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理发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老得快!
zhuyucai1 2018-6-24 13:35
一个月前,老爸去小区门口一家理发店理发,然后我也去理了。今天又去理发。一进门老板娘就说:老先生我认识你,上次你儿子也来理发了。 是我老得快,还是我爸太年轻?
32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去长发,长知识。
热度 2 SNPs 2018-1-20 10:44
最近几年,每逢新年都要写一篇有关头发的博客: 新年,从头说起 ; 理发和剃头的差别 。 新年伊始,英国皇家新闻之一就是威廉王子两百英镑剃光头的事。面对日益稀少的顶发,王子终于下了决心,露出本色: 这总比川普的“乾坤大挪移”发型诚实多了。 我的发型,最近十来年都是长发。其实我也很喜欢。不过白发越来越多,染黑很麻烦。我又从来没有剃过短发,决定新年试试: 其实,换发型事很需要勇气的事情。万一很难看,要一两个月“见不得人”。然而,换发型又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给人一个新鲜感,给自己一个新体验。比如说,一直以为短发冬天会很冷,可是太阳晒在短发的头上的那种温暖真的很舒服! 头发不都是给别人看的,自己的感受才是真的。能勇于改变自己的外貌而更接近自我的内心,这就是我对新年的期待。
个人分类: 生物技术创新创业|6369 次阅读|2 个评论
儿时理发趣谈
热度 13 武际可 2017-5-8 10:29
儿时理发趣谈 在我的记忆里,大约是三四岁的时候,世间最可怕的事情是理发,也就是剃头。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住的是一个小山村,唯一的理发方式就是剃头。那时,剃头的工具就是如图的两件:剃刀和磨剃刀的磨口布(图 1 )。我国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就有对和尚进行剃度的仪式,可见剃刀发明得很早,估计最早的理发工具也就是这样两件,两千年变化不大,大致如此。因为村里没有专门理发师,所以每家都准备有剃头工具,等到头发长了,大人们就互相剃头,一般也没有什么发式的考虑,清一色的都是光头。 图 1 剃刀与磨口布 小孩子理发就复杂了。一是那剃刀是普通铁匠打就的,钢并不好,剃几刀刀刃会锩,所以剃几刀就要到磨口布上磨一磨。这不快的剃刀剃头,那感觉,就和一根根拔头发差不多,连大人剃头有时都疼得龇牙咧嘴,更不要说小孩子了。二是在剃头很疼的情况下,小孩子不老实,剃头的时候会晃动。所以对小孩剃头,只有妈妈可以担任,妈妈把孩子抱在怀里,一边吃奶,一边哄着睡觉,得空便下一剃刀,慢慢去剃。有时小孩子哭,也顾不得了,一只手把孩子的头搞定,另一只手用剃刀剃。这样,经常在剃完头时,头上准会留下几道流血的小口子。这不算什么问题,把炕席揭开,用手把炕席下的老尘土摸一把,然后在孩子头上摸一摸,据说那老尘土可以疗伤,尽管现在看来这是很不符合卫生原则的,但从未听说过有由此感染的事情。 在我的记忆里,起先虽然剃头很痛苦,但是无可奈何。大约到四五岁的时候,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逃!遇到妈妈热了水,估计是要给我剃头了,就赶快跑走,水热了,要剃头的孩子却不见了,等水冷了我才回去。等再热水,我又可以跑。有一次妈妈追我,我从堡子一面很窄的墙上跑过去,妈妈不敢过那个墙,算是躲过了一劫。可是躲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妈妈也学精了,在热水的同时,就把我关在家里,即使我跑了,妈妈可以动员邻居的叔叔阿姨们一起来像捉逃脱的小猪一样把我捉回家,把头剃掉。那时,村里的孩子剃头几乎家家都是这样子,村里管不愿剃头的孩子,叫做“这孩子护头”。我那段时间,就是“护头”的。 由于剃头有如此多的麻烦,所以至今在农村里还有一句俗语:“我就不信剃不了你这颗头”。这是那些有权的人对那些不服从管理的人们说的话。 俗话说胳膊拗不过大腿,毕竟孩子拧不过妈妈,最后只好就范,乖乖地被剃头。后来年龄也大了一些,对剃头时的疼痛忍受力也强了一些。不过又学会跟妈妈讲条件,妈妈大部分答应得很痛快,剃头就逐渐和平了。我所谓的讲条件,无非是要吃一点好东西之类,例如家里有核桃,要吃几个核桃或枣子之类,所以妈妈乐得答应。这时候,剃头也不必妈妈动手,有时请邻居叔叔阿姨中的剃头高手来剃,疼痛就更小了。剃完了头,叔叔阿姨们,还会诙谐地说:“剃了头,打三掴,不惹虼蚤不惹虱”。从“护头”到逐渐顺从,这期间大约是一年左右。 说到小孩子的发式,女孩子比较简单,一律留长发结辫子,所以没有剃头带来的痛苦,就这一点,小时候,有一段还挺羡慕女孩子的。至于说到男孩子的发式,那可源远流长了,先来看两幅古代的画(图 2 、图 3 ),图 2 是宋代的名画,上面画了四个男孩,前面的两个在前额上边留一些头发,后面有个在前额上边和头的两侧各留一片头发,还有一个也是前额上边留发,不过都扎起来像角一样,这种头发在宋代叫做总角。至于前边两个的发式我们那个村里叫做马鬃。我小时候,村里的孩子,留总角的不多,大半留的是马鬃。 图 2 宋代的儿戏画 图 3 是一幅明代的画,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儿童发型,中间的那个孩子,头顶是剃光了的,但周围留一圈头发。我们村里,管这种发型叫做箍,估计是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戴的紧箍咒有关系。孩子如果从小淘气,为了好管,就给这个孩子剃一个“箍”的发型。 在我们那个村里,记忆中,当时小孩子的发型最流行的就是马鬃和箍两种。 图 3 明代的儿戏画 图 4 就是一个孩子留着马鬃发型的照片,我一直到上初中才有第一张照片,看了这张照片想起,当时我留的是马鬃,如果有照片,大概会和这个孩子差不多,所不同的,这个孩子是用推子理发,而我那时只有剃刀剃。 图 4 留马鬃的男孩 儿时理发的情景,已经是近八十年前的事了,这段不算短的时期,不仅社会变化很大,就是理发也大变了,先是用推子,后来还有电推子,理发时不痛不痒,孩子们没有必要护头了。小孩子的发型也变化了。回到以前生活的村里,也见不到马鬃和箍的发型了。 注:文中的插图都是从网络上下载的。 2017/5/7
个人分类: 其他|13140 次阅读|16 个评论
正月不理发
wonsure 2017-2-18 15:28
将近一个月没理发了,都有点乱了,发质有点硬,不好成型,洗也没什么效果。要开学了,理下发,能给人好印象。 正好妈妈在旁边,说正月不理发,要到二月二,过几天吧,要不忌也行。 其实这个说法我从小就知道,从上大学起,一个人离家在外,时间久了,都淡忘了。到下一代,应该只能专门“取经”才能学到。另外的习俗还有正月不动土、不动剪刀、不搬家等等。 这些风俗习惯,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就是迷信。若追起根源来,有的起因于历史典故,有的基于阴阳五行...。其实祖先们忌这忌那,就是想生活好些。想有钱就不惹财神,想长寿就不惹阴鬼。穷人们讲究是期望不再贫穷,富人们讲究是为了继续富有。心理作用和精神安慰有时候也是有点作用的。 政府提倡移风易俗多年了,但有些讲究若不损害国家不伤害他人,是不是也可以“宁可信其有”? 没因果,人容易无所顾忌;没规矩,人不知其可。西方人信耶稣,并没影响他们科学的先进和强悍。信奉某些东西,有时候也是灵魂洗炼的一种方式(前提是该工作还得工作)。 古语说,头顶三尺有神灵,就是规劝大家不做坏事。不管神灵有没有,只能这样劝诫了,如果一个人非做坏事,有什么好法子吗? 人要有敬畏之心。如何才能使人有敬畏之心?酷刑、奖励、说教、三尸脑神丹?人要敬畏什么? 如何让人向善,一直是个难题。
60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剃头
lzj6189 2014-3-15 15:54
“这几天要剃头咯”。妻子提醒、催促,从来没当真。 理发,上海人把剪头发叫做“剃头”,我们乡下也叫“剃头”,只是现在时髦的叫法为“美容、造型”,其实教科书都称为“理发”。 那年小学放假,到乡下过暑假,可能城市呆久了,不知是“水土不服”还是吃坏了,又吐又泻。几天下来,祖母心痛,稍有好些,催我到大街的“理发店”去“剃头”,可以看起来精神些。剃着剃着,我坐不住了,直冒冷汗,师傅看我难受,赶紧跑去告诉祖母,急得她找来在“卫生所”正上班的阿叔,头“剃”了一半,赶紧拖到“卫生所”打针、吃药、吊“盐水”……好一阵忙乱。几天后,再去“理发店”继续完成尚没有完“工”的那半边头。 从结婚至今,我的头都是妻给“剃”的,也不知她是什么时候学的那门手艺,至于效果如何,就是在正规“理发店”又怎样,还不是只要她满意就“万事大吉”的吗。只有一次例外。那次单位里搞学“雷锋”活动,其中摆了个“剃头”摊点,摊主那时还是个保卫科的小干事,旁人不知摊主手艺深浅,没人愿意给他做实验,因为是熟人,帮个衬,当个托,拉去按住当了一回模特。现在这位仁兄已经官居要位,不知还记得否。 父亲虽然好亲力亲为,就算再无所不为,也无奈“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剃头,总得要别人帮忙,况且对于“剃头”这事,他还是挺上心的。“剃头师傅”住在同一小区,原先是家市中心大店的“大师傅”,不仅手艺高,而且热心近人,每每“剃头”的时候都是父亲心情舒畅的好时光,天南地北,风土人情,老年人的心情是相通的,“大师傅”开导父亲一套一套,直把父亲盼得每次“剃头”都象“过年”似的高兴、舒心。“剃头”后,心情舒畅,给他洗澡时也就显得知足、得意。 “我的头是有专人伺候,比你强多了。只有给人学了一次‘雷峰’。” “不作兴的”。 “怎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沓(沾)’别人便宜,有啥好;别人不容易,你还好意思!” 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一辈子总想能为别人付出些,只要可能,绝不会麻烦别人半点便宜。 “你可以愿意付出,但不要想着要别人去付出,想都不要去想,更不要去贪别人的小便宜。人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小圈子”,人人都不容易,还想去沾别人的便宜,羞不羞。老祖宗都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哪能啊。”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只要能听从自己的内心。 父亲也太有才了,这样的道理,想弄明白终无法弄明白的,一点就通,一说就懂。
2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理发其实很简单
热度 1 xupeiyang 2013-5-24 05:37
头发长了,剪短了就行,没有那么复杂的。什么美发,现在年轻人、美女的头真难看。
个人分类: 科普知识|1949 次阅读|1 个评论
王语轻成长纪事2012.06.06——哭无用,你、我、真、假,买小壁虎
twanglab 2012-6-6 07:27
王语轻成长纪事2012.06.06——哭无用,你、我、真、假,买小壁虎
2012.06.03周日中午,可能由于困了,王语轻坐在客厅沙发上似哭非哭,哼哼唧唧歪歪不止,她爸午后困了,被搅得心烦意乱,劝说几句无效后,她爸索性进卧室关上门,任其自然。王语轻爸曾不止一次告诉她无论什么事情,哭都不是解决办法,然而,对于此话王语轻似乎一直不明白。这一次她爸觉得让其哭吧,看能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小家伙也许能够明白“哭是不解决任何问题的!”虽然卧室房门紧闭,还是能够听到王语轻的哭闹,声音时高时低、时缓时急,让她爸听着觉得很不舒服,也不忍心。但为了教育王语轻明白“哭不解决任何问题”,决定坚持无动于衷一会。过了约一刻钟,她爸实在憋不住了,打开门来到客厅,面带愠色,王语轻见状不敢再哭。她爸略带厉声地问“哭解决问题了吗?”王语轻看着她爸微微摇摇头,似乎有所醒悟不知是否真的明白了哭是不解决任何问题的。看着王语轻快要披肩的头发,她爸当即决定趁着王语轻刚哭闹完不敢不听话之际给王语轻理理头发。拿出王语轻专用理发推子、梳子、剪子,认真仔细地给王语轻理发。果然,这次理发王语轻很听话,不再像以前理发时总会时不时唧唧歪歪,一会觉得害怕,一会抱怨头发扎人,一会又嚷嚷头发进眼睛里了。花了约20分钟王语轻便回复了去年夏天的“蘑菇头”。随后王语轻又洗了澡,穿上夏日衣服,王语轻精神多了,可能也自我感觉良好,王语轻高兴地跳起了幼儿园教的“不知什么”舞。 2012.06.04 周一王语轻放学回家,似乎为了炫耀自己会理发本领,王语轻爸问:“老师看到你理发了,有没有问谁理的?”“佘老师问了。”“你怎么说的?”“我爸爸理的。”王语轻不经意地回答。让她爸觉得意外的是这一次王语轻没回答为“你爸爸”。近几天王语轻爸注意到王语轻与别人对话时不再称自己爸妈为“你爸”“你妈”。看来小家伙已经弄清“你我”这两个并不复杂的人称代词。 王语轻近来也弄清了另外两个相反互对概念:真、假。她爸以前问王语轻有关事情真假,她总是先回答“假...”。比如王语轻说:“我饿了。”当她爸问:“真饿假饿?”王语轻总先回答“假饿”,看到爸妈哈哈大笑方改口说“真饿”。2012.06.06 晚上八点左右,王语轻爸正在后补早上没写完的“王语轻成长纪事”,听见王语轻说:“我都能自己梳头发了!”她爸想正好考考王语轻是否弄清及会用“真假”二字,于是问王语轻“真能自己梳头发、假能自己梳头发?”“真能!”的确,王语轻明白了“真假”二字含义。 2012.06.06 晚上10:01王语轻妈打来电话,王语轻对她妈说:“蚊子都咬我了!”不知她妈回答啥,随后王语轻居然说:“买一只小壁虎捉蚊子”!逗得她爸心中哈哈大乐。 2012.06.01 7:45 为庆祝儿童节,王语轻穿着崭新园服,准备参加集体活动. 2012.06.01 8:52 王语轻们穿着崭新的统一园服,排着整齐队伍,准备入场. 2012.06.01 9:24 儿童节跳集体舞,面对众多陌生人,王语轻表情拘谨. 2012.06.02 18:57 王语轻在海边玩,欲捡海贝、鹅卵石. 2012.06.03 16:04 理完发、洗完澡、回复去年夏天的蘑菇头,王语轻精神焕发,跳起了“不知什么舞”. 2012.06.03 16:26 周日出去玩,王语轻高兴地和她爸在楼下合影,居然还摆了个POSE. 近来跳槽整得她爸略显憔悴,但仍是帅老伙. 2012.06.03 17:28 日照植物园草丛中的小飞虫引起了王语轻的兴趣.由于吐字不清,王语轻总是称“小腻虫”为“小蜜虫”,听起来竟然让人觉得这种极小的飞虫也很可爱。 2012.06.03 18:34 海边总不乏杰作,王语轻表示自己将给沙滩娃娃戴上帽子、穿上鞋子.
个人分类: 王语轻成长记|356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外Alice自剪头发一刀见效
热度 2 xuyingxiao 2012-5-19 12:21
在国外时俺们互相理发,Alice的头发是我剪的,我的头发是Alice剪的。 昨晚刚看到老外自己也开始压力山大了,经济不景气,理发师Lee Stafford帮大家琢磨出自己给自己剪发六步法。简而言之,就是把头发梳顺后笼到额头,算好长度平齐剪掉。再竖着修一修发尾就行了。一位也叫Alice的老外作为勇敢的志愿者进行了成功的试验。(http://www.lovelyish.com/762935976/would-you-try-this-diy-haircut/) 回国以后俺们应付祖国无赖的巨额罚款压力山大,也自我理发吧。今天一早,中国的Alice尝试了一下理发DIY,一刀下去,果然和网上所说的一样:虽然造型不如专业的理发店,但效果还是远超预期的,头发一刀就出层次了。 老外Alice(两张图片来自网上) 中国的Alice一刀见成效(原创图片)
个人分类: 生活|6407 次阅读|6 个评论
小议在Danbury MALL理发
黄安年 2011-10-2 07:50
小议在Danbury MALL理发
小议在 Danbury MALL 理发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1 年 10 月 1 日(美东时间)发布 在任何时间 , 不管经济繁荣时期还是经济萧条时期, 理发业总是常盛产不衰的,不过价格有了变化。记得 2008 年在纽约法拉盛华人区, 我理一次发(仅仅剪发和洗头)是 14 美元,再往前的 2005 年是 11 美元。 今天我在 Danbury 的 Fair Mall 的 JC Penney 进口处理发, 价格是 16 美元(只管剪发), 10 岁以下儿童是 14 美元。并不因为经济不景气, 理发价格下降。来这里理发的人很多 , 需要排队, 不大的理发厅有十多位理发师同时工作 , 有的是双修日来服务的。这个价格比起中国国内 , 例如在天通苑我住地附近的一家设备强过这里的专业理发店,一次理发价格是 15 元人民币(我购买了优惠卡 , 每次 10 元 , 剪发含洗发两次)。理发业属于人力服务 , 难以自动化、电脑化 , 一人一个发型 , 人工费用在美国较贵是没有疑问的。 照片 4 张是今天下午拍摄的。
个人分类: 民生问题小议(10-11)|24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在纽卡斯尔理发
热度 6 陈安博士 2011-5-11 06:44
   我准备去理发。    在去理发的路上,想起关于头发的两件事情,    其 一,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后来,潘岳在《关中诗》中又重述了孔子他老人家的话“微微发肤,受之父母,峨峨王侯,中外之首” ,以头发起兴。看来头发由于其最初和父母之间存在着的不可割裂的关系,和整个肉体并列,成为父母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中的三分之一。这样,听孔子话的人是 不是就应该拒绝理发呢?或者把理过的头发都藏起来,现在实在没有时间追究如此久远的往事了。我记得小时候我是要把剪下的头发藏起来,以备货郎来的时候换几 个大米花的,那时候,我的头是我爸爸的责任田,而那大米花的香味好象就在昨天。    其 二,杨贵妃的观点则和孔子有不同之处,在三千宠爱在一身之后,她时不时耍些小性子,甚至让唐明皇终于忍不住而将其驱逐回代表娘家一方的杨国忠处,以示天 威。而杨同志后悔的表示就是,在唐明皇同志派太监去她娘家“看一看”的时候,毅然割下一段头发,并让太监转达这样的一段话:我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皇上您赐 的,包括我的前夫也是您的儿子,自己实在是什么都没有,所以不能献于皇上您老人家,以表示我的情义,但是头发好在是自己长的,还能做得了主,就作为我的心 献给你吧。    从杨同志的观点看来,头发,尤其是长头发,其版权应该属于自己,可以自由支配,这和孔子的观点实在有些不同,不知道孔子是否就是因为女子和他的观点时有不同而对女人时常表现出愤愤的样子。    尽管我并不了解外国对头发是怎么看待的,但是还是毅然决定把来到澳大利亚后长的头发交给澳大利亚人处理。    和 同一办公室的老马说理发的事情时,他建议可以由他来代劳,如果我对他的技术放心的话,他老婆的理发工作完全由他来完成,因此也有了一些实践的机会,但是我 问到理发推子问题的时候,觉得老马似乎没有推子,需要再去买一个似的,如此想来就没有确定这件事情,还是决定找个理发馆来解决这一大事。    我先洗了个澡,然后兴冲冲地来到学校的理发馆,却吃了个闭门羹,上面有告示说要到2月3日方能恢复营业,看来假期里学生太少,难以挣到合适的利润,就干脆回家歇着去了。    无 奈之下,我走着去了远一些的商业区Jesmond,去的时候是按照中国的习惯计划的,晚点去,省得等,结果5点半那里一看,非但理发馆关了门,其他的商店 都是关门大吉,好在有个小店关了20%的门,而且有个人在一边等着,我就觉得可以在这里试一试,问了一句是否关门了,一个漂亮的澳洲小姑娘过来招呼我,说 已经关了,但是您可以预约以后的,我才知道这里也办预约理发,想了想,太早起不来,那就约明天最晚的一个吧,澳洲美女给我登记了名字,告诉我时间是4点半 我也不知道是否应该交预约费用,See You之后扬长而去。    第 二天,我如约来到理发店,遗憾地发现昨天的小美女不在,一个其胖无比的女理发师和另外一个有点古惑妹味道的女孩在忙着呢,我早去了几分钟,就胡乱翻了翻她 们店里的杂志,和中国的理发馆一样,也能看到4年前的老得不行的杂志,有几本讲的还是98年世界杯的事情,封面上齐达内的头发还没有非常稀疏。    就我一个人等,估计是预约还是起作用的,没有多余的人碰运气似地来理发。我也算个有耐心的人,就开始翻那些杂志,看到了迈克尔-杰克逊整容后可怕的脸,还有他的可怜的孩子们蒙着面纱的照片。    我事先也没有准备关于理发的英文,觉得应该采用最实惠的方式,越短越好,免得回国之前再挨宰。    两个人,一男一女几乎同时解决了他们的头发,就轮到我了,我毫不犹豫地走向了古惑妹,简单地招呼了两句,她问我理多少钱的,我说15块钱的就行,然后再告诉她“As short as possible(尽量短)”,并用手势说明了究竟需要多短,然后理发正式开始。    没有剪和洗的手续,也没有象我们大陆的洗头妹给予的前期的带有按摩意味的撮头,直接奔向了主题,让我颇觉得不习惯,一把推子吼叫着从我的后脑勺开始了它的旅行。    这一路走来,我的头发也湿了,不过她还是喷了些水,最后对前面的头发用剪刀稍微处理了一个,以免显得过于整齐。她征求我对她技术的意见,我取出眼镜看了看,说还可以,于是拿了块海绵扫了扫,That’s all(完了)。    付帐,18澳元,让我吃了一惊,我记得我选的是15元啊,而且她只做了最简单的处理,怎么转眼变成18元了,由于初次理发,没有经验,我也没有多说,说不定小费包括在里面了,咱很大一部分中国人喜欢在不该大方的时候大方,我也别例外了,我照单付帐后就转身去了超市。    在超市的时候,摸了一把脖子后面,一把头发茬子,就觉得很是扎得慌,匆匆买了些面包就回去洗澡去了,心里报怨,这也太潦草了。在北京我一般是8块钱人民币整得比这可好多了。唉!这就是我的澳洲理发经历啊,如果回国前必须再理,一定要让老马试一试。
个人分类: 南游记|5622 次阅读|11 个评论
我的一天——青年课堂大奖赛入围—第四批次本科论文答辩
热度 1 mafei863 2011-4-10 22:28
. 教学: 昨天经过了数天的紧张、激动的准备终于于4月9日上午最后一个出场面向校专家表述了自己从教近5年来的经验累积一股脑的传达了出来,不过还是感觉到自己的紧张,总是有些过渡不自然,不自觉的加了些口语... ...下午5点左右L院长打电话通报了入围的好消息:说出了不足,提出了下一步讲课的殷切希望与建议。心里总算放下了一块石头,自己的理念(将人文关怀贯穿到教学中)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科研: ... 工作: 今天进行了第四批次本科论文答辩,也是学校规定的最后一次,不过仍然有50左右的学生未有资格参加。通过本次答辩明显感觉到,有些老师对本科论文写作设计还是比较负责的,但有些老师略感有些不负责任:在系统开发的流程上都出现了常识性错误、基本的语法格式问题。 生活: 安装了力诺瑞特太阳能水箱及太阳管,另付1900。LP带着儿子去参加了“装修砍价会”,交定金抽奖一个苏泊尔热水壶,呵呵。今天学校又停水了,晚上理了发。
个人分类: 点滴记录|2298 次阅读|1 个评论
【麻雀博文】6块钱理了发,以后能便宜点吗?
热度 9 陈安博士 2011-4-10 18:42
  昨天花六块钱理了发。   因为之前的头发虽然不多,可还是积攒了长度,所以对于少和多还没有显著的感觉。   理完后,陈热闹妈说:怎么这么少啊?杜甫名句: 浑欲不胜 梳 。   唉。以后理发馆能不能选个新的收费指标体系,按照头发的多寡来动态收费啊?这样,我至少也能稍微省几毛钱呀。
个人分类: 我的生活|3130 次阅读|23 个评论
理个发要多少钱?
热度 6 jxz1963 2011-3-15 23:58
在写这篇博文前,我的心情一直比较平静,对于任何物价的上涨,我都是一种宽容的态度:“管它呢,能涨到啥程度?” 今天的晚饭后,我照例约了 X 先生和我一起散步,当我们转完了一大圈时,在院子的花园碰见了我们的好朋友 W 夫妇,瞧着他们行步匆匆的样子,我们估计他们俩肯定还没有吃晚饭。 我们一问,果不其然:“哟,女儿中午从外边回来非要理个发,都理了快五个小时了,还没有理完,我们的肚子都咕咕叫了,先回来做饭吧,真急死人了!” 我想:理个发五个小时,太夸张了吧! W 夫人说:“女儿九点半下飞机,十一点半吃饭,十三点半我们一起出去找理发店,进了第一家,人家要 800 元我嫌贵没有让他们给理,结果到了第二家,人家要 1350 元,我给女儿说咱到前面那个店吧,女儿不干了非要在这家理,我傻眼了:‘早知道我们就在第一家理了!’” W 夫人接着说:“她爸十年的理发费都没有她一次花的多!” 时间就是金钱,从午后三点到晚上九点,共计六个小时,理发师一定是按时间取酬吧!什么名师精剪、进口烫发剂、染发剂、洗发液和护理用品,以及各种保健的指法等等,都是要用钱来打发的呀! 记得农历二月二时,我在小区的一个小发屋理发时,由于是会员每次 20 元,我当时还觉得挺贵的,到了晚上听夫人说女儿下午烫了个头花了 200 元,我把女儿美美地说了一顿:“你还在上学呀,理个什么发竟花了那么多钱,你奶奶春节前在老家理个发才花了 3 块钱!” 人物 奶奶 爸爸 妈妈 女儿 邻居女儿 时间 腊月 20 日 二月二 二月二 二月二 二月十一 地点 西安郊县某村理发店 西安高新某小区内 西安高新某发屋 西安高新李南发屋 西安高新某发屋 花费 3 元 会员 20 元 80 元 200 元 1350 元 唉,真要命,这才几天的时间,理个发咋就要花掉那么多人民币呀!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113 次阅读|12 个评论
我理了一个奥巴马式的发型
wangdh 2009-3-21 13:37
我理了一个奥巴马式的发型 在图书馆待了一阵子,有些困意,依然舍不得那些喜欢的书。出来走走,今天阳光很好,暖洋洋的。伸手拢一下头发,感觉头发有点长了,突然决定要去理个发。 走进路边的理发馆,还没抬头呢,就被一声声招呼声袭击着。抬头望去,一位黑人大姐正起劲招手呼喊呢。走了过去,坐定。黑大姐问:咋个理法?我说:简单点,稍微短一点就可以了。她连说 OK, OK 。一会又问,我没有听清楚,她拉了拉我的鬓角,大概是问还留不留了。我还是说,就是剪短一点,头型跟现在一样就行了。 OK, OK , 黑大姐粗声粗气地爽朗地答应着。 理得倒是很熟练,几种电动推子轮换着来。看着掉落在地上的头发,我开始感觉有些不对头。心里直打鼓:黑大姐别误会了,给我剪个秃瓢吧?要是那样,那可就热闹了。一会儿黑大姐又问:洗不洗头?我说不洗了。她继续修理,我总感觉差不多了,不明白费这么多时间干什么,一遍一遍地推来推去的,黑大姐还时不时用一只手在头上拨拉着。电话响了,黑大姐接电话,嗓门震天响,这是黑人兄弟姐妹的特点。无论火车上、公交车上,还是公共场所,黑人朋友们的嗓门高,随着音乐扭动着屁股,摇头晃脑,自言自语,真觉得他们活得有滋有味,似乎没有任何烦恼似的。通话完了,黑大姐连连 Sorry 。我说没关系的,我都差点睡着了。又修理了一会儿,再用剃须刀修理一下四周,最后用电动按摩器在肩部重重地撞击按摩了几下,然后黑大姐一拍你的肩膀,递过一面镜子来。我一看,糟了,咋这么短呀?黑大姐问:可以吗?我说:太短了。是吗?短了?大姐很沉静地问道。我指指头顶,说这里太短了。黑大姐忙说:哦,好吧,那我下次记住了。我看了看周围,几乎都是这个头型。突然想起来了,这不就是奥巴马的头型吗? Mr. Change 的头型。他的一句很鼓舞人心的口号: Yes, We Can 。用在中国教育上多好: Change! YesI can! 好了,谢谢黑大姐。 15 刀交给她。拜拜! 说起理发,这还是我第一次在海外到正式理发馆理发。记得 1997 年第一次走出国门,在澳大利亚,几乎带足了生活用品,还特意带了一把手动理发推子。头发长了,麻烦同单位也在澳大利亚访问的老张给理理发,老张还说在国内练过手的,可是他那次给我理发跟拔毛一样生痛。他的手重,一推子下去,眼里直冒火星。当他感觉推子不是很利索,才问:是不是有点痛?我说:老张啊,何止是有点?快痛死了。唉,那个时候就是为了节省几个澳元。人穷志短,不是没有道理。 还记得 90 年代初,在北京中关村有一家社区办的理发馆,很便宜,旁边是公共澡堂子。那个时候,每到周末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去洗澡,当时还专门办了一个洗澡证,也是为了便宜。当时儿子特喜欢去洗澡,图的就是人多热闹,还可以在大水池子里泡澡玩水。那个理发馆的师傅们的手艺似乎都是一个水平的,理出来的头总觉得少几推子似的。无论进去的时候是什么发型,只要理发出来,都是统一发型,样子怪怪的,看了直发笑,说方不方,说圆不圆。记得我几个师兄弟,只要理了发到单位上去,大家一见面先是一阵狂笑,然后问:在澡堂旁边的理发馆理的吧?那个时候,似乎也没有什么美感,就觉得头发长了,剪短点就是了。才几年的时间,世界变化这么大。美学进入老百姓的生活中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物质还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小学就开始背诵,可长大了才明白。 我有个英国合作伙伴,这几年由于工作关系,每年都来中国。每次都找机会在中国理发。他说中国的理发手艺好,认真细致,还便宜,还有头部按摩,不像英国的理发馆,一进去只需要几分钟,三下五除二,十几个英镑就出去了。在英国挣钱到中国花,那肯定是实惠透了。我们也在喊经济全球一体化,怎么个一体化法?就咱们兜里那几个子,走出国门,还敢奢侈?还好,近几年国家对于留学访问的生活补贴提高了很多,至少在国外可以挺直腰板了。 杂感,记事。 (王德华 2009.3.19 )
个人分类: 走南闯北|1679 次阅读|20 个评论
在你头上动刀子
lxwang 2008-11-18 16:00
什么是在头上动刀子,答:就是理发! 我国很久以前是没有理发一词的,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随便剃除。故当时男女都留长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到了汉代,就有以理发为职业的工匠。南北朝时代,南朝梁的贵族子弟都削发剃面,那时的理发业已经很发达,出现了专职的理发师。宋朝理发业已比较发达,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那时,对剃发有个特殊的称呼叫待诏。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技艺,一个行业。在元明两朝,人们理发更为普遍。到了清朝,满族贵族为了达到长久统治的需要,强制下令男子一律剃头梳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人们无奈去剃掉前额顶上的头发,理发业空前发展起来。当时,到处都有理发挑子,理发工手执铁夹沿街叫卖,给人理发。辛亥革命后,才把辫子革掉。 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理发,不喜欢让别人摆弄自己的头。但是又不能不去,所以总是等到头发很长的时候迫不得已才去。在家的时候总是到开理发店的姑姑那里去理,等上学到了外面,总是为找理发店发愁,既要实惠还要理得好,找到这样的店我往往以后就会固定去那里。理发的时候,总是低着头,尽量不去看对面镜子中的自己和拿着剪刀在自己头上摆弄来摆弄去的理发师。坐在那里感觉很局促,总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在有的店里,理发的速度很快,不到几分钟就搞定。有的店里则需要的时间较长,感觉那儿的理发师就是在创作一件艺术品,一根一根修着自己的头发。所以,有时候又很矛盾,既希望时间过得快些赶快结束,但碰到那种时间很短的又感觉吃亏了,只有那种用了很长时间才理好的,才感觉自己的钱花得值,似乎看着才觉得理得比较好。 我对自己的头发也没有刻意的要求,随便看的过去就行,初二以前都留着小平头,初二初三的时候,留了两年当时比较流行的三七分,上了高中,学校管理比较严格,还记得高中刚开学的时候被班主任责令去理了三次发,第一次去稍微剪短了一点,班主任说不行,又去剪短了一点,结果班主任还不行,第三次干脆又剪了小平头,一直留到大一。到了大学,看到别人都留着长发,就开始刻意留长发,开始的时候,因为留了那么长时间的短发,加上自己头发又比较硬,留长了还直往上扎,根本梳不到两边去,看着别人整齐的分在两边,自己怎么弄都弄不成那样。有一次在理发的时候,我跟理发师说了我的烦恼,人家建议我把头发往两边拉一下,就听了人家的建议,花了好几十拉了头发,这也是我长那么大第一次做头发,也是唯一的一次。后来效果好像还不错,比较成型了。再后来,长发留久了,自己头发又比较油,就软塌塌的贴着头皮,人家又建议做个护理,再往上拉拉,这次我怎么也不干了,头发油正常啊,大不了勤洗洗不就行了。总感觉一个大男人在那里做头发成何体统,有些不伦不类。到了现在,又想留个毛寸,可一直下不了决心,可能是我这人比较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思维吧,总觉得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发型,每次去理发也只是修一下。
个人分类: 观点评述,社会杂谈|2451 次阅读|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4: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