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老房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探访陋室蜗居老教授
热度 3 zhgzhang 2017-1-30 22:24
春节前和同事去看望年逾九十的老主任、老教授。 老教授仍然住在学校附近 1980 年代建的 不到 70 平方米的老式三居室里。那是这一带标准的五层砖混楼,没有电梯。狭窄的楼道,大概搬不进来大件家具。一进屋就闻到一股药味加霉味,令人窒息。没有客厅,狭小的门厅只能是吃饭的地方。稍大的卧室就兼做客厅。虽然朝南,不知是阴天,还是楼层低,屋内虽然开着老式白炽灯,仍然非常昏暗。原汁原味的水泥地面上, 分开 摆着两张单人床 ,让不大的卧室更加拥挤 ;已经发黄的墙壁上,靠着几个隔板被压弯的旧书柜,时光仿佛和主人一起停滞在几十年前。只有 窗前小桌上的 液晶显示屏和桌下的电脑 , 才折射出时代的 印记 —— 主人 用它刚写了一本 书。 1980 年代先分到住房无疑是幸运的。当时的当权者们对此非常满足,而漠视了教授们 “ 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 ” ,以至错过了 拿地建房的 最好时机。现在 , 当权者 们 早就搬到了新居,而这些早期住上这种“教授楼”的老教授们 , 除了在职的后来有机会搬到新楼,或者有钱买社会上的房子的,就注定要在这里度过余生。这位教授住在二层还好,那些住在五层的 教授们 ,就只能祈祷自己腿脚不要 过 快退化 了 。 老教授身体瘦削,脊背有点弯,布满皱纹的脸,肤色还算好。他 说, “ 过了九十岁,就是向上帝要时间了。 他指着前年给他祝寿的照片说,真快,又过了两年! 我身体还好,但 最近 体力明显下降了 ” 。 我言不由衷地夸奖了几句教授的身体,说了些祝福的话。 他指着书柜说, “ 这些书,你们看能用的,就拿去吧! 书虽然旧,都是经典,现在已经没地方买了。你看,有人已经拿走了一些。 ” …… 我眼框有些发涩,赶紧逃出了教授家。 【后记:在帝都,即使在top大学里,依然有许多教授(和新入职的年轻人),住在老旧的公寓里。新入职的只是周转,还有希望换;而那些经历了许多苦难、为教育事业做出过贡献的老教授们、包括一些名教授们,已经被遗忘、被抛弃。在这房价飞涨的时代,他们只能终老在这样条件恶劣的公寓里了。谁之过?是他们自己?是他们的儿女?还是那些领导、这个国家?】
3870 次阅读|5 个评论
厦门鼓浪屿之老房子
热度 3 Mech 2015-12-1 09:55
个人分类: 风光过眼|5207 次阅读|6 个评论
田园风光(二):家园
热度 2 bqzhu 2015-8-25 17:51
樱桃树下忆童年,窗前柚香同龄树。 满园春色关不住,墙外杏梅刚挂果。 房前采茶自加工,屋后摘点农家菜。 鹅群逍遥庭院外,井台洗菜鸡起舞。 农家灶台美似画,柴火烧饭锅巴香。 百年墙门依旧在,老房墙下见刺猬。 樱桃树下忆童年 窗前柚香同龄树 满园春色关不住 墙外杏梅刚挂果 房前采茶自加工 屋后摘点农家菜 鹅群逍遥庭院外 井台洗菜鸡起舞 农家灶台美似画 柴火烧饭锅巴香 百年墙门依旧在 老房墙下见刺猬
个人分类: 人文自然|4221 次阅读|3 个评论
没有未来的老房子们
热度 11 boxcar 2014-5-2 16:54
前天下午,我一路从国民街走到海城街市场,又沿着木介街拐到了公司街上,忽然记起那片儿有些老房子,是我一直想去拍,却一直没下手的。趁着当天背着相机和若干镜头,而且剩的那点儿垃圾时间也很难充分利用的当口儿,就决定溯公司街而上,沿途拍拍照片。然而,当我举目望去的时候,一种莫名的悔意和失落感油然而生。原来,那一排曾经虽显得凌乱但还完整的老房子,已经变得“丢三落四”更加凌乱了。有的虽然还在坚挺着,却已经露出了房山头儿的洞洞,门窗位置多已经变成了蓝色的彩钢板;那些已经拆除了的,地基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垃圾,正散发着烂白菜的气息(公司街是一片很大的早晚市场,卖菜的不少)。显而易见,这是一片已经列入改造计划的“棚户区”,不久的将来就会有现代化的大楼拔地而起的。这些在那里矗立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房子,那些曾经很“高大上”的建筑,现在已经老去,并终将被有着喜新厌旧风俗的国人迅速地淘汰掉,也许它们只能留在原住民们的记忆中或早早出手的摄影师们的相册中了。 好吧,“过了这村可就再没这店”了,虽然房子早就残破不全了,还可以凑合着再拍几张—— 这张处理成浮雕版式的照片,或许可以用近处的老瓦房、中间的加装了彩钢楼顶的板儿楼和远处的工地能告诉我们——老房子“去哪儿了”。
个人分类: 摄影|3624 次阅读|30 个评论
水珠
热度 6 jxsd95 2013-2-19 15:39
我喜欢拍水珠,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是俺的相机是卡片机,而且是相当落伍的佳能A系列中的低端产品,受镜头所限,拍风景无法拍出较好的效果,而拍水珠需使用微距模式,佳能卡片机的微距功能还是蛮强大的,只要设置得当,再加上些小技巧,如聚焦时可将左手掌放在水珠后面充当背景,待聚焦水珠成功后,马上撤去左手,右手按下快门,只要手够稳,拍出的水珠效果还可以;二是俺特别喜欢水珠中的老房子、树叶等倒影。 水珠里头是老房子的外墙,蓝色的是窗户,右下角还有根蜘蛛丝 水珠中倒影的小草 水珠里头、后面都是老房子 水珠中老房子特写 水珠中还是老房子
4655 次阅读|14 个评论
庭院深深-石勒苏益格(Schleswig)印象
热度 5 rczeng 2011-7-19 10:38
庭院深深-石勒苏益格(Schleswig)印象
前面介绍了石勒苏益格(Schleswig)的老房子,现在我给大家2006年5月6日游访时的印象。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德国人对生活的热爱,草坪上、庭院里、窗台上、墙角边处处盛开着鲜花。 Pettri教堂前蓝色、黄色小花充满着生机,在春风中摇曳,似乎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去教堂的小道,墙角边也花香袭人。 Pettri教堂 教堂后院 教堂前临湖的大草坪 人家的后花园,洋溢着春的气息。 红色的郁金香,像17、18岁小姑娘的笑脸 耸立而倒垂的花儿显示出无比高贵的气质 窗台上多彩的鲜花与蓝色窗户和白色花边衬托出空气的干净
4858 次阅读|11 个评论
南柯一梦
flyingghost 2011-7-11 09:04
迷迷糊糊中,所里组织唱歌(这是前几天唱红歌的产物),地点选在了我的初中。 校园里正在拆,那些记忆中的老房子都已经陆续被拆得七零八落,其中的一间竟然成了同仁堂(周五天天向上的产物).. 给所里的同事们将这些老房子的故事,说到“这里的一砖一瓦,每根钢筋都记载着我最青涩的一段青春”,然后醒来。 现在在想,梦回故乡,回到那熟悉的过去,是什么的产物呢?
277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大的那些老房子—校园建筑与文化
热度 27 gfcao 2011-5-29 00:26
中大的那些老房子—校园建筑与文化
严格意义上说,我不是中大的职工,但每次去中大都有一种特别的感受,这种感受来自于那些已经不再成为建筑主流的老房子。走进现代化的大学看看,虽然各自的建筑有所不同,但设计上谈不上特别之处,所以我不怎么喜欢拍现代化大学的高楼大厦,它们给人的感觉像是暴发户,缺少了某种底蕴。 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使用,但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既是艺术也反映了一种文化,反映了某个特定时期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它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其建筑都无不打上时代的文化特征。 一所大学的建筑文化是该大学整体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这种物质文化可以看到特殊的精神文化与大学品味,这种文化将对置身其中的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富有特色的大学校园建筑会带给人们厚重的文化体验。放眼如今大学校园里那些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富丽堂皇之余,你还能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下午研究生答辩会完了后,看时间还早,我便动了拍中大老房子的念头,由于这些房子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不太好找,我便让我在中大的那个女生当向导,差不多把校园内的老房子拍了个遍。这孩子真懂事,看我拍得这么辛苦,愣是给我买了一袋咖喱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个人分类: 随笔|7536 次阅读|58 个评论
[转载]老师,我被您骗了这些年
热度 3 ayshi 2011-5-25 22:40
  作者:刘海通   93年我开始上小学,懵懂的我接受着教育。那时候感觉老师的知识是那么渊 博,感觉老师说的一切都是真理。但是现在想想,小学老师毕竟是教小学的,有 些问题上,甚至对学生产生了误导。写本文目的,就是想提醒诸位看客,假如有 朝一日做了老师,或者有了孩子,不要让无知误导着下一代。   水滴石穿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老师曾经让我们做过一件事情,那就是放学后观察屋檐 下的石板上,都有一个一个的小坑坑——这叫水滴石穿:下雨后,连续不断的水 滴,点点滴滴地落在岩石上,凭借这种微小的撞击力把坚硬的岩石滴穿。放学后 我按照老师所讲的去观察了,果然,发现小巷里面的一些老房子房檐下的石板上, 真的有一个个小坑。   下一堂课,老师继续着这个话题教育我们,还绘声绘色的讲着“一个个雨滴 看似渺小,力量微不足道,而岩石却十分坚硬,人们要想凿穿它,也要借助锤子、 钢钎,花一番功夫才行。那么水滴是靠什么穿透岩石的呢?是因为它在漫长的时 间中从未停止过“穿石”的努力,凭借一点点的撞击,日积月累,每一次的一点 撞击力,汇聚起来就成了一个很大的力量,最终把岩石给撞击开了……”之后还 教育大家,在日后的学习上也要有这种精神,云云。   仍记得当时那节课听得我好感动,没想到一滴滴的雨水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 后来上了初中,学习到了物理,突然发现,这个故事似乎有些不科学。因为根据 物理学动量守恒定律,水滴落下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根据公式可知,水最 后冲击撞击石板的力量是E=mgH,一般房屋屋檐,最高也就是5米左右;一般在实 验工作中,认为一毫升水是20滴左右,也就是平均一滴水0.05克,即0.00005千 克,若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把水滴与石板的接触面积也理想化,极为保守的状态 下计算,那么水冲击撞击石板的力量就是F=mV/t+mg,根据牛顿定律公式V= (2gh)^0.5,t=(2h/g)^0.5,代入数值,可以计算出,水滴对地板的撞击力为 F=0.001牛,这还是在极为保守状态下,把空气阻力因素刨除在外得到的数据, 实际数据远远没有这么大。可想而知,最理想状态下,水滴对地板的撞击力也不 过是0.001牛,这么点的力在物理试验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却又如何能撞出来 坑呢?   我明白了,原来石板上的石坑不是单凭撞击力给撞出来的。那么石板上的石 坑又是如何出现的呢?后来学习了化学,我终于知道了其中的道理。雨水的成分 有些复杂,其中含有Cl-、NO3-、SO42-、Na+、Mg2+、Ca2+,NH4+,若是大气受 到污染的地方还会形成酸雨,含有SO3。由于氯离子、微量硫酸根、以及其他微 量元素的作用下,雨水带有微腐蚀性。而地面石板的成分是石灰石,这样,那些 含有弱酸根的离子就腐蚀了石灰石,从而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小坑。   水滴石穿原来是化学反应,而不是老师说的那种物理反应。可是,诸位有多 少从小是受到了这种伪科学的影响呢?恐怕连小学老师都不知道自己无意“欺骗” 了学生。   彩虹的颜色   二年级时,有一次下雨,天上出现了彩虹。下了课全班同学都出去看。待上 课时,老师借题发挥,告诉我们,彩虹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太阳光给了它光彩。 还对大家说:“同学们,彩虹有七种颜色,它们按照顺序排列是,赤橙黄绿青蓝 紫……”后面还说了什么我记不清了,但是,“赤橙黄绿青蓝紫”是太阳的七种 颜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老师还告诉我们,毛主席有一首诗,写的是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毫无疑问,太阳光七种颜色按顺序 排列,当然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了——年少时我一直如此认为。   可是上了初中,学习了物理,老师告诉我们,阳光的颜色按照顺序,光谱的 强弱排列应该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当时的我感到很是奇怪,因为小时候印在 脑海里的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现在怎么又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后来我 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终于明白了阳光的七种颜色确实应该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而“赤橙黄绿青蓝紫”只不过是一种民俗说法。   若不信,你可以问问家里的老人,看看有多少是回答“赤橙黄绿青蓝紫”的? 包括毛主席的诗中都是这么写的,这是一种普遍的民俗说法。但是,科学是要严 谨的。记得教育我们的下一代,阳光的颜色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不要再让他 们受到民俗说法的误导了。   用手揪颈部治嗓子疼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语文老师说不出话来,校医诊断是扁桃体发炎, 让老师多喝水,并开了些药。记得有一次课间我去老师办公室交作业,恰好看到 老师坐在办公桌前,用手在揪颈部的肉皮,揪得一块红一块紫。我问老师为什么 要揪,老师跟我说“揪揪就可以把体内嗓子里的虚火排出来,能治好扁桃体炎”, 从那以后我也知道了,原来病了是不必去吃药的,嗓子疼用手揪外面的皮肤就可 以治疗。   这在某种程度上就类似于中医的刮痧了。我也懒得去说什么,大家都知道— —扁桃体炎,是多因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发病,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及 病毒等也可引起。这个是细菌感染,治疗起来的话也不是很复杂,吃些有针对性 的抗生素类药物即可痊愈。但是用手揪颈部、刮痧之类的治疗,未免太可笑了— —难道用手揪一揪脖子,就能杀死体内的病菌?真是太监开会——无稽(鸡)之 谈。虽然话不中听,但话糙理不糙,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前因后果讲不出 个所以然,那就是伪科学了。不要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为他人传输到错误的知识。   月球上能看到长城   小时候五年级时,学过一篇课文,题目就叫《长城》,记得老师在讲述课文 中还介绍,“美国航天员在月球上,能看到中国的建筑物,就是长城。”讲这些 时,老师当时的语气洋溢着无比的自豪。但是,可怜的老师,您也许不知道,您 说的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但凡初中学过地理的都知道,月球离地球38万公里, 而长城的宽度满打满算也不过10米,按比例算的话在月球上看长城就等于在380 公里外看一根火腿肠。因此在月球上根本就不能看到我们的长城!   在十几年后,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从太空顺利返回到地面,有记者问他是否看 到了长城,他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没有”。不知道“从月球上能看到长城”这个 谣言如何起来的,但是作为老师来讲,应当有最基本的文化常识,上过初中的都 能计算出来月球看到长城的比例,如果在月球上也能看到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 米外看一根头发丝一样。不科学的赞誉其实是谬误,而对不知道是真是假的结论 加以赞扬更是不可取。做老师更应尤为注意,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误导了 学生!   喝板蓝根预防病   小学六年级冬天,我所居住的城市突然爆发了流感。班里的很多同学也都感 冒了。老师开班会说让大家回家都喝板蓝根,“最近感冒很严重,大家回家都喝 些板蓝根冲剂预防生病。”   当天到了家,我就冲了1袋板蓝根喝下去,后来接连喝了三天,但是不幸还 是发生了,我染上了感冒,难受了一个星期。当时心里还想:老师说过了板蓝根 能预防病的,我喝了之后为什么还感冒了?但是后来我发现,不仅仅是老师,甚 至连家长都认为喝板蓝根能预防和治疗感冒。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上了高中,渐渐知道,感冒分两种,病毒性和细菌性。病毒性感冒即上呼吸 道感染,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感冒了要去查白细胞计数,一 般由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稍高。而细菌 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见高。因此,想确定是病毒性还是细菌 性感冒就要去做血像检查。然后对症治疗,一般医生会开些抗生素类药物给患者。 这样才能彻底治愈。   板蓝根,只是一种草本植物。如何才能像西药那样有针对性的杀灭病菌呢? 实在令人难以想象。至于说喝板蓝根能预防感冒,那更是不可思议。老师说的喝 板蓝根预防病,确实有种“巫术”的味道。咋一听觉得不可思议,但是,请看官 们问问你身边的人,有多少人至今仍愚昧的认为喝板蓝根能预防感冒?恐怕持此 观点的大有人在!   古人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见老师的责任是很大的,传 道,受业,解惑,是老师的天职,但是,有多少老师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为孩子 灌输了不正确的思想?某些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有人说大学重要的课,要让某 些德高望重的权威教授去教,才能教好。但是我认为,越是启蒙教育,越应该用 高学历高水平的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因为他(她)要在孩子的心灵白纸上写 上第一笔!   救救孩子,不要让我们无知的一句话,而影响了他们的未来。 (注:此文转自新雨丝)
3055 次阅读|2 个评论
少就是多----我的博客观
yaoyaxin 2009-3-18 22:07
乔迁科学网满月记 乔迁科学网满月了,但是自首度开博以来,所有关于博客的理念、感受与幸福体验,在这乔迁驰向满月之际,才每日生发并自然而然地聚集涌现。因为在这里,从过去持久的访客转为驻足栖身,找到了与自己心境气质时常熨贴的家。 无缘科学出身的我,自小从背诗习字中接受传统的人文教育,隔岸仰视科学,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始终对于纯正的科学家和高尚的科学心存敬意。科学网是我近年汲取科学点滴、学着理解科学的一间主要教室,汶川地震的深度报导、王中宇先生贯通今古文理与情思的佳作,科学专业人士对科学报道追求精准的用心点评,时常令我不忍离开这间教室。无缘科学而于此栖身,本着版式优雅、传图便当的初衷,进而感觉这里完全可以避实就虚,营建我的人文空间。嘤其鸣兮,求其友声,沉箧已久、原来博客中无甚反响的文章,在此贴出竟唤来友声鹊起,无限感慨这座新宅迁对了! 亦庄亦谐的博客,营造了互联时代最直接有效的个人书写与表达空间。科学网的博客平台凝聚着越来越多时代深处郑重的关切,诙谐背后往往寓意着并非轻松的主题。我的博客定位在利用研究之余的边角素材与切身感受,尽可能地捕捉一点逝去的历史,保存记忆,抗拒遗忘,在科学世界洒播些许的人文关怀。民族、国家无论大小,历史意识的普及程度是决定其软硬实力的关键所在。在我看来,今日国人最迫切需要的是一种真挚的精神关怀,那无异于百余年前的过渡时代,而精神关怀可着力的基点,就在于从日常生活中培育历史意识,从发现并珍存身边亲切可感的历史做起。身边的古老建筑,从古代到近代现代,是我们每个人走进历史的起点和范本。 捕捉历史保存记忆,与老房子不可分离的,还有今天的老人与未来的老人,拥有自觉历史意识的每个人都责无旁贷。记得有句西方谚语说,一位老人的逝去,无异于一座图书馆的倒掉。捕捉珍存不同层面的历史记忆,作为文明传承的重要资源与种子,基本列入美国从联邦到社区的各级体制。逝者如斯,时不我待,如果我们的身边多几位学者多几位百姓能够身体力行,将留住历史的意识和举措融入生活,比发表几篇所谓的论文更有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这里的老房子和老人,都暗含着一个共同的期待与使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那将是一种有利于科学发展、理性创新的人文氛围。 有时发现一些少人问津的博客篇章,往往藏着集体无意识的深层问题,仿佛远离喧嚣的静土,抑或尚未污染的高原之巅。博客的书写,并不追求访问量,但求有知音真共鸣。刻印十人脑海,一人着意践行,在我心中,完全胜过十万百万大軍的点击量。千百年来有多少停留于小众的思想见解,却是全人类难以共同企及的大事业。在此意义上,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少就是多的理念,再次成为我的箴言。 窗子以外,五彩遍装,愿这里的博客之光,灼灼其华。
个人分类: 时令感怀|4004 次阅读|5 个评论
新书上架:《识庐:清华园最后的近代住宅与名人故居》出版
yaoyaxin 2009-2-28 10:03
宜读人群 清华人:识庐爱庐读本 清华园参访者:走进老房子触悟先贤魂必读 建筑史与大学史兴趣人士:新史料与新视角 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清华园近代住宅保护策略的史料参考 内容提要 诞生于近代中国学术文化重镇的清华园近代住宅,是清华园历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1911年至1948年的37年间,清华园中陆续建成以北院、照澜院、西院、新林院、胜因院为代表的七片教职员住宅,呈现平和优雅、静谧安适的文化气质,纤毫未染别墅豪宅的奢华之风。 本书从建筑史、学术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的视角,在梳理清华园近代住宅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揭示了建筑自身的历史价值,特别是与华信工程司、基泰工程司以及斐士、亨利墨菲、安诺、庄俊、沈理源、张镈、林徽因等著名建筑师的关系;分析了住宅建设、管理模式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清华大学崛起的内在关联;以细腻深邃的笔触,再现了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梁思成与林徽因、杨武之与杨振宁、邓以蛰与邓稼先、朱自清、闻一多等13处具有典型意义的清华园名人故居。鉴于目前这批近代建筑仍处在被任意使用和私搭乱建的境地,特别提出抢救性整体保护清华园近代住宅与名人故居的呼吁。
个人分类: 老房子|4496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