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明朝灭亡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转载]香港旅美科学家称明朝灭亡与太阳黑子活动有关
qujiangwen 2018-11-26 16:57
太阳黑子是太阳上的黑斑,黑子多少与地球关系密切。香港旅美宇航科学家翁玉林认为:1644年明朝灭亡,与太阳黑子消失关系密切。 翁玉林指出,黑子出现会改变紫外光和能量,黑子愈多紫外光愈多,黑子愈少地球天气愈寒冷。他发现,在明朝灭亡前后约70年,太阳黑子消失。那时候欧洲出现小冰河时期,中国则气候突变,天灾令农作物失收。“若非明朝末年天灾,农民不会因小事而造反。天灾同样在满州出现,迫使满州人四出讨伐,既为土地也为食物。”他相信,在复杂的政治氛围外,太阳黑子引发的气候巨变,是促使明朝政治巨变的幕后原因之一。他还发现,盛世时必定风调雨顺,例如唐朝初期﹔但朝代衰亡前一定气候恶劣,雨水少又寒冷,冻死农作物,饥荒连连,令革命一触即发。 他还说,地球在1.5万年前,摆脱冰河时期逐渐暖和,但1.1万年前突然变回冰天雪地,疑因北方冰块全数融掉,产生的水却无法下沉,中断海洋的冷热对流后,能量无法输送到北方,北方因而冰冻了1000年。“这过程没可能在一周内发生,除非地球与小恒星相撞,但这样人类也死光了。” 翁玉林刚获得美国太空总署(NASA)颁发的杰出科学成就勋章,现任加州理工学院行星科学讲座教授。他由17日至月底访问香港中文大学。翁玉林中学时在香港新法和皇仁书院念书,受杨振宁夺诺贝尔奖影响,毅然赴美国投身物理学,转而专攻太空科学。(陈晓钟) http://news.163.com/41030/8/13V9MMFH00011249.html 香港旅美宇航科学家翁玉林有一个新观点:1644年明朝灭亡,与太阳黑子消失关系密切。他认为,黑子出现会改变紫外光的能量,黑子愈多紫外光愈强,黑子愈少地球天气愈寒冷。他发现,在明朝灭亡前后约70年,太阳黑子消失。那时候欧洲出现小冰河时期,中国则气候突变,天灾令农作物失收。“若非明朝末年天灾,农民不会因小事而造反。天灾同样在满洲出现,迫使满洲人四出讨伐,既为土地也为食物。”翁玉林相信,在复杂的政治氛围外,太阳黑子引发的气候巨变,是促使明朝政治巨变的幕后原因之一。 关于黑子,中国古代历有记录,现在世界上公认最早的黑子记录,就是我国西汉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所见。这个记录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三月巳未那天,太阳出来的时候显得发黄,在它的中央部分有黑气,好像铜钱那样大。”我们古书的记载常有“日中有三足乌”。所谓“三足乌”,其实就是指太阳黑子。据统计,从汉朝到明朝,我国共约有100次的太阳黑子记录。记录虽多,但古来这么多圣贤智者,都没想到这个黑子还跟朝代有关。但到1972年,竺可桢先生发现了。他在当年的《考古学报》第1期发表著名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说的就是气候变迁和历史的关系。根据竺可桢先生绘制的“一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与五千年来中国温度变迁图”,不少人读出了名堂。 在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迁曲线中,第一个明显的波谷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稍早一点的时间,而且这是一个非常陡峭的波谷,它表示当时的气候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时期正是殷商王朝被周王朝取而代之的时候。所以,有学者认为,这种气候的剧烈变化,肯定对周民族的兴盛有利,而殷商民族则生产下滑,国力减弱,从而导致了两者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用。第二个明显的波谷出现在公元前二三百年之间,它是一个相对比较缓变的波谷,而这个时期则正是秦国不断扩张并最终吞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时期。第三个明显的波谷出现在公元一二百年之际,那个时期正是汉王朝走向衰落的过程。大汉朝曾多么辉煌,结果眼睁睁地一天天地败落下去,最后变成了“三国演义”。读过《三国演义》的都有印象,那书里写了不少饥民遍野的场景,估计那段辰光天气也是不太正常的。第四个明显的波谷出现在一千一百年左右,岳飞说的“靖康耻”就发生在这个辰光。有学者认为,那段时期,气候变迁使我国北方的大草原有条件养育出无数膘肥马壮的骑兵,而黄河的频繁决口则让宋朝损失惨重。再回来说说翁玉林提出的观点。 仔细查查历史可以晓得,1636-1642年,就是明末前几年,中国出现了近五百年来最严重的大旱灾,它持续长达17年的时间,波及范围从甘肃到山东,从河北,山西到湖南、浙江,几近大半个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到了旱灾的后期,天下的人们都认为是天意,该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了。可惜当时天文不发达,大家没想到,大旱只是太阳黑子暂时休息了一下。 看来,气候变迁对朝代的兴衰是有一点影响。据说,唐朝兴旺发达的时候,气温就总是比较高,并且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想来也有道理,在农业社会,老百姓靠天吃饭,气候依赖强。现在好了,科技发达,相对来说,天气变化影响不大,而且如今全球变暖,影响的是整个地球。 \0 https://www.toutiao.com/i6295531966762582529/ \0
个人分类: 兴趣爱好|10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加剧明末人祸的天灾——气候变冷导致明朝灭亡
热度 1 杨学祥 2015-9-7 06:46
加剧明末人祸的天灾——气候变冷导致明朝灭亡 杨学祥,杨冬红 1644 年,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称王于西安,国号大顺。 3 月入北京。 3 月 19 日 ,崇桢皇帝自缢,明亡。是年,明朝气温也近降至汉以来的最低点。此间,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也接近它的终点。 汪荣祖 先生从“天时”的角度对明亡的原因作出评价:崇祯诚非亡国之君,诸臣亦未必深误其君。自然界之异变及其难以抵御之伟力,岂沧海一粟之人类所能旋转。 汪荣祖 先生是在学术界过度强调明亡的社会性原因的背景下说出这样的评价的,有突出强调的成分。客观地说,天气降温是明亡的重要的因素,但还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不能解释在“蒙德极小期”( 1645 ~ 1715 年)以及相应的“明清小冰期” 54 远未结束的气象条件下为何清人不仅建立而且还能坐稳天下,而细察中国统一条件下的王朝更替,在同一极冷期或说极冷期远未结束 55 的气象条件下完成王朝变更的,似乎只此一例。 这一评价也有失公允。因为清朝虽然安全度过了蒙德极小期,却在 1979-1820 道尔顿极小期后和 1979-1915 年坏天时代中灭亡,仍未逃脱寒冷天气的惩罚(见表 1 )。 表 1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潮汐极大值年、坏天时代和中国历史朝代的更迭 极小期 时间 中国朝代 时间 气候变化 坏天时代 潮汐极大值年 奥特 1040-1080 西夏 1038-1227 变冷 1010-1110 1062 金 南宋 1115-1234 1127-1279 变暖 沃尔夫 1280-1350 元 1279-1368 变冷 1165-1360 1264 明 1368- 变暖 史玻勒 1450-1550 明 -1644 变冷 1420-1525 1425 蒙德 1645-1715 清 1644- 变冷 1600-1725 1629 道尔顿 1790-1820 清 -1911 变冷 1790-1915 1770 21 世纪 2007- ? 变冷? 1996- ? 1974 气候变化的历史是一个冷暖不断交替变化的过程,其一、许靖华根据历史上的全球气候变化周期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全球小气候最适期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而全球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有 1200 年的周期循环,与人类历史兴衰一一对应。即变暖时期对应人类社会繁荣,变冷时期对应农业减产,饥荒和民族大迁移。其二、中国历史朝代更迭与 200 年太阳黑子超长极小期(变冷时期)对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3864.html 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利用历史文献记载资料重建的中国东部冬半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显示,在百年尺度的冷暖波动上,自我国秦汉以来共经历了 4 个暖期和 3 个冷期,即秦汉暖期、魏晋南北朝冷期、隋唐暖期、唐后期至五代冷期、宋元暖期、明清冷期、 20 世纪暖期。 结合历史与冷、暖期的大致划分,可得出一个规律:当气候进入冷期的时候,社会矛盾比较严重,朝代更替也比较频繁;当气候进入暖期时,则比较容易出现盛世和治世,例如我国的汉唐盛世都出现在暖期,而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等乱世都出现在冷期。 http://roll.sohu.com/20150321/n410101415.shtml “暖则盛,冷则衰”对全球变暖的启示:人类不能与全球变暖为敌。 全球变暖的千秋功罪:使人类摆脱小冰期严寒天气的威胁,全球变暖的功不可没。目前全球气温和海平面高度并未超过 6000 年来的最高水平,气候模型的模拟与气候历史不符,不足为信。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84564.html 未来的冰期和小冰期仍然需要全球变暖。 科学研究的短视行为往往将人类推入灾难的深渊,把天灾变为人祸。 有研究称,太阳将进入不寻常且时间较长的“超级安静模式”,大约从 2020 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或许会消失几年甚至几十年。太阳黑子活动或许将进入“冬眠”,这种情况自 17 世纪以来从未出现。 资料来源: Richard A. Kerr. End of theSunspot Cycle? 2011-6-14, Follow ScienceNOW onFacebook and Twitter.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1/06/end-of-the-sunspot-cycle.html 关注下一次小冰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8404.html 主要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 .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3, 28(4): 1666-167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859541.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918130.html 相关报道 张文木:明末的人祸和天灾——从张居正改革谈起 张文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发表时间: 2015-06-0907:53:05 字号: A-AA+ 关键字 : 张文木明朝明代张居正张居正改革 二、伴随人祸的是天灾 万历之后的明朝廷真是祸不单行。紧随张居正改革之后的又是天灾。“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46 。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参见图 2 )关于这一时期的天气,史料有详细记载: 1600 年浙江嘉兴、嘉善,冬运河冰冻。四川 什邡,冬,桃杏开花且实。 1601 年畿辅八府及山东、山西、辽宁、河南荒、旱、霜。河南新蔡,正月初九,大雪四十日。浙江富阳、杭州,安徽石台,,六月寒气逼人,山中飞雪成堆,深山亦然。至七月始热,八、九月仍热如故,人民大病。 1602 年中原多水,南方多冬雪。湖南浏阳,春大雪,民僵死。 1604 年北京、保定、辽东、山东、陕西、凤阳报水旱灾。北京延庆冬大雪。河北香河,九月杏华。定兴、新城,冬十二月,雨冰,树枝多折。安新,冬,大雪连旬,平地数尺。清河,冬祁寒,树枝著冰,损折大半。河南方城、南召,十月,桃花盛开如春,牡丹开花数十朵。 1606 年全国多水。江苏淮安等县,正月雨雪甚。海南 琼山,冬大寒,百物凋落,六畜冻死。 1607 年全国多水。陕西西安、凤翔等地,五月申戌大雹。福建邵武,冬十二月,大雪,大树丛竹尽折。南京正月雪后池内冰结为花。安徽太湖,冬,水结冰。 1608 年秋自江淮以北如陕西、河南等地,旱魃为虐,赤地千里。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云南 各地大水泛滥为灾。甘肃酒泉二月初二日起大雪,降深丈余。河北定襄、山东莒县,秋后桃花开。 1612 年,是年山东、河南蝗。南方大水。河南淮阳正月寒冰,大折树木。江苏淮阴,元旦大雪,深数尺。四月,冰雹大如碗钵,地深五寸;涟水,雹杀麦,四月十六、十七日大雪。河南淮阳,正月雨水,寒冰,大折树木。 1615 年,是年三月至七月,不雨,民情嗷嗷,多逃亡者。盖自京畿、河北以至山东三千里。南方多水。广东大埔又雪,摧木折枝。 1616 年,是年春畿内、山东、河南、淮、徐,大饥。七月陕西旱,江西、广东,水。河南、淮南、扬、常、镇,蝗。七月乙未,时江西水忽涨;河南蝗蝻冰雹。广东南诏霪雨骤决。江苏六合、无锡,正月初三,天雨彩雪。浙江鄞县、慈溪、遂昌,,正月大雪,积雪坠空如倾封垛,一二尺或三尺许,山中坎陷平填七八尺,摧拉竹木无数,阴冻连旬,檐冰长短垂如银栅。安徽和县正月大(彩)雪。安庆、桐城、潜山,冬燠,桃李华。望江,春大雪,冬燠,桃李华。泗县,蝗食田苗,赤地如焚。当涂,二月,大雪弥月,深数尺,山兽落平原,人手缚之。夏,蝗蝻为灾。山西 大水。波阳,正月大雪,深四五尺。 1618 年,是年全国天气由水转寒。河北清苑、容城,春三月,风雪异常,行人有冻死者。河南西平,坑冻,结冰花。汝南、上蔡,九月雪。山西 高平,秋九月,大雨水。至十三日酉刻,大雨雪,落树俱成冰城,折伤者无算,凛烈如冬,数日方燠。陕西四月二十二日,多处大雨雹,冻死各营骡驼一千九百九十九匹头只。山东滕县,除夕雨雪。上海嘉定正月十日大雪。江苏常熟元旦,雪深三尺。句容,冬雪成冰。淮安冬多雨雪。湖南汉寿,九月二十八日午刻至申,忽大风,雪雹如碗大,旋成雪砖,平地水涌三尺。广东从化、阳春、顺德,冬十二月,大雪,甚寒。 47 大寒天气的压力逼使东北女真诸部族聚集于努尔哈赤麾下并南转向明廷发难。 1616 年(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努尔哈赤建国号金。 1618 年(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随后攻陷抚顺,五月,陷抚安等十一堡,七月陷清河堡,辽东屏障皆失。由此拉开了后金与明朝决裂并最终颠覆大明王朝的大幕。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万历 47 年 (1619 年 ) ,应付北方战事的辽饷已与加派田赋持平,而到崇祯元年 (1628 年 ) ,应付北方战事的辽饷竟占高于加派田赋 130.34%48 。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明祚日益接近终点。史载: 1619 年甘肃兰州、皋兰,冬十月树花悉开。江苏盱眙,大旱,赤地千里。冬大雪,平地丈余,淮河冰合。安徽颖上,大雪弥空,百鸟饿死。湖北蕲春,冬大雪,深四五尺。 1620 年全国气温持续转寒,普降大雪,南北河冰,车马可渡。 1621 年大寒持续。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普降大雪月余。汉水冰冻,,冰坚可渡。 1622 年气温回暖,安徽舒城大雪,自冬历春深逾丈,穷民冻死者甚众。 1624 年河北卢龙、迁安、玉田,秋八月望,大风雨,冻死人民甚众。平乡,春大雪。山西长治 冬,平顺大雪三昼夜,树尽折。山东文登、荣城,瑞雪三尺。 1628 年上海松江连续三年见雪。陕西冬木冰,户县、周至,三伏无雨,冬大雪,牛羊多死。绥德、榆林、延安,十二月,草木冬华。江南多地大寒,冬,池河鱼冻死。湖北仙桃捡鱼者亦冻死。 1630 年大寒,多地大雨雹。湖北广济,大雪雷;当阳,有虎噬人。 1631 年大寒,雪雹冻死人畜无算。山西十一月,河冰坚可渡。 1632 年天寒,南北多地大水。江苏镇江、丹阳,六月天甚寒,人多衣棉。 1633 年北京 正月辛亥大雪,深二丈余。江苏高淳,冬树冰成甲胄,越旬解。江西景德镇,积雪自十月至次年正月,行路断绝,冻馁死者无算。河南冬十月,黄河结坚冰如石,丁卯(初八日)流贼二十余支,乘冰竟渡,若不知有黄河者。禹县,冬异雪弥旬。 1634 年江西、河南、云南大旱。安徽野鼠数百万自北渡江而南。山东历城、昌乐、安丘、淮坊,春雨雪。临沂、莒县,九月大雪。江苏多县四月雨雹。浙江 大水。杭州 正月大雪。广东从化、韶关、乐昌、仁化、大埔、五华、兴宁,正月大雪数日;从化、韶关两地雪深一二尺。 1635 年北旱南水,飞蝗遍野,多地大饥。山西十二月虎涧河结冰桥,河南开始黄河冰结如石。 1638 年夏两京大蝗。两京及山东、山西、陕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海南,大旱、大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 大水。湖南大寒大冻。 1639 年,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浙江,大旱、大蝗、大饥。八月,白水,同宫、洛南、陇西诸邑,千里雨雹,半日乃止,损伤田禾。福建、广东 大水。 1640 年五月,两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大旱、大蝗、大饥、大饥。浙江、三吴大饥。自淮而北至畿南,树皮食尽。 1641 年全国大旱、大蝗、大饥、大乱,人相食。 1642 年旱、蝗、水、疫。 1643 年大疫,南北数千里,北至塞外,南逾黄河,十室鲜一脱者。山东、东上海、江苏、安徽、冬多雷震。湖南、云南大旱、广东大水。 49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造成明末天寒的原因除了自然气象变化外,也有今人说谓“雾霾”天气(粉尘)的因素。事实上,雾霾并不是今天的特有气象,而严重的雾霾可以造成天气的降温。 17 世纪前半叶,中国“雨土”频次与同期冬温指数形成极大的“剪刀差”,其间,“雨土”次数和冬低温指数都达到自 1500 年以来的最大值,张居正改革恰恰就发生在此之前,明亡恰恰就出现在此间。(参见图 3 )第二,明末天气骤冷还与同期的太阳黑子变化相关。“当太阳黑子存在时,气温上升,太阳黑子消失时,温度便会下降。”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家 Will Soon 博士研究发现:“从 1645 年开始,持续到 1715 年,这期间没有观察到太阳黑子。这就是著名的小冰期。” 50 从 1420 年至明亡的 1644 年,全球经历了太阳黑子较少的“史波勒极小期” 51 和“蒙德极小期” 52 ,同期中国与全球气候一样变得越来越冷。张居正改革恰恰就发生“史波勒极小期”向“蒙德极小期”过渡“温暖”带上,而明亡恰恰就出现在后一个即“蒙德极小期”的最底端,此间为太阳黑子数量最少、气温极冷期,(参见图 4 )同期欧洲还发生了几乎欧洲主要国家都卷入其中且空前惨烈的“三十年战争”( 1618 ~ 1648 年)。 1644 年,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称王于西安,国号大顺。 3 月入北京。 3 月 19 日 ,崇桢皇帝自缢,明亡。是年,明朝气温也近降至汉以来的最低点。此间,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也接近它的终点。 汪荣祖 先生从“天时”的角度对明亡的原因作出评价:崇祯诚非亡国之君,诸臣亦未必深误其君。自然界之异变及其难以抵御之伟力,岂沧海一粟之人类所能旋转。 53 汪荣祖 先生是在学术界过度强调明亡的社会性原因的背景下说出这样的评价的,有突出强调的成分。客观地说,天气降温是明亡的重要的因素,但还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不能解释在“蒙德极小期”( 1645 ~ 1715 年)以及相应的“明清小冰期” 54 远未结束的气象条件下为何清人不仅建立而且还能坐稳天下,而细察中国统一条件下的王朝更替,在同一极冷期或说极冷期远未结束 55 的气象条件下完成王朝变更的,似乎只此一例。 但崇祯毕竟是生不逢时,他毕竟是失败了。造成失败的很重要的原因前有张居正的以赋税货币化为主导的财政改革造成的人祸,后有主要是由太阳黑子活动减少造成的全球性大寒天气这一不可抗的自然因素,这两者在对自然环境依赖较大的牧农时代,其破坏性就更为显著。天冷压缩了北方部落间的生存空间,张居正改革将老实巴交的广大农民变为不可遏制的流民大军,再加天寒地冻的驱使,崇祯纵有五头六臂,也抵不住来自四面八方的“讨食”力量的消耗,此时崇祯的命运正如郭沫若形容商纣王时说的,是“一幕英雄末路的悲剧” 56 ;唐人罗隐有“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57 的说法,后一句送给崇祯倒是很贴切的。 崇祯在历史词典中,已不是一个帝王的名子,而是一个王朝没落的符号,而这一切的开端当始于张居正力推的以税赋货币化为主导的改革。 http://www.guancha.cn/ZhangWenMu/2015_06_09_322634_3.shtml
个人分类: 学术争论|8197 次阅读|3 个评论
李自成等人的农民大起义: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热度 4 cswen 2013-11-15 16:49
李自成等人的农民大起义: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读史偶记( 61 ) 温景嵩 ( 2013 年 11 月 15 日写于南开园) 李自成等人的农民大起义直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关于这次事件,在吕思勉先生和钱穆先生的书里都还延用了明朝官方的立场,称之为“流寇”,所以我们不予采用。只是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书中有关此事的一节,其标题为《明末流寇》。在这一节里面钱先生首先讲了明末李自成等人的这次农民大起义的社会背景。这个问题钱先生他讲得很好,讲得很透,所以我们就很有必要把这段话直接引用过来如下: “流寇起于陕西。先是明室以辽之军事起,屡次加赋。神宗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间以辽东兵起,先后共增五百二十万。思宗崇祯三年,又加一百六十五万有奇。两次共加六百八十五万有奇,名为“辽饷”。嗣后又增“剿饷”二百八十万,“练饷”七百三十万。先后共加一千六百九十五万两。正统以前,天下岁徵二百四十三万两,是故所增之赋共超出七,八倍。以致弄得明末民穷财尽,此为蕴乱之源。 恰逢此时,陕西又值大旱,陕西延安一府,民始食树皮石粉,甚至以小儿为食。(明代北方旱荒时常见。成化时,陕西,河南,山西赤地千里,尸骸枕藉,仅存无几。嘉靖时,山西大旱三年,百余里不闻鸡声。父子,夫妇互易一饱,名曰“人市”。) 于是叛卒(即逃兵,崇祯元年,陕西欠饷一百三十八万两,乃有逃兵出现);驿夫(崇祯二年,议裁驿站冗卒);此外还有饥民等等,于是他们遂结伙群起。最先,其魁猷曰高迎祥,窜扰秦,晋,豫,鄂四省。后崇祯九年,孙传庭捕诛高迎祥。则李自成,张献忠继之。” (以上均引自钱穆:《国史大纲》) 从上面钱穆先生所述,明末的农民百姓之生活,竟然沦落到如此惨痛的人吃人的地步,实在是令人发指。明代不亡,是无天理了。正如《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们喊的口号那样,高迎祥,李自成只不过是在“替天行道”,他们只是在执行了“上天”的旨意,来清除明代统治集团这伙人类的残渣败类了。 以下关于李自成起义事迹则是从《 360 百科》网站上引来,以供朋友们参考。 “ 李自成起义 中国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先是夺取了荆襄,遂图谋取京师。李自成采纳谋士顾君恩之策,先取陕西,作为根据地,起义军在襄阳建立新顺政权之时即曾设官置司,中央置上相﹑左辅﹑右弼﹑六政府 ( 相当于六部 ) 侍郎﹑郎中等官,地方设防御使﹑府尹﹑州牧﹑县令。后因张存孟败降,自为一军。 简介 起义的发展和胜利不久,自成投闯王高迎祥,为八队闯将,转战陕﹑晋﹑畿南﹑豫楚等地。七年,高迎祥农民军被围困于汉中附近峡谷中,自成重贿明总督陈奇瑜,伪称解甲归农,得脱围困。既出栈道,连破麟游﹑永寿等七县,势力愈强。九年七月,迎祥在陕西盩厔 ( 今周至 ) 战败,被俘牺牲,自成承袭闯王名号,转战于陕南及四川东北部地区。十一年,起义军败于梓潼,被迫出川北上。自剑州 ( 今四川剑阁 ) 入甘肃,又走避宁羌 ( 今陕西宁强 ) 。六月至汉中。是时农民军 首领 大多败降,唯李自成农民军仍坚持战斗。是年冬,明三边总督洪承畴﹑陕西巡抚孙传庭设伏于潼关原,起义军损失过重,潜伏陕南山区。十二年,避走巴东。十三年二月,自成军又在奉节鱼腹山失利,为避实就虚,乃走大宁 ( 今四川巫溪 ) ﹑竹山,返陕南,再次潜伏商雒山 ( 今陕西商县东南 ) 中。 同年, 河南省 发生严重灾荒,农民纷起暴动。十一月中旬,起义军经陕南商州突出武关,转战河南,农民争附,连下豫西南各州县。不久,文士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先后投奔起义军。十四年初下洛阳,杀明福王朱常洵,开仓济贫,声势迅速扩大。此后,三次围攻开封,连获项城﹑襄城﹑朱仙镇﹑郏县﹑汝宁五次战役的胜利,执杀明兵部尚书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及陕督杨文岳等,大败陕督孙传庭。明军主力被消灭,起义军控制河南全省,部众近百万,其它农民军首领如罗汝才﹑袁时中等多归附自成,李自成起义军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主力。 自占领 洛阳 始,李自成渐将过去的流动作战改为每得一城,分兵据守的军事战略,十六年正月克承天 ( 今湖北钟祥),打出 剿兵安民 旗号,散发 三年不征 传单。寻移檄黄州,揭露朱明暴政,宣传自己兴仁义之师﹑拯民于水火的作战宗旨。两年多席卷河南五府数十州县,及湖广荆﹑襄诸府。十六年二月,改襄阳 ( 今湖北襄樊 ) 为襄京,成立新顺政府,自成自号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罗汝才为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辖区西起潼关,东至归德 ( 今河南商丘 ) ﹑汝宁 ( 今河南汝南 ) ,北滨黄河,南至松滋﹑枝江﹑澧州 ( 今湖南澧县 ) ,派遣地方官吏者凡七十多州县。 起义军雄据荆襄,遂图谋取京师。李自成采纳谋士顾君恩之策,先取陕西,作为根据地。十六年九月,起义军与明孙传庭兵战于河南郏县,深沟高垒以疲明军,并利用连日阴雨,明军粮运不继之际,遣轻骑出汝州 ( 今河南临汝 ) 断截明军粮道,大败孙传庭,杀伤明军四万多人,获器仗辎重数十万计,传庭奔潼关。此后起义军分两路进兵陕西,一路经淅川下商州 ( 今陕西商县 ) 入陕南;自成则亲率大军趋潼关。十月,陷潼关,明军溃败,传庭战死。十七年正月,起义军攻克西安,乘胜取宁夏﹑兰州﹑西宁﹑永昌﹑庄浪等地。 起义军占领西安后,即正式定国号为 大顺 ,改元永昌,以崇祯十七年为永昌元年。并改西安为长安。李自成改名自晟,称王。同年二月,起义军分两路进攻北京,一路由先已进入山西的大将刘芳亮等率领,从平阳 ( 今山西临汾 ) 经阳城,越太行山出豫北,先下卫辉 ( 今河南汲县 ) ﹑彰德 ( 今河南安阳 ) 等地,然后经真定 ( 今河北正定 ) 北上,以牵制明朝南路援军;一路由自成亲自率领,渡黄河,下太原,传檄各州县,揭露朱明种种罪状。山西农民群起响应,各府州县望风而下,自成遂率军北上,经大同﹑宣府 ( 今河北宣化 ) 南下,三月十八日围困京师。次日攻入北京。明思宗 朱由检 自缢于煤山 ( 今景山 ) 。明朝灭亡。从此,明朝已经开始无法复国。 过程 起义军在 襄阳 建立新顺政权之时即曾设官置司,中央置上相﹑左辅﹑右弼﹑六政府 ( 相当于六部 ) 侍郎﹑郎中等官,地方设防御使﹑府尹﹑州牧﹑县令。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又增置六政府尚书,设弘文馆﹑文谕院﹑谏议等官,并封爵五等,大封功臣。占领北京后,大顺中央政治机构在襄阳﹑西安两次建置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委派官吏,改内阁为天佑殿,牛金星继任首辅。六政府尚书分别为:吏政府尚书宋企郊,户政府尚书杨玉休,礼政府尚书巩,兵政府尚书喻上猷 ( 一作侯恂 ) ,刑政府尚书安兴民 ( 一作耿然明 ) ,工政府尚书侯恂 ( 一作黎志升 ) 。尚书下设侍郎﹑郎中﹑从事﹑员外等职,充实和完备了各部朝官。又改翰林院为弘文馆,六科给事中为六政府谏议,十三道御史为直指史,太仆寺为验马寺,尚书宝寺为尚玺寺,通政使为知政使。其余光禄﹑大理﹑太常﹑鸿胪﹑国子监等仍沿袭前明旧名。所委官员少数由举监生员充任,其余绝大部分为前明降官。地方文武官吏,改巡抚为节度使,布政司为通会,兵备为防御使,知府为府尹,知州为州牧,知县为县令。并开科取士,选拔新人出任各级官吏。武职亦改前明武官之称,改五军都督府为五军部,仍设左右都督。又改总兵为正总权,副将为副总权,守备为守旅,把总为守旗。但职名并未统一,有的仍沿用总兵﹑副将等称。其专事征伐的有,权将军,一品;副权将军,二品;制将军,三品;果毅将军,四品;威武将军,五品;都尉,六品;掌旗,七品;部总,八品;哨总,九品。权将军有田见秀﹑刘宗敏;制将军有李过﹑李岩﹑贺锦﹑刘芳亮﹑袁宗第﹑刘希尧等,其余授果毅将军﹑威武将军等衔者凡五十余人。 自成在北京建制的同时,继续分兵略地,委派地方官吏,建立基层政权。北直﹑山东﹑河南﹑苏北﹑皖北各地州牧县令纷纷上任。降将马科则率军进攻四川,川北州县也多降附置官。 是时大顺版图,东自山东,西至甘宁,北沿长城,南达江淮,掩有北直﹑山东﹑山西﹑陕西﹑河南五省,西北甘肃﹑青海﹑宁夏的一部分,川北保宁地区若干州县,及今江苏﹑安徽淮河流域地区,长江流域则有湖广的荆州﹑襄阳﹑承天﹑德安四府等地。 政治经济纲领政策起义军起义过程中,针对明朝地权集中与赋税繁重的情况,提出 “ 均田免粮 ” 口号。攻占西安后,又以 “ 贵贱均田 ” 及 “ 五年不征 ” 相号召。在河南等地到处传播 “ 不当差﹑不纳粮 ” 的歌谣。后因 “ 均田免粮 ” 纲领属于平均主义的空想,并未真正实行,只是个别地方官曾经实行过改变封建地权的措施。如山东诸城县令到任之后,即以劫富济贫之说,令产不论远近,许业主认耕;在某些地区大顺地方官府还默许农民进行自发的夺地斗争。起义军亦实行籍没富室政策,以解决军饷,兼济贫穷。李自成初下洛阳,没收福王藩府及宦家巨室存积的粮食和大量金钱,以其中一部分赈济贫民。以后每攻占一个城镇,常采取类似措施。占领西安后,继续以 “ 劫富济贫 ” 相号召。但在这一口号下,劫掠平民﹑殃及无辜之事亦时有发生。起义军还针对地方为考中的举人进士树建牌坊,下 “ 毁坊之令 ” 。 起义军还实行平买平卖,保护工商的政策。这种政策自崇祯十四年占领河南起,始终执行。起义军进北京后,令市民照常营业,不少地区工商业照常进行。山东畿辅运河航行的商船不绝。 起义的失败    起义军占领 北京 后,北方的劲敌只余驻防 山海关 外的明总兵 吴三桂 。自成虽认识到三桂拥有重兵,事关边防,但失于轻敌,仅派降将﹑权将军唐通和降官﹑兵政府侍郎左懋第携金银锦缎前往招抚。三桂先接受招抚,后闻自成在北京向明官追饷,并闻家属被拘,遂归山海关起兵反叛,并向清军求援。自成大怒,率刘宗敏﹑李过东征,四月二十一日至山海关。为防三桂东退,自成出奇兵二万绕至三桂军后, 自己则率大军从西面合围夹击 。在吴三桂军动摇之际,清 多尔衮 发兵夹击。因众寡悬殊,两面受敌,农民军势渐不支,败退北京。 历史意义 农民军的战败引起北京人心惶恐。明降官纷纷南逃,各地官绅地主也纷起反噬。尤其严重的是,起义军的很多将官经不起都市豪华生活的诱惑,鹜声色,贪财货,分不利。永昌元年 (1644) 四月二十九日,自成仓卒即帝位,次日即离北京南下,经晋入陕,试图仍以陕西为基地再起。入陕后,李自成令李过﹑高一功拒守陕北,自己拒守西安。在清军进逼下,李过﹑高一功退至陕南,又沿秦楚边界,经川东至荆门﹑当阳南下。自成也于次年正月退出西安,自蓝田﹑商州经武关退守河南,又经襄阳﹑承天﹑德安 ( 今湖北安陆 ) 退至武昌。五月转战至湖北东南各州县。九月至九宫山 ( 一云通山﹑一云通城 ) ,为地主乡团所围困。李自成牺牲,余部则由由刘宗敏﹑李过率领南下,联明御清。不久也为清军所灭。大明王朝则为大清王朝所取代。” (以上关于李自成事迹的文字,均引自《 360 百科》网站) 关于李自成起义最终失败的直接原因,亦即吴三桂最后不与之联合,反而与原来明朝的敌人满清大军联合,一起来攻打李自成,致使李自成等人对北京城得而复失,终于败亡。在《 360 百科》网站的这段文字里,并没有谈到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的故事。但是在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以及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里都谈到了。 在吕思勉的《中国通史》里是这样说的: “(李自成)自陷大同,宣府后,就进入了居庸关。北京终于不守,落入李自成之手,明思宗崇祯帝殉国于煤山。山海关守将吴三桂曾经来援,但行至丰润时,京城已落入李自成之手。李自成招三桂来降。三桂初业已应允了。但后来旋闻他的爱妾陈圆圆被掠,三桂大怒,遂走关外降清。“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民族战争时唯一的重要据点,竟兵不血刃地陷入敌手(满清之手——温注),武人不知礼义之危险,真令人闻之而色变了。”(以上均引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在钱穆的《国史大纲》里则有一段文字这样谈到此事: “在吴梅村的《圆圆曲》里曾经说道:“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盖吴有爱姬陈圆圆,为寇所得,吴父亦降自成。吴父因而也招三桂降。但三桂为妾不未父,遂决意纳清兵而攻自成。”(以上均引自钱穆:《国史大纲。》 这两段文字里都没有谈到,是谁胆敢把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掳去。而民间一般的谈法,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估计这不会有错。如此则是刘宗敏一人为胜利冲昏头脑。具有绝对权力的皇权只腐蚀了刘宗敏一个人。 而前面的来自《 360 百科》网站里的说法则是: “三桂先接受招抚,后闻自成在北京向明官追饷,并闻家属被拘,遂归山海关起兵反叛,并向清军求援。” 上面这段说法则是说明:不是别人,正是李自成本人很快地为夺得具有绝对权力的皇权所绝对地腐蚀掉,从而忘乎所以,为所欲为,迅速腐败,终于逼得吴三桂掉转头来,联清而灭掉李自成。这个惨痛的教训,值得后人们深刻记取,永志不忘: “所有的权力都会腐蚀人,绝对的权力就绝对地腐蚀人!” 上面这条权力腐蚀律确实是千真万确,一点不虚。不认真地抵御这个绝对的腐蚀力,就会冲昏头脑,忘乎所以,从而自取灭亡!
个人分类: 温景嵩文库|4409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