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能源互联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资源] “数字孪生 Digital Twin”的一些参考文献
zlyang 2020-6-18 13:42
“数字孪生 Digital Twin”的一些参考文献 (1) 数字孪生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5%B0%E5%AD%97%E5%AD%AA%E7%94%9F (2) 2019-06-30, Digital Twins: where we are where we go – II – IEEE Future Directions, https://cmte.ieee.org/futuredirections/2019/06/30/digital-twins-where-we-are-where-we-go-ii/ (2-2)2019-06-29, Digital Twins: where we are where we go – I – IEEE Future Directions, https://cmte.ieee.org/futuredirections/2019/06/29/digital-twins-where-we-are-where-we-go/ (3) 能源互联网数字孪生及其应用 ,全球能源互联网,2020,3(1):1-13 http://g.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qnyhlw202001001 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QNYW202001001.htm (4) 当智能电网遇到数字孪生 ,科技纵览,2019,(11):69-72 http://info.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7100847244 http://g.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kjzl201911023 (5) 数字孪生与平行系统:发展现状、对比及展望 ,自动化学报,2019,45(11):2001-2031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OTO201911001.htm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7100491914 (6) 数字孪生技术综述与展望 ,仪器仪表学报,2018,39(11):1-10 http://www.cqvip.com/qk/94550x/201811/6100113556.html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QXB201811002.htm (7) 数字孪生应用及安全发展综述 ,系统仿真学报,2019,31(3):385-392 http://www.cqvip.com/QK/96569X/20193/88847090504849574851484852.html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TFZ201903004.htm (8) 数字孪生标准体系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9,25(10):2405-2418 http://www.cqvip.com/qk/97749x/201910/7100324854.html (9) Make more digital twins ,NATURE,2019,573(7775): 490-49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849-1 (10) Digital Twin in industry: state-of-the-art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2019,15(4):2405-2415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8477101 (11) Architecting smart city digital twins: combined semantic model and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20,36(4):04020026 https://ascelibrary.org/doi/10.1061/%28ASCE%29ME.1943-5479.0000774 一点个人猜想(在此存照): “数字孪生 digital twin”概念,对于人工设计的工业生产系统应用前景较为明朗。但是,对于天气预报这样大自然系统,估计一时难以达到实用化的程度。 记忆: 2010-08-27,11年前的记忆:人脑复杂性的估计及其哲学意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356704.html 杨正瓴. 人脑有多复杂?《百科知识》,1997, 7(总第216期): 39 – 40.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KZS199707022.htm 杨正瓴,林孔元. 人类智能模拟的“第2类数学(智能数学)”方法的哲学研究,《哲学研究》,1999, (4): 44 – 50. http://www.cqvip.com/QK/80454X/19994/1002190349.html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YJ199904005.htm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5797 次阅读|2 个评论
区块链技术正在积极促进世界能源产业变革
ciccasduanhq 2018-6-15 13:55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当下“ ABCD ”新潮组合的重要一极。(注: A 代表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人工智能; B 代表 Block Chain ,区块链; C 代表 Cloud Serving ,云服务; D 代表 Data , 大数据 ) 很多情况下,大众习惯于将区块链等同于比特币,将其定义为一种纯金融产品,却忽略了区块链技术的本质是一种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集安全与强制背书为一体的分布式数据库存储技术。 区块链技术成熟性还不够。不管是被誉为超越比特币的第二代区块链技术——以太坊,还是被寄予厚望的企业级区块链平台—— Hyper ledger (超级账本),目前都处于早期开发探索阶段。然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区块链技术正在各应用领域逐步扎根。 能源行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能源互联网、碳交易、电动汽车 + 智能交通、分布式新能源 + 储能、智能电网等不断兴起,这些变革和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开源共享以及智能管理有着天然的契合性。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区块链技术如何深刻改变世界能源产业的未来。 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描绘了未来人类生活模式宏伟设想:数亿人将于家里、办公室、工厂等各个场所生产出自己的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中彼此分享,如同信息化社会的当下,各种搜索引擎、论坛等发布、分享信息,电子商务买卖商品。 能源互联网本质是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深度融合。是互联网 + 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形态。也是工业互联网在能源领域的实质性落地。既是未来能源行业的发展方向,也是能源革命的实现形态。 当区块链与能源互联网碰撞后,又能激发出哪些火花? (一)美国: Trans Active Grid Trans Active Grid 建立于布鲁克林微电网( Brooklyn Microgrid )中,由美国能源公司 LO3 与西门子数字电网公司及比特币开发公司 Consensus Systems 合作,于 2016 年 4 月建立。是全球第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能源市场。 Brooklyn Microgrid 实现了社区间居民的点对点电力交易,允许用户通过智能电表实时获得发、用电量等相关数据,并通过区块链向他人购买或销售电力能源。用户可以不需要通过公共的电力公司或中央电网就能完成电力能源交易。 相比于从中央电网购买电力, Brooklyn Microgrid 不仅能够让社区电力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基于区块链的本地能源交易,并平衡当地的生产和消费,还促使交易更加透明,价格更加便宜。那些在自己屋顶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消费者可以在区块链技术的帮助下将过剩电力回馈到本地电网,出售并直接从购买者那里收到付款。 (二)德国( 1 ):高效能源交易社区 Conjoule Conjoule 平台是一个高效能源交易社区,并获得了东京电力公司( TEPCO )和德国能源公司等投资,于 2017 年由 Innogy Innovation Hub 开发并运营,正在为德国不同城市的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电池拥有者和其他灵活性能源提供 p2p 市场,无需中介机构就可进行交易,且所有交易都会被记录在区块链平台上。在这个平台,可以自由选择他们销售电力的对象,包括当地的公司、学校以及水力公司等。 (三)德国( 2 ):区块链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Share Charge “ Share Charge ”区块链平台由 Innogy SE (德国能源和天然气供应商 RWE 的子公司)推出,依靠以太坊网络来运行,在德国已建成几百个基于区块链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德国近 50000 个电动车主中,有 92% 在自己的家里为电动汽车充电,“ Share Charge ”平台首先在电动汽车上安装智能充电插头;其次在手机上安装充电 APP ;第三应用基于区块链的全自动支付系统。为了实现多样化电动汽车和充电模式的统一性交易,以付费方式共享其家庭充电站,一旦用户在平台注册登记了车辆信息,就能把法定货币转到数字钱包里。之后,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他们连接到充电站,以太坊区块链就会把对应的充电费用转给充电站运营商,并将每笔交易记录下来。不仅提高了清洁能源的运用。还显著降低了 Innogy SE 的运营成本。 (四)英国:能源界的 eBay 总部位于英国的 Electron 公司,为支持电网运营商和公用事业公司推出的灵活性的产品,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了一个分布式的天然气和电力计量系统,包括资产注册、灵活交易和智能计量表数据保密系统,客户可以在短短 15 秒内从一个供应商切换到另一个供应商。 Electron 获得了日本能源行业巨头东京电力公司的投资,其终极目标是打造能源界的 eBay ,并正在建立了一个能源联盟,包括几家英国公共事业公司,比如 Baringa 、英国电力网络公司( UK Power Networks )、 Northern Powergrid 、以及 Open Energi 、 EDF Energy 和 Shell 。 (五)中国( 1 ):能源区块链实验室 2016 年 5 月在北京成立的能源区块链实验室打造了一款低成本、高可靠的碳资产开发和管理的区块链平台,产品以基于区块链的互联网服务为表现形式,提供基于区块链的便利化碳资产开发平台。通过发行以核证碳减排量( CCER )为基础资产的数字资产——碳票,平台将碳资产开发各环节的参与方纳入基于区块链的共享协作分布式可信账本,实现基于区块链的文件和数据传递、以及评审和开发过程中的参与方互动,通过过程重塑,打造碳资产开发高效协作网络。 目前,能源区块链实验室正携手合作伙伴还在开发多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能源互联网应用,包括电动汽车账户管理、分布式光伏售电清结算、虚拟电厂考核计划等,覆盖能源生产、配送、消费、交易、管理等多个环节。 (六)中国( 2 ):生态系统 Energo 2016 年 10 月,中国区块链团队 Energolabs 成立,旨在建立由一系列去中心化能源应用组成的生态系统 Energo ,其核心是一套基于 QTUM 和 Mirco-grid 的清洁能源计量、登记、管理、交易与结算的去中心化系统。 目前, Energolabs 已在东南亚、澳洲开始推广和部署 Energo 网络。 (七)中国( 3 ):万向创新聚能城 2017 年 5 月,万向区块链股份有限公司面向全球发起项目招募,将在未来 7-10 年投入 2000 亿元在浙江萧山打造一个以新能源汽车和相关制造业为核心的 10 平方公里的数字城市——“万向创新聚能城”,其区块链应用场景包括分布式能源系统、居民身份与电动车设备 ID 登记在同一账本上的“共享经济”模式、追踪动力电池及二次回收用作储能电池、智能制造、机机对话、智能家居与智能社区服务等。 (八)中国( 4 ):智能合约,虚拟交易分布式电站清洁能源 2018 年 2 月,深圳蛇口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携手 TUV Nord ,新能源交易所、熊猫绿色能源集团及华为共同发起的能源区块链项目,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新能源领域。分布式电站每日所发出的清洁电力放入能源互联网平台,当用户选择清洁能源时,区块链技术将生成智能合约,直接配对电站与用户之间的点对点虚拟交易。 (九)中国( 5 ):北京未来科技城区块链微电网管控与交易系统 北京融链科技集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数据区块链化装置——融链魔方,可以有效解决实时数据区块链转化、分布存储等问题。继承了该技术的区块链数据基层搭建平台和上层大数据处理平台已经在北京未来科技城神华集团工业园区内落地,能针对能源电力交易、加氢站与 FCVs ( Fuel Cell Vehicles ,燃料电池汽车)、智慧能源与智慧电网等不同场景提供智能化的数据处理方案,实现了对整个项目安全、精准、高效的数据监管。 (十)中国( 6 ):其他 2018 年 3 月 30 日,中化集团下属中化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用区块链技术完成了一船从中国泉州到新加坡的汽油出口业务,并为全球第一单有政府部门参与的能源贸易区块链应用项目。 2018 年 4 月 3 日,国家电网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一项名为“关于区块链的电力交易管控方法及装置”的专利申请正式对外公布。该项发明涉及一种能源互联网系统,目的是解决如何克服能源互联网中心化机构管理方案中运行成本高、安全性差以及用户隐私难以保证的问题。 目前来看,区块链在中国能源产业领域的落地并不受限于技术的落后。事实上,中国能源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和产业技术实力接近甚至超过部分发达国家。中国能源领域的区块链技术创新最起码与国际先进水平齐头并进,处于“跟跑”阶段。 从本质上来看,能源互联网同区块链技术都必须构建于普遍的智能设备物联网之上,设备的普遍智能化和互联化将和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互为表里。而区块链技术同样强调价值网络参与主体的物联化和智能化,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其作用并不是仅仅是为解决能源系统中的交易摩擦提供了重要途径。 毋庸置疑,区块链技术正在高速发展之中,放眼全球将在能源领域有更多应用实践创新。 GTM Research 最新发表的《 2018 年区块链在能源领域的发展》对目前全球范围内区块链在能源领域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四个预测:针对区块链进行的能源设施投资将呈现增长态势;能源设施将进入试点阶段;能源批发贸易将努力实现商业化部署;商业模型将实体化。 参考文献:略
个人分类: 技术评论|26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蓝色地球能源战略变革
热度 1 leiyian 2016-8-17 18:22
201608蓝色地球能源战略变革.pdf 附件是一个一个朋友写的关于智慧能源的PPT,其中关于超级能源互联网的部分,对于建立全球规模的全可再生能源体系很有意义。根据朋友要求,贴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201608蓝色地球能源战略变革.pdf
个人分类: 能源观察|4031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谁是能源互联网里的阿里巴巴?
热度 1 mhchx 2014-9-25 11:25
1999年,没有太多人懂互联网,没有太多人看好阿里巴巴。同样,在2014年发问:谁会是能源互联网里的阿里巴巴?引来的一定也是不屑和诧异的目光:什么是能源互联网?谁会是2030年的王者? 能源互联网 【廖宇】“ 昨天你对我爱理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这是最近一周互联网上含金量最高的名言,15年前来美国要融资2百万美金却被30家VC拒掉的马云,近期在美国给阿里巴巴路演时让投资者排队拐了18个弯,电梯等了40分钟。招股书显示,阿里IPO拟发售3.2亿股,最多融资243亿美元,对应的估值为1627亿美元。 所谓逆袭的成功,见证的照旧是历史的前倨后恭。此时此刻,也一定有一个弱小的“阿里巴巴”在被轻视;15年后,也一定会有人从消失的泡沫中回望感叹:曾几的概念并非浪得虚名。 1999年,没有太多人懂互联网,没有太多人看好阿里巴巴。同样,在2014年发问:谁会是能源互联网里的阿里巴巴?引来的一定也是不屑和诧异的目光:什么是能源互联网?谁会是2030年的王者? 也许历史有一天会把2014年当作能源互联网的元年,但这个概念着实让当下的很多从业者都摸不着头脑。不过也有不少聪明人先知先觉,比如前不久刚刚从微软跳槽到百度的新任总裁张亚勤,他从前几年大谈云计算大数据的浮躁中走出,以实际行动宣告了互联网世界的巨大转型:“从1980年到2010年的三十年期间,世界是从物理的到虚拟世界的转移,而从2010年到2020年以后,则是从虚拟到物理世界的逆向改变。” 无论这句话听上去有多么生涩难懂,都足以预示着未来十年有很多传统产业将被颠覆、重塑,而人类生活、工作的方式也将随之发生更大的变化。而“能源互联网”,因为其对人类生活需求的影响攸密相关和环保之风日盛,无疑是这里面最值得挖掘的金矿。 但是混沌之初,大部分人连什么是能源互联网还搞不清楚,牵强附会浑水摸鱼的人也不少,就像以前无数人以为会个五笔就算是会电脑,能发伊妹儿就算是懂得互联网精神。事实上,着急对能源互联网开宗明义的人们不得不面临三种不同流派的尴尬解读。 “能源互联网”最初的概念,可以表述为能源生产体系下的网端互联:Internet of Energy(IoE),着重点是以现代通信技术ICT为主对能源电力系统进行互联。电能虽然仅仅是能源的一种,但电能在能源传输效率等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按照清华大学曹军威教授的说法,能源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与现代电力系统的结合,是信息技术与能源电力技术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如果以开放、互联、对等、分享的原则对电力系统网络进行重构,可以提高电网安全性和电力生产的效率,使得能源互联网内可以跟互联网一样信息分享无比便捷。 这一理念与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的概念在欧美国家齐头并进的发展着。德国联邦政府2008年开始推动的E-Energy“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就是以新型的ICT通讯设备和系统为基础,在六个城市试点不同侧重的智能电网示范项目,以最先进的调控手段来应付日益增多的分布式电源与各种复杂的用户终端负荷。在这一概念框架下,“互联”是最重要的关键词,而对于这一体系下的“能源互联网”,我们不妨称之为“能源端的互联网”。 随后随着欧美国家电力市场的不断放开和能源价格的攀升,IT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能源互联网”在不少国家形成了一个新的创业生态圈:Energy’s Web/App ( 能源圈的互联网应用)。比如在美国的opower,新西兰的powershop和德国的Green Packet等,都是借助开放的售电端活跃市场和节能增效的大背景出现的新型互联网创业公司。这一概念下的“能源互联网”,呈现的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激情和各行各业的融合诚意 ,电力作为一种24小时不断变化价格的新型商品成为电动汽车、智能家居及互联网应用等多个行业的交叉点,引领着需求侧管理、主动配电网这些纯能源系概念不断与互联网及移动终端产生结合。在这一概念框架下,“开放”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对于这一体系下的“能源互联网”,我们可以称之为“能源圈的互联网”。 可是从“端”到“圈”,似乎依然不足以显示这一概念的宏伟。从2013年初开始,电网系媒体上出现了在设想难度和拓展力度上都远超上面两个阶段性定义的“能源互联网”,应该用international connected energy network全球能源互联网 来表述最为准确。全球陆地风能资源超过1万亿千瓦,太阳能资源超过100万亿千瓦,为了利用它们,“全球能源互联网将由跨洲、跨国骨干网架和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构成,连接北极、赤道等大型能源基地,适应各种集中式、分布式电源,能够将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输送到各类用户,是服务范围广、配置能力强、安全可靠性高、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置平台,具有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特征。” 再多的定语修饰也无法与这一计划所图之大相提并论。可再生能源比例到达一定程度后,电网内的能源流动将颠覆目前已有的模式,动辄几千万千瓦的能量输送将成为地区和国家间电力交换的常态。因此如果要把最大限度的提高能效和保证环保作为目标,就必须要有全球化的能源观来支撑技术上的无限发展。这一概念下的能源互联网,“网”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对于这一体系下的“能源互联网”,只能勉强用“能源届的互联网”来粗表其博大精深。 端、圈、界,其实这三种流派之所以不同,不过是因为对其中的能源互联“网”着力不同:需要互联的究竟是互联网,物联网,还是电网、天然气网?所以从传统工业逻辑出发,这三种流派并不冲突,亦无轻重之分。但是从互联网的角度打量,却有着严重的先后之别。对于偏向硬件的通信互联网产业来讲,能源端的互联网驾轻就熟,路由器/交换机/智能电表换个标签就可出发;而奉行软件至上素喜抢占用户入口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界,能源圈的互联网应用也如雨后春笋:分布式电站监控,电力大数据分析,售电套餐搜索甚至是家庭能源管理。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下能源互联网在2030年所能到达的极限: · 人们会在平板电脑上手指轻划就能把自家屋顶多余的光伏发电通过微信卖给附近准备给电动汽车停车充电的陌生人; · 每一个家用电器会根据能耗曲线设置最佳的开关时间并随时远程遥控,建筑物的能耗控制随时依据会议活动类型人数和实时电价进行动态调整; · 沙漠和大海里安装的各种新能源发电设备可以通过程序由各国人民竞拍投资自由交易; · 城市的整体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随时依据天气和事件变化进行需求侧编排以实现最优; · 每件商品、每个活动、每个人都会头顶一个碳排放状态条并可随时与周围进行交易。 如此我们必然要问,如果未来的日子,人们的电动汽车、家用电器、屋顶光伏、电脑手机等等都变成互相联网的一分子,如果未来每个人的能源消耗、碳排放指标和生活需求都能够被打通变成数字化坐标,如果未来生活的每一秒钟各种需求都能被积聚起来被导向最有效的生产供给,这种庞大的能源互联网体系下,有哪种商业模式或者哪家公司可以最终胜出,成为最终的森林之王? 就像当年风乍起时,人们最喜欢争论的是:做B2B,还是B2C,C2C?是做硬件还是做服务?是免费还是做高端定制?是针对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 2003年5月,继成立B2B网上交易平台阿里巴巴后,阿里巴巴集团于投资1亿元人民币创建网上购物平台淘宝网。在这个时间节点,人们根本无法判断阿里巴巴最后的成功是因为马云的决策,还是19人高管团队的团结,还是那千千万万不辞辛苦的店小二和快递师傅。每个时代都会告诉我们同样的答案,如果跳开模式和轨道的争论,就会发现任何成功的关键实际上都是人。 人才至上,顺势而为。决定能源互联网成败的,恰恰就是是否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既懂能源电力生产链,又懂互联网商业模式;他们既能说服投资者砸钱推广概念,又能说服消费者尝鲜乐之融融;他们既可以雄踞神州,又可以随时拉着推杆箱在世界各地与客户沟通。所以不必问到底哪个模式才有前途,只需看看远景目标是否契合人的需求。 可非常吊诡的是,能源互联网的极限,就是把千百年来形成的生产顺应需求这样一个商业逻辑,转换成为整合需求以优化生产达到节省资源这样一个新的哲学体系。这一转变与互联网近十年近乎独立的自由发展相比,需要更多的工业耐性和创新勇气,因此这一转变很可能并非仅仅依靠出现几个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就能完成,也不是仅凭互联网一隅的昂扬所能推动。 实际上,即使在互联网世界,阿里巴巴的成功也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如果再与能源圈里的各种巨无霸相比,这家公司的“成功”无论如何也要加上引号:年收不过100亿美元,用户不足5亿。这离国家电网年收3000亿美元,用户超过10亿的数据还十分遥远,不过也从侧面反映出实际拥有巨大资源和数据财富的能源系公司还远未到达企业发展的极限。 那么在技术发展的极限之外,到底什么是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极限?是体量甚大的石化电网企业们终有一天也会到纽约IPO市值超过万亿美元,还是这些企业最终可以做到无孔不入囊括生活生产的各个链条?又或者,这些巨无霸会被互联网新贵们肢解吞噬,甚至收购重组? 到底,谁会是能源互联网的阿里巴巴?谁会是能源互联网里的马云? 2014年,他一定在那。他一定有自己的名字。 【作者廖宇简介:在德国柏林电网公司调度中心从事新能源调度管理工作,曾经任职于国家电力公司苏州供电局、西门子公司智能电网部全球项目管理中心,有近14年电力系统从业背景】 文献来源: http://energy.caixin.com/?p=10599
个人分类: 观点|2509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刘振亚: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实现清洁替代与电能替代
热度 1 mhchx 2014-9-2 16:21
根据人民网北京9月2日电 今日,在第11届APEC(亚太经合组织)能源部长会议期间,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与国家电网公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共同主办“APEC能源部长与企业家午餐会”,来自APEC地区21个经济体的能源部长及观察员、国际组织、各经济体驻华大使以及国内商界领袖等约180位高层出席。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会长张国宝和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张玉清致欢迎辞,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刘振亚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服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刘振亚分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并指出了推进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两个替代”)的重要性。他指出,应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能源安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诸多挑战,应对挑战的关键是加快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大力推进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两个替代”)。清洁替代是在能源开发上以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走低碳绿色发展道路,实现化石能源为主向清洁能源为主转变。电能替代是在能源消费上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推广应用电锅炉、电采暖、电动交通等,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针对世界能源变革的思路与实践,刘振亚认为,只有树立全球能源观,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统筹全球能源资源开发、配置和利用,才能保障能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和可持续供应。能源问题具有全局性和广泛性。树立全球能源观是推动能源变革的重要前提。全球能源互联网由跨洲、跨国骨干网架和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构成,连接“一极一道”(北极、赤道)大型能源基地,适应各种集中式、分布式电源,能够将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输送到各类用户,是服务范围广、配置能力强、安全可靠性高、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置平台,具有网架坚强、广泛互联、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特征。 刘振亚指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包括洲内联网、洲际联网和全球互联。重点是开发“一极一道”等大型能源基地、构建全球特高压骨干网架、推动智能电网在全球广泛应用、强化能源与电力技术创新。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和网络经济性,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将保障全球能源安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发展。 刘振亚也特别指出,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实现“两个替代”,既面临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能源政策、市场建设、技术创新等重大挑战,需要各方面加强沟通、凝聚共识,增进信任、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在建设特高压和智能电网、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成为世界领先的实践者。国家电网公司基于全球能源观,提出的全球能源互联网理念具有极大创新性,世界各国在特高压、智能电网和清洁能源发展方面的创新实践,将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奠定基础。 第11届APEC能源部长会议是2014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亚太区携手合作迈向永续能源发展”。会议期间,会议代表们还将在北京参观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见证中国特高压发展成就。 (资料来源: http://energy.people.com.cn/n/2014/0902/c71661-25587914.html)
个人分类: 新闻|156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