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人生观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活力不仅仅属于青春
qiaoli113 2011-1-21 12:24
每个人都有过自己的青春时光,在自己的青春时光里有过快乐,有过悲喜,有过无奈,有过迷茫,或许还有几分的孤独,还有几分的直言不讳,这一切都印证了青春充满活力,时常迸发出奋进的火花。在这段时光里,每个人都有过自己奋斗的目标和理想,曾不断的思考自己的人生。 拥有青春是一个人的财富,同时也是一个人的资本,在这段时光里,不要给自己留下任何的遗憾,活出真正的自己。这段时光也是形成一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绝佳时段。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会听到有些人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也能听到有些人拥有怎样的地位,整天为自己的事业而不懈的奋斗。但我们也会听到另外一些人,一生中碌碌无为,甘愿一生活的没有意义和价值,甘愿把自己宝贵的时光一天天的浪费。这是由什么导致的呢,这就是在青春时没有形成很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原因。要让自己的一生不留下遗憾,我们要有一颗上进的心,不断的反思自己。 青春对我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每个人仅有一次,有的人把自己的仅有一次的青春好好的把握住,从而主宰了自己的人生,而有的人把这仅有的一次毫不在意的就让他随波逐流。这也体现一个人一生中充满许多次的选择,但仅有的几次关键性的选择一定好把握好。每个人活着的时候都希望自己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死后彪炳史册,让后陈赞和颂扬。 现在正处于青春的人们,我们应该活出青春应有的风格和精神风貌。拟定自己的人生路线,不断的去努力和奋斗,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坚持到底就是成功,就是胜利。或许现在有的人正处于中年,这正是人生的重要事业起步的时候,我们应该放眼于未来,看清国家现在的发展态势,把握机遇,活在当下。终究会活出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或许现在正处于年过六旬的老人,不要紧,我们应看到现在有的科技工作者年过90多岁还在不断的搞科研,不断的创造人生的奇迹,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活的更有精神和活力。 人生与其说是复杂而多变的过程,我们还不如说成是个快乐而又充满探索的过程,人生没有了奋斗,这样的人生注定暗淡无光,人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这样的人生注定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也不会让自己活的有意义。 让我们每个人拥有青春的活力和冲劲吧,只有这样的人生才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69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为什么不喜欢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
热度 2 duke01361 2011-1-20 12:46
我为什么不喜欢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并不是我对这些文化流派有什么偏见,我只是不认同其各自的“等级”价值观和人生观。中国文化的人分”三六九等“,印度文化中的“等级”,这些都是东方文化之所以属于落后文化的直接原因,因为这些观念和现代主流价值观南辕北辙,格格不入! 自由、 民主、平等...这才是正道啊!而这些也正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所诉求的,已经被全中国人民所接受的。任何与之相悖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都应该是垃圾类,需要扬弃的。 中国还是需要一位毛泽东式伟人给重整乾坤,否则不仅封建主义死灰复燃,而且资本主义也会复辟!危险啊!
个人分类: My Ideas|2519 次阅读|4 个评论
称呼的贬值与社会价值观改变
热度 1 蒋高明 2011-1-15 10:27
蒋高明 海归 ,谐音海龟,就是学成回来的博士们(洋硕士似乎还达不到这个级别)。幽默是幽了,这可是这是骂人的话,如缩头乌龟、龟儿子、龟孙子等都是不敬的语气。 土鳖 ,对国内培养的博士谑称,意为憋气也;要想出人头地,得先出去镀金,将土博士证换成洋的,然后再回来。如今许多大学、科研院所引进的百千人多为此类。 美女 ,所有的女人都是美女了,满足的是女子的虚荣心,抑或是男子拍女人马屁的做法,但很少见女孩子反对的。不小心使用还会有误会的,据报曾有长相平平的女性被称为美女引起伊怒目圆睁。曾有人发明对容貌较好的老年妇女为资深美女,以慰其曾有的辉煌。 老公 ,这是以前对太监的称呼,现在的女人称呼自己的男人为老公。过去对丈夫的称呼是更加直白的,如外头的,当家的,俺男人。丈夫者,男人也,什么时候开始变得女里女气 了?二十万军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时代不同了,阴盛阳衰了。男人,变成了老公,变成了太监。 同志 ,现在是男性同性恋的代名词。 小姐 ,以前是称呼大家闺秀的,现在称呼特殊行业工作的女性。前段时间曾讨论改称妓女为失足妇女。 CEO ,就是过去的经理。过去说到了海南,树上掉下一个椰子就会砸到一个经理,现在砸到的都是CEO了。 老板 ,在学术圈,商人和教授划上了等号,就是这个老板闹的。 上帝 ,最神圣的称号,如今给了最普通的人。顾客就是上帝,这是最有欺骗性,最肉麻的称谓,实际上给你投毒还叫你上帝,所盯着的是你兜里的钱而已。将顾客当上帝,调侃是 有余的,但失去了往日的严肃。 大师 ,千万别被人称呼这个,大师就与大仙差不多了,大仙可是骂人的话。 星 ,星们来得快,消失得也快啊。 院仕 ,院士就是当年的学部委员,原来只有科学院有,现在工程院也有,社会科学院索性恢复原来的学部委员。反正当了院士有权又有钱,因此人们就将改成了现在的称呼。 农民兄弟 ,最可怜的是对农民的称呼,几十年来连降三辈,最早称农民爷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来是农民伯伯(七八十年代),现在就是农民兄弟了(进入新世纪以后)。在 历史上,士农工商,农排在第二的。城市化后巨大的人口需要农民来养活,但愿意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了,在财富与享受面前,谁愿意当孙子呢? 主任 ,当介绍一个上面来的人,又不知道其确切身份时,用这个称呼既满足了上头的虚荣心,又表现了下属对上面来人的尊重。 领导 ,现泛指股级以上的公务员。若领导后面加上人,就得小心使用了,不是随便级别的能够称领导人的。
个人分类: 精神历程|2648 次阅读|2 个评论
2011年80后的我快30了
qufuqing 2011-1-12 14:45
2011年,来了。我,80后,30了。 一组数据宣告我将要奔四了,但是蓦然回首发现自己还没有二够。古时候的读书人是十年寒窗苦,一朝金榜题名天下闻。而我是20年读书,一朝工作生活忙。2010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工作地点在自己的家乡,3.5线城市,工资在当地算是中等以上。拼命干了半年,工资卡上的钱所剩无几,马上结婚就要提上议事日程,才发现自己那点钱确实太少了,房子买不起咯。2008年以前,我所在的城市房价还是比较低的,从2009年开始持续上涨,在2010年国家调控这么严厉下竟然逆风而上,弄了一个全国上涨的第一名,这也确实符合当地官员的一贯作风,不管好坏反正是NO.1。 当地官员在一次开会时说咱们**的房价至少得突破1w元。。。 和女朋友分开了半年,彼此很是思念,但是争吵从未间断,起因皆是小事,但是密密麻麻,一周必吵一次,这是规律。每次吵架都会将原因归结为人生观、世界观不同,云云。也许彼此间到了亲密阶段就是争吵,其实内心都是为了对方好。我的女朋友叫小黑,小黑每次都说我做事情太稳当,没有闯劲,所以我打算在2011年改变。孔夫子云:三十而立。我也要三十岁站起来!2011年争取建立我们的个人网站,初步初步创意已经形成,小黑说要一定落实。 小黑对我还是很好的,我很穷,小黑对我也是不离不弃,对我做的事情也很是支持。2011年我要做一件大事情,把小黑从女朋友升级成我的老婆。然后努力赚钱,尽快购买到自己的小窝。放假的日子临近了,小黑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因为小黑要回到我身边咯,嘿嘿,还有十天,倒计时。 2011年,打算读5本书,和小黑去两个景点,拍摄500张照片。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 次阅读|0 个评论
浅谈“知足”和“不知足”
热度 1 xucq45 2010-12-2 21:49
我近来常常想:人的一生怎样才能幸福而价值? 回望自己的人生轨迹,总结出一条经验:一个人对待生活(包括学习、工作和爱情),不仅要知足,也要不知足。一个人若想在生命长空中翱翔,这是一对不可或缺的翅膀。 何谓知足?知足者感到满足也。有诗云:知足者常乐。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幸福。或许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说:吃山珍海味和住别墅豪宅就是幸福。其实,有时也不尽然。山珍海味吃多了,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脑血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最后还需通过运动和节食来减肥。别墅豪宅居住舒适且视野开阔,固然是优点,但是安全隐患也不可小视。有人说:成为歌星、影星和球星就是幸福。是的,名人走到哪里,粉丝(钢丝)就追到哪里,众星捧月,岂不美哉;然而狗仔队无处不在,个人隐私随时曝光,又令名人们何其苦恼。普通人没有幸福吗?否也。想一想,科技工作者实验成功时的喜悦,教师看见学生成长时的欣慰,建筑工人看见高楼拔地而起时的自豪等,难道不是幸福吗?所以说,幸福与否主要取决于每个人的感觉和追求。 人的一生要学会感恩,要学会知足。 我的一生主要是在哈医大度过的。上世纪50年代,哈医大的教授寥寥无几,讲师也不多。记得小时候,我到讲师和教授家去玩,看见人家住的2-3室的房子,还有糖果吃,心里羡慕极了,心想:如果我长大也能当上讲师,也能住上2屋1厨,也能吃上糖果,吾生足矣。当时根本无法想到:自己如今居然当上了大学的教授和博导,住上使用面积120的房子,水果随时不断。我真十分知足和快乐,感谢改革开放给祖国和人民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一味攀比,这山望得那山高,就会自寻苦恼,何谈幸福。切记,牢骚太盛防肠断。反之,一个人只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办事,走自己的路,只要看到自身的进步,想到许多人还不如自己,他(她)就应会心满意足,就会增添幸福指数,眼前一片蓝天。 人们在知足的同时,还要不知足。不知足者,就是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如果一个人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固步自封,夜郎自大,那么他(她)还会进步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井蛙观天和龟兔赛跑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和人人皆知。它们生动地揭示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真理。不知足。就是告诉人们要有理想,有抱负,要给自己指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定的太高,很难实现,久而久之会挫伤自信心。常言说得好:欲速则不达,一口不能吃成个胖子。如果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有什么机会,也不要放过,也要争取,否则会遗憾终生。成功和荣誉总是青睐那些勤奋的人,勇于上进的人。 总之,我们要学好辩证法,要学会一分为二。知足而笑对人生,不知足而扬鞭远行。在我看来,人生如同爬山,哲理无处不在,欢乐无时不有,因此,我们要笑对人生。下面胡诌一首登山颂,与博友共勉: 回眸群山小,前眺有高峰,知足常欢乐,抹汗继续登。
个人分类: 人生感悟|6271 次阅读|2 个评论
你是否心理健康
fqng1008 2010-11-25 11:46
人 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才能面对繁杂纷纭的世界。心理学家提出以下测定方法,来评价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 1. 人际关系敏感度 主要指个人的不自在感与自卑感:①对旁人责备求全;②容易哭泣;③感情容易受到伤害;④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好,不喜欢自己;⑤感到别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⑥感到处处不如人;⑦当别人看到或议论自己时,感到不自在;⑧时常对别人的态度神经过敏。 2. 忧郁度 代表症状是苦闷忧郁的感情和心境,对生活的兴趣减退,缺乏活动的愿望,丧失活力等:①对异性的兴趣减退;②感到自己精力下降,行动迟缓;③想结束自己的生命;④感到受骗、中了圈套或有人想整自己;⑤与异性相处时,感到害羞或不自在;⑥经常责备自己;⑦时常感到孤独;⑧常常苦闷;⑨过分担忧;⑩对事物不感兴趣;⑾感到前途没有希望;⑿感到做任何事情都很困难;⒀感到自己没有什么价值。 3. 敌对度 必须为对周围敌视的思想、感情及行为:①容易烦恼和激动;②自己不能控制而经常大发脾气;③有想打人或伤害他人的冲动;⑤有想摔东西或破坏东西的念头;⑥经常与人争论;⑦大叫或摔东西。 4. 偏持度 主要指思想方面偏持:①责怪别人制造麻烦;②感到大多数人都不可靠;③感到有人在监视、议论自己;④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想法或念头;⑤认为别人对自己的成绩没有作出恰当的评价;⑥感到别人想占自己的便宜。 以上4个方面,各有若干内容。我们可根据自己最近1周内的实际感觉,在各项内容前标上1~5的等级。其中,1表示自觉无该项症状;2表示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发生不频繁或不严重;3表示自觉有该项症状,程度为轻到中度;4表示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度到严重;5表示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频度和程度都十分严重。 计算时,用各单项得分之和/项目数,得到某方面的均分。若均分高于3,则表明你在该方面失去了心理平衡,应该有所警惕。通过测试,可以使我们对自己有所了解,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自我身心调节,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及时向专家咨询治疗,以免带来更大麻烦。
个人分类: 比较医学|3215 次阅读|0 个评论
信息文明之光(5):自由意志——人猿相揖别的基本价值尺度
pww1380 2010-11-19 00:22
信息文明之光(5):自由意志——人猿相揖别的基本价值尺度 作者 杨文祥 人类的形成与发展是目前宇宙形成与进化史上最伟大也是最高端的历史成就。走出动物界,由动物转化为人, 从动物属性的野蛮、愚昧、暴力走向人的属性的文明、理性、和谐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人类文明最根本的价值指向。 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从野蛮、愚昧、暴力走向文明、理性、和谐的根本机制和内在动力就是人的自由意志。 人的自由意志决定了意识生成和存在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与此同时也决定了人对思想自由和基于思想自由所形成的思想成果的自由表达的现实需要。这一现实需要是宇宙进化所赋予人的基本权力,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特征,因此也是人的尊严的现实起点。 更进一步地讲,没有与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思想自由和思想的自由表达,就不可能进行具有实质意义的知识创新。就是说,思想自由和思想的自由表达是人类创造精神价值和精神财富的社会实践前提。于是,思想自由和思想成果的自由表达就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根本保障。正因其如此,温家宝总理近年来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社会民主、学术自由、自由表达和人的尊严与人的幸福问题。 处于不同时空环境的人们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所归属的社会群体及其相关利益不同,特别是由于所具有的历史条件和所接受的社会教育不同,其所能够提出和满足的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现实需要也就不同。这样,基于各自不同的现实需要和基于这些现实需要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现实利益,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利益集团)和不同社会个体的人就形成了各自既具有某种共性又具有一定个性色彩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于是,人们基于这些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社会实践,就会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施加作用与影响 —— 或是推动社会和人类文明依其基本方向和内在规律健康发展,或是对这一方向加以扭曲,试图在一定的时空点上将这一基本方向翻转,使历史的长河形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迂回,甚至形成一股股逆流和旋涡,从而导致一时一地范围内的文明倒退和历史逆转。 然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和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基本走向是不可能因此而逆转的。正如大浪淘沙的黄河,尽管黄土高原复杂的地理形势迫使它走过了一个九曲十八弯的曲折而艰难的历程,但它终究是 “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 “ 奔流到海不复还 ” 。这就是先哲所说的 “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 这一警句的深刻历史寓意。即便如此,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的这种一时一地的文明倒退和历史反复现象,在其影响所在的时空范围内,还是导致了一起又一起巨大的社会灾难和惨重的历史代价。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历史上北方游猎民族的铁骑对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长期掳掠征伐的腥风血雨,历代封建王朝以钳制言论禁锢思想整肃知识分子为目的的惨绝人寰的文字狱,并不久远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反右运动,六、七十年代文革十年的文化浩劫,所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不能淡忘并应痛定思痛的文明劫难。 在西方世界,文明劫难的历史悲剧同样在一次又一次地轮番上演。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而被判自杀,而后世各国无论是各不同宗教和宗教派别对 “ 异教徒 ” 的思想钳制和人身迫害,还是宗教法庭对科学思想的禁锢与扼杀,完全都不亚于东方封建王朝的野蛮与残暴。 由此,无数古今中外的历史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全社会从政治领袖到普通公民全面自觉地提升自身的现代文明素养,人类社会才有可能自觉地把握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不致发生灾难性的文明倒退和历史逆转,从而实现建设一个文明、理性、和谐发展的理想社会的社会愿景。 对自由意志的自觉意识,对人的思想自由与自由表达权力的理解与尊重,对人类文明基本价值和社会发展历史方向的理性把握,不但是每一个具有现代文明修养的人类个体把握自身生命历程和生命价值的价值前提和理性基础,也是科学地把握和评价一切社会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基本价值尺度。 只有那些符合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推动社会依其内在规律健康发展的社会实践才能够经受住最终的实践检验和历史评判。即,千秋功过,历史评说。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351 次阅读|2 个评论
悲生与乐生:《圣经》与《老》《庄》人生观之比较
可真 2010-5-12 20:55
关于上帝造人,《圣经》《创世记》第二章第四节有记述,谓(大意):上帝创世之前,地上没有草木、菜蔬,也无人耕种庄稼。上帝用泥土造出人类的始祖亚当,将生气吹入他的鼻孔,于是,亚当有了生命。上帝又建造了一座乐园,供他居住、游玩。四条河流穿园而过,乐园内果树成荫。上帝造出各种飞鸟走兽,并将它们带到亚当面前,亚当逐一为之起名。上帝觉得亚当独居不好,就决定为他千一个配偶。当亚当沉睡的时候,上帝从他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出一个女子。亚当醒来见到她,十分喜悦,二人结为夫妇。 《创世经》关于伊甸园神话是这样的(伊甸是巴比伦人对幼发拉底河下游冲积平原的称呼):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中,那里有茂密的果树林,林中有一棵生命树,人吃了它的果子就会长生不死,还有一棵能使人分辨善恶的智慧树。上帝告诉亚当可以随吃所有树上的果子,只有智慧树例外。上帝警告说,若吃了智慧树的果子,就会立即死去。亚当和夏娃在乐园中生活得自由自在,但他们还没有智慧,赤身露体而不知羞耻。但是,有一天,乐园中的一条蛇问夏娃为什么不吃智慧树的果子。夏娃说,吃了那树的果子,就会死去。蛇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上帝知道,你们吃了果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恶。夏娃见那树上的果子十分好看,又听说它能使人长智慧,就伸手摘下果子,吃了。她又为丈夫摘了果子,亚当也吃了。吃完智慧果后,二人顿时眼亮心明,意识到自己赤身露体,深感羞愧。他们折下一些无花果树的叶子,编成裙子,遮盖身体。傍晚,亚当和夏娃听到上帝在园中散步的声音,立即躲进树丛之中。上帝呼唤亚当,亚当回答:我在园中。听见你的声音,我就害怕。因为我赤身露体,我躲藏了。上帝马上想到他们偷吃了禁果,于是愤怒地发出诅咒。他先诅咒蛇:你必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根。又诅咒夏娃: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接着又对亚当说: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 ......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上帝唯恐他们再吃生命树的果子,于是就把他们逐出乐园,并派天使把守通向伊甸园的道路。临行时,上帝为亚当、夏娃用兽皮制作了衣服。至此,人类彻底失掉了永生的希望。 《创世记》的上述神话使我把《圣经》的思想和中国道家《老》《庄》的思想联系起来,意识到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以前人类没有智慧从而不分辨善恶、不知羞耻的蒙昧状态,恰恰就是道家所谓法自然的道的状态;而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之后有了智慧从而能分辨善恶而知羞耻的开化状态,恰恰就是道家所谓是非之彰,道之所以亏也的失道状态。这样,我们便可以把《老》《庄》所谓的道比作《圣经》的伊甸园,于是可以发现,《圣经》里因偷吃禁果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人类是不可能再重返伊甸园的,因为通向伊甸园的道路被上帝所派的天使给把守住了,但是,《老》《庄》里失道的人类却可以回归于道。由此可以看出《圣经》与《老》《庄》之间的思想差异: 第一,在《圣经》看来,人类一经犯下原罪而失去原住的乐园,就不再有回头路可走了,只能负着原罪去承受人间的种种苦难;而在《老》《庄》看来,人类一经失道却仍然有回头路可以走,而且应该回头而归于所失之道,倘若不知回头,就只得去承受人间的种种苦难了。这也就是说,按照《圣经》的观点,人间的苦难是有原罪的人类所必须承受的,别无选择;而按照《老》《庄》的观点,人间的苦难却并非是失道的人类不得不承受的,人类可以选择摆脱这种苦难,如果能迷途知返,人类完全可以免于苦难,重享其极乐。 第二,从有原罪的人类不可走回头路,而失道的人类可以且应该走回头路,可见《圣经》与《老》《庄》对于人类的现实命运具有不同的看法:《圣经》认为人类的现实命运是人类无可选择而只能如此的,这种命运本质上是对所有人都一样和不依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普遍而客观的必然性;《老》《庄》则认为人类的现实命运是人类可以抉择而不必如此的,这种命运本质上是因人而异的和依各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殊而主观的偶然性。 第三,在《圣经》看来,人类原本是可以永生的,因为上帝是允许人类始祖吃伊甸园中生命树上的果子的,但人类始祖既然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这就使他们永远失去了长生不死的机会;而在《老》《庄》看来,人类本来是和道一样莫之命而常自然从而能尽其天年(自然寿命)的,只因其不道,早已而不获其天年,若能回归于道,便可长生久视,传承并发展了《老》《庄》思想的道教更认为回归于道者可以和道一样长生不死。由此可见《圣经》与《老》《庄》对于人生持有不同的看法:《圣经》认为人生必苦短,《老》《庄》则认为人生失道则苦短,得道则长乐,道教更认为得道则成仙。 要之,《圣经》的人生观是只能承受苦难而无以求得快乐与长生的悲生观,《老》《庄》的人生观是可免苦难而求致快乐与长生的乐生观。
个人分类: 中西之间|6534 次阅读|7 个评论
颠倒的世界
sheep021 2010-4-18 18:31
一天,孩子告诉我,要是这个世界颠倒过来多好啊。 我说,世界颠倒过来,你整天头朝下,多难受啊。 孩子说,不是这个意思,是我们不用像现在这样整天学习。比如说,孩子如果考试100分,家长说,真笨,咋又考了100分,如果考了0分,家长就夸奖说,宝贝儿真聪明,又考了个0分。 我说,那干脆每周上两天课,休息五天,,多好哦,肯定身体倍儿棒,吃么么香。 过了一会儿,孩子说,不过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现在不学习,长大肯定没出息。 我说,其实,整个世界都颠倒过来就好了,大家对出息的定义也会颠倒过来了。 上面一段对话过去已经有时间了,我常常会想起,女儿难得的一次清醒,也不过时昙花一现而已,说明小小年纪的她,已经被世俗教育成功洗脑。虽然我知道,所谓赢在起跑线上,不过是拔苗助长而已,恰恰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我依然不敢蔑视世俗教育。虽然,没有额外给女儿报培训班,但学校老师的要求还是不折不扣执行的。 按照目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女儿的想法显然是一个颠倒的世界。但实质上,世界的本来面目人类并没有认识清楚。 到底谁生活在颠倒的世界,大人? 孩子?
个人分类: 家有千金|831 次阅读|2 个评论
中国人的“快乐之道”
fqng1008 2010-1-28 10:51
中国传统的快乐之道是古人经过千百年锤炼而得到的生命感悟,是人生实践和人生考的精华,它既是反映中国人特有生存方式的生活哲学,又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养生保健理论,还蕴含着中国人对精神上自在境界的追求。我们把它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 忘忧而乐:古人早就认识到忧愁对人体健康的巨大影响。《诗经毛诗小明》曰:心之忧矣,其毒大苦;《荀子荣辱》说: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清人孟郊《怨别》诗云:沉忧损性灵,服药亦枯槁。因此,经常保持愉快的心境与乐观的情绪,即行乐止忧是非常重要的。东汉于吉在《太平经》中说:人无忧,故自寿;清人石成金《传家宝》说:身安不如心安,心宽强于屋宽。然而,人生在世,有疾病颠连、名缰利锁、惊风骇浪,又岂能无忧?《庄子至乐》也称:人之生也,与忧俱生。清人李渔把忧分为两种,并各自提出排忧之法:一种是眼前可避之忧,即在忧来之前,筹一计以待之,从而妥善解决。此以静待动之法,可免于困扰。另一种是身外不测之忧,然虽不可测,仍有征兆。其排解之法有五:一曰谦以省过;二曰勤以砺身;三曰俭以储蓄;四曰恕以息争;五曰宽以弥谤。若如此,则忧之大者可小,小者可无(见《闲情偶寄》)。 2. 知足常乐:知足常乐的人生观念,源于道、佛两家的人生领悟。道家认为,人生的幸福在于自知满足,安于所得,恬淡无欲,自然适意。《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也。佛教亦主张克制自身的种种欲望,不多求,不懊恼。《法华经》说:是人少欲求,能修普贤之行;《遗教经》指出:不知足者,虽富而贪;知足之人,虽贫而富。知足常乐的要义有三: 一是少私寡欲。少欲与知足互为因果。老子认为:罪莫大于可欲,人的祸害根源与贪得无厌的欲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因此,一个人应该努力摒弃物欲而固守内心的安足,获得精神的超脱。旧时一般家庭喜欢挂的两付对联是:明月松间照,请泉石上流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颇能体现此种意蕴。前一联借景抒情,渲染一种清高纯洁的人生境界;后一联开门见山,歌颂高雅别致的人生追求。 二是适可而止。古代哲学认为,祸福相倚,物极必反,事物发展的规律是:盛极则衰,乐极则哀,满者必溢,盈者必损。因此,在人生的征途,常常要功成而退,见好就收,适可而止。如果无限制地追逐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最后必将招致祸害。所谓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陈寿《三国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道德经》),其道理便在于此。 三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人生的烦恼往往缘于不正确的攀比,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提供了圆滑而有效的比较方法:在人生的阶梯上,富贵本无穷尽,登一级复有一级在前,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众;休夸我能胜人,胜于我者更多。(见郑煊《昨非庵日纂》)人生不如意时,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消,如此随时安分,便是安乐之法。(见申涵光《荆园小语》)。 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与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密切相关,它虽然缺乏积极奋进的精神,但深深地扎在了老百姓的心灵深处,蕴藏着特定的生活哲理,并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双重效应:既可作为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心理依据,又是人们承认现实、平衡自我,保持乐观态度的心理调适手段。 3. 以苦为乐: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了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苦乐观。《孟子告子下》中的一段话更具有代表性: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主张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使之具有强健的体魄,坚韧的毅力,不屈不挠的意志以及过人的胆识和智慧。正是远大的目标,才使我们有了以苦为乐、苦处都乐精神境界。的确,人生总是苦乐相伴,苟无可苦,便无所乐,无所苦而乐者,必非真乐,一苦一乐之谓人生。 古代圣贤对待苦乐的洒脱观念给中国人的实际生活带来深远影响。虽然,世上没有一人不居苦境者,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且每个人的苦处各有不同,做官则有官之苦,做神仙则有神仙之苦,做佛则有佛之苦(袁宏道《袁中郎全集》)。然而在中国,很少真正彻底的悲观主义,人们善于以一种审美型心态,从平庸的生活景况中去体会人生的快乐。金圣叹在〈西厢记〉的批语中,一口气写下了生活中33条不亦快哉的境界。李渔倡议内凭导引之法,即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境皆乐;心以为苦,则境无不苦。 他的《一家言》中专有一卷《人生寻乐之法》,人要善于寻乐,自得其乐,从而无往而不乐。这样一种对人生的感悟,使其从被动的适应转变为自在的创造,人生不再是一种负担、一种义务,而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 4. 山水之乐: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审美观照,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感情的渲泄,从而借境调心,达到能乐能寿的目的。中国古代文人,大都在官场失意之后,倾向于追求清静、闲适、雅致的文化生活。孔子曾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赞叹,自觉在清凉的沂水中沐浴,在暮春的夜风中翩翩起舞,边走边呤,妙不可言。孔子还说:知者乐山,仁者乐水,表达了投身自然的无穷乐趣。《菜根谭》有云: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渐消。明人倪允昌《光明藏》曰:听瀑布,可涤蒙气(指世俗之气);听松风,可豁烦襟;听檐雨,可止劳虑;听鸣禽,可息机营(指谋划运筹);听琴弦,可消躁念;听晨钟,可醒溃肠(指昏聩糊涂);听书声,可束游想(指胡思乱想)。明人彭汝让《木几冗谈》云:半窗一几,远兴闲思,天地何其寥阔也;清晨端起,亭午高眠,胸襟何其洗涤也!清人申涵光《荆园小语》说:花木禽鱼,皆足以陶情适趣,宣滞节劳。
个人分类: 探讨幸福|2816 次阅读|3 个评论
诸葛亮的幸福
热度 1 sstone2009 2009-12-4 21:45
在中博上读以前写的一段短文,有意转到此地 在去无锡的路上,我突然想,诸葛亮的幸福是什么? 回到家,我决定到去遥远的三国探寻诸葛亮的幸福。诸葛亮智慧超群,天文地理,军事政治,古今中外,无不通晓;对于持家,也有独到的见解,要不然不会娶个外貌奇丑的夫人。诸葛亮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幸福应该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躬耕生涯和军师生涯。 躬耕的简单和平静,毋庸置疑是幸福的,是许多人向往的理想境界,有一个名人叫陶渊明就美丽地实践了一把;李叔同则用出家的方式,获得了这样的简单和平静,到达了人生的第三层楼。陶和李是刻骨铭心地追求着这样的理想,无论他们前段人生如何,最后,则是以此终生的,并且都留下了美好的寄托。诸葛亮在躬耕的幸福里,却思考着别的问题,那就是天下大事。 诸葛亮躬耕着,同时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着天下形势,其实他在等待着机会,有一位可以辅助的明主,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那里才有他真正追求的幸福,当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他毅然放弃了躬耕的快乐和幸福,投身于战火纷飞。在智谋的实践下,胜利和荣誉,给与了诸葛亮内心丰实的快乐和幸福,他坐在轮椅上或者站立在一个高处,轻摇着智慧的羽扇,目光看着远处的战场,享受着人生的极致幸福体验。就是那次在一座空城的城楼上,诸葛亮对着敌人的千军万马,悠然地弹奏着古曲,琴声飘飘扬扬,宛若空灵的幻觉,虚无而又强大,他的灵魂在那时刻,格外地宁静,全然没有了敌军、硝烟、血肉他是那样地陶醉在理想的幸福里,仿佛连敌人也被感动了。 诸葛亮生命短暂,他的幸福军师生涯,过多地消耗了他的生命,但他无怨无悔,毫不留恋躬耕陇中的幸福,他的真幸福就在于此阿! 至于陶李二人,其实,只是在万千失意、万千无奈之下,才选择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他们的骨子里原本也是需要另外的幸福的,只是没有诸葛亮的三顾茅庐的福气罢,他们的平静里也始终充满着失意的矛盾,陶先生也便只能常常借酒取乐了。 那么,在我看来,陶李的幸福能算什么呢?倒是诸葛亮的幸福,我十分喜欢,那种洒脱,那种智慧,那种胸怀,是如此宁静,甚至可以置生死于不顾! (2007.09.24 14:25:00 http://sstone2006.blogcn.com/diary,10727599.shtml )
个人分类: 随笔|3704 次阅读|1 个评论
【转载】德蕾莎修女的“最后的总结”
bing 2009-11-27 15:55
人们往往会失去理智,失去逻辑,以自我为中心不管怎样,原谅他们! 如果你是善良的,别人却指责你自私,别有用心不管怎样,还是要善良! 如果你成功了,可能赢得虚伪的朋友,树立真正的敌人不管怎样,还是要成功! 如果你是诚实和坦率的,别人却欺骗了你不管怎样,还是要诚实和坦率! 如果你花费数年创建的,别人却毁于一旦不管怎样,还是要继续创建! 如果你感受到安宁和幸福,别人却妒忌不管怎样,还是要幸福!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 把你最好的给予世界,即使那永远没有尽头不管怎样,还是要给予! 你看,归根究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不管怎样,从不是你和别人之间的事。 ------德蕾莎修女 转载自: http://blog.sooopu.com/space.php?uid=11do=blogid=4623 特蕾莎修女智慧语录(一)世上最美的爱: : http://blog.163.com/jieni_@yeah/blog/static/78690243200981651330362/ 特蕾莎修女智慧语录(二)怀大爱心 做小事情: http://blog.163.com/jieni_@yeah/blog/static/78690243200981941919764/ 特蕾莎修女的几句名言: http://www.xmpig.com/thread-5661-1-1.html 德蕾莎修女的格言: http://cache.tianya.cn/pub/c/no01/1/71879.71.shtml 特蕾莎修女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大会上的演讲(英): http://suqing.blogchina.com/blog/1215942.html 特蕾莎修女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大会上的演讲(中): http://suqing.blogchina.com/blog/1216684.html 特蕾莎修女辞世十周年 天使让人思考慈善 http://tieba.baidu.com/f?kz=319068752 更多: http://www.cathlinks.org/mteresa.htm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2983 次阅读|0 个评论
研一自我鉴定
excellent 2009-10-10 22:03
题记:这是我对研一这一学年在思想、业务、科研、个人发展等方面的全面总结,由于学校制作的表格太小,姑且陈述至此。2009年10月10日 本人系推免生,早在大四就加入到导 师 的课题组中,开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参与完成了两项科研项目,并在此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本人除了完成必修课程外,还主动查阅本专业的相关书籍和文献,了解科研最新动态,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眼界。在学习的同时,本人还积极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注重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并协助导师指导 09 级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 研究生与本科生在对待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上有很大的差别,研究生是科研人员而不再单单是学生,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研究生更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这个世界及今后要走的路要有清醒的认识。本人在这一年中对上述问题思考颇多,并经常自我反省,找到了适合我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逐渐按照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精神气质思考和行事。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坚持早起,下午坚持锻炼。积极参加班级和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乐于与人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共同进步。在这一年中,最令人兴奋的是同伙伴们一起赢得了院研究生排球联赛冠军。此外,还担任测绘 08 级 2 班本科生的班主任,根据我在本科阶段积累下的经念和教训,告诉他们怎样学习更有效,让他们在适应大学生活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在他们身上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他们相知相识的这段岁月是我这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之一,他们能健康地成长是我最大的骄傲,说好与他们一起努力,共创美好明天,我一刻都不曾忘记! 通过在这一年中打下的牢固基础,使我对后两年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及今后的人生充满自信,我相信通过不断的思想解放和刻苦努力,我的人生一定会丰富多彩!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256 次阅读|0 个评论
房子的痴迷
sstone2009 2009-9-21 23:24
房子的痴迷 曾经看到一个新闻讲郑州的一个规划局的官员针对经济适用房土地上盖起了别墅说了不恰当的话,纪委开始调查他了;之前不久,南京的一个房管局官员也因为因为讲了什么不恰当的话,遭到人肉搜索,据说最后还被撤了职其他关于房子的新闻,我想大家和我一样不清楚到底是不是新闻了,关于房子的热度在这个十来年里突然之间把国人的脑子烧红、烧热了,而且久久不能退下来。看来,房子确实已经不是传统的理解所能涵盖的了。 传统的房子,是一个家而已,可以简陋、可以阔气、可以宁静、可以闹哄哄,不管可不可以显摆显赫的身世、身价,但一定是遮风避雨的居所,是港湾,是游子永远的归宿 现在,房子有了投资的功能,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谈论房子的升值和房子赚钱的故事和美好,就像前几年那样,房子仿佛永远会给拥有者带来巨大的利润,无休无止,不会停止,大有房子在手吃穿不愁的感觉。 现在,房子有了让人疯狂的机能,各色人等在忙忙碌碌地谋求着房子带来的便利和好处,赚钱、户口、考学、改变身世房子好像可以改变一切,那一切又恰巧是人们心底渴望改变的一切,最终导致:没有房子的要有房,有房的要更有房,房多了要讲阔气,房阔了要外国的房十分有趣。 对于房子,看来我的理解是太落后了,在我看来,有一处安静、安全的房子作为居所,累了可以睡眠、读书可以有灯、来客可以小坐、可以做饭菜、可以如厕、可以装一点私藏,那便是美好了得了。我是宁愿老死都住在一个门里,我是宁愿看着屋里的摆设陈旧不堪,我是宁愿蜗居在陋室里听一段儿时听来的评书。 呵呵,可能我是过时了。但倒是这样的过时的思想,让我快乐地活着,可以不必考虑房子的大小繁简,可以不去考虑诸种物欲的诱惑,心安理得地想着自己的生命。
个人分类: 随笔|2882 次阅读|0 个评论
我为什么最近老写博文?
whitesun 2009-7-18 01:44
总结一下我最近写博文的特点,多数博文是对过去几年经历的总结,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宣泄,宣泄着对科研过程遇到的一些不好的待遇的不满。可以认为这些是一些经验,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如果自己文笔好,应该总结成正规论文论文,发表在某些杂志,但觉得那样做很麻烦。想到一位俄国菲尔兹数学奖获得者是将自己那篇由此获奖的论文发在网络上,并且未去领奖,觉得自己这样做也没什么。 另外分析一下自己,老写博文是觉得自己该总结了,只是能总结到所谓学术论文里的东西不多,而总结到博文的却不少,也就大量发点博文。然而,作为科研过程,我相信不成功将可能对别人更有帮助,为什么学术论文非要弄些没用的东西进去,不能接受点一些是实实在在的科研经验呢? 科技人员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病态在深深影响着我,不想那样病态的科研,结果只能病态的发点博文。悲哀之余,孰对孰错,可能无人考察。
个人分类: 有思有考|3833 次阅读|0 个评论
谈谈“大钱门”、“捐款门”和“富二代”
chni 2009-6-23 16:58
谈谈大钱门、 捐款门 和富二代 (一)大钱门 刚好在一年前,大钱门(Bill Gates)比尔盖茨把 580 亿 美元 个人财产尽数捐到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退休改做慈善事业。原本,比尔盖茨给人的印象从来都是永远长不大的大男孩儿,现在他就这么做了,还是有点长不大的男孩的味道但他真的做了。由于是名人,所以很多人对他的身世了如指掌: 1955 年 10 月 28 日 出生于美国西雅图,曾就读于西雅图的私立湖滨中学, 1973 年进入哈佛大学,大三辍学,与同窗保罗艾伦一起创办了微软公司,推出了 DOS 和 WINDOWS ,然后成为世界首富 ...... 但就没多少人想到,他还是像个大男孩一样冲动了一把于是有人管他的做法叫裸捐。 大男孩率真,裸捐也是捐,不仅是真捐,而且是都捐干净。 大男孩洒脱,裸捐之后,他的孩子继承什么呢?他好像想了很久,但他也好像想都没想,就是这么做的。这样做了,他的孩子们就做不成富二代了。 (二)捐款门 据博客中国报料: 2000 年,萧夏林在某杂志上发表的《文化中的文化》一文中,写余秋雨在做深圳文化顾问,为深圳扬名,深圳奉送他一套豪华别墅。为此,余秋雨一纸诉讼将其告上法庭,以余败诉终结。从去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余秋雨先后发表博文《含泪劝告死难学生家长 》《 512 含泪劝告是心理干预》《不要再继续侮辱中国人》,引起网上声讨一片。最近,萧夏林再向余秋雨发难,在博客中国长篇揭露其向灾区捐款为假捐款假慈悲,再次将余秋雨推向风口浪尖,余秋雨妻子马兰也对此事给予回应。余秋雨是否假捐款,让我们拭目以待 !( http://bbspage.bokee.com/2009zt/yqyxxl/ ) 余 先生很有意思,也很有点搞笑的找乐子道行,总是喜欢绕圈子,一会是捐钱,一会是捐书,就是很高调,也就是坚决不赶快去拿出证据来说话当然这是人家的自由大概是大师考虑到他的情况特殊,就是不拿证据。呵呵,君子动口不动手嘛! 然而哀哉! 余 先生散文写得很耐读,喜欢娓娓道来,怎么也不会直接说出证据来。 然而哀哉! 余 先生是大家,我就说我做了,别的都不说,很外交辞令的说法你奈大师我何? (三) 富二代 富二代一词首先出现在《鲁豫有约》,该栏目对富二代的定义是: 80 年代出生,继承过亿家产,他们被称为富二代。指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一代们的子女,如今他们靠继承家产,拥有丰厚财富。富二代中的纨绔子弟败家型很普遍,起码占 50% 。很多民营企业家在打拼创业中吃了很多苦头,就不愿意让子女吃苦,生活条件太优越,父母积攒的家业毕竟很有限,由于这些占半数的富二代们往往易于不思进取、坐吃山空,也有一些学业未完成,当然也易造成家业都破产。更可恶的是一些为非作歹之辈,如 富二代驾奥迪打死保安 、 飙车撞死人 还弄个其实马来 等等引很起公愤。 富二代很有钱财,所以他们可以坦然傲世,有事就会想到用钱摆平。 富二代很有底气,所以他们可以我行我素,因为我是富二代,我就是要这样你奈富二代我何! (四)缘前缘后 大钱门是世界首富,他裸捐了,没钱了,没钱留给大钱门二代了,二代就做不了富二代了。捐款门说捐了,却没说理怎么捐的,后面的情况,呵呵,我头发长见识短,说不好,交给理智一些男士们去想吧。唉,西洋人、中土人和二代人,三种态度,呵呵,我有得一说,你有得一听。罢了、罢了。 罢了、罢了,时间不早,休息了。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583 次阅读|2 个评论
[读书]稻盛和夫:《人为什么活着》
zhangxp 2009-5-16 01:07
现在很多知名企业家的书,通常都是畅销书,说实话,我挺喜欢看这些书的,这不,一不留神又看了一本《人为什么活着》。 稻盛和夫 :日本企业家,京瓷创始人和长期领导者,其领导的两家公司都是世界500强,京瓷创造了40年无亏损的记录,现在是日本最好最赚钱的公司。 人为什么活着这样的话题,普通人可能不敢奢谈,但是由稻盛和夫这样的成功人士来谈,就显得自然而有说服力,这本书写得很简短浅显,看得出来作者很珍惜读者的时间,注意了控制篇幅和表达的浅白,不仔细思考的话一会就翻完了。 作者主要是谈自己的人生观,没怎么谈经营理念和方法,在他看来,两者本就是融为一体的。他的人生观的主要思路是:人生是一个道场,最重要的是灵性的进步,是自己和自己比,不是横向比。这和我的思路是一致的(只是我怎么赚不到钱啊?),是啊,每个人的人生因缘际遇都不同,最重要的是要进步,横向比是没有用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并且意义可能很重大,不管怎么说,要努力奋斗,不要做一个消极的loser。 稻盛是佛教徒,所以他提升灵性的方法就是佛教的六个波罗: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般若; 佛教的世界观应该是大众都比较熟悉的吧,简言之就是人生并非仅此一世,而是前有前世后有后世,人死后并不会真的死,而是永远在六道轮回,受因果报应规律支配,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众生畏果觉者畏因。 为什么说人生的意义可能很重大?因为不但有此生的意义,可能还有后世的意义,我是说可能啊。 还有一点提一下,就是作者的知识,见识,胆识的说法,所学的知识应该结合自己的经验转变为自己的见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胆识在现实社会中实际操练,不然就意义不大,我深以为然。 过多介绍是多余的,有兴趣的自己去找找看吧。 这书王石推荐了,那我就顶王石一下,怎么顶?买万科的股票呗!并且就在跌的时候买!还好,我的单一砸下去,就开始涨了,嘎嘎!
个人分类: 读书频道|3018 次阅读|7 个评论
人为啥活着? 怎样教育孩子?
sheep021 2009-5-8 13:12
群里转来了一个高中生的帖子,提出了一个庄严的问题,后面是大家的议论: 就算我考上了清华,也不会有人记得我,谁也不会记得一个小小的优秀学生,即便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精英,我也不过只是这尘世间的一粒微尘。所以什么功成名就都弥补不了我的失落。。。 我总感觉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真的很无聊,我觉得自己会无聊到死。上课下课,吃饭排泄,睡觉醒来,以后还要找个女人结婚,然后生儿,等着养老,最后等死。 我想知道我的人生到底是什么,难道就是要我老死? 这是一个高中生的作品 所以,这是真正的失败,对于人心灵教育的失败 这是真正的缺乏爱缺乏感动的人生 然后也没有出路 这个高中生观察力很敏锐,心灵很敏感,但是没有出路 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有这个想法吧 我看了之后很感动 也很感慨 因为他说的是个事实,也是个千古难题 在这个难题后面,是人心灵的空虚和内求的缺失 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也曾今这么问过 所以看到这个文字,也有点於我心有戚戚焉 现在很多孩子只要学习就行,什么都是父母包办,所以不知道为啥活着 很多人只是告诉孩子,为了生存需要什么样的手段,但是没有人告诉孩子,为什么生存,怎么样才能幸福的生活? 某些宗教试图告诉,但是也许孩子并不相信也没有接触这些说教 看来这个一个好学生。要是爱上玩游戏之类的,也会有个奋斗目标啊。上课下课,吃饭排泄,睡觉醒来, 即是其生活的全部,能不无聊吗? 有人问我:您知道自己为啥活着吗? 我的确已经迷茫过,也许还在迷茫呢。不过,我觉得,自己是在为别人活着,以前为父母,现在为家人,感觉自己不属于自己,总有责任在身。人可能就是为了一定的责任而活着吧,或为家人,或为朋友,或为国家,或为全人类,人与动植物的区别可能也在于此。当然了,也有不少人是为自己活着,这也就几乎等同于动植物了。 我觉得应该回复这个高中生一个礼物,但愿他能读懂伊人,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责任,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终生: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1180 次阅读|5 个评论
我的努力观
excellent 2009-3-21 20:50
努力,曾经是最值得我的老师欣赏,让我的同学赞叹的品质。我真正把这种品质发挥到极致是在读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尽管成绩不好,我依然没有放弃,依然是班上最用功的学生之一。我没想过读书到底为了什么,也没想过这么用功读书到底值不值得,人生观、价值观之类的东西在我看来只是政治书上的一些概念。相反,那些整天无所事事,讨论一些无聊话题的人被我视为另类,我在想:怎么能这样呢?这么大了还不懂事吗?我把是不是在好好学习看作衡量一个人是不是懂事的标准,也可以理解为成不成熟的标准。我真的不聪明,别人花三年考上大学,我却用了四年,但我并不后悔,在高中的最后一年,我领会到的、学习到的将对我这一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进入大学, 生平第一次离开家这么远,来到了只有在地理课上熟悉的山东。身边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新鲜,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校园,第一次跟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同学坐下来交流,第一次发现我的名字用普通话叫起来是那么的好听,第一次,数不清的第一次。没有了高中时教室的压抑气氛,没有了漫天飞的试卷,没有了一天10节课,没有了早读,也没有了傍晚的听力练习很多很多以前习以为常的事一下子就灰飞烟灭了,心里反而空落落的,那种感觉就像咱大清国最后一个皇帝下了台,当时的国民一下子不能接受一样。一天不用上那么多课,那就得找一些别的事干呗!干什么呢?踢球、去泡图书馆找一些历史书、去参加一些高年级同学组织的活动,这样一天下来累得要死,晚上跟舍友接着天南地北的闲聊。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什么东西也没学到,整天东奔西跑也没个名堂,慢慢的就开始厌倦了这样一种生活状态。 每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有种莫名的空虚,这种空虚来自心灵上的愧疚,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我将告诉您: 我来自农村,一个很美丽的南方乡村,这里三面环水,春夏之际,河水便涨上来,水体清澈见底,荷花和一些我至今都叫不上名字的水草生长在其中,鱼儿在静静的成长。河水的周围,是一排排的梯田,丘陵地区本不适合种庄稼,可我们勤劳的祖辈,用他们智慧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辛勤的耕耘了一代又一代。前人的汗水浇灌了这片亲爱的土地,今天她以美丽而又不失富饶的姿态展现在她的子孙面前:春天,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映入你的眼帘,那略带习惯了平原地区一望无际的人们,会觉得这里的景象立体感更强,更加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32 次阅读|0 个评论
有感于科学网上最近的争论
cutefay 2009-2-26 17:44
昨天晚上睡觉之前在科学网上的一些争论性的博文,内心颇有感慨,又因为昨晚发烧头疼,所以晚上整个晚上一直梦见科学网上的争论,头疼的时候就会做一些令人头疼的梦。 最近科学网上的各种争论比较多,就像几场无硝烟的战争。为什么要有争论,这种争论能够带来什么呢? 争论,是矛盾的集中体现,就是双方本来就存在着矛盾,结果因为一场导火索,使矛盾激化了,从而产生了争论。这种争论能够消除矛盾么?不一定能。当争论涉及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则基本不能消除矛盾。因为有的时候无论争论的双方如何辩论,都是无法改变对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所以,还是改变不了对方的看法。争论一般是经历一段时间后会结束,这种结束很难真正解决矛盾,只是要么双方都累了懒得争了,要么双方都妥协一步。等到什么时候又有新的导火索的时候,又爆发争论了。 虽然涉及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争论不一定能够消除矛盾,但是从整体上看,这种争论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是对读者更有意义。读者可以根据双方的争论,更进一步了解争论双方的观点甚至为人,通过争论,可以把读者之前接收到的支离破碎的信息给补充完整,更容易了解整件事情。有句话说越辩越明,我觉得所谓的明,是让读者更明。另外,读者也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读者所谓的明,也是基于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之上的,这种明是主观的。人对任何时期的看法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主观意识的反应,同样的客观存在在不同的人的意识里是不同的。 那争论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觉得要看是什么样的争论。如果争论的话题跟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关,例如真正的科学问题,那就多多争论,因为争论多了,真相自然呈现出来。或者说这种争论是为真理而争论,对事不对人。我觉得科学网上应该鼓励这样的争论。如果争论的事情是反映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的,并且争论不能给读者带来收获,甚至反而给读者带来困扰和不快,那就没有必要争论。因为这种争论不能改变争论对方的想法,还伤和气,并且让读者们觉得争论的双方太斤斤计较,影响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如果争论涉及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而争论的话题是读者感兴趣的,那么这种争论也是有意义的,因为会让读者去思考一些问题。并不是每个人的在某件事情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那样坚定不移的,很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会随着阅历而调整的。这样的争论会让这样的读者增加阅历,从而调整自己的人生观,或者确定人生观等等。 争论是有水平高低之分的。如果一个人的辩论有理有据,不偏不倚,那么会让读者感到很信服。任何事情都是讲究逻辑的,或者叫做道理,并且,真命题的逻辑是任何人也推不翻的,能够推翻的逻辑那就不是真命题了。所以说我觉得争论讲究以理服人,很多事情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从双方辩论的逻辑上就能够看得出辩论双方的水平了。而如果一个人反对某件事情,说不出反对的道理,却在破口大骂,那么往往会让读者觉得此人没有素质。争论,不能乘一时口快,否则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往往在争论的时候,才能够更显示出一个人的素质,所以,我觉得博文或者评论一定要三思之后再发,如果看到某篇博文或者某条评论让自己心情激动或者怒气冲天,那就先冷静一下,在冷静的状态下发的话才会逻辑更强,否则网上留下了自己意气用事的话,想收回都不行,很容易使自己树立起来的公共形象就毁了。今天看到一个同学的签名档里引用了巴菲特的一句话人建立信誉需要三十年,但毁掉它只要三分钟,我感慨道这句话确实是至理明言啊! 我觉得科学网上的争论跟私下的争论还不一样,因为博客毕竟不是私人日记,要考虑到公共形象问题,要考虑到读者,等等。博主要有能够经受得住闲言碎语的思想准备,写自己的博客,让别人去评吧!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5073 次阅读|15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6 2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