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南极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南极科考中山站越冬队完成工作交接
prsdc 2010-12-16 19:27
Note:了解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 最新 信息,请关注陈瑜记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tdaily2010   本报南极中山站12月15日电(特派记者陈瑜)在《走进南极》的乐曲中,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旗昨天在我国南极中山站升起。这标志着第26次南极科考中山站越冬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第27次南极科考中山站越冬队全面接手中山站工作。   第26次南极科考中山站越冬队站长胡红桥在交接仪式上表示,自2009年10月11日以来雪龙船离开祖国奔赴南极已过去14个月,越冬队在中山站 期间克服了身体、心理、工作上的很多困难,完成了大量工作,及时排除了很多安全隐患,经受住了南极的严寒与风雪,经受住了极夜的孤独与寂寞的严峻考验。这 一年中,中山站有144天是风雪天,最低温度-37.5℃,最大风度34.3米/秒,站区形成了多处雪坝,给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但在大家的共同努 力下,安全、顺利地完成了越冬任务。   领队刘顺林表示,第27次南极科考中山站越冬队队员现在手握接力棒,踏上起跑线,即将开始长达一年的南极艰苦工作和生活,希望队员们在站长赵勇领导下,通过共同努力,续写新的光辉篇章。
个人分类: 极地特快|2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11月30日与12月1日AMSR-E海冰图与ASAR图像
prsdc 2010-12-3 20:24
德国不莱梅大学利用AMSR-E发布每天南北两极的海冰分布图,分辨率为6.25公里。这个数据对于行船来说,有参考价值,但是在航线选择上意义不大。因此,需要高分辨率的卫星数据提供海冰分布,为航线选择提供信息。 我们收集到11月30日和12月1日的ASAR的数据,对其进行拼接,产生了普里兹湾图像,为我国27次南极科考雪龙船提供信息。 与德国不莱梅大学的海冰数据相比,ASAR的数据空间分辨率高,图像清晰,有分析选择航线。但空间分辨率和重访时间是矛盾,因此,不能每天都能获取到该区域的数据。但对于航线选择来说,ASAR意义重大。
个人分类: 南极科考|4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默茨冰山崩离默茨冰川并崩解为二的过程
prsdc 2010-12-3 16:20
默茨冰山无论从默茨冰川崩离,还是在漂流过程中崩裂为两座冰山都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下图分别记录了默茨冰山崩离和崩解的全过程:2月10日裂痕处与默茨冰川还有少许连接,2月11日则完全断开;4月2日还是一座冰山,4月5日就崩解为两座冰山,可以推测其在4月3日至4日间崩解为二(3日至4日的数据收集不到)。 2010年2月10日 2010年2月13日 2010年4月2日 2010年4月5日
个人分类: 极地冰架|3568 次阅读|0 个评论
默茨冰山监测
prsdc 2010-12-3 15:38
  2010年2月10日-13日位于东南极默茨冰川(6730'S, 14445'E)的冰舌崩解,形成一个巨大的冰山,国际编号为C-28。这是第28块崩离南极冰架的大型冰山,故被命名为C-28。默茨冰山长达78千米,宽达39千米,面积大约为2492平方公里。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冰山的漂移动态,课题组利用收集的数据进行了连续监测。   根据遥感图像发现默茨冰山的崩解发生在2010年2月10日与13日之间,之后冰山在洋流的作用下向西漂移,并于4月3日至4日分解成两块,继续向西漂去。6月至8月间两座冰山交替靠拢和分离,并进行了多次旋转漂流。从9月开始两座冰山间的距离开始拉大,至10月30日体积较大的冰山由于质量大漂流速度慢处在后方,大致位于 12544'45.961E 657'23.031S;体积较小的冰山漂流速度快,漂在前方,大致位于12222'20.034E 6523'21.792S,两者间的距离达到120多公里。   从面积上来看,2月13日默茨冰山崩离默茨冰川后的面积为2492平公里,之后随着洋流运动不断消融,面积逐渐减小,但在漂移的过程中不断地有浮冰聚集到其周围,面积稍微增加。4月2日冰山在分裂为两块之前面积达2506平方公里。4月3日至4日分解成两块后,两块冰山在洋流的作用下消融,面积之和总体上在减小,特定时间稍许增大。下图显示了整个监测期间默茨冰山的面积变化。
个人分类: 极地冰架|4202 次阅读|0 个评论
雪龙船成功穿越西风带
prsdc 2010-12-2 14:54
  从雪龙在线获悉目前雪龙船已经航行至东经8112'39,南纬6147'38的位置,已成功穿越西风带,海面上开始出现海冰,随着纬度的增高海冰将逐渐增多。以下是科技日报随船记者陈瑜从雪龙船发来的最新报道。 成功穿越西风带 本报雪龙号特派记者 陈瑜摄  本报特派记者   12月1日 雨转小雪   东经:88347 南纬:601741   风力:偏北风5级 涌高:3.04.5米   航节:14.6节   早上正睡得迷糊,依稀听到船长沈权广播宣布,在南纬5817发现本航次第一座冰山。   楼道里传来阵阵骚动,大家纷纷涌向甲板和驾驶舱。由于大雾,能见度不高,冰山并没有如传说中宝石般闪闪发光,也看不到浅蓝色的冰芯。   随着船只前行,冰山渐渐增多。冰山是南极海的象征。低纬度海区的冰山,是从南极冰架或冰川上掉下来的,经过长时间漂流,边融化边破碎,形成各式各样的 形状,像古城、像洞门,让人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老南极说,随着纬度的增高,桌面状的冰山会增加,还会有圆顶型、倾斜型和破碎型的冰山。   在南极周围的海洋南大洋中,漂浮着数以万计的冰山,据统计,南大洋的冰山大约有22万座,平均每个冰山重10万吨。1956年美国人观测到一座罕见的大冰山,长333公里,宽96公里,面积远远超过了大洋中的一些小岛。   我们常说冰山一角,是因为冰的相对密度是0.9,冰山露出海面的高度只占冰山高度的1/10,即冰山海面下的高度是海面上部高度的9倍。更轻的冰山海面上的高度和海面下的深度比是1:5-1:7。   冰山在海上看起来似乎是静止的,实际上它也在移动。1997年7月,美国国家海冰中心通过卫星影像捕捉了两个冰山,分别进行标号监视并在每周公布冰山 的位置和大小,结果显示这两座冰山乘着南极沿岸西风漂流,以每天69公里的速度流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冰山流动也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浮标,从它的漂流也 能得到有关海洋循环的信息。如今,对冰山的监视还变成了解全球范围的水循环不可缺少的观测。另外,由于冰山融化形成淡水,影响表层海水的盐度和环境,冰山 的漂流研究也吸引了海洋学人士的关注。   今天最值得祝贺的事是,下午4点(船时)雪龙号越过南纬60,西风带的穿越历程到此结束。晚上到食堂就餐的人明显增多,多日卧床的同志也下地 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印度洋高压与低压带之间的气压梯度主要集中在南纬50以南,据说这在近年并不多见。特别是昨晚,在南纬57左右,雪龙 号与一个气旋擦肩而过,船只所处区域偏西风达8级,涌高4.5米。   接下来航船将会进入浮冰区,这意味着船不会太晃了,因为大量浮冰会消减涌浪的传播能量。晕船的感觉会减轻,但如何小心翼翼地避开冰山,将是雪龙号面临的新挑战。(本报雪龙号12月1日电) 科技日报陈瑜记者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7d8d750100n4ch.html
个人分类: 极地特快|2557 次阅读|0 个评论
默茨冰架后续监测之6月至10月
热度 2 prsdc 2010-11-29 21:18
  在 《默茨冰川(Mertz Glacier)冰舌崩离后续监测》 中我们利用2010年2月至5月的ENVISAT ASAR 数据对默茨冰山进行了连续观测,后期我们又做了6月至10月的监测,力求获取该冰山最新的动态连续变化信息。   默茨冰山在4月3日至4日崩裂为两座冰山之后随洋流向西漂去。6月至8月间两座冰山交替靠拢和分离,并进行了多次旋转漂流。从9月开始两座冰山间的距离开始拉大,至10月30日体积较大的冰山由于质量大漂流速度慢处在后方,大致位于12544'45.961E 657'23.031S;体积较小的冰山漂流速度快,漂在前方,大致位于12222'20.034E 6523'21.792S,两者间的距离达到120多公里。 2010年6月默茨冰山监测图 2010年7月默茨冰山监测图 2010年8月默茨冰山监测图 2010年9月默茨冰山监测图 2010年10月默茨冰山监测图
个人分类: 极地冰架|3370 次阅读|0 个评论
11月份中山站附近海冰变化监测
prsdc 2010-11-29 19:59
2010年11月5日我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驶离上海前往深圳,11月11日从深圳市盐田港起航,赴南极考察。目前雪龙船在南大洋上行驶(11月29日12点时雪龙船位置大约为9415'55E,5039'44S),这个位置距离今中山站(7622'40E,6922'24S)不是很远了,到了南纬60左右时会有冰山出现,再继续前行,会出现大范围大面积海冰。海冰给行驶安全带来隐患,也会影响科学考察的进程。根据以往的考察记录和经验,雪龙船在距离中山站大约100公里附近的地方进行破冰,以期能前行。为了能为雪龙船在海冰区域提供航道信息,我们将根据实时接收到的ASAR数据对普里兹湾海域进行制图,提供冰情变化图。下图是11月2日-25之间在中山站外围ASAR图像。
个人分类: 南极科考|3167 次阅读|1 个评论
默茨冰川(Mertz Glacier)冰舌崩离后续监测
prsdc 2010-11-25 09:44
今年2月南极海岸带一座超级冰山的诞生曾引起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国内许多媒体也做了转载,这就是默茨冰川(6730 S, 14445 E)冰舌崩离默茨冰川后形成的C-28冰山。之所以称之为超级冰山是因为其面积跟卢森堡国土面积相当,长达78千米,宽达39千米,储水量可供全球1/5人口使用一年,是第28块崩离南极冰架的大型冰山,故被命名为C-28。 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冰山的漂移动态,我们利用ENVISAT ASAR数据对该冰山进行了后续的观测。通过连续观测发现默茨冰山崩离南极冰架后向西漂移,并于4月3日至4日分解成两块,继续向西漂去。下面的图片记录了默茨冰山在2至6月间的崩离、漂移和分解并继续漂移的过程。 2010年2月变化图 2010年3月变化图 2010年4月变化图 2010年5月变化图 更多监测图片请移步相册 默茨冰山 。
个人分类: 极地冰架|6190 次阅读|1 个评论
南极地区变化中的冰架和冰山
prsdc 2010-11-22 23:10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地球上的冰川和冰架目前正在不断消融,并且速度还在进一步的加快,许多冰川、冰架都相继消失了。 在南极, 拉森冰架、 罗斯冰架 、菲尔希纳冰架以及B-15A冰山等已经坍塌崩解消失,这对南极气候,洋流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带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南极并不是所有的冰架都处于消融状态,西南极的冰架在不断消融坍塌时,东南极的冰架却在不断的扩张。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仅仅是面积上的消融扩张吗?体积呢?洋流、局地气候、全球大气环流等哪些因素能解释这些现象呢? 本栏目文章主要是利用遥感数据对冰架、冰山进行监测,从现象入手,为不同变化解释做数据储备。 如果您对此感兴趣,有好的想法请给我们留言或者发 E-mail 。谢谢!
个人分类: 极地冰架|4097 次阅读|2 个评论
南极的帝企鹅——冰雪大陆的视觉盛宴
热度 1 blizzard 2010-11-4 04:21
2010年10月3日摄于南极中山站附近的企鹅岛( 6916'34.05S, 7650'13.67E)。这种企鹅叫帝企鹅。
个人分类: 壮美南极|11497 次阅读|18 个评论
[转载]名副其实的"安全岛" 南极为何从没发生过地震
杨学祥 2010-9-7 09:17
名副其实的安全岛 南极为何从没发生过地震 2010年09月07日 08:57:43  来源: 环球网   为什么南极大陆无地震?地震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全世界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仅有感地震就有近5万次。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07/c_12525258.htm 名副其实的安全岛 南极为何从没发生过地震 2010年09月07日 08:57:43  来源: 环球网 能造成灾难性破坏的7级及其以上的大地震,本世纪就发生了1200多次。 名副其实的安全岛 南极为何从没发生过地震 2010年09月07日 08:57:43  来源: 环球网 【字号 大 小 】 【 留言 】 【 打印 】 【 关闭 】 然而到目前为止,南极大陆却从本记录到什么地震。这是什么缘故呢? 名副其实的安全岛 南极为何从没发生过地震 2010年09月07日 08:57:43  来源: 环球网 【字号 大 小 】 【 留言 】 【 打印 】 【 关闭 】 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巨厚的冰层是南极大陆无地震的主要原因。 名副其实的安全岛 南极为何从没发生过地震 2010年09月07日 08:57:43  来源: 环球网 【字号 大 小 】 【 留言 】 【 打印 】 【 关闭 】   据统计,南极大陆冰雪莫盖面积达95%以上,冰层平均厚度为1880米,最厚处达4000米以上。 名副其实的安全岛 南极为何从没发生过地震 2010年09月07日 08:57:43  来源: 环球网 【字号 大 小 】 【 留言 】 【 打印 】 【 关闭 】 由于巨厚冰层的压力,其底部几乎处于熔点状态。 名副其实的安全岛 南极为何从没发生过地震 2010年09月07日 08:57:43  来源: 环球网 【字号 大 小 】 【 留言 】 【 打印 】 【 关闭 】   此外,由于冰层面积大、分量重,在垂直方向产生了强烈的压力,分散和减弱了地壳的形变,从而使地震无从发生。 名副其实的安全岛 南极为何从没发生过地震 2010年09月07日 08:57:43  来源: 环球网 【字号 大 小 】 【 留言 】 【 打印 】 【 关闭 】 所以南极大陆是地球上名副其实的安全岛。 名副其实的安全岛 南极为何从没发生过地震 2010年09月07日 08:57:43  来源: 环球网 【字号 大 小 】 【 留言 】 【 打印 】 【 关闭 】   顺便指出,地处北极地区的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由于同样的原因,也没发生过大地震。 名副其实的安全岛 南极为何从没发生过地震 2010年09月07日 08:57:43  来源: 环球网 【字号 大 小 】 【 留言 】 【 打印 】 【 关闭 】 南极美丽的极光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9/07/c_12525258_10.htm
个人分类: 科普文章|25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卫星图片揭示南极冰架崩裂导致冰河加速消退
maokebiao 2010-4-9 10:48
作者:彬彬 来源:新浪科技 发布时间:2010-4-9 卫星图片揭示南极冰架崩裂导致冰河加速消退 本图拍摄于2002年4月6日,即 拉森-B冰架戏剧性崩裂大约两个月后。 本图拍摄于2003年,图片显示克雷恩冰河出现戏剧性的消退现象。 北京时间4月9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官网报道,2002年南半球夏末,南极半岛拉森B冰架崩裂成为数千块碎片。美国宇航局陆地卫星七号捕捉的一组图片揭示了崩裂事件对汇入拉森B冰架的众多南极冰河所产生的戏剧性影响。 很明显,此次事件是由于南极半岛冰架在连续经历多个温暖夏季,并在2002年遭遇异常温暖的夏季后到达崩裂的极限。在冰架表面的裂缝中,形成了一行行融冰水池,它们的存在加速了冰架的四分五裂。这两幅图片均由美国宇航局陆地卫星七号所拍摄,图片显示了这次崩裂事件对汇入拉森B冰架的众多冰河的戏剧性影响。 冰架的消失导致海湾附近的大多数冰河流动显著加速。加速流动的冰河以及冰山的裂冰作用导致冰河边缘不断向内陆退却。上图拍摄于2002年4月6日,也就拉森B冰架戏剧性崩裂的大约两个月后。海湾(图片右上侧)中充满了从拉森B冰架上崩裂出来的冰山和碎冰,秋季降雪已经覆盖于冰山的表面。降雪和季节性海冰使得这些冰山和碎冰在冰架崩裂后的第一个冬天里凝固于原地不动。克雷恩冰河的终端呈扇形向海湾延伸。 到2003年夏季,冰架的残余碎片也开始分崩离析。前一个夏季崩裂事件中产生的冰山和小块碎冰也开始慢慢远离冰架或消失。由于没有稳定冰架的存在,克雷恩冰河开始出现戏剧性的消退现象。随着冰河中心崩溃速度的加速,它的扇形终端已变成了C字型。 在2月7日的卫星图片中,冰架残骸出现了罕见的亮蓝色颜色,这是冰架碎片之下的纯净冰体反射光线所致。从冰架边缘分离出来的许多冰山,由于太高太窄,因此它们往往无法直立漂浮,只能横卧于海面之上。冰架表面已经被积雪所覆盖,但是在下层却是非常纯净的冰体。 纯净、厚重的冰体吸收了少量的红光。这些卫星图片是根据卫星所观测到的由地表所反射的光线中的红色、绿色和蓝色波段的数据绘制而成的。当所有可见光波长都被强烈反射时,地表就会呈白色。而当最红波段的光线被吸收时,所反射的光线就会呈现青色。 更多阅读 美国宇航局官网报道原文(英文) 德国科学家观测到南极冰山撞冰架全过程 《连线》推出地球冰层卫星图:格陵兰海冰涡流奇美壮观 美公布卫星照片揭示极地冰川加速消融
个人分类: 星星点灯|16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极系列】新年旅程一波三折;美丽岛国奇树异鸟
来自海洋的古生物 2010-1-9 17:08
1月1号是规定的起程日期,行程是青岛-上海-奥克兰-基督城,然后在基督城等候大部队,1月5号搭载美国空军的飞机到McMurdo。其实作为2010年的第一次行程,我多少还是有些期待的。一早来到机场,结果刚到机场,就被国航的安排吓了一跳,貌似还是吓了一大跳。国航不知道为什么把青岛到上海的航班取消,也没有通知。咨询以后更惊了,所谓的国航航班,是和上海航空代码共享,也就是说国航是基本上属于只拿钱不干活那种,这一点在后面的航程中又一次得到证实。 上海航空还不错,帮我找找了吉祥航空。吉祥航空,名字很吉利,可是飞机竟然晚点了40多分钟。由于还要赶飞机到奥克兰,只好打电话给国航,希望他们能够在浦东机场给我提供一点帮助,结果客服和我说从上海到新西兰的航班也是国航和新西兰航空共享的,他们无法给我Check-in。一个头两个大,这个国航也太坑人了,本来当时选择国航就是为了能从青岛将行李托运,在上海直接转机,结果都是代码共享。这也算是小插曲吧,无伤大雅,反正跌跌撞撞,搭乘着没有一班正点的航班,1月2号来到了新西兰南部的基督城。 航程中还是两个小插曲,是关于美国NSF的两封信。一封是给新西兰移民局的,说我是要途径新西兰到南极,希望给予通行方便。新西兰移民局的人看到信以后,就问问了我是不是去南极从事军事活动,我回答NO,然后就PASS了;一封是给新西兰一个货币兑换公司的信,说可以以优惠的汇率给参加NSF南极考察的人兑换新币。这两封信说明美国人做事情还算比较细心周到。 基督城机场 基督城是新西兰南部的一个中等城市,人口20多万,在国内最多算个小城市,在新西兰这个人口稀少的国家就算是中等城市了。一下飞机,打机场免费电话,让宾馆的车来接,刚check-in,服务员就接到电话说我的同屋到机场了。我也没和他们多叨叨,自己跑到房间里面洗澡去了。刚洗完澡,我同屋进来了,是个意大利人,特别可爱的类型,如果大家看到《魔戒》,里面有些耳朵尖尖的人,我同屋就长的和他很像。他介绍说自己交Merio,年龄看起来不小了,但是能量挺足。刚放下东西,就和我说要到基督城去参观一下。我想也好,我们用宾馆提供的免费卡,搭乘REDBUS去了市中心。 漂亮的基督城市中心 基督城是个比较有历史的城市,可参观的地方较多。在CentralSquare,我和同屋的意大利人看了教堂,旅游中心,公园。公园确实很漂亮,很多非常漂亮的花和树。在公园里面有玫瑰园,和小河。河上有船夫,感觉新西兰人的生活真的很惬意,怪不得移民的人这么多呢。值得一提的是,基督城中国人特别多,在公园里面遇到了好多,说明国内条件好了,远道赴基督城旅游的人也特别多。 (玫瑰园) (美丽的玫瑰花) (河上的船夫) 第二天,由于大部队还没有来,我们就一起去了基督城的野生动物园。本来想租车去,结果正值假期,租车公司一听我们只租一天,直接NO,最后只能打车去。打车时候感觉价格真的离谱,几公里的路程,49新元,合计人民币200多。不过野生动物园真的很漂亮,里面有新西兰的国鸟几维鸟(KIWI),特有的大鹦鹉,还有很多从非洲来的动物。和国内动物园比,感觉这些动物确实生活的空间更大,环境更好,服务人员照顾的也好很多。 Kiwi公园的雕塑,由于Kiwi生活的地方太黑,没法拍照,只能这样糊弄大家了 犀牛 新西兰大鹦鹉 下一部分预告:飞南极来而复返,McMurdo初现端倪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6517 次阅读|2 个评论
南极Petermann 岛和英国邮局基地登陆之旅(一)幻灯片
黄安年 2009-12-13 20:17
南极 Petermann 岛和英国邮局基地登陆之旅 ( 一 ) 幻灯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2 月 13 日发布 50 年以来南极全球气温平均升高了 3 度 , 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 南极气温的升高对于全球生存环境将产生不利影响。 这里转发许令仪老师转来一位普通旅游者拍摄于三年前的南极 Petermann 岛和英国邮局基地登陆之旅幻灯片 , 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一些实地观察资料。这里发布的 ( 一 )29 幅 , (二) 29 幅 , 是幻灯片中的第五部分。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09)|477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极系列】在McMurdo的一个月-准备篇
来自海洋的古生物 2009-12-12 12:07
蒙以前老板的恩惠,得到了去南极 McMurdo 站考察的机会,时间1个月左右。以前自己对南极一无所知,这一次去也算是开开眼界吧。虽然去的时间很短,但的确是一次非常好的经历(别笑话我,很多人可能去南极很多次了,我实在是井底之蛙)。因此决定将这次的旅行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首先是准备工作,这个工作异常繁琐,再次体会到美国人的认真,感觉貌似他们比我们还要复杂,还要官僚,一个文件要给好几个人,他们之间难道不知道资源共享吗?我把准备的工作简单说一下,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借鉴。如果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一定要记得告诉我,我好好好准备。 第一关体检:老板比较好心很早就告诉我,这个体检是费时费力,有人曾经因为体检没完成而放弃了。但是到了手边上,真没想到会如此麻烦,检查的项目非常多,包括常规体检、胸片、口腔检查(不过也好,把存在问题的智齿给拔了。当时我哥们喝了点酒,大锤子一挥,两颗牙就下来了)、结核杆菌检测、打疫苗(乙肝、感冒、和破伤风)、很多其他项目。由于有些项目体检中心从来没有弄过,他们也是摸索着干的,为了这个体检,我前前后后跑到出入境体检中心5-6次,还跑了市立医院2次。真汗。。。。。。。 第二关签证: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规定要从悉尼转机,然后去基督城。这样对我来说,就意味着必须必须要办理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国家的签证。虽然比较好签,但是要先向领导审批,学校出具材料,然后存款证明、到大使馆邮寄材料,还要等着美国人给的邀请信(PDF的收到了,hard copy目前还没收到,虽然签证已经拿到, 汗!!!)。后来我发现不能从悉尼转机,因为我根本没有时间去同时办理两个签证,只能向 NSF 申请直接到奥克兰然后去基督城,这样就可以省下去办理澳大利亚签证的时间。好在NSF的负责人还算是不错, 最终同意了我的申请,让我可以之间从上海到奥克兰。 第三关行前准备:因为避寒的衣服都是美国人给提供,虽然用完要归还给他们,所以没有特别多需要准备的,只需要带一下生活用品和做实验的小东西,大东西和实验药品老板直接从美国带过去了。今天项目的PI给我一封信,把所需要的东西小到咖啡是否需要带都提到了,美国人这一点确实比较仔细,那个PI还是美国科学院的院士,看来院士在美国远没有在国内这么吃香,这种小事他也要做。根据他列的清单,需要携带的东西也不是很多,大约20-30样。 现在看起来,所有的事情都准备妥当了,真的是 ready 2 go 了。 在这一个月内,我会不断把经历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9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冰穹A——转贴量子日记2009-7-18
caojun 2009-8-21 01:29
今天在高能所听了一个关于南极冰穹A(Dome A)的宇宙学前沿研讨会。冰穹A是南极的最高点。虽然时常听到关于南极的消息,但是我发现对南极实际上一无所知,毕竟离我们有点远。 南极大陆比中国还大,第一个做报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GeorgeSmoot说。我们知道最大的中微子望远镜Icecube在南极点附近。我们大亚湾合作组有几位合作者就来自Icecube实验。Icecube是南极最重要,呃,最昂贵的实验,Smoot说。到南极进行天文观测最大的好处也许是成本。用火箭运送1kg的装备到太空需要1万5千美元,用航天飞机需要6万,运到南极只需要10美元,而在某些波段,冰穹A的观测条件甚至比天上还好。 实际上,到冰穹A做实验并不容易。从中山站出发,需要在零下50度经过20天1250公里的跋涉,才能到达4000米高的冰穹A,其难度大概不亚于攀登珠穆朗玛峰。不过在2008年,几个小的研究项目,包括国际合作的PLATO自动观测站,已经在DomeA建立起来,为下一步的天文台址提供测量参数。计划中Schmidt望远镜阵、大视场成像望远镜和太赫兹波望远镜,可能对暗物质、暗能量、宇宙起源等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个人分类: 物理八卦|3753 次阅读|3 个评论
IAU2009年大会见闻(2)南极天文
陈学雷 2009-8-17 11:06
本次会议的专业讨论中,第一周我主要去了两个分会,即关于南极天文学的SpS3, 和关于椭圆星系与暗物质的JD1,第二周则主要去了关于第一代星系的JD12. 自2007年我国在南极冰穹A(Dome A)设置天文仪器以来,我国天文界出现了南极热。Dome A 地处南极内陆高原,海拔四千多米,气候干燥、寒冷、无风,很适合天文观测。特别是,根据大气模型估计,该处的大气湍流边界层应该很低,据估计只有二十多米,因此只要把望远镜建在较高的支架上,就可以避免边界层湍流折射星光而获得非常好的视宁度(seeing)通俗地说,那里的星星不眨眼睛。另外,南极大气的透明性很好,散射小,而且由于寒冷近红外背景也比较低,这些决定了那里可能具有非常出色的光学/近红外观测条件。同时,该处大气中水汽很少,也非常适合毫米波/远红外观测,可能是地球上少有的能进行太赫兹(THz)波段天文观测的地方之一。这些极好的站址条件强烈地吸引着中国天文学家。目前,我国已在Dome A 建立了昆仑站,我国天文学家也在该处架设了自己的CSTAR小望远镜(3联装15厘米口径)以及与澳大利亚和美国合作的一些站址测量设备用于站址监测,明年还将安装较大的AST3望远镜(3x50厘米)(更详细的介绍见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网站:http://ccaa.pmo.ac.cn/)。作为暗能量的研究者,我也期待着未来在Dome A 建立大型的光学/近红外望远镜,采用弱引力透镜、重子声学振荡、超新星等方法观测暗能量。因此,我充满兴趣地参加了这次南极天文的会议。 南极的观测条件虽好,但其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得在那里建站、生活、工作十分困难。美国在南极长期经营,经过了许多先驱者数十年的努力(有一位NSF的官员专门介绍了一本书,Astronomy on Ice,描述了作者Martin Pomerantz为南极天文奋斗三十多年的历史和感受),现在其天文研究已经开始收获重大成果了。其中,迄今为止最著名的结果是美国的 Boomerang 气球实验观测宇宙微波背景(CMB)辐射,2000年该实验组发表的论文证明宇宙是平直的,这是宇宙学上的重大发现。此后,DASI实验又首次观测到CMB的极化信号。目前,美国在南极的CMB实验还有BICEP实验,寻找 CMB 极化中的B-型讯号,该信号可以用于探测宇宙早期的引力波,从而揭示宇宙的起源。一个更大的CMB望远镜是口径10米的南极望远镜(south pole telescope, SPT), 该望远镜可以探测宇宙中星系团对CMB散射产生的Sunyaev-Zeldovich (SZ)效应,从而勾画出宇宙中结构增长的历史。另一个即将全面运行的实验是ICECUBE 中微子探测实验。这个实验利用南极两千米厚、高度透明的冰层作为工作介质,在其中安放探测装置。当高能中微子打到冰层或其下面的岩石时,会产生高速运动的子,这些子在冰层中运动速度超过冰层中的光速,产生切伦柯夫辐射,被冰层中的探测器探测到,根据多个探测器探测的时间可以还原出入射中微子的方向和能量。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限制宇宙中的高能中微子背景,也可以用于探测暗物质湮灭产生的中微子。目前ICECUBE的探测器虽然还没有全部装完,但已经开始得到一些数据了,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提供关于中微子、宇宙线和暗物质的许多重要数据。此外,美国在南极还有许多重要的项目。在此次会议上美国的一些研究者报告了BICEP, SPT和ICECUBE的进展。顺便说说,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常进研究员等参加了美国的ATIC南极气球实验,去年常进等发现了宇宙线中能谱的反常,这一结果以及PAMELA卫星实验同时发现的正电子反常被认为可能是暗物质湮灭或衰变造成的,因而引起了很多关注。当然这一结果还有待进一步实验的证实。总之,我觉得南极已经成了美国天文学家的一个重要的、实用的观测基地。 欧洲在Dome C建立了协和站(Concordia station),进行站址测量研究,准备根据测量的结果提出进一步发展的计划,目前讨论的包括2.5米光学望远镜,较大的毫米波望远镜,以及光学望远镜干涉阵。他们也做了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叫LUCAS, 是观测地球反照的(Earthshine)这指得是,月球反射的地球发出或反射的光。之所以要研究地球反照,是因为预期将来发现的太阳系外的行星都是一个光点,看不见细节,那么怎么知道上面有没有生命呢?天文学家想到的办法是,这些行星上面应该有植被,也许观测其光谱特征,或者光谱随时间的变化(季节)特征可以发现生命。这能否行得通?先拿地球试一下。问题是地球从远处看光谱是什么样子?一般的地球遥感卫星看得是地球上一个局部,而非整个地球。当然可以把遥感图象拼在一起,然后做某种积分得到全球光谱,但遥感图象一般是不同时刻得到的,而且怎样积分等也有许多讲究,不容易弄得真正准确。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发射一颗卫星到远处看看。不过,这未免有点代价太高。月球提供了天然的反射镜。利用地球反照测量避免了这些不确定因素可以获得地球整体产生的光谱。这项实验要求地球大部分被太阳照亮,月球基本没有被太阳照亮(新月),同时观测点太阳在地平线以下。在温带可进行这项观测的时间很短,南极特别适合观测,因为可观测时间长。他们进行了观测,据说是看到了光谱中地球绿色植被产生的谱线特征。 日本在Dome F 也有观测站,此前他们在Dome F主要是钻冰芯(我们的Dome A 也有),现在也准备搞太赫兹望远镜。 几位澳大利亚天文学家专门搞站址测量,几个南极站的站址测量都有他们的身影。我国的Dome A 站也有好多他们的仪器。他们在报告中对南极天文的未来进行了讨论。从当前观测的情况看,Dome A(中国),Dome C(欧洲),Dome F (日本)和南极点(美国)各自有一些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但综合看Dome A 是最优的,而Dome A 附近的 Ridge A 可能还要更好一些。天光所崔向群老师等在会上也介绍了中国南极天文的进展情况。这些介绍引起了很多国外天文学家的兴趣和期望,很多人在发言中都提到中国南极天文项目进展迅速,将来可能成为南极天文的一个重要促动力量。特别是一些欧洲天文学家,由于欧洲是各国联合项目,各国政府在南极天文上决策缓慢,他们半开玩笑地说要回去给自己的政府讲中国在南极的进展,以催动其决策。 在南极开展天文观测与空间观测相比各有其特点。从长远来看,空间观测的条件无疑将超过包括南极在内的地球上任何一点。但是,目前的航天技术所能支持的空间天文项目还是有限的。在暗能量、宇宙第一代星系、太阳系外行星等当前天文研究的重大问题上,南极天文有一个取得成功的机会,这一点会上也有好几位科学家指出。我觉得,我国积极地利用南极条件开展科研是非常明智、及时的。在南极科研上进行友好的国际合作是许多科学家的共同愿望。这次许多外国的科学家也表达了他们与中国进行合作的愿望。希望我国的南极天文事业取得成功。 南极地图,Dome A, C, F 图中已标注,图中G 为南磁极,B为Ridge B (本文没有提到)。取自W. Saunders et al, arxiv:0905.4156 美国设在南极点的阿蒙森斯科特站,ICECUBE, SPT, BICEP等均设在此处 NASA 制作的Boomerang 实验图。天空背景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天图,前景为美国南极墨多克站放飞携带Boomerang 实验仪器的气球。 ICECUBE实验原理示意图,可见在冰下1450米以下埋设的光电探测器,埃菲尔铁塔给出了相对尺度。 我国南极昆仑站的部分天文仪器
个人分类: 所见所闻|73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极的企鹅拍摄记(转发幻灯片)(三)
黄安年 2009-1-28 18:26
南极的企鹅拍摄记(转发幻灯片)(三)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28 日发布 根据报道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已经于今年 1 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极度严寒、极度缺氧、人类不可接近之极,这是人们描述冰穹 A 地区时常用的词汇。冰穹A地区是南极冰盖之巅 , 其艰苦和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有学者称 : 冰穹A地区是国际公认最合适的深冰芯钻取地点。同时,冰穹A地区可以监测和检测到全球平均本底大气环境,得到可用于改进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有关参数。此外,冰穹A位于臭氧层空洞中心位置,是探测臭氧层空洞变化的最佳区域。冰穹A地区也是进行天文观测的最佳场所。冰穹A具备地球上最好的大气透明度和大气视宁度(天文望远镜显示图像的清晰度),有3至4个月的连续观测机会和风速较低等条件,被国际天文界公认为地球上最好的天文台址。冰穹A地区还是南极地质研究最具挑战意义的地方。东南极冰下基岩最高点的甘伯采夫冰下山脉,是形成冰穹A的直接地貌原因,由于其海拔高度近4000米,是国际公认的南极内陆冰盖中直接获取地质样品的最有利和最有意义的地点。昆仑站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内陆,含氧量仅为内陆的60%左右,现场夏季最高温度也仅为零下35摄氏度,低温严寒与高原缺氧,是对施工人员的巨大挑战,由于昆仑站位于遥远的南极内陆,从中山站到昆仑站绵延1300公里的建站物资运输,完全要靠内陆队队员驾驶雪地车进行。吴军预计,这使得内陆队仅抵达昆仑站施工地点即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此外,由于南极内陆气候变化无常,各种不确定因素很多,适合进行施工的周期极短,全部施工建设计划时间只有30天左右,这对建筑的施工与进度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2/19/content_10527076.htm ) 这里发布的是, 2007 年 11 月企业家、业余摄影爱好者罗红的南极之行图文,当时他拍摄了大量有关南极企鹅的第一手资料。现在转发在博客上资源共享,资料是好友许令仪转来的 ,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从罗红的博客上查看。 图片分 ( 一 ) (二)(三)部分。 下面是有关罗红的一些介绍 : *********************8888888 罗红,男, 1967 年生,四川雅安人,企业家兼摄影家,现任北京好利来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1992 年,罗红在兰州创办好利来蛋糕世界,以前店后厂、现场制作为经营模式,推出了琳琅满目、样式新颖的蛋糕样品,并一炮打响。    1994 年,好利来进军东北,势如破竹,相继占领吉林、辽宁、黑龙江等东北市场,为好利来将饼店经营推向品牌专卖与连锁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 年,罗红成立沈阳好利来实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对所属连锁店的经营管理与服务。 目前为止,好利来已在全国五十多个大中城市开设了四百多家连锁店,建立了庞大的连锁经营体系,并将产品扩展到面包、西点、中点、月饼等其他烘焙类食品。    2001 年,沈阳无菌食品工厂投产, 2002 年,投资 1.1` 亿在北京成立好利来食品工业园。    2003 年,罗红将管理总部迁至北京,成立了北京好利来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然而,就是这么红火企业的老总,一走进他的办公室,满眼不是生产报表、管理制度之类的文件,而都是他的巨幅照片:骑着马飞奔的、开着越野车溅起水花四射的。最大的一张罗红显然最为满意,夕阳西下,他穿着一身黑衣、戴着西部牛仔帽,倚在越野车上眺望远方。   罗红从小在大山里长大,雅安山水如画,到处都是郁郁葱葱。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罗红对美的事物非常敏感,这可能也是罗红很早就喜欢摄影的原因。 17 岁就开始出外谋生的罗红,最初从事的就是与摄影有关的照片冲洗。攒的第一笔钱罗红就用它买了一台理光相机。也许从那时起,摄影情缘就已经流淌在罗红的血液里。    1995 年春天,创办好利来三年之后,罗红又重温了儿时的旧梦,开始了他的西部摄影之旅。尽管西部摄影非常的艰辛,尽管商务异常的繁忙,但罗红每年都会放下工作,到西部地区旅行和摄影。 10 年来,他长途跋涉达 9 万多公里,几乎走遍了中国西部所有的省份,并多次进入新疆、西藏等地的无人区域,那些人际罕至、甚至连越野车都很难通过的地方都留下了罗红的足迹。罗红眼里的西部总是丰富、细腻和充满生命力的。他的摄影作品强调光影的变化,丰富的层次和生动的细节将摄影家内心的情感挥洒自如。    2004 年,罗红对自己的摄影作品进行了梳理,并将其中的代表作品编辑成 DVD 《大地的呼唤罗红西部风光摄影作品》公开发行。这部 DVD 也是罗红的一本旅行摄影随笔,从成都出发,越过九寨沟,一路西行,最终到达世界屋脊珠穆朗玛,中国西部特有的人文精神在雪域高原的高天厚土中闪耀,罗红本人也不断体验着追逐梦想、发现自然之美的快乐。他将自己对自然、对生命的全部的感悟,以及作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的独特人生体验,完全揉入到这部 DVD 影片中,近千幅作品全部出自罗红之手,形成了企业家与摄影人的自我对答,成为风景外的个性独白。   专业化的管理体制使罗红本人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他不必每天被公司的事务缠身,有大量时间去发展自己的个人爱好摄影。很多企业家越做越累,我觉得是越做越轻松。罗红说,明年他就要把总裁的职务让给一个 32 岁的年轻人。在罗红看来,做人比做事重要,而做事比算计金钱重要。付出努力本身就是幸福,迟早会有回报。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年轻商人,罗红的话耐人寻味。 http://hi.baidu.com/ztjt/blog/item/40cc1887e97af92ec65cc30a.html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09A)|3647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极的企鹅拍摄记(转发幻灯片)(二)
黄安年 2009-1-28 18:11
南极的企鹅拍摄记(转发幻灯片)(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28 日发布 根据报道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已经于今年 1 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极度严寒、极度缺氧、人类不可接近之极,这是人们描述冰穹 A 地区时常用的词汇。冰穹A地区是南极冰盖之巅 , 其艰苦和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有学者称 : 冰穹A地区是国际公认最合适的深冰芯钻取地点。同时,冰穹A地区可以监测和检测到全球平均本底大气环境,得到可用于改进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有关参数。此外,冰穹A位于臭氧层空洞中心位置,是探测臭氧层空洞变化的最佳区域。冰穹A地区也是进行天文观测的最佳场所。冰穹A具备地球上最好的大气透明度和大气视宁度(天文望远镜显示图像的清晰度),有3至4个月的连续观测机会和风速较低等条件,被国际天文界公认为地球上最好的天文台址。冰穹A地区还是南极地质研究最具挑战意义的地方。东南极冰下基岩最高点的甘伯采夫冰下山脉,是形成冰穹A的直接地貌原因,由于其海拔高度近4000米,是国际公认的南极内陆冰盖中直接获取地质样品的最有利和最有意义的地点。昆仑站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内陆,含氧量仅为内陆的60%左右,现场夏季最高温度也仅为零下35摄氏度,低温严寒与高原缺氧,是对施工人员的巨大挑战,由于昆仑站位于遥远的南极内陆,从中山站到昆仑站绵延1300公里的建站物资运输,完全要靠内陆队队员驾驶雪地车进行。吴军预计,这使得内陆队仅抵达昆仑站施工地点即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此外,由于南极内陆气候变化无常,各种不确定因素很多,适合进行施工的周期极短,全部施工建设计划时间只有30天左右,这对建筑的施工与进度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2/19/content_10527076.htm ) 这里发布的是, 2007 年 11 月企业家、业余摄影爱好者罗红的南极之行图文,当时他拍摄了大量有关南极企鹅的第一手资料。现在转发在博客上资源共享,资料是好友许令仪转来的 ,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从罗红的博客上查看。 图片分 ( 一 ) (二)(三)部分。 下面是有关罗红的一些介绍 : *********************8888888 罗红,男, 1967 年生,四川雅安人,企业家兼摄影家,现任北京好利来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1992 年,罗红在兰州创办好利来蛋糕世界,以前店后厂、现场制作为经营模式,推出了琳琅满目、样式新颖的蛋糕样品,并一炮打响。    1994 年,好利来进军东北,势如破竹,相继占领吉林、辽宁、黑龙江等东北市场,为好利来将饼店经营推向品牌专卖与连锁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 年,罗红成立沈阳好利来实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对所属连锁店的经营管理与服务。 目前为止,好利来已在全国五十多个大中城市开设了四百多家连锁店,建立了庞大的连锁经营体系,并将产品扩展到面包、西点、中点、月饼等其他烘焙类食品。    2001 年,沈阳无菌食品工厂投产, 2002 年,投资 1.1` 亿在北京成立好利来食品工业园。    2003 年,罗红将管理总部迁至北京,成立了北京好利来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然而,就是这么红火企业的老总,一走进他的办公室,满眼不是生产报表、管理制度之类的文件,而都是他的巨幅照片:骑着马飞奔的、开着越野车溅起水花四射的。最大的一张罗红显然最为满意,夕阳西下,他穿着一身黑衣、戴着西部牛仔帽,倚在越野车上眺望远方。   罗红从小在大山里长大,雅安山水如画,到处都是郁郁葱葱。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罗红对美的事物非常敏感,这可能也是罗红很早就喜欢摄影的原因。 17 岁就开始出外谋生的罗红,最初从事的就是与摄影有关的照片冲洗。攒的第一笔钱罗红就用它买了一台理光相机。也许从那时起,摄影情缘就已经流淌在罗红的血液里。    1995 年春天,创办好利来三年之后,罗红又重温了儿时的旧梦,开始了他的西部摄影之旅。尽管西部摄影非常的艰辛,尽管商务异常的繁忙,但罗红每年都会放下工作,到西部地区旅行和摄影。 10 年来,他长途跋涉达 9 万多公里,几乎走遍了中国西部所有的省份,并多次进入新疆、西藏等地的无人区域,那些人际罕至、甚至连越野车都很难通过的地方都留下了罗红的足迹。罗红眼里的西部总是丰富、细腻和充满生命力的。他的摄影作品强调光影的变化,丰富的层次和生动的细节将摄影家内心的情感挥洒自如。    2004 年,罗红对自己的摄影作品进行了梳理,并将其中的代表作品编辑成 DVD 《大地的呼唤罗红西部风光摄影作品》公开发行。这部 DVD 也是罗红的一本旅行摄影随笔,从成都出发,越过九寨沟,一路西行,最终到达世界屋脊珠穆朗玛,中国西部特有的人文精神在雪域高原的高天厚土中闪耀,罗红本人也不断体验着追逐梦想、发现自然之美的快乐。他将自己对自然、对生命的全部的感悟,以及作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的独特人生体验,完全揉入到这部 DVD 影片中,近千幅作品全部出自罗红之手,形成了企业家与摄影人的自我对答,成为风景外的个性独白。   专业化的管理体制使罗红本人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他不必每天被公司的事务缠身,有大量时间去发展自己的个人爱好摄影。很多企业家越做越累,我觉得是越做越轻松。罗红说,明年他就要把总裁的职务让给一个 32 岁的年轻人。在罗红看来,做人比做事重要,而做事比算计金钱重要。付出努力本身就是幸福,迟早会有回报。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年轻商人,罗红的话耐人寻味。 http://hi.baidu.com/ztjt/blog/item/40cc1887e97af92ec65cc30a.html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09A)|38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极的企鹅拍摄记(转发幻灯片)(一)
黄安年 2009-1-28 17:56
南极的企鹅拍摄记(转发幻灯片)(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1 月 28 日发布 根据报道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已经于今年 1 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极度严寒、极度缺氧、人类不可接近之极,这是人们描述冰穹 A 地区时常用的词汇。冰穹A地区是南极冰盖之巅 , 其艰苦和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有学者称 : 冰穹A地区是国际公认最合适的深冰芯钻取地点。同时,冰穹A地区可以监测和检测到全球平均本底大气环境,得到可用于改进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有关参数。此外,冰穹A位于臭氧层空洞中心位置,是探测臭氧层空洞变化的最佳区域。冰穹A地区也是进行天文观测的最佳场所。冰穹A具备地球上最好的大气透明度和大气视宁度(天文望远镜显示图像的清晰度),有3至4个月的连续观测机会和风速较低等条件,被国际天文界公认为地球上最好的天文台址。冰穹A地区还是南极地质研究最具挑战意义的地方。东南极冰下基岩最高点的甘伯采夫冰下山脉,是形成冰穹A的直接地貌原因,由于其海拔高度近4000米,是国际公认的南极内陆冰盖中直接获取地质样品的最有利和最有意义的地点。昆仑站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南极内陆,含氧量仅为内陆的60%左右,现场夏季最高温度也仅为零下35摄氏度,低温严寒与高原缺氧,是对施工人员的巨大挑战,由于昆仑站位于遥远的南极内陆,从中山站到昆仑站绵延1300公里的建站物资运输,完全要靠内陆队队员驾驶雪地车进行。吴军预计,这使得内陆队仅抵达昆仑站施工地点即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此外,由于南极内陆气候变化无常,各种不确定因素很多,适合进行施工的周期极短,全部施工建设计划时间只有30天左右,这对建筑的施工与进度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 (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2/19/content_10527076.htm ) 这里发布的是, 2007 年 11 月企业家、业余摄影爱好者罗红的南极之行图文,当时他拍摄了大量有关南极企鹅的第一手资料。现在转发在博客上资源共享,资料是好友许令仪转来的 ,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从罗红的博客上查看。 图片分 ( 一 ) (二)(三)部分。 下面是有关罗红的一些介绍 : *********************8888888 罗红,男, 1967 年生,四川雅安人,企业家兼摄影家,现任北京好利来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1992 年,罗红在兰州创办好利来蛋糕世界,以前店后厂、现场制作为经营模式,推出了琳琅满目、样式新颖的蛋糕样品,并一炮打响。    1994 年,好利来进军东北,势如破竹,相继占领吉林、辽宁、黑龙江等东北市场,为好利来将饼店经营推向品牌专卖与连锁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9 年,罗红成立沈阳好利来实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对所属连锁店的经营管理与服务。 目前为止,好利来已在全国五十多个大中城市开设了四百多家连锁店,建立了庞大的连锁经营体系,并将产品扩展到面包、西点、中点、月饼等其他烘焙类食品。    2001 年,沈阳无菌食品工厂投产, 2002 年,投资 1.1` 亿在北京成立好利来食品工业园。    2003 年,罗红将管理总部迁至北京,成立了北京好利来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然而,就是这么红火企业的老总,一走进他的办公室,满眼不是生产报表、管理制度之类的文件,而都是他的巨幅照片:骑着马飞奔的、开着越野车溅起水花四射的。最大的一张罗红显然最为满意,夕阳西下,他穿着一身黑衣、戴着西部牛仔帽,倚在越野车上眺望远方。   罗红从小在大山里长大,雅安山水如画,到处都是郁郁葱葱。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罗红对美的事物非常敏感,这可能也是罗红很早就喜欢摄影的原因。 17 岁就开始出外谋生的罗红,最初从事的就是与摄影有关的照片冲洗。攒的第一笔钱罗红就用它买了一台理光相机。也许从那时起,摄影情缘就已经流淌在罗红的血液里。    1995 年春天,创办好利来三年之后,罗红又重温了儿时的旧梦,开始了他的西部摄影之旅。尽管西部摄影非常的艰辛,尽管商务异常的繁忙,但罗红每年都会放下工作,到西部地区旅行和摄影。 10 年来,他长途跋涉达 9 万多公里,几乎走遍了中国西部所有的省份,并多次进入新疆、西藏等地的无人区域,那些人际罕至、甚至连越野车都很难通过的地方都留下了罗红的足迹。罗红眼里的西部总是丰富、细腻和充满生命力的。他的摄影作品强调光影的变化,丰富的层次和生动的细节将摄影家内心的情感挥洒自如。    2004 年,罗红对自己的摄影作品进行了梳理,并将其中的代表作品编辑成 DVD 《大地的呼唤罗红西部风光摄影作品》公开发行。这部 DVD 也是罗红的一本旅行摄影随笔,从成都出发,越过九寨沟,一路西行,最终到达世界屋脊珠穆朗玛,中国西部特有的人文精神在雪域高原的高天厚土中闪耀,罗红本人也不断体验着追逐梦想、发现自然之美的快乐。他将自己对自然、对生命的全部的感悟,以及作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的独特人生体验,完全揉入到这部 DVD 影片中,近千幅作品全部出自罗红之手,形成了企业家与摄影人的自我对答,成为风景外的个性独白。   专业化的管理体制使罗红本人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他不必每天被公司的事务缠身,有大量时间去发展自己的个人爱好摄影。很多企业家越做越累,我觉得是越做越轻松。罗红说,明年他就要把总裁的职务让给一个 32 岁的年轻人。在罗红看来,做人比做事重要,而做事比算计金钱重要。付出努力本身就是幸福,迟早会有回报。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年轻商人,罗红的话耐人寻味。 http://hi.baidu.com/ztjt/blog/item/40cc1887e97af92ec65cc30a.html
个人分类: 摄影图片集锦(09A)|464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2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