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静稳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大漠孤烟直”和“静、稳”气象条件
热度 3 Talky 2016-6-14 22:52
今天陈昌春博主写 博文 讨论发生“大漠孤烟直”景观中的孤烟及其自然内涵。文中讲到我写 博文 介绍 混合 层 时说到了“大漠孤烟”。读了陈老师的博文后,我评论说赞成第一位网友的评论,即“ 大漠孤烟直,说明此时的沙漠无风;长河落日圆,说明此时的长河无浪。无风无浪的时节,景色自然是最美的。 ”但这里我不是为了和陈老师讨论,而是想借此机会再次解释大气的“静、稳”状态。 我在以前博文中说到“大漠孤烟”时,强调的是一种可能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典型的“静稳”气象条件。静和稳实际上都和空气运动有关。气象上的“风”通常指空气的水平运动,而且尺度比较大(指在较大距离上发生变化)。因此“静”是指水平风速很小,几乎测不出,风向也不确定。然而,空气的小尺度运动(指很小距离上就有变化)总是存在的,学术上称为“大气湍流”。“稳”就指大气湍流运动很弱,导致当时污染物的大气扩散强度也很低。 按照诗句,“孤”可以认为住家很稀少,或者没有居民而只有诗人驼队。“烟”可能是炊烟。“尘烟”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发生“尘烟”,全诗的意境就会不同了。“直”除了表示向上外,还描述了两个景象:烟流较细,很少弯曲。这就要求当时“静风”,即水平方向几乎无风;同时,大气湍流也很微弱,即“稳”。并没有明显小尺度的湍流,使烟流发生夹卷和明显的扩张。也因为“稳”,才有后一句“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否则地平线附近落日不会很清晰了。这样的景致,非常像冷高压控制下,静风晴空,晚间地面经受过较强的辐射降温,清晨在地面附近有较强的“接地逆温”时的状况 。(6月15日凌晨注:这里一个败笔,落日圆是傍晚,怎么用“清晨”来说事? 再想想,。。。欢迎批评!) (注:当地面附近气温很高时,如夏日,空气在地面附近会有明显的垂直运动。这时大气湍流的主要动力是热,强度比较大,空气处于明显的不稳定状态。) 然而在解释形成严重雾霾或灰霾污染的气象条件时,常说“静、稳”,却是不正确的。现今大家多能接受一种说法,即“混合层”厚度较薄是冬季容易发生严重霾污染的重要气象原因。但是“混合层”内的空气其实主要不是处在“稳定”的扩散状态的,按照污染气象学的认识,混合层内的空气是处在“中性”或者“弱不稳定”的扩散状态。例如,污染气象学中著名的“高斯烟流模式”中扩散参数的选择,主要的根据是美国 1958 年前后野外实验基础上综合起来的 PGT- 巴斯奎尔 - 吉福特 - 特纳尔曲线。其中对大气稳定度进行了分级,一个较早的版本把稳定度分成六级,如: 大气稳定度分级方法 地面风速 (米 / 秒) 白天日照 阴云密布 的白天或 晚上 夜间云量 强 中等 弱 薄云遮天或 低云≥ 4/8 云量≤ 3/8 2 A A — B B D F F 2-3 A—B B C D E F 3-5 B B — C C D D E 5-6 C C — D D D D D 6 C D D D D D 见:李宗恺等《空气污染气象学原理和应用》,气象出版社 1985 蒋维楣等,《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第二版,气象出版社 2004 D是“中性”,C是“弱不稳定”状态。可见夜间地面附近空气基本上是“中性”和“稳定”状态;但白天阳光微弱时,空气基本上处于“中性”和“弱不稳定”状态。 对照我们发生重霾污染时的情况,应当是“静而中性或弱不稳”,不是“静稳”! 附一段曾草稿但没有完成的相关博文: 新闻报道 2016 年 2 月 18 日环保部陈部长回答媒体时说, 2015 年底北京等地空气遭受三次重 污染时,有个重要原因是气象条件不好, “ 三个核心因素:混合层高度低、湿度大和风速小 ”。我觉得除了“风速小”不全面,应当强调风向外,这个说法相当客观了。 “陈部长说到, 混合层是近地面污染物的集聚层。当污染物的排放量一定时,混合层越低,污染物积累的速度就越快。天气好的时候混合层的高度可达到上千米,但是 2015 年底的一些不利气象条件下,混合层高度降到了 200 米甚至 100 米,如同一个又大又低的盖子扣在上空,在垂直方向上压缩了污染物的扩散。” 陈部长用“混合层”而不是用“逆温层”概念来解释发生重污染的一个重要气象因素,比较常在污染预报中听到的只提“逆温层”的说法好多了。但是还有几个小差错:不是“混合层 越低 ... ”,应当是“混合层 厚度越薄 ... ”;不是“混合层 高度 ... ”,应当是“混合层 顶高度 ... ”;不是“如同一个又大又低的盖子扣在上空 ...... ”,应当是“ 上面的逆温层 如同一个又大又低的盖子扣在 混合层 上空”;不是“ ... 压缩了污染物的扩散”,应当是“ ... 限制 了污染物的扩散”(因为混合层顶不是一个刚性的盖子,只是那里向上的湍流扩散十分微弱而已)
个人分类: 科普|6593 次阅读|10 个评论
说说“污染气象学”(3)---- “静稳”和大气稳定状态
热度 3 Talky 2013-12-28 15:56
说说“污染气象学”( 3 ) ---- “静稳”和大气稳定状态 发生雾霾时,常听到新闻报道“ 静稳 ”气象条件是诱因。其实说法有毛病,问问网友: 静是静了,稳吗? “静”是说无风或微风,“稳”是指大气稳定状态。 举个例子:这几天冷空气下来了,气象报告会说“冷高压”天气系统控制。请问北京网友,有没有风小或无风的情况?冷高压系统控制时,低层大气气温垂直分布会呈“逆温”,即地面气温低于或等于上层气温。这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清早起来,如果北风不大,就可能会看到“ 大漠孤烟直 ”的景象。这才是 又静又稳 。当然湿度也很低,但也不能解释为什么这样的“静稳”条件没有引起 PM2.5 的高浓度! 我宁可说, 12 月上旬的华东严重雾霾是发生在“ 静 - 中性 - 混合层薄 ”的气象条件下。 记得前一阵网友的抱怨吗? 今年秋天不像秋天,气温降不下来。 其实是北方冷空气团比较弱,南边的热空气团顶着僵持。这时地面风速较小,出现“静”的状态,但垂直气温的分布,却可能出现“低空逆温”,即在几百米高处上面有层稳定的空气压着,污染物被限制在“只有几百米厚(引自美国 NASA 遥感 12 月 7 日华东地区雾霾的解释)”的混合层内。但是,在这几百米厚的混合层内,空气其实不是很稳定的, 呈 中性 稳定状态的可能性大 。即空气的混乱运动程度尚可,中等级别的大气湍流。持续几天,风小,污染物停留在原地和附近晃悠,被限制在薄混合层内积累,湿度又比较高,因此造成大范围持续的雾霾。 等到冷气团加强了,就会推动“冷锋”南下,甚至 “北风怒号” ~ 既不静也不稳 了。北方被“吹出好天气”,上海是冷空气挟严重雾霾过境。先后进入冷高压,空气质量得到了改善。污染物哪里去了?一方面因为北风和一定程度的偏西风,累积在那里的污染物被“吹”向了南方和偏东方,最后去了海洋。当然冷锋阵面附近可能有降水区出现,“湿沉降”。像后来的 12 月 16-17 日。 “高压”对于气流特性来说,还意味着“辐散”。即当地地面气压较高,气流会向较低气压方向流动。因此继续排放的污染物,不容易再聚集起来,而是容易随北风南下,向更大范围扩散,“沉积”去了。 -------------------------------------------------------------------------------------------------------------------------------------- “大漠孤烟直”是又静又稳,“夏日炎炎”是静而不稳,“北风怒号”是又不静又不稳。 在“说说‘污染气象学’( 1 )”中已经介绍过“风”,风指空气大尺度的水平运动。一般情况下,风受到大范围天气形势的控制,例如季风。但在大范围风速较小的情况下,当地地形可能造成区域、城市,或局部地区的“静”。明显例子是盆地地形(如四川),北京(西、北、东北有山),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 大气稳定状态 表征空气混乱运动(小尺度, 大气湍流 )的强度。大气湍流的强弱则由下层气温高低(夏日炎炎 ~ 热力学因素 )和风速(北风怒号 ~ 动力学因素 )决定。 因为太阳照射地面,以及地面生态系统的活动,一般情况下地面附近气温高于上层空气。根据理论分析,干空气在理想情况下,上升 100 米,会降温 0.98 度,称为“ 干绝热直减率 (Dry Lapse Rate) ”。实际空气里含有水汽,降温较少,约为 0.65 度。这样的降温规律在气象学里被用作判断大气稳定度的一种标准。气温垂直分布 降温 弱于、等于或强于这一标准的,相应大气层被认定为处于稳定、中性和不稳定状态。 “ 逆温(层) inversion ”是一个 重要 的污染气象学名词。指在某一层空气内气温随高度不是减小,而是等同或增大,即向上降温弱于直减率标准。在逆温层内,大气处于强稳定状态。 空气运动主要是水平方向的(风),但在很不稳定的状态下,如夏日炎炎地面气温很高时,会发生上下的对流运动,同时促进地面附近污染物向上层空气混合或扩散。 大气湍流的强度由 动力学及热力学两个因素 决定。 动力学因素和流体力学中的湍流流动相同,来自于宏观流动(如风速 U ),和边界面的摩擦力(用摩擦速度 u * 表征),代表性的判据称为 雷诺数 ( Reynolds Number ) Re = UL/ n 。其中 L 是流动的特征(代表性)尺度,这里可以是混合层(或边界层)厚度; n 是空气的运动学粘性系数,可以查表得到。雷诺数实际上是宏观运动和地面附近粘性运动的尺度之比,因此雷诺数越大,流动越混乱,湍流强度就越大。 风越大,越不稳定。 但是,空气运动还受热力学因素的促进或约束,即气温的垂直分布。 夏日炎炎 时,常常是微风或无风, 也静 ,但水泥地面被晒得发烫, 下层空气温度远高于上层 ,有时几乎可以看到路面上气流的垂直运动(对流)。这时大气湍流的强度很高,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有很强的扩散能力。 反之,冬日清晨,冰霜遍野,地面气温低于上层。这是处于“逆温”稳定状态。大气湍流微弱,烟流难以向四周和垂直方向扩散。如果没风,就可能发生“孤烟直”。“孤烟”指没有扩散, “直”是因为烟气温度较高,有浮力助它上升。 如果烟气温度不高,就可能造成厨房四周乌烟瘴气了。 判别大气层热力学稳定状态的简单方法就是实际垂直降温率和中性值( Neutral - 上述 100 米降温 0.98 度或 0.65 度)的比较。 同时考虑动力学和热力学因素来判别大气稳定状态的参数有理查逊数和莫宁 - 奥布霍夫长度尺度。 下次来说说“混合层”的问题。
个人分类: 科普|11833 次阅读|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