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生物技术创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学会尊重别人的“错误”选择
热度 9 SNPs 2017-1-21 00:13
川普今天登基成为美国总统,有一半的美国人会认为另一半作出了错误的选择;一个投资人决定不投资我的公司,我们也认为对方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浪费了机会;儿女找了个对象,我们也许会认为他们做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 八年前,在奥巴马第一次当选的时候,我听一个我非常尊重的老人讲:“他不是我的选择,但是他是我的总统。” 这让我深有所思,美国人能很快放下个人“恩怨”,尊重对方的选择,把自己的“正确”判断搁置起来,给“错误”的一方一个机会。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的民主?他们为什么这么放得下? 能容忍不是我的候选人当总统,是因为大不了4年后可以再选;能不在乎投资者不投钱是因为我知道总能碰到认同我们价值的投资人;能不计较对象好坏也是因为知道选择的机会不是唯一的,大不了再找一个。 原来,准许别人“犯错”,是因为别人也同样会给我一个再次证明自己的机会。尊重别人的选择,就是在尊重自己的选择。 那么,面对他人的“错误”选择,我们到底该投入多大精力去说服对方? 这里面其实包含了三个问题:他的“错误”决定对我有多大负面影响?对他有多大负面影响?对双方有多大的负面影响?劝对方改变决定,是为了自身利益?对方利益?还是大家的共同利益? 按照人的本能,越是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我们越在乎,因此也会使出浑身的解数来试图说服对方。比如,儿女找对象的事涉及家族基因组复制的大事,当然比选总统重要。所以让父母不参与决定是很难的事情。选总统是国家大事,对我无益处的大环境,对他也好不到哪去,当大多数人觉得不满意时,大家就会再选择的。 我们在说服对方的时候,往往出发点是自身利益。如果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更多的为对方着想,说服力可能更大些。 其实,我们不用对某一个具体的选择耿耿于怀,而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选择的权益是否公平,选择的机会是否充足。只要他人的选择不会阻止我的再选择,我们就应该给对方一个机会。 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选择的频率。选择是一个机遇。这个机遇多久重复一次?4年一次的总统大选是一个可以忍受的时间。如果面对一个百年不遇的选择呢? 我的原则是,努力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多的选择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对大家都有利的选择机会;当他人的选择和我的选择有冲突的时候,衡量一下双方的利弊,不去做损人利己的事。如果机会多多,又随时都能做选择,那就没有必要对他人的“错误”选择斤斤计较。 搁置歧见,是因为真理在被时间证明以前通常是很主观的。探求真理的道路,不应该是一条追杀异己的血路。真理没有仇人,仇人有仇人。如果人的寿命无限长,总能等到客观真理的被证实,那我们还会在乎别人的“错误”决定吗? 我们都希望做出正确的选择,而现实是,我们能做到的仅仅是期待正确的被选择。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15285 次阅读|9 个评论
又卖了一个公司: Diatherix被eurofins收购
热度 28 SNPs 2015-6-3 01:11
GenomeWeb报道欧洲公司eurofins收购我参与创办的一家临床检验服务公司,Diatherix: 我研发了两个多重PCR技术,tem-PCR(target enriched multiplex PCR), arm-PCR(amplicon rescued multiplex PCR). 我分别用这两个技术各成立了两个公司: 基于tem-PCR的Genaco公司在2006年被Qiagen收购。之后成立了Diatherix公司,先是从Qiagen哪里license回来tem-PCR技术在临床实验室的使用权,后来索性又买回了这个专利。Genaco和Diatherix的售价分别是四千万美金和一亿美金(都是现金加里程碑,股权等)。 我以前说过做公司就好比养猪,肥一头卖一头。其实养猪的说法是有来头的,不是在贬低技术含量。因为我在卖第一个公司(Genaco)的时候曾经很低落,觉得努力多年的成果一下子就不属于自己了。低落的感觉好比卖掉的不是一个公司,而是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后来想通了,卖公司不是失败,而是成功的一个标志,因为卖掉以后就又获得了新生,能从新在新的层次上开始创业。所以卖公司时的心情就不应该有任何悲情,不是卖子女,而是把公司当猪卖,没有什么感情纠结。 现在,两个基于早期tem-PCR技术的公司都已经出手了,剩下两个(iCubate, iRepertoire)是基于后来开发的二代多重PCR技术,arm-PCR。arm-PCR和tem-PCR的主要不同是arm-PCR更敏感,时间也短,但是它更容易带来扩增产物污染,所以不适合直接手工使用。因此我们研发了卡盒,使得几轮PCR反应在封闭的卡盒内完成,避免了污染。 iCubate这两天正在参加美国微生物年会。去年,在美国有三家医院对我们的iCubate多重PCR扩增检测仪进行了临床验证,验证结果由Milwaukee的Garrett Reymann在会议上作了总结报告: 这个链接可以下载墙报原文 。 iCubate iC-GPC_ASMGM_2015_June_1_2015_Final_MCW.pdf iRepertoire也有很多进展。在几个星期前的 美国免疫学年会上,我应邀给了一个演讲 ,介绍免疫组测序领域的进展,分会场内近两百人座无虚席,也有不少国内的科学家听讲(如中国免疫学会现任主席田志刚教授)。我也把会议期间的 演讲录像放在网上 可以与大家分享。 很抱歉最近博客更新很少,时间都花在写程序,分析数据上了。有空还是会回来多写,多分享的。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24457 次阅读|37 个评论
诊断试剂都是怎么研发出来的?
热度 8 SNPs 2014-3-29 10:58
最近应邀去我的第二故乡,伯明翰市, 给那里的扶轮社(Rotary Club)做了一个科普演讲 ,介绍免疫组库测序在诊断方面的应用。扶轮社在美国南部很普遍,伯明翰的扶轮社更是历史悠久,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都是社会名流,律师,教授,医生,和生意人参加。平常每个星期都有聚会,都有请外面的人来给个演讲。我多年前作为客人(会员可以带客人参加聚会)去过三四次,听过阿拉巴马大学美式足球教练的演讲,很是精彩。 我的演讲,从这张幻灯片开始(我翻成中文了),归纳了一般诊断试剂的开发过程: 我说,诊断试剂研发有一个普遍规律:首先要找到一些患有同样疾病的病人,然后开始通过基础科研来找到疾病特异性的信号(可以是分子水平的基因突变,蛋白或其它大分子的特异表达,也可以是通过影像看到的特异组织细胞变化),这些信号可以在质或者量上面使病人和正常人区分开来,也可以和其它类似疾病区别开来。这些就是基础科研所要完成的任务。 找到这个可以供诊断用的信号还不够,还需要研发出一个能反复定性,定量识别这个信号的方法。方法最好使取材方便,检测准确,速度快,轻便,价格便宜。这就是研发过程。 研发好了还要进入市场,需要生产,做临床验证,报批,医生和病人教育,市场推广等。 免疫组库测序之所以是一个革命性的技术,是因为它使我们找到了一个诊断试剂研发的捷径。尤其是基础科研方面:那些需要许多科学家经过多年努力才能找到的特异性诊断信号,人的免疫系统已经获得了。人有什么病,免疫系统都已经知道了,诊断好了,而且正在治疗。如果我们能读懂免疫系统的诊断,特异性,敏感性等困然试剂研发人员的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解决了寻找信号的问题,上游的病人组织,下游的产业开发和市场推广如何解决? 为了解决病人标本的问题, 我们启动了R10K项目 ,动员全世界的科学家参与,贡献临床标本和临床知识。下游标本处理,给高通量测序平台自动建库配套设备有 iCubate技术平台 。市场推动的工作也在同步进行, 也是开放的商业模式:谁投入临床报批和市场推广,谁就获利。 这样,在诊断试剂研发的各个环节我们都有创新:R10K解决临床标本难搞的瓶颈;免疫组库测序技术解决疾病特异性诊断信号难找的问题;iCubate通过实验技术自动化,规范化,防污染等措施,解决了技术推广难的问题;然后用一个开放的商业模式,最大限度地,最快速度地组合社会资源做市场推广。 创新,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在他实验室里的发现;创新,是把发现派上用场,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发现首先满足的是科学家的好奇心;而科技创新,则要让社会大众受益。 我为了这个讲座做了不少准备工作,毕竟多半听众是外行,怎样用最普通的语言把很复杂的问题讲透?这比给专业人员做讲座还难。伯明翰讲座以后,许多在座的教授,商人留下来和我交谈,我们已经接待了两批访客了。夏天伯明翰扶轮社还要组织参观团。看来,讲座很成功。 相关博文: 创造历史?还是被历史创造? 我要革命!革现有诊断技术的命!! 大规模科研合作的利益分配 如何评估分子诊断项目?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18880 次阅读|9 个评论
高通量和低成功率的关系
热度 1 SNPs 2013-12-26 07:26
生命科学引进高通量概念是从芯片开始的。尤其是Affy的芯片出现以后,各种各样得高通量技术也就更加深入人心。几乎毫无列外的,所有高通量技术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有很高的失败率。就是说,高通量的代价之一就是用通量来换成功率。 对一个技术平台来说,没有通量,就没法进入市场;而没有办法提高成功率,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生存 。比较罗氏454,Illumina, 和Life Tech的二代测序技术平台,你就会发现这个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演绎:454的通量没有Illumina和Ion Torrent高,即使出错率低,也难免先败下阵来;而Illumina的出错率比Ion Torrent好些,所以相对市场认可程度更高些。 如果说通量是发言权,那成功率就是决胜权。先有量变,后有质变。 出类拔萃的科学家可以分成两类:(1)依赖技术的,(2)依赖概念的。依赖技术的出头靠研发新技术,或者率先使用新技术;而依赖概念的则对技术不很敏感,他们总能找到独特的视角,做到与众不同。 那些善于玩早期技术的人通常是不在乎价格,对缺点也很包容的技术前瞻者,他们更注重的是一个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的应用领域。 这些人不一定很有钱,不一定花大价钱去购买仪器,因为许多新技术的开发者也需要找到“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分子诊断领域( 如R10K项目 ),我就找到很多这样的合作者。他们对新技术格外敏感,敏感到喜形于色,讲到一半就坐立不安,摩拳擦掌,并且非常主动地和你联系,恨不得昨天就已经做好了一切。碰到这样的合作者,对双方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之所以想到通量和成功率的问题,是因为我们最近也在研发一个新的高通量方法,开始的时候成功率不够高,但是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能成功。这是和免疫组库技术应用有关的一个衍生技术,能够使我们在做好诊断的基础上做疫苗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486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