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梁从诫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沉痛悼念自然之友创会会长梁从诫先生
manrongchen 2010-12-6 11:13
自然之友创会会长梁从诫先生于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时在 北京 因病去世,噩耗传来,十分悲痛。 梁先生为我国民间环保事业贡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 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一次环境教育会议上我认识梁先生,后来虽未见面,但我作为会员,通过各种方式都可以了解到梁先生的情况。只是近来消息很少,突然却传来噩耗。梁先生的离去是我国民间环保事业的极大损失。 梁先生一路走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007 次阅读|1 个评论
汪永晨、梁从诫与大地养生!
jiangjinsong 2010-11-6 15:50
蔣科學按: 這篇文章所涉及的兩個概念,很有啓發意義。 一是克林頓先生提到的表親,讓我想到文革時,《紅燈記》中把革命同志稱為表叔,以強調階級兄弟的革命情誼;同樣,我們與環境息息相關,又何嘗不可以將大自然中的一切都稱為人類的表親呢?表親又豈止局限於靈長類? 二是大養生的說法很到位。中國古人向來有天人合一的觀念,佛教也有身體是我們的正報,山河大地是依報的說法,韓國、日本流行的口號是身土不二。那麼我們要保養我們的身體,怎麼離得開保養時時刻刻養育我們的大地呢?西方近些年來興起的生態倫理學,講倫理學的觀念從人類擴展到自然生態與這些觀念都是互相呼應的重要進步。 《追寻野人的足迹》:读汪永晨念梁从诫 李沛山 2010年11月06日13:09 来源: 《新京报》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一种怀念】   上周,梁从诫先生去世,各界人士纷纷寄托哀思。恰好同样从事环保事业的汪永晨出版了新作《追寻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者》,品读新书,不禁让人再次想起梁从诫和他的事业。   □李沛山   拿到汪永晨的新著《追寻野人的足迹中国环保领跑者》,翻看第一章,标题是《为表亲奔走梁从诫》,而将晚年全部献给环保事业的梁先生,刚刚去世。   这部书记录了中国22位环保人士,大多数是以民间身份投身与关爱地球、关爱自然这项看起来对个人利益几乎没什么增进的大事业中。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当下,本书的作者汪永晨和她这22位同道者,无疑是不合俗世价值观、有着堂吉诃德气质的理想主义者。这类人,是孤独的一群,而他们的眼光和足迹,又突破现代都市的羁绊,投向广袤而日益残破的大自然。   所以,汪永晨打趣说,这是一群野人。以梁从诫的年龄和他从事环保的资历,名列野人之首,实至名归。而表亲之说的来历,和野人的自我认知亦是相当匹配的: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在桂林与梁从诫会面,梁先生赠给他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并告诉他这个物种仅存不足1200只,这是灵长类中除人类之外唯一的红唇动物。机智的克林顿打趣道:哦,这是我的表亲。   当多数人还在为柴米油盐或者职位与名气这些寻常利益而殚精竭虑去追求时,一些人去关注类似金丝猴这种人类表亲的命运,似乎显得太不切实际。但当仔细读完汪永晨笔下这22位环保人士的故事后,会感觉到,这些理想主义者,并不是沉浸在玄而又玄的宏大话题中,而是以务实的态度、扎实的作风,做好一件件小事,所涉及的,却是关系到人类终极命运的大课题。在许多地方政府视GDP高于一切的拜物教盛行的今日中国,从事环保事业,更是甘苦自知,种种辛酸难为外人道。   笔者有一次曾和汪永晨聊起环保。我对她说,在中国环保的概念上炒得很热,连食品企业为推销商品做广告想方设法和环保联系起来。但实际上无论在一些地方政府还是一些社会人士的眼里,却又很冷。我说,中国人有着珍爱生命、敬重自然的传统。珍爱生命的传统于是催生了形形色色的养生学,这种养生学的核心目标是让自己如何生活得更健康幸福,如何能延年益寿。看看这几年养生学的书和讲座那样的火爆,就可知多数国人对养护自己生命是多么在乎。而这一传统的后半部分即敬重自然,应该是一种大养生,是在养护地球,养护自然。这种大养生比起小养生来说,可谓冰火两重天。汪永晨很认同这种看法。她说,没有大养生,小养生是脆弱的。试想,一个人生活的环境被恶化,空气中汽车尾气过多,饮用水被污染,生长粮食和蔬菜的土壤里重金属超标,无论他如何重视小养生,注意饮食有节,并勤于锻炼身体,或者花大钱去买各类保健食品,也很难独善其身。   我想,汪永晨所说的这个道理,大多数人不是不懂得。但对单个人来说,或许以为环保是一种系统性强、见效慢,需要大投入的公益事业,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而环保一旦为害,也非自己个人来承受。因此,这类大养生事业远不如做好小养生更实惠,更有效。对这种想法,也无可厚非,现实往往是很无奈的。汪永晨和她的同道者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承认个人力量有限,但他们相信做总比坐而论道要强。阻止一个危害环境的项目,帮助受害者打好一场环保官司,让一个不顾环保只讲GDP的官员之言行公之于众,就是为环保尽一份力量。对环保事业,尽一个公民的责任,尽一个地球人的责任,不需要多么高调,从垃圾分类的小事做起即可。许多人明知环保的重要性,但只愿做环保的旁观者,不能不说和中国曾长期处在官府主导一切、个人对公共事务难以置喙的臣民社会有关。而每个人,积极来参加与自己利益关系密切的环保事业,或许是建设公民社会的一条重要路径。   梁从诫的祖父梁启超,是一位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的大人物。他早年致力于政治改良,目的是希望建立一种让中国人生活得更好的社会制度。梁从诫的父亲梁思成,为保护中国的古建筑费尽心力,然含恨而终,其目的也无非是要捍卫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不灭才谈得上文化的尊严。梁从诫和其祖父、父亲相比,事功或有不同,但其致力于环保的目的,和其父祖没什么区别,也无非是使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人,在新的世纪能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本书作者和本书所记录的22位环保人,他们为大养生无怨无悔,目的何尝不是如此?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2729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移民的国家(1980年百科知识版,责任编辑梁从诫)
黄安年 2010-10-31 15:29
美国 ---- 移民的国家 (1980 年百科知识版,责任编辑梁从诫 )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10 月 31 日发布 美国 ---- 移民的国家 黄安年 (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 美国是世界上最年青、经济实力最强的大国。在她的 203 年的历史中 , 每一步重大发展都和移民息息相关。没有移民,既不会有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也不会有美国生产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她今天高度民主现代化的经济和文化。历史表明,美国确是一个自由移民者的国家。十七世纪末以前,北美大陆的主要居民是世代在那里劳动和生活的土著印第安人。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北美的印第安人达 100 万。从十七世纪起,主要来自英格兰的欧洲移民开始移居北美大西洋沿岸的 13 个殖民地。 1641 年,移民只有 5 万人, 1775 年独立战争增加到 250 万人。美国建国 200 年来,从欧洲和世界各地移民到美国的人 , 总数达 4 , 800 万左右 , 相当于 1790 年全国人口 393 万的 12 倍以上,其中还不包括移民的后裔。今天,美国共有 22 , 000 万人口 , 相当于美国建国时人口的 100 倍,而英国人口的增加 , 只有 8 倍多,中国人口的增加也只有 4 倍多。特别是在南北战争结束后 . 美国移民激增,近 100 年来 , 总数就有 4 , 500 万人口以上。显然,如果不是大量移民不断涌进美国 , 单靠自然人口增长 , 美国人口的增加是怎么也不会这么快的。在整个人类的移民史上 , 像美国这样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对社会影响之深的移民现象是罕见的。 根据 1820 年到 1950 年间的统计 , 在 3 , 900 万多移民中,超过 100 万人以上的民族就有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德意志、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俄罗斯、瑞典、加拿大、墨西哥等 11 个民族 , 超过 10 万人以上的有中国、日本等 15 个国家的民族。在移民中既有占多数的白人,也有为数不少的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由于不断移民的结果。 1970 年,在美国 ,300 万人口中 , 黑人占 2 , 200 多万 , 其他有色人种近 300 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无论是白人、黑人还是其他有色人种,都对美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1979 年美国副总统蒙代尔在访问中国时也谈到了这一点。他说 :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他们都为我们的社会贡献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才干和传统。 十七世纪中叶 , 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 , 接着有在十八世纪中叶进行了工业革命。广大下层劳苦民众一方面受着封建专制统治的迫害。另一方面又受到资产阶级革命势力的影响以及生产技术的训练。当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移居北美时 , 也带来了革命的火种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而使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然 , 北美殖民地在一个半世纪的短时期内 , 迅速跨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列是不可能的。在这里,黑人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从十七世纪初开始 , 殖民主义者就用暴力和欺骗的手段,不断从西印度群岛和非洲等地强行输入黑人奴隶,到独立战争前夕,人口已达 50 万人。他们从事烟叶、蓝靛等经济作物和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种植 , 成了发展南方种植园经济的主力军。 由于大西洋沿岸 13 个殖民地移民 100 多年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共同生活,在独立战争前后 , 美国已逐渐形成了一支崭新的近代美利坚民族。 200 年来,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美国相互通婚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许多移民的谱系中往往不仅包括一个民族。例如,电的发明家爱迪生的祖父是荷兰人 , 外祖父是苏格兰人 , 爱迪生本人则是美国人。从 1933 年开始连任三届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他的先人就兼有苏格兰、荷兰、瑞典、德国、法国人的血统。本世纪以来,在美国白人和有色人种键相互通婚的现象也逐渐增多。 美国从 1815 年起 , 开始了工业革命。到了十九世纪末就实现了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在这期间,美国西部的领土不断得到扩大和开发 , 而移民则是开发西部大片领土的生力军。仅十九世纪的最后 20 年间,美国新垦殖的土地面积就超过了英、德、法三国面积的总和。由于移民么美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从大西洋沿岸到太平洋沿岸, 在约占北美大陆一半面积的领土上 , 形成了工业的北部、过去奴隶制的南部和垦殖的西部三大经济区。 2000 万左右的人口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涌进美国, 27 个州先后加入美利坚合众国,这样,美国的联邦州总共达到 45 个。移民不断西进给美国居民的分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十八世纪末,美国人口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只占总人口的 6% ,到了南北战争前夕的 1960 年,上升到总人口的 49% 。林肯一家就是一个不断西进的典型移民家庭。林肯一家独立战争前在弗吉尼亚,从十八世纪末到 1830 年,先后迁往肯塔基、印第安纳和伊利诺伊等州。美国的工业中心从 1850 年到 1900 年的 50 年间也向西移动了 350 公里。据当时的报道 : 几乎欧洲所有国家都向美国进行了移民,他们对开发西部作出了重大贡献 , 使这里的农场、铁路和城市等等都几乎像是在一夜之间建立起来似的 , 整个西部就像蘑菇一样地成长着。 美国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1810 年工业革命前夕,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 1.6 人 , 到 1900 年时 , 平均每平方公里上升到 9.7 人。就是在今天,平均每平方公里也只有 23.5 人。而我国平均每平方公里有近 102 人,法国 96 人、英国 229 人、西德 248 人、日本 306 人,人口密度都远远超过美国。显然,大量的移民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这些劳动力 60% 以上是男性青壮年。这对美国来说无疑是宝贵的人力资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 1882 年俄文版序言中,指出 : 正是欧洲的移民使北美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它的竞争动摇了欧洲的大小地产的基础。此外 , 欧洲的移民使美国能够以这样的力量与规模开发自己巨大的工业资源 , 这种力量与规模 , 必然在短期内打破西欧的、特别是英国至今的工业垄断。这两种情况又反过来对美国本身起着革命的作用。 同年恩格斯还说过 : 现在欧洲每年向美国移民的潮流,只是促使那里的资本主义经济及其一切后果发展到极点,使美国的资本积累以惊人的速度在进行。 二十世纪以来,美国经济的发展的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列强的领先地位,这和移民的努力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美国采取多种措施吸收大量专家、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移居美国。在各个重要工业部门中 , 外国出生工人的比例占工人总数的一半以上。黑人在各工业部门中的比例也日益增大。由于美国对专家的和熟练技术人员采取重金聘用的政策 , 这类移民比例也逐步增加 , 成为移民史上的一个明显趋势。由于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发展中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她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以自然科学六大基础科学为例,自 1776 年到 1960 年间,共有近 600 名美国科学家进行了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创造 , 其中就有近百人是国外出生,移居美国的。还有许多人是新近移居美国的移民的后裔。象电学研究的先驱者富兰克林和汽船发明家富尔顿的父亲都是英国移民;二十世纪的伟大科学家, 1915 年建立广义相对论理论体系的爱因斯坦和四十年代初发明远程火箭的专家布劳恩都是德国移民;四十年代初利用铀核裂变开始了原子能利用的著名科学家费米是意大利移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大战期间,美国动员了几千名专家进行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 其中大多数是从德意等国逃亡移居美国的欧洲第一流科学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实现阿波罗登月飞行计划 . 美国动员了 50 万名科研人员,其中有不少是来自欧、亚、非、拉丁美洲的移民。在 1967 年到 1973 年间的移民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就有 7 万名 , 这等于一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 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 , 移民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传播最早是从德国的移民中开始的 ; 对东方问题的研究 . 最初主要是中国移民学者进行的。据统计,在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 , 写有专著的 600 名学者中,有 200 人出生于国外而后移居美国的,而其中中国移民有 120 人。 当然,也有极少数移民通过种种手段发展成为大垄断资本家,如摩根财团的创始人是英格兰移民的后裔,梅隆家族的创始人是苏格兰、爱尔兰移民的后裔。库恩 -- 洛布财团的创始人是最早移居美国的英格兰清教徒,杜邦财团的创始人则是法国移民。 美国人民历来具有讲求实际、革新进取的风尚,这同移民的多样性、流动性和进取性特点是分级不开的。美国人民是革命性传统的。移民在北美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中都是革命的生力军。例如在南北战争中 , 德国移民工人在马克思的战友魏德迈领导下 , 组织了独立团 , 在密苏里保卫战中取得了胜利。黑人在这次战争中更是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显然,没有黑人的奋起就不会有南北战争的有利于北方的胜利结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 , 在美国国内人民争取民主自由和工人权利,反对种族歧视,反对对外侵略战争的历次运动中 , 美国移民中的黑人、其他有色人种和白人中的下层民众都站在斗争的前列。 在移民过程中 , 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是主流。但是统治阶级、大资产者为了他们政治部上的需要,总是企图压迫和分化个少数民族和移民中的各少数民族争取民族平等和彻底解放的斗争仍然是国内生活中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在美国移民中 , 有一支以刻苦耐劳著称的生力军,这就是中国移民,通称华人。在十九世纪下半期主要是华工,在现代 , 则包括美籍华人和华侨居民。由于 1848 年加利福尼亚圣弗兰西斯科(旧金山)附近金矿的发现及随后开始兴建横贯大陆的铁路,中国的劳工源源不断地到了加利福尼亚等地。他们修筑铁路 , 开发金矿,垦殖荒地和建设工厂,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初期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在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一些工程的 1 万名工人中 , 华工就占了 9 千人。没有他们,西部的铁路是无法及时完成的。当时美国统治阶级也承认 , 正是由于华工们的辛勤劳动,才使美国西部的大片荒土变为良田,整个加利福尼亚变成一座花园,一个果木园,给他们带来了牛油和面包。华工是加利福尼亚州的主要工业部门的基干力量。当时加利福尼亚州税收的一半来自华工的血汗钱。在十九世纪七是年代,在加利福尼亚的华人已有 15 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工人。由于华人和美国劳动人民长期共同劳动和生活 , 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旧金山这座城市就是中美两国人民共同开发建设起来的 , 今天已经成为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中国移民的刻苦精神 , 他说:中国移民的 生存能力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人。美国的福斯特也肯定:中国人 , 主要是工人 , 在美国西部地区的历史中,起过很大的作用。 本世纪以来,美国的中国移民不仅发扬着艰苦创业的风尚,拥有大批劳动力 , 而且其中也有数以千计的科技专家和学者,包括许多世界第一流的专家学者。如一批参加过四十年代原子弹及其他尖端技术研制的科学家 ;1956 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理、荣获诺贝尔奖金的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李振道和 1957 年观察到这一现象的女科学家吴健雄; 1945 年建立代数拓扑和微分几何联系的著名科学家陈省身;美国国家艺术厅的设计者、著名的建筑师贝聿铭;还有 1976 年与另一名科学家因发现 J 氏粒子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物理学家丁肇中等等。丁肇中博士不久前还领导有中国科学家参加的实验小组,证实了高能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 胶子的存在。 130 年来 , 中国移民在美国走过了一段不平坦的道路。尽管在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叶的 30 年间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20 多年里 , 中国移民曾受过种排斥和限制 , 但中国移民同美国人民始终是友好相处的。目前,在美国的中国移民和他们的后裔共有 80 多万人。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大鼓舞下 . 几十但美籍华人和旅美华侨必将为美国的发展和架设中美两国之间的友谊桥梁作出了新的贡献。
个人分类: 美国问题研究(07-11)|3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梁从诫先生不朽
tian2009 2010-10-30 21:30
梁从诫先生(1932-2010) 下面文字转自凤凰网 http://gongyi.ifeng.com/news/detail_2010_10/29/2940956_0.shtml (标题并非原题。) 梁从诫先生病逝 2010年10月29日 11:13 新京报 亚洲环境奖答谢辞:与中国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相比,我们所做的太微不足道了。荣幸获奖,与其说是对我们取得成绩的奖励,不如说是在提醒我们。 人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有一点追求。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 梁从诫 他不是什么大人物,他人很低调。一些得过的奖我也不知道,他也不说这些的。 方晶(夫人) 这才是干实事的爱国世家。 一路走好!后来人会继承您的心愿。 网友 昨日下午4时,自然之友创会会长梁从诫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目前,追悼会日期尚未确定。自然之友昨发布公告称,梁从诫先生家属希望此事低调处理,望各界朋友尊重家属意愿,感谢各界朋友的关心。 出身名门致力环保 昨天傍晚,自然之友网站的彩色页面变成黑白页面,同时发布了梁老病逝的公告。 梁从诫的夫人方晶女士介绍,梁从诫去世的病因是内脏器官衰竭。由于受到疾病困扰,2006年之后梁从诫身体很差。梁从诫的儿子梁鉴说,梁从诫最近两三年都基本上不认识人了,尤其是最近,就算是在屋子里,梁老也都走不动了,家人对此也有一定准备。 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1988年,出身名门,身为出版社编辑,北大历史系研究生的梁从诫辞去公职,致力环保事业,后在1994年创建了我 国第一家民间环境保护团体自然之友。十多年来,自然之友累计发展会员一万余人,各地会员在当地开展各种环境保护工作,由自然之友会员发起创办的 NGO已有十多家。自然之友累计获得国内国际各类奖项二十余项,如亚洲环境奖、地球奖、大熊猫奖、绿色人物奖和菲律宾雷蒙麦格赛 赛奖等。 为保藏羚羊致信布莱尔 1998年,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梁从诫给布莱尔写信,请求他设法制止英国的藏羚羊羊绒非法贸易,以支持中国反盗猎藏羚羊的斗争。 布莱尔当天便回信表示,我一定会把你的要求转告我国和欧盟环境主管部门,我希望有可能终止这种非法贸易。 为保护藏羚羊,梁先生曾发动自然之友全体会员支持反偷猎组织西部野牦牛队。1998年底,自然之友为保护藏羚羊的野牦牛队筹款40万元,以维持其运转的花销。当时67岁的梁从诫登上4000多米高的昆仑山口,亲手焚烧收缴的近400张藏羚羊皮。 骑自行车的全国政协委员 梁从诫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生活简朴,一向是骑自行车前去全国政协开会,有一次门卫拦住不让进。原来,门卫从来没听说过、更没见过全国政协委员骑自行车来开会。 梁从诫的友人王军回忆,在一次政协委员考察途中,同车的人把喝完的矿泉水瓶子随手扔在了车外,梁从诫马上让停车,下车捡起被扔掉的瓶子,说,瓶子要回收。 梁从诫先生生平 ●出生于1932年 ●1950-1958 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研究生 ●1958-1962 云南大学历史系教师 ●1962-1969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人员 ●1969-1978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江西上高县五七干校 ●1978-1988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办《百科知识》月刊,曾任《知识分子》杂志主编。 ●1988年辞去公职,应聘到民办中国文化书院任导师(即教授) ●1989年开始,任第七届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担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1994年,创建中国第一家民间环境保护团体自然之友。 ●1999年,获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以及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 ●2000年6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环境使者称号;同年,被北京市奥申委聘请为环境顾问。 ●2000年8月,获菲律宾雷蒙麦格赛赛公众服务奖。 ●2000年12月 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 ●2002年 任北京奥组委环境顾问 ●2004年9月 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之一 ●2005年获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 名门世家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 梁从诫,19322010,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创会会长,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个人分类: 逝者如斯|4879 次阅读|1 个评论
黑白风骨----思梁从诫先生
yaoyaxin 2010-10-30 01:33
黑白风骨 收到最新一期《水木清华》杂志,随手翻开,通报近期辞世清华校友的黑白版竟占去 2.3 个版面( 9 人),禁不住有点惊诧,再看这是八九两个月的合刊,那点惊诧也就随着其他内容很快翻了过去。没料到,第二天一早传来 梁从诫 先生辞世的消息,脑际还未消退的那几块黑白版面, 梁 先生怎竟一时匆促地到达了?! 他是独立不倚的身体力行者,双肩背负的行囊,有谁能执意地将它劝下代劳? 他为无告的自然请命,为了精神失守的大多数,他不弃真心实意地循循善诱; 对于灌注着历史的山间水畔残垣老舍,他最不忍被逍遥的城市消费主义者们用来享乐, 他以最俭省的方式轻悄悄地走近,不忍伤动一点儿原乡原土的本色; 外在于他的世界,很难让他的环保进程加速一步,又怎能令他深重的忧虑有一分减轻? 从祖父到父母,从现代国民到都市计划,未竟的国族愁怅,积聚于他的胸腑, 书斋里的正襟危坐可不是他的本色, 素不相识的护庙黄狗也宁愿放松一会儿职责,乐呵呵地伏卧在这位陌生老人的臂窝。 他在外吁请呼告,疾走奔忙,他向内苦苦思量, 无奈的沉疴终于迫使他停下来,去适应一些老年人生不可抗拒的必然, 可是,他那凝思的眉宇没有解开,日渐收起清晰幽默掷地有声的言语, 他把眉宇锁得更紧,眼窝陷得深了。 谁能挽住这匆促的脚步?又何必挽住那神往四月天的脚步? 他奔向 充满爱与暖的天堂,汲取最深隐的天泉,高悬于自然之友的哲思之上。 梁先生,我们思念您。
个人分类: 馨香一束|3055 次阅读|2 个评论
沉痛悼念梁从诫先生
蒋高明 2010-10-30 01:14
蒋高明 昨天上午,收到自然之友理事长杨东平先生邮件,得知中国著名环保人士梁从诫先生于28日下午4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杨老师的来信非常简短梁先生走了,梁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然而,这个简短的来信,使我的心情顿时沉痛起来。昨天开了一天的会,晚上还加班写材料。到了凌晨一点,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来写这篇沉痛的博文。否则,我睡不着觉。人总是要走的,有的早些,有些晚些。但忙碌的人们很少有人想过这样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我们活着是为了追求物质财富吗?或许在高尚的人面前,我们是一群俗物。 梁从诫1932年生于北京,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之一)。大学毕业后,梁从诫先生一直从事历史教学研究等工作,1989年出任全国政 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1994年3月,梁先生深感中国环保问题之严重,遂告别历史学研究,与几位同道朋友注册成立中国文化书院绿色书院。该民间保护组织以保护自然 、善待自然为宗旨,又称自然之友。 由于出身名门望族,人们介绍他时通常有个固定的模式: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母亲林徽因,然后才是历史学家,环保志士,自然之友的创办人。 与其他的草根环保组织不同,梁从诫做过几年政协委员。每年的两会是他发表言论、影响舆论的舞台。有人骂他极端环保主义者,梁回应就是要向极端发展主义宣战。 我与梁先生有过几次交流,最早一次是在中国青年报社。梁先生花了一个多小时时间,听我关于草原是否适合造林的讲座。那次会上,梁先生问我今后草原上还要不要造林?记得那是 2003年。后来,关于怒江水电站修建、圆明园环评事件、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的活动等,又见过几次面,但没有深入交谈。还有一次,是在环保部,潘岳副部长宴 请北京著名的环保NGO负责人,我虽不是NGO人士,但作为环保热心人,也应邀出席了宴会。 我与梁先生较长时间的文字交流,是2005年,那年新京报掀起了著名的《人类要不要敬畏自然》的大辩论。我是在梁先生大旗下,算敬畏派的。我们这个阵营里还有汪永晨(她发起的 辩论)、廖小义等;对方阵营的干将是何祚庥、方舟子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每年编写中国环境绿皮书,我几乎都有文章,这件事一直是自然之友做的。在自然之友通讯上,我经常看到梁先生的名字。去年在西单,自然之友约我做了场 报告,那次报告会梁先生的夫人方晶女士参加了。会后一起吃午饭,我们还聊了一些梁先生的近况,包括当年梁思成先生的一些外界传说。在那次午餐中,我得知梁先生身体不好 ,想不到今天就成永诀了。    据悉,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拟定于11月2日在世纪坛医院举行,他的家属希望后事低调处理。 愿梁先生精神永存,梁夫人及其家人节哀。 梁从诫小传 梁从诫,1932年出生,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1958年至1962年云南大学历史系教师。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任 编辑,1988年后应聘到中国文化书院任教授、导师。1994年创建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团体自然之友并任会长。 自然之友河南小组发来的悼词摘录如下: 自然之友 中华之绿 自然之友河南小组工委会 祖变法,父护城,先生创自然之友; 倡真心,讲实意,呼吁重身体力行。 自然之友河南小组工委会 绿坛从此失巨臂, 人间已然少先生。 自然之友河南小组会员 叶揽 自然痛失挚友几多草木垂清泪, 天地又少知音万千鸟兽放悲声。 自然之友河南小组会员 叶揽 先生精神永存,我们将继续担当! 自然之友河南小组会员 尚瑞金 万马齐喑,一骑绝尘。念兹在兹,中华君子。书香世传,满门忠烈。自然之友,文明永续。 自然之友河南小组第一届工委委员 魏海鹏 梁从诫先生去世了,我们的世界少了一片光亮,少了一位为生命工作的自然之子,祝先生一路走好。期待我们能够获得内心的光明,让心灵得以长足成长,专注于光和美,最终能 够给予生命和平非暴力,成为生命大家庭中淳朴的一员。 为地球生命久远为未来而工作的志愿者们,我们这一代人,需要为下一代有生存空间,为生命可持续存在而活着,我们需要为此谢罪! 自然之友河南小组会员 人与(诗人) 痛泣! 梁老为人秉正,心怀浩气,仁善博爱,堪为一代中正,世人楷模。我在北京,将会力争到场送梁老最后一程。 自然之友开中国草根绿色之先河,执环境保护大旗之铁臂,担绿色道义为己任,如今早已在中国大地开枝散叶,绿色生态文明旗帜高扬。 我建议,为尊重大家意愿,沉痛悼念先生,缅怀先生,激励后人同志,虽然我们不能每个人到现场送先生,但可以在某个论坛或某一博客网站社一灵堂,供大家悼念缅怀! 另外,我们河南小组还要加快小组的自身能力建设,争取在中原大地有所作为,以告慰先生! 自然之友河南小组第一届工委成员 梁栋 自然之友理事长杨东平教授的纪念文章链接如下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471c80100m09d.html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4786 次阅读|6 个评论
同心的圆,不重合的圈--我读《梁从诫文化随笔》
yaoyaxin 2009-2-28 10:24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3.08.16 一个看似偶然的机缘,《不重合的圈梁从诫文化随笔集》从作者的身边来到了谋读者的案头。多元思考与人文关怀凝聚在作者真真切切、点点滴滴的实践与记录中。虽然那是一个人的书写,却是19世纪末以来一家三代知识分子在不同时代不懈追求的精神传承;虽然以当代现实的关注为主,却于当今平淡中凸显未来的远见,于具体细致事实中凸显作者广博与前瞻的人文关怀。 如同梁从诫先生从事的环保事业,他的话语和风格无处不体现出环保切实、平和、注重经济性(无冗言赘语)。正如自序中所言,这里没有游戏文字,没有无病呻吟、故弄玄虚之作,更没有炒卖作秀。通过一个平常的知识分子对他所接触过的人和事的一点诚实、朴素的思考和回忆,它们多数只是反映了我试图回答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的某种微弱的努力而已。一个积极的思想者与实践者,却是低调的述说者。 1 、一个积极的思想者 梁从诫先生逐渐为公众所知,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环境与生态保护事业的日渐展开。但您千万不要误会,先前他并非环保专业出身。其实,从小在家中熏得的知识加上以后受教习得的知识,使梁先生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色而兼具中西学养。 投身环保事业以前,梁先生已出版了三部主要译作,即《太平天国问题通信》(《太平天国史译丛》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图像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丹尼狄德罗的百科全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译书的过程同时也是深层次文化交流的过程,这时的梁先生还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中西历史与文化的比较研究中,而且颇有成效。随笔集中收录的三篇文章即从百科全书看中西文化比较、不重合的圈从百科全书看中西文化、我译狄德罗《百科全书》,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百科全书领域实践与研究的心得。他说:同样是被纳入一个圈子里的各种知识和教化,但是,在中国和西方,却鲜明地表现出它们彼此是多么地不相似。虽都是圈,但并不相重合。不重合的圈就是梁先生对百科全书研究的经典的哲学概括。 对于梁先生的事业,根据深厚的家学渊源、自己的专业背景及多年从事的工作,毫无疑问,一个合乎逻辑的推论应该是深入已见成效的百科全书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但是十年前的现实恰恰推翻了以上合理的逻辑推论1993年已经61岁的梁从诫先生倾力投入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创建与发展上来。 2 、一个真切的实践者 每每面对为什么选择环境保护作为专门事业来奉献自己的提问,梁先生的答案总是简单而意味深长:这是一件对我的国家、我的同胞和我家庭的未来极端重要,而目前仍被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所忽视的事情。矢志环保,他承认个体能力的有限,但他绝不肯放弃任何可以付诸努力的机会,举手投足皆环保! 梁先生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绿色文化分院,今天人们亲切地称她自然之友,为社会上许多关注环保的人提供了一个共同发挥作用的场所,提供了一个组织,提供了一个家园。在群众性环保实践中,自然之友时刻以一不唱绿色高调,二不做绿色救世主来告诫自己。在环境与生态最危机的地方河西走廊、内蒙古恩格贝、宁夏可可西里多少次留下了梁先生和自然之友的足迹与心迹。如今自然之友已经拥有遍布全国与部分海外国家的1350名个人会员和超过3000名团体会员(截止2003年4月统计),正在成为中国最有影响的一个非政府组织(NGO)。他们已经和正在不断地、警惕地关注着中国出现的一切环境问题,至少在环保领域里,为中国带来了一种真正独立的声音。在上海世界五百强财富论坛上,在全国政协的提案里,在人类尚不能诗意的栖居的大地上,中国环保正在崛起自己的话语与行动。随笔集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绝大部分文章就是这方面的真实记录。 3 、抗御物质化生存理念,培育现代公民意识 梁先生与自然之友的努力在不断深入。一方面从日常生活寻常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从实践的环保向精神的环保渗透。庄子哲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现代物质化生存与消费世界里,自然之友竭力唤醒人类群体的生存意识和精神觉悟努力拯救人类所致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迭陷危机的窘境。梁先生所做的也正是要通过具体而微的真切实践以唤醒现代人仁,以现代之仁与天地、万物重归和谐。 从梁从诫一直上溯其父母、祖父,一贯秉承并倡导寒士家风,注重精神追求。随笔集中收录的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倏忽人间四月天、容谷回音、北总布胡同三号童年琐忆、那一代人眼中的幸福观等文章,作者以亲身感受记录了与父母共度的那段意味隽永又不免心酸的过去,透过点滴叙事真切展现了一代知识人精神、事业与文化生命的大历史。童年跟随父母饱尝西南联大时期物质溃乏却精神富足之苦乐人生的梁先生,如今积极申张人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有一点追求。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可以选择另一种生活。梁先生的母亲林徽因在20世纪30年代曾对自己的生活发出感悟:奢侈是不能给你愉快的,它只有要加增你的戒惧烦恼,这里似乎预示着对消费世界的警思。在现代世界里,物质上的简朴与精神上的富足相统一,环保理念从物质到精神的深入,不仅是对现代公民意识的深化,更是可贵而稀缺的现代精神资源之真髓。 4 、社会责任感三代人信念的同心圆 由历史文化研究转而环境保护,由学术型事业转而社会型事业,梁先生花甲之年完成了人生事业的重大转向。做出这一选择无疑需要付出一个人多半生的事业积淀、情感积淀,然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动梁先生做出了看似平常的事业新选择。 从19世纪末的祖父梁启超到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的父母梁思成、林徽因再到今天的梁先生本人,时移事易,但社会责任感的炽热信念薪火相传,构成三代人理想与信念的同心圆。梁启超一生立言以易天下为旨归,对于社会之责任却是来自根底的内在精神驱动力。他说:我一生的政治活动,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要贯彻我爱国救国的思想与主张。我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即说我是国家至上主义者,我也承认。梁启超1921年面对艰难时局毅然表示:国家是我的,政治是和我的生活有关系的。谈(政治),我是要谈定了;管(国是),我是要管定了。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未曾因自己的政坛失意流露过丝毫的悔意和退却。梁思成和林徽因20世纪30年代以民族主义的信念加上西方的科学方法全力投入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拓荒和整理工作,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又以病弱之躯投身祖国文化建设事业,为保存北京的古都风貌奔忙呼吁。他们都是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深切的民生关怀真正引领时代精神的坚实的行者。 正是在这样的家学精神浸润下,梁从诫先生在今天,在利他主义与人文关爱相对淡漠的中国,通过自然之友播撒绿色的种子,以现代之仁同自然为友,积极投身培育现代公民意识的实践。梁先生和他的自然之友坚信,亿万人的警觉,会形成宏伟的力量,而亿万人的无知和漫不经心,也会给地球带来沉重的负担,乃至巨大的灾难。来自社会良知的行动或许不会是风暴,但终将凝聚成风暴的力量;来自信念的圆心不会改变,但信念之圆将融会更加宽广的域面。我们坚信,绿色汇聚的宁静长河将是沐浴后来者的无尽力量。 (梁从诫著:《不重合的圈梁从诫文化随笔》,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1 , 23 元)
个人分类: 过眼录|505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