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知识界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求证+找骂] 郑永年:中国知识界30多年来没有提出自己的思想
热度 18 zlyang 2017-2-18 15:13
郑永年 : 中国知识界30多年来没有提出自己的思想 (2015-12-14) 郑永年 : 我最失望的就是知识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没有提出某种自己的思想。左派、右派整天照抄照搬西方的概念,有没有自己的东西? 2015-12-14, 【近日,郑永年教授接受媒体采访,畅谈十八大以来的改革进展与展望。郑永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改革时,对民主、法治的认识要清晰,不要把意识形态的东西当作普世真理,不要不历史性的制度抽象剥离出来机械对待;知识界不能再沉迷于西方的概念游戏,应当有勇气和智识直面中国经验。 】 (1)很多发展中国家二战后学习西方,社会经济条件未充分发展,就马上实行民主,到现在还是那么穷。蛋糕本来就很小,各个党派再去抢,没有人强调发展经济、发展社会。 (2)很多发展中国家 人人去抢大饼,没有人做大饼。 二战后六七十年了,社会怎么还是不发展呢?这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3)很多学者连西方实际上怎么运作的都不知道。把民主、自由、社会公正等在西方有独特历史的东西,都看成普世的东西,都是拿一个抽象的、西方都不见得存在的理想状态来评判中国,这能产生知识吗? 请教您的看法? 俺提出的“自己的思想”: ( 1)2015-06-18, 对西方民主的意外发现(第二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33963.html ( 2)2012-05-03 ~ 2016-10-03 , “ Zenas 公理” 2016 年进一步被外国人证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06491.html (3)2015-11-18 , 文化是国家长期发展的核心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36406.html (4)2016-02-01, “钱学森之问”:谁来解决与评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53927.html (5)2016-02-03, “钱学森之问”的放大:“真傻之问”与“文艺复兴”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54286.html 相关链接: 观察者,2015-12-14,郑永年:最让我失望的就是知识界 http://www.guancha.cn/ZhengYongNian/2015_12_14_344570_s.shtml 郑永年,2015-12-16,我最失望的就是中国的知识界 http://post.blogchina.com/p/2867209 中国科学院,2014-05-26,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发布《追求卓越科学》宣言 http://www.cas.cn/xw/zyxw/yw/201405/t20140525_4126367.shtml 中国科学要走向卓越,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科学文化的历史积淀不够, 科学价值观存在一定 偏差 , 科学原创自信心尚显不足, 正在成为制约中国科学走向卓越的深层次因素。 坚持激励创造、推进卓越的评价标准。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有效地激励原创性的研究,是科学评价的核心功能。追求卓越的科学,要把鼓励原创性、变革性的研究作为科学评价的首要原则,引导科学家潜心进行卓越的研究,着力探究那些具有变革性的意义但却需要长期坚持且可能有较大失败风险的重大科研问题。 同类 请教 与求证: 2015-01-05, 中华知识分子的患有“政治幼稚病”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56630.html 2012-06-26, 谁在不尊重俺们知识分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586144.html 求是理论网,2011-04-15,茹科夫 2010年9月7日: 对俄罗斯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反思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4/15/c_121298937_5.htm http://www.qstheory.cn/hqwg/2011/201107/201104/t20110411_76184.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435263.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2437 次阅读|50 个评论
闲议“争议”——摒弃浮躁暴戾的恶质心理培育健康阳光的理性种子
pww1380 2015-1-22 23:39
闲议“争议” ——摒弃浮躁暴戾的恶质心理培育健康阳光的理性种子 杨文祥 时不时地出现这样那样的争论,这既是现实空间社会生活的常态,也是作为虚拟空间的网络世界的常态。在当下心浮气躁戾气充斥的社会环境中尤其如此。 由于个性使然,我极不情愿介入任何争议,无论所争论的议题具有多么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在为自己的个人空间在网络世界寻觅一个清静的栖息地的时候,着意选定了作为知识界和学术界的精神家园的光明网和科学网,以逃避当下浮躁与戾气充斥的世俗社会在网络世界用语言暴力所倾泻的不平之忿和逞勇斗狠的凶险情绪。 眼下这种语言暴力常常与街谈巷议、飞短流长和明枪暗箭胡乱交织在一起,组合成一曲极具当代中国特色的“ 网络空间狂想曲 ”。面对这一嘈杂喧嚣令人不堪其扰的交响乐,我所能够做的,仅仅也就是避之唯恐不及,闻风而逃。 可是如今蓦然回首,回眸这几年的网络生涯,却突然发现,即使如光明网和科学网这类严肃庄重的所在,人们在争辩某些争议时,浮躁与戾气这种恶质社会心态也无法“完全彻底”地免俗,只不过在语言形式上不像有些网站那样激烈粗鄙,恶语伤人。念此,尽管聊感宽慰,却也大失所望,失望中,更夹杂着几分莫名的失落。 不过仔细一想,自己的这种失望也好,失落也罢,说实在的,却也大可不必。因为除了自己的个性在作怪之外,其实并没有什么“名正言顺”的来由。 对于时下的浮躁与暴戾,作为一个“百无一用”的一介书生,既然没有“挽狂澜于既倒”的伟力,便不必耿耿于怀。 而一事当前,无论是看问题的角度与侧重点的不同,还是考察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的不同,都会导致各自所得出的结论和看法的不同。而这些不同观点和结论的思想交锋,必然形成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争议现象。有争议,便有议论甚至争论。这些议论和争论也并没有什么不好。如果能够把握好尺度和分寸,反倒是我们科学网和光明网的朋友们思想活跃,思维敏锐的现实表现。 而思想活跃,思维敏锐恰恰是知识界、科学界最基本的品质 。无论争议各方最终能否形成共识,从而导致相关争议的最终解决,这些议论和争论都将不可避免地对各方关于争议事项本身的认识角度的调整和认识深度的提升产生程度不同的有价值的影响。这就是说,这些争论 如果能够在诘问与思辨的状态下走向 理性的深化 ,而不是情绪失控走向 非理性的偏执 ,就可以通过科学网和光明网这种信息和思想交流平台实现 网络共同体 科学素养和理论水平的整体提升。 换言之,有意义的争论必须要有 两个基本的前提 。其一是我们所关注和争论的议题一定要有较大的价值和意义,或是 科学认知价值 ,或是 社会责任与社会正义价值 ,或是 生活经验与人生智慧价值 。其二是无论语言如何尖锐, 争论 如何激烈, 万万不可情绪失控 ,走火入魔,像一些非学术性网站的某些争论那样,一言不合,便怒发冲冠,恶言相向, 蹈入 非理性缠斗 的泥淖 而不自知。 我们科学网和光明网上的争论如能够秉持以上两个基本前提,即使不可能“立竿见影”地对当下社会的浮躁与暴戾这种恶质社会心理倾向“挽狂澜于既倒”,却也可以为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培育些许 健康阳光的理性种子 。 如此,我们科学网和光明网才不枉作为当代中国文明高地的中国知识界和学术界的精神家园。 如此,我们光明网、科学网博主的朋友们才不枉作为这一文明家园的精神共同体。
个人分类: 栏杆拍遍(Facing the Distressing Landscape)|3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希望中国知识界尽早营造一个三赢的局面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4-11-1 22:02
希望中国知识界尽早营造一个三赢的局面 蒋继平 2014 年 11 月 1 日 作为一个海外华人, 一直非常关注中国社会的一切动向。在这背后, 我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原因。 不管怎么说, 我真心希望中国能够富强起来, 中国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为此, 我总是尽心尽力地为国家提供一些个人的建议。 在我有限的认知范围内, 我觉得中国的知识界, 和中国的社会一样, 存在着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中国社会的两极分化, 主要体现在贫富差异方面, 而中国知识界的两极分化,则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科研经费的分配, 大牛们占着很大的比例,无名的底层科技人员很少能搞到足够的经费, 本土的年轻人获得这种经费的机会更少; 二是各种职位, 职称和头衔的名利占有。 有的大牛一身数职,而大多数科技人员只有一个职称。 我看到这种现象, 一是觉得不公正, 二是觉得不可理解。 因而, 我觉得社会出现这种现象, 是失去理性的一种体现。 在我看来, 社会上的一些老百姓缺乏一些理性, 还是情有可原的, 可是, 作为社会的精英集团, 知识分子, 也缺乏理性, 这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了。 因而, 我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够尽快回归理性, 尽早营造一个三赢的局面。 要做到这一点, 其实很简单, 只要大家心平气和地想一想, 为自己的利益想一想,为他人的利益想一想,为社会的整体利益想一想。 想通了, 就可以做出正确的行动。我的意思是, 那些占着有利地位的大牛, 应该主动放弃一些既得利益, 给年轻人一些机会。 这样的话, 一定会形成一个三赢的环境。比如说, 当了校长, 就把校长的责任担当起来, 尽力做好一件事(校长的事),不要身兼数职,再去兼任某某主任, 等等。 能够做到这点, 第一个受益的是大牛们本身。 您一身数职,必然给您的心身带来很大的压力, 许多科技精英英年早逝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还有, 一身数职,必然整天忙于公务, 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亲情是人生的一个最主要部分, 缺少了这个部分, 人生是很不完美的, 也可以说, 是很不幸的。 这也是许多非常成功的人士在回忆人生时的一个最大遗憾。 所以, 即使您才华横溢, 精力过人, 还是集中在一件事上比较好, 把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亲情方面, 那才是真正的人生意义所在。 第二个受益的是年轻人。 一个大牛身兼数职,大大地阻断了年轻人获得这些职位的通道, 也灭绝了年轻人奋斗的希望。 因而,大牛们应该主动地让出这些职位, 让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人来承担这些责任。 第三个受益的是整个知识界。 要是大家能够公正理性地对待科研经费,科研资源,以及名利职称的话, 那么, 知识界必然迎来一个生气勃勃的环境, 一定会大大地激发年轻人的创造性。 我本人的人生感悟是:我们是人, 不是神,人的能力, 包括时间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 在任何的一个特定时空中, 我们每个人只能做一件事, 我们没有分身之术。据我的理解, 即使是神,也很少一身数职的, 因为神也有不同的分工。 据说著名的华裔科学家, 诺奖得主丁肇中教授最近被邀请在中科院作报告,他的主题是一生中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我不知道中国的领导人和知识界有没有从他的话中领悟到什么! 总之,在我看来, 知识界首先应该是社会的表率, 应该是理性的示范部门。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整个社会, 主要看的是知识界的表现和素质。 这是因为知识界决定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特性, 是引领民族走向的排头兵。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2814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的知识界没有灵魂
热度 6 duke01361 2013-9-7 20:47
中国的知识界没有灵魂 他们是一群趋炎附势,自私自利的小人 他们世俗、功利、虚荣而傲慢 他们不懂得如何为人 他们比一般人更聪明 更懂得什么叫明哲保身 他们都是些没有灵魂的人 他们对来自社会的疾苦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 他们媚对权势 阿谀奉承 他们助纣为虐,甘当走狗 他们的行为让人感到恶心 他们缺乏创造性 他们都是些Copycat 这也是中国缺乏知识原创的原因 可怜中国的老百姓 用血汗养出了这样一群没有灵魂的家伙 他们不可能是社会的良心 更不可能担当的了扶危济困的重任。
个人分类: My Ideas|3292 次阅读|8 个评论
人治、法制与科学界、知识界的道义担当 ————“学界轻贱说”
pww1380 2013-8-18 20:21
人治、法制与科学界、知识界的道义担当 ————“学界轻贱说”所引发的心灵震撼与道义反思 杨文祥 2013-8-18日 偶然间读了一篇指斥当下学界“轻贱”的文章。身为所谓的学界的一员,不免深感震撼,而震撼之余,又不禁心生悲凉与哀叹。 毋庸讳言,数千年以来,世俗的中国曾长期深陷于一个既不讲人性,人道,更无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 人治社会 的泥淖而无力自拔。即使我党高举“建立自由民主之新中国”的义旗,带领广大人民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天换地”,推翻了旧中国, 人治社会 的根本性弊端也未曾消除。非但如此,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阶段,特别是在长达十年的文革时期,“ 人治 ”现象及其相关制度——“封建家长制”竟然始终在持续不断地得到强化,以致造成日后党中央有关文件所沉痛指出的那种“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严重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历了三十余年的拨乱反正和 法制建设 ,可是 人治社会 的 历史遗存 仍然历历在目,俯仰皆是。 在 人治社会 这个深不可测的泥潭里,无论“教授”还是平民,只有俯首于 人治的权杖 之下才有可能苟活,不致遭到灭顶之灾。在这里,无论“教授”还是平民,都毫无区别地承担着一个共同的社会角色 —— 人治之杖的奴仆或奴才 。 在 人治之杖 的淫威之下,人们只能说“老佛爷,喳!”“奴才该死!”, 毫无尊严可言,更遑论公民的权力和义务 。怪不得凡是多少掌握些不受监督和约束的权力的人,大都视公民社会为洪水猛兽。因为 公民社会的实践前提就是 宪法层面的公民权利和义务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全面落实和实现 。 就是说, 在人治社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授,只有头顶教授头衔的平民。 不过,一旦 “ 知识越多越反动”这一极左思潮当道 , 当年 以学术界、知识界为斗争对象的“群众运动” —— 政治运动必然卷土重来。在阶级斗争的腥风血雨中, 这些所谓的教授即使想做一个“名正言顺”的平民的愿望也不可得 ——因为这是一个 “亟需革命群众保持高度革命警惕性”的“阶级敌人企图混入无产阶级队伍”的“阶级斗争新动向”。 在这一形势之下,学界教授们的境遇就不再仅仅是“轻贱”的问题了。 人治社会 的价值取向 是表现为 帝王 - 长官的个人意志至上的唯权力价值观 。 世俗社会的这一价值观是当下 教育管理 、 科技管理——各领域专业管理行政化 以及与此相应的 “ 专家 ” 、 “ 教授 ” 纷纷 “ 抢购 ” 乌纱帽现象日益泛滥的根本原因。 在人类历史上, 与现代文明相联系的学术界(科学界)、知识界是以科学、民主、自由、人性、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这些普世价值为道义取向的 。 而这一价值诉求和道义取向的社会实践方向是 宪政和宪政的社会实现形式——法制 , 而绝非各种冠冕堂皇而万变不离其宗的 人治 。 人类的社会实践,只有依循 科学、民主、自由、人性、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这些普世价值的道义方向,才能够真正体现科学与知识的力量,实现人类走向民主,走向自由的社会理想,从而实现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 。 这样,真正意义上的学界和知识界必然与 人治的世俗现实 格格不入,为其所不能见容 。 换言之, 在 人治 之下,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学界,除了社会分工不同的奴隶或奴才之外,根本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授的生存空间 。 正因其如此,饱经人治社会历史洗礼的中国社会, 学界的轻贱是必然的 ——不但是历史的真实,同时也是人治社会的历史遗存依然“相当丰富”的当下社会的生活现实。 科学、民主、自由、人性、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内涵 。而 以这一文明内涵为价值诉求和道义取向的社会实践 , 其发展方向只能是 宪政与法制社会 的建设方向,而绝不可能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逆潮流而动地去延续旧中国具有数千年封建制度历史的 人治社会 。 这样, 科学、民主、自由、人性、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这一现代文明内涵和以此为价值诉求的社会实践,就构成了今日中国科学界、知识界的道义担当 。 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中, 科学界(学术界)、知识界的这一道义担当和与之相应的宪政与法制建设 ,是 帝王 - 长官个人意志至上的人治制度 的宿敌 。 在这里,法制还是 人治 ,科学还是 愚昧 ,“以人为本”还是以权力为表现形态的“ 以物为本 ”,不但是社会发展理念的先进与落后的分水岭,更是历史进步与倒退的试金石。 于是,对于个体社会实践的价值取向而言, 在法制和现代文明价值观中的道义坚守 , 必然是“唯权力价值观”中的“自轻自贱” 。而 “唯权力价值观”中的“大富大贵” ,也 必然是法制和现代文明观价值观中的“自轻自贱” 。 每一位学界中人,何去何从——人在做,天在看,人类历史发展的社会实践在检验。
个人分类: 盛世危言|2111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