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森林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森林

相关日志

[奇思异想]森林对人说
blueyye 2012-2-18 16:38
当我们存在时,你们还没有出现;而当你们出现后,却加速了我们的毁灭。 这个世界之所以能覆盖绿荫充满生机,得益于我们的存在;而这个世界之所以展现奇迹充满灵气,要归功于你们能思想。可是你们为什么不想想你们和我们唇齿相依 ? 我们消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正是你们所需;你们既然具有智慧,就不要伤害我们——你们的地球之肺 …
个人分类: 奇思异想|23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失落的文明——吴哥窟之旅
热度 2 gzchengzhi 2012-2-16 18:17
  同中原地区的文明相比,吴哥文明并不算古老。引起人们注意的地方在于其自然条件——热带雨林。   虽然只有一千年的历史,但只要荒废几百年,热带雨林就可以将这个文明完全吞没。   而这种吞没过程,又引起人们的联想。如果失去了人类的活动,繁华的纽约曼哈顿大街会不会也如同吴哥文化那样,消失在森林之中?   寻找这种失落的文明的灵感,就在吴哥塔普伦神庙中! 塔普伦神庙 吴哥城之旅   吴哥城也叫大吴哥,里面住着吴哥城的市民,也有神庙。城门上有很大的头像。驱车进入吴哥城,城门边几十个天神抱着九头蛇的身子引人注目。天神的表情各异,仪态安详。整个吴哥城面积9平方公里。外面由护城河环绕着。进入吴哥城以后,路边的猴子是要注意一下的。大约几分钟以后,就看到巴戎寺了。寺外游人如潮。边上木制的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石头高塔。   踏上几级台阶,在两边的柱子上舞动的仙女浮雕引人注目。小吴哥中的仙女只是在安静地端详着陌生的游客,这里的仙女更像是演员。   灰暗的走廊深处供奉者神器。   塔身、塔顶布满了雕刻。   这里已到最高的石塔下面,游人最为集中。忙着摄影留念。   这时候可以近距离看到硕大的人脸雕像。这尊雕像表情安详,像在思考问题。   穿过一条弯曲的小路,可以看到更多石塔,每个石塔上面都有若干个表情不同的人脸。   墙壁上原先雕刻的小的佛像被挖掉了,反映了当年佛教和印度教之间的争执。   再往前走几步就来到了最为有名的“高棉微笑”的雕塑塔前。雕塑脸上神秘的微笑让人想起蒙娜丽莎,但是他比欧洲的文艺复兴要早几百年。   这张表情适合扮演电脑游戏的角色。   墙顶则还有精美的蛇身雕塑,如同中原地区的龙的图腾。   这两宗雕塑正在冥想。   这是第二层的露台,可以回望巴戎寺高处的建筑。   两边的二层塔楼应该是藏经阁。   来到后门可以看到两边柱子上的舞动的仙女图案。每位仙女的姿态都很相同,应该是当年吴哥人民欣赏到的最美的舞姿。当然这些舞者被雕刻在宗教寺庙中,一定还有很深刻的宗教含义。与我现在看到的高棉民族舞蹈并不完全相同,古代的节奏应该更快一些。   走出最后一层庙门,整个巴戎寺建筑尽收眼底。与正面看到的效果完全不同。   我也忍不住要走过去,留影证明自己到此一游。   穿过巴戎寺再往前走不远,就到了巴戎寺的天堂了。   去天堂的路很好走,上百根石柱与现代的桥梁支柱有异曲同工之妙。   巴戎寺的天堂相对来说保存的比较完好。游人略少一些。   不过爬上天堂的楼梯还是很陡的。现在已经安装了木制的楼梯和扶手,安全性有所提高。但还是很危险。   天堂也是三层结构,这是第二层的走廊。阳光斜照之下适合各种人像摄影。   上到第三层往下看,可以尽览天堂周围的景物。最上面是供奉神器之处,陡峭的石梯需要很虔诚的心情才能上去。   这是从第三层往下看走向天堂的道路。   在上面还是太高了,也很热,还是要赶紧下来。   在天堂第二层的出口处,可以看到一尊很大的睡佛,这似乎是天堂的标志。   天堂是佛主休息之处。   如果看不清楚,可以跟旁边的说明作比较。   最后再从地面往上看,可以看出睡佛的整体姿势。   半天的行程很紧张,当地炎热的天气让人大汗淋漓。不过古老的大树可以提供乘凉歇息之处。   转出天堂,会经过古代皇宫,国王每天都要爬上去,因为里面有美丽的九头蛇精在等着他共度良宵。   在吴哥城出口处是古代的法院和斗象台。   市民如果有什么不满的,是可以在这里得到公正裁判的。不过木制建筑已然消失殆尽。   对面是斗象台,在这里市民可以观看壮观的大象争斗。台下面宽阔的广场可以想象当年吴哥人民娱乐的盛况。 吴哥窟之旅   吴哥窟也叫做小吴哥,这是吴哥窟的护城河,水很干净。走到吴哥窟的门口,看到她朝西的正门。门口游人很多。吴哥窟建于12世纪中期,早期是印度教神庙,13世纪改为佛教寺庙。   进入吴哥窟正门,就看到吴哥窟标志性建筑——几座高塔。前面宽阔的草坪可以给游客合照留影。   走上一个几级台阶,前面是一幅长约几十米的历史故事画廊。描述的是天神与魔鬼战斗的故事。   往前走再上几级台阶,看到的是第一幅仙女图,三围符合现代审美要求。墙壁上浮雕栩栩如生。   现在天神正骑着神兽,所向披靡。   前面还有两轮战车参战,看来吴哥人的造车技术也是非常不错的。   一只猴子缠住了轮子,可能是要将车子停下来。这让我们看清楚了轮轴上精美的雕刻。   这只神猴手脚并用,应该是用的是泰拳招式。看来敌人已经被踢中要害。   这只神猴长的挺壮实,秀着肌肉,如果在现代,一定是个健美冠军。头上好像还带着紧箍咒,莫非这就是孙悟空的原型?   这只神猴看来凶多吉少,它已经被敌人抓住了脖子,敌人左手的锤子马上就要砸下……。   这只神猴采用的应该是蒙古摔跤的方式,用脚缠住了敌人的脖子。转眼间就可以毙敌。   这个敌人手握长矛刺过来,神猴手中的宝刀可以将其挡开。   终于看到了女王驾车光临,安然无恙,可以放心了。   激烈的战斗之后,转到庙里,看到精美的仙女浮雕。与其他寺庙相比,这里的仙女是最漂亮的。身材婀娜,姿态万千。   脸部雕刻的非常细腻。   这是两个最特别的仙女。一个站在前面梳理着头发,另一个在后面轻拥着她,如同街上两名普通女性。让人感到非常亲切。   这里应该也有浮雕。   中间应该是水池,保存的还算完整。   这是神庙中供奉的物品。   寺中幽暗的走廊非常清凉,与外面炎热的天气形成对比。从走廊边窗户望出去,可以看到下面明亮的景色。远处的仙女和窗户与这里遥相呼应。   上到第二层,就到了一个宽阔的天台。前面就是最后一层,也就是天堂。天堂的楼梯很陡,出现了多次意外以后,开始建有扶手和楼梯供游人攀爬,这才有了安全保障。尽管如此,要爬上去还是很费功夫的。   天堂的两旁是很有特色的走廊,这是摄影爱好者最喜欢的地方。走廊下面破旧的石头则显示这是古迹。从下往上看天堂,非常雄伟壮观。   走廊上刻有精美的仙女,这是另外两个姿势比较特殊的仙女。像是亲密的两姐妹。   上天堂要排队,这是吴哥旅游的特色。   终于上到了天堂,建筑风格与下面的基本相同,更简陋一些。不过可以更近距离观看标志性的尖塔。原来上面也都是非常精美的雕刻。   当然还有仙女浮雕,都是标准姿势。   天堂是休息的地方,因此有一尊睡佛躺在房间里。   往下看,建筑层次感很强。   从天堂下来,另一边游人略少,可以看到更多的仙女浮雕。姿态各异,似乎在表演舞蹈。   仙女、窗户与夕阳,三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远处是我看到的最多仙女的墙壁,数一数,共有13个。可以想象当年吴哥的盛况。   夕阳下的吴哥寺,阳光、寺庙、古老的石头,绘出的是非常美妙的画卷。我也忍不住要留个影,显示自己到此一游。   下了第二层,来到了下面,一抬头看见原来房梁上也有雕刻。这应该是莲花。   出了寺庙,又看到了西门的画廊,现在已经没有了游人,成为了摄影家们的天堂。   庙外面则是宽阔的草坪。沿着大路往前走,不时还可以看到两边有小一点的建筑物,里面也包含了精美的雕刻。   最终我走出了吴哥窟寺,回望过去,稀稀朗朗的游人也开始撤退。夕阳下,护城河的河面倒影着岸边的树木。阳光中,游人被拉长的投影,摄影家不放过最后一刻抓拍美景的机会。这一天的收获一定非常大。 女皇宫之旅(MV)   女皇宫并不是皇宫,而是一座寺庙。只是因为寺庙中的雕刻精美细腻,被人称之为女皇宫。 早期吴哥文化探秘   罗洛士遗址群包括三个寺庙,比大小吴哥的历史要早。   罗雷庙建在高棉第一个人工水池中的小岛上。由多个红砖搭建的尖塔构成。红砖风化很严重,难以修复。   这座庙宇现在还在使用,并增加了一些现代佛教建筑。   塔身上刻有天神和仙女。天神护卫的是阳具。仙女护卫的则是阴具,反映出古代吴哥的生殖崇拜。   天神雕刻尖塔位于门口,比较少。后面的则是仙女护卫的尖塔,数量较多。   这个时代的仙女比较丰满一些。手里还拿着武器。   不过损毁严重。与古希腊雕塑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显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   门梁上也有精美雕刻,这是创造神骑着大象出游的景象。旁边则有很多天神陪伴。   反映出这一时期吴哥文化主要还是以印度教为主要线索。   罗雷庙前面是罗洛士小学,设施比较简陋,简易的操场上小学生们在踢球。而几个女生则缩在墙角。远望过去,可以看到牛群在吃草。      巴孔庙是罗洛士遗址群中最大的寺庙。相比较小吴哥,门口的七头蛇精雕塑比较简单一些。   远望过去,巴孔庙只有一个尖塔,它是城市的中心寺庙。   外面也有的护城河与小吴哥一致,只是小很多。巴孔庙就像是小吴哥的缩影。   尖塔的外形与小吴哥相同。可以隐约看到塔身上雕刻的仙女。   巴孔庙原来也是一片废墟,淹没在热带雨林之中,经过法国古迹修复专家格莱斯7年的努力,最终于1943年修复成现在的样子。   要登上顶部的尖塔,需要攀爬很多级的石梯。石梯不算陡,不需加装木梯,游人就可以自行爬上去。但还是要注意安全。   上到中间的位置,视野开阔了一些,也可以更仔细观看上面的建筑物的结构。   右边一尊狮子的雕塑引人注目。经过了岁月的侵蚀,已经没有了原来那种霸气,看起来更像是一条可爱的小狗,这也成为很多儿童电影中“超狗”的形象。   从上面往下看,形象更可爱一些。可以看出雕塑头上的棱角都是被游客摸掉的。倒是让它具备了另一种新的含义。   墙上的仙女雕刻已经不太完整,但可以看清楚仙女胸前佩戴的项链。   另一侧的仙女头饰有些特别,体态雍容华贵。   仙女的裙子都是露出肚脐的,这应该是当年的流行时装。   门框上也有佛像雕刻,这是一尊打坐的佛像,从这看出这应该是座佛教寺庙。   寺庙的后面比较空旷,游人相对也比较少。结构与前面相似。   在巴孔庙的后面则还建了几座尖塔,里面供奉着阴阳具。塔身上刻的都是仙女图案,反映出吴哥当年母系社会的特征。   从顶部俯瞰下去,巴孔庙尽收眼底。笔直的道路、围墙,远处的护城河,如同置身于小吴哥寺之中,令人对小吴哥的来历有更深的体会。   远处一尊大象的雕塑,静静地眺望着远方。   从寺庙顶层下来,思绪万千。历史总是螺旋式发展的。这里是开始,吴哥窟是发展,到了吴哥城以后,就开始盛极而衰了。      神牛庙是罗洛士遗址群中第二大建筑。供奉了国王的祖先。建筑风格类似于女皇宫。如果说巴孔庙是吴哥窟的缩影,则神牛庙就是女皇宫的缩影。      从门梁上的雕刻来看,它又是跟罗雷庙是一脉相承的。也跟女皇宫的雕刻遥相呼应。   守护的天神显示里面供奉的是国王家族的男性祖先。   仙女守护的是女性祖先。   塔里面安放阴阳具的石头,如同石磨。年代久远,只留下石头。   庙门口可爱的狮子雕塑。   还有一头神牛的雕塑,应该是这座庙的标志吧。
5419 次阅读|4 个评论
导师给予一片森林
热度 17 yuhailiang 2012-2-11 16:01
导师给予一片森林 喻海良, 2012/2/11 这几天忙着写份材料,忙呀,也忙得好多天没能写博客发表意见了。当然,忙里偷闲,也还是回科学网看看。看着在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争论不休之际,我还是决定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也当给自己减减压。 前些天,博友指出了几类学生不能留,后又指出几类导师不能选。后有人明确指出,师生不是对立关系。就个人意见而言,曾指出:遇见好的学生,导师之幸;遇见好的导师,学生之幸;好的学生遇见好的导师,中国之幸。在这里,就不再累赘师生关系,而单独说说导师给学生什么。 入师前,给予学习机遇。人一辈子的成就, 10% 靠天赋, 40% 靠勤劳,剩下 50% 靠机遇。 机遇中,我认为学习机遇是最重要的一条。 同样在农村长大,一分之差考上大学和落榜者以后发展天壤之别;同样在大学里面工作,有机会外出进修和学习的同事将来发展基本比其它人要快。我这并不是唯学历论,但就国情而言这都是事实:有学习机遇的人发展更快。导师同意接收你作为他的学生,也即明确的给了你向他和他团队学习的机遇。或许有人回反驳,找了别的导师也一样,但事实也就是你学的东西将完全不一样。除非这个学校办的一塌糊涂,很多导师干着同样的事情。 拜师中,给予一片学术森林。对于博士研究生,通常导师只是给学生安排一个研究方向,然后让学生自己看文献、思考研究内容、完成实验方案、发表研究成果。过程中,给予帮助最大的也就是监督进展、提供经费、修改论文等。所以,当学生毕业的时候,也不会去在刻意感谢导师在知识方面的付出。我见过的经典模版就是这样的:“导师在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都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和帮助。他广博的学识、对于科技发展敏锐的洞察力、工作作风的严谨以及生活上的俭朴和对待自身荣誉的谦虚……等等,这些令我肃然起敬的人格魅力足以让我终生为镜,时刻警醒、鞭策自己。” 须不知,导师最大的作用,就是把你带进了一片学术森林,然后你在这个领域自己不停地开垦、收获。 至于收获大小,就看学生自己采用什么机械、付出多少劳作了。 出师后,给予一封推荐信。很多研究生都不会把推荐信当一回事,也有很多导师也是让学生自己写自己签个名。须不知,国外对推荐信看的比发表论文还重要, 一封好的推荐信,胜似关公大刀,无往不利 。就推荐信而言,导师一般都会突出学生的主要优势。比方:动手能力强、实践技巧好;写作能力强、论文著作多;为人处事强、沟通表达好;头脑反映快,创新意识强;……相反,也会指出一点点不足。只有这样,你到了新的地方,才能够扬长避短、全速发展。 学生不要指望导师什么都会,什么都手把手教你。的确,一个学生在博士期间主要工作是从导师及其团队学习科研流程、掌握科研思维。 如果博士期间,导师只是给你几根好的木头的话,你用两天也就没有了;如果导师给你一片森林的话,你将有无穷的收获,只要你愿意付出努力。
8581 次阅读|33 个评论
柚子
wangshu 2012-2-3 20:45
小熊和姐姐吵架了,姐姐生气地去了森林深处,小熊想姐姐很快就会回来吧,先去摘些柚子等姐姐回来,姐姐最喜欢吃蜂蜜柚子了,他就摘了很多柚子;晚上被窝里冰凉冰凉的,小熊想,姐姐快回来吃柚子吧;第五天,小熊看到柚子少了一个很纳闷,也许姐姐趁我睡着时回来吃柚子了呢 :)
248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卫星图像:黄石公园的森林之火
pony1984621 2012-1-4 22:42
卫星图像:黄石公园的森林之火
卫星图像:黄石公园的森林之火 资料来源:美国宇航局 编译:马志飞 北美西部的高山森林需要火灾。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火能够将养分重新返回到土壤中,更替土壤,重新生长新的幼苗。虽然这里的森林火灾并不经常发生——每隔 100 年到 300 年一次,但猛烈的大火确实是针叶林的典型特点。 1988 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森林大火。极端干旱、高温最终给大火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五十处着火点,其中的七处最终发展成火灾。到那年年底,一共 79.3 万英亩森林被焚毁。 这些图像,是美国宇航局的 Landsat 卫星分别在 1989 年和 2011 年拍摄的。在 1989 年的图片上,燃烧过的土地呈深红色。二十多年过后,到 2011 年,虽然林燃烧过的土地变成了棕黄色,但是这块巨大的疤痕依然清晰可见。 火灾发生后,燃烧后的树木和杂草补充了土壤中的灰分和养料,但是新长出的修长树苗还不够密集,不足以掩盖燃烧后的林地伤疤。正如图像上表现的那样,它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让针叶林恢复到大火之前的面貌。 当温度很高、植物和土壤都很干旱的时候,针叶林就容易燃烧。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这两个条件将更容易产生,森林大火也就会更加频繁。 2011 年,一份综合了多个气候模型的研究报告估算了森林火灾对黄石公园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研究人员断言,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干燥的条件将更容易造成黄石公园的森林火灾,会频繁到每三十年发生一次。 当火灾发生不频繁的时候,森林会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恢复。但是,频繁的火灾将难以给针叶林足够的时间重新生长。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到 2050 年,黄石国家公园可能会失去她茂密的针叶林,取而代之的则是低山林地和草地。 拍摄于1989年08月02日的黄石国家公园 拍摄于2011年09月24日的黄石国家公园
个人分类: 卫星图像|7560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也挺委屈
TUGJAYZHAB 2011-12-30 07:43
CB 同学挺委屈,我也挺委屈。 昨天参加 CB 同学的报告会,论到我点评,我说没有听到数据分析问题,没有意见。报告会下来, CB 同学情绪不高,很委屈的样子,其实呢,我也挺委屈的。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听 CB 同学正式做报告,由她来谈模型的发展及其在林业的应用。但她却基本没有谈系统动态分析的发展历史,提出新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是泛泛地介绍了一些林业的知识。既然论文课题确定为森林系统动态分析方法探讨,或应用研究,现在该是她抓紧时间,恶补多元系统动态分析知识的时机。六个星期,她也做了许多工作,学到了许多。本来这次报告,是她向导师和同学汇报过去六个星期,我们合作的成果,争取导师进一步理解支持,师兄姐们评论的好机会,但昨天的报告里根本没有反映。我知道, CB 同学是民族学生,中学是用蒙文读的。许多名词术语,如:‘向量’,‘空间’,‘时间系列’等即使属于初等数学,对她也很生疏、困难。这次本来是关于模型,动态分析的汇报,学习,接受评论的好机会,却被白白放过了。她已经学了六年林业,还有六个月的机会继续充实,根本用不着现在凑热闹展示林学根底。 建议,把 PPT 提纲充实扩展后,改成 WORD 版,作为你的论文大纲送导师和白老师审阅,拷给师兄姐们评论。森林系统动态分析问题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你用林业调查的数据,从初等数学的角度用代数系列,几何系列导出超球面模型,这是很大的创新,如果成立,按周老师说,会给国家省很多钱。不要被别人的负面评价误导。师兄说:‘不行’,但却没有给理由,则不要管他,直接拿给导师,拿给白老师评论。是要广泛征求意见,但主意还是要自己,要导师拿。 昨天会议上没有说清,现在补上。
63 次阅读|0 个评论
OUT OF AFRICA(5)非洲草原象和森林象
热度 6 papaya313575 2011-12-14 12:01
OUT OF AFRICA(5)非洲草原象和森林象
自去年做了“亚洲丛林之王的前世今生”的两期杂志专题,了解到目前世界还剩两种象——非洲象和亚洲象,而非洲象分森林象和草原象。森林象主要分布于西非茂密的森林中,相对于非洲草原象而言,森林象的象牙更长、更直,耳朵圆形而不直立。草原象则主要分布于南部和东部非洲,草原象比森林象高一米,体重是森林象的两倍。 近日读到一则科研新闻:最近的一项遗传学研究发现,森林象和草原象之间的差异就像现代非洲象与古代猛犸长毛象之间的差异那么大。非洲森林象和非洲草原象或许是两个物种。 我此次在非洲的大草原和森林里四次见到了非洲象,根据简单个人判断,这两种象我应该都见到了,如下图(鉴别有误,欢迎指正) 一只离群的草原象(肯尼亚) 草原象小家庭(肯尼亚) 原来这个家庭有5位成员(肯尼亚) 追逐嬉戏(肯尼亚) 在南非偶遇一只公象(独象),猜测是草原象 在南非偶遇一只独象,猜测是草原象 森林象的一个大家庭,浩浩荡荡地走出森林,前来饮水食盐(肯尼亚) 两只小森林象在玩耍呢(肯尼亚) 一只森林象公象(独象)(肯尼亚)
个人分类: 游走的花|10491 次阅读|12 个评论
听白老师讲座后的总结
chaobao 2011-12-9 18:48
白老师对植被动态分析方法--超球面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我对老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 1. 系统监测现在仍是系统科学研究的一大空白。 2.超球面模型是同时处理多个变量的模型,把多个变量当成系统来研究。 3.森林是多元演替系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演替的。 4.对已测的数据进行标定,可以对不同年代的数据进行比较,但是标定后系统的数据结构没变。 5.自相关大于互相关才能做系统演替来研究讨论。 6.变量之间有比例,有余弦,有方向。 7.化学实验里标定=趋势值' 我应该深入了解自相关和互相关,因为自相关可引出代数系列,互相关可以引出几何系列。
15 次阅读|0 个评论
莫道天凉好个秋--北宫森林公园随想
热度 8 shannuzuode 2011-11-22 22:09
莫道天凉好个秋--北宫森林公园随想
莫道天凉好个秋,初冬时节,北京的秋天迟迟不愿离去,暖冬和煦的阳光把秋天的色彩凝固在大地上,让人们有机会在冬日的阳光下欣赏秋日的美景。 度过收获的秋天,看罢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已经立冬了,还能欣赏到什么呢?周五,与朋友商议周末去哪,几个人竟没有了主意,当我回家刚到小区把车停好,朋友发来短信说去北宫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听着就好,我一口答应。 11月12日立冬已经几天了,老天真照顾我们,早上还有些风,当 10 点多到公园时,天气晴朗,气温也很适合郊游,享受着初冬暖洋洋的阳光,欣赏着五颜六色的花草、美丽的五角枫叶、金黄色的银杏叶,翠绿的竹子,一池堂的残荷勾勒着一幅特殊的水墨画,黄黄的垂杨柳在宽阔的湖边摇曳着。山上的小动物园里,原驼、浣熊、猴子或憨态可掬,或跳闹调皮,不时引起孩子们的笑声。 在路边的深处,我发现了几颗很有意思的五角枫叶树,树的顶端的枫叶是火红的,中间部分却是金黄色,五角枫叶以她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我,这也是我今年以来第一次看到这么好的五角枫叶,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把五角枫的枫叶认为是红叶。 最富有吸引力的要属登山甬道旁那争芳吐艳的波斯菊,白、黄、粉、红,间或还有复色或渐变颜色的花朵。虽然高低不同,大小不一,但花瓣不多不少,一律都是八个,围绕着金黄色的花蕾,均匀排列成圆形。听朋友说这种花草花期比较长,我是第一次仔细的欣赏这种花草,感到很新鲜。 几只蝴蝶在花草中摆弄着有些僵硬的翅膀,恋恋不舍的在花丛中蹒跚,上演着寒冬到来之前的最后一曲蝶恋花。只有波斯菊仍然顽强的展示着她生命力,各色的小花在凉风中不失热情的开放着。 微风扫过湖面,掀起阵阵涟漪。湖里几只大雁悠闲的游来游去,不时发出 “ 嘎、嘎 ” 的叫声。这几只大雁也许是一家子,真的是形影不离,领头的大雁到哪里,其余的就都紧跟着,那 “ 嘎、嘎 ” 的叫声,也许是联络暗号吧。回家后特意在网上查了,说是这种大雁每年的立秋就飞往南方,不知为什么今年这些大雁还停留在这里,是他们错过了飞往南方的机会,还是这边美丽的景色,良好的生态环境留住了这些可爱的大雁,或许,她们要在这里做巢呐?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自古诗人咏秋总是悲凉、凄壮,大诗人刘禹锡却独有振奋激昂的情绪,初冬的北宫森林公园在萧瑟中也不失热情。 沈老师:请指点一下这张。
个人分类: 行摄旅游|4374 次阅读|17 个评论
初冬艳色
热度 4 zhaodl 2011-11-19 15:05
初冬艳色
昨天天晴,因上班而不得外出采风,随是有诗分享,却没有景物相配。今天,照样是一个艳阳天,尽管是晚上要出差进京,但我还是不愿意放弃享受这冬日阳光的机会。再说,在这深秋初冬之际,宣帝陵下的大片森林,会是一番什么景象?我心中一直惦念着。不上班,我睡了个懒觉。一般我不贪床,近来瞎忙乎,加上刚开始供暖,被窝里暖融融的,人就有些懒。九点半,我整理行装,乘车出发。景色就不描述了,看照片吧。
个人分类: 社会生活|2779 次阅读|4 个评论
半江瑟瑟半江红
热度 3 zhangqifeng0504 2011-11-3 22:12
半江瑟瑟半江红
下午去了森林公园,其实好久之前就酝酿要去了,各种原因一直没去成,今天总算如愿以偿了。 森林公园坐落在武汉东湖旁边,时值秋季,里面景色自然不必说。在公园里面转了很久,出来后发现那东湖的景色更是让人赞口不绝,一种与森林公园截然不同的画面跃然眼前。 现上传几张供大家欣赏
个人分类: 图片摄影|5231 次阅读|8 个评论
[转载]意大利米兰首创空中森林住宅
热度 2 techne 2011-10-29 18:22
米兰不愧是艺术和时尚之都,创造出这么新潮的栖居艺术。虽然目前价格不菲(但实际价格也不比上海贵多少),估计这仍然很可能会引领未来全球的新住宅模式。 全球首个空中森林 售340万 (2011-10-29)   (综合讯)寸金尺土,就连森林都向高空发展。意大利米兰巿中心正兴建两幢2 7 层高的天空森林( 上图),设计师将相当于1 公顷森林的树木量融入住宅大厦中, 7 3 0 棵树、5000株灌木和1.1万株盆栽,不但为住户带来新鲜空气及遮挡阳光,植物更会随季节变色,可为大厦换上新装。   这个全球首个空中森林住宅项目将于明年底前落成,售价由56万至170万镑(约112万至340万新元)。 (编辑:梁嘉芪 联合晚报)
个人分类: 欣闻恋播|1863 次阅读|2 个评论
马鞍山森林公园的几只灰蝶
热度 12 mimu 2011-10-13 16:40
马鞍山森林公园的几只灰蝶
十一前后,到位于武汉东湖一隅的马鞍山森林公园游玩,顺便拍了点蝴蝶,粗粗一数,大约也有40来种。其中灰蝶科的蝴蝶大概因为其小,仅仅和指甲盖差不多,是以前没怎么关注的,一下子拍到近10种,也算小有收获:感觉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蝴蝶的名字是自己翻书后猜的,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指正! 红灰蝶: 蓝灰蝶: 蓝灰蝶雌? 曲纹紫灰蝶: 亮灰蝶: 酢浆灰蝶: 点玄灰蝶 蚜灰蝶: 珍贵妩灰蝶: 尖翅银灰蝶,这个大一些:
11659 次阅读|28 个评论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培训之辨
fjlrs 2011-8-3 08:45
7月底参加国家林业局和中评协联合举办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咨询人员培训班,其实之前也想报名参加人力资源部与中国林业经济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培训班。这两者之别在上班之前我是没有分得太清楚,现在看来还是有必要说一说的。根据国家《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暂行规定》,国家林业局和中评协联合举办的培训班是有法规依据的,算是正规军。那为何人力资源部与林经委员会又有这个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的培训呢,也许与中共中央国务院2008年下发的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有关,该文中提到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和评估制度。如果该培训确实是人力资源部推出的,倒也不能否认其正当性,但如果是林经委员会提出,那又另当别论。目前只能等待两者的后继PK,才能见分晓。
2275 次阅读|0 个评论
五棵树和三个人
热度 2 wangdh 2011-7-7 01:07
五棵树是森林 人说独木难成林 (木) 两棵树就成林(林) 三棵树就成林木茂密 (森) 五棵树就是森林(森林) 木,林,森,森林:越看越有味,有哲理,有内涵。 尺度与力量。 同样,一个“人”,看着就孤单,怎么大写感觉都不牢固。 两个人,是“从”,很是协调、默契。 三人为“众”,就显得杂,势大。人多自然势大。 人从众,会失去个性。 个体与群体。 人多势众。 红花需要绿叶扶。 根深才能叶茂。 有竞争才有进步, 但和谐才是美。 风平浪静,也许是假象,也许是前兆。人们会麻木,会习以为常。 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会荡涤污秽,会清醒头脑。
个人分类: 个人随感|3248 次阅读|3 个评论
没有战场的战士——记《森林卫士》(转旧文)
热度 4 iwesun 2011-6-3 16:34
没有战场的战士——记《森林卫士》(转旧文)
没有战场的战士——记《森林卫士》 引:这是离开科网,在搜狐的时候发的,引一下。看看别的民族在转型期时,是否失掉了灵魂。 历史将再次证明:俄罗斯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视频连接: http://player.56.com/v_NDkzMTMwNDU.swf 瓦辛卡是名森林护卫员,他的工作就是照看好一片国家森林,免受偷猎者盗猎。 瓦辛卡是一名德裔俄罗斯人(有可能是个孤儿),既有德国人的严谨,也有俄罗斯人的冷静。 瓦辛卡时一名退伍老兵,不苟言笑,生活死板,只有一条叫拉姆的狗,和他终日为伴。 瓦辛卡是个好人,除了照顾林子里的野猪之外,还经常帮助当地村民义务跑跑颠颠,其实,这也不算啥,跑跑颠颠本来就是她的工作。 但也有人恨透了瓦辛卡。 当地的太子,就非常讨厌这家伙,没有生活情趣,连句笑话都不会讲,只会说,“把枪放在地上,把非法捕获的猎物留下。”。 “也不看看我是谁?你在和我讲法么?”,“有本事儿,明天来找我,我会给你点颜色。” 为这事儿,太子在报纸上大肆贬低瓦辛卡,差点把瓦辛卡关进了监狱。 瓦辛卡是个兰博式的人物,有人把他当英雄,但也有人把他当讥笑的对象——一个老土。 瓦辛卡的婚姻,有点莫名奇妙。 在退伍返乡的火车上遇见了一位推销桌布的安东尼娅。 “正在休假么,将军。”,“不,我退伍了。” “给你老婆买个漂亮的桌布吧。”“不,我没老婆。”“那就给你未婚妻买,当做结婚礼物。”“我没未婚妻。” “真巧,我也是单身,带我走吧,娶我吧,我比任何人都适合当老婆。” “你是认真的么?” 就这么简单,瓦辛卡结婚了。 …… 瓦辛卡的婚姻的结束也很简单。 一天,瓦辛卡回到家,安东尼娅和一个男人睡在床上,他拿着枪,对这他俩的结婚照开了一枪,说了一个字,“滚”。 瓦辛卡的婚姻就结束了。 …… 这是一个堕落的社会,官员和秘书、护士在办公室调情做爱,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甚至被作为一种时尚。 这是一个迷失的社会,物质利益的诱惑,使许多人走上了犯罪。 这是一个纯洁的社会。乡村女教师阿尔雅领着一群孩子们在采松塔,不小心卡在了树上,瓦辛卡当了回人肉垫子,双双跌倒在雪丛中。 瓦辛卡:“动物需要自由。” 阿尔雅:“ 人类没有自由,也无法生存。 ” …… 镇上来了一个德国人, 格哈德 ,要投资办什么厂,提出要打猎,总督大人欣然同意,通知瓦辛卡,准备明天的狩猎活动。 雪地上有一滩血迹,小野猪被杀,偷猎的人用的是刀,一定不是普通的盗猎者。 镇上传来消息,一个逃犯越狱,逃往该地区。 这个德国人是个大人物,连柏林电视台的美女主持,都尾随而至。 总督大人(是不是相当于省长?),是个职业政治家(似乎是那个小痞子的爹),极尽权术之能事,耀武扬威,夸夸其谈。 打猎途中,格哈德看到一支兔子,举枪要打,又放下了。 总督大人问,“看见了什么,为什么不开枪?” 格哈德:“一只野兔,我只有打野猪的许可证。” 总督大人大喊大叫,“快开枪,快开枪,我明天就给你发打野兔的许可证。” 格哈德:“他才是森林的主人,我觉得必须得到他的批准才行。” 总督大人:“喂,到这边来,告诉他,他可以开枪,告诉他我批准他开枪。” 瓦辛卡:“ 格哈德 先生没有打野兔的许可证,没有许可证,他就不能开枪。” 总督大人气急败坏,“那好吧,明天我就给你开一个特殊的证明,让你变成无家可归的孤独的狼。” …… 那个逃犯明显是个高手,非常谨慎,也非常有耐心。 逃犯由于残杀小猪,被母猪咬伤,躲进了一家偏僻的农户家里。 挟持两名人质,并找来了医生疗伤,瓦辛卡准备半夜等逃犯睡着的时候偷袭,解救人质,但他再次回来的时候,逃犯已经跑了。 逃犯潜伏在森林里,正好遇到了打猎的 格哈德 ,夺取了格哈德的步枪,并挟持其为人质,继续向森林深处逃跑。 瓦辛卡尾随雪地上的印记,来到森林守护人的小木屋,和逃犯搏斗中,瓦辛卡惊呆了,逃犯竟然是他的最好的小时候的玩伴和战友—— 里昂纳 。 瓦辛卡和里昂纳,是车臣战争中俄国军队中的两名士兵,瓦辛卡应该是一名基层指挥员。 里昂纳又一次被敌军抓到,敌人用里昂纳作诱饵,全歼了瓦辛卡所在的连队。 里昂纳在战斗中救走瓦辛卡,瓦辛卡对这场战争厌倦了,于是打报告退伍了。 一切都在变,没人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应该变成什么样子。 里昂纳:“ 当年作战的时候,瓦辛卡,我们那么拼命,可他们竟然给我老婆注射毒品,他们简直就是畜牲,所以,我就毫不留情地把他们全浸死。我一直梦想拥有快乐的生活,可以生很多孩子,可她却变成了废物,一天不注射,就没法活。有一天,她从窗子跳下去,下葬的时候,墓里有水,没办法,我把她葬在水里。现在,他来找我,跟我要棉袜子,因为那下面,下面实在是太冷了,太冷了。她从九层跳下去,落在奔驰车上,可恨的是,车主要我陪他修车钱,我大开杀戒,后来警察感谢我说,除了一害,但是,判了我十五年。现在,我唯一的儿子,在医院等着救命,所以我才逃跑,我心痛啊。 ” 里昂纳:“饿极了,我就想抓一头小野猪吃,可是那头老野猪差点要了我的命,我来到这间屋子,随后兽医也到这儿来了。” 瓦辛卡:“是动物专家。” 里昂纳:“什么?没有本质区别。” 瓦辛卡:“你不能凭你的自己的意愿,去解释法律。” 里昂纳:“什么?早起的鸟儿有食吃,先到先得,这就是法律规定。” 瓦辛卡:“你根本就不懂法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遵守法律,而你无视法律。” 里昂纳:“ 少装高尚,你把自己美化成正义的化身,当年战争发生的时候,你摧毁村庄,杀戮无辜的妇女和儿童,那个时候你为什么不遵守法律,难道你忘了? ” 瓦辛卡:“没有忘,里昂纳,没有忘。” 里昂纳:“你保护森林,保护田野,我受到了不公正的审判,谁为我难过?” 瓦辛卡:“你认为你是最不幸的人,对吗?” 里昂纳:“对,最不幸的人。” …… 里昂纳打倒了瓦辛卡,把他绑起来了。 里昂纳:“德国人去把那些吃的都拿来,快去。” 里昂纳:“一个德国的百万富翁,正在伺候一个俄国的战士。” 格哈德:“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战士,战士应该守卫自己的国家。” 里昂纳:“ 战士应该守卫国家?可国家不爱人民,不尊重同胞,我自始至终都在顽强作战。后来为了的到战争补贴,我参加了抗议联盟,希望政府能表现出一点宽容大度,但他们没有。 ” 里昂纳:“你瞧不起我么?你在军校、在车臣,一直都是我的榜样,你得了两枚勋章,我关了两次禁闭,我丢尽了脸。你一直想退出战争,打了报告,没告诉我就走了。你一直都没关心过我,说实话吧,瓦辛卡,我一直都很恨你!” …… 瓦辛卡又制服了格哈德,瓦辛卡把格哈德帮在雪橇上,准备带他回去。 里昂纳:“嗨,德国佬,你有没有告诉你的会计停止汇款阿,现在你已经自由了。 格哈德:“没有。” “没有?为什么?我什么都不能干了。一个失败者只有接受惩罚。” “告诉你,我要帮你儿子做手术。把他的病治好。” …… 到了营地,大批的特警已经在荷枪实弹,整装待发。 里昂纳躺在雪地上,被绑在雪橇上,“瓦辛卡,我无权要求你来帮助我,可我只能求你了,你知道我儿子,也许在孤儿院,或者别的什么地方,他还小,需要人照顾,求,求你了,他是个海孩子,过来,我衣服口袋里有他的照片。我们给他起的名字,就叫瓦辛卡。” 里昂纳在押解中,再次伺机打倒了特警,夺取了一辆卡车,逃跑。 瓦辛卡开着雪地摩托,紧紧追赶。 时光倒流 一切都分成了两极, 他们的世界物欲横流 我们的世界纯洁无瑕 在天平的两端是正义与邪恶 翻开日历 一个个日子飞快地逝去 回首曾经的往事 我从未想过伤害谁 我恨无奈走上了歧途 我无法把握自己 我们彼此能为对方做些什么 逃离这个邪恶的世界 永远逃离 我如此无助和迷茫 地球在旋转 在浩瀚的宇宙中永不停歇 有一个纽带把我们紧紧相连 那就是自由 人们要得到渴望的一切 感谢伦琴 我们可以通过 X 射线 来观看一切 一个人是怎么飞过 孩子的游乐场 到处都隐藏着炸弹 生活又如何继续 我们彼此能为对方做些什么 逃离这个邪恶的世界 永远逃离 阿尔雅正在去瓦辛卡家的路上,瓦辛卡追上了里昂纳,打斗中,车翻了,里昂纳把昏迷中的瓦辛卡,拖到了路边。 阿尔雅望着从昏迷中渐渐醒来的瓦辛卡。 瓦辛卡:“你怎么会到这,你先走吧,到我家去,我和里昂纳要把车子把出来。快点走吧” 阿尔雅走了,瓦辛卡趁里昂纳转身的时候,从靴子里拔出了匕首。 “你最好还是自首吧,你知道的,我扔飞刀的水平是百发百中。” “扔吧,瓦辛卡,扔吧”,里昂纳把怀里的枪扔到了地上。 “我不会回去坐牢,我不是罪犯。我师战士,你清楚。” “把握绑上,快点逃吧。就当着一切都没发生过,让上帝来审判我吧。你快走吧。” 里昂纳把瓦辛卡绑起来。 “多好的姑娘,他很关心你,你很幸运,别忘了照顾我的儿子,他的照片在你的衣服兜里。” 里昂纳转身跳上摩托车,正要发动。 阿尔雅走在雪地上,不小心掉到了一个里昂纳为抓野猪挖的陷阱,一只手抓着一颗小树,大喊救命。 里昂纳去救阿尔雅,一不小心,用力过大,吊进了陷阱,插在了木桩上。 里昂纳,“对不起,我活着就不像个人,所以,死了,死也像个动物。” “我把你拉上来,快来人,来人。” “不要救我,我说恨你,其实都是我骗你,全都是骗你。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是我真正的朋友。天堂或者地狱,也不会有你这样的朋友。我好冷,好冷,我要回家,回我妻子身边。我儿子,帮我照顾儿子。” 里昂纳死了,死在他自己挖的陷阱里,死得像个动物。 …… 片子里的总督大人,是个很有趣的人,我个人感觉有点 叶利钦 的味道,不知道是长得有一点点像,还是俄国佬都是这样? 别看他总是张牙舞爪,扬言把瓦辛卡关进监狱,其实,他是个明白人,一点不糊涂。 “他什么时候抓到你没有许可证的?要是谁都像你一样把国家森林当作随意践踏的后花园,过不了多久,你我就的上街乞讨。” “我办许可证了,也交费了。” “你是交费了,不过是在他抓了之后才叫的,因为他秉公执法,你差点把他送进监狱,你除了玩女人还会干什么,你的办公室快变成妓院了。” …… 看到这些,你应该明白叶利钦为什么能够具有挽救国家,拯救民族的力量。 很少看苏联和俄罗斯的电影,不像美国大片那样快节奏,有刺激,但俄罗斯电影,和这个民族一样,回味余长。 很多人都瞧不起俄罗斯,鸿飞就比较典型,认为俄罗斯没落了,再也站不起来了。 等着看吧,东西方的东,是指俄罗斯,并不是自以为得意的中国。 俄罗斯会站起来的,而中国,才是会从世界文化之林彻底消失。 也因该如此。 俄罗斯今天面对的问题,几乎和我们一样多,甚至更多,但这个极北苦寒之地的民族,是不会垮掉的,总有一天,会站起来的。 一个民族,到底是什么精神能够支撑起屹立不倒? 诚实。 社会巨变,一切都可能不在我们的能够想象和理解之中。 我们在退守。 我们退守什么地方,是屋门必须坚守的? 道德? 十几年前,离婚是一件丑事,生怕别人知道家里不合;现在离婚是开胃小菜,昨天还缠绵万千,今日就可以为了炒菜少放了点盐,愤然离婚。 十几年前,家里揭不开锅,蒸一笼包子去卖,生怕遇见熟人,不光是不好意思收钱,恨不得送人家几个,卖包子买到赔钱;今日,可以在奶粉里添加化肥,也可以传销专门就骗自己的亲戚朋友; 十几年前,谈恋爱牵牵手,都怕熟人看见;今天,包二奶是一种身份,领导来了,一定要有国色的小姐陪伺,才能让领导满意。 有人说,这是乐甭礼坏,但也有人说,这是基本人权,只要两厢情愿,你就无权干涉。 是啊,谁说家庭是必须的,你能证明么? 得用数学证明,得用程序证明,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退守,我们到底能退到什么底线? 中国人讲道德修养,但道德的底线,早就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你原本的道德也不过是皇家的特权。 森林卫士,伟大的俄罗斯民族之魂。 为国家为战的战士,他的战场到底在哪儿? 在车臣?为国家为战? 这是命令,战士以服从为天职,只要是命令就必须服从。 我们的敌人到底是谁? 你进攻他的村庄,他就引爆地铁上的炸弹。 森林卫士,伟大的俄罗斯民族之魂。 为灵魂为战的战士,他的战场到底在哪儿? 就在这片森林, 动物需要自由, 人类没有自由,也无法生存。 森林卫士,伟大的俄罗斯民族之魂,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是非难分的混沌年代,你能坚守什么? 在这个国家不爱人民,不尊重同胞的年代,你能坚守什么? 是法律。 我们不去谴责别人的贪婪和淫乐, 这也许就是他们在新时代的权力, 但有个底线,我们是不可逾越, 这就是法律。 俄罗斯民族是可敬的,因为他们还保留着诚实。 就连贪婪和淫乐,控制着他的内心的时候,他们依然诚实。 政治是丑恶的,但俄罗斯人也用诚实来表现这种丑恶。 今天,我们可以谴责斯大林, 说他杀了很多人, 但是,有一点你应该看到, 斯大林杀人是不和你讲道理的, 并不需要你的灵魂的屈服, 就直接把你从肉体上消灭了。 就算是铁幕+铁腕的斯大林, 仍然无法将俄罗斯的文化灵魂, 彻底断层和扭曲, 就是最残酷的斯大林时代, 也大量存在各种文艺作品, 在反思和批判一切战争和罪行, 无论是以正义化身在前行, 还是以科学的借口在强暴。 这才是人性最根本的根基。 董卓打个喷嚏, 可以让群臣发抖, 但吓不到曹操, 因为这些是大夫们 原本就不佩做民族之魂的传承。 这难道是董卓的错么? 不是,根本不是。 政治需要谎言, 社会需要欺骗, 但伟大的俄罗斯民族, 就是谎言和欺骗, 也是如此直白, 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 可以骗天下人, 却骗不了上帝 和你自己。 诚实不是消灭谎言, 诚实不是消灭虚伪, 而是用诚实的灵魂说谎 , 而是用诚实的灵魂虚伪, 连自己都能骗的 , 只能是 超越了魔鬼的魔鬼。 中国的文化, 原本就已虚伪的孔子为地基, 三国,是一座永远令人神往的丰碑, 报效明主,是每一个自恃为经国之才的读书人的梦想。 三国,也是一座中国文化 永远无法超越 的丰碑, 中国全部的革命史, 都在重走三国的老路。 我们毛伟人很慈祥, 一生从不没碰过两样东西, 钱和枪, 因为他摸到了这两样东西 都无法代表的根本 杀你的灵魂的权力。 不杀你的肉体, 只杀你的思想, 这样的伟业,只有两种归宿, 要么是臣服,山呼万岁, 要么 就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死魂灵。 俄罗斯倒下,但是民族之魂没有倒下, 中华民族倒下,民族之魂无一依托, 时代不同了,还需要什么经国之才么? 不需要! 你也在也找不到报效的明主了, 你能找到的 永远都是些道貌岸然的演员。 三国, 只会是一个演员+猪头的社会。 刘皇叔演得再好, 也不过是个演员。 人人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帜, 行一己之私, 中华民族到底在捍卫什么? 捍卫一个早已就不存在东西, 捍卫一个不在存在的东西。 这个时代,不需要诸葛孔明了, 时代需要的是魏严, 只要, 我们心中有神。 演员本身就是一种职业, 娱乐本身就是人类存在的根本, 你就是再想演一出旷世绝伦的大戏, 也没有多少人去看了, 因为这个舞台原本就属于人民, 信息时代, 人民需要自己上台表演。 过往矣, 一切独占舞台的能量聚合体, 无论是奉天承运的天子, 还是原本就是魔鬼化身的科学, 永远都只能是历史的小丑。 伟大的俄罗斯, 在这乐甭礼坏的盛世, 如果,仍然存在一个 义人 ,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 如果,需要存在一个义人, 绝不是一边喊着三纲五常, 一边享受着美女的肉体的中国圣人。 2012 真得来到, 这个上帝之选 ,诺亚 一定就是这位 森林卫士, 一个没有战场的战士, 一个真正与灵魂搏斗的战士。 中国这个丧失了诚实之魂的民族, 永远不配生活在这个上帝曾经珍爱过的土地上。 心中无神的国度, 只会制造出各种伪神, 心中没有神得人民, 无法理解 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 更不可能知道 到底应该尊重什么。 中国 不佩存在于这个宇宙的奇迹,生命之果——地球上, 中华民族, 不佩占有如此肥沃的土地, 中国人 只佩生活在黑洞里, 永远, 永远。 这不是诅咒, 而是祝福, 画个圈圈, 祝福你。 神为我们开道路, 神既是路 路既是神 不信上帝也可以 就信路吧 路就在你的心中。 你的路是通往星空, 还是通往黑洞?
231 次阅读|20 个评论
[转载]全球变暖可能会增加森林的固碳能力
lianas 2011-5-30 11:35
Global Warming May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Trees to Store Carbon ScienceDaily (May 25, 2011) — One helpful action anyone can take in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 is to plant trees and preserve forests. Trees and plants capture carbon dioxide during photosynthesis, thereby removing the most abundant greenhouse gas from the atmosphere and storing some of it in their woody tissue.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1/05/110525120050.htm Yet global warming may affect the capacity of trees to store carbon by altering forest nitrogen cycling, concludes a study led by Jerry Melillo of the 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 (MBL), published recently 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a 7-year study at Harvard Forest in central Massachusetts, in which a section of the forest (about one-quarter of an acre) was artificially warmed about 9 o F above ambient, to simulate the amount of climate warming that might be observed by the end of the century without aggressive actions to contro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fossil-fuel burning and deforestation. The study confirmed, as others have, that a warmer climate causes more rapid decomposi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in soil, leading to an increase in carbon dioxide being released to the atmosphere. But the study also show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a field experiment, that warmer temperatures stimulate the gain of carbon stored in trees as woody tissue, partially offsetting the soil carbon loss to the atmosphere. The carbon gains in trees, the scientists found, is due to more nitrogen being made available to the trees with warmer soil. "Tree growth in many of the fores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limited by the lack of nitrogen," Melillo says. "We found that warming causes nitrogen compounds locked up in soil organic matter to be released as inorganic forms of nitrogen such as ammonium, a common form of nitrogen found in garden fertilizer. When trees take up this inorganic nitrogen, they grow faster and store more carbon." Melillo says that the biological processes that link soil warming, increased soil organic matter decay, increased nitrogen availability to trees, and increased tree growth will likely operate together in many temperate and boreal forests -- forests found in North America, Europe, Eurasia and much of the developed world. Tree growth in tropical forests is often limited by factors other than nitrogen, so lessons from this new study are not widely relevant in the tropics. While Melillo thinks that the carbon-nitrogen interactions he is studying at Harvard Forest will help us to make predictions of carbon storage in forest over the coming decades, he adds that "the carbon balance of forest ecosystems in a changing climate will also depend on other factors that will change over the century, such as water availability, the effects of increased temperature on both plant photosynthesis and aboveground plant respiration, and the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 of carbon dioxide." Story Source: The above story is reprinted (with editorial adaptations by Science Daily staff) from materials provided by 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 . Journal Reference : Melillo, J., Butler, S., Johnson, J., Mohan, J., Steudler, P., Lux, H., Burrows, E., Bowles, F., Smith, R., Scott, L., Vario, C., Hill, T., Burton, A., Zhouj, Y, and Tang, J. Soil warming carbon-nitrogen interactions and carbon-nitrogen budgets . PNAS , May 23, 2011 DOI: 10.1073/pnas. 1018189108
2782 次阅读|0 个评论
[转载]男人抗议无效
xupeiyang 2011-5-24 21:18
男性环保主义者穿内衣抗议滥伐森林 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1-05/24/c_121453126.htm
个人分类: 文化艺术|1783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