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云时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云时代,人云亦云(5):畅想云货币
热度 5 lionbin 2013-11-17 20:39
高中的时候学习政治经济学,那个时候对货币的理解: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在历史上不同地区曾有过不同的商品交换充当过货币,从羊,到金属货币,到黄金,到纸币,到电脑时代的现金卡、贷记卡(信用卡)、电子支票和电子钱包,无不表现出每一个阶段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也越来越得到经济和贸易及其一体化的好处。 在IT高速发达的今天,我们接触到了各种类型的货币替代品。其中至少有两种非常相关的概念,值得我们在这里先提一提。 第一个就是 电子货币 ,是指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将该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完成清偿债务等活动。具体来说,就是可以在互联网上或通过其他电子通信方式进行支付的手段。这种货币没有物理形态,为持有者的金融信用。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这种支付办法越来越流行。在电子商务中,电商与银行是否能有效地实现电子支付已成为电子商务成败的关键。 另一个概念是 虚拟货币 ,这个概念也可能令人想到类似游戏币、QQ币等仅在特定类型网站所使用的货币,但这里想谈论的概念并不取这个方面的特殊用途,而是可作为通货的的虚拟化工具。在上述介绍电子货币时,我们理解了其最基本的职能是模拟支付,这里说是“模拟”,因为 现有的各种电子货币中,都不能作为通货用于个人之间的直接支付,只能向特约商户支付,而且商户还必须向银行或信用卡公司支付一定的服务费,最终,收取实体货币后,才算完成了对款项的回收,电子货币不能完全独立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因此这与通货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互联网引致了一个新的市场的出现,这个市场就是基于网络空间的虚拟市场。而 虚拟货币则是顺应这种发展出现的,代表的是真正的价值,具有通货的功能,虚拟这种形式并非第一位重要的,第一位重要的应该是其内在价值。 在电脑和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虚拟货币要想真正成为一种通货,还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1)被广泛接受为一种价值尺度和交换中介,不再具有商品的属性;(2)不依赖于任何银行或发行机构,是个人创造价值的社会认可;(3)自由流通,具有完全的可兑换性;(4)本身能够成为价值的保存手段,而不需要通过收集、清算、结算来实现其价值;(5)完全的不特定物,支付具有匿名性。 一个社会人在生产活动中会不断创造价值,然后再用拥有的价值来用于生活资料等各方面消费的交换。在特定历史阶段产生的货币正是充当了一种支付媒介的作用,但这个媒介本身对一个社会人来说是没有什么用的。试想一下,如果有一个货币替代物完全拥有这种功能,或者每个人所创造的价值完全被记录在档,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取用,价值创造和消耗也都记录在档,我们还需要货币吗?显然我们不需要。这里就要引出本文所要畅想的“ 云货币 ”的概念。 我们看似离这个时代越来越近了:人人可以联网,处处可以联网,时时可以联网。那么在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支付就简单了,只要在支付终端(可能是类似手机的随时携带的移动设备)输入几个数字,就完成了整个交易过程。而且,配合物联网的发展,这个支付过程还可以更简单,比如离开超市大门或者进入自家大门的的时候,就自动记账并完成支付。而在这背后,就有一个强大的云货币体系在支撑, 所有的交易和事务都被云端服务器清晰地记录在档。授权用户可以随时跟踪和查询资金的流动情况,不同权限的操作者还可以了解不同水平的资金流动,便以监管和统计。 在云货币体系下,任何诈骗和盗窃,甚至是非法的投机过程都是不可能的, 因为所有的资金流动都是可以追溯的,任何不明的流动都是可以仲裁的,这从目前已经高度发展的电子商务中可体会这种管理的可能性。由于每个人都只有唯一的云货币ID记录自己的收入情况,因此任何违法收入都变得不可能,不管是受贿还是诈骗,总之,所有无法清晰地呈现出其来源的收入都是会受到专门的云端服务严格监控的。而云端本身对普通人又是不可攻破的,全球各处都是这个云端的监控备份,其中传播的信息流也是加密的。我们只知道有云,但云具体是如何工作的,普通人并不知道。所有的数据对非当事人来说,都是匿名的,只有特殊的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和监控需要时才能看到所有的详细信息。 由此可见,在货币的主要功能中,即交换媒介、计算功能和储藏功能中,云货币都完全具备。当然, 也有人认为,云货币只有计算功能,没有其他功能,因为其他两个功能被隐藏在这个功能中,并随这个功能的行使而自动完成 。比如,在购买过程,也经全然看不到可见的货币媒介了;在货币本身是商品的时代,其本身也是有价值的,在不需要进行交换的时候,是放进仓库保存起来的,这就是货币储藏功能,而云货币的无限虚拟化,其本身的商品属性已经不复存在,当然也就不再用考虑其储藏功能了。 本文关于云货币的主要内容为本人在云时代的一种畅想,是否与经济学家们所理解的云货币有什么差异,我自己无法判定。写出该博文,就是为了与各位懂行或者不懂行的具有现代意识的人进行讨论。当然,关于云货币在世界经济学上的价值,有人考虑得更远,更多。比如下列参考资料中《浅谈云货币功能的唯一性》一文就是这样论述的:由于旧的生产关系的阻碍,新的货币制度难以建立起来。透过现象,我们看到的实质是,货币已不是商品交易的产物,被异化成人们逐利的工具,无限放大其功能和作用,必然违背经济和交易的规律。云货币计算功能的唯一性,是世界贸易发展的必然要求,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阻碍,必将被与时俱进的改革力量所冲破。 参考资料: 虚拟货币。 http://baike.baidu.com/view/16260.htm 电子货币。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4897/11100863.htm 浅谈云货币功能的唯一性。 http://www.xzbu.com/3/view-3176960.htm
个人分类: 科普荟萃|6344 次阅读|15 个评论
云时代,人云亦云(4):趣谈云下载
热度 8 lionbin 2013-11-13 07:10
有人认为,云下载是一种故弄玄虚,因为在云计算这个概念被提出来前它就已经存在了,只是当时不这么提而已,我完全同意这种说法。那么,现在有了云计算的概念,我们还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来定义一下: 从提供服务的厂商来说,是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而对普通用户来说,则是利用云端资源储存和下载文件的一种新方式,对自己上载的文件可以设定不同的权限与所有人或者朋友共享。 相信这个技术普及后,大家完全可以抛弃硬盘、光盘和U盘等储存设备了,需要的时候随时随地高速下载。这里我们谈到了储存和下载,因为二者总是难于分开的,所以总是放在一起讨论。需要说明的是,本系列的前面几个专题,我是故意避免谈某个具体的软件的,而本专题比较特殊,离开具体软件谈技术,就无法说清楚。 因为写这篇博文,在网上偶然找到了自己1999年为《中国电脑教育报》写的一篇文章“ 文件下载工具大比拼 ”——我都忘记了自己还写过这么一篇文章的。开篇我是这样论述的:“ 坐在电脑跟前,玩什么?玩的就是软件。现在有了因特网,电脑玩家们获取软件变得异常容易!作者昨天才发布的软件,今天可能你就能得到并开始使用了,这在以前几乎是想都没有想过的事儿。因而对一个电脑玩家来说,上网的时候选用一个适合于自己的文件下载工具是非常自然的事儿。相信稍微有一点冲浪经验的人都不会在浏览器中直接点击文件链接进行下载,现在文件下载工具非常多,到底选用哪一个合适呢? ” 试图找一些好的下载软件来应对当时的慢速网络,的确是不得已而为之。大家有没有经历过一个单位一百多号人,公用一个9600bps的猫的网络?其实在这种网络条件下,浏览网页是极其困难的。由于工作的需要必须浏览网络,只得屏蔽掉图片。有联网条件总比没有网络好,至少通往外海的电子邮件总是可以见缝插针地发送成功,这已经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了,因此即使算起来近10元一封的电子邮件,也还是有很多人愿意采用。记得当时为了下载IE4,用了3天3夜才下载完成——主要原因还在于,微软的服务器当时不支持断点续传。 其实,现在各位非常熟悉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出现之前,网络上的信息分享和文件传输是另外一番景象。最开始的网络也就是为了满足共享文件的需要。因此,文件传输协议(FTP)于1985年10月应运而生,主要用于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文件双向传输。如果网上只有FTP,除非那个用户知道文件在FTP服务器中所在的详细路径,否则是很难找到什么信息的。1990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师生开发出Archie。Archie能定期搜集并分析FTP服务器上的文件名信息,提供查找分布在各FTP服务器中的文件。虽然Archie搜集的信息资源不是目前的HTML文件,但和搜索引擎的基本工作方式是一样的:自动搜集信息资源、建立索引、提供检索服务。所以,Archie被公认为现代搜索引擎的鼻祖。1991年,明尼苏达大学的两名学生发明的了Gopher。在Gopher中所有信息都以层级形式存储,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存储大量信息的最好方式之一。即使在HTTP协议诞生后很快受到了挑战,但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一直苦苦支撑到2002年6月,微软在其浏览器中彻底禁用了Gopher,才将之剔除历史舞台。万维网的真正发展是在微软与网景公司的浏览器之争之后才逐步强大起来的,几乎能替代历史上这些曾经显赫一时的所有网络协议。不过,FTP一直保留至今,许多专业网站提供的软件和数据文档还是通过这个协议来下载的。因此,通过浏览器的HTTP协议和FTP协议下载文件,一直伴随着互联网发展到现在。但可以预见的是,FTP很快也将过时了,因为它一直就是一个既不安全,也不友好,而且效率低下的协议。 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如果不用专门的下载工具,仅通过浏览器的下载功能下载,如果一个文件没有下载完成而有超时了,再次下载的时候又是从头开始,这是一件非常耗时,而且令人讨厌的工作。于是,支持断点续传的软件相继诞生,比如Go!Zilla、GetRight和Net Vampire,其中Net Vampire以其极强的抗干扰性而倍受用户喜爱而风靡一时。但是,不管是Web,还是FTP,都是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下载总会受到服务器的带宽限制,也就是说,下载的用户越多,每个用户下载的速度越慢,这是无法突破的物理限制。 1997年,一个俄国人编写的mass downloader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我在1998年给《软件报》投了一篇小文章介绍这款软件的特色——多线程下载。具体来说,对于支持断点续传的服务器,将一个文件分成不同的块分别下载,下载完成后,在用户自己的机器上拼成一个完整的文件。这种方式增加下载速度是非常容易理解的,比如当前有100个用户同时连接服务器,服务器给每个连接分配的带宽应该是大致相等的,如果用户用10个线程去下载,那么其下载速度就提高了10倍,这种增速的方式是非常明显的。这里有一个小插曲:也不知道作者是如何查询到我的文章的,也许是看到了mass downloader这个关键词吧。他给我写了一封邮件,问我能否将这个内容翻译成英语。我照办了,没有想到他居然将我写的这个内容作为软件介绍放到他的软件下载主页中了。后来,效仿这种想法的软件很多,比如1998年上海交大的一名学生开发的网络蚂蚁(NetAnts)利用这个思想,有整合了其他许多有用的功能,将软件做得很实用,于是曾经成了中国人的下载最爱。看到网上评价“网络蚂蚁”是中国最具有原创性的软件,说是世界上第一款多点下载功能软件,我觉得有些可笑。当类似的软件开始繁荣而且大家都用这类软件下载的时候,给服务器增加了很大的负担,因此许多文件下载服务器禁用多线程下载的功能,设定只允许一个IP地址同时只有一个连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后来,伴随视频和音乐文件等流媒体下载的需要,出现了一款软件叫做影音传送带(曾经称网络传输带),不仅支持多线程下载,而且还支持MMS和RTSP(PNA)等协议。更厉害的是,该软件还支持多线程中设定不同的代理服务器,来绕过文件下载服务器对基于IP地址的线程限制,这款软件似乎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用户端与服务器端的文件下载博弈就此展开,但这并没有真正突破网络的物理限制,只是会用下载工具的人得到更多的益处而已。在不知不觉中,一场新的文件分享与下载革命开始了,那就是P2P下载模式。譬如BT、eDonkey及其衍生产品,下载原理是大同小异的:数据的传输不再通过服务器,而是网络用户之间直接传递数据的分布式下载模式。P2P服务器不再担任提供文件下载的角色,只负责将文件的基本信息(文件是如何分块的,各客户缺哪一块,哪一块已经下载完成了)在客户端之间中转。P2P下载客户软件也是相应通过获取服务器信息将文件被分成若干块,然后从已经得到那块信息的用户那里拷贝过来的,下载没有先后顺序,只要最后文件的所有块都被“填满”了,整个下载任务完成,也成了一个种子。这样,在下载的过程中,每个用户从别人那里得到信息,也将信息分享给别人,是否体现了一些“云”的理念呢?而且,还有一个好处是充分利用了各网络用户的上载带宽,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各用户网络的上载带宽都是富余的。这样导致的一个直接效果就是,下载的用户越多,下载速度反而越快,因为用户获取缺失块的概率更大了。有一些提供实时流媒体播放的公司,也相继加入了这一行列,比如PPS和PPTV等。这里,我们看到,技术发展到这一步,似乎离下载云越来越近了。但是,这还没有将云运用得淋漓尽致。 迅雷软件的发展,可能将云下载彻底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中最大的特殊就是下载可混合包括HTTP、FTP、BT及eDonkey等多重网络协议。迅雷有自己的内容分发网络,对于某一个文件,迅雷通过其他用户下载时获取的数据,或者搜索引擎蜘蛛等方式,搜集到各协议的数据,保存在服务器端。在用户请求下载这个文件时,以类似Magnet链接的形式,从服务器直接获知多个协议的来源,有时也包括自己的迅雷客户端来源,从而提高下载速度。这同时也要求客户端在后台上传给其他迅雷客户端。不过由于数据上传未明显显示在界面上,一般用户也发现不了。虽在设置中用户可进行一定限制,但仍受到了用户的指责;而一般仅向迅雷客户端上传的行为,也受到其他P2P协议用户的“吸血”指责和屏蔽,称有违相互分享的P2P精神和公平原则,甚至出现了“反迅雷”的服务器端插件。但是,无论如何,迅雷软件让我们看到了云下载、云分享的曙光,也尝到了下载的快乐。 由于这些争端和潜在的安全性问题,有加上全球数据量的猛增,使得存储日益成为一个更独立的专业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存储作为单独的项目进行管理,带动了整个存储市场的快速发展。于是,许多重要的网络公司都相机宣布推出了自己的云储存服务,有时候也称网络硬盘。用户刚注册就能得到好几个G的存储空间,而且随着用户的使用,还会不断奖励更多的空间。云状存储系统中的所有设备对使用者来讲都是完全透明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一个经过授权的使用者都可以通过一根接入线缆与云存储连接,对云存储进行数据访问。使用者使用云存储,并不是使用某一个存储设备,而是使用整个云存储系统带来的一种数据访问服务。所以严格来讲,云存储不是存储,而是一种服务。我们必须明确的是,这些技术的产生,完全归功于网络速度的高速发展。这一切,如果没有快速的网络速度支撑,全部都是过往烟云。 如此快的网络下载速度,如此大的网络储存空间。相信有朝一日,作为普通用户,我们都不需要用自己掏钱去购买专门的存储设备了。 我们曾经那么热切地下载,是为了预防在需要的时候我们却无法顺利地得到它。云时代,我们甚至不需要下载了,因为我们想要的资源都在云端,想要的时候随时可取。这就是云下载的逻辑。 如果觉得这个有趣,请关注我的下一篇: 云时代,人云亦云(5):畅想云货币
个人分类: 科普荟萃|7772 次阅读|18 个评论
云时代,人云亦云(3):趣谈云安全
热度 6 lionbin 2013-11-11 12:00
电脑从产生之日,就开始与电脑安全打交道。现在内置电脑芯片的电器越来越多了,而且许多电器都能连网了,开始是电脑,之后是手机,电视,相信更多的电器正在加入到互联网的行列之中,因此安全性问题显得越发重要了。电脑安全当然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但本文不想写成包括所有方面的教课书,因此将涉猎的范围限制在软件方面,特别是与杀毒有关的——因为笔者在这一点儿上有亲身感悟,而其他方面则没有机会尝试。 最早引起广大用户注意的电脑安全性问题,应该是电脑病毒了。按照中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的定义,电脑病毒“ 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还甭说,生物病毒与电脑病毒真有某些相似之处。比如,电脑病毒像生物病毒一样,有快速的复制能力,而且可寄生在宿主上像传染病一样传播和蔓延,不过这里的宿主是各种类型的文件,也会对电脑产生各种形式的危害,严重的会导致整个系统崩溃。甚至还存在免疫、重复感染和潜伏期等诸多有生物病毒类似的特征,太神奇了吧。就是因为电脑病毒在传播形式上与生物病毒有如此的相似性,因此这样命名还是非常恰当的。曾经,利用免疫而防止电脑病毒感染的方法也是杀毒厂商对付电脑病毒的重要杀手锏。 作为用个人电脑较早的一代了,对电脑病毒几次大的泛滥有深刻的体会。当电脑刚刚开始在神州大地普及的时候,人们对电脑病毒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只是像讲故事一样相互传送着电脑病毒的种种可怕后果,但没有多少人真正在意。 最早遭遇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DOS操作系统下的大麻病毒 (也称石头病毒),不过这只是一个恶作剧式的开机病毒,通过软盘传播,一般不会对系统造成多大危害。那个时代的电脑可以从硬盘启动,也可以从软盘启动。当从软盘启动的时候,系统不是正常进入提示符,而是显示“Your PC is now stoned!”和“LEGALISA MARIJUSNA!”曾经让许多电脑用户大惊失色。这样的病毒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破坏,因此让许多人掉以轻心。虽然那个时候也在普及电脑病毒的概念,提示大家注意防范,可惜软件价格太贵了,许多厂商为了防止盗版,还做成防病毒卡出售。有些人安装了一些破解的盗版杀毒软件,非常不稳定,而且还可能受到杀毒软件厂商的报复。 比如1997年江民杀毒软件的“逻辑炸弹”事件 ,凡是在mk300v4制作的仿真盘(盗版盘)上执行kv300l++的用户硬盘数据均被破坏,同时硬盘被锁,软硬盘皆不能启动。破坏文件分配表,修改分区表造成硬盘被锁,也不做任何备份,没有任何提示,没有公开提供恢复程序;如果采用磁盘修复工具,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虽然用户盗版不对,但作为防病毒厂商如此恶毒,还是属于非常罕见的,因此遭到广大电脑用户的反对。1997年9月8日,公安部门认定该事件违反计算机安全保护条例之23条,属于故意输入有害数据,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对其做出罚款3000元的决定。所以许多人觉得,用盗版杀毒软件有些麻烦,还更不安全了,干脆不装,因此许多电脑当时都是“裸奔”的。 但这反而酝酿了一次真正破坏的来临,那就是1998年台湾大学生陈盈豪编制 CIH病毒,也是迄今为止破坏性最严重的病毒,甚至是世界上首例可破坏硬件的病毒,因为它发作时不仅破坏硬盘的引导区和分区表,还破坏电脑的BIOS,导致主板损坏 。那时,我的电脑也没有安装防病毒软件,同样受到了CIH的破坏。我当时有本书已经写得差不多了,备份也是备份在硬盘中的欧不同逻辑盘上,当硬盘无法读取的时候其懊恼的心情可想而知。最糟糕的是,没有现存的修复软件,网上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好在我对DOS的底层技术和原理比较了解,硬是依靠Norton的磁盘工具将我的D盘、E盘中的全部文件及C盘的部分文件恢复回来了(我一直有将数据放在非系统盘的习惯)。于是,我写了一个简单的修复方案放在复旦大学的日月光华BBS上了(也许现在还能找到)。记得有一名临近答辩的博士生,说他的电脑也感染了该病毒,博士论文全部没有备份,希望我帮他修复,并答应给我2万元的报酬。我让他将硬盘抱过来,很快帮他恢复了数据,但我没有提2万元的事儿,对一个穷博士生来说,那不是要他的命吗?这之后,大家的防病毒意识越来越浓了,配置电脑都会首先在电脑上安装一些防病毒软件了。之后又遭遇过 2003年的“冲击波”病毒,但只是引起了系统的破坏,也没有破坏用户的文件 。但这个病毒导致系统无法开机,在全民都在使用电脑的时代也是非常要命的事儿。 除电脑病毒外,在网络世界里,还有蠕虫、木马等许多危害,对个人用户来说,都已经有了装防病毒软件的习惯,因此表观上的破坏不是很严重,只是电脑的性能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网络速度变慢。其更重要的安全方面的危害可能是涉及到用户信息的泄密问题。自智能手机开始连网以来,手机的病毒和木马也开始泛滥了,还有骚扰电话、短信及垃圾邮件,都是广义的网络安全问题。 在网络时代,大多安全问题都与网络有关。而在这个时代,不连网的电脑不能称为电脑, 总不能因噎废食吧。解铃还须系铃人,连网造成的问题必须依靠网络来解决。特别是在这个云时代,为我们的电脑安全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下面我想说的是: 在云时代,连网更安全,而且参与用户越多越安全,这就是云安全。 让我们还是先从云安全对付电脑病毒开始。传统的杀毒软件将病毒库放在用户电脑,扫描电脑中的文件时,会反复与本地病毒库中进行比对,占用大量系统资源,电脑运行变得非常慢。随着病毒库的不断升级,病毒库的容量越来越大,分析文件时所耗费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电脑也越用越慢。而使用云安全技术,仅需依靠在安全计算中心(云端)建立的的数亿个病毒样本的黑名单数据库和已经被证明是安全文件的白名单数据库,通过互联网的连网查询技术,把用户电脑里的文件扫描检测从客户端转到云端,能够极大地提高对病毒等查杀和防护的效率。 由于大部分的安全检测计算由云端服务器承担,从而降低了用户电脑的CPU和内存等资源占用,使电脑运行速度变快 (这个说法有网友表示质疑,其实我也有同样的疑问) 。 手机的云安全杀毒也与此有类似的情况。 除此之外,云安全杀毒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那就是杀毒的时效性。传统的杀毒软件,从发现病毒,报告病毒,分析病毒到制作新的杀毒代码和病毒库,已经导致该病毒产生大范围的传播了。而 有了云安全杀毒,用户发现病毒后能通过网络自动上报到云端,整个互联网都知道这是一个病毒了,任何连网的设备可在第一时间杀灭该病毒或者禁止病毒的传播,将病毒等消灭在萌芽状态。整个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杀毒软件”,参与者越多,每个参与者就越安全,整个互联网就会更安全。 其他的,类似包含有害代码的网页/网站、垃圾邮件,骚扰电话和短信, 只要一人上报,全互联网知晓 ,也可将骚扰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让我们享受云安全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的便利吧! 如果觉得这个有趣,请关注我的下一篇: 云时代,人云亦云(4):趣谈云下载
个人分类: 科普荟萃|6920 次阅读|19 个评论
云时代,人云亦云(2):趣谈云教学
热度 3 lionbin 2013-11-10 13:54
“ 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这句话在互联网刚刚流行时曾风靡一时。这是1993年7月5日《纽约客》上刊登的一则由彼得·施泰纳(Peter Steiner)创作漫画的标题。漫画中有两只狗,一只端坐在电脑前,与另一只坐在地板上的狗在聊天。据说这是《纽约客》上被重印最多的一则漫画,施泰纳也因此而赚取了超过5万美元的收入。 这在当时指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社区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别人无法知道你是谁 。在教师群体中,我当时也曾将这句话进行改造,戏谑“ 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位教师 ”,主要是告诫一些老师们在网络上交流应保持对等和公平的心态,朦胧中认为这样可能对教学更有益。 然而,时过境迁,这个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而想方设法了解对方到底是谁的个人和组织与日俱增。毫不讳言,眼下不仅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甚至还知道你是一条怎样的“狗”。比如,很早之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人肉搜索”。Google搜索刚开始的时候还没有中译名,我一般喜欢亲昵地称之为“狗狗”。 虽然狗曾经是互联网的最早代言人, 但人家似乎不太喜欢这样称,最后自己取名为“谷歌”了。倒是中国的一家公司将这个名字拣起来了,号称“搜狗”。这里我们忽略一些利用流氓手段来窥探用户信息的软件,我们还是看看貌似出于正当商业目的公司的一些情况。比如谷歌从刚开始建立之初,就保留了用户的许多信息,业务范围也扩展到几乎互联网业务的各个方面。每一项业务都免不了要搜集用户信息——你从什么地方上网,喜欢查询什么,喜欢浏览什么网页,您经常与谁保持联系,甚至关于你的用户名和密码等等。总之,你在网上的所作所为,这些公司尽收眼底。难怪谷歌的首席执行官曾自豪地说“ 收集更多的个人数据是谷歌得以发展的关键 ”。这也使得谷歌在大数据时代和云时代更是如鱼得水。 今天我想谈的是云教学,注意不是云教育(之后再谈这二者有什么区别)。我对云计算应用的理解是“ 我们只需知道在云的世界与对方协作,但无需知道对方是谁 ”。这是否“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升级版? 在汉字的大多语境中,“教育”与“教学”似乎是同意词,但这里我却要强调二者的区别?一般来说,人们是从社会和个体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可分为如下几个不同的层次:广义上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上指指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更狭义地,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分配着或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但是,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教育”应该是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因此会强调“学”,此时就与我说的“教学”有类似之处。因此, 泛泛而讲,教育更注重其社会功能,而弱化了其个体功能。甚至将原本强调“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教学”概念也等同为“教育”的社会功能了 ,这从我们国家出版的大多数官方文件中略见一斑。 但是, 在互联网的云时代,我们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恢复二者的地位——“教”与“学”本来就应该是对等的 。参看网上关于“云教育”(Cloud Computing Education,CCEUD)的定义:打破了传统的教育信息化边界,推出了全新的教育信息化概念,集教学、管理、学习、娱乐、交流于一体。让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这些不同身份的人群,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根据权限去完成不同的工作。在国际上,也出现了新兴的大规模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的概念。很明显, 这些理解仅仅是对学校传统教育理念,或者说只是传统“电视大学”的一种扩展,只是利用了网络作为传递教育信息的媒介而已,还远远没有挖掘出互联网已经为我们准备好的教学构架,无法体现“教”与“学”的是对等性 。如果用“云教学”查询,除了找到一些一些公司的宣传之外,目前得不到任何有意义的结果,这也正说明本博文应该存在的价值了。我这里要谈的“云教学”正是要强调“教”与“学”是对等的理念,因此这个词对应的英语应该是“Cloud Computing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相应出现的对等(Peer to Peer)教学是这一概念的实践,充分利用了云计算的技术和互联网本身的对等性特征,目前在全球也有不俗的表现。 为了理解对等教学,下面将以诞生于草根性项目的“网络同伴互助对等大学”(Peer 2 Peer University,简称P2PU)为例来进行说明。这个大学的理念是: 人人可教,人人可学,事事可教,免费自由 (Learning by everyone,For everyone,About almost anything,Completely free)。P2PU的核心是开放社区,通过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堂,藉由开放社区建立起来的网络大学。 在这里,人人都可扮演着学生和教师双重身份:所有的成员都能够创建课程,这些课程也可被任何网上用户所访问 。 这对传统的大学来说,P2PU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办一所实体大学,必须要有教学楼、餐厅、体育场、图书馆,未来的大学还需要这些吗?P2PU跨越地域的局限,让具有共同兴趣的人基于开放资源共同学习。2009年9月9日,P2PU正式开课,第一批共7门6周的课程,标志着P2PU由梦想变为现实。最初的大学很“简陋”,就是基于维基和Blog搭建的平台,学生可以将学习收获记录在自己的Blog上,也可以通过维基协商讨论、共同创新知识 。之后,如何对学习者的学习历程与收获进行认定,使得他们在虚拟大学中的学习努力和成效得到他人的承认,这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难题,好在现在已经有人在考虑这些问题了。 除此之外,与传统大学相比,这类大学的优越性更体现在课程的开放性和对对等性方面。一些大学也开办了利用网络作为媒介的“网络教育学院”,也有些网络课堂,但在这些开放课程资料中,其所展示的很多内部资源又是不开放的,比如教案中说要求读某一本书,或者下载某一篇文章,但是这本书或文章可能是不开放的,这对那些校外的学习者,或者说没有办法获取到这些资料的人来说,那就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了。而P2PU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创设内容完全开放的课程,课程资源主要是在已有开放在线资源、或者免费的在线资源的整理,在创用CC协议框架下,对课程资料进行重组或者资源链接,真正实现任何可以接触到互联网的人都可以获取到这些课程资源,开展学习。此外,在P2PU,作为潜在课程资源的同伴之间讨论产生的内容也是开放的。这充分体现了在“云”帮助下的共享,但不再是云里雾里了。另外,在P2PU中任何人均可以创建课程,可以是领域的专家,也可以是领域的新手,这就是教学对等性的体现。课程组织者均是志愿者,课程创建的目的往往是基于兴趣和喜好。新手课程组织者可以得到外界专家的指导,帮助其将课程准备的更好。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参与者们的讨论观点和笔记,又成为潜在的课程资源,实现了课程的自组织发展 。 由于P2PU的云教学还处于发展之中,也许还未被广泛接受或者是习惯采用的方式,因此有时候也碰到一些实际的困难。比如,为了解这种对等创建(peer-created),对等主导(peer-led)的网络环境如何维持, 有人 对P2PU的实际效果进行了一些调查,主要包括成员作为学生或教师通过开放式网上学习平台的参与情况。从对P2PU的4万多用户中抽入的样本分析发现,85%的成员从来没有参与过社区,只有18%的课程会考虑完成并保留在平台上。虽然对等大学的用户积极想办法去创建课程,但是在完成这些课程之前,他们会一直处于比较纠结的状态,表明需要随时鼓励这些这些教师和学生用户的参与热情。缺乏动机或社区参与,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教师最终没有完成该项目。然而,数据显示了众多来源(众包)的教育资源汇集起来,不管对对感兴趣的小团体,还是广大受众都能带来一定的帮助。Science周刊 在今年10月出版的一期“Editors' Choice”栏目中对此也进行了评价与介绍。 如果觉得这个有趣,请看我的下一篇: 云时代,人云亦云(3):趣谈云安全 参考资料 贾义敏等,2011。P2PU:开放的网络学习社区。现代教育技术,21(8): 9-13 。 Ahn J. et al., 2013. Learner Participation and Engagement in Open Online Courses: Insights from the Peer 2 Peer University. Journal of Online Learning and Teaching, 9, 160. Education:Learners As Teachers. Science, 342, 163. 2013-10-11.
个人分类: 科普荟萃|7883 次阅读|10 个评论
云时代,人云亦云(1):趣谈云翻译
热度 8 lionbin 2013-11-9 00:28
在不远的过去,云是很容易理解的,指停留大气层上的水滴或冰晶胶体的集合体。但现在问什么是“云”,十有八九会把人问倒。不信你可以用“云”作为关键词在谷歌中查查,你会发现绝大多数词条与你曾经理解的云没有什么关系。是呀,云时代了,什么都云了,我们都只好人云吾云了。由于云是新生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也许对云的解释会略微有些不同,甚至有较大的差异,这应该属正常情况。除了一些有明确定义的关键术语,该文的主要内容完全是从我的非技术角度来谈论的。如有不妥,请指正! 百度百科说“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按照我的理解,更明确地说,云应该是通过网络连接的计算机群,每一个群包括了数以万计或者更多的计算机。云有许多好处,云中的计算机可随时更新,保证云长盛不衰。许多IT巨头,如谷歌、微软、雅虎等就有这样的云。对于用户来说,我们只需要一台能上网的电脑,不用关心存储或计算发生在哪朵云上。一旦需要,可以在任何地点用任何设备,如电脑、手机等快速地找到这些资料而不用担心资料会丢失。到目前为止,谷歌可以说是将云最物尽其用的公司了,其真正的竞争力也体现在这些云上,这使得谷歌有了无与伦比的存储和计算全球互联网数据的能力。 与云相关的应用中,云计算是最常出现的词语了。按照Wiki的定义, 云计算是一种通过Internet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动态可伸缩的虚拟化资源的计算模式 。其他的应用显然就是在云计算的基础上而建立的。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比如: 云安全 ——使用者越多,则大家就越安全。这方面相信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应该已经开始亲身体会到了。比如,我正在使用的360卫士,每天就为我拦住了许多不胜其烦的广告短信和电话,这些电话号码只要一个人上报了,所有使用这个服务的手机用户都知道了,很快就被截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嘛。 云游戏 ——有人说,电脑硬件的发展,游戏玩家的需求也帮了不少忙,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不无道理的。为了达到最佳的体验和显示效果,需要配最高端的CPU和显卡。不过以后,就不需要这样了,因为所有游戏都在服务器端运行,仅将渲染后的游戏画面压缩传递给玩家,而客户端用户则不需要任何高端处理器和显卡,只需要基本的视频解压能力就可以了。 云存储 ——以数据存储和管理为核心的云计算系统。提供这个服务的公司已经很多了,我自己的电脑上就安装了管理360云盘和百度云盘的应用程序,查查你的电脑中有几个? 云物联 ——这涉及到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概念,此时,云计算可看成互联网中的神经系统的雏形,而物联网则是互联网正在出现的末梢神经系统的萌芽。当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通过网络连接的时候,那是怎样一个智能的世界呀! 其他一些应用,比如, 云教育 、 云会议 和 云社交 等本质上是类似的东西,只是针对不同的群体和目的而出现的略有差异的应用而已。这比较容易理解,就不再赘述了,因为我还想谈一些更有意思的应用。 对于云的应用,如有可能,我想写成一个系列博文。前面是一个引子,后面的内容作为开篇,先来聊聊 云翻译 。 利用电脑来辅助翻译,即所谓的机器翻译,是许多人都梦寐以求的。机器翻译的研究历史可追溯到还没有个人电脑的时代,但研究很快受挫,后来在个人电脑的普及下,又重拾信心,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为机器翻译的发展提供了飞奔的翅膀。从我所经历的使用个人电脑和网络的发展来看,大体上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最开始的电脑翻译,其实就是一套软件,可安装在个人电脑中使用,功能不多,基本上是词-词对应翻译,倒也省去了翻阅词典的麻烦,但翻译的句子搞笑的成分居多。上世纪90年代末,有一个朋友的公司所开发的翻译软件,让我帮忙测试一下(软件名字就不说了)。我拿到软件,就想先用简单的句子测试一下,从简单问候语开始吧。“How are you”,软件居然翻译为“怎么是你”;句子长一点试试,“How are you doing”,软件翻译为“怎么是你在做”;算了,还是换一个话题吧,问问年龄,“How old are you”,翻译为“怎么老是你”。本来我还想测试一下“How do you do”的,如此看来,也不用它翻译了,我估计会翻译为“你搞什么搞”。这种只能按照对应词翻译,而不能翻译句子的软件,也只能做简单的辅助翻译了。 后来,网络开始发展了(确切地说,应该是谷歌搜索发展了),就可以更多地利用网络资源。翻译文章的时候,有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将双语资料同时输入搜索引擎查一查,参考网上有对应翻译的资源,这样可大大提高翻译的准确性。此外,还可以通过搭配查询,以确定在一个句子中用什么词最合适,但这是一个需要人自己操作的过程,并不能实现机器的自动翻译。当然,采用类似想法已经开发出多个软件,其中我最熟悉的就是有道词典, 它通过收集双语语料作为“例句”,可帮助我们进行更准确的翻译,这如果用于训练机器,当然也可加强机器翻译的效果 。有道词典的那个全文翻译应该就是这样设计的。 不过,这些类似软件的共同瓶颈是, 大多语料库还相对比较缺乏,还不足以训练出足够“聪明”的语言模型和翻译模型 。虽然现在已有一些技术可实现从网上抓取各种语料资源,但 网络资源本身的质量是难于保障的 ,比如,网上的东西也许本来就是错误的,可见语料库的创建本身还是要人的参与,因此这些软件开始采用 众包的模式——用户可以为机器翻译的结果添加改进建议 。要完成这样的功能,这就需要慢慢进入到了下一代翻译软件,在云平台的基础发展出的“云翻译”。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谷歌翻译在这方面有很大的领先性,因此下面就谷歌翻译目前的产品Google Translate Toolkit来看看云翻译的发展趋势。 2006年,谷歌公司开始涉足机器翻译。谷歌的目标是“收集全世界的数据资源,并让人人都可享受这些资源”。为了训练计算机,谷歌吸收它能找到的所有翻译,从各种各样语言的公司网站上寻找对译文档,因此汇集了大量的语料库。如果不考虑翻译质量的话,谷歌目前收集的上万亿的语料库相当于950亿句英语,这大体上完成了语料库的收集工作。通过这些语料库作为“训练集”,可以正确地推算出英语词汇搭配在一起的可能性,因为我们相信正确的句子和搭配有更多的出现概率。 利用云平台进行进行人机交互。如果用户对在线翻译的结果交互进行校对和精确的专业翻译,这种信息也会传递到云,她就会记住用户的修改,可在之后服务用户自己(个性化定制),也可分享给其他用户。谷歌本身自带大量的普通词汇和专业词汇,但也许仍然不能满足一些用户的需求,因此也允许用户导入自己的专用词汇表,这样,机器翻译会优先采用用户的词汇表来调整翻译。当然词汇表也可以共享,这对于多人协作翻译很有用,可保证多个译者对同一个专用名词在整本书内的一致性。另外,你放心,谷歌一定会自作主张地记住你所有的译文,这些译文可以作为你日后翻译的参考,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共享你的记忆库,让协作者利用你的成果;如果你许可放到公共翻译记忆库,你的翻译知识就可以被所有人所用,当然同时你也可以享用他人的翻译成果(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如果你不指定自己的翻译记忆库,谷歌会默认将你的译文放入公共翻译记忆库,这是谷歌一直以来的习惯了)。 这些功能的确 将人类翻译的智慧集中起来,大大提高了参考翻译的可用性。这就是云,在云里,我们与对方协作,不需要知道对方是谁。 计算机翻译技术正在从“人-机-人”模式进入到“机-人-机”模式,这一转变似乎是从人需要机器的帮助,到机器需要人的帮助,但主角却发生了变化。 虽然机器翻译在云时代取得了这么大进步,但我们还应该知道,在全文翻译中,词的搭配、同义词和反义词等相关词组的选用、感情色彩等信息是流畅翻译的重要方面,这一点机器翻译是否能胜任,我们将拭目以待。从对谷歌翻译的实际体验来看,是做得越来越好,所翻译句子的可读性也越来越高,但离真正理想的机器翻译还任重而道远。 如果觉得这个有趣,可再看我的下一篇: 云时代,人云亦云(2):趣谈云教学
个人分类: 科普荟萃|7998 次阅读|2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