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高科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农业机器人?科研的意义?高科技?
热度 6 outcrop 2011-2-22 02:44
和老家一些亲人聊天的时候,聊到种地的人越来越少,除草剂、化肥、农药也用的很多,对地对人都不好;就认真的想了想,要不整个农业机器人。不想点自动化的法子搞点实在的事,怕是以后我们吃喝都有问题;没吃没喝,啥都是浮云。 既然农业机器人,最基础的除草功能总得有吧;上网搜了下,还真找出了一篇除草机器人的综述《 关于除草机器人的综述 》。 大概看了下,感觉目前的除草机器人研究在运动控制方面走偏了:滚轮式的机器人,图像自动识别认路,在实际生产中很难应用。包括丹麦的那个除草机器人,靠滚动爬行在复杂地形、密集的农作物从中找草并除掉,复杂度太高,没工业价值。但杂草识别技术还是有意义的。 要我说,要搞除草机器人的话,还是从空中拉网下吊机械臂比较合适,因为需要除草的农作物,一般不会太高。琢磨了下,这种机器人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可以做人工远程操作的机器臂。人工除草什么的,最难忍受的是天气的炎热和体力的消耗,要是能在家里,点点鼠标就能除草,那就极大的减少了劳动量。目前广域网环境下的延时,让那些偷菜种地的人玩真的都不是问题。这是第一层,馒头自动化系统。什么是馒头自动化系统?人吃馒头啊。 上面这是起点,用的还是上个世纪的技术。接下来就可以训练这种机器人的智能了,达到一个半自动化的水平;比如杂草自动识别、自动除草捉虫、自动浇水施肥等等,这个时期人工还是要参与训练机器人什么的,能源也得人类提供。这些靠目前的技术就足够实现了。 接下来就可以搞搞完全自主的农业生产系统了。人类只负责外围的设备维护、后勤之类的,剩下的啥都不管,每年种子进去,产品出来。能源什么的都自主了,太阳能不够的话系统就做沼气啥的,自己发电去。这个自主系统就比较科幻了,估计难点可能在能源的存储上,简单的说就是蓄电上。 科研的意义在哪里? 我觉得推动社会健康前行,减轻人类的生存压力,就是科研的最重要意义之一 。而且这些技术都不是什么高深的科学,一个认真学习的机电专业本科生都能主持这个项目。 什么是高科技?这就是了!老外搞的很多也没什么悬乎的,跪下看洋人的时候难免总觉得有些地方比我们高大许多。 毫无章法的乱写,要是对人有点启发,我就满足了。万一有人打算搞的,我有把握联系到免费的试验田 为啥我不做?还是钱的问题。要是给我200万RMB,换我三年的工作日,说不定就能放下别的专心去搞个3、5年;搞个原型出来还是问题不大的,其实要求也不高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6579 次阅读|15 个评论
高科技企业的Turnkey模式
outcrop 2011-1-12 11:43
传统Turnkey模式,是一个交钥匙的工程项目模式,是指向客户提供的总体解决方案(Total Solution)。形象的说法就是:客户不参与总体解决方案的实施过程,只是在工程完工后进行验收,后拿着钥匙打开机房门就可以进行设备运营。 与传统Turnkey模式不同,在高科技行业中的Turnkey模式本质上则把市场、营销,甚至应用,交给了二次开发商,自己专注技术研发并获利的同时,照顾了下游厂商的利益,形成了一条共赢的产业链。特别适合有一定技术门槛的高科技企业封装推广自己的核心技术。 我们接触最多的案例莫过于手机行业 台湾联发科技多媒体芯片提供商( MTK)的手机解决方案,将手机芯片、软件平台等捆绑发售,提供一站式手机开发解决方案,造就了山寨机的红火。最近高通高价买下Atheros,也被认为是打算提供一套智能手机芯片的解决方案。 高科技行业中Turnkey模式的优势在于降低行业入门者的门槛,让各自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较快的繁荣一个行业,实现共赢;风险也较为分散。其缺点在于,一旦形成垄断,则有能力阻碍和左右整个行业的发展,后来者突破有难度。 这里和郎咸平提到传统制造业6+1产业链的利益分配可能恰恰相反,高科技企业一旦整合了6,门槛就相当高,随时左右1;也许这就是高科技制造业与普通制造业的重要区别之一。 Wikipedia: Turn-key refers to something that is ready for immediate use, generally used in the sale or supply of goods or services. Turnkey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a home built on the developers land with the developers financing ready for the customer to move in. If a contractor builds a turnkey home they frame the structure and finish the interior. Everything is completed down to the cabinets and carpet. Turnkey is commonly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for instance, in which it refers to the bundling of materials and labor by sub-contractors. 'Turnkey' is also commonly used in motorsports to describe a car being sold with drivetrain (engine, transmission, etc.) to contrast with a vehicle sold without one so that other components may be re-used. Similarly, this term may be used to advertise the sale of an established business, including all the equipment necessary to run it, or by a business-to-business supplier providing complete packages for business start-up. An example would be the creation of a turnkey hospital which would be building a complete medical center with installed high-tech medical equipment. 参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2738840 http://en.wikipedia.org/wiki/Turnkey
个人分类: 科技八卦|8140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脑控”到“控脑”,高科技与巫术已经不分伯仲
热度 4 sheep021 2011-1-2 19:31
在古代,有读心术,控心术,但那是需要特殊修炼才可以到达的神秘境界,更有人认为那不过是古人“虚张声势,骗人钱财”而已 目前,中学生都都可以发明脑电波助残轮椅,这说明目前的脑控和控脑技术已经很普及了。 人类,即将再次步入人神杂居、人巫混杂的时代…… 从脑控到控脑,人类,即将打开潘多拉魔盒,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 带来极大地隐患——任何技术都有两面性,关键看掌握在谁手里,如何使用。 一、脑控 人与机器的“对话” ——人机交互技术的多领域应用 2010-08-11 !--enpproperty 7857062010-08-11 14:09:17.0陈丹 人与机器的“对话” ——人机交互技术的多领域应用 230072信息趋势信息社会/nodesearchname/enpproperty-- 键盘鼠标不再一统天下,触碰、声音甚至脑电波等更“自然”的方式,都可轻松实现人机交互。 自计算机以一个庞然大物的笨拙体态出现直到现在,它已经越来越紧密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已经被公认为解决医疗、教育、科研、环保等各类重大社会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从人逐渐适应计算机再到计算机不断适应人的互动过程中,人机交互技术也不再局限于键盘输入、手柄操作,而是以更加新奇的方式出现:手指的微小动作、声波在空气中的振动、眼珠和舌头的转动,都可以实现信息传递,完成人与机器之间的“对话”。 丰田研发出“脑控”轮椅系统 来源: 青海日报 2009-06-30 青海日报6版    据新华社电 丰田汽车公司29日宣布,公司联手国内研究人员研发出一套全新轮椅操作系统。这套系统可通过探测坐轮椅者的脑电波,“脑控”轮椅移动和转向。 音乐少年发明脑电波助残轮椅 李琦 2010年07月20日08:46 来源: 人民网-《京华时报》 王禹是北京第二中学高二学生,从小喜欢发明创造的他,共参加过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届大赛必有奖项收入囊中。今年,他发明的“脑电、语音助残指令控制系统”共斩获包括第30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工程类一等奖等5项大奖。据王禹介绍,这项发明的初衷源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他希望这项发明批量生产后,能帮助在地震中身体残疾的人们更好地生活。目前,已有一家通州生产厂商对此项发明有量产意向,王禹希望如果合作成功,首批产品能捐助给灾区。’   一项发明获五项大奖    王禹发明的“脑电、语音助残指令控制系统”包括脑电波接收器 、 笔记本 电脑、蓝牙耳麦、轮椅等部分。这套助残系统,可以接受脑电波和语音指令。王禹介绍说,系统能识别两种“语言”并完成相应的指令,第一种语言是通过戴在头上的脑电波接收器,将信号传到笔记本电脑上,再通过系统读出这些指令;第二种语言是通过蓝牙耳麦,将语音指令传递到电脑。电脑系统读出这两种语言发出的信号后,将指挥与此相连的智能设施完成轮椅自动运行、灯光、室温控制等15种功能,能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带来很大的方便。 二、控脑 不战而屈人之兵?美俄被指研究“脑控武器” 2008年07月09日 10:00:47  来源: 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脑控武器开启“无声战争” 我国古代著名军事专著《孙子兵法》中,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境界,“必以全争于天下”,即最好的战略是在达成胜利的时候,天下还能保持“完整”,也就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目前流行的电子战或许能在某种程度上达到这种效果,但电子战也存在成本高昂、有一定危险的局限性,而脑控武器是以“攻心为上”,直接影响控制人的思想,有着更明显的优势。 目前“脑控武器”主要分为三类:电磁波武器、声波武器及光波武器。其中电磁波武器又被分为电场、磁场、微波及其他类型电磁波武器;声波武器包括次声波武器及超声波武器;光波武器则主要是紫外线、激光武器。在冷战时期,俄罗斯及一些西方国家曾从效果最大化方面考虑追求致命性,如让敌方士兵大脑受强烈刺激,甚至引诱敌军士兵自杀。现代意义上的“脑控武器”的方向是从人道主义考虑,“化敌为友”,让敌军放下武器投降,免遭肉体消灭。 那么,脑控武器是怎样将复杂的人心“玩弄于股掌”呢? 美国有一家名为“沉默的声音”的军工生产商,该公司自称曾和美国军方多次合作。其公开的文献显示,制造脑控武器前,需要先克隆人类情感。用超级电脑对数据库中的成千上万个情绪脑电波样本进行分析,以得到心理特征和脑电波形状的对应关系。接着在另一台电脑中存储这些“情绪信号串”,用无线电向人体发射这些“有生命的信号”,“沉默地改变人类的情绪状态”,从而操纵目标对象的心理和情绪,以影响其行动。 从原理上讲,脑控武器的“杀手锏”就是其致幻效应,让敌军士兵在外界信号的指引下,做出违背己方利益的行动,如放下武器、投降等。与密集轰炸、枪炮阵阵的传统战争相比,脑控武器开道的战争可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声战争”。虽然没有隆隆的爆炸声,但这种“沉默的声音”所起到的效果同样惊人。 让空中出现“金甲神人” 美国科学家还研制出一种新型心理幻觉武器,能借助激光和复杂的计算机系统产生图像投影,在战场上的任何地面和大气层中映射出物体的虚假形象,包括飞机、坦克、舰船、部队等,让对手产生面对庞大敌军的幻觉,从而压制对手的意志,引他们走上“歧途”,如放弃抵抗甚至投降等。这种虚拟武器还能在战场上空呈现历史人物或传奇人物,包括在敌军中拥有绝对威信的宗教先知形象,就像古典小说《水浒》中描述的在空中现身的“金甲神人”。还可结合光学和声学武器,在特殊调制解码器的帮助下,合成“先知”的声音,向信徒下达放下武器、缴械投降的命令,从而对敌军官兵产生强烈的心理震慑。 心理战是脑控武器鼻祖 有人对“俄罗斯受害者集体告状”所说的事表示怀疑,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吸引公众眼球的噱头。而将脑控武器说得有板有眼的“沉默的声音”公司,五角大楼也从未承认过与其有任何合作。也有科学家也从原理上质疑“控脑”的可能性:人的大脑千差万别,“一千个大脑就有一千种脑电波”,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有规律可循还未可知。纵使有规律,大脑是否会对那些外来的“指令”言听计从呢?因为在人类历史上,还只有那些据说“中邪”了的疯狂之人,曾自称受到过外来“神秘命令”的指示。 但无论如何,脑控技术作为一种攻心战术,在历史上还是有源可溯的。在一战、二战期间,英军就有专业的“洗脑”团队,通过德语广播瓦解德国士兵的士气。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与美军大打心理战,其“东京玫瑰”也让美军指挥官伤透了脑筋(日军专门挑选音质甜美的播音员,对美军广播一些情意缠绵的思乡节目,让美国兵开小差。这个行动以及播音员都被美军称为“东京玫瑰”)。海湾战争一直被看作美军心理战的典范:美军组织了一批会说阿拉伯语的小分队,专门通过广播劝说伊拉克士兵投降。美军将自己的战果,如击落多少架伊军飞机、伊军多少坦克被毁等立即通知伊军。伊军官兵以为陷入了“大势已去”的境地,只得束手就擒。 1979年,苏联曾将次声波武器、电磁辐射武器归入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类,后来西方国家也承诺不研发这类武器,但从目前来看,很多承诺明显落空了。由于脑控武器的“非凡力量”,很多国家都想研发这种技术。正如美国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局一位高级官员所说的:“谁控制了这种技术,谁就能控制所有人的思想。”但如同核技术一样,脑控技术如果真的成熟了,也会面临扩散的危险。如这种技术落入了恐怖分子手中,后果将不堪设想。 (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池晴佳) 美军神秘武器披露:"脑控武器"已用于实战 人的脑之所想可谓世上最难揣测的东西,更别提加以控制了.11月28日的美国《华盛顿邮报》又详细报道了美国M2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兼CEO简妮特·莫利斯,在研发“脑控武器”方面的最新情况. 美国M2技术有限公司网站上的情况介绍极其简单:“公司总裁兼CEO是简妮特·莫利斯,副总裁兼董事长是克里斯·莫利斯;公司主营业务为非致命性武器研发 与部署,为美国海军陆战队、陆军、联邦调查局、阿尔贡国家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提供非致命性武器的研发支援;为海军陆战队系统司令部、陆 军战斗实验室提供非致命性武器的战略企划;为海军陆战队和陆军提供实战的非致命性武器.” 植入脑控芯片打造双面特工 与寥寥数语的公司简介形成反差的,是女老板简妮特·莫利斯头上的耀眼光环:美国全球战略委员会资深政策分析师、美国政府各部、国会办公室非致命性武器战略策划师、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项目处兼研发处处长、美陆军海军及海军陆战队非致命性武器战略部署总顾问、五角大楼非致命性武器研发与部署委员会委员、白宫资深反恐行动顾问…… 为莫利斯赚得如此荣誉的是打着“非致命性武器”旗号的脑控武器. 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接壤的部族地区,“阿卜杜拉A”是不折不扣的狂热武装分子.尽管他出生于美国阿拉伯裔家庭,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但张口闭口甚至连梦话说的都是极端的宗教言语和反美情绪,他的所做所为让他成为当地塔利班武装和基地分子的骨干.但“阿卜杜拉B”却是一个忠诚的美国反恐特工,他源源不断地将部族地区的塔利班武装和基地分子的情报发往总部,让驻阿富汗美军和中情局的无人机携导弹,频频给恐怖组织造成致命打击.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一直怀疑有“内线”,曾对“阿卜杜拉A”进行反复审查与考验,但没有发现丝毫破绽,以至于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的心理战专家都表示:“除非阿卜杜拉能做到人格分裂,否则他绝不可能是美国间谍!” 事实上,“阿卜杜拉A”与“阿卜杜拉B”就是一个人,他的真实身份正是美国反恐特工.而让他实现“人格分裂”,经受住各种考验的,正是莫利斯领导的M2技术公司研发的脑控武器——一枚深植他体内的微型芯片.这枚微型芯片控制了阿卜杜拉的大脑思维,让他面临恐怖组织考验时,表现得绝对就像个极端分子,不会有丝毫偏差.阿卜杜拉本身就成了莫利斯的脑控武器. 在伊拉克投入实战敌军自动投降 莫利斯和她的M2公司,以及五角大楼、中情局都拒绝就脑控武器发表评论,但有美国消息渠道证实:“莫利斯的'脑控反恐特工'已经活跃在伊拉克、阿富汗、苏丹和全球其他地方,并且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 莫利斯的“脑控反恐特工”应是她的“高级产品”,更多的“脑控武器”则作用于敌方人员.据《华盛顿邮报·军事周刊》11月28日报道,五角大楼和中情局的知情者透露,2007年10月23日傍晚,在伊拉克北部“死亡三角地带”,驻伊美军与反美武装激战正酣.正当美军战地指挥官一筹莫展时,巴格达指挥部表示会派人火速增援.令美军战地指挥官大感困惑的是,一小时后乘直升机赶来的,居然只有5个美国老百姓!他们是莫利斯公司的技术员.在美军官兵大惑不解的目光注视下,技术员们迅速架起一部台式电脑般大小的仪器,并对准了反美武装.紧接着令美军官兵震惊的事发生了——不到5分钟,反美武装阵地上先是枪声骤停,然后是武装人员跪倒在地,虔诚地祷告着,并把武器掷出阵地表示投降.美军指挥官对反美武装初步审讯后得知,他们刚刚听到“先知”的声音,要求他们一齐放下武器投降. 同一篇报道还说,2007年11月2日,在巴格达的萨德尔城,屡屡与美军和伊拉克安全部队发生冲突、顽固至极的萨德尔武装“圣城革命旅”神秘地集体弃械逃亡——230余名武装人员弃守哨卡、据点和阵地,丢下被他们视为生命的各型武器,抛下无线电台和战车等后勤装备,一夜之间“人间蒸发”.与“圣城革命旅”对阵的美军官兵事后证实,莫利斯公司的技术人员事发前曾在现场“忙碌”过…… 科幻小说般的“脑控武器”为莫利斯带来了巨额利润,莫利斯的公司现在每年收益“上亿美元”,全部来自美军的反恐战争. 秉承中情局衣钵研发“脑控武器” 现年52岁的简妮特·莫利斯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在当地长大并完成大学教育.莫利斯是个科幻迷,在大学毕业后的18年里先是痴迷于科幻小说的创作,先后发表了数十篇颇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品.莫利斯的公公还证实:“她还是个相当不错的音乐家,富有激情!” 科幻小说创作和富有激情,让莫利斯有机会接触到美国“脑控武器”的研究历史与相关档案:1946年,杜鲁门总统秘密实施“纸夹计划”,将765名德国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员带到美国,其中就包括心理战方面的专家.1947年12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举行首次会议,时任国防部长的詹姆斯·福雷斯特尔敦促中情局开始反苏秘密战.在此重大背景下,中情局特工对如何摧毁或控制人思维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就此展开了最早的“脑控实验”.此后,中情局先后进行了代号为“蓝鸟”、“阿蒂切克”、“马库特拉”和“MK研究”的“脑控武器”研究项目,并将加拿大和英国也拉了进来.1973年,在得知美国国会将对“脑控武器”研究展开调查的消息后,时任中情局局长的理查德·赫尔姆斯下令销毁了 “MK研究”项目的所有记录. 1973年,莫利斯和她丈夫双双进入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专家组工作,从而有机会接触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大力兜售“非致命性武器”的概念.莫利斯经常向白宫决策者和五角大楼的将军们游说:“非致命性武器既可以打倒敌人,又不具普遍杀伤力,为什么不愿意投资呢?”可能是概念太超前,莫利斯的游说在多年时间里并没有得到美国决策者的响应. 1992年,莫利斯结识了时任中央司令部司令的津尼上将.这位将军向莫利斯讲述了他的苦恼:“我在索马里的部队经常面对群体性事件,如大规模游行、集体抢劫,少数枪手混在人群中向我们开枪,可我们却没法动用武器.” 得到这一信息的莫利斯,立即网罗她在解密档案中看到的参加过“脑控武器”研究项目的相关人员,很快给津尼上将送去了一种非致命性武器“沾人泡沫”——能将对方沾在原地半小时无法行动的粘合剂.1993年,津尼的部队在护卫联合国维和部队进入索马里时,“沾人泡沫”派上了用场.津尼上将回忆说:“我简直成了一个四处粘东西的小男孩了,国会议员们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我适时地让莫利斯女士出台,她就此结交了国会山的政要们.1995年,国会成立非致命性武器联合项目处,由海军陆战队牵头实施,各军兵种全部参加,年预算高达2500万美元.” 此时的莫利斯看出了商机,与她丈夫立即成立了M2技术有限公司,承包非致命性武器联合项目处的研发项目.巨额收益让莫利斯指挥公司迅速锁定其核心研究对象“脑控武器”.据相关文件显示,莫利斯于1998年在中情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脑控武器”的新构想,并于2003年正式立项开发,18个月后即推出便携式“脑控武器”系统,随即投入实战检验. 莫利斯的“脑控武器”究竟是啥样呢?相关文献显示,制造脑控武器前,需要先克隆人类情感.用超级电脑对数据库中成千上万个情绪脑电波样本进行分析,以了解心理特征和脑电波形状的对应关系.接着在另一台电脑中存储这些“情绪信号串 ”,用无线电向人体发射这些“有生命的信号”,“无声地改变人类的情绪状态”,从而操纵目标对象的心理和情绪,以影响其行动. 担心不加快研发会被俄罗斯超过 然而,“脑控武器”的危害和潜在威胁,也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严重关注,因为这类武器一旦被滥用,那么就能在根本上控制人民.无论是在私人住宅、公众场合、工业场所,还是在公共和私人交通工具,被秘密选定的受测试者,都会受到这种“神秘武器”发出的含有化学和生物刺激的放射性影响.时间长了,会让受测者社交孤立、免疫力下降,进而导致各种疾病,甚至死亡…… 事实上,美国中情局当年进行“脑控武器”的实验室,就先后在加拿大和本土吃过一系列的官司,给一些受害者巨额赔偿,并使美国、加拿大和英国政府名誉受损. 不过,尝到甜头的莫利斯似乎并不介意,她经常说,据一些解密资料来看,俄罗斯在脑控武器研究方面“历史悠久”.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人才纷纷被“挖角”、相当一部分军工科研项目也被取消的情况下,有关脑控研究的一些顶级科学家及相关项目,却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言下之意,如果她不继续这方面的研究,俄罗斯迟早会超过美国.在俄美关系越发紧张的情况下,莫利斯的这番说辞非常有效. 解密微波脑控武器“声波杀手”   物理学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因而物理学中的新发现常常会推进相关学科的发展;物理学进入军事领域,是理所当然的.一直以来,物理学在军事科学中的应用已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军事武器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物理学的进步。人们知道的核武器就是最好的一例,但是,声波武器更是物理学的伟大创举。声波武器是新概念武器中发明较晚、但发展比较稳健、杀伤机理比较清楚的一种武器。各国军事家对声波武器的可使用性持有较大的分歧意见。有人认为,声波武器是一种大规模破坏性武器,同核、生、化武器一样,应被严格禁止。而有人认为,声波武器是中子弹“干净”的等效武器,可以说是“不进行核爆的中子弹”。      在现代战争有限目标的思想指导下,声波武器可以成为进行所谓“精确战”得心应手的利器。要想最有效地削弱敌人的战斗力,致死不如致伤,致伤不如使其失能。目前,声波武器已有向“失能武器”发展的动向。特别是声波致聋武器发展很快,它和激光致盲武器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共同作用,可使敌人又聋又瞎,完全丧失战斗力。      美国《亚洲军事》3月15日发表文章称,经美国军方和情报部门调查核实,2008年4月25日韩国的美制侦察机的坠毁,2008年12月4日台湾F-16战斗机的“失踪”以及美军B-2隐形轰炸机2008年12月16日坠毁都与中国的“海鹰”声波武器有关。文章称,三次飞机的事故都是由于机上飞行员受到来自水下不明声波的突然袭击,导致精神失控坠毁的。        文章分析,根据军方透露的消息,中国在4年前开始秘密研制安装在潜艇上的大功率声波武器,并在2007年取得巨大突破,2008年5月,第一个试验型号声波武器“海鹰”问世,并被安装在中国的“晋”级潜艇上。文章最后称,该武器已经引起美国军方的高度不满,同时美国国防部也向中国方面提出抗议要求销毁声波武器,否则美国保留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      当然,对这无稽之谈中国给予蔑视及捕鱼理睬。但巴基斯坦《友谊报》发表文章谴责美国《亚洲军事》不负责任的报道,称这是美国在诬蔑中国,完全是无中生有,其目的不可告人。      “声音也可以杀人!”50年前,当法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加夫雷奥提出这一设想时,几乎所有人都嗤之以鼻。但不久,加夫雷奥就让斥责他的人震惊了——声音真的可以杀人!声音竟然也可以成为武器!      上世纪50年代末,冷战正酣。出生于俄罗斯的机器人发明家加夫雷奥,一天接到了法国国防部的密令:火速研发能打核战争的机器人。 1957年,一群顶尖自动化科学家,在加夫雷奥的带领下,聚集到马赛市一幢巨大的混凝土大楼里。在这个极其隐秘的建筑里,加夫雷奥和他的同伴们,很快就研发出一系列具备工业和军事用途的机器人。      然而,谁也没料到的是,就是在这幢大楼内,所有研究人员同时生了一场怪病,逼得他中断了对机器人的研究,最后还改变了他的研究重心。大楼里一台空调马达的噪声差点让他们一命呜呼,在找到了缘由之后无意中让加夫雷奥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声音可以成为杀人不见血的武器!      这一发现引起了法国军方的高度重视。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法国国防部指令加夫雷奥专注于研发声波武器。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陆续研制出多种型号的声波武器,全部被列为法国军方的“最高机密”。他的实验室则被更名为“法国国防部次声波实验室”。   “次声波智能战士”面世:2001年,加夫雷奥的“次声波智能战士”面世。这是一款携有次声波武器的军用机器人。它的威力震惊了法国国防部高层——一旦有需要,它可以在瞬间杀死方圆十公里范围内的所有敌人,不论他们是在坦克内、地下指挥所里,还是在战舰上或潜艇中!      美国在声波武器的研发和应用上,堪称后来居上。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就曾使用次声波武器向敌方阵地发射次声波,使敌人在几秒钟内昏倒在地或呕吐不止,短时间内丧失了战斗力。      对于美国的指责中国的“海鹰”声波武器让美军战机瘫痪之词,这当然是美国嫁祸于人的惯用伎俩。它不找个垫背的开说,那战机接二连三挂掉多没面子。然而,对于掌握现代化战争武器,确保不受侵犯的原理分析,中国肯定也早就研制并掌握了这门学科,要知道中国的名人名言中说过: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们更要有。      有军事专家预测,声波武器将成为未来战场上的超级“无声杀手”。甚至有人预言,在不久的将来,声波武器可能具备洲际作战的能力。而据笔者所知,声波武器仅仅是目前美俄正在研制的“微波脑控武器”其中一环,既电磁波武器、声波武器及光波武器。所有波段脉冲造成的高强度冲击波直接导致人类的大脑神经造成损伤,直致瘫痪,从而达到不战自胜的目的。不管“微波脑控武器”的研制是否会成为现实,都已经不能改变一个现实:人类将又多了一个“噩梦”! ! ! 三、农业也疯狂——现代物理农业 物理农业是能量级的农业,是量子力学基础上的农业,是一种发展空间开发潜能更大的农业,它包含了声、波、电、磁、激光、射线、超声波、微波、场等物理因子作用于农业对象的一种模式。就说声学,通过给植物一定声频的刺激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各种新陈代谢,起到增产增收的效果,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植物 声肥 。而 磁肥 ,就更熟悉了,在我国70年代始,就有大量的科研者开始研究磁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现在已形成了成熟的或是规范化的磁处理技术,已在现代农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磁促进生长,磁促进变异,磁促进植物对营养的吸收等, 还有更为让人不可思议的植物微波场导技术,可以通过植物微波的发射接收及聚散,达到植物间传导生命信息的作用,如可以把一只鸭的生命信息导入一个正在孵化的鸡蛋,经这种场导系统处理后,孵出的小鸡就带有鸭子的性状。或者把黄瓜的微波导入甜瓜中,那么栽培出的甜瓜就有黄瓜味,而神奇的是这些试验的物种间并没有真正的接触。 另外电场在植物或动物上的运用更是发展迅速,如通过电整流技术产生的高压直流或交流电场作用于植物后,能促进光合作用,促进对水分与营养的吸收,促进细胞的变异等,用于处理种子与促进植物生长或用于生产上的杀菌防病。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 一种水通过物理电极电解后,就可产生具有杀菌防病效果的水与促进植物生长的水,也叫电功能水【本博注: 巫婆和神汉也很擅长使用这种水哦 】 ,这种水用于农业生产可以说毫无残留与危害。物理技术在农业上的运用可以说是越来越广,越来越神奇,它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发展着,延伸着,为新时期的农业带来了新的曙光,也对传统农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 物理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电为能量,以人们认知的物理现象为作用手段, 而且对生物没有任何的副作用与任何的残留危害,不管是对人或对环境来说都是最为环保最为健康的一种方法与手段【 本博注:只有鬼才知道到底有没有副作用,有多大副作用,电磁波污染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 。用电来栽培植物的电气栽培,用太空射线来诱导变异的太空育种,利用电波或电流电压来破译植物生长发育的的植物语言,用二极管来补光的新型植物工厂。可谓最近十年物理农业的发展是支异军突起的新学科,也是物理与农业的交叉学科,不管是研究也好还是生产都有很大的空间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去探索,就象一个无尽的宝藏,为新时期的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带来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农业革命。 以下是一则新闻: 北辰瓜果蔬菜听音乐长得快 “物理农业”增效益 http://www.ChinaFruit.com 2006-5-10 6:53:32 来源:北方网 日前,北辰区首批“听着音乐”成长的无公害芹菜已经陆续上市,物理农业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作用初显,经与传统种植方法对比,每亩芹菜增产达1000公斤左右,最高亩产5000公斤,农民亩增效益1200元左右。 “物理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新科技,其中声波助长仪是利用植物生长过程中植物与所需水分和养分产生共振的原理,利用声波促进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提高作物生长。在保证瓜果蔬菜真正无公害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产量,促进农民增收。大张庄镇张五庄村试验田和对比田种植了芹菜。菜农吴克同自3月20日,在试验田使用了声波助长仪。早晨8点开始至11点,隔天播放,每次3个小时,仪器发出“嗡嗡”的响声。对比发现,试验田芹菜稍矮、直径粗、叶片大且多,每根芹菜较对比田约重1两,亩平均增产达1000公斤左右,蔬菜上市时间提前20天,于4月7日陆续上市,目前已全部售出。试验显示,听着音乐生长的瓜果蔬菜可以提高亩产20%以上,同时缩短生长周期,使种植户早日为市场提供蔬菜,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个人分类: 科学八卦|7215 次阅读|1 个评论
雷达表的高科技
accsys 2010-12-5 16:50
姜咏江 夫人有一块正牌的RADO女表,不知何时表带上的卡头丢失,那是一个砝码形的金属圆柱,是铆在表带的折片上的(见图)。 图 RADO表 我和夫人都以为花上十元左右就可以修好,谁知道专修店竟然要1680元换折叠扣!蓝岛的修表师傅还不错,说修好钉要638元人民币!我夫人当时以为没听清楚,弄明白之后说:638元可以买块好表了。 我想做一个钉安上,无奈表带无法拆下。后来想到全国劳动模范刘品一的京时表店,今晨驾车去了一趟。刘师傅的女儿刘宪平看了表之后说:您得扶住喽,专修店的要价能吓您一个跟头!刘师傅很风趣,并告诉我们她这里没有件,这种表件RADO专控! 什么是专控!解释清楚了就是多要钱呗!我不想花冤枉钱,就请求刘师傅将表带拆开一节,我自己做这个钉! 我用手持电钻和锉刀做了一个钉,然后铆在了表带的卡头上,问题就解决了。 我想说,国外的东西就如同这RADO表带一样,不见得都是高科技,我们没有必要给他们送冤枉钱。 2010-12-5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731 次阅读|1 个评论
要相信高科技的力量
dnastar 2010-11-24 12:20
哈尔滨工程大学第八届航建杯纸桥大赛决赛在启航多功能厅鸣锣开战,比赛共有50多组队伍、300余人参赛,其中承重组35座桥接受压力的检验,表演组20多座样式新颖、独具特色的桥参与角逐。表演组的作品展现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具匠心的创意,作品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承重组的作品是同学们专业技能和创新技巧的有机结合,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桥。 本次比赛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由80名学生、经过为期一个月制作的巨型桥,桥高1.2米、长3.8米、重58千克,理论承重1500千克,一辆小汽车可以平稳通过,现场12名学生亲身感受了这座低碳作品的威力。 采用玉润美容养生馆的逆时空套盒,可以将表皮干细胞逆转成为干细胞,也就是零岁的细胞,它可以重新分化为各种皮肤细胞,形成新的表皮,达到逆时空效果,法老还童,但是,请各位qin记住,衰老是我们走过26岁后永恒的主题,对抗衰老,必需依靠高科技,相信专业的力量。 抗衰老请到玉润来 电话0571-82075928,13575752762 袁老师
个人分类: 未分类|13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寄厚望于海淀高科技
yangyongtian 2010-7-10 08:45
瞩目北京奥运 寄语海淀科技 北京奥运彰显 泱泱华夏逾千年文明 与和谐世界神韵 海淀科技蕴含 莘莘学子数十载智慧 及振兴中华情结
个人分类: 诗词|246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高科技公司的摇篮-斯坦福大学
liuxiaod 2010-4-24 22:31
  硅谷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靠斯坦福大学多方位的支持。很多当今世界上 IT 领域的领头公司都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授创办的。它们包括惠普公司、思科公司、太阳公司、雅虎公司、Google(谷歌)公司、英特尔公司、制造处理器和工作站的 MIPS 和 SGI 公司、世界最大的显卡公司 Nvidia、世界最大的视频电话会议公司 Webex 等,另外在非科技领域还有著名的耐克(Nike)公司。此外,微软的 CEO 史蒂夫?鲍尔默和前董事会共同主席 Jim Allchin 也毕业于斯坦福。斯坦福在商业界和科技界创下的这种奇迹是世界上任何其它的一流大学都无法比拟的。为什么斯坦福大学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呢?这要从它的发展、它的文化说起。   1. 充满传奇的大学   关于斯坦福大学的各种传奇故事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有些是真的,有些是杜撰出来的。其中最流毒深远的讹传是这样的:   有两个乡巴佬夫妇,找到哈佛大学,提出为哈佛捐一栋大楼。哈佛大学的校长很傲慢地说,捐一栋楼要一百万,然后三句两句地便把这对老夫妇打发走了。这对老夫妇一边走一边唠叨,才一百万,才一百万。他们有一个亿要捐,于是便干脆自己捐了所大学,就是今天的斯坦福大学。   这个讹传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广为流传,以至于斯坦福大学不得不在自己的网站上辟谣。其实,这个故事里面的漏洞很多,首先,了解斯坦福历史的人都知道老斯坦福(Leland Stanford Sr.)是加州的铁路大王,曾经担任过加州州长、美国联邦参议员,属于精英阶层(Elite Class),绝不是什么乡巴佬;我们在后面还会介绍到他的夫人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第二,在十九世纪,一亿是一个天文数字,一百万美元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财富。美国最大的银行花旗银行到一九三几年,存款才达到几千万美元。直到斯坦福大学创办的二十年前,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捐赠不过七百万美元,它建立起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霍普金斯医学院。在老斯坦福的捐款中现金只有一千多万,这已经是当时美国最大的捐款了。老斯坦福的捐赠中最值钱的是八千多英亩的土地。当年加州属于蛮夷之地,土地值不了什么钱,但是现在斯坦福所处的帕洛阿图市是世界上土地最贵的地方,这些土地的地价涨了不止万倍。第三,哈佛大学和美国所有的大学对捐助者从来都是非常殷勤的。坦率地讲,比中国的大学要殷勤得多,不会怠慢任何慈善家。这是美国大学能得到巨额捐助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斯坦福大学真实的故事是这样的。老里兰德?斯坦福夫妇把他们唯一的孩子小里兰德?斯坦福(Leland Stanford Jr.)送到欧洲旅行,孩子在欧洲不幸去世。斯坦福夫妇很伤心,后来决定用自己全部的财富(大约几千万美元,相当于今天的十亿美元。)为全加州的孩子(Children of California,而不是传说中的全美国的孩子或者全世界的孩子)建立一所大学,纪念他们自己的孩子。这所大学被命名为小里兰德.斯坦福大学(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简称斯坦福大学。   1885 年斯坦福大学注册成立,两年后举行了奠基仪式,1891 年正式招收学生。共有五百名左右的学生,只有十五名教授,其中一半来自康奈尔大学。在这首批学生中,产生了一位后来美国的总统胡佛。(就是那位被评为最差的、把美国带进 1929-1933 年大萧条的总统。但是斯坦福仍然很为他感到自豪,建立了著名的胡佛研究中心)虽然斯坦福是一所私立大学,但是它在早期的时候不收学费,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学校财政上难以维持为止。   斯坦福大学的创办过程非常不顺利。斯坦福开课的两年后,老斯坦福与世长辞了,整个经营和管理大学的任务就落到了他的遗孀简?斯坦福的身上。当时整个美国经济情况不好,斯坦福夫妇的财产被冻结了。(我估计要么当时美国财产法关于信托财产方面不健全,要么斯坦福夫妇没有把他们的财产转到自己信托 Living Trust 下面。这种情况现在在美国不会发生)校长乔丹(Jordan)和学校其他顾问建议简?斯坦福关掉斯坦福大学,至少等危机过去再说。这时,简?斯坦福才想到她丈夫身前买了一笔人寿保险,她可以从中每年获得一万美元的年金。这一万美元大抵相当于她以前贵族式生活的开销。简?斯坦福立即开始省吃俭用,将她家里原来的十七个管家和仆人减少到三个,每年的开销减少到三百五十美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大学教授一家的生活费。她将剩余的近万元全部交给了校长乔丹用于维持学校的运转。从斯坦福夫人身上我们看到一位真正慈善家的美德。慈善不是在富有以后拿出自己的闲钱来沽名钓誉,更不是以此来为自己做软广告,慈善是在自己哪怕也很困难的时候都在帮助社会的一种善行。   靠斯坦福夫人的年金补贴学校毕竟不能使学校长期维持下去。斯坦福夫人亲自动身去了首都华盛顿,向当时美国的总统克里夫兰寻求帮助。最终,美国最高法院解冻了斯坦福夫妇在他们铁路公司的资产。斯坦福妇人当即将这些资产卖掉,将全部的一千一百万美元交给了学校的董事会。斯坦福大学早期最艰难的六年终于熬过去了。乔丹校长赞扬道:这时期,整个学校的命运完全靠一个善良妇女的爱心来维系。今天,不仅是几十万斯坦福校友,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感谢斯坦福夫人。她用她的爱心,靠她坚韧不拔的毅力开创出一所改变世界的大学。   关于斯坦福大学的第二个讹传就是说斯坦福原来被称作西部的哈佛,后来办的超过了哈佛,结果现在哈佛被称为东部的斯坦福。且不说斯坦福有没有全面超过哈佛,作为全球第一知名大学的哈佛再不济也不会称自己为东部的斯坦福。同样,心比天高的斯坦福根本不以成为什么西部的哈佛而自豪。事实上,斯坦福公共关系的负责人在接待清华大学代表团时自豪地讲,斯坦福等于哈佛加麻省理工学院(MIT)。虽然斯坦福的这种说法让人觉得有些狂傲,但是确实有它的道理。   首先,斯坦福大学在专业设置上覆盖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合集。在美国大学里有个普遍的看法(也许是偏见),哈佛的人能写不能算,麻省的人能算不能写,反映出哈佛侧重文科而麻省侧重理工科。(实际上哈佛有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和物理学专业。)而斯坦福的人文理兼修。在美国一个大学的综合排名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关键看专业的好坏。美国最热门的专业首推医学,然后是法律、工程和商业。一个学校的历史专业或者政治学专业再好,在社会上也没有什么影响。斯坦福大学是美国唯一一个在这四大热门领域都名列前茅的学校。它的商学院和哈佛商学院长期以来并列美国第一,它的法学院仅次于耶鲁大学排在第二,它的工学院仅次于麻省理工也是第二名,斯坦福医学院也在美国前十名。和斯坦福相比,美国其它大学都显得有些缺胳膊少腿:哈佛和耶鲁的工科很弱,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没有医学院和法学院。   第二在办学理念上,斯坦福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之长于一身。斯坦福既强调素质教育,又强调专业教育。事实证明,全面发展有助于斯坦福大学培养出全才,而全才是作为业界领袖的必要条件。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还要详述这一点。   斯坦福的校园被认为是美国三个最美的校园之一,另外两个是康奈尔和普林斯顿。斯坦福人从不掩饰对自己学校的自豪感,甚至从教授到学生经常拿其它名校开玩笑。下面是斯坦福电机工程系教授出的真实的考试题。某个公司希望设计一种符合 A、B、C 和 D 等条件的数字滤波器,他们找到了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师不会,你能帮助他们设计这样的滤波器吗?我想麻省理工学院的人看了这个考题一定不会舒服。斯坦福人骄傲自有他们骄傲的本钱,除了出了这么多的实业家,孵化了很多跨国公司,斯坦福大学的学术水平更是闻名于世。它有十六位在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一半是经济学奖)和几十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毕业生。除此之外,它还有七位数学领域最高的终身成就奖沃尔夫奖得主(注:数学领域的最高奖当属菲尔兹奖,但是它只授予三十五岁以下的学者,而沃尔夫奖一般授予成就卓著的数学家泰斗们。),四位新闻最高奖普利策奖得主,有一百三十多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八十多名美国工程院院士。它的毕业生在全世界各行各业中执牛耳。   在美国众多大学中,有一百年历史的斯坦福大学历史谈不上悠久。且不说和有将近四百年历史的哈佛大学比,就是和它的邻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斯坦福大学起步也算很晚的。在斯坦福大学诞生后的头五十年里,它根本排不进美国一流大学的行列,更不要说和哈佛大学竞争了。到二战后,斯坦福大学已经入不敷出,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了。美国的私立大学完全靠自己筹款,政府并不提供一分钱,再好的私立大学如果经营不善,都可能面临办不下去的危险。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在历史上就出现过非常严重的财政危机,最后是靠它无数事业有成而又关心母校的校友捐助度过了难关。斯坦福大学当时还没有这么多富有的校友可以依靠,它最大的一笔财富就是斯坦福夫妇留下的八千英亩(三十二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澳门大小的土地,而大学的中心校园占地不到其十分之一。(斯坦福大学至今荒地多于使用的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电子工业发展很快,由于和亚洲的联系比二战前紧密了很多,加州新兴的电子工业和航空工业成为了加州的经济支柱。很多公司有意从斯坦福大学购买土地,但是斯坦福夫妇的遗嘱规定学校永远不许出售土地。这样,斯坦福大学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地荒着而无法发挥作用帮助学校渡过难关。   帮助斯坦福大学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它的一位教授弗里德里克?特尔曼,他后来被称为硅谷之父。他仔细研究了斯坦福夫妇的遗嘱,发现里面没有限制大学出租土地,于是他兴奋地声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秘密武器 建立斯坦福科技园,科技园向外面的公司出租土地 99 年。在这 99 年里租用土地的公司有彻底的使用权,按自己的意愿建筑自己的公司。消息一传出,马上有很多公司表示了兴趣,并很快和学校签属了租约。1953 年,第一批公司,包括大名鼎鼎的柯达公司、通用电气、夏克利晶体管公司(后来诞生出集成电路的先驱仙童公司)、洛克希德公司(美国最大的军火商)和惠普公司进驻了斯坦福科技园。 对斯坦福而言,这件事的影响非常深远,它不仅解决了斯坦福的财政问题,并且成为斯坦福跨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契机。对外界而言,它促成了硅谷的形成。   2. 硅谷的支柱   美国和世界先后出现过很多的技术公司聚集地。但是一旦某个或者某一批大的公司开始走下坡路,这里的科技发展就开始渐渐落伍。早期的科技公司,比如 ATT 和 IBM 集中在纽约附近,但是在这两个公司之后,不再有这个量级的公司出现。波士顿附近,尤其是 128 号公路两旁曾经有过一些向 DEC 那样的大公司和不少颇具发展潜力的公司,但是随着老的公司衰退,新的公司始终不能形成规模。这个地区很难对世界信息产业产生大的影响。硅谷能够半个世纪长盛不衰,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亚太经济的发展,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靠斯坦福大学不断向硅谷注入新的技术。   很多人奇怪拥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波士顿为什么只能诞生一些小公司而出不来大的跨国公司。一个重要原因是斯坦福大学的办学方法和美国东部的名校有很大的不同。斯坦福不是简单地把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专业叠加,从波士顿搬到了加州,而是根据加州的情况办了一所全新的学校。只要同时在斯坦福大学和美国东部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呆过一段时间就能强烈地体会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   在众多差异中,最重要的是开放性。我这里讲的开放性不是指校门二十四小时打开任人进出,这个要求太低了。所有美国的大学,包括西点陆军学院和安纳波利斯(Annapolis)海军学院都是没有围墙任所有的参观者开车自由进出。我这里讲的开放性是指一个大学在各方面,从教学到科研到生活融入了当地的社区。不论是生活在田园般的普林斯顿和康奈尔,还是大都市里的哈佛和哥伦比亚,你能明显感觉你置身于象牙塔中。一个学生不需要任何交通工具,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和中国大学围墙里的学生一样,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而教授,则是传道、授业、解惑加上做自己的研究。而生活在斯坦福,从教授到学生都很难有置身于象牙塔的感觉。   斯坦福大学的这种开放性首先是生存的需要。斯坦福大学在地域上远离美国的政治中心,导致了它从政府获得的研究经费占整个学校经费的比例远远落后于东部的著名大学。以工学院为例,斯坦福大学和它的老对头麻省理工学院规模相当,但是前者从政府获得的经费只有后者的一半左右。如果读者仔细研究一下美国顶尖大学的地理位置和政府经费的关系就会发现,大学来自联邦政府的研究经费与它到华盛顿特区的距离成反比。政府资助的研究经费对很多教授来讲并不是很容易申请。首先要写很长的申请报告,然后一轮一轮地通过评审。在评审过程中,要花很多精力去和经费的主管人员以及同行评审人做公关。在美国申请经费和在中国拿钱一样,人际关系很重要。一些教授经常请主管经费的自然科学基金会 NSF、DARPA 和国防部(DOD)的主管们参观实验室和参加自己的学术报告。而这些政府官员们要到斯坦福听一次报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样,这些离政府部门近的大学自然就近水楼台先得月。斯坦福远在加州,当然就很吃亏。因此,斯坦福一些已经提上终身教职并且不缺经费的教授到后来甚至懒得写申请了。   作为一个大学教授,能从政府拿到大笔研究经费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事。和从工业界拿经费相比,拿政府的经费有很多好处。首先,美国政府的资助一般来讲强度较高,在这一点上各国政府都一样,无需格外说明。从美国政府拿科研经费,除非像研制哈伯天文望远镜这类特殊的项目,很少需要做具体的系统,只需要进行方法研究,最后交一份研究报告就可以了。在这一点上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有很大的不同,拿美国政府的研究经费容易交帐得多。比如搞语音识别研究,在中国拿了八六三的大额经费要做识别系统,而在美国只需要用计算机实现自己的算法,证明其有效即可。很少有教授会像李开复博士那样真正开发一个语音识别系统。(美国从来没有中国的科研鉴定会。)NSF 和 DARPA 等政府的科研主管机构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它为教授们省去了很多做演示系统的时间和精力,让科学家们能够把精力完全集中于研究本身。这是美国能够在科技上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且几乎每年都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毫无疑问,很多大学教授,乐于接受这样的项目,他们既可以专注于做学问、多发表论文,又可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美国大学教授的暑假三个月的工资要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出。)一些成名已久影响力很大的教授,更是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到长期大额的政府合同,比如我已经多次提到的著名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专家贾里尼克教授便是如此,他的经费常常是系里其它教授经费的总和。久而久之,他们和政府互相产生了极大的依赖,自己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   但是,凡事有一利就可能有一弊。美国政府的 NSF 和 DARPA 等科研经费一般资助的都是工业界不愿意支持的基础研究项目,比如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许多项目。这些研究课题在短期内不可能产生任何商业价值,有些可能永远没有商业价值,由政府出钱来资助这些项目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一旦某个项目有了商业价值,并且可以由公司资助时,政府会渐渐减少并且最终停止对这些课题的资助,因为政府(纳税人的代表)认为没有必要和工业界做重复的事,更没有必要和工业界竞争。在这一点上,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美国政府几乎没有对搜索技术研究的资助,因为它是一个已经开始盈利的技术。几周前我接待了一个中国政府代表团参观 Google,在最后的提问时间,一位官员问美国是否对 Google 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扶植和照顾,在场的 Google 副总裁回答,她觉得 Google 作为一个非常盈利的公司,既不应该也没有必要从政府得到特殊的关照。需要政府帮助的是那些小而且不容易盈利的公司,比如太阳能公司。   即使是在工程领域,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常常是非常尖端而且可能的应用面非常窄,有时发表的论文都没有几个人真正愿意读,更不用说有商业意义了。贾里尼克教授讽刺这种现象是除了论文的评审者,没有人会去读这些论文。美国对政府研究经费管理很严,严格禁止拿一个项目的经费去资助自己其它研究项目,即使经费有结余,教授们也不可能用它来研究有实际应用意义的课题。于是,拿了足够多政府经费的教授通常也就不去研究应用课题了,更不要说自己去开办公司了。久而久之,在美国东部的著名大学里就营造了一种清高的风气,大家比谁获得的政府经费多,谁的研究论文出的多,谁的研究成果理论水平高。教授们的做事方式又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生。这些学校的博士生们在学校时做实验、写论文,毕业以后接着当教授或者去大公司的实验室做研究员。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有美国最好的电机工程系和计算机系,但是麻省当教授的博士毕业生比例比斯坦福高得多。从做学问的角度讲这完全是对的,但是这种研究对创业帮助不大。   斯坦福大学远离联邦政府,从政府得到的经费相对比东部的名校少,这也不足为奇。但是,斯坦福大学守着硅谷,从工业界拿的钱比任何一个同样规模的东部大学不知多多少倍。从公司拿钱一般来讲强度不会有政府那么大,而且还要做很多具体的事。有些公司支持的研究项目甚至无法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所以美国东部名校的很多资金充足的教授不屑于和工业界打交道。   但是,从工业界拿钱的好处也是很多的。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在于无论是教授还是他们的学生都可以通过接工业界的项目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凡是和导师接过公司项目的读者对这点都会有所体会。这样用工业界的钱,斯坦福就培养和锻炼了很多技术上的全才,他们从设计并实现一种产品到项目管理都得到了锻炼。但是如果仅仅是这一点好处,不过是把原来可能当教授的年轻人培养成了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主管,而不是工业界领袖和创业者。其实和工业界保持联系并且为工业界做研究对于创业来讲,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看清产业发展的方向并且找到新的机会。这个潜在的好处对于年轻的学生甚至比资深的教授们更明显,因为年轻人更愿意尝试。美国虽然在从科学技术向产品转化方面做得比其它国家好一点,但是仍然明显存在着工业界和学术界相脱节的现象,这不仅表现在大学研究的课题脱离实际,也表现在工业界在遇到问题时找不到答案,而能够紧密联系这两头的斯坦福大学的师生常常就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斯坦福这种例子很多,比如像思科早期路由器的开发,它本身是一个工程性强但学术性弱的题目,MIT 一般是不会碰这个题目的。但是,一般的网络设备制造公司因为局限于现有产品也不会动脑筋去发明一个通用的路由器,这样波萨克和勒纳的机会就来了,他们发明了一种通用的路由器,并且因此而创办了思科公司。再比如 DSL 的发明和应用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用于 DSL 的编码方法早被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大家不过是发表几篇论文制定一些标准而已。而同时工业界生产调制解调器的厂家还在为将传输率从 14.4K 提高到 28.8K 费脑筋,它们本身没有可能做到质的提高。在贝尔实验室工作过的约翰.查菲,当时还是斯坦福年轻的助理教授,他看到并抓住了这个机会。后来成为美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的查菲,当时已经是信道编码的世界级专家,他比工业界的任何研究员都有更高的理论水平,同时他一直接受工业界研究经费,比绝大多数教授更会做实际的东西。在理论上查菲完善了 DSL 的编码方法并且把它变成了一种国际标准,同时,查菲教授带着他的学生办起了 Avanta 公司,真正实现了 DSL 取代拨号上网这一跨时代的变革。   在斯坦福大学这类的例子非常多。大学对教授办公司非常理解和支持。只要一个教授能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发表足够多像样的论文,斯坦福并不限制它的教授到外面的公司兼职,甚至在一段时间里全时离开学校创办公司或者在公司里担任要职。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 轩尼诗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八十年代他在发明了精简指令集(RISC)的处理器 MIPS 后,便合伙创办了 MIPS 公司。在以后的多年里,他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办公司上,而不是在斯坦福的教课和搞研究。几年后,MIPS 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来又卖给了它最大的客户 SGI 公司。轩尼诗本人才从工业界抽身出来,回到斯坦福担任了工学院院长。经过在工业界的一番闯荡,轩尼诗成为了难得的管理人才。几年后,他开始担任斯坦福的校长直到今天。现在,轩尼诗仍然是 Google、思科和另一家上市公司 Atheros 的董事。   开放校园的真正含义在于像斯坦福那样,让大学融入社会。开放是斯坦福的本,而厂校结合是它的用。后者保证了大学开放校园的具体实施。   北美的很多工科好的大学,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都强调厂校结合。麻省理工学院为了让学生获得工业界的知识,和 ATT 等大公司建立了共同培养学生的计划(program),进入该计划的学生要在 ATT 工作一年(四个暑假),作为回报 ATT 公司支付该学生的学费,美国不少大学有这种类似于奖学金的计划。这对于进入这些培养计划的学生来讲当然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既解决了昂贵的学费问题(注释:美国私立大学学费是中等收入家庭无法承受的),又得到了很好的工业界工作经验,将来无论是去工业界还是继续读研究生都大有好处。但是,这种松耦合的结合对大学和公司的直接帮助都不是很大。对于学校来讲主要的好处不过是大公司替它资助了一些学生,同时替它承担了一部分职业教育的义务,但是学生们在公司做的题目和学校通常毫无关系,这种合作对于学校的科研帮助非常有限。对于公司来讲,虽然有了从名牌学校优先选择优秀学生的有利条件,并且这些学生工作后进入角色会比同龄人快一点。但是,这些学生,大部分是本科生,毕业以后并不一定要去赞助他们的公司工作。在实习期间,他们也根本不可能为公司带来什么新的思想和技术。   斯坦福和硅谷的厂校结合要超出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学许多。斯坦福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人才的培养上给予了硅谷公司直接的帮助。在技术上的帮助反映在大量优秀的教授直接到硅谷的公司任职和研究这些公司的科研项目,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在人才上的帮助首先反映在大学一直在为硅谷各个公司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进行继续教育。硅谷公司多数的工程师并没有硕士学位,不少人在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专业水平需要提升,斯坦福大学为这些人提供了非常方便的进修计划,他们可以每学期在大学修一两门研究生的课程,这样三到五年就能拿到一个硕士学位,有的人甚至一边在公司全职上班,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在斯坦福读博士。虽然有时候一个博士学位要读十年八年,但毕竟是能在全职工作条件下获得博士学位的好办法。当然,如果有人不想拿学位只想听一两门课也是可以的。硅谷的公司深知职业培训的重要,一般都会在时间上和经济上鼓励员工追求更高的学位。为了方便硅谷员工修课,斯坦福大学有很好的远程教育网络。学生不必到课堂上听课,可以在家里电视机前上课。斯坦福几乎所有的课程都通过有线电视向校园和硅谷实时转播,它自己的学生也没有必要到教室去。很多人一学期没有踏进教室照样学得很好。万一上课的时间和上班的事情有冲突,在职的学生可以在课后到图书馆借出课程的录像补习。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有其它大学为周围的公司的员工提供了如此方便的职业教育机会。   在斯坦福读在职博士的硅谷员工通常比刚刚本科毕业的学生更容易找到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因为一方面他们有工业界的经历,知道哪些课题今后对自己帮助大,另一方面,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需要靠教授的助学金生活,他们更看重教授的研究方向和水平而不是他们手上的钱。(对于没钱的刚毕业的学生,常常要为了争取奖学金而牺牲自己的兴趣。)世界各国的博士生都面临同样一个问题,花了四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研究的课题毕业以后可能没有用途,因为博士生不完全有选择课题的自由,有时也太不了解学校以外的社会。这个问题对于那些在硅谷工作过的博士学生一般不存在。这使得斯坦福高级人才培养的效果非常好。   斯坦福大学也为硅谷和工业界培养了很多管理人才。有八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斯坦福商学院在美国和哈佛商学院齐名。硅谷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在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到那里去充电。为了方便日理万机的公司负责人也能到商学院进修 MBA 的学位,斯坦福除了有一般的 MBA 课程外还提供了专门给公司执行官们开设的 EMBA 课程。   当然,从斯坦福拿任何一个学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国有句话,哈佛难进,麻省难出。而斯坦福大学实际上是既难进又难出,它对学生一贯采用严进严出的做法。有人认为只要给斯坦福捐一大笔钱就能混进学校,这个想法完全错误。因为斯坦福并不缺钱,而且不会为了钱去砸自己的牌子。(哈佛等大学同样杜绝这种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入学)根据斯坦福大学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它本科生的四年毕业率只有 75% 左右,即使到第六年,毕业率也只有 95%。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四年内完成不了本科学位,有百分之五的斯坦福本科生最后拿不到学位。这个淘汰率比中国最好的大学不知道要高多少。斯坦福的博士生淘汰率就更高了,很多人读了几年因为无法通过博士资格考试(Qualification Exam)不得不拿个硕士学位走人。以它的电机工程系为例,每年大约有一半的学生要被资格考试刷掉,当然每个人有两次机会。   除了为硅谷提供技术支持和培养人才外,斯坦福在帮助硅谷转型方面贡献很大。八十年代以前,硅谷的支柱产业是半导体。八十年代以来,从斯坦福孕育出的思科公司、太阳公司和 SGI 公司(太阳公司在九十年代的主要竞争者),推动了整个硅谷从半导体到硬件系统的转型。九十年代末,诞生于斯坦福的雅虎和 Google 以及无数小的互联网公司掀起了互联网的热潮,实现了硅谷的又一次转型。今天,斯坦福在能源、材料等方面的一些新技术正在帮助建立太阳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的产业,这个产业可能比互联网更大。   一方面斯坦福大学带动了地区性经济,另一方面它又是硅谷崛起最大的受益者。硅谷的公司为斯坦福提供了巨额的研究经费和捐赠。在历史上,惠普公司、思科公司、太阳公司和 Google 公司都是斯坦福的赞助者。仅惠普的创始人休伊特 2001 年就向斯坦福捐赠了四亿美元的巨资,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给予教育机构最大的一笔捐赠。2005 年,斯坦福收到的捐赠首次超过了它的老对头哈佛大学,完全是托 Google 创始人和员工的福。斯坦福收益于硅谷的地方远不止在财政方面。由于硅谷的发展,斯坦福大学学生的就业率成为美国最高的,很多优秀学生正是冲着找工作方便这一条原因才选择斯坦福大学的。守着硅谷自然有得天独厚的创业和与工业界合作的机会,这又成为一些优秀教授选择斯坦福的原因。正是靠着硅谷的兴起,斯坦福大学才从二战后一个地区性大学一跃成为美国一流大学,继而又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   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不仅偏向于理论研究,而且研究方向也未必有很大的前景。大学教授看上去自由自在,可以研究自己有兴趣的课题,不像公司里的人被绑在上司交给的任务上。但是因为没有经费是万万不能的,因此大学教授天天围着经费转,政府有什么经费他们不得不申请什么课题。几年前在欧洲举行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各国专家就这个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畅所欲言,贾里尼克教授听得不耐烦了,讲道你们在这里吵来吵去白浪费时间,还不是各国政府给你什么钱你就干什么课题。这是一个大家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但它确实是实际情况。在 2000 年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个计算机科学在美国进入低潮,很多计算机科学家都转行去搞生物统计和生物信息处理了。而现在,大量学习生物统计的博士生毕业了,而学术和工业界对生物统计根本没有增加多少需求,很多博士生将很长时间找不到工作。这是政府计划性很难避免的问题。
个人分类: 教育|128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基因在眼前晃
chaliez 2010-3-15 15:15
最近这些日子转基因食品 / 作物的问题突然多了起来 . 一切好像来的很突然,这个问题出来之后,我们平民百姓好像才发现转基因的食物多了起来。其实不少的转基因食品老百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用了好多年! 经历一: 家里没有油了,我便到超市买些油,以前我都吃得是豆油,自己也从来不看这个原料到底是什么,自从转基因之战火起来之后,我也有意的看了看各种油的原料,一看不要紧,整个超市里,我就发现所有的豆油用的豆子都写着转基因大豆,还有菜籽油也是,这一发现还真把我吓了一跳,自己已经吃了这么多年的转基因食物了,而我却一点都没有察觉到,先不管转基因油是否对我们的身体有影响,更为严重的问题是, 我们在吃什么油的问题上已经没有了选择权,就这一种油,要么吃,要么没得吃。 经历二: 有一段时间,移动搞活动,预交话费给奖品 --- 食用油,交一百赠两桶食用油。那场面真是火热,大清早的大家就在移动营业厅等着了,我也在其中,我拿到了两桶,是谷物油,心里还想谷物油估计不是转基因的吧,结果又令我失望了,果真是转基因食用油!看着高兴的人们,我说了句:怎么又是转基因的!!还是不说它的安全性,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不选择它,但是他们捆绑式忽悠我们选择它,不应该这么说,其实它从来没有 忽悠我们,它们自诩它们有多好吗?它们为自己作宣传说自己是转基因的了吗? 都没有。 可是它们现在已经无孔不入了! 为什么做活动非得用转基因的? 经历三: 我钟爱鲁花花生油,但是他的价格较高,他的原料上没有说是转基因的。到超市的某一次,我赫然发现有一个牌子的油上,大大地写着:非转基因油!我突然很感动,其一是同类产品中,我终于有了选择的权利。其二是,虽然人们转来转去,大多数人还是看价格,它并没有因为表明自己是非转基因的而受到格外的重视。 但至少它还存在! 经历四: 朋友聚会,好几个是刚生了小孩的,大多才几个月,席间大家就谈起了小孩奶粉的问题,其中有个在大学教数学的朋友说它女儿现在喝得是某某牌子的奶粉,我以前就看到网络上说过某某牌子的各种产品多是转基因的,并且在欧洲是用的非转基因的原料,而在我国用的却是转基因的原料,他们还恬不知耻地说:中国人对转基因是比较宽容的!!我很痛恨这句话!!! 我从来就没买过某某牌子的产品! 我告诉他这个有可能用的是转基因的原料,我的朋友好像没什么反应,过了一回他说:转基因不是高科技吗?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他们说中国人对转基因比较宽容这个结论了!这里又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 没人告诉老百姓到底什么是转基因!人们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被告知转基因是高科技! 经历五: 那天看 CCTV 的新闻,有一条新闻是说欧洲批准了什么转基因作物商业化 ------------ 经历六: 睡觉前我问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老婆,转基因和杂交是一样的吗? 老婆说两个是不同的。我问转基因的东西到底对人体是否有害?老婆说要看转的是什么基因,很多基因并不是单独发生作用的,对其他基因的表达可能会产生影响,这里面很复杂。还有是否有害,不是靠小白鼠几个月的试验就能得出准确结果的。 现在的对转基因食品 / 作物的争论方都拿不出令人可信的证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30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文化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高科技的发展
xupeiyang 2010-3-11 20:23
你如今的所做所想,有多少是来自你已经默然接受的中华文化?我们说具体一点,想想你心目中的诸葛亮,你只需要回答我一个问题:你是不是觉得诸葛亮足智多谋呢?或者我换个问法:你是不是也觉得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文化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高科技的发展。以联想为例,联想在2004年之前浮躁地想要进入世界500强,而其手法就是投机取巧地搞IT服务、手机、互联网;到了2004年,这些战略几乎全都一败涂地,于是联想又开始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而到了2009年1月6日再次陷入困境。我觉得最有趣的就是,联想在这种困境之下又在押宝!2008年柳传志说要搞服务器,到现在也没有见到什么真正的起色,2009年又押宝中小企业市场、押宝超级计算机、押宝服务器、押宝1 500家体验店、押宝时尚电脑、押宝上网本。任谁都会发现,这家企业的战略怎么这么混乱啊! 第一,在西方理念中,所谓科研就是积累和传递。中国科研的特性正好相反,我们基本上都在低水平上浪费时间了,而且缺乏积累和传递。例如我们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就可怜巴巴地背九九乘法表,这就是低水平的浪费。这种低水平的浪费还包括我们消耗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数学和物理等学科的解题技巧,还有特别重视以解题为主的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等竞赛。此外,还有一句各位学生和家长最熟悉的低水平浪费的话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绝对的胡说八道,而且绝对是低水平的浪费时间。 第二,在西方理念中,所谓科研就要遵守规律。我们不同,我们不尊重规律,而希望破坏规律,我们甚至以破坏规则、规律为荣。举例而言,我和很多国人一样,都以破坏规则为荣。我在2008年10月初应邀到广西梧州演讲,由于没有飞机到达那里,而开车过去需要5个小时,为了赶时间,演讲主办方派了一部警车来接我。我坐上警车后,警笛一路鸣响,又闯红灯,又不缴过路费,我心里觉得很畅快。我在破坏交通规则之余,不但不以为耻,反而得意洋洋。 第三,在西方理念中,所谓科研就是加强对错误的测试和验证。在我们中国人的潜意识里,什么叫水平呢?就是做出来的事没有错误,对工作的要求也是这样的。我们为什么有这种追求完美的思维呢?我想可能与我们从小到大每次考试都追求100分的心态有直接关系。甚至孩子考了98分,爸妈还不一定满意,因为没拿到100分,因为只有100分才完美。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加强对错误的测试与验证过程就被视为一种资源浪费,因为既然没错误,就不要测试与验证了吧。而在西方理念中,完成的工作必定有错误,而且,高科技含量越大,错误也就越多,这不是有没有水平的问题。所以他们认为,加强错误的测试与验证是成功的必要保证。他们为什么有这种接受错误的思维呢?我想很可能与西方的考试制度不同有关,基本上西方是以曲线打分,只要你在全班位于前30%,你就是A,虽然你考试犯了很多错误,但你相对来说仍然是最好的。因此西方人勇于接受错误的思维远远高于我们,这种思维表现在科研上就形成了西方重视测试改正错误,而中国人不重视测试。 第四,在西方理念中,失败就是控制和管理的失误。这种心态在我们的企业里是不可想象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由于我们有这种思维,因此失败可以不被追究责任;而在西方理念中,就不这么看,失败必然是控制或管理失误,是要负责任的。 中国企业在科技研发上的错误思维,本质上就是中华文化劣根性的一种放大。 《谁在谋杀中国经济》郎咸平
个人分类: 经济问题|123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转载[热讯快报]华为上市被拒:中国有没有高科技公司
chowsiutung 2010-3-10 22:26
首先,这篇文章让我很感触,这或许也是目前我所在企业面临的尴尬和困境,如何走出来,我们有很长的路要走,走不走得通还是另一个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 经过了将近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国的创业板终于开盘了,上市的第一天由于没有涨跌停板,很多创业公司的股价都暴涨了100%以上,最少的也涨了70%以上,不禁真让人感慨中国的投资者人多力量大。随后几天,有的股票跌跌不止,有的还保持坚挺,算是有所分化了。      2000年的时候俺所在的公司也在紧锣密鼓地弄创业板来着,当时负责上市的投行也曾经给了我们一个准备上创业板的企业名单。9年以后,对照着真正第一批上市的幸运儿,不禁感慨万分,因为当年奔着创业板去的大部分企业都已经不知去向。就是现在上市的这些企业中,到底能有多少真正具备高科技或者高成长性呢,俺也表示怀疑,不是已经有公司刚刚上市业绩就大幅度下滑了吗?      不谈这些,上周的《对话》节目中透露,当年华为也曾经申请上创业板,结果因为没有科技含量而被拒,呵呵,确实是天大的讽刺。不过在当年的专家眼里,刚刚搞出万门程控交换机和GSM基站的我华为确实也没有太多的科技含量。可是,真正有科技含量的又如何呢?十年前《中国计算机报》曾经报道过中软总公司推出了自主产权的操作系统,现在我们还能看到这个操作系统吗?      上个月在无锡与美新半导体CEO赵阳交流的时候,赵总提出一个观点,中国并不适合太先进技术的创业公司。他认为,如果创业公司做得是比较高科技的技术,就必须在海外有一个研发团队。美新做的是传感器技术(iphone的指南针也是用的这种技术),也是第一家以传感器作为主业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在这个领域的技术算是全球TOP的公司,可是他们在国内从来没有拿到过任何一家政府机构的扶持资金,估计是政府部门认为他们做的东西太不高科技了吧。      美新一直把一支顶尖的研发团队放在美国,新产品的定义和架构设计也都在美国,然后把产品的实现、制造、测试等后端流程放在中国。为什么不是都放在中国呢?赵阳认为在中国根本就找不到技术带头人,十年前作为北京人的他回国创业之所以选择无锡,也是因为当时无锡的芯片产业已经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人才可能相对好找一些。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仍然找不到高端的研发人才,国内研发团队需要你带着走,即使是这样,他们遇到困难就会停下来。这也使得他搁置了在国内培养技术带头人的想法,转而高薪聘请了几位美国人到中国来。其实如果仔细计算,在中国做高科技的成本一点都不便宜。      前面絮絮叨叨地说了这么多,我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一个就是中国企业在顶级技术上的薄弱是由于我们的基础研发薄弱造成的,这个就不需我再多说,看看顶级的诺贝尔物理、化学还是顶级的图灵奖,哪里有中国内地科学家的份?当然也不能全部怪科学家们不努力,看看中国教育的现状大家也就明白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了,当博导一年都见不到自己带的博士,还被学生们称为老板的时候,他每年还有多少时间能够放在科研上面。从这点上来看,教育部长周济的下课也算是大家对中国基础教育不满的一种表现吧?      第二点就是在中国创业确实不要选高科技,因为我们也做不了多么高科技的东西,你要选择高科技,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就会拖死你。想找政府借钱吧,政府说专家认为你这个不是高科技;找银行借钱吧,银行说你没有固定资产没法抵押也就没法贷款,想股权融资上市吧,国内的股市审批一等就是三年五载。结果,稍微有点高科技的公司都去美国或者香港了,剩下的也只能坐吃等死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已经拉开的创业板不管有多少缺点,也不管上去的有多少都是伪高科技,至少还是值得鼓励的。      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们看到了很多依靠市场营销、依靠渠道成功的中国企业;未来十年,我们能够看到更多依靠技术成功的中国企业吗?      转载自华为世界的博客
个人分类: 未分类|13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上海张江高新园定位之惑:高科技还是房地产
pikeliu 2010-1-25 08:22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116/02307255148.shtml 上海张江高新园定位之惑:高科技还是房地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6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曾航   我放这些PPT的时候,脊背都在发凉。上海张江高科(13.09,0.16,1.24%)一名高层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道,每年都有几十拨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园区的参观考察团,到张江高科来学习考察,但当他用PPT向这些参观者介绍张江经验时,心里老是感到一丝不安。   来自于周边二线城市的激烈竞争,已经让曾以老大哥自居的张江高科,感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平心而论,这几年苏南和浙北在高科技园区上做的其实比张江更好。上述高层坦白地说道。   近日,张江高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二次创业热潮,希望一改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营造更好的科技创业氛围。   这座被称作中国第一高新园区的地方,在过去10余年的发展当中,到底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张江是做高科技,   还是做房地产?   打开张江高科网站,一串壮观的数字迅速映入眼帘:   截止2008年底,园区进驻企业达1540家。2008年,园区工业总产值421.4亿元;经营总收入839.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98.3亿元。吸引投资总额13.25亿美元;合同外资金额11.52亿美元。从业人员为12.56万。园区累计申请专利14233件(2008年为5091件),授权专利3218件(2008年为1013件)   即使在金融危机当中,落户注册张江的高科技公司的数量,也出现了大幅增长。这说明凭借优良的区位优势,张江并不缺好项目前来落地。上述张江人士说。   但正是如此,导致张江高科在前些年一度对一些中小科技创业企业,显得不够重视。   一个在业内流传颇广的故事是,当朱敏以32亿将他在美国创办的网讯科技卖给思科之前,他回国创业的第一站不是去的杭州,而是上海张江。   你的公司是世界500强吗?明年预计做多少收益?你打算投资多少钱?这是张江抛给朱敏的前三个问题。   他们不信我一年能做出400万-500万美金,同时认为初期投资500万美金太少。朱敏在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回忆道。这种只喜欢大项目、大企业的思维,让一些从美国回来的创业者很难适应。   和朱敏有同样遭遇的还有施正荣、马云等一大批曾经穷困潦倒的创业者,他们都曾有过因未受重视而与上海擦肩而过的经历。由于周边城市给出了更加优惠的创业条件,这些创业者纷纷远走江浙。   2008年的上海政协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就曾痛心的询问道,为什么上海留不住马云这样的优秀创业人才。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则可以归结于张江高科较为粗放的园区经营体制。   张江高科在过去,更像是一家房地产公司,这不是一个褒义词。张江高科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人士直白地告诉记者。   2009年张江高科半年报显示,2009年上半年园区房地产销售收入6.86亿元,租赁收入1.95亿元,分别占据营业总收入的72%和21%。   也就是说,张江高科的收入中有93%来自于房地产业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园区对地产业务的高度依赖,并有意愿推动园区租金的上涨。   目前,张江高科部分写字楼的租金高达4元/平米/天,这一价格已经直逼陆家嘴(25.26,0.36,1.45%)的一些5A级写字楼,这让许多创业型科技企业无法承受。而在无锡等地,一些高科技园区常常推出写字楼免租金,甚至倒贴补贴的方式来吸引创业企业落户。   租金上涨的直接后果是,张江的中小企业外迁潮,在近几年愈演愈烈。以至于张江的官员到苏南等地去考察,到处可以见到熟悉的面孔许多企业都是由张江搬迁而去,这样的状况曾让张江无比痛心。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张江高科创业氛围的缺失。一个诘问就是,北京中关村(6.25,-0.18,-2.80%)产生了联想、百度、新浪、搜狐,深圳有华为、中兴等一大批由创业变大的科技企业,但张江高科成立10余年来培育出来的知名科技企业,仍然屈指可数。   张江再出发   2005年底,新上任的张江高科董事长刘小龙看到了张江发展的瓶颈,为寻求园区经营的突破,提出了向开发运营商,创新服务提供商,高科技产业投资者的战略转型,即要从房产开发和出租为主要经营模式,转向以园区专业化服务和高科技企业投资为主的经营和盈利模式。   这种模式被概括为一体两翼产业互动战略。   在此之后,张江先后投资成立了浩成创投、张江汉世纪创投,并通过这些创投机构投资了微创医疗、万德信息、微创太阳能等一批优质的科技企业。一旦这批企业成功上市,将给张江园区带来一笔不小的投资回报这块业务已经日益成为张江高科即房地产之后的重要增长点。   根据园区的统计,张江共有将近300家企业有条件在未来两三年内上市。这样充足的投资目标群体也给张江园区的参股投资业务提供了有效的资源保障。   根据已披露的信息,张江集团正计划将按照产业方向和企业成长阶段设立总额50亿元的母基金,通过合伙企业等方式组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等若干个产业基金,争取3年内形成不低于250亿元的总投资规模。   背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正迎头赶上的张江高科,依然是一个让其它园区敬畏的竞争对手。
个人分类: shanghai|19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朝华午拾:创业之路》
热度 1 liwei999 2009-12-11 04:23
1996年11月来到B城,发现自己是公司的第二号员工。第一号是一位富有经验的瑞典籍的软件工程师,为人朴实,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印度女老板是大学教授,很有修养和风度,待人热情和气。当时正赶上美国网络热潮,股市狂涨,高科技项目成为宠儿。网络泡沫最盛的时候,总使我想起国内的大跃进。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各种概念型公司如雨后春笋,只要有个主意,加上三寸不烂之舌,就有可能弄到钱。然后就是大把地烧钱,不需要有真正意义上的产品,不需要顾客,也不需要盈利,只要你能吸引眼球,在这个所谓注意力经济的年代,你就被认为有了潜力,在风险投资家精心策划的媒体抄作后,股票上市就会身价百倍。在这样的美国式大跃进的环境下,一个项目如果确实有点技术含量和后劲,就更加被追捧,跟我们自然语言技术有关联的askjeeves.com 的迅速窜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AskJeeves声称可以回答用户用英语提问的各种问题,IPO后股票一路上扬,成为大红大紫的华尔街宠儿。我认真研究了他们的做法,发现他们技术含量并不高,只用了一点粗浅的自然语言技术,对英语问句做自动分析,而网络文本是大头,那方面基本没有自然语言的应用。他们的聪明之处是以不变应万变,把千变万化的用户问句归类到相关的预先设置好的问题模板,再由用户点击选择,这样就保证了对用户问题的确认。至于答案,他们采用人海战术,雇佣了几百个分析员,收集常见问题和热点,更新问题模板,手工录入存在答案的链接。AskJeeves的成功为自然语言技术扬了名,为我们后来者开辟了道路。 当年我们运用自然语言和信息提取技术,研制了一个自然语言问答系统的雏形(prototype),在美国国家标准局比赛中获奖。该系统可以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诸如:“谁是1995年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哪一年加入联合国”,等等。这一新的研究开发方向,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智能搜索引擎的希望所在,在工业界和投资界引起狂热。当时我们想注册一个跟ask/question有关的域名,凡是我们能想到的,比如 answer.com, exact-answer.com, this-is-answer.com, 1-800-question.com, etc. 几乎全部被人抢先注册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寻找风险投资不仅是诱惑,而是势在必行。 老板联系上一位华尔街投资家。这层关系刚接通,老板就让我尽快给这位投资家提供我们系统的架构图和系统简介。我手头有一张为了写政府项目最后报告而准备的架构图,前后修改了不下十遍了。可是,投资人不是技术人员,所以我必须做进一步修饰,深入浅出,力图给人一种技术艰深,而用途广泛的印象。我的苦心没有白费,我早上送出材料,中午就收到回音,请我们尽速去纽约面谈投资合作事宜。后来,投资人告诉我们,这是他见到的最激动人心的项目之一,我画的那张架构图,经过他们进一步润饰,后来在华尔街投资人中间反响很大,被誉为 million-dollar slide,我们后来的主要投资人跟我说:“I love it, I just love it”。一幅好的图画胜过文字千行,我是亲身经历了这种威力。( 前知识图谱钩沉: 信息抽取引擎的架构 ) 于是,老板跟我动身去华尔街,拜访Park Ave豪华公寓的主人,我们的投资联络人。这位投资人早年是物理博士出身,自称其师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现在是华尔街的亿万富翁,已经成功地把30家左右的创业公司推向IPO,早已赚得钵满盆盈。Park Ave. 是纽约华尔街不远处的著名高档住宅区,濒临中央公园,这条街上住满了银行家和金融大亨,也有一些影视娱乐出版界的名人。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亿万富翁的家,这个家占据了一层楼,从外面看并不很起眼。内部却极尽奢华,到处点缀着艺术收藏品。有两个佣人在默默收拾和擦洗。女主人很热情,招呼我们坐下,让佣人给我们预备早餐,她告诉我们她丈夫每天看材料,谈项目,总是工作到后半夜,现在尚未起床。餐后,投资家已经起来了,出来跟我们握手寒暄,留下一些需要我们填写背景资料的表格。他自己却走进房间,去做他每日必做的半小时晨功,念经似的朗朗有声。我不懂这是什么功,还是什么宗教仪式,只是觉得有点滑稽,不过在他这样紧张惊险的生涯里,这样的晨功应该是有益的精神调剂。 他后来跟我们谈了两个小时,可以看出在见我们前,他已经做了一些专业背景调研,问了一些技术问题,特别要求我们详述我们的技术和AskJeeves技术的异同。当他确认了他原先的猜想,AskJeeves 的技术含量只相当于我们所做的一个部分以后,当即拍板,由他个人先给天使基金100万(所谓天使投资是风险投资的最早期,天使投资家冒险最大,但投资得当,回报也最高),三个月后帮助我们寻找第一期投资。他对我们信心十足,说是他经手的公司之中第二个最有希望的(此前他还有一家特别中意的公司,跟AskJeeves类似,早已红透半边天)。 拿到天使基金的这三个月,我们做了两件大事,首先是把我们的系统和PDA无线连接上,这样就可以现场展示通过象手机一样的PDA向系统用英语提问,并立即得到系统的答复,这在当时对于投资人有震撼性的效果。另一项工作,是跟天使投资人紧密合作,数月磨一剑,精益求精,撰写设想如何赚钱的生意计划书(business plan),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寻找投资的幻灯片。要想给投资人好印象,开始阶段用文字是没有用的,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和兴致研究什么深奥的技术。所以,幻灯片要做得明白易懂,图示要简洁有力,需要有广告式的夸张,要的就是wow的效果。其实,在这个圈子里,大家都在夸张,推销自己,所以,投资人已经习惯对听到的夸张之词本能地打个折扣。对于不熟此道的技术人员,即便手头有很好的项目,不能有效地推销自己,也很难引起注意。我们很幸运,一开始就找到了独具慧眼,又谙熟华尔街之道的天使投资人。 三个月后,二闯华尔街。我身背一个死沉的膝式电脑,随时准备现场展示我们的问答系统,老板口才很好,负责向投资家利用幻灯片介绍我们的技术和商业前景。天使投资人不放心,要求老板事先多次演练,确保最佳效果。我也几乎一夜没睡,测试系统。说句老实话,我对现场演示很担心,因为当时的系统对于任意的一个问题,即便档案里面有答案,也只有70%左右的机会可以找出来。这个压力很大,因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投资人相信的是直觉,一旦测试失败,再怎么解释也很难挽回印象。何况他们也少有耐心,一般也就测试两三个问题,基本上是一锤子买卖。因为无法预料他们会测试什么问题,所以实际上只能听天由命。我就是这样胆战心惊地走进华尔街投资公司的大门。到系统演示时,我先介绍我们的资料库存的是以前的新闻存档,并演示了一个预先测试过的问题和系统答案。投资商中有一个看到我们的新闻存档包含有尼克松访华事件,于是提问道:“When did Mao meet Nixon?”,我录入问题后,系统立即显示如下答案和文句: Answer: February 21, 1972 On February 21, 1972, President Nixon went to China to meet with Communist Party Chairman Mao Zedong and hold discussions with PRC Premier Zhou Enlai. 投资人的震惊可想而知,他们知道 Yahoo 和 Google 是无能为力的,就是AskJeeves也只能显示比较准确的链接,难以给出精确答案。我们趁热打铁,把 PDA 拿出来,请他们自己现场输入问题,通过无线连接我们在水牛城的服务器,其中一个问题是 “how to make chocolate chip cookie?” 这个问题其实超出了系统设计的范围,因为所问不是时间、地点、人名和机构名之类的实体,而是一种方法和配方,在自然语言中的表述形式往往很长,难以把握。幸运的是,存档里面刚好有一段提到制造巧克力cookie的技巧,系统因为无法断定什么是答案,就干脆把最相关的那个段落给提取出来,居然获得喝彩。 过了这一关,投资人的胃口已经给吊起来了,我们掌握了讨价还价的主动权。当然还要经过一系列手续,包括所谓 due diligence, 由投资人聘请资深专业人士对我们的技术做出鉴定,以减少投资失误。然后是双方律师的很烦琐的 paper work,最后终于达成协议,成功引进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鉴于我对公司技术发展和资金引进的贡献,老板在引入风险投资前夕任命我为研究开发副总裁,就这样我阴错阳差成为公司第一位,也是在位最久的高级主管。这是我三年前来美创业时从来没有想到过的。 记于2006年六月二十四日 【相关】 《朝华午拾:用人之道》 《朝华午拾 - 水牛风云》 《朝华午拾:知识图谱的先行》 前知识图谱钩沉: 信息抽取引擎的架构 ~~~~~~~~ 创业九年祭 (60160) Posted by: liwei999 Date: February 24, 2007 01:43AM 今天收到消息,说Cymfony明天正式出售给英国一家大公司,售价不足以收回投资(不包括政府的近千万投资)。终于运行近10年的公司有个不算最糟的了断。我的股权比水漂还不如。 想想高科技公司也不容易。现在经济形势比较好,尚可以卖个价钱,不至于血本无归,形势不好的话,连买家也找不到。 Cymfony 将成为历史名词。 此祭。 【置顶:立委科学网博客NLP博文一览(定期更新版)】
个人分类: 立委科普|10314 次阅读|3 个评论
郎咸平系列-中国有没有高科技无关国企体制?-(转)
sunapple 2009-11-14 17:31
【来源:南方日报报业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丘慧慧】   2月8日下午,原本打算马上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的郎咸平临时改变了主意,决定书面回复本报。傍晚时分,郎打来电话说,回复本来已经写好了,但是有些问题我要再仔细考虑一下,明天回复你。   显然,从回复来看,比起《科幻》一书中体现出的郎咸平本人一贯的尖利、不留情面,郎在采访回复中的措辞要婉转、温和许多。 郎对自己在书中刻薄一面给出的注解是:你不要把批评当成悲观,应该把批评当成严厉的期许。   要自主创新就必须思考现状   《21世纪》:郎教授一向言辞大胆,正逢中国开始推行自主创新战略之际,你对中国的高科技幻象发出如此严厉的批判,触动你写《科幻》的原动力和初始想法是什么?   郎咸平:自主创新这个概念本身对于中国而言是极其重要的,这也是政府提出自主创新的真正意义所在。可是要达到这个国家级的目标,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我的科幻的目的,而解决问题是另外一本书思维的目的。   举例而言,思维一书中就提出了韩国企业成功的原因在于,以后期创新为主而不是前期创新,这个思维是不是也是一种新型的自主创新思维呢?另外,真正注重前期创新的日本企业如索尼、三菱和日产反而碰到了经营问题,这是否值得我们反思自主创新的真正意义呢?所以如何正确的理解与发展科技创新是我写书的目的。   而政府提出自主创新只是一个政策,至于企业应该如何具体的执行,也是我写书的目的。只有企业理解了本质问题,国家自主创新的政策才有可能落实,因为企业才是自主创新的推行主体。   《21世纪》:类似于中国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这样的断言,相信很多人心中能产生共鸣,但中国科技竞争力疲弱的事实却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你认为《科幻》一书意义何在呢?   郎咸平:中国高科技竞争力疲弱是个事实,我们必须深刻的反思我国高科技的现况,才能使得我国未来的高科技发展更上一层楼。至于中国高科技竞争力薄弱的本质能否发生改变,那就需要整个社会群策群力才有可能改变。   我从来不认为国企是个问题   《21世纪》:在写作此书前,你针对不少高科技企业做了相当的调查问卷,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也与中国科技主管部门、决策者们做过沟通和交流?   郎咸平:我这本书主要是针对企业,因此我们对企业作了相当多的调研。但我没有和主管部门、决策者们沟通过,因为我只想谈企业问题。   《21世纪》:但是也会有人认为,你选取的企业个案是片面的:首先您选取的是上市公司,而中国还有一些做得非常不错的非上市公司,比如华为;另外,在上市公司中还有比亚迪等民营体制下不少高科技企业做得不错。或者你认为他们只是特例,成就不了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大局?   郎咸平:我的案例研究都是透过公开数据,因此无法分析华为。以中兴的例子来看,华为也应该是好的,但是以中国如此之大,而今仅有少数几家高科技公司是绝对不够的。我希望透过科幻和思维彻底改变企业家的思维,以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高科技思维发展我国的高科技行业。   我认为我们的高科技和传统行业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思维的落后。只有整个企业家团队的思维提升了,我们中国才有可能创造出一代成功的企业。如果思维没有正确的提升,那么我们企业的成功就是比较随机性,这才是危机之所在。   《21世纪》:你在书中导言里探讨了中华文化到底养不养高科技的问题,并且似乎中国文化当中的不少传统观念的劣根性成为支撑你此书观点的重要论据?在你看来,这是中国高科技疲弱的根本原因吗?   郎咸平:我只是认为文化问题是我们忽略的一个阻碍,只有真正理解了文化的问题才能有效的去除阻力。我在思维一书中也指出,日本企业的衰退和日本的文化也是有关的,因此有效发展高科技必须先认清文化所起的作用。我认为我们企业家在这个问题上的警惕不足,而且也是我们以前所忽略的。我只能说文化问题是个大问题,但不能说是唯一的问题。   《21世纪》:你认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研发战略与研发组织结构是错误的,你是否有考虑过,在你选取的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案例,导致其研发战略失败的背后,都有相当重的国企背景?   郎咸平:我写书想达到的目标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谈问题,我所以没有特别的谈论国企问题,因为我从来就不认为国企是个问题,像中兴通信就有国企的成分。   另外,日本和韩国的大型商社是真正的民企吗?他们难道没有相当成分的政府参与吗?亚洲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政府所占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例如韩国、日本的商社,新加坡和台湾前期IT的发展。当然,并不是说政府参与程度大就一定成功,日本商社的衰退不就说明这个问题吗?   我认为更应该将注意力放在企业战略思维本身才是正途,只有与国际接轨的思维才有可能创造出与国际接轨的高科技群体。   向鸿海、长江生命学什么?   《21世纪》:你选取了台湾鸿海、香港长江生命科技作为正面的案例来试图说明一个真正的高科技公司应该是怎么样的,你觉得这样的案例对大陆企业有现实借鉴意义吗?   郎咸平:台湾鸿海、长江生命科技也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公司,但是他们的某些做法值得我们关注。台湾鸿海的成本控制和后期产业整合式的扩张值得我们关注,长江生命科技在研发高风险的癌症和艾滋病时的策略是先发展有机肥料来降低风险,这种思维也值得我们关切,这才对我们企业发展具有借镜意义。   《21世纪》:你在书中举了中兴通讯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大陆同样是可以出现高科技企业的,但是为什么会与北大方正、清华紫光这些同样的大陆高科技企业命运如此不同?这中间说明什么问题?   郎咸平:我正想透过这些案例的对比说明我们还是可以发展高科技的。但是如何发展高科技呢?我们就必须先从文化,研发战略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发展战略提出新思维,供企业家们参考。如果我们不能有系统的理解高科技的本质,那么未来成功的必然性就大大降低,这就是我想说明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思维上认清楚什么是高科技的本质,才能有效发展高科技。   《21世纪》:你对中国高科技未来的发展是彻底悲观吗?   郎咸平:你不要把批评当成悲观,应该把批评当成严厉的期许。一个不知道检讨自己的民族,是很难创造出辉煌的未来的。就是因为我太希望我们高科技的未来能主导我国经济发展,我才会如此严厉的期许。但如果我们还是因循旧思维,那我才会觉得悲观。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3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郎咸平系列-中华文化不养高科技? (转)
sunapple 2009-11-14 15:49
  科教兴国和高科技导向等等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但是我国发展高科技是不成功的。根据《国际竞争力报告》分析,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五个方面,研究与开发财力不足、科技人力资源效率低下、科技管理水平低下、科技基础设施水平低下、人力和财力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这就是我国研发的状况。 高科技发展不成功   根据2000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排世界前列。我们可以来看这么一组数据:1998年以来,我国研究与开发人员数量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位,而同期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研究与开发人员数量分别是中国的58%、57%、28%、19%;在年龄结构上,我国专业技术队伍趋于年轻化。根据1997年统计,35岁以下的专业技术人员占50.5%,50岁以下的占86.7%;在教育程度上,我国1998年以来专业技术人员受教育的程度大幅度提高,基本与发达国家接近。   这些都是可喜的现象,说明我国的科研人员数目与年轻化趋势显著提高。在《国际竞争力分析报告》中,科技竞争力是其八项指标中的第七项。而根据这份报告,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继1999年大幅度下降12位之后,在2000年度报告中的排名又下滑了3位,位列第28位;我国2000年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也比1999年下降2位,位列第31位。   根据瑞士管理学院的统计,我国科技研究开发效率低下。按每万人产出专利(包括国际专利与国内专利)的件数,我们作个比较:中国每万人产出专利为10.8件,而美国为1714.4件,日本为1737件,德国为1534件,法国为1504.9件,都超过中国150倍以上;英国为984.8件,韩国为554件,是中国的50倍以上;就拿印度来比,人家为446件,也超过中国40倍。   我们的研究人员数量是世界之冠,但我们的产出、我们的科技竞争力,却排在世界第28位。这第28位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是基本没有创造力的国家。 科研思维:中餐馆敌不过麦当劳   我国高科技企业有下列五大特点:首先是研发人员工资最高,流动性最大。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状况与研发管理调查报告》的结果,52.6%的企业人才流失率在3%以下,而37.7%企业人才流失率在3至10%之间。表面上看我国高新科技人才流失率是远低于西方国家(西方大约是10%左右)。但这个现象完全不值得乐观,因为低人才流失率说明了现有人才的二级市场是几乎不存在的。而其不存在的原因为高新产品不是市场主流产品,而是属于配套或边缘产品,因此二级市场小。另外,人员流失大部分属于拔尖的科研人员的系统工程师。如此一来,反而造成各企业严重人才荒。   其次,研发人员层次很高,但研发效率很低,科研产品很少。调研结果显示,被调研的企业在技术发展方面,以博士为专业技术带头人有30%,硕士为专业技术带头人有45%,以本科生为专业技术带头人有24%。由此可见,我国企业高新技术专业带头人的学历结构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当。而70%公司的研发队伍九成以上的科研人员都是本科以上学历。但是每万人的专利产出却居于世界末位。   另外,科研产品问题很多,维护服务压力很大。这与我国高新科技企业重创新、不重测试有关。我国64.9%的企业注重技术创新,高科技企业中,64%对于测试的投入都维持在5%至30%的水平,21.9%的企业在5%以下,只有14%的企业在30%以上,这与西方40%的水平相比是显然不足的。而且我国企业的测试质量还是比较差的。在国内所谓的测试大部分是由研发人员进行测试,而国外所谓的测试是由独立专业的测试人员进行测试。这是东西方基本上的不同。   同时,企业在研发方面投资大收益小。大部分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总体上是比较大的,有52.2%的被调查单位的研发投入占到了主营收入的3至10%,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标准。有近30%的企业研发投入更高。但问题是高投入并未能带来高科研产品。   最后造成的是老板给员工打工,高新科技企业过分依赖研发人员,总是担心他们跑掉,想方设法笼络,没有认识到决策和管理的关键作用。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只有23.1%的企业有认识。这个比例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新成立的高科技企业和倒闭的企业都很多,一批批先烈倒下去了,一批批后来者站起来。在国内,这是高新科技企业的一个普遍现象。如果这种现象不断重复的话,可能3年后现在的企业又要倒下去一大批。我们不希望看到这种现象,我们需要的是持续的竞争力。   但是我们的高新企业最缺少的就是持续竞争力。调研结果显示,64.9%的企业重视技术创新,而只有35.1%重视技术积累。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另外,只有15%的企业了解到管理控制才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的关键。其他所谓技术人才(27.1%)和市场需求(43.2%)竟然占了绝大多数。人才和技术只能替产品创造竞争力,但竞争力不是高新科技成功的关键。只有持续竞争力才是关键。   我们不妨提一个形象一点的问题:为什么美国有麦当劳,而中国只能有中国餐馆?麦当劳的味道并不如中国餐馆的好,但它各分店的味道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它成功的地方。而你到中国餐馆,你可能会觉得,这个大厨的手艺不错,炒的菜就是和别人的不一样。因为这个大厨的手艺是无法复制的。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西方的高新科技企业是利用麦当劳这样的工序研发,而国内公司的研发却类似中国餐馆的经营模式。这样,中国餐馆(高新企业)永远达不到如同麦当劳(微软)的全球性企业规模。 制度建设是关键   那我们应如何将中餐馆一样的研发理念转换成西方麦当劳式的研发理念呢?   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企业纪律化的思维。我去过许多企业,发现许多企业的员工无论是听讲座,还是座谈,都会有人出出进进,上厕所,打手机,大口喝水,这种情况在西方企业很难看到。有些企业的老总,在开会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打扰,签个字,接个电话。这种见惯不怪的现象,实际上都是企业无秩序的一种表现。   虽然说老总在开会时签个字不致使企业受到什么影响,但我认为如果企业规定好了开会不许做其它的事,那么老总就应该做到,因为这已不再是简单的纪律问题,而是思维的问题。一旦出现破例,企业老总的思维就陷入了不讲程序、不规则的传统思维中。所以,要想使高新技术企业做到讲方法、讲程序、讲纪律,企业老总最需要培训。遗憾的是,许多老总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而且根据观察,在深圳许多高新技术企业虽然也有文档记录,但是文档的操作性都很差。这是为什么?还是个纪律问题,大家都在随心所欲,认为少一点、漏一点没关系。我想强调,一个没有纪律的团队根本是无法发展成微软的。   此外我们应将纪律的思维转换成工序。我们还是以中国餐馆为例。它可以借鉴 \\\ 麦当劳 \\\ 的工序。比如,我们可以把大厨经典炒菜过程分解,设计成20道工序:第一道工序(A)切葱花,按规定好的标准切;第二道工序切肉丝(B),也老老实实按要求切下一道工序(C)倒酱油,别凭感觉,须用设计好的勺子倒满一勺;再下一道工序(D)调好一定的温度炒菜,规定炒6下就6下,不要多也不要少每道工序严格按规定做,千万不要创新。这样炒出的菜肯定难吃。可能是大厨1/10的水平。但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有什么好处?这样可以积累手艺!比如,炒出的菜端上桌,客人吃了说太咸,回头你可以告诉C,你可以把勺子换个小一点的,如此反复,不断累积、不断改进,甚至可以输入电脑,形成电脑程式。这样到最后,你可能达到大厨80%的手艺。但这就够了。做到这一点,你还怕跑了大厨吗?你甚至可以像麦当劳在世界各地开分店。   麦当劳就是这样累积手艺的,它的分店开到世界各地,谁都可以去做它的薯条。微软也一样,从WINDOWS95到2000,其产品也就相当于麦当劳的汉堡。然而,正是这一简单的思路,创造出西方辉煌的科技文明。   但在中国呢,企业流动最大的往往就是大拿级的关键人物,一个人走了就带走了一切。这就是标准的中餐馆式的经营思维。我所谓的工序思维就是用制度取代大拿,也就是前例所谓20道工序炒菜取代大厨。 传统文化不养高科技   我们的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思维也对高科技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我将东西方的文化思维与其对高科技的影响做一解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在西方理念中,就不这么看,失败必然是决策或管理失误,是要负责任的。我们由于受到这种东方文化的影响,在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中,有32.6%的企业管理者认为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成功与失败是可以理解的。而企业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失败是自然规律。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研发活动中,企业管理者放弃或淡化了对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目标的控制与管理,因此只有23.1%的企业认为控制与管理是重要的。企业研发人员追求自身能力的体现,谁都不关心和对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成功与失败负责,甚至认为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成功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上。   我们崇尚杀鸡不用牛刀、以少胜多、四两拔千斤。为什么呢?我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视悲剧英雄。我们的文学戏剧里所歌颂的往往是以少胜多的事例,例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杨家将、文天祥、史可法、岳飞等等。但我们历史上绝对不缺乏以多胜少、以众胜寡的事例。例如汉武帝时的卫青、霍去病,当这些大将军出征匈奴时,他们必定采用以众胜寡的策略,经常以20万大军吃掉匈奴2万之众。而且武器也是最先进的。当时的汉军使用的弓叫钢弓,这种弓涂上了一层黑漆后,变得更加坚硬,且能比一般弓多射出100公尺,成了当时塞外之战的决胜利器。可是我们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事例呢?知道的人不多。   也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不重视以多胜少、千斤拔四两。在研发中,则形成了喜欢少花钱多办事的思维,多花钱就代表没水平,这是我们的思维。但西方理念崇尚遵守规律,如活动遵守规律,过程受控制。由于受到这种东方文化的影响,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产品研发中,追求最少付出,寄希望于小概率事件。例如许多企业宣传和奖励有那些条件不具备(如资金、设备或环境),储备不充分(如备有技术积累和经验),过程超常规(不按程序和规范进行),但获得成功的项目和个人。这些项目风险很大,成功率很低。这种宣传和奖励的导向,将引导企业进入风险领域。这些小概率的项目的成功是建立在大概率的项目失败的基础上。这也正是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短命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有17.4%的企业研发投入仅占主营收入3%以下,这基本上就是属于小概率的项目。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什么叫水平呢?就是做出来的事没有错误,对工作的要求也是这样的。我们为什么有这种追求完美的思维呢?我想可能与我们从小到大一到考试就追求100分的绝对完美心态有着直接关系。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加强错误的测试与验证过程就被视为一种资源浪费;而在西方理念中,完成的工作必定有错误,而且,高科技含量越大,错误也就越多,这不是无水平的问题。所以,他们认为,加强错误的测试与验证是成功的必然保证。他们为什么有这种接受错误的思维呢?我想很可能与西方考试制度不同所致,基本上西方是以曲线打分,只要你在全班前30%,我就是A,虽然你考试犯了很多错误,但你仍然相对上是最好的。因此西方人勇于接受错误的思维远远的高于东方人。但表现在科研上就形成了西方重测试改正错误而东方人不重视测试。这个心态能在此次调研中被充分体现。有85.9%的企业测试支出占研发总费用比率是远远低于西方的40%水平。   我们的工作一般要求内行领导内行,高新科技企业尤其如此。我们的研发人员多透着这么一股味道:说我不行,怀疑我,你自己来,老子不干了。所以,我们的研发机构一般提拔什么样的领导呢?就是要提拔研发组中最好的研发人员当组长,否则,镇不住下属。根据调研结果显示,76%的公司是从技术部门的技术尖子中提拔,而只有24%的公司从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中提拔。但在美国,科研人员拿不了MBA的话就别想当组长。西方研发机构中,往往是学管理的外行领导内行。内行领导内行有什么错呢?比如评价研发人员工作,我没水平,怎么评价人家呢?所以要找一个最有水平的人来当组长,他才可以给下属打分,这里便有我们文化中的精英主义。但这一观念不利于企业研发的发展。再看西方的外行领导内行。当研发人员发明出一种产品的时侯,他自己须证明自己的产品是好的,而不是由领导来评估。因此,他就写很好的报告,做出很好的模型,他还要对产品进行一遍一遍的测试,拿出数据,来告诉这位外行领导我的产品有多好。这位外行领导用什么眼光来评价你的产品呢他是个普通消费者,这个普通消费者说好了,你的产品才OK。   由于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我国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产品研发管理中,追求个人的能力和作用。例如我们经常听到政府和企业奖励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但很少听到奖励有特殊贡献的团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必然导致宁当鸡头、不当凤尾,更不要说当鸡身和鸡尾。这也正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长不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们的心底,我们是相信奇迹,崇拜奇迹的。根据调研结果国内有54.6%的企业倾向于期望某个研发人员突然间能创造出一个非常好的产品,然后能赚大钱。可在西方却不然,他们只相信规律,不相信奇迹。他们不会倚重于个人的创造能力,而更多的依靠制度的运作。   东方文化崇尚精神目标。如追求第一、不鸣则以,一鸣惊人、愚公移山,铁棒磨成针。而西方文化崇尚现实目标。如相对优势、阶段目标、综合指标。由于受到这种东方文化的影响,我国许多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开发过程中,追求技术是否先进,水平是否领先,没有进度和时间观念,甚至把追求国内首创、填补国内空白、甚至填补世界空白作为产品的研发目标,把 愚公移山和铁棒磨成针作为新产品的研发的座右铭。因此,许多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的研发进度不断延期,经费不断追加,状态不断更改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已成为我国企业技术产品研发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个人分类: 技术力论坛|3048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创业板的功能和前途
qyu111 2009-10-22 18:52
2009 年 10 月30 日 ,酝酿了 10 之久的中国股市的创业板突然间急急忙忙的要问世了。我们为什么要有创业板?它的功能是什么?它的前途又将如何? 让我们先看看全世界其它“创业板”的功能和命运。我们知道,创业板起源于美国。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于 1968 年创建了自动报价系统纳斯达克 (NASDAQ) 。它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市场。目前的上市公司有 5000 多家。因为 纳斯达克的成功,世界上约有40 个国家先后建立过 创业板市场,但迄今为止除美国纳斯达克等少量市场外,大部分惨淡经营且有一些已经关闭。 美国为什么会成功,而其它国家和地区会失败?我们把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中成功的公司分析一下,就会明白。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的公司有微软、苹果、谷歌、雅虎、 Biogen 、 Millennium 、 HGS 、 Affimetrixs 等等这样一批代表世界顶尖科学技术的电子计算机产业、信息产业、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的优秀公司。这些成功的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最新科学技术的市场化,代表了新兴科技产业,这些企业的背后是强大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的支撑。 于此相反的是其它国家的创业板公司,正是缺少了这样的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持,才产生不了代表新兴技术的高成长产业。因此,创业板的成功与否,在于它的内容,在于它是否有这样一批高科技的产业。那么,我们的第一批即将上市的 28 家创业板公司中有这样的新兴技术的企业吗? 对其它行业我是外行,无法对其科学技术含量、先进性和成长性做任何评价。在即将上市的首批创业板 28 家企业中有 6 家是生物医药企业。我们来看看这些公司,看看它们的先进性和成长性是在哪里。 首先我们看看它们的产品目录。从产品目录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仿制药就是老中药,看不到一个是能走向国际的创新药物,很难看到新技术和新科学的影子。 再看它们的核心技术,几乎是没有。 最后看它们的技术团队和研发项目,至少从它们的网页上看不到强大的技术团队和技术支撑,也看不到有发展潜力的新项目。 那么它们的先进性和技术含量是在哪里呢?它们和现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答案是没有。唯一可以看到的区别是它们的价格要比中小板中同类型的公司高的多。和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基因组公司、基因芯片公司、生物制药公司相比,其科学技术的含量用“微”这个级别来衡量都嫌高。这样的创业板也就是另一个“小版”市场而已。似乎是挂了一个“创业板”的名而制造一个新的炒作点,给投机商们赚点钱。在没有强大的科学技术基础的支撑下,这样的企业有多大的发展潜力?匆忙上市的创业板能走多远?它能否有别于其它市场的功能,起到了支持新兴科技企业的作用? 也许我们走的是一条有别于他人的创业板道路,先成立再说,摸着石头过河。不是像美国那样,科学技术在前,新兴产业在后,而是先融资赚钱,等有钱了,再发展新技术。如果是这样,也不失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板道路。希望能有相应的选择机制和管理措施,保证创业板的企业有代表新兴产业的项目和技术力量,也保证从老百姓手上融来的钱能真正起到支持和扶持我国新兴科学技术产业的作用。
个人分类: 未分类|4381 次阅读|1 个评论
高科技纳米生物制药的疑惑
sstone2009 2009-9-25 18:18
朋友讲昨天参加一个高科技纳米生物制药的会议,有一位海归从美国带来了一种抗肿瘤药物的专利,并以专利技术入股某个项目,这个项目有国家和政府支持,如何充满前景之类。 对于这项国产高科技纳米生物制药,我却有点疑惑。 严格来讲,一种新药从研制、动物试验、临床试验到可以正式生产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很大的投入,进入临床后,还要有个推广过程。全部过程充满变数、风险。最重要的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肿瘤治疗的未来在于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微创、无创、化疗、放疗等,对现有药物的成分改进和工艺改进相对容易,一种全新药物的产生则非常艰难,对于一个由几个海外归来的科研人员,在政策支持下新成立的高科技纳米生物公司而言,却并不是乐观的事情。 在我看来,一是这项专利的价值可能存在问题。如果是一项有价值,尤其是很好应用价值的专利,美国的企业们为什么没有购买?在美国实验室完成的一项有很好价值的专利,是属于他个人的吗?美国国家对本土产生的重要专利是如何管理的,是否可以自由输出? 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之外,经费支持是有限的,高昂的前期资金如何筹集?未来的推广是否交给流通企业?风险如何承担? 当然,这样的高科技纳米生物作为基础研究,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一是一大帮海归汇集,地方政府领导十分有光彩;二是高科技的字眼和噱头,在当前还是十分诱人和诱钱的;三是一篇篇SCI的文章,对于海归而言真是简单之极,他们许多年来,在美国们做的就是这份工;四是国内情势所重,恰恰是被海归们摸得透透了的,拿点研究经费是十分轻松的。 我的疑惑也许是杞人忧天,何况这本来与我毫不相干。假如我的疑惑可以早点消了,那是我的美好期盼。
个人分类: 师友往来|41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当年的高科技产品,几十年后命运如何?
qlms 2009-8-28 19:06
前记 :饶毅博士最近写了一篇博文《 当年的争议:几十年后如何看待 》。 引起了我的一些感想,那就是一些当年被认为可以给人类进步带来巨大进步的高科技产品,推出之初根本没有争议的产品,几十年之后命运又如何呢? 正文: 1) 滴滴涕 :这是第一个大量使用的有机合成杀虫剂。早在 1874 年,齐德勒就已发现,用氯笨和三氯乙醛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具有杀虫效力。 1936 年- 1938 年,瑞士的缪勒在实验中重复了齐德勒的反应,得到了这种具有杀虫效力的物质,并为之申请了专利。这种物质于 1943 年正式投入生产,在 40 年代已为人们广泛使用了。 滴滴涕对害虫有极强的触杀和胃毒作用,对于种种害虫都有很好的效果,用途极广。因此在它出现的 30 年里,一直是重要的杀虫剂。然而,长期使用中,它也暴露了自己的缺点,最严重的是它不易被生物分解,会残留下来,造成环境污染,于是,自 1971 年之后,许多国家对之实行封禁政策。 中国也于 1983年停止生产农用滴滴涕 。 2) 六六六 : 成分是六氯环己烷,是环己烷每个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形成的饱和化合物 。 666 对昆虫有触杀、熏杀和胃毒作用,其中 异构体杀虫效力最高, a 异构体次之 , 异构体又次之, 异构体效率极低。六氯化苯对酸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或锌、铁 、锡等存在下易分解,长期受潮或日晒会失效。 666 在工业上是由苯与氯气在紫外线照射下合成 。过去主要用于防治蝗虫、稻螟虫、小麦吸浆虫和蚊、蝇、臭虫等。由于对人、畜都有一定毒性, 20 世纪 60 年代末国际上停止生产或禁止使用。 但是中国在至少在 21世纪初期,我上大学时候还生产666,因为我每年都用666来抓玉米芯。 3) 磁带式录音机(录像机): 录音机即是把声音记录下来以便重放的机器,他以硬磁性材料为载体,利用磁性材料的剩磁特性将声音信号记录在载体,一般都具有重放功能。家用录音机大多为盒式磁带录音机。 1888 年美国的 O. 史密斯发表了利用剩磁录音的论文,奠定了录音机的理论基础。 1898 年,丹麦 V. 波尔森发明了钢丝录音机。 1907 年波尔森又发明了钢丝录音机的直流偏磁法,使录音机进入实用阶段。 1927 年,美国 W.L. 卡森和 G.W. 科彭特发明了钢丝录音机交流偏磁法 ( 现在使用的交流偏磁法为后人所研制 ) 。 1930 年出现钢丝录音机商品,不久又出现钢带录音机商品。 1935 年,德国通用电气公司制成磁带录音机。 1951 年和 1953 年,中国上海钟声电工社先后制成了中国第一台钢丝录音机和磁带录音机。 1963 年,荷兰飞利浦公司发明了盒式磁带,从此盒式磁带录音机很快在家庭中得到普及。 4) 留声机 :诞生于 1877 年,是誉满全球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发明 的。爱迪生利用电话传话器里的膜板随着说话声会引起震动的现象,拿短针作了试验,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说话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针产生相应的不同颤动。那么,反过来,这种颤动也一定能发出原先的说话声音。于是,他开始研究声音重发的问题。 1877 年 8 月 15 日,爱迪生让助手克瑞西按图样制出一台由大圆筒、曲柄、受话机和膜板组成的怪机器。爱迪生指着这台怪机器对助手说: 这是一台会说话的机器 ,他取出一张锡箔,卷在刻有螺旋槽纹的金属圆筒上,让针的一头轻擦着锡箔转动,另一头和受话机连接。爱迪生摇动曲柄,对着受话机唱起了 玛丽有只小羊羔,雪球儿似一身毛 。唱完后,把针又放回原处,轻悠悠地再摇动曲柄。接着,机器不紧不慢、一圈又一圈地转动着,唱起了 玛丽有只小羊羔 ,与刚才爱迪生唱的一模一样。在旁的助手们,碰到一架会说话的机器,竟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会说话的机器 诞生的消息,轰动了全世界。 1877 年 12 月,爱迪生公开表演了留声机,外界舆论马上把他誉为 科学界之拿破仑 ,是 19 世纪最引人振奋的三大发明之一。即将开幕的巴黎世界博览会立即把它作为时新展品展出。就连当时美国总统海斯也在留声机旁转了 2 个多小时。 10 年后,爱迪生又把留声机上的大圆筒和小曲柄改进成类似时钟发条的装置,由马达带动一个薄薄的蜡制大圆盘转动的式样,留声机才广为普及。 其他的欢迎大家补充,我会把大家的评论更新上去。
个人分类: 生活的感悟|5022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别忘记擦屁股:高科技忽悠人
大毛忽洞 2009-4-13 10:57
别忘记擦屁股:高科技忽悠人 高科技的第一个特色是喜新厌旧。 有了新的就抛弃了旧的。 高科技的第二个特色是自己不会擦屁股。 高科技自己一个劲地向前, 却在后面留下了永恒的垃圾。 Google 照片:
个人分类: 以前和现在|3667 次阅读|1 个评论
楼道里的贼
lujiangxiao 2009-4-9 02:35
我们学校的楼道里有个贼经常走来走去。他和大家一样穿着随便,背着一个学生用的大号背包。他的作案手法特简单,就是看见开着的门就走进去,如果没人,就抄起桌上的女士包包或手机笔记本啥的就走。如果有人呢,他就会问厕所或电梯在那里。学校里工作时大家经常走东屋进西屋,从不随手关门。一个大屋里经常只有零到两三个人,所有得手很容易。学校保安部常常隔个把月来个电邮群发,说某楼某室失盗手机黑梅包包之类,提醒大家提高警惕,随手锁门云云。最惊险的一次是校保安部接到几个实验室的联合报告,警察蜂拥而上,报话机响成一片,在各楼梯要道门口布下田螺底网,最后还是没堵到。这楼四处分叉,村村相通,想必那贼老远看见警察就转个弯就躲过,或坐在图书馆沙发上眯一小觉。警察们就伺候不起了。高科技保安的时间一分钟一寸金,等的时间长了人还要喝咖啡吃甜圈啥的,哪能陪这种没档次的毛贼玩哪?而广大群众恨虽恨,但要随手锁门,时时盯着自己的贵重物品可就太难了,这不是要改变米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吗?宁打伊拉克也是办不到的。那贼也不是那种中国式的,占便宜没够的贼。出手一次总要歇几个月。所以几年过去大家从容忍到接受,那贼就成了的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理解万岁,和谐第一,存在就是合理嘛。(待续)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371 次阅读|2 个评论
[小红猪]动手制作高科技圣诞礼物
eloa 2009-3-2 19:16
小红猪小分队 发表于 2009-03-02 6:00 作者:Valerie Jamieson,翻译:laosun,原文在 此 噢,那日子红火的2007年呀!那时候经济蓬勃发展,我们可以任意刷卡购买最新的玩意儿。仅仅过了一年,差别就如此之大。随着世界范围内发生信用崩溃,工作机会如同海市蜃楼一般消失,这个圣诞节看起来有点凄凉。 据2008年10月底Deloitte商业咨询公司的调查结果,今年消费者只愿意花费年收入的7%来购买礼物。但这不意味着你像Ebeneezer Scrooge一样讨厌圣诞节(E.S.是漫画故事中讨厌一切节庆活动的吝啬鬼)。为什么好好利用你的技术天分,亲自动手做一些你希望赠送给朋友但又不想去购买的玩具呢? 这样做可能比你想象得都要简单。互联网上有大量网站指导你怎么用堆积的电子元件和废品制造必要的玩具。所以你没有理由不送给妈妈她想要的数码像框或者你侄女想要的会跳舞的泰迪熊了。你这样做不仅仅可以防止电子垃圾进一步堆积,而且朋友和家人也会更加珍惜你手做的礼物,这比刷卡就可以得到东西好得多。至少Eric Wilhelm是这么说的,他创办了一个专门供大家分享动手制作礼物的论坛Instructables.com。 当Wilhelm在麻省理工读机械工程学博士的时候,喜欢上了冲浪运动。这是一项昂贵的爱好,Wilhelm买不起装备,所以自己设计了一套亲手缝制的冲浪风筝,自己做了冲浪板。这些装备一半表现得非常完美,另一半失败得非常完美。Wilhelm回忆说,从此他开始把他的设计放到自己的网站上。 很快,Wilhelm就被来自冲浪爱好者们要求提供建议、分享想法和交换照片的留言给淹没了。 花费了很多时间回应这些要求之后,他意识到像他这样的人在互联网上应该有一条更好的途径交换意见,Instructables论坛由此诞生。 今天这个网站拥有17,000种具有详细步骤的设计项目,每天会增加20种新项目。在这里你可以学习如何制造电影《Wall-E》里面那样的机器人,用无色唇膏(?chapstick)做手电筒,或者用锡罐头做iPod话筒。超过35万的发烧友在此对其他人的项目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并添加自己的照片和视频。最受欢迎的一些项目已经编成了一本书《Instructables网站最佳作品》( The Best of Instructables )。 当然,人们总喜欢拆卸和改装小玩意。我喜欢把东西拆开来看,瑞士Montreux的小学校长Ilya Eigenbrot说,我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工作的。Eigenbrot在上世纪80年代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就开始修理旧机器上的零件,并为朋友们组装简单的计算机。很快他就能够对付能够对付各种小玩意,包括把一个扬声器改装成车载CD机。他开始把CD机从塑料盒中拆出来,然后用变压器把它接到汽车的12伏电池上,并整个粘在仪表板上。CD碟片用磁铁固定,保证它旋转时不会移动。在我开车时它总会滑动,Eigenbrot承认,但至少你可以很容易地更换碟片。 他推荐上eBay寻找并购买损坏的物品,然后你只要等待你需要的部件送上门,修好替换它。或者如果你正在寻找诸如笔记本电脑这样的普通物品,你会发现eBay上到处都是这类东西,屏幕裂了,硬盘坏了,键盘按键还不全。你只要买上三台不同毛病的机器,把他们拆开,把好的部件重新组装起来,你就能以不到20美元的代价得到一台很好的笔记本电脑。 你甚至不必用动用烙铁就能做一件电子礼物。用钳子、小刀和一些硅树脂密封剂,你就能把一个Lego品牌的程序块变成时髦的USB存储器。类似的设计都只要花费很少的钱就可以做到,不过很多公司都会赠送USB存储器,而且是免费的,英国牛津大学的Ian Hampon说,他的设计项目就放在Instructables网站上。 Eigenbrot担心诸如Instructables这类网站的流行会导致配件变得抢手。货源在过去几年已经萎缩了,他叹息道,人人都知道他们该找什么,所以想淘到便宜货越来越难。 但对于大多数玩具拆客和改客们(modder和hacker)来说,省钱并非第一位的。人们通过做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感情,Wilhelm说,这是对大宗消费的一种反潮流行为。当你亲手制作一样东西的时候,你会认为它的价值更高,你和它之间的联系也更密切。更何况你所爱的人会感激你为了制作这些礼物所花费的时间和心血。 不过可能确实如此,因为手工制作并非总是更便宜。亲手烘制面包的人可以证明,从店里购买的蛋糕总是比个人制作的便宜。技术活儿也不例外。 但对于喜欢发明的人,手工礼物也可以赚钱。两年前,Joe Langevin从西雅图学习电子学毕业之后,开办了拆装网(Hack N Mod,www.hacknmod.com)供人们分享他们拆开和改装的小玩意。他的网站一大特色是他会向提交原创设计的人支付40美元。天知道,你也可能会成为在这个信用崩溃的圣诞节仍然能够赚钱的人中的一个。 秀秀我的礼物 有生命的饼干怪兽(Autonomous Cookie Monster) 唔,一些玩具拆客可是对如此可爱的玩具无法抵抗。英国和爱尔兰的玩具零售联盟( http://www.toyretailersassociation.co.uk/ )已经选定一款能歌善舞的芝麻街玩偶Elmo作为这个圣诞节的顶级礼物之一,但芝麻街的另一位重量级角色可以与Elmo形成激烈的竞争有生命的饼干怪兽。Hackaday.com网站上的一位改装者买了一款饼干怪兽柔软的玩具,去掉了它的填充物。然后在它的腿上裹上毛皮,并接在一个会走动的机器人玩具的躯干上。为了让饼干怪兽的胳膊和头能够动起来,他植入了伺服电机(就像遥控飞机里用到的那样),并给它的腿上加上轮子。为了让饼干怪兽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绕过障碍,他还在它的嘴里藏了一个超声波距离传感器。最后,他在把它重新缝起来之前,他又增加了一个可编程的微控制器来协调它的运动。零售地址见:wwwtinyurl.com/66unc6/。 任天堂Wii平衡板 任天堂的Wii游戏控制器有足够的富余设备供喜欢改装的人练手,他们也不会错过这个挑战的机会,今年全世界的玩家都为Wii Fit( http://www.nintendo.com/wiifit/ )训练系统而疯狂。Wii Fit玩家站在一个无线平衡板上,它可以探测玩家的平衡重心,并把这个信息传递给控制器,从而模拟从瑜伽到虚拟滑雪的任何活动。这个系统从7月到9月卖出超过两百万套,甚至今天在商店都会脱销。在美国,网络零售上亚马逊限定买家只能最多购买三套据推测可能是防止有人成打购买然后到易趣网上去卖。如果你能够效仿加州博客Mike Sylvester的话,就不必排队等候了也就可以打击那些在易趣网上的奸商了。他从当地的五金店花了20美元购买材料就做成了自己的平衡板。其关键部件是Wii标准的无线运动传感Wiimote无线控制器。他把这个放进一些绝缘的泡沫管中,并粘在一个薄板的上方。板上粗糙的带子防止玩家滑下,更多的绝缘管粘在板的周边防止弄坏地板。为了得到一个支点,Sylvester把兵乓球粘在了板的下面。你还要重新编写Wiimote,然后你很快就可以拥有最佳的雪橇从山上滑雪而下了。具体细节参看 www.tinyurl.com/2fj2c4 . 数字相框 Instructable.com有好几种手工作相框的逐步指导,包括你花100美元就可以在易趣网上淘到部件做成的10英寸相框。这似乎并不比买个现成的便宜,不过如果您能做个17英寸的屏幕的话,价钱就差不多了。现成的这么大的相框大约要花费400美元。它的主要部件是笔记本的LCD显示屏和硬盘,你拆下它们时应该感觉不错。你还需要一个与LCD显示器同等大小的触摸屏,两张透明塑胶(或树脂玻璃),一些螺丝钉和大量双面胶。具体细节可见 www.tinyurl.com/6qaw44 . iPod扬声器和手机充电器 你不需花多少钱就能同其他人分享你iPod里边的音乐。Instructables玩家Justin Seiter利用一张音乐贺卡,一对旧耳机和一个空的食品盒做成了一个iPod扬声器。从音乐贺卡你可以找到扩音器。把它取下来连到耳机线上。耳机线正常插到iPod上。不够响?为了放大音乐,在食品盒上为扬声器钻个孔。谁能想到Rice Krispies(著名的麦片公司)除了旗下有Snap、Crackle和Pop,还能和音乐有其它关联呢(这仨是Rice Krispies公司广告中的三个角色,三人组成一个乐队,玩乐器唱歌)?更多内容可见 www.tinyurl.com/5rkz5n 。同一个站点还展示了你怎样可以做个便携的USB充电器,可以用装在空的锡制薄荷糖盒中的两节AA电池为你的iPod、手机或数码相机充电。 iPhone 好吧,当然你无法用这款廉价的iPhone糊弄任何人,但亲手做一个还是很有意思的,并且这不要求你拥有电子学的学位。只要你把一个旧的手机和苹果公司第一代iPod Nano粘起来就行了,它既可以打电话,也可以听你从iTunes下载的音乐。根据Instructables网站上的教程,你需要拆掉手机内的一些零件给iPod留出地方,并把它粘上。但是《新科学家》的工作人员仍然对一款如此粗糙的用橡皮筋把手机和iPod绑在一起的机器印象深刻。你想要一款作为圣诞礼物吗?详情见 www.tinyurl.com/3297qu . 赛格威代步车 你还记得Segway(赛格威),那款要对我们出行方式进行革命的自动平衡骑行的单脚滑行车吗?一台新的Segway可能要花6000美元左右,不过Geoffrey Bennett可以帮你把这个价钱降低到不可思议。他自己制作了一台,其材料是两个二手电动轮发动机、变速箱、轮轴、轮子和轮胎,外加一个陀螺仪和从电子商店买到的加速计。Bennet的车子用六个12伏电池提供动力,并用两块厚木板、一个扫帚柄和照明设备(gaffer tape)。详细请看: www.tinyurl.com/5tre2u .
个人分类: 小红猪翻译小分队|2337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