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统计数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请看中国统计数据在国外的售价
热度 1 wya 2014-10-25 06:35
China 2010 Township Population Census Data with GIS Maps Order ID: CDC-A-2013-004 ISBN: Publisher: ACMR Publication Date: 7/1/2013 12:00:00 AM Format: GIS Shape file Languages: English and Chinese Pages: Price: $3,980 Notes: Delivery: CD by mail or FTP Product Demo: Sample Data: URL: Description: This GIS produc which includes about 11 attribute variables from 2010 population Census data for all townships (Jiedao, Zhen and Xiang) of Mainland China. The GIS map layers include: (1) 2010 township map with population Census data variables in point shape file (1:100 million); (2) Highway; (3) National Road; (4) Provincial Trunk Road; (5) Railways; (6) Rivers; and (7) Coast lines. Table of Contents: List of 2010 China Township Population Census Data Variables 2010年乡镇级人口普查GIS数据产品变量列表 2010TownshipCensus.shp Variable Description in English GBTownship Night digit code of County in number TownshipCH Chinese name of Township TownshipEN English name of Township A100001 Total Resident Population A100002 Total Males A100003 Total Females A100004 Total Number of Family Households A100005 Total Population of Family Households A100006 Total Males of Family Households A100007 Total Females of Family Households A100008 Total Population at Age 0-14 A100009 Total Population at Age 15-64 A100010 Total Population at Age 65 and over A100011 Total Population of Registered Permanent Resident GbProv Two digit code of Province in number ProvCH Chinese name of Province ProvEN English name of Province GbPref Four digit code of Prefecture in number PrefCH Chinese name of Prefecture PrefEN English name of Prefecture GbCounty Six digit code of County in number CountyCH Chinese name of County CountyEN English name of County http://chinadatacenter.org/DataCategory/DataCategoryContent.aspx?type=2id=1624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乡镇的数据和地图。 这样的数据在国内即使给钱,国家统计局也不一定卖给你,在密歇根大学是明码标价的。 国家花纳税人的钱做人口普查,采集细致到普查小区的地图数据,却不免费学者使用;在英国、德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比这还细致的人口普查数据都可以免费在网上下载。 数据垄断的结果就是没人用。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3252 次阅读|2 个评论
相互矛盾的数据:气象学家否认加州近期将发生大地震
热度 1 杨学祥 2014-8-27 14:41
相互矛盾的数据:气象学家否认加州近期将发生大地震 杨学祥 中新网 8 月 27 日 电 美国旧金山湾区当地时间 24 日发生里氏 6 级地震,为当地 25 年来发生的最严重一次地震。有担忧担心,目前全球处于地震频发期,加州可能很快发生大地震。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26 日撰文称,目前没有迹象表明加州会很快发生大型地震。 点评:目前没有迹象表明加州会很快发生大型地震,这很正常。因为“有迹象表明加州会很快发生大型地震”的报道从来未有过,包括以前加州发生的数次大地震之前。美国还没有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记录。   报道称,近期秘鲁、加利福尼亚州、智利和冰岛都发生了强烈地震。因此有怀疑称, 2014 年是否会发生大地震。 此外,与 1979 年以来历年平均数据相比,今年第一季度高于 7 级的大地震发生频率增加一倍。 点评:不知道这些算不算某种“迹象”。 但气象学家指出,由于 1979 年距今的统计数据年份尚不足 50 年,因此没有足够量的样本明确指示今年是否会发生异常的大地震,“这只是短时间内的一个小型样本,不应为此恐慌”。 点评:没有足够量的样本明确指示今年是否会发生异常的大地震,依此难以否定发生大地震的可能。   圣安德烈亚斯断层是一段长约 1050 千米 、横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部和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南部以及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和东部的断层,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洲板块的交界处。 报道称,在过去的 1400 年里,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大约每隔 150 年就会发生一次大地震,该断裂带上的最近一次南加州地震是在 1857 年。 点评:根据过去的 1400 年里圣安德烈亚斯断层的大地震发生频率,最近一次南加州地震是在 1857 年发生,按大约每隔 150 年就会发生一次大地震的频率, 2007 年就进入下一次大地震的爆发期。这是明确警告存在发生大地震的可能和“迹象”。 总评:我们预测加州大地震的近期发生,主要是根据耿庆国的旱震理论和 8 级地震的 9 年周期。 旱震理论: 6 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 1――3 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加州干旱已经持续三年,我在 2012 年 2 月 20 日 《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39490.html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正面临着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之一,金色加州重要农业带三年几乎不沾雨露,以至于政府不得不以不可持续的速度从水库湖泊中抽水,为当地居民提供的生命之水。 http://picture.youth.cn/qtdb/201408/t20140822_5664255.htm 加州今年已是连续第 3 个干旱年,而且今年干旱比前两年都要严重,解决干旱一真是加州政府、各地方政府与农业界最大的目标。 http://www.sinonet.org/news/world/2014-06-18/343437.html 根据《亚洲纺织联盟》 2014 年 8 月 19 日 报道显示,美国重要粮仓加州,已连续 3 年干旱,气候专家预测未来加州干旱仍将持续,为节省用水,加州农民改变种植的农作物。 http://futures.hexun.com/2014-08-19/167645788.html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由于近3年来严重干旱,导致大量水库蓄水量急剧减少,2500万人受灾。据报道,这次旱灾是加州1895年以来遭受的最严重干旱。   加州的野生动物官员称,创纪录的干旱导致萨克拉门托河水位过低,在该州最大人工孵化基地孵化的3000万条小鲑鱼,可能不得不用卡车运到太平洋里放养。   干旱已持续3年   美国航空航天局测量的数据显示,加利福尼亚州最大的12个湖泊的蓄水量急剧减少,其中9个湖泊的蓄水量不足历史最大蓄水量的一半。数据显示,位于加州东北部的花岗岩湾的佛森湖,2011年7月20日的蓄水容量为97%,但到了2014年1月16日,蓄水量仅为17%,出现大面积干涸。   这次干旱已持续近三年,可能打破持续干旱的纪录。干旱造成50万亩农田无收成,带来数十亿美元经济损失。加州野生生物部门的官员表示,严重干旱导致水位急剧下降,加州最大人工孵化基地的3000万条小鲑鱼,可能不得不用卡车运到太平洋里放养。这相当于孵化基地每年投到太平洋放养的鱼苗的3倍。 http://green.workercn.cn/3188/201403/14/140314150456247.shtml 三年持续干旱使美国加州面临大震的威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迹象”。 8 级大震 9 年周期:在月亮赤纬角最小时的 1905-1906 年、 1923-1925 年、 1941-1942 年、 1959-1960 年、 1977-1979 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在月亮赤纬角最大时的 1896-1897 年、 1913-1914 年、 1931-1932 年、 1949-1951 年、 1968-1970 年,地球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变快。 8 级以上地震高潮也有相应的约 9 年变化周期: 1897- 1906- 1914- 1923-1932-1941- 1950- 1960- 1971- 1978 年。这是 100 多年地震数据的统计结果(杨冬红等, 2008 )。 2005-2007 年月亮赤纬角极大值激发了 2004 年 12 月 26 日 印尼苏门答腊 9..1 级地震、 2005 年 3 月 29 日 印尼苏门答腊 8..5 级地震和 2007 年 9 月 12 日 印尼苏门答腊 8.6 级地震。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将导致 9 年周期的 8 级地震集中发生。请注意观察检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22598.html 2009 年 Sidorenkov 列出了 1900-2010 年地球旋转速率中引潮力( D )的变化曲线,认为自然过程极端事件的发生与 18.6 年的周期变化有关, D 的极小值在 1903 、 1923 、 1942 、 1960 、 1978 和 1997 ;最大值为 1914 、 1932 、 1950 、 1969 、 1988 和 2007 年,下一个极小值可能发生在 2014-2016 年。我们在 2008 年就确认了这一现象(包括 2014-2016 年月亮赤纬角极小值将导致严重旱灾发生),并指出它与地震 9 年周期的关系。 总之,加州会很快发生大型地震的迹象非常明显,相互矛盾的数据不仅不能解除“为此恐慌”,反而会导致更多“担忧担心”。 参考文献 杨学祥 , 杨冬红 .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 百科知识 2008.07 上 ,8-9.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Vol. 23 (6): 1813 ~ 1818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 2011 , 54 ( 4 ): 926-934. 杨冬红 , 杨学祥 .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 28 ( 1 ): 58-70 。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3808 次阅读|2 个评论
知识界应该理性公正地解读统计数据
jiangjiping 2014-6-22 01:44
知识界应该理性公正地解读统计数据 蒋继平 2014 年 6 月 21 日 在当今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 各种统计数字充满着各种报道之中。 各种政府部门, 社会团体, 研究院所通过调查和研究发表的统计报告, 被一些媒体广泛引用, 因而, 各种统计数据充斥着网络, 报刊杂志和一些专业论文。这些统计数字许多都包含一个平均数, 或者中间值。 这些统计数据一般是以抽样调查或者问卷调查获得的。 许多统计数据只是一个群体中随机样本的反映。 由于抽样调查的局限性, 样本会有一定的误差。 对于有些统计数据, 不是抽样调查的结果, 而是实际的统计结果。 这个统计数据通常是政府部门对某个领域的统计, 比如说, 粮食亩产, 播种面积, 总产,等等。 所以,统计数据有两种类型: 1 。 抽样调查获得统计数据, 由于样本的分布和大小, 会有一定的误差; 2 。 对某个项目的整体实际统计, 一般没有样本误差这个因素。 但是, 不管哪种统计数据, 数据仅仅是数据, 它们是中性的, 由于它们所处的空间不一样, 它们代表的意思会有很大的不同。 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空间不一样, 每个人看数据的角度不一样,因而,对数据的解读会有很大的不同。 现在让我用两个事例来进一步说明我的观点。 首先, 许多报道涉及到收入和工资的统计数据, 这是大众比较关心的话题。 这些统计数据一般都会有平均工资的数据。 这个平均工资对于一般大众有多少参考价值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看这个统计数据的具体内容, 要是这个统计数据仅仅是一个笼统的全国抽样数据, 不分地区, 不分行业, 不分工龄, 不分职称,不分学历, 那么, 这样的统计数据实际上毫无参考价值。 一个刚参加工作的高中生如何与一个获得博士学位已经工作了 30 年的高级科学家比较工资, 去同样地看待这个平均工资值?还有, 即使是同一个专业, 同一等级的学历, 同一个职称,虽然职业身份几乎一模一样, 但是, 由于所处的地区不一样, 其平均工资的数据还是不能反映实际的收入情况。 具体地来说, 一个统计数据显示的是美国农学类博士毕业生的平均工资, 可是, 这个数据能够说明什么问题呢? 要是一个人在旧金山工作, 拿的正好是这个平均工资,而他的朋友在路易斯安娜州的一个县城工作, 拿的也是这个平均工资, 那么, 两人的实际生活水平, 或者说实际收入, 那个在路易斯安娜州的要比在旧金山的高出许多。对于这两个人,这个平均工资又能反映什么意义呢? 再来说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一般是比较真实的。 可是, 人们在解读的时候却会有截然不同的说法。 比如说,美国农业部关于转基因农作物的统计报告, 那是真实的实际统计数据。 可是, 中国的支持转基因的人士总是采用对其有利的一些数据说话, 而不对整个数据进行系统地分析对比和合理的解读。具体地来说, 转基因人士说美国人已经放心地吃了 20 年的转基因食品, 他们的依据是, 1994 年美国已经成功地商业化生产转基因蕃茄, 到现在为止已经有 20 年的历史。 但是, 他们避而不谈这种转基因蕃茄在市场上只有短短的三年寿命。要算真正的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土豆是一个候选人。 可是, 转基因土豆研发成功后, 曾经被麦当劳用来制作炸薯片。 这个食品受到了美国人的强烈抵制, 对麦当劳餐馆进行公开的抗议和抵制, 迫使麦当劳最终放弃使用转基因土豆。我想这些挺转人士和转基因专家一定知道这个事实的。 可是, 他们从来不会向中国人民说明这样的事实真相。 对于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大面积的种植和推广, 那确实是一个事实, 也是一个发展趋势, 那些统计数据是实实在在的。 可是, 中国的一些挺转人士, 只是用这个发展趋势来证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而不对这些数据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详细的解读。 他们避而不谈这些产品的具体用途和与食品构成的具体关系。 说了这么多, 我的意思是,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一些统计数据, 不要被这些统计数据所迷惑, 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判断这些数据的实际应用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应该站在公正合理的角度来解读一些统计数据, 不能为了自己的一方利益来曲解这些统计数据。
个人分类: 观点交流|22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摘要可以有统计信息吗?
editage 2013-5-14 11:50
尊敬的 Eddy 博士: 我请 2 个同事在投稿前对我的论文给点建议,一个说摘要里不应该有统计数据,但另一个却抱怨摘要里的统计信息不够充足。究竟谁是对的?又有什么法则可以遵守呢?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也能理解你的困惑,因为期刊对摘要里统计信息的要求各有不同。像是《 害虫管理杂志 》( Journal of Pest Management )、《 欧洲神经科学杂志 》(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 手外科杂志 》( Journal of Hand Surgery )都明确规定作者不可以在摘要放入任何统计信息,其他像是《 理疗杂志 》( Journal of Physiotherapy )则允许特定的统计信息(如接受效果量与置信区间,禁止P值),有些则鼓励提供最少的统计信息,如《 神经病学 》( Neurology )。 以你的情况来说,我建议你先确认目标期刊的规定是不是允许摘要有统计信息,也要看看最近发表的论文。如果统计信息是可以放的,下一步就是要想想 可理解性 ,摘要通常是跟论文的其他内容分开呈现的,所以它必须能让读者在无法获取正文、图表等信息的状况下完全被理解,同样的,你提供的统计信息也必须要能够轻易让人跟上,例如, P 值对生物医学、物理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家所熟知,所以在摘要谈论 P 值不会有任何问题( 《 Hypertension 》的例文 );相关性和标准回归系数同样容易理解,也能在《 药物治疗纪事 》( Annals of Pharmacotherapy )、《 国际神经心理学期刊 》(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logical Society )的发表论文中看到这些信息;不过,如果要提供像逐步回归或结构方程模型这类较复杂的统计结果可能会有点困难,除非期刊对于字数的限制很宽松让你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解释所有过程。 尽管如此,如果你的目标期刊不允许在摘要里放统计信息,还是可以在不牵涉到统计信息的状况下于摘要中叙述你的主要发现,可以参考 PLoS ONE 的 这篇论文 ,毕竟,摘要是你的研究大使,而不是统计。祝你投稿顺利! ∷ Eddy 博士国际期刊发表支持中心内容由 意得 辑 英文论文翻译 专家 团队 支持提供 ∷ 【意得辑提供专业 英文论文编校 、 学术论文翻译 、 英文期刊发表一站式服务 www.editage.c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录 意得辑专家视点 频道取得更多发表相关信息与资源
个人分类: 国际期刊发表非难事|4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汗颜?寒夜啊!
热度 2 陈龙珠 2013-1-30 09:12
花了十多亿元的财力,2011年上半年完成了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 一眨眼,现在却开始曝光一些官宦、富翁们手上竟有N个户口本。是冰山一角吗? 汗颜?寒夜啊!
个人分类: 社会思考|2576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气象微博发地震预测 7小时后删除:统计数据有误?
热度 2 杨学祥 2012-9-19 04:42
点评:不同时期的统计数据结果不同: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平均每年1.5个;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平均每年0.5个。 中国气象微博发地震预测 7小时后删除 2012年09月19日 03:12 来源:现代快报 原标题:中国气象微博发地震预测 “我国大约每年遭遇一个半7级以上的大地震,2012年上半年没有发生这样的地震,下半年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具体什么时间、在哪里发生,是很难给出答案的。”昨天上午10点多,中国气象视频网的官微“@中国气象”发了这样一条微博,引发网友关注。对此地震专家称,这只是一种概率,而且有很多地震发生在海底和无人区。 “@中国气象”为何突然发布地震消息?缘由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减灾信息与计算中心副主任李志强在接受电视栏目《中国减灾》采访时,一位网友抛出问题:“我问一下专家是怎么看待中国的下半年的,是不是会遇到某些地区遭遇可能性的地震,如果有怎么讲,如果没有您敢确定吗?千万不要说很难说不好说之类的。”李志强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要这么说,咱们下半年会有地震吗?一定会有的。因为我们国家大概是每年7级以上地震平均起来接近一个半,今年上半年还没有呢,下半年有一个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大了。但是你要说具体在哪?在什么时间?这件事情确实就难了。” “@中国气象”发布关于下半年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微博后,很快引发了网友关注和热传。昨天下午5点多,“@中国气象”删除了这条微博。但是,李志强接受访谈时讲的这段话依然有视频可查。 “其实,很多地震都不一定发生在城市,有很多地震是发生在海底,还有发生在无人区的。”江苏省地震局的一位专家认为,李志强其实说的是一种防震减灾意识。我们国家大概每年7级以上地震平均起来接近1.5个,这个数字让网友们震惊。江苏省地震局的这位专家说,那有可能是口误,应该是三年两次7级以上大地震。专家表示,这只是一个概率统计,比如全球每年发生8级以上地震是3个,7级以上地震是10个左右。而我国也有一个相对的概率统计,但这只是概率统计,并不是精确的,有的年份可能会有7级以上地震多一点,有的年份则一次都没有。比如:1975年我国发生了4次7级以上地震,1976年我国发生了3次7级以上地震。 记者搜索发现,中国气象视频网属于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承担广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制作和各种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的媒体发布。对于气象微博发布地震预测,很多网友表示了质疑,认为地震局才有权力发布地震信息。还有网友对于这样的预测表示了不屑,说了等于没说。有人用开玩笑的口吻说:“翻译一下:肯定得震,哪天震,震哪,震多大的,研究报告已上交,得到地球批复后即可实施。”还有人说:“这样的预测说了等于没说,这样说几句,我们村里的大爷大妈都会。”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2_09/19/17718538_0.shtml 统计数据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3次。在1889-1924年PDO“冷位相”发生6(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2)次,在1925-1945年PDO“暖位相”发生1(1)次,在1946-1977年PDO“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7)次,在1978-2003年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4-20011年PDO“冷位相”已发生5次( 2012年又发生了一个 )。规律表明,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 。 统计数据表明,1900年以来,中国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次。在1889-1924年PDO“冷位相”发生1次,在1925-1946年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1947-1977年PDO“冷位相”发生1次,在1977-1999年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2000-2030年PDO“冷位相”至今尚未发生。规律表明,PDO冷位相时期是中国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2000-2030年是中国强震爆发时期。根据前两个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循环规律, 未来20年中国发生8.5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统计数据表明,1900年以来,中国大于等于7级的地震共105次。在1900-1924年PDO“冷位相”发生18次,在1925-1946年PDO“暖位相”发生24次,在1947-1976年PDO“冷位相”发生46次,在1977-1999年PDO“暖位相”发生12次,在2000-2030年PDO“冷位相”已发生6次。 1920年12月16日 宁夏海原发生8.6级大地震,烈度为12级,形成特大灾难,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最大地震,震动全国,矩震级达9.3级。持续时间长达15分钟,死亡28.5万人,宁夏海原、西吉、固原、静宁等极震区内县城全毁,波及破坏区面积55万平方千米(见表1)。这次地震发生在1890-1924年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后期,其前发生10次7级以上地震,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其后发生7级以上地震8次,平均每年发生1.6次,是前者的3倍。正因为8.5级地震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后期发生,本次拉马德雷冷位相中国7级以上地震发生总数比较少(1890-1899年地震数未加入)。 中国大于等于7级的地震在1947-1976年PDO“冷位相”发生46次,平均每年发生1.53次。1950年8月15日 西藏察隅和墨脱8.5级地震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前期,1950-1959年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9次,平均每年1.9次。可见,8.5级地震的发生是导致中国7级地震频繁发生的原因。 目前,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0年已经过去,8.5级地震尚未发生,8级以上地震发生2次,7级以上地震仅仅发生了6次,平均每年发生0.50次,远低于以往的平均水平,地震活跃度不明显,处于地震活跃期的初期阶段。 根据全球特大地震频发的现状,本次周期的地震强度高于1890-1924年,低于1947-1976年。中国8.5级地震正在积累的过程中,无论在拉马德雷冷位相的中期或后期发生,都将带来10年左右的7级以上地震频发期,这对中国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要注重建筑的防震水平。 自1890年以来,拉马德雷冷位相已经发生了3次,前两次都发生了中国的8.5级以上地震。因此2011-2030年之间中国发生8.5级地震的可能性很大 。 参考文献 1. 杨学祥,杨冬红。智利地震发生后的形势和今后我们的任务。2010-3-3 07:17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99148 2.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上,《百科知识》2008/07上, 8-9. http://www.jllib.cn/library/magazine/20080707k.htm 3.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4.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5.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报。2011,54(4):926-934. 6. 杨学祥,杨冬红. 9级特大地震周期的探讨. 2011-12-10 16:42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17007 7. 杨学祥,杨冬红。下一次大震在哪里:8级以上大震趋势分析。2008-6-1 10:00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27387 8. 杨学祥。 日本地震和中国地震:日本地震发生后的形势和对策。2011-12-13 06:4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17876 9. 杨学祥. 中国特大地震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关系. 2011-12-13 10:29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17948 日本地震和中国地震:日本地震发生后的形势和对策 2011-12-13 06:4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17876
个人分类: 科技点评|4319 次阅读|4 个评论
美国统计数据显示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加大农药开支
热度 1 蒋高明 2012-7-30 08:17
转基因专家信誓旦旦地声称,转基因作物推广后,可大大减少农药用量,保护生态环境;甚至鼓吹转基因棉花减少了70%的农药用量。转基因水稻可增产8%,也主要是依据减少农药用量以成本折算的。果然如此吗?我们来看看美国这个转基因超级大国种植转基因作物后农药的用量吧。美国统计数据显示,转基因商业化推广后,该国农药用量增加了37.6%,种子投入翻倍,该数据无情宣布了转基因神话的再度破产。控制虫害最重要的手段是恢复生态平衡,而不是继续以对抗的方式加剧虫害蔓延。国内某些转基因专家是否应当放下狂妄的头颅,认真吸收美国的教训呢?且不论转基因作物自身的安全性问题,仅就转基因不能控制虫害,加大环境污染这两项,我们就该认真反思当前的转基因大跃进带来的潜在危害。 转基因神话再告破产 直言了,2012-07-14 | 2012-07-15 10:26:34 。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77883957_d.html 。 美国农业部新近颁布的更新统计数据说明,转基因神话再告破灭。 该部门统计显示,美国农业的种子投入,从转基因商业化之前的5,463提高到2010年的16,318、翻了两番;农药投入从7,719提高到10,619、提高幅度大约为37.6%。就是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不但没减少农药用量开支、反而是大幅度增加趋势。 该部门统计显示,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开始到2004年,美国农业产出指数从0.86提高到1.01,只增高0.15个点;同期,农药投入指数从1.958提高到2.312、提高幅度大约为18%;其中杀虫剂基本没变化。就是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并没有带来增产奇迹,而且,它不但使种子投入明显提高,且还使农药用量开支明显为增加倾向(从指数看、杀虫剂用量开支大体没变即没减少)。 2011年以前,美国农业部的农药统计数据仅公布到2006/2007年度,2008年以后的数据则是空白。美国学界、媒界和社会等许多人批评该部门试图掩盖转基因作物不但没使农药用量减少、反而大幅度增加的真相,以至于实际上转基因作物的农药用量远超过天然作物的农药用量。 在各方面压力下,2011年以来,美国农业部先后更正和补充了农药数据,但仍然很不完整。尽管如此,更正数据足以说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使农药用量增加。譬如,该部门更新数据说明,1994年到2009年,农药销售量年均增长幅度为1.8%左右、销售额达到320亿美元。 其实,转基因作物使农药用量增加是必然的。举例:美国孟山都公司的抗草甘磷转基因大豆40-03-2、是跟草甘磷农药捆绑的,即用该公司大豆种子、就必须用该公司农药。由于转基因手段把原本“外用”农药搞成“内用”,因而,表面上看“外用”农药可以减少,实际上是每颗作物都含有足够大量的农药、即增加了用量。由于自然力量总是赢家、总会发生“抗体”作用,结果,时间长了,“内用”农药实效,就还得使用和增加使用“外用”农药。如此,转基因作物必然是无法兑现减少农药用量的神话承诺,必然是使农药用量增加。事实再次证明,既得利益农业官员所谓转基因作物可以减少农药用量80%,那纯属是骗人的假话。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转基因手段添加的农药成分及其捆绑农药都是有严重毒害的。譬如上述例子的转基因大豆的农药成分为“疫情”农药、是国际官方组织和中国防疫部门都禁止进口的毒素农药;而该品种捆绑的农药之前身,是用于越南战场和具有规模杀伤力的、名叫“橙剂”的生化武器。当然,那也说明,转基因食品不过是把“外用”毒素农药改成“内用”,即:吃转基因食品就是包括吃毒素农药、是有严重危害风险的饮食。 农业部门官员完全知道那种危害风险,因而,他们制定了食堂规章制度、保障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属子女能吃到天然食品和避免转基因食品。可是,他们却编造种种神话谎言、说转基因食品“更安全”、为金钱利益而鼓动民众吃他们不吃的转基因食品。对如此为利而坑民害国和公开搞营私舞弊的官员,难道不该依法办事做做整顿清理吗? 附件:美国农业部相关统计数据。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570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人口问题扫盲贴
热度 6 wya 2012-6-26 18:59
看了夏老师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036do=blogid=585246 比较感动!作为一个非人口专业研究人员,能够持续关注中国人口问题,并查阅众多文献,予以论证,精神可嘉! 比起一些只会高谈阔论,整天忽悠耗资数千万元经费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综合模拟系统”的所谓人口学家,强之百倍! 就中国人口问题,道听途说了一些观点,分享一下。 仅供娱乐,不代表任何个人或机构的看法! 1、计划生育本身是中性词,不是贬义词,代表有计划的生育,即夫妇根据自身条件负责任地确定生育数量,绝不是专指“一胎化”政策! 在70年代,群众自发创造的“晚、稀、少”计划生育经验,反映实际实施远不足8年成效的1979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值(假定表征了年度育龄妇女一生平均生育子女数),就从1970年的5.81降至2.75,降幅超半。 1970~1978年,正恰处“文革”动乱期间,尽管“晚、稀、少”受到相当大的冲击,但是亿万群众对计划生育的普遍需求及自觉实施的大势,却锐不可当。其间的社会形态,客观也决定了“晚、稀、少”的实施,基本是不靠行政手段或少用行政手段;基本是无任何强迫命令;基本是以经常性工作为主、以宣传教育为主、以免费发放避孕药具和提供服务指导的避孕为主,且避孕方法完全由群众自主自愿选择。无疑,这都充分体现了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相结合的计划生育原则。 (节选自:马瀛通老师博文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Article/2010-4-20/191060.html ) 所以,今后抨击的时候最好注明:抨击“野蛮的非法强制措施”或抨击“社会抚养费制度”为好。 2、计划生育政策的存废之争,纯粹浪费时间,已无必要。 目前,计生政策能够实际控制的可能只有公务员和国企事业单位正式员工。其中高级职员有人通过配偶加入外籍、情人非婚生子等措施规避处罚。其他普通公职人员只要敢于放弃正式编制,正常交纳社会抚养费是可以正常生育无数胎的。杨支柱老师的案例已经说明,多生一个没什么大不了,凭自己本事写书挣钱同样可以吃饭。各省的计划生育法规是这样规定的吧?查查看。 对于其他非公职人员,只要交纳了社会抚养费,就去生吧。 由于超生引发的大月份强制流产是国家明令禁止的,拆房子、牵牲口等低下手段也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至于有些地方有法不依,似乎不是计生政策的问题,而是官员考核等制度设计问题。 可见,除了罚款经济约束外,计划生育政策真正有约束力的影响人群已经十分有限。 各位可以留意一下自己身边或小区的人,二孩的比例有多少?多个孩子是瞒不了多久的。 不让生不一定少生,放开生也不一定多生,这就是政策的执行效应。很多管理者不懂管理学,以为放开后大家都会抢着生。80年代初的生育率反弹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 紧缩生育政策,由于违背了多数农村地区育龄夫妇的可接受程度,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大爱与和谐原则,违背了以疏导为主是最好的控,这一中华文化中的精髓内涵,误认为以“堵”为主是最好的控,结果非但没能将生育水平紧缩下来,反倒酿成了1981~1982年间生育水平与生育模式的大幅反弹。全国总和生育率值从实施“晚、稀、少”降至1980年的2.24,回升为1981年的2.63和1982年的2.86;自然增长率从降至1980年的11.87‰,回升为1981年的14.55‰和1982年的16.01‰(见马瀛通著:《人口控制辨析论》,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25页),并竟与1975年的自然增长率15.77‰十分近似 ;妇女峰值生育年龄段1980年已升至中期生育型的25~29岁,两年后的1983年就下滑至早期生育型的20~24岁 ;导致第三次全国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于1986年到来。在农村,1980年“紧缩”政策后, 1981年的全国农村总和生育率值,就从1980年的2.49大幅回升为2.93,1982年又进一步飙升到3.20。若总和生育率值假定反映了年度育龄妇女一生的平均生育子女数,那么,就可以粗略地认为:在强力推行 “只能”生育一孩后,全国农村已是普遍生育三个孩子,甚至平均生育第四孩以上的水平也已高达20%。实施“只能”生育一孩把全国农村总和生育率值已降到的1980年的2.49,一下倒退到远还不如1977年的3.06。 (出处同上) 3、关于社会抚养费该不该收,是个法律问题,应该交由法学专家论证,与人口学无关。 此外,国家人口计生委似乎享受不到社会抚养费的返还,所以它似乎也没有利益或动力坚持这一制度。 4、“适度人口”几乎是个伪命题,因为它是动态变化的,难以用数学公式计算。所以一切相关的“人口承载力、协调发展”等研究基本都是砖家自说自话,结论五花八门,差异显著,准确性难以验证。 5、非稳态人口条件下,总和生育率是个区间值,反复争论究竟是哪个数值对是没有必要的,也很难说清。 6、不要盲目相信人口统计数据。 如果人们感觉不到人口普查与自身福利的关系,谁会提供家庭的真实数据?即使花费再多的经费、动用再多的普查员、采用再多的所谓先进技术,也是枉然。缺乏民心支持,最根本的数据采集就不准确,统计结果自然不可靠。民心为本,而非技术!迅速提高公信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学习商鞅立木,让群众迅速感到数据准确与自身福利的利害关系。不要让群众感觉,所有改革政策都是在从他们口袋掏钱。 7、人口是个长期的系统,要先看整体趋势,再分析部分匹配关系。 劳动力过剩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离开这个前提难以解释所谓的人口红利、老龄化等一系列人口问题。 8、人口计划生育部门不清楚自己的工作重点到底该干什么? 如果想被卫生部合并,请多干艾滋病、性别比干预研究 如果想被民政部合并,请多做社会融合研究 但如果想到发改委去,则需要重点研究人口分布、城镇化才行。当然有大思路、真东西人家才看得起你。 一个政府部门如果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必将把自己的前途引向不归路。 所以,要想批评计划生育问题,似乎只能从“自由生育权”角度论证。 其他诸如生育率、人口红利、老龄化、出生性别比、适度人口等都很难从学术角度证明要普遍放开二胎的正确性。 因此,要争论,一定要找准目标。如果围绕说不清的东西争来争去,最终必然谁也说服不了谁。 其他人口学领域内的未尽事宜,待续! 有需要删帖的命令,随时照办! 法治不健全的背景下,日常行政业务数据都不准,统计数据怎么会准确? http://news.163.com/12/0626/21/84V3O29O00014JB5.html 根据安康市政府的调查,被强行实施大月份引产的当事人冯建梅实际出生日期为1989年12月25日,非农业户口。而她在结婚登记时提供的出生日期为1985年1月21日,农业户口,与其实际情况不符。 社会融合路漫漫,身份均等化难! 广东中山处置外来人员聚集事件 http://news.163.com/12/0626/22/84V73N970001124J.html 与此同时,该社会少年约30名亲友到场后情绪激动,并聚集在龙山村委会理论。晚10时30分,聚集与围观的重庆等地外地人员增至300人左右。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878 次阅读|27 个评论
[转载]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发布会邀请函
mhchx 2012-6-8 09:46
为了使能源研究领域的相关同仁了解世界能源发展状况,特把BP发来的邀请函附后,供有兴趣参加的同仁们参考。 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发布会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2 Launch 尊敬的孟浩女士 / 先生: Dear Ms. / Mr. , BP公司诚邀您出席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发布会,由BP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鲁尔博士为您详细解读第61期《BP世界能源统计》的数据。 BP China cordially requests the pleasure of your attendance at the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2 Launch in Beijing. 时间: 2012 年 6 月 26 日(星期二) 签 到: 9:00-9:30 发布会: 9:30-11:45 午 餐: 11:45 地点: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七层1号宴会厅 朝阳区建国路93号万达广场C座 (地铁1号线大望路站D出口向西, 步行10分钟) Date: Tuesday, 26 th June 2012 Guest arrival: 09:00-09:30am Presentation: 09:30-11:45am Lunch: 11:45am Venue: Ballroom 1, 7 th Floor Sofitel Wanda Beijing Hotel Tower C, Wanda Plaza, 93 Jianguo Road (Exit D, Dawanglu Station, Subway Line 1) 请联系我们,确认您的参会方式: A. 参会+午餐; B. 只参会 Please kindly confirm your attendance with the contact below and indicate the activities you will attend: A. Conference with lunch; B. Conference only 联系人 RSVP : 郭 婧 Jean Guo 电 话 (Tel ) : +86 (10) 65893978 传 真 (Fax ) : +86 (10) 85879711 手 机 (mobile ) : 18811214312 电 邮 E-mail: jing.guo@se1.bp.com
2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外SCI学术论文发表秘籍
jiandanjinxin 2011-9-22 14:21
首先请问一下科学网的同人,有谁投稿科技期刊没被编辑部直接退稿而没能进入同行评议过?纳米期刊领头羊Nano Letters明确宣称直接退稿率75%。相信Nature和Science这样的超一流期刊直接退稿率只会更高。没有统计数据,我相信二流期刊的直接退 稿率平均也会高达30%。现在的同行评议大都建立在科研工作者自愿的基础上,而科研工作者大都是不自愿的。这就导致期刊编辑部需要化很大成本去寻找合适的审稿人。编辑部减少成本消耗的简单办法就是提高直接退稿率。 在编辑部决定送审后,送给谁去审也很微妙。如果论文表面质量很高,很合编辑部的口味,这样的稿子也就有更大的可能性落到作者倾向的审稿人手里。论文发表的 最终决定权在编辑部。出于对自愿奉献的审稿人尊重,编辑部一般是会听从审稿人的建议。但是,当评审人之间有争议的时候,决定权就又回到了编辑部。 也就是说,学术论文投稿首先要过编辑部这一关。 编辑面对的是大量投稿,即使编辑本身是科研工作者,也不太可能是投稿的同行专家。就是他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的决定,影响了论文在该刊大半的命运。那么,作者应该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论文推销出去呢? 首先当然是论文写作一定要专业,从题目摘要到引言结果图表讨论再到结论文献都要规范。具体请参阅任胜利编辑的博文系列“科技写作漫谈”。特别针对中国投稿 人,要多化点时间在英文上。如果编辑在5分钟内看到语言上尴尬的毛病,就很难送审了。这都是要炼好基本功的。不过,我在这主要是谈秘籍,只谈两点可以短期 奏效的绝招。 1. 充分利用推荐审稿人的机会。由于编辑部很难找到合适的审稿人,现在绝大多数的国外SCI期刊都要求作者提供3-5个潜在审稿人。很遗憾,很多投稿人都没有好好利用这 个机会。有人干脆就不提供。如果作者自己认为没有人有资格审稿或是没有人会让这个稿子通过,那编辑部会送审吗?也有人明显提供的都是自己的朋友。给编辑的 印象就是,这个稿子出了作者的朋友圈,就会被弊了。那编辑部怎么办呢?一个看上去平衡的潜在审稿人列表,在编辑的眼里才是有价值的,投稿也更有可能发到作 者倾向的审稿人手里。也请作者提醒一下自己的朋友,不要提供在编辑眼里没有价值的审稿报告,像直接发表就行了这样的,只会起到副作用。在同行评议存在很大 弊端的今天,作者可以考虑影响同行评议,玩一些技巧,但不要玩过头。 2. 引用两三篇自己的高水平论文。既然编辑不是作者的同行专家,那他就很难了解文章的实际科研价值。不过,编辑也有编辑的办法。他不知道这个蛋的质量,就可能 会去研究一下这个下蛋的母鸡,是不是下过同质量或更高质量的蛋。作者最好在文献列表里引用自己的两三篇高水平论文,最好是发在影响因子更大的期刊上。一般 而言,作者自己的论文都是很相关的。还有,在互联网通天下的今天,编辑很有可能也会Google一下论文的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也就是说,建立自己在互联 网上的知名度,把自己的学术简历和论文列表放在网上,都是很有必要的。在这方面,中国科研工作者做的很不够。 简而言之,我谈的学术论文发表秘籍,就是投稿的时候多为编辑想想。 再补充: "你也必须了解你要投的杂志,最好还能引用一下这个杂志里与你论文相关的他人工作。你可以说不行,这个杂志从来没做过这方面的工作,那主编会说既然我们从来没做过,不是我们的领域,对不起,请你投到其它杂志去吧。有些IEEE会刊有个隐性约定,要求投稿人引用自己的文章。我曾做过七八个会刊的编委,一半如此。" 引自王飞跃博文"SCI: 谁的悲哀?" "推荐的审稿人最好同时也是引文的作者,但一定不能与作者源于同一机构。"引自评论人任胜利 (换个说法,就是让编辑知道被推荐人确是同行,而且被推荐人在自己的文章被引用的前提下也更乐于奉献审稿。) 请勿过度自引,两三篇就够了。取意于王应宽的评论。
1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转基因态度转变,第一代转基因失败几成定局
热度 7 蒋高明 2011-8-10 23:54
【本博注】 网友直言了从美国发来消息:美国反思以中心法制主导的第一代转基因技术,农药用量没有兑现其最初的用量减少承诺,反而增加,"超级杂草"与"超级害虫"的大量出现,是对人类挑战自然做法的无情讽刺。为此,迷信技术的美国人吃尽了苦头。美国、欧盟和联合国机构针对转基因技术产品,开始出现重大变化。就此变化发展看,中国的相关技术落后20来年、科技思想落伍至少36年,却自称“世界领先”。中国转基因专家跟着洋人屁股后面跑,不顾中国国情,盲目推荐主粮转基因并商业化,其中的风险和真相必须要让老百姓知道。在转基因方面,中国人比美国人还能吗?这一次,徒弟这次真的超过了师傅吗?我了解到,中国一些地市级的农科所都在搞转基因,他们的核心技术安在? 从美国农业部更正农药数据说起。 直言了,2011-08-06 |2011-08-10 22:57:22。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67072412_d.html 今年六月,美国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农药消耗等统计数据补充更正的新闻公告: 2010 Agricultural Chemical Usage Data Correction. USDA, June 9, 2011. 地址: http://www.nass.usda.gov/Newsroom/Notices/06_09_2011a.asp 。 NASS to Collect Additional Acreage Data. USDA, June 30, 2011. 地址: http://www.nass.usda.gov/Newsroom/Notices/06_30_2011.asp 。 背景和进展:去年四月,美国国家科学院发表了关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第二次反思报告。该报告说明了效益和风险,但是,在农药用量统计数据方面却存在严重欠缺,使该报告的效益结论的可靠性和整个报告的学术价值大大降低。就此问题,我曾与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编辑有过交流,见: 转基因:阅读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最新报告。2010-04-20 06:18。 http://zhiyanle.blog.hexun.com/48637107_d.html 。 据交流等方面了解,欧美学界媒体界的观察及调查说明,在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开始几年、农药(譬如杀虫除草)用量确实有所降低;但是, 2004/2005年后(即转基因作物种植商业化十年后),农药用量连年持续上升,有些种植转基因品种的农药用量甚至比天然种植的农药用量要高许多,譬如,BT/HT转基因作物的长期种植使害虫杂草的“抗药能力”强猛发育成长起来,因而不得不加大农药用量 。同时,种植某些GMO-品种的农药使用要依赖特定公司的特定产品(即其它农药无效,导致多样化市场选择大体丧失);由于美国当局准许对转基因作物采取数据封闭政策,如此依赖是“天然惩罚”造成的、还是相关公司为市场控制而用转基因技术特地造成的,除了那些转基因种子公司之外,几乎无人知晓。 就那些农药的用量和种类等等数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从2005/2006农业年度就开始不完整了;2008年以后的数据则干脆大体空白。这就导致学界和媒体界想到一个可能:美国农业部是否用不完整数据和空白数据来掩盖一个真相: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无法兑现当初减少农药用量的承诺、反而使农药用量增加,还导致目前尚无法治理和弥补的“超级害虫”和“超级杂草”在美国大面积泛滥造成严重危害。 美国国家科学院2010报告采用了那些不完整和空白数据的统计,就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农药使用的效益分析结论做出了试图“两面讨好”的姿态,说“过分使用转基因作物技术”将导致事与愿违或适得其反(见上述帖文关于纽约时报的报道);此外,参与该报告的有孟山都公司代表及该公司赞助的科研机构成员。两下合起来,使学界媒体界对美国农业部有关部门及其官员是否搞数据隐瞒或作弊,提出了更强烈的质疑。美国国会已就“超级杂草”做了听政,要求相关执行部门和企业拿出治理和补救措施;而司法部门则已对相关关数据及其政策开始了司法调查准备。 面对各界压力,美国农业部和FDA-都不得不有个交代。美国也有官僚主义。这就使美国农业部相关部门及官员能一拖再拖,直到今年六月、才有个初步交代,即上述新闻公告所说的农药用量等统计数据的补充和更正。然而,那个补充更正十分粗糙,许多栏目还是空白。下一步如何,目前尚不清楚。 就转基因作物审批过程的数据及其封闭政策问题,到目前,FDA-部门还没有做出交代。然而, 该部门制定的和实行了20来年的转基因产品审批和产品标签的数据封闭政策的依据或背景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 今年七月初,即美国农业部做出数据补充更正一个月之后,美国代表团在年度CODEX会议上,表示不反对食品标签标记“转基因产品”或“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国际标准法规的建立,从而改变了美国代表团坚持了20来年的反对食品标签标记转基因成分的立场。如果没有意外,那么,食品标签标记“转基因产品”或“含有转基因成分”将成为国际法规规范、联合国相关机构通过后就付诸实施。如此,美国做食品进出口也必须遵守;但美国国内的食品标签政策如何变化,目前还不清楚。 转基因食品的许多事情是彼此密切相关的。美国在食品标签国际法规方面的立场变化,反映的是美国国内关于食品标签和数据封闭的政策依据或背景方面的变化。譬如,所谓“中心法则”和“实质等同”原则就是那类政策的科技学术依据; 美国立场的变化,说明美国官方直接间接地公开承认了那个法则和原则的过时或破产、或至少反映了那法则和原则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动摇和瓦解。直白了说,那就是:就转基因作物而言,美国立场的变化,意味着DNA-水平或“第一代”的转基因作物技术产品及其“人定胜天”和“化工比天然更优越”的科技思想已经过时和开始被淘汰出局 ,而RNA-水平或“第二代”转基因作物技术产品及其“尊重自然”和“服从天然”的科技思想即将规模上市登场(当然,“第二代”转基因作物能否实现“尊重自然”和“服从天然”之承诺,是另一回事。)。 这些重要发展对中国的转基因作物食品政策有什么影响,还有待观察分析。然而,目前, 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中国搞的转基因水稻等产品是基于“中心法则”和“实质等同”原则的“第一代”转基因技术产品。就是说,中国农业部门试图推上全国民众餐桌的和所谓“世界领先”的东西,在欧美市场是开始被替代的过时东西; 在全球已经开始进入“尊重自然”和“服从天然”的时候,中国的转基因食品推销者官学商“三位一体”既得利益团伙则还在鼓吹“人定胜天”和“化工比天然更优越”那一类科学教思想。
个人分类: 环保呐喊|3068 次阅读|25 个评论
国内某英文版在ScienceDirect上的全文下载数据,高还是不高?
ysxbhxf 2011-4-23 00:38
国内某英文版在ScienceDirect上的全文下载数据,高还是不高?
国内某英文版在ScienceDirect上的全文下载数据,请各位学者谈谈观后感,呵呵。 如果这里看不清数字,相册里有大图。
个人分类: 微博|48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何正确评价中国科技论文的数量与质量?
xupeiyang 2011-3-9 14:59
博主看法: 贺德方研究员的看法比较全面,客观,给了科技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正确认识SCI和中国科技论文数量与质量问题一个很好的解释。中国科技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排在第12位是一个比较客观的排名,这个数据十分重要,而很多人并不了解。中国科技论文H指数为279,世界23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18位,也不低。( 详细数据见 http://www.scimagojr.com/countryrank.php?area=0category=0region=allyear=allorder=hmin=0min_type=it ) 专访贺德方研究员:正确解读科技论文统计数据至关重要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3/244725.shtm 贺德方研究员认为: “十一五”结束年的2010年度与开端年的2006年度相比,我国SCI论文数量翻了一番,年均增长率18.9%,世界排名从第5位前进到第2位。2010年度统计的SCI论文被引用次数是2006年度的2.86倍,年均增长率30%,世界排名从第13位前进到第8位。我国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增长的速度,要明显大于SCI论文数量增长的速度。 我所2010年底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在2000—2010年间累计发表SCI论文20万篇以上的国家有14个,按篇均被引用次数排序,中国排在第12位。这一数据表明,尽管中国SCI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快速提高,但与美国、英国等科技强国相比,目前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个人分类: 引证分析|3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正确解读科技论文统计数据至关重要
热度 1 Wuyishan 2011-3-9 08:27
正确解读科技论文统计数据至关重要 ——专访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贺德方研究员 发布时间: 2011-03-09 | 作者:唐婷 http://www.stdaily.com 2011年03月09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唐婷 本报记者 唐婷   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产出的一个重要方面,科技论文统计数据是反映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进步的一把尺子。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这些科技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   这些数据是否准确?“十一五”期间我国SCI论文数量和质量究竟如何?如何正确解读和使用科技论文统计数据?带着上述问题,科技日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贺德方研究员。   科技日报:中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世界第一了吗?   贺德方:首先,我想说明的是,国际上是用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评价基础研究成果、用EI(工程索引)数据库评价工程技术应用成果的。在进行科技论文国家间比较时,为保证在同一个范畴内的可比性,科研管理领域和科学计量学领域广泛认可和采用SCI数据库作为统计数据源,科技人员在非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是不列入统计范围的。   SCI始建于1961年,它收录了经过遴选的世界各国重要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就是大家常说的“SCI论文”。截至2010年,SCI共收录了8224种科技期刊,其中包括中国科技期刊115种。这些期刊都严格执行同行评议机制,总体上讲,保证了发表论文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创新性。   根据我所2010年底发布的统计数据,2009年美国发表SCI论文39.75万篇,排在第1位,中国发表SCI论文12.75万篇(含港澳地区),排在世界第2位。可见,美国2009年的SCI论文数量是中国SCI论文数量的3倍多,中国的SCI论文数量在短期内仍不可能超过美国。   科技日报:我国SCI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如何?   贺德方:近年来随着我国SCI论文数量的增长,我国SCI论文被引用次数也快速增长。我所2010年底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0年(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SCI论文共被引用423万次,排在世界第8位。   “十一五”结束年的2010年度与开端年的2006年度相比,我国SCI论文数量翻了一番,年均增长率18.9%,世界排名从第5位前进到第2位。2010年度统计的SCI论文被引用次数是2006年度的2.86倍,年均增长率30%,世界排名从第13位前进到第8位。我国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增长的速度,要明显大于SCI论文数量增长的速度。   我国SCI论文数量和被引次数的快速增长,与我国“十一五”期间科技研发队伍不断壮大、研究与发展经费不断提高是分不开的。2009年参与科研的人员达到318.4万人,研究与发展经费达到5802.1亿元,我国已是世界上投入科研人力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也已跻身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大国之列。科学计量学理论和实践可以证明,在科技投入大规模增加的情况下,都会出现SCI论文数量的大幅增长、质量的快速提升。   科技日报:我国SCI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的世界排名情况如何?   贺德方: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论文总被引次数与论文总数之比。我想特别说明的是,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这个指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一数据在使用中必须考虑论文发表数量的规模,否则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好比在某些国际体育比赛项目中,运动员是要按照体重分为不同量级的,不能让所有运动员直接放在一个组进行比赛,那样做是不科学、不公平的。   如果不考虑论文发表数量的规模,各国2000—2010年间发表的SCI论文按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排序是什么样呢?百慕大群岛、巴拿马、瑞士、冈比亚排在前4位,美国则排在第5位,日本只排到第38位,中国排在第108位,俄罗斯排在第127位。   显然,排在前四位的国家(地区)并不都是科技强国,只是因为发表SCI论文总数较少,所以论文篇均被用引次数的数值就很大。例如排在首位的百慕大群岛2000—2010年间仅发表SCI论文247篇,被引用5721次,故篇均被引用次数高达23.16次。   因此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这一统计数据必须在同等规模论文总数的前提下,用于国际比较才有可比性和实际意义,抛开论文规模而笼统讨论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是没有意义的。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在一定规模论文总数做基数的前提下,采用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这一统计数据进行国家间的比较。   我所2010年底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在2000—2010年间累计发表SCI论文20万篇以上的国家有14个,按篇均被引用次数排序,中国排在第12位。这一数据表明,尽管中国SCI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快速提高,但与美国、英国等科技强国相比,目前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科技日报:您如何看待论文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有人认为中国SCI论文已经过多了,您同意吗?   贺德方:科学计量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论文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才会引起被引用次数的快速增长,而且论文在发表后,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滞,才会被引用。一般来说,被引用的高峰会出现在论文发表后的第2至5年以后。   巴西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每百万人口的SCI论文数达到150篇左右是个重要门槛。跨过这个门槛,该国技术部门利用科学成果的效率才有望获得增长。   2001年,中国每百万人口的SCI论文数还不到30篇,经过两个五年规划期的快速发展,论文数量大幅度增加,也只不过达到每百万人口100篇左右的水平。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国的SCI论文数量相对于中国人口和研发人员总数的规模,还处在打基础的积累阶段。   中国基础研究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没有较大规模且高质量的SCI论文是不可想象的。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仍然需要SCI论文数量的快速增长,这样论文被引用次数才能大幅度提升。近年来我国SCI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增长是2至5年前论文数量积累的结果,而近年来SCI论文数量的增长又可为未来被引用次数的增长提供基础。   科技日报:在SCI期刊特别是高影响期刊上发表论文是不是很容易?   贺德方:在高影响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各国科学家的追求,因为在这样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更能显示他们的成就,更能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高影响期刊都是有严格的审稿制度和国际化视野的,因此在这样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是有相当难度的。一般要经过初审、同行评议、修改(大修或小修)等阶段,初审被拒绝的比例往往在50%以上,同行评议等阶段被淘汰的比例也很大,即使数位同行审稿人审议通过的稿件,作者根据审稿意见进行了大修或小修后,稿件仍有可能被拒绝,因此稿件最终被录用的只占投稿数的很小比例。   每一篇高质量的科技论文都凝集着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有的是科学家一生奋斗的结果,甚至是学科领域内几代科学家不懈努力的结晶。以生命科学领域著名期刊CELL为例,直到2005年才有以中国为第一完成机构的论文发表。   科技日报:您如何看待发表在低影响SCI期刊上的论文?   贺德方: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是有其自身规律性的,科研人员的成长也是有阶段性的。除了极个别的顶尖人才外,能有多少人平生第一篇论文就发表在高影响SCI期刊上呢?即使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的顶尖人才的论文也不是每篇都发表在高影响SCI期刊上。我个人认为,在低影响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同样是很困难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科研人员一般都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我们也注意到,有人认为在低影响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都是垃圾论文、质量不高,我本人不赞同这种观点。当然极个别人利欲熏心,“名”欲熏心,为了发表论文采取造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这种极个别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科技界的主流,也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前不久德国国防部长因涉嫌学位论文剽窃问题而辞职事件就是一个例证。近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对英国80多所大学的调查显示,2009—2010年有超过1.7万起作弊事件,学术不端之风正在入侵英国的学术研究机构。   目前,我国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已经采取了各种防范措施,努力构建学术诚信体系。随着网络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方便和快捷地识别学术不端行为,也提高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威慑力。   科技日报:在用论文数据反映科学进展状况时,只考虑SCI论文是否有所偏颇?   贺德方:这个问题非常好。尽管SCI 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但它也具有局限性。SCI过度偏重于收录英语期刊,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非英语国家被其收录的科技期刊数量都比较少。例如,SC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的数量近年来虽然增长比较快,到目前为止也只有115种,并且大部分是英文期刊。另外,SCI虽然能较好地反映基础研究成果,但不能充分反映工程技术研究成果。   因此,我所从1987年开始科技论文统计工作时起,同时对Ei数据库和主要反映最新科技思想的ISTP(国际科学技术会议索引)数据库等其他国际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一并进行统计分析,我所还同步创建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使用期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20余个期刊评价指标对中国科技期刊进行评价,遴选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对这些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我国科技论文的产出状况。   科技日报:您如何看待一些科研单位单纯以论文数量进行科研评价的现象?   贺德方:目前,确实有少数单位存在过分强调论文数量,而忽视论文质量的问题。自1987年我所开展论文统计工作以来,我们不断地引导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重视论文质量,在每年举行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公布和分析论文被引用次数,强调论文质量和影响。从2009年开始,我所统计和发布了我国被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平均值的SCI论文数量,再一次把重视论文质量的信号传递给科技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我们不主张单独以论文数量对科研人员进行考核与奖励,也不提倡各机构之间以论文数量相互攀比。   对于科技管理部门而言,正确理解各类科技指标的含义,合理使用科技论文统计数据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我所多年来一直努力宣传和倡导的主张。(本报北京3月8日电) (科技日报)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 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1-03/09/content_282960.htm
个人分类: 科学计量学研究|290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勇气可嘉---评《“世界第二”扯淡的成份多》
wya 2010-8-18 09:17
世界第二扯淡的成份多 http://blog.qq.com/qzone/622006040/1282028724.htm 观文有感: 虽然都是众所周知的问题,但能从一位国家工作人员口中说出,的确勇气可嘉!看来商务部的确比较民主啊,肯听各种不同意见。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408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博客统计数据出错啦
yaoronggui 2010-5-22 13:43
今天上午登陆博客时发现我的博客里的统计数据出错啦,最明显的问题有两个地方: 第一:是我的博客建站时间 正确的显示的是2007年9月15日 20:55:56(截屏如下) 而现在显示的建站时间是:2009年1月17日 13:35:23(截屏如下) 统计数据 访问:802899次 日志:470篇 评论:602个 留言:13个 建站时间:2009-1-17 13:35:23 博客大赛统计 访问:39308次 日志:46篇 评论:18个 网友投票:142个 评委推荐:21个 第二:评委推荐 今天上午看评委推荐是9个,吃完中午饭评委推荐一下飙升到21个,根据我的博客情况不可能一下增加这么多个评委推荐。 请网站管理员人员核查一下,是不是受到黑客攻击呢?
个人分类: 电脑网络|3886 次阅读|3 个评论
如同儿戏的房价统计数据
xbyang 2010-2-26 09:22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较上一年同比上涨1.5%。公报显示,去年全国70个城市房价整体上涨1.5%,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1.3%,二手住宅价格上涨2.4%;房屋租赁价格下降0.6%。   这样的统计数据,谁也不相信。太荒唐了,太夸张了!按照1.5%计算,小城市每平方米3000元的房价,上涨也就区区45元;大城市每平方米上万的房价,上涨也就150元。   事实上是,上海的房价由2009年年初的1.2万元的均价涨到了年末的超过2万元的均价,上涨超过将近100%,热门区域肯定超过100%。上海如此,深圳北京也差不多。中小城市的房价我也知道一些,鲜有上涨幅度低于15%的,大多数地方上涨都超过50%。要真是只有1.5%(居然低于银行存款利率),人们会普遍说房价上涨离谱么?   事关民生的房价,却被这样儿戏,真是前无古人了!这样荒唐的统计数据,居然公开发表,这是把天下人都当弱智了么?透过房价的统计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的统计数据水分是多么的严重。有利于和谐的,就往上吹;不利于和谐的,就往下压。这样的把戏,真是活脱脱的一出闹剧,徒增笑料罢了。
个人分类: 未分类|2784 次阅读|3 个评论
统计数据来源
zhao1198 2009-11-16 10:36
WHO卫生统计信息系统(WHOSIS) http://www3.who.int/whosis/menu.cfm 卫生统计部分的Medline 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healthstatistics.html IHS 国际卫生统计 http://www.lib.umich.edu/hw/public.health/health.stats.html# 其他卫生统计网址 http://www.bls.gov/bls/other.htm
个人分类: 网络资源|2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差数据(仿创)
youngzy 2009-3-4 10:16
刚刚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中国不存在金融危机,文中列举了很多数据进行论证,有感而发,就仿创了此文,止增一笑! 不差数据 官员:中国有银行倒闭吗? 经济学家:恭喜你,没有。 官员:那中国有金融危机吗? 经济学家:有--还是没有啊? 官员:你是经济学家,你不知道啊?这又不差统计数据? 经济学家:哦,那没有。 官员:那你们对中国经济在短期内恢复有没有信心啊? 经济学家:这个没有。 官员:这个可以有。 经济学家:这个真没有!
个人分类: 未分类|2447 次阅读|2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2 1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