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基本问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安全科学学及其应用探讨
Greg66 2019-3-11 15:11
安全科学学及其应用探讨 本文的主要内容: 1.安全科学学的内容 2.安全学科的十个基本问题及其逻辑关系图 3.事故致因“2-4”模型第五版图 4.安全学科分类体系图 标引格式 : 傅贵 . 安全科学学及其应用探讨 . 安全 , 2019, 40(2): 1-9 。 点击下载: 安全科学学及其应用探讨.pdf 标签:安全学科,基本问题,“2-4”模型,第五版,学科分类体系
个人分类: 1|3063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
fanxshan 2017-9-4 10:22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写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很长时间内,“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做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成为哲学课本上的标准答案。 也有不少学者对此得出质疑,认为这一论断并不全面。原因是,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虽然能够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但是它未反映“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不能区分出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在《数学辩证法》的结尾部分已经给出了答案。 哲学 = 马克思主义 + 非马克思主义 i 马克思主义 = 唯物主义 + 辩证法 i 非马克思主义 = 唯心主义 + 形而上学 i 经过以上定义之后,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变成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问题”。它既保留了恩格斯经典定义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又克服了这一定义的缺点,是一个完美的定义。 既 坚持唯物主义同时又坚持辩证法的是马克思主义, 偏离唯物主义或辩证法的是非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贯穿了全部哲学史。 人类的哲学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孕育、产生、成长、壮大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历史,一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史,一部真理与谬误、科学与迷信、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史。
195 次阅读|0 个评论
安全学科的基本问题
Greg66 2015-5-27 09:50
安全学科的基本问题 以下 10 项内容应该是安全学科的基本问题(以前我说是安全学科的内涵,感觉那样叫不确切): 1. 基本概念:事故、危险源、风险 2. 学科定义:安全学科是研究事故预防的学科 (应急管理的实质也是预防) 3. 研究对象:事故 4. 研究目的:预防事故 5. 研究内容:事故发生发展的规律(就是原因)、预防手段(含工程手段与行为控制手段)。 6. 研究方法:社会科学方法和自然科学方法 7. 研究范围:社会组织 8. 学科属性:文理综合、学科交叉、行业横断、事故预防 9. 基本公理:( 1 )一切事故都有原因,( 2 )事故原因分为人的 不安全行为 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3 )事故的严重度与发生次数间有 “ 三角形 ” 分布规律(安全累计原理),( 4 )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组织错误,( 5 )凡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故总会发生 10. 学科边界:凡事以事故预防为目的内容属于安全学科,否则不是。 上述学科基本问题,在很多场合,时不时地就会用到,不弄清楚肯定不行。比如评一本博士论文,给不给安全学科的学位?评一个奖项,这个项目是否属于安全学科?安全科学基金资助一个项目,资助还是不资助?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什么样的主体思路去组织教学活动?很多专家建议加强基础研究,那么怎样判断一个项目是否是安全学科的基础研究?等等。澳洲教授为Safety Science审稿时不是也曾经误判(他自己说的)拒稿吗?都与上述基本问题有关。 参考文献: 傅贵. 安全学科结构的研究 ,墨尔本:安全科学出版社,2015年2月:1~22 傅贵博文: 安全学科内涵的重新归纳
个人分类: 1|5587 次阅读|0 个评论
知识的构成
shehuiguanli 2015-5-6 21:09
作者:据我所知,这应该是世界一次提出“ 知识的构成 ”,非常科学。 根据解决问题思维规律(一般思维方法),将问题分为两类:基本问题和非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由问题、解决问题给定的条件、问题的解决方法三部分构成。 非基本问题也是由问题、解决问题给定的条件、问题的解决方法三部分构成。 值得指出的是:非基本问题在给定的条件下是非基本问题,而在某一条件下(当然与给定条件不同)它一定是基本问题,否则问题无法解决。 基本问题和非基本问题的区别在于:基本问题无需转化为其它问题,在给定条件下可以直接解决。非基本问题在给定条件下不能直接解决,需要转化为其它问题,通过其它问题的解决,从而解决原问题。 因此,知识一般由基本问题或基本问题转化的问题构成。 基本问题或非基本问题转化的问题都是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构成的知识包含三个部分:问题、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不一定是给定的条件)、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是一个系统,称为“小知识系统”。 原问题的基本问题和转化的问题组成的知识是由多个基本问题的知识共同组成,它也是一个知识系统,由于转化的问题一般有很多个,这些“知识系统”构成一个“知识系统套”,这样原“知识系统”包含多个“小知识系统”,这样原“知识系统”可以认为是一个“大知识系统”。 显然“小知识系统”是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
366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王博后的几个【基本问题】
热度 3 outcrop 2013-11-26 09:25
关于王博后的视频讨论很多,但有几个基本问题可能需要做一个限定,不然纠缠不清: 道德人情不能大于法律规则。 这件事的基调是确定的:王博后违法,学校及其导师不存在法律上的义务或责任;无论怎么同情或者谴责,只能在道德范畴,不能跳出这个圈子。这件事给我们的启发是:我们要尽量选择相信规范流程、书面合同等,而不是捷径、人情、口头承诺等;尊重明文的游戏规则,也是社会健康前行的必要条件。 和大部分科研人员无关。 媒体虽然有误导,但实际上和大多数科研人员没什么关联;冯喆老师的博文写的很清晰。所以既不必因此愤慨的拦到自己身上、借题发挥,也不必担心自己未来科研之路黑暗不堪。 脑子里要有真东西。 别的学科我不了解,但工科的大部分课题只要扎实做下去,一口体面的饭是不愁的;但首先要有在自己专业所在工业界立足的基本功,而不仅仅是纸面功夫。吴国清老师的博文做了点评和预测,值得我们每个距离退休不太近的人仔细思量下。 尊重隐私,从我做起。 这是我厌恶东升工作室的原因;法律上我不清楚对于违法的主体,是否可以这么曝光。还是希望博友讨论的时候,不要直接用姓名;当事人好像也和老邪表达了压力。 总的来看,这类事在科研圈不具备普遍性,但有比较强的新闻性。至于折射出的诸多问题,可能是我们每个人经历和想法在这件事上的投影。 延伸阅读: 冯喆 吴国清 刘庆生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4495 次阅读|3 个评论
关于安全学科的一点认识
热度 6 Greg66 2012-11-19 18:51
(因为网站改版的原因,把几年前写的一篇旧文存放在这里。针对目前的情况,做了点修订) 1.关于安全学科的名称 :是关于事故这种客观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原因)的知识体系。根据是“科学是人们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 :是预防事故发生、事故损失扩大(其实也是预防)的手段。根据是“技术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 或 :是研究事故发生发展规律、预防事故发生与损失扩大的各种手段的学科、专业或者知识体系。 2.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本门学科存在的基础 研究对象是事故(定义为“人们不期望发生的、带来损失的意外事件”)。事故这种客观现象是安全学科独特的、明确的研究对象,是本门学科存在的基础和必要性。按时间长短,事故包含急性伤害事件、慢性伤害事件即职业病;按照人的意志的作用,事故分为人为主动策划(security accident)、人类活动中意外产生(safety accident)、自然因素产生的灾害事件(natural disaster)三类。 3.安全学科的研究目的---本门学科与其他学科分界的基础 直接目的是预防事故的发生和事故损失的扩大,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组织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安全学科的直接目的为研究目的的所有研究活动均属于安全学科,不以此目的为目的的所有研究活动均不属于安全学科。 4.安全学科的属性——交叉、综合、横断 根据海因里希等学者近百年来总结出来的安全学科基本规律(可称之为“公理”)得知,事故的发生与发展有社会科学方面的原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也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原因,即物的不安全状态。事故及其损失扩大的预防也必须从这两方面进行。所以安全学科既涉及社会科学,也涉及自然科学,它是文理交叉的综合学科;同时,任何行业都有安全问题需要解决,所以安全学科也是行业横断的学科。也因此,安全学科具有“学科交叉、文理综合、行业横断”(刘潜)的属性,它不可能属于任何一个学科之下,必须列为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在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中,“安全科学技术”被列为一级学科(代码620)。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安全科学与工程类是工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代码0829)。在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安全科学与工程也被列为一级学科(代码0837)。 5.安全学科体系——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 本学科的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安全事故的发生发展规律,它主要由安全科学原理类课程来研究,是本学科的基础科学体系。本类课程包含与事故发生发展相关的自然、社会科学两方面的内容。二是安全预防事故发生和损失和扩大的手段,它主要由安全工程类和安全管理类课程来研究,是本学科的应用科学体系。安全工程类课程包含各个行业的个性、共性问题,安全管理类课程基本上是各个行业的共性问题。 6.安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学科交叉和相互促进 安全学科的研究目的在于预防事故发生及损失扩大。重点研究各个行业安全事故发生、发展的共性原因及其解决手段,其他学科如石油工程、采矿工程、交通工程等的研究目的在于提高本行业各方面的运行效率,而且重点研究本行业的科学与工程技术。所以,解决共性问题、以事故预防为目的的研究属于安全学科,解决行业个性问题、以提高性能或效率为目的的工程技术只能属于行业工程技术。 7.安全学科的研究内容——二级学科设置的考虑 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面设置两个二级学科就够了: (1)安全管理学。研究安全事故发生、发展的社会科学原因和规律,预防事故发生、事故损失扩大的社会科学或者管理科学手段。 (2)安全工程学。研究安全事故发生、发展的自然科学原因和规律,预防事故、事故损失扩大的工程技术手段。 但是,事故的社会、自然科学原因和规律是交织在一起的,也可以把他们合并设置为一个二级学科叫做安全科学,然后是预防的手段分别设置成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两个二级学科,这样就总共设置三个二级学科。但是“安全科学”在我国的普及程度比较低,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上可能会存在困难。所以还是按照上面设置两个二级学科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比较好。 8.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基本公理 以下四条可以作为安全科学的基本公理来看待: (1)任何事故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2)任何事故都是由人的不安全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方面原因或者之一引起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了大部分事故); (3)事故的严重度与事故的发生频率符合“事故三角形”分布规律(可称为“安全累积原理”); (4)个人的不安全行为受控于其所在组织的组织整体行为,组织的整体行为为组织的安全文化所导向。 上述四条,主要是以海因里希为代表的安全科学家(研究事故及其损失扩大之预防手段的科学家)提出来的。 9.安全科学的最基本概念 以下三个概念对安全学科来说是特别基本的: 危险源(Hazard):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也叫隐患,是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的总称。 风险(Risk):是危险源危险程度的度量,可以用数值表示,即风险值。 事故(accident):是人们不期望发生的、造成损失的意外事件。事故可以导致生命与健康、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三个方面的损失。 这三个概念在安全科学文献中很容易发现,也为本学科的学生、学者及其他人士广为接受。 10.安全学科的研究方法 根据安全学科的研究内容,安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两种:社会/管理科学方法和自然/工程科学方法。 11.安全学科的研究范围 根据安全科学的研究目的,安全学科必须以社会组织为研究范围,否则将无法预防事故及事故损失的扩大。社会组织可以是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等有完整组织结构的行政单位。国家也是一个组织。
个人分类: 3|8628 次阅读|13 个评论
我还有一个调查:安全学科基本问题调查问卷
Greg66 2012-8-30 17:02
作者还做过一个调查: 安全学科基本问题调查问卷 ,由20个安全学科基本问题组成。这个问卷自2009年10月开始挂在网上,到目前为止已经近3年时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 163 人做过回答,结果见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赞成率最低的是“ 《安全学原理》也就是《安全科学原理》 ”这个问题,有40%的人不赞成这种说法。我对这个问题其实颇为不解,“某学原理”难道不是“某科学原理”?那又能是什么呢? 读者如果想访问,依然可以点击这个 《安全学科基本问题调查问卷》 。 安全学科基本问题调查问卷回答结果 序号 问卷内容 赞成率 (%) 1. 事故是人们不期望发生的、造成损失的意外事件。 93 2. 事故包括职业病事件和自然灾害事件。理由是,从从业者职业生涯的时间历史长度来说,职业病的发生也具有“突然”的特点。自然灾害事件符合事故的定义。 75 3. 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类别不同、大小(损失量)不同的事故。 79 4. 安全学科的研究目的是预防事故和减少事故发生后的损失。 95 5. 根据安全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基本原理可以导出,该学科共有两大类研究内容,他们又可以具体分为四个具体的方面。 97 6. 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安全学科的研究方法有社会(管理)科学方法也有自然(工程)科学方法。 96 7. 安全学科属于文理综合、学科交叉、行业横断的综合学科。 98 8. 安全学科至少有 4 条基本原理可以看作是支撑本学科存在的基本公理。第一,一切事故都有原因(海因里希, 1931 );第二,事故的原因可以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体的不安全状态(海因里希, 1931 );第三,事故的严重度和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符合“事故三角形”分布规律(海因里希, 1931 ) ; 第四,个人行为决定于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由组织文化所导向(组织行为学原理)。 94 9. 安全学科以组织为研究范围,理由是事故的发生、发展的可能性在社会组织内是可控的,因为组织有适当支配资源的能力。 87 10. 安全学科的最基本名词有三个,即危险源、事故和风险,其他名词的定义基本上都可以由这三个基本名词导出。 90 11. 安全学科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二级学科,也即安全学科的四个大的研究方向:自然安全学,研究安全事故发生、发展的自然科学机理和规律;社会安全学,研究安全事故发生、发展的社会(管理)科学机理和规律;安全工程学,研究安全事故预防及事故后损失控制的自然(工程)科学(技术)手段,包括各行业内所涉及的安全工程技术;安全管理学,研究安全事故预防及事故后损失控制的社会(管理)科学手段,包括各行业内所涉及的安全管理方法。 95 12. 《安全学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事故发生发展的机理和规律,也就是主要研究事故致因理论。是安全学科的基础部分。 96 13. 《安全学原理》也就是《安全科学原理》。 60 14. 安全学科的应用部分是安全工程学(多门课程组成)和安全管理学(也需多门课程组成)。 97 15. 安全学科有各个行业通用的课程,也有各个行业不能通用的课程。 94 16. 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学、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安全法规(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安全人机工程学,这七门课程在我国大学中普遍开设,它们适用于各个行业,几乎与行业无关。 79 17. 根据“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协调行为”这一管理学定义,安全管理学重在在各个层面上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 86 18. 安全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安全管理是在各层面上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学问,而安全(工程)技术是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学问。 92 19. 广义安全管理实际是关于事故预防(海因里希提出)的学问。事故的直接原因有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以:广义安全管理 = 安全技术 + 狭义安全管理。 86 20. 安全学科应该重点研究行业通用的内容,行业不通用的内容(行业安全技术)可以放到行业工程技术学科中去研究。如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抽排瓦斯技术装备可以在采矿工程学科中去研究,引爆瓦斯的火源的产生(如员工带电作业)属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需要在安全学科中研究。 79 注解:目前作者的看法是“个人不安全行为=不安全习惯+不安全动作”。
4853 次阅读|0 个评论
专家解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12个基本问题
xupeiyang 2009-9-14 13:59
http://www.scol.com.cn/focus/zgsz/20090914/200991470029.htm 于9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10年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因为事关公众切身利益,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引发了网友极大的关注热情,不少网友纷纷在网上留言、跟帖。但纵观网上言论,发现其中存在不少误解,一些关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基本问题有待廓清。为此,记者整理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系主任文跃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等知名专家接受人民网采访的,解答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中的12个基本问题,利于大家理解,以期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1、什么是事业单位?   答: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第252、411号令)事业单位一般要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绝大部分由国家出资建立,大多为行政单位的下属机构,也有一部分由民间建立,或由企业集团建立。与企业相比,事业单位有以下特征: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二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   2、国内有哪些事业机构?有多少事业单位从业人员?   答:据有关专家初步统计,我国的事业单位机构数量近130万个,约有4000万从业人员,涉及到医疗卫生、公共教育、文化传播、福利机构、体育等各个领域和行业。   事业单位承担着社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国家社会治理的结构和水平、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人民的幸福感、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等,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什么是绩效工资?   答: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   4、如何确定绩效工资?   答:目前尚无一个行之有效的、各方达成共识的绩效评估办法,这也是绩效工资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专家普遍认为,首先,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估办法不能变成简单计工分的形式,要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在规范事业单位工资、津贴制度的同时,逐步形成合理的绩效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的分配激励机制和健全的分配宏观调控机制。第二,绩效管理应该更多关注员工内在的积极性,让他们有发自内心的对单位的热爱,有发自内心的主人公感觉,有充足的能量,有高度的责任感。第三,绩效工资改革应该规范事业单位本身的经费使用,使得其更专注于提高公益服务水平。   5、绩效工资与俗称的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有什么区别?   答:计件工资、计时工资产生于美国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主要鼓吹者为泰罗。计件工资是指按照合格产品的数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位来计算的工资。它不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计量劳动报酬,而是用一定时间内的劳动成果来计算劳动报酬。包含直接计件工资、间接计件工资、有限计件工资、无限计件工资、累进计件工资、计件奖励工资、包工工资等几种形式。计件工资因为比较机械,目前使用得很少。但计时工资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内被使用。   专家们多认为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过于机械,是把人当成机器,像管理机器那样管理人,难于在绩效工资改革中适用。据专家介绍,在我国有的地区推行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时走了些弯路,比方说老师上一节课计多少分,上两门新课计多少分,指导一篇论文计多少分,参加多少次会议得多少分。老师的工资由各个指标上的得分综合来决定,有点像计件工资的意思。   6、实行绩效工资改革是不是就跟以前拿工分一样?事业单位多是些知识分子,这样的方法对他们适用吗?   答:事实证明,工分式的绩效方法是难以激发劳动者活力的。而事业单位的员工大多是知识性员工,知识性员工的绩效是很难测度的。事业单位也没有在绩效考核方面有很好的经验积累,没这方面的文化,强制推行,遍地开花可能会导致能力上的不足和文化上的阻碍。另外,对于事业单位改革而言,单单搞绩效工资改革远远不够,还需要完善的管理体系、好的管理环境、优越的领导力、良好的员工素质和执行力等。   7、实行绩效工资改革是否必然带来工资的增长?   答:绩效工资跟以前的大锅饭工资方式相比,更多是工资计算方式的变化,是一种相对规范和相对公平的方式。绩效工资改革并不是以涨工资为基本目的的。   9月2日的国务院会议明确表示,绩效工资改革是将实施绩效工资与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相结合,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秩序,严肃分配纪律。有的专家举了即将开展绩效工资改革的医疗卫生机构为例,现在不少医疗机构存在收受患者红包、推销特定药品、外出坐堂就诊等增收方式,但进行绩效工资改革,就应该堵住这样的后门收入。   8、在职在岗的事业单位员工实行绩效工资改革,那离退休人员呢?他们的权益如何保障?   答:这也是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9月2日的国务院会议明确表示,统筹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与离退休人员的收入分配关系,不断完善绩效工资政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对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   之前在一些省市推行的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遇到了一些挫折。一些年纪较大的事业单位的员工,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在单位也不担任任何领导职务,在某种意义上讲属于单位的弱势群体。专家们呼吁在绩效工资改革中,要充分考虑这一部分弱势群体的利益,以保障社会和谐。   9、事业单位的工资经费来源都有哪些?   答:事业单位根据经费来源渠道差异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执行政府政策的执行性事业单位,属于财政全额拨款。第二大部分公益性事业单位中又可细分成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为全额拨款,而如果是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国家将根据事业单位的盈利收入情况实施差额拨款,差额部分由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第三类是经营性事业单位,从改革开放以后,根据市场化的实际发展,很多经营性事业单位已经没有国家财政拨款,比如说很多出版社就是完全自收自支经营性事业单位了。   10、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改革是鼓励事业单位搞创收吗?   答:专家们表示,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的初衷并不在于鼓励搞创收。据分析,此次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初衷应该有以下三条:第一,规范各事业单位的津补贴发放,从一个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管理的状态。第二,通过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公共事业服务部门的员工有更好的工作态度,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产品。第三,改变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为将来更进一步的体制改革做一些有益地探索。   11、国务院会议表示,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保障,省级财政统筹,但很多地方县级财政很拮据,如何保证绩效工资不是画饼充饥?   答:不少专家对此也存在疑虑。以小学教师为例,或者是以义务制教师为例,解决绩效工资经费来源主要是县一级政府或者是县财政,在一些财政状况不是很好的县一级政府中,要额外拿出一些钱补贴教师绩效工资是比较困难的。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专家将目光聚集在中央财政补贴上。专家们举义务教育学校为例,全国有700万小学教师,每人每年增加3000块钱,是2100亿,对国家来说,不算一个大数,因此,给不给钱是一个态度问题,而不是一个能力问题。专家还呼吁,节省其他不必要的财政支出,态度坚决地支持、保证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经费瓶颈不难破解。   12、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领导的绩效由职工评定还是由领导的领导说了算?   答:就目前政策导向来说,领导的绩效是由领导决定的,可能比较科学的方法是综合的方法有领导决策,也有普通员工的民主参与。不过哪一种方法都有利弊,需要每一个事业单位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摸索适合的方法。   有的专家提出,要警惕一些事业单位领导滥用绩效评定权限,过度拉大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工资收入,造成新的不公。
个人分类: 有待分类|1356 次阅读|0 个评论
后植物志时代中国植物分类学家还需要做些什么工作?
ephedra 2009-3-10 15:23
近两年和非本学科的一些科研人员或者行政管理人员聊天,大家或直接或间接地问我:中国植物志都完成了,你们再做什么?言下之意,对我们没有失业而是一如既往地忙来忙去感到非常奇怪。虽然和我聊到这个问题的人数还不足以进入统计分析,但我以为这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这些想法一方面让我惊讶于分类学的科普如此薄弱,另一方面也让我警觉,在分类学日趋没落的今天,如果再不纠正这些人对分类学的看法,那分类学家将来的日子会更为难过。 加强分类学科普工作的重要性 谈到分类,即使普通公众也不陌生,人们或多或少知道分类与认识植物种类有关系,甚至极端者认为分类就是认植物,许多研究生刚来的时候以为认识植物越多,自己分类学的水平就越高。因此,不奇怪有那么多人会问:中国植物志都完成了,你们还在干什么?这样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对分类学的研究内容和中国植物志的现状不清楚的缘故。 植物分类学是研究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有二:一是给予所有植物以学名或俗名,二是研究各群植物之间的自然关系,前者称为命名,后者称为分类。现代植物分类学为广义的分类学概念,与系统学概念等同,既包括传统的分类和命名活动,也包括进化和系统发育等方面的研究。实践上,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人员探讨的问题包括:类群修订、系统发育、进化、植物地理等等任何一个或几个方面的问题。 植物分类学研究的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或者说是纳税人的税收,因此,纳税人有权利知道分类学家在做些什么工作。分类学应该与其他学科一起,或者通过更广泛的途径加强科普工作,改善分类学在公众中的印象。 《中国植物志》遗留的问题 跨世纪的巨著《中国植物志》虽然已经完成,这套巨著记录了中国植物丰富的植物种类,但是很多具体细节还不十分清楚。由于早期的研究相对零散,缺乏系统地专著性的研究工作,大多数科、属都遗留了些分类学问题。归纳起来,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调查有限而有大量发表的物种仅有一份或少数几份馆藏标本,这部分物种存疑的原因是标本太少无法观察到变异式样,因此,无法准确判断是否是一个好种,二是复合体的分类问题,厘清这个问题必须从居群观察取样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研究调查关键分类特征的变异式样,对数量特征应引入统计手段进行分析,从而给出恰当的种类划分。因此,对这些类群还需要在标本研究、野外调查结合实验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修订性的研究工作。 虽然集全国四代植物学家的努力,耗时 45 年终于摸清了中国植物的大概,完成了 126 卷册《中国植物志》巨著,但是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植物种类繁多,好多问题还没有搞清。各个类群研究的深度不同,因此,各卷植物志的水平也不同。一般说来,编写志书的水平高低有四项基本指标: ① 种类齐全; ② 鉴定正确; ③ 描述正确; ④ 检索表好用。但是,从分类学实践看,《中国植物志》大多数卷册距离这四个指标还有相当的距离。而在《中国植物志》完成之前,瑞典已经完成植物志第七版修订,而且新版是在 25 km 2 样地调查基础上做出的,而我国交通不便的地区如云南、西藏、四川、广西等地调查还十分薄弱,样地调查还根本谈不上。因此,对搞清中国植物物种多样性来说,《中国植物志》的完成才只是一个新的开始,还远远没有结束。 另外,分类研究不止是植物志的工作,也包括进化和系统发育等方面的研究。尽管在植物志编研过程中,中国植物学家也对分布于中国的那些植物类群进行了系统发育研究,但是相对于中国植物的种类和植物类群系统发育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方面的工作还十分薄弱,还有很多没有搞清楚的问题。从探索植物类群自然关系的角度讲,分类学家需要选择一些自然单元进行研究,而植物的科、属甚至种多是广泛分布,而不局限于中国,因此,从系统发育的角度看,研究植物类群自然关系需要在其分布区内取样,跨国取样甚至是全球取样,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更有说服力。 系统植物学的七个基本问题 谈到分类学家的工作,不能不涉及分类学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是高度概括性的、本学科研究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Cracraft (2002) 在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可持续利用一文中谈到系统生物学需要解决的七个基本问题,并对这七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我觉得这七个基本问题也是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七个问题是:( 1 )什么是一个物种?( 2 )全世界有多少物种?( 3 )生命树是什么样的?( 4 )特征转换的历史是什么?( 5 ) 地球上的物种分布在哪里?( 6 )这些物种的分布随着时间的改变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7 )系统发育历史是如何预测的?将来有时间我会分别对这七个基本问题进行介绍,其实这每一个问题都需要一个长篇。 后植物志时代中国植物学家还需要做些什么工作? 由上面的分析来看,中国植物分类学家的任务还有很多,上面提到的七个基本问题我们一个都没有搞清。从目前国际、国内本学科发展情况来看,《中国植物志》完成以后,中国植物分类学研究人员的研究重点将侧重于三个方面:一是 水平上开展修订性的研究工作厘清那些不清楚的物种和复合体的分类,尤其是那些大科、大属的问题最多,为新版植物志做准备;二是对分类比较清楚的类群可以全球取样探讨类群的系统发育和演化以及生物地理学方面的问题;三是物种的 DNA barcoding 的工作是目前国际上的热点研究方向,国际、国内启动或者正在酝酿启动一些大项目,但是,如果不搞清那些遗留的分类问题,采样都是一个问题。因此,专著性或者修订性的工作是后植物志时代中国植物学家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也是搞清中国物种多样性的唯一方式。 参考文献 Cracraft, J. 2002. The seven great questions of systematic biology an essential foundation for conserva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use of biodiversity. Ann. Miss. Bot. Gard., 89: 127-144
个人分类: 植物分类学|9504 次阅读|6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