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太上感应篇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微细惑
热度 13 dawnshower 2013-12-14 18:12
除了小时候看过八仙过海的连环画,我几乎从未接触过道教书籍。印象中的道士都是白衣飘飘,鹤发童颜,面带神秘微笑,随身携带仙丹……但是今天听李山梅老师讲《太上感应篇》,对道教的感受完全改变。她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两个多小时的讲述中,毫无灌输与说教之感,而仅仅只是把自己搜来的故事以及资料与众人分享,那种感觉就像是高中时的副科老师:他们不会与语数外老师抢占学生的关注度,但他们的存在却让学生感到安心和放松。 这本书里大部分都是讲恶行以及恶报,恶行的篇幅远远超过善行的篇幅——这大概是人类社会的规律吧。就像之前与一位朋友总结,靠谱的人大体都相似,不靠谱的人则坏得各有千秋。还有那句“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不同。”恶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为什么远超过善?这个问题真难用一两句话说清。 仔细看那些恶行,我好像还占了不少。诸如“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之类的大恶,当然与己无关,因为自己原本就没那本事。但是“怨天尤人”“女不柔顺”之类还是有的。还有一种是更加难以觉察的小恶、小烦恼——大概类似佛教里所说的“微细惑”吧,比如“见他失便,便说他过”,即“见到他人有失便不得意的事情,便说这是他平日的过恶所招来的恶报”。这个我犯得太多了!比如某亲戚一直都爱钓鱼、捕鱼,后来他被好几种疾病缠身,我便说这是因为他钓鱼所致——后来过了几个月,他出院,俺爸骨折了;另一亲戚被骗了几万元钱,我并没有和她一起同仇敌忾地恨那个骗子,而是说“这是因为她家拆迁分了太多房子,所以骗走一些也是情理之中”——后来过了一年,俺娘在邮局里买了疑似骗子的保险…… 从心理学上讲,见到别人发生了不幸的事情,旁观者立即分析其中因果,也确实给人一种不近人情之感。昨天看到一本教人如何安慰人的书,作者是一位国外的女记者,她列举了很多案例,从孩子夭折、夫妇离婚,到同事去世、朋友破产等等,针对不同的情景,作者介绍了不同的案例,而这些例子的一个共同点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着想。中文版序的作者写到,自己患癌症后,立刻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安慰和开导,有人说“就是因为你平时习惯不好,所以得病了吧!”有人说“你最好吃素吧!”……这些话语并没有给他带来安慰,反而给他带来更大的压力和难受。他其实就想一个人静一下,人的心都需要一个自我恢复的过程。 总之,如果不确定对方是否能够接受,“因果理论”最好还是用来自我勉励、自我警戒,而不要去吓唬别人。 此外,还有一些细微的恶,我也常犯。比如刚强不仁——经常会为“煮汤时水放多了”这类小事而对老公怒目而视、不理不睬;知善不为——有一次在版纳园的操场上等车时,听到小孩哭,我毫无反应,直到另一位一直戴着耳机的女孩注意到哭声,并且过去帮助时,我才发现那小孩爬到高处下不来了;形人之丑、讦人之私——我时常在博客里写朋友、同学的琐事,虽然隐去真实姓名,但我仍不确定他们是否愿意被当作素材;每好矜夸——比如开题报告结束后,有老师说“现在的学生,研究什么就觉得自己做的东西是最有意义的”,我真是万分惭愧,但是惯例上确实要求你写“前人研究不足之处”、“你的研究超越前人之处”,我心里明白,三年的时间学前人都学不完,超越前人谈何容易?但是过场要这样走,那只好这样说咯,这真是很难避免呀。。。 还有知恩不感——这个太多了。不过这一条还是比较容易改的:每天记下来。今天要感谢何老师订的静莲斋素餐,感谢蒋老师赠送的《太上感应篇图解》,这本书是一位佛教徒注释的道教书籍,配图颇有《故事会》风格,注解也非常有趣,比如“算尽则死”这一句,作者的注释里全是劝人学佛之语,并且把三世因果的故事编入并不关注“前生与来世”的道教书籍中,很混搭、很新奇。 发蛰惊栖 ——挖掘蛰伏在土里的虫子,惊扰栖息在树上的鸟。 摘自《太上感应篇图解》
个人分类: 科普|7974 次阅读|30 个评论
14日清华动物研究读书会:《太上感应篇》与动物保护
热度 1 jiangjinsong 2013-12-10 09:30
动物研究读书会第四期 主题:《太上感应篇》与动物保护 报告人:李山梅(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副教授) 时间:2013年12月14日上午9:00 地址:清华大学明斋241室(图书馆北、万人食堂南) 欢迎对于动物与人关系的深入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前来参与讨论。
个人分类: 敬畏自然|3184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