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举报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廻龙圩棠锦村村民对原林业局长卢武金退耕还林以权谋私的举报
热度 29 HeYujian 2011-5-25 16:05
刚收到廻龙圩棠锦村村民寄来的信,要求转给纪委工作组也希望发表于网络,他们对本村土生土长的原林业局长卢武金在本村退耕还林弄虚作假以权谋私的行为进行了举报。除省略去实名签名外,原文如下: 《为请求解决退耕还林问题》的报告 尊敬的上级领导: 我们系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廻龙圩管理区棠锦村全体村民。 “退耕还林”,这是国家为绿化祖国、改良土壤,富国强民的好政策,它给农民兄弟会带来福利与实惠。然而也给那些贪污腐化分子提供了藏污纳垢的黑的土壤。他们借此损公肥己,疯狂敛财,有恃无恐地霸占土地,祸害国家与人民。 卢武金:廻龙圩管理区原林业局局长,借退耕还林之机,以权谋私,穷奢极欲,大量侵吞国家与农民的土地,使好的政策无法贯彻到我们农民的心里,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作为党的干部,应为党树立光辉的形象,带领我们奔小康,走致富之路,而卢武金,这个贪官污吏,社会主义的蛀虫,为了个人利益,想方设法坑害老百姓,以各种借口取消我们退耕还林的补偿金。 我村有一座约 200 亩地名栎岗头的土岭,早年因失火被烧。为响应党的号召,我村人民全力以赴,发奋图强,将这座被烧光的大岭又变为了松树岭。此岭已分到户,并列入了退耕还林的计划之内。而卢武金找借口说我们种的松树管理不当,不予补偿,而将这 200 亩的面积偷梁换柱,张冠李戴地记到他的家人或亲戚朋友的名下,他哥哥卢石珍每年能领到补偿金 5 万元左右,就连他早年死去的母亲同样能领到一笔可观的补偿金。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死人也能变活人,而我们手拿退耕还林证的大活人反而毫无分文。 我村还有一片与乡镇交界地段大约 1000 亩的土地,我全村村民打泥滚,出黑汗,战斗了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将这一片土地变为了一片绿州,这是我们全村人民用汗水换来的成果,胜利果实本应大家分享,可卢武金这位毒夫民贼,党的败类,人民的罪人,他巧取豪夺,不惜一切代价,把集体的利益变为私人所有,私吞了这 1000 亩的退耕还林的补偿金,还把我们村民所有的桔子地也变为了私人所造的经济林,以此骗取国家的大量退耕还林的补偿金。卢武金本是我棠锦村人,作为本村的子孙,连同村之人都如此对待,那么对其它村的人,更肆无忌惮,他在全管理区范围之内,不知侵吞了多少土地,贪污了多少钱财。对此贪官:人民深恶痛绝,义奋填膺。卢武金罪不容诛,国法难容。望上级领导深入调查了解,把卢武金强占我村的集体财产和我们应得的补偿清算归还,还我们农民兄弟一个公道。 以上事实确凿不移,今特此报告,盼望早日解决处理。 谨呈 廻龙圩管理区棠锦全体村民 2011 年5 月25 日
个人分类: 湖南永州市回龙圩乱砍滥伐、违法乱纪系列报道|6318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破窗理论,想到了举报
热度 5 陈龙珠 2011-4-6 12:37
日本311大震的核电泄露危机处置仍在进行时。记得发生大震后几天,读过一篇国人的评论,大意是尽管这次破坏力很强的大震造成了重大灾难,但其后的重建将会为整体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提供一次好转的机会。这让我想起了“破窗理论”( 1 , 2 )的那个典故,但颇为不以为然,因为这种很可能出现的短暂的经济活跃,毕竟是以众多生命的丧失或无家可归为代价的。 回到科学网,反对学术不端、抨击社会不良,看是在一定时间内的一个不息的话题。在近10年被网络传媒曝光的案例中,一个现象看似很有意思的:举报者与被举报者之间,不少是昔日的同事、师生甚至为好友。例如,在上海的“汉芯”造假事件中,据说那位深喉是因一笔薪酬未能如愿以偿而出手的,而且因为彼此当年都清楚那个事情的具体过程,当然能一举击中被举报者的要害了。在杭州的论文造假事件中,那位出事的年轻人是被昔日博导出手打点的——年轻人毕业后跑到杭州博后,将博士生期间的东西与投靠的新主一起发表:这还了得,而且竟然还有造假的数据。我有时在想,倘若第一个例子中的深喉拿到了想要数量的钱,第二个例子中的年轻人署了他博导的名,结果又将是咋样的呢? 尽管现实经常是如此地令人迷茫,但从社会进步角度来说,举报者即使动机不纯甚至可恶,只要他们举报的结果能促使更多的人觉醒,并推动了社会管理相关制度的完善,都是应该欢迎的!这或许也是当代中国法律、民众舆论在很大程度庇护、褒奖有问题的举报人的一个主因吧。( 这样的人若是你的同事或同行,请问你如何选择与之相处 ?)
个人分类: 陈词滥调|3657 次阅读|5 个评论
“诽谤罪”的大刀要砍谁?
wangdw 2010-12-2 12:26
诽谤罪的大刀要砍谁? 关键词: 诽谤罪 跨省抓人 举报 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 最近,又出新闻,警察跨省以诽谤罪抓一网上举报 官二代的 青年。今年 11 月 23 日 ,甘肃省图书馆典阅部职工王鹏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警方以 涉嫌诽谤罪 刑事拘留。此前,王鹏多次写信举报大学同学马晶晶在公务员招考中作弊。公开资料显示,马晶晶的父亲马崇林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母亲丁兰玉现任吴忠市委常委、市政协主席。 这类事情以前发生多起。山东 段磊案 ,湖北 陈永刚案 、河南 王帅帖案 ,一个个仗义执言的举报者,最初都曾被 诽谤罪 这一大棒所伤。去年底, 王帅帖案 的当事人后来说 以后再不敢 多管闲事 了 。这一大棒的挥舞起的作用太坏了,它是与政府的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的号召是完全相反的。 王鹏与马晶晶是兰州大学中文系的同学。,他与马晶晶等 3 名同学同一间宿舍。入学之后,王鹏发现,马来自宁夏, 总是游手好闲,基本上不学习 ,学习成绩差。而这次他考公务员考了个第一。再联想起马是干部子弟,王就举报。 从王的逻辑来看有一定道理,但估计他没有多少证据。不过只拿马的考试卷面来说他没舞弊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底下有没有舞弊现象现在谁也说不清。可是,有关方面的 警察却急忙跨省以诽谤罪抓人。 根据有关法律专家说,诽谤罪只能是在法院里,当事人告对方诬陷自己,告对方诽谤罪。而不是什么干部或警察就可以胡乱定罪的。愈加之罪,何烦无词。法治要多一点啊!
个人分类: 反腐败|6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举报者肖重发的公开信
热度 2 chrujun 2010-11-6 16:34
我对肖重发了解不多,但据傻帮骨干介绍,肖重发很牛。 我近日觉得肖重发很牛,是因为看见了他对周可真教授的评论:老周不仅实在,而且经常脑子进水,实在看不出是一个搞哲学的人。 肖重发因为撞科学网红线而被科学网关闭了博客,从此以后露面不多。 这次发现他再次牛的地方,是公开向科学网举报我,要科学网关闭我的博客。 我不得不对肖重发说,先搞清什么是红线再说。一个自己都搞不清什么是红线而被关闭博客的人,能够判断出什么博文撞了红线吗? 肖重发奇谈怪论很多,不明就里的读者以为他厉害。 作为一个经常翻墙的人,我知道肖重发的奇谈怪论来自海外反动政治网站的造谣污蔑。 从肖重发经常不加分析就PASTE海外反动政治观点看,他确实缺乏基本的政治分析能力。肖重发被科学网关闭博客,也就是很顺理成章的事。 我只想对肖重发说一句话:强中更有强中手,不要捡了垃圾当宝贝。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8195 次阅读|7 个评论
举报GSK药品生产违规者赢得9千6百万美元
chemicalbond 2010-10-29 09:53
近日,法院判决 GSK (葛兰素史克)因为违反药物生产 cGMP 标准并且故意销售不纯的药物而遭到 7.5 亿美元的罚款,举报者 Cheryl Eckard 获得了 9 千 6 百万美元。 Cheryl Eckard 曾经是美国 GSK 公司的质量控制员。在 2002 年她发现 GSK 在波多黎各的药物生产车间有水源污染等问题,但是她跟领导的汇报并没有引起重视,反而在 2003 年丢了工作。随后,她把公司告上了法庭。 据报道 Eckard 得到的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举报奖赏,而当年 GSK 故意隐瞒问题是为了 2 个新药的顺利上市。 令人惊讶的是,几个涉案的 GSK 高层领导依旧在公司上班。 细心的读者大概会想:这年头哪里没有发财的机会啊?在国内找个制药公司的工作,做好笔记,再找个水平高的律师,也许不久就需要寻找麻袋了? 参考资料 相关新闻 【1】 cGMP : 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现行药品生产管理规范 百度百科的介绍 美国 FDA 的相关资料 【2】 凤凰网新闻 【3】 英文新闻: 美国在线 英国卫报 GSK 自己网站的报道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9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也谈媒体和学术监督》一文的几点说明
juchuan 2010-3-25 12:50
经过两年的艰难漫长岁月,西安交大的六位教授对学术不端的实名检举揭发终于有了个说法。如果没有媒体介入,相信这六位教授今生今世不会再有出头之日。为了公众的利益,希望今后能更经常地看到媒体能为学术监督发挥作用,因此对拙文《也谈媒体和学术监督》作几点说明,无非是要澄清一个事实,即一些人对媒体介入学术监督的不满和指责是毫无根据的。事实上媒体介入学术监督从来就不是像这些人所宣称的那样是给事件下结论,而只不过是让事件纸包不住火,逼得有关部门不得不处理。 和鸣先生的《读者来信:对于学术监督和媒体关系的思考》一文是在科学网博客上看到的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0723 ) , 当时并不知道《科学新闻》属于正统媒体而不仅仅是在科学网的一个博客。 不过拙文却是在新语丝读到的(附于文后),有较多删节,对此本人并无异议,毕竟是在别人的地盘,何况本人的主要论点都还在。以前曽在海外的英文大报留过言,尽管海外媒体被有些人尊为民主和言论自由的典范,读者留言却还是要通过审查和删改,只有一些符合编辑口味的才得以放行。 所以对《科学新闻》的做法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和一些不分青红皂白无条件支持有权势的被举报者的人物们打了多年交道,其中有的还是所谓的世界级的大师,已习惯于使用尖锐刻薄的表达方式,而经《科学新闻》删节后的拙文反倒显得作者还有些许教养。这要感谢《科学新闻》的编辑们。 写本说明的主要目的是在原稿中关于在学术发达的国家媒体介入学术道德争论合法的论述中引用的澳洲的有关法律,经《科学新闻》删节后不复存在了。这不是很合适,因为拙文是在批评和鸣先生的信口开河,如果没有证据,反而显得我也同样是在想当然自以为是。本人多少还有点自知之明,自知人微言轻,非寻章摘句引经据典不可。何况本人在前一篇博文刚刚声明过不写自己不熟悉的话题。 澳洲新南威尔士州的法律条文 PROTECTED DISCLOSURES ACT 1994 - SECT 19 Disclosure to a member of Parliament or journalist 明文规定,作为最后手段,举报者(包括举报学术不端,大学的雇员因为受纳税人供养,也被定义为 public official )可以向媒体求助。立法的原意是为举报者提供另一层保护,从而鼓励举报: (1) A disclosure by a public official to a member of Parliament, or to a journalist, is protected by this Act if the following subsections apply. (2) The public official making the disclosure must have already made substantially the same disclosure to an investigating authority, public authority or officer of a public authority in accordance with another provision of this Part. (3) The investigating authority, public authority or officer to whom the disclosure was made or, if the matter was referred, the investigating authority, public authority or officer to whom the matter was referred: (a) must have decided not to investigate the matter, or (b) must have decided to investigate the matter but not completed the investigation within 6 months of the original disclosure being made, or (c) must have investigated the matter but not recommended the taking of any action in respect of the matter, or (d) must have failed to notify the person making the disclosure, within 6 months of the disclosure being made, of whether or not the matter is to be investigated. (4) The public official must have reasonable grounds for believing that the disclosure is substantially true. (5) The disclosure must be substantially true. 与和鸣先生的意愿相反,就在几天之前,媒体报道澳洲联邦政府正在加快推出第一个全国性的法律,向媒体揭发的公务员举报者将受联邦法律保护: . . . . . . . . .The government plans to introduce an internal system for handling public interest complaints within the bureaucracy that will involve every agency in the federal public service. If that system fails to address concerns about serious matters in a reasonable time, public servants will be given legal protection if they tell the media or anyone else. The scheme would also protect what is expected to be a smaller category of public servants who bypass the internal system and go directly to the media with public interest disclosures about serious matters. Direct approaches to the media would be protected whenever exceptional circumstances exist, in cases where a public servant believes on reasonable grounds that there is a substantial and imminent threat to people's lives, health or safety. . . . . . . The government aims to have the public interest disclosure act in force by next January. ( http://www.theaustralian.com.au/politics/whistleblowers-get-protection-in-federal-legislation/story-e6frgczf-1225842083099) 另外,《科学新闻》的编辑先生把 Data related to publications must be available for discussion with other researchers 译为公开发表的数据必须经得起同行的讨论,这并不错。但是我引用这句的目的是为了强调作者有义务出示相关数据,所以我更愿意把这句理解为和发表的论文有关的数据资料必须能够出示供同行们审议。根据词典, discussion 可以有审议的意思。提醒浏览科学网的研究生同学们不要轻信海外教授们的一些说教,以为实验记录可以秘不示人。实验记录要认真书写,妥善保存,该给人看时就给人看。就医学生物领域而言,如果有人敢公然宣称其已发表文章的实验记录乃天机不可泄露,除去大学或法院,别人当然不可能强人所难,但却有了足够的理由不相信此人的文章和人品。 -------------------------------------------------------------------------- ◇◇新语丝(www.xys.org)(xys4.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也谈媒体和学术监督   作者:陈巨川   《科学新闻》2010年第2期   本人对于《科学新闻》转发的和鸣先生的《读者来信:对于学术监督和 媒体关系的思考》一文不敢苟同。本人和魏于全、司履生、肖传国、方舟子、 和鸣等教授博士们毫无恩怨,本来犯不着真名实姓来蹚这浑水,只不过是看 不惯和鸣先生对读者的无意或有意的误导。作为曾经的举报者,自以为有义 务作出一些澄清。   和鸣先生对司履生教授的把事情捅到网络媒体新语丝的谴责是无端 的。和鸣先生显然不满国内媒体卷入学术道德争论,声称否则学术发达的 国家就不必建立那些学术道德委员会了。只不过和鸣先生只是一厢情愿, 事实上学术发达的国家把媒体介入学术道德争论看作是民主监督的重要组成 部分。如果是在澳洲,按照法律条文,司履生教授把事情捅到媒体的做法完 全合理合法;而和鸣先生的无端指责却是无理和违法的。   应该说,即使是在学术发达的国家,举报学术不端也是极其艰难的。如 果被举报的是有地位的人物,有媒体跟踪或没有媒体跟踪,对学术不端举报的调 查结论往往会截然相反,这是本人的亲身体验。经常有人称赞韩国对黄禹锡事件 的处理如何如何,殊不知若不是当时媒体先把事件炒热,谁敢说会不会是那个结 果?而国内的汉芯周老虎、三鹿奶粉等事件又何尝不是如此?   另外,有人要求查看原始数据或有关证据,并非就一定像和鸣先生所指 责的那样大逆不道。是否公布原始数据,各校的规定或许不尽相同。澳洲新南威 尔士大学的 CODE OF CONDUCT FOR THE RESPONSIBLE PRACTICE OF RESEARCH (《负责任研究方法行为守则》)的第二条第五款就明文规定:2.5 Data related to publications must be available for discussion with other researchers.(公开发表的数据必须经得起同行的讨论)如果说一旦媒体卷入学 术道德争论任何解释都是徒劳无效的,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出示一下有关证 据来澄清事实?   一位澳洲法官最近在对一起涉及学术不端指控的调查案的判决书中写道(大 意):这类调查不仅仅必须在实际执行和裁决上做得得体,而且必须展示出的 确如此。如果留下的只是一片疑云,那么实施这一调查程序不仅毫无用处,也对 公众无益。对照这几行判决,试问国内有几起对学术不端举报的调查可以称得 上是得体和有用?与其抱怨当媒体卷入,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和鸣 先生何不呼吁大学对指控作出令人信服的得体的透明的调查?应该明白,令人信 服的调查不仅仅是为了举报者,而且也是为了被举报者。 (XYS20100131)
个人分类: 多少不平事|4182 次阅读|1 个评论
且看西安交大的“快慢哲学”
张显峰 2010-3-23 16:17
教授造假,举报真难;央视一报,处罚真快这是南方一家报纸对李连生造假事件报道的主标题,副标题是西安交大6教授举报本校造假教授屡遭校方劝阻,《焦点访谈》前日曝光后校方昨日解聘造假教授。(《南方都市报》3月22日) 我以为,这则报道真正抓住了这条新闻的看点。 头天在央视《焦点访谈》里还是西安交大教授呢,第二天就被解聘了,造假教授李连生倒得太快!不光我等看客觉得晕眩,我估计快得连他本人都有些想不通过去将近三年,几位昔日老师举报他,被他起诉,被校方劝阻,被媒体报道,最后他不过被判了个暂缓报奖,不过暂时不当副主任和博导了,他李教授还是李教授。 之前太慢,现在太快。这快慢之间实际藏有很深的学问。何时快,何时慢,这就得看事态怎么发展了。如果说学校领导连这件事的性质都缺乏判断,那有些侮辱人家。之前并不是没有媒体报道,大概只是学校领导觉得那些网络、报纸的舆论还不足以威胁自身利益,所以他们一面义正辞严地宣称决不允许弄虚作假,一面私底下对举报者威逼利诱。这一明一暗的招式,显然对准的不是造假者。其对节奏的掌握也可谓炉火纯青,在安抚社会舆论和保全学校利益之间走着钢丝,能慢则慢,最好慢到慢慢遗忘。 当然,学校也有自己的原则,并不会一味为造假者张目。君不见,校领导昨天晚上还在《焦点访谈》里做着模棱两可的辩解,今天早上便以包青天的架势端出了处理结果。速度之快,堪与川剧经典《变脸》媲美。细究其因,其实不难理解。《焦点访谈》在中国的媒体格局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稍有政治经验的人,不会不明白其中的压力。所以此时,我们不再会看到校领导因 涉及到不只是西安交通大学的脸面,也涉及到国家的脸面而那么有担待,而坚持慢节奏,而劝说举报者。他们态度之坚决,手段之果断,都可以树为典型了。 看起来,这场持续近三年的学术浮躁荒诞剧终于以举报者的胜利收场了,但且慢鼓掌,实际上与此相关的追问远未终结。只要那些试图为造假者张目、对举报者威逼利诱的校方代表还存在,只要他们奉行的快慢哲学还有市场,类似的学术丑剧就不会谢幕。
个人分类: 显峰冷言|4789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给交大说两句------有感于学术评奖浮夸风波
alvinlxu 2010-3-22 03:03
我给交大说两句------有感于学术评奖浮夸风波 许亮 2010.3.22 作为交大校友,真的很不希望看到事情闹到这个地步。 我赞成老教授说踏实、认真地工作,因为他们自己和绝大多数交大人,以前大概就是那样做的。 但是当我看到网上一些人站在正义和道德的高地上,对这件事、对当事学校以及当事人进行批判,甚至有些人持有讥笑的态度时,我很想让这些人首先扪心自问一下:你自己在评奖时,曾经有没有以及将来会不会,弄虚浮夸、 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学术不端的问题?你所在的单位曾经有没有?将来会不会? 如果你在扪心自问后,得出的结论是你自己和你所在的单位,曾经没有而且将来也不会有那些问题,那么你可以尽情地批判和讥笑。 如果你得不出那样的结论,那么请你从道德的高地上走下来,闭上嘴巴,做好自己,用你自己在将来报奖时的正确行动来表明你的立场。 交通大学60年代在党和国家的要求下内迁西安,很多老师放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来到艰苦的西北,他们是踏实的,是令人尊敬的。我在三所大学上过学,在我看来,我接触到的西安交大整个学校的校风是比较踏实的,埋头认真做学问的老师和同学占很大比例。 我有同学在经济发达地区上大学,Top10大学,他毕业后告诉我,他的很多同学家里做生意的,不太认真学习的,班三十多人考研究生的聊聊无几,像他一样上博士的则更少。给他上大课的思政老师曾经在私下对同学们说:“你们应该好好利用名校的金子招牌,这边有钱人家很多,找一个结婚,比努力读书实惠多了。”我举这个例子也许比较特殊,但我想说的是,大部分身处西北的教师和学生,其实并没有那么“好”的经济头脑,我所看到的西安交大,比很多发达地区的高校要踏实的多了。 另外,在对待媒体方面,西交大似乎没有那么好的公关能力。这与地处西北,缺乏政治与经济资源是有关系的。 这次西交大自己的老教授不惜这样一个百年大学的名声,举报自己学校的老师,才导致这个报奖浮夸事件曝光在大家面前。然而,我们每一个身处学术界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事情还少吗? 其实翻开任何一次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奖材料,那些“产生了10的n次幂经济效益”的报奖材料绝不在少数,而其中又有多少是真实可查的呢?! 西交大的老教授说:“让学校回到踏实、认真,为了党、为了国家,为了工业的振兴老老实实工作,让年轻教师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为我们是为人师表。” 这些话不仅是对西交大的当事老师说的,也是对全国的学术界说的,其中包括个别不知自查,却站在一旁看笑话的人和单位。 打开今天西交大的BBS,满版都是讨论这次事件的帖子,其中发帖的有老师也有学生,从刚开始对这次事件本身的议论,到现在大部分帖子都在讨论交大如何从这次事件中好好自我反省,努力改正和提高。很多帖子都很精彩,我简单贴两个在下面。 【1】 发信人: Riemann (治大国若烹小鲜), 信区: XJTUnews 标 题: 于国于校——这是好事 发信站: 兵马俑BBS (Sun Mar 21 22:50:27 2010), 本站(bbs.xjtu.edu.cn)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多难兴校。如果真的能把学风就此扭转,是好事情。特别是对后来进学校的人,知耻而后勇。总比亡国灭种了才来后悔好得多。 --- ※ 来源:.兵马俑BBS http://bbs.xjtu.edu.cn 【2】 发信人: lgybeyond (愿我能), 信区: XJTUnews 标 题: 哀哉吾校,哀哉吾国 发信站: 兵马俑BBS (Sun Mar 21 22:57:58 2010), 本站(bbs.xjtu.edu.cn) 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不为人者何以为学?何以为师?更何以为世界之光?呜呼哀哉!哀哉吾校,亦哀哉吾国。 中国学术之风不正已久。每个学校都有造假,事件本身确实也没什么可奇怪的。但是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自己危险的处境,拿“清华北大也有造假”来做借口,拿“学术大环境不好”来做借口,把它看成无所谓的小事,那么我们永远不会有出头之日,中国的教育也看不到任何希望。 我交在走下坡路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有差距不可悲,可悲的是我们认识不到自己的差距却还有意遮掩。比这更可悲的是我们不但没有弥补自己的缺点,反而把优良的传统给丢了。为世界之光,何其之远啊!世界一流大学,何其之远啊! 中国的教育已经到了必须有所改变的时候了。当局者难道没有这种危机意识么?以此下去,民族的希望何在?我们不否认特殊的国情,不否认改革的巨大难度,但是我们不得不担忧,因为我们看不到事情向着良好方向转变的趋势。看不到啊! 前些时候在校内上看到分享率很高的哈佛大学讲述“公平正义”的的公共课程,看过之后,不禁叹惋,我们的大学教育真的是太落后了。 这个民族曾经站在世界的巅峰,靠的是勤奋和智慧;又曾经因为不思进取而落后挨打,落下满身伤痕。几千年来,我们从不缺少人才,我们的智慧从来不输其他人种,我们可以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自己造原子弹、氢弹,发射自己研制的火箭……我们的成就靠的不仅仅是勤奋和毅力,还有源源不断的智慧。但是现在呢?我们却一点点失去这些,我们变得不那么努力,不那么会思考,许多人甚至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看看我们的学生,看看我们的课堂,看看我们做的实验——死板、教条、毫无生气,我们的教育摧残着我们的兴趣,抹杀着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看看我们的学生,看看我们的课堂,看看我们做的实验——死板、教条、毫无生气,我们的教育摧残着我们的兴趣,抹杀着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我们的制度,我们的教育“赶走了”多少有识之士,不是他们想离开,这样的环境,是做不成学问的。用国籍来衡量一个人的爱国心是有失公允的。 我们是牺牲品,这个没有关系,可是谁来救救我们的孩子? 为了拯救这个民族,为了迎头赶上,我们每个交大人应该反思,每个有良知的中国青年应该反思,我们的党应该反思。我们不仅要保持勤奋、踏实、谦卑的优良传统,还要善于学习思考。隔海望去的那个东方国家便是最好的榜样。我们把“毛泽东思想”整天挂在嘴边,我们做到事实求是了么?我们的繁荣更多只停留在表面,我们要“和谐”。我们把“三个代表”挂在嘴边,我们做到与时俱进了么?我们落后太多了。 我们的民族早已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再这样下去,真的不知道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国家将走向何方?奋进吧,交大人,奋进吧,我的祖国! -- ※ 来源:.兵马俑BBS http://bbs.xjtu.edu.cn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936 次阅读|12 个评论
这样的“科学”还能讨论吗?兼作再举报
jitaowang 2010-1-27 12:18
科学发展 再举报 1. 郝云龙先生的博客中不仅至今坚持转载因触犯 有违于人类科学史上业已公认并得到实践认可的科学理论而被 封除的三篇张 xx 博文,而且在近日进一步转载有违于人类科学史上业已公认并得到实践认可的科学理论 宇宙熵相关缪论。 因此我建议 采取适当措施删除被转载的相关 有违于人类科学史上业已公认并得到实践认可的科学理论 博文。但不要封除转载者的博客,也不要删除转载者的其他转载,以示区别对待。 2. 望郝云龙先生也能自觉遵守 的三根红线和实施细则的规定。特此转载相关规定如下: 科学网的三条红线 3. 无休止地散布 有违于人类科学史上业已公认并得到实践认可的科学理论 的信息;无休止地向编辑部和广大博主发布骚扰信息。 三条红线实施细则 5. 对于散布 有违于人类科学史上业已公认并得到实践认可的科学理论 信息的博主,编辑部将取消其博文在最新博文和博客首页各栏目显示的权利,限制期限为一周;同时要求博主三日内删除相关内容。对于再次发布上述内容者,或者三日内未删除相关内容者,编辑部将关闭博客,取消帐号。 3. 为了帮助更多人了解 宇宙熵是有违于人类科学史上业已公认并得到实践认可的科学理论 的伪科学或反科学的理论,将同时发表另一篇博文王竹溪,傅献彩等批宇宙熵,以介绍前辈王竹溪和傅献彩的明确观点。 我把本博文同时转发给 ,供参考,兼作举报使用。 王季陶 2010-1-27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2252 次阅读|8 个评论
军人一根筋,学术造假举报者武伯歌教授印象
chrujun 2010-1-23 11:36
武伯歌教授举报某985 211学校某研究所学术造假,该研究所的同事昨天就全部都知道了。同事们认为这下出名了。由于我和武教授有一些交往,我的一些学生也上过他的课,并且他辞职的时候请了学生和老师共100多人吃饭,我们一家三口都在被请之列;武教授当时在宴会上发表了2个多小时的长篇演讲,请了记者现场录像;因此我谈一下对武教授的个人印象和我知道的一些情况。 1. 据我的学生在宴会上介绍,武教授的课上得相当好。 2. 据武教授讲,他一上课就有很多粉丝,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 3. 武教授发表演讲的时候,妙趣横生,幽默风趣,学生不时鼓掌,很遗憾我没有统计学生究竟鼓掌了多少次。但可以肯定的是,武教授很有才华,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 4. 同事认为他是一个很怪的人。 5. 一次我参加他们的本科生答辩会。可能为优秀本科生的评选问题,他和另外一名教授吵起来了,两人争吵得很厉害。据我所知,他和其他部门的一个老师也争吵过。 真正了解武教授背景的人不多,很多人以为他是在某大学混日子养老的人,对他缺乏应有的尊敬。实际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武教授以前在什么部门工作。如果不是听到学生说他的课讲得很好,当时在宴会上了体会到了武教授的风采,我听到的几乎是他的负面消息。 武教授一身正气,对教学质量低下、各种学术造假又十分看不惯,导致他和同事的冲突日益加深。 本来他是正规军,是名师的开门弟子,但学位论文答辩的时候却不请他,怕他问了问题学生答不出来,怕他发现学术造假。还有人认为武教授脑袋有毛病,看见他就躲。 由于上述原因,武教授先忿而辞职,再举报学术造假。 研究生大量扩招,师资力量又没有相应跟上。 如果认真查,学术造假肯定很多。但绝大部分学术造假没有得到处理。即使被举报了也很少得到真正处理。但就怕碰到对学术造假较真的人,武伯歌教授就是这样的人。如果某大学不进行处理,根据他的军人身份和个性,我估计他会一直举报下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8821 次阅读|5 个评论
武伯歌教授为什么敢举报985 211大学学术造假?
热度 1 chrujun 2010-1-23 10:53
昨日在科学网博客上看见一篇转载的文章。标题显示,我熟悉的某985 211大学有学术造假。好奇心让我进去阅读这篇文章。 文章内容令我很吃惊。 因为我就认识举报人武伯歌教授,和他有几次交往。 文章大体内容是学术造假证据充分,但校领导和某院士包庇,不敢处理。 为什么武教授连校长和书记大人都不怕呢? 这估计是很多人都有的疑问。我介绍一下我知道的一点情况,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1. 武教授的导师蒋大宗教授是在缅甸丛林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军人,IEEE终身会士。百度百科里对蒋大宗教授的部分介绍如下【1】:蒋大宗,教授。江苏镇江人。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建国后,历任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电力系及电机系副主任、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学会第二届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学工程学会第一届代理事和、第二届副理事长,IEEE终身会士。专于电子技术、医学电子仪器。主编《数字逻辑》,合蓍《数值论断的统计方法》。他导师是被举报大学的兼职教授。 2. 武教授的人事关系不在某大学。若干年前,某大学某学院新办了一个专业,除了一人是正规军,其他人都是游击队出生。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借调了武教授来某大学教书。 但武教授的人事关系还在原单位。 3. 武教授已经辞职。去年6月份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武教授提出辞职,请了他教的全部学生和部分老师吃饭。我和他不在同一个部门工作,由于我为他上课提供了外文教材,他也请了我们全家去吃饭。 4. 武教授是军人,享受军长级待遇。据武教授在有100多人参与的宴会上介绍,他是地道的军人,他夫人也是军人(宴会那天他夫人来了,比武教授年轻很多),他享受的是军长级待遇。 5. 武教授教子有方。他儿子去年进入世界顶尖大学读本科。据武教授介绍,由于他儿子特别优秀,世界上的几所顶尖大学都同时向他儿子发出邀请。因此,国内教育系统的手现在管不到他儿子。 由于武教授事实上是军队系统的人,教育系统对他一家都管不着,所以他敢四处实名举报学术腐败。 这也算很牛的举报者了,被举报大学拿他没招。某大学如果不调查和处理,武教授估计不会罢休。 【1】 蒋大宗 http://bike.baidu.com/view/306665.htm
个人分类: 我的思考|11250 次阅读|9 个评论
坚决支持[科学网编辑部]封除张xx博客的正确处理
jitaowang 2010-1-20 09:00
科学发展 举报 原来以为这事早已过去,尽管还有反科学人士在我的博客中进行欺骗和骚扰,也公开予以揭露就是了。最近又有人公然以备份为名一再坚持转载因触犯三根红线而被 封除的三篇张 xx 博文。这样 三根红线的规定实际上就等于形同虚设。因此我建议 采取适当措施删除被转载的 三篇张 xx 有违于人类科学史上业已公认并得到实践认可的科学理论 博文。但不要封除转载者的博客,也不要删除转载者的其他转载,以示区别对待。 衷心感谢有人提醒我,可以采用举报方式。因此我把本博文同时转发给 ,仅供参考,兼作举报使用。 王季陶 2010-1-20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2471 次阅读|3 个评论
魏于全院士发假论文致中科院公开信[转]
冯用军 2009-8-7 17:13
来源: http://hi.baidu.com/e58net/blog/item/b0c4d7ca489b5746f21fe7ec.html 举报人:司履生 就魏于全院士发表假论文问题致中国科学院的公开信   中国科学院   向你们致意。   这里我向你们并给魏于全教授在科研中间的弄虚作假和我发现后他的一些活 动,希望你们根据有关要求进行处理。   2003年,魏于全当选为院士,据说,主要是因为他在肿瘤生物治疗方面的突 出成绩,他提出了将生物进化中的异种同源分子、异种免疫排斥及自身免疫反应 用于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学说,并且得到了实验证实。四川大学的网页在介绍魏 于全时有如下的描述:魏于全,主要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 临床医疗实践,尤其致力于研究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新途径,将主动免疫治疗与 抗肿瘤血管治疗研究领域相结合,为肿瘤疫苗及抗肿瘤血管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 路。将生物进化中的异种同源基因与异种免疫排斥反应及自身免疫反应相结合, 用于探讨肿瘤治疗,可以克服自身抗原的耐受性。此外,对淋巴细胞在肿瘤微环 境内能杀伤自身癌细胞现象进行了观察。发现阻断HSP70表达,诱导癌细胞凋亡, 而对正常细胞相对无作用。有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Nature Med等多种世界著 名杂志。魏于全提出的用异种组织作瘤苗治疗肿瘤在肿瘤研究的历史上并不新鲜。 这本来就是一种十分幼稚的幻想。不过由魏于全进一步发展了,再次包装炒作, 闹到吓人的程度而已。科学本来就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伪科学是经不起任何考验 的,在事实面前总会露出它的伪装。   做为支持魏于全的用异种疫苗治疗肿瘤理论的代表作有,发表在中华肿瘤杂 志上的异种黑色素细胞疫苗诱导小鼠恶性黑色素瘤免疫反应,和发表在nature medicine的immunotherapy of the tumors with xenogeneic endothelial cells as a vaccine.然而,凡是稍稍有一点实验肿瘤学常识的人,只要认真分析 一下,就不难看出这些文章是彻头彻尾编造出来的,反科学的谬论。   异种黑色素细胞疫苗诱导小鼠恶性黑色素瘤免疫反应一文,介绍了他们用猪 的黑色素细胞做瘤苗对小鼠进行主动免疫预防和治疗小鼠的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 结果。只要稍稍认真阅读一下,就不难发现,实验设计中的明显错误,实验结果 的不真实性和实验结论的不可靠性。十分明显,这是一篇十分拙劣的假科学论文。   这里仅举几个重要的例子,从实验设计的层面看,1,缺乏一组不用任何治疗 的或进行摹拟治疗的空白对照;2.在实验中他们对仅有的两组动物也未能进行平 行观察,对照组观察30天左右,实验组观察50天处死动物;3.在结果中对实验组和 对照组肿瘤大小的记录仅表述为500mm3和500mm3,并未有任何具体描述,即做出 统计学结论(p0.05);试问没有标准差和标准误等数据,如何能计算出p值。4.文 中所使用的计算肿瘤体积的公式1x2axb^2是错误的。正确的公式应当是ab^2/2, 如此一来,它们所说的500mm3的肿瘤实际上只有125mm^3,即他们的结果比实际 结果大了4倍,5.最不可信的,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破绽的是,他们的只用佐剂处 理的对照动物在肿瘤接种后30天左右,才生长至500 mm^3,如果按正确的公式计 算,他们的肿瘤体积只有125 mm^3,只有绿豆大小,这样大小的肿瘤是绝对不可 能引起动物死亡的,那么作者为何不继续观察而要将动物处死呢。根据他们对对 照组动物肿瘤生长的描述,可以肯定,他们所使用的小鼠的黑色素瘤细胞株B16,或 C57小鼠是绝对不合格的。凡是做过此类动物实验的人都会知道,B16黑色素瘤细 胞接种到C57皮下后,20天左右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都会长至 4000mm^3-6000mm^3以上,并引起小鼠死亡。7.图3所示的自然杀伤活性与文内的 结果描述严重不符,按文内描述,实验组CTL较对照组分别增高34.0,24.1和13.9%, 而图3所示远远超过这一数字,实际上是增长了数倍之多,这说明作者缺乏起码的 算术训练,根据以上所举的几个问题,我不愿意相信,魏于全院士不懂得进行 肿瘤免疫研究的最基本的实验规矩,我只能怀疑,作者是否真正进行过这一组实验, 或者说,这是一篇胡乱拼凑的论文.从理论上讲,猪的黑色素细胞是异种细胞,它所 含的所有蛋白对于小鼠来说,都是抗原,都会引起免疫反应,虽然现在还没有人能 说出猪的黑色素细胞到底有多少蛋白,但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至少有几千种以上. 那么真如作者所说其治疗原理是通过黑色素瘤交叉抗原或抗原决定族的特异反应, 试问在几千种蛋白被注射入小鼠体内以后,何以小鼠的免疫系统只对如此微量的 一种或几种抗原选择性的发生如此强大的反应。   魏于全的另一篇论文immunotherapy of the tumors with xenogeneic endothelial cells as a vaccine发表在nature medicine 2000, 6(10): 1160, 这被认为是奠定魏做为院士的基石之作。的确,这一篇论文没有出现像上一篇论 文那样的设计错误。从文字上看,这也的确是一篇结构十分严谨,英语水平修养很 高的文章。但是,只要使用免疫学和病理学的基本原理认真思考一下,就不难看出 其中的诸多破绽。这一论文同样是一篇虚假的编造出来的赝品。首先,请看作者 所进行的免疫印迹结果。作者使用的是人内皮细胞对小鼠进行免疫,内皮细胞,和 前一篇论文中的黑色素细胞一样,含有许许多多的蛋白,为什么小鼠仅对几种蛋白 产生抗体,做出如此选择性的反应。按照免疫学的基本原理,任何抗原经注射途 径进入正常的有免疫能力的个体之后,机体的免疫系统都会对之反应。如前所述, 内皮细胞起码有好几千种抗原,人的内皮细胞注射入小鼠以后小鼠不可能只对其 中的几种或几十种产生反应。然而,魏于全却得出了与免疫学的这一基本原理完 全不同的结果。对于这一结果,只能有两种可能,要么,免疫学的基本原理是错 的,要么,魏的结果是假的。除此而外,决无第三种可能。其次,在论文中,作者 介绍,他们使用了四种瘤细胞株,如Lewis肺癌,FM3A 乳癌等,四种肿瘤的生长 曲线一模一样,几乎完全可以重叠在一起,都在20 天以后长至同样大小,这是 不可思议的。由于参考资料受限,我只从文献中查到了Lewis肺癌,FM3A 纤维肉 瘤的生长特性介绍,Lewis肺癌癌细胞的倍增时间是0.9-2.1天,接种后动物平 均存活27天,FM3A纤维肉瘤,在皮下接种后,50%的动物可存活45天,最短存活 21天,最长可存活120天。仅从这两个肿瘤来看,就知道它们的生长曲线是绝对 不同的,尤其是接种FM3A纤维肉瘤的小鼠,存活时间的波动范围很大,这是肿瘤 细胞本身的特性,怎么设想可能生长出与其它肿瘤同样的生长曲线呢。3.在魏文 中,肿瘤的大小均用直径表示。我不知道作者是如何测量肿瘤的。因为当肿瘤细 胞接种至小鼠皮下后,长出的肿瘤决不会是球形的,只能是扁圆形的和不规则形的, 所以一般都测量两个径线,使用前述的公式进行计算,难道魏院士所用的瘤细胞株 或小鼠就是和普通的大不一样,所接种的肿瘤都会长出球形。4.在魏文中,图2显 示用内皮细胞做瘤苗对荷瘤小鼠对治疗作用,文内叙述,在肿瘤接种7天后开始注 射瘤苗,连续4周,肿瘤生长延缓,以至消退.然而,从图2所显示的肿瘤生长曲线来看, 在肿瘤接种后约14天即免疫后约7天肿瘤已经开始消退,.这怎么可能呢?谁都知道, 机体对抗原的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即使是产生初发性免疫反应也需要最少一周的 时间,而初发性反应的强度总是不足以清除外来的抗原,更何况对于肿瘤这一顽 疾,那么作者的这一结果如何解释呢。5.图5作者显示用免疫组化技术对肿瘤组 织中微血管数量的计数结果(5-e),图下明确标出,肿瘤接种后第14,21,28, 35天的观察结果,在第14天时,实验组和其它组的血管计数没有区别,第21天血 管才开始减少,28天以后才显著减少,这和图2的结果不是有明显的矛盾吗,既 然作者认为肿瘤的消退是由于血管生成受到抑制的结果,那么图5中并未看到第 14天左右的肿瘤组织中血管减少,而图2中显示在这一时间点的肿瘤生长已经延 缓,这又如何解释呢。还是在图5中,图5-c是肾组织切片,其中的微血管不被 抗内皮细胞的抗体标记,而在图5-e 中,用GEN-T细胞免疫的小鼠抗体既然和肿 瘤组织中的血管反应,那么为什么又不与肾组织的血管内皮发生反应呢。在这里, 魏既忘了,或根本就不知道上一世纪40年代Massuge用异种动物肾小球免疫血清建 立肾炎模型的著名实验,也忘记了就在同一篇论文中他所认为的异种内皮细胞疫 苗免疫预防和治疗肿瘤是通过被免疫动物体内产生了抗VEGFR2和 alphaV integrin抗体起作用的,而肾小球恰恰就组成性的表达这两种抗原,那么,免疫 鼠的血清为什么不与肾小球微血管反应呢?6.作者根据他的western blotting 结果,认为至少有两种蛋白,即220KD的VEGFRII和的130KD alphaV integrin是 引发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主要抗原蛋白,然而图7显示的蛋白条带中,130KD处最多 只有一条很弱的条带,相反的30KD部位却有一条十分明显的条带。6.作者为了证 明确实如他臆测的是alphaV integrin在起作用,合成了alphaV integrin细胞外 区的几个相关肽段,并以之免疫动物,又得到了预想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以异 种内皮细胞免疫小鼠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的假说,但是作者在这里又犯了一个 致命的错误,integrin是由两个亚单位组成的异二聚体,在其二聚体的结合界面 上形成一个结合配体的构像依赖性表位,魏筛选的肽段并不在alphaV integrin 的界面上,即使产生抗体也不会阻断其配体与之结合,又如何可能起到作用呢。 当然,这一篇论文中还有太多的疑问,限于时间和篇幅,恕我不再一一列举。应 该说,这后一篇论文比前一篇编造得更好一些,编谎编的更圆一些。不过,就像 小孩在大人面前撒谎一样,越是想掩盖自己的谎言越会露出马脚一样,魏的文章 也就恰好是这样一篇杰作。   在他的《异种黑色素细胞疫苗诱导小鼠恶性黑色素瘤免疫反应》的文章发表 后不久,我先给中华肿瘤学杂志编辑部写了一篇很短的评论,指出其中存在的问 题,要求杂志社刊登。杂志社给我回信,认为我的做法很好,有利于学术发展, 并说已经将我的信转给了魏,待魏答复后一并刊登。不久,我接到了魏的电话, 声称他已给张友会教授打过电话,张说让我们私了。我当即指出,这是学术问题, 又不是我们之间的个人问题,是不存在私了的。当我指出他的对照组肿瘤长到30 天左右500mm^3时,他承认他的细胞株可能有问题,质量是不合格,他在实验中 有错误,并说,因为论文是研究生写的,他没有很好把关,他要很好注意,今后 汲取教训等等。后来,我打电话给杂志社,杂志社答复是,他们不知道张教授的 意见,答应询问后告诉我。又过了几个月,杂志社来信告诉我,因为版面的问题, 这样的稿件就不予刊登了(信件仍在保存)。   至于他在nature medicine发表的那一篇论文,我是在北京开会评审他的基 金申请书时看到的,我认为他的研究结果是不可信的,没法进行评审,必须落实 后再说。基金委的冯雪莲只好同意我的意见,让我给他打电话查证。我在电话中 指出存在的问题,问他的实验结果是否经过病理学家看过,他承认没有,我建议 他多征求一下病理教研室的老师们的意见。我问他,肿瘤组织中的血管是怎么消 失的,有没有看到血管闭塞的过程,他表示没有注意,我说一定要仔细一点,用 异种组织或细胞免疫动物能治疗好肿瘤是不可思议的,异种组织和细胞那么多抗 原小鼠怎么会只对几种或几十种抗原起反应呢。我还告诉他,肿瘤治疗是国内外 的难点课题,如果如此简单,就像你说的那样,那还用花那么多的钱和人力去研究。 他坚持说,的的确确是真正的实验结果,并说他们的实验最近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他们用牛的肝组织免疫治疗小鼠肝癌,用肺组织免疫治疗小鼠肺癌都已取得了成 功。(后来我一直关注他在这一方面的报告,却始终没有见到)不过,在这一次的 基金评审中,经过我们评审组的坚持,决议说,必须组织一个专家组对魏的工作 包括实验记录进行认真的检查以后再决定是否给与资助,(当时,北医大的周爱 儒教授也同意我的意见,但基金委的意见是要给他资助的,我们专家组坚决不同 意,后来结果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后来,至2003年,我给nature medicine写了一篇评述性文章(附件),当 编辑部接受我的短文以后,要他写回复文章时,他一连5周,每星期五从成都飞到西 安,星期六到我的办公室恳求我一定不要发表这一文章。每一次都带有大量礼物。 第一次,他说,这对他十分重要,关系到他的个人名誉。只要我将文章撤回,他愿意 给我资助100万元的科研经费。我当然不会答应,并且告诉他,只要你的研究是真的, 自然不会对你的名声有影响,用不着紧张。因为他给我带来很重的礼物,我坚决 不收,他又不肯.而我又正好编了一本书,我就送他一本,做为回报.他从早上8点一 直磨到12点。到了吃饭时间,他邀请我吃饭,我不肯。我自然得请他到我家吃饭。 最后双方各走各的。临别时,他还再一次恳求。第二个星期六一大早他又来了,等 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给我家打了电话,他又一次恳求我,重复了上一次的谈话内容。 在我不答应以后,他就威胁我,说他的研究生看了我编的书,检索了我的所有论文, 发现我的书和论文中也有不少错误,书中也有抄袭别人的,如果我要发表我的文章, 他们也要写文章,把我搞臭。我告诉他,那本书我是主编,100多万字,我审查的不 会那么细,我问他,抄袭的部分能占多少,占得了10%,20%,,至于论文么,肯定有 错,尤其是10年以前的,连我都不愿意读了,科学发展的太快了,不过,您要是指出 来,我还是愿意接受的。谈了3-4个钟头,又是没有结果,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句 话,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和好说的。这一次我特意送了他一包月饼以为回报。第3 周,第4周又是一样,不过,从第4周起,他的夫人加了进来,不断地打电话给我,又 是白天,又是晚上,又是说魏于全思想负担很重,已经到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程 度,人一天天消瘦,他只怕有个三长两短,对她家影响太大。又是说,那么多的人文 章有问题,你又为什么抓住他不放,又是恳求,又是威胁,说如果把他逼死了,她和 我没有完。到了第5周,杂志社已经把清样寄来了,魏照样来找我,说的还是那些话, 提的还是那些要求.我也谈到他的夫人打电话的事。一直到他走,这一次我还是没 有答应他的要求。除了他亲自来以外,他还动员我的朋友,以至我认识的熟人(其 中也有院士),对我进行劝说,要我放弃发表那一篇评说。第一次来他就带来杨光 华教授的亲笔信,就在我要给nature medicine发E-mail,签署发表合同的时候, 我校的一位主管科研的领导,通过我校的一位教授告诉我说,上头有人打招呼, 让我不要发表那一篇论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迫于形势,向nature medicine写了信只是要求推迟发表,然而,编辑来信说,既然有这么多麻烦,他 们就决定不予发表。于是,这一问题就不了了之。   鉴于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规定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 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规定 第三条 坚持真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文过饰非。坚持严肃、严格、严密的科学 态度,反对学术上的浮躁浮夸作风。坚决抵制科技界的腐败和违规行为。从以上 两篇论文来看,从我写了评述的文章以后,他的种种表现来看,魏于全是和中国科 学院院士的要求格格不入的。我现在提出来,我想你们应当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一 问题。   司履生   西安交通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免疫病理研究室 (方舟子按:司履生教授信中提到的给Nature Medicine的评述我在2003年已收到, 后来根据司教授的意见,没有公布。我很高兴司教授现在愿意公布此事。我认为 司教授对魏于全院士论文有假的指控是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应该认真调查此事, 给公众一个交代。如果调查结果认定魏于全院士发表的Nature Medicine论文的 确有假,不管他该负的责任有多大,鉴于魏于全能够在2003年当选院士是因为假 成果,那么中国科学院至少应该免去其院士称号。) 作者附言:方先生,这件事一直憋了好久。几年前,我就想将此事揭发出去,但 因受人阻挠,耽搁下来,一拖就是几年。眼看国内学术腐败,我怒火中烧,今日, 只好借贵刊一角,将此文发表出去。我是一位老人,十分迂腐,让别人说,很不 入流。像魏于全这种事情,在中国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了,多得像牛毛一样,随便 一抓就是一大把。中国高校的教学科研也因此而严重受损。总之,希望我们都为 此出一把力。 清华大学教授涉嫌学术造假 被撤销教授职务 【来源:东方网】 本报实习生王禁报道 因涉嫌学术造假,原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被清华大学撤销教授职务并被解聘,清华新闻中心有关负责人昨天向记者证实了此事。 据记者了解,原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是由于在申请清华大学职位、职务以及在个人网页中提供的个人履历、学术成果的材料存在严重不实,被撤销教授职务的。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有关负责人也证实了这个原因的正确性。 据了解,早前方舟子发表过《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教授如此伪造论文发表记录》一文,指出署名为LiuH的论文作者并不是刘辉,而是另一位学者,同时还就刘辉简历中的1999-2004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外科研究中心主任提出质疑。刘辉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论文并不是他的,但认为是图书馆在检索时出了问题,因两人英文名字缩写完全一样,所以误将该论文收入他的名下。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这位负责人还进一步证实,以上决定是在3月10日的20052006学年度第12次校务会通过的,当时是根据学校在学术方面的相关规定处理的。 跟广州某大学的一个造假高手一样(其实也不是,她的造假很小儿科)!大概在1998年时,据说她从美国也买了一两块DNA芯片,就回去大张旗鼓地宣传,说是国内首创,是中国人特异的芯片等等.......骗取了大量的荣誉,教授,博导,及国家省市军队企业的大量资金!!!此人在国外多年,一篇文章没发,只要打道回俯。刚回国时,她居然胆大包天,炮制了5篇JBC, Cancer Reseach, Nucl Research等论文,所有文章的期,卷,页全是不对的!可笑的是,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是真是假,只要上网一查就全清楚了,但我亲自听一个领导说,我看过她的文章复印件.......好象是2000年,此人申报军队科技金星,材料在该校网站上公示,但最后学校这一关还是没过。没关系,第二年再来,不过此时她已经骗取了大量的荣誉与金钱,所以,这一次她把那些造假的论文撤下了......可笑的是,新旧简历同时在网上公示,只要长头脑的人都该知道是怎么回事啦!!! 其实,导致她能够这样随心所欲地骗取那么多东西,很重要的一点是某些该死该杀的领导为了树典型,搞业绩,而共同导演的一出闹剧!!!虽然学校里大部分人都知道事情的真相,包括那些所谓的院士著名专家,但这些人也是一些胆小鬼,没能在人 魏于全:破译癌症死亡密码 2004年《神州学人》第2期封面人物----魏于全。 文/杨绍林 曹淑玉 廖志林 2003年11月25日下午,魏于全教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消息传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院一片欢腾。11月26日,魏于全教授同新闻媒体的见面会上,石应康院长热泪盈眶,激动地说:50年了,我们终于培养出了一位院士。魏于全教授能当选院士,是他个人的骄傲,也是全体川大人,华西医院全体师生职工的骄傲七年前,魏于全从日本归国时还是满头青丝,如今才44岁,他的青丝就已变成了白发!看着魏于全头上的缕缕白发,泪水禁不住从石院长眼角滑落。魏于全教授也泪光闪动,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 从一位青年医生成长为一名院士,魏于全教授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其间的酸甜苦辣难以言表。 看来,魏于全还没有黄禹锡那么有名,不然也炒到Nature新闻上了。不过,建议司履生教授还是要炒,炒到他身败名裂为止,不然国家的钱真的是被这样的混球给坑骗没了。只可惜啊,我没有这样的胆量,也见过,体验过,有的院士说得是铮铮铁言,做的是骗子勾当,隐蔽的无耻,高高在上,潇洒自在啊!真佩服司履生教授!向你致敬! The fate of science! Meet Dr Wei once several years ago when I was seeking the oppotunity in Sichuan Uni. Be honest, I don't like this kind of person. I have been recommended to see whether I could be interested in working under him, as said that his group is the best in terms facilities in this uni. Howevr, when I met him, for whole morning and during lunch, he never asked what I was interested and which area I was experted in, but my relationship with the person accompanying me, who was one of the presidents of this uni. I don't think that is a real scientist should be, and then never contacted him again. 我正准备考中科院呢,看了这篇文章,我心酸了。在中国,还有多少干净的土壤?最受人尊敬的院士尚且如此!! 原来高中的时候想考华中科技大学,那时的校长是樊明武,可后来可能因为经济原因被撤了,那时我就非常痛心。现在更痛心了。有些院士说中国同样有环境搞科研,就是这样的环境吗?我真的迷茫了,我该崇拜谁,我该以什么作为我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真的很想哭。 有感于四川大学再暴丑闻 作者:木然 70岁的司老先生,面对国内日益猖獗的学术腐败,怒火中烧地挺身而出, 直指四川大学副校长院士魏于全的Nature论文造假。 司老先生致中国科学院的公开信中指出:2003年,魏于全当选为院士,据 说,主要是因为他在肿瘤生物治疗方面的突出成绩,他提出了将生物进化中的异 种同源分子、异种免疫排斥及自身免疫反应用于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学说,并且 得到了实验证实。有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Nature Medicine等多种世界著名杂志。 魏于全提出的用异种组织作瘤苗治疗肿瘤在肿瘤研究的历史上并不新鲜。这本来 就是一种十分幼稚的幻想。不过由魏于全进一步发展了,再次包装炒作,闹到吓 人的程度而已。科学本来就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伪科学是经不起任何考验的,在 事实面前总会露出它的伪装。 司老先生将这封公开信发给《新语丝》方舟子的附言颇让人感动:方先生, 这件事一直憋了好久。几年前,我就想将此事揭 魏院士的产生是一个凄美的故事。中国太重视神的创造,因此有了医学院院长包装魏院士的决心,又有了包装以后的结果(石应康院长热泪盈眶,激动地说:50年了,我们终于培养出了一位院士。魏于全教授能当选院士,是他个人的骄傲,也是全体川大人,华西医院全体师生职工的一具凡人的躯体。 司教授是一位严禁的人。每日唯一的喜好是翻开最新的文献,寻觅科学的真理。因此,成为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领域知识结构最全的学者之一。司教授是一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的弱点是不能坚持己见。司教授是一位正直勇敢的人,敢于直面学术界物欲横流的现实,挺身而出。 每当望见满头白发的老学者,从内心产生一种敬仰的情感。望司老师身体健康。
个人分类: Life Comments|5946 次阅读|2 个评论
看看国外行家们造假的境界
juchuan 2009-4-9 19:06
郭磊先生在科学网指控哈佛包庇造假,就像一块石头扔进了水池,溅起了些许水花,立刻就平静了。一旦这几篇相关的博文退缩到视野以外,事件也就像从未发生过。 曾经沧海,自信早已洞察这案子的预后,却对三件事感到意外:一是科学网编辑的胸怀,让读者饱了眼福;二是居然有王志明老师插手,而且卓有成效;三是难得有Dr. James Whitfield做了客观公正的评论。现在事件应该已成为历史,在被完全忘记之前,本人想对Dr Whitfield的评论略说几句。因为他的评论不长,为了方便,全文转贴如下(粗体为本人所加): PPR哈佛PKD:Comment on the Harvard story from Dr. James Whitfield Personal comment from Dr. James Whitfield: Thank you for sending me this sad story of a person being unable to repeat a laboratory's important experiments. A person from my lab also once went to work in another lab and could not repeat their important published data, but unlike Dr Guo, he wisely left without making trouble. Surely this could, indeed should, should, now be resolved by doing exactly what Dr Chen has done. He appears to have found no or only a very low level of WTPC-2 in the cilia of his MDCK cells. This could mean that these cells don't concentrate normal PC2 in the cilium and that the PC2 that does get there eventually is a non-specific secondary intrusion and that some mutant PCs do somehow get in albeit slowly. But this seems to mean that the PC2 is not a normal cilial component. Thus, the key fact from Dr Chen is that there is a problem here which must be resolved for the sake of those of us who have written about the calcium-mediated mechanodriven signaling from the kidney cell cilium. I am surprised that apparently the Harvard people did not take a little time and effort to defuse this problem by carefully arranging an independently monitored set of experiments to verify or definitively refute Dr Guo's potentially serious observations. Dr. James Whitfield Researcher Emeritus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4077 Dr Whitfield首先指出,郭先生因为不能重复实验结果就声张质疑的做法不明智,聪明人的做法是不露声色悄悄离开。也就是说对这种事不可大惊小怪,声张起来对大家都没好处。 其次,Dr Whitfield认为哈佛人如果能令人信服地证明实验结果可以重复,将是对郭先生最有力的反击。言外之意,不理不睬好失面子。 沉默是金,我相信这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不会再有下文了。作为举报者,能听到Dr Whitfield这两句公道话自然已经是非常幸运,应该心满意足;而尚未卷入麻烦的清白科研人员则要牢记Dr Whitfield的金玉良言:别少见多怪,是非只为多开口! 上次说过: 造假不要紧,剽窃是祸根。附一条刚刚看到的新闻,看看人家造假的功底:买通科学家签署论文刊登在有声望的医学杂志上(所以说如今科学家名声不好并非血口喷人),还为造假专门创办专业杂志!如今事情败露了,但那些科学家们被处理了吗?那些造假论文撤回了吗? Doctors signed Merck's Vioxx studies Milanda Rout April 09, 2009 Article from: The Australian SCIENTISTS were allegedly recruited by a pharmaceutical giant to put their names on research done by the drug company to promote the safety of its anti-arthritis drug Vioxx. The Federal Court has heard that Merck Co prepared and gathered doctors and academics to write the company's own research on Vioxx, which was then published in prestigious medical journals as independent studies. The drug company also allegedly produced an entire journal -- called The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Medicine -- and passed it off as an independent peer review publication. These claims were put by lawyers acting for Graeme Peterson, who is suing Merck Co and its Australian subsidiary Merck, Sharpe and Dohme for compensation. The 58-year-old -- along with more than 1000 other Australians -- claim Vioxx caused their heart attack or stroke. The drug was launched in 1999 and at its height of popularity was used by 8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because it did not cause stomach problems, as did tradition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It was voluntarily withdrawn from sale in 2004 after concerns were raised that it caused heart attacks and strokes and a clinical trial testing these potential side-effects was aborted for safety reasons. Merck last year settled thousands of lawsuits in the US over the effects of Vioxx for $US4.85billion ($7.14 billion) but made no admission of guilt. Counsel acting for Mr Peterson, Julian Burnside, told the court this week the drug company sought out and recruited scientists, academics and doctors to put their name to Merck's own research. He said medical journal expert George Jelinek would testify that the articles were designed to reassure the medical profession about the safety of Vioxx. The trial, before judge Chris Jessup, continues. http://www.theaustralian.news.com.au/story/0,25197,25311725-5013404,00.html
个人分类: 未分类|5439 次阅读|2 个评论
充分利用网络力量反腐的建议
wangyong77 2009-3-25 21:01
充分利用网络力量反腐的建议 建议政府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和力量来反腐。好处是可以大快人心,也减少反腐成本,有助于社会的稳定。网络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意,顺应网民就顺应了民意。 有以下几点建议: 1) 重视网络举报,对网上的腐败线索和材料进行跟踪。 2) 充分利用网络力量,包括人肉搜索,调查和侦察案件,云南的做法就很值得称赞。 3) 对于被举报的人,以及明显的支持腐败的人,后台,保护伞,关系网络都进行调查,一人被举报。在众多的案件中,都明显可以看到许多人都有后台,明显的得到了支持,且这些后台就是明目张胆支持,但是,这些后台没有被撼动,如何容易撼动前台呢?可以动用网络力量对这些人进行监察。 4) 充分利用网络,让原告和被告双方辩论,记载记录,让网友见证。比如被告否认做过某事,但是,又露出了马脚,此时应该重罚。将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附加上承认责任,谁赖帐了被发现,也相应承担赖帐后果。比如隐瞒的财产以不法财产对待。 5) 通过网络搜集罪证,可以以匿名的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匿名举报,都可以提供线索和证据。 6) 政府领导人经常上网,也应该对网上的一些腐败案件的处理做批示、督促和监督。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59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有感于6退休教授举报刘兴土院士涉嫌剽窃》
cqq2008 2009-3-2 20:36
读过科学网雷德明博士的博文《有感于6退休教授举报刘兴土院士涉嫌剽窃》,很是有感! 雷兄认为:在中国,几个下级敢造反啦,自己的饭碗还要不要?我这位普通教师正在造校长的反,在现在金融危机找工作难的背景下,华南理工大学李校长老爷没有让我丢饭碗,我实在应该感恩啊! 雷兄还认为:以后不要劳心劳力地去举报了,没有用,至少国内学者不要举报,即使退休了,也不要举报,让海外华人和外国朋友帮我们举报吧。我向教育部举报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包庇研究生大面积作弊事件,也一定是没有用吗?!哎!我心不甘啊! 其实,不知雷德明博士是否认同:(1)如果造反的下级多了,下级的饭碗就一定能够保住;(2)如果举报的事实了,应该会有用的! 顺便对刘兴土院士所谓涉嫌剽窃表达个人观点:我读过今天关于6退休教授举报刘兴土院士涉嫌剽窃的新闻,感觉新闻所例举的剽窃行为,有点勉强!只要大家认真去读中国学者写作出的著作与教材,有多少采用了西方那种严格标注引用内容的模式(尤其在使用中文引用外国学者的外文文字时,更是常常故意缺失参考文献)?如果刘院士那是剽窃,那么工程院院士涉嫌剽窃的人不会少!我看个别中国工程院的重大咨询报告都存在参考引用内容标注缺失的问题。本人在一次小型会议与刘兴土院士同桌吃过两顿饭,凭我与刘院士两顿饭时间的接触,刘院士的人品要比某些院士强多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805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9 0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