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能源利用效率分析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能源经济投入产出分析(5)—能源利用效率定义及其统计测度评述
lxj6309 2014-1-19 11:24
能源利用效率定义及其统计测度评述 刘新建 前两节我们从语义和技术逻辑上讨论了能源利用效率的定义及其统计测度指标,但是,在实际研究中,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意见并不统一。为了进一步澄清问题,提高决策依据的科学性,下面对引起争论的四方面问题进行评述分析 。 2.3.1 能源利用效率的内涵及其统计测度内容 Jenne Catell ( 1983 )和 Boyd Pang ( 2000) 指出 ,能源产出率或者能耗强度指标本身包括了太多的结构性因素,如产业结构变动、能源投入结构的变化,或者能源价格的变动,这些都将显著影响指标值的大小,对于分析能源的技术效率产生了严重的干扰, 因此使用生产率这一指标难以真正体现出 “ 效率 ” 因素。 这一观点包含两方面的错误。一是混淆了能源效率与能源效率影响因素这两个性质不同又紧密关联的问题,二是混淆了能源的经济效率与技术效率以及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 关于能源利用效率问题的研究,首先必须追问:研究能源利用效率是为了什么?想用能源利用效率这个指标表达什么意义? 在今天,作为一个宏观经济管理问题,能源利用效率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在世界范围上能源越来越成为一种紧缺的战略资源。对能源问题,一方面要大力开源,包括不断发现传统的化石能源和新兴核能等矿物能源,还包括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源和其他可利用自然能源(水能、风能、潮汐能)等。另一方面,要努力节流,不断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包括提高能源的生产率、减少能源的无谓损失和推行节能生活方式。节约能源的另一层重要意义是减少能源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其他损害。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高层指标就是在同样的经济总产出情况下,尽可能降低对能源的消耗。所以,用单位 GDP 能耗作为能源利用效率评价的总指标是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基础的。关于 GDP 作为经济总产出测度指标存在的问题是另外一个问题,稍后讨论(见 § 2.3.3 )。 在前面已经提到,决定宏观经济单位产出能耗的基本因素包括两方面:技术方面和经济方面。技术方面在根本上是一个微观基础问题,是由生产过程的工艺技术选择决定的。在经济结构既定的情况下,微观效率决定宏观效率。前面已经指出,描述微观效率的指标有两个角度,即能源利用的物理效率(能源投入与有效部分之比)和能源的生产效率(能源投入与产品产量之比)。经济方面在宏观上就是产业结构,在市场机制方面就是价格导向问题(见 § 2.6 )。 对决定宏观能耗强度的两个方面涉及的各种因素的分析就是所谓的影响因素分析问题,这是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工作之一(见第 3 章)。 2.3.2 能源投入的统计测度 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能源并不是纯粹的能量形式,而是有各种物质形式,那么,如何用一种指标将各种能源物质形式总合起来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这就是由能源的异质性引起的投入测度问题。对这个问题,在实际中已有多种处理方法,目前我国统计中采取的是折合标准煤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并不是完美的。实际上,不同的产品生产过程使用的能源形式不一定是可以完全替代的,因而不同的能源形式不一定在本质上是可加的,虽然从从纯数字处理上可以相互折算,但是,科学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应该抓主要矛盾,不能纠缠于技术细节而影响关键问题的解决。在当今世界,人类生产能耗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人类的能源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能源的总供给,所以,现在的能耗统计度量方法是可取的。 另外,对同种能源物质形式,如煤,因为亚种的质量不同,会有不同的能源转换效率,可能即使在初始投入量上可以折成同量的标准单位,但是,引起的生产能耗强度却会有显著差异。如使用优质煤发电和使用劣质煤发电,其转换效率是不同的。这样,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使得无法对不同经济体或同一经济体的不同时期的能耗强度或能源利用效率做出优劣的比较。正因为如此,这也是我们反对简单将不同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标值进行比较的原因之一。 在宏观能源统计中,统计的能源外延比实际使用的能源外延要窄 。比如大量家庭使用的生物质能源和家用太阳能、沼气能并不在统计范围之内。但是,我们认为,这对一个国家的能源问题研究不构成严重缺陷,其道理仍然是上面提出的主要矛盾说。如果在某个时期,以前的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统计的范围和测度方法就应该做相应的调整。比如,如果一个国家的主要能源是核能,那么,从理论严谨上考虑,就不应再以标准煤为测度方法;如果一个国家的主要能源是太阳能,那么,对太阳能的统计和分析就必然成为主要对象。 在利用投入产出技术进行的研究中,有时直接用各部门对能源生产部门产品的中间使用作为能源的使用量,这些中间使用一般以价值量纲为单位(本研究的第四章由于技术困难就采用了这种方式)。因此,就产生了价格对能源使用测度的影响问题。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注意。不同的价格体系代表了不同的评价价值体系。在经济统计中一般避免使用一个不变价格体系核算时间跨度很大的两个时期的经济过程,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可比性。用价值量单位比较不同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更是应该避免的。 ECNZ ( Electricity Corporation of New Zealand , 1992 )提出用能源所能提供的最终服务价值来计算能源投入的价值在实践上不可行的,因为如上所说,服务的价值依赖于价格体系。 2.3.3 能源产出的统计测度 对于宏观经济能源利用效率的统计测度,产出测度问题是最大的困难所在。由 § 2.2.1 可知,产出问题的考虑首先要区分能源生产部门和其他产品生产部门。能源生产部门的产出是新形式的能源,可以用能量量纲测度,而其他产品生产部门的产出产品则有千差万别的量纲。虽然在经济上有统一的价值量纲,但是价值量纲问题中像幽灵一样的价格体系选择始终是一种困扰。在目前,这个问题只能退而求其次,以可以接受的不变价格体系来核算可比的相距较近的时期的经济产出以剔除价格变动的干扰。 有人还提出了负面产出问题,即在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产品的同时,由于能源的消耗还产出了环境损害(魏楚, 2009 )。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是不必要的担忧,因为这是两个虽然相关但性质不同的问题。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环境损害消除补偿法对投入进行修正来获得某种意义下修正的能源利用效率,但是,这对于能源消费决策没有意义。从消费意义上说,就是要核算在既定的技术体系下所需要的能源量,从而制定生产决策。未消除的环境损害就只有评价意义。 有人指出,在对不同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比较时,以市场汇率法和以购买力平价法核算 GDP 得出的结果之间差别很大,从而一般认为应该采用购买力平价法进行核算( Reister , 1987 )。但是,我们认为,不宜把不同国家的单位 GDP 能耗作为能源利用效率的比较指标,这样的比较不具有决策指导意义。首先,不同国家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即使其真能反映了效率的差别,后进国家也无法向先进国家学习。有些发展阶段是无法跨越的。其次,即使购买力评价也无法消除价格体系的差异,而价格体系差异也是不同国家经济特质的反映,相互之间也很难直接借鉴,如前面提到的能源的经济价值国家间差异问题。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否定了对不同国家能耗强度 —— 单位总产出能耗进行比较的做法,那么,不同国家之间的能源利用效率是否还能进行比较呢?这里的观点是:企图用一个覆盖几乎所有经济活动的总指标来比较不同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是不可能的,但是,选择部分具有较强同质性的主要产品生产的能源利用效率,在分析目的意义明确的前提下进行比较还是可行的,并可以计算某种形式的加权平均值作为经济总体的能源利用效率的近似值。 2.3.4 全要素生产率的能源利用效率分析 在前面能源利用效率的各种定义中,核心是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其倒数也可以称为能源生产率。 Patterson (1996 ) 认为,对于能源产出率指标,它只是衡量了能源这一单要素与经济产出之间的一个比例关系,没有考虑其他投入要素的影响,但在生产中,最后的经济产出是和所有投入的要素相关联的,因此仅仅将能源与产出比值作为测度能源效率的一个指标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有人批评说 ,能源生产率的度量单位会随着所选取的变量的单位而变化, 可以是实物指标也可以是经济指标; 且一般来说, 生产率都是正数, 如果变量的度量衡发生变化, 生产率也会随之改变。另外,还有人认为,能源生产率不能度量潜在的能源技术效率 (Wilson et al. , 1994) , 其他因素诸如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变动 ( Jenne and Cattell , 1983) 、能源要素同其他要素之间, 或者不同的能源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 (Renshaw , 1981) 等都会影响到生产率的大小, 但这并不表示实际的技术效率发生了变化。 因此,使用这样的单一指标难以体现出 “ 效率 ” 因素。于是有人建议使用具有全要素考虑特征的 DEA 方法来测度能源利用效率。下面首先简述这种方法,然后再来评议。 设有 n 个决策单元( DMU ),针对某个决策事务,共有 m 种投入要素和 p 种产品。对每个 DMU 建立如下的线性规划模型: 其中, x i 是第 i 个 DMU 的投入,是 m 维向量, y i 表示第 i 个 DMU 的产出,是 p 维向量, s - 和 s + 是松弛变量; θ i 表示取第 i 个 DMU 投入的某个份额,是目标变量; λ j 表示对第 j 个 DMU 的权重,是决策变量。当此规划的解使得 θ i 等于 1 时,就认为第 i 个 DMU 是相对有效的,称为 DEA 有效。 此规划模型的经济含义是:求一组权重 λ j ,构造一个合成 DMU ,使得在产出不少于第 i 个 DMU 的产出 y i 的情况下,可以有比 x i 更低的投入,这个投入是 x i 的一个比例。因为投入是多元的,所以,最小的投入比例是各种投入比例中的最大者。显然,当 θ i 1 时,这个合成 DMU 是比第 i 个 DMU 更有效的单元,成为其改进的目标。第 i 个 DMU 在第 k 种投入上的改进目标就是: 或 今定义 此 TE ki 称为要素 k 的相对 DEA 效率 。 这个能源利用效率统计测度方法的核心或最实质的地方,不是所谓的全要素概念,而是相对效率概念,即用某种最优状态下的能源消耗与实际能源消耗相比的百分比来测度能源利用效率。我们前面的投入产出测度法实际上是绝对效率的概念,即完成或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能源量。相对效率可以认为是最优绝对效率和实际绝对效率的比值。不过,对这个方法来说,最优能耗量的测定是很关键的。基于 DEA 的测度法的特点是提供一种确定最优能耗的方法。然而,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得不说这种方法是不合理的,没有显著决策应用意义。 首先,在这个方法中,一个经济体最优能耗的确定必须与其他多个经济体相比较。比较的对象不同,计算出来的能源利用效率结果就不同,从而使得其计算出来的能源利用效率指标值无法给出能源利用效率的真实水平,也就无助于宏观经济决策。这种境况就好像:一个跑马拉松的人,只知道与乙比他在前 5 公里,与丙比他落后 3 公里,但是,他到底距离终点或离开起点多少路程我们还是无法知道,从而无法制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而这是能源利用效率分析的目的所在。 其次,虽然表面上看,这个效率定义中的分子分母都是绝对能耗值,但实际上如前所说,分子上的最优能耗值是相对的,依赖于外部的比较对象,从而分子分母的度量尺度(测度标准)实际上是不同的,所以,他们是不可比的。 朱成章 (2007) 指出 : “ 要搞好节能减排,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而认识上的障碍首先是中国目前的能源效率水平是高还是低,而中国能源效率水平的高低评价决定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能源效率的比较。 ” 对于前面一句话: “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 ” ,这里表示认同,但是,对于后面的说法不赞成。如前面指出,在宏观水平上,不同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缺乏有意义的可比性。决定我国能源问题紧迫性与重要性、评价我国能源利用效率高低的标准不是与发达国家的比较,而是基于我国的国情现实。重要性前面已经说过,评价能源利用效率高低则必须基于微观的技术可能性和宏观的结构调整。在我国紧迫需要节能的前提下,即使发达国家没有的技术,我们也要创造出来,经济结构的调整更是无法回避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从法律和政策上采取措施,从市场机制设计上采取手段。 这里强调指出,分析方法的选择必须建立在服务于分析目的的基础上。进行能源利用效率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要不断降低对能源的总消耗,这其中既要尽可能减少无用的浪费 —— 这个效率可以用终端能源消费除以能源总消费来计算,而且要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既定产出水平下的能耗,即最优能耗值也是改进的对象。所以,从综合角度考虑,单位产出能耗或能源生产率仍然是最恰当的能源利用效率测度的最高层次指标。 这里的几个问题受魏楚( 2009 )启发,但观点是独立的,甚至与其对立。( 魏楚 . 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 . 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 19-25 ) Jenne C. A. , Cattell R. K. . Structure change and energy efficiency in industry . Energy Economics , 1983 (5). Boyd , G.A. and Pang , J.X.“Estimating the Linkage between Energy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Energy Policy , 2000 , 28(5) , pp. 289-296. Patterson (1996) 将能源生产率主要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热力学指标 ( 热能效率 ) 、物理—热力学指标 ( 如能源投入—交通运输里程 ) 、经济—热力学指标 ( 如能源投入— GDP) 和纯经济指标 ( 如能源投入价值— GDP) 。 Reister , D . B . m link between energy and GDP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Energy :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 1987 , 12(6) : 7033 . Patterson , M. G.“What is Energy Efficiency : Concepts , Indicators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Energy Policy , 1996 , 24(5) , pp. 377-390. 魏楚 , 沈满洪 . 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 DEA 的实证分析 . 管理世界, 2007, ( 8 ): 66-76 。 Satoshi Honma , Jin-Li Hu . 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Japan. Energy Policy , 2008 ( , 36) : 821 – 833 Hu , J.L. , Wang , S.C.. 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China. Energy Policy , 2006 , (34) : 3206 – 3217. 朱成章 . 节能:中国与国际比较中的误会 . 中国能源网, http : //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42121 , 2007-08-17 宋辉,刘新建 . 中国能源利用投入产出分析 .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13:25-31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8117 次阅读|0 个评论
能源经济投入产出分析(4)——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lxj6309 2014-1-18 20:51
论我国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 保障 体系 摘要: 本文是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和统计测度方法研究 ”的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为了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节能减排管理,第一要从能源立法和建设节能文化上加紧改革工作,第二要积极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立项,加快节能技术的推广普及,第三要通过政策改调整出进口产品结构,改变能源的逆向流动,第四要建立能耗控制的监管审计系统和相关信息系统,使控制有效有力。本文在这些方面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建议意见。 关键词: 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立法 保障体系 2010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曾进行节能法执法检查,根据检查报告,常委委员们指出 ,我国在实施节能法方面还存在五方面问题。一是对节约能源和贯彻节约能源法的意义宣传不够,公众的知晓度不高,参与度不强;二是节约能源还没有变成大多数公众的自觉行动;三是一些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节约能源还只是停留在为了单纯的完成节能目标,没有同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四是公共建筑节能和交通节能工作尚待进一步加强,因为这一方面降低能耗的空间还非常大;五是供热和采暖还没有完全采用供热计量收费,存在着 高 能耗和浪费的现象。 然而, 这些问题目前依然存在 。 积极开展节能行动既是我国近期实现经济发展转型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的需要。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调控者和总监管者,既要建立基本的法律体系通过机制化制度促进节能目标的实现,也要通过适应性行政政策及监管活动调控节能目标实现的进程。 一、 完善节能减排的法律体系 能源相关法规是关系一个国家国计民生的重要法规的组成部分,各国都十分重视能源立法。 20 世纪 70 年代的石油危机促使各发达国家考虑能源安全,为有效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能源,压缩石油消费,加快了能源立法的进程。日本于 1979 年颁布《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律》,法国 1974 年制定《省能法》,英国 1976 年颁布《能源法》,美国 1978 年颁布了《国家能源政策法》。这些法规的颁布 实施 ,对缓解能源危机、发展经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建立能源相关法律体系,其中 1997 年 11 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2012 年 2 月修订), 2005 年 2 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2009 年 10 月修订), 1995 年 12 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1996 年 8 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2011 年修订)。相关法律还有 2008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2002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12 年修订)。除此之外,还有各部门制定的 30 余项行政规定。与能源相关的国家标准体系也是整个能源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能源法规体系还是不完整的,已有法规内容上还存在不少缺陷。 首先,能够统揽全局的能源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缺位。虽然, 2007 年曾对草案进行了全社会征求意见,但至今仍看不到何时能通过发布。在世界能源争战越来越紧张的形势下,这部法律应该尽早出台,否则,其它相关法规难免顾此失彼,甚至冲突。 其次,法律条文需要进一步具体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应有的惩戒激励作用。以《建筑法》与《节约能源法》为例。《建筑法》对建筑节能、新型建材和建筑科技的态度为 “ 支持 ” 、 “ 鼓励 ” 和 “ 提倡 ” ,缺少强制性,属于弱制裁性的法律,没有具体条款来约束。《节约能源法》虽然有了一些强制性规定,但是很少有对应的违法行为惩罚性条款,这些法律的缺失可能是当前建筑节能措施技术不能有效落实执行的基本原因,当前大多数建筑仍不能实行计量供热和充分使用节能材料。有关研究指出:目前建筑能耗已经占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 45% 左右,有 28% 左右是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消耗掉的, 16% 左右是建筑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 2% 左右是建筑建造过程中消耗掉的 。所以,尽快让节能法律发挥节能管理的威力是必须抓紧要办的事情。现在建筑市场处于低谷,正是尽快出台完善相关法律的时候。 再次,我国还有一些能源领域的法律没有建立起来,如核能领域只有一批相关规定,需要尽快制定一部专门法律。 二、 加大对节能技术的政策支持力度 重大节能技术开发多属于高技术领域,研发成本很高,初始市场风险较大,因此需要国家在税收优惠、应用补贴、基础建设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近几年,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如支持新能源的发展,在风电、太阳能、生物能、节能灯等领域提供了巨额财政补贴和税收支持。 为了加快节能技术的进步, 国家在节能技术支持方面可做的工作还 有 :积极支持开展节能规划和政策的软科学研究,在各个经济生活领域全面开展节能标准和规范制度的制定;将重大节能技术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相关科学技术发展计划,予以重点研发资金支持;利用国家媒体和教育资源开展重大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推广、宣传培训和信息服务工作,使全社会能容易获得节能技术信息;加大对节能技术与产品、重大节能项目示范、试点和推广的支持力度;开辟多种融资渠道,鼓励私人资本进行节能技术研发投资。 三、 实施有效的价格杠杆策略 根据 我们的相关研究 结论,能源价格对于抑制高能耗生产和生活消费有显著的积极意义。有关研究还表明,我国对能源行业生产的直接补贴虽然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造成了对外国的间接补贴,明显降低了我国居民的受益水平。在实践中,我国能源价格特别是电力和石油价格机制的市场化水平还较低,这也是部分行业能源效率较低的原因。因此,为了促进生产和生活的能源消费效率,保证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我们建议采取多元化市场资源取向、差异化和阶梯化价格体系的能源价格管理思路。 自奥巴马上任美国总统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很多传统的油气公司也正在向综合性能源公司方向调整发展, 风能、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的研发,其基本目标是促成美国能源资源的多元化,抵御过分依赖石油等化石能源对经济的不利冲击 。美国政府的新能源政策是一石二鸟。其一是为美国经济的能源安全服务,其二则同时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长久战略举措。首先,由化石能源市场主导的能源紧张是世界经济在未来 20 年左右的持续状态,由此 驱使 人们开发各种新能能源。二十年之后,新能源可能成为世界的主宰或与化石能源平分秋色,但是,二十年之后的新能源主导技术则会在最近十余年的时间内形成。所以,奥巴马的政策具有长期战略意义,有利于维护美国在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领域的可持续竞争力。其次,从历史经验看,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孕育新的科技革命,产生新的经济制度细胞,这是主要经济体从危机中重新崛起的系统动力学保证。美国在大力投资新能源的过程中,即为资本的流动找到了新的方向,也为新的产业的形成创造了平台,同时促进了就业市场的重新聚集组合。美国的经验值得我国参考。 实际上,我国政府也一直在努力,近年来光伏能源、风能、核能等能源产业及关联产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为此国家财政也支出巨大。但最近两年,这些产业的发展遇到较大障碍。一是日本大地震及其核电事故对世界核电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也没有独善其身;二是光伏产业近来连续遭到欧美的双反调查,产生重大不利冲击;三是风能与光伏发电与传统电力网络的衔接出现了重大困难,其困难的核心之一就是价格问题。 从价格方面来考虑,新能源的价格体制是一个重大的市场机制设计问题,如果长久直接补贴相关产业必然在国际市场上造成贸易争端根源。我们的建议是:允许新能源生产按照市场规律定价,同时在国际( WTO )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补贴新能源直接生产企业(如对新兴幼稚产业和新能源产业, WTO 允许一定的支持补贴),但是,国家对于新能源的后向部门,即生产原材料及设备的企业,除非是特定新技术产品,应尽量减少补贴。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对能源生产企业实行政策性亏损补贴,这样产生的低价能源普惠于所有的生产用能企业,既不利于抑制企业的高耗能行为,还产生了较高的对外国的间接补贴。为了破除这种困境,我们建议:一是把政策补贴从能源生产领域转向能源消费领域,二是对不同的能源消费主体实施差异化价格补贴体系。 在水电等自然垄断行业和准公共物品行业,除对消费者实行差别化定价外,国际上还普遍实行阶梯价格体系,即在普通生活标准范围内实行低价策略,对超出标准消费量的消费者按照一定的梯度实行不同的价格水平。这种价格体系既有利于促进节能行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居民收入分配,还避免了能源普遍低价引致的收入分配逆调节。 传统西方主流经济学反对政府干预价格,认为会降低经济效率。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理论分析,与现实脱节。问题的关键点是:政府不能随意干预价格,而是要按照市场规则调控市场价格。实际上,产权理论的科斯定理已经指出:市场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明确产权,而产权的划分涉及经济伦理的价值观,政府正是社会公平管理的承担者和服务者。所以,只要政府站在最广大的消费者立场上,系统全面地分析清楚不同的价格体系的利益得失,对价格的调控是可以有效实现而不致混乱的。政府的责任就是制定规则,只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直接干预,促使系统实现自动控制。对能源价格,由于其供给需求关系内在地有市场失灵特性,所以,政府适当的深入干预是必要的。 四、 加强进出口结构调控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快速转型 根据投入产出经济学原理,产业结构的调整最终落脚在消费结构和净出口结构的调整上。由于消费结构变化的渐进性,调整产业结构的最快捷途径就是调节净出口结构。实际上,我国单位产出的高耗能性,很大程度上是出口低端高能耗产品比例过大造成的,其中化学工业的责任比较突出。 2010 年,化学工业的总产出结构比例是 7.44% ,在 29 部门分类中是第三大部门,其出口系数是 10.13% 。特别是在化学工业最终使用增加引致的中间消耗中,自身增量结构比例达到 31% ,远远大于其它部门,其它部门最大才 7.3%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出口系数虽然较小,有 4.45% ,但是其在总产出中的比例达 6.55% ,是第四大部门,其最终使用增量引致的中间消耗增量中,自身比例接近 20% ,也是最大的。所以,通过降低我国化学工业产品和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品的出口,能非常有效地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能耗特性。 观察我国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构成的产业集合 的 出口占货物出口总额的比例可以发现,自 2000 年以来,这个比例几乎没有下降 ,虽然我国的初级原料出口比例已经比较低,但是高端工业制成品比例也仍然不高,再加上服务产品的出口还处于低水平,这些使得我国产业结构中高能耗产品比例持续较高。 为了有效实施净出口结构调整以带动总产出结构调整,建议:一方面对高能耗产品出口增加资源补偿费,另一方面加快生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服务和文化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这样的双向驱动既提高了我国经济的能源效率,同时也有利于稳定增长趋势。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出口结构有时也不好调控。首先受到经济与技术水平的限制,能够出口换汇的产品受到较大限制,一般都是低端产品;其次,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也绝大多数只能是低端产品。我国经济经历了艰难的初步起飞阶段,依靠资源和劳动力密集产品换来了经济的初步繁荣,目前正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所以,在追求经济速度的目标下,前面阶段我国付出了资源和环境的巨大代价。现在我国虽然在稳步地促进发展方式转型,但是,这个过程可能 还 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即可能持续到 2025 年。到那时,服务业增加值在我国 GDP 中的比例超过 60% ,工业增加值在 GDP 中的比例下降到 30% 左右,农业增加值的比例下降到 5% 左右,大约与韩国目前的三次产业结构相近 。这意味着,未来十多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例每年 要 提高近一个百分点,这需要彻底扭转近 10 年来的徘徊停滞状态。 五、 提高能耗控制的监管审计和系统建设力度 自从 “ 十五 ” 规划以来,我国 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工作力度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在国际上也是最强劲的。这些年的工作总的说是成绩不小,问题也不小。这种形势的存在一方面是节能工作的复杂性的固有特点造成的,一方面是我们工作的非系统性造成的。 全社会的能耗体系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我国在钱学森先生的领导下虽然持续开展了复杂巨系统控制的理论研究,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快变性,以及社会经济系统理论的利益博弈冲突和知识普及的困难性,这样的系统控制实践很难实施。这里建议:首先,组织专家绘制我国能源消费系统图,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和其它统计系统工具建立能源消费立体监测指标体系。其次,根据建立的系统图,完善能源消费生产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使无系统监管遗漏。再次,建立技术监测网络系统,将各种监测指标数据按照各自的周期上报,系统同时对各种数据进行相应处理,根据处理结果,及时发出预警预报。能耗审计应该成为企业和主要社会机构单位的常规审计内容。对于监测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做出处理决定,违法必究,力度要强。 六、 积极深化节能教育和建设节能文化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广低碳生活方式是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组织和公民广泛参与下 的 一项长久战略任务,需要通过一点一滴积累使低碳生活生产方式成为全社会深入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各种组织机构单位都应当积极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纸、课堂、板报、墙报等方式,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普及节能减排科技知识,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树立起节约环保理念,努力使公众从自己身边的节能小事、琐事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做起,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节能文化。 通过将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写入中小学教科书,开展节能环保社会实践活动,使公民从小培养节能意识,使新型生活观念深入公众的思想意识深处。通过设置节能减排相关专业,将节能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系列之中,培养节能减排人才。通过鼓励公民使用节能产品,宣传推广节能典型企业,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行曝光,树立节能光荣、浪费可耻的正确荣辱观。 强化信息服务,通过建立能源节约与利用技术和管理知识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信息资源,搞好信息交流,实现节能降耗技术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全社会共享。 宋辉,刘新建 . 中国能源利用投入产出分析 .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13:163-158 http : //www.legaldaily.com.cn/bm/content/2010-12/24/content_2414342.htm?node=20735 . 宋辉 , 刘新建 : 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 《调研世界》 2012 年 11 期 。 赖明 . 最大限度降低建筑能耗 . 人民网 - 低碳频道, http : //env.people.com.cn/GB/13813539.html , 2011-1-25. 王廷康 , 等 : 美国能源政策的启示及我国新能源发展对策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09 , 2 ( 4 ): 7-11 从 1991 到 2011 ,该比例 20 年的平均值是 17.7% ,标准差是 1.5% ,差异系数是 8.5% , 2001 到 2011 十年的平均值是 16.8% ,标准差是 0.999% ,差异系数是 5.9% 。(计算依据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2012 》) 韩国 2009 年的三次产业机构是 2.6 : 36 . 4 : 61 ( 《中国统计年鉴 2012 》 ) 。
个人分类: 经济学|45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能源经济投入产出分析(3)——产业结构节能潜力分析法
lxj6309 2014-1-18 20:43
所谓结构节能潜力系数就是该部门的结构比例增加 1 个百分点,单位 GDP 能耗变化的百分数。因为各部门的比例变化不是独立的,当一个部门的比例增加 1 个百分点时,其他部门比例的合计必须减少一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节能潜力分析法.doc 宋辉,刘新建 . 中国能源利用投入产出分析 .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13
个人分类: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3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6: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