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tag 标签: 公开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只有做到公开透明才能保证公平公正
热度 6 duke01361 2012-7-29 08:38
只有做到公开透明才能保证公平公正 公开、透明,不容许暗箱操作,不偏听少数人的意见,走群众路线,相信群众的智慧,做到民主和集中的科学协调。 建立这么一个可以体现尽可能多的人的智慧的机制是当前我们这样一个“熙熙攘攘”的社会最需要建立的一种原则性运行机制。 科学最离不开民主,民主最仰仗科学!民主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运作机制的保障,科学从来就不承认“威权” 民主不妨重温毛泽东时期的“群众路线” 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监督,保障信息对称 放手发动群众,相信广大群众的智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期待我国尽快成为一个“科学-民主-法制”三位一体的现代公民社会!
个人分类: 先哲也闲着|3143 次阅读|12 个评论
公开,是摒弃陋习走向民主的一剂良药
热度 1 Moneypond 2012-7-26 12:27
公开,是摒弃陋习走向民主的一剂良药 彭泉 中国的很多问题,都与“不公开”有关。 三公消费,一直遮遮掩掩,地下活动,所以民众不满。现在,开始逐渐公开,这是个好苗头。 申报课题,只知道谁上谁下,不知道整个过程是如何操作的,不知道专家是如何研究出最终结论的,不知道上去的高明在哪里,下来的不足在何处。 各类招考,考生只知道自己和别人的成绩,不知道整个过程,不知道人所长己所短。 ………… 公开,本身不难,难在操作者不愿公开,公开了就不能“操作”了。公开,也不是无条件向所有人公开。有些事,需要向全体公开,有些事,需要向当事者公开。 三公消费需要公开,但因为公开有限,民众只看到听到了一堆数字。公开三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监督。民众监督,是宽泛的,因为很多事情民众并不清楚细节。三公消费,涉及到政府,政府是人民的,人民政府向人民负责,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向人民负责。因此,政府的三公消费,除涉及到国家机密影响国家利益的,都应该详详细细地向人民代表公开。只有全部公开,人民代表才能更好地行使监督权。 课题申报过程要公开,专家意见对同类竞争者要全部公开。大家都是同一个领域的研究者,孰高孰低,都是明白人。公开了,认识到自己不如他人,输的心服口服,赢得心安理得。 招考过程尤其是面试过程,要想同一职位的申请人公开录像,如此,即使失败了,也能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看看公开举办的各类歌手大奖赛,谁唱的怎么样,全国人民心里都有一杆秤。有些歌手落选了,民众依然会喜欢他们支持他们;有些人当选了,民众不买账,将来照样受冷落。这就是公开的好处。 公开的过程,就是走向民主的过程;公开的程度,就是民主的程度;公开的水准,就是民主的水准。
2063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怎么公开、公平和公正?
热度 22 CPW2011 2012-7-24 05:08
国家每年都会重金启动重大科研项目,比如 973 计划, 863 计划等。这样的课题动辄就几千万,那个专家不会蠢蠢欲动呢?下面以 973 项目为例,看看其指南的出台过程,科技部有什么具体监管措施保证这些项目的申请的“公开、公平、公正”? 科技部每年都会发布 973 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其实在发布这个指南前,科技部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向大学和科研院所征集意见,这个时候就是各个单位博弈的时候了,大家都想自己单位提的意见能够采纳,中间具体会发生什么不得而知。另外科技部还会请所谓的顾问和专家,让这些人来讨论和敲定重点支持方向,这又是一次博弈的过程,各个专家和顾问是否有私心?是否存在腐败的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项目申报指南的可信度有多高? 接着再来看看指南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即项目申报要求和重要支持方向。申报要求就不用说了,想申请的人都能满足,如果因为这方面不够资格,我想大家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关键的部分是重要支持方向。下面列举 2010-2013 年重要支持方向中的癌症板块予以说明。通过仔细分析,大家很容易发现每年的重点支持方向都非常的细,细到具体的癌症种类,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方向。有些人开玩笑说照着这个指南都能找到相对应的教授的名字。这个就好像我们国家很多地方的人事任免,甚至公务员的招考,招聘方设置一大推限制条件,到头来只有他们内定的那个人能满足。科技部可以说这是坚持“择需、择重、择优”的原则,但是这样怎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2013 年:癌症发生的环境与遗传机理研究 采用癌症流行病学与进化发育学、群体遗传学、系统生物学的多学科交叉方式,从基因突变、表观遗传、调控网络 等多级水平 研究环境及遗传因素互作 的致癌分子机理,为癌症预警、预防以及治疗有效药物靶点的检测提供理论指导。 2012 年:前列腺癌发病机制与干预的研究 紧密结合临床,研究前列腺癌 发病不同阶段的蛋白质修饰、代谢产物、转录组与基因组的动态变化特点,揭示其功能与调控的机理;研究 激素相关 的信号转导、调控网络以及发病不同阶段的表观遗传变化与分子机制;发现和鉴定中国人群特异性的早诊、治疗和预后等相关生物标志,为发展临床诊疗新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2011 年:肿瘤发生发展与关键调控蛋白作用网络 以恶性肿瘤为模型,研究原癌蛋白 - 抗肿瘤蛋白及关键性 负调控蛋白 的网络互动对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 ; 揭示蛋白作用网络对 肿瘤微环境 和肿瘤转移的调控机制 ; 研究表观遗传因素、信号转导通路与转录因子对细胞周期 - 恶性肿瘤转移过程的调控机制及其结构与功能基础 ; 发现 炎症诱导肿瘤 相关重要活动调控的关键蛋白质群组成、动态变化及调控网络 ; 研究 炎症,代谢调控 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选择性激活机体抗肿瘤效应机制和防治免疫逃逸的策略与方法。 2010 年: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 针对 1-2 种恶性肿瘤,分析细胞癌变的 微环境和表观遗传因素 ,研究癌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细胞重编程分子机理和调控网络,探索控制细胞癌变与转移的 表观遗传机制 。
8150 次阅读|43 个评论
神马世道,还有“私人空间”么?!
热度 50 boxcar 2012-7-15 22:25
北大校长周其凤教授回老家给老母亲拜寿——真的是跪拜,场景很感人。然而,现场有若干观众或宾朋,竟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神速,捏下了照相机照片,在记录下这一感人瞬间的之后不久,即将照片上传到网上,并由此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看到科学网上也有博主对此事件做出了迥然不同的评论【 1,2 】,俨然已悄然形成了“反跪派”和“挺跪派”。对此现象,俺不想做太多不合时宜的评论,毕竟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于一个举动的看法也自然会有很大的不同,设身处地地去想想,都不难理解。对此事件,我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如今是神马世道?还有私人空间么?! 晚辈们在家如何给长辈行礼,其实原本只是件跟外人没啥关系的事情。正常情况下,如果身居高位的名人低调行事,给老母亲做寿时一没有邀请记者去采访报道,二没有请各界名流到场助威,本来是不会引发社会关注的,也不至于在网络上引发围观、爆炒和热议。然而很不幸,现如今记者队伍扩招了,评论员团队扩容了,你想不接受采访固然勉强可以,但你想拒绝偷拍却基本没门儿!在几乎人人都有能拍照片和摄制录像的手机而且还能迅速以微博等形式把图像信息上网传播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是不拿记者证的“记者”,这些记者可以悄然记录下你的影像和声音,然后拿去传播,像周其凤校长下跪这种场景,无疑是赚取点击量和眼球的最好题材。 其实,此类图文既然可以被满不在乎地传播,紧接着马上遭到无所顾忌的网民们的抨击和议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匿名的网民们才不会给名人留神马面子,恰恰相反,越是名人,越容易挨骂;原本就在风口浪尖上呆过的名人,则格外受关注,随便做点儿啥事儿、说句神马话、摆个啥 POSE ,都难免会被分析解读能力超强的网民赋予无穷多的涵义。 对于此次的跪拜,很多网友认为给老母亲拜寿没啥不对的,但不应该搞公开的跪拜,不该在镜头下秀跪拜,而应该“在私下里”拜。然而,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是,在网络信号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大街小巷城市乡村的情况下,好像已经很难找到传说中的“私下”了,即使你自己还想掩耳盗铃般地“私下”一次,却总难以料到会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人家早已悄然决定要把你这张照片“上网”了。 如此让别人没有隐私,或许可以让许多拍客们感到很爽,只是不知道他们有木有设身处地地想想,今天的拍客,也许就是明天的被拍客。倘若社会上的人都不尊重别人的隐私,自己的隐私还能 HOLD 住么?! 参考: 【1】 王邦进: 周其凤 —— 对着权力下跪得更快!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93-592387.html 【2】 单博炜:周其凤校长这一跪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9583-592419.html
个人分类: 社会|7935 次阅读|130 个评论
关于5•26“××学者”事件的真相说明及要求
热度 6 xyysh2008 2012-5-28 09:01
关于 5 · 26 “××学者”事件的真相说明及要求 ——致科学网的公开信 尊敬的科学网负责人: 您好! 我把在科学网上发生的 5 · 26 “婊子学者”事件的经过进行简单的说明,并提出初步要求,请审阅! 1 、文章写作简介 2012 年 5 月 25 日 22:57 ,我在科学网上发表了《【隆重推荐】朱钦士博士用现代科学语言阐述经络现象的系列博文》,本文刚发出来,第一时间就得到了许培扬老师的推荐,本人还和他解释:“大力推荐的是朱钦士博士的博文,我只是读者”!同时,我还与朱钦士博士进行过沟通,并向他请教,结果他很谦虚,还说“希望此文能取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原文还没有【穴位的科学证明】这一章,是鲍得海老师第一个评论,提醒我,见博主回复 (2012-5-26 07:50) ,所以我把它这一段加上去了,还注明了(经鲍教授点醒,特此补充!) 文中【关于任督二脉】、【部分摘录】等都标明有“作者:朱钦士博士”;而【朱钦士博士的系列博文目录及链接】也很清楚标明了 “朱钦士博士”字样。 也就是说,除了题目为我所写外,通篇中均无出现体现我的观点的一个字或词! 2 、评论阶段 谁知,第三个评论出现了! 冯用军 2012-5-26 14:04 乱世就是怪象多——如果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中心主任鄢良是张悟本大仙的“婊子官员”的话,你可以是“朱钦士博士”的“婊子学者”了。 我的回复 (2012-5-26 15:49) :说话请文明点。连起码的尊重人的语言都没有学会,所有的话都是 CD !本人只是推荐和摘录,你自己有脑子可以去分析判断,我发了言吗? 我的回复 (2012-5-26 16:02) :法律赋予你反对的权利,但没有给你恶意中伤别人的权利,我保留对你上述无理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接着,第五个评论来了! 冯用军 2012-5-26 15:52 对传播伪科学的人就是不要客气、不能客气;你推荐和摘录,经过此人同意了吗?他授权你了吗?你算他的传声筒还是利益代言人?还是鼓吹者或幕后推手?他说的东西验证了吗?科学吗?害死人你敢承担责任吗?既然敢发,为什么怕人揭发?如果没标明{转载},这就代表你的发言,不是吗? 我的回复 (2012-5-26 16:11) : 什么是伪科学?你看得懂上述文字吗?朱博士说了经络现象是科学了吗?他只是说了某些科学证明而已,也是引用他人的成果!你凭空想象就认为我没有经过朱博士的同意,有种你就去问他好了!我是【隆重推荐】,而不是转载,写得这么清楚,你都没有看见吗? 3 、分析: 其一、此人没看懂文章,把朱钦士博士的观点当成我的观点,就开始骂人! 难道他要我将文章题目改为《 【隆重推荐】朱钦士博士用现代科学语言阐述经络现象的系列博文》?这不是不伦不类吗?在我已经反复强调了文章原作者的前提下,我有权将文章题目写为《【隆重推荐】朱钦士博士用现代科学语言阐述经络现象的系列博文》,为了与原创相区别,我还在“隆重推荐”上加了特殊符号。我只是推荐朱钦士博士的博文,该博文的观点并不代表我的观点! 其二、当我揭穿他后,他就改口说我传播“伪科学”,毫无根据地指责“鼓吹者或幕后推手”等等! 其三、此人没有看或没看懂朱钦士博士的博文,就 给 它下定义为“伪科学”! kxkr5678918 2012-5-27 21:57 严 老师你好:我拜读了朱博士关于经络现象的系列博文,严格来讲,那只是一篇综述,对经络现象也只是进行了推测,既没有实验结果的支持,也无法解释更多的经络现象。事实上,我们只有从整体和器官系统水平破译经络的实质,才能从更高水平加以彻底解决。而朱博士却想直接从分子水平加以解决,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但无论如何,朱博士的想法是好的。 13] 刘新建 2012-5-26 18:44 首先,中医对人体和医学有发现之功,所以中医研究属于科学的范畴!古代中医的理论是一分为二辩证法,但没有成为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不符合现代科学的规范,但不等于中医学不能成为医学科学的组成部分。现代中医研究和西医研究都是医药科学的部分,是一个体系中的分支,不是对立的,是相互补充的。 kxkr5678918 2012-5-26 17:57 其实,中医经络的实质已经被真正破译了(《人体科学的新发现与中医经络系统之结构和功能》 www.paper.edu.cn/index.php/default/ releasepaper/content/12238 ),只是由于破译者属于体制外的医学爱好者,一直被低估。该论文通过人体实验,在发现了大量新的生理现象的基础上,用现代医学语言阐述了中医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jzpalsgg 2012-5-26 15:27 中医就是建立在无数经验之上,依据大量经验总结出来的治病疗伤之术。它是经验之学,是一门技艺,具有宝贵的实用价值,但算不上是一门科学。但是,对中医的治病疗伤之术,进行理论诠释的理论体系,却是玄学(与以鬼神魔力解释杂技一样)。古人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没有办法,有其无奈之处,只好玩玄的。现代中医工作者有条件了,应该用科学的理论对中医进行诠释,用现代技术手段和设施使中医技艺完善、改进,使之进一步发扬光大,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西医就是这样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 以上证明 朱钦士 博士的博文中关于经络现象的观点不属于“伪科学”! 一个连 “ 医学、科学、科学证明、科学假设 ” 都分不清, “ 经络现象 ” 与 “ 中医 ” 的关系都分不清的人,还有胆量来教训人?就以道德与科学的审判者自居? 其四、谁给了他恶毒攻击别人的权利? 我警告了,他还骂,还有扩大;还污蔑我和李连达院士的关系。我当时也没有想到删除这一招,但有这一招也没有用呀!中途我离开了 3 个小时左右,发现他还在喋喋不休地骂;更有甚者,他还半夜起来骂人,真是防不胜防呀!造成其肮脏的语言停留在我的地盘达 21 小时,已对我的名誉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直到我写《 碰到这样骂人的,你会怎么办?科学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 》这篇时才被科学网删除!更无聊的是,他还又写了博文继续诽谤,真是嚣张至极! 其后出现的评论有我为了制止其进行继续攻击采取的正当防卫的反击,也有不理智的地方。我愿意对我所有的言论负责,他也应该为他所有的言论负责! 4 、要求 根据 冯用军 ( 科学网 UID: 45571 ,供职于中国创新研究院、北京阳光泽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上述行为,发布 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信息, 已涉嫌违反了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五条第八项的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依据第十六条的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其网站传输的信息明显属于本办法第十五条所列内容之一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报告。” 现提出如下要求: 第一、要求冯用军 ( 科学网 UID: 45571 ,供职于中国创新研究院、北京阳光泽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立即停止对严少华的人身攻击和人格侮辱! 第二、要求冯用军 ( 科学网 UID: 45571 ,供职于中国创新研究院、北京阳光泽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在科学网上公开赔礼道歉,并消除其恶劣影响,删除涉及到侵犯严少华名誉权的所有文章和评论! 第三、我已收集冯用军 ( 科学网 UID: 45571 ,供职于中国创新研究院、北京阳光泽林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所有关于侵犯严少华名誉权的所有证据,保留对冯用军侵犯我本人名誉权的民事诉讼的权利! 以上情况,贵网可以去核实。希望得到公正的答复,谢谢!并希望科学网能以此为鉴,更好地保护实行实名制的科学网博客的合法权益,正如科学网博客刘旭霞教授所言:“保证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是理性的,而杜绝没有法律素养和道德底线的谩骂再次发生。 ” 严少华 2012 年 5 月 28 日
个人分类: 个人维权|1867 次阅读|6 个评论
与Professors关于一条参考文献的邮件往来
热度 5 Cabird 2012-5-18 17:14
与Professors关于一条参考文献的邮件往来
玩科学网已经有一段日子了,昨天才申请开通博客,今天就审核通过了。看到头条科学网编辑关于张虎不实信息的道歉书,想来自己也是赶巧了,要不然更严格的审核应该就正好落我头上了。 前几天看到机械的一个同学吐槽了某期刊一大牛文章的参考文献,这里就拿之前我对一条参考文献的困惑开始我的科学网博客。本来邮件往来是比较私人的,但是考虑到邮件内容都为纯粹学术讨论,并未涉及私人领域;而且邮件的始末都是来源于公开的信息,所以希望不被大家吐槽。 +++++++++++++++++++++++++++++++++++++++++++++++++++++++ 来源与CG上的一条参考文献,检索的时候失败了就询问原作者。 Dear Prof. Cheng Sorry to disturb you and occupy your time skiming over my email. Hereby I am asking for answers about one confusion originating from your article "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based on an approximate lower bound method with a variable factor of safety that can consider residual strength" in Computer and Geotechnics 38(2011):623-637(see Fig.1). Fig.1 the article I am reading When I am searching for reference in this article with the title "Determination of the bounds to the factor of safety and the evaluation of f(x) in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by lower bound method" that is also created by you as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a dilemma comes into being: as cited in the reference, the ref. should be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 2010, 136(8):1003-1013 (see Fig.2), whereas I cannot locate the ref. in the ASCE database (see Fig.3, http://ascelibrary.org/gto/resource/1/jggefk/v136/i8 ) according to the above address. Actually, when I searching for ref. in the whole ASCE database, it responses that "no results found", the same response can be observed even searching in Google Scholar Search Engine. Fig.2 the information of ref. given in the reference Fig.3 Web page of JGGE ASCE 2010, volume 136, issue 8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reference gives the pages of ref. ranging from pp.1003 to pp.1013(Fig.2) in vol.136, no.8, but the ASCE website indicates that the page range of 136(8) is pp.1011-1165 and that of 136(7) is pp.897-1009 (see Fig.4, ttp://ascelibrary.org/gto/resource/1/jggefk/v136/i7 ). Both the ranges are circled in red in Fig.3 and Fig.4. It is not normal for a famous magazine to divide one article into two issues, where pp.1003-1009 in issue 7 and pp.1010-1013 in issue 8 with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pp.1010 could be the cover. Fig.4 Web page of JGGE ASCE 2010, volume 136, issue 7 In conclusion, some mistakes either in word editing or in citation information should made in the reference about ref. of the article in CG.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academic rigour, I look forward to some explanations and corrections along with pardon to the venture of a infant student from Prof. Cheng. Postscript: if possible, I would like to ask for Prof. Cheng to send me the online unaccessible PDF or manuscript of the article "Determination of the bounds to the factor of safety and the evaluation of f(x) in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by lower bound method", whcih should be an important literature in my paper review. 能得到大牛的回复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虽然足够简短,也比台湾的很多教授懒得回复要好得多。 As seen, it is from 1103-1113. Unless ASCE hard copy print use a different page number Dr. Cheng 事实上,我确实把页码搞错了,丢大了。大牛确实足够宽容,还是回复了。我赶紧认错,进一步探讨困惑原因。 Dear Dr. Cheng Thanks for your clarification and I recognize that I made a big mistake in addressing this article refered as pp.1103-1113 that was seen as pp.1003-1013 in wrong. I appologize for this to you and ask for your pardon. In fact, as seen in the figure below, the ASCE online accessible article in volume 136, issue 8, pp.1103-1113 is titled as "Evaluation of Interslice Force Function and Discussion on Convergence in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by the Lower Bound Method", but not "Determination of the bounds to the factor of safety and the evaluation of f(x) in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by lower bound method" that is not adopted by JGGE of ASCE, even both of the two titles lead to the same article. I think it is the answer to all of the confusion. Thanks again for your review. And student I have another request hereby. Since our school have not purchased the database of ICE including the journal of Geotechnique, it is not accessible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 herein to read any one high level article including your work with the title of "A three-dimensional upper bound approach to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using rigid 滻椀琀攀 elements: improvement, veri揻愀琀椀漀渀 and application " (Geotechnique 2006;56(4):285–296). As my research interests focus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the above article will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my paper review. I am encouraged to ask for its PDF copy to its corresponding author, and hope that Dr. Cheng could do me a favor. 大牛没义务提供他论文里的参考文献,所以拒绝了我。因为我的邮件错误地把他当做了那文章的作者,又犯一个大错。我这种犯错频率再一次被谅解,实在是大牛的胸怀。 This paper is not by me. You can ask the corresponding professor Dr. Cheng 接下来我向原作者Prof. YIN 要那篇文章。 Dear Prof. Yin Sorry to disturb you and occupy your time skimming my email. As a graduate student of geotechnics, I have a request hereby. Since our school have not purchased the database of ICE including the journal of Geotechnique, it is not accessible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 herein to read any one high level article including your work with the title of "A three-dimensional upper bound approach to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using rigid 滻椀琀攀 elements: improvement, veri揻愀琀椀漀渀 and application " (Geotechnique 2006;56(4):285–296). As my research interests focus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the above article will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my paper review. I am encouraged to ask for its PDF copy to its corresponding author, and hope that Prof. Yin could do me a favor. 教授很耐心地回复了我,并且指出了我给他邮件里的困惑,把所有相关的三篇文章都作为附件传给了我。 Please see the attached files. I cannot find Geotechnique 2006;56(4):285–296). 原来,他的文章在被引用是搞错了期号和页码,而我就根据被引的给他发了邮件,没有进一步地去源数据库检索。又一大错。赶紧认错。 Dear Prof. Yin Thanks very much for your sharing. The attachments includes both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version of my intending article, which were published in Geotechiniques and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respectively. I am sorry to bring confusion to you for the pages of "Geotechnique 2006;56(4):285–296" that was cited in an article titled by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based on an approximate lower bound method with a variable factor of safety that can consider residual strength"(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38 (2011):623–637; see figure below) When I search in ICE database, it is actually located by " Géotechnique , Volume 55, Issue 7 , 01 September 2005 , pages 549 –556 ", which is the same as your attachment. It is my carelessness that leads to the misunderstanding. Thanks again for the help from prof. Yin and welcome your visit to Changsha, Hunan University. ++++++++++++++++++++++++++++++++++++++++++++++++++++++++++++++ 这是由一条参考文献引出的所有,我连续犯了三个错误。反省自己,如果没有大牛们的包容,真的是不知如何收场。希望给同学们借鉴一下,给大牛发邮件,还是要谨慎再谨慎。我想大牛们的包容也是有限度的。 想来如果公开邮件有涉及隐私等违法嫌疑,希望大家指正,我尽快处理。
5250 次阅读|7 个评论
[转载]温默:谁给骆家辉戴上了节俭的“帽子”
热度 1 zls111 2012-4-8 20:00
温默:谁给骆家辉戴上了节俭的“帽子” http://msn.huanqiu.com 2012-04-06 09:06 来源:时代周报   一个华裔驻美大使骆家辉,自从来了中国就未曾走出中国媒体和公众的视线,先是自己拎包上任,随后是经济舱出行,此次又是博鳌论坛“住不起”会场五星级套房。每次骆家辉的公务出行之举,都会形成一个公众竞相惊叹的“舆论场”,成就社会事件。是“骆家辉作秀”还是“美国太穷了”?其实都不然,也与骆家辉本人没有太多必然联系,简单而言,只是美国的公务支出必须提前申报、凡事就俭的制度—《联邦公务出行条例》,给他戴了顶“节俭”的帽子。   而对于舆论的一次次乐此不疲的炒作,大概原因还在于中国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三公”经费支出的确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就此次博鳌论坛而言,根据美国政府的《联邦公务出行条例》,官员出差前,都需要由所在部门安排出具体的行程。差旅费方面,按照出差地的平均生活水平进行报销。根据2012年的具体规定,在中国的住宿标准分为31类,每个城市之间的差异很大。在北京的住宿标准为258美元一天,而海口则只有181美元一天,最低的是丽江,只有67美元一天。而本次博鳌论坛主办方提供的套房豪华间网络报价为280美元,行政间为370美元。显然是超过了美国政府对官员出行住宿标准的规定。所以作为一名恪守规定的官员,骆家辉选择与会场一水之隔的四星级酒店千舟湾度假酒店也是正常的反应。该酒店的客房标准间为每晚528元,贵宾套间为988元,约合80美元和152美元。   诚如随行工作人员所言:“酒店提供的价格是美国政府差旅财务规定的3倍,大使不能住。”骆家辉的选择是每个美国官员都会作出的同样选择。   当然,美国的官员也可以在出差前申请出差经费实报实销,但报销金额不得超出平均生活标准的3倍。官员在出差归来5天内,需要提交足以证明行程的单据以供报销,在这份单据上,需要列出每笔开销的明细,甚至包括抵达目的地,入住、离开目的地宾馆的时间。但美国政府并不会给12小时以内的公务出行进行报销。除此之外,美国还有一项补充制度让这样的制度得以在上上下下的官员中令行禁止:那就是作为出访人员接受一定额度以上的招待便可以算作受贿,回国是要受处分的。   而每次引发中国社会舆论热议的“骆家辉事件”,也都能在这个《联邦公务出行条例》中找到合理的解释。比如出行坐经济舱,条例上白纸黑字写着14小时以内一般只乘坐经济舱(不包括部长等特殊人物),而且这14小时包括飞行时间和在机场的等候时间(国内航班2小时,国际航班3小时)。公务员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乘坐商务舱,且需事先申请并得到上级和旅行审核部门的批准。   这个条例还对一些我们可能都不会注意的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比如官员出差期间的杂项费用,如洗衣费、服装费、清洁费,只有在出差时间满4天的情况下,才可以申请报销。对于公车的使用,更是在“公车私用”的情况上直接给了一个简单的“NO”。   换个角度去看,严格按照此规定行事,我们必然看到的是这样的一个骆家辉:与美国的“大国”身份不太相符,到中国赴任自己提着包,出差就坐经济舱,到了一些大会议场合时有付不起“住宿费”换酒店的情况,看上去甚为“节俭”。   这些,在美国都不会是新闻。反倒是如果骆家辉不这么做,才会是令美国记者有报道欲望的“新闻”。而我们只是习惯了与民众要求公开的呼声一同年年走高的“三公”经费支出,看淡了那些有令不行的现状,常常是沉默的一声叹息后在看到“骆家辉”们时借题发挥。   美国的制度之所以能行,其实也不仅仅是制度设计的优势,中国也有《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从2007年开始实施,明文规定公务员出差,一般应住宿在社会上三星级及三星级以下的宾馆、饭店。出差人员暂时按照副部长级人员每人每天600元、司局级人员每人每天300元、处级以下人员每人每天150元标准以下凭据报销。但我们看到的却往往是“骆家辉”的反面:开着公车办私事,喝着茅台住豪华宾馆。这大概只能归咎于制度的乏力。
1832 次阅读|2 个评论
一句话点评: 再谈两会投票具体结果应该公开
黄安年 2012-3-14 17:42
一句话点评 : 再谈 两会投票具体结果应该公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3 月 14 日 发布 无论从那个方面讲两会闭幕时的决议案投票结果应该尽快让普通老百姓知道,可目前老百姓没法通过中央电视台的直播知道,于是,我只能看凤凰卫视的电视直播了。老百姓真的不清楚,网络化快速发展的时代 , 不公布投票具体结果,究竟是为什么 ? ***************** 专家解读两会预算草案为何反对票最多 2012 年 03 月 14 日 15:49 来源: 人民网 作者:付龙 人民网北京 3 月 14 日电 (记者 刘茸)今天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了闭幕会,对包括《关于 2011 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 2012 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在内的 10 个草案进行表决,并悉数通过。 表决结果显示,《关于 2011 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 2012 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草案》获得了 2291 张赞成票, 438 张反对票,反对票在 10 个草案中最多。 2010 年,该草案是 2391 票赞成、 362 票反对通过; 2009 年是 2458 张赞成票, 317 张反对票通过。 针对 “ 两会 ” 预算草案反对票数逐年增加,今年的反对票最多这一现象,人民网记者采访了几位专家。 “ 如果财政体制不改革,明年反对票还会更多 ” “ 如果财政体制不改革,明年反对票还会更多。 ”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铿一语惊人。 他解释道: “ 现在各个部委和财政部留下那么多钱,让大家 ‘ 跑部钱进 ’ ,跑的人意见很大,各省的省长不也有意见吗? ” 根据今年预算草案, 2012 年全国预算收入为 116300 亿元,其中中央收入 58620 亿元,相当于整体预算收入的一半有余;在全国财政预算支出的 124300 亿元中,中央占比同样过半,其中大部分均用于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地方政府从中央获得这一部分财政支出的过程,被形象地称为 “ 跑部钱进 ” 。贺铿说,这么大一部分资金不进入地方的预算监督,要钱的成本很高。 据媒体报道, 3 月 6 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答记者问时,针对有记者提问 “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是不是与民争利 ” 的问题,谢旭人予以否认,表示财政收入取之于民同样用之于民。贺铿认为,这个回答可能也影响了一部分代表的投票。 “ (记者)问挣了那么多钱,能不能给企业和老百姓让一点利,你不要都顶回去了嘛。应该让一点的,如果不行你可以解释嘛。 ” “ 如果大家都不反对说明都不关心,反而是件坏事 ” 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反对票增加是一个合理的趋势,意味着老百姓和人大代表对预算报告的关注正在逐年上升。 “ 关注多了自然会有思考,会出现不同意见。如果大家都不反对说明都不关心,那反倒是件坏事。 ” 刘尚希说。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现在社会上对财政存在不满的心态,主要关注的点有三个:减税不够,透明度不足,支出绩效有待提升。 “ 这些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可能是导致人大表决中反对票数增加的原因。 ” “ 代表们一般说的就是, ‘ 三公 ’ 经费能不能得到控制?能不能说清上交的税费都用到了哪里?实际上预算报告就是要说清楚这件事,但很多代表觉得数据仍然看不懂。 ” 贾康说。 去年以来,要求政府预决算报告进一步公开透明的呼声在公共财政领域中格外引人注意。刘尚希表示,财政预决算公开透明的过程的确应当加快,应当从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如 “ 三公 ” 经费等方面入手,逐步实现公开。 “ 但也不能搞 ‘ 大跃进 ’ 。 ” 刘尚希说, “ 这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一般公共服务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例一直在下降,这个数据反映我国行政运行的成本其实一直在降低。 ” 贾康认为,今年预算报告的进步主要在于支出的重点得到了强调,同时报告中体现出来的财政税收改革也可圈可点。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3/14/13193827_0.shtml 一句话点评 : 两会投票结果应该公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 / 2012 年 3 月 13 日 发布 昨天的政协十一届五次闭幕会上 , 两个决议案的表决票数在中央电视台的全国联播节目中并没有公开。好在凤凰卫视公布了,工作报告议案赞成 2075 票 , 反对派 2 票 , 弃权 9 票 , 未按表决器 25 人 ; 政治决议案赞成 2065 票 , 反对 12 票弃权 18 票 , 未按表决器 26 人。笔者以为,如果像这样的透明度都做不到,谈何用实际行动大力推进政治改革 ? 两会代表是代表人民办事 , 人民有知情权 , 如果这点不能兑现,谈何以民为本,权为民受所授 ? 我们的宣传报道官员难道是这样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cpac=blogblogid=547536op=edit
2992 次阅读|0 个评论
应该让‘科研大亨’们‘裸’一下
热度 4 lin602 2011-7-13 14:16
普通教师与研究人员们,经费是不多的,甚至许多人‘吃不饱穿不暖’,一部分人能够‘温饱’,少数人能够达到‘小康’,要想成为‘大亨’,那真是‘宝贝’了。 但是,‘科研大亨’们的经费那是不得了的,数百万,数千万甚至成亿的经费。 应该让‘科技大亨’们向社会公开一下,他们总共得到多少项目,多少经费,出了多少重要的科技进展(注,科技进展不是单纯以发表多少文章数字来表述,是实质性的创新进展),产生了多少经济效益,建了多少厂,这些厂投入产出比,厂存在了多少年(防止今天建明天关也算在内)。 总之,应该让‘科技大亨’们公开(裸)一下他们的科研经费投入产出比。不要花一千元钱,买了一只普通的鸡蛋(只值块把钱)。
3127 次阅读|4 个评论
批“11两会”代表之观点(5) :“官员财产公开”制度!
热度 9 QFL 2011-3-8 10:38
批“11两会”代表之观点(5) :“官员财产公开”制度!
本博 收录两会代表们的各种“雷人”观点,并稍加拙批而成一系列博文,目的就是使大家 :怒一怒、喜一喜、思一思、愁一愁、乐一乐、哭一哭 …… 。 另外, 本博主对“两会”代表的个人观点 暂时 只有一句话 : “代表”应该职业化,让懂政治的人去玩,而不应该被其他行业的人士所业余兼职! ---------------------------------------------------------------------------------------------------------------- 律师出身的代表韩德云曾 连续6年提议案建议“ 官员财产公开,实行立法 ”,但至今毫无结果。正如韩代表所说:“ 现在社会对立情绪在加重,越早实行财产申报和公示,越能够有效阻挡贪腐,越能够化解矛盾 ”,然而, 天朝 咋不敢用这把世上最锋利的反腐圣剑呢? 这真是一个最令人想不透的明显问题,很容易令人展开翩翩联想!例如: 难道是积重难返,当盖子掀开后,腐败会太惨不忍睹,怕老百姓绝望之? 难道是高层太过于优柔寡断,前怕狼后怕虎,看不清“官员财产公开”后的结果,故难以做出明确的决断?甚至 难道是权贵者阶层在暗中掌握着国家公器,重重阻挠此议案的立法、并将之妖魔化? 据说,新华网曾如此报道过:97%的官员反对家庭财产公开;权贵阶层动用官方所能控制的一切宣传工具和话语渠道,妖魔化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并且在互联网上极力删除和屏蔽呼吁官员财产公开的文章甚至相关字串,以“中国特色”、“条件不成熟”、“试点摸索”等种种借口,没完没了地拖延。 …… 小道消息满天飞,真不知道哪个真、哪个假。 滔滔大河,一桥横跨;小美、小英、小新、小澳、小日、小韩等一大群小朋友都在桥上走,却见小华在摸着石头淌水过河;众小朋友们齐声高喊:快上来,这边有大桥呀;但却令倔强的小华倍感没面子,愤愤地回答说:我就爱摸着石头过河,我摸、摸、摸、摸……。 如果腐败犹如一条大河,那么“公开官员财产”制度就是一条横跨的大桥;人家都在桥上过,可我们还在摸石头,还“摸”上了瘾,一“摸”就是20多年,而且似乎要永远地“摸”下去 。随说,中国老百姓的这个耐心,是世界其他人民难以比得上的,但也总有尽头呀! 又令据新华网(2010-10-27日)报道:世界反腐败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为180个国家和地区的清廉指数打分排名,2010年度中国为3.5分(满分为10 分),不及格,位居第78位,属于“严重腐败国家”。 实现“公开官员财产”制度,是斩断腐败的一把重剑 。如果 我们舍弃这把重剑, 那么 我们只有年年月月天天地讲“反腐倡廉”了,并隔三差五地 干掉一些最倒蛋的“调皮鬼” (例如曾经的志军同志等), 最后再向民众重申反腐决心之大、态度之坚 ,即 “ 不论是谁,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不论职务有多高,不论贡献有多大,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和手软 。” 然而, 人们的智商都太低,看到的只能是:越反越腐,前腐后继……, 这岂不可悲吗?(注:历史上“宇文泰与苏绰论治国之道”的故事很好啊,此处不再赘述)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远的就不谈了,还是让回顾最近的历史吧: 常凯申委员长曾经感慨说:“反腐败,亡党,不反腐败,亡国” ,但“心如明镜”的委员长最终还是住上了小岛。历史事实是血淋淋的教训,我们应该吸取呀。 最后, 本博坚定地认为: 谁要阻挠“官员财产公开”议案的通过,中央政府就应该让公检法一块去查查谁的财产 ! 虽然这观点很 ,但如果真这样做,说不定就是十查五准的,更能补充国库。 图片来自网络,仅是伤人心之用
个人分类: 爱我华夏|1764 次阅读|10 个评论
[转载]薛涌:公开课堂对中国教育提供了什么启示
mingmingde 2010-12-21 21:10
美国各名校把自己的经典课程免费搬上网,供公共享用,这已经是持续了多少年的事情了。如今,因为许多志愿人员的翻译服务,这些公开课在中国各大门户网站风行,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挑战。   然而,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这种公开课给中国的义务教育提供了什么样的启示?众所周知,中国的义务教育 ,特别是农村和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长期经费不足,教员不足。不久前提出了教育开支到达4%GDP的目标,早已官僚化的教育部门突然觉得有钱可烧,纷纷计划着派特权教师出国考察。在这种体制中,我们很难想象提高了的教育经费会落到孩子们身上。我们更应该着眼的,是如何寻找一套低成本 高效率的义务教育手段。   目前农村和偏远地区所面临的困境尤难克服。随着人口老化和城市化进程,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流动性越来越高。你在穷乡僻壤建了坚固的校舍,却可能没有学生就读。孩子们都跟着父母进城了,而且可能长年居无定所,难以追踪。在这种情况下,义务教育的质量如何保证?我们需要更灵活的措施。   公开课就是个很好的办法。教育部应该拿出经费,聘请明星级的中小学教师,展开义务教育核心课程的公开教学,把各个年级的核心课程全部覆盖。这种公开课不仅要免费在网上传播,而且要在各地电视的教育频道上演,更可以制作成光盘,随着教材免费向各地发放。各城市的中小学,必须免费向民工子弟开放。如果一时人满为患,则可以借助公开课教学,以媒体代替老师,并提供相应的辅导。这样,我们就能保证每一个孩子,不管走到哪里,至少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接受 一流教师的授课。   我们需要中国版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计划。中国当下最为特殊的国情是,在未来二十年数亿农民进城,形成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移民。这使得传统那种以固定校舍为基础的体制难以适应。如果以公开课为核心,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帮助中小学生们消化这些课程的辅导性服务网络,那么孩子们不管在哪里,在什么条件下,就都能接受具有相当的质量保证的义务教育。教育体制可以适应人口的流动。而网络、光盘、电视等现代传媒,把授课的成本几乎降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建立这种全国性的体系,费用不仅完全能够为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所承担,甚至可以说非常低廉。消减几次大规模的出国考察,大学少几栋豪华建筑,这些钱就都出来了。更不用说,我们还可以围绕着公开课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志愿者,对孩子们进行辅导。这大概是目前中国教育回报最高的投资。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24232.html
个人分类: 碎嘴教育|1887 次阅读|1 个评论
权力社会的公平之路为什么难行
fqng1008 2010-7-27 13:18
又到了评审课题的时候,先是重点,后是一般。在这个过程中,电话、短信不断,潜规则告诉我,评审资格就是一种权力,你必须按照常规出牌,把好关,用好权。恰巧,我自己也面临被评,因为申报了一项成果,免不了要找关系、打招呼,谁让你名利观念那么强?谁让你处在权力社会中?! 权力社会是什么社会?姑且不论别人是否说过,是什么涵义,我就把它定义为全民崇拜权力的社会再行使一次滥下定义的权力。想想,林副统帅曾经说过有权的幸福,无权的痛苦,坐在他那样高的位子还有享受无权痛苦的时候,可见一个社会崇尚权力到了什么境界。不论这种观念从什么时候开始,反正是延续至今。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崇尚权力的社会并不排斥寻求公平,无论是处在权力巅峰的还是落在权力深沟的人,对公平的渴望同样强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评审课题就是自上而下的限制权力、寻求公平的产物,尽管操作起来不免偏差。为什么这样说?早一段深圳市中医系统评审特色专科,几个评委在饭局上议论起医生为什么要写论文、搞科研?我当时就道出了限制权力的原委。 想想看,如果医生晋升取决于群众评议,领导把关,那还不乱了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仅凭嘴巴上的工夫,不打架才怪。比课题、论文虽然弯是弯了一点,毕竟是客观指标,那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尽管这个办法应用后,托关系,走后门之风勃然兴起,说让你处在权力社会中,权力终究是缺乏制约,光道德宣传中个屁用?!当然,这种模式的另一个副作用就是人人搞科研,科研还能不低水平重复?近年来,国家投入增多,竞争更加激烈,但更多是浪费钱财也算是寻求公平付出的代价吧。高考、中考的独木桥,不也是这样的吗?! 于是,我又想起了文革,当老先生大权独揽的时候,他也在寻求公平。什么工人阶级领导一切,贫下中农翻身解放,狠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等等,都是寻求公平的想法和做法,只不过他自己要永远高高在上,谁也别想跟他公平。 我想,绝对公平是任何社会都无法到达的境界。要获得相对公平,也必须走出权力社会。为什么人人都痛恨权力,而又都膜拜权力?是因为权力总是处在暗箱操作,缺乏透明性,很容易为私利服务。我们痛恨的是不能为自己服务,膜拜的是希望为自己服务。如果权力成为人人监督的阳光下的行为,它也不至于畸形发展为专谋私利的武器,而真正有了社会公器的作用。否则,无孔不入的私利会永远寻找暗箱操作的特权,并如影随形地跟随着我们任何一项改革!
个人分类: 时事评论|3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说得真好
phd9992000 2010-3-12 21:13
权力必须放在笼子里,必须晒在阳光下,必须加强监督。孟学农指出,这个监督不仅仅是体制内的监督,还要自上而下的监督,或市委、省委以及人大代表的监督,但现在完全没有做出来。我就联想到怎样把大接访变为大揭访,将官员的权力置于阳光之下,发动社会、舆论以及当事人进行监督。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媒体也这么发达,建议法院系统把接访情况在受众人数比较大的媒介上公开。 (引自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2010lianghui/zuixin/201003/0312_9417_1573692.shtml ) Ok. Do it!
1765 次阅读|0 个评论
如果能完全公开,支持北大实名推荐
大毛忽洞 2009-11-19 09:44
如果能完全公开,支持北大实名推荐 如果能完全在网上公开,支持北大的实名推荐。 中国的很多制度是很好的, 但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却出了问题, 主要原因是没有完全公开。 完全公开是公正的基本前提, 只有完全公开才能确保公正。 如果北大的实名推荐能够完全在网上公开, 我看是很好的开端! 以后要是考虑到农村的孩子, 这就是更好的办法了。 背景阅读: 江苏首名由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学生产生 南师附中王占宝校长要举荐给北大的学生叫匡超!记者昨天( 11 月 18 日 )在南师附中公告栏看到,该校高三( 1 )班的学生匡超已经确定为学校即将举荐给北大的人选,目前正在接受公示,成为江苏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第一人。在北大公布举荐权后仅两天的时间,南师附中就率先出炉了要推荐学生的名单,不得不让人大吃一惊。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对于这个决定,学校里的反应还相当正常。匡超啊,超牛的!文科生里他理科学得最好,理科生里他文科学得最好!该校已被清华提前录取的学生赵鹏竟毫不掩饰对匡超的佩服之情。
个人分类: 思想和方法|3876 次阅读|2 个评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评审人名单评审后应当公开
swguo 2009-11-10 21:45
( 原载于 科学新闻 2009年第21期 评论 http://sciencenet.cn/skhtmlnews/2009/11/802.html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的评审有二轮:一审和终审。无论是一审还是终审,评审人名单在评审前后都是严格保密的。据称此举利于评审专家公正地、毫无顾虑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过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揭晓,总会有一些徇私舞弊的传闻。有些评审专家尚未看到要审的标书,却已经接到了被评审标书作者请求高抬贵手的电话。甚至还有一些标书申请者言之凿凿地抱怨某某专家把他的标书给毙了,但发现不久该专家却发表了和他标书申请内容类似的文章。换言之,该评审专家剽窃了被审者的标书,但却不公正地将其标书打入了冷宫。如此令人震惊的指责,在学术不端行为颇为猖獗的今天,恐怕不是空穴来风。所以,每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束后,总会有人抱怨、不满、愤忿和投诉。 诚然,国际上不少基金会的标书评审,如英国的Wellcome Trust,新加坡的A*STAR,都是采用匿名制。但是,匿名制,或评审人名单的严格保密,并非是出于利于专家公正、毫无顾虑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唯一考虑,因为专家们的见解/看法以及他们之间的讨论,都是在关起门后(在中国常常是将手机上交之后)进行的。申请者在评审结束后所看到的评审意见,无非是评审专家斟字酌句后的书面文章。不过,匿名制,或更确切地说是保护评审人身份的制度,的确可以起到保护评审人在评审之后免受可能的打击报复。 匿名制的弊端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尤其在一个诚信普遍缺失的社会里。或早或迟,不少申请者就会知道谁是一审,谁是终审,谁给谁说过情。所以,评审人名单的严格保密,或匿名制,对大多数没有关系的申请者来说,的确是保密的,但对一些有关系的人来说只是另一件皇帝的新衣。所以,匿名制对于大多数没有关系并虔诚地相信评审制度公正性的申请者来说,实际上非常不公正的。 而匿名制却无意地为一些不负责任的评审人提供了一具巨大的乱评乱审、党同伐异的保护伞,因为被审人并不知道是谁发表如此高见,而现行制度对不负责任的乱评乱审毫无任何制约和平衡。事实上,对任何一份标书,都可以提出不足之处或挑出毛病(取样不对,或人员配备不合理,或经费预算不合理,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由于匿名,受到伤害的申请人大多不知谁使的绊,且又怕下一轮评审给穿小鞋,故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如此,又助长了此类学术不端行为。 匿名制也为徇私舞弊提供了可能。一条请多关照的短信,评审人自然心领神会。评审结束,受惠者往往并不张扬,评审人也不会大肆广播,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真可谓神不知鬼不觉。而当评审人和被审的标书有利益冲突时,由于匿名,被审者也不知道自己已经让评审人占了便宜。而由于匿名,标书受到剽窃的风险,在当今的中国,恐非杞人忧天。 由于匿名,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乱评乱审、党同伐异的行为很难察觉,也很难区分是故意的还是水平问题,再加上施行此道的成本微乎其微,且被捉的风险低之又低,使得个别评审专家深谙此道而乐此不倦。 美国NIH的做法 是不是要让评审专家公正、毫无顾虑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非得要实行匿名制?完全不是。在科技第一强国美国,其国立卫生研究所(NIH)每年所发放的用于和生物医学有关的研究经费为全球第一。而在NIH,所有标书在评审后,其评审意见会随同所有评审小组的名单均反馈给标书申请人。所以,评审后名单公开也能做到评审的公正性。 NIH的具体做法是:NIH属下的科学评审中心(Center for Scientific Review,CSR)负责所有标书的评审。CSR分管近200个不同的评审小组(study section),每个评审小组由一个主席及20~30个资深专家组成。此外,由NIH提供一个评审官员及一个技术助手。评审官员不直接参与评审,只是在整个评审中如有需要提供政策性的解释或有关程序方面问题的解答,而技术助手则主要负责会议记录及投票表决结果。评审小组成员任期一般是5年。而所有成员的名单是公开的(http://www.csr.nih.gov/Roster_proto/sectionI.asp)。如果一批标书中需要评审小组中没有的专家时,评审官员会事先安排一些特邀评审专家(ad hoc reviewer)。这些特邀专家的名单在评审后也将会公开。 为了保证评审的公正性,NIH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每份标书由一个主审(primary reviewer)和1~2个副审(secondary reviewer)评审。在所有小组成员签署保密协议及无利益冲突保证之后,在讨论某个标书时,由主审和副审分别提出评审意见。小组其他成员也可以提出意见。然后在取得整个小组成员的大致共识之后,投票评分。评审之后,再由主副审分别写成书面的评审意见反馈给被审人。 NIH的做法一方面有效地保护了评审者的身份(被审者最多只能猜大概是谁评审的,但没有其他信息的情况下,很难确切地知道谁是评审者),而另一方面由于评审人员名单的公开,最大限度地给不负责任的乱评乱审、党同伐异等行为以制掣。此外,由于整个评审小组的整体水平高,这就为不负责任的评审又增加上了一层无形的制衡。毕竟,在20多位专家面前乱评乱审也是需要一定的魄力的。的确,在一个以诚信为上的社会里,一个科学家的名声不啻为其第二生命。 综上所述,匿名制并不是能够保证评审公正性的唯一方法。像NIH这样的评审后公开评审人名单的做法,同样能够保证评审的公正性。而评审的匿名制,在很大程度上为不负责任的乱评乱审、党同伐异等行为开了方便之门,为评审利益冲突播下了种子,未能有效防止评审人可能的剽窃,也对大多数没有关系的申请者不公平。而NIH的做法,会给评审人一种无形的制约,也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评审制度的公正和透明。 遏制软性学术不端的机制 在当今中国科教界,诸如造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几乎是司空见惯的,这些不端行为也为绝大多数科教工作者所不齿。然而,诸如不负责任地评审标书,不懂装懂,或者利用评审之机结党营私,徇私舞弊,党同伐异等行为,虽然不像诸如造假、抄袭等硬性学术不端行为那么普遍,但这些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学术不端和腐败。这种软性的学术不端对中国科研危害的程度,其实并不亚于造假、抄袭等硬性学术不端行为,在某些方面甚至甚于诸如造假、抄袭等公认的学术不端行为,因为对此类硬性学术不端行为,现在已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但这种软性的学术不端,更会直接打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姑且不谈专业精神的缺失,且由此产生的浪费、低效等不良后果都将由纳税人负担毕竟,一流的科研以及优秀的标书是不怕严格但公正的评审的。而其隐蔽性以及对科研人员对评审公正性的信心的打击之严重,却是硬性学术不端行为所望尘莫及的。 有鉴于此,我们理应对这些软性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最大的遏制,而要遏制此类行为,纯粹依靠评审人的自律和责任感是不行的。我们需要一套诸如评审后公开所有评审人名单等行之有效的机制,以期对评审人加以一定的、必不可少的制约。诚然,美国NIH的评审制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在现实社会里,没有完美无缺的机制,只有差的、好的和更好的。国人常常以摸着石头过河而自诩,殊不知如果一条河已经有座桥,弃桥摸石头过河之举无异于刻舟求剑。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曾作为美国NIH、英国Wellcome Trust,及新加坡的A*STAR的标书评审人)
个人分类: 未分类|6455 次阅读|2 个评论
公开部分idea-3
wangyong77 2009-3-20 23:15
杂乱的 国家安全 战斗力 自豪感 经济 上富裕,不安全, 社会不安定-便衣警察,国家不安全-军事投入,研究开发, 加大公检法的技术投入,人才投入 宣传力度 法律宣传 道德宣传 价值体现 国家来实现的 国家作为一个企业 宣传上 人力资源的出口 间接出口 世界的办公室-对外人力-不出去,但是 实现在岗位资源上的 的 平均分配 --培训 提示就业热门专业行业 高报酬的要衡量 社会上所有企业根据自己的利润来决定就业岗位,不希望提供很多就业岗位,要想利润最大化,---措施鼓励企业提供岗位, 就业需求 精神享受没有限制的,开发精神产品,无极限 成交量与受惠,重要的是受惠,不在于成交多少。 就业是一种资源,如果少,就要限制 工作时间和强度 对于企业 希望高强度 高时间 解决了大学生的 专科生的怎么办 就业的公平性 前人已经占有岗位了-公平吗 一些就业是因为国家政策天然提供的优势-跳槽对企业未必好,更换也未必好 就业就一定有能力吗 机遇问题 风险问题 保险 就业岗位 岗位不足还是专业不对口 供给学派经济政策的基点是实行供给管理,其政策核心是减税。在就业政策方面,供给学派遵循其所倡导的经济自由主张,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减税增加投资,消费增加, 但是要权衡 分配 =========================================== 但却使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加剧,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公共设施是为后来着想的,回报慢,或者看不见效益。财政赤字问题 后来必然要补充,从而形成通货膨胀在后来发作 岗位是一种超广义资源, 剩余价值是的自然属性的体现 经济效益与其它效益的综合考虑 国有服务业 公有创新产业 为就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就业保障依据 保险依据 鼓励消费 不愿意消费的采取通货膨胀 增加税收 个人所得税 给予一定的保障 剩余价值分配 分割 剩余价值是因为前人的技术, 国家政策对一方有利 利润分配未必公平-税收调节 价格 人工费用 人口过剩要给予就业资源,开辟新的 就业资源 没有理论依据的保障,没有计算的, 重视 网吧经营利益越大越有害 公有性是可以国家来控制就业资源的理论依据, 可行性是如果利润能够平均分配,就业空间平均分配,是可以 就业是分配一种资源带来的效益 看投入 政府鼓励消费-社会保障 制定的要实施-增加人员, 职位是一种超广义资源,企业则是这个资源的开发者 公有私有的定性模糊的 国家与企业-对公民的关系,产品,模糊的 研究与开发是国家事情还是企业事情-模糊的 理论成果可以免费公开,但是应用性的成果却是保密或者受专利保护的。在理论和应用之间,边界也是不清晰的。从人的角度看,职位也是一种超广义的资源,企业是资源的开发者,职工是这一资源的占用者。 职位是利润分配的一种手段,另外角度它是资源。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未必吻合 面面观 利润由于超广义资源有还是劳动价值 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当人力被机器人取代, 利用通货膨胀进行收税是不公平的,但是许多政策都是不公平的, 认可的资源 --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个人利益与个人购买欲望不同的,不一定一致,对个人利益与对于社会的利益不一定一致 根据不平等制定细化的税收政策 企业利润要高 农业的价格 贫富差距 大 必然导致消费减少 研究与开发的投入 科技进步并未带来失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富有带来的消费增加,国外市场的开拓 限制企业的利润,根据超广义资源 多发给职工 对工人的苛刻 提供职位的企业给予奖励科技开发 发挥理论的最大价值-出版,电视广播 音乐在于播放,不在于唱片的多少 利用财政赤字来解决-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科技军事 供给学派的理论有问题======公共开支是一种长远的 广泛的投资 环保问题,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形的利益 生活实际享受,建设公园,花费了,但是效益是无形的,非经济的 价值无法评 批判 向未来预支 减少公共设施建设,减少未来的投资和公共环境投资 贫富差距增加 根据所得来确定提供的职位数, 国家安全没有保障 物质享受有限制, 公共开支 强制消费 便衣警察 决策智囊团,多给岗位,牵制权力,减少犯错误,有比较才能鉴定能力,称职否 稳定的消费 引进外资 技术国家的投入,国家今后收回来 不同商品征收不同比率的税 消费-有益有意义的消费与没有意义的消费 -政府出资的消费有意义 广义资源前人奠定的基础,我们某个人都有份,都可以生存 剩余价值分配问题-它是广义资源有关的 网吧经营的限制-微观调控,那么有没有处于介于正常经营和不正常经营之间的状态的 强制性需求公共建设-非常大的利益的 国家来办才好 经济效益并非唯一追求的,许多与经济效益背离的-环境保护。 认识保险与广义资源 鼓励消费不是鼓励浪费 鼓励优良的消费-健康 心理享受 音乐, 两极分化与高层消费 贵族消费 贵族投资 减少贫富悬殊 产权的所有问题 即使有产权,也会有前人的工作成果,所以要征收广义资源税。 法律的完善与宣传 ,在城市,人工费用很高,但是农民则没有人工费的概念 weile为了经济效益而去做杀鸡取蛋的事情 所谓的投资只是一时提供岗位,今后贫富差距更大 ===劳动力市场供需比情况下,企业苛刻对待工人,不给予相应的报酬 西方一些经济学派如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所推行的通过公共部门创造工作与就业机会,认为公共部门的扩张需要费用,会最终降低工作积极性。实际的问题在于对失业者应当适度给予生活保障。保障过度,会造成大量自愿性失业。关键的是,公共部门的建设往往是带来长远的、看不见经济效益的效益,而一些经济学家只看到经济,没有看到这些效益,比如对于环境保护的投资是不会直接获得经济效益的,但是人们不仅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会得到享受,而且还会减少疾病。实际上这是一种看不见的消费,比一般的消费对于公民更有好处,这样政府通过税收形式(比如环保税)来收取费用,然后以政府公共投资的形式来建设是很合适的, 生产和消费的平衡,人们的意愿,是愿意多消费,多生产还是相反,多么大的辛苦是合适的。 利用集中的资金资源权威可以利于民 人力资源的定价:工时定价管理费定价 农民的劳动力定价-工程概预算中有人力的定价 设计费根据比例定:不合理-设计是否优化合理要鉴定 不仅要定性-奖励,等级而且要定量评价,对所有产品都评价 是否发挥技术人员的优势与技术功用 私有化及国有基础设施的定价 设计创新节省增加功能功用减少弊端 私有化不能离开国有 成本为○论 政治 国家的部分职能私有化,环保,公安,侦探,伪劣产品监督 揭发机制 企业家的责任心-先天下之忧而忧,拔一毛而利天下-研发,技术成果公开免费服务国家强制企业执行一定的义务或者国家进行一定的评价,国家职能可以委托企业行使。税收明确化,封装性收税-农业研发税,不要因为不愿意开口多收税而减少研发投入公益事业的投入,教育投入 国有企业改革:谁是老板,是否体现了老板一样的权力,给予管理者以压力 盈亏与老板的关系,与管理者的关系,要改变原来的惯性恶习-重视人情关系不重视效益,不重视社会影响。 厂务公开 资源替代更替-计算机代替人力 软件代替硬件 没有形成购买意识公园,社会安定团结, 研究开发是长远的投资 长远消费 基础设施, 拓展资源 隐性消费 环境,健康 花园城市 扩大就业 公益性质的税种-超广义资源税 集成在其它税收中, 3.9适度的通货膨胀 经营方式获取利益途径 通货膨胀在某种程度上是 别人举手之劳会给你带来莫大的好处 最大化发挥价值 复用 高科技会减少职位资源 职位资源与工资有关系,国家的政策,人工费用 工资产生的 网络经济 非实质性的 占用他人的利润空间 增加财政收入 国家是企业-价值大于成本 国家以权威公正性、能和国家安全调动各种因素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教育协调 网络资源共享-低单价高初始投入 谁都不愿交钱搞环保公益 有序会产生更多价值减少损失 心理满足-减少不安定,担心、焦虑、不可靠、不信任、心理疾病-生理疾病、不满、不公平 保险 谁交税谁受益,谁占用广义的资源交税 税收回报纳税人 环保、保健、文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研发、娱乐、以下岗来增效,则几家欢喜几家愁 税收 wto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好的产品-坏的产品要禁止 向有前景的科技发展空间输送人才 重视创新 、、――美好人间、花园环境、享受人生 税收面对对象、封装-yan 人力如何评价 富裕人之财 周末的错开业务集中与分散-错开 利用下岗工人闲置的政府事业部门推广技术 与国际不衔接 企业可以给的报酬多,也可以少 需要规范 可以不提供就业岗位评价系统 文艺成果的好坏 环保 是否侵犯他人的利益,包括就业空间生存空间 法律的模糊化量化连续化 在社会组织一批技术鉴定 推广个人国营 互联网 绿色通道 股票越说越准,越信越准。 打工热的扭曲外贸 汇率不公平,造成一种打工导向。贫富差距,美元值钱。 劳动力换钞票。 外汇储备,发现钞票来兑换外汇。 劳动力转移,就是因为农村的劳动力便宜,而打工挣钱,这种钱很大程度上与汇率有关系,以及国内廉价的劳动力。 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就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造成就业结构调整,结构性失业。贫富差距造成结构性失业。 有效需求的透支, 企业诚信经营机制 企业自律机制 企业可信机制,公开透明,科研公开 ,成本公开,销售途径,质量检查途径公开。公众参与。 质量保证――企业的质量保证,让顾客看得见,让顾客知道产品处理流程,特别是次品如何处理。能够让人看到你的质量保证, 科学发展观问题的理论探讨 几个因素作用下概率最终确定, 信息权重, 生产能力,有效购买能力,个人实际需求的不一致的时候,他们是如何调节适应的,比如降价,减少消费,挣钱。 信息论-信息的差别,信息的确定性,信息的增进, 帕累托改进 商家之间的帕累托-标准化,伪劣商品驱逐优质商品。 支付机制研究 为什么不能帕累托改进,支付机制不流畅,并不直接转变为支付,而是造成已知支付的压力,动力,需要加压或者调节,制定合适的制度来完成。比如政府与大众之间的利益协调,政府为什么不能看到老百姓的利益,就是缺乏支付机制、企业不热心环保和公益事业, 支付危机, 重要的事情缺乏偿付机制,搭桥铺路环保没有偿付。不重要的,有害的事情却缺乏制约机制,盲目乱来,开空调为涨价的理由。 类似经济危机一样的,创新危机,就业危机 就业危机,市场有需要,但是没有办法支付,比如环保需求,科研需求,但是没有谁;来买单,个人不会为集团买单。 举证原则研究 模糊 否认处罚 及时取证 不配合取证 企业垄断性 模糊性 否认处罚 及时取证 不配合取证的 社会保障 效用最大化,公共资源的利用,社会的进步成果共享 ,慈善 最低保障 分配的不公平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马太效益导致的内需不足 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 1 效用最大化,社会保障了基本的消费,而且是最具有效用的消费,基本的生存必须的消费。2。超广义资源税收。这其中也包括公有资源的利用,社会的进步成果共享。3。人道和慈善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个国民。4。 最低保障5。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天然的不公平,通过社会保障来消减分配的不公平 7,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进行社会保障,马太效应导致的内需不足 。 8 科技进步成果的共享,科技进步不是某个人的成果,但是它给部分人带来了高利润。9 市场存在风险,社会保障可以消减风险 10 养老保险可以促进计划生育,因为许多人都是养儿防老 11基本生存条件的不保障将会导致社会混乱,而且医疗房子之所以能够涨价,是因为它们对于个人生存太重要了,这是一种卡脖子涨价。 拯救 失业-一样模糊处理 折衷处理 救济的边界模糊 为什么救济 失业 就业问题 模糊 救济的原理 杂乱的 国家安全 战斗力 自豪感 经济 上富裕,不安全, 社会不安定-便衣警察,国家不安全-军事投入,研究开发, 加大公检法的技术投入,人才投入 宣传力度 法律宣传 道德宣传 价值体现 国家来实现的 国家作为一个企业 宣传上 人力资源的出口 间接出口 世界的办公室-对外人力-不出去,但是 实现在岗位资源上的 的 平均分配 --培训 提示就业热门专业行业 高报酬的要衡量 社会上所有企业根据自己的利润来决定就业岗位,不希望提供很多就业岗位,要想利润最大化,---措施鼓励企业提供岗位, 就业需求 精神享受没有限制的,开发精神产品,无极限 成交量与受惠,重要的是受惠,不在于成交多少。 就业是一种资源,如果少,就要限制 工作时间和强度 对于企业 希望高强度 高时间 解决了大学生的 专科生的怎么办 就业的公平性 前人已经占有岗位了-公平吗 一些就业是因为国家政策天然提供的优势-跳槽对企业未必好,更换也未必好 就业就一定有能力吗 机遇问题 风险问题 保险 就业岗位 岗位不足还是专业不对口 供给学派经济政策的基点是实行供给管理,其政策核心是减税。在就业政策方面,供给学派遵循其所倡导的经济自由主张,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减税增加投资,消费增加, 但是要权衡 分配 =========================================== 但却使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加剧,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公共设施是为后来着想的,回报慢,或者看不见效益。财政赤字问题 后来必然要补充,从而形成通货膨胀在后来发作 岗位是一种超广义资源, 剩余价值是的自然属性的体现 经济效益与其它效益的综合考虑 国有服务业 公有创新产业 为就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就业保障依据 保险依据 鼓励消费 不愿意消费的采取通货膨胀 增加税收 个人所得税 给予一定的保障 剩余价值分配 分割 剩余价值是因为前人的技术, 国家政策对一方有利 利润分配未必公平-税收调节 价格 人工费用 人口过剩要给予就业资源,开辟新的 就业资源 没有理论依据的保障,没有计算的, 重视 网吧经营利益越大越有害 公有性是可以国家来控制就业资源的理论依据, 可行性是如果利润能够平均分配,就业空间平均分配,是可以 就业是分配一种资源带来的效益 看投入 政府鼓励消费-社会保障 制定的要实施-增加人员, 职位是一种超广义资源,企业则是这个资源的开发者 公有私有的定性模糊的 国家与企业-对公民的关系,产品,模糊的 研究与开发是国家事情还是企业事情-模糊的 理论成果可以免费公开,但是应用性的成果却是保密或者受专利保护的。在理论和应用之间,边界也是不清晰的。从人的角度看,职位也是一种超广义的资源,企业是资源的开发者,职工是这一资源的占用者。 职位是利润分配的一种手段,另外角度它是资源。 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未必吻合 面面观 利润由于超广义资源有还是劳动价值 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当人力被机器人取代, 利用通货膨胀进行收税是不公平的,但是许多政策都是不公平的, 认可的资源 --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个人利益与个人购买欲望不同的,不一定一致,对个人利益与对于社会的利益不一定一致 根据不平等制定细化的税收政策 企业利润要高 农业的价格 贫富差距 大 必然导致消费减少 研究与开发的投入 科技进步并未带来失业,研究开发的投入,富有带来的消费增加,国外市场的开拓 限制企业的利润,根据超广义资源 多发给职工 对工人的苛刻 提供职位的企业给予奖励科技开发 发挥理论的最大价值-出版,电视广播 音乐在于播放,不在于唱片的多少 利用财政赤字来解决-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科技军事 供给学派的理论有问题======公共开支是一种长远的 广泛的投资 环保问题,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形的利益 生活实际享受,建设公园,花费了,但是效益是无形的,非经济的 价值无法评 批判 向未来预支 减少公共设施建设,减少未来的投资和公共环境投资 贫富差距增加 根据所得来确定提供的职位数, 国家安全没有保障 物质享受有限制, 公共开支 强制消费 便衣警察 决策智囊团,多给岗位,牵制权力,减少犯错误,有比较才能鉴定能力,称职否 稳定的消费 引进外资 技术国家的投入,国家今后收回来 不同商品征收不同比率的税 消费-有益有意义的消费与没有意义的消费 -政府出资的消费有意义 广义资源前人奠定的基础,我们某个人都有份,都可以生存 剩余价值分配问题-它是广义资源有关的 网吧经营的限制-微观调控,那么有没有处于介于正常经营和不正常经营之间的状态的 强制性需求公共建设-非常大的利益的 国家来办才好 经济效益并非唯一追求的,许多与经济效益背离的-环境保护。 认识保险与广义资源 鼓励消费不是鼓励浪费 鼓励优良的消费-健康 心理享受 音乐, 两极分化与高层消费 贵族消费 贵族投资 减少贫富悬殊 产权的所有问题 即使有产权,也会有前人的工作成果,所以要征收广义资源税。 法律的完善与宣传 ,在城市,人工费用很高,但是农民则没有人工费的概念 weile为了经济效益而去做杀鸡取蛋的事情 所谓的投资只是一时提供岗位,今后贫富差距更大 ===劳动力市场供需比情况下,企业苛刻对待工人,不给予相应的报酬 西方一些经济学派如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所推行的通过公共部门创造工作与就业机会,认为公共部门的扩张需要费用,会最终降低工作积极性。实际的问题在于对失业者应当适度给予生活保障。保障过度,会造成大量自愿性失业。关键的是,公共部门的建设往往是带来长远的、看不见经济效益的效益,而一些经济学家只看到经济,没有看到这些效益,比如对于环境保护的投资是不会直接获得经济效益的,但是人们不仅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会得到享受,而且还会减少疾病。实际上这是一种看不见的消费,比一般的消费对于公民更有好处,这样政府通过税收形式(比如环保税)来收取费用,然后以政府公共投资的形式来建设是很合适的, 生产和消费的平衡,人们的意愿,是愿意多消费,多生产还是相反,多么大的辛苦是合适的。 利用集中的资金资源权威可以利于民 人力资源的定价:工时定价管理费定价 农民的劳动力定价-工程概预算中有人力的定价 设计费根据比例定:不合理-设计是否优化合理要鉴定 不仅要定性-奖励,等级而且要定量评价,对所有产品都评价 是否发挥技术人员的优势与技术功用 私有化及国有基础设施的定价 设计创新节省增加功能功用减少弊端 私有化不能离开国有 成本为○论 政治 国家的部分职能私有化,环保,公安,侦探,伪劣产品监督 揭发机制 企业家的责任心-先天下之忧而忧,拔一毛而利天下-研发,技术成果公开免费服务国家强制企业执行一定的义务或者国家进行一定的评价,国家职能可以委托企业行使。税收明确化,封装性收税-农业研发税,不要因为不愿意开口多收税而减少研发投入公益事业的投入,教育投入 国有企业改革:谁是老板,是否体现了老板一样的权力,给予管理者以压力 盈亏与老板的关系,与管理者的关系,要改变原来的惯性恶习-重视人情关系不重视效益,不重视社会影响。 厂务公开 资源替代更替-计算机代替人力 软件代替硬件 没有形成购买意识公园,社会安定团结, 研究开发是长远的投资 长远消费 基础设施, 拓展资源 隐性消费 环境,健康 花园城市 扩大就业 公益性质的税种-超广义资源税 集成在其它税收中, 3.9适度的通货膨胀 经营方式获取利益途径 通货膨胀在某种程度上是 别人举手之劳会给你带来莫大的好处 最大化发挥价值 复用 高科技会减少职位资源 职位资源与工资有关系,国家的政策,人工费用 工资产生的 网络经济 非实质性的 占用他人的利润空间 增加财政收入 国家是企业-价值大于成本 国家以权威公正性、能和国家安全调动各种因素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教育协调 网络资源共享-低单价高初始投入 谁都不愿交钱搞环保公益 有序会产生更多价值减少损失 心理满足-减少不安定,担心、焦虑、不可靠、不信任、心理疾病-生理疾病、不满、不公平 保险 谁交税谁受益,谁占用广义的资源交税 税收回报纳税人 环保、保健、文艺、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研发、娱乐、以下岗来增效,则几家欢喜几家愁 税收 wto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好的产品-坏的产品要禁止 向有前景的科技发展空间输送人才 重视创新 、、――美好人间、花园环境、享受人生 税收面对对象、封装-yan 人力如何评价 富裕人之财 周末的错开业务集中与分散-错开 利用下岗工人闲置的政府事业部门推广技术 与国际不衔接 企业可以给的报酬多,也可以少 需要规范 可以不提供就业岗位评价系统 文艺成果的好坏 环保 是否侵犯他人的利益,包括就业空间生存空间 法律的模糊化量化连续化 在社会组织一批技术鉴定 推广个人国营 互联网 绿色通道 股票越说越准,越信越准。 打工热的扭曲外贸 汇率不公平,造成一种打工导向。贫富差距,美元值钱。 劳动力换钞票。 外汇储备,发现钞票来兑换外汇。 劳动力转移,就是因为农村的劳动力便宜,而打工挣钱,这种钱很大程度上与汇率有关系,以及国内廉价的劳动力。 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就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造成就业结构调整,结构性失业。贫富差距造成结构性失业。 有效需求的透支, 企业诚信经营机制 企业自律机制 企业可信机制,公开透明,科研公开 ,成本公开,销售途径,质量检查途径公开。公众参与。 质量保证――企业的质量保证,让顾客看得见,让顾客知道产品处理流程,特别是次品如何处理。能够让人看到你的质量保证, 科学发展观问题的理论探讨 几个因素作用下概率最终确定, 信息权重, 生产能力,有效购买能力,个人实际需求的不一致的时候,他们是如何调节适应的,比如降价,减少消费,挣钱。 信息论-信息的差别,信息的确定性,信息的增进, 帕累托改进 商家之间的帕累托-标准化,伪劣商品驱逐优质商品。 支付机制研究 为什么不能帕累托改进,支付机制不流畅,并不直接转变为支付,而是造成已知支付的压力,动力,需要加压或者调节,制定合适的制度来完成。比如政府与大众之间的利益协调,政府为什么不能看到老百姓的利益,就是缺乏支付机制、企业不热心环保和公益事业, 支付危机, 重要的事情缺乏偿付机制,搭桥铺路环保没有偿付。不重要的,有害的事情却缺乏制约机制,盲目乱来,开空调为涨价的理由。 类似经济危机一样的,创新危机,就业危机 就业危机,市场有需要,但是没有办法支付,比如环保需求,科研需求,但是没有谁;来买单,个人不会为集团买单。 举证原则研究 模糊 否认处罚 及时取证 不配合取证 企业垄断性 模糊性 否认处罚 及时取证 不配合取证的 社会保障 效用最大化,公共资源的利用,社会的进步成果共享 ,慈善 最低保障 分配的不公平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马太效益导致的内需不足 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 1 效用最大化,社会保障了基本的消费,而且是最具有效用的消费,基本的生存必须的消费。2。超广义资源税收。这其中也包括公有资源的利用,社会的进步成果共享。3。人道和慈善的角度来看待每一个国民。4。 最低保障5。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天然的不公平,通过社会保障来消减分配的不公平 7,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进行社会保障,马太效应导致的内需不足 。 8 科技进步成果的共享,科技进步不是某个人的成果,但是它给部分人带来了高利润。9 市场存在风险,社会保障可以消减风险 10 养老保险可以促进计划生育,因为许多人都是养儿防老 11基本生存条件的不保障将会导致社会混乱,而且医疗房子之所以能够涨价,是因为它们对于个人生存太重要了,这是一种卡脖子涨价。 拯救 失业-一样模糊处理 折衷处理 救济的边界模糊 为什么救济 失业 就业问题 模糊 救济的原理
个人分类: 我的想法公开与共享|15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公开idea 2
wangyong77 2009-3-20 23:11
创新教育-反科学主义 这些人往往是没有创新的,不屑于科研,何痄庥,宽容失败,敢为天下先,让学生认识知识的缺陷才能创新,不要墨守成规, 规律的复杂性,证伪理论,不是科学主义,滥用,误用, 理论的模糊性与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 理论的模糊性与模糊攻击, 3.高校低成本跨越发展研究 检索关键词 知识工程 基础设施 高校跨越发展 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高校发展和建设 高校改革与发展 大学生就业 知识工程和知识基础设施相关的资料。 主要是用于描述当今的这些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高校与社会 其他高校共同繁荣 持久繁荣 非暂时的 高校与社会共同繁荣 支持国货本身就是研究开发的投入 用税收支持国货 用制度保障而非爱国心保障 4.研究高校如何快速发展,政府对高校投入的理论依据, 读书无用论的起因、后果和对策研究,高校如何来应对读书无用论, 提出新的创新教育模式,如何让教育适应人才的市场需求,在发展高校的同时考虑最大限度降低成本,高校在创新产业上的示范和主导作用, 5.我国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如果技术被国外掌握,就亏 6.美国成果高校出的多,实验室出来的多 7.高校生态环境(高校企业农村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 8.高校产出最大化,政府科研投入,科研基础设施 产业化 制度 产业化 技术的真正占有和掌握(不是使用) 制度创新环境 9.合作制度,合作制度化 =========== 低成本:反哺 政府投入 节约 举手之劳的充分利用 互惠互利 孵化器 学生成果产业化 产业化的渠道 孵化器 学生成果产业化 产业化的渠道 合作:政府 企业 毕业生感情 学生创业 教师创业 创新合作与分工 科技发展:原来的研究所公司制 不再重视科研 大学生失业 高校人力冗余 硕士博士扩招 高校产出最大化 高校引导产业-高校自身产业化 与企业合作 产业策划与规划 产业引导高校教育-合作 调查 反馈企业需求 实用化 为政府出谋划策 占领高科技阵地 现在生活水平和 未来的科技和军事 是发展经济的首要目的、 好的制度本身会加速制度优化,和进步速度 伟伟 高校创新 创新管理 博弈 高校开辟新的产业 产品 过去引进废铁(所谓技术) 关于产业化 新一代身份证识别系统 通用功能 通用软件 复用硬件 低成本跨越发展研究 自身积累+引入他人成果 +自身发展与创新 低成本:社会反哺 +节约+举手之劳的充分利用+互惠互利+孵化器 学生成果的产业化 产业化渠道 合作:政府与企业 毕业生建立情感会有反哺 学生创业 教师创业 创新合作与分工 科技发展:原来研究所公司制 不再重视科研重视产品 大学生失业 高校人力冗余 硕士博士扩招 给教育 部科技部写信:人力资源转移科研 (失业 wto 知识增量 与知识存量的充分利用 产业化相关研究链 及其积累 产业化渠道 企业政府 标准 合作联合 创新方法研究 本人创新成果相结合-密码与经济 跨越=自己的快速积累(不退步)+他人的引入(大跨越)+创新 新的起点上跨越-创新 同样的起跑线-信息安全 廉价低成本跨越(广西经济不发达) 知识共享才发挥最大的价值 引进 消化 吸收 积累再创新 软引进 创新――引导创新兴趣 人才识别 提拔 学生不良习惯检查 兴趣习惯引导 人才识别 产业化 高校与企业共生 相辅相成 市政府 软件安全保护 创新氛围培养:提醒 任务 万事开头难 奖励创新(经济上荣誉上 学分成绩上 就业上推荐 认证学生的能力 ) 制度建设 专业发明与创新 随时可以进行创新 结合自己的创新经历(发表文章等) 考试题目中可以加入对课程的教学建议 创新看法 新看法 新应用等 学生的理解和发挥-对于课程的理解 可选题目 西方国家 国外的考试是如何出的 面向能力 (不能抄) 时时刻刻不忘记创新 创新习惯与思维 名人创新经历与经验 教训 教材提示创新,明示那些地方可以创新 创新潜力 留创新思想的空间 发现创新人才 以人才来引导氛围,加强创新 高校扩招应当扩大就业 上着手,(除了师资配套外,)就业是学校可以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 高校扩招能否持续繁荣 防止高校泡沫 高校的功能发挥,人才的发挥 学生有很新的知识,想法,看到了好文章,反馈给老师。 网络评论 个人能力发挥(过于专注于英语学习,其他的损失更大,所以极限的英语学习不可取,不可鼓励,高代价,低效用) 给教育部科技部写信 重视人力投入 企业的科研责任 政府优惠时企业必须用于创新 科研报销 人力投入重视-需要人力资源集中密集的科研。特别是理论的 ,科研必须配备足够的人手 人力转移科研(失业 wto挑战 马太效应 国家安全 产业态势 外资竞争 贫富差距 资金积滞 和资金不流通 ) 不应该称为引进外资 先进技术 仅仅是使用而已 购买国货=研究开发的投入 但是民族凝聚力不强的时候不行,所以强制税收,支持国货的研究开发。 积累和沉淀; 广西高校发展历史不悠久,要重视积累, 引入外在的 学科知识整理示范 学习创新考研论平衡 教学合作联合 共享共同提升 制度化,制度完善细化, 信誉建设 创新教育 来带动经济效益 论文 创新方法的研究-已经有一些经验,发表了许多的论文,具有创新和挑战权威性, 区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辟中国第四产业,服务信息畅通,人才充分利用,专利相关风险承担,高校和学生老师风险分担,科技作为一种资源应当受到控制和管理――为政府所掌握,专利中的细节问题。广西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技术需求供应的平台,论坛形式的交流平台, 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通用能力培养,学习技巧方法的培养,专业学科指南,与学科知识整理相结合,分支介绍,实际应用的介绍,请工程师和毕业生来参加教学和编写教材, 多学科渗透交叉(某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信息安全 广西高校大学生培养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及时了解学科指南, 面向就业的 需求调查 毕业生反馈 调查问卷 以就业为导向 我国企业在对于人才的利用上, 人才的利用,毕业生的利用,难关的公示招标,对于有潜在经济效益的项目充分利用高校信息资源,教师学生乃至毕业生资源合力攻关,示范工程为数字签名应用的应用标准化软件开发, 创新 查新与纠错 人才外流 不重视科技 重视经济 高校产出不可用经济金钱来衡量度量 产业化当然好,但是即使不产业化,非功利的研究往往带来更大的进步 高校非经济产出的反馈,政府投资高校 美国大学的成功有五大理由:(2)灵活自由的教学方式;(3)严格的教师录取、晋升、管理制度(4)在进步中求稳定的思维;创新示范 产业化合作渠道 合作链 合作制度 合作风险防范 合作让优势互补 分工的表现 桂林市政府的合作 合作(优势互补) 从理论 到点子 到 编程实现 到产业实现 到商业实现 商业上的理论-规则 商业的扩大 升级 强化和优化 重视反馈信息与需求 产业化示范 信息安全产品 专利 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通力合作。 发挥它们的优势,发扬相辅相成的一面,同时避开或者减少弊端,障碍和矛盾。 专利法实用性-局限 时效局限 被非法利用 无法产业化的时候导致无利润 无法产业化的时候谁来投入研究开发 政府主导开发工作 开放和利润。产业化的独立或者相对独立性 的必要性和市场相对独立性 长远的看待创新和专利,不要过于产业化和实用主义。 个人支持国产产品等于上交了研究开发税,让每一个国民都交,只有政府专门征收创新税收 科技人才不收到重视,拍马屁,宣传作秀的,公关,不良交易成促销,攻击式竞争为时尚。 社会保障的经济职能 (功能) 数字不代表可以持续性,资源出口为增长点,就不可持续 转移支付 共享经济成果 人力被部分取代的时候 科技创造的价值 要谁来分享 通货膨胀被社会保障取代 挖沟填沟也能够保证经济运行 社会保障有异曲同工之妙, 经济分析的完备性 可靠性 不误导大众过度 因素的考虑不足 最苦的,最没有钱的 --积极因素 经济质量:幸福 生活水平高 人心安定 团结 分配合理 可持续性 真正满足大众需求-军事 科技发展程度 资源耗用问题 教材改革 教材改革探讨 一、 ,有限篇幅提供充实的内容 对于纸质教材为了减少篇幅,删除不必要的内容,但是在推荐文献和资源中提供参考资料或者提供查找线索,对于删除的内容在光盘和网络资源上加以弥补。 二、 及时修订教材内容 工作经验,学习经验,工作经验的反馈, 习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现学现用能力,查阅资料,自己探索的能力。 参考招聘面试笔试题目 提出自己的主见 做出自己的特色,并且实用,通俗,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读者服务,也改进教材。内容不庞杂,但是内容广泛,具有指导性。通用的教材,可以产学研并用,一般人员也可以用,通俗性。广泛的读者。 看起来难,实际容易,让学生越过那个门槛,教方法,通用的方法,技巧,如何获得帮助,如何查找文档。
个人分类: 我的想法公开与共享|1718 次阅读|2 个评论
迈出第一步-公开一些自己的不成熟想法
wangyong77 2009-3-19 13:03
这是我的计划的一个初步尝试,公开自己记录的一些想法,做一个试点而已。当然这只是我想法的冰山一角。 当然可能有些地方记录的什么意思我都忘记了,所以,不回答大家的问题。 这其中可能有错误,当然有时候我也会在网上粘贴一段到我的想法记录文档中。希望大家少一些批评和苛求,因为许多思想我记下了就没有重新再思考,可能错别字等等各种各样的错误都很多的,如果有错误也可以指出一下。大家自己去思考。就不要一一问我了。 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允许教师自主制定创新加分规则,客观的规则,当然可以要求通过批准。学生有创新,必须写出原来答案,然后在说明自己的新想法。 体制内创新和体制外创新,体系,框架内。 在命题中要更多地出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核的内容,答案应当具有多层次性,既要考书本知识,也要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允许学生对问题经常辨证的,独到的分析,给出模糊的,多方面的答案。在命题中,允许出现要求学生对书本的内容,或者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创新的题目。在命题中鼓励学生给出独立于书本之外的想法。在试卷上注明学生可以提出不同于书本,所学习的内容的答案。 素质教育下的命题模式研究 :命题标准化 歧义消除,选择题不能模棱两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应当有不同的答案。 提高考试命题考核效果 效果的研究, 对同一考生的模糊度和不确定性,背景知识差异造成的不公平,不应当考的语言知识。 命题应当具有严谨性,逻辑性,确定性,稳定性,对知识掌握的考察,而不是碰运气,对所有考生无差异,对所有的正确的想法无差异,无歧义和异义。不能可以这么说,也可以那么说,这样只能碰运气。选择题不能接近0.25难度。 数学应当重视能力考察,而不是计算准确性,附带考察创新能力,智力,不能考生搬硬套能力,重视理解。 阅读文章不是在读文章,而是在文章的模糊性上,就不应该。 考生答题的不确定性,考试知识水平的不确定性, 未知理论 翻译中不知道怎么翻译,是因为信息的不完全, 翻译也可能存在不确定性,也是因为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不知道写作的人的想法,权宜地利用语法和翻译的对应关系。 在不完全的情况下,可以从其他的角度猜测,比如编码的限制,可以排除许多的可能性。 理论的可靠性 信息的对等性平等性,科学规律以及理论当作一类特别的信息,即指向满足一定条件的事物的信息。 鉴于经典信息论是量子信息的特例,能否将量子信息与经典信息论归结为一个理论,并且在密码学中加以应用;把前面的相对信息的模型,从精确的集合推广到模糊集合的情形,以及其他相关领域可能的非预料成果。 哲学问题,证伪性, 依靠证据来证实它,包括感官,但是这一切都是不可靠的,即使是可靠的,证据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事实是一定成立的。 在哲学界,比较公认的是科学理论只能证伪,不能证明真实性,科学理论本身也可以看成一种信息,它指向的是符合它的条件的一系列对象,如何来度量它的可靠性,相对权宜的方法。概率的角度来度量可靠性。 理论作为一种信息的可靠性,不可靠, 香农信息论对可靠性的考虑角度,错误率,后验概率,更加逼近,更加具有相似性,代表性,范围更加逼近。 假设的不可靠性,检验的不可靠性,影响因素不完全分析发现, 一般可靠就会是确定的消息,因为许多哦消息都是确定的,但是不是必然的, 条件熵平均概率不变,求对数后加权平均就改变了。 事实不可靠,真理不能证实,信息不可靠。 信息不是本身,而是用来描述本身的。信息不是自然规律,但是它是用来描述自然规律的。信息指向一个,一类,一类事物。科学规律指向一类满足她家的事实的信息。 概率的多重随机不确定性。 论信息的多重随机不确定性,表示双重不确定,比如分类模糊,不同的人的感受不一样,导致不确定。 隐含的信息-体温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靠的,所以一般它显示的温度就是可靠的 概率随机才可能被融合。 概率的随机性情况,不可靠,不完备,随机关联的,比如部分实验的结论作为全体的结论。 欺骗识别及 反识别理论 有目的的欺骗,真真假假,欺骗内容的自恰性 与被欺骗者已知信息的一致性,给予被欺骗者知识多寡,多则欺骗容易暴露。被欺骗这会权宜地认为骗者的信息是均一地可信度,在不知道欺骗者已知知识的情况下,比如被骗者知道什么,和骗者的技巧的情况下。 概率问题,
个人分类: 我的想法公开与共享|1926 次阅读|3 个评论
半成果公开计划问路
wangyong77 2009-3-10 21:38
半成果公开计划问路 一直在酝酿一个将自己各种不成熟的想法、思想之类的半成果公开的计划,自己带头来实现我当初提出的公开半成果,让社会共享半成果的想法,但是有各种原因障碍:第一,舍不得,觉得这些想法可以留着自己做研究,写出来。第二,即使公开了,哪天我要写这个相同的思想的论文,是否造成雷同的问题。有时候也希望别人用的时候能够挂一下,以免真的出现什么抄袭之类的问题。第三,这其中会有些错误和秘密,会导致有人忘恩负义攻击。第四,还有很多未知的后果,如社会的嫉贤妒能心理的普遍等,有时候事情做出了是覆水难收的。第五,可能报项目受到不利影响。比如有人会觉得这个想法可以为我所用,枪毙了你的,我去发表或者报项目对自己更加有利。第六,也想保留一些给自己,给好朋友,支持我的人。有时候别人的恩自己也没有很好的方式去报答。 之所以觉得这些应该公开,第一,可以促进学术进步,加快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更容易出成果。有时候一个人想法多,不一定能够完整地完成所有的工作的,或许有人是可以做进一步工作的人。第二,我觉得无所谓首创,有时候会你会发现英雄所见略同。许多前人发现的,你也会独立发现,但是这个社会承认首创,好比一些资源,前人挖掘了,就没有你的份了。而且灵感这些东西往往是无意之中到来,宛如天赐,无所谓谁占有它。当然首创也是相对的,一定程度上我们还是要承认和鼓励它,否则,无法促进学术进步,而且有许多麻烦,对于后来发现的人也不能很好判定是他自己发现的。第三,想法堆积在心里是一种负担,当然自己也记录在纸上,文档中,但是不写出来,整理出来,也是一个负担。但是自己没有那么多事情去写,因为写论文还需要附和八股文格式,还是需要很多条件的,许多想法自己是不能完成的。第四,社会需要形成这样的风气,把自己的想法无私公开出来,而不是藏在心里,让大家都分享受用,用它来做完整的、更多的创新。第五,人一味贪婪最终不会有什么好的,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告诉自己,也告诉大家,不要太贪婪这些东西,学会放弃,学会施恩,而不要学那些宁可倒牛奶抛活猪也不愿意降价或者惠施于人的人。否则,心无安宁,反而不利于自己创新。有时候太贪婪灵感可能就没有了。 因此,我提出自己的想法,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意见,以便确定是否公开,公开多少,公开什么方面的内容等等,比如是只公开那些自己不能实现的东西,还是全部公开,可以说一下理由。
个人分类: 我的想法公开与共享|1996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0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