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Pivot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真想替橘农挑担水...
热度 17 Liweigang 2013-8-12 05:20
1.担水抗旱 “早上,从5点到8点半,可以挑三四十担。有一回,往山坡高处担水,三十个来回的负重往返,让父亲元气大伤。” 读到科学网翟自洋博主今天早上的文章《 父亲的橘子旱死了 》和博友们的热议,竟是引来深沉感慨和相关联想。 年过花甲的老果农,本来在城里有个“干大事”的好儿子,含饴弄孙,吃穿无忧。但老人家喜于农事,勤耕田间,收拾出满山青枝绿叶的果园,甚是喜人。然而,天公不作美,干旱来临,他不甘心于靠天吃饭局面,山上山下,挑水浇园。 如果一担水大约40公斤,上山一趟200米,每天平均按80个来回算,老人家这一天是要负重行走至少16公里,但也只是能浇树3200公升水。据相关资料,如果按社会总用水量统计,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天用水7800公升,而巴西人用去5600立升。翟博主的老父亲为棉花绝收和橘树枯竭而悲凉, 我同时也为橘农这种原始的、和 “刀耕火种”有比的耕作方式而伤感。 2.知青砍柴 思绪穿越到38年前,笔者当时在宛西的一个山县乡村插队。记得是在秋种(小麦)和冬收(红薯)间的短期农闲时,便和乡亲们一起上山砍柴, 以备冬用。农家乐,大家伙儿一起穿梭于林丛、嬉笑于山涧,很快就收拾好两捆草柴,准备下山。 农友们把柴捆得紧紧的,插上扦担,成为整体,走起路来能赶着脚步,胳膊甩着,很有节奏。而当时还不到17岁的我,却遇到了麻烦,由于柴捆得不紧,走一会儿就松懈了。山路狭窄,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小溪,夹在砍柴人的单形队中,我双手抱着扦担, 一点不敢松动, 低着头,跌跌撞撞地向前走去...。还好,途中休息时,众乡亲们在山风任意吹拂下,交换吃着各家自带的干粮,就地痛饮冰凉的泉水。一位叫鑫力的农友,为我重新收拾了柴捆。 走完二十余里的砍柴路,回到“家”里,肩膀红肿,双脚打泡。当然,晚饭还是要自己做的。 3.机械灌溉 上个月去巴西东北部阿拉果亚斯州首府、著名海滨城市马赛奥开会,去程刚好是在上午,天高云淡,气象万千,欣然拍下沿途不少景象。特别是对大地上出现一些绿茵茵的圆圈,引起极大兴趣,连拍几张。这是一些大农场使用移动式中心支撑灌溉系统(Center Pivot Irrigation System)浇灌农田后呈现的效果。例如,从图1 的航拍可以看到不少绿、白、棕等颜色形成的大圈小圆,就是大面积农田在不同灌溉期的盛景。 图1 航拍到的使用移动式中心支撑灌溉系统(CPIS)浇灌的农田 距巴西利亚有500余公里的内地,有位老华侨经营一个大型农场,以其名字命名的:马首道农场(Fazenda Boa Fé do Grupo Ma Shou Tao)。当年有幸曾经带家人去参观过,亲眼看到这个系统浇水时的壮景奇观。其移动式中心支撑灌溉系统半径在400-800米间。即使按500米算,转上一周,就形成了直径为一公里的、78万余平方米的大圆圈。要不然,万米高空上的航拍会如此显著。 图2 大型自动化浇灌系统下,马首道农场的农作物每年可收获两季 在果亚斯州有一个养牛场,草地大约有100公顷,饲养着1100头良种牛,平均每公顷11头。使用移动式中心支撑灌溉系统,半径564.19米,11个水塔,灌溉成本在每公顷800-1700美元间。六个月下来,总支出约18639美元,纯利润达67460美元。这是一种相对投入少,见效快的现代化农业技术。 4.橘农之梦 挑过担子的布衣,知道肩头的分量。耕作田间的农家,明白庄稼绝收之痛。 假若这篇博文连同自洋博主的文章,能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分工主管领导能到橘园一趟,为绝收的农民们提供必要的生活补贴或适宜帮助。并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拿出行之有效的改善农民耕作技术举措来。这也许就是翟老先生的今日之梦。 如果有一天,本人能到翟家橘园参观,一定不是收获的季节,只想替橘农往山坡高处挑上一担水...
个人分类: 时事微博|7431 次阅读|4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