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香山科学会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2017年《科学通报》“香山科学会议专栏”总览
sciencepress 2017-12-21 16:17
自2015年起,学界知名的高端前沿科学论坛——香山科学会议同《科学通报》合作,创办了“香山科学会议专栏”。2017年该专栏陆续报道了17篇近期香山科学会议的综合性评述报告及研究成果,篇目如下,欢迎阅读: 栏目/学科 题目 作者 卷(期) 评述/医学 分子探针在重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机遇与挑战 戴志飞 62(1) 评述/化学工程 基于限域传质机制的膜过程定量描述的研究进展 朱育丹, 陆小华, 谢文龙, 曹伟, 吕玲红, 董依慧, 吴健 62(2~3) 编者按 宇航器件空间辐射效应研究面临的新问题 陈伟 62(10) 观点/应用物理学 空间X/γ射线探测中的关键问题 王焕玉 62(10) 评述/原子核物理学 空间辐射物理及应用研究现状与挑战 陈伟, 杨海亮, 郭晓强, 姚志斌, 丁李利, 王祖军, 王晨辉, 王忠明, 丛培天 62(10) 评述/应用物理学 空间介质充放电研究现状及展望 李盛涛, 李国倡 62(10) 评述/应用物理学 SOI材料和器件抗辐射加固技术 张正选, 邹世昌 62(10) 评述/高能物理学 2~7 GeV 高亮度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物理研究 黄光顺, 李澄, 李海波, 刘建北, 罗箐, 马建平, 彭海平, 邵明, 沈肖雁, 苑长征, 张肇西, 赵光达, 赵政国, 郑阳恒, 朱世琳, 朱守华 62(12) 进展/细胞生物学 膜性细胞器及其亚结构的动态调控机制国内研究进展 陈扬, 俞立 62(19) 评述/高分子物理 导电PEDOT热电材料发展简史 蒋丰兴, 刘聪聪, 徐景坤 62(19) 观点/信息科学 人工智能:概念·方法·机遇 钟义信 62(22) 编者按 吹响进军各向异性地球物理与矢量场研究的号角 王赟 62(23) 评述/地球物理学 各向异性地球物理与矢量场 王赟, 杨顶辉, 殷长春, 高原 62(23) 评述/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矢量场磁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林君, 刁庶, 张洋, 张扬, 赵静 62(23) 评述/地球物理学 介质各向异性和非均匀性对横波分裂参数测量的影响 雷军 62(23) 评述/地球物理学 “云计算与大数据”及其对勘探地震技术发展的影响 唐杰, 魏嘉, 武港山 62(23) 评述/动物学 幼龄反刍动物健康培育体系构建及其科学问题 张乃锋, 屠焰, 刁其玉 62(26) 观点/动物学 中国实验动物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的思考 秦川 62(30) 进展/光学 高功率、高光束质量半导体激光器研究进展 张俊, 陈泳屹, 秦莉, 彭航宇, 宁永强, 王立军 62(32) 点击下方链接可到《科学通报》网站免费阅读以上文章 ↙ http://engine.scichina.com/collections/ZxM2znxnGhHpfkEeR 《中国科学》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关注请加: scichina1950 / 中国科学杂志社 或扫描识别二维码: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4295 次阅读|0 个评论
2016年《科学通报》“香山科学会议专栏”总览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7-2-8 10:00
2015年,学界知名的高端前沿科学论坛——香山科学会议首次同《科学通报》合作,创办“香山科学会议专栏”。2016年该专栏陆续报道了 18 篇近期香山科学会议的综合性评述报告及研究成果,篇目如下,欢迎阅读: 栏目 学科 题目 作者 刊期 专题 力学 关于中国页岩气持续开发工程科学研究的一点认识 郑哲敏 (1) 页岩气储层改造的体破裂理论与技术构想 谢和平 , 高峰 , 鞠杨 , 谢凌志 , 杨永明 , 王俊 (1) 页岩气开发中的几个关键现代力学问题 李世海 , 段文杰 , 周东 , 樊智勇 (1) 页岩气开发机理和关键问题 张东晓 , 杨婷云 , 吴天昊 , 李想 , 赵俊良 (1) 页岩水力压裂的关键力学问题 庄茁 , 柳占立 , 王涛 , 高岳 , 王永辉 , 付海峰 (1) 低渗透非均质砂砾岩的三维重构与水压致裂模拟 鞠杨 , 杨永明 , 陈佳亮 , 刘鹏 , 戴涛 , 郭迎春 , ZHENG LianGe (1) 页岩气组分模型产能预测及压裂优化 卢德唐 , 张龙军 , 郑德温 , 毕全福 , 王磊 , 杨景海 (1) 进展 高能物理学 中国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 5~10 年展望 季向东 , 张新民 , 谌勋 (11) 地质学 大陆演化与花岗岩研究的变革 翟明国 , 张旗 , 陈国能 , 王汝成 (13) 伦理学 会聚技术的伦理挑战与应对 王国豫 , 马诗雯 (14) 凝聚态物理学 强磁场下的科学问题 匡光力 , 皮雳 (17) 医学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面临的特殊问题 王拥军 (18) 有机化学 多功能聚集诱导发光 OLED 材料研究进展 陈斌 , 赵祖金 , 唐本忠 (32) 评述 土木建筑工程 中国桥梁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张喜刚 , 刘高 , 马军海 , 吴宏波 , 付佰勇 , 高原 (4-5) 高能物理学 宇宙线起源中物理学前沿问题 胡红波 , 郭义庆 (11) 能源科学 美国的能源互联网与电力市场 SU WenCong, HUANG Alex Q. (11) 大气科学 我国大气环境立体监测技术及应用 刘文清 , 陈臻懿 , 刘建国 , 谢品华 (30) 论文 中药毒理学 基于整合证据链的中草药肝毒性客观辨识与合理用药 : 以何首乌为例 王伽伯 , 李春雨 , 朱云 , 宋海波 , 柏兆方 , 肖小河 (9) 点击下方链接可到《科学通报》网站免费阅读以上文章 ↙ http://engine.scichina.com/collections/ZxM2znxnGhHpfkEeR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3802 次阅读|1 个评论
雾霾超细颗粒物的健康效应
热度 4 sciencepress 2015-9-29 15:21
2013 年10 月17 日, 隶属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宣布将室外空气污染列为一类致癌物, 同时将室外空气污染的主要组分——大气颗粒物也列为一类致癌物。在这些令人担忧的信息背后, 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从中寻找威胁人类健康的关键“杀手”。 雾霾超细颗粒物的健康效应 自20 世纪80 年代初, 美国开始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多项长期研究发现: 城市居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大气颗粒物浓度和颗粒物尺寸密切相关, 尺寸较小的颗粒物引起的死亡率增高。 大气细颗粒物暴露导致不利健康效应的机制和系统炎症、氧化应激压力以及心脏电生理改变相关。近期的一些研究显示细颗粒物暴露对心肺之外的系统可能也存在不利影响,如加快成人糖尿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病程进展及影响儿童神经发育。 美国国家环保署2009年组织专家对已有的大气颗粒物短期暴露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 室外大气中尺寸小于或等于10 μ g的颗粒物(PM10)每增加10 μg/m 3 , 短期暴露导致的全因死亡率增加0.12%~0.84%; 但是当室外大气中PM2.5 每增加10 μ g/m 3 , 相应的全因死亡率增加0.29%~1.21%。表明尺寸较小的PM2.5 与大尺寸的PM10 相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更强的不良影响, 显示出大气颗粒物的健康效应与颗粒物粒径的相关性。 同时, 大气颗粒物中还包含着大量超细颗粒物(纳米尺寸的颗粒物), 其所占总颗粒数的比率可以达到84%, 它们可能导致的健康效应引起了科学家和医生的广泛关注。 过去15 年, 由于纳米毒理学的发展, 科学家发现小于100 nm的超细颗粒物具有一些不同于大尺寸颗粒的生物学机制, 对人体有潜在的健康危害。因此WHO曾呼吁科学家们和各国政府优先研究大气中的超细颗粒物的生物学机制, 美国和欧洲的研究机构也在历年的大气颗粒物健康风险评估报告中持续将超细颗粒物列为重点关注研究对象。 尽管大气雾霾颗粒物的特征和居民暴露模式可能因地而异, 但是其健康效应的作用机制应该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借鉴欧美国家对大气雾霾健康危害的系统和长期的研究结果, 超细颗粒物(包括大气超细颗粒和人造纳米颗粒)在生物体内的基本行为可概述如下图: 开展我国本土研究势在必行 我 国大气雾霾污染近几年已经达到较为严重的地步, 影响国民的身体健康。 据统计, 我国至少30%的国土、近8 亿人口承受着不同程度雾霾的困扰, 而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大气雾霾污染尤其严重。环境保护部监测结果显示, 2014 年京津冀地区PM2.5 年平均浓度为93 μ g/m 3 , 并且重污染过程频发, 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17%。大气雾霾污染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大众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评估》认为2010 年室外空气污染在中国造成约120 万人过早死亡和2500 万健康生命年损失。 我国对细颗粒物的连续监测工作近年才开展, 缺乏细颗粒物与居民健康危害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与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雾霾不仅浓度高、发生频率高、受影响人数众多, 而且由于我国雾霾是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煤烟型污染和机动车增加引起的污染叠加并相互作用的复合型污染, 治理难度大, 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影响广大居民的健康。因此借鉴西方的研究经验, 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尽快对我国雾霾超细颗粒健康效应进行全面布局研究对保护国民身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的优先研究方向 阐明大气超细颗粒物的健康效应的机制, 是降低超细颗粒污染对居民健康的损害, 采取针对性防护措施的科学基础。在目前我国大气呈现复合污染, 减排控污措施难以短期奏效的现实情况下,意义尤为重大。根据中国雾霾的特点和其健康效应研究的实际情况, 建议如下: ( 1 ) 系统研究我国大气雾霾超细颗粒物的健康效应与颗粒物特征(如来源、成分、结构、尺寸、表面、界面等)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它们在生物体内的化学转化、生物学行为、毒理学效应与机制。 (2) 系统理解雾霾超细颗粒物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界面效应、多成分协同效应、多重弱相互作用效应、以及它们的结构-转化-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等。 (3) 系统研究雾霾超细颗粒物对易感人群(如老年、儿童、潜在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等)的影响及其机制,为建立针对性的特殊防护方法提供科学基础。 (4) 系统建立雾霾超细颗粒物健康效应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尤其是发展集成型的源解析方法与健康效应分析的同步检测方法与技术等,从而为我国建立科学高效的雾霾治理方法奠定科学基础。 (5) 尽管大气超细颗粒结构、化学组成和表面性质等易受来源、季节等条件影响,纳米毒理学已经建立了相对系统且复杂的研究方法、实验技术和基本知识, 对研究大气超细颗粒物的健康效应具有借鉴意义。 (6) 在开展对细颗粒物(PM2.5)暴露健康危害的大规模队列研究的同时, 也需尽早开展对超细颗粒(PM0.1)的相应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护降低其危害。 《中国科学》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关注请加: scichina1950 / 中国科学杂志社 或扫描识别二维码: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8717 次阅读|6 个评论
《科学通报》开设香山科学会议专栏
sciencepress 2015-5-6 15:51
《中国科学》杂志社 微信号 scichina1950 功能介绍 《中国科学》杂志社主要负责编辑出版发行《中国科学》系列和《科学通报》中英文版,共17种学术期刊,均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旨在见证中国科学发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香山科学会议是学界知名的高端前沿科学论坛,自 1993 年创立以来,在探索科学前沿、促进学科交叉和科学家之间合作、提出我国重大科学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通过科技期刊这一桥梁,将香山科学会议的最新成果广泛传播,今年香山科学会议首次同《科学通报》合作开设专栏,不定期刊文介绍会议讨论形成的新思想与新见解。目前专栏已经出版 2 期,科学技术部副部长、香山科学会议理事长 曹健林 为首期专栏撰写了编者按: 香山科学会议是我国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的常设性学术会议 , 于 1993 年 4 月在北京香山正式创办。先后得到了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工程院、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农业部等部委的联合支持。 香山科学会议的主题涵盖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学科 , 以及与国家重大需求密切相关的材料、信息、能源、健康等不同领域。二十多年来 , 香山科学会议旨在创造宽松学术交流环境 , 弘扬学术民主风气 , 为我国科技工作者探讨科学前沿、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交流最新的学术见解 , 特别是在学科交叉领域 , 提供思想交流的平台。为在更大范围内共享香山科学会议的成果 , 启迪创新思维 , 促进知识创新 , 2014 年下半年香山科学会议决定与《科学通报》合作 , 创办 “ 香山科学会议专栏 ” 。从 2015 年起 , 将陆续在该专栏报道近期香山科学会议报告人和与会专家撰写的综合性评述报告及相关研究成果。经过近几个月的准备 , 本期将刊发的《氮化物半导体电子器件新进展》一文 , 是第 516 次香山科学会议 “ 氮化物半导体电子器件 ” 的主题评述报告。这是该专栏的首篇文章 , 反映了香山科学会议围绕该主题讨论中与会科学家的最新思想与见解。我希望通过《科学通报》的 “ 香山科学会议专栏 ” 这个新平台 , 能将更多的新思想和新见解传递给广大科研工作者。 香山科学会议从创始便得到了全国科技界的热情关怀和积极支持 , 也引起了相关部门和高层领导的关注。我衷心祝愿香山科学会议越办越好 , 成为我国科技界的品牌会议 , 为国家科技创新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 香山科学会议理事长 《科学通报》 2015 年第 10 期 近期“香山科学会议专栏“文章: 2015 年第 10 期: 氮化物半导体电子器件新进展 Hot! 郝跃 , 张金风 , 张进成 , 马晓华 , 郑雪峰 2015 年第 12 期: 新型航天器发展对力学学科的挑战 Hot! 于登云 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研究进展与趋势 Hot! 叶友达 更多精彩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了解最新科研进展,请关注《中国科学》杂志社公众微信 搜索: scichina1950 或 中国科学杂志社
个人分类: 《科学通报》|4457 次阅读|0 个评论
第二部分:评价 4.香山科学会议第271次学术讨论会
anley 2013-5-1 13:39
4 . 香山科学会议第 271 次学术讨论会 可拓学的科学意义与未来发展 由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防科工委和解放军总装备部联合组办的香山科学会议,于 2005 年 12 月 6 ~ 7 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以 “ 可拓学的科学意义与未来发展 ” 为主题的第 271 次学术讨论会。李幼平院士、钟义信教授和涂序彦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会议的中心议题为可拓学研究的科学意义、可拓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可拓学的未来发展等。与会专家围绕主题评述报告和中心议题报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会议在民主、平等、和谐、负责、畅所欲言和求同存异的氛围中进行,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启发,取得了如下的共识: u 可拓学是以矛盾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矛盾问题的智能化处理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可拓方法论为主要研究方法的一门新兴学科。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研究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u 关于可拓学的 “ 定位 ” :认同可拓学是哲学、数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学科;由于可拓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于各个领域中,因此,讨论中比较赞同把可拓学定位于如同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那样的横断学科。 u 可拓学突破了康托集合、模糊集合和经典逻辑的局限,建立了可拓集合、关联函数、可拓逻辑和可拓方法,初步形成了描述和处理量变与质变问题的能力,建构了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 u 可拓学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初步取得了一批工程应用的实际效果,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u 可拓学作为一门以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为核心的新的横断学科,应当爱护与支持。 * 今年,是可拓学创立卅周年,为此,由中国、美国、罗马尼亚、英国、法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德国等国家的教授筹备在2013年8月16-18日于北京召开首届“可拓学与创新方法国际研讨会”,会上将组织“可拓学创立卅周年庆祝活动”。这里,将陆续发表30年来有关可拓学的资料。 ( 有关可拓学的详细资料请浏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和广东工业大学可拓学与创新方法研究所的可拓学主页 http://www.extenics.com/ 或 http://web.gdut.edu.cn/~extenics/ )
个人分类: 可拓学---学科介绍|1110 次阅读|0 个评论
肿瘤的个体化医疗及其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yhaiqun0416 2013-4-7 15:00
版权所有 肿瘤的个体化医疗及其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启示 TheIndividualization of Patients ’CancerCuring Its Implications to the Banks ’RiskManagement - 写在香山科学会议2013年度所计划的会召开前夕 杨海群 人们对肿瘤的认识、探索其发病机制和寻找诊断治疗的方法,何只有百年的历史?我国早在东汉就有神医扁鹊对丞相曹操所患脑瘤等重疾的诊断与治疗故事;唐三藏法师也曾翻译过印度的“佛说疗痔病经”,其中所言“痔病”就指的是可能生长于遍身部位的各种肿瘤(注释1)。近几十年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对肿瘤的研究和投入比较多,在癌症发病机理的基础研究上有了相当的进展,但对癌症的治疗并没有显著的起色,医学界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多种学科的关联配合才有攻克癌症的可能。为了对癌症的治疗也能有显著的起色,我国和世界医学界此前对肿瘤的生成机理和诊治方法进行过多次研讨(注释2)。 医学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产物,而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其中银行业又是金融领域最重要的部门。银行业的健康与稳定取决于各家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医学界对肿瘤的探索和治疗也给了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深刻的启迪,只是我们平时没有去关注和联想。我国银行业应当欢迎和接纳这些宝贵的启示。 一、医学研究领域的进展 以往,我国医学界对肿瘤的研究多停留于单科独斗的境况,即便有综合研究,也并非针对肿瘤的诊疗。在各种科学领域最顶级的研究途径之一是在北京召开的香山科学会议,其医学方面的议题印证了医学界的这一发展历程。 比如,在西医方面的研究,历次的香山科学会议涵盖了对干细胞生物学与克隆的研究,对于核酸适配体及生物医学应用的研究,对于生命系统的电磁特性及电磁对生命的作用的研究,对于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对于组织再生中的转化医学问题的研究,对于基因组化学的研究,对于系统生物医学中的生物信息学问题的研究,对于智能高分子生物医用材料前沿科学和应用的研究,对于DNA损伤响应和修复机制的研究,甚至对于肿瘤纳米技术和纳米医学前沿研讨会的研究等等。 在中医方面,历次的研究涵盖了对于中医药发展思路与继承创新思维和方法的研究,对于本草物质组的研究,对于针刺穴位组学的研究,对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关键科技问题的研究,对于中医药基础研究发展战略的研究,对于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对于道地药材品质特征及其成因的系统研究,甚至还召开了组分中药研讨会。 在综合医学研究方面,人们研讨了G蛋白偶联受体 (GPCR) 与各种重大疾病的关系,为生命科学设计的基因组化学,还研讨了系统生物医学中的生物信息学问题。上述医学研究尚未深入到肿瘤诊疗的专门领域,更没有对肿瘤的异质性问题开展深入研讨。 可喜的是,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已经成为医学界十分关注的专门研究课题。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度里每六分钟诊断出一位癌症患者(注释3),这无论如何也是医务工作者们必须正视的重大问题。为了研究肿瘤发生、发展、转变过程中的共性和特异性,最近医学界加强了研究,引入进化的研究策略,鉴定癌症关键突变基因;并从全基因组水平上研究解析网络系统结构;探讨基于肿瘤个体中这些已经发生的突变,设计针对多个靶基因的治疗方案,以及将生物学、核酸化学、纳米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结合制定特异杀伤肿瘤细胞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2012年12月13日~15日在北京召开了以“进化、肿瘤和个体化医疗”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451次学术讨论会,与会专家围绕⑴肿瘤异质性和个体化医疗;⑵肿瘤基因组学;⑶体细胞突变和调控功能改变;⑷肿瘤微环境和免疫等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次会议具有开创医学研究先河的重要意义。 更加可喜的是,香山科学会议2013年上半年度会议还计划进一步研究“发挥中西医优势规范化治疗原发性肝癌”。这表明,医学科学界不但更加现实和深入,抓住了原发性肝癌这个肿瘤的典型或元凶之一,展开了不可回避的攻坚,而且终于触及了中西医结合这个老生常谈而又久违了的课题,探索我国早应形成的新的医学模式。值得关注的是,议题再次提到了“规范化”治疗的问题,如何对待和研究这种规范,并提出适宜客观情况的指导意见,的确是个重要问题。 我们从上述研讨可以得出癌症医疗效果的一个理论模型如下: Y = f (C, M, A) 公式 1 其中, Y 代表癌症(例如,原发性肝癌等)的医疗效果; C 代表人类对癌症生成原因的认识; M 代表人类对癌症生成机理的认识; A 代表人类对癌症诊疗方法的认识。 我们暂且称公式 1 为“杨氏癌症医疗效果模型”。在这个函数中, 人类(特别是医务工作者们)认识觉悟的正向提升,必然导致因变量Y的水平上升,反之亦然 。 医疗卫生事业是一个无法靠市场机制自然调节的重要民生部门,政府财政和社保基金等机构的投入和种种医疗资源的不断积累,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体面的薪酬待遇和激励机制的建立,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正常发展的前提条件(注释4)。这种问题不可能在学术会议上研究,但本文不得不提及。党和政府在计划财政预算时已经知道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不足,可是财政是否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在一些部门制度造成浪费的严重现象显而易见,而肿瘤疾病的防控却迫在眉睫。我国要实施肿瘤个体化治疗,离不开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保基金等给予的支持。我们衷心希望这次计划中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讨会能够开成功,并能够在政府应有的大力支持之下,为我国医学的健康发展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二、 肿瘤的特异性与规范抗癌的难度 以往传统的抗癌治疗与研究看到了癌症的复杂性,知道这是造成肿瘤临床诊断治疗困难的主要原因。不过传统的主流思路仍一味地以寻找共同点为出发点。这种癌症诊治方法的研发,集中地体现在2011年等年度发表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注释5),该“诊疗规范”总结了国内外诊疗原发性肝癌的有益经验,不仅提出了原发性肝癌的有关概念和诊断标准,还提出了诊疗的规范性意见,成为我国许多医院肝癌诊疗的指导原则。 问题是癌症的发生具有很强的个体特异性和个体内的高度异质性,不像传染病或代谢性的疾病具有相当的群体共性,肿瘤实际上是非常个体化的疾病,几乎没有一位患者的癌症与另一位的相同(注释6),每个病例的突变积累仅代表个体自己的历史。这就带来了规范诊疗的极大困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虽然无规范会带来误判和混乱,但是错误的规范也会导致同样的结果。个体化医疗,要求医院对肿瘤患者进行大致分类,基于癌症患者特定的遗传以及分子异常现象,有针对性地在已有的肿瘤治疗药物中进行选择;甚至基于不常见的致癌基因开发针对性的药物。要精细化地分析每位患者的病因、形成机理、病症特点和诊疗方式,区别对待,因患制宜,跟踪疗效,及时调整。绝不能够通过规范诊疗对患者搞千篇一律,无靶向地搞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 例如,上述“诊疗规范”文件尽管指出:“在临床实践中,应该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肝功能,肿瘤的大小、数目、位置,本单位的技术力量以及患者的意愿等,全面考虑后选择合适的初始治疗手段。”但是该文件显然推崇外科切除手术,认为不论是根治性切除还是姑息性切除,都具有彻底性(最大限度地完整切除肿瘤,使切缘无残留肿瘤)和安全性(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肝组织,降低手术死亡率及手术并发症);又指出:在肝切除和肝移植手术的选择方面,”对于局限性肝癌,如果患者不伴有肝硬化,则应首选肝切除术”。 本文侧重于讨论肿瘤医疗中比较艰难的肝癌的治疗。大批适应证患者在医生的倡导下,根据这个“诊疗规范”首选了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如上所说,由于癌症的发生具有很强的个体特异性和个体内的高度异质性,外科肿瘤切除手术的后果具有很大差异,只不过卫生系统没有认真的统计分析。实际上,只有少部分患者获得了预计的安全和彻底的根治;而多数患者因大面积开腹遭受创伤,大大消减了自身的免疫功能,有相当部分患者因不可避免的癌细胞浸润,引发了恶性肿瘤的种植、转移和扩散。许多患者术后腹腔转移淋巴瘤的生长和蔓延就是实例(注释7)。 另外,这种诊疗方面的规范如果不慎,容易把诊疗引导至过度放疗或无差异的低效化疗或种种不成熟的生物疗法,使诊疗在没有找到最终的抗癌良药和途径的情况下,仅仅基于小样本的试验结果,盲目追求用多数患者的牺牲换取少部分患者的疗效。有医德问题的医师还会以偶然的疗效营销更大的诊疗市场,让国家和患者家庭付出高昂的医疗费用。其实,社会应当加强教育和监督约束,让医药工作者和各种营养品的生产销售商都认识到,伺机超额赚取癌症患者们的钱财是一种非人道甚至反人道的行为;即便是像索拉菲尼这样德国制造的目前比较先进的抗癌药物也只对部分患者有效,需要在医生的密切关怀指导下服用。各医院、医疗科研单位和药品发放机构应当跟踪和分析患者的疗程和效果,卫生管理和药监部门应当要求这些单位和人员向患者定期或实时公布有关疗效的严肃的统计分析结果。 该“诊疗规范”所代表的主流思路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肿瘤的特异性,而且忽视了正在国内外兴起的微创治疗肿瘤的新模式。我们说微创是一种“诊疗新模式”,就是不仅把微创作为该“诊疗规范”中介绍的治疗方法之一,而且将其作为一种崭新的诊疗思路。对大批形态大小超过“诊疗规范”规定的肿瘤,医务工作者们也通过各种微创技术比较安全和成功地进行了治疗。除了少数确有必要施行的外科切除术和移植术之外,微创手术治疗应当更加符合中国医学理念的发展方向(注释8)。一些医院的医务工作者通过现代化仪器精准测试和诊断,尽量减少手术治疗对患者的创伤,采用消融和纳米等先进技术和手段,以微创的方式消除病灶,使患者得以调动中西医结合的手段,取得更多的提高自身免疫力的机会,以期延长宝贵的生命和抗癌的时间。这种更具人性化的诊疗新模式是值得发扬的。 应当指出,目前许多医院倚重特长,各自为政,不仅在医院间少有配合,而且在医院内部,主动实行中西医结合全面抗癌的医院十分稀少,我国医学界尚未形成中西医结合诊疗肿瘤的先进医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适当规范可能是有益的,但是,规范的方式要审慎而明智。认真而并非敷衍地把中西医相结合纳入癌症(特别是原发性肝癌)的研究与诊疗,本身就是很好的规范性课题。目前,从西医外科的角度,不论是通过微创还是大手术,一时消除了患者的肿瘤,都只不过获得了一半,甚至不足一半的战役性成功。战场上真正中弹身亡的军士大大少于受伤后因流血过多而牺牲的人,死于因多次手术而丧失免疫力和生命力的患者早已成为癌症患者死亡的主体。在西医内科对肿瘤治疗尚无建树的情况下,除了继续激励内科的科研和个体化医疗之外,具有悠久的优良传统的中华医学应当并且必须予以充分发掘和利用。如何抑制肿瘤的复发、转移和扩散是摆在整个医学界面前的难题,广大医务工作者必须团结奋斗,用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新模式,在患者的积极配合之下,努力攻克这一难关。 三、医学研究发展对银行业风险管理工作的启示 人类的进步通常表现在不同地域和领域中人们认识问题的时空差距和不同认识内在的相关性,这为跨学科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创造了条件。医学研究的发展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疾病防范与诊疗的进程,认真研究医学研究的新发展,能够对金融业有所启迪。本文特别探讨医学研究发展对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国商业银行系统的健康稳定十分重要,这取决于该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每家银行自身的公司治理。一家公司(不论它是企业还是金融机构)的治理,涉及到公司的所有者委托什么样的代理人去经营管理,委托人赋予代理人什么样的责任,这些代理人(各级经理)怎样经营管理这家公司,委托人怎样防止受托人经营不善,管理失控, 甚至通过种种手段盗取公司资财中饱私囊,使所有者或股东蒙受损失。 公司治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更加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性。银行的大部分钱都是从千千万万的存款户那里借来的,这些储户大都没有能力监督银行的运作。银行一方面是代理人,代理广大储户行使保值增值资产和提供各种服务的职责;另一方面,银行又是委托人,把存款转化为贷款,借给大大小小的投资者(企业和个人)。因此,银行的治理就多包含了一层意思,不仅要确保完成代理人的职责,把自身管理好;还要当好委托人,监督和帮助借款人把银行的贷款等资产用好,最终收回本金,赚取利息收益,从而完成存款户的委托责任。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真谛即在于此。(注释9)这就要求银行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搞好内部控制,虽然医学界的研究对此也有意义,但是本文不对上述真谛中的第一层意思深加探讨;另一方面要搞好风险管理,也就是银行要行使好上述真谛中指出的委托人的职责。也有人把内部控制置于广义风险管理的框架中(注释10),我们这里为了便于研究,只探讨银行对客户开展的狭义的风险管理。 医学界关注人类疾病(如癌症)的机理及其诊疗,银行业最关切的是客户(这可能是公司或借贷自然人)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也就是各种客户与银行办理各种业务,在订立了交易合同之后,有无违约风险(即default risks),并如何管理这些风险。 我们从本文的研讨可以得出银行风险管理效果的一个理论模型如下: Y = f (C, M, A) 公式2 其中,Y代表某银行风险管理的效果; C 代表银行家对其客户的问题生成原因的认识; M 代表银行家对其客户的问题生成机制的认识; A 代表银行家对其客户的问题处理方法的认识。 我们暂且称公式2中的函数关系为“杨氏风险管理效果模型”。在这个函数中,银行家认识觉悟的正向提升,必然导致因变量Y的水平上升,反之亦然。公式2与本文第一节中的公式1在结构上是相同的,只不过因说明的对象不同,各种变量所代表的内容有所不同。公式为我们讨论的深入创造了条件。 医学界对银行的第一大启示: 银行首先需要向医生学习的,就是对于种种风险的态度。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指引银行的客户经理按照银行积累的经验所确定的许多规定,去决定选择“正确的客户”(包括企业和个人),也就是决定与某类客户订不订交易合同。有一定依据并非不好,但导致的一种普遍性后果是,客户经理满足于“照章办事”,并不深入了解客户,简单教条地搬弄某些“规则”去处理客户申请;各种客户排队接收银行的审查,不少中小企业拿不到需要的合同,而大型“可靠”的客户却被银行奉为上宾,争相拼抢。一旦签订了交易合同(例如贷款协议),客户经理会违背银监会的“三个办法与一个指引”,疏于贷后管理,导致违约风险和不良债权的形成;当一些客户经理发现问题之后,又会猛然以冻结账户或终止合同的方式简单处理。 那么,我们首先遇到的是“准入”问题。这里,医生全然以积极的态度治病救人,即便是癌症患者,医生也不容放弃,医学界在深入研究肿瘤的机理,并会以专门的医院或科室诊疗癌症。当然,正如医院不可能收住所有来诊的病人,银行也没有能力包揽各种类型的客户,需要有一定的内部政策规定,客户也应当尊重银行的政策规定。我国银行根据银监会的规定和客户的信用记录和财务状况等要素,普遍实行了对客户及其资产的“五级分类”(注释11),有些国家还进行了更多级别的细分。然而这些类别不应该成为客户准入和风险管理的简单依据,也不应该因为信贷市场常常有“配给”(credit rationing)的性质,而简单采取配给方式发放信贷。银行的态度必须要像医生那样积极而不是消极。即便是确实困难的客户,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农民等困难借款户,银行也要区别对待,并做好贷前调查和善后工作。 这里最重要的是,银行需要对困难客户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深入到什么程度,就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医学界给予的启迪是,对于患有类似于癌症的客户,银行也应当查明“病因”,了解其管理机制上存在的问题,根据自身的能力,尽可能地进行交易性考虑或扶持,而不应该简单依据上级的规定或分类而作为“准入标准”,轻言放弃。在经济周期下行而货币管理当局又不能“逆周期”进行政策操作的情况下,更要注意这一点。如果全国的银行和货币管理当局都能够有这种“治病救人”式的积极的态度,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交易,加强交易之后的风险管理,那么,银行就能够聚集起逐步壮大的健康客户群,一些类似于“中小企业贷款难”之类的局面就比较好解决,甚至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可以缩短或削弱,乃至避免了。要知道,良好的客户群是需要银行经理耐心培育的,良好的经济环境及其发展形势是靠客户和银行共同努力创造的。 这是不是要银行放弃风险管理呢? 医学界给予银行的第二大启示: 树立对肿瘤患者复杂性的警觉意识,对于银行来说,就要承认客户在个体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相同之处,对于客户的很强的个体特异性和个体内的高度异质性,银行工作者应能够深入研究,进行客户及其问题的特点的个体化的分析和鉴别。这恰恰是银行及其客户经理们(过去称之为“信贷员”)急需树立的正确观念。 银行家们必须认识到,绝对没有问题的客户是不存在的,片面争抢所谓的“优质客户”无益于客户的公司治理,还会使好客户逐渐变坏;客户是千差万别的,即便是同一行业门类中的客户群,也有其不同的上下游供应商和购买者及消费者。我们不应该靠简单制定“诊疗规范”的方式,片面仰仗上级的政策规定给客户粗糙划定界限,上级部门也不应该浮于表面而轻易地进行把关审批,而应当鼓励客户经理们“细分市场”和“细分客户”,精细化地实施个体化的客户管理,深入到企业和家庭中去,认识现代企业和各种其他客户的高度特异性和异质性,调查研究客户的实际情况和各种条件及困难,也就是毛泽东时代所提倡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契机和时机,逐步发现,培养和维系不断壮大的健康客户群。低级类别的客户在向高级类别进行信用升级时,需要银行通过认真监督和风险管理。这就是为什么早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一些银行对重点企业或大客户要派驻“驻厂员”,甚至在某些企业客户中设立督查办公室,跟踪调查客户发展情况。对于有这样那样问题的企业更应当加强风险管理,有觉悟的而不是故意诈骗的企业是欢迎银行监督的。 医学界给予银行的第三大启示: 就像对罹患癌症的病人那样,对有严重问题的客户不轻易施展大型“外科手术”,而是研究运用先进技术的可能,尽力采取区别对待的“诊疗”方法。比如,通过“微创”减少问题客户的痛苦,不仅努力消除或治愈客户“疾病”(即种种问题),而且给问题企业提供修生养息和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的时机。商业银行面对有问题的客户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平时疏于监管,遇到问题就简单判断,动不动就实施“大手术”,要么暂停账户资金和进一步的交易,要么终止贷款等交易合同。这是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的产物。另一选择是加强合同执行期的风险管理,建设好先进的银企信息工程,必要时通过电子系统等技术,密切跟踪客户账户,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如果遇到问题不断恶化,双方应坐下来认真研究出路,或协商新的机制,或进行债务重组,但是尽力避免类似“化疗”那样的无区别无效益的处理,避免用类似“过度放疗”那样打包拍卖之类的阵痛很大的手段,相反,要努力帮助客户通过“微创”和靶向性治疗战胜顽疾,创造修生养息的机会,促使客户尽快重新挺立于竞争之林。这里需要经验、技术和先进工具,需要大批有觉悟水平的风险管理者和尽职敬业的客户经理。 这里,我们好像在讨论某种重要的理念,其实并不只停留在理念上,也是商业银行整日都面对的广大新老客户的管理问题:如何对待这些客户和各种风险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尤其是,如何对待存在种种问题的客户?进一步说,如何对待出现重大问题的客户?掌管国家流动性的各类银行肩负光荣而又艰巨的责任,需要像医务工作者们那样,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意识,研究和采取种种先进的技术和新式的方法,以一种全新的风险管理模式,治理好自身,同时管理好客户。 行政首长和医院的院长以及商业银行的行长们更关心辖区或系统中工作效果的整体变化,这里,由上述“杨氏函数”中的公式1和公式2可以导出整体工作效果模型如下: ∑ Y ij = f ( ∑ C ij , ∑ M ij , ∑ A ij ) 公式3 其中,Y等等符号仍然代表原来的变量; 变量的下标 i 和 j 分别代表肿瘤患者个体情况和辖区或系统名称序号; 下标 i 和 j 分别大于0。 上述函数公式中的变量可以由主管部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精心设计,并加以比较和考核。这项工作不是本文的内容。 另外,本文也提示,我国的中央财政和社保基金应该加大对医疗卫生系统的投入, 为了早日实现我国的医疗卫生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监管机构也应当用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监管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积极性,积极支持和逐步培育良好的银行客户群,并适时开展反经济周期的成功运作,切实避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我国的频繁发生。 总之,在计划中的香山科学会议即将召开的前夕,我们衷心预祝会议成功,并期盼我国早日开创出中西医相结合的有效抗癌的新的医疗模式,希望理性的规范能够促成而不会扭曲正确的诊疗路线。同时,我们也期待银行与金融等行业能够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研究成果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健康稳健的步伐支持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更好更快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健康长寿和幸福美好的理想! 2013/3/30 写于江西省宜春市温汤镇 注释: 注释1:“佛说疗治病经”,唐三藏(义净)翻译自天竺佛经,“所谓风痔热痔阴痔三合痔血痔腹中痔鼻内痔齿痔舌痔眼痔耳痔顶痔手足痔脊背痔粪门痔遍身肢节所生诸痔。” http://baike.baidu.com/view/24051.htm 。 注释2:香山科学会议有关医学领域研讨会的文件,包括香山科学会议第451次学术讨论会综述(2012年), http://www.xssc.ac.cn/ 。 注释3:“癌症成最常见病之一,中国每分钟6人被诊断为癌症”, http://news.163.com/13/0204/11/8MS9GAT700014JB5.html 2013-02-04 11:40:00 来源: 中国广播网(北京) 。 注释4:“银行家与医生谁的风险大?” 杨海群,新浪网“海群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93cc5901011f0x.html 注释5:《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1-10-14 16:01:56,中国卫生部官方网站;或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3396d62d453610661ed9f4bd.html 。 注释:6: Anticancer Research,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nticancer Research, journals@iiar-anticancer.org , 抗癌研究杂志,美国,2011年。 注释7:到医院肿瘤科或肝胆科去走访一下,便不难找到此类病例。还可参阅短篇小说“病房三老”,杨海群, http://yhaiqun.blog.sohu.com/250500139.html 注释8:参考《皇帝内径 . 素问》等古代医学典籍。 注释9:《公司治理与银行控制》,杨海群,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注释10:《加强银行公司治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2006年2月。 注释11:参考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关于贷款分类的指引性文件,2000年以来。 版权所有,严谨抄袭! 欢迎登陆搜狐网“海群的博客” 阅读 诗词“长相思”与“七绝” 点击这里更快: http://yhaiqun.blog.sohu.com/
个人分类: 论文|17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可拓学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anley 2013-1-10 08:07
可拓学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邹广天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计划与设计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zougt@hit.edu.cn (作者为教授、博士生导师———转载者) 1 .可拓学与建筑学的关系 可拓学( Extenics )是中国学者蔡文先生创立的横断学科。 20 多年来,可拓学已经发展为有众多学者进行研究、在众多领域进行应用的学科 , 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一门 贯穿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横断学科、是一门 介于数学和实验科学之间的 新学科,为解决从“不可能”到“可能”、从“不相容”到“相容”、从“不可行”到“可行” 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一整套思路、方法和定量化、形式化的描述工具,将为人工智能和决策领域带来深远的影响。可拓学的科学意义、方法论意义已经超出了只解决矛盾问题的界限,其理论和方法十分有益于各种创新活动。 上述可拓学的性质、特点和长处,恰恰是建筑学领域长期以来一直缺少的东西和不足之处。建筑学领域在城市、建筑、室内、园林、景观等诸方面的计划、设计及建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不相容的矛盾问题。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建筑传统继承与创新、建筑现代化与地域化等等。在以往的建筑设计实践及其理论研究中,当巧妙地解决了矛盾问题时,一般是将其归结为灵感、构思、创意、经验等,用自然语言写成设计体会、构思介绍、经验总结等文章加以记述和交流,缺乏科学的、形式化的模型表达;当遇到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时,因缺乏行之有效的科学推导方法,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在建筑设计教育中,沿袭传统的“一对一”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老师的经验传授和学生的悟性。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建筑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化、数学化、计算机化,不利于建筑设计教育和建筑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建筑学学科的发展。 因此,建筑设计领域十分自然地开始关注、研究、应用可拓学。可拓学对于促进建筑设计领域各方面的发展均具有方法论层面上的重大意义。建筑学要走向科学化、智能化、计算机化,就必须走“定性化 + 定量化”之路,至少是必须走“定性化+半定量化”之路。这就非常需要可拓学所提供的形式化模型表达工具。我们认为:可拓学完全能够成为形成建筑设计领域新的学科增长点、丰富和完善建筑学的当代横断学科之一。将可拓论和可拓方法应用于建筑设计领域,把可拓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建筑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将形成若干个可拓学与建筑学相交叉的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和学科增长点。 2 .应用可拓学形成建筑学科的新增长点 2002 年年底,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计划与设计研究所决定将可拓学、创新学与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相结合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将可拓学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确立为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开始探讨可拓学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并在《首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发表论文“论可拓策划理论与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在《建筑学报》发表论文“景观设计与可拓学方法”,探讨了可拓学方法与景观设计的关系、在景观设计领域进行应用的可能性和方法论意义。这些探索对于推进在整个建筑设计领域开展可拓学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应用可拓学,虽然有一定的难度、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却是完全可能的,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在建筑设计领域应用可拓学,会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探索,这给建筑学科带来了新的学科增长点。 2.1 可拓建筑策划与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建筑策划与设计在应用可拓学之前还没有建立一整套用形式化的模型描述建筑策划与设计思维过程与创意的方法。目前,建筑计划学的调查与分析为建筑设计的前期工作——狭义建筑计划(建筑策划)提供了一种定性、定量的可能性,可以为建筑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一方面建筑策划工作的成果一般以设计概念图、功能关系图、空间组织图、交通流线图表、往来频度示意图等图示思维的方式来体现。另一方面,在建筑计划学中由于引进了概率与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研究各种规模及使用者的利用行为问题,使建筑学科在数学应用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现在常用的建筑设计方法,是在长期的建筑设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虽然实用、有效,但多带有经验性的局限,一般靠自然语言解释和看图说话。 可拓学基于对事物的发散性、可扩性、相关性、蕴含性、共轭性的科学认识,提出拓展分析和共轭分析等理性的分析方法和逻辑的设计程序,为创意的生成指出了向内、向外或平行的开拓思考方向。可拓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使建筑师掌握一种理性的设计方法与思考指向。如果在进行建筑策划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可拓学进行分析、评价、构思,就会得到更好的建筑策划与设计。我们认为,将可拓学理论与方法与一般的建筑策划方法、建筑设计方法相结合,可以建立一整套关于建筑策划、建筑设计的可拓策划方法和可拓设计方法。这些新学科增长点可以称为“可拓建筑策划”和“可拓建筑设计”。 ( 1 )“可拓建筑策划”研究 在“可拓建筑策划”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以下课题: a .基于可拓学的建筑策划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 : 将可拓学、策划学与建筑策划相交叉,针对建筑设计的前期工作——建筑策划,开展可拓学及可拓策划理论的应用研究,逐步形成可拓建筑策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b. 基于可拓学的建筑设计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 : 在可拓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研究如何运用拓展分析和共轭分析进行建筑设计分析,使建筑设计分析方法更加科学和完善。同时,研究对古今中外的优秀建筑设计作品进行可拓分析和提出可拓模型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形成可拓建筑设计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c. 基于可拓学的建筑设计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 运用可拓学的优度评价方法,开展关于建筑策划、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创新等方面的优度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逐步形成可拓建筑设计评价理论与方法。 (2) “ 可拓建筑设计 ” 研究 在“可拓建筑设计”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以下课题: a. 基于可拓学的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 将可拓学与建筑设计方法论研究相交叉,针对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可拓学研究。以可拓工程方法中提出的构思新产品的三种创造方法为基础,研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可拓变换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可拓工程方法》中提出新产品构思的三种创造法。从实质上说,建筑设计方案就是建筑师的产品,其顾客就是建筑的使用者和欣赏者。从建筑功能出发进行方案构思,是建筑师进行设计的主要出发点和基本方法。因此,这三种创造方法也完全适用于建筑设计的场合。从这三种创造方法的具体步骤和框图来看,与现在的建筑设计方法相吻合,用来对建筑设计方法加以完善、对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形式化的模型阐释,推进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研究,非常有益于建筑设计实践和建筑设计教育。 b. 基于可拓学的建筑设计创新研究 : 建筑设计创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或称建筑创新学研究、建筑设计创新学研究)是中国建筑设计理论研究领域正在形成的一个新的学术领域。以可拓学、创新学、思维科学、建筑学相交叉,以可拓学提出的菱形思维模式、逆向思维模式、共轭思维模式、传导思维模式这四种创新思维模式为核心,研究其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逐步形成基于可拓学的建筑设计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可以说,可拓学为建筑设计创新研究带来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带来了新的形式化的模型描述工具。 2.2 基于可拓学的计算机辅助建筑策划和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 目前所广泛使用的 AutoCAD 、 3D Max 、 PHOTOSHOP 等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软件,只不过是帮助人们进行建筑制图、建模、渲染、效果处理的工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脑的能力的扩展和延伸,不能进行带有人工智能要素的建筑策划与设计,不能进行模拟建筑师进行设计方案的分析与评价,反倒是将建筑师降格为计算机画图匠。由于建筑师脑中的建筑设计思维过程存在着黑箱的特点,虽然在建筑策划研究中已经应用计算机进行有关数据处理和模拟,但一直难以使用计算机模拟建筑师的思维和设计过程进行具有人工智能特点的建筑设计构思。计算机辅助建筑策划和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大突破,其主要难关就在于一直难以将建筑师的策划与设计思维过程、巧妙的构思、精彩的创意加以形式化、模型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先生曾经指出:“可拓方法把人的智慧引入计算机,是整合定性语义和定量数据的工具。”(全国第九届可拓工程年会学术报告, 2002 年,大连)。可拓学的基元理论将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用物元、事元、关系元及其复合元等概念来进行形式化的模型描述,使之可以既定性化又定量化,“可以建立数据库,可应用计算机识别、运算、生成结果,计算机辅助方法的可用信息数量多,变换速度快;同时避免了人脑在选择数据时由于主观思维定势造成的无意识干扰作用,可以生成出乎意料的、不拘一格的、数量较多的新颖方案,供人们选择、发展,同时大大提高设计方案的生成效率,也能保证相应的设计水准。” 运用可拓学对建筑设计所涉及的各种条件、各种矛盾问题和非矛盾问题、各种相互关系进行形式化的表达,可以对建筑设计思维过程进行形式化推导,帮助建筑师选择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方向,形成具有创意的建筑策划与设计。将可拓学的原理和方法与建筑设计、计算机科学结合起来,利用可拓学的形式化模型的优点,可以将计算机辅助建筑策划( CAAP )和和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 CAAD )向前推进一步,逐步发展形成“计算机辅助可拓建筑策划” ( CAEAP )和“计算机辅助可拓建筑设计”( CAEAD ),加快建筑策划与设计的智能化进程。 2.3 基于可拓学的建筑设计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将可拓学应用于建筑设计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可拓建筑设计教育”研究。 传统的建筑设计教育主要通过案例分析、草图设计、教师改图、语言评述,从“启发”、“示范”、“点化”、“自悟”等角度传授建筑设计的方法。对于一般的大学生来说,领会起来难度较大,教学结果往往不尽人意。我们认为:可拓学的可拓模型可以为师生间的设计交流提供形式化的工具,将非形象性的、图示方法难以表达的抽象内容,由过去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发展为可以进行 形式化交流,实现“既能意会,又可言传”。同时,由于表达形式规范、严谨,将具有“黑箱”、“灰箱”性质的设计思维过程“ 白箱”化,就 避免了因缺少统一交流方法而受师生个体经验与能力的局限,避免了由此产生的交流工具与方法的不稳定、难传授的弊端。 可拓学提出的发散树、分合链、相关网、蕴含系等原理与方法,是 学生易于掌握的、具有推演性的、可操作的方法。 这些理性的方法可描述、可运算、可拓展、可传达,可以为更多的人所掌握,摆脱了传统设计教育方法对个体能力和悟性的依赖,使建筑设计教育的成果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可拓学方法对于初学者掌握良好的建筑设计方法,对于建筑师突破原有设计思维定势的束缚,拓展建筑设计思路、实现建筑设计创新都具有重要价值。 正是因为将可拓学应用于建筑设计教育的意义和所能够带来的变化,可拓学将给建筑设计教育带来一场教学形式语言方面的革命,由以往的“自然语言 + 建筑设计图式语言”转变为“自然语言 + 建筑设计图式语言 + 可拓学形式化模型语言”。具体说来,可拓变换、可拓推理、可拓分析、可拓评价等方法的应用,可以使建筑设计分析、建筑设计评价、建筑设计思维、建筑设计创新增添一种更加科学的、形式化的表达工具,弥补传统建筑设计教育的不足。 总之,可拓学应用于建筑设计领域,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会带来建筑设计领域的许多新变化,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希望能有更多的建筑界同行关注、研究、应用可拓学。 (此文为作者在“香山科学会议”“可拓学的科学意义与未来发展”讨论会上的发言稿)
个人分类: 可拓学专题讨论|1204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关部门对可拓学的评价
热度 1 anley 2012-12-18 07:52
中 国科技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发布的“可拓论及其应用”指出 “本项目是一项原始性创新研究,在海内外同类研究中,处于领先和指导的地位 ”。 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组办的香山科学会议召开“可拓学的科学意义与未来发展”指出 建设了一门以解决矛盾问题为目标的新的横断学科。它在各门学科和工程技术领域中应用的成效,不在于发现新的实验事实,而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思想和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 “基金要闻”指出 可拓学成长发展的实践证明,中国人有能力进行原始性创新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支持源头创新研究的有力保证。” 中国科协 2008 年和 2010 年先后在《学科发展报告》中发布了可拓学研究成果 有关可拓学的详细资料可见可拓学主页: http://www.extenics.com/
个人分类: 可拓学---学科介绍|1163 次阅读|1 个评论
香山科学会议第367次学术讨论会上:我的报告ppt
Fangjinqin 2010-3-26 17:43
从网络科学发展观探索: 大脑网络的描述方式 及其若干思考 方锦清 因为时间有限,我为会议准备的报告,不得不几次易稿,由最初132片,压缩到最后46片.我曾经答应网友的要求,会议后把报告粘贴出来,请大家评论和攻击.我的最后报告虽然有六大部分,但是我基本重点在第五和第六部分,意在向与会专家请教,并能够以引起讨论.可惜,我在会上没有受到攻击,会下包括郭先生等人反映不错,我才放心,自己没有出洋相和起到负作用.我确实有些收获(在前面对会议的感想中已述). 五、大脑网络引起的若干思考 六、挑战与展望 我在香山会议上的报告ppt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4347 次阅读|4 个评论
赶赴香山科学会议第367次学术讨论会:“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的前沿问题”
Fangjinqin 2010-3-20 09:52
赶赴第367次香山科学会议: 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的前沿问题学术讨论会 2010年3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 据我所知,香山科学会议第367次学术讨论会: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的前沿问题,从几位院士专家提出这个主题到即将召开,可能有二年左右了.我是被学术朋友推出来,大有硬着头皮去赶考的味道,我完全抱着老老实实去学习的态度.前不久,发了一篇 博文:我的科学憧憬之一:揭开人类大脑运转的奥秘 ,与这次会议有点关系,试探了一下,果然有不同反响. 感谢有位内 行网友评论说 : 别太在意我,我只是一个农民.关于大脑的系统知识,目前世人都不知道.复杂网络的原理只是大脑原理的一部分,因此它不能解释大脑.而人脑成像技术所得到的图片只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的延伸,太过肤浅。图片所含的信息有限,只能作为心理学研究参考。不实用于复杂网络。图3的评论是认知心理学的现状。图4的评论是我个人的忠吿:小心,前方危险!人脑研究的成果是人工智能的范本,其后必然岀现超人类智慧的电脑机器人。您如有兴趣能否设想一下人类的未来? 我的回复是: 我感谢农民兄弟坦言.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农民子弟出身.我就是地地道道的一个.因此,我愿意听听农民兄弟的意见看法.小时候在田里抓泥蚯,太滑了经常抓不住啊,这不奇怪,小孩子嘛,本事小.我就是这样.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行,我是被赶着鸭子上架的,授命来谈自己的一点读书心得体会,就是希望得到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内外行的指教.因此不论什么意见,不但一点没有关系,而且是求之不得,大好事情.我这里不妨改写一首家喻户晓的爱情诗: 生命诚可贵,人脑价更高. 若为求真故,啥法均可抛. 希望大家,响应号召,几千年的雄关漫道啊,需要前赴后继,不断探索人类自身的奥秘. 因此,我这次仓促赴会,目的就是乘这个难得机会,去好好学习.如果说能否有兴趣设想一下人类的未来? 我确实有一些问题和若干思考要提出来,请教与会的专家.我的报告提纲见附录3. 香山科学会议一向很特别,会议谢绝旁听和列席人员.也不允许我转让邀请函,所以我不得不赴会,班门弄斧了. 附录1:香山科学会议第367次学术讨论会简介 (中国科学院香山会议处,2010年01月28日) 香山科学会议是由科技部(前国家科委)发起,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于1993年正式创办,相继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教育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前国防科工委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部门的支持与资助。香山科学会议是我国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的常设性学术会议。会议实行执行主席负责制。会议以评述报告、专题报告和深入讨论为基本方式,探讨科学前沿与未来。 当今世界信息科学已渗透到科学的各个领域和经济的各个领域,脑作为信息处理的机器,已被科学家广泛注意,神经信息学已是发达国家相互竞争的科学制高点。神经生物系统的信息处理功能远远超过现代技术水平,很多信息科学家纷纷把注意力转向脑,希望从脑的机理研究中得到启发,实现信息科学新的突破。计算机能代替脑吗?脑和计算机究竟有何区别?人工智能是否真能实现?脑真的能与计算机相连吗?对脑研究的一些新的成就,都会在信息科学中引起重大突破。目前神经科学研究正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产生了海量的神经科学实验数据。要解读这些数据,搞清数据之间的联系,进而发展具有人工智能的系统,不能只靠实验工作。因此,神经信息理论工作和计算神经科学在神经科学研究中越来越被重视。计算神经科学的目的就是要用数学模型及方法作为工具来细致阐明大脑的计算原理。目前从国际上来看,神经信息学和计算神经科学的迅猛发展才刚刚开始,为了及时把握科学前沿,紧跟国际先进科研水平,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力量,使中国科学家能在这些领域作出重大的贡献。 为促进国内理论和实验神经科学的紧密结合,探讨在未来几年内如何集中力量攻克神经科学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香山科学会议定于2010年3月23~25日在香山饭店召开以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的前沿问题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会议将邀请多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围绕⑴不确定和不稳定的神经系统是如何处理信息的;⑵神经编码的理论及实验基础;⑶大脑内记忆及决策的神经生物学基础;⑷神经系统的学习机制以及复杂网络在神经计算中的应用等中心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会议执行主席: 唐孝威 教授 浙江大学 蒲慕明 研究员 中科院神经科学所 郭爱克 研究员 中科院神经科学所 吴 思 研究员 中科院神经科学所 翟 健 教授 浙江大学 梁培基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主题评述报告: 1.计算神经科学的现状,机遇与挑战蒲慕明、吴思  2.脑的记忆和决策郭爱克 中心议题评述报告:   1.神经元协同放电及神经信息编码梁培基  2.不确定和不稳定的神经系统是如何实现高灵敏检测童勤业  3.神经系统的学习机制毕国强  4.从网络科学观思考大脑网络的描述方式及其特点与可能的应用方锦清   香山科学会议主张学术平等,鼓励对原有理论提出质疑,提倡发表不同意见和提出非常规的思考,并不一定要求达成共识。会议期望,在宽松的环境和多学科交叉的自由讨论中,基于对已有进展的总结和评论,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剖析关键的科学前沿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探讨学科新生长点。会议报告与自由讨论时间大体为1:1~1.2。会议要求与会者在讨论中言简意赅,不宜过多展示过去已经发表的成果,而以过去研究积累为基础,涵盖最新信息,把握最新动向,发表新的见解。 附件2:邀请函 尊敬的 方锦清 教授: 香山科学会议 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前沿问题讨论会将于 2010 年 3 月 23-25 日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香山科学会议是由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发起,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于 1993 年正式创办,相继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教育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的资助与支持。香山科学会议的宗旨是:创造宽松学术交流环境,弘扬学术民主风气,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未来,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推进整体综合性研究,启迪创新思维,促进知识创新。会议侧重于:探讨科学前沿、展望未来发展趋势、讨论最新突破性进展、交流新的学术思想和新方法、分析新学科的生长点以及交叉学科的新问题。 本次会议将主要讨论如下几个议题: 1 )不确定和不稳定的神经系统是如何处理信息的; 2 )神经编码的理论及实验基础; 3 )大脑内记忆及决策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4 )神经系统的学习机制以及复杂网络在神经计算中的应用等。会议将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讨论这些神经信息学和计算神经科学领域中的前沿问题。会议还有一个宗旨是要促进国内理论和实验神经科学的紧密结合,探讨在未来几年内如何集中力量攻克神经科学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 香山科学会议实行执行主席负责制,以评述报告、专题发言和深入的自由讨论为基本方式,报告时间与讨论时间的比例大体为 1 : 1 至 1 : 2 。要求报告人以过去的研究积累为基础,涵盖最新,信息把握最新动向,发表新的见解。同时,鼓励对原有理论提出质疑,提倡发表不同意见,并提出有独创性的思考与见解。 为了确保该论坛规模合理,有效地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当前该交叉领域研究前沿问题,所有与会报告都是特邀的,不接受直接投稿。香山会议要求与会专家全程参加会议,并积极参与讨论。会议无需注册费,免费安排食宿,往返旅费需自理。 您作为此领域的专家之一,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香山科学会议 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前沿问题讨论会。如果您能够来参加此次会议,请回复邮件至 zgczh443@gmail.com ( 蔡智辉收 ) 或 czhao@ion.ac.cn ( 赵昶收)。正式的会议邀请函将于会议开幕前一个半至两个月由科学院香山会议处发出。 蔡智辉,赵昶 香山会议秘书处 香山科学会议:神经信息学与计算神经科学前沿问题讨论会 会议时间: 2010 年 3 月 23-25 日 会议地点:北京香山饭店 执行主席:唐孝威 蒲慕明 郭爱克 吴思 翟健 梁培基 -- Zhihui Cai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Zhejiang University , Hangzhou 310027, P.R.China Email: zgczh443 at gmail dot com 附录3:报告提纲
个人分类: 信息交流|4123 次阅读|3 个评论
转载:李宪奇:香山会议与戈登会议
gxxiong 2009-5-14 09:17
原文来自: 李宪奇 新浪网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136e9401008cxu.html 香山会议与戈登会议 (2008-01-11 12:39:20) 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ecfd7c1b6356a01d82493e3b64d35dbe'; 标签: 杂谈 分类: 2、学术沙龙 在北京香山会议办公室处了解到,北京香山会议是参照美国的戈登会议(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的模式创建的。香山会议的主要特色是它的前沿性、前瞻性和自由宽松的交流环境,会议并没有通常的大大小小的报告贯穿始终的情况,更多的时间留给交流和讨论,不一定要留下多少文字材料,如果有什么留下的话,那大多是留在了与会者的头脑里。 90年代初期,做五年规划的时候科学院规划局、政策局组织专家参与讨论,忙了一两个月感觉十分仓促。于是决定设计一个长期会议机制,经常讨论科学前沿问题,为下一轮的规划制定奠定科学基础。因为这个会议最初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定名为香山会议。香山会议的内容涉及领域十分广阔,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医疗改革等等都是会议的议题。讨论的问题主要是国际国内科学前沿的问题;学术的生长点或可能成为生长点的东西;国家重大任务和战略问题。 会议的申报程序通常是个人申报为主,理事单位推荐为辅。议题经过同行专家评议报理事会批准通过。 香山会议实行执行主席负责制,主席就某一主题提出申请(可以网上报名,也可以电话报名)。一般申请资助的比例在1/2~1/3之间。批准后筹划具体内容、目的、具体议题,以及与香山会议办公室一道商量邀请专家名单等。主席在开会期间负责主持会议(不是礼节性的),按照原来的设计引导讨论发言。 报告、讨论和自由三部分的时间通常会是1:1:1(目前往往是报告与讨论的时间是1:1~1:1.2)。会上所有与会者均无大小之分,一律不称官衔,自由讨论。 会议内容对外不公开,媒体只安排科技日报和科学时报两家报纸采访,会议结束后形成一份香山会议简报,报理事单位司局以上领导都可以看到。 下面是戈登会议的有关资料: 1、戈登会议的性质 戈登会议:作为一个非盈利性、免税的、专心致力于科学和教育目的的组织,其经费来源于会议的参与者、政府的支持,以及企业、组织、私人的捐赠。参会人数限制为135人,只要会议主席发出邀请,每位科学工作者都有可能成为戈登会议的一员。 戈登会议由若干小型会议组成,每个会议各自独立展开,选出各自的会议主席和出席者,并由各会议主席全权负责各会议的内容和引导会议的进行。而戈登会议的出席者们的首要要求就是要科学的完成与会的各项内容,积极自由的参与到学术讨论中。为了促进交流,戈登会议欢迎任何性别、任何年龄、任何种族、和任何国籍的符合学术要求的参与者。 为了鼓励开放的交流,戈登会议中的每一个分会议都允许任何形式的信息表达,无论是正式的学术演讲、书面交流、自由谈论、还是个人之间的私人交流都将不会受到任何限制。而为了保障交流的自由性,任何形式的涉及会议内容的记录,比如涉及与会影像、会议时的张贴材料、会议中的打印资料,都将受到严格的禁止。戈登会议注重学术自由开放的交流,和严格遵守尊重彼此的知识产权这一原则。 2、戈登会议的特点 旨在建立一个学科中以及相关学科间相关联的科学家之间良好的、可直接交流的学术研讨会议。历经6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知名学术会议,这种方式完成了学术信息和思想的交流,这是那些常规的大型科学会议和信息出版方式所不能提供的。戈登会议正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特色继续在学术交流的舞台上发挥其重要作用。特别注重了学术自由开放的交流形式和尊重彼此知识产权的原则。 3、戈登会议的历史沿革 戈登会议是由Johns Hopkins大学的Neil E. Gordon博士发起的,从1931年到1947年戈登会议都是Johns Hopkins大学组织暑期活动的一部分。在1947年为了纪念Neil E. Gordon教授的贡献,学术会议正式更名为戈登会议。1963年,戈登会议移师加利福利亚州Santa Barbara,并成立西海岸系列,1980年冬季又移到了加利福利亚州Ventura。目前,戈登会议的西海岸系列每年在Ventura举行25 30 场会议。 1990年,戈登会议为了响应国际基础研究和技术的发展,开始在美国本土外举行会议。其第一次海外会议是在意大利北部的Volterra召开的。戈登会议现在于每年的春季在意大利的Tuscany和秋季在英国的牛津大学召开,并在1996年在日本举办了两个会议。 4、戈登会议在中国的实践 中国科学工作者平时交流不活跃,我国举行的多数科技会议耗资大而学术交流作用小,对学术交流的热情也低于热闹场面的追求,往往说完就走,没有太多的讨论和交流。长期以来我国科学界不太重视小型会议,但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小型精英会议逐渐受到国内科学家的欢迎。 1998年,中国创立了一个生命科学方面的戈登会议,得到了美国科学家包括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霍维茨等人的支持。此会议2000年后改在香港,主要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科学基金和香港科技大学资助。 2006年7月17日21日,在美国新罕布什尔举办的戈登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受邀作了题为Crack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Low Alloy Steels :the Role of Local Parameters的报告,听众反响热烈,是戈登研讨会举办以来56年中首次受邀请作报告的中国大陆学者。 2006年10月19日,在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化学会期刊主编彼得史唐教授的倡议下,美国戈登研讨会代表团来华,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会见了代表团一行。表达了希望一两年内在中国举办戈登研讨会的愿望,程津培副部长建议可考虑戈登会议与香山会议合作。 1931年夏天,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化学系教授尼尔戈登组织了一次注定影响深远的会议。会议的初衷,是将在特定领域做前沿研究的科学家们集中在一起,让他们能深入地从各方面讨论该领域最新的进步,并激发新的研究方向。   从1931年到1947年,会议主要在马里兰州的切萨皮克湾地区和霍普金斯大学举行。为寻找更清静的地点,会议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移到了吉布森岛。与此同时,会议与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联合,形成AAAS吉布森岛化学研究会,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1949年戈登去世。   后来,为表彰戈登的贡献,会议被命名为戈登研讨会。1956年,戈登研讨会在新罕布什尔州组建成非营利、免税的公司,致力于科学和教育事业。现在,戈登会议已成为全球学术界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高登研究会议(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是由约翰霍普金斯化学系教授Neil E.Gordon(以下简称高登)于1931年发起的。过70多年的发展,高登研究会议已经由原来的几个分会议发展为拥有几百个分会议,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几乎所有领域的大型会议。高登研究会议为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会议期间不准拍照,不准摄像,不准录音,会议具体内容也不向外界公布,因此科学家们可以将最新的实验进展,甚至并不成熟、完善的理论拿出来与大家交流探讨。高登研究会议对出席人员也有要求。每个分会限额150人,一般被邀请参加的都是在相关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知名科学家,他们中多半在《Science》、《Nature》这样的著名期刊上发表过文章,不少人世界著名大学任教。
个人分类: 转载|5106 次阅读|3 个评论
有感于中国科协设立高端学术论坛
gxxiong 2009-4-30 16:33
今天偶然看到《科学时报》2009年4月27日的一篇头版新闻报导----关注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关键科学问题------中国科协设立高端学术论坛。读后,心中不胜有些感慨和兴奋! 第一、细看报导内容,中国科协设立的高端学术论坛有似曾相识之感。原来,该论坛设立的宗旨与本人所在单位--香山科学会议--的宗旨非常相近。一方面,本人从内心里非常高兴。因为,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实在是太重要了。两年来,本人在参与香山科学会议的学术组织和相关管理工作,深深感受到我国的科学家对宽松、民主的学术交流环境的渴望。16年来,香山科学会议在尽力营造宽松、民主的学术交流环境,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该说,香山科学会议基于业已形成的运行机制与学术交流芬围,其对促进中国学术界的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香山科学会议文化。但香山科学会议由于机构设置及条件、运行经费等方面的限制,每年只能召开24次左右的会议。24次会议对满足我国科技界对这种会议的需求来说远远不够。对促进我国科技创新环境的改善与影响力仍远远不足。所以,本人早就在想无论是什么单位,是以什么方式,只要是有利于香山科学会议文化的传播,只要能促进和改善我国的科研及学术交流环境,我都会全力支持。今日看到中国科协设立高端学术论坛,其宗旨、其运行机制与我们的香山科学会议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当然也有自己的特色),确实感到非常的高兴。本人深为我国科学家又多了一个可以进行宽松、民主的高端学术交流的环境而欢呼雀跃!这里衷心地祝愿中国科协高端学术论坛取得成功!能成为中国及到国际上知名的学术论坛! 第二、 香山科学会议文化 的几个特征。香山科学会议设立16年来,在探索营造宽松、民主的学术交流环境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这里,仅从一管之见,作一简单介绍。 (1)香山科学会议着力营造 学术民主的环境 。所谓民主,也就是说,与会专家都可以自由地、不受干扰地发表自己对某一科学、技术或工程等问题的个人观点。所以,香山科学会议在会前就特别声明,与会专家都只代表个人,不代表部门和单位;与会专家无论现任何级领导职务,在香山科学会议的会场里的身份也只有一个,即也是专家,不是领导;香山科学会议与会专家间只以学术职称或老师或学位相称,不以院士等学术荣誉相称。香山科学会议的交流材料中,一率不出现院士称呼。虽然有些同志不太赞成其中的做法,但事实证明,确有成效。这些规则对保证与会科学家能大胆畅谈自己的思想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另外,会议声明,香山科学会议是围桌会议,不设主席台。执行主席的主要职能是引导会议沿着设定的会议主题和中心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开幕式只有执行主席代表讲话,介绍会议来由及目的。不安排领导讲话。 (2)香山科学会议着力促进 学科交叉 。通常的学术报告会,一般只是本领域内的专家之间的工作交流会。鉴于专家个人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和现阶段社会对个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仍不够,往往造成学术交流的深度也不够。因此,专家在这样的会议上收获不会太大。但香山科学会议在学术组织过程中,特别强调多学科一线主流科学家的共同参与,有意邀请相关学科的专家,或者相关的技术、工程及企业界高端人士参加。从多学科角度、多层次、多领域对会议主题进行深入讨论。这种学科交叉类型的学术讨论会,经常会碰撞出新的思想,新的研究思路和新的合作机会。 (3)香山科学会议着力促进 深入的学术讨论 。与一般的学术会议不同,香山科学会议严格控制会议报告的数目和报告时间。一般,每半天只安排3至4个报告,时间在1至2个小时之间。保证会议讨论的时间与报告时间达到1:1或讨论时间更多一些。有了充分的讨论,会议讨论的就能更深入,会后专家的收获也会更多。 香山科学会议文化可能还有更深入的内涵,可待同仁补充。 一点感想与体会。请各位批评指正。 相关链接: 中国科协设立高端学术论坛 香山科学会议简介
个人分类: 杂谈|3496 次阅读|2 个评论
340次香山科学会议对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提出许多新的见解
zhuangzm 2009-3-8 17:12
养殖规模大、产量大是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突出特点,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制约着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在2月11日至13日举行的以可持续海水养殖与提高产出质量的科学问题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340次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理论技术体系提出许多新的见解。 大力推动生态系统水平水产养殖新理念的发展 会议针对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相关问题基础研究薄弱的现状,从满足我国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国家需求和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产业需求出发,瞄准我国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产出质量预期目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会专家形成了对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我国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优先发展方向、主要科学问题以及研究对策等问题的基本看法。 1. 生态系统水平的水产养殖研究是我国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基础研究新的发展方向。 发展生态系统水平的水产养殖是保证规模化生产和实现可持续产出的必由之路。它不仅是国际水产养殖发展与研究的新趋势,同时也是由于我国海水养殖所特有的种类结构与生产方式所必须做出的选择。目前,我国海水养殖中贝藻养殖产量占总产的90%, 鱼虾约占10%, 养殖方式以粗放式养殖为主,这种现状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因此,需要引入新的理念,去推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过去10年,在健康养殖发展中已有了一些初步的积累,那么, 在海水养殖进入新一轮发展的时候,需要大力推动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研究新理念的发展,为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 2. 深入开展海水养殖系统综合协调机制的研究。 发展生态系统水平的水产养殖研究,必须开展整体、系统水平的研究,必须开展海水养殖的生命过程、生态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整合研究,研究其综合协调机制,赋予 制种/调水/给饵/供药/管理/收获 等生产关键环节在系统中的作用内涵。另外,还需建立海水养殖相关学科综合交叉研究机制,发展诸如基因组育种学、生态免疫学、营养生态学、系统能量学等交叉学科,实现海水养殖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3. 需要实施单种精作的研究策略。 事实上,这已经是国际上渔业发达国家成功的作法,如挪威对大西洋鲑的研究、美国对沟鲇的研究。选择有代表性的养殖种类开展深入研究,不仅是应对海水养殖基础研究新发展方向及其相关主要科学问题的研究需要,同时也有助于解决我国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中出现共性问题。通过点面结合,做深做细,有效提高我国海水养殖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精准性,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水养殖科技研发体系,推动养殖产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4. 海水养殖品种的多样化仍然是我国海水养殖发展的主流模式。 它不仅是我国海洋生物物种和环境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我国市场需求和饮食习惯的多样化所决定的。但是,在开发和研究新的养殖品种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需要同时兼顾优质高效和环境友好两个方面的需求。 30 个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 多年来,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对养殖系统的高效产出强调有余,而对可持续性和产出质量重视不足,这是产业发展中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海水养殖相关的研究工作必须针对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产出质量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海水健康养殖体系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与会专家围绕5个中心议题进行研讨,提出影响我国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养殖产品产出质量的30个科学问题。 1. 认识优良性状的遗传机理和分子调控机制。 主要包括基因组学研究、海洋生物生产性状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数量性状遗传分析与分子育种技术结合、抗逆遗传基础和分子机理研究等5个科学问题。 2. 研究饲料要素与营养匹配的代谢基础。 主要包括主要代表种营养需要和饲料原料消化率数据库的完善、营养代谢和基因调控、影响植物蛋白源饲料效率的分子机制、水产动物糖利用能力、营养素与水生动物的免疫、抗病力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水产品品质形成机理以及与饲料组成和投饲策略的关系和有害物质积累和代谢机理等7个方面的问题。 3. 重视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及其生态功能与作用机理研究。主要包括 养殖系统中的微生物密度感应、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演替规律、养殖系统微生物多样性、生物絮团的群落结构、形成机制及其生态功能、微生物增强的水产养殖模式、原理与生产潜力和生物絮团技术及其应用等6个关键科学问题。 4. 关注养殖投入品的环境效应及其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研究。主要包括 海水养殖系统中危害因子的变化规律与转归途径、主要污染物危害机理与生态学过程、危害因子对质量安全的影响与调控机制和海水养殖系统中危害因子的生物蓄积特异性与分子基础等4个关键科学问题。 5. 加强复合养殖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调控机制研究。 主要包括生物圈背景下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原理与途径、养殖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全球变化背景下水产养殖系统和产品质量的响应、海洋生态系统背景下海水养殖活动与邻近环境的相互作用、半人工养殖系统的代谢驱动力和调控机制、浅海复合养殖系统持续高效产出关键过程与机制、海湾养殖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和异养型(肉食)自持综合养殖系统构建的原理与技术等8个问题。 注: 香山科学会议是我国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的常设性学术会议。香山科学会议实行执行主席负责制,以评述报告、专题发言和深入的自由讨论为基本方式,探讨科学前沿与未来。香山科学会议由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在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于1993 年正式创办,相继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教育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和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的资助与支持。创办18年来,迄今已召开了340次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是继1998年召开的走向2l世纪的中国蓝色农业第108次会议之后,12年来第二次全面研讨与海水养殖相关科学问题的我国高层面科学会议。
个人分类: 海水养殖|447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23: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