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理念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理念

相关日志

我的 教育 观念 和 学习 方法
热度 6 张能立 2016-2-1 08:06
我的 教育 理念 如下: 1. 始终 将 自己的 命运 及 发展 与 民族 和 国家的 命运 及 发展 联系 在一起。 2. 始终 将 智性(intelligence)的 发展 至于 所有 其它 目标(包括 道德 等) 之上, 始终 通过 英语、数学 和 科学 发展 高级 智性。 3 始终 追求 罗素 精神:对 爱的 渴望,对 知识的 追求,对 人类 苦难 不可遏制的 同情,是 支配 我 一生的 单纯 而 强烈的 三种 感情(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4. 始终 追求 通过 帮助 他人 来 实现 自身的 不断 完善。 5. 在集体中 成长。 我的 学习 方法 如下: 1. 始终 沿着 Skills(技能) -- Concepts(概念) -- Ideas(思想) 这条 学习 路径 学习。 2. 自觉 运用 逻辑(logic)、结构性(structure)、关联性(relationship)、形式化(formal)、模式(pattern)、变化(change)、重构(refactor)、想象(imagince)、理想化(idealization )、 以量探因 (cause by quant ity )、 类比(analogy)、表征(characterization)、规则(rule)、创新(innovation)、黑格尔 自然 辩证(Hegel's dialectics of nature)、奥卡姆 剃刀(Occam's razor)、实证(experiment) 等思维。 3. 采用 英语 学习 学科 概念(concepts) 和 思想(Ideas) 4. 遵循 怀特海的 学习 理念:浪漫 阶段(the stage of romance ) 、精准 阶段(the stage of precision ) 和 一般化 阶段(the stage of generalisation ) 5. 追求 在 学科 发展 历史 中,加深 对 学科的 理解。 6. 学习 不同的 学科 知识,且 建立 不同 学科 知识 之间的 关联(relationship) 当下的 教育 属于 “状元 教育”:追求 一枝独秀。这种 “状元 教育”,一方面,属于 资本主义的 “争先” 教育--击败 对手,而不是 帮助 别人;另外 一方面 试图 通过 “一俊遮百丑” 来 掩饰 其它 方面的 不足。中国 传统 教育 虽然 提倡 “众人拾柴火焰高”,但是 缺乏 现代 数学 和 科学 精神、理念、思维 和 方法,只是 一种 朴素的 感性 认知。我 提倡的 现代 教育 就是 在 中国 传统 教育 中,注入 现代 数学 和 科学的 精神、理念、思维 和 方法。如图1 所示: 图1 3种 不同 类型的 教育 为什么 要 强调 人 必须 “在集体中 成长” 和 “始终 通过 帮助 别人 来 追求 自己的 完善”?显然,一个人 再能,火焰的 高度 总归 有限。但是,一个人 能够 将 自己的 火焰 与 其他人的 火焰 融入一体的 话,那么,彼此 火炬的 高度 将会 更高。这就是 为什么,人 需要 “在集体中 成长”的 原因 所在。过去,将 帮助 他人 视为 做好事。我 自己 重新 成长的 阅历 告诉 我: 帮助 他人,是 自身 成长 所必须。越是 帮助 他人,上天 越是 将 智性(intelligence) 赐给 帮助 人的 人 。这就是 人 为什么 “ 始终 通过 帮助 别人 来 追求 自己的 完善 ”的 原因 所在。 过去 及 当下的 教育 均属于 技能(Skills) 教育,没有 通过 技能(Skills) 上升到 概念(Concepts) 层面,更没有 实现 进一步 上升到 思想(ideas) 层面。我 提出的 Skills--Concepts--Ideas 教育 和 学习 方法,是 基于 康德的 认知论:“ 人的 认识 是 从感觉 开始,再从 感觉 上升到 概念,最后 形成 思想”(Thus all human cognition begins with intuitions, proceeds from thence to conceptions,and ends with ideas.) ” ,针对 祖宗 遗产中 只重视 技能 这个 特征,特意 修改 而成。中国 传统 教育 和 现代 教育,在 学习 方面的 差别 如图2 和 图3 所示: 图2 武汉 道德 楷模 -- “良心 秤” 图3 现代 教育 现代 教育 与 传统 教育 有两个 显著的 不同:(1)传统 教育 仅仅 强调 “做出来” 这个 技能,而 现代 教育 除了 强调 “做出来” 之外,更加 强调 探索 和 发现 “做出来” 背后 蕴藏的 科学 规律,例如 阿基米德 杠杆 定律;(2)传统 教育 强调的 是 感性 认知,而 现代 教育 在 感性 认知的 基础上,强调 理性 精神--阿基米德 名言:“给 我 一个 支点,我 可以 撬动 地球”。 事实上,虽然 中国 实现了 “两弹 一星”,但是,翻开 当下 所有的 科学 教科书,几乎 没有 一个 概念(concept) 是 中国 科学家 提出的,更不用说 什么 科学 思想。即使 是 现在 正在 大红大紫的 “供给侧”(supply side) 仍然 是 西方 经济学家 提出的 经济学 概念。 综上所述,如果 中国的 教育 改革,不沿着 Skills--Concepts--Ideas 这个 学习 路径,采用 怀特海的 “三阶段 教育 节奏” 理论,那么,不仅仅 是 “钱学森 之问” 无解,而且,中华民族 最终 不可能 崛起!
个人分类: 教育|2038 次阅读|17 个评论
​意象与佳人难以得兼
pingguo 2016-1-4 15:37
意象与佳人难以得兼 幼小的山茶,转眼, 已经长高。 它刚开始成熟,就开始表达美, 在新年的钟声里绽放。 浓绿油亮的枝叶, 半红半白的花瓣, 单纯又丰富, 自信又羞涩。 伊是生命的摇篮,茂密而幽静。 我的诗,也想长成这样。 欲望未必不真, 却不等于真。 一朵茶花,既是真也是美, 我谨记自然的教诲。 2016之前, 我从一个又一个梦境中醒来。 诗句与理念难以得兼, 意象与佳人难以得兼。 2016-01-04 山茶,已经长高, 它一开始成熟就开始表达美, 在新年的钟声里绽放。 半红半白的花瓣, 单纯又丰富,自信又羞涩。 我的诗,也将如是生长, 呈现一种可能, 其实是呈现所有的可能, 柔软而幽静。 欲望未必不真, 却不等于真。 一朵茶花,既是真也是美, 我谨记自然的教诲。 2016之前,我依次, 从一个又一个梦境中醒来。 诗句与理念,意象与佳人, 难以得兼。 2016-01-04
个人分类: 诗歌|1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创新教育现状的思考
热度 13 lyxiang 2015-12-28 09:57
我国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实实在在地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业绩,这是毋庸置疑的,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为什么会出现科技成果转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70%、仅估计为30%;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仅估计为50%; 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 美国、日本仅在5%以下 ,先进国家仅是30%,而我国则高达50%-60%;而 新产品的开发、竟要70%依靠外来技术的状态呢? 触目惊心的数字,清晰直白地向每一位共和国公民描述了我国科技领域依然处于落后的状态,亦间接地向每一位共和国的公民阐述着我国科技领域领军人物、创新人才的匮乏,公民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贫乏的现实。 科技的创新与崛起,即需要领军人物与创新人才,更需要我国公民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即需要奠定产生领军人物与创新人才的群众基础,更需要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科学发展的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更需要确立创新思维、创新教育与教育、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基本理念。因此,回顾已多年开展的创新教育, 梳理与思考、研究与探讨创新教育的状态与进展、成就与问题,以清晰科学发展创新教育的理念、思路与途径,是 非常 必要的。 人们从婴幼儿时代起(亦可从胎教计起),就开始接受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校外)教育,以建构适应社会需求与发展的科学知识文化体系,以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健康人格与思维方式(创新思维等)、基本生活与生产技能(创新能力等),从而奠定实现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实现其社会存在价值的基础。如若在家庭、学校与社会(校外)教育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教育过程中,任何一方面的教育,出现创新思维与创新教育的缺失,将会导致教育偏离其目标与理念,导致整个教育的不完整,从而就会导致青少年的质疑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的缺失、以致创新意识、思维与能力的贫乏,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不完整。 一、家庭创新教育的现状 家庭教育,是起于婴幼儿时代的启蒙教育,是青少年认知社会、影响终身的教育。 是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我们清晰地看到、亦感受到:疼爱子女,是每个家长的天性。望子成龙,希望子女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是每一位家长不言而喻的期盼。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独生子女等大环境下,不论家庭的经济条件与能力如何,均希望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具有良好人格与品德,以形成适应社会发展、改变生存状态的技能与能力,成为家长们的共识、家庭教育的基本目标。良苦用心、舔犊之情,均体现在整个家庭教育的过程中。 但是,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的创新教育,确实存在着问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受社会上评价、用人机制等的影响,“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及攀比、虚荣等错误理念的引导,部分家长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是不惜重金、不择手段追捧名师家教、让子女参加各种名目的文化补习班,步入名校,却鲜见家长带领子女去参观各类科技成果展览、参加各类科普教育活动,鲜见家长结合科技成果、科教展品向子女提出、解答或共同讨论带有批判思维、质疑性质的各类问题,更鲜见家长随时结合身边的自然现象与客观事物、启迪子女对科学知识与规律的思考。即,众多家庭的教育目标与高度关注的,是子女能否熟记考试所需的知识点,能否熟练运用解题方法与技巧,以在中考、高考等各类考试时取得优异成绩,而忽视了运用科学技术知识与规律、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自然现象的启蒙教育,忽视了科学技术知识与规律、科技成果改变人们社会生活状态的启迪教育,完全忽略了子女认知科学技术知识与规律基本属性(一定条件、环境下的适用性,螺旋发展过程中具有局限性的相对真理)的创新思维教育,完全忽视了 从各个角度制造出子女感悟科技与社会的教育机会。 二、学校教育与教师教学的现状 1 、学校创新教育的现状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健康成长的主渠道,是养成健康人格(创新人格)、建构适应社会发展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形成创新意识与能力、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关键。 是学校教育存在问题吗?我们清晰地看到、亦切身体会到:一是从几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到多媒体、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从几间小平房到教学楼、实验楼的教学条件与设施,从三字经到纳米技术、生物工程的教学内容,均发生、并继续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二是从私塾、完小毕业就是当地的“秀才”到每年毕业数百万的大学生,学校教育在迅速地改变着、提升着全体公民的基本素养、生活与生产技能;三是 为普遍提高青少年创新意识与能力,创新教育已纳入部分行政区域、或部分学校的教学计划,走进了课堂;亦或形成了校本教材,成为科学课、综合实践课、课外科技教育活动等不可或缺的内容;部分行政区域专设了创新教育的行动计划,学生创新教育成果展示、已成为各地各学校广泛开展各类科技节的主要教学内容。 但是,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的创新教育,确实存在着问题! 政绩 为大、对上负责 等 从政意识,一切 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办、围着考核指标转 的 思维方式 ,“考试成绩 一抓就灵,显示力度高, 有目共睹,创新教育效果无法立竿见影, 费力不讨好”的 绩效观念, “学生成绩 是 学校的生命线”认知, 尚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致使对学校教育的办学方向与思想,管理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考核学校教育的社会评价体系与标准等方面,均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与教育宗旨、基本理念的偏离,较为普遍地呈现以教学成绩论英雄、以升学率论成败的状态。这种状态,致使相当数量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思路与方法等诸方面,较为普遍地存在以完成各“考试科目”的教学任务为工作重点,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目标、强化“考试科目”题海、模拟训练为基本教学方式,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熟练运用解题技巧与方法的状况。这种状态,致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学校教育的管理、相当数量的学校对于教师教学的管理过程中,基本忽视了创新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创新思维融入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理念,亦尚未出台相应的、发展创新教育所必需评价体系与标准(职称评价体系与标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与标准,尚未出台体现各学科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对科学技术知识与规律内涵与外延的理解、真谛的感悟、局限性以及发展的思考启迪方面的教学要求与评估标准。是否可以讲,学校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自我发展、“边缘化”的状态。 2 、教师创新教学的状态 教师,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引领者之一,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基本素质、生活与生产能力的形成。 是教师、教师的教学存在问题吗?我们清晰地看到、亦感受到:教师的任职要求从私塾到专科水平,从利用粉笔到使用多媒体、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教师基本素质、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均得到大幅度地提高,教师队伍亦在扩大与发展;成千上万的教师们非常地努力、敬业,教师们为了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有用之才,“春蚕到死丝方尽”,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地奉献着青春与才华。 但是,教师的教育、创新教学确实存在着问题。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强大惯性以及社会浮躁等不良风气的制约与影响,致使教师们的教学理念与思路、内容与方法等诸方面,均与教育的核心宗旨存在着一定的偏离。一是教师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 “学生成绩是 教师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等基本教育观点 , “以我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掰开揉碎、进行有效“灌输”的教学方式,局限于亦或停滞在“过去时”教材的教学内容,满足于亦或终止于通过教学,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规律与知识点、解题方法与技巧的状态;二是教师中较为普遍地缺乏对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学科教学需融入创新思维理念的认知,认为创新教育与考试科目无关, 属于教学上的 “小儿科”, 术有专攻、 是不能胜任主科教学任务的教师,组织学生搞几个“小发明”等 创新作品,为 学校教育“锦上添花”活动的 教学认知,尚未发生根本性的扭转, 以致为了学科教学任务,对进行的创新教育有所“抵触”、甚至抵制创新教师教学安排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社会(校外)创新教育的现状 社会(校外)教育是弥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缺憾,拓展学生的视野,助推学生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建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增长实践经验所不可或缺的教育。 是校外教育存在问题吗?我们清晰地看到、亦感觉到:一是校外教育机构 从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的几个少年宫发展到数以百计的科技馆(各类主题科技馆)、数以千计的各类科技教育基地,教学内容从组装矿石收音机到组装机器人,校外科技教育的设施与条件、教学内容与方法均发生巨大的变化;二是由社会各界参与组织、旨在培育创新意识与能力,展示、推介、传播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全国大赛,以及各地自行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在实施取消保送、加分等优惠政策后,依然势头不减,在稳健地发展。亦有“国际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等新赛事在迅速普及拓展。 如,据中国科协2014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举办青少年科技竞赛1.1万项,参加竞赛活动的青少年4362万人次,获奖人数达106万人次。 但是,校外教育、校外的创新教育,确实存在着问题。与学校教育相类似,受功利主义、 社会浮躁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条块 管理、评价体系的制约 , “科技竞赛成绩 是校外科教机构 的生命线,是科技教师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有背景、有苗头的学生重点辅导 ” 等教学理念与认知 , 以学生的 获奖率、获奖等次论 成败、论英雄等 绩效观 念,尚未发生根本性的扭转。校外科教机构的创新教育,一定程度地存在着 创新教育变相为“应赛教育”,根据竞赛规则对参赛学生进行操作技能方面重复、机械性的强化训练,根据参赛项目所涉及的科学知识与规律、对参赛学生进行重复、记忆性的强化培训,一定程度地忽略了根据参赛项目所涉及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规律、对参赛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教学,忽略了参赛项目虽然一定程度解决目前所发现的问题、但依然存在着有待完善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质疑精神等创新教育,忽略了团队精神、竞争意识以及创新人格等方面的培养训练。 综上所述, 我们 清晰地看到,我国的创新教育,成效显著、成绩斐然: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效地探索创新理论、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逐步在更新着人们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路;创新教育的教学实践、各类创新教育活动的普及,逐步在拓展着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与途径,积累着宝贵的成果与经验,创新教育已全面呈现全方位、可持续、科学发展之端倪。 但是, 我们亦 清晰地看到:由于创新思维、创新教育理念的缺失,有 多少青少年天真好奇的个性、逐步被升学率与分数所覆盖而泯灭,被疼爱子女的家长、辛勤教书育人的“园丁”,一步步地修剪成记忆“神器”、会考试的机器,成为擅长于死记硬背、迷信于标准答案、盲从于书本真理、习惯听命于“学术权威”、“千人一面”的人才,走进社会,走进需要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我们亦 清晰地感觉认知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惯性之强大,滞后时代的教育思路与方法之根深蒂固;缺乏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教育,其危害之巨大;缺乏创新思维与意识的创新教育,只能是官样文章、应景教育,更加误人子弟的教育;创新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创新思维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家庭、学校、校外教育过程中,才能实现科学可持续地发展。 四、一点思考 科技领域的创新与崛起,需要科技领军人物、创新人才,需要提高全体公民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以奠定科技领军人物、创新人才产生群众基础,奠定科技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提高全体公民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需要全体公民的危机意识,需要从娃娃抓起,以形成全民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意愿与需求,方可逐步地、 彻底转变传统与现实的、影响以至制约着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观念, 方可逐步地、 彻底转变传统与现实的、影响以至制约着家庭、学校、校外创新教育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方可逐步 构建出全体公民关注、支持创新教育的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方可形成全体公民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实施、推进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之中的具体行动。 创新教育,任重道远!行远自迩,躬身前行!
5212 次阅读|22 个评论
关于创新教育现状的思考
热度 1 lyxiang 2015-12-28 09:53
我国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实实在在地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业绩,这是毋庸置疑的,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为什么会出现科技成果转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70%、仅估计为30%;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仅估计为50%; 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 美国、日本仅在5%以下 ,先进国家仅是30%,而我国则高达50%-60%;而 新产品的开发、竟要70%依靠外来技术的状态呢? 触目惊心的数字,清晰直白地向每一位共和国公民描述了我国科技领域依然处于落后的状态,亦间接地向每一位共和国的公民阐述着我国科技领域领军人物、创新人才的匮乏,公民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贫乏的现实。 科技的创新与崛起,即需要领军人物与创新人才,更需要我国公民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即需要奠定产生领军人物与创新人才的群众基础,更需要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科学发展的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更需要确立创新思维、创新教育与教育、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基本理念。因此,回顾已多年开展的创新教育, 梳理与思考、研究与探讨创新教育的状态与进展、成就与问题,以清晰科学发展创新教育的理念、思路与途径,是 非常 必要的。 人们从婴幼儿时代起(亦可从胎教计起),就开始接受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校外)教育,以建构适应社会需求与发展的科学知识文化体系,以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健康人格与思维方式(创新思维等)、基本生活与生产技能(创新能力等),从而奠定实现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实现其社会存在价值的基础。如若在家庭、学校与社会(校外)教育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教育过程中,任何一方面的教育,出现创新思维与创新教育的缺失,将会导致教育偏离其目标与理念,导致整个教育的不完整,从而就会导致青少年的质疑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的缺失、以致创新意识、思维与能力的贫乏,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不完整。 一、家庭创新教育的现状 家庭教育,是起于婴幼儿时代的启蒙教育,是青少年认知社会、影响终身的教育。 是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我们清晰地看到、亦感受到:疼爱子女,是每个家长的天性。望子成龙,希望子女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是每一位家长不言而喻的期盼。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独生子女等大环境下,不论家庭的经济条件与能力如何,均希望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以具有良好人格与品德,以形成适应社会发展、改变生存状态的技能与能力,成为家长们的共识、家庭教育的基本目标。良苦用心、舔犊之情,均体现在整个家庭教育的过程中。 但是,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的创新教育,确实存在着问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受社会上评价、用人机制等的影响,“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及攀比、虚荣等错误理念的引导,部分家长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是不惜重金、不择手段追捧名师家教、让子女参加各种名目的文化补习班,步入名校,却鲜见家长带领子女去参观各类科技成果展览、参加各类科普教育活动,鲜见家长结合科技成果、科教展品向子女提出、解答或共同讨论带有批判思维、质疑性质的各类问题,更鲜见家长随时结合身边的自然现象与客观事物、启迪子女对科学知识与规律的思考。即,众多家庭的教育目标与高度关注的,是子女能否熟记考试所需的知识点,能否熟练运用解题方法与技巧,以在中考、高考等各类考试时取得优异成绩,而忽视了运用科学技术知识与规律、解释日常生活中各种自然现象的启蒙教育,忽视了科学技术知识与规律、科技成果改变人们社会生活状态的启迪教育,完全忽略了子女认知科学技术知识与规律基本属性(一定条件、环境下的适用性,螺旋发展过程中具有局限性的相对真理)的创新思维教育,完全忽视了 从各个角度制造出子女感悟科技与社会的教育机会。 二、学校教育与教师教学的现状 1 、学校创新教育的现状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健康成长的主渠道,是养成健康人格(创新人格)、建构适应社会发展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形成创新意识与能力、生存与发展能力的关键。 是学校教育存在问题吗?我们清晰地看到、亦切身体会到:一是从几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到多媒体、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从几间小平房到教学楼、实验楼的教学条件与设施,从三字经到纳米技术、生物工程的教学内容,均发生、并继续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二是从私塾、完小毕业就是当地的“秀才”到每年毕业数百万的大学生,学校教育在迅速地改变着、提升着全体公民的基本素养、生活与生产技能;三是 为普遍提高青少年创新意识与能力,创新教育已纳入部分行政区域、或部分学校的教学计划,走进了课堂;亦或形成了校本教材,成为科学课、综合实践课、课外科技教育活动等不可或缺的内容;部分行政区域专设了创新教育的行动计划,学生创新教育成果展示、已成为各地各学校广泛开展各类科技节的主要教学内容。 但是,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的创新教育,确实存在着问题! 政绩 为大、对上负责 等 从政意识,一切 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办、围着考核指标转 的 思维方式 ,“考试成绩 一抓就灵,显示力度高, 有目共睹,创新教育效果无法立竿见影, 费力不讨好”的 绩效观念, “学生成绩 是 学校的生命线”认知, 尚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致使对学校教育的办学方向与思想,管理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考核学校教育的社会评价体系与标准等方面,均一定程度地存在着与教育宗旨、基本理念的偏离,较为普遍地呈现以教学成绩论英雄、以升学率论成败的状态。这种状态,致使相当数量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思路与方法等诸方面,较为普遍地存在以完成各“考试科目”的教学任务为工作重点,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目标、强化“考试科目”题海、模拟训练为基本教学方式,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熟练运用解题技巧与方法的状况。这种状态,致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于学校教育的管理、相当数量的学校对于教师教学的管理过程中,基本忽视了创新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创新思维融入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理念,亦尚未出台相应的、发展创新教育所必需评价体系与标准(职称评价体系与标准)、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与标准,尚未出台体现各学科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对科学技术知识与规律内涵与外延的理解、真谛的感悟、局限性以及发展的思考启迪方面的教学要求与评估标准。是否可以讲,学校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自我发展、“边缘化”的状态。 2 、教师创新教学的状态 教师,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引领者之一,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基本素质、生活与生产能力的形成。 是教师、教师的教学存在问题吗?我们清晰地看到、亦感受到:教师的任职要求从私塾到专科水平,从利用粉笔到使用多媒体、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教师基本素质、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均得到大幅度地提高,教师队伍亦在扩大与发展;成千上万的教师们非常地努力、敬业,教师们为了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有用之才,“春蚕到死丝方尽”,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地奉献着青春与才华。 但是,教师的教育、创新教学确实存在着问题。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强大惯性以及社会浮躁等不良风气的制约与影响,致使教师们的教学理念与思路、内容与方法等诸方面,均与教育的核心宗旨存在着一定的偏离。一是教师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 “学生成绩是 教师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等基本教育观点 , “以我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掰开揉碎、进行有效“灌输”的教学方式,局限于亦或停滞在“过去时”教材的教学内容,满足于亦或终止于通过教学,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规律与知识点、解题方法与技巧的状态;二是教师中较为普遍地缺乏对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学科教学需融入创新思维理念的认知,认为创新教育与考试科目无关, 属于教学上的 “小儿科”, 术有专攻、 是不能胜任主科教学任务的教师,组织学生搞几个“小发明”等 创新作品,为 学校教育“锦上添花”活动的 教学认知,尚未发生根本性的扭转, 以致为了学科教学任务,对进行的创新教育有所“抵触”、甚至抵制创新教师教学安排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社会(校外)创新教育的现状 社会(校外)教育是弥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缺憾,拓展学生的视野,助推学生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建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的,增长实践经验所不可或缺的教育。 是校外教育存在问题吗?我们清晰地看到、亦感觉到:一是校外教育机构 从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的几个少年宫发展到数以百计的科技馆(各类主题科技馆)、数以千计的各类科技教育基地,教学内容从组装矿石收音机到组装机器人,校外科技教育的设施与条件、教学内容与方法均发生巨大的变化;二是由社会各界参与组织、旨在培育创新意识与能力,展示、推介、传播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全国大赛,以及各地自行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在实施取消保送、加分等优惠政策后,依然势头不减,在稳健地发展。亦有“国际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等新赛事在迅速普及拓展。 如,据中国科协2014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举办青少年科技竞赛1.1万项,参加竞赛活动的青少年4362万人次,获奖人数达106万人次。 但是,校外教育、校外的创新教育,确实存在着问题。与学校教育相类似,受功利主义、 社会浮躁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条块 管理、评价体系的制约 , “科技竞赛成绩 是校外科教机构 的生命线,是科技教师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有背景、有苗头的学生重点辅导 ” 等教学理念与认知 , 以学生的 获奖率、获奖等次论 成败、论英雄等 绩效观 念,尚未发生根本性的扭转。校外科教机构的创新教育,一定程度地存在着 创新教育变相为“应赛教育”,根据竞赛规则对参赛学生进行操作技能方面重复、机械性的强化训练,根据参赛项目所涉及的科学知识与规律、对参赛学生进行重复、记忆性的强化培训,一定程度地忽略了根据参赛项目所涉及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规律、对参赛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教学,忽略了参赛项目虽然一定程度解决目前所发现的问题、但依然存在着有待完善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质疑精神等创新教育,忽略了团队精神、竞争意识以及创新人格等方面的培养训练。 综上所述, 我们 清晰地看到,我国的创新教育,成效显著、成绩斐然: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效地探索创新理论、创新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逐步在更新着人们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思路;创新教育的教学实践、各类创新教育活动的普及,逐步在拓展着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与途径,积累着宝贵的成果与经验,创新教育已全面呈现全方位、可持续、科学发展之端倪。 但是, 我们亦 清晰地看到:由于创新思维、创新教育理念的缺失,有 多少青少年天真好奇的个性、逐步被升学率与分数所覆盖而泯灭,被疼爱子女的家长、辛勤教书育人的“园丁”,一步步地修剪成记忆“神器”、会考试的机器,成为擅长于死记硬背、迷信于标准答案、盲从于书本真理、习惯听命于“学术权威”、“千人一面”的人才,走进社会,走进需要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我们亦 清晰地感觉认知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惯性之强大,滞后时代的教育思路与方法之根深蒂固;缺乏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教育,其危害之巨大;缺乏创新思维与意识的创新教育,只能是官样文章、应景教育,更加误人子弟的教育;创新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创新思维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在家庭、学校、校外教育过程中,才能实现科学可持续地发展。 四、一点思考 科技领域的创新与崛起,需要科技领军人物、创新人才,需要提高全体公民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以奠定科技领军人物、创新人才产生群众基础,奠定科技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提高全体公民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需要全体公民的危机意识,需要从娃娃抓起,以形成全民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意愿与需求,方可逐步地、 彻底转变传统与现实的、影响以至制约着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观念, 方可逐步地、 彻底转变传统与现实的、影响以至制约着家庭、学校、校外创新教育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方可逐步 构建出全体公民关注、支持创新教育的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方可形成全体公民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实施、推进创新教育实践过程之中的具体行动。 创新教育,任重道远!行远自迩,躬身前行!
1728 次阅读|1 个评论
支持蒋叔的素食动保等理念
outcrop 2015-11-8 14:01
即使曾经作为四害的麻雀,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还是具备有益的一面;因此作为老鼠等,未来会不会也发现他们对人类有益的一面? ——这是纯粹以人类为中心的角度出发。 另外,蒋叔玩的素食动保等对人类积极正面的社会意义远大于可能带来的负面问题,比如动保素食环保的,距离都不远。既然宣扬的是道德范畴的东西,也就没强迫你我去严格遵守。——这是格局稍高点来看。 最后,素食动保等所衍生的珍爱生命、众生平等等哲学出发点,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前行必然是有益的——无论是提升个人品质还是改善社会体制。 再次支持蒋叔的素食动保等理念,尔等凡夫俗子要多读书才能理解其中的正面和内涵 !
个人分类: 《人天逍遥》读书笔记|2863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说湖北电梯事故背后的中国消防理念
热度 8 fpe 2015-7-29 07:51
说说湖北电梯事故背后的消防理念 看了李老师的博文《 从湖北扶梯 “ 吃人 ” 事故看应急救援资源整合 》,我也想说两句中美两国不同的消防理念。今天的消防已经远远不是日本在1724年的消火(用水灭火)和防火(用勾叉灭火)的观念了,而是包括管火(Fireadministration)、救人(Rescue)、医疗急救(Paramedics)和抢险救灾(大陆与台湾都大约在1994年前后推出消防特勤这个功能,台湾是不愿学大陆的,所以大陆很可能是借鉴了台湾的特勤作法,应该说恢复了民国作法。借鉴外国成立的民国消防是与欧美接轨,包括大消防理念的,后来被废止了,恢复了中国传统特色的小消防道路,因为便宜)。 美国消防局和警察局是两个不同的单位,但是通常为公安而联合行动,比如大型音乐会需要值班,维护人群安全。美国从来不提安全局,因为消防就是公安,一般认为消防是地方政府的责任,联邦政府不得干涉地方治安能力,只不过在 1960年代的加州森林大火之后,联邦政府意识到如果消防队伍之间的管理不匹配,会造成现场指挥的困境,于是提出FireScope系统,就是现在的ICS系统的前身。当然,参加全国统筹是志愿的,如果你希望从联邦政府获得咨询和赞助,就得符合联邦的要求(比如人种比例和设备标准)。如果你是社会独资运行,不希望政府干涉,那也可以。美国有30000所消防局,100万消防队员,联邦是管理不过来的。所谓的管理,也不过是给钱(弥补穷社区的设备不足和培训不足)和给信息(提供最新科研信息),不包括消防队员的薪水或津贴。美国之所以会产生这套模式,是因为这是费城模式(富兰克林创办的志愿消防)和波士顿传统(其实就是欧洲传统,因为波士顿是欧洲移民的主要入口,纽约是运河开通以后才发展起来,论传统,纽约不如波士顿)。 在中国,我们时时不忘记的一个概念是安全,其实这是宋真宗搞出来的观念。从地理条件上说,中国国土普遍比欧洲温暖潮湿,这意味着火灾的风险不大,而且四季降雨不均,意味着火灾的风险比较集中,需要机动而不是常设的力量。所以宋真宗在面临开封的火情之时,就借用首都驻军(禁军),搞了一个军事消防组织军巡铺,主要任务是维护京城治安(即城管功能),其次才是看火功能,后来才有熸火功能。北宋丢失了燕云十六州,所以无法保障马匹的供给,从西北进口的有限的马匹一定要保障军巡铺,这是因为一旦发生火警,军巡铺一定要报告领导才能出动,后来宋真宗意识到这样做太麻烦,太耽误时间,专门下诏降低这一汇报的要求,让军巡铺可以立即出动而不必等领导到场。也就是说,在中国的体系中,消防是救火救灾,安全是领导满意,消防与安全的观念脱离,这是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决定的结果。 说来说去,又是消防职业化难题。一说职业化,人们就说非职业化的中国消防便宜,可是中国消防便宜了,老百姓就亏大了,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难道会从老虎尾巴上取来?而且,本来一家单位解决的问题,中国需要十几个部门响应,公安、消防、武警、急救、应急办和设备厂家来联动,这个成本谁算过?关键的问题是,所有部门当中,只有消防部门出动最频繁,意味着他们最有经验应急。可是他们的应急经验不能流传下去,所以年复一年,这些孩子们每一次都需要重新学习技能。所以,当应急工作的指挥权不在消防队伍的手中,消防队伍反而出动更频繁,因为指挥部门对现场的把握,能够超越在现场干过的消防队伍吗?表面上看非职业化的消防队伍勇敢迅速,可是我们还需要培养几十支技术队伍来支援他们,这也需要计算入全社会的大消防成本支出啊。所以,社会越发达,消防的概念越大,投入虽然增加,整体效率却也会提高,这是美国在 1972年从事消防改革的目的,似乎国内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来整合资源,办大消防,而不是当前的小消防。这也难怪,消防是1902年嫁接到中国的外来观念,在此之前,中国没有现代政府,也没有消防这个概念的。要怪,那还是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决定的结果,对此,需要有长篇的专门历史研究来解决中国文化当中没有消防这个观念的基础性问题,一时难以在博文中说清,就此搁笔。
个人分类: 消防时评|8030 次阅读|20 个评论
我心中的河流修复理想
热度 2 xin 2015-7-6 10:14
人云亦云,非学问。独辟蹊径,开宗立派,集大成者,方为大学问家。生态健康评估思想很好,但评估方法普遍低质和雷同化,缺乏信服的结果,鲜有广泛认同案例。 自然的河流,生态的河流,文化的河流,形态拟自然,生态近自然,文化有内涵。既有天然野生之乐趣,又有春秋美景之情怀,承载历史,继往开来。河流是水沙砾石生物的物质流,还是连续不止的能量流,受自然降雨、冰冻季节韵律控制,也深深留下了人类的烙印。纯自然是生态完美主义者的洁癖,过度开发也违背了河流的本质。河流是有性格的,安静或欢笑。河流是多姿多彩的,看不完的春夏秋冬。我们深刻地改造了河流,但同时也深深地受到河流的熏陶和塑造。河流是个自组织的系统,她遵循了自然的法则,用千百万年的历史将自己塑造。 河流近代受尽折磨,污染和干涸,粗暴的约束,成了关在笼子里的奴隶,失去了本性和活力。如何定义现代河流?有统一的标准吗?是否会有时代认知的局限。河流物理部分可以实现定量化地度量,但文化部分如何测算?河流是自然对人类的无私馈赠,还是一个赚钱的奴隶?如何去诊断,如何去恢复?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还是奋发努力,有所作为?人们期待与什么样的河流相处?希望与什么样的河流相遇? 有机会看过中国一些河流。南方的河流,多伤痕累累,而北方的河流,大多已经死了。北方河流的水,多已干枯。河床裸露,杂草丛生,一片萧索。饥渴的河流,长久地失去河水的浸润,犹如一位严重失血的老妇人,无声无息地苟延残喘。北方的河流,不仅缺水而死,而且仅有的水,也多是脏水和臭水。北方河流多已被她养育的两岸儿女毒死了。原本清澈甘冽的河水,多已成了一潭污水。从源头到河口,成千上万的叠水坝,就如血管中的血栓,让北方的河流失去了连续性,成了断断续续、一瘸一拐的病河。原本奔腾的河流,活力不在,成了死水面的毫无生机的串联。河流失去了她原本的汹涌和畅快,一泻千里的豪迈。 北方的河流死了,是得了慢性病死的,死在中国经济腾飞期间,繁荣的时候。我们在经济上收获了繁荣,但也见证了山河的衰退。近年来国家大规模生态恢复,山体重新披上了丢失已久的锦绣。但,北方的河流,每下愈况,在垂死中挣扎,在静悄悄中死亡。 应把河流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不可以当作一个等待雕琢的木头,也不可以当作一个任人支配的奴隶。我们要让她保持理性,不要肆虐成灾,但也不要泯灭自然河流的天性。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就如因材施教,培养各具特性的河流,而非制造标准化一的工业产品。我们要用最先进的技术,让河流回归自然,温顺不失风情,狂野不失理性。山区的自然河流,奔放充满激情。平原的河流,沉静秀美。城市的河流,与都市文明交相辉映。同一个河流,在不同河段,展露了河流多姿多彩的人生。 我看到了一条美丽的河。河水是如此的清澈。河流两岸树木和草地,已与村镇、山脉、农田融为一体。多么美丽的一条河,远远望去,就如一幅山水画,一曲有韵律的歌。当我走近哪条美丽的河,凉风习习,绿树成荫,捧起便可以喝。我能听到河流的吟唱,委婉或者激越。我也能嗅到河流的芬芳,那是婴儿的乳臭,少女的芳香。那是一条美丽的河,有她的姿色,更有她的性格。
2893 次阅读|4 个评论
给科学网一个参考---我是如何管‘群’的
热度 3 lin602 2015-4-21 08:06
前天发了一博文: 科学网的衰弱是正常的 ,引起了不少人的评论。科学网也在下面留了言。 办一个网或一个群都要有一个定位,要坚定一个理念, 这个理念就是你想长期坚持下去并做得好的基础! 我3月1日心血来潮建了一个‘林中祥胶粘剂群(微信群)’,一个月内人数达近五百人,满员(目前微信最多人是五百人)。经过群上大家商量,4月2日我的一位毕业生张胜祥利用他QQ上的权利,帮我建了一个‘林中祥胶粘剂群(QQ群,群号:417857029),目前人数已经超过四百,QQ群人数上限二千人,想搭一个更大的平台,让更多的人来参与。昨天晚上八点半开始群上专题讨论:胶粘剂群的定位、管理、活动、专题的征集。昨天晚上讨论一直到十一点结束,其中一个决定就是将微信群作为副群,主群移到QQ群,为了更多的人参预。 目前我们的群汇集了中国胶粘剂行业的许多精英,许多人都是这个行业的名人,中国的三个胶粘剂杂志主编,中国几个主要胶粘剂工业协会及学会的负责人全部在里面。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北京服装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安徽大学等许多大学的教授及科研人员加入。毫不夸张地说,群建立起不到十天,行业内人就说,这群当时已经达到国内第一群。 中国胶粘剂群很多,目前胶粘剂群只有我们这个非常活跃,许多胶群都半瘫状态。 我建这个群有个原则:为中国的胶粘剂同仁提供一个平台,来进行交流互动,无任何费用。公益! 大家知道,一天的信息量很大的,特别是微信群,大部分人是用手机看,信息量大,刷屏非常厉害,一天的信息看下来,不是个小数字。所以我们有几个特别的规定: 1 必须实名,同时写上单位简称;2 话题必须与胶粘剂相关,不允许发与胶无关的内容;3 除了周四晚上为群集市时间外,其他时间绝对不允许发广告,周四晚上大家可以发一到二次广告,大家洽谈生意。见: http://www.adhesive-lin.com/(S(tyykilj2qg3qdwbebj2n5b55))/d_ad_detailes.aspx?id=4 我是群主,我执行大家同意的规则是非常严厉的,违反一次可以警告,再不听就‘送客’!其中不少是我的毕业生也被送走了。 办群初期,大家非常不习惯实名,有的改过来了,有一半人没有动,还是马甲。到404人的时候,我在群上预告今天送四人非实名者出群,让人数不下降到400,大家以为是说着玩的。晚上我就送走四人,大家惊呼‘林老师动真的了’。大批人开始改名,第二天又进群十多人,第二天我又送走6个,许多人陆续将群名改了成了实名。过了约二天吧,还剩最后十多名非实名群员,我一口气全部送走,微信群这时候全部实名了。有一天晚上十一点外出回来,当天又入群十多人,有一半人是实名,还有一半人是非实名,当天晚上十一点半,将非实名者全部送离。目前微信群只要进来的人都知道(邀请人会告知),进来后第一件事必须实名,否则就离开。因为QQ群建群时间不长,目前为四百多人,90%多实名,少数人还没有实名,给个缓冲时间,过几天我们就按微信群措施一样,将非实名请走。所有的群员都感叹,实名好呀,好交流,知道是与谁交流,因为有单位在后面,所以知道与谁做生意谈事情。圈子就这么大,这么多人其实在现实中总会有熟人的。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假名的。 许多群最后成为‘死群’的原因是广告太多,大家不来玩了。我对这方面的要求是非常严厉的,原则上发一次马上就有人提出警告(群里许多自发的警察,因为他们都在意这个群,不想让这个群烂掉),如果不听,有人会微信给我,我立刻将其送走(因为微信群只有群主能够送人离开,其他人没有这个权利),而在QQ群上,因为有六个管理员,其他管理员就送他离开而且拉入黑名单,后面不再让其加入。所以我们二个群不在周四晚上的集市时间,是绝对不允许做广告的,否则就走人。 与胶无关的内容不允许发,绝对不允许八卦,转新闻,小道消息,如果有人违反规定一样严格处理。因为胶是这个群存在与被大家认可的唯一理由,也是生存下去的唯一基础,丢了这个基础,这个群就成僵尸。 我们的胶粘剂群汇集了全国许多精英,许多人目前都是在国际大公司的高级主管(亚太区技术总监,公司技术副总),胶粘剂行业知名企业的老板都有好多位,都是见过世面的人,全国胶粘剂有名气的几个行业协会学会的理事长秘书长,全国这个行业的知名教授,他们都是见过世面的人,在这个行业闯荡了许多年,有着丰富的国际业务与国内业务及管理的经验,他们也很忙,要吸引住他们,不是件容易的事。让他们觉得物有所值,来群里交流有收获,特别是对自己的业务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征求大家意见后定的,我是执行者,当然我也是一个规矩的制定者之一。许多人在其他群上的习惯不想改变,我行我素,不用实名,乱发广告,新闻八卦,但到了我们这个群要么改过来,要么请离开,执行起来没有面子而言。 当然我们每个星期周一晚上搞群专题,讨论胶粘剂中的技术,信息、管理方面的问题,请教授们来与大家交流,周四晚上让大家在上面做做广告宣传,洽谈生意。开群第一天,一位朋友给我微信,我一位毕业生在群上给他介绍一笔生意做成功了(以前他们根本不认识),得到了利润。上个周四晚上一位群友发微信群上说,到十点半止,当天晚上群集市他下了6个单子,其中4位是他的老客户,2个是他的新客户。如果有朋友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大家可以看到我转发了他的内容。这个群的确让大家有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有做生意的机会。 大家一再要求下,我们群定于5月16日在上海群聚会,让大家从群上虚拟交流,变成现实中认识相见,已经有不少人报名了。 当然目前时间不长,要想让其持续长久,这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任务。 我在这里说这话的意思,觉得科学网要想长久吸引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有一个理念,定下来的规矩让大家认可,然后严格执行。 科学网上胡说对方‘搞女学生’‘发展女学生为自己老婆’‘让纪委来查’‘学术水平很臭’等乱七八糟的话大肆流行,这个网不衰才怪呢。因为科学网没有一个正确的理念,没有一个严格执行的规矩。这几年我们不少人没有缺这样的呼吁。 实话说,前段时间我也不来科学网玩了,太乱,烦。许多科学网朋友通过网上短信、电话、QQ、邮件让我不要生气继续来写,要不然可能我已经离开科学网周年了。 当今这个社会,任何商品及业务追踪到最后,就是服务二个字。为大家提供服务就能得到大家认可。 随便说说,不当之处,见谅!
1958 次阅读|8 个评论
科学网的衰弱是正常的
热度 30 lin602 2015-4-19 17:33
今天博主袁贤讯申明离开科学网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3568-883544.html 。其实许多博主也没有作任何声张,基本上不来发声了。 今天的科学网与以前相比,已经缺少了不少生气,有点老气横秋的样子了。 而且这种现象还会继续下去!许多人很少来写甚至根本就不参预了。有时候长时间来写一篇玩下。 火花越来越少,骂人越来越多,写博文的成本越来越高---不爽! 为什么? 我个人认为科学网缺少一个正确的理念,缺少一个有效的保护正常博主‘安全’的有效措施。甚至为了增加点击率,鼓励掐架,放任骂人马甲横行。 凡是在科学网上稍微有点名气的博文,那个下面没有一堆‘狗屎’?凡是在科学网上有点名气的博主,那个没有得到乱扔的莫明其妙的‘臭鸡蛋’?连程代展这样的‘老好人’,受了不少臭鸡蛋的攻击,让北大的一位女博主看不过去出来‘见义勇为’。 难道我们真的分不清什么是正常的争论,什么是人身攻击?难道我们的科学网真的分不清什么是学术争鸣或观点相争,什么是相互开骂,大打出手? 我的想象,科学网上的气氛应该是儒雅的知识分子,为学术,为中国的前途,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为中国的科学研究而发表看法,并围绕这些问题互相探讨甚至学术争论的场所。可以慷慨激昂,可以尾尾道来,可以谈笑风声,可以一本正经。台上是不同观点的对手,台下是互相尊敬的朋友!但是,事实不是这样! 科学网搞了一个数届的科学网博主顾问委员会,一百多人,发挥过一个作用吗,那怕做个面子也行呀。说句不客气的话,这个委员会中许多人比整个科学网团队的管理理念要正确,但他们一点作用也没有发挥。 科学网兴旺发达的基础是要有一个科学网的定位与理念。我认为,科学网现在的理念就是人气与点击。有时候让我想起了一些新开店的打折抢购,抢购结束,这个店也差不多了。 拦臭鸡蛋的措施也没有,这个茶馆回头客会越来越少的。
4728 次阅读|47 个评论
Science的办刊理念及对我们的启示
热度 11 yonglishi 2015-1-15 11:49
SScience 的办刊理念及对我们的启示 石应江,齐国翠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杂志社,西安市未央路 96 号 710016 , E-mail: yjs@c-nin.com 摘 要 为了学习美国 Science 的办刊理念,笔者深入该刊编辑部,与他们进行了全面交流。认为 Science 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其一,强大的编辑团队。其专职主编是优秀的学者,基本每期都有他们亲自撰写的社论;多数专职编辑来自国际知名大学,有很高的学术素养;编辑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其二,由世界顶级科学家组成的同行评议团队,有高水平的同行评议质量;其三,朴实的办刊目的。它出版跨学科的论文,要求论文有普遍的适用性,要能在某些领域改变人们的思想并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其四,悠久的办刊历史积累,非盈利性的办刊模式及AAAS为后盾。其五,良好的互动交流。通过总结这些经验,提出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Science 访谈 同行评议 跨学科 出版规模 影响因子 1880 年爱迪生投资 1 万美元创办《科学》( Science ),首任主编是纽约新闻记者 John Michels ,其后发明家贝尔加入。从 1894 年起,心理学家詹姆斯·卡特尔担任总编,明确了杂志的读者群:科学家、研究人员和有一定科技知识背景、对科技进展感兴趣的人们,这期间曾两度停刊。 1900 年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 (AAAS) 的官方刊物。 1962-1984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菲利普·埃布尔森担任主编,建立了审稿制度。 Science 现为周刊,全年共 51 期,全球读者超过 100 万。它是同行评议跨学科综合科学杂志,报道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所有学科。“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 AAAS ,也是 Science 的宗旨。全年来稿 1.2 万篇,录用 8% ,有一百多位世界顶级的科学家组成的论文评议团队,发表的论文有 35%~40% 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 Science 在科学界的巨大影响力,我国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到了许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成果,并运用到办刊实践中,为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催生了一批优秀科技期刊。例如, 1990 年创刊的 CellResearch ,其 2013 年的影响因子达到 11.981 ; 2008 年创刊的 NanoResearch ,其 2013 年的影响因子达到 6.963 ,它们是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代表 。 2013 年 10 月至 2014 年 2 月在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资助下,笔者赴美国学习科学出版,期间多次到 Science 编辑部,加之 2008 年 9 月访问过 Science , 2001 年 10 月还访问过 Science 英国剑桥分部,所以对 Science 有一定的认知。笔者认为, Science 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性跨学科综合科学杂志,源于其悠久的办刊历史积累,编辑的独立性,很高的同行评议标准及编辑质量,世界顶级科学家组成的同行评议团队,来自世界著名大学的专业背景深厚的编辑,作者的国际性以及 AAAS 的坚强后 盾。 笔者在美国 AAAS 先后得到 Vaughan C Turekian , NatashaPinol , Joy Ma , Jake Yeston , Brooks Hanson , Ginger Pinholster , Earl Lane , Patrick McGinness , Catherine Matacic ,孙晨, Claire Chen , Salaeha Shariff 等等的热情接待。 为了和大家共享 Science 的办刊经验,也为了给希望了解 Science 一手资料的同行们一些面对面多次交流的感受和体会,特别撰写本文。 1 Science 的编辑团队 Science 有 120 位工作人员,在美国华盛顿、英国剑桥大学及其他几个国家都有编辑部。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 Science 的编辑要求必须具有博士学位,目前有 26 位编辑,按照学科分工,其中,主任编辑 4 人,高级编辑 19 人,助理编辑 5 人,书评编辑 1 人,他们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利兹大学等 。编辑的学术功底很重要,当收到一篇来稿时,才能做出接受并送进一步评审或者拒绝的决定。同时,若审稿人评审意见不妥,也可以和审稿人辩论,以便给作者一个公正、有建设性的评审意见。专业背景和渊博的知识有助于编辑和审稿人、作者之间的沟通。 Science 的主编都是优秀的学者,这是 Science 成功的关键。现任主编麦克纳特 (Marcia McNutt) 女士,是地球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此前,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及美国内政部部长科学顾问。曾于 2000-2009 年间担任 Science 编委会高级编委,她注重科学传播,而非商业化的出版业务,认为 Science 也需要适应新形势,走进公众领域。 2008-2012 年的主编布鲁斯·艾伯茨( Bruce Alberts ),是哈佛大学博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1993-2005 年连任 2 届美国科学院院长。 2003-2007 年的主编肯尼迪( Kennedy ),是哈佛大学博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80 年至 1992 年任斯坦福大学校长,曾任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 FDA )局长。 1996-2002 年的主编埃利斯 · 鲁宾斯坦不是科学家,而是出版人,在《光谱》工作时,由于对三里岛核泄漏事件的揭露性报道,赢得了美国期刊奖。 1985-1995 年的主编丹尼尔 . 科什兰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还曾担任美国生物化学家学会会长。 2 Science 的编辑出版流程 2.1 审稿流程 Science 每年收到来稿 1.25 万份( 1996 年时为 6700 份,发表约 15% )。一般流程是,作者通过数据库平台将论文投到编辑部,首先由学科编辑筛选淘汰 20% ,剩下 80% 留给编委会初审筛选,这个编委会顾问团队由 100-120 人组成,他们对论文做出接受或者拒绝的决定,审议通过的论文只占投稿总量的 35% 。 Science 的顾问团队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杂志的发展在不断更新和补充的。在金属材料方面,聘请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院士作为审稿人。这个顾问团队是通过数据库来对编辑部初选通过的来稿进行深度评议的。当然,也不是进入深度评议的论文都能够被发表,若仍被认为无突破性的来稿,也会被拒绝。 编辑部要求编委 48 小时内审回,并对来稿打分,从 Very exciting 到 Very low interest ,共分为 10 级,得 6 分或更高的稿件才送深度评审,该过程大约需要 1-2 周。编辑部还要求编委建议 5 名深度评审专家。编辑在决定是否将某篇论文进一步送审时,会将原审稿人的意见考虑进去,被认为最终不可能发表的论文将不再送审稿 。 由于当前的论文大部分跨学科,一般请 2-3 位评审人评议,外审时间 7-10 天。根据专业内容,有时还增加评审人。如,有的论文实验数据很好,但结论太小众,读者可能缺乏兴趣和难以理解。那么,就将这些论文送给其他学科的专家审议,征求他们对该论文是否值得发表的意见。在 Science ,所有编辑还必须在评审意见的基础上对论文内容做出判断:近期该学科有何发展,远期能否有重大跨越性成果?在深度上,能否被普通读者接受? 在整个审稿过程中,编委的职责是评判论文的工作是否有意义;同行评议审稿人的职能是判断论文的研究工作是否可信、重要和具有广泛兴趣。此外,审稿人还有一项工作:给 Science 推荐一些重要方向和热点问题,然后,由编辑部去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撰写特邀文章;而编辑的作用是阅读全部评审意见,判断论文的评价如何、说服力如何、是否有致命缺点、是否需要增加一定数量的实验来完善、是否适合 Science 的读者群。通常,编辑一般在 7 天内对所有评语进行汇总,然后做出决定。 2.2 审稿人要注重双重角色的平衡 在论文评议过程中,审稿人要平衡好作为评审人和作者两种身份或者角色之间的关系。因为当他作为评审人时,常常要求作者更认真、更仔细修改,要补充足够的数据来支持结论,这些补充都需要时间和精力。但是,作者却期望尽快发表,这就是审稿人与作者之间的冲突。但是,审稿人往往也是作者,当他们是作者时,也迫切期望论文被尽早发表。另外,一些评审人在初审时很认真,但是在复审时,不认真审核作者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修改。所以,如果修改稿有错误或者有些作者为了满足评审要求而去造假,此时审稿人就不容易发现。作为科学期刊,作者的诚信是基础,编辑部通常认为作者是诚信的,只能在发现问题时才去纠正。 Science 隔 3 月会给审稿人发去经他审稿的总结报告,里面会有他审阅过的文章及打分统计,以及那些文章的最终结果,用这份报告去鼓励审稿人。 2.3 编辑加工 Science 的编辑是按照学科分工,如果是化学专业,那么就负责化学、生物化学及应用物理学科论文的编辑及来稿的评议,当然也处理其他一些学科的论文,看它们是否适合于出版或者进行进一步的评议。并与评审人讨论评审意见,决定是否要求作者补充内容,与作者讨论评审意见,提供建议。与其他编辑达成共识,以决定来稿的取舍。然后对接受的论文进行内容和形式的编辑修改并送排版,跟踪论文的加工、出版过程,确保及时出版。同时,对一些有新闻价值的论文写一份简洁、易被大众接受的介绍,并及时转送 Science 的新闻部门,由他们负责新闻宣传及深度采访。 编辑每天要处理很多论文,有时还要与其他学科的编辑讨论或者通过网络与在伦敦及其他地方的编辑实时交流,也可以通过 Science 的论文数据库进行在线沟通。目前, S cience 已经将在波士顿、多伦多等世界各地的编辑部通过网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3 Science 对科学传播的贡献 3.1 推动科学普及,充实美国科学文化 科学普及教育在美国面临着巨大挑战。前任主编布鲁斯·艾伯茨博士在 2008 年访问过温家宝总理,他回到编辑部后感慨地说,当前中国的政治家都有纯科学的背景,而美国的高层政治家,拥有科学背景的人不多,无论是总统还是两院议员。如果美国拥有深厚科学背景的政治家再多些,那么,美国的科学教育工作会有很大进步,效率会更高。 Science 编辑部一直致力于发现和发表那些被大众广泛欢迎和有兴趣的论文,并将它们作为封面论文去推广。天文学是大众比较喜欢,又充满好奇的学科,容易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化学学科就不同,提到化学,人们容易联想到有毒、有污染、危险或者毒品。 2013 年 12 月,笔者在哈佛大学科学报告厅聆听了一场有关月球形成的向公众开放的科普报告会。该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为 Science 的封面文章发表在 2012 年 11 月 。对 Science 而言,这不是个例,因为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是 Science 杂志的主要目标之一。 3.2 出版多学科论文,启发公众的科学兴趣 Science 的目的是出版多学科的论文,让不同学科的读者都能读到一篇感兴趣的文章,出版相对少的论文( 20 篇左右) 是为了让杂志薄一些( 120 页左右) ,便于携带到飞机或者火车上阅读。 编辑部控制杂志规模,也是为了让人们每周有时间去读完它,并有兴趣去读读专业领域以外的内容,并受到这些跨学科内容的启发。 另外,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大概在 18 年前就规定,科学家所获得的研究经费必须要部分投入到公共教育中 。因此,科学普及有政策基础,因此, Science 杂志也希望在美国科学家中创造一种文化,鼓励科学教育的发展。要在美国创造科学文化,科学家要与社区、学校等组织建立互动关系。 4 Science 的商业模式 4.1 用户付费的传统商业模式 Science 杂志发表论文是免费的。其资金来源共有 3 部分: AAAS 的会员费、印刷版和在线版的订阅费、广告收入。杂志社实行经营与出版分离的商业模式,发表什么论文由编辑部独立决定。目前,网络很发达,广告商在平面媒体上投放的广告越来越少,相应投放到 Science 的平面广告也在下降。 目前, Science 为没有实行开放获取,因为一旦放弃传统的向读者收费,那么,这费用就会转向广告商或作者。作为 Science ,即使向作者收费,也不能维持正常运转,那么,要么发表大量的论文,要么向作者收取高昂的费用。 Science 每年发表 830 余篇论文,如果将所有费用分摊到这 830 余篇论文,那将不现实。当然, Science 也有两种免费阅读方式,一种是论文发表一年后就可以在网络上免费阅读;一种是订户在网上的即时免费阅读。 Science 目前没有把内容全部在线无纸化出版的计划,纸质版仍将存在。已经通过网络在线数据库弥补纸质版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表现形式上的不足。纸质版的优势是容易携带,在线数字化出版的优势是低成本、绿色节能、多媒体丰富多彩。纸质版与在线版将并行一段时间。 4.2 探索作者付费的开放获取模式 随着科学的发展,高水平论文越来越多,但是 Science 印刷版能容纳的论文数量有限,使一些非常重要并能引起广泛兴趣的论文被拒绝。然而这些作者仍希望将论文发表在 Science 这种质量高、发表速度快、读者群大的著名杂志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扩展目前 Science 的报道范围, AAAS 将在 2015 年正式创办一份数字化开放获取期刊 Science Advances 。它鼓励发表具有变革意义的研究论文,不限制具体的学科类型,这本新期刊将致力于提供快速发表的途径,只接受综述和论著两类文章,一些优秀的论文将会在 Science 上通过新闻和评述进行推荐。 Science Advances 将依靠作者支付出版费运行,收费标准参考同级别杂志( Nature Communications , 4800 -5200 美元)。通过数字化出版模式,出版规模只受论文的质量的约束,而不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Science Advances 将采用许多学会期刊的编辑模式,吸收研究人员进入编辑队伍,不采用完全独立的专业编辑人员。由主编领导副主编,这些副主编将由活跃的科学家担任。论文一旦接受可以立刻公开在线出版并提供免费下载,接受论文的唯一标准是学术质量。 Science Advances 的行政工作由 Science 总部负责,以快速提醒审稿专家,并保持稿件处理速度。那些由于出版容量原因,而无法在 Science 、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科学:转化医学》( 2009 年 5 月 6 日 创办)、 ScienceSignaling 《科学:信号传导》( 2008 年 1 月创办) 3 本杂志发表的优秀论文,可以自动转给 Science Advances 发表。这样可以大大简化论文发表过程不必要的审稿负担,加快学术出版的速度,缓解审稿专家的压力,减少作者反复投稿的可能。 Science Advances 的创刊意味着传统的出版模式正面临的困局,不得不尝试在线出版模式。我国科技出版界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一些学者也十分关注国际新刊创办动态 。 5 Science 对影响因子及学术造假的态度 5.1 影响因子是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最好指标,但不能用于评价论文 近年, Science 的影响因子在 31 左右,但编辑部不追求高影响因子。 2013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 Randy Schekman 在英国《卫报》( The Guardian )发表文章,宣布他的实验室将不再向 Science 、 Nature 和 Cell 投稿。 Randy Schekman 认为,这些世界最著名的期刊扭曲了科学进程,鼓励研究人员走捷径,在华而不实而不是真正重要的领域进行研究 。 Science 编辑部副主任 Jake S Yeston 博士说,一篇论文质量是否高,要看科学界对这篇论文的引用次数,而且,引用过程是民主化的,引用越多,说明这篇论文越重要,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看这篇论文。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就是社交媒体对论文的转载和评价,因为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科学论文传播、评价的新的高效渠道。 The Guardian 的论点是基于作者只关注 Science 等的品牌,只注重其影响因子,通过期刊的影响因子去评价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偏离了应关注于这篇论文是否对你的研究有帮助而引用。作者关注 Science 、 Nature ,关注影响因子,这不是期刊本身的错。作者从根本上还是希望在知名度高、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发表论文。 Science 的目标也是发现并发表顶级的科学论文,因此经常参加各种重要的学术会议,向优秀的学者及其团队组稿。 5.2 杜绝学术造假,需要学者自律 关于学术造假, Science 有深刻的教训。 2006 年,由韩国首尔大学揭发,被世界广泛关注的论文造假事件是韩国生物学家黄禹锡关于人体干细胞克隆胚胎研究,这些文章发表在 2004-2005 年间 Science 上,直到 2009 年,韩国相关法院才判决论文数据部分造假。 Science 也成立了调查委员会,结果表明:尽管这几篇论文按照正常的步骤审查,杂志社却对其蓄意造假无能为力。因此委员会建议今后收到的论文稿件应该被分类为无争议性和争议性的文章,以使存在争议的文章能够被更严格地审查。时任主编布鲁斯·艾伯茨博士说,学术造假是很可怕的,应该严惩。因为这浪费了很多人的时间。其他科学家也很有可能复制这些被虚构的数据。哈佛大学最近也被查出学术造假新闻,有教授在研究灵长类动物行为时涉嫌伪造数据,因为科学家也是普通人。因此,应该对科学家进行学术道德教育,教育他们要有正确的科学文化 。 美国有科学诚信办公室 ,它有一套完整的调查学术造假的程序。首先由所在的大学以及研究机构进行内部审查,其次是政府层次,政府也应该承担一定责任。 Science 一旦怀疑投稿人有学术造假可能,可以质询投稿人所在的机构,尽管如此, Science 对论文造假问题的处理是一件两难的事情。因为编辑部没有权利去处罚作者,只能将作者造假情况向作者所在机构通报,由所在机构去调查处理。但是这种调查处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编辑部必须等待调查结果再做出反应,只好在等待和被抱怨中煎熬。中国在这方面的教训也不少,为此中国科学院在 2007 年发布了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 。 6 Science 与中国有良好的互动 6.1 与中国政府的良好合作 Science 和中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关系。 2014 年 1 月,李克强总理接受了现任主编麦克纳特博士的专访,李总理希望 Science 继续支持中国科技事业进步,促进基础科学研究,向国际社会积极传播中国科学界的声音,扩大中外科研成果交流互鉴 。麦克纳特博士在 4 月 3 日 的 Science Express 以“李总理和我”为题,撰文赞叹李克强总理的科学理念 。 此前,在 2008 年,时任总理温家宝接受布鲁斯·艾伯茨主编的专访,并在当年 10 月 31 日的 Science 上发表社论《科学与中国现代化》 。在 2000 年,时任主席江泽民接受主编埃利斯·鲁宾斯坦的专访,并在当年 6 月 30 日的 Science 上发表社论《科学在中国:意义与承诺》 。当然,也有争议, 2010 年 9 月,科技部认为其刊登的“中国的科研文化”中有关问题失实 。 为了加强与中国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早在 1977 年,美国科学促进会代表团就访问了中国,中国科协在 1979 年回访问 AAAS 。在 2007 年 10 月, Science 成立了北京分社。 2008 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建立合作关系 。因为 Science 认为,中国高度重视科学,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战,开展对外科学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培养科技人才,这将有力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6.2 EurekAlert! 中文版,中国和世界的科技交流平台 EurekAlert! 中文版是由 AAAS 主办的一项全球的互联网新闻服务。它向大学、医疗中心、期刊、政府机构、企业和其他从事科研的机构提供一个向媒体发布信息的首要平台。还向公众提供新闻和信息来源。 EurekAlert! 中文版提供的新闻和信息涵盖所有的科学、医学和技术领域。 作为记者和自由撰稿人可通过 EurekAlert! 中文版获得禁止提前报道的和公开的重大新闻、同行评审期刊、专家库和其他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EurekAlert! 中文版欢迎公众访问并可存取其中文版的几乎所有栏目,但不包括禁止提前报道的新闻栏目和专家数据库。 6.3 支持中国创办英文版 中国科协为了提高中国科学的国际影响力,积极鼓励创办英文版,并做了一些实践, 2013 年在前期多年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基础上,牵头与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6 部委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来支持创办英文版科技期刊 。 Science 认为,在中国创办英文版,用英文发表原创于中国的论文,参与国际科学竞争。以化学领域的论文为例,二战前,优秀的化学论文大部分用德文发表,因为那时德国的化学学科领先世界。但今天,来自德国的化学家要在世界交流,就需要用英语。现在中国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大,研究人员在不断增多,如果 20 年后,世界上顶级的论文大部分用中文发表,那么西方的科学家都得学习中文。 7 对我国科技期刊办刊的启示 7.1 要有杰出的编辑队伍 要办好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首先要有一支杰出的编辑队伍。其专职主编要由热心于科学出版工作的院士或者优秀学者来担纲,他们要亲自审稿并撰写评论。专职编辑要由来自世界著名大学相关专业的博士、博士后担纲。他们必须热爱编辑工作,要舍得花一生去品读论文,写好论文,编好论文。 7.2 要提炼出明确的办刊宗旨 没有明确的办刊宗旨,就无法确定发表文章的重点方向、文章风格,无法培养固定的作者群,更无法实现精神传承。 Science 自 1900 年成为 AAAS 会刊后,始终贯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理念,并且从论文选择上得以体现,即,发表具有广泛读者基础的论文,并辅助以科学新闻共同构建了 Science 的报道框架。我们在办刊实践中,究竟有几家期刊有明确的办刊宗旨,并能在办刊过程中得以落实?今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有关学术期刊清理认定工作中对办刊宗旨的检查就是一种回归 。 7.3 要有准确的读者定位 没有明确的读者定位,就无法形成特定的办刊风格。 Science 创办初期,尽管有爱迪生、贝尔的支持,也经历 2 次停刊的考验,在几经波折、易手的 14 年后,才确立了科学家、研究人员及有一定科学知识背景的人是其读者群,到今天,才能拥有百万读者。我们的学报,很少考虑读者群,所以发行量不多。即使创刊于 1915 年的我国自己的《科学》,也经历了从学报加科普转为学报,再转为科普的变革,正因为转为科普,在学术影响力方面,离美国 Science 的差距越来越远。 7.4 要引领和促进科学发展 Science 之所以成功,体现在对发表论文的精心选择上,他们的编辑与世界先进科研团队保持紧密联系,发表其最先进的研究成果,而且学科广泛、深入浅出,久而久之, Science 就成为学科发展的风向标,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欢迎。反观我们的科技期刊,越来越成为硕士、博士论文的平台,成为职称论文的秀场。疲于服务作者,少有思索和践行引领科学方向之理想。 7.5 要有来自世界范围的审稿人及作者队伍 要有世界顶级科学家组成的编委会及审稿人队伍,他们要真正为编辑部工作,在审稿时执行很高的同行评议标准;同时,作者要来自全球该学科的顶尖团队,并具有国际性,这样有助于发现和吸引全球最优秀的论文。 7.6 要勤于创新,探索数字化出版,做大做强 Science 是非盈利性期刊, 1996 年在主编的带领下,开始了网络化办刊实践, 建立了高效便捷的投稿审稿数据库和网络出版平台,实现了快捷的在线出版。 从而使发行量、读者面、传播手段得到有效改善,实现论文传播的多媒体化。然后又根据学科发展,创办了 2 个新刊, 2015 年将创办数字化开放浏览期刊。同时,以 Science 品牌为引领,由专门的经营部门去开展广告、会议、培训等等多种经营活动,拓展了 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为期刊的发展壮大提供财政支持。但是, 在我国,创办新刊需要审批,在时间和品种上难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的期刊,由于小而散,发展不平衡,难以形成规模化,导致期刊的发展后劲不足,缺乏采用新技术的能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董尔丹 , 徐岩英 , 宋玉琴 等 . 自然科学领域著名期刊简介 : Science 周刊 . 中国基础科学 , 2004 , (4):59-62 2 http://www.sciencemag.org/site/help/about/about.xhtml . 3 张利军 . 《科学》主编谈《科学》 . 编辑学报 ,1997,9(1):57-58 4 荆卉 . 《 Science 》的选稿标准、审稿过程及其电子版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998,9(2):128-129 5 柳建乔 . 由美国《科学》所想到的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 2000, 11(2): 131-132 6 魏秀萍 . 中国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1,12(S):1-3 7 王应宽 . 美国《科学》杂志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的启示 . 出版发行研究 , 2004(12):80-83 8 赵新 , 陈月婷 , 刘延华等 . 对国外科技期刊运行机制和发展环境研究观点综述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6,17(1):10-13 9 吴锦雅 , 王征爱 , 陈旺忠等 . 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 编辑学报 ,2007,19(S):19-20 10 刘清海 . 我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定位与发展 . 编辑学报 ,2007,19(S):17-18 11 刘远颖 , 刘培一 . 论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18(1):191-194 12 张宏翔 . 国外科技期刊经营模式及对我国科技期刊经营发展的思考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 2007,18(5):729-732 13 游苏宁 . 对科技期刊国际化有关问题的反思 . 编辑学报 ,2008,20(1):1-4 14 颜巧元 , 张亮 , 王菊香等 . 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频率问题与对策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0,21(2):177-180 15 朱广清 . 《科学》杂志成功秘诀在哪里 . 科学时报 ,2011-05-09A1 要闻 16 魏健 , 王大明 . 《 Science 》及其网络版研究 . 青年记者 ,2011(16):86-87 17 沈紫坪 . 美国科技期刊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 出版科学 ,2011,19(1):85-88 18 程磊 , 李党生 . 如何创办国际一流科技期刊——以《细胞研究》为例谈学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传媒 ,2011(10):36-39 19 韩燕丽 . 创办高水平英文学术期刊 . 科技与出版 ,2011(4):25-26 20 刘凤华 . 国际著名科技期刊编辑模式比较分析及其借鉴之处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23(6):914-917 21 http://www.sciencemag.org/site/help/about/staff.xhtml . 22 祖广安,柯若儒,钱浩庆 . 访美国《科学》杂志社记实 . 编辑学报, 1998 , 10(1) : 49-51 23Robin M Canup. Forming a Moon with an Earth-like Composition via a GiantImpact. Science ,2012:338(6110): 1052 24 陈朋 . 美国科学教育新动向 . 外国教育研究 ,2012,39(2): 75-82 25Marcia McNutt, Alan I Leshner. Science Advances. Science ,2014,343(6172): 709 26 任胜利 . 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动态及相关思考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 2012, 23(5): 701-704 27 Ian Sample.Nobelwinner declares boycott of top science journals. http://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13/dec/09/nobel-winner-boycott-science-journals 28 腾讯科技 . 腾讯网独家专访美国《科学》杂志总编辑 . http://tech.qq.com/a/20101022/000263.htm . 29 徐瑞哲 . 《科学》如何学术防腐 . 解放日报 , 2010 年 10 月 18 日 08 版 30 夏庆民 . 从干细胞研究丑闻谈科技期刊的尴尬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18(3):483-485 31 王阳 , 程晖 . 论美国科学不端行为调查的科学对话模式 . 中国科技论坛 , 2009(12):140-144 32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 . 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 2007,18(2):202-203 33 中国科学院 . 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 2007,18(2):204-205 34 李克强会见美国《科学》杂志主编麦克纳特时强调 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 .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1/13/c_118950641.htm . 35 Marcia McNutt .Li and Me. Science , 344(6180):127.DOI: 10.1126/science.1251293 36 WenJiabao. Science and China 'sModernization. Science , 2008,322(5902):649 37Jiang Zemin. Science in China . Science , 2000,288(5475): 2317 38 新华网 . 科技部回应美国《科学》杂志刊文:有关问题失实 .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1/08/c_12751183.htm . 39 科学基金杂志部与美国《 Science 》杂志正式建立合作关系 . 中国科学基金 ,1998 ( 4 ) :42 40 张爱兰 .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办刊初探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 2013,14( 专刊 ):758-760 41 中国科协创办英文科技期刊工作部署会议召开 .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668/n35758/n39435/n39450/14206268.html . 42 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 关于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 .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668/n35758/n39435/n39450/15013509.html . 43 关于下达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支持项目的通知 . 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668/n35758/n39435/n39450/15215926.html . 44 关于开展学术期刊认定及清理工作的通知 . http://press.gapp.gov.cn/reporter/contents/245/201244.html . 原原文发表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年第11期。http://cjstp.ijournals.cn/cjstp/ch/index.aspx 石应江科学办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11.pdf
个人分类: 科技编辑|10979 次阅读|11 个评论
大浪淘沙----理念正确的高校‘长寿’!
热度 11 lin602 2014-12-14 11:17
中国的高校经受着变革的洗礼,全世界的高校在当今一体化,交通与通讯如此发达,网络及交通费的降低,人员流动方便的形势下,逐步发生重大的变化。 摩托罗拉及诺基亚的兴衰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者昌,逆者亡! 原来我们只知道村里的事情,过了几里的事情就不知道了,买东西局限在自己庄子上,不会跑到多少里外的地方买普通用品。但是,现在不但可以在国内网购,还可以通过网上直接支付,从世界其他地方买自己合适的商品。 教育呢? 从孔子时代的教育到目前的教育,不得不承认变化是天翻地覆的。世界上几百年前最厉害的大学,在美国的后起之秀高校的冲击下,也‘英雄不提当年’。 1977年恢复高考时,北大、清华、中科大包了中国考分最高的学生,而且这种现象延续了一段时间,那时候他们可‘牛’了,享受着‘上帝’的感觉。如今,这几所高校只能眼睁睁看着无数的优秀学生背对着这些‘老英雄学校’,只能靠回忆来聊以自慰。 必须看到,这种变化的节奏越来越快,因为网络、通讯、交通、生活水平提高已经达到了世界就如以前一个村庄似的‘情形’。曾记得,布什宣布对伊拉克动武的决定,全世界的人几分钟内就全部知道了。早上从南京出发,十几个小时后就可以坐在美国纽约的酒馆里喝酒。自费到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大学读书,现在已经不是富人的专利,光南京就有许多工薪阶层的孩子出国读书。 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外表好象是欣欣向荣,但是,在办学理念上远远落后于国际上好的高校,别说跟,追都够呛,更谈不上超了。因为我们的高校还是‘僵硬的体制’,将模仿当时髦,将过时当流行,甚至将高校资源做成了为一些人利益服务的工具。 特别可怕的是,世界都在变,都在研究变,如何变。而中国的高校要求的是‘不变’,一切照‘文件’执行,普通教授们的探索是无法运行的,也没有人关心,甚至被认为是‘不安心工作’。 有多少中国的高校有自己理念?让我想起了流行服装与流行歌曲,这种流行会昙花一现! 中国目前的招生指标与招生计划还会有段时间,但是,这日子好象不会太久了,因为许多孩子与家长有其他选择时,中国的高校不行到国外读书时,这种招生计划下的办学铁饭碗就难说了。 我们已经听到了‘西方强校高等教育的炮声’,但我们还昏昏欲睡。 轻轻的问一句,你们学校有人研究高等教育吗?再问一句,如果有人研究高等教育,这些研究的人员水平如何?学校鼓励教授们进行教育探索与改革吗?有人过问这事吗?如果教授们想探索,会得到关注与支持吗?我倒是经常看到,许多教育研究的课题成为许多大学干部们的项目经费,许多不做教育的官员做着重大教育相关的项目,他们能够研究出什么? 办学理念,走出自己不同于别人的路,才会让自己的高校长寿!
5426 次阅读|18 个评论
从这几个例子能够看出什么?
热度 10 lin602 2014-6-3 07:26
说几个例子: 1 有个朋友是我高中同学,读中学时正好是文革后期,张铁生交白卷非常吃香的年代。那时候是工农兵大学生,学习好坏与上大学是没有关系的,但他还是学习认真,成绩很好。但家庭成份不太好,上大学是没有一点希望,高中毕业后在家务农。有个当时的干部子弟当他面嘲笑他说:‘读书好有什么用’?按照当时民间流传的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的顺序,这个干部子弟再过年把就稳上大学了。命运开了一个大玩笑,1977年恢复了高考,这个学习好的根本不可能上大学的普通人考上了大学,后来在大学工作,而那个笑话他的干部子弟,与大学无缘,一直就在当地做了一个普通职工一生。 2 有个熟人,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公派到国外读研究生,研究生一毕业就回母校工作,因为是某部所属十多所高校中第一个国外回来的博士,而且是在高校非常低潮的年代回来,加上工作认真,科研做得也不错,人的品德也很好,很快当上了主要校领导(内心他还真不想做,任命他的时候他都觉得不爽,我可不说假话),后来是全国人大代表。事业工作做得都挺不错的。他们一批人出国的不少,但当时回来的人非常少,他第一个回来了,他走了与其他人不一样的路。而后面再回来的海龟,这个机会就非常少甚至没有了。 3 有个我的师兄级的熟人(不是一个导师),研究生毕业到另一所大学做大学教师,教基础课。90年代正好大办公司的年代,许多人是‘身在曹营身在汉’,加上高校工资非常低,他随着大流,完成教学工作之余就出去跑销售,不看资料不做科研不写文章。挣了点小钱,还真不多,结果同学们基本上都上教授了,他还是讲师,后来公司办不下去了,毕业十多年后就在职读母校的博士,他的博士导师是他的研究生同学。好象到现在他还是中级职称吧,最多副教授(不敢肯定)。住的学校的房子,但是二室一厅的,讲师级别的房子(单房子现在就亏不少钱)。现在已经专职教师不干其他事了,但基本上是混日子了。但人是非常聪明的。 4 有个熟人,本科及研究生的学校都属于211吧,研究生毕业后到一国营大公司的研究所工作,研究所给他一个研究项目,负责人是所领导,他这个青椒具体做实验,产品产业化了,技术在他手上,负责的领导还真不清楚技术细节。后来他调到一省级研究所工作,做研究室负责人,带一帮人搞开发,2000前后又调到一所大学做教师,当时是高校低潮期,许多人不愿意来大学工作。他一直坚持做着最早的研究方向,当然后来又扩展了许多。结果不但是博士导师,而且产业化项目非常多(在研究所工作时就得到了企业的认可),许多企业的技术都是依托他,经费不愁,收入不低,专利不少,得奖多多,是一些市科技局的座上宾级的‘专家’,还当上了学校的中层领导。 这四个例子的主人公都是我非常非常熟悉的人,这些例子给人一个启示,‘随大流’是不容易突出的,凡是做出点‘真’成绩的人,要有自己的信念,走自己认准的路。 平庸,经常是跟着别人走的结果。
3634 次阅读|24 个评论
北美大学的事情没有做过那里教授是不知道的
热度 11 Majorite 2013-12-1 23:52
北美大学的事情没有做过那里教授是不知道的 科学网周末编辑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看上了《违约的代价,浅谈在美国的经历》一文, 把它加精置顶,作为“主旋律”弘扬。 【我就记得土木系还是电子系的一个新来的助理教授招的一个学生才半年就走了,最后系里还得讨论剩下半年的资助怎么办,这是个很恶劣的例子。虽然大家都说那是那个学生个人选择,但个人选择多了,对整体来自中国大陆人员的看法最终变得很负面,地质中心就开始规避风险,少招甚至不招中国大陆的人员, 很多教授也开始少给或不给大陆学生OFFER,除非能够确认他能完成学业(比如推荐人是熟悉的人),然后就出现了我在那边的局面。】作者如此写道。 作者竟然连那个“才半年就走了”的学生与其导师是土木系还是电子系都不知道,这样的故事纯属道听途说。学生走了,“系里还得讨论剩下半年的资助怎么办”,更是外行话, 让人笑掉大牙。北大那个林青作者, 中文表达基础似乎不靠谱, 说了半天,竟然连啥“ 约”都拿不出来,既然本来就没有“约”, 为何还叫“违约”,“代价”何在?“违约人”究竟受到美国的什么惩罚?档案被扣压? 驱逐出境? 绝大多数归国留学生,在国外做学生、博士后或进修生,而不是教授,对国外大学内部运作与办学理念并不知道,其中少数人在“谢绝导师极力挽留、大学或公司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之后,不懂装懂、胡吹瞎侃,自我贴金,不足为信。 其实,北美大学内部的事情没有做过那里教授的人是不知道的。 我有个感觉,科学网周末值班编辑好像是个临时工, 否则那样硬伤满面的文章怎么还置顶呢,不是自我暴露无知吗? 参考文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597do=blogid=746099
个人分类: 学术与学养|4457 次阅读|24 个评论
理念是不是文字游戏?
热度 17 gfcao 2013-5-31 11:25
“理念”一词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什么教育理念,办学理念,人文理念等等,你真的有理念吗? 所谓理念即理性化的想法,也可以称为观念。 理性化的思维活动模式或者说理性化的看法和见解。它是客观事实的本质性反映,是事物内性的外在表征。 理念是一个人或一个单位做某种事情的方式方法,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同信念的人注定有着不同的理念。因为信念是一个人的信仰,而理念则是一个人在信仰指导下的行为方式。由此可见,一个人一旦失去了信仰或者信念,他做事也就无所谓理念。 这个世界有信念吗?你的信念是什么?如果你没有信念,还在大谈特谈什么理念不觉得有点可笑吗?理念是一个人心灵深处信仰的具体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理念既不是琢磨出来的,也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如果理念随着时间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恐怕就不成其为理念了。遗憾的是,如今理念不过是一些人的文字或语言游戏,你从这些人高谈阔论的理念中一点也看不出新意与特色,不过是鹦鹉学舌罢了。 理论上讲,每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一套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可你打开各个学校的网页,或者去拜读一下他们的相关文献,你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 1 、必定紧跟潮流,绝不敢标新立异; 2 、所谓学校理念不过是领导的理念,所以当领导更替时,理念多半也会发生变化; 3 、理念与现实常常有着比较大的差别,身在其中的人对此一定会有深切的体会。我们掉在了一个致命的怪圈里,一方面,我们大谈特谈教育理念、办学理念,另一方面我们并没有真正的教育理念与办学理念,有的只是夸夸其谈与折腾。 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作,需要水磨的功夫,然而,我们似乎以为像全民大炼钢铁一样一定可以造就出一个教育强国。刚才我还在与一个老师谈论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与西方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也许缘于教育理念上的差别。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家都在追求卓越,而卓越的唯一标志就是升学率。我们不仅要求大部分的学生都成为精英,而且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通才。西方则不同,他们不仅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精英,而且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不求全面发展。哪种教育理念更值得提倡?现实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一种教育让所有人都成了实际的庸才,另一种教育则成就了天才。 我们无法改变现实,因为教育问题的根本在教育之外。只要老百姓认为只有成为精英才能改变命运、才能生存,教育将注定成为全民精英化教育。我们一直在说教育早已不是精英教育,问题是,在一个精英至上、“英雄决定历史”的社会里,谁不想做精英?谁敢不做精英?教育不是让每个人都成就了自己,而是成了你死我活的角斗场。如此残酷的现实,指望我们的孩子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与少年无疑是痴心妄想。 若干年之后,若干代之后,这个社会将是什么样?教育将是什么样?我们无法预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我们的教育理念仅仅是停留在嘴巴上的口号,说的天花乱坠,做的不着边际,那么,未来必然多了几分不确定性,而要为这种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伤害买单的将是千千万万的百姓子弟。这也正是一些人热衷于不断创新理念的根源,因为他们不需要承担后果。
个人分类: 杂文|5924 次阅读|21 个评论
有感:邱会作坚信文革自己无罪、林彪清白
热度 1 lzxun123 2013-5-28 19:30
新华网转发《新京报》文章:《周强任职最高法两月 多地密集平反冤假错案》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28/c_115928515.htm 据 邱会作的追悼会 2002年8月5日 在北京八宝山低调举行这一事实来看,邱会作的坚 信 (文革自己没错) 没有错,这又是一起不能张扬的错案。近几十年,我们到底错判了多少案子,又有多少冤死屈死的人,多少人为破碎的家庭和相关的悲剧?又有应该对此负责的罪人毫无愧疚之心? 这样的情形何时才能终结?人民何时才能盼来“不做亏心事就不怕鬼敲门”的艳阳天? 邱会作 的起落人生 陈祥 《凤凰周刊》2013年15期 来源: 凤凰周刊 邱会作是解放军后勤部门的元老,他从红军时代起便从事军队后勤工作。从1960年到1971年,他是解放军首任总后勤部部长。 林彪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他和时任总参谋长的 黄永胜 、空军司令员吴法宪、海军党委第一书记李作鹏一起被捕,此四人被称为林彪的“四大金刚”。 落马、审判、关押、出狱、地方安置,四人的后半生命运皆如此。除了黄永胜由儿子黄正写了一本纪实文学著作《军人永胜》,其余三人皆留下了回忆录,全在香港出版。这四位曾经的军队高干早早脱离了体制,所以他们的回忆录跟从体制内离退休的老将军们的回忆录相比,别有一番风味。尤其是邱会作的回忆录,虽然真实性需要考证,但写得尤为详细。 生命中的两个重要时刻 在邱会作大起大落的一生里,有两个时刻让他终生难忘,或者说这是改变他的命运的转机。 1934年的金秋十月,红军长征即将开始。邱会作做了许多后勤筹备工作,他不仅了解中央机关将退出中央苏区的秘密,还更清楚红军的真正实力。国家政治保卫局担心,邱会作开小差会给全军带来无法挽救的损失,便决定把邱会作“彻底保密”掉(即秘密处决)。 某个黄昏,邱会作被突如其来的人绑了起来,来人给他出示了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邓发签署的处决手令。不管邱会作百般辩解和喊冤,他还是被绑赴刑场。就在半路上,迎面走来了周恩来、邓发和邱会作的上司、军委供给部部长叶季壮。据邱会作回忆,他死死盯着面带惊愕表情的周恩来,周恩来扭头对邓发说:“他还是个孩子,交给叶季壮带回去吧。”这句话救了20岁的邱会作。死生一瞬间,邱会作念念不忘这次脱险,他把罪责归到王明的左倾路线上。 他得以幸存,但许多后勤部门的战友死于政治保卫局的清洗。政治保卫局的大清洗,带给邱会作以及同仁们深深的恐惧,这些恐惧远甚于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他们只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工作,谨慎得不敢多说话。 另一幕场景,是1971年9月24日上午,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来开会的“四大金刚”在这里被捕,在被带走前,邱会作噙泪对周恩来说:“我相信毛主席,相信中央,也相信我自己。”多年以后,邱会作一直坚信,虽然从来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变成了反革命,但是当党不相信你的时候,更是要相信党,唯有如此,活着才有信念。 邱会作被中央警卫团战士带到地下室,直接上汽车,两边各有一名警卫人员将他的双手紧压住。当汽车进入位于顺义的卫戍区警卫3师营房时,邱会作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生命从此宣告完结。 红军时期的惊悸虽然来势汹汹,但很短暂,只是瞬间决定了他的生死。而作为林彪集团主要成员被捕,使邱会作就此从高位上跌落,且相比较“文革”期间被打倒的众多党政军干部,邱会作没有获得平反的机会。他认为这是最大的不公正。 戎马岁月 在这两个命运攸关的时刻外, 邱会作 的一生相比其他高级军官的回忆录,要显得平淡、枯燥些。这是由邱会作的工作性质决定的,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碌于后勤工作。征粮、征集物资、筹办军饷、办副业生产、记账、建设兵站……后勤岗位上缺乏一线指挥员亲临矢雨指挥战斗的种种精彩故事,因此在写回忆录时不容易出彩。但不惊心动魄并不意味他的工作不重要;相反,后勤工作是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环,战争说到底还是比拼资源消耗的过程。 邱会作是江西兴国县人,此地因“盛产”解放军将军,而被冠名为“将军县”。邱会作的一家三代都参加了苏维埃工作,祖父是检查站站长,父亲是村土地委员会委员,母亲是妇女挑担连的排长,哥哥早他加入红军并在长征中阵亡。邱会作从参加儿童团查路条做起,15岁加入红军,最初是当“超编的传令兵”。 邱会作还算读过几本书,这在红军中比较难得,所以他马上转任连部的文书。在执行完一次新兵护送任务后,他被调到团部宣传队任宣传员。邱会作见证了清洗AB团运动,年幼的他一度以为自己所加入的共青团就是AB团,惶惶终日。他平安度过了反AB团时光,但亲眼所见刀砍脑袋、石头砸头的处决情形让他记忆犹新。 中共定都瑞金后,邱会作进红军学校学习马列理论、战斗条例、天文地理、数学和财务原理。他认为接触这些全新的文化,是一次启蒙教育。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总供给部,从此走上漫长的后勤工作之路。他最初担任机要统计员,统计全军人员、枪支、马匹、军械、弹药、粮秣,除了部长杨至诚和政委叶季壮外,只有他一个工作人员知道这些机密。 长征前夕,除了差点丢命的那幕惊险外,他奉 周恩来 命令完成了一项机密任务——炸毁兵工厂、药品材料厂、仓库,埋掉浮财。一切工作由他指挥政治保卫局的一个班来完成。 长征开始,邱会作主管供给部队的行军,虽不需要冲锋陷阵,但负重翻山越岭不是容易的差事。沉重的负担让运输部队苦不堪言,最终中央同意轻装行军。邱会作因工作表现突出,被任命为军委四局三科科长。四局主管军务、行政和军委直属队的行政、供给、卫生等工作。有一件事让邱会作津津乐道,到陕西哈达铺时,邱会作给 毛泽东 送上了一堆过期报纸。毛泽东正是从这里发现陕北有刘志丹红军活动的信息,这可视为改变历史方向的偶然事件。 红军到达陕北后,邱会作任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粮食部供应局长,为东征做准备。抗战爆发后,他先后担任中央军委供给部副部长、部长。这是一段艰苦的岁月,大军云集在土地贫瘠的陕北,吃饭和穿衣成为迫在眉睫的两大难题。邱会作及后勤同事们想方设法多方经营,也只能让大家吃个半饱,最后靠两种解决方法并行:军队开展生产,从延安分流更多人去各根据地。邱会作本人也被派往胶东,后改为豫皖苏新四军根据地。他于1943年受令回延安培训,在安徽到延安的路上跋涉了13个月,导致错过了延安整风。 抗战结束后,邱会作被派往热河,随后转战东北,任八纵政委,军队改番号后任第四野战军45军政委。之后的履历便是辽西会战、平津会战、衡宝战役。 从高处跌落 邱会作没有参加朝鲜战争,而朝鲜战争对于中共军队的现代化水平提升是一次重要学习机会。尤其是后勤工作,这是解放军首次走出国门作战,无法有效依仗就地征收和民工运输的两大法宝。邱会作在1954年重返后勤战线,从广州调往北京。 在全军现代化建设的草创阶段,邱会作面临的困难很多。国家经济实力的虚弱,使得主管物资分配的总后因为手头匮乏而很难处理好各部队提出的要求,挨骂成为常事。同时,很多功勋卓著的战将们以内战时期的经验,认定后勤不过是管柴米油盐的,只有看病需要点技术。因此,很多退居下来的人被塞入总后任闲职。邱会作一方面要在一片空领域里规划建设框架,一方面要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凭这点来看,他是一个非常精细能干的人,因为任何改革都是触动特定群体利益的事。 医疗卫生、财务制度、军服、物资供应、总后机构……邱会作做了一系列的修改调整,还有完成选择后方基地、战马生产等任务。三年饥荒时期,邱会作配合国务院的工作,调拨军队储备粮救济各省。他还秘密造访地方视察灾情,留下了生动的记录。在广西横县,县委书记已经躺在床上起不来,只会流泪示意,直到吃了邱会作一行带来的粮食后,方才能坐起来交谈。 困难形势下,全军只好开展生产救荒,并取得了效果,但邱会作也受到不少指责,如与民争利、破坏资源、生活改善会影响训练、出生产事故等等。熬过困难期后,又开始大力建设国防,到了1962年,则是全面备战。邱会作的最大任务是要准备300万军队作战一年所需的物资,他耗时6年完成。 此后,波及党政军高层的政治运动一波波卷来。先是罗瑞卿被打倒了,紧接着是“文革”爆发,邱会作被总后的造反派“红纵”揪斗一番,后得到林彪和周恩来的保护而脱险。随着林彪地位的升高,邱会作作为亲信自然步步高升,他在1967年成为中央军委办事组成员,直至林彪事件。 林彪集团和“四人帮”一起公审时,邱会作的罪名是跟随林彪从事反革命活动并迫害他人。邱会作不承认这些,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无辜的,林彪是清白的。这样的理念一直伴随他度完余生。当他下葬到故乡兴国县后,一块石牌上刻着周恩来在1967年3月30日《在总后干部大会上的讲话》,周恩来称赞他是“称职的后勤部长和坚定的老红军”。 2002年8月5日,邱会作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低调举行,官方没有以“同志”称呼。历尽荣辱盛衰,一代风云人物就此化作历史。
个人分类: 随笔|6655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圣经》渗透着中华文明文化理念
热度 1 贾克功 2013-5-20 10:58
摘自——流波《源——人类文明中华源流考》 第十四章——圣经的中华溯源 从糯到夷进而分化成百濮百越再加上白民黑民的形成,地中海沿岸浸润着伏羲神糯炎黄的文明文化历史,这一切又深深地渗透于《圣经》的方方面面。 ● 上帝是黄帝,有邰氏(犹太人)是使者 《圣经》深受古糯民创造的苏美尔文明文化的影响,苏美尔人的《汉谟拉比法典》在黑色玄武石碑上显示的是太阳神沙马什为两河流域人民立的约,由两河流域的统治者汉谟拉比代沙马什执行。 “太阳神沙马什”显然是石头母亲太阳崇拜的遗风,“沙马什”还是“石(萨)姆氏”,证明苏美尔人是来自长江流域的早期石头萨姆太阳崇拜的糯民,“汉谟拉比”中的“拉比”姓氏浸润着“糯”的亘古烙印。 后来中央黄帝政治集团在意识领域对地中海流域的征服是成功的,这里面有历代西伯、祝融以及后来犹太人的艰苦历程,而犹太人双重的身份——黄帝家族父系血统和炎帝母系因缘更使他们在中东的生存之路险象环生,步履维艰。《圣经》中也反复说上帝选中有邰氏家族承担起重任,也是与他们家族的这种族源有关。 在黄帝后的几千年的统治征服中,在对中央黄帝权威的树立过程中,“上帝”诞生了,是至高无上的造物主:上帝、帝、(昊)天。而“帝喾”则成为后来西方的“ God ”。有学者考证,中国古籍中,提到上帝近 180 次之多。汉朝学者郑玄在《史记》注解中指出:“上帝者,天之别名也。神无二主。”而在《圣经》中,亦有多处用“天”来表示上帝。 ●《圣经》是中央黄帝与海外中东诸多部族之间的通约 今天西方的学者信徒们认为《圣经》是耶和华对人立的约,其实呢,应是中央黄帝与海外中东诸多部族之间的通约,通过西伯、有邰氏族宣示于地中海沿岸的人们,他们唯一的信仰是中央帝,而不是过去的伏羲神糯炎帝或传统的巫傩万物有灵,遵守立约的便能赎罪得救。面对地中海沿岸众多的长江流域传统部族的阻碍,犹太民族只好自我安慰成是上帝——帝喾有意的安排。其实也没错,他们就是代表中央帝政治集团的旨意来“教化”先到这里的糯民的,无奈糯夷势力驳杂,他们的命运必然坎坷,是为上帝有意让他们经受锻炼。 在这里,当中央帝得知海内外势力又要开始部落联盟——即筑坛盟约建城建塔之时,想到了变乱他们的语言的招数,但由此也使得全球在中华一统文明文化下的底线被突破,民族分化加快。有讽刺意义的是,这一变乱语言的使命竟然落在了炎帝后裔互人的头上。 互人部族——西方历史称腓尼基人的,突破中华象形文字大统,创造了字母文字,从此,天下大九洲开始纷呈独立文化格局,黄帝势力驾驭大九洲越发艰难。中东历史也记录说地处迦南之西南靠近地中海边的腓尼基人长期频频袭扰以色列人,在捍卫民族独立安宁、捍卫唯一真神信仰的斗争中,兴起了以色列早期的“先知运动”。这就是希伯来圣经中的《士师记》、《撒母耳记》所记载的“神人”、“先见”、“先知”叱咤风云的活动。这段历史被后人,特别是被掳期间的一些史学家整理和编纂成书,他们深刻地反思《申命记》中上帝借神人摩西之口给他们的警示——顺从神命则昌,违逆神命则亡。 在这里,黄帝势力对地中海沿岸传统伏羲神糯炎帝势力的耿耿于怀是可见一斑的。按原罪教义,人人生而有罪,要赎罪必须遵行耶和华启示的教义和戒律,才能在死后经末日审判由耶稣基督决定灵魂是进入天国享受永生的幸福,还是承受地狱的永生煎熬。也可见从颛顼到尧舜时代不断派宗教使团于世界各地传教是当时维护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 ●中华传统意识贯穿于西方教义的始终 《圣经》本身就是 4000 年前左右西迁中东的有邰氏家族在本已纷繁复杂的地中海沿岸扎根奋斗的历史并宗教发展史,它的最早的旧约时代也已经是黄帝入主中央帝后且主要是中华文明文化基本定型成熟的夏、商、周三代信息史,因此,其无论从哲学思考、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都浸润着古老中华文明特别是黄帝以来至三代的文化意识。公元 2 世纪后成书的《约翰福音》开篇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不就是借老子《道德经》的旨意宣誓么。 到达中东的中华西亳庲(希伯来)人有机地将黄帝时代的中华文明文化有意识注入所传的宗教之中,强调对中央帝——上帝的敬仰。《孟子·离娄下》说:“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这与《马太福音》九章 13 节耶稣所说的“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是何等相似,又怎能不让人联想起伊斯兰教的“斋戒沐浴”来。中华自古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是为基督信仰的以“爱”为核心;中华“以和为贵”的理念,犹太人当然没有忘记,《圣经》诗歌倡导的“弟兄和睦同居何等美善”正是这样的和善美;中华之“人之初,性本善”在犹太教上如此表述,“上帝是良善的化身,人是上帝按自己所造,因此,人的本性是善的”,二者如出一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内莫非王臣”的万邦之君与世界大同本身就是中华大统大九洲时代的现实,这当然还是黄帝及以后所有中央帝的理想,犹太人的上帝就是黄帝系中央帝,希企为宇宙与人类的创造者,乃万国之王、万民之父;中华文明文化的形成过程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而《圣经》启示的“上帝道成肉身,使信他的人也可以肉身成道,达到神性与人性的合并”正是天人合一的另一种表述;中华传统美德之孝敬父母、重视家庭、婚姻与基督教忠孝父母,顺从长辈、顺服权威,认为背叛丈夫或妻子不仅是背叛人也是背叛上帝无有不同。 ●颠倒乾坤,伏羲女娲始祖成了夷 《圣经·旧约》描述的伊甸园正是迁往中东的犹太人记忆中的先民夷人的田园场景。在黄帝入主中央帝后直到“三代”,四夷概念形成,到春秋战国,进一步形成“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贬损意识。在《圣经》里,伏羲女娲(亚当夏娃)成为上帝造的人,在蛇的引诱下偷吃禁果,并被赶出了伊甸园。这样的编造对贬损伏羲神糯炎帝部众是非常到位的。但这个造人的上帝无论是黄帝、颛顼还是帝喾,其实呢都是伏羲的后裔。 《圣经》中的中华细节时不时出现,如砌“巴别塔”用的石灰石漆,中华古代民间习惯用语“籴”字也常出现在《圣经》之中,如说耶稣降临时,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博士之职是春秋战国以来所设立的知识界高职, 掌诗书礼义春秋百家,博古通今,备皇帝顾问,教授弟子,兼议典礼政事,西汉还奉使巡视民间风俗习惯。还如《圣经》诗歌书卷中的雅歌怎能不让人联想起《诗经》中的大雅小雅。 ●汉字与圣经 有些人利用《圣经》故事来解释中华汉字,这些人的目的是想证明中华文明西来说;但既然释义得通,其中必有玄机,其本质还在于中华文明是人类所有文明的前提和基础,是源头活水,况且《圣经》所记录的基本是中华历史进入黄帝时期以来的信息。中国古代汉字的构成,是上万年来中华并人类文明文化的高度浓缩符号,由此形成的对仗、押韵、顶真、拆字、猜谜等等由汉字演化出来的文字游戏五花八门,而《圣经》使徒们利用这些来证明中国汉字与《圣经》的关系,虽然主观意图明显,但客观上还是探求到了《圣经》的源头——中华文明文化。而作为中华上万年来文明文化的载体——古汉语汉字,当然可以拿来解释操此语言民族的思维行为了。古汉字历史上曾被作为猜字猜谜算命之类,对汉字与《圣经》的关系用的就是这些汉字游戏方法。对于这些,我的看法是,于理通则通,于理不通则不通。下面举些例子共赏。 “义”字。甲骨文“义”字,上部为“羊”,下部为“我”字,金文、小篆“上羊下我”更明显,会意。这里的“羊”是那种率领羊群的有着盘曲大角的领头羊,这里的“我”是部族或国家行使权力或讨伐敌人时的一种短兵器,故“义”的本意为“头羊”捍卫羊群时的高大忘我形象,由这样的本意会意引申出后来许多正义之意来。如“舍生取义”、“义薄云天”、“义无反顾”、“义不容辞”、“忘恩负义”等等。《圣经》中约翰称颂耶稣为“上帝的羔羊 , 除去世人罪孽”。《启示录》中“羔羊”出现达 26 次之多,使一切信耶稣的人可以称义。中国“义”之“上羊下我”不正是“我献羔羊,羔羊即我”之意吗?因此说“义”字惟妙惟肖地将整本《圣经》的精义见证出来了。 “光”字。甲骨文的光字是下面一个人举着火把照明,会意恰到好处。有人解释说:“光”字中有“一”有“儿”,指“亚当”,上面三点代表亚当身上的荣光。《圣经·约翰福音》中说:“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这样解释还通。 “靈”字。甲骨文的这个字,显然会意,上为雨字头,下为大雨滴,是为大巫师求得大雨。这种暴雨下时天地一片濛濛,《诗经》“霝雨其濛”正是这样的描述。有人解释说,“靈”字中的“三口”代表“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靈”字的意思是三位巫师作法,向三位一体的圣父、圣子、圣灵祈雨,顷刻大雨滂沱,故谓之“靈”。这个解释与字之本意相通性比较大。 “婪”字。甲骨文“婪”字是会意,意为女子在林间与男子苟合,这在上古一定时期是女子的一种贪婪过分的行为。因为在这阶段男女之间的求欢是一种集体行为,如氏族男子在规定的日子集体向氏族的女子联欢,这也是历史上男人国、女人国形成的原因。这个字好解释了,“婪”字是“二木之下一女择果”,表示夏娃受蛇的诱骗偷吃禁果,当初上帝向亚当明示:知识树上的果子你们不可吃,吃的日子必定死。 “火”字。甲骨文火字酷似燃烧着的火焰,演进后保留火焰抽象笔态。有人解释说:“火”字中的人就是亚当,两点代表“荣光”。《圣经·创世纪》中说到:“上帝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上帝周围发出荣光,因此,亚当周围也有荣光,等他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他身上的荣光才消失。 “鬼”字。“鬼”底下是一个“儿”字,上面类似“田”字的代表骷髅,右下侧“厶”形表示阴间。古先民认为“活着为人,死后为鬼”,又“阳公阴私”,人死是归,故“鬼”音同“归”,居阴间。《尔雅》引《尸子》说:“古者谓死人为归”。有人解释说:“鬼”字由四个部件组成。“田”代表伊甸园。“儿”代表“人”,“厶”代表“隐私,阴险”,“ノ”代表“灵气”。整体来说,“鬼”代表潜入伊甸园的魔鬼。还是很有意思的。 “西”字。甲骨文的“西”字为上古先民汲水陶罐状。日落西山,古人劳作收工回家,拿陶罐到井边打水做晚饭,于是打水用的陶罐形状被假借为日落之西方。后来的人们又用“东西”假借于物什等,一直到今天。故“西”、“汲”同音。有人解释说,《圣经·创世纪》有:“耶和华上帝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西”字中的“口”就是伊甸园,“儿”代表亚当,当时应是上帝造物的第六天的下午,太阳位置在西边,故“西”字词义为西方。不管前面怎么铺垫,后面还是落到了“西”方上。 “船”字。“船”的古意是大舟,是一个会意字。这个字由三部分组成:左边是一个“舟”字;右上角是一个“几”字,右下角是一个“口”字,就是多人操纵的舟,当然就是大舟——船了。有人解释说右上角的“几”字是“八”字,下面“口”是“人”,表示“舟里有八个人”。根据《圣经》记载:诺亚顺从上帝的旨意建造了方舟,一家八口——诺亚、诺亚的妻子、三个儿子和三个儿媳,在方舟里躲过了大洪水,生存了下来。
个人分类: 博文转载|2411 次阅读|1 个评论
世界,你好!——用一个动作来体现“中国梦”的理念。
热度 6 sheep021 2013-4-22 15:50
热烈响应蒋科学与北京老祖的倡议, 用一个动作来体现“中国梦”的理念。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热血奋发的时代,西方不亮东方亮啊,的确是时代的幸运儿。那我们要玩儿一个什么动作呢? “心若在,梦就在”这句话似乎最能阐释“中国梦”的理念。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皇天不负有心人啊。主题确定之后,设计动作时,俺先想到,可否用双手做一个心形?但感觉太小气。双手抱拳,象征“拳拳之心”,但又有些太老气。 “中国梦”的理念是习主席提出来。解铃还须系铃人啊,这个动作,还只有习主席自己来秀,才“天衣无缝”。至于考官所谓“但要原创,从网上扒下来的图儿无效。” 这个规则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呢。图片不是俺自己的,但俺把老照片赋予新理念难道不算原创吗? 其实,俺的造型动作,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习书记不仅提出了中国梦的理念,而且身体力行,也已经秀出了中国梦的动作,真是心到,气到,动作到啊。正所谓心想事成。 俺对这个动作配的文字是——“世界,你好!” 方案解读: “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这个动作最好还是由两个人来完成,所以,由习近平和彭丽媛来合作完成再恰当不过了。 “ 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习近平主席在不同的场合做出了丰富的、全面的、包容的阐释,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所以,中国梦的理念也是内外兼修的,即是对中华民族内部而言的,也是对整个世界而言的。 “世界,你好”这句话,一则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开始向整个世界展现自己的存在。 拿破仑 说过: 中国 好比是个 睡觉 的 雄狮 ,如果它要醒来将会震惊世界。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 睡 下去吧。 这只能说明,他只看到了中华民族武力强大的一面,没有看到文化和谐的一面。所以,我们现在满世界开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就是为了宣传中国文化和谐的一面,打消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偏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铺垫。 二则展现了更能展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不仅是中华民族之福,也是整个世界人民之福。正所谓:你好,我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当今世界,灾难重重,问题多多,不仅有生态危机、金融危机,还有生存危机,而问题的根源还在于文化碰撞和文明冲突。解决之道,不是靠武力反恐,而是靠“和谐世界”。中华民族,自古奉行“包容并蓄”、“天人和谐”、“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发展理念。中国也是和谐世界的提出者、践行者和维护者。所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的崛起,有助于整个世界人民早日实现和平发展、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 -- 原文地址: 从彭丽媛着“中式大襟儿”看习总对话奥巴马总基调 第一夫人着中式大襟,而习总着西装,体现的是中西合璧的哲学思维。 这向世界证明,中国既要坚持中国风派、中国道路、中国文化,也会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与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合作,包括与美国合作。
个人分类: 聆听自然|2159 次阅读|8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