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编辑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拙作《科技期刊编辑探索》出版
热度 5 zxj368 2013-7-26 09:39
从1994年开始,我在编辑岗位上待了近20个年头,虽然也有一些小文章发表,但没有大的成就,十分汗颜。 终于,为了评职称,出了一本自己的专著——《科技期刊编辑探索》。 全书约有20万字,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内容见下面的报道。
个人分类: 编辑工作感言|3314 次阅读|8 个评论
谁在引用我的文章
热度 9 zxj368 2013-1-16 12:58
写下引题目,实在有些哗众取宠的嫌疑了。不过,想写此文的起引,的确是因为看到有院士作为第一作者引有了我的文章,而且是两篇文章,两位不同的院士,内容很激动呀! 昨天在知网上查阅我自己发表的文章,看其下载与引用情况。 第一感觉是我写的文章太杂乱,估计只有我自己知道哪些是我写的文章,其他人很难把这些文章的作者想起是一个人。最早发表的文章是开发地质类,之后有采油工艺类,再后是地质学、沉积学和编辑类。总之,乱七八糟,没有方向性,也没有稳定性,这主要是和我的经历有关,但就和编辑有关的文章而言,也没有方向性,东一下,西一下,想到哪写到哪,没有自己的主攻方向。 我发表文章中,引用最高的是读博士期间写的文章,都是地质学类。第一篇是我和导师共同完成的,我是第二作者,引用67次。我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文章,最多引用是30次。(可见,发表博士写的文章,也不都是低水平的,在是引起我在编辑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我很好奇的是,院士引用我的文章,是引用的什么内容呢。 于是我下载了其中两位院士的文章,想看看他们引用的地方是不是我自己的观点。 让我高兴的是,这两处的确是我的观点。一是我写的一篇小综述,其中有一点发散性的思考内容,被院士引用了;另一个是我做博士论文时,去新疆出野外研究的内容,加上岩心资料,对沉积环境的分析,被院士用过做为论据认明他的观点了。 自豪呀,是自己的观点得到了认可! 遗憾的是,我写编辑类发表的文章,引用最多的仅有4次,有的还没有被引用过,尽管也有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摘的,但没有影响力。 晕呀,一个人涉猎的面太多,势必没有主攻方向,也就不会有什么成就了。 希望有一天,我的编辑学文章,能够被编辑学界的大专家看上!
个人分类: 杂谈|5483 次阅读|16 个评论
纠结
热度 1 zxj368 2011-6-15 10:51
最近,着实纠结于编辑学与地质专业之间,困惑很大! 对于一般工作而言,作为编辑或者是副主编的我,应该说还算合格,因为主编及编委会都对我的工作很认可。但是,对我而言,是否满足于现状而可以沾沾自喜呢? 没有。我还想在编辑学上提高自己的水平,毕竟,我曾经用了三年的时间专心从事编辑学研究呢。 可是,地质专业又让我难以割舍,不仅仅是因为期刊编辑工作需要专业业务的提高,还因为我被拉进了“专家队伍”,作为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咱也不能面对专家学者们时,对专业知之甚少吧?也需要跟上大家的步伐,至少是面上需要了解的东西,不能一问三不知呀! 于是乎,我在两者之间游走,也就纠结于两者之间了。 什么也干不好,是因为我什么都想干好,真是难呀,也真得是让我很为此纠结! 如果没有舍弃,我想,可能还会在这两者之者苦苦挣扎了。 很累,也难以有收获。 纠结。 纠结。
个人分类: 编辑工作感言|3022 次阅读|1 个评论
朱联营:科技期刊与社会精神文明
kexuechuanbo 2010-9-20 17:48
科技期刊与社会精神文明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358 次阅读|0 个评论
朱联营:编辑精神文明略论
kexuechuanbo 2010-9-20 17:46
编辑精神文明略论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5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卫玲,姚远:编辑学研究的功利倾向与制度化建设
kexuechuanbo 2010-9-7 16:51
编辑学研究的功利倾向与制度化建设 编辑学研究的功利倾向与制度化建设
个人分类: 团队发表论文|2075 次阅读|0 个评论
骏马奖获奖感言
zxj368 2010-7-28 17:00
编辑工作十六年 钟情于此胜科研 三年辛苦学编道 文学硕士胜桂冠 专业领域不落伍 科研攻关再向前 沉积博士拿到手 游刃有余做编研 编辑有学需努力 勤奋攻读莫畏难 骏马奖中年偏高 学问领域道路宽 不用扬鞭自奋蹄 以学为乐勇向前 学海无涯韧作楫 笑对人生编为伴
个人分类: 诗歌散文|4134 次阅读|6 个评论
读书前的几个问题
zxj368 2009-10-9 10:52
读书前的几个问题 国庆节长假蜗居家中,没有事时便看会儿书,除了结合《长征》电视剧重温《十大元帅风云录》,还看了一些编辑方面的文章和书。在看到王振铎和赵运通老师的《编辑原理论》时,发现了我以前在书上记录的一些文字,应该是王振铎老师给我们上课时讲的内容,我觉着很有用,相信也会给大家一些启迪,故记录于此。 读每本书前要给自己提的几个问题: 本书提出了什么问题? 以前有没有人提出过? 别人是怎么提的? 这本书是怎么提的? 有什么价值? 回答了没有? 怎么回答的? 好与不好? 你怎么回答? 书中的概念、范畴怎样? 能否接受? 自己有没有补充、阐述? 附王振铎教授简介:王振铎,河南洛阳偃师人,1936年生,1959年大学毕业,1982年任河南大学副教授,1986年任教授,曾任河南大学郑州分校校长,河南大学学报主编,河南大学新闻编辑出版研究所所长。社会兼职有: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大学客座教授等,研究文艺学,建树有一元多质文化观,文艺活动场型论;研究编辑学,建树有文化缔构、符号建模、讯息传播编辑观。主要论著有:《中国文论大观》,《论王国维的境界说》,《传统诗学的现代阐释》,《人间词话与人间词》,《新编文学概论》(主编),《文化缔构编辑观》,《编辑学通论》(主编),《编辑概念的发展与编辑学的学科建设》和《汉英新闻编辑出版词典》等。
个人分类: 编辑工作感言|4207 次阅读|2 个评论
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劳动及其体现
zxj368 2009-4-17 07:52
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劳动及其体现 郑秀娟 摘 要 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虽说不是科技主体创新,但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编辑工作中时时处处应该体现创新:办刊思路体现创新意识,选题策划需要思维创新,编辑加工劳动需要体现创新,要用创新思路做好信息反馈与信息整合,在总结编辑经验的基础上推动是编辑学理论的创新。 关键词 编辑学 科技期刊 编辑 创新 为了迎接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提出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并积极有效地推进国家各部门创新体系的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创新系统和知识应用创新系统,是由其相关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 。科技期刊作为创新知识和信息发布与传播的主要媒体,是知识传播创新体系的重要元素,在知识与技术传播和应用中起着桥梁作用。科技期刊不仅仅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也是创新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动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传播和交流知识的重要媒体科技期刊的编辑,首先应该认识到科技期刊在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及其重要性,认识到编辑在科技传播行为中的主导作用,进而担负起在知识传播创新系统中所承担的重要使命。 众所周知,科技人员是科技创新工作的主体,是科技创新实践认识的设计者和控制者,决定着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和性质,同时享受着这一实践认识活动的成果。科技编辑虽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却肩负着完善创新的责任,承担着传播创新、传播科学真理的任务,其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不可低估。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应当体现在编辑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从科技期刊的整体策划、栏目的设置与组稿、到编辑加工、后期反馈信息整理等,无不体现着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意识及其创新的个性品质 。 1 办刊思路要有创新意识 目前科技期刊界的竞争非常激烈,从编辑人才、作者队伍、稿源等办刊资源,到发行、评比等各种指标,处处体现出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因此每一种期刊都在煞费苦心地突出期刊特色。期刊的特色具体体现在作者队伍、刊载内容、封面和栏目设定、编排等诸多方面。要突出一本期刊的特色,需要编辑、尤其是主编绞尽脑汁,需要编辑部所有编辑的创新意识。设计和策划出一本有特色、有创新的科技期刊,需要编辑人员要有不同于他人的新视觉、新思路,大胆地想象,合理地构思。可见,期刊特色是编辑部所有编辑创新意识的集中体现,是所有编辑人员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是编辑部集体创新能力的结晶。 2 选题策划需要思维创新 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最根本的任务之一,就是能够敏锐地抓住富有科学价值而又能适合于自己期刊要求的稿件,这就要求科技编辑不但要具备广泛的专业知识、娴熟的编辑技能和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还应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期刊的选题策划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科技期刊编辑所接触的稿件内容都是各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学术观点,这种丰富的和得天独厚的科技信息量使得科技编辑比较容易发现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进而看到某种新学科的萌芽。科技期刊编辑要紧紧抓住灵感和契机,策划组织选题,主动找这个方向具有潜力的优秀作者,向他们约稿,从而完成一个新选题的策划组稿工作。 加强与作者、读者、审稿人的联系,紧密关注国家重点项目 ( 如 863 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等 ) 的完成情况及将要下达的重点项目。积极参与一些学术会议及研讨会,准确把握相关学科的现状和未来,从会议和专家讨论过程中去寻找选题,发现科研成果中的闪光点和科技新动向,这样才能组织策划好自己的期刊。 对于选题策划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新意、有独创性,要抓住目前与自己的期刊相关的学科领域的科技热点或疑难问题。选题创新也是编辑工作中最富有挑战性的,它充分反映了编辑的学识和创造才能。 3 编辑加工劳动需要体现创新 一般来讲,作者的原稿所提供的源信息是相对无序的、未经过编辑加工整理过的原生信息,相对而言比较粗糙,掺杂混合了高质信息、中质信息和低质信息。作为一名合格的科技编辑需要具备的科技创新能力,首先体现在判断识别信息的综合能力,其次是对文章的重新组构与完善,没有较好的创新与组构能力,就难以让作者的文章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实质上,科技期刊所选择使用的大量信息都是高质与中质信息中的大部分,必须经过精挑细选,去粗存精,须经编辑的分类、优化、合成、转译才能形成有序的整体,然后才能公之于众 。 科技期刊编辑的劳动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生产,而精神产品的生产必须是创新的,它的价值就取决于其创新性,否则就等同于精神垃圾。编辑活动的创新性表现为:编辑根据社会需要,用独特的思维方式选择有价值的精神产品进行加工并使之物化,编辑这种有意识地选择、鉴审、加工使之优化本身就是创新。 编辑加工,它的思维形式看似简单而直接,实际上却是十分复杂的,是编辑在全面、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文稿之后,对文章进行更深一层的编辑加工,它需要编辑复杂的思维活动的参与。显然,这种编辑加工能较集中体现科技编辑在文稿编辑加工中的创造性劳动,是编辑需要着重用力和用心的重要环节,也是科技编辑的难点之一,它直接影响到期刊的编辑技术含量和出版期刊的质量 。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需综合利用编辑学、专业学术内容等各种思维形式和技术方法,它同时需要编辑的智慧和职业敏感性。可见,编辑的深度加工是编辑加工过程中创造性劳动的重要体现,也是能够体现编辑创新劳动的最重要的方面。 4 用创新思路做好信息反馈与信息整合 科技编辑在科技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在作者与读者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编辑不仅有责任和义务把作者的创新知识传播出去,还要有义务把读者的反馈意见传达给作者,以便有利于作者在创新工作中更上一层楼。这种桥梁和纽带作用对于科技知识的创新是一种补充和完善,是科技人员再创新的加油站。 在有效地联系审者、编者、读者、作者的信息网络中,科技编辑为其枢纽和信息集结点;在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过程中,科技期刊编辑不是将其简单地汇总或等量信息传递,而是要按一定的规则分类、总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编辑要分析、研究各种资料,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各方都可以接受并且易懂的文档,便于大家共同讨论提高。这种工作本身就极具挑战性和创新性。完成好信息收集与整合工作,需要科技编辑付出具有创新性的劳动。 5 编辑学理论积累与学术创新 编辑学理论的研究来源于编辑的实践活动。编辑学的提出和深入研究,就是因为有广大编辑同仁从无数的实践经验中发现了规律。我国的编辑学除了有《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和《编辑之友》等期刊作为学术课堂外,很长时间以来有两大热点值得关注:一是南方的华中理工大学,以钱文霖编审为主的关注科技期刊编辑的科技编辑方法论研究,已经培养了大批具有硕士学位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取得了丰硕成果;一个是以河南大学为主,不仅形成了一个编辑学研究群体,也出版了大量著作,培养了具有硕士学位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华中理工大学培养的编辑研究方向的哲学硕士和河南大学培养的编辑学研究方向的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多数是在职编辑。他们不仅有编辑实践,也具有了编辑学理论知识,目前是我国编辑学界的两支生力军。 科技编辑要完成大量的选题、组稿、审稿和编务等工作,需要精通编辑科学知识,如科技编辑学、出版学、发行学、编辑出版史、出版经营管理学、版权学、出版原理、编辑控制论、广告学和编辑美学等。 科技编辑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要注意编辑经验的积累和编辑学学术问题的研究,丰富编辑学的内容,在编辑学上有所创新。 结语 编辑事业是不断探求、不断创新的事业,不创造就没有新意,不创新就谈不上发展。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编辑要对文章内在的画龙点睛之笔和期刊细微因素的一系列创新研究上,科技期刊编辑的创新能力体现在科技编辑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科技期刊编辑要掌握好期刊编辑出版的不同阶段的创新内容重点,适时地为作者和读者提供优质服务,提供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期刊,为创新知识的传播、为科技知识的积累而努力 。 参考文献 1 谢淑莲 . 学术期刊在知识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和任务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999 , 10 ( 1 ): 1-4. 2 李廷杰,郭志明 . 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中国科学院期刊定位和发展战略设想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999 , 10( 增刊 ) : 5-7. 3 李如森,彭彩红,赵福荣。非主体创新科技编辑的重要职责 . 编辑学报, 2003 , 15 ( 3 ): 160-162 . 4 梁光铁 . 科技编辑:新世纪科技信息编辑出版的中介与中坚 .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2 ,( 1 ): 149-151 . 5 陈华平 . 科技编辑工作中的深度编辑加工 .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 2002 , 13(2) : 156-157 .
个人分类: 编辑学文章|4127 次阅读|1 个评论
一位中国科技期刊编辑所走过的路
热度 1 zxj368 2009-3-9 13:00
这是一位普通的科技期刊编辑,目前在《古地理学报》编辑部工作,如果说责任的话,算是副主编和编辑部主任吧!普通的人本没有什么可说的,但 武夷山 老师的提醒,让我对自己走过的路有一点思考,整理出来,可以让非同行认识一下中国科技期刊的编辑,对编辑有一点了解吧。 上年世纪八十年代末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华北油田采油三厂地质大队,从事生产型的研究工作。当时接触到的是开发地质,而我学的是勘探地质,两者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于是从头学起,边干边学。 应该说,我的科研工作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因为我既不愿意重复别人,也不愿意重复自己,尽管是生产型的科研,我也凡事都想尽办法做出点新东西,不像其他同志月报、季报均套模板,因此我的报告被队长钦点,经常成为大家学习的模板。记得当时队长和书记为了我是从政还是搞科研还进行过讨论,厂机关有些科室也常来大队挖我,但都被队长挡住了,他认定我是搞科研的料。五年工作下来,我还真得了个管理局的科技特等奖,在 1992 年时就奖励我五千元。在 1994 年还被厂里推荐成为管理局级优秀共产党员。 1994 年,我有两条路可选,一是进管理局的研究院,一是进编辑部(因为我们大队的书记调到了编辑部,她那里缺人),我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到编辑部好,尽管所去的期刊是《石油钻采工艺》,和我以前工作与学习的内容又有差异,但相信自己能够胜任此工作,对编辑工作充满好奇,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可能更适合于我。编辑部当时只有 4 个快退休的同志,因此我很快就成了主力。 工作了两三年后,感到自己的知识需要拓展,不是专业,专业知识已经在边编辑边学习中了解得可以应付了,而是编辑学方面应该学习,于是就再三找机会出去学习。零碎的学习没有满足我对编辑学知识的渴求,既然当编辑,就要了解编辑学到底是什么,怎么才能当好编辑。于是我就找机会进修。终于在《新闻出版报》上看到了一条招生简章,河南大学与北京印刷学院联合招生在职编辑学研究生。这一晃已经是 1999 年,我已经结婚生子。当时孩子还不到三岁,于是我和爱人商量,是否去上学,因为要去学习,每年至少有两个月得去上课。爱人同意后,我便报了名读了汉语言文字学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编辑学,是所谓的宽进严出的同等学历,因为进门不用考试。当时给我们上课的除了科技期刊界的陈浩元、李兴 昌等 老师外,还有河南大学的几位编辑界大家,王振铎、张如法与恩师宋应离等。辛辛苦苦两年学下来,积累了一大堆编辑学的书。通过了国家的同等学历英语考试后,撰写了硕士论文《新时期女性期刊研究》,在 2001 年冬天,便和上一届的学长们一起,早于我们班同学一年拿到了硕士学位。其实一个班 30 多位,拿到学位的还不到 10 人。 近日 和陈浩元 老师聊起,才知道他教过三届研究生班,只给过一个 100 分,没有想到那个人就是我。因为我是那种不爱在老师面前说话的人,所以 陈 老师并不知道我是何许人。 拿到了硕士学位后,编辑工作感到有所起色了,于是觉着专业又该学习了。马不停蹄,继续学习吧。 2002 年便报名考上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统招博士生。从此,有三年的时间,我成了彻头彻尾的学生,住宿舍,背书包上课,吃食堂,把家和孩子完全给了爱人管,逍遥地读了三年书。 三年的博士生学习生活,我可以算是够刻苦的,学校要求修 15 个学分,我不仅去听所有能够有时间听的课,还尽可能地写学习报告,查资料,迷补我多年来没有真正从事地质学研究的空白,于是得到了 29 个学分。不仅如此,我还是导师手下看岩心最多的人之一,参加过多个项目的岩心观察工作(地质研究中相对艰苦的工作,需要把每块几斤重的石头用水冲洗后拿在手里,反反复复在观察,然后再把看到的东西画下来,并且用语言进行描述),同时还两次去新疆野外考察,体验沙漠风情。 2005 年,在我 20 年的大学生活(我是 1985 年入大学的,到 2005 年博士毕业)结束之时,又面临着是搞科研还是做编辑的选择。毫不夸张地说,做科研我不比别人差,但我自己觉着更喜欢编辑工作,于是就又加入到了期刊编辑的队伍。当时很多人都觉着我做编辑有点屈才,劝我还是回到石油企业再搞科研工作好,但我没有动摇。 后来发现,其实编辑队 伍中的 博士很多的,尤其是在学报类或是在北京的刊物。 相信,科技编辑队伍中像我经历的人很多,学科交叉的人也绝对不少。我硕士班的同学原来都是学专业出身,因为加入到了编辑联队伍,便学习了编辑学,后来也不仅仅我一个人读了博士,有的同学还继续学习编辑学,读编辑学的博士呢!中国科技期刊的编辑,水平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些只会挑错字和改格式的编辑匠。我们的科技编辑,可以看出所编辑稿件的学术水平、存在的学术问题以及如何引导作者把文章写得更到位,或是提醒作者进一步把科研工作做得更到家。科技期刊编辑,做不成某一学科的专家,但应该有学术鉴赏能力。 我认为,目前中国期刊界的科技编辑,只要是学习专业的,就能够做科研工作,但能干科研工作的人并不一定能做得了编辑。科技编辑,同样是科技创新团队中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说多了好像有点自吹自擂,但写此文代表和我有着同样经历的人,于是,口气也就大了一些,请各位海涵!
个人分类: 编辑工作感言|5933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