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承压水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市场上瓶装水的类型与优缺点
热度 5 bqzhu 2013-10-7 21:10
地球表面有 75% 的面积被水覆盖,但只有 1% 的水是可以被饮用的一、二类水,而符合各项人体健康标准的优质山泉水 1/1000000 。然而这些极少量的优质山泉水并没有合理被人们饮用,而是相当部分被用于其它用途,或被污染成劣质水。 人体重的 60% 由水组成。成人每天饮水量为 1.7 升左右。瓶装水的需求量每年以近 30% 的速度递增,但健康饮用水在瓶装水中比例并不高。当前市场上的瓶装水有以下几种类型,各种瓶装水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不要偏听各种广告宣传。 ( 1 )山泉水: 取自山区从地下自然流到地表的水,水质主要受地表地层和生态环境控制。许多山泉水有益与有害元素长消搭配合理,有害重金属含量低于 WHO 控制标准的 1/10 -1 / 100(如 Pb 0.1微克 / 升) , 有较高的有益元素含量 ( 如 Ca4000 微克 / 升 ,Mg1000 微克 / 升 ,K350 微克 / 升 ) 。水质为中性,适合人体不同器官的酸碱、阴阳平衡要求。水的活性好,是天然小分子团水,易于被人体吸收和参与新存代谢过程。但仍然有不少瓶装山泉水并不符合山泉水的要求,存在或有害重金属含量较高,或有益元素不足的情况,只能称为天然水;如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 品牌 “大自然搬运工”的水,是从供运地大的水库搬运来,水的来源复杂,质量难于稳定,其中有些水的有害重金属铊的含量就超标了 10 倍(国家和 WHO 标准均为 0.1 微克 / 升)。 ( 2 )冰川水: 来自高寒冰川溶解的水,因此不易受到各种人为污染,水源也较为丰富。但此类水没有参与地表的水 - 岩相互作用过程,是不沾地气的天落水 , 因此常缺少有益元素,而有害元素含量常高于优质山泉水,特别是镍含量在有些冰川水中是超标的。关于冰川水低氘有益健康的说法是缺少科学实验依据的。 ( 3 )纯净水 :通过蒸馏、去离子、反渗透等技术人工制备的水。水的纯净度受到成本和能耗控制。此类水普遍缺少有益元素( Ca 、 Mg 、 K 低于 50 微克 / 升),而有害元素含量只达到 WHO 的基本要求(如 Pb 在 1-10 微克 / 升)。由于分子团结构明显区别于天然水,使水的活性差,不易被人体吸收,使新存代谢过程减弱。因此长期饮用纯净水将使人体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下降,而产生各种疾病。 ( 4 )承压水 :通过打深井自喷获取的深层高压封闭水层的水,水质不受地表环境影响,因此没有人为污染。压力使矿物质溶解度增加,因此水质趋近于矿泉水。但在自喷到地表时,由于压力下降而产生沉淀。封闭地层常为黑色页岩、火山岩等,不是产出优质山泉的地层,有害元素易超标。同时水体长期封闭在几千年上,老龄化,水的分子团偏大,活性差,不利于人体吸收。 ( 5 )纯净水的变种: 碳酸水(苏打水)为加入二氧化碳的纯净水,偏酸性,适合部分人群的口感。矿物质水为加入有益无机元素化合物的纯净水,同时水中也增加了酸根( Cl - , SO 4 — 等),影响口感,也不利于健康。 ( 6 )矿泉水 :含有各种溶解矿物质与元素总量超过 250 毫克 / 升的天然水,来自特定的有热液活动的地质环境(火山、温泉、花岗岩接触带、地震带等),含有益元素丰富,有利于人体健康,但含有害元素也常常超标。不少矿泉水钙含量过高,喝多了易生结石,不利于健康。矿泉水煮开后表面漂有白末,用于泡茶将大大降低茶水的品质。 ( 7 )井水: 从水井抽取土壤、松散沉积物中的浅层地下水,水源广泛,成本低,但水质易受到地表环境影响,容易出现有害有机物和大肠杆菌污染。 ( 8 )电解水: 通过钛铂合金电极-杜邦膜分隔的电解池电解水在阴极区得到偏碱性、金属离子富集的水为电解水。电解水以自来水为原料,电解并不能明显改善水质,只是增加了水的硬度,使对人体有益的钙、镁离子富集,但水中所含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离子也同样富集。同时碱性偏高( PH8 )的水水对人体没有好处。在 2007 年和 2011 年 WHO 对饮用水标准的指南中都指出了 “ PH 值大小不是判别对健康影响的标, ……从健康安全角度,没有必要对饮水 PH 值加以限制 ”。电解水对人体是否有好处只能因地因人而异。在水质偏硬的地区(如西南、西北地区)电解水对人体是有害的,在水质偏软的地区,通过电解增加硬度对人体有一定好处。目前市场上推出的人工小分子团水是在电解电场的基础上再加磁场作用,称是模仿大自然过程,使水的分子团变小。此法有一定好处,但增加成本和能耗。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天然小分子团水,何必多此一举。
个人分类: 资源能源|14486 次阅读|9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