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社会保障体系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振兴农村的道路在何方?
热度 1 jiangjiping 2018-2-7 08:07
振兴农村的道路在何方? 蒋继平 2018年2月6日 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出来了。 正如我的意料之中, 今年的一号文件仍然是关于农村的话题。 今年的一号文件的题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全文一万六千多字。 普遍认为是全面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 文件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文件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形成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有的目标。 文件分成若干部分和层次描绘了乡村建设的方略蓝图。 一。 促进农村散户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化服务,帮助小农户节本增效。 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 发展多样化的联合和合作, 提升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发展生态农业, 设施农业,体验农业, 和定制农业。 改善小农民的生产设施条件, 提升抗风险能力。 研究制定扶持小农生产的政策意见。 二。提倡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建立家庭工场, 手工作坊, 乡村车间, 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 三。 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 把发展森林草原旅游, 河湖湿地观光, 冰雪海上运动, 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产业和观光农业, 旅游度假,健康养生, 生态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农业的第二产业链。 四。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扶农。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行动, 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 配套设施建设补助, 税费减免, 用地优惠等政策。 五。 保护好农民利益。 六。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读了这个文件, 联想到最近十几年来中央的所有一号文件都是有关农业和三农问题的话题。实事求是地说,也是我的真心话, 我觉得现在的中国高层确实有为民办事的意愿和决心, 真心实意地为广大群众谋利益。 但是, 不知怎么搞的, 十几年来对农业的重视却好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而且在我的印象中, 现在的农村和城市相比, 差距显得更加悬殊。 每当夜深人静,我难以入梦乡的时候, 我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中国农村的境况和农民的生活状态。我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会有这种想法。 大概是因为我自小生在农村, 长在农村的缘故。现在除了我和夫人, 两个孩子在美国外, 我的所有至亲都在中国的农村, 包括接近90高龄的老妈和已经都在退休年龄的四个兄弟们。思乡是漂泊异乡的人的一种共病。 作为一个一生奋战在农业战线的科学家, 我对农村, 农民和农业有着非常深刻的情感。 我倾尽毕生精力为改善农作物的性状而奋斗不息。 我想美国几乎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了, 大型农场的生产几乎都是属于工业化了。中国何时才能走到这一步。 当然中国的情况很特殊, 人多地少, 几千年来养成了分散经营的自给自足的生产习惯, 很难一下子改变这种习惯。 在这样的深思熟虑中, 我觉得中央高层的方略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虽然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强调加强农村工作, 帮助农民改善生活,几乎事无巨细地考虑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但是, 却忘了与农民利益至关重要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现在中国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对广大农民十分不公平。现行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几乎将农民排斥在外。这样一来, 农民到了年迈体弱的年龄还得依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存。 正是这个体制的不公平, 几乎所有农村人都想尽办法逃离农村而进入城市有社会福利保障的体系。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得依靠人来执行和完成。 如果农村有能力从事农事运作的人都离开了乡村, 谁来担当农事运作的重任? 所以, 要是我是中央高层的决策者之一的话, 我一定会极力提倡修改现行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使整个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适用于每一个合法公民。 这样的话, 农民也就会得到老有所养的依靠。只有在这种公平的体系下, 才能使农民能够安心在乡村从事繁重的农事运作。 要不然, 任凭国家的口号喊得最响, 也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农民的疾苦和贫穷。 从最基本的公平原则来说, 农民也是国家的公民,应该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而且, 当国家需要的时候, 总是农民向国家提供他们的优秀儿女去当兵护疆卫国。 国家难道没有责任让他们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
个人分类: 中国农业|2780 次阅读|2 个评论
[转载]美国社会保障体系散论
黄安年 2010-8-30 08:27
美国社会保障体系散论 黄安年推荐 Xiao 博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10 年 8 月 30 日发布 1935 年 8 月 14 日 , 美国总统罗 斯福 签署了现代美国保障制度确立的美国社会保障法案 , 。笔者在《当代美国的社会保障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系统阐述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确立以来的历史演变,叙述自 罗 斯福 以来美国历届政府的主要政策变化 , 分析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方方面面,论述美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特点、作用和影响。 这里介绍美国国务院美国参考网站博客上有关《 美国社会保障体系面面观 》 ( 上 ) (中)(下)三篇博文 , 可作参考。 美国社会保障体系面面观(上) 作者 Xiao, 2010-08-17 罗斯福总统在白宫签署社会保障法 (照片取自社保署网站) 8 月 14 日这一天对于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肯定不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不像独立日、感恩节、圣诞节、元旦甚至其它联邦休假日那样有名,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一天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但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这一天与他们的生活又有着实实在在的重大关系。 75 年前的这一天,罗斯福总统签署社会保障法( the Social Security Act ),从此,全美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才开始建立。这一体系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对美国经济社会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及对美国人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远远超出当初提案者的估计。 75 年前的 1935 年,美国刚刚从大萧条的噩梦中苏醒过来,整个社会经济还十分疲软乏力。大萧条将 1700 万人投入失业大军队伍,失业率高达百分之二十。由于当时没有失业保障制度,失业者及其家属面临十分严峻的困境,他们只能靠州、市政府及私人慈善机构的帮助度日,但州、市政府及私人慈善机构的资源有限,对于庞大的失业大军来说,这部分资源无异杯水车薪。 大萧条造成的高失业率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是联邦政府及美国社会过去从来没有遇见过的。罗斯福在 1933 年当选总统后,大刀阔斧实行百日新政,稳定了经济。但他同时体会到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迫切性。他的名言是,如果不能照顾老人和病人,不能为中年人提供工作,不能将年轻人吸收到工业生产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这个政府就不能存在,或不应该存在。 丧偶者玛丽是百万社保福利受益者之一(照片取自社保署网站) 在罗斯福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保障法提案终于在国会通过。罗斯福在 1935 年 8 月 14 日签署社会保障法时说:过去百年文明社会的发展伴随着惊人的工业变革,使人们变得没有安全感:年轻人开始担忧他们将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有工作的人担心自己是否会失业。现在这部法律虽不完善但却是一个初步的基石。简单地说,它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同时健全美国的经济结构。罗斯福的理想是将美国人从恐惧及担忧中解脱出来:使退休的人老有所依,使失业的人不致一无所有,使贫困的人得到救济。 社会保障法通过以后,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建立逐步触及到每一个美国人的生活,该体系的内容与保障范围也逐步扩大。 1937 年,社会福利受益者只有 53236 人,获得的金额总计为 127 万; 2010 年为 5800 万人,获益金额 570 亿; 1940 年有 2420 万工作的人享有退休保险, 2010 年这个数字增加到 2.065 亿人; 1954 年有 7020 万工作者享有残障保险, 2010 年增加到 1.524 亿人; 1947 年退休人员每个月的平均退休金是 25 美元, 2010 年为 1169 美元; 1960 年残障人员每个月领取的保险金平均为 89 美元, 2010 年为 1065 美元。 数字虽然不会说话,但却形象地告诉人们 75 年来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巨大变化。 http://blogs.america.gov/mgck/page/2/ * 美国社会保障体系面面观(中):失业救济金 作者 Xiao, 2010-08-18 1935 年通过社会保障法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失业者的生活保障问题,让在职者安心。此后,社会保障的范围逐步扩大,目前,社会保障的内容除了失业保障外、主要分为五类:退休保障( Retirement Insurance Program )、残疾人保障( Social Security Disability Insurance Program )、老人及残疾人医疗保障( Medicare )、贫困保障( Supplemental Security Income )以及丧偶者保障( Survivors Insurance Program )。具体负责社会保障事务的机构是联邦社会保障署(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SSA ),这是一个直属总统管辖的机构。不过,有关失业保障事宜,并不归社会保障署管理。 1994 年克林顿签署立法,社会保障署成为独立机构,直接向总统汇报(照片取自社会保障署) 失业保障最初是由威斯康辛州在 1933 年推出的, 1935 年社会保障法通过后,成为全国法律,目前由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合作实施。雇主根据法律规定,必须向联邦以及州政府缴纳在职职工失业保障金。而在职者一旦失业,可以根据规定,向所在州政府申请失业救济金。不过,主动辞职以及因过失被开除者则没有资格领取失业救济金。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失业保障虽然是 1935 年实施社会保障法时的主要内容,但由于此后失业保障的具体实施改由各州负责,联邦社会保障署并不负责失业保障事宜,所以一般人谈及社会保障体制时,也就不将失业保障视为社会保障的一部分。 按规定,失业救济金领取时间最长不超过 26 个星期,也就是半年。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失业者在 26 周内是可以重新找到工作的。但在经济衰退期间,由于失业率升高,找工作较难,许多失业者没有办法在 26 周内找到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国会可以通过法案将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时间延长。 2006 年开始的金融风暴导致经济危机后,国会已经多次延长了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期限(不同州之间稍有差异)。以纽约州为例,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时间,最长已达 99 周,将近两年,这在美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根据华盛顿邮报 3 月 9 日的报道,目前全美有 1140 万失业者领取失业救济金,其中半数以上的人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时间超过半年,每月政府支付的金额约为 100 亿。平均每人每月领取 877 美元。据全国工作法律中心( the National Employment Law Center )的统计,失业救济金约为本人工资的 36% (计算失业救济金的方法比较复杂,这里只取平均数)。 由于失业救济金是向所在州领取的,根据每个州的不同规定,领取失业救济金的上限也就大不一样。大部分州的上限在每周 300-500 美元之间。据 2009 年 6 月各州统计,全美失业救济金上限最高的是马萨诸塞州,每周 942 美元;其次是罗德岛,每周 660 美元;全美最低的是密西西比,每周 230 美元。我所居住的大华府地区的弗吉尼亚每周 378 美元;华盛顿特区每周 359 美元,邻州马里兰每周 380 美元,在全美属于中等水平。一个年收入超过 10 万美元的人,如果在马萨诸塞州工作,每个月领取的失业救济金几乎达到 4000 美元,但如果在密西西比州工作,每月的失业救济金不到 1000 美元,这中间的差距着实不小。 http://blogs.america.gov/mgck/page/2/ * 美国社会保障体系面面观(下):保护弱势群体 作者 Xiao, 2010-08-20 中国的儒家传统中有仁政之说,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达的思想,用现在的话说便是保护弱势群体。孟子的理想无远弗届,美国的社会保障系统体现的正是保护弱势群体的原则。除了失业保障外,社保系统主要包括五大部分:退休保障、残疾人保障、老人及残疾人医疗保障、贫困保障以及丧偶者保障。 2008 年有将近 5100 万人受益于社保福利,金额高达 6153 亿美元。 1940 年,家住佛蒙特州的福勒女士收到第一张社保金支票(照片取自社保署网站) 1935 年通过社会保障法时,主要目的是保护失业者,此后随着社会变化与经济发展,在数十年的岁月中,国会多次补充立法,社保体系才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并且重点转移到保护老年、残疾人以及贫困阶层方面。 对于退休的人来说,由于退休后失去工资收入,加上物价指数不断升高,所以晚年生活是否安稳成为人生规划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人类平均寿命越来越长,退休后的岁月相对来说也延长,所以退休后的财务安排就显得十分重要。美国人退休后的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社保退休金、雇主退休金以及个人退休存款。对于有工作的人来说,社保退休金是联邦政府发放的,所有员工根据规定都可领取,但雇主退休金则不是每一个员工都可以享受的,目前的情形是大部分雇主不提供退休金,只有少数私人企业以及政府机构才提供雇主退休金。而个人退休存款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退休后的收入,因为这部分钱是存款,越用越少,不如退休金,乃是固定领取,源源不断的。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社保退休金才是最重要的退休后收入来源。正因为这个缘故,华府智库新美国基金( New   America   Foundation )的研究人员史蒂文黑尔( Steven Hill )才在他的研究报告美国人的退休保障( Secure Retirement for All Americans )中建议将社保退休金额提高一倍。 社保退休金由社会保障署统一发放,退休后可以拿到多少退休金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主要根据工资多少、工作时间长短、何时退休等不同因素综合计算(参见此前的博文美国人何时退休?)。每年下半年社保署会向纳税人寄出一份通知,该通知会告诉纳税人退休后每月可以领取的退休金数额。随着纳税人收入的增加或减少,每年估计的数额都不一样,退后前最后一年的估计数,才是真正的数额。 1954 年艾森豪威尔签署残疾人保障法(照片取自社保署网站) 据统计,今后 20 年将有 8000 万婴儿潮一代退休,平均每天有超过一万人退出工作舞台,这将是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退休浪潮,将极大改变美国社会的面貌,不仅对房地产市场、股市、债市造成冲击,对美国政府的税收及支出也有很大影响。最直接的便是社会保障退休金的支出将大幅度增长,社保基金面临巨大压力。如果按照黑尔的设想,将社保退休金提高一倍的话,社保基金恐怕难以独立支撑。 社会保障体系保护的另一个重要群体是残疾人。 1954 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法令,将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从此,残疾人保障成为社会保障系统内仅次于老人退休保障的重要部分。根据社保署的最新资料, 2009 年约有 890 万人享受残疾人福利,领取的残疾金平均每月 1064 美元,每月总计 91 亿,每年约一千亿。享受残疾人福利者的平均年龄是 53 岁,其中 53% 是男性。 残疾人福利并不是每个有残疾的人都可以享受的。根据社保署的规定,能够享受残疾人福利的,是因为残疾而不能从事原有工作或相同工作一年以上者。认定是否因残疾而不能继续原来工作的,由社保署指定的医生作出判断。由于这样的判断有时难度较大,所以常常引起争议。因此,美国有许多律师及机构帮人代理申请残疾人福利。残疾人福利金的领取者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因为精神不正常导致不能正常工作。领取残疾人福利金者必须工作过,从来没工作过的人不能领取残疾人福利金。 社会保障体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医疗照顾计划,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参见此前的博文《美国医疗保险制度之一:医疗照顾 ( 上 ) 》、《美国医疗保险制度之二:医疗照顾 ( 中 ) 》、《 美国医疗保险制度之三:医疗照顾 ( 下 ) 》。此外,社保系统还对低收入者有各种各样的照顾措施,包括发放生活补助费、粮食券、免费医疗照顾、冷暖气补贴、住房补贴等。读者可以参见此前的博文美国老人安享晚年之二:华裔老人衣食无忧。 http://blogs.america.gov/mgck/
个人分类: 社会保障研究(07-11)|3380 次阅读|0 个评论
既防滞后又防过度——谈社会保障体系的十个问题
黄安年 2009-3-10 07:43
既防滞后又防过度 谈社会保障体系的十个问题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2009 年 3 月 10 日发布   健全而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来说 , 都将发挥保护器、安全阀、润滑剂的重要作用。我们既看到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成功 , 也看到过度保障和老龄化带来的新问题;既看到福利改革和扶贫济贫势在必行 , 也看到社会福利改革面临新难题。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认真处理好丰裕和贫困 , 妥善解决财富的再分配重要问题,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更多的人享有改革开放的成果 , 显得尤其重要和突出。       12 年前笔者在《当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一书中提到 : 我们注意到社会福利保障是一个涉及经济发展和持续发展、涉及社会政治稳定 , 进步和发展的系统工程 , 对它的政策的回顾是重要的 , 对它的旁侧是必要注意的 , 对它的前瞻更是必须重视的。人们常说上去容易下 , 下来难 , 这在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制定中是要特别注意的。在困难时期制定的社会保障政策要考虑到了发展时期怎么办 ? 在扩张时期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发生困难而力不从心时又怎么办 ? 还有那些影响社会福利保障的人口结构、环境资源等变化的因素的影响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我们对美国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及其争论有所了解 , 这对于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保障体制是有意义的。    笔者还写道 : 从立足 21 世纪 , 走向世界的发展角度看 , 在建立和完善我们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中 , 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 笔者认为需要十分重视注意的十个问题。 第一,效率优先 , 兼顾公平的原则。没有效率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是不可能持久 , 也没有生命力的 , 采取违背生产力发展的超前平等方法来建立的社会福利保障建筑在损害部分居民利益集团基础上的 , 也是不能持久的。没有相对的公平原则就不可能有安定的现代化环境 , 更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特色。 第二,适应生产力发展近期和中期水平原则。不注意这一点 , 就可能说大话兑不了现 , 或者寅吃卯粮 , 最后造成及其被动的局面 , 出现象西方国家那样的福利危机。这对于处于现代化水平很低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尤为重要 , 搞超出生产力水平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计划是要吃大亏的。在这个问题上的历史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事实上 , 再分配问题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 , 不能以感情代政策 , 以设想代实践。这里我们尤其要注意到 20 本世纪 90 年代到下世纪的 30-40 年代是我国劳动力最丰富的时期 , 自 21 世纪 30-40 年代开始又是我国银色浪潮冲击的高潮时期和劳动力相对短缺的时期 , 因而 , 注视文革前后婴儿高峰年龄段的成长中引起的对社会福利保障的影响是特别需要超前研究和思考的。 第三,工作福利开发脱贫救助赤贫原则。除了不可抗拒的意外灾害需要政府和全民动员实行救济外 , 单纯性救济弊多利少 , 提倡为工作创造条件的福利措施。单纯救济性扶贫应尽可能地向开发性脱贫转化。赤贫、温饱、小康、富裕的概念不能带有随意性 , 需要科学的量化 , 没有这样的科学量化 , 也就很难真正解决贫困问题。相对贫困问题是在现代化经济发展中难以避免的 , 但是应当防止贫富差距的扩大 , 并采取切实措施 , 逐步把这个差距缩小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我们要解决脱贫 , 还要注意新贫困和返贫现象。 第四,政府、企业、社区、团体、私人和家庭并举的多元原则。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主体 , 但是这个主体并不排斥多元 , 尤其在社会保障事业上 , 政府和国家不可能也不应该事事都包起来和管起来。没有多元原则就不可能有持久而切实可行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社会福利保障事业。 第五,资金来源多渠道原则。这和上面说的多元原则是一个道理。广开财源 , 包括各级政府的 , 企事业的 , 社会团体的 , 私人的 , 慈善团体和基金会的 , 民间自助的 , 家庭的 , 也不排除国外捐赠的 , 只要符合三个有利的总方针何乐而不为之 ? 第六,福利保障科学管理多层次和精兵简政原则。社会福利保障没有科学管理不行 , 一家独管不行 , 机构太多不行。防止管理机构臃肿 , 占了纳税人和捐赠人为福利事业的大量的钱财 , 甚至可能出现的各种腐败和丑恶现象。 第七,政府宏观控制和管理原则。从宏观控制和管理的角度来说 , 我们要大政府 , 从社会福利保障的具体操作来说我们要小政府 , 要中央政府和各省、市地方政府各有其权 , 各守其职。 第八,既积极又稳妥的逐步推广原则。个别父母官爱搞短平快立杆见影 , 往往积极有余 , 稳妥不足 , 好大喜功 , 一步到位 , 社会福利保障上去容易下来难 , 切忌未加逐步试点 , 全面铺开 , 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第九,因地制宜 , 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原则。不唯书 , 不唯上 , 只唯实 , 这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然而有的人只是唯命是从 , 根本不顾实情 , 违背了因地制宜原则 , 而对于社会福利保障来说 , 情况千变万化 , 必须对实情有确切的把握并能跟踪情况的变化 , 否则 , 用意不错 , 效果不佳。 第十,关注特殊利益集团和兼顾各个利益集团原则。这是一个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相互关系问题。无疑对于特殊的群体必需实施优惠的倾斜政策 , 然而这种政策是以财富再分配为条件的 , 它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 , 而不能习惯于旧有的行政命令式管理方式。    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福利保障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 实行起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 愿它能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我们自己的路 , 建立我们自己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 建设我们自己的社会福利保障学说 , 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四化大业管好安全阀门。(见黄安年著 : 《当代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第 532-535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新世纪以来,经过半个世纪以上的社会保障实践 , 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普遍面临老龄化的压力、寅吃卯粮入不敷出、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进退两难问局面。可以这样说 , 西方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过度保障已经面临新一轮调整的趋势。 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渐进式、试验性推进 , 并在逐步完善立法之中,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需要我们采取积极谨慎的对策。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 我们不能忽视我国人口多 , 底子薄,老龄化加快这个基本事实 ; 不能不注意到即使发达国家和超级大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 同样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不能不在经济繁荣时考虑到经济危机时应对政策;不能不考虑到社会福利的财源保障和多元化是问题的重要出发点。不能不考虑到中国土地辽阔,地区差异很大 , 需要有符合不同地方实情的对策。 发达国家的某些社会保障过度和我国国家的某些社会保障滞后,也许我们可以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积极、适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对策。
个人分类: 社会保障研究(07-11)|4602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