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刘兵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温柔的批判与强悍的颠覆
热度 1 sciencepress 2015-8-21 08:48
在传统的性别身份认同上,甚至在一些被认为是女性特有的认知和做事的方式上,温柔似乎是典型的特征之一。然而,从女性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进行研究和思考,其有意义的成果,往往意味着某种对于传统认识的强悍颠覆。 非常欣喜地得知, 章梅芳 的《 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研究 》一书终将出版。在此,简要地写下一些相关的背景和想法,权作药引子。 首先,无须回避,该书所写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偏门的学科中的非常理论性的问题。其背景是,几十年来,在国际范围内,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从更早的女权主义运动和实践中生长出来,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传统学术研究领域中,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显学。 但与此同时,我们要注意到这样几个现象。其一,虽然女性主义学术研究整体上有相当充分的发展,但在与历史更为悠久的学术传统的抗争中,甚至与那些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传统学术立场的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相比,女性主义学术研究仍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其二,在整个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谱系中,和文学、历史、社会学等学科相比,对于科学的女性主义研究(这里当然不是指一阶的科学研究,而是指对于科学的历史、哲学,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人文的研究),在女性主义学术研究中只占据相对边缘的地位,尽管今天科学自身的影响力是那么显赫。其三,在中国学界,虽然近些年来女性主义学术研究与以往相比开始有相对迅速的发展(这一点从相关研究论文的发表和研究生论文的选题数量可以看出来),但与国际学界相比,我们在这方面的进展较为缓慢。 在这多重比较之下,在中国,女性主义对于科学的研究,其边缘性自然可想而知。并且,就该书来说,从书名对论题的界定,我们还会发现,该书在上述几重边缘化之外,还要加上一重,即哪怕是在科学史这个本来就不那么主流和被人重视的学科中,科学编史学研究又是在更上一个层面上处于更边缘化的学科领域。 被边缘化的弱势研究领域,同样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被边缘化的表征,便是一种弱势,经常表现为被误解、曲解、批判以及更为广泛地漠视。但是,被边缘化的弱势研究领域,同样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从学术研究的规律来说,往往那些边缘的领域会有着更强大的生长潜力。并且,就像分形研究中的自相似问题一样,这种非常边缘的子领域研究,其实同样可以具有在更上一层的意义上的学理相似意义。当然,对于具体的研究者来说,做这样的研究的困难,往往更大。 就像作者在该书中总结的, 《 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研究 》 前几章从科学哲学、科学史和女性主义等角度入手,对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学术发展脉络进行历史梳理,并对其编史理论基础、编史实践与编史方法论问题进行理论和案例分析,以传统西方科学编史学的演变和发展为背景,从整体把握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纲领的内涵及其在西方科学史领域的位置,并从科学观、科学史观等角度对女性主义与科学知识社会学、人类学的科学编史学纲领进行比较分析,在进一步揭示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纲领的独特性的同时,阐明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并将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及女性主义技术史等问题纳入讨论的范围。可以说,作者非常理想地完成其设定的任务,非常全面、深入地揭示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特色、价值、意义与启发。 该书作者章梅芳曾在我的指导下在清华大学攻读科技哲学博士学位。在就学期间,其学术理解力、研究能力和成果已经获得我所在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许多老师的一致好评。2008年,她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中国妇女研究会第二届妇女/性别研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该书最初的基础,就是她于2006年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但与现在常见的那种为了某种功利目的而将博士学位论文仓促出版成书的做法不同,在毕业后的这些年中,她一直保持着对于女性主义与科学的继续研究探索,并将这些年中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补充到该书之中,使得该书的内容更加全面和充实。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 《 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研究 》 是国内在性别与科学研究方面最深入扎实的研究专著之一。 在传统的性别身份认同上,甚至在一些被认为是女性特有的认知和做事的方式上,温柔似乎是典型的特征之一。然而,从女性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进行研究和思考,其有意义的成果,往往意味着某种对于传统认识的强悍颠覆。对于科学,对于科学史,亦是如此。希望这样的工作,对于人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理解世界、理解科学本身、理解历史、理解科学的历史、理解性别和人类自己,会有着积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同时,希望章梅芳能够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在性别与科学的研究中取得更新的成果。 刘 兵 2015年1月5日于北京清华园荷清苑 本文摘编自 章梅芳 著《 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研究 》一书序。 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它运用独特的社会性别视角关注被传统科学史忽略的“科学与性别”议题,历经4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科学史领域新颖而极具潜力的一个重要分支。本书从科学编史学的角度出发,较为系统地考察并梳理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兴起与发展的学术背景和基本脉络;探讨不同时期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编史实践;揭示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方法论特征;总结和讨论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纲领的基本内涵;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纲领的独特性及其在西方科学史领域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最后,对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纲领的学术困境与当下现状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本土化探索问题的思考。此外,还对西方女性主义技术理论和技术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其案例工作做了专门的分析和总结。 用您的手指点亮科学! 欢迎分享、评论, 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个人分类: 科学书摘|2535 次阅读|1 个评论
“借题发挥”——江晓原,刘兵:是中兴博物学传统的时候了!
热度 1 liwei999 2011-5-17 08:43
“借题发挥”——江晓原,刘兵:是中兴博物学传统的时候了! 作者: mirror (*) 日期: 05/15/2011 02:03:30 《是中兴博物学传统的时候了!》 应该是江、刘两位老师的文稿。但是刘华杰老师在博文里以繁体汉字引用了全文,而且还加了一些“看法”,使本来就很难理解的话题变得更加难解了。 把题目变换的“到(是)吃饭的时候了”,如何理解这个“说法”呢?1)肚子饿了,2)饭做好了,3)到钟点了。当然还可以有其它的理解。比如说是劝架的说辞等等的。 问“为什么?”,可以有“不为什么”作答案。但是这样一来就维持不了“可持续性发展”了。因此不宜提倡用“不为什么”作答案。如果让江、刘两位老师的学生来归纳这篇文章的核心大意,说出 为什么如今是到了中兴博物学传统的时候了 的话,无疑是有些难为学生们了。 所谓“借题发挥”,就是从镜某对 时局的理解 来探讨一下 需要中兴博物学传统的问题。 前边有个文中提到人们 有目的性的发明和制造 和 无目的性的发明和制造 的话题。比如说作内燃机、作加速器,作电视机等等,都是先有目的,然后才是发明和制造。这类事情(模式)比较单纯,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和理解,解说起来也顺当。如果世界上发明创造都是这种模式的话,那就没有什么必要搞“博物学”了。几大力学就可以支配整个世界了。 之所以要搞“博物学”,或者说,今天“博物学”的新的意义何在呢?镜某以为是1)肚子饿了、2)饭做好了、3)到钟点了这三个情况同是出现了。世界上更多发明创造,是基于一种不确定的、没有明确因果关系的事情之间的相关。比较出名的例子就是药物 西地那非 与 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 之间的联系。这也是一类“不确定性”。人类对付这类不确定性的智慧,就是要靠“博物学”这张网来捞了。 几大力学 一类的是“纲”。“纲”虽然强有力,但是光靠几根绳索捞不起东西来。从人的感情上论,很多时候,东西往往不在于好坏,而在于有的挑。 “博物学”的体系当然不如科学体系来的明快。包括传统的植物、动物分类,传统的、依照器官的特征的分类远远不如今天的DNA分类有科学根据。很可能将来的动植物分类要按DNA的相似、相近程度来归类。但是这些“作业”,依然是属于“博物学”的范畴。 如果没有新的技术支撑,鼓吹“博物学”也不过是个空谈。庆幸的是今天的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达,使得“博物学”有了新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博物学”也可以从专业人员的研究领域变成大众关心的对象。 从伟哥的“发现”可知,人类要活长命、要享受,就要系统地研究各类学问——所谓的博物学。边界条件是:只要小车不倒就只管推。“推”到社会不能承担起这个庞大的“博物学”的费用时为止。 SSC工程 是个值得研究的“流产”事例。搞热核聚变的人,他们花了几十年的功夫和费用,要钱也是越来越多,报告总是说“还差一点儿”。他们会不会成为第二个SSC工程呢?希望与失望并存,这就是不确定性精髓了。 有人讲: 失去了理想就是衰老的开始 。但是镜某更喜欢说 抛弃了幻想就是成熟的开始 。大众看科学,更多的感觉大约是来自“幻觉”和“幻想”。因此大众看科学也永远是幼稚的。这个幼稚性也不是通过科普、科传可以解决的问题。镜某以为,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保障儿童权益”——不能因为大众的“幼稚”而剥夺其选择的权利。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个人分类: 镜子大全|2535 次阅读|1 个评论
方舟子是怎么恶意批评刘兵的
tian2009 2011-1-4 23:09
这本来也是笔旧账,我一直没有顾得上说。最近虹桥上把这事儿又翻出来,我只好花点儿时间说一说。存个档。 方舟子 2003.7.20. 在新语丝上贴出来一篇文章,号称学术打假,题为: 《岂能拿翻译凑文章》(虹桥上的链接在此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topic.php?topic=137148select=forum=1 ),批评刘兵教授发表在 2002年11月13日 《中华读书报》 上,后来又收入《剑桥流水》(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中的一篇文章 《穿行在科学发现的历史丛林中伦敦科学博物馆撷英》(虹桥上的链接在此: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topic.php?topic=137192select=forum=1 ) , 以登录博物馆网站代替参观,以翻译代替写作。方舟子在文中提出了科普写作的标准,与他的大量抄袭,可谓相映成趣。刘华杰说方舟子同时拥有A和非A,在这儿有很好的展示。 更有意思的是,方舟子的这篇文章,竟然是抄袭一位ID为白开水的人的。亦明先生早就发现了这一点(虹桥链接在此: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topic.php?topic=137171select=forum=1 ) 小方同学指控别人抄袭的文章,竟然是抄来的。 不过亦明先生没有注意,白开水的文章本来就是恶意构陷,到了方舟子这儿,就更进一步。所以我劝大家,先看看刘兵的原文,再来做评判。如果跟着方舟子给出的文字和例子,难免就被他带到沟里去。我此前贴出过,《方舟子是怎样恶意批评吴国盛的》,如果不读吴国盛的原文,只看方舟子给出的文字,难免就被小方同学给蒙蔽了。一对照着读,就会发现小方的恶意。这种行为,我只能使用这个字:恶。我还是真是想不出来有什么更好的替换方式。 以下是我在虹桥上的帖子: 白开水或方舟子的指控大致两项: 1,刘兵是按照网站介绍翻译的,有未去博物馆而拼凑文章之嫌。 2,刘兵以翻译冒充原创。 第一项指控显然不成立。首先,刘兵同时还发表了大量他在博物馆拍摄的照片作为插图;其次,刘兵有正当职业,没有在报刊上凑科普文章的动机。他的科普写作是有感而发,不会为凑数而写。所谓拿翻译当科普,是贼喊捉贼。 第二项也不能成立,刘兵在正文中有很多文字表明,他的写作参考了展览的说明(刘兵当然也同时拍下了展览说明,不需要去访问网站)。并且,有几段话还加上了引号。展览的说明,同时也是网站的文字,这很正常。 在刘兵写到他走进科学博物馆之后,很快就写到: 在说明中,布展者明确指出下面的文字用了引号。表明了他引用的来源。然后,在正文中,刘兵频频使用这样的词语,在展览说明中,按照说明,当然,说明也很详细之类的文字,有的地方使用了引号,有的地方没有使用引号,但大多都明确地告诉读者他参考了展览说明,或者从字里行间提示读者,他参考了展览说明。 就以白开水或者方舟子文章中出现的几段为例: 这里展出的一件体积比较庞大的装置,就是在1937年制造的百万伏粒子加速器。 按 照 说 明 ,它可以产生加速粒子所需的125万伏的高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被用来研究铀和钋的性质,为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做出了贡献。 刘兵文中明确地说按照说明。 1901年12月12日,马可尼成功地将一系列无线电信号传过了大西洋。在此试验中传输的信号,是由一个被称为意大利海军探测器的小装置收到的。 这里展出的 ,就是在那个著名的日子里所用的两个小装置之一,而且很可能是实际探测到了历史性信号的那一个装置。 在这段话的上文中,刘兵说:马可尼的工作,在这里的展览中也有反映在这段话的下文,刘兵说因为说明指出,它只属于临时陈列 唯有白开水及方舟子提及的第一段,有可以指责之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辩护。 --------------------------------- 就在伦琴发现X射线的第二年,1896年,英国就有了第一篇关于X射线的报告。这些发现引起了一个名叫雷诺兹(Russell Reynolds)的人的兴趣。在他的父亲,以及朋友克鲁克斯(William Crookes,也是阴极射线现象的开创性研究者)的参与下,他于同年制成了在 这里展出的 那套X射线装置。1938年,他将 此 装置捐给了科学博物馆。雷诺 兹也是放射学的开创者之一,他后来一直都在从事这一领域的专业研究。 --------------------------------------- 在这段话的前面,刘兵写到: 科学博物馆也搜集了一些与X射线的早期研究相关的藏品 在这段文字中,刘兵提到这里展出的那套X射线装置。(白与方提供的英文之中似乎没有直接的文字可以对应这里展出的) 紧接着这段文字的是这样一段话(这段话在《剑桥流水》中有182页,在柯华贴出的《中华读书报》版本中没有。): 除了雷诺兹的装置之外,科学博物馆还展出着也是制造于1896年的早期的德国X射线管,按照展出说明又明确地提到了按照展出说明。 另外,《剑桥流水》版本中,在他的父亲,以及他的朋友这句话之前,还有据说二字。 刘兵此文全长六七千字,白、方二人找来找去,也不过是这一段略有瑕疵。如果指控他这一段写作不够规范,勉强可以成立。如果据此指控刘兵以网站代替参观,以翻译代替写作,只能说是恶意构陷。 刘兵教授从来没有否认过他参考了展览说明。至于他的翻译是不是足够好,那是另外一回事儿。
个人分类: 陈年档案|5505 次阅读|4 个评论
清华刘兵教授在内蒙古七星湖沙漠
antiscience 2010-11-14 10:05
刘华杰摄。反科学分子刘爷的T裇上印着洛伦兹吸引子。刘兵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超导史专家。对科学编史学、女性主义科学史、科学人类学、科学传播学有专门研究。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241 次阅读|1 个评论
辽宁日报采访:“人肉搜索”是对技术的滥用
tian2009 2010-10-25 00:15
《辽宁日报》2010年9月28日 B09版。原文网络版地址: http://epaper.xplus.com/papers/lnrb/20100928/n102.shtml 知名学者刘兵、田松就网络话语暴力接受本报独家采访 人肉搜索是对技术的一种滥用 档案    田松, 1965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理学(科学史)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学传播、科学史、科学人类学、环境哲学、科学与艺术等。 主要著作  《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神灵世界的余韵纳西族:一个古老民族的变迁》、《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江湖中的科学》、《堂吉诃德的长矛穿越科学话语的迷雾》。 刘兵,1958年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198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学思想史专业。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文化与传播。 主要著作  主编有 《科学大师传记丛书》、《大美译丛》、《木犁书系补天文丛》等多种丛书,及《认识科学》等多种单本读物,著有《超导物理学发展简史》、《著名超导物理学家列传》、《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科学编史学初论》、《新人文主义的桥梁解读萨顿 〈科学的生命〉》等11种专著,《触摸科学刘兵学术自选集》、《刘兵自选集》、《像风一样科学史与科学文化论》等8种个人文集,《超导史话》等6种科普著作,出版有《正直者的困境》等7种译著。 核心提示   究竟应该怎样看待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这背后有何深层原因,又该如何解读与解决网络暴力带来的伤害?带着这些问题,9月14日,本报记者在北京独家采访了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刘兵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所副教授田松。   互联网带给我们生活很多改变。好处自不必说,问题也日益凸显,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就是典型。本报互联网特别调查进入《互联网与话语暴力板块》之后,记者探访了虐猫事件当事人的家乡,拜访了饱受网络暴力折磨的清华教授,深入社区了解普通居民对网络暴力的认识与感受,并与一些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讨。这两个话题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议,究其原因还是他们给当事人带来的持久伤害和本身具有的法律与道德的争议,不管是平头百姓,还是清华教授,在人肉搜索与网络暴力面前,都一样弱小与无助。 人肉搜索是群体无意识的狂欢   辽宁日报:首先想请两位简单谈谈对互联网的总体看法。   刘兵:网络虽然有许多毛病,但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便利。从来没有一个技术带来的都是好东西,不能以直觉和社会义愤来判断技术的好坏。   田松:工业文明尤其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各种方便,可是这种方便的代价又有几个人思考过?传统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发展,以越来越强的物质占有欲取代了传统社会中侧重于对精神境界的提升,改变了理想社会的方向。   辽宁日报:因为各种网络事件带来的各种恶性后果,让我们对以人肉搜索为代表的网络暴力进行反思,这也是我们做话语暴力这个话题的动因。有意思的是,网民虽然也在进行这样的反思,但网上调查表明90%的网民反对以立法的形式禁止人肉搜索。   刘兵:人肉搜索的产生与目前一些社会制度的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可否认人肉搜索有着其积极的一面,人肉搜索的好与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如果仅以结果论,是不能对人肉搜索存在的合理性做出正确的判断的。比如说天价烟事件,一个不合格的官员倒台了,网民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表面看起来是网民的胜利。然而这却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多数网民赞同人肉搜索的一个理由是因为制度的不健全,这使人肉搜索成为一种扭曲的补偿方式。尽管很多人认为人肉搜索弘扬了社会正义,但这种现象并不合理,背后反映了举报渠道的不通畅,人们用一种极端的手段达到了目的。   人肉搜索现在看来负面事例比较多,人们目前谈论及此也多倾向负面的问题,也就是其利用网络给被人肉搜索的对象带来的影响。人肉搜索给当事人带来了生活上的压力,这是不恰当的,制裁一个人不应该是由网民通过自己的方式实行。一个人即使做错了事,也有自己的权利,如何惩罚应该由法律决定。要求做错事的人承担在法律之外的其他后果是过度的。   人肉搜索本质上还是一种技术的滥用,网民在网上你一句我一句的行为一般情况下并不违法,可这种行为却带来严重的社会影响。这大部分时候不是法律问题,而是道德问题。我们在道德上至少不应该鼓励这种行为,同时应该反思我们现存制度中不完善的地方,畅通正常的反映渠道。   田松:人肉搜索的最后往往是网络暴力和人们对当事人的攻击,这其实是满足了人们潜伏在骨子里的暴力,或者说是一种无意识的狂欢。帖子的发布者在网上发言引起大家的关注,他本身就获得了快感,再经过众人的讨论乃至起哄,一个大事件产生了,一出闹剧也就变成了正剧。   很多时候,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为了表现伟大和正义,当出现一个社会事件时,一个群体会一拥而上。这种行为看起来很勇敢,其实是内心怯懦的表现,因为他们可以不受任何损失地来表达自己正义感和道德感。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群体,网民不会单枪匹马地做这件事,大部分人只是起哄,便宜拳不打白不打。 推行实名制障碍重重   辽宁日报:面对日趋凶猛的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实行实名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实名制是否会对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有所限制?   刘兵:网络暴力从根本上来说,源于网络技术与社会现实秩序的不匹配。实名制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争议,主要是因为其他渠道表达不健全。实名制有助于让网民认识到责任,但采取实名制会出现其他问题。比如,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也有举报制度,但实名举报有时会出现对举报人的打击报复。如果在人肉搜索时采用实名制,也许会出现同样的问题。渠道问题得不到解决,人们不会希望实行实名制。   短期内还是应该在道德层面对网民进行教育,目前的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问题不是实名制贯彻与否能够根本解决的。   田松:网络让人缺乏对自己形象的整体感。面对面交流,要注意衣着形象;电话交谈,没有了形象的约束,但至少还要讲究措词。而网民在网上发言完全是随心所欲的,所付出的道德成本为零。有人担心实名制会影响言论自由,但是公民的民主权利也是有代价的,公民要为他的言论负责。   匿名使正义和道德受到了伤害,使人的责任感和荣辱感发生变化。实名制能限制网民的一些不理智行为,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   但是,实名制不是网络喜欢的方式。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媒介本身就是信息。任何一个媒介都会选择适合于它的表达方式。一种新技术的出现,不是在原有的社会条件基础上简单地增加,而会带来技术生态整体发生变化,所有现存秩序会进行重新排队,寻找新的话语结构和权威。对于互联网来说,虚拟与匿名是它与传统媒体不同的优势之一,是它取得话语权的手段。   网络是工具,资本要求工具营利,实名制会影响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横亘在实名制前的一座大山。实名制技术上没有问题,网站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想做。流量是一个网站的生命,网站不在乎自己做了什么,只要保持流量获得利益就可以,实名制限制了网民的发言,网站自然减少了流量,他们不会欢迎。 网络让草根有说话的机会是一种进步   辽宁日报:时下,除了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又一个现象成为网络热点。网民在网上组成一个讨论小组,在一个小圈子里发表自己的言论,并且要求这个圈子里的人不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父母皆祸害网络讨论小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本报曾经做过调查,包括那些对这些人的行为表示理解的人在内,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一种颠覆传统的离经叛道的行为,许多人提出这是一种话语霸权,是一种不对等表达方式。   田松:是否父母就有权利以任何态度对待孩子,并要求孩子顺从?现在的教育体制以及传统的家长观念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前不久的一个事情对我触动很大,北京的一个小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大,选择跳楼作为自己的解脱方式,而类似的事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小学生还是个孩子,能有多大的忧虑,一般小孩有个什么事情哭了闹了就过去了,选择跳楼是因为她所有的路都被封死了。   出现这样的网络讨论小组很正常,这只是一个发泄渠道。 父母皆祸害这种话正常情况下是不能跟外人说的,毕竟家丑不能外扬,网络为这些人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场所。   互联网颠覆了人们原来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结构,惯性思维使人们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这一新技术,必然造成一定的混乱,但混乱之后会出现一种新的秩序,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刘兵:这件事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网民在现实中肯定也会这么说,只不过网络使这些人聚到了一起,将这一事件放大了而已。技术与社会规则也有不匹配,我们可以谴责也可以喜欢,但只要其没有对社会带来不好的后果,我们就不可以取缔。跟脏话一样,这些话都是在现实中存在的,网络只是加剧和放大了这些问题。在法律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不能因言获罪,仅表达观点是可以的。   即便这些言论的观点不符合主流价值观,但只要不违反法律,就不能不让其发表,但仍旧可以以其他方式,如建立与之对抗的网站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们要反思的是,当我们一味批判父母皆祸害小组排斥异己是在建立话语霸权,这个结论本身是不是也是一种话语霸权呢?   社会不是一体的,而是分成了不同的圈子和团体。不管你喜不喜欢,你的圈子之外的人有自己的权利,不能基于自己的立场给他人下判断,更多时候应该理解他人。设想将所有的圈子一体化并不合适,要知道你不喜欢人家,人家也不喜欢你。   传统中精英占据话语权,而现在网络让草根有了说话的机会,这是一种进步。不用担心父母皆祸害这类言论会影响传统观念,混乱中会形成新的秩序和格局,但传统观念的权威仍以其他的形式存在。 □本报记者/高 爽/符成龙/关艳玲
个人分类: 陈年档案|2592 次阅读|1 个评论
酷6网正在直播刘兵评论方肖案
tian2009 2010-10-10 10:18
反科学刘兵教授正在酷6网直播对肖方案的评论
个人分类: 博客精神|287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刘兵:学术打假与法治观念
tian2009 2010-10-6 20:06
刘兵教授2004年的文章,说的基本是常识,但是至今仍然有人看不懂,不知道什么是程序正义。有趣的是,该文发表的杂志叫做《啄木鸟》。 学术打假与法治观念 刘兵 如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假货越来越多,人们深受其害,于是,打假就成了很得民心的一件事。尤其是,因为在现实条件下打假时,打假者往往需要特殊的勇气,而且通常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于是,在人们义愤的心理驱动下,更会对打假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支持与敬佩。从心理上讲,这未尝不是一种对社会公正的渴求与对不公正的仇恨的正常体现。然而,打假的问题又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人们在心理的义愤和要对于这种义愤进行渲泻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化的赞同却并不一定是理性的,尤其是,从法治的立场来看,也是有许多问题需要思考的。 以往,人们听到、看到的,所关注的,还大多是对于市场上出售的商品的打假,但近来,在网络上,以及在某些平面媒体上,对于学术研究,也开始有人打假了,而且,最有影响的,还是某些作为个人行为的学术打假。这些个人学术打假的对象,虽然与普通公众相对遥远和陌生,但基于人们对造假行为出于正义的痛恨,还是赢得了不少的喝彩,吸引了不少的眼球。不过,对于学术打假,仍然还是值得对其机制、方式以及背后的法治观念做些具体分析的。 首先,与其他领域中的打假不同,学术研究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要求对学术打假,要有一种体制的保障,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因为在理想的状态的,学术界对于学术研究中的造假(或者说违规、出轨,或者用更学术的术语讲即失范),本是有一套完备的纠正机制的。一项学术研究,无论是对于它的承认,还是不承认,或者认定其中有假,都是要由学术共同体以集体的方式来认定的,而且只有这样的认定才具有权威性。学术共同体以外的非专业人士,甚至学术共同体中的个别人,如果有不同的意见,虽然可以有以恰当的方式(比如说不是以咒骂或诽谤的方式,否则那就已经在触犯法律了)来表达的权利,但却并不代表整个学术共同体的意见。这一方面是由于学术问题的专业性,只有由专业上的同行专家的代表,才有资格做出评判。另一方面,由于有学术共同体的集体制约,即使同行专家的代表(或代表们)出于某些原因而在打假中犯了错误,也仍然存在着对打假本身的纠错机制。因而,就学术而言,对其中的假的打,是不可能仅由个人来完成的。 对此,我们可以类比一下与通常我们更多见的商业打假。 前些年,也许王海算是最著名的打假英雄了。虽然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限制,王海对于市场上假货的打假活动并不事事顺利,但也许除了少数心理不那么健康的人之外,对他的行为,绝大多数公众还是颇为认可的。而且,重要的是,王海的打假又是受到一定的外部规则制约的,例如,不管最后是否得到了商家的赔偿,在他的打假活动中的一个关键性的环节,是对他所打的对象是否为假,有来自权威部门对假货的鉴定。也就是说,他打的对象究竟是不是假货,这并不是由王海自己说了算,而是需要由独立的(或者说至少在理论上讲应该是独立的)相关机构来鉴定的。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样的制约,如果对于什么东西是不是假货只是由王海本人说了算,那么是什么样的结果?一种可能是,王海的道德水准是没有问题的,他是诚实的,因而,也许他的鉴定是可信的。但对于一个法制的社会来说,把仅仅依靠个人道德来保证公正显然是不可行的。再者,即使在他的道德水准没有问题的前提下,他个人是否拥有对于他所打的假货进行鉴定所需要的充分的专业知识?当然更不用说假如打假者个人的道德水准有问题的情况,那就更加体现出对其打假对象是否为假要由第三方权威机构来鉴定的必要性了。 也许会有人争辩说,恰恰由于现有的体制的不完善,或者学术界由于种种原因而打假不利,造成假货泛滥,因而个人的学术打假有其必要性,值得鼓励。但这种看法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不正确的、缺乏法治意识的观念在起作用。比如说,某要公安部门存在问题,对小偷制理不利,那么,是否就可以由非警务人员随意认定某人是小偷并施以私刑吗?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是在某次抓到了真正的小偷,也仍然不能说是合理的作法,因为在缺乏一种体制的监督的情况下,非专业、非体制的行为不法避免抓错的可能,更不用说只有在体制化的机制中,才可能真正做到无罪推定。在长期传统观念的惯性中,人们往往在义愤中,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那种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漏过一个的思维习惯,而这种思维习惯,却是绝对地与保障人们权利的法治观念相悖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学术问题上,个人的打假活动是不值得提倡的,也不应对之盲目认可的。这并不是说个人不可以参与,以向有关机构举报等恰当的方式来揭露问题,当然值得鼓励,只是最终的结论,却不是可以由个人来决定和宣布的。而且,以上只不过是仅就个人与体制的关系来进行的讨论。其实在目前的一些个人学术打假中,还有其他一些问题。比如说,当你看到某人不受制约地在许多并非他本专业的领域中充满自信、所向披靡地挥舞着学术打假的大棒时,首先就要对这种打假行为本身有所怀疑了。 原载《啄木鸟》 2004 年第 3 期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df613010002jo.html
个人分类: 陈年档案|2359 次阅读|2 个评论
陈谷:我们就是不和方舟子玩
tian2009 2010-10-6 06:44
【 这是《外滩画报》记者张嫣根据访谈整理的文本,经过了我的校对。最后发表时,又做了删减。发表于《外滩画报》 123期(2005年3月24日),题为《我们就是不和方舟子玩田松五评方舟子》,目前网上流传的是这个版本,学术批评网上还有存档( http://www.acriticism.com/article.asp?Newsid=6869 )。这是校对后删节前的版本,有六评。事情过了这多年,方舟子还是那些招法,我也还是这些评价。每次遇到人问,我只好再说一遍。翻来覆去地说,说得我自己都烦了。所以把这些陈芝麻烂谷子做个档案,再有人跟我讨论小方同学,就请他翻翻。彼此两便。 】 我们就是不和方舟子玩 (外滩记者 张嫣 采访整理) 方舟子与王海不同,他的打假是自导自演。 在现在的国内媒体中,方舟子的总体形象还是正面的,他的打假为他赢得了很多荣誉。我最初也表示过赞赏,但是后来觉得问题很多。刘兵有一篇文章《学术打假与法治观念》,说得比较清楚全面。比如王海打假,被打的是不是假,该受到什么惩罚,都不是王海说了算的,而是由独立的国家权威机构进行鉴定的。 而方舟子打假,是自己调查、自己认定、自己发布结果,一个人充当警察、检查官和法官多种角色。在新语丝里,方舟子至高无上。简单地说,打错了怎么办?按照方舟子自己的说法,你可以向我申诉,我给你贴出来呀。但是,第一,我为什么一定要看新语丝?如果我不看,也没有人通知我,其实是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对我的名誉造成了损害。第二,就算我看到了,我为什么要向他申辩呢?那无异于承认他有审判我的资格。然而他没有啊,又不是教育部或者中科院的什么专门机构?事实上,的确有人向方舟子申辩过,但是方舟子经常要在上面加上一些煞有介事的批注,把对方继续丑化一番。你看他是怎么对待汪丁丁的就知道了。 方舟子自己也知道,他不具备合法的权威,他说网友之所以向他举报,是因为相信他的人格。相信他的人格!先不论方舟子的人格怎么样,在这个法制时代,你能够相信靠一个人的人格打假吗?王海靠的可不是人格,而是法律。我认为王海才是真正具有侠义精神的人。 方舟子的人格 方舟子的人格究竟怎么样呢?常去新语丝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了解有所判断。文如其人嘛!你可以看方的文章和帖子,他经常说人弱智、白痴、鼠辈,把他不喜欢的记者称为妓者,还把虹桥科教论坛称为骗子论坛这个论坛上活跃着很多真正的科学家。而方舟子常用的辩解就是引用一句名人名言:说一位良家妇女是婊子那是骂人,说一个婊子是婊子那就不是骂人。所以在方舟子和他的范斯看来, 如果 方舟子骂你是弱智,你就是弱智;骂你白痴,你就是白痴;骂你是妓者,你就是妓者。而方舟子本人当然是永不弱智、永不白痴,既不是婊子也不是妓者。 我们就假设新语丝是一个媒体吧。按照媒体惯例,方舟子也有过这样的承诺,如果作者不愿意采用真名的话,编辑部有义务为之保密。比如《探索与争鸣》杂志,就一直拒绝吐露野鹤的真实身份,表现了很好的职业道德。但是方舟子在刘华杰与他关系破裂之后,公布了刘华杰所有的笔名。具体的理由你去看吧,是因为刘华杰骂了新语丝,多么可笑。要知道,任何理由都是荒谬的,都是自毁信誉的。 911 之后,我曾传给他一篇署名风车战士的文章,他当时没有用。但是在《美梦与恶梦》事件之后,他却忽然把陈年老帐贴了出来,并在风车战士后面加了一个括号,说是田松博士的化名,大加挞伐。但是我当时传给他这篇文章的时候,既没有授权他可以张贴,也没有说这篇文章出自我手,所以我现在可以批评他的职业道德: 1 ,风车战士有权以风车战士的署名写文章并发表文章; 2 ,至于风车战士是否就是田松,新语丝有什么权利妄加猜测,并且当作真事儿予以公布呢? 早在《美梦与恶梦》事件中,柯志阳就要求方舟子分清几重身份,因为他既是新语丝的老板,又是编辑,又是辩论对手。批评柯志阳的文章,方舟子正常发表,而柯志阳的反驳文章,方舟子后来就只发表赵南元的点评版,柯志阳要求平等对待,也要求发表对赵南元的文章的点评,方舟子则予以拒绝。柯志阳要求方舟子撤下赵南元的点评版,方舟子竟然说:那不是柯志阳的文章,而是赵南元的文章,所以柯志阳无权提出这个要求。那场争论一开始是在一个邮件组中进行的,所以我看到了全过程。看到此处,我实在怒不可遏。打个比方吧,两个人下棋,就要有个场子,这时有人说,我家有地方,到我家去吧。你不能因为是你家,不能因为你有倾向,就区别对待。你给他倒茶,也得给我倒茶;让他坐沙发,不能让我坐钉板。但是方舟子连起码的公平都不讲,一个人不能公正对待不同观点的人,我实在不敢恭维。于是我在整个邮件组中群发了一封给方舟子的信,说他越来越像个泼皮了从此以后,他在提到我的时候,常常加上泼皮二字我说没有兴趣知道他的什么高论,也不想和他再有私人的交往,所以请他不要再往我的私人邮箱中发任何信件。后来,方舟子把这封明确拒绝垃圾邮件的一封信说成是什么绝交信。 在美梦恶梦事件之前,我对于方舟子在生物学上的判断还是相信的,好歹也是个博士,算得上是前生物学工作者。但是这次事件之后,我对于他在生物学上的判断也不再相信了。柯志阳作了一个不错的科学史工作,方舟子批评别人冒充专家,自居主流,把自己打扮成主流的代言人,而柯志阳给一些方舟子视为主流的生物学家们发了一些电子邮件,询问他们对某某问题究竟是怎么看的,根据那些人的答覆,柯志阳发现,方舟子常常歪曲或者修改人家的本意。这样一来,连方舟子的科普文章我也不敢相信了,因为他会根据自己的喜欢,对他所普及的东西进行选择,甚至删改。 新语丝的信誉 方舟子在我这里已经失去了信誉,所以对他的打假,我也不再像最初那样,相信他又揭穿了一个学术骗局,而宁愿反过来看。比如汪丁丁的阿米诺酸,算个什么事儿嘛!实际上,网上早有人把新语丝网站称为信誉死亡站,把他的新到资料称为新盗资料了。信誉死亡我就不多说了,关于盗,我还可以补充一下。在新语丝主页下面就标着一行字:新语丝社保留一切版权,在他新到的资料里面,每一篇都在页眉页脚打上新语丝的标识,让你觉得,这是直接投给新语丝发表的。可是有很多人对我说过,他们从来没有给新语丝投过稿,他们的文章都是新语丝从别的地方搬来的。但是你在新语丝上几乎看不到出处,除了在报纸上发表的一些文章。比如我在新语丝上看过朱鲁子赞美方舟子的一篇文章,我就问朱鲁子,是否是直接写给方舟子的。朱鲁子说从来没有和方打过交道,那篇文章是贴在天涯社区的关天茶舍上的。而天涯上面也有明确的版权说明,要求转载标明出处。如此不顾别人的版权要求,把人家的东西拿来,大言不惭地加上自己的标识,还谈什么反剽窃。 这是属于方舟子作为新语丝老板和编辑的职务行为。方舟子自己的文章里也出现过整句从 Science 那里拿来的东西,当有人质疑的时候,方舟子一面百般辩解,一面反过来对人漫骂。关于这个问题,刘华杰最近又写了一篇长文,你可以找来看看。至于是不是剽窃,是不是抄袭,我说了不算,方舟子说了也不算,你可以找知识产权方面的专家问问,或者找新闻出版署的专家解释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知识产权法。你自己作为一个编辑也掂量掂量,这样的投稿你是否愿意接受? 方舟子最大的武器就是新语丝这个大喇叭 新语丝是一个大喇叭,声音很响,不过是掌握在方舟子手里的。方舟子说他不能不加批评地发表谬论,散布有害的观点。如果你批评他不公平,他就会说,这是我的网站,凭什么给你公平。你要是觉得不公平,你也可以办一个网站,专门反对我呀!在新语丝上,方舟子是永远也不会输的,因为他可以删你的贴,你不能删他的贴,他可以封你的 IP ,你不能封他的 IP 。方舟子在新语丝里说得上是全知全能,头上撒满了光辉。《美梦与恶梦》事件之后,我用了一个星期到海外中文网站了解方舟子的历史,我发现在那些地方,方舟子几乎从来就是个小丑。你要想了解另一面的方舟子,可以找南海之子、甘任远、道道道等网友的帖子看看。 Google 是个好东西,方舟子就很擅长用,你也可以用用,找找那几个人的帖子。 新语丝的身份也很奇怪。你说它不是媒体吧,方舟子还总是说什么在新语丝上发表文章。你说它是吧,它又不遵守任何新闻纪律的约束。新语丝在美国注册,完全不受国内的管理,而它又是恰恰是面向中国大陆的,美国也不会来管它。新语丝说自己是非营利网站,但是在它主页上,偏偏还有好几个广告。费解。 新语丝这个网站还有些奇怪的地方,一个网站,总是要有个宗旨吧?为什么办这个网站,什么人在办,目的是什么?但是你在新语丝上很难找到这些说明。我找了好几圈,才发现了一个什么 New Threads Chinese Cultural Society ,这个机构的目的竟然是为了向广大公众弘扬中国文化。这个广大公众,我还真闹不清是指美国人,还是指中国人。 方舟子的双重标准和辩论策略 刘华杰曾说过,方舟子可以同时拥有 A 和非 A 。他批评别人采用的是一套标准,自己做事采用的是另一套标准。而在新语丝这个大喇叭上,方舟子有绝对解释权,所以他想用什么标准,就用什么标准,完全没有任何约束。 比如他指责《新京报》有倾向,不发他的文章,反过来,你要是要求新语丝对你公正,他就会说,新语丝是他的,没有义务为你做宣传。比如他告《探索与争鸣》,说野鹤损害他的名誉。可是方舟子以及新语丝上的文章,无论文风还是用词,你都能找到比野鹤更加恶劣的文章。但是方舟子的逻辑是,你损害了我的名誉,我就可以告你,至于我骂了你,你也可以告我嘛,谁让你不告了。比如他说别人剽窃,用的标准很严,反过来对他自己,那就宽得多了。再如方舟子曾说科大研究生院出尔反尔,说人家打算请他讲一门生物学伦理的课,又无端取消了,然后又无端猜测是什么什么人私下活动,破坏他的好事。其实按照方舟子资格论,我觉得应该这样表述:科大研究生院及时制止了一次学术腐败,因为方虽然是生物学的博士,但不是伦理学博士,根本就不具备讲这门课的资格。 方舟子的辩论,常常偷换概念、虚设靶子、歪曲原意,尤其喜欢是脱离具体问题,调查对手的资格,臆测对手的动机。如果你批评他的打假缺少程序正义,他就会说你拥护学术腐败。在网上也可以经常看到方的范斯发布这样的论调,凡是反对方舟子的人,都是被方舟子打疼了的,都是被方舟子批评体无完肤的。可笑的是,被方舟子打了官司的野鹤,竟然是位方舟子从来不知道的,和方舟子从来没有任何冲突的人。 常有朋友好心地劝我们,不要和方舟子辩来辩去的。仿佛我们和方舟子真的有过什么理论交锋似的,那完全是新语丝这个大喇叭造成的幻觉。因为只有新语丝对我们单方面的攻击,我们则很少说什么。所谓的辩论并不存在。我们从来不是方舟子学术上的对手,我们也从来没有把方舟子当作学术上的对手。虽然方舟子常常发表关于科学的见解,不过在我看来,基本上是对他自己的缺省配置的粗浅归纳,比如他写过《什么是科学的怀疑精神》,连科学哲学的入门都算不上。方舟子的很多批评都是为辩而辩,以前是吴国盛一出场,方舟子就要叫。无论吴国盛说什么,他总要批上一批,也不管能不能看懂。但是吴国盛从来就没有写过任何回应。方舟子一方面宣扬什么科学,什么理性,但是在他常常主观臆测,甚至根据某某人在别的饭桌上听来的话作为批评判据,满世界的论坛里跑,甚至把一个学生的听课笔记,拿来作为批评我的证据。 我对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研究不知道你看过没有。我觉得方舟子的行为方式很像是一位民间哲学爱好者。怎么看都像。比如民科的一个特征,对所有的评论都进行过滤,只听得进赞美的话,而把批评滤掉,甚至理解成表扬。方舟子的虚荣心常常让他看不到事实,一顿饭局他都要解释成北京知识界人士为他接风的宴会,孰为可乐。他还说我曾经表示要介绍他去北大清华当教授,可当时我不过是个在读博士生,哪有资格夸这么大的海口。 新语丝的批评也有凭空构陷的,比如有一个批评刘兵翻译水平的文章,所举出的句子竟然是批评者编造的。事情败露之后,方舟子拒不道歉,反过来倒找理由,接着批。这种先定罪状,再找罪名的方式,让我觉得方舟子一直生活在他出生的那个年代。新语丝也有文章批评过刘兵剽窃,完全是无中生有,恶意构陷。方舟子声称找出了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多少个硬伤,说这本书漏洞百出。当初在 CSC 论坛上,有人气势汹汹地转过来问罪,又有人找出吴国盛的原文,只是核对了第一个硬伤,就发现方舟子要么是没有看懂原文,要么是恶意构陷。 方舟子无法交流,对待他我们只能奉行三不政策 好的对手可以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弱点,我们进行学术讨论,是为了了解对方,反省自己,首先不是为了战胜对方。但是方舟子不是一位可以进行交流的对手,你要是和他辩论,会感到特别累。你要再三解释,当时不是那回事,我不是那个意思。但是方舟子会一口咬定,你就是那个意思。一个自以为绝对正确,从不犯错的人,你和他辩个什么劲儿啊。方舟子有一句名言: 争论是给旁观者看的。他只是想赢得旁观者的掌声,而不想听听你到底说了什么,当然也就没有讨论的意义。何况方舟子的文章也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如果考虑方舟子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有些问题需要反驳,需要澄清,比如这次关于敬畏自然的争论就是这样。 人生有限,不要时间浪费在无意无趣的事情上去。比如说,你一出门,就上来一个三无人员,扔你一身粪球,你说怎么办?总不能检起来粪球再扔回去吧?所以没办法,能躲就躲了。不过,如果有机会,有精力,有闲情,我也会系统地谈谈我对方舟子的看法。我觉得,方舟子是一个很好的民哲案例。 不久前,司马南还说要做和事佬,把两方面拉到一起,沟通一下。由于司马南的态度很认真,我也认真地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和司马南讲为什么我不能和方舟子先生坐在一起。并非我不愿意与观点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我和葛剑雄先生就有过激烈的辩论,虽然也没有说服对方,但是我们都倾听了对方的意见,没有谁单方面宣布自己绝对正确,对方是白痴弱智。下棋要有合适的对手。如果一个人自己总是悔棋,还敢拿着你的棋子乱放,输了就掀桌子,动不动就往你身上吐口水,你会和他下吗?所以在美梦恶梦事件之后,我们都接受了江晓原教授的三不政策,不理睬、不接触、不反驳。后来重新表述为 不骂人,不吵架,不停步。还是那句话,人生有限,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2005 年 3 月 19 日 校
个人分类: 陈年档案|6525 次阅读|15 个评论
[转载]学术打假起争议,“反腐英雄”遭质疑
tian2009 2010-10-5 09:03
【这是2003年7月11日发表在《科学时报》上的文章。当时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一位笔名野鹤的先生,从当年3月份起,连续三期在上海的《探索与争鸣》杂志发表系列文章《对方舟子现象的反思与断想》,对方舟子的私人打假进行批评和分析。文章中常有精妙之语,比如说方舟子铁口直断、口含天宪为辩而辩的偏执狂(这一条与某的蜀犬吠日异曲同工,英雄所见)。文章一直没有上网,等方舟子知道之后,马上扬言要打官司,在新语丝上列出了气势宏大的诉求:要求杂志社全文发表他的驳斥文章;要求杂志社连续三期发表道歉,道歉信要经他同意;要求对野鹤文章的责任编辑进行处罚;要求赔偿其精神损失;要求杂志社给出野鹤的真名实姓,以便追究法律责任。一个打假英雄被质疑后气急败坏的样子跃然网上。也更坐实了野鹤对他的批评。 很多方舟子的追随者说,批评方舟子的人都是被方舟子打疼了的人,支持学术腐败的人。可惜的是,这位野鹤是一个与方舟子以往的争端一点儿关系也没有的老先生。这篇报道还记叙了一个白发魔女的案例,见证了打假英雄的打假手段。 《科学时报》这篇文章发表之后,两位作者杨虚杰和熊卫民马上被方舟子列为不良记者。挂在新语丝上。此后,方舟子的不良记者名单越来越长了。《探索与争鸣》杂志后来息事宁人,野鹤系列文章本来七篇,剩下四篇就没有继续发表。只能在网上流传。当然,杂志社也没有满足方舟子的宏大诉求一条都没有。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看到,一个号称以言论自由为名义进行打假的人,是怎样面对批评的。从此以后,方舟子的官司运就来了,不过,此后常常他是被告。 2010年10月5日记】 学术打假起争议 反腐英雄遭质疑 杨虚杰 熊卫民   继商品打假,近些年又兴起了所谓的学术打假。不过,王海等人打假的动机、标准、程序都是十分清楚的,而对于学术打假这几条都存在争议。   在国内,读者知道方舟子?本名方是民 的名字,多是因为他最近二三年来打击和揭露学术界的腐败现象,国内不少媒体因此采访他并且将他披露的案例进行报道。他于2000年在新语丝上创办的中文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也吸引了众多科学界、教育界和新闻界人士的关注。   同时,以学术打假为事业,被人称为游走在网络间的少侠的方舟子,也是毁誉交加:一方面有支持者称其为科学界的鲁迅,一方面被批评者讥为科方文元、科学真理教教主。现在这种质疑的声音从各种网站到了公开发表的平面媒体上,今年3月份开始,上海的一本学术杂志《探索与争鸣》刊登了三期署名野鹤的系列文章《关于方舟子现象的反思与断想》,势头之猛烈前所未有。这不仅激起所有看客的思考,也激怒了这位反腐英雄一个月前,方舟子就通过自己的新语丝网站发表声明,其最后通牒是,如果两周内他的要求没能得到满意的答复,他将以诽谤罪名向法院起诉该杂志。   缘起:野鹤对方舟子的反思与断想   从今年3月份开始,《探索与争鸣》杂志连续三期刊登了共两万余字的《关于方舟子现象的反思与断想》(之一,之二,之三);副标题分别为令人生疑的反腐英雄、洋奴气十足的绝对真理观、为辩而辩的偏执狂,通过大量的文本分析对方舟子现象进行了细致解剖。该文作者野鹤在肯定方舟子的确聪明过人、才华横溢,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的同时,还不加隐讳地指出:   他(指方舟子)所采取的打假方式,大抵也与文革造反派同出一辙大鸣、大放、大字报、大批判、大辩论、大民主,只不过将那一套搬到网上,将舞台扩展到了国外。甚至连辩论的手段与口吻诸如口含天宪、武断专横、上纲上线、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全盘否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等等,也皆与当年的造反派肖似。      方舟子及其追随者的另一大社会活动,就是宣扬洋奴气十足的绝对真理观。所谓绝对真理观,就是将一些所谓的国际学术界共识的理论或观点,当成不可动摇或不容怀疑的绝对真理,并以此划线,将所有试图质疑和挑战这些理论或观点的人,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斥之为不懂装懂、无知无畏、狂妄、骗子、神创论、反科学、反人类似乎,他们所坚持和维护的不但是绝对真理,而且在中国也唯有他们掌握了绝对真理。   野鹤认为,方舟子是不计目的的辩论狂,并对其运用自如的诡辩术作了总结:   一、武断霸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二、偷换概念,胡搅蛮缠的诡辩术。三、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的矫情。四、死不认账,恐吓谩骂扣帽子。五、偷梁换柱,实用主义地引经据典。   野鹤还认为,方舟子有伟人欲太强这个性格缺陷,而且其学习目的错了。并议论道: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意思大抵是:古人的学习是为了充实和提高自己和帮助别人;今人的学习则是为了炫耀自己和贬低别人。前一种学习意味着总是跟着自己的问题走,就像一棵树苗,不管多么稚嫩,总是致力于发展自己的根系、舒展自己的枝叶,不断地从阳光、空气、水中吸取各种养分,便迟早会长成大树。若具有伟人欲,便有望成长为参天大树。而后一种学习,则是跟着功利走,就像热带森林中的绞杀植物,将全部的聪明才智皆用于纠缠、攀附和绞杀,靠绞杀别人为生。其结果,不是与子偕小,便是同归于尽,不但长不成大树,连脊梁都挺不直,永远是一副纠缠扭曲的无赖相。如果再具有强烈的伟人欲,其破坏作用就极其可怕。   为辩而辩的偏执狂:方舟子不能接受   方舟子不能接受为辩而辩的偏执狂这类提法,认定野鹤是因为曾遭到他的批驳而特意诽谤他。于是,6月9日,他在《新语丝》网站上发表了《驳斥〈探索与争鸣〉杂志上的系列诽谤文章》一文,并在文章结尾向《探索与争鸣》杂志社提出了五条要求:   一、在下一期或下下一期的《探索与争鸣》杂志上全文发表我的这篇驳斥文章,不得做任何删改。二、自下一期或下下一期起,连续三期在《探索与争鸣》杂志的首要位置刊登《向方舟子先生赔礼道歉的声明》,声明的内容必须经过我的同意。三、对这三篇诽谤文章的编辑沈佩萍进行处罚。四、赔偿我的名誉损失、精神损失和有关费用。五、公布野鹤的真实姓名、真实身份,以便追究其法律责任。   方舟子还说,这几个要求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必须一一照办,如果两周内没有得到答复,或者答复不能令他满意,他将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探索与争鸣》杂志社。   记者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方舟子,他认为:   野鹤的言论的诽谤性质,表现在:一、捏造事实。我在《驳斥〈探索与争鸣〉杂志上的系列诽谤文章》一文中已列举了大量的证据证明野鹤强加在我的头上的那些言论、观点和动机,都是通过断章取义和凭空捏造的手段捏造出来的。二、制造结论。野鹤给我下的三条结论:出于政治野心而从事学术打假、洋奴气十足的江湖骗子和偏执狂,都是没有事实依据的。三、主观恶意。野鹤以前曾经在报纸上主张科学有禁区而遭到我的驳斥,进而搞匿名长篇诽谤,从我多年来发表的文章中断章取义蓄意歪曲事实,有系统地为学术腐败、伪科学和邪教辩护,这些都可以证明他的诽谤抱着明显的主观恶意。   一鸣惊四座:野鹤的动机与目的   野鹤为何要花如此大的精力研究方舟子现象?就这个问题,记者通过E-mail采访了他。他回复说:   我之所以有兴趣研究方舟子现象,首先是因为它独特。它既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也不属于西方传统文化范畴,而是属于中国进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近代以来,在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激烈冲突中的转型文化范畴。而且,在近代转型文化的历史上,它又是在中国破天荒地与世界接轨、开始进入网络时代,从而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的时代的产物。或者说是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痞子文化的界限被打破,文化价值观紊乱时代的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说,方舟子现象不仅是转型文化的产物,而且是集这三种文化于一身的一个四不像。加之方舟子本人不仅具有定居于当今世界第一强国的政治资本或心理优势,且以文理兼修的通才自居,无所不论、无所不批,不仅涉及知识的方方面面,而且体现了文化的形形色色,因此,他的所作所为和社会影响都很独特?正是对当前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难得案例。方舟子辈在网上含沙射影地指责我和方舟子有什么个人恩怨,判定我具有某种派别身份或政治背景,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不过是一只对知识探索与文化研究情有独钟的野鹤罢了。   其次,因为它难缠。正因为方舟子集精英、大众、痞子文化于一身,所以,他不仅受到一部分人的拥戴和欢呼,将他视为大哥大,而且,又成为大众文化界心目中的精英尽管他们看不惯他,却又惑于他的精英相,而对他爱恨交加。精英界则往往或是书生气十足地慑于他的霸气而觳觫不前;或是过于爱惜羽毛而不愿意做穿新鞋踩狗屎的事;或是由于缺少江湖阅历,一交手便被形形色色的诡辩术辩得昏头转向、目瞪口呆,七窍生烟,无可奈何地败下阵来;或由于知识结构单一,遇上职业辩家,便狗咬刺猬下 不了嘴了。即或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在今天这样一个时间就是金钱的社会,又哪里有功夫去与一个为辩而辩的偏执狂周旋,所以才让他得势于一时。虽然近来他在平面媒体上风光不再,却在网络媒体上余威犹存。竟还有不少人,将他捧为网上鲁迅,真真是错把冯京当马凉。偏偏我这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野鹤,既对三界有所涉猎,又对五行无所奢求,加之天性执拗,正适于打旗先上地站出来抛砖引玉。   对于方舟子的告状申明,野鹤看来并不是很当真:   他也根本不敢告,因为我对他的揭露和批判是全面的,一旦对簿公堂,必然涉及所有曾受到过他攻击、谩骂、诽谤的人和事,使他成为众矢之的,从原告变成被告。他的告状声明,不过是一种威吓、要挟的战术,无非是想堵住我和所有要进一步揭露他的人的嘴。   学术打假争议多:由此衍生出的话题   记者就方舟子的五条要求采访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贺教授介绍,公民有权使用笔名发表文章,包括发表对人或事提出质疑的文章。(野鹤曾用此名在本报发表过文章)。贺教授特别提出鲁迅就是用笔名在20世纪30年代写了一系列言辞激烈的文章。关于杂志社是否有义务披露作者的真实姓名等信息,贺教授认为,杂志社有保护作者真实姓名的义务和权利。倘若文章侵犯某些人权益而启动法律程序时,杂志社应向检察机关提供作者真实姓名。   现在距离方舟子6月9日的第一次告状声明已经一月有余,《探索与争鸣》杂志社是否已令人满意地接受了方舟子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的所有要求?   据杂志社有关人士介绍,《探索与争鸣》杂志本身就是一本鼓励、重视对社会热点及理论问题进行探索与争鸣的学术类杂志。记者得知,在6月下旬出版的新一期杂志上既没有野鹤的系列文章,也没有方舟子要求刊登的驳斥文章及道歉声明。   据知,方舟子在上月末曾在北京逗留,但与杂志社以及野鹤之间并未直接接触。双方通过电子邮件往来,但没有解决问题,方舟子通过新语丝网站声明,他将按计划开始起诉《探索与争鸣》杂志社的准备工作。如果有必要,他将把这一起官司长期地、一级一级地打下去,并追究其他涉案机构、人员的法律责任。他也随时准备与该杂志社达到庭外协议。   其实,不管此事件最后的结果如何,人们思考的是方舟子这种打击学术腐败的方式和结果到底怎么样。令人惊异的是,近日,清华大学刘兵教授成为新语丝学术打假的对象。   6月26日,新语丝发了一篇署名白发魔女、题为《两种文化和科学文化翻译看刘兵教授的英文水平》的短文,采用中英对照的方式,对16年前刘兵与陈恒六合译的《两种文化》一书(出版于1987年)三段译文做了批评,并说:以上英文不是特别难,但刘兵与陈恒六却翻译得十分不妥当。这些是否意味着刘兵这样的著名人文学者、科学史家,要好好学习英文?   对于这一批评,记者采访了刘兵教授。结果却让记者大吃一惊。因为批评的依据,即短文中所引用的译文,完全是捏造出来的!刘兵说,因此,新语丝的这种做法,明确地构成了对刘兵我与另一译者的诬陷与诽谤!   但刘兵指出:就翻译来说,谁都可能会有不够确切之处,当然不同译者的译法,在不构成硬伤的前提下,也经常是可以商量的。作为译者,我从未敢说自己的翻译中不存在错误,尤其是十几年前的译文,一定存在很多错误,如果有人认真阅读,找到了其中的错误,我只会感谢。但如果根据这些错误来指责刘兵教授的英文水平,未免过于荒诞因为那时我还不是教授。如果把我初中的英语作业找出来,肯定还可以找出更多的错误!尤其令人不解的是,一向声称打假的新语丝为了对我进行攻击,竟然捏造事实,替我造了三段假的译文!   对此,刘教授哭笑不得,他认为,这也确切地表明:新语丝的学术打假是如何的不负责任,甚至堕落到捏造事实的地步。   不过,当记者问刘教授是否打算采取什么行动时,刘教授却说:网上早有人称新语丝网站为信誉死亡站了,有那么多正事不做,难道我还要参照方舟子的做法,对新语丝也发个声明吗?比如,我要是也提出那样的要求,要求在下期或下下期的新语丝新到资料上全文发表我的这篇驳斥文章,不得做任何删改;要求自下期或下下期起,连续三期在新语丝网刊的首要位置刊登《向刘兵先生赔礼道歉的声明》,声明的内容必须经过我的同意;要求对这篇诽谤文章的编辑方舟子进行处罚,要求赔偿我的名誉损失、精神损失和有关费用;要求公布白发魔女的真实姓名、真实身份,以便追究其法律责任,如此等等。那么,方舟子或是其他人看了以后,又会是什么感觉呢?我还是先不理睬吧!   6月27日,野鹤《关于方舟子现象的反思和断想》系列文章的之四、之五、之六又出现在互联网上。   让我们关注事态的发展。 文章来源: 科学时报2003-07-11
个人分类: 陈年档案|2932 次阅读|1 个评论
陈谷:听得吠声一片,翻出陈谷一石
热度 1 tian2009 2010-10-4 22:37
【2002年7月13日,在我那篇《蜀犬吠日,为叫而叫》通过电子邮件组发出之后,仅几个小时,就有人告诉我方舟子已经新语丝上贴出了攻击我的大字报。未经我允许,把一封私下传递里的邮件,在网络上公布。第二天写了这篇吠声陈谷。当然,又引发新一轮的狂叫。】 听得吠声一片 翻出陈谷一石 田松 网络果然发达,方是民果然快手,我反驳方是民略评吴国盛的群发信件《蜀犬吠日,为叫而叫》刚刚发出几个小时,方舟子操持的新语丝论坛上就吠声一片了。可以用上另一个成语: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主吠者自然是方是民,帖名为:《一出反科学文化人的样板戏》。让我遗憾的事情再次发生,辩论完全变成了谩骂。我以蜀犬为喻,方便回敬我为疯狗。狗来狗去,大家就全都在脏话里打滚。我很抱歉,这一回合是我先用狗做了比喻。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早在半年以前,方是民在《庙堂反科学主义者的噩梦》(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science/miaotang.txt )中就曾说道:刘兵也许自认为在中国的哲学界是个人物,但到了世界哲学界,也不过是条小狗。世界哲学界?这个词有点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味道,且不说它。接着说这狗,我可以不以为他在骂人,因为他马上又说:维特根斯坦是大狗而刘华杰是小狗。连维特根斯坦都是狗了,我以蜀犬为喻,估计也算不上骂人,至多算比喻失当,因为方的籍贯并非四川。 方是民的这几招乱刀耍得灰尘四起,仿佛很有气势。如去参加大专辩论会,定会成为优秀辩友。这位江湖理性主义(柯志阳之精彩命名)的优秀辩友所擅长者,无非是那么几招:1,无视对方的要点,在旁枝末节处纠缠不休;2,大言炎炎,以权威专家自居,自壮声势;3,对不能回答的反驳不予正面回答,讽刺、挖苦之后,转过身来扯出新的话题,甚至找语法错误,以取得一点胜利的感觉;4,要不然干脆跟你说,你英文比我好吗?你生物学强过我吗?5,不能把人和事分开,动辄臆想批评者的动机,从一件事扯出一堆事。而他对事件的转述常常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歪曲,乃至虚构。旁观者要想弄清楚事件的原委,必须把他撇在一边,亲自去把那些陈年谷子翻出来仔细看看,才能判明是非。否则就难免被他误导。然而他永远会有新的事情扯出来,所以他永远也不会输。厉害! 看一个人是否配做一个真正的对手,要看如下几点:第一,看他能否平实转述对手的观点;第二,看他在面对与之不利的观点及事实时能否勇于面对;第三,看他是否知道尊重对手,并能够尊重对手。 这几点方是民都做不到。所以只可以请他参加大专辩论会,不可以与之做学术讨论。 方是民在新帖中又一次扯出我和他之间的一点往事。这些往事每次经他的转述,都会变味。好在电子邮件尚在,不难考证。 抱歉,且让我把陈年谷子翻开。 第一:我与方是民的第一次来往的确是我主动的,是我先给他发了邮件。时间是1999年初。但原因却是:有朋友在新语丝上看到了我的文章《易经、计算机与思想的传承》( http://www.xys.org/xys/ebooks/literature/essays/Yijing_computer.txt ,还好,方舟子现在没有把这个链接删掉,否则,我不但自作多情,而且有虚构事实之嫌)。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新语丝。方是从《中华读书报》上转载的,包括了里面的错字。此外,由于发表时有删改,所以我把全本传给他,请他以我的本来面目示人。方是民于是将新版本贴出,并在上面补充了一行字:由作者授权交新语丝电子文库在网络发表。但是,在方舟子的描述中,却变成了收到过他几次来稿,言下之意,是我在向他投稿!当然了,即使是我向他投稿,也没有什么关系。而且我也不否认,当时我很高兴看到我的文章被新语丝使用。所以此后我的文章总会传给他一份,911之前,他也从未拒绝过,并照例有作者授权的说明。 第二:方舟子称与我没有任何私人关系,连电话、私函都没有通过。所以我宣称与他绝交(绝交一说,也属于歪曲,容后再表)是自作多情。他这样一说,真让我脸红。我一向自以为是有分寸有尊严的人,怎么会无端地跟人乱攀朋友!仔细检索过我与方是民之间的所有邮件,发现我并没有说过这个人是我的朋友或者我是这个人的朋友之类的话。真是万幸啊万幸! 自然,我们开始了邮件来往,起初互称先生,后来互相称兄。涉及的事情虽然不多,还不算单调。在他给我的邮件中,有专门问我春节好的(2000年的事,毫无疑问,在此前后我对他应该有同样的问候),全文如下: 田兄: 春节好! 来稿三篇都收悉。不知是否已在别处登过?如果还没有,我想有的可留给后面的《新语丝》月刊发表。刘华杰也曾跟我讲过到北大兼课讲学的事,这我当然是很乐意的。难得国内有一批志同道合的人致力于科学理性在中国的传播,极感欣慰。 方舟子 当时我的感觉也是欣慰,为有方这样的人打击学术腐败而欣慰。万没有想到我今天要以此信证明这个人在说谎!且慢!鉴于此信同时也谈到了我的几篇稿子,勉强算是新语丝衙门的公函吧。不算。 邮件中还有关于他个人行踪的,比如2000年他来北京参加科普论坛,他的行程就发到了我的邮件里。尽管我不是这类邮件的唯一收件人,然而我又不是科普论坛的负责人,这个邮件总不会是公函吧? 方是民又称:此人以前与我有过的文字交道,就是写过几篇支持我打击学术腐败的文章,却原来当时就是暗暗地把我当作对手了。幸而我从来不刻意去自找什么支持,否则未免要感叹人心险恶。 2000年5月21日,我收到这样一封邮件: 田兄: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将在六月份出版我的一本网络文集《方舟在线》,并开一个讨论会。不知你能否到会捧场?他们也想找一些人赠送样书、写评论。是否能告知电话、地址,由出版社社长苏青与你联系? 附上该书的征订广告。 方舟子 我不知道方是民看到这里是否有脸红的感觉。我竟然保存了这样的邮件,真是人心险恶呀!在随后的邮件里,5月31日,他特意通知我教育台播出有关《方舟在线》节目的时间;6月4日,又问我是否已经收到开会通知。此后,我还曾收到过方委托他人寄来的两本书《扣问生命》和《网络新语丝》。 那个会我当然去了,并表示了一番赞扬。遗憾的是,当时我事务繁忙,没有时间写完对《方舟在线》的评论,直到后来方出版《溃疡》后,才写了《方舟子的刀》,算是一个补偿。其实,即使方舟子没有这封请求捧场的信,如果有人通知我,我也一定会参加那个会,也会为他写文章。因为我确实觉得,方的学术打假,是正当的事情。直到今天,我对方的学术打假仍怀有敬意,这一点我不知强调多少次了。在方看来,是非常令人作呕的。方舟子做事不求敬意,更蔑视来自疯狗的敬意。这只表明方舟子不知道尊重对手。大丈夫恩怨分明,是非分明,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方是民如此作呕,未必太小家子气了! 只是现在,回想当初我写的书评,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幸亏这封请我捧场的信还在。不然,我这张老脸放在那里?然而,我把当初人家私下里给我的信亮出来作为攻击他的武器,我这张老脸又该放在那里?我一点也不反对方是民把这作为我心态之龌龊,手段之卑劣的证据。 可耻啊,可耻! 第三:方舟子说:我批评吴国盛也由来已久,为何在这时候为了一篇略评突然反目成仇?起因于去年911事件时,田松寄来几篇为恐怖主义行为辩护的弱智文章要求在新语丝网站上发表,我不予理睬。他大概从此怀恨在心。我说方是民对吴国盛胡抡,方是民偏要追究我的动机,扯到了911。我们之间的交恶的确是从911开始的。但是,我是否对你怀恨在心与我的评论是否正确有什么关系?这只能表明,方根本就不知道,不明白,不懂得,如何把人与事分开,他自己分不开,以为别人也分不开,所以他从来看不到对手的长处,甚至看不到对手的观点。批评吴国盛由来已久,这意味着什么,只要是吴国盛发言,就要进行批评吗? 911之后,我的确传过一篇文章给方,注意:是 一篇 ,不是 几篇 。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已经让我形象受损。一之为甚,岂可再乎!关于911,我们立场不同,无法谈拢。这原属正常,但此后,方的表现让我诧异。 911之后,我们有过一次直接的冲突。后来方提到了此事,他说:在北京知识界人士为我洗尘的一个宴会上,大多数人都兴高采烈地谈论此事(指911,田注),并批评我这一次站错了立场。在我看来,这个描述经过了方的主观改写,已经与事实有了很大偏差。于是给他发了一封主题为《立场问题》的长信,对他的描述提出疑义,并提出善意的劝告。主要观点如下:方舟子的立场是美国立场;我反对把美国立场视为人类文明公理;美国应该反省;美国对阿富汗的打击是野蛮的,其野蛮要超过911;阿拉法特给美国人献血,不给在阿富汗的阿拉伯兄弟献血,是做秀,是谄媚;新语丝站在美国立场上言说911,并不是一个好的策略;洗尘这个词一般不能与为我搭配,别人说可以,自己说就有点不知所以了。这个语文错误正是方是民狂妄心态的表现,所以我提醒请他注意! 我至今仍然相信我的信是出于善意(靠!幸好我没有自作多情地说出于作为朋友的善意)。这封信是给他本人的,只是由于我要澄清的问题涉及到那次饭局,所以也同时抄送给在场的王洪波、孔昭君、杨虚杰和刘兵四人。既然是信件,我当然希望他能够接受我的建议,即使不能,也该有所解释。但是,我高估了方是民的智力和度量!我没有收到任何回音。 第四:方是民至今对洗尘之说不以羞耻,反而振振有词。我只是叙述了一个事实(那些人的确是北京知识界人士,也的确说是为我洗尘),并没有表明我对此事的欲望,对这种饭局,我历来既不自己要求也不刻意回避,要而言之,就是无所谓。God,他无所谓。不知道那些主动请他吃饭的几位怎么想?既然无所谓,何必还煞有介事地来一句在北京知识界人士为我洗尘的一个宴会上,北京知识界,那得多大的规模!你把自己当谁了?宋庆龄?杨振宁?新时代海龟代表? 我有时出差在外,当地的朋友也会张罗请我吃饭,也会介绍一些新的朋友互相认识,这些朋友当然肯定也是属于某某界的,可是打破了脑袋我也不敢自己把这些饭局描述成某某市某某界人士为我洗尘的宴会,而且还无所谓。羞也羞死了! 方少侠不以为耻,又倒打一耙:说我要人家为我接风,则是田松博士以小人之心的污蔑。看我的原话:要说狂妄,恐怕方是民要更胜一筹。不仅北京知识界人士要为他接风,而且掌握了人类文明公理。如何有说他要人家为他接风的意思? 列位看官,是我诬蔑他,还是他诬蔑我! 第五:观点有分歧,往来依旧。我谈科学文化的文章有时也传给方,他也照登。我的信箱里仍然不时有方发来的邮件。只是再不谈911。最后的决裂的确是与柯志阳有关。他们之间的辩论往来,我的信箱里一直都能看到。最后看得我怒不可遏,在与柯志阳的辩论中,方表现得像个十足泼皮!就像小孩下棋,把棋盘给掀了,然后说:这是我家,我说了算!于是我写下了一封被方舟子说成是我宣布与他绝交的信。这又是胡说。 我那封信的标题叫《就此别过》,信的结尾是这样的: 最后,让我学习一下你的句式:/我不想跟你这种赵南元式的人物纠缠,最后回答一下。以后的答复不再理睬。/我也是你所看不上的那个学界的一员,你的观点不必征求我的意见。我对你盛气凌人的文章已经失去了兴趣,不想听你的教训,也不想再和你有私人的来往。/所以,方是民,请不要再往我的信箱里寄任何东西了。/就此别过! 我只是说不想和他再有私人的来往,请他不要往我的信箱里寄东西。绝交二字从何谈起?现在该我倒打一耙了,既无交情,绝个屁! 第六:方在与柯志阳的争论中曾说,以后的答复不予理睬。但是他不能遵守诺言,所以在我的《就此别过》发出当天就收到了他的回信(见《就此别过及方的答复》)。信中的诡辩我已经懒得看了,这里只想对其中一句话稍作分析:知道全世界有多少生物学家在看新语丝?我敢在专业问题上打马虎眼吗?敢在新语丝上自暴其丑吗?依照我对中国语文的理解,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全世界有很大比例的生物学家在看新语丝,一旦发现有生物学漏洞就会把他的信箱塞满。所以新语丝上不会有专业问题。对此,我有两个疑问:1,全世界的生物学家有多少人能看得懂中文?2,一个生物学家,有必要看新语丝么?所以我断定,这段话很有气势的话不是一个事实的陈述,而是虚张声势,吓唬人的,这样的人是不值得当作对手的。 第七:在他对《就此别过》的答复中,说他之所以对《立场问题》没有答复,是出于已经宣布的人文主义原则。我姑且接受这个理由吧。在他的新吠中,却把《立场问题》说成是文章!把小范围里私下交流的信件,说成是用于公开发表的文章。这是我不能接受的。这种转换自然是要否定我们私下里曾有的往来,也意在否定我的善意。既然如此,就把它变成文章吧! 此外,方是民说我刚写的这篇《蜀犬吠日,为叫而叫》是我在网络上散布的一篇文章,这也是错的。因为这还是信,收件人都是我认为对这个话题可能感兴趣的,并且在现实生活中打过交道的人,尽管人数很多,但不是公开信。而这里面并没有方舟子。所以,方舟子是从私下的渠道得到了我的评论,然后匆匆忙忙地把他贴到自己的论坛上来,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侵权行为。的确,我表达了要你好好耍一套的期待,可是,你既然能够拿到我的文章,当然也可以把你的帖子原路返回,凭什么自作主张贴到了你的论坛上?你怎么知道我在正式公开之前不准备修改?在此,我要煞有介事地宣布,保留追究方是民或者新语丝法律责任的权利! 对不起,列位看官,这个小把戏玩得很没有意思。 第八:方是民写道:人类文明公理是田松博士刚刚发明的,我等掌握不了,不要强加于人。 方承认他掌握不了人类文明公理,很好!现在我请大家看看911之后方是民的《一点声明,我的人文主义原则》(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essays/wtc3.txt ),其中写道:是的,我有倾向性,也从来没想过在任何问题上都刊登不同的声音。有些问题可以讨论,原则性的问题则不必讨论。我的原则是人文主义的原则。这是人类文明几千年来,用无数先烈和无辜者的献血写就的公理,没有讨论的余地。凡是违反这些原则的稿件,宣扬、同情以下内容的,我都不登(除非是为了驳斥),也无阅读的兴趣 方的人文主义原则是人类文明多少年来如何如何写就的公理,我不过是简称为人类文明公理,怎么就成了我的发明了?方是民现在知道自己掌握不了,那么,911之后,他又是如何执行新语丝的新闻检查呢? 第九:需要说明一下,在我写就此别过之后,在方答复过之后,我的信箱里仍然出现方的邮件。我只好在我的信箱里设置了对方是民的屏蔽。 第十:又需要说明一下,所谓对手,在我看来,并非敌人。以下棋比喻,一个业余初段和一个专业九段可能是朋友,但不会是对手。我说曾经把方舟子当作对手,并不是说曾经把他当作敌人,当作对头,而是说,方舟子曾经写出过很好的文章。方是民说,他批评吴国盛由来已久,为何我为了一篇略评突然反目成仇。我也不妨解释一下。首先,我跟方是民根本就没有仇。我不过是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开始不屑于他的某些做法,也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实在谈不上什么仇,所以不妨回敬一句,不要自作多情。其次,也不够突然,早就别过了,你突然什么?第三,我不过是突然有了反驳的时间和兴致。第四,这是最重要的,以前方舟子对吴国盛的批评,比如关于科学是否有禁区之类的争论,多少有可看之处,可是这一篇,完全不够水准,真是让我觉得可惜了!就如同我突然看到一个前几天还人五人六的家伙跑到泥里打滚,忍不住要断喝一声,你丫给我上来! 第十一:下棋最大的无趣,不是被原以为远不如己的人杀个片甲不留,那只会感到意外,感到震惊,有趣得很。下棋最大的无趣,是你原以为他是一个有尊严的对手,可是他却不肯老老实实地下棋,嘴里咶噪个不停,不是为自己喝彩,就是为对方喝倒彩。尤其不能容忍的是:他总是悔棋! 第十二:再说明一下。反科学文化人本是方舟子对国内科学文化人的贬低之词,我不过是借用一下,并不表明我认可这种说法。所以我打了引号。但是我得承认,这样的话不能跟那些没有自嘲精神的人说。所以,我承认言语不当,收回我的说法。 第十三:再再说明一下,我说吴国盛有大师风范,大师云云,也是戏称。因我自己也常被称为大师,有时也自称大师。但是,这话也不能对没有自嘲精神的人说。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对吴国盛的吹捧,我道歉,是我用词不当,我愿收回我的说法。 第十四:我扯出江晓原,这的确不够妥当,也有挑拨之嫌。请江晓原兄及列位看官原谅!恕我孤陋寡闻,不知此前中文网上方是民早已是名满天下的大侠、少侠。只不过,还是同洗尘一样,这些话别人说说还可,倘如自己也照单全收,是不是太自恋了?尤其是,一个三十五六的男人自称少侠,不觉得有点恶心吗? 第十五:曾经关系不错的两个人,一经翻脸,就互相撕毁对方赠送的礼物,否定彼此之间曾经有过的善意(我不会用友谊这个词的!),甚至把因善意而保存下来的物品作为攻击对方的炸弹,是不好的;把两个人私下里的交往亮出来,让过路人评价已经过去的是非,是不好的。对于一个将近四十岁的中年人来说,是尤其不好的。 但我还是忍不住把旧事重新说了一遍,这是因为,那些旧事并没有完全过去;这是因为,另一个人在每一次的复述中都向我身上泼了污水。 但是,尽管有这些因为,我仍然为我现在的举止感到羞愧。我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只是要证明自己是清白的,而另一个人是不好的。而我又明明知道,这种证明不能使我增加任何一点智慧和知识,只会引来新一轮的狂吠,只会招来更多的污水,岂不是浪费生命?我希望我的女儿将来看到这篇文章时,能够原谅她老爹此时的不堪。 第十六:是什么使我自己落到这种尴尬的局面? 如果我曾经向某个我欣赏的人表达过善意,表达过友谊,如果这种感情是真挚的,没有谄媚,没有逢迎,没有私利,那么,这种感情是美好的。可是现在,我必须要从我的历史中寻找证据,证明这种美好的感情从不存在,这是为什么? 难道我此刻的尊严要维系在我不曾有过这种美好的感情上吗? 难道我此刻的脸面要维系在我不曾表达过这种美好的感情上吗? 难道为了将来的某一刻我不再承受这样的尴尬,我应该停止向我欣赏的人表达善意和友谊吗? 我不能接受这个逻辑。所以,列位看官,以及方舟子,我必须承认,曾经有过那样一段时期,我欣赏方舟子的文章,敬佩方舟子的勇气,愿意同他成为朋友,虽然我对过去邮件的检索证明,我没有过这样的表达,但是我不能否认我内心的愿望。 如果方舟子对于我这样的表达而加倍地嘲笑我自作多情,我希望列位看官不要笑;如果方舟子感到作呕,我希望他对着马桶,把胃呕出来,把肠子呕出来,把心也呕出来! 第十七:一个习惯于歪曲基本事实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也是不值得与之辩论的。 第十八:希望我的朋友们以此为诫!现在我要对你们说,即使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彼此将脸皮撕成了拖布条,我也不会否认我们今天是朋友这个事实。 第十九:这是一篇文章,不是信。 2002年7月14日 北京稻香园
个人分类: 陈年档案|9614 次阅读|6 个评论
[转载]学术打假起争议,“反腐英雄”遭质疑
tian2009 2010-10-2 10:10
文章来源: 科学时报2003-07-11 学术打假起争议,反腐英雄遭质疑 杨虚杰熊卫民   继商品打假,近些年又兴起了所谓的学术打假。不过,王海等人打假的动机、标准、程序都是十分清楚的,而对于学术打假这几条都存在争议。   在国内,读者知道方舟子?本名方是民 的名字,多是因为他最近二三年来打击和揭露学术界的腐败现象,国内不少媒体因此采访他并且将他披露的案例进行报道。他于2000年在新语丝上创办的中文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也吸引了众多科学界、教育界和新闻界人士的关注。   同时,以学术打假为事业,被人称为游走在网络间的少侠的方舟子,也是毁誉交加:一方面有支持者称其为科学界的鲁迅,一方面被批评者讥为 科方文元、科学真理教教主。现在这种质疑的声音从各种网站到了公开发表的平面媒体上,今年3月份开始,上海的一本学术杂志《探索与争鸣》刊登了三 期署名野鹤的系列文章《关于方舟子现象的反思与断想》,势头之猛烈前所未有。这不仅激起所有看客的思考,也激怒了这位反腐英雄一个月前,方舟 子就通过自己的新语丝网站发表声明,其最后通牒是,如果两周内他的要求没能得到满意的答复,他将以诽谤罪名向法院起诉该杂志。   缘起:野鹤对方舟子的反思与断想   从今年3月份开始,《探索与争鸣》杂志连续三期刊登了共两万余字的《关于方舟子现象的反思与断想》(之一,之二,之三);副标题分别为令人生疑的反 腐英雄、洋奴气十足的绝对真理观、为辩而辩的偏执狂,通过大量的文本分析对方舟子现象进行了细致解剖。该文作者野鹤在肯定方舟子的确聪明 过人、才华横溢,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的同时,还不加隐讳地指出:   他(指方舟子)所采取的打假方式,大抵也与文革造反派同出一辙大鸣、大放、大字报、大批判、大辩论、大民主,只不过将那一套搬到网上,将舞台扩展 到了国外。甚至连辩论的手段与口吻诸如口含天宪、武断专横、上纲上线、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全盘否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等等,也皆与当年的造 反派肖似。      方舟子及其追随者的另一大社会活动,就是宣扬洋奴气十足的绝对真理观。所谓绝对真理观,就是将一些所谓的国际学术界共识的理论或观点,当成不可动摇或 不容怀疑的绝对真理,并以此划线,将所有试图质疑和挑战这些理论或观点的人,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斥之为不懂装懂、无知无畏、狂妄、骗子、 神创论、反科学、反人类似乎,他们所坚持和维护的不但是绝对真理,而且在中国也唯有他们掌握了绝对真理。   野鹤认为,方舟子是不计目的的辩论狂,并对其运用自如的诡辩术作了总结:   一、武断霸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二、偷换概念,胡搅蛮缠的诡辩术。三、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的矫情。四、死不认账,恐吓谩骂扣帽子。五、偷梁换柱,实用主义地引经据典。   野鹤还认为,方舟子有伟人欲太强这个性格缺陷,而且其学习目的错了。并议论道: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意思大抵是:古人的学习是为了充实和提高自己和帮助别人;今人的学习则是为了炫耀自己和 贬低别人。前一种学习意味着总是跟着自己的问题走,就像一棵树苗,不管多么稚嫩,总是致力于发展自己的根系、舒展自己的枝叶,不断地从阳光、空气、水中吸 取各种养分,便迟早会长成大树。若具有伟人欲,便有望成长为参天大树。而后一种学习,则是跟着功利走,就像热带森林中的绞杀植物,将全部的聪明才智皆用于 纠缠、攀附和绞杀,靠绞杀别人为生。其结果,不是与子偕小,便是同归于尽,不但长不成大树,连脊梁都挺不直,永远是一副纠缠扭曲的无赖相。如果再具有强烈 的伟人欲,其破坏作用就极其可怕。   为辩而辩的偏执狂:方舟子不能接受   方舟子不能接受为辩而辩的偏执狂这类提法,认定野鹤是因为曾遭到他的批驳而特意诽谤他。于是,6月9日,他在《新语丝》网站上发表了《驳斥〈探索与争鸣〉杂志上的系列诽谤文章》一文,并在文章结尾向《探索与争鸣》杂志社提出了五条要求:   一、在下一期或下下一期的《探索与争鸣》杂志上全文发表我的这篇驳斥文章,不得做任何删改。二、自下一期或下下一期起,连续三期在《探索与争鸣》杂志 的首要位置刊登《向方舟子先生赔礼道歉的声明》,声明的内容必须经过我的同意。三、对这三篇诽谤文章的编辑沈佩萍进行处罚。四、赔偿我的名誉损失、精神损 失和有关费用。五、公布野鹤的真实姓名、真实身份,以便追究其法律责任。   方舟子还说,这几个要求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必须一一照办,如果两周内没有得到答复,或者答复不能令他满意,他将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探索与争鸣》杂志社。   记者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方舟子,他认为:   野鹤的言论的诽谤性质,表现在:一、捏造事实。我在《驳斥〈探索与争鸣〉杂志上的系列诽谤文章》一文中已列举了大量的证据证明野鹤强加在我的 头上的那些言论、观点和动机,都是通过断章取义和凭空捏造的手段捏造出来的。二、制造结论。野鹤给我下的三条结论:出于政治野心而从事学术打假、洋奴 气十足的江湖骗子和偏执狂,都是没有事实依据的。三、主观恶意。野鹤以前曾经在报纸上主张科学有禁区而遭到我的驳斥,进而搞匿名长篇诽谤,从我多 年来发表的文章中断章取义蓄意歪曲事实,有系统地为学术腐败、伪科学和邪教辩护,这些都可以证明他的诽谤抱着明显的主观恶意。   一鸣惊四座:野鹤的动机与目的   野鹤为何要花如此大的精力研究方舟子现象?就这个问题,记者通过E-mail采访了他。他回复说:   我之所以有兴趣研究方舟子现象,首先是因为它独特。它既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也不属于西方传统文化范畴,而是属于中国进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 局的近代以来,在中西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激烈冲突中的转型文化范畴。而且,在近代转型文化的历史上,它又是在中国破天荒地与世界接轨、开始进入网 络时代,从而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的时代的产物。或者说是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痞子文化的界限被打破,文化价值观紊乱时代的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说,方 舟子现象不仅是转型文化的产物,而且是集这三种文化于一身的一个四不像。加之方舟子本人不仅具有定居于当今世界第一强国的政治资本或心理优势,且以 文理兼修的通才自居,无所不论、无所不批,不仅涉及知识的方方面面,而且体现了文化的形形色色,因此,他的所作所为和社会影响都很独特?正是对当前错 综复杂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的难得案例。方舟子辈在网上含沙射影地指责我和方舟子有什么个人恩怨,判定我具有某种派别身份或政治背景,都是以小人之 心,度君子之腹。我不过是一只对知识探索与文化研究情有独钟的野鹤罢了。   其次,因为它难缠。正因为方舟子集精英、大众、痞子文化于一身,所以,他不仅受到一部分人的拥戴和欢呼,将他视为大哥大,而且,又成为大众文化界 心目中的精英尽管他们看不惯他,却又惑于他的精英相,而对他爱恨交加。精英界则往往或是书生气十足地慑于他的霸气而觳觫不前;或是过于爱惜羽 毛而不愿意做穿新鞋踩狗屎的事;或是由于缺少江湖阅历,一交手便被形形色色的诡辩术辩得昏头转向、目瞪口呆,七窍生烟,无可奈何地败下阵来; 或由于知识结构单一,遇上职业辩家,便狗咬刺猬下 不了嘴了。即或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在今天这样一个时间就是金钱的社会,又哪里有功夫去与一个为辩而辩的偏执狂周旋,所以才让他得势于一 时。虽然近来他在平面媒体上风光不再,却在网络媒体上余威犹存。竟还有不少人,将他捧为网上鲁迅,真真是错把冯京当马凉。偏偏我这只跳出三界 外,不在五行中的野鹤,既对三界有所涉猎,又对五行无所奢求,加之天性执拗,正适于打旗先上地站出来抛砖引玉。   对于方舟子的告状申明,野鹤看来并不是很当真:   他也根本不敢告,因为我对他的揭露和批判是全面的,一旦对簿公堂,必然涉及所有曾受到过他攻击、谩骂、诽谤的人和事,使他成为众矢之的,从原告变成被告。他的告状声明,不过是一种威吓、要挟的战术,无非是想堵住我和所有要进一步揭露他的人的嘴。   学术打假争议多:由此衍生出的话题   记者就方舟子的五条要求采访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贺教授介绍,公民有权使用笔名发表文章,包括发表对人或事提出质疑的文章。(野鹤曾用此 名在本报发表过文章)。贺教授特别提出鲁迅就是用笔名在20世纪30年代写了一系列言辞激烈的文章。关于杂志社是否有义务披露作者的真实姓名等信息,贺教 授认为,杂志社有保护作者真实姓名的义务和权利。倘若文章侵犯某些人权益而启动法律程序时,杂志社应向检察机关提供作者真实姓名。   现在距离方舟子6月9日的第一次告状声明已经一月有余,《探索与争鸣》杂志社是否已令人满意地接受了方舟子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的所有要求?   据杂志社有关人士介绍,《探索与争鸣》杂志本身就是一本鼓励、重视对社会热点及理论问题进行探索与争鸣的学术类杂志。记者得知,在6月下旬出版的新一期杂志上既没有野鹤的系列文章,也没有方舟子要求刊登的驳斥文章及道歉声明。   据知,方舟子在上月末曾在北京逗留,但与杂志社以及野鹤之间并未直接接触。双方通过电子邮件往来,但没有解决问题,方舟子通过新语丝网站声明,他将按 计划开始起诉《探索与争鸣》杂志社的准备工作。如果有必要,他将把这一起官司长期地、一级一级地打下去,并追究其他涉案机构、人员的法律责任。他也随时准 备与该杂志社达到庭外协议。   其实,不管此事件最后的结果如何,人们思考的是方舟子这种打击学术腐败的方式和结果到底怎么样。令人惊异的是,近日,清华大学刘兵教授成为新语丝学术打假的对象。   6月26日,新语丝发了一篇署名白发魔女、题为《两种文化和科学文化翻译看刘兵教授的英文水平》的短文,采用中英对照的方式,对16年前刘兵 与陈恒六合译的《两种文化》一书(出版于1987年)三段译文做了批评,并说:以上英文不是特别难,但刘兵与陈恒六却翻译得十分不妥当。这些是否意味着 刘兵这样的著名人文学者、科学史家,要好好学习英文?   对于这一批评,记者采访了刘兵教授。结果却让记者大吃一惊。因为批评的依据,即短文中所引用的译文,完全是捏造出来的!刘兵说,因此,新语丝的这种做法,明确地构成了对刘兵我与另一译者的诬陷与诽谤!   但刘兵指出:就翻译来说,谁都可能会有不够确切之处,当然不同译者的译法,在不构成硬伤的前提下,也经常是可以商量的。作为译者,我从未敢说自己的翻 译中不存在错误,尤其是十几年前的译文,一定存在很多错误,如果有人认真阅读,找到了其中的错误,我只会感谢。但如果根据这些错误来指责刘兵教授的英文水 平,未免过于荒诞因为那时我还不是教授。如果把我初中的英语作业找出来,肯定还可以找出更多的错误!尤其令人不解的是,一向声称打假的新语丝为了对我 进行攻击,竟然捏造事实,替我造了三段假的译文!   对此,刘教授哭笑不得,他认为,这也确切地表明:新语丝的学术打假是如何的不负责任,甚至堕落到捏造事实的地步。   不过,当记者问刘教授是否打算采取什么行动时,刘教授却说:网上早有人称新语丝网站为信誉死亡站了,有那么多正事不做,难道我还要参照方舟子 的做法,对新语丝也发个声明吗?比如,我要是也提出那样的要求,要求在下期或下下期的新语丝新到资料上全文发表我的这篇驳斥文章,不得做任何删改;要求自 下期或下下期起,连续三期在新语丝网刊的首要位置刊登《向刘兵先生赔礼道歉的声明》,声明的内容必须经过我的同意;要求对这篇诽谤文章的编辑方舟子进行处 罚,要求赔偿我的名誉损失、精神损失和有关费用;要求公布白发魔女的真实姓名、真实身份,以便追究其法律责任,如此等等。那么,方舟子或是其他人看了以 后,又会是什么感觉呢?我还是先不理睬吧!   6月27日,野鹤《关于方舟子现象的反思和断想》系列文章的之四、之五、之六又出现在互联网上。   让我们关注事态的发展。 文章来源: 科学时报2003-07-11
个人分类: 陈年档案|7 次阅读|0 个评论
不懂为什么不可以有收获? ——关于辛、刘争论的评论
jiangjinsong 2009-4-25 11:13
不懂为什么不可以有收获? 关于辛、刘争论的评论 江晓原 辛普里先生近来笔力甚健,发表了一系列精彩的文章,我都极为欣赏,唯近日见其 《不懂的收获:科学主义的忽悠》 一文,略有不敢苟同之处。兹特提出鄙见,就教于刘兵教授和辛普里先生,以及广大读者。 对于刘兵教授当年为霍金《时间简史》一书中译本策划的广告语阅读霍金:懂与不懂都是收获,辛文以为,原来刘教授所说的收获就是为科学和科学明星 培养死心塌地的粉丝,是保证公众永远崇拜和臣服于科学家的关系被复制和强化,说到最后,这干脆就是一条科学主义的尾巴。当时我感到这种对动 机的猜测,未免有点深文周内,恐怕并非刘兵教授的本意。近见刘兵教授的反驳文章《 你才科学主义呢!简答辛普里的不懂的收获 》,谓我只能说,那更 非我之本意,而是强加于本人的罪名了,正合我意。 辛文又假想了刘兵教授自己为上述广告语的辩护:他会说,如果科学普及主要是关注科学知识的话,那么科学文化人所提倡的科学文化传播则更强调科学精神的传 播。阅读霍金,即使没有看懂,虽然因此而没有直接获得科学知识和原理,但是潜移默化之间,我们就受到了科学精神的熏陶,对科学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这同 样是收获,而且可能是更重要的收获。强调不懂的收获,恰恰体现了科学文化传播和传统科普的区别所在,这样的辩护确实相当雄辩,辛文却只能提出为什么读 了不懂,还有收获?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这样软弱无力的质问。 遗憾的是,在刘兵教授的反驳文章中,对于这一质问,他似乎未能理直气壮地捍卫他的立场,而是退却到了只要有人读,只要有部分的懂,在传播的意义上,不就 是一种成功吗?远不如辛文为刘兵教授假想的即使没有看懂,但是潜移默化之间,我们就受到了科学精神的熏陶,这同样是收获,而且可能是更重要的 收获来得有力。 这使我想起吴国盛教授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不怕荒谬,只怕不自洽。本此精神,刘兵教授完全可以说:就是一点不懂,也能有收获! 读某种东西,不懂但是有收获,原是常见之事。当年梁启超论李商隐无题诗,就有读不懂但觉其美的著名说法,觉其美不就是一种收获吗?不就是潜移默化、精神熏 陶吗?如果说梁启超李商隐都太高远了,那我还可以举出更贴近的例子:我熟识的人文学者朋友中,不止一个(也都是饱学之士,只是名声不如梁启超李商隐那么大 耳)向我表示过这样的想法:对于科学大师的原作,我知道自己看不懂,但就是想看一看,那些著作到底是怎样写的,是什么模样。如果有人以这样的心态,去阅读 了霍金的《时间简史》,他有没有收获呢?我觉得应该是有的。 再进一步说,霍金所研究的那些领域,其实已经到了传统科学领地的边缘,在这样的边缘地带,懂与不懂也开始难以明确界定了。有些问题追究到深处,已 经变成是不是接受某种约定、用不用某种语言的问题,它们有可能已经超越了传统知识传播中懂与不懂的境界。对于霍金所研究的一些问题,除了霍金等一 小群物理学家之外,就广大公众而言,懂与不懂有可能已经失去传统语境中的意义。我想这也许正是刘兵教授当年那句广告语的深刻之处啊! 辛文最后感叹说:科学主义的尾巴可不是一天就能割完的呀!这话听起来挺好玩,可是深究起来也有问题:科学主义的尾巴为什么非割掉不可呢?从文化多 样性的角度来说,这条尾巴(以及千千万万其他的尾巴)完全可以保留,完全应该保留,甚至,即使有一条科学主义的大尾巴狼,我也主张在文化动物园中 善加喂养不过当然不能限制别人对该大尾巴狼的批评、嘲笑、辩护或赞美。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5079 次阅读|1 个评论
你才科学主义呢!
jiangjinsong 2009-4-25 11:10
载2006年2月23日《科学时报》 你才科学主义呢! 简答辛普里的不懂的收获 刘   兵   读到辛普里的 《不懂的收获:科学主义的忽悠》 一文(以下简称辛文),对我为霍金之书所拟的广告语进行了分析批评,很是有趣,但读后又觉得,该文对于某些问题在理解上有些问题,故在此作些简要回答与澄清。   首先,是不懂如何有收获的问题。辛文替我解释了这句广告语:为什么读了不懂,还有收获?我想,刘教授以及许多称赞这句广告用语的人,真正的用意在于,阅读霍金可以帮助点燃普通公众对于科学精英的热情赞美和信赖   其实说起来并没有那么复杂。关键在于,如果我们要想把对科普著作的阅读目标设为要求读者100%全懂之上,那除了让成年人去阅读低幼读物,否则,这种 目标几乎是永远也达不到的(其实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代沟的原因成年人是否全懂也还是个问题)。因此,阅读科普著作,有不懂之处本是很正常的,只要有懂了的地 方,那就有收获。当然,霍金的著作相对来说要更艰深些,但同样由于种种原因(包括辛文所提到的霍金严重残疾的身体状况,也是一个炒作的卖点无可否 认在现实中这确实是一个卖点),霍金的著作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又都畅销。那么,这与那些虽然易懂但却无人问津的科普著作相比,只要有人读,只要有部分 的懂,在传播的意义上,不就是一种成功吗?至于说到我想用此广告语来帮助点燃普通公众对于科学精英的热情赞美和信赖,抱歉,这完全不是我的想法。当 然,辛普里可以有以他的方式来解读这句广告语的权利,但在逻辑上,恐怕也还是无法从那句广告语中推出这样的结论吧。   接下来,辛文讲到了科学文化传播的娱乐性质问题,将对超女的崇拜与对科学的赞美相等同,认为与理解关系不大,而且,认为这一广告实际上是鼓励了民科。   对此,这里只是简要地指出,我并不否认自己赞同发扬科学普及的娱乐功能,只是,这种功能如今发挥得太不理想了。如果我国公众对科学的态度能够达到与对 超女的态度相提并论的程度,那我们的科普作品早就不是如今的可怜印数了。至于民科,我觉得,辛文在此恰恰是出于科学主义的立场而表现出了一种对民科的歧 视。难道人民就没有以自己的方式来娱乐的权利?不过,对此,鉴于此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笔者将另文详细讨论。另外,有必要提及的是,在科学传播普及 的意义上,对公众所要求的懂,是与科学专业传播中对科学家要求的懂有着巨大的区别的。   至于辛文所说的原来刘教授所说的收获就是为科学和科学明星培养死心塌地的粉丝,是保证公众永远崇拜和臣服于科学家的关系被复制和强化,我只能说,那更非我之本意,而是强加于本人的罪名了。   其实,辛普里(simply)地讲,我的那句广告语只不过是一句广告语而已。能够把书卖出去的广告语就是好广告语,这本是个传播的问题。就好像几 年前,海外某著名网站曾贴出过一篇长文,站在科学的立场以科学的观点来分析海子的诗歌如何违反了科学的原理,其论点当然是让人啼笑皆非。广告也是一样,广 告不是科学,广告就是广告。非要以很科学的方式来分析出其背后并不存在的科学深义,那才是一种科学主义尾巴没割净的表现呢,同时也暴露出这条尾巴的荒 谬。以至于,连这样的辩论都没有什么科学意义唯一的收获,是这一批一答又给霍金忽悠了两回免费广告!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科學網推薦]不懂的收穫:科學主義的”忽悠”
jiangjinsong 2009-4-24 10:40
載 2006 年 2 月 9 日《科學時報》 編者按:有關 科學文化人 和 科學傳播 是近年來在科學普及領域比較敏感, 同時也有爭議的話題,在這兩個辭彙背後蘊含著不同的理念,不同思想和視角,甚至是人的不同風格 本刊發表此篇文章是鼓勵善意的批評,理智的討論。而且希 望將此文風進行拓展,假如您就 科學文化人 和 科學傳播 的理念及表現形式有什麼不同意見,歡迎 想說就說 ,當然也歡迎 科學文化人 自己的申訴 不懂的收穫:科學主義的 忽悠 辛普 里   著名的 科學文化人 、清華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 所教授劉兵,策劃了一句廣告語 閱讀霍金:懂與不懂,都是收穫 。許多人對此津津樂道,聽起來也透著那麼 深刻 ,顯得那麼有學問。可回過味來,我們不禁 要問:為什麼讀了不懂,還有收穫?這難道不是自相矛盾嗎?霍金寫的是科普著作,其目的當然就是要讓普通公眾瞭解原本不懂的科學道理。讀了不懂,要麼說明霍 金的寫作功夫存在缺陷,要麼是讀者基礎太差,或者不夠認真、刻苦,反正是沒有實現作者的目標,怎麼能說是不懂也有收穫呢?如果說有收穫,那收穫是什麼呢?   顯然,這種收穫不是科學知識和原理方面的收穫。劉教授一定會笑我看問題太功利,把科學看得太淺。他會說,如果科學普及主要是關注科學知識的話,那麼科 學文化人所提倡的科學文化傳播則更強調科學精神的傳播。閱讀霍金,即使沒有看懂,雖然因此而沒有直接獲得科學知識和原理,但是潛移默化之間,我們就受到了 科學精神的薰陶,對科學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這同樣是收穫,而且可能是更重 要的收穫。強調不懂的收穫,恰恰體現了科學文化傳播和傳統科普的區別所在。   聽著是那麼回事,可是且慢!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 舞螢光 棒,而不能夢想著自己走上 PK 台。這下全明白了,原來劉教授所說的 收穫 就是為科學和科學明星培養死心塌地的 粉絲 ,這當然是科學傳播的一個很重要的 方面。   因此,在這種不懂也有收穫的背後,實際上隱藏著科學主義者的 缺失模型 ,只不過這裏傳播行為想要提供的不是儘量減少公眾與科學家之間的知識距離,而 是保證公眾永遠崇拜和臣服于科學家的關係被複製和強化。科學文化人說他們的缺省配置是科學主義,從他們苦心發明的這句廣告用語中可以看出這至少對他們來說 是真實不虛的。科學主義的尾巴可不是一天就能割完的呀!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3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教父劉兵守邊緣(3)
jiangjinsong 2009-3-17 16:54
教父劉兵守邊緣 在科學文化界,劉兵當然是教父級的人物。他常在博客上貼出與眾弟子在 KTV 包間的合影,只見一位黑臉漢子簇擁在一眾滿臉仰慕神情弟子的中間,顧盼自雄,確實很有些黑社會老大的風範。 教父的江湖地位不僅在於他與江曉原是科學文化概念共同提倡者,不僅在於他的科學文化創作質高量大面廣,更是說他在科學文化界獨一無二的人脈關係。在所謂科學文化界一次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飯局上,閒聊中在場人士發現幾乎都是由劉兵拉下水的。當然,在科學文化這片江湖上,兵叔或者劉爺(多像黑幫老大的綽號)的人脈關係,都是真刀真槍砍殺出來的。從赤膊上陣親自撰文,一直到編輯叢書、策劃選題、培養弟子、炮製廣告,乃至招兵買馬,作為科學文化掮客穿針引線幫助編輯與作者聯絡,所有的環節,他都以一種重要的是摻和的陳佩斯精神樂在其中。 科學文化研究的新路徑,從女性主義、後殖民主義、科技人類學到視覺文化研究等等,他都不遺餘力地介紹引進。從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是否應當反對科學主義、敬畏自然是不是反科學,中醫是不是偽科學,幾乎所有科學文化界的重要爭論,他都無役不與。劉兵的專業是科學史,對科學哲學也感興趣,本來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應該是青燈黃卷,十年寒窗無人問的冷門學科。可是今天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某些研究者,卻對許多公共和文化論題高談闊論,在各種大眾媒體上頻頻發聲。傳媒界知道從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界找人來談論這些話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劉兵等人的啟發和推薦。所以,從某種角度上講,無論是科學文化界的形成,還是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專業人士介入社會,發揮影響,甚至撈些外快,劉兵都是功德無量。 怪不得 劉鈍 先生用記者的誇張哪里有科學,哪里就有劉兵來調侃他。吳 國盛 教授也以褒貶參半的劉兵的陣地意識最強來總結他的行徑。常被華傑嘲笑裝嫩的劉兵,不僅總是追蹤時尚動向,始終能理解青年人的愛好,這他認為是從事科學傳播必要的功力,而且與時俱進,不斷修正自己的立場。記得當年這夥科學文化人與天地生人宋正海等老先生掐架時,大多堅持狹義的科學觀,主張中國古代無科學。現在 宋 老師可以偷笑了,因為這夥人當中對科學持寬泛定義的寬麵條派已經漸成主流,其中劉兵是走在前面的一個。《面對可能的世界 : 科學的多元文化》,正是他近來這一傾向的生動體現。 然而,事難兩全。劉兵手伸得太長,精力畢竟有限,他這種貪事的帝國主義擴張欲,比江曉原更甚的貪玩心,孩子般的好勝心,的確害人不淺。他這些年健康水準下降,頭髮變白了許多。朋友和弟子們看得心疼,屢次勸誡效果並不明顯。要是他能節制一下到處觸摸的欲望,更絕情地推掉一些編輯們的約稿,以劉爺的才華和聰明,應該在事業上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
个人分类: 遊戲筆墨|2572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经典出发看科学哲学的学科图景[轉帖]
jiangjinsong 2009-3-10 12:19
李侠:从经典出发看科学哲学的学科图景 (2008-11-24 15:53:28) var $tag='科学哲学杂谈'; var $tag_code='b6f3ee68fb3b44fe436730717136b9b1'; 标签: 科学哲学 杂谈 分类: 科学文化 载2008年11月19日《中华读书报》 从经典出发看科学哲学的学科图景 ■李侠 《科学哲学读本》,蒋劲松、刘兵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69.00元   我们这代人的读书经验是很戏剧化的,年之少时处于想读书而又无书可读的年代,人到中年又遭 遇了书多得读不过来的苦恼。回想这些年在阅读上真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由此也换来了一些所谓的阅读经验,所以常想,如果此生能够重新来过,一定要学会有效率 地读书。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多读好书呢?我的经验很简单,那就是坚决地选择阅读经典。这个想法也曾在课堂上多次对学生们说过,可是响应者稀少。看来,人生中 有些弯路是无法绕过的,我在内心中也是徒生一声叹息。   前些日子,看到蒋劲松博士与刘兵教授新近合编的《科学哲学读本》,夜里四周安静,拿出来仔细端详一番。这本书收录了科学哲学领域(这恰好是我的专业)的经典文献,在我看来,它为读者提供了走近经典的一条捷径,值得推荐。   《科学哲学读本》包括35个不同时期的著名哲学家的40篇经典文献。可以说,这份作者名单以及篇目的选择基本上涵盖了科学哲学近百年发展的历 史,文本和哲学家的选择都是依据很严格的标准挑选出来的,能够很好地体现出科学哲学长期关注的焦点以及学术范式的演变轨迹。但如果仅限于此,也就无须多 说,恰恰是在本书的整体框架搭建中能够发现编者们的一种颇有新意的学科划分图景,这倒是重读经典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部科学哲学经典读本的结构安排很能体现编者的运思脉络。它依照总分式展开,在开篇,首先点出两次哲学变革时代来临的宣言,然后分开论述科学哲学的两 次革命性变化的思想线索,即分析传统下的两次范式转型:逻辑经验主义与历史主义。如果编排者的运思完全按照这个模式,可以说中规中矩,这也是传统科学哲学 编者喜欢采用的方式,因为这种编排方式在学界基本达成共识,不容易引起歧义,但是这种方式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即这种模式把科学哲学的学科范围限制得太 死,而且视野狭窄。本书编排的新异之处在于,它要突破原有的人为划分界限,打通传统的英美分析传统与欧陆传统的分界这也是当前哲学界的一种努力趋势, 值得赞许。美中不足的是,编者在欧陆传统下,有些突兀地加入了两篇技术哲学的文献,导致与整本书的主题有些脱节,其实完全可以考虑用其他人替换掉,保持主 题的一致性。在这种消解学术边界的努力中,编者继续拓展这种学科疆域,单独把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列为独立一篇,这也反映了科学哲学传统在当代的某种回 归,即自然主义的思想路线。其实,科学哲学要想向更深入的发展,是无法脱离开来源于自然科学的思考,否则,科学哲学真的如费耶阿本德所言,将成为一门有 着伟大过去的学科。最后,作者专门列出一篇,取名为《另类的科学哲学》。这个选择是颇有深意的,其实这个另类的划分已然暗示出科学哲学在当下面临的困 境,亦或科学哲学在当代的发展正处于寻找新的出路的一种努力与尝试。   阅读经典的好处大体有如下几条:首先,通过对经典的研度,能够让我们快速、准确地把握一门学科的主要范式与学科边界,能够清晰地发现该学科发展背后的 逻辑,并了解到该学科解决了什么问题,又引发了哪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一点对于从事专业研究的人员尤其重要。其次,通过对经典的研读,能够规范从业者的专 业化研究道路,这种规范化的工作,保证了学术的传承,并使创新成为可能。如果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经典文本和范式,就意味着没有坚实的基础,那么这个学科的 发展就是不成熟的。第三,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重读经典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挑选的时间成本以及阅读的购置成本,从而极大地提高效率。第四,重读经典可以最大 限度地扩展我们的思想深度,可以说,阅读的高度决定了思想的深度。正是在此意义上,在《科学哲学读本》可以引领大家走近经典的意义上,我愿意向相关领域的 研究者和学生推荐这本书。
个人分类: 科學哲學|3169 次阅读|2 个评论
《851M:我們的科學文化》官方博客開通,歡迎訪問。
jiangjinsong 2009-3-9 15:20
《851M:我們的科學文化》官方博客開通,歡迎訪問。 (2009-01-12 19:30:46) 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f827044fa973eedb18df49b3b9b18664'; 标签: 杂谈 《851M:我們的科學文化》官方博客開通,將及時介紹叢刊動態,各輯目錄,精華選摘,以及編輯部動態、花絮等等,歡迎訪問。 有興趣購買和投稿本叢刊者,將會得到最為及時和準確的信息。 我們的科學文化
个人分类: 科學文化|273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6: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