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穿越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穿越

相关日志

猪年一梦
JerryGZ 2019-2-6 16:57
大年初二,小酒过后,躺阳台沙发午睡,有音乐与百合陪伴,酣然入梦。 突然梦醒,梦中正要做学术报告。再忆梦中人物,竟然都是我各个时期的同学同事好友,皆穿越来聚。高中同窗-现在的李总王总,坐在板凳上等我做学术报告;大学同学-现在的胡高工,我在借他笔记本写PPT;现在同事-几位教授大佬都是嘉宾,我在门外听到在他们引经据典逐一发言点评;团队研究生,正在准备材料,翻译资料做PPT ,还没做好学生却生病了,为师担忧,赶紧安排他回去休假治疗。这场报告会的主办方,竟然是伯明翰大学电力专家张教授的团队。 梦,把我们这不相干的研究队伍,扯到了一块,名曰相互了解交叉研究。 我,临场翻译资料准备PPT,心情太急、速度太快,竟然穿越出了梦境,醒来了!醒后一秒钟,告诉自己,别准备了,人在广州,来不及入梦飞到伯明翰继续报告会了,把同学同事们留在梦里吧 。
个人分类: 人生记事|2099 次阅读|0 个评论
钢铁栅栏为什么拦不住行人?
热度 1 rongqiaohe 2018-3-26 21:16
最近,我们住宅附近的一家停车场,拦起了钢铁栅栏,以防止有停车的人逃票。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铁栅栏挡住了大家来往的通路。于是,就发生了下面的故事。 停车场沿着大楼展开,至少也能够停放上百辆车。 停车场下了血本,用钢条焊接成接近一人高,长长的栅栏,企图拦住穿行的行人。 当我欣赏这崭新的,让人感到十分整洁的钢铁栅栏时,远处一个人影,居然穿越了栅栏,进入了停车场。 走过去一瞧,新建起来的钢铁栅栏,居然被人拆掉了两根铁杆,行人可以自由通行。 原来,这里是交通要道,来去的人很多。栅栏阻拦了大家的通道。因为栅栏,大家要绕行一个大圈,消费体力,浪费时间。 一位中年人穿越了栅栏。 一个孩子钻进去了。 一位教师摸样的人,从这里钻过去了。 又有人从这里通过。看上去是,可能是学生和家长。 既然有人为我们打开了通道,当然不放过这个捷径。于是我也钻过栅栏,回头留下一影。 看上去,大家的素质都比较低。新修的栅栏,居然被人故意弄坏,人们不顾脸面,在这里钻来钻去。其实,来来往往的人,不乏男、女、老、少、高、低、贵、贱。如果不这样阻拦大家日常生活中的道路,就没有这种“素质低下”的“穿越”行为。这就是所谓的管理不善,人的素质“被”管理,而降低了。 如果在这里开一扇门,让大家通行,不但方便了大家,而且有利于管好车辆。 堵截大家要行走的路,无论用木制栅栏,还是钢铁栅栏,都可能被掰断,而失去作用。 从前,川西坝子年年发生水患,每一年,洪水都把灌口的江堤冲垮。江堤被冲出缺口,洪水淹没川西平原。每一年治水的人,带领大家都是堵洪水,建立更高的江堤。对洪水堵啊堵!然而,每一年修建的江堤,都被洪水冲垮。反反复复,年年水灾! 李冰父子治水的方法截然不同,他们原则就是“因势利导”。也就是说,江水从哪里把江堤冲垮,他们就在那里把江堤挖开;江水 从哪里冲击川西平原, 就在那里挖沟渠,让江水从它喜欢的地方流走。这样一来,川西坝子的水患,被治住了。一治就是上千年! 洪水从哪里冲垮江堤,就在那里挖开江堤,顺从江水的流向,挖一条人工河流,洪水就顺着它喜欢的通道流走了,水就被治住了 。其奥妙就是“ 顺 ”其自然。不是堵截,堵截不但劳民伤财,也挡不住洪水。
个人分类: 图片集|3602 次阅读|1 个评论
在林海雪原为自己的2017画上一个凉爽的句号
热度 5 yag195544 2018-2-10 12:21
在林海雪原 为自己的 2017画 上 一个 凉爽的 句号 2017年的最后一天,我 与我的爱人 为 自己 选择了一个别致的方式来告别这一天 , 或曰告别 2017年 ,即从雪谷步行至雪乡,二者之间的距离约为 15 公里。有人会说, 15 公里算什么,再翻上 两 番也不在话下。言语中透着 不屑 。殊不知,这 15 公里可不是平地上的 15 公里, 而是 要翻一座山,一座雪山,看似简单,实则 艰难 。 中国雪谷位于黑龙江省五常市山河镇林业局东升林场施业区内。总面积为 1 5000 公顷 , 海拔 1691米 。 中国 雪乡原名双峰林场,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大海林林业局双峰林场,距长汀镇 7.9公里,占地面积500公顷,整个地区海拔均在1200米以上。雪乡 、 雪谷 雪期长、降雪频繁,有 “天无三日晴”之说,夏季多雨 , 冬季多雪,积雪期长达 7个月,从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积雪连绵,年平均积雪厚度达2米,雪量堪称中国之最,且雪质好,粘度高 , 因此便先后获得了 “中国雪乡” 、 “ 中国雪谷 ” 的 称谓 。 实际上, 雪乡与雪谷 同处 一 座 山峰, 叫做羊草山, 雪乡为阳坡,雪谷为 阴 坡 。 我们的任务就是从雪谷出发,从阴坡上山,到山顶后,再顺着阳坡下山到达雪乡。 在雪谷用过早饭,将一切能装备的都装备上了:防寒是第一位的, 人们 将带来的保暖衣物都穿上了, 有的人 连照相机都穿上了防 寒 外衣 , 有的驴友还不解气,浑身上下贴满了暖宝宝 , 放眼望去,每个人都穿得像个球似的 ; 差不多每个人的 腿上 都 绑上 了各种颜色的 防雪套 ( 以免雪灌进裤腿里 ); 还有一些人为了防滑,将事先备好的冰爪装在了鞋 底 板 上 …… 出发了, 披 着满 头满肩 的 雪花 , 携着 征服雪山的 豪气, 也 带着一些未知 的忐忑 , 我们 迤逦向 林海雪原 行去 …… 有些年岁大的人、带小孩的 父母 ,也有不少的年轻人或乘马拉爬犁,或乘雪地摩托上山下山 , 以节省体力 ; 而我 们两口子则选择了不借助任何外力, 全程靠自己的双脚行走, 来实现从雪谷到雪乡的穿越 。 在冰天雪地的林海雪原中 行走 看似浪漫,实则艰辛无比。刚开始,由于是行走在和缓的山坡道上,人们特别是一些年轻人还有心思在厚厚的雪地上嬉戏打闹,与白雪亲密接触什么的。渐渐的,山坡越来越陡,再加上早行人已将山坡上的雪踩实,不时有人滑倒且连累到他人(将他后面的人也撞倒了)是司空见惯的情景。正因为坡陡路滑,人们的体力消耗自然就大,即使体力再好的人,走上几步都要歇上一歇。不要说人累,连拉雪爬犁的马匹在一些较陡的地方都要先停下来歇息一下,然后铆足了劲才能上得陡坡。看着那些拉雪爬犁的马匹浑身的鬃毛都被汗水濡湿并打成了绺,不知乘坐雪爬犁的人们作何感想,反正我看着很是心疼的。 累是一个方面,伴随着累还有温度的困扰。当地当时的气温可用一个字来概括 ——冷,究竟有多冷?反正人们的手机拿出来照不了几张像就会死机。我甚至为手机贴上了一片暖宝宝,可仍抵御不了严寒,手机照死不误。因是有备而来,再加上要花费体力登山,身体不仅不冷,反而还有些热,内衣甚至已被汗湿了;但裸露着的脸部及为了摄影而不得不摘掉手套的双手却大多数时间都在寒冷中受着煎熬,可为了多拍摄一些美景,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人在受着气温与环境的考验,我心爱的照相机也同样在受着气温与环境的考验。那一天初行时是在下雪,后来天虽晴了,但因为刮风,将树上的积雪刮了下来,飘飘洒洒地如同还在下雪一般,好在我带了照相机的外套,虽不保暖,但防雪防水还是能够做到的。唯一不方便的是进出房间。东北地区冬季的特点是室外温度极低,而室内温度极高,室内外温度差甚至可以达到 40多度,这一下,我的照相机便受苦了。在室外的严寒中呆得久了,一下子进得温暖的房间之中,我的照相机立马出现“大汗淋漓”的状况,为了擦干它,一块小毛巾都被濡得湿湿的。 虽然有上述的不便困扰着我们, 但一路行 去 , 因为 有 满目 的 雪 景供我们赏玩 , 故累并愉悦着 。 由于 从昨夜到今晨下了一场 雪,满山 的旧雪 都被 新 雪 遮盖住了,便显得洁白无比,特别是在天晴之后,白雪在太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清清亮亮的,甚至感觉,一路的劳累都被这洁净的白雪涤得所剩无几了 。雪落 在 树桩 头 、石头上, 便 形成了一个 又一 个硕大的雪蘑菇 。 雪落在斜着的树干上,便随树形长成了各种惟妙惟肖的小动物、小物件,有的像小熊,有的像小狗,有的甚至像一条趴在树干上的大白蟒蛇;有的像糖葫芦、有的像灵芝……虽然很累,但我每每趁着停步歇息的机会,将林海雪原的美景收纳在我的照相机中。 到了山顶,这里既是雪谷与雪乡的分界线,又有着另一番情趣的好景致。这里的大树枝条细长(因是冬季,分辨不出是何树种),枝条已被雪花满满地包裹住,远远望去,很像雾凇一般。恰巧在头一天我们去雾凇岛欣赏雾凇,因天气使然未得一见晶莹剔透的雾凇奇观,那么今天的这一景色权当是弥补了昨天的遗憾。 下山了。我们在雪乡的属地上,蹦蹦跳跳地向山下行走着。之所以要蹦蹦跳跳,盖因为下山的路有许多的台阶,且每级台阶都有较高的高度。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每级台阶的高度差,因为下面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无从判断,许多人便因此吃了亏。人们根据经验,习惯地先将一只脚迈下去,却一下子陷在了深深的雪坑里,仿佛踩空了一般,身体便会失衡而倒在雪地里。我在雪谷那边上山的全过程中,虽然路很滑,但却始终没摔倒过;可在下山的路上,看似不滑,却无奈地失足倒在了雪地里,为了保护相机,再加上穿得笨拙,费了好大的劲才爬起来。于是人们包括我都学乖了,见到台阶就双脚同时起跳地跳下去,这样行走,不管台阶有多高,下面的雪有多深,双脚同时踏进雪里,人便不会失衡,自然也就不会摔倒了;下面有厚厚积雪的铺垫,双足也没有被蹾坏之虞。 终于下得山来。当我们实实在在地站在了雪乡的雪地上时,疲劳一下子涌上了我的全身,毕竟我们在雪山上已行走了近六个小时了。 我回望着身后黑黝黝的羊草山,心里默默地言道: 再见了,可爱的雪山! 再见了,我的 2017年! 写于 2018年2月10日
个人分类: 游记|5728 次阅读|10 个评论
体验穿越秦岭冰晶顶的生命极限(5)——真正的冰晶顶
jxz1963 2017-3-8 23:19
此文中的照片全部 借用驴友们的照片,特此致谢!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3342 次阅读|0 个评论
体验穿越秦岭冰晶顶的生命极限(4)——下山更不容易
jxz1963 2017-3-8 23:09
3 月5日13点半时,当我双腿骑坐在秦岭十大主峰之一的山顶上一块大石头上时,就着野风和雪花,吃着从家里背上来的素包子、红富士苹果,喝着从家里一直背上山的一大壶开水,望着一眼无际的海天一色的风景时,我的心都要飞起来了:“这里没有雾霾,只有稍显稀薄的空气!” 虽说这里距离我的梦想——冰晶顶只有“咫尺之遥”,但在我看来,我的梦想已经实现了。 人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对于我来说,虽说上过六次华山,去过两次黄山,登过泰山极顶,但那只是年轻时的轻狂之举而已。可以说,没有穿越过冰晶顶的秦岭主峰的徒步,是无法体会“下山更难”这一说的。 当我们从箭竹林海向下行的时候,还是要经过冰雪中的箭竹林海时,蓉儿设置那“低矮、窄小、多变”的迷宫。还是要经过那泥泞不甚的“水泥路”,更要经历那让人上窜下跳的“石头窝”。 从山上下来时,虽说完全可以省去一些拉升时所要消耗的体能,但就其艰难程度来说,下山比上山没有丝毫的松懈,反而我的神经绷的更紧了。 上山的时候,对我的最大挑战是体能问题,说白一些是“走着走着腿就没有劲儿了”。而在下山的时候,让我感到没名其妙的是两腿有时无缘无故的“颤抖”! 上山的时候,我几乎是“四脚并用”,但到了下山的时候,恨不得长上八只脚,很是羡慕人家梅花鹿和虎豹野猪的神奇穿越。 还有,上山的时候,我还时不时地偷眼观看一下大山之美,秦岭之雄奇。而在下山的时候,你只能目视前方,就连脑子都不能胡乱想些什么,这可能就是所谓的“身首合一”的理念吧! 在我都要快下到山口,在经过一个石头滩时,我的一时意念走小差,竟也让我体验了一次“摔”倒的感觉。虽说摔倒时不痛不痒,但我知道这是我背后那一大瓶水在起着“垫背”的作用。 当我和领队一起走出山口时,也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内心突然爆发出了一种若有所失的酸楚:“我登上了秦岭大山的主峰之一——冰晶顶!” 当我扔掉手上的两根棍子时,我的双腿几乎无法前行了,我的手掌已经磨出了一个深深的红印记。但抬眼观看我的双脚和双腿,简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叫花子了。 可笑的是,在经过山边那户农家乐的门前时,领队骆驼对我说:“前边草丛里好像有野香猪在走动。”听着骆驼变了调子的声音,我笑了:“这里哪有野猪呀!”不一会,一头约200斤重的大黑猪从我们身后穿过,骆驼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更可笑的是,3月5日早上从我腿上抽出的一对护膝,竟然一直背在我的背包里,回到家里时才发现这次户外活动开水背的也太多了,素包子也多背了至少一倍的数量,还有咸菜、火腿和手电、刀子等,几乎都没有用过。 下山后的几天时间里,我的脑子里一直在嗡嗡作响,左耳一直处在大山深处的回声之中。 借用驴友们的几张照片,特此致谢!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2171 次阅读|0 个评论
体验穿越秦岭冰晶顶的生命极限(3)——上山真不容易
热度 1 jxz1963 2017-3-8 21:43
人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 3 月5日我们在徒步穿越了秦岭大山时,从进山口开始,我们所走过的“石头窝、泥泞窝、冰雪窝”来说,整个大秦岭冰晶顶的行程都布满了艰辛和困难,每一步几乎都是“寸步难行”,如果要走上去,再走下来的话,基本上都属于“传奇”了。 在大巴车上时听阿骏介绍冰岩时,曾听到他说过:冰岩是全国排名的“十大户外运动俱乐部”之一,但到了山里,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周到服务?什么是认真负责? 在第一篇博文里我已经介绍过了,3月5日的“冰岩冰晶顶”之旅是4个领队,这其中的一个领队骆驼,就一直跟在我的身旁,不仅随时准备帮助我这个全队的老大(由于我看了阿骏的全团名单,我知道在全团里只有我一个人是60年代出生的,算是全团人员中最年长的),因而得到了领队和全团驴友们的悉心关照。 骆驼的形影不离,不仅使我不感到孤独,更增加了我勇攀高峰的自信,同时我还有了一位贴心的旅伴,我们不停地交流、不停地提醒、不停地行走在大山深处,每每到了风景好一点的地方,我也伸出手机:“帮我照几张吧!”骆驼都很乐意地帮助我完成心愿。 在爬一块大石头时,听说我包里背了很多水时,骆驼要帮我背水,我激动地说:“谢谢,现在还不是要让你给我背水的时候。” 由于考虑到我年龄比较大,从内心我也对自己预设的攀登目标在一次次进行着修改,一路上不断从冰晶顶——小木屋——箭竹林海——503。 当我们行进到那棵怪树附近时,山谷里远远飘来一句句秦声飞扬的“商芳会的秦腔”,走近一看,才见一位满头银丝的老先生走在我们前边。 心想:肯定不是我们队里的,于是我问老先生:“可能在今天的山上,您和我的年龄比较大吧?” 老先生停下了前行的脚步:“不会吧,前面还有一位七十岁的老太太。”末了他又补充道:“我今年才68岁。” 听到这里,我头上的香汗又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老先生的话激励了我,顿觉全身都有劲儿了,起身又要走时,老先生慢慢地开口了:“歇一会儿,听一会戏,甭着急,慢慢走,缓缓上。”音乐盒里依然是商芳会的秦腔《放饭》在不停地唱着,从某种程度上说,秦腔的乐曲也缓解了我们登山时徒步上行的疲劳感。 在山里徒步行走,陡路和坡路是时空见惯的,随着海拔高度的一再提升,有些山坡的高度也越来越陡。有时你会发现忽然之间,前面的路一下子就全没了,全片的大小不均匀、脸盆大小的石头块堆积在你的脚下,让你无法选择的是,左脚该放在那块石头上,右脚如何接应。无奈,谨慎起见,我只能用脚尖试探着踩着石块,生怕石头一晃动,那肯定就是一个大趔趄,像我们这样的年纪,如果摔倒在这么尖硬的石头上,那后果将会是不可预测的。 12 点10分时,我们终于走到了标识503的地方。还是那位68岁的老先生在大树边听秦腔,我问他:“老先生咋不走了?” 他说:“没有带冰爪,上面的路很泥、很滑还有雪,刚才不小心摔了一跤,我今天就走到这里了。”末了,他又说:“不行了你也就到这里吧!” 我问领队骆驼:“我们离小木屋还有多少路程。”骆驼告诉我:“要是按照你这样的速度,我们还需要一个小时才能到达小木屋。”正说着,我们队里的三位驴友从上面下来了,一位姓苗的小伙子已经登顶了返回到这里,另两位则是没有再往上攀登的劲儿了,要从这里折返了。 听到他们的不同情况后,我顿感有些心烦意乱了:“上,还是就此折返?”作为一直不想给队里“掉链子”的队友,我还是想再往高处走一下的,不是想证明个人什么能力,只是想多看一下秦岭大山的雄奇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于是,我试探着给骆驼说:“咱们先吃些东西,喝些水,然后还是再往前走一走吧,山顶马上就要到了,我不想就此止步的。” 随后我从包里拿出前一天晚上蒸的素包子,一口气就咥了两个,吃了一个煮鸡蛋,再喝几口水。一股无穷的力量立时浑身都是劲儿,我们与那位老先生挥着手说着道别的话,又往山上爬去。 从503以后,几乎是见不到石头窝了,但泥窝子却接二连三地出现了,往上走一步都成了很大的问题。脚上的泥比背上包里的东西还要重,有时候我都不敢轻易抬腿甩掉脚上厚厚的泥,生怕一不小心把腿给摔骨折了。 走在我前面的骆驼一步小心摔了一跤,他的摔跤同时也提醒了我:“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可不能在这里摔跤的!” 好不容易走出泥泞路的泥窝子时,又到了“冰天雪地”的陡坡路,正常人是根本没有办法行走的,好在我们的领队早早的就在一棵大松树上拴了一根很粗的红绳子,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要借“绳力”向上爬去。 “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的诗词表达的那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只有登上一个险峻的山峰后,你才会真正地体会到它的内涵所在。 走过了冰雪地后,我们的眼前出现了另一片天空。哇,一片面积很大的箭竹林海。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当我的双脚行走在冰雪中的箭竹林海时,低矮、窄小、多变的雪路,让人犹如进了《射雕英雄传》里蓉儿设置的迷宫,要是没有领队的导引,我想是很难走出这个迷一般的地方。 在秦岭大山里徒步穿越,最大的问题就是怕迷失方向。因为山里根本就没有任何标识,有时在山里根本就没有路,你根本就不知道前面是什么地方,什么状况。 我想,在几乎所有的徒步穿越大山里走丢、走失的驴友,可能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在这种地方迷失了方向,从而铤而走险的。 登山难,徒步穿越大秦岭主峰更难。对于一个第一次徒步穿越大山的人来说,登上秦岭大山难于上青天。 当我们坐在山顶上箭竹林海南边的一个大石头上时,我想:“这里距离冰晶顶可能只有‘咫尺之遥’了,但我的体能和毅力在不断地提醒我,这里就是你目前的终点站。” 于是,我喝了一口水,给领队骆驼说:“我们今天就到这里,小木屋和冰晶顶,只能等待我下次再光临了!” 借用驴友们的几张照片,特此致谢!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3079 次阅读|1 个评论
体验穿越秦岭冰晶顶的生命极限(2)——路在何方
jxz1963 2017-3-8 00:35
在上山前,我们的领队阿骏在离山口最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给我们所有队员做了登山前的基本培训和安全提示、拉伸运动,就连如何系登山鞋带的这种“小事”,领队童话都要“事必躬亲”地做出一些示范。 由于我是第一次参加这么强度大的野外穿越,我在五环店专门买了一双护膝,在从家里走的时候就把护膝戴在了腿上,在做拉抻运动时,阿杨听说我的护膝已经“绑”在腿上了,他笑道:“护膝下山才用,它用来保护膝关节的,上山是用不上护膝的,如果上山时穿上护膝反而还影响登山的速度。” 听了他的话,我立即蹲到一旁从裤腿里抽出护膝,还没有来得及装到背包里时,领队就喊着照“全家福”,由于我手里拿着护膝,在喊口号时,我的护膝也随着呼喊声,飞上了空中。 当我看到许多驴友都手持两个“手扙”时,我的心里没底了:“这么多人都有手扙,可能这山是非手扙不可了?”在沿山路走着时,我就特意在路边上左右观看,不一会儿的功夫,我就在山道边找着一个被“扔”在路边的树棍子,我想:“天赐我也!”顺手拾起,做起了我的第三条腿。再走了一段时间,我又在路边发现了一只树棍,照例收起来。这下,我的徒步登山完全可以“四脚并用”了。 可以说,在此次登秦岭冰晶顶之前,我压根就不知道秦岭山里还有个冰晶顶,更没有想到自己还会来一次穿越大秦岭的主峰。要不是阿杨的鼓动,我是永远也不会动这个心思的。 今天,我走到了这个大秦岭山里,才知道几乎所有的徒步穿越大秦岭的故事,可都不是玩儿的事,必需认真对待。 面前的山、面前的路、面前的一草一木,还有前后的驴友,你都必需要认真面对。 一不做二不休,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别人能爬上冰晶顶,我想我不至于就被这大山吓退吧。叶帅 1978 年的诗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想到这里,我横下一条心:“不登上冰晶顶,起码也要登上冰山雪地!” 于是,也不知道从哪里窜出来一股劲儿,我一下子从地上跃起,学起背包,拉起两个手扙,向前徒步进入山口。然而,摆在我面前的,这那里是路,可以说除了石头窝,就是泥窝子,再往上到了 502 时,路几乎被石头覆盖了,除了高低不平的大石头以外,几乎都是乱石横亘在山涧当中。 还有些山涧的大石头上被一些直径约 50 公分开外的大树横在我们面前:要么你从大树底下弯腰爬过去,要么你就从树身上跃过去。就这么简单的几下折腾,我早已经是满脸满身的“香汗”了,必需要找一块相对平的石头上,坐下来歇一会。 静下心来想:虽说只有几百米的拉高,但“走”这一段的“路”,的确让我感到了“徒步穿越的不易!” 借用驴友们的几张照片,特此致谢!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3265 次阅读|0 个评论
体验穿越秦岭冰晶顶的生命极限(1)——第一次户外运动
jxz1963 2017-3-7 00:13
认识阿杨的第一天,阿杨就邀我加入了冰岩的微信朋友圈,当天晚上我与夫人商量着要不要参加这一户外组织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她竟然说:“我们一起去!”无奈了,我只好说:“还是我一个人先体验一下这种高强度的户外运动,等真正适合你了我们再一起参加吧!”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在微信圈里报了名,并及时把所需的费用转账给了冰岩的领队。 因为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徒步穿越秦岭十大主峰之一的冰晶顶,据说冰晶顶海拔高度 3015 米的。阿杨前两天就一直给我说着要准备登山装备,但由于最近有些忙,一直没有准备好,还是在出发前才去附近的五环店买了一双护膝。 就在成行的前一夜,我就有些激动,先是到楼下超市买了些榨菜,晚饭时我们在家里蒸了两锅素包子,烧了一壶开水,还准备了旅游鞋、背包、水壶、手电筒、刀子、苹果、湿巾、餐纸等一系列的东西,有些没有办法置办的必备装备,也就只能是边走边看着办了,如手杖、冰爪、雪套等。 3 月 5 日早晨 4 点 50 我就醒来了,先躺在床上细想还缺什么,等到 5 点半时,才起床、洗漱完毕,吃早点,然后把要携带的东西一一装包, 6 点 40 正式出了家门,登上一辆 312 路公交,等到电子商城路边一看表,才 7 点钟。此时,天色才麻麻亮,街道上的汽车也开始增多了。往前走了几步,看见一个帅小伙,他问我是不是蒋师,我说是,紧接着来了一辆绿色的大巴车,车上已坐了许多人。我们的车子继续前行到西万路,又上来了十几个人,都是驴友,其中就有阿杨。 7 点 30 分,大巴车准点驶上了绕城高速,由于有一些雾霾,我们的车子开的比较保守,趁着车子在缓步行驶,领队童话给大家介绍了他们 4 个领队:童话、阿骏、可乐和骆驼。然后又给大家介绍了一下冰岩户外组织的一些基本情况,同时给大家介绍了参加户外活动的基本知识以及户外运动中的环保问题、安全问题、各个不同点的时间段等。 随着大巴在山中的缓缓前行,初春的薄雾也渐渐地散去了,但多云还没有转晴,阴郁的山道里显得有些沉闷。车子从朱雀收费站开到一个叫营盘沟的地方,我们下了车,沿着山涧新修的水泥小道前行着。 我们一行 38 个人,加上4个领队和司机,男女几乎各占一半,大家几乎都是周末才有时间出门的一伙,情绪特别高涨,有些彼此竟说起了笑话,打起了嘴皮子仗。 由于是早春时节,山里还没有绿色植物,几乎都是荒草和青灰色的树枝,与此相比的是,在沿途还长着一大片的干芦苇。沿坡的路上还住着几户农家乐,但只有一两户家里有人,其他的几乎都门上一把将军锁。农家大瓦房墙的白色与房屋上的灰瓦及山里主调的青灰色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到了山里,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里的空气是大都市所没有的那种新鲜!
个人分类: 人生阅历|2725 次阅读|0 个评论
康熙与疫苗
热度 7 lvnaiji 2016-3-23 17:20
吕乃基 近日,一个康熙痛斥疫苗事件的视频在大江南北广泛流传,观者无不连声叫好,再行转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全民的热潮。 然而且慢。这段红火的视频细究起来却让人感到不爽甚至悲哀。 至今,小说、电影、电视剧里玩的穿越,十之八九是今人穿越到古代,以今人领先于古人的知识面、价值判断和行动能力或争宠于后宫庭园,或称霸于武林江湖。康熙痛斥疫苗事件,却是古人穿越到今朝,以古人的目光来指点今日之江山。21世纪了,难道现在的中国,还解决不了眼下的事情?康熙穿越至今,让今朝的官员情何以堪!此悲哀一,曰“古今之间”。 在视频中,康熙振振有词,慷慨激昂,说得那些文武官员哑口无言,噤若寒蝉。然而即使康熙亲临,也依然是清官意识,指望青天大老爷为民做主。朝廷上的一幕,没有平民百姓,平民百姓,或是中招倒下,或是康熙口中只会“哭了,哭了”。没有依法处理的程序,更没有由下而上的维权,而是指望权力由上而下解决问题。此悲哀二,曰“上下之间”。 视频移花接木,只是编了个虚拟的故事。在观视频者纷纷拍手称快,连连叫好声中,不约而同一拍大腿,便出了口恶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的这口“气”是守恒的,这口气出到了虚拟世界,在现实世界就少了这口气。好比被点了笑穴,就难以聚拢真气,甚至真气外泄。此悲哀三,曰“虚实之间”。 借古讽今,实乃今之不幸;重上轻下,消弭由下而上的动力;发力于虚,则泄气于实。
个人分类: 社会评论|3131 次阅读|23 个评论
前目的地
stj 2015-5-26 23:03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为了讲述方便,故事中的人物我都用大写字母称谓) 在1945年一名女婴A被遗弃到孤儿院。A长大以后与男子B相遇(1963年)并怀孕生下了C(1964年)。可是有一天男子B突然离开了她。更不幸的是在她分娩时医生发现她是双性人,有男女两套生殖系统,但是女性生殖系统因生产大出血而破坏,她只好手术成为男性D。若干年后(1970年)D在酒吧碰到酒保E。E的真实身份是时间特工,拥有时间穿越机器。E听说了D的遭遇,带着D穿越回1963年想报复B。可是D来到1963年并没有碰到B,却与A邂逅。同时特工穿越到1964年将女婴C偷走,然后穿越到45年把C送到孤儿院。 E的最终职责是招募D去消灭恐怖分子F。可是D在一次任务中严重受伤,记忆受损,脸烧伤,最后整容变成了特工G。G最后找到恐怖分子F并将他消灭。 G后来变成了恐怖分子F,在他年老的时候,被穿越过来的G消灭。 ----------END 这就是美国科幻片《前目的地》的故事梗概。 古往今来,芸芸众生,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戏!
个人分类: 科幻|2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质子能从石墨烯里头的6圆环中间穿越过去吗?
热度 5 chemicalbond 2014-12-2 01:53
nature14015.pdf 早上有同学在微信中转载新闻,查看了一下,原来质子可以从石墨烯中间穿越过去,太厉害了。不过,细看一下新闻里的图片,【 http://tech.gmw.cn/2014-12/01/content_14014928.htm, http://news.ustc.edu.cn/xwbl/201411/t20141127_205973.html 质子穿越氮化硼概念图 (王国燕、周荣庭设计) 】 好像不对啊,质子能那么穿越吗?那要多高的能量啊? 虽然没有查看原文,但是物理化学基本常识提示我,质子要从一个6圆环结构(石墨烯或者氮化硼的平面单元中心),那中间会碰到不过估量的能垒,甚至可能远远大于打开化学键的能量,因此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能的是从石墨烯平面之间(下图显示,距离约为3.3A,http://acigjapan.com/graphite.html)穿过去,不过,这个过程需要克服的能量也会很高。具体细节可能还要看看原文,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015.html。无论如何,新闻里头的概念图看似漂亮,实际是有问题的。请哪位能看到原文的网友分析一下,谢谢。【后记,根据自然杂志的文章摘要和前面的新闻,里面的穿越好像根本连分子层之间都不是,而是质子从宏观孔隙之间穿过?】【后记2,朋友帮忙弄来原文,(在本文开始处),还真是从平面中间给穿过去。这,这,可能啊?至少我现在还不能解释。也许实验真的有杂质,计算有差错?不信的人,请说服一下! 】 参考 1.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ature14015.html Graphene is increasingly explored as a possible platform for developing novel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This interest has arisen because it is a maximally thin membrane that, once perforated with atomic accuracy, may allow ultrafast and highly selective sieving of gases, liquids, dissolved ions and other species of interest 2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However, a perfect graphene monolayer is impermeable to all atoms and molecules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1 , 2 , 3 , 4 , 5 , 6 , 7 : even hydrogen, the smallest of atoms, is expected to take billions of years to penetrate graphene’s dense electronic cloud 3 , 4 , 5 , 6 . Only accelerated atoms possess the kinetic energy required to do this 20 , 21 . The same behaviour might reasonably be expected in the case of other atomically thin crystals 22 , 23 . Here we report transport and mass spectroscopy measurements which establish that monolayers of graphene and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hBN) are highly permeable to thermal protons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whereas no proton transport is detected for thicker crystals such as monolayer molybdenum disulphide, bilayer graphene or multilayer hBN . Protons present an intermediate case between electrons (which can tunnel easily through atomically thin barriers 24 ) and atoms, yet our measured transport rates are unexpectedly high 4 , 5 and raise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the details of the transport process. We see the highest room-temperature proton conductivity with monolayer hBN, for which we measure a resistivity to proton flow of about 10 Ω cm 2 and a low activation energy of about 0.3 electronvolts. At higher temperatures, hBN is outperformed by graphene, the resistivity of which is estimated to fall below 10 −3 Ω cm 2 above 250 degrees Celsius. Proton transport can be further enhanced by decorating the graphene and hBN membranes with catalytic metal nanoparticles. The high, selective proton conductivity and stability make one-atom-thick crystals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use in many hydrogen-based technologies. 2. http://tech.gmw.cn/2014-12/01/content_14014928.htm 在该项工作中,中国科学家作出的核心贡献,是采用计算机模拟了二维纳米材料的 微观孔隙结构 ,解释了 质子穿透 的机理,并计算得到了质子通过石墨烯类膜材料所需要的最小能量,进一步对该过程给出了定量化的描述
个人分类: 科普与新知|3978 次阅读|26 个评论
穿越腾格里沙漠,看日落
热度 1 ssglwu 2014-11-26 08:24
吴国林 2014 年暑假,驾车穿越了腾格里沙漠。 当然,先要了解情况,把油加满,还要了解究竟有多远的路才能穿越完。 从甘肃的民勤县城到西渠镇,还是有地图的。但是,从西渠镇经过青土湖并穿越腾格里沙漠,就没有公路了,在百度上是查不到的。要穿越这一沙漠,只能问当地人的路向了。一边是巴丹吉林沙漠,一边是腾格里沙漠。 在西渠镇了解了道路的长短情况,然后就边开边问路。因为没有办法通过 GPS 来定位。幸好路上的司机都非常热心,详细指路。其中有一位司机来画图,如何如何到达内蒙古的阿拉善右旗。 在没有达到这一个旗之前,天已经黑了,于是,才有在沙漠中看见,沙漠日落的壮丽景色。 这场穿越,以我的最大体验是,胆大心细,做好准备工作。 1.穿越青土湖 2.在路上 3. 4.途中小沙漠 5. 6. 7. 8.腾格里沙漠落日 9. 10. 11. 12.
个人分类: 旅游与摄影作品|4260 次阅读|2 个评论
穿越:恽戈之争的十年后
热度 3 lbjman 2014-5-30 13:07
穿越:恽戈之争的十年后 情境一: 戈鋆博士, 醍醐灌顶 ,十年寒窗,摘取桂冠,名满江湖。 情境 二: 戈鋆博士,业界打压,黔驴技穷,精神崩溃,销声匿迹。 情境 三:恽自求教授,晚名不保,深居简出,步履蹒跚,老泪纵横。 情境 四:恽自求教授,业界支持,怡然自得,步履稳健,安度晚年。 情境 五:师徒偶遇,一笑泯恩仇,人生苦短,蹉跎岁月,各安天命。 情境 六:----------------------------------------------------------。 以上各个情境,各位选择什么样的组合,将昭示你对 恽 戈之争 的看法。
582 次阅读|3 个评论
穿越幽州峡谷
gxfycyyhang 2014-5-13 08:37
2014 年 5 月 2 日,自驾穿越了难忘的北京幽州峡谷。 幽州峡谷又称官厅山峡,曾是一条重要的京西古道。它起自官厅水库大坝,途经幽州村,终至沿河城。 19 公里的幽州峡谷是 100 多公里永定河峡谷的精华。永定河在幽州峡谷如一条苍龙,冲入群山,造就了北京一个难得的峡谷奇观。我们的穿越就从官厅水库大坝三叉路口开始。 三叉路口左边去官厅水库大坝,右边去幽州峡谷 幽州峡谷入口――旧庄窝,有碑为记。 从拦河坝至幽州村 19 公里山路, 蜿蜒曲折、崎岖险峭。 峡谷两侧,山崖壁立。喀斯特造就奇峰异洞,景色壮丽。 危崖丛生 由于此段峡谷免于旅游的喧闹与破坏,成为越野爱好者的天堂。 峡谷幽静、空气清新、小溪流淌、河滩遍布,给人一种与世隔绝之感。 山色干枯,但果木翠绿、水质清澈。 山羊具有很强的登山能力。 忽然, 对面来了 24 辆青一色的自驾越野车队 , 用一个多小时才错开。 窄路相逢,让者赢。 一座小桥跨过河流通往幽州村。 深锁在大山里的古村落幽州村。 丰沙铁路穿过峡谷 一列列从张家口到北京的火车,给寂静的峡谷平添了一些生机。 小桥、流水、空谷、清幽,景色极佳。 进入北京段的沿河城,可食宿的农家院就多起来了。 虽然还穿越了雁翅镇 斋堂镇、王平镇,路遇珍珠湖等景点,景色也不错,但都不如幽州峡谷难忘。 一个穿越者 写于北京媒体村天居园
6820 次阅读|0 个评论
旅行如人生,人生如旅行
热度 1 dxk990720 2013-12-18 22:40
旅行如人生,人生如旅行 最近废寝忘食,如痴如醉地看完了一个强帖,整整花了我两个晚上的时间。 虽是一个旧帖,看后却非常震撼,收获匪浅!好东西是要和大家分享的,特意把此帖推荐给大家。 由于篇幅过长,为了尊重知识产权,同时也为了节省时间,我把此贴的链接发过来,请大家移步欣赏: 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无人区--逆流之河 背景介绍: 羌塘在藏语中意思是“北方高地”,特指 藏北高原 ,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是我国地势最高的一级台阶,被称为“ 世界屋脊 的屋脊”。 羌塘,是中国五大牧场之一,位于 昆仑山 脉、唐古拉山脉和 冈底斯山脉 之间,它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丰厚沉积层的文化沃土。 羌塘境内有近500个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湖泊和300多个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的湖泊,这些湖的湖面均超过1000平方公里 。羌塘也是中国高原现代冰川分布最广的地区。这里有 念青唐古拉山 现代冰川、羌塘高原现代 冰川 、唐古拉山现代冰川、昆仑山现代冰川等众多山系现代冰川。 。 羌塘地区从总体来看,显得苍茫而辽阔。从那曲往西,进入那曲与阿里两个地区的交界地域,有一片被称为“无人区”的处女地,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 浙江省 那么大。过去由于这里交通不便,很少有人深入。除东西两端及南部有稀疏人口外,其余广大地区是无人区。在无人区内,天气变化异常频繁。 羌塘 国家 自然保护区 覆盖了 那曲 地区西部的 尼玛县 、 双湖特别区 和 安多县 以及 阿里 地区的 日土县 、 革吉县 和 改则县 等六个县的部分乡、村。 羌塘北部的大片地区一直被视为“无人区”或“生命禁区”,这是因为这里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人类无法适应这里的生存环境。然而,人类的生命禁区为大量的野生动物提供了世界上最大的天然乐园。远离人类的骚扰,使得野生动物真正成了这里的“主人” 。 2010年,深度探险作家 杨柳松 孤身单车自力横向穿越大 羌塘无人区 ,开创了单人自力横向穿越大羌塘的壮举,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一人。此次穿越从青藏高原的西端至高点界山 大阪 开始,时间4月20日,一路向东经邦达错、羊湖、若拉错、岗扎日,横穿整个 藏北无人区 后改由北上进入 阿尔金 无人区,经 可可西里山脉 、昆仑山脉、鲸鱼湖……在阿奇克库勒湖遇人,再三天车程至 花土沟镇 ,时间七月五号,总历时77天。在离开界山大阪至阿奇克库勒湖的74天里独处无人区,此间行程1400公里左右,跨度四个月。 超级野驴:杨柳松 帅小伙杨柳松 藏北羌塘草原 原帖网址: http://bbs.8264.com/thread-512349-1-1.html 希望能对大家对幸福感和价值观的认识有点帮助,友情提醒:请大家注意合理安排时间,注意身体,别耽误了学习和工作!
4130 次阅读|2 个评论
穿越了!找孔子去。。。
热度 12 王晨 2013-7-10 22:43
Science让穿越呢! 如果让你乘坐时间机器穿越到过去,并让你给那个时代的人分享当今的一项科学知识,你会选择穿越到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又将分享何种信息,以及这个信息将如何改变历史的进程?(当然,假设那些人能理解你的话并相信你啦!) 今年4月,Science周刊曾提出了上述这个问题,要求年轻读者写一个不超过250字的短文进行说明 (题目拷贝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706961.html )。 像我这种有事没事都爱做梦穿越的人当然要抓紧买机票了,哈哈。。 咱们找孔子去,让他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编入儒学思想,让独尊儒术的封建帝王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如此,能工巧匠的社会地位将得到提高,“奇技淫巧”将得以正视,两千年里不断涌现的科技成果也将得以流传,而不是被奴役、被扼杀、被葬送乃至失传。 如此,工业革命、世界重心都可能会出现在中国,华夏子孙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将会更大化。
4128 次阅读|29 个评论
全球化&电子邮件的穿越
热度 1 chemicalbond 2013-6-2 11:51
全球化已经渗入到很多人工作和生活中,而通常电子邮件软件显示的时间只有发件人当时的当地时间。由于时区和时差的存在,会时常出现电子邮件在过去和未来时空中不断来回穿梭的怪事。 不知道现在的OUTLOOK之类的软件是否有简单的办法搞定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写软件的人真的应该把这个考虑进去。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801 次阅读|1 个评论
穿越瞬间
热度 1 SeaDau 2013-5-19 09:08
早上起来看到刘旭霞老师的博文:农大学生的实践课。 发表评论。 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回复。 评论 ( 9 个评论) !-- �༭ --�ٱ� 漆海霞 2013-5-19 08:36 第一次看到。 实在没有和农学联系过。 博主回复(2013-5-19 08:37) : 现在正是农忙时节,收油菜小麦,插稻秧啊。
3447 次阅读|1 个评论
穿越穿越,征服一切!
热度 2 pgg 2013-5-11 21:46
穿越穿越,征服一切! 吃饭的时候,尾巴同学不知咋地一直盯着屏幕上的穿越剧,有一口没一口的数米粒。俺猪头哥自从以前被很多大陆拍的辫子神剧伤过之后,对皇阿玛阿哥格格之流避而远之。但是不管俺再怎么吃饭,眼角的余光还是扫到了以下场景: 一个娇小的公主打扮的小丫头劫持了一位身材起码比她壮硕一倍的皇帝爱妃。她拿着一把比牙签粗不了多少的匕首顶住了人质的咽喉,对闻讯赶来的皇上阿哥和众多侍卫们提出离开紫禁城的要求。 不和谐的场景开始扰乱俺的心智:侍卫大哥们,你们这是在户外活动啊,干嘛围个劫犯只围正面小半圈,不把她团团围住,以免她从容后退,没有一点常识嘛!这也就算了,但各位离劫犯仅仅十来步远,你们用得着拿着弓箭对着人家吗?人家一把匕首,你们人手一把砍刀都嫌多余了!罢罢罢,当俺猪眼没看见,大家请继续! 这位主导谈判的皇上竟然是英明神武的康熙爷,好歹也是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见过多少大风大浪的千古一帝,当然不能被眼前的黄毛丫头所威胁,说时迟,那时快,一见两方谈不拢,康熙爷竟然……竟然抢过身边侍卫的一支箭,请注意,不是一副弓箭,只是一支箭,右手刷拉一下投了出去,带着一个明显的抛物线轨迹,不偏不倚,正中劫犯心脏,而且插进去起码半支箭深,毫无准备的小丫头立马断气倒地!大爷,就算您是康熙爷,也不带这么掷标枪式的投射法吧! 这准头,要是中国国家射箭队赶上您的一半,也不会让韩国压得气喘多少年了!这力道,让俺瞬间将老师教的力学、物理学、生理学啥的,全部雷劈电闪烧得灰飞烟灭!佩服佩服,I服了YOU!!! 记住,这部穿越神剧叫做《宫》,就凭刚才那一幕,我就想把导演和编剧全都“宫”了,打回去从幼儿园开始复读,什么玩意! 唉,有时候,认真,你就输了!
个人分类: 观影感受|2214 次阅读|3 个评论
穿越玉米地的女人
热度 9 xudabin98 2013-5-4 21:07
1944年夏天 麦克琳托克 开始了她在冷泉港的工作,此时玉米籽粒上斑点遗传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凭借精湛的细胞染色技术和女性独特的直觉,1948年发现了造成这些变化的小精灵——Ac和Ds,也就是我们目前所说的转座子,这些小精灵可以由染色体上的一个位点跳到另外一个位点。在冷泉港学术会议上发布了这一重大发现时,由于其观念太过于前沿,并不被当时的同行接受,在 麦克琳托克一系列论文发表后,迎接她的不是赞誉而是人们的冷嘲热讽,甚至觉得这个女人是不是疯了。1953年后, 麦克琳托克拒绝发表任何与转座子有关的文章,当然她并没有屈服于当时的学术权威,而是倔强独立地继续从事着自己的发现,后期又发现了另外一个行为更加怪异的转座小精灵——Spm。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DNA双螺旋结构,该篇文章开启了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而 麦克琳托克这一研究发现就像分子生物学黎明前的启明星,让当时生物学界的人们整整追了她35年之久,才逐渐看到分子生物学的天亮。这位终生嫁给科研,穿梭在玉米地里的伟大女性,一生有着很多传奇的故事。在中国人中对她最了解的莫过于著名的遗传学谈家桢先生,谈先生曾经跟她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 在科研上,我们常常说兴趣是支持研究的最大动力,因为科研学研究通常不会一帆风顺,即便发了一大把CNS文章的施一公先生,他的研究也绝不可能如同喝凉白开那么容易。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兴趣?在 麦克琳托克的自传里,她说自己每天早晨就像个孩子很早就兴奋的睡不着了,一大早进入试验田看那些奇妙的现象,生活上其他的乐趣已经变得索然寡味。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 麦克琳托克能够钻进玉米的细胞中去,成为10条染色体中的一员,与其共舞,构建了玉米的第一个遗传图谱。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 麦克琳托克能够在烈日炎炎下与玉米平等对话交流,听其吐露心中的秘密,发现了那些转座小精灵。 选择玉米作为遗传学材料并不容易,尤其是田间授粉工作。第一次去三亚授粉,穿着拖鞋来来回回穿梭在玉米沙土地里,第二天起床后,脚底板疼的都不敢下楼。梅雨季节在崇明授粉,几乎是跟时间赛跑,雨稍微一停,抓紧将刚刚盛开的花粉取下倒在柱头上。研一做转座子的工作,整整两个多月,一到实验室就坐在考种间挑选那些发生转座的籽粒,一个个的看,一个个的数,从上百万的籽粒中,挑选3000个转座的籽粒。 后来课题转换为克隆基因,鉴于前期转座子的工作,选择了图位克隆和转座子标签法同步进行的策略。整个十一七天假期从早到晚就全部耗在了实验田中,一株株做好标记,采花粉做杂交。获取棒子后,从55万个籽粒里面挑到了一颗转座的籽粒,然而后期由于技术原因,并未从这颗籽粒中克隆到基因。在我做完这些工作后,对 麦克琳托克的理解与崇敬更是难以形容,那种孤独与不被人理解,如果内心不够强大,没有足够的兴趣与热爱,是很难独自穿越这片别人尚未踏足的科研荒漠。 前段时间有个北大研究生因为科研苦力选择了退学,每个人的观念不同,不应站在自己的想法下指责别人。我两个师兄三年一直转座子的研究,工作很简单,无非就是抽DNA、酶切、PCR、跑电泳,分离转座子标签,但没有这些枯燥或者说无聊的工作,也就很难推动科学的进步,也就谈不上重大的科学发现, 麦克琳托克当年也就是数数种子,细胞染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下而已。 由转座子造成的怪异玉米 我从55万个籽粒中挑选出的唯一一颗可能有转座子引起的突变,您发现是哪颗了吗? 谨以拙作,致敬一生穿梭在玉米地里的 麦克琳托克。
8580 次阅读|42 个评论
玉渊潭穿越随拍
热度 8 shannuzuode 2013-4-26 22:40
下班以后穿越玉渊潭,一是锻炼;二是欣赏春天的美景。 信手随拍,平时半小时的路程,今天用了近两个小时,不过很值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个人分类: 游在北京|3001 次阅读|20 个评论
今日收到赠书一本《穿越歧路花园》
热度 2 beautyling 2013-3-22 19:26
今天收到武老师的赠书《穿越歧路花园》,此书是武老师校对的,拿到手后不禁小酌一番,原来是著名的管理学大师simon的传记,而且是老外写的人物传记,不禁觉得好奇,虽还没来得及仔细阅读,(准备周末回去好好领悟),但从前沿引子就可以看出此书应该很有意思,simon把人生比作一个“歧路花园”,在穿越这个迷宫式花园的过程中,他为自己打造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身份,并对涉足过的每一个领域都产生了革命的影响,因此他是著名的科学家,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运筹学,心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领域都有所建树。并获得1978年诺贝尔科技学奖。带着对他的一份尊敬,我不禁对其年轻时的游学经历,提出的假设设想,尤其是他对企业决策的理解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这是我第一部有关于当代科技名家传记的阅读,希望能够有个好的开始。再次感谢武老师。
3417 次阅读|4 个评论
航海史上发生的“神秘再现”
热度 2 romant 2013-3-15 13:51
京华出版社 2005 年出版的《人类之谜》一书,记述了世界航海史上发生的 “ 神秘再现 ” 之谜。 1. 书中说,据美国海军军部的资料记载, 1945 年 7 月 30 日,美国海军 “ 印第安纳堡利斯 ” 号在西太平洋被日本潜艇击沉,当时大约有 25 名官兵乘救生艇逃离沉船,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收到了他们发出的求救信号。后来,舰队立即派出飞机与船只广泛搜寻,却无功而返。 可是时隔 46 年,即 1991 年 7 月 31 日,菲律宾的一队拖网渔船却在菲律宾群岛以西的西比斯海域,发现了一条救生艇,上面拥挤着 25 名美国海军将士,但其制服却与今日不同。一问,他们说,是昨天从 “ 印第安纳堡利斯 ” 号上逃出来的,他们的船被日军击沉了。菲律宾的渔民们好生奇怪: “ 怎么日本又同美国干开了 ? 没听说呀 ?” 渔民们将这些美军人员送往菲律宾的美军基地。这更令美军专家困惑万分:这些获救人员所报姓名,竟能同 “ 印第安纳堡利斯 ” 号中的 25 名.海员的姓名一一对上号。问他们对当时太平洋舰队和 “ 印第安纳堡利斯 ” 号的情况,其回答竟丝毫不差。 2. 无独有偶,书中还记述了另外一个 “ 神秘再现 ” 。 1935 ,年,英国 “ 阿兹台克 ” 号船上的水手们在大西洋海面上看到一只所谓的 “ 鬼船 ” 。这只鬼船的名字叫 “ 拉 · 达哈马 ” 号。好几名船员曾登上鬼船察看,发现它上面没有一个人影,连一具尸体也找不到。这只船天窗破碎,船板断裂,桅杆落在船外,但航海日志却完好无损,仿佛船长刚搁笔离开。 然而不久,意大利班轮 “ 雷克斯 ” 号船传出更为惊人的消息。据说,在 “ 阿兹台克 ” 号遇到鬼船之前,他们在大西洋海域偶然遇到一只已经损坏的船,名叫 “ 拉 · 达哈马 ” 号,当时那只船在急速下沉,桅杆已经折断,拖翻在水里,船员们在绝望中竭力挽救它,然而无济于事,在狂风巨浪的拍击下,沉船没入了茫茫的大海 …… 船已沉入水底,何以又重新漂浮上海面 ? 是它有神出鬼没的特殊功能,还是 “ 穿越时空 ” 的再现呢 ? ——田永源主编 .150 个世界日溯源拾趣 . 金盾出版社 ,2008.1.   从故事的叙述看来,“穿越”似乎是唯一的解释,但是不能排除故事的叙述中有误差或者臆造。   我个人坚信:所谓“穿越”只能在人的意识中进行——最简单的“穿越”就是做梦梦到了过去的事(不过梦中的事件可能与真实的不一致,因为梦境是可以随主观意识改变的)。一般情况下,人的意识中不能存在未来发生的“记忆”,但是不能排除在(未必很)遥远的将来,所谓“记忆”也不限于过去式?
3223 次阅读|2 个评论
穿越沙河
热度 1 physicsxuxiao 2013-2-18 21:41
金刚经上讲:“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百度了一下这句话的解释:“所有的大贤大德都没有固定的方法或者教条,只有根据具体情况而产生理解上的差别。” 我的理解和这解释有些差异。我以为,我们总有时刻会面临无所凭借的情况,唯一的依靠就是勇气和信念,这信念会使你在绝境中生出“有”来,并且可以将“有”创造得绚烂多姿。 公元627年的春天,当玄奘要穿越 莫贺延碛的时候,伴随他的只有一匹瘦弱的枣红马。莫贺延碛,在汉代称为沙河,长八百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是典型的无人区。踏进大漠,即将显现的,无非是先前的僧侣和商队的尸骨。 作为智者,玄奘是有计划的。玄奘带足了干粮,带了些水,准备在进入莫贺延碛以前,先走一百里路,到野马泉取一次水,然后开始穿越大漠。 非常可惜,走了百来里,玄奘发现自己迷路了,慌乱中水也泼掉了。和我们每个常人的决策相同,他准备走回头路。往回走了十来里,信念又起:“宁可向西死在取经途上,也不能返回求生。”他再次西北而进,踏上了生死未卜之途。 1300年后的今天,我们很清楚,玄奘赢得了这次和命运的赌局。但是,在当时,估计大多数人会赌玄奘输。 唐代一里路,合现在454米,也就是跟现在的“里”差不太多。800多里路,假定骑马每小时走20里路,完全不走弯路,毫不停歇,玄奘需要连续走约40个小时;如果牵马完全步行,则假定每小时走10里路(合每分钟走75米,约0.6秒迈出一个0.75米的标准步),毫不停歇,玄奘需要连续走80个小时。而不喝水,人的生命极限是72小时。 没有人知道,玄奘是如何穿越了沙河。 按照玄奘自己的讲述,他在沙漠里连走了4夜五天,极度虚脱,晕了过去。估计睡了半个白天,然后被凉风吹醒,终于找到水草,休息了一天一夜,然后重新上路,经过两天,终于到达尹吾。 在独自前行的路上,玄奘“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魅举火,灿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 圣贤也好,凡人也好,在人生路上,我们总有一段,要独自穿越,陪伴你的,只有飞沙走石,妖魔鬼怪。那些妖魔,是你真正的朋友,使你坚定正念,使你不再孤单。 不是每个人都如玄奘般幸运,赢得赌局。但是,只要踏入大漠,就值得敬重。
个人分类: 总结与反思|3016 次阅读|2 个评论
这是真的穿越 ——读《穿越歧路花园:司马贺传》
zzy2003565 2013-1-29 17:18
这是真的穿越 ——读 《穿越歧路花园:司马贺传》 他是决策管理大师 。1978年, 因 为“ 对经济组织中的决策过程的开创性研究 ”,他 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 他是“ 人工智能之父 ”。 1975年 , 因为在人工智能方面进行的基础研究 ,他和他的合作者 荣获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 。 他还是 美国国家科学奖 获得者。他还是 总统科学顾 问…… 他说, 科学发现只是一种特殊的问题求解 , 可以用计算机程序 来 实现。 他说到做到,他和他的团队设计了6个版本的程序,利用计算机 重新发现了一系列著名的物理、化学定律。 那时,他年近七旬。 他说,人生就 是 “ 歧路花园 ”,充满了 无 休止 的惊奇 和 迷宫 式 的岔路 。然而,他成功地实现了一次次的穿越。 在穿越这个迷宫式花园的过程中,他为自己打造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身份 标识 。 他在美国出生,却有一个闪亮的中文名字——司马贺。走进 《穿越歧路花园:司马贺传》 ,跟随主角 赫伯特·西蒙 ,尽情地享受的是一部科学史上剧情跌宕的穿越剧。 在学术研究之中,由理科转文科的人,大有人在。但由文科转理科,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究其不易,主要是难以跨越语言关,难以跨越科学的语言——数学,这一关。 20世纪的社会科学风起云涌,功能主义、行为主义和数学分析方法异军突起,风靡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20世纪早期,大多数社会科学家都没有学过高等数学,并且怀疑它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但是,有许多自然科学家和数学家却对将数学应用于社会关系兴趣盎然,纷纷跨界磨刀。20世纪20年代后期,哈佛大学物理学家、统计学家的威尔逊成了哈佛大学经济系不可或缺的一员。包括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内的许多哈佛经济系30年代的毕业生,都尊其为“真正的导师”。自然科学家的加盟令社会科学家激情澎湃,证明自己是真正的科学家的机会就在眼前。社会科学定量化和数学化的趋势愈演愈烈。 正是在这样一个学术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司马贺粉墨登场。从一开始,年轻的司马贺就相信数学是必不可少的科学“发现语言”。1933年,司马贺到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读本科。在那里,他一直念到博士。在那里,司马贺遇到了一个类似威尔逊的人。他,就是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舒尔茨。在舒尔茨的影响之下,和许多老师和同学不同,司马贺自发地学习了许多数学知识,并对社会科学数学化几近痴迷。 说来也巧,司马贺在芝加哥大学读书的时候,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纳普先生刚好也在那里任教。司马贺热衷于参加卡尔纳普的研讨班。司马贺给卡尔纳普写信。他说,为了让社会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术语必须是可操作的,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理论必须是用形式语言来描述,当然最好的形式语言就是数学。正是心怀这样一种信念,身怀“数学”这一金刚钻,司马贺自由自在地穿越于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之间。 给科学家写传记,这并非一件轻巧的事情。它不同于明星的娱乐八卦,因为它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科学家所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的科学知识。文学家笔下的科学家,可读性很强,但总觉少点科学的味道;让科学家给科学家立传,不但是一件难事,而且过于深入的科学知识大抵也会让人望而止步。那么,让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工作的学者来写作科学家传记,会是一幅怎样的情形呢? 《穿越歧路花园:司马贺传》 似乎告诉我们,这是一条很好的路径。亨特•克劳瑟-海克是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科学史系的助理教授,一度还曾经担任过美国医学图书展览馆馆长。亨特•克劳瑟-海克写作 《穿越歧路花园:司马贺传》 ,是源于他在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科学、医学和技术史系的博士学位论文。 《司马贺传》 可以看作是他博士论文的公众普及版。 其实在亨特•克劳瑟-海克写作 《司马贺传》 之前,司马贺自己也给自己写过一本传记,题为《我的生命模式》。《我的生命模式》,反映的主要是司马贺晚年对科学发现和专家知识的理解以及他一生工作的意义。在这本书里,司马贺想通过自己个案的梳理去证明自己关于人类行为的学术观点。换个说法,就是将司马贺应用于司马贺。亨特•克劳瑟-海克当然不能像司马贺那样去写作司马贺,他需要带给读者更多的东西。何况,他写司马贺的时候,司马贺还健在。 亨特•克劳瑟-海克笔下的 《司马贺传》 更像一部科学思想史,而不是简单的人物叙事。他想通过司马贺,这个在社会科学各领域中不断穿越的先知和传教士的个人发展史,去弄清楚二战后社会科学领域发生的众多变化间的联系。他何以可能?更多地归功于司马贺这个社会科学穿越剧的主角。他只是一个洞察者。当然,跟随这样一位有着科学史背景的洞察者去走进司马贺的世界,我们看到的世界会更加有深度。亨特•克劳瑟-海克擅长人物性格和学术思想分析,他将司马贺放在20世纪科学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和学术大背景中去分析,给我们揭示的是一幅幅波浪壮阔的社会科学各领域和人工智能发展的科学图景。这样一来,司马贺主演的这部穿越剧的剧情也就更加丰满了。 面对一部科学思想史,通过司马贺这个个案,我们看到了科学发展中许多令人回味咀嚼的细微之处。科学家不仅仅是呆坐在实验室角色固定的办公人员,不仅仅是在既定研究路线上长期直线赛跑的智力机器。 1949年,“二本院校”卡内基理工学院求贤如渴,找到了司马贺。面对匹兹堡郊外松鼠山上的别墅,司马贺心动了。但司马贺绝没有在郊外的小别墅内终日打鼾。在卡内基理工学院,他是终身校董,他是系主任,他是学术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卡内基—梅隆大学工业管理研究生院成了美国最好的商学院之一,心理系从一个二流教育机构变成了全美最具影响力的系所之一,计算机科学系在全世界久负盛名。如何管理一个科研团队,如何争取科研经费,如何开展一片新的研究领域?在洞察者深入细致的笔下,司马贺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一次,看到一位国内某著名高校的著名经济学家说,他的业余爱好是读科学家传记。听后,颇感不解。现在看来,像《司马贺传》之类的科学家传记确实值得大家跨界阅读。在电视台穿越剧横行天下的今天,大学校长、学术带头人,以及不论文理的学界同仁,读完《 穿越歧路花园: 司马贺传》,合卷而思,我想都会深受启发。为什么?因为,这是真的穿越! 《穿越歧路花园: 司马贺传 》, 亨特•克劳瑟 - 海克 著, 黄军英 等译, 武夷山校,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 09 年 12 月第 1 版,定价: 35 元。 原文发表于《文汇读书周报》,发表时有删节!
284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七律 穿越末日和柏舟
热度 33 tashaxing 2012-12-22 06:49
七律 穿越末日和柏舟 传说中之世界末日 2012-12-21 ,适逢我国冬至。世界各地多处琼瑶驾瑞、乃至雪后晴空万里,而终未出现好莱坞大片《 2012 》中天崩地裂之景象, 2012-12-22 太阳照常依次在东半球升起,人们似乎总算可以坦然。而玛雅人正尽情地庆祝着他们的新纪元,并会心地笑看我们误解他们的 2012-12-21 。昨天之末日纯属误解,然环视地球村之纷纷扰扰,忧思却像幽灵一样无法散去。读柏舟兄《世界末日二首》,多有感慨,特和一曲记之。 纪元伊始错当终,玛雅欢欣舞水龙。 末日传言沉夜色,新晴照雪沐晨钟。 鸥鸣沧海追帆远,鹊踏琼枝惜梦空。 节后忧思依旧在,惟邀高韵问苍穹。 2012-12-22
个人分类: 新韵古风|6369 次阅读|75 个评论
小说——穿越末日
热度 6 tangwei 2012-12-21 13:27
(一) 很久以来,一直对穿越很感兴趣,我常常想,要穿越的话,穿越到什么时代去穿越成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可自从听了郭德纲的相声,对穿越又无比害怕,就怕一不小心变成了相声里面那些倒霉蛋儿。 可当有一个穿越机会放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又会无比的好奇。 前面大楼上面巨大的液晶显示屏上,很醒目的一行大字跳进你的眼睛直戳你的心窝:“世界末日的穿越”。血红血红的颜色。哎呀,原来这就已经到12月21日了。关于这个玛雅预言有关末日的传说,有人害怕,有人不知所措,也有人暗暗期待。 我呢,好像就是那种有些期待的。总觉得这个世界那么不公平,一个末日的到来,把什么都解决了,对吧。所以根本对这个传说无所畏惧。可是,那广告牌上“穿越”二字又让人十分向往。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按照地址,我来到那个世界末日的穿越地点。就在那个写字楼里面。我也是学过一些科学的,看看他们究竟如何搞穿越的,技术究竟成熟不成熟,能不能保证安全,能不能避免相声里面那些倒霉蛋那样能自己挑选一个好的穿越版本。 (二) 公司前台,站着一个带着眼镜不十分美丽,看起来倒像是一个搞科学工作的女接待员接待了我。询问我前来的目的。我不能说是打探他们的技术而来的,只说想要穿越。 女接待员给我一个号码,带我去排队,等待与技术指导的会面。看看等候的房间,就跟医院候诊室一样的格局。显示屏上告诉你哪个号到哪个房间去。 好歹我有手机听音乐,不觉得等候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手机里面那些淡淡哀伤的情歌,有点那种不知道世界灭亡之恨的麻木。 “请21号顾客到5号技术指导室”。看见显示屏的内容,这就到我了。。。。 进去之后,一位30多岁的男士坐在一个黑色的沙发椅上,手上拿着一个平板电脑。他指指对面同样的沙发,微笑着叫我坐下。 “您有什么样的穿越需要?” “你们这穿越是可以选择的么?” “当然,您可以进行如下几个选择,”他递过来平板电脑。 电脑上有一张考卷一样的东西,都是选择题。。。。我本能地闭上眼睛。自从毕业之后,我就暗暗决定,这一辈子再也不要考试了。 “不认得字,麻烦您给念念。” 那男子嘴角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没有问题的,这是我应该做的。第一,请问您要穿越到过去,还是穿越到未来?” 我听见“未来”二字,就睁开了眼睛,本来不够大的眼睛,瞪得滚圆滚圆的:“都世界末日了,还会有未来么?” 那男士嘴角的笑意顿时洋溢开来:“您真够可以的,那你说末日之后,会是什么?” 我脑袋顿时一片空白,这超出了智商所能想象的范围:“不知道。。。。。” “其实,末日,就是打碎一个旧时空,产生一个新时空而已。” “哦,那就是说还有一个时空,我们都在?” “您以为呢?” “那么,你们为啥还要搞这个末日的穿越?” “末日本身是很正常的事情,穿越才是我们最核心的服务。强调末日,是我们促销的一个主题而已。请问您选过去还是选未来?” 我想了一想,如果回到过去,面对那一系列的人生选择,我会不会改变自己的决定?这是不可知的,而且,一次决策的改变,能否改变余下的一生?这也是不可知的,况且,整个的环境还是那个环境,回去又有什么意思?那么未来呢?末日之后的世界又是怎样?是什么样的新秩序?于是我回答:“那么我去未来吧。” 男士微笑着在平板电脑上点了一点,说到:“因为您选择的未来,因为未来的不可知,所以我们没法提供您穿越过去的时间和角色的选择,只能随机了,您看可以吗?” 既然是未来的,那么历史里面那些倒霉蛋的可能性就不存在了。嗯,随机的穿越,还是让人很期待的。 “没事没事,随便了。”这么一想,我都有点迫不及待了。 男士好像知道我的急切:“您选择机械式穿越还是睡眠式穿越?收费标准不同。” 哈哈,我就知道没有免费的午餐,终于说到钱了。机械式穿越,让人联想到那些让人敬畏的机器。 “当然睡眠式”。睡眠式一定贵吧。为了不显得太小家子气,我没问价钱。 “还有最后一个关键问题:您穿越之后,还想保留之前的记忆吗?” “保留。”我本能地回答。就像有关孟婆汤的传说,总是想自己到时候如何逃避去喝那一碗汤的,现在居然可以选择不忘记。 对面的男士起来。微笑着握手:“好了,您可以去交费了,然后去穿越室等候。” 果然睡眠式很贵,我把自己银行卡里面的钱几乎都要刷光了,才拿到穿越牌。 到睡眠穿越室,那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递给我一杯水,“喝下去,就开始了。睡眠式很舒服的,一觉醒来,就到未来了。” 哈哈,就这么简单么?我接过杯子,一口喝光。。。。喝完,突然一个念头想起:我是干什么来的?不是就打探打探的么?。。。。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三) 睁开眼睛,自己坐在那个写字楼的台阶上。世界,好像还是那个世界,没有楼房的倒塌,没有洪水,没有各种残骸。。。。跟之前一样的啊,耳机还那么戴着,手机里还在唱着歌。 我拉住一个路过的人问:“今天哪年哪月哪日?” “2012年12月22号。” 哦,这么说,我仅仅穿越了一天,来到了末日后的第一天。 “请问,您也是穿越过来的吗?” “您说什么呢?”路人白了我一眼走了。 哦,这么说,这个人穿越的时候,选择了不保留记忆。。。。 好吧,现在我得理一理思路了:眼前,在这个新的时空下,我是谁?我该往哪里去?
个人分类: 有些故事|5149 次阅读|12 个评论
我国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在武汉建成将于28日通车试运营
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2012-12-16 09:25
我国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在武汉建成将于28日通车试运营 经过6年紧张施工建设,我国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武汉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12月15日开始邀请市民参观并体验乘坐。目前其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就绪,将于28日通车试运营。 线路全长27.73公里的武汉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设计时速为80公里,全程旅行时速约36公里,穿越长江江底用时仅需3分钟。 这一地铁线离长江江底最深达47米,最浅处也有16米,是国内埋深最大的地铁线。由于武汉城区地质条件复杂,这一穿越山体、高楼、湖泊、长江高风险地带地铁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地铁隧道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武汉地铁二号线经交通部组织的评审,其试运营条件达了“A+”水平。据相关部门预计,这条纵贯武昌、汉口两镇的地铁线路开通初期,日客流量可达50万人次,将全面减轻武汉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
204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环形使者:时光机也无法带你穿越
热度 1 dongzg101 2012-10-6 05:01
http://discovery.163.com/12/1002/00/8CP5T18500014N6R.html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彻底的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和人类对于宇宙与自然的“常识性”观念。当众多科学家投入到关于相对论的研究上来,他们一方面证明着“时空旅行”不仅仅只是文学作品中的幻想,时光机也有其科学依据;另一方面也在证明着,这些经过无限度渲染的影视、文学作品根本是无稽之谈。依靠目前的科技力量,即使拥有时光机,也无法带你穿越。 科幻小说家 :预言有一种不可小觑的力量 1610年,在近代科学时代,被誉为科幻小说鼻祖的德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s Ke-pler)创作的小说《梦》已经预见了20世纪人类的登月之旅,预言了万有引力。同时,这部小说也是理性的科幻小说样板。开普勒被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和天文学家萨根誉为科幻小说的开山鼻祖。而同时,在十六世纪中期由中国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也带着一种对未来科技的预言。 儒勒·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是最成功的预言家。1869年,他的著作《海底两万里》就预言了潜水艇,而就在《海底两万里》发表的那一年,真正的潜水艇已经存在并运用在了军事上。而靠柴油驱动的潜水艇直到19世纪末才出现。这本小说的冒险成分远远大于科学幻想成分。他创作的《环绕月球》,人类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已经实现,而中国也在上世纪得以实现。 1895年,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George Wells)发表了著名科幻小说《时间机器》,它被称为利用科学进行时空旅行题材科幻小说的领头人。但同时也被别人看作“不切实际的幻想”。小说家们虽然对未来出现的科学技术有着预言的力量,但却未必启发科学家做具体的科学发现。 科学家:神秘世界无所不能 从《时间机器》开始,仅仅十年的时间,1905年6月30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第一篇关于狭义相对论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发表于德国当时最富盛名的物理学期刊杂志《物理年鉴》上。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发表从科学上把这些幻想变成了现实。狭义相对论首次提出时间是相对的。爱因斯坦并由此推断:如果人以接近光速旅行,那么时间对他来说就会停滞。根据这个假设,一个移动中的时钟秒针应比一个静止平放的时钟秒针跳动得快,这种现象被称为“时间稀释”。狭义相对论的理论是可以飞越未来,但是不能回到过去。因为当在物体接近或超过光速的时候,时间有可能只是很慢或者是静止的,不可能使时光倒流。 1908年,德国数学家赫尔曼·闵可夫斯基(HermannMinkowski)一直在试图理解爱因斯坦的新思想,他认为物体在快速运动时会收缩、时间也会扭曲。“如此一来,空间和时间本身注定要蜕变为纯粹的幻影”闵可夫斯基宣称,“只有二者的结合才会维持一个独立的本体。” 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第一次将时间与空间合并在一起。提出了时空隧道的概念。时空隧道是一个在引力场下能变化的东西,当空间折叠之后,空间折叠的两点中间打开一个洞相通的话,就可能走入一个空间的捷径——虫洞。 时光机:存在科学幻想 2007年,国际科学家发表的报告指出,他们利用分子加速器把原子打成两条光束,绕圈而行,模拟理论中较快的时钟,然后用高精密度的激光光谱测量时间,发现光束比外界的确慢了一些。实验与爱因斯坦的理论“完全吻合”。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家彼得·霍扎瓦(Petr Horava)于2009年1月公布了他被称作“霍扎瓦重力”理论的研究成果,试图将时间和空间相互分离,以便构建一个统一理论。这项研究也是当代物理学最紧迫的挑战之一。有些研究者已开始用它来解释宇宙神秘的孪生现象。如果霍扎瓦的思路是对的,或许会永久改变我们有关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并引领我们走向一个适用于宇宙中所有物质和力的“万有理论”。 于是,“时光机”作为一种科学向往被提出。但同时,“祖父悖论”也对此产生了疑问。如果我们回到过去,自己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或外婆,那“我”从何而来? 爱因斯坦并未对“祖父悖论”给出回答。而英国知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也一直对于时空穿梭进行着探索。在霍金看来,外星生命极可能以微生物或初级生物的形式存在,但不能排除存在能威胁人类的智能生物。他曾精心安排了一次时间旅行者的宴会,用实验证明,时间旅行不可行且“穿越”不可能。 作者:任聪,责任编辑:陈雅娟,邮箱:chenyajuan#corp.netease.com
个人分类: 科普|1738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千里骑车上大学
zhangxw 2012-9-8 10:08
父子俩千里“单骑”去上大学 克拉玛依小伙儿与父亲搭伴 穿越7省到广州上大学 张学文转自新疆都市报2012.9.7 T1版   尹智超。   尹智超的爸爸。   9月是全国各地大学新生入学的日子,与一些大学新生坐豪车到学校报到不同,19岁的克拉玛依小伙儿尹智超选择了骑行到大学。7月23日至8月23日,他与父亲两人一路从新疆克拉玛依骑自行车跨越7省、行程约4700公里,到达了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开始了自己的象牙塔之旅。   □文/图新疆都市报记者杨苏生本报读者曹竞予彭妤   》》》父子同走开学路   经过12年的寒窗苦读,尹智超今年考上了广东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编辑出版学专业。高中时,他就对自行车骑行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碍于功课的压力,一直没有机会践行自己的骑行梦。   高考结束,在接到华南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尹智超萌生了骑车上大学的想法,并告诉了家人。没想到父亲不仅支持他,还决定与他结伴同走开学路。母亲虽然非常担心,但看在有父亲同行的份上,勉强同意了尹智超的计划。此次旅程,尹爸爸除了陪儿子骑车到广州,还要去云南老家,完成他自己的愿望。   尹智超告诉记者,从决定出行到上路,他与父亲只有一周的准备时间。看地图、制定路线、订车、去店里装车、准备行李……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鼓励和帮助。   他说:“在店里装车的时候遇到一位武汉理工大学的骑友,他环疆骑行正好来到克拉玛依。我跟他聊了很多,学了不少东西,对我的帮助很大。”   7月23日,尹智超与父亲二人从克拉玛依出发,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湖南7个省份,8月23日最终到达广州。全程历时1个月,约4700多公里。由于还未到新生报到日期,尹智超便在学校周边的穗石村先扎下了脚。而尹爸爸则独自乘火车继续前往云南。   》》》一度想过要放弃   “每天早上醒来最不愿将双脚放在单车踏板上,因为一踏上车,只有到晚上找到住处才能休息。”尹智超笑回忆道。   回想那一个月的经历,这个19岁的骑手还是觉得苦涩,毕竟4700公里的旅程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特别是刚从新疆出发时,茫茫戈壁,天干气燥,最渴望的就是能够喝到水。有一次,因为没水喝,他和父亲的体力与耐力已经快要达到极限,终在路上看到一处给大车加水的小摊,两人甚至激动到欢呼。   “最难走的还是山路。”尹智超说起了他在翻越秦岭时的经历。“走秦岭山脉时,因为高估了自己的体能,没有安排好时间,有大概40公里的山路特别陡,一直骑到晚上10点多,骑都骑不动了。之前考虑到帐篷在南方用不上,在西安时就寄回克拉玛依了。在山上找不到住处,是非常严峻的问题。当时有些绝望,但最终坚持住了,找到了一家‘农家乐’。”   尹智超说,路上自己曾经想过放弃,特别是中途在路边休息时真的不想再上车了,“但是看着父亲那么大年纪了还在坚持,我如果放弃,真说不过去”。   》》》锻炼意志收获大   当被问到“一路骑行到校园报到,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尹智超说:“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首先过程中就有很大收获,从西北到东南的路线,穿越了大半个中国,看到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见识了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包括倾听方言都是很有意思的。”他们一路上横过黄河、长江、湘江、汉江、珠江,路过华山、衡山、蓝田人遗址等,因为尹爸爸是请探亲假出行,所以路上时间特别紧,根本无法停下脚步仔细看看风景,这也成了此行最大的遗憾。   尹智超说,此次行程克服了自身的很多缺点,最主要的就是锻炼了自己的毅力。“像我们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很少能把一件事从有想法到做出计划再到落实,没有体验过这样完整的过程。通过这次骑行,包括前期买装备、学修车、做路线计划再到每天坚持、落实,这个过程很完整,所以我觉得这个收获是最大的。”   父子二人这趟旅程总共花费了1.8万元,足够二人坐飞机往返一趟新疆和广州了。“其实花的钱细算下来并不多,我们买的两辆专业山地车就花了差不多8000元,一路上31天吃饭、住宿都要花钱,”尹智超觉得这趟旅程其实超值,“一路上的经历是有钱也买不到的。”   》》》计划环海南骑行   父子二人到达广州在大学城住下后,第二天整整睡了一天,“实在太累了”。那之后,尹智超并没闲下来,他走出大学城,去看了中山路等广州最繁华的地方。这几天,尹智超又找到了一份新差事———帮忙迎接新生,他干得非常专注。   尹智超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他说:“如果同学也喜欢骑行,或者被我同化,我就跟他们一起出去玩,明年寒假我打算将车子托运到海南,进行环岛骑行。” 出现COMMENTINTERFACE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2605 次阅读|0 个评论
文以载道,时空PK.
yufeng2020 2012-8-18 10:00
文以载道,时空PK.
文以载道,时空PK. ————贺张操老师《穿越时间可能吗?——PK 时间简史》 新书首发 于峰 书香中国上海周, 时间简史有质疑。 霍金张操二人转, 老骥伏枥科普灵。 【旁白】2012年8月16日,书香中国上海周活动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张操老师新作《穿越时间可能吗?——PK 时间简史》一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签发仪式吸引了上海科技界、教育界不少知名人士和热心读者出席。因为工作关系,我与张操老师及夫人董老师有过多次接触和交流。张操老师作为旅美物理学家为上海科技馆相对论剧场更新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幸运,我在三月份就曾在电脑上拜读了张操老师PK霍金的新作,也了解到了新书背后的许多故事。比如说:霍金和张操老师都是1942年出生的,都属马,今年都已七十高龄。老骥伏枥传播科学,这种精神是我们晚辈应当好好学习的。二人都是从事物理学研究的科学家,如今都已涉足科学传播领域。但在时空观上,二人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在新书中,这种对科学的求实精神,质疑“大众权威”的精神,可以讲是最具感染力的。科学应当接受质疑,允许争议。科普应当传播科学,科学不等于科幻和娱乐搞怪。我认为这些底线正是本书的要旨,应当让更多的国民和大众知晓。“二人转”是东北一个深受大众喜爱的民间剧种。在此,我真诚地希望张操老师和霍金先生的这次关于时空的PK能给我们的科普工作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受到大众的欢迎。 书香中国上海周,张操老师新书首发活动现场。
3279 次阅读|0 个评论
“穿越”小说的一个典型作品:《窃明》
seawan 2012-7-12 16:13
【整理网盘,发现以前朋友传过来的《窃明》,用两天时间看了看】 《窃明》写的还是不错的,书中不少比较感人的故事情节。 主角黄石穿越到明末,依靠自己的历史知识和个人胆略智力,成为一代伟人。 从书中很震撼的描写中退出来, 仔细思量一下这些文学作品的优点和缺点, 还是很有意义的。 优点: 1. 比较丰富的情节。 2. 比较能符合和激发华夏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3. 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就可以读,可以作为轻松读物。 缺点(非常显著): 1. 比较血腥;恐怕对那些心智还不很成熟的学生们有不良作用。 2. 所有故事情节围绕的,皆是“利”、“权”,乃至“生存”这样最基本的需求。缺乏高层次的追求。 3. 对社会文明发展似乎没有什么作用;反而由于故事背景的限制(古代背景,缺乏各种现代人所遵从的道德规范的制约),可能对读者有很负面的影响。 《窃明》.chm
个人分类: 博览|4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人民日报:继续改革才能穿越改革深水区
whyhoo 2012-7-10 10:51
  核心提示 :7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任仲平文章,《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20周年之际》。文章中说,离“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只剩下8年时间,只有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改革,才能妥善化解“成长的烦恼”,穿越改革深水区的暗礁和巨浪。   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   ——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20周年之际 (一)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诞生20年了。   20年可以成就什么?一个婴儿,将长成健美的青年。一片土地,可以收割几十季满仓的喜悦。一项发明,可能创造巨大的财富和更适意的生活。而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制度变迁进程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20年里给中国带来的一切,远远超出了寻常的想象。   1992年,从年初小平同志一路南下,发表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宣言,到初夏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讲话,再到秋天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经济 改革 终于摆脱了计划经济的羁绊。2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场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展开的新的革命,奠定了当代中国新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新的飞跃。20年,它重塑了13亿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相互关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影响着整个世界的走向。    (二)市场经济,一个令中国人百感交集的名词。   一个世纪前,当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时,日益走向垄断的资本主义正遭遇世界范围的空前危机。市场扩张的资源掠夺,竞争导致的贫富分化,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取向,周而复始的经济危机……近一个世纪中,市场经济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印象大都是负面的,它甚至一度被形容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万恶之源。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打开国门,震撼于世界巨变的中国人,才第一次静下心来,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重新打量市场经济。   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源配置。借助利益激励、供求变化、价格波动、自由竞争等机制杠杆,市场把有限的人、财、物以最优化的方式分配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实现效率提高和财富增进。依靠市场经济,“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完善市场经济,不少资本主义国家在一段时间里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得上风。   历史的辩证,正体现在人们对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之中。当时间走到21世纪的门槛前,曾经把市场经济看成“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的中国人,现在要向市场经济招手了。    (三)从零公里处起步,中国的市场经济之路,就不是阳光普照的坦途。   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事实——20年前,当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将“市场经济”写上社会主义旗帜,它所遭遇的不只是国内深受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束缚的人们的忧惧,更有在市场经济道路上走过几百年的西方政治精英的质疑。   这是不得不重视的“忠告”——1991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时曾这样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实行资本主义,实行私有化。”有人预测,“中国这么做,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扼杀市场活力,就是市场经济演变社会主义制度”。更有人断言,“搞了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   20年过去,当年的预言依然张贴在历史的里程碑上,反衬着一条崭新道路的艰辛与辉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公式嵌入当代史,激活了中国经济,激发起亿万民众的积极性创造性。   这2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迈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正从百姓的愿景一步步化作现实。   这20年,中国昂首加入世贸组织,跃居全球最大出口国。伴随着非歧视、透明度、国民待遇、公平竞争等世贸原则渗入体制机制,我们成功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中国声音”在国际舞台更加响亮。   这20年,全国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市场体系茁壮发育,走向统一开放,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加快;国企改革攻坚克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渐次突围,财税、金融、外贸、农村、投资、社会保障、资源价格、垄断行业等领域的改革步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范围不断扩大。   这20年,我们从短缺走向充裕,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和实惠,更带来了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人员自由流动、发展机会增多,以及平等、竞争、效率、规则、法治等市场意识的苏醒……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只是像邓小平所断言的那样“不存在根本矛盾”,更在相互的化学反应中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20年过去,社会主义不仅没有被市场经济“和平演变”,反而在市场繁荣、经济飞跃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尽管对这条道路的质疑尚未烟消云散,但是,铁的事实反复印证着一个坚定的判断——“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    (四)只有回首过去,我们才知道自己已经走出多远。   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为资本主义灭亡后的未来社会提供详细的蓝图。他们只是粗略地设想,未来的社会将实行计划经济,商品货币关系将逐渐消失。   苏联一度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经济,在新中国开创者们的脑海中打下了太深的烙印。“以苏为师”,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起来,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容置疑的理论原则。   今天回头来看,反思苏联模式的弊端,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从1956年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中就已初现端倪。然而,“一大二公”观念的重压之下,“三自一包”的小草无法抬头;“体制下放”的向下分权,不时遭遇“一平二调”的台风横扫;反复出现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有如昙花一现,“放—乱—收—死”的魔咒始终挥之不去……思想观念的僵化、认识水平的局限,让种种尝试都只能是计划经济框架下的修修补补。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终未跳出苏东国家经济改革模式的“上限”。   经济体制的弊端与政治运动的冲击,不仅窒息了市场经济的发育,甚至令计划经济本身也难以为继。多年的计划经济虽然打下了共和国工业化的基础,但二三十年过去,中国经济仍然是短缺的经济、贫困的经济、僵化的经济。   一个被人们反复引用的事例是,沈阳有两家厂,一家变压器厂,归机械部管;一家冶炼厂,归冶金部管,变压器厂需要的铜由机械部从云南等地大批运来,而冶炼厂生产的铜由冶金部分配到全国各地。一墙之隔的两家企业不能横向联系,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那时的《人民日报》曾刊发一幅漫画:某家企业为了买打字机,坐火车到北京来请示,相关部门领导办公桌上的文件堆起厚厚一摞。   危机,打开了思想解放的大门。变革,指向经济活动的最关键环节——资源配置方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 改革开放 的大幕,破除思想迷信,坚持实事求是,整个中国的精神状态为之一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日益兴旺,从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商品经济的概念日渐深入人心,中国在摸索中向市场经济一步步靠拢。   发生在1992年的决定性转折,给改革开放后持续14年的计划和市场的争论画上一个句号。党的十四大郑重宣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明确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所有制理论的重大创新;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中国进入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创新时期……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打开了现实的大门;那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确立了改革开放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奏响了改革大业最激荡人心的恢弘乐章。它不仅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径和走向,更造就了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的时代巨变。   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抉择。顺着这条轨迹,今天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过单兵突进的初始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经济制度创新与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以及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相互交织、相互支撑。 中国改革 开放的航船,正驶向更深、更远、更壮阔的海面。    (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大创新。   究竟是背弃马克思主义,还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从孕育之日起就面临着这样尖锐的拷问。   马克思、恩格斯的确曾经预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将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全社会有计划的生产将取代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列宁也的确曾经强调,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但是,“在将来某个特定环境中,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作为秉持科学态度的理论家,马克思从来不曾将理想彼岸的目标,强加给还在现实此岸的人们。作为实事求是的革命者,晚年的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他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就主张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的伟大,在于他兼具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那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解放思想的勇气。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反对以理想取代现实,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为市场经济的引入奠定了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抽象意识形态争论的釜底抽薪。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南方谈话,撕掉了长期以来贴在市场经济身上的资本主义标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道经典著作上找不到答案的“世界性和世纪性难题”由此破题。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新时期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回答。它驱散了缠扰众人心头的迷雾,解开了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大问号,使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更为丰满,更加鲜活,更具时代性。    (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大亮点。   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照搬过本本,迷信过教条,走过不少弯路。高昂的学费让我们警醒: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强国富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走自己的路,谈何容易。每一步创新,都面临着保守僵化的教条和超越阶段的激进的双重挑战;每一次突破,都曾遭遇继承和发展、现实与长远、渐进与闯关的两难选择;每一项决策,都可能要触动既得利益的奶酪,迷失于“做蛋糕”和“分蛋糕”的众口难调。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会不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非公经济的发展,会不会蚕食社会主义的公平?市场失灵和政府滥权,哪一种风险更大?效率与公平,孰轻孰重?怎样才能实现双赢而不是双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正是在与诸如此类棘手问题的遭遇战中向前推进。唯其卓绝艰难,更彰显意义重大;越是错综复杂,越需要智慧高超。   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掀开了当代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幕。20年来,始于经济领域的破冰,在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激起巨大回响,为全方位的 改革发展 提供了借鉴和动力:转变政府职能,维护公平正义,构建法制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牵引力;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让经济发展惠及更多民众,和谐社会建设是市场经济推进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选择……   如果说,20年前的巨大转折,是从僵化的理论中振兴了社会主义,那么20年来的辉煌实践,则以艰难的探索刷新了人们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为不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开辟出一条全新的路径。    (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大贡献。   1516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装点了无数社会主义信仰者的梦乡。1848年,《共产党宣言》吹响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角。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一代代人孜孜以求,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认识千差万别。   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挫;苏联解体,发展中国家普遍陷入反思。西方不少学者认为社会主义走到了尽头。然而,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理想并未泯灭,社会主义实践也不曾停止。   被外电评为“新版中华体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社会主义的传统经济模式,进行经济体制革新,社会主义立足坚实的大地,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让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再次得以体现。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之下,西方世界开始了“为资本主义会诊”的反思,“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的声音再次响起,“北京共识”重新激活了人们对于不同发展模式、不同社会制度的想象。全球1/5人口正在履践的这场变革,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社会主义有了全新的视野。   这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抒写的重要启示:任何制度都应在不同社会土壤、不同历史条件下经受实践检验。勇于将世界文明潮流与自身发展进步结合起来,善于将现代化规律与本国国情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完全可以焕发蓬勃生机。   向市场经济要效益,向社会主义要公平。不断完善的这一新经济体制,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高点,展现了人类社会又一道壮丽景观。    (八)“中国20年来所发生的一切,是任何计划都计划不出来的。”有人用这样的修辞,来评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地上创造的奇迹。   这些“计划不出来的”的成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绝非“市场经济一搞就灵”的简单逻辑所能解释。在它们的背后,凝聚着立足国情、兼容并蓄的改革发展理念,蕴藏着诸多已经总结和需要进一步总结的深层次规律和经验——   理解两个“不等式”。中国人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的论断中收获的,是思想探索的无尽勇气。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成为20年来人们不断克服思想障碍的动力源泉。   把握两个“着眼点”。着眼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以“三个有利于”检验改革成效,是中国20年市场经济改革最重要的立足点。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力,释放出市场主体的无穷能量。   坚持“两手抓”。用好市场配置资源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显示出相对于自由市场经济的巨大优越性。   发挥两个积极性。以财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为重点,调整中央地方关系,不断提高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地方发展的积极性。   用好“两个市场”。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孕育在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统筹之中。   构筑两个保障体系。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法律体系,构筑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络,提升国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   防止两种倾向。坚决排除“左”和右的干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弦易帜的邪路。   20年来,正是在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不断处理好这些两两相对的复杂关系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中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20年探索孕育的独特经验和驾驭能力,让我们在面对世所罕见的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问题、面对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时,有了前所未有的从容和底气。    (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20年市场经济改革,把中国经济送上了持续增长的快车道,把在现代化道路上艰苦跋涉的中国人推上了一个高峰。然而,居安思危,我们一刻都不曾忘记发展中那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风险隐患;喜中有忧,“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经济总量上去了,发展的质量却亟待提高,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弊端必须加快清除;非公经济蓬勃发展,但制约其发展壮大的制度性障碍并未完全克服,打破行政垄断、促进公平竞争的呼声日益高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但经济调节越位、市场监管缺位、社会管理错位、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存在,政府部门亟须加快自身改革;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催生社会焦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成为社会隐患,分配关系的调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价格信号扭曲,阻碍了资源配置的优化,要素领域的市场化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   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越往前走,触及的矛盾越深,涉及的利益越复杂,遇到的难题也越大。“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清晰宣示了我们党对于解决这些难题的战略抉择。   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深化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推进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坚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主线的行政体制改革,离“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只剩下8年时间,只有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改革,才能妥善化解“成长的烦恼”,穿越改革深水区的暗礁和巨浪。    (十)1992—2012,市场经济的种子撒进社会主义的土壤,其成长之茁壮、活力之旺盛、成果之丰硕,超过了所有人们当初的想象。而它在未来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问题和风险,同样非20年前所能具体预见。   20年“摸着石头”一路走来,如果说改革之初,我们面对的是九曲回环的“河”,未来我们要跨越的将是波澜壮阔的“海”。让我们牢记历史的殷殷嘱托:“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原文见 http://www.chinareform.org.cn/Explore/history/201207/t20120710_146281.htm
个人分类: 政治|1039 次阅读|0 个评论
霍金和真傻实验的问题与田螺姑娘为什么不能帮蒋叔做饭?
热度 4 jiangjinsong 2012-7-8 17:07
霍金和真傻实验的问题与田螺姑娘为什么不能帮蒋叔做饭?
最近霍金兄又开始炒作了 搞一个烂实验想要证明穿越不 可能 真傻兄今天下午两点在天津也搞了一个 实验 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以我一个科盲的角度看 这些实验都有严重的问题。 先看看霍金的实验布置 霍金傻傻地等待穿越者来赴约 打着欢迎穿越者的大幅标语 事后发出的邀请 ----------------------------------------穿越起来毫不费力的分割线 看起来这完全是恶作剧 怎么可以在宴会举办之后再发邀请通知呢? 但作为邀请穿越者实验 事后再发邀请是必须的 因为如果这点时间穿越都做不到就更谈不上长时距的穿越了! 但是霍金因为没人来赴约就认定穿越不可能 这个结论看似下得太粗糙太不严谨有失科学家的形象 因为没人来赴约有可能有许多原因 比如没有多少穿越者看到邀请通知 或者他们无法办英国签证 或者他们迷路了找不到霍金约会的地点 甚至因为他们不愿意穿越来看霍金这个糟老头子 但是霍金完全可以为自己辩护 毕竟这是一个邀请未来的时间穿越者的实验 未来的时间穿越者子子孙孙何其多也? 难道那么多人都没有能力办签证 都那么路痴 都那么重色轻科学吗? 理论上无限多的时间穿越者居然一个都没有来赴约 难道还不可以证明穿越不可能吗? 这样说来看似霍金的推论也不无道理 但是 霍金的实验设计有个关键的漏洞使得这个实验根本不可能证明任何结论 先做饭去 吃完饭继续写 好,饭已经做完吃完了 咱们继续谈穿越的事情 刚刚美女yxh同学在留言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霍金和真傻兄实验的软肋所在: “做饭这点小事情都不能邀请田螺姑娘穿越过来帮蒋叔解决,足以证明穿越是不可能滴” 我痛苦地说出了真相: 错了,家里有领导,田螺姑娘不敢出来做饭! 看出关键所在了吗?同学们! 由于领导的存在和监督 田螺姑娘不敢替蒋科学同学做饭 并不是田螺姑娘不存在或者缺乏穿越的能力! 事实上穿越实验的根本软肋就在于无法将实验对象和环境真正屏蔽起来 有太多太多的外部干扰来影响实验结果 比如霍金兄的邀请实验 蒋科学就可以干扰 蒋科学这厮自己不懂科学做不了实验出不了名 但是他可以捣乱啊 他完全可以在实验做完之后 即在霍金傻傻地等待无人赴约之后 在霍金事后发出邀请之后 在霍金的炒作被报道之后 在大家关于霍金实验的议论之后 在真傻兄改进霍金实验在天津大学做新实验之后 甚至在霍金同学去世之后(目前看来蒋科学在霍金之后去世的概率较大)…… 散布谣言说: 霍金罹患的疾病有高度的传染性 哪怕在他邀约的地方出现也会得上不治之症 或者他的实验其实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他是CIA、克格勃、中国安全部等秘密机构的间谍 他的邀请其实是一个捕获穿越者的陷阱 赴约的穿越者会被当场拘捕 被CIA、克格勃、中国安全部等秘密机构带走做残酷的实验 最后都会像霍金本身一样身体严重残疾等等…… 所以穿越者都洞烛其奸不会傻傻地赴约 当然也有可能是2198年美国联邦调查局绝密档案解密 大家知道了霍金实验的真实性质 …… 甚至5000年之后一个人的恶作剧声明都可能阻碍后世穿越者的赴约 由于未来是开放的 是霍金所无法控制的 因此霍金实验(以及真傻兄的实验)都是高度甚至是无限不可控的实验 很难得出一个证明穿越者不存在的结论 有趣的是 这种实验不可能得出穿越者不存在的结论 在逻辑上却有可能证明穿越者的确存在 假如真有穿越者现身并被证明身份真实性的话 这种实验倒是可以证明穿越者的存在 因为实验在逻辑的结构上是不对称的 当年卡尔·波普尔就是抓住了证实和证伪的逻辑不对称性 建构起风靡一时的证伪主义的 尽管今天看起来对科学本质的把握太漫画太简单太山寨 不过当年对于强调科学的批判性的贡献还是挺大的 这都是题外话了 ———————————————————————————————— 刚刚又想到 这种面向未来开放的穿越实验实在是太开放了 咱们再回到霍金实验的原点 先是霍金摆上食物和美酒傻傻地等待 然后再发布一个邀请 那前几天的傻等就变成了等待穿越者的实验 照这样子做 我蒋科学是不是可以在临终前发布一个邀请 邀请穿越者在我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朗诵一首诗? 或者邀请穿越者在我的帖子被编辑部mm删掉的时候来安慰我一下 或者邀请穿越者在我高考之后填报志愿的时候劝我填报另一间大学 那样我生活中的任何经历都可以在事后变成一个有计划的穿越实验 然后我就得出结论说: 穿越不可能?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5078 次阅读|19 个评论
左右互搏---穿越与纠结的卷积
热度 13 BaoHaifei 2012-6-15 13:35
左右互搏 --- 穿越与纠结的卷积 鲍海飞 2012-6-15 偶然发现了一年前科网上有几篇文章在讨论卷积的问题,卷积里面似乎隐藏着不少的神秘。近日也研究了一段时间有关系统响应的问题,其中涉及到了卷积,而卷积就是处理系统响应的一种方式 , 经研究发现,有一些体会 , 看看这里面都有哪些神秘之处? 先来看卷积的定义。卷积的定义就是两个函数乘积后的积分:$I(t)=\int_{0}^{t}f(\tau)g(t-\tau )d\tau$ 。一个函数的设为f(t),一般为‘外力’;另一个函数为 g(t), 一般为系统响应的函数,有权重之意。现在我们仔细来看一下里面的秘密。 神秘之一,$\tau $ 是什么?$\tau $ 其实是个时间变量,更确切地说,叫做‘哑元变量’或‘虚设变量’,在英语里称为 dummy varible 。因此,卷积公式中的左端 I(t) 不含有该变量。 $\tau $ 是相互作用的时刻,可以不在‘ 0 ’点。 神秘之二, t- $\tau $ 又是什么? t 也是一个时间变量,是系统一直在动 (shifting) 的时间变量。 t- $\tau $ 则是隐含着一个系统的过去式,即系统有‘记忆效应’。函数 g(t- $\tau $ ) 中就表明了过去的味道。 神秘之三,数学处理上为什么要采用一个函数滑过另外一个函数?这是一种图解、理解和处理方式。相当于一静一动两个函数在相互作用。有些人将上表达式中的 g(t- $\tau $ ) 函数解释成,函数 g(t) 经过对 y 轴翻转 (flip) (时间取反)变成了 g(-t), 然后加上平移量 t(shift), 最后变成了 g(t- $\tau $ ) 。或者说,由于时间的移动,一个函数滑过 (slide) 另一个函数。在这里,我们看到数学的神奇之处,它让我们看到一个函数是如何穿越另外一个函数,从过去走向未来(预测一个系统的响应)! 为了解决系统的响应问题,卷积实际上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比如,在一个二阶微分方程中:$m\frac{d^{^{2}}x}{dt^{2}}+c\frac{dx}{dt}+kx=f(t)$ 该方程左边是一种质量 - 阻尼 - 弹簧二阶系统模型,其响应函数(其解)为 g(t) ;而方程右端是外界作用,比如外力函数 f(t) 。这样,当外力作用到这个系统上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卷积直接积分就得到了系统的响应,而不需要再去解复杂的微分方程了。 显然,在卷积的方程中$I(t)=\int_{0}^{t}f(\tau)g(t-\tau))d\tau$ ,是包含了系统的响应函数与外界相互作用的乘积后的积分 , 是一个时间的累积过程,两个函数‘穿越纠结在一起’,是左右两端函数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恰好像金庸小说中所描写的老顽童,两只手能够左右互博,左手代表了系统响应,右手代表了外力的作用,两只手相‘拍’才能发出声响。所谓的卷积乃是‘一拍即合(乘积后积分)’、‘左右互搏‘之术。而响应函数 g(t) 是通过求解二阶微分方程的单位脉冲作用后得到的。 上述过程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当系统响应函数或权重函数在经历 $\tau $ 时刻后,外力函数 f( $\tau $ ) 和系统函数响应函数 g(t- $\tau $ ) 开始相互作用。它实际上是描述了一个系统的过去和未来。 卷积最奇妙之处,是它和 Laplace 积分变换之间的关系。这是它的第四个神秘之处! Laplace 积分变换是工程数学处理的一种最主要的运算方式,其包括了两个函数的相互作用(两个函数乘积后再积分)。对于两个函数及其拉氏积分变换后,设 F(s)=L ,G(s)=L , 那么, L -1 =$\int_{0}^{t}f(\tau )g(t-\tau )d\tau $ 。原来拉氏变换在这里和卷积是殊途同归!这真是数学的魅力! 英语里面 converlution 的含义中就有‘皱褶’之含义,就好像衣服上产生好多‘褶’,叠压在一起。在卷积的定义中,隐含着一个问题是, $\tau $ +(t- $\tau $ )=t, 即在这个 t 的时间内两个函数之间的全部相互作用。也许‘卷积’叫‘叠积’可能更好。 卷积有许多重要的应用,除了进行分析系统的响应之外,比如在股票趋势分析判断上的光滑曲线处理,在图像处理中,对图像进行均匀处理;在数字信号处理中,卷积的一个作用是对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和相关处理方法类似。 附录: 曹广福:大话卷积,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425602.html 吴中详:卷积卷不卷,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6-428153.html
个人分类: 随想|10900 次阅读|31 个评论
穿越的蝴蝶
热度 5 yonglie 2012-6-9 11:38
广东的高考作文用了两则材料: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生活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 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 “ 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 …… 伊雷娜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 两则材料不是同一个层次的问题,汤老师在说做“学问”,居夫人说的才是生活。根据汤老师的意见,研究恐龙的应该喜欢侏罗纪,而宇宙学家最好能回到大爆炸的时刻。对普通的“生活者”来说,“多种文化的交汇”能有多大影响呢? 汤 老师有个有趣的观点:文明发源在多磨难的地方——所以中国文明源于黄河而不是长江。【顺便想起:因为自然原因消失的古代文明,可能比流传下来的文明多得多。这一点似乎证明了汤老师的论断。】他似乎还大大夸张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说 大乘佛教 是中国的“教会”——犹如基督教在西方。实际上,佛教在中国从来没有发生过教会式的影响。 还是居夫人的话更生活,“活在当下”与活在任何时刻都会一样有趣(当然也有一样的无聊)——我们喜欢从自己的兴趣联想古代的生活,于是才有了回到古代的遐想。 我也想过一个时间旅行——在梦里化成一只蝴蝶,去看老庄和惠子看鱼,去和梁山泊与祝英台一起飞……借峨眉山的一朵涡流,飞到威尼斯,在圣马可广场的咖啡馆与歌德一起喝金门高粱酒…… 今天是 6 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中国文化遗产日,正是穿越的好时候——化一只蝴蝶,回到过去的每一寸光阴里与每一个有趣的人和故事相遇……
个人分类: 随想|3566 次阅读|5 个评论
灵魂穿越——新的科幻题材
热度 2 gzchengzhi 2012-6-2 09:46
  刚刚看了迪士尼的电影《异星战场》,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科幻电影。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其中涉及到一种可行的穿越方式——就是灵魂穿越。影片中男主人公穿越到了火星上,但是自己的躯体却留在地球。从现有的科学理论来理解,这并非不可能。因为如果我们能够保存一个人的全部信息,然后在另一个地方将这个人重组出来,应该就可以拥有一个外观上完全相同,且自我意识也完全相同的人。不过难以解释的就是为何电影里穿越到了火星上以后,地球上的原来的那个人就会只剩下一个没有意识的躯体?这用科学就不好解释了。显然穿越的时候传递过去的只是信息而已,人体、人的大脑神经网络还保留在地球上,自然这个人还是会很生猛地活着,然后外星球上的复制人和地球上的本人按照各自的方式生活下去。基于这样的缺陷,为了能够自圆其说,影片只好借助宗教里的一些观念来进行叙述。   先从科学角度来谈谈“灵魂”穿越的问题。现代物理学已经告诉我们,任何物质的速度不可能超越光速。因此以人的非常短暂的寿命来理解,人是不可能在有限的一生中穿越出太阳系的。自然也永远不可能达到太阳系外的类地星球上。而这部电影给出的灵魂穿越方式则显得更可行一些。影片中的灵魂可以视为“信息”。尽管目前已知的信息传播的载体也不可能超越光速,但只要我们仔细审阅一下宇宙大爆炸理论,就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一个致命问题,就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宇宙爆炸了,各种物质分崩离析,而物质运动速度又不可能超越光速,那么,那些已经分离出去的物质岂不是相互之间无法联系?如果这些物质之间无法通过某种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宇宙的整体性又如何保证?因此我们有把握预言,宇宙中一定存在一种瞬间的信息传递机制,能够确保因爆炸分离出去的物质之间保持联系,进而确保宇宙成为一个整体。目前已经有一些征兆预示这种瞬间的信息传递机制的存在。比如黑洞、虚数空间等。拿虚数空间来说,通过相对论的公式可以看出,任何物质的速度不可能超越光速,但是如果我们允许公式里面使用虚数,则这种光速不可超越的神话就被打破了,其结论就正好反过来,在这样的虚数空间中,光速是最低的速度。   在宇宙存在这种瞬间信息传递机制条件下,人类要移民外星球,就不再需要借助宇宙飞船了,光速限制也完全可以抛在脑后。人类只需要将自己身体的所有信息备份下来(呵呵,数据量一定非常大,可能要以TTB来计算),并将如何进行生物体重组的信息也复制过来(生物学家可能做不到,她们只会做实验,还是要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完成),最后通过宇宙的这种信息瞬间传递机制发送到另一个星球上去,这样人类就可以在另一个星球上幸福地生存下去了。   再谈谈影片涉及到的宗教问题。由于故事有点牵强,因此影片不得不借助宗教中的一些观念来进行叙述。我观察了一下,发现其中涉及到佛教和基督教的一些观念。其中灵魂转移,尽管部分内容可以用科学理论来解释,但影片中更多的还是借助了佛教中的“转世”的观念。意图控制宇宙的邪恶的势力,他们能够腾云驾雾,踩着云就来到人类面前,这模仿的是西游记中的场景。而那个邪恶的外星人说能够掌握地球等星球的产生和灭亡等整个过程,则如同佛主那样神通广大。   影片中有关世界末日的观念,则源自基督教,因为人类之间相互争斗,所以要来一次世界末日,推倒重来。而火星上的一条清澈的河流则是源自天堂的观念。   当然影片最后少不了一个非常老土的结局:“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是影片票房的基本保证。
个人分类: 博客大赛|4251 次阅读|4 个评论
刘立博主穿越了...
热度 7 cissyludai 2012-5-31 13:18
刘立博主穿越了...
刘立博主穿越了——不仅占了沙发、地板,还占了玉秀姐姐的... 呵呵...
479 次阅读|14 个评论
让科学网继续“穿越”下去:两个精彩的例子(补充我的穿越)
热度 3 liuli66 2012-5-12 22:27
让科学网继续“穿越”下去:两个精彩的例子(补充我的穿越)
穿越案例(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814-570191.html 穿越案例(2)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96920do=blogid=569949 补充20120531: 我的穿越 (来源: LU M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44420-576980.html )
个人分类: 杂感|701 次阅读|5 个评论
穿越-中微子超光速论文中最大的败笔
热度 11 BaoHaifei 2012-5-10 11:57
穿越 - 中微子超光速论文中最大的败笔 鲍海飞 2012-5-9 不管怎样,中微子超光速试验都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不要总是去批评和嘲笑,要客观的看待。上篇的《科学研究就是一场豪赌》所说的一些大都是表面现象,有时候,我们总是看了外在,而忘记了内在。再看中微子超光速试验这篇文章,虽然没有读太多细节,但还是有几点值得思考、关注和借鉴: 第一, 纯试验性的。该试验就是测量距离和时间。就象小学生的作业题一样,已知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 730Km , 若有一辆火车从甲地到乙地,花费了时间是多少多少小时,求火车的速度。但细究起来,这距离和时间的测量又谈何容易。既然是纯试验性的,感觉上就非常客观,其实这正是这篇文章的简洁之处和可取之处。 第二, 数据的统计属性。中微子的飞行时间采用统计的方法。因为是微观粒子,既有波性,又有粒子性,那么只能采用‘波粒二像性’的统计方法来进行,用乳胶底片获取试验数据,这样从统计的角度来说试验的可靠性就大,并具有说服力。 第三, 测试误差的考虑。文章较为详细地考虑了系统的试验误差和环境误差。因为是三年的试验数据,因此即使是季节性和地理性带来温度变化对试验的影响都被考虑进去了;并且,在试验中,为了避免某些区域震动等因素对试验的影响,将该区域的车辆都禁止通行。可见,该试验的艰难程度和考虑的精细程度。 第四, 理论的空白。或许是由于理由 (1) ’ 纯试验性的 ’ 缘故,该文仅有的几个公式也都是统计理论方面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缺憾。由此,就导致下面的问题。 第五, 结论显得空白。虽然得到了中微子的穿行比光速快的惊人结论,但是没有找到理由,这不能说是一个更大的遗憾。 大凡是理工科学过四大力学的人,几乎都知道电动力学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并且可以从该方程组中推导出光速。但在该研究论文以及参考文献中并没有提及任何与此相关的字眼。这不能不说是其一大败笔!这更导致其理论的空白和结论的空白。理论和试验的结合在这个问题上又凸显出多么的重要啊! 麦克斯韦方程,那是多么完美的理论和数学构架啊!这么一组(套)完美的公式、模型,但在该文中没有任何体现,不能不说是作者,审稿人等的疏漏。或者是他们故意为之!让数据说话好了!但数据说的话就未必是真实的。实际上,这恰好了证实了其结论:不可得知其‘为何跑得这么快’。 (We cannot explain the observed effect in terms of presently known systematic uncertainties. Therefore, the measurement indicates an early arrival time of CNGS muon neutrinos with respect to the one computed assuming the speed of light in vacuum) 。 说它是穿越,是因为中微子要穿过地球这个实体,因为中微子不受任何约束而能够自由地穿越任何物体。但是,如果这次试验穿越成功的话,那么它就真的‘穿越’‘超越’了。超过了光速,我们不知道未来的物理或许会有怎样的一片天地。 附录:《科学研究就是一场豪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568491.html
个人分类: 科普|6439 次阅读|23 个评论
时空穿越古兵营——应李学宽
yangyongtian 2012-5-7 15:33
时空穿越古兵营——应李学宽
残壁断垣, 顽石破砖; 才媛淑女, 红裙洋伞。 历史沧桑, 时代前沿。 时空穿越, 兵营驿站! 摄影 李学宽
个人分类: 诗配画|2128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们的价值观
热度 1 duke01361 2012-5-3 10:54
这么多年的观察发现,我们比较崇尚权利、金钱和性。 一、198人养着1名当官的。 负担之中,苦不堪言!精兵简政,减轻公民负担是今后一段时间不得不作的。 二、有钱就是爷 或“....." 金钱万能的价值取向,使我们又重回“资本主义”社会,又回到了那“万恶”的旧社会! .... 三、性泛滥 性作为交易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毛等人取消娼妓,现在基本上又死灰复燃,只是表面还不合法,但已经有媒体使用“性工作者”这种“合法”的词汇描述“娼妓”及其活动了。 当下流星语“过去是“老婆一个,孩子一帮”现在成了“孩子一个,老婆一帮”这也表明即使不是什么“性工作者”,也快到了“妻妾成群”的境况了,只是,很多人还挂着“遮羞布”遮挡着... 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权力!金钱!和性! 清者自清!
个人分类: Funny Things|2953 次阅读|2 个评论
从乡愁到闺怨:古今诗词大穿越
热度 11 卫军英 2012-4-27 12:58
科学网的诗词玩到这会总算是玩出来一些创意了。前两天有《乡愁》诗飘零网上,是晓虹MM和世宇兄远在他乡的思念,我久居杭州没有那么多感受,但却是好玩地把晓虹的新诗给演绎成一阕《满庭芳》词了,词成之后在评论里说起,不知谁把这首由新诗变为旧词的再翻回新诗该是什么味道呢?不想到了晚间,便见的王芳兄的穿越大作果然又从古代回归到现代。有感好意,我自是不能怠慢,一口气又把这首现代诗演绎为七言律诗。 王芳 2012-4-26 20:27 再翻卫兄词作: 乡愁 窗外其实没有山 山一定在某个地方沉睡 夜色初临 鸟儿在暮色里回头 看见窗前的我 如一朵缱绻的海棠 暗香,从四处将我包围 雕花的檐角,与风对视 我的渔火,我的江枫 我独倚的栏杆 还有我枯藤老树的天涯路啊 都在一副水墨山水里 远远地飞 远远地飞 窗外其实没有山 高山流水都在我的心里 唐诗宋词一起醒来 就像此刻的风 从日出的地方吹来 我黑色的发 在暮色里 既黯然,又闪烁着热烈的光芒 博主回复(2012-4-26 21:09) : 王芳兄翻得太好了,又是一次再创作,意境悠远,别有 韵味 。我再翻回律诗一首: 漂泊清愁连远山,绮窗人瘦意缠绵。 乡思缥缈鸟声倦,别梦依稀渔火间。 离歌逐水江枫外,长发随风海棠前。 夜静无言归路永,独将珠泪向阑干。 且说这番演绎原本是一种诗词娱乐,一旁的湘明兄看着乐了,忍不住也出手,先是一首绝句,王芳兄见而和之,湘兄诗兴盎然又是一首《雨霖铃》。 陈湘明 2012-4-26 22:35 此生常做天涯客,羁旅无边忘却愁。 云梦随风家万里,吾心安处惯春秋。 博主回复(2012-4-27 08:34) :(王芳) 惯看风云已无愁,天涯常客路幽悠。 万里海陆任冬夏,一部家书寄春秋。 陈湘明 2012-4-27 08:28 雨霖铃 演绎芳君乡愁(旧韵) 乡愁深切,望关山远,倦鸟聊歇。 花当解我无绪,凭舒卷处,悠香轻发。我见青山笑我,却如是凝噎。念梦里、西域茫茫,大漠驼铃问天阔。 江枫最是关离别,况还逢、柳絮纷飞节。高情却寄唐宋,何处是、汉时明月?此去天涯,应是、胸中美景凭设。夜色淡、光醒晨曦,信与青山说。 (王芳) 博主回复(2012-4-27 08:32):由“边陲”替换“茫茫”,更加多了些开阔的境界。而“汉时 明月”也更加的更加的令人神望。本已觉得十分好,竟然还可以改得更好。 且说这穿越原本就是好玩的游戏,大家穿来穿去图的是个乐趣。那远在他乡的晓虹原本是乡愁的源头,此番穿越大大的演绎了她的清愁,于是忍不住又回来穿越一次。这次是用了一个《一剪梅》的词调,又从新诗中穿到了过去。俺见得这般好玩,忍不住也打趣一下,怎么个“乡愁”经得几番穿越,样子有点像是“闺愁”了捏? 杨晓虹 2012-4-27 11:33 都穿越得太油菜太有趣了!! 让我再试试上次掌握得不太好的《一剪梅》过一把自我穿 越的瘾哈 (帆字可能出律了但一下子没想到好的) 烟雨绵川雾色稠。粉泪凝眸,孤帆离舟。 山自空蒙水自柔,思也悠悠,恨也悠悠。 人倚天涯月倚楼。霜冷清秋,梦缀帘钩。莫问思乡几多愁,欲语还休,欲说还休。 博主回复(2012-4-27 12:21):似这般穿越,正不知时空转换古今轮回多少番啊,端得是好玩 。MM这个一剪梅写的却甚是有情有味,满目都是一个孤独无依的愁字。不过写到后来,渐渐不见了“乡愁”,倒有点像是“闺怨”了。 另外那个出律的“孤帆离舟”改为“断雁孤舟”如何?反正孤帆离舟也是同义重复。
个人分类: 诗词歌赋|7808 次阅读|35 个评论
阑珊. 穿越觅春踪
热度 17 ximujushi0051 2012-4-15 19:03
阑珊. 穿越觅春踪
阑珊 . 穿越觅春踪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南国之春抑或已将逝去,北国却春意正浓。清明本是祭祖的时节,无奈家隔千里,只能以某种行动来望空遥祭逝去的亲人。再三思之,莫过于长途跋涉,穿越山林,寻觅春踪最合吾之心性。 遂收拾行囊和茶具开始了觅春之旅。 沿着荆棘丛生的野路向上,来到了一个云蒸雾饶的地方,薄薄的云气像轻纱在飘摇,透过这层朦朦,依稀可见万顷山桃。山桃花的气息氤氲着,云雾也遮上了一层酥软的味道。这片花海或尔相接,或尔被略带萧疏的密林隔离开来。淙淙流水,似隐逸的谪仙,静享着这份惬意的幽谧。    走过花径,已然到了西山的一个峰顶。层峦叠嶂,芳林尽现。峰顶一隅的一树春梅 , 让凝在花瓣上的露水在阳光里折射出她短暂却如仙女般的妩媚。 在冷香的氤氲里 , 我坐定石桌,打开茶具, 问护林老爹要了一壶开水,准备野林泡茶品茗。忽见一滴清晨的露珠从眼前的树叶上滑落 , 远处随风款款漂来的一片枯叶 , 是冬季残留的欲梦,想作最后的垂死挣扎,妄图颠覆已然绽开的烂漫。无奈,它漂过的地方 , 只是在空想中,划过一丝静仰在空气中的虚幻 : 天空碧蓝如洗 , 树枝参差横斜 , 间或能听到飞鸟渗入密林的随意一啼。 歇息了约莫一个时辰,又开始了继续穿越西山觅春踪的行途。 一带桃花 , 似霞光潋滟在水的一端。四月溪水流碧,水声铃铃入耳 , 倒映着夹岸那酒醉后妩媚而笑的朵朵桃花。清风徐徐吹过 , 一霎间花凋花谢 , 纷落如雨 , 暗香浮动。置身于轻轻漫漫 , 翻飞翩舞的花雨之中 , 那些清冽温润的香味突然间令人遗忘了今夕何日兮 , 此情此景 ,或 许就曾发生在那时那刻。流光中的往事 , 倏然一现 , 那些记忆中尘封已久的场景 , 或酸或甜,或苦或涩,或咸或淡,或悲或喜 … ,竟又历历在目 , 令吾久久沉醉其中。 云泻落空谷 , 行在山野间,偶遇烂漫成雪的、梨花的世界。带雨的梨花 , 一簇簇 , 压低了枝头 , 香漫如海。寂寥的空谷 , 人迹罕至 , 无意之中邂逅了这浩瀚的花海 , 心中难免有几分诧异和惊喜。人海茫茫 , 我们像遭遇这梨花一样曾不期而遇过多少人和事 , 或是曾经拥有 , 或是失之交臂 , 然冥冥之中注定了生命中闪闪发光的片段就是那些短暂的相遇,值得永世珍藏。 穿越了西山,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住着禅和佛的八大处。 沿坡下山,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在将来的某一瞬间,你我也许会记起那些散落在春日的往事 , 那些偶然顿生的灵感和年轻的青春时代 , 那些像流水一样逝去的花样年华, 那些 …… 然而指缝间遗漏的光阴却似一朵开败的花 , 可能会在某一场月光里 , 轻声哭泣。那时,却为时已晚 …… 山花 山桃 山桃 山桃 红梅 穿越中的品茗 冰裂磁茶碗 听禅轩 影子
个人分类: 阑珊|6183 次阅读|39 个评论
一步跨越亿万年——穿越于京西山水间
热度 25 dkysdc 2012-3-30 15:29
一步跨越亿万年——穿越于京西山水间
春天终于来了,尽管外面还在刮着大风,但这是春天的风。您看,花儿已经在狂风中绽放。蛰伏在城里的人们都在计划着周末或小长假到郊外活动活动,呼吸些清新空气,吃些久违的农家饭菜。体力好的纷纷摩拳擦掌,准备爬山、远足、探险。2012年的春夏秋,您有什么样的郊游计划? 3月29日的玉兰花 如果没有,建议您不妨以永定河为主线,逛逛京西的山水,探访一下门头沟的风土民情,实现一步跨越亿万年的梦想。 北京西山,沿永定河溯河而上,有一条绵延百里的京西古道,这是蒙古人定都现在的北京(那时称大都)以来,北京与河北、山西、内外蒙古运送煤炭、石材及各种货物的必经之路之一。据侯仁之先生的资料推断,京西的村落主要从明朝开始,因此,京西古道的历史不过数百年。正是在这数百年间,无论商旅通行还是攻防征战,数不清的商人脚夫、马帮驼队无休无止地在这条古道上穿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至今在门头沟的牛角岭、石佛岭等地还可看见清晰的蹄窝。周末或小长假,您不妨游历穿行于这些古道,体会想像一下古时贸易大通道的壮观情景。古道两旁明清时代的山村和遍布古道上的蹄窝会不会使你有一种一步穿越8百年的感觉?这800年的时光穿越实现起来应该很容易。 京西古道上的蹄痕(牛角岭) 没有时光穿梭机,人类如何跨越亿万年?特别是如何一步跨越亿万年? 人类的文字历史大概有数千年,这数千年的历史记录自然而然成为千年级别的时光穿梭机,使现代的我们基本可以准确知道数千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 几十年前, 数十万年级别直至亿万年级别的时光穿梭机基本上靠化石构成 。地质学家靠岩石中发现的各种化石,基本确立了地球演化的时间格架。 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进步, 同位素测年技术 已经发展得相当完美,大部分岩石的定年问题得到了解决。 同位素测年技术与古生物化石构成了现在的时光穿梭机。 人们已经大体知道了46亿年来地球的主要演化过程。 沧海桑田亿万年,有时只在一步间 对于大部分人,走路时的步伐通常在0.8米以内。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一步发生于1991年8月30日的东京,在当天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美国人迈克·鲍威尔(Mike Powell)以8.95米的成绩刷新了比蒙保持了近23年的男子跳远世界纪录。从此,8.95米一直成为人类跳远的记录。因此我说10米是自然人在地球上永远不可能一步迈出的记录应该不过分。 岩层的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控制。有时,瞬间的海啸可以留下数米甚至更厚的沉积记录。而在远洋深处,由于沉积物来源有限,可能数万年只有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沉积物。根据现有资料,距今18亿年至8亿年间(元古代),现在的北京及周边地区基本处于一个稳定的浅海环境,接受了巨量的沉积,在此期间形成的岩层厚度上万米。因此,若想一步穿越亿万年,几乎不可能。 但是,大约在8亿年前,北京及周边地区所处的华北地块突然整体抬升 ,整个华北从海洋环境变成陆地,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了2亿多年。这2亿多年时间,因为华北地块处于海平面以上,没有接收任何海相沉积【 这种长时间不接受沉积的时间过程称为沉积间断 】。 距今5.4亿年前后的寒武纪,随着全球性的构造变动,华北地块又被海水淹没,以前在陆地上风化形成的古土壤或砾石一下子被新的海相沉积物所覆盖,形成了的独特的岩石,地质学家把 混有大量底部砾石的岩层称为底砾岩 。 5.4亿年前海水入侵时,有些地方的地势比较平坦,没有或很少有砾石,因此这些平坦的地方之上形成的岩石与之前的岩石之间虽然 年代上相隔2亿多年,但空间产出上几乎严丝合缝 ,它们之间形成的岩层缝隙不到厘米级。整个华北地块从元古代开始到寒武纪,很少发生倾斜,因此这个界线之上与之下形成的岩层产出状态几乎一致【地质学家管 这种上下岩层产状基本一致的间断叫平行不整合 】。 如果你有幸在这个平行不整合的部位采一脚或者迈一步,那么一步跨越地质历史亿万年就不再是梦想了。 因此,用不了8.95米的跳远记录,0.8米的普通步子就足够了, 甚至刚会走路的婴儿也可实现一步跨越亿万年的梦想 。 下苇甸村附近(东南)元古代与寒武纪之间的平等不整合 (GPS:39°59'46.1;116°2'4.7,供参考) 109国道货车很多,请注意安全。此位置向西不远处设有停车位。 需要说明的是,元古代与寒武纪之间的不整合界面在北京有多处出露。下苇甸村西的龙王庙后就有底砾岩,但想看它实在危险,不建议您去看。 北京还有其他不同时代之间的(平行)不整合,但位于下苇甸附近的这个平行不整合是最方便、最易识别的不整合之一(见最后的卫星照片)。 如果您想跨越大一些,可以到密云或蓟县,找到太古代(25亿年)与元古代(18亿年)之间的不整合,实现更大的跨越。 天津蓟县太古宙变质岩(25亿年)与元古代沉积岩(18亿年)之间的平行不整合 图中,中国地质大学的梅教授正在为研究生们讲解这个不整合(摄于2011年11月)。 沧海桑田亿万年,有时只在一步间。 这种没有太大危险、集锻炼、人文与自然于一体的户外活动是不是应该成为科学人的首选? ************************************************************************************** 京西古道上的蹄痕(牛角岭) 门头沟区黄土台村(争取以后介绍给大家) 门头沟区川底下村(争取以后介绍给大家) 门头沟区野溪村附近奥陶系灰岩中的褶皱。 门头沟区野溪村附近奥陶系灰岩中的褶皱。 文中所涉及的门头沟区内的卫星照片(来自Google Earth)
个人分类: 地学科普|14530 次阅读|61 个评论
[转载]广州至河源高速路广州段穿越±500kV兴安直流迁改工程
ems86 2012-3-30 09:21
广州至河源高速路广州段穿越± 500kV 兴安直流迁改工程 蔡铁毛(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 广西南宁 530031 ) 摘要: 在送电线路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停电改造施工,文章主要介绍了在极短的停电时间内利用灵活的施工方法顺利完成任务的施工过程及注意事项,以期供同行在类似施工过程中得以借鉴。 关键词: 高速路穿越;线路施工;工期短 1. 施工概况 A. 工程简介 因拟建广州至河源高速公路需经过± 500kV 兴安直流# 2240 塔位,对电力线路的可靠运行以及道路的安全使用均构成威胁,为解决高速公路建设与电力线路安全运行的矛盾,特对± 500kV 兴安直流# 2238 -# 2240 处塔位进行改造。 ± 500kV 兴安直流# 2238 -# 2240 改造段为直流与接地极线共塔设计,直流线路按双极单回设计,导线为每极 4 × ACSR - 720/50, 地线为两根 GJ - 80 钢绞线,接地极导线每极 2 × LGJ - 630/45 钢芯铝绞线。 B. 施工区段跨越情况 线路区段内,共跨越架空 10kV 电力线路 2 回,架空通信光缆 4 回;跨越正在通行二级公路(县道) 1 次,乡村公路 1 次;跨越段内山高坡陡谷深,跨越区内为成熟经济林,树木枝繁叶茂,多处为果园区,塔位及区段内为群众祖坟所在地。 C. 计划停电施工时间 共 8 个昼夜: 2009 年 10 月 01 日 08 时 至 2009 年 10 月 8 日 下午 18 时 止 。 D. 改造段平面示意简图 2. 施工任务 任务 1 : 分别新组立 2 基新铁塔(一基直线塔(暂编号为新# 2239 )和一基耐张塔(暂编号为新# 2238 )),其中,由± 500kV 兴安直流# 2238 旧塔中心往# 2241 塔方向前移 26m 处新立 1 基 JGV371-29/30 型耐张塔;由± 500kV 兴安直流# 2239 旧塔中心往# 2241 塔方向前移 112m 处新立 1 基 ZGV375-63/67 直线塔。 任务 2 : 拆除现有的兴安直流# 2238 、# 2239 及# 2240 共 3 基直线塔。 任务 3 :不需换导线(间隔棒和防振锤均使用原线路上的间隔棒和防振锤, 其他金具和绝缘子均重新采购 ),完成 # 2237 至# 2241 的导地线、接地极线的重新架线安装。 任务 4 : 2238 新塔断线、紧线。 3. 施工基本方法 于线路停电前完成基础施工,铁塔组立至一定高度(与地级导线有足够安全距离)后停止;停电后,按照不同塔位不同施工点工作进行分工,导线不落地,导线用滑车挂于新塔上(旧导线低于新塔横担,挂于铁塔主材节点处,以不压跨越物为准),同时旧塔上落线拆塔;新塔组立完毕,而旧塔拆除至不影响紧线后于 #2238 上断线、紧线。 4. 施工方法和步骤 A. 停电准备工作 新塔基础应已完成并通过监理及业主的验收;技术负责人会同施工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拟定出最可行的施工方案,并经上级领导批准。 停电施工前,应由技术负责人向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和安全交底,明确施工要求,确定分工情况。与供电部门联系,向供电部门提出停电申请,同意后填写停电申请票。停电申请获批准后,填写停电工作票。材料负责人准备所有施工材料和工具器,确保施工过程有料施工有工具器使用。 做好材料使用和调配计划,与业主协调架线材料备用品和易遗缺螺钉等。 B. 停电前施工任务 基础施工,按照基础施工作业指导书,于 2009 年 9 月 15 日前完成;线路地极导线最小安全距离为 3m , 500kV 直流最小安全距离为 5m (参见后表)。在直流线路带电情况下,完成如下工作: #2237 旧塔,于 2009 年 9 月 29 日前,布置好过轮临锚现场,挖好临锚地锚,清点和布置临锚系统工具器材料; 新# 2238 于 2009 年 9 月 26 日前组立高度为 21m ,其它塔段和塔片,于地面组装并清点,无缺件,合理布置塔吊现场。现场清点并组装架线金具等材料,准备好紧线工具器。 #2238 旧塔,于 2009 年 9 月 29 日前,准备好拆塔工具器,布置好拆铁塔现场;新# 2239 铁塔于 2009 年 9 月 26 日前组立高度为 18m ,其它塔段和塔片,于地面组装并清点,无缺件,合理布置塔吊现场。现场清点并组装架线金具,清点附件安装工具器。 #2239 旧塔,于 2009 年 9 月 29 日前,准备好拆塔工具器,布置好拆铁塔现场; #2240 旧塔,于 2009 年 9 月 29 日前,准备好拆塔工具器,布置好拆铁塔现场; 架线金具,导线、金具大部分用旧的,导线拉力试验应已完成。 于 2009 年 9 月 28 日前,按照相应施工方案和措施完成跨越区内电力线、通信线、公路、施工棚等跨越架。现场调试和演练施工,检测现场通信措施和施工力量以及设备协调。 C. 停电后施工任务 铁塔组立和铁塔拆除方法: 采用□ 50 0 × 21m 内拉线悬浮 铁抱杆进行组立(见相关作业指导书), 组立 人员分塔片吊装组,辅材与螺栓紧固组,同时进行施工;导线、接地极线以及地线降线、升线,尽量在全线均放置于滑车内后,同时间进行,以免因为不均衡受力造成冲击等,导线和线夹受损,并造成导地线压到跨越架等;施工工序先后为:右地线→左地线→右导线→左导线→右地级线→左地级线。 跨越区段内同步施工措施: 2009 年 10 月 1 日 ,跨越区内所有 10kV 电力线路,验电、接地等停电跨越施工措施同步完成,并汇报施工负责人;至 2009 年 10 月 8 日停电期间全程有人监护; 2009 年 10 月 1 日,跨越区段内交通道路等重要设施监控工作同步启动,并汇报施工负责人;至 2009 年 10 月 8 日停电期间全程有人监护。 D. 各施工杆塔位施工步骤和施工方法 #2237 : 2009 年 10 月 1 日 ,现场施工班组负责人接到现场施工总指挥苏宏盛的停电通知后,迅速进行验电、接地 , 验电接地工作完成后及时通知现场总指挥; 在 #2237 大号侧打导、地线(共 12 根线)过轮临锚,地面准备工作于 2009 年 9 月 30 日前完成;临锚线于于 2009 年 10 月 2 日前完成;施工过程监护临锚措施以及临塔 #2236 铁塔情况;拆除 #2237 临锚线;接到施工现场总指挥和停电负责人确认施工任务完成人员已撤离,拆除线路接地。 #2241 : 2009 年 10 月 1 日 ,现场施工班负责人接到施工现场总指挥苏宏盛的停电通知后,迅速进行验电、接地,验电、接地工作完成后及时通知现场总指挥;施工过程监护 #2241 铁塔情况;安装# 2239 -# 2241 间隔棒;接到施工现场总指挥和停电负责人确认施工任务已完成人员已撤离,拆除线路接地。 #2238 : 2009 年 9 月 30 日 前,按照组塔方案,采用内拉线悬浮抱杆完成 20 米 范围内铁塔,其它塔片和构件地面组装完毕,塔材清点完成,现场布置完毕;组塔组: 2009 年 10 月 1 日 ,接到停电验电接地完毕后,进行抱杆提升,组立铁塔 15m ,并于下班前完成抱杆提升一次; 2009 年 10 月 2 日 ,抱杆提升 2 次,完成铁塔组立约 20m ; 2009 年 10 月 3 日 ,完成地线、导线横担吊装,铁塔组立完毕,提升地线支架后同时完成地线悬挂于地线支架工作; 10 月 1 日 ~10 月 3 日 ,完成旧塔 #2238 铁塔降线工作,降线必须与跨越物监护人员协调一致,用单轮 Φ 660 胶轮,逐根导线(地级线)进行落线。 10 月 4 日 ~10 月 8 日 ,旧 #2238 铁塔拆除工作完成;紧线组: 10 月 4 日 ~10 月 8 日 ,紧线、跳线制作、附件安装。 #2239 : 2009 年 9 月 30 日 前,按照组塔方案,采用内拉线悬浮抱杆完成 15 米 范围内铁塔,其它塔片和构件地面组装完毕,塔材清点完成,现场布置完毕;组塔组: 2009 年 10 月 1~10 月 4 日 , 铁塔组立完毕,螺栓紧固完毕;拆线组: 10 月 1 日 ~10 月 3 日 ,完成旧塔 #2239 铁塔降线工作,降线必须与跨越物监护人员协调一致,用单轮 Φ 660 胶轮,逐根导线(地级线)进行落线。组塔组:转入旧 #2238 铁塔拆除工作, 10 月 5 日 ~10 月 8 日 完成;附件安装组: 10 月 5 日 ~10 月 8 日 ,附件安装、自检消缺工作; #2240 (旧塔): 拆线组: 10 月 1 日 ~10 月3 日 ,完成旧塔#2240 铁塔降线工作,降线必须与跨越物监护人员协调一致,用单轮Φ 660 胶轮,逐根导线(地级线)进行落线。拆塔组: 10 月 4 日 ~10 月8 日 ,旧#2240 铁塔拆除工作完成; 5. 质量要求 # 2239- # 2241# 档内导地线不允许有压接头。打过轮临锚时,要注意做好保护导线的措施,拆下的间隔棒必须保存完好。# 2241 打临时拉线时,铁塔横担绑扎处必须放木头垫稳。 改线段所使用的旧线在液压前必须用砂布及钢丝刷将表面的氧化层刷去,然后用汽油洗干净,并涂上导电脂。 紧线安装后,原# 2237 瓷瓶串不应有倾斜和线夹不得有迈步现场。 其它按本工程的架线作业指导书和 110 ~ 500kV 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执行。( GB 50233-2005 ) 6. 施工安全措施 停电作业前,应向运行单位提出停电申请,并办理工作票。停电、送电工作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严禁采用口头或约时停电、约时送电的方式进行任何工作。在未接到停电工作命令前,严禁任何人接近带电体。在接到停电工作命令后,必须首先进行验电;验电必须使用相应电压等级的合格的验电器。验电时必须戴绝缘手套并逐相进行;验电必须设专人监护。验明线路确无电压后,必须立即在作业范围的两端挂工作接地线。施工结束后,现场作业负责人必须对现场进行全面检查,待全部作业人员(包括工具、材料)撤离杆塔后方可命令拆除停电线路上的工作接地线;接地线一经拆除,该线路即视为带电,严禁任何人进入带电危险区。由于本次施工附近还有其他运行线路,因此登杆作业之前,必须确认该线路名称。 终结工作票程序:严格执行《关于防止电力线停电施工工作终结漏拆接地线的纠正措施》 。 严格执行本工程《杆塔组立施工作业指导书》、 《架线施工 作业指导书 》和《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架空电力线路部分)》( DL 5009.2—2004 )的有关安全规定。 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 http://www.ems86.com 总第 434 期 2011 年第 43 期( 12 月 28 日出版) ----- 转载须注名来源
3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月夜
ylh1107 2012-3-9 12:16
在某个夜晚 乘着一丝伤感一缕失落 一滴泪溢出眼眶 推开那扇门 吾如一女鬼般出现寂静夜晚 飘飘白裙 随风纷飞 偶觉自己穿越了某个时空 醒来早已惊魂 真有一女鬼冲我直笑 险些落入万丈湍流 我冲女鬼不断吐唾液 其无半点惧色 其母不断跟于我身后 渐入丛林 心想 如何归去 怎会白日遇鬼
1906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我是穿越过来的雷锋
热度 1 youzheng 2012-3-5 20:05
我是时间穿越而来的雷锋,想去为人民服务: (1) 一位老大娘摔倒了,我一定会走过去扶起她,……,法官在法庭上对我说,因为你是雷锋,所以你是无辜的。 (2) 坐火车出差,我想在车厢里为人民服务,结果不用再给人让座,到处是空位,也没有人需要帮助,要帮助的百姓好象坐不起火车了。 (3) 想送一位大娘回家,背起她的行李,她喊来了警察。 (4) 想到中小学当校外辅导员,同学们放学都去了辅导班。 (5) 看到路边有行乞的人,想送他们去救助站救助,他们拒绝了我,我给他一根打狗棒,对他说:“要饭不要到有钱人家的门口,小心恶狗”,他回答:“谁还要饭?”。 (6) 看到建筑工地,我去帮忙干活,临走前开发商对工人说:“你们要向解放军同学学习,干了一天活,不要一分钱,欠你们才一年工资,就闹事!”结果工人怒目于我。 (7) 我想给红十字会捐款,邮局的一位同志对我说:“解放军同志,你最好先看一下这则新闻”,她递给我一份报纸,我看了一下问道:“郭美美是谁?” 雷锋迷茫了,我穿越到什么年代?
3177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破茧成蝶
liuyingxiang 2012-3-2 17:57
[转载]破茧成蝶
我想,这个细小的生命,它短暂的沉睡,类似于一次死亡。而当它痛苦地咬破自己织制的茧,羽化成蝶,就完成了生命的复活。这个小精灵,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是那么专注于自己的生命,用重生来拒绝死亡,穿越了生死的界限,让生命得以绚烂。透过它的生命过程,从某种性质上说,它接近于神话中涅磐的凤凰。我感动于破茧成蝶带来的美学意蕴。很多时候,我看着它振动透明的薄翼,时而以舞者的姿态翩飞于屋檐下,时而款款行走于墙壁之上。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越虚与实的空间。我在想,当初它的沉睡,就是在做着一个蝶梦,一个死与生相连的梦。这个梦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生命的哲思。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对于我们个体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实在是一种必须。所以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够破茧成蝶,就会重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转载)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5790 次阅读|0 个评论
雪地里的足迹--求解
热度 2 moxj 2012-2-21 21:40
雪地里的足迹--求解
不知道是不是那帮喝酒打牌的家伙刚聊的冰期到了,周末去山上转了一圈,雪的确比往年多。 雪地上兔子和野鸡的脚印不少,也有大个的,没我的鞋子大,但步子却大多了,不知道是不是雪人准备出发,徒步穿越白令海峡去美洲找他们的孩子。
个人分类: 地质队员|5795 次阅读|3 个评论
我所知道的那些户外牛人们(1):杨柳松——77天穿越大羌塘
热度 3 entangle 2012-2-20 23:03
我所知道的那些户外牛人们(1):杨柳松——77天穿越大羌塘
杨柳松,这个在中国户外界神般的存在,了解的人却不多,甚至很多喜欢户外的人也不了解这个人,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源于他的低调,虽然他以自己的户外经历写过两本书,但是因为都是户外方面的,真正读的人并不多,如果自己不是在博士毕业的时候打算自己也徒步一番,也不可能知道杨柳松这个名字的。 我最先接触杨柳松是在在 8264 论坛上一个名为“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无人区”的帖子,这个帖子讲述一个青年独自一人穿越大羌塘,这是有记录的人类历史上首次单人以自力方式孤身穿越大羌塘无人区,以下所有的都来自上面的这个帖子,自己的能力有限,感觉无论怎么写,都无发表达自己当时看到这个帖子时的震撼和想要表达的东西,还是以他自己的语言和照片来表达吧,其它这些照片和文字无需任何注解,就已经完全能够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意思了。但是,自己最后还是想要补充一点,自己在这里转载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这个世界的美,仅此而已,这个世界的丑恶已是如此之多,每天铺面而来的就是各种丑陋至极的人性,如果不抽点时间让自己的眼睛转而看看这个世界美妙的地方,我们可能会忘记我们的生活原本是可以很美的。 这其实也是我准备写着一系列文章的最主要的用意,在自己通过那些户外牛人的笔和相机欣赏到这美丽的世界的时候,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同样地欣赏这些原本就存在的美丽,只是由于人类的破坏,现在需要到荒无人烟的地方才能欣赏到的美景了。 每天看着城市里那充满沙尘的昏黄的天空,很是想念那纯净的蓝天,总有一天,我会踏上这寻找之旅的。 以下内容全部来源于杨柳松的帖子。只是选了几幅图,远没有结合他的文字再看他的照片的那种震撼,要想真正地了这一趟穿越是什么样的路程,只有自己去看看这个帖子,用不到一天的时间,你看完之后相信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触的。 ---------------------------------------------------------------------------------------------- “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无人区”地址: http://bbs.8264.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12349 大羌塘 藏语 “ 羌塘 ” 意 为北方的空地,狭义指藏北无人区,实则是所有北方未知的土地。大羌塘包含藏北无人区、可可西里无人区、阿尔金无人区、昆仑山无人区,这四个无人区连片在一 起,构成了世界上独有的超级无人荒原。由于可可西里的概念被炒热,以至于大家一度用可可西里代替了这片广袤的荒原,实际上,可可西里不论是行政疆域还是地理疆域都只是大羌塘这片土地的一小部分。 大羌塘,他是自由最后追逐之地 …… 杨柳松的穿越路线图 雅江上的漫天黄沙 黄昏中的龙木错 蓝天白云 这个应该是他出的书的封面所用照片,书的名字《北方的空地》
个人分类: 幸福生活|35520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祁斌:中国经济的围城与穿越
whyhoo 2012-2-19 11:02
【编者按:本文根据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今年1月的一次内部讲话整理而成。祁斌先生在讲话中分享了他对未来10年全球格局和中国经济的前瞻,以及他对中国资本市场建设的一些思考。他的主要观点有: 1. 中国经济现在人均GDP为4000美元。4000美元之后的长期竞争力靠体制和机制,所以必须加速体制改革。2. 如果保持7%的年增长率,中国经济总量有望在2020年超过美国,并突破中等发达国家陷阱。所以未来10年对中国最为重要。3. 养老金入市,能够让普通百姓成为中国经济的股东,得以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4. 中国资本市场就像《非常勿扰》,要让大量中小企业和大量的剩余资金找到彼此。 经祁斌先生同意,我们将整理后的讲话原文发布于下。在讲话后的问答环节中,他对包括中国改革动力、养老金入市和发行体制改革等问题一一作答,我们另文发布,请见 《祁斌:资本市场改革是个结晶过程》 。】 我想借今天的会议,谈两个方面的认识和思考。一是谈一谈对2011年的回顾,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叫做:不平静的世界格局。二是谈谈对2012年的前瞻,用一句话概括,叫做:纠结中的中国经济,主要是增长和转型的纠结。 首先,先回顾一下2011年。 第一,没有最乱,只有更乱。2011年中东发生了剧变。那里的情况印证了毛主席的著名论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突尼斯的一个小商贩开始,中东大地最后到处都是抗议的人群,随后很多强人离开了政治舞台,甚至生命也结束了,但并没有因此带来和平,也没有带来民主。今天的中东已经从抗议人群升级为坦克大炮。所以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中东局势,叫做:没有最乱,只有更乱。一个主题字“乱”,这是去年发生的第一件事。 第二,没有最糟,只有更糟。欧洲一觉醒来,发现世界变了。大家可能不太认识这只狗,它荣登了《时代周刊》的封面,名叫“抗议狗”,是希腊抗议者中的一员,“希腊抗议者”成为2011年《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中国去年上演了一部电视剧叫《步步惊心》,听名字以为是演欧洲经济的。危机扩散得很快,从希腊开始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爱尔兰、芬兰、意大利,愈演愈烈。所以去年欧洲的情况也是用一句话可以概括的,“没有最糟,只有更糟”。 第三,没有最恨,只有更恨。2011年有一首流行歌曲叫《有一种爱叫做放手》,2011年我们也发现“有一种恨叫世人皆曰可诛”,那就是“占领华尔街”运动。各位都是搞金融的,这么说好像有点不合时宜,我也算是搞金融的。1860年时美国作家福勒有这么一段著名的名言:人们都认为华尔街是一个塞满不洁之鸟的笼子,那里人们的所作所为令人憎恶,他们进行了可怕的交易,靠榨取朋友和邻居的财富来养肥自己。150年之后,我们发现,美国社会对于华尔街没有最恨,只有更恨。 第四,没有最险,只有更险。我们不能忘记去年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金正恩同志。朝鲜虽然一个很小的国家,但是东北亚的局势,但是牵动着全球列强。套用以前的老话叫东西方对峙的前沿,所以叫做受命于危难之际,没有最险,只有更险,形势非常凶险,而且对于中国的发展改革和崛起有非常大的影响。 第五,没有最难,只有更难。2011年还有一句话大家都知道,中国经济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在增长、转型、通胀之间寻找艰难的平衡。 我想用上面这几句话,简单地把我们对过去一年的思考和认识做一个汇报。后面我想讲两部分内容。 理解2011:世界很奇妙 2011年有几个不可思议。第一,美国人去中东煽风点火,点燃了中东,烧到了后院,突然发现美国老百姓上街了。第二,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地震,结果欧洲垮了。第三,过去几年,大家都说金融危机过去了,结果金融危机三年祭,世界进入了一个更大的危机。这个有点超出大部分人的想象。如果把过去三年中,所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谈论世界经济走出危机的论断拿出来看的话,我们会发现,经济学确实还是一个比较难的学问。 欧洲的三大沉疴 那么,怎么理解欧洲和美国发生的现象?欧洲的问题其实就是四个字概括:积重难返,因为它的社会透支得比较厉害。 欧洲有三大沉疴。第一个是高福利社会,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我们大家原来不知道它有多么高的福利。我们最近看到一个资料说,希腊有一个修道院,这个修道院养了40个园丁,养了30年,而且还准备再养30年,最近发现修道院里没有花园,所以都是吃空饷的。所以说欧洲的情况,用马列主义解释最简单:生产力没有达到足够的水平,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现在只能往回找。 第二个问题,以前有一首歌曲叫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个美丽的传说叫欧元。蒙代尔最近在谈亚元,未来几百年之后,我们搞亚元是可以借鉴欧元的教训的。当初欧元设计的时候,可能有一个因素忽略了,或者没有充分考虑,经济学叫“劣币驱除良币”,但是我们很难说谁是劣币,谁是良币,所以我们就不去指名道姓。去年我请谢国忠来会里做了一次讲座,挺受欢迎的。他讲的其中一个观点我非常认同。他说如果一个德国人和一个法国人被绑在了一起,最后是德国人变成了法国人,还是法国人变成了德国人?这是什么意思呢,他说他去参加国际会议,碰到参会的人年纪最大的都是德国人,白头发、白胡子、白眉毛,为什么?他不退休,退休以后也返聘,跟中国人一样,德国人是欧洲最勤奋的民族。在会上有个人讲了个笑话,全场都笑了,就德国人不笑,因为他脑子里还想着自己那点生意。法国人不是,法国人是白天开会讲什么,他基本上没听见,就想着晚上吃什么、喝什么酒,这个比较重要。而法国人或希腊人出了问题,最后是德国人去买单。德国人到最后肯定想明白了,这个事不能干,我也变成法国人算了。所以德国人有可能会变成法国人,而法国人变成德国人的机会几乎是零。当不同竞争力的经济体被绑在一起之后,有可能共同趋向一个比较差的状态。当然我并不是认为欧元会崩溃,因为谁也承受不了这个代价,欧洲几百年来血流成河,不能再崩溃了。 第三个因素最核心,就是全球化浪潮下的产业空心化。我经常举的例子是沃尔沃,沃尔沃被中国的汽车业收购了。我去瑞典,跟他们讲收购沃尔沃的是中国的一个农民,他们不相信,他们觉得是一种侮辱,我说李书福十年以前真就是个农民。瑞典有些人对这个收购案很有情绪,萨博不让中国人收,结果破产了,但沃尔沃现在已经扭亏为盈了。今天放眼望去,欧洲的产业,没有什么产业中国人不会做了,中国人只要一做,价格直接下降80%。大家知道不知道全球哪个国家的奥迪最好?中国的最好,为什么?因为市场大,因为挣钱了,可以不断提高质量、不断提高服务。1992年我去美国留学的时候,老留学生给我们最大建议就是千万别买奥迪,因为奥迪质量特别差,还特别爱尝试新技术,过一收费站,电动窗户摇下来就回不去了。现在中国的奥迪是全球最好的奥迪,未来中国的宝马奔驰也将是全球最好的宝马奔驰,这个没有任何疑问。我讲的这些例子好象是笑话,但是想揭示一个严肃的问题,欧洲这些产业,原来山高水远,中国人没有机会去;全球化了,中国人一去一看,全会做了,iPhone都是农民工在做,有什么学不会的?欧洲的产业比较优势瞬间崩溃。欧洲的尴尬是没有能力产业升级,没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这跟它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是高度相关的,而美国,恰好有个硅谷。 欧洲需要什么?需要改革开放,我经常举的例子是,撒切尔夫人说欧洲的高科技产业落后,是因为欧洲的资本市场落后,这个是对的。现在大家都知道,欧洲高科技产业落后于美国,但我们记住,现代科学之父、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是牛顿,他是英国人,他是欧洲人,大家说这有点古老。最近的例子是,互联网之父叫贝恩,大家猜他是哪的人?波兰人,也是欧洲人。贝恩在欧洲一事无成,到了美国成了互联网之父,开创了跟互联网相关的几十个产业。所以我们在想,还是一套比较弹性的、比较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才是决定因素。欧洲现在正好是非常顽固抵制改革开放。比如中国人去收购他们的产业,买那里的一片地,并购他们的一个企业,他们都很生气,但这只是延缓了自己改革的进程。欧洲出台各种政策阻止新兴市场对它的并购,是完全错误的。所以有人说欧洲现在有点像大清帝国,有点像。 一场没有目标的占领 关于“占领华尔街”,我们看了全世界那么多对这个事件的报道,还是我们中国一张报纸说得最好,它说这是一场没有目标的运动,是迄今为止我看到对占领华尔街运动最深刻的描述。历史不断地重复,今天发生的所有一切以前都发生过,而且还继续在发生。华尔街和美国的经济社会的关系,简单地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方面,华尔街曾经起了、而且继续起着巨大推动作用,但在偏离了正确航道时,如果监管不到位的话,它的冲击力和破坏力也是巨大的。同时,金融业本来和其他产业应该是平等的,一个资本,一个劳动力,谁也缺不了谁,但是因为资本比较稀缺,对于劳动力具有了巨大的谈判力,所以金融业的从业者就拿了很高的工资。2006年年底,高盛全体员工的平均奖金好像是60万美元,底特律的老工人干一辈子也就三万五。所以美国社会对于金融业五个字概括:羡慕嫉妒恨 。所以并不是资本本身就邪恶或者罪恶,是因为它有比较大的谈判力,所以就比较放纵自己。 我们中国今天有一个另外产业,一个非常小的子产业,叫做保姆行业,也是很好的例子。这个行业具有非常好的技能的劳动力,非常稀缺。所以你很少听说过有谁把保姆炒了,一般都是保姆把他们家炒了。我听说过一个比较夸张的事情,是一位朋友一年被30个保姆炒了。 回到严肃的话题。如果这么一场运动,没有目标,会不会有结果?有可能有正面的影响,促使美国的金融业回归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目标。如果有一点这方面的作用的话,对美国的竞争力又是加强的。尽管美国走出低迷需要假以时日,但是美国的制度优势远胜于欧洲,这是我个人观点。举两个例子,最近美国的两个产业,一个叫iPhone。我以前一直拒绝使用iPhone,后来用了一次,就回不去了。这叫什么?这叫革命性的变化。所以iPhone横空出世,诺基亚全面崩溃,在全球纷纷退市。第二个东西叫Facebook。Facebook上市,社交网络成为一个产业,之前我们谁能想到?发改委同志没想到吧?我相信美国发改委也想不到。是谁发现的?市场发现的。所以美国非常市场化的经济体制、非常市场化的金融体制、相对高效的资源配置,我相信它的制度优势还是非常强大的。 欧美金融动荡的研判 五句话:第一,不改变发达经济体衰退、新兴经济体崛起的态势。第二,加速了这个趋势。第三,发达经济体的加速衰退,或者简单说西方经济的衰退拖累了新兴经济的崛起。第四,在对未来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中,东西方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是干细胞?风能发电?光伏产业?还是云计算?物联网?不知道是正确答案。竞争最后是看哪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比较市场化、金融体制比较市场化。当然我们还有个优势,我们的市场比较大。 第五,因为中国的快速发展,世界围堵中国的步伐加快,这不是我们在庸人自扰。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周边的经济体,每一个都是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在政治上反对中国,这是个现实。所以,我非常赞同吴晓灵同志最近说的一句话: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同时,我们要知道这个局面也并不可怕。100年前世界最流行的理论是美国威胁论。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对今天的中国非常有借鉴意义。 纠结中的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过去十年的发展还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高增长了30年,过去10年,回头看,非常关键。因为正好世界在错车,西方出了这么大的危机,中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我举一个例子,我们都知道原来的G7,就是“七国集团”。它经常开会,研究什么问题我们不知道,最后形成什么决议也不告诉我们,因为中国不在里面。后来扩展了,“G7+2”,还是没中国什么事。金融危机之后,出来一个G2,说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重要,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甚至中国比美国还要重要,为什么?因为中国代表着增长。全世界现在只有一个国家不承认G2,谁?中国自己。说千万别叫我是G2,一叫G2还要给联合国捐钱,成本比较高。但是中国的实力已经非常清楚,所以我们讲要感到非常自豪。 未来10年是什么样子?我们现在人均GDP4000美元,如果保守地预测,就是7%的年增长能够保持10年,10年之后正好翻一番。翻一番就是8000美元,如果其间人民币升值20%,那就是10000美元。所以在2020年左右,中国人均GDP会达到美国的四分之一,人口正好是美国的4倍。所以说,中国经济有望在2020年前后总量赶上或者超过美国。这个对中国非常重要,为什么?第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尽管我们很清楚地知道我们人均GDP还是美国的四分之一。第二,中国达到了人均10000美元,我们有机会去推动一些更深层次的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突破了中等发达国家陷阱。所以未来10年,保持平稳、稳健的增长,怎么看都是对中国最重要的。 能不能做到,有很多挑战。中国今天的经济落后程度,其实可能是我们很多人不能想象的,尽管我们发展很快、很强大。比如人均GDP,全球排到第99,可能很多人说我们挤进百强了,也确实不错了。但全球排第98的国家,叫阿尔巴尼亚,这是我们文革时的兄弟国家。改革开放30年之后,我们还是兄弟,人家还排在我们前面。我想就这一个数据,就可以帮助我们清醒地认识今天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2011年年底,央视又开始评“感动中国人物”,我没看。但是2010年的“感动中国”我看了一眼,第一号人物是什么人呢,他的事迹是连续20年没有拖欠工人工资。开始我还以为听错了,再听一遍,没错。开工厂不拖欠别人工资,那不是应该的吗?怎么能因为有一个人他连续20年没有拖欠别人工资,就成了民族英雄,感动中国第一号人物?我说这条消息千万别翻译成英文,咱们别让别的国家知道,丢不起这人。这个背后是什么呢,中国经济的高污染、高能耗、经济附加值低。我们今天有若干城市被评为全球最肮脏的城市,最近荣登榜首的城市叫临汾,这个我们不去评论了。我们的能耗,我们每产出等量GDP,需要发达国家2至8倍的能耗。我们的经济附加值低,更不用说,一个iPhone360美元,富士康拿不到7美元的加工费,所以有“13连跳”。你们听说过苹果有“13连跳”吗?没有吧,因为它有足够的奖金分配给它的员工们。 惊险一跳与《非诚勿扰》 所以中国经济,过去30年走得很好,但是我们不能这么走了,因为各种条件不允许你这么走,必须要产业升级。我把它称为中国经济的“惊险一跳”。怎么跳过去这个龙门?资本市场是一个重要环节。 我经常用《非诚勿扰》这个电视节目来比喻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这是我的发明,为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现在遭遇一个现象叫“温州现象”,这个事情怎么想怎么不可思议。温州是中国最有钱的地方,就这么一个地方,大量的企业需要融资,最后因为资金问题纷纷倒闭。而也是在温州,大量的资金找不到出路,到全世界去投机、炒房,后来炒煤矿、炒绿豆、炒棉花,成群结队到温哥华、到澳大利亚炒房子,就没有人去支持本地的企业。温州现象是中国经济今天结构性缺陷的集中表现。同样在一个国家,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得不到发展,有大量的资金没有出路,为什么?因为金融市场不发达。我们前30年很穷,那时我们最大的困扰是没有钱。现在有了钱,因为金融市场不发达,最大的困扰之一是这些钱成了社会危害,成了热钱。 《非诚勿扰》为什么这么火爆,因为一大批大龄男青年,一大批大龄女青年,找不到对象,还特别想找对象,最后只好把自己“IPO”了,上了《非诚勿扰》。所以我们今天要让中国经济中大量的中小企业和大量的剩余资金找到彼此。具体来说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市场体系。今天中国有这么多企业排队上市,很多投资者可能对这件事情很有意见,这点我完全理解。但我们中国的股份制公司有12万家,浙江省销售过亿的企业有1万家,中关村科技园区符合IPO条件的有1千家。很多国家都是哭着喊着拉中国企业去上市,因为它们没有增长动力。企业上市大家有意见,但殊不知我们中国的钱也需要投资于这些企业,需要投资于中国经济的成长,弄好了对双方都是好事。但因为渠道太窄,只有一座独木桥,叫IPO,只好再架三座浮桥,一个叫做债券,一个叫做三板,一个叫做PE。 然后呢,这么一个“非诚勿扰”的平台需要公开公平公正,需要提高监管水平。我们监管机构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也需要方方面面包括媒体的监督。要强化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最近强调一个分红机制,强调一个退市机制。 还有一定要发展长期机构投资者,这个非常重要。如果去“非诚勿扰”的每一个小姑娘都说,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那就太投机了,那这个“非诚勿扰”的平台很快就会被唾弃。所以,我们一定要发展长期、理性机构投资者,要能够看到基本面,看到长期价值,所以我们在推动所谓的中国版的401K计划等等。 历史上的美国和今天的中国 要理解中国经济转型这么一个阶段,其实看看历史非常简单。美国历史上,跟现在中国对应的有两个阶段,一个是重工业化,一个是高科技产业崛起,分别发生在跨度100年的历史中。 中国今天的汽车、钢铁、化工轰轰烈烈,与此相关的一个主题一定是并购,并购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尽管我们有很多行政上的约束和各种制约,但是它一定会发生。而且我们应该利用资本去推动产业并购,这应该成为投行最主要业务之一。第二是高科技产业崛起,中国希望能够在未来30年抓住一些高科技产业。美国因为有一套制度安排,抓住了过去30年的四大产业: PC、电信、互联网和生物制药。 我们希望美国花了100年完成的两件大事——重工业化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国浓缩至未来30年完成。所以我们要用好资本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 乔布斯和中国资本市场 中国社会最近总是讨论乔布斯的问题。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乔布斯的奇迹不是乔布斯个人。苹果全球有46000个员工,他们不是天天以创新为使命,人家得过日子,得养家糊口,他们都是依靠股权激励。所以这个奇迹背后是一整套制度安排。美国有这么一套制度安排,没有乔布斯,也会有李布斯,没有李布斯也有比尔盖茨。他们的故事千差万别,但本质是完全一样的。乔布斯是1976年创立苹果公司,1980年一上市就是亿万富翁了,所以衣食无虞,可以专心创新,有机会成为一个更加纯粹的人,也是受益于资本市场的支持。 我去年看到一个段子说,我们总是告诉我们的孩子们,我们中国有四大发明,从来都不告诉他们过去100年中,全世界主要的发明都是美国人发明的,从缝纫机、洗衣机、电视机、航天飞机、到iPhone、原子弹,我们要想想为什么。我们怎么去产业升级?还是硅谷的经验:科研、人才、专利、资本,再创造一个好的交换平台。 看2009年的IPO,硅谷有1个,中关村科技园区有23个,尽管很多同志们对IPO的意见比较大。最近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两个东西,一是三农,二是中小企业,强调金融为他们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可能比你想象得重要。我们证券系统有一位同志叫陈树隆,原来是证券公司老总,后来去做了芜湖的书记,现在做了安徽副省长常委。我到芜湖去,陈书记跟我说,他那有一个创业企业,做了一种地模,以前的地模都是塑料做的,这帮年轻人创业搞了个土豆做的、淀粉做的,有什么好处?第一,自然降解无污染;第二,苗长出来以后,自己就可以钻出来,几百亩地都不用人管,这个企业想干什么?想上创业板。 还有一帮年轻人跑到甘肃去创业,干什么呢,在沙漠里种蔬菜,种出来没有?他们告诉我种出来了,沙丘还在移动。眼见为实,我还没去过。我们中国这个国家最缺的是什么?耕地。这个发明我想很了不起。这些年轻人的动力是什么?是为了上创业板,当然,创业板现在是人人皆曰可诛,咱们不提创业板,他们想上资本市场。这说明什么呢,第一,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究竟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弄不好就是现代农业。还是要靠市场去发现、去推动,第二,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未来。 资本市场与养老体系建设 资本市场对于养老体系或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就不展开讲了。中国版的401K计划,被一些人批评,但是我们看一看美国。1984年-2008年之间,美国老百姓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资产增值与美国道琼斯指数的相关系数平均是98%,接近100%。美国的资本市场完全是因为长期资金逐步推动和专业机构投资者引入,才走上了健康良好的发展道路。美国养老体系也因为投资于资本市场才得到了分享的经济成长的机会,这个机制的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机构、部委、公司、个人。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证监会正在努力推动这个机制的建设。 同时,资本市场要加快改革步伐,提高治理水平。资本市场的重要性关乎我们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小时候都学过《半夜鸡叫》的课文,周扒皮和高玉宝的矛盾是一对典型的劳资矛盾,如果周扒皮给高玉宝做了股权激励,可能高玉宝三点半就自己爬起来了。193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的第一任总裁威尔逊首次鼓励工人用养老金买股票,此举激怒了当时美国的资产阶级,他们说,这样工人不就也变成资本家了吗?事实是,随后的几十年里,美国的绝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因为参与资本市场而成为了美国经济的股东。当然他的这种参与不是自己抱着一捆钱冲到股市去买股票,而是通过养老金体系的建设、国家的税收优惠支持、专业机构的专业投资和股票债券等一系列金融品种的组合,实现了相对稳健的增长,使得美国民众得以分享美国经济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的巨大增长。这一套制度建设,人家资本主义国家都搞成了,我们社会主义没有理由搞不成。 中国经济的围城与穿越 以前大家都说围城现象,里面人看外面好,外面人看里面好。现在是,里面看外面肯定不行了:欧美债务危机,外面看也里面也说不行:卖空中国。挺奇怪的,围城现象消失了,而且现在中国人自己也说自己不行了。我看来看去,现在只有一种人说中国好,我把他称之为穿越。就是老外来了中国,觉得中国挺好的,中国人一出国,说原来还是祖国好。 老外到中国来为什么觉得中国挺好的呢,第一,中国跟他的想象很不一样。中国今天的决策的分散化程度远远穿出了他们的想象。有一些老外总觉得中国会某一天突然就不行了,他们不知道其实中国已经是非常分散化的决策机制了。我现在倒是想不清楚一个问题,民主和官僚主义,究竟是不是一回事?或者它们俩之间是什么关系?一个部门不同意,别人怎么说都没用,这个确实也是问题。第二,老外到中国来一看,发现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么有活力的,他会非常震撼。 2000年的时候,世界预测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是2050年之后的事情,IMF最近说是2016年。具体什么时候超过并不重要,即使超过了我们人均还是比他差很远。中国经济为什么会加速,这个问题听上去很复杂,但其实用亚当斯密最简单的理论就能够解释。自由经济的本质叫做free trade,就是自由贸易或交易,也就是做生意。而做生意是排列组合。两个人做一个交易,三个人做三个交易,四个人做六个交易,五个人做十个交易,六个人是十五个,七个人是二十一个…… 这样排列组合,越来越快,所以当13亿人在一起搞自由经济的时候,结果是非常可怕的,英文叫exponential(指数增长),是爆炸式的增长。所以中国经济的总量会有加速效应。况且一个中国人一天做十个交易,一个德国人十天做一个交易,一个人希腊人十天一个交易也不做。 所以,怎样更加深入地推动市场化改革,怎样更好地释放这十三亿人的活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是决定中国宏观经济前景的最大因素,其他的因素相对而言可能都是较小的因素。 岁末岁初,回顾一年,总有一些小事让你难以忘记。去年一次我去一个中等城市,参加当地政府搞的一个金融节的活动。活动结束,收到通知说返城飞机晚点一小时,司机说可以带我去转一转,开始聊起来。我说您怎么这么大年纪还开车,50多岁了,他说其实这个旅游公司是他的,因为这两天活动太多了,司机不够用了,只好亲自开车,所以人家是个老板。他看见我用iPhone,和我聊,我说您也了解iPhone?他说我是这个城市的iPhone总代理。走着走着他又问,现在IPO好不好上?我说你这个旅游公司难道想上市不成,他说不是,我投了个PE,投的一个公司差不多可以上市了。我后来想,中国13亿人究竟有多少老板?说不清楚。 所以,这就是中国经济的真正动力所在。年终年初,如果我们要对自己给力一点,稍微阿Q一点的话,今天的中国是八个字:问题很多,劲头很大。反之,今天的欧洲也是八个字,问题很多,劲头没有。 中国经济的两个30年 中国经济现在人均GDP4000美元,阿根廷100年前就是我们这个水平,美国100年以前也是这个水平,当时阿根廷跟美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今天,美国人均4万8,阿根廷6000。世界无独有偶,今天世界在猜,是中国崛起还是印度崛起。所以4000美元之后的长期竞争力靠什么?历史证明,不靠资源,也不靠大跃进,靠什么?靠体制机制,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快体制的建设,不断改革。 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经济要有两个三十年,第一个30年到世纪末,人均达到800美元,结果2000年中国超过了1000;还要有一个30年。而这个后面的30年,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去发展。狄更斯有句非常著名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差的时代。这句话被用得太多了,我们换一个说法:这是一个最有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具挑战的时代。小平同志说,如果我们再发展30年、50年,我们可以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说,人口众多的中国对人类做出了贡献。我想,我们这代人非常幸运,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我们今天可以非常理性、非常清晰、非常冷静地看到这个目标就在我们前面,就在不远的将来,而且很有机会实现,我们不应该辜负时代赋予我们这样的机遇。 有一首儿歌,名叫《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我把今天的中国比喻成为两个老虎的的故事,一个老虎叫改革,还有一个老虎叫社会矛盾。这两个老虎什么都有,就是看不见彼此,不知道对方在哪里,两只老虎都在拼命地跑,我们希望改革这只老虎跑得比另外一只老虎快一点,谢谢大家。 (注:本文仅代表祁斌个人观点。祁斌毕业于清华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经在美国任职于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后加入中国证监会,历任战略规划委员会委员,基金部副主任,现任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编辑:王昉 fang.wang@ftchinese.com) 原文见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3219
个人分类: 经济|1163 次阅读|0 个评论
未来,用计算的方式来“穿越”
kejidaobao 2012-2-17 10:45
文/杨书卷 “穿越”是现在极为热闹的一个流行词,身兼物理学家与社会学家双重身份的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Dirk Helbing 教授最近也在试图打造自己“穿越”未来的机器——“活地球模拟器”,它可以对世界上来自社会、政治、生物以及物理的无数力量进行模拟,并利用它们来获得对未来的认知,不过,与那些少原因无过程便能穿越到另一时空去“了解彼时状况”的电视剧事件不同,Dirk Helbing对未来的认知来自于指数增长的“巨量数据”的精确计算,是对现时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应用超级自信的表现。 其实,计算“未来”并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通过分析大量数据而获得潜在有用结果的“数据挖掘”技术,早已被应用到对社会未来预测的各个方面,如人类行为导致的环境变化、金融未来趋势分析等等,但相对愈来愈复杂纷繁的现代社会而言,这些预测都有些过于简单、“小打小闹”了,而“活地球模拟器”建立的是超级复杂顶级模型,不仅限于用来预测环境、政策或金融等的某一方面,而是要预测一切,包括经济、政府、文化趋势、流行病、农业、技术发展等诸多领域,从而找到决策者面临的最棘手问题的解决方案,目标明确而雄心宏大。 例如,正在被欧洲经济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的政治家们聚集起世界上最聪明的专家,也难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面临经济崩溃的希腊到底要不要退出欧元区?“退出”与“不退出”,哪个选择会带来危害性更小的结果?各种各样的建议蜂拥而来,反而令决策者更加茫然而举棋难定,此时此刻,借助“活地球模拟器”预测出不同的结果,也许做出的决定会更加正确。 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事实难定、风险巨大、决策紧迫的典型问题也会成倍增长,因此,Helbing 教授的计算系统引发欧盟委员会的注意,并向其投入10亿欧元的巨资就不足为奇了: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种复杂问题的求解就不会令我们如此头疼了。 “活地球模拟器”得到不少科学家的支持。美国哈佛大学医学教授、社会学家Nicholas Christakis 就认为,数字化信息能使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生物学等通过各种方式结合在一起,而且,无处不在的个人手机可以创造出大量的数据,从而可以追踪个人的所思所为,这为“活地球模拟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数据输入,有能力预测出那些此前无力解决问题的答案。 但也有许多科学家认为,对于涉及人类活动这样复杂的系统,想要单靠数据打造出精确模型是不现实的,美国卡内基· 梅隆大学的统计学家Cosma Shalizi 就表示:“这个世界总会比模型更加复杂,而事实永远如此。” 但不管怎样,“活地球模拟器”做出的新探索姿态值得称道,因为它寻求的是一种将“天量数据”革新性的整合方式,如果伴随新的智能数据语言的超常发展,这个看似有些疯狂“活地球模拟器”计划可能也不像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也许Christakis的探索最终将证明,能被科学理解的社会行为将比我们之前设想的要多得多(1月11日《环球科学》)。 除了“穿越”到未来,科学家们“穿越”到过去时也是不遗余力,而且,这一回归时间不是区区的几百几千年,而是直达38亿年前的地球原始生命形成时段。 长期以来,RNA(核糖核酸)一直当之无愧地被视为地球上最先出现的遗传物质,因为 RNA既能存储遗传信息又能充当生化酶,但实施“穿越”的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John Shapute和同事却描述了一幅与之前不同的生命起源景象:地球上的生命最初可能由几种遗传物质混合组成,其中就包括RNA的核酸“近亲”TNA。 Shapute通过实验发现,TNA也具备RNA的某些重要功能,而这些功能正是RNA被认为是最早遗传物质的原因,而且,TNA具备一个关键的优势:它是比RNA更小的分子,从而更易成形,也更加原始。虽然这并不意味着TNA是最初的遗传物质,但至少可以推论,早期地球的化学过程非常凌乱,最可能出现的场景是生命由不同的遗传物质混合而成。 生命如何起源存在着多种臆测和假说,并伴有诸多争议,而Shapute“混合遗传物质组成世界”这一假设也存在着不少疑问,首先是并没有在现代生物体上发现TNA的踪迹,而且只是在实验环境中完成了自己的猜想,但Shapute设置的新视角,无疑使生命起源的“穿越”之旅有了更多可能的场景。随着各种不同的证据的发现,生命起源问题的研究必将进入到更 深层次的阶段。(1月9日英国New Scientist)。 某些时候,科学家们的工作也充满童心且非常有趣,例如,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科学家们就激活了普通大头蚁体内的一种古老基因,让几千万年前的一种巨大的超级士兵蚂蚁“穿越时空”,来到了现代社会。 大头蚁一般会分化为寻找食物的工蚁和保卫蚁巢的兵蚁,但在极罕见情况下,也会生出有着酒杯一样巨大头部、具有超强的战斗技能的超级兵蚁。研究人员发现,普通大头蚁的体内均含有发育成“超级士兵”蚂蚁的古老基因,这一基因已存在了3500万到6000万年,但因环境原因被抑制下来。如果用一种叫做甲氧普烯的生长激素作为“基因开关”唤醒普通幼虫的这一基因,普通的幼虫就会发育成威风凛凛的超级士兵蚂蚁,扮演“王者归来”的角色。看来,扳动基因开关,也许未来会成为一种最简单的“穿越时空”方式(1月6日Science)。 联系着过去与未来的是“现在”,我们急切地预测未来,了解过去,往往是想知道处于风云迭起的现在,会选择怎样的认知与经历,而奇特的科学“穿越”剧,正好给了我们“亲身”经历过去与未来的深切感受,使我们现在的选择更加理性智慧、谨慎完美。■
个人分类: 科技风云|3102 次阅读|0 个评论
从央视春晚穿越小品看课题申报
热度 1 slideicy 2012-2-13 16:50
话说“广电总急”看到时兴的穿越剧很是愤慨,不由得“急了”,为了保护国民免受此等随意篡改历史的毒害(插一句我们对于历史的篡改还少么,仅就抗日是谁领导的就足以让毛新宇少将考证N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发文制止,让穿越剧滚出黄金时段。于是乎,我们的历史观都正确了。(我是最近才考虑到我们的历史是否真实的问题,除了骂骂日本篡改历史,我们可否关照下自己的历史?在日本,历史课本可不是大一统,让我们骂骂的,发行量据说不大,但足以引起热血青年狗血沸腾的。但别忘了日本还有没篡改的历史课本,至于你信哪一个随你,我们有选择的自由么?) 话归正传,“广电总急”看到春晚剧本,大喜过望,这不就是主旋律么,正合朕意,一路绿灯。我们申请课题,总要借鉴此经验才好。否则,只能当龟儿子了。 成功的案例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模式的问题”,究竟有没有所谓的中国模式呢? 有一北京教授极力鼓吹“中国模式”,因为与dang主流或者意愿相合,申请课题,自是往往而不胜啊,还不用走后门,多好啊。不过,看到过一篇文章,说圈内中人开会时都不和他说话,原因待考。我们的“中国模式”是怎样的模式啊,腐败横行,环境恶化,精英都想入籍米国,,,,这就是我们的模式么?假如有的话,可持续么? 在凤凰网搜到资中筠的讲话,共享下: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hqgc/20111217/5286976.shtml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2006 次阅读|2 个评论
关于《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书
热度 1 pup 2012-2-11 11:46
关于《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书
中国探险家曾经充满遗憾,位于中国境内的珠穆朗玛峰北坡,由外国人来论证它为世界第一高峰,且第一个登顶珠峰的人也是外国人。长期以来,美国的科罗拉大峡谷一直顶着“世界第一大峡谷”的桂冠享誉全球,后来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对其提出了挑战。而主要位于中国境内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其“世界之最”的价值也长期被深埋在科学家的专业论文中。我们已经失去一次“首次论证”的机会了,不能再次错过论证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荣誉。庆幸的是,在 1994 年,终于“经中国科学家认定,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如今这 18 个掷地有声的汉字被镶嵌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记录中国科考史上重要的一页。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高登义先生,在《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书中,深情地回忆了这一紧张而激动的经历。自此,中国人又多了一项引以为傲的荣耀。 1998 年,高登义作为中国科学探险队的队长,大胆采用“科学、企业、媒体三结合”的方式,带领一支由多方面人才组成的勇敢队伍,再次向雅鲁藏布大峡谷无人区的秘境进发,首次完成了由中国人自己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举,圆满执行了多项测绘考察任务,再次确证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第一的地位。详细的数据比照显示,美国的科罗拉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这次考察行动,得到电视媒体的及时纪录并报道,使得当时数以万计的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沿途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样的物种分布、当地同胞的人文环境以及科学家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克服困难的事迹。这种科学普及的重要途径,胜过多少专业论文的影响! 《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高登义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1 月出版,定价 48 元。 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 封面展开
个人分类: 书天堂|5836 次阅读|1 个评论
乡和城
zjqsbzh 2012-2-7 14:25
乡和城
对于一个败家子来说,这是我两年来第一次回乡.自从2005年那个夏天,我便每年都在乡与城之间转换.在穿越如此流行的年代,这种城乡穿越来得更加实在,也更加无奈。 一场雪让乡变得更加空灵。那些奔忙了一年的人们,继续为过年做着准备。如今乡野也如城里了。街那头开起了大超市,老王家刚买了新车,好几万呢,李支书的媳妇又买了件貂皮大衣呢。以前是每逢一四七赶集,现在天天都赶集。每个走在街上的人手里都提着东西,边走边把硕大的手机凑到冻红的耳朵上大声问候着。女人们的装束一点不比城里差哟,高筒靴,LY包包,金黄色的头发,再加上那标准的普通话,整个一城里人呢!男人们也比以前有气魄了,皮鞋都是锃亮的,脸上都是干干净净的,还有腰包,都是鼓鼓的。小孩子们更是朝气蓬勃哦,奈克和里宁的鞋子能蹦多高就蹦多高哦。可是,那乡还是少了东西,我不知道是什么。大概是杨树的叶子吧! 城是喧闹的,也是充满诱惑的。那么多人拼死进城,说明了城的魅力。城的夜无疑比乡的夜要明亮很多。你看那大桥小桥立交桥,高楼低楼居民楼,都亮地沁人心脾哩。城里的人们,谁也不认识谁,但都很客气呢。你若是碰了谁一下,他会跟你说对不起呢。城里的很多东西乡里见不着,大头贴啊,穿着军装的帅哥啊,电线杆上的卡片啊,大红色的两座车和里面的美女啊,地底下疾驰的火车啊,说都说不完。城里的人比乡里多得多,但没有一个是我爹娘。 如果有人让我选择,是乡还是城。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扁他。 乡屋 乡房 雪和树 树和雪 树 温暖的乡 城里的灯 城里的灯 城里的房子 大头贴
个人分类: 小品杂文|2786 次阅读|0 个评论
300年前的衣服,300年后的故事
热度 3 dawnshower 2012-2-4 12:21
整个假期,与之相对时间最长的,就是电视。所有节目都被迫看了个遍。连《步步惊心》这一清宫戏我也基本上看完了。本来只是随便看看,但是渐渐就感受到小说原作者的厉害。这个故事之所以大受欢迎,可能很大原因在于,它非常契合这个时代人的心理。 一、女人的“壮士断腕”。 如果爱情故事里没有离别,就好像水煮鱼里没有放辣椒;但如果导致男女主角分离的原因总是车祸、白血病,就好像反复回收利用一锅地沟油和沾了众多食客口水的辣椒。而《步》里的女主角若曦,与老八分手的原因很新鲜生猛:我知道你没有前途,再过十几年就要被赐死。所以她说,如果你要娶我,就不要再争王位了。但是他不肯,所以只能了断。若继续下去,她无法掩饰对他的悲悯、对未来的无望;也无法让自己获得安全感。所以,宁可选择在最情浓的时候离别。 这种心情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女子而言,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我们不是从未来世界穿越来这个世界的,但是父母、家人都在充当着若曦的角色。以他们的火眼金睛、以他们的血泪经历能够判断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你和这个男子在一起,是没有前途的。有些女孩足够坚韧,她对于爱情,还是有原始的信任与坚守。但是这种坚韧,能够敌得过周围人对他们持续的的悲悯、对未来的无望吗?那种眼神和气场,是能够把一颗有温度的心脏冰冻到零下的。 当然,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看多了人事任免、起起伏伏,女人自己看人的眼光也愈来愈精准。其实她们内心也并非有那么重的功利心,而是这个时代对人的评判标准已经渗透到她们骨子里了。与一个男子相识,哪怕与他没有工作关系、业务往来,她也会不由自主地以一个人力资源师的眼光掂量他的潜质和人品。这几乎成了她的一种本能——是在人群的丛林里产生出的进化规律。 二、职场励志 前几天看到一篇短文说,从《步》看职场生存。是的,即使去掉这个故事那一层爱情的糖衣,它仍然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励志片、职场生存指南。九个皇子争夺王位,有人天生草包,却因祸得福,得以保全性命;有人先天有利而最终失势;有人功高盖主,却不善于与上级直接沟通,于是最终惹来杀身之祸……从女性视角审视了一群高智商的动物的进退攻守、情商与智商的交锋,很新鲜。而相比较还珠格格这类幼儿版清宫戏,这本书的谋略部分要更纯粹一些,轮到阿哥们较量的时候,感情戏份就退场了。比如在皇帝让太子、老四和十三调查贪腐情况时,老四查出老九贪污的一本帐。老四于是要十三出去跑一趟。十三于是把这本账交给了老八。老八见到账本后,给十四解释老四这一举动的高明之处。这本账老四如果不告诉皇帝,那么就是包庇之罪;如果告皇帝,那么就相当于伤害兄弟,会被皇帝怀疑他有铲除手足、以便让自己称帝的野心。于是老四把这个烫手山芋扔个老八,因为老九是跟着老八混的。十三于是感叹:“八哥,你和老四真是‘既生瑜何生亮’,将来如果你登基了,能否让老四归隐山林?”老八很无语,“这样的话如果你问老四,他会怎么答?” 诸如此类的充满机锋的对话,以及智力的小角逐在戏里的密度很大。后来我看了关于原作者桐华的简介,才知道这部戏里为啥账本的戏份这么多(后来老四称帝后,有一幕戏里若曦还在心中暗暗鄙视他采用单式记账法)。原来桐华本来就是北大学经济出身的,后来去了美国,在金融行业工作。 三、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 传统的宫廷戏里,女主往往柔弱善良,一旦有人欺负她,必定会有一个多情、强势的男猪脚从天而降,搂着已经被酷刑折磨昏迷的她,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嚎叫“你醒醒、你醒醒”,然后再为她善后、报仇、讨回公道。但是这部戏很有意思,平时若曦与各位阿哥关系都很铁,老八和老四更是对她一往情深。但是当她因为抗旨而被贬到浣衣局、双手都长满冻疮时,没有一个阿哥敢在皇帝面前求情——他们自己当时根基不稳,自身都难保,谁又能帮得了?当然,别人也都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内尽力帮她了:玉檀送东西给她同屋的洗衣女,让她们关照她;阿哥们给洗衣主管打招呼,不要太累着她。但是别人的关照,也就仅此而已了,真枪实弹的生活,还是得自己去应对。当洗衣主管要关上门对她图谋不轨时,当同屋的洗衣女挖苦她“落毛的凤凰不如鸡”,并且还偷她东西时,都是靠她独自一人恩威并济、不亢不卑地降住这些人。这样的情节设置,也颇符合当下的时代风潮。英雄救美的故事也成为笑话,“美人自救”的生存法则日益受追捧。 四、不婚时代 这部戏颇合乎现代女子的胃口的另一个原因是,女主角长期徘徊于“爱而不婚”的一个暧昧地带。身边总是会有这样的女子:她们既有雄性动物的心胸与胆识,又有磁性动物的细腻与柔美。单身的男子降不住这样的女人,所以她们就很容易成为已婚男子的红颜知己。此剧中,若曦先后动心的老八和老四,都是有妻室的人。老八和若曦在塞外,就像大学时候的男生女生谈恋爱一样看星星看月亮,等回到紫禁城,两人却总是吵架。他问他这是怎么了?她说在塞外的时候,只有我们两人,但是现在有你的妻子和孩子,还有你想夺王位的野心,我们怎么可能还和塞外一样? 后来,若曦又和老四暗生情愫。尽管皇帝要把她赐给十四作福晋,但她却因为心里已经有了老四而宁愿抗旨。老四也是有妻子的人,虽然他可以纳她为侧福晋,但是她志不在此,她更希望是一个在情感上与他更加平等的红颜知己。比如皇帝去老四的府上视察果园,她作为皇帝的侍女跟着,适时提醒他备些糕点。四福晋献上糕点,皇帝称赞老四两口子使他感受到寻常人家的快乐。然后,老四与若曦在花园有一段私聊,他要她原谅。她知道他说的是十三的事情。十三被幽禁,老四没有向皇帝求情。在世人眼里,老四颇狠心。但是若曦说,我知你苦衷,你也是自身难保,若求情,反而更加让皇帝疑心。就是这样的“懂得”,让老四把若曦引为知己。 作者似乎是要故意弱化这些男主角的原配的存在。只有在若曦已经渐渐淡忘老八了,作者才让八福晋明慧绽放光芒。这个处理也颇有趣,当小三的女人,内心确实是不愿意面对她所爱男子的妻子,在她眼里,这些原配就如白纸一样乏善可陈,不能明白他心中的苦。只有退出身来,客观地回望,小三才会承认,其实这些原配也很优秀。她们一样善解人意,既心思细密,又能顾全大局,无论哪方面都不比红颜知己差。 五 我们都不完美 这里面没有一个特别招人喜欢的角色。老八虽然温柔体贴,但是他为了铲除竞争对手,暗中造谣,说老四要扳倒太子,此举可以一石二鸟,同时灭二人;老四对若曦大度、深情,但是他在为了封口,毒死了一向关爱若曦、忠于父皇的李公公;也将之前诬陷十三的人五马分尸(这一幕太重口味了,可能导演也是为了凸显老四的残忍吧);若曦善良大度,但是在关键时候,还是把自己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所以在大的抉择上总是现实甚至狠心的。 总之,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被我们民族发挥到了极致。这大概也是清宫戏霸占了很多电视台的原因吧。以至于一段“无论你换台或者不换台,四爷都在那里”的恶搞视频大肆流行。为什么我们的论文发表数量都全球数一数二了,却没有《生活大爆炸》这样的电视剧呢?为什么科普在现在仍是很小众、很不接地气的事情呢? (Ps:清宫戏的编剧大概也觉得要创新,近来也有利用科学素材的苗头。比如在《步》里,老四和父亲在谈到水稻种植、果园管理时,涉及到了一部分农学史的戏份,让人眼前一亮。或许,在未来重拍的清宫戏里,利玛窦、南怀仁的戏份会逐渐增多吧 。)
570 次阅读|4 个评论
《新西游记》也玩穿越,穿帮?李白生气了
热度 3 dgjguoxue 2012-2-3 13:01
《新西游记》也玩穿越,穿帮?李白生气了
当电视剧《新西游记》播放到“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这一回时,也就是第九集老僧赏袈裟那一段,背景中出现一幅裱好的书法作品,作品内容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也就是“ 朝辞白帝彩间 ......”。这就奇怪了,取经明明是发生在唐太宗贞观年间的事情,而李白写此诗是在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原因是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遂写下这千古名句,这岂不是李白作品时间上的穿越,提前了约100年。即使李白是生在贞观年间,按照唐三藏的说法那么长安离此寺院数万里,因为在原书中第十六回中写道“ 三藏道:‘出长安边界,有五千余里;过两界山,收了一个小徒,一路来,行过西番哈咇国,经两个月,又有五六千里,才到了贵处’ ”,交通如此不发达的古代,李白的诗到了数万里之外,神奇啊。单就此副书法作品来说,简直可以用“庸俗”二字形容,比我写的应该还差,竟然在电视剧中出现。导演组哦,以后拍片多多注意一点文史常识,这幅字放在这里就是画蛇添足,还闹出笑话来。
3984 次阅读|3 个评论
穿越
热度 1 liuli66 2012-1-25 21:23
PK U YMY TH U
22 次阅读|2 个评论
穿越? 开玩笑!
twilight0 2012-1-14 12:57
最近几部穿越剧大放奇彩,穿越话题越发火热。竟然有人问我“如果穿越,你想去哪里?”竟然还有一大帮子人唧唧喳喳地讨论起来。我去,穿越你妹啊! 我是一个绝对的小愤青。但是我也必须承认,这个时代是最开放、最舒适、最自有、最平等的时代。穿越回去,岂不成了时代的倒退了! 没有牛奶、快餐以及各色甜点,一辈子吃窝窝头,一辈子就穿几件衣服,你能受得了吗? 三六九等的森严级别,三拜九扣,你受得了吗? 几百里的路能在车上晃荡几天,餐风露宿的远不如春运,你受得了吗? 老远就能问到臭味的茅坑,到了冬天,用虎妞的话说“屁眼都能冻掉”,你能受得了吗? 没有电脑手机、电灯电视,完全与外界绝缘,最多读读教材,只知道些家长里短,你受得了吗? 夏天没有空调冬天没有暖气,没有防晒神马的,拿块猪油护肤吧!活儿还累的要死,你受得了吗? 过去的平均寿命43岁,12结婚,15有孩子,20就老了,30就当爷爷奶奶…这么一辈子你受得了吗? …… 喜欢宫廷吗?那就是一个皇帝,住在个大笼子里,养了一群太监和性奴!爱谁谁,我可不去。 喜欢文学吗?在只有教科书的环境下,一群坐井观天的书生发闷骚!您去陪那群寂寞男吧,保不齐还能在八大胡同认识个把风流小娘子呢! 喜欢被人膜拜吗?那个时候,谁都是奴才,不过等级不同罢了。没啥施虐受虐倾向的还是免了吧! 喜欢成就事业吗?对不起,我是女生,无权发言。可就算我是男的,也不喜欢自己老婆就知道生养孩子啊,多没劲儿! …… 至于穿越到未来,更不靠谱了!谁见过未来什么样子?都是自己妄想猜测的。谁敢说未来就是你设想的?没准是流行瘟疫或第三次世界大战呐?这么美妙的想法,与其说穿越未来,不如说白日做梦。 不过,如果我是男的,倒可以考虑穿越到三国神马的时代,或是跟着成吉思汗的骑兵进军中亚。征战沙场,攻城略地,角逐智慧与武力,然后马革裹尸还葬,早死早超生!现在的战争,一颗炮弹过来,自己怎么挂掉了都不清楚。什么作战都交付智能系统,攻下什么地方也没个成就感。祖国也不指望我们尽快解决台湾问题吧----说不定人家还想来个神马“搁置争议,共同繁荣”呢!这种刺激,还是到穿越里边找吧!
2462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学网需要有穿越世界的耐心
热度 15 老李 2012-1-12 17:00
科学网需要有穿越世界的耐心
科学网需要有穿越世界的耐心 ——贺科学网五周年 李 侠 一直想为科学网的五周年写点什么,由于没有别的才艺,只会笨拙地码几个文字了,有时想,一旦丢失了中文,我都不知道该怎样去生活了。可惜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想法,也一直没有腾出手来。这个清冷的午后,什么也不做,拾掇一下散乱的书籍,然后闲散地吸只香烟,此刻倒也安静,写下几句话祝福科学网,应该是合适的。 应该说,科学网已经成为中国科技界最大的博客平台,它的影响也早已越出国门,这些成绩对于一个刚刚五岁的科学网而言,成功是巨大的。我们所有在这个平台上写字、看帖的人都已经有自己的空间,也有了相对宽松的交流平台,这些成就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想想当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又有几个作者和读者?它对于接下来的一百年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是当时很多人没有意料到的,我想今天的科学网对于未来一百年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只会比《新青年》大而不是小,对此,我们还是要有充分的信心。赞美的话就不多说了,仅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提一点浅见,以此贺科学网五周年。 1、 对于一个网站来说,五年是一个很尴尬的年龄,早早进入平台期,进步不显著,外在竞争压力又很大,这时很多扩张的念头会油然而生,一些大胆的举措就会仓促出台,而其后果又没有得到很好的评估,导致网站被时代裹挟,丧失了自己的特色,这是大忌。一个网站应该像一个专卖店,特色是生命,不宜过早地走大卖场的道路,如沃尔玛超市的道路。 2、 走质量的道路。科学网应该成为中国生产思想的基地,而非批发市场。毕竟思想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的。拥有了这些它自然会成为一个国家的无形智库,也会吸引那些处于游离状态的有思想的人。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曾自嘲地说:天才就像雷电——他们和风作斗争。虽有些吓人,但却能使空气清新。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我一直固执地认为:科学网对于这个国家负有启蒙的使命,后来人能否记得我们,就看我们今天的选择和努力! 3、 耐心、耐心、再耐心。我认为当下的中国各行各业都比较急躁,总是求快,包括我们个人的生活也是如此,我们能否有意识地放慢一点,耐心一些。要知道穿越世界的力量是靠耐心打磨出来的。影响了中国也就影响了世界! 科学网注定是要穿越世界的,我们只是希望它未来的穿越是披着无数人耐心打造的战袍开始踏上征途的:一骑绝尘! 2012-1-12 于南方临屏涂鸦,贺科学网五周年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5132 次阅读|29 个评论
如果我们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
热度 5 pingcn 2012-1-12 15:47
刚才看了《日出之前》 火车上的一次意外的邂逅,两个异国人,留下了一段美丽的回忆。 看聪明人谈恋爱,嬉笑揶揄,甚至只是听他们随便聊聊天,都是件乐事。截取中间一个片段,写点感悟。 里面男主角对女主角讲,假设,你是从10年后穿越回来的。 你已婚,对老公开始熟视无睹,乃至厌倦。 也许,你会想起,生命中经历过的男人。想,和他们在一起的“可能性”。 而我,是那些男人中的一个。 也许,你现在,想试一下和我在一起的感觉? 然后你会不再后悔你当时的选择——因为你发现,我和你老公一样,有缺点,不过如此…… 其实,也许,无论是爱情,还是生活中的其他事情,都是相似的—— 我们左顾右盼,我们瞻前顾后,我们浮想联翩,我们犹疑,我们错过,我们追悔莫及…… 没有几个人能活得酣畅淋漓,没几个人能够“此生无悔”,没有几个人能。 那么,如果假设我(们)是从10年后穿越回来的,也许,事情会不一样? 也许,会更坚定?更积极?更宽容?更勇敢?更“好好活”? 比如,也许,会更珍惜时间,不再把工作一拖再拖; 比如,也许,不会再常常为了工作而冷落了朋友和家人; 比如,也许,会给那个看上去呆呆的男孩一个机会,相处一下,感觉一下; 比如,会更爱惜身体,不会再为了看电影而熬到深夜; 比如,和朋友在一起时候,会更投入,而不是偶尔会走神; 比如,会把家安顿得更干净整齐温馨,并邀请朋友们来家里玩,而不是以“我家没凳子”为由拒绝人; 比如,不会浪费那么多时间去看微博?(看微博简直就像在沙漠里淘金,很偶尔才会见到明晃晃的东西) 比如…… We deserve a better life. And we have to do sth to get it all by ourselves. 有句话说“好好活,就像没有明天一样。” 我想对自己说——好好活,就像是从十年后穿越回来的一样。
96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棒棒医生:《伤寒论》毫无临床价值
wliming 2011-12-29 21:38
《伤寒论》毫无临床价值   作者:棒棒医生   《伤寒论》是中医心目中无比高大不可动摇的经典,但是它的趣味性不强, 引不起阅读快感。在趣味性上,它比著名的笑话大全《本草纲目》差的太远。   研究一下《伤寒论》可知,古人原来是这样理解他们一筹莫展的传染病的, 这其实很有趣。但是,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尤其是微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 学、抗菌药物、检验技术的高度发达,人类对传染病已经有了强有力的手段, 《伤寒论》的现实作用可以说同《本草纲目》一样,略等于零。它应该且只应该 成为医学史家研究的对象。   一、《伤寒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谈《伤寒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必须先做一个假设,即作者张仲景的生平是 可靠的,就是说他大约生于公元150~154年,死于215~219年。这当然是一个很 不靠谱的假设,有较真的学者考证,就像扁鹊、华佗一样,张仲景很可能也不是 历史上真实人物,《伤寒论》更可能是晋人王叔和的伪托之作。这些考证有理有 据,可信度更高。   根据张仲景是真实历史人物的假设,我们将镜头穿越到东汉末年。对于中华 民族,尤其是草民们,这是一个不堪回首的恐怖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民不仅 要承受频繁的战乱和自然灾害,更深重的苦难还有“瘟疫”。史家统计,公元 119至217年百年间(正是传说中张仲景生活的年代),发生过几十次大瘟疫。仅 东汉末年短短三十年间,有明确记载的全国性大瘟疫就有十二次。那时的医学对 于瘟疫的真正原因完全摸不着头脑,更谈不上有效的治疗,因此死亡之惨重尤胜 于战争。尽管并没有可靠的统计数据,但留下的文字记载足以使人对其悲惨景象 感同身受。   曹植《说疫气》:“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亡,或覆 族而丧。”令人毛骨悚然。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 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并非是文学的夸张,实是苦难时代的素描。而据曹丕 回忆录:“昔年疾疫,亲故多摧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 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中,就连著名公知“建安七子”也难逃其厄,七个竟然 一时死了四个。而“七子之冠冕”王粲据专家考证后来也死于瘟疫。   “建安七子”七死五,蝼蚁平民复何如?东汉末年大瘟疫究竟死了多少人? 是不是如著名老中医邓铁涛所说我中华民族在中医的护佑(忽悠)下,从无死亡 超过百万的传染病发生?非也!根据官方记载,瘟疫爆发前的汉桓帝永寿三年 (公元157年)时,全国人口为5650万;经过大瘟疫,仅仅八十年后晋武帝太康 元年(公元280)时,全国人口仅存1600余万,锐减达四分之三。而在瘟疫最惨 烈的中原地区,到三国末年,其人口仅及汉代的十分之一。除去战争和灾荒的原 因,仅仅瘟疫所带来的人口减少至少也有2000万。   医圣张仲景躬逢其时,亲临其境,亲受其灾。他的家族本是望族,人口众多, 达两百余口,不到十年,三分之二死于瘟疫(他排除了战争和饥荒因素)。除了 哀叹外,他做了怎样的研究和努力?他写的《伤寒论》是怎样认识“瘟疫”的? 又提供了怎样的治疗方法?对后世瘟疫的治疗和控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伤于寒乎    19世纪后期,现代微生物学的诞生了。经过巴斯德、科赫等科学家艰苦卓绝 的努力,人类终于逐渐弄明白了瘟疫的真正原因,随后才逐渐找到了有效的武器。 根据历史记载,各种传染病如天花、鼠疫、白喉、猩红热、霍乱、斑疹伤寒、伤 寒、肺结核、麻风、疟疾等都曾袭击过中国大地,一个也不少。古人对这些传染 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病理生理过程一无所知,只能在漫漫长夜中展开无可奈何、 收效甚微的臆想。 把所有的传染病一律笼统称之为“瘟疫”,表现出现代医学诞 生前人类中国古人对疾病和死亡的原始恐惧。   张仲景把东汉末年爆发的大瘟疫称为“伤寒”,这个名词实际上就是他的传 染病病因学说。但这并非他的创新,《素问》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大凡传染性疾病,几乎都有发热的症状,古 人想当然的推测,发“热”就是伤于“寒”。至张仲景则干脆把“伤寒”作为一 切外感热病的总称(不仅包括鼠疫、霍乱,也包括痢疾、疟疾甚至更多的是普通 感冒)。他凭什么?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史料,没有发现他曾经有过 实地调查、疾病观察、临诊研究的记载,他所作的仅仅是“勤求古训”、“用思 精”。 也就是说,张仲景不过是从《素问》等古书里得到启发,加上自己的苦思 冥想而得到的结论。这正是中国传统医学在探索方法上最根本的方向性错误。士 大夫长沙太守张仲景犯了脱离实际的方法错误,闭门造车的“伤寒”之论实际上 还远不如蛮族匈奴人对瘟疫的朴素认识。   早在西汉武帝时,匈奴人基于对瘟疫朴素的认识对汉军采取了史上最早的 “生化武器”:“匈奴闻汉军来,使巫埋羊牛,于汉军所出诸道及水源上,以诅 汉军”。果然,汉军接触或饮用被牛羊尸体污染的水源后,就发生了瘟疫,连著 名的军事家霍去病,也在远征匈奴大获全胜后,年仅二十四岁就病死了。 这说明 匈奴蛮族认识到瘟疫可以通过污染水源来传播,与医圣的“伤寒论”相比,这是 多么了不起的见解! 现代医学在千年之后,通过无比复杂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微生 物学研究才确定这一点。 后人根据现代医学理论进行合理推测,汉军带回了匈奴 人馈赠的瘟疫之源,在中原地区落地生根,并潜伏下来,一伺外界环境成熟,就 大规模发作。病人排泄物通过老鼠及家畜向内地反复传播,由此引发自公元1世 纪至4世纪前后数百年间在中原地区反复发作的“伤寒”瘟疫。作为始作俑者, 匈奴人一样受到了“诅咒”,史料表明,随后百多年间,匈奴各部屡遭瘟疫,人 口锐减。同时,在汉王朝的打击下被迫西迁,疫病随之“一路豪歌”蔓延并扩散, 中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北非以及整个欧洲均不能幸免,对人类的历史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正如考古学可以探知现代人类疾病几乎都存在于古人甚至史前人类一样;根 据现代医学理论,不仅可以合理推测东汉大瘟疫的起源和传播情形,也可以大致 推测出其病原。根据其“发高热而苦寒,患者体有斑瘀,死亡率高”的临床特征 和流行特点,这次瘟疫很可能是“流行性出血热”(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 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这是一种由小型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也有部分 家畜),由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病毒引起的高死亡率烈性传染病。这种病 与“风寒”无关,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整本《伤寒论》失去了其赖以立足的根 基。    当然,我们不必苛求张仲景具有微生物的概念。但是,今天的中医在确凿的 事实面前仍然拒不接受微生物学,顽固而又愚昧地用风、寒、暑、湿、燥、火等 六淫外感之邪来解释传染病的病因,尽显其反科学和伪科学的丑恶嘴脸。 用这种 完全错误的理论去治疗传染病, 近2000年一无所获,只留下“千村薜荔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 明代吴有性在《瘟疫论》中曾大胆猜测“温疫之 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并指出“瘟疫 之邪”自口鼻而入。他这种敢于突破古人思维禁锢的创造性思想彻底否定了张仲 景的错误理论, 如果他有一台显微镜,很可能会早于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然而, 吴有性的创新观点被食古不化的主流中医无情地排斥和打压,错失了在传染病研 究上取得突破的机会。   《伤寒论》对于传染病病因的认识在根本上是错误的,那么,在病理生理上 的描述又如何呢?   三、伤寒病理邪说   法定传染病共39种,包括在历史上肆虐横行的如鼠疫、霍乱、疟疾、天花、 流行性出血热等,《伤寒论》把这些外感热病统称之为伤寒。这几种可怕瘟疫的 病原体分别是鼠疫杆菌、霍乱弧菌、疟原虫、天花病毒和汉坦病毒,既有细菌也 有病毒和原虫, 而《伤寒论》把这些可怕 的微生物笼统“黑箱”为风寒之邪。几 十种传染病的病原、侵袭途径、病理各异,但在张仲景看来却很简单:自然界之 风之寒,吹拂于人体,其衣厚者无恙,衣薄者易病,如此而已。   《伤寒论》把传染病也即外感热病归纳为六经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 少阴、厥阴),无论何种外邪,都是自肌表,循六经,入脏腑,每一步都经历正 邪交战。比如张仲景认为:风寒之邪,侵袭肌表,首当其冲者为太阳经,这叫太 阳病经证(又分为中风、伤寒、温病三种);若邪在太阳经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或 大肠,其所引起的病变叫太阳腑证(分蓄水和蓄血二证);外邪进一步内侵,入 里化热,成阳明病等。这看起来很有道理, 实际上也是源于取类比象思维,仿佛 攻城战,从城墙,循巷道,达首府,挡得住则胜王,挡不住则败寇 。 中医理论因 为类比让人一听就觉得很好理解【专门欺骗愚昧大众啊】,它的迷惑性也在这里,如果不站在现代医学的 高度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是很难批判中医的。 现代医学有确凿证据表明,不同的传 染病有不同的传播传入途径,而不是遵循共同途径;“外邪”(病原微生物)侵 入人体后致病的机制也各不相同。   以腺鼠疫为例,人鼠间借蚤为媒介传播鼠疫杆菌。其侵入皮肤或呼吸道后, 首先在局部繁殖,随后迅速经淋巴管至局部淋巴结繁殖,随后大量繁殖的病菌及 毒素入血,引起全身感染、败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脾、肝、肺、中枢神经系统 等均可受累。再如霍乱,霍乱弧菌进入人体的唯一途径是通过饮食由口腔经胃到 小肠。经过胃时多数被胃酸杀死,少数通过胃酸屏障而进入小肠,粘附于小肠上 皮细胞表面并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素。从而引起肠液的大量分泌,出现剧烈的腹 泻和反射性呕吐。又如疟疾,受染的雌按蚊吮吸人血时,疟原虫子孢子随蚊唾液 直接进入人体血循环,约半小时即全部侵入肝细胞,在肝细胞内裂体增殖,然后 胀破肝细胞逸出成千上万的裂殖子进入血流并侵入红细胞,再发育成雌雄配子体。   在现代医学没有揭示这些真相之前,也只好由得中医们胡思乱想、随意猜测。 而 现代中医们面对事实却往往辩解为不能用西医的思维和标准来理解中医。 这其 实根本不是什么西方和东方的问题,而是真假和是非的问题。 中医的概念从经络 到脏腑到六淫外邪全是虚拟的,关于外感热病的病理生理则全是想象臆测的,毫 无事实根据。现代医学则完全是实证的结果,每一条结论都有板上钉钉般的证据。 如疟原虫钻入红细胞的过程甚至可以用高分辨微镜技术进行拍摄,可谓铁证如山。 现代医学与中医的可信度根本不可以相提并论。    一种医学,如果它对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病理生理等全然靠想象推测而 得出,它会是可靠的吗?基本理论不可靠,以其为根本依据进行的临床“辨证” 会可靠吗?再以“辨证”为根据进行的“施治”会有效吗?   四、辨证蒙治   《伤寒论》最伟大的“成就”(其实毋宁说是罪过)是确立了“辨证论治” 的法则,并从外感热病扩展到一切疾病,成为万世不易的临床诊疗纲领。 这种法 则撇开了疾病的本质,使得后世中医不再费心费力去探索疾病真正的病因和病理, 而是只需沉浸在“伟大、光荣、正确”的“法则”里,作纯粹主观的思辨玄想, 使医学沦落为算命术。张仲景罪莫大焉!   从历史事实看,《伤寒论》出现后对中国瘟疫的防治并没有起到任何实质影 响。瘟疫依旧史不绝书,死亡依然触目惊心。 从1500年至1911年不到500年中, 共发生大疫238次,平均两年就有一次。尤其明末清初的大瘟疫,惨烈程度尤胜 于东汉末年,死亡在2000万以上。从历史记载中,我们看不到在任何一次瘟疫流 行中,有任何名医以神妙的医术大大降低过死亡率,更不曾有任何“上医”以传 说中的“治未病”神术防止过瘟疫的发生 。这种情况持续到现代医学进入中国才 发生根本改变。    1910年12月,东北肺鼠疫大流行,吉林、黑龙江两省死亡达39679人。时俄、 日均以保护侨民为由,以兵要挟,欲独揽防疫工作(对我中华上医的不信任)。 清政府作出英明决策(说不定是他们作出的唯一英明的决策),派出纯正西医博 士伍连德(剑桥出身)为全权总医官主持东北防疫工作 。伍连德时年31岁,熟谙 细菌学、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学。他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追索流行过程,采取了 加强铁路检疫、控制交通、隔离疫区、火化鼠疫患者尸体、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等 多种防治措施,不久便控制了疫情。伍连德的成功说明,在抗生素和疫苗发明之 前,面对大爆发的传染病,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即使 在今天,这仍然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假设没有现代医学,张仲景们对病人一个一个进行辨证再施治,就算治一个 好一个,又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能精确辨证的神医?清代温病学被奉为《伤寒论》 的发扬光大,但是并无实质进步。如叶天士创立的以卫气营血作为辨证论治纲领 的理论,与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一样不知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古人想不到天地间还 有一种看不见的“邪”叫做“微生物”, 他们在病人身上用虚拟的经络、营卫、 三焦辨来证去,不过是毫无意义的瞎折腾而已 。折腾出再多的学说、再多的学派、 再博大精深,还是一钱不值 。而现代中医在科学证据面前仍然胡辨乱证,如果不 是蓄意欺骗则只能视为愚昧至极。   难道说《伤寒论》就一无是处?“辨证施治”虽然对瘟疫的整体控制无能, 对患者个体的治疗难道也无效?   根据推测,张仲景时代主要的“伤寒”很可能是流行性出血热,仅以此病为 例进行如下分析。流行性出血热临床上表现为五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 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但是并不必然经过这五期,有些病人前期表现轻 微,仿佛直接进入多尿期;同在发热期也表现各异,并不都表现出全身酸痛、头 痛、腰痛、眼眶痛。该病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发热消退,给人以疾病康复的假象, 而接下来的才是真正的危险,如休克、肾衰竭、电解质紊乱、继发消化道大出血、 继发感染等等。第二个假象是休克、少尿期度过,似乎危险已经消除,但实际上 死亡多发生于随后的多尿期。   《伤寒论》的辨证基本就局限在发热期,这可谓本末倒置。《伤寒论》对重 要的生命征象和指标无能顾及,却孜孜不倦地穷究于是有汗还是无汗,是脉缓还 是脉急。有汗而脉浮缓者属太阳病中风的桂枝汤证;无汗而脉浮紧者,属太阳病 伤寒的麻黄汤证;无汗、脉紧而增烦燥者,又属大青龙汤证等等。实际上这些看 似不同的“证”,其本质上的原因都是由汉坦病毒感染导致的全身小血管和毛细 血管的损伤,引起渗出、出血,造成各器官功能的异常。初期抗病毒治疗可能有 效,退不退热,发不发汗,与疾病预后全不相干;后期则以生命支持技术为主, 如少尿期的透析,消化道大出血时的止血和输血技术,多尿期的电解质紊乱调整, 重症时的生命监护等等才是治疗的重要手段。   任何事物的真相和本质都是基于客观事实的,疾病的病因和病理也是如此。 虽然认识事物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不代表结果可以脱离事实。任何方法得出的 结论必须回归事实,必须以事实来验证是否正确 。《伤寒论》采用了粗浅观察和 无限想象的方法,没有认识到微生物与传染病的关系,也从未表现出任何有效的 防治作用。在《伤寒论》的误导下,中医理论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由于不知道传染病的根本病因和病理生理,《伤寒论》的所谓“辨证施治” 只能是“辨证蒙治”。 “辨证施治”的神奇效果和《本草纲目》中各种荒诞的 “效验如神”一样,全是自说自话, 迄今没有一例能经过严苛的双盲对照实验的 验证,其疗效永远都只能停留在中医支持者的嘴上。 显然,《伤寒论》只有医学 史的价值,没有临床实用价值。清人张志聪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 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其后半句可以改为:不明《伤寒论》之谬 者不可以为医。而明知其谬却仍以此为医者则不可以为人。 (XYS20111228)
个人分类: 伪科学|1958 次阅读|1 个评论
黑石头-慈善寺-八大处穿越随拍
热度 3 shannuzuode 2011-12-15 09:58
黑石头-慈善寺-八大处穿越随拍
一场小雪过后,京西门头沟的道路结冰,我们只好放弃原本行走京西古道的计划,转攻黑八拉,即黑石头 - 八大处拉练,顺道探访天泰山古寺 - 慈善寺。 P1 慈善寺山门 本来荒山秃岭的冬季并不适合进山游玩,但如果是下过一场雪又碰巧回暖放晴,自然可以欣赏到银装素裹的山色雪景。天泰山古刹本就是圣洁清净之地,再被依稀的雪色包裹,就更显几分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的韵味了。 慈善寺始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 400 余年历史。整个寺庙占地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共有 38 座殿宇,一百余间房舍,总建筑面积 3000 余平方米,虽然大部分塑像被毁,慈善寺殿堂基本完好,基本上都是明末清初的原物,仍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分中、东、西三路,以西路的大悲殿为主,大悲殿三楹,正中供金漆木雕观音像,两旁有 碧霞元君 等八尊塑像,这种佛、道两家共进一堂的殿宇,在京郊不多见。 “ 只有想不到的神,但是绝没有拜不到的庙 ” ,佛道合一与诸神汇聚也方便了十里八村的百姓来此香火拜祭,据寺院西墙外的碑刻所记: “ 例于每年三月之望,为古佛成道之期,远近村民、绅商学界、善男信女焚香顶礼者络绎塞途,感灵祈福者争先恐后 …… 诚为一方香火极盛之寺也 ” 。如今,农历腊月初八这天,慈善寺里会兴办 “ 善粥汇 ” ,通过一系列品粥、座谈、宣传养生的活动,让四方宾客都汇聚到这块风水宝地来。正可谓:天泰山上魔王庙,慈悲和顺容佛道。七星天象排神位,八方香客闹元宵。 P2 南山坡有座藏式塔,高约 10 米,传为魔王和尚衣钵塔。每年三月十五日,为魔王和尚成道之期,慈善寺开庙三日,堪称京西香火极盛之寺。 P3 慈善寺伏魔殿 “ 黄袍脱换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生在帝王家;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我今撤手归山去,谁管千秋与万秋。 ” 此偈出自京西天泰山慈善寺伏魔殿北墙上,传说康熙年间,有一疯和尚来到天泰山修行并在此圆寂,先因其体香四溢而被肉身供奉、衣钵入塔,所以慈善寺原先就有 “ 魔王和尚庙 ” 的叫法;后又因肉身 “ 隆准凤目,壮貌英武,宛若天人 ” ,且斜身向着 东南 方向遥望京城,故被当地老百姓说成是出家修行的顺治皇帝。来此的专家学者认为,顺治在此出家一说并非空穴来风,此地离京城近,风水好,比较隐蔽;其次,慈善寺虽是民间建筑,却存在某些皇家规制,比如大悲殿屋脊的雕龙与和玺彩绘;传说康熙也曾多次到天泰山拜祭,或赐匾额、或赐金帛,似乎也印证着顺治在此出家的传说。 P5 慈善寺3百年老树,虬枝白雪向苍穹 P6 P7 P8 寺内外石刻众多,以冯玉祥将军留下的石刻最为引人注目。有 “ 勤俭为宝 ” 、 “ 真吃苦 ” 、 “ 耕读 ” 、 “ 淡泊 ” 、 “ 谦卦 ” 、 “ 灵境 ” 等楷书大字,镌刻在山门外东山坡和寺后北山坡上。 P9 慈善寺西侧山门 P10 穿越途中随拍的红果映雪1 P11 穿越途中随拍的红果映雪2 P12 穿越途中随拍的红果映雪3 P13 穿越途中随拍的八大处老橡树 P14 八大处佛牙舍利塔 从天泰山向东南 3 公里,翻过两个一个山头,就是名气很大的西山八大处了,不过,这条路绝对不是一般游客所知晓的线路。带队的驴友据说野外徒步 7 年有余,京西大大小小几十个山头如数家珍,一行人用了三个小时,完成黑石头 - 慈善寺 - 八大处穿越。 P15 八大处水心亭 P16 八大处冰亭映塔景色 P17 冬季的八大处香火依然很旺
个人分类: 行摄旅游|5320 次阅读|5 个评论
穿越歧路花园的有限理性
kejidaobao 2011-12-9 15:10
文/王 芳 《穿越歧路花园》(原著名为“The Bounds of Reason in Modern America”,意即“现代美国理性的边界”),展现了美国计算机科学家、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司马贺(Herbert A. Simon,1916—2001)一生的追求和留下的足迹,介绍了其关于有限理性思想的发展过程及其广泛的学术应用成果,探究了他对科学的贡献及对现代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司马贺这个名字,比学术界通用的译名赫伯特·A.西蒙更加中国化,它反映了其对中国文化的仰慕和热爱。司马贺曾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1994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司马贺充满激情与好奇心,热情地追逐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运筹学、科学哲学、系统论等诸多跨学科的前沿领域。“他只是一个拥有开拓者灵魂的极具天赋的数学家。……他的开拓性冲动意味着,一旦看见有邻家的炊烟升起,他就准备向下一个拓荒前沿转移……其实,司马贺始终不渝地在追求一系列紧密相关的目标……一条连续的不间断的曲线。” 司马贺是成功的,他几乎在每一个涉猎过的领域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足迹,一生的学术思想十分丰富博大,要想一一了解,必须下很大功夫。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初步了解其学术追求的窗口。阅读本书发现,司马贺最重要的成就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有限理性思想。这一概念最先由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提出,认为面对复杂的世界,人类无法趋近完全理性的行为。20世纪40年代,司马贺详细分析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理性人”假设的弱点,大力提倡有限理性。他认为:“我们需要不那么全知全能而比较世俗的选择者。” 有限理性思想在经济学、博弈论、决策科学甚至系统论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自司马贺之后,关于有限理性的讨论似乎从未停止。本书指出:“尽管非个人的‘理性化’的力量(如市场和大型组织)发挥的影响力日益增大,但世纪之交的社会科学家们认为,人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非理性的信仰和习惯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宗教和地方文化传统。” 2) 管理科学与组织行为研究。司马贺将管理科学描述成一个研究层级结构本身的学科。“并没有一个先验的理由证明,社会就应当选择竞争市场而不是政府组织,组织是其活动的制度手段。”从个人有限理性出发,司马贺进一步探索了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由于有限的理性,人们就需要组织的帮助来了解足够的知识或快速做出抉择。“我们称之为组织的这种行为模式……对于广义上实现人类理性是很必要的。理性的个体是(而且必须是)组织化、制度化的个体。” 组织加于理性的制约并不是韦伯所谓的官僚控制的“铁笼”。相反,正是它们使理性成为可能。司马贺认为,个人愿意接受组织(以及组织中本人的上级)的权威性,是因为他或她认同这个组织,认可该组织的基本目标是该组织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建立的总体权力结构。因此,组织认同提供了组织需求和个人需求之间的关键联系。它是一个有力的普遍现象,如果没有它,所有理性协调行动所带来的利益都无法实现。 3) 倡导实证主义方法论。对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倡导,贯穿于司马贺一生的学术研究历程,这不仅对政治学、组织行为等社会科学产生重要影响,也帮助他轻松切入运筹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科学研究。“逻辑经验主义进路产生的最重要结果之一是,它将哲学的焦点从事物之定义转向讨论事物的规则之定义。因此,有必要对事实和价值观进行区别。” 对于司马贺而言,知识的“最终目的”是“确定过去和现在的已知事实与将来的事实之间的关系,从而由当前状况产生唯一一种可能性”。受洛特科思想的影响,司马贺强调数学与实验的价值。洛特科坚信,数学不只是测量或验证通过其他方式形成的概念的一种工具。数学是一种发现工具。它不仅能阐明概念,还能发现隐藏着的关系。 司马贺发现了3种可以对难以控制的世界进行分析控制的广泛策略:统计推断、概念形成、应用认识论。“测度对应用来说是关键,实验也是如此,实验的益处是既有助于改进理论又有助于改善实践。”事实上,经验主义与理论抽象并非完全对立或相互取代,本书指出:“美国科学家的‘经验主义气质’并没有被对理论抽象的新重视所取代,而是与之相结合。” 4) 对政治学科学化的努力。正是基于一种对经验主义的推崇,司马贺将实验、数学等方法引入政治学研究,为政治学的科学化做出了贡献。“像所有学科一样,政治理论应该是一种改善决策的工具。”司马贺认为:“拉斯韦尔的心理学论证及戈斯内尔的定量和实证方法最能具体表征芝加哥学派。但对我以及其他一些研究生而言,从更基本的层次上能表征该学派的,是他们认为政治科学是一门科学这样一种主张。”梅里亚姆认为:“参与政治是用实验方法研究政治学的唯一基础。”这一思想对司马贺有重要影响。 司马贺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探索也表明,他是一个精力充沛而又孜孜不倦的学者。“这种发现模式的欲望是一种壮志豪情,特别是由于试图发现的模式是最隐秘的——人类思想和行为背后的模式。” 司马贺穿越的歧路花园迷离曲折却主线清晰。这本传记将司马贺一生丰富博大的学术思想简洁清晰地勾勒出来,无疑为快速了解司马贺思想提供了便利。
个人分类: 栏目:书评|1461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资中筠:每个人都需穿越自身的迷障
秦伯强 2011-12-4 12:04
资中筠先生为文,往往健拔大气,褒贬论析,俊迈淋漓;偶发悲情,亦深远厚重,无哀弱之势,竟不像女子之文。尤其是最近几年,她秉笔直书,痛陈当下社会种种病结,呼唤道德与正义的回归,重新为理性与启蒙正名,其高风跨俗,博得众多喝彩之声。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时代印痕,资中筠亦不例外。出生于1930年的她,恰于大学毕业时,遇到政权轮替,与当时人一样,她对新政权充满热情与憧憬,兴致勃勃趋身向前,曾向朝阳下的国旗宣誓,把一切献给祖国,誓与过去的自己告别。以青春的天真与蛮勇,扎入改造自己的潮流中,不想之后几十年皆处于“迷失我心”之状,侥幸任职外事部门,因驻外工作,逃过反右运动。但没有逃过“文革”政治浩劫,等岁月安稳,自我苏醒之时,却年近半百。   在回归自我的同时,她也为自己重寻传统,彼时中西并重的民国教育,奠定了她那一代人既尊科学民主又尊传统道德的文化底色,低头检视,幸甚自己年轻时承有五四遗风,历经沉浮沧桑,底色不褪,仍有一方精神家园可守。   当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她便义无反顾选择学术研究之路,全因以学术研究为业,可获最大自由,无须面对权势强颜欢笑。然而终究有那么多年沉于思想的迷津,她感慨与前辈师长之间有不可逾越的差距,追望其身影,却无力可及,更感慨年青一代,没有真正的大师可以追随仰望,继学无门。时代带给她的伤痛,堆砌成忧思无数,发而为文,总有一种痛感贯彻其中,故警醒刺心,令人难忘。   【关于这本书】   这个自选集不包括我的译著和专著,就只是我平时写下的散文随笔,我从1980年开始写随笔,最早的随笔集是我和陈乐民的合集《学海岸边》,由沈昌文先生主持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个集子是《读书人的出世与入世》,第三个是《斗室中的天下》。这些书现在很难买到,正是如此,出版社找我商量是否重印,我想这些集子当时出版的时候并未考虑内容的分类,只是简单地成集出版,里面有些文章部分内容有所重复,没有全部重版的需要。所以我就决定做一个完整的梳理,把已出版的以及尚未出版的文章,进行分类整理,最后共得五卷,感时忧世、士人风骨、坐观天下、不尽之思、闲情记美。这不是严格的分类,有很多交叉之处。每卷中的篇章大体上按倒时序排列。   这套书的名字就叫资中筠自选集,就是我自己经过筛选的,把那些我觉得也许有读者愿意看的。被我自己删去的有两种文章,一种是事过境迁,当时之论已过时。还有一种是同一主题,开始写得比较浅,后来自己又发展深化了,内容有重复,舍前者而取后者。学术性资料性比较强的,也没选入,因为另有专著。   【关于这一年】   2011年,我的活动比较多,做了很多讲座,也有不少采访。之所以接受邀请,是因为我很关注年轻人的成长。其实我的读者,开始都是老人,他们读完我的文章给我打电话写信,因为经历相同,思考的内容相似,他们觉得特别有共鸣。但是,要思考,要讲话、要做成事情,希望还是在年青人身上,不能老靠八十岁以上的人说真话。讲座一般的听众,都是中青年,不管我讲的内容是否为大家所接受,但总会有一些交流和好的影响,我自己也可以从中了解年青一代人的思想状况,以及他们关心的问题,所以觉得牺牲一些时间去做这些事,也有其价值。   这一年,我的写作思考围绕着这些方面展开,一个是所谓的中国发展模式,从2008年欧美的经济危机以来,中国人突然多了很多骄虚之气,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特别是布热津斯基提出G2这样的概念后,中国人特别高兴,觉得我们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当时有媒体甚至写“中美共治世界”,我觉得太离谱。因而我致力于“中国模式”的怯鬽,第一,对于中国现状要有清醒的认识,中国模式不可恃。第二就是清醒认识美国以及外部世界,中国和美国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不是短期内可以缩小的。   自从去年关于知识分子启蒙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很多人希望我能更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我谈启蒙就比较多。另外还有因所谓“软实力”和“国学热”的兴起而引发的对文化复兴的思考。   还有一个领域是公益慈善事业。这部分文章没有收在《自选集》中,而是加入一部专著《财富的归宿》,恰好这本书第三版修订版也刚由三联书店出版。   【关于这一代】   我并不能代表一代人说话,而且我觉得自己在同代人中,并不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我比较幸运,现在还能读书写字,大多数人身体没有我那么好,可能已经在颐养天年,来不及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我的老师辈,经历及所受教育,有相同的地方,对一些大的问题的看法,大致相同,概括起来就是先自我完成,后迷失自我,然后回归自我。   具体而言,49年之前,接受的是五四延续下来的宣扬“民主、科学”,还有“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然后1949年之后怀着诚挚之心接受新政权的改造,接受了阶级斗争的理论,甚至接受了以“阶级性”代替人性。从此在政治风暴中沉浮,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发,慢慢觉醒,回归自我,当然也有人始终没有从迷失中走出来。   我们这一代人,如果说有什么突出的特点,我觉得是,我们所受的基础教育与后面几代人不同,当时的教育是中西并重,有自由民主的熏陶,也有传统个人道德的教养。所以我说我们有一种底色,中西交汇且兼容,有“德先生”、“赛先生”的身影,有“君子不为也”的道德正义。   我上清华的时候,贫寒子弟很多。当时国立大学是不收学费的,大家都是凭成绩入校,所以门槛较高。家境困难的还可以申请助学金,甚至全免伙食费。学校风气很朴素,即便是富家子弟,也不敢炫富,那时在校园内穿着讲究,是会招人哂笑的。虽然当时官场有腐败之风,但还没有弥漫到一切领域,特别是校园还是一方净土。普通人家基本上还是笼罩在传统的价值伦理之下,特别是知识分子,很崇尚不畏权贵的清高,不在高官面前摧眉折腰。受传统文化的约束,那时的官员,也不得不做礼贤下士状,对读书人还要敬三分。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在这样的风气之下长大,因此,在迷失之后觉醒,还有一方精神家园可以回归,有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有可以坚持的操守,是为幸事。   【对话】:坚持自我启蒙,坚守道德底线    《新京报》: 在1980年前后,您突然转型,从外事机构转入研究机构,这是酝酿已久,还是有什么事情触动了您?   资中筠: 年近半百,我对送往迎来的工作有点厌烦了,我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外宾来之前做方案,来以后陪着人家参观。我觉得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自己将一事无成。因为性格原因,我一直希望到一个相对说来不要处处服从上级意志的地方,有时你的领导还不一定比你更加智慧,所以我很向往自我不受限的环境里,学术研究,相对而讲是比较独立的。   有一件事情触动我很深。大概是1979年,我生病需要动手术,在被推入手术室之前,我想假如我就此离世,连“赍志以殁”都没有,因为我没有未完成的事情。所以痊愈之后,我想自己一定要做一些事情,至少突然离世时还可以写“赍志以殁”。我开始写作时,第一篇就是写太史公,我很欣赏他,之后,对知识分子责任和命运的讨论,经常成为我的写作主题。    《新京报》: 您年轻时所接受的是中西并重的民国教育,但为何49年之后,您也突然变得偏激,迅速接受了一套新的社会理念?    资中筠: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在《知识分子的道统和启蒙》里面最后一部分阐述了这个问题。49年,我十九岁,很幼稚,没有接触过真正的社会和社会科学。但是老一代有自己思想体系的人,也非常狂热地愿意改造思想。这不是一个偶然的事情,大体上是在爱国情怀与强国梦想推动下的,看到新时代的希望与光辉,看到新政权的务实和清廉,就趋身向前步入其中。   具体而言,49年之前,中国通货膨胀非常厉害,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日常生活,新的执政者在经济的调控上很成功,很得人心,像我父亲这样的银行家,也对新政权很拥护,还有很多大师级的教授都批判自己多年的成就,这不是用一句简单的话可以解释的,非亲身经历不能理解。我希望你再细读《道统》一文中的有关这部分,是我迄今为止想清楚的对主客观原因的分析。   也是在这样的情绪下,大家接受了阶级斗争的理论,抛开人性论,真诚悔过自新,并自然而然将其引入家庭生活。尤其对于年轻人而言,父辈的阶级身份已成定论,而我们可以改造成新人,因此充满希望,现在看来有悖人情,当时确实符合情境与逻辑的。正因为如此,才需要全民深刻的反思,现在还远远不够。    在夹缝中仍需保持人格独立   《新京报》: 理念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资中筠 :是的。我算是明白过来了,但是还有好多人至今没有明白过来。我的同代人中,很多对社会的一些不好现象,比如受贿腐败,很愤慨,但是他们还是觉得这整个体系不能轻易否定。   我现在觉得,顺从是有心理的基础的,在特殊的年代是如此,在正常时代也是如此。我在日常生活中就会遇到这样的朋友,明明心里非常反感做某一件事情,但是因为大家都在做,怕被人家说,就压制内心的反感顺从着做了。也许是很小的事情,但你想在并没有多大风险的普通事情上都有这样的从众心理,何况是在狂热的年代呢。   我由此想到社会生活中的很多层面,对于不正义不道德的事情,大家选择合作或顺从或默认,而不加以抵抗,除了权力的逼迫之外,其实也是从众心理在作祟,在一种类似舆论的压力下放弃抵抗,不敢特立独行。。    《新京报》: 坚持自我,特立独行,都不是易事,但是顺从容易作恶,如何才能防之?   资中筠: 我最近在重新阅读《论自由》,约翰•穆勒说,为了自由,需要抵制的是两种力量,一种是专制政权的力量,而还有一种是社会舆论的力量,在正常社会,后者特别需要警惕,就是说当大家都这么做这么想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力量,威胁到个人的自由。   我有过这样的思考,在日本侵略的时候,假如一个人被抓去了,哪怕严刑拷打,他也能顶得住,因为他坚信自己是正义的,而且如果他做了叛徒的话,全国人民都会谴责他,因此他的爱国与正义,也是在舆论的压力下得以巩固的。反之,如果舆论支持的是非正义的一方,人在它的压力之下就会做出不道德的事情,因为反抗会使自己限于孤立的境地。   所以在夹缝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很重要。而且,很多时候,抵抗的代价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另外一方面,我们也都有责任逐步推动形成一种支持善、反对恶的舆论环境。    人需要自我启蒙   《新京报》: 在回归自我之前,您也曾一度“迷失我心”,关于这段经历,您至今涉笔不多?    资中筠: 我现在还没有时间写到自己在反右文革时的状态,这个是一言难尽的。对于我个人而言,因为工作关系,在反右最激进的时候,我不在国内。文革期间也下干校,等等,但是时间比较短,因为赶上中美破冰的契机,国家的对外事务还是要展开,我的工作生活还算比较平静,每天上班下班。当然,我当时是很幼稚的,对官方宣传深信不疑。到文革中期才觉醒过来,开始有所怀疑,开始对某些做法消极抵制。。   我有时候想,如果1957年大鸣放时,我不在国外而在国内,以我直率的性格以及对党的信任,我肯定会说些真话,然后很难逃过被打成右派的命运。如果那时逃脱,而在反右运动高潮时回国,我很有可能变成反右积极分子,因为我当时自己并没有独立的思想。我现在觉得自己很幸运,两边都没有沾到。特别是后者,会伤害一些人,使我现在充满后悔,想想很可怕。   在我自己觉醒之后,我就坚守自己的底线,遇到一些事情坚持消极不合作的姿态,不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明白和不明白是不一样的,有些事情其实是可以做到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所以我说人是需要自我启蒙的。   《新京报》: 您写的文章,虽然都有一个指向,那就是怯魅与启蒙,但内容涉及多个领域,非博览群书不可。   资中筠: 我写的很多文章,都是如鲠在喉,不得不发。但至于我的阅读,恰恰相反,我现在觉得自己读书的时间太少了,很缺安静连续的阅读,总是在杂乱地阅读,比如各种杂志、网上传来的资料文章,资讯很灵通,但完整的阅读反而少了。许多书是以前读的,现在很少从头到尾看完一本厚重的书。加上有很多文章要写,还有比较被动地接受媒体采访以及各种讲座。我总想静下来闭门谢客好好看书,还想写回忆录,现在写了一半还没写完。觉得自己应该静一静了。 转载地址: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19122
18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经典控制的代数问题及其图示方法的初衷(二) 穿越版
jiyipeng 2011-12-4 10:55
伊文思为什么要发明蛋疼的根轨迹法呢? 原因是他当时的工作是飞机的导航和控制,所遇到的问题大多数是不稳定和中性(临界)稳定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频率分析法难以使用。因此他重新回到了70年前代数判据所倚重的特征方程的研究上来了。 首先,伊文思是如何突破前人的范式(路数)的呢? 话说伊文思、这个人还是有点代数细胞的, 这个代数细胞关键的一点就是对数学表达式做变形的能力。 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初中代数虽然学了很多,做了很多蛋疼的变换。但是没有见到谁有效地利用这个简单 的变换弄出个流行几十年的设计方法出来。 搞奥数变形那是花了去了,但是有用吗?洞察力才是个宝啊! 伊文思将特征方程做了一个简单的变形,将常数项和变量分别移到等号的两端。由于S是复数,复数嘛 是二元数,可以用一个复平面将其表示出来。这好像使得代数有点几何的性质了,不奇怪啊!老杨(振宁) 有诗证 "代数几何本一家,共同携手到天涯"。 要画S平面内的复数,必须要具备两个量,一个是幅值,一个是 幅(相)角。伊文思鼓捣了一下,发现幅值条件和增益K有关,相角条件和增益K无关。把满足相角条件的值 带入幅值条件,一定能够求出一个对应的K值,就是说 满足相角条件的点必然满足幅值条件,反之未必。 第二个问题是 这个结论有什么意义呢?一般人也就卡在这里了。 但是伊文思的几何思维可能也比较发达,也可能喜欢 在纸上乱画, 这句代数结论被他翻译成几何语言 , 就是:(1)系统的等增益曲线是一簇同心圆(2)满足相角 条件的点都是根,即是根轨迹。 实际画图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原点的平移,这个在初中数学上都学过的。 综上所述,就可以得出绘制根轨迹的一般步骤: 先找S平面上满足相角条件的点,并把它们连成曲线,然后根据实际需要,用幅值条件确定对应的K值。 (就是这么直接!粗线条的粗燥结论) 但是又出现问题了!相角条件是一个三角方程,不象线性方程那么直接,怎么办呢? 伊文思是怎么解决这第三个问题的呢? 根轨迹一句话: 用增益作自变量,将系统的根(不管实的虚的)在复平面上画出轨迹来,要是轨迹在左半平面打转转,那就是实根为负,就 是稳定的。再深究下去,系统响应的临界频率之类也可以计算出来
个人分类: 教育与未来|1 次阅读|0 个评论
儿子的帮规
热度 1 tyutzzx 2011-11-24 22:32
儿子上小学六年级了,有自己的思想了,竟然和班里的其他三个男孩子组成了“疯狂四人帮”,分别是东、西、南、北四个帮,并且各自有自己的帮规。儿子是南帮的帮主。以下是南帮的帮规。 “疯狂四人帮”(火爆招人) 帮歌:春天里 南帮规(女生可加入) 1、数学英语一定要good!(这条帮规可以不遵守)。 2、语文想多差就多差。 3、有一定穿越基础!(女生可不遵守此条) 4、免费辅导数学英语! 5、大家必须团结! 6、遵守帮规纪律! 7、不得起内讧! 8、不能说脏话,一星期超五次者T! (不遵守帮规三次者,立刻被T出疯狂四人帮) 帮主:XXX 副帮主:XX 想说明三点:一儿子的《春天里》唱得还是不错的;二儿子的语文成绩不理想。三全班40人,南帮目前13人。 研究了他的帮规后,我发现,此帮规缺点对学习没有任何约束,倒是方面了他们讨论穿越火线这个游戏。优点是可以增加集体主义意识以及文明礼貌行为的培养。 这样的“四人帮”该不该“被打倒”呢?
2665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ZZ微小说:北大教授孔庆东穿越记
getstar 2011-11-17 23:13
一道刺目亮光过后,孔和尚陷入天旋地转中。 醒来时,发现坐在旅店中,桌子放了一碟牛肉,一壶酒。 莫非我喝醉了? 正自语自言间,却听旁边一老者说:邦无道,咱还是偷渡走吧。 孔和尚大怒,转身暴骂:去你妈的!滚你妈的!操你妈的!汉奸你是什么人? 老者啐了他一口:不肖子孙,我是你祖宗,孔丘! 本文摘自: 高校发展信息网论坛( http://bbs.walledu.com ) 详细出处请参考: http://www.shidaed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804extra=page%3D2
2002 次阅读|0 个评论
穿越的“孔子和平奖”
poena 2011-11-17 23:09
大事年表如下: 2010年中国文化部下属“中国乡土艺术学会”旗下“传统文化保护部”成立“孔子和平奖”。(据猜测是对抗诺贝尔和平奖) 12月8日,首届和平奖宣布连战胜出。但次日连战并未出席领奖,连战称并不知晓获奖一事。组委会安排了一小女孩儿,代替连出席,领取据说是1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 首届孔子和平奖,共有六位候选人: 巴勒斯坦 领导人 阿 巴 斯 (Mahmoud Abbas)、 南非 前总统 曼德拉 (Nelson Mandela)、 微软 创始人 盖茨 (Bill Gates)、中国诗人 谯达摩 及藏传佛教 班禅喇嘛 。 ) 2011年9月17日在北京举行第二届“孔子和平奖”启动仪式。候选人包括普京、袁隆平、班禅、比尔·盖茨、宋楚瑜、祖马、默克尔、安南等8人,第十一世班禅喇嘛被成为是“最大热门”。 9月19日,被文化部紧急叫停,称:你部门于9月17日在香山擅自主办“第二届孔子和平奖”启动仪式发布会,事先未上报;并擅自将部门名称改为“文化部中国乡土艺术传统保护部”,已严重违反了文化部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和协会的有关规定。 同年10月就在文化部叫停“孔子和平奖”后,由文化部主管的“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成立“孔子世界和平奖”基金会。 同月,“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在香港注册成立,该中心声明是一个纯粹的民间学术机构,并作为第二届“孔子和平奖”的主办单位。 10月6日,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发表声明称:此项活动(孔子世界和平奖)只是部分教授提议与我会合作,目前此项活动还在协商之中,并未立项,也未向上级有关部门报批。立即停止“孔子世界和平奖”的一切活动。 11月13日,由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主办、贵州茅台镇国珍酒业有限公司和福建红锦堂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二届孔子和平奖评选揭晓新闻发布会在中国首都北京香山艺术区隆重举行。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刘志勤担任第二届孔子和平奖评委会顾问。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谯达摩出任第二届孔子和平奖评委 会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清华大学教授邱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总宽、中国科学院博士卿素兰、清华大学博士费毕刚、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朱其、北京师范 大学博士郑长天、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许阳光、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王磊、浙江大学博士李志雄、武汉大学博士赵成林、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印龙、中国国际 和平研究中心研究员卫元郛、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研究员程矛、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研究员向前、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谯达摩等 16位专家学者担任第二届孔子和平奖评委。 同日,公布普京获第二届“孔子和平奖”。普京本人和俄罗斯官方媒体对普京获奖表示沉默。 第二届“孔子和平奖”颁奖仪式将于12月9日在北京举行。 看看这些奖项的大事记,够穿越不?注:以上内容均来自官方媒体,笔者整理。
2066 次阅读|0 个评论
穿越腾格里沙漠实践、科普相关事宜
moxj 2011-10-22 19:58
科普相关:沙坡头站为中科院寒旱所几个主要野外站中的国家站, 在国际沙漠治理领域亦有重要地位,本次 活动科普人员主要为寒旱所青年科技人员及在读博士研究生,地质所、地震局、兰大部分科技人员也将参 与此次实践、科 考 活动。 路线概况: 通湖草原景区穿越至沙坡头景区,直线距离近 9 公里, 沙漠行进约 18 公里,总体方向南东 160 度,详情查阅网路资料。 活动时间: 10 月 29 日 —30 日 活动行程: 10 月 29 日 早 07 : 30 兰州出发,汽车行驶 4 小时 后抵达中卫县城,自由吃午餐。后前往腾格里沙漠通湖草原整理 装备,开始徒步,(徒步 9KM ) 4 小时后抵达宿营点,组织科普 讲解、娱乐活动及摄影。 10 月 30 日早晨欣赏沙漠日出,早餐后 整理装备,后开始徒步,徒步 4 小时后抵达沙坡头,行囊装上大 车到中卫吃午餐,下午返回兰州(徒步 8KM )。 公用装备: 科普设备、对讲机、 GPS 、外伤急救包、营地电力设备等。 个人物品: 帐篷、睡袋(深秋气温较低,睡袋要求 -10 度舒适温标,最好羽绒睡袋)等户外必须设备,没装备的同学提前联 系租借,具体根据个人需求携带,周三晚准备会组织人员核查所有队员物品。(具体请群里联系互相帮助准备齐全) 队员要求: 沙漠行进条件艰苦,请咨询后慎重参加,组织人员 有限,老队员优先。 活动费用: 学生活动,费用 AA ,包括所有组织人员,根据时 下包车、油费、保险及景区等服务费用预算每人低于 400 元, 周三晚准备会交 300 元定金,工作人员安排后勤相关事宜。费 用不含个人消费。 保险相关: 除平常参加野外工作人员已经购买相关保险,自行 决定本次活动保险事宜外,其它队员统一购买保险。组织者仅 提供力所能及帮助及活动协调、科普相关事宜,因队员个人行 为引发的意外情况概不负责。 主办:祁青社 报名论坛网址: http://i.geoidea.org 咨询 QQ 群: 171677039
个人分类: 地质队员|3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拉斯克奖(诺贝尔奖)vs中国特色
热度 2 lvnaiji 2011-10-3 16:59
吕乃基 一石激起千层浪,或者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或者说,…… 这就是屠呦呦和拉斯克奖。 千层浪是出于反差之大:想不到,是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 千层浪还在于拉斯克奖似乎触动、揭开了中国的某个或某些“伤不起”的伤疤,不啻为一场不大不小的地震。譬如说,“祖国不会忘记你”。然而实际情况是,屠呦呦正在被遗忘,要不是世界想起了她。陈安博士以春秋笔法刻画了这一点。 博主试图考察这一事态中的一个焦点:奖,究竟是授予集体还是个人?考察另一个“不是的”焦点:为什么是青蒿素? 平心而论,在中国的科研体制下,“集体”的权重显然大于发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也屡屡强调奉献,而且是“默默地”。这种情况在计划经济年代尤甚,文革期间达到“顶峰”。此处不对此作价值判断,只是确认这一事实。屠呦呦的成果,就是在“顶峰”时期。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悖论:一方面,拉斯克奖,以及未来可能的诺奖,按国际惯例,只授予个人(是不超过 3 人吧),另一方面,中国的实际情况,注意,是实际情况,而不是集体主义之类意识形态,确实在相当程度上是集体发现。这样的事例或许今后还会发生。于是, 有必要在国际和中国, 21 世纪和 6 、 70 年代之间假设某种桥梁,构建地域和岁月的桥梁或作制度上的特殊安排,以便于彼此之间的“穿越” (虽然估计不会有人当真愿意穿越到那个岁月)。让国际放心授奖,不至于因中国自身的激动和骚动而有所顾忌,让中国作为个人的科学家安心领奖,不至于因千层浪和一池春水而心存胆怯。 该得的照得,应得而未得者也理应得到某种应有的补偿 , 不再“默默”。 具体事情具体分析,还事物本来面目—— 21 世纪的世界向 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的特殊岁月的穿越。这是题中应有之义。 顺便说,博主孤陋寡闻,这次拉斯克奖,以及所有的诺奖,有没有中国特色的“公示”环节?如没有,为何有这样的差别,又分别导向什么结果? “不是的”焦点:为什么是青蒿素? 这些年,世界医学上的重大发现、发明多了去了,中国虽不能与世界相比,但因从未有过,故数量巨大。远的不说, 49 年后又有多多少少!为何独选这一项呢?说实在的,就屠呦呦的成果,乙醚浸出,在众多候选项目中似乎并不光彩夺目。这就涉及评价标准了。或许在博主看来是这样,但在拉斯克奖评委会那里不是。博主以为,就这次的授奖而言,评委会的标准可能有多条,但其中权重最大的一条是,拯救了多少人的生命,有多少人因此而受惠!然而在中国,这样的成果,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当年袁隆平的水稻,会被认为没有科技含量,没有水平。 以人为本,这是拉斯克奖评价标准的核心。 毕竟,是医学奖。 将上述两点结合起来,博主突发奇想。拉斯克奖为何不是在各国申报的基础上继续呢?诺奖、拉斯克奖等,虽然其评委会设在某个国家,但实际上(至少在理论上)属于全世界。既然如此,何不这样来评选:按中国模式,上面发文,各国层层申报,各显神通(包括“跑”、驻 ╳ 办、搞评委名单……),要是这样的话,嘿嘿,中国早就拿 n 个诺奖了!其中最突出的,应该是现在尚未设立的:申报组织奖。
个人分类: 科技|5587 次阅读|3 个评论
穿越170年
热度 1 hujunping 2011-7-1 21:31
穿越170年
穿越170年 今天是建党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把昨天冒着大雨去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所拍摄的一些照片贴出来与大家分享。 90 年前的他们,意气风发。星星之火,后来形成了燎原之势。 博物馆毕竟不是科技馆。趣味性和互动性在这里绝对是非主流。这里有的是历史的凝重。静静的黑白照片,模糊地再现当年的场景;隔着玻璃的实物展品,带着灰尘和苍老的面孔,无声地表白沧桑。 漫画 吸食鸦片的烟具 记得前不久有位博友写了篇《我爱湖南》,受到大家的热点关注。昨天在国博,看到 1955 年授衔的元帅和大将头像,再次感受到了湖南人的自豪感。 10 位元帅中有 3 位湖南人(彭德怀 / 贺龙 / 罗荣桓), 10 位大将中有 6 人是湖南人(粟裕 / 黄克诚 / 陈赓 / 谭政 / 萧劲光 / 许光达)。真是唯才是举啊。 还看到了近 30 年前的学位证书。奇怪地,突然想起了“民间科学家”王鸿飞老师的选择顺序题,关于“能力”和“学位”取舍的排列组合。印象中,那个博士学位证与我自己的学位证的模式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个人照片了。 30 年风格不变,真给力的坚持。 2010 年发布的教育中长期规划的文本(遗憾没有拍摄下来作为见证)也在陈列中。看《复兴之路》的展览, 170 年的穿越时空(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比起《宫》来说是短了些。但历史值得尊重。
个人分类: 长河之石|4206 次阅读|1 个评论
光谷的未来怎样体现?
热度 1 xiaoxiaochun 2011-5-16 16:27
2011 年第八届 " 中国光谷 " 国际光电子博览会暨论坛将于 2011.11.2-5 召开。第八届 “ 光博会 ” 展会亮点如下: 8 场光电子领军人物学术报告会、 50 家企业新品推介会、 20000 名专业观展团、 30000 平米专业展区、国家部委对 “ 十二五 ” 发展规划和政策的权威解读。除第四届国际光子与光电子学会议( POEM 2011 )以外,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节、 2011 全球采购(中国光谷)论坛、第九届 “ 武汉 • 中国光谷 ”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论坛、第三届武汉国际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 IFIG2011 )、信息通信与智能城市建设论坛也将在 11 月 1 日 -5 日之间盛大开幕,为中国光谷国际光电子博览会与论坛的参会者奉献精彩内容,与国际光子与光电子学会议( POEM )一起成为光博会的亮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听说今年还扩大了展区,全场分为光通信、光电显示、空间信息展区,光伏、 LED 展区,激光、国际展区,消费电子、集成电路展区四大展区;举办重点面向光电领域的全球采购论坛;新增加新品推介会环节和网上光电子交易平台;开辟了“穿越光谷”的科技一日游旅游路线,聚焦光谷教学、产业、人文资源,体现楚文化。 比较好玩是这个“穿越光谷”要求反映光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体到过去和现在,都比较容易,未来是什么样?偏偏这个重任交给了我们。不过前两天,我们单位一楼展厅办了个小型展览,还有模有样的,不知道可不可以代表未来?就怕科技发展快,前两年的未来现在已经成为现实了。 据报载, 5 月 17 日至年底,光谷地区可免费高速无线上网。光谷将采用 FTTH (光纤入户)、 WLAN (无线局域网)和 3G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混合组网技术。第一步,本月 17 日,开通 “ 无线光谷 ” 高速接入服务;第二步,在 7 月 31 日前,对光谷软件园、光谷生物创新基地、光谷金融港、光谷步行街、光谷创业街、留学生创业园、光谷创业产业基地、国际企业中心、华美达光谷大酒店等热点地区实现无线网络覆盖;第三步,两年内逐步实现光谷地区的无线网络全覆,实现“无线光谷”。
3395 次阅读|1 个评论
中国的穿越与美国的逃亡
outcrop 2010-12-9 20:38
穿越和逃亡,不过是两种文化现象。 在事业和官二代竞争,感情和富二代竞争的中国,不少人选择了穿越;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的期待,也许是目前穿越文化火爆于网络小说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逃亡文化,则集中体现在美国的南北战争时期。无论 Uncle Tom's Cabin 还是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主人公为了追求美好,努力但又迷茫的逃亡,甚至并不明白自己的方向。 同样是心理上的逃避,我们选择了时间上的穿越,美国佬选择了空间上的逃亡,也算是文化差异的一个体现吧。 通过不同的文化表现,或许能挖掘出更丰富深刻的东西。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34 次阅读|5 个评论
马牙雪山-朱固穿越(仅照片记录,无路线说明)
热度 2 moxj 2010-11-7 21:37
和驴友们用一个驴友格式的帖子交流了一下,大概有1000多的关注,毕竟3000多米海拔40公里的穿越还算比较有点强度的驴友活动。大家还是认可的,我第一次负重走,虽然只背了个劳保店里40块钱的劣质军用背囊,不过比扛个麻袋还是省事很多,不会拖累哪个强驴,在大家的速度中, 可以在队伍的任何位置正常跟队行走。 随意捡了几张照片帖上来,不是我不屑驴友们的活动,地质队员也有很多和驴友学习的地方,只不过出来走走,关注的地方不同而已,写几句这次的感受,喜欢风景、照片的同志就不用看了: 往沟口走了一整天,没有下降到海拔合适的地方,营地海拔3016,早晨起床,气温零下十度。往沟上方1公里有个修路工人的营地,估计气温更低,我起床早,独自去营地和工人们聊天----今年的任务还很重,听说还要两个月才能完工。每天和冻土作战,两个月要有多冷?为什么找这么艰苦的地方打工?以前我们在北京工地也找到了2000多工资的活,不过住房吃饭花费太多,给孩子剩不了多少?那边房价比我们西宁高多了,几万,孩子如果上学将来能有出息在北京多有面子啊,,,这边没啥花费,,,,我去过煤矿打工,能做正式工多好啊,活都是我们干,娃学习不是很好,将来能当个正式工人就满足了,,,,,,,,大家发言很积极,,,,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安慰了一下孤独却很坚强的兄弟们,,,,想想他们的孩子正在拿着他们这样挣来钱学习邪教语录----我们国家公民通过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获得主要收入,,,,其次,,,,他们这样创造着社会财富----挖矿、修路、盖楼、、、、、、、有多少分配给了他们? 一块出了如此多太监和汉奸的土地,继续造就更多的奴才和悲剧,,,,,,这是哪里?
个人分类: 地质队员|3735 次阅读|4 个评论
云顶山穿越
moxj 2010-9-18 22:21
没有关注最近的时事,也没写最近两次同学登山、徒步的游记。不是自己没有斗志了,是我们的祖国太强大了,不只是全国都解放了,连 918 也变和谐的日子了。近代物理所一位户外爱好者呼吁今天去爬山,我邀请了编辑部的 鲁 老师,计划了一条拉练路线:途径 212 省道、 309 国道、 101 省道,更重要的是带兄弟们从走民国政府当年的公路 无奈,天公不作美,阴凉遮日,太合适爬山,出发前大家就提议走简单路线,走近郊路线,以防下雨。 我便 临时决定不登钓鱼岛,去石关子农家体验生活,还好,两个兄弟都不想吃农家饭,临时又改变回市里的决定,穿越云顶风景山,从烂泥沟回去 三人行,都是大师,路线也很简单,没啥好写的,放几张照片纪念吧。
个人分类: 地质队员|3774 次阅读|1 个评论
穿越
tongqb 2010-6-19 17:40
足球世界杯正在南非如火如荼地进行。球迷们大饱眼福。我不是球迷,我连球员的名字都一概不知,能是一个球员吗?但有时也打开电视看一看。这小组一二轮结束了。一些老牌球队大跌眼镜,不但没有获得场场胜利,把弱队横扫下去,反而被视为相对弱队的球队,打得狼狈不堪,教练唉声叹气,队员垂头丧气。前几天,小组赛,似乎是最后一场球。西班牙对瑞士。 看西班牙这阵势,目前它排名世界第一,连我看好的巴西队都在它的后面。瑞士队虽然也是欧洲队,但与西班牙对相对则是一个弱队。 大家都看好西班牙对,认为西班牙必胜无疑。从场面上看,也是如此。西班牙全场控球72%,而瑞士队控球只有28%。全场西班牙进攻24次,而瑞士似乎只有两三反击。我们看见,球总粘在西班牙的脚下,瑞士人似乎总是在自家球门不远的地方,等待西班牙队来攻。他们人高马大,西班牙队员围攻他们,他们不怕。你踢进一个球到达禁区,我就用我的长胳膊长腿踢出去,一次又一次瓦解了西班牙对的进攻。可有时西班牙队偶尔失误,瑞士队就乘机反击,虽然次数很有限。但瑞士队就利用了其中一次甚至让人看不明白的反击,16号球员,利用一个小孩都能做的动作,洞穿了西班牙队的大门,结果是1:0。瑞士队胜。瑞士队队员欣喜欲狂,西班牙球员则目瞪口呆。 目瞪口呆的还有全场的观众。这太出乎人的意料了。对于这场球,有足球的专业人士运用中国的孙子兵法或外国的军事理论作了过细的评论和分析。这都不在我的专业范围内,我读了这些分析,觉得新鲜,佩服得很。 那么,我是不是从这场球里,也体悟到什么东西呢?这就是穿越两字。做任何事情,比如我们这群知识分子,搞科学实验,撰写论文,教书育人,指导研究生等,我们似乎要向瑞士队学习,他们和他们的教练肯定事先想好了:任西班牙队去进攻,我们站在自己大门周边游动,它踢进来,我们就踢出去,让他们每一次都不能穿越我们的大门。而我们呢,也许机会不可能太多,但要利用好机会,千万不要把这机会浪费掉,要往他们的球门里踢,实现一次穿越就可以了。我就想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如科学研究,项目不要搞得太多,太琐细,但一定要抓住其中一个问题,往深处挖掘,再挖掘,直到挖穿,实现一次穿越,那就够了。贪多嚼不烂。不要去做西班牙对那种老是围攻,却老是攻不进去,更谈不到穿越的事情。又比如,我们指导研究生,不要整天絮絮叨叨给学生说个没完没了。对于学生,你作为导师,一定要有几次谈话,把你的理论、你的方法说透彻,让学生能受益终身。这有限的几次透彻的谈话,是你一生学问的精华,是你专业经验的结晶,学生会感到惊讶,会反复深思。这也可以理解为穿越。 在体育运动中,一个运动员超世界纪录,这是穿越;一个社会抓住一次机会实现成功的变革,这是穿越;一个专业领域,有一个新的发现,这就穿越。一个作家写出一部伟大的作品,让读者感到荡气回肠,这也是穿越。哥伦布发现南美新大陆是穿越。对了,哥伦布是西班牙人啊,他的高大的塑像如今就在巴萨罗纳市的地中海边上,他的一支手永远指向西方,那是他的航船行走的路线的方向。为什么现在的西班牙球队不能领会哥伦布的伟大发现的穿越精神呢?(2010-6-19)
个人分类: 未分类|4143 次阅读|2 个评论
天池峡谷
秋天的布鲁斯 2009-4-21 11:17
天池峡谷,位于怀柔区,1.5小时准备活动,3.5小时穿越,运动量真的不大。 用04年5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沿途拍了几张。相机太耗电,照几张就得换电池。太阳没露脸,一点儿也没晒着。 峡谷入口 还有冰瀑布 花
个人分类: 旅行见闻|4482 次阅读|3 个评论
穿越防火墙的最佳方法
entropy 2009-3-7 09:28
引用: http://internet.solidot.org/article.pl?sid=09/03/05/155218from=rss 《MIT技术评论》报道,互联网审查在全世界建造了一座座彼此隔绝的长城,2007年哈佛研究人员在访问受限的网吧里实地测试了一系列穿墙工具,评估出其中效果最佳的方法,分析报告(PDF)于今日向公众公布。 通过在中国的北京和上海、越南的河内和韩国的首尔等城市网吧中的测试,研究人员发现多数工具都工作良好,但会显著的减缓网络连接速度。研究人员一共测试了10种工具,包括开源和商业产品Anonymizer、Ultrareach、DynaWeb Freegate、Circumventor/CGIProxy、Psiphon、Tor、JAP、Coral、和Hamachi。总体上说最好的工具是Ultrareach、Psiphon和Tor,Dynaweb和Anonymizer也可以,其它工具则存在可用性或安全上的严重问题。研究人员说穿墙工具的最大问题是,打开一个被屏蔽的页面,其载入时间之漫长令人难以忍受,主要是代理服务器的带宽限制,或者是数据需要绕过十八弯才能到达网吧。这些规避工具使用人数只有几百万,与中国3亿网民的数量比较,真的是沧海一栗。
3955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05: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