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学院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学院

相关日志

俺的学院新版介绍网址(2020-09-10)
热度 3 zlyang 2020-9-10 19:02
俺的 学院 新版介绍网址(2020-09-10) 当前位置: 首页 师资队伍 现代电工电子技术中心 正文 杨正瓴, http://seea.tju.edu.cn/info/1016/1525.htm 主要代表性创新观点: ① 关于“ P 对 NP ”问题完全证明的个人观点 : “P对NP”问题完全证明的建议为: 对于NTM, P = NP; 对于DTM, P ≠ NP; 不指明NTM或DTM, 则“P对NP”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 该建议可见“从NP结构到超级计算机分类理论”,天津大学百年校庆研究生院学术报告会(一等奖论文),和天津大学百年校庆自动化系学术报告会,1995年10月。期刊论文在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2011),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 2008)。 ② 电磁学(物理学)基础: 1948(1946)至2019年的SI基本单位中安培定义的可能存在两种缺陷。建议进行物理实验,以检验“当电流方向不同时,载流平行导体之间的安培力(磁力)是否严格相等?” 该建议可见《中科院科学智慧火花》,2012。以及2008年11月南开大学承办的教育部“科学素质教育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大会发言。 ③ 预测理论与技术方面: 提出了复杂系统行为预测的“机理+辨识”策略。见《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6,200609-432),以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07年12月第1期: 83-87。 在电力负荷预测、风电预测、公路交通流预测等方面,采用了该策略。 ④ 《电路理论》中的“互容 mutual capacitance”概念: 1990年代提出了《电路理论》中的“互容 mutual capacitance”概念;并在1995年提出用互容生产高集成度集成电路的构想。“互容”概念2006年已经被美国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s 承认;高集成度集成电路构想已于2017年被美国学者实现。 此外,对理论计算机科学中的计算复杂性、物理基础、数学基础方面的某些基础问题有浓厚的兴趣。 PERSONAL INNOVATIVE VIEWPOINTS: ① A FULL PROOF of “the P versus NP (P vs NP)” problem: The FULL PROOF of the P versus NP problem is suggested as: P = NP for an NTM; P ≠ NP for a DTM; The P versus NP problem cannot be proved/decided without necessary designating of NTM or DTM. The suggestion was reported as “A supercomputer classification theory from the hierarchy of NP problem” (a First Prize paper) in the Student Academic Symposium of Graduate School to Celebrate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ianjin University, October, 1995. The related papers can see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2011), Journal of China Academy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1, 2008). ② Foundation of electromagnetics (physics): There are two possible defects in the definition of base unit Ampere in SI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from 1948(1946) to 2019. It is suggested to check that “whether the ampere forces (magnetic forces) between two parallel conductors are strictly equal, if the directions of currents are different” by physical experiments. The suggestion can se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cientific Wisdom Sparks”, 2012, and his conference speech in “The Scientific Diathesis Education Curricula Backbone/Cadreman Teacher Senior Seminar” origina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nkai University, 2008. ③ “Mechanism Model + Identification Model” Strategy for prediction of complex systems’ behavior: In forecast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he suggested “Mechanism Model + Identification Model” Strategy for forecasting/prediction of complex systems’ behavior. Refer to “Sciencepaper Online” (2006, 200609-432), and “Highlights of Sciencepaper Online”, 2007, (1): 83-87. This strategy is employed to the electrical load forecasting, wind power forecasting, and highway traffic flow prediction. ④ The concept of mutual capacitance in Circuit Theory: In the 1990s, he suggested that the concept of “mutual capacitance” in “Circuit Theory”; and then in 1995, the idea to produce high density integrated circuits by “mutual capacitance”. The theoretical concept of “mutual capacitance” has been recognized by the academician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IEEE Fellows in 2006; the physical integrated circuits by his idea have been produced by American scholars in 2017. In addition, some fundamental problems in computing complexity of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theoretical physics, and foundation of mathematics are concerned by him.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天津大学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邮编: 300072 老网页 http://seea.tju.edu.cn/szdw/xddgdzjszx/201610/t20161011_286338.htm 似已失效。 相关链接: 2020-06-28,真傻的学院网页:主要代表性创新观点(2020-02-2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9696.html 2020-02-26,真傻的学院网页介绍更新(2020-02-2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0494.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日常生活记录|2470 次阅读|12 个评论
真傻的学院网页:主要代表性创新观点(2020-02-25)
热度 2 zlyang 2020-6-28 13:43
真傻的学院网页:主要代表性创新观点(2020-02-25) 一、春天(2020-02-25)晚上20:30许,俺在学院的介绍进行了更新 主要新增内容: http://seea.tju.edu.cn/szdw/xddgdzjszx/201610/t20161011_286338.ht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0494.html 二、学院网页: 主要代表性创新观点 ①关于“P对NP”问题完全证明的个人观点: “P对NP”问题完全证明的建议为: 对于NTM, P = NP; 对于DTM, P≠NP; 不指明NTM或DTM, 则“P对NP”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 该建议可见“从NP结构到超级计算机分类理论”,天津大学百年校庆研究生院学术报告会(一等奖论文),和天津大学百年校庆自动化系学术报告会,1995年10月。期刊论文在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2011),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 2008)。 ②电磁学(物理学)基础: 1948(1946)至2019年的SI基本单位中安培定义的可能存在两种缺陷。建议进行物理实验,以检验“当电流方向不同时,载流平行导体之间的安培力(磁力)是否严格相等?” 该建议可见《中科院科学智慧火花》,2012。以及2008年11 月南开大学承办的教育部“科学素质教育课程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大会发言。 ③ 预测理论与技术方面: 提出了复杂系统行为预测的“机理+辨识”策略。见《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6,200609-432),以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精品论文》,2007年12月第1期: 83-87。 在电力负荷预测、风电预测、公路交通流预测等方面,采用了该策略。 ④《电路理论》中的“互容 mutual capacitance”概念: 1990年代提出了《电路理论》中的“互容 mutual capacitance”概念;并在1995年提出用互容生产高集成度集成电路的构想。“互容”概念2006年已经被美国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s 承认;高集成度集成电路构想已于2017年被美国学者实现。 此外,对理论计算机科学中的计算复杂性、物理基础、数学基础方面的某些基础问题有浓厚的兴趣。 PERSONAL INNOVATIVE VIEWPOINTS: ① A FULL PROOF of “the P versus NP (P vs NP)” problem: The FULL PROOF of the P versus NP problem is suggested as: P = NP for an NTM; P ≠ NP for a DTM; The P versus NP problem cannot be proved/decided without necessary designating of NTM or DTM. The suggestion was reported as “A supercomputer classification theory from the hierarchy of NP problem” (a First Prize paper) in the Student Academic Symposium of Graduate School to Celebrate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ianjin University, October, 1995. The related papers can see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2011), Journal of China Academy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1, 2008). ② Foundation of electromagnetics (physics): There are two possible defects in the definition of base unit Ampere in SI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 f rom 1948(1946) to 2019. It is suggested to check that “whether the ampere forces (magnetic forces) between two parallel conductors are strictly equal, if the directions of currents are different” by physical experiments. The suggestion can se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cientific Wisdom Sparks”, 2012, and his conference speech in “The Scientific Diathesis Education Curricula Backbone/Cadreman Teacher Senior Seminar” origina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nkai University, 2008. ③ “Mechanism Model + Identification Model” Strategy for prediction of complex systems’ behavior: In forecasting theory and technology, he suggested “Mechanism Model + Identification Model” Strategy for forecasting/prediction of complex systems’ behavior. Refer to “Sciencepaper Online” (2006, 200609-432), and “Highlights of Sciencepaper Online”, 2007, (1): 83-87. This strategy is employed to the electrical load forecasting, wind power forecasting, and highway traffic flow prediction. In addition, some fundamental problems in computing complexity of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theoretical physics, and foundation of mathematics are concerned by him. 相关链接: 2020-02-26,真傻的学院网页介绍更新(2020-02-2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20494.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日常生活记录|2659 次阅读|25 个评论
真傻的学院网页介绍更新(2020-02-25)
热度 4 zlyang 2020-2-26 13:56
真傻的学院网页介绍 更新 (2020-02-25) 一、昨天(2020-02-25)晚上20:30许, 俺在学院的介绍 进行了更新 主要新增内容: http://seea.tju.edu.cn/szdw/xddgdzjszx/201610/t20161011_286338.htm (1) 指导的硕士生获得“天津市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论文”:2019年1篇。 ④《电路理论》中的“互容 mutual capacitance ”概念 : 1990年代提出了《电路理论》中的“互容 mutual capacitance”概念;并在1995年提出用互容生产高集成度集成电路的构想。“互容”概念2006年已经被美国工程院院士、 IEEE Fellow s 承认;高 集成度集成电路构想已于2017年被美国学者实现。 二、说明与感谢 1995年提出用互容生产高集成度集成电路的构想,发表在“关于‘互容’概念的意义”一文(《电工教学》 1995年04期)。《电工教学》不是一个科技期刊,而是一个教学期刊。我的初稿里只有互容的理论意义,没有应用前景。是该刊主编孙文治教授亲笔信提出了指导性的修改意见。根据孙老师的修改要求,我才加入了“用互容生产高集成度集成电路”。这个提法,比美国学者早了约21年。美国学者研制的集成电路,IEEE列为未来可能的计算机4大奇思妙想之一。 感谢孙老师!互容制作集成电路,主要归功于孙文治老师! 不幸的是,孙文治老师因病医治无效,已于2009年7月6日12时在南京中大医院逝世,享年80岁。转眼10年。安息吧!孙老师!感谢您当年的指教! 万一“半电路、半电磁场”集成电路是未来几十年人类集成电路的主流模式之一,您的功劳不可磨灭! 网上搜到的您的大学毕业证书(1953年),希望没有弄错。 祝福孙文治老师! 相关链接: 2017-11-24,真傻的学院网页介绍更新(2017-11-2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86643.html http://seea.tju.edu.cn/szdw/xddgdzjszx/201610/t20161011_286338.htm 2017-03-23,我的新版网页(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41210.html http://www.tju.edu.cn/seea/szdw/xddgdzjszx/201610/t20161011_286338.htm 2016-10-16,俺的旧版网页(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09021.html http://seea.tju.edu.cn/tea_about.php?teaId=96 支撑资料链接: 2019-07-10,电路概念《互容》汇报后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8921.html 天津大学,2019-07-05,现代电工电子技术中心召开期末交流总结会 http://news.tju.edu.cn/info/1014/45900.htm Shuo Wang, Fred.C. Lee (IEEE Fellow) , J.D. van Wyk (IEEE Fellow) . Inductor winding capacitance cancellation using mutual capacitance concept for noise reduction application .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2006, 48(2): 311-318. MAY 2006.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634745/authors#authors https://ieeexplore.ieee.org/stamp/stamp.jsp?tp=arnumber=1634745 2019-06-29,有关 Fred C. Lee 李泽元老师的网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87364.html Fred C. Lee 李泽元,美国工程院院士,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Member,2011;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李泽元,2013;美国国家发明家协会院士,The 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Fellow,2018;IEEE Fellow。 4 STRANGE NEW WAYS TO COMPUTE,作者: Moore, Samuel K.,IEEE SPECTRUM,卷: 55,期: 1,页: 10-11, 出版年: JAN 2018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8241695 https://spectrum.ieee.org/nanoclast/computing/hardware/4-strange-new-ways-to-make-a-computer 2019-07-24,Naveen Kumar Macha 资料与网页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90979.html 中国科学报,2019-08-15,第七版,一种新型集成电路概念——串音计算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t=id=33020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8/348727.shtm 2020-01-10,恭喜吴炳卫同学获得“2019年度天津市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论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600.html 2018-08-11,恭喜吴炳卫同学获得“天津大学2018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128696.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个人分类: 真傻个人材料|2887 次阅读|8 个评论
学院之变(2)
热度 1 Bingyanmo 2017-6-17 07:40
【 故事纯属虚构,与现实中的人和事无任何关系 】 2. 暑假, 谭欣然 把朱珠、许紫琪等人召集在一起,说要改革教学体系,要增新的专业方向,顺便把别的方向也理一理。 “比如, CS 专业,我要加上金融学方向。互联网金融这么火,我们京伊楣不能袖手旁观。 ” “又比如大数据,也是如火如荼啊,我们则能置身度外呢?” “还有机器人哪,这些都是如日中天的专业方向。” “这些都是刚出现的,我们也没教材啊。别说教材,连个体系都没有!”朱珠有点犯愁。 “教材?自己编啊!哪个专业方向不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谭欣然 坚定地说。 “另外,我们要改成方向套餐,要学金融学方向,就得先学数学分析和宏观经济学课,要想学大数据,就得多学统计学,” 谭欣然 接着说。 “还是从二年级开始吧?” 许紫琪问。 “错!二年级就晚了!从一年级开始,就得把套餐选了” 谭欣然 说。 “不是二年级才分专业吗?” 许紫琪 说。 “先不用管二年级分专业的事,一进来就先选‘套餐’!” 许紫琪 觉得有点不对劲,说, “这样对我们 EE 系不公平吧,谁不知道金融和大数据火,学生一进来就选,不就都选你们的课了吗? ” “ 紫琪 教授! ” 谭欣然 用手指敲了敲桌子说: “你们 EE 系也可以编套餐,把学生吸引走啊,谁也没拦着你呀! ” “你、你们不能把每个方向限制一下名额吗?” “学生愿意选,干嘛不让人家学呢?这年头是市场经济时代,你们怎么还抱着旧的观念不放呢!” 谭欣然 话语中透着一股得意。 “那,那好吧”, 许紫琪 只好低着头回去向向征交差。 向征才不管这种烂事。他马上指派 王雪 和 许紫琪 一起写。 王雪 想,必须也起个时髦的名字才行。他想出一个 “莱达”方向的套餐。 许紫琪 也想出个时髦一点的,就起名 “ 量通 ”吧。也没经过系教授讨论,就这么糊里糊涂地交给了 谭欣然 。 开学了, 谭欣然 副院长召集 EECS 教授开会,宣布新的教学体系。 “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招生改起。就是尊重学生意愿,服从市场经济准则”他说,“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新设了 4 个方向:金融学、大数据、手游和纳米。这样,我们的学院的专业方向就是 8 个。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我们设置了 8 个套餐,方便学生选课。比如大数据专业方向,就需要学数学分析;而手机专业方向,学高等数学就可以了。纳米方向的,要学量子力学和其他物理课。请大家看一下手里的课程体系。” “咦?大数据、金融学专业方向的学生怎么不学普通物理课呢?”有老师质疑。 “不需要!” 谭欣然 说: “他们要集中精力学好计算机的课程,没时间学物理,也没有必要。” “哪个工科院校的学生不学普通物理和近代物理呢?”有个老师问。 “你是 EE 的吧? ” 朱珠带着讽刺的口吻说:“你们也可以让你们的学生不学计算机啊!哈哈哈!” “你这是什么意思?理科基础好,这是京伊楣大学的传统。你们怎么可以这么乱来!”有个老教授生气地质问。 “这是教改小组定的,要问,就问你们的 许紫琪 、 王雪 ! ” 谭欣然 强硬地说。 会议不欢而散。 EE 系的教授们还没意识到,就是这次会,彻底改变了整个学院的格局。 【未完待续】
4596 次阅读|1 个评论
是“学院病”了还是“大夫病”了?
wyuehua2004 2017-6-15 14:52
看到《音乐周报》上的《音乐圈那些要不得的“学院病”》(虎皮纱文)和《“学院派”到底怎么了?》(张燚文),我感到很诧异,学院有“病”不假,但给学院把脉的“大夫”也“病”了。   学院派是一个引进西方的概念,广泛运用于人文学科领域,其含义强调按照既往的规范进行专业音乐教育,重视对经典作品的学习和基础训练,看重师承关系,追求艺术的本体价值即“为艺术而艺术”。从历史角度看,其含义并不总是褒义词,在我国,曾经的“学院派”是与“救亡派”相对的概念,两者之间的恩怨纠葛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到了当今的音乐教育领域,“学院派”一词往往意味着“缺乏创造性”的意思。但即便把这“学院派”风格称为“病”,也不能把它等同于“学院”之“病”,前者是艺术流派概念,后者只是一个内涵广泛的名称,不是学院所有发生的“病”都有资格称为“学院派”之“病”的,如有一些刚升格为专科、本科的职业学院音乐系,至今连教学体系都很难说是完善的,对“规范”的强调难道不需要吗?即使对“规范”的强调有僵化的地方,但并不代表这“规范”就没有变化过。就民族音乐来讲,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曾经靠卖艺乞讨为生的人都被请到专业音乐学院当教授,这种创举估计世界罕见。到了当前,为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许多专业音乐院校特设这方面的专业。河南声乐教授武秀之提出“三女唱法”,吴碧霞的跨界唱法等早已跨越以前的“土洋之争”。无视学院对“规范”的合理要求和已做出的发展,这本身也是一种“病”。   让人不可思议地是,张燚还拿“房间里的大象”来隐喻人们对“学院病”的集体沉默。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几乎是最流行的词,学院的那些“病”真是“皇帝的新衣”就没人敢说?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例,余丹红多篇文章都提到要打破把“音乐教育系”被当成“第二钢琴系”、“第二声乐系”的做法。南京艺术学院的管建华,几乎每篇文章都在批判中国音乐教育中的“欧洲中心论”,他带的博士、硕士估计也几乎没有一篇不是批判现实的。仅此,这是集体沉默吗?看不到这才是“皇帝的新衣”、“房间里的大象”!   再看细节,张燚用象的“头、耳、身、腿、尾”来概括“学院病”,称学院派“重视来自上面的行政指令而忽视下面学生的实际感受”。其实上面的指令是要求教学“以人为本”,现实中的老师都不敢批评学生了,前不久还出现学生公开打老师而老师不敢还手的视频,这还要怎么重视学生的感受才能不是“病”?又称“重视教学环节而忽视就业”。其实每个学校都早已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大多有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每年度还都有就业考评内容并跟学校给学院拨款挂钩,这还要怎么重视就业才能满意呢?还称“教师重视‘发论文’、‘打比赛’……远离现实生活”。这些是“远离现实生活”吗?再称“大学生应具备……创新创意等能力,既没有相应的课程支持也不存在相应的考核要求。”其实大学生创新计划哪个学校都有,我本人就曾指导过一个本科生的省级创新项目;此外,张文还赞美美国的伯克利大学“注重帮助学生打通他们与社会的联系”,批评我们的“学院派”的所谓“学生就业服务”不过停留在文件中。我本人曾带的班级被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为搞好班级工作我都累出了病,有一次动用了救护车进行抢救,我就知道学校对就业的重视和给予有关教师的压力。你可以对我们的工作不满意,但你也不能说只“不过停留在文件中”。相反,我倒要质问一下,伯克利大学一年学费几十万你怎么不说的呢?学院有“病”不假,但这也太以偏概全了。这哪是“房间里的大象”问题,这简直就是在“盲人摸象”。   再看虎皮纱之文,她称“学院病”之一是“缺乏反思能力”,并举例说:“我从小学拜厄车尔尼长大的,所以不学拜厄、车尔尼就会‘死’”。我认为这只有作者能编出来,任何“学院派”即便“病”了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哪个老师会笨到说不弹“拜厄”就会“死”的地步呢?即使这样说,这就能称为“缺乏反思能力”吗?万一教师在教不同学生后反过来思考一下进而采用不同的教法再教弹拜厄,难道这没有反思能力?只有不弹“拜厄、车尔尼”了,达到虎君的要求才能叫有“反思能力”?你可以不赞同必须弹拜厄、一定要弹练习曲、按照原谱弹、必须弹古典作品等要求,但不能说教师就“缺乏反思能力”。事实上,即使有很高的“反思能力”也可以照样坚持上述要求。“反思能力”的概念不是由弹不弹拜厄来决定的。   尤其虎、张两文还把“严谨”也当成“学院病”,这简直就是天下奇闻。称为“病”的肯定是毫无益处的,谁能敢说“严谨”是毫无益处的呢?虎君还嘲笑某教授写的普及古典音乐的文章没人看,像你们这样的文章,即使有人看有何意义?张燚文最后的倡议挺好:请“不要成为‘伪学术’的附体”。□吴跃华发表于《音乐周报》2017.6.7
个人分类: 评论|311 次阅读|0 个评论
优美的滨州学院
热度 1 xin 2017-6-9 18:29
4956 次阅读|2 个评论
本科生毕业设计那件小事
热度 29 shn2010 2017-6-1 22:10
上午十点上完课的时候看了下手机,看到学院群里通知所有老师中午一点开例会。 学院每个礼拜五中午或下午有开例会的传统的。刚来这边参加工作的时候,对开例会这个事情不是很在意,不情愿花一个中午或下午来听废话,缺过几次例会,后来被书记和院长整治了几次,老实了,现在每次开会都老老实实地准时参加。 每次开例会的内容也都大同小异。从上个学期开始,书记就在狠抓就业。每次例会一开始,必然是书记开始讲就业,讲学校对就业率的要求,讲目前学院的就业情况,敦促各个班的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地提高就业率。在四月份公务员考试之前,学院的就业率一直非常低,经常是很多企业来招聘,结果没几个学生去面试 ——80% 以上的学生都打算着考公务员,不愿意去应聘面试是不愿耽误考公务员的复习时间。有一次,学院有个老师把他开公司的朋友从外省请来学校招聘,说是要招 40 名学生,结果去面试的学生不到二十个,搞得老师和企业都挺尴尬。四月中旬时,学院的就业率还不到 20% 。那段时间,书记院长急得是焦头烂额,每次开会都要各个毕业班的班主任去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要求各毕业班班主任去和每一个学生详谈,了解他们的想法,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之类。书记甚至在例会上不止一次地说,要各班主任向学生传达,他们中那些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家庭背景的学生想考公务员是痴人做梦,对自己人生要有一个很好的定位。 四月底公务员考试结束以后,大多数学生老实了,知道自己的公务员真的只是做梦,所以不得不面对现实开始认真找工作。学院也不停地到处请企业来面试。最近几个礼拜,学院的就业率蹭蹭地往上涨,现在已经达到 75% 左右了。书记院长心情都好了不少。 这次的例会和往次基本差不多。开场白之后,书记说,学校要求贫困生就业率必须达到 100% ,总就业率 85% 以上;所以各个班主任还要在加把劲,把就业率给弄上去。 “ 各个班主任啊,这个贫困生必须 100% 就业,是上头下的死任务。大家下来一定要好好地统计下班里同学贫困生的就业率。各位老师们啊,时间很紧迫啦。现在已经是五月底,六月十五号学生离校,以后学生在哪儿我们都找不到,就业率就更不受我们掌握了。就业率不达标,学校追责下来我都得引咎辞职。 ” 有老师开始反应学生的情况: “ 我们班有几个贫困生,就是又穷又懒,有企业来了,求着他们去投个简历去面试他们都不愿意去,我们又能怎么办呢? ” 书记说: “ 我在想,我们以后可不可以这样,以后有企业来了,我们优先把这些贫困的学生推荐给企业。 ” 学生科科长: “ 可以是可以,就是感觉这有点对企业不负责任啊。企业过来肯定是希望招到优秀的学生,硬把那些不优秀但是贫困的学生的塞给他们,对他们企业、对学校的名声都不太好吧。 ” 书记坚持己见: “ 让贫困的学生优先就业,这也是符合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嘛。 ” 有老师私下唱反调: “ 那把那些极差的贫困生招进学校来当大学老师,不是更是精准扶贫嘛。 ” 书记讲完了,院长接着讲。因为临近毕业,院长说起了毕业论文的毕业设计。因为学院里只有 30 来位老师,有 500 毕业生。所以每位老师都要带十多个学生做毕业设计。 “ 时间很紧迫了哦。各位老师要督促好学生,掌握好时间节点。 ” 又有老师开始抱怨: “ 我带着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好多都已经去上班去了,每次去给他们培训设计的内容他们也不参加,让交个材料迟迟不交,有学生现在还没有交开题报告 ……” “ 我带的有几个学生,我至今还从没有见过面。叫他们来从来都不来。 ” 眼看着又要成吐槽大会了,书记忙出来稳定局势: “ 目前学校还没有学生因为毕业设计这个环节过不了关而不能毕业的。我在 X 大学那么些年,还从没有本科生在毕业设计这个环节上给卡住过。 ” 院长跟着附和: “ 是啊,我也还没有见到过本科生毕业论文不通过的情况。不过呢,相关的资料还是要准备好。不能说到时候连个论文都交不出来,那就不好操作了。各位老师要有担当哟!要负起各自的责任来哟!要赶紧想办法哦! ”—— 院长遇到事情总喜欢往老师们头上推,却每次例会都叫老师们要有担当。 院长讲完,教务科科长传达了学校刚颁布的毕业要求及学士学位授予的要求。当他说到必修课学分不够的学生不能毕业时,院长问有多少学生学分还不够。 “ 大概 30 来个。其中有几个学生是由于学院里面开设的专业课清考之后还是没有通过的。有的是其他大类必修课没有通过的。 ” 院长和书记提出院内的老师再给那些清考没有通过的学生再清考一次,尽量让所有的学生不要因为院里的课程没通过而影响毕业。同时,让各班主任去给学生说,让他们去求各任课老师,让那些老师再给没通过的学生一次清考机会。 教务科科长又说到学校要求挂科超过 6 门的学生拿不到学位证,除非考上公务员或者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一篇。院长督促各班主任赶紧督促学生想办法去买篇论文来弥补。 书记又啰啰嗦嗦讲了一堆,总体意思就是诸位老师务必让学生都顺利毕业、顺利就业,保证学院毕业率 99% 以上,就业率 85% 以上。谁拉了学院的后腿,谁负责。 例会结束了。和老韩一起回实验室,路上问老韩他带的学生的毕业设计搞得怎样了。他说他打算帮着学生写毕业设计了。 “ 很多学生直接说他不在学校,没有时间写。然后就联系不上了。我现在着急得晚上睡不好。那些学生根本不管,到时候学院又会把责任都推到我们老师身上来,不如自己帮着写了算了。 ” 下午,找了个教室给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这个毕业设计指导的时间是早就定好了的。快到约定的时间的时候,几个学生在 QQ 上请假说自己不在学校,不能来了。只有四个学生来了。 之前已经讲解了物料衡算的方法、能量衡算的方法了,这次接着之前的内容,给学生反应器设计的计算方法、反应设备选型之类的。讲解的过程中又进来了两三个学生。台下的学生中也有一两个比较优秀的,听得很认真,还能够互动一下,心里不少安慰。讲完了,给同学们鼓劲,说还有三四个礼拜就答辩了,时间非常紧迫,请大家加把劲,赶紧搞出个初稿来。 讲完了,有学生问: “ 老师,我们的毕业设计里面的计算部分的那些数据,你会去核算吗? ” 答: “ 关键的部分的参数,我心里大致有个数。如果不合适的话,我会要求重新计算的。 ” 又有人问: “ 老师,学校会查重吗? ” 答: “ 据说是会查重。不过不用管这个,你们先把计算部分弄好就行。 ” 又有人问: “ 老师,学校要求字数 15000 以上,达不到会怎么样?会不会通不过? ” 答: “ 其实我们的这个设计内容挺多的,模板我已经给你们了,按照模板去写,超过 15000 字是很容易的。 ” “ 要是真的达不到呢? ” 学生还在执着地问。懒得理他了。 两个礼拜过去。催着学生交设计初稿。陆续几个学生发来了初稿。初略看了下,有一两个做得还不错。甚感欣慰了。其实这东西根本不难,关键是态度。 隔天,一个学生发来 QQ 消息: “ 老师,我觉得这个毕业设计我无从下手,没有思路,也没有时间,麻烦您发一个你觉得做得好的同学的给我借鉴借鉴! ” 没有理他。这个学生每次毕业设计的培训从来不参加,第一次请假说他已经在工作了,回不来学校,后来就再也没有联系过。 过了会儿,他又发了条信息: “ 我们班谁做得比较好? ” 实在觉得恶心,回了他一条: “ 问你们班同学去。 ” 他又发来消息: “ 我怎么知道谁做得比较符合要求!!!你赶紧给我说一下。 ” 回了一条: “ 对不起,我没有义务。 ” 过了一会儿,对面老韩过来接水(学校条件艰苦,我办公室自己掏钱买的饮水机。)把学生的聊天记录给他看。他说: “ 正常,你这都还算好的呢,至少还主动来问你,我那组的我主动去联系都联系不上。 ”
个人分类: 小说|12938 次阅读|31 个评论
[转载]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周继勇——不畏艰苦,与动物病毒试比高
ericmapes 2017-4-26 13:27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周继勇——不畏艰苦,与动物病毒试比高 http://hznews.hangzhou.com.cn/wenti/content/2016-06/25/content_6225877.htm 2016-06-2506:37:27 杭州网 ​ 周继勇(左一)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周继勇教授是一位兽医,为养殖户的鸡、猪看病,坚持了近30年。但他又不仅仅是一位兽医,他研发出一系列禽畜疾病的抗体和疫苗,在浙大搭建了国际领先的科研平台,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位53岁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并入选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月24日,周继勇获得“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称号。 传染性法氏囊病目前仍然是养殖鸡群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这种疾病由病毒引发,传染性极强,能直接捣毁鸡的体液中枢免疫系统,死亡率最高可达70%,是养殖场的恶梦。20世纪七八十年代,传染性法氏囊病传入我国,开始在养殖场蔓延。那时,周继勇还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他开始研究这个陌生的传染病。 当时,传染性法氏囊病属于一种新的传染病,国内很难找 到文献。周继勇想去中国农业科学院查资料,但没钱出差,只好趁寒假从长春坐火车回四川老家时,中途在北京下车。“天寒地冻,我赶到中国农科院情报中心,翻找与传染性法氏囊病有关的蛛丝马迹,还真找到几篇外文文献。”周继勇如获至宝地把这些资料复印下来。这是他踏上学术研究之路最早挖掘到的宝藏,到现在还留存着。 后来,周继勇终于研发出了抗体,能有效地治疗病鸡,为广大农户挽回经济损失。他没有止步于此,2003年,他率先将蛋白质组分析这一前沿生物技术引入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从分子层面描画病毒。相关成果2008年发表在著名的《分子与细胞蛋白质组学》期刊上,被国内外科学家多次引用。在此基础上,周继勇团队又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国际上率先研发出安全有效、低成本的新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这一系列防控新技术在2014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获得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1996年,周继勇调入浙大(时为浙江农业大学),筚路蓝缕,艰难创业。周继勇起早贪黑工作,几乎从不过节假日。目前,他领导的实验室被列为农业部动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设备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来源:浙江日报作者:记者曾福泉通讯员周炜编辑:郑海云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追思江苏师大原音乐学院王小铁书记
wyuehua2004 2017-4-1 11:31
寄往天堂的信 ----- 追思江苏师大原音乐学院王小铁书记 昨晚,也就是 2017 年 3 月 31 日晚 6 点 25 分,江苏师范大学原音乐学院党总支王小铁书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犹在,不过,他已经听不到我们对他的倾述了。但愿他能在天堂里收到这封“追思”信! 一追“铁哥”您为什么太“铁”?现在已经用不着再称您书记了,天堂里估计没有官衔称谓等,但咱们之间的情感还在,称您“铁哥”您不会介意吧?其实,您在音乐学院的时候也不太像个书记,按说您是原校长办公室主任调来做书记的,即使摆点架子也不为过。但您好像有点特别,来音乐学院后,首先不是每周三都必须开会,有事则说,没事大家忙自己的,领导办公会也是这样,您这务实作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您每次开会,无论教师会还是领导办公会,您总是第一个到并耐心等待大家。您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总是乐呵呵的,但您也是个很讲原则的人,每次离开办公室,无论是去上课还是去开会,您总是细心的留个纸条贴在办公室的门上,提醒有急事要找您的人可以打您的电话。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在我人生走向最低谷的时候,您竟然启用我做您的(党务)秘书;在我得了癌症没有钱治疗时,您亲自为我写募捐信,还给我很高的评价,称我担任的 99 级班主任工作“实现了音乐系学生工作的历史性突破”, 也许您不知道,您这物质帮助和精神上的巨大鼓励,让我一个癌症晚期且骨转移的病人起死回生。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您是一个极其坦诚之人, 2006 年我在首师大读研究生期间,因某件紧急的公事处理完我未能及时告诉您,您发短信微软地批评了我一下,以为我还没处理完也不告诉您一下。因为您是领导,我没有解释。没想到,几分钟后,您立即发短信像我诚恳道歉,因为您从韦荣道主任处听到此事已被我办妥。如此光明磊落之人,难怪能笑哈哈的! 二追“铁哥”您为什么太“小”? 2004 年您来到我们音乐学院,我因此前卷入某些人事矛盾,弄得我声名狼藉。然而,您并未嫌弃我,还让我担任您的秘书。尤其您还天真的像个孩子一样,要认我的女儿做您的干女儿。后由于我们毕竟是上下级关系,怕处理不好公私分明之事而搁置。但我们全家总能时不时的接受到您关心我的女儿成长的问询和祝福。尤其您写的日志我们还一直珍藏着。您写的原文如下: “ 好女孩贝贝 ” “ 贝贝的学名叫吴宁贝,因为她妈妈单名一个“宁”字;“贝”则很好地表现出小女孩从一出生起就受到全家人的疼爱。她爸爸小吴是我的同事,一个朴实无华、好学上进的青年教师;说起来还很有点传奇的经历。他是我校1993年建立音乐系的首届专科毕业生(也是专科中唯一留校任教的),又在职读完南京师大的三年函授本科;今年初以同等学力取得了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学位。他做过几年专职教务秘书,后来兼任了一年学院党总支秘书;平日沉默寡言,不事张扬,工作却是非常踏实努力,值得信赖。在首都师大脱产学习的一年里,他一口气发表了10多篇科研论文;两年来还有几篇论文获得了教育部和省级的多项奖励。他一向的忠厚和勤奋引来众多学生的爱慕,当年就是这样娶到了贝贝的妈。 贝贝今年应该是五岁多,却是我们多年的“游伴”了。两三岁时爸妈就带她参加我们的旅游和艺术观摩活动,比起那几个顽皮到让人头疼的“活猴子”男孩,她的文静和专注给我的印象极深。去年暑假我们去桂林,在火车上她不声不响,专心致志地画画。粗心的爸妈没有带好足够的画纸,所以总想让她少画一点,多看看窗外的风景;小姑娘却执著得很,非要坚持自己的创作(好像后来还因此挨了回打)。她画了太阳、树木、长颈鹿、鱼儿、小鸟什么的,当然还有妈妈和“我”;跟我聊起来时有一种忘我的得意,全然没有了平素的羞怯。今年五一长假我们集体去宏村、牯牛降,这次贝贝不仅继续作画,还带上了平时在幼儿园和家里画的好多作品,看上去色彩愈发丰富,想象也更加飞动。 去宏村的前一晚我们住在太平湖边的“江南书苑”,靠近水边;晚饭前后出去散步,大家采摘些芦根和野草莓品尝,很有情致。不过最能吸引贝贝的还是林子里的几架秋千,当我一次次地推她“上天”时,起起伏伏的飘荡引得小丫头大呼小叫,全没了平日里的矜持。那天晚上,她一定睡得非常安详——因为玩得太开心,太尽兴了。第二天早饭时她妈妈悄悄告诉我:贝贝说了,大大(我们这边对“伯伯”的称呼)是真的喜欢我耶!在各处景点游览,贝贝从不要大人抱,跑来跑去一点不知道疲倦。有时候我真的难以相信,她那小小的躯体里怎么会蕴藏了如此多的能量! 回想一下,其实一年中我见不到贝贝几次(只有集体旅游和为数不多的几场音乐会),但是小姑娘非同一般的乖巧和坚毅却一直深深印在我的心底。我不是个喜欢搞裙带关系的人,但是假如贝贝要认我做干爸爸,我肯定会笑逐颜开的。前天下班前小吴过来说:告诉您一个好消息,贝贝的画刚刚在全国比赛中获得了金奖。呵呵,我和她爸妈一样,由衷地分享了孩子的喜悦”。转载博文地址: http://fereto.blog.sohu.com/50587224.html 王小铁 07 年 6 月 14 日 三追“铁哥”您为什么太“王”?今晨,我在微信空间通过朋友圈传发的一个测试人的心理年龄的软件测试自己,获得的答案是 108 岁,就在前几天,我用类似的软件测试是 18 岁,我略带点开玩笑地说:“时间过得真快”。其实,这个测试是受到昨晚“铁哥”不幸的消息的影响。昨晚,大概在 7 点左右,看到同事覃勤副教授发的一个不祥的图片,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后得到证实是真的。以前见到人家遇到这事说“心情沉重”,我都感觉是套话,但我昨晚至现在可以说是心情“非常沉重”。一个非音乐专业的领导、以前的同事,我们大概有十年没怎么见面,但还能让我有这种“痛”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铁哥”在音乐学院还有些“铁丝”,说明您很伟大,您的人品还有才学值得人们挂念您!至于您对音乐学院的贡献,那就由组织给您定吧,以上信的内容只是我个人感受,且因我本人经历过放化疗,许多更珍贵的信息已经被大脑丢失。但愿这“微信”能传递给您点信息,有人还在想念您!祝您在天堂能安好! 吴跃华, 2017 年 4 月 1 日
个人分类: 教育叙事|267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大医学部成立眼视光学院 年内将招收硕士研究生
ericmapes 2017-3-27 10:02
北大医学部成立眼视光学院年内将招收硕士研究生 2017-3-26作者:马琳来源:健康界 http://www.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9ab39355912 小编推荐不容错过的盛会 : 2017光遗传学与疾病研究研讨会 “瞄准眼视光学需求,凝聚眼视光学难题,搭建眼视光学平台,整合眼视光学资源,开展眼视光学创新,推动眼视光学发展。”2017年3月26日上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成立庆典暨眼视光发展高峰论坛上,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对眼视光学院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期待。 眼视光学与眼科学存在交叉也存在明显区别 眼视光学是以保护人眼视觉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医学领域学科,是以眼科学和视光学为主,结合现代医学、生理光学、应用光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知识所构成的一门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交叉学科。 其学科特征是进行与人眼视觉有关的生理、病理和光学方面的 临床 、 科研 和教学等工作。 科研 方面主要针对视觉研究,如近视、弱视、低视力、屈光手术及其他视觉方面矫正的基础、 临床 研究等。 “传统的视光学与眼科学存在交叉,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院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赵明威介绍,在眼科门诊中,70%以上的病例属于视光学范畴,包括近视、远视、散光、老视、低视力、双眼视异常等等,眼科疾病本身仅占约30%。 眼视光学主要针对眼球的光学属性进行干预,包括提供初级眼保健、验光配镜、接触镜验配、近视眼防治、双眼视觉异常治疗、低视力等等,而眼科主要针对眼科疾病进行治疗。 眼视光学作为独立学科十分必要 “之所以将眼视光学单独列成一门学科,有以下两点原因。”赵明威介绍: 第一,眼视光学的知识体系构成和要求与眼科不同。眼科属于临床医学的分支,是研究发生在视觉系统,包括眼球及与其相关联的组织有关疾病的学科。眼视光学是研究如何改善眼球成像质量和用眼舒适度的学科。 在学科知识体系构成上,眼科医师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偏向临床医学,而眼视光师除了掌握与眼相关的解剖、生理和常见疾病外,亦需要高等数学、物理光学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的相关知识。 第二,眼视光师和眼科医师的分工不同。眼科医师主要是治疗眼科疾病,而眼视光师的服务内容则贯穿眼科各个专业组。一般而言,眼视光师除了初级眼保健工作外,在眼病治疗完成后,也迫切需要眼视光师介入,进行相关的视觉功能改善和康复工作。 “现阶段,我国视光学和眼科领域的矛盾在于:一方面,没有足够数量合格的视光学医师从事视光工作;另一方面,眼科医师由于视光学和光学知识不足,从事视光学相关工作明显捉襟见肘,低级的视光学错误在眼科临床时有发生。”赵明威指出。 我国眼视光学专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健康界在论坛现场了解到,我国的眼视光学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专业设置方面,我国与国际知名学府在视光学院的数量与质量上存在差距。以美国为例,美国现有24所规范标准的视光学院,系统培训后的视光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都非常优秀。 根据2015年的数据,我国具有5年制眼视光学专业培训的视光学院1所,具有4年制本科视光学专业的学院20所,其余均为高职高专眼视光学技术专业。尽管在数量上接近国际发达国家,但是在生源质量和培训质量上具有很大的差距。 科研方面,我国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我国是世界近视第一大国,然而很多原创的近视研究成果都是由国外的研究机构首先提出并加以研究的。 此外,眼视光学领域的高端产品的研发,也几乎都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完成的。 我国的角膜塑形镜(OK镜)和各类角膜接触镜、巩膜镜的生产和加工,无论是技术还是流水线,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开展原创性的眼视光学产品的研发,必须依托良好的生源和规范化的培训、准入制度以及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培养眼视光人才,迫在眉睫。 年内将招收硕士研究生完成课程设置和师资初步构建 北京大学作为我国的最知名学府之一,其成立眼视光学院极具意义。“一方面为我国的眼视光专业输送人才,另一方面能够规范行业,引领行业的未来走向。”赵明威同时透露,学院将在今年启动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并完成课程设置和师资的初步构建。 “未来的发展将紧紧围绕眼视光相关的医疗、教学、科研、产业、公益等事业,力争形成数位一体的格局。”赵明威补充。 关于眼视光学院未来的发展展望,詹启敏在论坛发言中指明了方向:“瞄准眼视光学需求,凝聚眼视光学难题,搭建眼视光学平台,整合眼视光学资源,开展眼视光学创新,推动眼视光学发展。” 小提示:78%用户已下载 梅斯医学APP ,更方便阅读和交流,请扫描二维码直接下载APP
个人分类: 社会热点时评|296 次阅读|0 个评论
iConference 2017
热度 1 terahertz 2017-3-23 23:00
2017年3月22日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iConference 2017。
个人分类: 图书情报|387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丽水学院相关领导报复陷害我
dengyh123 2017-2-21 19:10
【 2017年3月8日,(2017)浙1102民初766号庭审中,被我控告的11个学生,只有6人到庭,且到庭的6个学生没有一个人承认侵犯了我的名誉权,其中,被告詹峰辩称他说的“他死了吗”意思是“他去哪了?”。这样明目张胆在法庭上做伪证,视法律为儿戏,视法庭为随随便便的地方,是可以拘留的。由此可知,我起诉这些学生是必要的,丽水学院的学生管理是失败的,可是,丽水学院甚至都没有按学生守则处理,并以这些学生选课来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真是不明智,相关的学生管理和教学领导真的可以撤职查办! 】 第一部分 前言   我受到丽水学院相关领导的打击报复,遂于2017年2月14日到浙江省纪委上访,但是,我不知道会是什么处理结果,却目前我的状况也没有改变。因此,我先把举报信的部分内容公开在这里,让丽水学院相关领导接受道德的审判。第三部分录音是丽水学院工学院党委书记蒋红标约谈我和我反驳的录音,其中提到的马正义是丽水学院工学院教学副院长,张俊霞是丽水学院工学院纪委书记兼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胡园园是丽水学院工学院教务科长,金莉是丽水学院工学院土木系党支部书记。   第二部分 给浙江省纪委的上访信(有改动)   丽水学院相关领导报复陷害我   一、丽水学院相关领导故意不公正处理、甚至故意不处理学生侮辱教师—我和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导致我颜面尽失。   2015年底至2016年初,以及2016年7月,丽水学院11名学生先后侮辱我,详见(2017)浙1102民初766号 判决书。丽水学院不按《丽水学院学生违纪处分规定》处理,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丽水学院领导层利用学生打击报复我。   二、丽水学院相关领导利用或者限制学生选课权打击报复我,后果严重。   (1)、丽水学院相关领导利用学生选课权打击报复我。   丽水学院领导层利用学生侮辱我,从心理上伤害我,打击报复我。我忍一忍,也许问题不大。但是,丽水学院领导层利用学生选课权,导致我教学工作量不足,甚至没有(比如本学期),然后以不合理的教学量规则要我转岗、下岗甚至解聘,则打击报复的我的力度太大,我无路可退。事实上,丽水学院领导层无视《丽水学院学生违纪处分规定》,放纵侮辱我的上述10个学生,则他们与学生之间必然存在不正当的交易,他们利用学生的选课权打击报复我,就很容易实现。为了使我完不成最低教学工作量,尽管某班学生的周一和周二有2个半天无课,尽管该班有5人公开侮辱我且没有受到查处,丽水学院领导层仍放任学生闹事,并以选课学生人数不够为借口,取消了2016年已安排我下半年任教建工151班的《工程项目管理》,再将该班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推移至下一个学期,较好地利用学生选课权使我完不成最低教学工作量,达到了打击报复我的目的。2015年,工学院的《工程测量》和《工程测量实训》教学,学生选择我(与上述课程专业对口)的人数,大约是选择金莉(与上述课程专业不对口)的1/2,导致我完不成最低教学工作量,丽水学院领导层也是利用学生的选课权较好地达到打击报复我的目的。   (2)、丽水学院相关领导限制学生选课权打击报复我。 园林测量等我的专业课,不让学生选择我。    (3)丽水学院相关领导利用或者限制学生选课权打击报复我,后果严重。     尽管我找过丽水学院纪委书记和教学副校长等,也到浙江省纪委上访,目前,丽水学院工学院给我2016年的教学业绩为D,2016年的年度考核基本合格,本学期没有教学工作量,准备暂停发放绩效工资,还限令我3个月转岗。目前,丽水学院人事处通知我到图书馆报到,离开教学岗。我不同意,现在向有关领导投诉,但前途未知。   三、丽水学院相关领导利用学生评教和领导评教打击报复我。   前面提到,丽水学院相关领导放任侮辱我的学生违纪,必然存在肮脏交易。这种肮脏交易除了利用学生选课权打击报复我,还可以利用学生评教权打击报复我。当然,丽水学院领导层还可以直接利用他们对教师的评价权,直接打击报复我。多年来,我没有违纪,很负责任,专业水平高,可是,我的教学业绩都差;与之相反,许多人教学脱岗,工作不负责任,教学水平差,甚至触犯上百个教学事故,教学业绩却是最好的,比如金莉。   第三部分   丽水学院工学院党委书记蒋红标约谈我和我反驳的录音,详见附件(60多m)。 录音可知:到底是我迫害丽水学院的学生和领导,还是丽水学院的学生和领导迫害我;到底是我违纪违法,还是丽水学院学生和领导违纪违法;到底是改进丽水学院的学风和教风,还是把我踢出教学岗;到底是处分我,还是处分违纪学生和干部。。。。 录音 (容量太大,传不了,故转化为视频,再分成5段,上传土豆网。请 在SOKU搜库输入【蒋红标2017-2-15】,即可下载上述谈话 转化的视频)或直接点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070-1069559.html
个人分类: 高校|1298 次阅读|1 个评论
不出国,也能跟老外一起搞研究
buffer 2016-12-31 00:39
昨天发信要求帮助宣传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Johannes Liesche博士现招聘博士生,如有意向,请速与他联系。 http://sm.nwsuaf.edu.cn/szdw/gjzc/291310.htm 部分信件内容如下: ................................................ Why I actually write to you: I have a PhD position available and I would be thankful, if you could tell any student that might be interested, to contact me as fast as possible.The project could be discussed. One idea would be to investigate post-translational regulation of sucrose transporters, which I have been working on in the past. It would be a big thing to prove that it actually happens inside plants. I also have some ideas for phloem transport experiments in trees. With best regards Johannes -- Johannes Liesche Associate Professor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Johannes_Liesche
个人分类: 自然与社会|28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理工大学
terahertz 2016-9-12 22:36
2016年9月11日参观了北京理工大学。
个人分类: 经典收藏|20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对学院工作报告词频可视化
yzqhub1999 2016-4-21 15:41
关键词 词频 权重 教育 66 2.9145 建设 46 2.6687 教学 37 2.5214 学院 36 2.5029 项目 29 2.3575 专业 27 2.3097 学生 25 2.2583 职业 22 2.1734 创新 22 2.1734 质量 21 2.1425 就业 20 2.1103 创业 20 2.1103 职业教育 18 2.0409 改革 18 2.0409 资源 18 2.0409 创新创业 17 2.0035 教师 17 2.0035 培养 17 2.0035 湖北省 14 1.8771 校园 14 1.8771 http://www.picdata.cn/index.php#
143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云师大首创“洋芋学院”,引发热议
热度 2 jinhejiang 2016-1-13 20:34
云师大要建马铃薯学院,成为中国第一个“马院”,也是全国唯一的“两个马院”。 学校吉祥物:土豆宝宝。 引发网友欢乐调侃:@我是YAQI表示,“下设老奶洋芋系、炸洋芋系、腌菜洋芋系、洋芋粑粑系以及酸辣土豆丝系等”;@聪聪来看表示,“给招上了年纪,又爱吃洋芋的老学生呢!不管如何,这个学院的开设有创新,也会有市场。” 昆明校园 :#云南校园# 【 云师大 设立 马铃薯学院 】 云南师范大学 关于部分机构调整通知,撤销艺术学院设立 马铃薯学院 😂😂专门种洋芋么? 转发(196) | 评论(66) 10小时前 - 新浪微博 中国日报 :【 云南师范大学 设 马铃薯学院 】 @直播云南 13日爆料, 昆明一高校设“洋芋学院” 。随后,一份《 云南师范大学 关于部分机构调整的通知》的内部文件流出,称要设立“ 马铃薯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也证实,将与 云南师大 合作共建“ 马铃薯学院 ”。 网友:下设酸辣土豆丝系… 转发(62) | 评论(47) 2小时前 - 新浪微博 南方都市报 :【 云南师范大学 设马铃薯学院】 云师大筹备成立马铃薯学院 ,以加强在马铃薯领域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校方开会认为,经几代研究者努力, 云师大 在马铃薯研究方面成绩突出。组建马铃薯学院,契合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马铃薯主粮化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新 http://t.cn/R408tuQ 网 友呼吁设酸辣土豆丝系! 转发(70) | 评论(47) 17分钟前 - 新浪微博 庄里微 :【 云南师范大学筹建 马铃薯学院 网友调侃: 下设酸辣土豆丝系 】 @人民日报 云南师范大学正 筹备成立马铃薯学院 ,以加强在马铃薯领域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消息公布立刻引来网友欢乐调侃: “学院设老奶洋芋系、炸洋芋系、腌菜洋芋系、洋芋粑粑系…” 此前土豆已正式进军主粮界。 转发(1) | 评论(1) 19分钟前 - 新浪微博 直播海大 :#微播天下# 【高校将设马铃薯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 正 筹备成立马铃薯学院 ,以加强在马铃薯领域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已和 云南师范大学 签署了相关协议,筹备工作正在进行~所以, 直播君想问问马铃薯学院都有些啥专业? via 直播云南 汕头市政府应急办 :#看过来#【 云南师范大学 设 马铃薯学院 网友调侃:下设酸辣土豆丝系】1月13日, @直播云南 在微博爆料称,昆明一高校设 马铃薯学院 。该条消息引发网友欢乐调侃:“学院下设老奶洋芋系、炸洋芋系、腌菜洋芋系、洋芋粑粑系以及酸辣土豆丝系等。” 云南师范大学 表示,该校的 马铃薯学院 正在 筹备 中。 新浪娱乐 :【高校将设马铃薯学院】据中新网报道,记者13日从 云南师范大学 获悉,该校正 筹备成立马铃薯学院 ,以加强在马铃薯领域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已和 云南师范大学 签署了相关协议,筹备工作正在进行→ http://t.cn/R40BqFL 所以,马铃薯学院都有些啥专业? 转发(318) | 评论(322) 27分钟前 - 新浪微博 魏耀欣 :【马铃薯学院来了 】中新网报道,记者13日从 云南师范大学 获悉,该校正 筹备成立马铃薯学院 ,以加强在马铃薯领域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已和 云南师范大学 签署了相关协议,筹备工作正在进行→ http://t.cn/R40BqFL 所以,马铃薯学院都有些啥专业? 大源有话说 : 云南师范大学筹备成立马铃薯学院 - (王艳龙)记者13日从云南师范大学获悉,该校正筹备成立马铃薯学院,以加强在马铃薯领域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 http://t.cn/R40eOtv 青岛新闻网 :【 云南师范大学筹备 马铃薯学院 网友:下设酸辣土豆丝系 】记者获悉,云南师范大学正 筹备成立马铃薯学院 ,以加强在马铃薯领域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消息公布立刻引来欢乐调侃:“学院设老奶洋芋系、炸洋芋系、腌菜洋芋系、洋芋粑粑系…” 此前土豆已正式进军主粮界 如意堂主-2013 :【 云南师范大学 增设土豆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 正 筹备成立马铃薯学院 。 http://t.cn/R40rhUh 颍州晚报 :【 云南师范大学 设 马铃薯学院 】据直播云南微博13日爆料,昆明一高校设“洋芋学院”。随后,一份《 云南师范大学 关于部分机构调整的通知》的内部文件流出,称要设立“ 马铃薯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也证实,将与 云南师大 合作共建“ 马铃薯学院 ”。网友:下设酸辣土豆丝系… (中国日报)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昆明身边事# 【 云南师范大学 设# 马铃薯学院 #】网友今日爆料,昆明一高校设“洋芋学院”。随后,一份《 云南师范大学 关于部分机构调整的通知》的内部文件流出,称要设立“ 马铃薯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官网也证实,将与 云南师大 合作共建“ 马铃薯学院 ”。网友:下设酸辣土豆丝系… 转发(22) | 评论(2) 1小时前 - 新浪微博 师大真会玩,我是马铃薯学院16级学生。 我是16级大一新生,我很高兴被马铃薯学院录取了,我的家人朋友问我,我在那个学校读大学,什么专业?我回答:云南师范大学马铃薯学院什么专业我还不知道!” 家人朋友听不懂什么是马铃薯啊,我就说:“我是洋芋学院的!!!” 多接地气啊,师大真会玩!! http://tieba.baidu.com/p/4299346735 媒体关注还挺多的,现在简单罗列下,供大家参考: 1、 云南师范大学筹备成立马铃薯学院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01-13/7715060.shtm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113/c70731-28049085.html http://heze.dzwww.com/shxw/201601/t20160113_13680461.htm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601/13/t20160113_8256581.shtml http://edu.qq.com/a/20160113/060932.htm 2、 基因组所与云南师范大学合作共建“马铃薯学院” 来源中国农科院: http://www.caas.net.cn/ysxw/gnhz1/265113.shtml 3、云南师范大学设“马铃薯学院” http://news.ifeng.com/a/20160113/47057743_0.shtml 4、 云南师范大学设马铃薯学院 网友:设酸辣土豆丝系 http://news.sohu.com/20160113/n434423431.shtml http://news.e23.cn/content/2016-01-13/2016011300606.html http://news.youth.cn/sh/201601/t20160113_7522921.htm 5、 云南师范大学设马铃薯学院 网友:下设土豆丝系 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60113/21135651.html http://www.kaixian.tv/gd/2015/1003/121127.html 据悉:自1986年起, 云师大 薯类作物研究所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开展了合作研究,从CIP引进400余份优良马铃薯种质资源,成功地筛选了I —1085、CFK69.1、CIP—24等品种,在云南省推广应用面积达50万亩;为云南省研究开发出马铃薯无病毒种薯生产技术体系和无病毒种薯,选育出“合作88”、“合作3810”、“合作203”和“I-1039”等系列马铃薯优良品种(系);建立了500多份国内外马铃薯种质资源库,对云南省的马铃薯产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马铃薯象征着憨厚、朴实,代表我校科学研究成果写在大地上,为“三农”发展和社会造福。 中新网通讯全文: 中新网 昆明1月13日电 (王艳龙)记者13日从云南师范大学获悉,该校正筹备成立马铃薯学院,以加强在马铃薯领域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   云南师范大学此前召开的“马铃薯学院建设发展规划论证工作会议”认为,经过几代研究者的努力,云师大在马铃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组建马铃薯学院,契合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马铃薯主粮化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符合云南省粮食安全保障、绿色经济强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规划。学校应加快推进成立马铃薯学院的各项工作,按照突出重点,扶优做强的思路,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加强推进优势学科建设。并建议,尽快成立马铃薯学院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   马铃薯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的全球第三大粮食作物。云南师范大学、会泽县农技推广中心和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合作选育的马铃薯品种“合作88”抗病、高产、优质、多用途,在曲靖、昆明和大理等云南马铃薯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大春马铃薯种植面积的80%以上;在德宏、大理、保山和文山等该省冬作马铃薯主产区占90%以上。该品种已是西南地区马铃薯的主栽品种,为全世界单一品种推广应用面积最大的优良品种之一。   云南师范大学建立的无病毒马铃薯种质资源库现已保存了1200余份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其中20%来源于国外,80%为云师大近年来筛选及创制,是中国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库。   云南师范大学介绍,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和云南师范大学签署了关于合作共建“马铃薯学院”的战略框架协议,筹备工作正有序进行中。(完)
个人分类: 未分类|3316 次阅读|5 个评论
读“北科大拟成立“度学院”引争议”有感
lulingkxw 2015-12-10 11:10
从哲学的角度理解,“度”是质和量关系的平衡点。 “度学”可理解为是一门把哲学和数学综合起来的学科,历史上,哲学就包括数学的,其实也可以说它就是“度学”早期的“度学”。 即使在哲学和数学作为分离为不同的学科之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发表后,它们彼此并没有分离的。因为自然界并没有离开质的数,也没有离开数的质。一旦离开它们彼此都不成立的,科学学科的原理也是如此。牛顿的书名也准确地表达了这个意思。 “度”的概念并不新,但在哲学和数学分离三百多年后,把它们又综合在一起的“度学”就新了,该领域的研究特别有意义,它必将体现生态哲学和数学的内涵。它不仅对心理平衡有意义,对整个科学系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基础研究新领域。可以成为我们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着力点,值得鼓励的方向。 是否成立学院,那要看学科发展情况。目前还不太普及的话,或可以设研室、研究所。如果成立学院或许对教育、宣传更有利,但也有过于超前的感觉,度把握不平衡的感觉。。。也可以探索。 就当闲聊吧。 附件:北科大拟成立“度学院”引争议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2/333643.shtm
5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德国大学系(所)里的“等级”和分工
热度 3 toylondx 2015-7-18 22:41
德国的大学虽然也有学校、学院、系(所)的划分,但是大学已经几乎将全部的权力下放到各个系(所),每个系(所)的领导权力是相当大的。当然,享有权力的同时,由于系(所)要自负盈亏,所以很多时候压力也是蛮大的。在大学系(所)这样小的单位中,也有很鲜明的 “ 等级 ” 和分工。 以我所在的岩土工程研究所为例,(我们研究所的实际名称为岩土工程教研室,基础工程、土力学、岩石力学及 航道 建设研究所,够长够复杂吧?)所有的与研究所相关的人员大致分如下几类: 1 、教研室的 Head ; 2 、秘书; 3 、高级工程师; 4 、科研人员; 5 、外聘讲师; 6 、奖学金获得者; 7 、图书管理员; 8 、计算机网络管理员; 9 、实验室人员; 10 、学徒; 11 、学生助教; 12 、以前的外聘讲师; 13 、 以前的科研人员; 14 、以前的奖学金获得者; 15 、以前的员工; 16 、以前的学徒。 即便是以前的相关人员,也被分成了 5 类。当然,现阶段跟研究所有关的人员主要为前面的 11 类(没有总结前,我都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类?!)。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各类人员的职责和分工。 1 、所里的唯一教授是教研室的主任,也是研究所的所长,还是所里唯一的博士生导师。研究所里所有跟教学、科研、人事管理等工作都由教授来负责,所以他每天的工作日历里都是满满的工作内容。 2 、秘书的工作很杂,她不仅要协助教授处理很多繁琐的事情,还要服务于所有和研究所有关的人员。 3 、我们所的高级工程师仅具有 Dipl.-Ing. 的学位,但以他的学识和资历,是可以协助教授指导博士生的,可能是因为平时工作太忙了吧,他自己的博士学位就忽略了。 4 、所谓科研人员,也就是承担助教和助研工作任务的博士生。在德国,工科毕业的硕士很容易找到不错的工作,所以在大学里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就比较少了,所以研究所为了能够招到人,开展辅助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都会跟他们签订一定年限的工作合同。这些博士生也大都尽量在合同期内完成博士论文工作,获得博士学位。正因为他们与研究所签订了工作合同,作为纳税人,他们自己已经不把自己视为学生了。当然,他们依然还可以在大学里注册,享受大学给“学生”提供的各种便利。在德国接受过硕士教育的博士生们,在“读博”期间,不需要再修学分、参加课程学习。 5 、全校所有涉及岩土工程的课程都是由我们所来组织的,教学的压力不小,但是我们研究所只有一个教授和一个高级工程师有资格授课,为了解决教学的压力,研究所从企业界聘请了 5 位专家级的工程师来给学生授课。这些工程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讲授相应的课程,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经典的理论,还有最新的工程实践经验。难怪亚琛工大号称“德国工程师的摇篮”。 6 、在德国,有专门的一个名词来统称奖学金获得者( Stipendiat ),这些人一般是从不同国家到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的外国留学生。他们靠奖学金支撑生活费用,不跟研究所签订工作合同,所以教授几乎从来不分配工作任务给这些人。我就是这个“等级”的人员。像我们这样拿奖学金读博的人,在研究所从事自己的博士课题各有利弊。利,即是教授不会分配任何工作任务给我们,哪怕写个会议论文的工作都没有,这样我们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研究上;弊,就是我们的研究课题一般没有项目的支撑,如果博士论文工作需要花费一定的财力,在教授那里获得答复的也大都是 No 。在我博士论文工作的中后期,我们研究所获得了一个与我研究方向相关的基金项目,我也有幸加入到该项目的执行中,并将我想要做的一部分试验内容与该项目结合起来。 7 、我们研究所拥有一个很大的图书室,当我们找不到要找的书籍和文献的时候,会让图书管理员来找,当然,如果我们图书室和学校的图书馆没有的话,他会通过联系别的大学或城市的图书馆,帮我们借阅到。这对一线的科研人员来说,省去了很多找文献的时间,可以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科研工作上。 8 、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一般负责研究所网络的维护和建设,但是他们中不乏编程高手,我有很多同事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这些优势,很多教学和科研中的问题,都是在他们的大力帮助下完成的,比如网络课堂以及很多数值模拟的二次开发等。这样的人员看似对教学和科研没有直接的贡献,但是离开他们,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的。 9 、实验室那边又像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小单位,实验室有负责的头儿,协调实验工作的开展等。具体的实验工作由实验员完成。无论是横向课题还是基金项目,只要是实验的工作,都是由实验员完成的。作为科研人员的博士生们几乎不会亲自做实验的,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怎么做,而是他们可以把时间用来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重复性的实验工作就交给实验员了。 10 、学徒,德语称做 Auszubildende ,是德国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前都要经历的一种身份,他们在自己的学校学习理论,在我们研究所通过实践工作,积累经验。我们所目前的学徒分布在计算机网络管理岗、实验室岗位。以实验室岗位的学徒为例,他们协助实验员开展工作的同时,也从实验员那里学到了很多实际的经验和工作技巧。 11 、学生助教,德语的简称为 HiWi ,一般是本科生和硕士生,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协助科研人员开展教学和科研的工作,比如批改作业和学生答疑等。 在这样的“等级”制度下,每个“等级”的人都各自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履行着自己的工作职责,从而使得研究所的各项教学、科研等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着。.
2916 次阅读|4 个评论
毕业一周年广开的说说整理汇编(2)
z1546783467 2015-7-8 18:56
2014 年 6 月 13 日,正式离开华水、告别大学生活第一天。那天凌晨( 12 日的晚上)“ 凌晨时分自己又认真的看了一下学院毕业视频,离开学校后才能有感觉吧! ”伤感之情人皆有之,彼时彼刻有太多的苦(也许可以叫做苦吧)想诉说,不知为何,想到了“回不去的岁月,回不去的大学!”,感慨“ 是啊!有些人也许一辈子也见不了,昨天虽然在忙,但是真的没有亲自送走一些人也许这就是大学的最大遗憾吧!! ”一份纠结又有谁知,一年过去了时常还会想起。“ 大学,爱情于我是奢求;大学,争吵于我是常事;大学,尝试于我是追求;大学,回味于我是泪水!这就是大学! ”这真是自己大学的正常生活状态吧,只不过好多事情之前不愿意诉说,等到想说出口时已无人共享,独有一人品读与思索。不对,不对,当天晚上还有“快被蚊子吃了”,还有“马上就 19999 位访客了”及“感谢 @ 白磊 与 @ 闫妍 对我空间的支持,空间访问量破 20000 了”“有时候直觉是对的,看了去年的司法资格证申请通知,发现申请一个这得折腾一个多月,看来选择留在郑州是个多么明智的选择,虽然自己之前选择时还有 两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不知何时是否该解开 ) ,但是真的很好耶” 我的生活中虽然有坎坷、挫折,但是乐观的我总是喜欢找点乐子让自己开心一下,这也是现在自己显得比较枯燥生活的一个原因吧 。然后当天也发了一个毒誓“ 闲下来想一想未来十年怎么过吧,也许我真的该用十年去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也许十年后再集体相见是个不错的选择,因此十年内不再参加所谓的聚会活动了,十年后再相见吧,当然我会经常单独拜访,但是十年内不会组织集体聚会,我会经常外出或者长期待在一个地方研究。以此说说为证据! ”,所以说亲们不要期待我会组织大规模的聚会了,我还是比较喜欢单对单的,说话更直白一些。班长大人给我评了一句“十年的时间太长,沧海桑田。或许十年之后有些人你再也见不到了。。。”。哈哈,我不组织你可以去啊,加油!我感觉跟班长合作就是磨练我的思想政治管理工作,既有合作又有斗争,我始终在坚守三个原则“思想工作很重要”“党政工作必须严格分开”“给别人表现的机会”,趁这篇说说再次说给你,可能你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三个问题。可能因为这还有一些冲突(另外貌似前些天你还说语言表达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应是不真诚(哈哈哈),有问题就该提出来嘛,因此我的几个成长感谢里面这方面感谢的不是你,而是晓杰!哈哈哈,貌似周龙同学说过我不要在说说里面评价他人,不过貌似你不会生气吧!这里我就当成不会了——我的同学、组员、同事)!当天还说了一句至今我都认为非常有用的话“ 人们喜欢问为什么?其实很多时候没有为什么或者是个人的隐私不想告诉别人,这就是社会与生活 ”将这句话送个小伙伴们,亲们要好好的界定一下好奇与此处说法之前的界限哦! 2014 年 6 月 14 日开启回家模式并吐槽。“回一趟家好麻烦耶,有很多东西需要拿”“看来今天坐车规划的不是很好,才到开封汽车站还得再倒两次车(表情)”“到家了,今天给自己封死了一条路,也许这样更好,能够使自己更加无所顾虑的前行!忘记或封存一些早期的记忆是个不错的选择吧!就像十年后俺外甥女可能忘了她曾经在俺家玩跳棋!嘿嘿!”“今天很高兴认识了几个朋友!”“刚才全家进行了一场特殊的游戏,捉老鼠弄了半个小时还让它给逃跑了累死了”其实上述说说也是之前感情的一种延续,只不过回家了有了一份家的温暖,生活更加惬意,其中一些感悟还是很有用的,就像有些历史记忆需要去封存。哈哈,人生还是乐趣比较多嘛! 2014 年 6 月 15 日又开始返郑了,不得不感慨上班真的不自由,回家一天就需要重新出发。“封藏历史,勇往直前!面朝未来,春暖花开!珍惜当下,幸福快乐!我曾在华水,将去天商!踌躇满志,帅气自信!”“不如不买票坐车了,得等到五点多才发车。要是补票现在就可以走了”“地铁上玩个自拍” 现在看看当时的照片真的发现自己前些日子太累了,真的很憔悴,真的该好好休息一下了,不过自己会到市检吃的就很好了,换一种环境也是一种休息。 而且貌似从那时起就开始喜欢坐地铁了,自己以后出行经常乘坐地铁,而且认识到如果家住在地铁旁边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接下来的几天是关于司法考试报名、河南省大学生暑期万岗见习行动(自己曾经从中受益)以及我们县的考点发现有人高考替考的新闻转载。这篇“【广开加油】今天晚上看了一部名叫《卒迹》的电影,再次领会了吃亏是福的真谛,同时也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总结反思吧。这部电影真实的反映了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面貌与村级干部带来村民脱贫致富的艰辛,影片真实无华,反映的很现实,但是片中的李二卒有着一股一直往前拱的劲并且做到了说到做到,很是佩服他的这种精神,同时也看到了防止村干部(可推及各类干部)违法违纪的好措施,其实这很像现在全国推行开来的村民监委会。当然还是非常感动那句话“当干部就要能吃亏”,反思自己的“穷着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这其中有太多的人生感悟与哲思。”说说还是一种大学情怀,不过现在自己以及不太记得故事的情节了,此处提到了我的“ 穷着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 ”处事原则,这对于我们从农村走出去的孩子还是非常有用的,自己现在还在坚守这一原则! 毕业一周后的感悟“ 〔广开加油〕转眼之间已经毕业一星期了,突然发现自己变化挺大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和之前的部分人聊天还是和原来一样,不过自己真的变了!前些天是自己逼着自己去改变,目前发现是变化后的自己加快自己去变化,虽然自己回味或者遇到之前的事情还是会微微一笑,但是自己真的变了!也许这就是成长吧! ”“ 现在对好多不关自己的事情不想去关心,感觉应该放下的也学会放下了。呵呵,似乎厌烦了好多事情!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出来其中蕴含的深意,相信看了上面的文字你会明白!
个人分类: 我的说说|13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位点制度腐朽不堪,学术腐败的重灾区
热度 53 dawndream 2015-6-18 18:25
我有个以前毕业的学生,现在某高校(区域知名)读研。他最近不辞辛苦,跋涉七八十公里,跑回母校来找自己以前的老师求助来了。 跟他一聊,才知道情况。他们学院一届招了百余研究生。课基本随便上,“任课老师自己都不太懂”。导师太忙,根本不指导学生。导师连方向、思路都不给,更不提供方法。学生们只能互相请教,找窍门混毕业。学院定的硕士毕业条件是:必须发表一篇C刊或者EI源刊,且以导师为第一作者。 我那学生马上面临开题。无奈之下,回母校找老师求助来了。 导师们不付出时间指导,只是制定毕业条件卡学生,说白了就是个监工的工头。招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制造成果。如此以来,光这些硕士生,一年至少就能给学院发表一百篇 C刊或者EI源刊。这样,学科自然就强,排名自然就靠前;导师成果自然就多,报基金项目自然就容易中。 这样,一个“学位点”,就是一个宝库,一个强大的人力资源库。像矿藏一样,不用投入,就能源源不断地产出,利润丰厚。其实,这种的“学位点”,放到哪里都是一样的。假如给定西学院或者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这样的单位一个“学位点”,只要生源有保障,肯定照样运转。跟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根本无关。 导师是最好当的。很多“博导”自己一篇SCI也写不出,还整天催学生写SCI。其实,是谁有话语权谁来当导师,而不是谁学术水平高谁当导师。招生规模不变,导师很快就被庸才占满员了,无法增选。这导致青椒当不上导师。 设立学位点是一锤子买卖。有学位点的学校永远都有。全国招生总量不扩大的话,没有学位点的学校永远都得不到,即使学科已经充分发展了。这样,各个单位之间不存在平等的竞争。无学位点的高校怎么努力也无法赶超有学位点的高校。 其实,如此腐朽落后的制度,改革起来很简单。 导师资格由教育部统一评定,全国范围竞争上岗即可。导师资格动态评定,三年一评。像报国家基金一样,个人申报,教育部根据材料打分排序。一个一级学科,全国排名前1000的就是博导,全国排名前5000的就是硕导。 这样,学位点干脆取消最好。不取消也可。很多学位点大批尸位素餐的导师位置就腾出来了。导师变得太少,招生规模也大幅萎缩,这个学位点自然也就办不下去了。
16428 次阅读|76 个评论
大学改名与虚假大学
热度 45 mdzhao 2015-5-20 16:20
高考越来越近,近日一份“中国野鸡大学名单”成为关注的焦点。其实这是一家名为“上大学”的网站在2013-2014年先后三次公布的“中国虚假大学警示榜”的一个完整版。我看了一下这个榜单,浙江省的有4所“假学校”,分别是“杭州工商管理大学”、“杭州理工学院”、“杭州理工大学”、“杭州建设管理大学”。初一看,连我这个对省内高校可说相当熟悉的人也一时有点蒙。查了下正规大学中,有“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和虚假大学的名字确实很像。 为什么我会觉得有点蒙呢?因为我知道“浙江工商大学”原来叫“杭州商学院”,是原商业部和国内贸易部直属的高校,在后来大批部属高校划归地方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改为现在的“浙江工商大学”,因为原来是以“杭州”开头的,所以我的印象中一直以为它是从学院升级为大学,叫“杭州工商大学”呢,却不知那名字竟被骗子用了。而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是杭州非常有特色的“浙江丝绸工学院”,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改名为浙江工程学院,大概是专业面扩大了吧,也是在学院改大学的热潮中改为浙江理工大学的。 这么看来,高校改名,似乎提升了学校的档次,其实却是搞乱了人们的脑子,把那些原来已经成为品牌的校名一改,弄得与野鸡大学难以区分了,究竟有什么好处呢?想起一个笑话:俩学生碰上了。甲问:你在哪个学校的啊? 乙答:理工的。甲说:哦,我清华的。乙说:真牛。甲说:还好啦,其实你高中时候认真听课认真学习说不定也会考上清华的!哦,对了,你是大连理工的还是北京理工的啊? 乙答:麻省的。甲:。。。。。。 国外多的是叫学院的名校,为什么到了我们这里便会以叫学院而耻呢?其实,杭州商学院和浙江丝绸工学院在浙江一直都属于有特色的好学校,不改名未必就会比现在发展得差啊,倒是白白丢掉了原来在校名上积累的无形资产。 我还到网上搜了一下,搜“杭州理工大学”,提示那是个虚假大学,但却能搜到“杭州工商管理大学”的网站,看上去还挺像模像样的。 有意思的是,今天看到学校发文,是关于数学系等五个系更名的通知,数学系更名为数学科学学院(简称“数学学院”),英文名为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地球科学系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简称“地科学院”),英文名为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这也让我很晕,印象中,这些年学校换一任领导便要对院系的名称作一次调整,曾经搞过把系升级为学院,后改革要精简院系机构搞大学院,那时把数学、物理、化学、地科、心理等系合并为理学院,下设不同系,当时有些体量大的学院真的规模很大,而后却有新成立的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航空航天学院等,却比一些系的规模都要小很多,于是又把一些学院拆分,而且弄出了所谓“院级系”这样非常好玩的名称,以区分与那些学院下所设系的级别不同。现在则又开始把系改学院了。去学校的网上看了下,却有的改学院了,有的没改,如原来都属理学院的物理、化学、心理还是叫系,只是不知这改名的和不改名的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其实我早就说过,我们检索文献的时候是最痛恨这种不断改名的情况的,极容易造成漏检。我想对所在院系的师生来说,大概也不见得喜欢这样的改名吧?某老师今天投稿,单位写Mathematic al Department,明天 就要写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了,要是报成果的时候,相关部门认为这不是同一个人,也要求你去开一个证明,便如证明我儿子是我儿子那样,证明数学系就是数学科学学院,那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情啊!天知道这样的改名究竟给谁带来了好处?
个人分类: 其他|27460 次阅读|88 个评论
我在《加拿大的主要工程学院》一文中的数据源
热度 5 montec007 2015-4-19 23:42
原博文《说说加拿大的主要工程学院》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3568-881873.html 关于NSERC CRC的数据,在原文中提供了链接,不再重复。 关于NSERC资助资金的排序,在原文中亦提供了链接,不再重复。 关于各工学院招生数目的数据,是我校的一份内部文件,扫描在下面。大家可以看到,要提供我原博 文表中那些数据,我得自己去加,有些我加了,有些我只是提供了一个约数(还要哄小孩吃饭睡觉呢)。但我想这并不影响大家得到一个主要结论。 关于蒙城工学院的招生数,数据来源是wiki,那里只提供了2012年信息,但没有提供博士生的具体数据,我只能以???代替。这些在原博文中都明确地标示出来了。 我到科学网来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学习与交流,上面有许多饱学之士,热心的朋友。另一个是作为我为中国服务的一个窗口。2011年想着回国,最终还是胆量不够,缩回来了。但心里总觉得有些话,对于国内的朋友可能有用,有时就会在上面唠叨几句。当然,每个人都有局限,这是大家都明白的。可是如果就因为某个人某个具体的事情上面犯了一些小错误,就肆意攻击,我想这也太失体面了。如果能够本着正本清源的态度,各自提醒,我想大家都会相互欣赏体谅。 当然,我自己有时也是在科学网随意惯了的人,有时言辞唐突,难免会令人不爽。我借此机会向大家道歉,特别是对林中祥老师,他没说,但我知道我上次说话有些过头了。对不起。 关于这份扫描文件,再加一句,对于国内朋友比较有用的 一个信息在于着重强调的一栏,即国际生的百分比,因为这个是我们那次会议的重点。由此可以看到,滑铁卢和麦马最高,近60%,多伦多大学却不高,只有30%略强。我们分析的原因是因为多大已经将本国内的优秀学生吸引过去了。当然如果大家看PhD国际学生的绝对数目(表中未直接提供,但可以简单计算出来), 滑铁卢有近400人,麦马有近200人,但 多大也有约270人,所以,在安大略省多大仍然是PhD Program中国际生的大户(仅次于滑铁卢大学)。希望这些信息对国内申请加拿大学校时有些微的帮助,因为由此你可以看出哪些学校是国际生-friendly,哪些不是。 另外,我不对这份扫描件中的数据的准确性负责。
个人分类: 有教无类|5607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不怕得罪人学院】员工名单
热度 23 zlyang 2015-1-13 19:09
科学网大学【 不怕得罪人学院 】员工名单 正院长 袁贤讯 正网士, 正院士, 特聘校长级正教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3568 学术委员会成员 罗教明 终身院士兼终身义务教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78615 院 长 戴德昌 网士,外籍网士,拟改任【 神学院 】院长。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9360 副院长 高 山 网士 ,特聘校长级正教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07017 美食系主任 王海辉 女网士,特聘校长级正教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81 青年千人 刘洋 博导, 特聘千人级正教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50 青年千人 禹荣明 博导, 特聘千人级正教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88796 欢迎您加入【得罪人】学院! 期待您得罪更多人!
6613 次阅读|77 个评论
UIUC消防学院图书馆
热度 1 terahertz 2014-12-18 14:14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 拥有多于40 所综合及 专业 图书馆, 藏书容量全美第三(前两名是哈佛和耶鲁)。Main Library和Undergraduate Library是其中最大的两个。 UIUC 图书馆的主页是: http://www.library.illinois.edu/ 。导航栏主要有简介(about)、分馆及开放(find a library)、馆藏(special collections)、服务 (services)、联系(contact)、帮助(help)等。主要是中间3项分馆、馆藏及服务。 “分馆”列了具体分馆的名称、地址、网址、一周之内的开放时间。今天主要参观了“Illinois Fire Service Institute Library”。图书馆并不大,跟国内的100人的学术报告厅差不多大,但是功能很齐全。 图书馆门口 一排排的书架 书架前面的检索区 书架后面的资料区 书架边上的自助区 刚刚进入门口的珍贵荣誉区
个人分类: 出国留学|4891 次阅读|2 个评论
全身振动训练治疗下背痛:随机对照试验方案
qiang897 2014-5-5 21:26
Whole body vibration exercise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study protocol for a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医学康复中心于2014年发表一篇全身振动训练治疗下背痛的论文( Wang XQ, Pi YL, Chen PJ, Chen BL, Liang LC, Li X, Wang X, Zhang J. Whole body vibration exercise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study protocol for a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rials. 2014; 15(1):104.),全身振动训练是否能有效治疗下背痛,请拭目以待! Figure 1 Illustration of five movements. A. Double leg stance: place the feet parallel on both sides of machine with heals turned slightly outward. B. Deep squat. C. Lower back extension. D. Bridge pose. E. Push up. 论文链接: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693945
4717 次阅读|0 个评论
百度-百科:燕京大学“院系设置”介绍中好像有两处欠妥
YUNYANGZHANG 2014-3-28 12:32
——大学中department的思考:(6)燕京大学“院系设置”介绍中好像有两处欠妥 阅读饶毅老师的博文“让我们吹响中国学生从西方回国的号角”、孙启高老师的评论(68)中有关燕京大学的叙述,于是很有兴趣地查阅百度-百科“燕京大学”中的“院系设置”,发现有两处好像有点欠妥。 百度-百科记叙 燕京大学初成立时设文理科,未分设学系。学制初为本科三年,预科二年。后改为本科四年,预科一年。初设文、自然科学、应用社会科学 三学 院 , 后 改为三个学院, 十八个学系 。 文学院有国文学系、英文学系、欧洲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系、新闻学系、音乐学系。 理学院有化学系、生物学系、物理学系、地质学系、心理学系、军事学系。 法学院有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 两处好像有点欠妥 1 其中 “三学院” ,好像应该是 “ 三个学科” 。 有时“科”是“系”的上一级;有时,“科”是“系”的下一级。可能与大学科、小学科有关。 一般“(学)系”、“(学)科”、“(教研=学)室”,是同一级别的单位名称——基层学术单位;中间层“学系”,应该与时俱进地改称(第二级)“学院”。 2 “十 八个学系” , 好像应该是 “十七个学系” ,还是哪个学院中漏写了一个学系。 结束语 网络记叙,应该严谨;应该有计划地进一步编辑加工。
个人分类: 大学中department的思考|3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4年第一天想一年的安排
steelboy 2014-1-1 22:07
今天是2014年的第一天,虽然在家休息,但总觉得事没有做完。一直都这个状态,休息也不安心,要不是住得远,有时候周末恨不得去做实验,补点数据,早点把文章投出去。其实发的文章都是烂文章,影响因子低,但还是乐此不疲。最近学院考核要求下来,至少B类文章才算数,之前我都没去管它是哪类,发了就高兴。2013年进新团队,要求更高。准备把手头几篇投掉就找点新方向做做,金属材料不好发,不过没找到新方向前还是把现有做深入些。首先把新电镜摸熟,领导再也不用担心我的科研了。 另外,2014年要多运动,把尿酸降下来。
28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纪实
wmy9039 2013-11-13 10:38
http://newinfor.lnmec.net.cn/news/news_view.asp?newsid=1897 打造特色 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突出专业特色建设,使专业建设的目标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使课程体系建设更能保证对企业所需岗位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服务社会设专业。学院各专业系部和招生就业处深入社会、企业调研,及时掌握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在对省内外10余家大型企业的用人调研中发现,社会急需冶金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金属矿开采技术、选矿技术等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在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调研报告,经过充分的分析论证,制定了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设置方案。 依托企业建专业。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各专业将工作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过程和岗位能力总结概括至学习领域,以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项目;以岗位能力标准确定教学模块;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综合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和课程体系。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各专业明确了“教学做”三方面的针对性内容和相互的关系;正确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使学习情境的创设、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仿真软件的应用、实训装备的完善更贴近企业岗位实际,使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提高。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加强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吸收了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得到了企业对专业建设的具体指导。 校企合作强专业。学院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聘用企业专家参加学院的专业建设,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与企业联合系统设计、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办学模式,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建立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企业、社会等参与的科学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为企业开展的大量培训活动中,强化专业的内涵建设。 结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着重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其中冶金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两个专业,目前已经形成明显的专业优势,并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教师以参与企业实践活动为契机,多渠道收集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的视频、图片资料,经过整理、提炼和丰富,构建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易于学生掌握的典型工作任务,编写校本教材。 特色专业在学院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始终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其首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5%以上。 校企一体 培养“接地气”的技能人才 学院根据区域、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参照行业职业标准,按照“课程设置基于工作岗位、课程内容基于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思路,全面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对接岗位,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带动各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广泛采取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仿真教学手段,推行“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快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近两年来学院在全国冶金行业大赛、全国计算机核心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辽宁省职业技能大赛等国家、省级大赛中频频获奖。同时,毕业生从理论、技能到综合素质都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评价。2013年,学院对毕业生就业的6家企业进行了满意度及信息反馈调查,满意度为95%,专业对口率达到90%以上。许多用人单位一再表示,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要求更接近,这样的学生到企业更实用,更受企业欢迎。 摘自《中国教育报》 没有相关信息
个人分类: 专业建设|0 个评论
衷心祝愿俞敏洪能够把耿丹学院办好
热度 1 happytimes 2013-11-12 21:31
今天才看到消息说,老俞任北工大耿丹学院理事长。并且看了老俞给新生的演讲。我是打心眼里高兴老俞办这个事情,并希望能够办好。 我曾经在新东方学校学习过,那时候新东方学校的老师很喜欢拿老俞“开涮”,所以知道老俞的一些轶闻趣事,也很早听说老俞想办一所大学,那时候说是办一所人文大学。现在老俞终于开始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了。我在这里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现在这个时候在中国办民办大学确实比较难,因为得不到政府很大的支持,缺乏资金就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缺钱就意味着啥都缺了。老俞是不差钱,但我希望老俞能够进一步分析分析国外私立大学的办学机制,同时结合中国的国情,看能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大学发展之路。 第二点,办一所非盈利的民办大学,但我希望不要对学校里面的老师和学生抠门,因为只有能请到好的老师才可能把学校办好,只有给学生足够的训练,学生才能更优秀。办好大学是目的,非营利不是借口。 第三点,我们很多人都是从公立大学毕业的,也很是明白中国教育之弊端,如果民办大学能够克服这些弊端,真正培养出人才,建立起很好的社会声誉,我想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的不懈努力。 第四点,希望老俞能够建立好一种机制,使得学校能够长久发展下去,而不是仅仅靠你一个人的努力。 中国是太需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了,我想每一个从中国学校受教育的人都有同感,甚至于有专家认为“中国最大的失败是教育失败”。所以,不管是刚创办不久的南方科技大学,还是正在发展的几所中外合办大学,还是老俞心中梦想的大学,都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补充,或者是创新,希望这些学校真正能够办好,也会激励公立大学不断去改革,真正能够培养出人才。
6431 次阅读|2 个评论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招聘启事
talentblog 2013-11-8 11:25
四川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创立于1896年,是布局在中国西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的办学可上溯至1907年四川高等学堂化学门与应用化学门的开办,沐锦水之灵气,循求是之传承,逾百年来的办学历史亦形成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为加快学科建设发展,学院决定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竭诚欢迎海内外杰出人才加盟。 一、 学科带头人 (一)岗位 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研究方向1人; 物理化学——催化化学研究方向1人; 放射化学——放射化学各研究方向1人。 (二)聘任条件 1、学术思想活跃,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精神,年龄40岁以下,身心健康; 2、具备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的能力,能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3、能把握相关学科发展前沿,对学科建设有战略构想。 二、 特聘研究员或副研究员 (一)岗位 无机化学1人; 物理化学1人; 分析化学1人。 (二)聘任条件 1、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职业素养,年龄60岁以下,身心健康。 2、具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3、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能促进本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4、具有著名大学相关专业本科课程授课经验; 5、英语为母语; 三、相关待遇 提供所需的实验室、充足的启动经费及优厚的薪酬待遇,具体面议。 四、招聘程序 1、请申报者提供如下材料: 1)详细个人简历 2)学历、学位证书及现任职证明; 3)1000字左右个人学术成就介绍; 4)受聘后的工作思路及设想; 2、由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初选,通过后再按有关要求填写相应推荐表和提供其他材料。 五、联系方式 单位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29号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邮政编码:610064 联系电话:028-85412291,85412290 传真:028-85412291 联系人:苏晓渝 李倩 邮箱: chem@scu.edu.cn Faculty Recruitment - College of Chemistry at Sichuan University Sichuan University (SCU), founded in 1896, is a National Key University directly unde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Located in West China, SCU is a high-level comprehensive research university under Projects 985 and 211 with over 100 foreign nationals among their diverse faculty. This strong support and long history has created an excellent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a great educational tradition in the College of Chemistry at SCU.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its high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the College of Chemistry at SCU is actively recruiting high level faculty candidates from home and abroad.We offer a generous start-up package, laboratory space, and competitive salaries (specifics are negotiable). We are currently hiring multiple facultyin the following two positions: 1. Multiple faculty positions at the Full Professor level with research emphasis in Organic Chemistry, Physical Chemistry and Radiochemistry. Requirements: - Strong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exceptional accomplishments. - Less than 40 years old. - Ability to directa nationally-funded major research program. 2. Multiple faculty positions at Assistant, Associate and Full Professor levels with research emphasis in Inorganic Chemistry, Physical Chemistry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Requirements: - Ph.D or equivalent degree in relevant area. - Less than 60 years old. - Extensive teaching experience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 Native English speaker (required). For full consideration, please submit a curriculum vitae, a degree certificate(e.g. a copy of your diploma), proof of your current position (e.g. a letter from your current employer), a statement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1000 words), a research plan. Please submit these materials electronically to chem@scu.edu.cn . Contact us: Ms. Xiaoyu Su or Ms. Qian Li Address: Wangjiang Road 29, College of Chemistry,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Sichuan, China Tel: +86 028-85412291, +86 028-85412290 Fax: +86 028-85412291 Email: suxiaoyu@scu.edu.cn
50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我希望刚进伯克利音乐学院我就能知道的6件事Derek Sivers
josh 2013-11-5 21:12
【转】我希望刚进伯克利音乐学院我就能知道的6件事 Derek Sivers:我希望刚进伯克利音乐学院我就能知道的6件事 作者:Derek Sivers 译者:Esther 版权声明:本文可以任意转载,转载时请务必保持作者、译者署名的完整性。 编注:这里的译名伯克利(Berklee)是指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波士顿的伯克利音乐学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而非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fengdingcn thx!) 1. Focus. Disconnect. Do not be distracted. 1. 专注。排除杂念。不被干扰。 My favorite part of the movies is the training sequence, where a young Bruce Wayne, Neo or Kung-Fu Panda goes to a remote location to be trained relentlessly, nonstop, past all breaking points, until they emerge as a master. 电影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练功阶段,年轻的Bruce Wayne, Neo或功夫熊猫到遥远的地方,坚持不懈地练习,一路突破,直到成为大师。 The next few years can be your training sequence, if you focus. 如果你专注投入,未来几年可以是你的练功阶段。 Unfortunately you’re not in Siberia. You’re surrounded by distractions. 可惜,你不在西伯利亚。你身边处处都是干扰。 You’re surrounded by cool tempting people, hanging out casually, telling you to relax. 你被酷酷的人所包围,他们充满诱惑,四处游玩,告诉你要放松。 But the casual ones end up having casual talent and merely casual lives. 可这些随意的人才能平平,生活差强人意。 Looking back, my only Berklee classmates that got successful were the ones who were fiercely focused, determined, and undistractable. 回首过去,我那些成功的伯克利同学们都是异常专注、意志坚定、不受任何干扰的人。 While you’re here, presidents will change, the world will change, and the media will try to convince you how important it all is. 你读书的时候,校长会换人,世界在变化,媒体会努力说服你这有多重要。 But it’s not. None of it matters to you now. 其实不然。对你而言,现在它们都不重要。 You are being tested. 你在接受试炼。 Your enemy is distraction. 你的敌人就是干扰。 Stay offline. Shut off your computer. Stay in the shed. 保持离线。关断电脑。闭关修炼。 When you emerge in a few years, you can ask someone what you missed, and you’ll find it can be summed up in a few minutes. 当几年后你复出时,可以问问别人你错过了什么,你会发现这些都可以在几分钟内总结完。 The rest was noise you’ll be proud you avoided. 剩下的不过是噪音,你会很自豪自己避免了这些干扰。 Focus. Disconnect. Do not be distracted. 专注。排除杂念。不被干扰。 This is your #1 most important challenge. If you master focus, you will be in control of your world. If you don’t, it will control you. 这是你第一项最重要的挑战。如果你能掌握自己的注意力,你就能控制自己的世界。否则,世界会控制你。 2. Do not accept their speed limit. 2. 不要接受他人的速度限制。 You don’t get extreme results without extreme actions. 没有超常的行为,就没有超常的结果。 Berklee classes set a pace the average student can keep. 伯克利的班级所设定的节奏,一般学生都可以跟得上。 If you want to be above average, you must push yourself to do more than required. 如果你想高出一般水平,你必须推动自己做超出要求的部分。 There’s a martial arts saying, “When you are not practicing, someone else is. When you meet him, he will win.” 习武之人有个说法:你不练习别人练,一旦较量起来,你必输无疑。 If you are a writer, you should not only write a song a week, but spend twice as long improving it as you do writing it. 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不能一周只写一首歌,而是应该花两倍的时间来改进。 Inspiration is a good start, but it’s the diligence to make every note and every word perfect, that will really set you apart. 有灵感是很好的开始,但让每个音符和每句歌词完善的是勤奋,这才是让你出类拔萃的原因。 Luckily, when I was 17, a few months before starting Berklee, I met a man named Kimo Williams who used to teach at Berklee and convinced me that the standard pace is for chumps. 幸运的是,在进入伯克利几个月前,那时我17岁,我遇到了一位过去在伯克利任教的老师——Kimo Williams,他说服我标准节奏是为傻瓜设置的。 In just 3 intensive lessons, he taught me 3 semesters of Berklee harmony, so on opening day I started in Harmony 4. 仅仅通过3次强化课程,他教了我伯克利3学期的和声课程,所以开学那天,我就从第四学期的和声课程开始。 In one intensive lesson, he taught me the whole semester of Arranging 1. 在一次强化课中,他教会了我整整一学期的编曲课程。 Then I learned I could buy the book for a course I wasn’t enrolled in, and do all the examples myself, without even needing to attend the class. I could approach the department head and take the final exam for full credit. I did this for all the other requirements like Arranging 2, and traditional counterpoint classes. 然后我知道没有报名的课程,我可以把课本买下,自己做练习,甚至都不用去上课。可以直接找到系主任,参加期末考试,拿全学分。所有其他必修课如编曲以及传统的对位课,我都是这么做的。 I graduated Berklee in 2-and-a-half years. 我用了2年半的时间就从伯克利毕业了。 Do not accept their speed limit. 不要接受他们的速度限制。 Blow away expectations. 超出人们的期望。 3. Nobody will teach you anything. You have to teach yourself. 3. 没有人教你任何东西。你必须得自学。 When I first arrived at Berklee, I was disappointed. My teachers weren’t teaching me. I almost dropped out. 当我刚到伯克利时,我很失望。老师不教我。我差点辍学。 I went home to Chicago and got accepted to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Then I realized their music program was more about memorizing the name of Bach’s many children. 我回到芝加哥,被西北大学录取。然后我意识到他们的音乐课不过是强记巴赫以降的诸多名字。 So I came back to Berklee with gusto. I decided to squeeze every bit of knowledge out of this place. Nobody was going to do it for me. 然后,我又满怀热情地回到伯克利。我决定从这里吸收所有的知识。没人为我这么做。 Do not expect the teachers to teach you. 不要期待老师们会教你。 They will present some information to you, but it is entirely 100% up to you to either make the most of it, or waste your time here, and go home and get a normal dumb job. 他们会带给你某些信息,但是否能理解到点上,抑或浪费时间毕业后去做平庸的工作,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Berklee is like a library. 伯克利像一座图书馆。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is here for the taking. 你需要知道的所有东西都在这里供你吸收。 It’s the best possible environment for you to master your music. 这可能是你掌握音乐的最佳环境。 But nobody will teach you anything. You have to teach yourself. 但没有人教你任何事情。你必须自学。 4. Learn from your heroes, not only theirs. 4. 向你自己的偶像学习,而不局限于他人的偶像。 When I was here, I wanted to be a great songwriter, among other things. 读书时,我的众多梦想之一是成为伟大的词曲作者。 Berklee’s songwriting courses are amazing! I learned so much about song crafting that made me look at all of my favorite music with a whole new insight, and forever improved my own writing. 伯克利的词曲创作课程真是超赞的!我学习到很多歌曲创作知识,让我用全新眼光诠释我所有的最爱曲目,从而彻底改善了我自己的创作。 But… I remember a lyric writing teacher saying a good lyric needs to use all 5 senses. He’d say, “Don’t just mention your grandmother. Describe the veins on the back of her hands. Don’t just mention a bedroom. Describe the smell of the dust on the curtains and the sound of the creaky stairs.” 不过…….我记得有位歌词创作老师说,好的歌词需要调用所有5种感官。他说,“不要只说你的老奶奶。描写她手背上的青筋。不要只提到卧室。描述窗帘上尘土的气味,还有楼梯吱吱嘎嘎的声音。” So for years I thought every lyric I wrote was crap unless it described all 5 senses. 多年来,我一直以为除非描述了所有5种感官,否则我写的所有歌词都是垃圾。 Then finally I noticed that my favorite songs by Nirvana or Talking Heads were abstract collages of evocative nonsense. 后来,我终于发现,我最爱的涅盘乐队和Talking Heads乐队的歌词不过是煽情的胡言乱语抽象拼凑。 My favorite glitchy electronic music by Bjouml;rk is nothing they’d ever teach in a Rock Arranging For Live Performance 1 class. 我最爱的Bjouml;rk的glitchy电子音乐和摇滚乐现场演出编排课中所教的内容相去甚远。 So I finally realized the one important point I missed while here, that I hope you don’t forget. 所以,我最终意识到自己错过的一个要点,我希望你们都不会忘记。 The teachers are taking their favorite music and using it to teach you techniques. 老师们以自己钟爱的音乐为例,教授你们技巧。 Learn and appreciate those techniques. They’re great. 学习并欣赏这些技巧。它们确实很棒。 But if you only learn the techniques they teach you, you’re only learning their favorite music. 但是,如果你只学习他们教授你的技巧,你不过是在学习他们心爱的音乐。 Never think their heroes are better than yours. 别以外他们的偶像就比你的偶像强。 You’ll hear a lot about the greats, but whatever you love is great, too. 你将听到关于伟人们的很多东西,但不论你喜欢什么,那也是最棒的。 The same way they will break apart a Shania Twain hit song or a classic Charlie Parker solo to teach you the craft inside, you must learn how to break apart your favorite music and analyze it. 他们用同样的方式分解Shania Twain的热门歌曲或者Charlie Parker的经典单曲来给你讲解个中技巧,你必须学习如何分解分析自己最爱的音乐。 I finally analyzed my favorite Nirvana and Talking Heads lyrics. Finally analyzed the glitches and growls in Bjouml;rk’s music. 我终于分析了我最爱的涅盘和Talking Heads歌词。终于分析了Bjouml;rk音乐中的glitches和growls。 Distilled their ingredients for my own re-use. 然后将他们的元素为我所用。 Learn from your heroes, not only theirs. 向你自己的偶像学习,而不局限于别人的偶像。 5. Don’t get stuck in the past. 5. 不要沉浸在过去。 While at Berklee, I felt I had to learn Donna Lee, the old bebop jazz standard, to be a good musician. 在伯克利时,我觉得我必须学习比博普(一种节奏复杂的爵士乐)的旧标准Donna Lee,才能成为了不起的音乐人。 Got a great gig going to Japan for a month with Victor Bailey on bass. 我有机会随乐队去日本演出一个月,Victor Bailey是贝司手。 Here’s one of the best bassists ever, who’s played with Wayne Shorter, Joe Zawinul, Sonny Rollins, Sting, and more. 他可是有史以来最好的贝司手之一,和Wayne Shorter, Joe Zawinul, Sonny Rollins, Sting等等人都合作过。 He heard me playing Donna Lee a bit, and said, “Man – jazz was all about inventing something new. For a musician 50 years later to be stuck in the 1950s would be like a 1950s musician being stuck in the 1900s. There’s nothing cool about that.” 他听我演奏了一点Donna Lee,然后说,“兄弟——爵士玩的都是创新。50年后的音乐人沉浸在1950年代的作品就好像1950年代的音乐人陷于1900年代一 样。一点也不酷。” A couple weeks later I was at the piano quietly working on one of my own songs, and for the first time he said, “Hey – wow – what is that? That’s great, man. Can you show me?” 几周后, 我坐在钢琴旁,悄悄地演奏我自己的一首曲子,他说,“嗨——哗——这是什么?伙计,这个不错啊。你给我演奏一遍,行吗?” Innovation is needed more than imitation. 创新远比模仿更重要。 Don’t get stuck in the past. 不要沉浸在过去。 6. When done, be valuable. 6. 你的工作要有价值。 While you’re here, stay locked in the shed. 学习时,要避免受到干扰。 Enjoy this wonderful isolation, with no responsibility but to improve yourself. 享受这种美妙的孤立,没有责任,只需自我完善。 But when you leave here, head to the business aisle of the bookstore and start reading a book a week about entrepreneurial things like marketing. 但当你离开这里时,去书店看看商务类书籍,就创业类的书籍例如市场营销读上一周。 Never underestimate the importance of making money making music. 不要低估用音乐赚钱的重要性。 Let go of any weird taboos you have about it. 让那些稀奇古怪的禁忌都消失吧。 Money is nothing more than neutral proof that you’re adding value to people’s lives. 钱不过是一个中性的证据,表明你给人们的生活增加了价值。 Making sure you’re making money is just a way of making sure you’re doing something of value to others. 确保你在赚钱,不过是确保你为其他人增添了价值的一种方式而已。 Remember that this usually comes from doing the things that most people don’t do. 记住这通常来自做大多数人不做的事情。 For example : how much does the world pay people to play video games? Nothing, because everyone does it. 比如:玩游戏的人能得到多少钱?没有,因为人人都会。 How much does the world pay people to make video games? A ton, because very few can do it, and lots of people want it. 发明游戏的人能得到多少钱?很多很多,因为发明游戏的人微乎其微,而又有那么多人想玩。 Be one of the few that is clever enough to make money making music instead of pretending it doesn’t matter. 成为用音乐赚钱的少数聪明人,别假装那无所谓。 Be one of the few that has the guts to do something shocking. 成为有勇气作出惊天动地的事情的少数人。 Be one of the few that takes your lessons here as a starting point, and pushes yourself to do more with what you learn. 成为以自己在这里所学的东西为起点然后超越的少数人。 Be one of the few that knows how to help yourself, instead of expecting for others to do it for you. 成为知道如何自助而不是期待其他人帮助的少数人。 Be one of the few that does much more than is required. 成为付出超过需要的少数人。 And most importantly, be one of the few that stays in the shed to practice, while everyone else is surfing the net, flirting on MySpace, and watching TV. 最重要的,当所有其他人都在上网、在MySpace泡妞、看电视时,你能成为躲在幕后练习的少数人。 二手刁民 发表于 2010-12-12 10:54:08
个人分类: 不一样的人生|1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一所重点大学的学院名为“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热度 3 rbhuang5907 2013-11-1 12:20
这个学院的名称是经不起推敲的。 科学网设立“医学科学”栏目,栏目名称也经不起推敲,曾撰小文说过。 厦门大学的“海洋与地球学院”名称是经得起推敲的。 北京大学的“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名称是经得起推敲的。
2941 次阅读|5 个评论
UIUC图书情报学院博士招生方向
limer 2013-10-30 23:05
图书情报领域什么最热门和最前沿,看看美国UIUC GLIS的博士招生方向也许有帮助: Text and data mining 从文献和数据中发现隐藏的知识,利用计算机对付信息过载的问题 informetrics and data analysis 通过定量的方法分析信息和数据,获得一定的经验,并掌握事物现状 information retrieval 从组织好的信息里面获得用户所需的情报 social computing 将人作为计算单元和信息单元,从而计算并预测社会活动 digital humanities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理论辅助人文研究,拓展信息科学理论的应用空间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信息(知识)客体和主体都是一个相关联的网络 digital libraries 未来的图书馆,随时随地可以访问的知识仓库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信息社会的基本表现 data curation and linked data 大数据时代,重新认识数据的价值,通过有效组织和管理,释放潜能 information trust and privacy 大数据时代,信任和隐私更加重要 digital youth 青少年如何在信息社会生存和发展,这将塑造我们的未来 当然这些都是比较大的研究方向,更为具体的topics就只能看文章了。
52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与科学巨人巴罗(Isaac Barrow)
xupeiyang 2013-10-29 08:37
牛顿有一句颇有争议的话:“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果我们不去追究牛顿这句话的本来含义,只从字面上来看牛顿的成就,确实是之前众多“巨人”成就的最高体现。而巴罗(Isaac Barrow,1630.10-1677.05)就是这些“巨人”之一。 1664年:艾萨克·巴罗(Isaac Barrow) 1669年: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 1702年:威廉·惠斯顿(William Whiston) 1711年:尼古拉斯·桑达森(Nicolas Saunderson) 1739年:约翰·柯尔森(John Colson) 1760年:爱德华·华林(Edward Waring) 1798年:艾萨克·米尔纳(Isaac Milner) 1820年:罗伯特·伍德侯斯(Robert Woodhouse) 1822年:托马斯·特尔顿(Thomas Turton) 1826年:乔治·比德尔·艾里(George Biddell Airy) 1828年: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 Babbage) 1839年:约书亚·金(Joshua King) 1849年:乔治·加布里埃尔·斯托克斯(George Gabriel Stokes) 1903年:约瑟夫·拉莫尔(Joseph Larmor) 1932年:保罗·狄拉克(Paul Dirac) 1969年:麦克尔·詹姆斯·莱希特尔(Michael James Lighthill) 1980年:史提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2009年:迈克尔·格林(Michael Green) http://www.scipark.net/scitoday/detail.php?detail=1826
个人分类: 科学名人|602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新疆阿克苏学院正在筹建中
热度 1 gaojiange 2013-10-25 12:20
新疆阿克苏将创办本地大学——阿克苏学院。 据悉,阿克苏地区计划合并阿克苏教育学院、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阿克苏师范学院,成立阿克苏学院,立足阿克苏,面向南疆,辐射全疆,以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为主,以应用科学为基础,培养医学、师范类及经济管理、农业技术、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应用型本科院校。 阿克苏学院下设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经管学院、师范学院、高职学院6个本科层次二级学院,每个学院计划在校生2000人左右,总规模1.2万至1.5万人。
个人分类: 天山南北【幽幽西部】|2182 次阅读|2 个评论
景德镇陶瓷学院百年艺术作品展一览(四)
黄安年 2013-10-22 15:22
景德镇陶瓷学院百年艺术作品展一览(四)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10月22日发布 景德镇陶瓷学院是百年老校,也是我国陶瓷领域的最高学府,10月17日上午我们参观了陶瓷学院的百年陶瓷艺术作品展,这里集中展现了该院师生的学院派陶瓷艺术精品,看了琳琅满目风格各异的艺术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照片(一)24张,(二)26张,(三)26张,(三)8张,均为当日随机拍摄的。 1, 2, 3, 4, 5, 6, 7, 8, **************** 景德镇陶瓷学院 景德镇陶瓷学院 坐落于 景德镇 ,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250亩,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陶瓷专业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学府。 学校前身为1910年创办的中国陶业学堂,历经1927年江西省立陶业学校、1947年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的变迁,直至1958年成立本科建制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校曾隶属于原国家轻工部,1998年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西省管理为主,是全国迄今为止惟一的以陶瓷为特色的多科性高等学校。学校1984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全国首批自主招收 艺术 类本科生和有资格招收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攻读硕士、学士学位留学生的高校之一。2009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2008-2015年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1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和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的中期检查。2013年经国家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学两个学科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引领行业、服务地方、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办学思路。建校以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已成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领航者,涌现出大批蜚声海内外的 艺术家 、专家 学者 和企业 精英 ,为弘扬中国 陶瓷 文化、振兴中国陶瓷工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1 办学历史 1958 年6月28日 ,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 赵渊 任首任院长;1958年8月,国家下达陶瓷学院接受波兰、越南、罗马尼亚留学生的任务。1958年10月15日,景德镇创办了景德镇市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由景德镇市市长尹明兼任。该院在1959年4月被并入陶瓷学院,成为陶瓷学院历史上唯一一届的建筑系工民建专业。1966年8月18日,陶瓷学院红卫兵大队宣告成立;1968年5月16日,景德镇陶瓷学院革命委员会成立;1968年12月28日,撤销景德镇陶瓷学院。 1975 年8月16日 ,教育部发出通知,国务院批准恢复景德镇 陶院老区 (4 张) 陶瓷学院 ;1977年3月1日,学院隆重举行了“陶瓷学院复校暨开学典礼”庆祝大会 ;1979年3月,成立陶瓷学院学术委员会。1988年6月,召开1977年至1986年科技成果及美术创作受奖大会;1994年3月,全面启动“跨世纪人才培训工程”;1996年11月,学院与加拿大陶瓷玻璃博物馆在上海一壶宽艺苑展馆联合举办了“中加陶艺展”,在上海引起了强烈反响;1997年5月12日, '97中加陶艺研讨会暨陶艺展在学院隆重举行;1997年院长 秦锡麟 作为中国唯一一位“人间国宝”参加 '97 亚洲陶艺节和人间国宝展。 2004 年10月,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2005年11月,接受教育部组织的高校评估获得良好成绩;2006年5月,人事部批准,该校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开展博士后工作; 2007年6月,国务委员 陈至立 、教育部部长 周济 一行到学校进行视察 ;2007年6月14日,由学校师生创作的260多件陶瓷精品在北京 中国美术馆 展出 ;2008年10月28日,迎来学校的50周年校庆;2008年,院长 周健儿 教授及其所带领的“高性能低膨胀陶瓷材料及其产业化”课题组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由中国景德镇陶瓷学院承办的“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品展”,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拉开帷幕 ;2009年景德镇陶瓷学院重新划分院系: 设计艺术 学院、 陶瓷 美术学院、 材料工程 学院、 机械电子工程 学院、 工商管理 学院、 信息工程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 学院、科技艺术学院、 成人教育 学院。 (图册资料来源 ) 2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1月7日,学校有教职工1084人,副高以上职称 校门 (2 张) 教师361人,兼职博导及硕士生导师120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3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省级人选24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66人;省“井冈学者”1人、“赣鄱英才”11人,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6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23人,全国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省模范教师、教学名师等20余人。 (图册资料来源 ) 院士 · 郭景坤 郭景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及首席教授。1990年被选为(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1997年被选为亚洲——太平洋材料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务委员;国际陶瓷联合会执行委员;《无机材料学报》主编;《硅酸盐通报》主编;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第二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由于在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卓越工作,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他曾与他人合著、编和译书籍十二种,在杂志上发表论文180余篇,会议论文70余篇,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生20余名。 (院士资料来源) 学院设置 序号 学院名称 序号 学院名称 序号 学院名称 01 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02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 03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04 景德镇陶瓷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05 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学院 06 景德镇陶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07 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08 景德镇陶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09 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 10 景德镇陶瓷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资料来源于官网 学科专业 · 学科建设 截止到2013年1月7日,学校建有江西省高水平学科2个、江西省 翠湖 (10 张) “ 十二五”一级重点学科3个、江西省“十二五”示范性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3个、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的 硕士 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8个、 专业硕士 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个;本科专业65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江西省特色专业8个、江西省品牌专业12个、省级精品课程25门, 国家级教学团队 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获得国家教学成果1项、省教学成果奖等各类奖60项,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 (图册资料来源 ) · 特色专业 国家品牌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艺术设计(陶瓷艺术与工程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省部重点 :电子科学与技术、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应用经济学、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 。 3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有中国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 硅酸盐 协会陶瓷分会、中国陶瓷协会信息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全国日用陶瓷检测中心、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专业协会。景德镇陶瓷学院在中国广东省佛山市的建筑陶瓷产地南庄镇合作建立了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已被中国科技部确认为国家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并已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大规格超薄建筑陶瓷砖制造工艺及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科研成果 学校形成了国家、省(部)、学校三位一体,行业、社会与学校互动的科 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服务、文化研究与艺术设计创新体系,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据官网显示,学校有近200项科研成果输送给相关企业,与广东佛山、江西高安等地市及3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开发服务等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近百亿元,学校荣获了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2008 年——2012年末,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研究项目4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出版专著5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60余项,有近3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8年,由学校主持完成的“高性能低膨胀陶瓷材料的研制及其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出版文献 学院编辑出版的《中国陶瓷工业》 、 《 中国陶瓷 》 、 《中国陶艺》 、《陶瓷学报》 、 《陶瓷学院报》等报刊,享誉国内外陶瓷界,其中《中国陶瓷工业》杂志是中国陶瓷行业唯一的 中文核心期刊 。学院图书馆藏书丰富,并建立起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已被列为全国陶瓷文献信息中心。 4 文化传统 学校率先提出“ 景德镇学 ”研究,在全国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学校承 艺术设计 (9 张) 担了国家文化建设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的编撰任务。2007年6月,学校首次在 中国美术馆 举办大型“师生陶瓷艺术作品展”,作品展集中了景德镇陶瓷学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佳作,充分展现了学校在陶瓷艺术教育和陶瓷艺术创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2009年5月,由学校承办的“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品展”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充分展现了学校艺术创作的整体实力和陶艺作品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2011年11月,以学校教师为主的中国23位当代陶瓷艺术家的作品在法国卢浮宫第17届国际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展出,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2年5月,学校组织师生陶瓷艺术作品参展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5 杰出校友 胡献雅 :(1902—1996)字正民,江西省 南昌 人,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学教授。胡献雅曾担任江西省第一届至第四届政协委员,江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 中国文联 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 理事、江西省文联副主席、 江西省美术家协会 主席、江西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等职务。 万昊 (1915.3—):江西 都昌 人,是中国新印象派油画的开派人物。1942年任桂林美专西洋画教授,历任苏州美专、江西省立陶专、 南昌大学 、华中师范学院、武汉艺术师范学院、 湖北艺术学院 、江西文化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施于人 :男,原名施文林(1928年-1995年),原籍浙江 余姚县 。1952年毕业于 中央美术学院 实用美术系,1955年由国家高等教育部调配来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任教,后任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陶瓷评委会委员。 周国桢 :男,1932年8月出生,湖南省 安仁县 人。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为中国美协理事、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江西分会主席、江西雕塑协会会长、江西省美协副主席,景德镇市美协名誉主席、高岭陶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1988年轻工业部授予“全国轻工业科技先锋“称号,1991年定为景德镇市拔尖人才,1992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张育贤 :艺名“风友”。原籍江西省 余干县 ,1938年4月出生于江西余干县城。1958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并留校任教3年,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艺术室,专职从事陶瓷雕塑研究和创作。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系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陶瓷学院特聘教授、香港湖田艺术陶瓷特邀教授、景德镇市科普协会理事、景德镇雕塑研究会会员、景德镇陶瓷史研究会会员、景德镇书画院画师。 刘远长 :男,原籍江西省 吉安市 新圩乡,1939年7月出生于江西吉安。1959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雕塑研究会秘书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唐自强 :男,原籍湖南省长沙市,1940年1月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古陶瓷研究学会会员、景德镇雕塑研究会理事、景德镇市政协第七、第八届委员。1990年评为景德镇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同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周新兵:男,1988年11月生于江西省 高安市 ,201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外语系、景德镇紫莲花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兼 CEO ;现已创办96同城、大瓷网,大陶网,买好瓷,国贸美术馆。 戴荣华 :男,1940年1月生,江西波阳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李菊生 :男,原籍江西省 鄱阳县 珠湖乡,1944年9月出生于江西波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副主任,教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景德镇书画院副院长。 冯林 :男,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西省青联常委,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咨询委员会组织(IOV)成员、政协景德镇市委员会十二届委员,景德镇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景德镇市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 裴足喜 :男,1940年2月出生于江西省 余江县 ,196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美术协会山水画家、景德镇书画院特级画师、景德镇珠山画院和景德镇画院画师。 熊钢如 :男,1941年2月生,江西 丰城 人。现为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协会陈设艺术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任 北京人民大会堂 江西厅改造副总设计,并参与宝麟尊设计制作。 任瑞华 :男,艺名“仕博”,1941年生,江西 南昌 人。1960年毕业于 江西师范大学 美术系,198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师承 钱绍武 。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会长、《 中国书画家 》 艺术总监 等。 徐庆庚 :1941年生,196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本科,江西省陶瓷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评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秦锡麟 :男,1942年5月生,江西 南昌 人。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名誉院长、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副会长、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副理事长、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副理事长、中国陶瓷艺术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瓷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等职。 李林洪 :笔名牧石,江西 丰城 人,生于1942年8月。196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景德镇画院副院长,韩国全北招待作家。 朱乐耕 :1952年生于 景德镇 ,1988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陶瓷艺术设计学科学术带头人、江西省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并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2003年调入中国艺术院研究院工作,并担任该院的陶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何炳钦 :男,1955年9月生,江西 婺源 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198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江西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景德镇高岭陶艺学会副会长。 方李莉 :女,江西人,1956年生于贵州省 六盘水市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学科带头人,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并担任由文化部资助的国家重点项目“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以及由科技部资助的国家重点项目“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专家组组长。 吕品田 :1959年3月19日生于江西 上饶 ,祖籍江西丰城。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设计专业,获 文学学士学位 ;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工艺美术与民间美术研究室主任。 黄焕义 :1960年11月生于江西省 抚州 ,汉族,1985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吕品昌 :1978年9月考入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常务副主任,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四导师工作室主任,陶艺工作室主持人,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雕塑学会 副秘书长,建设部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 邓箭今 :1961年出生于 广东 ,1986年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任教于 广州美术学院 油画系,副教授。 鲍杰军 :1962年生,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欧瑞特集团董事长,景德镇陶瓷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 戴雨享 :1965年11月生于江西景德镇, 戴荣华 之子。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 6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 名誉院长秦锡麟 · 党委书记冯林华 · 党委副书记饶俊南 · 副院长江伟辉 · 副院长左和平 · 副院长陈雨前 · 纪委书记叶观荣 · 副院长吴隽 · 副院长刘小丽 · 副院长吴本荣 · 院长助理胡林荣 · 院长助理宁钢 (资料来源于官网 ) 历任领导 时间 名誉院长 书记 院长 副书记 副院长 1958 年至1960年 赵渊 (兼) 朱炳煌 张士华、王玉斌、胡怀陵、卢福池 1961 年至1962年 张希鲁 (兼) 王玉斌、胡怀陵、方综、贺福 1963 年至1964年 胡世基 王玉斌、张克宇、胡怀陵 1964 年至1968年 胡怀陵 1981 年至1983年 楚予民 张凤行 王文选、胡怀陵、杨物华 1984 年至1986年 杨物华 黄球古、陆文遂、颜惠崇 1987 年至1990年5月 黄球古 陆文遂 林云万、曾祥通 1990 年6月至1994年7月 曾祥通 林云万、江正锡 1994 年8月至1995年1月 曾祥通 徐勇 林云万、江正锡、周健儿、肖任贤 1995 年3月至1996年12月 秦锡麟(兼) 秦锡麟 江正锡、周健儿、肖任贤 1996 年12月至1997年12月 曾祥通 饶俊南 1997 年12月至1998年5月 饶俊南 曹春娥 周健儿、肖任贤、郭建晖 1998 年6月至2006年1月 周健儿(兼) 饶俊南 曹春娥 2006 年2月至2007年4月 秦锡麟 周健儿 肖任贤、江伟辉、蔡付斌 2007 年4月2008年6月 肖任贤 江伟辉、蔡付斌 2008 年6月至2009年9月 江伟辉、蔡付斌、左和平、陈雨前 2009 年9月至2010年12月 江伟辉、蔡付斌、左和平、陈雨前、吴隽、刘小丽 2010 年12月—2011年2月 江伟辉、蔡付斌、左和平、陈雨前、吴隽、刘小丽、吴本荣 2011 年2月—2011年4月 江伟辉、左和平、陈雨前、吴隽、刘小丽、吴本荣 2011 年4月-2011年8月 2011 年8月—2012年7月 冯林华 2012 年7月— 饶俊南 1968 年——1980年 1968 年革命委员会 主任 侯宗林 副主任 赵明楷、曾元生、刘三水 1976 至1980学院领导小组 组长 陈克光 副组长 史宇谦 组员 胡怀陵、刘三水、孙本礼 资料来源于官网 7 对外交流 景德镇陶瓷学院21世纪是新经济时代,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顺应新世纪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中西方陶瓷艺术教育家预见到陶瓷艺术的教育和推广是一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普及运动,需要东西方陶瓷艺术教育家共同携手,基于同样的思考中国景德镇陶瓷学院、美国陶瓷艺术教育委员会计划在2008年10月27日至31日在中国景德镇陶瓷学院共同举办“共同的旅程—陶瓷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 “ 共同的旅程—陶瓷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为中西方陶艺教育观念、方法的交流与借鉴、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与交融搭建平台,包括中西方当代著名的陶瓷艺术教育家、陶瓷艺术大师、陶艺家和陶瓷艺术工作者200名代表将出席现场会议。外方代表主要来自包括美国、法国、韩国、日本、挪威、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的高校的校长,陶艺教育家、陶瓷艺术家、支持陶艺教育推广普及的基金会等,中方代表主要来自 中央美术学院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南京艺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广西艺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会议通过网络向全球直播会议盛况,其中NCECA在世界范围内近万名会员将同时通过网络同步参与会议的日程和享受会议的成果,它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包括现场200名代表和万名网络会员代表共同参与的一次陶艺教育盛会。 会议将通过演讲、研讨、现场演示交流、展览等不同形式,对当前东西方陶艺教育的现状、东西方陶艺教育的差异进行论述和比对,对新时期陶艺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手段做方向性的预期,期望这一项全球性的文化普及运动能够在在一个健康的轨道上按照其本质规律顺利发展。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日、韩、英、加拿大、芬兰等国20多所高校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学会、欧洲陶瓷学会、美国陶艺教育委员会和陶瓷学会、日本陶瓷学会、韩国陶瓷学会等专业学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SV_pduBl4Th2CdcUocCuGEtgzb_tx5yXde23EjMH-jqUIVRNdJXuZ5EVCFMzMfV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5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景德镇陶瓷学院百年艺术作品展一览(三)
黄安年 2013-10-22 15:00
景德镇陶瓷学院百年艺术作品展一览(三)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10月22日发布 景德镇陶瓷学院是百年老校,也是我国陶瓷领域的最高学府,10月17日上午我们参观了陶瓷学院的百年陶瓷艺术作品展,这里集中展现了该院师生的学院派陶瓷艺术精品,看了琳琅满目风格各异的艺术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照片(一)24张,(二)26张,(三)26张,(三)8张,均为当日随机拍摄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 景德镇陶瓷学院 景德镇陶瓷学院 坐落于 景德镇 ,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250亩,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陶瓷专业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学府。 学校前身为1910年创办的中国陶业学堂,历经1927年江西省立陶业学校、1947年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的变迁,直至1958年成立本科建制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校曾隶属于原国家轻工部,1998年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西省管理为主,是全国迄今为止惟一的以陶瓷为特色的多科性高等学校。学校1984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全国首批自主招收 艺术 类本科生和有资格招收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攻读硕士、学士学位留学生的高校之一。2009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2008-2015年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1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和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的中期检查。2013年经国家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学两个学科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引领行业、服务地方、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办学思路。建校以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已成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领航者,涌现出大批蜚声海内外的 艺术家 、专家 学者 和企业 精英 ,为弘扬中国 陶瓷 文化、振兴中国陶瓷工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1 办学历史 1958 年6月28日 ,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 赵渊 任首任院长;1958年8月,国家下达陶瓷学院接受波兰、越南、罗马尼亚留学生的任务。1958年10月15日,景德镇创办了景德镇市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由景德镇市市长尹明兼任。该院在1959年4月被并入陶瓷学院,成为陶瓷学院历史上唯一一届的建筑系工民建专业。1966年8月18日,陶瓷学院红卫兵大队宣告成立;1968年5月16日,景德镇陶瓷学院革命委员会成立;1968年12月28日,撤销景德镇陶瓷学院。 1975 年8月16日 ,教育部发出通知,国务院批准恢复景德镇 陶院老区 (4 张) 陶瓷学院 ;1977年3月1日,学院隆重举行了“陶瓷学院复校暨开学典礼”庆祝大会 ;1979年3月,成立陶瓷学院学术委员会。1988年6月,召开1977年至1986年科技成果及美术创作受奖大会;1994年3月,全面启动“跨世纪人才培训工程”;1996年11月,学院与加拿大陶瓷玻璃博物馆在上海一壶宽艺苑展馆联合举办了“中加陶艺展”,在上海引起了强烈反响;1997年5月12日, '97中加陶艺研讨会暨陶艺展在学院隆重举行;1997年院长 秦锡麟 作为中国唯一一位“人间国宝”参加 '97 亚洲陶艺节和人间国宝展。 2004 年10月,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2005年11月,接受教育部组织的高校评估获得良好成绩;2006年5月,人事部批准,该校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开展博士后工作; 2007年6月,国务委员 陈至立 、教育部部长 周济 一行到学校进行视察 ;2007年6月14日,由学校师生创作的260多件陶瓷精品在北京 中国美术馆 展出 ;2008年10月28日,迎来学校的50周年校庆;2008年,院长 周健儿 教授及其所带领的“高性能低膨胀陶瓷材料及其产业化”课题组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由中国景德镇陶瓷学院承办的“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品展”,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拉开帷幕 ;2009年景德镇陶瓷学院重新划分院系: 设计艺术 学院、 陶瓷 美术学院、 材料工程 学院、 机械电子工程 学院、 工商管理 学院、 信息工程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 学院、科技艺术学院、 成人教育 学院。 (图册资料来源 ) 2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1月7日,学校有教职工1084人,副高以上职称 校门 (2 张) 教师361人,兼职博导及硕士生导师120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3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省级人选24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66人;省“井冈学者”1人、“赣鄱英才”11人,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6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23人,全国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省模范教师、教学名师等20余人。 (图册资料来源 ) 院士 · 郭景坤 郭景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及首席教授。1990年被选为(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1997年被选为亚洲——太平洋材料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务委员;国际陶瓷联合会执行委员;《无机材料学报》主编;《硅酸盐通报》主编;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第二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由于在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卓越工作,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他曾与他人合著、编和译书籍十二种,在杂志上发表论文180余篇,会议论文70余篇,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生20余名。 (院士资料来源) 学院设置 序号 学院名称 序号 学院名称 序号 学院名称 01 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02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 03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04 景德镇陶瓷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05 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学院 06 景德镇陶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07 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08 景德镇陶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09 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 10 景德镇陶瓷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资料来源于官网 学科专业 · 学科建设 截止到2013年1月7日,学校建有江西省高水平学科2个、江西省 翠湖 (10 张) “ 十二五”一级重点学科3个、江西省“十二五”示范性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3个、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的 硕士 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8个、 专业硕士 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个;本科专业65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江西省特色专业8个、江西省品牌专业12个、省级精品课程25门, 国家级教学团队 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获得国家教学成果1项、省教学成果奖等各类奖60项,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 (图册资料来源 ) · 特色专业 国家品牌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艺术设计(陶瓷艺术与工程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省部重点 :电子科学与技术、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应用经济学、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 。 3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有中国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 硅酸盐 协会陶瓷分会、中国陶瓷协会信息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全国日用陶瓷检测中心、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专业协会。景德镇陶瓷学院在中国广东省佛山市的建筑陶瓷产地南庄镇合作建立了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已被中国科技部确认为国家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并已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大规格超薄建筑陶瓷砖制造工艺及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科研成果 学校形成了国家、省(部)、学校三位一体,行业、社会与学校互动的科 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服务、文化研究与艺术设计创新体系,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据官网显示,学校有近200项科研成果输送给相关企业,与广东佛山、江西高安等地市及3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开发服务等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近百亿元,学校荣获了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2008 年——2012年末,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研究项目4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出版专著5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60余项,有近3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8年,由学校主持完成的“高性能低膨胀陶瓷材料的研制及其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出版文献 学院编辑出版的《中国陶瓷工业》 、 《 中国陶瓷 》 、 《中国陶艺》 、《陶瓷学报》 、 《陶瓷学院报》等报刊,享誉国内外陶瓷界,其中《中国陶瓷工业》杂志是中国陶瓷行业唯一的 中文核心期刊 。学院图书馆藏书丰富,并建立起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已被列为全国陶瓷文献信息中心。 4 文化传统 学校率先提出“ 景德镇学 ”研究,在全国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学校承 艺术设计 (9 张) 担了国家文化建设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的编撰任务。2007年6月,学校首次在 中国美术馆 举办大型“师生陶瓷艺术作品展”,作品展集中了景德镇陶瓷学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佳作,充分展现了学校在陶瓷艺术教育和陶瓷艺术创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2009年5月,由学校承办的“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品展”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充分展现了学校艺术创作的整体实力和陶艺作品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2011年11月,以学校教师为主的中国23位当代陶瓷艺术家的作品在法国卢浮宫第17届国际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展出,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2年5月,学校组织师生陶瓷艺术作品参展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5 杰出校友 胡献雅 :(1902—1996)字正民,江西省 南昌 人,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学教授。胡献雅曾担任江西省第一届至第四届政协委员,江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 中国文联 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 理事、江西省文联副主席、 江西省美术家协会 主席、江西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等职务。 万昊 (1915.3—):江西 都昌 人,是中国新印象派油画的开派人物。1942年任桂林美专西洋画教授,历任苏州美专、江西省立陶专、 南昌大学 、华中师范学院、武汉艺术师范学院、 湖北艺术学院 、江西文化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施于人 :男,原名施文林(1928年-1995年),原籍浙江 余姚县 。1952年毕业于 中央美术学院 实用美术系,1955年由国家高等教育部调配来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任教,后任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陶瓷评委会委员。 周国桢 :男,1932年8月出生,湖南省 安仁县 人。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为中国美协理事、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江西分会主席、江西雕塑协会会长、江西省美协副主席,景德镇市美协名誉主席、高岭陶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1988年轻工业部授予“全国轻工业科技先锋“称号,1991年定为景德镇市拔尖人才,1992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张育贤 :艺名“风友”。原籍江西省 余干县 ,1938年4月出生于江西余干县城。1958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并留校任教3年,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艺术室,专职从事陶瓷雕塑研究和创作。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系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陶瓷学院特聘教授、香港湖田艺术陶瓷特邀教授、景德镇市科普协会理事、景德镇雕塑研究会会员、景德镇陶瓷史研究会会员、景德镇书画院画师。 刘远长 :男,原籍江西省 吉安市 新圩乡,1939年7月出生于江西吉安。1959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雕塑研究会秘书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唐自强 :男,原籍湖南省长沙市,1940年1月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古陶瓷研究学会会员、景德镇雕塑研究会理事、景德镇市政协第七、第八届委员。1990年评为景德镇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同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周新兵:男,1988年11月生于江西省 高安市 ,201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外语系、景德镇紫莲花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兼 CEO ;现已创办96同城、大瓷网,大陶网,买好瓷,国贸美术馆。 戴荣华 :男,1940年1月生,江西波阳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李菊生 :男,原籍江西省 鄱阳县 珠湖乡,1944年9月出生于江西波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副主任,教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景德镇书画院副院长。 冯林 :男,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西省青联常委,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咨询委员会组织(IOV)成员、政协景德镇市委员会十二届委员,景德镇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景德镇市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 裴足喜 :男,1940年2月出生于江西省 余江县 ,196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美术协会山水画家、景德镇书画院特级画师、景德镇珠山画院和景德镇画院画师。 熊钢如 :男,1941年2月生,江西 丰城 人。现为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协会陈设艺术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任 北京人民大会堂 江西厅改造副总设计,并参与宝麟尊设计制作。 任瑞华 :男,艺名“仕博”,1941年生,江西 南昌 人。1960年毕业于 江西师范大学 美术系,198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师承 钱绍武 。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会长、《 中国书画家 》 艺术总监 等。 徐庆庚 :1941年生,196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本科,江西省陶瓷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评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秦锡麟 :男,1942年5月生,江西 南昌 人。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名誉院长、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副会长、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副理事长、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副理事长、中国陶瓷艺术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瓷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等职。 李林洪 :笔名牧石,江西 丰城 人,生于1942年8月。196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景德镇画院副院长,韩国全北招待作家。 朱乐耕 :1952年生于 景德镇 ,1988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陶瓷艺术设计学科学术带头人、江西省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并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2003年调入中国艺术院研究院工作,并担任该院的陶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何炳钦 :男,1955年9月生,江西 婺源 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198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江西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景德镇高岭陶艺学会副会长。 方李莉 :女,江西人,1956年生于贵州省 六盘水市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学科带头人,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并担任由文化部资助的国家重点项目“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以及由科技部资助的国家重点项目“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专家组组长。 吕品田 :1959年3月19日生于江西 上饶 ,祖籍江西丰城。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设计专业,获 文学学士学位 ;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工艺美术与民间美术研究室主任。 黄焕义 :1960年11月生于江西省 抚州 ,汉族,1985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吕品昌 :1978年9月考入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常务副主任,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四导师工作室主任,陶艺工作室主持人,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雕塑学会 副秘书长,建设部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 邓箭今 :1961年出生于 广东 ,1986年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任教于 广州美术学院 油画系,副教授。 鲍杰军 :1962年生,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欧瑞特集团董事长,景德镇陶瓷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 戴雨享 :1965年11月生于江西景德镇, 戴荣华 之子。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 6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 名誉院长秦锡麟 · 党委书记冯林华 · 党委副书记饶俊南 · 副院长江伟辉 · 副院长左和平 · 副院长陈雨前 · 纪委书记叶观荣 · 副院长吴隽 · 副院长刘小丽 · 副院长吴本荣 · 院长助理胡林荣 · 院长助理宁钢 (资料来源于官网 ) 历任领导 时间 名誉院长 书记 院长 副书记 副院长 1958 年至1960年 赵渊 (兼) 朱炳煌 张士华、王玉斌、胡怀陵、卢福池 1961 年至1962年 张希鲁 (兼) 王玉斌、胡怀陵、方综、贺福 1963 年至1964年 胡世基 王玉斌、张克宇、胡怀陵 1964 年至1968年 胡怀陵 1981 年至1983年 楚予民 张凤行 王文选、胡怀陵、杨物华 1984 年至1986年 杨物华 黄球古、陆文遂、颜惠崇 1987 年至1990年5月 黄球古 陆文遂 林云万、曾祥通 1990 年6月至1994年7月 曾祥通 林云万、江正锡 1994 年8月至1995年1月 曾祥通 徐勇 林云万、江正锡、周健儿、肖任贤 1995 年3月至1996年12月 秦锡麟(兼) 秦锡麟 江正锡、周健儿、肖任贤 1996 年12月至1997年12月 曾祥通 饶俊南 1997 年12月至1998年5月 饶俊南 曹春娥 周健儿、肖任贤、郭建晖 1998 年6月至2006年1月 周健儿(兼) 饶俊南 曹春娥 2006 年2月至2007年4月 秦锡麟 周健儿 肖任贤、江伟辉、蔡付斌 2007 年4月2008年6月 肖任贤 江伟辉、蔡付斌 2008 年6月至2009年9月 江伟辉、蔡付斌、左和平、陈雨前 2009 年9月至2010年12月 江伟辉、蔡付斌、左和平、陈雨前、吴隽、刘小丽 2010 年12月—2011年2月 江伟辉、蔡付斌、左和平、陈雨前、吴隽、刘小丽、吴本荣 2011 年2月—2011年4月 江伟辉、左和平、陈雨前、吴隽、刘小丽、吴本荣 2011 年4月-2011年8月 2011 年8月—2012年7月 冯林华 2012 年7月— 饶俊南 1968 年——1980年 1968 年革命委员会 主任 侯宗林 副主任 赵明楷、曾元生、刘三水 1976 至1980学院领导小组 组长 陈克光 副组长 史宇谦 组员 胡怀陵、刘三水、孙本礼 资料来源于官网 7 对外交流 景德镇陶瓷学院21世纪是新经济时代,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顺应新世纪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中西方陶瓷艺术教育家预见到陶瓷艺术的教育和推广是一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普及运动,需要东西方陶瓷艺术教育家共同携手,基于同样的思考中国景德镇陶瓷学院、美国陶瓷艺术教育委员会计划在2008年10月27日至31日在中国景德镇陶瓷学院共同举办“共同的旅程—陶瓷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 “ 共同的旅程—陶瓷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为中西方陶艺教育观念、方法的交流与借鉴、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与交融搭建平台,包括中西方当代著名的陶瓷艺术教育家、陶瓷艺术大师、陶艺家和陶瓷艺术工作者200名代表将出席现场会议。外方代表主要来自包括美国、法国、韩国、日本、挪威、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的高校的校长,陶艺教育家、陶瓷艺术家、支持陶艺教育推广普及的基金会等,中方代表主要来自 中央美术学院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南京艺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广西艺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会议通过网络向全球直播会议盛况,其中NCECA在世界范围内近万名会员将同时通过网络同步参与会议的日程和享受会议的成果,它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包括现场200名代表和万名网络会员代表共同参与的一次陶艺教育盛会。 会议将通过演讲、研讨、现场演示交流、展览等不同形式,对当前东西方陶艺教育的现状、东西方陶艺教育的差异进行论述和比对,对新时期陶艺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手段做方向性的预期,期望这一项全球性的文化普及运动能够在在一个健康的轨道上按照其本质规律顺利发展。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日、韩、英、加拿大、芬兰等国20多所高校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学会、欧洲陶瓷学会、美国陶艺教育委员会和陶瓷学会、日本陶瓷学会、韩国陶瓷学会等专业学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SV_pduBl4Th2CdcUocCuGEtgzb_tx5yXde23EjMH-jqUIVRNdJXuZ5EVCFMzMfV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10-11)|4388 次阅读|0 个评论
景德镇陶瓷学院百年艺术作品展一览(二)
黄安年 2013-10-22 12:56
景德镇陶瓷学院百年艺术作品展一览(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10月22日发布 景德镇陶瓷学院是百年老校,也是我国陶瓷领域的最高学府,10月17日上午我们参观了陶瓷学院的百年陶瓷艺术作品展,这里集中展现了该院师生的学院派陶瓷艺术精品,看了琳琅满目风格各异的艺术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照片(一)24张,(二)26张,(三)26张,(三)8张,均为当日随机拍摄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 景德镇陶瓷学院 景德镇陶瓷学院 坐落于 景德镇 ,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250亩,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陶瓷专业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学府。 学校前身为1910年创办的中国陶业学堂,历经1927年江西省立陶业学校、1947年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的变迁,直至1958年成立本科建制的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校曾隶属于原国家轻工部,1998年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西省管理为主,是全国迄今为止惟一的以陶瓷为特色的多科性高等学校。学校1984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是全国首批自主招收 艺术 类本科生和有资格招收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攻读硕士、学士学位留学生的高校之一。2009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2008-2015年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1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和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的中期检查。2013年经国家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学两个学科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引领行业、服务地方、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办学思路。建校以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已成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领航者,涌现出大批蜚声海内外的 艺术家 、专家 学者 和企业 精英 ,为弘扬中国 陶瓷 文化、振兴中国陶瓷工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1 办学历史 1958 年6月28日 ,景德镇陶瓷学院成立, 赵渊 任首任院长;1958年8月,国家下达陶瓷学院接受波兰、越南、罗马尼亚留学生的任务。1958年10月15日,景德镇创办了景德镇市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由景德镇市市长尹明兼任。该院在1959年4月被并入陶瓷学院,成为陶瓷学院历史上唯一一届的建筑系工民建专业。1966年8月18日,陶瓷学院红卫兵大队宣告成立;1968年5月16日,景德镇陶瓷学院革命委员会成立;1968年12月28日,撤销景德镇陶瓷学院。 1975 年8月16日 ,教育部发出通知,国务院批准恢复景德镇 陶院老区 (4 张) 陶瓷学院 ;1977年3月1日,学院隆重举行了“陶瓷学院复校暨开学典礼”庆祝大会 ;1979年3月,成立陶瓷学院学术委员会。1988年6月,召开1977年至1986年科技成果及美术创作受奖大会;1994年3月,全面启动“跨世纪人才培训工程”;1996年11月,学院与加拿大陶瓷玻璃博物馆在上海一壶宽艺苑展馆联合举办了“中加陶艺展”,在上海引起了强烈反响;1997年5月12日, '97中加陶艺研讨会暨陶艺展在学院隆重举行;1997年院长 秦锡麟 作为中国唯一一位“人间国宝”参加 '97 亚洲陶艺节和人间国宝展。 2004 年10月,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2005年11月,接受教育部组织的高校评估获得良好成绩;2006年5月,人事部批准,该校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开展博士后工作; 2007年6月,国务委员 陈至立 、教育部部长 周济 一行到学校进行视察 ;2007年6月14日,由学校师生创作的260多件陶瓷精品在北京 中国美术馆 展出 ;2008年10月28日,迎来学校的50周年校庆;2008年,院长 周健儿 教授及其所带领的“高性能低膨胀陶瓷材料及其产业化”课题组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由中国景德镇陶瓷学院承办的“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品展”,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拉开帷幕 ;2009年景德镇陶瓷学院重新划分院系: 设计艺术 学院、 陶瓷 美术学院、 材料工程 学院、 机械电子工程 学院、 工商管理 学院、 信息工程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 学院、科技艺术学院、 成人教育 学院。 (图册资料来源 ) 2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1月7日,学校有教职工1084人,副高以上职称 校门 (2 张) 教师361人,兼职博导及硕士生导师120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3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省级人选24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66人;省“井冈学者”1人、“赣鄱英才”11人,省跨世纪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6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6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23人,全国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省模范教师、教学名师等20余人。 (图册资料来源 ) 院士 · 郭景坤 郭景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及首席教授。1990年被选为(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1997年被选为亚洲——太平洋材料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常务委员;国际陶瓷联合会执行委员;《无机材料学报》主编;《硅酸盐通报》主编;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第二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由于在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卓越工作,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他曾与他人合著、编和译书籍十二种,在杂志上发表论文180余篇,会议论文70余篇,培养博士后和博士生20余名。 (院士资料来源) 学院设置 序号 学院名称 序号 学院名称 序号 学院名称 01 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02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 03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04 景德镇陶瓷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05 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学院 06 景德镇陶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07 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08 景德镇陶瓷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09 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 10 景德镇陶瓷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资料来源于官网 学科专业 · 学科建设 截止到2013年1月7日,学校建有江西省高水平学科2个、江西省 翠湖 (10 张) “ 十二五”一级重点学科3个、江西省“十二五”示范性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3个、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的 硕士 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8个、 专业硕士 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个;本科专业65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江西省特色专业8个、江西省品牌专业12个、省级精品课程25门, 国家级教学团队 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获得国家教学成果1项、省教学成果奖等各类奖60项,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 (图册资料来源 ) · 特色专业 国家品牌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艺术设计(陶瓷艺术与工程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省部重点 :电子科学与技术、热能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应用经济学、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 。 3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有中国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 硅酸盐 协会陶瓷分会、中国陶瓷协会信息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全国日用陶瓷检测中心、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专业协会。景德镇陶瓷学院在中国广东省佛山市的建筑陶瓷产地南庄镇合作建立了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已被中国科技部确认为国家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并已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大规格超薄建筑陶瓷砖制造工艺及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科研成果 学校形成了国家、省(部)、学校三位一体,行业、社会与学校互动的科 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服务、文化研究与艺术设计创新体系,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据官网显示,学校有近200项科研成果输送给相关企业,与广东佛山、江西高安等地市及3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开发服务等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近百亿元,学校荣获了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2008 年——2012年末,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研究项目4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出版专著5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60余项,有近30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8年,由学校主持完成的“高性能低膨胀陶瓷材料的研制及其应用”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出版文献 学院编辑出版的《中国陶瓷工业》 、 《 中国陶瓷 》 、 《中国陶艺》 、《陶瓷学报》 、 《陶瓷学院报》等报刊,享誉国内外陶瓷界,其中《中国陶瓷工业》杂志是中国陶瓷行业唯一的 中文核心期刊 。学院图书馆藏书丰富,并建立起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已被列为全国陶瓷文献信息中心。 4 文化传统 学校率先提出“ 景德镇学 ”研究,在全国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学校承 艺术设计 (9 张) 担了国家文化建设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的编撰任务。2007年6月,学校首次在 中国美术馆 举办大型“师生陶瓷艺术作品展”,作品展集中了景德镇陶瓷学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佳作,充分展现了学校在陶瓷艺术教育和陶瓷艺术创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2009年5月,由学校承办的“中国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品展”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充分展现了学校艺术创作的整体实力和陶艺作品异彩纷呈的文化现象。2011年11月,以学校教师为主的中国23位当代陶瓷艺术家的作品在法国卢浮宫第17届国际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展出,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2年5月,学校组织师生陶瓷艺术作品参展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5 杰出校友 胡献雅 :(1902—1996)字正民,江西省 南昌 人,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学教授。胡献雅曾担任江西省第一届至第四届政协委员,江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 中国文联 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 理事、江西省文联副主席、 江西省美术家协会 主席、江西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长等职务。 万昊 (1915.3—):江西 都昌 人,是中国新印象派油画的开派人物。1942年任桂林美专西洋画教授,历任苏州美专、江西省立陶专、 南昌大学 、华中师范学院、武汉艺术师范学院、 湖北艺术学院 、江西文化艺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施于人 :男,原名施文林(1928年-1995年),原籍浙江 余姚县 。1952年毕业于 中央美术学院 实用美术系,1955年由国家高等教育部调配来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任教,后任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陶瓷评委会委员。 周国桢 :男,1932年8月出生,湖南省 安仁县 人。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为中国美协理事、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雕塑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江西分会主席、江西雕塑协会会长、江西省美协副主席,景德镇市美协名誉主席、高岭陶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1988年轻工业部授予“全国轻工业科技先锋“称号,1991年定为景德镇市拔尖人才,1992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张育贤 :艺名“风友”。原籍江西省 余干县 ,1938年4月出生于江西余干县城。1958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并留校任教3年,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艺术室,专职从事陶瓷雕塑研究和创作。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系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陶瓷学院特聘教授、香港湖田艺术陶瓷特邀教授、景德镇市科普协会理事、景德镇雕塑研究会会员、景德镇陶瓷史研究会会员、景德镇书画院画师。 刘远长 :男,原籍江西省 吉安市 新圩乡,1939年7月出生于江西吉安。1959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雕塑研究会秘书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唐自强 :男,原籍湖南省长沙市,1940年1月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古陶瓷研究学会会员、景德镇雕塑研究会理事、景德镇市政协第七、第八届委员。1990年评为景德镇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同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周新兵:男,1988年11月生于江西省 高安市 ,2010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外语系、景德镇紫莲花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兼 CEO ;现已创办96同城、大瓷网,大陶网,买好瓷,国贸美术馆。 戴荣华 :男,1940年1月生,江西波阳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李菊生 :男,原籍江西省 鄱阳县 珠湖乡,1944年9月出生于江西波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副主任,教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景德镇书画院副院长。 冯林 :男,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西省青联常委,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咨询委员会组织(IOV)成员、政协景德镇市委员会十二届委员,景德镇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景德镇市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 裴足喜 :男,1940年2月出生于江西省 余江县 ,196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美术协会山水画家、景德镇书画院特级画师、景德镇珠山画院和景德镇画院画师。 熊钢如 :男,1941年2月生,江西 丰城 人。现为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协会陈设艺术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任 北京人民大会堂 江西厅改造副总设计,并参与宝麟尊设计制作。 任瑞华 :男,艺名“仕博”,1941年生,江西 南昌 人。1960年毕业于 江西师范大学 美术系,198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师承 钱绍武 。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会长、《 中国书画家 》 艺术总监 等。 徐庆庚 :1941年生,196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本科,江西省陶瓷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评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秦锡麟 :男,1942年5月生,江西 南昌 人。1964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名誉院长、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副会长、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 副理事长、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副理事长、中国陶瓷艺术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瓷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等职。 李林洪 :笔名牧石,江西 丰城 人,生于1942年8月。196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景德镇画院副院长,韩国全北招待作家。 朱乐耕 :1952年生于 景德镇 ,1988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曾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陶瓷艺术设计学科学术带头人、江西省学位评审委员会委员,并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2003年调入中国艺术院研究院工作,并担任该院的陶艺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何炳钦 :男,1955年9月生,江西 婺源 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198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江西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景德镇高岭陶艺学会副会长。 方李莉 :女,江西人,1956年生于贵州省 六盘水市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学科带头人,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并担任由文化部资助的国家重点项目“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以及由科技部资助的国家重点项目“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专家组组长。 吕品田 :1959年3月19日生于江西 上饶 ,祖籍江西丰城。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设计专业,获 文学学士学位 ;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工艺美术与民间美术研究室主任。 黄焕义 :1960年11月生于江西省 抚州 ,汉族,1985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 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吕品昌 :1978年9月考入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常务副主任,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四导师工作室主任,陶艺工作室主持人,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秘书长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雕塑学会 副秘书长,建设部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 邓箭今 :1961年出生于 广东 ,1986年毕业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任教于 广州美术学院 油画系,副教授。 鲍杰军 :1962年生,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欧瑞特集团董事长,景德镇陶瓷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在读博士。 戴雨享 :1965年11月生于江西景德镇, 戴荣华 之子。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 6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 名誉院长秦锡麟 · 党委书记冯林华 · 党委副书记饶俊南 · 副院长江伟辉 · 副院长左和平 · 副院长陈雨前 · 纪委书记叶观荣 · 副院长吴隽 · 副院长刘小丽 · 副院长吴本荣 · 院长助理胡林荣 · 院长助理宁钢 (资料来源于官网 ) 历任领导 时间 名誉院长 书记 院长 副书记 副院长 1958 年至1960年 赵渊 (兼) 朱炳煌 张士华、王玉斌、胡怀陵、卢福池 1961 年至1962年 张希鲁 (兼) 王玉斌、胡怀陵、方综、贺福 1963 年至1964年 胡世基 王玉斌、张克宇、胡怀陵 1964 年至1968年 胡怀陵 1981 年至1983年 楚予民 张凤行 王文选、胡怀陵、杨物华 1984 年至1986年 杨物华 黄球古、陆文遂、颜惠崇 1987 年至1990年5月 黄球古 陆文遂 林云万、曾祥通 1990 年6月至1994年7月 曾祥通 林云万、江正锡 1994 年8月至1995年1月 曾祥通 徐勇 林云万、江正锡、周健儿、肖任贤 1995 年3月至1996年12月 秦锡麟(兼) 秦锡麟 江正锡、周健儿、肖任贤 1996 年12月至1997年12月 曾祥通 饶俊南 1997 年12月至1998年5月 饶俊南 曹春娥 周健儿、肖任贤、郭建晖 1998 年6月至2006年1月 周健儿(兼) 饶俊南 曹春娥 2006 年2月至2007年4月 秦锡麟 周健儿 肖任贤、江伟辉、蔡付斌 2007 年4月2008年6月 肖任贤 江伟辉、蔡付斌 2008 年6月至2009年9月 江伟辉、蔡付斌、左和平、陈雨前 2009 年9月至2010年12月 江伟辉、蔡付斌、左和平、陈雨前、吴隽、刘小丽 2010 年12月—2011年2月 江伟辉、蔡付斌、左和平、陈雨前、吴隽、刘小丽、吴本荣 2011 年2月—2011年4月 江伟辉、左和平、陈雨前、吴隽、刘小丽、吴本荣 2011 年4月-2011年8月 2011 年8月—2012年7月 冯林华 2012 年7月— 饶俊南 1968 年——1980年 1968 年革命委员会 主任 侯宗林 副主任 赵明楷、曾元生、刘三水 1976 至1980学院领导小组 组长 陈克光 副组长 史宇谦 组员 胡怀陵、刘三水、孙本礼 资料来源于官网 7 对外交流 景德镇陶瓷学院21世纪是新经济时代,科学与艺术的结合顺应新世纪思想和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中西方陶瓷艺术教育家预见到陶瓷艺术的教育和推广是一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普及运动,需要东西方陶瓷艺术教育家共同携手,基于同样的思考中国景德镇陶瓷学院、美国陶瓷艺术教育委员会计划在2008年10月27日至31日在中国景德镇陶瓷学院共同举办“共同的旅程—陶瓷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 “ 共同的旅程—陶瓷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为中西方陶艺教育观念、方法的交流与借鉴、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与交融搭建平台,包括中西方当代著名的陶瓷艺术教育家、陶瓷艺术大师、陶艺家和陶瓷艺术工作者200名代表将出席现场会议。外方代表主要来自包括美国、法国、韩国、日本、挪威、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的高校的校长,陶艺教育家、陶瓷艺术家、支持陶艺教育推广普及的基金会等,中方代表主要来自 中央美术学院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中国美术学院 、 广州美术学院 、 南京艺术学院 、 四川美术学院 、 广西艺术学院 、 湖北美术学院 、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会议通过网络向全球直播会议盛况,其中NCECA在世界范围内近万名会员将同时通过网络同步参与会议的日程和享受会议的成果,它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包括现场200名代表和万名网络会员代表共同参与的一次陶艺教育盛会。 会议将通过演讲、研讨、现场演示交流、展览等不同形式,对当前东西方陶艺教育的现状、东西方陶艺教育的差异进行论述和比对,对新时期陶艺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手段做方向性的预期,期望这一项全球性的文化普及运动能够在在一个健康的轨道上按照其本质规律顺利发展。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日、韩、英、加拿大、芬兰等国20多所高校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学会、欧洲陶瓷学会、美国陶艺教育委员会和陶瓷学会、日本陶瓷学会、韩国陶瓷学会等专业学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SV_pduBl4Th2CdcUocCuGEtgzb_tx5yXde23EjMH-jqUIVRNdJXuZ5EVCFMzMfV
个人分类: 学术问题研究(08A)|435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诚聘英才
talentblog 2013-10-21 15:38
南京大学新近组建成立的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简称现代工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量子电子学与光学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四个系,以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功能/新材料中心、量子信息与光学工程中心、生物光子与分子影像中心、集成创新/系统与设计中心和知识产权与产业化中心等跨学科的研究平台。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及能源科学与工程系诚招杰出人才加盟。招聘的具体方向(不限于)有: 一、信息功能材料:如光电子材料、半导体材料等;二、能源材料:如储能材料、光伏电池等;三、生物医用材料;四、材料工程:如晶体生长技术、薄膜和超薄膜制备技术(MBE/MOCVD/SPUTTERRING)等。我们特别需要:半导体MEMS工艺以及有机光电子材料方面的人才。 学院同样热诚欢迎具有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加盟。 我们将于2013年美国材料研究学会冬季年会(Boston,12月1-6日)期间举办招待会以及现场面试,具体时间和地点确认后会再行发布,敬请留意。欢迎有意加盟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与会者参加! 岗位设置: 教授和副教授,以及专职科研工作的研究员、副研究员。 应聘条件: 应聘者需获得理学或工学博士学位,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有出色的研究成果和较长资历的优先。岗位要求:独立开展学术活动,承担教学和公共服务任务。 岗位待遇 :教授、副教授:启动经费200~500万;年薪16-50万,实验室100~150平方米; 住房120~140 平方米。专职研究员、副研究员:年薪15万起。 应聘者需提供: I)个人简历 II)三位推荐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 III)三篇个人近期代表作 IV)一份研究规划 V)一份教学规划 通过E-Mail发至: 秦亦强 教授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电话: +86-2583686587, e-mail: job_eng nju.edu.cn或者 招聘信息在人员招满前长期有效 Tenure-Track Faculty Positions,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The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invites applications for tenure-track faculty positions at the associate and full professor levels for the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and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fic areas of interest include: 1. Informational Materials: Optoelectronic and Non-linear Optical Materials, Semicoductor Materials etc.; 2. Energy Materials: Energy-Storing Materials, Photovoltaic Cell etc. ; 3. BioMaterials and Medical devices, Microfluids, Tissue Engineering, Cancer therapy, Molecular Electronics; 4. Material Engineering: Crystal Growing, Interfac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Thin Films, Electronic Materials; 5.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Special Requirments: Highspeed, Lowpower Digital and Mixed Signal VLSI Circuits; Modern CMOS Technology or MEMS Technology; Organic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Thin Film Fabrication-MBE/MOCVD/Sputtering. The College also invites applications for tenure-track faculty position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quantum electronics and optical engineering, biomedical engineering,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 well a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reas. Applicants must have earned their PhD or Master degree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r a related field, preferably with postdoctoral research experience.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s will be expected to conduct independent academic research, obtain external funding, and engage in teaching and public service duties. Personal and working conditions: Start-up funds: 2 to 5 million RMB; Annual Salary: 160 to 400 k RMB; Lab. Space: 100 to 150 m2 , Housing: 120 to140 m2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eng.nju.edu.cn/index.php/en/jobs Please submit application materials: a) curriculum vitae, b) names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of three references, c) three representative papers, d) research plan, e) teaching plan, via email to: Prof. Yi-qiang QIN,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210093, Phone: +86-2583686587, e-mail: job_eng@nju.edu.cn. Or contact: Ms. Xiao-Rong Li, Office of Human Resour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210093, Phone: +86-2583593306, e-mail: lxrchs@nju.edu.cn.
7327 次阅读|0 个评论
西工大机电学院访问照片
热度 4 沈海军 2013-10-14 07:44
3817 次阅读|4 个评论
同济大学研究生培养首次增加跨学科门类/跨学院选课
热度 1 cosismine 2013-10-9 10:55
http://news.tongji.edu.cn/classid-15-newsid-40385-t-show.html 今天在同济新闻里看到这么一个消息。 说同济大学研究生培养首次增加跨学科/跨学院选课,内心深处涌出深深的感动,因为我曾经给学校领导提议学校应该重视跨学科建设,而同济大学校领导能把一个小小的图书馆馆员的话落实到治学计划里,对我这个小小的图书馆员,该是多大的恭维,而我又是多么荣幸啊。 当然,事情的起源是比较自私,我刚开始跟导师攻读学位的时候,导师给我说,我没有办法资助你。我当时就给他说,在中国,发表了国际文章,是有奖励的,我可以用这些奖励来资助我自己攻读博士。读博士期间,我发表了好些SSCI文章。但临到答辩,却发现同济大学只奖励SCI的文章,不奖励SSCI的文章,弄得我都没有办法去答辩。于是,就准备给校领导写信,反应跨学科研究对学校建设的重要性。 恰好那时,武夷山老师换届成为我们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计量学会会长,组织我们科学计量学会到武夷山召开了一个有关跨学科研究的会议,在武夷山开会期间,为了不打搅别人睡觉,我把电脑朦在被窝里,给校领导写了第一封信。武夷山风光秀丽,我的文章因而也写得很有生气,当时,对学校的领导体系不大懂,就把信直接邮给了裴刚校长,主管文科的伍江校长,科研处的戴处长,还有文科办领导朱德米老师,朱德米老师看后,说我写得很有思想,思维缜密,非常有说服力。并趁着学校文科青年基金的申请,给了我第一笔研究经费。 但校领导一直没有回音。但在这次和校领导的交锋中,知道学校各个领导是有分工的,有人是专门主管科研的。而且,决策也是集体进行的。对我这么一个从底层反应上去的意见,当下就有这么一个回应应该是很不错的事情。朱德米老师当时劝说我不要把给领导的信公开发表,说同济大学是我们每一个职工的大学,我们都应该维护学校的声誉,我当时还没有这种感觉,一个挣扎在大学底层的员工,是很难有什么主人翁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自然希望我的研究有用武之地。所以,学校一有相关方面的动向,我就发表意见,希望把自己的研究和学校的建设结合起来,给学校提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汲取以前的教训,我写信写给所有领导,也不指望回音,看到领导们把信看了,自己也心满意足了。只是这些年同济大学越来越重视跨学科研究,先是购买了一些跨学科研究的仪器,然后又把跨学科研究作为工作重点,今天又看到同济大学把跨学科研究落实到教学计划中,怎么不令人感到欣慰?位卑未敢忘忧国,小小草民,不仅有一腔热血,还能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我一直不敢相信学校的跨学科建设计划和我有关系,但上次参加副处级干部答辩,考评组组长给我说:你给学校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有这么一句话,作为同济职工,我满足了。 附件一:同济大学新闻报道原件: 围绕“引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精英、社会栋梁”的同济大学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学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中首次增加了选修一门(以上)的跨学科门类/跨学院课程,以提升通识教育、拓宽学生视野、推动学科交叉、促进专业复合。 由于跨学科门类/跨学院选课是我校对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为方便学生跨选,研究生院在9月13日正常选课时间结束后,延长了一周的选课时间,并结合联合国学院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生辅修专业课程的开设,将这些课程纳入研究生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供同学们进行跨选。 从跨选进展情况看,研究生对此非常踊跃。目前,将跨选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已实现全覆盖(4226人),跨选课程达到828门,涵盖我校所有院系,其中跨选人数较多的包括建筑、人文、经管和传媒等专业的课程。跨选人数最多的一门课程为建筑城规学院的《近现代建筑理论与历史》,跨选人数达95人,而这门课程本专业的选课人数为194人。本学期已选跨选课程的总人数为2920人,其中博士生527人、硕士生2393人。余下的1306人计划下学期选跨选课程。研究生院准备在近期结合跨选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研,听取研究生、任课老师以及各学科专业委员会的意见,以修改完善跨选方案和规则。 附当时给学校领导写的信,2011年写的,两年过去了,这封信起到了它应该起的作用,同济大学领导能重视跨学科建设,一步一步落实跨学科建设,这封信就不再给同济大学抹黑了,而能体现出同济大学领导博大的心胸,和无畏而切实的探索勇气,在此,作为一个同济大学底层的员工,向领导这种重视民情的群众路线作风致以深深的敬意: 重视跨学科研究,诺贝尔奖就在不远处招手
个人分类: 和校长谈谈科学计量学|8397 次阅读|3 个评论
给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网页负责老师的郑重建议
热度 2 ctex 2013-9-27 16:31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网页负责老师:您们好! 早在我仍在贵院上学时,就曾发现贵院的讨论版中的留言经常有回复不及时,有的隔了一年以上的时间才回复的情况。(详情参见附图) 我在此郑重建议:请您们将全部留言予以回复。 若干年来,我之所以没有以今天这种方式公开建议,是由于我曾长期是贵学院的学生,念及母校之情、顾及贵院情面,此其一。其二是我曾私下向贵院相关人员通过邮件反映此情况,但和讨论版上的留言一样,始终未见回复。 事实上,我这种建议对您们不仅不是一种伤害,而且是在为各位留言同学利益考虑的同时,也为您们的利益考虑。首先,这个讨论版,特别是其中的院长信箱、提出建议两个分类,都有许多人提一些关系到同学们核心利益的留言,比如说毕业、就业、考研、出国相关的手续及事项等等。特别是临近毕业时,有些学生身在外地或郊区,不便当面询问相关老师。这些留言如能及时回复,自然对其提供了重大便利,相反,如果未能及时回复,则会耽误他们许多事。另一方面,这个讨论版,是贵院形象的生动反映。如果摆着这么多没有回复的留言,势必给人以不好的印象。 当然,如果有的留言不便显示,也应该在下面回复留言者说明不便显示,私下回答等;如果这个讨论版不再使用,就应及时将其关闭或下线。因为我们知道,在大学,如果这个讨论版不再使用,无论怎样通知,都不能保证所有同学都知道这个讨论版不再使用,况且其用户也不仅仅在校内。事实上,我看到直到今年七月仍有人留言,说明这个讨论版仍在使用。而且其中的留言甚至有前年甚至更早的都未回复。特别是院长信箱,提出建议这两个分类,由于留言较多,更可看出很长时间从未回复。这就使我无论如何不能不顾现在留言者的利益,特别是贵院广大学生的利益,同时也是该讨论版负责老师的利益,予以 郑重建议,尽快将所有留言予以回复,不能公开回复的也要说明理由。 盼望相关老师能够接受我的建议,也希望您们不要对我提此建议的方式产生误解,我完全是依据事实来进行建议,并且是在私下建议无效的情况下。我提此建议目的希望贵院越来越好。 附图:贵院讨论版未回复的留言,其中不少是长期积压。网页访问时间为2013年9月27日 网页链接为 http://202.204.208.109/mathpage/comments.aspx?type =院长信箱 http://202.204.208.109/mathpage/comments.aspx?type =提出建议 http://202.204.208.109/mathpage/comments.aspx?type =言为心声 http://202.204.208.109/mathpage/comments.aspx?type =校友的家 http://202.204.208.109/mathpage/comments.aspx?type =讨论数学
279 次阅读|4 个评论
喜获微软虚拟学院(mva)白金学员证书
mrzhangli 2013-8-25 18:08
8 月12日 ,本人接到微软中国来信,获得微软虚拟学院(MVA)白金学员证书(证书编号:300127-2013)。目前,张力的中国排名为54名,在全球排名894名。白金学员是目前最高级别的学员。 微软虚拟学院MVA等级证书参与微软虚拟学院MVA学习,通过自我评估累积学分达到白银(100学分以上)及以上级别的学员,均可获得由微软颁发的相应的等级学员证书。微软虚拟学院全球共有近120万注册学员,是一种完全搭建于Windows Azure 云平台上的在线学习体验,向IT专业人士提供免费微软私有云技术培训。微软资深技术专家精心打造微软虚拟学院(MVA) 中的各系列课程,带学员体验真实的云部署场景及最新私有云计算技术和工具,旨在帮助IT 专业人士通过学习相关课程,掌握微软私有云技术,在其工作单位中成为可信赖的IT专家。
51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极端气温可显著增中风死亡风险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课
热度 1 hgiap 2013-8-21 15:03
极端气温可显著增中风死亡风险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课题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极端气温(寒潮或热浪)可显著增加我国居民死于中风的风险,为居民尤其是易感人群有针对性地预防与气候相关的脑血管健康危害提供了依据。8月14日,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神经病学》。 该杂志同期刊发美国耶鲁大学教授Michelle Bell的述评。该述评认为,此研究显示温度改变可显著影响中风的死亡风险,这对于中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并为人们理解气候变化的健康危害和增强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阚海东介绍,中风已成为我国居民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其死亡率和发病率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为深入揭开这一奥秘,论文第一作者、博士陈仁杰等在阚海东指导下,在沈阳、唐山、北京、太原、苏州、上海、广州、香港等我国不同气候带的8个典型城市,收集了12.7万余例中风死亡案例,运用国际通行的时间序列法,分析极端气温急性暴露与中风死亡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极端气温(热浪或寒潮)会显著增加我国居民死于中风的风险:与正常气温相比,热浪或寒潮可使居民中风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4%和45%。 更为重要的是,热浪或寒潮影响中风的方式截然不同:热浪效应持续时间短暂,3至4天后对健康的危害就会消失;寒潮效应持续时间则较长,可达15至20天,也就是说寒潮的危害性比热浪更甚。(来源:中国科学报 黄辛) rticle Both low and high temperature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stroke mortality Renjie Chen , PhD * , Cuicui Wang , MPH * , Xia Meng , PhD * , Honglei Chen , PhD , Thuan Quoc Thach , PhD , Chit-Ming Wong , PhD and Haidong Kan , PhD + SHOW AFFILIATIONS | + SHOW FULL DISCLOSURES Correspondence to Dr. Kan: haidongkan@gmail.com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August 14, 2013 , doi: 10.1212/WNL.0b013e3182a4a43c Neurology 10.1212/WNL.0b013e3182a4a43c Abstract Full Text (PDF) Also available: Data Supplement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emperature in relation to stroke mortality in a multicity time series study in China. Methods: We obtained data on daily temperature and mortality from 8 large cities in China. We used quasi-Poisson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and 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s to estimate the accumulativ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stroke mortality across multiple days, adjusting for long-term and seasonal trends, day of the week, air pollution, and relative humidity. We applied the Bayesian hierarchical model to pool city-specific effect estimates. Results: Both cold and hot temperatures we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stroke mortality. The potential effect of cold temperature might last more than 2 weeks. The pooled relative risks of extreme cold (first percentile of temperature) and cold (10th percentile of temperature) temperatures over lags 0–14 days were 1.39 (95% posterior intervals 1.18–1.64) and 1.11 (95% PI 1.06–1.17), compared with the 25th percentile of temperature. In contrast, the effect of hot temperature was more immediate. The relative risks of stroke mortality over lags 0–3 days were 1.06 (95% PI 1.02–1.10) for extreme hot temperature (99th percentile of temperature) and 1.14 (95% PI 1.05–1.24) for hot temperature (90th percentile of temperature), compared with the 75th percentile of temperatur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showed that both cold and hot temperatures we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stroke mortality in China. Our findings may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China. FOOTNOTES *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Received January 25, 2013. Accepted in final form May 29, 2013. 2013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个人分类: 气候论文交流|242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2013年北大化学院院长吴凯毕业典礼致辞
hanlingeorge 2013-8-19 08:17
亲爱的2013届全体毕业生,尊敬的各位家长,老师们、朋友们 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向同学们致以热烈的祝贺!祝贺同学们顺利完成了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学业,即将奔赴人生的下一个驿站!同时,我要感谢同学们在过去四年或五年里为化学学院带来的青春与活力! 现在我请2009级本科生全体同学站起来,向在座和不在座的家长和老师们深深一鞠躬!没有家长们的默默奉献和操劳,就没有今天的你!没有老师们的辛勤工作和严格要求,就不能保证同学们高质量地完成学业。 同学们,再过几天,你将成为北京大学的校友,但你永远是北大化院人! 作为化院人,请你做到“别具一格”!无论做什么,要有“想人之未想,做人所未做;采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的勇气。 作为化院人,请你勇于竞争!请记住,你的未来竞争对手不仅仅局限于你的同学、同龄人以及国内,而是扩大到全球范围。这是一个地球扁平的时代!你必须拥有宽阔的视野,参与全球竞争;你必须付出你的全部,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作为化院人,请你直面挫折!有竞争,就会有成败。人生有起有伏:暂时的胜出不必得意,一时的挫折不必气馁!提高自己的挫败心理承受能力,是你一生的必修课。越挫越勇,应该是化院人的品格。 作为化院人,请你学会欣赏别人!“单打独斗”是落伍于时代的观念。无论你走到哪里,从事何种职业,请学会欣赏别人,学会说服和团结别人,让你的同伴或同事与你一道开拓进取,共同进步,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 作为化院人,请你淡定豁达!自己的生活自己过,存一份淡定的心。《菜根谭》里说得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作为化院人,请你呵护自己的梦想!未来无论如何忙碌奔波,请记得守一方净土,存一点理想主义;稍离尘世喧嚣,回护精神茅庐;留一星火种,点燃未来的希望。 最后,我祝愿同学们未来生活幸福,家庭美满! 再见了,同学们!化学学院感谢并祝福你们!请以后常回院里来看看! 谢谢大家! 2013年7月7日■
1854 次阅读|0 个评论
美国女子开设君子学院:女子卖睡不卖身
热度 1 大毛忽洞 2013-8-18 16:54
美国女子开设君子学院:女子卖睡不卖身 正宗搞文艺的女子卖艺不卖身, 正宗卖睡的女子也是卖睡不卖身, 反过来就是坐怀不乱,是真正的君子。 http://bbs.tuniu.com/article-197-0.html?p=9933cmpid=mkt_060114503utm_campaign=Lifestyleutm_source=firefoxchinautm_medium=referral 据 英国《每日邮报》11月4日消息,美国一位名叫杰姬·塞缪尔(Jackie Samuel)的29岁女子在纽约州罗契斯特市开设了一家名叫“舒适之家”的小店。她邀请陌生人到此,与她依偎在一起小睡一会儿,向对方每小时收费60美 元(约合人民币380元)。杰姬以这种“陪睡”方式来为自己赚取上大学和抚养儿子的费用。    据悉,杰姬每天能收入260美元(约合人民币1624元),每周会与超过30位男性拥抱而睡,其中包括领养老金者以及退伍军人。她还在网上为自己所提供 的服务做广告。这种生意很红火,于是杰姬还雇佣了另一名“职业陪睡”。杰姬的做法很快受到关注,其就读的大学还威胁要开除她。   大部分客户会选择在杰姬家的双人床上与其拥抱小睡。但睡觉时客户被禁止触摸杰姬身上穿内衣的部位。尽管杰姬严格禁止在“陪睡”时发生性-行-为,她仍然收到大量电子邮件和电话,指责她为“妓-女”。   杰姬表示:“一些人认为我甚至不如妓-女,因为他们觉得拥抱和依偎比发生性-关-系更为亲密。有人说我把爱货币化了。”   杰姬的老客户蒂姆(Tim)并不认同,他说杰姬的拥抱帮助他度过了一次痛苦的分手,他认为这种“拥抱”行为是有助于冥想的,就算他处在恋爱中也会继续来杰姬这里。他说:“这并非欺骗和不道德。
个人分类: 画意和诗情|3233 次阅读|1 个评论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游记
热度 2 yangms88 2013-8-16 09:25
爱尔兰 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著名大学之一,创建于 1591 年,具有 422 年的历史,现有学生 1.1 万人。虽然近年来其学术声望在世界上有一定的下滑,但是其发展势头和重新崛起的能力不容小视。 其以本科生教育为重点和基础,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的学校发展理念 ;有力的保证了学校发展后备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其来自世界 50 多个国家的学生和教师队伍,为知识创新提供了多元化的文化、脑力和人力资源 ;其生源质量、获得的资金支持力度均是爱尔兰最好的、最大的。为了在关键领域巩固或获得更大的国际声誉,圣三一学院加大了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力度。为了理解和学习圣三一学院的教育发展思想,为国内大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以及对自己今后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提供新的启示,我曾在圣三一学院的三个不同机构 ( 精神病学研究室、分子医学研究所、 Smurfit 遗传研究所 ) 的学习进修 两年 ,参加了几十次的各种学术活动,通过与各种人员的交流和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我得出了如下的对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的认识: 2.1 圣三一学院具有国际声誉的基础 圣三一学院获得的国际声誉是建立在下面的八个特色和学科领域里取得国际公认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之上的: 国际性、爱尔兰人文社会科学、通讯和智能系统、纳米和物质科学、免疫学与感染病学、癌症、遗传学和神经科学。 2.2 圣三一学院具有国际声誉研究成果的标准 2.2.1. 国际水平:绝大多数研究成果发表在 international peer-review 的专业科学期刊上 2.2.2. 高质量和一定的数量:高 impact factor journals 和高 cited 论文 2.2.3. 获得的资助和投入状况维持平衡,投入与产出比的效率比较高 2.2.4. 在国内起到领航员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领域 2.3 圣三一学院的重点发展方向 圣三一学院的旗舰型多学科研究中心或院所的工作涉及从传统学科到现代科学的多个领域,具体包括如下五个重点发展和建设的研究中心或院所: 2.3.1. 实用性的纳米结构和设备研究中心 (the centre for research on adaptive nano-structures and nano-devices) :研究人员来自全爱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和数学学科,探讨构建物质和生物世界的基础。 2.3.2. 分子医学研究所 (institute of molecular medicine) :科学家来自全爱的物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和精神病学,重点研究三大课题:抗癌治疗、解密免疫系统和人类大脑性疾病。 2.3.3. 神经科学研究所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科研人员涉及分子生物学、认知科学、神经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精神病学和物理学,攻关的主题是从分子到思想,并且是爱尔兰国家神经科学网络的核心所。 2.3.4. 国际一体化研究所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studies) :研究学者来自经济学、商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法律、宗教和神学,主要的研究课题是如何采用高速发展的通讯、信息技术来探讨和解释当代的经济和文化问题。 2.3.5. 文物长廊中心 (the long room hub) :这是发展、壮大圣三一学院图书馆的项目,通过收集独特的、有价值的文学和历史文物来搭建沟通学者学术交流的桥梁。收集对爱尔兰国家与国民的知识和学术发展、基础研究做出贡献的英语、爱尔兰语、文学、艺术、 语言学、歌剧、电影和音乐等的文献、实物,来研究怎样培养有创造力、有社会责任感和有文化的公民的课题。 2.4 圣三一学院 2012 年工作目标 在上述 2.1 的八个优势学科中,确保其中的部分研究方向成为世界同一领域内的排头兵或领航员。 2.5 圣三一学院的教学和研究氛围 充分而全面的秉承“独立、自由、教授治校”的学校发展观,学校是独立的法人,由校董事会全权管理学校的人、才、物等各项事务。学校采用民主管理的模式,为了确保各方的利益、保证学校建设和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学校董事会的成员构成中包括了从学生到投资者的各个层次群体的代表。政府无权干涉学校的日常工作,政府及其官员只是促进和确保学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后勤保障机构或人员。 政治与教育和科学研究分离开,学校不是政治与权利的角斗场,而是真理的探讨地和科学知识与新技术的发源地。学校不仅应该是只求是非、不计利害的象牙塔,而且还应该是培养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后来者和可以无拘无束的研究与探讨各种学术的天堂;而绝不应该是政府机关或衙门及其派生机构。学校只对全社会、全民族和每一位国家公民负责,而不是对某一党派、团体、权力机关、既得利益集团负责。政治与权利斗争必须远离学校。 容许各种思想与学术流派的自由交流与争论,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宽松的学习或研究环境。为培养和孵化出爱尔兰共和国未来的杰出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医学家、法律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等等提供了富含各种营养的土壤或成才氛围。 (1)学校大门 (2)学生餐厅楼 (3)塔--学校标志性建筑 (4)塔后草地 (5)系部楼 (6)塔前合影 (7)校园塑像 (8)校园广场 (9)世界最古老的图书馆 (10)地球塑像 (11)校园风光 (12)小树林 (13)运动场 (14)工作过的实验室 (15)工作过的实验室 (16)孟德尔素描像 (17)工作过的实验室 (18)与校长合影 (19)与Watson合影
5917 次阅读|6 个评论
学院新增了个特聘教授
热度 4 jingui08 2013-8-9 11:38
上学期末,学院来了个年轻的特聘教授,起初是国内的博士,毕业后在南大做博士后,然后去美国做博士后,后来争取在美国某大学获得了正式的staff职位,发表了点数达9的文章,符合我们学校特聘教授的条件,另外关键的是其家属就在我们学校,所以回归也是很好的事情,一家团圆! 祝贺新人新的血液注入我们学院!
4815 次阅读|4 个评论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招聘巴斯夫合作博士后
talentblog 2013-7-31 16:46
巴斯夫应用化工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化工公司,根据《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排名,巴斯夫列第81位,是100强排名中唯一入选的化工公司,在《财富》杂志“最受赞赏公司”排名中,巴斯夫也连续多年位居化工公司榜首。巴斯夫将经济上的成功、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相结合,通过科学与创新,帮助各行各业的客户满足当前及未来社会的需求。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冯增国课题组主要从事各种有机高分子材料和超分子材料的基础理论,合成制备与应用研究工作。自2013年10月起,课题组将与巴斯夫公司在绿色安全的新型聚氨酯原材料的开发和研制领域开展为期两年的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通过对传统的二异氰酸酯的改性,达到提高官能度、降低流动粘度、减少挥发性和毒性等目的。现因工作需要,需招聘博士后一名,所聘博士后将依托北理工材料学院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并定期赴上海巴斯夫公司中国总部汇报、研讨。 一.研究内容 二异氰酸酯的修饰与改性,达到提高官能度、降低流动粘度、减少挥发性和毒性等目的。 二.应聘条件 1. 具有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或相关专业背景的毕业博士生。 2. 热爱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敬业精神,对研究工作有创新性的构思。 3. 具有较强的英文使用能力,能够使用英文撰写工作报告以及用英文作进展报告。 4. 能够在未来两年内(最好从2013.10月起)全脱产在本站尽职尽责地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5. 满足北京理工大学对进站博士后的其他各项要求(请自行登录北理工人事处网站查询 http://renshichu.bit.edu.cn /)。 三.岗位待遇 1.博士后在站工作期间年收入约12万/年(税前,以12个月计, 基本工资+科研绩效津贴)。 2.课题组负责保障进行研究工作所必须的充足的经费和完善的实验条件。 3.其它福利待遇按北京理工大学有关规定办理(请自行登录北理工人事处网站查询 http://renshichu.bit.edu.cn/ )。 4.出站后如希望赴巴斯夫公司工作,巴斯夫将予以适当优先考虑。 四.联系人 叶霖,010-68912650, yelin@bit.edu.cn 。
50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第17期高级研讨班在我校举行
wcswolf 2013-7-25 08:13
本期研讨班的主题为哲学与心理学,于2013年7月22日至8月11日在燕山大学举行。本期研讨班邀请了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路易丝•安东尼教授、马丁•戴维斯教授、安妮•戴维斯博士、吉姆•霍普金斯博士、迈克尔•惠勒教授为学员们进行讲授和指导。除了课上的教学内容外,暑期学院还安排了互动交流、论文写作、学员聚会等内容,完成90学时课程并通过结业考试的学员将获得结业证书,正式学员第一名可获赴英国研究访问3个月的奖学金。 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英国皇家哲学研究所、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于1988年共同创立的非盈利性教学机构。学院宗旨是通过聘请英国、美国以及其他英语国家和地区的当代著名和活跃的哲学家来华教学和进行交流,使中国的中青年哲学工作者能系统而深入地了解英美和欧洲大陆哲学各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研究状况和发展动向,促进中英美学术交流和三国哲学家的相互理解。
个人分类: 学术活动|30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成立—我国科教发展的一个见证
热度 1 jitaowang 2013-7-24 13:40
作者 : 王季陶 半年前, 我写过一篇博文 “ 以亲身经历为大学院系的学科发展叫好! ” 展望了物理类学科中的黑马—微电子学科. 如今的微电子在整个国家经济和军事方方面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我国 “ 向科学进军 ” 和国际上半导体技术发展的背景下 , 1956 年 8 月由北京大学黄昆、复旦大学谢希德等前辈学者牵头在北京大学举办了 五校 (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和南京大学 ) 联合组成约 100 人的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 为我国以后半导体事业的发展准备了人才 . 此后我国高校先后纷纷开设了半导体物理 , 半导体材料等相关课程 , 甚至在物理系设立半导体专业 . 在工业界也出现了一些小型的晶体管工厂 . 但是 , 半导体事业的真正快速发展 , 在国内外都是在上世纪 60 年代 , 其中最大的动力就是集成电路 (IC, 又称微电子 ). 复旦大学的微电子研究也是 60 年代才起步的 , 或者应该说国内的微电子事业因为受到当时的政治因素的影响 , 都是在 60 年代后期才起步的 . 整个半导体微电子事业离不开最基本的高纯度硅材料 . 也就是要求达到九个 9 的高纯度 , 即 99.9999999%. 为了方便起见就把这个纯度称为 9 个 N(Nine). 要知道就连国库中的储备黄金的纯度也只有 99.95%(3 个 N). 其他化学试剂的纯度 , 也只有 3-4 个 N. 1969 年复旦大学的半导体物理专业恢复时 , 除了原来物理系的人力物力扩大以外 , 相应地也从化学系调来一批人马 ( 其中也包括我 ) 设立了多晶硅和多晶硅等半导体材料课题组 , 我们研究材料和工艺的小组在一间旧平房中工作了几十年 . 最近的十多年前因为拆迁才搬进了楼房 . 微电子系先后从属于电子工程系 , 信息学院等 . 如今的复旦微电子 ( 包括 “ 集成电路与系统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不仅单独成立了学院 , 而且改造后的微电子学院净化实验室已经正式对外开放 . 一系列的最新设备也先后安装完毕 , 包括很多进口的先进设备 . 特别是在原子层淀积 (Atonic Layer Deposition) 方面的优越性见长 . 甚至在软硬件的水平方面超过一些国外的兄弟院校 . 真是令人鼓舞 ! 当然还有集成电路设计等一大批人才和成就都来不及介绍 . 在这样的日子里 , 不能不让人想起当初 1958 年 , “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学科的前身 --- “ 复旦大学半导体物理专业 ” 的创办人谢希德教授 , 2000 年在她只有 79 岁时就离开了我们 . 我在复旦的微电子也将近半个世纪 , 并不是她的子弟或学生 , 但是她的人品一直是我所敬仰的 ! http://me.fudan.edu.cn/index.asp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简称学院)成立于 2013 年 4 月,是由原 “ 微电子研究院 ” 、 “ 信息学院微电子学系 ” 和 “985 微纳电子科技创新平台 ” 合并而成,也是复旦大学积极响应 “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 ” 号召,发展工科 “ 先行先试 ” 的首个改革试点单位,是直属于学校领导的教学科研实体单位。 学院拥有的 “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学科,其前身是 1958 年由谢希德教授创办的半导体物理专业, 1984 年设立博士点, 1988 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学院拥有 “ 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 ” 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2 年),具备国际一流的软硬件设计环境。学院承担着推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 “ 抓住不放、实现跨越 ” 的发展重任,以科学前沿和重大需求来驱动基础研究、先导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有机衔接 , 着眼于培养国际一流的集成电路高级技术人才,解决集成电路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问题,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先进水平的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与科研相结合的平台。 微电子学院净化实验室对外开放 复旦大学作为我国微电子学科的创建者之一,又地处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最聚集的地区上海,具有建设好微电子学院的独特优势。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在高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上,以创新的模式实现 “ 政产学研用 ” 的无缝联接,将为支撑我国半导体芯片产业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微电子学院净化实验室建有 “ 集成电路国家先导工艺平台 - 先进互连子平台 ” ,也是我校 “ 微纳加工与器件平台 ” 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千级净化面积约 600 平方米,百级净化面积 100 平方米,拥有多功能集束设备 ( 集成了 ALD 、 PVD 、 MBE 、 RTP 、 XPS 腔体 ) 、电子束直写设备 (EBL) 、刻蚀设备 (RIE 、 ICP) 、薄膜设备 (LPCVD 、 PECVD 、 PVD 、 ALD) 、快速热退火 (RTP) 、微波退火和清洗机等价值 9000 多万元的设备,具有开展先进纳米 CMOS 器件和工艺的研发能力。 最近在半浮栅器件 (SFG) 、锗硅基隧穿场效应晶体管 (TFET) 器件、石墨烯基器件以及先进铜互连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研究进展。现已全面对外开放实验室设备,欢迎联系洽谈合作使用。
个人分类: 科学发展|6630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医学信息学院 暑期家庭作业
xupeiyang 2013-7-19 10:14
科学网大学欢迎你们! 科学网大学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709085.html 科学网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招聘启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709097.html 科学网大学医学信息学院放假日期:7月20日-8月25日 暑期家庭作业布置如下: 希望同学们暑期休息好,尽量完成这些学习任务和作业。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Training Center http://nnlm.gov/ntc/ 7月 30日 (星期二) 全天 PubMed for Trainers - Burlington, VT 8月 15日 (星期四) 全天 TOXNET and Beyond 8月 26日 (星期一) 全天 PubMed for Trainers - Salt Lake City, UT 8月 29日 (星期四) 全天 PubMed For Trainers 这里的医学和信息学培训内容很多,根据你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吧 http://www.nlm.nih.gov/training.html Training OutreachEducation for Career Development: Associate Fellowship Program for Librarians One-two year postgraduate program for librarians, providing comprehensive training in NLM's programs and services. Funded Support for Academic Training in Biomedical Informatics Bioinformatics Formal programs and individual fellowships are offered to assist medical informaticians in pursuit of a degree. Lister Hill Center Informatics Training Program in Bethesda, MD Fellowship appointments for visiting scientists, postdocs and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informatics research at the Lister Hill National Center for Biomedical Communications, NLM in Bethesda, MD. Medical Informatics Course at Woods Hole Short course sponsored by NLM and the Woods Hole Marine Biology Laboratory. NLM/AAHSL Leadership Fellows Program for Librarians Mid-career fellowship focused on preparing emerging leaders for director positions in academic health sciences libraries. Training and Outreach for NLM Product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Training Center NLM database and databank training for librarians including instruction on MEDLINE/PubMed, TOXNET and more. Classroom Training Schedule Web-based Training and Distance Education Animated tours, tutorials and other online training material for NLM products and services. PubMed Tutorial | PubMed Quick Tours Training and Education from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Learn how to use the genomic, molecular biology and literature-based tools and resources. Outreach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in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Specially focused training classes at national meetings of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related organizations. Outreach to Special Populations Outreach programs for AIDS, toxicology and Historically Blac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minority populations. Arctic Health | American Indian Health | Asian American Health | Multilateral Initiative on Malaria History of Medicine Online Syllabus Archive Collec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yllabi in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public health, the biomedical sciences, nursing, and related areas. K-12 Science and Health Education Working with teachers and scientific experts to provide FREE reliable resources to help introduce, reinforce, and supplement education programs. GeneED | Kids Environmental Health Portal | TOXMAP | ToxMystery | Tox Town Public Programs, Seminars and Exhibit Schedule: Public Programs and Scholarly Seminars at NLM Attend free lectures and exhibitions (unless otherwise noted). NLM’s Professional Meeting Exhibit Schedule Find out where NLM will be represented at these professional meetings and conferences. Complete list of NLM search tools and databases for health and medical information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1851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招聘启事
热度 2 xupeiyang 2013-7-18 07:30
科学网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很可能是曾教授,人家业绩摆在这里。他的作品拟请CCTV11同行专家评估。 还要考虑特聘教授,是否请李双江教授,希望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1238 烛光里的妈妈 2013-07-18 这也是一首经典老歌,由毛阿敏原唱,但近年来出现了多个男声版本,如姜育恒、伍思凯、羽泉等,都有一些再创作的成分。 不过,听来听去,还是感觉毛阿敏的原 ... (11)次阅读 | (0)个评论 夫妻双双把家还 2013-07-18 我的一个学生是安徽人,最喜欢听黄梅戏,如“夫妻双双把家还”和“对花”。今天培扬老师也放话说,他最拿手的歌就是“夫妻双双把家还”。 于是,我特意翻唱 ... (119)次阅读 | (0)个评论 手机录的歌:父女同唱“相思风雨中” 2013-07-17 3个月前,女儿在一家KTV为我过生日,我便跟她合唱了一首“相思风雨中”,并且用手机录了下来。 尽管手机的录音效果差强人意,但还是清晰地听得出歌词及各自 ... (98)次阅读 | (4)个评论 隔空对唱,比翼“双飞” 2013-07-17 先做下名词解释,所谓“隔空对唱”是指参与合唱的美娣老师在杭州,而我在广州;所谓“双飞”是指合唱的两首歌都有一个“飞”字。 由于是分别演唱以后再合成 ... (109)次阅读 | (3)个评论 雁南飞,盼君回 2013-07-17 雁南飞 演唱:刀郎,黄灿 雁南飞 雁南飞 雁叫声声心欲碎 不等今日去 已盼春来归 已盼春来归 雁南飞 雁南飞 ... (123)次阅读 | (5)个评论 我的未来不是梦 2013-07-16 张雨生有两首歌比较著名,一首是“大海”,另一首是“我的未来不是梦”。斯人已去,歌声尚存,给我们留下许多怀念与缅怀的机会。我谨以翻唱“我的未来不是梦” ... (135)次阅读 | (1)个评论 明明白白我的心 2013-07-15 这首老歌我90年代就听过,也基本会唱,所以今天翻唱时几乎没有练唱,就这么一气呵成了,感觉还不错。 这种男女混搭,我很早就尝试过,如“相思风雨中”、“ ... (145)次阅读 | (4)个评论 真心英雄 2013-07-14 “真心英雄”算是一首很老的歌了,以前也会唱,但节奏总是把握不好,应该还是不熟的缘故。 作为李宗盛的早期作品,这首歌多少体现出李宗盛年轻气盛、热烈阳 ... (133)次阅读 | (2)个评论 曾教授取得的业绩如下: 音乐家园 我唱的歌(第一集 ) 我唱的歌(第二集 ) 我唱的歌(第三集 ) 禾木之家(土豆播客) 新歌速递 翻唱沙宝亮《 浏阳河 》 翻唱刘德华《 掌声响起 》 翻唱陈明《 枕着你的名字入眠 》 翻唱张学友《 分手总要在雨天 》 翻唱林忆莲《 至少还有你 》 翻唱张智霖许秋怡《 片片枫叶情 》 翻唱谭晶《 小河淌水 》 翻唱陈升《 把悲伤留给自己 》 K歌预告 唐磊《 丁香花 》 黄大炜《 你把我灌醉 》 《 We Are the Champions 》 《 Just the Way You Are 》 《 Unchained Melody 》 《 Say You, Say Me 》 《 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 》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2566 次阅读|1 个评论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公开招聘二级学院院长公告
热度 2 talentblog 2013-7-10 15:34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是一所有近60年办学历史的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现拥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化学工程)授予领域;47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经、文、法、农、艺8大学科门类。为了加强和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经研究,决定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各1名。 一、应聘条件 1、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2、应具有教授职务(或在海外大学担任副教授及以上职务)、博士学位和相关学科背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从事的学科领域与所聘岗位有密切联系; 3、具有高校、科研院所等从事管理工作的经历和经验; 4、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对外联络能力; 5、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身体健康。 特别优秀者,年龄条件可适当放宽。 二、应聘要求 1、应聘采用网上报名或直接报名两种方式。 2、有意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身份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等复印件、近期免冠照片各1份,以及个人应聘申请书等材料(包括个人教学、科研情况)于2013年8月5日前邮寄或送达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 3、经资格审查合格的应聘人员,学校将对其进行面试。 三、待遇 一旦录用,待遇具体面议。 四、联系方式 地  址:上海奉贤区海泉路100号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组织部 邮  编:201418 咨询电话:60873547 传  真:60873546 E-mail: zzb@sit.edu.cn 联系人: 胡老师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2013年7月5日
3204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3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典礼发言
热度 7 yhji 2013-7-9 14:47
致青春不息 --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3届毕业生毕业典礼教师代表发言 亲爱的同学们:每年逢此季节,我们总会选择这样一个时刻和地点,一起回忆青葱岁月的点点滴滴、一同奏响迈向下一个人生驿站的集结号。彼此间免不了窃窃细语,相互祝愿,多少都会念念不舍 诚然,‘青春’二字于我而言早已是“昨日黄花”,非要我在这个场合“倚老卖老”地与你们一起“畅想青春”,回顾“激情燃烧的岁月”,倒也并非“船开才买票——错过时机”。 今年恰好是我进入上海大学的第八个年头,正如邓志瑞书记时常念叨,要“学无止境”地 “学习”“新知识”,“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游刃有余”。从这一点上,我也是一名时刻等待经受“复杂社会考试”的“青春期”毕业生,所不同的是。享受不到被授予“毕业证书”的殊荣。 借此,我想以一个“上大老生”(这里的“老生”并非仅指老学生,而是类似京剧中“老生”角色,隐喻沉浮世故之意)的自居,不知趣地吐槽几句: 八年前,常闻坊间对上大的印象定格: “一流教舍,二流学生,三流教师,四流领导”;八年后,如同风起云涌的国际形势,这种格局似乎正悄然地至少在上大内部发生着重排。以我个人视角,也许是时代造就“英雄”,现在在座的都是90后的朝气一代,正以你们独到的社会感知力和身处互联网时代的崭新面貌成为这股变革的主导。在座的上大生科院本届毕业生们,你们绝对不是“二流学生“,而是充溢着一流人才潜质的各路“达人”!若再少点稚气,多点气质;少点偶像,多点理想;少点自我,多点自立,人生舞台上演的“中国梦想秀”必将留下你们无悔的靓丽倩影。 常言道“孩子不愁长只不愁养”,“长 “是不以人的意志变动的客观自然规律,“养”是需要境界的高深学问。换言之,任一看似“根正苗壮”的俊才若长期暴露在缺乏必需营养的非正常生态环境中,要么适应性地异化为怪胎,要么畸形调亡。对于这个“养”字,已故新上大首任校长钱伟长在立校时便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培养的人首先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具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工程师、专门家。”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学校的传统式教育远非你们今后社会上“摸爬滚打”所领悟的真知来得多。作为同行人,建议你们从现在起必须群体性的华丽转身,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身逢其时地将投身“中国梦”的壮丽蓝图描绘,接受湍急潮流的无情考验,就个体而言,敏锐的观察力、专一的目标、默契的配合、好奇心、注意细节以及锲而不舍的耐心是通向成功的唯一路径! 最后请允许我再唠叨一句“子不嫌母丑”。同学们,或许四年前身为天之骄子的你们对“上海大学”这一地方性高校的牌子心有不甘;在四年中的学习中,你们也许曾对这所学校的种种颇有微词,但是四年后,你们从这里走出,你们的身上将永远被深深地烙上“上海大学”的印记,你们是“上大之子”。上大始终是你们人生轨迹中不可忘怀的摇篮,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最大的愉悦和心愿莫过于看到每位学生的家庭事业平稳和对社会的贡献,毋庸置疑,你们成功的业绩光辉同样会“激励式地逆袭”上大的不断革新发展! 青春在沙漏的翻来覆去中行将从你们头顶匆匆掠过,身为网络时代的你们,请伸出你们的食指,在人生的鼠标上点击,为自己“顶”一下,为自己“赞”一个,谱写一首致青春不息的豪迈序曲!
个人分类: 会议发言|5001 次阅读|9 个评论
代拟给“北京大学某学院”的毕业典礼致辞
热度 51 陈安博士 2013-7-9 12:51
【Blog主人按:不好意思的是,俺几天前自愿当了一把浙大的影子校长,这里又要代拟一把北大某学院的毕业典礼致辞了。按照YC同学的说法,俺真是有官瘾、闲的慌啊。】 【导读:北大的某院长自己 其实 并非弱智,他甚至知道自己的讲话是前后矛盾的,也知道自己的行为和讲出来的东西是完全背离的。但是,由于内心里就充满了对中国人的傲慢与偏见,觉得自己参加毕业典礼是看得起毕业生,不参加是教育毕业生们要热爱家庭,两种行为都无限正确,根本就不把自己的这种乖张表现放在心上,更不会真把学生们的需求放在心上。但是你这么做可以,我们理解,但是却还想着让毕业生们对两个完全相反的行为都来顶礼膜拜或者热泪盈眶,这就不对了——俺们知道你有点聪明,但是北大的毕业生也不是弱智,好不好?!】   我对北大和清华的意见从来都是奔着某些自以为是的管理者的,对于北大和清华的毕业生我总体还是喜欢的,虽然我更喜欢来自科大的学生一些。   科大的学生有自己的特点,我前天在课程班上这样评述:男同学一般穿一大裤衩,上身则是一件T恤,要多简单有多简单,再看脚丫子上面,一般是一双拖鞋。   在所有的学术场合,我一般对于衣冠不整者没有任何另外的看法,一方面自己也是这样的人(最近10年都穿衬衫西装,猛一看也挺学者样了);另外一方面,只要人有学问就行,至于学问外面的包装,俺觉得一点都不重要。   ————————————————   看到某院长充满“傲慢与偏见”的毕业典礼“远程”致辞,俺们有了一种给他当语文老师的瘾。如果做不好,欢迎大家耻笑俺,俺一定不还嘴。   下面起草一篇对毕业生的“远程”致辞(就写第一部分吧):   各位马上就要离开燕园的同学:   你们好!   我感到非常抱歉,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缺席学院毕业生的典礼。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在固定的时间段中必然会有一个“最后时候”,而毕业尤其特别些——既有欣喜也有不舍,但不管怎么说,都是感情远远大于理性的时刻。作为院长,每思及此总让我感慨万千,之前甚至有过热泪盈眶的冲动。   我这里要解释下缺席的理由,由于我把北大当成了步入中年之后第二个春天的出发地,所以,N年前宁愿抛妻别女,带了年少的儿子到了北大,而且一呆就是5年多的时间,其间,对于家庭,包括妻子、女儿都亏欠太多,对于儿子也是这样,甚至更多些,因为我的选择使得他被迫离开了妈妈和姐姐,而这个时段对于一个儿童又是最重要的成长期,我不知道儿子成年后会不会因此恨他的爸爸。   在决策的多次反复之后,今年我还是选择了带儿子返回美国的家,和妻子以及女儿团聚,但是这样做却又必然地错过了和你们的最后相聚的时刻,内心着实纠结万千。   对于我而言,这5年来的毕业典礼我参加了4次,似乎可以给自己一个交代了,但是,对于你们而言,从北大毕业却是唯一的一次(或者青春时代的第一次)。从你们的角度看自己的缺席,我觉得怎样解释还是无法原谅作为院长的自己。   我只能希望同学们宽恕了,并期待着未来的一天,当你们再次回到北大的时候,路过我的办公室能够驻足并进来,让我为你们当面补上这深深的歉意。   对于未来的挑战和征途,我相信你们已经有了足够的教育训练和知识积累来坦然面对,这些都是作为院长的我和学院乃至整所大学的老师们在能力范围之内能够给予你们的。如果当你们累了,或者在未来的学业或承担社会角色中有了更大的贡献,又或你们遇到了暂时的困难,请别忘记这里曾经是你们的家,且必将成为你们永恒的家,你们随时可以回来。到时迎接你们的除了我期待的目光,老师们的殷殷期望,也许还有我的儿女,他们会很高兴有机会欢迎大哥哥大姐姐们,而此时此刻,他们正在我身边享受着近年来少有的家庭团聚的喜悦,看着我带着郑重和神圣的表情写这一篇字字千钧重的致辞。   最后,再次祝福北大新毕业的学子,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
个人分类: 事论|7627 次阅读|92 个评论
大学“研究所”中还有“哲学系”——英国人也会犯简单的语法错误
YUNYANGZHANG 2013-7-5 07:17
大学中departmentde 思考:(4)大学“研究所”中还有“哲学系” ? 中国科学网转载的《牛津大学三名教授欲死后冷藏尸体 希望未来复活》 ( 作者:袁金会 来源:华商报 发布时间: 2013-06-11 15:05:31) 一文中说: 他们是 牛津大学未来人类研究所哲学系 教授博斯特罗姆,及其两名同事安德斯·桑德伯格和阿姆斯特朗。阅读后,感觉好像有个小问题:“研究所”中好像不会还有“哲学(学)系”吧。好像,只有大学、学院中才会下设“(学)系”;大学研究所中,一般下设研究室。 经网页(输入Is F uture of Human Institute of University of Oxford a school or a research institute?) 检索知晓,该institute, 的确是research institute; 不是美国MIT那样的institute(按照海峡两岸大学中文名称现用惯例,MIT好像应该中译为:麻省理工大学)。经网页查得相关的英文资料(见附录)后 知晓,袁金会老师的文中原来是多用了一个“系”;其应该是: 牛津大学未来人类研究所哲学 教授 博斯特罗 姆,……。 当然,这一点完全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错误;而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情。 英国人怎么也会犯如此简单的语法错误,如下的两个 词首的字母 f、h 没有大写:the future of human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 (附录 如下:They are the future of human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Bostrom, and two colleagues Anders Sandberg and Armstrong reported …)
个人分类: 大学中department的思考|320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wmy9039 2013-6-30 17:06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校企合作全过程贯穿、工学结合全方位实施、工学交替全面普 及、订单培养为主体的“三全一主体”建设思路,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深度 融合的长效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的开放性。 基本思路。一是将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吸纳企业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 养方案设计、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二是从教学内容、方式到 评价全方位贯彻工学结合理念,推广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和适应行动导向 要求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三是在所有专业和教学环节普及生产性实训、顶岗实 习和“双证”融通;四是以“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主体,同时根据专业性质创新工学结合模 式。 实现方式。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为根本,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的多种实现方式。如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双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生物制药产业,学校 和企业双方实现资源耦合——学校完成专业所需的通识教育及技术基础教育,企业完成特 定岗位的职业能力培训,实行小批量、多订单共同培养;光电子专业“校企接力——三段式”人 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顶岗三段式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第一学年以学校为主,第二学年 校企共同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第三学年以企业为主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各个阶段强调企业 对人才培养由浅至深的参与和全程渗透。 实现路径。第一,校企深度融合。一是拓宽校企合作组织平台,学校建有三个省级职 教集团和生物技术校企合作联络中心;二是建立合作企业的选择机制,学校确定选择合作 企业的“六有”条件,即有文化、有技术、有市场、有规模、有感情、有格调(主要指企业的社 会责任意识强),将274 家优秀企业纳入合作平台;三是规范校企合作管理,一方面建立健 全制度体系,在管理体制、制度形式、操作程序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另一方面健全项目管 理机构,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校企合作与职教集团事务管理处、项目工作组等机构;四 是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人才互通。第二,全面推进工学结合 课程开发。成立学校课程研究中心和专业课程开发小组,统一研究、策划、咨询、指导;通 过校企共建53 个课程改革科研项目,按照课程开发规律和流程,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形成 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的长效机制。第三,全面推广单元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 学、情境教学、任务驱动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实现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个人分类: 专业建设|203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网大学比较出色的学院
热度 1 xupeiyang 2013-6-30 14:21
中国科学网大学的提出,已经有几年了,实际就是一个虚拟的网络大学,至今大家的意见和看法很不一致,没有召开过专门的研讨会,没有统一的教学规划、教学模式、实施方案等,也没有校长、校规、校训、校花、校歌。 科学网的博友们可以利用科学网的强大资源条件优势,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开办中国科学网络大学的学院、分校、教学中心,开设各类网络公开课、视频专家讲座、教学研讨会等。 科学网络教学的实践已经不少,而且在不断扩大,主要的教学方式是专家教授讲座、网络公开课、教学视频、教学研讨会、教学资源导航和链接,国外网络教学经验交流等。 有的办的很好,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在科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杨正瓴博 主创办的逻辑基础研讨中心,就办的非常好,受到大家的欢迎。 《中国“科学网大学”逻辑基础研讨中心》活动之四:因果性与逻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03983.html 《中国“科学网大学”逻辑基础研讨中心》活动之一: 逻辑基础资源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430666 《《中国“科学网大学”逻辑基础研讨中心》活动之二: 逻辑与数学 (长期增加中)》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440876 《《中国“科学网大学”逻辑基础研讨中心》活动之三: 俗解Chaitin定理 (长期增加中)》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478066 《中国“科学网大学”逻辑基础研讨中心:成员名单(长期增加中)》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7667do=blogid=430513 中国科学网大学总校 冯用军校长《成立中国科学网大学UCS逻辑基础研讨中心公告》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6258extra=page%3D1 虞左俊 老师《 Useful English expressions: how to change a topic 》 “科学网大学”英文服务中心: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6792do=blogid=438065
个人分类: 网络大学|2948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理想,主动进取和勇气——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典礼演讲
liyibo666 2013-6-26 22:00
理想,主动进取和勇气 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典礼演讲 鲁白 2013年6月25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能够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分享你们人生中这个最庄严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并代表华师大校友,给大家作一个发言,我感到很荣幸,也很激动。谢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 刚才我一路走来,看到很多同学在拍照,记下这个人生重要的里程碑。你们的家长,亲人朋友们,都在为你们能从这所亲爱的的大学成功毕业而骄傲。你们也许在握手,拥抱,与老师告别、与同学互致祝贺,寄语未来。你们也许在回味昨天美好时光,在校园中奔波于不同的教室听课,在图书馆夜自习。我猜你们也会有一丝焦虑。在这个人生的转折关头,为自己的未来的担忧。 回想当年我从华师大毕业的时候,可没有那么开心。那是我人生的一个低潮。我对拍照,留言不感兴趣。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在 30年后的今天,会让我在这里给大家作毕业演讲。在过去的几个礼拜里,我一直在想,给大家讲些什么好呢? 首先,我要说一句你们的老师都不愿讲,你们的家长都不愿听的话:就是你们在华师大学到的书本知识, 90%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是没用的。这是事实。你们如果不信的话,可以去问问早年毕业的华师大校友,或者任何一位大学毕业20年后还在做事的人,就是不能问你们的老师。 那么,华师大到底让你们学到了什么呢?华师大的几年经历,到底在你们的人生留下了什么印记?也许你们现在不一定说的出来。作为老校友,今天我想给大家谈谈自己在华师大四年的大学生活,对我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回想起来,我从华师大所学到很多,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华师大让我找到了人生的理想 。 大学毕业了。你们现在一定被一种很实际的氛围包围着。大家都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多赚点钱。男同学在想什么时候可以买一辆车,甚至买房子。女同学在想找一位高富帅。“理想”这个词离现实生活实在太遥远。但是你们知道吗,金钱,名誉,地位,甚至成功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而为理想活着的人,再穷再苦也觉得很充实,很精彩。他们是活得最幸福的。 什么是理想,理想是一种可以用一生来追求的事业。理想不一定要很伟大,但一定是高尚的。你的理想可以是做一名受同学们爱戴的中学老师。在去年华师大 60周年校庆时我遇见过一位华师大附中的校长。听说她多少年如一日,不管刮风下雨,烈日炎炎,每天早上她都要在校门口迎接上学的学生。大家也许觉得她很辛苦。其实她在追求她的人生理想:把微笑和关爱带给每一位学生。她才是最幸福的。 有人说,理想是要有现实基础的。等到我有了一定的成就和经济能力以后,再去追求理想吧。错了!理想是马,成就是车。你把马放在车的后面,其结果可想而知。理想要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树立,并成为一生的追求。 我的理想,是在华师大四年求学中找到的。大一的时候,我听了生物系周绍慈教授的学术报告,题目好像是大脑边缘系统对情感的调控什么的。我就在想,我们的脑子奇妙无比,可以研究很多东西,但用人脑可以来研究人脑的吗?这是一个悖论。我被这个想法激动了很久。后来我就努力学习生理学,神经生物学,越学越有兴趣。大四的时候,我到脑功能研究室做毕业论文。从此一发不可收,对了解脑的结构和功能到了迷恋的程度。于是就想我应该致力于解开人脑的秘密,要成为一名神经科学家。这个理想激动着我,直至今天。 怎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我要借用 Stanford大学商学院Jim Collins教授的刺猬原则,即你要想三个大圆圈。第一个圆圈是你要做你最喜欢最热爱的事,你最富激情的事情。第二个圆圈是做你最有能力最擅长的事,你的专长,你的个性特点最适合做的事情。第三个圆圈是做对社会对你个人都最有价值的事情。你要想像刺猬那样,紧紧地盯住这三个圆圈中间相交的部分,就是你应该追求的理想。 你们有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呢?要是还没有找到自己为之激动的事业,那就继续找吧。正如 Steve Jobs 在Stanford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说的, keep looking till you found it.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第二,华师大让我学会了主动进取 有了理想,接下来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要制定一个 3-5年内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愿景规划。我当时想去美国一所好的大学去读神经生物学的博士学位。第二,是要制定实现愿景的战略。那时的中国与今天很不一样,自由度很小的,这个不允许,那个不可以。所以我在华师大学会的一个重要战略,就是要主动进取。 Take initiatives。还有Don’t take no for an answer。 大家也许听说过 Randy Pausch 的故事。他 是一位年仅 46 岁的, Carnegie Mellon 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他得了胰腺癌 。临死前他作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 叫做 “实现你儿时的梦想” ,极为精彩。 该演讲的视频被点播了几千万次,很多人把这次演讲称为 “一生难觅的最后一课” 。 其中有一段有关“砖墙”的论述。他说,人生会有很多困难,挫折,就像 砖墙挡住了你的去路。但是砖墙是用来阻挡那些心不够诚的人,挡一下,他气馁了,不想干了,就出局了。砖墙同时也给意志坚定的人,真正具有理想的人创造了机会。他们撞墙,破墙,或者绕着墙走,最后成功了。 当时的华师大,有很多砖墙。比如说 , 生物系的同学是不允许到其他系去上课的。因为神经电生理需要有无线电电子学的基础,所以我想到物理系去学这门课。我去问我们生物系的领导。No. 一下子就把我挡回来了。后来我就去问教电子学的教授是否介意我们去听他的课,他说非常欢迎。又去问那门课的助教可否安排我们做实验,他说没问题。我又拉了4-5个有兴趣的同学,一起去与生物系领导说。我们的要求既不影响上生物系的课,物理系也同意并作了安排,又不要你花钱。你倒是说说看,为什么不让我们选修的理由。他想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就只好同意了。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譬如我进校时英文很差,被分在所谓的“ B”班。但我学习很努力,很快就追上来了。每天上课觉得太浅太慢。于是我就说服英文老师让我们通过考试免修“B”班,再读高一级的课程。那位老师自己想考教师进修班,我就说我们一周来一次帮你练口语。他就同意了。再譬如我和其他5-6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组成一个课外俱乐部,讨论感兴趣的问题。现在学生结社很平常。那个时候可不被看成是好事,只能悄悄搞。所以我们经常在晚上去找一些研究做的好的教授谈学习方法,谈研究心得。 主动进取,提高一步,就叫自我设计。你最了解自己,最清楚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你应该也可以设计出一条最适合你的路来走。主动进取精神,对我后来的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在中国推动科技进步,都很有帮助。比如我们 1998 开创在中国第一个Gordon conference; 还有帮助中科院成立神经科学研究所;在自然科学基金委倡导组织海外评审团;这些都不是有什么人有什么计划要我们这么做,而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主意,主动进取的结果。 第三,华师大发展了我的勇气 有人说,一个人到底能走多远,不取决于其智慧,而取决于其勇气。所谓 No guts no glory. 我觉得这话至少对我适用的。我一向不认为自己聪明,我的智商和其他条件也都很一般。但我相对来讲比较愿意并承担风险,有一定的勇气和胆略。这些是在华师大就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 所谓的勇气,首先表现在敢于走与大家不一样的道路,敢于冒风险。那时我们大学毕业,最好的出路是争取公费留学,第二是报考研究生。实在不行,那就希望学校给你分配一个好工作。那时是没有自己找工作的。我选择了自己自费去美国留学,那就意味放弃这些比较没用风险的路。那时自费留学,不需要考托福,也不要上新东方,但要经过学校地方政府的层层审查。华师大的工作人员,办事拖拉,有时还有人为制造的麻烦。 1982年,国家政策突然有变,我自费留学去不成了。更为糟糕的是,我被分配到浦明师范学校去教书,这所学校在陆家嘴,当时是一片农田,很荒凉,没人要去的地方。理想破灭,对我打击非常大。有很长一段时间很郁闷。 后来,我想我不能一直这样下去,要想一个变通的办法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于是,我去找领导,说我想报考国内神经生物学研究生。他说我在这儿工作十几年了,大学毕业生在我这里从来就只有进没有出的。要想从我这走,门都没有!我说要是你儿子想考研,你会怎么样?我还说,你要是不同意,我就天天找你磨。你吃饭我坐你旁边,你上厕所我也去。他被我磨的没办法,就说只要上海任何一个学校放人考,我就放你去考研。我马上联络了在上海各个学校教书的同学,鼓励他们也要求考研。最后,我还真的就考上了复旦医学院的研究生。在那儿读了两年后,终于又获得机会,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博士。 勇气还表现在坦然面对艰难困苦,镇定处理人生危机。我在读中学考大学时反复读的一本书,就是英国作家 Ethel Voynich的 《牛虻》 , Gadfly。那是一本关于英雄主义的书,对我一辈子的影响很大。青年 牛虻在经历了神父的出卖,亲身父亲的谎言,和心爱的女朋友的误解和绝交后,流亡南美,历经种种非人之苦。这种经历,练就了他 “骤然临之而不慌,无故加之而不怒”的英雄气概。我的一生中,也经历了许多一般人不会遇见的危机。没有 牛虻精神,牛虻般 的勇气,我是走不到今天的。 最后,还有一种很难做到的勇气,是告别自己过去的成功,开辟一种全新的事业。我很佩服杨慧珊,两届台湾金马奖得主,在事业的颠峰离开电影,创立 琉璃工房,苦心研究特殊的琉璃脱腊铸造法,十二年后又获成功。我也很佩服体操王子李宁,告别体坛后,又创立了李宁运动品牌。2009年,离开了我已经有相当声望的学术研究领域,放弃了具有稳定收入和研究资助的政府铁饭碗――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我加入GSK中国研发部, 从事新药研发和企业管理的工作。这对我的人生,是又一次巨大的挑战。有人预测,我不适合企业界的文化,肯定要失败。四年来的路,有挫折失误,也有精彩辉煌,还不时惊心动魄的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付出的和学到的,可能都超过了在美国八年的总和。回首往事,我为自己的这段经历而欣慰,也为能有勇气迈出这一步而自豪。 同学们,你们今天毕业了。在这个人生的转折关头,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追求理想,主动进取,有勇气去走出一条最适合你们自己的路来,让你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谢谢大家。
7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典礼演讲
热度 24 lubai 2013-6-26 13:34
理想,主动进取和勇气 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典礼演讲 鲁白 2013年6月25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能够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分享你们人生中这个最庄严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并代表华师大校友,给大家作一个发言,我感到很荣幸,也很激动。谢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 刚才我一路走来,看到很多同学在拍照,记下这个人生重要的里程碑。你们的家长,亲人朋友们,都在为你们能从这所亲爱的的大学成功毕业而骄傲。你们也许在握手,拥抱,与老师告别、与同学互致祝贺,寄语未来。你们也许在回味昨天美好时光,在校园中奔波于不同的教室听课,在图书馆夜自习。我猜你们也会有一丝焦虑。在这个人生的转折关头,为自己的未来的担忧。 回想当年我从华师大毕业的时候,可没有那么开心。那是我人生的一个低潮。我对拍照,留言不感兴趣。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在 30年后的今天,会让我在这里给大家作毕业演讲。在过去的几个礼拜里,我一直在想,给大家讲些什么好呢? 首先,我要说一句你们的老师都不愿讲,你们的家长都不愿听的话:就是你们在华师大学到的书本知识, 90%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是没用的。这是事实。你们如果不信的话,可以去问问早年毕业的华师大校友,或者任何一位大学毕业20年后还在做事的人,就是不能问你们的老师。 那么,华师大到底让你们学到了什么呢?华师大的几年经历,到底在你们的人生留下了什么印记?也许你们现在不一定说的出来。作为老校友,今天我想给大家谈谈自己在华师大四年的大学生活,对我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回想起来,我从华师大所学到很多,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华师大让我找到了人生的理想 。 大学毕业了。你们现在一定被一种很实际的氛围包围着。大家都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多赚点钱。男同学在想什么时候可以买一辆车,甚至买房子。女同学在想找一位高富帅。“理想”这个词离现实生活实在太遥远。但是你们知道吗,金钱,名誉,地位,甚至成功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而为理想活着的人,再穷再苦也觉得很充实,很精彩。他们是活得最幸福的。 什么是理想,理想是一种可以用一生来追求的事业。理想不一定要很伟大,但一定是高尚的。你的理想可以是做一名受同学们爱戴的中学老师。在去年华师大 60周年校庆时我遇见过一位华师大附中的校长。听说她多少年如一日,不管刮风下雨,烈日炎炎,每天早上她都要在校门口迎接上学的学生。大家也许觉得她很辛苦。其实她在追求她的人生理想:把微笑和关爱带给每一位学生。她才是最幸福的。 有人说,理想是要有现实基础的。等到我有了一定的成就和经济能力以后,再去追求理想吧。错了!理想是马,成就是车。你把马放在车的后面,其结果可想而知。理想要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树立,并成为一生的追求。 我的理想,是在华师大四年求学中找到的。大一的时候,我听了生物系周绍慈教授的学术报告,题目好像是大脑边缘系统对情感的调控什么的。我就在想,我们的脑子奇妙无比,可以研究很多东西,但用人脑可以来研究人脑的吗?这是一个悖论。我被这个想法激动了很久。后来我就努力学习生理学,神经生物学,越学越有兴趣。大四的时候,我到脑功能研究室做毕业论文。从此一发不可收,对了解脑的结构和功能到了迷恋的程度。于是就想我应该致力于解开人脑的秘密,要成为一名神经科学家。这个理想激动着我,直至今天。 怎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我要借用 Stanford大学商学院Jim Collins教授的刺猬原则,即你要想三个大圆圈。第一个圆圈是你要做你最喜欢最热爱的事,你最富激情的事情。第二个圆圈是做你最有能力最擅长的事,你的专长,你的个性特点最适合做的事情。第三个圆圈是做对社会对你个人都最有价值的事情。你要想像刺猬那样,紧紧地盯住这三个圆圈中间相交的部分,就是你应该追求的理想。 你们有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呢?要是还没有找到自己为之激动的事业,那就继续找吧。正如 Steve Jobs 在Stanford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说的, keep looking till you found it.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第二,华师大让我学会了主动进取 有了理想,接下来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要制定一个 3-5年内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愿景规划。我当时想去美国一所好的大学去读神经生物学的博士学位。第二,是要制定实现愿景的战略。那时的中国与今天很不一样,自由度很小的,这个不允许,那个不可以。所以我在华师大学会的一个重要战略,就是要主动进取。 Take initiatives。还有Don’t take no for an answer。 大家也许听说过 Randy Pausch 的故事。他 是一位年仅 46 岁的, Carnegie Mellon 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他得了胰腺癌 。临死前他作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 叫做 “实现你儿时的梦想” ,极为精彩。 该演讲的视频被点播了几千万次,很多人把这次演讲称为 “一生难觅的最后一课” 。 其中有一段有关“砖墙”的论述。他说,人生会有很多困难,挫折,就像 砖墙挡住了你的去路。但是砖墙是用来阻挡那些心不够诚的人,挡一下,他气馁了,不想干了,就出局了。砖墙同时也给意志坚定的人,真正具有理想的人创造了机会。他们撞墙,破墙,或者绕着墙走,最后成功了。 当时的华师大,有很多砖墙。比如说 , 生物系的同学是不允许到其他系去上课的。因为神经电生理需要有无线电电子学的基础,所以我想到物理系去学这门课。我去问我们生物系的领导。No. 一下子就把我挡回来了。后来我就去问教电子学的教授是否介意我们去听他的课,他说非常欢迎。又去问那门课的助教可否安排我们做实验,他说没问题。我又拉了4-5个有兴趣的同学,一起去与生物系领导说。我们的要求既不影响上生物系的课,物理系也同意并作了安排,又不要你花钱。你倒是说说看,为什么不让我们选修的理由。他想了半天说不出话来,就只好同意了。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譬如我进校时英文很差,被分在所谓的“ B”班。但我学习很努力,很快就追上来了。每天上课觉得太浅太慢。于是我就说服英文老师让我们通过考试免修“B”班,再读高一级的课程。那位老师自己想考教师进修班,我就说我们一周来一次帮你练口语。他就同意了。再譬如我和其他5-6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组成一个课外俱乐部,讨论感兴趣的问题。现在学生结社很平常。那个时候可不被看成是好事,只能悄悄搞。所以我们经常在晚上去找一些研究做的好的教授谈学习方法,谈研究心得。 主动进取,提高一步,就叫自我设计。你最了解自己,最清楚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你应该也可以设计出一条最适合你的路来走。主动进取精神,对我后来的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在中国推动科技进步,都很有帮助。比如我们 1998 开创在中国第一个Gordon conference; 还有帮助中科院成立神经科学研究所;在自然科学基金委倡导组织海外评审团;这些都不是有什么人有什么计划要我们这么做,而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主意,主动进取的结果。 第三,华师大发展了我的勇气 有人说,一个人到底能走多远,不取决于其智慧,而取决于其勇气。所谓 No guts no glory. 我觉得这话至少对我适用的。我一向不认为自己聪明,我的智商和其他条件也都很一般。但我相对来讲比较愿意并承担风险,有一定的勇气和胆略。这些是在华师大就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 所谓的勇气,首先表现在敢于走与大家不一样的道路,敢于冒风险。那时我们大学毕业,最好的出路是争取公费留学,第二是报考研究生。实在不行,那就希望学校给你分配一个好工作。那时是没有自己找工作的。我选择了自己自费去美国留学,那就意味放弃这些比较没用风险的路。那时自费留学,不需要考托福,也不要上新东方,但要经过学校地方政府的层层审查。华师大的工作人员,办事拖拉,有时还有人为制造的麻烦。 1982年,国家政策突然有变,我自费留学去不成了。更为糟糕的是,我被分配到浦明师范学校去教书,这所学校在陆家嘴,当时是一片农田,很荒凉,没人要去的地方。理想破灭,对我打击非常大。有很长一段时间很郁闷。 后来,我想我不能一直这样下去,要想一个变通的办法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于是,我去找领导,说我想报考国内神经生物学研究生。他说我在这儿工作十几年了,大学毕业生在我这里从来就只有进没有出的。要想从我这走,门都没有!我说要是你儿子想考研,你会怎么样?我还说,你要是不同意,我就天天找你磨。你吃饭我坐你旁边,你上厕所我也去。他被我磨的没办法,就说只要上海任何一个学校放人考,我就放你去考研。我马上联络了在上海各个学校教书的同学,鼓励他们也要求考研。最后,我还真的就考上了复旦医学院的研究生。在那儿读了两年后,终于又获得机会,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读博士。 勇气还表现在坦然面对艰难困苦,镇定处理人生危机。我在读中学考大学时反复读的一本书,就是英国作家 Ethel Voynich的 《牛虻》 , Gadfly。那是一本关于英雄主义的书,对我一辈子的影响很大。青年 牛虻在经历了神父的出卖,亲身父亲的谎言,和心爱的女朋友的误解和绝交后,流亡南美,历经种种非人之苦。这种经历,练就了他 “骤然临之而不慌,无故加之而不怒”的英雄气概。我的一生中,也经历了许多一般人不会遇见的危机。没有 牛虻精神,牛虻般 的勇气,我是走不到今天的。 最后,还有一种很难做到的勇气,是告别自己过去的成功,开辟一种全新的事业。我很佩服杨慧珊,两届台湾金马奖得主,在事业的颠峰离开电影,创立 琉璃工房,苦心研究特殊的琉璃脱腊铸造法,十二年后又获成功。我也很佩服体操王子李宁,告别体坛后,又创立了李宁运动品牌。2009年,离开了我已经有相当声望的学术研究领域,放弃了具有稳定收入和研究资助的政府铁饭碗――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我加入GSK中国研发部, 从事新药研发和企业管理的工作。这对我的人生,是又一次巨大的挑战。有人预测,我不适合企业界的文化,肯定要失败。四年来的路,有挫折失误,也有精彩辉煌,还不时惊心动魄的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付出的和学到的,可能都超过了在美国八年的总和。回首往事,我为自己的这段经历而欣慰,也为能有勇气迈出这一步而自豪。 同学们,你们今天毕业了。在这个人生的转折关头,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追求理想,主动进取,有勇气去走出一条最适合你们自己的路来,让你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谢谢大家。
31229 次阅读|22 个评论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诚聘各型学术人才启事
talentblog 2013-6-26 11:14
厦门大学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学校位于太平洋西海岸的“国际花园城市”厦门,拥有一流的校园和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与美国、台湾、香港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区域高校和研究单位具有长期深入的学术交流合作,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理想学府。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成立于2010年,是以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原医学院预防医学系为基础组建的,是科技部批准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基地。学院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英国卫生保护局、英国生物标准制品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等开展了众多实质性科研合作。学院拥有坚实的科研基础和丰富的诊断试剂、疫苗转化医学经验,研制的二十余种诊断试剂已实现产业转化并销往国内外,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是全国传染病诊断试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理事长单位。学院与企业合作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戊型肝炎疫苗,于2011年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研究结果发表于《Lancet》并赢得国内外广泛赞誉。 学院现有预防医学(五年制)、医学检验(五年制)本科专业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并挂靠生命科学学院招收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学院现已成为厦门大学985计划重点支持发展的学科,建筑面积达21000平方米的学院新教学科研大楼将于近期投入使用,为科研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充分空间,热烈欢迎各界学术英才加盟。现将有关事项公布如下: 一、招聘学科、方向 流行病学;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老年卫生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健康教育与卫生促进;医学检验;卫生检验等。 二、招聘条件及岗位职责 (一)高层次课题组负责人 1.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国内外知名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副教授或以上职称;原则上45周岁以下,特别突出的人才可适当放宽年龄要求; 2.学风严谨,学术造诣高深,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具有良好的国内外大中型科研项目主持经验者优先,从事公共卫生现场科研方向者优先,从事老年公共卫生研究方向者优先; 3.能够组织起有科研竞争力的独立课题组,并能承担公共卫生或实验医学学科主干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 (二)青年科研教学骨干 1.具有博士学位,具有国内外知名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相关专业3年或以上科研教学学习工作经验,能融入学院现有课题组担任科研骨干; 2.学术素养好,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就,具有国家级科研项目经验者优先,具有公共卫生现场科研工作经验者优先; 3.学风严谨,勤勉踏实,具有良好团队精神,能够承担专业课程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工作; 4.原则上年龄在35周岁以下,特别突出且学院现有课题组特别急需的人才可适当放宽年龄要求。 三、应聘材料 1.大学及以后的学习与工作履历;近五年承担的科研项目、主要成果(代表性论著、专利证书及其他第三方证明材料)。 2.到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工作的科研计划、能承担的教学内容概述。 四、相关待遇 引进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参照各类人才计划现有政策执行。学校和学院按有关规定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同时提供相应的工资、保险、福利等其他待遇。对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有特殊要求的,可以提出面议。 应聘时间:常年有效。本次招聘不收取任何费用。 联系人: 茹老师 地 址:厦门大学翔安校区曾宪梓楼(公共卫生学院) 邮 编:361005 电 话:0592-2880618 传 真:0592-2181578 邮 箱: gwdw@xmu.edu.cn 欢迎通过邮件应聘。 网 址: http://sph.xmu.edu.cn 备注:学院欢迎具有公共卫生或实验医学、卫生检验学专业主干课程三十年及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到学院承担中短期教学工作。 预防医学专业所需教师授课:流行病学(本科、研究生) 医学检验专业所需教师授课:医学检验、卫生检验
29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不予认可期刊目录》
jerrycueb 2013-6-14 14:34
为规范科研行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经研究,决定对部分学术质量低劣的期刊在有关各类评优考核中采取不认可的政策。基于一些高校的经验和做法,现将55种期刊杂志作为研究生各类评优考核中学院不予认可的期刊。 本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执行,凡是在2013年1月1日之后在上述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以出刊期为准)学院将严格执行不认可政策,学院将定期补充对一些低劣的期刊采取不予认可的政策。 序号 刊物名称 刊期 国内刊号 主办单位 主管部门 编辑部地址 1. 科学时代 半月刊 CN46-1039/G3 海南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 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5号 2. 知识与创新 ISSN1814-3458 3. 今日财富 旬刊 CN15-1211/F 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 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 北京市建国门外大街 9. 科技资讯 半月刊 CN11-5042/N 北京国际科技服务中心 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北京市朝阳区农光南里1号龙辉大厦1001室 10.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半月刊 CN11-1159/N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科学技术部 北京市朝阳区通惠家园惠润园5-3-603
个人分类: 期刊主题|2381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6月11日下午16:30,北京海淀区学院路下了冰雹
热度 1 zxj368 2013-6-11 16:36
下午在办公室,目睹了下冰雹的过程。 冰雹直径大约有1cm,平均在地面上每平方米落下20个,持续时间5分钟!
3748 次阅读|0 个评论
补遗: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院史
热度 4 lix 2013-6-10 16:42
不好意思,早就征求过意见,但一直没有功夫。出版了,才来补遗,自责 ing 。 1. 漏了刘衍淮先生。 刘衍淮( 1907-1982 )字春舫,山东平阴人。北京大学肄业, 1927 年初参加了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中方团长徐炳昶,外方团长斯文赫定),任气象观测员。 1930 年 3 月从新疆往德国,就读 柏林大学 ,在德留学期间,北师大聘为研究员,以工资支付其留学费用。 1934 年获气象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应聘北师大地理系教授。 1936 年后从事中国空军气象教学,为 1938 年 5 月 19 日夜间,历史上首次空袭东京,作出巨大贡献。后任 台湾师范大学 教授。发表了大量关于 西北科学考查团 成就的文章。 刘衍淮先生虽然在师大时间不长,后来又站错了队。但当时北师大吸引人才的方式,和先生理科救国、抗日救国的精神是不该被遗忘的。 参见:中国空军 —— 轰炸东京第一人; 我服膺气象学五十五年 (1927-1982)http://www.doc88.com/p-311620925095.html(注意参考文献4)。
个人分类: 历史杂谈|5981 次阅读|4 个评论
大学中教师有“教学与研究”两方面任务,为啥不缩称“教研师”?
YUNYANGZHANG 2013-6-7 06:39
大学中的departmentde 思考:(3)大学中教师有“教学与研究”两方面任务,为啥不缩称“教研师”? ——因为 不符合中文的语言规律。曾有语言规范反对使用“巴士”;最终,“巴士”打败“公共汽车”,就是这个道理。当然,“系”(学系)要打败“教研室”的难度会更大,大得多多。—— 大学中的“教研室”(教研组)已经问世60年了。1953年,“教研组”是由哪一位革命学者首先提出来的,现在可能难以考证了。再过60年以后,“教研室”,大学中这一欠妥的基层单位名称,是怎样提出来的,也就更难以考证了。 《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记叙:新中国成立前高等学校多数无教研室组织。 如此记叙,比较笼统、而且欠严谨,欠准确。具体来说应该是:1953年之前,大学中除医学院校以外的其他院校系统,是没有真正的基层单位(基本单位)(最下面一级单位,就是基层单位;怎么能说没有基层单位呢?)。大学医学院(包括独立建制的医学院校)中均有 “ 按专业或课程设置的基层教学与研究的组织 ” 。临床医学的称为 “ 学系 ” ;基础医学的称为 “ 学科 ” (今年6月1日清晨醒来突然想之:中国大学中的基层单位中文名称混乱或分歧,由来远久。临床医学体系的基层单位称“学系”,不是很好吗;基础医学的为什么要称“学科”呢。谁、为啥如此定名可能难以考证;有幸的是北医、上医已经正名) 。大家可见证于《上海医科大学志》、1953年(及其以前)的中华医学杂志、生理学报等期刊中论文作者单位署名;1953年,中国大陆地区医学院中的 “ 学系 ” 、 “ 学科 ” ,按上级有关文件指示,同步、规范的改称 “ 教研组 ” ;大家可见证于1954年(及其后)上述期刊的作者单位署名;文革后改称 “ 教研室 ” 。大学其他院系,1953年在 “ 学系 ” (在这种情况下,其由 “ 基层单位 ” 变成 “ 非基层单位 ” )下同步、规范地新建立 “ 教研组 ” (并未听说过有什么 “ 教学研究指导组 ” ;有待于考证),文革后改称 “ 教研室 ” 。1953年在 “ 学系 ” 下新建立基层单位称为什么好呢?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据说当时由于前苏联专家强调大学要有教学、科学研究两项任务,故称为 “ 教研组 ” 。 但是,大家一定可以理解:“教研”就是“学”;如果要在3级建制单位名称之外,新创一个单位名称,当然是可以的(但又好像有点不符合国际通用 惯例;至少英译名应该符合之,例如日本的大学、中国台湾地区的大学的4级建制中,基层学术单位英文名均为department):“教研组”、“教研室”,好像应该分别称为“学组”、“学室”;缩称“组”、“室”,如“药理组”、“药理室”,而不是“药理教研组”、“药理教研室”;如此命名,方才符合 中文(乃至世界语言)的语言规律。 当然,“学系”要打败“教研室”的难度会更大,大得多多。 如果凡有“ 教学、科学研究”两项任务的单位名称,就均要冠以“教研”方合情合理的话,那么,“大学”应该称为“大教研校”,“学院”、“学系”,应该分别称为“教研院”、“教研系”。大学中“教师”有“教学与研究”两方面任务,为啥不缩称“教研师”?不符合中文的语言规律。曾有语言规范反对使用“巴士”;最终,“巴士”打败“公共汽车”,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系”(学系)要打败“教研室”的难度会更大,大得多多。 美欧的大学,中国香港特区的大学主要是3级建制: 大学(uniersity)-学院(school、faculty)-学系(department) 。20年思考的结论是:大学如要4级建制,势必要重复使用中文单位名称“学系”或“学院”,重复使用“学院”( 第二级单位的“学院”英译为college )比较好。这一结论的合理性,已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建制与单位名称的实践所证实。 重复使用中文单位名称“学院”,不但既符合国际通用惯例,而且又显得大体与庄重。 ——张云扬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已退休))
个人分类: 大学中department的思考|272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北理工胡海岩校长重视生命学院的生物学建设
热度 1 duke01361 2013-6-1 17:25
有感于北理工胡海岩校长重视生命学院的生物学建设 前两天北京理工胡海岩校长巡视生命学院,强调要加强生物学建设,于是学院便不得不围绕这个“训话”忙活!这他妈的是不是有点类似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意思? 于是乎,昨天和某公司头头儿(我家小弟!)驱车去张家口回来路过北京的深夜接到一位姓赵的同事希望我分析一下《分子生物学》的国内处境,刚刚睡醒,挥笔而就(二舅)! 于是即兴写了如下一些。本来这个东西十分仓促,不是正式的东西,但考虑到这里有很多自觉很牛逼的分子生物学专家,不妨也贴在这里,欢迎这些专家教授理性批判和补充! 如果能得到您建设性的建议,甚至是批判和挖苦,我也洗耳恭听! 老赵: 我不知道先前发给你的有关分析你是否会看全,因为我后来检查好像没有发送完全。这让我很伤心! 为了让你看全,我在简单陈述一下情况: 国内的分子生物学是近年才真正起步,现在被人们高度关注,但基础不好。由于国内的分子生物学完全脱胎于原有的“结构生物学”,比如邹承鲁教授等人的那些合成胰岛素、转运RNA...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等...而中国的基因方面的研究最终由于文革而胎死腹中,因此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遗传学(包括分子遗传学)在国内完全没有”再生“出”分子生物学“,与此不同,国际上的”分子生物学“就是这样诞生,并发展壮大起来的... 因此,在国内分子生物学基础不足。 但是,分子生物学在现代生命科学中是主打学科!国内现在也看到了这个情况,所以重新整合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加强分子生物学研究... 与此同时,国内的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为代表单位正在大力发展植物分子生物学,清华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等正在大力强化”结构生物学”,等等;同时,上海复旦、 交通、华中科技、武汉、南开等学校也瞄准了分子生物学的世界发展趋势...它们一方面选用国际教材,一方面强化有关研究队伍...正在起步中。 于此同时,北京理工大学/河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等在DNA复制、损伤修复和同源重组处于国内绝对领先的学术地位,已经在国际上被认为代表中国相关领域的代表。 以我们为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了《现代分子生物学教程》(一部与国际接轨的分子生物学教材)于2004年、2011年等分别在国内和国际独自或受邀参加出版了有关专著等,在EMBO J等一批顶级分子生物学期刊发表了论文等等....并且在遗传学前沿(Frontier in Genetics)这个国际杂志作为编辑开辟了Research Topic专题等等...在学脉上,与中国科学院、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国立新加坡大学、澳大利亚wollongong大学等等有关一流分子生物教学科研单位建立高效而密切的协作关系。此外,我们还是澳大利亚IHHMR科研联合体的会员单位等等... 我乐见于学校重视生物学教学与科研,作为具有优秀学术背景的我们有些久旱遇甘霖,或听到了“春雷”的声音... 给我足够的学术资源,北京理工的分子生物学就成为MIT的分子生物学!
个人分类: Science in action|4581 次阅读|1 个评论
再获学院最高奖学金
wacheung 2013-5-23 17:29
再获学院最高奖学金——宇海奖学金。 这是本学年继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以来第二次获奖,宇海奖学金是学院最高的企业奖学金。 本次奖学金的申请成功,离不开个人努力,但也得到了相关老师的大力照顾,在此深表谢意。
3060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中科院数学院研究员安鸿志的红楼梦研究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3-5-10 14:57
  第一次知道安鸿志研究员的红楼梦研究是多年前的事情了,他在思源楼曾经做过一次统计学方法分析《红楼梦》几个重大问题的报告,可惜我当时不在北京,只好望海报而兴叹。   再然后,他在河海大学的得意门生王教授对我谈起过导师在专业之外的《红楼梦》研究,满眼里都是佩服的神色,随后我还见过南京的一份晚报报道过老爷子在河海大学报告的新闻,我一猜就知道肯定是王教授请了自己导师向学生们传授数学与文学的秘笈。   后来我在科学网上收到了一看就是安教授写给我的短消息,说关于红楼梦研究的大作想送我一本,我抓紧回信表示感谢和荣幸,后来老爷子说到我办公室来送,我回道:这哪行啊,您是前辈,您说个地儿我去拿吧,省了老爷子一趟走。   不知道这条短信是不是安教授没收到,然后我就没有再收到老爷子的回信,后来时间过去就暂时没有再继续联系老爷子此事。以后每看到和红楼梦有关的话题我就会想到安教授,可是一时不知道怎么联系上,就搁下了。   今天看到有关于老爷子如何用统计方法分析红楼梦的又一则新闻,让我再度想起那一段往/网事。   我个人相信,相对于老爷子的统计学研究,他的《红楼梦》研究才是独一无二的,尽管科学研究才是科学家的主业,但是数学或统计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本来就是可深可浅的,深的可以达到许宝騄先生或者陈希孺先生的地步(海外的还可以再加一个钟开来),浅的则可以是一个统计学研究生的研究内容,或者就是类似一道作业。而中间不深不浅的研究则是大多数不错的统计学教授所做的了,说实在的,对于整个世界的统计学研究界,有则可没有亦可。也所以,能够在专业性的研究中与其他领域结合一下,且能自成一家,这个就比单独的专业研究要有趣得多了。   很多人愿意在科学网上没有什么预期收益地写博客,其实刚好是中国科学家以兴趣为导向进行科研的一个侧面展示,只有不考虑利益做出来的东西,才可能真正的永恒。而为了当教授,或者为了申请到项目而做的科研,除非极其个别的会机缘巧合而有所进展(比例万分之一以下),其他的,混口饭吃罢了,这口饭可以是鱼翅捞饭,可以是鱼香肉丝盖饭,但是,都是一口饭罢了,与兴趣无关,也不会给任何人带来什么乐趣。   有我尊敬的老先生说到某某著名数学家,退休之后说起自己的科研,完全是一副不屑的样子,那些发表在《中国科学》或者海外著名数学学术期刊上的东西,在主要贡献作者退休之后理都没人理了。而糟糕的是,至少95%以上的研究必然地要进入这个尴尬境地。如此,给自己谋一碗饭吃的东西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害了自己的一生,因为在做它的时候只有努力和痛苦,喜悦其实是微弱的甚至是没有的。   也所以,我一直说,陈安对于这个世界的最大贡献是55岁时出版了35册厚厚的《陈安游记》,而不是在进入老年之前出版了15册《应急管理》专著+数百篇学术论文。还有,尽管我可能教育过中国75%以上的应急管理官员,但是,这不是我的兴趣所在,尽管他们每每课后激动地夸奖我“陈老师的课讲得就是好来就是好”。   安教授在自己的统计学研究生涯中就找到了应用的兴趣点——红楼梦的统计学诠释,应该说是幸运的,这样的幸运在数学家里是罕见的,也许也是万分之一以下。我甚至想象得到安老爷子在谈到红楼梦的时候眼光发亮而谈到统计学本身的时候兴致寡然的样子,而从老爷子最近一些年20多次的事关“红楼梦”的学术报告,可以感觉得到这个判断应该是精准的。   我期待着老爷子能看到这篇文章,并再次告诉我怎么拿到您的红楼梦专著,这次,不妨您移玉步到我们研究所我的办公室来,兴许能谈出更多的意义来呢。   最后,在《红楼梦》研究者的分类里面,我推测安教授也许应该属于索隐派,但是,研究工具真的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所无法掌握的,而其他各位自然科学的研究者又缺乏对《红楼梦》足够的兴趣。感觉索隐派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将生活(历史)和小说进行一一映射,也许符合曹雪芹创作时内心隐痛的情状,也许偏离了作品本身希望表达的东西。曹公已逝,谁还能知道呢。
个人分类: 书论|4800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福建工程学院吴仁华书记光明日报文章:《让教师获得更大尊重》
carldy 2013-5-8 22:03
【备注】 这里转载的是福建工程学院吴仁华书记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标题是:《让教师获得更大尊重 》,共享。吴书记今年4月份已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 “ 新形势下大学全员育人新要求”(参阅本人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1736-678925.html )。 光明日报 2013年05月06日 星期一 书记笔谈 出处: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05/06/nw.D110000gmrb_20130506_2-16.htm 让教师获得更大尊重 吴仁华 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 光明日报 》( 2013年05月06日 16 版) 大学的发展是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发展。始终坚持把学生摆在学校发展的首要位置,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出发点与着眼点;始终坚持把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立足点与着力点,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根本之道。 在现实中,由于各种诱因与压力,师生联系的减少,师生关系趋于淡薄,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最大障碍。应当把解决好这一问题作为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突破口来抓。 确立学生在教师心目中、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需要通过不同方式不断加强教师、干部的思想教育,不断强化教师的思想认识,明确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当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全体教师自觉成为学生成长成才引路人的自觉性。更需要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将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制度化,提高以生为本理念落实的制度约束力。一是要建立真正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最核心最紧迫任务的制度。这是学生在教师心目中是否有地位、地位有多高的基本保证。要大力推进大学主要领导的职业化进程,让大学的校长、书记们放下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大学的校长、书记们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将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二是要全面落实师德规范要求。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校外兼职兼薪规范等配套政策措施,将师德规范要求落实在教师日常管理之中。三是要保证教师与学生有最低限度的面对面接触时间。要切实控制学校发展规模,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教师数量充足,大幅度减少大班上课现象,大量增加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评点以及对考核考试的讲评,大量增加教师与学生的课业、学业的交流与探讨时间。这是在现有师资整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办法,也是提高学生在教师心目中、在学校工作中地位的有效办法。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要正确对待和利用新媒介作为延伸和增加师生交流的作用,不能以此来取代师生面对面的接触,这是任何手段都无法取代的。社会发展和学校环境变化越快,影响学生思想和成长的因素越复杂,越要强化师生的面对面接触。教书育人工作,无法用时间来绝对衡量。要抛弃单纯以教学工作量来衡量教师基本工作量的做法,建立以提高教书育人质量为核心的教师工作量评价体系。 教师是推动大学内涵式发展的第一要素,或者是第一资源。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靠教师。增强教师教书育人荣誉感和责任感,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需要付出努力的,也是大学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必须采取的根本措施。 大学应当使教师在学校发展提升中得到尊重。首先,要始终在制度上将教师确立在学校发展的主体地位上。学生一届来一届走,学校领导也不时地更换,真正与学校共命运的是广大教师。他们是学校发展任务的具体承担者,是学校形成教学、科研与服务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大学文化积淀、传承、创新的最重要载体。学校资源向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倾斜,应当成为谋划学校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要根据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实际,加大教授在学校发展与管理上的话语权,逐步完善教授在学术权力行使上的地位与作用。其次,要在机制上保证教师可以分享学校发展荣誉、共享发展成果,让在平凡教学岗位上的教师感受到自己对学校发展的作用,让有突出成就的教师感受到对学校发展的推动,不断增强教师在学校工作的自豪与自信。 大学应当使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得到尊重。要破除育人是几门课程任务的错误认识,破除育人仅仅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辅导员任务的错误认识。教育和引导全体教师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要大力强化学科发展育人的功能,大力强化教学相长过程的育人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对学生有着直接和重大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通过改变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仍是高校人才培养中薄弱环节的局面,有效增加围绕提高教育质量的师生接触,增强教师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力,增强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从而使教师在获得学生内心尊重中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大学应当使教师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尊重。要根据学校的优势与可能,深入研究与分析学校服务经济社会的着力点与作为点,“穿针引线”、“架桥铺路”,积极创造条件与机会,使教师深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场”中去,接触企业,接触机关,接触校友,力促在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中获得尊重,在对区域经济社会做好服务与作出贡献中获得尊重,从而激励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 (作者系福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个人分类: 千里旅行,万卷阅历 Travelling and reading help yo|4576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3年04月高教关键词:高校浪费;2011计划;学院改革;苏世民
热度 11 lgmxxl 2013-5-2 10:11
2013 年4月,在高等教育方面,值得关注的事很沉重。以复旦大学杀室友案为导火索,引起人们对人才培养的大讨论,人们发出“一舍不容,何以容天下?”的呼声。而高校浪费现象在本月也引起人们关注。无形的浪费与举国正在进行的“光盘行动”对比成辉。在这些负面事件的暗影里,还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大事。一是国家“2011计划”正式公示;二是学院改革步入攻艰期。本月那人、那事、那大学我推荐的是:大学室友;大学学院改革;当下中国大学。 但综合讲来,本月以下四个词汇作为四月高等教育关键词: 高校浪费;2011计划;学院改革;苏世民学院。 高校浪费:高校浪费起于无形,节约资源勤俭办学 《光明日报》的文章:“高校浪费起于无形,节约资源勤俭办学”揭示了我们在大学经常熟视无睹的现象:宿舍白天亮着灯,电脑24小时运转,饮水机整天开着,洗衣服不用手搓只用水冲,水龙头坏了不报修、任水长流,洗澡堂里喷头空流水却无人使用;高校学术报告厅装饰豪华,利用率低、大学公车私用现象严重、大学办公室豪华比宾馆、大学接待类政府……高校里的种种浪费现象,让人心痛。 一方面经费紧缺,一方面浪费视而不见。高校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这进一步显示了中国大学无法人化的特征,即没有人为大学的发展和浪费负责! 推荐理由: 浪费现象表现只是一种不文明行为,但现实却是伤了、冷了教师的心,败坏了大学的现象,侵蚀着大学精神。高校浪费现象,呼吁大学法人化改革。 2011 计划:首批 2011 计划名单公布 2013 年04月11日 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的首批入选名单,4大类共计14个高端研究领域将获得优先扶持。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两项重点工程之后,这项旨在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2011计划”,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第三个重大战略工程。 目前全国共计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由高校牵头,联合了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优势资源。167个申请经过三轮严格认定,最终只有14个中心成为“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它们包含了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4大类,研究内容涵盖了量子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型材料、纳米科技、现代农业以及司法文明、海洋权益等领域。这些研究方向体现了我国的重大需求,也是参与国际前沿竞争的需要。 其特点主要有三个: 一是主张协同创新:和“211工程”、“985工程”不同,这次国家重点扶持的不再是某一所大学,而是一批跨界式的新型主体——协同创新中心。比如首批名单中名列首位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联合组建的,其中任何一家在国际量子研究领域都有顶尖实力,但按照“2011计划”的要求,不允许三家单打独斗,而是必须组团参赛,该中心集中了20名院士和数百名科技精英。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称,希望通过一个中心的建立,形成一个改革特区,推动高校运行机制的改革。 二是取消终身制:“2011计划”采取四年一评估,取消终身制的运行办法。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认定要求,首批名单打破地方高校很难申请国家重大项目的局限,在区域类别的4个协同创新中心里,牵头的河南农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均是地方高校,除了苏州大学是“211”高校,其他3所高校既非“211”和“985”,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校。 三是新计划不再以给钱为主:在过去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中,中央和地方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重点扶持,但“2011计划”不再以给钱为主,因为这些协同创新中心本身已经有大量科研项目,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来源,还有着很强的吸金能力。据统计,全国培育的167个协同创新中心,已经吸纳了超过200亿元的社会资金。“2011计划”专项资金将用在现有体制投资不能解决的问题,如高水平队伍组建、协同机制、学者流动机制、学生培养方式以及资源共享方式等,在这些方面给予支持。 推荐理由: “2011计划”,是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产生的另一大的行动工程。它既是一项战略计划,也是高校发展的一个方向。它将引领高校实现“官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校“顶天立地”。 学院改革: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 4 月13日 ,教育部首次对外发布了《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涉及学生招录与选拔方式等8个方面的内容。 2011 年,教育部在17所高校内部选择一些学院,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实行教授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被媒体称作高等学校里的“改革特区”。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说,要把这项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此次的“改革细则”在学生招录与选拔方式方面,允许试点学院自主研究确定本科生招生计划,在统一高考基础上探索综合评价录取模式,以高考成绩为主,结合高中阶段学习成绩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及高校自行测试结果等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高考成绩不低于生源所在省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在综合评价体系中所占权重不低于60%。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可提高试点学院在校生赴海外学习的比例。其中,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可按试点学院年度博士招生规模的50%选派学生赴国外学习。《意见》还提到,要严格直博生中期考核,建立退出机制,开通分流通道,允许符合条件的直博生按规定办法分流转为硕士生培养。 在教师的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上,试点学院可全面实行聘用制度,探索实施人员流转退出机制,对现有在编人员强化聘期管理与考核,实行“能上能下、非聘即转”;对新聘人员加强目标考核,实行“非聘即走”、“非升即走”。 “教授治院”将可能成为探索“教授治校”的一步。《意见》称,试点学院要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设,探索实行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引进多方力量支持学院改革发展。《意见》还提到,试点学院可自主配置各类资源,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并承担相应责任。 推荐理由: 学院强,则大学强。在当下大学层面改革举步惟艰之时,学院改革给大学改革开启了一个窗口。教授治院或许成为一种现实。 苏世民学院:清华大学宣布启动“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 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4 月 21 日清华大学宣布启动“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项目主任、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称该项目是一个研究生培养的“特区”,将完全颠覆以往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政界、商界和社会组织中的领袖人物。他认为,“这个项目将对清华大学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有所‘刺激’,逼着清华大学更快地走向世界一流。” 据介绍,苏世民项目共获得 3 亿美元捐赠资金,是中国迄今为止从海外获得的最大单项慈善捐赠,由美国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以个人名义捐赠 1 亿美元,再由清华大学和苏世民募集两亿美元。 苏世民项目的模式参照了历史上最悠久的研究生奖学金 —— 牛津大学“罗德奖学金”的模式,该奖学金每年从 14 个国家和地区选取 83 名本科毕业生进入牛津大学深造,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天文学之父哈勃等均是该奖学金得主。 与罗德奖学金相同,苏世民项目也提供全额奖学金,对所有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学习、食宿均实行免费。不同的是,罗德奖学金不限定专业,不设立专门的学院,而苏世民项目则力主将课程、项目和住宿制书院合为一体,学生吃饭、上课、住宿都在书院完成。 今年年底,清华大学东区的中心地带将开始动工建立一座“苏世民书院”,目前该学院已由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罗伯特 • 斯特恩主持设计完成。 2016 年秋季学期,第一批 100 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本科毕业生将在这所住宿制书院中开始为期一年的学习,其中 45% 为美国学生, 20% 为中国学生,另 35% 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2 ~ 3 年后,书院计划将招生规模扩大并稳定至 200 人。 书院将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课程,课程体系则由清华大学与来自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杜克、牛津等世界名校的大师合作制定,实行全英文授课。学生将被分入公共政策、工商管理、国际关系 3 个学科,未来还计划增设工程科技学科。每名学生都需要在一年的时间内专修其中一个学科。 苏世民项目还将面向全球公开招聘 10 名左右国际知名学者或顶级业界专家作为讲席教授,让他们担任学生的导师。项目的顾问委员会成员包括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大提琴家马友友等。他们将为项目发展提供咨询建议;学术委员会则包括牛津大学前校长柯林 • 卢卡斯、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等,他们将共同探讨创新项目特色和培养模式。 此外,在 12 个月的学习周期中,除去满满当当的课程设置,在休息时间,学生还会去中国企业、政府、农村进行体验式实践,甚至还会让中国家庭“认领”外国学生,使他们全方位地理解中国文化。 在未来的书院院长李稻葵的设想中, 50 年内,将有逾 1 万名学生从这个占地 2.4 万平方米的书院中毕业,他们会与自己在书院的同学和清华大学其他学生建立起私人的朋友关系,在遇到问题时,这些未来的领导人可以“直接打电话讨论”。 推荐理由: 清华无小事。清华大学在新校长的带领下,正在做一些实事。苏世民学院无疑将为研究生培养、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开辟一个试验田。
个人分类: 高教史料|9641 次阅读|19 个评论
金庸先生毕业的圣约翰学院和徐志摩先生所在的国王学院
热度 1 twhlw 2013-4-27 05:31
此地乃启蒙之所和智慧之源 圣约翰学院的后门 国王学院
3966 次阅读|2 个评论
经常改名就是急功近利,就是没有品牌意识
热度 17 Taylorwang 2013-4-24 11:10
给本科生上“仪表与自动化”的课,除了自控原理等理论方面的介绍,讲到实例时,仪表与自控领域响当当的品牌都是国外公司的产品,如 PID 控制器是仪表行业的大佬霍尼韦尔( Honewell )、自控阀是费希尔( Fisher )、质量流量计罗斯蒙特( Rosemount )、动力电控柜及变频器的 ABB 、称重系统的托利多( Toledo )、一些化工设备如离心泵的格兰富泵( Grundfox )、空压机阿托拉斯( Atlas )等等, 在常用的工业产品领域,世界知名品牌都是国外公司的产品。 再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品牌更是无所不在,从瑞士手表,到日本的相机,种类繁多,灿若天上的星辰, 在这些品牌中,我国的知名品牌又有几个呢? 品牌的重要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快下课时在课堂上我问学生:一个农民种田赚钱多,还是将田里收获的水稻加工成米赚钱多?学生都回答加工的人赚钱多。我又问是加工的人赚钱多,还是将米卖出去的人赚钱多?学生们回答:卖出去的人赚钱多。是卖没有质量保证的人赚钱多,还是卖有质量保证的人赚钱多?当然是有质量保证的人赚钱多。若建立一个质量标准,你的产品达到我的质量标准,我就可以给你质量保证证书,并让你成为一个连锁店的店主。那么是建立标准的人赚钱多,还是一个连锁店的店主赚钱多?当然是建立标准的人赚钱多。若手上有一个知名的品牌,你只有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用我的品牌,那么是拥有品牌的人赚钱多呢,还是建立标准的人赚钱多。同学们回答是正确的,拥有品牌的人赚钱多。看来同学们的品牌意识有时要比我们不少大人要强得多。其实只要略加思考的人,都能得出类似相同的结论,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品牌”有其举足轻重的价值。 品牌的作用,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有人文社科领域,有时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 MIT ),是世界著名学府,若这所大学在我们中国,可能早就改了几次名了,首先改为麻省理工大学,然后再改为麻省科技大学,或直接改为麻省大学,美国理工大学,美国科技大学。为什么他们不改名呢?因为他们知道,品牌的价值,除了具有品质好的标志,另外,还要有浓重的历史沉积。全世界人也并不会因为它的名字只是学院而低估它。反观 国内的大学合并与改名潮,我的总体感觉就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得不偿失。 华东纺织学院先改名为中国纺织大学,然后可能想改“中国大学”是不可能的,华东大学可能也有华东理工大学等反对而没办法实现,这样就将校名改为东华大学,呵呵,从这个名字中还能看出其有纺织特长,且有一定的历史沉积的影子吗?不少人还以为是哪里新办的私立民营的三本大学呢。再看一看当初四川大学与成都科技大学合并,这二个大学牛气不分上下,要合并,谁都不能吞下谁,就搞了一个令人捧腹的名字“四川联合大学”,这下子四川的二个有知名度的大学没有了,多了一个直观给人感觉的三本民营大学。可能后来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又将名字改为“四川大学”。 从这些改名的事件中, 我们看到了“长官意志”,“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我们缺少的就是对历史沉积的尊重,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到人们头脑中没有任何“品牌”意识。 大学的名字就按一些长官意志、好大喜功地改名,学校内部的院系呢,也是这样随着长官的意志兼并无常。随着院系整合兼并,学院的名称也就跟着变化了。 国外的大学都知道,校友是大学的重要资源,校友的重要性,国内的大学也知道 ,但因为学院的名称变来变去,毕业的校友回校时,都不知道该回到哪个学院,因为原来毕业的学院已不知道改过几次名了。随着每次学院的重组兼并,原来的一些学籍管理档案也就随之流失,也没有人要对此负责,常有学校找不到原来自己学生档案的报导。反观美国的大学,近百年前的学籍档案仍能查到,如梁思诚与林微茵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档案成绩甚至考卷,我们大学已故邓颂九教授在美国 MIT 的档案等。 我们环境工程学科在我校短短的不到二十年中,已经改过几次名了。 1998 年在研究造纸教授任校长期间组建成立“造纸与环境工程学院”;然后,到 2004 年换届后,学院拆开,组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去年,大学换届,今年因引进几位研究能源的千人教授,将他们整合到我们学院,这样,学院的名称就改为“环境与能源学院”。我知道,环境与能源都是当今社会比较重大的问题,在美国的政府组织构架中,就有环境部与能源部二个大部,我们国家也有可能在未来组建能源部。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这个学院还是要分拆的,学院的名字还要改。 漂亮的大楼只要有钱可以重新盖,人才,重赏必须勇夫,“百人”、“千人”、“万人”也能引进,但 历史的沉淀,品牌的建立,必须经历相当长的时间,花钱是买不到的。 作为老师,人微言轻,只能在这里写一写这篇文章,发发牢骚!希望能引起某些牛人在随心所欲地改名前三思。
6069 次阅读|44 个评论
[转载]少林寺方丈出任郑州大学学院名誉院长
lpf313 2013-4-18 08:42
 2013年4月15日下午,释永信方丈受聘郑州大学少林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暨少林与中国传统文化奖学金颁发仪式在郑州大学新校区举行。郑州大学高丹盈副校长,郑州大学学位办杨云香主任及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少林文化研究院韩国河院长一起出席了仪式。       共同为少林文化研究院揭牌      释永信方丈接受聘书   仪式上,高丹盈副校长、杨云香主任和韩国河院长陪同释永信方丈一起为“郑州大学少林文化研究院”揭牌,并为获得“少林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奖学金的同学颁发了获奖证书及奖学金。       永信方丈致辞   在致辞中,永信方丈以少林寺禅宗文化为基础,讲述了少林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及丰富性;从少林寺文化传承方面,讲解了少林文化课程进入高校的意义;认为作为河南省最好的一所高校,郑州大学人文学科建设的成就是非常高的,期待有更多学子致力于认知、了解、学习和传播少林文化,传播中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最后,永信方丈祝愿学子们学业有成,健康快乐。          仪式现场   高丹盈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少林文化传承人,释永信方丈对传播和弘扬少林文化、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认为在郑州大学成立少林文化研究院进行特色文化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提升郑州大学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很大地促进作用。他还表达了对郑州大学成为研究少林文化、少林学重镇的愿望。       永信方丈参观郑大历史学院       参观郑大历史学院资料室   仪式举行之前,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少林文化研究院韩国河院长的陪同下,释永信方丈参观了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3084 次阅读|0 个评论
【陈氏行踪】今下午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报告:管理中的终极问题
热度 2 陈安博士 2013-4-16 11:44
再次来到刚刚消灭了几千只鸡的开封,准备下午给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研究生报告如下题目: 管理中的终极问题:管理机制设计与失效分析 地点在工商管理学院楼509会议室。
个人分类: 专论—管理学论稿|3319 次阅读|8 个评论
物理学院的语言之争
热度 14 wulishi8 2013-3-30 06:12
其实标题应该叫做,“物理学院的语言之争:从一件小事论奥地利的文化排斥现象”,可是我不喜欢长标题。 从上周的某天开始,物理学院的老电梯里面出现了一张通知,由于是完全德语写的,我不知道上面写了什么内容,也不太关心。因为如果和我有很大关系的话,一般秘书会转发通知的。 谁知道第二天早晨一到电梯里,发现这张通知下面多了一张打印的纸,写着:“I guess people who do not speak German want to be saved too...”。我当时就想支持这位仁兄一下(物理系基本都是老爷们儿),准备掏出笔写个:I agree之类的,不过电梯到达,有人进来,我就没有写。到了办公室,发现大家都在讨论这个,奥地利人都拿这个当做笑话看,但是我们实验室是国际化研究组,多数人都是外国人,所以在我们实验室大都是支持英语哥的。 这还不算完,下了班之后,再次进入电梯,发现有人在后面用笔写了一个大大的“No!”。肯定是哪个奥地利人干的!我于是拿出手机照了一张,留作未来对维也纳坏记忆的一部分珍藏。 这之后的第三天,发现终于补上了英语版本的通知了。再之后,撤去了德语通知,只保留英语通知,因为德语的公示期到了,不过英文的通知出得晚,所以还需要继续贴着。但是显然有些人还是不甘心,在撤去了德语通知,保留英语通知之后的第二天早晨,竟然把英文版的给撕下来了!晚上再下班的时候,又有人重新拿胶带纸贴了上去。一场无声的语言之争愈演愈烈。。。 其实,语言之争的背后,隐藏的无非是德语区人民的文化排外性。在维也纳,无论去办理什么正式的事情(买东西除外,顾客是上帝啊),如果说英语,那么几乎一定会遭到冷漠的对待,不仅态度一般,而且 办理周期一定长。所以现在办什么事情,我都是让导师或者秘书去德语沟通,加快办事效率。他们对本国人,那个态度,绝对没话说。 维也纳大学目前多数的演讲报告都还是德语的,国际化虽然总是在提,但是执行起来又是另一码事儿了。所以维也纳大学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逐渐没落, 国际排名连年下降, 是有目共睹的 。这在德国,我想也差不多。日耳曼民族的骄傲啊,哼哼。
6743 次阅读|29 个评论
黑技院终于升格了
热度 17 boxcar 2013-3-21 07:11
刚刚看到的新闻,多年以来一直被人简称为“黑技院”的黑龙江科技学院(原鸡西矿业学院,迁往哈尔滨后叫黑龙江科技学院)完成了多年夙愿,将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大学。因为我们院在那里搞过几次博士论坛,所以有机会去这所大学,校园是依松花江新建,风景挺好的,很敞亮很开阔。 不知道还有多少“学院”,心中还有着“大学”之“愿”,还能有“大学”之“缘 ”? 其实,学院和大学,差别真的有那么大么?! ================================== 新闻链接: http://hlj.sina.com.cn/news/m/2013-03-20/130743383.html 黑龙江省两所高校将更名 其中一所专科升为本科 黑龙江科技学院规划图 鸡西大学(资料图)   东北网3月20日讯 (记者 王蕊)20日,记者从教育部网站了解到,我省将有2所高校正式更名,目前正在公示阶段。其中一所学校将由专科院校晋升为本科院校。   据了解,经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六届二次会议专家评议,全国有51所高等学校的设置申请获得通过,并于今日至25日向社会公示,其中,我省黑龙江科技学院正式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大学,鸡西大学由专科院校晋升为本科院校,更名为黑龙江工业学院。   黑龙江科技学院   黑龙江科技学院,原名黑龙江矿业学院,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具有矿业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也是国家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学校始建于1947年,目前,学校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8800人,研究生515人,设有19个教学单位、48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管、文、经、法6个学科门类。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实践,把德育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以“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为引领,强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着力培养思想道德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践行“厚德博学、强吾兴邦”的校训,铸就了“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办学精神,培养出了10万余名优秀人才,为区域经济和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和煤炭行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鸡西大学   鸡西大学是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并备案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坐落在鸡西市市区中心,已有28年的历史。该校是全国办学特色突出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全省同类院校办学条件最好、教育教学资源最充裕、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院校之一。现任校长于凯生(教授、博士)是全国知名的高等教育专家。
个人分类: 教育|8087 次阅读|24 个评论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公开招聘二级学院院长等公告
talentblog 2013-3-18 16:19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是一所有近60年办学历史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现拥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化学工程)授予领域;46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经、文、法、农、艺术8大门类。为了加强和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经研究,决定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国际交流学院(筹)院长、轨道交通学院执行院长、财务处副处长各1名。 一、应聘条件 1、坚持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2、院长、执行院长应具有教授职务(或在海外大学担任副教授及以上职务)、博士学位和相关学科背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从事的学科领域与所聘岗位有密切联系; 3、财务处副处长应具有高级会计师职务或注册会计师(CPA)证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财务管理相关的工作经历; 4、国际交流学院(筹)院长还需具有较好的国际化背景,熟练掌握英语,对外交流活动能力强; 5、具有高校、科研院所等从事管理工作的经历和经验; 6、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对外联络能力; 7、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身体健康。 特别优秀者,年龄条件可适当放宽。 二、应聘要求 1、应聘采用网上报名或直接报名两种方式。 2、有意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身份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等复印件、近期免冠照片各1份,以及个人应聘申请书等材料(包括个人教学、科研情况)于2013年4月12日前邮寄或送达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 3、经资格审查合格的应聘人员,学校将对其进行面试。 三、待遇 一旦录用,待遇具体面议。 四、联系方式 地  址:上海奉贤区海泉路100号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组织部 邮  编:201418 咨询电话:60873547 传  真:60873546 E-mail: zzb@sit.edu.cn 联系人: 蔡老师 侯老师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2013年3月12日
2649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连民族学院金石滩图书馆馆员工作感想
热度 1 houerfei 2013-3-17 20:33
金石滩校区图书馆工作感受 09 年三月四月的时候,金石滩校区图书馆刚刚建好,那时候馆里还没书。刚好,我的工作也是在图书馆工作。 刚工作的时候,还不是很明白新校新办,还不是很明白条块结合,关于以条为主还是以块为主的这些问题也是模模糊糊。总之,一个没有书的图书馆,一个只有一个进出口的图书馆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记得,为了不影响同学们的借阅,我们从开发区校区图书馆调拨图书的场景,从书库的架子里把书一车一车的下下来,然后把书来来回回的一车又一车的运,一本又一本的加工,密密麻麻的排序,一捆一捆的打包,一摞一摞的装袋,一大车一大车的从开发区到金石滩的运。最后,到了金石滩后,我们又相同如此的步骤做了如上的工作。几个月后,终于在快要开学的前几天,我们的图书馆总算是正式开放了,今天是李总理的记者会,李总理说甩开膀子做工作的时候,真心的觉得我们那时候的膀子甩的可够无敌的。 记得,我们是同一批留在图书馆的毕业生,记得,脸上洋溢着天真的笑,一些汗水,一些欢笑,一起吃苦的日子。 不过现在想想,能够参与建馆也是一种经历。那时候总觉得以后还会有这样辛苦的工作和大伙一起奋斗的经历。可这时候,突然发现,一切稳定如常,二楼的阅览大厅永远安静敞亮,只是,一起进来的年轻同事,该结婚的结婚,该有孩子的有孩子了。 也可能,图书馆就是我们几个人的家了。一种难以言状的归属感。大概有的时候可以淡定的滔滔不绝的跟后进来的馆员说起曾经的图书馆是什么什么样子的时候最有一种满足感。 后来,在领导的领导下,我们试着带起了学生组织,成立信息工作室,也就是图书馆学生工作室。和学生的不断交流,我们的工作也越发有了针对性。两三年后,我们的工作室已然秩序井然,以平台为主,以点带面的建设图书馆文化。我们创办了书香校园网( www.duren123.com ),我们开展了真人图书馆活动,我们收到了良好的读者反馈。 当这些种种的事情堆积起来后,其实我个人学到了自认为这几年学到的最大道理,说白了就是“先给钱再工作还是先工作再给钱”的好坏之分。往深层次说,也可以说成工作本身有的时候体现的是自身的人生价值还是金钱价值的问题。 对于这个选择,我选择了先工作再给钱的这条线,或者高尚的说,我选择了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至少在图书馆工作这块,我甘愿努力奋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我是民族学院毕业的学生,毕业后直接在民族学院图书馆工作,我发现,我比更多的人有资格去说爱这个学校。有的人会说,在图书馆做工作没出息,挣不了大钱。也有的人说,在图书馆只需要混吃等死即可。当工作了三四年后,我们有资格去反驳,因为我们有优秀的借还服务,我们对待读者的微笑充满真诚。虽说反驳的论据在某些方面还显得苍白无力。因为目前为止自认为有些事情还没有做好。比如,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还不够完善,至少是我应该承担的那部分没有做到完美,图书馆的网站还不够便捷,不够美观等。但我想,我们会继续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把这些工作做好,直到打造好一个一流的大学所应应具备的图书馆软硬环境。 这件事情是高尚的,充实的,有意义的。
个人分类: 图书馆学|3070 次阅读|2 个评论
建议学院领导公开招聘具有专业背景的人
xuecw 2013-3-7 02:11
大学管理建议 建议学院领导公开招聘具有专业背景的人 大学管理有自己的特点,不同于省市政府部门。某个学院的发展须有相关学科的专家来主导,而不是党委自上而下任命一些不学科以外的书记类的来指导教师。 以山东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的垮掉为例。 多为思想政治学科出身的书记们总以为“教育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大了解教育学院承担着中小学师资培养的特殊工作和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性。教育学院成立的时候,从院长到书记,甚至学院内的研究机构-基础教育研究所的负责人,都是从马克思主义学院过来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来担任。长期从事教育学、心理学科的个别教师不满,一教授一博士调走。等到教育学院撤销,原先的领导干部自有新的岗位安排,学科教师的发展却处于被动地位。各学院书记出身的人员好像都是“全科人物”,到那个学院都能指导一番,甚至让学科教师为自己的课题项目服务。 再比较一下各省的省级职教师资培训中心,许多都与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紧密联系,如浙江工业大学等。但山东职教师资培训中心多年来作为省级培训单位,也成了轮流安排干部们的所在,而相关学科的博士、教师在教育学院撤销以后却寻不到一个岗位。中心的职业教育研究所没有一个从事教育研究出身的硕士、博士,那还叫研究所吗? 总之,重点学科开始考虑重视专业化师资的自主性,社会科学、薄弱学科在干部任用中更应该如此。
个人分类: 高教评论|3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院院长有权利去指责院内教师的私人交往吗?
热度 3 thismoment 2013-1-26 18:54
292 次阅读|4 个评论
宁波工程学院公开招聘人文学院院长公告
talentblog 2013-1-16 14:34
宁波工程学院是由教育部批准设立、宁波市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创建于1983年。2010年,学院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61所试点高校之一。学院坚持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突出应用性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立足宁波,面向浙江,辐射全国,努力做到办学有特色、学科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力争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服务地方、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工程技术大学。为广揽人才,加快高水平工程技术大学建设,学校决定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人文学院院长一名。具体事宜公告如下: 一、应聘条件 1.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2.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决策能力。 3.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对学院发展具有创新性和战略性构想。在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学院、研究所或实验室担任过重要管理职务者优先考虑。 4.具有文学、传播学、广告学、设计艺术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或科研工作经历,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有较高的学术声誉。 5.国内应聘者应具有博士学位及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国外应聘者一般应具有国外大学副教授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 6、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对特殊高层次人才年龄可适当放宽。 二、待遇及聘期 1、聘期六年,聘期期满经考核合格可以续聘,或转为正常聘任。 2、聘期内享受年薪15-20万元人民币,同时享受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的基本工资、保险和福利待遇。 3、落户宁波并购房者,一次性提供50万元住房补助,安家费5万,科研启动费10万元。 特殊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待遇面议。 三、应聘程序 1、应聘者填写报名表,并提供相关佐证材料: 2、学校审核材料,研究确定面试人选 3、组织面试和考核 4、学校确定聘任人选,签订聘任合同 四、招聘时间 自公告发布之日起至2013年3月5日 五、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中国宁波•宁波工程学院人事处 邮政编码:315211 联系电话:86-574-87616030 87616028 E-mail:rsc@nbut.cn 网 址: http://www.nbut.cn 联 系 人:刘老师 徐老师 附件: 宁波工程学院公开招聘人文学院院长报名表 宁波工程学院 二O一三年一月十日
25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
xcl2822 2013-1-12 21:50
肖长来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2013-1-12 偶翻汉书《龚胜传》,载有“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谓薰草因有香气而招致焚烧,膏火因能照明而招致销毁。后多以“膏明”喻人因有所为而自招其祸。金人常用“薰香自烧”。 原文出处: 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使者、太守临敛,赐衤复衾祭祠如法。门人衰绖治丧者百数。有老父来吊,哭甚哀,既而曰:“嗟乎! 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 。龚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遂趋而出,莫知其谁。胜居彭城廉里,后世刻石表其里门。 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视死如归,流芳百世! 世上能有几人有如此胸怀,冲天豪气! 实际上,龚胜是一位非常有学问、非常有骨气的人,值得后人学习,引以为鉴!
个人分类: 学习交流|505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学导式教学模式创新思路
ljkf 2013-1-8 17:33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学导式教学模式创新思路 —— 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形势政策课程为视角 戴莉(黑龙江生态职业技术学院政治理论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 商业经济No.10,2010(总第360期) 】 【文章编号】1009-6043(2010)10 — 0125 — 0 【摘要】教学模式创新需要因人因地制宜, “ 学导式 ” 创新体系教学法的运用包括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大环节。根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自身特点,让大学生不仅在理论上把握形势政策及相关背景知识,更让大学生实际操作、演练、互动、应变能力、社会实践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辅助运用大学生熟悉喜欢的网络化,师生共同完成课程重点、难点的消化掌握,从而使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扎实、实用。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形势政策教育; “ 学导式 ” 创新体系;教学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D72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0 — 09 — 08 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中指出: “ 必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 创新教育模式不是简单孤立的,不仅涉及教与学的两方面,还涉及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案设计、技术应用、资源共享、教学过程组织等诸多方面,无疑决定创新模式的构建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如何构建适合21世纪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我们与黑龙江大学国际礼仪与跨文化沟通研究所和学导式创新体系创始人、比较教育专家 、 哈尔滨师范大学刘学浩研究员三方合作研究,开始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形势政策课程中运用学导式创新体系教学尝试 、 教学实践中,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提出适合该课程特点的教学创新模式,即基于全球化、网络化语境下大学生形势政策课程的学导式创新教学体系。 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特点和职业教育课程特点 学导式教学法首先一定要考虑课程特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特点、教师风格和学院具备的教学环境及基础条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形势政策研究所合作在教育、跨文化沟通、国际商务社交礼仪(本、研、专和企事业讲座)、演讲与沟通、求职面试技巧等课程试行,多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主动性和自控能力强,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与学矛盾突出,对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所以,自主独立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下、促进下进行。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形势政策课程是以国家(即主权 行为 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演变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把具有国际性质的非国家(即非主权)行为体的发展变化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换言之,它是一门以国家、文明、文化之 间 的互动为着眼点、以不同时期政治、政策、关系、体系和格局的发展变化为主线,国际危机干预、突发性灾难相关危机后跨文化沟通体系构建、以大国的兴衰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变迁为主要考察对象的交叉学科。它是政治学的分支,也是国际关系、跨文化沟通、法学、行为学、人类学、政治心理学、社会学、新闻学和国际政治等学科交叉。随着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它又与经济学、灾难相关社会心理危机干预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已不是一个新兴学科,但总是被时代赋予新的内容、新的活力和新的魅力。同时又具有难度较大、很强的系统性,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方法性学科。所以,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根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课程知识体系和特点以及比较完善的课程学习平台,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构建了适合跨文化沟通史课程特点、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 “ 基于全球化环境的学导式 ” 教学模式 —— 学导式教学法。其本质特征在于:教学的重心从 “ 教 ” 转移到 “ 学 ” 上,课堂上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问都是在学生之间主动进行的生动活泼的自学活动,经过 “ 自学 —— 解疑 —— 精讲 —— 演练 ” ,这四个关键环节的课堂教学过程,使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智能要素(包括智力的五项要素和能力的七项要素)获得了有效、积极主动的开发。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形势政策研究所利用具有信息浏览、查询、文件下载、在线交流、邮件服务、BBS讨论、实时交互教学、视频点播、课件点播、网上图书馆等功能的网络课程平台,教师在线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提供教学大纲、课程说明、课程实施方案、IP课件、重难点辅导、电子教案、平时作业、自检自测等丰富的网上教学媒体资源,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学导式创新体系在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及实施策略 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思想是教学模式构成的思想基础和出发点,它最终决定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搭配关系,由此构建的教学模式就是这种教学理论的集中和简化的体现。 网络环境下学导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是 “ 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资源为核心 ” ,即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师的帮助,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获得。其基本特点是学在导之前,导贯穿于学的过程始终。学习者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和社会实践,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 学导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个关键步骤。 (一) 让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充分自学自主学习是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被动地位,使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和能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自主学习,关键是要转变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学习观念,使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让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从 “ 要我学 ” 转化为 “ 我想学 ” 、 “ 我要学 ” 。在实施过程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网上查阅跨文化沟通史课程自学指南,明确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了解该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课程的学习资源、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自学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自主学习。如阅读文字教材、看音像资源,利用网上课程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小组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组成小组开展的学习。主要有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和小组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是指将学习者置于便于相互交流的环境中,围绕某个主题(如章节的重难点内容或由教师设计)讨论、交流,形成共识,或通过协作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目的。小组社会实践活动则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社会调查,从社会实践中搜集、组织材料,并用所学理论知识试析全球化时代全球化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如:通过学习国际公关史上危机干预方面的恐怖主义问题,分析 9 11恐怖袭击对沟通体系建构、二战后冷战时期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国际公关中掌握的民族主义问题,分析当今唯一的大国美国为什么也出现了1992年洛杉矶种族冲突事件和1993年夏威夷土著复国运动。教师也可用POWERPOINT做好幻灯片,让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小组内和小组间参与分析评价。自我评价是增强学习的动因,将抽象的国际公关理论知识和具体的跨文化沟通实例(如:东亚金融危机与地缘政治格局动荡、朝鲜半岛问题、非洲经济困境、美国金融危机及国际地震减灾救援行动)紧密结合起来的小组实践活动,不仅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巩固,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加自我效能感。 (二) 解 疑教师解疑是指教师运用网络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来解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或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已从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转变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小组协作学习的指导者和协调者,教师通过在线讨论、电子邮件、BBS、电话等手段来解决问题,帮助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和激发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网上查阅相关信息资料,指导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三)精讲精讲是指教师通过网络在线讨论、电子邮件、BBS、电话等手段无法讲清或解决的一些疑难问题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通性问题,在单元集中面授辅导或双向视频集中辅导中统一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 “ 突围 ” 出来,完成向 “ 导学 ” 角色的转换并实现中心转移,集中辅导课由 “ 教 ” 变成 “ 导 ” ,重心放在学习方法的介绍与指导。讲解单元的重点、难点、解题思路和方法上,引导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找到对难点问题的处理方法和对重点问题的掌握。如:国际公关策略的课程中。 “ 冷战的终结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 是这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而核心内容是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地区冲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利用文字媒体或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这些内容时,往往不能真正把握这些内容,如经济全球时代的现实图景、反全球化运动、90年代跨国公司的新发展、各种地区冲突(如巴以冲突、印巴冲突、阿富汗问题、非洲地区的动荡等),特别是如何把这几个环节联系起来更是一大难点。根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在集中辅导或通过双向网络语音(文字)交流辅导时,通过对重难点问题的精讲,既理清了知识体系结构,网络随时查询、拓展、提问,使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学习条理化、系统化,又帮助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掌握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四)演练集中演练时,首先让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及时独立复习,再做必要的练习和独立作业、课后作业可由学生发到老师的邮箱里面(有时间限制),自测、期中测试、小组实践活动等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同时,每堂课也可鼓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写一些心生在学习过程的测评或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习课得体会,也可以有对老师的教学评价与建议,使教师下程的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指对学习活动的总体评一步能够更好地了解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真正做到价。作为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起主要作用的评价方式,终因材施教。集中演练要求达到对知识当堂理解、消化和结性评价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巩固,同时加以小结或自我管理,使知识、技能概括化、通过终结性评价可以检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对跨文综合化。同时,有些习题作业完成后,可由教师公布答化沟通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衡量高等职案,在同学之间或师生结合,网络上共同批改,增强了高业技术学院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考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判别正误的技能。同时进行一些课核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外小组演练活动。小组演练活动是强化高等职业技术学力。【本文经学导式创新体系首创者、哈师大比较教育学者刘学浩先生校阅,特此鸣谢 】 【参考文献】【1〕张大生,刘学浩.再论学导式教学法 , 中国教育学刊,2009(8) 【2】刘学浩.简论大学生的智力(智能)开发 .黑龙江高教研究,1982(3) 【3】刘学浩.学导式教学法是开发学生智能的好方法 , 社会科学动态,1983(3) 〔4】章铮,张大生,王小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全纪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5】吴志宏.多元智能案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刘学浩.二论学导式是学、教、工作、管理的创新方式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7】李凤飞,张大生.现代领导新知识全书 ,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8〕张大生.面试王道【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个人分类: 学导式创新教学|1389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年很短
gxswmwys 2013-1-6 17:19
一年很短,忙忙碌碌就是一年!没有更多成绩,只有时间过得太快! 走了一批学生,又来了一批!为大家铺好路打好基础就行,亲自指导 研究生开展好 课题实验研究。处理学院日常教学问题!科研已经排在 本质工作的 第2位,必须保证为学院服好务,教学为第一位工作!
个人分类: 中药指纹图谱评价|31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讲故事的人-莫言
nanofeifei 2012-12-14 09:48
转自: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 ... amp;owner=249893006 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中国作家莫言来到瑞典学院演讲厅,向外界发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演说。 莫言: 我说两句演讲稿之外的话,两个小时以前,我们瑞典学院的常务秘书,他的夫人生了一个小女孩,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的开端,我相信在座的懂中文也懂外文的人,会把我刚才的话转译给大家,我向他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的演讲题目是《讲故事的人》。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 年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   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   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   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   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0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机电学院两项成果通过省国防科工办鉴定
wangxiaog04 2012-12-10 20:11
机电学院两项成果通过省国防科工办鉴定 作者:机电学院 / 来源:机电学院 / 时间:2012-12-10 12月4日下午,我校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可靠性优化设计新理论、新方法及应用”、“***典型零部件寿命预测新方法”两项研究成果由四川省国防科工办组织鉴定,成果分别达到国内领先及国际先进水平。 本次成果鉴定委员会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副院长赵宇研究员担任主任委员,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副院长顾长鸿研究员、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大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于丹研究员、611所总工程师王海峰研究员、420厂副总工程师乔惠芳研究员级高工、四川省软件测评中心副主任王丹琛高工等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课题负责人做的鉴定报告,审阅鉴定材料,提出了相关问题。 专家组经过讨论一致认为,两个课题组的鉴定材料齐全,符合鉴定要求。其中由黄洪钟教授、刘宇副教授、汪忠来副教授、张小玲博士、肖宁聪博士、许焕卫副教授、朱顺鹏博士等人完成的“***可靠性优化设计新理论、新方法及应用”课题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一项由黄洪钟教授、朱顺鹏博士、刘宇副教授、何俐萍副教授、汪忠来副教授、李海庆副教授、凌丹副教授等人完成的“***典型零部件寿命预测新方法”课题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专家们也给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将项目成果推广、应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校学院领导换届
热度 2 dalei1999 2012-11-21 19:27
好长时间没写博文了,最近在统计年度工作量. 我这个去年才参加工作的新人,自然是没有什么可说的. 发表了2篇EI论文,带了2个本科毕业设计,带了2个班的3周实习,授权1个专利,申请1个专利.没了 据说,讲师需要20分的工作量,恐怕这个还不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2次了,每次都是5个人中3个人同意,上会讨论,每次都被拿下,都快没信心了. SCI论文投了2篇都被拒. 博士后读得还算不错,有点希望,有点进展. 到现在也没有一门正而八经的课让我上,我也开不了新课. 原来我们课题组还是有一些挺好的课的,让领导给拿下了,说学生用不上. 我了了个去! 要说,这一年没干啥吧,其实,还挺忙的.光登机牌就近20张.虽然自己不是硕导,但却带了2个研究生. 虽然自己不是电子专业的,但还是带了2个学生搞电子创新. 还当班主任.真是,当这个干啥呀??!!哎... 你说,我以后到底向哪方面发展捏???苦闷中... 真是看不起自己啊...???!!! 最近学校学院领导换届,本来以为会有变动,结果还是老样子.院长早就不想干了,最后还是接着干. 还抱怨年青人没有想当领导的.结果有一个哥们提出想当副院长,评审过程都挺好的,最后公布的时候,没他事了. 真是搞不明白,学校学院让我们去投票有什么用,为什么不当场唱票?为什么不当场宣布结果??谁能告诉我,为什么??? 投完了票,学校的人就把票都收走了,过些日子(有时长有时短)学校网页就会公布了,这就是民主.
2006 次阅读|2 个评论
THU社会科学学院成立
liuli66 2012-10-27 20:10
THU社会科学学院成立
01 书记宣布成立 02 揭牌仪式 03 校长讲话 04 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教授讲话 特别谈到他终于理解了“白马非马”,以前他在北大听冯友兰讲该命题,未懂;课后请教,亦未懂。现在终于理解了,是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理解的。比如,“农民工”非“工人”。“社会科学”非“科学”。 05 北大张维迎教授。当年约2000年在北大,听其主持的讲座,黑发;已成白发人。他说:很多灾难,是少数无耻的人和很多的无知的人共同造成的。他谈到关于“人性”。如果把皇帝假设为大公无私的,政府官员是廉洁的,这样的人性假设就错了。他引用了潘恩的一个话,其中一句话是:一个人如果宣传自己不相信的东西,那他就准备了干一切坏事的准备。[按:liuli曾经作象限论:讲自己不信的话,让别人去信吧。] 06 学生代表 声情并茂 文采飞扬 [无稿背诵] 07 国际学生代表 语调比较有意思 08 社会科学学院大门的花篮 ++++++++++++++++++ 补充 http://xxbg.cic.tsinghua.edu.cn/oath/detail_xxtg.jsp?boardid=2701seq=98080 10月27日上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成立大会在主楼举行。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徐匡迪,校长陈吉宁、校党委书记胡和平、副校长谢维和出席大会。   胡和平在大会上宣读了关于成立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决定和干部任免通知。为进一步提升清华大学文科的质量和水平,适应文科的发展规律,按照人文和社会两个学科群建设基础学科,经2011~2012学年度第28次校务会议讨论通过,决定撤销原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建制,分别成立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李强出任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陈吉宁在大会上致辞,他代表学校对社会科学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陈吉宁在讲话中回顾和总结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和重要特征,肯定了其优良学术传统和办学特色,及其为清华文科的复兴和发展所发挥的奠基作用和做出的重要贡献。陈吉宁指出,清华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基础上,成立社会科学学院,不是对老清华社会科学简单的恢复和延续,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发展平台上的更新和超越。他希望社科学院全体师生牢记使命,勇挑重担,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陈吉宁对社会科学学院未来的发展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密切关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深入研究中国崛起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为推动国家建设和促进社会转型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人才保证;二是要潜心有长远意义的研究。做好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高远的学术追求和超前的学术眼光,在社会科学领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清华学派;三是要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继续加强与校内各院系、学科交叉融合的同时,积极拓展同国内外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合作,在更广阔的学术平台上进行综合创新,开拓新的学术增长点,努力取得重要的创新成果。   徐匡迪,陈吉宁,胡和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院长魏礼群,社科学院院长李强、党委书记史志钦共同为学院揭牌。   李强代表全院师生表示,面向新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社会科学学院将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培养一流社会科学人才为根本任务,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再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新的辉煌。   徐匡迪、魏礼群、中国社会学学会名誉会长陆学艺、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曹效业分别致辞表达祝贺。我校国际关系学系教授阎学通、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社会学系研究生左晗、国际关系学系留学生露露分别作为师生代表发言。   北京各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企业界的社会科学专家学者,我校相关部处和院系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500余人参加成立大会。大会由社科学院党委书记史志钦主持。   新成立的社会科学学院下设社会学系、政治学系、国际关系学系、心理学系、经济学研究所、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设有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华商研究中心等近20个跨学科非实体研究机构,涵括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个人分类: 教与学|1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些‘学院’的领导签字权如此重要?
热度 12 lin602 2012-10-26 11:40
每年带学生毕业论文,最让人心烦的是最后毕业论文经费报销的事情。我们专业每个老师既有一本的学生,也有三本的学生,每个学生每学期给数百元经费。但是,一本的学生经费要拿发票到化工院办签字,这还好办,因为院办主任基本上在化工院办公室。而三本的学生毕业论文经费报销就麻烦了,要拿发票去这个学院(三本学院),找到那院办公室工作老师,报上带的学生论文的名单与学号,经过核对后,将发票放在他那里,由这老师收集起来交给院长成批签字,院长签字后交给他们院办老师,院办教师再打电话回来去拿签字发票,再跑财务处报销。 这个字是院长一把手签的,别人无权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院长太忙,经常找不到他,如果他出访或出差,那你就等吧。 上次一位教授在我办公室聊天时,讲述了他去那院找院长签字带实习的经费所遇到的烦事。 让人心烦!明明都是一批学生做论文,这三本学生的毕业论文经费其实按实际人数拨给化工院,化工院按每个教师年带学生总人数一起签字不就完事了嘛(一位教师只要签一次字不就行了嘛)。为这事还打电话给那院长,他说出了一些我听不懂的理由。在当今的财务制度下,将总经费拨到另一校内单位,再统一签字,是不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许多老师都非常有意见,就是没有办法改正。 你想想,我校的三本一年多少位学生要做毕业论文,还有实习经费,还有做实验的实验费,需要签多少字。有这个必要吗?你就按总人数拨到相关院不就完事了嘛,这个字签得好玩? 你不怕烦,我们老师可怕烦呢,你说不报吧,又可惜(好歹还有个数百元或者千元),你说报销吧,跑一次化工院,跑二次三本院,还要跑财务处,如果有什么不测,还得跑,区区的钱,费这么多时间。 唉,现代化的大学,要现代化的理念,现代化的管理。 现在我们都不知道,有意见到那里提,如何提,提了有什么用了。经常是无奈,接受现实。
4224 次阅读|17 个评论
生命学院十周年纪念-一瓶价值连城的葡萄酒
duke01361 2012-10-23 23:15
生命学院十周年纪念-一瓶价值连城的葡萄酒 我这个人独爱葡萄酒,不论红葡萄酒还是白葡萄酒,不论是中国的长城干红,还是法国的拉斐堡,我都喜欢品尝!这可能与我的人生经历有关。我平生第一次饮用南美洲的葡萄酒是生命学院十周年纪念发的,只是一瓶阿根廷ICHANKA!尽管只是一瓶750毫升的葡萄酒,据工会小组长李女士透露价值为2000多人民币!这是我迄今喝到的最昂贵的葡萄酒! 饮用时难以下咽!我真的觉得太贵了!这瓶750毫升的阿根廷葡萄酒可能相当于一位地方工作人员的的一个月的薪水! 我觉得还不如给我2000多块钱,我可以多买几瓶长城干红,这样喝着即踏实,又长久些! 供应阿奇卡珍藏马尔贝克 2012-10-09 供货价格: 1180 元/瓶 最低订购量: 供货区域: 瓶 有效期限: 产品规格: 750ml/瓶
个人分类: Life a Bit|2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兰州大学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学院院长、学院副院长的启事
talentblog 2012-10-18 16:10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根据新时期学校建设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 1、 兰州大学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的启事 ( 请点击查看相关详细信息) 2、 兰州大学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的启事 ( 请点击查看相关详细信息 ) 报名办法 报名方式:来函或E-mail报名或其它方式均可 报名截止时间: 2012 年 10 月 30 日 联系人:郭成琛 王永仁 张大伟 联系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222号 邮政编码:730000 联系电话:0931-8912119,0931-8915531 E-mail:shzk@lzu.edu.cn 兰州大学网址: http://www.lzu.edu.cn 学校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兰州大学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发展壮大,迅速崛起。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在“开发大西北”、“建立战略后方”的战略目标指引下,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一所大学,肩负起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与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历史重任。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211工程”、“985工程”的历史机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面提高办学水平,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使学校的学科更加齐全,综合优势更加突出,迎来了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并以办学历史长、办学实力强、办学成绩突出,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 学校所在地兰州居大陆腹地、处黄河上游、为西北重镇、乃山水美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多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校园面积3,828亩,建有6个校区,有2所附属医院、1所口腔医院。学校现有本科生19,213人,研究生11,827人。在职教职工4,230人,有专任教师1,855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360人、副教授等副高职735人,博士生导师397人,两院院士1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 兰州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特色鲜明,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 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经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学校现有86个本科专业,2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1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4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8个部省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素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而深受社会欢迎。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人才,许多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1999年至今,先后有11位校友当选为院士。 兰州大学的科学研究素以基础研究见长,同时广泛开展应用研究。近年来,学校坚持贴近国家目标,立足西北特色,大力扶植新的学科增长点,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均大幅提高。已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成果奖500多项,编辑出版各种专著、教材、译著900多部,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00多篇。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较高的大学之一。近年来,学校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数居全国高校前22位,科技论文被SCI期刊引用数居全国高校前16位。 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合作伙伴遍布亚、美、欧、大洋洲。近年来,来校访学交流长短期外国专家近5,000人,派出各类出访人员2,100余人;派出1,500余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出国(境)交流、学习或攻读学位;招收培养1,100余名留学生。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
303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好声音》电视模式是来自中国的学院音乐人?
huangxq56 2012-10-3 17:59
《中国好声音》收视率很高,但并非中国原创。源自荷兰在2010年推出的《The Voice of Holland。其“盲选”的新颖选拔模式与导师的专业程度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此后,《The Voice》被世界上46个国家购买了节目版权。星空传媒旗下的灿星制作以约300万元购买了这一节目的中国版权。 “中国好声音”在商业模式上有很大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学院音乐人的制作。多年来,学院音乐人守着阳春白雪,清贫着。不懂得如何将音乐制作成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 ,《中国好声音》开播的前三期节目收视率分别为超过1.5%、2.8%、3.093%。据保守统计,浙江卫视十场《中国好声音》的软、硬广告收益约在2.5088亿到2.7088亿人民币之间。   据陆伟介绍,《中国好声音》运作过程,对于整个音乐产业链有一个开发和运用。 灿星团队除了传统的广告收入分成、向视频网站征收的版权费之外,还把目光投向了整个音乐产业链。 对于《中国好声音》而言,更看重的是长时段内对整个音乐产业链条的整合和拉动,以及得益于第一季的成功后第二季在广告投入方面的收入。 科学人的现状其实也很可怜,以上的事例,可否启发思路?
2985 次阅读|0 个评论
9.15
li934374625 2012-9-15 11:33
上午刚来自习室,汤师兄发来消息,说学院要求学生不能游行,特殊时期,请我们做好准备。于是就让我很折腾。上街游行是一个公民的权力,学院可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 舆论引导 ,但凭什么做出这样的要求呢 ? 另外一件事,上次研一新生开迎新会,会上我们的副书记义正词严地说:“班干部只能由党员担任!”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理由,个人感觉说这话的人完全不懂一点教育理念,完全没资格做一个高校老师。 本来想就这两件事,去跟肖院长反映,但转念,说了又怎样呢?事情不会发生实际性改变,还耽误自己时间,影响心情。真的希望,关系到自己利益的同学能为类似这些事站出来!
16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夜 2点我们还在为学院忙碌着
胡业生 2012-9-14 15:36
进入大学教书三年了除了教学之外一切都是零。够了
个人分类: 他山之石|2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刚来的特聘教授就中了基金面上项目
热度 1 jingui08 2012-9-13 18:07
特聘教教曾在美国 奥本大学兽医学院学习工作多年,老家安徽人;看起来很精神也很清爽,来到学院很快就挑了重担,要接着打理或许明年能够运行的临床兽医诊断中心,但这个中心的房子还没有建起来,目前还没有动工,估计这个月底有希望开工。 教授先在学院做了个简单报告,报告了在美国主要开展的研究,用双探针检测某特定基因表达情况吧,涉及了衣原体感染与糖尿病兼肥胖易感性。 工作应该不错,衣原体大家重视不够,引起的病症往往跟免疫力低下有关。 教授在国外呆了10多年,8月份来学校工作,但3月份就以学校人员的身份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就中了标,还是可喜可贺啊!同时也预示着一些简单的道理:多做漂亮的工作还是不可缺少的。
447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阳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遴选办法
zjcui 2012-9-3 14:02
國立陽明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遴選辦法 99 年 11 月 17 日生科院院務會議通過 99 年 12 月 02 日校長核定 第一條 由教師九人組成遴選委員會,其中至少二分之一應具教授資格。 第二條 院內推薦委員 4 人,由全院專任教師普選教授或副教授擔任。 ( 選舉時為考量院內各系所之代表性,每系所代表不得超過 1 人。 ) 其餘委員 5 人由校長敦聘之。 第三條 院長候選人應具教授資格,可接受推荐或自我推荐,不限本院或本校教師,但遴選委員不得擔任候選人。 第四條 徵求候選人應公開進行,至少應在現任院長任期屆滿前九個月為之。 第五條 遴選工作應秘密進行,必要時得請候選人出席說明。 第六條 票選時應有三分之二(含)以上遴選委員出席投票,經由票選,依序推選候選人二或三人,報請校長圈選核定。 第七條 推荐之人數太少或合適之候選人不足二人時,遴選委員會應主動另提候選人。 第八條 院長一任三年,如任滿之日,在學期中者,得續任至該學期結束,始計為一任。任期屆滿前九個月應即辦理連任相關作業,由校長召集並主持院務會議評鑑同意後,得連任一次。在任期內,由院務會議決議,經校務會議通過,得報請校長解除院長職務。 第九條 本辦法經院務會議通過,報請校長核定後實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国家行政学院举行2012年秋季开学典礼 马凯出席
whyhoo 2012-9-3 09:40
国家行政学院举行2012年秋季开学典礼 马凯出席并讲话 新华社北京9月2日电 国家行政学院2012年秋季开学典礼暨省部级领导干部和市长“推进城镇化建设”专题研讨班开班式9月2日在京举行,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院长马凯出席并讲话。 马凯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要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坚持集约发展、多元形态、三化同步、两手结合、以人为本,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马凯强调,国家行政学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提高教学培训水平,使广大学员准确把握中央精神,深刻领会党和政府工作的要求、政策方针和具体措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科研咨询水平,更加注重解决党和政府工作中带有长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以及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要加强学院自身建设,大胆解放思想,奋力开拓创新,努力向有特色高水平国际一流行政学院的目标迈进。 开学典礼上,马凯为国家行政学院新聘任的兼职教授颁发了聘书。开学典礼由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李建华主持,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和教职员工参加了开学典礼和开班式。 原文见 http://www.gov.cn/ldhd/2012-09/02/content_2215261.htm
个人分类: 政治|918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曹凤岐:关于邹恒甫引用我的话为自己辩解的声明
mdzhao 2012-9-2 15:46
曹凤岐,曾担任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邹恒甫事件后他今天在新浪上的博文,是我看到北大教师在对待该事件的回应中比较靠谱的一个。因他的博文中提到他2008年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内部教工大会上的发言,所以专门去搜了这个发言,感觉确实讲了一些真话。很感慨,许多人都是在退下来以后才会讲真话。(该发言太长,这里给一个链接: http://blog.renren.com/share/228330636/742588174 ) 关于邹恒甫引用我的话为自己辩解的声明 2008年1月9日,我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内部教工大会上作了题为《关于光华管理学院民主制度建设的几个问题》的发言。在发言最后我强调我的发言“不上网、不登报、不传播”,但我不知道我的发言被人偷偷录了音,并被整理成文字稿放到网上。 在我的发言中谈到了2007年对邹恒甫处理的看法。记录稿文字如下: “邹恒甫的问题要解决不要解决呢?肯定要解决。但是邹恒甫问题的解决,一看对外声明“院长办公会”把邹恒甫就给开了。实际上院长办公会议无权开除一个教授!(全场热烈鼓掌)开除一个教授和提一个教授是一样的。要经过学术委员会、要经过聘岗委员会、要经过党政联席会。最近发现党政联席会好使,所以还是那些人又变成了党政联席会了(全场讥笑)。这不是乱套了吗?同志们!(热烈鼓掌) " 自从我的发言被放到网上后,邹恒甫多次在网上和其他场合引用我的话,声称我是支持他的,并利用我的话攻击北大对他的解聘是不公正的,要求北大为他“平反”,利用我的话攻击光华管理学院时任院长和现任院长。光华管理学院也有人认为我的话对他们的工作添了麻烦。直到今年3月他给现任院长的公开信和给光华学院教员群发的email中还在引用我的这段话为自己辩解。 邹恒甫“8。21”微博出来后,有的网友也拿我的话来“声援”他。认为他确实蒙受了“不白之冤”,我认为邹的行为缺乏理智,不点名地批评了他。有网友则质疑我,你过去不是支持邹恒甫的吗?怎么现在又反对他了? 本来这件事我想就算了,不去说了,因为我知道我一说会引火烧身,也许会遭到攻击。但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有责任还原事实真相,也避免有人再用我的话大做文章。 为此,我声明如下: 一、我是同意光华和北大不再聘任邹恒甫为“北京大学教师”的决定的。请看我的第一句话“邹恒甫的问题要解决不要解决呢?肯定要解决。”邹恒甫在世界银行有全职职务,长期不在光华上课,却享受着光华全职最高待遇(A岗教授。就是邹自己说的北大一级教授,海归工资,住房等),早已引起光华在职教员的不满,认为这样做对广大在职教员的不公平的。正是在教员的压力下,时任院长才提出解聘邹恒甫的教授职务的。我也认为邹恒甫既然在外面有全职职务又长期不来光华上课,不再聘任他继续担任北京大学教师职务是合情合理的。这里我要指出的是,邹恒甫口口声声说时任院长对他打击报复才把他“开除”的。但邹恒甫也不要太健忘了,正是时任院长(当时是主持工作的副院长)把你引进的,是他不顾很多人的反对让你当了系主任(你大部分时间不在院里,根本做不了系主任工作),给你争取A岗教授职位(你不在岗照理说是不应当聘为A岗教授的)和给你其他特殊待遇的。 二、关于对邹恒甫的处理问题我在发言中是对时任院长提出了批评。我主要批评他在处理邹恒甫的问题上方法过于简单粗暴,不按程序和制度办事,引起严重后遗症。本来解聘教授和聘任教授一样都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和制度,如果我们严格按程序和制度办,邹恒甫便找不到任何攻击北大和光华的借口。但是,时任院长用一封email,一个院长办公会就把他“开”了,而且把北大人事部给光华的不再聘任邹恒甫的内部通知不是以合适的方式通知邹恒甫,而是直接放到公开网上,引起邹恒甫的强烈反弹。这是邹恒甫2007年到2008年掀起第一次“网络风暴”攻击北大和光华的重要原因。其实我曾经多次提醒时任院长,对处理邹恒甫的问题一定小心谨慎,可惜他当时听不进我的意见。在处理邹恒甫的问题上,北大和光华有欠妥的地方,至今我们仍然为此事埋单,今后应吸取教训,引以为鉴。 当然,尽管处理邹恒甫的问题在程序上有不完备的地方,但并不影响不再聘任邹恒甫为北大教师的正确性和执行效力。 三、要求邹恒甫今后在任何场合下都不得引用我的这段话为自己辩解,不得利用我的这段话作为攻击北大和光华的“炮弹”。 四、我认为邹恒甫“8。21”利用微博对北大重新攻击,与2007年对他的解聘的后续发酵分不开的。看看邹恒甫的自白吧,他前几天在接受平面媒体采访时说:“我承认北大教授奸淫服务员这个话题确实能吸引眼球,这是我说话的策略,我说话向来是喜欢夸大,这是我的一贯风格。过去我经常向北大领导反映情况,但是没有人理我,这一次引起公众关注,他们就手忙脚乱了。”还说“我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做了贡献,他们当年把我迎进学校,2007年又无故把我辞退,学校甚至没给我书面解聘函(光华管理学院给出的解聘理由是授课课时不够),我就像垃圾一样被北大抛弃了。对于这一点我是不服气,一直呼吁校方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北大能解决我的个人问题,那当然好。我有世界银行提供的高薪,不缺钱,但我不能忍受学校单方面把我开除,我的理想是恢复北大特聘教授的职位。”原来他的“爆料”是想吸引人们的“眼球”,是想恢复北大的教授职位。 作为邹恒甫老师一辈的人,作为他曾经的同事,我对邹恒甫说几句话:首先,前几天你对媒体说“说我与北大有个人恩怨,那太看低我邹某人了。”事实上,你这几年不是一直在纠缠把你解聘和你想重新回北大未果都看作是时任院长和现任院长对你“打击报复”吗?去年你找到现任院长希望他能解决你重回北大问题,现任院长没能解决你的问题,结果你又开始攻击现任院长,揭现任院长的“老底”。据我了解,不是现任院长不给你解决问题,是光华管理学院几乎所有教员都不欢迎你回来!事情到了这一步,你应当正视你自己的问题了,不要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在别人身上!其次,使我震惊是,一个哈佛的博士,一个堂堂的教授,竟然在公开的网络上用极其低级、下流、污秽和不堪入目的语言肆意攻击、抹黑和中伤你所工作过的北大和曾经同你一起工作的同事!你的问题的性质是严重的。你严重损害了北京大学的声誉和教师队伍形象,严重践踏了北京大学院长、系主任和教授们的尊严,严重损害了北京大学的声誉和教师队伍形象,严重伤害了北京大学师生员工和校友们的感情,也伤及了梦桃源餐厅的无辜员工。你已经击穿公共道德底线,误导社会舆,蒙骗支持你的网友(据调查,相信邹恒甫“爆料”是真的的网友竟占到被调查对象的98%!岂非咄咄怪事!),干扰北大正常工作。你应当向北大和所有被你伤害的人赔礼道歉!如果你现在还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不能翻然改悔,迷途知返,等待你的只能是身败名裂的下场!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0c53cd01015ntz.html?tj=1
个人分类: 其他|22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恭喜上海体育学院荣升为上海体育大学
热度 2 qiang897 2012-8-30 10:23
恭喜上海体育学院正式荣升为上海体育大学,这是中国第二所体育院校的“大学”。 上体院院字〔 2012 〕 54 号 关于成立更名“上海体育大学”工作办公室的通知 为了更好落实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拓展办学空间,提升办学水平,着力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经研究决定,成立更名“上海体育大学”工作办公室,成员如下: 主任:陈佩杰 成员:杨 玲 吴 瑛 周成林 曹可强 游林生 邵 春 潘 勤 王继红 张 盛 上海体育学院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九日
951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疑似北大光华学院院长不雅照流出
zxxtu 2012-8-27 12:49
4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汗学院介绍
Education 2012-8-25 21:49
简介: KhanAcademy,“可汗学院”,是一个美国非盈利教育组织,通过在线视频课程,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 该项目由萨尔曼·可汗给亲戚的孩子讲授的在线视频课程开始,迅速向周围蔓延,并从家庭走进了学校,甚至正在“翻转课堂”,目前已累积上线了数千个教学视频,被认为正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 沿革: 创办人萨尔曼·可汗拥有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以及哈佛大学的MBA学位,曾从事金融业。为了帮助住在远处的亲人,他试着把自己的教学影片放上网络,主要是在YouTube网站。 由于受到广泛好评,相关影片观看次数急速成长,受到鼓励的萨尔曼于2009年辞去工作,全职从事相关课程的录制。目前已有自己的独立网站。该机构曾获得2009年微软教育奖,2010年谷歌十的一百次方计划教育项目的两百万美元资助。 课程特点 : 可汗学院利用了网络传送的便捷与录影重复利用成本低的特性,每段课程影片长度约十分钟,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以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互相衔接。   教学者本人不出现在影片中,用的是一种电子黑板系统。其网站目前也开发了一种练习系统,记录了学习者对每一个问题的完整练习记录,教学者参考该记录,可以很容易得知学习者哪些观念不懂。   传统的学校课程中,为了配合全班的进度,教师只要求学生跨过一定的门槛(例如及格)就继续往下教;但若利用类似于可汗学院的系统,则可以试图让学生搞懂每一个未来还要用到的基础观念之后,再继续往下教学,进度类似的学生可以重编在一班。(在传统的考试中,即使是拿到了95分的学生,也很可能不知道自己5分的缺漏到底在哪儿就被迫进入下一章节。而Khan学院的教学理念是,拿满了十分,才继续前进。“满十分前进”)   在美国某些学校已经采用回家不做功课,看可汗学院影片代替上课,上学时则是做练习,再由老师或已经懂得的同学去教导其他同学不懂的地方这样的教学模式。   可汗老师教学的方式,就是在一块触控面板上面,点选不一样颜色的彩笔,一边画,一边录音,电脑软体会帮他将他所画的东西全部录下来,最后再将这一则录下的影片上传到网上,一切就大功告成了。 学院发展     可汗的事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可。2009年,“可汗学院”被授予“微软技术奖”中的教育奖。他本人也因此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随之而来的物质支持,让这个免费网站更加活跃。一方面,由于教学视频点击量极高,可汗每月可从YouTube网站获得约2000美元(约合1.3万元人民币)的广告分成。另一方面,许多学生会自发给他汇钱,从几十到一两万美元不等。据报道,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家多尔夫妇,就曾捐给他10万美元。2010年,“可汗学院”先后接到了两笔重要捐助:一笔是比尔·盖茨夫妇的慈善基金捐助的150万美元,另一笔是谷歌公司赞助的200万美元。利用这些钱,可汗将现有视频翻译成了西班牙语、法语、俄语、汉语等10余种语言,并聘请了一些助手。   大量捐助的到来,意味着可汗获得了肯定。比尔·盖茨曾说,可汗的成功“令人难以置信”:“我和孩子也经常使用‘可汗学院’。他是一个先锋,他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大众获取知识、认清自己的位置,这简直引领了一场革命。” 学院影响   可汗学院的成功,对当前的教育体系是一种抗议和挑战。根据YouTube网站的统计,可汗的课程比他母校麻省理工学院制作的免费网上课程还受欢迎。许多大学的网上课程,不过是把教授上课的过程摄制下来,强调的是“教”;而可汗的教学视频,则突出“学习”的过程。有媒体指出,“可汗模式”让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许多“不二真理”产生了质疑——是不是只有专家才是最好的老师,每节课是不是一小时左右最合适……现在的美国教育中,也有视频教学课,但是效果一直不佳,学生们一人对着一台电脑,与老师的交流也有限。如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两个学校,已在五年级和七年级试用“可汗学院”的教学视频,学生们在家里观看视频自学,老师则在课堂上答疑解惑,辅导学生们完成功课。可汗表示,这正是他希望看到的:“我的目标就是做出大家愿意跟着学习的视频课程。看到人们在‘可汗学院’的帮助下进入大学,或取得好成绩,我实在是太高兴了。”可汗的下一个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制作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课程,以及部分大学课程,如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等。 不足:   不过,也有人指出了“可汗模式”的不足。迈阿密大学教育学教授沃尔特·斯卡达认为,可汗的教学方式存在“过度简化”的缺陷,“他总是利用特定例子来解释概念,如果人们遇到其他例子时,可能会糊涂……这表面上看是个小问题,却可能为以后的学习埋下隐患。”但不管怎样,可汗凭借一己之力,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将“家庭教师”免费送给渴望知识的人,确实给了现代教育更多的启发。 案例   当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新生妮科尔·尼西姆被三角几何学困住时,她没有去请教老师或同学,而是在YouTube网站上找了一段“可汗老师”讲解三角几何学的视频,反复看了几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整个过程既方便又快捷,而且没花她一分钱。这个可汗老师,就是目前网络上“最红的教师”——萨尔曼·可汗。他从2004年起陆续制作了2300多段视频辅导材料,内容从数学到越南战争,无所不包。截至目前,已有近亿人次观看他的“教学录像”。 创始人介绍   萨尔曼·可汗成为“网络老师”,完全出于偶然。他出生在美国新奥尔良市,父亲是孟加拉裔,母亲来自印度。可汗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他13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从此成了他唯一的亲人。可汗从小就聪明好学,中学毕业时曾作为学生代表上台致辞。后来,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一口气拿下了数学学士学位、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此后,他又在哈佛商学院拿了一个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全能型”的可汗进入美国的一家基金公司,做着与教育毫不相干的工作。   2004年,可汗上七年级的表妹纳迪亚遇到了数学难题,向这位“数学天才”表哥求助。通过雅虎通聊天软件、互动写字板和电话,可汗帮她解答了所有问题。为了让小妹妹听明白,他尽量说得浅显易懂。很快,其他亲戚朋友也上门讨教。一时间,可汗忙不过来了。他索性把自己的数学辅导材料制作成视频,放到YouTube网站上,方便更多的人分享。他有意识地把每段视频的长度控制在10分钟之内,以便网友有耐心理解、“消化”。没想到,视频很快就受到了网友们的热捧。“他们的留言充满了感谢与鼓励,让我欲罢不能。”可汗说,那时,他每天下班后,就一头扎进卧室的衣橱间里,用放在其中的简单设备拍摄、制作视频,平均每晚要工作3个小时。不久,他又开始尝试制作科学、电脑等相关科目的辅导视频。   2007年,可汗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网站,用视频讲解不同科目的内容,并解答网友提出的问题。除了视频授课,“可汗学院”还提供在线练习、自我评估及进度跟踪等学习工具。很快,这个网站每月的平均点击量,达到200多万次。2009年,可汗干脆将基金公司的工作辞掉,全身心投入到“可汗学院”的建设中来。   如果你第一次看到可汗的教学视频,也许会感到有些失望。你看不到制作精良的画面,也看不到眉飞色舞、口若悬河的主讲人。实际上,那些视频中根本没有人,只有一块写字板,上面有一堆文字、数字、公式等,偶尔配上一些颜色鲜艳的线条。但是,你可以听到可汗清晰的旁白。他是故意选择“不出镜”的。“传统的教学视频中,老师站在黑板前滔滔不绝,会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让网友产生压力。我选择这种形式,是希望能更好地带领观众跟着我一点一点地思考。”   浏览“可汗学院”网站的,有功课遇到困难的学生,有想从这里得到启发的老师,还有特意就某个问题前来求教的人。大家的留言总是让人振奋:“我刚想放弃物理课,是你救了我”、“你简直就是数学上帝”……对于“可汗学院”的巨大魅力,伊塔卡学院的新媒体专业教授金·格莱格森指出:“大家都是在想学知识的时候来观看这些视频,因而效果比较好。而传统的教育体制,多少都带有强迫性。此外,这些视频可以反复观看,直到你弄懂为止。”可汗给“可汗学院”的定位也非常明确:“我希望我所成立的是一个独立的虚拟学校,所有人只要想学习,就可以来到这个平台,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不断前进。他们可以在这里得到反馈、评价和训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而老师更像是教练。”   现在,可汗每天制作3段视频。精通数学的他,可以仅凭记忆就制作出大部分数学辅导视频。但是,随着“可汗学院”所涉及领域的不断扩展,他意识到了充电的重要性。如果他对哪门想教的课不熟悉,就会自己先“恶补”一番。一次,可汗在制作一段视频前,花了两个星期来准备。“我打电话给所有认识的教授和熟人,对他们说,‘咱们出来喝杯酒,聊聊吧’。搜集了两周的材料后,我对这个问题终于有了清晰的理解,这才开始动手制作视频。”在他看来,网络教学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得到即时的反馈,让他可以根据网友的反馈,不断完善视频。“如果观众没能理解,或者发现了其中的错误,我会重新制作一遍。” 参考资料 1. 关于可汗学院的详细介绍 .果壳网 .2011-12-12 . 2. 可汗 全球免费“家庭教师”(2) .环球网 .2011-08-11 . 3. 可汗 全球免费“家庭教师” .环球网 .2011-08-11 . 可汗学院官网 http://www.khanacademy.org PS:因为已经有可汗学院,以及常春藤大学有组织有计划的大量视频公开课,所以科学网大学想在视频教学上超越是不太现实的.
个人分类: 科学网大学|8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原长春地质学院创建60周年庆典学院邀请信
xcl2822 2012-7-27 18:43
尊敬的原长春地质学院水工系、探工系的各位校友: 2012 年 10 月 3 日 ,将在地质宫广场隆重举行纪念原长春地质学院创建 60 周 年庆典,这将是每个长院人的盛大节日。不管离开母校多少年,地质宫、水工楼都是各位校友梦牵魂绕的地方,特别是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您一定更加思念母校! 原水工系和探工系的各个专业,伴随着长地院的发展而成长,历经了专业调整和院系整合,其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建筑工程、探矿工程专业现隶属于建设工程学院;其水文地质、环境工程、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现隶属于环境与资源学院。虽然原来的长春地质学院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承载着您很多情感思绪的建筑还在,那些您很熟悉的师长还在,您曾参与创造的治学精神还在,您曾作出贡献的优良学风还在。就在现在的建设工程学院!就在现在的环境与资源学院! 为了感谢广大校友多年来对母校的支持和关心,值此原长春地质学院创建 60 周年之际,向您发出诚挚邀请:建设工程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联合举办 60 年庆典,热烈欢迎原水工系、探工系的校友,带着对原水工系、探工系的关心和关注,回到母校、莅临庆典! 我们热切盼望继续得到校友们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怀,地质宫、水工楼在等待着您! 建设工程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 院 长 : 孙友宏 院 长 : 赵勇胜 党委书记 : 王爱民 党委书记 : 陆志东 2012 年 7 月 9 日
个人分类: 长地院校庆|3089 次阅读|0 个评论
疑惑:孔子铜像为什么揣着一把剑呢?!
热度 4 Ripal 2012-7-13 21:54
疑惑:孔子铜像为什么揣着一把剑呢?!
今天早上我好好看了看孔子铜像,发现孔子揣着一把剑,很是不解,为什么会拿着剑呢,应该是四书五经啊,拿也应该拿竹简啊,我怀疑我看错了,转到孔子像后面的确是有剑的尖。孔爷爷不是主张“仁政”呢,为什么呢?请“专家”指点: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悟先贤智慧品行,繁荣校园文化,7月12日上午,我校在崇学楼前隆重举行孔子铜像揭幕仪式。 孔子圣像捐赠者、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香港孔教学院副院长吕天增,我校党委书记石扬令,党委副书记、校长董常生,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周富国,副校长赵春明,党委委员姚考文,党委委员、党办主任田晓东,党委委员、信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李长萍,晋中市旅游局副局长田瑞生,太谷县文化局原副局长赵玉会出席仪式,各学院、职能处室的负责同志、教职工代表及学生代表参加仪式。揭幕仪式由副校长赵春明主持。 校长董常生首先代表我校全体师生员工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孔子圣像的捐赠者、长期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潜心研究儒学思想的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汤恩佳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说,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中国自有文明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以及亚洲各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我们这所具有105年历史文化传承的校园中,敬立孔子圣像,以瞻仰孔子圣容,思考儒家精神,对于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教诲后人,培养师生人文情操,繁荣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孔子圣像落成揭幕,不仅为美丽的农大增添了一处亮丽的文化景观,而且让我们的校园更加具有风雅气度。我们要以此为新的契机,进一步掀起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将孔子圣像作为万世师表的丰碑,思接千古,仰贤自省,引领广大教师以伟大的教育家为榜样,传道、授业、解惑;引导数万学子以圣贤的智慧和人格为标尺,为人、处世、求学,共同为繁荣校园文化凝聚新力量! 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简单介绍了此次捐赠活动的目的以及其对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认识。他认为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传授,还要重视人文与道德的熏陶,在当前形势下,要以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为着力点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仪式上,校长董常生还代表我校向汤恩佳院长赠送了礼品。 在礼炮鸣放中,汤恩佳院长,石扬令书记和董常生校长共同为孔子铜像揭幕。 最后,在场的所有领导、嘉宾和师生员工齐声诵读了《礼记·礼运·大同篇》及汤院长所作的《孔圣颂》。 仪式之后,汤恩佳院长还在实验大楼博远堂为农大师生做了题为《孔教儒学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的精彩讲座。汤院长从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的内外困境,重视历史、重视文化传承对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大学教育中应如何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三个方面做了演讲。最后汤院长衷心希望大家共同传播儒家文化的精髓,让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孔子圣像屹立在百年农大校园中,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儒家思想将伴随农大学子健康成长成才。 汤恩佳先生是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世界儒商联合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美国爱奥华威斯理安大学工商管理博士,世界著名儒学文化名人。汤先生深研孔子儒家学术,先后捐赠世界各地孔子铜像300余尊,为弘扬孔子儒家思想做出了突出贡献。(范晓峰)
3847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式成立
gaojiange 2012-7-12 11:09
2012年7月11日上午,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大会在B区新大楼625会议室隆重举行。重庆大学副校长杨丹宣读成立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决定并发表讲话;文理学部主任吴云东院士主持会议并致辞;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华宣读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首任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任职通知;文理学部副主任、社科处处长蔡珍红以及生物工程学院基因工程中心教师与农学及生命科学研究院全体教师参加会议。 杨丹宣读了成立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决定,并发表讲话。他说,成立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学校办学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适应学校发展需要、加强文理学科建设和增强学科综合实力的战略举措,寄托着重大师生的厚望。同时大家要清醒认识到新学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生命科学学院的发展,杨丹在祝愿生命科学学院美好未来的同时,还提出了三点殷切希望:一是要创新体制机制,新学院白纸一张,希望新学院领导班子团结一心,创新体制和机制,办出高水平学院,画出“精美的画”;二是要作好发展规划,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坚持高起点、高水准,精心规划人才培养体系;三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是新学院发展的核心力量,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 吴云东院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生物工程学院与农学及生命科学研究院此前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以及为生命科学学院成立所作的贡献。他指出,生命科学学院的成立是“把重庆大学建设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的重要举措,在学校整体学科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希望生命科学学院在未来的发展中面向世界,汇聚人才,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乘风破浪,创造辉煌。 重庆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华宣读了生命科学学院首任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任职通知。白强为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李正国、张泽为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正国代表生命科学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发言,他在发言中说,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承载着学校的殷切期盼,肩负着历史重任,面临着全新的形势,全院师生将团结一心、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努力建设好发展好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成立大会结束后,与会领导和教师在生命科学大楼门前合影留念。
个人分类: 观点碰撞【天下交通】|33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看看我们学院给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热度 4 zhyll97 2012-7-11 20:27
看看我们学院给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
我们学院给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虽然文件是指导性意见,但是不准修改,本科165学分,乱七八糟不沾边的课占的学分越来越多。每届学生会比上一届少几门课,课被行政部门占领的越来越多,行政部门的人越来越想上课。就业指导课,创新创业课都跟系部老师无关,就业率就是系部老师负责。 插入几张图片看看我们课的设置吧。
3172 次阅读|5 个评论
庄严圣神的都柏林(圣)三一学院
热度 8 lqs321 2012-7-10 19:39
庄严圣神的都柏林(圣)三一学院
儿子在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将于 10 月中结束,并将于年底赴美国 MIT 继续“革命”。所以,他要我们老两口去哪儿看看,体验一下西欧发达国家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风貌。儿子也有一年多没有回家,很是挂念我们。况且武汉刚开通直飞巴黎航线,从巴黎转机去都柏林方便多了。经过 12+2 小时的飞行,终于到达久负盛名具有古老传统的爱尔兰共和国首都都柏林。儿子住在都柏林市中心,距离他工作的三一学院仅一个街区。所以,一觉醒来,儿子说,上午结合倒时差休息,先去看看圣三一学院老校区。圣三一来源 圣父、圣子、圣灵称谓。据介绍,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 由英国伊丽莎白女皇一世于 1592 年创立,她 与 1546 年 英国国王亨利八世 创建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1555 年建立的牛津大学三一学院并列为当时英国最为著名的三个三一学院 。而今,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中的三一学院都是学校内著名的书院之一,只有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依然保留对整个大学的称谓。但为了与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称呼统一,都柏林三一学院也叫“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 走进都柏林三一学院古老校区的大门(实际上是一个很小并不起眼的门,见插图),就有一种圣神和庄严感觉,大门外左右的草坪上分别矗立一座人物雕像。学院古朴典雅风格形成了都柏林市区一个著名游览景区。尽管是周三,进门就看到很多旅游团队,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学校导游(可能为学生志愿者)介绍学校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学校中最古老校区面积不大,约 16 万平方米。除了多幢记录了学院悠长历史的古老建筑外,随处可见各种人物雕像,他们大多是对爱尔兰及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创始人或科学大家,彰显了学校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三一学院图书馆名列世界顶级图书馆之一,与英国大英图书馆,牛津图书馆并列为欧洲最大图书馆。图书馆中除了丰富的现代藏书和优质的读者服务设施外,最为著名的是长厅“ Long Room ”,她是学院重要旅游参观景点,为古老书院的主室(游客参观需要够买 10 欧元门票)。长厅珍藏了近 20 万最古老的图书,展示有爱尔兰最古老的,产于 15 世纪的一把竖琴,该琴的琴身由橡木和柳木合成,琴弦由黄铜所制。竖琴为爱尔兰国徽图案,也为所有爱尔兰货币中的图案。此外,长厅还展示有一九一六年爱尔兰独立宣言和著名的为“ Book of Kells- 凯尔思圣书”。人们进入“长厅”,在悠暗的灯光配以古老装饰映衬下,似乎感觉来到一个神圣地方,人们自觉细语交流,欣赏爱尔兰最古老的绘画作品和古老图书。可以想象,在这样悠久文化氛围中学习和研究,人们的心灵一定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净化,浮躁会变为宁静。后来游览三一学院其它学区,尽管学区内多为现代建筑,但宁静的环境与老学区相得益彰,显示了古代与现代美的交融,人们虽然步伐匆匆,但神态自若。我感叹,这里简直就是一个人们求学和从事研究的仙境。 游览都柏林三一学院古老校区,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关于“大学历史与文化传统”的理解。以前我对大学文化的理解是那样抽象和虚无缥缈。对大学历史文化与教育(人格、心灵和知识)之间内在本质联系缺乏深入理解。在三一学院 16 万平方米的古老学院区,主要建筑均有数百年以上历史,许多建筑和雕像记载着爱尔兰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及对三一学院做出贡献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家的辉煌历史。更有意思的是学院一个学生食堂居然位于一个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建筑中(见图)。那天,正好是三一学院日( Trinity Day ),学校在此举行学生毕业典礼,一批批身穿学位服的学生和家长穿梭其中,呈现一派独特风景。学生在这儿求知,感受大学精神的洗礼。她不需要复杂说教,只需置身其中,切身感悟,慢慢回味 “宁静致远”精髓。用句调侃的话“在这儿学习,不成才都难”。 由此我想到我国现在大学历史和文化传承。从一些校庆宣传中可以看到,我国百年大学还不少,甚至好像还出现过千年大学。但是,在这些大学校园内几乎看不到能够见证学校历史的实物,包括建筑和雕像(硬拼凑的不算),真实历史文化和名人故事太少。我们现在有的大学热衷于一些娱乐文化,唱唱歌、跳跳舞、划划船、利用每年毕业典礼机会领导们煽煽情,甚至让社会上一些娱乐明星和考研教父们“大闹校园”,这样的文化何以传承。在这样浮躁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我们的学子们怎么可以安心学习,教师们如何安心学问?在我的印象中,我国大学历史文化辉煌时期依然是 60 多年前的事情。那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其它大学中的文学、语言学、历史学、哲学、美学、艺术等大师留下的历史文化宝贵财富至今无人超越。这是值得我们深思。 三一学院大门 三一学院学生食堂
1019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在中央音乐学院隔壁住了1年,马上要搬走了才知道经常有音乐会
tianlongipc 2012-6-17 22:31
周六,偶然的机会带儿子去中央音乐学院去玩,发现有个全国大学生歌曲大赛之类的活动在演出,去听了听,不错 周日,抱着侥幸的心理又去了,结果今天是宇宙弦乐团的演出,乐团由5名爱好音乐的学院女学生和青年教师组成,歌曲多为民谣类,歌颂爱情,亲情,体味人生。 4岁的儿子很喜欢,昨天坚持到9点才走,今天也是好歹等到9点,回家的路上就困的不行了。 儿子喜欢,是好事。而且音乐感不错。有机会培养培养。 住了1年的邻居了,我下个月就要搬到中关村东南小区了,忽然发现了音乐学院的好处,有种不想搬走的冲动了。 哎,事情总是这样啊,悔之晚矣。
个人分类: 生活偶记|29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诚聘海内外英才
热度 5 talentblog 2012-6-12 17:15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前身为成立于1985年的南京大学少年班,后经历了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基础学科教育学院,于2006年更名为匡亚明学院,时间跨度27年。作为南京大学乃至教育部教育改革和杰出人才培养的创新试点单位,匡亚明学院取得了卓著的成绩,硕果累累,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为适应高等教育创新、精英拨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新趋势,加快提升匡亚明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交叉领域的科学研究、国际化教学和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等工作,现招聘6名具有国际视野、从事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和相关学科学术研究的高水平教师。热忱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应聘,招聘岗位设置如下: 1、物理学与生命科学交叉学科(教授1人) 2、化学与物理学或生命科学交叉学科(教授1人) 3、物理学与生命科学交叉学科(副教授2人) 4、数学与生命科学交叉学科(副教授1人) 5、化学与物理学或生命科学交叉学科(副教授1人) 应聘者需具有独立开展与上述岗位相对应的交叉学科领域理论课题的研究经历和成果,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有从事相关数学、物理学、化学或生命科学等基础课程教学的经验或相当经历,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有关应聘者资质要求、相关待遇、招聘程序和方法等事项参见南京大学人才招聘网: http://rczp.nju.edu.cn/ 或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网: http//dii.nju.edu.cn/kuangym /。相关岗位在没有确定聘任人选前均将继续接受应聘申请,首次截止日期为2012年8月31号。联系人: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邹老师(电话:025-83686658,邮箱: dwzou@nju.edu.cn )。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 2012-5-28
4841 次阅读|14 个评论
[转载]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震撼的离职演说!
dongzg101 2012-6-1 10:39
【 中华论坛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震撼的离职演说! 发表于:2012-04-15 14:11:03 作者: 卢东奥 发短信 加好友 更多作品 changeavatar('卢东奥',document.getElementById("lzavatarimg1")); 级别:大校 积分:33534 10亿豪奖彩票开奖 12星座坦克大作战 用中国模式统一两岸 2002年,我来到浙江工商大学。先在杂志社干着。两年中,完成了从记者到学者的转换,  2004年人文学院成立,校领导动员我当院长。当时我做杂志社社长挺顺手,又有时间搞研究,不想动。校领导说,你干嘛要看一辈子稿子,多一些人生经历,感受一番中国高校主流的东西不好吗?再说,上点课多看看坐在前排的女生,精神会一振呢。我只好笑着应了。干了一届,有些事只做了一半,于是接着第二届。实际上我在连任后一年多就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行政职位了,2009年初即向学校提出另请高明,也帮着联系过接班的人选。 为什么不适应?我置身其中,越卷越深,深感高校行政化、权力化日趋严重,尤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作为,公然全体造假,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大学精神。近年盛行的数字化考评、高校排名,让各级像疯了一样抓项目、课题、报奖、报点、基地之类,上级考什么,下边就干什么,行政权肆无忌惮地侵害教育权和学术权,搅得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如果有人问我,六年多来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说,一是没有精力认真考虑真正的教学和科研事宜,只是穷于应付上级下达的各项冠冕堂皇的所谓“创新强校”的指标;二是高校中违背常识的行为,甚至造假的勾当居然大行其道。可以说,这六年多里学校无数次开会、布置工作,没一次真实地倡导大学精神、学术自由、坚持学者良心、敢于批评政府、担待社会责任。口头上虽讲过几次大学精神,但只是招牌,实处要大家去做的净是如何讨好ZF、送礼攻关,争项目、要课题。这是大学境界、大学气度吗?在文明国家这可是学界大忌,学者须与政府保持距离。我想到斯诺夫人90年代的一次来访。中国ZF看她生活比较艰难,欲以演讲费等形式给点资助,亦算是对斯诺过去帮助中国革命的感谢。斯诺夫人谢绝了。她说:斯诺和我在世界上讲的话,之所以有人相信,全因他们认定我们和**没有利益关系,所言所论皆出自我们的独立观察。如果我拿了钱,今后没人再信我们的话了,连以前说的也都不信。现在中国大学的领导和学者存有这样的观念与意识吗?不仅想方设法向政府讨钱,要钱的时候甚至可以送礼行贿,不择手段。这一切,都顶着个堂而皇之的名义:为了学校做大做强!功利高于一切,良心和是非一钱不值。这正常吗? 校内部门的领导们在一起的话题,说来说去老这么几条:怎样贯彻学校的考评指标,设计个方案逼下边竭尽全力;强调本部门如何重要,希望领导格外关照;本部门的考评在学校里排了个第几、什么挡次;如何通过搞关系、走门子达到了目的;大家相互之间多关照,你这次帮我,我下次帮你……古人讲求劝人以德,此间流行的皆是劝人以“利”。我看清了,如今大学里就是丘八文化加农民文化,再添个所谓的“量化管理”,行事的根据只有一条“有奶便是娘”,说好听点是谓 “谋食不谋道”。权力在这一领域中为所欲为,这不仅在世界上,就是在中国的各个行业里,都算问题最大的。因此,近些年社会上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批评一浪高过一浪,可以说已失去人们的信任。 今天上午听学校一位老师说,网上评“十大缺德”行业,教育“居首”。我听后并不感到惊呀。最近我去东北讲学,一路碰到各色人等,说起现今中国的教授、学者,普遍的反映都是不值得尊敬,水平不怎样又不敢讲真话,为了钱可以昧良心。最能说明教育危机的莫过于此种现象:现在的有钱有势者,都想方设法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包括教育部的领导和诸多大学校长的孩子,自己办的教育自己瞧得上吗?学者这副“权力附庸”、给点钱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德行,其实当官的打心眼里也瞧不起,不当你一回事儿。我亲历过一件事,2006年吧,搞过一次什么“保鲜”活动,当时一位省委副书记到中国美院检查。有位老师正在创作,说搞不懂,不予理睬。该副书记大为光火,对美院的“保鲜”活动严厉批评,推迟验收。我们学校传达此事时,居然以本校得以顺利通过而庆幸,对美院还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彭真去协和医院拜访林巧稚,林正在给患者看病,表示不便见,彭真因此而更加敬重林巧稚。不要说跟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比气质了,生活在五十年前的林巧稚,也足令我们汗颜,不自重,又何以能让别人尊重。 在这种体制中,我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矛盾。我无法象大部分所谓学者型领导那样,一边不痛不痒地批评体制,一边又利用体制大捞好处。那些捞好处的套路我不是不清楚,无非利用手中资源,请掌握项目的官员、高级别刊物的主编、学界评委等来讲学,变相用公款行贿。逢年过节再去孝敬送礼。然后就可以在为学校、学院作贡献的名义下拿课题、发文章、得奖项,慢慢自己也就成了名家、评委。这些年我要干此类事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相关的利益链也铺到过我面前,但我不屑为之。我的道德底线不许可,这些既然是我批评的事情,就决不随波逐流。 中国最大的问题,也是很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即说与做的分离,人格的两面性,甚至到了不自觉的地步。慷慨激昂的体制弊端批判者,行为的目的不是改造体制,而是一转身也参预其中去分一杯羹,连半点内疚也没有。这不是乡愿是什么? 我选择了批判的态度,行动上便不会另行一套。2006年本科教育评估,大家无不反感,但学校要求评估组进场时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那天我是整个礼堂中惟一不起立、不鼓掌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假、这样贱?反感或反对,为什么不敢公开表达。2008年学校搞所谓“加速发展”的改革方案,小组讨论时我发表了不同意见,蒋书记要我大会上讲讲,我便在大会上坦言:如今之大学是“谋食不谋道”。2009年底续签增长20%的责任书时,我曾打算拒签,因此而下台也无所谓。为此找过蒋书记。蒋书记做工作说,你不签,这件事就僵住了,反正年内要搞“三定”方案,到时会调整的。这样我才勉强签约。去年初学校开党代会,小组讨论有校领导参加,我本不想发言,大家一定要我讲几句,我便说,“一所大学设有党委,还要开党代会,这是人们习惯了的现实,但这是真正的大学之道吗?世界上还存在此种体制的恐怕也只有朝鲜、古巴了吧。没听说世界上哪所一流大学是在党委领导下成功的,也没听说哪个党委办出过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中国大学改革的方向和出路在于与世界大学接轨,若不行,哪怕学学民国时的北大和西南联大也好,总在现行体制框架里折腾是没有希望的,所谓“钱学森之问”即这个意思。我不想发言,就是对当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讨论不感兴趣。”党代会后接着开教学工作会,吃饭时我坐在蒋书记边上想说个事,看到一拨一拨的中层干部来祝贺蒋书记当选,言辞阿谀,全是官场文化。我说不出口,坐至终席不发一言。近些年里,无论省领导还是学校领导的报告,我极少参加,不是摆谱,实在是听不下去那些假大空的言语,坐不住。我任职期间向学校的建言,都不在所谓搞指标的“强校”方面,粗想大约有这样几条:引进人才的政策要适当灵活、宽松,否则难以操作白费劲;认真履行低碳节能,消灭长明灯、跑冒滴漏;撤掉学校的驻京办事处。对以上言行,有人说我敢直言、有见识,其实在我心里,只是遵循常识而已。目前中国高校所犯的毛病,多在常识以下。 在对待体制的业绩、考评等事情上,限于我个人的好办,不当会事罢了。近年来我从不报奖、争什么带头人、入什么人才工程、第几层次啥啥的……每回报奖都有人劝我,包括学校领导、好友、同事,职能部门还表示愿意代为填表。我感谢他们,但依然故我,解释的理由也简单:一是本人的成果水平低,够不着,白折腾;二是生性怕花时间填表,有功夫更愿意去打球或漫步西湖,感受点令人愉快的事。当然,我对报奖和获奖的老师,也表示尊重。大学的老师们不需要同质化,有差别,价值多元是好事。 但关系到部门工作和集体利益的事,就不能完全不在乎了。我的分寸是,按学校要求公事公办,报学位点、学科、团队、精品课等等,一板一眼地执行,但重点在于提高水平、壮大实力、打好基础,结果是自然而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靠攻关忽悠,跑省里、跑部里。在此类事情上,我从不行贿送礼,至多意思一点劳务费而已。也有人建议多送,说有的学院五倍、十倍于我们,我未接受。我的观念是:即使得不到也不越此底线。对于通过送重礼达到目的者,我毫不羡慕,甚至可怜他们。我不会为此而焦虑、纠结的,也决不会为了得到并维系诸如此类的“业绩”,绑架自己宝贵的生命。多个点什么的,真的就代表水平高了吗?这是真学问?真科研吗?在我眼中,不少各种名义的大项目,资金上千万上亿的,搞出些伪科学成果来,通过动用科研经费攻关,就能整个大奖来。这是在糟塌纳税人的血汗,还败坏学风。 我这样的态度,本人身陷矛盾,学校可能也有看法。虽然我对学校领导是否满意并不在意,但最终还是存在着让我解不开的纠结,即这些考评指标与部门利益和群体利益的挂钩与捆绑。如前几年的学院考评划分ABCD档,近两年的达标120%发足额奖,还有各种学科点、基地之类,皆拨下相应的经费等等。并且这都与每位老师个人的业绩、职称有关。我只能尽量跟上趟,无法做到如何出色,让大家满意。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我再次选择退出,不和体制玩了。去年上半年蒋书记问我为何不愿续聘了?我说,现在高校教育的这套做法,无法得到我价值上和道义上的认同。 对我的工作,学校如果不满意,我完全理解,站在学校角度这样看是正常的。但我不愿改变,最好的办法是请来新院长。高老师这次在海内外招聘中脱颖而出,我很高兴,总算可以摆脱矛盾处境,回归原本的人生角色——卧龙岗上散淡的人。 “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此话乃东晋名相王导的存世名言。愦愦是昏乱、糊涂之意。我非常佩服东晋那一代士人的气度,身临偏安一偶的危局,仍义无反顾地信奉玄学的“无为而治”,自觉遏制体制化儒家——礼教的回潮,以“务在清静”的文化理念“力撑东南”。 我当然是小人物,但也有根深蒂固的“无为而治”理念,也听到一些徐老师不爱管事,只布置不督促、检查,重讨论不重落实等议论或批评意见。从事实上讲,这些看法都没错,提出批评也是出于对工作的负责,我表示感谢。但老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还是尊奉“无为而治”。我的信念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从根本上讲,教师皆成年人,并具备高等学历,属于社会上最热爱学术和教学的群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自己管好自己。 第二,我自学生时代研究玄学,饱受浸染,深信“无为而治”是自由知识分子永远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体制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发扬的内容。 第三,目前高校管理体制问题多多,推行、布置的东西,美曰做强做大,加快改革,说白了都是些无聊的折腾,干的事皆违背常识。在教育体制行政化的背景下,“无为而治”是最有效的挡箭牌和解毒药。如搞“精品课”,我也赞成,但首先要整明白什么叫“精品课”。精品课的标准只有一个:学生受益并形成口碑。不存在什么固定格式。现在的这套,千人一面:课件、作业、教材、网上互动等等,缺一不可,讲的再精彩也没用。照此标准,过去北大陈寅恪、刘文典的课亦算不上精品了。陈寅恪仅带一布包,刘文典上来先把国民政府骂它半点钟,这如何是好?教学讲求的是多元化、多样化,哪有倡导一付面孔的道理。 搞科研把课题项目强化到如此程度,也违背科学精神:1、研究起点上就渗入功利因素。取经费、应考评、上职称,严重的名利取向破坏了以求道为目的的单纯之心;2、找材料盖过读书。读书本是与智者交心,体玄悟道,有了心得自成文章。做课题则重在各取所需地淘资料,立论草率,学养无从积累;3、赶时间交任务,忽视质量。要求半年、一年完工,本不合科研章法。但作者只要能对付交差就好,垃圾多多;4、成果的通过、发表过程中人格受辱。高级别刊物大家都往上挤,于是水平差不多时看谁敢送又会送,做研究还要赔上人格;5、报账做假。文科研究开销有限,找发票报销就成了少不了的节目。 单纯的科研经过这一系列的干扰与附加,古人所推崇的“因心而会道”的“为己之学”还有生存空间吗?怕是多为“凭誉以显扬”的“为人之学”了。研究已严重地工具化,沦为名利的敲门砖,还有多少人能从科研中获得快乐和价值肯定。当然,可能尚有部分高手,有本事将项目与自己的精神需求较好地结合起来。然这已不是主流,主流是极大的干扰和伤害。我怀疑,在如此环境里,真正具备与古今贤哲沟通能力的学者能有几人?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这还用问么! 近两年学校搞的“创新强校”,每年递增20%,更属胡闹。有的学院指标分解到人;还有自己掏腰包来填充经费的;造假也出现了,把前、后年的成果计入当年,就为了拿到那点年终奖励。 再有多如牛毛的各色评比、排名,先进教师、科研标兵,优秀党员、团员、家庭,工会及民主党派的积极分子,什么“一五一”还分几个层次,这个奖、那个奖、这个级、那个级。这世风如此糟糕,整体文化水平如此低下的社会里,居然有这许多优秀称号,还值钱么?都是自己树自己搞的廉价货,除了干扰心境没丝毫意义。每学期、每年还要把学院的老师排个名次,半斤八两的楞要分出个一二三四来,有什么意思?这是幼儿园里戴小红花的套路搬来了,把老师当小朋友对待。搞得学者一个个气局狭隘,争虚名图小利,一到年关就半分半分地算账,跟扛了一年长工似的。过去我们人文学者的精神世界中,多是苏格拉底、黑格尔或孔子、李白的,现在一年到头总在脑子里纠结的是:怎么完成或多挣考评分。 对于这些学校的制度规定、无法回避的管理内容,我的态度只能是“无为而治”,由老师本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待、取舍,反正有关个人考核的政策、结果,学校都有事先规定,学院只是执行而已。可以说,我在院长位置上有意识地抵挡体制污染,对许多事情在学院层面上作淡化和减法处理,不干强化和加法的事,目的是让老师们少受干扰,躲过上述那些可笑乃至有点荒唐的瞎折腾。事实上,一些明显的折腾亦长久不了,顶顶也就过去了。如“加速创新”,差不多无疾而终了吧。对我自由主义的理念,老师们认可,我欣慰;有老师不赞同,我亦含笑。这不过是管理观念有所差异而已。民主的要义,不独尊重多数,同时也尊重少数乃至个人,我从不追求所谓的和谐一致。高校改革任重路远,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共存,方为大学应有的文化生态。对我来说,这些年真正令我有成就感的,乃是学院部分年轻教师在考评体系之外自发组织的读书小组,这才叫学人正道。 最后这段说说我今后工作、生活的设想。 题目是杨绛翻译的兰德诗《我和谁都不争》中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煨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的豁达、善良、雅致、坚韧,最令人钦佩,现在再出不了这样的人了。记得我来人文学院时还念过胡适引用易卜生的一句话:“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念着这两句话上任,今天则吟着这两句话离任。行政职务卸去了,回归到原本的角色中,当一名历史系的老师,这个职业很神圣,也令人自足、充实。我会更投入地与学生交流,把历史的真像告诉他们。同时我又不会像以往那样深陷体制生存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转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论学校里的考评如何。手头还有两个课题完成后,可能也疏远课题了,除非出现与我兴趣相当吻合的机会。目前已考虑或参与的有这样几件事,实际上最近一年中已化不少时间在做了。 1、关注环境保护。最近在新疆、杭州、绍兴等地讲学讲课,重点都是环境保护。中国近30年高速发展的代价,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到了可怕的地步,全国整成一大工地,古城古风荡然,大量物种灭绝。2010年9月22日,美国太空总署公布了卫星检测全球空气质量的PM2.5数值图(2001年—2006 年)。PM2.5小于10为安全值。中国空气质量全球最差,中国东部尤其严重,PM2.5超过50接近80。中国社科院党国英最新研究表明:中国的GDP 每增1%,用地量为日本的8倍。单位能耗亦长期是日本的8倍左右。北岛说,我们近一个世纪被现代化搞疯了。不惜土地、环境代价的繁荣之路,别国不是不明晓,问题在于他们已经把维护一方净土视作首要战略目标,像日本就悄悄地成了资源大国。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自以为得计,其实是又输了一招。所以说,中国的环境保护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2、参与慈善事业。我在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和浙江省正泰集团基金会两个社团中担任理事,主要的工作是:推广低碳生活、关注食品安全、资助困难群体等。 3、研究、反思百年来的文化变迁,尤其是左倾时期的文化灾难及其后遗症。左倾时期所经历的斯文扫地、道德沦丧、文化毁灭,至今没有认真清理、反思。为什么到了人们普遍失去道德底线的地步?少报一元钱事比天大,大白天开着长明灯却视而不见。2009年60周年大庆中,文艺界搞出个“特务年”影响至今,“潜伏”、“暗算”充斥银幕,连《探索?发现》栏目也大播间谍战。世间的善良、诚实不再有人相信。不找关系,不相信会被公平对待。谭嗣同说,中国之旧政,为大盗、乡愿吞剥愚弄。这话发人深思。 俄罗斯是经过彻底的文化反思了。前苏联的颠覆说到底是文化上的失败,失掉人心,今天的复兴也得益于文化整体的复兴。前些年有人怀念苏联,普金讲,把前苏联说得一无是处是良心出了问题,但想要恢复前苏联则是脑子出了问题。所以要真正恢复俄罗斯人的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让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按自己的愿望去生活,而不是仅仅是吃饭、生存。 中国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文化认同的问题。近几十年最值得庆幸的是解决了吃饭的事情,同时最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症结,乃是权力在社会中膨胀到无以复加,官权与民权极不平衡。就改革力度最大的经济领域而言,民企500强的全部规模仍不及央企50强的最后一名。以官治民的社会结构没有出现大的改观,也就很难养育出具有理性精神、契约意识和公德自律的现代公民。文化重建要有人来担当,不光说,更要做。我一生最感欣慰者,乃数十年间始终生活于自己的本色中,坦坦荡荡就这么过来了。当然我还有业余爱好,我曾在一篇简介里自白: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严重流失的今天,我辈忝列学人,除了汗颜,还是汗颜,让任何荣誉、名号论之无味。此生倘能在保存点滴文化火种上略尽薄力,余愿已足。再加上打篮球、玩乒乓、游泳、登山的爱好得以陪伴到老,那便是美满人生了。 尽管生活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甚至还会碰到、经历很大苦难,我仍虔诚地认为,上苍待我不薄:一生基本没有受冻挨饿,工作、生活于本人最喜爱的新闻与历史专业中。傅聪说,上帝让我此生与音乐为伍,这已经足够。我亦十分知足,惟感在上苍面前索取多多而无所回报,心存愧疚。因此,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将伴随在我今后人生之路的每一步中。 总之,今后和大家在一起的是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徐老师,这就叫“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
个人分类: 中国大学|1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活动预告】当前我国伦理道德与大众意识形态领域的“中国问题”
chadwick 2012-5-31 10:07
【活动预告】当前我国伦理道德与大众意识形态领域的“中国问题”
报告题目: 当前我国伦理道德与大众意识形态领域的“中国问题” 报 告 人: 樊和平(东南大学教授) 主 持 人:高淑娟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所教授) 报告时间: 2012-06-01(星期五) 14:30 报告地点: 新人文社科图书馆G层 大同厅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中心 【报告人简介】 樊和平:笔名樊浩。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2年被破格晋升为哲学伦理学教授。牛津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访问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江苏省第八、九、十届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兼职教授或研究员。 【报告介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变和激变,在伦理道德建设与大众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客观准确地把握其新走向以及思想、道德、文化多元、多变、多样化的特点及其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报告人通过对当前“中国问题”的调查分析,探求其“中国解释”或“中国理论”,并尝试提出予以应对的“中国战略”。
3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院长教授的科研成果
xuecw 2012-5-20 11:51
农村养老与青年孝道——以山东省青州市王坟镇四个村为例 刘彦华; 杨晓春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期刊】法制与社会 2011-03-05 0 84 2 硕士生就业困难倒逼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张志新; 杨晓春; 周锐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期刊】教育与职业 2011-08-11 48 3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性技巧的应用 杨晓春; 周锐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期刊】时代文学(双月版) 2006-10-15 0 28 4 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对策探究 李忠华; 王立仁; 杨晓春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办公室;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党总支 【期刊】教育与职业 2010-05-21 0 71 5 课程教学的周期性分析 杨晓春; 李忠华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党总支;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综合办公室 【期刊】教育与职业 2010-06-11 0 16 6 论商标与地理标识的区别保护 杨晓春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淄博 【期刊】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15 4 121 7 邓小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杨晓春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淄博 【期刊】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6-08-15 1 67 8 新时期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课题 武欣萍; 杨晓春 淄博市焦化煤气公司;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山东淄博; 山东淄博 【期刊】职业圈 2007-05-15 1 67 9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再思考 刘昕; 杨晓春; 刘海鹰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 淄博; 山东 淄博 【期刊】滨州师专学报 2003-09-30 0 42
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06年上海体育学院考博体育理论试题
quhonglin 2012-5-18 09:39
原文地址: 2006 年上海体育学院考博体育理论试题 作者: 覃立 1 、讨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难点和重点与解决难点的对策。 2 、顾拜旦奥运思想的来源有哪些?这些思想来源与人文奥运的关系。 3 、我国 “ 举国体制 ” 的发展。 4 、十运会在我国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如何改进消极作用? 5 、现在很多人以没时间为借口不参加体育运动,怎样才可以对付人们这种借口? 6 、我国竞技体育中长期发展的问题及中长期竞技体育发展的对策。 7 、我国体育教师应如何进行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以及需要担任什么样的角色? 8 、我国竞赛市场发展遇到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19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震撼的离职演说!
热度 3 yuliping 2012-5-16 23:14
按:我的博客转载他人博文并不多,即使转载多少也和我有点关系。刚才偶尔在人大经济论坛看到此文,感慨颇深。中国大学办学不能过分冒进,但像现在这样肯定也有问题。看完全文,应该是徐斌老师的肺腑之言,因为真实,所以令人敬佩。最近《读者》看少了,或者说是看的更快了,根本原因是《读者》上面的故事很多是编的。 2002年,我来到浙江工商大学。先在杂志社干着。两年中,完成了从记者到学者的转换,2004年人文学院成立,校领导动员我当院长。当时我做杂志社社长挺顺手,又有时间搞研究,不想动。校领导说,你干嘛要看一辈子稿子,多一些人生经历,感受一番中国高校主流的东西不好吗?再说,上点课多看看坐在前排的女生,精神会一振呢。我只好笑着应了。干了一届,有些事只做了一半,于是接着第二届。实际上我在连任后一年多就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行政职位了,2009年初即向学校提出另请高明,也帮着联系过接班的人选。   为什么不适应?我置身其中,越卷越深,深感高校行政化、权力化日趋严重,尤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作为,公然全体造假,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大学精神。近年盛行的数字化考评、高校排名,让各级像疯了一样抓项目、课题、报奖、报点、基地之类,上级考什么,下边就干什么,行政权肆无忌惮地侵害教育权和学术权,搅得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如果有人问我,六年多来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说,一是没有精力认真考虑真正的教学和科研事宜,只是穷于应付上级下达的各项冠冕堂皇的所谓“创新强校”的指标;二是高校中违背常识的行为,甚至造假的勾当居然大行其道。可以说,这六年多里学校无数次开会、布置工作,没一次真实地倡导大学精神、学术自由、坚持学者良心、敢于批评政府、担待社会责任。口头上虽讲过几次大学精神,但只是招牌,实处要大家去做的净是如何讨好ZF、送礼攻关,争项目、要课题。这是大学境界、大学气度吗?在文明国家这可是学界大忌,学者须与政府保持距离。我想到斯诺夫人90年代的一次来访。中国ZF看她生活比较艰难,欲以演讲费等形式给点资助,亦算是对斯诺过去帮助中国革命的感谢。斯诺夫人谢绝了。她说:斯诺和我在世界上讲的话,之所以有人相信,全因他们认定我们和**没有利益关系,所言所论皆出自我们的独立观察。如果我拿了钱,今后没人再信我们的话了,连以前说的也都不信。现在中国大学的领导和学者存有这样的观念与意识吗?不仅想方设法向政府讨钱,要钱的时候甚至可以送礼行贿,不择手段。这一切,都顶着个堂而皇之的名义:为了学校做大做强!功利高于一切,良心和是非一钱不值。这正常吗?   校内部门的领导们在一起的话题,说来说去老这么几条:怎样贯彻学校的考评指标,设计个方案逼下边竭尽全力;强调本部门如何重要,希望领导格外关照;本部门的考评在学校里排了个第几、什么挡次;如何通过搞关系、走门子达到了目的;大家相互之间多关照,你这次帮我,我下次帮你……古人讲求劝人以德,此间流行的皆是劝人以“利”。我看清了,如今大学里就是丘八文化加农民文化,再添个所谓的“量化管理”,行事的根据只有一条“有奶便是娘”,说好听点是谓 “谋食不谋道”。权力在这一领域中为所欲为,这不仅在世界上,就是在中国的各个行业里,都算问题最大的。因此,近些年社会上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批评一浪高过一浪,可以说已失去人们的信任。   今天上午听学校一位老师说,网上评“十大缺德”行业,教育“居首”。我听后并不感到惊呀。最近我去东北讲学,一路碰到各色人等,说起现今中国的教授、学者,普遍的反映都是不值得尊敬,水平不怎样又不敢讲真话,为了钱可以昧良心。最能说明教育危机的莫过于此种现象:现在的有钱有势者,都想方设法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包括教育部的领导和诸多大学校长的孩子,自己办的教育自己瞧得上吗?学者这副“权力附庸”、给点钱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德行,其实当官的打心眼里也瞧不起,不当你一回事儿。我亲历过一件事,2006年吧,搞过一次什么“保鲜”活动,当时一位省委副书记到中国美院检查。有位老师正在创作,说搞不懂,不予理睬。该副书记大为光火,对美院的“保鲜”活动严厉批评,推迟验收。我们学校传达此事时,居然以本校得以顺利通过而庆幸,对美院还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彭真去协和医院拜访林巧稚,林正在给患者看病,表示不便见,彭真因此而更加敬重林巧稚。不要说跟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比气质了,生活在五十年前的林巧稚,也足令我们汗颜,不自重,又何以能让别人尊重。   在这种体制中,我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矛盾。我无法象大部分所谓学者型领导那样,一边不痛不痒地批评体制,一边又利用体制大捞好处。那些捞好处的套路我不是不清楚,无非利用手中资源,请掌握项目的官员、高级别刊物的主编、学界评委等来讲学,变相用公款行贿。逢年过节再去孝敬送礼。然后就可以在为学校、学院作贡献的名义下拿课题、发文章、得奖项,慢慢自己也就成了名家、评委。这些年我要干此类事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相关的利益链也铺到过我面前,但我不屑为之。我的道德底线不许可,这些既然是我批评的事情,就决不随波逐流。   中国最大的问题,也是很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即说与做的分离,人格的两面性,甚至到了不自觉的地步。慷慨激昂的体制弊端批判者,行为的目的不是改造体制,而是一转身也参预其中去分一杯羹,连半点内疚也没有。这不是乡愿是什么?   我选择了批判的态度,行动上便不会另行一套。2006年本科教育评估,大家无不反感,但学校要求评估组进场时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那天我是整个礼堂中惟一不起立、不鼓掌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假、这样贱?反感或反对,为什么不敢公开表达。2008年学校搞所谓“加速发展”的改革方案,小组讨论时我发表了不同意见,蒋书记要我大会上讲讲,我便在大会上坦言:如今之大学是“谋食不谋道”。2009年底续签增长20%的责任书时,我曾打算拒签,因此而下台也无所谓。为此找过蒋书记。蒋书记做工作说,你不签,这件事就僵住了,反正年内要搞“三定”方案,到时会调整的。这样我才勉强签约。去年初学校开党代会,小组讨论有校领导参加,我本不想发言,大家一定要我讲几句,我便说,“一所大学设有党委,还要开党代会,这是人们习惯了的现实,但这是真正的大学之道吗?世界上还存在此种体制的恐怕也只有朝鲜、古巴了吧。没听说世界上哪所一流大学是在党委领导下成功的,也没听说哪个党委办出过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中国大学改革的方向和出路在于与世界大学接轨,若不行,哪怕学学民国时的北大和西南联大也好,总在现行体制框架里折腾是没有希望的,所谓“钱学森之问”即这个意思。我不想发言,就是对当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讨论不感兴趣。”党代会后接着开教学工作会,吃饭时我坐在蒋书记边上想说个事,看到一拨一拨的中层干部来祝贺蒋书记当选,言辞阿谀,全是官场文化。我说不出口,坐至终席不发一言。近些年里,无论省领导还是学校领导的报告,我极少参加,不是摆谱,实在是听不下去那些假大空的言语,坐不住。我任职期间向学校的建言,都不在所谓搞指标的“强校”方面,粗想大约有这样几条:引进人才的政策要适当灵活、宽松,否则难以操作白费劲;认真履行低碳节能,消灭长明灯、跑冒滴漏;撤掉学校的驻京办事处。对以上言行,有人说我敢直言、有见识,其实在我心里,只是遵循常识而已。目前中国高校所犯的毛病,多在常识以下。   在对待体制的业绩、考评等事情上,限于我个人的好办,不当会事罢了。近年来我从不报奖、争什么带头人、入什么人才工程、第几层次啥啥的……每回报奖都有人劝我,包括学校领导、好友、同事,职能部门还表示愿意代为填表。我感谢他们,但依然故我,解释的理由也简单:一是本人的成果水平低,够不着,白折腾;二是生性怕花时间填表,有功夫更愿意去打球或漫步西湖,感受点令人愉快的事。当然,我对报奖和获奖的老师,也表示尊重。大学的老师们不需要同质化,有差别,价值多元是好事。   但关系到部门工作和集体利益的事,就不能完全不在乎了。我的分寸是,按学校要求公事公办,报学位点、学科、团队、精品课等等,一板一眼地执行,但重点在于提高水平、壮大实力、打好基础,结果是自然而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靠攻关忽悠,跑省里、跑部里。在此类事情上,我从不行贿送礼,至多意思一点劳务费而已。也有人建议多送,说有的学院五倍、十倍于我们,我未接受。我的观念是:即使得不到也不越此底线。对于通过送重礼达到目的者,我毫不羡慕,甚至可怜他们。我不会为此而焦虑、纠结的,也决不会为了得到并维系诸如此类的“业绩”,绑架自己宝贵的生命。多个点什么的,真的就代表水平高了吗?这是真学问?真科研吗?在我眼中,不少各种名义的大项目,资金上千万上亿的,搞出些伪科学成果来,通过动用科研经费攻关,就能整个大奖来。这是在糟塌纳税人的血汗,还败坏学风。   我这样的态度,本人身陷矛盾,学校可能也有看法。虽然我对学校领导是否满意并不在意,但最终还是存在着让我解不开的纠结,即这些考评指标与部门利益和群体利益的挂钩与捆绑。如前几年的学院考评划分ABCD档,近两年的达标120%发足额奖,还有各种学科点、基地之类,皆拨下相应的经费等等。并且这都与每位老师个人的业绩、职称有关。我只能尽量跟上趟,无法做到如何出色,让大家满意。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我再次选择退出,不和体制玩了。去年上半年蒋书记问我为何不愿续聘了?我说,现在高校教育的这套做法,无法得到我价值上和道义上的认同。   对我的工作,学校如果不满意,我完全理解,站在学校角度这样看是正常的。但我不愿改变,最好的办法是请来新院长。高老师这次在海内外招聘中脱颖而出,我很高兴,总算可以摆脱矛盾处境,回归原本的人生角色——卧龙岗上散淡的人。   “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此话乃东晋名相王导的存世名言。愦愦是昏乱、糊涂之意。我非常佩服东晋那一代士人的气度,身临偏安一偶的危局,仍义无反顾地信奉玄学的“无为而治”,自觉遏制体制化儒家——礼教的回潮,以“务在清静”的文化理念“力撑东南”。   我当然是小人物,但也有根深蒂固的“无为而治”理念,也听到一些徐老师不爱管事,只布置不督促、检查,重讨论不重落实等议论或批评意见。从事实上讲,这些看法都没错,提出批评也是出于对工作的负责,我表示感谢。但老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还是尊奉“无为而治”。我的信念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从根本上讲,教师皆成年人,并具备高等学历,属于社会上最热爱学术和教学的群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自己管好自己。   第二,我自学生时代研究玄学,饱受浸染,深信“无为而治”是自由知识分子永远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体制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发扬的内容。   第三,目前高校管理体制问题多多,推行、布置的东西,美曰做强做大,加快改革,说白了都是些无聊的折腾,干的事皆违背常识。在教育体制行政化的背景下,“无为而治”是最有效的挡箭牌和解毒药。如搞“精品课”,我也赞成,但首先要整明白什么叫“精品课”。精品课的标准只有一个:学生受益并形成口碑。不存在什么固定格式。现在的这套,千人一面:课件、作业、教材、网上互动等等,缺一不可,讲的再精彩也没用。照此标准,过去北大陈寅恪、刘文典的课亦算不上精品了。陈寅恪仅带一布包,刘文典上来先把国民政府骂它半点钟,这如何是好?教学讲求的是多元化、多样化,哪有倡导一付面孔的道理。   搞科研把课题项目强化到如此程度,也违背科学精神:1、研究起点上就渗入功利因素。取经费、应考评、上职称,严重的名利取向破坏了以求道为目的的单纯之心;2、找材料盖过读书。读书本是与智者交心,体玄悟道,有了心得自成文章。做课题则重在各取所需地淘资料,立论草率,学养无从积累;3、赶时间交任务,忽视质量。要求半年、一年完工,本不合科研章法。但作者只要能对付交差就好,垃圾多多;4、成果的通过、发表过程中人格受辱。高级别刊物大家都往上挤,于是水平差不多时看谁敢送又会送,做研究还要赔上人格;5、报账做假。文科研究开销有限,找发票报销就成了少不了的节目。   单纯的科研经过这一系列的干扰与附加,古人所推崇的“因心而会道”的“为己之学”还有生存空间吗?怕是多为“凭誉以显扬”的“为人之学”了。研究已严重地工具化,沦为名利的敲门砖,还有多少人能从科研中获得快乐和价值肯定。当然,可能尚有部分高手,有本事将项目与自己的精神需求较好地结合起来。然这已不是主流,主流是极大的干扰和伤害。我怀疑,在如此环境里,真正具备与古今贤哲沟通能力的学者能有几人?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这还用问么!   近两年学校搞的“创新强校”,每年递增20%,更属胡闹。有的学院指标分解到人;还有自己掏腰包来填充经费的;造假也出现了,把前、后年的成果计入当年,就为了拿到那点年终奖励。   再有多如牛毛的各色评比、排名,先进教师、科研标兵,优秀党员、团员、家庭,工会及民主党派的积极分子,什么“一五一”还分几个层次,这个奖、那个奖、这个级、那个级。这世风如此糟糕,整体文化水平如此低下的社会里,居然有这许多优秀称号,还值钱么?都是自己树自己搞的廉价货,除了干扰心境没丝毫意义。每学期、每年还要把学院的老师排个名次,半斤八两的楞要分出个一二三四来,有什么意思?这是幼儿园里戴小红花的套路搬来了,把老师当小朋友对待。搞得学者一个个气局狭隘,争虚名图小利,一到年关就半分半分地算账,跟扛了一年长工似的。过去我们人文学者的精神世界中,多是苏格拉底、黑格尔或孔子、李白的,现在一年到头总在脑子里纠结的是:怎么完成或多挣考评分。   对于这些学校的制度规定、无法回避的管理内容,我的态度只能是“无为而治”,由老师本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待、取舍,反正有关个人考核的政策、结果,学校都有事先规定,学院只是执行而已。可以说,我在院长位置上有意识地抵挡体制污染,对许多事情在学院层面上作淡化和减法处理,不干强化和加法的事,目的是让老师们少受干扰,躲过上述那些可笑乃至有点荒唐的瞎折腾。事实上,一些明显的折腾亦长久不了,顶顶也就过去了。如“加速创新”,差不多无疾而终了吧。对我自由主义的理念,老师们认可,我欣慰;有老师不赞同,我亦含笑。这不过是管理观念有所差异而已。民主的要义,不独尊重多数,同时也尊重少数乃至个人,我从不追求所谓的和谐一致。高校改革任重路远,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共存,方为大学应有的文化生态。对我来说,这些年真正令我有成就感的,乃是学院部分年轻教师在考评体系之外自发组织的读书小组,这才叫学人正道。   最后这段说说我今后工作、生活的设想。   题目是杨绛翻译的兰德诗《我和谁都不争》中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煨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的豁达、善良、雅致、坚韧,最令人钦佩,现在再出不了这样的人了。记得我来人文学院时还念过胡适引用易卜生的一句话:“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念着这两句话上任,今天则吟着这两句话离任。行政职务卸去了,回归到原本的角色中,当一名历史系的老师,这个职业很神圣,也令人自足、充实。我会更投入地与学生交流,把历史的真像告诉他们。同时我又不会像以往那样深陷体制生存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转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论学校里的考评如何。手头还有两个课题完成后,可能也疏远课题了,除非出现与我兴趣相当吻合的机会。目前已考虑或参与的有这样几件事,实际上最近一年中已化不少时间在做了。   1、关注环境保护。最近在新疆、杭州、绍兴等地讲学讲课,重点都是环境保护。中国近30年高速发展的代价,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到了可怕的地步,全国整成一大工地,古城古风荡然,大量物种灭绝。2010年9月22日,美国太空总署公布了卫星检测全球空气质量的PM2.5数值图(2001年—2006 年)。PM2.5小于10为安全值。中国空气质量全球最差,中国东部尤其严重,PM2.5超过50接近80。中国社科院党国英最新研究表明:中国的GDP 每增1%,用地量为日本的8倍。单位能耗亦长期是日本的8倍左右。北岛说,我们近一个世纪被现代化搞疯了。不惜土地、环境代价的繁荣之路,别国不是不明晓,问题在于他们已经把维护一方净土视作首要战略目标,像日本就悄悄地成了资源大国。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自以为得计,其实是又输了一招。所以说,中国的环境保护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2、参与慈善事业。我在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和浙江省正泰集团基金会两个社团中担任理事,主要的工作是:推广低碳生活、关注食品安全、资助困难群体等。   3、研究、反思百年来的文化变迁,尤其是左倾时期的文化灾难及其后遗症。左倾时期所经历的斯文扫地、道德沦丧、文化毁灭,至今没有认真清理、反思。为什么到了人们普遍失去道德底线的地步?少报一元钱事比天大,大白天开着长明灯却视而不见。2009年60周年大庆中,文艺界搞出个“特务年”影响至今,“潜伏”、“暗算”充斥银幕,连《探索?发现》栏目也大播间谍战。世间的善良、诚实不再有人相信。不找关系,不相信会被公平对待。谭嗣同说,中国之旧政,为大盗、乡愿吞剥愚弄。这话发人深思。   俄罗斯是经过彻底的文化反思了。前苏联的颠覆说到底是文化上的失败,失掉人心,今天的复兴也得益于文化整体的复兴。前些年有人怀念苏联,普金讲,把前苏联说得一无是处是良心出了问题,但想要恢复前苏联则是脑子出了问题。所以要真正恢复俄罗斯人的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让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按自己的愿望去生活,而不是仅仅是吃饭、生存。   中国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文化认同的问题。近几十年最值得庆幸的是解决了吃饭的事情,同时最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症结,乃是权力在社会中膨胀到无以复加,官权与民权极不平衡。就改革力度最大的经济领域而言,民企500强的全部规模仍不及央企50强的最后一名。以官治民的社会结构没有出现大的改观,也就很难养育出具有理性精神、契约意识和公德自律的现代公民。文化重建要有人来担当,不光说,更要做。我一生最感欣慰者,乃数十年间始终生活于自己的本色中,坦坦荡荡就这么过来了。当然我还有业余爱好,我曾在一篇简介里自白: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严重流失的今天,我辈忝列学人,除了汗颜,还是汗颜,让任何荣誉、名号论之无味。此生倘能在保存点滴文化火种上略尽薄力,余愿已足。再加上打篮球、玩乒乓、游泳、登山的爱好得以陪伴到老,那便是美满人生了。   尽管生活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甚至还会碰到、经历很大苦难,我仍虔诚地认为,上苍待我不薄:一生基本没有受冻挨饿,工作、生活于本人最喜爱的新闻与历史专业中。傅聪说,上帝让我此生与音乐为伍,这已经足够。我亦十分知足,惟感在上苍面前索取多多而无所回报,心存愧疚。因此,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将伴随在我今后人生之路的每一步中。   总之,今后和大家在一起的是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徐老师,这就叫“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18880page=1fromuid=64172
个人分类: 教师生涯|4088 次阅读|4 个评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热度 2 xupeiyang 2012-5-14 20:42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有 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 唐 · 韩愈《杂说》 张艺谋当初报考电影学院曾经因年龄超五岁被拒绝,但由于当时文化部部长的极力推荐得以在电影学院深造。 http://ent.sina.com.cn/s/m/2012-05-14/17293629731.shtml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315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南京大学信管学院发展历程
zlhua 2012-5-14 12:03
呵呵,始于1913,明年就一百年历史了... 图书馆学--科技档案---情报学----信息管理 1913年第一门图书馆学课程开设 1923年首期“暑期图书馆学讲习科”开办 1927年金陵大学图书馆学系成立 1940年增设图书馆学专修科,曹祖彬主持 1978年重建图书馆学专修科,主任徐竹生(1982-1985) 1985年重建图书馆学系(本科),副系主任邹志仁,徐竹生 1986年建立科技档案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图书馆学硕士学位专业 1987年建立科技档案本科专业 1989年更名文献情报学系,系主任邹志仁 1992年更名信息管理系;同年,情报专业本科招生,系主任邹志仁(1992-1998)、黄奇(1998-2002)、沈固朝(2002-2010)、孙建军(2010-) 1993年建立情报学硕士学位专业 1996年获得情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7年第一届情报学专业博士生招生 1998年建立档案学硕士学位专业 2000年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招生 2003年获得图书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4年第一届图书馆学专业博士生招生 2005年获得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情报学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2007年情报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8年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2011年加入国际iSchools组织,升格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个人分类: 专业建设|3599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一次到学院做讲座
热度 1 terahertz 2012-5-12 10:25
以前总是以观众的身份坐在教室里听别人做讲座,心理也盼望着能否有一天登上讲台作为主角呢? 这一天到来了。2012年5月11日下午2时至4时,本人在农业工程研究院第一学术报告厅为该学院研究生做了“ 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 ”和“ 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 ”的讲座。 在讲座之前,我认真的准备资料,考虑到研究生只是作为信息素养的培训,因此备课时特别注重了几点:1,结合日常生活中最新的例子:比如说,皮革明胶的专利,苹果和深圳唯冠Ipad的商标,音乐著作权的例子等等。2,结合同学们的专业例子,比如今年该院有一个专利获得江苏省专利金奖,还有本校一个本科生四年申请39项国家专利的例子。3,ppt的制作,突出了观赏性,色彩,动画等,还有视频播放,网络连接等。4,增加了与同学们的互动性。 详细报道见: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825 次阅读|2 个评论
学院下午要推荐干部
热度 1 胡业生 2012-5-10 09:28
电话短信漫天飞舞,每个人脸上都是迷人的假笑。国家在笑声中烟飞灰灭。。。。。。。
2683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的告别演讲
热度 2 JRoy 2012-5-4 09:00
这是我最后一次以院长身份讲话,也是告别辞。本届人文学院的管理团队任满三年,履行了该做的工作,维系了人文学院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转,教工、学生人人平安,这便足以令人欣慰。至于体制所看重的各种业绩、评价,皆过眼云烟,不值得多提了。如果说,这几年里有什么没干好的事,无论是校方有看法,还是教师学生有意见,都由我来承担了。就各位对我这个自由主义分子的海涵,亦心存温暖。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常规换届的结果,竟是上届管理团队的全军覆没,尽管原因各不相同。本人“老卖年糕”,鲍伟轮岗,两位副院长抱着深深的人文情怀回到自己所眷恋的专业中。不过看透了,这也是好事,不经意间摆脱了所谓“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陈腐套路,新院长、书记可以轻装上阵,独立思考。   六年半讲了无数次话,多是随意发挥,也没什么主题,这最后一次,我想了个题目:《怀童心的孩子回家吧》。   此次卸任,也是我自1970年元月参加工作历40年之后,从体制退出,虽然还要教几年书,但从内心里是抛开体制了。   这一段讲讲我为什么不愿意续聘连任院长了。   我这辈人,不幸中也有幸,生活于文化大颠覆又艰难重建的时代,经历、看到了寻常时代所无以体会的东西。这时就想做点学问上的事,于是去考大学。听课时又发现高校教师的所讲所做似为“体制化”宣传工具,说来说去离不开个唯物主义、阶级斗争,令人失望。此刻幸而又幸的是,我的导师王先生是一位守望民国学术风格的老学究,在他的鼓励下,我读书的范围主要是文献和民国学者的著作,陈寅恪、钱穆等,研究生的课程又让我认识并喜欢上了玄学的率真、自由与逍遥。   但还有个话在我的命运中起作用:时势比人强,人算不如天算。时代变迁中,大潮也会席卷你。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打开了国家的封闭状态,一线生机让所有中国知识分子兴奋,看到希望于其中,我也不例外。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了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投身于温州现象调查、个私经济研究,为艰难起步的民营经济张目。1988年写了“温州社会二元结构的社会学思考”,入选中央“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研讨会”,算是个国家奖。   到1992年,《学习与思考》主编要退休,社科院领导让我接任。他们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了,思想又解放了。结果还是任命了。当场我就想起杨绛在钱钟书被任命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后的一句话,说钟书“被人捉将官里去也”。好在我内心未将此职当作什么官,主编也和我当这个院长一样,无非是个做事情的平台而已。并且,我的理念很清楚,在体制内掌管一块地盘,一不当体制的工具,为之增添什么政绩,不在乎领导评价;二不为个人经营体制里的名、利、官;三从自已的良心和是非出发,自觉抵制、消解体制中的假大空痼疾。   当时《学习与思考》是省级理论刊物,省委领导、军队将领经常在上面发文章,被看成是认识、接近高层领导的最佳位置之一,不少人为我支招。我呢,则反其道而行,要办讲点真话、有文化品味,尽量减少假大空的刊物。一段时间后,这些领导逐步出局,代之以王元化、杜维明、成中英等。那阵的形势似乎还能往前走,我也不甘心就此止步,于是将刊物名更为《观察与思考》,并设计、推出了具有鲜明写真与批判色彩的系列主题:被接待的中国人、吸烟的中国人等等。浙江新闻界一片惊呼。要离开《观察与思考》时,不少人劝,多好的位置,风光自在,可进可退。但我的理想是办讲真话的刊物,如实现不了,当作升官发财的跳板,吾不为也。   2002年,我来到浙江工商大学。先在杂志社干着。两年中,完成了从记者到学者的转换,《王充传》完成。   2004年人文学院成立,校领导动员我当院长。当时我做杂志社社长挺顺手,又有时间搞研究,不想动。校领导说,你干嘛要看一辈子稿子,多一些人生经历,感受一番中国高校主流的东西不好吗?再说,上点课多看看坐在前排的女生,精神会一振呢。我只好笑着应了。干了一届,有些事只做了一半,于是接着第二届。实际上我在连任后一年多就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行政职位了,2009年初即向学校提出另请高明,也帮着联系过接班的人选。   为什么不适应?我置身其中,越卷越深,深感高校行政化、权力化日趋严重,尤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作为,公然全体造假,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大学精神。近年盛行的数字化考评、高校排名,让各级像疯了一样抓项目、课题、报奖、报点、基地之类,上级考什么,下边就干什么,行政权肆无忌惮地侵害教育权和学术权,搅得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如果有人问我,六年多来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说,一是没有精力认真考虑真正的教学和科研事宜,只是穷于应付上级下达的各项冠冕堂皇的所谓“创新强校”的指标;二是高校中违背常识的行为,甚至造假的勾当居然大行其道。可以说,这六年多里学校无数次开会、布置工作,没一次真实地倡导大学精神、学术自由、坚持学者良心、敢于批评政府、担待社会责任。口头上虽讲过几次大学精神,但只是招牌,实处要大家去做的净是如何讨好政府、送礼攻关,争项目、要课题。这是大学境界、大学气度吗?在文明国家这可是学界大忌,学者须与政府保持距离。我想到斯诺夫人90年代的一次来访。中国政府看她生活比较艰难,欲以演讲费等形式给点资助,亦算是对斯诺过去帮助中国革命的感谢。斯诺夫人谢绝了。她说:斯诺和我在世界上讲的话,之所以有人相信,全因他们认定我们和中共没有利益关系,所言所论皆出自我们的独立观察。如果我拿了钱,今后没人再信我们的话了,连以前说的也都不信。现在中国大学的领导和学者存有这样的观念与意识吗?不仅想方设法向政府讨钱,要钱的时候甚至可以送礼行贿,不择手段。这一切,都顶着个堂而皇之的名义:为了学校做大做强!功利高于一切,良心和是非一钱不值。这正常吗?   校内部门的领导们在一起的话题,说来说去老这么几条:怎样贯彻学校的考评指标,设计个方案逼下边竭尽全力;强调本部门如何重要,希望领导格外关照;本部门的考评在学校里排了个第几、什么挡次;如何通过搞关系、走门子达到了目的;大家相互之间多关照,你这次帮我,我下次帮你……古人讲求劝人以德,此间流行的皆是劝人以“利”。我看清了,如今大学里就是丘八文化加农民文化,再添个所谓的“量化管理”,行事的根据只有一条“有奶便是娘”,说好听点是谓“谋食不谋道”。权力在这一领域中为所欲为,这不仅在世界上,就是在中国的各个行业里,都算问题最大的。因此,近些年社会上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批评一浪高过一浪,可以说已失去人们的信任。   今天上午听学校一位老师说,网上评“十大缺德”行业,教育“居首”。我听后并不感到惊呀。最近我去东北讲学,一路碰到各色人等,说起现今中国的教授、学者,普遍的反映都是不值得尊敬,水平不怎样又不敢讲真话,为了钱可以昧良心。最能说明教育危机的莫过于此种现象:现在的有钱有势者,都想方设法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包括教育部的领导和诸多大学校长的孩子,自己办的教育自己瞧得上吗?学者这副“权力附庸”、给点钱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德行,其实当官的打心眼里也瞧不起,不当你一回事儿。我亲历过一件事,2006年吧,搞过一次什么“保鲜”活动,当时一位省委副书记到中国美院检查。有位老师正在创作,说搞不懂,不予理睬。该副书记大为光火,对美院的“保鲜”活动严厉批评,推迟验收。我们学校传达此事时,居然以本校得以顺利通过而庆幸,对美院还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彭真去协和医院拜访林巧稚,林正在给患者看病,表示不便见,彭真因此而更加敬重林巧稚。不要说跟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比气质了,生活在五十年前的林巧稚,也足令我们汗颜,不自重,又何以能让别人尊重。   在这种体制中,我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矛盾。我无法象大部分所谓学者型领导那样,一边不痛不痒地批评体制,一边又利用体制大捞好处。那些捞好处的套路我不是不清楚,无非利用手中资源,请掌握项目的官员、高级别刊物的主编、学界评委等来讲学,变相用公款行贿。逢年过节再去孝敬送礼。然后就可以在为学校、学院作贡献的名义下拿课题、发文章、得奖项,慢慢自己也就成了名家、评委。这些年我要干此类事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相关的利益链也铺到过我面前,但我不屑为之。我的道德底线不许可,这些既然是我批评的事情,就决不随波逐流。   中国最大的问题,也是很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即说与做的分离,人格的两面性,甚至到了不自觉的地步。慷慨激昂的体制弊端批判者,行为的目的不是改造体制,而是一转身也参预其中去分一杯羹,连半点内疚也没有。这不是乡愿是什么?   我选择了批判的态度,行动上便不会另行一套。2006年本科教育评估,大家无不反感,但学校要求评估组进场时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那天我是整个礼堂中惟一不起立、不鼓掌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假、这样贱?反感或反对,为什么不敢公开表达。2008年学校搞所谓“加速发展”的改革方案,小组讨论时我发表了不同意见,蒋书记要我大会上讲讲,我便在大会上坦言:如今之大学是“谋食不谋道”。2009年底续签增长20%的责任书时,我曾打算拒签,因此而下台也无所谓。为此找过蒋书记。蒋书记做工作说,你不签,这件事就僵住了,反正年内要搞“三定”方案,到时会调整的。这样我才勉强签约。去年初学校开党代会,小组讨论有校领导参加,我本不想发言,大家一定要我讲几句,我便说,“一所大学设有党委,还要开党代会,这是人们习惯了的现实,但这是真正的大学之道吗?世界上还存在此种体制的恐怕也只有朝鲜、古巴了吧。没听说世界上哪所一流大学是在党委领导下成功的,也没听说哪个党委办出过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中国大学改革的方向和出路在于与世界大学接轨,若不行,哪怕学学民国时的北大和西南联大也好,总在现行体制框架里折腾是没有希望的,所谓'钱学森之问'即这个意思。我不想发言,就是对当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讨论不感兴趣。”党代会后接着开教学工作会,吃饭时我坐在蒋书记边上想说个事,看到一拨一拨的中层干部来祝贺蒋书记当选,言辞阿谀,全是官场文化。我说不出口,坐至终席不发一言。近些年里,无论省领导还是学校领导的报告,我极少参加,不是摆谱,实在是听不下去那些假大空的言语,坐不住。我任职期间向学校的建言,都不在所谓搞指标的“强校”方面,粗想大约有这样几条:引进人才的政策要适当灵活、宽松,否则难以操作白费劲;认真履行低碳节能,消灭长明灯、跑冒滴漏;撤掉学校的驻京办事处。对以上言行,有人说我敢直言、有见识,其实在我心里,只是遵循常识而已。目前中国高校所范的毛病,多在常识以下。   在对待体制的业绩、考评等事情上,限于我个人的好办,不当会事罢了。近年来我从不报奖、争什么带头人、入什么人才工程、第几层次啥啥的……每回报奖都有人劝我,包括学校领导、好友、同事,职能部门还表示愿意代为填表。我感谢他们,但依然故我,解释的理由也简单:一是本人的成果水平低,够不着,白折腾;二是生性怕花时间填表,有功夫更愿意去打球或漫步西湖,感受点令人愉快的事。当然,我对报奖和获奖的老师,也表示尊重。大学的老师们不需要同质化,有差别,价值多元是好事。   但关系到部门工作和集体利益的事,就不能完全不在乎了。我的分寸是,按学校要求公事公办,报学位点、学科、团队、精品课等等,一板一眼地执行,但重点在于提高水平、壮大实力、打好基础,结果是自然而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靠攻关忽悠,跑省里、跑部里。在此类事情上,我从不行贿送礼,至多意思一点劳务费而已。也有人建议多送,说有的学院五倍、十倍于我们,我未接受。我的观念是:即使得不到也不越此底线。对于通过送重礼达到目的者,我毫不羡慕,甚至可怜他们。我不会为此而焦虑、纠结的,也决不会为了得到并维系诸如此类的“业绩”,绑架自己宝贵的生命。多个点什么的,真的就代表水平高了吗?这是真学问?真科研吗?在我眼中,不少各种名义的大项目,资金上千万上亿的,搞出些伪科学成果来,通过动用科研经费攻关,就能整个大奖来。这是在糟塌纳税人的血汗,还败坏学风。   我这样的态度,本人身陷矛盾,学校可能也有看法。虽然我对学校领导是否满意并不在意,但最终还是存在着让我解不开的纠结,即这些考评指标与部门利益和群体利益的挂钩与捆绑。如前几年的学院考评划分ABCD档,近两年的达标120%发足额奖,还有各种学科点、基地之类,皆拨下相应的经费等等。并且这都与每位老师个人的业绩、职称有关。我只能尽量跟上趟,无法做到如何出色,让大家满意。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我再次选择退出,不和体制玩了。去年上半年蒋书记问我为何不愿续聘了?我说,现在高校教育的这套做法,无法得到我价值上和道义上的认同。   对我的工作,学校如果不满意,我完全理解,站在学校角度这样看是正常的。但我不愿改变,最好的办法是请来新院长。高老师这次在海内外招聘中脱颖而出,我很高兴,总算可以摆脱矛盾处境,回归原本的人生角色――卧龙岗上散淡的人。   “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此话乃东晋名相王导的存世名言。愦愦是昏乱、糊涂之意。我非常佩服东晋那一代士人的气度,身临偏安一偶的危局,仍义无反顾地信奉玄学的“无为而治”,自觉遏制体制化儒家――礼教的回潮,以“务在清静”的文化理念“力撑东南”。   我当然是小人物,但也有根深蒂固的“无为而治”理念,也听到一些徐老师不爱管事,只布置不督促、检查,重讨论不重落实等议论或批评意见。从事实上讲,这些看法都没错,提出批评也是出于对工作的负责,我表示感谢。但老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还是尊奉“无为而治”。我的信念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从根本上讲,教师皆成年人,并具备高等学历,属于社会上最热爱学术和教学的群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自己管好自己。   第二,我自学生时代研究玄学,饱受浸染,深信“无为而治”是自由知识分子永远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体制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发扬的内容。   第三,目前高校管理体制问题多多,推行、布置的东西,美曰做强做大,加快改革,说白了都是些无聊的折腾,干的事皆违背常识。在教育体制行政化的背景下,“无为而治”是最有效的挡箭牌和解毒药。   如搞“精品课”,我也赞成,但首先要整明白什么叫“精品课”。精品课的标准只有一个:学生受益并形成口碑。不存在什么固定格式。现在的这套,千人一面:课件、作业、教材、网上互动等等,缺一不可,讲的再精彩也没用。照此标准,过去北大陈寅恪、刘文典的课亦算不上精品了。陈寅恪仅带一布包,刘文典上来先把国民政府骂它半点钟,这如何是好?教学讲求的是多元化、多样化,哪有倡导一付面孔的道理。   搞科研把课题项目强化到如此程度,也违背科学精神:1、研究起点上就渗入功利因素。取经费、应考评、上职称,严重的名利取向破坏了以求道为目的的单纯之心;2、找材料盖过读书。读书本是与智者交心,体玄悟道,有了心得自成文章。做课题则重在各取所需地淘资料,立论草率,学养无从积累;3、赶时间交任务,忽视质量。要求半年、一年完工,本不合科研章法。但作者只要能对付交差就好,垃圾多多;4、成果的通过、发表过程中人格受辱。高级别刊物大家都往上挤,于是水平差不多时看谁敢送又会送,做研究还要赔上人格;5、报账做假。文科研究开销有限,找发票报销就成了少不了的节目。   单纯的科研经过这一系列的干扰与附加,古人所推崇的“因心而会道”的“为己之学”还有生存空间吗?怕是多为“凭誉以显扬”的“为人之学”了。研究已严重地工具化,沦为名利的敲门砖,还有多少人能从科研中获得快乐和价值肯定。当然,可能尚有部分高手,有本事将项目与自己的精神需求较好地结合起来。然这已不是主流,主流是极大的干扰和伤害。我怀疑,在如此环境里,真正具备与古今贤哲沟通能力的学者能有几人?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这还用问么!   近两年学校搞的“创新强校”,每年递增20%,更属胡闹。有的学院指标分解到人;还有自己掏腰包来填充经费的;造假也出现了,把前、后年的成果计入当年,就为了拿到那点年终奖励。   再有多如牛毛的各色评比、排名,先进教师、科研标兵,优秀党员、团员、家庭,工会及民主党派的积极分子,什么“一五一”还分几个层次,这个奖、那个奖、这个级、那个级。这世风如此糟糕,整体文化水平如此低下的社会里,居然有这许多优秀称号,还值钱么?都是自己树自己搞的廉价货,除了干扰心境没丝毫意义。每学期、每年还要把学院的老师排个名次,半斤八两的楞要分出个一二三四来,有什么意思?这是幼儿园里戴小红花的套路搬来了,把老师当小朋友对待。搞得学者一个个气局狭隘,争虚名图小利,一到年关就半分半分地算账,跟扛了一年长工似的。过去我们人文学者的精神世界中,多是苏格拉底、黑格尔或孔子、李白的,现在一年到头总在脑子里纠结的是:怎么完成或多挣考评分。   对于这些学校的制度规定、无法回避的管理内容,我的态度只能是“无为而治”,由老师本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待、取舍,反正有关个人考核的政策、结果,学校都有事先规定,学院只是执行而已。可以说,我在院长位置上有意识地抵挡体制污染,对许多事情在学院层面上作淡化和减法处理,不干强化和加法的事,目的是让老师们少受干扰,躲过上述那些可笑乃至有点荒唐的瞎折腾。事实上,一些明显的折腾亦长久不了,顶顶也就过去了。如“加速创新”,差不多无疾而终了吧。   对我自由主义的理念,老师们认可,我欣慰;有老师不赞同,我亦含笑。这不过是管理观念有所差异而已。民主的要义,不独尊重多数,同时也尊重少数乃至个人,我从不追求所谓的和谐一致。高校改革任重路远,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共存,方为大学应有的文化生态。   对我来说,这些年真正令我有成就感的,乃是学院部分年轻教师在考评体系之外自发组织的读书小组,这才叫学人正道。   最后这段说说我今后工作、生活的设想。   题目是杨绛翻译的兰德诗《我和谁都不争》中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煨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的豁达、善良、雅致、坚韧,最令人钦佩,现在再出不了这样的人了。记得我来人文学院时还念过胡适引用易卜生的一句话:“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念着这两句话上任,今天则吟着这两句话离任。   行政职务卸去了,回归到原本的角色中,当一名历史系的老师,这个职业很神圣,也令人自足、充实。我会更投入地与学生交流,把历史的真像告诉他们。同时我又不会像以往那样深陷体制生存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转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论学校里的考评如何。手头还有两个课题完成后,可能也疏远课题了,除非出现与我兴趣相当吻合的机会。目前已考虑或参与的有这样几件事,实际上最近一年中已化不少时间在做了。   1、关注环境保护。最近在新疆、杭州、绍兴等地讲学讲课,重点都是环境保护。中国近30年高速发展的代价,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到了可怕的地步,全国整成一大工地,古城古风荡然,大量物种灭绝。2010年9月22日,美国太空总署公布了卫星检测全球空气质量的PM2.5数值图(2001年―2006年)。PM2.5小于10为安全值。中国空气质量全球最差,中国东部尤其严重,PM2.5超过50接近80。中国社科院党国英最新研究表明:中国的GDP每增1%,用地量为日本的8倍。单位能耗亦长期是日本的8倍左右。北岛说,我们近一个世纪被现代化搞疯了。不惜土地、环境代价的繁荣之路,别国不是不明晓,问题在于他们已经把维护一方净土视作首要战略目标,像日本就悄悄地成了资源大国。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自以为得计,其实是又输了一招。所以说,中国的环境保护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2、参与慈善事业。我在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和浙江省正泰集团基金会两个社团中担任理事,主要的工作是:推广低碳生活、关注食品安全、资助困难群体等。   3、研究、反思百年来的文化变迁,尤其是左倾时期的文化灾难及其后遗症。左倾时期所经历的斯文扫地、道德沦丧、文化毁灭,至今没有认真清理、反思。为什么到了人们普遍失去道德底线的地步?少报一元钱事比天大,大白天开着长明灯却视而不见。2009年60周年大庆中,文艺界搞出个“特务年”影响至今,“潜伏”、“暗算”充斥银幕,连《探索?发现》栏目也大播间谍战。世间的善良、诚实不再有人相信。不找关系,不相信会被公平对待。谭嗣同说,中国之旧政,为大盗、乡愿吞剥愚弄。这话发人深思。   俄罗斯是经过彻底的文化反思了。前苏联的颠覆说到底是文化上的失败,失掉人心,今天的复兴也得益于文化整体的复兴。前些年有人怀念苏联,普金讲,把前苏联说得一无是处是良心出了问题,但想要恢复前苏联则是脑子出了问题。所以要真正恢复俄罗斯人的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让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按自己的愿望去生活,而不是仅仅是吃饭、生存。   中国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文化认同的问题。近几十年最值得庆幸的是解决了吃饭的事情,同时最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症结,乃是权力在社会中膨胀到无以复加,官权与民权极不平衡。就改革力度最大的经济领域而言,民企500强的全部规模仍不及央企50强的最后一名。以官治民的社会结构没有出现大的改观,也就很难养育出具有理性精神、契约意识和公德自律的现代公民。   文化重建要有人来担当,不光说,更要做。我一生最感欣慰者,乃数十年间始终生活于自己的本色中,坦坦荡荡就这么过来了。当然我还有业余爱好,我曾在一篇简介里自白: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严重流失的今天,我辈忝列学人,除了汗颜,还是汗颜,让任何荣誉、名号论之无味。此生倘能在保存点滴文化火种上略尽薄力,余愿已足。再加上打篮球、玩乒乓、游泳、登山的爱好得以陪伴到老,那便是美满人生了。   尽管生活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甚至还会碰到、经历很大苦难,我仍虔诚地认为,上苍待我不薄:一生基本没有受冻挨饿,工作、生活于本人最喜爱的新闻与历史专业中。傅聪说,上帝让我此生与音乐为伍,这已经足够。我亦十分知足,惟感在上苍面前索取多多而无所回报,心存愧疚。因此,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将伴随在我今后人生之路的每一步中。   总之,今后和大家在一起的是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徐老师,这就叫“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
个人分类: About me|2333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的告别演讲
热度 1 zhangzizhang 2012-5-3 21:05
这是我最后一次以院长身份讲话,也是告别辞。本届人文学院的管理团队任满三年,履行了该做的工作,维系了人文学院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转,教工、学生人人平安,这便足以令人欣慰。至于体制所看重的各种业绩、评价,皆过眼云烟,不值得多提了。如果说,这几年里有什么没干好的事,无论是校方有看法,还是教师学生有意见,都由我来承担了。就各位对我这个自由主义分子的海涵,亦心存温暖。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常规换届的结果,竟是上届管理团队的全军覆没,尽管原因各不相同。本人“老卖年糕”,鲍伟轮岗,两位副院长抱着深深的人文情怀回到自己所眷恋的专业中。不过看透了,这也是好事,不经意间摆脱了所谓“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陈腐套路,新院长、书记可以轻装上阵,独立思考。   六年半讲了无数次话,多是随意发挥,也没什么主题,这最后一次,我想了个题目:《怀童心的孩子回家吧》。 (转自葛红兵博客)   此次卸任,也是我自1970年元月参加工作历40年之后,从体制退出,虽然还要教几年书,但从内心里是抛开体制了。   这一段讲讲我为什么不愿意续聘连任院长了。   我这辈人,不幸中也有幸,生活于文化大颠覆又艰难重建的时代,经历、看到了寻常时代所无以体会的东西。这时就想做点学问上的事,于是去考大学。听课时又发现高校教师的所讲所做似为“体制化”宣传工具,说来说去离不开个唯物主义、阶级斗争,令人失望。此刻幸而又幸的是,我的导师王先生是一位守望民国学术风格的老学究,在他的鼓励下,我读书的范围主要是文献和**学者的著作,陈寅恪、钱穆等,研究生的课程又让我认识并喜欢上了玄学的率真、自由与逍遥。   但还有个话在我的命运中起作用:时势比人强,人算不如天算。时代变迁中,大潮也会席卷你。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打开了国家的封闭状态,一线生机让所有中国知识分子兴奋,看到希望于其中,我也不例外。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了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投身于温州现象调查、个私经济研究,为艰难起步的民营经济张目。1988年写了“温州社会二元结构的社会学思考”,入选中央“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研讨会”,算是个国家奖。   到1992年,《学习与思考》主编要退休,社科院领导让我接任。他们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了,思想又解放了。结果还是任命了。当场我就想起杨绛在钱钟书被任命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后的一句话,说钟书“被人捉将官里去也”。好在我内心未将此职当作什么官,主编也和我当这个院长一样,无非是个做事情的平台而已。并且,我的理念很清楚,在体制内掌管一块地盘,一不当体制的工具,为之增添什么政绩,不在乎领导评价;二不为个人经营体制里的名、利、官;三从自已的良心和是非出发,自觉抵制、消解体制中的假大空痼疾。   当时《学习与思考》是省级理论刊物,省委领导、军队将领经常在上面发文章,被看成是认识、接近高层领导的最佳位置之一,不少人为我支招。我呢,则反其道而行,要办讲点真话、有文化品味,尽量减少假大空的刊物。一段时间后,这些领导逐步出局,代之以王元化、杜维明、成中英等。那阵的形势似乎还能往前走,我也不甘心就此止步,于是将刊物名更为《观察与思考》,并设计、推出了具有鲜明写真与批判色彩的系列主题:被接待的中国人、吸烟的中国人等等。浙江新闻界一片惊呼。要离开《观察与思考》时,不少人劝,多好的位置,风光自在,可进可退。但我的理想是办讲真话的刊物,如实现不了,当作升官发财的跳板,吾不为也。   2002年,我来到浙江工商大学。先在杂志社干着。两年中,完成了从记者到学者的转换,《王充传》完成。   2004年人文学院成立,校领导动员我当院长。当时我做杂志社社长挺顺手,又有时间搞研究,不想动。校领导说,你干嘛要看一辈子稿子,多一些人生经历,感受一番中国高校主流的东西不好吗?再说,上点课多看看坐在前排的女生,精神会一振呢。我只好笑着应了。干了一届,有些事只做了一半,于是接着第二届。实际上我在连任后一年多就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行政职位了,2009年初即向学校提出另请高明,也帮着联系过接班的人选。   为什么不适应?我置身其中,越卷越深,深感高校行政化、权力化日趋严重,尤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作为,公然全体造假,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大学精神。近年盛行的数字化考评、高校排名,让各级像疯了一样抓项目、课题、报奖、报点、基地之类,上级考什么,下边就干什么,行政权肆无忌惮地侵害教育权和学术权,搅得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如果有人问我,六年多来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说,一是没有精力认真考虑真正的教学和科研事宜,只是穷于应付上级下达的各项冠冕堂皇的所谓“创新强校”的指标;二是高校中违背常识的行为,甚至造假的勾当居然大行其道。可以说,这六年多里学校无数次开会、布置工作,没一次真实地倡导大学精神、学术自由、坚持学者良心、敢于批评政府、担待社会责任。口头上虽讲过几次大学精神,但只是招牌,实处要大家去做的净是如何讨好政府、送礼攻关,争项目、要课题。这是大学境界、大学气度吗?在文明国家这可是学界大忌,学者须与政府保持距离。我想到**夫人90年代的一次来访。中国政府看她生活比较艰难,欲以演讲费等形式给点资助,亦算是对**过去帮助中国革命的感谢。**夫人谢绝了。她说:**和我在世界上讲的话,之所以有人相信,全因他们认定我们和**没有利益关系,所言所论皆出自我们的独立观察。如果我拿了钱,今后没人再信我们的话了,连以前说的也都不信。现在中国大学的领导和学者存有这样的观念与意识吗?不仅想方设法向政府讨钱,要钱的时候甚至可以送礼行贿,不择手段。这一切,都顶着个堂而皇之的名义:为了学校做大做强!功利高于一切,良心和是非一钱不值。这正常吗?   校内部门的领导们在一起的话题,说来说去老这么几条:怎样贯彻学校的考评指标,设计个方案逼下边竭尽全力;强调本部门如何重要,希望领导格外关照;本部门的考评在学校里排了个第几、什么挡次;如何通过搞关系、走门子达到了目的;大家相互之间多关照,你这次帮我,我下次帮你……古人讲求劝人以德,此间流行的皆是劝人以“利”。我看清了,如今大学里就是丘八文化加农民文化,再添个所谓的“量化管理”,行事的根据只有一条“有奶便是娘”,说好听点是谓 “谋食不谋道”。权力在这一领域中为所欲为,这不仅在世界上,就是在中国的各个行业里,都算问题最大的。因此,近些年社会上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批评一浪高过一浪,可以说已失去人们的信任。   今天上午听学校一位老师说,网上评“十大缺德”行业,教育“居首”。我听后并不感到惊呀。最近我去东北讲学,一路碰到各色人等,说起现今中国的教授、学者,普遍的反映都是不值得尊敬,水平不怎样又不敢讲真话,为了钱可以昧良心。最能说明教育危机的莫过于此种现象:现在的有钱有势者,都想方设法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包括教育部的领导和诸多大学校长的孩子,自己办的教育自己瞧得上吗?学者这副“权力附庸”、给点钱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德行,其实当官的打心眼里也瞧不起,不当你一回事儿。我亲历过一件事,2006年吧,搞过一次什么“保鲜”活动,当时一位省委副书记到中国美院检查。有位老师正在创作,说搞不懂,不予理睬。该副书记大为光火,对美院的“保鲜”活动严厉批评,推迟验收。我们学校传达此事时,居然以本校得以顺利通过而庆幸,对美院还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彭真去协和医院拜访林巧稚,林正在给患者看病,表示不便见,彭真因此而更加敬重林巧稚。不要说跟**时代的知识分子比气质了,生活在五十年前的林巧稚,也足令我们汗颜,不自重,又何以能让别人尊重。   在这种体制中,我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矛盾。我无法象大部分所谓学者型领导那样,一边不痛不痒地批评体制,一边又利用体制大捞好处。那些捞好处的套路我不是不清楚,无非利用手中资源,请掌握项目的官员、高级别刊物的主编、学界评委等来讲学,变相用公款行贿。逢年过节再去孝敬送礼。然后就可以在为学校、学院作贡献的名义下拿课题、发文章、得奖项,慢慢自己也就成了名家、评委。这些年我要干此类事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相关的利益链也铺到过我面前,但我不屑为之。我的道德底线不许可,这些既然是我批评的事情,就决不随波逐流。   中国最大的问题,也是很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即说与做的分离,人格的两面性,甚至到了不自觉的地步。慷慨激昂的体制弊端批判者,行为的目的不是改造体制,而是一转身也参预其中去分一杯羹,连半点内疚也没有。这不是乡愿是什么?   我选择了批判的态度,行动上便不会另行一套。2006年本科教育评估,大家无不反感,但学校要求评估组进场时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那天我是整个礼堂中惟一不起立、不鼓掌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假、这样贱?反感或反对,为什么不敢公开表达。2008年学校搞所谓“加速发展”的改革方案,小组讨论时我发表了不同意见,蒋书记要我大会上讲讲,我便在大会上坦言:如今之大学是“谋食不谋道”。2009年底续签增长20%的责任书时,我曾打算拒签,因此而下台也无所谓。为此找过蒋书记。蒋书记做工作说,你不签,这件事就僵住了,反正年内要搞“三定”方案,到时会调整的。这样我才勉强签约。去年初学校开党代会,小组讨论有校领导参加,我本不想发言,大家一定要我讲几句,我便说,“一所大学设有党委,还要开党代会,这是人们习惯了的现实,但这是真正的大学之道吗?世界上还存在此种体制的恐怕也只有朝鲜、古巴了吧。没听说世界上哪所一流大学是在党委领导下成功的,也没听说哪个党委办出过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中国大学改革的方向和出路在于与世界大学接轨,若不行,哪怕学学**时的北大和西南联大也好,总在现行体制框架里折腾是没有希望的,所谓""""""""钱学森之问""""""""即这个意思。我不想发言,就是对当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讨论不感兴趣。”党代会后接着开教学工作会,吃饭时我坐在蒋书记边上想说个事,看到一拨一拨的中层干部来祝贺蒋书记当选,言辞阿谀,全是官场文化。我说不出口,坐至终席不发一言。近些年里,无论省领导还是学校领导的报告,我极少参加,不是摆谱,实在是听不下去那些假大空的言语,坐不住。我任职期间向学校的建言,都不在所谓搞指标的“强校”方面,粗想大约有这样几条:引进人才的政策要适当灵活、宽松,否则难以操作白费劲;认真履行低碳节能,消灭长明灯、跑冒滴漏;撤掉学校的驻京办事处。对以上言行,有人说我敢直言、有见识,其实在我心里,只是遵循常识而已。目前中国高校所范的毛病,多在常识以下。   在对待体制的业绩、考评等事情上,限于我个人的好办,不当会事罢了。近年来我从不报奖、争什么带头人、入什么人才工程、第几层次啥啥的……每回报奖都有人劝我,包括学校领导、好友、同事,职能部门还表示愿意代为填表。我感谢他们,但依然故我,解释的理由也简单:一是本人的成果水平低,够不着,白折腾;二是生性怕花时间填表,有功夫更愿意去打球或漫步西湖,感受点令人愉快的事。当然,我对报奖和获奖的老师,也表示尊重。大学的老师们不需要同质化,有差别,价值多元是好事。   但关系到部门工作和集体利益的事,就不能完全不在乎了。我的分寸是,按学校要求公事公办,报学位点、学科、团队、精品课等等,一板一眼地执行,但重点在于提高水平、壮大实力、打好基础,结果是自然而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靠攻关忽悠,跑省里、跑部里。在此类事情上,我从不行贿送礼,至多意思一点劳务费而已。也有人建议多送,说有的学院五倍、十倍于我们,我未接受。我的观念是:即使得不到也不越此底线。对于通过送重礼达到目的者,我毫不羡慕,甚至可怜他们。我不会为此而焦虑、纠结的,也决不会为了得到并维系诸如此类的“业绩”,绑架自己宝贵的生命。多个点什么的,真的就代表水平高了吗?这是真学问?真科研吗?在我眼中,不少各种名义的大项目,资金上千万上亿的,搞出些伪科学成果来,通过动用科研经费攻关,就能整个大奖来。这是在糟塌纳税人的血汗,还败坏学风。   我这样的态度,本人身陷矛盾,学校可能也有看法。虽然我对学校领导是否满意并不在意,但最终还是存在着让我解不开的纠结,即这些考评指标与部门利益和群体利益的挂钩与捆绑。如前几年的学院考评划分ABCD档,近两年的达标120%发足额奖,还有各种学科点、基地之类,皆拨下相应的经费等等。并且这都与每位老师个人的业绩、职称有关。我只能尽量跟上趟,无法做到如何出色,让大家满意。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我再次选择退出,不和体制玩了。去年上半年蒋书记问我为何不愿续聘了?我说,现在高校教育的这套做法,无法得到我价值上和道义上的认同。   对我的工作,学校如果不满意,我完全理解,站在学校角度这样看是正常的。但我不愿改变,最好的办法是请来新院长。高老师这次在海内外招聘中脱颖而出,我很高兴,总算可以摆脱矛盾处境,回归原本的人生角色——卧龙岗上散淡的人。   “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此话乃东晋名相王导的存世名言。愦愦是昏乱、糊涂之意。我非常佩服东晋那一代士人的气度,身临偏安一偶的危局,仍义无反顾地信奉玄学的“无为而治”,自觉遏制体制化儒家——礼教的回潮,以“务在清静”的文化理念“力撑东南”。   我当然是小人物,但也有根深蒂固的“无为而治”理念,也听到一些徐老师不爱管事,只布置不督促、检查,重讨论不重落实等议论或批评意见。从事实上讲,这些看法都没错,提出批评也是出于对工作的负责,我表示感谢。但老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还是尊奉“无为而治”。我的信念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从根本上讲,教师皆成年人,并具备高等学历,属于社会上最热爱学术和教学的群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自己管好自己。   第二,我自学生时代研究玄学,饱受浸染,深信“无为而治”是自由知识分子永远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体制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发扬的内容。   第三,目前高校管理体制问题多多,推行、布置的东西,美曰做强做大,加快改革,说白了都是些无聊的折腾,干的事皆违背常识。在教育体制行政化的背景下,“无为而治”是最有效的挡箭牌和解毒药。   如搞“精品课”,我也赞成,但首先要整明白什么叫“精品课”。精品课的标准只有一个:学生受益并形成口碑。不存在什么固定格式。现在的这套,千人一面:课件、作业、教材、网上互动等等,缺一不可,讲的再精彩也没用。照此标准,过去北大陈寅恪、刘文典的课亦算不上精品了。陈寅恪仅带一布包,刘文典上来先把国民政府骂它半点钟,这如何是好?教学讲求的是多元化、多样化,哪有倡导一付面孔的道理。   搞科研把课题项目强化到如此程度,也违背科学精神:1、研究起点上就渗入功利因素。取经费、应考评、上职称,严重的名利取向破坏了以求道为目的的单纯之心;2、找材料盖过读书。读书本是与智者交心,体玄悟道,有了心得自成文章。做课题则重在各取所需地淘资料,立论草率,学养无从积累;3、赶时间交任务,忽视质量。要求半年、一年完工,本不合科研章法。但作者只要能对付交差就好,垃圾多多;4、成果的通过、发表过程中人格受辱。高级别刊物大家都往上挤,于是水平差不多时看谁敢送又会送,做研究还要赔上人格;5、报账做假。文科研究开销有限,找发票报销就成了少不了的节目。   单纯的科研经过这一系列的干扰与附加,古人所推崇的“因心而会道”的“为己之学”还有生存空间吗?怕是多为“凭誉以显扬”的“为人之学”了。研究已严重地工具化,沦为名利的敲门砖,还有多少人能从科研中获得快乐和价值肯定。当然,可能尚有部分高手,有本事将项目与自己的精神需求较好地结合起来。然这已不是主流,主流是极大的干扰和伤害。我怀疑,在如此环境里,真正具备与古今贤哲沟通能力的学者能有几人?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这还用问么!   近两年学校搞的“创新强校”,每年递增20%,更属胡闹。有的学院指标分解到人;还有自己掏腰包来填充经费的;造假也出现了,把前、后年的成果计入当年,就为了拿到那点年终奖励。   再有多如牛毛的各色评比、排名,先进教师、科研标兵,优秀党员、团员、家庭,工会及民主党派的积极分子,什么“一五一”还分几个层次,这个奖、那个奖、这个级、那个级。这世风如此糟糕,整体文化水平如此低下的社会里,居然有这许多优秀称号,还值钱么?都是自己树自己搞的廉价货,除了干扰心境没丝毫意义。每学期、每年还要把学院的老师排个名次,半斤八两的楞要分出个一二三四来,有什么意思?这是幼儿园里戴小红花的套路搬来了,把老师当小朋友对待。搞得学者一个个气局狭隘,争虚名图小利,一到年关就半分半分地算账,跟扛了一年长工似的。过去我们人文学者的精神世界中,多是苏格拉底、黑格尔或孔子、李白的,现在一年到头总在脑子里纠结的是:怎么完成或多挣考评分。   对于这些学校的制度规定、无法回避的管理内容,我的态度只能是“无为而治”,由老师本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待、取舍,反正有关个人考核的政策、结果,学校都有事先规定,学院只是执行而已。可以说,我在院长位置上有意识地抵挡体制污染,对许多事情在学院层面上作淡化和减法处理,不干强化和加法的事,目的是让老师们少受干扰,躲过上述那些可笑乃至有点荒唐的瞎折腾。事实上,一些明显的折腾亦长久不了,顶顶也就过去了。如“加速创新”,差不多无疾而终了吧。   对我自由主义的理念,老师们认可,我欣慰;有老师不赞同,我亦含笑。这不过是管理观念有所差异而已。民主的要义,不独尊重多数,同时也尊重少数乃至个人,我从不追求所谓的和谐一致。高校改革任重路远,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共存,方为大学应有的文化生态。   对我来说,这些年真正令我有成就感的,乃是学院部分年轻教师在考评体系之外自发组织的读书小组,这才叫学人正道。   最后这段说说我今后工作、生活的设想。   题目是杨绛翻译的兰德诗《我和谁都不争》中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煨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的豁达、善良、雅致、坚韧,最令人钦佩,现在再出不了这样的人了。记得我来人文学院时还念过胡适引用易卜生的一句话:“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念着这两句话上任,今天则吟着这两句话离任。   行政职务卸去了,回归到原本的角色中,当一名历史系的老师,这个职业很神圣,也令人自足、充实。我会更投入地与学生交流,把历史的真像告诉他们。同时我又不会像以往那样深陷体制生存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转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论学校里的考评如何。手头还有两个课题完成后,可能也疏远课题了,除非出现与我兴趣相当吻合的机会。目前已考虑或参与的有这样几件事,实际上最近一年中已化不少时间在做了。   1、关注环境保护。最近在新疆、杭州、绍兴等地讲学讲课,重点都是环境保护。中国近30年高速发展的代价,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到了可怕的地步,全国整成一大工地,古城古风荡然,大量物种灭绝。2010年9月22日,美国太空总署公布了卫星检测全球空气质量的PM2.5数值图(2001年—2006 年)。PM2.5小于10为安全值。中国空气质量全球最差,中国东部尤其严重,PM2.5超过50接近80。中国社科院党国英最新研究表明:中国的GDP 每增1%,用地量为日本的8倍。单位能耗亦长期是日本的8倍左右。北岛说,我们近一个世纪被现代化搞疯了。不惜土地、环境代价的繁荣之路,别国不是不明晓,问题在于他们已经把维护一方净土视作首要战略目标,像日本就悄悄地成了资源大国。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自以为得计,其实是又输了一招。所以说,中国的环境保护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2、参与慈善事业。我在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和浙江省正泰集团基金会两个社团中担任理事,主要的工作是:推广低碳生活、关注食品安全、资助困难群体等。   3、研究、反思百年来的文化变迁,尤其是左倾时期的文化灾难及其后遗症。左倾时期所经历的斯文扫地、道德沦丧、文化毁灭,至今没有认真清理、反思。为什么到了人们普遍失去道德底线的地步?少报一元钱事比天大,大白天开着长明灯却视而不见。2009年60周年大庆中,文艺界搞出个“特务年”影响至今,“潜伏”、“暗算”充斥银幕,连《探索?发现》栏目也大播间谍战。世间的善良、诚实不再有人相信。不找关系,不相信会被公平对待。谭嗣同说,中国之旧政,为大盗、乡愿吞剥愚弄。这话发人深思。   俄罗斯是经过彻底的文化反思了。前苏联的颠覆说到底是文化上的失败,失掉人心,今天的复兴也得益于文化整体的复兴。前些年有人怀念苏联,普金讲,把前苏联说得一无是处是良心出了问题,但想要恢复前苏联则是脑子出了问题。所以要真正恢复俄罗斯人的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让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按自己的愿望去生活,而不是仅仅是吃饭、生存。   中国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文化认同的问题。近几十年最值得庆幸的是解决了吃饭的事情,同时最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症结,乃是权力在社会中膨胀到无以复加,官权与民权极不平衡。就改革力度最大的经济领域而言,民企500强的全部规模仍不及央企50强的最后一名。以官治民的社会结构没有出现大的改观,也就很难养育出具有理性精神、契约意识和公德自律的现代公民。   文化重建要有人来担当,不光说,更要做。我一生最感欣慰者,乃数十年间始终生活于自己的本色中,坦坦荡荡就这么过来了。当然我还有业余爱好,我曾在一篇简介里自白: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严重流失的今天,我辈忝列学人,除了汗颜,还是汗颜,让任何荣誉、名号论之无味。此生倘能在保存点滴文化火种上略尽薄力,余愿已足。再加上打篮球、玩乒乓、游泳、登山的爱好得以陪伴到老,那便是美满人生了。   尽管生活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甚至还会碰到、经历很大苦难,我仍虔诚地认为,上苍待我不薄:一生基本没有受冻挨饿,工作、生活于本人最喜爱的新闻与历史专业中。傅聪说,上帝让我此生与音乐为伍,这已经足够。我亦十分知足,惟感在上苍面前索取多多而无所回报,心存愧疚。因此,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将伴随在我今后人生之路的每一步中。   总之,今后和大家在一起的是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徐老师,这就叫“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
个人分类: 教育:大学春秋|2189 次阅读|1 个评论
参加2012年校运会的开幕式
BMK 2012-4-26 15:39
参加2012年校运会的开幕式
上周四(2012年四月19日)上午,我们学校运动会举行开幕式。这天中午,我要飞赴浙江金华,到浙江师范大学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但珍惜这个集体活动的机会,还是参加了校运会的入场式。入场式后,我就匆匆离开运动场,收拾行李去了。 出差途中,收到学院总支书记白岚玲教授发来的电邮,打开看,是我们学院校运会入场式的照片。从照片来看,我已是一个白发皤然的老者了吧(近排前方第一人),谁能想到十几年前,我到北京广播学院(我们学校的原名)工作的时候还被视为一个青年教师呢(当时让青年教师干活时,系办主任总忘不了我)?而且现在,我已是学院年龄最大的教师了。这两年,我们七八年入校的同学都要退下来了。对于个人,要有一个新生活的设想。从总体上来说,我们这批人的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是1949年以来大学毕业生中最高的一拨儿,国家对这批人应该有发挥其作用的一些设计。
265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有多少院长能抵御蜕变成学术官僚:看一位人文学院院长的辞职演讲
chenmingliang 2012-4-26 09:32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的告别演讲 这是我最后一次以院长身份讲话,也是告别辞。本届人文学院的管理团队任满三年,履行了该做的工作,维系了人文学院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转,教工、 学生人人平安,这便足以令人欣慰。至于体制所看重的各种业绩、评价,皆过眼云烟,不值得多提了。如果说,这几年里有什么没干好的事,无论是校方有看法,还 是教师学生有意见,都由我来承担了。就各位对我这个自由主义分子的海涵,亦心存温暖。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常规换届的结果,竟是上届管理团队的全军覆没,尽管原因各不相同。本人“老卖年糕”,鲍伟轮岗,两位副院长抱着深深的人文 情怀回到自己所眷恋的专业中。不过看透了,这也是好事,不经意间摆脱了所谓“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陈腐套路,新院长、书记可以轻装上阵,独立思考。 六年半讲了无数次话,多是随意发挥,也没什么主题,这最后一次,我想了个题目:《怀童心的孩子回家吧》。 此次卸任,也是我自1970年元月参加工作历40年之后,从体制退出,虽然还要教几年书,但从内心里是抛开体制了。 这一段讲讲我为什么不愿意续聘连任院长了。 我这辈人,不幸中也有幸,生活于文化大颠覆又艰难重建的时代,经历、看到了寻常时代所无以体会的东西。这时就想做点学问上的事,于是去考大学。 听课时又发现高校教师的所讲所做似为“体制化”宣传工具,说来说去离不开个唯物主义、阶级斗争,令人失望。此刻幸而又幸的是,我的导师王先生是一位守望民 国学术风格的老学究,在他的鼓励下,我读书的范围主要是文献和**学者的著作,陈寅恪、钱穆等,研究生的课程又让我认识并喜欢上了玄学的率真、自由与逍遥。 但还有个话在我的命运中起作用:时势比人强,人算不如天算。时代变迁中,大潮也会席卷你。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打开了国家的封闭状态,一线生机让 所有 中国 知识分子兴奋,看到希望于其中,我也不例外。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了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投身于温州现象调查、个私经济研究,为艰难起步的民营经济张 目。1988年写了“温州社会二元结构的社会学思考”,入选中央“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研讨会”,算是个国家奖。 到1992年,《学习与思考》主编要退休,社科院领导让我接任。他们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了,思想又解放了。结果还是任命了。当场我就想起杨 绛在钱钟书被任命为 中国 社科院副院长后的一句话,说钟书“被人捉将官里去也”。好在我内心未将此职当作什么官,主编也和我当这个院长一样,无非是个做事情 的平台而已。并且,我的理念很清楚,在体制内掌管一块地盘,一不当体制的工具,为之增添什么政绩,不在乎领导评价;二不为个人经营体制里的名、利、官;三 从自已的良心和是非出发,自觉抵制、消解体制中的假大空痼疾。 当时《学习与思考》是省级理论刊物,省委领导、军队将领经常在上面发文章,被看成是认识、接近高层领导的最佳位置之一,不少人为我支招。我呢, 则反其道而行,要办讲点真话、有文化品味,尽量减少假大空的刊物。一段时间后,这些领导逐步出局,代之以王元化、杜维明、成中英等。那阵的形势似乎还能往 前走,我也不甘心就此止步,于是将刊物名更为《观察与思考》,并设计、推出了具有鲜明写真与批判色彩的系列主题:被接待的 中国 人、吸烟的 中国 人等等。浙江 新闻界一片惊呼。要离开《观察与思考》时,不少人劝,多好的位置,风光自在,可进可退。但我的理想是办讲真话的刊物,如实现不了,当作升官发财的跳板,吾 不为也。 2002年,我来到浙江工商大学。先在杂志社干着。两年中,完成了从记者到学者的转换,《王充传》完成。 2004年人文学院成立,校领导动员我当院长。当时我做杂志社社长挺顺手,又有时间搞研究,不想动。校领导说,你干嘛要看一辈子稿子,多一些人 生经历,感受一番 中国 高校主流的东西不好吗?再说,上点课多看看坐在前排的女生,精神会一振呢。我只好笑着应了。干了一届,有些事只做了一半,于是接着第 二届。实际上我在连任后一年多就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行政职位了,2009年初即向学校提出另请高明,也帮着联系过接班的人选。 为什么不适应?我置身其中,越卷越深,深感高校行政化、权力化日趋严重,尤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作为,公然全体造假,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大学精 神。近年盛行的数字化考评、高校排名,让各级像疯了一样抓项目、课题、报奖、报点、基地之类,上级考什么,下边就干什么,行政权肆无忌惮地侵害教育权和学 术权,搅得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如果有人问我,六年多来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说,一是没有精力认真考虑真正的教学和科研事宜,只是穷于应付上级下达 的各项冠冕堂皇的所谓“创新强校”的指标;二是高校中违背常识的行为,甚至造假的勾当居然大行其道。可以说,这六年多里学校无数次开会、布置工作,没一次 真实地倡导大学精神、学术自由、坚持学者良心、敢于批评政府、担待社会责任。口头上虽讲过几次大学精神,但只是招牌,实处要大家去做的净是如何讨好政府、 送礼攻关,争项目、要课题。这是大学境界、大学气度吗?在文明国家这可是学界大忌,学者须与政府保持距离。我想到**夫人90年代的一次来访。 中国 政府看 她生活比较艰难,欲以演讲费等形式给点资助,亦算是对**过去帮助 中国 革命的感谢。**夫人谢绝了。她说:**和我在世界上讲的话,之所以有人相信,全因 他们认定我们和**没有利益关系,所言所论皆出自我们的独立观察。如果我拿了钱,今后没人再信我们的话了,连以前说的也都不信。现在 中国 大学的领导和学者 存有这样的观念与意识吗?不仅想方设法向政府讨钱,要钱的时候甚至可以送礼行贿,不择手段。这一切,都顶着个堂而皇之的名义:为了学校做大做强!功利高于 一切,良心和是非一钱不值。这正常吗? 校内部门的领导们在一起的话题,说来说去老这么几条:怎样贯彻学校的考评指标,设计个方案逼下边竭尽全力;强调本部门如何重要,希望领导格外关 照;本部门的考评在学校里排了个第几、什么挡次;如何通过搞关系、走门子达到了目的;大家相互之间多关照,你这次帮我,我下次帮你……古人讲求劝人以德, 此间流行的皆是劝人以“利”。我看清了,如今大学里就是丘八文化加农民文化,再添个所谓的“量化管理”,行事的根据只有一条“有奶便是娘”,说好听点是谓 “谋食不谋道”。权力在这一领域中为所欲为,这不仅在世界上,就是在 中国 的各个行业里,都算问题最大的。因此,近些年社会上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批评 一浪高过一浪,可以说已失去人们的信任。 今天上午听学校一位老师说,网上评“十大缺德”行业,教育“居首”。我听后并不感到惊呀。最近我去东北讲学,一路碰到各色人等,说起现今 中国 的 教授、学者,普遍的反映都是不值得尊敬,水平不怎样又不敢讲真话,为了钱可以昧良心。最能说明教育危机的莫过于此种现象:现在的有钱有势者,都想方设法将 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包括教育部的领导和诸多大学校长的孩子,自己办的教育自己瞧得上吗?学者这副“权力附庸”、给点钱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德行,其实当 官的打心眼里也瞧不起,不当你一回事儿。我亲历过一件事,2006年吧,搞过一次什么“保鲜”活动,当时一位省委副书记到 中国 美院检查。有位老师正在创 作,说搞不懂,不予理睬。该副书记大为光火,对美院的“保鲜”活动严厉批评,推迟验收。我们学校传达此事时,居然以本校得以顺利通过而庆幸,对美院还有点 幸灾乐祸的味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彭真去协和医院拜访林巧稚,林正在给患者看病,表示不便见,彭真因此而更加敬重林巧稚。不要说跟**时代的知识分子比气 质了,生活在五十年前的林巧稚,也足令我们汗颜,不自重,又何以能让别人尊重。 在这种体制中,我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矛盾。我无法象大部分所谓学者型领导那样,一边不痛不痒地批评体制,一边又利用体制大捞好处。那些捞好处的 套路我不是不清楚,无非利用手中资源,请掌握项目的官员、高级别刊物的主编、学界评委等来讲学,变相用公款行贿。逢年过节再去孝敬送礼。然后就可以在为学 校、学院作贡献的名义下拿课题、发文章、得奖项,慢慢自己也就成了名家、评委。这些年我要干此类事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相关的利益链也铺到过我面前,但我 不屑为之。我的道德底线不许可,这些既然是我批评的事情,就决不随波逐流。 中国 最大的问题,也是很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即说与做的分离,人格的两面性,甚至到了不自觉的地步。慷慨激昂的体制弊端批判者,行为的目的不是改造体制,而是一转身也参预其中去分一杯羹,连半点内疚也没有。这不是乡愿是什么? 我选择了批判的态度,行动上便不会另行一套。2006年本科教育评估,大家无不反感,但学校要求评估组进场时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那天我是整 个礼堂中惟一不起立、不鼓掌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假、这样贱?反感或反对,为什么不敢公开表达。2008年学校搞所谓“加速发展”的改革方案,小组讨论时我 发表了不同意见,蒋书记要我大会上讲讲,我便在大会上坦言:如今之大学是“谋食不谋道”。2009年底续签增长20%的责任书时,我曾打算拒签,因此而下 台也无所谓。为此找过蒋书记。蒋书记做工作说,你不签,这件事就僵住了,反正年内要搞“三定”方案,到时会调整的。这样我才勉强签约。去年初学校开党代 会,小组讨论有校领导参加,我本不想发言,大家一定要我讲几句,我便说,“一所大学设有党委,还要开党代会,这是人们习惯了的现实,但这是真正的大学之道 吗?世界上还存在此种体制的恐怕也只有朝鲜、古巴了吧。没听说世界上哪所一流大学是在党委领导下成功的,也没听说哪个党委办出过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 中国 大学改革的方向和出路在于与世界大学接轨,若不行,哪怕学学**时的北大和西南联大也好,总在现行体制框架里折腾是没有希望的,所谓""""""""钱学森之问""""""""即 这个意思。我不想发言,就是对当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讨论不感兴趣。”党代会后接着开教学工作会,吃饭时我坐在蒋书记边上想说个事,看到一拨一 拨的中层干部来祝贺蒋书记当选,言辞阿谀,全是官场文化。我说不出口,坐至终席不发一言。近些年里,无论省领导还是学校领导的报告,我极少参加,不是摆 谱,实在是听不下去那些假大空的言语,坐不住。我任职期间向学校的建言,都不在所谓搞指标的“强校”方面,粗想大约有这样几条:引进人才的政策要适当灵 活、宽松,否则难以操作白费劲;认真履行低碳节能,消灭长明灯、跑冒滴漏;撤掉学校的驻京办事处。对以上言行,有人说我敢直言、有见识,其实在我心里,只 是遵循常识而已。目前 中国 高校所范的毛病,多在常识以下。 在对待体制的业绩、考评等事情上,限于我个人的好办,不当会事罢了。近年来我从不报奖、争什么带头人、入什么人才工程、第几层次啥啥的……每回 报奖都有人劝我,包括学校领导、好友、同事,职能部门还表示愿意代为填表。我感谢他们,但依然故我,解释的理由也简单:一是本人的成果水平低,够不着,白 折腾;二是生性怕花时间填表,有功夫更愿意去打球或漫步西湖,感受点令人愉快的事。当然,我对报奖和获奖的老师,也表示尊重。大学的老师们不需要同质化, 有差别,价值多元是好事。 但关系到部门工作和集体利益的事,就不能完全不在乎了。我的分寸是,按学校要求公事公办,报学位点、学科、团队、精品课等等,一板一眼地执行, 但重点在于提高水平、壮大实力、打好基础,结果是自然而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靠攻关忽悠,跑省里、跑部里。在此类事情上,我从不行贿送礼,至多意思一点 劳务费而已。也有人建议多送,说有的学院五倍、十倍于我们,我未接受。我的观念是:即使得不到也不越此底线。对于通过送重礼达到目的者,我毫不羡慕,甚至 可怜他们。我不会为此而焦虑、纠结的,也决不会为了得到并维系诸如此类的“业绩”,绑架自己宝贵的生命。多个点什么的,真的就代表水平高了吗?这是真学 问?真科研吗?在我眼中,不少各种名义的大项目,资金上千万上亿的,搞出些伪科学成果来,通过动用科研经费攻关,就能整个大奖来。这是在糟塌纳税人的血 汗,还败坏学风。 我这样的态度,本人身陷矛盾,学校可能也有看法。虽然我对学校领导是否满意并不在意,但最终还是存在着让我解不开的纠结,即这些考评指标与部门 利益和群体利益的挂钩与捆绑。如前几年的学院考评划分ABCD档,近两年的达标120%发足额奖,还有各种学科点、基地之类,皆拨下相应的经费等等。并且 这都与每位老师个人的业绩、职称有关。我只能尽量跟上趟,无法做到如何出色,让大家满意。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我再次选择退出,不和体制玩了。去年上半年 蒋书记问我为何不愿续聘了?我说,现在高校教育的这套做法,无法得到我价值上和道义上的认同。 对我的工作,学校如果不满意,我完全理解,站在学校角度这样看是正常的。但我不愿改变,最好的办法是请来新院长。高老师这次在海内外招聘中脱颖而出,我很高兴,总算可以摆脱矛盾处境,回归原本的人生角色——卧龙岗上散淡的人。 “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此话乃东晋名相王导的存世名言。愦愦是昏乱、糊涂之意。我非常佩服东晋那一代士人的气度,身临偏安一偶的危局,仍义无反顾地信奉玄学的“无为而治”,自觉遏制体制化儒家——礼教的回潮,以“务在清静”的文化理念“力撑东南”。 我当然是小人物,但也有根深蒂固的“无为而治”理念,也听到一些徐老师不爱管事,只布置不督促、检查,重讨论不重落实等议论或批评意见。从事实 上讲,这些看法都没错,提出批评也是出于对工作的负责,我表示感谢。但老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还是尊奉“无为而治”。 我的信念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从根本上讲,教师皆成年人,并具备高等学历,属于社会上最热爱学术和教学的群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自己管好自己。 第二,我自学生时代研究玄学,饱受浸染,深信“无为而治”是自由知识分子永远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体制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发扬的内容。 第三,目前高校管理体制问题多多,推行、布置的东西,美曰做强做大,加快改革,说白了都是些无聊的折腾,干的事皆违背常识。在教育体制行政化的背景下,“无为而治”是最有效的挡箭牌和解毒药。 如搞“精品课”,我也赞成,但首先要整明白什么叫“精品课”。精品课的标准只有一个:学生受益并形成口碑。不存在什么固定格式。现在的这套,千 人一面:课件、作业、教材、网上互动等等,缺一不可,讲的再精彩也没用。照此标准,过去北大陈寅恪、刘文典的课亦算不上精品了。陈寅恪仅带一布包,刘文典 上来先把国民政府骂它半点钟,这如何是好?教学讲求的是多元化、多样化,哪有倡导一付面孔的道理。 搞科研把课题项目强化到如此程度,也违背科学精神:1、研究起点上就渗入功利因素。取经费、应考评、上职称,严重的名利取向破坏了以求道为目的 的单纯之心;2、找材料盖过读书。读书本是与智者交心,体玄悟道,有了心得自成文章。做课题则重在各取所需地淘资料,立论草率,学养无从积累;3、赶时间 交任务,忽视质量。要求半年、一年完工,本不合科研章法。但作者只要能对付交差就好,垃圾多多;4、成果的通过、发表过程中人格受辱。高级别刊物大家都往 上挤,于是水平差不多时看谁敢送又会送,做研究还要赔上人格;5、报账做假。文科研究开销有限,找发票报销就成了少不了的节目。 单纯的科研经过这一系列的干扰与附加,古人所推崇的“因心而会道”的“为己之学”还有 生存空间吗?怕是多为“凭誉以显扬”的“为人之学”了。研究已严重地工具化,沦为名利的敲门砖,还有多少人能从科研中获得快乐和价值肯定。当然,可能尚有 部分高手,有本事将项目与自己的精神需求较好地结合起来。 然这已不是主流,主流是极大的干扰和伤害。我怀疑,在如此环境里,真正具备与古今贤哲沟通能力的学者能有几人?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这还用问么! 近两年学校搞的“创新强校”,每年递增20%,更属胡闹。有的学院指标分解到人;还有自己掏腰包来填充经费的;造假也出现了,把前、后年的成果计入当年,就为了拿到那点年终奖励。 再有多如牛毛的各色评比、排名,先进教师、科研标兵,优秀党员、团员、家庭,工会及民主党派的积极分子,什么“一五一”还分几个层次,这个奖、 那个奖、这个级、那个级。这世风如此糟糕,整体文化水平如此低下的社会里,居然有这许多优秀称号,还值钱么?都是自己树自己搞的廉价货,除了干扰心境没丝 毫意义。每学期、每年还要把学院的老师排个名次,半斤八两的楞要分出个 一二三 四来,有什么意思?这是幼儿园里戴小红花的套路搬来了,把老师当小朋友对待。 搞得学者一个个气局狭隘,争虚名图小利,一到年关就半分半分地算账,跟扛了一年长工似的。过去我们人文学者的精神世界中,多是苏格拉底、黑格尔或孔子、李 白的,现在一年到头总在脑子里纠结的是:怎么完成或多挣考评分。 对于这些学校的制度规定、无法回避的管理内容,我的态度只能是“无为而治”,由老师本 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待、取舍,反正有关个人考核的政策、结果,学校都有事先规定,学院只是执行而已。可以说,我在院长位置上有意识地抵挡体制污染,对许多 事情在学院层面上作淡化和减法处理,不干强化和加法的事, 目的是让老师们少受干扰,躲过上述那些可笑乃至有点荒唐的瞎折腾。事实上,一些明显的折腾亦长久不了,顶顶也就过去了。如“加速创新”,差不多无疾而终了 吧。 对我自由主义的理念,老师们认可,我欣慰;有老师不赞同,我亦含笑。这不过是管理观念有所差异而已。民主的要义,不独尊重多数,同时也尊重少数乃至个人,我从不追求所谓的和谐一致。高校改革任重路远,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共存,方为大学应有的文化生态。 对我来说,这些年真正令我有成就感的,乃是学院部分年轻教师在考评体系之外自发组织的读书小组,这才叫学人正道。 最后这段说说我今后工作、生活的设想。 题目是杨绛翻译的兰德诗《我和谁都不争》中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煨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 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的豁达、善良、雅致、坚韧,最令人钦佩,现在再出不了这样的人了。记得我来人文学院时还念过胡适引用易卜生的一句话:“你的 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念着这两句话上任,今天则吟着这两句话离任。 行政职务卸去了,回归到原本的角色中,当一名历史系的老师,这个职业很神圣,也令人自足、充实。我会更投入地与学生交流,把历史的真像告诉他 们。同时我又不会像以往那样深陷体制生存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转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论学校里的考评如何。手头还有两个课题完成后,可能也疏远课题 了,除非出现与我兴趣相当吻合的机会。目前已考虑或参与的有这样几件事,实际上最近一年中已化不少时间在做了。 1、关注环境保护。最近在新疆、杭州、绍兴等地讲学讲课,重点都是环境保护。 中国 近30年高速发展的代价,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到了可怕的地步,全 国整成一大工地,古城古风荡然,大量物种灭绝。2010年9月22日,美国太空总署公布了卫星检测全球空气质量的PM2.5数值图(2001年—2006 年)。PM2.5小于10为安全值。 中国 空气质量全球最差, 中国 东部尤其严重,PM2.5超过50接近80。 中国 社科院党国英最新研究表明: 中国 的GDP 每增1%,用地量为日本的8倍。单位能耗亦长期是日本的8倍左右。北岛说,我们近一个世纪被现代化搞疯了。不惜土地、环境代价的繁荣之路,别国不是不明 晓,问题在于他们已经把维护一方净土视作首要战略目标,像日本就悄悄地成了资源大国。 中国 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自以为得计,其实是又输了一招。所以说, 中国 的环境保护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2、参与慈善事业。我在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和浙江省正泰集团基金会两个社团中担任理事,主要的工作是:推广低碳生活、关注食品安全、资助困难群体等。 3、研究、反思百年来的文化变迁,尤其是左倾时期的文化灾难及其后遗症。左倾时期所经历的斯文扫地、道德沦丧、文化毁灭,至今没有认真清理、反 思。为什么到了人们普遍失去道德底线的地步?少报一元钱事比天大,大白天开着长明灯却视而不见。2009年60周年大庆中,文艺界搞出个“特务年”影响至 今,“潜伏”、“暗算”充斥银幕,连《探索?发现》栏目也大播间谍战。世间的善良、诚实不再有人相信。不找关系,不相信会被公平对待。谭嗣同说, 中国 之旧 政,为大盗、乡愿吞剥愚弄。这话发人深思。 俄罗斯是经过彻底的文化反思了。前苏联的颠覆说到底是文化上的失败,失掉人心,今天的复兴也得益于文化整体的复兴。前些年有人怀念苏联,普金 讲,把前苏联说得一无是处是良心出了问题,但想要恢复前苏联则是脑子出了问题。所以要真正恢复俄罗斯人的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让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按自己的 愿望去生活,而不是仅仅是吃饭、生存。 中国 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文化认同的问题。近几十年最值得庆幸的是解决了吃饭的事情,同时最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症结,乃是权力在社会中膨胀到无 以复加,官权与民权极不平衡。就改革力度最大的经济领域而言,民企500强的全部规模仍不及央企50强的最后一名。以官治民的社会结构没有出现大的改观, 也就很难养育出具有理性精神、契约意识和公德自律的现代公民。 文化重建要有人来担当,不光说,更要做。我一生最感欣慰者,乃数十年间始终生活于自己的本色中,坦坦荡荡就这么过来了。当然我还有业余爱好,我 曾在一篇简介里自白: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严重流失的今天,我辈忝列学人,除了汗颜,还是汗颜,让任何荣誉、名号论之无味。此生倘能在保存点滴文化火种上略 尽薄力,余愿已足。再加上打篮球、玩乒乓、游泳、登山的爱好得以陪伴到老,那便是美满人生了。 尽管生活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甚至还会碰到、经历很大苦难,我仍虔诚地认为,上苍待我不薄:一生基本没有受冻挨饿,工作、生活于本人最 喜爱的新闻与历史专业中。傅聪说,上帝让我此生与音乐为伍,这已经足够。我亦十分知足,惟感在上苍面前索取多多而无所回报,心存愧疚。因此,对自然的敬畏 之心、感恩之情,将伴随在我今后人生之路的每一步中。 总之,今后和大家在一起的是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徐老师,这就叫“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
24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的告别演讲
热度 1 honluo 2012-4-20 07:17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的告别演讲 这是我最后一次以院长身份讲话,也是告别辞。本届人文学院的管理团队任满三年,履行了该做的工作,维系了人文学院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转,教工、 学生人人平安,这便足以令人欣慰。至于体制所看重的各种业绩、评价,皆过眼云烟,不值得多提了。如果说,这几年里有什么没干好的事,无论是校方有看法,还 是教师学生有意见,都由我来承担了。就各位对我这个自由主义分子的海涵,亦心存温暖。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常规换届的结果,竟是上届管理团队的全军覆没,尽管原因各不相同。本人“老卖年糕”,鲍伟轮岗,两位副院长抱着深深的人文 情怀回到自己所眷恋的专业中。不过看透了,这也是好事,不经意间摆脱了所谓“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陈腐套路,新院长、书记可以轻装上阵,独立思考。 六年半讲了无数次话,多是随意发挥,也没什么主题,这最后一次,我想了个题目:《怀童心的孩子回家吧》。 此次卸任,也是我自 1970 年元月参加工作历 40 年之后,从体制退出,虽然还要教几年书,但从内心里是抛开体制了。 这一段讲讲我为什么不愿意续聘连任院长了。 我这辈人,不幸中也有幸,生活于文化大颠覆又艰难重建的时代,经历、看到了寻常时代所无以体会的东西。这时就想做点学问上的事,于是去考大学。 听课时又发现高校教师的所讲所做似为“体制化”宣传工具,说来说去离不开个唯物主义、阶级斗争,令人失望。此刻幸而又幸的是,我的导师王先生是一位守望民 国学术风格的老学究,在他的鼓励下,我读书的范围主要是文献和 ** 学者的著作,陈寅恪、钱穆等,研究生的课程又让我认识并喜欢上了玄学的率真、自由与逍遥。 但还有个话在我的命运中起作用:时势比人强,人算不如天算。时代变迁中,大潮也会席卷你。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打开了国家的封闭状态,一线生机让 所有 中国 知识分子兴奋,看到希望于其中,我也不例外。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了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投身于温州现象调查、个私经济研究,为艰难起步的民营经济张 目。 1988 年写了“温州社会二元结构的社会学思考”,入选中央“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研讨会”,算是个国家奖。 到 1992 年,《学习与思考》主编要退休,社科院领导让我接任。他们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了,思想又解放了。结果还是任命了。当场我就想起杨 绛在钱钟书被任命为 中国 社科院副院长后的一句话,说钟书“被人捉将官里去也”。好在我内心未将此职当作什么官,主编也和我当这个院长一样,无非是个做事情 的平台而已。并且,我的理念很清楚,在体制内掌管一块地盘,一不当体制的工具,为之增添什么政绩,不在乎领导评价;二不为个人经营体制里的名、利、官;三 从自已的良心和是非出发,自觉抵制、消解体制中的假大空痼疾。 当时《学习与思考》是省级理论刊物,省委领导、军队将领经常在上面发文章,被看成是认识、接近高层领导的最佳位置之一,不少人为我支招。我呢, 则反其道而行,要办讲点真话、有文化品味,尽量减少假大空的刊物。一段时间后,这些领导逐步出局,代之以王元化、杜维明、成中英等。那阵的形势似乎还能往 前走,我也不甘心就此止步,于是将刊物名更为《观察与思考》,并设计、推出了具有鲜明写真与批判色彩的系列主题:被接待的 中国 人、吸烟的 中国 人等等。浙江 新闻界一片惊呼。要离开《观察与思考》时,不少人劝,多好的位置,风光自在,可进可退。但我的理想是办讲真话的刊物,如实现不了,当作升官发财的跳板,吾 不为也。 2002 年,我来到浙江工商大学。先在杂志社干着。两年中,完成了从记者到学者的转换,《王充传》完成。 2004 年人文学院成立,校领导动员我当院长。当时我做杂志社社长挺顺手,又有时间搞研究,不想动。校领导说,你干嘛要看一辈子稿子,多一些人 生经历,感受一番 中国 高校主流的东西不好吗?再说,上点课多看看坐在前排的女生,精神会一振呢。我只好笑着应了。干了一届,有些事只做了一半,于是接着第 二届。实际上我在连任后一年多就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行政职位了, 2009 年初即向学校提出另请高明,也帮着联系过接班的人选。 为什么不适应?我置身其中,越卷越深,深感高校行政化、权力化日趋严重,尤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作为,公然全体造假,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大学精 神。近年盛行的数字化考评、高校排名,让各级像疯了一样抓项目、课题、报奖、报点、基地之类,上级考什么,下边就干什么,行政权肆无忌惮地侵害教育权和学 术权,搅得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如果有人问我,六年多来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说,一是没有精力认真考虑真正的教学和科研事宜,只是穷于应付上级下达 的各项冠冕堂皇的所谓“创新强校”的指标;二是高校中违背常识的行为,甚至造假的勾当居然大行其道。可以说,这六年多里学校无数次开会、布置工作,没一次 真实地倡导大学精神、学术自由、坚持学者良心、敢于批评政府、担待社会责任。口头上虽讲过几次大学精神,但只是招牌,实处要大家去做的净是如何讨好政府、 送礼攻关,争项目、要课题。这是大学境界、大学气度吗?在文明国家这可是学界大忌,学者须与政府保持距离。我想到 ** 夫人 90 年代的一次来访。 中国 政府看 她生活比较艰难,欲以演讲费等形式给点资助,亦算是对 ** 过去帮助 中国 革命的感谢。 ** 夫人谢绝了。她说: ** 和我在世界上讲的话,之所以有人相信,全因 他们认定我们和 ** 没有利益关系,所言所论皆出自我们的独立观察。如果我拿了钱,今后没人再信我们的话了,连以前说的也都不信。现在 中国 大学的领导和学者 存有这样的观念与意识吗?不仅想方设法向政府讨钱,要钱的时候甚至可以送礼行贿,不择手段。这一切,都顶着个堂而皇之的名义:为了学校做大做强!功利高于 一切,良心和是非一钱不值。这正常吗? 校内部门的领导们在一起的话题,说来说去老这么几条:怎样贯彻学校的考评指标,设计个方案逼下边竭尽全力;强调本部门如何重要,希望领导格外关 照;本部门的考评在学校里排了个第几、什么挡次;如何通过搞关系、走门子达到了目的;大家相互之间多关照,你这次帮我,我下次帮你……古人讲求劝人以德, 此间流行的皆是劝人以“利”。我看清了,如今大学里就是丘八文化加农民文化,再添个所谓的“量化管理”,行事的根据只有一条“有奶便是娘”,说好听点是谓 “谋食不谋道”。权力在这一领域中为所欲为,这不仅在世界上,就是在 中国 的各个行业里,都算问题最大的。因此,近些年社会上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批评 一浪高过一浪,可以说已失去人们的信任。 今天上午听学校一位老师说,网上评“十大缺德”行业,教育“居首”。我听后并不感到惊呀。最近我去东北讲学,一路碰到各色人等,说起现今 中国 的 教授、学者,普遍的反映都是不值得尊敬,水平不怎样又不敢讲真话,为了钱可以昧良心。最能说明教育危机的莫过于此种现象:现在的有钱有势者,都想方设法将 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包括教育部的领导和诸多大学校长的孩子,自己办的教育自己瞧得上吗?学者这副“权力附庸”、给点钱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德行,其实当 官的打心眼里也瞧不起,不当你一回事儿。我亲历过一件事, 2006 年吧,搞过一次什么“保鲜”活动,当时一位省委副书记到 中国 美院检查。有位老师正在创 作,说搞不懂,不予理睬。该副书记大为光火,对美院的“保鲜”活动严厉批评,推迟验收。我们学校传达此事时,居然以本校得以顺利通过而庆幸,对美院还有点 幸灾乐祸的味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彭真去协和医院拜访林巧稚,林正在给患者看病,表示不便见,彭真因此而更加敬重林巧稚。不要说跟 ** 时代的知识分子比气 质了,生活在五十年前的林巧稚,也足令我们汗颜,不自重,又何以能让别人尊重。 在这种体制中,我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矛盾。我无法象大部分所谓学者型领导那样,一边不痛不痒地批评体制,一边又利用体制大捞好处。那些捞好处的 套路我不是不清楚,无非利用手中资源,请掌握项目的官员、高级别刊物的主编、学界评委等来讲学,变相用公款行贿。逢年过节再去孝敬送礼。然后就可以在为学 校、学院作贡献的名义下拿课题、发文章、得奖项,慢慢自己也就成了名家、评委。这些年我要干此类事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相关的利益链也铺到过我面前,但我 不屑为之。我的道德底线不许可,这些既然是我批评的事情,就决不随波逐流。 中国 最大的问题,也是很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即说与做的分离,人格的两面性,甚至到了不自觉的地步。慷慨激昂的体制弊端批判者,行为的目的不是改造体制,而是一转身也参预其中去分一杯羹,连半点内疚也没有。这不是乡愿是什么? 我选择了批判的态度,行动上便不会另行一套。 2006 年本科教育评估,大家无不反感,但学校要求评估组进场时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那天我是整 个礼堂中惟一不起立、不鼓掌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假、这样贱?反感或反对,为什么不敢公开表达。 2008 年学校搞所谓“加速发展”的改革方案,小组讨论时我 发表了不同意见,蒋书记要我大会上讲讲,我便在大会上坦言:如今之大学是“谋食不谋道”。 2009 年底续签增长 20% 的责任书时,我曾打算拒签,因此而下 台也无所谓。为此找过蒋书记。蒋书记做工作说,你不签,这件事就僵住了,反正年内要搞“三定”方案,到时会调整的。这样我才勉强签约。去年初学校开党代 会,小组讨论有校领导参加,我本不想发言,大家一定要我讲几句,我便说,“一所大学设有党委,还要开党代会,这是人们习惯了的现实,但这是真正的大学之道 吗?世界上还存在此种体制的恐怕也只有朝鲜、古巴了吧。没听说世界上哪所一流大学是在党委领导下成功的,也没听说哪个党委办出过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 中国 大学改革的方向和出路在于与世界大学接轨,若不行,哪怕学学 ** 时的北大和西南联大也好,总在现行体制框架里折腾是没有希望的,所谓 """""""" 钱学森之问 """""""" 即 这个意思。我不想发言,就是对当下 """"""""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的讨论不感兴趣。”党代会后接着开教学工作会,吃饭时我坐在蒋书记边上想说个事,看到一拨一 拨的中层干部来祝贺蒋书记当选,言辞阿谀,全是官场文化。我说不出口,坐至终席不发一言。近些年里,无论省领导还是学校领导的报告,我极少参加,不是摆 谱,实在是听不下去那些假大空的言语,坐不住。我任职期间向学校的建言,都不在所谓搞指标的“强校”方面,粗想大约有这样几条:引进人才的政策要适当灵 活、宽松,否则难以操作白费劲;认真履行低碳节能,消灭长明灯、跑冒滴漏;撤掉学校的驻京办事处。对以上言行,有人说我敢直言、有见识,其实在我心里,只 是遵循常识而已。目前 中国 高校所范的毛病,多在常识以下。 在对待体制的业绩、考评等事情上,限于我个人的好办,不当会事罢了。近年来我从不报奖、争什么带头人、入什么人才工程、第几层次啥啥的……每回 报奖都有人劝我,包括学校领导、好友、同事,职能部门还表示愿意代为填表。我感谢他们,但依然故我,解释的理由也简单:一是本人的成果水平低,够不着,白 折腾;二是生性怕花时间填表,有功夫更愿意去打球或漫步西湖,感受点令人愉快的事。当然,我对报奖和获奖的老师,也表示尊重。大学的老师们不需要同质化, 有差别,价值多元是好事。 但关系到部门工作和集体利益的事,就不能完全不在乎了。我的分寸是,按学校要求公事公办,报学位点、学科、团队、精品课等等,一板一眼地执行, 但重点在于提高水平、壮大实力、打好基础,结果是自然而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靠攻关忽悠,跑省里、跑部里。在此类事情上,我从不行贿送礼,至多意思一点 劳务费而已。也有人建议多送,说有的学院五倍、十倍于我们,我未接受。我的观念是:即使得不到也不越此底线。对于通过送重礼达到目的者,我毫不羡慕,甚至 可怜他们。我不会为此而焦虑、纠结的,也决不会为了得到并维系诸如此类的“业绩”,绑架自己宝贵的生命。多个点什么的,真的就代表水平高了吗?这是真学 问?真科研吗?在我眼中,不少各种名义的大项目,资金上千万上亿的,搞出些伪科学成果来,通过动用科研经费攻关,就能整个大奖来。这是在糟塌纳税人的血 汗,还败坏学风。 我这样的态度,本人身陷矛盾,学校可能也有看法。虽然我对学校领导是否满意并不在意,但最终还是存在着让我解不开的纠结,即这些考评指标与部门 利益和群体利益的挂钩与捆绑。如前几年的学院考评划分 ABCD 档,近两年的达标 120% 发足额奖,还有各种学科点、基地之类,皆拨下相应的经费等等。并且 这都与每位老师个人的业绩、职称有关。我只能尽量跟上趟,无法做到如何出色,让大家满意。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我再次选择退出,不和体制玩了。去年上半年 蒋书记问我为何不愿续聘了?我说,现在高校教育的这套做法,无法得到我价值上和道义上的认同。 对我的工作,学校如果不满意,我完全理解,站在学校角度这样看是正常的。但我不愿改变,最好的办法是请来新院长。高老师这次在海内外招聘中脱颖而出,我很高兴,总算可以摆脱矛盾处境,回归原本的人生角色——卧龙岗上散淡的人。 “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此话乃东晋名相王导的存世名言。愦愦是昏乱、糊涂之意。我非常佩服东晋那一代士人的气度,身临偏安一偶的危局,仍义无反顾地信奉玄学的“无为而治”,自觉遏制体制化儒家——礼教的回潮,以“务在清静”的文化理念“力撑东南”。 我当然是小人物,但也有根深蒂固的“无为而治”理念,也听到一些徐老师不爱管事,只布置不督促、检查,重讨论不重落实等议论或批评意见。从事实 上讲,这些看法都没错,提出批评也是出于对工作的负责,我表示感谢。但老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还是尊奉“无为而治”。 我的信念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从根本上讲,教师皆成年人,并具备高等学历,属于社会上最热爱学术和教学的群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自己管好自己。 第二,我自学生时代研究玄学,饱受浸染,深信“无为而治”是自由知识分子永远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体制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发扬的内容。 第三,目前高校管理体制问题多多,推行、布置的东西,美曰做强做大,加快改革,说白了都是些无聊的折腾,干的事皆违背常识。在教育体制行政化的背景下,“无为而治”是最有效的挡箭牌和解毒药。 如搞“精品课”,我也赞成,但首先要整明白什么叫“精品课”。精品课的标准只有一个:学生受益并形成口碑。不存在什么固定格式。现在的这套,千 人一面:课件、作业、教材、网上互动等等,缺一不可,讲的再精彩也没用。照此标准,过去北大陈寅恪、刘文典的课亦算不上精品了。陈寅恪仅带一布包,刘文典 上来先把国民政府骂它半点钟,这如何是好?教学讲求的是多元化、多样化,哪有倡导一付面孔的道理。 搞科研把课题项目强化到如此程度,也违背科学精神: 1 、研究起点上就渗入功利因素。取经费、应考评、上职称,严重的名利取向破坏了以求道为目的 的单纯之心; 2 、找材料盖过读书。读书本是与智者交心,体玄悟道,有了心得自成文章。做课题则重在各取所需地淘资料,立论草率,学养无从积累; 3 、赶时间 交任务,忽视质量。要求半年、一年完工,本不合科研章法。但作者只要能对付交差就好,垃圾多多; 4 、成果的通过、发表过程中人格受辱。高级别刊物大家都往 上挤,于是水平差不多时看谁敢送又会送,做研究还要赔上人格; 5 、报账做假。文科研究开销有限,找发票报销就成了少不了的节目。 单纯的科研经过这一系列的干扰与附加,古人所推崇的“因心而会道”的“为己之学”还有 生存空间吗?怕是多为“凭誉以显扬”的“为人之学”了。研究已严重地工具化,沦为名利的敲门砖,还有多少人能从科研中获得快乐和价值肯定。当然,可能尚有 部分高手,有本事将项目与自己的精神需求较好地结合起来。 然这已不是主流,主流是极大的干扰和伤害。我怀疑,在如此环境里,真正具备与古今贤哲沟通能力的学者能有几人?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这还用问么! 近两年学校搞的“创新强校”,每年递增 20% ,更属胡闹。有的学院指标分解到人;还有自己掏腰包来填充经费的;造假也出现了,把前、后年的成果计入当年,就为了拿到那点年终奖励。 再有多如牛毛的各色评比、排名,先进教师、科研标兵,优秀党员、团员、家庭,工会及民主党派的积极分子,什么“一五一”还分几个层次,这个奖、 那个奖、这个级、那个级。这世风如此糟糕,整体文化水平如此低下的社会里,居然有这许多优秀称号,还值钱么?都是自己树自己搞的廉价货,除了干扰心境没丝 毫意义。每学期、每年还要把学院的老师排个名次,半斤八两的楞要分出个 一二三 四来,有什么意思?这是幼儿园里戴小红花的套路搬来了,把老师当小朋友对待。 搞得学者一个个气局狭隘,争虚名图小利,一到年关就半分半分地算账,跟扛了一年长工似的。过去我们人文学者的精神世界中,多是苏格拉底、黑格尔或孔子、李 白的,现在一年到头总在脑子里纠结的是:怎么完成或多挣考评分。 对于这些学校的制度规定、无法回避的管理内容,我的态度只能是“无为而治”,由老师本 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待、取舍,反正有关个人考核的政策、结果,学校都有事先规定,学院只是执行而已。可以说,我在院长位置上有意识地抵挡体制污染,对许多 事情在学院层面上作淡化和减法处理,不干强化和加法的事, 目的是让老师们少受干扰,躲过上述那些可笑乃至有点荒唐的瞎折腾。事实上,一些明显的折腾亦长久不了,顶顶也就过去了。如“加速创新”,差不多无疾而终了 吧。 对我自由主义的理念,老师们认可,我欣慰;有老师不赞同,我亦含笑。这不过是管理观念有所差异而已。民主的要义,不独尊重多数,同时也尊重少数乃至个人,我从不追求所谓的和谐一致。高校改革任重路远,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共存,方为大学应有的文化生态。 对我来说,这些年真正令我有成就感的,乃是学院部分年轻教师在考评体系之外自发组织的读书小组,这才叫学人正道。 最后这段说说我今后工作、生活的设想。 题目是杨绛翻译的兰德诗《我和谁都不争》中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煨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 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的豁达、善良、雅致、坚韧,最令人钦佩,现在再出不了这样的人了。记得我来人文学院时还念过胡适引用易卜生的一句话:“你的 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念着这两句话上任,今天则吟着这两句话离任。 行政职务卸去了,回归到原本的角色中,当一名历史系的老师,这个职业很神圣,也令人自足、充实。我会更投入地与学生交流,把历史的真像告诉他 们。同时我又不会像以往那样深陷体制生存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转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论学校里的考评如何。手头还有两个课题完成后,可能也疏远课题 了,除非出现与我兴趣相当吻合的机会。目前已考虑或参与的有这样几件事,实际上最近一年中已化不少时间在做了。 1 、关注环境保护。最近在新疆、杭州、绍兴等地讲学讲课,重点都是环境保护。 中国 近 30 年高速发展的代价,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到了可怕的地步,全 国整成一大工地,古城古风荡然,大量物种灭绝。 2010 年 9 月 22 日,美国太空总署公布了卫星检测全球空气质量的 PM2.5 数值图 (2001 年— 2006 年 ) 。 PM2.5 小于 10 为安全值。 中国 空气质量全球最差, 中国 东部尤其严重, PM2.5 超过 50 接近 80 。 中国 社科院党国英最新研究表明: 中国 的 GDP 每增 1% ,用地量为日本的 8 倍。单位能耗亦长期是日本的 8 倍左右。北岛说,我们近一个世纪被现代化搞疯了。不惜土地、环境代价的繁荣之路,别国不是不明 晓,问题在于他们已经把维护一方净土视作首要战略目标,像日本就悄悄地成了资源大国。 中国 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自以为得计,其实是又输了一招。所以说, 中国 的环境保护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2 、参与慈善事业。我在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和浙江省正泰集团基金会两个社团中担任理事,主要的工作是:推广低碳生活、关注食品安全、资助困难群体等。 3 、研究、反思百年来的文化变迁,尤其是左倾时期的文化灾难及其后遗症。左倾时期所经历的斯文扫地、道德沦丧、文化毁灭,至今没有认真清理、反 思。为什么到了人们普遍失去道德底线的地步?少报一元钱事比天大,大白天开着长明灯却视而不见。 2009 年 60 周年大庆中,文艺界搞出个“特务年”影响至 今,“潜伏”、“暗算”充斥银幕,连《探索 ? 发现》栏目也大播间谍战。世间的善良、诚实不再有人相信。不找关系,不相信会被公平对待。谭嗣同说, 中国 之旧 政,为大盗、乡愿吞剥愚弄。这话发人深思。 俄罗斯是经过彻底的文化反思了。前苏联的颠覆说到底是文化上的失败,失掉人心,今天的复兴也得益于文化整体的复兴。前些年有人怀念苏联,普金 讲,把前苏联说得一无是处是良心出了问题,但想要恢复前苏联则是脑子出了问题。所以要真正恢复俄罗斯人的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让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按自己的 愿望去生活,而不是仅仅是吃饭、生存。 中国 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文化认同的问题。近几十年最值得庆幸的是解决了吃饭的事情,同时最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症结,乃是权力在社会中膨胀到无 以复加,官权与民权极不平衡。就改革力度最大的经济领域而言,民企 500 强的全部规模仍不及央企 50 强的最后一名。以官治民的社会结构没有出现大的改观, 也就很难养育出具有理性精神、契约意识和公德自律的现代公民。 文化重建要有人来担当,不光说,更要做。我一生最感欣慰者,乃数十年间始终生活于自己的本色中,坦坦荡荡就这么过来了。当然我还有业余爱好,我 曾在一篇简介里自白: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严重流失的今天,我辈忝列学人,除了汗颜,还是汗颜,让任何荣誉、名号论之无味。此生倘能在保存点滴文化火种上略 尽薄力,余愿已足。再加上打篮球、玩乒乓、游泳、登山的爱好得以陪伴到老,那便是美满人生了。 尽管生活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甚至还会碰到、经历很大苦难,我仍虔诚地认为,上苍待我不薄:一生基本没有受冻挨饿,工作、生活于本人最 喜爱的新闻与历史专业中。傅聪说,上帝让我此生与音乐为伍,这已经足够。我亦十分知足,惟感在上苍面前索取多多而无所回报,心存愧疚。因此,对自然的敬畏 之心、感恩之情,将伴随在我今后人生之路的每一步中。 总之,今后和大家在一起的是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徐老师,这就叫“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
个人分类: 工作点滴|267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浙江工商大学人文院长离职演说:现行体制下折腾没希望(转)
热度 2 freemanuk 2012-4-19 20:47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的告别演说——    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以院长身份讲话,也是告别辞。本届人文学院的管理团队任满三年,履行了该做的工作,维系了人文学院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转,教工、学生人 人平安,这便足以令人欣慰。至于体制所看重的各种业绩、评价,皆过眼云烟,不值得多提了。如果说,这几年里有什么没干好的事,无论是校方有看法,还是教师 学生有意见,都由我来承担了。就各位对我这个自由主义分子的海涵,亦心存温暖。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常规换届的结果,竟是上届管理团队的全军覆没,尽管原因各不相同。本人“老卖年糕”,鲍伟轮岗,两位副院长抱着深深的人文情怀回 到自己所眷恋的专业中。不过看透了,这也是好事,不经意间摆脱了所谓“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陈腐套路,新院长、书记可以轻装上阵,独立思考。   六年半讲了无数次话,多是随意发挥,也没什么主题,这最后一次,我想了个题目:《怀童心的孩子回家吧》。   此次卸任,也是我自1970年元月参加工作历40年之后,从体制退出,虽然还要教几年书,但从内心里是抛开体制了。   这一段讲讲我为什么不愿意续聘连任院长了。   我这辈人,不幸中也有幸,生活于文化大颠覆又艰难重建的时代,经历、看到了寻常时代所无以体会的东西。这时就想做点学问上的事,于是去考大学。听课时 又发现高校教师的所讲所做似为“体制化”宣传工具,说来说去离不开个唯物主义、阶级斗争,令人失望。此刻幸而又幸的是,我的导师王先生是一位守望民国学术 风格的老学究,在他的鼓励下,我读书的范围主要是文献和**学者的著作,陈寅恪、钱穆等,研究生的课程又让我认识并喜欢上了玄学的率真、自由与逍遥。   但还有个话在我的命运中起作用:时势比人强,人算不如天算。时代变迁中,大潮也会席卷你。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打开了国家的封闭状态,一线生机让所有中 国知识分子兴奋,看到希望于其中,我也不例外。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了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投身于温州现象调查、个私经济研究,为艰难起步的民营经济张目。 1988年写了“温州社会二元结构的社会学思考”,入选中央“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研讨会”,算是个国家奖。   到1992年,《学习与思考》主编要退休,社科院领导让我接任。他们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了,思想又解放了。结果还是任命了。当场我就想起杨绛在钱 钟书被任命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后的一句话,说钟书“被人捉将官里去也”。好在我内心未将此职当作什么官,主编也和我当这个院长一样,无非是个做事情的平台 而已。并且,我的理念很清楚,在体制内掌管一块地盘,一不当体制的工具,为之增添什么政绩,不在乎领导评价;二不为个人经营体制里的名、利、官;三从自已 的良心和是非出发,自觉抵制、消解体制中的假大空痼疾。   当时《学习与思考》是省级理论刊物,省委领导、军队将领经常在上面发文章,被看成是认识、接近高层领导的最佳位置之一,不少人为我支招。我呢,则反其 道而行,要办讲点真话、有文化品味,尽量减少假大空的刊物。一段时间后,这些领导逐步出局,代之以王元化、杜维明、成中英等。那阵的形势似乎还能往前走, 我也不甘心就此止步,于是将刊物名更为《观察与思考》,并设计、推出了具有鲜明写真与批判色彩的系列主题:被接待的中国人、吸烟的中国人等等。浙江新闻界 一片惊呼。要离开《观察与思考》时,不少人劝,多好的位置,风光自在,可进可退。但我的理想是办讲真话的刊物,如实现不了,当作升官发财的跳板,吾不为 也。   2002年,我来到浙江工商大学。先在杂志社干着。两年中,完成了从记者到学者的转换,《王充传》完成。   2004年人文学院成立,校领导动员我当院长。当时我做杂志社社长挺顺手,又有时间搞研究,不想动。校领导说,你干嘛要看一辈子稿子,多一些人生经 历,感受一番中国高校主流的东西不好吗?再说,上点课多看看坐在前排的女生,精神会一振呢。我只好笑着应了。干了一届,有些事只做了一半,于是接着第二 届。实际上我在连任后一年多就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行政职位了,2009年初即向学校提出另请高明,也帮着联系过接班的人选。   为什么不适应?我置身其中,越卷越深,深感高校行政化、权力化日趋严重,尤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作为,公然全体造假,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大学精神。近年 盛行的数字化考评、高校排名,让各级像疯了一样抓项目、课题、报奖、报点、基地之类,上级考什么,下边就干什么,行政权肆无忌惮地侵害教育权和学术权,搅 得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如果有人问我,六年多来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说,一是没有精力认真考虑真正的教学和科研事宜,只是穷于应付上级下达的各项冠 冕堂皇的所谓“创新强校”的指标;二是高校中违背常识的行为,甚至造假的勾当居然大行其道。可以说, 这六年多里学校无数次开会、布置工作,没一次真实地倡导大学精神、学术自由、坚持学者良心、敢于批评政府、担待社会责任 。 口头上虽讲过几次大学精神,但只是招牌,实处要大家去做的净是如何讨好ZF、送礼攻关,争项目、要课题。这是大学境界、大学气度吗?在文明国家这可是学界 大忌,学者须与政府保持距离。我想到斯诺夫人90年代的一次来访。中国政府看她生活比较艰难,欲以演讲费等形式给点资助,亦算是对斯诺过去帮助中国革命的 感谢。斯诺夫人谢绝了。她说:斯诺和我在世界上讲的话,之所以有人相信,全因他们认定我们和中共没有利益关系,所言所论皆出自我们的独立观察。如果我拿了 钱,今后没人再信我们的话了,连以前说的也都不信。现在中国大学的领导和学者存有这样的观念与意识吗?不仅想方设法向政府讨钱,要钱的时候甚至可以送礼行 贿,不择手段。这一切,都顶着个堂而皇之的名义:为了学校做大做强!功利高于一切,良心和是非一钱不值。这正常吗?   校内部门的领导们在一起的话题,说来说去老这么几条:怎样贯彻学校的考评指标,设计个方案逼下边竭尽全力;强调本部门如何重要,希望领导格外关照;本 部门的考评在学校里排了个第几、什么挡次;如何通过搞关系、走门子达到了目的;大家相互之间多关照,你这次帮我,我下次帮你……古人讲求劝人以德,此间流 行的皆是劝人以“利”。我看清了,如今大学里就是丘八文化加农民文化,再添个所谓的“量化管理”,行事的根据只有一条“有奶便是娘”,说好听点是谓 “谋食不谋道”。权力在这一领域中为所欲为,这不仅在世界上,就是在中国的各个行业里,都算问题最大的。因此,近些年社会上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批评 一浪高过一浪,可以说已失去人们的信任。   今天上午听学校一位老师说,网上评“十大缺德”行业,教育“居首”。我听后并不感到惊呀。最近我去东北讲学,一路碰到各色人等,说起现今中国的教授、 学者,普遍的反映都是不值得尊敬,水平不怎样又不敢讲真话,为了钱可以昧良心。最能说明教育危机的莫过于此种现象:现在的有钱有势者,都想方设法将子女送 到国外接受教育,包括教育部的领导和诸多大学校长的孩子,自己办的教育自己瞧得上吗?学者这副“权力附庸”、给点钱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德行,其实当官的打 心眼里也瞧不起,不当你一回事儿。我亲历过一件事,2006年吧,搞过一次什么“保鲜”活动,当时一位省委副书记到中国美院检查。有位老师正在创作,说搞 不懂,不予理睬。该副书记大为光火,对美院的“保鲜”活动严厉批评,推迟验收。我们学校传达此事时,居然以本校得以顺利通过而庆幸,对美院还有点幸灾乐祸 的味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彭真去协和医院拜访林巧稚,林正在给患者看病,表示不便见,彭真因此而更加敬重林巧稚。不要说跟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比气质了,生 活在五十年前的林巧稚,也足令我们汗颜,不自重,又何以能让别人尊重。   在这种体制中,我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矛盾。我无法象大部分所谓学者型领导那样,一边不痛不痒地批评体制,一边又利用体制大捞好处。那些捞好处的套路我 不是不清楚,无非利用手中资源,请掌握项目的官员、高级别刊物的主编、学界评委等来讲学,变相用公款行贿。逢年过节再去孝敬送礼。然后就可以在为学校、学 院作贡献的名义下拿课题、发文章、得奖项,慢慢自己也就成了名家、评委。这些年我要干此类事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相关的利益链也铺到过我面前,但我不屑为 之。我的道德底线不许可,这些既然是我批评的事情,就决不随波逐流。   中国最大的问题,也是很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即说与做的分离,人格的两面性,甚至到了不自觉的地步。慷慨激昂的体制弊端批判者,行为的目的不是改造体制,而是一转身也参预其中去分一杯羹,连半点内疚也没有。这不是乡愿是什么?   我选择了批判的态度,行动上便不会另行一套。2006年本科教育评估,大家无不反感,但学校要求评估组进场时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那天我是整个礼堂 中惟一不起立、不鼓掌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假、这样贱?反感或反对,为什么不敢公开表达。2008年学校搞所谓“加速发展”的改革方案,小组讨论时我发表了 不同意见,蒋书记要我大会上讲讲,我便在大会上坦言:如今之大学是“谋食不谋道”。2009年底续签增长20%的责任书时,我曾打算拒签,因此而下台也无 所谓。为此找过蒋书记。蒋书记做工作说,你不签,这件事就僵住了,反正年内要搞“三定”方案,到时会调整的。这样我才勉强签约。去年初学校开党代会,小组 讨论有校领导参加,我本不想发言,大家一定要我讲几句,我便说,“一所大学设有党委,还要开党代会,这是人们习惯了的现实,但这是真正的大学之道吗?世界 上还存在此种体制的恐怕也只有朝鲜、古巴了吧。没听说世界上哪所一流大学是在党委领导下成功的,也没听说哪个党委办出过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中国大学改革 的方向和出路在于与世界大学接轨,若不行,哪怕学学民国时的北大和西南联大也好,总在现行体制框架里折腾是没有希望的,所谓"钱学森之问即这个意思。我不 想发言,就是对当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讨论不感兴趣。”党代会后接着开教学工作会,吃饭时我坐在蒋书记边上想说个事,看到一拨一拨的中层干部来祝贺蒋书 记当选,言辞阿谀,全是官场文化。我说不出口,坐至终席不发一言。近些年里,无论省领导还是学校领导的报告,我极少参加,不是摆谱,实在是听不下去那些假 大空的言语,坐不住。我任职期间向学校的建言,都不在所谓搞指标的“强校”方面,粗想大约有这样几条:引进人才的政策要适当灵活、宽松,否则难以操作白费 劲;认真履行低碳节能,消灭长明灯、跑冒滴漏;撤掉学校的驻京办事处。对以上言行,有人说我敢直言、有见识,其实在我心里,只是遵循常识而已。目前中国高 校所犯的毛病,多在常识以下。   在对待体制的业绩、考评等事情上,限于我个人的好办,不当会事罢了。近年来我从不报奖、争什么带头人、入什么人才工程、第几层次啥啥的……每回报奖都 有人劝我,包括学校领导、好友、同事,职能部门还表示愿意代为填表。我感谢他们,但依然故我,解释的理由也简单:一是本人的成果水平低,够不着,白折腾; 二是生性怕花时间填表,有功夫更愿意去打球或漫步西湖,感受点令人愉快的事。当然,我对报奖和获奖的老师,也表示尊重。大学的老师们不需要同质化,有差 别,价值多元是好事。   但关系到部门工作和集体利益的事,就不能完全不在乎了。我的分寸是,按学校要求公事公办,报学位点、学科、团队、精品课等等,一板一眼地执行,但重点 在于提高水平、壮大实力、打好基础,结果是自然而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靠攻关忽悠,跑省里、跑部里。在此类事情上,我从不行贿送礼,至多意思一点劳务费 而已。也有人建议多送,说有的学院五倍、十倍于我们,我未接受。我的观念是:即使得不到也不越此底线。对于通过送重礼达到目的者,我毫不羡慕,甚至可怜他 们。我不会为此而焦虑、纠结的,也决不会为了得到并维系诸如此类的“业绩”,绑架自己宝贵的生命。多个点什么的,真的就代表水平高了吗?这是真学问?真科 研吗?在我眼中,不少各种名义的大项目,资金上千万上亿的,搞出些伪科学成果来,通过动用科研经费攻关,就能整个大奖来。这是在糟塌纳税人的血汗,还败坏 学风。   我这样的态度,本人身陷矛盾,学校可能也有看法。虽然我对学校领导是否满意并不在意,但最终还是存在着让我解不开的纠结,即这些考评指标与部门利益和 群体利益的挂钩与捆绑。如前几年的学院考评划分ABCD档,近两年的达标120%发足额奖,还有各种学科点、基地之类,皆拨下相应的经费等等。并且这都与 每位老师个人的业绩、职称有关。我只能尽量跟上趟,无法做到如何出色,让大家满意。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我再次选择退出,不和体制玩了。去年上半年蒋书记 问我为何不愿续聘了?我说,现在高校教育的这套做法,无法得到我价值上和道义上的认同。   对我的工作,学校如果不满意,我完全理解,站在学校角度这样看是正常的。但我不愿改变,最好的办法是请来新院长。高老师这次在海内外招聘中脱颖而出,我很高兴,总算可以摆脱矛盾处境,回归原本的人生角色——卧龙岗上散淡的人。   “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此话乃东晋名相王导的存世名言。愦愦是昏乱、糊涂之意。我非常佩服东晋那一代士人的气度,身临偏安一偶的危局,仍义无反顾地信奉玄学的“无为而治”,自觉遏制体制化儒家——礼教的回潮,以“务在清静”的文化理念“力撑东南”。   我当然是小人物,但也有根深蒂固的“无为而治”理念,也听到一些徐老师不爱管事,只布置不督促、检查,重讨论不重落实等议论或批评意见。从事实上讲, 这些看法都没错,提出批评也是出于对工作的负责,我表示感谢。但老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还是尊奉“无为而治”。我的信念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从根本上讲,教师皆成年人,并具备高等学历,属于社会上最热爱学术和教学的群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自己管好自己。   第二,我自学生时代研究玄学,饱受浸染,深信“无为而治”是自由知识分子永远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体制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发扬的内容。   第三,目前高校管理体制问题多多,推行、布置的东西,美曰做强做大,加快改革,说白了都是些无聊的折腾,干的事皆违背常识。在教育体制行政化的背景下,“无为而治”是最有效的挡箭牌和解毒药。   如搞“精品课”,我也赞成,但首先要整明白什么叫“精品课”。精品课的标准只有一个:学生受益并形成口碑。不存在什么固定格式。现在的这套,千人一 面:课件、作业、教材、网上互动等等,缺一不可,讲的再精彩也没用。照此标准,过去北大陈寅恪、刘文典的课亦算不上精品了。陈寅恪仅带一布包,刘文典上来 先把国民政府骂它半点钟,这如何是好?教学讲求的是多元化、多样化,哪有倡导一付面孔的道理。   搞科研把课题项目强化到如此程度,也违背科学精神:1、研究起点上就渗入功利因素。取经费、应考评、上职称,严重的名利取向破坏了以求道为目的的单纯 之心;2、找材料盖过读书。读书本是与智者交心,体玄悟道,有了心得自成文章。做课题则重在各取所需地淘资料,立论草率,学养无从积累;3、赶时间交任 务,忽视质量。要求半年、一年完工,本不合科研章法。但作者只要能对付交差就好,垃圾多多;4、成果的通过、发表过程中人格受辱。高级别刊物大家都往上 挤,于是水平差不多时看谁敢送又会送,做研究还要赔上人格;5、报账做假。文科研究开销有限,找发票报销就成了少不了的节目。   单纯的科研经过这一系列的干扰与附加,古人所推崇的“因心而会道”的“为己之学”还有生存空间吗?怕是多为“凭誉以显扬”的“为人之学”了。研究已严 重地工具化,沦为名利的敲门砖,还有多少人能从科研中获得快乐和价值肯定。当然,可能尚有部分高手,有本事将项目与自己的精神需求较好地结合起来。然这已 不是主流,主流是极大的干扰和伤害。我怀疑,在如此环境里,真正具备与古今贤哲沟通能力的学者能有几人?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这还用问么!   近两年学校搞的“创新强校”,每年递增20%,更属胡闹。有的学院指标分解到人;还有自己掏腰包来填充经费的;造假也出现了,把前、后年的成果计入当年,就为了拿到那点年终奖励。   再有多如牛毛的各色评比、排名,先进教师、科研标兵,优秀党员、团员、家庭,工会及民主党派的积极分子,什么“一五一”还分几个层次,这个奖、那个 奖、这个级、那个级。这世风如此糟糕,整体文化水平如此低下的社会里,居然有这许多优秀称号,还值钱么?都是自己树自己搞的廉价货,除了干扰心境没丝毫意 义。每学期、每年还要把学院的老师排个名次,半斤八两的楞要分出个一二三四来,有什么意思?这是幼儿园里戴小红花的套路搬来了,把老师当小朋友对待。搞得 学者一个个气局狭隘,争虚名图小利,一到年关就半分半分地算账,跟扛了一年长工似的。过去我们人文学者的精神世界中,多是苏格拉底、黑格尔或孔子、李白 的,现在一年到头总在脑子里纠结的是:怎么完成或多挣考评分。   对于这些学校的制度规定、无法回避的管理内容,我的态度只能是“无为而治”,由老师本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待、取舍,反正有关个人考核的政策、结果,学 校都有事先规定,学院只是执行而已。可以说,我在院长位置上有意识地抵挡体制污染,对许多事情在学院层面上作淡化和减法处理,不干强化和加法的事,目的是 让老师们少受干扰,躲过上述那些可笑乃至有点荒唐的瞎折腾。事实上,一些明显的折腾亦长久不了,顶顶也就过去了。如“加速创新”,差不多无疾而终了吧。   对我自由主义的理念,老师们认可,我欣慰;有老师不赞同,我亦含笑。这不过是管理观念有所差异而已。民主的要义,不独尊重多数,同时也尊重少数乃至个人,我从不追求所谓的和谐一致。高校改革任重路远,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共存,方为大学应有的文化生态。   对我来说,这些年真正令我有成就感的,乃是学院部分年轻教师在考评体系之外自发组织的读书小组,这才叫学人正道。   最后这段说说我今后工作、生活的设想。   题目是杨绛翻译的兰德诗《我和谁都不争》中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煨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 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的豁达、善良、雅致、坚韧,最令人钦佩,现在再出不了这样的人了。记得我来人文学院时还念过胡适引用易卜生的一句话:“你的最大责 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念着这两句话上任,今天则吟着这两句话离任。   行政职务卸去了,回归到原本的角色中,当一名历史系的老师,这个职业很神圣,也令人自足、充实。我会更投入地与学生交流,把历史的真像告诉他们。同时 我又不会像以往那样深陷体制生存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转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论学校里的考评如何。手头还有两个课题完成后,可能也疏远课题了,除非出 现与我兴趣相当吻合的机会。目前已考虑或参与的有这样几件事,实际上最近一年中已化不少时间在做了。   1、关注环境保护。最近在新疆、杭州、绍兴等地讲学讲课,重点都是环境保护。中国近30年高速发展的代价,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到了可怕的地步,全国整成 一大工地,古城古风荡然,大量物种灭绝。2010年9月22日,美国太空总署公布了卫星检测全球空气质量的PM2.5数值图(2001年—2006 年)。PM2.5小于10为安全值。中国空气质量全球最差,中国东部尤其严重,PM2.5超过50接近80。中国社科院党国英最新研究表明:中国的GDP 每增1%,用地量为日本的8倍。单位能耗亦长期是日本的8倍左右。北岛说,我们近一个世纪被现代化搞疯了。不惜土地、环境代价的繁荣之路,别国不是不明 晓,问题在于他们已经把维护一方净土视作首要战略目标,像日本就悄悄地成了资源大国。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自以为得计,其实是又输了一招。所以说,中国 的环境保护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2、参与慈善事业。我在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和浙江省正泰集团基金会两个社团中担任理事,主要的工作是:推广低碳生活、关注食品安全、资助困难群体等。   3、研究、反思百年来的文化变迁,尤其是左倾时期的文化灾难及其后遗症。左倾时期所经历的斯文扫地、道德沦丧、文化毁灭,至今没有认真清理、反思。为 什么到了人们普遍失去道德底线的地步?少报一元钱事比天大,大白天开着长明灯却视而不见。2009年60周年大庆中,文艺界搞出个“特务年”影响至今, “潜伏”、“暗算”充斥银幕,连《探索?发现》栏目也大播间谍战。世间的善良、诚实不再有人相信。不找关系,不相信会被公平对待。谭嗣同说,中国之旧政, 为大盗、乡愿吞剥愚弄。这话发人深思。   俄罗斯是经过彻底的文化反思了。前苏联的颠覆说到底是文化上的失败,失掉人心,今天的复兴也得益于文化整体的复兴。前些年有人怀念苏联,普金讲,把前 苏联说得一无是处是良心出了问题,但想要恢复前苏联则是脑子出了问题。所以要真正恢复俄罗斯人的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让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按自己的愿望去生 活,而不是仅仅是吃饭、生存。   中国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文化认同的问题。近几十年最值得庆幸的是解决了吃饭的事情,同时最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症结,乃是权力在社会中膨胀到无以复 加,官权与民权极不平衡。就改革力度最大的经济领域而言,民企500强的全部规模仍不及央企50强的最后一名。以官治民的社会结构没有出现大的改观,也就 很难养育出具有理性精神、契约意识和公德自律的现代公民。   文化重建要有人来担当,不光说,更要做。我一生最感欣慰者,乃数十年间始终生活于自己的本色中,坦坦荡荡就这么过来了。当然我还有业余爱好,我曾在一 篇简介里自白: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严重流失的今天,我辈忝列学人,除了汗颜,还是汗颜,让任何荣誉、名号论之无味。此生倘能在保存点滴文化火种上略尽薄 力,余愿已足。再加上打篮球、玩乒乓、游泳、登山的爱好得以陪伴到老,那便是美满人生了。   尽管生活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甚至还会碰到、经历很大苦难,我仍虔诚地认为,上苍待我不薄:一生基本没有受冻挨饿,工作、生活于本人最喜爱的 新闻与历史专业中。傅聪说,上帝让我此生与音乐为伍,这已经足够。我亦十分知足,惟感在上苍面前索取多多而无所回报,心存愧疚。因此,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感恩之情,将伴随在我今后人生之路的每一步中。   总之,今后和大家在一起的是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徐老师,这就叫“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
1861 次阅读|2 个评论
闽工院获批招收外国留学生 福大至诚学院成立港澳台研究所
热度 1 hailang0 2012-4-19 18:16
福大至诚学院成立“港澳台研究所” www.xplus.com 2012年04月17日 福州晚报   ■本报记者安梓通讯员黄二宁    本报讯近日,“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港澳台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省独立学院成立的第一所科研机构。   据悉,该研究所汇聚两岸四地专家学者,研究两岸四地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的课题,致力于传播福建传统文化及港澳台文化,以推动两岸四地学术研究和民间文化交流,现已承担澳门政府《发展横琴影视动漫基地可行性研究》项目。   此外,研究所另一个工作重心是开展港澳台地区与福建高校以及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活动。研究所将以客座教授或交流学者等形式邀请港澳台学者来榕,或福建学者赴港澳台进行学术交流;并通过学生暑期前往港澳台高校学习或共同培养等形式,让学生有机会拓宽视野,丰富阅历。 福建工程学院获批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 www.xplus.com 2012年04月17日 福州晚报   ■本报记者安梓通讯员源源   本报讯日前,经省教育厅、省外办、省公安厅联合组织的专家组严格检查,福建工程学院申报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已于3月底正式获批,2012年开始正式具备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这是该校在国际交流工作方面取得的又一突破,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取得不仅丰富了该校办学类型,拓展了办学空间,而且将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   记者由学校招办了解到,福建工程学院将按照国家“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生工作总方针,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外国留学生的接收和培养工作。 闽工院获批招收外国留学生 福大至诚学院成立港澳台研究所 两则消息同时出现在最近福州晚报之上。对读之后,感到都是好消息。不过一个独立学院的研究所相对说来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我不知道工院的研究所成立以来,有没有到报纸上去做过宣传的?记得开三坊七巷与台湾的研讨会,市(省)社科院的一位老先生还很奇怪我们有个林纾研究所。 是啊,全世界就俺们有一个福州近代三大名人之一、译界之王林纾的研究所。或许它在福大、师大、厦大成立之后,早就天下知名了吧? 工院现在成了留学生招手学校,迈向了国际化,值得好好宣传。林纾研究呢?林纾早就是世界的林纾,名人的林纾。今年林纾 160 岁。全世界的第一次林纾研讨会要由工院牵头举办,福建省的林纾研究平台也被确定为十大名人平台之一。现在大家都想争取拿到手。花落谁手?难以知晓! 看来工院的林纾研究所将来的任务不轻哦——
39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广州体育学院原院长因论文抄袭被撤职
snowsugar 2012-4-18 14:48
作者:叶铁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2-4-18 9:17:14 选择字号: 小 中 大 广州体育学院原院长因论文抄袭被撤职 许永刚的博士论文出版后,举报者将抄袭情况作了详细比对,结果发现这本书抄袭了40多篇论文。记者 叶铁桥摄 近日,广东省纪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省纪检监察机关近两年查处的一批典型案件。中国青年报记者赫然发现,此前曾因涉嫌抄袭被广泛关注的广州体育学院原院长许永刚,已于2011年3月受到撤销党内职务、行政撤职处分,调离广州体育学院。 早在2006年,中国青年报记者就率先报道了许永刚论文涉嫌抄袭的事件(详见中国青年报2006年11月15日《广州体院院长身陷“学生门”事件》),后来,又有媒体报道许永刚的博士论文涉嫌严重抄袭。 据媒体报道,广东省纪委通报称,经广州体育学院学术委员会调查评判,《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一书抄袭46篇期刊和数据库论文的内容占该书比例达56.37%,构成论文抄袭。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称,在国内,因为学术不端被处理的有长江学者、院士和高校副校长,“中国高校的正校长因为论文抄袭事件受到处理,在我的记忆里,这还是第一例”。 博士论文大面积抄袭 2006年,许永刚与其学生王恒同发表的一篇长6100余字的论文,其中有近5000字与2000年公开发表的另外一篇论文雷同率高达80%以上。 当时,中国青年报记者比对后发现,许永刚、王恒同发表于2006年5月号《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上的《中国竞技体育利益格局衍变的研究》,与李艳翎、郑吾真两人发表于2000年9月号《体育科学》的《中国竞技体育的利益分析》一文,除引言部分的390多字及结论等部分的730多字外,两文中间部分几乎一字不差。 许永刚当时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称,这篇论文他没有参与写作,是他的硕士研究生王恒同在投稿时“挂了我的名字”。 2006年11月17日,广州体育学院专门成立的工作小组认定抄袭情况基本属实,处罚王恒同两年不准申报职称、两年不准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发表文章、两年不准申报科研课题,并给予行政记过处分,许永刚被要求在学院中层以上干部会议作深刻检讨。 2009年5月30日,在天涯论坛中,又有网友发布《抄袭,又是抄袭———博士论文也是抄袭》的帖子,称许永刚的博士论文“抄袭情况极其严重”。 资料显示,2004年6月,在苏州大学读博士的许永刚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中政府与垄断问题研究》,当时他担任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2006年4月,许永刚和另一作者、也是他的博士生导师孙民治将博士学位论文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标题改为《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 指控他博士论文抄袭的帖子称:《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一书354页40万字中,有202页约19万字是抄袭来的,被抄袭论文或刊物达44种(广州体育学院学术委员会此后认定抄袭46篇论文,抄袭比例高达比例达56.37%——记者注)。 就在帖子发布的那几天里,中国青年报记者也收到了匿名人士寄来的材料,里面有许永刚涉嫌抄袭的详细索引。 记者比对后发现,这本书确实大部分为抄袭之作,且从第一章第一节就开始抄起,如书中的第一章写的是“研究选题与总体思路”,第一章第一节的第18、19、20页抄袭自杨树安的论文,第二章第一节第25、26、27页抄袭自詹建国等人的论文,第一部分第二章第二节第33、34、35、38页抄袭自宇正香的论文。 书中也不乏长篇抄袭,如第二部分第十章第327到339页共13页抄袭自杜丛新的博士论文,第二部分第十章从313页到323页共11页抄袭自陈勇军的论文,书中连续6个页码以上的抄袭就有14处。 在该书所列的参考文献中,均未提及所抄袭的论文。 最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许永刚在接受中青报记者采访时,自称学生挂他名的《中国竞技体育利益格局衍变的研究》一文,其实早在2004年就完整地出现在了其博士论文的第二部分第七章第182页至189页中,不仅一字不差,甚至连里面的图表也完全一致。 在《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一书的《后记》中,许永刚写道:“论文终于脱稿,此时的心情极为复杂,既有一种‘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后的轻松,更有一种对自己论文虽倾注心血,但仍不免存在许多不足而难以释怀的心情。” 他说:“为了完成这篇论文,我熬过了不少个不眠之夜,克服了种种困难,付出了很多很多”。 “回首几年的学习生活,我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孙民治教授,他是我国体育界知名的教授,是研究竞技体育前沿问题的权威,在我国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从师虽然只有几年,但他一贯的严谨学风、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以及高尚的人格,给我作文为人提供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抄袭的论文有科研基金赞助 在《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一书封面折页处,显示许永刚为广州体育学院教授、苏州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硕士、广州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多个职务。 封面折页处对他的介绍还包括:“进(原文如此——记者注)年来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与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出版和参与出版专著、教材8部,承担了省部级以上课题1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参于编写的《篮球运动高级教程》获‘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等奖 ”(原文如此——记者注)。 曾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举报许永刚《中国竞技体育利益格局衍变的研究》一文涉嫌抄袭的人士称,许永刚虽然受到了处分,但处分得并不彻底,“他的论文都是有科研基金赞助的,事实上这些科研经费被滥用了,应当追查”。 记者发现,《中国竞技体育利益格局衍变的研究》一文显示,此论文是“国家体育总局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课题”,编号为“04BTY006”。 《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一书扉页也显示,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但编号竟然也是“04BTY006”。此书扉页上还显示,该书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评定为“优秀”等级。 熊丙奇认为,相关基金项目应该启动调查,视情节作出处理,“如果项目没终止,应该及时中止,同时,应追缴已拨付的资金,对当事人申请项目也应作出年限限制。” 被抄袭者称对“这样的剽窃忍无可忍” 《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中,第72页至79页抄袭自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龚益鸣的论文,龚益鸣2003年10月在《江汉论文》上发表的《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利益沾滞与路径依赖》一文,甚至连论文标题都一起被抄袭进书中。 龚益鸣对这种抄袭非常气愤,他撰文称,对“这样的剽窃忍无可忍”。 龚益鸣说,许永刚将其全部“移植”到自己的著作中,标点都不变换,“近万字的呕心沥血之作被许一口吞下,顿有被人掏空之感!” 他写道,若许教授在其著作中对拙作有一处引文或在上百条“参考文献”之中能见到一丝泥爪,我也就懒得过问了。“可笑的是,被抄袭的所有原作者许教授一个不提,文献一字不列,所列文献却多半与该书内容无关。其蓄意剽窃,尽力掩盖之心昭然若揭。这一点,凸显了许教授的道德文章实在难以恭维。”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龚益鸣说,许永刚的抄袭行为早就有人揭发,“没想到这样一件事情,查处居然花了两三年”。 他认为,既然许永刚的博士论文存在大面积抄袭,授予博士学位单位就应当撤销其博士学位。 记者暂未获知许永刚的博士学位处置情况,但苏州大学2009年发布的《苏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规定:“对于已经授予的学位,如确认学位错授或发现有舞弊作伪等违反学位规定者,院(部、所、中心、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应予复议,经半数以上成员通过,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可作出撤销已授学位等有关决议。” 许的导师:“我现在认为这还是一个比较好的论文” 许永刚的导师、《中国竞技体育制度创新》一书第二作者孙民治是原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现首都体育学院)原院长,并曾担任中国篮球协会副主席。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他为许永刚做了辩护,认为许永刚所受到的处分是不应该的。他说,许永刚在论文中已经写清楚他的研究方法,是引入“二手研究法”,即借用别人的观点,将很多专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加上他自己的观点,来论证论文中的假设。 对于参考文献中,未提及内容雷同的期刊或论文的问题,孙民治说,许永刚因为引用的资料较多,所以只写了主要参考目录。 他还说,当时这篇论文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的奖项,那个时候也有很多专家对其进行评审。 孙民治说:“我现在认为这还是一个比较好的论文”。 “什么叫‘二手研究法’?这就是为抄袭辩护!”对孙民治的表达,熊丙奇毫不含糊地表示,学术界对抄袭有明确定义,必须回归学术常识。 他说,为抄袭做辩护的,经常枉顾学术常识,自行进行定义,“完全违背了学术规则”。 熊丙奇说,作为该书的第二作者,也应该对书中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承担责任,“共同署名者要承担署名责任,至少他应该向被抄袭对象道歉”。 熊丙奇说,对学术不端,有三个层面的处理,第一层面是学术处理,第二层面是行政处理,第三层面是法律处理。学术处理,就是要撤销学术头衔,在此基础上,行政机构视抄袭程度作出行政处分,如果还涉及到欺诈科研经费等,还应当追究法律责任。 对于抄袭事件,记者联系了多名当事人和相关人士,但他们都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执行主编黄晓春在记者说出身份后就挂掉电话,记者尝试再次联系,但他的手机始终无人接听。中国青年报记者还电话联系王恒同,但王恒同以正在开会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中国青年报记者也联系到许永刚,但他听到记者的采访意图后,也不再回应。之后记者多次通过电话、短信联系,但都未获得回应。
个人分类: 科研道德|2150 次阅读|0 个评论
沈阳师大成立我国首家古生物学院
四面山 2012-4-16 21:58
本报讯 日前,我国首家以学院为建制的古生物学专业学院——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在该校举行了成立仪式。 据了解,古生物学专业学院的成立是为了适应我国近年来在古生物学科研、自然类博物馆、化石保护与管理以及化石能源开发等领域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古生物学专业知识及技能的优秀本科生、增加在涉及古生物学专业领域的“政产学研用”中能发挥具有较高水平作用的年轻后备力量。学院共设有古生物学、古地理与古环境学、古生物博物馆学、化石保护学、化石能源学等5个本科专业方向,每年计划招收30名学生。(周峰) 《科学时报》 (2011-10-14 B4 大学)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10/249694.shtm?id=249694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14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学、学院、985=985
热度 6 gisbase 2012-4-15 13:21
每当有人说更名,就会有些人说,人家麻省理工还是学院呢,更什么名! 只能说,你不了解中国特色!大学和学院,在招生,在项目申请(省级及以下项目都是限项的,学院给你几个就可以了),在人才招聘,在教育资源配置(211,985,重点,乱起八糟,都是钱呢,要不谁还去往里钻)等方面差别较大。 这些年几乎每个省的正规二本院校都更名为大学了。就俺了解,西安的好像几乎更完了,而河南的还是迟迟不前,估计是教育部没人!当前,在人才招聘,研究生复试都在一味强调985(211也慢慢淡出)的大好形势下,让那些仍然挂着“学院”之名的大学情何以堪! 211,985,看到这些个数字,不仅仅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配置,更是对弱势群体严重歧视! 强烈建议,非985高校并入985,别残害孩子们。因为你一旦录入这些高中生,你实际上就把他推上了死胡同!他就是再努力,将来研究生复试,将来进高校当老师,进一些研究所已无可能。你会说,他们可以干别的呀。我只能,无语! (学院,大学),(985大学)的区别超出大众的想想,急需向年轻学子,家长普及这方面的知识,要从娃娃抓起哦!当然,对于(学院,大学)的学子不能消极,这种不合理现象迟早会被打破,要时刻准备着......
4781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
wf88 2012-4-9 08:45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4/2012/20120330184257460885871/20120330184257460885871_.html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    清华新闻网3月30日电 (记者 顾淑霞 苑 洁 ) 3月29日下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大会在清华大学主楼举行。中国人民银行与清华大学合作,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基础上,建设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五道口金融学院成为清华大学第17个学院。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刘鸿儒,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魏迎宁,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党委书记胡和平、原校长顾秉林、副校长程建平等出席成立大会。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主持大会。 图为袁贵仁、周小川、陈吉宁、胡和平、刘鸿儒、吴晓灵共同为五道口金融学院揭牌。 石加东 摄   袁贵仁、周小川、陈吉宁、胡和平、刘鸿儒、吴晓灵共同为五道口金融学院揭牌。   成立大会上,胡和平宣读了《教育部关于同意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清华大学的批复》,清华大学校务会议关于成立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决定以及学院理事会和名誉院长、院长名单。周小川出任学院名誉院长,刘鸿儒出任学院理事会名誉理事长,吴晓灵出任学院理事会理事长,并担任首任院长。陈吉宁为他们颁发了聘书。 胡和平宣读《教育部关于同意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清华大学的批复》。记者 郭海军 摄   袁贵仁、周小川、陈吉宁、吴晓灵分别发表讲话。 图为袁贵仁发表讲话。记者 郭海军 摄   袁贵仁指出,清华大学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成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打造高层次金融教育平台,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清华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具体行动,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高校与行业部门合作办学的重大举措,对于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金融人才培养水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希望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充分发挥学院的综合优势和行业优势,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的金融人才。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瞄准世界前沿,联系中国实际,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促进交叉研究,推出一批有价值、有份量的成果,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理论体系。坚持以国家金融智库建设为重点,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金融事业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图为周小川发表讲话。记者 郭海军 摄   周小川指出,随着全球经济金融格局的变化,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崛起和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和金融理论的研究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人民银行将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发展,同时希望学院在保持与金融界密切联系的同时,充分发挥清华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的优势,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培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并重,既熟悉中国国情,又通晓国际规则的金融高端人才,早日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教育基地,为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理论支持。 图为陈吉宁发表讲话。记者 郭海军 摄   陈吉宁表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是我国第一所专门培养金融高端人才的高等学府,短短30年时间就发展成为我国金融教育高地,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金融领域优秀人才,为推动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基础上成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金融学科,是清华大学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银行和清华大学站在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改革和发展的高度,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国际一流的金融教育和学术平台,加快现代金融学科建设,提高金融研究水平,培养高端金融人才,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清华百年校庆讲话精神,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事业的重要举措。陈吉宁希望五道口金融学院要紧密依托我国金融业分业监管体系,整合学校有关学科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办学资源,锐意改革,开拓进取,集聚新的更大优势,努力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金融学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图为吴晓灵发表讲话。记者 郭海军 摄   吴晓灵表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成立,承载着教育界与金融界共同培养高端金融人才的期待。学院将依托清华大学的优质办学资源,继续发挥密切联系实践、引领实践的优势,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高等教育平台和金融学术、政策研究平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的金融人才,为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和人才支持。   校友代表、东英集团董事长张志平在会上致辞。他表示,相信在各界精诚合作和共同努力下,五道口金融学院一定能办成世界一流的金融学院。   成立大会后还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举行了学院挂牌仪式。陈吉宁和吴晓灵共同为学院挂牌。程建平主持仪式。   中国人民银行相关司局负责人、研究生部校友和在校生,清华大学有关院系师生和部处负责人,以及社会各界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成立大会。   1981年9月,为适应金融体制改革对高素质金融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正式成立,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7年开始招收博士生。截至2011年9月,共培养了1814名金融学硕士和247名金融学博士。   据了解,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将在全球招聘一流的教学师资与研究人员以及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造诣的兼职研究员和兼职教师。   学院将开展金融学硕士和博士、金融专业硕士、金融MBA与EMBA的学历教育,不招收金融专业本科生,不开展普通的MBA和EMBA教育。在人才培养国际化方面,还将开展博士预备班等尝试,争取每个博士生能在毕业前在国外著名大学交换学习1年至2年。   在学术研究方面,学院将致力于金融学领域的高级学术研究、政策研究和金融案例研究,并为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金融决策与监管部门提供政策分析与咨询。 编辑:欣 研 (http://news.tsinghua.edu.cn)
1896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院式爱情
metanb 2012-3-27 15:05
分这么几种情况:老师追老师;学生追学生;老师追学生;学生追老师。
个人分类: 魔鬼辞典|164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南宁铁路局领导到柳铁职院考察指导工作
dongzg101 2012-3-24 06:19
南宁铁路局领导到柳铁职院考察指导工作 作者:lzyszyjsxy 时间:2012/3/20 10:02:51 3月15日上午,南宁铁路局局长张千里一行5人到我院考察指导工作。我院在上园会议室举行了欢迎会,在校的学院领导马顺刚、胡邦曜、李国庆、周群、胡天义、杨玉珍,以及相关系部(部门)负责人热情接待了张千里局长一行。   胡邦曜院长代表学院对张千里局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向客人介绍了我院的办学情况。宾主双方观看了学院资料片。张千里局长介绍了南宁铁路局的发展情况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规划,介绍了宁局对建设、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   会后,在学院领导的陪同下,张千里局长一行实地考察了我院铁道机车车辆实训中心、铁道运输信号技能演练鉴定中心等实训基地,并与胡院长共同为我院“动车组综合仿真实训系统”进行了揭牌。在考察过程中,张千里局长对我院起点高、仿真性强的实训基地,及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院是一所历史悠久、办学实力雄厚的铁路职业院校,可以很好的为铁路发展培养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文/图 梁将 滕国宁) 我院热烈欢迎南宁铁路局领导到我校考察指导工作
个人分类: 教育改革|1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外籍教师课程通知
热度 1 ywang69 2012-3-16 17:20
应地学学院邀请,英国Glamorgan大学终身教授Chris Gold将为地学学院的研究生开设课程《Research Methodology》,授课时间:第三周到第十一周,周三第四讲,授课地点:逸夫馆4218,请感兴趣的同学到张庆老师处报名,电话87601170,66366875;邮箱: 17471219@qq.com 。 另外Valerie Gold英语口语课程每周三下午在九里逸夫楼4318举行,14:30-16:30,为期四周。感兴趣的同学可前往。
个人分类: 教育教学|2845 次阅读|1 个评论
再论北大清华园中园教育与上大钱伟长学院
热度 8 tuliming 2012-3-13 09:37
昨天写的关于《北大清华园中园教育与上大钱伟长学院》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72657do=blogid=546871 在此也说明很多人对我国的教育改革还是很关心的,但是昨晚和朋友聊天提起这件事时,朋友就说钱伟长学院难道不是精英教育吗?聊着聊着,自己发觉有点不对劲了,似乎我是在支持精英教育这个观点上去了。此时我感觉自己很惭愧,前后自己只花了 20 分钟写出来的,没有细加琢磨就传上去了,以至于让很多人误解了,在此表示歉意。首先我表达我个人观点,全国实行精英教育我是不支持的! 一夜难眠,一直想着这个问题,还在纠结要不要写出来,最后还是打算写出来了。有个观点我没有解释清楚的,到底钱伟长学院是不是精英教育问题?这是很多人在关注的。大家认为是精英教育也很正常,但是之前将其对比,主要目的不在强调精英教育的好处,而是想从中去找到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学生本位。钱伟长学院大类教学两年后根据学生意愿,分别插入不同学院,不同专业进行教学,他们作为模范去带动周围的同学,实现自强不息的精神。 北大清华作为我国高校的领军者,两校的教育改革无不将影响着全国高校的改革方向,所以我觉得大家应该把关注点集中在北大清华要不要实行精英教育的本质问题上来。在此说明,上大本身的特殊性,所以实行钱伟长学院不会对全国高校改革产生那么显著的影响,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再去纠结钱伟长学院问题了。我是不支持这种精英教育模式,因为绝大多数人是不能成为精英教育的一员的。我们教育不是所谓的少数人去接受教育,而是全国民众是接受教育成果,这种模式不是绝大多数民众的根本利益。或许有人说全国实行不就可以解决大部分人的问题,其实这种思路是解决不了本质问题的,主要在于我国资源有限,全国实行也只能是极少部分,况且一旦全国实行这种模式,问题也就出来了,目前 985 、 211 是不是该重新划分?什么来评价精英?全国中小学是不是也会走上精英教育的模式?那么实验班也就变成很正常的现象?中小学教育是有教无类吗?没有成为实验班的孩子是不是成为被抛弃的一个群体? 我是对所谓的中小学实验班深有体会,去年春节回老家,和几个朋友儿时的朋友闲聊,他们说那时候没能读书主要是两个方面造成的,第一是家庭条件不好,早点出去打工可以减轻家里不少负担;第二是那是学校实行实验班,开始不分班前还可以有我们学习自觉的人带着,管着,后来分班后感觉不在实验班,考好的学校也没什么希望,感觉有种被学校,被老师抛弃的感觉,所以时间越长越就对学习不感兴趣了。他们说现在很想读书,可是脑子也不好使了,所以只有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个好的学习环境,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他们说到此刻,内心总觉得酸酸的,同时我国教育应该怎么走呢?我一直思考着。 我只希望我国的教育事业可以越来越红火,到底该怎么走,我想大家群策群力会想出好的思路,好的途径的。
个人分类: 原创|6826 次阅读|15 个评论
音乐学院的音乐,吵啊,一如我现在的状态
zhumei185 2012-3-13 09:35
我们学院就在音乐学院的边上,今早有事从主楼出来,顺路从那经过,真是一个晕啊。 一开始听到的是一声声的高调钢琴,走近后,中间又夹杂上吱吱啦啦的提琴还是小胡琴的摩擦音,那叫一个嘈杂啊,就一如我目前手头的事情,一团乱麻。 三门课要试讲,需要备课; 公积金等着办理; 家里网络需要开通; 科研上一个基金写完,马上又一个来了; 还要准备参加一个会议,写摘要,做墙报; 工作上坐班还要接收创新实验结题材料,报账!!! ..... 要晕了。看来,事情不能搅在一起啊,要不然只能是让自己晕头转向,不知所做为啥啊。赶紧整理一下,理出个先后轻重来。
个人分类: 工作日志|230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东方讲坛“大师的轨迹——钱伟长为什么能”在钱伟长学院举行
tuliming 2012-3-5 23:06
2012年3月1日下午,钱伟长学院科学研讨课系列讲座暨东方讲坛之“大师的轨迹——钱伟长为什么能”在J101讲堂如期举行,钱伟长学院直属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顾传青教授担任主讲。钱伟长学院学生及来自其他院系的学生济济一堂,共同参与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顾传青向全场学生发出“在被错划为右派长达26年的万分困难环境下,钱伟长校长为什么能坚持科研工作并将科研成果奉献给国家和人民”之问,紧接着,围绕此问将钱老在那个异常艰辛的人生阶段的感人事迹娓娓道来。 钱校长于1957年1月31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旗帜鲜明地反对苏联教育体制中的一些工作思路,反对学生的专业分得过细过早提倡理工合校,重视基础学科。从被打成“右派”到1966年的9年间,钱校长不能接触到科学研究工作的方向和具体课题,但他对广大群众和科技人员来函和登门来访,要求咨询,要求提供资料信息,要求工作协助时,都欣然答应,给与全力支持和各种技术援助,无偿奉献100多个科研成果,为培养国家急需的科技人才开设12门教学计划以外的新课。在极为困苦的“文化大革命”内乱初期,钱校长依然没有丧失信心,没有消极悲观,后来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努力工作,发明了当时北京最好的油压机、制定新的反坦克火箭弹的方案、发明高能新型电池等,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后,讲座再次引入主题:在被错划为右派的困难环境下,钱校长为什么能够自强不息、忘我工作?这里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包括:钱校长具有坚持真理、敢讲真话、敢于负责的优秀品格,具有忠诚国家和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博大胸怀,具有相信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具有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可贵进取精神。今天,我们学习钱校长精神,就是要把个人的成长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联系起来,冷静地面对、勇敢地战胜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和挫折,努力学习,全面发展,谱写灿烂的人生篇章。 顾传青在整场讲座中都保持站立的姿态,情绪激昂,这感染了全场的同学们,大家都被钱校长不畏困苦、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伟大的爱国情怀所深深感动。最后,讲座在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钱伟长学院
208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的告别演讲
热度 1 tangminqian 2012-3-3 12:15
葛红兵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d280c0102dy6e.html 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的告别演 讲 这是我最后一次以院长身份讲话,也是告别辞。本届人文学院的管理团队任满三年,履行了该做的工作,维系了人文学院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转,教工、学生人人平安,这便足以令人欣慰。至于体制所看重的各种业绩、评价,皆过眼云烟,不值得多提了。如果说,这几年里有什么没干好的事,无论是校方有看法,还是教师学生有意见,都由我来承担了。就各位对我这个自由主义分子的海涵,亦心存温暖。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常规换届的结果,竟是上届管理团队的全军覆没,尽管原因各不相同。本人“老卖年糕”,鲍伟轮岗,两位副院长抱着深深的人文情怀回到自己所眷恋的专业中。不过看透了,这也是好事,不经意间摆脱了所谓“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陈腐套路,新院长、书记可以轻装上阵,独立思考。   六年半讲了无数次话,多是随意发挥,也没什么主题,这最后一次,我想了个题目:《怀童心的孩子回家吧》。   此次卸任,也是我自1970年元月参加工作历40年之后,从体制退出,虽然还要教几年书,但从内心里是抛开体制了。   这一段讲讲我为什么不愿意续聘连任院长了。   我这辈人,不幸中也有幸,生活于文化大颠覆又艰难重建的时代,经历、看到了寻常时代所无以体会的东西。这时就想做点学问上的事,于是去考大学。听课时又发现高校教师的所讲所做似为“体制化”宣传工具,说来说去离不开个唯物主义、阶级斗争,令人失望。此刻幸而又幸的是,我的导师王先生是一位守望民国学术风格的老学究,在他的鼓励下,我读书的范围主要是文献和**学者的著作,陈寅恪、钱穆等,研究生的课程又让我认识并喜欢上了玄学的率真、自由与逍遥。   但还有个话在我的命运中起作用:时势比人强,人算不如天算。时代变迁中,大潮也会席卷你。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打开了国家的封闭状态,一线生机让所有中国知识分子兴奋,看到希望于其中,我也不例外。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了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投身于温州现象调查、个私经济研究,为艰难起步的民营经济张目。1988年写了“温州社会二元结构的社会学思考”,入选中央“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研讨会”,算是个国家奖。   到1992年,《学习与思考》主编要退休,社科院领导让我接任。他们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了,思想又解放了。结果还是任命了。当场我就想起杨绛在钱钟书被任命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后的一句话,说钟书“被人捉将官里去也”。好在我内心未将此职当作什么官,主编也和我当这个院长一样,无非是个做事情的平台而已。并且,我的理念很清楚,在体制内掌管一块地盘,一不当体制的工具,为之增添什么政绩,不在乎领导评价;二不为个人经营体制里的名、利、官;三从自已的良心和是非出发,自觉抵制、消解体制中的假大空痼疾。   当时《学习与思考》是省级理论刊物,省委领导、军队将领经常在上面发文章,被看成是认识、接近高层领导的最佳位置之一,不少人为我支招。我呢,则反其道而行,要办讲点真话、有文化品味,尽量减少假大空的刊物。一段时间后,这些领导逐步出局,代之以王元化、杜维明、成中英等。那阵的形势似乎还能往前走,我也不甘心就此止步,于是将刊物名更为《观察与思考》,并设计、推出了具有鲜明写真与批判色彩的系列主题:被接待的中国人、吸烟的中国人等等。浙江新闻界一片惊呼。要离开《观察与思考》时,不少人劝,多好的位置,风光自在,可进可退。但我的理想是办讲真话的刊物,如实现不了,当作升官发财的跳板,吾不为也。   2002年,我来到浙江工商大学。先在杂志社干着。两年中,完成了从记者到学者的转换,《王充传》完成。   2004年人文学院成立,校领导动员我当院长。当时我做杂志社社长挺顺手,又有时间搞研究,不想动。校领导说,你干嘛要看一辈子稿子,多一些人生经历,感受一番中国高校主流的东西不好吗?再说,上点课多看看坐在前排的女生,精神会一振呢。我只好笑着应了。干了一届,有些事只做了一半,于是接着第二届。实际上我在连任后一年多就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行政职位了,2009年初即向学校提出另请高明,也帮着联系过接班的人选。   为什么不适应?我置身其中,越卷越深,深感高校行政化、权力化日趋严重,尤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作为,公然全体造假,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大学精神。近年盛行的数字化考评、高校排名,让各级像疯了一样抓项目、课题、报奖、报点、基地之类,上级考什么,下边就干什么,行政权肆无忌惮地侵害教育权和学术权,搅得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如果有人问我,六年多来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说,一是没有精力认真考虑真正的教学和科研事宜,只是穷于应付上级下达的各项冠冕堂皇的所谓“创新强校”的指标;二是高校中违背常识的行为,甚至造假的勾当居然大行其道。可以说,这六年多里学校无数次开会、布置工作,没一次真实地倡导大学精神、学术自由、坚持学者良心、敢于批评政府、担待社会责任。口头上虽讲过几次大学精神,但只是招牌,实处要大家去做的净是如何讨好政府、送礼攻关,争项目、要课题。这是大学境界、大学气度吗?在文明国家这可是学界大忌,学者须与政府保持距离。我想到**夫人90年代的一次来访。中国政府看她生活比较艰难,欲以演讲费等形式给点资助,亦算是对**过去帮助中国革命的感谢。**夫人谢绝了。她说:**和我在世界上讲的话,之所以有人相信,全因他们认定我们和**没有利益关系,所言所论皆出自我们的独立观察。如果我拿了钱,今后没人再信我们的话了,连以前说的也都不信。现在中国大学的领导和学者存有这样的观念与意识吗?不仅想方设法向政府讨钱,要钱的时候甚至可以送礼行贿,不择手段。这一切,都顶着个堂而皇之的名义:为了学校做大做强!功利高于一切,良心和是非一钱不值。这正常吗?   校内部门的领导们在一起的话题,说来说去老这么几条:怎样贯彻学校的考评指标,设计个方案逼下边竭尽全力;强调本部门如何重要,希望领导格外关照;本部门的考评在学校里排了个第几、什么挡次;如何通过搞关系、走门子达到了目的;大家相互之间多关照,你这次帮我,我下次帮你……古人讲求劝人以德,此间流行的皆是劝人以“利”。我看清了,如今大学里就是丘八文化加农民文化,再添个所谓的“量化管理”,行事的根据只有一条“有奶便是娘”,说好听点是谓 “谋食不谋道”。权力在这一领域中为所欲为,这不仅在世界上,就是在中国的各个行业里,都算问题最大的。因此,近些年社会上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批评一浪高过一浪,可以说已失去人们的信任。   今天上午听学校一位老师说,网上评“十大缺德”行业,教育“居首”。我听后并不感到惊呀。最近我去东北讲学,一路碰到各色人等,说起现今中国的教授、学者,普遍的反映都是不值得尊敬,水平不怎样又不敢讲真话,为了钱可以昧良心。最能说明教育危机的莫过于此种现象:现在的有钱有势者,都想方设法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包括教育部的领导和诸多大学校长的孩子,自己办的教育自己瞧得上吗?学者这副“权力附庸”、给点钱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德行,其实当官的打心眼里也瞧不起,不当你一回事儿。我亲历过一件事,2006年吧,搞过一次什么“保鲜”活动,当时一位省委副书记到中国美院检查。有位老师正在创作,说搞不懂,不予理睬。该副书记大为光火,对美院的“保鲜”活动严厉批评,推迟验收。我们学校传达此事时,居然以本校得以顺利通过而庆幸,对美院还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彭真去协和医院拜访林巧稚,林正在给患者看病,表示不便见,彭真因此而更加敬重林巧稚。不要说跟**时代的知识分子比气质了,生活在五十年前的林巧稚,也足令我们汗颜,不自重,又何以能让别人尊重。   在这种体制中,我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矛盾。我无法象大部分所谓学者型领导那样,一边不痛不痒地批评体制,一边又利用体制大捞好处。那些捞好处的套路我不是不清楚,无非利用手中资源,请掌握项目的官员、高级别刊物的主编、学界评委等来讲学,变相用公款行贿。逢年过节再去孝敬送礼。然后就可以在为学校、学院作贡献的名义下拿课题、发文章、得奖项,慢慢自己也就成了名家、评委。这些年我要干此类事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相关的利益链也铺到过我面前,但我不屑为之。我的道德底线不许可,这些既然是我批评的事情,就决不随波逐流。   中国最大的问题,也是很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即说与做的分离,人格的两面性,甚至到了不自觉的地步。慷慨激昂的体制弊端批判者,行为的目的不是改造体制,而是一转身也参预其中去分一杯羹,连半点内疚也没有。这不是乡愿是什么?   我选择了批判的态度,行动上便不会另行一套。2006年本科教育评估,大家无不反感,但学校要求评估组进场时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那天我是整个礼堂中惟一不起立、不鼓掌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假、这样贱?反感或反对,为什么不敢公开表达。2008年学校搞所谓“加速发展”的改革方案,小组讨论时我发表了不同意见,蒋书记要我大会上讲讲,我便在大会上坦言:如今之大学是“谋食不谋道”。2009年底续签增长20%的责任书时,我曾打算拒签,因此而下台也无所谓。为此找过蒋书记。蒋书记做工作说,你不签,这件事就僵住了,反正年内要搞“三定”方案,到时会调整的。这样我才勉强签约。去年初学校开党代会,小组讨论有校领导参加,我本不想发言,大家一定要我讲几句,我便说,“一所大学设有党委,还要开党代会,这是人们习惯了的现实,但这是真正的大学之道吗?世界上还存在此种体制的恐怕也只有朝鲜、古巴了吧。没听说世界上哪所一流大学是在党委领导下成功的,也没听说哪个党委办出过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中国大学改革的方向和出路在于与世界大学接轨,若不行,哪怕学学**时的北大和西南联大也好,总在现行体制框架里折腾是没有希望的,所谓""""""""钱学森之问""""""""即这个意思。我不想发言,就是对当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讨论不感兴趣。”党代会后接着开教学工作会,吃饭时我坐在蒋书记边上想说个事,看到一拨一拨的中层干部来祝贺蒋书记当选,言辞阿谀,全是官场文化。我说不出口,坐至终席不发一言。近些年里,无论省领导还是学校领导的报告,我极少参加,不是摆谱,实在是听不下去那些假大空的言语,坐不住。我任职期间向学校的建言,都不在所谓搞指标的“强校”方面,粗想大约有这样几条:引进人才的政策要适当灵活、宽松,否则难以操作白费劲;认真履行低碳节能,消灭长明灯、跑冒滴漏;撤掉学校的驻京办事处。对以上言行,有人说我敢直言、有见识,其实在我心里,只是遵循常识而已。目前中国高校所范的毛病,多在常识以下。   在对待体制的业绩、考评等事情上,限于我个人的好办,不当会事罢了。近年来我从不报奖、争什么带头人、入什么人才工程、第几层次啥啥的……每回报奖都有人劝我,包括学校领导、好友、同事,职能部门还表示愿意代为填表。我感谢他们,但依然故我,解释的理由也简单:一是本人的成果水平低,够不着,白折腾;二是生性怕花时间填表,有功夫更愿意去打球或漫步西湖,感受点令人愉快的事。当然,我对报奖和获奖的老师,也表示尊重。大学的老师们不需要同质化,有差别,价值多元是好事。   但关系到部门工作和集体利益的事,就不能完全不在乎了。我的分寸是,按学校要求公事公办,报学位点、学科、团队、精品课等等,一板一眼地执行,但重点在于提高水平、壮大实力、打好基础,结果是自然而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靠攻关忽悠,跑省里、跑部里。在此类事情上,我从不行贿送礼,至多意思一点劳务费而已。也有人建议多送,说有的学院五倍、十倍于我们,我未接受。我的观念是:即使得不到也不越此底线。对于通过送重礼达到目的者,我毫不羡慕,甚至可怜他们。我不会为此而焦虑、纠结的,也决不会为了得到并维系诸如此类的“业绩”,绑架自己宝贵的生命。多个点什么的,真的就代表水平高了吗?这是真学问?真科研吗?在我眼中,不少各种名义的大项目,资金上千万上亿的,搞出些伪科学成果来,通过动用科研经费攻关,就能整个大奖来。这是在糟塌纳税人的血汗,还败坏学风。   我这样的态度,本人身陷矛盾,学校可能也有看法。虽然我对学校领导是否满意并不在意,但最终还是存在着让我解不开的纠结,即这些考评指标与部门利益和群体利益的挂钩与捆绑。如前几年的学院考评划分ABCD档,近两年的达标120%发足额奖,还有各种学科点、基地之类,皆拨下相应的经费等等。并且这都与每位老师个人的业绩、职称有关。我只能尽量跟上趟,无法做到如何出色,让大家满意。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我再次选择退出,不和体制玩了。去年上半年蒋书记问我为何不愿续聘了?我说,现在高校教育的这套做法,无法得到我价值上和道义上的认同。   对我的工作,学校如果不满意,我完全理解,站在学校角度这样看是正常的。但我不愿改变,最好的办法是请来新院长。高老师这次在海内外招聘中脱颖而出,我很高兴,总算可以摆脱矛盾处境,回归原本的人生角色——卧龙岗上散淡的人。   “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此话乃东晋名相王导的存世名言。愦愦是昏乱、糊涂之意。我非常佩服东晋那一代士人的气度,身临偏安一偶的危局,仍义无反顾地信奉玄学的“无为而治”,自觉遏制体制化儒家——礼教的回潮,以“务在清静”的文化理念“力撑东南”。   我当然是小人物,但也有根深蒂固的“无为而治”理念,也听到一些徐老师不爱管事,只布置不督促、检查,重讨论不重落实等议论或批评意见。从事实上讲,这些看法都没错,提出批评也是出于对工作的负责,我表示感谢。但老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还是尊奉“无为而治”。我的信念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从根本上讲,教师皆成年人,并具备高等学历,属于社会上最热爱学术和教学的群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自己管好自己。   第二,我自学生时代研究玄学,饱受浸染,深信“无为而治”是自由知识分子永远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体制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发扬的内容。   第三,目前高校管理体制问题多多,推行、布置的东西,美曰做强做大,加快改革,说白了都是些无聊的折腾,干的事皆违背常识。在教育体制行政化的背景下,“无为而治”是最有效的挡箭牌和解毒药。   如搞“精品课”,我也赞成,但首先要整明白什么叫“精品课”。精品课的标准只有一个:学生受益并形成口碑。不存在什么固定格式。现在的这套,千人一面:课件、作业、教材、网上互动等等,缺一不可,讲的再精彩也没用。照此标准,过去北大陈寅恪、刘文典的课亦算不上精品了。陈寅恪仅带一布包,刘文典上来先把国民政府骂它半点钟,这如何是好?教学讲求的是多元化、多样化,哪有倡导一付面孔的道理。   搞科研把课题项目强化到如此程度,也违背科学精神:1、研究起点上就渗入功利因素。取经费、应考评、上职称,严重的名利取向破坏了以求道为目的的单纯之心;2、找材料盖过读书。读书本是与智者交心,体玄悟道,有了心得自成文章。做课题则重在各取所需地淘资料,立论草率,学养无从积累;3、赶时间交任务,忽视质量。要求半年、一年完工,本不合科研章法。但作者只要能对付交差就好,垃圾多多;4、成果的通过、发表过程中人格受辱。高级别刊物大家都往上挤,于是水平差不多时看谁敢送又会送,做研究还要赔上人格;5、报账做假。文科研究开销有限,找发票报销就成了少不了的节目。   单纯的科研经过这一系列的干扰与附加,古人所推崇的“因心而会道”的“为己之学”还有生存空间吗?怕是多为“凭誉以显扬”的“为人之学”了。研究已严重地工具化,沦为名利的敲门砖,还有多少人能从科研中获得快乐和价值肯定。当然,可能尚有部分高手,有本事将项目与自己的精神需求较好地结合起来。然这已不是主流,主流是极大的干扰和伤害。我怀疑,在如此环境里,真正具备与古今贤哲沟通能力的学者能有几人?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这还用问么!   近两年学校搞的“创新强校”,每年递增20%,更属胡闹。有的学院指标分解到人;还有自己掏腰包来填充经费的;造假也出现了,把前、后年的成果计入当年,就为了拿到那点年终奖励。   再有多如牛毛的各色评比、排名,先进教师、科研标兵,优秀党员、团员、家庭,工会及民主党派的积极分子,什么“一五一”还分几个层次,这个奖、那个奖、这个级、那个级。这世风如此糟糕,整体文化水平如此低下的社会里,居然有这许多优秀称号,还值钱么?都是自己树自己搞的廉价货,除了干扰心境没丝毫意义。每学期、每年还要把学院的老师排个名次,半斤八两的楞要分出个一二三四来,有什么意思?这是幼儿园里戴小红花的套路搬来了,把老师当小朋友对待。搞得学者一个个气局狭隘,争虚名图小利,一到年关就半分半分地算账,跟扛了一年长工似的。过去我们人文学者的精神世界中,多是苏格拉底、黑格尔或孔子、李白的,现在一年到头总在脑子里纠结的是:怎么完成或多挣考评分。   对于这些学校的制度规定、无法回避的管理内容,我的态度只能是“无为而治”,由老师本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待、取舍,反正有关个人考核的政策、结果,学校都有事先规定,学院只是执行而已。可以说,我在院长位置上有意识地抵挡体制污染,对许多事情在学院层面上作淡化和减法处理,不干强化和加法的事,目的是让老师们少受干扰,躲过上述那些可笑乃至有点荒唐的瞎折腾。事实上,一些明显的折腾亦长久不了,顶顶也就过去了。如“加速创新”,差不多无疾而终了吧。   对我自由主义的理念,老师们认可,我欣慰;有老师不赞同,我亦含笑。这不过是管理观念有所差异而已。民主的要义,不独尊重多数,同时也尊重少数乃至个人,我从不追求所谓的和谐一致。高校改革任重路远,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共存,方为大学应有的文化生态。   对我来说,这些年真正令我有成就感的,乃是学院部分年轻教师在考评体系之外自发组织的读书小组,这才叫学人正道。   最后这段说说我今后工作、生活的设想。   题目是杨绛翻译的兰德诗《我和谁都不争》中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煨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的豁达、善良、雅致、坚韧,最令人钦佩,现在再出不了这样的人了。记得我来人文学院时还念过胡适引用易卜生的一句话:“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念着这两句话上任,今天则吟着这两句话离任。   行政职务卸去了,回归到原本的角色中,当一名历史系的老师,这个职业很神圣,也令人自足、充实。我会更投入地与学生交流,把历史的真像告诉他们。同时我又不会像以往那样深陷体制生存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转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论学校里的考评如何。手头还有两个课题完成后,可能也疏远课题了,除非出现与我兴趣相当吻合的机会。目前已考虑或参与的有这样几件事,实际上最近一年中已化不少时间在做了。   1、关注环境保护。最近在新疆、杭州、绍兴等地讲学讲课,重点都是环境保护。中国近30年高速发展的代价,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到了可怕的地步,全国整成一大工地,古城古风荡然,大量物种灭绝。2010年9月22日,美国太空总署公布了卫星检测全球空气质量的PM2.5数值图(2001年—2006 年)。PM2.5小于10为安全值。中国空气质量全球最差,中国东部尤其严重,PM2.5超过50接近80。中国社科院党国英最新研究表明:中国的GDP 每增1%,用地量为日本的8倍。单位能耗亦长期是日本的8倍左右。北岛说,我们近一个世纪被现代化搞疯了。不惜土地、环境代价的繁荣之路,别国不是不明晓,问题在于他们已经把维护一方净土视作首要战略目标,像日本就悄悄地成了资源大国。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自以为得计,其实是又输了一招。所以说,中国的环境保护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2、参与慈善事业。我在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和浙江省正泰集团基金会两个社团中担任理事,主要的工作是:推广低碳生活、关注食品安全、资助困难群体等。   3、研究、反思百年来的文化变迁,尤其是左倾时期的文化灾难及其后遗症。左倾时期所经历的斯文扫地、道德沦丧、文化毁灭,至今没有认真清理、反思。为什么到了人们普遍失去道德底线的地步?少报一元钱事比天大,大白天开着长明灯却视而不见。2009年60周年大庆中,文艺界搞出个“特务年”影响至今,“潜伏”、“暗算”充斥银幕,连《探索?发现》栏目也大播间谍战。世间的善良、诚实不再有人相信。不找关系,不相信会被公平对待。谭嗣同说,中国之旧政,为大盗、乡愿吞剥愚弄。这话发人深思。   俄罗斯是经过彻底的文化反思了。前苏联的颠覆说到底是文化上的失败,失掉人心,今天的复兴也得益于文化整体的复兴。前些年有人怀念苏联,普金讲,把前苏联说得一无是处是良心出了问题,但想要恢复前苏联则是脑子出了问题。所以要真正恢复俄罗斯人的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让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按自己的愿望去生活,而不是仅仅是吃饭、生存。   中国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文化认同的问题。近几十年最值得庆幸的是解决了吃饭的事情,同时最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症结,乃是权力在社会中膨胀到无以复加,官权与民权极不平衡。就改革力度最大的经济领域而言,民企500强的全部规模仍不及央企50强的最后一名。以官治民的社会结构没有出现大的改观,也就很难养育出具有理性精神、契约意识和公德自律的现代公民。   文化重建要有人来担当,不光说,更要做。我一生最感欣慰者,乃数十年间始终生活于自己的本色中,坦坦荡荡就这么过来了。当然我还有业余爱好,我曾在一篇简介里自白: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严重流失的今天,我辈忝列学人,除了汗颜,还是汗颜,让任何荣誉、名号论之无味。此生倘能在保存点滴文化火种上略尽薄力,余愿已足。再加上打篮球、玩乒乓、游泳、登山的爱好得以陪伴到老,那便是美满人生了。   尽管生活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甚至还会碰到、经历很大苦难,我仍虔诚地认为,上苍待我不薄:一生基本没有受冻挨饿,工作、生活于本人最喜爱的新闻与历史专业中。傅聪说,上帝让我此生与音乐为伍,这已经足够。我亦十分知足,惟感在上苍面前索取多多而无所回报,心存愧疚。因此,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将伴随在我今后人生之路的每一步中。   总之,今后和大家在一起的是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徐老师,这就叫“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
个人分类: 教育人物与历史|1883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曝美野鸡大学覆灭:与19所中国高校有合作
热度 2 miran 2012-2-15 13:28
[转载]曝美野鸡大学覆灭:与19所中国高校有合作
美曝野鸡大学院长自杀,与19所中国高校有合作 2012-02-15 07:31:37 来源: 成都晚报(成都) 狄克森州立大学主管留学生事务的副校长乔恩·布拉迪格已于上周五辞职。而教育、商业及应用科学学院院长道格·拉普兰特在当天开枪自杀 中国合作高校(部分):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大连东软信息学院、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科技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外语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苏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西安思源学院、北京国际工商管理研修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安徽大学 。 注:据首都经贸大学外语系官网资料整理 成都晚报报道 美国高等教育界再曝丑闻,上周五,北达科他州狄克森州立大学被曝“极度缺乏控制和监管”,导致学校成为“文凭工厂”。狄克森州立大学主管留学生事务的副校长乔恩·布拉迪格已于上周五辞职。而教育、商业及应用科学学院院长道格·拉普兰特在当天开枪自杀。【相关报道:美一州立大学被曝学位造假 多数系中国人】 美版“野鸡大学” 【招生滥】 通过伪造档案等方式大量招收中国学生 【教学烂】 410名毕业学生中,仅10名完成所有的必修课程 120名在读学生中,仅39名学生修完所有课程 【文凭乱】 584名不合格生已获得过其他证书或者学位 曝光:超9成留学生有问题 一份由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系统和北达科他州高等教育委员会进行的审计报告指出,2003年起,共有816名学生参与了该校的国际课程,然而经调查后发现,其中743名学生的档案文件存在问题;被授予联合学位的410名学生中,只有10位完成了所有的必修课程;120名在读学生中,仅39名学生修完所有课程,并有资格获取学位;584名学生之前已获得过其他证书或者学位。 据统计,不合格学生中约95%来自中国,其余的来自俄罗斯。 报告还指出,许多国际学生缺乏必要的入学条件,有的学生没有银行资产证明,或者提供了伪造的大学成绩单。一些学生没有英语能力证明,甚至基本不会说英语,但仍然被招生部门批准入学。经调查后发现,其中743名学生的档案文件存在问题,占到了总数的91%。 影响 主管副校长辞职 该报告给学校上下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狄克森州立大学主管留学生事务的副校长乔恩·布拉迪格已于10日辞职。 此外,10日下午,在调查报告曝光后,该校的教育、商务与应用科学学院院长道格·拉普兰特教授被人发现自杀身亡。据美联社报道,尽管调查报告中没有提到拉普兰特教授,但是许多存在学业问题的学生都是就读于他学院的商务专业。 该校校长考斯顿表示,他并不知道拉普兰特自杀与审计是否有关。不过,包括拉普兰特在内的学校教职人员在审计结果公布前就已被告知。 有分析指出,近几年来,北达科他州面临大学生源不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狄克森州立大学开始采取各种途径,大肆扩张海外留学生,最终导致了丑闻的发生。 进展 学生或被撤销学位 学校可能将为此受到来自美国国务院、教育部、国土安全部、高等教育委员会的多重处罚。 狄克森州立大学在声明中称,他们正在经历一系列整改,包括:关闭或缩减课程;暂停发放问题学生的学位直至所有文件补全;终止与海外留学机构的合作项目等等。该校计划重新修订入学政策、程序,同时承诺将只接受官方认可并推荐的留学生,确保以后的入学监管及学位发放不再发生问题。 北达科他州的相关官员表示,报告中的大学生可能要被撤销学位,不过他同时表示:“会允许他们补修学分。 ” 记者调查 辞职副校长2年前曾来蓉 点开美国狄克森州立大学中国中心官网可以看到,该校共与我国19所高校有合作交流,其中涉及川渝两地的学校共4所,分别是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外语学院以及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根据该网站的介绍,在2007年8月,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四川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和西安思源学院等高校的32名中国学生在通过中国大学推荐、美国迪斯尼公司和美国狄克森州立大学面试,顺利取得了美国交流访问学者(J1)签证后,成功赴美开始为期一年的学习和带薪实习生活。 在四川外语学院网站中,至今仍可以查到“四川外语学院—狄克森州立大学‘中美双学位计划’项目”的介绍。项目介绍中称,川外和狄大互相承认对方课程设置和课程学分,学生可先后获得由川外和狄大颁发的学士学位。 辞职副校长曾来蓉谈合作 通过查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官网可以了解到,已经辞职的副校长乔恩·布拉迪格曾在两年前来蓉,与上述两所川内高校进行交流和合作。 2010年12月13日下午,乔恩·布拉迪格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相关人士进行了交流,希望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进行合作。翌日乔恩·布拉迪格又来到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双方签订了本科“中美双学位”等合作项目协议。 高校回应: 目前不清楚情况 昨晚,成都晚报记者试图联系四川外语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以及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不在学校,目前并不清楚具体情况。此外,截至记者发稿时,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以及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的手机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狄大简介 地点 美国北达科他州狄克森市 性质 公立综合性大学 学生 约有2700名本科生 学期 分春、秋两学期 学位 可授予副学士学位和学士学位 网友热议 为文凭还是求学? 网友“yuanyuan6545”:出国留学到底是为了拿个“洋毕业证”还是希望学有所用,不要盲目的把小孩送出国留学。 网友“Lynn-C_C”:大部分出去留学的人并不是为了学习,保守估计7成是去旅游。 网友:对此表示理解,有市场就有需求,这是一些人迷外的结果。 网友“张琳很保险”:部分有钱人的孩子不够成绩,但又想要“镀金”,而国外部分学校觉得是个赚钱的好机会,于是这事就“一拍即合”。 网友“一生求一自由”:只要有市场需求,就一定会有商业满足,《围城》中方鸿渐的文凭也是这样来的。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29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徐斌的告别演讲
muchunyang 2012-2-15 09:43
这是我最后一次以院长身份讲话,也是告别辞。本届人文学院的管理团队任满三年,履行了该做的工作,维系了人文学院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转,教工、学生人人平安,这便足以令人欣慰。至于体制所看重的各种业绩、评价,皆过眼云烟,不值得多提了。如果说,这几年里有什么没干好的事,无论是校方有看法,还是教师学生有意见,都由我来承担了。就各位对我这个自由主义分子的海涵,亦心存温暖。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常规换届的结果,竟是上届管理团队的全军覆没,尽管原因各不相同。本人“老卖年糕”,鲍伟轮岗,两位副院长抱着深深的人文情怀回到自己所眷恋的专业中。不过看透了,这也是好事,不经意间摆脱了所谓“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陈腐套路,新院长、书记可以轻装上阵,独立思考。   六年半讲了无数次话,多是随意发挥,也没什么主题,这最后一次,我想了个题目:《怀童心的孩子回家吧》。   此次卸任,也是我自 1970 年元月参加工作历 40 年之后,从体制退出,虽然还要教几年书,但从内心里是抛开体制了。   这一段讲讲我为什么不愿意续聘连任院长了。   我这辈人,不幸中也有幸,生活于文化大颠覆又艰难重建的时代,经历、看到了寻常时代所无以体会的东西。这时就想做点学问上的事,于是去考大学。听课时又发现高校教师的所讲所做似为“体制化”宣传工具,说来说去离不开个唯物主义、阶级斗争,令人失望。此刻幸而又幸的是,我的导师王先生是一位守望民国学术风格的老学究,在他的鼓励下,我读书的范围主要是文献和 ** 学者的著作,陈寅恪、钱穆等,研究生的课程又让我认识并喜欢上了玄学的率真、自由与逍遥。   但还有个话在我的命运中起作用:时势比人强,人算不如天算。时代变迁中,大潮也会席卷你。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打开了国家的封闭状态,一线生机让所有中国知识分子兴奋,看到希望于其中,我也不例外。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了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投身于温州现象调查、个私经济研究,为艰难起步的民营经济张目。 1988 年写了“温州社会二元结构的社会学思考”,入选中央“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研讨会”,算是个国家奖。   到 1992 年,《学习与思考》主编要退休,社科院领导让我接任。他们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了,思想又解放了。结果还是任命了。当场我就想起杨绛在钱钟书被任命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后的一句话,说钟书“被人捉将官里去也”。好在我内心未将此职当作什么官,主编也和我当这个院长一样,无非是个做事情的平台而已。并且,我的理念很清楚,在体制内掌管一块地盘,一不当体制的工具,为之增添什么政绩,不在乎领导评价;二不为个人经营体制里的名、利、官;三从自已的良心和是非出发,自觉抵制、消解体制中的假大空痼疾。   当时《学习与思考》是省级理论刊物,省委领导、军队将领经常在上面发文章,被看成是认识、接近高层领导的最佳位置之一,不少人为我支招。我呢,则反其道而行,要办讲点真话、有文化品味,尽量减少假大空的刊物。一段时间后,这些领导逐步出局,代之以王元化、杜维明、成中英等。那阵的形势似乎还能往前走,我也不甘心就此止步,于是将刊物名更为《观察与思考》,并设计、推出了具有鲜明写真与批判色彩的系列主题:被接待的中国人、吸烟的中国人等等。浙江新闻界一片惊呼。要离开《观察与思考》时,不少人劝,多好的位置,风光自在,可进可退。但我的理想是办讲真话的刊物,如实现不了,当作升官发财的跳板,吾不为也。    2002 年,我来到浙江工商大学。先在杂志社干着。两年中,完成了从记者到学者的转换,《王充传》完成。    2004 年人文学院成立,校领导动员我当院长。当时我做杂志社社长挺顺手,又有时间搞研究,不想动。校领导说,你干嘛要看一辈子稿子,多一些人生经历,感受一番中国高校主流的东西不好吗?再说,上点课多看看坐在前排的女生,精神会一振呢。我只好笑着应了。干了一届,有些事只做了一半,于是接着第二届。实际上我在连任后一年多就知道自己不适合这个行政职位了, 2009 年初即向学校提出另请高明,也帮着联系过接班的人选。   为什么不适应?我置身其中,越卷越深,深感高校行政化、权力化日趋严重,尤其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作为,公然全体造假,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大学精神。近年盛行的数字化考评、高校排名,让各级像疯了一样抓项目、课题、报奖、报点、基地之类,上级考什么,下边就干什么,行政权肆无忌惮地侵害教育权和学术权,搅得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如果有人问我,六年多来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说,一是没有精力认真考虑真正的教学和科研事宜,只是穷于应付上级下达的各项冠冕堂皇的所谓“创新强校”的指标;二是高校中违背常识的行为,甚至造假的勾当居然大行其道。可以说,这六年多里学校无数次开会、布置工作,没一次真实地倡导大学精神、学术自由、坚持学者良心、敢于批评政府、担待社会责任。口头上虽讲过几次大学精神,但只是招牌,实处要大家去做的净是如何讨好政府、送礼攻关,争项目、要课题。这是大学境界、大学气度吗?在文明国家这可是学界大忌,学者须与政府保持距离。我想到 ** 夫人 90 年代的一次来访。中国政府看她生活比较艰难,欲以演讲费等形式给点资助,亦算是对 ** 过去帮助中国革命的感谢。 ** 夫人谢绝了。她说: ** 和我在世界上讲的话,之所以有人相信,全因他们认定我们和 ** 没有利益关系,所言所论皆出自我们的独立观察。如果我拿了钱,今后没人再信我们的话了,连以前说的也都不信。现在中国大学的领导和学者存有这样的观念与意识吗?不仅想方设法向政府讨钱,要钱的时候甚至可以送礼行贿,不择手段。这一切,都顶着个堂而皇之的名义:为了学校做大做强!功利高于一切,良心和是非一钱不值。这正常吗?   校内部门的领导们在一起的话题,说来说去老这么几条:怎样贯彻学校的考评指标,设计个方案逼下边竭尽全力;强调本部门如何重要,希望领导格外关照;本部门的考评在学校里排了个第几、什么挡次;如何通过搞关系、走门子达到了目的;大家相互之间多关照,你这次帮我,我下次帮你……古人讲求劝人以德,此间流行的皆是劝人以“利”。我看清了,如今大学里就是丘八文化加农民文化,再添个所谓的“量化管理”,行事的根据只有一条“有奶便是娘”,说好听点是谓 “谋食不谋道”。权力在这一领域中为所欲为,这不仅在世界上,就是在中国的各个行业里,都算问题最大的。因此,近些年社会上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批评一浪高过一浪,可以说已失去人们的信任。   今天上午听学校一位老师说,网上评“十大缺德”行业,教育“居首”。我听后并不感到惊呀。最近我去东北讲学,一路碰到各色人等,说起现今中国的教授、学者,普遍的反映都是不值得尊敬,水平不怎样又不敢讲真话,为了钱可以昧良心。最能说明教育危机的莫过于此种现象:现在的有钱有势者,都想方设法将子女送到国外接受教育,包括教育部的领导和诸多大学校长的孩子,自己办的教育自己瞧得上吗?学者这副“权力附庸”、给点钱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德行,其实当官的打心眼里也瞧不起,不当你一回事儿。我亲历过一件事, 2006 年吧,搞过一次什么“保鲜”活动,当时一位省委副书记到中国美院检查。有位老师正在创作,说搞不懂,不予理睬。该副书记大为光火,对美院的“保鲜”活动严厉批评,推迟验收。我们学校传达此事时,居然以本校得以顺利通过而庆幸,对美院还有点幸灾乐祸的味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彭真去协和医院拜访林巧稚,林正在给患者看病,表示不便见,彭真因此而更加敬重林巧稚。不要说跟 ** 时代的知识分子比气质了,生活在五十年前的林巧稚,也足令我们汗颜,不自重,又何以能让别人尊重。   在这种体制中,我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矛盾。我无法象大部分所谓学者型领导那样,一边不痛不痒地批评体制,一边又利用体制大捞好处。那些捞好处的套路我不是不清楚,无非利用手中资源,请掌握项目的官员、高级别刊物的主编、学界评委等来讲学,变相用公款行贿。逢年过节再去孝敬送礼。然后就可以在为学校、学院作贡献的名义下拿课题、发文章、得奖项,慢慢自己也就成了名家、评委。这些年我要干此类事处在非常有利的地位,相关的利益链也铺到过我面前,但我不屑为之。我的道德底线不许可,这些既然是我批评的事情,就决不随波逐流。   中国最大的问题,也是很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即说与做的分离,人格的两面性,甚至到了不自觉的地步。慷慨激昂的体制弊端批判者,行为的目的不是改造体制,而是一转身也参预其中去分一杯羹,连半点内疚也没有。这不是乡愿是什么?   我选择了批判的态度,行动上便不会另行一套。 2006 年本科教育评估,大家无不反感,但学校要求评估组进场时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那天我是整个礼堂中惟一不起立、不鼓掌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假、这样贱?反感或反对,为什么不敢公开表达。 2008 年学校搞所谓“加速发展”的改革方案,小组讨论时我发表了不同意见,蒋书记要我大会上讲讲,我便在大会上坦言:如今之大学是“谋食不谋道”。 2009 年底续签增长 20% 的责任书时,我曾打算拒签,因此而下台也无所谓。为此找过蒋书记。蒋书记做工作说,你不签,这件事就僵住了,反正年内要搞“三定”方案,到时会调整的。这样我才勉强签约。去年初学校开党代会,小组讨论有校领导参加,我本不想发言,大家一定要我讲几句,我便说,“一所大学设有党委,还要开党代会,这是人们习惯了的现实,但这是真正的大学之道吗?世界上还存在此种体制的恐怕也只有朝鲜、古巴了吧。没听说世界上哪所一流大学是在党委领导下成功的,也没听说哪个党委办出过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中国大学改革的方向和出路在于与世界大学接轨,若不行,哪怕学学 ** 时的北大和西南联大也好,总在现行体制框架里折腾是没有希望的,所谓 """""""" 钱学森之问 """""""" 即这个意思。我不想发言,就是对当下 """"""""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的讨论不感兴趣。”党代会后接着开教学工作会,吃饭时我坐在蒋书记边上想说个事,看到一拨一拨的中层干部来祝贺蒋书记当选,言辞阿谀,全是官场文化。我说不出口,坐至终席不发一言。近些年里,无论省领导还是学校领导的报告,我极少参加,不是摆谱,实在是听不下去那些假大空的言语,坐不住。我任职期间向学校的建言,都不在所谓搞指标的“强校”方面,粗想大约有这样几条:引进人才的政策要适当灵活、宽松,否则难以操作白费劲;认真履行低碳节能,消灭长明灯、跑冒滴漏;撤掉学校的驻京办事处。对以上言行,有人说我敢直言、有见识,其实在我心里,只是遵循常识而已。目前中国高校所范的毛病,多在常识以下。   在对待体制的业绩、考评等事情上,限于我个人的好办,不当会事罢了。近年来我从不报奖、争什么带头人、入什么人才工程、第几层次啥啥的……每回报奖都有人劝我,包括学校领导、好友、同事,职能部门还表示愿意代为填表。我感谢他们,但依然故我,解释的理由也简单:一是本人的成果水平低,够不着,白折腾;二是生性怕花时间填表,有功夫更愿意去打球或漫步西湖,感受点令人愉快的事。当然,我对报奖和获奖的老师,也表示尊重。大学的老师们不需要同质化,有差别,价值多元是好事。   但关系到部门工作和集体利益的事,就不能完全不在乎了。我的分寸是,按学校要求公事公办,报学位点、学科、团队、精品课等等,一板一眼地执行,但重点在于提高水平、壮大实力、打好基础,结果是自然而成的,而不是急功近利,靠攻关忽悠,跑省里、跑部里。在此类事情上,我从不行贿送礼,至多意思一点劳务费而已。也有人建议多送,说有的学院五倍、十倍于我们,我未接受。我的观念是:即使得不到也不越此底线。对于通过送重礼达到目的者,我毫不羡慕,甚至可怜他们。我不会为此而焦虑、纠结的,也决不会为了得到并维系诸如此类的“业绩”,绑架自己宝贵的生命。多个点什么的,真的就代表水平高了吗?这是真学问?真科研吗?在我眼中,不少各种名义的大项目,资金上千万上亿的,搞出些伪科学成果来,通过动用科研经费攻关,就能整个大奖来。这是在糟塌纳税人的血汗,还败坏学风。   我这样的态度,本人身陷矛盾,学校可能也有看法。虽然我对学校领导是否满意并不在意,但最终还是存在着让我解不开的纠结,即这些考评指标与部门利益和群体利益的挂钩与捆绑。如前几年的学院考评划分 ABCD 档,近两年的达标 120% 发足额奖,还有各种学科点、基地之类,皆拨下相应的经费等等。并且这都与每位老师个人的业绩、职称有关。我只能尽量跟上趟,无法做到如何出色,让大家满意。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我再次选择退出,不和体制玩了。去年上半年蒋书记问我为何不愿续聘了?我说,现在高校教育的这套做法,无法得到我价值上和道义上的认同。   对我的工作,学校如果不满意,我完全理解,站在学校角度这样看是正常的。但我不愿改变,最好的办法是请来新院长。高老师这次在海内外招聘中脱颖而出,我很高兴,总算可以摆脱矛盾处境,回归原本的人生角色——卧龙岗上散淡的人。   “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此话乃东晋名相王导的存世名言。愦愦是昏乱、糊涂之意。我非常佩服东晋那一代士人的气度,身临偏安一偶的危局,仍义无反顾地信奉玄学的“无为而治”,自觉遏制体制化儒家——礼教的回潮,以“务在清静”的文化理念“力撑东南”。   我当然是小人物,但也有根深蒂固的“无为而治”理念,也听到一些徐老师不爱管事,只布置不督促、检查,重讨论不重落实等议论或批评意见。从事实上讲,这些看法都没错,提出批评也是出于对工作的负责,我表示感谢。但老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还是尊奉“无为而治”。我的信念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从根本上讲,教师皆成年人,并具备高等学历,属于社会上最热爱学术和教学的群体,他们有足够的能力自己管好自己。   第二,我自学生时代研究玄学,饱受浸染,深信“无为而治”是自由知识分子永远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今体制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发扬的内容。   第三,目前高校管理体制问题多多,推行、布置的东西,美曰做强做大,加快改革,说白了都是些无聊的折腾,干的事皆违背常识。在教育体制行政化的背景下,“无为而治”是最有效的挡箭牌和解毒药。   如搞“精品课”,我也赞成,但首先要整明白什么叫“精品课”。精品课的标准只有一个:学生受益并形成口碑。不存在什么固定格式。现在的这套,千人一面:课件、作业、教材、网上互动等等,缺一不可,讲的再精彩也没用。照此标准,过去北大陈寅恪、刘文典的课亦算不上精品了。陈寅恪仅带一布包,刘文典上来先把国民政府骂它半点钟,这如何是好?教学讲求的是多元化、多样化,哪有倡导一付面孔的道理。   搞科研把课题项目强化到如此程度,也违背科学精神: 1 、研究起点上就渗入功利因素。取经费、应考评、上职称,严重的名利取向破坏了以求道为目的的单纯之心; 2 、找材料盖过读书。读书本是与智者交心,体玄悟道,有了心得自成文章。做课题则重在各取所需地淘资料,立论草率,学养无从积累; 3 、赶时间交任务,忽视质量。要求半年、一年完工,本不合科研章法。但作者只要能对付交差就好,垃圾多多; 4 、成果的通过、发表过程中人格受辱。高级别刊物大家都往上挤,于是水平差不多时看谁敢送又会送,做研究还要赔上人格; 5 、报账做假。文科研究开销有限,找发票报销就成了少不了的节目。   单纯的科研经过这一系列的干扰与附加,古人所推崇的“因心而会道”的“为己之学”还有生存空间吗?怕是多为“凭誉以显扬”的“为人之学”了。研究已严重地工具化,沦为名利的敲门砖,还有多少人能从科研中获得快乐和价值肯定。当然,可能尚有部分高手,有本事将项目与自己的精神需求较好地结合起来。然这已不是主流,主流是极大的干扰和伤害。我怀疑,在如此环境里,真正具备与古今贤哲沟通能力的学者能有几人?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这还用问么!   近两年学校搞的“创新强校”,每年递增 20% ,更属胡闹。有的学院指标分解到人;还有自己掏腰包来填充经费的;造假也出现了,把前、后年的成果计入当年,就为了拿到那点年终奖励。   再有多如牛毛的各色评比、排名,先进教师、科研标兵,优秀党员、团员、家庭,工会及民主党派的积极分子,什么“一五一”还分几个层次,这个奖、那个奖、这个级、那个级。这世风如此糟糕,整体文化水平如此低下的社会里,居然有这许多优秀称号,还值钱么?都是自己树自己搞的廉价货,除了干扰心境没丝毫意义。每学期、每年还要把学院的老师排个名次,半斤八两的楞要分出个一二三四来,有什么意思?这是幼儿园里戴小红花的套路搬来了,把老师当小朋友对待。搞得学者一个个气局狭隘,争虚名图小利,一到年关就半分半分地算账,跟扛了一年长工似的。过去我们人文学者的精神世界中,多是苏格拉底、黑格尔或孔子、李白的,现在一年到头总在脑子里纠结的是:怎么完成或多挣考评分。   对于这些学校的制度规定、无法回避的管理内容,我的态度只能是“无为而治”,由老师本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待、取舍,反正有关个人考核的政策、结果,学校都有事先规定,学院只是执行而已。可以说,我在院长位置上有意识地抵挡体制污染,对许多事情在学院层面上作淡化和减法处理,不干强化和加法的事,目的是让老师们少受干扰,躲过上述那些可笑乃至有点荒唐的瞎折腾。事实上,一些明显的折腾亦长久不了,顶顶也就过去了。如“加速创新”,差不多无疾而终了吧。   对我自由主义的理念,老师们认可,我欣慰;有老师不赞同,我亦含笑。这不过是管理观念有所差异而已。民主的要义,不独尊重多数,同时也尊重少数乃至个人,我从不追求所谓的和谐一致。高校改革任重路远,各种想法、做法都能共存,方为大学应有的文化生态。   对我来说,这些年真正令我有成就感的,乃是学院部分年轻教师在考评体系之外自发组织的读书小组,这才叫学人正道。   最后这段说说我今后工作、生活的设想。   题目是杨绛翻译的兰德诗《我和谁都不争》中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煨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的豁达、善良、雅致、坚韧,最令人钦佩,现在再出不了这样的人了。记得我来人文学院时还念过胡适引用易卜生的一句话:“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念着这两句话上任,今天则吟着这两句话离任。   行政职务卸去了,回归到原本的角色中,当一名历史系的老师,这个职业很神圣,也令人自足、充实。我会更投入地与学生交流,把历史的真像告诉他们。同时我又不会像以往那样深陷体制生存了,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转向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论学校里的考评如何。手头还有两个课题完成后,可能也疏远课题了,除非出现与我兴趣相当吻合的机会。目前已考虑或参与的有这样几件事,实际上最近一年中已化不少时间在做了。    1 、关注环境保护。最近在新疆、杭州、绍兴等地讲学讲课,重点都是环境保护。中国近 30 年高速发展的代价,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到了可怕的地步,全国整成一大工地,古城古风荡然,大量物种灭绝。 2010 年 9 月 22 日,美国太空总署公布了卫星检测全球空气质量的 PM2.5 数值图 (2001 年— 2006 年 ) 。 PM2.5 小于 10 为安全值。中国空气质量全球最差,中国东部尤其严重, PM2.5 超过 50 接近 80 。中国社科院党国英最新研究表明:中国的 GDP 每增 1% ,用地量为日本的 8 倍。单位能耗亦长期是日本的 8 倍左右。北岛说,我们近一个世纪被现代化搞疯了。不惜土地、环境代价的繁荣之路,别国不是不明晓,问题在于他们已经把维护一方净土视作首要战略目标,像日本就悄悄地成了资源大国。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自以为得计,其实是又输了一招。所以说,中国的环境保护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    2 、参与慈善事业。我在浙江省爱心事业基金会和浙江省正泰集团基金会两个社团中担任理事,主要的工作是:推广低碳生活、关注食品安全、资助困难群体等。    3 、研究、反思百年来的文化变迁,尤其是左倾时期的文化灾难及其后遗症。左倾时期所经历的斯文扫地、道德沦丧、文化毁灭,至今没有认真清理、反思。为什么到了人们普遍失去道德底线的地步?少报一元钱事比天大,大白天开着长明灯却视而不见。 2009 年 60 周年大庆中,文艺界搞出个“特务年”影响至今,“潜伏”、“暗算”充斥银幕,连《探索 ? 发现》栏目也大播间谍战。世间的善良、诚实不再有人相信。不找关系,不相信会被公平对待。谭嗣同说,中国之旧政,为大盗、乡愿吞剥愚弄。这话发人深思。   俄罗斯是经过彻底的文化反思了。前苏联的颠覆说到底是文化上的失败,失掉人心,今天的复兴也得益于文化整体的复兴。前些年有人怀念苏联,普金讲,把前苏联说得一无是处是良心出了问题,但想要恢复前苏联则是脑子出了问题。所以要真正恢复俄罗斯人的信仰自由、思想自由,让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按自己的愿望去生活,而不是仅仅是吃饭、生存。   中国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也是文化认同的问题。近几十年最值得庆幸的是解决了吃饭的事情,同时最令人困惑和担忧的症结,乃是权力在社会中膨胀到无以复加,官权与民权极不平衡。就改革力度最大的经济领域而言,民企 500 强的全部规模仍不及央企 50 强的最后一名。以官治民的社会结构没有出现大的改观,也就很难养育出具有理性精神、契约意识和公德自律的现代公民。   文化重建要有人来担当,不光说,更要做。我一生最感欣慰者,乃数十年间始终生活于自己的本色中,坦坦荡荡就这么过来了。当然我还有业余爱好,我曾在一篇简介里自白:在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严重流失的今天,我辈忝列学人,除了汗颜,还是汗颜,让任何荣誉、名号论之无味。此生倘能在保存点滴文化火种上略尽薄力,余愿已足。再加上打篮球、玩乒乓、游泳、登山的爱好得以陪伴到老,那便是美满人生了。   尽管生活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事事如意,甚至还会碰到、经历很大苦难,我仍虔诚地认为,上苍待我不薄:一生基本没有受冻挨饿,工作、生活于本人最喜爱的新闻与历史专业中。傅聪说,上帝让我此生与音乐为伍,这已经足够。我亦十分知足,惟感在上苍面前索取多多而无所回报,心存愧疚。因此,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将伴随在我今后人生之路的每一步中。   总之,今后和大家在一起的是一个更加轻松愉快的徐老师,这就叫“怀童心的孩子回家了”。 转自: http://ublog.daqi.com/bbs/04/35739137.html
个人分类: 智慧人生|35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突破几十年不变旧模式的新试验——略窥中央音乐学院“BOB计划”
whyhoo 2012-2-13 21:23
掌中微勾的指尖,跳跃在四弦之间,时而行云流水,时而铿锵顿挫,2000年前的秦军奋击百万横扫六合、气吞山河摧枯拉朽的史诗场面就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般娴熟弹拨技艺中重现……在日前中央音乐学院首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发布暨入选者音乐会上,一曲琵琶独奏《秦俑》,让屏息侧耳的观众领略了“民乐之王”琵琶的绝美……不独这一曲,柴可夫斯基、李斯特、勃拉姆斯等先辈的经典曲目,被入选的钢琴、小提琴、中提琴、二胡、巴松等不同专业的“90后”人才团队精彩演绎着。青涩面庞和精湛技艺之间的强烈反差,让人们从中望见了青年人才带来的中国音乐发展的又一缕曙光。而这均得益于一个名为“BOB计划”的实施。   “这些学生在学校里从来都是光彩照人的,是被公认的好学生。只是原来没有一种特殊的政策、特殊的帮扶来支持他们,这些‘金子’才被埋在了‘沙子’里。”谈及首批“BOB计划”入选的12名拔尖人才,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难掩自豪与兴奋。他说,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部署,去年国家决定在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作为全国240多个试点单位中唯一一所艺术类院校,中央音乐学院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艺术类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模式”在今年获得了国家批复。   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项目,中央音乐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即“BOB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支持下,学院各学科专家共同研究开创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BOB”为“Bestofbest”的缩写,意在从学院优秀的学生中,优中选优,培养国内、国际一流的音乐人才。为了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学院对纳入计划的优秀学生设置了新的教学管理体系,通过专项经费支持、革新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以探索培养卓越音乐人才的新思路。一条为拔尖人才迅速成长的“高速公路”就此在中国最高音乐人才培养学府铺就。   周海宏介绍,在该计划获得审批后,执行层面非常严格。要经院系等层层选拔,确定入选者。但选拔的标准却并不复杂,“我们就是本着简单的宁缺勿滥原则,只要最好的。”选拔时并不考虑专业分布平衡等问题,只看学生的专业水平,从优入选。“小提琴人才多,首批就入选了3个,但有的专业也许一个也没有,我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周海宏说。   “计划”采用了比常规培养模式更灵活宽松的学分制的管理方式。学生要在规定学制内完成本专业教学方案规定的各类学分,可在任何一学期期末考试前自行申报修读课程的考试,考试通过即给学分。“在原有的培养方案中,学生必须以学校排定的课程去安排自己的时间。如果学生要参加比赛,参赛这段时间全算旷课,请假超过规定时限就不能参加考试,也就没有学分,毕不了业。入选‘计划’的学生可以自主决定哪年学什么课,甚至可以不上课直接申请考试,只要通过就能得到文凭。”周海宏说。“计划”取消常规艺术实践要求。演奏专业学生每学期举办不少于1场独奏(唱)音乐会,且每学期曲目不得重复。“我们要求他们每学期拿下来一套音乐会曲目,这是对能力的挑战,很多学生不敢报名可能就是因为此。”入选者要在每学期开学汇报音乐会成果,毕业(结项)时须提交不少于正式出版,或达到正式制作规格的一张个人演奏(唱)专辑的CD或DVD。   一批优秀的人才在学院为他们铺就的成才“高速公路”上将迅速成长,这是否意味着大部分在常规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注定要因此被拉开距离呢?周海宏坦承这确实是严峻的现实问题。“目前在专业人才成才的培养方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僵化的问题,不仅可能不适合拔尖人才的培养,也不适合一般的优秀的学生,但几十年来一直是这样。所以如果这种新的培养模式探索成功的话,可能导致我们整个教学方案的进一步调整。”   周海宏透露,下一步他们的“计划”将向更低年龄段倾斜,希望从附中中选拔,把学苗层次再降低一级。目前“计划”纳入的全部是一到三年级本科生,且仅限于表演专业。因为长期教学证明,表演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两个特点:一方面,与作曲、理论研究等专业都需要在时间积累中才能逐渐显露专业水平不同,表演专业成才比较早,很小年纪就能脱颖而出,且成绩比较显著。另一方面,表演专业好坏优劣与其他专业比较起来也比较清晰,识别度更高一些。除声乐人才成才较晚,大多数学生在本科生阶段就应该充分显露才华。   周海宏直言,目前“计划”最大困难是经费方面。“我们预计给予每位学生每年5万元的经费支持,用于鼓励他们参加比赛、大师班、巡演及短期国外学习,仅靠院里能力毕竟有限。希望能获得国家和有关方面资金方面的支持,以扩大‘计划’的支持范围。” 原文见 http://www.cflac.org.cn/ys/xwy/201112/t20111216_48137.html
个人分类: 艺术|152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大学城环学院,请你们不要再回避了
王铮 2012-2-8 11:25
北京大学城环学院陶院长,莫书记: 不好意思打,扰你们了。关于陈某的问题论文,现在看来你们需要的对他的地图问题公开说明了,实际上陈的问题,也不会影响其他老教师健康的。顺祝他健康、快乐。陈最近一年用Niubizational网名频繁攻击我,就因为我担心影响这位老师健康。过去我都删除了,最近他变本加厉,新的攻击主要集中在对我们提出的减排方案上和地缘政治经济学问题上,以强调王铮不懂地理。现在我现在想通了,这位老师也不会同意他的疆域观,也知道国家利益为重。更重要的是,可能是陈儒军从们不批评陈某就推动北京大学城环学院地理学是认可那个地图的,而且我们坚持中国疆域图的反而成了“政治诽谤”。 公开信的形式是因为陈公开攻击,认为北京大学地理学认可那地图的误会也是他公开贴到网上的。而且我也可以就这个信说明北京大学地理学不认同那个疆域。 他最后答辩的论文,可能在你们要求下,他改了图,应该说你们不认可他的地图,对吧。 他的问题是在于他用错误图报奖,而且至今不承认地图错误。请看我当年评审是是这样说他的地图的,我仅仅要求他修改后重审,现在看来他是故意的,为什么他要这样 王铮当年评审意见关于地图问题的内容: “ 全国地图缺少南海诸岛,对于地理学论文来说,这是政治性错误,这一点我国政府有特别规定。当然作者不是故意的,但是一个具有地理学素养的博士不应发生这样的错误 ” 。 老陶、老莫,真的不好意思。你们个人碰到某种无赖,你们怎么办? 敬礼 王铮 附陈儒军评论 ————————————————————————————————- �ٱ� chrujun 2012-2-8 09:10 看了陈的申诉,论文中的图名没有提中国地图,那只是涉及中国局部地图的示意图。我记得王老师为这个事情是第二次北大校长写公开信了。再说,其他论文评阅人没有提这个问题。 北大也没有因为这个问题处理陈。 我觉得北大或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公开对这个事情的处理意见。如果陈的示意图没有政治错误,王老师一直拿这个问题随意引申,就是政治诽谤了。不知北大在这个事情上给王老师答复没有? —————————————————————————————————————— 地图问题敏感,不讨论。我关闭评论。陈儒军先生请先学习国家有关法令。注意,我从来没有说陈某违法,是为他留余地。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41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的老师之2高鲁生
byk0104 2012-1-30 09:39
我和《天津歌声》 1990年12期天津歌声总第300期    1957年,是我音乐生涯的起点。就在这一年,我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也是在这一年,《群众歌声》月刊(《天津歌声》前身)发表了我最初的歌曲作品《登山》。这是我在群众艺术馆举办的作曲班和《群众歌声》组织的歌曲创作小组学习一年之后,在音乐创作的征途上留下的第一个脚印。   从那时到现在,我已经从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历经人生的种种坎坷,成了一个年近半百的中年人。三十三年来,载有那首《登山》的《群众歌声》剪页以及当时在《群众歌声》创作组同大家一起研究创作时所摄的照片,我一为珍藏至今。它时时唤起我初登音乐殿堂的种种美好回忆; 1956车,爸爸带我到刚刚成立的天津群众艺术馆,分别拜见了他的两位朋友:一位是《群众歌声》主编高鲁生,一位是辅导部的教师黄进贤。二位老师认为我天资不错,又有一定基础,便收我做了学生,并吸收我参加作曲班的学习和歌曲创作小组的活动。作曲班的主要课程都是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担任的:汪毓和先生讲西洋音乐,王树先生讲民族音乐,张筠青和李艺之老师讲作曲基础。辅导部的黄进贤老师则担任视唱练耳课,我私下还从黄老师学习钢琴。除此之外,作曲班还不定期举办一些讲座,如王莘谈《歌唱祖国》和《农业合作化大合唱》创作体会,张鲁谈民间音乐在歌曲创作中的应用,骆玉笙谈曲艺音乐中“字”与“腔”的关系,等等,我至今记忆犹新。每周日上午,由高鲁生老师组织歌曲创作小组的作品讨论活动。我是创作小组年纪最小的一个,还是个带红领巾的孩子,但大家对我也平等相待,开诚相见。高老师有多年编辑工作经验,他对大家作品提出的修改意见都是很认真很中肯的。编辑部及辅导部的其他同志也都为安排课程、组织讨论和修改作品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这一段学习,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年以后,我带着《群众歌声》刚刚发表的作品.走进考场,经过我认为并不吃力的视唱练耳考试和口试,以特别插班生的资格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初中二年级。我能跨进这所音乐学府的门槛,不能不归功于《天津歌声》诸位老师对我的精心培育。 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期间,我因集中学业,很少创作歌曲,但我仍是《群众歌声》的热心读者。爸爸作为这个刊物的一位主要词作者,凡载有他作品的刊物,必定寄给我一份。记得1963年夏天他寄给我的一期《群众歌声》,载有他和王莘、程瑞征合作的一首歌。他在信中告诉我,那是他们在一次群众歌咏大会上即席创作的。这一期封二还载有王莘、程瑞征在会上即席演唱这首歌的照片和一篇介绍这次即席创作的短文。爸爸的信中流露着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对我未来的期望。 1968年,在“文革”的厮杀声中,爸爸怀看极度失望离开了人世。同年起,我先后以“炮打无产阶级司令部”和“五·一六”的罪名被“隔离审查”达五年之久。直到1973年解除审查后,才回到了阔别十五年的天津。    从这以后至今的十七年,我重新成为这个培育过我的刊物的作者。更名《天津歌声》之后,我曾在这里发表过一系列音乐知识短文,发表过《形式本无优劣,艺术应分高低》《若无新变,不能代雄》《谈轻音乐》等专论,并在编辑部举办的多次音乐讲座中应邀担任主讲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同子承父业的胞弟鲍和平合作,在这里发表了《海河,我故乡的河》等后来在群众中传唱的歌曲。1987年,他调入《天津歌声》担任歌词编辑。在这里,他主办了歌词写作函授班,并连载了他的长篇大论《歌词随感》。先父知我兄弟二人在他当年的园地上有此作为,该含笑九泉了。    《天津歌声》出刊三百期,谨作如上文字,以示纪念。     1957年在天津群众艺术馆音乐创作组参加讨论。照片中左方带红领巾和校徽的(左一)是我,当时13岁,是刚刚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我的旁边是现在中国交响乐团的胡海林,当时他是天津耀华中学的学生。他也是从这个创作组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高中班的。右一为当时艺术馆音乐创作组的组织者高鲁生老师。 这张照片是新华社天津分社的一位朋友在1957年10月拍的,参过一次摄影展,展后,父亲从摄影者那里要来原作,一直保存到文革。文革中此照连同以上全部照片的一大本相册在抄家中丢失。1968年,父亲去世。1978年,文革过后,母亲辗转找到当时抄家的单位,居然找到了这本相册。 《天津歌声》1957年6月号刊登我的歌曲作品《登山》。7月,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插班生入学考试,我带着这个作品参加了考试。 1957年11月12日天津日报发表我的歌曲作品《歌唱美丽的长江大桥》    附记:当时在天津群众艺术馆学习时的两位启蒙老师——高鲁生和黄进贤,后来与我偶有通信往来。黄进贤老师在我考入音乐学院附中的当年,在天津被打成“右派分子”,一生受尽磨难。文革结束后在广西艺术学院从事钢琴教学。另文详叙。 高鲁生老师从天津群众艺术馆退休。这是2000年高老师给我的信。 鲍元恺同志:您好!   前些日子,清晨四时半,我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到你编曲的一组中国民歌管弦乐曲,非常优美动听。这几年你辛勤创作对交响乐民族化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实践,并取得卓越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过去外国人只认为《茉莉花》等少数几首民歌是中国的民族音乐,这主要与我们推荐不够,现在好了,你把那么多精彩的中国民歌通过老外也可以接受的形式再传递出去,对加强中外音乐交流,开拓他们的耳界,是功不可泯的。今日又听到中国爱乐乐团演你改编的《小河淌水》《对花》《走西口》等中华名曲,真是太优美悦耳极了,希望你继续不断地推出新作。大概你已经到了创作自己全新的交响乐的时候了。如果令尊在天也能听到你的音乐,他不知有多么高兴了。顺寄 令尊生前为我治印拓片,请你留念。有空时亦请你也赠我书法一张。你的书法颇似你的父亲。虽未达到他的高度,但却保留了他的神韵和风骨。还有和平的书法也接近令尊。很奇怪这是不是遗传呢?我和你父亲是好朋友,曾合作数首歌曲,在天津日报发表,但可惜我的旧稿遗失殆尽,但他的作品我印象很深,他很刻苦。你也继承了他的作风,顺寄一幅习作条幅。请雅正。 高鲁生 二零零零年十二月十八日 爸爸为高鲁生老师和高夫人樊淑珍女士治印拓片
个人分类: 良师益友|417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一张文革初期的老照片
热度 5 byk0104 2012-1-27 13:26
一张文革初期的老照片
一张文革初期的老照片:中央音乐学院我的四位同学在广场教唱所谓“毛主席语录歌”:“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实际上,在文革中,这四个同学(陆眉、王守洁、杜建纲、郑小提)都不是积极分子,更不是什么造反派。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88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央音乐学院1965级作曲系这班同学(外:国民党党歌)
byk0104 2012-1-22 20:28
作曲系65级(外:国民党党歌) 中央音乐学院1965级作曲系这一班 这是比我高一班的同学胡海林发在《爱乐人走四方》网站上的一张旧照片,是他和文革前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一年级(1965级)全班同学的合影。 从左至右:胡海林、严晓藕、王安妮、郑小提、张坚。 ----------------------------------------------------------------------------------- 严晓藕是当时公安部副部长严佑民的女儿。严佑民在文革中被“四人帮”诬陷为“盗窃中央档案”,蒙冤入狱。粉碎“四人帮”后,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中共安徽省委书记。严晓藕毕业后在解放军军乐团工作,1998年7月任解放军军乐团创作室主任。她为国家重大礼仪中军乐的创作和编配包括:为国宾在英雄纪念碑前敬献花圈而创作的《致敬曲》,为第七届全国运动会而创作的《五环旗下》(与季承合作),国宴音乐《思念》、进行曲《光荣的凯旋》、《骑兵团进行曲》、《胜利在召唤》等。1996年应郑小瑛之约,为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创作了管弦乐进行曲《女性的风采》。 --------------------------------------------------------------------------------- 郑小提是作曲家郑律成的女儿。毕业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歌舞团专职作曲。后在中国旅游出版社任音乐编辑,曾经成功运作崔健大型摇滚音乐会并出版崔健的最初的录音带.1994年,郑小提在北京成立了巴罗克室内合唱团。先后与英国的黑色之音、瑞典泰毕室内合唱团、瑞典威斯特伯格合唱团、香港草田合唱团、英国音乐会合唱团等国内外知名合唱团进行了友好交流活动。她的丈夫是与她同是朝鲜族的金仁燮中将。曾任天津警备区司令,1999年调成都军区任副司令员。金仁燮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在天津任职期间,我常到他家作客。我看到,他居然会在电脑上做美国军乐的MIDI。遗憾的是,2008年,他因病过世于69岁。 ---------------------------------------------------------------------------------------- 王安妮的父亲也是解放军将军。她嫁与比我高一班的大管同学林铭述,并与林铭述同赴美国。林铭述,著名建筑家林乐义(北京电报大楼设计师)公子,1966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1984年赴美国费城坦普尔大学学习。1990年获音乐硕士学位。1994年回国从事建筑、音乐、摄影等文化活动。现任中国建筑摄影学会委员、《建筑师》杂志特约摄影、《中国建筑艺术年鉴》编辑。 -------------------------------------------------------------------------------------- 1965级是高干子弟最多的一班,除了作曲系之外,音乐学系的胡晓伟(现任中央电视台音乐编辑)是原团中央书记胡克实的女儿,曾田力(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是当时最高检察长曾汉周的女儿,张弦、袁青青、丁朝元等也都是北京的干部子女。 ------------------------------------------------------------------------------------- 张坚是个例外。张坚是《中国国民党党歌》曲作者程懋筠的公子。他们班只有他和赵澄泽两位男生,所以和我们班(本班无女生)全体(我、罗伟伦、边江、程恺、刘以健)住在一个宿舍。张坚毕业后到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工作,现任战旗歌舞团艺术指导,兼任四川师范大学现代艺术学院作曲系主任。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曲《文艺大军进行曲》,大型歌舞音乐《西藏之光》等,并参加了山西的《民族交响乐》创作。 张坚的姐姐泰尔比我高两班,钢琴家潘淳是她和潘一飞的儿子。潘一飞的哥哥潘一鸣、嫂嫂应诗真是旅美钢琴家潘洵的父母。 张坚为人宽厚谦和,加上他的爸爸与国民党的这种特殊联系(实际上,程懋筠仅仅是国民党党歌的作曲者,他本人连国民党员都不是),在国共敌对的当时,他始终低调做人。 2004年,国共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7年6月,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程懋筠逝世50周年的盛大纪念活动。 -------------------------------------------------------------------------------------- 请看如下中央音乐学院关于纪念程懋筠音乐会的报导片段: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台北市党部副主任委员、女高音歌唱家吕丽莉在《程懋筠的音乐人生》一书首发式上致词说到:“大陆和台湾有害舍不断的情缘,国民党的立场是反对陈水扁台独,程懋筠作曲的国歌的双重意义在某点上,因为国歌也是国民党党歌,是中山先生作词,所以国歌是国民党反对台独的精神象征”。她在程懋筠的外孙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副主任潘淳的伴奏下为大家演唱程懋筠作曲的歌曲,博得听众的热烈掌声。 人民网的报导 纪念音乐家程懋筠逝世50周年    人民网西安2007年6月21日电(孟西安) 纪念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程懋筠逝世50周年学术活动于本月中旬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   这次纪念活动由中央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江西省新建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音乐教育系、校友会、院长办公室承办。   程懋筠,系江西新建县大塘乡人,1900年出生于一个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汪山土库程氏家庭之中。青年时期在江西第一师范读书。1918年赴日本留学,主修声乐兼习作曲。1926年学成归国,先后在江西省立的几所中学任教。1928年起,历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专修科首任科主任兼声乐副教授、浙江省立湘湖师范学校音乐科主任、江西国立中正大学音乐教授、上海国立幼师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声乐教授等职。1928年,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适逢国民党中央以孙中山“黄埔训词”为歌词,在全国征选“党歌”,程懋筠所谱之曲在没有政治后台,本人也并非国民党党员,在匿名编号一次公开、公正、公平的征曲活动中入选,1930年决定以“党歌”代“国歌”,1937年正式定为中华民国(1912-1949)国歌,从此声名鹊起。此歌至今仍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岛上回响,在坚定不移地反对一小撮台独分子妄图分裂祖国、实现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今天,这首歌在祖国宝岛的回响,仍有着它独特的意义。   程懋筠作为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重要的爱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指挥家及声乐家,对上世纪30-40年代的音乐界及社会生活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在多个领域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就作品而言,曾创作了各种类型、多种体裁的歌曲近百首,尤其是抗日爱国救亡歌曲。重要作品有《我们的祖国》、《打游击去》、《再牺牲再向前》、《救国是我们大家的事》、《锄奸谣》等。他多次带队在江西巡回演出,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忱和抗战必胜的信念。   1949年5月,上海解放,程懋筠带病与广大市民群众一起冒雨上街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1949年10月1日在《义勇军进行曲》的代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程懋筠谱曲的民国国歌在大陆终结了它的历史使命。目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亲历了祖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程懋筠兴奋不已,情不自禁地自撰歌词,谱写了一首四部合唱《新中国颂》。这首颂歌,标志着程懋筠先生的音乐人生已健步跨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并继续致力于人民的音乐教育事业。1952年他应聘去兰州师范学院任艺术系主任,途径西安突患脑溢血;后返南京疗养。于1957年7月逝世,结束了他的音乐人生。   此次学术活动由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主持。6月15日下午在演奏厅举办《程懋筠的音乐人生》一书的首发式,首播DVD《历史不会忘记——还音乐家程懋筠的人生真面目》和《程懋筠故居——汪山土库》,当日晚举办了程懋筠作品音乐会,16日举办程懋筠学术研讨会。   在《程懋筠的音乐人生》一书首发式上,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中共江西省新建县大塘乡书记傅长庚,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台北市党部副主任委员吕丽莉,台湾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程懋筠先生的学生李中和等分别做了亲切的致词和发言。   在程懋筠学术研讨会上,中国音乐家副主席、陕西省文联主席、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罗艺峰、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旭东、著名的音乐家及美籍华人等作了精辟感人的学术报告。   百岁老人缪天瑞等一批著名音乐家、教授以及程懋筠的亲属应邀参加了纪念活动。 --------------------------------------------------------------------------- 附:关于《中国国民党党歌》: 1928年,程懋筠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适逢国民党中央以孙中山“黄埔训词”为歌词,在全国征选“党歌”,程懋筠所谱之曲在公平的征曲活动中入选。1930年,国民政府决定以“党歌”代“国歌”,1937年正式定为中华民国国歌。 《中国国民党党歌》暨《中华民国国歌》的歌词为:“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先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个人分类: 良师益友|6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各国音乐学院总排名
byk0104 2012-1-22 19:50
网上看到一个各国音乐学院总排名的前50名名单,不知如何评出来的,也不知是否某人凭空杜撰的。仔细阅读后,觉得基本靠谱,转载列出,供参考: 1.科蒂斯音乐学院(美国) 2.茱莉亚音乐学院(美国) 3.罗彻斯特大学伊斯曼音乐学院(美国) 4.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美国) 5.汉诺威音乐学院(德国) 6.柏林艺术大学(德国) 7.曼哈顿音乐学院(美国) 8.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法国) 9.印地安那大学音乐学院(美国) 10.汉堡音乐学院(德国) 11.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英国) 12.维也纳音乐和戏剧艺术学院(奥地利) 13.多伦多音乐学院(加拿大) 14.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俄罗斯) 15.克里夫兰音乐学院(美国) 16.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美国) 17.奥柏林大学音乐学院(美国) 18.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俄罗斯) 19.曼尼斯音乐学院(美国) 20.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皮博迪音乐学院(美国) 21.科隆音乐学院 (德国) 22.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美国) 23.莱比锡音乐学院(德国) 24.里昂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法国) 25.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美国) 26.中央音乐学院(中国) 27.东海岸音乐学院(英国) 28.米兰音乐学院(意大利) 29.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白俄罗斯) 30.杜埃音乐学院(法国) 31.布拉格音乐学院(捷克) 32.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音乐学院 (美国) 33.南加州大学音乐学院(美国) 34.斯德哥尔摩皇家音乐学院 (瑞士) 35.马赛音乐学院(法国) 36.亚历山德丽亚音乐学院(意大利) 37.挪威音乐学院(挪威) 38.格林卡音乐学院(俄罗斯) 39.伯明翰音乐学院(英国) 40.克利夫兰音乐学院(捷克) 41.国立斯图加特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 (德国) 42.巴里音乐学院(意大利) 43.贝桑松音乐学院(法国) 44.波士顿音乐学院(美国) 45.博洛尼亚音乐学院(意大利) 46.格涅新音乐学院(俄罗斯) 47.基辅音乐学院(乌克兰) 48.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比利时) 49.华沙音乐学院(波兰) 50.布拉格音乐学院(捷克)
个人分类: 国外纪行|3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鲍元恺
热度 1 byk0104 2012-1-22 17:54
鲍元恺(1944——),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992),音乐作品金钟奖(2001)和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2005)获得者。 196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6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任天津音乐学院教授,作曲系主任,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厦门大学学风委员会委员、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音乐研究》编委、金钟奖音乐作品评委。 主要作品:《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1991)、交响组曲《台湾音画》(2000)、《华夏弦韵》室内乐系列(2001),第一交响曲《纪念》(2004)、第二交响曲《燕赵》(2005)、第三交响曲《京剧》(2006)、第四交响曲《厦门》(2008),清唱剧《禹王治水》(2009)、童声合唱套曲《四季》(1980)《景颇童谣》(1981)、102集大型文献纪录片《中国博物馆》音乐(1999)。 主要论文:《“中国风”的理想与实践》(2000,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英文版载美国出版的2002《音乐中国》),《我的中国风》(1994,《音乐研究》),《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结构分析》(2005,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 让民歌在文明更替的断层中再生》(2002,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巴托克“舞蹈组曲”技法研究》(1992,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论丛》第七辑)。 作品多次在海峡两岸各大城市和亚洲、大洋洲、南北美洲、东西欧洲和南非,由中国爱乐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台湾交响乐团、香港交响乐团、澳门交响乐团和国内各地乐团,以及伦敦爱乐乐团、费城交响乐团、芝加哥管弦乐团、芬兰西贝柳斯乐团、澳大利亚国家广播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在以色列国家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美国肯尼迪文化中心、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慕尼黑大厅、鲁尔勃拉姆斯厅等世界著名音乐厅演出,并由荷兰PHILIPS、德国DG、英国EMI、香港“雨果”、台湾“摇篮”等多家唱片公司出版唱片。其艺术成就多次被国内外各种媒体报导。 鲍元恺曾任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天津市政协委员。第十届、第十一届市政协常委。第十届、第十一届市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 个人主页链接: http://www.tudou.com/home/baoyuankai http://byk.emus.cn http://www.classicalarchives.com/composer/94.html#commen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生(1957——1962)。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1962——1967)。 天津音乐学院教师(1973——)。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1991——)。 其间——————————— 《音乐研究》编委(1987——2005)。 国务院颁发政府津贴的专家(1992——) 天津市政协第七届(1988增补)、第八届(1990)、第九届(1994)委员。第十届(1998)、第十一届(2002)常委。第十届、第十一届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九届(1998)、第十届(2002)中央委员。 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理事(2002——2007)、常务理事(2008——)。 台湾南华大学教授(2002——2005)。 厦门大学特聘教授(2005——) 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2007——) 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20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AO YUANKAI Composer and music educator, graduated from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in 1967. He has been a professor of the 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 since 1973. He also serves as the Deputy Director of the Composition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Musicians’ Association , the Director of Institute of Arts at Xiamen University, and executive member of the China Sun Yat-sen Cultural Exchange Association. He was member of “Music Research” (one of the major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country) as well as a member of the panel of judges for the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Golden Bell Awards”.In recognition of his dedication and achievements towards music education and composition, Prof. Bao was one of the first music educators to receive the special grant from the Chinese State Council and the “Outstanding Music Educator” award from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Culture. Prof. Bao's compositions include Sinophilia( 24 Pieces by Themes on Chinese Folk Tunes for Orchestra), Sketches of Taiwan (Orchestral Suite), Symphony No.1, “ Commemoration ”, Symphony No. 2 “ Yan Zhao ”, Symphony No. 3 “ Peking Opera ”, Symphony No. 4“ Amoy”, Oratorio “ The King Yu ” and Children's Chorus “ Four Seasons ” and “ Jingpo Nationality Children's Folk Rhyme ”. His recordings have been released by DG, Philips, and EMI. His artistic achievements have been featured as cover stories by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media. http://www.tudou.com/home/diary_v10726312.html
个人分类: 艺术论点|2019 次阅读|2 个评论
鲍元恺在天津音乐学院的讲座
byk0104 2012-1-19 20:08
2352 次阅读|0 个评论
还有学校存在如此荒唐的论文认定规定吗?
热度 5 yydsz 2012-1-16 14:22
今年年终笔者遇到了一件倍感郁闷的事情,说出来给广大博友听听,想听听各位老师及博友的看法。 笔者工作的单位是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科研及质量工程工作量核定办法》规定:依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08 )》确定中文核心期刊。对于发表在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上的文章记 50 分,一般普通期刊上的文章记 10 分,而若被 CSSCI 收录则 +15 分。 如此一来,一篇文章如果是发表在 CSSCI 收录期刊(但未被北大核心收录),哪怕它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认定的重要期刊,也只能在年终考核中被加 25 分( 10+15 );而另一篇发在一般北大核心收录期刊的文章,则可获加分 50 分。 为此事,笔者专门去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与协商。得到的回复是: 1 ,当时制定《办法》是根据我院多数老师的情况 (认为多数教师发不了 CSSCI ,因而主要奖励发北大核心的论文),不能顾及到每一个教师的具体实际; 2 ,即使《办法》有问题或缺陷,也要不折不扣地按照《办法》规定执行。 我的看法是: 1 ,《办法》一方面 认为被 CSSCI 收录期刊上文章的质量水平要高于被 “ 北大核心 ” 收录但未被 CSSCI 收录期刊上文章的质量水平( 否则,何以给 CSSCI 收录期刊上文章加分,却不给 一般北大核心收录期刊上的文章 也加同样分数 )。但另一方面,《办法》却又将前者的分数定得比后者还低。这显然与《办法》的制定与实施是为了鼓励教师做高质量研究的宗旨原则根本背道而驰。 2 ,第一种说法首先是对学院广大教师个人能力与水平的故意贬低,是一种自我歧视;其次,这是从根本上颠倒了事情发生的因果顺序。之所以当前学院教师发表在 CSSCI 收录期刊上的文章还较少,恰恰是因为《办法》对发表在 CSSCI 收录期刊上文章的质量水平认定反而低于非 CSSCI 收录期刊上的文章,从而事实上不鼓励教师做高质量的研究;第二种说法表面上是在维护规定、坚持原则,其实却是在以违背规定原则制定宗旨的方式来坚持规定原则,构成了对规定原则的最大损害。 3 ,知错不改或以各种理由搪塞,不仅会失信于广大教师,也会给学院事业发展及声誉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笔者记得: 二战结束后对纳粹分子的纽伦堡审判上,当被审判的纳粹分子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来为自己犯下的反人类罪行辩护时,审判长庄严宣告:是的,你说的没错。军人必须服从上级下达的命令,哪怕明知这个命令违背了你的良心。 但当你面对无辜者举起手中的枪时,你有抬高枪口一厘米的自由。 笔者还记得: 1978 年 9 月 29 日 ,新疆某兵团的女青年蒋爱珍被人造谣诬陷,蒋多次向组织请求处罚侵害者以保护自身名誉未果,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开枪杀死 3 人。蒋爱珍原审被判处死刑。 1979 年 10 月,《人民日报》以《蒋爱珍为什么会杀人》一文长篇报道了此案后,引起全国轰动,编辑部收到人民来信 15000 多件,从不同角度对蒋爱珍表示同情,希望从轻判处,并要求追究诬陷蒋爱珍的人的法律责任。 1985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对蒋爱珍杀人案开庭公审,终审判决蒋爱珍有期徒刑 15 年。 相信笔者所遇到的问题应该不是个案。真诚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及博友的帮助与建议。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056 次阅读|5 个评论
[转载]轮机精神就是不断开拓创新
wyc 2012-1-8 07:00
轮机工程学院召开“品学兼优 引领成长”优秀学生代表交流会 添加时间:2011-11-21 09:38:11 阅读次数: 359   为总结交流学习经验,进一步促进优秀学生们的全面协调发展,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参加科技竞赛的积极性以及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典型示范作用,引领学院学风建设,轮机工程学院于11月18日召开“品学兼优 引领成长”优秀学生代表交流会。本次会议邀请轮机工程学院赵宝强、毋岩斌、吴宝洲、樊华等四位优秀学生与09、10级优秀学生代表交流,学院团委书记李凯参加了本次交流会。   李凯首先发言,他引导同学们要充分利用本次交流学习机会,积极汲取四位学长的成功经验,增强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同时,更要不断超越自我,在同学中起到引导、示范作用,带动整体学习氛围、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随后,赵宝强等四位同学分别简要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并就大学的所得所失与同学们进行了分享。赵宝强同学以“如何面对迷茫”为主题与同学们展开讨论,他告诉大家要脚踏实地、认清自我,准确定位、制定目标,多读好书、提高思想境界,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情商。同时建议大家坚持做有意义的事,不虚度大学的每一寸光阴。毋岩斌同学分享了自己参加各种科技竞赛、社团以及在实验室的学习工作经验。提醒大家注重平常的积累,时刻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合理组建优秀的团队并做好分工,以“坚持”为原则,始终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做到力耕不息。吴宝洲同学激励大家要培养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不管面临的困难有多大都要坚定不移的勇敢向前,将命运紧紧把握在自己手里;在搞好学习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学会保持微笑,用不断的坚持和绝对负责的态度在人生道路上画出无悔的轨迹。樊华同学在交流过程中提倡大家要时刻保持好奇之心,并且要勇敢的尝试,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扩大视野、积累社会经验,锻炼各种工作技能。   交流会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圆满结束。本次交流会,在品学兼优的学生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为整个学院优秀学生的彼此合作和相互促进提供了平台,进一步引导同学们认清发展方向,有助于其建立坚定的信念,增强不断奋进的决心,也为我院培养“精、尖、专”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个人分类: 未分类|201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在清华经管学院旁听
dongzg101 2012-1-3 07:34
在遗传所801组做实验员的时候,每个周末都出去玩,去林大打篮球。北大的MBA一直不知道在哪上课,一直没打听到,终于想起来去清华瞧瞧。去了一次清华经管学院,我进去四楼上个厕所,门口有几个抽烟的,上课了,跟着混进去坐在最后一排,是一个年轻老师,讲了有十分钟,中英文课件,突然,提了一个问题,三分钟没人回答。我就跑上去,胡说了三分钟,也不记得说了什么,反正第一句话是:“我们中科院有技术......”然后后面的抢着回答问题,发表演讲!墙上有个横幅:清华大学第一届西部MBA师资班。一打下课铃,就走了,他们还继续做练习!有同学 用报纸角写了一个水利部的电话。看了一眼,出门又进了一趟厕所扔掉了。
1213 次阅读|0 个评论
检讨:赞同学院对学生德育测评的办法
热度 2 zhumei185 2011-12-30 11:12
昨天参加了班里对学生“课外教育”的测评(100分-120分,乘以15%加入到综合测评成绩)。 首先与班委一起讨论了几句,听他们说,测评这事由班委负责就完全可以。测评办法就是按照测评规则加分扣分就可以了。于是,我就放手让他们去做了。期间,走过去大体了解到的情况是:每个人基础德育分为60分,然后按照测评加分与扣分,每个人可以达到的最终分值从80-120不等。听同学议论,加分需要参加学院和学校各类活动。也就是说,加分高的人,需要参加的活动就很多。 一般,参加一次活动能够加个1-4分,表现好的,加分高。这样算来,参加活动就有些多。对于刚过二本线考上来的这些学生,我个人对他们整体的学习能力并不看好(当然个别是高考发挥不好),如果活动再多,分散他们的学习,我不知道我们专业教育的目的:掌握好专业知识技能能否达到? 晚上,是院里的元旦晚会,在敬酒期间,我向主管学生工作的罗书记表示了我的担忧。但是他对于我提的问题并不赞同。他说,现在讲求一种素质教育,必须要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这是一种锻炼。另外,现在的学生一有空就会闹乱子。学生宿舍查出:在晚上11点教师检查完宿舍后,拿出麻将打通宵。当学生被这些活动加分吸引到学校一些活动中之后,就会尽可能的减少学生的闲工夫,便于学生的管理。 想来,罗书记参与学生工作已有至少7-8年之久,对于学生的了解绝对比我更清楚,这可以从他对学生问题的透彻讲解看得出来。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我,刚刚接触学生,思想难免幼稚。 今天回头再次详细看了看测评办法的详细加分扣分规则,并记录在自己的班级事务笔记上,以方便以后随时提醒我班学生积极参加那些不影响自己学习的活动。对学生平时学习不影响的可以加分的主要活动有: 1. 班级活动,主要包括班会、集体体育活动、集体外出活动(爬山、博物馆等),可以加至10分。 2. 宿舍管理:文明宿舍加分3分/人,标兵宿舍5分/人。 3. 日常考勤:全勤6分。 4. 校运动会比赛参与加分2-5分,撰稿3篇加3分,播出加2分;文艺特长的,参加演出加分2-3分。 5. 学生会、社团活动、党校培训等(这些是我不鼓励参加的,但是对于那些确有特长的同学,我反而鼓励他们去发挥一下。)实际上这部分是加分最多的。 6.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5分,公益活动1分。 仔细看过这些活动加分细则之后,我对于昨天贸然向罗书记提出疑义而汗颜。这些活动除了帮助日常行为规范的考勤,就是鼓励学生多多参与集体活动而设立的,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确实有效。只是可能某些人过度投入,易造成专业知识技能的不精。总体来说,有大利有小弊,利远远大于弊。 以后得虚心向这些老前辈请教学习才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啊)。
个人分类: 工作日志|3139 次阅读|3 个评论
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下围棋的故事
dongzg101 2011-12-28 22:08
当年面试研究生后,下午没事,我就跑去找同学玩。我从小学到高中有个同班同学姓胡,他弟弟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读书,结果一去就找到了。和他同学下了两盘围棋,第一盘输了1又1/4子。第二盘赢了1又1/4子。这次去北京前看了高中老师,才知道他们毕业也没有留北京,也回柳州工作了! 十年了,也就大半年前有个同学从深圳回来,足球队长。找了几个当年天天踢足球的同学,小聚了一下!当公务员的,银行的都很忙,没空来!
159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生如吃杏,要有点耐性:)
zlhua 2011-12-27 20:39
这是张维迎在2010年北大光华学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祝贺你们!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你们圆满地完成了学业。你们有的拿到了博士学位,有的拿到了硕士学位,最差的也拿到了学士学位。并且,这个学位是北大的,这个学历是光华的。在中国,谁还能获得比这更牛的学位? 你们来到北大,选择光华,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我相信,北大没有辜负你们的期待,光华没有让你们失望!对你们一生来说,知识是重要的,但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因为只有智慧,才能使你们真正活得幸福。北大能给你们知识,但没有办法给你们智慧,因为知识可以来自书本,智慧只能来自生活;知识是他人经验的积累,智慧是自己经验的积累。这话是印度哲学家奥修说的,但也是我自己的人生经验,我愿意与你们分享。 我出生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一个偏僻的乡村。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家就有一棵杏树,它伴随我成长,留下我童年的记忆。这棵杏树现在还活着,还在结果。即使在离开30年后,每次回老家,我还是会去看看它,摸摸它,甚至还会像小时候一样爬上粗壮的老树杈。 小时候,到农历三月,杏树开花了,春天也就到了。每天放学之后,我会跑去看杏树,有时会睡在杏树底下,仰望蓝蓝的天空,等待着洁白的杏花结成绿绿的杏果,因为杏是我重要的口粮。杏花凋谢了,变成小小的果实,我就迫不及待摘下来吃。你们知道,刚成果的杏,一咬就咬到嫩嫩的杏仁,非常非常苦,是没有办法吃的,但我还是忍不住摘下来尝一尝。等待杏的成熟真是漫长的煎熬。慢慢地,杏核变硬了,果实也变大了,我就开始大规模地吃,当然杏还是酸的,酸得让人龇牙咧嘴。到农历五月底、六月初,杏开始发黄了,但我们家杏树上的杏已差不多被我吃光了。我拿着最后剩下的自家的杏与村里的小朋友交换着吃,结果发现,尽管我家的杏个头较大,但别人家的杏都比我们家的香甜可口。为此,我曾几次向父亲建议,把这棵杏树刨了,栽一棵新的杏树。当然,不知为什么,父亲一直没有采纳我的建议。所以,在我记忆里,我家的杏是全村最酸最苦的杏。 1978年我上大学了,就再没有可能与我们家的杏树朝夕相处。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我从西安回到家乡。我一到家,妈妈就给我端上来一大盘杏。她知道我爱吃杏,又听说城里没有杏树,这杏又大又甜,真是好吃,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杏。我问妈妈:“这是谁家的杏,这么好吃?”妈妈说:“就是咱自家的杏啊!”这怎么可能呢? 原来,我们家的杏比别人家的熟得晚,即使表面上看上去发黄了,还得等上十天半月才能真正熟透。熟透了,就是最香最甜的杏。小时候,我从来没有吃过熟透了的杏,难怪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的杏总是酸的。 同学们,在你们既将开始人生新的旅程的时候,我与你们分享这个真实的故事,是想告诉你们:杏如人生,先苦后酸,再由酸变甜;杏如小孩,有的发育早,有的发育晚;杏如万物,长在向阳地的开花早,长在背阴地的结果迟;杏又同人一样,有的成熟早,有的成熟晚。我家那棵苦杏树不是天生就是苦,而是因为长于背洼,每天太阳光照少,加之品种问题,因此成熟得比别人家的晚,别人家的杏黄了,它还是绿的;别人家的果实熟透了,又香又甜,它还是又酸又苦。其实,只要多等十天半月,一旦熟透了,那种清香美味胜过别人家早熟果实的好多倍! 作为北大的学子,我不担心你们没有远大抱负,但很担心你们急于求成!到了新的岗位,你们会期待早早得到提拔,早早涨工资,早早成名成家,甚至早早进入福布斯排行榜。但你们应该记住老子《道德经》中的话:“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生活是需要耐心的,成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伟大是由耐心堆积而成的!耐心意味着要经得起眼前的诱惑,意味着要道法自然,意味着无为而无不为。耐心不是压抑,而是修行。不要采摘没有成熟的果实,否则,你的生活一定是苦涩的!成熟是自觉自悟。只要你顺其自然,不急于求成,你吃到的杏一定是甜的。
个人分类: 快乐学习|17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南宁调研有感(一)
dongzg101 2011-12-24 14:37
南宁调研有感(一) 上一周被系里面抓差,去南宁调研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和企业需求,就乘机去南宁转了几天,有八年没去了。在和一个从事建筑设计的老总聊天,她就希望我们学院最好加强美术基本功的课程!我们学院的学生,计算机的应用不错,比广西艺术学院的学生好,广艺的学生基本功不错,计算机应用不熟悉。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基本功扎实的有发展。最好是招生的时候能找一些高中就有美术功底的学生。像她们这种设计动漫行业,收入都是底薪加提成的。底薪1000多,做得好的提成7、8000一个月。我突然发现,我蛮适合和老总聊天的,其实每次人才招聘会我都去,认识的老总也不少了。可惜啊!像我们系有思科网络实验室,华为网络实验室等等,有北大青鸟网络班,软件班,动漫班是和湖南宏梦卡通合办的,物流软件班,包就业的,电子信息技术包就业的定向班,和成都一家公司合作 ,定向去政府等部门的。可是才招了150多点人。大好的资源不会宣传。 我们学院的招生制度有问题,好招的地方都分给院领导各自所在的系!六月份的时候,我跟系主任说,我们老师都是以前柳州各个中学出来的发动他们在各中学招生,结果领导怎么说:“学院分给我们的是平南地区,我们系只能在那宣传,柳州分给其他系,他们会宣传的”。 结果,经贸系招了1100多学生,机械系招了5、600多学生,我们系招了多少,才150.去年还招了170,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他们会宣传,这种鬼话你系主任也相信!他们会宣传,就应该把柳州地区分给我们系来招生,我们帮他们宣传。去平南,那时广西最穷的地方。关键没什么熟人。我们系这些定向班都是 要多交钱的,不去富的地方宣传。经贸系,那时院长的嫡系,机械系是副院长的嫡系。 其实,这些领导也明白,关键这些系领导动不动就怕影响他们的政治前途挂在嘴边。我都不知道,没有学生,你们有什么前途!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都不敢做!学院规定,招生是不准给老师钱的。对啊!但是招生好的系,大发学期奖,年终奖。招生不好的系,有什么? 一个个好像自己很廉洁的样子,说句不好听 的话,要这种廉洁的领导,真还不如 找个“贪官”来领导!中国这种听上级话的,不负责任的领导,不说了! 估计三年后,有三个院领导到退休年龄的,各个系领导在暗中较劲,比谁更听话。问题是,三年后,一个系大好的资源搞成这样,院领导能 让你当么?你当上级都是傻瓜啊!学院 上面还有教育局,柳州市政府批准呢! 话说回来,我们系物流软件定向班,还是柳州市和中海物流的合作项目,柳州 饭店开过会,副市长和对方的总经理都出席了,还北京请了一个教授来做演讲,中国物流协会的什么秘书长,我还有 他的电话,电子邮件。如果知道搞成这样,招生都没招够,搞了一个普通班合并,我不知道市领导怎么想,当然市领导不会考虑这种小事情。那是为柳州市汽车物流合作的前奏! 还有,教育局投资买的电脑机房,学校凭什么收我们新机房50块钱一节课,旧机房35块钱一节课,这明显不合理么,又不是 学校投资的机房,算电费也要不了那么多吧!好不容易合作赚点钱,都交给学院了。 学校的课时费才20多块钱一节,不发点奖金,谁还会在学校认真上课!
1504 次阅读|0 个评论
过分行政化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间的关系
xuecw 2011-12-22 09:13
行政领导多搞马克思和思想政治 马克思主义机构的成立由多出自领导的想法 课题和资源在文科评审中占优势 上级要求要单独设这样的机构 国家的重点支持 这方面的学术期刊多,文章发表途径多,职称晋升容易。 领导的需要就是市场需要。
个人分类: 高教评论|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大学有问题之学院篇
热度 22 lgmxxl 2011-12-22 09:12
大学建设的重心在学院,学院建设的重心在学科,学科建设的重心在学生,这已经成为大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但这样一个规律,在中国大学中却屡遭践踏。大学的学院成为大学的影子,成为大学领导的自留地;学院的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导向越来越重,越来越远离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可以说,大学学院发展中的自主权缺失、学科异化建设、学生日趋边缘化已经成为大学学院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一、学院自主权缺失 学院是大学建设、发展的重心,也是大学水平的标志。办学重心只有放在学院,学院才有生命力,大学也才能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作为大学层面的领导,必须下放权力,把办学的自主权交给学院。而现在学院发展中的问题恰恰是自主权的缺失。 按现行管理体制,大学中的校领导一般都会“联系”1-2个学院,一些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学院,除了“联系领导”外,大学中的“一把手”也会经常莅临指导。这些校领导可不只是为下属分忧的,重要的是为下属指导的。即使不是专业型领导,往往也可以在学院领导面前指点江山。有时候,甚至学院班子已经决定过的事情,也可能遭领导否决。经过几个被“否决”后,学院领导一般就变得听话了,这时候领导基本就可以左右学院的发展了,学院即成为领导的附庸。 除“联系领导”的指导外,大学各职能部门往往也要对学院的工作进行指导并经常被叫去开会安排工作。学院的进人权也“人事处”管辖;干部权有“组织部”管辖;教学工作由“教务处”监管;科研工作由“科技处”统领;学生工作由“学工部”部署。留给学院的只是按各职能部门的安排行事即可。 在学院缺失自主权的情况下,学院对自己的工作也就没有了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没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凡正一切都由上级领导定,学院领导也就来一个顺水推舟,领导怎么安排自己就怎么做。成绩是领导的,责任也是领导的,学院领导只是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代办”。长此一往,学院没有了规划,没有了愿景,没有了动力,没有了豪气。 同时受上级行政化的影响,学院一级也配备了4-10左右的学院领导,学院也开始大搞行政化。学院的学术氛围,学术自由的精神,浑然不存。大学的学院也越来越像政府,似官僚机构。 二、学科异化建设 无论如何表述,学科建设在大学发展、学院建设中都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此,各大学和学院的认识基本是到位的。很多大学的“规划”中都有“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或“以学科建设为把手”等类的表述。但对如何建设学科,则缺失科学准备的认知。学院中的学科建设正在走向异化。 依照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学科建设必须遵从两个基本的规律:一是遵从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二是遵从人才培养的规律。这即是说,学科建设必须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不能人为地改变学科的规律和属性。同时,学科建设必须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服务,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但在实践中,学院的学科建设基本上是忽视这两个基本规律。学科建设上科研导向明显,功利导向明显。前者,忽视学科建设的体系性、知识性、传播性;后者忽视了学科建设中的普世性、非功利性、教学性。经常的情况是,学院以国家精品课程为指南建设学科,以国家课题为导向深化学科。在学科的载体上,以“研究所”、“学系”为依托,忽视了大学“教研室”的建设。前者使学科建设走向科研,后走使学科建设远离教学,走向功利。 三、学生日趋边缘化 大学中最早的“学院”是学生住宿的地方,如今的学院是大学组织教学、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传播文化的载体。学院在功能扩张的同时,忽视了学院最为原始和最为重要的职能:培育学生。学院领导不认识学生,学院教师不联系学生,学生不关心学院发展,学生不认识上课教师,已经成为大学学院的一种真实写照。 曾几何时,当中国大学还是“大学——系——教研室”设置时,学生对自己的学系充满感情,教师对学生也是刻意“传道、授业、解惑”。那时的学生对“系”和学校是有感情的。而今天大学的机构大都成为“大学——学院——系(研究所)——教研室(基本虚化掉的一个机构)”,学院和教师离学生却越来越远了。在学生日趋边缘化的进程中,学院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教师对学生失去了爱心。大学的师生关系成为一种“交换关系”,学院和教师出售知识,学生见购买知识。师生关系滑落到历史最低点,学生对大学的忠诚热爱滑落到最低点。
个人分类: 大学问题|9161 次阅读|41 个评论
"博导门槛降低,别好了导师苦了学生"~ 之我“见”
热度 1 yangxhecust 2011-12-19 12:30
中午吃饭间隙,看到一篇博文“博导门槛降低,别好了导师苦了学生”,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学院的博导评审投票。这里的“见”,不是观点,是“目睹耳闻”。 声明是匿名投票,然学院办公室负责人员还是会问代老师投票的学生“你是跟哪个老师读研?”,然后一边查阅选票情况。所以说,这样的投票,意义实在是不大。哪有老师愿意得罪人的,如果此事跟自己没有太大利益冲突?如此,投票结果也无非是一种形式。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2323do=b 如今,博导的定义?需要什么样的资格才可以指导博士研究生?我不太清楚。 但是,看到一些几乎可以说没发过几篇外文文章,拥有教授职称的老师来申请博导,实在是无语。学校明文规定,博士研究生至少有两篇论文在国外核心期刊,才有资格获得博士学位。若导师都不曾亲自写过英文的文章,或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经验,又如何亲自指导学生?因此,极有可能出现上述情况“好了导师苦了学生”。 无奈,学校对老师业绩的评价往往与指导研究生挂钩,一些主攻教学的教授也不得不申请当个博导。
个人分类: 职称这回事儿|3697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博士招生
热度 2 lysyxcs 2011-12-18 15:34
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将推行导师动态选聘制度,并在所有学科实行博士生“入学申请制”。即,副教授及以上职称者可申请指导博士生,博导招生实行“封顶”制度,学生可以随时申请博士生入学选拔。   2012年,北京大学5个院系不再通过学校组织的统考选拔博士生,而是实行“申请制”,院系对递交入学申请的学生进行筛选,合格者接受能力测试。   2012年,同济大学博士生招生将首次面向“卓越联盟”其他8校及湖南大学等9所高校的应届硕士生推行“资格审核制”。此前,同济大学博士生选拔过程中的“资格审核制”已经面向校内应届硕士生试行2年。   2012年,复旦大学将在数学科学学院和物理学系实行长学制,一个方面真正落实分流淘汰机制,另一方面真正落实五年一贯制的贯通式培养模式。   自2011年起,厦门大学不再招收在职博士生,考生在报考阶段无需确定导师,被录取后由导师组负责指导培养。此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等院校也停招在职博士生。
1791 次阅读|3 个评论
即将放在学院网页导师介绍的内容
热度 2 Yanhaiyan 2011-12-15 09:55
简介: 严海燕,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从本科开始写起): 1979 . 09 —— 1983.07 武汉大学遗传专业 学士(平均成绩90分,班上第一名) 1986.09 —— 1989.06 南京大学植物学 硕士 1992.06 —— 1997.05 美国阿肯色大学农学院植物科学 哲学博士 GPA 3.78 ( 4.0 学分制) 研究领域(主要科研领域和感兴趣的方向,写个 150 字左右) 植物科学 , 着重植物发育和对环境的反应的研究:主要利用豆科植物花生和扁豆,结合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技术,在基因组成、转录、翻译、细胞、组织等各有关水平,全面深入研究生物表观现象及其各种水平的复杂网络作用机制。目前集中于花生果实发育中黄曲霉抗性机制和果实的各种相关性状形成的机制以及植物茎表皮与植物发育。 学术荣誉与奖励(写清时间、荣誉授予单位或者发奖单位和荣誉称号或奖励称号,参加学会情况): 湖北省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 曾经承担过的科研科研项目(近五年的项目): 2005 年,主持和承担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花生种子中表达的 Dof 基因家族的研究”(迄今) 2 万元 , 学校补加 1.8 万元。 2005 年,主持和承担与山东花生研究所的合作项目“黄曲霉抗性和敏感品种发育中种子表皮中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迄今) 4.47 万元。 2006 年,主持和承担中南民族大学“扁豆茎表皮基因表达类型分析”(迄今) 4.5 万元。 2010- 自费共计 10(8.5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出版费+实验和论文版面费1.5万左右) 万元。 代表性科研成果: 专著和教材 : 1. 严海燕 主编,副主编,丁益,吴元喜,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8 2. 严海燕 编著( 独著 ) , 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 , 科学出版社 , 2012, 4 论文 : 3. 严海燕 ,宗成志,翟刚,马生财,单世华,花生黄曲霉抗性与 SR 和 a - 微管蛋白的相关性 ,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2 , 32 ( 3 ): 32-38 。 生物2012(3)(32-38).pdf 4. Haiyan Yan , Jiaquan Huang,Boshou Liao,Xianqing Lan,Qiuting Luo,Junlong Tang. D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Developing Peanut ( Arachis Hypogaea ) Seeds AJMB, 2012,2:60-71. AJMB20120100004_62845075.pdf http://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16550 5. Haiyan Yan , Xumin Wang, Kang Dai , Yanan Chu. Comparative gene expression analysis in stems of Dolichos purpureu s and Arabidopsis thaliana AJMB, 2012,2:72-84. AJMB20120100008_23363915.pdf http://www.scirp.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16548 6. 陈泽宇,左欣欣, 严海燕 * ,不同花生品种 B06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及蛋白质预测,广西农学报, 2011 ,2 6 ( 5 ):25-31. b061.pdf 7. 严海燕 ,科研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的整合,中国西部科技, 2011 , 242 : 66-67 8 34 .赵瑞杰 严海燕 * 谭艳平 王朝元 林爱华, CTAB 法提取动物 DNA ,中国西部科技, 2011 , 254 : 7-8 9. 严海燕 ,宗成志,包文志,单世华,花生黄曲霉抗性与糖原合成酶激酶 -3 的关系 , 华北农学报, 2011 , 26 (5):1-4 10. 严海燕 ,宗成志,马国华,单世华,核糖体蛋白 L41 与黄曲霉抗性的关系, 华北农学报, 2011 , 26(6):16-19 11. 严海燕 ,宗成志,景聪慧,单世华, 花生黄曲霉抗性与类受体蛋白激酶的相关性分析,华北农学报, 2011 , 26(4): 198-201. 12. 宗成志,左欣欣, 严海燕 * , 影响 RNA 提取质量的因素分析 。广西农学报, 2011 , 26 ( 1 ): 31-34 13. 左欣欣,陈泽宇,马腾, 严海燕 * ,谭艳平 . 从动物组织中提取总 RNA 的 CTAB 法 , 中国西部科技, 2011 , 1 , 35-36 转 76 。 14. 严海燕 ,郭晓芳利用花生 Arah3 启动子转基因载体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专利号: ZL 2006 1 0018770.4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授权公告日: 2010 年 4 月 7 日 15. 罗秋婷 , 钟 君 , 满玉萍 , 郭旭英 , 严海燕 * ,不同因素对花生总 DNA 提取的影响。华北农学报, 2009 , 12. 增刊 :16-19 16. Haiyan Yan, Xiaohua Li.Improvement On Molecular Biology Lab Teaching. 高校教育研究。 2009,7 17. 严海燕 李晓华 林亲雄 梁建军 朱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善教学效果 中南民族大学, 2008 18. 严海燕 , JB Murphy, 张丰瑞萌发中食松幼苗贮藏物质的利用和变化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7 , 26 ( 3 ): 14-18 。 mdpp.pdf 19. 严海燕 ,花生子叶生物反应器与花生产业发展,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6 , 26 :( 9 ): 96-98 20. 葛静 , 严海燕 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的调控 ,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6 42(2):374-380 21. 郭晓芳 ,严海燕 ,何骥,李立家, 陶勇,曹进京,花生 ABI3 同源基因的定位分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6 ,24( 1 ):22-26 22. 单世华 , 严海燕 , 李春娟 , 万书波 , 花生种皮抗黄曲霉差异基因表达初步分析 , 山东花生研究所 花生学报 ,2005 ,34 (4) :21 ~ 24 , 23. 严海燕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设计 .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华学术论坛, 2005 , 30(12):96-98 24. Haiyan Yan , Xiao Yuan , The possible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 of Ig E binding epitopes.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SCIENTIFIC RESEARCH MONTHLY, 2005, 12:13-17 immun.pdf 25. 王静,严海燕 ,康强胜,一种花生植物转基因载体的构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5 ( 6 ): 514-518 26. 严海燕 张开旺徐乃瑜小麦辐射突变体及原始品种不同发育期酯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005 武汉植物学研究 23(4):342-346. 27. 严海燕 曹日强紫草愈伤组织培养中紫草宁形成的影响因素华北农学报 2002,17 ( 2 ) :116-120. 28. 严海燕 JB Murphy ( 萌发中食松幼苗淀粉粒结合与可溶性淀粉合酶的研究 植物学报 2002, 44(7):782~787.) 萌发后食松幼苗淀粉粒结合与可溶性淀粉合酶的研究英文.PDF 29. D. P. Zhang, Y. M. Lu, Y. Z. Wang, C. Q. Duan H. Y. Yan Acid invertase is predominantly localized to cell walls of both the practically symplasmically isolated sieve element/companion cell complex and parenchyma cells in developing apple fruits Plant, cell environment 2001, 24(7):691~703 30. 郭晓芳 严海燕 , 植物中的 Dof 蛋白和 Dof 转录因子家族 ,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植物生理学通讯 , 2005,41(4): 419-423. 31. 严海燕 , STEPONKUS P L CBF3 基因过量表达的拟南芥细胞质膜组分的变化 2004 武汉植物学研究 22(6):529-533. 32. 严海燕 曹日强紫草组织培养中细胞发育时期与紫草宁形成关系的研究中草药 2001 , 32 ( 3 ): 264-266 33. 吕英民 张大鹏 严海燕 苹果果实韧皮部及其周围薄壁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和功能分析植物学报 2000, 42(1):32-42 34. 严海燕 JB Murphy 萌发中食松幼苗淀粉合酶同工酶与淀粉成分的关系。植物学报 1999, 41(11):1226-1230 萌发中食松幼苗淀粉合酶同工酶与淀粉成分的关系.PDF 35. 吕英民 张大鹏 严海燕 糖在苹果果实中卸载机制的研究。园艺学报 1999, 26(3):141-146
4414 次阅读|4 个评论
功利性而非科学性原则主导院士入选的后果是严重的
热度 1 sfw111 2011-12-14 17:29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历来被人认为是在科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高级专家,领军人物,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科学家,高级技术专家。他们所起的作用应该在科技方面,而不是其他。这些院士在推动科技研究,科学技术研究的审核把关,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占领,科技人才的选拔使用方面要起到主导作用。 试想,如果我们选的院士以功利性为主导,比如把经济性放在第一位,院士应该有企业家或资本家来当好了,如果把行政性放在第一位,院士选一些市长、书记就好了。。。。。。功利性放在第一位就是把院士的定位和作用搞颠倒了,是聪明人办糊涂事情。 想当院士就从一而终的去研究科学,去当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院士称号就是对这些人物的奖赏。当过企业家、资本家,当过市长、书记就不要争院士的头衔,如果这些人对科技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对于科学院、工程学院贡献过大,发个奖状,给个荣誉院士就可以了。 科学院、工程学院不要像少林寺,佛不佛,俗不俗,最终失去佛性。
个人分类: 社会科学|479 次阅读|4 个评论
湖南师范大学浩青实验班成立
热度 1 liuxianxiang 2011-12-13 14:56
化学化工学院浩青实验班经三年筹备,于 2011 年 11 月 24 日举办了隆重的开班仪式。首届“浩青实验班”有 31 名学员。 以国立师范学院化学学科创始人、已故原中科院资深院士吴浩青先生名字命名的化学化工学院“浩青实验班”是在国家级理工教融合化学化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实践中进行的一项本科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新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造就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理工教融合的一流本科生,为他们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浩青实验班以融合、创新、特色、示范为办学理念,即在融合的基础上创新,以特色起示范作用,定位在培养理工教融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通过强化基础,提升目标,导师引领,分流培养来塑造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具备扎实的化学化工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理工教融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浩青实验班”的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强化理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深厚理论功底。如四大主干课增加学时,配备优良师资;( 2 )加强双语教学,主干课采用英语版教材,以外籍教师和留学归国教师为主体进行双语和全英语教学;( 3 )该实验班属化学专业,具有理工教融合特色。( 4 )每个学生配备一名科研导师,进行个性化培养,重点培养科研创新能力。该班首批 31 名学生,为每位学生配备了具有博士、教授以上学历职称的科研导师,每位导师对指导对象进行选课、学习方法、科学研究、思想品德和毕业去向等全方位指导。
5715 次阅读|2 个评论
特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元来我们是一家网址
runrun 2011-12-13 10:11
http://yzl-llf.blog.163.com 学校党支部网址 https://www.mendeley.com/account/details/
1 次阅读|0 个评论
举报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曾鑫年教授造假
热度 34 BomhaxFlower 2011-12-12 19:38
在今年三级教授公示当天上午,我经过学院一楼时,无意中听到有几个人(有教授和普通职工)在议论说 “ 曾鑫年也达到三级教授条件?不可能!肯定作假啦 ” (原话)。所以,我向纪委实名查询他的资格条件,然后质疑,最后到人事处查到他的资格条件(广东珠海经济特区瑞农植保技术有限公司申请登记的农药,临时登记证 号 WL20080324 (附件 第一张图)后,向他讨教并进一步质疑共三次后。 他还是反复强调新农药,是他主持完成的的成果 。所以,我实名举报他。目的就是让 我们共同秉承并发扬 “ 笃学明德,躬行践履,建业自强,求精图新 ” 的丁颖精神,铭记 “ 修德,博学,求实,创新 ” 的校训。共同建设幸福和谐的华南农业大学。 许再福 2011年12月12日 举报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曾鑫年教授造假 学校纪委监察处、岗位设置申(投)诉委员会: 本人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谐公平的态度向学校反映资源环境学院岗位设置和聘用委员会主任曾鑫年教授在申报三级教授岗位聘用条件时捏造事实、伪造证据、剽窃他人成果的问题。 曾鑫年 教授申报三级教授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在他填写的材料中,第一个条件是,聘前 4 年内主持国家课题两项;第二个条件是, 聘前 4 年内,主持完成的成果获得 新农药 证书。他的第一个条件完全符合学校要求,但 第二个条件根本不具备,完全是捏造的,并剽窃其他单位的农药登记证书作伪证 。 原因是他的佐证材料是的广东珠海经济特区瑞农植保技术有限公司申请登记的农药杀蚁饵剂(临时登记证书号 WL20080324 ,见下图)。该杀蚁饵剂根本不是什么新农药,也不是曾鑫年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 在给出有关证据之前,请大家关注一下新农药的定义。 所谓新农药 是指含有 有效成分 尚未在我国批准登记的原药或制剂(引自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见下图第一行 )。 曾鑫年 教授在他的申报书中陈述 “ 聘前 4 年内,主持完成的成果获得 新农药 证书 ” ,但是,他的这个 条件根本不具备,完全是捏造的,并剽窃其他单位的农药登记证书作伪证 。 具体证据如下: 1 、 广东珠海经济特区瑞农植保技术有限公司登记(农药临时登记证号: WL20080324 )的杀蚁饵剂的有效成分是多杀霉素,根本不是新农药 。 多杀霉素 又名刺糖菌素,其英文名为 spinosad ,由放线菌多刺糖多孢菌( 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发酵生产。多杀霉素是含 spinosyn A 基本组成成分和 spinosyn D 的混合物,是一种新型绿色广谱生物杀虫剂,属于微生物源农药,由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研发成功并实现独家工业化生产。 1997 年在美国登记注册 ,到 2003 年已在 24 个国家 250 种以上作物上登记注册。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在我国登记的商品名为菜喜( 2.5% 悬浮剂)和催杀( 48% 悬浮剂)。该农药获美国 “ 总统绿色化学品挑战奖 ” 。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在我国农业部登记的菜喜(农药临时登记证书号: LS98070 )和催杀(农药临时登记证书号: LS98071 )的有效成分正是多杀霉素,登记年份均是 1998 ,是该有效成分在中国的首次登记,属新农药登记。 广东珠海经济特区瑞农植保技术有限公司登记晚整整十年,根本不属于新农药登记 。 有关佐证材料请见中国农药信息网 http://www.chinapesticide.gov.cn/service/zhcx/shuoming.html 查询结果,请见下面三张查询结果印屏幕图。下面第 1-2 图是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的农药临时登记。下面的第 3 图是广东珠海经济特区瑞农植保技术有限公司相同有关成分农药的临时登记。 另外,要特别说明一点,如果有关生产单位、企业或公司要进行农药(杀虫剂)登记前的有关生测试验(这是农药登记必须做的工作),华南农业大学只有胡美英教授才有资格,其他教授都没有这个资格,这是农业部农药检定所指定的,请见下图。 2 、广东珠海经济特区瑞农植保技术有限公司登记(登记证号 WL20080324 )的杀蚁饵剂与该公司的一项专利(农药登记内容和专利内容相同,涉及到一个配方和使用方法的问题)。该专利完成人是珠海经济特区瑞农植保技术有限公司陈长贵、谢忠和李世河,根本没有华南农业大学和曾鑫年教授的名字,说明该专利与华南农业大学和曾鑫年教授没有任何关系(见下图)。 3 、 曾鑫年教授没有一项已经鉴定成果或专利与珠海经济特区瑞农植保技术有限公司登记的杀蚁饵剂有关 。请见中国知网 http://epub.cnki.net/grid2008/index/ZKCALD.htm 的查询结果(见下图)。 4 、 曾鑫年教授至今发表过与红火蚁和多杀霉素有关的论文有下面三篇(中国知网, 20110907 ),没有一篇与珠海经济特区瑞农植保技术有限公司申报的农药登记有关 。 ( 1 )黄俊,陆永跃,梁广文,曾鑫年,曾玲(通讯作者)。 2008 。四种毒饵对红火蚁的田间效果评价。环境昆虫学报, 2008 , 30 ( 2 ): 135-140 。 该文研究的试验药剂中用到珠海经济特区瑞农植保技术有限公司登记的杀蚁饵剂。但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不是曾鑫年教授。论文内容是比较国内四种毒饵产品对红火蚁的田间效果,没有涉及饵剂的使用方法和配方。但是,珠海经济特区瑞农植保技术有限公司登记(登记证号 WL20080324 )的杀蚁饵剂主要是关于使用方法和配方。说明该论文与珠海经济特区瑞农植保技术有限公司申报的农药登记无关。 ( 2 )曾鑫年,熊忠华,郭景,黄田福,吴上新。多杀菌素饵剂对红火蚁的毒力及传导毒杀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 27 ( 3 ): 26-29 。 该文的第一作者是曾鑫年教授,但试验药剂采用的是陶氏益农公司生产的菜喜,与珠海经济特区瑞农植保技术有限公司登记的杀蚁饵剂无关。 ( 3 )朱均权,赖济茂,熊忠华,曾鑫年。多杀菌素饵剂防治红火蚁田间药效试验初报。广东农业科学, 2006 ,( 8 ): 63-64 。 该文研究的试验药剂中用到多杀霉素,通讯作者是曾鑫年教授。论文内容是报道毒饵对红火蚁的田间防治效果,没有涉及饵剂的使用方法和配方。但是,珠海经济特区瑞农植保技术有限公司登记的杀蚁饵剂主要是关于使用方法和配方。说明该论文与珠海经济特区瑞农植保技术有限公司申报的农药登记无关。 事实上,珠海经济特区瑞农植保技术有限公司在 2006 年 1 月前已经对同样东西进行过农药临时登记,临时登记证号 WL20060021 (见下图)。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为学校的学风建设而努力,让老师们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让事实来说话吧!期待学校对此事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处理,期待华南农业大学的明天会更美好! 许再福 20110908
30028 次阅读|30 个评论
[转载]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曹和平简介
zhao1198 2011-12-12 14:34
曹和平教授   曹和平,博士,北京大学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发展金融学博士。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供应链研究中心顾问,广州市金融咨询决策专家委员会成员,云南省政府 经济 顾问。 曹和平,北京大学教授,曾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部委委托项目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出版中英文论著多部,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研究方向为发展金融和宏观经济。    近年来,曹和平教授主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部委委托项目多项。其中共同主持“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为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共同主持“非正规保 险与市场深化程度(InformalInsuranceandtheExtentofMarket)”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项目;2006年以 后,与美国伯克利大学BrianWright教授共同参加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Joseph.Stiglitz主持的“中国行动小组”的研 究,并承办2009年该小组的年会(北京,10月29-30日)。近年来应邀在证监会、国务院信产办、国家工商联、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粮食集团、上海期货 交易所、大连期货交易所、中国企业两百强经济年会、总参、海军以及省市等作专题经济报告。   曹和平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金融 (DevelopmentFinance)。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中英文文章多篇、出版中英文著作、译 著和主编论文集多部。研究方向收敛于两个领域:(1)中国资本市场研究,主编《蓝皮书:中国产权市场发展报告》系列(社科文献出版社);(2)国际货币体 系研究,重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链跨境延伸及货币合作、亚元制度建立、货币国际结算和零售金融设点等。 《经济学家之经济学家》,合译,校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中国供应链现状:理论与实践》,主编、主要撰稿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2005》,副主编, 同心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环境经济学教程》,合译、校对,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国际金融与宏观经济》,合译、校对,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5年2月; 《中国农户储蓄行为》(中英文)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外国直接投资的新演进与国内外研究评述”,《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6~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 The“Phase-II-Growth”BehaviorofMultinationalFirmsandRegulation,SocialSciencesinChina,Vol.XXVIINo.2Summer2007; “增长模式对水资源投入的依赖及对策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3期;“‘二次成长阶段’跨国企业集群的行为特征与规制途 径”,《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 期;“CanGrowthCompensateInequalityandRisk”,presentationatthe2006AmericanAgriculturalEconomicsAssociation(AAEA)AnnualMeetinginLongBeach,July23-26; “中国建置经济制度的历史传承与当代竞争”,《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我国通货膨胀的两重性、结构成因及对策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9月;“信息租问题探析”,《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二十世纪世界货币体系三大制度缺陷”,《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制度缺失与储蓄替代",《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薪酬性股票期权制度与国有企业改制",《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1期; “产业集群、商业积聚与区域经济发动机“,《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7期; “企业与市场关系新释:产业链与市场构造”《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10期; “中国城市化及其战略选择”,《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 "美十一次降息与通货膨胀输出",《经济科学》,2002年1月; “东北匹域经济发动机形成的宏观需求与国际效应”,《学习与探索》,2007年1月; “信用制度缺失与高校助学贷款制度建立”,《高等教育》,2004年第5期; “中国经济制度的历史传承”,《北大商业评论》,2005年第1期; “21世纪世界货币体系与亚元制度建立”,《北京内参》,2003年8月; 译文:蒙代尔:“亚洲货币政策与汇率合作”(第一译者),《经济科学》2004年第4期; "产业链闭合与区域经济发动机"《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2005》第八章,同心出版社,2005年2月。 谢谢主持人,纠正一下,我在人大挂职副校长是北大经济学院副院长,现在已经不是了,是北大经济学院的老师。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全球视野下大 宗商品贸易市场与京津塘战略区域预测,为什么大宗商品贸易市场要超出朝阳区,超出北京市,要在京津塘的范围内,因为我们要在世界上和其他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相匹敌,没有周边的城市圈综合起来的能力共同奋战的话,可能是达不到的,这是我的想法。三个人的时间只有65分钟,我可能要脱稿,要不然的话讲不完。 第一,在前一段时间,九十年代中期的时间,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在公共频道上有一个报告,突然下面就打电话过来,曹先生你们北京, 华盛顿特区,美国的首都像中国北京的首都吗?一下子给我问到了,美国华盛顿作为首都的话,仅仅是我们的朝阳区和西城区相加,政府各个部门所在地加上各个试 管区的所在地,北京市还有哪一块呢?我所在的海淀区,海淀区有北大、清华、中科院一百多个研究所,这个地方的人口规模相当于美国波士顿城市,换句话说,北 京就相当于华盛顿地区加波士顿。北京的王麻子剪刀,212吉普,135照相机、五星啤酒、牡丹彩电不见影,在海淀区突然涌现出来联想、方正、搜狐、网易、 新浪、百度等种种新中国的品牌,海淀区这样一个城市区夹在中国首都上面的话,今天北京是不可想象的,北京还相当于什么呢?我在北京的时候,我是78年进北 京的,91年出去念书,我在北京待14年的时候,北京最热闹的地方我没有走遍,我没有去过白云观,我没有去过十渡,让我在美国玩旧金山和洛杉矶的话,我一 个星期就玩完了,唐人街、渔人码头和洛杉矶的好莱坞三四天就走遍了,北京是不可能的,政府中心、外交中心、高校科研中心还得加上旅游文化中心,北京是一个 客货两运中心,每天进北京的人和出北京的人大概两百万左右,北京的客货两运中心在哪儿,美国航空客运中心是在芝加哥,美国的货运中心芝加哥、丹佛、圣路易 斯和休斯敦,货运要是从东北的货要到南方,京沪的货要到内蒙古,东北的货要到京广线再到石太线上,北京是一个咽喉地区,如果北京作为交通中心的话,是客运 和货运两运中心,比支架作为城市交通中心的枢纽功能又多了一块。
个人分类: Econ.经济学家|3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的领军人物
jiaguangjia 2011-12-9 14:16
今天第一次听到,我们学院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为未来的领军人物。因为学校的优势,生源的优势以及未来公共卫生的学科特点,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领军人物。将来领域主要涉及公共卫生服务行业,公共卫生管理行业,公共卫生科研行业,公共卫生相关行业。真是任重而道远!
2387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北大推光华自主招生计划 回应“北约”联盟缩水
dongzg101 2011-12-7 03:19
北大推光华自主招生计划 回应“北约”联盟缩水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今日(12月6日)宣布将于2012年在本科阶段实行“光华自主招生计划”,在北大自主招生的基础上增加学院单独自主选拔,并承诺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倾斜,通过学院自主选拔的考生中,农村户籍考生要达到30%。 自主招生重心下移 农村生源要达30% 根据计划,光华管理学院将结合书面申请材料在所有通过北大自主招生笔试并填报光华管理学院报考志愿(优先考虑第一志愿)的考生中选拔30到50名学生。 据了解,在此次选拔过程中,光华管理学院将在通过北大自主招生笔试的考生中,拟按照1:6的比例,选取参加学院自主招生面试的考生,然后按照笔试成绩的50%和面试成绩的50%进行选拔,最后通过面试并由北大招办批准的考生,将会在高考中享受降低60分的优惠。此外光华管理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计划中将不会把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纳入自主招生范围内。 对于光华管理学院此次的自主招生计划,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表示:“学院开始自主招生计划,一方面希望招到真正适合经管类的优秀的本科生;另一方面是对于农村学生或者贫困家庭的学生,真正能做到比较显著的倾斜,在我们能够努力的范围之内,对于教育公平做一点点的促进。” 对于北大再次推出学院级的自主招生计划,北京大学招生办主任秦春华解释,此举有三点新颖之处,一是自主招生的重心在下移,从学校的自主招生下移到学院,因为学院最了解学生,最清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更加注重对于农村生源的倾斜,因为光华管理学院作为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顶尖商学院,如果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在这里接受教育,对他们自身命运的改变影响巨大;三是,有利于生源的多样化,自主招生的引入可以避免生源同质化。 对于,招生中对欠发达和农村地区生源的政策倾斜,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龚六堂表示,学院此次自主招生将会考虑城乡、地区差异,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不发达地区或者农村户籍考生,争取在通过自主招生的考生中,农村生源要达到30%左右。 回应“校内不平衡”说法 不评论“北约”缩水 据介绍,光华管理学院自主招生面试的时间,将在北大自主招生面试的前一至两天进行,对于此举是否是北大在自主招生中有意向光华管理学院倾斜的质疑,秦春华表示:“这涉及到一个‘校内不平衡’的问题,光华管理学院现在是在做一个自主招生的试点,如果试点做的好,效果突出,我们也会支持其他院系进行自主招生。” 据了解,在光华管理学院自主招生的计划中,面试环节将重点考察考生是否对经管学科有浓厚兴趣,是否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是否具备较强的创新、沟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将国际视野和获奖情况纳入面试考核是否对农村考生不利的质疑,龚六堂表示,面试环节针对农村生源和城市生源的不同特点会进行不同的考核办法。 对于此前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因质疑高校自主招生联考成“掐尖”竞赛而相继推出“北约”联盟,秦春华表示:“既然叫自主选拔录取,它的重点就放在自主上,我的理解,自主就是各个学校自己的家务事,清官都难断家务事何况我们呢,所以对于联考中发生的事情,我们只管做好北京大学自己的事情,其它的不做评论。” 日前,北大宣布在通过北大自主招生的考生中,农村户籍的学生要占到20%,对于这项计划的制定过程和公平性,秦春华表示,这个政策是经过学校慎重研究,党政联席会通过的,学校对这个方案给予了大力支持,北京大学要通过这样一个政策,明确传递一个信号,要把农村的学生比例有一个迅速的提高,因为所有的名单最后要在北大招生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所以公众可以统计这个数字。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
1185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浙江省高校公推直选 二级学院 领导
dongzg101 2011-11-30 10:45
浙江省高校公推直选二级学院领导 学生党员也有投票权 对大学生来说,他们以前或许很少关心自己学院的书记由谁来当。但现在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高校,二级学院的党委书记不是上级指派,也不是组织命令,而是从学院公推直选的,如果你是学生党员,就有机会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 8月12日,记者从浙江省高校选人用人新闻通报会上了解到,目前浙江省高校已有160余个二级学院,实行了领导班子“公推直选”,其中8所高校的公推直选工作已经覆盖到了所有二级学院。高校干部选拔正从“伯乐相马”向“赛场选马”转变。 样本 师生党员民选学院党支书 下月开学后,中国计量学院就将开始新一轮二级学院书记的选举。事实上,从2008年开始,该校就在全省高校首推了公推直选。首个“试验田”是学校的信息工程学院,当年被公推选上总支书记的傅洪健,成为了学院师生党员民选上的第一位党支书记。他回忆说:“直选当天,除16人因事请假外,有246名党员参加了选举,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次选举成功,直接选举出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和总支委员。” 创新 教授委员会进入二级学院 据了解,不少高校还在二级学院设置了教授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的人员,全部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教授委员会在学院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立项以及教师职务考核评聘等方面,都将发挥作用。不少教授表示:“教授治学的体制,让我们感到了学校的尊重,体会到学校从行政向学术转变,让教师成为学校主人的良苦用心。” 数据 公推直选让干部年轻了4.6岁 浙江省高校先后于2008年、2010年分两批,推出16个本科高校副校(院)长岗位参与全省竞争性选拔,16位当选干部平均年龄45.9岁,低于高校省管干部平均年龄4.6岁,其中,75%的当选干部具有博士学位。 更多阅读 大学教授直选校长?教育部:任职由中央调整 何云峰:大学去行政化是为学生自主自由发展 山东大学公布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名单 校长退出 半月谈:高校去行政化,别走了“官霸”来了“学霸”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094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参加“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1—2012)”
freedom110110 2011-11-23 10:27
2011年11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1—2012)”在逸夫会堂第一报告厅举行,这是人大经济研究所自2006年创办“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以来举办的第20期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林岗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开幕式由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教授主持。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胡乃武教授,经济学院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教授,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刘元春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郭杰教授,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东海证券研究所所长段亚林先生,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阎衍博士,中国证券报常务副总编辑段国选先生等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和业界代表出席论坛。此外,参加当天下午经济学院银行业院友联谊会的国家开发银行营运管理局杨宝华局长、中国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宗良所长、标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温智敏董事总经理、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国际部杨正义总经理等十余名银行业院友代表也出席了论坛。本人也有幸参加列席嘉宾席,下面最后一张照片上还有我的头像。   林岗副校长首先对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充分肯定了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已经取得的成绩,并指出本次论坛报告所涉及的反通胀、经济增长放缓、风险上扬等问题正是当前社会各界所高度关注的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希望此次论坛能够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林岗副校长还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刘元春教授代表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2011—2012)——放缓加速、风险上扬与结构刚性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报告认为,2012年是中国经济进一步趋缓的一年,“外部经济的放缓与动荡”、“房地产市场的逆转”以及“金融风险与金融扭曲的加剧”等主导中国经济下行的力量。因此,2012年的工作重点应当从“控通胀”转移到“稳增长”、“控风险”与“调结构”之上。   由于存在中国增长与就业之间不对称的关系,跌破9%的增速放缓应当给予高度重视。但鉴于目前中国结构性问题的持续恶化,以及2008-2010年大规模刺激计划带来的强烈的后遗症等因素,2012年当不宜出台新的大规模刺激计划,特别是简单化的、重复性的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不应出台。不过,在外需下滑幅度较大、消费疲软的前提下,还是应当启动“内需补外需、投资补消费”的政策调整,在适度调整投资结构的基础上,“稳投资”应当是工作的核心。因此,投资不能回调太快,也不能扩张太快。金融扭曲和资源错配带来的风险防范与治理应当成为2012年政府经济政策的核心之一。   报告指出,应高度关注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重点监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进展,中国政府应当提前防御欧洲债务危机深化所带来的各种震荡,除了外需回落之外,还必须重点监控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异。对于中美汇率冲突的加剧中国政府应当有应对的预案。消费刺激政策应当持续推出,但不宜将消费加速和消费升级视为短期行政化干预的产物。2011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依然处于持续恶化的阶段,治理结构性问题必须要有新的思路。   会上,各位领导和专家围绕人大报告,就全球经济放缓的深度及其传播的路径——是“萧条重现”还是“二次探底”,主权债务危机、汇率调整、国际资本重构对大宗商品价格和中国资金链的影响——是“重返08”还是“高位震荡”,外部环境放缓与内部泡沫逆转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及其风险——是“加速放缓”还是“不对称的V型调整”,资金链的局部断裂、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以及中国融资结构大调整带来的金融扭曲与金融风险——“中国式的次贷危机”还是“新时期金融的再生”,中国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演进的模式——“快速回落”和“高位持稳”是否都是大问题,降速中的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其问题——“降速没有转轨”还是“转轨的前兆”,宏观经济政策的再定位与再调整——小规模刺激方案是否应当出台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讨论。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教授指出当前应对三个问题作出判断:第一就是从短期来看,通胀能不能得到有效的根本的抑制。第二个问题经济增速、回落能不能稳定在合理的区间,而不是过度的下滑、持续的下滑。 第三就是结构调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教授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看法。一是这一轮的经济振荡对于中国的经济形势的影响。对于未来一个时期经济走势,倾向于用在震荡中前行这样一个判断。二是把物价水平放在政策目标的第一位这种排序不宜做太大的调整。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教授认为,在经济增长速度、对外依赖的问题上,有望实现软着陆;在中国经济在房地产问题上是可以实现软着陆的;金融泡沫也可以软着陆。他还表示必须要把一部分中国经济过高的流动性逐步有序地引向国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研究员认为,房地产市场的走势是影响我们宏观经济最大的因素,恰恰也是我们调控最难的一件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最需要强调的是要提高调控质量,既有宏观层面的,又有微观层面的要求。最后,隆国强研究员强调要牢牢把握外部的机遇。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研究员认为,适度从紧应该坚持,调控方式应该赶上。适度从紧还是应该坚持一段时间,调控方式应该改善。总之要达到一个目标,还是要软着陆,应该有一个目标区。这个目标区即使模型能够测算出来,但也要有一些经验的判断和演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教授认为,中国目前的保障房就是中国的次级贷款。地方政府的债务还在可控范围内,虽然有一些苗头,但是总的来看还是要发展,只有发展地方政府的债务市场才能冲抵现在对于土地市场的依赖,才能使整个中国的债券市场得到健康的发展。   论坛讨论环节由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东海证券研究所所长段亚林先生主持。与会嘉宾睿智精辟的演讲和精彩纷呈的问答,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兴趣与共鸣。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中国经济导报等30余家社会媒体对论坛进行了采访和报道,新浪网财经频道对论坛进行了现场直播。   自2006年11月起,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先后在人民大学成功举行了二十期,并发布了同期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论坛所发布的报告被列为中国人民大学品牌的“三大发布指数”之一,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等上级领导部门纷纷来电要求上报研究成果,以供中央领导参考。研究所的骨干人员多次受邀参加中央有关部门的形势分析会,以及在重要论坛上发表演讲,并有多位专家直接参与中央和地方“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工作。2011年4月,经济研究所赴美与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举办了“中美宏观经济圆桌论坛”,迈出了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走向国际的重要一步;9月,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在香港隆重召开,这也是继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多次在上海举办之后,首次移师全球金融中心香港,引起香港和内地学术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并获得广泛好评,是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践行学术成果“走出去”的又一次重要尝试,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的内涵与外延。 该期论坛发布的报告非常及时地讨论了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反通胀、保增长、控风险、调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2123 次阅读|0 个评论
“无用”的学问与“无所不用”的学位
热度 2 xincmu 2011-11-22 21:59
“无用”的学问与“无所不用”的学位 ——致社会发展学院新生 辛自强 首先向各位表示热烈欢迎,不管你们是直奔社会发展学院这个目标而来,还是误打误撞进来的。“歪打正着”与“一枪命中”的结果是一样的:你们成了同学,我们成了师生,大家将一起续写学院的传奇。既然来了,就静下心来感受这个学院,了解这里的学科——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工作,了解这些学科将教给你什么样的学问,大家毕业时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位。 我们总是要问“学这个专业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是要问,但大学教育不只是为了做职前训练,大学要让你们有学问,有能力,能应对未来的职业和人生挑战,能为国家和人民效力。社会学、心理学教的似乎是一些“无用的”学问,因为社会上没有专门的对应职业;然而我要说的是,你在毕业时获得的可能是一个“无所不可用的学位”。这个说法来自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始建于 1636 年,是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然而,哈佛的社会学创建于 1930 年,这不仅晚于欧洲的社会学,在美国本土来说也算是后起的( 1892 年芝加哥大学创办了全美第一个社会学系;同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更早一些)。俄裔社会学家索罗金是哈佛大学社会学系的第一任主任,任期长达 12 年,然而 1942 年帕森斯接任系主任之后,哈佛社会学才进入了辉煌时期。 1940 年,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奥尔伯特、莫瑞等,同人类学家克卢洪、社会学家帕森斯等人开了几次会,决定组建社会关系系, 1946 年 2 月 1 日帕森斯将社会学系改组为社会关系系( Department of Social Relations )。这时该系从一个单纯的社会学系转变成了一个跨学科的系,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都包含了进来。一时间该系大师云集,社会学家包括帕森斯、霍曼斯、默顿、斯托佛、英科尔斯等,心理学家有奥尔波特、布鲁纳、布朗、莫瑞、麦克席兰德、阿什等,人类学家有克卢洪、怀特等人。这些学者大多在当时或其后成为各自学科的大师级人物。由于这种跨学科性质,该系很快成为哈佛大学最大的、最富有的、最有影响的一个系。这个系曾有一百多位教师,培养过数百位博士,这些学生因为能对不同学科兼容并蓄,视野广阔,学养深厚,毕业后很多成为大家(如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都是这时的毕业生)。 由于这个系规模太庞大,日常管理比较困难,加之其他原因,后来被拆解,大家各回原系。岁月流转,这些大师相继谢世,哈佛社会学逐渐失去了其昔日辉煌。然而,大师的遗风尚存。“ You can go anywhere with a degree in sociology ”(拥有社会学学位,你可以遍行天下),这句据说曾写在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小会议室墙上的标语,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学圈自我激励以及激励后学的流行语,在国外很多大学社会学系的招生宣传中都时常可见这句话的身影。这句话里的“社会学”换成“心理学”也是成立的,今天我们不妨说“ You can go anywhere with a degree in sociology or psychology ”。社会学、心理学似乎都是“无用”的学问,然而这些学科的学位都是“无所不用的学位”。须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为什么要讲这段故事呢?我想,从中可以总结一些启示。 一方面,社会学、心理学都是基础性的学科,学它们都有用,但并不必然在社会上对应于一个职业(不过,社会工作是个职业,学这个专业或许好找工作)。这些学科可以用于任何“有人的”行业或领域,个体的心理、群体的社会都离不开人,只要有人在的地方,有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学位大家就可以去工作,去施展专业才华。 另一方面,三个专业都是关于人的,由此可以统一在一起,至少可以合作、相互促进。大家应该珍视这个机会——能够多个学科、多个专业共存一院的机会,进行跨学科的交流,取长补短,兼容并蓄。举例来说,前面提到一位社会学家霍曼斯( G. Homans, 1910-1989 ),他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初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开始学的是英国文学,后来由于受到了心理学家梅奥( G. E. Mayo, 1880-1949 )的很大影响而转向了社会学。他学术生涯的后期又受哈佛一位年龄相仿的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 B. F. Skinner , 1904-1990 )影响,主要倡导一种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强调对社会现象的心理学解释。由此可见学科交叉的莫大好处。当时哈佛之所以组建这个跨学科的社会关系系,恰恰是因为那些创建者在热情推动“哈佛通才教育项目”,用我们的话说是要培养“宽口径、后基础”的学识;而学者们自身则试图建立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的或统一的理论体系。今天,做跨学科的研究,推动跨学科平台的建设,也是我们社会发展学院师生的心愿。 总之,不同专业的同学,甚至老师之间应该多交流,共进步,要有向对方学习的勇气和魄力,大师多是这么造就的。各位同学能同时有那么多系友、院友、校友,这也是一种收获,大学时代的人际网络构成了日后社会资本的基础。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曾经说过,一个人上大学,特别是上好大学,他的收获并不仅来自那些名教授,还来自他的同班同学、同届同学以及校友们,而且后者至少不会少于前者。 上面主要讨论学问是否“有用”的问题,接下来要谈的观点是“不仅要有用,更要喜欢”。在学一个专业前,我们往往并不了解这个专业,就谈不上喜欢与否,而只关心它对于找工作、赚钱是否有用。然而,当进入大学后,我们必须反思自己是否喜欢这个专业,专业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 中学毕业后,我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主要是“常识”,是通用知识。也就是说,到现在为止,我们并没有把自己的头脑塑造成一个特殊化的、专门化的头脑。因此,理论上讲,它准备好了接受任何专业的学习。上大学,就像结婚之前没有恋爱,可以婚后培养。随着专业的学习,才会建立起对这个专业的兴趣。有了兴趣,推动我们学习的力量,就不只是有用与否,而是个人喜欢与否。 “喜欢”是比“有用”更强大的推动力。我们爱一个人,并不在于她(或他)是否有用,而只是因为喜欢。喜欢她,可以为她做一切。最近又在揭晓诺贝尔奖,研究获奖者的成长经历时,我发现大部分科学家都是因为对专业研究的痴迷与强烈的兴趣而有所创造的。或许,中国人老拿不到诺贝尔奖的原因,就是我们太看重“有用”,而忽略了“喜欢”。 有了兴趣,学习的目标就容易实现。大学学习的目标,在我看来是要建立超越“常识”的知识体系。常识是一个人生活中要依赖的基本知识,我们当然要懂,只有懂了常识才能安身立命,过正常的生活。对于常识的学习或者自然习得,在中学时期已经基本完成了。中小学里的语数英、数理化、史地生这些课程学习的基本上都是人类的常识,有了常识就能像大多数人一样生活,能读书看报,能上网。 然而,这是不够的,我们的知识水平不能停留在某某晚报、某某门户网站的知识水平上。比如,网上讨论“现在最热门的专业是什么”,这可能是很多同学和家长选择大学专业的依据。实际上,网上这方面的知识大都是成问题的。我考大学时,最热门的是外语,那时考入外国语学院比考上人大、财大都牛。但是现在呢?热门专业未必是你喜欢的,即便选热门,也至少用 10 到 20 年的眼光来看,而不是当下是否热门。 大学生需要超越常识,在某些专业领域建立自己的理解,为将来利用这些知识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做准备。例如,社会学、心理学将帮助我们建立起关于人类心理和人类社会运行奥秘的专业知识。难道还有什么比知道别人怎么想,知道这个社会运行的秘密更重要的学问吗?企业家都有第一桶金的积累过程,他们积累的是金钱资本,而大学生应该利用四年的时间完成知识资本或者说人力资本的积累,完成专业知识的原始积累。为此,要认真跟着老师听课学习,这是最快的学习方式;还要学会阅读,四年大学总要看过百来本书;还要学会思考,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理解。有了这些知识,再加上知识的标志——学位,你们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原文发表于:《中央财经大学校报》
个人分类: 学术杂谈|1439 次阅读|2 个评论
能动学院的学习文件,能教育全校师生对造假说不吗?
热度 16 cyj 2011-11-17 09:12
能动学院的学习文件,能教育全校师生对造假说不吗? 发生李连生束鹏程造假案件的重点单位——能动学院分党委,又是怎样开展“学风建设和道德建设”学习运动的呢? 请看,能动学院纪检委书记彭学院,给全院师生开出的学习文件:— 1 、《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0 年 4 月 国务委员 刘延东 2 、《恪守学术诚信,遵守学术规范》 西安交大能动学院纪检委书记 彭学院 3 、《学术研究与道德责任》—— 进入学术领域的第一课 4 、《科技论文写作于投稿》——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 孟祥海 ———— 无论是学校党委的、无论是案件发生区能动学院的“学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学习文件中,都不敢提到李连生,更不用说将李连生作为造假的典型案件予以分析和批判。那么,这种所谓的学习,又有何用? 王建华书记在北京向几家媒体宣称 “ 学风建设主要是从教育、制度和监督惩治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和明确所有教师的认识。为此,学校以李连生事件为案例,在所有学院和教师中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学风建设教育活动,认真分析和反思身边存在的问题,向学术不端行为大声说不,提高警觉,弥补漏洞,防患于未然 。 ” 然而,他根本就没有履行“ 以李连生事件为案例,在所有学院和教师中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学风建设教育活动,认真分析和反思身边存在的问题,向学术不端行为大声说不 。 ” 他恰恰是在一个月的学习中,自己不提“ 以李连生事件为案例 ” ; 也不允许能动学院分党委在学习中提及李连生造假案件。 他让西安交大全校师生,面对身边的李连生造假案件, 要闭着眼镜、塞着耳朵进行一个月的所谓学习 ! 于是,西安交大全校师生都明白,党委书记的态度是要求我们跟随着他,应付应付了事。不要碰李连生! 我们何苦认真? 因此,在学习完成后,党委书记给李连生的党纪处分通知书中,索性,除了不得不通知到能动学院这一个院系之外,全校其余 17 个院系,一律予以封锁消息不让得知! 这就是王建华书记所谓的 “ 为此,学校以李连生事件为案例,在所有学院和教师中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学风建设教育活动,认真分析和反思身边存在的问题,向学术不端行为大声说不,提高警觉,弥补漏洞,防患于未然。 ” 实在是胆大包天无法无天! 至于王建华在北京的、与其实际行动完全背道而驰的漂亮话,那只不过是借助于北京媒体,向教育部主管以及向中组部主管,发挥王书记的表演艺术而已! 他是继梅兰芳大师之后,又一位戏剧艺术大师!他在北京演戏! 陈永江2011年11月17日.
2086 次阅读|1 个评论
投下庄严的一票
热度 7 BMK 2011-11-9 00:17
投下庄严的一票
今天,是选举北京市朝阳区区级人民代表的投票日子。一周前,有关方面就通知说,必须在今天规定的时间段前往投票站投票,通知说,如果本人不能前往,必须书面委托他人代投,否则将被电话催促前往。我觉得最后一句有些多余。在一个民主国家里,投票选举是一个神圣庄严的权力,人们应当珍惜这个权力,为什么还要当局督促?难道我们的社会发展还停留在孙中山先生所设计的“训政时期”不成? 今天,一到四节都有课。我从日本回国,马上病了。但为了学生,也因为调课手续麻烦,一天也没休息,就投入繁重的教学工作,每天四节课下来,要睡一下午。晚上还要改文章,或给学生辅导,连博客也不写了。今天中午一下课,连水都顾不上喝,就直奔投票站,因为给我们学院规定的投票时段是今天12点10分,我不愿因为个人的事误了学院乃至国家的大事。 投票时,正好有我教过的几个研究生在下面,我笑说对她们说,有相机吗?同学们纷纷拿出手机来为我拍照。这时,在台上的一位工作人员也要给我拍,我摇头说不用了,但他好意坚持,我也莫可奈何。上传照片是同学用手机所摄。 投票的路上,就想好了,投我自己一票。午饭时,一位相识的博士研究生和我谈起白天投票的事。我说,现在留给百姓的民主空间并不很多,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啊?我还说,投票时,投了自己一票。我解释说,我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高度的参政热情,是最合适的人民代表人选。邻座是这位博士生的导师,他接过话头来说,按你的这个标准,这些候选人一个也不合格。我对候选人都不很了解,就没有接茬。
3333 次阅读|8 个评论
“走进e时代——大连民族学院图书馆第二届文化月”活动圆满成功
houerfei 2011-11-5 21:10
“走进e时代——大连民族学院图书馆第二届文化月”活动圆满成功
“走进 e 时代——大连民族学院图书馆第二届文化月”活动圆满成功 “走进 e 时代——大连民族学院图书馆第二届文化月”的系列活动在 2011 年 11 月 10 日以圆满成功落下帷幕。此次文化月活动举办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读者充分了解我校图书馆丰富的电子资源,增强读者利用电子资源的意识、强化读者使用电子检索的技能,使电子资源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次活动以掌握电子资源,助力教学科研为主题,开展了“ e 书时空漫游”,“数字阅读冲浪”,“从云端采撷知识”等 7 个部分的活动。本次活动中,金石滩图书馆有 400 余人参加了“数字阅读冲浪”——电子资源检索知识问答活动。通过纸质问卷和电子检索操作,大家掌握了基本的检索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其余六个活动也受到大家的积极参与。 活动开展以来,金石滩图书馆各职能部门全力配合,真诚耐心的解答向同学们的疑问,为文化月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保障。本次活动新老校区图书馆同时进行, 图书馆学生工作室 的成员配合图书馆老师参与到这次活动的组织工作中,为同学提供咨询。 此次活动为同学们更好的利用电子资源提供良好平台,同时也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为同学们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e活动宣传 活动宣传
19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打假的目的是什么?
热度 45 gfcao 2011-11-4 09:13
正在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学院“十二、五”规划也没写完,没想到一篇不经意的博文引来这么多口水,害得我不得不就此事再吐点口水。 首先,我支持打假,也痛恨造假,我本人就曾经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打过假。但我们要搞清楚打假的目的是什么,如果高喊着打假的口号,行泄私愤之实,那就违背了打假的本意。 还是从本科毕业论文说起,本科生做毕业论文大概是中国高等教育所特有的培养环节,对此我一直持保留态度。事实上,从大学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开始,用人单位便纷纷开始进入人才市场招聘,大学生们也开始“蠢蠢欲动”,为自己谋划未来的出路,到得第二学期,相当多的学生开始四处奔波,有些干脆在用人单位被试用,成了用人单位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指望学生做出像样的本科论文来无异于天方夜谭,只有那些立志继续深造的优秀生或许可以。 胡震应该是川大物理学院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否则川大不可能把他委托给北大做毕业论文,资料显示,胡震跟随钱思进先生做毕业论文历时 5 个月。不可思议的是,钱先生在胡震离开北京前的两小时内才知道胡震的论文内容,以至于无法要求学生及时修改便在相关表格上签了字。假如还有人认为钱先生不应该承担主要责任那就真的奇怪了,川大把学生委托给钱先生指导,钱先生也接受了,钱先生就是这样指导的吗?钱先生既然接受了川大的委托,那就是一种承诺,放羊式的指导算不算违背了当初的承诺?正常情况下,本科生由于缺少研究经验,导师应该从资料收集、开题报告、撰写过程等各个环节全程跟踪,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可从钱先生的博文以及新闻中可以看出,钱先生似乎从头到尾没有过问,只是在最后需要签字时才看到学生的论文,钱先生就不觉得有点失职吗?中国人传统的习惯是:宁可自己的事情耽误了,也要把别人委托的事情做好,否则于心难安。川大把学生委托给钱先生实在是委托错了人。 退一步讲,钱先生在最后发现了学生的问题,也在相关表格上签了字,但你既然对造假深恶痛绝,应该及时跟川大沟通,敦促川大要学生修改论文,这样也就消除了后患。钱先生为什么不这么做呢?担心影响学生前途?现在这样不仅是影响前途,还可能毁了一个学生的前途。 在学生入学后,钱先生发现学生造假的论文并未修改,理应及时采取措施,或者将学生退回川大,或者勒令学生重新撰写毕业论文并重新答辩。为什么再次纵容,说什么为了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什么叫改过自新?至少您应该要学生把过错改过来吧?为什么当时不要求改呢? 假如钱先生在上述各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把好关,就不会有今天的打假事件出现。打假的目的是什么?是治病救人,是纠正社会与学术风气,钱先生的打假行为能达到这个目的么?我看不能,只会结怨。我们一再高喊反对学术不端、反对造假剽窃,可当我们可以防范造假于未然时为什么不去防,却在时隔数年后才想起去打假?假如是数年后才发现也就罢了,打假恰恰发生在学生想出国之后,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钱先生认为胡震出国是一种背信弃义行为,我想知道的是,胡震在入学时是否答应过您什么?您是否明确向他提出过将来不得出国读博士?如果没有,何来背信弃义之说?胡震造假了不能出国,那您别的学生能不能出国呢?如果他们也向您提出出国的申请,您是否也认为他们背信弃义呢?如果不是,为什么独胡震不可以提出出国要求?他的造假论文(姑且认为造假)是卖身契吗? 一个真正爱护学生的老师会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平时从严要求,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而不是秋后算账,学生一旦走入歧途,导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能又有人想骂娘,认为我是反对打假了,你读不懂本文那是你的事。 补充: 我的两篇文章都是建立在假定钱先生所言属实的基础之上,刚刚读到了胡震本人的回应,个人觉得,胡震的话更符合逻辑。当然我不好对孰真孰假作出评判,因为我并不知情,但无论钱先生所言是真是假,他都让自己陷入了窘境。 成都晚报采访胡震的文章链接: http://roll.sohu.com/20111104/n324476486.shtml
个人分类: 杂文|12084 次阅读|74 个评论
82种高校学报入选SJR,评价指标免费查阅
zhpd55 2011-11-3 22:37
在 SCImago 期刊和国家(或地区)排序( SCImago Journal Rank )中,期刊刊名包括“UNIVERSITY”的共计有14 4种,其中有81种中国高校学报,另外还有一种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College of Radiologists ),总计82种,这些期刊的多项评价指标均可以免费查阅或者与其他期刊进行对比。144种期刊的分布以及82种中国高校学报名录如下: Country University Journal Country University Journal United States 24 Czech Republic 1 China 82 Japan 10 Turkey 4 United Kingdom 2 Nepal 1 Germany 1 Australia 2 Puerto Rico 1 Bangladesh 1 Iran 3 Pakistan 1 Spain 1 Canada 2 Malaysia 1 Romania 1 Thailand 1 Ireland 1 Saudi Arabia 3 Russian Federation 1 Total 144 1. 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College of Radiologists . China. 2.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 Science. B. . China. 3. Qinghua Daxue Xuebao/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 China. 4. Hsi-An Chiao Tung Ta Hsueh/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 China. 5. Zhongguo Kuangye Daxue Xuebao/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 China. 6. Diqiu Kexue - Zhongguo Dizhi Daxue Xuebao/Earth Science -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China. 7. Tongji Daxue Xuebao/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 China. 8. Zhejiang Daxue Xuebao (Gongxue Ban)/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Edition . China. 9. Dalian Ligong Daxue Xuebao/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China. 10.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nglish Edition) . China. 11.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Medical Science . China. 12. Shanghai Jiaotong Daxue Xuebao/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 China. 13. Wuhan Daxue Xuebao (Xinxi Kexue Ban)/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 China. 14. Beijing Hangkong Hangtian Daxue Xuebao/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 China. 15. Beijing Youdian Xueyuan Xuebao/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 China. 16. Dongbei Daxue Xuebao/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 China. 17. Dongnan Daxue Xuebao (Ziran Kexue Ban)/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China. 18.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 China. 19.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 Science A . China. 20. Nan fang yi ke da xue xue bao = Journ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 China. 21. Sichuan Daxue Xuebao (Gongcheng Kexue Ban)/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Edition) . China. 22. Xi'an Dianzi Keji Daxue Xuebao/Journal of Xidian University . China. 23. Zhongnan Daxue Xuebao (Ziran Kexue Ban)/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China. 24. Beijing Keji Daxue Xuebao/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China. 25. Chang'an Daxue Xuebao (Ziran Kexue Ban)/Journal of Chang'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China. 26. Huanan Ligong Daxue Xuebao/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 China. 27. Jiangsu Daxue Xuebao (Ziran Kexue Ban) /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China. 28. Jilin Daxue Xuebao (Gongxueban)/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 . China. 29.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 Edition) . China. 30.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 China. 31. Nanjing Hangkong Hangtian Daxue Xuebao/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 China. 32.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 China. 33. Xinan Jiaotong Daxue Xuebao/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 China. 34. Beijing Linye Daxue Xuebao/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 China. 35. Dianzi Keji Daxue Xuebao/Journal of the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 China. 36. Harbin Gongcheng Daxue Xuebao/Journal of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 China. 37. Huazhong Keji Daxue Xuebao (Ziran Kexue Ban)/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China. 38. Hunan Daxue Xuebao/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 China. 39.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 China. 40. Journal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 China. 41. Tianjin Daxue Xuebao (Ziran Kexue yu Gongcheng Jishu Ban)/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China. 42. Xibei Gongye Daxue Xuebao/Journal of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 China. 43. Zhongguo Shiyou Daxue Xuebao (Ziran Kexue Ban)/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dition of Natural Science) . China. 44. Chongqing Jianzhu Daxue Xuebao/Journal of Chongqing Jianzhu University . China. 45. Guofang Keji Daxue Xuebao/Journal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 China. 46. Huadong Ligong Daxue Xuebao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China. 47.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China. 48.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ience) . China. 49. Liaoning Gongcheng Jishu Daxue Xuebao (Ziran Kexue Ban)/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China. 50.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 China. 51. Wuhan Ligong Daxue Xuebao (Jiaotong Kexue Yu Gongcheng Ban)/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ransport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China. 52. Beijing Gongye Daxue Xuebao /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China. 53. Beijing Huagong Daxue Xuebao (Ziran Kexueban)/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China. 54. Beijing Jiaotong Daxue Xuebao/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 China. 55.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ion) . China. 56. Journal of Dong Hua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 China. 57.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 China. 58. Nanjing Li Gong Daxue Xuebao/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China. 59.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 China. 60. Zhejiang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 =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 Medical sciences . China. 61. Academic Journal of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 China. 62. Dalian Haishi Daxue Xuebao/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 China. 63. Fud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 China. 64.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 China. 65. Shanghai Ligong Daxue Xuebao/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China. 66. Shenyang Jianzhu Daxue Xuebao (Ziran Kexue Ban)/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China. 67. Shenzhen Daxue Xuebao (Ligong Ban)/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China. 68. Xi'an Jianzhu Keji Daxue Xuebao/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 China. 69. Academic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 China. 70. Chongqing Daxue Xuebao/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 China. 71. Jiefangjun Ligong Daxue Xuebao/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China. 72. Journal of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 China. 73. Nanjing Youdian Daxue Xuebao (Ziran Kexue Ban)/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tural Science) . China. 74. Shenyang Gongye Daxue Xuebao/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China. 75. Zhongbei Daxue Xuebao (Ziran Kexue Ban)/Jo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China. 76. Jilin Daxue Xuebao (Diqiu Kexue Ban)/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Earth Science Edition) . China. 77. Journ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 China. 78.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 Medicine Edition . China. 79.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 Science C . China. 80. Medical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 China. 81.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 China. 82.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 . China.
个人分类: 科技期刊研究|347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朱镕基王岐山刘延东马凯会见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
dongzg101 2011-11-2 01:47
朱镕基王岐山刘延东马凯会见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 朱镕基希望经管学院要以建成世界顶级商学院为目标,进一步做好各方面工作   清华新闻网11月1日电 (记者 欣研 通讯员 胡埃迪 )10月26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原总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首任院长、顾问委员会名誉主席朱镕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名誉委员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在钓鱼台国宾馆亲切会见了参加2011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会议的中外委员。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党委书记胡和平陪同会见。 图为朱镕基王岐山刘延东马凯与顾问委员会委员合影   此次顾问委员会会议是委员会自2000年成立以来的第12次年度会议。11年来,顾问委员会在清华经管学院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位委员充分肯定了清华经管学院所取得的成绩,对学院下一步的发展提出建议。 图为会见现场   朱镕基认真听取了委员发言,在讲话中回顾了顾问委员会的创立过程,对各位委员一直以来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建设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朱镕基希望经管学院要以建设成为世界顶级商学院为目标,进一步做好学院各方面工作,希望顾问委员会继续支持清华经管学院的发展,特别是为学院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会后,朱镕基、王岐山、刘延东、马凯和与会中外委员合影留念。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楼继伟、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以及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等参加了会见。(供稿 经管学院 编辑 李含) (http://news.tsinghua.edu.cn) // 相关新闻
1526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脑科学?
胡业生 2011-11-1 15:44
韦钰院士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50周年院庆之际做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11-10-31  作者:  访问次数: 日前,作为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50周年院庆系列讲座之一,电子学院杰出校友、工程院院士韦钰教授为师生带来了题为《运用当今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讲座。刘波副校长、电子学院施建宁书记和电子学院的主要领导及部分院系的副书记、辅导员,人文学院的老师、教务处的老师出席了出席并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由电子学院常务副院长雷威教授主持。 在讲座中,韦院士讲述了她的求学经历,着重说明了脑,精神,教育和创新的关系。她说,教育需要改革,要让学生自己去组织知识结构,关键是要把思维的过程教给学生,教育从一开始就应该极力保证其正确。知识的积累——艰苦的培养过程会带来灵感和自觉,“创新是激情驱动下的直觉!”韦院士寄语各位同学,要懂得自我感知,自我驾驭,社会感知,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负责地做出决策。 (刘鹃)
1378 次阅读|0 个评论
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青年教工科技协会成立
liuxianxiang 2011-10-31 09:51
“上下齐心搭平台,团结协作促发展”,2011年 10 月 28 日下午,化学化工学院青年教工科技协会成立大会在院研究生教室隆重举行。会议由院党委书记谭伟主持,院长尹笃林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全体青年教工参加了成立大会。 根据大会议程安排,与会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化学化工学院青年教工科技协会首届理事会成员。喻宁亚、徐广宇、曾盈等当选为协会理事长,曾佑林、谭亮、刘贤响等当选为协会秘书长,任期三年。随后,首任执行理事长喻宁亚做了大会发言,表示一定不负重托,竭尽全力做好青年教工科协的各项工作。 在会上,院长尹笃林对青年教工科技协会的正式成立表示祝贺。他肯定了协会成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对全体青年教职工提出殷切希望:第一、希望广大青年教职工努力工作,振奋精神,团结一致,通过自身发展促进学院学校发展;第二、希望青年教职工注重团队建设,找准定位,克服困难,积极应对外界竞争,争取早日成为学院学校建设的骨干;第三、希望青年教职工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路子,在科研成果上取得较大突破,为湖南乃至中国的化学产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院党委书记谭伟在发言中指出,青年教工协会的成立为广大青年教工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舞台。希望青年教工协会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和聚合作用,动员全体会员,为学院学校发展作贡献。他希望协会成立后能够积极开展工作,同时表示院党委行政及工会将会对协会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关心青年教工的成长与进步。 随后,化学化工学院青年教工科技协会将起草《章程》,并结合青年教职工的特点开展工作,调动青年教职工教书育人和学术科研的积极性,发挥青年教职工在学院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致力于为青年教职工搭建一个成才、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
3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受邀参加首届中国劳动科学博士生论坛
freedom110110 2011-10-31 09:00
2011年10月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劳动科学博士生论坛”于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二报告厅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劳动经济学相关研究问题为核心设定主论坛,以"十二五"时期的产业结构转型、城镇化建设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主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林岗教授出席论坛,并向获奖博士生颁发了奖励证书及奖品。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宋远方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校长文魁教授、美国乔治理工大学经济学系教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海峥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32所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0余位博士生参加了本次论坛。本人有幸也参加并聆听博士生们得精彩发言。 论坛会场 劳动人事学院常凯教授、赵忠教授、程延园教授、唐鑛教授、管延军博士、李莹博士、周石书记和张石磊老师出席了论坛。 与会领导和专家为征文一等奖获得者颁奖并合影 论坛开幕式由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生袁罡主持,研究生院副院长宋远方教授致欢迎词,对劳动人事学院首次举办“中国劳动科学博士生论坛”表示祝贺,并高度评价了举办本次论坛的重要意义。博士生代表杨玉梅介绍了海外留学经历和博士期间的学习心得。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做了题为“中国农村转移就业发展战略研究”的专家主题报告。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三个专业的一等奖得主分别做了获奖论文宣讲。论坛期间,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同参会代表合影留念。 出席论坛的领导专家博士生合影留念 曾湘泉教授介绍了由他本人近期主持完成的世界银行一项相关研究课题成果内容。依据对当前和今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供求预测,以及对产业结构转移及城市化效率的评价等,他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应当针对性地实现三个转变:从重视转移数量向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并重转变,由向大城市转移向中小城镇转移转变,由部分城市化向全面城市化转变。政策层面要关注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通过产业升级与中小城镇发展相结合,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通过中小城镇发展,引导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在大中城市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吸纳高技术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适宜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释放农村劳动力;引导部分农民工转为市民,由部分城市化向全面的城市化转变。 曾湘泉教授作主题报告 一等奖得主博士生孙婧芳、杨付、苏熠慧分别作了题为《中国农村非农就业对教育投资激励的影响》、《团队成员认知风格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团队心理安全感与工作单位结构的作用》、《控制与抵抗:雇主与家政工的劳动关系研究——从劳动过程视角对家务劳动进行的考察》的论文宣讲,由特邀点评专家赵忠、管延军、程延园教授等对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的一等奖论文以及整体的投稿情况进行了点评。 论坛现场听众 30日下午举办了劳动经济学分论坛和人力资源管理、社保保障、劳动关系分论坛。各专业的二等奖和优秀奖得主在分论坛上展示了获奖论文,在特邀点评专家评价后,与会的博士生纷纷参与讨论。分论坛的气氛热烈,学术气息浓厚,受到了参会者一致好评。 论坛主办方表示,2012年还将召开第二届中国劳动科学博士生论坛,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核心设定主题,此后每年都将举办全国性论坛,依次以劳动关系、社会保障为主题召开。劳动科学系列全国博士生论坛将对于促进劳动科学领域博士生的深入交流,推动劳动科学研究的发展,为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就业、民生问题建言献策发挥重要的作用。
2156 次阅读|0 个评论
物联网学院出现了,云计算学院、和谐学院还会远吗?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1-10-25 11:58
  我朝的大学越来越贴近市场,也许大学的领导和教授们天天看着外面的市场,看正在吆喝啥,抓紧就得在大学里一样吆喝啥。   当大家都觉得数学系不再吃香的时候,就开始想方设法地改名字,比如改成“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数学与XXXX学院”,还有的甚至干脆把数学二字隐去,显现出大学教授们在这方面的充沛智商。有的则直接和物理系合并而成“理学院”,也顿时好听了很多。   除了改名,还有一些则是趁着市场需求的东风,抓紧时间创新。   比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开始出现的时候,立刻就有电子商务系,或者至少也弄个方向啥的。   这不,物联网已经兴起好几年了,大学里也已经出现物联网学院了,俺的老天爷唻,简直就神速了!   下一个,莫非是和谐学院?云计算学院?
个人分类: 时论|2921 次阅读|10 个评论
恭贺大连民族学院金石滩校区图书馆外线开通
houerfei 2011-10-24 12:28
恭贺 http://210.30.0.81/jst/tsg1879/index.htm 金石滩校区图书馆开通外线。 围绕学校总体发展目标,金石滩校区图书馆坚持以读者为中心,以文献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现代技术和科学管理为手段,体现了21世纪大学图书馆崭新的面貌,成为我校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并在我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金石滩校区图书馆座落在学校中心位置,是教学区与生活区的枢纽,设计总面积两万多平方米。一楼为电子阅览区、报纸阅览区、总借还书处、密集书库和商务中心;二楼为中文图书及工具书阅览区;三楼为期刊及外文图书阅览区。我馆实行大流通、全开放的图书馆主流管理模式,并配备了便捷的自助借还机,完善了人工借还和自助借还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203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华大基因学院今日成立
热度 1 windlight 2011-10-21 23:10
南方日报深圳观察 : 【华大基因学院今日成立】10月21日,被誉为深圳市十大特色学院之一的华大基因学院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揭牌,由深圳市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华大基因学院正式成立。该学院是深圳首个以培养硕博层次人才及开展国内、国际基因科学相关高端培训(以及招收外籍学生)为办学宗旨的特色学院。
1842 次阅读|1 个评论
卡扎菲抓到了,被俘时躲在洞中,高喊“别开枪” 2011-10-20 19
热度 8 xupeiyang 2011-10-20 20:00
卡扎菲与萨达姆一样的下场 也怕死 小霸与大霸的较量 卡扎菲被捕时躲在一处洞中,高喊“别开枪,别开枪!” 请看视频 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libiya/content-2/detail_2011_10/20/10014166_0.shtml?_from_ralated 新华网快讯: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一名军方指挥官20日告诉新华社记者,卡扎菲已被俘获。 路透社报道,利比亚过渡委官员阿卜杜勒-马吉德(ABDEL MAJID)称卡扎菲已经被捕,双腿受伤。 2011-10-20 19:39:06 穆阿迈尔·卡扎菲1942年出生在苏尔特一个游牧部落家庭,1961年在班加西利比亚大学攻读历史,后在班加西军事学院学习。1965年毕业后他在利比亚陆军服役。1966年赴英国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受训。1969年9月1日,卡扎菲领导“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了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任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武装部队总司令。1970-1972年,卡扎菲任总理兼国防部长。1977年起成为革命领导人兼任武装部队最高统帅。1979年3月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只保留“九·一”革命领导人称号(自2008年12月起称“革命领导人”)。
个人分类: 国际外交|2879 次阅读|7 个评论
感受世界名校伦敦帝国学院
热度 5 rddbzhang 2011-10-15 00:11
有幸受英国皇家学会和我国留学基金委资助,两度访问伦敦帝国学院,在该学院进行了一年半合作科研,颇有感受。伦敦帝国学院建校以来所经历的时代及其办学规模,与我国好多高等院校相当,因之,该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风格,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办世界一流名校,或许值得参考借鉴。 庙小神灵大,有仙山自高 伦敦帝国学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组建于 1907 年,建校时的校名是“帝国理工学院”(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1988 年更名为“帝国理工医学院”(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今年一月启用“伦敦帝国学院”校名。伦敦地皮寸土寸金,该校占地面积小,既没有宽阔的足球场,也没有体育馆,更没有人工湖山;该校现有教职工 5298 人,学生 10125 人。无论从校龄还是从办学规模来看,伦敦帝国学院都算不上是起眼的高等学府,与我国好多高等院校相当。 然而,庙小神灵大,有仙山自高,伦敦帝国学院以其强大的综合实力,跻身于世界名校之林。该校科研成果累累,出了 14 名诺贝尔奖得主,对人类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当中的一些成果,如盘尼西林和维他命,直接惠泽人们的日常生活。伦敦帝国学院师资队伍强大,领军人物济济,现有英国皇家学会成员 52 人,皇家工程院院士 56 人(分别相当于我国的科学院士和工程院士)。该校办学资源丰富,办学良性运作,以近三年为例, 1998 - 1999 年度收入 329.8 百万英镑,支出 323.2 百万英镑,盈余 6.6 百万英镑; 1999 - 2000 年度,收入 339.0 百万英镑,支出 327.3 百万英镑,盈余 11.7 百万英镑; 2000 - 2001 年度,收入 389.8 百万英镑,支出 373.4 百万英镑,盈余 16.4 百万英镑。近年来,伦敦帝国学院一直在英国高校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牛桥两校( Oxbridge Universities )。表一节译自英国泰晤士时报 2002 年 5 月 10 日 刊载的英国 2001 年度前百名高校排行表及相应量化指标,从中可以看出,伦敦帝国学院与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牛桥二校相差咫尺,已达到世界名校的综合实力。 表一 英国 2001 年度高校排行榜前三名及其量化指标(节译自 2002 年 5 月 10 日 英国泰晤士时报) 学 校 名 称 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 伦敦帝国学院 名 次 1 2 3 综合得分(满分以 1000 计) 1000 997 987 分 类 量 化 得 分 教学(满分 24 分) 科研(满分 7 ) 入学水准(满分 30 分) 教职员工 图书、计算机投入 设备投入 学位(满分 100 分) 毕业走向(满分 100 分) 学业(满分 100 分) 22.3 6.5 29.5 12.2 1417 184 84.9 95.2 96.0 22.7 6.6 29.7 11.9 959 150 93.4 98.5 98.0 22.0 6.4 27.9 8.1 933 369 93.1 97.7 89.0 追求卓越的开拓精神 伦敦帝国学院由原英国皇家矿业学校和皇家理学院合并组成,建校之初,规模小,学科面窄,然而,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开拓奋进,现已发展成覆盖理、工、医、农、经、管、文多门类、多学科的综合性高等学府。 伦敦帝国学院的发展壮大过程,不是一种追逐时效的简单膨胀扩张,而是始终把开拓新学科与追求卓越齐头并进。举例来说,该校先后有四人获诺贝尔物理奖,五人获诺贝尔化学奖,五人获诺贝尔生物医学奖,覆盖了所有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可见,其学科建设普遍处于高水平。记得笔者前次访问该校时,其管理学科才新办不久,羽毛未丰;然而仅隔数年,该学科现已发展成为世界名牌, 2002 年 1 月 21 日 英国金融时报刊登的 EMBA 专业世界前五十名排行榜中,伦敦帝国学院排名第十一位,欧洲前十名排行榜中,该校排在第五位。 伦敦帝国学院追求卓越的精神,不仅表现在上述个例中,而且,被确立为治校方略,贯穿在办学之中。该校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如下战略目标及任务:“保持在理、工、医学方面科研和教学处于世界顶尖行列;发展学术实践范围,使之满足社会、工业和卫生事业不断提出的需求;继续吸纳和培育世界范围最有潜能的学生和职员;把商务管理学院建成世界领头机构之一;广泛开展科普交流,推广所取得的科技成果。” 事实上,开拓进取与平庸扩张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追求卓越。平庸不可能产生世界名校。 管治机构与执行机构分离的管理模式 伦敦帝国学院实行管治机构( Governance )与执行机构( Executive Committee )相分离。 学校管治机构分成“校廷”( Court )和“校府”( Council )两部份。校廷负责批准修订学校典章,任命由校府推荐的学校财政总管和校府成员,审议批准每年度的校府工作报告、校长工作报告、校财政报告,以及讨论与学校有关的任何问题,将校廷意见转告校府。校廷成员由校长及校、院行政官员 29 人,校内民选代表 28 人,从校外聘请知名机构、各类皇家学术机构、地方政府和议会的代表 61 人,从校府推荐的校外人士中聘请 30 人,以及主席及副主席各 1 名(并非校长、副校长),共计 150 人组成。校府负责向校廷推荐校廷的主席、副主席和学校财政总管人选,任命校长,管理校廷不直接涉及的事项(包括学校金融、资产),制定校规,界定校内办事机构、教学机构、科研机构并任命相关官员。校府成员包括主席 1 人、校长副校长各 1 人、校院行政官员代表 6 人、民选教职工代表 6 人、校廷从校外聘请的代表 4 人、校府从校外聘请的代表 12 人、校同学会主席 1 人,共计 32 人组成。 学校的执行机构,是校长主持下的执行委员会( Executive Committee ),其成员由校长、副校长、校财务处长、人事处长、公共事务处长、开发联络处长、校内四大“学部”的首长,共计 10 人组成,负责学校的日常工作、新计划的操办,和关键性决定的沟通。伦敦帝国学院按学科群,把科研、教学机构划分为六大模块:工程、医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四大“学部”(英文原文是 Faculty ,它与我国大学中下设的学院有很大差别,相当于若干个学科相近的学院的集成,姑且翻译成“学部”)和商务(管理)学院、人文学院 ;学部、学院下设系和中心,学校的教学科研运作实体是系和中心。学部、学院首长的主要责任,是该学科群的战略管理,和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任命下属系和中心的主任。 伦敦帝国学院的上述管理模式,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决策权力机构与执行机构分离,避免了本来属于职能部门或办事部门的处、室,变相成为学校的决策机构和权力机构而左右学校大局。第二、决策权力机构组成人员的权威性、广泛性、客观性,有利于避免重大决策失误和杜绝独断专横及腐败。第三、执行机构的成员来自校、院两级,有利于把校级宏观调控与处于科教一线的院系级微观运作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整个学校通经活脉,高效运作。 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相结合 没有激励机制的单纯保障机制,只会诱发惰性;没有保障机制支撑的单一激励机制,缺乏可操作性。伦敦帝国学院实行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相结合。 该校有一支强大的支撑队伍,在全校总人数 5298 人中,占 51.5% ( 2731 人),为科教第一线提供优质管理和辅助服务。系里的人事、财务、教务、学务(包括指导学生选课、择业等)、后勤,由系设专人统一管理。系下面不是按课程性质设置教研室,而是按学科建设需要设置相关研究室,由教授牵头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系里为教授和各研究室分配专职秘书,处理事务性工作。这种有力的保障机制,使处在一线的科教人员能够把时间和精力集聚到科教工作中。举一个笔者曾亲身体验的事为例:笔者科研急需的一本参考书在该校图书馆没有,于是笔者将该书的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告知所在系的图书资料员,不几天,他便从校外借回该书,送到笔者手中。 另一方面,每位科教人员都被一种无形的驱动力激励着。为追思前贤、勉励来者,学校以赫胥黎、布莱克等该校名流学者的名字命名学校的主要建筑物,楼内过厅安放着他们的胸像雕塑,有的诺贝尔奖证书还悬挂在墙上让人瞻仰,营造出一种巍巍氛围,潜意识地激励着人们成才、成名、成家。同时,学校把职称与经济利益和个人声誉紧密挂钩,而职称晋升对教学、科研、奉献三个方面都有具体而严格的要求。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工作无论多好,只能算一名出色的讲员( Lecturer )或者被评为优秀讲员,但不能当教授,不存在所谓的“教学型教授”。每位教师都被一种无形的力鞭策着,既要搞好教学保住基本职位,还要鼓足干劲搞科研,多出成果,热心校、系的公益活动,多做奉献,才能晋级,得到丰厚回报。这样一来,科教人员在提高自身水平和获取利益的同时,学校的整体实力也得到不断地增强,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广揽贤能,开放办学 伦敦帝国学院是一所开放型的高等学府。 该校每年都要发布“员工发展计划”,在世界范围招揽能人贤士。学校还留意吸纳海外留学人员到该校任职,据笔者所知,其中不乏我国大陆地区出去的留学人员,有的已晋升为正教授。 伦敦帝国学院十分注重吸引世界范围的优秀青年到该校深造,学生中非英国籍比例相当高。以近三年为例, 2001 - 2002 年度学生总数为 10125 人,其中,来自英国及欧共体国家的学生 8055 人,海外学生 2070 人; 2000 - 2001 年度,学生总数为 9975 人,其中,来自英国及欧共体国家学生 7985 人,海外学生 1990 人; 1999 - 2000 年度学生总数 9441 人,其中,来自英国及欧共体国家学生 7554 人,海外学生 1887 人。从中可以看到,来自英国及欧共体国家以外的海外学生人数占的百分比约为 20 %,如果按非英国籍学生来统计,比例还要高得多。当然,该校也从大量招收海外留学生中,获得丰厚经济效益来增加办学经费。例如,该校 2001 财政年度,从来自英国及欧共体国家的学生收取的学费为 12.632 百万英镑,而从海外留学生收取的学费高达 21.995 百万英镑; 2000 财政年度,从前者收取的学费为 11.810 百万英镑,从后者收取的学费为 20.044 百万英镑。 伦敦帝国学院大量吸引校外专家学者到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科研。院系中大约有 15~20% 的人员是来自校外的访问学者,其中,不少是学术界的知名人物,例如,现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教授,就曾到该校学术访问,进行过合作科研。这种互惠交流,无疑对提升该校的知名度和学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伦敦帝国学院积极开展与国外知名学校之间的强强联盟,互相支撑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例如,去年底,该校与德国亚琛理工大学、瑞士苏黎士理工大学、荷兰德尔芬特工业大学结成四校联盟,共享资源,相互认同学历,建立经常性的互访。 名符其实的研究型高等学府 伦敦帝国学院十分看重通过科研来提升自身品位,是一所名符其实的研究型高等学符。 该校拥有阵容强大的科研队伍和众多将帅人物。 2002 年度全校员工人数 5298 人中,科研人员 1490 人。如前所述,教学人员也要搞科研,因此,实际从事科研的队伍,约有 2567 人,是相当强大的。科技将帅级别的领军人才济济,在理学方面,有 52 名皇家学会会员,在工学方面,有 56 名皇家工程院院士,在医学方面,有 64 名皇家医学科学院院士。 该校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来支撑其科研运作。表二列出了该校 2001 财政年度和 2000 财政年度的收入情况,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科研经费在这两年的总收入中,分别占 38% 和 36% ,成为学校之鼎足。从表三数据可以看出,该校科研经费源头多,表明其科研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表二 伦敦帝国学院近两年的财政收入 (货币单位:百万英镑) 收入项目 2001 年度 2000 年度 政府拨款 111.754 103.140 教学经费 40.290 35.825 科研经费 146.428 121.992 其它运作 71.118 65.423 捐赠及利息 2.130 2.668 出售固定资产 18.110 9.924 总收入 389.830 338.972 表三 表二所列伦敦帝国学院财政收入中的科研分类收入(货币单位:百万英镑) 科研经费来源 2001 年度 2000 年度 英国国家研究基金 41.634 36.115 英国政府部、委及地方政府 9.096 8.982 英国工、商界及公立公司 21.602 16.987 英国慈善公益事业 47.262 33.903 英国其它渠道 3.320 4.253 欧盟委员会 7.651 7.925 其它欧盟及海外渠道 15.963 13.827 共计 146.428 121.992 伦敦帝国学院的科研,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取其长,从不偏废,基础研究注重起点,应用研究注重效益。例如,该校正在研制一种微微微秒( 10 - 18 秒)级的超快激光,用来俘获和控制原子中绕核旋转的电子的运动,就是一项起点非常高的基础研究,一旦获得成功,将为科技领域带来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该校进行的把计算机神经网络反馈技术用来训练人的记忆力的应用研究,据认为可能使人的记忆力提高百分之十,如获成功,将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和社会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伦敦帝国学院通过学校与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互动,把科研成果推向社会,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回报,学校自己并不办企业。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和企业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分工,无论是企业办学校,还是高校办企业,都是与各自基本的社会功能相违背的。目前,我国高校办企业看似红火,是因为我国企业过去长期执行计划经济,现在尚处于经济的转轨过程,客观上暂时为高校办企业空出了部份市场。可以预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高校办企业的空间会越来越小,特别是挪用挤占学校科教资源办企业,会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根本性的负面效应。 “未来从这里开始” 刚过去的 2002 年,对于伦敦帝国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简称 UCL ) 两校来说,都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因为新上台的英国教育大臣计划把两校合并起来,成立一所新大学。伦敦大学学院( UCL )比伦敦帝国学院的历史长得多,也是一所世界名校,其教师和毕业生中出了 18 名诺贝尔奖得主,和不少诸如发明电话的贝尔和印度圣雄甘地那样的名人,现有职工和学生 24500 人,其中英国皇家学会成员 35 名,皇家工程院院士 13 人,皇家医学科学院院士 75 名。据说政府的合校计划是基于两种考虑:一是二学院合并成一所大学,可以增强在世界名校中的竞争力;二是合并可以提高办学效益。民间人士也在泰晤士时报撰文,抱怨现在英国很少学校能与美国顶尖大学媲美,并举例说,截止到 2002 年的近五年中,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 36 名得主中, 26 名出自美国,英国只占 3 名,而且,这三名都不出自英国高等院校。 两校对政府的合校计划反应异常强烈,普遍认为:虽然两校是以学院冠名,但实际上已经是实力雄厚的大学实体,是实在的世界名校,而且,两校仍然处在篷勃发展之中,没有必要合并。那段时间,笔者的合作教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很抱歉,今天我要去参加一个关于合校的讨论会,不能与你研讨课题了。”终于在去年底的一天,那位教授兴奋地告诉笔者:“政府接受了我们的意见,合校计划取消了!” 今年一月四日是新学期的第一天,该校正式挂出新校牌“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 ( 伦敦帝国学院 ) ,还在新年第一期校报的头版头条刊登出院长文章:《未来从这里开始》。文中说:我们以“伦敦帝国学院”新校名的正式挂牌迎来了新年。我们差不多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来筹措此事。当然,我们不只是赋予新校牌一种视觉上的改观,她是我们的象征,代表着我们的价值,是我们的期望所在。我们学校在学界是很优秀的,先知先觉,超前介入,不怕领头。如果我们大家都怀抱理想,团结一致,去迎接挑战,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做出伟大的事业。 是的,当今国际高等教育,风起云涌,百舸争流,不进则退。伦敦帝国学院曾是过去的世界名校,也是现在的世界名校,而且正努力去做将来的世界名校。 伦敦帝国学院,信你未来更辉煌! 张世昌 2003 年 3 月 29 日 于伦敦帝国学院
3414 次阅读|5 个评论
国际科研动态与进展 10月14日
xupeiyang 2011-10-14 09:58
· 提高100倍!Sanger学院发表干细胞新技术 (10-14) · 最新Nature:三项重要基因组测序成果 (10-14) · 基因组测序揭开裸鼹鼠“长生不老”的秘密 (10-14) · Nature头条:让细胞“返老还童” (10-14) · Science介绍qPCR最新技术和产品 (10-14) · 董晨Cell子刊解析重要免疫因子 (10-14) · F1000推荐武汉大学教授最新成果 (10-14) · Science杂志最受关注的文章(10月) (10-14) · 智利海底发现世界最大病毒 反常规让学界困惑 (10-14) · 军事医学科学院杰出青年科学家群体速写 (10-14) · 中山大学新增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10-14) · 第五种衔接蛋白现身 将打开人体细胞研究新领 (10-14) · 心血管药物法舒地尔或可治疗白血病 (10-14) · Science:严重低血糖症与基因有关 (10-14) · 英国科学家利用秋水仙素治疗癌症有望出现革 (10-14)
个人分类: 热点前沿|144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2011 Klaus Toepfer环境创新竞赛-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
watersci 2011-10-12 20:11
2011 Klaus Toepfer环境创新竞赛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以下简称“IESD”)和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主办,面向全国高校在校学生的环境创新竞赛。该竞赛旨在大学生中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以科技创新竞赛的方式,鼓励和引导大学生。 Klaus Toepfer(克劳斯·托普弗)博士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现任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首席教授,长期致力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推广,为中国的环境改善和环境保护形象宣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先后获得过中国政府“友谊奖”和上海市白玉兰奖,并于2011年1月14日荣获“2010年度中国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并对此次竞赛给予大力支持。 本次竞赛主题为节水技术与水资源管理,参赛作品可以以论文、调查报告或者科技实物的形式提交,对于实物类作品,需提交制作方案。参赛作品须有效体现“节水技术与水资源管理”的理念和内涵。凡在全国各高校正式注册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均可申报作品参赛,参赛者在报名参赛时需要提供有效的学生身份证明,并将参赛作品、个人简历以及申请表格发送至 toepfer_iesd@163.com 。 报名截止日期:2011年10月20日。 http://envi.ruc.edu.cn/envicn/html/xinwenzhongxin/xueyuangonggao/2011/0923/4186.html
个人分类: 转载信息|2111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忆我当年大学时
zhangzizhang 2011-10-11 17:07
[转载]忆我当年大学时
转自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刊《人文日新报》第44期
个人分类: 教育:大学春秋|18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顾军实验室博士后招聘
talentblog 2011-10-11 10:25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顾军实验室博士后招聘   研究方向: 先天免疫信号通路,基因与疾病 招聘范围: 国内外公开招聘 我们主要感兴趣先天免疫信号通路对感染和非感染应答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炎症信号通路与相关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肿瘤,衰老等的关联。从分子,细胞及动物水平阐述这些关联,为人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详情请见顾军实验室主页: http://www.bio.pku.edu.cn/faculty/guj/ 如果你期望得到优秀的博士后培养,请加入我们的研究团队。 申请方法: 请将申请随同个人简历及工作经历和研究成果, 及3个推荐人的推荐信和联系方式函寄至信箱 gj@pku.edu.cn 。 Postdoctoral Fellow positions are available to study signal pathways in innate immunity. We are interested in the mechanisms of inflammatory response to infectious and non-infectious stimulations as well as the context of innate immunity with inflammation related diseases such a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umor and senescence. The ideal candidate will have knowledge/interest in translational medicine, a strong molecular background, and experience with cell biology, animal model. Candidates should have a Ph.D. or M.D. degree in molecular biology, cell biology, or a closely related discipline and be capable of directing a specific project in a collaborative environment. Candidates must be highly motivated with excellent oral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skills.?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http://www.bio.pku.edu.cn/faculty/guj/ Please send your curriculum vitae, and contact information for 3 references to Jun Gu, Ph.D., Professor via email gj@pku.edu.cn
3715 次阅读|0 个评论
数字阅读冲浪--大连民族学院图书馆第二届文化月
houerfei 2011-10-10 18:45
文化月期间,图书馆每周一会在一楼电子显示屏发布一期“数字阅读冲浪”试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工作日随时到指定地点解答或咨询,参与即有小奖品奉送,欢迎踊跃参加! 解答地点: 主校区:电子阅览室 期刊阅览室 工具书阅览室(任一地点均可) 金石滩校区:一至三层服务台 第 1 期 1.CNKI 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资源有哪些?(请回答出 3 种以上) 2. 你能利用 CNKI 中国知网检索出马林教授发表在《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11 年 02 期上的一篇论文么?检索步骤越少奖品越多哦 第 2 期 1. 知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的出处么,用读秀学术搜索平台搜一下吧,希望你检索一步就知分晓! 2. 图书馆有几个电子图书数据库?下载一本 e-book 看看吧 ! 第 3 期 1. 你知道么?利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可以检索会议论文,有兴趣就来试一试,用它的“高级检索”功能查一下大连理工大学 2009 年以来发表了多少篇会议论文? 2. 能在库客数字音乐图书馆里听听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么?请再把这首经典曲目下载下来。
177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上半年学院目标管理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
xuecw 2011-10-10 11:52
山东理工大学校务督查通报鲁理工大督 8号 关于上半年学院目标管理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 各党总支(党委),校党委各部门,各群团组织;各学院,校行政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根据工作要求,近期,学校对各学院年度目标管理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督查。为交流情况,推进工作,现通报如下: 一、学院目标管理任务进展概况 年初以来,各学院在校党委、校行政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年度目标管理任务书确定的任务,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把推进目标实施作为“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细化责任,强化管理,积极作为,狠抓落实,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学生工作、综合管理等各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一)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98.3%。本科生一次毕业率98.8%、一次学位授予率98.3%。获重点基础课程1门。新建实习基地2个。获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2人,完成66.7%。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0人。科研到位经费425万元,完成38%。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 完成250%。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完成114%。科研成果获省二等奖1项,完成50%。发明授权专利8项,完成133%。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98篇,完成53%。三大检索59篇,完成59%。2个一级学科和1个二级学科获学校重点支持计划立项,完成100%。承担横向课题13项,完成65%。转化科技成果5项,完成100%。获省级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完成100%。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立项建设通过中期检查。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130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10人,完成275%。在职学位种类3种,专业领域数7个,完成100%。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100%、一次评审合格率100%。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74.2%,完成82.4%;第一志愿录取率27%,完成49%。省级创新成果奖0项。获得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两位老师构成三级教学事故1次。新增山东省万人计划1人,完成34%。学历提升计划4人,完成400%。教师国外研修7人,完成350%。教师在外进修比例20%,完成134%。博士学位教师比例36%,完成93%。在“挑战杯”、全国机器人大赛、山东省机电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中获国家奖11项、省级奖10项。新增就业基地4个。初次就业率、正式就业率90.3%,完成111%。 (二)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42%。本科生一次毕业率99.8%,学位授予率99.8%,继续深造率55.6%。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篇,完成120%。重点基础课程1门。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2人,完成100%。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2人,完成100%。科研到位经费256.6万元,完成32.7%。国家级科研项目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完成57%。省部级奖励0项。申请发明专利10项,完成100%。授权发明专利1项,完成20%。发表核刊论文70篇,完成55.6%。三大检索40篇,完成57.1%。新增车辆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省级重点学科和结构分析与动力学省级重点实验室。车辆工程方向博士点立项建设通过中期检查。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172人,完成108.9%。在职研究生规模达81人,完成100%。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率100%、一次评审合格率100%。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66%,完成73.3%;第一志愿录取率22%,完成40%。省级创新计划项目1项,完成100%。省级及以上人才工程0人。引进博士1名,完成30%。学历提升计划3人,完成300%。教师国外研修2人,完成67%。教师进修比例19%,完成127%。博士学位教师所占比例42%,完成92%。全国智能汽车竞赛获奖4项,山东省机电产品设计大赛获奖4项。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8.9%。正式就业率93.2%,完成106%。考研录取率56%。新建大学生就业实践、教学实习、青春创业实践基地5个。 (三)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课程负责人计划1人,完成50%。教师实践能力提升1人,完成50%。培养和建设校级教学团队工作尚未进展。科研经费224.5万元,完成37.4%。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完成133%,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完成29%。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取得突破性进展。省级发明2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3等奖1项,完成100%。核心期刊以上论文65篇,完成67%。三大检索38篇,完成70%。授权发明专利3项,完成60%。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2个,完成200%。“农业工程”博士点立项建设通过中期检查。获“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完成100%。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78人,完成62.4%。非全日制在校研究生65人,完成43%。在职学位种类3个,完成300%。硕士学位论文盲评率100%,完成100%;一次评审合格率100%,完成100%。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次就业率61.5%,完成68.3%;第一志愿录取率55%,完成100%。新增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立项1项,完成100%。省级创新成果奖0项。省级联合培养基地0项。省级优秀论文1篇,完成100%。省级及以上人才工程数0项。考取定向博士1人,完成100%。教师国外研修2人,完成100%。教师进修比例14%,完成94%。博士学位教师所占比例35%,完成103%。正式就业率88.5%,完成114﹪。 该学院经验做法:明确年度目标班子分工,加大落实力度。充分调动系部积极性,实行系部目标管理责任制。构建起领导班子、系部主任、全体教职工三位一体的工作落实格局。采取经费补助措施,鼓励教师争取更多的横向科研经费,发表高层次论文,取得更多发明专利等。 (四)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本科生一次毕业率98.97%,完成100%。学位授予率98.7%,完成100%。考研率33.5%,完成100%。教学基本建设投入资金近100万元。教学研究论文2篇,完成40%。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1人,完成33.3%。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2人,完成100%。科研经费152.4万元,完成22.7%。获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完成100%。获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完成40%。省部级科研奖励0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完成25%。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50篇,完成46%。三大检索30篇,完成50%。在山东信通电气公司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121人,完成110%。在职研究生规模达35人,完成43%。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比例100%,一次审查合格率达100%。全日制研究生一次就业率62.5%,完成69.4%。第一志愿录取率38%,完成69%。创新计划立项1项。省级及以上人才工程人数0人。教师学历提升1人,完成50%。教师国外研修1人,完成50%。教师进修比例11%,完成74%。博士学位教师比例15%,完成75%。学生赛事获省级奖励6项。建立学生就业实践基地2个。正式就业率为86.2%,完成118%。 该学院经验做法: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有机结合,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调动教师积极性,加强与企业联系,承接大型科研项目或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在职研究生规模。重视研究生工作,结合《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加强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查找问题,及时解决。以学术梯队建设为重点,促进科研团队形成。 (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本科生一次毕业率81.5%,完成96%。学位授予率80.8%%,完成100%。新增专业1个,完成100%。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2人,完成50%,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2人,完成66.7%。获重点基础课1门,完成100%。科研经费71.9万元,完成18.7%。国家级科研项目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完成25%。省部级科研奖励、授权发明专利0项。核心期刊以上论文30篇,完成48%。三大检索30篇,完成50%。出国访问学者1名,聘请1名外籍专家来校讲学。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24人,完成75%。在职研究生63人,完成63%。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比例100%,一次审查合格率91%。全日制研究生一次就业率27.3%,完成30.3%;第一志愿录取率20%,完成36%。省级优秀论文0项。校级优秀论文1篇,校级创新项目1项。引进博士1名,完成50%。教师学历提升3人,完成100%。教师国外研修0人。进修人数比例7%,完成47%。博士学位教师比例9%,完成75%。正式就业率为71.9%,完成110%。 (六)化学工程学院: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本科生一次学位授予率90.4%。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2人,完成100%。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2人,完成100%。科研到位经费149.7万元,完成29.4%。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 完成100%。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完成114%。科研成果获省三等奖1项,完成50%。发明授权专利0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39篇,完成33%。三大检索30篇,完成45%。新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完成100%。横向课题3项,完成60%。新增省级重点学科1个,完成100%。博士学位点立项建设通过中期检查。招收硕士研究生31人,完成100%。全日制研究生规模81人,完成95.3%。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100%、一次评审合格率97%。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次就业率54.8%,完成60.9%;第一志愿录取率56%,完成102%。新建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新增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1人。引进博士2人,完成67%。教师学历提升2人,完成200%。教师国外研修2人,完成200%。教师在外进修人数比例14%,完成75.7%。博士学位教师比例51%,完成90%。获“挑战杯”全国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三等奖、山东省特等奖;在第三届山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分获二等奖、三等奖;在第五届大学生化工设计华北赛区比赛中获得赛区二等奖、全国三等奖。新增就业实践基地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8家,正式就业率75.1%,完成104%。 (七)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本科生一次毕业率98.4%,完成100%。一次学位授予率96.8%,完成100%。新增省教学名师1人,完成100%。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1人,完成100%。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3人,完成100%。科研到位经费128.6万元,完成80.4%。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0项。科研成果获省二等奖1项,完成50%。发明授权专利0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4篇,完成56%。三大检索0篇。专著1部,完成100%。省级重点学科1个,完成100%。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100%、一次评审合格率100%。全日制研究生一次就业率54.8%,完成60.9%;第一志愿录取率40%,完成73%。引进博士1人,完成50%。考取定向博士研究生3人,完成150%。教师国外研修0人。教师在外进修比例15%,完成100%。博士学位教师比例12%,完成67%。新建就业实习基地1处。正式就业率76.7%,完成102%。 (八)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本科生一次毕业率96.3%。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0人。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0人。科研到位经费101.2万元,完成29.3%。国家级科研项目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0项。发明授权专利0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38篇,完成68%。三大检索15篇,完成50%。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10人, 完成76.9%。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100%、一次评审合格率100%。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66.7%,完成74.1%;第一志愿录取率40%,完成73%。省级创新计划项目0项。教师学历提升1人,完成100%。教师国外研修2人,完成100%。教师进修比例22%,完成147%。博士学位教师比例30%,完成86%。考研率14.5%,比2010年提高6个百分点,完成100%。新增就业基地15个,正式就业率达79.2%,完成113%。 (九)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本科生一次毕业率95%、一次学位授予率95%。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1人,完成100%。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2人,完成50%。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增加3门,完成100%。科研到位经费174.6万元,完成32%。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 完成33%;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完成40%。科研成果获省二等奖1项,完成50%。发明授权专利6项,完成120%。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0篇。新建教学科研基地2个。获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完成100%。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100%、一次评审合格率100%。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次就业率42.9%,完成47.7%;第一志愿录取率0。引进博士1名,完成100%。教师学历提升计划0人。教师国外研修3人,完成150%。教师进修比例22 %,完成147%。博士学位教师比例46%,完成92%。新增就业实践基地1个。考研率超过28%。正式就业率93.2%,完成112%。 (十)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本科生一次毕业率72%,完成80%。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1人,完成100%。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0人。科研到位经费75万元,完成62.5%。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 完成167%。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完成100%。发明授权专利0项。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49篇,完成70%。三大检索21篇,完成53.8%。订购25万元仪器。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100%、一次评审合格率100%。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52.6%,完成58.4%;第一志愿录取率54%,完成98%。新增省级及以上人才工程1人,完成50%。引进博士2人,完成75%。组建科研团队4 个、教学团队9个,完成100%。教师学历提升0人。教师国外研修2人,完成100%。教师进修比例22%,完成140%。博士学位教师比例54%,完成92%。正式就业率56.1%,完成89%。 该学院经验做法:创新教学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强师德建设,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整体业务水平。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充分提高现代化教学设施利用率。加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教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十一)理学院: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教师人均教学工作量500教分,完成100%。学生一次毕业率90%以上,一次学位授予率达85%,考研率32%。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1人,完成50%。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2人,完成100%。专业核心课程6人,完成100%。重点基础课1门,完成50%。科研到位经费70.6万元,完成47%。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 完成67%。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完成100%。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0篇。获省级重点学科1个,完成100%。新增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完成100%。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25人,完成69.4%。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100%、一次评审合格率100%。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次就业率41.7%,完成46.3%。第一志愿录取率43%,完成78%。引进博士5人,完成71%。教师学历提升计划5人,超额完成。教师国外研修0人。教师进修比例8%,完成54%。博士学位教师比例24%,完成89%。初次就业率93.2%,正式就业率74.38%,完成125%。 (十二)商学院: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本科学生一次毕业率98%、一次学位授予率95%。省级精品课程0门。增加实践教学基地1个。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完成优秀教材培育1部。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1人,完成20%。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0人。科研到位经费114.5万元,完成59.6%。国家级科研项目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完成90.9%。CSSCI以上论文0篇。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55人,完成159.8%。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100%、一次评审合格率100%。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52.9%,完成58.8%;第一志愿录取率53%,完成96%。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新建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引进博士1人,完成25%。教师学历提升2人,完成67%。教师国外研修1人,完成25%。教师进修比例8%,完成54%。博士学位教师比例16%,完成80%。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0%,正式就业率64.1%,完成116%。新建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4个。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首届海峡两岸暨第四届“E路通” 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华东赛区总决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大陆赛区一、二、三等奖各1项,学校获大陆赛区优秀组织院校奖。 该学院经验做法:加强公寓社区化管理力度,结合东校区实际,建设有学院特色的公寓文化。发挥辅导员按专业带班和专项工作负责制的优势,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 (十三)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本科生一次毕业率100%、一次学位授予率100%。学生继续深造率13.65 %,完成100%。获省级精品课程1门,完成100%。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1人,完成50%。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0人。科研到位经费0元。国家级科研项目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完成40%。省级科研成果奖1项,完成100%。CSSCI及以上论文14篇,完成35%。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100%、一次评审合格率100%。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28.6%,完成31.8%;第一志愿录取率60%,完成109%。引进博士1人,完成100%。教师学历提升0人。教师国外研修0人。教师进修比例2%,完成14%。博士学位教师比例24%,完成93%。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0%,正式就业率74.8%,完成156%。 (十四)外国语学院:专任教师(含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本科生一次毕业率99.6%、一次学位授予率98%。考研率15.48%。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5人,完成100%。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0人。科研到位经费10万元,完成50%。国家级科研项目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0项。CSSCI及以上论文2篇,完成13.3%。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完成50%。定向培养博士1人,完成100%。教师国外研修3人,完成150%。教师在外进修比例10%,完成100%。博士学位教师比例36%,完成93%。在“挑战杯”、全国机器人大赛、山东省机电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中,获国家奖11项、省级奖10项。新建就业基地4个。初次就业率和正式就业率均为90.3%,完成104%。 该学院经验做法: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听课制度,组织好各类讲课比赛,促进教学水平提高。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学习、到国内知名大学进修,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工作积极性。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扩大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外派规模。 (十五)法学院: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本科生一次毕业率100%、一次学位授予率100%。学生继续深造率15%,完成100%。校级教研课题结项100%。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0人。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1人,完成100%。科研到位经费17.7万元,完成22.13%。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完成50%;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完成123%。发表CSSCI以上论文15篇,完成25%。出版专著3部,完成300%。全日制硕士研究生92人,完成91.1%。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100%、一次评审合格率98%。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次就业率6.1%,完成6.8%;第一志愿录取率92%,完成167%。省级创新计划项目2项,取得新突破。引进博士1人,完成50%。培育院级教学、科研团队6个。教师学历提升1人,完成50%。教师国外研修0人。教师进修比例6%,完成40%。博士学位教师比例14%,完成78%。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0%,正式就业率55%,完成110%。 该学院经验做法:坚持开放办学,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特色发展,努力培养学科专业特色,形成优势。坚持重点突破,紧紧围绕学院发展重点,采取特殊政策,强力推进。坚持教职工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职工积极性、创造性。 (十六)美术学院: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本科生一次毕业率97%、一次学位授予率95%、继续深造率6%,超额完成。院级精品课程2门,完成100%。校外教学实习基地2个,完成100%。校级教学改革立项项目1项,完成100%。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1人,完成50%。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1人,完成100%。专业核心课程1门,完成100%。科研到位经费2万元,完成11.1%。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完成40%。发表CSSCI以上论文2篇,完成50%。出版专著5部,完成500%。新建PC电脑机房1个、多媒体教室1个。新获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点1个。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完成100%。研究生学位论文盲评100%、一次评审合格率100%。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14.3%,完成6.8%;第一志愿录取率92%,完成167%。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0人。教师学历提升0人。教师国外研修0人。教师进修比例2%,完成14%。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比例44%,完成98%。新建就业基地3个。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0%。正式就业率超过38.5%,完成110%。 该学院经验做法: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评聘必须条件。学习方式由课程“套餐”改为“自助餐”,实行自主选课。积极倡导和组织科学研究活动,有重点地突破空白,提升科研层次。以重点学科和学位点为中心不断提高学科整体水平和层次。 (十七)音乐学院: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本科生一次毕业率97%、一次学位授予率96.5%、继续深造率5%。完成音乐学院第一届音乐节,演出30余场。专业核心课程1门,完成100%。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0人。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1人,完成100%。科研到位经费5万,完成27.78%。省部级科研项目0项。发表论文12篇,完成60%。CSSCI及以上论文6篇,完成75%。主办2011年昆仑鲁青瓷之夏中美韩Studzinsky钢琴弦乐三重奏音乐会。参加建党90周年各项演出50余场。合唱指挥、舞蹈与编导两专业方向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参加各项演出近40余场,特色逐渐鲜明。高层次队伍建设0人。教师学历提升0人。国外进修0人。音乐理论教学团队和声乐技能教学团队已形成。3名中青年教师成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负责人。教师学历提升计划0人。教师国外研修1人,100%。教师在外进修比例6%,完成40%。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54%,完成86%。新建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1处。正式就业率36.8%,完成105%。 (十八)体育学院: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学生继续深造率9.17 %。购置价值8万元体质测试仪器,改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教学条件。在山东省第四届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比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第二名。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3人,完成100%。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0人。科研到位经费10万,完成66.7%。省部级科研项目0项。核心期刊论文9篇,完成60%。CSSCI期刊论文4篇,完成26.6%。专著0部。教师20人次参加山东省、淄博市各类运动会裁判工作。教师学历提升0人。教师进修比例3%,完成20%。硕士学位以上教师比例45%,完成100%。初次就业率达95%。正式就业率60.4%,完成168%。 该学院经验做法:成立2008级考研班,以考研群体带动全院学风建设。加强对优秀学生事迹宣传力度,实行向优秀学生家庭所在地政府及家长报喜制度。 (十九)国防教育学院:电子教材初步成形,完成67%。教材修订完成67%。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篇,完成100%。2名教师外出学习。聘请校外1名专家作报告。落实《国防生手册》,学生违纪率控制在0.5%以内。毕业生就业率100%。 (二十)鲁泰纺织服装学院: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100%。本科生一次毕业率100%、一次学位授予率95.4%。校外教学实习基地0个。校级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项,完成100%。课程负责人培养计划1人,完成100%。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1人,完成100%。引进人才0人。教师学历提升0人。教师进修比例18%,完成120%。博士学位教师比例18%,完成72%。正式就业率51.2%,完成146%。 (二十一)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新增水利学院、技师学院、广饶3个合作办学点,完成100%。招生3100人,完成全年计划124%。完成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淄博中心启动工作。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网上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工作量化考核名列全省第一,受到省电大嘉奖。全市电大系统平台配备完成,全市教学平台开通率100%。市电大教学平台建设网络教学课件1000个。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篇,完成200%。远程教育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顺利实现实质性合并。 二、督查情况和主要问题 (一)学院自查情况。绝大部分学院高度重视,召开班子会议认真梳理进展情况,做到了细致准确。有些学院对自己的优势、经验做法和需要改进的工作分析地比较透彻客观,譬如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国防教育学院等。但也有极个别学院,大而化之,应付了事。有个别学院的某些量化目标任务既没有完成数量也没有完成比例,但对不是量化的任务却用比例表述。还有极个别学院不按签字版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填写,随意降低任务数。 (二)职能部门核查情况。大多数部门做到了认真细致,数据准确及时,譬如科技处、研究生处、招生就业处等。但也有个别部门不能及时准确掌握某些目标的进度。 (三)进度不平衡。全校单项工作目标间不平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科研经费等与目标任务相比有较大差距。学科发展不平衡,有些学科整体水平不高,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社会服务水平不高。学院与学院之间进度不平衡,有些学院目前总体进展情况较好,譬如机械工程学院、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法学院、体育学院等;但也有些学院过分强调客观原因,总体工作推进不快。学院内部目标之间不平衡,一些学院的某些目标完成情况很好,甚至超额完成,但对有些工作抓得不够,未有实质性进展。 (四)有些职能部门调度协调不力。少数职能部门深入学院不够,对目标管理任务调度不及时,对目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积极主动协调解决,影响了工作进度和质量。 三、几点要求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各学院要切实加强对目标管理工作的领导,及时分析落实情况,查漏补缺,采取措施,确保目标管理任务高质量完成。要严格责任追究,强化对有关责任人的责任管理,确保有关人员集中时间和精力,推动目标管理任务圆满完成。 (二)加强督促检查。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开展目标管理工作检查,促进有关人员保持落实目标任务的严谨作风,确保目标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要加强目标管理工作总结,加强推介目标管理工作典型,扩大目标管理工作影响,争取全校师生的支持配合。 (三)加强宣传教育。宣传部门要主动投入目标管理宣传工作,组织专门力量深入一线采访,开辟宣传专栏,弘扬典型,促进工作落实。 目标管理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该项工作实施以来,有力推动了学校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但各学院、各部门也要看到工作中的一些薄弱环节,进一步提高认识,从目标制定的科学性、督查落实的有效性、目标考核的严肃性等方面,探讨目标管理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 二〇一一年十月九日 主题词:综合 督查 目标管理 学院 2011年 通报 抄报:校领导。 中共山东理工大学委员会办公室 2011年10月9日印发
个人分类: 科技教育|0 个评论
[实名举报]敬请中南大学院士前校长黄伯云教授自证清白(系列22)
热度 2 josefsiu 2011-10-10 08:35
在我实名举报了中南大学前校长、院士黄伯云教授、材料学院院长易丹青教授和冶金学院的张立老师的学术不端行为之后,网络上也有了积极的跟进。首先,就有热心的网友将我的举报博文以及打假斗士方舟子先生在微博上发表的看法(肯定上述院士前校长、材料学院易丹青教授以及冶金学院的张立老师集体剽窃去发表论文和通过成果鉴定),全都用pdf格式固定后上传到了网上,请见相关链接: http://wenku.baidu.com/view/e9a87d0a581b6bd97f19ea43.html ,接下来,其它网站也相继把我的相关举报材料也转发上传出来,请见链接: http://guba.eastmoney.com/look,002297,4011475814.html ,以及中南大学校友、网名为 中南工学士 的网友在 红网 发表博文 质疑他们的校长、中南大学的道德诚信办,请其 “自证清白” , 请见链接: http://bbs.red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610287 , 新浪微博 也上传了有关院校对我举报一事的关注,请见链接: http://guba.sina.com.cn/?s=threadbid=1851tid=4323 ,与此同时, 网易微博、 腾讯微博、搜狐微博、浙江微博、北辰网、东方财富网股吧、百度贴吧、湖南大学爱晚红枫论坛、天魅社区网站 等网站 都有网友发表评论、转发相关博文对身为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专门委员会主任的院士前校长提出了质疑。 管学术造假的负责人都涉嫌学术不端,这叫什么事?! 有网友如是说 :“在中国,学术打假是非常难的。因为你能叫醒一个睡着的人,但叫不醒一个假装睡着的人。” 但我还是要借科学网一隅,再次呼吁:敬请中南大学院士前校长黄伯云教授等涉嫌在纳米碳化钨粉研发过程中造假的教授、老师们自 证清白!!! 最后,请容许我引用一位大师的语录来结束这篇博文。爱因斯坦如是说:“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 相关链接: (系列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3206 (系列2)-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quickforward=1id=435321 (系列2)-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5742 (系列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6140 (系列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6254 (系列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6511 (系列6)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7109 (系列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7492 (系列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7888 (系列9)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7994 (系列1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8050 (系列1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8492 (系列1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38731 (系列13)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quickforward=1id=438969 (系列1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quickforward=1id=439858 (系列15)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40301 (系列16)-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41326 (系列16)-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41306 (系列17)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42209 (系列18)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44087 (系列19)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47566 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75025 (系列2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482823 (系列2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quickforward=1id=490113 (系列23)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quickforward=1id=506521 (系列 24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512698 (系列 25 )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65339do=blogid=519118 (系列 26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75827.html (系列 27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77045.html (系列 28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77654.html (系列 29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78673.html (系列 30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80163.html (系列 31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80519.html (系列 32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82264.html (系列 33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82926.html (系列 34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84885.html (系列 35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86062.html (系列 36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89285.html (系列 37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91301.html (系列 38 ) http://bbs.sciencenet.cn/blog-565339-595834.html
3742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首家古生物学院在沈阳成立
李丕鹏 2011-10-9 22:10
中国首家古生物学院在沈阳成立 每年计划招收30名学生,学制4年 中国首家以学院为建制的古生物学专业学院——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10月9日正式成立。沈阳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林群说,这是中国第一所古生物学院,也是迄今已知世界上唯一一所仅以古生物学命名的专业学院。 林群表示,随着辽宁以“热河生物群”为代表的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和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在该校原有生命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上,2005年该校成立了古生物研究所,并与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开始共建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为了强化学校在古生物学研究与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适应国家、特别是辽宁对古生物学人才培养的需求,经过认真调研,该校决定成立古生物学院。这是中国首家以学院为建制的古生物学专业学院。 该学院设有古生物学、古地理与古环境学、古生物博物馆学、化石保护学、化石能源学等5个本科专业。每年计划招收30名学生,学制4年。 目前该校被辽宁省政府批准成立了“辽宁省古生物演化与古环境变迁重点实验室”。这“一院、一所、一馆、一室”的4个平台,为古生物学科在该校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国也由此开始进一步扩展古生物学科在该校独具特色的平台。 为了加快该校古生物学科的发展和博物馆的建设,该校聘请了中国古植物学家 孙革 教授作为特聘教授,出任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博物馆馆长和古生物学院院长。一批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毕业的博士聚集该校,从事古生物研究和博物馆工作。 多年来,该学院的教师在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等领域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先后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科学》杂志发表封面文章等论文共4篇,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篇;首次发现迄今世界最早的带羽毛恐龙“赫氏近鸟龙”,迄今世界最早的真双子叶植物“李氏果”,中生代最早的会滑行蜥蜴“赵氏翔龙”,以及“沈师鸟”、“渤海鸟”、“辽龟”等重要化石,为鸟类起源、被子植物早期演化等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成果先后入选“2009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两院院士评选的“2009世界/中国十大科技新闻”;“赫氏近鸟龙”等标本于2010年参展于《上海世博会》,受到国土资源部嘉奖。 作者:秦逸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10-9 17:33:59
1754 次阅读|0 个评论
校聘委会很学术
热度 1 marietta 2011-10-8 15:17
今天我看到了我曾经非常怀疑可行性的事情的结果, 果然校聘委会没有容忍学院的胡作非为 这个学校总是还有相对公正的决定 但是不知道学校如何考核学院的绩效和公平公正呢? 如果每个学院和系都如此, 学校岂不是不需要系里院里把关了? 哎呀呀 很“学术”的一帮人才教授院长们评出的结果和学校要求距离这么远呢?一个没通过 无论如何, 重要的是看到了希望
1679 次阅读|2 个评论
浙工大信息学院诚聘复杂网络方向优秀博士生!
热度 6 skycrest 2011-10-8 12:21
学院依托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希望能有更多年轻有为的复杂网络方向学生或者老师的加盟,详细待遇请见 浙江工业大学省“重中之重”学科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pdf 。推荐方向:网络数据挖掘(偏计算机)和网络同步一致性(偏控制),但不限于这两个方向。 如有意向,可直接联系我或者发简历给我,邮箱地址:crestxq@hotmail.com。杭州是个不错的地方,工大就在西溪湿地旁边,风景甚好,如有老师有兴致来杭州,不妨顺便来我校讲个学,学院还有补贴,学术旅游两不误! 烦请看到的老师同学代为宣传,谢谢!
个人分类: 复杂网络|6228 次阅读|10 个评论
自序:从学院写作到启蒙写作
热度 11 老李 2011-10-5 15:46
自序:从学院写作到启蒙写作
自序 从学院写作到启蒙写作 李 侠 这本集子终于要在此刻画上一个句号,突然意识到那些过往的时间已经嵌入我们的精神血脉,如屡屡经验的根须,无法挣脱。对于存在者来说,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一个寻找通向去蔽的过程,希望在达到澄明之际,让一些内在的光亮从被遮蔽处涌现出来。于此我与哲学家阿伦特有同样的感受:我们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这种启明或许并不是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让思想从幽暗之处涌现出来,以此召唤所有人内心中被遮蔽的光亮,这就是我最近几年内心中时常涌现的一些无法名状的召唤,于此,我也只好如实应答这些召唤。对于呼唤的这种应答,保持了内心的一种平衡。 这本集子的写作方式是很不同的,我称之为:从学院写作到启蒙写作。所谓的学院写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严格按照引经据典规范完成的学术论文,它以技术性的措施切割了围观者的介入;而启蒙写作则是去除各种人为障碍,在保持必要的思想深度的前提下,通过加工力图达到对现象的由表及里的通熟易懂的阐释,以此揭示那些隐而不显的内在机制。两者的区别在于对潜在读者人群的划分上。如此选择是基于两种考虑,其一,我认为当下的中国仍是一个需要启蒙也正在启蒙的时代。启蒙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使自己摆脱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这是很典型的康德说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蒙对于中国更是一项远未完成的事业。其二,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思考的行列,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途径。哲学家萨特曾说:文学是一种介入。于此,我是深以为然的。否则的话,人文学者还能做什么呢?在一个蔑视思想的年代,守护思想的基准线不至于无限倒退,也是人文学者在一个经济宰制年代所应担当的责任,或许这种努力还是有存在价值的,毕竟思想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的。虽然经历无数次的跌倒与爬起,我仍固执地认为,这种努力还是有意义的。 这本集子里的文字是我在过去五年里写下的,它耗费了我大量的心血,有无数个不眠之夜,一个人在寂寥的烟圈中敲下这些寂静的字词,我仿佛能够听到它们的悄悄私语,以及不满,它们是我陌生而又熟悉的朋友。在当下的考评机制下,这些努力都是不作数的,有些时候我甚至怀疑这些努力意义何在?好在我是一个不容易后悔的家伙,让一些隐匿的文字从寂寞的角落里跳出来,也是一种难得人生际遇。这些年,我的生活也是飘忽不定,更是在内心里增加了一些旅人的情怀,以一种漂泊的心态写出羁旅天涯的情怀,一直是我梦想的事情,也许从骨子里,我更是认同庄子的说法:藏天下于天下。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人到中年,总会遭遇到虚无主义的侵蚀,这本集子记录下一段旅程,它让那些晦暗不明的日子,在内心里清晰起来,甚至变得有些光亮,于此,我也要衷心地感谢那些与我同行的朋友们,是你们一直在让道路得以延展,并让它们在暗夜里发出微弱的声音来,我听到了。 集子里的文字都是关于科学界内的活动的分析,其中有很多有趣的观点,但也不排除很多偏见与错误,于此,我愿意承担所有的责任。结语之时,为自己找一个稳定的支点应该是不错的主意,记得黑格尔曾说: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我想我们有责任站立起来!换一句话来说,即便在艰难的日子里,也要有唱出歌声的勇气。 2011-10-5 于上海交通大学,谨以此文作为自序,是为记! 说明:这篇小文是给自己将要出版的一本小书写的自序,也是这个假期里唯一做成的事情。这个假期很浑浑噩噩,头昏脑胀的,估计是血压有些高了,所以每天就是睡觉,这也是最好的调整方式。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3952 次阅读|21 个评论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数理学院招博士生一名
qlms 2011-10-1 15:54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Prof. Loh Zhi Heng招Ph.D全额奖学金学生。 该教授本科毕业于MIT;博士毕业于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该老师网页 http://www.spms.ntu.edu.sg/cbc/FacultyResearch/Individual%20Faculty/ZHLoh.html 录取后的待遇 : 博士资格考试之前每月1500新元; 博士资格考试通过之后每月约2500新元。 基本要求 : 超快激光,激光光谱学或者材料学专业的硕士。 其他专业,如果对物理有极强的爱好,且研究基础较好,也可以考虑录取! 明年夏天硕士毕业,今年已经硕士毕业的也可以申请明年一月份的入学。 英语等其他方面的需求,请与该老师直接联系。 请勿给我发纸条,如想咨询请直接联系该组的聂兆刚博士,聂博士的QQ937117336. 祝申请者好运!
个人分类: 旅途的风情|5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多有一些想象力,争取做出一些超越想象的贡献
windlight 2011-9-28 23:13
多有一些想象力,争取做出一些超越想象的贡献 ——钱颖一院长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年夏季本硕博毕业欢送会上的毕业致辞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钱颖一 2008年7月4日 亲爱的毕业班的同学们: 首先,我代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教职员工们,为同学们在清华经管学院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向你们和你们的家人表示衷心的祝贺。明天,你们将参加清华大学的毕业典礼,将从校长的手中接过毕业证书。今天,在这装修一新的学院报告厅,学院专门为你们举行一个欢送会。你们不仅是清华的毕业生,还是清华经管的毕业生。 无论你是四年前入校的本科生,还是两年前入校的硕士生,或是三年或五年前入校的博士生,你们都亲身经历了经管学院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你们都亲眼见证了学院在2007年和2008年获得的AACSB和EQUIS这两家国际商学院认证机构授予学院的三项顶级国际认证。学院的办学水平大大提高,学院的国际、国内声望与日俱增。当我们还沉浸在去年经管学院本科招生的突破性的优异成绩的喜悦之中时,今年的本科招生工作已经展开。虽然招生工作还未结束,但是我可以有信心地告诉大家,今年经管学院的本科招生的各项指标,都将全面超过去年。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清华经管学院的本科专业是全国最受欢迎的、最具竞争力的专业。这是我们清华经管学院的骄傲。 请记住你们毕业的这一年—2008年。它是北京的奥运会之年。你们是否意识到奥运会离清华经管可以如此之近:奥运会火炬传递在中国境内的第一棒火炬手是我们清华经管去年的毕业生杨扬;奥运会的马拉松长跑将穿越清华园、经过伟伦楼;清华经管的志愿者将在水立方接待全世界的来宾;清华经管学院2008年的顾问委员会将在8月8日那一天在清华校园举行,全体与会的顾问委员们将受邀参加当天晚上在鸟巢举行的奥运会开幕式。 2008年是四川遭遇强烈地震之年,又是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之年。你们同经管的其他师生员工一道,在地震后的第一时间组织了各种赈灾活动。特别是你们在5月16日在瞬德楼庭院内自发组织的烛光祈福和捐款活动。150枝蜡烛点燃,寄托了同学们对遇难者的哀思;数百只写满心愿的纸鹤环绕在“心愿树”上,表达了清华经管学子的愿望。 抗震救灾的悲壮,奥运会的辉煌,注定都将成为2008年的永久记忆。2008年的另一个历史性的纪念,就是它是中国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周年。没有三十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天的一切,就没有清华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也没有同学们在清华经管的经历。三十年,在人类历史中只是一瞬间。但对任何一个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不短的时间。我们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一是为饮水思源,希望同学们为生在这一时代感到幸运;二是为展望未来,希望同学们立大志,做大有用于国家、民族的人。在同学们即将离开清华,开始人生新的航程的时候,没有比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更合适的题目了。 我想从我的三十年前讲起。整整三十年前,确切地说,是1978年的3月,我迈进了清华大学的大门,成为***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中的一员。我是在1977年的11月参加***后的第一次高考,也是中国唯一的一次在11月举行的高考,这是因为恢复高考的决定是在1977年的夏天在邓小平的力推下作出的,所以高考在11月份举办。我是在我当时插队的密云县的一所公社中学参加高考的。我并不是北京市状元,听说是密云县的理科第一名。77级清华只招了几百名学生,因为是首次高考招生,所以不少专业都没有招。我选择数学是因为对其他专业并不了解,也可能是因为当时作家徐迟的一篇“哥德巴赫猜想”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数学家陈景潤,更强化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传统理念。 记得我是从南门进学校的。记得我的宿舍是九号楼103房间,进东门一层的左手第一间房间。以后的四年,我们小组就被永远地称做为“103组”了。我睡在下铺,睡在上铺的是韩亦舜,在座的同学们没有人知道这个名字,但他与经管学院关系远远在我之前:他曾是经管学院的第一任辅导员和团委书记,他现在是我们的同班同学、经管学院的钱小军老师的丈夫。我们的班被称为“数七班”,因为是77年入校的数学专业。我们班的组成反映了***期间十二年没有高考招生的情况:最小的15岁,最大的30岁,老大姐华苏是数学家华罗庚的女儿。她现在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教师,三十年后的今天,她在为我们经管学院的本科一年级学生教授数学课。今天,我特别邀请她来参加这个欢送会,感谢她对经管学院的支持。 三十年前的事我还能记起点点星星。记得到清华后参加的第一次活动是走路到天安门***,庆祝第五届人大和政协的召开;记得第一次数学期中考试后的郁闷,不明白为什么证明过程不简洁也要被扣分;记得那时候我们在九食堂吃饭,最好吃的是1毛钱一份的烧茄子;也记得下午五点后运动时间学校广播站播出的曲目永远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1978年的一件事,让我和我们班的同学都有更加深刻的印象。那是我们数七班的第一次班会,各小组之间的第一次节目比赛。做为103组的组长,我起草了一篇诗朗诵(记得是在主楼的东阶教室写的),一举夺得第一名。我的题目是“2000年数学班的同学会”。我已经找不到原稿了,有幸的是,钱小军老师保留了一份手抄稿(那时还没有复印机)。她今天上午给我复印了一份,谢谢钱小军老师!这也是我三十年来第一次看到我三十年前的文字。 我是这样开头的:“新年的钟声,把人类推入二十一世纪。这钟声是告别的钟声,它在替人们欢送难忘的二十世纪,这钟声是报捷的钟声,它在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今天是2000年1月1日,清华大学这所世界一流的理工科大学同全国一样在欢庆伟大的胜利。在现代化的数学大楼的大厅里,正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同学会。这是上个世纪77级数学班的老同学,今天,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共同欢庆胜利,畅叙旧情。” 接下来是针对当时班上的一些活跃同学,想象他们在2000年时取得的成就。在当时的想象空间中:刚进校就考上研究生的孙捍东成为了著名数学家;老大姐华苏把计算机应用于医学诊断,成为著名医生;年龄最小的小朱子运用遗传工程成为水稻专家;干了十年煤矿工人后上大学的清华子弟老籍成为了导弹专家;最风趣的郑弈做了清华大学计算中心主任;等等。最后我还想象到我们班的校篮球队员吴大个儿通过视频在千里之外参加同学会的情景。 记得当时我们的表演之后全班同学都很兴奋,我们组夺得第一也是众望所归。调侃新同学,令人感到亲切;对二十多年后的憧憬和想象,也让人耳目一新。这一次,我们103组在数七班大放光彩。 三十年后再来读这一段,可能会感到当时有点理想主义。但是它让我想到,人应该要有些想象力。爱因斯坦的名言是:“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因为知识只局限于已知世界,而想象力将延伸到未知世界。在过去的几年中,你们在清华学到了很多知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知识会过时,有些知识会被证明并不正确。多少年后,当你们回首在清华的岁月的时候,可能会感受到,让你们受益最大的,并不是哪门课程的具体内容,而是在清华受到熏陶的理念和思路,培养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结识的同学和师长。 回忆三十年前的这一段也让我看到,即使再有想象力,也有它的局限,比如我并没有想到清华会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我也没有想到我的多数同学们后来进入数学和科学以外的领域。但是,平心而论,又有谁能在1978年预测到中国在之后的三十年取得如此令世界震惊的经济增长呢?这正是我下面想讲的主题。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的平均实际年经济增长超过9%,人均经济增长8%左右,这意味着每九年翻一翻,也就是说,在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今年我国人均GDP将是1978年时的9倍!这个成绩恐怕也超出了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自己的估计。难怪不少过来人都会用“没有想到”来形容中国这三十年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以不夸张地说,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取得的成就,超越了人们三十年前的想象力。 同学们自出生以后就是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可能会觉得一切都很自然。其实不然。虽然我们的历史上有过唐、宋时代的繁荣,但那以后的一千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就一直停滞不前。但由于人口众多,中国的经济总量直到十九世纪仍然居世界第一。鸦片战争以后,外患内乱,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份额越来越小,到上个世纪中叶,不到5%,与中国占世界人口1/4完全不成比例。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获得了和平的环境。但是,计划经济的束缚、三年灾害的严重打击、十年***的***,都给经济发展造成了困难。1978年的拨乱反正,之后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在近代史上唯一的一次超过十年的经济稳定的增长时期。而中国在过去三十年的经济的高速增长的成绩,在一个十几亿的大国中,是绝无仅有的。所以,你们生活在中国发展历史长河中的这一时刻,概率很微小,人生很幸运。 你们最大的幸运,还不在于你们见证了中国至今的高速发展,而是你们在今年毕业,将亲身参与未来三十年或更长时间的更加激动人心的、更加富有挑战的事业。在我看来,中国经济在未来三十年将面临在三个基本方面的挑战: 第一,发展的挑战。过去三十年,中国从一个低收入国家成长为一个低中等收入国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中国的人均收入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GDP总量在全球的份额仍低于中国的人口在全球的份额。在未来的三十年,我国的人均收入将跨越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国家将进入高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这意味者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多数人生活在城市,而不是农村。这也意味着多数人口将成为中等收入者。如何完成这一发展阶段,这是你们未来的使命。 第二,改革的挑战。过去的三十年,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初步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体制改革尚未完成。***总书记在代表党中央作的“***”报告中响亮地说:“停滞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既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路径,完成向成熟市场经济的转轨,这是你们未来的任务。 第三,开放的挑战。实行对外开放使中国在短短的三十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最为闭关自守的经济变为为最为开放的经济之一。中国从对外开放中的受益是巨大的,是无可争议的。随着全球化的深化,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成长,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如何融入世界经济,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将是继美国之后第一个崛起的开放的大国。中国作为一个开放的大国如何在全球经济中定位,如何影响世界,是你们未来面临的挑战。 亲爱的同学们: 未来的三十年是激动人心的三十年,是充满挑战的三十年。由于你们的努力,中国的经济总量将有可能超过美国,再次成为世界第一。用经济史学家麦迪逊(Angus Maddison)的话说,这将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位置“恢复到历史的常态”。而你们就将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这一划时代的里程碑的建造者。所以,你们比我更幸运。 但是要实现这一切,需要你们的付出,需要你们的奋斗。作为清华大学的毕业生,作为清华经管的毕业生,我对你们有着最高的期望。从我今天讲的过去三十年的故事中,可以引发出我对你们的毕业寄语,那就是希望你们:多有一些想象力,争取做出一些超越想象的贡献。 三十年后的2038年,距离改革开放开始的1978年是整整六十年,又是一个戊午年,正好是一个轮回。那时,我们将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六十周年。我今天向在座的每一位毕业生提前发出邀请,邀请你们在三十年后回到清华经管学院,向母校报告你们这三十年的成绩。 不管那时我在哪里,我都会期待着你们的归来。 谢谢大家。
19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合成微生物学创新实验室招聘博士后
talentblog 2011-9-27 10:01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合成微生物学创新实验室招聘博士后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合成微生物学创新实验室”成立于2010年,由多名海外回国的中青年学者组建而成。实验室现有教授一名,副教授两名,在读研究生多名。实验室拥有从事微生物系统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所需的全套现代实验设备,主要从事工业微生物的合成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方向的创新性研究。博士后招聘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招收博士后研究方向及专业要求 研究方向及专业要求: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有以下研究经历者优先: 1)光合微生物生理和分子生物学 (具备光合蓝藻研究经验更佳) 2)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 3)工业微生物学(具备大型发酵研究经验更佳) 4)厌氧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 研究课题:实验室现主持和参与两项科技部“973”重大项目的研究, 从事光合蓝细菌的分子生物学和合成生物学研究。实验室还承担一项国家基金研究项目,从事脱硫微生物和甲烷生产菌生理和遗传学研究。此外,实验室还有多项研究申请正在评审中。博士后将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以上课题的研究,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博士后工作期间还将有机会参与其他课题的申请和研究工作,并协助合作导师以及实验室其他老师指导在读的研究生。 合作导师:张卫文教授。 二、申请者基本条件 1、已获得或即将获得研究方向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有志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2、在相关SCI刊物上发表(或接收)论文1-2篇以上。 3、基础扎实,学风严谨,有独立工作能力。 4、身体健康,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 三、待遇 根据国家及学校博士后管理的相关政策,并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进行协商。 四、申请及联系方式 申报者请将本人电子简历(Microsoft Word 或PDF文本)发送到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卫文教授邮箱。简历材料内容除介绍学习和工作经历外,还应包括专业课程、发表论文目录及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提供 2-3份同行专家推荐信,其中一名推荐人为博士学位导师。 联系人:张卫文教授, 电子信箱: wwzhang8@tju.edu.cn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邮编300072
374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 许小年:土地制度不改房市困局难破
dongzg101 2011-9-27 05:22
  许小年:土地制度不改房市困局难破   【财新网】 (实习记者 徐红)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若要突破困局,就必须思考改变现有的土地制度。   在9月17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2011年中欧-华安锐智沙龙上,许小年表示,目前中央政府采取的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手段都无法解决楼市问题,限价、限购等调控手段一方面侵犯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另一方面侵犯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与市场经济精神完全背道而驰。   高企的房价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一个很大的障碍,阻碍了中国城镇化的进一步开展,但解决房地产问题,让房市突破现有困局,就必须要思考改变几十年没有变的现有土地制度。   许小年称,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房价这么高肯定是不对的。只有受到地理条件限制的地区,房价才有可能长期居高不下,比如香港中环就是一岛,土地供应有限,它的房价很高。但上海和北京都可以向外扩张,房价这么高就没有道理,这是体制性问题限制了土地供应,使得房价居高不下。   许小年表示,目前楼价高问题难以解决,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土地供应和地方财政紧密连接在一起。若要突破困局,就需打破土地供应一级市场的垄断,增加土地供应。再往下推,土地私有化的讨论则要提上议事日程,因为土地私有化不仅仅是建立土地一级市场的必要条件,也是保护农民利益、减少土地征用中社会冲突的根本性措施。   此外,还要考虑财税体制的改革,增加民众对财政支出的监督。财税改革讨论的重点不是中央和地方怎么分钱,而应着重于如何监督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别乱花钱。   他表示,目前在打压房价的各项措施下,房价也许会降下来10%,但大概不超过30%,然后是报复性反弹,历史已多次证明这点。若想避免这种暂时的受压又报复性反弹局面的出现,就一定要进行制度上的改革。■
91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大选举的那些事···
热度 2 fuxiaotaiyang 2011-9-26 16:14
人大选举的那些事···
五年前,算作成年人的自己,第一次“被神圣”的站在主楼门口参加所谓的人大代表选举。五年后的今天,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庄严门口,90后的同志们,顶着大太阳,也被参加了,有秩序,有组织。去打勾,根本不知道是谁的人大代表候选人。 当然五年后的我,也要被参加。只是今天我选择了放弃。 选举前,班里的领导发了通知: “9月26日(下周一),地学院三楼门口进行武汉市洪山区人大选举投票,我校的?、?老师参选,根据学院要求,全体班级成员要到场投票,并做记录考勤,作为评优评奖的依据。” 这里想说几个问题: 参不参加人大选举投票是不是能由学院要求的。作为学生,十几年的学生,被学院、被组织安排,服从组织上级领导是贯穿始终的,然而在正式的选举面前,个人应该也有自主选择投票的权利吧!我去不去投票,应该有个人自由吧! 人大选举跟评奖评优有什么瓜葛。应该说,在选举上投不投票都是个人的政治行为,而不是学校所能组织的一般社会活动,假如说选举就是跟评奖挂钩的活动,我建议应该加大奖励力度,因为5年才选一次,机会难得。不能错失。 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靠什么来点燃。通知和要求,是上级传达精神的主要手段。然而,一个缺乏有效宣传和竞争的活动,又咋能带动学生们的投票积极性,依靠要求是很难落实的。代表应该代表人民,选举应该体现民主和自由。西方的选举造势活动固然不可取,我们的代表也应该深入民心。只是不知道,自己投的票是给谁,投票,是一次上机安排的任务。而负责任的一些班长、书记们,很好的落实了领导精神,替广大选民,钩钩了;可怜的部分选民,由于没有收到通知,没有现场投票可能会影响将来的评奖评优,唉! 总之,这是个热闹,值得欢庆和纪念的日子,因为新的人大代表将会诞生,履行他尊严的政治使命。而我们也成了伟大的投票者。 投票
2884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中国教育报:试点学院改革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tangminqian 2011-9-20 13:38
试点学院改革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2011-07-16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47/201107/122272.html 本报北京7月15日讯(记者 柴葳 余冠仕)“当前,破解高等教育发展深层次矛盾,关键在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学院就是一项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学院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实际上就是在高校内部选择一些学院,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在今天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介绍说,目前,试点学院项目已被列入今年国家教改办重点推进的20个重大项目之一,已从高校和咨询委员会专家推荐的55所高校中 初步遴选出26所高校 。下一步,教育部将组织这些高校科学论证,完善方案,正式确定试点单位,全面推进 试点学院改革 。   杜玉波表示,对于高等学校开展改革试点,要按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既要鼓励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又要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搞好统筹谋划、精心设计,确保教育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推进。教育改革需要付出长时间的努力,要多做实际工作,不断积累经验。   据了解,试点学院项目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创新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扩大学院在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自主权,实行教授治学;二是改革教师聘任、考核和评价制度,实行聘任制,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书育人;三是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机制,完善自主招生制度;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召开试点学院动员大会 中山大学 新闻网首页 中大新闻 文章正文 http://news2.sysu.edu.cn/ShowArticle.aspx?ArticleID=12533 文章来源: 管理学院 作者:管理学院 编辑: 沈锐 发布时间: 2011-09-16 15:43 9 月 9 日 ,管理学院召开试点学院工作动员大会。校长许宁生、副校长陈春声,校发展规划办、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社科处、外事处、财务处、研究生院、招生办等部门负责人(推进试点学院改革工作的负责人)等出席会议,陈春声副校长主持大会。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巡视专员、我校原党委书记李延保教授应邀莅临大会并作专题辅导报告。管理学院全体教职员工近 200 名参加了大会。 许宁生校长讲话 李延保老书记作《对“试点学院”改革我们能做什么》的专题报告 李延保老书记围绕着试点学院改革的背景与定位、目标与内涵、个人体会三方面进行阐述。他指出,试点学院能拥有更宽松的环境与发展平台,试点学院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校院的明智选择。改革必须符合发展规律,要把改革的工作与学院的具体情况结合,做到二者融于一体。针对试点学院改革,他认为学校要给予大力支持,注重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统一认识,要立足长远,放眼未来,教师要参与到行政管理工作中。在报告中,李延保老书记用翔实的例子,直白的语言,深入浅出,引用了教育改革过往的经验和当前的热点,令与会人员深切感受到试点学院改革的意义。 许宁生校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试点学院改革内容复杂,但对管理学院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而深远。在参与改革的 15 个试点学院中,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作为其中两个经管学院之一,将会成为兄弟院系教育改革的榜样。他表示,学校将会大力支持管理学院的试点学院改革工作,相信管理学院敢于并且能够承担这个历史责任。 据悉,为破解高等教育发展深层次矛盾,教育部将在高校内部选择 15 所学院,设立“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我校管理学院经过教育部有关专家的论证,正式成为试点学院。 附件:国家教育部 15 所试点学院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清华大学理学院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南开大学泰达学院 上海大学钱伟长学院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个人分类: 大学政策与管理|240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本科研小组毕业生心语——感谢母校——北京服装学院对我的培养!
Bjqdsx 2011-9-19 12:39
各位同学: 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此时此刻我只想说:“感谢母校——北京服装学院对我的培养!” 毕业还不到三个月,三个月之前的四年里,我从来没想到我会如此想要说出这句话! 在名校云集的北京,她很小。但小得精致,她独处北京一隅,悠然自得。 作为元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虽然更是小得精致,但她继承了前辈们得优秀传统,并与时俱进,培养了一批有竞争力的科技工作者! 也是等到毕业两个多月的今天,我才赫然发现,原来北服教会了我这么多!今天课题组内新进人员15个硕士研究生在做自己毕业设计的报告时,我还忐忑不安,没想到我是唯一得到四位老师全体肯定的学生,我才赫然发现,北服润物细无声地教会了我这么多! 北服的学弟学妹们,珍惜现在的时光吧,认真地度过每一天。总有一天,你会因为这段时光而得到意外的收获!
30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连民族学院图书馆试题二
houerfei 2011-9-16 20:35
一、填空 1. 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根据文献的性质和功能可分为( )、( )、( )。 2. 按文献记录技术手段和载体形式划分可分为:印刷型文献如:( )、( )、( )等;非印刷型文献,如( )、( )、( )等;机读文献,如:( )、( )、( )等。 3. 从图书馆古籍工作的实际来看,古籍主要是指( )年以前历朝的刻本、写本、稿本、拓本等。 4. 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是藏族的( ),我国的民族史诗还有柯尔克孜族的( )和蒙古族的( )等。 5.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学五个定律被国际图书馆界誉为 “ 我们职业最简明的表述 ” , 第一定律 —— 书是为了用的 , 第二定律 —— 每个读者有其书 , 第三定律 —— 每本书有其读者 , 第四定律 —— 节省读者的时间 , 第五定律 —— ( )。 6.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现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一部分)的前身文华图专是由中国图书馆学家、 “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之父 ” ( )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独立的图书馆学高等学府。现代图书馆教育由此而引入中国,并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档案学教育的先河。 7. 按照规划,到 “ 十二五 ” 末,我国将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 ( 街道 ) 、村 ( 社区 ) 的数字图书馆网络体系。数字资源总量达到( ) TB 。 8. 工具书的排检法大体上可分为六类:( )、( )、主题法、时序法、地序法、数字序列法。 9. 汉代刘歆在古代典籍分类整理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在其父刘向撰的( )基础上,修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创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书目分类体系,对后世目录的编制影响深远 10.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四库全书》,按照内容分类,包括( )、( )、( )、( )四部,故名四库。 11. 中国儒家经典书籍“四书五经”,其中四书是指( )、( )、( )、( );五经指的是( )、( )、( )、( )、( )。 12. 《中图法》是( )的简称,国内使用的其它分类法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分类法》等。 13.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和流通文献资料,以供读者进行学习和参考研究的文化教育机构。我国自汉代以来,历代均有以( )、( )、( )等为名的公私藏书机构,( )始用“图书馆”之名。 14. 图书馆依据其服务对象和工作范围,分为( )、( )、( )等类型。 15. 图书馆主要是由( )、( )、( )、经费、技术方法、建筑设备与物资、信息、时间等八大要素构成的。 16. 图书馆业务工作自动化包括( )、( )、( ) 方面的内容。 17. 文献检索的途径有:( )、( )、( )、( )等。 18. 图书馆外借服务方式有( )、( )、( )几种。 19. 中国图书馆学会英文译名为( ),缩写 LSC 。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的简称( ) ,成立于( )年,总部设在( )。 20.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 修订 ) 中规定“高等学校应加强图书馆的专业队伍建设,按照合理的结构比例,有计划地聘任多种学科的专业人员。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应逐步达到( ) % 以上。” 二、单选 1. 人们把文献记录的内容、文献的载体、文献的形态和文献的( )称为文献的四要素。 A 传播方式 B 生产方式 C 使用方式 D 记录方式 2. 为了防止竹简虫蛀和霉烂,在书写之前,需要进一步加工处理,这一道工序叫( )。 A 蒸馏 B 杀黄 C 汗青 D 留青 3. 宋版书的装订形式多是( ) A 蝴蝶装 B 包背装 C 线装 D 经折装 4. 有一部书,它不仅是我国最大的类书,也是世界公认的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是( ) A 《永乐大典》 B 《古今图书集成》 C 《四库全书》 D 《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5. 清代的“宫廷四阁”指的是收藏《四库全书》的四个宫廷藏书楼,其中( )是整个官府的藏书中心,犹如现代通称的国家图书馆。 A 文源阁 B 文渊阁 C 文津阁 D 文溯阁 6. ( )是我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也是我国境内最早的日报。 A 《新闻报》 B 《民报》 C 《申报》 D 《上海新报》 7. 线装书的装订程序十分考究,穿线又称订线是线装书的一道重要工序,一般而言,线的长度为该书长度的( )倍。 A3 倍 B5 倍 C7 倍 D9 倍 8. 按照四角号码法,“大”字的四角取号应该是( ) A4080 B4003 C4030 D4008 9. 以下哪些不属于按照工序而设置的图书馆业务部门?( ) A. 采编部门 B. 人事部门 C. 业务研究辅导部门 D. 自动化部门 10. 从馆藏文献量和图书馆员的数量看,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图书馆是: ( ) A .中国国家图书馆 B. 美国国会图书馆 C. 英国不列颠图书馆 D. 法国国家图书馆 11.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联机服务中心英文缩写是:( ) A . CALIS B. UCLA C.OPAC D. OCLC 12. 中国近代第一个《图书馆章程》是( ) A 看书章程 B 通艺学堂的《图书馆章程》 C 上海强学会章程 D 扬州匡时学会章程 13.1974 年 8 月,( )批准的“汉字信息处理工程”开启了我国图书馆现代化、自动化之路。 A. 毛泽东主席; B. 周恩来总理; C. 刘少奇副主席; D. 温家宝总理。 14.1958 年,美国的( )大学最先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图书馆。 A 、密苏里 B 、哈佛 C 、哥伦比亚 D 、夏威夷 15. ( )的亚马逊网上书店是世界上最大的网上书店之一。 A 、英国 B 、日本 C 、加拿大 D 、美国 16. 我国现在最大的百科全书是( )。 A 、《中国百科全书》 B 、《中国大百科全书》 C 、《中国小百科全书》 17. 根据搜索引擎对网络信息进行处理的不同机制进行划分,中文的百度属于哪种搜索引擎?( ) A .主题目录 B . Meta 元搜索引擎 C .基于 Robot 的搜索引擎 D .综合性搜索引擎 18.MARC 是用于描述( )元数据格式。 A .图像 B .政府信息资源 C .教育资源 D .文献 19.CALIS 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系统是由( )承担,与中国科学院华建电子责任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项目。 A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B .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 C .武汉大学图书馆 D .北京大学图书馆 20. 读者问:“星期六你们开馆吗?”属于下面哪一类咨询?( ) A. 管理或指导性咨询 B. 事实咨询 C. 查找资料的咨询 D. 研究咨询 三、名词解释: 1 . 数字图书馆 2. 复合图书馆 3. 参考咨询 4. 查证查新 5. 定题服务 6. 文献检索 7. 核心期刊 8.OPAC 9. 文献流通率 10. 馆藏保障率 11. 地方文献 12. 古籍版本 13. 善本 14. 参考工具书 15. 国际十进制分类法 16. 机读编目 17. 信息素养 18. 用户教育 19. 馆际互借 20.SCI 四、简答 1. 什么是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2. 图书馆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3 读者工作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4 《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是什么? 5. 图书馆的社会职能 6. 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主要是由哪几个子系统构成的? 7. 什么是 ISBN ? 8. 什么是 ISSN ? 9. 图书馆工作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10. 什么是期刊文献?它有什么特点? 11. 什么是用户教育?图书馆用户教育有什么作用? 12. 图书是怎样排架的? 13. 什么是读者?什么是图书馆读者? 14. 读者服务是指什么? 15. 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6. 读者研究工作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研究方法有哪些? 17. 图书馆宣传推广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18. 职业道德在文明服务中的作用是什么? 19. 图书馆文明服务基本规范是什么? 20. 图书馆文明服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案 一、填空 1. 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2. 图书 报刊 特种文献 ; 缩微胶片 缩微资料 缩微胶卷 缩微卡片 听觉资料 视听资料 视觉资料 音像资料 ; (任意三种) 电子出版物 软件出版物 网络出版物 3. 1911 4. 《 格萨尔王传 》 《玛纳斯》 《江格尔》 5.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 6. 沈祖荣 7.10000 8. 字顺法 分类法 9. 别录 七略 10. 经 史 子 集 11.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易》、《礼》、《书》、《诗》、《春秋》。 12. 《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 13. 阁、馆、楼、堂、斋、室(任意三个);清末 14. 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工厂图书馆、农村图书馆和科研机关图书馆(任意三个) 15. 藏书、读者、馆员、 16. 基础业务管理自动化、信息开发自动化、读者服务自动化 17. 题名途径、著者途径、分类途径、主题途径 18. 闭架外借 开架外借 半开架外借 19. Library Society of China ; IFLA , 1927 ,荷兰海牙 20. 60 二、单选 1.B 2.C 3.A 4.A 5.B 6.C 7.C 8.A 9.B 10.B 11.D 12.B 13.B 14.A 15.D 16.B 17.C 18.D 19.A 20.A 三、名词解释 1. 从图书馆角度来定义,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功能的扩展,既能承接传统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又能使图书馆用户联机存取本地和远程数字化图书馆资源的现代化图书馆。它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转换、描述,并以计算机可处理的数字化形式存储馆藏信息和网络数字化信息,以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方式和统一友好的检索界面,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的计算机网络,为全球用户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2. 复合图书馆是指在印刷文献与电子文献或虚拟文献共存互补的复合环境下,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共存互补,有机结合于一体,也就是物理实体的图书馆与虚拟的信息空间结合于一体的图书馆。 3. 参考咨询是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方式之一,它是图书馆利用各种参考工具书和馆藏文献,为读者解决查阅文献资料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文献或参考答案、数据、线索的服务活动。 参考咨询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解答咨询、书目参考、情报检索(包括定题服务服务、馆际互借、原文传递、代查代检等)。 4. 查证查新,即学术查证,又名查收查引、论文收录及被引用检索。是指根据用户需求,在国内外权威数据库中检索其论文被收录和被引用情况,并依据检索结果出具检索证明。文献收录及引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及学术影响力,是读者申报各类教育科研基金、机构学术水平评估和个人职称评定等工作的客观、准确的依据。 5. 定题服务是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之一,它针对用户的科研、教学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跟踪检索,把经过筛选的最新检索结果以书目、索引、文摘、全文、汇编等方式提供给用户。 6. 文献检索是情报检索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文献按照一定方式组织存储在某种载体上,并利用相应的方法或手段从中找出符合用户需要的文献的过程或技术,包括文献加工整序和文献查询两个部分。 7. 核心期刊一般是指某一学科或专业期刊中,被利用和引用次数最多,能代表或反映该学科或专业水平的期刊。 8. OPAC 原意是“开放的公共查询目录”( Open Public Access Catalogue ), 20 世纪 70 年代初发端于美国大学和公共图书馆,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演化为“联机公共查询目录”( 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 ),其含义是传统读者目录查询的自动化,是一种通过网络查询馆藏信息资源的联机检索系统,用户可以不受空间地点的限制,查询各图书馆的 OPAC 资源。 9. 文献流通率,是指读者在单位时间内借阅的馆藏文献数与全馆馆藏文献总数的比率。 10. 馆藏保障率,是指馆藏文献总数与全馆读者总数的比率。 11. 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的一切资料,内容上有关本地及本地人士所著著作皆属地方文献,包括图书、杂志、报纸、图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会议文献、照片、电影、电视、多媒体文献等。 12. 古籍版本有侠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版本,最初专指用木板雕版印刷的书;广义的版本,则指古籍图书的各种印刷、抄写的本子,包括:稿本、写本、抄本、雕印本、排印本、活字本、影印本、拓印本等等。 13. 善本的最初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文字讹误的书本。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从时间判断,一般指乾隆以前刻印的古籍,以及符合 1978 年《全国古籍善本总目》编辑会议确定的“九条”标准的写、刻、抄的古籍。 14. 根据一定的查阅需求,系统汇集有关的知识资料或文献信息,按易于检索的方法编排的信息密集型文献。 15. 又称“布鲁塞尔分类法”。这是由杜威十进的分类法( DDC )发展起来的国际性分类法,除了阿拉伯数字使用了许多符号为主题分类来创建更长的符号,要比杜威十进分类法更灵活机动。《国际十进分类法》最初发表于 1905 年,由比利时目录学家保罗·奥特勒和享利·拉封丹编制。首版是法语版本,一直由国际文献联合会负责修订,其重点放在科学与技术各类,有目的地按类扩充细目,独立分编成册,以供专门图书馆和科技情报部门使用。该发类法已有法文、英文、德文、日文、波兰文、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等多种文字的版本。 16. 又称“计算机编目”、“机器可读编目”,英文简称 MARC 。以电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形式编制文献目录的过程。即把组成目录项目的文字、符号等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代码,并以磁带、磁盘等作为存储介质,由计算机代替人工对转变成代码形式的目录信息进行控制、处理、和编辑输出。因计算机尚不能完全取代人工,故计算机编目有时也称“计算机辅助编目”。 17. 指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包括对图书馆组织机构的了解,对它们所提供的资源(包括信息形式和计算机化的查找工具)的熟悉程度,以及常用的查找技术方面的知识。这个概念还包括对信息本身的自然属性和技术性基础设施进行关键性检测的能力,以及它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和影响。 18. User Education ,又称为用户培训,图书情报机构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的旨在提高用户的情报意识和检索技能,使其能充分利用图书情报资源的教育活动。 19. 馆际互借,指图书馆代表其读者和用户向其他馆免费借入文献资料,同时以互惠方式将本馆的文献资料借给其他图书馆。 20.SCI ——科学引文索引: 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 世界著名的检索工具之一 , 创刊于 1963 年 , 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 . 是一种国际性的多学科的综合性索引 , 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农学、林学、医学和生物学等 150 多个学科领域,在国际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最具权威的多学科大型科技论文检索工具。编者根据引用频率统计分析法,从数万种科技期刊中精心挑选出 3000 多种,被引用总次数和平均引用率最高的“重要期刊”或“核心期刊”作为文献信息数据源,逐篇摘录这些期刊中论文的题名、著者及其工作机构、文章类型、语种、年份和出处等项目,每年约摘录 50 万篇来源文献,同时逐篇摘录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科学引文索引》的出版形式有 4 种:印刷版(双月刊、年度累积、多年累积,收录 3700 多种科技期刊)用于手工检索;在线版( SCI-Search ,收录 5600 多种科技期刊,每周更新)运行在大型国际在线系统中;网络版( SCI Expanded ,收录 1945 年以来的近 6000 多种科技期刊,每周更新)用于网络检索;光盘版( SCI CD ,收录 3700 多种科技期刊,每季更新)用于光盘检索,增加了来源索引中收录文献的摘要)。 三、简答 1. 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凡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都是一次文献。比较常见的是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 二次文献,也叫检索性文献。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如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考查的文献。主要的二次文献有书目、索引、文摘。 三次文献,可以叫做参考性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依据一次文献做出系统整理并概括论述的文献。如:动态综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等单篇文献,以及百科全书、词典、年鉴、手册(指南)、表谱等专书文献。 2. 图书馆工作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 )制定图书馆的方针、任务、工作范围和服务对象; 2 )搜集、加工、整理并保存文献资源,最大限度地提供读者所需的文献资源; 3 )做好宣传辅导工作,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提高服务质量,让读者更好地利用馆藏,提高馆藏文献利用率; 4 )编制各种书目、索引、文摘等检索工具,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查找途径和手段; 5 )开展业务管理和业务辅导,以指导和推动图书馆工作; 6 )开展馆际协作协调,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3. 以人为本的原则 充分服务的原则 区别服务的原则 科学服务的原则 资源共享的原则 4 . 1 .确立职业观念,履行社会职责。 2 .适应时代需求,勇于开拓创新。 3 .真诚服务读者,文明热情便捷。 4 .维护读者权益,保守读者秘密。 5 .尊重知识产权,促进信息传播。 6 .爱护文献资源,规范职业行为。 7 .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专业素养。 8 .发扬团队精神,树立职业形象。 5. 图书馆具有五大基本社会职能: 第一,社会文献整序的职能; 第二、传递文献信息的职能; 第三、开发智力资源,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 第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职能; 第五、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 图书馆的五大职能是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互为补充的整体,是图书馆实现社会价值的保障。 6 . 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主要由采访、编目、流通、连续出版物、检索、多媒体、参考咨询等子系统构成。随着系统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又增加了古籍善本编目子系统和缩微品编目子系统。 7. 国际标准书号 (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 简称 ISBN ) 是国际上通用的图书编号形式,是应图书出版、管理的需要,并便于国际间出版物的交流与统计所发展的一套国际统一的编号制度,由一组冠有 “ISBN” 代号 (978) 的十位数码所组成,用以识别出版品所属国别地区或语言、出版机构、书名、版本及装订方式。每种书只要采用了国际标准书号,该书就只有一个号码(代号),绝不与第二种书相混淆。 国际标准书号的组织形式为:(冠号)组号——出版社号——书序号——校验码。 8 . 国际标准期刊号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 ,简称 ISSN) ,是根据国际标准组织 1975 年制订之 ISO-3297 的规定,由设于法国巴黎的国际期刊资料系统中心 ( International Serial Data System - ISDS International Center) 所赋予申请登记的每一种刊物一个具有识别作用且通行国际间的统一编号。每一种期刊在注册登记时,就得到一个永久专属的 ISSN ,一个 ISSN 只对应一个刊名;而一个刊名也只有一个 ISSN 。所以当该刊名变更时,就得另申请一个 ISSN 。如果期刊停刊,那么被删除的 ISSN 也不会再被其它期刊使用。 9 . 图书馆工作研究,就是对其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进行研究,是实践与理论交错上升的过程,即文献信息的收藏、存储、加工、传递和利用的过程,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馆藏建设 2 )文献分类与标引 3 )读者工作 4 )参考咨询 5 )图书馆现代化技术 1 0 . 期刊文献,是指具有统一的名称和固定的出版形式,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连续刊行的出版物。 期刊的特点: 1 .具有固定、统一的刊名和出版形式; 2 .连续出版,出版周期比较固定; 3 .每期都有卷号、期号或年份、月份; 4 .在一定的时期内,其内容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 5 .读者群比较固定。 11 . 图书馆用户教育是图书馆等文献信息服务机构为提高用户利用图书馆等文献信息服务机构资源的能力而开展的教育、培训活动。 图书馆用户教育的作用在于: 1 )通过用户教育,促进文献信息的有效利用,为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 )通过用户教育,提高读者检索文献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顺利地索取到所需要的文献; 3 )通过用户教育,培养强化读者的信息意识,提高他们表达文献信息需求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促进文献信息交流活动的开展; 4 )通过用户教育,既可提高读者直接参与文献信息交流活动的能力,又可提高读者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12. 图书馆的图书都是按索书号排架的,即先按分类号、再按书次号排架。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书架)正面后背面,依次进行。按分类号排时要对位排列,即先比较一级类号,一级类号相同时,再比较二级类号,以此类推。分类号数字的排列,严格按照小数制的排列方法。分类号越长,表示的学科范围越窄,越专。不同类书的排架,先比较一级类号,一级类号相同时,再比较二级类号,以此类推。同类书指的是分类号相同的图书,先按种次号(斜杠 “/” 标示)由小到大排列;如果种次号相同,再按辅助区分号由小到大排列。各学科门类中出现仿分复分时,已融入到分类法中,没有额外的标记符号,排架方法与一般的书刊排列基本一致。总论复分和分类法各类通用的复分,则需要加上特定的标记符号。优先级为:点杠冒括等(谐音:点岗冇阔等。含义:查岗不久等)。点指小圆点,为使号码清楚醒目,易于辨认,通常在分类号码的三位数字后,隔以小圆点 “·” ;杠指总论复分号 “-” ;冒(号)指组配复分号 “ : ” ;括(号)指国家区分号 “ () ” ;等(号)指时代区分号 “=” 。 13 . “读者”这一社会概念,从广义上说,是指通过阅读和利用文献资料,以汲取知识和信息的人群。对图书馆来说,它又有特殊的内涵,即:只有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社会成员(包括个人、集体和单位),才是图书馆的读者。 1 4. 指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及其他相关条件,通过组织研究藏书、读者和服务,帮助读者有效利用馆藏文献信息,从而实现图书馆工作社会价值的专业活动。 15 . 读者工作是指图书馆组织读者利用馆藏文献的工作,它包括发展读者、读者研究、读者教育、读者服务、对读者进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读者服务工作,是读者工作中的核心,是图书馆直接满足读者文献、情报需求的各种活动。它主要包括:文献外借、文献阅览、文献检索、图书宣传、阅读指导、情报服务、咨询服务、复印服务等工作。 16 . 读者研究工作包括: 1 )研究读者的类型和比例 2 )研究读者利用图书馆文献的心理 3 )研究各类读者的时间分配 读者研究工作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测试法、问卷调查法、阅读登记分析法、读者统计法等。 17 . 1 )图书馆基本情况的宣传推广 2 )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推广 3 )科普知识的宣传推广 4 )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宣传推广 5 )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宣传推广 6 )读者利用图书馆成果的宣传推广 18 . 1 .职业道德是指导和约束员工行为、提供文明服务的思想基础。 2 .职业道德是文明服务的行为准则。 3 .职业道德是提高服务自觉性的重要保证。 19 . 1 .主动热情 2 .耐心周到 3 .文明礼貌 4 .优质高效 20. 1 .能满足当前明确的需要。读者能借阅到自己所需要的书刊、或获得相应的知识或信息。 2 .能满足隐含的需要。隐含的需要是指读者对服务的期望。这些期待总是在对图书馆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忽视读者隐含的、合理的要求,不是完全的服务。 3 .能满足超值的需要。超值服务就是向读者提供超越其心理期待(期望值)的、超越常规的满意服务。 参考书目: 1. 吴慰慈,董焱 . 图书馆学概论 .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08 2. 中国图书馆学会 . 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 .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3 3. 中国图书馆学会 . 图书馆服务宣言 ,2008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公共图书馆宣言 ,1994
个人分类: 图书馆学|30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连民族学院图书馆信息检索试题
houerfei 2011-9-16 20:32
一、填空题 1. 信息资源按加工层次可以划分为()、()、()、()。 2. 信息资源按出版形式可划分为()、()、()、()、()、()、()、()、()、()。 3. 评价检索系统检索效率的两个物理量是()、()。 4. 检索方法主要包括()、()、()。 5. 常用计算机检索技术包括()、()、()、()、()()。 6. 布尔逻辑算符包括()、()、()、()。 7. 检索式 COMPUT* ,其中 * 代表(),这种截词方式称为(),又称为()检索。 8. 检索工具书包括()、()、()三种类型。 9. 参考工具书的主要类型包括()、()、()、()、()。 10. 世界著名三大索引是()、()、()。 11. 世界著名三大文摘是()、()、()。 12. 我国的专利包括()、()、()三种类型。 13. 利用原始文献所附的参考文献,追踪查找参考文献的检索方法称为(),又称为()。 14. 信息检索语言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15. 多媒体信息检索包括基于()检索和基于()检索。 16. 信息检索按内容可划分()、()、()。 17. 二八定律在期刊文献检索中的体现是: 20 %的期刊登载了 80 %的重要文献,体现这种特性的期刊是()。 18. 检索表达式 computer/ti,ab 指的是在()、()字段中检索含有 computer 的文献记录。 19. PDF 、 CAJ 文件对应的打开程序分别为()、()。 20. 在搜索引擎中使用短语检索方式检索 COMPUTER NETWORK ,检索式为:()。 二、单选题 1. 下列字段 属于文献外表特征的是【 】 A .责任者 B .关键词 C .摘要 D .分类号 2. 二次检索指的是:【 】 A. 第二次检索 B. 检索了一次之后,结果不满意,再检索一次 C. 在上一次检索的结果集上进行的检索 D. 与上一次检索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到的检索 3. 下面哪个检索式的作用与短语检索 " information safety " 等价:【 】 A. information (W) safety B. information (N) safety C. information AND safety D. information OR safety 4. 下列哪种图书属于二次文献:【 】 A. 《中国大百科全书》 B. 《大连统计年鉴》 C. 《全国报刊索引》 D. 《红楼梦人物系列:贾宝玉与林黛玉》 5. 检索包含 Cloud Computing 的 PDF 文件,正确的检索式为: 【 】 A. " Cloud Computing " filetype:PDF B. Cloud and Computing and PDF C . Cloud+Computing+PDF D . Cloud+Computing file:PDF 6. 《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科技名人数据库》属于:【】 A. 书目数据库 B. 事实数据库 C. 全文数据库 D. 数值数据库 7. 下列检索工具中,主要收录化学与化工类文献的是:【 】 A.SCI B.OCLC C.EI D.CA 8. 报道范围主要为能源方面的科技报告为:【 】 A.AD B.PB C.NASA D.DOE 9. CNKI 系列数据库不支持下列哪种检索技术【 】 A. 分类检索 B. 字段检索 C. 二次检索 D. 位置检索 10. 下列哪个数据库 / 平台具有深入图书章节的检索功能:【】 A. 超星数字图书馆 B.Apabi 数字资源平台 C. 读秀学术搜索 D. 书生之家 11. 检索国外博士论文的主要检索工具是:【 】 A.Web of Science B.PQDD C.ISTP D.OCLC First Search 12. 下列哪个数据库以收录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为主:【 】 A. 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 B.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C.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 D. 都不是 13. 超星数字图书馆采用了哪种电子图书格式:【 】 A.PDF B.PDG C.PPT D.HTML 14. 下列搜索引擎属于网络目录型检索工具的是:【 】 A. 百度 B.Yahoo! 中国 C.Google D. 搜狐 15. 下列关于检索工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次文献是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加工得到的。 B. 检索工具是一次文献。 C. 检索工具通过著录文献的特征,依据一定的规律组织排列,使文献又无序变为有序。 D. 以上都正确。 三、多选题 1. 索引式搜索引擎区别于网络目录式搜索引擎的特点有哪些?【 】 A. 采用搜索软件自动搜索信息 B. 自动抽取关键词 / 词组进行索引 C. 适于检索专指性较强的问题 D. 检索的速度较快 2. 下列哪些数据库 / 平台可以检索到中文学术期刊:【 】 A. 中国知网 (CNKI) B.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C. 博看网 D.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 3. 检索计算机类外文期刊论文,可以使用:【 】 A. ACM B. ACS C. SpringerLink D. EBSCO 4. 查找某种期刊在国内的收藏情况,可以查询目录:【 】 A. 全国期刊联合目录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B. 图书联合目录(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C. CALIS 联合目录公共检索系统 D. 新书通报 5. 会议文献通常包括会议的特征词,主要有:【 】 A. proceedings B. conference C. meeting D. workshop 6. 授予专利的必要条件有:【 】 A. 新颖性 B. 唯一性 C. 创造性 D. 实用性 7. 关于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正确的说法是:【 】 A. 分类类目不可以多选。 B. 点击最末层目录,会列出该子目录下所有文献。 C. 通过“查看同义词”扩展功能,可以扩大搜索范围。 D. 分类限制、年代限制、检索词限制和期刊类型限制是相互作用的。 8. 关于读秀学术搜索平台,正确的说法是:【 】 A. 提供部分原文试读、馆藏电子全文阅读、馆藏纸质图书借阅、文献传递等一站式服务。 B. 提供全文检索、图书、期刊、报纸、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多个搜索频道。 C. 通过该平台可以直接获取到期刊论文原文。 D. 提供深入图书章节的知识检索。 9. 关于 CNKI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正确的说法是:【 】 A. 收录国内 8000 余种学术期刊。 B. 具有核心期刊、 SCI 来源期刊、 EI 来源期刊限制检索功能。 C.2008 年以来的期刊,具有“目录页浏览”功能。 D. 分类类目可以多选。 10. 下列哪些手段可以缩小检索范围,以达到提高检准率的目的 : 【 】 A. 字段限制 B. 使用上位词 C. 短语检索 D. 时间限制 11.Web of Science 提供的检索结果输出方式有:【 】 A. 直接保存为文本文件 B. 输出到文献管理软件 C. 打印 D. 输出到 WORD 12. 下列数据库,提供期刊原文的有:【 】 A.SCI B. EBSCO C. Science Direct D.CSSCI 13. 下列哪几个数据库 / 平台可以提供国内博士、硕士论文原文:【 】 A.CNKI B.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C. 读秀学术搜索 D.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14.Web of Science 提供的检索结果排序方式有:【 】 A. 最新日期 B. 相关度 C. 被引用次数 D. 第一作者 15.CNKI 跨库检索平台检索结果的排序方式有:【 】 A. 发表时间 B. 相关度 C. 下载频次 D. 被引频次 四、名词解释 1 . 信息检索: 2. 二次文献: 3. 信息检索语言: 4. 检索提问表达式 : 5. 元数据: 6. URL (统一资源定位器) : 五、简答题 1. 简述信息检索的发展过程 2. 检索策略及其制定步骤 3. 简述 CNKI 个人数字图书馆的申请方法及主要功能 4. 简述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5. 简述当前网络信息检索中的法律问题 六、实习题 1. CNKI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 a. 检索出该数据库收录的所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截图) b. 选择以上检索结果中任一种期刊,检索最新一期的目录(截图) c. 在线浏览该目录中任一篇文章,利用阅读器中“文本选择”功能,圈中需要下载的内容(截图)。 2. 读秀学术搜索平台检索 a. 检索一种本馆有电子版和纸本收藏的图书 , 链接到全文和馆藏书目界面(截图); b. 检索一种本馆没有电子全文的图书,利用文献传递功能,获取到部分章节,传递过程截图提交。 3. Apabi 数字图书检索 a. 在 Apabi 阅读器中建立一个我的分类,收藏至少三种相关图书。(截图) b. 检索丰子恺的散文,并查找到以下一段话的出处(书名、散文名称、章节、页码):“ 用膳完毕的时候,须举起筷子,向着同桌未用毕的人画一个圈子用以代表“慢用”。未用毕的人也须用筷子向他一点,用以代表 “用饱”。 ” 4. SpringerLink 检索 a. 拟定检索式: title 字段包含“ Digital Library ”,精确检索。检索结果截图。 b. 注册“ My SpringerLink ”,收藏一次检索结果(截图)。 5. 百度检索 a. 拟定检索式:任意关键词,要求检索结果均为 ppt 或者 PDF 文件。检索结果截图。 b. 搜索一组关键词(两个以上),组配关系分别为逻辑与、逻辑或。两次检索结果截图。 c. 拟定检索式:在北京大学校园网中检索标题中包含“金融学硕士”的网页。检索结果截图。
个人分类: 图书馆学|5055 次阅读|0 个评论
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多媒体数据库系统
houerfei 2011-9-15 22:17
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研究多媒体数据库系统主要功能及特点如下: 1 、平台使用高效的搜索引擎进行基本检索、高级检索、二次检索、全部字段检索、分类浏览等检索和浏览方式。检索机制采用关系数据库检索和基于 lucene 的全文搜索引擎检索切换的模式,在系统数据量低于百万级以下的可以采用关系数据库检索模式,在系统数据量高百万级以上可以采用全文搜索引擎检索模式,通过中文分词的方式检索到更全面的结果。 2 、国际领先的高压缩比 PDCT2 图像压缩技术和高清晰无损缩放文本显示技术,满足最小的数字资源空间要求,并具有最好的显示质量。 3 、针对数字图书馆开发的图像格式、文本格式的数字文献,实现同一平台管理,充分整合资源。 4 、提供图书推荐、图书排行、新闻动态等各种实用栏目,构架图书馆与读者沟通的桥梁,可以方便进行管理和定制。 5 、灵活多样的数字文献发布方式,数字文献除了可以通过网页形式发布外,还可以将其发布成为能在阅览器中非常方便使用的图书列表形式。 6 、强大的访问统计功能,按图书分类进行访问量统计及用户访问量统计,可以及时、详细了解用户的使用情况。 7 、良好的开放性,实现了与 OPAC 系统的对接,可以在多媒体数据库前台界面查询馆藏纸质图书。 8 、针对管理员开发的用户管理,可以对局域网内注册的用户进行有效管理。 9 、人性化管理功能。系统集成了参考咨询功能,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难,不但可以点击使用帮助查看,对照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而且可以进行在线咨询、发送 E-mail 、咨询回复等。 10 、 ssreader4.0 的超星阅览器具有强大的数字资源管理功能、采集功能和制作功能。可以实现多窗口阅读、文字识别、自动滚屏、更换背景、历史记录、功能设置、个人图书馆、摘录功能等多种方式,增加了用户的体验感。 目前,东北少数民族研究多媒体数据库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数据库框架搭建等已经全部结束。第一批数据录入的文献主要来自于由大连民族学院图书馆和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合作成立的文献信息中心收藏的与东北少数民族研究相关的各类文献 20 余万条、还有大量的照片、实物以及音视频资料等。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持续性建设的原则,不断地扩充数据库存储量和提高数据质量。下一步我们要在不断总结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收集国内外有价值的图书(包括古籍)、论文资料、图片资料、音视频资料、网上信息等数据资源,进行分类整合、整理入库,继续完善东北少数民族研究多媒体数据库。预计录入数据接近 100 万条,存储空间为 20G 。
个人分类: 图书馆学|2639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大连民族学院金石滩校区图书馆使用说明
houerfei 2011-9-14 19:07
同学们好! 欢迎你们步入大学校园!今后,你们将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与教学、科研工作密切相关,是你们的第二课堂,在你们的成才教育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习和熟悉图书馆的基本知识、学会利用图书馆将会使同学们终生受益。 人们常称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大学的心脏,因此,一个经常出入图书馆并善于利用图书馆的大学生必定基础扎实,知识广博。德国柏林图书馆门前刻着这样一行金字:“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同学们,让我们学会这把钥匙的开启技巧,充分汲取各类知识吧! 一、图书馆概况 大连民族学院金石滩校区图书馆于2009年9月16日正式投入使用。总面积1.8万平方米,是校园内标志性建筑之一,其主体建筑外形是由“博士帽”演变而来。 馆内安装了全方位的智能化安保、消防系统,先进的美国 3M门禁系统和监测系统为“大开放、大平面、柔性化的管理”提供了保障;方便快捷的自助借还机提高了借阅效率,完善了主动服务和自助服务功能,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周一到周日每天8:00——21:30连续开馆,周开馆时间达到88小时。 金石滩校区图书馆涵盖5大部22大类图书,现有中文(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和外文原版图书45万余册;中文期刊700余种;期刊合订本1.6万余册;中外文报纸70余种,形成了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金石滩校区专业、学生特点的藏书体系。为了方便读者,全部实行开架借阅制,即读者可以在书架上任意选取自己需要的图书、报刊。同时物理馆藏与虚拟馆藏并举,金石滩校区可共享主校区的网上电子资源。电子资源主要包括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数字资源系统、Apabi数字资源平台、EBSCO、Springer link、ACS、ACM、ASCE等28个中外文数据库。 图书馆采用汇文管理系统,实现了采访、编目、流通、统计、参考咨询工作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从而使得图书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图书馆的所有计算机和校园网、因特网相联,全校师生可以在任何一台联网计算机上查询、预约图书馆的书刊资料;了解、统计本人的书刊借阅情况;还可登陆图书馆的主页,了解图书馆的各种信息。利用网络,不但实现了主校区、金石滩校区资源共享,而且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图书馆资源远程访问等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更加完善的信息服务。 二、图书馆布局简介 进入图书馆一楼大厅,首先大家可以看到由56片雕有民族图腾的树叶组成的民族之林。它与主校区校门的56根柱子交相辉映,寓意56个民族团结和谐。在各楼层醒目位置设有图书馆入馆须知、开馆时间、平面指示图等,新入校的同学们应该仔细研读。 一楼: 门禁系统:设在图书馆入口处。读者只要持校园“一卡通”就能方便快捷地进出图书馆。 总服务台:为读者办理图书借还、咨询等业务,设有自助借还机。 电子阅览室:现有400台方正液晶电脑,配有联想万全R525服务器6台, 联想万全R520服务器1台,12TB存储空间。设有“免费Bb平台”用机30台。 报纸阅览区:现有报纸77种,阅览座位96个。 密集书库:包括剔旧中外文图书、报刊,部分专业教材,赠书,民族文献等。 检索终端:大厅还设有10台公共检索终端,提供图书馆馆藏信息及读者查询等服务。 高教书店(102室):为读者提供各种辅导用书及生活日用品。 二楼: 提供“借、阅、藏、咨询、检索一体化”服务。共有22万余册图书供读者借阅。服务台处设有自助借书机。 设有760个阅览座位。 咖啡屋(225室) 复印室(227室) 各类图书详细分布请看“图书馆藏书布局”。 三楼: 此楼层期刊、图书只限馆内阅览,不外借。但对感兴趣的期刊,您可以向工作人员提出复印申请,经登记、押证后,可前往二楼复印室交费复印,复印的期刊须在1小时内归还。 设有348个阅览座位。 期刊阅览区:现有期刊704种。 外文图书阅览区:1万余册原文图书。 过刊阅览区: 16000余册装订期刊。 爱心赠书:就是将以往毕业生捐赠的图书集中起来,放置在三楼期刊阅览室的专门书架上,由同学们自行取阅、借出,用后自觉归还,不受“一卡通”借阅册数和借阅时间的限制。 四楼: 学术报告厅:可容纳180余人,供举办各种培训讲座及小型会议使用。 三、图书馆馆藏图书分布简介 1 、图书的组织及检索方法 读者进入开架书库后面对一排接一排的书架,常常摸不清图书馆的藏书是如何组织排列的,茫然不知所措。这就需要了解藏书的组织及其检索方法。 图书馆的藏书是按学科属性,井然有序地分类排列在书架上的。分编人员对每本书都要进行分类、编制目录,给每本图书赋予索书号(图书封底右上角),索书号是每种文献在整个藏书体系中所处空间位置的代号,它是由分类号和书次号组成的,亦称排架号。该索书号打印在书标上,贴在图书封底、靠书脊的右上角处。馆藏文献在分类排架时首先按分类号顺序排,如果分类号完全相同,再按书次号顺序排。总之,分类号和书次号组成每种图书的排架号,也就是我们借书时的“索书号”。这样,数量庞大、知识门类广泛的图书就被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方便了读者的查找。 本馆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进行文献分类和排架的,《中图法》将图书共分为5大部22大类,具体内容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包括: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二)、哲学 包括:B 哲学、宗教 (三)、社会科学 包括:C 社会科学总论 D 政治、法律 E 军事 F 经济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 语言、文字 I 文学 J 艺术 K 历史、地理 (四)、自然科学 包括:N 自然科学总论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P 天文学、地球科学 Q 生物科学 R 医学、卫生 S 农业科学 T 工业技术 U 交通运输 V 航空、航天 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五)、综合性图书 包括:Z 综合性图书 2 、各类图书分布区域简介 二楼中文图书分为三个藏书区,收藏图书分别为: 第一藏书区:在图书馆二楼西侧,所藏图书类别有A、B、C、D、E、F、G、H、J类及中文工具书。 第二藏书区:在图书馆二楼中部天井两侧,所藏图书类别有I类及大学生思想教育专题书展、民族团结教育专题书展。 第三藏书区:在图书馆二楼东侧,所藏图书类别有K、O、P、Q、R、S、T、U、V、X、Z类。 各类图书详细分布请看“图书馆藏书布局”。 四、图书馆服务 1 、图书外借、预约: 读者可凭本人“一卡通”到图书馆一楼总服务台办理图书外借。中文图书借阅区(二楼),提供图书外借服务。 ◆借书册数:教工——高级职称读者可借阅15本;中级职称可借阅10本;职工可借阅5本。借期三个月,可续借一个月。 学生——可借阅5本,借期一个月,可续借一个月(小说不能续借)。 超期图书,系统自动计费。   ◆图书续借:距还书日期7天才可续借,续期自原始借书的应还书之日算起, 期限为一个月,只能续借一次。已过期图书不允许续借,被预 约图书不能续借。   ◆图书预约: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预约已被全部借出的中文类的图书,每 人最多允许预约图书2册。已在预约中的同种书不可再预约。预约申请有效期30天。预约书到馆后,保留7天,读者可到总服务台凭证取书借阅。 ◆ 借阅通报:图书馆通过“我的图书馆”的“ 信息发布 ”栏目发布新书通 报、预约到书、图书荐购、超期催还等信息通知。 2 、阅览服务 阅览服务是组织读者在阅览室利用文献资料的一种服务方式,也是图书馆的传统服务项目,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料、宽敞的空间、安静整洁的环境及精良的设备。阅览室不仅是读者阅读、自学、研究的理想场所,也是读者查找文献、选择文献的重要基地。 我馆实行开放式、大流通的服务模式,各阅览区均有阅览座位供读者使用。设有如下阅览区域: 楼层 区域 名称 服务项目 服务电话 一楼 前台 总服务台 图书外借与归还,预约取书,自助借还书、一卡通挂失,读者咨询 87557116 北侧 馆藏书目信息检索区(OPAC) 馆藏书目信息查询,“我的图书馆”自助服务 南侧 报纸阅览区 现期各类报纸阅览 87557105 东侧 电子阅览室 上机上网,网络资源和数据库资源检索,文件上传下载 中部 免费Bb平台 设有免费网络教学平台专用机30台 二楼 西侧 第一阅览区(高书架) 中文图书(A-H类) 87557117 第一阅览区(矮书架) 中文工具书(只供阅览,不外借)、J类图书 东侧 第二阅览区(矮书架) 中文图书(I类) 第三阅览区(高书架) 中文图书(K-X类) 三楼 东侧 中外期刊、外文图书阅览区、爱心赠书 中外文现刊、过期期刊阅览、外文图书阅览(只供阅览,不外借) 87557118 3 、咨询服务 图书馆实行“首问负责制”,要求每一位馆员既要完成本职工作,同时又要负责解答读者在利用图书馆和电子资源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读者可现场咨询、电话咨询、E-mail咨询等。读者如有不满意之处,可直接利用馆长信箱或电话、电子邮箱进行投诉。 现场咨询:各楼层服务台 电话咨询:87557116 87557102 馆长信箱:一楼值班室门口 投诉电话:87557102 E-mail咨询、投诉:zqh@ dlnu.edu.cn 4 、网上书刊目录、读者信息查询 在任何一台连接校园网的终端上进入大连民族学院图书馆主页,登录“我的图书馆”——“书目查询”功能,便可享受网上书刊目录信息查询,网上预约图书和网上续借图书等服务。 操作演示请参考“大连民族学院金石滩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示意图”。 5 、信息技术服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类型已从单一的传统的印刷型发展到目前的印刷型、视听型、缩微型、机读型并存,图书馆的收藏范围和技术设备也随之扩大和发展。由于此类文献的阅读需借助于技术设备,通常把这类服务项目叫信息技术服务。 目前,我馆电子阅览室利用网络与光盘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网上信息及光盘检索服务,可供读者使用的有中外文期刊、报纸全文数据库、电子图书数据库、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等近30种。除提供各种数据库外,还提供多媒体光盘视听和浏览服务。此外,电子阅览室备有英语学习类、计算机类、娱乐类各种多媒体光盘5000多件,供读者上机浏览和复制。定期举办“数据库应用”、“主页制作”等培训班,向读者普及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及制作主页的知识。 电子阅览室采用自动计费及管理系统为读者提供上网服务,每小时1元。 6 、图书荐购、捐赠 ◆图书荐购:为使图书馆馆藏更符合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欢迎广大读者参与图书馆的图书荐购工作,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⑴持证读者通过登录“我的图书馆”进行“ 读者荐购 ” ⑵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荐购请求: zqh@ dlnu.edu.cn ⑶读者到馆总服务台填写图书荐购单。荐购单请向工作人员索取,填写 后交总服务台。 图书馆将对荐购处理结果给予答复。 ◆捐赠:接受本校师生、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及机关团体向图书馆捐赠的并符合如下要求的图书资料: ⑴适合大学本科生使用; ⑵内容适合本校教学和科研工作需要; ⑶本校教师、学生、校友的著作; ⑷捐赠者认为有相当价值的其他文献图书。 图书馆对满足入藏条件的图书按照图书馆馆藏图书办法处理和提供使用。捐赠者可将图书直接送图书馆三楼服务台,大批捐赠可由图书馆上门提取。 联系电话:87557102 7 、 用户教育 ◆新生教育:图书馆对入学新生进行入馆教育,以帮助广大新生尽快熟悉图书馆,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资源,顺利借阅书刊。入馆教育结束后即开通一卡通借阅服务。 联系电话:87557102 ◆检索培训讲座:帮助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中外数据库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检索培训讲座,宣传试用新数据库。 联系电话:87557105(金石滩校区)、87656281(老校区) 8 、辅助服务: ◆书店:图书馆一楼102室 ◆打字复印室:图书馆二楼225室 ◆咖啡屋:图书馆二楼227室 五、规章制度 (一)入馆须知: 1、读者须持本人借阅证(一卡通),通过图书馆门禁系统,刷卡方可入内。如不刷卡,你将因为系统里没有你的入馆信息,而不能借阅图书。 2、请读者自觉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保持安静,不得在图书馆内使用手机通话(凡携带手机的同学须将手机调至震动状态)。 3、自觉保持图书馆的卫生,严禁在室内用餐、吃零食、吸烟、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等。禁止高声谈笑,以免影响其他读者阅览。 4、爱护书刊资料,严禁随意涂抹刻画。 (二)图书馆借阅制度 1、本馆实行开架式、大流通的管理模式,读者凭本人“一卡通”借阅图书,不允许代借图书(否则双方各停借一个月)。“一卡通”遗失,请立即到图书馆服务台挂失。 2、图书借阅请到一楼服务台办理,图书阅览请遵守阅览规则。 3、借阅册数:教工——高级职称读者可借阅15本;中级职称可借阅10本;职工可借阅5本。借期三个月,可续借一个月。 学生——可借阅5本(小说只能借1本),借期一个月,可续借一个月(小说不能续借)。 超期图书,系统自动计费。 4、外借图书时请仔细检查所借书刊,如有缺页或破损等,请向工作人员说明,以分清责任。 5、图书续借:请在图书到期前一周内到图书馆服务台或自行在网上办理续借,已续借过一次或逾期未还的图书不予续借。 6、中文工具书只供馆内阅览、复印,不外借。 7、离开金石滩校区的读者,须还清所有图书。 8、借出图书应加以爱护,妥善保管。对图书丢失、涂抹、损坏等的赔偿和处罚,见本馆有关规定。 (三) 图书馆还书制度 1.提示:借书前,请仔细检查所借图书是否有污损、破损、勾划、缺页等情况。出现上述情况时,请向工作人员说明并加盖破损章,以免还书时出现争议。 2.超期:图书的借阅期限为30天。超过期限仍未归还的图书,每本将收取0.2元/天的超期罚款。超期的前三天为免罚期,可免于缴纳超期罚款。从第四天起,前三天的超期罚款也需一并缴纳。 3.违章:读者归还的图书若出现污损、破损、勾划、缺页等情况,又没有加盖破损章时,工作人员将根据图书污损、破损程度,收取一定的违章罚款。 违章情况处理条款如下: a.污损、勾划、圈点、批注等,每页赔款1.00元(外文图书每页5.00元),超过10页(含10页)时,需赔偿原书,并缴纳图书加工费5.00元。无法赔偿原书的,按遗失图书情况处理。 b.撕毁、破损等,每页赔偿1.00元,超过5页(含5页)需赔偿原书,并缴纳图书加工费5.00元。无法赔偿原书的,需交回破损图书,缴纳原书价格的5倍罚款,并通报批评。 4.遗失:读者遗失图书馆图书后,应立即到还书处进行处理。遗失图书时,读者可以选择赔书或赔款。若有超期罚款,则该罚款也须一并缴纳。 a.选择赔书,则要求该书的书名、责任者(作者)、出版社、ISBN号与原书一致。处理还回的图书时,还需再缴纳图书加工费5.00元。 b.无法赔偿图书时,则须按以下规定赔偿: 中文图书:2000年以后出版的图书,按原价的3倍(馆藏只有1本的,为5倍); 1981—1999年出版的图书,按原价的5倍; 1980年以前出版的图书,按原价的15倍; 成套图书,按总价格的2倍。 外文图书:原书价格的10倍 5.未借阅:读者需办理借阅手续后,方能将书带出图书馆。若发现有私自将书带出图书馆,并且是蓄意为之的不良行为,一经查实,将受到如下重罚: a.缴纳原书价格的20倍罚款; b.写出书面检查; c.取消借阅资格6个月; d.通报批评。 6.挂失:读者丢失一卡通后,应立即在网上OPAC自行挂失或到还书处进行挂失,以免一卡通被他人恶意使用,借书不还。找回或补办好一卡通后,再到还书处解挂即可。 若读者的一卡通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挂失,请到还书处进行处理。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因为读者所还图书存在问题。 7.自助还书:读者所借图书存在以下几种情况时,无法使用自助借还机还书: a.该书为当天所借;(借阅规则不允许) b.该书超期; c.该书被预约; d.该书条码不清楚。 当自助借还机提示归还失败时,请将书带至还书处,由工作人员处理。 8.注销:预科生结业、毕业生毕业之前,应以班级为单位,到图书馆进行读者注销。注销前,请将一卡通上所有图书归还,有欠款的需交清罚款。被挂失的,在解决问题之后,才能进行读者注销。 9.修改信息: a.预科生升入本科后,应到还书处修改个人信息,包括证件有效期、专业班级。 b.忘记借书密码的读者,应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还书处重置密码。 10.预约取书: 读者预约的图书到馆后,系统将为其保留5天,到期后该书将进入正常流通状态。金石滩校区图书馆的预约书放在一楼服务台右侧的预约书架上。 注:还书处收取罚款时,一律采用刷卡(一卡通),不收取现金。 (四)图书馆丢失涂抹损坏图书的规定 1.借书时,请读者仔细检查所借图书是否有缺页、划线、污损、破损等情况,检查书标及条形码是否完整,如有上述情况,请向工作人员说明并加盖印章,以免在还书时您来承担上述责任。 2.请读者妥善保管好所借的图书,万一出现勾划、圈点、批注、污损等情况,您将不得不作出相应的赔偿,每一页赔款1.00元(外文图书每页5.00元);如上述情况超过10页(含10页),则必须赔偿原书,并交纳图书加工费5.00元;无法偿还图书,请参照遗失图书条款,并交回原书。丢失、破损条形码赔款2.00元,丢失书标赔款0.50元。 3.书籍中有价值篇章,请读者摘抄或复印,千万手下留情!否则撕毁一页须赔款5.00元,撕毁超过5页(含5页)一律赔偿原书(要求书名、著者、出版社、ISBN与原书一致),并交纳图书加工费5.00元;无法赔偿原书要交纳原书价格5倍罚款,交回原书,并通报批评。 4.未办理借阅手续的图书,请您千万不要私自携出室外(监测仪会报警)。不良行为一经查实,您将不得不接受如下处罚:交纳原书价格20倍罚款,写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取消借阅资格6个月。很严厉的。 5.遗失图书处理条款:(每种情况均须交纳图书加工费每册5元) 赔偿原书:要求书名、著者、出版社、ISBN与原书一致。 无法赔偿原书,按以下规定赔偿: 中文图书:•2000年以后出版的按原价的3倍(1种1册图书5倍); •1981年——1999年出版的按原价的5倍; •1980年以前出版的按原价的15倍; •成套书按总价格的2倍。 外文图书:原价的10倍; 6.赔偿规定执行过程中,暂缓借阅图书。若情节严重,态度恶劣,管理人员有权加重处罚,并交相关部门处理。 (五)期刊阅览室规章制度 1.期刊阅览室内的各类期刊、图书、只供读者室内阅览、馆内复印,不得携带出室外。 2.读者可自行取阅,书刊每人每次限取一册,阅后按号还架,以方便下一位读者的阅读需求。 3.请爱护文献资料,不折叠、书写、剪割、撕页或私自携出阅览室; 爱护公共设施,不刻画、毁损。如有损坏按相关规定处理。 4.请自觉遵守阅览制度,不要在室内吸烟、吐痰、吃零食、乱扔纸屑,保持室内清洁、肃静。严禁在阅览室接打手机,进入阅览室请自觉将手机调制震动状态。 5.爱心书架为历届毕业生及工作人员捐赠图书,此部分图书不受“一卡通”借阅量的限制;办理爱心赠书借阅的同学只需到三楼咨询台登记即可,一次性借阅不许超过五本,归还时到三楼咨询台归还即可,没有借阅时间限制。 6.如果同学对期刊,外文书以及过刊中某些内容感兴趣,可以办理押证复印业务。具体方法:用一卡通在三楼咨询台登记,复印返还时归还读者一卡通,要求 当日归还。 (六)电子阅览室规章制度 1、凭本人“校园一卡通”入室,上机请刷一卡通。 2、不允许为他人占座,保持一人一机制。 3、读者必须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不得在使用过程中浏览或传播色情、暴力、反动、或计算机病毒等危害国家安全和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的行为,违反者将交由有关部门处理。 4、爱护电子阅览室设备,不得在计算机上安装游戏程序或故意破坏本阅览室的网络安全。 5、读者因操作不当或其他失误,造成计算机硬件损坏,应由其承担全部责任。 6、请保持阅览室的安静和清洁,禁止乱扔果皮、杂物,禁止在室内吸烟。 7、学生在机房内应保持安静,不得闲谈、大声喧哗。 8、上机结束时,请关闭计算机,清理自己留下的杂物,检查是否遗留U盘手机等物品,并刷卡结账下机。 (七)图书馆自习室规章制度 1、自习室是图书馆提供给读者学习的场所,本馆自习室对全校读者开放。 2、请自觉遵守学习秩序,保持室内安静。不得喧哗,不得影响他人学习,不得在自习室使用手机通话(凡携带手机的同学须将手机调至震动状态)。 3、保持室内卫生,严禁在室内用餐、吃零食、吸烟、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等。 4、爱护公共财物,不随意挪动桌椅位置,不在桌椅上乱写、乱画、乱刻。 5、按先后次序入座自习,不准以任何方式替他人抢占座位。 6、不得利用书包、课本、纸张等物品占据自习座位,离开座位30分钟以上,其他读者可以使用该座位。 7、不得在自习桌上堆放大量书本和其他用品,不准将书本滞留在自习桌上过夜。离开自习室时,将椅子放回原处,并带走自己的学习用品。 8、自觉听从工作人员的管理。 9、自觉维护自习室学习秩序,自觉抵制一切不良行为。 10、读者如需阅览馆藏图书,每次限取一册,阅后请将图书放到“图书回收处”。 转自我的图书馆工作室: http://www.dlnubbs.com/?p=1639
2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经济概念引入高职教育 转型提升助力学院发展
dongzg101 2011-9-13 13:33
系列报道二:经济概念引入高职教育 转型提升助力学院发展 ——学院党委书记张毅在第九期中层干部学习培训班作专题辅导报告 [ 作者: 陈佳雪 丘荣 来源: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点击数:250 文章录入: cjxls 更新时间:2011-8-24 ] 图: 党委书记张毅为全体中层干部作专题辅导报告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学院以迎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契机,促进内涵提升,促进量质并举,加快学院转型发展步伐。为进一步更新观念,不断创新机制,作为我院中层干部培训班系列活动之一,8月19日上午,学院党委书记张毅在学院第九期中层干部学习培训班上作专题辅导报告,阐述了当前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未来学院发展方向提出思考。学院领导及全体中层干部出席会议,会议由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唐明生主持。 在题为《从“粗放”跨越提升向“集约”转型提升的发展思考》的报告中,张毅书记结合我院实际,立足国内高职教育发展形势,从高职教育发展前沿的理论高度,深入阐释了自己对当代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我院的发展目标、建设途径等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和构想。 在报告的第一部分,张书记从“粗放”“集约”的源起、高职教育发展目标、发展机遇及形势等方面,解读了对“粗放”跨提升式的发展的认识,并对我院当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他指出,从学院走过的五年情况来看,或说从四校资源整合之后走过的路程来看,其实也是一种粗放跨越提升的过程。一是在量上做文章,不断扩张学院办学规模;二是从专业建设入手,增设专业建设、广开校企合作、开放科研课题;三是从投入上打基础,建设实习、实验、实训基地,体现职业教育的元素。 对未来五年国家地方经济计划发展背景分析,并详细介绍了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及发展的启示成为报告第二部分的亮点。张书记结合《“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 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等指导意见的新要求,即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阐述了未来高职院校发展的具体表现。一是学习型社会来临,终身教育观念将更广泛地被社会和企业接受,高等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将得到充分体现;二是中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三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是永恒的主题;四是特色发展将是学校生存之本;五是校企合作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六是系统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张书记还特别谈到了广播电视大学的战略转型,要用10年的时间努力,把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所新型大校。 随后,伴随着对2010-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高职高专专业预警图表的解读,张书记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求约束、人才约束、思滞约束等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集约”转型提升的思考。他指出,《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16号文件强调:一个重点,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两个要性,即重要性、紧迫性;三个建设,即实践基地、教学团队、保障体系建设;四个加强,即加强素质教育、专业改革与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工学结合;五个重视,即重视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重视领导班子能力建设、重视内涵建设提高质量、重视从严治校规范管理、重视健全制度。这些为高职院校“集约”转型发展指明方向,整体体系分三步走,第一年重点做好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的“十个衔接”,今后四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初步架构,力争十年内建成完整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等。在报告最后部分,张书记强调,所有的思考与落实,归根到底在于干部的工作和素质的提高。 今后一段时期,我院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全国、全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机遇。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即以评建工作为中心;达到两个目标,即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完成2011年高职招生和就业任务;建好三支队伍,即管理干部队伍、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实现四个突破,即体制、机制、校企合作模式有新突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有新突破、区级优秀教师团队建设有新突破、参加区、国家级技能比赛获奖有新突破。 唐明生副书记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希望各位中层干部结合学院招生就业、迎评促建等中心工作,认真思考和深入学习领会报告精神,进一步提升我院整体干部素质和水平,以学院发展为重,认真落实学院的各项工作任务。 上一篇文章: 系列报道一:工作重点细梳理 工作思路求创新 下一篇文章: 提升礼仪教育 注重职场伦理 争做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者与践行者
18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学院2011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做为班主任代表发言
热度 1 maczone 2011-9-3 22:07
各位同学、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印刷1101班的班主任钟云飞老师,受学工组的委托,代表这次全体2011级的新生班主任说几句。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我也是湖南工业大学毕业的,也曾经是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学生,所以我认为我应该作为学长代表,一个入学时间比你们早十几年的学长代表,欢迎你们来到湖南工业大学,来到包材学院。 其次,作为班主任,我认为大学班主任是同学们的良师益友,是大家学习、生活的引路人,是你们走向社会的人生导师。所以,我建议同学们敞开心扉,与班主任多交流多沟通。我想,作为班主任,是非常愿意与你们谈谈人生与理想,谈谈大学生活与学习,谈谈你的寂寞,说说你的困惑。只要你愿意,我们作为班主任老师更愿意。因为我们都是过来人,都曾经也在大学四年有很多很多的感悟。我以前也做班助,也做了班主任,我们所有的班主任也是这么做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大学是你们人生的另一新的起点,现在所有的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希望你们都成为“有学历、有技能、有素质”的社会有用之人。祝大家接下来的军训生活给力,祝大家四年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有滋有味!预祝大家四年之后能够再次从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腾飞! 谢谢! 首发网址: http://www.a4hn.com/home.php?mod=spaceuid=1do=blogid=2707
个人分类: 工作|318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说审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陆铭教授
zhao1198 2011-8-29 09:15
近日,因为审稿,以及收到的审稿报告,想起一些话,说给大家听听。 前两天,我将自己写的一份审稿报告和收到的一份审稿报告放在一起,在学生面前晒了晒。我对学生说,你们或早或迟,会成为审稿人,也会在各种报告会上批评别 人的文章,那么,我希望你们记住两个C和两个P:constructive、professional、careful、polite。 审 稿总是要批评的,批评是容易的,难的是建设性的批评。特别是对于实证研究,世人皆知,模型误设(mis-specification)、度量误差 (measurement error)、内生性(endogeneity)是三个绕不过去的问题,从这三个角度去批评文章,基本不会错。但是,一份审稿报告如果只谈这三个方面的问 题,怕是恰恰说明审稿人除了教科书之外,对所审的文章没有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一篇文章的模型形式应基于理论与文献,变量的度量应该是在研究之前已经 充分考虑的问题,内生性的解决并不容易,有经验的作者不会在这方面一点也不考虑。作为审稿人,我更愿意告诉作者这样一些信息:他有一个研究中闪亮的地方, 他没有意识到;他遗漏了重要的文献;他可能能够找到某个数据,从而可以看看从X到Y的某个机制,甚至可以检验几种机制哪个更重要;或者,从X到Y的机制不 是作者所说的那样,在历史和现实中,故事是另一种可能性,更接近真实的制度背景;我可能还会建议作者,在一篇学术论文中,不要将政策建议讲得那么多;我还 会建议作者对于文章的引言部分换个写法,会使得他的工作更加重要和有趣。……我会尽量要求自己所提的建议是可以做到的,从而使审稿意见具有“建设性”。我 不会对一篇研究收入差距对某个事物的影响的文章说,收入差距是内生的,你应该用实验数据去做,因为用实验方法来改变收入差距,不说是不可能的,也至少是不 道德的。我也不会建议作者运用自然实验的数据来研究户籍的影响,因为我知道,随机地给农民工发放城镇户籍,这件事从来没有过。 对 于耗费了经济学家大量精力的内生性问题,我想多说两句。我绝对认为克服内生性偏误是重要的,也是研究者应该努力去做的。不过,我的想法是,计量经济学方法 和因果关系识别在理论上并无直接对应关系。计量的研究策略(包括实验方法、IV、regression discontinuity、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DID等等)都只是用来避免(或缓解)由遗漏变量或双向因果关系所产生的估计偏误的。在使用了这些方法之后,研究者所看到的相关性更接 近因果关系,而其是否真是因果关系,仍然需要看理论逻辑。因此,我不认为运用OLS方法分析截面数据的研究就一定不好,事实上,只要研究策略得当(比如运 用了实验或自然实验的方法),从而保证了核心解释变量的外生性,OLS恰恰是最好且有效的估计。一些顶级杂志的文章也常常在OLS的基础上,运用一些研究 逻辑来排除某些作用机制,从而更好地接近因果推论。另外,一些开创性的研究往往是从看相关性起步的,此类研究的重要意义往往在于提出了具有创见的问题,当 然,如果能够用更接近于因果分析的研究策略,则是锦上添花。 是不是可以简单地从研究方法来判断研究的价值?方法是重要的判断标准,但恐怕不能作为唯一标准。举个例子吧:党员到底代表什么?是能力还是权力?要回答这 个问题,可以用同卵双胞胎数据,做一下双胞胎之间的数据差分,那么,同卵双胞胎的能力作为遗漏变量就被差分掉了。如果同卵双胞胎之间一个是党员,一个不 是,两者之间的收入有差别,那说明党员的确不只代表能力。如果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党员身份差别没带来收入差别,那就只能说,通常在截面上看到的党员身份回报 只是因为党员的平均能力更高而已。最近,我审的一篇文章运用截面数据的OLS分析发现了党员身份和教育水平之间有替代性,做法是将两者相乘做个交互项,并 发现,在收入方程里这个交互项的系数是负的。对此,我当然可以批评作者,说教育和党员都是内生的,然后,建议他应该用双胞胎数据做一下。可是我没有,因为 我相信,在理论上,党员身份和教育水平是否是相互替代的,这是个有价值的理论问题,恰恰因此,即使党员和能力相关,那么,当收入决定方程遗漏了能力的时 候,也遗漏了能力与教育的交互项,如果真是这样,即使是用双胞胎数据进行差分,在残差项里的能力与教育的交互项也是差分不掉的。而从理论上来说,如果党员 身份和教育水平是相互替代的,即使其系数存在遗漏变量偏误,只要符号方向不错,那么,就可以质疑“党员仅是能力的代表”这一说,因为如果真是这样,并且文 献已经告诉我们能力与教育是互补的,那么,党员和教育就不会是互替的。由于看到了这一点,我建议作者将这一发现及其对于理解党员身份的性质的文献的贡献作 为自己的亮点来说。 顺便再说说理论和实证的关系。有人认为,必须要在实证前面加个数学模型才能将机制讲清楚。甚至认为,在统计相关性之前,加上个数学模型才可以确认因果关 系。读者不妨自己统计一下,在经验研究性质的经济学论文中有多少比例的文章并没有一个数学模型。比较一下有数学模型的和没数学模型的论文就知道,不能简单 地批评说,没有数学就是没有理论。即使没有数学,实证研究对于模型设定、变量选取等等,仍然需要依赖于“理论”。但是,至少有两种情况,使得实证文章中并 不需要写一个用数学表示的理论模型。第一,既有的理论已经很成熟,实证要做的,只是看从X到Y的净效应有多大,到底哪种机制是成立的;第二,实证所要看的 机制实在是太直接,不需要用一个数学模型表述的理论,而这个有待检验的关系本身是否成立才是研究者关心的,比如说,如果我们想检验一下教育里的“同群效 应”(peer effect),即一个人的学习成绩是否受到其同学成绩的影响,这个看似简单的关系在实证检验中却非常难做,而且这个“同群效应”是教育经济学的基石。更 广泛地来说,基于社会互动的人类行为的相互依赖性是社会经济学(social economics)的基石。那么,对于一个X到Y的统计关系,是否必须以一个数学表述的理论来作为其因果推论的前提呢?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 就要追问两个问题,对于一个统计上的X与Y的正相关关系,我们可以写一个X影响Y的理论,也可以写一个Y影响X的理论,我们是否仅以此就能确认在统计上的 关系到底是X到Y的因果链,还是反过来?与利用某种实证研究策略(包括实验方法、IV、regression discontinuity、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DID等等)看到了X对Y的影响相比,一个数学表述的理论加上“从X到Y”的相关关系,是否更能用来确认X与Y之间谁因谁果? 说 完constructive,再说professional就容易了。正如陈凯歌在电影《和你在一起》中批评他学生说的那句,“都对,但是不好。”专业的 审稿报告就应该是富有建设性的,这说明,在审稿人的研究内,他知道他审的这项研究可以做得更好,而且这不是外行话。为此,好的审稿人不应轻易地接受非自己 熟悉的领域的审稿要求,否则,说外行话就在所难免。我对“professional”的理解就是,审稿人与作者同样知道,甚至比作者更知道研究的前沿在什 么地方,什么地方是可以做得更好的。技术永远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好的审稿人不应该只是告诉作者存在某项技术,而是清楚地知道一种技术(或者研究策 略)是否适用并且可行,从而值得推荐给作者。对了,我不应该忘记说一句,好的审稿人还应该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职业精神,那就是审稿的时间不要超过杂志所要求 的时间,至少我自己一直这样要求自己,因为我将接受审稿的邀请作为对杂志和作者的承诺。不过,非常遗憾的是,我自己曾经有过两次经历,文章的两轮审稿经过 了近2年时间。没有任何一家中文杂志说这是允许的,只能说,这是审稿人不够有职业精神。尤其是当我看到审稿人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完成的审稿报告里,提醒我被 解释变量(Y)的度量误差会引起系数估计的“衰减偏误”,我只好提醒自己“笑比哭好”,因为,事实上,“衰减偏误”只会在解释变量(X)存在度量误差时出 现。 其实,所谓“careful”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审稿时不要自己出错。在我看过的中文杂志的审稿报告中,另一个常常出现的错误是,审稿人提出作者的解释变 量之间存在共线性。其实,如果解释变量完全没有共线性,那么,就不需要多元回归技术来分析问题了,遗漏变量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当然,高度相关的解释变量 同时放在模型里,会使各变量的系数出现不显著的情况,这时,请不要轻易丢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否则,当你这样做时,虽然剩下的变量系数显著了,但它的 系数却可能存在估计偏误,因为,你把与它相关的变量放到模型的残差项里去了。通过减少解释变量的个数来增强模型中解释变量的显著性,这只能在问题足够重 要、样本又非常小,而且作者只关心系数的方向时才可以,不过,现在这很难成为让人接受的理由。此外,好的审稿报告,不妨仔细帮作者找他文章中的错误,包括 文字、格式与标点,更不用说表述上的欠妥之处了。 最后,Please be polite。你可以拒绝审一篇稿,如果你实在觉得文章没有改好的可能,写审稿意见也是浪费时间。我对于自己接受审稿邀请的文章,绝不会说其中存在的错误 够得上“愚蠢”、“幼稚”之类的形容词。特别是对于那些刚刚在职业生涯上起步的年轻学者来说,告诉他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就够了,审稿报告不需要任何形 容词。我自己也犯过错,在发表了的文章里,还存在着因为不够仔细而导致的不可原谅的错误。不过,我总是觉得,有错是可以改的。只要不是明知故犯,更不能知 错不改。 我写这篇随想是要对国内的审稿提点建设性的批评,就象我认为写审稿报告也尽量建设性一样。学者的基本职责是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而其方式无非三种:第一种是 自己创作;第二种是培养学生,让学生延续自己的创作;而审稿则属于第三种,即通过帮助他人来生产和传播知识。在这个意义上,审稿是值得学者投入精力的事, 尽管这只是在创造某种正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之所以成为“外部性”是因为这项工作不能直接给自己带来回报,所以,太认真也难免显得有点傻。不过,学术就是 这样的职业,傻事做不做,做得如何,完全看你自己。不管怎样,作为审稿人,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你比别人聪明,如果真要证明点什么,你就去证明,你的意见可 以切实地帮助作者做得更好。我就是这样想的。
个人分类: 科研方法|284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知识分子与权名利
xuancewang 2011-8-19 15:00
假如在一个浑浊的水中,如何才能“出污泥而不染”?能不能这么做是要有造诣的,准备这么做是要超脱的。如果有追求学术上的造诣,何必到北大做生物学院院长?既然到北大生物学院做院长又何必写体制改革的文章?因为你说了不是你所长的东西嘛!饶毅的做法还没有达到“大隐隐于市”的境界啊。其实,这也是越来越难出现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原因。 转载: http://t.163.com/zhouhongchun/status/-7403087384598010920?f=163.1.bt
19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各位大侠,俺们一起救救南科大吧!
热度 41 陈安博士 2011-6-18 11:35
  当然,朱校长觉得他一直在挽救中国的教育,只有他救别人的份儿。   也因此,本文纯属自作多情,科学网各位博主就当俺描述了一个共产主义理想好不?如果您一定当真,下面许诺的工资别跟我要   成立5个学院:   1,数学物理学院   2,化学学院   3,生命科学学院   4,信息技术学院   5,管理学院   院长:年薪80万   候选人【可考虑安排1个院长2个副院长】:   1,曹广福【可特批在广州居住】,吕喆【必须从哈尔滨搬家】,邢志忠【合同里必须保障每天一篇博客宣传南科大】,刘俊明【必须以博文作为教科书】   2,孙学军【按海龟待遇,多加20万年薪】,王鸿飞【必须保证在《科学时报》每期登载南科大宣传软文一篇】,王志明【欢迎带国际期刊入住】   3,王德华【实验用小白鼠等各类动物需自带】,饶毅【欢迎携家眷同来】,贾伟【可携带割草机前来,承包下校园绿化工程 】   4,唐常杰【可以批准在课堂上讲四川话】,李小文【欢迎携黄老邪一起入住,发俩人工资】,吴渝【川渝帮女干将】   5,曹聪【合同注明即便之后离开也不能谈论南科大】,李宁【合同里注明不准谈论院士问题】,周可真【哲学是需要的】   教师候选 【自愿报名,先来先得】      俺们申请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年薪的不要,吃住行免费就够了。
个人分类: 人论|6112 次阅读|72 个评论
祝贺!!!
热度 1 李丕鹏 2010-12-8 23:32
一个小老弟发来短信,祝贺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正式成立。 我才知道学校已发文公布了!!!但是,到底怎么建设,还需要朋友们多多指点啊!今后工作还请前辈、专家、领导和朋友们多多关照!感谢前辈为我们奠定的基础,感谢化生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感谢校党委领导对我们研究工作的重视。 晚饭时,还听说古生物学院也已成立,至此我校古生物研究有了一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一所(古生物研究所)一院,值得可喜可贺啊!同时,感谢近年来古生物研究所(学院、博物馆)领导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 重任在肩啊!今后一定在两院一所的领导下,多干活!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3318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南华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学院一览表
tchaoke 2010-9-18 10:28
代码 学 院 联系人 电话 001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朱 芊 0734-8282715 002 核资源与核燃料工程学院 彭 红 0734-8281805 003 外国语学院 赵 跃 0734-8282451 004 数理学院 赵艳辉 0734-8282453 005 化学化工学院 韩乃琚 0734-8282375 006 机械工程学院 胡良斌 0734-8282316 007 电气工程学院 王有香 0734-8282777 00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饶 婕 0734-8282708 009 城市建设学院 杨金辉 0734-8282505 010 核科学技术学院 肖拥军 0734-8282532 011 经济管理学院 雷振华 0734-8281893 , 13875684157 012 药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刘 琳 0734-8281782 013 医学院 钟 慧 0734-8282761 014 公共卫生学院 龙 斌 0734-8281617 015 护理学院 王晓兰 0734-8281344 016 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 叶勇军 0734-8282345 101 第一临床学院 王 峰 0734-8279018 102 第二临床学院 苏维佳 0734-8899982 103 附属南华医院 杨玉华 0734-8358304 104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彭丽娟 0735-8886179 105 北京安贞医院 孙海霞 010-64456452 106 长沙市中心医院 黎晓芳 0731-85668041 107 长沙市第一医院 张雪红 0731-84667503 108 湖南省老年医院 谭双香 0731-84720931 109 深圳孙逸仙医院 李忠红 0755-25611298 110 湖南省人民医院 钟 婕 0731-82278047 111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曾禄贤 020-89168019 112 永州市人民医院 李毓琴 0746-6376429 113 娄底中心医院 李强翔 0738-8527220 114 岳阳市二医院 林春龙 0730-8713677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3400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中国大学为何设置这么多的学院?
tchaoke 2010-8-15 11:59
学院是一所大学办学的重心所在,是一所大学组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地方,是一所大学最为重要的二级单位。一所大学的水平往往通过其学院水平来体现,学院的管理水平也直接影响大学的办学水平。中国大学好像乐于设置较多的学院,如:中国北京大学有六个学部, 55 个学院(系);浙江大学有 7 个学部, 36 个院(系);即便是一些名称为学院的大学,里面往往也设置有近 20 个学院;清华大学有 14 个学院,有可能是中国大学中设置学院最少的 985 工程大学(没有详细对比过)。而国外知名大学相对来讲,学院设置较少:耶鲁大学现有 12 个学院;斯坦福大学有 7 个学院;柏林洪堡大学有 11 个院系;柏林工业大学有 7 个学院;柏林亚琛工业大学有 10 个学院;巴黎第六大学(皮埃尔与玛利居里大学)有 10 个学院(教学与研究单位)。设置学院最多的可能是牛津大学,有 39 个学院(但牛津大学的学院与其它大学的学院有较大差别)。以上大学的教师人数、学生人数大致相当。 中国大学为何设置这么多学院呢?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关键的可能有以下几条: 第一,中国官本位思想。无论是中国古代社会,还是中国现代社会,学而优则仕基本是不变的信条。中国政府、各级官员尊重知识分子的基本方式也往往是给知识作出了封个一官半职。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大问家、大师、大牛等人,基本上都有一官半职,往往是学问越来,影响越大,官级也就越高。这种文化特征,直接影响当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大部分的知识分子还是十分乐意去当个学院院长,作为大学校长,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不得不设更多的学院,以满足学院大牛和小牛们的需要。 第二,中国团队精神较弱。我们常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是一条虫。不管我们是否同意,这一现实是存在的。我们不善于互相合作,不善于互相配合。两个大牛在一起好像基本上难以合作。为了他们的发展,有时学校不得不为他们成立学院,让他们都有个院长当当。因人而设置学院的情况,基本上在每一所中国大学中都存在。 第三,中国大学专业导向较强。建国后,我们一直在学习苏联大学的办学模式,以职业为导向,以专业为中心。每个专业就是一个学院,最多也是三、五个专业成为一个学院。虽然经过 90 年代末的多次合并,但中国专业设置过多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有人戏称中国人建一个厕所需要五个专业的人员,其中至少涉及三个学院。专业多了,大牛们也就多了,都想当院长,校长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就多设学院吧。 第四,中国大学学部难成正果。学院设置过多的情况已经引起中国大学领导的重视,终归现代社会是一个多科交叉的社会,学科交叉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必然。只有学科交叉成功的大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中国大学为此开始了一些学院设置新探索。这其中之一就是在大学里设置学部成为一种时尚。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等很多 985 工程大学开始了学部设置的探索。学部本是一个外来语,在其本来意义上,它就相当于中国大学的二级学院。但是,中国大学却对它赋予了新的概念、新的理念、新的追求。中国大学寄希望学部可以实现以下目标:充分实施学科综合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去行政化,实施教授治校;平衡大学的学术与行政权力,学部的行政职能和学术职能相对分离,担任学部行政领导职务的人员,不再担任学术机构的职务,学术机构负责人通过竞争产生,从而逐步实现高校去行政级别的目标。但经过一年多的观察,我们发现中国大学的学部最多是一种理性的神话,而根本不是一种使命的诉求。学部没有实现设置者的理想追求,倒是多了一些学部干部。 中国大学里学院的情况看来既有文化上的原因、体制上的原因、专业设置的原因、资源分配的原因,合并大学里的学院决不是容易的事。只是学院多了,中国大学的里当官的也就多了,去行政化也就难了。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51576
个人分类: 转载文章|2373 次阅读|0 个评论
学院为什么非要“升级”为大学
hanzs 2010-3-29 20:06
文/乐水老汉   【天津日报3月25日讯】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根据《高等教育法》和《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以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结果,并经教育部正式印发文件批准,天津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多年以来,我一直有一个困惑:为什么XX学院一定要改名为XX大学?要说校长们为了行政级别?不对,因为级别没变呀;也许校长的职数能增加一两个?也许吧。但是要知道,一个人改个名字麻烦事还一大堆呢,何况一所大学呢。这对学校的社会知名度是会有影响的,尤其是对校友资源的破坏,国际上的认知度等等,一大堆的麻烦呢。 据报道称,天津外国语学院更名天津外国语大学,将有利于学校在新的平台上,协调发展外语、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有利于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国情、国别、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国际问题的研究,在更高层面上参与相关学术交流活动,汇聚和吸引海内外高水平人才,充分发挥学校的载体功能,形成天津市、环渤海乃至全国的语言服务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提高天津市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有利于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任务,继续发挥天津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在全国的引领示范作用。 这就奇了,改个名字就能造就出这么多有利于,给人的感觉是大学的名字太重要了。好像昨天叫学院,就不利于在高层次上参与学术交流、汇聚人才、提高所在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了。如果真是这样,那还等什么,所有的学院赶紧改名吧,否则就成了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罪人了。 可谁规定叫学院的就不能协调多个学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了?就不能很好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任务了?莫名其妙! 教育部口口声声说要让各个高校关注自身内涵建设,可在《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中,又人为地强化学院和大学的差异,很是令人费解。更可笑的是,这个暂行规定只限制了学校中文名称的叫法,可殊不知,那些近年刚刚由大专升格为本科的地方学院,其英文名字几乎无一例外地叫XX University了。哈哈,闹了半天,教育部又是发布《暂行规定》又是成立评议委员会,只是为了逗我们国人玩的把戏,因为老外们认为与之打交道的高校都叫University。 这阵子,《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引起了社会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热议,照我看连起名字都不自主,还谈什么其他更有实质性的办学自主呀?可见,真正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教育部一定要大大地放权。关于高校名称的问题,教育部倒要向工商管理局好好学学,人家企业想叫什么,只要不重名,你管人家叫什么呢,哪怕就叫狗剩大学,也是人家乐意。
个人分类: 教育政策|4249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学院撤出信息大楼的思考
热度 1 唯我独尊 2010-3-28 12:04
2010 年 3 月 5 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布公告,撤销信息学院,原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经济信息管理系和安全科学与管理学院组建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学院设在原安管学院的文永楼,原信息学院相关教职工将逐步撤出文波楼(原信息大楼)。形式上,信息学院走出了信息大楼。 信息学院学院前身为信息管理系, 1978 年由经济信息系和统计系合并组建。 2000 年学校院系合并时 组建为信息学院,并将南湖校区气势宏伟的文波楼规划为信息大楼。在学校计算机教学与计算机人才需求一度快速增长的刺激下,学院规模获得迅速的扩大,至 2009 年,学院已拥有老师 160 余人,拥有学生近 3000 人, 成为 学校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 然而数量的增长,并未带来质量的提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步入细分、深化及行业联姻新阶段时,信息学院并未适时跟进,而仍沿袭以前传统的教学与发展模式,相关专业的问题日益突出。相关专业学生就业率与考研率(考研上线率仅 4% )低、科研工作一直难以有效展开(学院 20 多年的科研经费还不如华中科技大学相关学院一个教师一年的科研经费)。 在 信安学院成立大会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书记徐 敦楷 指出,走出信息大楼,成立新学院的目的,就是要走向工程、走向社会服务。这表明,学校经过 20 多年的观望与思考,开始向务实与社会接轨方向迈进。 然而,成立新学院就能达到预期目标?如果只通过机构调整这种简单方式,答案或许未必。 1949 年成立新中国后的数次机构调整的历史证明,实质问题没解决,越调整结果越差。 新成立的数学与统计学院由原同属于信息学院的统计学系、数学与数量经济学系组建。原不合理的机构似乎没有对其产生负面影响。相反,20多年来,在统计、数量经济学研究方面特色鲜明,人才辈出,并在全国相关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为什么同属一个屋檐下,却有长有短。 初步分析认为,教师构架是关键环节之一。中南大学的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在 1995 年以前,综合实力仅勉强进入五甲行列。在 古德生 教授(当时为系主任)的领衔下,大量引进有科研背景的杰出学科带头人(中年博士),几年时间就蜚声采矿领域。目前南有中南,已成为大家共识。 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002 年前由于学校计划撤消采矿专业,学院相关骨干教师都流失到了其它学院,力量十分薄弱。 2002 年朱赢波院长大量引进有科研背景的杰出学科带头人(中年博士),学科获得长足的发展。至 2009 年,采矿与安全方面的科研经费增加 3 倍以上,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数分别增加 4 倍以上。学生满意度大幅提高。 其次,学科领衔人也是重要环节之一。一个大学的灵魂不在高楼,而在于有一批严谨治学的教授与学科领衔人。数学与统计学院能有今天的成就,可以说与此是分不开的。然而,多少年来,受高校行政化的影响,学科领衔人并不能左右学科的发展,这是许多学科领衔人的悲哀,也是学校的悲哀! 纵观目前的信息与安全学院,由于承担了全校的计算机课程,短期尚无存亡之忧。然而是否能获得预期的发展,是否能赶上时代的步伐,尚不得而知。目前学院最大的症结就在于,受高校行政化与文科官本位影响,学科负责人的行政能力远胜于专业能力,对行政进取的兴趣远大于对学科发展的兴趣! 在竞争性社会里,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生即亡!在高校这块肥沃的土壤里,多年来受刚性的需求与国家精心的呵护,不少应破产消亡的学校与专业,一直过着滋润的生活。然而,有心人可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中发现,教育部已悄然地开始了大学的改革,而转变职能,由专业中介机构对学校实行评价,或将拉开部分学校与专业死亡的序幕!
个人分类: 博文精品|4134 次阅读|3 个评论
冉冉新星蜕变为流星的迷茫
唯我独尊 2010-3-5 22:54
今天,2010年3月5日,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安全科学与管理学院师生与关心安管学院的朋友们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学校发布公告,安全科学管理学院与信息学院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经济信息管理系合并,成立信息与安全学院,学院职工人数增加三倍。有识人士认为,调整的结果,将使不足4岁尚蹒跚学步的原安管学院发展举步维艰。 安全科学与管理学院是2006年6月11日,学校顺应国家对安全日益的重视与社会对安全人才强劲的需求而成立的。学院成立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张炳曾司长、湖北省副省长任世茂,以及湖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湖北煤矿安监局、质监局、公安厅、交通厅等均到场祝贺,并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成立学院的初衷,是期望凭借国家对安全人才发展的东风,通过安管学院的发展,开辟一块文理交融的实验地,借助科研合作与知识交融,促进传统文科改造与发展,探索形成一条文科大学独特的发展道路。同时,通过选修、实验、讲座等形式,丰富文科生的工科知识。 安管学院的成立与发展是有着坚实基础的。它拥有全省安全类高校四个唯一的教学条件。第一个唯一,是拥有全省唯一纳入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的矿山安全实验室;第二个唯一,是拥有全省唯一的风洞与通风系统模拟实验室;第三个唯一,是拥有全省唯一的煤矿矿长培训资质;另外还拥有全省高校唯一的仪器设备安全检测资质。这些独有的教学资源,一方面为学院管理与实验室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撑,另一方面也为师生提供一个实践与对外发展的平台。 短短的四年,学院发展了安全工程与环境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拥有学生近300人,其中硕士生7人,函授生78人。安全技术服务中心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连续几年收入超过二百万元。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矿山安全实验室、仪器仪表检测实验室、通风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等十余个基础实验室与专业实验室,初步形成安全类高水平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创新平台。 学院原计划引资做大做强安全技术服务中心,然后凭借强大的财力支撑,建设国内一流的专业实验室,引进国内外一流的高端人才,用10年的时间建设形成国内一流的安全类学院。宏美的蓝图让安管人充满了希望与期待。 然而,骤然降临的暴风雨冲毁了安管人的希望。随着领导班子与学院的调整,学院的发展方向随之改变,偏居一隅的安全工程与环境工程专业,在学校文科与学院理科不利环境中,发展令人堪忧。 学科结构调整是大学改革提高的重要举措,尤其对没有行业依托的学科,通常将其并入有行业依托的实用学科。比如,北京大学将信息学院并入了医学院,华中理工大学将信息学院并入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然而,此合并非彼合并。显然,安管学院尚在培育中的两个幼小的工科专业,不可能引导并入的学科向应用型方向发展,反而或会以温水煮青蛙的态势,走向成熟。 近处,树林中有人在高歌,有人在叹息;远处,火烧云映红了半边天,孰知是朝霞?还是晚霞?
个人分类: 博文精品|3934 次阅读|0 个评论
爱的首要是接纳
cyaninelotus 2010-1-30 14:05
这两年有机会参加了学校的一些会议。有一次我们该怎么办的会议议题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学校有关人员在社会调研中得知,社会上对于我校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是学院的学生不如师专的学生!这导致了我校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我们学校是从师专升本的,这样的学校,在全国有无数。更高一层的学校,是N校联合,强强牵手,成为牛校,这样的学校在全国也有无数。但是,我们学校遇到的问题可能大部分学校都遇到了。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我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可能我说出来的语言是会招来板砖的,但是我的确是本着基本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说的。当然不排除眼界有限,但基本思路应该没有问题。 人们首先想到的原因是扩招。这是的确,扩招导致了学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使得以前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但这不是罪。从这些年课时的变化上大家能看出来,各个专业课的课时逐渐减少,这个减少对应着一些新课的开设和选修课的增加。那就是说,这样教育的初衷就是要加强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相应的削弱了专业课程深度学习和钻研。所以,也就得到了教育的效果:学生们知道的多,懂得的少。大众教育的另一个效果也很明显,那就是水涨船高,社会人士的各方面素质也提高了,他们看不上学院的学生了。更为严重的原因是,社会就业率的相对降低,以及教育界或多或少的被人们当成批驳教育产业化的替罪羊。 但是,客观来看,这场教改的初衷是素质化,从课程设置到教材改写都是围绕这样的思路来做的,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的确是眼宽手高一些。如此导致的另一个必然道路就是硕士和博士的扩招。这么走下来没有什么问题,本来这样设置的,所以得到这样的结果。大学生到处都是,硕士生到处都是,博士生也很多。 那么,谁谁谁合格不合格又该怎么判定呢?这首先要考虑合格这个词的含义。合格的释义是:符合标准。所以,说合格还是不合格,重点还在标准。而标准哪里得来?标准就应该是设立这个教改的初衷。按照设计好的流水线在不出意外差错的条件下得到的结果物件,它们都应该是合格产品。 是的,爱之深,则责之切,甚至狠。教育是未来,是孩子,是希望。所以全社会的人,所有的人都要它是美好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人们对教育的高希望下得到的现状似乎几近失望了,结果就是骂声不断,对教育界的痛恨声声。可是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面对-------那就是在这个物质本源事物多样的世界上,矛盾具有普遍性,因而没有一个制度具有完美性,当然,也从来不存在完美的符合良好愿望的教育方法。反回来说,任何教育方法都有其美好优良的一面,也会有他缺陷的一面。 更为关键的问题还是,我们要面对的无数的年轻,无数的前景。这个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数十年了。正如父母孕育孩子,而且已经生下来了,结果人们从自己的观念出发发现他是个瘸子。怎么办呢?抛弃他,告诉他他是瘸子?!唾骂、指责、说他不合格?! 中国人的一般做法不是这样的。他的父母绝不会因为他是瘸子而抛弃他,更不会因为他的那条瘸腿而否定这个孩子。他还是一个富有朝气的孩子,父母会给他一如既往的爱,周围的人们和小朋友们也会接纳、鼓励和帮助他,让他拥有自信和坚强,即使是一条腿,仍然可以走出精彩人生。 教育如果是一个瘸腿的孩子,父母是不是也要爱护他,接纳他,帮助他?社会环境是不是要帮助他?而不是对着它的毕业生说---你不合格,甚而至于声讨道,连你父母也不合格!因为这种否定不是指出成长的缺点,干脆就是否定孩子本身,否定孩子本身是不是有助成长?好像大部分时间造成的是自卑。再说,说合不合格的标准不一样,中国的孩子是出生在中国国情下的,拿美国国情的标准来比本身就是苛责,孩子没法达到这个标准不说,批判者本身就用错了地方。 既然大家的初衷都是热爱,必须要以爱的方法。接纳现存的教育现状,接纳我们的教育结果。这才是教育进步的第一步,那些年轻的毕业生不需要也许害怕那种全盘否定的不合格,工作在任何战线的教育工作者也不需要或者担心那种全盘否定的不合格。我们接纳的目的是面对,只有接纳之后的面对才是真正前行的可能。历史不能够一笔购销,全盘否定不能够给予他前行的力量。只有存在才能够迈步前进,并且,现在正在工作和学习着的就是被评判的那些教师和学生们。
个人分类: 科研教学絮语|5056 次阅读|6 个评论
从德国大学合并看中德文化差异
gaojianguo 2009-12-24 12:25
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坐落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创建于1825年,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理工大学,是继巴黎综合理工学院(1794年)、捷克技术大学(1806年)和维也纳技术大学(1815年)之后的欧洲第四所理工大学。2006年10月同慕尼黑大学,慕尼黑理工大学一起入选为德国首批精英大学。自2006年1月起与Helmholtz旗下的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合并,成为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的一部分。2009年10月1日KIT基本法案正式生效, 自此卡尔斯鲁厄大学这个名称不再使用,改为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KarlsruherInstitutfrTechnologie)。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则消息,当时震惊不已,但事后细细一想,对于德国这样的国家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是正常的。先前的卡尔斯鲁尔大学现在 降级 成学院,这种事对我们十分注重学校声誉的中国人而言惊讶就不足为奇了。想想我们的大学合并是怎么一回事,由高等专科学校 升级 到学院,由农业大学 升级 到科技大学,由师范类 升级 到综合类,最后学院变成了大学,大家脸上都有光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好一道和谐的景象! 难道德国人不想让自己大学的名字听上去更悦耳,从而也为大学排名做出贡献?事实上,排名比较靠前的世界大学里没有一个是德国的大学 ,这未免与其综合国力是不对称的。但德国就是这么傻,非得给自己降级不可!这又启示我们什么呢?我们该向德国学习什么呢? 在武夷山老师的博文中,提到了我们应该向德国学习的方方面面。我觉得可以用四个字加以概括,那就是 求真务实 。如果我们做到了这点,就不会有学校 改名换姓 的 蠢事 ,不会有大学校 包养 小学校的 丑事 (中国校中校蔚为壮观!),也不会有给学校 变性 (由师范 变理工 )的 怪事 ,更不会有自抬身价、 谎报 实际校龄、倚老卖老的 混事 (杭州师范大学有百年了??湖南大学:千年学府??)! 下面是一组显示中德文化差异的图片 : 1.在餐厅 2.处理问题 3.排队 4.人际关系 5.意见 6.准时 7.自我 8.聚会 9.旅游 参考文献: 1.卡尔斯鲁尔理工学院 维基百科 2.武夷山的博文: 德国大学的世界排名偏后,那又如何? 3.武夷山的博文: 我们该向德国学习什么 4.陈剑平的学术报告:《农业科学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3150 次阅读|7 个评论
康桥的晚霞
热度 1 weijia2009 2009-9-2 22:11
这几天在英国仿佛赶场子开会,刚在诺丁汉大学做了两场报告后,下午又赶了3个小时到剑桥,下车就直接进入剑桥医学院的报告厅。2009年是剑桥大学建校800周年,我参加的这个论坛也适逢其会,被列为今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会议组织者预先通知是小型讨论会,不想来了几百人,我的热点发言也变成了大会报告。走上讲台时我对观众席扫描了一遍,与会者年龄偏大,男女都穿正装,神情严肃,或许这就是英国的校园风格吧 -刻板有余而活泼不足。随着报告的不断深入,会场才开始升温,讨论热烈起来,看来还是科学能把不同的校园文化拉到一起来。 不知道是文化上的区别还是生物钟的差异,印象中这次英国之行的演讲(包括我自己的)大多不够舒展。最明显的可能要数诺丁汉的市长做的晚餐致辞,那是在诺丁汉的议会大厅,女市长照着发言稿逐句朗读,3分钟的演讲大概出现了5-6次口误。诺丁汉大学的Chancellor杨福家教授的演讲很精彩,不过也略显拘谨了些。直到下一站到了北美洲的会场,才感到气氛变回来了。从伦敦直接飞到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的Edmonton市开代谢组学领域的年会,大会主席David Wishart 的装束是旅游帽加T恤衫,会场上一片短袖夏装,欢声笑语。上午做完报告我立即回宾馆房间换下了西服和领带,感觉前后两天反差太大了,像是刚从教堂做完礼拜出来就一脚迈进了菜市场。 还是回过来讲剑桥的事,论坛之后的晚餐在King's College(国王学院)的教堂里进行,他们说这座建筑算是整个学院最年轻的只有200年的历史。很显然被安排在这样的堪称艺术杰作的殿堂里用餐是一种极高的礼遇。昏暗的大厅、长长的餐桌、烛光、生硬的英式语调好像让我们进入了《哈利波特》魔法学校的场景,据说该电影中的学校就餐就是取材于牛津和剑桥的这种学院晚宴。我们餐桌两边的墙壁上挂着几十个本院著名院士们的画像像画展一样排得很长。席间我向身旁一位药理学教授(Allan Cuthbert)请教了剑桥和牛津大学特有的学院制,这位70多岁的老教授跟我如数家珍般地讲解了他们的体系。 800年前一批牛津大学的学者来到剑桥这个地方另立门户,按牛津的模式创办学校,几十年后(1284年)成立了第一个学院,叫Peter House,后来就诞生了第二家、第三家学院,迄今已有了包括国王学院、女王学院、三一学院等著名学府在内地31个学院,剑桥大学就是建立在这31个学院基础上的联邦体系。大学(University)负责教学和科研,其机构不含31个学院,包括专业系、研究中心、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等。每个College 自主招收各种专业的学生 - 可以说五脏俱全,它既是一个独立的社区(负责学生的校园生活),又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和行政实体。这个制度最大的特点是为学生们提供了最好的交流场所。学生的专业可以完全不同,但由于户籍属于同一个学院,除了各自上课以外,他们平时在一起吃饭、起居、讨论甚至一起参加课外活动,这样日复一日,就产生了跨学科的讨论和互补。剑桥大学的大部分老师都身兼两职,一方面在University的某个系当faculty(这是主要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在某个学院当院士享受学院的福利,同时承担辅导和帮助学生的义务。剑桥每个学院由一个院长、几十个院士和十多个行政人员管理和运作。院长的地位崇高,我身边这个Allan Cuthbert教授曾经是Fitzwilliam College的院长(Master),他说目前英国共有5所大学仍然保持着这个古老的学院制体系。在Allan讲解过程中,我大致能揣摩出这种体制的一些缺点 - 大学和学院将无可避免地发生重复投入,教育成本较高,教师时间一分为三教学、科研、辅导,工作负担较重。但这个国际高校中的非主流体制能存在这么长的时间,必然具有其合理性。 仰望教堂顶上在烛光中若隐若现的各种雕塑,我的思绪渐渐飞出去了。牛津人在建校200年后办了剑桥,剑桥人在400多年以后又在美国办了哈佛,说不清一个大学的历史和今天的地位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有多大的联系,但我想每一所顶尖的大学必然是有一定的历史的,这段历史一定要足够长到能产生出让它们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大学文化来。近一百年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国家的高等学府到底在孕育着一种什么样的大学文化呢?随着社会对高校投入的逐年增加,我们今天的高校对社会文明的贡献度已经变成一个十分脆弱的话题了。我们的高校在带动社会发展还是跟在社会后面亦步亦趋?细细品味我们的校园工作环境,在我们挂着君子和而不同古训的大楼里其实充斥着非此即彼的互损互耗,那些热爱科学的教授们却不得不在社会关系网上穿梭不息,有的还要在官道上趋之若鹜。中华文明几千年,今天的社会似乎已找不到自己的文化支点了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高校文化已严重滞后了!我想起了两天前见到的杨福家教授,听说他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期间对高校中大师的凋零和文化的式微十分忧虑。很多人说这位物理学家到世界名校去当校长(校监)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不知道他这个当大学校长的异国人生是多了一层光环呢,还是多了一份无可名状的孤独? 或许欧洲大学的某一棵千年大树下埋着解读这些文化问题的钥匙,毕竟这些校园弥漫着的是具有把古典传统和现代创新、个人自由和社会公德融会贯通的欧洲文化。我们的上几代先辈们多数是以羡慕的眼光来看待欧洲的,但我心里又不很确定。今天物质充裕、个体自由、体制民主和社会安定的欧洲有没有可能正在远离峥嵘,走向平庸?走过了近千年历史的牛津和剑桥今天是否依然有着超前的思维和深邃的目光?剑桥的副校长Kate Pretty在论坛的致辞中也在自问,剑桥走出过牛顿、达尔文、卢瑟福、凯恩斯,but, what's next? 值得一提的是晚饭前我们几个参会代表得以在古老的校园转了一下。国王学院后门刻着徐志摩《再别康桥》的那块白色的大理石让我眼前一亮,多美的诗句啊!我的眼前浮现出几年前一个画面上海西郊宾馆的一个古色古香的亭子里,我的女儿正和她的同学在排练节目,两个小姑娘一左一右挥出小手,无限深情地吟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不知不觉中她们已长成大女孩了,天各一方,各自在憧憬着未来的大学生活。也许这就是一种轮回,在生命中的一个时刻我们注定要走入某一个校园,在那里破茧而出。一如徐志摩说的那样,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徜徉在古老的校园,国王学院古朴庄严的建筑群在夕阳的映照下依然气势恢宏。草坪安静的躺在晚霞的怀抱里,迎面石阶上悠闲地坐着几个闲谈中的学生,还侧目送来一个颔首,恍惚之中,这目光好似从中世纪传过来的,只一闪,便觉得时光倒转、日月悠长。
个人分类: 未分类|9704 次阅读|11 个评论
热烈祝贺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成立!
lindzen 2009-4-19 16:17
2009年4月18日,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成立庆祝大会暨大气科学前沿国际论坛在南京大学大礼堂隆重召开。作为一名普通的南大人,尤其是南大的大气人,我为母系(现在应该叫母院了,呵呵)的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
个人分类: 杂谈|6204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午和院长吃饭
xiegming 2009-3-7 03:35
是院长约好的,找青年教师共进午餐,非正式交流,一共约了4个。 气氛非常融洽,虽然没有酒,不过每人几乎都吃了两碗米饭。讨论的核心是工学院中象我们这种本来已经在北大,后来工学院成立时并入进工学院的教师如何融入工学院的新体制问题,更核心的是待遇问题。 工学院一成立,便建立了类似于国外的新体制,高薪,启动经费,不论讲师,还是副教授,都可以带博士。而我们虽然也算是工学院的人,但是还是按照原有体制运行。三年过去了,逐渐在工学院内部形成了新人旧人两个群体。新人待遇高,教学任务少,科研持续性好;老人待遇低,教学任务重,科研相对缺少院里扶持,场地、招生等各种资源还受到积压。显然这样下去会影响旧人的积极性,对工学院的发展不利。 但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真是非常困难。我个人也提了一些建议。希望工学院这个小环境越变越好。 另外一个好消息是院长支持我的建议,把其他专业没有招满的名额让给名额不够用的专业,今年或许能招到3~4个学生。
个人分类: 活动记录|481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