就具体了解期刊所在的行业、期刊主办单位的性质和办刊环境、期刊目前的现状和自我感觉的问题,等等。通过了解,我就着手勾画期刊的发展目标,实施步骤和注意的问题。开始,我尽量回避一些具体的做法,只是谈些原则,因为我认为具体的办法很多,并不只是局限在一招一式,关键是期刊的出版者的出版理念和思路应该明确,问题是一步一步地解决的。可是,在与编辑部沟通时提出来,感觉太虚,不好执行。没有办法,我只能尽力具体一些。现在将我负责的部分发出来与大家交流,但因为是提交给别人的报告版权并不属于我,所以我只能列出各提纲来,具体内容不能细说。这是我第一次撰写期刊出版咨询报告,也算是一个记录。 5 关于《》发展的解决方案 5.1 期刊定位及其应遵循的原则 5.1.1 期刊的定位 定位(Positioning)是一个营销学概念,其强调:任何一个品牌(产品、服务或企业),都必须在目标受众的心智中,占据一个未被其他品牌占据的特定位置,并维持好自己的经营焦点,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席之地。定位理论是营销理论构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其意义已超出了营销专业的范畴而成为一个普适的、广义的成功之道。 科技期刊如何定位?在科技期刊的定位中,也常常见到病急乱投医的现象。在期刊的市场定位方面,无论是学术类期刊、技术类期刊,还是普及类和生活类期刊,都有人云亦云的现象存在。在综合性期刊办刊艰难的错觉影响下,似乎是学科或市场定位越专越好。 应当根据自己的资源条件和办刊目标,适当确立期刊的市场位置,不能走极端,更不能人云亦云,需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 5.1.2期刊定位的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2)服务多数的原则 (3)市场细分原则 (4)协调一致的原则 (5)主动修正的原则 5.2 《》的战略选择 创办一份优秀的科技期刊是每一个办刊人的追求,而评价期刊好坏的标准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期刊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有追求赢利的以稳住读者订户和广告客户为目标;有追求学术影响的以期刊的学术评价指标来确认自己学术影响;也有既要名又要利的既要关照读者和广告客户,又要讨好作者和审者,在学术影响和经济利益之间寻找结合点。因此,科技期刊的定位实际也是一个发展方向的选择。 (1)可供选择的方案 1) 引导学术研究。 2) 开展技术交流。 3) 实施行业指导 (2)《》的定位选择建议 《》杂志的办刊宗旨和办刊选择,应该考虑主办单位性质、其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及其期刊追求的办刊目的,即使是期刊独立为自负盈亏的法人单位,也需要基于现有的办刊条件来选择,至少近期之内不可能也不宜做太大的调整。 5.3 目标设定和实施计划 期刊的定位明确以后,就应该确定期刊的办刊目标。创办国际知名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是每一个办刊人的愿望,但美好的愿望并不一定符合现实。因此,期刊办刊目标的确定应当立足现有条件和基础,制定分阶段的目标,配合相应的机制和措施逐步一个一个目标地实现。 (1)目标的设定 期刊的办刊目标不仅有高低之分,也有范围的限定,高低之分是期刊的层次问题,范围之别是与期刊的定位相联系的。范围的限定包括:从地域上来讲,有地方性、全国性和国际性目标;从行业上来讲,有学科内和行业内之分;如果在将高低分为知名、领先和著名三个层次,那么期刊的办刊目标就有18个,如:地方学科内知名,全国行业内领先,等等。 (2)目标的实施 办刊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期刊定位明确的基础之上的,办刊的目标是逐步实现的,不仅需要组织体系、物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保证,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1 5.4 实际操作思路 根据《》设定的办刊目标,具体的操作思路应该是:基于行业的技术发展和进步,通过宏观的方案、路径的探索来引导技术的研发,以的研发成果为基础完善的发展规划方案和路径。 (1)从产业的角度来讲,科技期刊的赢利点主要是广告收入。 (2)从期刊的技术水平和研究的前沿角度来讲,科技期刊应该追求其技术的先进 (3)从运作的方式上来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4)从出版的角度来讲,应该加强编辑出版的规律性研究, 5.5 几点具体建议 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内容方向确定以后,问题是:选聘一位热心科技期刊出版事业、具有一定学术号召力的主编;组建务实有效、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咨询机构编委会;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化的、高素质的以专职主编或副主编为核心的编辑出版队伍;建立与完善内部编辑出版管理制度。 (1)主编的选聘。 (2)编委会的组建。 (3)编辑队伍建设。 (4)提升编辑人员的组织能力。 (5)加强编辑出版的制度化建设。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3615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国际出版原则与实践》随想
zhaodl 2009-8-10 15:38
转眼之间,暑假已经过去近半,回头想想,不知到做了点什么。事太多,人活的累,可无事可做,人也活的无聊。人往往是愿意被事催着,事情来了,不得不做,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上班一族一般都是这种状态:烦上班,可不上班也烦。我们搞期刊出版的,月刊一般假期也不能完全休息,只是可以不用天天去办公室。 我在处理稿件之余,就是开车出去。我开车累,夫人坐车也不轻松,出去一次就得休息个三五天。可是这中间的时间我又常常静不下心来干点事,所以连博文都没有发几篇,更别说写学术文章了。总这样浮躁也不行,我得想办法让自己静下来。一是静下来,让自己从开车的困扰中跳出来,不要总想开车注意什么;二是思考点问题,考虑考虑自己的期刊出版开学后应该做点什么,如何应对这变化的世界。 我有好长时间没有静下心来读书了,读书也也是一种静心的方法。于是我就通过当当网购买了两本书。昨天和今天将《国际出版原则与实践》一书粗粗地读了一遍,尽管是没有太多让我惊喜的收获,可是心倒是安静多了。我不太喜欢读外国人写的书,也许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总感觉读起来费劲,需要自己在字里行间去提炼、寻找结论。 《国际出版原则与实践》是英国斯特林大学出版研究中心主任伊恩.麦高文博士专门为中国人编写的,读起来似乎要好一些。在书的封面上言明:本书是写给那些对编辑、出版已有所了解,而想将编辑出版作为的职业和事业的人们的。所以我感觉应该比较适合我这样的人来阅读。可阅读以后有点失望,因为作者介绍的内容过于浅显,就拿编辑工作一章来说,用50多页介绍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齐清定。当然,比我们国内的相关书籍介绍的要详细的多:书稿登记以及书稿登记的项目都一一列出。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西方式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这一点倒是我们出版的人应该学习的,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往往是大而化之,工作安排的比较笼统,一项工作往往作起来会因人而异。该书从作者、读者和编辑的关系,到出版过程、经营管理、出版物预算、版权代理和控制、生产管理、促销策划等等,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西方商业出版的一些原则和具体做法。我倒认为不适合对编辑出版有所了解的人阅读,而适合作为编辑出版人员的入门教材。当然,我从中也得到了许多教益,或者说强化我对编辑出版的认识。 高级人员不应该太多地关注日常工作,而应考虑长远的规划,合理地调动资源(通常包括人事和资源),将责任分担给受过训练的职员,保证有足够的资源以完成任务。 在我国也许是因为出版单位过于小,往往是一个编辑兼任多个职务,缺乏专业性。更加严重的是许多主编,过多地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的出版工作之中,而没有时间来分析现在出版中存在的问题,考虑期刊出版的未来发展。每当我与一些主编谈起未来期刊的发展时,多数人不感兴趣,深究下来往往是说:太忙了,没有时间考虑这些问题。主编初审稿件,在我国的学术期刊出版中经常见到,答曰:不放心,编辑把握不准。在一个小小的编辑部,主编想要完全超脱是不可能的,但是主编与编辑一样的工作内容,甚至比编辑的工作内容还具体,也是不应该的。我认为主编的任务是规划期刊的出版、策划期刊的选题、规范出版的流程、配备出版资源,参与具体的编辑加工和出版过程的目的不是为了完成出版任务,而是为了了解出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一些新的出版选题或措施实施的初期,主编的介入是为了探索规律、完善制度、指导编辑出版工作。 好的编辑在心里总是有两种人:作者和读者。作者写书稿,通常不会被编辑忘记。一位好的编辑总是想着读者。 心中想着读者!这看起来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在我们的编辑出版中并不是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编辑缺乏市场意识。市场意识还只是一个方面,准确地来讲是读者意识。因为,我们常常将经给念歪了,原因就是将市场和读者没有区分开。有市场并一定就是为读者考虑,或者是为读者的根本利益考虑。将读者意识等同于市场意识,就会使那些迎合读者低级趣味的出版者理直气壮。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心里装着读者,真正了解读者的需求,可能一时不被市场接受,但总不会被市场抛弃。我们的通俗出版物中存在这种对市场的误解,也就不难理解我们的出版为什么总是在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之间徘徊。我们的出版也就跳不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循环。对于一些学术出版者来说,读者意识就更加欠缺,往往是围着作者来出版核心期刊的需求只有作者在世俗的考核压力下才关注。即使是关心文章的被引频次,也不是研究如何满足读者的需求,而是为了被引次数而挖空心思,夸张的自引比例或者出版者间互引等,并不是真正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而是一种虚假的繁荣泡沫。现代社会似乎已经离不开泡沫,出版中的泡沫并不比经济领域的泡沫少。 许多科学家和行政管理人员,在编辑所在的单位工作也不理解编辑在做些什么,为什么他们的工作还很重要。看来天下编辑的命运都是相同的为人作嫁衣裳幕后英雄。编辑必须接受这类事情。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我们经常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编辑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具有奉献精神,可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编辑似乎并不比我们排斥编辑这一职业!我们自己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我读到的是西方编辑同行的自信和自豪。 除了小国外,所有的国家都需要一个当地的出版业,有能力自己出版他们需要的图书杂志。 不能指望其他国家的出版社尤其是工业国家的跨国公司出版当地需要的图书。 关键的概念是自主和本地化。因为出版与文化教育紧密联系,而文化教育与国家的发展方向又深深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我在读第二十一章第三世界的出版:21世纪的问题与发展趋势时,读到的、使我感到震惊的一段话。这一章是美国世界图书学术评论家菲利普.阿特巴赫所写的。我们在理解出版性质的时候,往往困于意识形态,而一位西方发达国家的图书学术评论家的理解比我们的理解不仅深刻而且直截了当。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思考我们作为出版人的社会责任。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4242 次阅读|1 个评论
生命的倔强
zhaodl 2009-7-15 15:06
生命的倔强 读《抚摩生命》有感 任火,是我的朋友,相识也就是十年左右。我们之间的相交也不算深,多数是每年高校学报研究会开会的时候能见上一面,不对,他并不是能够每年都出席学报研究会的会议。近两年我们好像就没有见过面。可是,他算是我在全国高校学报编辑圈里交流比较多的几个朋友之一。 任火,男,1955年生人,1970年12月高中毕业,1971年5月即奔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977年北京钢铁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河北冶金学院(现河北理工大学)工作,现任《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版、社科版主编,编审。 谈起任火,就不能不谈到髙起元。因为我对任火的印象和了解很多是受髙起元老师的影响。髙起元老师是我打心里敬重的前辈,无论是学识、人品还是他那面对生活的态度,都是我默默学习的榜样。那是2003年,任火的第一本专著《编辑独语》出版以后,髙起元老师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时我才试图走进任火的世界。说实在话,我也是编辑,我体会得出编辑的苦与乐,虽然崇尚编辑的伟大,努力追求编辑的境界,可那种受教育的感觉我并不喜欢,或者有些自我安慰的感觉。所以,并没有引起我的强烈共鸣。 今年6月的一天,突然收到任火的短信,说最近新作出版,给我即来了一本。在随后的一段时间了,我一直没有收到邮路坎坷,我只好耐心地等待。在急切的等待中,本月初收到了任火给我寄来的包裹,一本散着墨香的新著《抚摩生命》。当我打开包裹,翻开目录以后就感觉的到,这第二本专著不同于第一本,通过这本专著可以体味任火的人生轨迹和思想情感我来人间,牵手父亲,志存高远,路在何方,陋室洞天,风光无限,归去来兮。从这一个个简洁有力的标题就可以勾勒出一幅任火的画像,一幅心灵和思想的画像。 人生出来是好事,可为什么要哭呢?简单而深刻的提问,带领我走进任火的思想旅程。人来到这个世界,是好事,那为什么还要哭?在没有人生体验的年龄的确会对此无解。而任火就是从这个无知的问题开始,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用文字表达出来,供我们参考。归去来兮之中体会到:我终于明白了,生命是一种悲剧,人是一种罪恶。一个是开篇我来人间,一个是结语归去来兮。结束,往往给人的是一种悲凉,可是当你寻着作者的篇章慢慢地读下去,你会理解归与来的自然,你会发现生命里的那种倔强。 他刚上中学的时候,在随父亲回老家探亲回来的火车上的一幕:霍县,我的心一跳,站起身来,不由自主地往车厢门口走去。我看到的是年轻的好奇。 在高中毕业以后,全家人都为他被招工而高兴的时候,可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从小就对工厂不感兴趣。而当接到消息去兵团,去锡林格勒草原的时候,父母担心离家太远,而他的心却飞向白云舒卷、骏马奔腾、小鸟飞翔的草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激荡着生命的热情,在陌生的世界中,梦中的心开始苏醒。在茫茫的草原上,有爱、有恨、有理想,在沸腾而单调的生活中燃烧着生命与书同游,随歌而行。 人生只有经历才能体会得到其中的味道。像我这种经历简单的人,虽然尽力用心去理解但还是感觉有些遥远。只有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啜饮漫天风沙、吮吸黄河汁浆、领略大漠苍凉以后,才能了解生命的颜色和性格。最后,你才能发现教授原来如此,教授不过如此,生命也不过如此而已。 可是,生命中的一切也正是在于这生命的过程。活着,是一团燃烧的火焰;死去,是一道耀眼的闪电。这就是任火的生命,只能抚摩而不能抚摸,只有深入的接触才能感受的到生命中的倔强。
个人分类: 闲思偶得|3728 次阅读|0 个评论
编辑与科研乱谈
slowlight 2009-7-11 10:40
最近有编辑离开去进行学术上的深造了,对于个人来讲这是一个提高学术水平的机会,对待工作与科研也许是很多在职编辑都考虑过的问题。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的编辑中博士是少数,大多数是本科或者硕士,这一点与国外有较大的区别。与其他普通岗位比起来,编辑总体学历还是比较高的,但由于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部分人是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研究生,时间长了学历上的不足会引起一些心态上的变化。而且在很多研究人员的眼中,编辑基本上是不懂学术的。这种由于学历引起的学术水平上的不对等,对于期刊的发展是不利的。 期刊界有个观点是专家办刊,而且大部分人的理解是教授办刊,看重的无非是他们的学术水准。就当前的条件,一个编辑部不可能有很多的教授、研究员,实现专家办刊的一个折中办法就是请专家作期刊的编委。他们为期刊审稿,积极的还能提一些办刊意见,帮助组稿,做一些专题等。但办刊并不仅仅就是审稿、组稿,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包括期刊的推广、学术水平的提高等。当然编委也会承担这其中的一些工作,但更多的工作是在学术上的把关。但就大部分编辑来讲,仍然不能在办刊理念、方法中有所提升。 中国科研界学术丑闻时有发生,期刊界也有很多摆不上桌面的事,当然其他行业也有不少。在我看来,根源之一就是把学术期刊看得太重了,附加了太多其他的功能,学生毕业与期刊有关系,论职称(从讲师到院士)与期刊有关。学术期刊本来就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是宏观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我们国家期刊多,编辑也多,但并没有几本好的学术期刊,为什么?是办刊的人还不够多,水平不够,还是我们的科研水平有限? 我突然有一个极端的念头:是编辑太多了,或者说身在科研界但不搞科研的人太多了。有些刊物为了存在而存在,试问中国的期刊有多少缺了它,科研水平会受很大影响的?肯定有,但不会特别多。人多了,事情就多,各种评价就多,什么影响因子,什么被引频次,什么版面费,弄来弄去各种指标成了办刊的首要目的。 大家常说,我们花了多少多少钱买国外的数据库,其中又有多少是中国人的论文,但再想想我们又是花了多少钱供养了那么多期刊与编辑而且对中国的科研事业并没有多少帮助!这不像一个编辑应该说的话,但我不想总是站在编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在我心中理想的状况是这样的:大多数的编辑都是兼职的,作者不再投一些毕业稿、职称稿,绝少语言不通、书写不规范的稿子,编辑的工作全部在学术把关,编辑部只做一些发行、征订、联系印刷、管理网站等事务性的工作,而这些人也可以是兼职的。如果真的会这样,到时候我们也许就会下岗了,但我愿意。 胡言乱语,不负任何责任。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3171 次阅读|4 个评论
哪些有关出版科学的期刊被SSCI、A&HCI收录?
wanyuehua 2009-7-9 11:10
万跃华 2009年7月9日 有读者询问 SCI 是否收录出版方面的期刊?美国的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出版研究季刊》 2008 年第一期是 中国专号 特刊( Special Issue: China ), 该刊否是 SSCI 收录期刊,这期特刊上的论文是否被 SSCI 收录。 SCI 不收录出版方面的期刊,有关出版方面的期刊被 SSCI 和 AHCI 收录,截至到 2009 年 7 月 SSCI 收录出版学科期刊 3 种, AHCI 收录出版学科期刊 2 种,其中加拿大的 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学术出版杂志》被 SSCI 和 AHCI 共同收录。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出版研究季刊》美国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107893 ISSN:1053-8801 , 1986 年创刊,全年 4 期,曾经于 1994 年开始被 SSCI 收录, 2005 年被 SSCI 剔除,目前该刊不被 SSCI 收录。所以2008年该期中国特刊的论文不被SSCI收录. 2009年SSCI和 AHCI 收录出版学科期刊 4 种: 1. 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 《学术出版杂志》加拿大 http://www.utpjournals.com/jsp/jsp.html Quarterly ISSN: 1198-9742 UNIV TORONTO PRESS INC, JOURNALS DIVISION, 5201 DUFFERIN ST, DOWNSVIEW, TORONTO, CANADA, ON, M3H 5T8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2.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创刊年 : 1969 出版地 : 加拿大 2. LEARNED PUBLISHING 《学术出版》英国 http://www.ingentaconnect.com/content/0953-1513 Quarterly ISSN: 0953-1513 ASSOC LEARNED PROFESSIONAL SOC PUBL, SOUTH HOUSE, THE STREET WORTHING, W SUSSEX, ENGLAND, BN13 3UU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创刊年 : 1972 出版地 : 英国 3. SERIALS REVIEW 《期刊评论》美国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0987913 Quarterly ISSN: 0098-7913 ELSEVIER INC, 525 B STREET, STE 1900, SAN DIEGO, USA, CA, 92101-4495 1.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创刊年 : 1975 出版地 : 美国 4. PUBLISHING HISTORY 《出版史》 Semiannual ISSN: 0309-2445 PROQUEST LLC, 300 NORTH ZEEB ROAD, ANN ARBOR, USA, MI, 48106-1346 1. Arts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创刊年 : 1977 出版地 : 美国
个人分类: SSCI投稿|134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学报的困惑与选择
zhaodl 2009-6-18 08:39
.【按】此文是为了回答一位大学学报编辑的问题而写。之所以这么认真地回答,是因为这位编辑在办大学学报中有苦恼,而且又十分卖力地想办好学报,所以苦恼就更深!将此文转发到科学网上来,我曾犹豫,因为招来的可能不是理解反倒是贬低和谩骂!因为科学网上的科学家太多了,我有点胆怯。但是,我想我写的是实事,实事就不应该怕见阳光。另外,也可以请科学家们给指条光明大道。谢谢你的光临和指导。 高校学报是特指刊名中冠以学校名称的一类学术期刊,尽管是有的重点大学办有多个版本,分为不同的学科方向,但整体上来讲还是中和性的比较多,多以理科版、文科版、工科版来划分,只有专科性高校的学报和办有专科性版本,如材料科学版、信息科学版等少数的学报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同样是冠以大学学报。 (一)背景分析 大学报的产生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据我了解和分析,大学学报的产生至少有这样几个因素:(1)中国历史上的学术研究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一些精英分子往往来自高校或与高校为主要基地,所以创办学术性期刊的基本力量也就来自高校,高校也有传播科学的热情和责任。(2)中国高校的学术研究与国际水平相比较,一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高校的学术研究水平,高校有出版学术刊物的需求,甚至是高校当局的官方行为。因此,高校学术期刊的产生初期,就赋予了中国高校学术期刊一个额外的责任,那就是人才培养功能是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现、荐举新人。 基于这样的生存环境,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高校快速发展时期,高校上水平的要求直接反映在大学学报数量的急剧膨胀,特别是一般院校都希望创办一份自己的大学学报。这样的大学学报就与纯粹的学术期刊具有了明显的区别是大学对学术期刊的利用,即具有学术期刊的属性又兼有大学的教育属性。 (二)对大学学报的非议 上个世界末、本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国家的整体科学研究实力的增强,国家涌动出一种强烈的需求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争夺国际话语权,同时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也相应地得到了提升,开始更多地参与到国际的学术交流之中,大学普遍进入追求研究性和教学研究性的浪潮,单纯的教学性大学或者教学应用性大学似乎就等同于低水平。因此,大学学报的定位开始不能满足国家和大学对学术交流的要求!继而,一些人开始对大学学报的层次和水平提出种种非议。高水平的专家常在国际舞台展演,批评大学学报低水平、不能满足学术交流的需要还可以理解,但那些由大学学报培养起来的专家(年轻时的学术研究成果多数在大学学报发表,可以说大学学报是他的启蒙者)也同样在骂大学学报。 我10年前,在回应同行提问时曾说过的一句话:随着大学科研水平和目标的提高,大学学报的地位和重要性将会越来越低。基于的就是:大学学报的历史任务将逐步被淡化或消失,可发挥作用的空间会越来越少。一流大学的师生需要到国际上发表一流的文章,一流大学的学报绝对做不到国际一流;二流大学的师生需要在国内高水平的期刊发表文章,才能提升学校在国内的地位,而二流大学的学报很难成为国内一流的学术期刊。一流大学的学报可以做到国内一流,而学校要求的更高。所以,无论是一流大学学报还是二流大学学报,都面临着一个定位和发展方向的问题。 关键的问题是,大学学报这样的历史产物,还需要不需要?!大学学报肩负的人才培养初级人才主要是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培养还需要不需要!现在表现出来的特别是那些在不同场合有话语权的人、手中握有决定权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它不需要,他的工作目标眼前直接的目标不需要。正如有的校领导所讲:只要你能办出世界水平的期刊,要什么条件我给你什么条件。反映的就是这种需求。青年教师需要不需要,广大的研究生需要不需要练笔的地方,第一次写科学论文就能够达到国际水平的人总归是少数。但是,那些需要的人,一是没有话语权,二是不敢发言,如果发言也就会被归入没有水平之列。所以,跟着一起骂保姆,就似乎显得自己成为了上流,这也是为什么小学教师得不到尊重,基层教练得不到重视的根源!基础性的工作,往往是公益性的!另外,在市场经济的原则的指导下,成才已经不是集体的行为,而是以竞争的方式来造就,所以为普通人服务的大学学报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少。正如同政府总愿意成为商人的保镖,而不愿意做人民的公仆一样,这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也是历史的代价。再学习科学发展观,也不会彻底改变,因为谁坚持科学,谁就会吃亏,不科学损失的是整个社会而保住的是自己的利益。 (三)大学学报如何办 这个题目在以前的文章中写过,最早是在《编辑学报》上发表的高校学报不要妄自菲薄。后来,也增在不同的场合呼吁摆脱世俗、回归本源,为了社会的科学发展需要人们静下心来做点事。但是,个人的力量很难改变大势,特别是这种趋势与权利结合的时候。历史总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以后,回顾头来再总结,代价被认为是正常的。 今天又写这个题目,是应一位还想好好办学报的一位编辑的请求,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寻找办刊的方向!所以我不得不回答,但是一些具体的办刊手段改变不了社会的趋势。因此,我只能提出一下几条供参考。 明确了大学学报的出身和生存环境的变化,那么也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大学报的未来,那么如何办也就并不难决定啦。 (1)高尚一点说,坚守!坚守大学学报的办刊宗旨,寻找服务的对象!高水平的人不需要大学学报,那就为低水平的人服务因为大学学报的产生就是为普及提高的需要而产生的!但是,这就需要大学学报的编辑们能够守住清贫、耐住寂寞!以编辑出版和论文写作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需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服务,为弱者服务也算是积德行善吧。 (2)潇洒一点说,面向市场,有人需要就办下去,每人需要就停刊,如何办刊按市场的需求这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通常选择。大学学报可以先特色之路,进而走专业化的道路,努力寻找自己优势,按学术期刊的属性办刊,而不是按大学学报的属性办刊,需要专业的就办专业刊,需要国际版就用国际语言,最终改名、停刊都是一种市场的选择。胜者为王败者寇,竞争就是生存的法则,社会的义务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础之上。这也是目前官方所正在谋划的一种改革方向。当然也时刻高谈社会责任,没错,人都应该有社会责任,但是导向上偏重的是效益,发展也只能是以牺牲道德为代价本来趋利就是人性的弱点,何况社会又加以诱导。这里,高校学报更需要卸下那种责任,否则迈不开步子人家不会认为你有社会责任,而认为你保守和无能。 (3)走一步看一步,这也是一条道路。我常常讲:年轻人不要再往这个行当里来了,否则是误人子弟。50岁左右的人,饭碗还是可以保住的,社会的需求不会提升你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可是需求还是有的,混口饭吃还是没有问题的。更何况改革的制约条件是社会稳定!如果一大批人下岗,社会也承受不了。 我这样谈,只是指了一个方向,提了一个原则,可能朋友感觉我没有回答怎么办的具体问题。而实际上,明确了这些原则,具体的办法就很多了其中一条就是:靠自己,不要指望世上有救世主。特别是部门内的保护政策,我认为最不需要这种政策,一是这种长久不了,二是这种政策会消磨人的生存能力。无论是什么角色和地位,社会都有其生存的空间只是有大小和优劣之分。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坚定的,那就是:坚持学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是需要等待的时间要长一些。高水平是建立在基础性的低水平之上的,就是世界一流的国家和地区,也离不开二流、三流的基础性工作,正如同社会再发达也离不开厨师和保姆一样。 【注】原发时博友的两则留言: 太无奈的感觉,人们常说要学会享受过程,办学报的过程是享受还是痛苦?我的看法,最终要用市场的办法为主来决定学报的走向,需求就是导向,至于服务哪个阶层不是最重要事情。对于学报界的人来说,命运被学报套牢的大有人在,原因是学报编辑部是公家的单位,想动动窝难着呢。那怎么办,还是走着看着比较好,但最好不要为学报殉葬,多多保重自己的身体和活跃的大脑,并防止成为眼珠间或一囵的学究。我到主张赵老师的建议,年轻人不要跳进学报的火坑,当然,如果学报真的被上苍垂青,来个天翻地覆的变革就是另说了。竹直先生 就是无奈的感觉,就是想逃避,可是逃不掉。一个人负责80页的季刊,工作中有时出现难处都无法说,只能和同行诉诉苦,缓解一下。就像上面的朋友说的那样,不要为学报殉葬。我是该调整一下自己了,有不愿进办公室、不想上班的感觉。好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6852 次阅读|7 个评论
2009年随感录(14)搜狐娱乐编辑太不厚道
sz1961sy 2009-6-12 10:52
这些天,关于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罗京病逝的新闻一直有关注,因为作为同龄人,为他的早逝感到伤心,也为他的家人感到不幸:这是一个普通百姓出自善良本能同情心。 然而,从MSN推送的有关罗京病逝的新闻照片中,己经见到不止一张打满搜狐娱乐标志照片,特别是307医院罗京病逝的房间病床那一张(本人不想在此再传播),可以看出搜狐娱乐的编辑是那么的对逝者的不敬(娱乐至死?)。 也许搜狐娱乐的编辑很重视版权意识,这在法律上是合法的,但是作为一家公众上市公司,你们的的编辑却太不厚道,缺德! 建议NASDAQ上市公司:搜狐网总编辑让搜狐娱乐的编辑学习一下社会公德常识,否则天天在CCTV播上搜狐、知天下、让更多的80后一代似搜狐娱乐的编辑这么缺德做新闻传播,是一种对公民教育的心灵毒害! 沈阳(网名:sz1961sy) 9:16 2009-6-12 写于北京家中 QQ:13022830 MSN sz1961sy@hotmail.com 家庭博客: http://w.org.cn 域名资讯网.中国 ( www.DNSNews.cn ) 家庭博客网.中国( www.Bmedia.cn , www.iitv.cn )
个人分类: 2009|1143 次阅读|0 个评论
编辑能为学术期刊做点啥?
slowlight 2009-5-17 15:03
一直在想,学术期刊的编辑有什么前途?从眼前的情况来看,版面费以及单位补贴还可以让学术期刊的编辑过上收入一般但相对安逸的生活。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学术期刊编辑都是奔着这种生活而来,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兄弟姐妹豪情万丈,立志有所有成就。但碰到实际情况以后,或者在做了几次不成功的尝试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相隔的如此遥远。无奈着,然后习惯了这种工作与生活,也有的人把理想埋在心底,等待阳光、雨露和发芽的机会。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学术期刊的编辑也不例外。当前大部分的的优秀期刊对编辑的要求不再仅仅是稿件的送审与文字修饰,编辑要参加学术活动,组织优秀稿件。学术期刊不再满足于有没有充足的稿源,而是追求有没有好的稿源,这一点越来越像文学刊物了。初期,学术期刊的创刊是为了学术交流,给大家发表论文的一个平台,至于发表什么样子的论文取决于有什么样的投稿。这个观点看到学术期刊对学术发展的保障与促进,但忽视了期刊本身的发展规律。期刊作为一种信息的载体,需要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这就要求它发表高质量的作品,而不是局限于来稿的水平。组稿的目的就在于此。 如果说工作做到这一步,可以认为工作的积极性已经体现了,但是否已经发挥完全,那也不见得。电影与电视作品的导演已经习惯于在公映前做大量的前期吹风与宣传,以调足观众的胃口并最终获得完美的票房。一本新书出版后,作者的演讲与签名等活动也会大大提升销售的码洋,同时书评也必不可少。但对于期刊,宣传的工作还不够,大部分的学术期刊都把国际化、网络化做为目标,但针对这两化的工作也大都局限在缩短发表周期,提前上网。事前的宣传有限,事后的关注也不多。辛辛苦苦做的一期自己认为还不错的专题报道刊出之后没有回顾与总结,然后又接着做下个选题策划、组稿、上网。 中国人不善于也不愿意当面批评别人,学术上更是如此,国内期刊上几乎看不到批评相互探讨的文章。以批评见长的是方舟子的新语丝,但在国内学术界的的名声并不太好。没有批评不能说没有问题,连连爆出的学术丑闻就是一个证明。这其中有学术界的责任,也有期刊界的责任。如果能做一本全是批评别人工作的期刊,也许订户有很多。 具体到编辑的工作,从组稿到出版的前期工作已经引起了国内同行的重视,但出版后的宣传、评论、总结等工作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部分工作的缺失在客观上也削弱了学术期刊的影响。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3336 次阅读|1 个评论
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jxz1963 2009-4-23 23:15
昨天我在《科学网》博客发表了我的博文编辑界值得庆贺的事情(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m/user_content.aspx?id=227615 )中说了,陕西的科技期刊编辑圈是有了名的情感剧,细细想来,别说是编辑圈子了,就是各种社交圈子都有自己的连续剧。 也是在昨天下午,我准备着晚上的聚会事情时,手机响了,请我晚上去大唐芙蓉园吃饭,说是有几个朋友要见我。我一口回绝了:我今天晚上有安排,去不了!对方迟疑了一会儿说:把其他事情推掉吧,来我这里。,我说:不行呀,我答应的事情,不能变的!对方说:有几个远道来的编辑朋友想见你,部里在西安召开期刊工作会议,你一定要来呀!我有些为难了:远道来的编辑朋友?过了一会儿,小 W 又打来了电话:你今天一定要来呀,我们可等着你,你就开车把 XX 也拉上一起来吧!无奈,我说:好吧!,但转念又想,给李老师这边可咋说呢? 过了一会儿,召集人打来电话,说聚餐的地方改了,我只好给召集人说:饭我就不吃了,晚去两个小时行吗?召集人一听有些急了:你不来哪咋行呢?你把他们给推了吧!听这口气,真让人为难,我只好说:你们两个都在同一个方向,我先去大唐芙蓉园吃饭,吃完饭不看节目,再来你们这行吧!召集人说:一定呀,我们等你!我应了一声,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这事总算给圆了下来! 昨天早上天气预报就说西安要下雨了,出门的时候夫人拿了一把伞,我说不会下雨的,还旱着呢!中午时分,雨就下起来了,到了三点多,雨下得就很大了,几乎成了中雨,心想:这下可好了,久旱逢甘露,及时雨呀! 晚饭时分到大唐芙蓉园时,中雨还一个劲儿地下着,雄伟的大唐芙蓉园御宴宫完全笼罩在烟雨蒙蒙之中,我们到餐厅时,还没有见到其他客人,过了一会儿,北京的哥们编辑杨教授、湖北武汉的老朋友狄老师、王老师、郑州的朋友吴老师、叶老师,以及南京、成都的朋友先后来到,几位朋友非要和我坐在一桌上一起吃饭,特别是狄老师双手握着我的手:真想见到你呀!让我激动得有些要背过去了,我急忙说:能在西安见到老朋友真不容易呀! 我们在一起谈各自的工作、家庭和生活感受,谈科技期刊编辑方方面面的情况,谈期刊的生存和发展,谈版面费的收取和政策,也谈到了《商场现代化》被《中国青年报》记者暴光的事(让我们没想到中央电视台也在新闻 1+1 上播出了此消息)。谈到动情处,狄老师说:现在期刊这活也不好干了,政策在收缩,费用在增加,我们成了肉饼,夹在中间不好受了! 的确如此,现在哪个行业好混,没有一个!边吃边聊,边聊边各自体会着对方:只要身体好,其他都是次要的!我发现,这种话在我近一段时间里使用频率有些高了,这可能是老的象征吧! 因我要急着赶另一桌聚会,大唐芙蓉园的饭吃到 8 点就结束了,由于当时下着大雨,精心安排的游玩让老天爷给搅和没了。末了,朋友约我第二天中午再聚,当时就给答应下来了:明天中午我请大伙! 中午 11 点半,我就从办公室出来,早早来到酒店,等着武汉和郑州的编辑朋友,酒是肯定要喝的,就看是白的还是红的,还好,几位都是红酒加着白酒,两种全会! 喝酒是高兴的,也会让人感到兴奋!不是有一句:酒逢知己千杯少吗?喝得不算多,五个人就半瓶白酒,一瓶红酒,酒桌上还是谝着各自所编辑期刊的相关话题,和编辑朋友在一起,期刊编辑的话题就成了主题,这好象成了一种瘾,一种很深的瘾,一种让人挥之不去的瘾,这种瘾是永远也无法戒掉的。 临别时,我对朋友们说:我现在不干编辑这活儿了,以后见面的机会少了,大家都要保重!狄老师和吴老师异口同声地说: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听后,我差点掉下了眼泪,心想:要是拍电视剧,这一定又是一个高潮吧!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4762 次阅读|2 个评论
英文縮寫詞的複數問題
LEOLAND 2009-4-23 12:52
曲津華 首先說明,這不是一個偽問題,它實實在在地發生在我們的讀寫實踐中。這裡,就此問題寫兩句話。 縮寫詞是個好東西——在不發生理解困難和偏差的情況下,它可以提高交流的效率。更有一些縮寫詞,比其原型更廣為人知,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科技文本的編輯工作中,經常碰到作者把英文縮寫詞的複數形式原封不動地搬進我們中文裡來了。典型的形式是ABCs,其中那個小寫的“s ”就是我所說的問題所在。 應該說,那個表示複數的小寫“s ”,進入中文後就要被過濾掉。否則,我們每天工作中面對的PC以及下班後享受的DVD,不是都要成為PCs和DVDs了嗎?顯然,這是不可取的。因為,外國人對縮寫詞用複數,自然要依其語法和特定的語境,但不要忘記我們用的是中文,我們不能盲目“照單全收”而把我們自己的文字搞得無序了。 這裡的兩個例子都比較好理解,那就讓我們在其它縮寫詞上也遵守這個原則吧。
个人分类: 编辑杂感|6936 次阅读|1 个评论
编辑界值得庆贺的事情
jxz1963 2009-4-22 23:27
陕西的科技期刊编辑圈是有了名的情感剧,而且几十集地不断绵延着:今天某某家小孩结婚了,明天某某又荣获了国家级科技进步奖,过几天谁的论文又在 SCI 刊物上刊登了,再不就是谁又晋升职称了,或者某某大病痊愈了,或者谁提议想请大家在一起坐坐聊聊天,偶尔也有新婚的,不管咋说,一句话:总会有相聚的机会。而且可以说是隔三差五地,朋友么,在一起交流一些办刊经验和期刊管理方面的最新信息,的确是很和谐的一个科学家的圈子。 昨天就接到了朋友的电话,说是李老师有资格当博导了,而且从今年开始就可以招生了,很是高兴,朋友说:老地方,庆祝一下!我随即答应。 今年的春季西安的雨水不是太多,稍嫌有一些干旱,清明时间种下去的早玉米,两个多星期了都没有出来,农民们有些急眼了:再不出来,这玉米怕是要重新再种一次了!农民的辛苦自不必说。 李 老师的辛苦比农民还艰难。 1983 年从西北某名牌大学中文系毕业了,分配到西安一著名大学当了宣传干事,这一干就是十几年,趁着年轻,没黑没明地写着,一篇篇报导从办公桌子里飞到各大报纸,变成了一块块黑白相间的豆腐块。更有甚者,一些重要的报道居然竟占据了党报党刊的头版位置,让人真是羡慕不已。堂堂一介名牌大学毕业生,难道就这样下去吗? 九十年代中期,李老师在工作之余创办了一份科技期刊,同样是没黑没明地干,竟然干出一些明堂,不仅进入了中文核心期刊,而且还荣获了部里省里的一等奖,让人高兴了好一阵子,进入 21 世纪,我们全家共同读了一本书,那就是以李老师名字命名的《某某文集》,小小说、报导、议论文等内容,让人从书里朴实的语言感觉到了李老师做人的朴素,和着几十年李老师的辛酸,让人读了很受感染真是好人一个,一个好人! 2003 年开始,李老师在已经晋升教授职称后,毅然返回母校当起了学生,开始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历程,三年时间过去了,他的论文以较高的评价通过了答辩,在五个盲审中,得了三个优,博士帽子戴在了他的头上,兴奋之余,他总感到了一丝丝的头痛:这时才发现,他落下了偏头痛的毛病。 见他头上的毛发越来越少,我总觉得他是太辛苦了一些。 2006 年,他在继续办好科技期刊之时,又做出了重大选择,去文学院当了一名教授,整天给本科、硕士们上课,末了又是基金项目,又是发表论文,去年我在报上才发现,他竟然当选了省政协委员,当我们全家从报上见到他的提案发言后,都说没有想到。 昨天又听说他通过博导资格,的确为他高兴了一阵子,这么好的事情,无论如何也不能错过的,这个喜酒是应该喝的! 见了李老师,没有二话:这杯酒我们干了!祝贺你! 喝完酒,我才问李老师:咱们今天喝的是啥酒?李老师笑着说:太白么,咱们就爱喝太白酒! 是的,当年李太白饮酒长安,写下了天下闻名的长篇史诗,而今李老师学贯中西,教学科研编刊参政议政都不误。 我想这次朋友聚会,能掀起陕西科技期刊编辑圈情感剧的一个高潮!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3703 次阅读|1 个评论
编辑的“核心业务”是什么?
slowlight 2009-4-21 23:29
前一段时间,编辑部组织利用晚上时间进行职业培训,每周一次。安静地听课,认真地讨论,又让我找回了以前上学的感觉。到上周,培训结束了,本周最后一次课是大家就学习内容与编辑工作有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大家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话题,无论与本职工作有关还是无关,都显示了大家对培训活动的认可与重视。 最后一个问题是有关编辑核心业务的讨论。什么是编辑的核心业务?在我看来,这与编辑部所处的发展阶段及编辑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来说,他的主要工作是对投稿进行文字加工、编辑、校对。虽然这项工作非常基础,但对保证期刊的质量却非常有必要,基础而且重要。现在的很多期刊设计印刷质量越来越高,但对文章内容的把关却总是落后一步,错别字,不规范的用词与句子。我们自己的期刊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一些明显的错误让人汗颜。另外,从投稿作者来看,有硕士、博士,讲师、教授,素质是高的,但有些稿件的文字表达与规范的确让人不敢恭维,对于其中的一些错误我以前也在博客中提过。一个人犯这样的错误可以原谅,但如果每一位署名作者都能认真地把文章看一遍,问题也不会有那么多。我无意说这些,但从保证期刊的出版质量来说,对文字的把关当属于编辑的核心业务。 编辑的另一个任务是送审,把稿件送给适当的同行评审。有人以为稿件审稿能否通过并最终发表,完全取决于审稿专家。但这里面,编辑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现在学科细分严重,同样是光学,同样是激光器,同样是固体激光器,有人做的是Nd:YAG,有人做的玻璃陶瓷。如果把一篇Nd:YAG的文章送给一位做玻璃陶瓷的审,细节的不熟悉可能会让他轻易地放过或者拒掉:这对作者都是不负责任的。要想对一篇文章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找准审稿人至关重要。所以,有编辑认为:为每一篇稿件找准审稿人也应当是编辑的核心业务。 也有人提出,约稿是编辑应当重视的核心业务。国内期刊受SCI影响因子的导向,绝大部分高质量的论文都投到了国外著名期刊上。国内的低影响因子期刊要想发表好文章,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约稿。另外,从期刊竞争的角度来看,要想赢得好的文章必须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作者态度积极,让他们喜欢把好的文章投过来。期刊的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所以把约稿看作编辑的核心业务,是毋庸置疑的。 当期刊论文出版之后,是不是就意味着编辑工作结束了呢?在我看来,出版只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步,但并非所有。我们严把质量关,找准审稿人,把好稿子约来在自己的期刊上发表,到这一步就算是很好地完成编辑的任务了?不是!还有重要的一步是把出版的文章送到相应的读者手中或者email中。现在是信息社会,最多的是信息,最不好找的也是信息。在网络上,有无数的数据,但要想找到你需要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要做的是把适当的信息发给适当的读者。由于科技期刊的内容所限,我们的读者很少有水果店的老板,开出租车的司机,我们面对的主要是研究人员,我们就是要把文章(摘要)传递给他们。有人认为,这属于发行工作,但这项工作面向的对象要超出期刊的订户,而且也是订户的有力开拓。一名编辑如果不清楚读者的要求,得不到他们的反馈,会很容易迷失方向。而且在与读者的互动也会促进其他方面工作的开展。所以,我这认为这也应该是编辑的核心 业务。 另外,针对极少数的学术造假与一稿多投,对待发表论文进行甄别,也应该是编辑的核心业务之一。 编辑、送审、约稿、推送、检验,编辑的核心业务是不是太多了?应当说,这些都是重要的,但如何把握重点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 时间不早了,不再赘述。 另外,会上还提到了希望能选出一句与杂志社业务比较吻合的话,不算是口号,但应该是我们的共识与象征。求实创新严谨,话虽没错,但不能代表我们的业务。在此,我交一份作业: 出版,促进科技发展 Publishing Promo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个人分类: 编辑部的故事|4580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劳动及其体现
zxj368 2009-4-17 07:52
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劳动及其体现 郑秀娟 摘 要 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虽说不是科技主体创新,但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编辑工作中时时处处应该体现创新:办刊思路体现创新意识,选题策划需要思维创新,编辑加工劳动需要体现创新,要用创新思路做好信息反馈与信息整合,在总结编辑经验的基础上推动是编辑学理论的创新。 关键词 编辑学 科技期刊 编辑 创新 为了迎接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提出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并积极有效地推进国家各部门创新体系的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创新系统和知识应用创新系统,是由其相关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科技期刊作为创新知识和信息发布与传播的主要媒体,是知识传播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在知识与技术传播和应用中起着桥梁作用。科技期刊不仅仅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也是创新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动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传播和交流知识的重要媒体科技期刊的编辑,首先应该认识到科技期刊在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认识到编辑在科技传播行为中的主导作用,进而担负起在知识传播创新系统中所承担的重要使命。 众所周知,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工作的主体,是科技创新实践认识的设计者和控制者,决定着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和性质,同时享受着这一实践认识活动的成果。科技编辑虽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却肩负着完善创新的责任,承担着传播创新、传播科学真理的任务,其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不可低估。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应当体现在编辑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从科技期刊的整体策划、栏目的设置与组稿、到编辑加工、后期反馈信息整理等,无不体现着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意识及其创新的个性品质 。 1 办刊思路要有创新意识 目前科技期刊界的竞争非常激烈,从编辑人才、作者队伍、稿源等办刊资源,到发行、评比等各种指标,处处体现出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因此每一种期刊都在煞费苦心地突出期刊特色。期刊的特色具体体现在作者队伍、刊载内容、封面和栏目设定、编排等诸多方面。要突出一本期刊的特色,需要编辑、尤其是主编绞尽脑汁,需要编辑部所有编辑的创新意识。设计和策划出一本有特色、有创新的科技期刊,需要编辑人员要有不同于他人的新视觉、新思路,大胆地想象,合理地构思。可见,期刊特色是编辑部所有编辑创新意识的集中体现,是所有编辑人员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是编辑部集体创新能力的结晶。 2 选题策划需要思维创新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最根本的任务之一,就是能够敏锐地抓住富有科学价值而又能适合于自己期刊要求的稿件,这就要求科技编辑不但要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娴熟的编辑技能和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还应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期刊的选题策划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科技期刊编辑所接触的稿件内容都是各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学术观点,这种丰富的和得天独厚的科技信息量使得科技编辑比较容易发现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进而看到某种新学科的萌芽。科技期刊编辑要紧紧抓住灵感和契机,策划组织选题,主动找这个方向具有潜力的优秀作者,向他们约稿,从而完成一个新选题的策划组稿工作。 加强与作者、读者、审稿人的联系,紧密关注国家重点项目 ( 如 863 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等 ) 的完成情况及将要下达的重点项目。积极参与一些学术会议及研讨会,准确把握相关学科的现状和未来,从会议和专家讨论过程中去寻找选题,发现科研成果中的闪光点和科技新动向,这样才能组织策划好自己的期刊。 对于选题策划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新意、有独创性,要抓住目前与自己的期刊相关的学科领域的科技热点或疑难问题。选题创新也是编辑工作中最富有挑战性的,它充分反映了编辑的学识和创造才能。 3 编辑加工劳动需要体现创新 一般来讲,作者的原稿所提供的源信息是相对无序的、未经过编辑加工整理过的原生信息,相对而言比较粗糙,掺杂混合了高质信息、中质信息和低质信息。作为一名合格的科技编辑需要具备的科技创新能力,首先体现在判断识别信息的综合能力,其次是对文章的重新组构与完善,没有较好的创新与组构能力,就难以让作者的文章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实质上,科技期刊所选择使用的大量信息都是高质与中质信息中的大部分,必须经过精挑细选,去粗存精,须经编辑的分类、优化、合成、转译才能形成有序的整体,然后才能公之于众 。 科技期刊编辑的劳动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生产,而精神产品的生产必须是创新的,它的价值就取决于其创新性,否则就等同于精神垃圾。编辑活动的创新性表现为:编辑根据社会需要,用独特的思维方式选择有价值的精神产品进行加工并使之物化,编辑这种有意识地选择、鉴审、加工使之优化本身就是创新。 编辑加工,它的思维形式看似简单而直接,实际上却是十分复杂的,是编辑在全面、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文稿之后,对文章进行更深一层的编辑加工,它需要编辑复杂的思维活动的参与。显然,这种编辑加工能较集中体现科技编辑在文稿编辑加工中的创造性劳动,是编辑需要着重用力和用心的重要环节,也是科技编辑的难点之一,它直接影响到期刊的编辑技术含量和出版期刊的质量 。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需综合利用编辑学、专业学术内容等各种思维形式和技术方法,它同时需要编辑的智慧和职业敏感性。可见,编辑的深度加工是编辑加工过程中创造性劳动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够体现编辑创新劳动的最重要的方面。 4 用创新思路做好信息反馈与信息整合 科技编辑在科技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在作者与读者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编辑不仅有责任和义务把作者的创新知识传播出去,还要有义务把读者的反馈意见传达给作者,以便有利于作者在创新工作中更上一层楼。这种桥梁和纽带作用对于科技知识的创新是一种补充和完善,是科技人员再创新的加油站。 在有效地联系审者、编者、读者、作者的信息网络中,科技编辑为其枢纽和信息集结点;在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过程中,科技期刊编辑不是将其简单地汇总或等量信息传递,而是要按一定的规则分类、总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编辑要分析、研究各种资料,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各方都可以接受并且易懂的文档,便于大家共同讨论提高。这种工作本身就极具挑战性和创新性。完成好信息收集与整合工作,需要科技编辑付出具有创新性的劳动。 5 编辑学理论积累与学术创新 编辑学理论的研究来源于编辑的实践活动。编辑学的提出和深入研究,就是因为有广大编辑同仁从无数的实践经验中发现了规律。我国的编辑学除了有《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和《编辑之友》等期刊作为学术课堂外,很长时间以来有两大热点值得关注:一是南方的华中理工大学,以钱文霖编审为主的关注科技期刊编辑的科技编辑方法论研究,已经培养了大批具有硕士学位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取得了丰硕成果;一个是以河南大学为主,不仅形成了一个编辑学研究群体,也出版了大量著作,培养了具有硕士学位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华中理工大学培养的编辑研究方向的哲学硕士和河南大学培养的编辑学研究方向的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多数是在职编辑。他们不仅有编辑实践,也具有了编辑学理论知识,目前是我国编辑学界的两支生力军。 科技编辑要完成大量的选题、组稿、审稿和编务等工作,需要精通编辑科学知识,如科技编辑学、出版学、发行学、编辑出版史、出版经营管理学、版权学、出版原理、编辑控制论、广告学和编辑美学等。 科技编辑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要注意编辑经验的积累和编辑学学术问题的研究,丰富编辑学的内容,在编辑学上有所创新。 结语 编辑事业是不断探求、不断创新的事业,不创造就没有新意,不创新就谈不上发展。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编辑要对文章内在的画龙点睛之笔和期刊细微因素的一系列创新研究上,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能力体现在科技编辑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科技期刊编辑要掌握好期刊编辑出版的不同阶段的创新内容重点,适时地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优质服务,提供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期刊,为创新知识的传播、为科技知识的积累而努力 。 参考文献 1 谢淑莲 . 学术期刊在知识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和任务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999 , 10 ( 1 ): 1-4. 2 李廷杰,郭志明 . 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中国科学院期刊定位和发展战略设想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999 , 10( 增刊 ) : 5-7. 3 李如森,彭彩红,赵福荣。非主体创新科技编辑的重要职责 . 编辑学报, 2003 , 15 ( 3 ): 160-162 . 4 梁光铁 . 科技编辑:新世纪科技信息编辑出版的中介与中坚 .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2 ,( 1 ): 149-151 . 5 陈华平 . 科技编辑工作中的深度编辑加工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 2002 , 13(2) : 156-157 .
个人分类: 编辑学文章|4142 次阅读|1 个评论
Editor也有犯点小错误的时候
xiegming 2009-3-27 22:01
去年末一篇稿子审稿意见回来了,简单修改可以接收,看样子可能都不需要找审稿人再看一遍了。我看了看审稿人的意见,确实不是很尖锐,比较容易修改。于是就改了,并写了修改意见,一并返回。 过了一段日子,反馈意见回来了。还是让我继续改,而且说如果因为时间不够可以申请延长。这我觉得很奇怪。仔细一看,原来是处理稿件的associated editor说我没有根据第二个审稿人的意见补充足够的仿真结果。我把原来的审稿意见拿过来一看,觉得很奇快,因为第二个审稿人根本没有提到这个问题,不过第一个审稿人提出了类似的意见。于是我增加了一些仿真结果。提交了修改稿。 过了一段日子,意见回来了,内容和上次一样,并且警告我如果不按照意见修改的话,论文将被拒掉。我觉得有些奇怪,已经在修改稿中增加了仿真结果,不知道editor是否看了。于是我回复说两个审稿人的意见我都参照修改了,并把其第一次的返回意见附上,告诉他我不明白还要怎么修改,是否他把一些审稿意见遗漏了。 又过了一段日子,反馈来了,说接收了,直接让我把源文件提供。处理稿件的associated editor给作者的反馈意见写的是:I am now happy for the paper to be published. 他自己明白了他把两个审稿人的意见搞混了。看来editor的工作也很不容易,本身就是工作之余的学术服务,要处理那么多稿件,难免有些犯糊涂的时候。
个人分类: 记忆·感触·工作|4583 次阅读|1 个评论
编辑如何约稿(转载于敏思博客)
shellyhep 2009-3-19 10:07
如果我们具有了很大的知名度,或者当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自然来稿就会很多,很多知名的、一流的作者就会主动地给我们写稿。那个时候,约稿也许会成为编辑工作中一项不重要的工作。但目前,我们还不具备那样的实力,所以约稿依然是我们稿件最重要的来源。所以,我们有必要把这个环节讲得细致一些。 1.约稿的前提:大家知道,约稿最重要的是要有约稿的对象,也即一个作者群。我们每个人,都有用很多的时间来开发自己的作者群。现在科技的发达,为我们开发作者提供的非常方便快捷的条件。我们可以从网上查找,可以从兄弟报刊上找,还可以通过我们遍及全国的发行人员来联系,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开会的机会,结识更多的人,组建自己的作者队伍。每个编辑,要保持自己周围有一个优秀的作者团队,但是这个团队不能一成不变。我们要保持作者队伍的新鲜度,这也就保证了我们报纸的新鲜度。因为一个作者给我们写稿时间久了,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阻止了我们报纸的创新。更何况,新的教师在不断成长,有许多很有思想很有实力的教师都希望能在教学之余写一些文章,或者是为得些稿费,或者是为评职称,或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品位。因此,发现、开发并培养新作者,永远都是我们光荣而神圣的职责。 2.约稿的方式:约稿的方式包括写信约稿、电话约稿、E-MAIL约稿、手机短信约稿等。但因为时间和效率问题,写信约稿已不常用,我们最常用的是电话约稿和E-MAIL约稿、手机短信约稿,有时候,还是这几种方式的综合运用。 我们经常采用的方式是:先给作者发一封E-MAIL,写明约稿要求,然后再打一个电话,询问是否收到,并落实回稿时间。事实证明,这种方式是比较可行的。当然,也可以给作者发了E-MAIL后,用手机发一个短信告知作者查收并落实时间也可以。如果内容比较简单,单纯的电话约稿也是可以的。 3.约稿的语言表达要求:说到这一点,首先要求大家明确自己和作者之间的关系。作者大多都是有教学实践的,有许多还是教育方面的专家。我们首先要怀着一种尊重的心情,来面对我们的作者。他们永远都是我们的老师,他们永远都最有资格评论教学和学习。而我们,许多时候都是通过与他们的谈话或者通过看他们的稿件来提高我们自身的水平的。所以我们约稿时,语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用尊敬的、询问的口吻,如想请您百忙之中写篇稿子,您有时间吗?或者我们要得很急,您看两天内回稿可以吗?而绝对不可以用命令的口吻:请务必在两天内回稿如果两天内不作回复,视为自动放弃让你写稿,是给你一个机会,你一定要抓住啊等等。永远不要把自己放在高于作者的地位,永远不要用施舍的眼光去面对作者。第二,约稿表述要清楚。听说过一个作者把一篇稿子改了六遍才算交差的故事,这件事还就发生在我们报社。后来位作者在网上的论坛里发布了一些很不利于我们的言论。我想,这其中一定有我们编辑表述不明的问题。所以,约稿时表述一定要清楚。 4.约稿的内容:约稿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作者的问候、感激或称赞,引起作者的好感;第二,说明自己要约稿的内容及格式和字数要求;第三,说明回稿时间。第四,最好附上样稿或样报。现在,我们语文版给作者约稿,只要是课文辅导或阅读训练的,都要求给作者附写作的样稿。而样稿,也是可以不断更新的,因为总有一些作者的写作超越了样稿的要求,写得更有创意。没有样稿可以参照的,一定要把相关要求说得更明确一些。 5.约稿中可能会遇到的几个问题及处理办法: 第一,作者拒绝怎么办?要先看看他拒绝的理由是什么,是最近太忙呢,还是根本就不了解或不认可我们的报纸呢,要区别对待。如果是太忙,可以告诉他:以后有机会再和他合作;如果是不了解或不认可我们的报纸,就有必要首先向对方介绍我们的报纸,并尽可能快地给对方寄去自己的报纸。首先我们要用诚意去约稿,但如果许多的诚意也打动不了这位作者,那就可以放弃这位作者。 第二,普通话说不好怎么力?在约稿中,我们要扬长避短。首先我们要努力说好普通话,但如果实在说不好,就多写几封邮件,发挥自己写的才能,同样能够有好的效果。 第三,作者写回来的稿件不符合我们报纸的用稿要求怎么办?首先我们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能够鼓励和保护作者的创意,而不能用一个标准随意切割作者的作品。但如果确实不属于创意而属于败笔,或者是作者不负责任的应付,我们就应该积极地想办法。处理的办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打回去,重新强调一下要求,请作者自己修改;一种是编辑自己修改。编辑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能够和敢于修改作者的稿件,但要注意修改不可以违背作者的愿意,或者改得更加糟糕。 4.约稿中体现的编辑的个人魅力:我们常听说向某某名家约稿,有的人就约得着,有的人就约不着。这里面,个人魅力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约稿中,你要展示你的真诚,你的智慧,你的才情,你的实力。或者要以情动人,或者要以理服人,或者要以才摄人。在与作者的交流中,你要用内行的语言和作者对话,作者能感觉到在和一个有水平的人打交道,因而也很高兴。你要用乐观的心态和作者交流,使作者感觉是在和一个快乐的人打交道。编辑和作者交朋友,确实是一种双赢。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98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利用博客窗口 提升期刊影响
热度 1 suqing1961 2009-3-9 21:30
刘 静 陈广仁 苏 青 吕 佳 注:本文发表在《编辑学报》2009年第2期上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逐步推进,科技期刊面临纸质出版向网络出版转换的范式革命 。而进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科 技期刊既面临体制机制改革、国际化及市场化竞争等严峻的挑战,也迎来了国家数字化平台建设、集团化及品牌化发展等历史的机遇 。充分 利用网络技术、条件和环境,提高办刊水平、创新传播方式、提升社会影响就成为科技期刊共同面对的问题。   Blog(Web log)诞生于1998年,2002年有了中文名字博客,博客(Blog)意指网络日志,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4种网 络交流方式。自诞生以来,博客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并以不同形式和内容产生着影响。而借助传统媒体和主流网站的转载、链接,博客的影 响力迅速扩大,成为网络世界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并将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社会生活,成为展示自我、发布信息和网络社交的重要媒介。目前 ,博客已逐渐成为博主的简易网站。在博客上人们不仅可看到博主发表的网络日志,还可共享网友的大量留言;通过交流、讨论、互动、跟进 ,使得博客成为信息聚集、汇总、交流、发酵的平台。面对这一新形势,科技期刊利用博客作为窗口来提升影响力,就成为迫切而重要的途径 及任务。    1 期刊博客的作用    1)促进科学普及 。科技期刊是刊登科技创新成果、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阵地 。科技期刊创设博客,可为弘扬科技理念、传播科技成果 、提升期刊影响拓展新的途径,有助于提高期刊及科学家的社会地位、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及传播效应、激发公众的科技兴趣及参与动力,从 而提升国家科技水平及全民科学素质。    2)强化期刊宣传。 利用博客轻松、快捷、互动的交流方式,可让更多的网友、学界、新闻媒体更快、更方便地走进科技领域,了解科技期 刊,检索引用期刊论文,参与期刊策划和编辑,培养更多的期刊读者群、作者群,同时打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期刊展示平台,从而提升科 技期刊的影响力 。    3)吸引同行关注。 在网络传媒时代,通过博客来搜寻发现新闻、热点、动态,已成为快捷获取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科技期刊利用博客上 传优秀论文、创新成就、学术动态,可促进政府部门、媒体、学界、期刊界的检索、阅读,为期刊与相关部门及领域的互动提供便利途径。    4)加强信息反馈。 博客将网民从看客变成参与者,使网民在互联网上有了自己的发言空间。因此,期刊应重视对博客的评论、留 言的管理及引导,通过评论、留言了解读者的意见、意图、要求,加强信息反馈,激发读者、作者兴趣,积极鼓励、引导网民关注期刊发展, 参与期刊选题策划工作,促进期刊及博客更好的完善及发展。   5)提升编辑质量。 博客的评论、留言为期刊选题、策划、编辑、印刷提供了便捷的交流互动渠道,有利于借助博客读者的学识及眼光审视 期刊的质量,以促进印前发现并消灭错误,印后弥补或纠正错误,为期刊纠错、弥补缺陷提供一个新的机制、方式和途径。    6)挖掘作者潜力。 博客已成为网民积累知识、聚朋会友的新途径。据统计,创办、浏览博客的群体主要是25~45岁的知识阶层,近半数的 博客用户具有大学学历,其中研究生、专业技术人员、高校教师和中高级管理人员比例最大 。这与科技期刊的读者、作者群基本一致,为科 技期刊培育、发掘读者、作者提供了便利条件和良好机遇。    7)完善期刊平台。 科技期刊自身的传播媒介主要有纸质期刊、期刊数据库、期刊网站、博客。博客可介绍期刊历史、动态及导向,展示期 刊要目、征稿、通告、启事等,可弥补纸质期刊、期刊网站这2种窗口的不足,引导读者关注、参与、阅读、检索期刊,充分发挥读者、作者、 编辑良性互动的作用。    8)加强声誉管理。 科技期刊声誉受其总体水平、办刊活动等因素影响,具有积累性、易碎性、集成性、综合性等特点 。博客人性、亲 近、互动的交流方式,及时、便捷、高效的反馈途径,有助于办刊机构公正处理事务、快捷发布信息、准确澄清事实、有效纠正错误。而创办 优秀期刊博客,可强化科技期刊的人文关照 ,树立期刊尊重作者、善待读者等理念,形成激励参与、积累人脉、危机管理、优势互补、长效 维护的机制,提升期刊的软实力。    2 创办期刊博客的原则    1)关注期刊本身。 最好的博客永远是那些紧紧围绕某个主题(领域)去经营的。科技期刊博客属专业科技类型,应坚持围绕期刊这一中心 ,内容应关注期刊自身的建设及发展,专注于科技信息、期刊内容、办刊工作、科研工作、作者-编者-读者往来互动等,以完善交流渠道,促 进期刊发展,通过贯彻、落实办刊宗旨而产生突出的影响力,切忌包罗万象。    2)及时更新上传。 只有保持较高更新频率的博客站点才能不断吸引读者,引发各大搜索引擎的关注。因此,期刊博客应根据期刊动态及出 刊周期,及时更新、上传博客内容,保持信息新颖、丰富。   3)重视读者兴趣。 博主大都会组建或加入相对固定的博客圈,与其他博主结盟。圈内人士往往有着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对重大事件 、社会热点会习惯性地到博客圈寻找看法。因此,期刊博客应关注社会热点和读者兴趣,在读者群、作者群中建立阅读链接的习惯。    4)内容科学严谨。 博客自身的影响力有限,可一旦借助外力传播,其影响力将得到数以万计的放大。如果外力对博客信息缺乏甄 别能力,将会导致不良信息核裂变式散播。因此,科技期刊应重视博客内容的审核,发挥把关人的甄别、过滤、选择作用,确保内容 科学严谨、信息准确可靠,避免错漏失误而给期刊带来不利影响。    5)快速修正错误。 期刊应核实、确认博客内容,及时修正期刊、网站、博客中的错漏失误,尽快公布期刊动态、热点事件、重要事项的信 息,避免不良信息被越描越黑。    3 期刊博客经营的方法    1)积极创办期刊博客。 随着博客技术的推陈出新,博客内容将从文字、图片拓展到影像、音频等多种媒体,博客服务将从提供写作、展示 、引用发展到外部信息的订阅管理、博客搜索、社区服务等,博客媒介将从网络扩展到手机、印刷、出版、广播、电视等各个媒介渠道,这为 期刊博客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科技期刊应积极创办、应用、发展期刊博客,充分发挥博客的作用。    2)重视博客推介及链接。 期刊博客内容可包括记录办刊动态、发布新闻信息、表达思想观点、辩论公共话题、预告期刊目次、传播主题内 容等。而博客网根据博客用户发布的内容,设置有科技、社会、经济、教育等不同栏目,在中国博客网还专门设有博辩擂台。期刊应重视博客 内容的设置、推介及链接,加入并创建博客圈,方便读者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促进博客内容的传播。    3)重视期刊特色。 期刊的办刊工作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因此,应根据期刊特点,使博客更新的时间、文章的数量、出版的信息等有规律可 依,让读者从不习惯到习惯再到依赖。同时,不同期刊有其特有的宗旨、导向、主题、栏目、作者、读者等特色,期刊博客应真正体现期刊自 身的特色,使其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及作用,吸引读者浏览、检索、交流。    4)完善期刊平台。 目前纸质期刊仍是期刊的本原载体,期刊网站是期刊在互联网中的正式窗口,但由于各自的特点及其局限,它们不可能 将期刊的所有信息、新闻及图片全部快速地报道出来,而期刊博客可起到补充、辅助的作用。而且,博客的沟通方式优于电子函件、讨论群组 及BBS和论坛,在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将逐步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5)重视博客创意。 期刊博客站点的界面应与内容紧密联系并新颖别致。选择恰当的界面后,应保持相对稳定,并注意通过创意性、总领性 的标题,科学新颖的内容,言简意赅的论述,风趣生动的语言,精彩别致的图片,不断优化博客内容。    4 《科技导报》博客的创办实践    1)提高网络检索效率。 在更新博客内容时,可根据每期内容相应变更博名。例如,《科技导报》带您进入银河系《科技导报》 和您一起看八臂仙母虫《科技导报》科技奥运征稿活动现已开始等。但在变更博名时,保持《科技导报》信息,以有效提高刊 物的知名度及检索率。    2)展示期刊优秀论文。 博客的种类有很多,期刊博客介于商业、企业、广告型的博客和知识库博客之间。《科技导报》博客除发布每期杂 志的特色栏目内容外,还选登专稿、优秀论文的摘要,为作者提供了更多展示成果的机会。    3)宣传期刊活动。 例如,《科技导报》博客定期发布本社承办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中国基础研究10大新闻评选 活动等信息,及时上传本社举办的《科技导报》学术沙龙《科技导报》博士生创新研究资助计划等动态新闻。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科技导报》博客在第一时间发布了地震问题研究专题征文信息,震后10天就组织出版了汶川地震特刊,并在北京7所高校举办了伸出 您的手,奉献您的爱募捐活动,派专人赴四川绵竹广济镇中心小学赠送救灾物资和资金,随后又举办了汶川灾区生态影响评价及灾后生态 重建与修复学术沙龙。博客对这些活动都给予了详细、连续的报道,促进了公众对《科技导报》的关注和了解。    4)拓展期刊信息渠道。 期刊博客可就网民关心的问题进行专题回复和报道。例如,有作者在博客中提问《科技导报》的刊名是哪位书法家 所题,也有网友在《科技导报》网站建站初期对网站建设提出一些建议,此类花絮都刊登在《科技导报》博客中。期刊博客是刊物、编辑、编 辑-作者-读者往来等花絮的最佳发布场所,可实现传播、沟通的目的。    5)展示期刊动态 。《科技导报》博客设有导报沙龙征稿启事导报公告留言板圈内外好友等版块,旨在细分博客内容 ,使网民在浏览时可更直接、快捷了解《科技导报》的动态,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    6)维护博客特点,弥补期刊不足。 博客内容的表述可更加灵活、个性,需要时可不沿用很正式的书面用语,而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文字、 符号来表达快乐、悲伤、诙谐、愤怒等情绪。期刊博客内容可用丰富的表达方式、不断创新的网络语言来体现,网友也可针对期刊工作畅所欲 言,拉近了博客与网民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期刊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    5 结论   面对网络环境,科技期刊界较为重视纸质期刊平面内容的上网传播 ,但对期刊博客的作用及其运作还重视不够,亟待认识和改善。科 技期刊开办博客,可便捷、快速、全面展示科技成果,充分体现倡导科技、宣传科技、利用科技的办刊思想,全面报道、发布期刊的最新内容 、动态、信息,为读者了解期刊、参与办刊工作开辟更广阔、便捷、迅即的途径和平台,从而促进科技期刊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陈广仁. 网络环境下学术出版的机制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4):406-407 陈广仁. 浅论网络学术出版范式 .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01-16(3) 陈广仁. 网络学术出版的范式革命 . 编辑学刊,2004(1):33-36 陈广仁,苏青. 中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 . 科技导报,2008,26(19):102-103 苏青,游苏宁,周文辉,等.中国科技期刊现状分析研究 . 科技导报,2006,24(6):76-80. 陈广仁,刘元岷. 重视科技论文引用率,提高中国科技影响力 . 科技导报,2008,26(5):96-97 郭奔胜,吴俊,程义峰,等. 博客影响力震荡 . 瞭望新闻周刊,2006,(38):12-13 宫福满,何学华. 科技期刊的声誉管理 . 编辑学报,2008,20(5):379-381 张西安. 科技学术期刊的人文关照 . 编辑学报,2008,20(5):415-417 程维红,任胜利,王应宽,等.对建设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网络平台的问卷调查 .编辑学报,2008,20(5):420-422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4486 次阅读|0 个评论
送志明兄!
jxz1963 2009-2-27 08:58
走吧!志明,远远地到北欧的雪地上,好好回忆一下你的科学历程; 去吧!志明,远离这硝烟弥漫的科网,认真思考你编辑的宏伟蓝图; 正如你所说的,你会有时悄悄地来这里观战,又会悄悄地离去一样; 在这纷乱的尘世间,只要稍露锋芒,你就会被来自各界唾沫星淹死; 当然,在科学网上开博是你的自由,关了与开了都不要有某种意气; 当初,你来科学网时,我没有欢迎,走时也没有必要举行欢送仪式; 来去自由,不妨做一个科学自由人,如何?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3870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术期刊编辑的权限
等离子体科学 2009-2-21 20:55
看到一些关于学术刊物决定接受( accept )或是拒收( reject )文章的根据和权限的讨论,就自己的经验和看法,说几句。 先区分一下刊物的编辑、编辑部、和编委会。 一般来说,国内刊物编辑部和编委会的区分是明确的:编辑部由工作人员组成, 编委会 由学术专家组成。后者作为决策机构,只管 大政方针 ;而前者虽然只是执行机构,但权力一般限于决定由谁来审稿。 但是,说到编辑,国内外有很大不同:国外的刊物,如果是主编( Editor ,或 Chief Editor ),一般有最后决定权;如果是副主编( Associate Editor ),权力也相当大;但如果只是助理编辑( Assistant Editor ),则大致相当编辑部的常设人员。而国内刊物的主编、副主编大致还是起指导作用,亲自审稿的不多。 国外的比较有名的刊物,很多是主编和副主编来决定由谁来审稿,编辑部的助理编辑只是负责具体的 paperwork 。主编觉得好的文章,可以不经送审,直接决定发。笔者去年的一篇文章,就没有送审,主编看过后直接付印。其信中说: I went through the manuscript myself and I found it quite interesting and a very stimulating contribution to the ongoing debate. Therefore, I am happy to accept your submission without any need for further review. 有时即使几个 referees 都 reject 的文章,如果主编觉得好,也可以 override the referees ,决定发。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芝加哥大学的著名天体物理学家 E. N. Parker 当年提出太阳风理论的文章。当时 ApJ 找的几个 referees 都强烈地反对这个理论,但是 ApJ 主编在自己看了这篇文章之后,决定发表。去年是太阳风理论提出 50 周年。美国物理学会专门邀请 E. N. Parker 出席做报告。这位老先生回忆起这段往事,不无感慨地告诉听众:写文章不要怕别人反对,往往越是好文章,被反对得越厉害。同样,一个好主编,需要具备当年的 ApJ 主编那样的慧眼和勇气,敢于力排众议,发表 Parker 太阳风理论这样标新立异的文章。 至于副主编,特别是比较重要刊物的副主编,权力也很大。比如著名的《美国地球物理学报》 JGR 的空间版,就在主编下设两个地区副主编(亚洲、欧洲 Associate Editor )。文章分由这三个主编处理,无法决定的由三个主编协商解决。另一个例子是 PRL ,每个领域有一到两名副主编( Associate Editor ,即同行所称 Division Editor )。如果你不同意 referee 的意见,可以 appeal 。一般 Editor 会 assign 第三个 referee 来做公判。但是你认为这第三个 referee 也不公平,或者你觉得他的观点也不对,你可以继续 appeal 。这时 Editor 会把你的 appeal 和你与几个 referee 争论的所有材料送给 Division Editor ,让他(她)做最后决断。这个决定是最后决定。所以 PRL 副主编的权力是很大的。 一个刊物要办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主编和副主编们的水平和 vision 。
个人分类: 燕园夜话|28285 次阅读|4 个评论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刘全生 2009-2-21 00:01
梅雨未来先湿一首:又是申基报项时,搜肠刮肚苦设计,寻章摘句雕虫老,一番推敲盼秋收 心忙神累之时想来科网找点灵感抑或一点放松,可是充斥版面要塞的居然是批判我们日理万博的编辑们的厥词!年都过完了,怎么一个个还这么大的火药味呢?牛奶有水分有毒物,王老吉凉茶还真是很下火的呢,何不来几罐消消火,然后心平气和拉家常道长短,多出点主意和建议,周游过列国见多识广的更可以介绍点成功范例嘛! 话说科学网博客的编辑,基本上也都是些年轻人,就算有那个是专业科学家的,也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专业知识啊,人情世故啊,政治考量啊,望文知人啊这些都会的话,怕是一个科网博客编辑的藤椅是做不下他的了,几位棒喝之士,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啊?我的经历告诉我这些编辑们是负责任尽心尽力的,至少有次我提了个小意见,人家编辑周六直接电话给我就打来了,硬是把那个问题就解决了呢! 话说各位博主,既然选择在这里承包或开辟一片自留地,那就带着点爱护的心来经营,虽然博客这东西是个虚拟空间,但是也是一个实在的呈现,虽然没有规定博主的权利和义务,但是我们也要参照承包或开辟土地的范例,行使权利,尽到义务嘛,权利就不多说了,义务就是在你自由的时候别污染环境就行了,可否? 在科学网我也属于位卑言微的小字辈,上述劝说之辞只是希望大家和气点,理性点,考虑全面点(这好像都是搞科研的一贯形象吧),把我们这块地整出科学的特色来!不然你大可去与新浪共舞,与搜狐齐风骚嘛,何苦屈就在科网这小庙里憋屈的干嚎呢?对不? 最后套用去年的一个流行语笑话。记者:你对科学网博客天天吵架有何感想?路人甲:我是出来打酱油的,不关心那个的;路人乙:我只是到这里呼吸新鲜空气,做俯卧撑的;路人丙:他们不敢说,我说,我认为这样很囧!
个人分类: 随感杂想|6221 次阅读|4 个评论
今天感受到了编辑的权力
mqjiang 2009-2-20 15:15
08年11月28日给Acta Mater投了一篇文章,当时推荐了4位审稿人,1位是英国的老院士,2位是美国的领域内知名教授,1位是国内此领域的领军人物。 第二天就送审了(窃喜,第一关终于过了)。 Under review 大概1个月后,状态变了,似乎是审完了,蛮以为马上就能等到decision letter. 结果是又变成 under review了,没办法再等了。 09年2月11号的时候,终于来了Comment. 结果发现就只有一个审稿人,意见是: This is a very interesting paper and is certainly worthy of publication. It would benefit from consideration of the following points: 1.......... 2. p 5 line 7 ....... 3. the authors may very well be correct about 'an alternative mechanism' for shear banding instability (page 6/7 turnover), but have they done any Recht-type calculations to show that the usual mechanism is inappropriate? 4. p 8 top omission of separation energy. .......... ============ 意见总算还行,好好修改还是希望蛮大的。但是,有个疑问,Acta Mater就一个审稿人么? 还是因为前面已经送审,没有实质性意见,同意发表。编辑又找了第3审稿人进行审稿了? 从审稿意见,我马上知道了,这个审稿人就是我们推荐的那一位英国院士。 跟导师讨论了一次后,准备了cover letter, response letter and revised manuscript. 昨天晚上(2.19)通过在线投稿系统提交了过去。 今天早上打开邮件一看,GOOD NEWS!! Ref.:Ms. No. A-08-2015R1 Formation mechanism of lamellar chip in machining bulk metallic glass Acta Materialia Dear ...... I am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manuscript has now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 Thank you for publishing your article in Acta Materialia. Yours sincerely, ......... Processing Editor Acta Materialia 这么短时间肯定没有再次送给审稿人看了,这位副主编就作了接受的决定。 看来,以后在投稿过程中,还是不能小视主编、副主编等, 因为他们一般也是科学家,非常熟悉领域动态的。 通过此次投稿还总结了一条成功的经验: 你想你的文章中Acta Mater,那就按Nat Mater来准备吧!
个人分类: 学术研究|11997 次阅读|5 个评论
过年了,我们该干点啥
jxz1963 2009-1-23 09:56
今天都腊月28了,眼瞅着再过两天就要过年了,今年的年咋过呀,至今我心里还没有谱呢? 今早起床后问夫人:今天有啥安排?她回答说:没有啥安排,该干啥还干啥! 由于单位里还没有正式放假,一大早就起来朝单位里赶,还好,准时到了,到单位才知道,放假的日子还没有确定,该到的同事都到了! 昨天晚上和老同志们(离退休的人员)在一起聚会,问到他们过年都干些啥?跟平常一样吧!他们的回答真是让人感到了无奈。 同样是昨天,高中时的老同学在QQ上问我是否参加高中同学的初四聚会,我拒绝了她的邀请,其原因主要是感到目前还没有混出个名堂来,就去见同学们,真有点不好意思:人家奥巴马47岁都当上了美利坚的总统,我都46岁了,还没有去美国的想法,更别说拿一个美国绿卡的想法了,要说这人和人就是不能相比呀!我从现在开始都怀疑自个儿是否有些自渐形秽! 前天晚上在和科技期刊编辑界的朋友们吃饭时,听到他们最多的言谈是:好好地休息上几天时间,一天到晚都是编辑呀、校对呀、发行呀的,真想美美地睡上几天! 长时间没有碰面的老朋友们,则在电话里约我在春节期间打一次牌,听他的口气:玩大的,谁怕谁!看来一定是发了不少奖金,口气大的还有一句话:有本事把我的奖金都赢去了!我想,真要是有那个本事,我们都不用上班了,干脆整天打麻将算了。 当然,也有我们一拨年龄的,认为大家在一起就是投个热闹劲,没有酒是不热闹的,就是平时不喝酒的人,到了过年时也要小喝上几杯,有道是无酒不成宴。 这年,该咋过呀,我稍稍地思考了一下,并进行了小结,过年时是否要这样呢? 打打电话,发发短息,逛逛庙会,看看热闹; 买件新衣,换点新钱,发点红包,放点鞭炮; 走走亲戚,会会朋友,见见同学,拉拉家长; 吃点饭饭,喝点奶奶,品点红酒,咥块大肉 。 在此,我祝各位博友们新年快乐,万事大吉,牛年更牛!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3313 次阅读|1 个评论
戊子年拾遗
zhaodl 2009-1-20 21:10
戊子鼠年即将过去,忙忙碌碌,一晃就又要过年了。去年是母亲过世后过过的第一个年,感觉家里空荡荡的,本来就不善交往,又没有多少亲戚,再加上按习俗至少这头一个年不能出门,所以在家无聊,就常常与夫人一起到市内的景点逛荡。我记得,初五那天满怀希望地来到西大街的城隍庙,想凑个热闹,可看到的却是空荡荡的院落,原来城隍庙庙会要到初十以后才开始。当时那种失落,仿佛就在眼前,可一晃眼又要到了过年的时刻了。 今年的年来得早,而学校里又放假晚,自从零九年的元旦过后就天天忙着赶工和总结,因而更感觉今年这年来的快。今天是元月二十号,明天正式放假,而二十五号就是大年三十了,似乎这年从来都没有来的这么匆忙过。年来的匆忙,日子过的也匆忙,整整一个戊子年,可就这么一晃过去了。我这一年经历了夫人的第二次大病,虽然是挺过来了,可身体素质大不如前,动不动就着凉,一躺就是三两天。有时说起来:如果再如此不幸地趟上一会就不开刀和化疗了,就由它去吧。说是这样说,要是真轮到头上还得再说,但由此可见这力不从身的无奈。今年本来是计划到南方找个暖和的地方过春节,休养休养,可是到跟前又怕体力不支,不得不改变了注意。 国家更是多难,大灾大难不断,我用了七个自来概括:喜怒哀乐忧怨愁。喜的是神七上天,国人扬眉吐气、喜上眉梢;怒的是藏独闹事、西方无理,华人愤怒不已;哀的是汶川地震,数万生灵藏身瓦砾之下;不过也有一乐,那就是百年奥运的成功举办不仅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文明,我们也在其中得到了欢乐;忧的是雪灾冰冻、洪水干旱,气候变化无常;金融危机虽然是让人担心,但因此而引发的就业更是让人挂心,怨的是上学难,上学出来难挣钱呀;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可生活的却不安全了,三鹿奶粉、山西溃坝、火车脱轨,问题到底出在那里,这如何能不让人愁? 风风雨雨,沟沟坎坎,这一件件事情来的突然,甚至想都不容你想一下就来临了、就过去了。虽然戊子年的经历我记录了一些,可感觉遗漏的还不少,整个人似乎是浮在面上,从戊子年的空中掠过去的一样。快结束了,我努力要求自己静下来,努力将戊子年里的思绪整理一下,免得时间长了也就遗落了。为了能够整理一下,我就给自己拟了一个题目戊子年拾遗,慢慢写出来与你分享。 (一)心情拾遗 在这一年里,遗落最多的还是我的心情,忙碌得似乎都快失去了自我。最明显的就是在这一年里没有记录下自己的心情,诗词写的少了,游的不少可记得不多。最最遗憾的就是武夷山的下梅村没有好好记录下来,因为当时我答应过人家要将我到下梅村的游记发出来。 下梅村位于闽西北武夷山市北,梅溪河边。梅溪全长50多公里,因发源于梅岭而得名。它的上游叫上梅,下梅村位于梅溪的下游,故名下梅村。下梅村四面环山,穿村而过的当溪在村口与梅溪交汇,形成了一个丁字形的水网。在清康熙、乾隆年间,梅溪是一条重要的商贸水运通道,因此下梅村也成为溪边的一个重要的商业重镇,成为当时武夷山地区的茶市。《崇安县志》载:康熙19年,武夷岩茶茶市集崇安下梅,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经营茶叶者,皆为下梅邹氏。 邹姓是清代才从江西南丰迁入下梅的,虽然江姓自宋代在此定居,明代隆庆年间也各姓迁入,但如今让人认识下梅村的还是邹姓兄弟。 现在的主要观光景点就有邹氏家祠就是邹氏财势的象征。下梅邹氏在与晋商经营武夷茶叶时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后,耗巨资建成的创业丰碑,也是雄踞于村落中心的标志性建筑。邹氏四兄弟拥资百万,因此在梅村大兴土木,共建豪宅70余幢。另外方姓、岳姓、程姓、陈姓等也在此前后建宅修祠,因而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建筑组群。这些建筑以当溪为中轴线,枕溪而建,有巨商豪宅、官宦府第、隐士别墅、儒生精舍,功能以居住为主,辅以教育、集会、休闲、娱乐等。如今这里仍保持着比较完整的明清风格,尽管是有点破旧。 我除了凑半天空看了下梅古民居以外,主要浏览的是武夷山的自然风光,主要景点有:九曲溪、天游峰、虎啸岩、大红袍、一线天、水帘洞等,可是让我记住的不是出力最大的登天游峰、虎啸岩,而是清流荡漾、风景如画的九曲溪漂流。风景如画,风清气爽,赏心悦目,虽然是拍了不少的风光照片,可没有时间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我唯一留下的一段七律.武夷山记事(中华新韵)也没有发出来。 芦花碧水映山高,顺水竹筏静静漂。峻峭山崖随意想,通幽曲径任逍遥。 观音壁下夕阳暖,湍水急流云雾绕。别后相约三月里,夜归不睡品茶聊。 (二)学究拾遗 这一年尽管是发表了几篇论文,也多次发布过自己关于编辑出版和版权合作方面的思考,并因此而将博客变成了一个专业交流的论坛,可还是有一些思考没有来得及整理成文。这一年思考的问题:一是期刊出版体制改革问题;二是期刊评价和版面费的合法性问题;三是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四是网络传播与独家转让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思考需要记下来。 作者、编者、审者、读者和客户的关系问题。十年前,我在一个编辑培训的讲座中就提出过这个问题,重点是以学术期刊的视角审视,提出作者、读者和审者之间的重合形成了学术期刊的核心主体即三种角色的重合部分是学术期刊的核心,核心区域越大学术期刊的凝聚力则越大,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主体,则很难保持学术期刊影响力。一般专业学术期刊的核心主体强于综合性学术期刊,综合学术期刊中的大学学报则更弱。原因之一是大学学报的作者多为本校在校的研究生,因而流动性较大;原因之二是大学学报的封闭性限制了毕业后的作者稿件的发表;原因之三是学校发表论文层次的提高使成长起来的作者走向了全国或国外。 如果是站在技术类或者是面向市场期刊的角度来审视,又是另外一种形态。也就是中心在那里的问题,当然不能是以作者为中心,可是在读者和广告客户的选择上也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一般没有广告客户的期刊必然是以读者为中心,也就是向读者出卖内容、满足读者的需求,以读者为中心来办刊、来运作,这很好理解。可如果发行费不是期刊的主要经济来源,而是广告费的话,广告客户的要求、喜好或意见就会左右办刊的方向,否则就可能成为拒签合同的理由。这就出现了两个中心的矛盾。这里并不是广告客户和读者的矛盾,而是读者和广告客户的关联度问题,如果广告客户的目标对象和期刊的读者对象一致的话,广告客户的要求也应该是读者的需要,否则损失的是广告的效果。可是,问题摆在办刊者面前的是:以读者来确定自己的广告客户类型,还是以广告客户的类型来选择不同的读者群?一般的期刊往往是更加重视读者,有读者就有发行量,有发行量才有广告效果。这在普及类期刊的经营中是合乎规律的,而在科技期刊等小众媒体的运作中却不一定成立,有时也不得不以广告客户来选择或调整自己的目标读者群。 文章的组织和选择是期刊出版者的首要任务,期刊是以内容服务为核心的。没有读者喜欢的内容包括内容表现的形式,期刊就没有市场、就没有生存的能力。但是我们一般在组织和选择文章的时候往往是就文章谈文章,忽略了读者的需求,这是文人办刊常犯的错误。好文章的标准问题值得人们思考。我十几年前提出评价学术论文的一个指标就是读者的关注程度,并且一直准备写一篇论文。关注度高并不一定就是热点,热点却是人们所关注的。所以我认为评价文章的标准(甚至可以不考虑其科学性)应该是这样三个指标:热点性、普适性和指导性。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常常退稿的依据就是作者自己给我提供的:我所研究的问题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几个人研究!那么,期刊发表这样的文章给谁看?当然,科学研究应该有这样追求,创新、前沿,现在没有人研究不代表以后没有人研究,期刊的功能也包括记录,可是这样的录用标准对于学术期刊来讲提高的是被引半衰期,而对于面向市场的技术类期刊来说就没有什么太大价值了。 如何测度论文的读者关注度?是我关注的另外一个问题,这也是我最近借用web下载量和网络浏览量来研究的,尽管还没有结论但我认为值得关注。另外,关于学术期刊影响范围的扩散问题已经成文并投稿到专业期刊。这个研究的基点就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交叉性引发的跨学科的研究和成果不断产生,必然造成以学科来划分的期刊之间产生交叉引用;二是网络的发展清除了阅读的障碍,期刊不在是阅览室内的那几本可以阅读和引用。统计分析的结果,也基本证明了这种现实:论文的引用期刊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学科内,论文的被引用频次也不再是本学科内期刊的贡献为主学术期刊的影响体现出扩散的趋势。 (三)偶得拾遗 闲思偶得一直是记录我对人生和社会点滴感悟的栏目,也是我与人交流特别是与年轻人交流窗口。戊子年中我悟到的最大的理就是:能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面对人生种种无奈的时候,常常会归结于命。前几天与朋友聊天时就有人感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经历,发现许多事情似乎是冥冥之中都已经安排好了,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争也争不到,否则反倒会搭上自己的性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留存下来的命中有时总归有,命里没有莫强求。听天由命、顺其自然,往往是人们经历后的无奈。我到不是信命,但认为也要量力。能而不为那是消极等待,不能而强求那是徒劳。所以我在面对种种人力不可抗拒的事情面前感悟到的是:既不要消沉也不要妄为。知足常乐而不止足,尽力而为之。所以是:能怎么就怎么,该怎么就怎么。 在与一位小老乡的交谈中我赠给他一条建议:骑着驴找马。现时的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异常激烈,在自己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时候该如何?现在的年轻人往往是志向远大,心中有梦,也有不达目的死不休的勇气,可是并不明白什么是目的!是考一所好学校、找一份好工作,还是挣钱、买房子、买车?其实,这都是将手段、工具当成了目的。殊不知,学校、工作、钱、房子、车都是实现生活幸福的工具,就如同我们从家里出发到罗马,可以步行、可以乘车、坐飞机,也就是说有驴骑就比步行省劲,骑马就比骑驴快。但是在没有驴骑的时候,怎么办?等待,找不到驴我就不出发?所以我认为没有驴骑就先慢慢步行,一边走一边找驴。当然不是有驴骑就满足于骑驴,完全可以骑着驴找马,总比等待或步行要理智和聪明。这也是能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一种体现。 就写到这,也算是正式对2008年画上了一个句号,送走戊子鼠年,静静地迎接牛年的到来。
个人分类: 编辑出版|2924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杨凌约会女朋友
jxz1963 2009-1-8 23:37
2009年1月8日,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趁着陕西杨凌某油脂有限公司油库和油脂精炼生产线采购评标工作结束之余,有幸参观了在中国农科城杨凌有着重要地位的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的《水土保持》杂志社。 在去水保所之前,与该杂志社王修小姐联系,得到她们在办公室时,我心理别提有多高兴了,要知道,这是我第一次到水保所《水土保持》杂志社参观并探望各位老师们。 我们一行两人在下午五点多从玉皇阁宾馆出发,在街上随便挡了一辆出租车。在杨凌,你只要给出租车司机说水保所,没有不知道的。上车后我就问司机师傅哪里有卖鲜花的地方,好给我的女朋友们送一些鲜花。司机师傅的话这里那有鲜花!我炽热的心一下子有些凉了,车子一路向西在经过两个红绿灯后向左一拐,就见到了气势如虹的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坐东向西的大门,一眼望去一个标志性的、富有水土保持学科研究特色的山川秀美映入眼前,进了大门进二门,二门里则是别一番情景,院子里的绿化有条不紊,形成了我国唯一一所水土保持研究所绿化的特色。 进得门来,王修小姐早已穿着一袭新装在二门口相迎,让人觉着特别是,王小姐头上的帽子和帽子下边的眼镜,给人一种特别庄重、特别新潮、特别斯文的感觉。 谁说杨凌的人土气,谁说水土保持研究所的人光与土打交道,在我眼里,水保所王修小姐的妆扮和言谈,就是那种让你感到亲切的、给人以诚挚的、让人能感到冬日温暖的人。 由于《水土保持》杂志社的办公室正在进行着装修施工,王小姐领着我们在水保所院子里沿着笔直的道路向北走着,当走到一排平房时,王小姐介绍说:这就是我们临时的办公地方。只见大门上一个足有三十厘米高的红五角星,其光泽暗淡,并没有闪闪发光的样子,咋一看就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文革时的旧影子来。 进得房内,一个长长的走道,付会芳主编闻声迎出门来,一时的欢喜,竟让我忘记了年龄、忘记了眼前是我的老师,忘记了男女之间的一切,与久未谋面的付主编亲切地握手、长久地相拥,引来了在场各位女编辑们的振振喝彩! 真是相见恨晚呀,我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21年,到过不下100家期刊编辑部,唯独在位时没有来过让人心仪的《水土保持》杂志社,让人不可思义的是,就是在这间小屋里,就是在这张建所时(52年了)购置的一头枕办公桌上,竟能编辑、出版、发行享誉世界的第三届中国国家期刊奖获奖杂志《水土保持学报》。 在《水土保持》杂志社,共有三本期刊,它们分别是《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通报》和《水土保持研究》,而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只有区区8人,但硕、博士占主要力量。社长付会芳编审是早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现在除了主持社里工作以外,还担任《水土保持学报》的主编工作;王修副编审则担任《水土保持通报》的执行主编工作,王修小姐早年师从我国著名的水土保持专家山仑院士,并为山仑院士担任助手多年,出版山仑院士论文集等重要工作;赵丽英博士则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研究》的主编工作,年轻有为,学历高、为人好,工作认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谁说女子不如男! 在《水土保持》杂志社里,虽说我只待了十多分钟,但《水土保持》杂志社那种让人励志的纷围和编辑们敬业的精神,让我终生难忘。 付会芳的豁达大方,王修的庄重诚挚、赵丽英的温文尔雅,三本在行业顶尖杂志的油墨香馨,水土保持研究所优美的环境和浓郁的学术纷围,在陕西、在杨凌、在中科院,《水土保持》杂志社就象秦岭山脉上的主峰太白山,给人一种高大、雄伟、让人向往。 去《水土保持》杂志社,一个多年的梦想,没想到竟在这一瞬间变成了现实。 时间是短暂的,相聚是仓促的,留下了许多遗憾和留恋   只能说:再会了,中国农科城杨凌! 再见了,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再会了,拥有三本期刊的《水土保持》杂志社! 再会了,我朝思暮想的三位编辑界的女朋友! 保重吧,为我国水土保持学科作出重要贡献的付会芳、王修、赵丽英同志!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7565 次阅读|13 个评论
挖挖科学网开博客的期刊编辑们
热度 1 Bobby 2008-12-6 12:36
我曾写过一篇《我与科学网博客诗词派的遭遇战》(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941 )的博文,将擅写旧体诗词的博主们罗列殆尽,很久以前和最近又参与了中国科技期刊出路的争论,觉得编辑和出版人也是科学网博客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人到底有多少?隐藏有多深?有了这个问题,我平时看博文时就多注意了些。下面这个名录是根据博主姓名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由于不少博主并不列出自己是编辑身份,所以我就根据他博文中的草灰蛇线,循迹而寻之。尽管我做了不少努力,从个人档案到博文线索,从留言板的狗皮膏药(黄庆语)到博文后面的广告式评论尽量一个都不放过,但挂一漏万、张冠李戴还是会免不了的。如有漏误,请知情者告我,以便及时加以更正。 程仲基:《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编辑 程仲基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47694 - 董洪光:高等教育出版社 FrontiersofPhysics 编辑 董洪光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115136 - 傅鹰:《药物流行病学杂志》编辑 傅鹰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107228 - 郭戈: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s 主编,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ula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s 副主编 郭戈的博客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43059 - 何学锋:《中国有色金属学报》副编审 何学锋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90441 - 胡昌杰: Wiley-Blackwell 亚太区期刊出版合作经理胡昌杰 胡昌杰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index1.aspx?userid=204729 - 科学新闻双周刊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85876 贾鹤鹏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40115 - 蒋晓晖: Chinese J Chem 资深英文编辑 蒋晓晖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54255 - 蒋新正:《中国油脂》杂志社社长兼副主编 蒋新正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2179 - 蒋永华:《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 蒋永华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39946 - 李军亮:《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编辑 李军亮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index1.aspx?userid=205245 - 李万春:《湖泊科学》编辑部主任兼副主编 李万春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40007 - 李霞:中外科技期刊管理 李霞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4600 - 李兆林:《科学通报》编辑 李兆林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37131 钱建立 :《国外电子元器件》主编 钱建立的博客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65283 任胜利:《自然科学进展》责任编辑 任胜利的博客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38899 - 沈国震: Springer《纳米研究快讯》编辑 沈国震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2409 - 宋雪:《中国科技博览》编辑 宋雪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91645 苏青:《科技导报》副主编 苏青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2247 - 王琛柱: 《昆虫知识》主编 王琛柱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39377 - 王德华:《兽类学报》主编 王德华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41757 王鸿飞:《化学物理学报》(英文版)编辑部主任 王鸿飞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176 王桂颖:《电子与信息学报》编辑部主任 、《电子科学学刊(英文版)》负责人兼英文编辑 王桂颖的博客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4957 - 王继华:《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常务副主编 王继华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105515 - 王晓峰:《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责任编辑 王晓峰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3176 王应宽: 《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 国际英文期刊《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学报》(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IJABE )执行主编 王应宽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39523 王志明: Springer 《纳米研究快讯》主编,纳米科技讲义丛书编辑 王志明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57000 武夷山:《情报学报》主编 武夷山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1557 杨春悦:《中国农民合作社》编辑 杨春悦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2340 张旻浩:《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的责任编辑 张旻浩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98685 张玉国:爱思唯尔( Elsevier )科技部中国区总裁 张玉国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3686 赵大良:西安交大期刊中心主任、编审,《西安交大学报自然版》副主编。 赵大良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71721 - 郑秀娟:《古地理学报》副主编和编辑部主任 郑秀娟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111187 - 周爱琴:《草原与草坪》副主编 周爱琴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 周爱琴 .htm - 邹晓辉:网络版学术期刊《信息学报》主编 邹晓辉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index1.aspx?userid=94143 贾鹤鹏:《科学新闻杂志》总编辑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4335 次阅读|33 个评论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八:带着偏见的观点往往脱离实际
ysxbhxf 2008-12-4 02:03
  王主编停止休博后写了博文办好科技期刊,光说不练没意思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9064   ,文中引用了曹聪研究员在我的系列博文之五下的评语空谈是没有用的!,其实曹聪研究员的原文和我的回复是这样的: 标题: 发表评论人: 曹聪 回复 空谈是没有用的!你说你能将中国期刊办好,拿出实际行动来! 博主回复:同意你的观点:空谈是没有用的!   在我看来,如果写博文的目的是要说服王主编的话,那的确是空谈,这一点我和王主编有同感:因为我说服不了何编辑,何编辑也说服不了我。,但我写博文的实际目的是要通过反驳王主编关于中国科技期刊发展问题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让科学网上的中国科技期刊编辑了解我这个同行在关心和思考什么问题,让科研人员了解中国科技期刊编辑感到困扰的又是什么问题,所以我觉得写这样一些博文还是有其价值的。这也是我继续写博文与王主编辩论的原因。   王主编在这篇博文里说:创办科技期刊,组织国际会议,再加科学博客是我的三大业余爱好,我不靠这个吃饭,随时可以放弃。如果你是有心人,就应该注意到,我关于科技期刊的博文都是Call for Action。只有空谈,看不到action的希望的时候,我自然就会放弃。这说明,就办科技期刊而言,他的理念和经历不过是个票友的理念和经历而已,他是靠科研吃饭的。但我不同,我是靠办期刊吃饭的,如何办好科技期刊对我而言是一个事业,其重要意义不亚于科研对于王主编的重要意义,因此,当编辑十几年来,我一直在研究如何在中国办好科技期刊,无论是中文版科技期刊还是英文版科技期刊。这也是我对王主编在国外的办刊理念和经历感兴趣的原因。   关于中国科技期刊的办刊现状我在系列博文里已经说得很多了,在中国工作的科研人员和编辑们应该了解我所说的是否属实。我的办刊理念在很多方面确实与王主编的不同,原因是王主编的一些办刊观念在我个人看来是很肤浅的,在很多时候,他的观点也是不正确的。例如,他认为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是科研,什么时候又给加上了办好期刊的责任?显然,他不明白科研人员、科研活动、科技论文、科技期刊和编辑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假如科研人员只做科研而不发表科技论文的话,那么科技期刊和编辑确实就与科研人员无关了,科研人员没有必要参与科技期刊出版工作。但全世界的科研人员都知道发表科技论文是科研活动中的一部分:实验做完了,数据处理好了,机理搞明白了,接下来就是写科技论文在科技期刊上发表;而发表科技论文的过程中又需要科研人员做同行评议,论文刊登出来后要被科研人员看到并产生学术影响。一句话,科技期刊是科研人员和科技期刊编辑共同工作的成果,没有科研人员的参与,科技期刊也就不成其为科技期刊,更别说什么办好科技期刊了。这样的道理王主编在办自己的期刊时是明白的,他请了很多科研人员来帮他办刊,但在其写博文提那个问题时却忘记了甚至连自己也是个办刊的科研人员。   这两天我专门去了解了一下王主编在SPRINGER旗下办的期刊NRL,看了NRL期刊网站和在JCR上的部分引用数据,他的办刊经历还只有4年时间。从2005年到2008年,他办的这份期刊在2007年共发表论文85篇,2007年统计到的总被引次数是62次,其中由2006年发表的19篇论文在2007年产生了39次被引次数加上2005年非论文被引次数2而获得IF值2.158,因2007年所发论文的被引次数21而获得II值0.247。客观地说,王主编办的这份期刊还是不错的,尽管其学术影响力还很小。但如果因为办了一份这样的期刊就觉得中国科技期刊都不行,那未免也太自以为是了。从王主编的博文从期刊影响因子到博客科学网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0485   可以看出,他对于IF和SCI都是所知不多的,认为我知道,国内的科研人员在SCI方面都是专家。,但他不知道,在中国科技期刊编辑中,有些人更是SCI方面的专家,如科学网上的博主武夷山老师和任胜利老师,他们两位关于SCI的研究论文几年前就是中国科技期刊界的高被引论文。遗憾的是,王主编办刊的成绩和他对IF及SCI的理解使得他对中国科技期刊编辑抱有了一种偏见:中国的科技出版界,根本就没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而且也不想去证明,却把责任推给了科研工作者,而要求他们的高质量稿件来掩盖自己的无能!。因为这种偏见,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办好中国高水平的期刊,关键是要提高编辑水平,在自以为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实际办刊环境的幻觉中,忽略了其他对中国科技期刊发展有着比编辑的能力更有影响力的因素。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他:带着偏见的观点往往脱离实际的原因。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6518 次阅读|6 个评论
再谈独家转让
zhaodl 2008-12-3 22:31
近来参加了几个会议,更加感觉的到独家转让合同在各家编辑部产生的纷扰。老王的电话和老毛的短信使我又一次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会出现独家转让的风潮?当然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不管怎么说都是:万方和同方两家掀起来的风浪。不管是谁挑起来的战争这个大家应该有所了解,目前两家是掐起来了,部队派出去了、战争开始了,谁都不敢怠慢,弦绷的都很紧!是否是愿意这样打下去?是的,战事如何发展,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之一。今天就有人问我:如果必须选择一家签订独家转让合同,你选择哪一家?这种假设就是认为战争一定会见个分晓。如果真的会有这样的结果,那还真的需要做出选择!可是,难道真的需要二选一吗?就没有第三种道路。我不这样认为。 首先,商家终归是商家,谁都不会跟钱过不去,不是傻瓜更不是神经病,我相信各自的目的是利益、是市场,看在钱的份上谁也不会放弃合作的机会,所以战争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提高谈判的筹码而已。 其次,就是二分天下,势均力敌,难道到就没有中间地带?目前两家都没有拒绝非独家转让,我相信也不会傻到将期刊逼到选择对方的地步也就是说,弱势的一方宁愿签订非独家合同也不会愿意将期刊推给对方。就是强势的一方提出:要签就签独家,那么结果会是如何?可能大多数会屈服,可难保不会流失一部分给自己的对手。就是面对这种强势,难道不会有几个有骨气的汉子出现?所以,两家都不会将客户逼向对方,也不会都愿意屈从。 第三,再悲观一些:两家都提出要签就签独家转让,那么我们也必须要接受吗?如果接受以后,期刊的地位还会受到应有的尊重?我想,这种情况我会选择,我谁也不选择。难道不会有与我一样的少数人?自己做网站或者是自己联合起来做,更何况一些潜在的出版集团也不是不发展数字化,利用时机发展第三家的可能性也十分大,这也给其他机构发展提供了机会。 目前我看只能是:要签就与我签,否则就谁家也不要签。所以我认为总是有第三条路可走。 独家转让为什么不好?这个问题可能不好一下回答。单纯来讲,独家代表着垄断,这是一个方面,如果控制了资源,就可以对用户的使用收取超额的费用。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中文学术信息还没有重要到让人必须订阅的地步。独家转让的直接后果或者叫严重后果是 : 两败俱伤!在中文学术信息加工和传播市场并不成熟、商家的经营力量并不强大的情况下,战争的结果只能是削弱双方的势力你控制一块、我控制哪怕一少快。这样也就给国外出版商的进入提供了有利时机,甚至会收购弱势的一方趁机进入中国市场。然后再凭借强大的资本和营销能力,消灭一时获胜的另一方,最终是中文学术信息数据处理商全军覆没!这种推测并不是凭空想象,实质上国际出版商已经在瓜分和渗透国内的学术出版市场,只不过是还是以其自身的业务为幌子罢了。从历史经验来看,历次外敌入侵成功都是国内内乱之时! 也有准备决定独家转让的编辑部担心会影响评价机构的评价,我尽管是不主张独家转让,但我也可以告诉你,肯定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评价机构又是一家具有独立利益的机构,他的取舍必须从其自身的利益出发,这一点应该是基本规律。 这场独家转让的战争,结果会如何?我预计不会有赢家:数据库的任何一方也不可能独占市场,就是我担心的交战双方合并,也会有第三方出现,今天不出现以后也会出现,否则就是垄断。如果引用反不正当竞争法那么垄断的一方也不会将自己置于这种境地。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将军可以不考虑这样的战略问题,而在幕后运筹的人物不会让事态发展到这种地步,否则 满则盈之 、物极必反。理想的状态还是恢复到开始的状态但现在有一定的难度双方已经付出的太多,想让其将到手的资源放弃谈何容易?可能之一就是第三方的壮大或开放存取的兴起。因此双方都不会是赢家!这还不算,受伤害最大的是期刊,期刊在这场战争中一部分人得到的是一年、两年的代理费,可是换来的是期刊阵营的分裂、期刊格局的变化以及声誉的损失,以及数据的残缺和贬值。 做出独家选择的难题就不存在?那也不是,但不是现在,不是在现在两家数据库之间选择,我认为将来会在期刊出版集团之间选择加入集团还是各自为战,加入此家还是彼家?如果这种出版集团的格局出现以后,数据库的选择又将出现一种新的景象!
个人分类: 出版视点|4375 次阅读|1 个评论
期刊免受版面费,稿费从优,诚挚约稿!
热度 3 ycy 2008-12-3 09:32
算是对科研人员的一个小小补贴吧! 《中国农民合作社》征稿函 《中国农民合作社》(月刊)由农业部主管,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主办,即将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2008 年起正式出版发行。预计月发行量超过 5000 册。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目前,需要尊重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大力培养农民合作意识,全面宣传合作知识。《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出版发行正当其时。 《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办刊方针是:宣传合作理念,普及合作知识,推广合作社经验,促进合作社发展。本刊注重宣传合作社的政策法规,普及合作社的基本知识,展示合作社相关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合作社发展的实践经验。 《中国农民合作社》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大板块,理论研究下设法律法规、政策选编、领导讲话、干部论坛、专家视点、理论探讨、名词文库等子栏目;实践探索下设合作人物、示范风采、组织构建、财务管理、品牌创建、环球掠影、问题咨询等栏目,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设置本期聚焦、热点探讨、信息发布等栏目。 《中国农民合作社》的读者对象是合作社成员及管理人员、政府相关部门管理干部、农村发展领域研究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以及对合作社事业感兴趣的所有读者。 欢迎研究农民合作组织、讨论合作社发展问题、介绍合作社发展经验、反映合作社风采等内容的稿件,同样欢迎其它研究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的稿件。字数 1500-6000 字为宜,欢迎电子投稿。 现邀请您为《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撰稿。《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不收取版面费,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请您不吝赐稿! 联系电话: 010-81706534 联系人:杨春悦 徐倩 电子邮箱: zgnmhzs@nygbpx.org 邮政编码: 102208 通信地址:北京回龙观霍营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中国农民合作社》编辑部 《中国农民合作社》编辑部 2008-12-2
个人分类: 社会问题|2885 次阅读|1 个评论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七:是谁在制造学术垃圾?
ysxbhxf 2008-11-29 21:58
  学者司平占发表了博文你说你想要点影响,其实Science is Biz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852  后,有不少学者以游客的身份在学者司平占的博文后写了评语,其中前8条评语是这样的: 标题: 发表评论人: youneverknow 你时时处处讲政治,那些制订规则的中国人难道不知道国内期刊是拉圾期刊,发表之后除了自引再无别人引用? 中国农大给发表CNS文章的作者发一百五十万元奖金,难道中国农大的领导是脑子进水了不成? 博主回复:意义有大小,我不赞成用垃圾来形容期刊或者人或者学校,即使真是垃圾也可以回收利用啊. 官方评价导向的确是目前中文期刊困境的重要肇因 标题: 发表评论人: youarefool 科技发表 = 国家利益? 先公开审判那些不投国内刊物的中国科研人员,然后再审判那些科研管理官员。 博主回复:不完全相等. 原因是综合的,无论什么人员都是出来混饭吃的,审判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标题: 发表评论人: 理解你 发表在国内期刊当然能给本国人民---------科技出版部门及相关利益单位---------带来实在的利益。 白花花的出版费进帐了,相关单位的效益上去了,相关人员的奖金上去了,拉圾论文出炉了。 博主回复:国内期刊出版体制有其自身的问题 标题: 发表评论人: wait 国内科技出版单位的无能,既不愿意也无能力国际化,等国家政策照顾,等科研人员的爱国热情回归,等国家科研水平提高,等待啊,等待! 看你等到什么时候? 博主回复:将军无能,累死千军 标题: 发表评论人: 无知者无畏 你去翻翻英美德诸国的科技期刊,难道它们只发表他们本国的论文吗? 博主回复:中文期刊当然欢迎全世界人民投稿! 标题: 发表评论人: friend 口口声声说为本国科研人员服务,到如今本国科研人员除了利用你来上职称结课题外再无别的用途,无人看无人引,交流的目的达不到,所以你再高声喊我为你们服务,要发扬爱国主义,不要崇洋迷外,不要做洋奴,何用之有? 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爱国主义。 刊物办不好,倒是怨这个,恨那个。 博主回复:口号太多,实干太少 标题: 发表评论人: 闭门自大自欺欺人 希望在中小学大学取消英语教学,科研人员不准用英语发表论文,不准引用外国论文,重回大清闭关锁国时代吧! 博主回复:误会,英语和开放还是必要的!但学英语的目的是学习世界上先进的东西,而不是为了方便外国人学习中国先进的东西. 标题: 发表评论人: 好好反省 Science is Biz,为什么你的中文期刊做不到Biz? 博主回复:国家办期刊的目的好象不是为了挣钱 从这8条评语来看,这些游客是不赞同学者司平占的观点的,而且他们似乎也都认为中国的科技期刊,尤其是中文科技期刊是垃圾期刊,原因是国内科技出版单位的无能或编辑的无能。我是基本而不是完全认同学者司平占的观点的,但在这里我想支持学者司平占的这个观点: 官方评价导向的确是目前中文期刊困境的重要肇因 ,因为这也是我在自己的系列博文里一直想说服科学网上的某些学者们的一个实际情况。在我看来,在当前中国 官方评价导向 的影响下,中国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学术质量不高仅仅是其不良影响的结果之一,而在中国科研人员身上发生的其他很多怪象也是其不良影响的结果。 在我的博文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六:不辩还不能明白的道理(1)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671   后面,学者刘明俊说了这样一个事实: 标题:一个事实 发表评论人: 刘明俊 回复 在一个生命科学论坛几百人做的随机调查中,在当前的学术氛围下,你认为国内文献与国外文献相比,那一个更可信? 273人说国外的可信,60人表示都值得怀疑,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相信国内的文献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期刊如何生存和发展? http://www.helixnet.cn/thread-5582-1-1.html 博主回复:呵呵,你应该明白,即使所有现在中国生命科学类期刊上的文献都是不可信的,那也不是编辑们写的论文,所有的论文作者都是在中国学生命科学或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人,而且所有的论文中至少有80%左右是经过某些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人审稿的.因此,当中国的期刊出现这样的情况时,编辑的责任自然不可推卸,但每一个中国学者也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只能靠有责任心的编辑和有良心的中国科学家共同努力解决. 我在回复他的问题后,不由得思考起这个问题背后反映的事实来:很多中国学者都认为中国科技期刊上的论文学术质量不高,而在国外也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学者们在国际期刊上的论文学术质量也不高。如果按照 youneverknow 的观点来看,国内期刊因为刊登了这样的低质量论文而成为垃圾期刊,那么那些刊登了中国学者们的低质量论文的国际期刊也可被称为垃圾期刊。如果造成国内期刊成为垃圾期刊的这些低质量论文被称为学术垃圾的话,这些学术垃圾显然不是国内期刊编辑有意拒绝发表优秀的学术论文而收集来的。 因此,我希望科学网上的学者们思考这样三个问题: 1 是谁在制造学术垃圾? 2 制造学术垃圾的行为目的是什么? 3 谁应该对学术垃圾现象负主要责任?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6391 次阅读|2 个评论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六:不辩还不能明白的道理(3)
ysxbhxf 2008-11-28 03:18
4  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界不应指责中国的科研评估体系,也不应对科研人员往国外发 SCI 论文围追堵截,而是要制订 国际化、公司化、集团化运营战略,暂先由国家扶持上路,以尽快加入国际科技出版行业的竞争之中。 这是学者刘进平在博文国际化、公司化、集团化运作是中国科技期刊崛起的不二法门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565   的主要观点。我看了这篇博文,感觉学者刘进平对中国科技期刊所处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并不了解。关于稿件质量的问题我在前面两部分已经有过说明,这里就说说期刊质量与期刊发展的问题。从编辑的角度看,期刊发展的核心表现是期刊质量的提高,其次是规模增大,再次是传播更广。如果摆脱期刊质量的提高而谈其他方面的发展,那就可以说是缘木求鱼。而学者刘进平提出的观点正是这样一个缘木求鱼的观点。在中国优秀稿件严重外流的情况下,无论是基础学科类的中文期刊英文化也好,还是所有学科的期刊全部英文化也好,这都不能改变中国科技期刊上的总体论文质量差的事实。张玉国先生说过: 在目前体制下,中国的优秀科技成果自然会走出去的,而且很积极。 那么把没什么机会发表优秀科技成果的中国期刊组合起来,进行国际化、公司化、集团化运作的结果又能是什么呢?我可以肯定的是,那决不会是什么航母,最多是条大驳船,因为上面没有优秀的科技成果。因此,中国科技期刊崛起的核心表现是期刊质量的提高,而不是国际化、公司化、集团化运作。 总而言之,中国的科技期刊问题首先是期刊论文质量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其他设想都是镜花水月。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5308 次阅读|6 个评论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六:不辩还不能明白的道理(2)
ysxbhxf 2008-11-28 02:04
2  如果中国办一本期刊,名叫zero,而且能把Nature所有的编辑都挖过来,包括学术编辑和常务编辑,那么中国的zero就是Nature量级的期刊,办好Zero不需要改变国内不公平的政策; 如果中国再办一本期刊,名叫one,而且能把Science所有的编辑都挖过来,包括学术编辑和常务编辑,那么中国的one就是Science量级的期刊,办好one也不需要改变国内不公平的政策。 上面是王主编举的假想事例和他的观点。 首先,我认为王主编的假想事例是不成立的,因为那不公平的政策产生的后果就是高质量的论文绝大部分都流向了国外,在国内几乎没有什么高质量的稿件供中国的科技期刊发表。即使是 能把Nature所有的编辑都挖过来,包括学术编辑和常务编辑 在国内办期刊,他们也只能在一大堆二流水平的论文中选择,如此以来,那个 zero 期刊怎么可能以发表二流水平的论文而成为 Nature量级的期刊 呢?难道就是因为有被挖过来的 Nature所有的编辑 在工作吗? 当然,王主编会说有被挖过来的 Nature所有的编辑 在工作时, zero 期刊就能吸引到可以在 Nature量级的期刊上发表 的稿件了。但这个观点同样是不正确的,期刊的品牌效应和其他商品或企业的品牌效应具有同样的特点:那就是有号召力的品牌效应一旦被建立起来时,只要周边环境不发生大的改变,其重要性就会超过为这个品牌工作的任何人。例如,比尔盖茨在当总裁时的微软公司和他退休后的微软公司没什么区别,如果他要再办一家与微软公司相当的企业时,那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再者,即使在国外,顶尖的科技期刊也不就是人们常说的CNS和PRL等几家期刊吗?为什么没有一大堆的ABDEFGH期刊成为顶尖的期刊呢?如果王主编的观点成立,从CNS和PRL等家期刊退休或跳槽的人们都会被其他期刊的主编请去办CNS和PRL量的期刊的,谁不想把自己的期刊办好呢?但有几个期刊做到了呢? 3  以影响因子IF来评定期刊质量是有偏颇之处,而国内有关部门与此相关的科研评估体系也有可议之处。但是,如果这就成了中国期刊编辑口里办不好期刊的不公平的政策,便就是相当可笑了。管理部门有关的与期刊IF挂钩的评估体系,应该成为编辑办好期刊提高IF的动力才对。如果你能办出高IF的期刊,在这样的评估体系下,广大的科研工作者会很配合。而中国的科技出版界,根本就没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而且也不想去证明,却把责任推给了科研工作者,而要求他们的高质量稿件来掩盖自己的无能! 上面是王主编的观点。可以看出,王主编的意思是在 不公平的政策 影响下,即使没有高质量的稿件,中国的期刊编辑也应该 能办出高IF的期刊 ,否则, 中国的科技出版界,根本就没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而且也不想去证明,却把责任推给了科研工作者,而要求他们的高质量稿件来掩盖自己的无能! 在我看来,王主编是无法理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含义的或者是不愿意去理解,而在这一点上学者刘进平显然也和王主编一样。还是请两位去看看我的系列博文或找找其他没有参与辩论的编辑交流一下,听听他们是否认为你们已经对中国的办刊环境有了最基本的客观认识吧。这样的观点实在是不值得进一步反驳了。 顺便说点题外话,我觉得王主编在说出 中国的科技出版界,根本就没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而且也不想去证明,却把责任推给了科研工作者,而要求他们的高质量稿件来掩盖自己的无能! 这样的话时,表现出了一种明显的对中国编辑的轻蔑语气,也许这和自己办刊成就不错有关。但这样的语气显然激怒了年轻的张编辑,从而引发了争吵。今年5月我在哈尔滨参加一个International Workshop时,我曾与美国华人学者C.T.Liu教授有过友好的交流,从他那里我体会到了国外期刊主编对中国编辑的尊重,当然我更是敬重他。我是怀着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王主编这样的语气的,我想,也许这也是因为王主编办期刊才两年多、本身也很年轻的缘故吧。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4992 次阅读|8 个评论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六:不辩还不能明白的道理(1)
ysxbhxf 2008-11-28 00:18
  我在和王志明主编辩论时,他写了博文办好中国高水平的期刊,关键是编辑水平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7386   ,在文中提出了一系列很尖锐的观点,指责中国科技期刊的编辑、主编和编委会的不作为,并举了这样的假想例子来支持他的观点: 如果中国办一本期刊,名叫zero,而且能把Nature所有的编辑都挖过来,包括学术编辑和常务编辑,那么中国的zero就是Nature量级的期刊,办好Zero不需要改变国内不公平的政策; 如果中国再办一本期刊,名叫one,而且能把Science所有的编辑都挖过来,包括学术编辑和常务编辑,那么中国的one就是Science量级的期刊,办好one也不需要改变国内不公平的政策。 由于我在博文答王志明主编之二:中国科技期刊界不缺设计大师的眼光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7224   已经声明我和王志明主编的辩论到此结束,所以尽管我不同意王主编的观点,也决定不再辩论了,我不想在科学网上给那些只知道看热闹而不知道思考的看客们增加茶余饭后的乐趣。学者刘进平当时就在王主编的博文后面写了这样的评语:王编辑的办好中国高水平的期刊,关键是编辑水平可能启动新一轮的抬杠. 在这期间,黄庆博士写了博文加州阳光之四十 中国期刊的编辑就是民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7712   ,对王主编的观点进行了有限的支持,黄博士说:我完全赞同王志明同学这篇文章的论点,科学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于所发表的论文,而如何吸引好的论文是由主编和期刊的历史声誉决定的,而不仅仅是IF。黄博士在回复蒋新正先生的评语时这样说: 民工的比喻就是说编辑没有起到科技期刊学术领域领导者的作用,仅仅只是一个承载物罢了。这样的态度和角色谁能指望成为国际一流期刊? 到这里我感觉到已经出国多年的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的科技期刊的真实情况非常陌生,他们只能从中国科技期刊的外在表现来推测中国科技期刊出现问题的原因,加上王主编和张编辑的辩论升级为争吵了,于是我便写了系列博文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一、二、三、四等,希望让王主编和黄庆博士这样的学者们对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有基本的了解。同时,我也决定重新与王主编展开辩论。而这时候,学者刘进平写出了博文终结与消亡是基础科学类中文期刊的唯一命运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8005  ,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将国内自然科学中文期刊分为基础科学类、应用科学类和工程技术类的话,那么基础科学类中文期刊的唯一命运就是终结与消亡,全部采用英文发表与出版才是唯一出路。在我写博文反驳后,学者刘进平又写了博文国际化、公司化、集团化运作是中国科技期刊崛起的不二法门,并在文中这样写道: 我虽然不同意王志明博客《办好中国高水平的期刊,关键是编辑水平》(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7386 )里的主要观点,但却同意他对 中国科技出版界的指责 在科学网上,中国科技出版界的人士们一再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由,把中国期刊质量差的责任推给了广大的科研工作者。这些人也进一步抱怨中国的科研评估体系,把高质量的稿源推给了国外期刊。中国科技出版的有关管理部门,也开始要求国内的科研工作者支持国内期刊。好像期刊质量真成了科研工作者的问题 。 因此,我现在正好有机会将王主编和学者刘进平的一些观点在同一篇博文里进行分析和反驳。感谢各位看完上面一大堆对于辩论背景的交代,下面就是我对王、刘二位部分观点的辩驳,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不欢迎漫骂和人身攻击,谢谢配合。 1 办好中国高水平的期刊,关键是编辑水平的问题所在 无论在哪里办科技期刊,其影响因素有这样一些:政策环境、投稿选择环境、稿件来源和稿件质量、主编和编委会的作用、编辑部和编辑的工作、审稿人的作用、办刊经费、场地等工作条件、发行方式和渠道。要比较两家期刊办得好不好,应该在上述因素对期刊的影响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开展比较才能得到合理的结果。 王主编在国外办刊时,根据王主编的描述,稿件来源和稿件质量、主编和编委会的作用、编辑部编辑的工作、办刊经费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当他把自己的期刊卖给Sringer后,办好期刊要面临的因素实际上只有:稿件来源和稿件质量、主编和编委会的作用,于是他认为:我做NRL的主编,我就是这么个水平。这就是 为什么NRL到现在还没有Harvard和MIT的投稿,因为这些单位的稿子质量太高了,都流到高IF的Nature,Science,和Nano Letters去了 。由于他把主编和编委会与编辑部编辑看成是一种身份:编辑,因而得出了编辑水平不行,当然就没有好稿源的结论,将这个结论用来指出中国科技期刊办好的途径时,自然就是:办好中国高水平的期刊,关键是要提高编辑水平。显然,这是王主编想当然的结论,因为他并不了解中国的科技期刊所面临的问题在哪里。 我所服务的期刊在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影响是第一位的,可以说是中国最好的中文科技期刊之一,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公平的投稿选择环境、稿件来源和稿件质量、主编和编委会的作用、编辑部和编辑的工作、审稿人的作用、发行方式和渠道。其中我们难以改变的因素是:政策环境、公平的投稿选择环境、稿件来源和稿件质量、审稿人的作用。其他因素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但对这四个因素我们却只能望而兴叹。因为政策环境过分重视国外SCI期刊的导向决定了不公平的投稿选择环境,不公平的投稿选择环境直接影响了中国科技期刊的稿件来源少和稿件质量差,再加上相当多的中国审镐人中没有像为国外期刊审稿那样为中国期刊尽心审稿,结果是:我们的期刊可以说是中国最好的中文科技期刊之一,但上面发表的论文的水平与中国相关专业产出的论文的最高水平相比,大部分论文是二流水平或以下,也许有个别的是一流水平。 由此可见,当王主编为 还没有Harvard和MIT的投稿 发愁时,我们在为还没有能在NRL发表的论文发愁。这并不是说我们把能在NRL发表的论文退掉了,而是几乎就没有这样的稿件投给我们。即使是我们的英文版期刊的稿件质量也是如此,虽然它早就是SCI和EI收录的期刊。 这就是我反对王主编办好中国高水平的期刊,关键是编辑水平的理由,我并不是说编辑水平不需要提高,而是说目前办好中国高水平的期刊,最关键的是要有高质量的稿件投给中国的科技期刊;而中国科研人员不把好稿件投给中国科技期刊最主要的原因是政策环境过分重视国外SCI期刊的导向。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5926 次阅读|5 个评论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二:中国科技期刊的几个特点
ysxbhxf 2008-11-22 20:12
在海外的华人学者中,有很多人并不了解中国科技期刊的总体现状,即使是接触过中国科技期刊的某些人也只是略知一二.当大家真正讨论起中国科技期刊的话题时,海外的学者常常感到中国的科技期刊编辑的观点不可理解,为什么他们的办刊观念与海外的办刊观念不一样.在这里,我想用简单的语言介绍在中国大陆科技期刊的几个特点. 1 目前中国的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 绝大部分都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而是在带有强烈行政性质和计划经济色彩体制管理下的产物.虽然它们也像国外的科技期刊一样是发表科研论文的载体,但其创办的目的和手段都是非赢利性的.每个期刊都有主管部门,主办部门以及具体的承办部门,期刊编辑部一般都是没有独立自主权的辅助性机构. 2 大部分期刊的主编是不参与具体的编辑部的日常工作的,聚集着很多院士级和教授级的编委会委员也是大部分不会参与期刊稿件的处理工作的.编辑部的具体工作负责人一般是常务副主编或编辑部主任,责任编辑和编辑才是从事稿件的处理,编辑加工,校对出版等工作的主要人员.常务副主编或编辑部主任的工作内容一般分为两个部分: 编辑部的日常行政事物管理和期刊的学术发展管理,后者类似于国外期刊的主编工作,但权力要小得多,同时他们还兼做类似国外期刊的学术编辑的工作.责任编辑和编辑的工作内容大部分与国外期刊的常规编辑相似,但还要包括校对甚至稿件的排版工作,只有少量的责任编辑和编辑也会做部分学术编辑的工作. 3 大部分科技期刊的人事,经费和财务的管理权都在承办单位手里,科技期刊主要是学术期刊一般没有或被要求盈利.期刊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方向在宏观上强烈受到承办单位领导决策层的制约,在微观上强烈受到常务副主编或编辑部主任的办刊观念的影响.责任编辑和编辑只是在上述条件影响下的执行者,对于期刊的办好办坏只有很有限的影响,但大部分具体的编辑出版工作是由他们完成的. 4 在大部分科研单位的管理体系中,科技期刊编辑部的人员属于辅助人员系列,与档案管理人员和图书管理人员属于同类.他们并没有被看成是科研人员,他们的工作也被划分在科研工作的范围之外.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6110 次阅读|4 个评论
致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之一:关于辩论不得不说的话
ysxbhxf 2008-11-22 01:58
前几天,由我和王志明主编就中国科技期刊问题开展的辩论,最终演变成为一场以王主编因为与张编辑的激辩而休博为结局的骂场,对此我深感遗憾。我原以为,来科学网开博的,至少是应该有点素质的学者,无论如何骂人是不对的。在我看来,辩论就是几个朋友在一起玩的智力游戏,如玩扑克一样,大家坐在一起就应该有个玩游戏的底线:尊重对手,就事论事,见招拆招,认赌服输。我在与王主编辩论的博文中就声明过,我和他的辩论已经结束了。但王主编和张编辑的辩论却在以更激烈的方式进行,我作为已经退出辩论的一方成为了旁观者。我在与张编辑聊天时也劝他冷静点,但事情的发展还是超出了我的意料,王张两位在辩论中的态度和观点都越来越失去理性,最终出现了我不希望看到的一幕。因此,我对王主编被骂深表同情。 由于王主编在最近的几篇博文里有提到我,而我又不认同他在那里提出的观点,因此,我决定与王主编重新展开辩论,一来避免科学网上关心中国科技期刊的学者们因为他的观点而对中国科技期刊编辑产生误会,二来也想以辩论的方式考查我自己的办刊理念是否正确。我的辩论原则就是:尊重对手,就事论事,见招拆招,认赌服输。王主编,请准备接招吧,不然我就唱独角戏了。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4867 次阅读|1 个评论
加州阳光之四十 中国期刊的编辑就是民工
siccashq 2008-11-21 09:27
王志明同学在科学网上和人掐架,把我也牵扯进去了,因为我在他的博文 办好中国高水平的期刊,关键是编辑水平 中留言说: 标题: 发表评论人: siccashq 王兄终于点头承认期刊还是要靠人的声誉这些软实力了吧,这正如国内的大楼,即便是修的再好看,里面没内涵还是没人去;一篇文章里面图画的再花哨,没有科学内涵,就很难有人记住去引用;一本期刊,铜版纸印刷的分辨率越高,也抵不过一篇名家短文的号召力。 你又要说中国肯送版面费,又抱怨编辑水平低,似乎就最后的这一通牢骚说道点之上了。 博主回复:在国外办刊,都是在围绕着钱打转,找钱办刊,收钱维持,赚钱发展。我也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把NRL交给了Springer。所以,刚到科学网,开博就谈钱也是很自然的。后来才意识到,在中国办刊,钱居然不是问题,哪还办不好期刊,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先扯句题外话,早先建议科学网要注意尊重评论者的工作,如果想引用某位评委的评论,怎么也得给这个评论编个号吧) 我完全赞同王志明同学这篇文章的论点,科学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于所发表的论文,而如何吸引好的论文是由主编和期刊的历史声誉决定的,而不仅仅是IF。王兄早先对中国发展OA很乐观,因为中国物质条件和制度条件都在,所要做的仅仅是提高一点版面费和开放一下资源,是不是能够完全开放必须把万方和知网收购下来。这个办刊的假设在技术上完全没有困难,但是王兄口口声声要说办出优秀的国际期刊却存在大问题。王兄以为轻轻摁一下OA这个模式杠杆就能把ACS,AAAA,Wiley等大出版机构翘翻了过去,结果发现即便让科技工作者完全了解了开放存取的好处,也不可能把顶尖研究小组的文章引过来,别的期刊就不说了,援引王兄评论自己所主编NRL的体会: 为什么NRL到现在还没有Harvard和MIT的投稿,因为这些单位的稿子质量太高了,都流到高IF的Nature,Science,和Nano Letters去了,让我们的影响因子只能到2.为什么世界的科研工作者就是追求这些东西,而不是实实在在的追求一下他们自己研究的东西,做研究就是做研究,为什么要发高影响力的期刊啊! 这是不是很有'世界特色'啊! 王兄问了三个为什么,终于问出了答案,就是主编的问题。科学出版物应该由科学大家来担纲,说实在话,这些专业期刊就是一些专业爱好者的博客网。wiley出版社为啥喜欢找诺贝尔奖获得者做顾问?就是要找旗手。ACS为啥出的新期刊都先重点推出主编(如NANO ACS和ACS APPL. MATER.),就是要依赖主编的号召力。国内期刊编委会也有一大群的院士,但是院士并不真正参与到期刊的运作中来。 其实王兄也不用妄自菲薄,中国搞OA有希望成功的还是有候选者,如清华大学和springer合作办的NANO RESEARCH。这个期刊有一个编辑团队,都是华人中有名的科学家,如戴宏杰,彭晓刚,李亚东,薛其坤等。前几天收到该期刊的一封通信,广告通知下一期的文章目录,都是OA期刊,为啥别人就能约到一些优秀研究小组的工作报告?这不都是靠主编的专业影响力?所以说,国内的编辑们也不必拿主义来反驳自己实力如何,承认这个事实是必然的。依靠几个老院士是不管用的,要依赖年轻一线的科学工作者才是出路。 ----------------- The 5th issue of Nano Research (by Tsinghua/Springer) is now online. Please see http://www.thenanoresearch.com /. The journal is published monthly, and will be open-access in 2008 and 2009. Please see the following list of the latest issue (listed by corresponding authors): - Stephan Roche (Institute for Nanoscienc and Cryogenics, France): Review of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graphene-based low dimensional materials -Jing Guo (University of Florida, USA): Edge effects in graphene nanoribbon transistor -Yadong Li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Monodisperse Se colloid spheres and nanowires -James M. Tour (Rice University, USA): Nanotrains built with bipyridones - Mauricio Terrones (IPICYT, Mexico): Magnetic ZnO nanoribbons and clusters - James Hone Colin Nuckolls (Columbia University, USA): Serpentine carbon nanotubes - Chuanhong Jin Kazu Suenaga(National Institute of AIST, Japan): Evidence of Lip-lip interaction in mutl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Please see http://www.thenanoresearch.com/ to read these papers. Welcome to Nano Res for rapid publication of your exciting results. Please note that we encourage submission of 'hot articles' that can be reviewed in ~ 2 weeks. Please do include reasons that your submission should belong to this category in your cover letter. If you don't want to receive any more information related to Nano Research, please reply to this message and put unsubscribe in the subject line. Kind regards, Hongjie Dai Xiaogang Peng Yadong Li Qikun Xue Editors of Nano Research ---------------------------------------- 王兄也不必休博,休息倒可以。
个人分类: 加州阳光|6143 次阅读|13 个评论
我赞同这样的观点: 我们需要的是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案,而不是互相指责
ysxbhxf 2008-11-20 20:43
这是游客log在王主编的博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7606 )上的评语,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因此转录于此,以便保存下来. 发表评论人: log 中国期刊的编辑、理事中做得很糟糕的人的确不少(比例可能不太低,以我的个人感受来说),但也有许多勤恳、上进的。从张旻浩的个人说明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魂。这是华厦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和他的许多文字来看,我相信张旻浩先生是一个真诚的、正直的、愿意为中国期刊发展全力奋斗的人。但是张旻浩先生在有些用词上的确让人感觉有些偏激和激烈了一些,也许是爱之深恨之切的缘故吧。 海归和未归的海外华人学者中,的确有不少空谈爱国却毫无行动,甚至经常做出祸害祖国的事的人,这个也是事实吧?当然,我相信绝大多数海归和未归的华人学者的确是热爱祖国真心想帮助祖国发展的。 因此,我的观点是,大家应该少一些武断地划分立场、派别的做法,而应具体地去看待每一个问题,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而不是几句话不合就分门分派地进行武断的互相批评。实事求是地说,每次看到这种互相的攻击,我都很心痛,也很心急。 然而,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的确有不少海归和华人学者都是在尚未充分了解国内情况的条件下,就武断地下结论说,根源在哪,是谁谁的责任,似乎自己就能高国内人一等,自己有比国内人锐利的多的洞察力,在没有充分了解国内情况的条件下就能准确地找到根源,在并未能真正体会国内人的处境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贬低国内人;同样类似的,有不少国内的人,在说到国内问题的时候,首先不是寻找自己或自己同行们的问题,而是首先去找别人的理由而把自己的责任撇清,似乎自己没问题自己的同行也一定不会有问题,或者说,似乎如果承认了自己的同行有问题自己也就有一定问题一样。总是不能以一种开放的和冷静的心智来分析问题。 就中国的期刊发展来说,我认为二位先生的观点都有许多很有道理和洞见的地方,也让我受教颇多,我认为二位的观点在许多地方都应该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互斥的关系,但愿二位(或者说两派)能够冷静下来平和、包容地分析这些问题。 以上浅见,请大家指正。 标题:我们需要的是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案,而不是互相指责(2) 发表评论人: log 最后说一点我的个人浅见:我认为导致中国学术期刊发展困境的因素是互相嵌套的,互相牵制,互为因果,形成了恶性循环。首先是国内的学术评价体系失效,只好求助于抽象的数字如论文数量等,纯粹用数字来管理学术界。随着数量要求的全面铺开,甚至连硕士也必须要发表文章,因此国内的期刊容量很快达到上限。与此并行的是,由于国内期刊水平原本不高,学术界的整体学术水平也不高,因此对于高端人才来说,文章发表的要求很快就上升到要求用外文文章来衡量。在论文发表需求高涨和以外文来衡量高端人才的双重作用下,必然出现这样一个结果:差的文章留国内了,好的文章都出国了,从而致国内期刊质量的进一步下滑。此外,加上中国学术界的许多不良风气、中国人的某些不良习惯(比如原则性差、胡评乱评、关系网等),因此经常出现劣币驱良币、窝内斗、占山为王等现象,导致中国国内期刊的质量进一步下滑。很显然,在这一系列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逻辑关系是网络状的,在这个逻辑网中,任何一方面都是有责任的。 首先的责任是管理导向的责任,为什么要所有的研究生都必须发表文章才能毕业而不是以其学位论文本身的质量为主?为什么评职称必须要多少多少篇文章以上才可,而不是只看其少数几篇代表作即可?为什么学者们普遍要急于提职称和学历,不尽快提职称和学历的话简直就活不下去?为什么我们的项目结题往往只能以文章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而不是项目研究内容本身的质量来衡量? 其次的责任是期刊管理者和编辑们的责任。有多少人做了潜规则的事情?有多少人是对得起自己的本职工作的?有多少人是坚持原则的? 最后是全体科研人员的责任,尤其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的责任。为什么请你评论文、评项目的时候,不能公正地、坦诚地给出你的评价意见?为什么对于你并不太懂的东西也敢瞎评?为什么你不能为国内的期刊审稿多花一些时间?你为什么就不能把好的文章发在国内发在国外给你带来的那点收益你就如此在意么?为什么你会天天飞在天上搞科研?等等等等。 以上浅见,请大家指正。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3862 次阅读|4 个评论
答王志明主编之二:中国科技期刊界不缺“设计大师的眼光”
ysxbhxf 2008-11-18 02:54
4 在我的博文中,我举了个例子,原文是这样的:一个中国老板出钱请某个建筑设计师为自己设计房子,但那设计师却把做出来的最好的设计方案送给了一个洋人老板,留给中国老板的只是个不入流的设计方案,而且中国老板要看到那个最好的设计方案还得向那洋人老板付钱。那么,中国老板应该如何想呢?在博文的最后我是这样说的:第六,忘了交待一下,在我举的例子里,科技期刊编辑相当于中国老板请来的民工,呵呵,不是饭店跑堂的小二。   显然,我的意思是指科技期刊编辑相当于中国老板请来的民工而不是真的现实中的民工,因为这样的比喻关系只是在例子中才成立的。但在王主编的博文里却这样说道:在何编辑的这个比喻里,这个吃中国的而敬奉洋人的设计师应该是指中国的科研人员。而中国的科技编辑们在哪里呢?何编辑又一次把科技编辑们放在民工的层次上,连设计的技能都不需要,只是执行者。我们中国科研人员会放心把自己的高质量的稿件放到民工的手里吗?王主编把我说的只有在举例中才成立的科技期刊编辑相当于中国老板请来的民工的关系变成了又一次把科技编辑们放在民工的层次上,连设计的技能都不需要,只是执行者的关系,于是便顺水推舟地得到了这样的诘问:我们中国科研人员会放心把自己的高质量的稿件放到民工的手里吗?   在这里,王主编很明显地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偷换概念,如果把被换掉的概念还原的话,他的诘问应该是这样的:我们中国建筑设计师会放心把自己的高质量的设计方案放到民工的手里吗?或者是:我们中国科研人员会放心把自己的高质量的稿件放到科技期刊编辑的手里吗?呵呵,前一个问题的答案然是十分明了的,后一个问题无论答案肯定与否,倒是很值得中国的科研人员和科技期刊编辑思考的问题。另外,我在那篇博文里仅仅只在相当于后面提过一次民工这个词,而王主编在他的博文里前后提到过三次,并说我又一次提过民工这个词,显然这也是不符事实的。 5 在王主编博文的最后两段说这样一句话:中国科技出版界要有设计大师的眼光才行。并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国内的科技出版界就总要想着中国科研人员应该对期刊怎样怎样,期刊对中国的科研人员应该怎样怎样呢?这样的胸襟,怎么可能办出高水平的国际科技期刊呢?我想这反映了他对中国科技期刊界的不了解,无论他说的设计大师是指科研人员、著名的科研学者,还是指胸怀天下的主编或编辑时,我都可以说:这样的设计大师的眼光在中国科技出版界过去就有,现在也不缺。最后回应他的两个问题:第一个,因为目前中国科技期刊在国内不公平的政策导向出现了高质量稿源危机,所以我们要想着拿中国的经费做研究的中国科研人员应该公平地对待中国的科技期刊;因为中国的科技期刊发展得还不够好,所以科技期刊应该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周到、快捷和广泛的论文发表服务,通过吸引科研人员的优质论文来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第二个,中国的科技期刊界不存在什么胸襟大小的问题,只要能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国的科技期刊界就可能办出高水平的科技期刊! 6 我和王志明主编的辩论到此结束,如果有语言冒犯的地方,还请王主编海量,我以前也说过,现在还想再说一次:我们只进行友好的争论,就事论事,观点交流,我很想也很愿意和王主编成为朋友。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5351 次阅读|2 个评论
答王志明主编之一:中国科技期刊界不缺“设计大师的眼光”
ysxbhxf 2008-11-17 22:50
  这几天与王主编在几个观点上进行了友好的辩论,感觉上有点疲倦,因为他在辩论时常常在逻辑上露出了很多破绽,不去点明吧好象我理输了,去点明吧又怕伤了和气,让我左右为难。王主编在海外做主编的经历和见识,我是很想了解和学习的,他关于办科技期刊以及OA出海的观点我也是很认同的,只是他关于中国科技期刊方面的观点有时会让我产生隔靴搔痒的感觉,但我也能理解:在美国的办刊环境远比在中国的办刊环境要简单、有利,没有在中国办过科技期刊的人,有时真的无法体会到科技期刊编辑的苦恼。这一点王主编可与爱思唯尔的张玉国先生交流交流,他算是个过来人。说几句闲话后,下面就言归正题了。我就王主编的博文:答何学锋张旻浩编辑:中国科技出版界要有设计大师的眼光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7077 进行答辩。 1 我在关于办高水平科技期刊是为了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之辩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47013  一文中是这样说的:如果您真的在中国国内搞科研或办期刊时,你会发现期刊编辑们还没有什么资格对科研人员有扰民之举,但王主编却在前面加了我在后面说的话的一部分科技期刊编辑相当于中国老板请来的民工做主语,如此之辩已有断章取义之嫌了,但即使这样,他依然没有证明期刊编辑们有资格对科研人员有扰民之举。于是他这样说道:而实际情况是,中国科技出版界作为一种整体,是有力量对中国科研人员限行的,而且正如何张两编辑希望的那样,科技出版界已经开始对中国科研人员限行。譬如,要求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必须在国内两刊上发表论文。事实上,要求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必须在国内两刊上发表论文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发出的要求,并不能代表中国的科技出版界。这个要求甚至在中科院内对非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都没有约束力,更何况其具体内容仅为自从两刊放在学部平台上以来,中科院学部为两刊的突围提供了政策与学术上的支持。在政策上,学部下发正式文件,要求每一位新当选的院士,有义务为两刊撰写至少一篇优秀学术论文,就这样的要求也能让王主编推理出科技出版界已经开始对中国科研人员限行的结论来,我只能佩服王主编的联想能力了。期刊编辑们到底有没有资格对科研人员有扰民之举,还是让旁人来评判好了。 2 我的确说过:如果中国科研人员目前在国外期刊所发表的英文论文的一半是在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上发出的话,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就会是高水平的国际科技期刊!但后面还有一句话:如果要什么评价体系评价的话,只要SCI收录全部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就行了。我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也可让旁人来评判,但王主编说我这句话实在是错到家了!何编辑是作编辑的不尊重作编辑的贡献!这让我感到很奇怪了:其一,我说的这句话如果真成为事实的话,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就怎么不会是高水平的国际科技期刊呢?难道中国作者目前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都是没人引用的垃圾论文?难道国外期刊编辑的选稿水平还不如国内期刊编辑的高?因为国内的期刊编辑都知道那些论文都是优秀的稿件!其二,我说的这句话如果真成为事实的话,我怎么就是作编辑的不尊重作编辑的贡献?如果有这么多的优秀稿件在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时,难道我就不知道每一篇论文都会凝聚着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编辑的心血?我可不接受这样莫须有的指责! 3 王主编接着说:何编辑真以为把中国科研人员在Nature,Science和PRL上发的文章留下,中国就有了自己的Nature,Science和PRL了吗?那当科技编辑也太简单了!这样的话,请各位编辑就不要再抱怨自己的待遇低了,我们就真请民工来当编辑就行了。这样由中国人奉献出来的期刊,恐怕是连SCI都不会收录。我很感谢王主编在写这段话的第一句时用了个问号,不然我就要怀疑王主编是否在故意诋毁我的智商了。首先,我当然知道没有中国科研人员的论文时,Nature,Science和PRL依然是Nature,Science和PRL,中国并不会因此而拥有Nature,Science和PRL,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Nature,Science和PRL的学术光环里,也有中国科研人员的优秀论文在发出耀眼的光芒!其次,如果中国科研人员在Nature,Science和PRL上发的文章都能发在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上,那么这些中国的英文期刊编辑也太不简单了,因为他们的眼光和Nature,Science和PRL的编辑的眼光一样精准。如果有这样水平的编辑还在享受如张编辑何编辑目前这样的待遇时,谁反对他们抱怨自己的待遇低了谁就真是缺德了。第三,如果真有那些个民工能把中国科研人员在Nature,Science和PRL上发的文章留下而发表在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上的话,这些民工到Nature,Science和PRL的编辑部去参观时肯定会受到那里的编辑们的尊重的,虽然,这些民工在王主编眼里显然是太简单了!。第四,在王主编看来,如果真有那些个民工能把中国科研人员在Nature,Science和PRL上发的文章留下而发表在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上时,这样由中国人奉献出来的期刊,恐怕是连SCI都不会收录。我想如果王主编的观点是正确的话,那么显然目前SCI的选刊人员真是瞎眼了:因为实际上中国科研人员在Nature,Science和PRL上发的文章依然在Nature,Science和PRL上,而SCI却在近20年左右收录了数十种中国的英文科技期刊!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观点辨析|525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科技期刊界的“潜意识”之三:编辑之卑
热度 1 ysxbhxf 2008-11-15 16:58
在我投身到编辑行业之前和之后,二十几年来不断听到或看到业内外人士在说编辑工作的性质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言之意下,做编辑是天生要为他人无私奉献的,地位是卑微的,待遇是低下的,应该默默无闻地干一辈子,不要奢求什么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回报,更不用说什么事业上的发展了。这样的观念渗透到了国内各方面的人们心中,并在各个时期和领域形成了方针、政策、制度和操作上的有意无意的轻视编辑行业的潜意识。本人认为,抛开其他方面的因素不说,单单这种潜意识对中国科技期刊界造成的危害是十分深远的,就像一个地区的水、土壤和空气存在了严重的隐形污染一样,无论在那个地区生活的人们怎么锻炼,身体总是健康不起来或无法强壮起来一样。尽管近十几年来,已经有许多高层人士和广大编辑在呼吁改善科技期刊在科研活动中的地位以及与此相关的编辑职称、报酬、荣誉和发展问题,但科技期刊及其编辑的生存环境并无大的实质性改观。如此以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期刊业便出现了许多与市场经济社会不相应的问题,而国内科研管理、人事和教育等有关部门制定的媚外制度和规定的导向,更加恶化了中国科技期刊的生存环境,使得编辑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条件下不得不以各种正常或不正常的方式求得自身生存环境的改善,也同时使得其他方面引发的种种不良影响在科技期刊界不可避免地体现出来,并由此成为众矢之的。我很疑惑的是:为什么在中国的科技期刊编辑大多只能做个没什么出息的小裁缝而在外国的科技期刊编辑却可以成为风光无限的时装设计师?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5750 次阅读|5 个评论
深情的博友
jxz1963 2008-11-12 23:40
出差的日子是愉快的,不光在北京拜了佛,参观了朝思暮想的鸟巢和水立方,乘坐了城际高铁,漫步在津门的大街小巷,品偿着美味的狗不理包子,约会着久未谋面的男女朋友,还稀里糊涂的过了一个记者节和光棍节。这不,今晚又如约见到了科学网上那个牛编辑任胜利博士和王应宽博士。 昨天上午,任博就打我手机,说他从厦门回来了,可以约个时间会会面,可由于我一直在开会讨论那个规划的部分内容,因而一直拖到今天才见到了任博,更巧的是,王应宽博士今天中午也回京了,正好一起见个面。 想着即将同时和两个博士编辑见面,心里的压力聚然增大,对于高学历和大学问的人,我从来都是有些惧怕的,总感到心里的压力太大。虽说在陕西期间也经常与全国的博士们打交道,但想起了是博士编辑,心里总是有些发怵。还好,两位博士编辑并没有一点架子,这让我悬着的心慢慢放下来了。 任博首先来到我的住处,他朴素的外表及和蔼的言谈,加之长期在基金委工作,言谈中充满着正直、科学及合理的理念。仅就这一点,就给人一种与人为善的和谐感来。 王博是陕西汉中人,在他的言谈举至中都有一些陕西的味道,这让人感到了老乡的亲近,特别是王博所办的期刊,更是与我们这个行业息息相关,单从这一点讲,就多少有了一点私心杂念。 这几天朋友的频频造访,着实让这个小小的宾馆服务员有些纳闷:先生,有一位V朋友找您,您见不见!我当即说:见。急忙出门相迎,来的都是客,何况还都是一些久未谋面的朋友和博友、网友。 这次和任博王博会面的同时,还有我在西安时的一位老同事,她调北京后,每次到京她都要到宾馆和我聊一会儿,在西安都是临居了,几年不见,除了相互关心的话语就是说不完的北京西安情况对比了。 如果说几个男人在一起谈些博友和网友的事,似乎有些干吧吧的,但加上一位女士,那话题可就广泛了许多,不论是编辑的话题,学界的话题,还是诸如食品安全、科博文脉,男士说上三句加上女士的一句,就会构成一句俗人成语。 为啥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可能就是基于这样一个道理吧。 说起现在科技期刊编辑界的一些情况,诸如期刊影响因子、文献计量统计等情况任博是如数家珍;王博则更注重科技期刊的编辑工程,特别是SCI、EI等方面的话题,更能激起编辑人的激情。 由于两位博友都是开着车子来的,白酒是没办法喝了,他们两位只能喝些无醇的,我和老同事喝点有醇的,边喝边聊,边聊边喝,话语无拘无束,话题随时可以纠偏,更可以大幅跳动,只要是关心的都可以聊得很深入。 在和两位博友交谈时,不得不说到刘玉平先生,谈到了他的诗,他的字,还有他的人。上次与祖兄杨玲夫妇聊天时,也谈到了刘玉平先生,这个科学网上的活宝,一会儿诗句满篇,一会儿宝石成堆,一会儿又是人在旅途。科博有玉平真是一大幸呀! 在北京能两次和博友相聚,是我没有想到的,这不仅是因为我的行程一改再改,更重要的,这是我与科学网博友的一种缘份,不知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和到位呢? 祝科学网越办越红火,是科学网给我搭建了认识这么多朋友的一个平台。 祝科学网上的博友、网友们心想事成,早日成为科学界的参天大树!
个人分类: 趣味人生|3272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本博客网页编辑过程中的"撤消",是存在BUG吗?
entropy 2008-11-5 11:47
一直博客的编辑窗口中遇到这个问题: 按Ctrl+Z,撤消的不是一步,而是几步,尤其是在编辑从其它的网页上复制的文本时,出现的情况更多 。 以前用酷极五笔时遇到,以为是酷极的回删功能做的不好。 今天用的是极点,也发现这个问题,才想起可能是网页编辑器本身的问题。 请网站维护人员试试吧。 也可能是我的操作的问题。
222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技期刊界的“潜意识”之一:无米之难
ysxbhxf 2008-11-2 13:30
做科技期刊编辑十多年了,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十几年来,眼看着中国的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一直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挣扎、奋斗和叹息。凡是能考虑全面一点的、眼光开阔一点的和思想深刻一点的人都能看到,整个中国的科研学术环境是不利于国内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的。尽管有关部门如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中科院等都在为改善和促进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而进行了实质性的投入和支持。但另一些部门的政策导向却与这些部门努力的方向正相反,SCI论文在评价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本身的业绩和能力时,在科研项目评审、结题时,在科研人员提职称、博士和硕士毕业答辩时,总是要比国内非SCI论文更顶用,更吃香,甚至在所谓的三巨头上发表了论文还可获得数以万计的奖金。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国内作者的高水平论文大多流往国外发表,这样的现象已经持续了近20年了,到目前为止,更是愈演愈烈,决无减缓的迹象。国内的学术期刊编辑在经历了努力、奋斗、建议和反映之后,对此只能望而兴叹。期刊管理部门也一直敦促编辑们要办好科技期刊,要创一流,办精品,但最后得到的结果不过是些精致的窝窝头,哪里会有什么满汉全席呢?没有好稿源却要办出好期刊来,谁能说不难?!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5608 次阅读|4 个评论
科技期刊编辑的开博短语
ysxbhxf 2008-10-30 23:50
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已经十几年了,可以说是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科技期刊出版事业。回想以往的工作历程,酸甜苦辣,滋味齐全。有人说编辑工作的性质是为他人做嫁衣,但我的体会是选育良才,成人之美。因此,我喜欢科技期刊编辑这份工作,它不仅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事业。很高兴能在科学网建立自己的博客,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朋友,他们有的是我的同行,有的是科技领域的学者,我希望能和大家在这里进行友好和深入的交流。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3970 次阅读|1 个评论
如何处理有“大专家”署名的稿件?
wangyk 2008-10-29 14:06
如何处理有大专家署名的稿件? 做编辑很苦很累,对人员素质要求高,高标准,严要求,却是付出多,回报少,收入低,还得经常接受作者的电话骚扰(下班时间甚至深夜或凌晨常有来电)、质询、抱怨、埋汰、甚至指责和情绪宣泄。特别是大专家和女博士的稿件,退稿时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否则当来电质问时会难以应对! 被学界捧为大专家后也无形中赋予一些学霸的威风。必须承认,绝大多数专家是名符其实的、和蔼谦逊的、珍惜荣誉的、有大家风范的。但仍有一些大专家不注意细节,或其名头被他人分享或利用,出现一些与专家身份不符的现象,例如,有些带有专家署名的垃圾文章就与其专家身份很不相称。那么,我们作编辑的,应如何处理有大专家署名的稿件呢?愚以为,我们做编辑的应坚持实事求是,以质论稿,不管作者是谁。许多文章挂着大专家的名,实则是其学生、助手、同事、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朋友写的文章,未经专家亲自审阅把关甚至都没看一眼就投到各学刊编辑部了。不管原因何在,专家大多是同意署名的,但也有专家不知情被别人单方面挂名的。因为有的期刊不看僧面看佛面,对有大专家挂名的文章网开一面,走绿色通道给快速发表了。于是,一些脑子活的人觉得此法儿好使,就专用此法,写什么文章都找个大专家搭车署名,受到不少礼遇。如此这般的专家署名更应引起编辑的重视。 Publish or Punish? 发表犹如双刃剑,既可以带来学术声誉,也会招致惩罚。 因为发表了不完善、不成熟、甚至错误或伪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发表了存在学术道德问题(如抄袭、剽窃)的文章,将受到学界同行的指责和唾弃,受到科学道德的谴责,经济处罚,甚至被追究法律责任。一旦发生此类事情,专家的名头越大,受到的惩罚越重,损失越大。 被学界尊为专家不易。笔者建言, 请专家自重,珍惜荣誉,做专家该做的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专家的稿被拒也很正常,不必生气,不必震怒,不必咆哮,应学会像常人一样冷静面对,坦然接受。专家只是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比别人知道的多一些,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就不再是专家了。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对做专家很重要。论文搭车署名更应慎重,否则,即使论文发表了也会留下后患。作为编辑,也应该正确对待,慎重处理专家的稿件,维护专家的尊严和荣誉。不迷信专家的光环,以论文质量和学术道德作为标准,让名符其实的专家的高水平文章为期刊增光添彩,让假借专家之名的垃圾文章见鬼去吧! 阿 宽 随笔 2008-10-29
个人分类: 编辑视点|5837 次阅读|6 个评论
祝贺《西北大学学报》创刊95周年
jxz1963 2008-9-16 13:34
今天是《西北大学学报》创刊95周年的纪念日,早在一个多月前《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姚远编审就给我发了邀请函,请我在今天上午九时出席纪念活动,我也一心想着要参加这样的活动,无奈我另有重要的事情走不开,实属遗憾! 《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就设在我们西安,我于1988年开始与《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的张素敏老师认识,后又与现任主任姚远编审因参加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而相识,并且成为好朋友,用姚远编审的口头语来说,我们都是兄弟了! 《西北大学学报》的前身《学丛》不仅反映了《西北大学学报》光辉的95年,同时也见证了西北大学的105年校史,而关于这个105年校史的发现者正是《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姚远编审。 因而,这个祝贺就更显得十分有意义了。 衷心祝愿 《西北大学学报》再创辉煌! 谨 以 《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姚远编审在2008年9月11日《科学时报》第七版的文章 首开西北民主与科学先河的《学丛》,介绍西北大学学报的悠久历史。 百年科技期刊巡礼: 首开西北民主与科学先河的《学丛》 作者:姚远 来源: 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 2008-9-11 2:32:24 1911 年 10 月 22 日,陕西首先响应辛亥革命起义,西大人刚刚放下刀枪从战场归来,就于 1912 年 3 月由陕西大学堂等五学堂合组成西北大学,又于 1913 年 7 月 1 日创刊《学丛》(又名《西北大学学丛》)。开设有论说、讲演、杂纂、纪事四大栏目,现见有 170 余篇学术论文和学术报道,内容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农学、科学技术国际会议报道等。它虽然寿仅两载,但却意义非凡:一是首次向我国偏僻的西北地区系统传播了西方民主制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潮,以及科学强国的理念;二是填补了我国西部或北方地区新闻出版事业中 大学学报 这个新门类的空白。 《学丛》尤为强调效仿日本以科学技术强国。农科学长郗朝俊在分析近世日本何以由弱小变为强盛时,即在《学丛》第二期撰文指出:其一是以农立国,而且择籽、化壤、肥料、疏苗、筑堤、闸防、水旱之类,皆利用新法,故能一町之田再收,一岁之禾屡获,区区三岛所出足,供举国之耗费而无虞不足,我固将学步;其二是日本工艺朴拙,器具苦窳,与我同病,自圣彼易博览会后,痛惩前愆,力图补救,因开劝业、共进等会鼓励进行,迄今日出品之精良,工业之进步,几与欧美并驾齐驱,而彼都人士,尤于电、光、气、化、采矿、冶金、机器等科发其理想,加意研求,内以振国民技艺之精神,外以动世界各国之视听,其效果我所急宜取法;其三是日本于医学一科,法尚新奇,术精解剖,本诸实验,不泥古方,会通海内外之见闻,甑拔中法、西法之美善,全体部位无不校风寒燥湿淫,无不辨各物生性,无不识经络脉理,无不本仁心以行仁术,人物生灵均获永寿,我所宜极力精研者。另外,也对有关应用化学、古生物学、天文学、医学、园艺学、心理学实验、无线电、飞行发动机、铁道安全、火灾救援等内容的国际科技会议作了集中报道,西北大学也在 1906 年、 1914 年两次派出留日学生,这显示了我国地方大学在创建初期就具有面向世界办学、学习外国先进科技和重视国际科技学术交流的姿态。重要的是,这酝酿了五四运动前夕偏僻的西北地区知识阶层浓郁的民主气氛与科学气氛,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近代化进程中具有石破天惊的拓荒意义。 1914 年《学丛》停刊以后,从 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先后有《西大学报》、《西北学报》、《西北学术》、《西北月刊》、《西北大学校刊》、《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等刊一脉相承,延续至今,已届 95 春秋。 《科学时报》 (2008-9-11 科学 文化 )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38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专家如何审稿
jxz1963 2008-9-8 10:37
再谈专家如何审稿 2007 年 9 月 3 日,我在《科学网》我的博客中发了专家如何审稿一文(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6793 ),时至今日已有近 2350 人进行了浏览,但就目前的一些审稿人员来说,并没有多少专家是认真地进行审稿的。前几天,我在参加一个项目的论证会议时,就亲眼目睹了一位专家的审稿过程,让人有些跌眼镜了。 一、 会议间隙的审稿工作 利用一些会议间隙(政治学习或学术会议)进行一些论文的审稿工作,是我时常见到的一种现象。说句实在话,有些专家平常就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论文审稿工作,更别说专门抽时间审稿了。而在一些平淡的会议间隙进行审稿已经成了一些专家的一种时尚:既应付了会议,又把审稿的任务完成了。 我以为,一位负责任的专家应安排专门的审稿时间进行论文的评价。 有道是一心不能二用,在开学术会议间隙进行审稿的方法不可取,审稿时间如何听取学术报告,听学术报告时又如何能静下心来进行稿件的审理,这能审出论文中的相关问题吗? 二、 拍脑门的审稿结论 这种利用会议间隙进行审稿的方法,基本上都是拍脑门的审稿法,是一种经验主义在论文评审中的具体体现。 试想想,在会议间隙审稿时查找书籍就有些困难了,对一篇论文要在短时间内下结论(有些专家在二个小时的会议间隙要审四五篇论文,一篇论文的有效审稿时间不足 20 分钟时间,其间还要回答会议上的有关问答),仅凭专家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一种新的学术观点的形成、一组实验数据的组合和推导、一个学术结论的正确与否,都需要一种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正确地评价,而不仅仅是靠拍脑门来决定的事情。 这种靠拍脑门决定稿件取舍的审稿方法是不认真、不负责任、不科学的论文评价方法,不应让其继续沿袭下去了。 三、 关于审稿的闲言碎语 审稿人员的选择: 对于一本科技期刊来说,编辑人员是至关重要的,编委和审稿人员也是很重要的。编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仅是一种象征意义的名份而已,但审稿专家的选择则是重中之重,选不好评审论文的专家也是期刊能否成功的致命问题。 编辑应经常提示: 对于一份学术水平较高的期刊来说,编辑应不断更新审稿单和审稿提示,编辑人员要时常在第一时间告知审稿人员最新的审稿方法和评价论文时应注意的方式和事项,有些期刊的审稿单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一成不变,甚至在审稿单上对审稿人员最起码的要求都没有印上。 没有了编辑的及时提示和要求,专家还不是由着性子来审稿吗? 作者的无奈: 对于作者来说,辛辛苦苦撰写一篇学术论文,投到自己心仪的期刊编辑部,其目的不光是想发表一下论文,同时还想得到同行权威专家们的首肯。然而,我们的期刊编辑和行业专家在拍脑门后就决定其取舍,作者则是最无奈的了,可以用一句最难听的话:作者遇到这样的编辑和专家,那是倒八辈子霉了! 我以为,这句话对于这样的编辑和专家来说,是恰如其份的! 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6793 专家如何审稿 提起审稿,许多人认为所谓的审稿就是受期刊编辑的委托,对一篇论文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点大凡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呢?许多博友可能都不同程度地参与过审稿工作而已。那么,期刊编辑如何选择审稿专家,专家如何审阅稿件,即如何正确评价一篇论文,专家的审稿意见是否会被编辑所采纳。我想这是广大博友十分关心的一个话题。 编辑如何选择审稿专家 对于每一份专业的科技期刊(或称学术期刊),其编辑部都会设立一个庞大的编辑委员会,编委会主任一般都由在本行业(或专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担任,编委会成员由一大批本行业(或专业)的知各专家、教授或学者担任,在编委中,一般都要考虑到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相关科研院所及地域间的名额平衡问题,期刊主办单位和北京地区的名额相应会多一些,而一些省市的名额可能只有一个,有些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的省区可能还没有编委。这种情况造成了一些编委天生地就只能是挂名或名誉的。有时一些编委几年都审不了一篇稿件,这种情况是十分正常的。为什么呢?因为在编委会下,编辑部还会有一个审稿专家的名单,这个审稿专家名单是不公开的,这个审稿名单里的专家一般都是处于年富力强、正在一线从事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同时,有时编辑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聘请部分两院院士作为学术顾问,对一些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稿件进行必要的审查。从而形成了编委不审稿、审稿专家不是编委的状况。 编辑选择审稿专家的原则, 首先,是专家的经历和学历 ,特别是专家的经历是最重要的。每年编辑部都要发表格给专家,让专家填写工作经历,即专家系统数据库的刷新,通过 刷新 编辑会得到专家最新的研究动向和科学前沿,在编辑请专家审阅某一篇论文时,编辑就会 心中有数 ,从而不会出现选择审稿专家时的 偏差 。当然高学历的专家也是编辑首选的目标。 其次,是专家对审稿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 。有些专家喜欢做一些文字工作,而有些专家学者并不善于从事审稿工作。有些专家对待审稿工作競競业业,从标题到标点,从字词到结构,从正文到参考文献等通篇都进行了修正,并做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意见,最后得出了采用与否的建议,这样的审稿专家从编辑的角度来说,是十分喜欢的。而一些专家的审稿意见则是 不用 或 建议录用 几个字了事,对于不用的稿件,无论是编辑还是审稿专家,都应该明明白白地告诉作者不用的理由,而简单的 不用 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作者理解的!如果审稿专家的长期这么简单的处理稿件,必将导致编辑对其的 淡化 。同时,对于由于繁忙而经常拖着不及时审阅的论文,编辑也会在以后的审稿安排中,少给这些 比较忙 的专家们审稿,有时可能就会在无声无息中取消了这些专家的审稿资格。我接触过几位审稿专家,对论文的审稿意见竟多达三页纸(有时比作者的论文还长),还有一位教授不光给我写了二张纸的审稿意见,还将国外一些最新的文献复印给我,让我转告给论文的作者。这种负责任的审稿专家是编辑工作的 开路先锋 ,有了这样的审稿意见,编辑的工作何愁做不好呢? 第三,是专家的审稿水平 。当然,审稿专家的学历、经历不同,对一篇论文的审查结论也会有所不同。而专家审稿所处的角度不同,对稿件的评价高度也就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有时让编辑很难给一篇论文下结论。在我所接触的审稿专家中,有时批给一位专家的四五篇论文,专家没有一篇通过的,还有一些专家,只要到他那里的稿件,都认为是 好文章 而篇篇通过,这就会让编辑们 若有所思 的。 专家如何审稿 作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学者,对其所处专业的学术动态和技术水平应有一个全面地了解,专家审稿主要是对论文内容的审查,如论文的观点是否正确,所采用的原理、公式、推导过程以及结论的正确与否,试验数据是否与国外文献上数据有出入,参考文献是否是最新的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专家审稿是对论文的学术水平、技术水平,以及论文的创新性、先进性等进行正确地评价。记得在 1988 年时,有一篇关于沙棘方面的论文,专家审稿后认为国内沙棘的含油量有些偏高,但专家在征求作者意见后还是同意刊登了,但两年后该作者给编辑部发来了致谦信,说是当时测定沙棘含油量用的试剂过期了,因而试验数据有误。对于这种失误,作者恐怕要担当全部的责任了。 专家审稿时,必须对学术论文所反映的内容进行全面而细致地审查,如论点、实验过程、结果与讨论、结论等应进行细致的审查,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和论点,专家应静下心来,进行认真地、理性地思考,给论文以正确而恰如其分地评价,切不可 臆测 、 臆想 和 臆断 地评价论文的学术价值。如对于食用油的 分子重整 技术和 1 : 1 : 1 营养问题,要看其本质,而不能 谈虎色变 ,对所有 分子重整 技术和 1 : 1 : 1 都进行批驳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科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研究的进展,一切新发现和新发明都会成为可能。 对于一些科学前沿上的问题,如果专家不是十分地了解,可以退给编辑另请他人进行审稿,没有必要 硬着头皮 审下去。在我接触的许多审稿专家中,几乎都有过 我对此论文的研究领域不甚了解,敬请其他专家审稿 的意见,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审稿专家的 实事求是 的工作作风和正常的一种学术风气。 对待参考文献的问题,一些专家是很认真的。的确,参考文献越来越受到审稿专家的重视了,有些专家在给我的信中说,一些论文的参考文献太老了,还有一些论文的参考文献只有比较 陈旧 的几本书,没有最新的期刊文献,特别是一些综述性稿件,参考文献列了 50-100 条不等,但真正有用的参考文献并不多,还有一些作者为了提高自己论文的引用率,不管文章内容与文献有没有关系,都大量引用自己的文献,因而一些专家在审稿时都一一 画出来 。一些比较经典的公式的推导和换算,专家则更注重参考文献中一些经典名著的出版时间、版别(即第几版),从而更能说明一些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对于网络参考文献一些专家更是亲自点击,从而得到更确切的求证。 当然,专家审稿有时也会遭遇 两难 的境地,如同学的论文和学生的论文,以及研究同行的论文等,只要坚持一个审稿和评价标准,在行业 德高望重 的专家会处理好这一难题的! 编辑会采纳专家的审稿意见? 谈到这个问题,相信许多博友都十分关注。那么编辑是否会全部采纳专家的审稿意见昵,我明确地告诉大家:不可能! 一本科技期刊上要刊出什么样的稿件,专家和编辑的观点往往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各自所处的位置的差异造成的。专家希望多刊出一些自己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而编辑则更注重期刊的众多读者群对阅读的不同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论文专家审稿都通过了,而且专家对该论文的评价很高,而编辑部却没有及时给予刊出的原因,有时这样的论文还被拖了很长时间才得以刊出。与此相反的是,一些专家并不看好、评价免强的论文,编辑却在第一时间给予刊出。这种现象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有时编辑考虑的是相关专题论文的搭配比例,正所谓 阳春白雪 与 下里巴人 的充分结合。 现在,由于科普期刊的少之又少,因而在一些技术类期刊上也就刊出一些 人尽皆知 的科普文章。试想想,一篇充满普及性内容的文章,有何 学术价值 而 堂而皇之 地刊登在科技期刊上呢?这其实并不是期刊 没稿子登了 ,而是编辑为了迎合一部分读者的需求而故意为之的。当然,一些比较好的科普论文审稿专家也是比较喜欢的,而且在现今,能写出 宏图巨著 的学术论文大师,并不一定能写出 妙趣横生 的科普文章来!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4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招募]松鼠会招聘志愿编辑
songshuhui 2008-9-2 10:42
你是不是经常看松鼠会博客,很想加入我们这个团队,却觉得目前还没有能力申请? 你是不是憧憬科学,想和科学从业者打交道,却不知道从何做起? 现在,科学松鼠会需要一个志愿者来帮助做点编辑工作,你何不从此开始? 这位编辑的主要职责是: 1)帮助作者调整文章版式,以保持格式上的统一;帮助个别作者发文。 2)协助管理松鼠会博客的镜像网站。 对你的要求: 1)不在意你的专业背景,不在意你的年龄 2)有长期的、比较稳定的上网条件;时间较灵活。你的工作量大概是一天一小时左右。 3)较熟悉的网络操作,最好会使用Live Writer编辑,熟悉wordpress系统或者,愿意尽快学习这些。 4)具有一定的审美水平对版式的美感有追求。 5)具有一定的文字水平。 6)对科学松鼠会有爱; 你将可能收获如下东西: 1)与一伙有理想的年轻人紧密接触的机会 2)科学传播圈的人脉 有意申请者请发信到 songshuhui.net@gmail.com 请在信件中说明: 1)你是如何符合以上几条的(自我介绍) 2)所在城市 标签: 公告 , 编辑
个人分类: 公告|12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气中存在清除酸雨的奇特分子???
seacat 2008-8-18 09:48
今早看到本领域一篇新闻,很是兴奋。看完后却对我们的编辑非常失望,这是最近一段时间来我对科学网编辑的第二次失望。 大气中存在清除酸雨的奇特分子 http://www.sciencenet.cn/htmlpaper/20088151010205433140.html 这种分子通常是由两个氢原子结合而成,这非常类似于水分子结构。 该奇特分子之所以能够清除污染物质是由于其弱氧结合性,能够将水分子吸附在一起。它的结构具有两个氢原子,使其形成六边环形结构,这种氢原子结合方式通常比正常氢原子结合更微弱一些,这被称为共价键(covalent bonds)。事实上,共价键要比氢原子结构强20倍,弗朗西斯科称,但在这种情况下,两个氢原子结合方式已很强,足以影响大气层的化学物质。......(来源:新浪科技 魏冬)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摘要: PNAS论文摘要 Spectroscopic identification and stability of the intermediate in the OH + HONO 2 reaction Bridget A. O'Donnell , Eunice X. J. Li , , Marsha I. Lester , , and Joseph S. Francisco + Author Affiliations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PA 19104-6323; and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 IN 47907-2084 Edited by F. Fleming Crim,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WI, and accepted February 22, 2008 (received for review January 11, 2008) Abstract The reaction of nitric acid with the hydroxyl radical influences the residence time of HONO 2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Prior studies have revealed unusual kinetic behavior for this reaction, including a negativ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a complex pressure dependence, and an overall reaction rate strongly affected by isotopic substitution. This behavior suggested that the reaction occurs through an intermediate, theoretically predicted to be a hydrogen-bonded OHHONO 2 complex in a six-membered ring-like configuration. In this study, the intermediate is generated directly by the association of photolytically generated OH radicals with HONO 2 and stabilized in a pulsed supersonic expansion. Infrared action spectroscopy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intermediate by the OH radical stretch ( 1 ) and OH stretch of nitric acid ( 2 ) in the OHHONO 2 complex. Two vibrational features are attributed to OHHONO 2 : a rotationally structured 1 band at 3516.8 cm 1 and an extensively broadened 2 feature at 3260 cm 1 , both shifted from their respective monomers. These same transitions are identified for ODDONO 2 . Assignments of the features are based on their vibrational frequencies, analysis of rotational band structure, and comparison with complementary high level ab initio calculations. In addition, the OH ( v = 0) product state distributions resulting from 1 and 2 excitation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binding energy of OHHONO 2 , D 0 5.3 kcalmol 1 , which is in good accord with ab initio predictions. 这很明显是两码事!中文编辑的翻译明显会误导我们的决策者,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看原文!
个人分类: 一家之言|4138 次阅读|0 个评论
再谈科技期刊收取版面费
jxz1963 2008-8-14 12:11
再谈科技期刊收取版面费 在前一段时间的《科学网》博客上,刮了一阵期刊收取版面费讨论的风,而且是风头很劲,各种意见都有。如:全珉 与版面费相关的几件旧事和几条浅见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1382 ),孟津 版面费不仅是版面费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1310 )和我的 也谈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 (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11107 ),还有王晓锋、罗德海、黄安年等老师的博文,也谈到了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事情。这其中有赞成期刊收取版面费的,有反对期刊收取版面费的,有说版面费是学术垃圾的根源,有说是目前国家的相关考核科研人员的政策和期刊管理政策造成了期刊版面费的泛滥之风。 陕西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赵大良在其博客里也谈了他对版面费最新观点 学术论文收费 之无奈? ( http://zhaodal.blog.163.com/blog/ )。文中谈及了学术期刊收费的要穴:2008 年 上半年 ,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期刊收取版面费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没有公布。但是最近 《 新闻出版报 》 连续刊发了记者牛春颖的文章关注学术论文收费。文章的观点十分明确反对学术论文收发表费。但是,学术论文收费问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收和不收问题,而是学术出版的保障机制问题。如果学术出版能够得到一定的保证,还有谁愿意收费?! 赵大良分析学术期刊 之所以出现收费的问题,就是因为学术期刊的出版没有基本的经费保障。就是 一些 有一定的出版经费 的单位 ,工作人员的待遇没有人顾及,有的主办单位甚至规定由编辑部自 行 解决。随着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化,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确立出版单位的主体地位,一些学会和企业主办的期刊 (国家许多科研院所的转制、改制成为企业) ,在承担人头费、出版经费的同时还要给主办单位上交一定的管理费用 (有时候就是任务了,陕西三家科技期刊每年要给主办单位交纳近 300 万的任务,而且还要年年加码) ,名曰国有资产的增值。 赵大良进一步分析, 如果是体制上实行企业化或者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那么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费从何处而来?如果是出版单位独立出去,确立了主体地位,不知道还有多少主办单位会给期刊的出版提供经费?那么,出版经费 又 从何而来?也有人提出,学术出版的成本太高,国外就没有那么多的专职编辑。那么,不知道国内的专家学术有多少愿意为学术出版义务服务?就是现在的有偿审稿都那么困难,别说编辑出版,不符合中国的现实。中国的专家可以无偿为国外期刊工作,但不会无偿地为中文期刊工作,就是做也是那么几十家顶尖的期刊可以调动的了。 收费,谁愿意,除非与自己的待遇挂钩。否则,谁不想做一个高尚的人。就如同医院的医生开药一奖金挂钩,不能但愿缺少医德,而是我们的体制缺失! 赵大良最后分析道,渴望政府政策的出台,渴望减轻学术期刊的经营压力。 无独有偶,昨天本人与陕西几位从事学会工作的学者在一起聊天,也谈起了学术期刊版面费问题,最糟糕的是现在的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都给编进黄色段子里了。 有一学会的理事长当面贬损编辑学会的名誉理事长:现在的编辑学会和妓女学会一样了,编辑部就和妓院一样,都是欢迎来稿(搞),来稿(搞)收费,编辑学会和妓女学会是同一个行业了! 我想,这可能是对期刊编辑、学术期刊行业和各级编辑学会最糟糕的贬损了。 醒醒啊,我们的期刊政策制定和管理部门,还有我们的学术期刊编辑界同仁们!
个人分类: 编辑感悟|4906 次阅读|4 个评论
出版问答 (X) :国外SCI期刊编辑烦不烦?
李霞 2008-5-26 03:57
问 : 有人说,国外的编辑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稿件有点烦,我想是有可能的,但有点烦的编辑占多大比例?他们为什么烦? 答 : 我感觉提问中所指的编辑,是国外英文科技期刊的主编或管理接纳稿件的编辑。以我本人多年和编辑们打交道的体会,这个问题落实到具体的期刊上,很难准确地回答。 但泛泛地讲,国外科技期刊的主编和管理接纳稿件的编辑,很少有专职的,有的身兼数职。试想,原本就很饱和的期刊工作量突然翻番了,而且没有额外的报酬,说实在的,不论换了谁,恐怕都可能有点烦。目前的状况是,许多科技期刊的投稿量近年来激增,亚洲(包括中国,印度,日本,南韩等)是这个增势的主要贡献区域,自然成为话题的焦点。如果增加的来稿质量又比较让人汗颜甚至感觉怪异,这便需要主编和评议人多费许多心血,工作量增加是不争的事实。 至于有点烦的编辑占多少,我想除非专门做个世界范围内的统计,确切的比例很难知晓。即使挖空心思找到个答案恐怕也与事无补,权且还是顺其自然的好。对科技期刊而言,没有稿源,也就没有期刊,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稿源不足时,编辑只能矮子里面拔高的;稿件多了,自然而然地就开始挑肥拣瘦;对作者而言,自己的文章要对自己负责。质量是面镜子,照着别人也折射自己。如果作者本人对投稿质量都不在乎,也就怪不得编辑的敷衍和审稿人的苛刻。 我个人以为,作者和编辑都不简单,也都不容易。双方宜多些理解,少点对峙;多些信任,少点偏见;多些自责自律,少点指手划脚。解决负面影响的关键,是作者尽力提高英文写作和表达能力,仔细按刊物的投稿需知准备稿件,耐心细致地与主编和审稿人沟通,其间要顾及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和应对的方式。长此以往,即可变怪为不怪;持之以恒,烦则可能成为不烦。
个人分类: 出版问答 (Q & A)|7693 次阅读|9 个评论
作者观点与编辑倾向
jlpemail 2008-4-3 12:48
任何媒体,包括互连网在内,包括已经和正在形成影响力的网站博客在内,作者观点和编辑倾向的不一致是正常的。每个编辑,撇开政治、经济观点不谈,单就学术观点而言,也是应该有自己明显的倾向性的。假如没有,编辑的作用就无法显现。 科学网的编辑,对于博主的文章是比较宽容的。直接批评编辑甚至总编辑的文章在显著位置推出来了。对于博文精选本的编辑,编辑自然可以体现编辑的想法。作者呢,文章无论是否入选了,或者入选的篇目,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既然作者不是编辑,那么对于稿件的取舍自然处于被动、被选择的地位。创作难,选家也难。 即使是同样姓王的两个教授、研究员或者两个博导,也许作品的产出和评价也会不一样。这种评价,有来自读者的,有来自同行的,也有来自编辑的。 笔者无意介入这种意思不大的争论。因为不属于学术、科学领域的争论,占据太多的版面或者篇幅意思不大。 只要出发点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不是太偏离主题的想法,技术荒谬、幼稚,也比那些无聊的话题有价值。 我觉得科学网博客应该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从业者自主交流学术思想、心得、生活感悟的地方,展现个人魅力的地方,应该是比较纯净的场地或者空间。假如这里也沾染上了江湖意气,那样对于读者、作者都会产生离心力的。这是笔者不愿意看到的。
个人分类: 科学书场|3914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是如何处理自然来稿的
热度 1 suqing1961 2007-10-30 15:10
旧作: 发表于 1993 年第 1 期《期刊编辑研究》 与大部分刊物一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育委员会研究生办公室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大量稿件都是自然来稿。如何处理好自然来稿,尽可能地利用每篇稿件的有效部分,最大限度地保护作者的积极性,这是关系到刊物稿源是否丰富,作者队伍是否庞大,稿件质量是否上乘的大问题。我在编辑实践中,总结出了如下几种处理自然来稿的办法。 一、 成熟的稿件一经录用,立即通知作者。 有些作者很擅长写文章,他们投寄给编辑部的稿件观点鲜明、立论正确、文字流畅,我们只需稍作编辑处理即可发稿。这类稿件质量一般比较高,其作者应该作为刊物的固定作者长期稳定下来,以保证刊物稿件有固定的来源。编辑部与这类作者定期保持联系,并建立详细的作者卡片,了解他们的特长、工作的侧重面、研究的重点等,在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约稿。我刊在收到这类稿件时,一经确定录用,立即给作者发稿件录用通知书,让作者放心,不再将稿件投寄其它刊物。一般来说,这类稿件的处理是比较容易的,编辑部与这些作者也比较熟,相互之间容易达成默契。 二、 还不很成熟的稿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后,退作者修改、补充,视具体情况再作处理。 编辑部收到的大部分稿件属于这类。许多作者寄来的稿件或是有新思想,或是能提出新问题,并有相应的对策,但同时稿件又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或是语句不通顺,或是段落结构不紧凑,或是论据不足,说明不充分。对待这类稿件,责任编辑经过认真审定后,应提出具体的修改、补充意见,再退给作者重写。重写后的稿件如符合发稿要求,我刊立即给作者发稿件录用通知书。如还不能完全达到发稿条件,此时责任编辑负责帮助作者修改、补充,并作文字润色工作,以达到发稿水平。由责任编辑修改、补充的稿件还要退作者过目认可,再发稿件录用通知。因为有的作者尽管没有声明,但他们不愿意编辑对其稿件改动。如果编辑自作主张修改,反而会好心办坏事,稿件最终在刊物上登了,还落了个作者的埋怨。我认为,将编辑修改过的稿件退作者过目审定是一道不可省略的手续,这既是对作者的尊重,也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三、 整篇稿件只有部分有刊登价值,则将这一部分摘登在来稿摘登栏目中。 我刊辟有来稿摘登栏目,就是专门为刊登这类稿件而设立的。有相当一部分稿件,从全文来看是不具备录用的条件,或是内容陈旧,或是讨论的问题分散,没有重点等,但文章中的某一段落或是某一部分有新意。为了鼓励作者写稿的积极性,珍惜作者的劳动成果,我常常精心地挑出稿件中的有价值部分,进行适当的编辑加工,然后将其刊登在来稿摘登栏目中。实践证明,这样做深得作者的欢迎,许多作者由此也更积极地为本刊撰稿。 四、 具有新闻价值但不宜作为长篇文章录用的稿件,将其改为简讯、消息用。 这类稿件往往是某个学校或学校某个部门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总结报告,常常篇幅长,谈的工作又琐碎,全文录用显然不合适。但是,只要编辑细心,一样能从这类稿件中找到有刊登价值的东西。如,吉林大学的一作者写了一篇稿件,题目是我们是如何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通篇文章讲的是该校马列教研部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方方面面的工作成绩,完全是一本流水账。从文章中我发现,该校马列部十几年来在承担全校学生繁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并且毕业研究生成果显著,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于是,我将该文重新组织,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修改,改写成一篇题为吉林大学马列部培养研究生成果显著的简讯,并及时在刊物上登出。作者和吉林大学马列部的同志对我这样处理稿件都非常满意。 五、 不适合本刊刊登的稿件,经与作者协商,负责推荐到其它刊物选用。 有些作者对我刊的性质、宣传的范围不了解,常常把一些与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工作无关的稿件投寄到本刊来。我认为,凡是给本刊赐稿的作者,都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也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没有理由轻率地处理任何一篇来稿。对那些与本刊性质不符的稿件,如一些谈论大学教学方法的稿件,一些涉及成人教育的稿件等等,我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况下,一般都推荐到那些相应的并与本刊有业务联系的教育刊物供选用。几年来,我推荐给《吉林高等教育》、《兵工高等教育》、《教材研究》等刊物录用的稿件就有十几篇。这样做,作者满意,那些被推荐的刊物也感谢我刊为他们提供了稿源、争取了作者。当然,这种推荐必须以稿件质量过关,接受刊物一方乐意为前提。 六、 一些很有见地的稿件由于种种原因不便见诸于我刊,将其写成报告转给上级部门参考,或摘登在本刊《内部通讯》上。 这类稿件或是将引起强烈争鸣,有关部门怕刊登出来引起思想混乱;或是反映某方面问题有可能激化矛盾,因而不宜见诸公开发行的刊物。但是,这类稿件提出的问题毕竟是有意义的,也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面对这种情况,我或是经领导批准将其刊登在本刊专门为兼职编辑和通讯员主办的《内部通讯》上,或是摘其要点写成报告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供领导参考,并将对稿件处理的结果告知作者。 七、 对经常投稿不中的作者,写信鼓励并帮助他们,使其提高写作水平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有些作者对本刊有很深的感情,工作中每有所得就写成文章投寄本刊,但这些作者由于写作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有限,投来的稿件常常离发稿的要求相距甚远。对这类作者,如果不很谨慎地处理其稿件,长期不与他们联系,也不说明其稿件不被录用的缘由,就会冷他们的心,失去他们对刊物的关心和支持。我在工作中,注意保护这些作者的积极性,定期与他们建立联系,诚恳地指出他们稿件中的不足之外,并邮寄一些写作方面的书籍给他们,供他们学习提高;有时还帮助他们修改稿件,并将质量稍好的文章推荐给那些不是公开出版的、比我们低一级的研究生教育刊物发表。由于以诚相待,这些作者尽管没有在我们刊物上发表文章,但仍然很高兴,认为自己还是大有收获,并和我交上了朋友。一些作者经过努力,最终也实现了在本刊刊登文章的心愿。 我觉得,对待自然来稿的作者应该和专稿、特约稿件的作者一样,不能分亲疏厚薄,三六九等。我还设想,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在我刊开辟一个观点综述栏目,就自然来稿中集中讨论的某一具体问题,将各位作者最精彩的观点汇集在一起刊登,以达到最大限度利用自然来稿价值的目的。 当然,保护自然来稿作者的积极性,并不是一味地迁就作者、顺从作者,也不能为了讨好作者、拉拢作者而降低发稿要求。爱护作者的积极性和保证刊物的质量是矛盾的辩证统一体,只有爱护了作者的积极性,才能保证高质量稿件的来源;同样,刊物质量提高了,作者也更愿意投稿,也更能吸引更多的高水平的作者。
个人分类: 编辑心得|5201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