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淤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闲谈大气压力
热度 10 youmingqing 2018-1-20 10:20
1 水和空气都是流体。流体不能抵抗剪切力,因而静止时内力垂直于作用面,单位面积的内力称为压强或压力,其数值与方向无关,即同一位置各个方向的压力相同;由竖直柱体的力平衡可知,两点压强差就是高度差与流体重度的乘积,等价于单位体积流体的重力势能与压强之和处处相等——压强可以在流体中传递。这就是流体静压力的帕斯卡定律。水中压力随深度线性增加;而空气密度与压力成正比,高度增加时压力是按指数规律减少,登山时测量气压可以判断高度。 大气层内压力随位置、温度、风速等变化,通常所说标准大气压 760 mm 汞柱( 10.33 m 水柱)只是参考基准。不过,空气密度较小,地表附近气压对标准值的偏离也不会很大。这是 1643 年 意大利人 Torricelli(1608~1647) 研究泵站吸水问题时得到的:充满水银的 1 m 长玻璃管竖直倒立于盆中,水银下降而上方出现 真空 ——空气只能平衡 760 mm 高汞柱。实际上,水银热胀冷缩显著即密度随温度变化,而重力加速度也随纬度而变化,因此 760 mm 高汞柱对应的压力并不是一个确定值,做空气动力学试验时需要对测得的水银柱高度进行具体计算。又,作为参考基准的 标准大气压现在定义为 101325 Pa,而压力的国际单位单位是 1 Pa= 1 N/m^2。 法国人 Pascal ( 1623 -1662) 得知 Torricelli 的试验后,在不同的地方进行多种液体的相关试验,玻璃管的长度达 12 m 。可惜的是,尽管 Pascal 所居临近海拔 1465 m 的 Puy-de-Dôme 山,但健康原因只能到巴黎登塔 50 m 高测量—— 水银气压计 下降了 2 lines (2/12 in 或 4.2 mm) ,即气压降低了 57.6 mm 水柱, 据此计算的空气平均密度为 1.2 kg/m^3 ;所幸的是,在他温情而固执的数月催促后 (after many months of Pascal's friendly but insistent prodding) ,姐夫 Florin Périer 于 1648 年 9 月 19 日登山测量。测量结果使得Pascal 定律得以最终确定。 确定流体静压的 Pascal 、得到真空状态的 Torricelli 以及写出 “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 的曹丕 (187 — 226) ,都只活了 39 岁——也就虚岁四十啊。 2 在 公选课《生活中的力学》 中,以 烟囱 为目标讲解大气压和帕斯卡定律,当然也做些简单的实验和定性的说明。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啊。 玻璃杯倒立在水中,内部空气就是大气压与水柱压力之差异;倒提出水面时空气会因压力降低会有难以觉察的膨胀——大气压 有10 m 水柱呢, 用力是杯子的重量加上内外气压与水压的合力。 该合力等于 外侧 水面以上杯中水体与杯壁排水的重量差异,与杯子的形状以及杯内空气多少无关。 最大用力就是提出水面瞬间 杯中水的重量和杯子重量之和。 杯子 直圆柱的情形是容易说明的, 复杂形状似乎要用 Gauss-Green 积分公式来证明 (已在文后补充了一个没有公式的证明) 。 将瓶口剪缺倒立在碟子上,可以给鸟喂水而保持水面恒定。 水面低于缺口,则水向外流动,同时空气进入且以气泡的形式达到瓶内上方。空气压力与大气压力的差异就是瓶中水柱的高度。 碟子下面“装上水阀就是饮水机”。由于 存在出水和进气的“缺口”, 饮水机 内部并不是完全密闭的,而潮湿环境真是容易滋生细菌啊。 大家最好打开看一下 呢 。 2016 年暑假 离家 5 周 后的文竹。拍照后向家人报告时可真有些得意呢 用厨房纸封住满水的玻璃杯,吸水之后会被空气顶凹;先将杯口朝向同学,再缓慢转为向下,据此说明流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力——表演成功的关键是杯中没有空气。如果离家时间较长,可以用 湿布和厨房纸共同 封住玻璃杯口,用线绳扎紧后倒扣在花盆中。当然要确保杯中水满和土面的平整。泥土干燥之后可以将杯中水吸出,水压降低则空气进入。 若是 水与空气 接触面积较小,不必用纸、 表面张力就能将两者隔开 ——将笔杆插到塑料管中,灌满水, 松开压住上端的手指,水才能喷出来 ;可快速启闭多次,效果真是好呢。同学知道移液管,需要解释的只是表面张力作用: 水压较高则空气不能进入 。制作酒壶时若在泥坯中置入粗棉线,线头分别在壶把和壶嘴的内侧出露,窑中烧成之后就形成管道。那就是用于下毒的 鸳鸯壶 啊,中国宋朝之前就有了。 虹吸以及戒盈杯也与大气压相关,已经专文说了。 3 物体表面所受流体压强之和就是 浮力,等于其排开流体的重量— —浮力定律或阿基米德 (Archimedes, 287 BC -212 BC) 定律。 气体同样可以产生浮力 ,使氢气球、热气球上升。地表附近空气的比重约为水的八百分之一,产生的浮力较小;不过,若物体表面不能全部承受大气压强 ( 约 10 m 水柱、 1 kg/cm^ 2 ) 而丧失浮力,空气作用于物体的合力就很大。 玻璃板与桌面之间若有些水,则不易揭开。向上提起玻璃将使下方水体压力降低,而玻璃与桌面间缝隙较小,玻璃边缘处表面张力以及粘性阻力的作用,水不能迅速向内部流动使压力恢复到大气压。 大桥因下方行船而较高,两侧都需大量填土;雨天踩踏成泥,平底胶鞋常被咬住,而幼时所穿胶鞋总是偏大,稍不注意脚从鞋中拔出而单腿立于泥中。泥浆封闭了鞋底与空气的接触,提步时鞋底压力降低,而泥浆难以流动使鞋底压力恢复,鞋面上大气压力将阻止其提升。大气与淤泥作用于起抬脚的合力,或称为淤泥的吸附力, 促使支撑脚沉降 。若淤泥较深,则步步维艰而渐渐陷入。 缓慢地将脚向一侧偏仄使鞋底接触空气即可解除淤泥吸附。 最重要的事物如空气以及大气压力,通常都不显眼,失却之后其价值才得以体现。 注: Pascal 登高 50 m 测量气压,水银柱下降了 2 lines 。假如气压计上刻度有半格即 0.5 line ,而测量时总会注意到线里、线外和线中,即精度达到 0.1 lines 或 0.2 mm 还是可能的。气压的绝对数值或许精度较低,而以 同一个气压计测得的变化量则 精度 较高。文中按 2.0 lines 计算空气平均密度,所得结果是可信的。 淤泥限人的原因及对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772069.html 浮力杂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091784.html 戒盈杯:过犹不及话虹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066387.html
个人分类: 力学科普|17898 次阅读|25 个评论
从总工会的“福利清单”和“淤泥”看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态
热度 3 lvnaiji 2015-1-16 10:31
吕乃基 近期,“政治生态”一词多次出现于媒体。毫无疑问,18大以来,中国的政治生态正在经历多年来少有的积极而深刻的变化。正因为“积极而深刻”,以往积淀的奥吉亚斯的牛圈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因其丑陋和肮脏而令人侧目。且撷取其中的两个典型: 其一,是博主在“ 任性的政府 ”中涉及的总工会的“福利清单”。 《通知》规定基层工会组织用会费组织会员观看电影、开展春游秋游等集体活动,当会费不足时,基层工会可以用工会经费予以适当弥补。补充通知此次明确,工会组织的会员春游秋游,应严格控制在单位所在城市,并做到当日往返。   针对《通知》规定的基层工会组织可以用工会经费给予工会会员过生日的慰问,补充通知此次明确,基层工会可以向会员送生日蛋糕等慰问品,也可向会员发放指定蛋糕店的领取蛋糕券。 “这样的小事,事无巨细,都要由中央部门发文一步步手把手教”,还要基层组织干甚?中央,本来要做的是顶层设计,现在不得不婆婆妈妈。这样的政治生态是正常的吗?又能否带领中国走过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国梦? 要重用什么样的干部?查一查,在纠风之时,一边倒,干脆取消福利,暴露出原先就心中有鬼;依然坦然发放正常福利,桥归桥路归路,那才是好干部。要重用的就应该是这样的干部。 其二,杨卫泽在落马前多次表示是“出”或“近”淤泥而不染。言下之意,在他的周围,竟然全都是“淤泥”! 当然,完全可以义正言辞地反驳,杨卫泽,你才是淤泥!周围,全都是……荷花! 究竟有没有淤泥,谁才是荷花?杨卫泽此言又折射出何种政治生态? 把奥吉亚斯的牛圈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并不是听之任之,而是集举国之力一起铲除之,还祖国河山一个清明向上的政治生态。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1911 次阅读|10 个评论
《=== 藕、淤泥与池塘 === 》
zhaoxc 2014-5-14 15:46
人言池塘多淤泥, 岂知藕泥可分离; 淤泥更可肥沃藕, 泥黑藕白鱼儿肥。
个人分类: 科学研究|2543 次阅读|0 个评论
淤泥陷人的原因及对策(删改重贴)
热度 17 youmingqing 2014-3-1 14:54
淤泥与牙膏类似,具有固体和流体的双重特性,而流动需要克服内部的摩擦力;于是, 木棍和 步枪 都可能稳定地插在淤泥中: 重力与浮力的差异由摩擦力来平衡 。不过, 人陷入淤泥之后若应对不当,亦能出现生命危险。说明如下。 照片1铅笔用力插入到底部;两个壹圆钱硬币自然放入后很快达到稳定位置。 平放的硬币需要下方淤泥运动才能下沉,而淤泥运动需要克服摩擦力。这是不容易的。 照片2经过17分钟的等待,铅笔略有上浮;硬币状态几乎保持不变 照片3以食指轻弹泥桶外壁3下,物体附近有水渗出; 铅笔缓慢升起;直立硬币沉入淤泥;平放硬币仍处于稳定状态,但上方已有泥水 人双脚立于淤泥,脚底淤泥提供支撑力,腿部侧面也因淤泥摩擦而得到向上支承;只要不慌乱挣扎,那么即使处于直立状态,也只是缓慢下沉,且下沉速度因摩擦力和浮力增大而逐渐减小;不过, 企图提腿移动,人就会快速下沉,或者是被淤泥“吸进去” 。 若以右腿支撑试图提起左腿, 则左脚底部因淤泥流动较慢出现局部真空,将受到大气通过淤泥传递的向下压力 ;且左腿侧面承受的摩擦力将转为向下,因而左腿受到较大的向下载荷, 也就是淤泥的吸力 。右腿的受力则是整个体重和左腿引起的附加载荷;周围淤泥受力增大,流动加快,右脚随之显著下沉。毫无疑问,以直立姿态轮换提起双腿只会越陷越深。更为糟糕的是, 淤泥受扰将变稀而摩擦力降低,人体会快速沉降。 腹胸被淤泥淹没后将逐步受到挤压而难以呼吸:腹胸收缩呼气时,胸前淤泥压力减小,在大气压力作用下向前运动;而吸气时腹胸却难以将淤泥推开。淤泥密度大于人体,但并非真正的流体, 浮力定律并不能保障淤泥中生命的安全。 人陷入流沙而死大致也是如此。 发觉陷入淤泥,应不害怕,不乱动,不怕衣服脏: 立即仰卧以增加与淤泥的接触面积 ,降低淤泥受力以减缓沉降速度;再缓慢地拔出双脚,用手和脚平推淤泥移动身体而脱险;若不能移动则将双臂贴紧体侧,安静地仰面躺着,浮力定律可以确保身体不被淤泥完全淹没;胸腔不受压迫,呼吸也就如常,生命当然没有危险。 救援总是有的,而仰卧的姿态也便于救援 。 若问, 淤泥之上有积水过膝,那该怎么办? 泥滩之中而潮水逼近,那该怎么办? 回答是,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也许,人总有情 ( 事 ) 不由己的时候而涉足险地; 但是,“君子不立险地”,至少不能久立险地啊。 相关博文 : 跳水落水而不溺水(已写入浮力杂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091784.html ) 大气的作用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095747.html 实景 图片有些触目惊心,不再贴出。参考资料如下: Mirror. “ 沼泽真的吃人吗 ?”有人质疑这个问题 . 朱克勤 . 固体还是流体 .力学与实践, 2010 , 32(4) : 115–116
个人分类: 力学科普|18202 次阅读|47 个评论
天赐的整治湖泊的大好时机,请国家有关部门尽快行动
热度 3 zbouyang 2011-6-4 12:39
天赐的整治 湖泊的大好时机 时下,南方7省市大干旱,洞庭湖、洪湖、鄱阳湖等湖泊大面积干枯,可以利用这个难得的时机,开进大批的大型挖土机,将湖底淤泥挖走。这些淤泥可以做肥料,湖底的石头可以做建筑材料。还可以利用古人对西湖整治的经验,将淤泥堆积起来,在湖泊中搞一些岛,作观光旅游之用。大量的淤泥被挖走后,会大大增加湖泊的蓄水量,使湖泊的蓄洪抗旱能力得到加强。 各位领导, 这样的机会很多年才有一次,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湖泊整治时机,必须尽快抓住机会、特事特办、尽快行动!!!一旦水来了后,其整治成本将高很多倍,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尽快投资进行各大湖泊的整治!
个人分类: 建议|2859 次阅读|3 个评论
防汛感悟(二):河道改道原因考
purplelab 2010-8-30 08:10
最近发生极端暴雨,洪水调查发现许多小河流在入其干口附近,多改道,冲倒好多民房。 1:极端高雨强、高雨量暴雨,导致山区风化石、河岸树、垃圾等,大量下冲,有的 甚至是泥石流。 2:所有这些在下冲过程中,一旦遇到缩窄断面,涌水断面,必然淤积,有的甚至是堰塞湖。 3:所以,河道必然改道,原来安全的房屋,被突然的改道所冲毁。 4:这好像有别于黄河的,善淤、善决、善改的逻辑关系。 附件:河道里全是铅球大小的风化卵石。有的比河岸还高。
个人分类: 水圈水文学|5325 次阅读|0 个评论
躺在淤泥中的荷花
zlyang 2010-7-26 21:12
躺在淤泥中的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我几乎天天在寻找,那株躺在淤泥中的荷花。 尽管一直没有找到, 相信他们总会出现。 那株穿越荷叶的莲苞, 已被夏天的疾风骤雨击到, 荷叶被撕裂,莲苞也被推得歪斜,藏匿在众多的荷叶中间, 也没有成为那株, 躺在淤泥中的荷花。 友情链接: 李学宽老师的《荷花(2)》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5525 刘立老师的《荷花与污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6007 孟津老师的《荷花与污泥——一个困扰人的逻辑》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9383 紧帖淤泥的荷花(李学宽老师拍摄) http://www.sciencenet.cn/upload/blog/images/2010/7/2010727225933799.jpg 复件 李学宽 2010-07-12 荷花屏幕照片 2 x2.zip 李学宽《细品荷花》,科学网,2010-7-1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4303-343405.html
个人分类: 科学 - 艺术 - 社会|7708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