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主义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主义与经济
smallland 2014-1-10 17:35
一个意大利人研究恐怖主义及其经济命脉,说恐怖主义团体中,绝大部分人对主义并不了解或没有兴趣,恐怖主义组织的核心问题是经济问题。为什么呢?因为搞恐怖活动需要大量经费,需要人员、技术、计划、培训等等,都需要花钱。组织中的多数人,仅仅是被洗脑,或者为了别的,比如释放攻击性,吃饭,上天堂的好处,家庭能得到什么好处,等等。他们平时不谈政治,不谈主义,仅仅是执行指令。有个美国白人女子(自称Jihad Jane),通过互联网加入了恐怖组织,计划实施一项谋杀而被捕 — 谋杀的对象好像是把先知画到了狗身上?细节记不得了。不是一个祖先,不是一个宗教,她与这主义有什么关系呢? 关于主义与经济的关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仍有化石标本。比如,到还有经历过文革的人认为,如果没有 M 先生,你现在能吃上饭?很明显,对这样的人来讲, *ISM 依然是经济问题,是自己能从 *ISM 中获得什么好处,而不是对主义的理解。 曾经,我理解的 *ISM 就是能天天吃馒头。时过境迁,经济不同了,主义的观念依然如故,许多人的观念仍然和这个馒头差不多。 WHEN 总强调的遗风之患,其实和恐怖主义的经济学差不多吧。
1479 次阅读|0 个评论
论“拜金主义”是怎样产生的
热度 21 yangguoxue 2013-12-22 19:43
法国近代社会学者托克维尔在他的论著《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描述大革命前的法国社会时写道: “在这类社会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都苦心焦虑,生怕地位下降,并拼命向上爬;金钱已成为区分贵贱尊卑的主要标志,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流动性,它不断地易手,改变着个人的处境,使家庭地位升高或降低,因此几乎无人不拼命地攒钱或赚钱。 不惜一切代价发财致富的欲望、对商业的嗜好、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便成为最普遍的感情。 这种感情轻而易举地散布在所有阶级之中,甚至深入到一向与此无缘的阶级中,如果不加以阻止,它很快便会使整个民族萎靡堕落。然而,专制制度从本质上却支持和助长这种感情。” 按照托克维尔的描述,在这类社会中,即使经济得到了发展,可是由于继续剥夺了大众参与社会的各种权利,从而将人的生存挤压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之中。这会促使人们对金钱的崇拜,表现得更为极端、强烈和不择手段。 这种社会呈现的国家特点是:在唯发展论的国家利益面前,国家就是一个巨大的公司,一个拥有暴力机器的公司。这样的国家本身就颠覆了国家应有的道德伦理。这样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去道德化的社会。 去道德化最大的特点是社会的彻底无耻化,官员以公权力来勒索公民,国家暴力滥用合法伤害权,作为社会秩序底线维护者的法官公开出卖正义……人人可以大胆地拥抱金钱——不管是你的,是他的,还是我的,统统都是我的。成功是一切,结果是一切,发财是一切,其余的都是手段问题,而手段只需要从成本考量,同时,道德不构成任何成本。 如此“赚钱就是一切”的社会,必然降低人类的灵魂高度。人的高贵特征会逐渐消失。 当人的灵魂格调降低之后,便会始终浮在生活的表层,对飘在社会表面的时尚过分追逐。对于所有眼前遇到的问题,无一不诚惶诚恐;而对于长远发展的问题,则一概置之不顾。 当一个社会到处都是用钱买路的逻辑和行为方式,给青少年的提示就是:人们完全 可以忽视人格、以及自我形象的提升、无需必不可少的长期细致工作,就可以在世间“潇洒走一回 ”。 于是,拜金主义就必然产生于这样的社会——去道德化、信仰缺失的社会 在拜金主义的社会里,大多数人都会堕落,无一幸免。坦率,直接,诚实这些品质被逆淘汰。追求腐化堕落的生活,满足于自我生理感官需求,所谓文化建立在声色犬马之中:麻将、赌博、色情、吃欲、贪欲、色欲......  但改变这种局面的关键,不在于说教与树立道德榜样,而在于制度建设上力挺社会公平,国家由“牟利的公司”还原为“服务的公仆”,如果不存在这个前提,一切道德运动都是舍本逐末,定然无功而返。
5872 次阅读|39 个评论
从《皇帝的新衣》说起
热度 5 LintaoLiu 2013-3-30 13:57
小时候,读到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我感触最深的是那个皇帝。 他怎么那么蠢,竟然裸体游行! 青年的时候,重温《皇帝的新衣》,我感触最深的是那两个骗子。他们的骗术并不高明,比起中国的三十六计来差远了,然而却取得瞒天过海式的效果。 中年的时候,重温《皇帝的新衣》,我感触最深的是那小男孩。他居然敢于当着众人的面说出皇帝没穿衣服!一般而言,人到中年,经历那么多故事之后,就会渐渐失去了小男孩式的勇气,甚至,也渐渐模糊了小男孩式的眼睛。 我已是中年之人了,依然瞪着那个小男孩式的眼睛却正在失去小男孩式的勇气。这令我焦躁不堪。这种焦躁,犹如乌云漫漫的长夜里看不到星光,尽管你知道星星就在那里。 所幸的是自己目前还没有彻底丧失那份勇气。于是,趁着余勇,我将自己的小男孩式眼睛所看到的吐露出来,谨供大家思考。 我认为当前中国面临两个主要精神问题: 1 主义之殇; 2 圣书之缺。 只有解决好这两大问题,中国人才能够拥有正常的精神生活。 1 主义之殇 在我看来 , 任何主义都是一件皇帝的新衣 , 无形无影 , 却是束缚人们精神的枷锁。这就是主义之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主义来到中国,成了中国人意识形态中的主题词。从小到大,我接触了太多的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三民主义、帝国主义、修正主义、机会主义、教条主义等等。时至最近的党的十八大,我听到的依然是:中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正在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当前的中国官方意识形态正在患上社会主义依赖症。大领导们言必社会主义,因为离开了社会主义,他们就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语言。 然而,如果非要用主义来描述我国当前的意识形态,我却看到:中国目前处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混合主义阶段,中国正在走的也是含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混合主义道路,而不单纯是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在元首更替上,中国依然采用的是封建主义模式:即少数寡头商议决定。这一点世界人民都知道。在中国大多数老百姓的意识中,目前的习总书记就是一位新皇帝,尽管习总书记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因此,中国当前的意识形态中,封建主义依然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我们在各种场合所听到的中国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只是在隐忍地提示人们这种力量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在经济发展上,中国正在采用的是资本主义模式:市场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越来越发现必须确立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从定义上,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它不属于封建主义的范畴,更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我们经常听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障眼法。这种障眼法并不一定是邪恶的,它从某种程度上暂时维护了中共的领导地位并暂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再次,在旗帜上,中国目前高举的是一面社会主义的旗帜。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之于当今中国只是一面旗帜,因为认为当前中国处于纯粹社会主义阶段的中国人几乎是没有的。我们之所以看到这样一面旗帜在飘扬,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原因: 1 )执政党共产党是依靠社会主义理论赢得了天下,因此对于社会主义产生了路径依赖; 2 )认定目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阶段,共产党才有长期专政的合法性。 上述分析说明,用主义来描述的中国当前意识形态是多么的混乱。而目前中国人就是在这种混乱中生活着,因为我们的意识之中渗透着各种主义。 中国人的精神也在这种混乱里煎熬着。 我认为:中国应该学会抛弃主义,让人们的精神家园变得自由和清明。 我在美国短暂生活过,没有听到美国人讲什么主义,倒是听到他们提耶稣。美国人或许以前曾经有过主义的枷锁,但现在他们是自由的。我在德国生活过,也没有听到德国人谈什么主义,倒是听到他们提歌德。德国人以前曾经有过主义的枷锁,但现在他们也是自由的。 我没有到过俄罗斯,但我相信俄罗斯人们是自由的,他们已经抛弃了主义的枷锁。俄罗斯有位大思想家索尔仁尼琴,他曾说,把主义留给中国,而土地一寸都不给。我认为他的话是一种诅咒。他明明了解主义是一种枷锁,却要将其套在中国的头上。遗憾的是,我们的国家正在按照他诅咒那样继续宣扬着主义。 索尔仁尼琴的话不仅反映了他的狭隘民族性,更反映了他对于中国脱离主义枷锁的担忧。他作为一名思想家清楚地知道 : 一旦中国抛弃主义的枷锁,中国必成一个自由而强大的中国。 抛开了主义,孩子可以自由地成长,而不必担心这种成长是否遵循了主义。 抛开了主义,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而不必担心这种交流是否惹恼了主义。 抛开了主义,人们可以自由地梦想,而不必担心这种梦想是否切合了主义。 抛开了主义,中国可以自由地发展,而不比担心这种发展是否违背了主义。 ....... 上述这些自由,当前的中国并不具备,然而在美国、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已经是司空见惯的。 于是,我梦想:有一天,中国能够驱散主义的阴云,让人们看到漫天自由的星光。 2 圣书之缺 在我看来,中国缺乏一部类似于西方《圣经》的通俗易懂的圣书。因此,中国人(尤其普通人)的精神缺乏来自神圣的滋养,这是当今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一件遗憾的事。 为了建设和维护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国主要做了两件事: 1 )宣传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道佛文化); 2 )号召学习雷锋。这两件事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效果甚微。传统文化的应用对象是一些君子或者说一些高层次的人。对于中国众多深深焦虑的普通人而言,他们宁愿去相信法轮功。同时,雷锋式的人物在中国并没有大量涌现。可以说,中国人当前的精神生活依然很空洞。中国人在精神焦虑的时候,手边没有类似《圣经》的通俗易懂的圣书予以安慰。 反观基督教国家,我敢说教徒们几乎个个都是活雷锋。我在美国生活期间就住在一个基督徒聚会的大厅里,参加了七八次他们的聚会。他们都是一些经历过磨难的普通人,然而,却一个个活泼达观,助人为乐。我深深为这样单纯而快乐的群体所感染,这种感染我在国内从未经历过。如果我在美国生活得再久一点,我一定也会加入基督教的。因此,我眼里看到的是:正是《圣经》,使得一群原本苦难的人们变得乐观善良,使得他们的精神充满了神圣。尽管基督教在历史上曾起过反作用,但今天的基督教无疑是一种正能量,在维护西方人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中国缺乏类似《圣经》的通俗易懂的圣书,中国人(尤其普通人)的精神就变得如散沙一般没有神圣的支撑。于是,中国的领导者共产党便不得不兼顾着布道的角色,共产党的主义也起着类似宗教教义的功能。因此,中国共产党活得特别累,远没有美国政党那般轻松。 迄今为止,对中国人精神家园影响最深刻的作品是《西游记》。当西方的孩子在接受洗礼或在唱诗班歌唱的时候,中国的孩子们正在如饥似渴地读《西游记》。我小时候就喜欢《西游记》,我的女儿小时候也同样喜欢《西游记》。在中国人心中,孙悟空已经是正义的化身。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西游记》,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会如何的荒芜。 《西游记》通俗易懂,却不是一部圣书,而是一部讲述取得圣书(取经)历程的作品。 《西游记》作者对于圣书是推崇备至的,否则他也不会去构建一场轰轰烈烈的取经之旅。 希望将《圣经》拿到中国来以充实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圣经》讲述的历史与东方民族的历史基本无联系,很难在中国得到普遍的认同。 我认为:中国应构建东方民族的通俗易懂的圣书,这样一部圣书应该教化人们信仰东方民族善良而自由的神灵,这样一部圣书应该给人带来的是精神寄托而不是精神枷锁,这样一部圣书应该给中国人(尤其是普通人)带来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为这部圣书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基本素材。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娃造人和补天,神农尝百草,燧人取火,伏羲计数等等。显然,我们对于这些神灵的事迹挖掘得不够。例如,女娃在造人和补天后还做了什么、神农是怎样尝尽百草的。 如果从这些神灵的事迹中构建出一个个通俗的故事,从而形成一部体系化的圣书,那将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很显然,在这部圣书中,盘古和女娃应处于类似于《圣经》中上帝的地位。 构建东方民族的通俗易懂的圣书将是一项浩瀚的创造性工程,需有几代人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构建成功。要知道《圣经》也是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最后由僧人们长期整理而成。 我多么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中国开始构建东方民族自己的圣书。哪怕看到一丝的希望,我也会感到欣喜万分的。 以上就是我所看到的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两个问题,我也尝试给出解决这两问题的方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END
个人分类: 生活|1959 次阅读|12 个评论
少谈主义, 多讲民生
热度 7 jiangjiping 2012-12-17 08:00
少谈主义, 多讲民生 蒋继平 2012 年 12 月 16 日 习近平在刚刚结束的中共 18 届全体会议当选为总书记后, 代表新一代中央集体领导在回答媒体的提问时说: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短短的几句话, 可以看作是习近平的任职感言吧。 这几句话读来令人耳目一新,使我对新一代的中共领导人产生了一种亲切感。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场发言, 我注意到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那就是千篇一律的主义,思想和理论。 在我看来, 这是流行于中国官场的一个通病。 令人可喜的是, 最近以来, 具体地来说, 在胡锦涛总书记的一些重要发言中, 已经很少提及主义和思想, 而是更加注重科学发展的观点和理念。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可喜可贺! 现在, 新一代领导人在这种科学观的基础上, 进一步主动放弃这种教条主义, 讲究务实精神, 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据说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还提出了“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的警言,进一步提醒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务实的精神来带领人民群众改善民生。 我为习总书记的这种实干精神拍手称好。 我是一位科学家, 我总是以科学的逻辑和观念来看待世界事务。 因而, 在深入地分析世界历史进程的过程中, 我深刻认识到世界历史上的任何事件,包括主义和思想都有时间的局限性, 更有空间的局限性。 因而, 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也不例外, 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的。 从科学的发展观来看, 用具有强烈时空局限性的主义和思想来指导当今的社会发展, 是一种违背科学原理, 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 因而, 属于教条主义或者说不合时宜的行为。 在我看来, 领导者的责任和才能就是应该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 只有这样,才能不拘泥于教条, 不局限于框架,打破常规, 走出自己的新路子来。 我真心希望中国的各级官员能够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少谈主义, 多多地关注民生, 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当好人民的父母官。 大家齐心合力, 把华夏大地建设成美丽富饶的家园, 为炎黄子孙的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
个人分类: 国家时事|1888 次阅读|8 个评论
二则争论的微博:主义
热度 3 王铮 2012-8-31 12:05
爱火锅的海豹 :服务员与北大在这件事上都是受害者,无法分割,所以先澄清整个事情,邹既然已经被迫承认了造谣,社会自然也就为服务员达到了辩护与澄清,澄清事实的一个简单问题上升到“精英与平民”的高度,无异于扣帽子,导致社会的分裂意识,少谈主义,多讲事实。 王铮-鹿鸣于野 :要想社会不分裂,就得谈主义,保护平民。胡适当年提倡“少谈主义,多研究问题”,结果社会分裂到内战,国家分裂为两岸。如果在西方,在人权第一主义、女权主义作用下,北大服务员早就示威了,问题能够顺利地解决,你也不用使用“被迫”一词表达什么。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335 次阅读|5 个评论
《各色主义(〇)》------歌之柔情主义
热度 8 freefloating 2012-7-14 08:16
《各色主义(〇)》------歌之柔情主义
柔情主义 ● 罗曼史 作词:王念慈 作曲:齐秦 演唱:齐秦 she loves me she loves me not she loves me 让我轻轻的告诉你我的 romance baby 我偷偷的爱上了冬天的暖阳 我悄悄的坠入了大海的情网 我不知不觉无可救药的为爱感伤 浓浓的柔情是止不住的泪 隐隐的刺痛是我滴血的心 浓浓的柔情是止不住的泪 隐隐的刺痛是我滴血的心 让我轻轻的告诉你我的 romance baby 我偷偷的爱上了冬天的暖阳 我悄悄的坠入了大海的情网 我不知不觉无可救药的为爱感伤 而我却只能默默回避你冷冷的眼光 而我却只能轻轻的 轻轻的告诉你 让我轻轻的告诉你我的 romance 我坠入深深的哀伤 (she loves me) 柔情是我们的主张 我们说着千篇一律的地久天长 浓浓的柔情是止不住的泪 隐隐的刺痛是我滴血的心 浓浓的柔情是止不住的泪 隐隐的刺痛是我滴血的心 实在是找不到合适的视频,直接附件歌曲: 柔情主义.mp3
4455 次阅读|21 个评论
《各色主义》------动保主义:真理愈辩愈明
热度 4 freefloating 2012-2-23 23:00
写完这篇博文,关于动物保护的讨论我要暂时告一段落了。 抱歉我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些可能比较刺激的话,我不针对任何人,只是针对普遍存在的现象,加在这里仅仅为了表述方便。 以下是在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6009do=blogid=540104 的回复,希望大家明白我讨论这个问题的初衷。 小丛真是理解我,谢谢你的提醒。 我要不是强烈的责任感,早就该躲了,的确不是不可以用更有道理更有例证的方式沟通,实在是没有时间,又担心有些人看了没有理解 Yatou 的深意,所以希望她不要用这种斩钉截铁的语气来表达 20% 的不支持,让某些人曲解了她其实并不反对动物保护本身。真没有要求你 100% 同意蒋科学,我都不知道他要表达的 100% 是什么。 刚刚看到 yatou 的回复,我觉得基本上达成共识了,我新写的博文《 对于善举,反对者多看正面,支持者多看反面 》,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谢谢 yatou 用这么客气的语气回答我的诘问,让我讽刺挖苦的心得以平复,要不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收场了。 我觉得 yatou 不妥的是她举得杀鲸鱼的例子,她觉得为了补充维生素可以杀,而我觉得有别的方法能解决,可以不杀就不能杀。过去为什么可以杀,因为过去没办法,现在能有办法了,再做,我就反对了。 我觉得蒋科学用繁体字我也不喜欢,我觉得就是麻烦,我以前也向他表达过,但是为什么我不反对他呢,因为他没说他写繁体字多伟大,比咱多有学问,让大家都跟他学,所以那就是他的自由。而他之所以这样做,其实不过是表明一种反抗大一统文化的觉醒形式。而不是什么国粹主义。 也就是说,我觉得蒋科学不是****主义,所以不应该反对他坚持不懈的表达自己的主张。 我更倾向于认为他是孤独的,因为动物保护主义者会反对他,反对动物保护主义者会反对他,素食主义者会反对他,反对素食主义者也会反对他,。。。。。。。 还有可能分歧的地方,就是对高尚一词的界定不一样,我认为只要不神化自己,又向善,尊重自己的感受,就是高尚,而 yatou 认为高尚自己就是神化自己。这个其实界限很难界定,我们就暂时不争论。 还有,我觉得 yatou 这方面的资料可能不如我看的多,其实动物保护和人权之间的关系,都有人很深层次的论述过,但是你不主动去看,就会看不到,而靠博文是很难说清楚的,我一时也找不到,但是我的确看到过,也懂了。 人权动物权的认识是个长期的过程,当出现矛盾的时候怎么处理,的确需要很大的智慧和包容。 我们必须承认在追求人权动物权的过程中,很多人犯了错误,给了反对者把柄,但是还是那句话,不能因为有人走错了路,就说路是错的。 我希望的是,作为我们觉得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既然参与到一个话题,就要多看些资料。而且要多反思,一个看似有理性的人,为什么这件事上表现的没有足够的理性,是看者的问题还是说者的问题更多些。 试问: 懂的人和不懂的人,应该谁更谦虚? 关于伪善和不善那个危害更大的问题上,我同意 yatou 的认识,伪善不如不善,我以为真假比善恶更重要,伪君子不如真小人。因为真小人是真,伪君子是假的,假的肯定不如真的,不管后缀是君子还是小人。 关于 zubuli 老先生的回复,我的确没印象了,回去找了一下,没看到。 抱歉没时间仔细找了,如果觉得我有必要回答清楚,请帮忙再次指出,如果上面的回答已经包括了,那最好。 非常感谢 Yatou ,我的确有些激动,是因为我觉得我说不清楚,也没时间说清楚,也没时间给她补动物保护的背景知识,我的确我做不到,所以想靠刺激她让她自己清楚。哈哈,结果她还理智清醒,不受刺激。 我请 Yatou 相信我,我一个理科出身口口声声说自己理性的女生,如果道理例证摆在那里,我不会不认错的,我之所以坚持,就是因为我们真的没有能力摆出道理和例子,所以希望作为知名博主反对的时候要谨言慎行,别给唯利是图和伪善的人以借口。 我之所以对 Yatou 和老曹不客气,是因为我知道他们没问题,是追求自然,追求真理的。所以希望他们相信我, 自己去找例子说服自己。 ljry8044 2012-2-2319:38 研究表明,人在繁忙、压力时更具攻击性,越是高压,越是如此,压力高到一定程度,整个社会都会成为他眼中的敌人,不堪其累 …… 也正是这种不堪其累的高压,将这个以友善著称的国度撕裂成无数个对立面,非此即彼、硝烟四起的对立面 ljry8044 2012-2-2319:34 不用担心 23 楼的犀利姐,她就先快先躲了,一旦以这种方式讨论,那就表示她很忙,没多少时间 如果换成一种让你更舒服的方式讨论,那你就考虑要躲了,她的折腾劲丝毫不逊我哦 freefloating 2012-2-2312:56 长期食素有啥不敢的,自古就有,我现在是怕麻烦,有那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我觉得敢长期食素的人有的是。 博主回复 (2012-2-2313:15) : 躲着你还不行啊? 好吧,一点点回复你和刘洋的问题。 我欣赏你们二位,非常直率。刘洋现在食素,也开始用繁体字,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freefloating 2012-2-2312:56 谁对谁错是个大事情,因为作为实名博主都认为保护关爱动物无所谓,那么那些唯利是图者不是找到很好的借口吗? 这件事上我想你应该好好想想,你是在为谁争辩? 博主回复 (2012-2-2313:33) : 注:我欣赏的这一种动物保护并非是其给出的三种。至于蒋先生将会将它归于哪种,这我不清楚。我看可能与他给的三种的任何一种都挂不上。 博主回复 (2012-2-2313:31) : 据蒋先生的博文,动物保护主义的思路有三种。 我欣赏的是这样的一种: 将动物作为自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动物、植物处于动态平衡中 ———— 这种动态平衡的观念,来自于人类对自然运行之规律的实践。从而可以在行为上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涸泽而渔,不烧林取兽。蒙古牧民有天葬的形式,那是基于他们只将自己作为这个自然的一部分的世界观。 动物可以为人类服务,比如驯养家畜:狗看门,鸡下蛋。人类享有这样的权力。 同时,人还可以拥有肉食的权力。你还记得那部电影里那首歌唱的: “ 为亲人熬鸡汤 ” 这句词吧?怎么不熬菜汤呢?这是常识。 —— 但不要为过,即可。何为过?各人有不同的标准。但是随着人类对于健康意识的提高,百姓也知道:多食肉无益。 如果你质疑:我在为谁争辩? 我的回答:我在为自然之道争辩。 我和更多的博友,比如刘庆丰博主,曹广福博主,魏东平博主,等等,大家的意见早已经以或者博文、或者评论的方式得以体现: 动物要保护,但不要主义。原教旨是不妥当的。我们同意蒋先生 80% 。不会强要我们同意 100% 吧? 这些观点,已经表述得非常明确了。你应当能够了解到。不知经过这样的解释,你是否还会再质疑大家的初衷? freefloating 2012-2-2312:54 yatou 对一楼的回复严重了。素食应该是良善,可以是高尚,只是不能神话。 以前生存所迫,杀鲸求生可以理解,但是现在已经不是这个时代了,为了一点点维生素杀死一个生灵,我觉得不应该。我不知道现在极地的人还需要杀鲸来补充维生素,如果确实,我将呼吁绿色和平组织采取行动,给那里的人提供足够的维生素来保护鲸鱼。 对不起,我实在对于你对保护动物反对的过激言行不理解。你真的觉得除了杀害野生动物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博主回复 (2012-2-2313:47) : yatou 对一楼的回复严重了。素食应该是良善,可以是高尚,只是不能神话。 ============ 春艳是理工科中物理专业的,我不清楚,你对于你的这种断论是否有足够的论据? “ 应该是良善,可以是高尚 ”—— 是不是有些一厢情愿? 你的博文我看过了,对于 zubuli 老先生的问题,你的回答是乏力的。如何规避虚伪?我知道,当讲究形式时,虚伪就会产生。 接着回答刘洋的问题:伪善,总比不善好吧? 大错! 举个例子:走在黑夜里,脚下的路我们看不清楚。我们这时候最希望走一条平坦的路。但路常常不是平坦的,有崎岖,有凹凸。那我们退而求其次:希望脚下这条路上,凹的就是凹的,凸的就是凸的。这样,我们也还可以借助于触觉去分辨。 可是,有这样的一种可怕情况:当你试探过了,以为脚下是可以踩踏的地,于是就放心大胆地一脚踩了下去,结果,下面是一处沼泽地。 ———— 这就是虚伪、伪善的不利,也是对于不善之善的理解。 刘洋和春艳会说:老蒋是真善。 这一点,我们大家是从不否认。 我否认的,是在主义大旗下,会滋生出 “ 沼泽地 ” ,使人无法自拔。 老蒋对此并没有认识。 对待孔子思想,他同样认识不到其同样的危害。
2613 次阅读|13 个评论
中心法则、Commoner、与转基因主义
热度 8 fs007 2011-7-28 11:12
中心法则、Commoner、与转基因主义
寻正 【寻正按:针对缺乏理性的转基因吹鼓手,我决定采用转基因主义者一词,其英文为Transgenetist,其毫无章法、缺乏逻辑、与作文为人不能持守道德底线的辩论则称为转基因主义,英文为Transgenetism。】 在中文世界中混最难受的,就是学者的轻浮,很多时候让你觉得不发声音,就难以达到自我的协调。一旦发声,就会得罪人,结死仇。 我以前学医,现在无非就做做医学研究,偏向临床,更多的是在方法设计以及分析上把关。因此,我不是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千万不要用这一词来侮辱我。我不是专家,却能给生物化学博士修改作业,给资深20年的生物研究人员科普,就在于我认真,不习惯性地想当然。 我嘲笑柯贝这种牛气十足的生物学家读不懂Commoner,这足以形成一个严重的警告,即使是专业人员,不认真查书,不读专业文献是要闹笑话的。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网还跳出来一个李福洋,挑战我对Commoner论及中心法则的解读。我本无意理睬他,但科学网精选推荐,上当者众,还有方舟子集团的无知信徒真以为李福洋驳倒了我,因此我写了一篇嘲笑自称阿甘的李学者的文章《 转基因写作的迷思 》。 我在调侃李福洋的文章中并没有把相关问题讲透,估计科学网上还有不少脑子糊涂着的学者,真把李福洋20年的经验当回事,以为本人调侃是在回避问题。《迷思》一文重在调侃,显示李福洋、柯贝、饶毅等转基因主义者专攻下三路的方式多么丑陋,而不是阐述相关科学,这一篇文章简述相关问题。 一、中心法则 中心法则的全称是生物化学中心法则(Central dogma of molecular biology),它涉及生物化学中的三种大分子物质在遗传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心法则是1958年F. Crick提出来的,后来他在1970年重新进行了阐述,以纠正某些人对他的错误看法,其中他点了Commoner的名。由于中心法则在生物学上是如此重要,关于中心法则的论述随处可见。用Google搜图,中心法则的示意图多如牛毛。参观两个吧: 这些图大同小异,基本上反映了Crick在1970年的修订。如果你不相信,那咱们把Crick1970年发表于《自然》杂志的原图贴出来就一目了然了。【1】 中心法则是阐述生命遗传活动的最重要的生物学理论之一,主要是关于三大物质的关系的,在这之中,DNA占据了最关键的位置,它忠实地复制自已,并通过RNA掌控蛋白的生产,最终掌控生命现象。在科学家掌握了操控DNA的手段之后,中心法则无疑为转基因技术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在圣经中,神创造了生命,而人能操控基因,就占据了神的位置,不少学者都表达过此类看法。这是为什么Watson在人类基因库计划开启之初那么激动,宣称人将会掌握生命的终极奥秘——如果中心法则是正确的话。 在进入21世纪后,生物化学与基因研究突飞猛进,中心法则早就破产证伪了,这一说法,只要你是相关专业人员,乃至于科学爱好者,偶尔会浏览相关方面的科普,就会获得这样的信息。中心法则是传统生物化学与基因研究的根基,它被证伪打破不是小事情,每一次科学家发现新的证据时都会引起关注。比如最近《自然》杂志就报道中心法则破产,【2】而它的基础则是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一个研究。 关于中心法则失效破产的讨论在学术杂志上层出不穷。【3, 4, 5, 6, 7】有的甚至对基因概念本身提出了挑战。【8】Commoner只是无数学者中的一个,针对中心法则不足以描述这些关键遗传物质进行了阐述。除了专业杂志,在普通网页上,也有许多的介绍,【9, 10】因此,我说李福洋20年来第一次听说中心法则,不算过分贬低他。一个埋头做实验的人,是不会关注理论的,即使是处于争议状态,他搜索互联网,也会对如此多的信息擦肩而过。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我在嘲笑柯贝的文章中就简单解释了中心法则为什么不再有效。简单地用基因对应性状的机械模式并非生命活动中遗传现象的全部,我们在中心法则这个简单模型下自得意满的时候,上帝又透露了他的一丁点奥秘,把我们打回原形,There are ever more to be learned.我们需要学习研究的更多了。 中心法则现在仍然是生物学教学中的一个便利工具,把复杂的生命现象简化到初学者可以理解的程度。其存在的理由不是它正确,而是新的取代它的理论尚未产生。相关专业人员不知道本领域理论进展,在非本专业人员指出来之后,还正儿八经地用20年经验来扮演权威,只有轻浮的中国学者才做得出来。第四军医大学还是少申请点科研经费去浪费罢。 二、Commoner Barry Commoner不是一个需要有人为他辩护的人。在20世纪中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中,他拥有一席之地,在活跃于社会活动,推动科学与社会交流中,Commoner做出过恒久的贡献。在千百年后,Commoner仍将为我们的后代怀念,而在中国那个角落中,无论是为之辩护的,还是不懂装懂嘲笑他的人,都早已被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如果你真对他感兴趣,不在乎没有实际科学水平而只懂得扣帽子的转基因主义者泼在他身上的污水,不妨读一读Michael Egan为他写的传记《Barry Commoner与生存的科学》。【11】他肯定不是完人,但他是一个有个性正直诚实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科学家。你不一定同意他的观点,但你多半会敬重他的人格,他作为生态学的开创者之一,懂不懂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我实在没必要替你下结论。看看那些抹黑他的人吧。 与千方百计诋毁Commoner的“学者们”所塑造的形象相反,Commoner在美国并未受到这样的对待。Commoner曾在1970年成为《时代》的封面人物。【12】这显然令中国转基因主义“学者”不爽致极,找不到理由,说他是因为生态学而登上封面的——So What?难道那是一件羞耻的事情?李福洋还提到Commoner参选总统的事情,获得总票数的0.27%,So What?又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他赢得了超过23万人的赞赏,这些极力抹黑他的人,假设你们能投胎做人三次,能获得其零头3万人的投票么?以你们此种做学问与为人的方式与态度,可能就象另一著名的转基因主义者方舟子写公开信一样,自以为千人捧场轻而易举,但招摇五年,连蒙带骗,也仍然远远达不到千人之数。什么叫差别?这就叫差别。 咱们再说说科学,如果Commoner真如躲在地板下的柯贝或者连本领域科学基本进展都不了解却自大了20年的李福洋所描述的那么不堪,为什么《纽约时报》【13】,《科学美国人》【14】都要专访他,形同为他做传?历史学家花费宝贵的时间为他著书立说?我既不会,也没有必要为Commoner的言论负责,为之辩护,这样的辩护根本就没有必要。你会同一个讨论转基因时横扯到美国大选结果的人辩论么?最有名的科普杂志之一《科学美国人》专访Commoner,大概这个人在科学上不是嘴上跑火车的主儿。 我这样忠告我的读者:有的人写文章,即使错了,读之,也开卷有益;在中文世界中,还有更多的人写文章,即使对了,也是垃圾。 伟人从来不需要人为他辩护,而需要辩护的人,如果有伟人的封号,则多半是虚假的——一个现实的例子就是方舟子。如果你希望了解更多的Commoner,你会发现他无比有趣,希有动物啊,他是一个社会主义者,真的那种,坚信不疑并实践之的那种。讲到这里你就会发现李福洋对Commoner的攻击多么具有讽刺意味了: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李学者鼓起腮帮子狂贬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主义者,把Commoner的社会主义观点拿来无情地嘲笑。Commoner读了科学网精选的李学者的大作,估计会笑出泪来。 三、转基因主义 说实在的,我仍然还没有心情讨论转基因,这里略谈与Commoner相关的转基因,即他是否是反对转基因的代表人物。我这样告诉你,他肯定希望是了,他的朋友或者吹捧他的人希望是了,在中国转基因的吹鼓手希望他是了,然而,这些人都很失望,他不是。 Commoner是一个生态学者,他关心的是环境,他看到的是现代科技对环境的破坏,因此,他在科技发展上持保守观点,对任何科技发展要求科学家首先把潜在危害控制住。他在转基因技术上的看法的确很极端,在我看来,在转基因的支持者看来,他是错了。但他并不是一个不懂得基本概念咬住错误不松口的楞头青,他还对过多次,比如反对核污染、反对有毒但在当时还未认识清楚的物质,比如二恶英。他是推动1963年禁止核实验条约的关键性推动者之一。 Commoner因为其卓绝的才华与对公共事务的热情取得了科学与社会地位,他的主要贡献在生态学,在1970年代以后,他的影响渐减。转基因很大程度上是199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在1970年代,转基因研究者自动禁止研究工作一年,撰写了细致的行业规范,成功地赢得公众的信任,在美国议会的禁转基因的议案未成形就消散了。在1980年代转基因技术在医学领域取得极大进展,但基本上未引起公众注意。在1990年代中转基因食品进入了公众视线,对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抵制逐渐强大,其中不乏转基因公司的傲慢对公众热情的推动,以后再述。 Commoner在抵制转基因运动爆发后,无非是反对转基因的人在科学上复述与引用的对象,就象诺贝尔奖获得者George Wald一样,社会与科学界影响力在那里,当然是大家引用的对象。而事实上,他们都不是什么代表人物,西方的抵制转基因运动是草根运动,跟中国目前的反对转基因的形势差不多,草根运动发展起来,就没有集中的影响力,又不是人代会,表那么好代么? 记得深圳有一次市民抗议取得了胜利,起初市政府就要抗议者派出代表,而抗议民众坚决拒绝,无表可代,在草根力量没有集中影响力时,就很难有效地沟通与控制,有了代表,把代表搞定就搞定了整个运动,这是转基因鼓吹者所期望的场景,所以他们千方百计要强拉Commoner与Wald做代表,来蒙中国不知真相的群众,真以为Commoner与Wald就是反转基因的引头羊一样。Commoner与Wald代人受过,远隔重洋,在中国的异时空做了他们期盼的代表,代价就是一身污水。 四、结语 Commoner的四大生态学规律第一条讲,Everything is related to everything else. (任何事物都跟其它任何事件相关)。转基因主义者蔑视Commoner,然而他们在社会行为中倒是把这一条规律体现得十足,还是马克思更高明,人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科学在转基因主义者眼中,不外乎如此。 著名作家JK罗琳(哈利波特作者)说过,“Never trust anything that can think for itself if you can't see where it keeps its brain.”(在你不知道其大脑所在地,不要相信任何会思考的东西)。我更喜欢引用著名演员Robin Williams的话,“See, the problem is that God gives men a brain and a penis, and only enough blood to run one at a time.”(看吧,问题的关键是上帝给人造了一个大脑和一根阴茎,但只有足够的血供满足其中之一)。 此文结束之际,向为人类做出过恒久贡献的科学家与社会活动家致敬。向认真诚实的科学致意。 PS:李福洋与柯贝均不厌其烦地提及Commoner的94岁高龄,仿佛Commoner得了老年痴呆症一样,Commoner这样有名望的人,如果有健康上的风吹草动,是会有媒体关注的,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没有坏消息,谢谢转基因主义者的关心。 参考文献 1. Crick, F. (1970). Central dogma of molecular biology. Nature , 227 (5258), 561-563. 2. Cells may stray from “central dogma” : Nature News. (n.d.). . Retrieved July 27, 2011, from http://www.nature.com/news/2011/110519/full/news.2011.304.html 3. Parisi, V., De Fonzo, V., Aluffi-Pentini, F. (2004). A survey of dynamical genetics. Rivista Di Biologia , 97 (2), 223-253. 4. Rose, S. P. R. (2003). Communication: from neurons to people; from present to future. Biochemical Society Transactions , 31 (Pt 1), 159-161. doi:10.1042/ 5. Brosius, J. (2003). Gene duplication and other evolutionary strategies: from the RNA world to the future. Journal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Genomics , 3 (1-4), 1-17. 6. Barry, P. (2007). Genome 2.0: Mountains of new data are challenging old views. Science News , 172 (10), 154-156. doi:10.1002/scin.2007.5591721010 7. Mendes Soares, L. M., Valcárcel, J. (2006). The expanding transcriptome: the genome as the “Book of Sand.” The EMBO Journal , 25 (5), 923-931. doi:10.1038/sj.emboj.7601023 8. Gerstein, M. B., Bruce, C., Rozowsky, J. S., Zheng, D., Du, J., Korbel, J. O., Emanuelsson, O., et al. (2007). What is a gene, post-ENCODE? History and updated definition. Genome Research , 17 (6), 669 -681. doi:10.1101/gr.6339607 9. Principle of Recursive Genome Function Supersedes Dogmas; By Andras Pellionisz, Online Ahead of Print; (Scientific Visionary Vindicated). (n.d.). . Retrieved July 28, 2011, from http://www.prweb.com/releases/genomics/biotechnology/prweb1102764.htm 10. Reverse Translation Discovered? | Byte Size Biology. (n.d.). . Retrieved July 28, 2011, from http://bytesizebio.net/index.php/2011/04/01/reverse-translation-discovered/ 11. Howard, J. (2010). Michael Egan, Barry Commoner and the Science of Survival: The Remaking of American Environmentalism. http://sspp. proquest. com , 6 (1). 12. TIME Magazine Cover: Barry Commoner - Feb. 2, 1970 - Society - Environment. (n.d.). . Retrieved July 28, 2011, from http://www.time.com/time/covers/0,16641,19700202,00.html 13. Barry Commoner - An Environmentalist From the ’70s Still Has Hope - New York Times. (n.d.). . Retrieved July 27, 2011, from http://www.nytimes.com/2007/06/19/science/earth/19conv.html 14. Interview with Barry Commoner: Scientific American. (n.d.). . Retrieved July 27, 2011, from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cfm?id=interview-with-barry-comm
个人分类: 科学普及|7349 次阅读|14 个评论
科学发展观国际化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热度 4 hucs 2011-3-6 22:18
博士研究之人文 科学发展观国际化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南昌大学(医学院) 胡春松 在职博士生 全国“两会”正在召开中。“十二五”规划成为热门议题。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科学发展观 可谓是新时期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诞生于中国 ,非常适用于指导中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 也是属于世界的,同样适用于指导世界各国的发展。 因此,将科学发展观国际化(全球化)将成为中国对世界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国际化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近期,美国总统奥巴马先生提出美国经济也需要科学发展,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这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科学发展,对于从危机中走向复苏并企向稳步发展的世界经济,是非常重要的。 (注:“≈”即“相当于”) 相关链接: 胡春松,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考新认识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966do=blogid=323967 -- 您好! 欢迎介绍您在南昌的朋友来看看心血管。 欢迎访问我的科学网博客。 胡春松 大夫 在职博士生 南昌大学医学院门诊部心内科 南昌市八一大道 463 号 就诊预约电话(短信优先): 1897081680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1966view=hucs
3051 次阅读|7 个评论
封建、封建思想、封建主义……到底是啥玩意儿?
热度 1 QFL 2011-1-4 15:45
' 在拙作中 中国离不了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 中,张天翼兄有如下评论: 刘兄这篇大作相当宏伟,也够充实。偶尔我也会想想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过去之繁盛和今日之混乱的关系。但我发现自己连一些基本概念都没搞懂。例如,什么叫封建残余?如果把封建残余定义为在几千年中国文化中沉积下来的那些最龌龊的东西,那么回顾过去几十年,我觉得中国社会里的封建残余似乎没少多少。而且只要一有时机,封建残余在参合了现代的高效率以后,可以表现出从前没有过的高度。不知你是如何看封建残余的? 首先需要申明一下:溢美之词不敢当,但张兄的想法,其实也是我本人的迷惑与不解。呵呵,谁让咱们是地道的理科生呢,先天性就不足,充其量顶多属于一知半解。 现在回想当年接受的经典政治教育中的许多定义或概念,我个人觉着:其实就是 尽说 一些伟大、正确、光荣的车轱辘话 ,让人顿成崇拜之情,只有高山般地仰视,尽管学生们可能不知所云。例如, 封建、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主义、封建残余等到底是指什么? 我估计,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搞清楚各个具体含义(我也没有搞懂),而就一味地加以反对。 例如,封建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即: 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吕氏春秋通诠慎势》载: 封建,即封邦建国 ,《左传》、《史记》等典籍均出现这一词。所以,封建 本身并没有什么褒义或贬义之分,其历史是远远早于封建社会一词(注:该词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常常专用的学术名词)。由此可见,中国的封建制准确地说应该是仅指西周时期的一种分封制;所以,把英语中的Feudal Society翻译成中文的封建社会是否就很贴切呢? 在中国,当前承认与通行的主要是经典政治教材里面的笼统定义;我们就姑且接受这种概念或定义;那么 封建社会就应该是指主要从嬴政到溥仪的这段社会 。于是,这就有个逻辑问题,那由封建一词衍生出来的其他词汇又该如何定义与理解呢?目前,对这个问题,我也颇为迷惑。不过,我觉着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等词本身也应该没有什么褒义或贬义之分;无论如何,它们只不过是一种社会或制度的名称而已。所以,我认为:所谓的诸如反对封建、封建社会或封建制度,应该是指反对重回封建社会或反对复辟封建制度;这样理解才比较准确点或合理点。不过,这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吗?因为毕竟绝大部分人肯定不愿意回到过去的皇帝时代;离皇帝时代最近的袁世凯没有做到,现在的任何人更是做不到。 再说说封建思想。这里首先就有一个如何定义的问题。如果封建社会是指从嬴政到溥仪的这段社会,那么 封建思想 似乎应该这样理解才更准确或合理点,即: 在主要从嬴政到溥仪的这段社会中产生的所有思想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封建思想显然就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就应该没有褒义或贬义之分才合理。 当然了,如果按照 中国马教中非常狭义的定义或理解 : 封建思想则是一个因历史而成的特定词语,是指维护封建统治的旧道德、旧礼教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的泛称 ;显然,中国马教中的封建思想一词是很接近贬义词。不过, 即使有些观点属于这种狭义封建思想,但也并不见得就完全反动或错误 。例如,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概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王在最后)。我们能认为孟子的这种封建思想是错误的吗?如果将之加以改造,把君理解成各级政府或公仆们,那么孟子这种封建思想是否很具有当今时代前沿性呢?如果把经过扬弃后这一个观点,权且称为新儒学的一个观点,它难道就不适合当今社会了?值得一提的是,上面只是孤立地看待孟子的这句话,此话的前后文为: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旱乾水溢,则变置社稷。 另外,按照马教中狭义的定义,这里还有一个逻辑上的问题,即 那些产生在封建社会,但并不维护封建统治的旧道德、旧礼教的一类思想观念,我们又该如何称呼呢? 这类思想观念显然占传统文化的大部分内容,且往往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它们很多甚至根本就不涉及政治。例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儒学的这一观点显然应该是正确的。孔子的这类思想观点很多,诸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我认为,任何仔细翻看过《论语》的人(包括海外N家孔子学院的老外们),都不会轻易断言孔子是腐朽思想的代言人。 再例如,我们喜爱的唐诗、宋词、书法、绘画等属于传统文化吧?而它们的创造者们显然大都与儒学密不可分。 再说说封建主义。我觉着,任何东西一旦加上主义二字,就有很强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意味了;大多数的**主义往往都给人不舒服的政治味道,因为 大部分**主义都会似乎往往带有一种狂热,甚至偏离理智或科学精神 。例如,达尔文理论与达尔文主义,妇女权利与女权主义,自由与自由主义,民主与民主主义等等。总而言之,我个人是不喜欢**主义一词的;我个人赞同各种**很多内容,但却很不欣赏**主义。所以,我不打算评价,政治味很浓厚的封建主义一词。 最后谈一下张兄所说的封建残余。据传说,封建残余一词最早出自陈独秀之口,指那些在大革命的转变时期受到最后打击,失了统治全中国的中央政权形式,失了和资产阶级对立地位,变成了残余势力之残余。照此理解,残余应该是指一些没有被彻底消灭掉的,暂时生存着的,有限的人或人群:例如,新中国成立时,在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另外,还有还有一个类似词,叫遗老遗少;而遗老遗少的本身含义是:前朝的旧臣,改朝换代后仍效忠或迷恋前朝的老人和青年们。所以,我理解:在辛亥革命100年之后,封建残余或封建遗老遗少都已经死绝了(在非正常情况下,可能会存在个别百岁以上的人);不然的话,该如何才能正确理解余和遗字呢? 综上全部所述,1) 反对封建或封建**,首先首先得搞懂封建或封建**的概念,甚至具体内容 ;2) 我们不应该把当今社会种种问题的症结,都单纯地归结于封建这个替罪羊 。例如,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想做皇帝,但这根本不是受封建思想影响而产生的,而是因为人人天生都有七情六欲之本性。
个人分类: 个人观点|3439 次阅读|10 个评论
是XX主义思想是仙桃
famingkuang 2010-6-16 18:07
XX主义并不是个坏东西,相反的却是个很好很好的东西,好到蟠桃园中的仙桃一般,是人类社会的极品。 但是它也象蟠桃园中的仙桃一样,种子种下后需几百年一开花,又几百年一结果,再几百年才成熟(这还是最早熟的品种)。 老马发明了XX主义种子,老列首先在苏联种下了,竟然能花开结果,中国人大为兴奋,依葫芦画瓢,也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种下并开了花结了果。 苏联老大哥XX主义的果是越长越小,最后没有能够等到成熟就黄了。 中国的XX主义之果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中国有苏联的前车之鉴,在果子出问题时早早的打了农药,果子果然再度茁壮成长起来,果子大是大矣,只可惜里面长满了蛀虫,矣,也不知这果能不能等到它成熟的日子。 纵观中国文明几千年的历史,朝代更迭就象太阳下山了月亮升起来、月亮下山了太阳又升起来一样,都有现成的榜样可参考,也就是说朝代虽然改了,人虽然换了,但社会运行赖以生存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脉相承。 但XX主义这颗仙桃种子来到中国,并在中国种下、开花、结果后,人们却傻了眼,这仙桃该怎么管理呢?此乃天上之物,人间哪有人懂?苏老大的方法已经证明是行不通了,老毛虽贵为天子,但也没上过天,也不知仙桃的秘密,只能按自己想象中的仙术施种,结果是仙桃枝叶凋零,眼看就要黄了;幸而老邓头脑比较开窍,仙桃不也是桃吗?只要是桃就好办,何不用人间种桃的方法种这仙种?果然仙桃枝叶茂盛,举世感叹!只可惜呀,仙种就是仙种,人间来种只能徒有其表,果实虽大里面却长满意了蛀虫,这种沾了仙气的虫子还不是人间的农药所能灭杀得了的。 困惑中的所有中国人呀,要明白一个道理: 仙桃虽好,不是凡间之物。
个人分类: 博客风云|3318 次阅读|5 个评论
好的狠啊!“红卫兵搞精英主义”!精英们上台吧!Ready? Music!
RAOH 2010-4-7 22:43
好的狠啊!科学网终究刮起左倾翻案风了。红卫兵搞精英主义!精英们上台吧!Ready?Music! 先来一段忠字舞吧! 再来段歌,样板戏的唱法:春风吹,战鼓雷!群众开了碰头会!劳动人民要富贵!红卫兵将把权拿回!革命人士齐海归!精英更是心里美,心里美! 感谢科学网!俺要成名符其实的真精英了!(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6003)。真在俺得意洋洋之际,马上智商高的科管又来了,大叫一声红卫兵搞精英主义!(见留言#14,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9107).妈呀,搞了半天,俺成红卫兵了?当年根红苗正的,苦大仇深的红卫兵把那么多不知量力的精英,权威们都给整的服服贴贴就为了这个!科学网奇谈?红卫兵搞精英主义!哪红卫兵有成精英了?真是长见识了! 好的狠啊!精英们有红卫兵撑腰,有大牛级的老同志摇旗,上台吧!是时候了,该到精英治国了!有人高叫精英误国!精英误国不可怕,因为谁都会做错事;其实更可怕的是有精英,但精英不(敢)站出来做事,给专制的城管们逼成了伪精英;城管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种事,文化大革命天天发生,文革后就没绝迹过。很多精英们也学会了夹着尾巴做人。 搞了这么久,若大的科网总算有2个公开的精英了,一个是俺这太湖精英,另一是孙博主。怪哉啊!讲给人听都奇怪,这社会上一般可是把我等教授之流,正而八经的高知,当精英看待的啊。 问街上的一般人,谁是精英?多会说是教授们;问大学的一般教授,谁是精英?多会往上推,说是系主任们;问大学的系主任,谁是精英?多会说是校长们;问大学的校长,谁是精英?多会说是部长们。所以俺们已是精英治国了?要不您下面留个言,具体说这些部长中,哪一位不是精英。如果哪位要说:中国还没到精英治国。那就更该请精英们上台吧? 其实精英到处都有,而且很多,站出来吧,和城管们斗,和科管们逗啊。 精英治国好不好呢?错误肯定有犯的,人无完人,总体还行吧?必竟这些年还是突飞猛进的吧?这后30年比前30年泥腿子为主的要好些吧? 其实精英各行各业都有,城管和科管们中也有,早就听说您几位还在专业里是大牛呢,智商又高,太妞捏了,咋还拼命说自个儿是草根呢?别逗了,站出来吧!要不只有看着别人治国了。让我们迎接无产阶级精英专政的新世代吧!精英治国是时候了!有红卫兵撑腰呢!
个人分类: 超超超严肃篇|16787 次阅读|12 个评论
“脚踩西瓜皮,滑到那儿算那儿”!
可真 2010-2-25 01:02
拙文:《 社会主义流淌在资本主义血管中 》 发表评论人: JYH64J98Y99H 删除 回复 少谈点主义,多研究点问题,于现实更有意义。 博主回复: 问题是什么?主义是什么? 研究问题者就该谈问题,研究主义者就该谈主义,是为知识界的分工。何者更有意义?不好说。 若研究问题者谈主义,研究主义者谈问题,这倒是偏离本业从而是消极意义大于积极意义的事。 胡适所谓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其理论其实危害极大!他所要求人们少谈的主义在当时就是同科学相对应的民主之主义;他所希望人们多研究的问题就是同民主相对应的科学之问题。胡适的这番言论背离了五四精神。解放后,尽管胡适受到批判,但他的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的理论实际上被当局暗受,于是非但少谈而且根本就不谈什么民主之主义了,其结果是怎样呢?可见,仅是这个意义上的主义(狭义)就决不能不谈,也不应少谈,更何况广义的主义乃是指学说、理论呢! 广义而论主义,则问题与主义密不可分。研究问题者必要把所研究的成果上升到一定的主义(理论)高度。而研究主义者也应该努力从所研究的主义(理论)中发现问题,从而研究问题。但研究主义者所研究的问题不是研究问题者所研究的问题,前者是理性论问题,后者是经验性问题,它们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它们的研究具有不同的意义,因其意义不同,其意义也就无有高下之比。 中国学术界真正的问题在于:研究经验性问题的往往满足于实验数据的获得,不注重对所获得的各种数据作理论的和逻辑的分析,并进而找出分析所得之概念间的内在联系,以构建概念之系统而造成一定的理论;而研究理论性问题的又往往满足于对学术威权(包括政治权威)现成的结论作注解、找证据,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或现实情况对这些结论进行重新审视与反思,从中找出不实之处,甚至于根本不敢怀疑既有的权威理论。这两种缺陷都是应予克服的。 当今中国主义(狭义)是很成问题的,这突出地表现在:说的是社会主义,做的是资本主义。这种言行不一致的情况所表明的,恰恰就是缺乏一种彻底的能够为现实社会实践服务的主义。现在谁都不愿去多谈这类主义问题,是别有缘故的,而非意味着主义就真的不要谈或者应该象胡适所讲的那样要少谈。研究问题者固然不必去谈,但如果研究主义的也不谈,那末,能够为现实社会实践服务的主义是否会从沉默中自发产生呢? 现在最不想谈这类主义问题的,决不是老百姓,这是明摆着的事情。是某种为研究主义者所左右不了的势力在阻碍着他们去谈主义,因为只要大家一谈主义,关于主义的是非就必然会越谈越分明,而这恰恰是有些人不愿意看到的。混水好摸鱼嘛! 现在举国上下就是满足于嘴上说一套,行动上另搞一套,如此在主义问题上糊里糊涂混日子,所谓脚踩西瓜皮,滑到那儿算那儿,这算个什么事情呢!
个人分类: 散文.随笔|3081 次阅读|3 个评论
多分析具体的问题,少谈些空洞的主义
华明 2010-2-17 10:56
虽然自己早就不在学术界,离开国内环境的年代更久,不过始终对国内的科教保持一定程度的关注。【也难说N年以后能够回到学术界,甚至回到国内从事教学与科研。】 科学网为我了解国内的科教生态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渠道,在此感谢科学网的工作人员,不拘一格地吸纳读者和博主。 上科学网有一段时间了。起初一两年都是旁观者,偶尔上来看看是否有值得阅读的文章。去年底才开始自己写点零碎的东西,谈些自己的感受,也转载一点个人觉得有价值的信息。现在还是工作太忙,不过希望以后多投入一些。 总的说来,对科学网的感触还是较多。有很多正面的感受,尤其是看到大家能够无拘束地交流,这非常难得,尽管有些地方还存在限制。负面的,也有一些。一个就是看到很多庸俗的文章,确实不太适合科学网。不过,这里我最想说的,是一个多年前就存在的争论,问题和主义之争。WIKI百科里这么写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7%AE%E9%A2%98%E4%B8%8E%E4%B8%BB%E4%B9%89%E8%AE%BA%E6%88%98 问题与主义论战 又称 问题与主义之争 , 五四运动 以后, 1919年 7月, 胡适 在《 每周评论 》31期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同年8月, 李大钊 在《每周评论》35期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我们的社会运动,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他针对胡适反对根本解决的观点,指出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他们通过这种类似 双簧 的争论模式,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强的反响。 胡适先生要是在天有灵,看过最近的春晚,也许会感到有点悲哀。就是 现在的 科学网,很多文章谈的也是空洞的主义,比如伪科学,中医,科学主义,反科学主义,还有无数人在文章里面谈熵,热力学第二定律,等等纯理论的内容。个人感觉有不少文章的内容确实很空洞。我不反对大家谈主义【或者理论】,但是我更不赞成没有分析具体问题的空洞的主义,反对没有具体实例分析的空谈理论。也许有人会说他的文章是提出问题,比如很多文章是反对学术腐败的,光是有关井冈山大学的学术腐败文章就是不计其数。当然,一个好的问题可能更难得,但是这个世界的问题已经够多的了,而且那些人们津津乐道的问题早就被提出来过,再提一次没有必要,除非是存心浪费读者的时间。所以,我建议大家以后写文章少谈些空洞的主义,少重复地提老问题,而更多的是提出新的问题,或者具体分析已经有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文章将使得更多的读者受益,那也应该是写文章的主要动机。
个人分类: 社会观察|417 次阅读|0 个评论
传染
pingguo 2009-5-7 08:34
一种病毒 足以传染整个地球 只在愚昧的区域 造成灾难 一个主义 足以感染整个世界 只在专制的地方 酿成悲剧 一种仇恨 易于在民族国家中传播 若要问为什么 只为仇恨 不为别的 一切传染 终究是人传染人 自由人偶尔感冒 僵化者成了不治之症
个人分类: 诗歌|1606 次阅读|0 个评论
人也是波粒二象的
考槃在涧 2008-12-12 09:49
( 微文化:文化的波粒二象性 ) ( http://baike.qiji.cn/Detailed/7487.html ) 现在流行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这没什么,不过我没料到人原来也是波粒二象的。 有的人既被认为是精英,又被认为是民粹;有的人既批精英,又批民粹;有的人在有时候说精英,有时候说民粹;有的人认为自己是精英却又给他人定性为精英主义。同一个人既是精英又是民粹,搞得我都糊涂了! 原来人也跟电子一样,用康普顿的方法去测量就是粒子,用双缝干涉去测量就是波,在缝上装一个摄像头又成粒子了! 在精英主义、民粹主义这些提法上,我看到了当初唯物唯心、偏左偏右、红色白色的影子。把辩论问题搞成阶级斗争,究竟是谁在制造矛盾? 胡适说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句话今天差不多人尽皆知了。不过,当遇到双方观点不一致时,还是有不少人愿意使用帽子,这样倒是可以省掉不少麻烦事,先给对方贴上标签,再集中火力一通扫射,水平再低也不至于脱靶。只是用主义来评价对方和对方的观点,能解决问题么? 如果非要归纳总结的话,换个词汇吧,既是波又是粒子这样的东西是不会在宏观世界出现的。 当精英们还热衷于主义的时候,民粹们能不热衷于暴力么?
个人分类: 哲思|6068 次阅读|13 个评论
汶川地震反思:多谈些问题 少谈些主义
meixianghao 2008-12-4 07:33
现在舆论界大危险,就是偏向纸上的学说,不去实地考察中国今日的社会需要究竟是什么东西。 差不多90年前,胡适在《每周评论》上这样写道。在汶川地震后,围绕地震能否预测的争论不绝于耳,借用胡适的这句话来评论却也恰如其分。 类似于胡适批评的好听的主义、外来进口的主义以及纸上的主义,检视汶川地震之后的种种争论,可谓屡见不鲜。 胡适还指出: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在我们反思与总结汶川地震的诸多问题时,这句话应该被奉为圭臬。 最近,有学人站出来指出,无论是地震不能预报的看法还是地震可以预报的看法,都是对的,也都是没有意义的。现在,当我们说地震不能预报的时候,我们需要具体指出地震的哪些性质是不能预报的;而当我们说地震可以预报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指出可以预报的是地震的哪些性质。如果这些关于可预报性的讨论不能导致建设性的、具体的认识,那么这种讨论注定无人喝彩。 说这话的人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忠良。在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他没有奢谈主义,而是重新审视和梳理了统计地震学的基本科学问题,以此重建讨论问题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时至今日,在地震能否预报这样的科学问题争论中,一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仍然大行其道,甚至帽子乱飞,这显然不是科学辩论和理性思考的行为。科学的争论,还应使参与争论的双方免除道德强迫的忧虑,静下心来彼此倾听、相互交流,就具体的科学问题作讨论,进行深入的工作。否则在下一次悲剧重演时,我们还将听到类似的毫无建设意义的争论。 回顾20世纪末《自然》杂志组织的关于 地震可预报性问题的辩论不难发现,科学界关于地震研究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仍然不能作出令人满意、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参与这场辩论的学者普遍认可,现代地震学依然不是一门不能挑战的成熟的科学。由此构成我们对现行科研思路、技术路径与科技管理策略进行反思的基础。 今天,我们依然应该时时追溯中国地震预测研究的邢台时代,尽管按照现在科学发展的水平,那是一个科学性、严谨性不够的年代。但是,在邢台地震现场,无论是大科学家李四光,还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都信奉实践出真知,愿意以谦虚的心态把地震视为未知问题来对待,而且在震区不遗余力地开展实验观测,寻求对地震现象的科学把握。这样的实验精神应该让今天奢谈主义者引以为鉴。 更为难得的是,时任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亲自参与设计地应力观测仪器、为观测台站选址、指导观测、分析研究观测数据,贯穿地震预测研究的全过程。然而邢台地震后,这样优良的作风逐渐失落,并未能够在地震系统大范围坚持,如今取而代之的则是做仪器、观测、分析预测和科研彼此割裂的体制以及刻板的管理规范,甚至连分析预测工作本身也被人为地分隔成长中期与短临两端,首尾不能连贯,前后不能相顾。 中科院院士马瑾曾经指出,地球是一个整体,地震研究需要宽阔的视野;地震过程是统一的,涉及频域范围很宽的多个物理量,需要多学科互相检验;很多深入的机理问题、技术问题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实验场解决。 地震预测研究的很多问题说不清,归根到底是现象不明、事实不清,这首先取决于观测技术。毕竟地震科学是一门建立在观测基础上的科学,它每前进一步都依赖于观测技术的进步以及对观测对象认识的深化。由此,回到文章开头处胡适的话,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汶川地震前一个月,总投资20多亿元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刚刚验收,究竟哪些观测手段取得了有意义的观测资料,值得认真总结探究。 美国PBO计划的研究表明,测震学、GPS与钻孔应变在观测优势频域以及精度上相互补充。然而按照科研规律,在三种手段彼此重合的观测频域应该设计相互比对的科学实验;即使是同一种手段,为确认其观测物理量的客观性也需要就地展开类似的比对实验。但事实上,在我们引入西方科学手段的同时,并未同时学到其作观测研究的思路,在严格性上做得并不好,一些引进的技术手段本身许多魔鬼般的细节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才逐渐显现。 在既有的地震观测技术体系中,地震前兆观测方法不下数十种。每种方法都凝结着有关研究者多年的心血,每种方法也都记录过地震前的异常变化。但是,有关震前异常变化的定量的科学描述和自然检验并不尽如人意,因而现有地震预报研究依然停留在初期的经验预报阶段。 一些前兆观测手段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大概在于有人认为其科学性不够,可是这究竟是基于理论的偏见,还是事实的判断,试问谁又去对各个手段的技术细节作了认真的了解呢?在不了解、不支持、不争论的策略下,有的研究者甚至连个争论的人都找不到。这显然不是从事科学的正确方式。汶川地震后有评论认为,国内地震研究的科学共同体缺乏开放性,所言非虚。 对汶川地震进行深入总结与反思,除了对科学问题的讨论之外,充分的信息公开是必要的,这将使讨论更加深入。中国地震系统正在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带动开展汶川地震科学总结与反思,我们期待汶川地震震前的资料能够全面公开,化惨痛教训为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源,在未来降低悲剧重演的几率。
个人分类: 汶川地震科学反思|4448 次阅读|13 个评论
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科技启示
windest 2008-5-28 20:20
在罕见的大地震发生后,人们在积极救援的同时,关于地震是否可以预测,这次大地震完全是天灾还是人祸的观点众说纷纭,这其实是中国人的一种惯性思维:有重大事故发生,总得有人对此负责吧?!也有不少人指责地震局的无能和不作为,尤其是科技界的年轻人像大学生,他们认为现在科技发达像如此大规模的地震应该可以预测出来,其实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他们想当然的看法是一种技术主义的表现,而技术主义就是人类掌握一定的科技手段之后自信心极度膨胀的产物。 看看现在的科技界,基因、克隆多么有吸引力的词汇,普通老百姓通过科学家的憧憬也对技术变得崇拜起来,作为科学家中的一员,以为自己发现了上帝的秘密拥有创造物质的能力而欣喜若狂!电影《我是传奇》中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基因来吞噬有害细胞,没想到基因变异后竟然毁灭了整个人类!其实现在很难说科技带给我们的是进步还是退后,诚然科技的迅猛发展如通信技术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便捷,但这从另一方面却反映了人的退化,即人对工具的依赖越来越高了!这次地震发生之初因为地处山区,很多现代化的设备如汽车、飞机都无法到达,最终还是依靠人这个最根本的力量进行救助的。 科技进步也不是解决人类所有问题的万能灵药。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导致了更多问题的出现,破解一个谜题的同时带来了更多的新的谜题。比如为了防止紫外线的致癌,人们涂抹防晒霜,殊不知防晒霜本身的化学成分就能导致皮肤癌,这是一件利少弊多的事情。现在科学家看似风光、强大的背后,大部分技术还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模仿,目前对一个星球的了解都还远远不够,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整个宇宙!所以,人类在自然科学面前,还只是一个小学生,因该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 (以前写的日志,今天才转过来!)
个人分类: 时政评论|1992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6: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