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科学网 标签 人类文明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人类文明

相关日志

未来文明 – 太空探险与火星计划
benlion 2020-10-9 16:01
人类 文明 - 核心价值观是永恒的,包括,就如宗教的文化传统,科学也有其传统 - 比较严格专注的科学内涵,核心是机理发现和技术发明,不同于数学理论、工程应用和临床医学等。 然而,决定科学的发展,却在经济和哲学(理论创造的起点) - 科学中心的 前导 与创新(指经济的产业化)中心的建立等。 人类社会 - 知识发现、传播与转化(信息链)组织化过程,形成学术研究范式与机构运作模式的管理机制,包括,金融市场与法治制度。从科学原理和艺术设计到工程制造与机器化工业(产业链)的规模化经济发展。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有其核心价值观的传统,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是什么? 比如,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 - 尤其体现在中国神话的开拓精神,包括, 山海经 (合成生物)与盘古开天地 ( 火星殖民 )等。 人类出非洲和摩西出埃及,在轴心时代奠定了文化根基(宗教)与思维(哲学)模式,经历了丝绸之路和大航海时代的发展,实证科学建立和手工业转换到了机器化工业,在未来的 发展目标,将是火星城市和人工生态的建立,以及地外星球探测 - 宜居 行星 和 火星 探测 与 地外生命 的探索 等 - 第四次 工业革命 ,核心是能源与飞船技术和医疗与生物技术(分子机器、定向进化、基因编辑等)等突破发展的瓶颈。 注:机器的软件和硬件,涉及到数理逻辑与语言(符号)哲学和人工智能与合成生物技术等。 附 - 以色列 和犹太人 节日 与 历法 和中国 农历 - 中国 的 传统 节日 春节 和 以色列 的春节 逾越节 - 中国 犹太人和 奥地利 与 哈尔滨 和 上海 - 此心安处是 吾乡 - 一切源于 1919 和道家 - 儒家文化 - 汉朝的狮子文化源自 波斯 - 中国 大航海 - 法学 契约 与科学定律,等。 --- ( 2011 年 -2020 年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伊甸园|190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创新型社会机制
benlion 2020-3-29 15:18
人类文明,建立在古典文明 - 一神教和3大哲学体系的 文化基石 上,经历丝绸之路和大航海的全球化,在中古代中国发展了工程技术和手工业作坊,在近现代欧洲建立了实证科学和机器化工业,形成了STEAM的知识体系和纽伦港国际金融中心与4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中 国教育与文化中心(从襄阳到开封-曲阜和商丘-登封) 欧洲工业与贸易中心(从雅典到威尼斯-鹿特丹和汉诺威-伯明翰) 从地球文明走向行星际文明 - 火星计划 的发展,中古代的经验知识与手工业作坊转换到近现代的实证科学与机器化工业 - 从 南宋 的大航海和明朝郑和下西洋到欧洲的哥伦布探险,泉州-长崎和威尼斯、鹿特丹等港口的国际贸易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制,以路德宗教改革为标识的5百年历史,建立了法学体制和科学体系,经历了4次 科学 革命到4次 工业 革命的发展过程,形成了语言哲学与数理逻辑的机器设计和“社会-心理-生物与工程”医学模式。 附: 人文精神 的魅力 - 独立人格 与勇于探索的 好奇心 和 工匠精神 与 技术立国 - 常春藤零距离 和 研究 与产业的转化模式 - 火星医学 与 太空舱 和 沙漠模拟体验 - 火星第一座城市 。 ---(2020年3月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资讯|1298 次阅读|0 个评论
Donald W. Braben: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热度 3 zlyang 2020-1-20 16:11
“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Donald W. Braben: 杀死同行评议 , 拯救人类文明! 俺真的是个小老太监! 人家英国教授布拉本 Braben,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唐纳德·布拉本(Donald W. Braben)教授的核心观点: 1970年代开始的“同行评审”扼杀了人类21世纪的繁荣。 杀死同行评议, 拯救人类文明! 一、唐纳德·布拉本(Donald W. Braben)教授简介 唐纳德·布拉本(Donald W. Braben)教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地球科学系的荣誉教授。目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工作。 1935-05-29生于英国利物浦,Born: May 29, 1935 (age 84) · Liverpool, England。 2008: Scientific Freedom written by Donald Braben was first published in 2008. 2014: Promoting the Planck Club: How Defiant Youth, Irreverent Researchers and Liberated Universities Can Foster Prosperity Indefinitely written by Donald Braben was first published on March 24, 2014. 网页: UCL HomeThe Centre for Planetary Sciences at UCL / BirkbeckPeopleProf. Donald Braben https://www.ucl.ac.uk/planetary-sciences/people/dwbra04 Prof Donald W Braben Honorary Professor VP: Research Provost and Vice Provost Offices Joined UCL 1st Sep 2006 Contact Email d.braben@ucl.ac.uk 二、相关的公开报道 (正在进一步的搜集) (1)2008-04-17, 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Kill peer review, save civilisation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kill-peer-review-save-civilisation/401457.article?storyCode=401457site=cn 扼杀高新颖的工作并使领先的研究人员“几乎不可能”做出不可预测的发现的“灾难性”科学资助体系正威胁着我们文明的未来。 The future of our civilisation is under threat from a disastrous system of science funding that stifles radical work and makes it nearly impossible for leading researchers to make unpredictable discoveries. 布拉本教授认为, 1970年代对研究建议的审查的引入导致了缺乏重大科学发现。 他说,最激进的想法不太可能获得资助,因为在被证实之前很难打动同行。 “大约在1970年之前,科学家们相对自由地随心所欲地做事,但是新的规则几乎使不可能的继任者(对于20世纪的伟大科学家)做出发现来促进21世纪的经济增长和繁荣。” Professor Braben argues that the introduction in the 1970s of the review of research proposals has led to a dearth of big scientific discoveries. The most radical ideas, he says, are unlikely to get funded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impress peers before they have been proven. Before about 1970, scientists were relatively free to do as they pleased but new rules have made it nearly impossible for would-be successors (to the great scient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to make discoveries that will boost economic growth and prosperity in the 21st century, said Professor Braben. (2)2017-04-20, 诺贝尔奖获得者谴责“缺乏想象力”的研究资金模型 Nobel laureates condemn ‘unimaginative’ research funding models 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news/nobel-laureates-condemn-unimaginative-research-funding-models 理查德·罗伯茨爵士(Sir Richard Roberts)是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他声称决策者更愿意将钱分配给他们知道会取得成果的研究,因为 他们“主要是希望再次当选(拿到资助)”, 而不是资助那些“对国家好的”研究。 Sir Richard Roberts, joint winner of the 1993 Nobel Prize for Physiology or Medicine, claimed that policymakers prefer to assign money to research that they know will get results because they are “mainly interested in getting re-elected” as opposed to funding what’s “good for the country”. 哈佛大学贝尔德科学教授Herschbach教授表示,继续以这种方式资助研究将“抑制年轻科学家的成长”,因为他们将“没有自由跟随研究项目的发展方向”。 Professor Herschbach, Baird professor of science at Harvard University, said continuing to fund research in this manner would “inhibit development of young scientists” because they won’t “have the freedom to follow where their research project leads”. 因此,理查德爵士说,创新很有可能会枯竭,或者 美国和英国等领先的研究国家将落后于中国等新兴国家。 (傻注:好消息!) Consequently, Sir Richard said, there is a “good chance” that innovation will dry up, or that leading research nations such as the US and the UK will slip behind emerging nations such as China. (3)Braben, Donald,We must ensure that fortune favours this century’s 500. Times Higher Education,2017, 2302: 26-27 (4)Braben, D. (1989). 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 Physics World, 2(1), 19–21. doi:10.1088/2058-7058/2/1/25 (5)Braben, D. W. (2008). Comment: Set scientists free. New Scientist, 197(2644), 18. doi:10.1016/s0262-4079(08)60461-3 (6)2009-01-20,Donald Braben on Scientific Freedom https://duncan.hull.name/2009/01/20/donald-braben-on-scientific-freedom/ References: Peter Augsdorfer (2008). Book review: Scientific freedom ChemBioChem 9 (17), 2889-2890. DOI:10.1002/cbic.200800670 “The real value of the book is that it shows that unconstrained funding can really work and it tells us how.” Tim Birkhead (2008). In praise of fishing trips: The tyranny of ‘the hypothesis’ has made science too timid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08-07-31 Donald Braben (1994) To Be A Scientist: The spirit of adventur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0198522908 Donald Braben (2007). UK Science must not roll over and play dead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07-12-07 Donald Braben (2008). Scientific Freedom: The Elixir of Civilisation, Wiley, isbn:0470226544 Donald Braben (2008). Why peer review thwarts innovation New Scientist 2644, 2008-02-23, Donald Braben (2008). Shoot for the blue skies: The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RAE) constrains academics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08-12-22 Zoe Corbyn (2008). Kill peer-review, save civilisation.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08-04-17 Tom Feilden (2008). Searching for Einsteins: Is Science stagnating? BBC blogs (and Radio 4 Today programme) 2008-12-11 Krebs and Braben (2009). Don Braben and John Krebs discuss is funding for scientists is under threat Today programme 2009-02-27 Mark Gilbert (2009). Being judged is hard, not being judged is wors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09-01-15 Douglas Kell (2009). Scientific Freedom at the UK Research Councils BBSRC blogs 2009-01-05 KFC (2009). How Google’s PageRank predicts Nobel Prize winners arxivblog.com, the physics arXiv blog 2009-01-21 Michael Nielsen (2008). Three myths about peer review michaelnielsen.org 2009-01-08 三、再次回到真正的大专家 1957:“ 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 只能在斗争中曲折地发展。 正确的东西,好的东西,人们一开始常常不承认它们是香花,反而把它们看作毒草。 哥白尼关于太阳系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曾经被看作是错误的东西,都曾经经历艰苦的斗争。我们历史上也有过许多这样的事例。”“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因此,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 不要轻率地作结论。 ” 1962:“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事实, 起初,真理不是在多数人手里,而是在少数人手里。 ” 1964:“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大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 郑重推荐: 武夷山,2010-07-06,如何激励开创性研究?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41495.html 武夷山,2010-10-02,经济长波是客观规律吗?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68968.html 相关链接: 2020-01-19,俺不迷信“国际评审”(“同行评议”的局限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882.html 2020-01-16, “原创探索”到底评不评?怎么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495.html 2017-06-18,Zenas 公理:2017年继续领跑世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061527.html 2020-01-07,Zenas 公理:2018年诺贝尔奖得主本庶佑 Tasuku Honjo 的表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230.html 2019-12-18, Zenas 公理:2017年《Nature》主编的表述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0560.html 2019-12-21, 爱因斯坦“奇迹年”的直接原因:没有“同行评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0941.html 2020-01-08,1970年以后人类数学、物理学的停滞不前:“同行评议”的直接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380.html 2019-12-02, 科技“同行评议”引发美国《大停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08480.html 为拯救人类文明,热烈推荐: Enago英论阁,2020-01-08,申请科研项目如乐透中签?不如随机筛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213386.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3495.html 国家要保障最“具有创造知识可能性”的项目得到发展机会。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471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儒学在东西方文明交融冲突中的价值及其命运
热度 1 zhengyongjun 2019-8-22 21:54
个人分类: 胡思乱想|2845 次阅读|4 个评论
[转载]人类文明的起源
fqng1008 2019-6-8 11:49
人是有文化的动物,这是众所周知的。 可是“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就众说纷纭了,有的说:“文化是复杂的现象,包括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创造人类社会的能力和习惯”。也有人简括地说:“文化是人类由生活经验所获得的智慧”。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在地面上表现出来的现象,人类的文化活动千头万绪,五花八门,而其在地面上表现出来的现象,也就错综复杂,头绪纷乱了。简单地说起来,人类的文化活动,大致可分为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物质文明、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以上的各种文化活动,性质不同,演进的方式也不一样。语言文字的传播和学习,并不十分困难,欧洲不少国家的人民,会说几种话,也会用二、三种文字,宗教信仰,也可更改变换,物质文明的衣食住行,更是日新月异。其中最不易改变的,要算是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了,这也是地球表面上最显著的地域差异性,也是人文地理学上最应着力的研究课题。世界可分为十一个文化区。 人文地理学的范围,十分广泛,凡是人类文化活动,表现在地面上的现象,都是它的研究题目,为了方便起见,人文地理学也可依照人类文化活动的分类,加以论述。本章的内容,先叙述人种的类别,次及语言的种类和分布,然后论宗教的派别和传播,最后讲到人类的生活方式。总而言之,都以人类的本身为对象。 人类的文明史,开始于文字的发明,在时间上最早不过七八千年,这几千年只占人类史的百分之一而已。人类文化的发展,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面讲,可有以下三种共识。第一,人类文化的发展,不是突然的,而是人类在生存竞争中学到许多经验,逐渐积累而流传下来的。换句话说,有史时代的许多文化,都渊源于史前时代的人类活动,举例来说,中国的历史有五千年,可是我们知道中国史前时代,就有许多不同的民族,散居各地,如北京人、蓝田人,他们的年代距今约有四五十万年,中国有史时代的文化,与史前人类活动是分不开的。第二,各种人类的文化,因为环境的变迁 ,时代的更换,进退不一。史前有许多强盛的民族,早已灭亡,人类史上,也就没有独霸一方的民族。人文学家公认人类的身体、智力和道德,根本是相同的,如果有理想的环境,任何民族都可逐步推进,创造高尚的文化。第三,人类有共同进取的合作力量,可是也有互相残杀的卑劣天性。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一切生物,除了蚂蚁和老鼠以外,都没有自相残杀的现象,而人类却残酷成性,个人之间杀戮不够,还会结合亲族,进行械斗,甚至国族之间,建立攻守同盟,造成大规模的战争。 人类文化应该是相互提携,合作进展,为何会互相残杀呢?有位学者曾加以分析:人类是柔弱动物,从小要父母保护,成年后也无自卫力量,体力不够,指甲不硬,牙齿又受口小的限制,不会爬树,也不会飞,可是从经验中,他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成群结队,才有生存希望,人类对家族、乡团、国家有热烈的忠心,就是这个原因。可是集团防卫,还不保险,更要利用脑力,制造武器,因此养成残酷杀戮的本领,有了杀人的武器,个人可以放胆劫杀,集团可以横行天下。人类历史的演进,体力越来越弱,而杀人武器却愈来愈凶,人弱器利,互为因果。更加上种族、语言、宗教的分歧,以及民族主义和交通的发展,使人类的战争,越来越残酷。不过有识之士和开明的人都相信,人类要和平共处,互相合作,才有光明的前途。 人们对人类来源的真正答案,只是100多年的事。因为化石提供了事实根据,化石是古代生物遗留下来的部分遗体或活动的痕迹。找到人类骨骼化石和石器,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体质、智力和用具的发展水平。由化石发现的地 点,可以知道古人类的地理分布及其所处的地质时代和生活环境。在各种化石中,头骨化石是最重要的。一般动物的面颅比脑颅大得多;人类则相反,脑颅要比面颅大得多。原始人和现代人比较,差别可以说主要就集中在头骨上。如原始人的头盖骨比现代人厚得多。正因为研究人类的头骨化石最能了解古人类的形态特点和体质发展水平,因而人类学工作者,对于寻找完整的人头骨化石特别重视。完整人头骨化石的发现,被认为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项重大成就。100多年以前,科学家已经注意到用人类化石为证据,来探讨人类进化的历史。 第四纪时代出现了人类的祖先。最初亚非大陆温暖湿润,古猿在这种环境中演变成能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的人类。劳动使肢骨发达,双手更能创造万物,口腔发展了语言,也就推动了脑的发达。人类始祖直立猿人的出现,与别的哺乳动物尚用四肢爬行不能用手更无语言迥然不同,而变成支配世界的主人翁。 按人类的体质和其文化发展的顺序,可分为“猿人”、“古人”和“新人”阶段。近数十年来,世界上屡屡发现人类化石,使人类科学家从而了解人类体质特征和文化发展。可是仍有不少疑问,如猿人变古人的过程如何?古人变成新人的过程又如何?目前的发现尚没有足够的资料可作完满的解说,这需要更多发现的事实继续补充。 世界上常发现的人类化石,几乎都是“古人”或是“新人”(也称“真人”),其中最著名并为科学界所公认的是1865年在德国发现的尼安得特尔人属于“古人”,1868年在法国发现的克罗马尼翁人属于“新人”。因此一般人就认为人类的祖先只有十几 万年的历史,直到1929年,中国在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从而使人们相信人类的祖先40万年以前就有了。 地球的地壳,无时不在变动。从山地侵蚀下来的泥土和砂砾,最后沉积到大洋湖海里,形成深厚广大的岩层。大海上升为陆地,高山侵蚀成平原,大地上有生命的动植物,随时可被埋没在沉积层中,经过若干万年,变成化石。地质学家,根据这些动植物的遗骸,可以辨认地球各区域各时代生物演变的情形。 地质时代,可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时期。太古代所知的地质史实最少,不象有生命存在。到古生代开始,才发现有生物遗迹,不过完全是下等动物和初级植物。下等动物最多的是三叶虫,珊瑚、海绵、水母也不少。中生代是爬虫最主要的时期,体形高大,且有铠甲作为保护。新生代是近代地质史上生物进化的重要时期;大爬虫已一去不返,留下来的只有鳄鱼、龟、蛇和蜥蜴等,此时是哺乳类大为活跃的时代。 第四纪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内的地球史上,出现了直立猿人。因此有人称第四纪为“灵生代”,因为这是人类的时代。同时第四纪也大大改变了自然环境,尤其明显地改变了动植物界。其次,第四纪有强大的冰川作用,并在地球表面,留下了很多痕迹。冰川的进退也影响了动植物的分布。 地面上突然冰期来临,靠采取果实生活的猿人,在冰天雪地中无处觅食,常为饥饿所迫,不得不剥兽皮,以作衣服;寻觅洞穴,找栖息之地;钻木取 火,可煮食也可驱逐野兽。人类经过数度冰期的淘汰,智力益见进步。 远古人类的文化遗物,主要是一些自制的工具,这些工具基本上是石制的。古老时期的原始人类没有生产经验,所以石制工具简单而粗陋。但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制作工具的技能不断改进,所以说劳动是创造文化的原动力。石器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人们大都是猎人和采集者。他们使用的工具多是河床圆砾,初用打制法,后用磨制法。到了冰期终结时,就开始了新石器时代。这时期完全用磨制的方法来制造石器,多凿有孔眼及环形的石器,种类繁多,有大斧、石刀、石凿等。这时期的陶器已很发达,农业工具也已开始,并有了原始的畜牧业。 新石器时代结束后,大约公元前4000~1000年,人类进入金属文化。先是铜器时代,到了公元前2000年就进入铁器时代,已开始用铁作犁了。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是交替而不是截然分开的。 古代的人类,究竟发源于何处?这是争议多年的问题。有的说是起源于亚洲中部,象著名的考古学家安德鲁斯(R.C.Andrews)和地理学家泰勒(Griffit Taglei),就认为人类起源于亚洲中部,然后移向各洲。其理由是,中亚是人类牧养的家畜,如骆驼、犬、牛、羊、马等的起源地。既然适于高等动物的生存,依动植物为生的人类,也必发源于此。同时,中亚位置为各大洲之中,地势也最高。世界其他各洲平均海拔高度均在700米以下,独亚洲大陆海拔平均在1000米以上,居高临下,可与各洲相连。故谓人类起源于中亚,分散在各洲,其势最顺,其理至当。可是也有人认为人类的起源应在副热带潮湿之区,对农业起源研究卓著的索尔教授(Carl Sauer)就认为东南亚沿海地区,可能是人类最先发迹的地方。象泰国的考古发现及最近中国杭州湾河姆渡遗迹的发现可以佐证。这类讨论,尚需更多的地下发现,才能有完满的解释。 我们所了解的原始祖先,人数不多,疏落分散在一片土地上,以后人口增加,就向四周迁移发展。就地理学和考古学的知识,地球表面有许多海峡,阻断大陆间的交通。可是假如海平面降低90米,许多海峡就可变成陆桥,便利人类的交往。 最著名的陆桥,包括沟通北美和亚洲的白令海峡,沟通英国和欧洲的多佛海峡,沟通亚洲和欧洲的达达尼尔海峡和沟通马来西亚与苏门答腊的马六甲海峡。其他的还有沟通欧洲和非洲的西西里海峡,沟通朝鲜和日本的对马海峡,沟通苏门答腊和爪哇的巽他海峡,沟通新几内亚和澳洲的托雷斯海峡以及沟通南部澳洲和塔斯马尼亚的巴斯海峡。假如在第四纪,此类海峡在冰期后退,海平面降低而成为陆桥,使陆地相连,则有利于人类祖先的四方迁移。这是无可置疑的。 人类祖先经过陆桥向各方移动而扩大了分布范围。由于地面上各处自然环境不同,在温度、雨量、阳光等的差异,又随着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体型的发展,就分化出来了现在世界上各色各样的人种。如黑色素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可以保护皮下的血管、神经和肌肉免受紫外线的直接侵袭。长期居住在非洲赤道的人种变成黑种人,他们头发鬈曲、覆盖头部,是有隔热作用。而长期居住在高纬寒冷地区的人群,鼻子高而狭窄,使冷空气较慢进入气管和肺部。他们的体型比热带居民要粗壮,肤色也较热带的人为浅白。古代人类,交通不易,受到自然环境的束缚,各个人群长期生活在各个隔离的地理区域内,在体质上形成了各不相同的适应性的特征。这些特征,代代遗传,以致人类在地面上分衍成各种有明显体质差异的种族。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876 次阅读|0 个评论
紫色文明 - 全球化社会与环太平洋时代
benlion 2018-9-30 12:57
- 现代与后现代社会的文化类型与艺术形态 人类简史 O 网页 与未来简史 O 网页 - 轴心时代:多种文明分台分奏 O 网页 - 哲学与时代精神 — 轴心时代中国与希腊哲学产生之初的比较研究 O 网页 - 可能让你的世界观散架 O 网页 - 人类出非洲与出埃及,在以色列到西藏的轴线构成地球文明演义的核心地带,典型的地缘政治理论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发展。 中印边境地区 -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就是国际关系变化的关键点,包括,从中英贸易到鸦片战争,从中苏交恶到去年的中印对峙等。 从 1905 年的日俄战争(第零次世界大战 O 网页 )到未来可能发生的世界大战决战 O 网页 !轴心时代奠基了以色列 - 华夏与印度 - 希腊的两大文化体系,在社会形态上,则是文化范式与体制模式的演替过程,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和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 O 网页 ,以及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的相互关系,导致社会经济结构的发生动力学过程。 近代物理学与东西方神秘主义 O 网页 - 佛教是现实主义,不是神秘主义 O 网页 - 中世纪德意志的神秘主义 O 网页 - 神秘主义、直觉与逻辑悖论 O 网页 - 人类文化体系,包括,宗教信仰、理性知识和神秘体验等几个维度,在哲学上也形成相应的认知与实践模式的探讨,其实,还有一个企业运作与工程技术的维度。 上世纪 80 年代,读到两本书,一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蓝皮书,说的是美国从东部向西部的创业拓荒精神,一本是二十世纪的美国,讲的是要夺回美国的梦想,当今政治经济的时事描述类同,可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 2008 年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 2015 年中国股灾,都是标志性事件,并与 2004 年我在英国时的预言时间点精准一致: 2009 年 -2016 年经济上的国际化的危机。 历史虚无主义破的是理性文化,科学神秘主义立的是多神论文化,而自我膨胀的完败论与阴谋论激发了国内外的社会矛盾;然而,科学与工程属于不同的思维类型,包括,语言逻辑、数学模型与技术方法等,以及操作经验与设计艺术的实用主义特征。 荷兰绘画六百年(上) O 网页 (下) O 网页 - 米罗绘画的秘密 O 网页 -1914-1945 年的艺术 | 霍布斯鲍姆 O 网页 - 杜尚的老师库普卡 O 网页 - 走向抽象艺术 O 网页 - 德国哲学中的神秘主义传统 O 网页 - 从叶芝的诗歌意象谈魔法效用 O 网页 - 海德格尔与谢林 O 网页 的哲学对话 O 网页 - 夏加尔 O 网页 与他内心的现实 O 网页 - “ 超现实派 ” O 网页 马克 · 夏加尔 O 网页 艺术作品 O 网页 - 梦|柏格森 O 网页 - 马利坦:卢梭的自然人神话 O 网页 - 钱学森、气功、黑魔法师 O 网页 的故事 O 网页 宇宙最复杂的就是人类的精神世界,揭示意识形成与精神活动的神经科学机制与哲学内涵,不仅仅是生物医学,也是宗教文化 - 精神疾病和吸鸦片,都会产生幻觉,这就是原始部落原始宗教的起源,而且,尤其是智能机器设计的核心难题,更是艺术的源泉。 郑和下西洋如昙花一现,其实宋朝才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 O 网页 - 长崎 O 网页 — 一座洋溢着异国风情的魅力城镇 O 网页 - 长崎:中华文化东播日本的急先锋 O 网页 - 回到江户:东京的明治维新一百五十年 O 网页 - 走进长崎松枝町孙中山 O 网页 纪念馆 O 网页 - ( 2018 年 9 月网络日记) -
个人分类: 人类历史|1463 次阅读|0 个评论
粪土与文明——《金汁:中国传统肥料知识与技术实践...
热度 4 sznf 2018-1-20 13:35
粪土与文明 ——《金汁:中国传统肥料知识与技术实践研究( 10-19 世纪)》序 曾雄生/文 新豪的著作就要出版了,这对于忝为人师的我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和纪念的事。值此 之际,写下我对中国传统肥料技术的一点亲历、认识,以及本书选题的一些背景及特色,既表达对著作出版的祝贺,也冀望有助读者诸君对本书的理解。 肥料,特别是其中的粪肥,在使用抽水马桶,养着宠物的城里人看来,是很陌生的,但对于出生在农村的我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了。拾粪是我乡村生活记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至今我依然记得,冬日清晨,我和小我二岁的弟弟,一人负责前面照明,一人左手提筐,右手执耙,在村前村后捡拾狗粪的情形。时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每天都要收集各家捡拾的粪便,过秤后给各家计入相应的工分。人们为了积肥总是想尽各种办法。各家都有自己的厕所(茅房,敝乡土语称为“窖”),上厕所产生的粪便经过腐熟之后,便是农田中最好的肥料。各家的房前屋后也都有沤粪坑,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垃圾和废弃物,打扫之后倒入沤粪坑,经过一段时间的堆放发酵,送到田间地头。在村民的眼里,具有肥力的东西很多,塘中的污泥,作物的枯枝败叶,禽畜的羽毛兽骨,老墙上的硝土等等都是上好的肥料,即便是房居中每日来回踏过的地皮土,隔段时间也要用锄头刮去一层,送到地里。养猪是积肥的主要方法。人民公社时期,每家每户一年到头总要养上二至三头猪。在完成国家下达的生猪征购任务,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同时,重要的是积肥。这是一项古老的传统,养猪很早就已成为定居农耕的标配。古人云:“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必无成功。”猪在把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和剩余劳动力,变成宗庙之牺和盘中之餐的同时,也产生出了大量的厩肥,成为农家肥的主要来源。虽然养猪直接的产出未必很多,但间接的收入却相当可观。在农村中就流传着这样的农谚,“养猪不挣钱,回头望望田。”“猪多肥多粮亦多。”养牛、养羊、养鸡、鸭、鹅等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养牛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即为农业提供动力。 少年的生活经历,虽然没有培养出我对肥料的兴趣,但却使我懂得肥料的重要性。从小知道一句话:“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长大以后,更加理解肥料对于农业社会的意义,它甚至是构成人类文明的基石。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都曾经或者正在面临地力衰竭的困扰。有一种观点认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罗马,甚至是美洲的玛雅文明的衰落都与地力下降有关。地力下降也一直是困扰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历史上的商朝在盘庚迁殷之前多次迁都,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原始的撂荒耕作方式使国都附近的地力下降,因而不足维持一个国都运作所致。早在先秦时代,中国人就认识到“土敝则草木不长,气衰则生物不遂”。土地不时地被撂荒,不是因为人口稀少,劳力短缺,而是因为地力的耗尽。汉文帝(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统治时期号称盛世,但由地力下降所导致的农业衰退非常明显。在连续几年减产之后,文帝下发的一则诏书中提到,耕地面积没有减少,人口也没有增加,人均耕地比以前还多,但食物却严重不足。 宋人发现,“凡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 。宋朝以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地力下降有加速之势。明清时期,中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就一直存在有所谓“暗荒”的说法,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单位面积产量递减。 以明代苏州府长洲县为例,嘉靖年间,垦田一亩,收谷一石。隆庆、万历以后,不能五斗,“粪非不多,力非不勤,而所入不当昔之半。”从“粪非不多”的情况来看,产量的下降并非施肥减少所致,而可能是某些肥料元素缺乏引起。古人不解于此,而将其归之于“时”,认为“土宜之畅遂,物力之凋耗,有不知其所以然者,故曰时为之也。”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明末清初的直隶等地。 近代以后,随着化学肥料的兴起,农业对于肥料的需求得到暂时的缓解,但直到今天,世界各国的农业依然面临着肥料的问题,有关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争论总是不绝于耳。 虽然,中国历史上的某些时段或局部地区也发生过地力衰竭的现象,但中国文明并没有像其他文明一样因为地力的下降而中断,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人找到了地力衰竭的“解药”,这个解药就是肥料的使用。二千多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地可使肥,亦可使棘”的道理。汉字中,粪的本义是废弃物,但人们似乎很早就利用这种废弃物充当肥料来维持并增进地力。从先秦时代开始,“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宋代更提出了地力常新壮的理论。 历史上的中国人不仅善于积肥,更加善于用粪。中国人开始使用肥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肥料对于农业的作用总是正向的,因此提出“多粪肥田”,到后来才发现,粪也并非越多越好。先是发现,“骤用生粪,又布粪过多,粪力峻热,即烧杀物,反为害矣。” 后来又发现,“无力之家,既苦少壅薄收;粪多之家,每患过肥谷秕。” 明代这种过肥引起的谷秕在富庶的江南并不少见,人们将其称之为“肥 𦝲 ” ,也即现代人所称的“徒长”。徒长的发生对于水稻等禾谷类作物的收成是不利的,于是在“多粪肥田”保证“地力常新”的同时,更强调“用粪得理”,进而提出“用粪犹用药”。农民在用粪之时,不仅注意肥料的生熟,土壤的性质,用粪的先后(垫底和接力),更注重在使用追肥时作物自身的长势和长相,也即所谓的“看苗施肥”。 古代中国人的关于肥料的理论与实践,不仅养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也养育了中国数千年的灿烂文明。1898年,俄国驻华外交官马克戈万在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中写道:“可以说没有粪便作肥料,就没有中国农民的粮食大丰收,也就不会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可见人的粪便对中国的农民来说该有多么重要。” 1909年,麦高温( J.Macgowan )在《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一书中写道:“什么东西最好、同时又是最经济实用的呢?这是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开始讨论的问题,这种东西就是粪便,古人们认为它是任何别的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好东西。后代们也赞同祖先的观点,所以,直至今天粪便仍然是农民所用的肥料中最好的,因为它既物美又价廉。没有粪便就没有中国的今天,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在贫困地区,土地相对贫瘠和低产,如果没有粪便,许多地方就会荒芜;许多家庭培养出了优秀的儿子,他们成了这个帝国的卓越人士,如果没有粪便,这些伟大人物也可能就被埋没了。” 美国农学家金( F . H . King ) 经过调查,认为中国所取得的“非凡的农业实践成就”,都可归因于普遍地保存和利用人类通常遗弃的一切垃圾和废物。曾在中国居住过的德国农学家瓦格纳( W . Wagner ) 根据他自己亲身见闻,说:“在中国人口稠密和千百年来耕种的地带,一直到现在未呈现土地疲敝的现象,这要归功于他们的农民细心施肥这一点。丝毫没有疑义,在中国农民除了在自己的家园中极小心地收集一切废料残渣,并收买城市中的肥料,又不辞劳苦去收集使用一切发臭的资料,在一千年和一千年以前,他们的先人已经知道这些东西具有肥料的力量” 。 肥料的使用不仅解决了地力衰竭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由垃圾和废弃物所引发的环境卫生问题。麦高温在《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一书中还写道:“粪便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成环境污染,二是带来了处理粪便所需的财政开支,这两个问题都是致命的,以致要设计出一种复杂而完美的机器来对粪便进行收集。” 但中国历史上,似乎并没有出现过严重的地力衰竭和由于废弃物及垃圾粪便等所引发的环境卫生问题,更没有因为要处理粪便引发财政危机。相反,垃圾粪便不仅没有成为环境的负担,反而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财富。新豪这本书中就讲到过这样的例子,在南宋的首都杭州,垃圾粪土成了一桩可以买卖的杂货之一。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的记载,居民家里的泔浆,每天都会有人过来讨要。杭州城里人口众多,小户人家,大多没有茅坑厕所,只用马桶,每天都会有出粪人过来到,这行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倾脚头”,每个“倾脚头”都有自己的主顾,不会互相争抢;发生争强时,粪主必然和他发生争执,甚至不惜大打官司,直到胜诉,才肯罢休。粪肥交易日益庞大起来,甚至有了专门从事收购城市粪便卖给乡下当肥料的行业“壅业”。在老北京的三百六十行中就有“大粪厂”这样的一个行当。“每日派人背一木桶收取各住户、铺户之粪,用小车运回,晒干卖为肥料。事虽简单,而行道极大,行规也很严,某厂收取某胡同之粪,各有道路,不得侵越。如不欲接作时,可将该道路卖出,亦曰‘出倒’。接作者须花钱若干,方能买得收取权,如今尚仍如此。” 明清时期,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人买卖粪便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葡萄牙人加里奥特·佩雷拉( Galeote Pereira )在他的著作《关于中国的一些情况:1553-1563》提到:“这儿的人粪也值钱,我们以为那是由于缺少牲畜的缘故,其实不然,因为全中国都在利用这种东西。男子们在街上捡粪,如果对方愿意,就用蔬菜或柴作交换购粪。从保持城市良好卫生来说,这是一个好习惯,城市极其干净,因为没有这些脏东西。” 1569 年,葡萄牙传教士加斯帕尔·达·克鲁斯( Gasparda Cruz )所著《中国情况介绍》;1580年,葡萄牙人费尔南·门德斯·平托( Fernao Mendez Pinto ) 的《游记》;1793年,来华的著名英国马嘎尔尼( George Macartney ,1733-1806) 使团团员之一的斯丹东( George L . Staunton ) 的访华见闻录《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1835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 W.H.Medhurst ) 的《中国: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前途》;1909年,英国传教士麦高温在《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等书中都对中国历史上的粪肥收集、买卖和使用,并成功解决城市的环境卫生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记录。马克思( Karl Marx )和他的同时代人英国人科勃尔德( Robert Henry Cobbold )对中国的垃圾和废弃物的处理方式予以了高度的肯定。马克思说:“消费排泄物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例如,在伦敦,450万人的粪便,就没有什么好有处理办法,只好花很多钱来污染泰晤士河。”但“在小规模的园艺式的农业中,例如在伦巴第,在中国南部,在日本,也有过这种巨大节约。” 科勃尔德( Robert Henry Cobbold )在1860年出版的一本名为《中国人的自画像》( Pictures of the Chinese drawn by themselves )的书中记载了中国城镇粪肥下乡,卖给农民,以及粪肥广泛使用的情况。据他估计,伦敦城每年流入泰晤士河的东西价值高达100万英磅。这每年100万的投资不但未改良土地,反而至少危及到数千名被迫吸入有毒气体的人的生命。相比之下,他认为,“中国人对他们这种原始、简单、有效但不雅观的处理有害物质的方式还应该感到自豪。” 然而,经过历史检验,也为西方人所赞叹的中国肥料技术,并没有在今天的中国发扬光大,更没有为近代的西方所接受和传承,相反 从垃圾和粪便中产生的中国文明,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西方的近代肥料技术的冲击。1840年,德国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出版了《化学在农业及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他认为粪便等有机质只有分解释放出矿物质时才对植物有营养作用(粪便等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成CO2,水和矿质元素的离子形式,然后被植吸收)。李比希揭示了粪便作为肥料的机理,达到了知其当然,也知其所以然。他认为只有矿物质才是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李比希还指出,作物从土壤中吸走的矿物质养分必须以肥料形式如数归还土壤,否则土壤将日益贫瘠。李比希引起了农业理论的一场革命,为化肥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他发现了氮对于植物营养的重要性,因此也被称为“肥料工业之父”。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化的农业文明渐行渐远。而这种趋势在最近的数十年间更加明显。新豪刚入而立之年,在其成长的30年中,中国传统的肥料已经走进历史,1980年代的新农谚就说:“不要黄的,不挖黑的,不种绿的,只要白的。”黄指人粪尿,黑指河塘泥,绿指种植绿肥,白指各种化肥。就是说,化肥击败了传统农业的所有有机肥料,并取而代之。而由此引发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是时候为中国古老的肥料技术树碑立传了。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肥料。而垃圾粪便又是传统肥料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农业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与垃圾和粪便打交道的历史。因为垃圾和粪便是和人类的生活与生俱来的,它和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即便是太空时代仍然要解决如厕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农业的最初起源地便是人类生活的垃圾堆,或者说农业的发明受到了垃圾堆的启发。这便是农业起源的垃圾堆假说。如果这一假说成立的话,垃圾似乎很早就在无意中扮演了某种“肥料”的角色。但在很长时间内,人们并没有有意识地使用垃圾粪便充当肥料,甚至根本就不懂施肥,尤其是将人类的粪便当肥料更在一些民族文化中成为禁忌。休闲(中国古代称为“易”)是古代农业恢复地力的主要方式。古罗马帝国时期一些管理较好的奴隶制大地产 (Latifundium ) 确曾施用过肥料来提高生产,但进入中世纪以后却只采用休闲或放牧方式来恢复地力。11世纪之后施肥在部分庄园得到恢复,l8世纪以后才较为普遍。但欧洲历史上使用的肥料主要来自于动物的粪便,而对于人类自身所产生的垃圾和粪便却没有一个很好的处理办法,特别是到了19世纪以后,化学肥料大行其道,垃圾和人畜粪便更被弃置于不顾,由此所引发了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中国古代农业却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图景。垃圾和粪便得到很好的利用,不仅没有成为环境的负担,反而是变废为宝,成为循环经济的先驱。 和悠久而又丰富的中国肥料历史和文化内涵相比, 农史界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显然还很不够。除了像《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梁家勉主编,农业出版社,1989年)等著作章节对中国的肥料史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之外,专题研究方面,先是有曹隆恭的《肥料史话》(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年),对中国肥料史作了简要的通史式概述;后是有周广西的《明清时期中国传统肥料技术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对明清时期的肥料技术进行了断代史式的研究。这些著作遵循着传统的科技史研究路数,力求挖掘肥料技术的科学内含。就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及资料的丰富性而言,肥料技术史显然还有值得深究的空间。而就在中国传统肥料技术日渐进入历史的时候,科技史研究的自身也在发生转向,学者们已不再满足于对于古代科技成就的发掘和直观历史现象的描述,更多的是试图去探讨历史现象所发生的机制,关注科技知识的创造、传播及应用,和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历史背景。与此同时,环境史学异军突起,成为新时代史学的显学。肥料史的问题既是科技史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环境史的问题。新豪是一位年轻的科技史研究工作者。他200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习,先后获得硕士(2012年)和博士学位(2015年)。入学以来,就开始从环境史和知识史的角度关注中国历史上的肥料的问题,并取得了不俗的学术表现。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就曾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全文转载。本书则是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修改充实完成的。 作为一本肥料技术史论著,本书从整体上展示出了一种新的气象。新豪认为,中国历史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农学传统:即士人农学传统和农民农学传统。与之相关的是,他将技术视作一个过程,这其中既有农民的参与,又有士人的加入。从过程论的角度来审视中国肥料技术的历史,他认为完整的肥料技术应该包括施肥原理阐述、肥料的收集、施肥的器具、肥料的制作、肥料技术的传播以及施肥技术六个方面,在这六个方面中农民和士人所扮演的角色及作用是不相同的。这种技术史观,避免了将肥料技术简化为积肥和施肥两个环节的作法。是对肥料技术史的一种开拓。新豪把对肥料史的关照从最为成熟的明清时期延 伸到唐宋之交,将宋元明清,即10至19世纪的中国肥料技术史视作一个整体。这一延伸,使在史学界流行数十年,并为人所广泛接受的“唐宋变革”说,在肥料技术上也找到了依据。他认为,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肥料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并没有因此接受时贤所提出的明清江南“肥料革命”的观点,相反他还从技术史的层面上围绕着饼肥的数量和追肥的程度,对“肥料革命”的观点提出商榷。新豪也没有就肥料而论肥料,他将肥料与唐宋以来的农业发展,人口增长、士人流动,乃至医药学和炼丹术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使读者能够从更宽广的背景理解中国的肥料技术史。书中还附录了明代农书中所载主要作物之施肥方法,以及中国古代肥料史年表。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得出一个什么结论,而重要的在于启发人们的思考。相信新豪这些努力将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中国肥料史和农学史。是以至盼。 祝愿新豪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加亮丽的成绩! 曾雄生 《汉书·文帝纪》:“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汉)班固:《汉书·卷四·文帝纪第四》,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8页)。 (宋)陈旉撰、万国鼎校注:《陈旉农书校注》,农业出版社,1965年版,第34页。 清姜皋在《浦泖农咨》一书中说:“天时旱潦,岁不常有也。吾所忧者,地力之不复耳。昔时田有三百箇稻者,获米三十斗,所谓三石田稻是也。自癸未(道光三年,1823年)大水后,田脚遂薄。有力膏壅者所收亦仅二石,下者苟且插种,其所收往往获不偿费矣。地气薄而农民困,农民困而收成益寡。故近今十年,无岁不称暗荒也。”《续修四库全书》,第0976-214页。 乾隆《江南通志》卷二十二《舆地志·公署》,第18b页。 (清)梁清远:《雕丘杂录》卷15。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富国篇第十》,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83页。 (元)王祯:《王祯农书》, 王毓瑚校,农业出版社,1981年版,第37页。 (清)张履祥辑补 陈恒力校释:《补农书校释 (增订本)》,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36页。 (明)马一龙:《农说》,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页。 D·马克戈万:《尘埃》, 脱启明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页。 麦高温:《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页。 瓦格纳著,王建新译:《中国农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40页。 麦高温:《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页。 齐如山:《北京三百六十行》,宝文堂书店,1989年版,第46页。 费尔南·门德斯·平托,《葡萄牙人在华见闻录:十六世纪手稿》,三环出版社,1998年,第37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1894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6页。 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
2220 次阅读|8 个评论
中国社会主义的文明刚刚起步
lifeng9038 2017-12-28 10:35
中国 社会主义的文明,刚刚起步.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但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科学技术,因此科技是生产力发展、飞跃、突变的最最重要的因素和动力。回想人类的文明史,瓦特蒸汽机引起了动力革命;电的发现和使用,改变了社会各个方面的面貌;电脑手机,又使 现代社会一改历史旧貌,各种意想不到的事情频频出现,社会一日千里的变化。科技的力量无限,科技改变了生产力和整个社会。但回顾历史,科技、知识和知识分子,始终不是中国历史的主角,也不是革命的动力,而是革命的对象。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舞台的主角,是革命干部、富豪和明星。知识、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始终在历史舞台之外,似乎可有可无。十九大前后,中央把科技创新放在了首位,工匠精神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开讲了》把科技精英请上了历史舞台,似乎直到今天,科学技术的历史地位才被社会认识。一个社会、国家,重视不重视知识和科技,尊重不尊重知识分子,是文明不文明的重要标志。基于此,中国社会主义的文明刚刚起步。
8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写在世界动植物日—人类与野生动植物打交道的历史
热度 8 xiyuniaoguo 2017-3-3 19:02
写在世界动植物日-人类与野生动植物打交道的历史 2017年3月3日也就今天,是全球第四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今年的主题为“聆听年轻的声音”。虽然我已不在年轻,还是想谈谈自己的看法,至于有没人聆听,那不是我关注的问题了。从生物学属性上看,人类属于灵长目人科,和猿猴类是近亲,属于动物大家庭中的一员。从文化属性上讲,人类和那些其他动物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中之一便是人类建立了自己的文明并且可以传承下去。即便如此,人类文明的并没有脱离动植物,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建立就是一部与动植物打交道的历史。 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为生 从远古的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开始,人类开始使用打制石器。从食物来源上,那个时期的人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从自然界直接采集动植物生活。不过,石器地使用开始改变人类与野生动植物之间的关系。人类由此可以防御凶猛的野兽,围猎大型食草类动物,采集更多植物。 表1 石器时代出土的部分动植物 时间(距今) 地区 代表文化(或地区) 出土动植物 250 万~ 200 万年 东非、埃塞俄比亚 奥杜韦文化和阿舍利文化 201 ~ 204 万年 中国 重庆巫山遗址 东方剑齿象,剑齿虎,双角犀,大熊猫化石 170 万年左右 云南 人工痕迹的动物肢骨 136 万年 河北小长梁 桑氏鬣狗、三趾马、三门马、披毛犀牛、羚羊等 60 万年 山西匼河 动物化石包含一些古老的种类,如三趾马和一种古老的剑齿象 50 到 60 万年 河南南诏 土鬣狗、犀牛、野牛、班鹿、鹿类动物化石 40 万年 辽宁本溪庙后山 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现已鉴定出 76 种。 35 万年 江苏南京葫芦洞 2000 余件古脊椎动物化石,同时出土中国鬣狗、肿骨鹿等动物化石 20 万年 安徽和县 肿骨鹿、葛氏斑鹿、居氏河狸,中国犀、中国貘化石 10 万年 湖北郧西 竹鼠、虎、灵猫、狼 1 万年 黄河中下游,辽河和海河流域 粟、黍等旱作农业起源 10000 ~ 7000 年 长江中下游 水稻 10660 年 东北 家牛驯化 1 万年左右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 狗骨头 中更新世 欧洲 舍利文化 南方象、古犀、河马、剑齿虎等 1.3 万 -1 万年 美洲 拉诺文化 9 只被杀死和肢解的猛犸象,还有马、野牛、貘等 8000 ~ 7000 年 北极地区 细石叶传统 海兽和驯鹿为主要猎物 8000 ~ 7000 年 西亚和北非 小麦,大麦和豆类 时至今日,人类早已告别采集时代,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地区进入工业社会。不过,非洲依然存在少数部落以原始的采集为生,比如哈扎比部落是非洲大陆上最后一个猎人兼采集者组成的部落。它们依旧从事着原始的采集狩猎生活。 农业社会就有了动物、植物园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动植物不仅仅是满足生存、生活的需求,还有了部分观赏的功能。最初的动物园雏形起源于古代国王、皇帝和王公贵族们的一种嗜好,从各地收集来的珍禽异兽圈在皇宫里供其玩赏,是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图1 世界动植物园发展历程(有待进一步完善) 中国万牲园 工业文明产生现代野生动物保护法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空前强大,由此带来的污染、破坏,使得一批植物走向灭绝。人类开始重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尤其是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保护。虽然现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争议不少,如果追溯到历史时期,中国却是走在世界前列。 表2 中国历史时期保护动植物的相关法律 / 法规 年代 法律 / 法规 规定 禹舜 设置“虞”官 世界上最早的生态保护机构和官职 西周 《伐崇令》 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勿赦 春秋 《管子·地数》 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 秦 《田律》 春天二月,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准堵塞河道。不到夏季,不准烧草做肥料,不准采取刚发芽的植物,或捉幼虫、鸟卵和幼鸟,不准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和网罟,到七月解除禁令。 汉 《汉书·宣帝纪》 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 唐 《禁珠玉锦绣敕》 平息采捕百色鸟兽之风 宋 《禁采捕诏》 鸟兽虫鱼,俾各安于物性,罝罘罗网,宜不出国门,庶无胎卵之伤,用助阴阳之气,其禁民无得采捕鱼虫,弹射飞鸟。仍永为定式,每岁有司申明之 清 《清实录》 顺治皇帝下令禁止广东采珠。康熙皇帝免去向皇宫供鹰的指标。《清实录》记载的雍正皇帝禁用象牙制品的事情 不过,随着王朝的更替,统治者理念的改变,中国古代关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没有传承下来。加上近代以来积贫积弱,人都无暇顾及,更何况动物。因此近代的动物保护法起源于欧洲。 纳粹德国的第二号人物戈林,在出任普鲁士总理时,亲自操作并制定颁布了《普鲁士狩猎法》,于1934年3月的内阁会议上通过。《普鲁士狩猎法》,其主要内容是严格禁止捕杀未成年的幼兽和怀孕的母兽,列出不许捕杀的各种动物和飞禽,并对狩猎的各种形式作了详尽的规定,这一法律一直保存到现在。有人称之为“世界上第一部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 生态文明的尺度在于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距离 工业文明之后,人类进入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概念,中国最早见1985 年2月18日《光明日报》在“国外研究动态栏”栏目载《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生态文明的途径》使用了“生态文明”这个词。1987 年生态学家叶谦吉提出“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生成阶段新的组成要素。生态文明不能仅仅成为一种口号,它的尺度在于人和动物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彭满升 . 世界各地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规 . 河南林业 , 2001, 4:017. 丁建民 . 世界上最早驯化的野生动物 . 云南林业 , 1990 (4): 26-26. 纪俊平 . 石器时代的 “ 哥伦布 —— 最早的北美洲人之谜 . 大自然探索 , 2003, 3: 033. 刘永加 . 2016. 古人如何保护野生动物 . 阳城晚报 . 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201604/07/143382_47361841.htm 万牲园 . 360 百科 . http://baike.so.com/doc/261061-276352.html 张虎才 . 2013. 中国东北是人类最早驯化牛类动物的地区之一 . 科技日报 .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3/1113/c1057-23520327.html 英国伦敦塔曾是世界最早的动物园 http://news.163.com/05/1124/10/23AMFH8U0001121S.html 哈扎比部落 . 360 百科 . https://www.so.com/s?q=%E5%93%88%E6%89%8E%E6%AF%94%E9%83%A8%E8%90%BDsrc=srpfr=hao_360sopsid=ffdeb60f85242c828f446ffa25d94f30 由于成稿仓促,很多地方需要补充、完善,仅代表个人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博文发出后,承蒙戎可老师百忙之中进行指正,非常感谢! 谢谢戎可老师的指正!凡人多喜赞美之言,成长期能听到逆耳之言实乃人生一件幸事。学生感谢戎老师的指正,并且非常赞同您的观点。此文确实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直接从百度摘抄的问题,没有说明知识来源。我从不为自己的问题进行狡辩。 也请我简单描述此文的来龙去脉。世界动植物日之前,大家都在探讨动植物保护问题,我突然想到《人类的文明正是一部与野生动植物打交道的历史》,算是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吧。然后我就去搜集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查阅资料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个工程非常浩大,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因此我打算分批完善,先罗列知识,再对知识的准确性进行核实,然后修改完善,这也是我写东西的一个习惯。还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喜欢听取科学网其他老师的指导!因此我的博文一般都是处于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定稿。遗憾的是,我上篇文章发出后,遇到其他事情地羁绊,没有及时完整修缮,以及补充知识来源,进行整合修改。 最后再次感谢戎老师的指正!戎老师是我在科学网上非常敬重的一个博主,尤其是戎老师写的博文,我每一篇都进行阅读、点赞、学习。我也经常将其推荐给我的同学。喜欢科普的同学和老师大可以多看看戎老师的博文。戎老师学识渊博,有着崇高的科学素养,博文多一气呵成。学生水平有限,能力有限,时间有限,很多博文无法像戎老师一样一气呵成。只能先挂出来,听取不同老师的指正,慢慢修改、打磨。因此,我在科学网更多的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还有学生现在仅仅是博士在读阶段,愧不敢当博士头衔。 如此科普 百度脸红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9438-1037516.html 跟康绰西学写作 害人终害己
个人分类: 科普|7732 次阅读|21 个评论
人类文明能走多远取决于可持续农业
蒋高明 2016-7-27 18:56
人类文明能走多远取决于可持续农业:20个基本事实 蒋高明 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因资本介入,并主导了科学的方向以后,出现了很大的偏差,表现为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紧张,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乃至环境悲痛派人士发出了人类能否平安度过本世纪的“世纪之问”。实际上,人类文明还能走多远,取决于可持续农业还能否回归,可持续农业还能走多远。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取决于以下几个 20 个基本事实: 1 气候变化、极端气候天气已危害人类。农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据人类总排放量的 30-50% ,这些活动包括生产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污染环境,砍伐森林、开垦草原等生产用作赚钱的商品粮,严重干扰了地球陆地碳库。 2 人类从事觅食的人群已经严重缩小,最发达的美国从事农业的人群仅占其人口比例的 1.8% ,技术进步解放了生产力但同时制造了更多环境与社会问题。 3 最发达国家的肥胖人群已高达三分之一以上,说明被喂养的人口面临着不可逆转的食品安全问题与生殖问题。 4 医院人满为患,累死医生的现象不断出现,且很难在短期内改善。食物链污染制造了大量病人,靠医院难以医治。 5 农田里到处充满杀机,越发达国家越依靠农药,因为人工昂贵,发展中国家尤其中国盲目学美国,使用了更多的化学物质,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 6 化工厂排放的不仅仅仅是废气,还有化学定时炸弹,即使废弃的厂矿,其中的化工产物或重金属也很难处理。 7 人类可持续利用的作物、蔬菜与禽、兽类品种资源越来越少,栽培与养殖物种多样性严重下降,优质遗传基因丧失,人类依靠种子公司提供种子成为常态,但风险日益加大。 8 人类用种植庄稼的办法种植中草药,不仅实现了跨地域种植,还实现了反季节种植,不仅使用大量农药化肥和除草剂,还使用转基因技术,使得能够救命的中药材质量大幅度下降。 9 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生产力下降,土壤因大量使用化学物质和大型机器造成微生物和动物群落丧失,植物根系微生态环境恶化。 10 食品质量下降,营养空洞形成,隐形饥饿出现。全人类食用的蔬菜类大都采取工厂化反季节生产。 11 反季节蔬菜使得蔬菜疏通血管的功能降低,单行结实或无性结实成为常态,人类失去对优质瓜果蔬菜的口感记忆。 12 让动物速生,工厂化养殖,造成抗生素、激素、微量元素(重金属为主)滥用,动物提高的蛋白已经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安全和好口感,工厂化养殖的鸡( 45 天左右长大)只能叫“鸡形物”(徒有外形,但内涵已严重改变),而非健康的鸡肉。 13 养殖动物的寿命越来越低,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出现下降。 14 各种添加剂合法使用在食物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化学添加剂(盐等传统食料除外)的小型化作坊式加工模式反而变为非法。 15 长期常温存放不腐烂的食物,先是出现在餐桌上,然后进入肠胃,抗菌的食物也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影响其功能。 16 贪婪的资本绑架了科学(医学、中医学、农学、园艺学、畜牧学等),使其变成谋财害命的帮凶。 17 众多利益集团从不同的方面破坏生态系统和物种,国际条约无法协调利益国与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只有发动战争。 18 人类为争夺资源,强化军事,各种武器不断升级,从原来的核武器,上升到核磁武器、气象武器、基因武器、疫苗武器和病毒武器,其毁灭性越来越文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杀人不见血”。。 19 减少温室气候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和食物链污染,从源头少制造病人,提高人均寿命,发挥人体固有的疾病自我修复功能。所有这一切需要自然界提供真正的食物与中药材。 20 人类必须理性回归,重新定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食其力为主导,通过社会分工获得的财富,换回优质安全食物和社会服务,回归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文明。
个人分类: 科学人生|3255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孵化器 - 科学的目的是应用
benlion 2015-12-12 08:34
科学是自然、社会、行为和机器等知识、原理的揭示,包括,数学的定量模型和技术的操作方法等,如,太阳系运行、分子结构等模型,生物进化谱系图、细胞生物化学和信号传导挂图(德国宝林曼或Roche公司)等,也是一类体系化的知识模型;然而,技术是科学的基础,也是制造经济的前提。 欧洲中世纪千年,中国是世界文明和创造发明的中心,欧洲近现代科学的起源,如何来源自于中亚、中东到中欧的文化交流影响?这是科学和技术发展史的重大研究课题。 中国的落后自欧洲工业革命,鸦片战争的关键因素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而又开始了欧美的电气化第2次工业革命,这是模型和技术在工业制造的应用。不仅是写在纸上的公式和方程,而这也起源于对机械的原理和定量研究,包括,仪器技术发明,而又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制造,典型的是对热机效率的研究发展了热力学,对电池的发明导致了电化学和电力学的建立等。 从而,科学的定量数学方法和试验模型等发展,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转换到了现代机器化工业。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核心是高新科学和技术,具体体现在大型精密的机器工业制造,包括,硬件和软件的设计与制造能力。 科学和金融的目的都在于经济发展,纯基础科学只是尚不知道将来的应用,即使天象学也应用在航海等方面,看似纯是虚构和幻想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其实是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思维操练,历史上很多的假想,却转变成为了现实和事实;因而,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仅熟悉自己传统的文化,也非常清晰和明白其它民族的文化。 犹太人为何要复国? 一个民族即使在其它国家发达,即使已经混血和改信仰其它的宗教,没有自己民族立足的土地,就仍然没有安全保障。 - (12/12/2015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中国科学与工业|2224 次阅读|0 个评论
中国科学 – 发展路径
热度 2 benlion 2015-9-13 09:03
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一般来说展开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开端。 在中学时代的科学启蒙,开始则是科学普及读物和科学幻想、侦探推理小说,而后,则是科学、数学编年史和思想史、科学的社会学和哲学的历史,再后,就是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等。 从中国的“儒释道”哲学,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等理论成就,就是典型的自然、社会和精神哲学的深层次发展。近现代科学,16世纪到17世纪,经历了工程范式到实验科学转换,而后19世纪到20世纪的现代哲学、艺术与科学革命,到本世纪又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这是3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革命。 系统生物学的探索过程,就是经历了结构论到精神论与机器论的哲学思考: 1 )1992年到1994年,提出系统医药学模型和系统遗传学机理与系统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 2 )1999年到2002年,阐述生物系统的科学与工程研究,以及细胞计算机与神经元模型的细胞通讯分子电路模块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3 )2010年到2013年,提出纳米机器设计的3原则,以及从图灵测试的思考到人类与机器、动物区别的辨析等。 同时,存在中西医学比较研究和中西社会哲学的探索路径,分别导致了系统医学和城市群的图论、网络拓扑学分析方法,从科学与工程、教育与管理到4世界理论的思考。 中国-美国北太平洋海岸的高科技产业化和现代艺术文化等,可能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建立国际化学术会议、商业论坛和艺术展览的结合模式等。 - (13/09/2015网络日记)-
个人分类: 联合国|2363 次阅读|6 个评论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8
pww1380 2014-9-8 18:09
信息文明之光( 97-8 ):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8 ) —— 图书馆学在文明形态转型过渡时期的学术职责、历史使命与发展方向 杨文祥 【上接《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7 ) 》】 七、图书馆学在文明形态转型过渡时期的学术职责、历史使命与发展方向 当今世界的这种迅速蔓延,势不可挡的 精神危机 ,不可避免地在学术研究的各领域中以其特有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近年来包括图书馆学研究在内的诸多综合性学科乃至某些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中所出现的 唯技术论 和 技术主义倾向 , 就是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失衡 这一病态现状 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具体表现 。 随着信息文明建设的深化和人类智慧的提升,人们将日益看清这样一个事实: 当科学研究放弃以人性、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完美、完善与全面自由的发展为内涵的人文精神诉求和基于这一诉求的价值理性的把握之时 , 在工具理性的单一作用之下,其学术实践的价值指向就只能固着在眼前的现实利益之上。而其学术价值的最终归宿,也只能仅仅返回到这一研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本身 。 在这种情况之下, 科学技术就不再是为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谋福祉,在自然面前赢得自由,实现人类自身解放的社会手段,而只能日益走向自己的反面,最终异化为一种名之为“科学”的智力游戏,而其极端形式,甚至有可能演变成为戕害人类,断送人类命运和未来的物质力量 。 二战期间日本法西斯所进行的细菌武器研究,后来一些国家秘密进行的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研究,以及一些具有反文明反人类倾向并觊觎核技术试图研发核武器的极端组织和极端分子都属于这种情况。 如果说,以 精神恐慌 为内核,以 精神紧张 及其极端形式—— 精神危机 为表象的社会危机是当今世界的 普遍危机 的话,那么,学术研究中的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失衡 所导致的 学术危机 就是这一 普遍危机 在学术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 这一表现为“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失衡 ”的 学术危机 ,其实质是各学术领域, 首当其冲的就是以图书馆这一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社会公器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学所面临的 理论危机 和 生存危机 。 图书馆不但是 “ 人的精神升华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产物 ”,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还 是“人类文明的记忆”和这一历史记忆的社会载体 。 而 图书馆学 就是一种以这一“ 精神升华和文明进步的历史产物 ”和“ 人类文明的记忆 ”为 基本研究对象 的专门学科。 这样,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脱离了自己健康正常的历史轨道,出现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失衡 的今天,特别是在人类社会由以 工业文明 为最高阶段的 物质型文明 走向 精神型 的 信息文明 的历史转型时期, 图书馆学 的学科建设及其理论研究的 学术职责 、 历史使命 和 发展方向 就不言而喻了。 1 .图书馆学在文明形态转型过渡时期的学术职责与历史使命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越是先进的和高级的社会发展形态和社会历史进程,其社会实践就越需要人类理性的支持和相应智力资源的有效保障。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现代的社会发展形态和历史文明形态, 信息-知识社会的社会建设和信息文明的文明建设显然比其它任何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都更需要足够的学术理性的支持和智力资源的保障 ”。 (引自参考文献3、4、11) 学术理性和智力资源既是人类精神价值创造的产物,又是人类深化精神价值创造的智力基础,而 精神自由则是精神价值追求和创造的前提和保障 。 由知识创新到思想创新,从理论创新到智慧的生成, 越是高层次的精神创造就越需要更为充分的精神自由空间。在这里,精神有多大的自由空间,就有多大的精神价值创造的可能 。(参见参考文献 10 《信息资源价值论》 374 , 479 , 482 页) 这样, 当今世界的 信息化进程 和 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为核心内涵的信息文明建设, 不但比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广泛而深入的 精神自由 ,而且比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具有信息文明历史高度的学术理性和智力资源的强有力支持 。 图书馆作为人的精神升华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产物,作为一种构筑在以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和智慧资源为内涵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之上,具有特定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的社会公器,始终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休戚相关。 纵观世界图书馆发展的宏观历史,图书馆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在默默地履行着 保存文明成果 , 积蓄科学 - 文化 - 思想资源 , 启迪人类智慧 ,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 推动文明进步 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 。 面对工业文明的固有缺陷和历史局限所造成的当今世界的精神困境,面对人类文明形态历史转型所引发的精神危机 ,当代学术界、思想界,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界肩负着不容推却的现实任务和历史责任。这一现实任务和历史责任就是, 为当代中国和世界走出目前的精神困境,摆脱精神危机,从而能够以积极进取蓬勃健康的精神面貌投身文明转型和信息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提供足够的理性支持 。 作为以 图书馆、图书馆现象 和 社会信息资源 为基本研究对象,与 人的精神 和 信息文明建设 具有天然和内在联系的 图书馆学,在承担这一现实任务和历史责任的过程中,显然比其他学科具有毋庸置疑的学科优势和理论制高点,与此同时,也必然肩负着比其他学科分量更重的现实任务、学术职责和历史使命 。 2 . 图书馆学在文明形态转型过渡时期的理论建设起点与发展方向 图书馆是“人的精神升华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记忆和这一历史记忆的社会载体” ,在人类社会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严重失衡 的今天,图书馆学的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尤其是作为图书馆学的 学科理论基础 和这一 学科的科学理性最高表现形态的基础研究 ,首先就应该将 匡正 和 扭转 图书馆学自身的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失衡这一病态倾向 作为自己在信息文明建设新时期的历史起点。 这样,通过端正图书馆学科自身的价值导向,彻底改变“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失衡 这一病态现状 ”,回归到“ 以精神属性的价值理性为主导,以物质属性的工具理性为手段 ”这一健康状态,就可以为实现理论上和学科建设上的拨乱反正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只有在这一基础之上,才有可能把 图书馆学 建设成一门具有 21世纪历史水平 和 信息文明文明高度 ,适应以 精神属性 的新型资源—— 信息资源 为现实基础,以 人文精神 和 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为最高原则的 信息文明 建设与发展的 朝阳学科 。 在此基础之上, 图书馆学 作为一门 以 图书馆现象和社会信息资源 为基本研究对象 , 与 信息文明 和 信息文明建设 具有天然和内在联系的学科 , 深入开展 信息文明和信息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 ,在 信息资源价值 和与此相联系的 信息文明价值观和价值体系 的研究方面取得理论突破,在 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的理论制高点上 ,在为 由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的图书馆学 打下坚实的 理论基础 ,做好 理论奠基 工作的同时,为当今世界走出精神困境,摆脱全球性的精神危机 提供图书馆学的理论贡献 , 则应是今后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和发展方向 。 显然,作为一篇科学论文,本文只是一篇只论方向而没有具体结论的论文。与此相应,本文的学术选题,也是一个仅有开端而远未完成的科学课题。 (续完) 参见: pww1380 ( 杨文祥 ) :《 现代人的精神恐慌、工业文明的历史反思与图书馆学理论的未来发展 》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24983696 作者 : pww1380 2010-07-04 12:42 星期日 晴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文祥. 功能图书馆学理论思辨 . 图书馆,2008,3期 2 . 杨文祥. 功能图书馆学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 . 图书馆,2008,5期 3 .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3):信息文明背景下的精神自由辩护.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379809.html 4 . 杨文祥. 信息文明背景下的精神自由辩护.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4774.html )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6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5):自由意志——人猿相揖别的基本价值尺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385203.html 7 . 杨文祥. 自由意志——人猿相揖别的基本价值尺度.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7375.html 8 .杨文祥. 信息文明与21世纪的精神家园 . http://blog.gmw.cn/blog-136083-282247.html 9 .杨文祥. 信息文明之光(1):信息文明与21世纪的精神家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378023.html 10 .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11 . 杨文祥. 图书馆功能的理论思辨与建立功能图书馆学的理论再思考 . 河北大学学报,2009,1期 12 . 杨文祥. 从精神家园到人类梦想和希望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474749PostID=5748667 13 . 杨文祥. 旧作新编:信息文明之光(52):信息文明——人类梦想、精神家园、人类未来的希望 http://blog.gmw.cn/blog-136083-455209.html 14 .杨文祥.旧作新编:信息文明——人类梦想、精神家园、人类未来的希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600593.html 15 . 杨文祥. 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 . 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3503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7
pww1380 2014-9-7 18:32
信息文明之光( 97-7 ):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7 ) —— 面对工业文明历史局限与文明转型的价值反思 杨文祥 【上接《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6 ) 》】 六、面对工业文明历史局限与文明转型的价值反思 1 .人类文明和文明进步的科学发展模式 学术界如果能够排除各种非学术性的诱惑与干扰,冷静严肃地对 人的本质 、 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核心内涵、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意义 以及 工业文明的历史成就与其历史局限 加以深刻反思的话,就不难得出这样一条不言自明的真理: 人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人类文明和文明进步的本质意义是 , 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内容的人的精神内涵的不断丰富,人的精神境界的不断升华 。 正如上文所述,同时也是本人在不同的文章里多次强调的那样, 精神不仅仅是人赖以区别于其他物种和其他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之所在 , 同时也是 人的价值的表现形态 。 否定了精神与价值,也就否定了人本身 。 这样,工业文明的这种 重物质,重工具理性,忽视甚至否定精神和价值理性的发展模式 , 无疑 走向了文明的反面 ,形成了 人和人类文明的异化形式 。 上文所论及的今日世界的 精神危机 ,就是这种 人和人类文明异化所导致的历史恶果 。 因此,人类文明和文明进步的科学、合理、健康的发展模式,只能是一种这样的模式: 以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为内涵,为目的 ,而 以科学技术为工具,为手段 。换言之, 以价值理性为主体,以人文精神为主导,以工具理性为手段 。 2 . 信息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否定 根据本人对信息文明与信息文明建设理论的初步研究, 信息文明是一种构筑在 信息资源 这一现实基础之上,真、善、美、自由这些人类始终不渝的精神诉求得以充分实现的人类文明历史形态 。 换言之,“ 信息文明是人类个体自由、全面、充分发展和完善与人类社会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和完善相统一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类智慧的充分发展和人的潜能的充分释放相统一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充分实现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与共产主义理想境界相统一的历史文明。信息文明是人类的精神追求、社会理想与历史实践相统一的历史文明形态 ”。 (引自参考文献8、9) 正如上文所论述的那样,与 信息文明 相对应的 工业文明 , 由于其历史局限以及这一历史局限所决定的内在的固有缺陷,导致了 人的异化 ——即 人作为精神与物质的有机统一这一统一体的裂解 ,从而造成了人类社会 物质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理性的严重失衡 。这样,“ 信息文明必然既是对物质型文明的充分发展,又是对畸形物质文明的历史否定 ”。 (引自参考文献8、9) 信息文明的这种对物质型文明的充分发展与历史否定,其本质意义就必然是,也只能是一种 对工业文明 物质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理性严重失衡 这一历史局限与缺陷所做出的一种 补正与纠偏 ,从而实现 人文价值理性的历史性回归 ,使 人类文明和文明的进步 与发展回归到 “ 以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为内涵,为目的 , 以科学技术为工具,为手段 , ” 即 “ 以价值理性为主体,以人文精神为主导,以工具理性为手段 ” 这种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和健康正常的历史轨道上来 。 ( 待续)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1677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6
pww1380 2014-9-5 22:47
信息文明之光( 97-6 ):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6 ) —— 工业文明的历史局限与当今世界的精神危机 杨文祥 【上接《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5 ) 》】 五、工业文明的历史局限与当今世界的精神危机 1 . 工业文明的历史局限 在人类历史上, 工业文明的辉煌成就在于将人类对 自然和物质世界 的把握能力的空前提升 。然而,工业文明这一历史成就的取得,基本上是 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和以数学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体系为代表的 工具理性 的基础之上的 。这样, 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很容易偏离文明发展的历史轨道 ,走上 过度强调物欲与消费 , 过度倚重工具理性而忽视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的歧路 ,从而导致 人文精神的失落 和对人的 自由意志 、 精神自由 这些人的 精神属性 和人类文明的 核心内涵与基本价值 的迷失 。 这种 精神迷失 的具体表现就是对 人的本质 ——或称 人的精神性 、 人的个性 、 人的价值 、 人的尊严 以及 人类命运 这些在不同层次上 人类认识自己 的这种 精神需求 的漠视 。 一方面是对工具理性的过度倚重,另一方面是对价值理性的长期漠视 ,工业文明的这一社会心理和精神状态,不可避免地导致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失衡 。 实际上,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失衡,不但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和工具理性基础之上的工业文明历史发展的理论必然 , 而且是当今世界国际社会活生生的生活现实 。 工业文明 的这种 工具理性至上 的思维倾向 不仅导致了 工具理性 非理性的超常规发展 和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严重失衡 ,而且使得 工业文明 的发展最终 偏离了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正常轨道,形成了一种极为危险的思维定势 。 这种思维定势就是有意无意地 以工具理性来否定价值理性 。 2 . 当今世界的精神危机 当代心理学与行为科学认为, 人的行为,即人的社会实践,须臾不可缺少两个前提 : 价值前提 和 事实前提 。 ( 参见参考文献 10 《信息资源价值论》 134 页) 这里的 事实前提 ,是指 通过对相关信息的获得而实现 对客观现实的把握 。因此,本人在此将这两个前提归纳为 价值前提 和 信息前提 。 价值观是人的精神主宰,是支配和决定人的行为的内在因素。 价值前提缺失 的直接后果是人的 价值理性 的缺位 。 价值理性 的缺位使人的行为在外在的压力之下没有确定的方向,从而 使人处于恐慌、慌乱、盲目与困惑甚至是自相矛盾的纠结状态 。久而久之,人的 心理疾患甚至精神的错乱便无从避免。 对相关信息的准确把握,是把握客观现实的前提。 信息前提的缺失 必然导致人的 认知理性 的缺位 , 致使行为的结果缺乏必要的可靠性 。这样, 信息前提的缺失 同样会使人处于恐慌、慌乱、盲目与困惑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被动状态 。 就是说, 信息前提缺失所造成的心理和精神压力以及这种精神心理压力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丝毫不亚于价值前提的缺失 。 上文谈到,工业文明的历史局限,造成了人类社会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严重失衡 。 就在这种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严重失衡 的状态之下,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 现代信息技术 和接踵而至的 信息革命 , 以雷霆万钧之力启动了人类社会的 信息化历史进程 , 并在在不足三十年的时间里,就将人类社会从以 工业文明 为历史制高点的 物质型文明 推上向 信息文明 这一 精神型文明 —— 人类文明的新型历史形态 迅速转型的历史轨道 。直到此时,人们才猛然发现, 人类对信息文明的 理性准备 ,首先是 价值理性的准备 是如此地严重不足,我们面对的,竟然是一片 几乎是寸草不生的 价值荒原 和 精神真空 。 于是, 在人类社会面对倏忽而来的 社会信息化进程 和与此内在相连的 信息文明建设 的时候,人类历史上 空前的恐慌 ——由 价值理性准备不足 所导致的 世界性整体恐慌 ,便迅速弥漫在当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 另外, 人类 文明历史形态 由 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转型,意味着伴随文明形态转型所必然带来的一系列 不确定性 。 这一系列 不确定性 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容忽视的 信息前提 的缺失。这样就使深陷于由于 价值前提 缺失所造成的 精神危机 的当今世界更加忧心忡忡,更使这一历史空前的精神危机雪上加霜 。 可以说, 目前深刻影响人类生存质量与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各种热点和难点社会问题, 无一不与当今世界这一 世界性整体恐慌 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 从物欲横流,功利低俗,穷奢极欲的 世风 ,到与之相应的虚华浮躁,醉生梦死,不计后果的 末世心态 ;从 对世界末日的关注与渲染 ,日益普遍的 从郁闷到抑郁的 心理畸变 ,到以 新纳粹主义 、 原教旨主义 以及形形色色的各种 邪教组织 为代表的 极端思潮 在世界各地的纷纷出现;从 心理畸变所导致的凶杀、自杀甚至是集体自杀事件 的此伏彼起,到“ 人肉炸弹 ”这种 仇视文明 , 危害社会 ,令人闻之色变的 极端行为 的肆虐横行;从 个人肇事的公共场所枪击、爆炸事件 ,到 有组织背景的恐怖活动 ,所有这一切,都历历在目地向世人展示了一幅这种 世界性整体恐慌的全景图 。 尽管上述这些现象的每一件具体个案,都不乏各自不同的具体事因以及与这些事因密切相关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但 不能否认的是,所有这些现象和这些事件,都是在当今世界这种 全球性的 精神紧张 和 精神恐慌 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状态 的背景下出现的 。 这就是说, 价值理性的缺失不仅仅引发了人类社会的整体性精神紧张和精神恐慌,而且这种精神紧张和精神恐慌正在迅速演变为危及人类生存与正常发展的 精神危机 。 当今世界的这场广泛深刻,历史空前的精神危机,就是工业文明 过度强调物欲与消费 的历史局限以及与此密切相关, 过度倚重工具理性而长期忽视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 所必然导致的 历史恶果 。 (待续)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1559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5
pww1380 2014-9-4 12:18
信息文明之光( 97-5 ):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5 ) —— 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基本历史走向 杨文祥 【上接《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4 ) 》】 四、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基本历史走向 “ 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与人类文明正相关,表现为 自由意志 的人的 精神属性 ,同与人类文明负相关,表现为 野蛮、愚昧、贪婪 的人的 物质属性 相互冲突、较量和此消彼长的历史过程 。 在这一艰难、曲折甚至是不断反复的历史过程中,人类在物质上,付出了无比惨烈的血与火的代价;在精神上,则经历了一个一次又一次痛苦不堪的精神裂变的心路历程。 只有立足于 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完整过程 这一层次上进行大跨度的历史反思,我们才有可能真切地理解 马克思‘打破精神枷锁’,‘让思想冲破牢笼’ 这两个哲学命题的 历史寓意和精神诉求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在经历了千万年血与火的洗礼,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精神裂变之后,今天的人类终于认识到这一真理: 没有 精神自由 和相应的 精神解放 ——即 思想解放 ,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 求真 , 向善 和 审美 ”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在赢得了一定程度的 精神自由 ,在相应程度上满足了 精神需求 从而实现了一定程度的 求真 、 向善 和 审美 之后,人们就会对自己的 精神解放 和 精神自由 的实现程度 产生新的具有更高历史水准的现实需要。于是, 每当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思想解放 和 精神自由 的历史呼声总是此伏彼起 ”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 在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历史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 思想解放和精神自由 不断得到与相应历史阶段相对应的 实现水平 。人类文明越发达,人类社会所能够实现的 精神自由 的程度就越充分,从而把人类文明推向更高的历史水平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 正是在 精神自由 不断得以实现, 精神自由实现的历史水平 不断提升这一现实基础上,人类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地释放着自己的潜能,不断实现着自身的价值,并因此而赢得了自身的尊严——生命的尊严和人的尊严 ”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 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基本模式 是 物质财富创造、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财富创造、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整体发展 。 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为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不断提供物质条件。而 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化 ,不但为物质财富的创造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须臾不可缺少的 精神价值 和 理性支持 ,而且 内在地主宰和决定着 物质文明发展的 历史走向 ”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物质走向精神,即由以物质文明建设为主体内涵的 物质型文明 不断走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体内涵的 精神型文明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参见参考文献 10 《信息资源价值论》 476 页) (待续)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4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4
pww1380 2014-9-3 08:37
信息文明之光( 97-4 ):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4 ) —— 图书馆与人类文明的内在联系 杨文祥 【上接《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3 ) 》】 三、 图书馆与人类文明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的层次上,将人类的历史,即人类文明的历史进步过程归结为一个 “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过程 。 作为哲学概念,“必然王国”是指那种“人受制于物”的盲目与被动的生存状态;而“自由王国”则是一种“人支配物”的理性与主动的生存状态。于是, 认识必然,把握规律,争取自由,从而实现自己的 自由意志 便构成了人类文明历史进步过程的全部内涵 。 “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的层次上对人类文明历史进程本质的揭示, 拨开了弥漫在表象层次的重重迷雾,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 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完整历程是一个不断从满足 物质需求 走向满足 精神需求 ,不断实现 精神解放 ,不断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实现 精神自由 的历史过程 。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就是说, 在人类文明史和社会发展史上, 精神自由 不但是人类文明历史进步与发展进程的 核心内容 ,构成了人类文明的 基本内涵 ,而且 “ 始终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历史发展最深层次上的内在规定和最高价值的价值指向 。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于是,“ 人类文明史所记录的是一道人类不懈探求和体现自身本质,释放自身潜能,实现自身价值,获得人的尊严,越来越充分地实现人的自由意志和精神自由的心路历程”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在这个心路历程中,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进步的每一个阶段, 精神自由 都是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现实基础和社会保障。而 更高层次和更高历史水平的精神自由 则永远是 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社会理想和历史目标 。 在这个心路历程的特定历史阶段, 作为人的精神升华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产物的图书馆得以形成,并伴随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脚步不断发展。 从图书馆诞生那天起, 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进步的每一个阶段,它不但是实现在这一历史阶段和相应的历史条件下所能够实现的 精神自由 的 社会保障 ,由此构成了特定社会所实现的 精神自由 在这一阶段所达到的 历史高度 的 社会指标 和 历史标志 ,同时也是推动这一社会的 精神自由 向更高层次和更高历史水平进步与发展最有力的 社会手段 。 “ 真、善、美 ,这些人类有史以来不懈追求的精神价值,是人类价值系统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表层结构,而 精神自由 则是形而上的人类价值系统内在的深层结构 ”。 真、善、美 “无一不建立在 精神自由 的基础之上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没有 精神的解放 和 精神自由 的实现,既不可能进行和实现基于“ 求真 ”的科学认知领域的 知识创新、思想创新和理论创新 ,也不可能真正进行和实现基于“ 向善 ”的社会领域 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历史实践 ,更不可能进行和实现基于‘ 审美 ’的人们 灵魂深处的精神感动 。而 马克思所始终关注的 人的潜能的充分释放,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人的尊严的充分获得,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整体的自由、全面和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 则完全根植于这一精神自由 ”。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图书馆作为人的精神升华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产物, 凝聚着 真、善、美 这些 人世间最珍贵的 精神资源 的文明成果和社会财富在这里汇集,并且以 社会信息资源 的形式,在这里得到了最为有效的集中、保存、整序、传递和开发利用 ,与此同时, 精神自由 这一实现人的 自由意志 ,表达人类 精神诉求 的文明内涵也在这里得到了最为充分的 社会实现 和最为集中的 历史体现 。 而 图书馆 、 人的精神 、 人类文明 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具体体现为 图书馆 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在发挥其独特的 社会职能 ,履行其自身的 历史使命 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强烈的 人文精神 。 ( 引自参考文献 1 、 2 ) 图书馆的这种强烈的人文精神 ,就是在其对以信息资源作为社会存在形式的人类在各历史阶段所创造的精神文化成果进行保存、组织、整序、管理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所必然体现出来的那种 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 即对 人的尊严 、 价值 、 命运 的追求、维护和关切,对 精神文化现象 和人类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 精神文化遗产 的高度珍视,对体现人的 自由意志 和 精神自由 , 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自由发展 的 理想人格 的肯定与塑造 。 (待续)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25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3
pww1380 2014-9-2 08:31
信息文明之光( 97-3 ):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 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3 ) —— 图书馆与人的精神的内在联系 杨文祥 【上接《 图书馆、人的精神、人类文明;当代图书馆学的责任、使命与方向( 2 ) 》】 二、 图书馆与人的精神的内在联系 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态,更是一种 精神与物质的有机统一的高级形态 。如果说,人的血肉之躯这种物质性的存在,是人与物——首先是人与其他生命形态——的一种共性的存在形态的话,那么, 表现为人的自由意志的人的精神 ,则是人类所特有的存在形态 。换言之,“ 精神是人的内在规定,精神的有无是人与他物的分界 ”,“ 精神是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最根本的体现,也是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最高实现形态,更是人的尊严的现实基础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一言以蔽之, “ 精神与人是可互为表述和表证的主、客体——精神的本质是人;人的本质是精神。精神即人,人即精神。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12 、 13 、 14 ) 作为人的精神升华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产物的图书馆,就是体现人的这种本质和人类精神的社会公器。 人与精神的关系也可以表述为, “ 精神的本质是自由,是挣脱了物质桎梏的人的自由意志”。 “ 只有如此,精神才有可能具备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地位,具有反映、认识和统摄物质世界的可能和相应的现实能力 。 也正因如此,马克思才有可能在学理的层次上把人的类本质概括为“ 自由的和自觉的活动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并参见参考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96页) “正因为人与精神具有这种天然的和内在的联系,自从人猿相揖别,人类走出了动物界,具有了意识和思维之后,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历史实践上, 实现精神自由 就构成了人类矢志不渝的梦想,无论哪一个历史时代所产生和形成的社会理想, 其最深层的内核 无不是“ 精神自由 ”这一历久而弥新的人类梦想。 ” (引自参考文献 3 、 4 ) “ 人类的形成与发展 是目前宇宙形成与进化史上 最伟大也是最高端的历史成就 。走出动物界,由动物转化为人, 从动物属性的 野蛮 、 愚昧 、 暴力 走向人的属性的 文明 、 理性 、 和谐 是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 也是人类文明最根本的价值指向 。而 推动人类文明不断从野蛮、愚昧、暴力走向 文明 、 理性 、 和谐 的根本机制和内在动力,就是 人的自由意志 和 社会的精神自由 。 ” (引自参考文献 6 、 7 ) “ 精神自由 和人的 自由意志 决定了 意识 生成和存在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与此同时,也 决定了人对 思想自由 和基于思想自由所形成的 思想成果自由表达 的现实需要 。 这一现实需要,是宇宙进化所赋予人的基本权力,也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特征,因此,也是人的尊严的现实起点 。 ” (引自参考文献 6 、 7 ) “更进一步地讲, 没有与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 思想自由 和 思想成果的自由表达 ,就不可能进行具有实质意义的 知识创新 。 这就是说, 精神自由 和作为 精神自由直接表现形式 的 思想自由 和 思想的自由表达 是人类创造 精神价值 和 精神财富 的社会实践前提 。于是, 思想自由 和 思想成果的自由表达 就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根本保障 。 正因其如此, 温家宝总理近年来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社会民主、学术自由、自由表达和人的尊严与人的幸福这些 属于人的精神层面 的问题 。 ” (引自参考文献 6 、 7 ) 与此同时, 这些精神层面的现实问题,自然也就构成了 作为人的精神升华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产物,体现人的本质和人类精神的社会公器的图书馆, 在发挥其社会职能过程中念兹在兹的中心问题 。 (待续)
个人分类: 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1079 次阅读|0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9 01: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