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数理门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我们的基础课老师——纪念北大数理门招生100周年
热度 8 武际可 2013-10-15 10:44
我们的基础课老师 ——纪念北大数理门招生 100 周年 我是北大数学力学系 1954 年入学的学生。那时,由于教育向苏联学习,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按照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来安排的。不过,老北大自有它自己的教学传统,基础课的教员总是由最有经验的教师来担任的。 我们一、二年级有最重要的基础课五门,我是力学专业的,这五门基础课是: 数学分析 解析几何 高等代数 理论力学 材料力学 前四门课是我们和数学专业共同上课的,材料力学是力学专业的基础课,数学专业自有他们另外的基础课如实变函数论和泛函分析。 这几门基础课的份量都比较大。例如数学分析是四学期的课,每周学时是 8 节课,每节课上课 50 分钟。高等代数是三学期的课每周授课 4 学时,而解析几何是两学期的课每周 4 学时。理论力学是 3 学期每周 5 学时。 有幸的是这几门基础的授课老师都是最有经验的老师来讲授。他们是: 理论力学由周培源主讲、王仁、吴林襄有部分讲授(王仁讲授静力学,吴林襄讲授动力学),刚体力学和分析力学是由周培源老师讲授。 数学分析是由程民德老师主讲,另外有四位辅导老师负责习题课。 解析几何主讲是江泽涵老师。 高等代数是丁石孙老师讲授。 材料力学是王仁老师讲授。 这样强大无比的基础课教师的阵容,一直是北大的传统。听他们的课是一种享受。使我们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够聆听他们讲课,一直使我们后来回味时沉浸在无比的幸福感中。 周培源和江泽涵先生,他们二人同岁,给我们讲课时已经是年过半百了。不仅他们的学术成就已经蜚声海内外,他们的教学业绩也已经闻名国内。周培源以研究湍流著名于世,后来被人称为“模式理论”之父。当时已经著名的学者钱三强、钱伟长、彭桓武等都是他教过的学生。江泽涵是第一个在国内开展拓扑教学与研究的学者。 程民德、王仁老师,当时正值中年。程先生在调和分析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王仁则师从现代塑性力学的著名学者普拉格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塑性动力学方面得到了一些经典结果。后来,他们两位都成为中科院院士。而且程民德先生和他的学生石青云开拓了我国计算机图形识别的领域,王仁则在五十岁之后转行在地球动力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被选为科学院地学部的院士。 周培源和丁石孙两位,又都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们都曾担任过北京大学的校长。在“理科无用”论盛行的文革中,周培源敢于反潮流,直接上书周恩来,陈述基本理论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性。周培源和丁石孙坚持基础课教学达四五十年之久。他们在北大主政期间,坚持科学与民主的传统。周培源说:“ 学校是一个搞学问的场所,而学术活动的特色乃是它的独创和革新,它的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和尊重实际的科学态度。” 丁石孙则说:“北大的精神与风格,那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成长和自由发展。追求民主,追求科学,一百年来,这种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为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丁石孙还担任我们那个年级的级主任,在教学上的确是实行因材施教。记得大二时,学生就有许多科学研究活动,有的同学还发表了研究论文。在学习时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例如一门课对于有学生提前自学后只要经过考试认为合格便可以免修。当时的确有不少同学经过自学免修的。 我们在北大学习了四年。其实真正好好学习的只有两年,即1954到1956年这两年。这两年正好是把基础课学完的两年。后来有1957年“反右”和1958年“大跃进”,课就上得没有前面两年那样认真了。不过幸好有这两年打好了基础,所以后来我们那个年级许多同学还是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其中,出了7位院士。其他在教学、科研、工程部门、企业管理等各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还有一大批。这多亏有两年厚实的基础课教学。多亏这几位著名的基础课老师的启蒙和教育。 北大数理门招生100周年,尽管当年数学物理门一共才招收了两位学生,但这实际上标志着中国数学物理学科大规模培养人才的开始。到1954年,仅数学力学系就招收了二百多学生,物理系招生也大致是这个规模。可见百年来,我国的数理学科还是得到了大发展的。 回忆我们那一届的基础课教学,告诉我们,教学质量特别是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是多么重要。能不能说是百年来我们的教学经验中,最值得传承的呢?我想,是的!
个人分类: 教育|7157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