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兰花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兰花

相关日志

五月一日 - 铃兰花与兰花
liuyu2205 2020-5-1 18:45
五月一日,法国的铃兰花节。这一天送给喜欢的人一小把铃兰花,铃兰花幸运花,传说,她会带来幸福和健康,直到来年,。。。 muguet 的中文名字是 “ 铃兰花 ” ,如铃铛的兰花,而 “ 兰花 ”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 四君子 ” 之一: “ 兰、竹、菊、梅 ” ,象征质朴文静、淡雅高洁的气质。 吟诵兰花诗二首: 一,《家语》(春秋)孔子 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 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二,铃兰花 - 莫里斯 · 卡雷姆 铃兰花,天真的铃铛, 叮叮响! 因为这是五月! 光线倾泻, 树木在园子唱歌, 还有蔬菜的种子, 从地面上笑出来。 叮叮响! 因为这是五月! 铃兰花,天真的铃铛。 明亮的眼睛,轻灵的灵魂, 女孩去树林找 围着杜鹃花跳舞的仙女。 叮叮响! 因为这是五月! 铃兰花,天真的铃铛。 莫里斯 · 卡雷姆( Maurice Carême , 1899 - 1978 ),生于比利,法语诗人,以其简单的写作风格以及童诗创作闻名。 参考文献: 【 1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 孔子家语 【 2 】 https://fr.wikipedia.org/wiki/Entretiens_familiers_de_Confucius 【 3 】 https://fr.wikipedia.org/wiki/Maurice_Carême https://coeur-et-esprit.blogspot.com Le premier Mai - Muguet et cloche de l’orchidée ( 铃兰花 ) Selon la tradition, le 1er mai, on offre un brin de muguet aux personnes que l’on aime. Le muguet, la petite fleur de printemps, qui symbolise à apporter bonheur et santé jusqu’à l’année d’après, … Le nom chinois du muguet est orchidée cloche, comme une cloche de l’orchidée. L’orchidée est l'un des quatre plantes les plus célébrées dans la peinture des lettrés chinois: l’orchidée, le bambou, le lotus, le prunus. On les baptise du beau nom de « Quatre êtres du bien » ou de «Quatre excellences». Quant à l’orchidée , par ses couleurs, par son parfum, par sa forme indéfinissable, elle incarne une beauté sans cesse renouvelée, une beauté faite de douceur, de délicatesse et d’harmonie. En outre, vivant dans des lieux reclus, l’orchidée sait préserver ses vertus, elle n’accepte pas la compromission avec la vulgarité et la brutalité du monde. Sur le plan imaginaire donc, là où en français, à la suite de Balzac, on évoque «le lys dans la vallée», un Chinois parlerait de «l’orchidée dans la vallée». - François Cheng Deux poèmes qui chantent l’orchidée : 1, L’orchidée - Confucius Ne fleurirait pas parce que personne ne l’apprécie, Ne changerait pas mes mœurs à cause de la pauvreté. Mon tempérament reste comme le parfum des orchidées, Mon cœur persiste comme la nature des orchidées. 2, Le muguet - Maurice Carême Cloches naïves du muguet, Carillonnez ! car voici Mai ! Sous une averse de lumière, Les arbres chantent au verger, Et les graines du potager Sortent en riant de la terre. Carillonnez ! car voici Mai ! Cloches naïves du muguet ! Les yeux brillants, l'ame légère, Les fillettes s'en vont au bois Rejoindre les fées qui, déjà, Dansent en rond sur la bruyère. Carillonnez ! car voici Mai ! Cloches naïves du muguet ! Référence : 【 1 】 François Cheng , Œil ouvert et cœurbattant, publié aux éditions Desclée de Brouwer en mai 2011. https://fr.wikipedia.org/wiki/Maurice_Carême 【 2 】 https://fr.wikipedia.org/wiki/Entretiens_familiers_de_Confucius 【 3 】 https://fr.wikipedia.org/wiki/Maurice_Carême
个人分类: 在中法文化之间流连|4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观赏植物(5)兰花
duzhanchi 2020-2-15 11:09
(醉太平) 百花香祖 - 兰花 ① 香祖 柔美, 造型各异 。 ② 潇洒 婀娜 淑 姿 , 堪为花中奇。 轻盈葱翠, 淡雅洁丽 。 芳 馨飘溢扑鼻, 阵阵沁心脾。 注释 : ①兰花( C ymbidium spp. ),别名:兰草、兰华、幽兰、 国香。属于兰科兰属,为多年生草本。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北京为温室栽培植物。 不同种类花期各异:春兰春季,蕙兰夏季,建兰秋季,墨兰冬季。中国兰花按照花期 ,分为四类:春季开花类、夏季开花类、秋季开花类、冬季开花类。花色: 白、黄、青、红、紫等。 幽香。 花语: 高雅 、 美好、贤德 。 兰花 位居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四。 是 贵阳、 绍兴、芜湖、宜兰的市( 县 )花。 是 缅甸、 巴西 、 哥斯达黎加、肯尼亚、哥伦比亚、萨尔瓦多和巴拿马 的国花,是斯里兰卡 、 新加坡 的国花之一。 有 “幽客”之称;“天下第一香”、“一月花神”之誉。有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花草四雅”(兰、菊、水仙、菖蒲)和“园林三宝”(树中银杏、花中牡丹、草中兰花)之说。 为 “庭院名花八品” (梅花、兰花、玉兰、海棠、牡丹、桂花、翠竹、芭蕉) 之一。 兰花,依据生态习性,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地生兰和附生兰。传统栽培的兰花属于前者。 ② 兰花栽培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古人誉之为 “香祖”和 “王者香”。 品种名:紫香兰 摄于 2016年2月29日 品种名:万代兰 摄于 2016年2月19日 品种名:彗星兰 摄于 2016年2月29日 品种名:捧心兰 摄于 2016年2月29日 品种名:大花蕙兰 摄于 2016年2月19日 品种名:火焰兰 摄于 2016年2月29日 品种名:米尔顿兰 摄于 2016年2月19日 品种名:章鱼兰 摄于 2016年2月29日 品种名:硬叶兰 摄于 2008年3月27日 品种名:节根兰 摄于 2016年2月29日 品种名:带叶兜兰 摄于 2008年3月27日 品种名:卡特兰 摄于 2007年10月9日 品种名:蝴蝶兰 摄于 2008年3月27日 摄于 2009年9月27日
个人分类: 诗词摄影|995 次阅读|1 个评论
案头一盆兰
热度 1 zhengyongjun 2019-9-18 11:13
个人分类: 好摄之图|2376 次阅读|3 个评论
兰大为美
热度 5 nyj 2019-9-17 16:32
兰大为美!今天是母校建校 110 周年校庆日,祝福母校! 蝴蝶兰 大花蕙兰 卡特兰 兜兰 文心兰 嘉兰 风兰 火焰兰 贝母兰 白芨 鹅毛玉凤花 宽叶红门兰 芭蕾兰 香雪兰 石斛 兰大为美 (图片大部分来自网络,仅作欣赏之用)
个人分类: 花草树木|3626 次阅读|10 个评论
张海霞︱兰花赋
热度 1 张海霞 2019-2-24 12:39
世间万物有缘,各入情人法眼,武则天专宠牡丹,周敦颐撰爱莲说,梵高为向日葵狂,古代仁人志士尤喜“梅兰竹菊四君子”,爱梅因傲骨高洁,画竹因其洒脱谦虚,赏菊因其闲散隐忍,我则心属芝兰,爱其色艳而不媚,形柔而不娇,香雅而不惑,经世而不衰,温婉而独立,观之令人称奇,闻之令人心怡,思之令人随喜。兰花,乃花间之贤达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63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朵兰花
赫英 2018-6-21 18:25
一朵兰花气不俗, 回身一笑粉丝逐。 可怜不老徐娘韵, 梦里情郎几度无!
个人分类: 诗词|7100 次阅读|0 个评论
东风第一支. 春节观兰展(寄科网十周年)
热度 10 ximujushi0051 2017-1-30 08:36
东风第一支 . 春节观兰展 西木居士丁酉年春节 应湘君号召,咏新年兼应梅卫平博主邀请寄科学网十年。正值今日明州兰花协会展览,借咏兰花祝各位博友 丁酉年 吉祥安康! 肤嫩琼脂,燕羞莺妒,娉婷惹人心醉。 应怜素魄清辉,几度暗香沁 鼻。 云阶脉脉,销魂处、郢歌猗靡。 相与伴、浅淡容姿,北国一番春睡。 绛点凝、庄周情志。 袭蕙茞、屈平品艺。 狂歌大道逍遥,意迹三生谁识? 高风君子,纫兰佩,扬扬芬芷。 破迷濛,梦蝶经年,了悟世间无为。
个人分类: 蒹葭风雅|4010 次阅读|23 个评论
我家此刻开放的是美国兰花吗?
热度 4 xucq45 2016-12-1 21:52
在蟹足莲开放的同时,美国兰花也绽开了洁白的花瓣。美国兰花的称谓是送花人告诉老伴的,我网上查了一下,叫不准。希望认识的朋友,告诉我们她的芳名。 经李颖业老师指点,方知该花不是美国兰花,而是南美水仙。 南美水仙 南美水仙,又名亚马逊百合。多年生草本花卉。叶片宽大,深绿色有光泽。花莛长50~60厘米,顶生伞形花序,着生5-7朵花。花为纯白色,花径7.5厘米,有芳香。花冠筒圆柱形,中央生有一个副花冠,花瓣开展呈星状。花期冬春季。姿态优雅,亭亭玉立。花朵硕大,洁白无瑕,清香四溢,是室内盆栽花卉的佳品。 (摘自百度)
个人分类: 校园风光|6217 次阅读|8 个评论
兰花CAM分子机制和起源
热度 2 zls111 2016-4-24 17:37
兰花CAM分子机制和起源 张亮生 相对于C3和C4光合作用,CAM是一种特化的光合作用,可以在夜间吸收二氧化碳,提高水分利用率,帮助植物适应缺水地区,如半干旱沙漠和季节性缺水森林。21世纪全球人口剧增和急剧的气候变迁对现有的农业生产系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为了满足随着人口剧增所带来的农作物、畜牧、纤维和燃料危机。CAM是解决这些危机的一个突破口,全球很多研究团队正在集中于解析CAM光合通路的分子机制,希望通过基因工程将CAM引入作物,从而提高水分利用和提高缺水地区的作物产量。因此,对于CAM机理、进化、CAM植物基因组特点的解析将是突破CAM光合通路的分子机制的基础。 CAM 植物与C4植物固定与还原CO2的途径基本相同,固定CO2是PEPC酶。二者的差别在于:C4植物是在同一时间(白天)和不同的空间(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完成CO2固定(C4途径)和还原(C3途径)两个过程;而CAM植物则是在不同时间(黑夜和白天)和同一空间(叶肉细胞)完成上述两个过程的,如图1。因此,CAM植物能避开辐射和蒸腾势很高的白天,在夜晚打开气孔来吸收光合作用所需的CO2,从使它的蒸腾比远低于其它类型的植物。 图1 已知的CAM植物的C固定代谢途径 我们利用了兰科中CAM和非CAM兰花对碳固定代谢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在CAM和非CAM植物中,基因拷贝数变化上没有明显差别,但是在基因表达水平上差异明显,因而推测CAM途径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基因表达变化而驱动的。 C4 植物相对与C3植物,最大的差别在于C4植物进化出由PEPC酶来固定CO2,并且玉米和高粱等C4植物的PEPC酶有几个位点发生突变,导致其活性增强,固定CO2能力大大提高(Paulusetal.,2013)。而在兰科的CAM植物中却没有发现这些位点有突变,显示CAM植物固定CO2有着特别的机制(Zhangetal.,2016b)。 通过兰科植物的非CAM植物和CAM植物的晚上和白天表达数据比较发现,一些基因在早晚呈现明显的差异,如PEPC,PPCK,PPDK等基因在晚上表达明显增高。显示兰科植物固定CO2可能是通过催化PEPC,使其活性增高而实现的。如果是这种机制,与C4是不一样的。 我们还发现蝴蝶兰在夜间进行二氧化碳的初次固定的时候,可能具有两个路径,一个已经报道的PEP经过PEPC酶催化形成不稳定的草酰乙酸(盐),再经NAD-MDH催化形成稳定苹果酸(盐);我们发现是PEP经过PPDK催化形成丙酮酸(盐),再经NAD-ME催化形成苹果酸(盐),图2。然而这个可能的新通路仅仅基于相关基因的表达得出,还需要经过研究代谢产物和详细和精确的基因表达谱的关联来验证。 图2 推测的兰科CAM植物的C固定代谢途径 具体见 Origin and mechanism of 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in orchids as implied by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ics and genomics of the carbon fixation pathway. Zhang L, Chen F, Zhang GQ, Zhang YQ, Niu S, Xiong JS, Lin Z, Cheng ZM, Liu ZJ. Plant J . 2016 Apr;86(2):175-185. doi: 10.1111/tpj.13159. tpj13159-1.pdf 相关研究论文见: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PEPC genes in green plants: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CAM in orchids. Deng H, Zhang LS, Zhang GQ, Zheng BQ, Liu ZJ, Wang Y. Mol Phylogenet Evol . 2016 Jan;94(Pt B):559-64. doi: 10.1016/j.ympev.2015.10.007. Epub 2015 Oct 19. Reversible Burst of Transcriptional Changes during Induction of 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in Talinum triangulare Brilhaus D, Bräutigam A, Mettler-Altmann T, Winter K, Weber AP. Plant Physiol . 2016 Jan;170(1):102-22. doi: 10.1104/pp.15.01076. Epub 2015 Nov 3. The pineapple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CAM photosynthesis. Ming R, VanBuren R, Wai CM, Tang H, Schatz MC, Bowers JE, Lyons E, Wang ML, Chen J, Biggers E, Zhang J, Huang L, Zhang L, Miao W, Zhang J, Ye Z, Miao C, Lin Z, Wang H, Zhou H, Yim WC, Priest HD, Zheng C, Woodhouse M, Edger PP, Guyot R, Guo HB, Guo H, Zheng G, Singh R, Sharma A, Min X, Zheng Y, Lee H, Gurtowski J, Sedlazeck FJ, Harkess A, McKain MR, Liao Z, Fang J, Liu J, Zhang X, Zhang Q, Hu W, Qin Y, Wang K, Chen LY, Shirley N, Lin YR, Liu LY, Hernandez AG, Wright CL, Bulone V, Tuskan GA, Heath K, Zee F, Moore PH, Sunkar R, Leebens Mack JH, Mockler T, Bennetzen JL, Freeling M, Sankoff D, Paterson AH, Zhu X, Yang X, Smith JA, Cushman JC, Paull RE, Yu Q. Nat Genet . 2015 Dec;47(12):1435-42. doi: 10.1038/ng.3435. Epub 2015 Nov 2. 最近还有几篇关于CAM的 Review Orchestration of carbohydrate processing for 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 Borland AM, Guo HB, Yang X, Cushman JC. Curr Opin Plant Biol . 2016 Apr 18;31:118-124. Australia lacks stem succulents but is it depauperate in plants with 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CAM) Holtum JA, Hancock LP, Edwards EJ, Crisp MD, Crayn DM, Sage R, Winter K. Curr Opin Plant Biol . 2016 Apr 15;31:109-117. Emerging model systems for functional genomics analysis of 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 Hartwell J, Dever LV, Boxall SF. Curr Opin Plant Biol . 2016 Apr 12;31:100-108.
11300 次阅读|9 个评论
我们的兰花CAM分子机制和起源工作在线发表(Plant J)
zls111 2016-3-4 23:43
背景: 在高等植物中,光合碳同化主要有3种类型:C3途径,C4途径和景天酸代谢途径(Crassulaceanacid metabolism /CAM)。在光合过程中,最重要的pathway是C固定过程,如图4。C3植物中,CO2的固定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它催化1,5-二磷酸核酮糖(RuBP)羧化,将大气中的CO2同化,产生两分子磷酸甘油酸。与C3植物不一样, C4植物固定CO2的酶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PEPC)。PEPC酶与C3作物中RuBPC酶相比,PEPC酶对CO2的亲和力高。CAM植物与C4植物固定与还原CO2的途径基本相同,固定CO2是PEPC酶。二者的差别在于:C4植物是在同一时间(白天)和不同的空间(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完成CO2固定(C4途径)和还原(C3途径)两个过程;而CAM植物则是在不同时间(黑夜和白天)和同一空间(叶肉细胞)完成上述两个过程的。因此,CAM植物能避开辐射和蒸腾势很高的白天,在夜晚打开气孔来吸收光合作用所需的CO2,从使它的蒸腾比远低于其它类型的植物。 已经在线了,全文见后面附件 我们文章的主要结果是: 兰科CAM代谢的分子调控机制和起源研究 。 CAM是从C3演化而来,是如何产生这种新的光合作用方式,很值得研究。CAM代谢 也是研究 基因新功能一个好的对象。 相对于C3和C4,CAM代谢的分子水平研究较少,已有CAM植物基因组被测序,有必要在转录组和基因组层次研究CAM的分子调控机制。 对CAM代谢相关基因家族进行比较基因组和转录组学发现CAM起源可能是通过基因表达重塑起源的,即相关基因产生新功能不是通过基因重复后产生新功能,可能是建立新调控网络产生新功能。 SignificanceStatement Crassulacean acidmetabolism (CAM) photosynthesis maximizes water use efficiency relative to C3and C4 photosynthesis, but its origin and evolution are poorlyunderstood. Here we analyzed transcriptomes of numerous orchid species tocompare carbon fixation pathway genes, and propose that CAM likely originatedby modulating existing key genes. Summary CAM photosynthesisis a CO 2 fixation pathway that maximizes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compared to the C3/C4 CO 2 pathway, which permits CAM plants to adaptto arid environments. The CAM pathway provides excellent opportunities togenetically design plants, especially bioenergy crops, with a high WUE andbetter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than C3/C4 in arid environments. However, theavailable information o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AM is scant. Here, weanalyzed transcriptomes from 13 orchid species and two existing orchid genomes, covering CAM and C3 plants, with an emphasis on comparing 13 gene families involved in the complete carbon fixation pathway. The dosage of the corephotosynthesis related genes plays no substantial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CAM in orchids. However, CAM may have evolved primarily by changes at thetranscription level of key carbon fixation pathway genes. We proposed that inboth dark and light, CO 2 is primarily fixed and then releasedthrough two metabolic pathways via known genes, such as PPC1 , PPDK and PPCK . This study reports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carbonfixation pathway genes across different photosynthetic plants, and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the level of expression of key genes i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of CAM. CAM 方面已经累计了一些研究成果: 1. 参与了石斛基因组工作,石斛是能C3又能CAM The Dendrobium catenatum Lindl. genome sequenc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polysaccharide synthase, floral development and adaptive evolution. Sci Rep. 2016 Jan 12;6:19029. doi: 10.1038/srep19029. Zhang GQ(1), Xu Q(2), Bian C(3), Tsai WC(4,)(5,)(6), Yeh CM(7), Liu KW(8), Yoshida K(9), Zhang LS(10), Chang SB(4), Chen F(11), Shi Y(1,)(12), Su YY(1,)(12), Zhang YQ(1), Chen LJ(1), Yin Y(1), Lin M(1), Huang H(1), Deng H(13), Wang ZW(14), Zhu SL(14), Zhao X(14), Deng C(14), Niu SC(2), Huang J(1), Wang M(1), Liu GH(1), Yang HJ(1,)(12), Xiao XJ(1), Hsiao YY(5), Wu WL(1,)(5), Chen YY(4,)(5), Mitsuda N(15), Ohme-Takagi M(7,)(15), Luo YB(2), Van de Peer Y(16,)(17,)(18), Liu ZJ(1,)(8,)(12). Orchids make up about 10% of all seed plant species, have great economical value, and are of specific scientific interest because of their renowned flowers and ecological adaptations. Here, we report the first draft genome sequence of a lithophytic orchid, Dendrobium catenatum. We predict 28,910 protein-coding genes, and find evidence of a whole genome duplication shared with Phalaenopsis. We observed the expansion of many resistance-related genes, suggesting a powerful immune system responsible for adaptation to a wide range of ecological niches. We also discovered extensive duplicat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glucomannan synthase activities, likely related to the synthesis of medicinal polysaccharides. Expansion of MADS-box gene clades ANR1, StMADS11, and MIKC(*),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growth, suggests that these expans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astonishing diversity of plant architecture in the genus Dendrobium. On the contrary, members of the type I MADS box gene family are missing, which might explain the loss of the endospermous seed. The findings reported here will be important for future studies into polysaccharide synthesis, adaptations to diverse environments and flower architecture of Orchidaceae. PMCID: PMC4709516 PMID: 26754549 2.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PEPC genes in green plants: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CAM in orchids. Mol Phylogenet Evol. 2016 Jan;94(Pt B):559-64. Deng H#, Zhang LS#, Zhang GQ(2), Zheng BQ(3), Liu ZJ(4), Wang Y(5). The 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 (PEPC) gene is the key enzyme in CAM and C4 photosynthesis. A detaile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PEPC family was performed using sequences from 60 available published plant genomes, the Phalaenopsis equestris genome and RNA-Seq of 15 additional orchid species. The PEPC family consists of three distinct subfamilies, PPC-1, PPC-2, and PPC-3, all of which share a recent common ancestor in chlorophyte algae. The eudicot PPC-1 lineage separated into two clades due to whole genome duplication (WGD). Similarly, the monocot PPC-1 lineage also divided into PPC-1M1 and PPC-1M2 through an ancient duplication event. The monocot CAM- or C4-related PEPC originated from the clade PPC-1M1. WGD may not be the major driver for the performance of CAM function by PEPC, although it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copies of the PEPC gene. CAM may have evolved early in monocots, as the CAM-related PEPC of orchids originated from the monocot ancient duplication, and the earliest CAM-related PEPC may have evolved immediately afte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monocots, with CAM developing prior to C4. Our results represent the most complet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PEPC genes in green plants to date and particularly elucidate the origin of PEPC in orchids. Copyright © 2015 The Authors. Published by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MID: 26493226 Plant J. 2016 Mar 9. doi: 10.1111/tpj.13159. Origin and mechanism of 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in orchids as implied by comparative transcriptomics and genomics of the carbon fixation pathway. Zhang L 1 , Chen F 2, 3 , Zhang GQ 4 , Zhang YQ 4 , Niu S 4 , Xiong JS 2, 3 , Lin Z 5 , Cheng ZM 2, 3 , Liu ZJ 4 . Author information Abstract CAM photosynthesis is a CO 2 fixation pathway that maximizes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compared to the C3/C4 CO 2 pathway, which permits CAM plants to adapt to arid environments. The CAM pathway provides excellent opportunities to genetically design plants, especially bioenergy crops, with a high WUE and better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than C3/C4 in arid environments. However, the available information o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AM is scant. Here, we analyzed transcriptomes from 13 orchid species and two existing orchid genomes, covering CAM and C3 plants, with an emphasis on comparing 13 gene families involved in the complete carbon fixation pathway. The dosage of the core photosynthesis-related genes plays no substantial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CAM in orchids. However, CAM may have evolved primarily by changes at the transcription level of key carbon fixation pathway genes. We proposed that in both dark and light, CO 2 is primarily fixed and then released through two metabolic pathways via known genes, such as PPC1, PPDK and PPCK. This study reports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carbon fixation pathway genes across different photosynthetic plants, and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the level of expression of key genes i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CAM. This article is protected by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article is protected by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tpj13159-1.pdf
5777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方兰花文化朔源与演化
热度 3 ecoliugy 2015-8-8 16:35
壁毯《围猎独角兽》里独角兽下方便有一株兰花 兰花不仅形态多姿,色彩迷人,部分兰花还具有非常迷人的清香味。兰花在中国备受人们的喜爱,具有 “ 君子 ” 藏深山而 独自菲方的象征意义。据考古资料, 4000 年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罐上便出现了兰花叶子的纹饰(可能有错),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便,兰花文化便在黄河流域日渐流行起来,而屈原的《离骚》则将 中国兰花文化推向了极致的高度,并给中国兰花文化定了形。自此之后的几千年间,随着朝代更迭,兰花文化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变化,但始终保持着君子独自菲方的这样一种格调,基无改变。 在传统中国兰花文化中,兰花大多指生于深山的墨兰属植物,形如杂草,但花朵芳香。然而,兰花作为世界性分布的植物,它承载的文化绝非 “ 兰之君子 ” 一种。特别是其它一些非墨兰属的兰花,它们的繁殖生物学特征非常巧妙,甚至充满了欺骗性。各种弄虚作假,尔虞我诈的繁殖策略,完全与 “ 君子 ” 独自芳菲,刚正不阿的精气神不相符。 诡计多端的兰花,虽然其神乎其神的繁殖方式尚不为众人所知,但它奇特的性别特征在其它文化中还是激发了很多神话、传说与文化意义,如古罗马的一些遗迹和文化符号中便有体现,这对我们理解兰花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提供了一些依据。 古罗马文化发源于地中海沿岸,曾经盛极一时,是西方文化的源头。 古罗马曾经横跨亚非欧三个大陆,多个民族文化在这里激荡碰撞,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基于植物的医学、园艺、科学等在这片土地上起源与发展,最终塑造了今天的全世界花卉文化。兰花作为欧洲植物文化中的一份子,现在对全世界的兰花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兰花文化历史曾一波三折,充满变数。 在古代欧洲兰花根茎被认为与男人的睾丸有关(15 BC) 欧洲兰花文化起源 :与性的结合 欧洲兰花最早出可追溯到希腊神话与传说中。兰花 orchid 的词源 Orchis 最早便是希腊语,意为睾丸。因为一些兰花的根茎形态很像睾丸,因此便命名为 Orchis 。在古希腊或地中海地区,兰花都与神话人物 Orchis 联系在一起。据说 Orchis 是山泽水林女神和山神萨蒂的儿子,在一个神仙酒会之上, Orchis 欲强奸酒神巴克斯的女祭司,后被命运女神 Moirai 惩罚,鞭打撕扯成几块,形态与兰花相似。因此自神话时期,地中海地区的兰花文化便与性文化息息相关。 在古希腊,兰花还用来做催情的象征。一些具有根茎的植物,具有壮阳的象征意义,意为情侣吃后可相互吸引。大块头根茎意味着更猛的功效,男子吃大者可生儿子,女人吃小的则可生姑娘。因此兰花也蕴含此意。在以色列传统文化中,兰花甚至用来治疗阳痿,而土耳其人则是把兰花的根茎看作壮阳催情之物。 古罗马兰花文化的证据 古希腊时期的兰花文化,大多只流传于神话和民间文化之中,并无直接的考古证据。兰花在古罗马文化中中的表现和运用极为稀少。古罗马时期艺术钟情于中心辐射对称的艺术设计,似乎对两侧对称的东西缺乏兴趣。兰花基本都是两侧对称的花朵,而且欧洲兰花花朵并不起眼,因此较少被艺术家注意。 然而,西方最早的兰花文化证据在古罗马时期还是发现了证物。在一个公元前 9 世纪的古纪念碑上,刊刻了 90 多种植物,其中有两种兰花,经考证( Cephalanthera sp. and Spiranthes spiralis )。 这块纪念碑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兰花装饰记录,在此之前,尚未有过真实的记录或绘画实物记录兰花。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块纪念碑上记录了 N 多种植物,这两种兰花可能并非刻意记录,只是一种随机的刻录而已。西方的兰花文化或许并没那么久远。 除去此物之外,西方最古老的兰花文化实证,则是公元前 1-4 世纪期间,凯撒广场古庙顶上发现的一个兰花装饰文案。该图案形如小孩翩翩起舞,两侧对称,经鉴定是生活与欧洲南部的三齿兰 (Orchis tridentata) 。除此之外,兰花在古罗马时期较少被提及,广泛被忽视。(与之对应的中国兰花文化则基本在春秋战国时期成型) 黑暗的中世纪时期 ,基督教势力昌盛, 兰花象征文化被彻底放弃。中世纪时期,一切的艺术和文化中都倾向于消除其它任何宗教的文化元素,兰花因奢华催情的神话传统背景和文化意义,自然受到基督教徒的排斥。因此早期的基督教并没有兰花的象征文化,但后期则慢慢的吸纳发展了部分兰花文化。甚至还因为兰花独特的繁殖结构和海量的种子,进化出 “ 新生 ” 的文化含义。 真正意义上的 现代西方兰花文化 ,则成形于维多利亚时代。自维多利亚至今,很多热带兰花被探险家和植物猎人带回英国,献给皇家之后,兰花逐渐演化出的一种新文化含义。由于很多热带兰花颜色艳丽、形状奇特、完美的两侧对称等让人觉得非常精美漂亮,但又因为繁殖较为困难,数量极为稀缺,使得皇室贵胄极为重视这种稀少的资源,养殖和装饰这些兰花成了地位的象征。故此,在上层社会中慢慢产生出兰花高雅精致的文化,并逐渐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兰花美丽、和谐和优雅的文化意义逐渐形成,并随着西方文化的揭起,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一束束大气精美的蝴蝶兰、卡特兰,以及各种色彩艳丽的兰花方才走近千家万户,走近寻常人家。 纵观欧洲历史,兰花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事件内,或多或少都与性有一定的关联。因为欧洲兰花多为地生兰,在古代其根茎被看作是男人的睾丸。或许正是这样的一种文化背景,让兰花文化在欧洲长期被忽视。在地理探索的大背景下,探险家和植物学家对热带兰花的收集和引种驯化,并经过皇家的推崇,方才形成今天兰花精美优雅的文化大观。 公元前9世纪一块古纪念碑上刊刻了两种兰花,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兰花记录 公元前1-4世纪期,凯撒广场古庙顶上发现的一个三齿兰装饰
579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华南植物园两兜兰新品种通过专家鉴定
duanjunscib 2015-6-2 11:54
5 月 31 日,由我园生物技术育种研究组的曾宋君研究员、段俊研究员等和广州华大锦兰花卉有限公司合作选育出兜兰新品种 ‘ 绿翡翠兜兰 ’ ( Paphiopedilum SCBG Honey ‘Lufuicui’ ,图 1 )通过了广东省种子管理总站组织和主持的专家现场鉴定,这是我园继‘春韵兜兰’、‘鸿运兜兰’后第三个通过广东省农作物新品种专家现场鉴定兜兰新品种,而前两个品种‘春韵兜兰’和‘鸿运兜兰’已获得了广东省农作物新品种证书并进行了市场开发。 ‘绿翡翠兜兰’是 2008 年以引进的报春兜兰‘ Z-2 ’( Paphiopedilum primulinum ‘ Z-2 ’)为母本、菲律宾兜兰‘ Z-1 ’( Paphiopedilum philippinense ‘ Z-1 ’)为父本进行杂交,经无菌播种繁殖而成的杂交一代品种。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表明,其遗传性状稳定一致。 ‘绿翡翠兜兰’生长势旺盛,种植 3 年半的开花植株平均株高 5.5 厘米,株幅 36.1 厘米。叶 6.7 片,叶片狭矩状椭圆形,近革质,绿色,长 19.9 厘米、宽 3.0 厘米。花葶近直立,灰褐色,有白毛,平均长 16.5 厘米,顶端着花 2.5 朵;中萼片绿色、具紫褐色脉纹,花瓣丝带状扭曲,浅绿色,有紫褐色斑纹,唇瓣黄绿色,具浅紫晕;退化雄蕊心形,绿色;花朵平均横径 12.2 厘米、纵径 7.5 厘米。开花期 4 ~ 6 月,单花寿命 30 ~ 35 天。设施栽培条件下抗病性、抗逆性较强。 广东省种子管理总站专家组现场鉴定认为,‘绿翡翠兜兰’观赏价值高,抗病性、抗逆性较强,具有较好的市场前前景,适宜广东省设施栽培。 http://intranet.scib.ac.cn/Article/Class122/Class133/2015-06-01/16177.html
个人分类: 其它植物|2003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来这科学网不是为了“生气”的!
热度 6 wyuehua2004 2015-5-2 08:50
近期,科学网正如有些人所说有些不愉快事件发生。这里提供一个材料,跟大家包括我自己共勉! 有一则材料说: 唐代的慧宗禅师喜欢养兰,有很多名贵品种,禅师爱之如命。一次,慧宗禅师外出讲经,临行前特的叮嘱弟子养护好这些兰花。弟子自然不敢违命,尽心尽意的替师傅莳弄这些兰花。但是,一天夜里突降狂风暴雨,弟子们一时疏忽,竟然将兰花遗忘在室外。第二日清晨,眼看着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和凋零的兰花,弟子们惴惴不安,准备着等待师傅回来后的责罚。几天后,慧宗回寺,弟子上前请罪,谁料禅师得闻原委后哈哈大笑,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养兰花的!”。 看了这个故事很受教育。同理, 我们来这科学网也不是为了生气的 ! 需要说明的是,我写质疑的文章并无恶意!也不违规,只是对我所理解的学术研究的核心精神的一种实践尝试。这与骂人、侮辱等一些违反科学网的规定不一样。我希望大家能理解,同时我也欢迎网友写文章质疑我。科学精神首先就在于批判精神。但愿我们都能心平气和的进行探讨,分清批判与违规的性质!祝大家节日愉快!
个人分类: 评论|1309 次阅读|6 个评论
春游湘潭盘龙大观园之兰花园
热度 2 nipy 2015-4-25 20:59
春游湘潭盘龙大观园之兰花园 3月25日,科大佳园军休服务站组织我们到湘潭盘龙大观园游览采风,盘龙大观园是 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 — 位于湘潭市岳塘区,占地 11600 多亩,总投资 20 亿元,是由湖南盘龙投资集团投资兴建。是长株潭 “ 绿心 ” ,美轮美奂的既具明清风格又有江南风情的生态休闲乐园。 景区内有杜鹃园、樱花园、荷花园、兰花园、茶花园、盆景园、蔬菜博览园、农耕园、紫藤园、养和园十大特色主题园。我们一天之内参观了 兰花园、杜鹃园和养和园三个园区。 下面是兰花园拍摄的兰花照片,与大家共方享: 2
个人分类: 旅游见闻|2040 次阅读|1 个评论
花开为了谁 —— 大彗星兰的故事
热度 11 saraca 2015-1-29 12:51
图1:芳香洁白的大慧星兰,生长在马达加斯加岛上的石壁或树干上,喜欢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令人惊异的是,其长长的花距足有三四十厘米之长,曾让达尔文费解。 千姿百态的植物世界,多姿多彩的花朵,惟妙惟肖的花型,色彩斑斓的花色,或浓或淡的花香。花开时,如此相宜的淡妆浓抹,究竟是为了谁呢? 诗人席慕容在《一棵开花的树》里款款深情地写道: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 如此看来,诗人的眼睛里,一棵树开花只为了遇到自己最心仪的梦中人。那么,对于植物学家来说,植物开花到底是为了谁呢?且容我一一说来。 达尔文猜想 众所周知,数学界里有个闻名于世的数学难题 —— “哥德巴赫猜想”。这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于 1742 年提出的一个关于素数的科学问题,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 1 + 1 ”。哥德巴赫猜想看似简单,要证明它却委实不易, 200 多年来,世界上有多少数学家都痴迷于证明这个猜想。 有趣的是,在植物传粉生物学中,也有一个类似的科学猜想,我们姑且称之为“达尔文猜想”。达尔文在《兰科植物的受精》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许多结构独特的兰花是如何巧妙地吸引昆虫,为其传粉受精,实现“传宗接代”的目的。一天,当他打开刚收到的包裹时,不由地惊呆了。这包裹里有一份来自马达加斯加的兰花,叫大彗星兰。它拥有 6 枚辐射状的白色花被,呈星状。最令人诧异的是,其唇瓣拖着一条一条又长又细的花距,约有 30 厘米长。当时,长期致力于自然选择进化研究的达尔文不由自主地想:“天知道是什么样的虫子才能取食到花距末端的花蜜呢?”紧接着,通过一系列模拟实验,达尔文做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在马达加斯加岛上一定生活着一种口器(喙)很长的蛾子,其口器一定很长,足以够得到藏在花距末端的花蜜。” 对于这样一个猜想,虽然遭到当时昆虫学家们的质疑,但得到了同行华莱士的有力支持。独立提出过自然选择学说的华莱士曾测量过一种非洲天蛾的口器,足有 20 厘米长。他对达尔文的猜想坚信不疑,甚至颇有激情地鼓励那些到访马达加斯加岛的博物学家,建议他们抱着像天文学家寻找海王星一样的信念去观察,一定会找到达尔文所预测的长喙天蛾。果不其然, 1873 年,有博物学家在《自然》杂志上报道,说在巴西找到了喙长 25 厘米的天蛾。由此可见,长喙蛾子是存在的。到了 1903 年,有人报道了马达加斯加的一种巨型天蛾——斯芬克斯蛾,它几乎有一只小鸟那么大,喙长 30 厘米,双翼幅宽达 15 厘米。这种新发现的天蛾与华莱士在非洲观察到的蛾子属于同一个种下的不同的亚种,被命名为“ Xanthopan morganii ssp.praedicta ”。这样一个命名是非常恰当的,亚种“ ssp. ”后的拉丁语“ praedicta ”从词义上揭示了这种蛾子与达尔文的猜想密切相关,有人称之为“预测天蛾”。 从看到大彗星兰的第一眼,达尔文便天才般地预测了长喙天蛾的存在。接着,时隔 41 年后,有人发现了马达加斯加岛上的长喙天蛾的存在。从提出猜想到被验证,比起“哥德巴赫猜想”难题来说,过程要短得多。“达尔文猜想”被验证进一步佐证了自然选择进化论学说。由此,达尔文的进化论才会被恩格斯视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余两项是细胞学说与能量守恒定律)。 故事讲到这里,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然而,关于马达加斯加的天蛾和大彗星兰之间的浪漫故事依旧在继续着。 图3:彗星兰,神奇的名字,神奇的兰花。 兰花与天蛾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故事中神奇的大彗星兰。它是兰科植物的一员,属于大彗星兰属( Angraecum )。该属是一类生活于非洲热带地区和印度洋群岛的附生兰,喜欢生长在树干或石头上。它们拥有两列排列整齐的肉质带状叶片,就在这些叶腋里,有长长的花序从中伸出,相继吐露着一朵朵洁白芳香的花朵。这样一朵美丽的兰花,最令人瞩目的便是它宽厚的唇瓣基部向外延伸形成了一条又长又细的花距。其中,大彗星兰便是该属中花距较长的一种,被命名为“ Angraecum sesquipedale ”。属名 Angraecum 是马来西亚人对兰花的称呼,种加词 sesquipedale 为拉丁语复合,大意为“一点五尺”,稍微夸张地突出了大慧星兰的长距。 事实上,彗星兰这个名字也比较贴切。它反映了具有星状花被的彗星兰拖着一条长长的花距,就像天空中一闪而过,拖着长长慧尾的彗星。 彗星兰的花开为了谁,生出一个长长的花距又是为了谁?这样的科学问题达尔文早就提出过了,他的推测已被后人成功证实了。大彗星兰的长喙是为吸引马达加斯加特有的“预测天蛾”去取食花距末端的花蜜。当天蛾嗅着大彗星兰的甜蜜芳香,尽量伸长喙去吸取花蜜时,身体自然就会挤压在花朵上,成熟的花粉自然会沾到天蛾灰褐色毛茸茸的身体上。当天蛾在大彗星兰的花丛中乐此不疲地用长喙取食花蜜时,它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为大彗星兰进行了异花授粉,保证了大彗星兰生生不息的后代繁衍。 然而, 1903 年,科学家发现“预测天蛾”时,并没有观察到蛾子为大彗星兰传粉的现象。这是因为“预测天蛾”是夜行性动物,同时个体数量也较为稀少,很难观察到它的夜间活动行为。直到 1984 年,有传粉生物学家发现大彗星兰颇有自己的“生存智慧”。除了花朵硕大洁白,夜间香气更浓郁之外,大彗星兰还有另一项高超的生存本领。那就是,它竟然懂得把花期延长至几个星期,耐心地如猎人般“等候”着闻香前来的“猎物”——长喙天蛾。故大彗星兰作为一种奇花异卉,其长达几个星期的花期备受兰花爱好者青睐,已经有很多园艺品种。然而,直到 1992 年,科学家 Wasserthal 通过红外夜视仪,首次以拍照、摄像的方式记录了“预测天蛾”拜访大慧星兰的传粉活动。接下来的七八年,他一直致力于大慧星兰传粉生物学研究。到了 2004 年,有科学家将这一传粉过程制作成视频,共享到 Youtube 网络上。此时,距离达尔文的预测已经过了 143 年。至此,“达尔文猜想”似乎可以告一段落了。 享有“达尔文兰花”之称的大慧星兰归属于兰科彗星兰属,该属约有 150 种,主要分布于非洲热带地区和马达加斯加岛。令人颇感兴趣的是,长喙天蛾与彗星兰属的地理分布几乎重叠,似乎可以说有长喙天蛾出没的地方一定有彗星兰属植物的出现。 1965 年,植物学家波斯尔在马达加斯加发现了一种彗星兰( A. longicalcar )这种彗星兰的花距比大彗星兰的还要长 10 厘米,可以达 40 厘米。看到这样一个超长花距的彗星兰,美国昆虫学家 吉恩 • 克里茨基 颇为乐观地说,“新的探索又开始啦!在马达加斯加群岛至少还有比‘预测天蛾’的喙更长的天蛾种类。”这是真的吗?我们拭目以待,期待着那些具有“像天文学家寻找海王星一样的信念”的植物学家开始新的探索与发现。 图5:1997年德国科学家Wasserthal发表了关于长喙天蛾拜访大慧星兰的传粉生物学文章。 注:本文发表于2015年第1期《科学画报》,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
个人分类: 认识植物|16660 次阅读|22 个评论
花开甲午
pingguo 2015-1-12 21:16
一 十年前,我喜欢一行一行地欣赏文字 自己的文字。那时的你是文字的主角 一行爱恋一行自恋,两者诸多相似 我未曾想去仔细分辨 二 这些年,我活得越来越简单 简单到只做简单的事,静坐或者旅行 写诗与绘画,作为静坐的另一种形式 在放弃思念的清风里走走停停 三 2014,我开始一行一行地审视文字 审视自己。透过理性的三棱镜 回望那些不变的光阴。我感觉自己 正成为某个型号的机器人,擅长输出文字 四 人,容易成为自己的旧路 岁月的画布生长出一片片遗忘的树叶 活着不难难在感动自己。回望故乡 在那里,不会有人用衰老去形容兰花 五 日子,突然变得像一杯神秘的咖啡 说不出味道。不再有芬芳出自你的双手 作为弥补,我从永恒的虚空中取出一束兰花 柔媚得近于妖娆,淡雅得近于无物 六 忽略蝴蝶与蜜蜂的来来往往 忽略夏日的蝉鸣,那令人惊讶的歌声 在星空的静默里 在乎自己的天地 七 我已习惯于将自身置于镜前 这情形仿佛是对于一个梦境的模仿 我理解的美,宛若花开三遍 第一遍开在近前,与旋转的季节相关 第二遍开在心底,我看见你眼里的瞬间 第三遍开在无形的水墨之上 开在过去与未来的钟声之上 2015-01-10
个人分类: 诗歌|975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