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霾污染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与其说德国有治霾经验,不如说德国治理空气污染卓有成效
热度 1 Talky 2019-4-10 11:34
讨论陶光远先生演讲问题之一: 与其说德国有治霾经验,不如说德国治理空气污染卓有成效 陶光远,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执行主任,是“一席谈”的第673位讲者。演讲视频和记录可见: 不久前,两个微信群里传来陶光远先生的演讲视频和讲话记录。为了讨论,较仔细地拜读了演讲记录全文。包括德国 “ 治霾经验 ” 的介绍、北京 2015 年 12 月 1 日严重雾霾污染的说明、京津冀地区霾污染主要污染源的讨论等,发现了多个问题。本文先在搜索德国环保局网站图片基础上介绍德国治理空气污染的成效,其他问题在整理准备中。德国环保局网站大气部分网址是: https://www.umweltbundesamt.de/themen/luft ,除特别说明外,本文图片都来自这个网页。 图 1 是德国 1985 年到 2008 年 PM 10 和 SO 2 年平均浓度分布,以及 1990 年到 2008 年 NOx 年平均浓度分布。(陶先生演讲中仅仅引用了下面 PM 10 中的 4 张 ~ 下图左侧有小黑圈的: 1985 、 1990 、 1995 和 2000 年图,就不问青红皂白地说是德国治霾经验 ~ 并 把 PM 2.5 混同于 PM 10 了。) 从图 1 可见,东德区域原本空气污染十分严重(如 PM 10 和 SO 2 ),东西德合并( 1990 )十年后,东德区域空气质量很快改善了。德国的重工业区 ~ 鲁尔区内有空气污染,但 PM 10 和 SO 2 污染程度看来得到了有效控制, NOx 的控制稍差些。 但是,国际上 PM 2.5 的问题是 1990 年代才开始讨论, 1997 年美国率先提出了 PM 2.5 的环境标准。德国环保部门在 2010 年以后才发布 PM 2.5 年平均浓度分布图。在 2010 年以后,德国环保局发布的空气质量图的形式有更新,例如 PM 10 和 PM 2.5 。图 2 即 2010 和 2017 年 PM 10 和 PM 2.5 平均浓度图的比较,可见德国 PM 2.5 污染(或霾污染)并不严重。 如今我们特别重视的“霾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细颗粒物,即 PM 2.5 ;而重霾污染时采样分析表明主要是“ 二次 ”细颗粒物,即由污染源原本排出的二氧化硫 SO 2 、氮氧化物 NOx 和易挥发烃等气态污染物,通过 大气化学反应在空气中生成 的。图 1 表明德国在控制 SO 2 和 NOx 方面卓有成效,因此虽然有霾污染发生,但不很严重(图 2 )。在这个意义上说,霾污染也得到了控制。 图 2 德国 2010 年和 2017 年 PM 10 和 PM 2.5 年平均浓度分布比较 再看这张图补充信息: 图 3 中 PM 2.5 曲线是指“一次”细颗粒物,即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细颗粒物,包括炭黑,或者生产过程中生成的各种细颗粒物。值得指出的是,陶光远先生后来说到的在湿法脱硫过程中可能生成的硫酸盐,如果从烟囱排放了, 也是“一次”细颗粒物 ,因为不是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 再看看德国能源结构的变化。我曾下载英国石油公司( BP )每年发布的世界各国能源生产和消耗数据( https://www.bp.com/ )。根据 BP 于 2018 年 6 月发布的报告,应用德国能源消费数据,可以画能源消费结构饼图(图 4 )和能源消费年变化曲线(图 5 )。可见德国在 1995 年以前用煤比例比较高,例如 1985 年还在 41.32% ,之后用煤量和用煤比例迅速降低,到 2005 年用煤比例降到了 25% 以下。这几年又有明显下降,到 2017 年是 21.27% 了。德国能耗变化的另外两个特点是核能比例下降和包括风能、光能和生物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正在迅速上升。 图 4 德国历年能源消费结构饼图 图 5 德国能源消费年变化曲线 所以“ 与其说德国有治霾经验,不如说德国治理空气污染卓有成效 ”。陶光远先生曾在德国学习和工作,可以相信他说德国人有 治理空气污染 的经验。但也应当介绍 德国能源结构变化 对控制空气污染的作用。中国的能源情况很特殊,多年来煤炭使用比例常高于70%。但近年来我国政府和人民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改善空气质量做了大量努力,能源结构也有了很大改善。我曾根据BP数据在科学网写博文:“ 解读英国石油公司(BP)最新世界能源数据 ”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1119728.html 展示了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几张饼图: 图6 中国近年来能源消费结构变化饼图 图6所示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也是近年来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 陶先生还应当注意:霾污染是空气污染的一种类型,不能把空气污染等同于霾污染。 ------ 2019年4月10日晚注:加上一张能源消费比例曲线图,可见德国1965年时煤耗也有60%的比例,和我们现在情况相同。但下降相当快。 -------- 2019年4月14日晚补: 同学提意见说看不懂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我回头检查后感觉是有问题:说得不够直白。应当把标题改为: “ 与其说德国有治霾经验, 不如说德国治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粗颗粒物( PM 10 )卓有成效。 ” 就是说德国早期空气污染控制对象中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稍后是PM10),没有细颗粒物(PM2.5)。但是他们控制前三种污染物严格有效,因此二次细颗粒物产生得比较少,霾污染就较轻。因此 德国并没有直接的治霾经验,只是在实现了严格控制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后,才间接地实现了对霾污染的控制。 今天(2019年4月15日)上午,我已经上传了博文“ 讨论陶光远先生演讲问题之二: 2015 年 12 月 1 日北京严重雾霾和发现散煤采暖为冬季霾污染主凶的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1173361.html 欢迎网友批评指正。
个人分类: 灰霾|8816 次阅读|9 个评论
尊重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复旦王琳老师回复我的疑问
热度 1 Talky 2018-8-19 16:05
尊重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 - 复旦王琳老师回复我的疑问 前不久我发博文转载复旦大学新闻,“复旦大学王琳团队揭示大气霾污染新粒子形成机制”(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9047-1125274.html )因为该文介绍了王琳团队从 分子层面 研究污染大气中新粒子的形成机制。这是 2011 年我国遭受重霾污染以来,大量研究工作中少有的从微观角度出发针对人为新粒子的研究工作。感觉到重霾污染研究中一个全新重要的研究方向,而且新闻中引用了发表于《科学( Science )》杂志文章中的两张图,说明该研究成果有大量观测数据为基础。 发表在《 Science 》上的文章不是自由下载的,但我在同济大学未能直接找到相关页面,于是偷懒直接向王琳老师索要,他即发给我文章原文了。因为自己化学和检测仪器方面基础薄弱,读这篇文章相当费力。但之后还是产生了一些疑问,于是直接写 email 询问了两个问题: 1. 关于氮氧化物和硝酸,你们文章中只提到了氮氧化物容易被氧化,不利于NPF重要中间体的形成,因此低二氧化氮浓度是NPF事件发生的有利条件。有关硝酸盐也只出现在检测设备的试剂中。。。。但是,都知道重霾污染中二次细颗粒物主要是硫酸盐、硝酸盐和可溶性有机碳。你们文章是否暗示,新颗粒物中基本没有硝酸或硝酸盐,只是后来新颗粒物增长时,硝酸或硝酸盐才凝降这些颗粒物上的? 2. 对比了文章附件中列出的114个NPF事件的日期和上海市环境监测日平均数据,发现发生NPF事件时空气质量“优”24天,“良”66天,“轻度污染”20天,“中度污染”4天。可见,上海NPF事件主要不发生空气质量较好时段。可否理解为:NPF事件主要在空气质量较好,气象条件也较好时发生。即因为污染源严重,在空气质量较好时也会因为NPF事件而造成细颗粒物数量浓度很快升高(PM2.5质量浓度不高)。待到气象条件变坏(湿度升高,阳光减弱,风速减小和停滞,低空逆温等),这些已有细颗粒物再迅速增加质量浓度,造成重度污染? (注: NPF 是 New Particle Formation 的缩写。) 王琳老师第二天回复说他们文章“ 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说明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与雾霾的关系。这篇文章的认知只限于此:大气新粒子形成事件会增加大气颗粒物的数浓度,如果这些新生成的颗粒物能够生存足够长,就可以长到100nm以上,可能形成颗粒物污染。 ” 他也解释了因为硝酸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很难参与最初的颗粒物形成过程。 如果已经有较重的霾污染,这些霾离子表面会吸收吸附可能参与产生新粒子的污染气体,是阻止 NPF 事件的 “汇”,因此重霾污染天气没有大气新粒子产生事件。。。。强调要加紧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我又查到王琳团队 2015 年发表在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上的文章: Strong atmospheric new particle formation in winter in urban Shanghai, China
个人分类: 灰霾|5002 次阅读|2 个评论
北京网友可以试试自己测“逆温”
Talky 2018-1-27 18:17
心血来潮,请在北京的亲戚测测 “ 逆温 ” 。让用两支同样的温度计,一支从五楼窗口吊向地面,一支就吊在五楼阳台外,但要设法避免阳光和楼房热气的影响。她家阳台朝西,因此上午见不到阳光的。 1 月 24 日和 26 日测到的结果如图: 可见这两天上午,楼下地面附近气温都明显低于楼上阳台外的气温,都是逆温。下午只有一个数据,去除西晒的影响,北窗外的气温数据说明地面气温高于五楼,逆温被破坏了。假设一个楼层高度在 3.5~4 米,则五楼阳台外测温相当于 4 层楼,大概在 15~20 米之间。 所以 “ 心血来潮 ” ,是因为北京近日的气象条件是晴冷,风速不大。这是“辐射逆温”发生的好时机。北京网友有兴也可以自己试试,很简单的。可见,即使空气质量好,北京逆温的 “ 频率 ” 也未必很小。上次北京环保局发言称 2017 年 12 月空气质量好的气象原因中,有逆温频率低一说是错误的。应当说导致重霾污染的 “ 低空逆温 ” ,或更确切地 “ 薄混合层 ” 发生频率低。 ----------------------------------------------------------------------------------- 关于逆温的一些说明: 因为地面和太阳照射,以及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地面气温通常高于空中,即 “ 正常 ” 情况下地面气温高于空中。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下层气温等于或低于上层空气,就定义为 “ 逆温 ” 。逆温条件下空气处于 “ 稳定 ” 状态,即空气的混乱运动微弱(大气湍流微弱),因此空气污染物的 “ 扩散条件 ” 很差,特别是垂直方向。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是 “ 低层逆温 ” ,即高度较低的逆温层(万米高空的 “ 平流层 ” 里整层都逆温呢)。贴近地面的是 “ 接地逆温 ” , “ 大漠孤烟直 ” 就是在接地逆温环境下的自然现象。 逆温的发生和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关。主要类型有 “ 辐射逆温 ” 、 “ 湍流逆温 ” 、 “ 平流逆温 ” 、 “ 锋面逆温 ” 和 “ 下沉逆温 ” 。其他还有融雪逆温和因为地形发生洼地逆温等。 我北京亲戚测到的是典型的 “ 辐射逆温 ” 。辐射逆温的发生原因是,天气晴好,夜晚地面向空中热辐射强烈,降温多,因此早上气温比较上层空气温度更低。还有个条件是风速不大,因此低层空气很少和上层空气混合。日出后,阳光辐射地面逐渐强烈,地面气温逐步上升,上升速度高于上层空气,因此一定时间后,接地的辐射逆温层就会从地面向上逐步被破坏,层底抬升。如果当地有污染源像低矮烟囱,烟气高度低于抬升着的逆温层底时就会被限制向上扩散,造成 “ 熏烟 ” 形式的严重污染。然而辐射逆温对区域性的重霾污染形成影响不大。没有研究过,因为重霾污染的区域性,猜想湍流逆温、平流逆温和锋面逆温对重霾污染的影响更为重要。
个人分类: 灰霾|42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呼吁“一稿必须(中外文)两投”续:以大气霾污染的研究文章为例
热度 71 Talky 2017-3-5 07:22
两月前,我曾写博文“ 请规定重要研究成果 ‘ 一稿必须两投 ’ ”,强调重要研究成果必须有中文文章发表,获得很多网友支持,但也有网友认为因此会助长学术腐败。我觉得只要严格规定不同语言的同一文章不得同样作为成果报奖和升职称使用,不至于助长学术腐败。 以重霾污染为例,我在同济大学图书馆网上,用“ China 、 Haze 、 Airpollution 、 PM2.5 ”等关键词搜寻下载发表在英文刊物上的文章。但是 只用了 Elsevier 数据库 ,虽然是重要数据库,但包括的期刊并不完全,例如 Science , Nature ,和美国科学院院报( PNAS )等没有在内。即使如此,我搜到下载的文章已经很多了。从 2011 年至今,仅仅限于 PM2.5 和重霾污染的观测、形成、化学组成和源解析,以及气象因素的分析,已经超过了 400 篇。特别是 2013 年以后,每年都有百篇左右。本文只列出了我已经下载的 2014 年发表在英文期刊上的文章目录为例(人体健康相关文章也很多,尚未认真下载,未包括在内),说明中国学者研究霾污染发表在国外刊物上文章很多。 粗看这些文章可见,近年来,国家化了大力气支持专业队伍开展和 PM2.5 及与霾污染有关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工作已经产生了大量重要成果,虽然还会存在一些问题,对认识各地重霾污染的特性、组分、成因和来源仍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但是,为什么科学网网友还抱怨 我们国内研究人员没有能力做研究,只能到处瞎摸,啥也做不出来,到现在连雾霾的成因和简单的雾霾的成份都还搞不清楚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成果绝大部分都只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了,查找和阅读都有一些困难(专业不同)。虽然有部分成果也有发表在中文期刊上,但其写作的认真程度,图表质量,都比较国际刊物的英文文章差得多。 想想:重霾污染目前是举国上下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些研究项目又是在国家大量经费支持下完成的。看这些文章,特别是重要研究团队的文章,后面列出的支持研究项目往往有多个,有的甚至列出了 5~6 个基金项目编号。这样的研究成果为什么不重视发表中文文章? 我国专利法( 2000 修正)中第二十条规定:“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将其在国内完成的发明创造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应当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申请专利,委托其制订的专利代理机构办理 ...... ”就是说,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创造可以申请外国专利,但必须先向国内申请。 发表重要研究成果的文章呢? 正值一年一度“两会”期间,特再次呼吁: 国家项目应当规定:如果成果向国际上投稿,应当要求一稿必须两投:国际国内英文中文各一篇,但成果只按一篇算。否则不给结题! 希望本文有机会被两会代表看到。。。。。。。 ---------------------------------- 我下载的 2014 年发表的文章(部分) ​ 文章标题(我翻译的) 出版期刊(卷和页号) 1 2013–2014 年间中国 31 省会城市六种标志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 EI73(2014)413–422 2 北京 2005-2010 年间三次重大沙尘暴时气溶胶光学特性和气象参数 AR150(2014)129–142 3 地面浓度观测和遥感气溶胶得到 API 和 AQI 指数的比较 STE488–489(2014)398–412 4 长三角重霾事件中亚微米气溶胶的形成机制和微物理特性 STE490(2014)501–508 5 环境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比例:热 - 光学的温度关系的影响和含义 STE468–469(2014)1103–1111 6 北京 2012-2013 年冬季气溶胶严重污染特性分析 AE88(2014)83–89 7 北京冬季不同尺度气溶胶的化学特性 JES26(2014)1641–1650 8 北京市区 2013 年初极重霾污染期间尺度分级气溶胶化学特性 JHM279(2014)452–460 9 半连续观测分析北京市 PM2.5 中水溶性离子变化、形成和酸性 AR145–146(2014)1–11 10 北京不同尺度悬浮颗粒物痕量元素季节和空间变化:质量浓度、源解析、化学组成和生物可用率 AE99(2014)257–265 11 北京气溶胶严重污染成因,应用 WRF-Chem 模型的案例分析 Particuology(2014) 12 单颗粒气溶胶质谱分析北京一城区环境颗粒物污染特性 AE94(2014)323–331 13 北京市冬季气溶胶特性详解 JASTP121(2014)63–71 14 北京市一居民区尺度分级霾颗粒的氧化能力 JES26(2014)167–174 15 一年期北京水溶性有机碳研究之一:来源及其原生和次生特性 AE92(2014)514–521 16 北京市轻型汽车 PM2.5 的排放 STE487(2014)521–527 17 应用 PMF 法进行分级细颗粒物的源解析 AR139(2014)90–100 18 北京重霾期间含重金属细颗粒物的尺度、特性和来源 JES26(2014)189–196 19 广州市大气近地层颗粒物垂直分布特性 Particuology(2014) 20 珠三角环境细颗粒物主要化学组成趋势:在一区域点的秋冬季观测 STE497–498(2014)274–281 21 华南最大城市 - 广州市内 PM2.5 化学组成对气溶胶光散射的影响 AR135–136(2014)48–58 22 广州夏季 PM10 的化学特性 AR137(2014)25–34 23 珠三角一个背景站气溶胶光学特性和颗粒物污染观测 AR143(2014)216–227 24 单颗粒解析研究元素碳相关的二次镀层变化 AE92(2014)162–170 25 一煤基工业城市大气 PM2.5 和 PM10 内多环芳烃分析:对中国工业区多环芳烃控制的意义 AR149(2014)217–229 26 2008 年夏季一华北城市群本地源和长距离输送对 PM2.5 分布的影响 Particuology13(2014)66–72 27 华北和长三角地区 PM2.5 和 PM10 时空分布变化 AE95(2014)598–609 28 2013 年 1 月华北地区最严重的颗粒物污染事件:观测和分析 AE92(2014)546–556 29 长距离输送对华北一个背景站气溶胶性质的影响 AR153(2015)489–49 30 济南办公区大气 PM2.5 可溶性离子和多环芳烃室内外关系和昼夜变化 AR153(2015)276–285 31 济南一次重霾期间室内 PM2.5 浓度和化学组分 AE99(2014)641–649 32 济南重霾污染事件和严重污染雾水 STE493(2014)133–137 33 太原一典型冬季时段大气 PM2.5 带有的 PAH 和非 PAH 污染特性 ChineseChemicalLetters25(2014)663–666 34 天津一次冬季雾霾事件的特性和形成机制 AE98(2014)323–330 35 天津雾和边界层特性的长期趋势 Particuology(2014) 36 2013 年 1 月华北地区大范围重霾污染的形成:区域空气质量和气象含义 AE98(2014)417–425 37 华东农业区域收获季节 PM2.5 化学特性和来源解析 AE92(2014)442–448 38 华中平原城市群原生空气污染物精准排放源调查 AE86(2014)93–101 39 城市街道树木对 PM2.5 弥散影响的评估 AE99(2014)277–287 40 上海城市气溶胶尺度分级有效浓度分布 AE99(2014) 41 长三角黄山和南京气溶胶数量浓度观测:气团影响和新颗粒物形成特点 AR150(2014)42–56 42 长三角重霾污染时亚微米细颗粒物的形成机制和微物理特性 STE490(2014)501–508 43 长三角西部一大城市颗粒物化学组成和重组的消光系数 AE83(2014)14–20 44 夏季和冬季大气颗粒物内砷和重金属含量和健康风险 STE493(2014)487–494 45 南京城区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和辐射强迫 AE83(2014)43–52 46 长三角一处滩地尺度分级气溶胶的离子化学和沉积 AR147–148(2014)205–226 47 2013 年 1 月中国东部区域性长时段重霾污染的多源观察研究 AE89(2014)807–815 48 2013 年秋季嘉兴市碳黑气溶胶特性 Particuology(2014) 49 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期间上海细颗粒物的数量浓度,尺度和化学组成 JES26(2014)1894-1902 50 上海尺度分级气溶胶中二次无机物和硫酸盐特性 JES26(2014)1040-1051 51 上海亚微米细颗粒物污染:化学组成,形成和半易挥发有机物,及其对能见度影响 STE473–474(2014)199–206 52 上海市 2012 年春季 PM2.5 的化学组成和光学特性 Particuology13(2014)52–59 53 上海 PM2.5 中碳黑浓度,及其季节和昼夜变化 AR147–148(2014)1–9 54 上海市区颗粒有机硫酸脂的季节和昼夜变化 AE85(2014)152–160 55 上海市 PM2.5 中草酸脂的自然和人为来源 AR138(2014)356–363 56 上海市影响能见度和霾生成的多年气溶胶化学变化研究 AE92(2014)76–86 57 上海市因为生物质燃烧和船只排放增强气溶胶颗粒的部分铁溶解性 STE481(2014)377–391 58 上海三年野外观测不同程度霾污染中碳黑浓度特性 AE99(2014)536–545 59 长三角 2010 年一次区域性细颗粒物污染事件累积过程速率分析 AE91(2014)60–70 60 长三角因为排放变化造成无机气溶胶污染 STE481(2014)522–532 61 能见度观测和化学输送模型估算华东地区晴天气溶胶光学厚度 AE95(2014)258–267 62 天津大气重金属污染特性和暴露于大气 PM2.5 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 Particuology(2014) 63 宝鸡能见度长期趋势和气溶胶组成对能见度的损伤 AR149(2014)88–95 64 东亚气溶胶水溶性增长参数化对估算其光学厚度和直接辐射强迫的影响 AR140–141(2014)14–27 65 气溶胶污染因为复相反应和光解速率变化对中国近地面臭氧浓度的影响 AE85(2014)123–138 66 中国 26 个城市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的时空变化 JES26(2014)75–82 67 更新 NAQPMS 模型计算中国不同区域和东亚其他地区酸性物质的湿沉降 EP187(2014)10–21 68 中国霾污染解析和减缓:综述 JES26(2014)2–12 69 2013 年中国春节短时人为活动造成颗粒物污染的多环芳烃化学特性和毒性评估 STE482–483(2014)8–14 70 北京市 2011 年 10 月连续污染事件中污染物的光化学特性和来源 JES26(2014)44–53 71 渤海湾船舶排放的确认和量化 STE497–498(2014)570–577 72 成都气溶胶消光特性和源解析 AE95(2014)552–562 73 成都一次因为秸秆燃烧造成严重空气污染的特性和形成机制 STE473–474(2014)507–517 74 中国的霾污染:当前和未来的挑战 EP189(2014)85–86 75 哈尔滨采暖期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特性和源解析 JES(2014) 76 河南省煤和非煤工业城市 PM10 矿物学和地化学组成分析 AR143(2014)462–472 77 中国东部 2013 年 1 月大范围长时段重霾污染的气象原因研究 AE98(2014)146–157 78 中国中部一 CAWNET 背景站细颗粒物观测:化学组成,季节变化和区域污染事件 AE86(2014)193–202 79 基于设备的燃煤发电厂排放和不确定性评价 AE99(2014)527–535 80 一个基于系综经验模式分解和回归神经网络混合模型预告 PM2.5 浓度的方法 STE496(2014)264–274 81 中国的 PM2.5 污染:监测、来源、能见度和健康影响,和减缓 Particuology13(2014)1–26 82 庐山气溶胶粒子的成分和水解性:有关酸性降水的意义 AE94(2014)626–636 83 2013-2014 年间中国 31 个省会城市 6 种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 EI73(2014)413–422 84 四川盆地含碳气溶胶的特性和来源 AE94(2014)215–223 85 武汉 2013 年 1 月长时间冬季 PM2.5 污染中亚微米颗粒物离子组成 JES26(2014)810–817 86 西安一次严重冬季 PM2.5 污染原生和次生二次无机细颗粒物源解析 AE97(2014)182–194 87 中国 5 个城市采集 PM2.5 样品的化学和生物特性分析 EP194(2014)188–195 88 遥感和地面观测结合研究华北地区沙尘季节城市上空污染和霾云团 AE82(2014)183–192 89 遥感气溶胶观测比较地面空气质量指标( API 和 AQI ) STE488–489(2014)398–412 90 长三角行业污染控制对大气能见度改善的作用 EP184(2014)426–434 91 珠三角细颗粒物内有机酸的成分和来源 JES26(2014)110–121 表格中期刊名称的缩写含义如下: EI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AR~AtmosphericResearch STE~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 AE~AtmosphericEnvironment JES~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 JHM~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 JASTP~JournalofAtmosphericandSolar-TerrestrialPhysics EP~EnvironmentalPollution 其中 JES、Particuology 和 ChineseChemicalLetters 是中国出版的英文期刊
个人分类: 灰霾|17982 次阅读|178 个评论
修改“介绍霾污染形成的简图”
热度 2 Talky 2014-4-4 21:07
自贴出“ 介绍 霾污染形 成 的 简图 ”后,受到网友青睐,这几天点击率不断上升。但是,已经发现有一个问题没有交代清楚,特此修改,重新贴在下面。修改部分在原图的最下面,在“一次颗粒物”那里增加一个较小的灰色箭头,直接联系“霾 / 灰霾 / 雾霾”。因为一次颗粒物也是霾污染的直接组成部分。原来的两个细弧形蓝色箭头,是指一次颗粒物在二次颗粒物形成过程中起作用,然后再参与霾污染的形成,属于间接过程。 希望这样修改后能更接近实际情况。
个人分类: 灰霾|5049 次阅读|3 个评论
严重霾污染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去霾处理结果
热度 1 YongDuSci 2014-2-21 02:06
COOL去霾软件的最初是针对卫星图像中比较薄的霾污染去除设计的。最近我们的客户提供了这幅浓霾污染的遥感图像,我们对COOL的功能进行了改进,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COOL的去霾功能也得到了增强和扩展,可以去除薄的霾层,也可以去除浓霾层。从而使更多的低质量,受霾污染严重的遥感图像可以得到被挽救机会,经处理后,生成清晰的图像。这对卫星图像地图的制作和信息提取都有着重要意义。 原始霾污染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 去霾之后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 原始遥感图像的霾分布系数
个人分类: 科研试验|5020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0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