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中国人口高峰将在2033年出现
xupeiyang 2009-9-17 16:18
http://news.163.com/09/0917/16/5JE52T3N000120GU.html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七日电 题:中国人口高峰将在二0三三年出现 总量将保持十五亿 中新社记者 曾利明 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既二零三三年前后,中国总人口的总量高峰将保持在十五亿左右;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人口总和生育率在一点八左右。这是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今天透露的中国未来人口控制总的战略目标。 作为经济学博士,李斌对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有着更深入的研究与思考:中国现有人口十三点二八亿(不含港澳台地区),比美国多十亿,每年出生人口一千六百万,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中国在三十年里少生了四亿人口,创造了世界人口发展的奇迹。 李斌从经济学角度算了一笔账:如果生育率保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水平,现有总人口将超过十七亿。那么中国人均土地、水资源、森林、能源等都要比现在的人均拥有量降低百分之二十以上;二00八年全国人均GDP三千多美元要下降为二千二百美元;如果按年人均三点八吨的碳排放量,少生四亿人等于每年少排放了十五亿吨二氧化碳。 对此,她做出的评价是: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人口的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的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得到了缓解,特别是人口自身的生存发展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她认为如果把中国经济发展比做一块蛋糕,就应让吃蛋糕人口的稍微增长得慢一点,切蛋糕的分配体制更完善一点,中国的经济社会就会又好又快又和谐地不断向前发展。 李斌指出,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外部环境发生着重大变化,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完成人口控制目标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加快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要让更多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调动广大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发展。 近年来,人口计生委推进实行利益导向三项制度建设,截至去年底,通过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向全国二百零五万人发放了十二点三亿元奖励扶助金;通过少生快富工程惠及三十多万户家庭,今年将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 面对中国人口流动与迁移的日趋活跃,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这些新挑战,李斌提出了两个统筹的对策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之间的关系,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中国人口总量庞大,虽然老年人口比例提高,但对劳动力资源并没有过多影响,到二0五0年,劳动年龄人口仍然超过八亿人,就业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因此她强调,在人口问题上,容不得大起大落,尤其不能折腾,稳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现阶段人口计生工作的首要任务。 目前全国流动人口已达二亿,是计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未来二三十年还将有三亿左右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为迎接这一大规模人口迁移的活跃期。李斌提出的应对是:加快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新机制,形成全国一盘棋格局。 她表示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道路,努力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个人分类: 医学科普|1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人口、资源与贫富
热度 1 vcitym 2009-9-7 09:14
看到一个博文,推荐给大家共享。全文转载。 人口、资源与贫富, http://blog.163.com/dglong88/blog/static/42193584200961395826238/ ---石狮、义乌、鹿邑的故事   在义乌时,偶尔与父亲谈起了人口的问题。   父:咱河南人口太多了,要不然比现在富。   子:如果咱河南的人口等比例减少一半,也就是什么人都留一半,河南就会富吗?   父:要是这样说,那跟不减少没啥区别了,也富不了。   子:即使说河南人口减少一半,一个人多多少耕地,你愿在家种地吗?   父:在家种地只能是养命,白掏力(白干活)不赚钱。我看河南人口减少一半还是出来打工。不过,我看还是别减少的好,咱河南人口少了一半,那在全国河南人也得少一半,要发生啥矛盾,咱河南人就要吃亏了。   子:你看看他们当地人人均多少耕地?咱老家又一个人多少地?   父:他们这在分生产队的时候(1978年)一个人才二斗地(一斗是二分,二斗是四分),连半亩都不到。我们那边分生产队的时候,有一亩八的,有二亩多的,还有三亩多的,平均二亩多吧。   子:按人均耕地计算,与他们相比,咱河南人口多吗?   父:按这样说,他们这人口多。   子:你想想,他们的人口多了,人均耕地少了,地不够人种的,就不能靠那点地养自己了,那他们就被迫开动脑筋、想办法在其他方面赚钱,于是他们就经商了、生产别的东西了,就这样渐渐富了。   父:哎,就是这样。我与当地人谈话时,他们所说的情况跟你说一样。   子:我翻看了义乌的报纸,义乌也就是这种情况。而我们那里,地还算比较多,只要呆在家里种地就可以了。经过一段时间变化后,他们当了老板,我们又过来给他们打工。   父:要这样说,那就怪咱河南人口太少了。要是咱家地也那么少,说不定我还是会继续干买卖的。那时我贩东西卖,赚够盖房子的钱以后就不想再受那苦了。   子:如果那时你继续干下去,是别人跟你打工而不是你来到这里跟别人打工了。   父:(笑)   子:你发现没有,人口少而人均耕地多的地方是不是老板少?比如东北,他们三省加起来也没有浙江一省的私企老板多。而像浙江这样人均耕地少的地方私企老板多,反而更富裕。   父:我感觉也是这样。我在苗圃公司干活时有一个从黑龙江来的,他们那里的老板就没有像浙江这样多。      其实,不仅在义乌,在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有这种情况。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时候,工业的革命是在人多地少的农村或土地贫瘠的农村。那些农民为了生存,就干起经商、生产手工业品来克服土地的不足。随着时间的前行,他们积累了资金,他们逐渐运用了近代的生产设备,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苗子从资源少的地方长出来了。在温州,也是人多地少,于是温州人只好跑到其他各处去赚钱,结果被人誉为东方的犹太人。在当年温州人混入巴黎的时候,他们是穷光蛋,于是他们想尽办法拼命的去赚钱,结果反穷为富。我简单看了看中国的百强县情况,发现:排名与人均耕地呈反相关,与人口排名呈正相关。经济学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名词,叫资源的诅咒,意思是(物质)资源多了资源要诅咒你的发展。如果人口多了,那物质资源就少了,但有一种资源是多了人力资源。我发现,还只有人这种资源不会发生上帝诅咒的问题,而且是上帝一定会或最终会给她唱赞歌。    《南风窗》第25期以书评形式高度评价《中国狮一座城市崛起的30年记忆》。台湾海峡西岸,有一个叫石狮的地方,世世代代以来,它都只是一个东南沿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渔村。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未80年代初,石狮突然出名了,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那是一个洋货堆积如山的地方,是当时人们初识的走私一词的代名词,也是资本主义一词的同义词。据说当时的福建省委主要领导进京汇报工作,一位中央最高领导见面就问:石狮资本主义泛滥的情况怎么样了?    改革开放30年之际,为石狮立传的青年作家屈波说,石狮或许是共和国面积最小的县级市,却为中国的市场经济进程写下了鲜活的注脚。在屈波看来,30年来,石狮演绎了一方水土的传奇,成为开放中国不可忽略的成长地标。   推动石狮最初发展的原始动力是什么?说来有趣,既不是改革开放政策当时改革开放还没有形成共识,政策无从谈起;也不是遍布海外的乡亲和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带回来的洋货;而是石狮土生土长的特产贫穷。石狮人多地少,人均只有两分地,仅有的一点可怜的土地也只能种些花生、番薯,今天的很多石狮人还清晰地记得全家上顿下顿吃稀可见影的地瓜粥的情形,常常连猪食一样的番薯渣也不够吃。一句话,太穷了,活不下去。穷则思变!正是这种极端贫困,逼得贫穷的石狮人奋起改变自己的生活和这方土地的宿命,也正因为穷得叮当响了,石狮人才冒着坐牢乃至杀头的危险开始走资本主义。   当年我们鹿邑是人均二亩地,义乌人均四分地,石狮人均二分地。今天,鹿邑县还是鹿邑县,义乌由义乌县变为义乌市和世界的小商品市场,而石狮却能由镇跃为市。我想,人均物质资源少绝不是中国贫穷的原因。而资源的开发,由于是高资本项目,反而利于当地的不多。几乎可以说,凡是人均资源多而靠卖资源的地方,就是贫富差距大的地方,也是开采资源的生态破坏和矿下死人多的地方,也是社会不太和谐的地方。而在人均资源少的地方,由于是公平的利用大家的智力与劳动,反而更富裕,贫富差距更小,事故死人也更少,社会也更和谐,比如浙江就是这样。我想,什么人少中国发展的更好,人少中国更和谐,全是骗人的鬼话。如果要减少人口,必定是高度的老龄化,社会能和谐发展吗?如果大家为减少人口都只要一个孩子,到时候是一个孩子养两个父母再加四个爷爷辈,压力多大?若连这一个孩子有什么不测,六颗心将是多么的悲哀?重民生压力之下能和谐吗?我想,就连浙江这么美丽和谐的地方,以后也会被计划生育弄的很不和谐。   2、中国人,重新树立自己的资源观   为什么有人说中国人口减少,经济就发展的更快了?因为有人想到的是卖资源!资源是什么?资源一文不值!只有劳动创造价值,你卖的那点钱只是那点劳动附加值,是把劳动附在资源上,而资源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你看哪一个卖资源的国家经济发展快?有也是暂时的,因为资源是有限的,除非你资源越卖越多,否则你一定会降下来。除了中东产油国之外,还有靠卖资源发财的吗?况且,新科技对旧资源有替代作用,你卖晚了别人还不买呢!到时候可能你连那一点的附加值也附不上了(如未来核能对石油与煤的替代)。6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卖资源的国家贸易条件是不断恶化的。   资源有资源的诅咒,它一定诅咒你的未来。如果资源多了,挖资源卖赚钱最快最简单。这时,你的经济发展可以是说不用人脑子的经济发展,你的经济变成了富口袋不富脑袋的低智能经济。但是,这种发展是不可能持续的。当你想改变时,就困难了。因为你的劳动者、你的产业结构、你的经济基础、你的技术方向全是依靠资源的。而别人,却在你要转的产业已经发展了许多年,你这个新手怎么能轻易取胜?看看日本,东亚四小龙,全是资源贫乏。如果他们当中有一个资源丰富的,则那个资源丰富的一定不会像现在发展的那么好。福兮祸兮所依,幸亏我们中国资源不是非常丰富。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多数资源是没有国界的。资源少了你会买,你并不少用(加上科技节约的);资源多了你会卖,你并不多用(因资源多了浪费的除外)。你节约出的资源并不属于你,只是多卖几个小钱。你节省出的资源,只不过是把别人养的越来越强大,到头来还欺负你。   只要国际贸易继续存在,只要不发生新的世界大战,只要你国力强盛就没人敢封锁你,结果便是:无论资源再丰富还是严重缺乏资源,你使用的资源取决你对资源的有购买力的需求、世界生产的供给能力和国力的保障,与自身资源的多少无关。澳大利亚人口少,不会一个人吃三个人的饭;日本人资源少,也不会饿肚子;澳大利亚铁矿多,使用铁的价格并不比别人低(运费除外);日本无铁矿,照样是产钢大国,我们这个第一产钢大国进口他的优质钢材。   只要你经济科技军事发达了,资源别人用到什么时候你就能用到什么时候。无论你人口再少,仅依现有资源,你也不比别人多用几年。你如此担忧人口如此减少人口没有任何意义,只会削弱你自己。除非全世界都搞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但世界绝不会学中国那么傻。你如此减少人口为世界节约资源,只不过是把别人养的越来越强大。即使是节约自己的资源,没准还是养活别人。什么叫你的?那只是一种暂时的制度安排,是现在的国家博弈和人们观念调和的结果。现在的制度并不代表未来的制度,就像原始人不分国家一样;现在人们的观念并不代表后人的想法,就像原始人的观念是大家平分。所谓的拥有只是现在制度的承认,你凭什么断定未来还是这样?即使是你不卖,那藏在地下的资源在未来还一定完全属于你的子孙吗?千年土地八百主,人是一切的主人。你把你的人口减少了,你的主人少了,别人的主人多了,你还能保证它一定属于你的子孙?人是永恒的所有者,只有永恒的民族才是永恒的资源所有者。你的永恒所有者越多,你的民族你的国家在未来的所有物才会多。只有保证有足够的人口,才能保证永续的所有权。   况且,你减少了人口少用了资源世界并不感谢你,还会恩将仇报:你少用了资源,降低了需求,降低了资源价格,出口资源的国家还会骂你,他们只感谢你多用资源多买资源,痛恨你降低了世界需求;你减少了人口,也必将降低国力,而且是人口减少的越多国力降低越多,你节省出的资源,只不过是把别人养的越来越强大,而你因此越来越弱,到头来别人还欺负你,甚至一口把你这个小不点吃了!   看看美国,自己的资源不开发或少开发,专买别人的资源。而且美国在买别人资源的同时,还鼓励自己生孩子,以保持自己世界第一的国力。美国就是用世界的资源把自己养大养强。用世界的资源养强自己后,再依靠自己的实力再获取更多的资源,再争取更强大的国力。这就是积极进取的美国模式。反观中国,一边通过计划生育减少日趋宝贵的人力资源去节约相对价值不断降低的物质资源,再一边浪费资源和廉价出口资源。是一边消弱自己,再一边喂强别人,我们中国是在搞什么名堂?   看看我们的进出口,我们出口了多少亿吨的东西,我们又进口了多少亿吨,我们的贸易顺差又是以多少吨实物(实物贸易是间接的资源贸易)为代价的?我们用真金白银的实物,所谓的贸易顺差只是一大堆花纸,这要消耗我们多少亿吨的资源?这要产生多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什么外国人的需求叫需求而中国人的需求叫消耗资源,危害生态环境?难道外国人是人而中国人不是人?我们把牛奶出口出去,喂大的是别人的孩子,是帮别人培育人力资源,是帮别人发展国力。为什么我们不能多养几个自己的孩子再用这些牛奶转作为内需,并且又培育了我们的人力资源、增强我们未来的国力?为什么外国的孩子喝了中国的奶叫需求而中国的孩子喝了中国的奶叫资源消耗?难道外国人的孩子是孩子而中国人的孩子是......?我总感觉,计划生育的宣传让整个中华民族都有点变态!   当你人口仅剩下世界的1%时(现在中国新出生人口仅为世界的10%,而且还在快速的降低,这就意味着未来中国占世界的人口比重将越来越低),别人可以可以轻易的把你吞并。即使别人不吞并你,你也不会有作为强国强民族应有的尊严和待遇。即使不吞并你,你的资源也会被他们消费,这就叫为世界做贡献吗?这等于拿自己身上的肉去喂别人,是愚蠢之极的行为,丢祖先五千年文明的脸!   中国为节约资源而减少人口没有任何对自己有利的正面意义。也许你节约的哪项资源还没用完,更廉价更优质的替代品就出现了,就像你储备的纸币突然作废了,省了白省。   如果每出生一亿个孩子能生出一个超级天才,产生一项新的科技,如廉价的直接把营养物质转换为食物,地球一下能多养活几千亿人,还用担心地球人养不活自己吗?也许你少生了一亿孩子,计划生育把那个天才杀死在了妈妈的肚子里。看一看那一个划算?   人类的创造力是远大于养育人类的成本,尤其是知识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经济发展公式已经证明:你一项发明,我一项创造,我们的人民越多我们的智力成果越多,我们的智力成果越多我们的经济、生活就发展的更快更好,而要我们的人民越多我们就应生孩子越多,而不是搞人口减产.   人类的科技在飞速发展,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人类一万年的历史表明,人口越多人类人均可用的资源越多,人类科技的发展只会使人类的可用资源越来越多。就如我们建国后人口提高了一倍多,但人吃的越来越好(与计划生育毫无相关)。   地球很大,还有70%的海洋有待开发,南极北极未未划分。你首先减少了人口,降低了国力,未来就可能没有你的份。地球之外有月球,有太阳(光热能),有八大恒星加无数的小行星和卫星,有银河系,人类怕什么?只要宇宙在,人类的资源就在。只要物质不灭,只要科技发展,人类的资源就永远用不完。煤矿用完了铀矿在,石油用完了太阳在,陆地用完了海洋在,海洋用完了月球在,月球用完了八大行星在,八大行星用完银河系在,银河系用完了宇宙在,宇宙用不完所以人类还在。人类的历史表明,人类的科技在不断证明:人类无需担忧,人类的可用资源是越用越多;人口越多科技越发展,科技越发展人均可用资源越多,即可以说人口越多人均可用资源越多。整个人类都不怕,我们中国怕什么?   怕的人目光短浅,看不到科技的发展,只看到自己现在有什么,而看不到自己未来能创造什么;怕的人坐井观天,只看到自己身边有什么,而看不到国土之外有什么地球之外有什么;怕的人是充满了中国的小农思维,只看到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以为自己节约了资源省下的就是自己的;怕的人思维狭隘,以为人只会消费而不会创造,为了节约1份的资源而灭掉了100份的新创造;怕的人思想陈旧,还什么都是自给自足的思想,学学日本人,用别人廉价的资源去养育自己更有创造力的人口,造就自己世界第二经济科技大国的地位,若学中国人顶多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新西兰!    其实,中国的资源也并不缺乏。地球资源分布很不均匀,集中在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如果都依照美国标准,那么全世界人口应该从现在的65亿减少到10-20亿,日本人口应该从现在1.275亿减少到2、3千万。中国绝对算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均资源也不错。中国的所有资源总量在全球都位居前列:农用地面积全球第一,国土面积、矿产资源全球第三,森林面积全球第五,淡水资源全球第六。由于资源分布很不均匀,世界平均意义不大,低于世界平均并不意味资源不够。前苏联、大洋洲、美国、加拿大、蒙古国这五个地区人口不到全球10%,但是陆地面积超过全球39%。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大洋洲、南美洲人口占全球13.7%,但却拥有全球36%的耕地。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南美洲、大洋洲、刚果这六个地区占全球人口14.5%,但却拥有全球65.7%的森林面积。南美洲、俄罗斯、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美国、大洋洲、缅甸、刚果这8个地区人口占全球18.8%,但却拥有全球64%的水资源。大洋洲、南美洲、美国、前苏联、蒙古人口不到全球14%,但却占有全球草原面积的48%。前苏联、美国、南非、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加拿大、德国、英国8个地区人口占全球13%,但却拥有全球62.3%的矿产资源。除了资源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外,中国人均资源并不处劣势,比如,全球16%的人口人均矿产资源是中国的8倍,但中国人均矿产资源却是另外84%的人口的1.56倍。中国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而不是人口过多。   农用地包括耕地、长期作物用地、草原三者之和。全世界人口上2千万的国家共有52个,人口57.3亿,占全球人口88%。以人均农用地计算,中国排名第32位,排在中国前面的31个国家人口18.08亿,排在中国后面的20个国家人口26.09亿。就是说,除中国以外,40.9%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多,59.1%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少。从人均耕地计算,中国排名第35位。英国、荷兰、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的人均耕地都比中国少,台湾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大陆的三分之一左右。可见,中国的人均资源并不少。   中国人口是印度1.19倍,人口密度是印度的37%,人均农用地面积是印度的2.55倍,人均耕地面积是印度的73.5%,人均长期作物用地是印度的1.13倍,人均草原面积是印度的30.14倍,人均森林面积是印度的2.08倍,人均森林蓄积量是印度的2.53倍,人均森林生物量是印度的1.74倍,人均淡水资源是印度的1.24倍,人均矿产资源是印度的3.55倍。人均资源比我们少的印度不搞计划生育,从1991年(印度那年改革)后也经济发展迅速,这以证明我们搞计划生育是没有必要的。   资源多少够用?科技在不断变化,新资源在不断产生,谁也不可以定论未来应养多少人口。   说到人均资源的对比,其实这还有一个数学上的谬论:假如世界人口为现在的10倍,中国不变,是不是中国的资源就太丰富了?从对比上讲就是。假如世界上的人口为现在的十分之一,中国不变,是不是中国资源又突然太贫乏了?说中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老数宣传据,现在是以世界8.06%的耕地养活不到世界20%的人口)压力就太大了,是没有意义的。耕地的质量不同,气候不同,技术不同,东亚自古就是最适合养人的土地(现在中国人还不能跟自己的祖先比,自己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曾养活了世界40%的人口,相比是倒退一半)。你养20%的人口养的很容易(看2007世界与中国粮价),假使别人以世界20%的耕地却养不好世界5%的人口,谁压力大呢?   人口资源才是第一资源,是中国最大的优势资源,是发展的核心。人是本,能够将非资源(如氮气、太阳光)变为资源(氮肥、太阳能),这种新资源的增加是乘法地增加的,而人口本身对现有资源的消耗却只是加法地增加。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不断将非资源(比如过去的煤和石油)变成资源的过程,生活水平也因此不断提高。   人是本,自然资源是末,想通过减少人口来提高人均资源是舍本逐末。不用说中国人口减少到7亿,即使3亿甚至几千万,要想保证现有的生活质量,现有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不过是多维持几十年、上百年罢了。要从全球化角度看待资源,即使中国一个孩子都不生,留足资源给其他国家,也不过多用几十年。因此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只有一条路可走:依赖于科技进步开发新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而科技进步依赖于足够数量、合理结构的人口。减少人口意味着减少今后的新资源。因此要提高人均资源,不能靠减少人口,而只能依靠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需要人,哪一个科技大国不是人口大国?随着后进国家的发展,随着后进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人口素质的差别会越来越小,科技发达科技领先需要数量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和天才,而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和天才必需有相应的国民数量来保障。知识科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告诉我们,知识经济时代就偏爱人口多,而且人口越多她偏爱的越狠。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是最好的资源,这是许多国家都认识到的。而计划生育却破坏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再生产和人力资源的再扩大。一个国家只有强大的人力资源,才会有强大的科技,强大的经济,强大的军力,因而才会有强大的国力!人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
个人分类: 技术相关|4534 次阅读|2 个评论
涨了多少:共和国60年来的人民生活水平
huangwd99 2009-5-1 19:24
前些天在博鳌论坛年会期间举行的 调整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 分论坛上,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发表的 和居民工资收入相比 房价等于没涨 的言论,经媒体报道后,立即引来骂声一片。很多网友纷纷加以批判。这实际上涉及一个重要问题,即 人民生活水平问题。今天,我想简单分析一下共和国 60 年来的人民生活水平 的 变化 ,谨供参考。    一 、如何分析 人民生活水平    探讨人民生活水平变化必须首先确立 分析 标准,否则,单单从数字上看, 1978 年以来月工资增长了数十倍,就说 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数十倍,全然不考虑物价因素,那比任志强之流还不如。    1 .区分经济发展带来的 生活水平提高和科技普及带来的生活便利    不少人说, 1978 年时我国还没有手机,今天手机已经基本 普及了,所以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不错,这的确也是一种提高,但是这样判断是毫无意义的。 1978 年时,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 普及了 手机,包括美国富豪中拥有手机的人也是寥寥无几。今天,索马里海盗、非洲难民都用手机联系,说他们比 30 年前美国富豪 生活水平更高显然是荒谬的。今天的 手机和 1978 年的书信、电报类似,只是由于 科技普及带来的生活方式便利化,和 经济发展带来的 生活水平提高有质的不同。只有 区分经济发展带来的 生活水平提高和科技普及带来的生活便利,探讨人民生活水平才有意义。    2 .工资 因素 和社会 因素 并重    有人 探讨人民生活水平变化单从工资来看,这样探讨是不合适的。同样是月工资 2000 元,如果实行 免费医疗 、 免费教育 、 免费住房 、 免费养老制度,这个人可以生活的很好,但是如果医疗 、 教育 、 住房 、 养老都是天价,那么 月工资 2000 元可能单单 医疗 、 教育 、 住房 、 养老这四项都不够。显然, 探讨人民生活水平必须考虑 社会福利 因素。    除了 医疗 、 教育 、 住房 、 养老等显性的 社会福利, 就业 、 治安 、 环境等隐性的 社会更是不容忽视。 同样是月工资 2000 元,在铁饭碗和随时面临失业压力的情况下,两个人生活质量可能有天壤之别。在唯 GDP 的标准下,如果犯罪增加,一方面要生产大量警用设备,另一方面黄赌毒及相关产业会有很大发展, GDP 会有很大增长,但是人民生活质量却会因犯罪增加明显下降。    3 . 考虑物价因素    考虑物价因素是 探讨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常识。但是,很多人往往把 考虑物价因素等同于扣除通货膨胀指数,这是不够的。假设有两个国家原来 人民生活水平相同 ,一个 10 年间 工资涨了 100% ,物价没有上涨,另一个 10 年间 工资涨了 100 倍,物价涨了 50 倍,表面上看 两个国家 10 年后 人民生活水平还是相同,其实,物价没有上涨的国家比物价涨了 50 倍的国家人民生活水平高的多。因为在物价飞涨的情况下,工资从发下到支出已经贬值了;同时,物价飞涨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压力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此外,各国官方往往都压低 通货膨胀指数,几十年累计下来,偏差是很惊人的,真实的通货膨胀指数不能仅凭 官方公报,应该用黄金等实物衡量。    总之, 探讨人民生活水平变化必须把 由于 科技普及带来的生活方式便利化和 经济发展带来的 生活水平提高区分开, 考虑 医疗 、 教育 、 住房 、 养老等显性的 社会福利和 就业 、 治安 、 环境等隐性的 社会 因素,并充分考虑物价因素。    二 、 共和国前 30 年的人民生活水平    1 .名义收入增长不多,但很实在    1952 年时城镇人均年工资为 445 元, 1978 年城镇人均年工资为 615 元,增长了 4 0% ; 1952 年时城镇人均年消费为 148 元, 1978 年城镇人均年消费为 405 元,增长了 17 0% ; 1952 年时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为 57 元, 1978 年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为 134 元,增长了 13 0% 。从数字上看,共和国前 30 年的人民 名义收入增长确实不多,至少不像动不动 增长了数十倍 、 增长了一百倍这么惊人。 但是,这些 收入增长都是实实在在的。 1952 年到 1978 年, 物价没有上涨,这些 收入增长无论用那种测算方法都是经得起检验的。 2 . 人民生活现代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有人认为,共和国前 30 年高科技成就巨大,但是人民生活现代化却推进的非常缓慢,这样说是不合适的,高科技和人民生活现代化不能截然分开。共和国前 30 年不仅高科技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人民生活现代化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1949 年时,我国尚不能生产化纤 、塑料、合成洗涤剂, 1978 年我国生产化纤达 28 万吨, 塑料 达 92 万吨, 合成洗涤剂 达 32 万吨,特别是化纤的广泛使用解决了穿衣问题。 1949 年时,我国农村几乎都不通电,仅 1956 年到 1966 年这 10 年,我国农村用电量就增长了 70 倍。 1949 年时,有电灯的人家寥寥无几, 1978 年我国生产收音机达 1000 万台,城市基本普及了收音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 .社会福利巨大发展 1949 年以前,我国人民生活毫无保障。经过 共和国前 30 年的建设,建立了以 免费医疗 (城市公费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免费教育(中小学和大学一律免费) 、 免费住房(福利分房 制度 ) 、 免费养老(城市退休制度和 农村集体 养老制度)制度为中心的高福利制度。不仅免费,而且医疗 、 教育等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水平。 仅以 医疗为例。 我国建立了一套富有创意的、适应中国实际情况的三级医疗卫生体系,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放在预防和消除传染病、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建国后,霍乱很快在我国绝迹。 1955 年,基本控制了人间鼠疫, 1959 年,性病基本被消灭。 20 世纪 60 年代初,比世界范围早了十余年灭绝天花;结核病的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 250/10 万下降到 40/10 万;麻疹、乙脑、白喉、脊髓灰质炎、破伤风、百日咳等传染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1949 年到 1978 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 35 岁增加到 68 岁,这是当时发展中国家难得的成就。 1976 年 我国 人均寿命比韩国长 4 岁,今天则比 韩国短 4 岁。 1976 年合作医疗在全国的普及率达到 90 %以上,获得了满足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的最高效益,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 是发展中国家群体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 。 再以教育为例, 1979 年 在小学一级,入学年龄组的净入学率达到 93 %,中国比其他 92 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入学率高 30 %( 1976 年 小学净入学率达到 97 %)。 1979 年 高中毕业生人数达 720 万人,高中升学率达 50 %,今天也不过如此。中国 1979 年 25 岁以上未受过教育的人口比例估计为 38 %, 被某些人一再吹嘘的 新加坡 1979 年 25 岁以上未受过教育的人口比例估计为 48 %。文盲率比中国高出 10 %,青壮年文盲率比中国高的更多。 4 . 生活质量的隐性因素的改善 共和国前 30 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就业 、 治安等 很多 隐性因素是难以用工资、 GDP 来衡量的,但是,这些方面的改善是实实在在的,下面择要说几点。 1949 年,中国人失业率估计在 5 0 %以上,仅上海就有 200 万失业人口,还有大量家庭妇女等隐性失业人口, 5800 万 城镇人口仅有 1500 万就业,就业 人口也随时面临失业的危险 。 1978 年我国 1.7 亿城镇人口中有 9500 万就业,基本消灭了失业,就业 人口捧上了铁饭碗,生活有了保障。 1949 年,中国 黄赌毒泛滥,黑恶势力横行。仅四川一省就有 60 万土匪。吸毒的中国人至少超过 7000 万,云南 60% 以上的人吸毒,东北 30% 以上的人吸毒。南方 3% 的妇女是妓女,其中上海市 5% 的妇女是妓女,青年妇女 10% 以上是妓女。早一些的 1920 年上海法租界官方统计,共有成年女性 39210 人,其中下等妓女就达到了 12315 人,占上海法租界成年女性的三分之一,如果加上中等和上等妓女,则占上海法租界成年女性近一半。注意,这只是官方统计,实际情况还要更严重一些。 1978 年我国 黄赌毒禁绝,黑恶势力绝迹, 治安良好。 1912 年至 1949 年中国人口不足世界四分之一,因灾荒死亡的人口占世界一半以上 ,平均每年有 300-700 万人死于饥饿 。 1949 年,中国 80% 以上的人不得温饱, 20% 以上的人处于饥饿状态,买办资本达 200 亿美元,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1978 年我国变成了 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 1949 年,中国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状态,物价飞涨; 1978 年我国物价稳定,此前20多年 物价一直没有上涨 。 总之, 共和国前 30 年的人民 名义收入增长不多,但 物价没有上涨, 收入增长都是实实在在的。 人民生活现代化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社会福利惊人发展, 医疗 、 教育等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水平。就业 、 治安等 很多 隐性因素更是 有了实实在在的改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共和国前 30 年的人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 、 1978 年到 2008 年 的人民生活水平 1 .名义收入增长很多,但 通货膨胀严重 1978 年人均月工资为 50 多元, 2008 年人均月工资为 2400 多元,增长了 48 倍,但是, 1978 年到 2008 年通货膨胀严重,讨论 名义收入增长 毫无意义。应该 换算黄金等价值比较稳定的实物衡量才有 意义。 1978 年 1 盎司 黄金价格约为 60 多美元,当时 1 美元折合 1.57 元人民币,即 1 盎司 黄金价格约为 100 元人民币, 1978 年人均月工资为 50 多元,即人均月工资为 0.5 盎司 黄金。 2008 年 1 盎司 黄金价格约为近 900 美元, 1 美元折合 6.8 元人民币,即 1 盎司 黄金价格约为 6000 多元人民币, 2008 年人均月工资为 2400 多元,即人均月工资为 0.4 盎司 黄金。这样算来, 1978 年到 2008 年人均月工资实际上下降了 20% 。 当然,用黄金价格衡量也许不精确。换用大白菜衡量, 任志强也承认 1978 年我们大白菜 2 分钱一棵,现在 2 元钱,增加了 100 倍。而 1978 年到 2008 年我国人均月工资只增加了 48 倍。(任志强说 1978 年月工资全国平均 28.6 元,到现在也增加了 100 倍我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数据,我国官方一直坚持 1978 年人均月工资为 50 多元, 2008 年人均月工资为 2400 多元。)这么算, 1978 年到 2008 年我国人均月工资下降了一半以上。 也许这样还是不精确, 1978 年到 2008 年人均月工资确实增长了,但是考虑物价因素后,用比较稳定的实物衡量, 1978 年到 2008 年人均月工资增长并不明显。正因为如此,党中央近年来多次强调一定要使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物价增长速度。 2 . 人民生活现代化程度继续提高,但隐患严重 1978 年到 2008 年 人民生活现代化程度继续提高也是显而易见的。最为突出的是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其实,这主要是 由于 科技普及带来的生活方式便利化, 1978 年到 2008 年,世界其它国家 手机和电脑的也逐渐普及。但是不管怎么说, 1978 年到 2008 年 人民生活现代化程度继续提高是不容否认的。 但是, 1978 年到 2008 年 人民生活现代化程度的继续提高存在严重隐患。一方面,部分高科技和世界先进水平拉大,像人造卫星我国比苏联晚 13 年,载人航天则比苏联晚 42 年,这势必影响人民生活现代化的后劲。另一方面,共和国前 30 年人民生活现代化程度的提高是建立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的, 1978 年到 2008 年 人民生活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技术。今天手机流行诺基亚、三星等外国品牌,电脑更是几乎清一色的用美国微软公司的软件。如果不改变人民生活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技术的局面,我国人民生活现代化程度不可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3 .社会福利体系崩溃,新三座大山把 人民压弯了腰 1978 年到 2008 年 人民生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以 免费医疗 (城市公费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免费教育(中小学和大学一律免费) 、 免费住房(福利分房 制度 )的 社会福利体系崩溃, 医疗 、 教育 、 住房变成了 新三座大山,把 人民压弯了腰。 以住房为例, 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在谈到 房价到底涨了多少 的议题时,算了这样一笔经济账: 1978 年 GDP 大概 3000 多亿元,现在是 30 多万亿元,增加了 100 多倍。 1978 年月工资全国平均 28.6 元,到现在也增加了 100 倍。 1978 年我们大白菜 2 分钱一棵,现在 2 元钱,也增加了 100 倍。房价只增加了 16.6 倍,和工资收入相比相差太远了,房子等于没有涨价。 这是不值一驳的, 1978 年 GDP 确实 3000 多亿元,准确说是 3645 亿元,但 2008 年 GDP 总值不是 30 多万亿元,而是 23 万亿人民币, 增加了 70 倍。 1978 年月工资全国平均不是 28.6 元,而是 51.2 元,到现在增加了 48 倍。 1978 年我们大白菜 2 分钱一棵,现在 2 元钱,增加了 100 倍不错,但是 1978 年到 2008 年房价只增加了 16.6 倍不对。众所周知, 1978 年城市住房实行分配制度,没有商品房这个说法和概念,更谈不上价格。我国从 1998 年开始进行货币化住房改革,按照市场价格把职工分得的原有公房卖给职工的价格大概是每平方米 300 元左右。很多朋友说现在一线城市房价在每平方米 15000 元左右, 10 年增加了 50 倍。其实不应该只考虑一线城市房价, 2008 年全国城市房价平均在每平方米 5000 元左右,确实是增加了 16.6 倍,但是不是 1978 年到 2008 年房价只增加了 16.6 倍,而是 1998 年到 2008 年 10 年房价就增加了 16.6 倍。 1998 年月工资全国平均是 600 多元, 2008 年月工资全国平均是 2400 多元,增加了 4 倍。也就是说, 1998 年到 2008 年 10 年相对于房价来说,人均月工资下降了 75% 。房价和工资收入相比确实是相差太远了,但不是增加的比工资慢得多,而是增加的比工资快得多。顺便说一句, 有人胡说买不起房可以租房,这也是毫无道理的, 房价上涨必然导致房租上涨, 买不起房到租不起房不过是时间问题,事实上租不起房的情况已经出现了。 医疗 、 教育等方面和住房类似, 医药费 、 学费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工资增长速度,较之 医药费 、 学费增长,工资实际上在下降。 医疗 、 教育 、 住房由社会福利变成了买办集团敛财的机器 。30年前无法想象的看不起病 、上不起学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这是30年来买办集团推行以市场化 、 私有化为中心的 资本主义方向的 医疗 、 教育 、 住房改革的必然恶果。尽管如此,今年两会还是有人大放厥词,叫嚣看病不难也不贵,应该花钱买分数,企图使 医疗 、 教育 、 住房改革沿着 资本主义方向深化下去,从 人民身上聚敛更多钱财。 有人胡说市场化 、 私有化有利于提高 医疗 、 教育等的质量, 这也是不值一驳的。 1978 年到 2008 年 血吸虫等在毛主席领导下被消灭的恶性传染病卷土重来。今年手足口病未完,又来了猪流感。绝大多数人 看不起病。 人均寿命长期在 70 岁左右徘徊不前 ,如果考虑到贫富差距的扩大,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寿命下降了。 1976 年 我国 人均寿命比韩国长 4 岁,今天则比 韩国短 4 岁。 1979 年中国识字率 明显 高于新加坡, 2008中国识字率 明显不如新加坡。难道这就是 医疗 、 教育的质量 提高的表现吗? 如果说 1978 年到 2008 年人均月工资确实增长了,那么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增长的工资又通过 医疗 、 教育 、 住房等原本免费的项目的支出回流到了 32 万千万富翁腰包里。有人津津乐道 1978 年到 2008 年中国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认为这是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突出表现,殊不知,这正是 原本免费的医疗 、 教育 、 住房变成了 新三座大山,挤占了食品等基本 支出 的 突出反映。    4 .生活质量的隐性因素的恶化 1978 年到 2008 年 生活质量的隐性因素的恶化更是不争的事实,这些方面的损失很难用金钱衡量。 就业方面, 1978 年我国基本消灭了失业,就业 人口捧上了铁饭碗,生活有了保障。如今我国不仅有几千万下岗职工,大学生也面临毕业即 失业的处境,就业 人口也随时面临 失业的风险。 治安方面, 1978 年我国 黄赌毒禁绝,黑恶势力绝迹, 治安良好。 如今我国不仅处处红灯高挂,毒品问题死灰复燃,而且黑恶势力横行。贵州习水强奸幼女案尚未落幕,浙江丽水强奸女生案又已开场,社会上人人自危。 环境 方面, 如今我国环境破坏极为严重。毒大米、毒奶粉等层出不穷。 1978 年我们大白菜 2 分钱一棵,现在 2 元钱,增加了 100 倍不错,但是 1978 年的大白菜人畜无害,现在大白菜的农药残留对人身体的伤害不知需要花多少钱才能治好。这固然可以拉动 GDP 增长,但绝对不是人民生活的福音。 贫富差距 方面,几乎所有的调查一致表明,人民生活的幸福与否与工资收入关系不大,主要是由 贫富差距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人人都住茅草屋,那么人人都很幸福;如果大多数人住砖瓦房少数人住宫殿,那么大多数人都不幸福。 1978 年我国是 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真正实现了有差别,不悬殊。 2008 年我国 32 万千万富翁集中了 70% 的财富,成了 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尽管2008 年月工资全国平均是 2400 多元,但是月工资在1000元、500元甚至更少的职工不在少数。 贫富差距的拉大不仅直接使广大人民蒙受了巨额损失,对广大人民心灵的伤害更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 总之, 1978 年到 2008 年 的人民 名义收入增长很多, 人民生活现代化程度继续提高,但是 考虑物价因素后 人民 实际收入增长 并不明显, 人民生活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又依赖科技普及特别是外国技术。 社会福利体系崩溃, 很大程度上增长的工资又通过 医疗 、 教育 、 住房等原本免费的项目的支出流到了 32 万千万富翁腰包里,人民生活 质量的隐性因素的恶化更是很难用金钱衡量的。这一切都表明, 1978 年到 2008 年 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存在严重隐患,急需做出调整。    四 、小结与展望 共和国 60 年来的人民生活取得了巨大的改善,其中共和国前 30 年的人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 30 年的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的同时存在严重隐患,急需做出调整,这就是我们对共和国 60 年来的人民生活水平应有的基本评价。当然,这绝不是说共和国前 30 年的人民生活状况完美无缺,后 30 年的人民生活状况一无是处,不应该改革,而是说必须坚持 社会主义的 改革 方向 。 共和国前 30 年的人民生活取得了巨大的改善主要应该归功于 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完全是正确的,必要的,但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存在发展 社会主义的 改革力量 和促使 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 复辟的 改革力量 这两种 改革力量 的斗争。 30 年来,尽管 党中央多次强调坚持 社会主义的 改革 方向, 但是买办集团 搞的 资本主义方向的 改革 也确实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恶劣影响,给 人民生活制造了众多问题。以医疗为例, 1978 年的 免费医疗 (城市公费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水平还不高,必须进行 改革, 但是 改革必须是坚持 免费医疗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医疗水平,决不是废除 免费医疗搞市场化 、 私有化。 不光中国如此,走 资本主义 道路的国家 人民生活 无不困难重重。以 买办集团 一再吹嘘的 美国 为例, 从 1971 年到 2007 年,美国企业平均工资从每小时 17.6 美元降到了 10 美元(考虑物价因素),而同期,美国企业高管与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从 40:1 扩大到了 357:1 ,换句话说, 36 年间普通员工工资水平下降了一半。 医疗 、 教育 、 住房 、 养老 、 就业 、 治安 、 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比 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考虑到美国对世界的掠夺等因素, 1978 年到 2008 年中国 的人民生活发展的情况比 美国的 资本主义 国家还是要好得多的,这和 党中央坚持 社会主义的 改革 方向, 对 中国买办集团借改革开放之名搞殖民地资本主义复辟的行为进行的抵制是分不开的。 如果 党中央能够采取果断措施 ,继承共和国前 30 年 免费医疗 、 免费教育 、 免费住房 、 免费养老等 制度等成功经验,纠正 1978 年以来的失误, 坚持 社会主义的 改革 方向, 共和国的人民生活必将再次迎来一个翻天覆地变化的新时期。
个人分类: 转载|1668 次阅读|3 个评论
老大中国
sheep021 2009-4-13 11:17
今天 喜 闻我国 60 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总数 1.5 亿,比例达到 12% ,而且以每年 800 万的速度增长。 又闻 上海市户籍人口自然变动连续 16 年呈负增长态势 。 截至 2007 年底, 上海 60 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总数已达 286.33 万人,比重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 2 倍;预测到 2010 年,上海老年人口总数将达 312 万人,约占总人口的 23% ;在 2025-2030 年间达到老龄化发展的高峰。 长此以往,少年中国也只能存在梁启超的心目中了。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提出 兵民是胜利之本 ,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 存在于民众之中 。 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经济生产和战争都是空谈。 ==================================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之大略也。任公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95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人大姓的形成原因
ephedra 2009-4-1 18:59
做研究的人有个职业病,就是看到什么有趣的事都想去探究下为什么。本人从事科研工作,也脱离不开这个框框。这不,前两天突然看到网上有个帖子说中国 姓氏人口排名前10名分别是:1. 李9500 2. 王8892 3. 张8484 4. 刘6456 5. 陈5436 6. 杨3696 7. 赵2748 8. 黄2676 9. 周2544 10. 吴2460(单位:万)。就想知道为什么中国姓氏人口分布格局如此不均匀? 考察这个问题需要分析中国姓氏的来源与继承。一是中国人的姓氏起源很早,发展至今,来源复杂。绝大多数姓可能都有不同的来源。早期有以图腾定姓氏 的:熊、罴、豹、虎、龙;以国家名称为姓氏的:齐、楚、韩、赵、秦等;以居住地为姓氏的;西门、郭、丘、尹、常;以官职为姓氏的:上官、卜、钱、士、司马 等;以职业为姓氏的:张、顾、屠、甄、匠等;以山河名称为姓氏的:乔、姬、姜、黄、武;皇帝赐姓氏的:刘、李、赵、完颜、朱;还有以数字、季节、方位、气 候、花木等等为姓氏的。还有不少是皇帝赐姓或者大地主家的奴仆们的姓,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西夏国国王李元昊的姓是由唐皇帝所赐。二是繁衍继承,中国人的姓通 常是随父,随母姓的也有,但是很少,尤其在民国前,基本就是随父姓。 从来源和继承两个方面分析不难发现:历史上曾当过皇帝的姓应该对这个姓目前的人口有贡献,当权者一方面有权有钱,可以娶很多姨太太,生好多小孩,家 族比较旺盛,因此,人口比较多。另外,帝王家族的赐姓对姓氏人口的增加也有作用。当皇帝的时候可以赐姓给别人,但是当一个朝代结束后,可能很多人为了避 祸,就改掉原来的姓,但估计这种情况应该对姓氏总人口的影响不大。那么为什么李、王、张、刘等成为人口多的大姓呢?李姓,唐朝皇帝的姓,人口多些,可以理 解。但是,王、刘、张都不曾统治过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的大姓呢?难道会是这个姓的人的生殖能力比较强吗?这应该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附一:姓氏人口排名(网络资源) 人口数/万排名 1. 李9500 2. 王8892 3. 张8484 4. 刘6456 5. 陈5436 6. 杨3696 7. 赵2748 8. 黄2676 9. 周2544 10. 吴2460 11. 徐2000 12. 孙1848 13. 胡1572 14. 朱1512 15. 高1452 16. 林1416 17. 何1404 18. 郭1382 19. 马1260 20. 罗1032 21. 梁1008 22. 宋972 23. 郑936 24. 谢864 25. 韩816 26. 唐780 27. 冯768 28. 于740 29. 董736 30. 萧708 31. 程689 32. 曹684 33. 袁648 34. 邓648 35. 许630 36. 付614 37. 沈600 38. 曾600 39. 彭588 40. 吕564 41. 苏564 42. 卢562 43. 蒋562 44. 蔡552 45. 贾504 46. 丁504 47. 魏504 48. 薛504 49. 叶504 50. 阎492 51. 余492 52. 潘492 53. 杜480 54. 戴468 55. 夏468 56. 钟462 57. 汪456 58. 田456 59. 任456 60. 姜444 61. 范432 62. 方430 63. 石420 64. 姚420 65. 谭409 66. 廖408 67. 邹396 68. 熊384 69. 金378 70. 陆372 71. 郝360 72. 孔349 73. 白348 74. 崔336 75. 康336 76. 毛324 77. 邱324 78. 秦314 79. 江313 80. 史300 81. 顾300 82. 侯300 83. 邵293 84. 孟288 85. 龙288 86. 万288 87. 段276 88. 雷271 89. 钱264 90. 汤232 91. 尹228 92. 易228 93. 黎216 94. 常221 95. 武216 96. 乔216 97. 贺216 98. 赖216 99. 龚205 100. 文204 101. 庞 102. 樊 103. 兰 104. 殷 105. 施 106. 陶 107. 洪 108. 翟 109. 安 110. 颜 111. 倪 112. 严 113. 牛 114. 温 115. 芦 116. 季 117. 俞 118. 章 119. 鲁 120. 葛 121. 伍 122. 韦 123. 申 124. 尤 125. 毕 126. 丛 127. 焦 128. 向 129. 柳 130. 邢 131. 骆 132. 岳 133. 齐 134. 尚 135. 梅 136. 莫 137. 庄 138. 辛 139. 管 140. 祝 141. 左 142. 涂 143. 谷 144. 祁 145. 时 146. 舒 147. 耿 148. 牟 149. 卜 150. 上官 151. 路 152. 詹 153. 关 154. 苗 155. 凌 156. 费 157. 纪 158. 靳 159. 盛 160. 童 161. 欧 162. 甄 163. 项 164. 曲 165. 成 166. 游 167. 阳 168. 裴 169. 席 170. 卫 171. 查 172. 屈 173. 鲍 174. 位 175. 覃 176. 霍 177. 翁 178. 隋 179. 植 180. 甘 181. 景 182. 蒲 183. 单 184. 包 185. 司 186. 柏 187. 宁 188. 柯 189. 阮 190. 桂 191. 闵 192. 欧阳 193. 解 194. 强 195. 柴 196. 华 197. 车 198. 冉 199. 房 200. 边 201. 辜 202. 吉 203. 饶 204. 刁 205. 瞿 206. 戚 207. 丘 208. 古 209. 米 210. 池 211. 滕 212. 晋 213. 盖 214. 符 215. 奚 216. 木 217. 穆 218. 党 219. 燕 220. 郎 221. 邸 222. 冀 223. 谈 224. 姬 225. 宇 226. 敖 227. 糜 228. 鄢 229. 冷 230. 卓 231. 花 232. 仇 233. 艾 234. 蓝 235. 都 236. 巩 237. 楚 238. 佟 239. 栗 240. 匡 241. 宗 242. 应 243. 台 244. 巫 245. 鞠 246. 僧 247. 桑 248. 荆 249. 苑 250. 邬 251. 臧 252. 畅 253. 宫 254. 来 255. 缪 256. 敬 257. 全 258. 褚 259. 廉 260. 筒 261. 娄 262. 屠 263. 连 264. 郜 265. 晏 266. 栾 267. 郁 268. 商 269. 蒙 270. 计 271. 喻 272. 揭 273. 窦 274. 迟 275. 嵇 276. 井 277. 练 278. 仲 279. 乐 280. 虞 281. 卞 282. 封 283. 竺 284. 冼 285. 原 286. 宫 287. 衣 288. 谌 289. 银 290. 扬 291. 明 292. 沙 293. 薄 294. 伏 295. 岑 296. 习 297. 胥 298. 保 299. 和 300. 蔺 附 二 :中华姓氏的演化及排名(网络资源) 中华姓氏起源于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西汉时期大约有132个姓。到唐代,唐太宗奏天下谱牒,定姓293个,其中10个大姓为国柱。这10个大姓是:张、程、李、郑、郭、陈、鲍、刘、任和牛姓。 到宋,姓繁衍泛滥,时人收集常见姓438个,编为韵言,是为《百家姓》。其后,《百家姓》几经增补,最后版本增至508个姓。   到元朝时期,马端临编的《文献通考》收集有3736个姓,比宋代《百家姓》增加了7倍多。 到明,吴沈编的《千家姓》,根据全国户口黄册收集有1968个姓,以朱姓开头,因为明朝皇帝姓朱。王圻编的《续文献通考》收集有4657个姓。这说明,明代有一半多的姓没有上全国户口黄册。 到清代,康熙年间编撰的《御制百家姓》,因宋代流行下来的《百家姓》实为汉族《百家姓》,而清朝皇帝爱新觉罗是满族姓氏,不应排在百姓之首,于是就以孔姓开头,这是因为清朝皇帝提倡尊孔读经,拜孔子为至圣先师的缘故。 到民国时期,邓南犬鲸编的《中国姓氏集》,收集有4652个姓。新中国成立后,1981年严扬帆编的《新编千家姓》,收集有3107个姓。1984 年阎福卿等编的《中国姓氏汇编》,收集有5730年姓。另据姓氏研究专家张健忠考证,其所知姓氏总共为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23个, 三字姓146个,这里并不包括四字姓和元、清时期移居中原的蒙、满族人译改的姓以及边疆少数民族的姓。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曾对全国姓氏分布情况做过多次调查。1987年的调查结果是,在汉族人口中,占人口百分之一以上的大姓有19个,它们是:李、王、 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 、郭、马。这19个大姓的人口加起来约占汉族人口的55.6%,也就是说,全国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使用这些姓氏。我国最常见的100个汉族姓氏的人口, 总计约占汉族人口的87%。1997年2月的进一步结论是,包括55个少数民族在内,中华民族的姓氏总数为11969个。
个人分类: 植物分类学|6123 次阅读|2 个评论
人口年龄结构实验征答:(4)三张人口变化图
zhangxw 2009-4-1 18:30
人口年龄结构实验征答:( 4 )三张人口变化图 张学文 2009-4-1 前几天的计算在没有多考虑死亡率出生率这些已经有的概念的背景下就计算并且得到了结果。 近日看了通用的死亡率和出生率的定义,以及我国的数据。我尽量使理想实验比较符合我国当前的情况。于是依照人口年龄结构实验征答:( 3 )用 excel 做人口年龄分布变化数值实验说明,又做了( 3 )中的数据下的实验。即 关于死亡率,这里取 0.7% ,它是我国当代水平。即各个年龄都按每年每 1000 人死亡 7 人计算。关于出生率我国现在的水平是 1.2% 。即总人口 1000 人每年出生 12 人。而我计算要給出 25-59 岁的出生率(其它年龄的出生率 =0 )。它自然要比全人口,不分年龄的出生率要高很多。我取出生率为 3.5% 。初步认为这两个数据比较接近我国当前水平。于是就开始计算此后上百年的人口总量的变化和人口年龄结构。其结果见于下面的三图。我认为这些图提示我们以后的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而总人口最后依然在减少着。更多的分析大家自己做吧。
个人分类: 一般科技.2.|6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口年龄结构实验征答:(3)用excel做人口年龄分布变化数值实验说明
zhangxw 2009-4-1 14:12
人口年龄结构实验征答:(3)用 excel 做人口年龄分布变化数值实验说明 2009-4-1 张学文 1. 假设:某无人岛被国家派去 25-59 岁的每个年龄段的人各 1000 ,合计 3.5 万人,长期居住下去。而这个年龄段的人具有生育能力。其每 1000 人每年可以生育 a (结合我国情况取为 35 人)个初生儿。年龄小于 25 ,或者高于 59 都不能生育。另外每年每 1000 人死亡 b 人(结合我国情况取 b=7 )。求若干年以后这个岛上的人口数量的自然变化以及各个时期不同年龄的人各有多少(人口 - 年龄分布)。 2. 用 excel 做这个计算是十分简单的。下面就介绍我的做法: l ** 打开一个 excel 新工作表,把 B 列从第 3 行开始填上年龄值,从 0 , 1 , 2 直到(例如) 133 岁。这只要在第 3 、 4 行分别填 0 , 1 ,再用鼠标按右下方托到 133 就可以了(费时 1 分钟) l ** 在 C 列依次填入该年龄的人口数: 0.-24 岁为 0 , 25-59 为 1000 , 59 以上为 0. 也用托鼠标的方法, 1 分钟就完成了。这列数据代表了初移民年度的人口年龄分布。 l ** 在 B2,C2 单元格分别填入文字年龄、初始人口数,然后依次在 D2 、 E2 、 单元格填入 1 年后、 1 年后、 直到 200 年后 ,这样就已经有了一个表框。( 5 分钟) l ** 在 G1 单元格内填入 0.035 ,在 G1 是活动单元格的情况下,敲工具栏的插入的名称的定义栏目,然后输入出生率(即规定 G1 放着出生率这个常数)。完成这个工作以后再敲 G1 等于,可以在屏幕左上方看到 0.035 以及出生率字样。随后把 H1 单元格定义为死亡率,并且输入 0.007 ( 5 分钟完成)。下面在 D 列输入对应的计算公式。这是核心的一步大约需要 15 分钟。 l ** 敲 D3 单元 , 然后输入: = 出生率 * ( C28+C29+C62 ) . 以上的 需要依次具体输入各个 C## 。它代表下一年的初生儿的数量就是出生率 (0.035) 乘以上年度 25-59 岁各个年龄的人口数量。这个计算公式决定了以后各个时期的初生儿的总数量。 l ** 敲 D4, 然后输入: =C3* ( 1- 死亡率)。它表示第 2 年的本年龄的人口数量就是上 1 年的年龄低 1 岁的人口数量扣除死亡人数(体现每人每年长 1 岁,死亡一部分)。 l ** 按住 D4 单元格的右下角,出现粗十字以后往下拖鼠标到(例如) C135 单元格松开。于是各个年龄的下一年的人口数都有了计算公式了。最后 l ** 最后把 D3 到 D135 全部选取再按住鼠标到右下角出现粗十字以后往右拖鼠标到(例如)第 200 年对应的单元格松开。于是各个阶段(向右),各个年龄(向下)的人口数量就全部得到了。( 1 分钟)于是大功告成! 3. 以上已经得到了人口 - 年龄的多年变化基本数据,在这个基础上再在各列的最后一行求当年人口的合计值(按求和符号,拖)。就得到人口逐年的变化。这些连同人口的年龄分布(不同阶段)都可以再用图体现出来。这些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说了。 4. 修改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数值(该 2 个数)我们又可以得到另外一个数值实验结果,这已经十分容易了。依靠这些数据如何分析就是另外的事了。 5. 这个计算方法十分简单,它让我学习了 EXCEL 的又一些计算功能。现在与大家交流。大家动手做做看是否一问题。
个人分类: 一般科技.2.|7344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口年龄结构实验征答:(2)先公布130年的两张人口图
zhangxw 2009-3-28 11:52
人口年龄结构实验征答:( 2 )先公布 130 年的两张人口图 张学文 20090328 我于 20090322 提出一个理想的人口 - 年龄结构数值实验问题( 1 )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1822 ,公布在 3 个网站上,并且征答。几天前潜科学论坛 http://qkxue.com/bbs/forumdisplay.php?fid=2 上的 babituo 先生说他试算,昨天( 20090327 )他公布了自己的计算数据结果。为与之配合,这里公布我根据数据绘制的两张图。它们都是假设每年出生率 =0.02 ,每年存活率 =0.99 下的结果。 一个图说明移民到无人岛 3.5 万人 130 年后岛上不同年龄的人各有多少。 另外一图说明该岛 241 年间人口总量的变化。 我对人口学的参数没有学习。这里是用自己定义的量。可这个结果提示百年后人口要大量减少,而老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我最初认为结果可怕是基于我給定的出生率,而结果可怕。现在看来我的参数取值可能严重不妥当 出生率太小。这里核心问题是目前的 1 对夫妻仅生育 1 个孩子政策所对应的(我定义)出生率是多少,我现在还没有弄明白。这些容我想的比较清楚了再说。 我的计算似乎与 babituo 用程序计算的一致。请大家核定吧。
个人分类: 一般科技.2.|4027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口年龄结构实验征答:(1)问题,以及简单又可怕
zhangxw 2009-3-22 14:07
人口年龄结构实验征答:( 1 )问题,以及简单又可怕 张学文 2009.3.22 l 人口太多或者老龄化都是严重的社会问题,50年后中国如何?我最近想到一种计算不同年龄各有多少人以及这个人口 - 年龄结构的变化的数值实验。昨天动手一做,其方法竟然简单得出奇而结论又可怕得惊人。不知道有关学术界是否早就这样算过,今天与大家交流。 l 现在不谈我如何做和得到结果了什么,而仅公布问题,欢迎有兴趣者自己想想,做做。我期待答案。如果没有人給出回答,我择机公布我的计算(用 excel )和结果。 l 问题:由于气候变冷或者地震等原因,某国海域出现了一个新的无人岛屿。该国决定移民年龄在 25-59 岁的人 3.5 万到那里生活。其中男女各半,各个年龄( 25 岁、 26 岁 )的人各 1000 人。设每人每年的继续存活的概率 =0.99 (即死亡 1% ), 25-59 岁的人具有生育能力,每人每年生育率 =0.01 ,或者 0.02 、 0.04 。(即 1000 人每年生 10 个或者 20 、 40 个孩子,而且年龄更小、更大的人没有生育能力)。求 10 年、 50 年、 130 年后不同年龄的人各有多少,求 240 年内该岛上人口总量的逐年变化曲线。 l 现在请教、征答与交流
个人分类: 一般科技.2.|4496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每3年“增长出”一个法国——思考中国的人口问题
flowerofmay 2009-3-13 00:32
中国每3年生出一个法国 思考中国的人口问题 2007年中国驻法国使馆举办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活动,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前来祝贺并发表了简短的讲话。我当时在场,他有一句话令我震撼。即讲到中国的影响力日增时,他以开玩笑的口吻说:中国是令人吃惊的,因为她每3年就会增长出一个法国! 我不禁大吃一惊!法国人口是6千万,如果每3年增长出一个法国,那么中国每年的出生人口要在2千万左右。怎么会呢?因为我在印象上感觉中国人口过去好长时间都在12亿到13亿之间,最近几年才提13亿的。如果是年增长2千万人口,那么5年就会增长1亿了!可能吗? 我回到家后很快查了一下互联网,也许自己的感觉不对。没想到果然拉法兰说得没错,大国总理毕竟比我们普通老百姓更了解世界! 中国网的数字资料是,中国自1995年达到12亿以来, 每年的出生人数都在2100万左右,每年净增人口1400万左右。 那么,如果不算死亡人口,中国确实每不到三年就会生出一个法国来!拉法兰总理计算得可真精确! 不算不知道,一算,确实吓我一跳! 今天,中国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人口增长依然如此惊人;那么,倘若和印度一样对人口不加控制,中国的社会、经济将会如何? 三年生出一个法国,这些新出生的人口将产生多少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 2005年,13亿人的中国的GDP刚刚超过6千万人口的法国。假设中国人均生活水平跟法国相当,那么,三年内所出生的人口就能消费中国一年的GDP。也就是说,如果跟法国生活水平相当,中国每年的GDP只能被三年内所出生的人口所消费。实在可怕,三年中所出生的人就能消费掉所有中国人辛辛苦苦一年的工作! 中国有些富人开始大规模超生,有钱自然成功办到很多事情,并可以不顾国策。我认识北京一位房地产老板已经生了三个,如果这个小三不是男孩儿我估计他还会再生;演艺界名人两个三个孩子早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现在许多中国富人的消费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法国平均水平,在中国如果富人们的孩子达到6000万,一年就能把全国的收入折腾光!所幸的是,现在还没有,国家还管着。 我认识的一些来自河南、甘肃等中西部省份农村的农民工,他们个个家里都至少有两个以上的孩子,据他们讲他们那里几乎没有只生一个的。这些真的令我很吃惊看来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只管住了东部沿海地区和公职人员! 中国人解决了温饱问题,解决了整体上的经济增长问题,但是人口的增长仍然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我想,中国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人口! 中国人很聪明,能够创造很多奇迹。但如果再过几年,随着人口基数的进一步扩大,中国不到一年就生出一个法国,甚至一个德国,该怎么办?那只能是自己给自己出难题,找麻烦了。 不要让人口成为不能解决的问题! (本文原作于2007年6月26日,巴黎)
个人分类: 先天下之忧而忧|40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茅于轼说确保18亿亩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manrongchen 2009-1-7 19:12
茅于轼说确保 18 亿亩耕地以保障粮食安全是错误的,耕地保护只会导致房价大涨。(扬子晚报 2008 年 12 月 26 日) 先说中国国情,人人皆知的是人口多。那么粮食需求就大,家不可一日无粮,人不可一餐无食。南京政治学院邓文和教授提出一个公式:中国人口 = 美国人口 + 俄罗斯人口 + 日本人口 + 英国人口 + 法国人口 +…… 等 17 个国家的人口。粮食安全成为一件国家大事。远年的灾荒历史有“大饥人相食”的记载,近几年一直由于玉米等粮食作为汽车燃料生产的原料,出现了全球性的粮食安全问题,称为“粮食危机”。 我们可以坐谈房价与 GDP ,房价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摆脱金融危机。谈完了诸位君子仁人志士,还是要到食堂去! 假如 无米为炊,即使广厦锦衣,家有婆娘如貂禅昭君,又有何意义?饥荒时代昭君貂禅们同样面有菜色,布衣素面,想必不会有何看头。除非你将头发里面添加了叶绿素,让太阳照在头发上等于吃饭,可是那时有很多熬夜写书的经济学家文人教授,因为头发脱落而面临饿死的危险。有假设我们就没有谈 18 亿亩还是多少亿亩的必要了。因为假如可以把巴黎装进瓶子里。 国家曾经的大政方针“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今日仍然应当是对的。 当然,假如食物短缺,今天最先饿死的是街头伸手行乞者,其次或再再其次才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经济学家和教授们。
个人分类: 土地资源|3961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邋遢道人:毛泽东才是人口学大师
huangwd99 2008-12-31 22:19
毛泽东才是人口学大师   贫道给清凉油讲了讲人口问题,这本就是贫道以前批判错批一个人,增加几亿人荒唐说法的帖子里摘下来的一段,没想到清凉油又把这个材料那出来显摆。不注明这不是原创首发还不说,还把这些烂脏东西不挑不拣地端了上来,真不知道右派的学问都是怎么做的!     摘文中说:在1953年上半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同年11月1日得出了普查结果:截止1953年6月1日午夜,我国人口为6亿。仅仅4年时间,全国就增加了1亿多人口。     这样的材料可信吗?拿出来就用?根据中国人口信息网资料,1949年年末中国人口是54167万人,1953年年末人口是58796人。4年增加了4629万人。清凉油说了两个错误,第一,1953年年末人口不是六亿多,其次,并没有什么仅仅四年时间,全国就增加了一亿多人口。     而且清凉油就不会自己算算账吗?说1953年年末是六亿多,就算60100万,那么1949年就是50000万。4年增加10100万。年均增加多少呢?年均增加4.7%。知道那几年出生率是多少吗?是3.7%,3.78%,3.7%,3.7%。每年出生率是3.7%,人口增长4.7%。且不说死亡人数了,这1%究竟是从哪里变出来的,清凉油和这篇资料都没交代。如果考虑实际死亡率,修正出生率,那么这些年平均出生率应该达到7.1%。育龄妇女大约占人口23%,也就是这4年15岁到45岁的妇女,每个人平均生了1.23个孩子。你见过这样生孩子是事情吗?还是回家问问再来说话。     其实,这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是1.9%、2.0%、2.0%、2.4%。     清凉油以后抄材料,自己先想想可信不可信。     然后再说说这个马寅初究竟能干什么。马寅初无非是按人口年增长2%算了笔帐,他并不懂人口演变的基本规律,以及变化的条件。那最近几年的数字推算一下,简单得很嘛。就这也叫学问?     贫道在上一个帖子中已经简单告诉清凉油先生人口增长的关联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马寅初的人口论里有没有?没有,因为这些说法都是70年代后西方人口学家研究出来的。     1949年到1953年为什么人口增长快?简单的很:出生率保持在3.7%,而死亡率从1949年的2.0%,逐年下降为1.8%、1.7%、1.7%、1.4%。也就是说,死亡率降低了,增长率就高了。     降低死亡率显然是共产党要干的事情,可死亡率越来越低,出生率不降,人口增长率不会越来越高吗?马寅初想过没有呢?显然也没有,他还是按2%增长率算的。     但是毛泽东知道(他也学没说,但是他是这样做的),降低人口出生率无非两个思路。一个是宣传加强制,一个是降低婴幼儿死亡率,提高农村青年妇女教育水平。     宣传好办,但效果一定很差。宣传再多,说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但生两个只有1个是男婴机会。而5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率是30%,也就是就从概率说,一家要保持传宗接代,起码生2.6个才保险。而谁信概率呢?而且战争刚结束,就算长成的男子,难道一家一个就保险?那叫独子。老人们想起来就发慌的。在30%婴幼儿死亡率情况下,不生到5个基本不保险。一家一户单干的农民,听听广播他们就信了?而且广播还没普及呢。     强制?靠什么?给每个妇女发个带锁的铁裤头?钥匙村长拿着?要知道,当时连避孕套都不会生产,能做县级医院还不会做人流。当时最有可能性的强制措施,就是把生下的小孩在尿盆里揿死!     马寅初就是个旧社会来的老头,没啥现代知识。如果有,他就不会这么算!     剩下的就是提高HDI了。毛泽东为什么说用革命加生产就能解决吃饭问题?因为他英明!专家们十几年后才研究出来的理论,他心里门清!     首先是抓革命。清凉油和马寅初都会觉得,计划生育与抓革命有什么关系?不是胡闹吗?这你们就不懂了。所谓抓革命,就是在农村建立新型社会体制集体经济。政府根本没有财力把整个农村的初等教育包下来,也没有财力让这么大农村医疗卫生都搞上去。必须在农村创造出一个有财力办教育,办卫生的组织,这就是人民公社。这不抓革命,不搞社会主义改造行吗?于是,毛泽东当时就想,你马寅初不行,书呆子一个,我也不说什么,看我怎么做就行了。于是他马上推行合作化,接着搞了人民公社。于是中国初中升学率迅速从解放初期的10%到60年代就提高到70%。而同期印度只有35%。没有大队办小学和初中,公社办初中和高中,怎么会这么快让农村青年妇女都受初中教育?     抓革命还包括铲除剥削阶级。生产力提高不是一会儿就办到的,总要几十年时间。但是,如果贫富分化严重,那么大量穷人一定多生。只有消除贫富分化,才能在同样人均收入情况下,穷人收入多一些。     抓生产也很重要,这一方面是迅速提高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一方面是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建立现代化的县医院和公社卫生院。于是,中国婴幼儿死亡率很快降到60年代的5%左右。     毛泽东没发表什么《新人口论》这类应景著作,毛泽东做了件实在事情。     下面是毛泽东时期人口死亡率:     1949:2.00%     1954:1.32%     1959:1.46%(自然灾害期)     1964:1.15%     1969:0.80%     1974:0.73%     1978:0.63%     由于婴幼儿死亡率从30%下降到5%,因此25%本来必死无疑的孩子都活了下来,这造成从解放初到1970年始终保持在3.3-3.6%之间。当60年代婴幼儿死亡率长期保持比较低情况下,以及农村妇女初中升学率持续高涨情况下,终于在1970年出现转折。以下是出生率:     (前面是出生率,后面是增长率)     1964:3.91% 、、2.76%     1966:3.51% 、、2.62%     1968:3.56% 、、2.74%     1970:3.34% 、、2.58%     1972:2.98% 、、2.22%     1974:2.48% 、、1.75%     1976:1.99% 、、1.27%     1978:1.83% 、、1.16%     也就是说,中国终于在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出生率下降了一半多,人口增长率下降一半多。要知道,城市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在1979年。早在此之前,毛泽东已经把事情解决了,做完了,剩下你们就享福吧。就这么简单道理,这么明白的事实,马寅初能想出来吗?还写什么烂脏书,丢人现眼嘛。     估计多数人都以为是计划生育政策让中国人口增长下降了,看完以上数据,你就知道不是那么简单。无非是把毛泽东的功劳窃为己有。贫道也奇怪,毛泽东从来也没给谁挣过什么人口学大师的称号,他认为自己能当个教师就行了,干嘛还把人家的成果说成自己的以后,回头再腌臜人家?不地道嘛,很不地道嘛!     计划生育政策能起作用?人口学家研究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强制性或者诱导性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实际生育率有影响,无论是降低还是提高,都没作用。看看中国计划生育情况。     首先,改革开放后人口死亡率从来没有达到过改革前水平,都是在上升。其次,妇女生育率没有保持下降趋势,而是上升趋势。第三,如果按照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后期的趋势,本来人口增长率应该更低。     (前面为出生率,后面为增长率)     1979:1.78%、、、1.16%     1981:2.09%、、、1.46%     1983:2.02%、、、1.33%     1985:2.10%、、、1.43%     1987:2.33%、、、1.66%     1989:2.16%、、、1.50%     1991:1.97%、、、1.30%     1993:1.81%、、、1.15%     1995:1.72%、、、1.06%     也就是说,就是胡耀邦在骂毛泽东,表扬马寅初的时候,中国出生率比毛泽东创造的最好指标高出25-30%。没保住毛泽东的成果就算了,干嘛还骂人家?骂也就骂了,干嘛把成绩归于自己?一直到十几年后的90年代初,才恢复到毛泽东时期的水平。而且还是靠死亡率比当年高出7%实现的。要是比死人,恐怕也不算水平!     贫道本不想再说了,因为头一个帖子都说清楚了,但清凉油非要贫道把真实情况说出来。没办法,只有说了。贫道数字来自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研究机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网站中国人口信息网。如果有兴趣,可查:      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3885
个人分类: 转载|1673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和中国
jxz1963 2008-11-27 16:34
一对中国大学的教授妇夫,一年前去了美国探亲。11月20日两人一同回国,前几天教授给我爱人打电话说他们回来了,我们昨天晚上去看望了两位老人,并陪老人聊天。 在老人家里,老人拿出了他们在美国期间的照片,教授
个人分类: 我的观点|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揭开中国有多少贫困人口之谜
huangwd99 2008-11-19 23:07
http://bbs.xnnews.com.cn/dispbbs.asp?boardID=80ID=34851page=1 前言: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制订有自己的国家贫困标准,每个国家的国家贫困标准和国家贫困人口比例,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政府是不是一个对人民负责、以人为本、关心人民疾苦的政府!因为政府负有救济贫困居民,使其摆脱贫困和饥饿的责任。 中国有多少极度贫困和贫穷人口?2008年之前,众说纷纭。 苏东和中印转型的另类观察之九:联合国和世行大幅调高中国贫困人口比例 三百门渔夫 一 没想到中国民众这么穷!联合国与世界银行根据其联合进行国际价格比较(ICP)项目,以新的购买力平价数据计算各国经济的实际规模和贫困人口后,大幅调低中国经济的实际规模和平均购买力,大幅调高中国极度贫困人口的比例。 联合国与世界银行为全世界制定的贫困标准分两级,极度贫困(赤贫)人口:按购买力平价(PPP)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贫困人口:购买力平价(PPP)每人每天消费2美元。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制订有自己国家贫困标准,每个国家的国家贫困标准和国家贫困人口比例,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政府是不是一个对人民负责、以人为本、关心人民疾苦的政府!因为政府负有救济贫困居民,使其摆脱贫困和贫匮、获得生活尊严的责任。 多数发展中国家将其国家贫困标准(贫困线)定在PPP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与2美元的区间内,每年调整国家贫困线,印度将国家贫困人口比例保持在20%以上,越南将国家贫困人口比例保持在15%以上;巴西的国家贫困标准为PPP人均消费2美元,贫困率16.6%(俄印越的背景资料参阅:苏东和中印转型的另类观察之一至之八: http://sanbaimen.blog.hexun.com/ )。富裕国家多数以低于国民平均收入的40-60%左右为国家贫困标准,将国家贫困人口比例保持在在10%以上,欧盟区的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贫困人口在9%-18%之间,美国的贫困人口保持在12%以上;俄罗斯贫困人口比例13.4%;日本贫困人口比例15%,韩国贫困人口比例14.6%。 二 中国是全球国家贫困人口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国家贫困标准是人年均纯收入785元(农村为人年纯收入683元人民币),国务院扶贫办2007年1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2148万人,全国贫困人口不足4000万人,国家贫困人口比例约3%。 按世界银行依据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标准,中国有多少极度贫困和贫穷人口?2008年之前,众说纷纭,因为中国拒绝参加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联合发起的国际价格比较(ICP)项目。没有实测数据,世界银行只能以学术上估测的购买力平价数据测算中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和贫困人口比例,得出的结论是,2005年中国的人均GDP则达到了6760美元, PPP人均一天消费1美元的贫困人口的比例是:1990年33%,2004年减少到10%,2007年减少到了7%。 2007年,中国有条件地参与共有147个国家参加了的国际价格比较项目,国家统计局向世界银行提供了搜集的分布在全国的11个市的城区和农村的涉及1000多种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据这些调整收集的数据,2008年,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分别公布了《国际比较计划》报告,指出过去高估了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下调中国的购买力水平、大幅提高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和比例。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是;购买力平价(PPP)调整后,以每天PPP1美元的极度贫困线为标准,2004年中国赤贫人口2亿,占全国人口比例15%。中国购买力平价的转换因子是0.42,2004年平均汇率约8.5,转换后,购买力平价(PPP)1美元相当于3.6元人民币(在下一轮调查和统计数据出来并重新评估前,联合国、世行、亚洲开发银行以此数据为固定转换因子)。也就是说,2004年,在实际生活中,中国有2亿人平均每天实际消费水平不足3.6元人民币!! 2007年,中国每天平均消费不足ppp1美元,3.6元人民币的赤贫人口1.35亿人,占人口比例10%;每天平均消费不足ppp2美元,7.2元人民币的贫困人口4.3亿人,占人口比例约32%。 《国际比较计划中国》报告在人均居民实际消费一节中说:住户实际消费是指住户自身购买与政府提供的免费医疗和教育服务之和,是广义的住户福利。很多GDP 富裕国是消费贫穷国,中国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中国GDP 的很大部分是净出口和资本形成,而不是住户消费。 附:文章中提到的世界银行数据 来源参见 ,,contentMDK:21639761~pagePK:141137~piPK:141127~theSitePK:318950,00.html http://web.worldbank.org/WBSITE/EXTERNAL/COUNTRIES/EASTASIAPACIFICEXT/CHINAEXTN/0 转:中国的贫困状态今天仍然不可忽视 石行 中国极度贫困人口2亿,贫困人口超4亿,极度贫富悬殊超印度。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是;以每天PPP1美元的极度贫困线为标准,2004年中国赤贫人口2亿,占全国人口比例15%。在实际生活中,中国有2亿人平均每天实际消费水平不足0.42美元,3.6元人民币!!2007年,每天平均消费不足ppp2美元,即7.2元人民币的贫困人口4.3亿人,占人口比例约32%。 联合国《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表明收入分配已相当不均。基尼系数是用来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数,0表示完全平等,1表示完全不平等。日本的基尼指数是0.25,欧洲是0.32,印度是0.33。 今年官府的税收将突破60000亿,相当于13亿国民每人要给政府纳税4615元,平均以每户4人计算,相当于每家要给政府纳税:18461元。而中国官府不仅仅收税,还收费,这些费包括官府垄断土地转让费,过路费,养路费,罚款...等等,而且这些收费超过了缴的税,费大于税的说法也就是这样来的,也就说今天官府收的各种费将不少于60000亿。60000亿的税收加上超过60000亿的收费,两者加起来中国官府的总收入将超过120000亿。超过日本政府总收入的一倍,而同时中国的GDP总量仅为日本的约一半。 中国官府的税加费总量超过120000亿,相当于13亿国民每人要给政府超过9230元,平均以每户4人计算,相当于每家要给政府超过:36923元。而2006年,约9亿农村人口平均每人的纯收入,还不到3600元。换句话说,政府的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占人口总数70%的农民的全部收入。另外中国没有福利制/度,有的只是负福利制/度,比如人口数量不及1%的有权优势的高干们享受中国80%的福利,而真正需要福利的贫穷的农民福利最少,所有的自由民主国家都是正福利,通过福利缩小贫富差距。就中国这种通过负福利拉大贫富悬殊。 中国的人均GDP仅有美国的1/20不到,而奢侈品消费却与美国相当。可见中国的贫富悬殊差不多是美国的20左右,近代史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贫富悬殊达到如此令人发指的地步。另外中国还有3万多亿垄断企业搜刮的民脂民膏上缴给官府的利润。什么是官僚剥削,这就是血的数字。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印度仅为0.33。中国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表明收入分配已相当不均。 新华网上海9月14日电(记者 俞丽虹 ) 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发给本社记者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称,未来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可能会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二。安永的研究报告预测,2005年至2008年,中国奢侈品销售额年增长率将达20%;2009年到2015年年增长率为10%左右;2015年,中国奢侈品销售额将突破115亿美元,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9%。一目了然的数据映衬出这6年亲民新政的实际情况。
个人分类: 转载|15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流动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若干解释( 1990 、2000)
ycy 2008-10-14 21:37
鲁 奇 , 王国霞 , 杨春悦 , 曾 磊 摘要: 本文对我国1990 、2000 年间流动人口在东、中、西部和东部地区中环渤海、长江三角 洲、珠江三角洲及福建三个亚区的分布变化以及这一分布变化与上述各地区各相关经济与非 经济因素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10 年中流动人口东、中、西部分布变化与东、 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变化高度一致; 而10 年中流动人口在东部地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 江三角洲及福建这三个亚区层面的分布变化则与经济发展要素变化有一致的方面, 也有不一 致的方面。珠江三角洲及福建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流动人口的大幅增长, 除珠江三角洲劳动密 集型企业众多外, 这可能与该区域地方社会人文等文化本底所决定的经济发展制度及习俗有 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区域分布变化; 区域经济变化; 非经济因素 文章编号: 100020585 (2006) 0520765211 流动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若干解释( 1990 、2000)
个人分类: 农村发展|2684 次阅读|2 个评论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研究
ycy 2008-10-14 21:35
鲁 奇 ,杨春悦 ,,张超阳 摘 要: 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分别从地级市、县、乡(镇) 、村四个行政层次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农村人 口向城市流动现象和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数据,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人均收入、农村人均耕地以 及农村自然条件之间关系进行相关性研究。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流动与迁出地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之间 遵循一定规律,又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根据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迁出影响的分析,农村劳动力派出对农村 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不利的一面。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 中图分类号: F127.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5935(2007) 04 - 0001 - 06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研究
个人分类: 农村发展|1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时期我国中部地区农民外出务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
ycy 2008-10-14 21:33
杨春悦, 鲁奇, 张超阳, 谢丽霜 摘要: 中部地区三农问题突出, 人地关系紧张, 农民外出务工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农民收入 来源构建了农民外出务工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贡献测算模型, 定量评价了20012005 年我国中部地区农民外出务工 对农民收入的贡献, 为制订相应管理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农民外出务工; 农民收入; 中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0275( 2007) 05- 0557- 03 新时期我国中部地区农民外出务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
个人分类: 农村发展|246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说说所谓毛泽东的“三宗罪”!
huangwd99 2008-9-6 13:50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0809/49840.html 某网友给毛泽东定了三宗罪:第一,消灭真正有骨气的有血性的知识分子,让民族骨子里流着软性的血;第二,大量繁殖人口,为以后所永远困扰的问题;第三,误国误民,发展近30年,76年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及56年和36年(全面抗日前)。   在下委实不敢苟同。   首先,我们看看毛泽东是否消灭真正有骨气的有血性的知识分子。   关于毛泽东知识分子观的论述已经很多了,肯定的、否定的、辨证认识的观点都有,各方都搜集了大量素材,进行了详尽的论证。这样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各位可以自行在网上百度之,比较之,鉴别之。我们在这里只讨论毛泽东是否要消灭真正有骨气的有血性的知识分子这个观点。   只要是对国史略知一二的就知道,提起真正有骨气的有血性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非梁漱溟莫属了。   1、梁漱溟是建国后少有的敢于和毛泽东当面顶撞、对抗的知识分子,他反对朝鲜战争、反对总路线、反对文革,而且是当面和毛泽东争执,以至于一次和毛的冲突被写入《毛选》五卷(公然敢于和毛泽东唱对台戏的知识分子恐怕无出其右了吧);   2、梁漱溟作为国家级的批判对象,全党全军共批判之,这个规格应当是可以的吧;   3、梁漱溟作为一个坚持原则,毫不妥协,甚至有点倔强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是绝不会说违心话、奉承话,更不会说假话的。至于春秋笔法,更非梁漱溟所看得上的。(1974年9月23日,历时半年多对梁漱溟的批判告一段落,主持人问何感想,梁漱溟回答:三军可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那么,梁漱溟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1976年,梁漱溟回忆起同毛泽东的冲突时说:几十年过去了,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毛泽东)很为难。现在看,毛泽东是对的。特别是在对待我个人的问题上,毛泽东襟怀大度、心胸豁达,关心我这样的民主人士,其情、其理感人至深。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实是中国各民主党派真诚的朋友   不知道这位网友如何看梁漱溟这段话?   事实上,不单是对梁漱溟,对于其他右派,毛泽东也从未授意、暗示或者纵容对于他们进行肉体上的折磨与摧残。相反,毛泽东1958年1月28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指出:对右派的批判必须严肃、深刻、全面,处理要比较宽大。宽大无边当然不好,但要留一条路让他们走,使他们有可能回到人民的队伍里来。,后来被总结为批判从严、处理从宽。   1958年1月,中共中央的统战部会同宣传部、组织部一起研究,选择了96位知名的右派分子为标兵,拟订了《对一部分右派分子处理的初步意见》,上报中央,转发全国各地,以作样板,供各地处理右派分子参照。在这96人之中,绝大部分仅仅是撤职、行政降级(一般降4、5级)。   其中章伯钧、罗隆基、储安平和章乃器等排名在前的四大右派处理结果是:   头号右派章伯钧,撤去交通部长的职务,工资从行政3级(月薪517元)降为7级(副部长级待遇,月薪322元)。维持全国政协委员的头衔,原住房四合院不动,保留轿车和司机。   罗隆基,撤去森林工业部长的职务,工资从行政4级(月薪460元)降为9级(月薪253元)。仍住乃兹府公馆,但只算司局级待遇,没有专用轿车和司机了。仍保留有服务员、炊事员、警卫员。   储安平,工资被取消,由九三学社机关每月发给生活费100元,下放到西山农场。   章乃器,被撤去粮食部长的职务,工资从行政4级(月薪460元)降为10级(月薪218.5元),保留有服务员、炊事员、警卫员。   需要指出的是,1958年全国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工资水平仅为550元。   勿庸讳言。反右运动的确使一大批基层知识分子被赶出书斋,下放农村、工厂而过上了普通工人、农民的生活(称之为住牛棚),还有一部分受到了错误的对待和处理。但是,绝大多数还是按照批判从严、处理从宽的政策对待的。   某些网友声称,反右运动中知识分子大量自杀、被杀,恕在下无知,对于毛时代自杀、被杀的知识分子数量目前尚不清楚,因此,不知道这些网友的结论从何而来。   我所知道的一个数据是:2007年初,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的《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报告显示:在中国,每年有 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而整个反右运动中,全国定性为右派的一共多少人呢?55万人。(其实反右扩大化,毛的对立面--官僚集团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所知道的另一个数据是:整个文革中,以反革命罪叛处死刑的有10402人(这其中就包括张志新、遇罗克等所谓的错杀),加上其他案件,共判处死刑23921人。10402人是什么概念呢?现在每年东莞死的打工者就不止这个数,现在中国每年死在汽车下的人就有14万,深圳市宝安区每天就有6人被车压死,也就是说,那个时代10年真正属于政治的冤魂还不够今天中国有车一族每个月欠下的冤魂多。   所以,我以为在反右运动中自杀、被杀的人数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夸张和可怕。但是,对于在温室里长大的知识分子而言,一旦生存环境降低到普通老百姓水准,风花雪月不复之时,他们便如坠深渊,精神上所受到的打击所带来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肉体上的磨难,这样才使的他们对那段历史有着刻骨铭心的痛苦回忆,才会有那么多当代充满人性关怀的精英们的控诉、抱怨、叫屈。   在那些所谓代表人权、代表人道主义的知识分子们眼里,知识分子情感上的痛苦才是最深沉的痛苦,而对于死于安全生产事故的工人、被压榨到最后一滴血汗的民工、居无定所的流浪无业者们来说,他们的死活不过是饭后谈资,写几篇文章,发几声感慨而已,何尝有过感同身受的情感?实际上,他们心目中并没有人人平等的概念,他们永远认为所谓的知识分子要比一般的普通老百姓要高贵,他们的痛苦才是痛苦。而普通大众因为没有话语权,只有默默的忍受。   其次,说说毛泽东时代是不是就是大量繁殖人口,是不是错批1人,多增3亿     错批1人,多增3亿的说法最早源自于1979年8月5日《光明日报》。此后,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中国人口增长如此迅猛,原因是50年代马寅初的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正确主张没有被采纳,反而被批判所致。   但是,事实真的就是如此简单吗?倘若我们能全面了解一下50年代末期对马寅初的批判情况,就知道,当时对新人口论的批判主要是针对其所谓的新马尔萨斯主义倾向,而不是否定对人口增长必须实施控制的结论。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提倡计划生育的马寅初先生自己就生了8个孩子。   那么,是不是毛泽东对于人口就是放任自流,甚至鼓励生育吗?   实事求是的说,毛泽东时代对于人口的控制远不如80年代后那么严格。这和毛泽东对于国际形势的分析研判有一定的关系。建国后,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并不乐观,朝鲜战争爆发后,普遍认为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而中苏关系破裂后,双方陈兵百万,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大战,毛泽东所信奉的人民战争观点肯对会对其人口的认识产生一定影响。   与此同时,毛时代从建国到1978年,医院、卫生院的数量增加了18倍,医生从42.5万增加到103万,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万张)从16.0增加到185.6。人均寿命从35岁增加到65岁。人口死亡率从1949年的千分之20降到千分之7。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人口压力。   但是,能否由此说毛泽东时代就是大量繁殖人口吗?   早在1920年,毛泽东就指出人口如不控制,其结局必至于人满为患(《毛泽东书信选集》第8页),这说明,毛泽东对于人口问题并非一无所知的。建国后,中央政府更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控制人口: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状况的逐步改善,人口增长迅速,到1955年全国人口已超过6亿。这引起了毛泽东和党中央领导人的重视,中共中央1955年1月批准了卫生部《关于节育问题的报告》,并第一次以正式文件形式发出了《关于控制人口问题的指示》。   1956年,毛泽东主持制订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区,宣传和推广计划生育,提倡有计划的生育子女,使家庭避免过重的生活负担,使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得到充分的就业机会。这一认识在党的八大有关决议中得体现,生育方面加以适当控制的人口政策第一次被纳入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   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谈到人口问题时说:计划生育,也来个十年规划。少数民族地区不要去推广,人少的地方也不要去推广。就是在人口多的地方,也要进行试点,逐步推广,逐步达到普遍计划生育。计划生育,要公开作教育,无非也是来个大鸣大放、大辩论。人类在生育上头完全是无政府状态,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将来要做到完全有计划的生育,没有一个社会力量,不是大家同意,不是大家一起来做,那是不行的。;计划生育也有希望做好。这件事也要经过大辩论,要几年试点,几年推广,几年普及。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71页、495页)   1962年,国务院成立了毛泽东在1957年曾设想的机构计划生育办公室。12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通知》,明确指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计划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生育从完全无计划的状态逐渐走向有计划状态,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既定政策。这个通知还要求做好宣传工作和技术工作。1965年1月,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中说,国家对计划生育给一定投资,出些钱保护生产力是合算的。   1973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和计划生育办公室,各地区各基层单位也陆续开始建立计划生育机构,国务院提出了四五期间人口增长计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人口增长计划。在毛泽东的建议下,周恩来提出:计划生育属于国家计划范围,不是卫生问题,而是计划问题。你连人口增长都计划不好,还搞什么国家计划?(参见1982年6月2日《人民日报》)   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贯彻了毛泽东提出的避孕药具一律免费并送货上门的要求,提出晚、稀、少的宣传口号,并针对不同地方不同情况作了具体部署。   1974年底,已届耄耋之年的毛泽东在国家计委《关于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上作了人口非控制不可的批示,再次强调了人口控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努力下,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到1977年净增人口从1971年的1950多万减少到1100万,6年中少增加了3100多万人,自然增长率下降了11.3%。70年代人口平均增长率比50年代和60年代减少了3.1个千分点,揭开了我国人口工作新的一页(参见《党和国家领导人谈计划生育 》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年版)。   说毛泽东时代大量繁殖人口,这个结论是不是武断了?   再次,是不是毛时代发展近30年,76年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及56年和36年(全面抗日前)   我不知道这位网友的结论从何而来。但是,这点同季羡林倒不谋而合,季在1980年代就深情地回忆起他在民国初年的月薪可以购买多数猪肉多少小米,在《往事并不如风》中也反复提到当初生活如何优越云云。   其实,这一点也是反毛者一直所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在他们眼中,只看到毛时代的贫穷落后,却看不到当时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只看到改革开放后的物质发达,却看不到毛时代在科技、精神、道德、国防、外交等等方面打下的坚实基础。在他们眼中,似乎改革开放的成就是在一穷二白(用官方语言就是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基础上一夜之间出现的。。      难道毛时代真的如反毛者所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趋贫困、挣扎在生存线上吗?让我们用事实说话吧建国初期,中国基本上可以称为一个文盲的社会,而毛时代结束时,文盲大国的帽子扔掉了,文盲率极大地降低了;在毛时代开始时,人口的死亡率极高,而毛时代结束时,人口死亡率已经降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毛时代开始时,我们自己能造的东西少的可怜,而毛时代结束时,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工业大国,有了两弹一星,能造万吨轮、大飞机;在毛时代开始时,普通百姓人家几乎享受不到什么工业品,而到了毛时代结束时,手表自行车等四大件进入到了千家万户;在毛时代开始时,农村见不到工业机械,不知道电为何物,而毛时代结束时,农用机械进入了千村万乡,许多地区开始家家户户通电等等等等。毛时代消灭了嫖娼卖淫吸毒黑社会等旧社会丑恶现象,毛时代人们不用为找不到工作而惶惶不安,毛时代人们生老病死有依靠,毛时代一批批普通劳动人民成了时代的榜样,毛时代留下了大批文艺精品      马克塞尔顿曾指出:1977年中国人均占有耕地比印度少14%,而人均粮食生产却比印度高30%到40%,而且是把粮食以公平得多的方式分配到了比印度多出50%的人口手中。      而在人民身体状况方面:毛时代由于中国人均寿命、婴幼儿死亡率等指标都有了明显改善(人均寿命从1949年以前的平均35岁到了70年代中期的65岁),曾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银行等机构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赞誉中国只用了世界上1%的卫生资源,解决了占世界人口22%的卫生保健问题。而根据联合国发展署的最新资料,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发展(医疗、教育等)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中国在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却没有使贫困人口受益。特别是没有能够将创造财富和提高收入转化为更快地降低儿童死亡率。      在经济发展方面: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从1950年到1975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是4.2,远高于发达国家和美国。从1964年到1974年这一时期,世界银行对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苏联和美国的人均年增长的百分率比较显示中国仍然是最高的:中国是5.2,印度是1.1,巴基斯坦是1.4,孟加拉国是-0.5,苏联是3.8,美国是2.9。      试问,上述这些成就难道就是所谓的误国误民吗?      不仅如此,窃以为,判断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高低,不是靠一个恩格尔系数就可以衡量出来的,除了看物质生活条件外,还应当看贫富差距(即基尼系数)、幸福指数、发展代价(资源环境保护)、治安状况(安全感)、社会保障、道德水准(公德、官德)、国际地位(自豪感)等等综合条件   就这些而言,不说同36年相比了,即便同当前相比,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毛时代逊色多少?!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季羡林、章诒和之类精英对毛时代的生活水准痛心疾首呢?   让我们来看一看《往事并不如烟》书中描述的生活吧--章家那时住的是有七十九间房的大四合院,每天下午喝红茶,家中有秘书、司机、保姆、警卫多人,即使被打成右派后,每天早餐依然有牛奶、鸡蛋,每月仍有三百五十元工资,但他们却抱怨工资太低以至无法购买古董名画。(那时普通工人的工资只有几十元。)共和国的首位女司法部长民盟的史良一条毛巾最多用两周,吃鸡要单做成小罐,坐软卧需丈夫周到服侍,参观印度工厂时竟无知地用手去摸被钻头切削下来的钢丝,以至烫伤。   而这群从旧中国的社会知名人士与知识分子过渡到共和国成立后的政界要人后,继续过的是一种比今天的小资还要好上多倍的生活。他们家中有车、有警卫、有秘书,有专业厨师,动不动就去西餐厅吃牛排、喝红酒,收藏名人名画,还经常到国外买香水、得丝巾等纪念品给自己的干女儿。放在建国初期那百废待兴,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的社会大背景下,这就是我们共和国第一代的民主党派干部、社会精英们所过的奢华生活。   不才以为,毛泽东考虑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走上历史舞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角后,精英们的高收入、高待遇自然要受到影响了,生活水平自然也每况愈下了。   其实,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工人、农民这些普通老百姓与知识分子精英之间,在对毛泽东时代的评价上存在如此巨大的反差了。
个人分类: 转载|14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女孩哪里去了?
songshuhui 2008-8-28 11:38
来源: Nature News 作者:Philip Ball(注1) 来弟,一个在中国很常见的女孩名字,大概能折射出这个国家人口政策的最大问题 。这个名字暗喻招来一个小男孩,反映了中国夫妇普遍想要儿子的愿望;然而严格的生育限制使得很多家庭永远不可能有儿子。 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生儿子的传统愿望之间的冲突从未消失过,如今性别比例失衡的后遗症凸显出来。当深受影响的这一代人成年后,性别比例的失衡将可能触发今后几十年内的社会压力。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东亚地区儿童健康的专家 Hesketh指出,在未来十年,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调所带来的弊病将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人口问题对中国而言确实是一个现实的挑战。根据中国于 2000 年所做的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中国人口增长了 7.5亿,增长了一倍多。由于担忧无法承受迅猛增长的人口,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在1979年决定实行一孩生育政策(one-child policy)。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被要求执行这一国策,政府对于执行者给予物质奖励,而对于违反者则罚款、没收财产,甚至强制流产。 一孩生育政 策产生了巨大效果,中国女性的平均生育率(译注:每个女性生育的子女数)由1976年的5.4降到了2001年的1.8,在城市甚至更低。但是计划生育政 策在农村地区有所变通,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可以生育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孩子。巴黎市的发展研究所的学者Guilmoto 认为,这有点像一个半孩政策在很多地方的家庭,如果第一个孩子是女孩,则可以再生育第二个孩子。在巴黎国家研究院从事人口统计学研究的 Attan说:行政干部执行计划生育的手段开始变得柔和,强制性方法也逐渐行不通。目前,中国政府正将重点从强制性人口控制转移到健康和教育上来, 使人们自愿降低生育意愿。 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超过 10亿,占全球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并且正以每年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有学者认为,人口增长有可能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崛起。 中国 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牛文元教授,在其主编的 《中国可持学发展总纲(第1卷)》 第10章中指出,中国每年新增长的人口将消耗全国五分之一的国民生长总值(GDP),不过从八十年代开始这一比例正在逐步下降。 作为国务院参事、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首席科学家的牛文元教授认为,实现人口零增长率对中国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 1999年,中科院的一份报告指出,人口零增长率期望在2030年实现。牛教授说:从2020年开始,总人口、老年人口以及劳动力人口都将达到高峰值,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将非常大。 在中 国,尤其是农村,千方百计要生男孩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层次原因。在农村,男孩能从事更繁重的体力劳动,而在城市男孩也更容易找到好工作,因此在经济上能更好 的支持家庭。另一个重要原因是 养儿防老的需要,中国的传统是由儿子承担赡养老年父母的责任,而女儿出嫁后只对婆家尽赡养义务。另外,受儒家父权家长制文化的影响,强调 男性父系 祖先血缘的延续和繁荣,传宗接代的观念依然盛行。 计划生育与生男孩之间的矛盾,导致性别选择流产、遗弃女婴甚至弑杀女婴的现象出现。中国 1982 年出生的男孩与女孩的比率为1.07(自然比率为1.03~1.06),到了2000年,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例上升至1.17~1.21。据官方数据显示, 在这二十年内,死亡的新生女婴与男婴的比率却由0.95上升至1.46。从时间上看,计划生育的执行与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衡有直接联系;不过 Guilmoto指出,其他没有生育限制的东亚国家在最近这几十年内男女性别比例也有所上升,例如韩国和印度。 Hesketh则认为,毕竟现在弑婴的行为非常罕见,新生女婴的相对高死亡率可能是由于家长对女孩的厌弃,不愿花费高额医疗费将生病的女孩送往医院治疗,而男孩却会受到更好的照顾。另外,现代生殖辅助技术的应用,也为性别选择生育提供了机会。 失踪的女孩 Hesketh 认为,性别选择流产是造成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衡的最主要原因,失踪的女孩中大概有95%是被性别选择流产所扼杀。虽然胎儿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流产在中国 是违法的,但是目前通过超声波检查鉴定胎儿性别并不难,即使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也很常见。Hesketh认为加大执法的力度能够减少性别选择流产,然而不断 出现的胎儿性别鉴定新技术会使问题更复杂。Guilmoto举例说:最新的DNA鉴定技术能更加方便准确的鉴定胎儿性别,虽然目前在中国还不普及,但是 有可能很快被应用。 有迹象表明,现在有一些夫妻为了增加生儿子的机会,可能利用辅助生殖药物来生双胞胎(注 2)。在中国南方城市的一些医院,双胞胎的出生率增加了两倍,而这些地方有可能从香港购入辅助生殖药物。Hesketh说,目前只是猜测,不过如果是真的,她也不会感到惊讶。 Guilmoto 和Attan根据统计数据作出了一张中国新生儿性别比例地理分布图。从图上可以看到,中国大陆的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衡,农村比城市严重,在封闭的地区尤 甚。研究者指出,有几个地区性别比例失衡尤为严重,然而其周边地区却接近于正常性别比例。例如河南、贵州和江西,这三个省有的地方由于女婴死亡率居高不 下,新生儿的男女比率达到1.5以上。然而在西部和北方一些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的省份,性别比率接近正常范围。尽管政府明文禁止性别选择,然而这种分布 趋势在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基本没有改变,可见政府的禁令收效甚微。 图:中国大陆新生儿男女比例分布图。最红的地区男女婴比率高达 150,即每100个成活女婴,就相应有150个成活男婴。 图注:该图来自原文,仅包含中国大陆部分。 Hesketh与浙江师范大学朱维兴(音译,Zhu Wei Xing)于2006年合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 论文 中 指出,中国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中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社会期望使绝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会步入婚姻,然而Hesketh预 言在未来几十年将会有15%的中国男人面临无妻可取的现实。越是贫穷落后的地区,性别比例失衡越是严重,而这些地区的女性还可以上嫁到富裕的地区 和阶层,对于处于社会底层的最贫穷的男人来说,娶妻将会更加艰难。Hesketh指出,目前28岁至49岁的单身人口中94%为男性。 这一趋势将导 致反社会行为和暴力犯罪增加。 Hesketh 说,年轻男性不断增加,这种失衡将刺激团体犯罪和组织性犯罪活动。现在,年轻女孩被拐卖到有儿子的家庭作为童养媳的事件不断发生,妇女拐卖的犯罪 率正在增加;同时性交易市场也正在暗涌潮动。不过Hesketh谨慎的指出,目前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期,高犯罪率的成因十分复杂,很难单一归 咎于性别比例失衡。 中国政府已经开始注意到性别比例失衡所带来的社会和安全问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伟雄,曾在 2004年指出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衡将会成为中国人口健康、和谐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重大威胁。 前景 牛文元教授根据他的计算结果预测,到了 2015 年,中国自然人口增长率的大幅度下降使得计划生育政策可以开始进行调整;大约至2030年,平均每对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牛教授预言,到2030年, 男女性别比例将下降至113:100,2050年将有望接近正常水平。 Hesketh也认为,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也许在2050年会得到解决。 中国政府希望能改变人们的观念,这些年发起 关 注女孩的运动,以期提高女孩的地位。政府立法保证女儿的继承权;在一些省份还采取一些鼓励措施,比如对于只有一个女儿的家庭免除孩子的学费等。现在这些 努力开始有了一些成果。根据2005年小规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新生儿男女比例已经停止增长; Hesketh推测,甚至可能是正在小幅度下降。于2010年进行的下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将会给出更清晰的数据。 我们也许只是 看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停滞,然而在一些内陆省份,男女性别比例可能依然在增加。 Guilmoto认为,中国也许正在进入一个新时期,人们对生儿子的渴望将会降低,正如现在的韩国一样;但是在今后的几十年,这些已经多出来的男孩,将 成为婚姻市场上的一大难题。 注 1:原文的标题为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译文略有修改。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是一首六十年代的著名反战歌曲(看这里 youtube 和 歌词 )。原文作者借用这首歌名为标题,其喻意为歌中的第二段问句。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long time passing?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long time ago?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注 2: 正常生理条件下,大多数女性每月只排出一个卵子,有些女性也能同时排出两个或多个卵子,如果这些卵子同时受精,则能生出生双胞胎或者多胞胎。双胞胎或者多 胞胎的出生率为3%左右。注射或口服激素类辅助生殖药物可使卵巢排出两个或多个卵子,增加生双胞胎或者多胞胎的几率。辅助生殖药物一般都有副作用,轻微的 会导致下腹胀痛、乳房胀痛、卵巢肿大、失眠、反胃、呕吐等,严重的会导致视力下降、肥胖、抑郁症以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等;有的甚至会引起宫颈粘液抗精, 反而使女性不能正常怀孕。这类辅助生殖药物一般用于不孕不育的女性(例如试管婴儿技术),对于正常女性不建议使用。 标签: 人口,计划生育,性别比例 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转载自: 科学松鼠会 本文链接: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252.html
个人分类: 健康|1536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2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